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发布时间:2022-5-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185新能源产业的“压舱石”化石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储量告急,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议题,使用供应量充足、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是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的必然选择。2020 年,中国在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动力电池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较 2005 年分别增加 3000 多倍和 200 多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 2.6 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设施网络……成绩单背后,是一批专注于细分赛道的“小巨人”企业在贡献“大能量”,协同发力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产业链创新。专一隅——小部件支撑大配套天山东段的博格达峰脚下,新疆达坂城风电场的数百台风电机组迎风飞旋,在空旷的戈壁滩上站成一道道富有动感的队列。看似一致的风车上,搭载着不同类型的发电部件。其中,哈密中车新能源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3 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已在达坂城通过技术测试,应用于甘肃、宁夏、青海及内蒙古地区的多个风场。“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相较于双馈型发电机,具有发电效率高、故障率低等优势。”哈密中车副总经理汤兰海介绍称,直驱型发电机采用外转子... [收起]
[展开]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01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85

新能源产业的“压舱石”

化石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储量告急,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议

题,使用供应量充足、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是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

力的必然选择。

2020 年,中国在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动力电池等领域取得举世

瞩目的成绩: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较 2005 年分别增加 3000 多倍和 200 多

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 2.6 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三分

之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设施网络……

成绩单背后,是一批专注于细分赛道的“小巨人”企业在贡献“大能

量”,协同发力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产业链创新。

专一隅——小部件支撑大配套

天山东段的博格达峰脚下,新疆达坂城风电场的数百台风电机组迎风

飞旋,在空旷的戈壁滩上站成一道道富有动感的队列。看似一致的风车上,

搭载着不同类型的发电部件。其中,哈密中车新能源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

3 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已在达坂城通过技术测试,应用于甘肃、宁

夏、青海及内蒙古地区的多个风场。

“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相较于双馈型发电机,具有发电效率高、故障

率低等优势。”哈密中车副总经理汤兰海介绍称,直驱型发电机采用外转

子、内定子的结构,叶片能够直接与转子相连,省去了变速器这一易出故

障的中间设置,使发电机整体故障率大大降低。

2006 年,1.5 兆瓦直驱永磁风电机技术从丹麦引进国内,哈密中车在

消化吸收该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 2 兆瓦、3 兆瓦级别的产品迭代。“直

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可靠性强,目前在国内保有量很大,但掌握直驱技术的

第202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86

企业不多,我们是其中一家;而在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生产风力发电机

的企业,我们是唯一一家。”汤兰海不无自豪地说。

然而,搭载磁钢的转子暴露在外,潮湿、低温等环境因素可能导致磁

钢锈蚀而失效脱落,影响发电性能,必须对其进行真空注胶封装。封得严

不严,关键看气孔数量。哈密中车的“转子班”用两年多的时间反复试验、

排除和论证,终于找到最佳的排泡方法,将单位产品抽检平均气孔数从 50

个降至不足 1 个,显著提升了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的耐用性。这项排泡技

术不仅即将通过树脂灌注防护领域的专利认证,还斩获了第 45 届国际质量

管理小组大会最高奖项“铂金奖”。

“排泡看似是个小问题,但却切实解决了行业内的痛点,也得到了国

内和国际上的认可。”汤兰海认为,哈密中车人正是凭借这种抓细节、肯

钻研的工作精神,才成长为专精于风力发电机制造研发的“小巨人”。在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制造业发展的 2020 年,哈密中车“逆风而上”,创

下年产值近 10 亿元的实绩。

对于整个风电机组来说,叶片背后的机舱里不仅有发电机,还有其他

装置。它们的平稳运行如何实现?欧伏电气的“风电主机冷却系统”能够

高效进行空气换热,为控制机舱环境温度提供有效方案。欧伏电气企业研

发中心总经理王晓东表示,主盯风电机组机舱内和塔筒内的环境控制,针

对特定应用场景做精做专,是公司经过多年摸索找准的理想赛道。

“公司刚成立时主要做配电业务,生产制造一直是我们的强项。”王

晓东回忆道,早在 2010 年,欧伏就拥有完整的钣金生产线,能够提供配电

产品全套解决方案。欧伏在与风电产业“领头羊”金风科技的合作中,看

到了新能源领域的巨大前景。2011 年,欧伏自主研制出风电兆瓦级变流柜

除湿器,向电气环境控制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第203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87

从过去拿图纸忙生产,到如今画图纸搞研发,欧伏凭借在电力电子产

品制造上积累的经验和与领军企业深度合作的优势,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

转型,为风电机组解决的痛点也从单一除湿,逐步扩展到温度控制、有害

气体处理等方面。据王晓东介绍,欧伏最新研发的“风电环控一体化解决

方案”即将进入验证测试阶段,未来将“上山下海”,守护陆上和海上风

电设备的运行安全。

一架风电机组,多个部件“各司其职”,宛如中国风电产业链有序运

转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哈密中车和欧伏电气同为金风科技

的合作伙伴,集成两家公司产品的风电机组目前已出口至中亚、东欧等地。

两位“小巨人”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细作,锻炼出“强肌肉”,形成产业配

套,共同构成新能源行业的“风”景线。

破一域——先进技术要握在自己手中

作为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核心,光伏组件通过串联和封装单体电池片,

实现太阳能向电能的转换。因此,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关系到太阳能的

度电成本,影响着太阳能逐步取代燃煤成为主流发电方式的未来。

数据显示,光伏组件的价格在过去十年间下降了 85%。更直观的变化

发生在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2007 年至今,光伏组件

自动化封装单条产线的产能从 100 兆瓦提升至 500 兆瓦,单班工人数量从

原来的百人以上降至 15 人左右。

“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不变的话题。”金辰股份副总裁王明建见证了

光伏组件生产从劳动密集向智能制造转变的历程。据介绍,光伏自动化封

装生产线中的层压机等设备技术,十几年前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研发团

队的不懈努力下,从半自动到全自动,从单层单腔到双层双腔,从油加热

到电加热,金辰逐步掌握层压机制备技术,并实现数次迭代创新。“自动

第204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88

化封装技术的国产化,是光伏组件生产成本降低的关键。”王明建说。

在光伏自动化封装生产线的翻转检查单元,金辰的研发团队曾为优化

180 度翻转设备昼夜奋战。“用伺服电机做翻转动力单元,精度虽高,成

本也高;用普通电机成本虽低,精准度和稳定性却下降了。”王明建记得,

工程师们围绕翻转方案进行了十几个小时的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用气缸翻

转取代电机翻转,重新设计部件结构。为了尽快拿出测试样机,工程师们

凌晨 4 点走出会议室便投入了设计工作。半个月后,新样机顺利通过各项

性能指标监测,翻转设备结构改善,检查效率也大幅提升。

打破壁垒、自主掌握先进技术,不只是金辰的选择。深耕于动力电池

领域的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坚定走在突破创新的道路上。

荣盛盟固利技术总工程师毛永志回想起钛酸锂电池的自主研发过程,

用一个“苦”字来形容。毛永志告诉记者,钛酸锂电池最初因比功率高、

耐低温、完全充放电次数多等优势,被东芝公司作为重点产品推向混合动

力汽车市场。同样看到该电池优越性能的盟固利,却既缺乏制作电池的原

材料,又面临电池应用过程中易胀气鼓包的技术难点。

为此,盟固利专门成立了合成钛酸锂材料的攻坚小组,从钛白粉起步,

逐步尝试合成制备电池的原材料。另一队技术人员则在电解液添加剂上下

功夫,解决钛酸锂反应易胀气鼓包的缺陷,使其尽可能达到完全充放电次

数的上限。最终,经过 4 年的艰苦攻关,盟固利终于成为世界上完全掌握

钛酸锂电池技术的少数企业之一。“东芝做到了,我们也做到了。”毛永

志感慨道。

行远自迩,踔厉奋发。如今,金辰自主设计的光伏组件自动化封装生

产线已为全球 30 多个国家的 210 多家客户累计装机超过 170 吉瓦,并在印

度建立了技术服务中心和备件库,成为光伏组件制造装备出海的佼佼者。

第205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89

盟固利生产的钛酸锂电池则通过铁路部门的多项认证,应用于高铁动车组

的备用电源,随动车组一道出口至德国等地。苦练内功的“小巨人”们正

在全球范围内书写中国品牌新的华章。

谋全局——向产业链新机遇进发

由小做大,由大到强,只有让占全国企业总数 99%的中小企业发展好,

中国经济才会好。“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梯度培育 1 万家专精特新“小

巨人”企业,中央财政预计拨付超 100 亿元奖补资金支持 1000 余家“小巨

人”企业疏通发展堵点,增强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韧

性。

既乘东风,更要步履不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家“小巨人”企业

锐意进取,在发展战略上颇有默契——一边巩固并扩大强项优势,一边沿

着产业链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立足新疆,放眼西北内陆地区,哈密中车仍将专注于风力发电机的生

产研发业务,而技术路线的选择正在拓宽。适用于海上风电的半直驱型发

电机,相较于直驱型功率更大、体积更小,相较于双馈型故障率更低。在

“疆电外送”第四通道建设加速的背景下,将半直驱型风电机引入内陆地

区能够进一步开发陆上风力资源,推动西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汤兰海

介绍称,哈密中车目前已经开始半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的产线建设工作,预

计明年 4 月投产。

专注于光伏组件自动化设备领域 17 年的金辰,已占据全球同类产品近

40%的市场份额。2019 年,金辰向产业链上游的电池片领域发力,进入光

伏组件与电池设备协同发展阶段。在新领域,金辰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

作开发的 TopCON 电池平均效率已达到 24%,超过了晶硅 PERC 电池 22%

左右的发电效率,在设备可维护性等方面已满足量产需求;在组件领域,

第206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90

金辰对光伏组件封装技术的更新迭代未曾停止,“第六代封装技术经过一

年多的研发,目前已进入试产验证阶段,”王明建透露,新技术方案将于

明年 5 月在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上发布。

盟固利的高功率动力电池则受到宇通、金龙等客车龙头企业的认可,

广泛应用在城市公交系统的混动客车上。近日,盟固利与北京理工大学联

合开发的“全气候动力电池”面世,通过快速自加热技术,解决冬季新能

源汽车续航里程下降的问题,目前已被北京冬奥会采用,为冬奥会服务用

车驰骋冰雪保驾护航。下一步,盟固利将进军储能领域,重点攻关固态电

池万次以上充放电技术,从储能一侧降低度电成本,助力“好风好光”平

价汇入电网。

产业政策绘就蓝图,“小巨人”企业跃入蓝海。中国新能源产业从需

求与市场、关键技术设备、关键原材料“三头在外”的开局,直至今日实

现全产业链的工业化量产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功不可没。“在专业领域

研发更多自主技术,推出更多精品产品,是新能源产业人共同的愿景。”

毛永志希望未来能与同侪一道攻克更多技术难关,继续为绿色中国贡献“小

巨人”力量。

第207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91

新华网

湖北神力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26 年专注汽车半轴,

“小巨人”的“逆袭突围图”

强手如林的“赛道”突围,产品品质是“敲门砖” 湖北神力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在

国内同行业遥遥领先;公司研发的汽车半轴感应加热淬火和半轴智能加工

一体化,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公司还是中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半轴技

术条件和台架试验方法》的主要修订单位之一;是东风汽车德纳车桥和江

淮汽车集团合肥美桥的战略供应商,是宇通客车公司、中联重科和柳汽方

盛的主要供应商;2020 年被国务院列为疫情防控医疗物资配套产业链重点

保障企业。

神力股份成功将汽车半轴法兰孔的位置度精度从 0.5mm 提高到

0.1mm。使用过后产品回购率高达 100%。1997 年底,与江淮汽车合肥美

桥达成合作,成为江淮汽车配套半轴产品战略供应商。品质制胜,让神力

股份发生“蝶变”,从原来卖配件,到成为知名汽车厂家的战略供应商。

命悬一线的“存亡”之际,思想破冰是“救命丸” 神力股份有过 3 次“命悬一线”的经历。2017 年神力股份正式揭开了“腾

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大幕。不仅是一味淘汰传统的机器设备和厂房,是对

现有产业优化提升,换来新的产业、新的体制和新的增长方式,让有限的

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最终实现“神力制造”到“神力智造”的飞跃。

2017 年底,神力股份在英山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建设新厂。2018 年公

司新建智能化生产车间 12000 平方米,研发检测中心 3000 平方米,机加工

生产线已全面实现数控自动化生产,锻造热处理生产线部分实现了 AI 智能

第208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92

化生产,每年可达 100 万件汽车半轴的产能。

做大做专的“选项”面前,专业专注是“强心剂” 26 年的发展历程中,神力股份坚持只做一件产品——汽车半轴,始终

将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并坚持技术研发。时至今日,神力股份已经成为

国内汽车半轴领域的佼佼者,公司拥有专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及产品检测实

验室,技术研发人员 26 人,外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朱春东教授及团队

10 人,列入省科技厅科技创新项目 2 个,获得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

利 18 项,高新产品 8 项、自主研发自动数控专机 1 台。自主研发的半轴智

能数控加工一体化工艺和汽车半轴感应加热淬火工艺,攻克了行业技术壁

垒,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神力股份配套的几大主机厂涵盖了商用车、乘用车、军车、工

程车、负压救护车等汽车半轴需求的主要市场。2021 年,公司又进军叉车

市场。

26 年来,神力股份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紧扣国家产业政策及市场需求,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耕细作,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坚持创新驱动

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学大学等高

专院校的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坚持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

攻克和填补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产业供应链关键环节技术引领。

同时扩大汽车半轴的市场占比,巩固汽车半轴的市场份额,全面拓展海外

市场。在全球经济低迷形势下,企业各项经营指标依然逆势上升。2019 年

以来,神力股份主营业收入保持每年 20%以上的增幅,预计 2022 年可实现

产值 2 亿元。未来,公司致力于打造过硬的民族品牌,成为国内领先的汽

车半轴 AI 智能一体化制造基地、中国优秀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力争“十

四五”登陆资本市场。

第209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93

经济参考报

山东焦点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焦点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焦点福瑞达”)是集透明

质酸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食品级和

化妆品级产品远销全球 72 个国家和地区,在玻尿酸行业产量及销量均名列

前茅。2017 年被评为济宁市功能性多糖工程实验室。

研发中心共担任了 30 多个研发项目,多数研发成果已完成转化。累计

获得各种专利 40 余项。其中,该企业还拥有兽疫链球菌高产透明质酸钠制

备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经专家评价,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获得

山东省技术创新二等奖。

焦点福瑞达先后获得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山东省透明质

酸钠及其衍生物工程实验室,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

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

坚持创新,率先推出可以喝的玻尿酸

焦点福瑞达再度创新,率先进入透明质酸钠“喝时代”。2021 年 1 月,

国家卫健委发布透明质酸钠原料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公告,焦点福瑞达在玻

尿酸“获准入食”后,推出口服玻尿酸产品,开辟了国内透明质酸钠食品

的新蓝海。

推动创新,打造人才梯队

焦点福瑞达对于玻尿酸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于人才的

储备中。该企业现有科研人员 90 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共 24 人,62 人

为 30 岁以下年轻人。

第210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94

为更好吸纳人才,推动研发、创新能力,仅 2020 年和 2021 年,焦点

福瑞达通过招聘新进研发人员 31 人,涉及化学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等

多个相关专业,此外,新进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 22 人。

近几年焦点福瑞达还顺应国家战略发展,深耕基础研究,加大产学研

合作力度,与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建

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其中,通过与江南大学携手成立焦点福瑞达-江南大

学联合实验室,实现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成功研发了乙酰化透明质酸等

成果,并将其转化。据悉,目前乙酰化透明质酸成果已投产,并被国外妆

企采购。

第211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95

证券时报网

编者按:7 月 27 日,刘鹤副总理出席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

并明确指出,“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会议指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为此,证券时报推出“走进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大型系列报道,走进

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中小企业,讲述

这些小巨人的大故事。 深圳市容大感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刻胶细分龙头破局海外垄断

深圳市容大感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二、国内最大印制电路板

(PCB)感光油墨厂商。主营产品为 PCB 感光油墨,在业内有将其称呼为

PCB 光刻胶,包括湿膜光刻胶、光成像阻焊油墨等,同属于感光高分子电

化学材料,通常产品分辨率等工艺要求相对较低;在 PCB 产值中油墨成本

占比较小,约为 2%,在中国大陆 PCB 感光油墨的市场总规模大约 40 亿元。

坚持自主创新 谨慎拿来主义

根据分辨率和基片材质的差别,光刻胶可以分为 PCB 光刻胶、面板光

刻胶和半导体光刻胶。据 IHS 预测,2016 年至 2022 年光刻胶消费量以年

均 5%的速度增长,至 2022 年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可超过 100 亿美元。这

个细分市场,长期由日本太阳油墨等企业垄断。容大感光作为国内首批 PCB

油墨企业之一,经历了行业由外企全部高价垄断,到产品逐个突破技术封

锁、打开市场的过程。

第212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96

相比多数同行采取直接购买油墨配方,容大感光选择了更艰难的自主

研发路径,全面掌握油墨配方与生产工艺。目前容大感光掌握 PCB 感光油

墨、光刻胶等产品的核心配方技术,已经成为国内生产 PCB 感光油墨产

品品种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入列国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

伴随着中国大陆印制电路板产业发展壮大,占据全球 80%的产量规模,

中国本土 PCB 油墨企业迅速崛起。容大感光在全球 PCB 感光阻焊油墨市

场份额占比从上市时大约 7%,逐步提升至 2020 年 13%,位居全球第二。

在客户层面,公司已经与下游 PCB 厂商形成了深度绑定,客户基本涵盖了

A 股全部 PCB 上市公司。去年,容大感光实现净利润 5683 万元,同比增

长约五成;其中, PCB 感光油墨实现销售额 5 亿元,同比增长约 20%。

下一步,公司计划逐步扩大在高端产品以及外资市场份额。有机构分

析,2020 年全球 PCB 产业产值达到 652 亿美元,未来 5G 商业化、人工智

能、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趋势下,PCB 市场将向高密度、高精度和多层化趋

势发展,将进一步拉升 PCB 光刻胶的质量和需求。

产品升级 破局中高端外企垄断

随着国产 PCB 感光油墨不断成熟并投入市场,此前一些由外企垄断的

类型产品价格开始大幅下降。容大感光将目光投向了感光干膜。据统计,

该产品市场需求量是传统油墨产品需求量的 2 倍以上,但长期以来国内市

场 90%的需求都依赖进口。目前有少数几家公司进行国产化,但主要集中

在中低端产品,占比约 10%,高端由日本日立和美国杜邦等少数几家国际

巨头垄断。

通过持续技术积累与储备,容大已经可以做到可平行替代日企主要感

光干膜产品,并已通过验证,实现销售。另外,在汽车板、IC 载板、软板

等领域的 PCB 感光油墨产品,容大也已经通过厂商测试,步入量产化阶段。

第213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97

感光干膜领域中国大陆可替代的市场空间还有 90%,平板显示的光刻

胶还有 95%以上,而半导体的光刻胶应该是 99%。”黄勇表示。从产业发

展情况来看,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中国显示产业已经从跟跑变为领跑,去

年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直接营收达 4460 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晶圆

代工业步入扩产潮,势必带动平板显示和半导体光刻胶的用量。

各方合力之下,容大感光的光刻胶产品,已开始贡献业绩,成为公司

的第二增长点。2016 年上市时,容大感光光刻胶产品产量 100 吨,销售 778

万元,到 2020 年产量 245.96 吨,销售额 2533 万元。目前公司成为少数能

同时覆盖 PCB、平板显示以及半导体光刻胶产品的内地企业。

公司总经理建议,国家应该投资设立光刻胶测试平台,专门应用于光

刻胶研发,相比各个企业单独采购,使用效率更高,也可以控制成本。

夯实基础 把握国产化机遇

当前国产光刻胶迎来更多、更广的发展机遇。现在不少终端客户厂要

求供应商双轨制,选择至少一家国产供应商为备选,甚至加大国产化采购

比例。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下,国外光刻胶工厂生产受阻,加上国际晶圆

厂扩产潮,供给缺口短期难以弥补。中国发展光刻胶必须正视与日本等国

家的差距。以平板显示类光刻胶为例,日本从上世纪 50、60 年代就开始研

究生产,到 90 年代产品已经过时。“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大陆缺乏相关人才。”

为了推进高端半导体显示和芯片用光刻胶系列研发,容大感光不仅在

国内积极寻求合作单位,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

进材料研究院展开产学研合作。公司也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容大感光在几

年前聘请了外籍的技术专家作为光刻胶产品研发的高级技术顾问,提升研

发水平,加快了公司的光刻胶产品推向市场的节奏。

另一方面,感光化学材料企业原材料占成本比例较高,公司上半年净

第214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98

利润增速同比有所回落,而容大已经在基础原材料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布

局,是国内为数不多掌握光刻胶树脂和感光化合物自主设计和合成等核心

技术的企业。目前公司合成树脂所用的材料,基本可以实现产业化,甚至

可以通过普通的环氧树脂进行改性,达到 PCB 板所需要的树脂;另外,公

司参股了沃凯珑,布局光引发剂领域。

面对光刻胶产品逐步打开市场,容大感光当务之急在于扩产。公司在

惠东厂区规划有 PCB 感光油墨的产能为 1.8 万吨/年,光刻胶产能规划为

1050 吨/年,已经不能满足经营发展需求。按照最新规划,公司计划在广东

省珠海市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旨在围绕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扩大生产规

模。未来,公司将跟随 PCB 行业发展,带动 PCB 感光油墨以及感光干膜

产品升级。同时,国产平板产业以及芯片产业的跃进,也将推动相应光刻

胶产品创新与量产,不断打开感光化学材料行业增长的“天花板”。

第215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199

深圳市铂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碳中和目标下,铂科新材金属软磁材料正跨越式发展

铂科新材成立于 2009 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金属软磁粉芯材料研发制

造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金属软磁粉、金属软磁粉芯及相关电感元件

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赶上风口

从变频空调、光伏逆变器、储能领域,数据中心的 UPS 不间断电源,

到新能源汽车和手机的快充模块,以至给芯片供电的电源模组,都有金属

软磁粉芯材料的身影。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全球软磁材料市场预计将以

7.1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2 年全球软磁市场将达到 247.30 亿美元,

其中亚太地区增长最快。

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国,得益于光伏发电、储能、新

能源汽车及数据中心等高景气行业的快速发展,铂科新材 2018 年至今公司

营业总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维持高增速。2016 年至今,铂科新材金属软磁粉

芯收入稳定增长。2016 年金属软磁粉芯收入仅 2.08 亿元,2020 年已经大

幅度上升至 4.81 亿元。

二级市场上,铂科新材估值更是水涨船高,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已达

127%,股价更突破百元新高。2021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3.18 亿元,同

比增长 62.23%,净利润 5240.35 万元,同比增长 29.27%;其中公司第二季

度单季度营业收入 1.83 亿,同比增长 45.96%,环比增长 35.74%;净利润

3236.13 万元,同比增长 1.34%,环比增长 61.47%。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作为专注金属粉末、磁粉芯领域以及应用解决方案开发的国家高新技

第216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00

术企业,铂科新材凭借卓越的研发、生产、管理能力和出色的竞争优势在

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荣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事实上,专注研发创新的铂科新材自 2009 年成立以来,十余年来潜心

研究、推陈出新,推出一代又一代性能更加优异的磁芯系列产品。铂科新

材生产的金属软磁粉芯主要是铁硅软磁粉芯,具有分布式气隙、温度特性

良好、损耗小、直流偏置特性佳、饱和磁通密度高等特点,制造出的电感

元件很好地满足电能变换设备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频化的要求。

铂科新材不仅持续推动对软磁材料的研发,在制作工艺上也持续突破,

掌握了金属粉末核心制备工艺。金属粉末的制备主要分为物理化学法和机

械法。机械法中最主要的是雾化法和机械粉碎法。

专注于高端金属软磁材料的铂科新材,除了具备先进的气雾化制粉技

术,还拥有真空雾化、离心雾化等制粉平台。目前,铂科新材的产品及解

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储能、变频空调、UPS、新能源汽车、充

电桩等众多新兴领域。

与客户协同发展

由于整合了金属软磁材料产业链从磁粉到电感元件的研发、生产和销

售环节,铂科新材具备了同客户及用户协同发展的能力,形成经历了多年

技术、应用、市场等方面的积累。

铂科新材的产品研发方式具有外部协同性,与用户共同研发实现路径

绑定。一方面,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铂科新材通过现场技术支持工程师参

与用户的新、旧产品开发改造的技术方案设计,从而协同实现性能的最优

化;同时在产品迭代过程中同样通过该路径,直面需求用户进行推广,提

供更具性价比、性能更优异的新产品。

第217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01

另一方面,从成型材料(磁芯)角度,目前铂科新材生产的磁芯主要

客户为电感制造厂商,公司参与客户的产品开发,并借此了解客户的实际

需求,在未来合作中提供更具定制化需求的产品,实现路径绑定协同发展。

通过协同发展的模式,铂科新材可以从磁性材料原材料到电感元件的

各环节进行生产成本和品质的控制,更好满足客户或用户在时间、成本、

效率、性能方面对产品的要求,使公司金属软磁材料及电感元件在性能占

优的前提下更具性价比优势,从而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应用领域拓

展能力。

今年上半年,铂科新材已经顺利完成铜铁共烧合金(芯片)电感小批

量生产线的搭建,正在搭建大规模生产线,为大批量交付做准备。市场拓

展方面,铂科新材与英飞凌等多家国际领先半导体厂商在推广和销售环节

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开发、设计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形

成合作共生的关系。

随着下游需求增长,目前铂科新材订单饱满,扩大产能成为紧迫任务。

基于公司未来战略布局及市场需求可持续增长的预判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一方面,在现有惠东生产基地,引入更多生产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稳步

扩充产能,提高产品品质及供应能力。另一方面,紧锣密鼓有序推进河源

生产基地的建设,争取尽快投入生产,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领先

地位。

做企业就是做一场知行合一的教育,不但要有理论的指导,还要有落

地行动。“今年初我们对 187 名核心员工实施股权激励,公司大股东都没

有参加,激励股权全部给予核心员工,这是为了建立股东与经营管理层及

核心骨干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第218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02

有备而来静待风口

2011 年,铂科新材 2009 年创业至今,铂科新材已获得了包括 ABB、

比亚迪、格力、固德威、华为、锦浪科技、美的、TDK、台达、阳光电源、

伊顿、中兴通讯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认可并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早在公司成立初期,公司就确定了"让电更纯·静"的使命,为客户提

供"高效率、小体积、低噪音"的环保节能产品,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

活。成为了当时全球排名第二的光伏逆变器厂商 Power-One 的供应商,是

中国第一家为 Power-One 提供大功率高频电感的企业。2013 年,铂科新材

成为华为的二级材料供应商,因此奠定了公司在行业中的江湖地位。

2019 年 12 月 30 日铂科新材登陆创业板,成为首家以合金软磁粉芯为

主营业务的 A 股上市公司。

今年 5 月,光伏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授予铂科新材“协同之光”荣誉

奖杯。掌握核心技术的铂科新材已经提前与下游龙头协同发展规划,提前

做好产能布局,加深合作。

与此同时,“强终端,调结构、提升高毛利产品占比”的市场策略也

在稳步推进。调整内部产品结构是铂科新材应对外部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的方案之一。铂科新材将更多的产能放在相对高毛利行业比如光伏、新能

源汽车等行业。

第219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03

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耕轨道交通领域,科安达打造“小巨人”矩阵

2019 年 6 月,科安达成为工信部首批 248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之一。公司提出的“1+2+N”发展战略与专精特新“小巨人”定位不谋而

合。张帆介绍,“1”是指聚焦轨道交通行业,主业不会离开这两根钢轨;

“2”代表防雷、计轴两个主营细分领域;“N”就是要不断地围绕轨道交

通行业,开发新产品,在更多细分领域做到专精特新。科安达未来不做“大

巨人”,而是要打造“小巨人”矩阵。

聚焦轨道交通 踏上第二增长曲线

科安达自 1998 年成立以来,先后赶上了我国铁路大提速、城市轨道交

通建设的黄金时代。科安达成立初期便在银行领域积累了防雷经验。2006

年,科安达针对性研发出的专利产品防雷分线柜,被原铁道部纳入铁路信

号防雷标准配置并要求全面推广使用,为既有铁路的防雷改造奠定了基础,

使铁路雷害率降低 93%。科安达现已完成全国 5000 多个火车站场防雷工

程。其中武广客专、上海虹桥、成都北编站、武汉北编站、广州南站、青

藏铁路等防雷工程已成为行业标杆。

防雷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科安达又把目光投向控制类产品——计轴

系统。切入该领域同样是为满足客户需求。2007 年,科安达从德国

Tiefenbach 引进计轴系统,针对国内地铁的运营模式、运营思路进行开发。

5 年前对系统进行了颠覆性开发。科安达研发的计轴系统第一次投入使用

是在深圳地铁 2 号线上,这也是深圳首条使用计轴系统的地铁。

计轴系统逐渐成为科安达成长的“第二曲线”。截至目前,科安达计

轴系统先后在全国近 40 个城市、超过 180 条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应用,并

在部分铁路线路逐步推广,市场占有率超过 60%。

第220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04

两项业务叠加发展之下,公司近年业绩稳健增长。2017 年至 2019 年,

科安达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达 30.66%。在受疫情冲击的 2020 年,公司业

绩仍延续上升态势,净利润同比增长 10.89%。

在收入结构上,今年上半年,公司轨道交通领域收入为 1.89 亿元,占

公司总营收的 98.99%。其中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贡献了公司超八成的营

收。盈利能力方面,2021 年半年报中,科安达实现净利润约 7297 万元,

同比增长逾 12.43%。期间公司销售毛利率达 62.88%,净利率达 38.22%。

需求激发创新 研发人员占比超三成

2019 年 5 月,科安达成为工信部首批 248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之一。同年 12 月 27 日,公司在深交所敲钟上市。2020 年 12 月,科安达

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意味着,“轨道交通领域隐形冠军”的标签

再度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

科安达的创新实际上是不断在既有的产品上自我否定、自我突破,进

行持续创新更迭的过程。公司在推出第一代产品时便已完成对下一代产品

的研发并进行产品测试,与此同时,第三代产品也投入研发。在不断更迭

的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将创新成果不断加入到新一代的产品中,做到能

够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轨道交通运输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

可维护性要求极高,其中产品需要通过如 CRCC、SIL4 级安全认证等严格

的认证要求,因此具有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的特点。科安达产品一般

10~15 年为一个更新周期,平时会根据站点的实际情况进行维护或换新。

近年来,科安达持续提升研发投入。2018 年、2019 年、2020 年,2021

年 1~6 月,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1469.30 万元、1939.97 万元、3144.88

万元和 1822.19 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47%、6.05%、8.72%

第221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05

和 9.55%。

在研发人员配备上,截至 2021 年 6 月末,科安达拥有研发人员 117 人,

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 32.77%,其中高级工程师 14 人,占研发

人数的 11.97%。

围绕“1+2+N”战略 不做“大巨人”

在 2020 年报中,科安达提出将采用内生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双轮驱

动战略,夯实核心竞争力。其中,公司内生式发展将围绕“1+2+N”的产

品发展战略。

“1”是指聚焦轨道交通行业,主业不会离开这两根钢轨;“2”代表

防雷、计轴两个主营细分领域;“N”是要不断地围绕轨道交通行业,开

发新产品,在更多细分领域做到专精特新,成为更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目前,科安达在现有两大主营产品的基础上,拓展了智能诊断系统、

智能运维系统、信息安全系统、道岔融雪系统等产品,并逐步推广于市场。

其中,科安达新产品道岔融雪和智能监测产品已投入市场,并形成销售,

未来有望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在 N 方面已经准备了 3、4 个产品,有的产品从 6 年前就开始研发布

局了。在外延式发展方面,科安达依旧立足轨道交通主业。

通常,在“专、精”的发展模式下,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性风险较低。

但与此同时,有限的市场容量、政府反垄断措施等可能给企业营收的持续

增长带来挑战。对此,公司总经理张帆认为,企业应该坚持长期专业化的

战略布局。“我们的产品是通过不断迭代来创新的,并非在原有技术上进

行垄断,而是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创造新的技术突破,并寻求新的增长点。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以外,我们还坚持‘走出国门,走向海外’,主动外延

第222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06

至更广阔的市场,提高市场容量。”

疫情防控期间,科安达继续推进海外战略。2020 年,科安达向子公司

香港科安达增资 7000 万港元,并由香港科安达向二级全资子公司

KEANDAGmbH 增资 800 万欧元。科安达的愿景并非升级成为“大巨人”,

而是要做“小巨人”矩阵。“未来的科安达不会由一个小巨人长成一个大

巨人,而是从一个小巨人成长为 N 个小巨人。我们将不断开拓更多的细分

领域,并通过不断地创新发展,精益求精,打造出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

引领更多细分领域发展,成为轨道交通行业的龙头企业。”

科安达:以科技为先导助力安全到达

2021 年 7 月 20 日,一场特大暴雨席卷郑州地区,致城区地铁全线停

运。汛情发生时,科安达第一时间成立郑州地铁突击队,迅速完成了郑州

地铁 2 号线、3 号线、5 号线、14 号线的抢险工作。科安达能够高效投入

到抗灾抢修中,也源于公司在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均有设立办事处提供售后

服务,能够及时响应突发需求。

专注的驱动力在于研发创新,创新的首要资源则来自人才。科安达人

员规模不大,但“技术人员含量”相当高。截至 2021 年 6 月末,公司员工

总计 357 人,其中博士和硕士 17 人,大学本科 160 人,本科以上员工占比

44.82%;研发及技术人员 161 人,其中高级工程师 14 人;30 多人拥有十

年以上轨道交通行业研发或生产、工程实施的从业经历。

行业越做越深,竞争壁垒也越筑越高。以公司主营的计轴产品为例,

该产品对准确率和抗干扰能力要求极高,特别是要保障列车运行的高效性

和安全性,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不受干扰地实现正常运营。基于行业本身

对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严苛要求,以及研发所需要的长周期和源源不断

的投入,很多企业都没办法短时间实现。

第223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07

此外,行业主管部门对进入国家铁路市场的企业、产品采取了严格的

行政许可或者认证制度,且认证周期相对较长,对新进入者形成了高认证

的壁垒。值得一提的是,凭借长期的研发积累,科安达已取得先发优势,

公司为首家获得铁路产品 CRCC 认证证书和城轨装备 URCC 认证证书的计

轴设备生产商,并获得最高安全 SIL4 认证。

科安达于 2019 年 12 月登陆 A 股市场,尽管已是两个细分领域的隐形

冠军,但截至目前,公司市值仅逾 30 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小巨人”企业。

若将科安达的名称拆解开来,即“科技”、“安全”、“到达”。这

恰如公司向外界展示的形象:以科技为先导,助力安全到达。

第224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08

锦州神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对标国际先进产品,立志解决半导体材料领域

“卡脖子”难题

作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的上游企业,神工股份以半导体级大直径单

晶硅材料为突破口,多年来深耕市场,已成为该细分市场世界范围内的先

进企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标志着神工股份

在前沿技术先进性、业务扩展规模性以及发展质量示范性等方面获得肯定。

行业景气持续上行

神工股份于 2013 年 7 月在辽宁锦州创立,专注于集成电路刻蚀用单晶

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神工股份主要有三大板块业务,分别

是大直径单晶硅材料、硅零部件和大尺寸硅片。

神工股份 2021 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神工股份实现营业收

入 2.04 亿元,同比增长 354.8%;实现归母净利润 1 亿元,同比增长 415.4%;

归母净利润率近 50%。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半

导体行业景气度的持续上行,这是核心原因;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公司前几

年的工艺储备。例如从设备升级来说,公司更倾向于大型化,特别是 15 英

寸以上的产品,设备的升级和工艺的储备方向都比较正确。

据了解,神工股份大直径单晶硅材料尺寸主要为 14-19 英寸,主要销

售给半导体刻蚀设备硅零部件制造商,经一系列精密的机械加工制作成为

芯片制造刻蚀环节所需的核心硅零部件。成立以来,大直径单晶硅材料一

直是最重要的主营业务,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半导体强国。

公司晶体技术优势明显

神工股份生产的半导体级单晶硅材料纯度最高达到 11 个 9,量产尺寸

第225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09

最大可达 19 英寸,产品质量的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满足 7nm

及以下先进制程的芯片制造刻蚀环节对硅材料的工艺要求。公司核心产品

过去几年成功打入国际先进半导体材料供应链体系,并已逐步替代国外同

类产品,在全球刻蚀电极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达 13%-15%,广泛应用于

国际知名半导体厂商的生产流程。

神工股份的上市募投项目为 8 英寸半导体级硅单晶抛光片生产建设项

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神工股份的“新颖化”在募投项目中体现得尤为

明显:大直径硅片的生产直接定位于“半导体级 8 英寸轻掺低缺陷抛光片”,

对标国际先进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价值和显著的经济、

社会效益,有望为解决国家关键细分领域“卡脖子”的难题作出贡献。

神工股份最大的竞争优势是晶体技术缺陷控制方面。为了保持竞争优

势,神工股份投入的研发费用也在逐年增加:2020 年全年研发费用达到

1790 万元,较 2019 年增长 80.93%,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也从

5.25%上涨到 9.32%;仅 2021 年上半年,神工研发费用已经达到 1946 万元,

超过去年全年总额,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保持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神工股份成功生产出直径达 22 英寸的单晶体。

22英寸单晶体是应国外大客户研发下一代刻蚀机硅零部件的要求而做的技

术储备。放眼全世界范围内,目前 22 英寸单晶体都只是在努力尝试研发阶

段,尚未形成批量的生产和销售。

神工股份采用“特色化”的工艺技术进行生产,无磁场大直径单晶硅

制造技术、固液共存界面控制技术、热场尺寸优化工艺等技术工艺填补国

内空白,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标:成为半导体硅材料领域领先者

神工股份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力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神工股份以生产技

第226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10

术门槛高,市场容量比较大的轻掺低缺陷抛光硅片为目标。截至目前,神

工股份已掌握了包含8 英寸半导体级硅片在内的晶体生长及硅片表面精密

加工等多项核心技术。具体包括:晶体生长稳态化控制技术、低缺陷单晶

生长技术、高良率切片技术、高效化学腐蚀及清洗技术、超平整度研磨抛

光技术、硅片检测评价技术、硅片表面微观线性损伤控制技术、低酸量硅

片表面清洗技术、线切割过程中硅片翘曲度的稳定性控制技术等。

高质量企业的第二个的标志是可持续发展,既包括产品的研发能力,

基础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整体的研发投入等;也包括人才的培养机制,

是不是有合理配置的人才梯队,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和重视程度等。神工股

份的发展战略是紧密围绕“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的国家战略,成为中国乃

至世界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领先者。自成立伊始,就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

海外销售收入在主营业务当中的占比达 90%以上。

第227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11

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

深耕纤维素醚产业链,瞄准植物胶囊与人造肉新蓝海

山东赫达是我国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龙头公司,是亚洲最大、全球

第四的非离子纤维素醚生产企业。2021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第三批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山东赫达榜上有名。经过多年深

耕,山东赫达凭借着产业链一体化、研发创新等优势,产品向精细化、高

端化迈进,生产出的食品级、医药级纤维素醚闯进发达国家市场,在植物

胶囊、人造肉等新赛道上逐渐争得一席之地。

由原料到成品 打通纤维素醚产业链

纤维素醚有着“工业味精”之称,被广泛应用于建材、医药、食品、

纺织、日化、聚合反应及航天航空等诸多领域。山东赫达成立于 1992 年,

2000 年左右进入纤维素醚行业,目前公司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全球第四的

非离子型纤维素醚生产企业。

赫达于 2016 年上市以来,纤维素醚和植物胶囊产能瓶颈大大缓解,市

场开拓力度大为增强,业绩实现快速增长,2016-2020 年公司营收的年复合

增长率为 23%,归母净利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51%。即使在疫情之年,公司

的生产和销售也未受较大影响,逆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20 年公司营收

同比增 18%,净利同比增 60%;2021 年上半年营收 7.53 亿元,同比增

22.08%,净利 1.86 亿元,同比增 53.24%。这其中,出口营收占比超 55%。

并且,纤维素醚及其下游产品植物胶囊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纤维素醚

和胶囊在 2020 年的营收结构中占据 69%和 15%的比例,在 2020 年的毛利

中占到 62%和 28%的比例。

目前,山东赫达除公司本部之外,公司还设有多家控股或参股子公司,

分别是山东赫尔希胶囊有限公司(胶囊业务)、淄博赫达高分子有限公司

第228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12

(高青化工园区新建纤维素醚项目)、烟台福川化工有限公司(原乙酸三

甲酯、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己二酸二酰肼等化工品)、上海赫涵(拓展纤维

素醚应用)和米特加(人造肉),此外公司在美国和西班牙分别设立了参

股公司,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和管理。

2014 年公司将产业链从纤维素醚往下延伸至植物胶囊领域,2020 年公

司进入纤维素醚的下游人造肉领域。

瞄准植物胶囊替代 闯入欧美国家市场

植物胶囊原材料来自植物,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添加稳定剂、防腐剂

等添加剂,具有绿色、安全、卫生、无交联反应风险、稳定性高、不含易

导致国民的动物蛋白等显著优势。当前,山东赫达是行业中唯一从上游纤

维素醚做到植物胶囊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公司2018

年 9 月投入试生产的 20000 吨/年纤维素醚改建项目采用尖端设备、工艺先

进,该项目硬件设备、仪表、软件控制系统,均选用国际知名品牌,其中

70%以上硬件来自德国、美国。先进稳定的设备及控制系统为安全、质量、

环保以及自动化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多年来,赫达一直致力于纤维素醚及相关产品的科研开发,重点对纤

维素醚关键生产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攻克了制约生产的关键技术难

第229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13

题,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素醚生产工艺,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纤

维素醚研发、生产基地。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公司组建专门的技术研究团

队,从设备、工艺、生产多角度解决了许多行业问题,并且对不少产品整

个工艺路线的技术装备问题进行流程化设计,实现了规模产业化生产,比

如公司研制出的缓控释专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

内空白。

重视人才坚持创新 筑牢动态护城河

赫达在纤维素醚领域深耕 21 年,依托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上市公司

平台优势,培养和引进了包括技术研发、运营、供应链、自动化、环保、

安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IT 以及市场运营等领域的一批优秀人才团队,

很多都是源于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关键岗位。

公司拥有下游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黏性极强的优质客户群体。无论

是纤维素醚还是植物胶囊产品,凭借极高的产品性价比、一站式服务理念、

严苛的品质管控赢得了客户信赖,纤维素醚合作时间超 10 年的客户高达

70%以上,植物胶囊尽管只有 7 年的发展历史,客户忠诚度也非常高。

赫达的“动态护城河”在于公司秉承的“客户需要什么、赫达就研发

什么”的经营理念。公司立足纤维素醚主战场,先后推出了填补国内空白

的缓控释产品、植物胶囊以及人造肉专用纤维素醚等高端产品,并且可以

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及服务。

在创新驱动方面,目前公司配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和研发工作室,有

效 5 项国家发明专利,37 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非常注重中高端产品的研

发、生产,现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鉴定 10 项 ,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科技成果鉴定 1 项。同时,公司拥有四个省级研发平台“山东

省纤维素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及“山东省纤

第230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14

维素醚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纤维素醚一企一技术中心”,2020 研发投

入超过 4000 万元。先后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3 项,行业标准 4 项,起草团标

2 项,申明公开企业标准 5 项。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华

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共同建设技术研发基地。

布局人造肉赛道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食品级纤维素醚正是植物蛋白人造肉的核心配料。2020 年年底赫达发

布公告称,拟与合作方高起在上海共同投资设立米特加(上海)食品科技

有限公司(“米特加”),加快推进食品级纤维素醚在植物蛋白人造肉领

域的应用。通过参股子公司的设立与运营,米特加公司将自主研发、生产

并销售人造肉相关产品,助力公司纤维素醚产业链的延伸与布局,促进公

司未来在食品领域可持续发展。

高端植物肉用纤维素醚技术门槛极高,山东赫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国内目前仅有赫达能生产。米特加(淄博)“年产 700 吨植物肉中试车间

项目”生产线已于近日搭建完成,已正式投入生产。同时米特加二期工厂

正在设计规划中,预计 2022 年 7 月投入运行。

从原料纤维素醚到植物胶囊再到人造肉,山东赫达从一家小化工厂发

展成为产品结构丰富的国际性企业。多年来赫达一直沿着产业政策的方向

标深耕细作、立足长远。

第231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15

深圳万讯自控股份有限公司:

两次重要转型

万讯自控是一家有着 20 多年历史的民营企业,致力于工业自动化仪器

仪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入选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万讯自

控非常重视研发投入,坚持以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

产品的技术含量,坚持创新,在多个应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解决了行业

痛点。

两次重要转型

1994 年成立的万讯自控一直深耕仪器仪表行业,但随着技术迭代和市

场更替,公司也经历过两次重要转型。

第一次转型:从纯代理模式到合作开发模式。初期,万讯自控的业务

是以代理国外自动化仪器仪表为主,纯代理经销模式之下年销售额约为

2000 万元。但很快意识到,自动化仪器仪表是一个高度分散、专业性极强

的行业,业内巨头的经营规模都不大。“只做代理是没有前途的。”因此,

决定采用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将国外技术引进到规模可观的国内市场,降

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实现了技术的本地化。这是万讯自控的

第二次转型:从合作开发企业向自主研发加合作开发企业转型。到了

21 世纪初,我国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工业自动化仪

器仪表业带来了机遇。然而,当时中国整个市场几乎被进口品牌占据。公

司坚定了要做中国自己研发的产品和品牌的想法,引入先进技术型人才进

行自主研发。

20 多年来,万讯自控通过合作开发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

合的方式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开拓市场。2001 年,公司质量体系通过

第232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16

ISO9001 认证;2002 年,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信号调理器上市并成功应

用于冶金等技术壁垒较高的行业;2009 年,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0 年,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2011 年,中国第一款防雷型智能阀门定

位器上市,逐步实现中国产销量第一;2014 年,公司首次参与制定行业国

家标准(基于 HART 协议的阀门定位器通用技术条件);2021 年,公司被

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近年来,万讯自控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以及强强合作等方式不断

提高传统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产品的技术水平,同时持续升级并优化自主

开发的 MSSP 物联网云平台、建设智慧工厂、促进更多产品实现智能化、

网络化及物联化。

一方面,万讯自控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新增多项专利。2018 年-2020

年,万讯自控年度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 5817 万元、6714 万元和 6019 万元,

近三年年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 8%~10%。

另一方面,万讯自控与德国 Fraunhofer 研究所、牛津大学、电子科技

大学、广西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长期合作,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促

进公司的研发和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

万讯自控参与和主持起草的行业标准多达 35 项,将各项标准贯穿于研

发、生产全过程,保证了产品质量,也在行业探索新技术、新产品的过程

中抢占了先机。公司全资子公司成都安可信是气体安全监控解决方案的专

家,系中石化、中石油、港华燃气、华润燃气、昆仑燃气、中国燃气、深

圳燃气、港华燃气等标杆企业的年度供应商。

近 10 年经营业绩保持稳健

万讯自控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

第233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17

括现场仪表、二次仪表及压力仪表等。公司的营业收入组成中,现场仪表

占 81%,二次仪表及其他占 9%,压力仪表及配件、工程安装、其他业务

占剩下的 10%。

目前,万讯自控是国内同行业产品最多、型号最齐全的企业之一。公

司产品系列丰富,包括阀门定位器、电动执行器、流量计、气体探测器、

气体报警控制器、电磁阀、信号调理器、控制阀、压力和温度仪表、物位

仪表等,产品型号多达几百种。

2010 年上市以来,万讯自控营业收入连续 10 年实现同比增长,从 2010

年的 1.6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7.3 亿元。净利润螺旋式上升,从 2010 年的

2500 万元增长至 2020 年超过 9000 万元。今年上半年,万讯自控持续保持

增长态势,实现营收和净利双增长:营业总收入 3.7 亿元,同比增长 30.68%;

净利润 3587 万元,同比增长 76%。

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环节的重要设备,其技术水平与质量

稳定性是安全高效生产的基础。行业集中度较低,从业企业数量众多,大

部分是销售收入从一千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的中小企业,行业内缺乏绝对

主导地位的企业。同时,国外品牌产品占据中高端市场,国内企业主要以

中低端市场为主。万讯自控是行业中少数营业收入超过 5 亿元的企业之一,

技术水平也走在行业的尖端。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坚持以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

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坚持创新,在多个应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解决了

行业痛点。

布局工业机器人

近年来,公司顺应行业和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布局高端传感器、工业

机器人 3D 视觉系统、以及中高端数控系统等相关新兴领域。2015 年,万

第234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18

讯自控投资了丹麦 Scape,并于 2016 年与 Scape 共同投资成立深圳市科普,

旨在发展工业机器人 3D 视觉业务。今年上半年,万讯自控与丹麦 Scape

在国内共同推进的基于 3D 视觉系统的标准化机器人解决方案获得了较大

进展。公司的工业机器人 3D 视觉系统适配机械手使用,可广泛应用于工、

商领域机器替人的智能作业中。

在市场开拓方面,截至目前,万讯自控的工业机器人 3D 视觉系统已

成功应用于宝马、奔驰、奥迪、大众、沃尔沃等汽车制造标杆企业,并于

近期中标某新能源汽车和中国重汽自动化提升项目。同时,万讯自控持续

跟进奔驰、宝马、尼桑等多家汽车厂家的应用情况,并根据技术发展趋势

及用户反馈进一步持续优化产品和降低成本。

此外,万讯自控持续开拓物流分拣、视觉焊接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等

应用领域,以期实现工业机器人 3D 视觉系统在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之外的

突破。截至目前,已完成物流自动化分拣工业机器人 3D 视觉系统的开发

测试,并交付某电商企业包裹分拣线开始上线调试。

内增外扩式发展

万讯自控近年有多个成功的并购案例。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发展壮大,

是在研究了行业内国际巨头的成功经验后借鉴的战略。

自上市以来,万讯自控一直聚焦于自动化控制领域,寻找和筛选有助

于公司实现产业链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的投资标的,包括有利于公司产品

的补充和技术的升级、拓宽应用领域、实现产业升级的拥有核心技术的企

业。同时,万讯自控能在公司治理、规范化管理、销售渠道等方面对投资

标的提供资源和支持,通过相互赋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因此,对每个潜在

投资标的,公司均会从核心团队、产品、技术、市场、财务及业务整合契

合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论证,力争最大程度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第235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19

避免盲目扩张。

万讯自控上市以来的并购包括:2012 年收购上海雄风、上海妙声力、

天津亿环;2013 年收购广州森纳士;2015 年收购成都安可信;2017 年收

购成都特恩达;2020 年收购上海贝菲;2021 年收购广州精信。此外,还通

过投资参股丹麦 Scape、无锡凯尔克等企业推进战略部署和业务拓展。

其中,2013 年收购拥有中国最高精度和超高压的智能压力传感器的广

州森纳士,为万讯自控进入工业自动化仪表中高端市场和增加石油、石化、

冶金等高壁垒应用领域的份额打下坚实基础。

收购成都安可信的 2015 年是万讯自控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一年。公司以

支付现金加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成都安可信 100%的股权,为丰富产品线、

进入前景广阔的气体检测和报警领域的战略布局中添上了重要一笔。

2021年收购广州精信51%的股权是公司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关键战略举

措。其产品包括位移、震动、转向及磁浮等传感器,应用于工业设备运行

监测、磁浮列车等领域。在国内已经运行的长沙、北京、和即将运行的清

远、张家界磁悬浮快线、以及近期下线的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浮实验车均

采用了广州精信的磁浮传感器产品。该收购使得公司在进入传感器高端市

场、实现进口替代的战略布局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未来五年公司将持续通过深耕与拓展并举的方式致力于自动化领域的

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成为自动化行业受人尊敬的世界级企业。

专业专注 顺风而行

过去十年,万讯自控身专注在自动化控制领域,营收一直处于增长状

态,在行业分散、外企和国企林立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万讯自控是一家低调务实的民营企业,前十大股东基本为公司创始人、

第236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20

核心管理人员,自公司成立以来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稳定。翻阅公司

的公开资料也可以发现,公司机构投资者甚少,机构调研次数也远远少于

热门上市公司。但就在这种“人迹罕至”的环境下,万讯自控仍然在默默

耕耘、低调前行、不断壮大成为行业头部企业之一,甚至在全球仪表行业

里享有盛誉。

万讯自控的不断壮大,也是过去 20 年顺应国家政策、跟随中国发展脚

步的结果。

21 世纪初期,中国百废待兴,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市场换

技术”的战略指导之下,纯代理模式的经销商万讯自控,踏出了中外合资

的重要一步。联营发展为万讯自控的技术升级、自主研发之路奠定了基础。

2010 年以来,中国工业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全面普及,经济发展取得

了阶段性成就,但进口品牌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关键核心技术亟需实现

自主研发。万讯自控在国内外网罗人才、和全球各大高校合作,经过 20 年

的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有所突破,部分高端产品已能逐步实现进

口替代。

跟紧行业发展趋势的脚步顺风而行,这是万讯自控不断发展的主要战

略之一。

踏上了行业发展的快车道,万讯自控的前行之路更加如鱼得水。自动

化仪器仪表行业下游应用广泛,产品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正相

关性,特别是工业领域新建及技术改造项目对行业发展影响较大。自 2004

年以来,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需求

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 2004 年的 652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超过 2000

亿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随着下游技术更新及产品升级需求的增加,

自动化仪表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第237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21

政策支持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和

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在制造业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及质量监督等

环节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仪器仪表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根据相关政策,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工业自动检测仪表与传感器”属于国家鼓励发

展的产业。在政策加码下,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如今,万讯自控产品丰富度已经在行业内一骑绝尘。接下来,万讯自

控的发展方向是智能仪表、MEMS 传感器、工业机器人 3D 视觉解决方案

及中高端数控系统,向高端市场全面发起冲锋号,目标是要成为自动化行

业受人尊敬的世界级企业。

第238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22

浙江海德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母机小巨人站上大舞台,助力打造大国重器

自成立以来,海德曼一直扎根和专注于高端数控车床领域,攻克了多

项高端数控机床的卡脖子技术,在高端数控车床的精度、精度稳定性等技

术水平方面,已经达到国际高端数控车床的技术水平,产品不仅实现了国

产替代,还远销德国等机床强国。

工业母机小巨人 跨越式发展

“对标德日,进口替代”是浙海德曼的高端数控机床定位,极具性价

比竞争优势,使得公司产品非常受欢迎,不仅实现了进口替代,还远销德

国等机床强国。

回溯发展征程,浙海德曼经历了多个重要节点。公司发端于仪表车床,

起步于经济型数控车床,发展于高端数控车床。

据了解,20 世纪初,国内数控机床的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期,海德曼抓

住市场机遇,不断创新,终于在 2001 年成功地推出了普及型数控车床,实

现了由仪表车床向数控车床的转型。2006 年,海德曼陆续推出直线导轨普

及型数控车床,其中的 HCL300/HCL360 为代表机型。

从创业初期的做仪表机床,到现在做高端数控机床,在这种巨大的跨

越中,还经历了普通数控机床的发展阶段,这一步对于后来公司进入高端

数控机床非常重要。海德曼人,以工匠精神安身立命;到现在,工龄超过

20 年的员工,还有五十多人在企业做精益产品。

目前,浙海德曼有高端数控车床、自动化生产线和普及型数控车床三

大品类、二十余种产品型号,且均为数字化控制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汽

车制造、工程机械、通用设备、军事工业等行业领域。

第239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23

攻克三大核心技术 打破外企垄断

机床,是将金属毛坯加工成机器零部件的机器,是制造机器的机器,

所以又称“工业母机”。机床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程

度的重要标志。

2001—2011 年,受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利好拉动,机床工具行业产值在

10 年间增长了 10 倍,利润增长 22 倍,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4.8%和

33.2%。我国分别成为机床第一消费大国和第一制造大国。不过,2012 年

以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低迷,机床市场需求量明显减少。国内机

床工业生产和销售额逐年递减,大批企业深陷困境。在国内机床市场低迷

的环境背景之下,浙海德曼克服困难,成长为行业小巨人,是多重因素的

综合结果,但不得不提及公司对核心技术的掌控。

在制造体系的路径上,浙海德曼的核心技术自主化发展道路,比较符

合中国机床行业发展现状,目前,浙海德曼所生产的车床,均为数控车床

类产品。经过近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发展,公司掌握了高端数控车床的核

心技术,实现了主轴部件、刀塔部件、尾座部件的自主化生产。其中的多

项技术水平,在行业内都处于前沿,打破了海外企业长期以来垄断局面,

改善国内机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推动行业共同发展。

在国内机床企业中,同时掌握高端数控车床主轴(同步电主轴)、刀

塔和尾座三大核心技术的企业,目前国内同行中只有浙海德曼一家。

把创新主战场放在客户方面

目前,世界排名前列的数控机床制造商哈挺、马扎克和中村留等外企

机床企业,他们在机床领域有近百年的沉淀积累,占据着高端机床的主导。

而在高端数控机床,浙海德曼虽已涉足,但只是新兵。

与国际知名数控机床制造企业相比,不论是整体产品的技术水平,还

第240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24

是综合生产管理能力,或是在市场上的品牌声誉,均有一定差距。特别是

在世界先进高端数控机床产品研发、制造的综合能力和经验上,浙海德曼

与世界知名数控机床制造企业,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实力差距。

如何与这些巨头海外企业同台竞技,实现国产替代?浙海德曼采取的

策略——创新实用。把创新的主战场定位在客户使用上,基于市场的个性

化需求,把自动化作为标准,满足需求定制化要求,与客户联合开发。浙

海德曼以核心技术自主化和基础技术平台为支撑,瞄准具体行业、客户、

零件开展深度个性化服务,取得细分领域竞争优势。

比如,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

生产模式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定制化柔性生产;二是业务形态延伸发展生

产性服务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三是产品的价值体现在

“研发—制造—服务”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工艺设计+先进

装备+技术服务”业务形态逐步增加。

浙海德曼的研发中心,是公司项目开发和技术革新的主要部门,专门

负责产品、基础技术、新项目及新工艺的开发。该研发中心在广泛收集产

品的市场定位和需求情况下,根据公司产品和生产能力形成可行性报告,

组织评审团评审,评审通过后予以立项。新产品研制完成后,会对设计和

开发的产品进行确认,以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达到研发和

生产双重标准后进入量产阶段。

经过持续的投入,目前浙海德曼已拥有 8 项发明专利,诸多项实用新

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此外,公司的科研实力、技术水平和技术应用获

得了多方的认可,先后被认定为“高端机床与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科学

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数控机床动态误差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浙江省

级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级企业研究院”等。

第241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25

值得一提的是,浙海德曼的 HTC550、T65、VZ7000 三款高端数控车

床,分别于 2016 年、2019 年、2020 年获得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省

内首台(套)产品的称号。该项荣誉由浙江省经信厅组织开展全省首台(套)

产品的申报、认定和监督管理,旨在鼓励浙江省企业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装备工业产品,提升浙江省装备制造

业的整体水平。

高端数控机床 前景可期

2018-2020 年,浙海德曼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4.27 亿元、3.8 亿元和 4.1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5766.26 万元、4559.82 万元、5323.47 万元。今年上

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71 亿元;净利润为 3932.74 万元。

2012 年以来,普通数控机床一直是公司的业绩的主要来源,每年都能

维持在 2 亿元左右。公司 2012 年转型升级到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后,一直对

普通数控机床做减法。原本,该项目业务的收入为零,但这些年来,通过

不断的产品结构升级,高端数控机床的销售取得了快速增长。到目前,高

端数控机床的业绩贡献,已经占到了公司总营业收入的八成左右。

浙海德曼竞争底气有据可依,根据对公司主流机型 T55 的实测,在定

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上,高于国内精密数控车床。与国外精密数控车床

相比较,其精度相近,或某些参数高于。同时,公司采用高性价比的定价

策略,以低于国际品牌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价格抢占国内市场,让客户以

较低的开支获得国际品牌产品的类似品质。另外,由于浙海德曼实现了主

轴部件、刀塔部件、尾座部件的自主化生产,对应的备件费用相比进口品

牌大幅度降低,从根本上降低客户的后期维修使用成本。

在中美贸易摩擦下,包括高端数控车床细分行业在内的高端数控机床

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在高端禁售、技术限制的背景下,突破核心技术,

第242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26

生产高精度、高可靠、高稳定性的高端机床不仅是机床产业的使命,更是

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国家使命。这对掌握核心技术、核心部

件自主、产品精度高、智能化程度高、实现“替代进口”的机床企业是一

个良好的机遇。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增速明显,比前几年明显放量,其

中收入同比增 34.97%、净利润同比增长 26.77%。

践行创新理念,才能找到突破口,发现创新价值所在。突破技术瓶颈,

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替代进口”,为企业,为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

展机遇。随着浙海德曼滨港智能制造工厂的正式投产,高端个性化服务将

在“替代进口”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浙海德曼已经站到了铸大国重器的高

度,眼前是波澜壮阔的无限憧憬。

记者观察:补齐国产高端机床短板应抓住人才重组新机

小到螺丝钉,大到航空母舰,所有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机床的支持,所

以机床也被称为“工业母机”。特别是加工精密零部件的高端数控机床,

更是欧美强国竞相争夺的战略高地。

高端数控机床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步的必要支撑。我国工业规

模已居世界第一位,但还没有甩掉大而不强的帽子,其中一个重要短板,

就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相比西方有不小差距。尤其是

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工具行业,其技术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

向强迈进的关键性障碍。我国要提升产业链水平,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

亟待尽快扭转这一局面。

我国的机床制造业奠基于新中国初期,在国家工业部门的统一领导下,

建立了号称“十八罗汉”和“八大金刚”的一批机床骨干企业(包括 18 家

机床厂、4 家工具厂和 2 家砂轮厂)。在此基础上,各地方后续又陆续建

设了本地所属机床厂,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初步满足了当时国内工业发

第243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27

展的需要。

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制造业井喷,我国机床

行业也在头十年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作为中国机床业“领头羊”的沈阳

机床集团,先后通过数次并购,2007 年,沈阳机床营收突破百亿;2011 年,

以 180 亿元的销售额登顶全球机床行业第一。但是,高端数控机床技术是

买不来的,不掌握高端核心技术的销售额第一是极为虚弱的。2018 年,沈

阳机床集团负债 202 亿、2019 年再度巨亏 50 亿元,沈阳机床集团不得不

接受破产重整。大连机床厂也经历了类似命运。

我国的机场企业大而不强。根据 Wind 及赛迪顾问数据,2019 年全球

十大机床企业中日本企业 4 家,德国 4 家,美国 2 家,其中日本机床龙头

企业山崎马扎克 2019 年营业收入 359.04 亿元,而我国营业收入最高的 10

家机床企业 2019 年营业收入之和仅为 112.54 亿元,为山崎马扎克一家营

业收入的 31.34%,我国机床企业盈利能力远远低于海外巨头。

一位机床行业的专家曾经撰文,从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近十年来中国

机床市场的实际竞争状态,可以概括为:低端内战、中端争夺、高端失守。

从数据上看,低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已高达近 90%,中端产品也已经到 60%

以上,但高端产品的国产化率,目前仍然低于 10%。

客观来说,国内机床行业整体形势严峻,但也不乏闪亮点。近年来,

当大批机床企业深陷困境,纷纷关门倒闭逼时,也还是涌现出了浙海德曼、

日发精机、海天精工和华辰装备等一批民营机床厂,在低迷的市场中逆势

突围。

以浙德曼为例,该公司经过短短 20 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高端数

控车床“小巨人”,产品对标德日,并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实现了进口替

代。究其原因,是公司瞄准市场需求,注重产品创新,生产“高性价比”

第244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28

的实用型产品。而这背后,关键是人才因素。从仪表机床升级到数控机床,

再到高端数据机床,该公司从行业引进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

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十八罗汉”确实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

但是,在“低端内战、中端争夺、高端失守”残酷竞争环境之下,昔日引

以为傲的“十八罗汉”和“八大金刚”,也相继走向没落。

支撑这些企业的技术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上述企业的破产

倒闭,确实令人惋惜。但如果这些人才资源,换了环境之后获到重生,作

出更大的成就,这对于中国发展高端机床产业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第245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29

上海皓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创建研发创新驱动的技术平台 做新药研发的赋能者

皓元医药(688131)起步于定制合成,逐步形成高技术难度的分子砌

块和工具化合物,进而转化为原料药和中间体,如今的皓元医药业务涵盖

药物研发到生产的各个阶段,用 15 年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小分子里的

“大作为”。

凭借不断提升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皓元医药与全球多个地区的知

名医药企业、科研院所、CRO 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承载着来自全球

4000 多家合作伙伴的研发创新项目。今年 8 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

了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皓元医药位列其中。在此之前,

皓元医药曾连续多年获得“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荣誉称号。

瞄准小分子药物研发一体化

创业过程中,公司能够快速地储备高壁垒、高难度、高附加值的特色

项目,形成了一系列技术积累和技术优势,同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的

加入。皓元医药创业初期,正值 CRO 模式的高速发展期,公司在为国内外

大型制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了很多优质的资源,公

司的研发团队与商务团队也逐步成长起来。

皓元医药自 2006 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合成技术壁垒高、难度大、

技术附加值高的小分子研究开发,凭借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方面的技术

优势,快速响应和满足跨国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在药物发现阶

段的化合物设计、合成等研发需求,运用各种先进和前沿的实验室化学合

成技术提供复杂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高端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的定制

合成。

第246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30

2010 年-2016 年,皓元医药进入了 CRO/CDMO 服务阶段。在向客户

提供医药中间体和新药开发中化合物的定制合成产品和 CRO 服务的过程

中,公司逐步建立以手性化学合成技术、光照反应技术、臭氧化反应、偶

联反应等技术为核心的研发技术平台,公司在高活性、高附加值复杂药物

分子研究开发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同时公司组建了工艺优化、生产转

化的专业技术团队,利用自身和外协产能,为国内外知名医药生产企业提

供药物中间体生产技术改进、新药委托开发服务等 CDMO 服务。

2016 年至今,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依托多年技术积累和自

身研发优势,系列化集成各种实验室先进、前沿化学技术和产业化特色技

术,辅以药物注册研究平台,重点关注特色仿制药原料药及其相关中间体

和创新药 CDMO 业务。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公司产品和服务贯穿药物活性成分的研发阶

段和生产阶段,形成了“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特色原料药和中间体”一

体化,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互相促进,客户需求导向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

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

专注于解决客户难题

深耕生物医药领域,皓元医药坚持自主科技创新,勇于挑战技术难点。

目前,公司已形成六大核心技术平台,包括高活性原料药(HPAPI)开发

平台、多手性复杂药物技术平台、维生素 D 衍生物药物原料药研发平台、

特色靶向药物开发平台、药物固态化学研究技术平台及分子砌块和工具化

合物库开发孵化平台。

面对客户五花八门的需求,企业要做的就是苦练内功、攻克难题。以

艾日布林的产业化进程为例,目前除了原研药企业外,全球范围内攻克艾

日布林合成和工业生产难题的企业仅有极少数的几家公司。其中,皓元医

第247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31

药 2016 年与合作方签订《独家开发协议》,约定皓元医药作为艾日布林的

独家开发和供应商,向合作方转让原料药生产技术并配套供应原料药高级

中间体。

皓元医药还通过不断尝试并运用前沿的合成技术和方法,成功制备出

ADC 系列产品、维生素 D 衍生物系列产品等多个复杂分子,解决了诸多工

业合成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在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了补短板。

春江水暖鸭先知,医药研发领域前沿的需求在哪里,皓元医药的服务

就跟到哪里。在公司工具化合物库开发孵化平台中,客户可以在该平台可

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细胞信号通路、靶点以及亚型、化合物名称等不

同维度多途径检索,精准定位所需要的目标化合物,获取实验相关的技术

资料和信息。

此外,皓元医药深耕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领域多年,深刻理解和把

握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和新药研发领域的最新动向,快速设计开发新的分

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公司已完成超过 10000

种产品的自主研发、合成,可为客户提供超过 47500 种优质产品及科研服

务。其中,已完成工艺研发并延伸为原料药及中间体的产品超过 100 种,

其中 90 个产品已具备产业化基础。产品储备尤其是自主研发合成能力在国

内处于国内较高水平。

近年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

在成立初期,公司为欧美的跨国药企和国内的大型药企的定制需求提

供相应的技术开发、工艺优化、注册申报等服务。经过 15 年的发展,皓元

医药业务覆盖了从药物研发到生产的各个阶段。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主

要在药物发现阶段提供毫克到千克级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原料药和中间体

业务主要对应临床前和进入临床后的 CDMO 服务,以及合成工艺开发、工

第248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32

艺优化和原料药注册申报等技术服务,并提供药品上市及商业化所需的百

千克到吨级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

近年来,皓元医药业绩也保持了稳定增长。2018 年-2020 年,公司分

别实现营收 3亿元、4.09亿元和6.35 亿元;归母净利润1841.42万元、7342.96

万元和 1.28 亿元。皓元医药 2021 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营收 6.96 亿元,同

比增长 68.62%;归母净利润 1.44 亿元,同比增长 103.78%。

除了丰富的产品储备和客户资源等优势外,前后端高效协同的创新模

式也是皓元医药的制胜法宝。公司布局药物研发最前端,业务可随客户研

发管线推进而共同成长。

稳定专业团队补强研发实力

皓元医药历来重视研发与技术创新。数据显示,2018 年至 2021 年 1-6

月,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3542.23万元、5304.49万元和6479.83万元、4312.53

万元,研发投入逐年提升。2018 年至 2021 年 1-6 月研发投入共计 1.96 亿

元,占总营业收入的 10.91%,研发费用率与同行业平均值较为接近。

公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在吸引人才方面,皓元医药也提

出了不少举措。一方面,公司建立了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薪酬分配

机制,充分平衡薪酬规划在成本控制及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中的杠杆作用,

实行项目激励奖、员工股权激励等一系列中长期的激励政策。

另一方面,公司根据研发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

发展路径,定期进行专业方面的技术交流和专项技能培训。值得一提的是,

皓元医药公司人员结构中,研发人员占比是比较高的。2021 年上半年公司

员工总数 1121 人,同比增长 391 人;其中技术团队人员 641 人,同比增

长 253 人。技术团队中,硕士、博士及以上学历人员 168 人,占公司技术

人员比例 26.21%。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大量的人才储备,公司建立了一

第249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33

支药学、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背景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队伍,对产品的

最新研发动态进行跟踪。

皓元医药核心业务管理团队均拥有有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

多数曾就职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大量的人才储备,

公司建立了一支药学、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背景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队

伍,对产品的最新研发动态进行跟踪。

另外,专利技术方面,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皓元医药已申请专利

116 项(含发明专利 66 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 75 项(中国发明专利 36

项,实用新型专利 36 项,中国外观设计 3 项)。

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含金量

在 CDMO 业务方面,皓元医药利用六大技术开发平台及技术储备,结

合客户生产药品时对原料药和中间体需求,提供创新药或仿制药的工艺研

发及小批量制备、工艺优化、放大生产、注册和验证批生产以及商业化生

产的 CDMO 业务。

目前,皓元医药 CDMO 业务不断提升,CDMO 项目对应的创新药中,

处于临床前及临床Ⅰ期项目居多,部分产品已进入临床Ⅱ期、临床Ⅲ期或

者新药上市申报阶段,随着客户项目研究的不断推进,公司项目所处研发

阶段也会逐渐往下游延伸。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承接了 129 个 CDMO

项目,主要布局在中国、日本、美国和韩国市场。ADC 业务方面,2021

年上半年,公司加大 ADC 项目研究,实现新增客户数 74 家,同比增长

94.74%;新增项目数 78 个,同比增长 59.18%;销售金额同比增长 306.96%。

皓元医药的“变”与“不变”

15 年来,皓元医药业务覆盖了从药物研发到生产的各个阶段,产品和

技术在升级,服务的领域在延伸,但主营业务没有发生过变化,始终围绕

第250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案例汇编

234

着医药研发服务全产业链做大做强。

公司的管理团队非常稳定。公司的核心业务管理团队均拥有有机化学

及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多数曾就职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拥有丰厚的研

发经验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同时,据他透露,公司 5 年以上员工有 100 人

以上,稳定的专业技术团队给公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但是,稳定性不代表一成不变,在技术创新上,皓元医药一直在求“变”。

公司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和新药研发领域的最新动向,围

绕客户需求变化而设计开发新的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产品。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公司已完成超过 10000 种产品的自主研发、合成,可为客户提

供超过 47500 种优质产品及科研服务。

正是因为善于发现客户的不同需求,乐于为客户解决各种难题的这份

“变通”,皓元医药与众多国内外医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CRO

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公司为全球 2300 多家合作

伙伴、1700 多家的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产品及服务,实现了

1.8 亿的国外客户收入和 2.75 亿的国内客户收入。

在“变”与“不变”中,皓元医药有坚守,也有规划。未来,公司将

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加快形成自有的规模化产能,进一步提高研发实力、

扩大生产能力,实现已储备项目和产品的产业化,增强公司竞争力和盈利

能力,同时,借助于公司的品牌优势,及时通过全球联动,保障业务连续

性,打通全产业链服务链条,一体化高效服务全球客户,更好地赋能全球

医药创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