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青龙庙会

发布时间:2022-11-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潮州青龙庙会

9月6至8日,经过将近三年的摄制,三集纪录片《潮州青龙庙会》制作成功,并在潮州广播电视台播放,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关注。 10月10日,受马来西亚柔佛八邑会馆邀请,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会一行赴马来西亚参加“柔佛八邑会馆”建馆85周年庆典活动,理事会一行还赴越南、柬埔寨访问潮属社团,得到各地社团的热情接待。今后研究会将加强与海内外潮属社团的联系,更好地提高“青龙古庙”的影响力。199 6月29日,在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庆明的陪同下,“东盟中国投资促进会”一行十多人到青龙古庙访问。 7月5日,会长谢松青,荣誉会长林声荣,副会长吴雪忠,秘书长黄潮铭受潮州广播电视台之邀,接受《亲历潮州》栏目专访,介绍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办会宗旨和“青龙庙会”的传承、发展情况。 7月5日,深圳华侨城领导在湘桥区人大副主任黄炎藩的陪同下,到青龙古庙了解“青龙庙会”的文旅状况,受到会长谢松青,副会长杨少南、吴雪忠,秘书长黄潮铭,副秘书长曾小明的热情接待。 8月15日,研究会在庙会举行“盂兰胜会”,同时对湘桥区域内的贫困人士发放慰问物品大米和食用油。 8月21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 [收起]
[展开]
潮州青龙庙会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01页

9月6至8日,经过将近三年的摄制,三集纪录片《潮州青

龙庙会》制作成功,并在潮州广播电视台播放,收到很好的

社会效果,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关注。

10月10日,受马来西亚柔佛八邑会馆邀请,湘桥区潮州

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会一行赴马来西亚参加“柔佛八邑

会馆”建馆85周年庆典活动,理事会一行还赴越南、柬埔寨访

问潮属社团,得到各地社团的热情接待。今后研究会将加强与海

内外潮属社团的联系,更好地提高“青龙古庙”的影响力。

199

6月29日,在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庆明的陪同下,“东盟中国

投资促进会”一行十多人到青龙古庙访问。

7月5日,会长谢松青,荣誉会长林声荣,副会长吴雪忠,秘

书长黄潮铭受潮州广播电视台之邀,接受《亲历潮州》栏目专

访,介绍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办会宗旨和“青龙庙会

”的传承、发展情况。

7月5日,深圳华侨城领导在湘桥区人大副主任黄炎藩的陪同

下,到青龙古庙了解“青龙庙会”的文旅状况,受到会长谢

松青,副会长杨少南、吴雪忠,秘书长黄潮铭,副秘书长曾

小明的热情接待。

8月15日,研究会在庙会举行“盂兰胜会”,同时对湘桥

区域内的贫困人士发放慰问物品大米和食用油。

8月21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知名

专家十余人,在市文广新局和湘桥区文广新局的领导陪同

下,到庙区了解“潮州青龙庙会”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活动

情况,并召开了“潮州青龙庙会”项目保护单位试点评估工

作会议。听取了会长谢松青的汇报,检查了财务、文档储存

整理、文化宣传等项目资料,专家领导对研究会的工作给予

了大力肯定。

9月6日,会长谢松青,副会长杨少南、吴雪忠、谢礼贤,秘

书长黄潮铭带着全体会员的爱心,与市外交协会副会长陈炫

秋,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明到登塘镇林妈陂入户慰问贫困人员,

研究会的善举得到上级部门表扬。

第202页

2019大事记

2020大事记

200

12月6日,在马来西亚柔佛八邑会馆会长陈周平的带领

下,“2019中国寻根之旅·风韵南粤冬令营(马来西亚)广

东潮州营”一行参观青龙古庙,受到副会长吴雪忠、秘书长

黄潮铭的热情接待。秘书长黄潮铭为冬令营成员讲述了青龙

古庙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渊源。

1月4日,由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与潮州广播

电视台联合主办“第三届老年人服务节”,希望通过老年人

公益服务实践,让更多的人积极投入到关爱老年人的行动当

中,教育年轻一代养成“关爱老人、尊敬老人、扶助老人”

的良好习惯,弘扬和传承“敬老、养老、爱老”的中华传统

美德。

1月5日晚,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在金龙大酒店六

楼会议厅召开会员大会暨研究会第三届换届大会。

1月6日,“解民忧·暖民心”的爱心活动在青龙古庙文

化广场举行。

10月25日,香港潮州市同乡总会(原香港潮安同乡会)

假座香港港岛名都酒店宴会厅,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七十周年暨香港潮州市同乡总会(原香港潮安同乡会)成

立四十六周年暨第二十四届会董就职典礼。会长谢松青,副

会长杨少南,副秘书长陈崇伟随同市、区有关部门领导应邀

赴港祝贺。

11月15日,由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东广播电视

台、潮州广播电视台、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

“歌唱祖国,传承文化”大型电视晚会暨纪录片《潮州青龙

庙会》发行仪式在青龙古庙文化广场举行,市委宣传部常务

副部长王剑峰,市广播电视台台长陈远程,社会各界贤达,研究

会会长层和理事会成员、会员代表出席参加了本次活动。

第203页

201

1月23日晚,广东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

作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广东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高

级别的响应——一级响应。根据该级别响应对疫情控制的

要求,减少大型公众聚集性活动,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

化研究会决定,自1月25日起暂停对外开放。

1月28日,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青龙古庙)响

应党和政府号召,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理事会全体成员带头为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捐款,短短二天时间即得到会员

和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接受捐款100286.35元。1月31日将

所有捐款和之前爱心人士善款共计20万元,汇入湘桥区慈善总

会账户,转交疫情地区购买医疗用品。

1月28日,歌曲《潮州有座青龙庙》发布。

2月21日,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同舟共济抗击新冠

肺炎疫情,根据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的要求,经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决定,原

定于庚子年正月廿三举办的“2020潮州青龙庙会”活动停

办。

4月7日,湘桥区委常委、统战部长蔡少贤和区委常委黄

航代表湘桥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为湘桥民建、湘桥

区佛教协会、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青龙古庙)、

广东金源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等慈善集体(企业)颁发荣誉奖牌

和捐赠证书。

6月29日,湘桥区举行202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

动仪式。湘桥区委书记佘楚雄出席仪式并讲话。湘桥区潮州王

伉传统文化研究会谢松青会长代表全区社会组织在会上做关于

“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

9月28日,湘桥区潮州文化传承展示馆开馆。

2020大事记

第204页

2021大事记

1月22日,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联合潮州市公共

外交协会,到潮安区东凤镇、龙湖镇开展“节前送温暖”

活动。

1月28日,潮州青龙古庙文化传承展示馆前阳光普照,暖

流荡漾,湘桥区“冬日暖阳爱心行”新春慰问活动在这里举

行。

4月19日,澳门道教协会粤东访问团一行16人,在潮州市

统战部副部长黄德发的陪同下,莅临青龙古庙,进行访问交

流。

青龙庙会停办,3月2日(正月十九)起至3月9日(正月廿

六)青龙古庙庙区实施封闭管理,暂停对外开放。

6月18日和6月25日,潮州市饶平县人民政府和湘桥区人民

政府分别在饶平县大会堂和湘桥区政府会堂召开2021年“广东

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仪式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

兴”为主题的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脱贫攻坚取得

的成功经验,树立、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弘扬乐善好施、

仁爱互助的传统美德,并对在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

人进行表彰。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分别获得了“慈

善集体”和“爱心集体”二项荣誉。    

202

7月20日,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宏希总领事一行,在

潮州市有关领导陪同下,参观位于凤城公园的潮州文化传承

展示馆和青龙古庙景区。

9月9日,由潮州市湘桥区民政局主办,潮州市瀛养餐饮

有限公司承办的潮州市首家“长者食堂”举行揭牌仪式,谢

松青会长代表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青龙古庙理

事会)向湘桥区慈善总会捐赠爱心款10万元。

9月16日,由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定向捐

建的内坑村宫前文化长廊举行竣工仪式。

10月7日,上海潮州商会会长卢伟坚一行到潮州文化传承

展示馆和青龙古庙景区参观。

第205页

10月22日,省政协副主席马光瑜莅临青龙古庙视察。

11月23日,潮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曾晓佳参观潮州

文化传承展示馆和青龙古庙景区;市统战部副部长黄德发,

湘桥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部长陈榆陪同参观。

10月24日-28日,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一行

应邀到上海进行访问。

11月8日,潮州市餐饮协会分别与潮州市装饰行业协会、

湘桥区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

式,在青龙古庙“文化传承展示馆”举行。

11月,“安济灵光”入选《韩江八景》。

12月15日,谢文榜原创《潮州大老爷》MV发布了。

203

第206页

204

2022大事记

1月1日,潮州青龙古庙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带着新年的

祝福,到南春路、牌坊街、西马路,东门街等古城主要街

道,沿街免费派发公益“创卫利是封”,宣传“爱清洁、

讲卫生、得福气、积善德”创文创卫人文理念,用实际行

动号召古城沿街铺户加入创卫创文行列,传递“我志愿、

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理念。

1月13日,湘桥区民政局、湘桥区慈善总会及湘桥区潮州

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联合在青龙古庙文化广场举行“实施‘防

返贫奔共富’计划2022年迎新春送温暖慰问活动”,为困难群

众发放大米、食用油和慰问金,送上节日的关怀和祝福。

2月23日,由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青龙古庙理事会)

等社团和企业捐赠香港乡亲抗疫物资的交接仪式,在金源照明

有限公司举行。

4月22日,湘桥区委书记曾俊喜带队到湘桥叩齿古寺、青龙

古庙等宗教、民间信仰场所调研,指导宗教和民间信仰工作。

第207页

我们是青龙古庙的志愿者

The Grand Event of the Annual

Temple Fair of

Qinglong Ancient Temple

VOLUNTEER WORK

服务Fu

Wu

第208页

206

庙会志愿者

庙会志愿者服务队

Volunteer

Service Team

Volunteer

Service Team

从2013年至2019年,每年青龙庙会现场无处不在的是我们

志愿者的身影:不管是南堤上的交通,停车场的指挥,大龙香

阵、庙区秩序的维持,哪里需要我们,我们的志愿者就出现在

哪里。

跟其他志愿服务相比,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志愿者,

我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我们都有一颗真诚向善的心,我们都热

衷公益,我们爱奉献......但我们也有不同,我们的身上还有一种

精神,这种精神叫做“安济圣王精神”,它是我们潮人文化的精神

的支柱,也是我们对祈求美好生活,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幸福生

活追求的最佳境界......

第209页

青龙庙会

207

第210页

208

青龙古庙志愿者

Service Team

Volunteer

庙会志愿者服务队

青龙

Qinglong

青龙

Qinglong

古庙

Old Temple

第211页

青龙庙会

209

青龙古庙志愿者 庙会 Temple Fair 志向 Ambition 自愿 Voluntarily

服务者

Service personal

第212页

潮州王伉历史渊源 诗文选登

历史L i

Shi

The Grand Event of the Annual

Temple Fair of

Qinglong Ancient Temple

Work of the Second Council

第213页

︽三国志︾

吕凯字季平,永昌不韦人也。 仕郡五官掾功曹。时雍闿等闻先主薨于永安,骄黠滋

甚。都护李严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纸曰:“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

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其桀慢如此。闿又降于吴,吴遥署闿

为永昌太守。永昌既在益州郡之西,道路雍塞,与蜀隔绝,而郡太守改易,凯与府丞蜀郡王

伉帅厉吏民,闭境拒闿。闿数移檄永昌,称说云云。凯答檄曰:“天降丧乱,奸雄乘衅,天下

切齿,万国悲悼,臣妾大小,莫不思竭筋力,肝脑塗地,以除国难。伏惟将军世受汉

恩,以为当躬聚党众,率先启行,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何期

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昔舜勤民事,陨于苍梧,书籍嘉之,流声无穷。崩于江浦,何足可悲!

文、武受命,成王乃平。先帝龙兴,海内望风,宰臣聪睿,自天降康。而将军不睹盛衰之纪,

成败之符,譬如野火在原,蹈履河冰,火灭冰泮,将何所依附?曩者将军先君雍侯,造怨而

封,窦融知兴,归志世祖,皆流名后叶,世歌其美。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

遗托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录功忘瑕。将军若

注:① 孙盛《蜀世谱》曰:“初秦徙吕不韦子弟宗族于蜀汉汉武帝时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曰不韦县。”

②《蜀世谱》曰:“吕祥后为晋南夷校尉,祥子及孙世为永昌太守。李雄破宁州,诸吕不肯附,举郡固守。王伉等亦守正节。”

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

宰哉!盖闻楚国不恭,齐桓是责,夫差僭号,晋人

不长,况臣于非主,谁肯归之邪?窃惟古义,臣

无越境之交,是以前后有来无往。重承告示,发

愤忘食,故略陈所怀,惟将军察焉。”凯威

恩内著,为郡中所信,故能全其节。及丞相亮南

征讨闿,既发在道,而闿已为高定部曲所杀。亮

至南,上表曰:“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

忠绝域,十有余年,雍闿、高定偪其东北,而凯

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侯。会为叛夷所害。子

祥嗣。 而王伉亦封亭侯,为永昌太守。

蜀·吕凯传

关于王伉的记载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Records of Wang Ying in

211

青龙庙会

第214页

212

青龙庙

历史渊源

Qinglong Temple

1911年,传教士莉娜·约翰斯顿摄

第215页

注:①相传神为蜀汉永昌太守王伉,诸葛征蛮,伉守城捍贼,殁为明神。前明滇人有宦于潮者,奉神像至此遂获安澜。

殆《传》所谓“有功则祀者”欤。时有青蛇蜿蜒见于庙,不伤人,忽见忽没,故又名青龙庙云。

关于青龙庙的记载

213

安济王庙又名青龙庙,在南门堤侧。庙创自前明 。国朝叠次修茸。光绪二十年复修,每岁春

秋二仲月及诞日由官致祭,支祭品银每次五两六钱,在开元寺租项下动支。

安济庙即青龙庙,安济其封号也。详载寺观。神肹蠁灵应,潮人祷于庙者,伺其降陟,奉承畏

惕,罔敢越思。郡城南郭,三河合其汇,大海承其委,庙屹立堤次镇洪流,为全城护。报功肆祀,

固其宜也。

安济庙在南门堤。乡人祈祷时青蛇屡见,樑节上饮酒食肉,俱不伤人。

贺瞻度云:“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蛇也,人欲见之,庙祝必致辞而后

出。盘旋鼎碧间,或倒垂枋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虯结,不怖人亦不怖于人。长三尺许,苍

翠可爱。闻此神自梧州来,长年三老尤敬之。凡事神者,常游憩其家,甚有问神借贷者。昔同年

萧御史长源为予言,今亲见之矣。”

按:光绪《海阳县志》卷四十六《杂录》中,在引用雍正《海阳县志》贺瞻度上述言

语全文之后,另加按语曰:“谨案:邑三界庙,安济庙俱有蛇神,而安济庙尤灵异,称曰“

青龙王”,以其色青,头有“王”字也。然出没难测、咸、同以前,庙中屡见,自光绪来,

数岁或仅一见。相传潮人带其香火出征,遇青蛇至,必奏捷班师,故潮人皆神之。”

雍正《海阳县志》关于蛇神记载

卷之八《事集·杂记·蛇神》

关于

乾隆︽潮州府志︾

青龙庙的记载

青龙庙庙跨城南大堤,当韩江之冲。神素灵应,常

有灵物蜿蜒凭龛次、香案间,其色青,是曰青龙。倏

忽隐现,土人谓见之则吉。士夫商贾过潮者咸祀之,

然不可必见也。潮人睹青龙之来,辄谓神降,奉之益

虔,至不敢以暧昧质诸祠下。建庙时代不可考。相传

神为蜀汉永昌太守王伉,诸葛征蛮,伉守城捍贼,殁

为明神。前明滇人有宦于潮者,奉神像至此,号安济

灵王,立庙镇水患,遂获安澜。殆《传》所称“有功

于民则祀者”欤。按,宋沈存中有《彭蠡小龙记》:

“熙宁中出师南征,小龙负舟护军仗。有司以状闻,

封济顺灵王,诏致祭。小龙自空下,则龙之为灵,昭

昭也。”证诸沈记,则安济、济顺,盖从其类云。

卷十《寺观》

卷十五《祀典》

卷之三《神庙考》

卷之三《神庙考》

Records of Qinglong Temple

Chaozhou Prefecture annals by Qianlong

光绪《海阳县志》

青龙庙会

第216页

214

相关记载

安济王即青龙王,安济其封号也。庙在城南,屹立长堤,冲当洪水,保护全城,我潮福

主也。惠潮观察张介祺题有庙联:“神明照汉代,灵爽荫潮州。”余初疑汉代二字无考,

后阅郡志,知神为蜀汉永昌太守王公伉。诸葛征蛮,公守城捍贼,殁为神明。前明滇人有

宦于潮者,奉神像至此,号安济灵王,立庙镇水患遂获安澜。殆《传》所我“有功于民则

祀者”欤。

余按,门额“安济王庙”四字,极端方,亦极骨力,微嫌“济”字笔力稍弱,

为未尽善。

卷三《安济王庙》

王极灵爽,郡人称为活佛。每神降,见有灵物蜿蜒凭龛次香案间。其色青翠,头有王

字,是曰青龙。来去倐忽,隐见无常,郡人以得见为吉。然不可必也。惟三月二十七日为

王寿诞,每当府道行香际,演戏排八仙时,神多降于神坛花瓶柘榴枝上,万民瞻仰。郡人

一逢神降,奉之益虔。

余按,青龙王灵迹极广,聚来可作镇日谈,今特举三则最照著人耳目者录之。以起

人敬谨。一岁三月安济王寿诞,黄家祠,迎神演戏祝寿。箱已上台,被道署吊去及开箱演

戏,满箱蜿蜒皆青龙也,复开复然,箱箱皆是。观察立出行香,送回薛厝巷。一岁学院临

潮岁考,场后出拜客,恰遇神游。人请避道,学院自恃钦命,便出不逊之言语。方脱口,

而清道旗二面,无火自焚。顿生畏惕而改道焉。最可异者,凡作大水,庙祝必跌筶请

神出庙,神如肯出水不为灾。神一不出,水势定大。庙祝则坐神于轿,高系粱间,听

任波浪拍天,只及轿而止,从无有浸湿神靴者。此捍水患一大明证。千秋血食于我潮

也,岂不宜哉!

卷三《青龙王寿诞》

林大川《韩江记》

第217页

215

谢岳雄

安济圣王与潮州游神民俗

北方有庙会,旧时粤东潮汕地区也有,只是叫法不同,潮人称为“游神赛会”或

“游老爷”;游神赛会的仪制规模,堪与广州城隍爷巡城和黄埔波罗诞媲美。但如今

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一、76年前让潮州城醉狂的“游老爷”

旧时潮汕地区的游神赛会多在正月到二月间,人们把神庙供奉的神像(当地称“老

爷”)请出庙宇祭祀,次日即开始游神赛会。其中以潮州府城青龙古庙的安济圣王(当

地称“大老爷”)出游规模最大。

其盛况,清光绪《海阳县志》记载说:“奉所塑神像出游,箫鼓喧阗,仪卫

烜赫。大小衙门及街巷,各召梨园奏乐迎神。其花灯则各烧烛,随神驭夜游,灿

若繁星。凡三夜,四远云集,靡费以千万计。”

青龙庙会

第218页

赛会以游神为中心,辅以箫鼓、仪卫、花灯及梨园戏剧。遍游潮州府城,需用三个夜晚的

时间。第一晚上从神庙所在地城南开始,第二晚在城中,第三晚到城北。

辛亥革命后,除1928年至1931年被地方政府禁止外,安济圣王出游一直是潮州府城最隆重的节

日。民俗作家沈敏曾写过《安济王出游》和《青龙庙巡礼》两文,对1936年潮州府城安济圣王出

游的情形作了翔实的描绘。

那时潮汕地区经济衰退,节日盛况已大不如前,但仍是一连三夜,“游人达十余万,全城如

醉如狂”。而且与清代相比较,还多了燃放烟花一项节目。

沈先生说:“在潮州城的游神中,主要的景物正是爆竹烟火。花灯,鼓乐,其他演剧和杂项

娱乐,不过是普通的点缀。”

二、青龙古庙和安济圣王的传奇故事

据《潮州府志》载,青龙古庙为祭祀青龙而建。撰志者按语说,宋代沈括所写《彭蠡小龙

记》说,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出兵南征,小龙仗恃舟楫保护军用器械,后来皇帝下诏书赐封它

为济顺灵王并给予祭祀。从此推测,青龙古庙应始建于宋代。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潮州城南门进士谢少沧在云南永昌府为官。一年,当地久旱无雨,田园

失收。谢少沧未及请示朝廷,开官仓赈济饥民,他却因擅开官仓,被治死罪。

按律,云南处决囚犯是把死囚捆绑吊于高山大树上三昼夜,未死即赦免。以当地弥漫的瘴

气、昼夜的温差,囚犯大都难免一死。但行刑期间,远处总会飞来一片乌云,给谢少沧挡住烈日

风霜,云端上坐着一位老人。

三天后,他被赦免。在解官回家的路上,他发现一个神殿上的塑像,正是那位救命老人。经

打听,原来是三国时的永昌太守王伉。谢少沧即请人雕王伉像带回潮州供奉。

216

第219页

217

一年韩江大水,乡人将王伉像请上河堤挡洪水,洪水果然退去,那年潮州也大获丰收。

事后,乡人重修青龙古庙,请王伉像在此镇水,奉为安济灵王,青龙古庙也称为安济王庙,

庙里香火益盛。

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游神赛会民俗

“文革”期间,青龙古庙遭毁,香火被禁。上世纪80年代,在李嘉诚等人的倡议和捐助

下,青龙古庙得以修复。

前些年,刚从省长岗位退下来的卢瑞华,得悉青龙古庙重修后,每年有数十潮人社团前来参

拜时,欣然为安济圣王庙题联道:“安民济世为官崇善名千古,扶桑扬德还里思敬达当今。”

令潮汕人汗颜的是,百多年前由华侨华人带去的潮汕游神赛会,尤其是安济圣王巡城活

动,如今年年在马来西亚柔佛新山隆重举办,吸引游客数十万众。

2月12日,马来西亚新山的柔佛古庙游神庆典,被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宣布为“国家文化遗

产”;新山中华公会已将柔佛古庙(仿青龙古庙建造)申请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建筑物”

在潮州传承了千百年的游神赛会民俗,为何在一个遥远的国度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改革开放30多年,广州城隍爷巡城、南海神庙波罗诞和封开龙母诞游神等民俗都相继恢

复起来了,唯独安济圣王巡游潮州城的盛景,至今仍未重现。

恢复游神赛会民俗,联系海内外华侨同胞的骨肉关系,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广东,了

解潮州,这何乐而不为呢?

2012年3月21日《羊城晚报》

青龙庙会

第220页

参加潮州王伉传统文化

研究会感赋

218

黄俊明

黄俊明

(一)

永昌故郡夏初浓,

千里来参王伉公。

三柱清香诚拜谒,

感恩还在古青龙。

在永昌故郡拜谒王伉公得句

(二)

千年宝刹古青龙,

韩水安澜凤塔峰。

人杰地灵潮郡永,

便尊王伉万民宗。

潮州营大老爷随笔

(三)

饶公墨宝赠青龙,

古庙欢腾意更恭。

王伉幽潜文化蕴,

弘扬传统续高峰。

饶宗颐先生向青龙古庙赠墨宝

(四)

辉煌金碧耀青龙,

古庙光明永昼中。

王伉神威潮境显,

名邦声远一般同。

青龙古庙亮灯工程起动

(五)

研究热潮王伉公,

乡邦朝圣万民同。

文章信众齐心写,

韩水滔滔载惠功。

王伉文化研究会成立八周年感赋

Wang Yin Cultural Research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 in the Chaozhou

研究会

王伉文化

Qinglong Temple参加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感赋

第221页

潮州青龙庙会

文艺巡游赞

人海人山赤帜扬,

长街十里似雷场。

青龙有幸名千古,

黄庙终因誉永昌。

安济圣王传港澳,

康熙大帝被鲲洋。

风和日丽今重现,

代代相传社稷长。

安济圣王庙

万人空巷不眠天,

千炷龙香烛火延。

道道嘉坛迎圣驾,

芸芸生众祭先贤。

安邦社稷灵威显,

济世黎民德惠绵。

韩水苍天盈正气,

崔巍塔笔续忠篇。

219

一叠

二叠

陈耿之

浊烟袅袅罩江天,

祭拜明贤争向前。

万户千家祈福祉,

风调雨顺乐无边。

不负苍生不负天,

瀛州抗敌率兵前。

英魂似浊万千炷,

福佑乡邦无量边。

巍清潮

林爱群

注:①鲲洋是台湾的别称。康熙皇帝为了实施第二次征台计划,

把潮州人民崇拜的安济圣王敕封为“灵感安济圣王“, 《青龙庙会随笔》二叠 诏旨潮州官府拨出官银祭祀王伉。

青龙庙会

第222页

打造潮州青龙庙会文化品牌

推动潮州古城综合旅游发展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潮文化的发祥地,潮州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景

观和民俗风情,这使得潮州古城有条件有优势来发展寻根旅游、拜谒旅游、祭祖旅游。而作为

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游神赛会,往往就能够包括了这三种目的性旅游,并以此为主要

内容而吸引众多海内外潮人和游客。潮州青龙庙会作为潮汕地区三大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以其宏大性、系统性、完整性和代表性,而成为潮汕地区独树一帜的特色活动,每年的庙会活

动都会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和游客前来参加,成为促进潮州旅游发展的重要潜在力量。

本文试就潮州青龙庙会在对潮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在对促进潮州古城民俗文化旅游方面

的作用,结合2014(甲午年)、2015(乙未年)、2016(丙申年)三届庙会的盛况,对促进潮

州青龙庙会常态化、产业化,将其打造成为潮文化的嘉年华和潮人狂欢节作一浅探,旨在浅探

如何借助潮州青龙庙会这一地方特色民俗活动推动潮州古城旅游的发展。

一、潮州青龙庙会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潮人是一个有着浓厚宗教精神的族群,祀神是潮汕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潮州所祀神,以安济圣王为最

尊,潮汕人称神曰“老爷”,于安济圣王则称曰“大老爷”。所以冠大字者,示其于诸神中为尤尊显。相传蜀汉永

昌太守王伉,在一次保卫城池战斗中身亡,当地百姓为他立庙上香。明朝时潮州南门外人谢少沧,在云南为官,因

赈济饥民开仓放粮而触犯王法,依法论斩,当时处决方法特别,就是将囚犯捆绑后吊于高树上三昼夜,若不死则

可赦免。谢少沧被吊上树后,民众环树跪泣,他自度难免一死,忽见天上有一神人,张开一张黑布把烈日风霜挡

住,三天后他竟然活下来,回忆当日所见神人,询问才知乃王伉。后来他将王伉的神像带回潮州,号安济圣王,立

庙镇水患。而后历代潮人对安济圣王崇膜有加,将其奉为保护神,在每年农历正月廿三、廿四前后都会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因安济圣王祀于青龙古庙内,故安济圣王庙会又称青龙庙会。

220

刘 潮 佳

第223页

潮州青龙庙会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潮州众多游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潮州城最为隆重的一项民俗节庆

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这样一个

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团、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

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

团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团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

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游神赛会作为潮汕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是潮汕人重要的节庆活动。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州青

龙庙会,是一个对外展示潮人精神的重要窗口。纵观国内外每个旅游城市及地方都会对外开展展示城市特色的主题

活动,以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吸引游客的眼球,而往往这些富含地方特色的活动才是最为吸引客源的核心内容。潮

州青龙庙会就是最为吸引游客的一个地方特色活动,在以往的来潮游客中,总会感觉潮州是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城

市,但游客来玩的往往都是静景文物,很少能够遇到具有潮州本土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而潮州青龙庙会就是

最具有潮州本土特色的活动,其涵盖了潮州传统文化项目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潮州打造特色旅游城市最具说

服力的特色旅游项目。所以说,潮州青龙庙会拥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潮州古城旅游具有积极作用。

二、打造潮州青龙庙会文化品牌对推动潮州旅游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对潮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当今世界,文化旅游日益成为一种极其重要、尤为时尚流行、很有市场潜力、最具层次的旅游类型。对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的潮州来说,发展文化旅游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战略选择。而要发展文化旅游,首先必须使传统文化得以

传承与弘扬,在传承与弘扬中发展文化旅游。

文化因传承而扬弃、而发展壮大。这几年的潮州青龙庙会,特别是2014(甲午年)的“文化踩街”安济圣王出

巡活动,通过“传承-非遗-潮韵-乡情-展望”五大板块,除了展示潮州青龙庙会这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

魅力之外,还集中展示了包括潮州大锣鼓、饶平布马舞、文里鲤鱼舞、英歌舞、舞龙、舞狮、潮绣、花灯、金漆木

雕等众多潮州民间传统工艺艺术。此外,在庙会举行期间,还有包括潮剧演出、潮乐演奏、潮语讲古、潮州灯谜和

非遗展览等多项活动。这种集中展示活动,对潮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无疑是一扇重要的窗口。

221

青龙庙会

第224页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甲午年的“文化踩街”活动中,文艺游行队伍的人员以青少年学生居多,这对于传统的

潮文化项目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和传承机会。青少年学生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项目的接触和了解,有利于促使

他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项目的认同和传承。此外,长辈对晚辈的

口头传述和各类酬神事务礼品等的筹备过程等也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时代印

迹的新事物不断加入,传统项目中的精华部分也被保留和传承下来。应该说,众多的传统文化项目赖于庙会活动特别

是游神活动得以传承下来,庙会活动因传统文化项目而丰富充实,传统文化也因庙会活动而得以传承和弘扬。

而随着网络大众媒体的日益普及,这几年的潮州青龙庙会通过广大“自媒体人”及公众媒体的力量而迅速扩大了

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如2016丙申年的潮州青龙庙会中的“千香林”盛景就通过众多摄影爱好者和网友的力量而闻

名于世,有学者盛赞“千香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道特色盛景。潮州青龙庙会的举办,使得传统潮文

化项目能够借助互联网这类更新更大的公众传媒平台而迅速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世人所知。

(二)对潮州古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俗活动赋予旅游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景物的浓烈、多彩,且具有参与的娱乐性、趣味性及心理认同等等。因此一

个地方的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就越能吸引外地旅游者的到来。民俗活动的表现形态及其显性文化,是吸引游客的一

个永恒的热点。潮州青龙庙会的举行,使得“潮州大闹热”一度成为热搜词,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通过网络等途径

知道并了解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并愿意到潮领略一番深厚积淀的潮文化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周边市县的旅

游行业和人民群众也都会在这个时期到潮州古城来旅游观光,这无疑是提高了潮州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客流

量的大幅增加,也势必会带动潮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即便是有节庆活动,游客能够参与到潮州地区

的民俗活动的机会和机遇是少之又少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在此不作赘述。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是民族之根,能使天下归心的便是文化。文化,已成为市场经济

规律之外的另一只“无形之手”,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潮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潮州青龙庙会更

与海内外华人华侨也有着诸多割舍不断的情愫,潮州青龙庙会的举办也引得众多的潮人侨胞回潮观光旅游、投资兴

业,同时,也能借由侨胞潮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向海内外宣传推介潮州古城。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

华人华侨正成为各地主打的一张王牌,潮汕更应抓住这个机遇,打好这张牌。

三、打造潮州青龙庙会文化品牌,推动潮州旅游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推进庙会常态化,扩大潮文化影响力

潮州青龙庙会,可以说是以祭神为名的民间狂欢节。潮州青龙庙会自请乾隆36年始,而后几经周折发展。由

于潮州青龙庙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到2014甲午年时,中断了64年的大巡游活动才得以恢复。正如民间

游神活动一般,常态化将是潮州青龙庙会以后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不应当把安济圣王崇拜看做是一种迷信封建,

因为安济圣王是对人民有所贡献的神,故以英雄的形象被众人所敬仰和推崇。所以,我们应当看到潮州青龙庙会在

传承传统潮文化,以及在人神共乐和促进社会和谐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潮汕地区众多的春节游

神活动中,人们把藏在心灵深处的神圣的祈祷和美好祝福,对新年的希冀、期盼、向往融汇于淳朴的民风民俗和纯

厚的地方文化之中。

区域旅游发展被视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2015年4月,潮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潮州市人民

政府关于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将抢抓发展机遇,促进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持

续做大旅游业总量,将旅游业培育成推动潮州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主动力之一。潮州是一座文化古城,人文风情

独特,完全有条件有资本有能力来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必须打造一个能充分体现

和展示潮文化独特魅力和活力的特色品牌,而潮州青龙庙会能将潮文化的各项项目充分揉和并系统展现出来,是一

222

第225页

个不可多得的能充分将潮文化弘扬和传承下来的独具潮州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所以,打造潮州青龙庙会特色文化

品牌,推动潮州青龙庙会常态化是扩大潮文化影响力,推动潮州古城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日渐成为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各项传统项目创新发展的趋势。潮州青龙庙

会的完善和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借助广大网友的智慧,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庙会内容,扩大庙会

影响力和知名度,创新发展模式,并融入古城区各项旅游活动项目,提升潮州古城区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和凝聚力,

使潮文化能够借助潮州青龙庙会这一特色文化品牌而为更多人所熟知和了解,促进对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成

为潮州旅游发展的新势力。

(二)整合优势资源,创新联动发展

1. 与潮州传统旅游项目的联动发展

2010年6月,潮州市政协副主席詹昭重女士曾在《增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适用巧实力,激活潮州文化,使

潮州旺起来》中讲到“巧实力”时提出,适当的时候,举办“潮州民俗文化节暨安济圣王庙会活动”,把元宵灯会、

安济圣王庙会、安济圣王巡游、潮州特色产品展销会、传统产品展销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等一系列潮州传统

文化作一打包式的展示。将潮州城的许多传统旅游项目,诸如旅游文化节、花灯节等众多活动项目与潮州青龙庙会

融合创新,同期举办,以丰富活动内涵,推动联合发展,作打包式的展示和推广,提升古城区的旅游竞争力和凝聚

力,提高潮州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与古城区各景区景点的联动发展

潮州古城区文物景点众多,文化内涵丰厚,各景区景点也时常有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若各景区景点把其中的

一些活动项目与潮州青龙庙会同期联合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庙会的活动内容,又可结束以往各单位在旅游宣传推介

和活动项目上的“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解决活动效果不理想的囧境。而这也符合潮州市委市政府提出

的将规划建设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并将其建设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思路。

3. 与周边市县文化旅游部门的联动发展

应当注意到,在2014甲午年的文化巡游队伍中,以潮州本土的民俗队伍为主,而在周边市县中也有许多潮州本

土没有,但却均为同根同源的潮文化不同分支表现形式的民俗活动项目,诸如澄海西门的蜈蚣舞等动物舞蹈、潮阳

英歌舞等等。潮州青龙庙会活动期间可把这些民俗活动的表演队伍请到古城进行展演活动,充分展示潮文化的多样

性和包容性。此外,相关旅游部门也可对潮州青龙庙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潮州地处闽粤台旅游驿站的区

位优势,与周边市县的旅游部门和行业充分开展合作,积极引客入潮。

223

青龙庙会

第226页

4. 与文化研究机构的联动发展

2014甲午年的庙会活动中,潮州市湘桥区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与韩山师范学院联合在潮州城举办了一期“潮学沙

龙”活动。这是对庙会活动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和对潮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进行的交流和探讨,意义深远,值得借鉴。而

在汕头、揭阳、梅州等地也存在着诸如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内的众多文化研究机构,如何充分利用潮州

青龙庙会这一活动契机,加强各部门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5. 与现代活动项目的联动发展

庙会在满足广大人民大众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也能给各大赶庙会的商家带来较为丰厚的经济利益。潮州是中国

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瓷都等众多的现代工艺产业领头发展的主力军。在潮州青龙庙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大量的游

客入潮,如果抓住这一机遇,将这些现代工艺产品进行集中的展示展销,既会为这些现代工艺产业带来丰厚的经济

利益,也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不可替代的力量。

整合资源,联动发展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避免以往各单位在活动项目的宣传推介上的“孤军奋战”局面,结

束其活动效果不理想的困境;其次,丰富了潮州青龙庙会这一特色文化品牌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第三,推动潮

州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活动项目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认识和了解潮州这

座文化古城的魅力和活力,也通过这些活动项目,打造出潮文化的嘉年华和潮人的狂欢节,推进对潮文化的保

护、传承、开发和弘扬。

(三)推广香案文化,构建和谐文明

香案,或称神坛、行宫、神棚或神厂。所谓神厂,是各街区在神庙之外临时设置安放神明供人祭拜的场所,神厂

有彩门、灯饰、灯橱,入夜请有清音小锣鼓、奏乐配唱。潮汕民间各地游神期间,各乡各社的香案多种多样,各具

特点,其布置之精巧、供品之讲究、装饰之多样,可谓是一个潮汕民间各路手工艺人展示看家技艺、互相交流切磋

的重要平台,更是一扇展示潮绣、锡艺、泥塑、剪纸、木雕、麦杆画、花卉技艺和书画艺术等各项潮文化和非遗项

目的重要窗口,是弘扬和传承潮文化的一项重要途径。香案文化的推广,一来可作为文化巡游的主要基点;二来可

丰富庙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用以展示和推广潮文化;三来可分流庙会期间的大量游客人流,形成多地联动,增加

旅游收入,也可改变古城旅游的“静态游”为“综合游”,创新旅游发展模式。

庙会的举行,特别是游神活动的举办,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宗族之间、房界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保证有序

竞争的最合理手段。在这两年的潮州青龙庙会的举办中,坚持以“社团主办、民间唱戏、公众参与、政府指导”为

原则。这样一来,既有了一个牵头做主的主导单位,又有了政府部门的指导,有利于各项争议争端的和平解决,也

有利于联合行动,推进对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的综合整治行动和解决工作。此外,在巡游队伍中,各社各区的不同

表演方阵、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形式都融合在一支巡游的队伍之中,这是和谐共处的一种充分体现,应该值得我们

去弘扬和推广。

224

第227页

(四)向外学习,互促互进

潮州青龙庙会的复办,得益于海外华人华侨的努力,出门在外的潮人不仅把家乡的文化习俗带到侨居地,也将他

国的优秀文化资源带到家乡,推动潮州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潮流的传播交融。东南亚地区的游神活动与潮

汕地区的游神活动可谓是同根同源,当地每年的游神活动都会吸引大批的信众游客到访,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旅游

业、文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新山的柔佛古庙游神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其游神活动还在2012年获马

来西亚政府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柔佛州新山的“三月初三锣鼓响”的节庆活动,以最具潮州文化特色的潮剧

与潮州大锣鼓为主轴,加上其他文娱节目及潮州传统美食,分三天串联起来,把有上百年传统的酬神戏转变为多元

综合性的节庆活动。同时“保存参拜祝寿仪式,尽量将这项宗教仪式办得更加庄严及儒雅化,并加强宣传来强化这

项改变。”而在2014甲午年回潮参加潮州青龙庙会的华人华侨也表示,希望潮州通过举办青龙庙会,打造牵动海内

外潮人的特色民俗文化节庆,拉近与各界乡贤距离,促进乡贤回归参与到潮州新一轮大发展热潮中。

此外,在国内也有诸如广州菠萝诞庙会、福建湄洲岛妈祖庙会等等诸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但也

应该清楚地看到,与许多带着浓厚商业利益色彩的庙会不同,复办的潮州青龙庙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完善阶段,也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潮州青龙庙会带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这是弥足珍贵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应看

到潮州青龙庙会主打的是文化品牌,应当注意避免流于饱含现代经济利益气息的商业活动。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现象能否传承,赖于其功能是否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潮汕地区的游神赛会活

动是潮汕民间文化的集大成。潮文化离不开游神赛会,游神赛会是潮汕民间文化的根。潮州青龙庙会对于潮人来

说就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其对潮州文化起着重要的传承与弘扬作用,也促进了潮州旅游和地方经济的

发展。

深挖潮人故里的文化潜力,激活天下潮邦的开放基因。打造潮州青龙庙会特色文化品牌,形成潮文化的嘉年华和

潮人的狂欢节,有利于扩大潮文化的影响力和提升潮州古城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各项城市建

设的发展,对于潮州打造成为世界潮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国家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旅游热点城市及

粤东旅游创新标杆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几点拙见,如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指导老师: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陈友义

225

青龙庙会

第228页

226

潮州青龙庙供奉的神袛多达18位,主神安济圣王是三国蜀汉永昌太守王伉,其他如“三仙师”“土地爷”等多为

民间神话人物。奇怪的是其中有两位,“进士爷谢鸾”和“举人爷谢少沧”却是潮州郡南本地人。

   他们是怎样走上神坛的呢?

   近年来青龙庙声名远播,对谢少沧的传说,读者轻点“百度”便一目了然。

  “据传,明代潮州人谢少沧在云南为官,恰逢大旱饥馑。他为免延迟时日,先开官仓济灾而后上奏朝廷,获罪问

斩。按滇俗,处决囚犯吊于大树三天尚活者可免其死。其地白天日炙而夜司风寒。谁知‘天降神人’,张开大黑布化为乌云

顶住烈日风霜,三天后谢竟死里逃生,即备祭品到神庙祭拜,见正中端坐者就是搭救自己的神人——蜀汉永昌郡守、‘安济

圣王’王伉。自此日夜焚香拜之,并于回潮时,将王伉及大、二夫人偶像带回家设点供奉,后立于此庙祭拜。”

  这一传说富有神秘色彩。但谢少沧多年宦游在外,潮州志籍少有记述,研究者对他多有质疑。或张冠李戴,把他

错为谢湖;或以他无“宦游云南”,否定其迎王伉。(见《潮郡青龙庙》)

  其实,在潮州郡南《谢氏族谱》中,谢少沧确有其人。“少沧,讳绍祖,嘉靖壬子举人”。他是元至正3年(1342

年)开基潮州郡南谢氏的谢南隐9世孙。

  谢少沧在为他的姑夫鹳巢人李春魁写的《乡进士特授浙江浦江县知县李公墓志铭》中,有“祖于公殃之时,年亦

垂髫”之句。李卒于嘉靖十五年(1536),男童“垂髫”约8岁。据此推断,谢少沧生于嘉靖七年(1528)前后。

  嘉靖三十一年广东乡试,谢少沧以第11名中举。嘉靖三十六年(155)他走上仕途,任如皋教谕。在任3年,他做了

两件名垂青史的事。一件是知县童蒙吉倡建学宫“崇德楼”,由他具体实施。垒台高二丈五尺,再建两层高搂,以“

揽乾坤之秀气,挹江海之奇观”。后在楼中供文昌帝君,更名“文昌阁”。今为如皋名胜。另一件是他率领一个只有6

个人的班子,用一个月重编《如皋县志》10卷。这部县志是如皋现存最早志书。

  嘉靖三十九年谢少沧离开如皋,尔后任怀远知县,官至岷府长史。笔者尚未发现相关史料。一般来说,从八品教

喻到五品长史,经历几个台阶,那时谢少沧应该人到中年了。

  岷府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8子朱楩的藩王府。原在甘肃岷州卫,后迁云南。嘉靖时期已在武岗(今湖南)。长史为王

府总管,且对朝廷负有“辅相规讽,以匡王失”之责。谢少沧对内对外肩负重任。

  王伉入潮,有多种传说。清乾隆《潮州府志》有“前明滇人宦于潮者,奉神像至此,号安济灵王,立庙镇水,遂

获安澜”的记载。经今人推断,此“滇人”为明万历二十27年潮州海防同知施所学,便称“施所学说”(见《潮

郡青龙庙》)。奇怪的是这个官方善举,在民间从未传闻,也未见诸于同时代典籍,在青龙庙更无“物证”。因

此,笔者认为“施说”缺乏事实根据,“前明滇人有宦于潮者”之说,仅仅是清代编志者记录的当时听到的一

种明代“传说”而已。

  “谢少沧说”版本多样,除上述“为官”说,还有他在云南“经商”说。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丛谈志·蛇

神”按中,也还有一说。谢“尝于江上得之神像,高尺许,一男二女,谓大二夫人也”。

  据现有史料,谢少沧确实无在云南为官,但这并不等于他和云南没有交集。武岗的地理位置、岷府的历史,和长史的职

责,都和云南不无联系;谢少沧没有经商,但有可能到云南公干,也有可能碰到王伉神像。笔者认为,没有在云南“宦游”的

谢少沧迎回神像,就同“前明滇人有宦于潮者”带来神像一样,都有其可能性。孰是孰非,还得寻找更多证据。

  在潮州郡南民间,谢少沧的传说重点是“大老爷”的灵爽。笔者2015年访问了几位老人,听他们讲儿时听到的故事。

  谢少沧迎回王伉和两位夫人的小神像后,供奉于郡南新亭巷家中神龛。邻里闻说,争相祭拜。神甚灵验,有求必

应,被称为“大老爷”。谢氏宗亲,先迎神像入谢氏宗祠,后为方便外姓信众,又送神像至南堤江边古庙。因“大

老爷”入庙,香火鼎盛,声名远播,城里城外,信众盈门。于是,郡南信众主事者倡导扩建庙宇。其时,四周刺竹

成林,青蛇出没,难于动土。主事者择吉祷告,求蛇避迁。次日,众蛇逃匿,不见踪影。于是,新庙落成,重塑神

像,安澜济世,庇佑潮城。

  他们还说,谢少沧迎回的小神像,为信众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显现于郡南。

  透过这则传说,不难发现信众之所以对王伉顶头膜拜、重建庙宇,在于他们信奉“大老爷”有求必应。信众感

恩“大老爷”,也感恩迎神有功的谢少沧,从而把他神化了。

青龙庙神坛的两位“潮州人”

第229页

227

  王伉何时入青龙庙,未有记载。就同青龙庙建于何时,至今也无定说一

样。潮州志书对该庙记述,迟至清康熙《潮州府志》,但有专家认为,这所

古庙在明代或宋代以前就存在了。

  这所偏于南城之外的古庙,不受官方重视,是因为从一开始它纯粹是郡南

民间信仰的载体。在古代城内和城外,虽然只一墙之隔,但治安状况大相径

庭。没有城墙的保护,土匪海盗以至倭寇抢劫掠夺不时发生(谢氏先祖曾因之

几乎家破人亡);濒临韩江,水患年年侵袭,田园荒芜,被逼颠沛流离。更何

况土著、移民、流民杂居,习俗和诉求各异。在这官府力量薄弱的地方,为了

追求安定生活,百姓不得不求助神力。他们把各自的信仰“堆叠”到江边的小

庙上,请来崇拜的神袛,演绎了不同于城内庙宇的独特的文化。简言之,其一

是诸神荟聚,体现民间崇拜的“堆叠”性;其二是庙事活动源于信众自觉自愿

体现自发性;其三是借助传说和习俗代代承传,体现信仰的家族性。

  了解青龙庙的文化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地方志籍对古庙记录甚少,而民

间传说丰富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谢少沧迎回王伉神像的合理性。长期以

来这种民间崇拜潜移默化,在每个生长于郡南的人心中扎根。他们敬畏神仙,

祁求平安,这是谢少沧迎神的思想基础。当他有机会接触王伉神像,迎神便成

了必然的行动了。这也是郡南信众供奉“大老爷”的思想基础,基于同样的想

法,明末或清初,新庙落成时便顺理成章,请谢少沧入庙,享受香火。

   谢少沧被推上了神坛,青龙庙也就有了“本地”的神明。当时的郡南谢

氏是地方望族,主事者的谢氏代表,熟知家族历史。谢少沧的先祖谢鸾的神奇

经历也就受到关注。

  在《谢氏族谱》上,“庸庵,讳鸾,字格轩。景泰癸酉经元,天顺癸未

会元”。谢鸾在郡南谢氏家族中是一位“大喜大悲”人物。喜者,是家族开基

一百多年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第一人。在他之后郡南谢氏中式入仕者绵绵

不绝,有力地提升了郡南的知名度和文化水平。然而,他又是家族的悲哀。中

举之后十年参加殿试。那年是天顺七年(1436),“火作于贡院……烧杀举子九

十余人”(《明史》卷29),谢鸾名列其中,后获御赐“进士出身”。朝廷把死

者遗骸分成六大坟堆,葬于朝阳门外,立碑“天下英才之墓”。

  也许是谢鸾开创了郡南科举的纪录,也许是谢鸾的“英才”传奇,他以“

进士爷”被请入青龙庙,和其来孙“举人爷”谢少沧一起接受祭祀。在青龙庙

的南侧,还专辟“官厅”,供奉这两位“官员”的木主。据说也是以往郡南长

者议事的地方。

  谢鸾、谢少沧祖孙走上青龙庙的神坛,是郡南信众对“造福一方”的官员

的纪念,也是历史形成的青龙庙文化使然

谢昭良

青龙庙会

第230页

三仙师

历史渊源

Qinglong Temple

关于三仙师,潮州人除了青龙古庙有三仙师殿和祖上传下的“未有王伉公、先有三仙师”的古训外,大家对三

仙师知之甚少,很多人都想知道个中究竟,但都苦于无从入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厦门大学有学者在研究三

仙师,但一直无联系方式,笔者通过潮州市市志办官方联系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了解有关三仙师的资料,得到的答

复是无法寻找。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诊病之余,询得同学亲弟郑学威的舅父梅州人杨善祥客居龙岩多年,有

可能帮助了解有关材料,经阿威牵线,笔者与杨先生取得联系,在他的大力帮助下,终于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这

是一个难得的机缘。

上杭三仙师崇拜的兴起与发展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三仙师:三仙师为黄师传(号七翁)、子黄继先(号十三

郎)、婿倖成大(号八郎)三位,黄师传中年得仙师,子婿后俱得成道。三人为一组仙师(师巫),因为在上杭当

地为民除山妖,虎狼……邑人感其拯救之恩,建坛祀之。三仙是上杭最为重要的民间信仰,三仙被纳入道教系统,

道教与三仙信仰结合,产生了较为完整的专门的教经书,宝卷和忏本,俗称的“仙师经”“仙师卷”“仙师忏”为

三大仙师的精华。

关于三仙及其信仰,最详尽的记载见于紫金山乌兜隔仙师祠旁所立的《黄老仙师实迹纪略》碑。从碑文推断,此碑

可能立于清末民初。

根据碑记可知:(1)仙师为宋初之人,姓黄,名师传,号七翁,祖籍江夏,从小便异于常人,最后修真得

道;(2)至迟在清末,已经形成以仙师为中心的经卷,即其中的“宝卷”,宝卷称仙师为太上老君转世;(3)仙师

有一子一婿,在其授以修炼之术后,俱得成道;(4)仙师的主要事迹有治山妖及虎狼之患、往潮阳祈雨、以灵丹救

宋仁宗之皇后并受封为“感应护国三大真仙”,在清光绪年间又受封“灵感”;(5)人们最初奉祀三仙的形式为建

坛,最常见的信仰活动为祈雨和求药,另从“杭之民皆以祖称之”,可见三仙在上杭民众中的重要位置。虽然这些

元素并不都是一开始就有的,但其出现和变化都反映了三仙信仰的发展。

“吾(不)怕上杭人,就怕上杭神”,说的是上杭在神灵的护佑下,十分富有,吃穿不愁:穿有褂袍山,吃有曾(

粳)米岭,着(穿)有草鞋岭,骑有马鞍山,用有紫金山……上杭人和其他客家人一样,亦信奉道教、佛教,崇拜

太上老君、观世音,还崇信祖先、历史人物及其他神灵如玉皇大帝、灶神、财神、土地神、关圣帝等诸多菩萨,祈

盼神灵保佑平安、万福。但是,在诸多信奉的神灵和菩萨中,灵感三大仙师是最有民众基础的神祇。每个乡镇都奉

祀了三仙。三仙师在上杭县城乡,几乎无人不知。除了县城西门的仙师宫供奉黄倖三大仙师常年香烟缭绕,在各乡

村也多有大小不等、造型各异的仙师宫,终年香火不绝。每年的六月六日(农历)是仙师圣诞日,上杭众多信徒前

往西门廻龙宫朝拜,祈祷黄倖三大仙师保佑。上杭县城西南的仙师宫上世纪60年代因建设已拆除,现廻龙宫是

供奉黄倖三大仙师的主要庙宇。以上杭为中心,三仙信仰还流传到周边的永定、武平、长汀、宁化,江西的安远

和广东的翁源、阳春、潮州等。

三仙师入主潮郡青龙庙的考析

在潮郡青龙庙,“未有王伉公,先有三仙师”的古训,说的是我们现在供奉的王伉公是在三仙师公逊位之后才

入主青龙庙的。同时提醒人们要记住三仙师入主潮郡青龙庙期间造福潮郡百姓的功劳,现在青龙庙左侧花巷侧殿供

奉的三仙师殿就是最好的例证。但三仙师为何引入、何时引入、引入时间多长,历史上却没有留下片言只语,以至

人们对三仙师的来龙去脉一直无所知。事实上,三仙师入祀青龙古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依有据。

紫金山乌兜隔仙师祠旁,清光绪乙酉年(1885)所立的《黄老仙师实迹纪略》碑的碑文记载:黄倖三仙师“驱

妖至潮阳,见士人求雨不应,仙师代为祈祷,大获甘霖。步回紫金山,遂同隐阮身入岩穴,不复见”。

228

三仙师何时入主潮郡青龙庙

吴绍雄

第231页

东粤潮洋海洋县 百姓求雨请天神

买尽鱼虾放活命 满城斋戒禁杀生

仙师来到此善县 积显神通降甘霖

口吹龙角圣阳阳 天门地府尽开张

三大仙师灵通显 腾空奏表上天堂

玉皇降旨到龙台 百川澎涨尽朝宗

水府龙王皆涌水 五湖四海放毫光

狂风猛雨江河起 大雨连天到衙前

大水茫茫奂过处 海边立起仙师宫

三大仙师显神通 甘霖下沛救众生

诸般职业皆如愿 田园耕种万倍收

海洋县里回身转 脚踏祥云步苍穹

紫金山上黄云洞 妙法普度开道场

229

闽西“灵应堂”藏的较为完整的专门道教经书《敕封黄倖三大仙师赐福赦罪法忏》中则有这样的记载:

青龙庙会

第232页

在展开讨论前,我们先对“碑文”“忏文”中个别词语做

必要的释义:(1)“潮洋”“海洋”的“洋”字为“阳”的

同音字;(2)“潮阳”,潮州历史上曾称潮阳郡,故时“潮

阳郡”也即潮州的别称;(3)“海边”。唐朝,潮州城南12

公里就是大海,北宋时韩江三角洲中部低地平原区才刚开始逐

渐形成,据说北宋时的安南庙附近是潮州的一处出海口,而安

南庙与青龙庙则近在咫尺,故“忏文”中“海边立起仙师宫”

的“海边”可能指这一带。

下面就开始讨论:

从“碑文”和“忏文”的有关记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

看到,三仙师与潮州的关系是直接的。时驱妖至潮州的三

仙师见潮人祈雨无果挺身而出,为潮州求得甘霖。而关于

三仙师祈雨救灾的功能,《敕封黄倖三太仙师赐福赦罪法

忏》《敕封黄倖三太仙师赐福解厄卷》和《敕封黄倖三太

仙师消灾经》中均有“施雨泽救凡情,常赐甘霖扶稼穑”

的叙述。在明弘治十年(1497)有关三仙师信仰的文字记

载中,也有“岁遇灾旱,(三仙师)祷之有应”的感应。

从地域上说:潮州与汀州山连山,水连水,地缘相

接,况且,宋元明时期,潮州和汀州行政区域都没有大的变

化,这为两地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提供了较稳定的客观

环境。两地交往密切,在语言上,潮州虽然是潮语为主,

但丰顺、大埔两县都以客家话为主,就连其他各县,也有

客家人混居其中,潮客实为一家人。再则,汀州府的河流流域

还是以韩江的支流汀江为主,潮州是福建、江西、广东3

省要冲,13县水道的出海口,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途径的

古代社会,韩江及其支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韩江直通

汀州的北部,时至1982年,汀江的通航里程还达到202

公里,上杭则处于汀江的中游地段。

汀州信奉妈祖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初建“三圣妃

宫”,明代改称“天妃宫”,清雍正十年(1732)改

为 “天后宫” 。宋《临汀志》载:“三圣妃宫在长汀县南

富文坊及潮州祖庙(天妃庙)。……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祷

焉。”据考,南宋绍定年间,长汀县令宋慈开凿汀江航运直通

韩江,汀人走水路往返于汀州、潮州之间,为求航运安全,而

从潮州祖庙分灵到汀建庙奉祀“海上女神”妈祖。

所以,属于汀州的上杭“三仙师”到潮州祈雨,后来入

祀于青龙庙,而潮州东门天后宫分香给汀州各地建“三圣妃

宫”。这种互动,符合民间信仰传播的“双向性”原则。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把三仙师引入潮州的流程梳

理为:北宋时潮州遭遇大旱灾,驱妖到潮州的上杭三仙师

在潮民祈雨无力时出手相助,施法祈雨,解除了旱情。潮

州人为感谢这一为府邑带来福祉的神明,将其供奉起来。

而三仙师何时到潮州祈雨,潮人何时以何种形式为其

立祠,包括独立为庙,或奉入青龙庙与青龙一庙二殿祭拜

【潮州此前已有先例,如韩文公祠初置于北宋咸平二年

(999),设于金山麓郡治前夫子庙正室东厢,时夫子庙

内就是一庙二主】等具体细节,均未见记载。比较明晰的是

三仙师被敕封为“感应护国爱民三大真仙”是宋庆历年间

(1041~1048),且其敕封是为潮州祈雨以后的事,那

么三仙师到潮州祈雨至晚应该是在宋庆历八年(1048)以前。

潮郡青龙庙一个阶段庙主选择三仙师是一个偶然和必然

的事件,比对原始动物蛇的崇拜,是质的改变,进了一大

步。在崇拜偶像从虚拟水神,到动物图腾的蛇,再到神化的

真人实姓,这是崇拜偶像进化升级的规律,三仙师这时的偶

然出现,为青龙庙易主提供了选择,产生了必然的结果,这就

是潮人的聪明智慧。虽时尚未为仁宗皇后治病受勅封,但人

们已足够对其信任为青龙庙主。要知道,在青龙庙18位神明

中,除了天恩公,花公那故有的“公”称外,只有王伉和三仙

师称得为“公”,才可以做庙主。可见,三仙师作为一代庙主

并非凭空臆造,应确有其事。

230

第233页

[摘要]潮州城青龙(安济)庙在明代之前已经存在,在不同时期庙内有若干种不同的

主祀神明。其最底层的本土信仰是蛇神,由原始的大蟒蛇至明中后期衍变为温和的小青蛇;

其中间层信仰是宋代闽粤赣边共同得到官方敕封的水神“安济圣王”;最后至明清年间,才

将其冠冕加在蜀汉时期为国忠勇牺牲的王伉身上,勉强列入官方祀典。有清一代,青龙庙始

终游离在民间与官方之间。

[关键词]潮州 安济庙 青龙庙 信仰渊源 变迁

现今潮州的青龙庙,又称安济庙、安济圣王庙,潮州人俗称“大老爷宫”,祀蜀汉永昌太守王伉,在韩江南堤

麓外,是潮州城一座最著名的古庙宇。在每年正月下旬“大老爷”巡游时,引动城乡士庶男女,万人空巷的盛事。

然而,古庙的始建年代及祭祀神明至今仍存在很多谜团。青龙庙所祭祀的神明既重要又复杂,反映出来的民间与官

方,土著与移民信仰的历史“层累”与“堆叠”,也是一个而饶有兴趣的学术命题,但目今研究、调查成果甚少且

未深入 。民国初年,岭东学者温廷敬在《迷信(三则)》中言:“而潮州青蛇则号曰青龙,封为安济王,而有神为

蜀·王伉之说。潮之祀青蛇,古矣。而蜀·王伉则自明以来之所附会也。” 饶宗颐教授昔年在《安济王考》一文

中,又指出潮州安济庙“跨南堤,当韩江之滨,临水为庙。疑昔时此庙本祀水神,故名安济,如梅州安济王行祠

者。其后别祀王伉,复仍安济之旧名耳。” 此两位前贤的议论诚为卓见,惜均未展开讨论。对笔者不揣浅陋,对其

作一番细究。

有关潮州安济庙的早期文献记载极为稀缺,现仅能以清代文献略作考证,以期对潮州安济庙的历史发展轨迹有

所明了。

今青龙庙仍存两通旧石刻匾额。一为“青龙古庙”,落款为“乾隆甲寅年阳月立”。乾隆甲寅年为乾隆五十九

年(1794),可推测这是乾隆《潮州府志》修成之后的一次重修的时间。而另一“安济王庙”匾却没有落款,年

代不详。

记载潮州安济庙的最早文献是康熙《潮州府志》,仅记片言只语,“安济庙:在南门堤,乡人祈祷时,青蛇屡

见梁节上,饮酒食肉,独不伤人。” 该记述文字几乎全为雍正《海阳县志》所沿袭 。据此,知其至迟在清初已存

在,不过遗憾的是,未言明其由来及始建年代,这个问题至今仍然难于辨明。乾隆二十七年(1762)纂修的《潮

州府志》记载较详:

本文原发表于《文化遗产》2015年第2期。

专著仅有吴绍雄等:《潮郡青龙庙》,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论文如:曾楚楠:《青龙庙建造年代刍探》,《潮州市志资料》创刊号(内部,1986年6月);曾秋

潼《青龙庙史事纪略》,《广东史志》2002年第1期;罗文甲:《潮州游神民俗的社会功能浅析——以安济圣王出游为例》,《客家学研究辑刊》2003年第2期(内部)。

温廷敬:《补读书楼文集》卷五,载温丹铭撰,郑焕隆点校:《温丹铭先生诗文集》,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第384页。

饶宗颐《安济王考》,载饶宗颐:《潮州丛著初编(二)》,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编印,1938年,第18-20页;又载黄挺主编:《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广州:广东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181页。

(清)林杭学修:康熙《潮州府志》卷三《祠祀·海阳县》页二十五,潮州市方志办影印本(内部)第103页。

(清)张士琏修:雍正《海阳县志》卷三《地集 神庙考》页四十九,潮州市方志办影印本,第92页。

潮州青龙(安济)庙的信仰渊源及其变迁

韩山师范学院 吴榕青

231

青龙庙会

第234页

据上可了解到的信息如下:

1. 安济庙,即是青龙庙,“安济”是官方的封号。当时古庙是位于城南外的堤防之上,韩江西岸。

2. 建庙的年代不可考。

3. 潮州本土人士特别信仰,影响所及,来潮的士人、商人都常去祭祀。

4. 其祭祀的神明有二,一是“青龙”,即“常有灵物蜿蜒凭龛次香案间”的小青蛇;二是三国时期“守城捍

贼,殁为明神”的蜀国永昌郡太守王伉。传说是明代来潮州当官者奉入祭祀的。两种神明分得清楚,并未混淆。

5. 无论是青龙,还是王伉,神明的主要功能是镇压韩江洪水,捍卫全城。此外,神灵同时保护本土及外来人士

平安吉祥。

令人费解的是,同在一部方志中,竟然将一座著名的庙宇分别载在“祀典”及“寺观”部分中,既能列入官方

的祀典中,又将其置于“寺观”中。更怪异的是,在“祀典”中略载,而言“详载《寺观》”,似乎不伦不类。这

是何缘故呢?从前后代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捕捉到一些跟佛教有关的迹象。

《宋史》记载南宋:“潮州僧寺有大蛇,能惊动人,前后仕于潮者皆信奉之。” 当然此处没有明言具体的寺院

名及所在与来龙去脉,难以确定与安济庙是否相关。

清代咸丰年间,本土士子林大川在安济庙“青龙王寿诞”条载:

清末的报章报道:

232

王极灵爽,郡人称为活佛。每神降,见有灵物蜿蜒,凭龛次香案间,其色青翠,头有王字,是

曰青龙。来去倏忽,隐见无常。郡人以得见为吉,然不可必也。

安济庙:即青龙庙,安济其封号也。详载《寺观》。神肹蠁灵应,潮人祷于庙者,伺其降陟奉承畏

惕罔感越思。郡城南郭三河合其汇大海,承其委庙屹立堤次镇洪流,为全城护报功肆,祀固其宜也。

青龙庙:庙跨城南大堤,当韩江之冲,神素灵应,常有灵物蜿蜒凭龛次香案间,其色青,是曰青

龙。倏忽隐现,土人谓见之则吉,士夫商贾过潮者咸祀之,然不可必见也。潮人睹青龙之来,辄谓神

降,奉之益虔,至不敢暧昧质诸祠下。建庙时代不可考。相传神为蜀汉永昌太守王伉,诸葛征蛮,伉

守城捍贼,殁为明神。前明滇人有宦于潮者,奉神像至此,号安济灵王,立庙镇水患,遂获安澜。

殆《传》所称有功于民则祀者欤?按:宋沈存中有《彭蠡小龙记》,熙宁中出师南征,小龙负舟护

军仗,有司以状闻,封济顺灵王,诏致祭。小龙自空下,则龙之为灵昭昭也。证诸沈《记》,则安

济、济顺盖从其类云。

(清)周硕勋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五《祀典》,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光绪十九年重刻本,1967年,第448页。

上揭乾隆《潮州府志》卷十五《寺观》,第178页。

(元)脱脱等修:《宋史》卷416《胡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清)林大川撰,彭妙艳校点:《韩江记》卷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第235页

蛇神信仰历史渊源

Qinglong Temple

一、史前以来潮州(闽越地)蛇神信仰的衍变

(一)早期祀蛇的历史

潮州祀蛇神,由来甚早。讲秦汉以前的古地理,从唐代杜佑的《通典》开始,至唐宋时期的地理总志都无一例

外地把潮州划归“古闽越地”或“七闽地” 。古闽越地的范围,以宋代为断代,除今福建省地外,只有其东北面的

温州和西南面的潮州被列入,而今广东省范围内潮州以外的地区都被划为“百越之地”或“南越地” 。实际上

是唐宋时代的人对该地区区域历史文化地理归属的推测。今天,考古材料表明,约在年距今2870-3390年前,

闽南、粤东一带(以晋江、九龙江和韩江流域为中心)存在一直保持着相同或近似的考古文化类型,如具有鲜明

特色的浮滨文化 。

因为福建的祀蛇习俗发生更早,实在六朝之前,甚至可追述史前。故笔者以为潮州古代汉人祀蛇习俗也可能是

通过早期的福建移民,直接把这种文化印痕搬到潮州来,即是汉化闽越俗或闽越化的汉俗,早已在福建完成,不必

在潮州才完成其融合的历程。

古代福建的汉人与蛋(蜑)民长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蛇崇拜习俗,与福建接壤的粤东潮州亦然。关于古代

福建、台湾与潮州地区对蛇的崇拜,分别已有许多细致深入的研究 。但基本未见两地的学者把两地放在一起来讨

论。福建蛇崇拜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它原为闽越人的信仰,长时间被汉人沿袭下来,并融入了福建民间信仰之中 。

关于古代潮州汉人盛行祀蛇习俗,黄挺认为这种风俗原是潮州土著人民的习俗,在北来汉人与本地土著融合的过程

中,这种风俗被保留下来了 。

青龙菩萨,潮人所崇拜而迷信者也。每年正月杪,必出游一次。若花灯费、糖果费、演戏费、爆竹烟

火费、猪羊鸡鸭费,总计须十万元以上,惟幸利不外溢。故近数十几年来,有加无已。

事实上,至迟在宋代,佛教在潮州非常兴盛,且世俗化非常严重 。安济庙与佛教的渊源当不仅限于清末,可惜

今未见相关佐证史料,暂时存疑。

乾隆《潮州府志》言“建庙时代不可考”,而曾楚楠考证“在未获新的更确凿的佐证之前,拟应把青龙庙定

为‘明万历二十七年潮州府同知施所学建’。” 应该是误解,建庙年代与王伉入祀是两回事,在时间上不必捆

绑在一起。既然乾隆《潮州府志》不能确定庙宇的时间年代,而又说是明代滇籍莅潮官员所见,可略见是庙先王

伉入祀而建,而曾楚楠考订的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却很可能是官方将王伉奉入庙内祭祀的时间。

233

佚名:《潮州民贫之一斑》,《岭东日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二月初三《潮嘉新闻》

庄义青:《宋代的潮州》,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7-58页。

曾楚楠:《青龙庙建造年代刍探》,载潮州市志办公室编:《潮州市志资料》创刊号(内部1986年6月)。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百八十二《州郡十二·古扬州下》:“潮州(今理海阳县)。亦古闽越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69页);(

宋)李昉:《大平御览》卷一七二《州郡部一八》引《十道志》:“潮州,潮阳郡,亦古闽越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37页);(宋)欧阳忞撰,李勇先,

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卷三十五 :“潮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越人所居。”(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90页。)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二《州郡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69页。

曾骐:《韩江流域史前考古与潮汕文化源》,《潮学研究》第1辑,1994年。

这方面的成果可参见:郭志超:《海峡两岸蛇崇拜的比较研究》,《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料》第一辑;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3年,第28-48页。

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2页。

黄挺《祀蛇与古代潮汕地区的民族融合》,《韩山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青龙庙会

第236页

(汉)许慎:《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82页)唐《开元录》云“闽越州地(当为“闽州,越地”之误),即古

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五姓,谓林、黄,是其裔。”(见宋本《太平寰宇记》卷一百零二《泉州》,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远古至六朝》第一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3页。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219-220页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3-35页。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页。

(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三十四《清正·宋》,北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据明天启徐氏光碧堂刻本影印,第981页。

(元)脱脱等修:《宋史》卷四百一十六《胡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479页。

蛇神信仰历史渊源

Qinglong Temple

按汉唐时期人们的理解,以蛇种称闽越地(后来福建地)的土著 。古代福建曾长期存在“以人祭蛇”的习俗。

福建在晋代已流传李寄斩蛇的著名故事 ,从侧面可反映当时福建民间相信把童女供蟒蛇啖食,可减祸得福,连官员

都认可这种习俗。从这条史料中我们看到:当时闽越国虽然灭亡,但闽越遗俗在民间还有相当大的影响。闽越人被

称为“蛇种”,说明他们是崇拜蛇的民族。而直到晋代,当地民众仍有崇拜蛇的习惯。东治都尉及其属下吏员生

病,都被认为是蛇神在作祟,而这一时代的巫祝,竟敢公开扬言这是因为没有祭蛇神的缘故。而闽中的官吏,迫

于舆论,不得不对蛇神进行祭祀,当以牛羊为祭尚不足时,又用人祭。这说明晋代闽中还保留了许多落后的

习俗。不过,这一故事最终以李寄斩蛇而告终,反映了破除迷信的风气已经在闽中兴起,它反映了闽中的新

气象。 林拓认为通过李寄斩蛇的故事,“关于蛇图腾蜕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巧妙地折射出来。……分别表现出祭

蛇与杀蛇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实际上,李寄斩蛇正曲折地反映了汉越文化的冲突及闽越土著蛇图腾信仰

正趋于低落。”

然而,直至宋代甚至到明初,福建许多地区仍存在以人祭蛇的习俗。徐晓望已经揭示了闽北、闽西、闽南不

少地区“以人祭蛇”的习俗,指出其当起源于上古闽人的蛇图腾崇拜,故而其习俗得以长期延续 。林国平、彭

文宇亦有类似的看法 。

与福建毗邻的潮州在宋代至明代,民间也一直存在祭祀蛇神的习俗,甚至以人为牺牲,南宋绍兴年间地方官

绝凶祀,杀大蛇。明代《两浙名贤录》载:“沈造,字次仲,缙云人,以进士历官通判。廉直不阿,一心民事,

故随在有美颂。……及判潮时,有韩山神,岁须男女以祭。历政畏惮之,修飨不敢后时。造焚其庙,毁像,得巨

蛇,杀而烹之,凶祀遂绝。议者以为方韩昌黎之驱鳄云。造卒,潮民相率哭祠下,三日始去。” 光绪《缙云县

志》载沈造在潮州事迹与上述记载略同,又载沈为政和二年(1112)进士,“民为立祠”。沈造任潮州通判在

绍兴年间。嘉靖《潮州府志》卷五《官师志》载“沈造,处州人。”绍兴间任通判。沈造之后,“凶祀”犹然未

绝,于是在咸淳年间又出现胡颖杀巨蛇一事。《宋史》载:

234

胡颖,字叔献,潭州湘潭人。……以枢密都承旨为广东经略安抚使。潮州僧寺有大蛇,能惊

动人,前后仕于潮者皆信奉之。前守去,州人心疑焉,以为未曾诣也。已而旱,咸咎守不敬蛇

神,故致此。后守不得已诣焉,已而蛇蜿蜒而出,守大惊,得疾,旋卒。(胡)颖至广州,闻

其事,檄潮州命僧舁蛇至。至则其大如柱而黑色,载以阑槛,颖令之曰:“尔有神灵,当三日

见变怪,过三日,则汝无神矣。”既及期,蠢然犹众蛇耳,遂杀之,毁其寺并罪僧。

第237页

(清)曹梦鹤等修:嘉庆《太平县志》卷六《人物志·宦业》页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等影印本,1998年,第123页。

刘魁立:《中国蛇郎故事类型研究》,载《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方怀我:《蛇郎故事》(惠来),《民俗》第104期。钟敬文:《蛇郎故事试探》,《民俗学集镌》,1931年。

潮汕乡间多有此说,笔者幼时即听老人如此语。

(明)邝露:《赤雅》,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清)吴颖修:顺治《潮州府志》卷七《兵事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96年,第1002-1003页。

(清)吴淇辑:《粤风续九·杂歌》(不分卷)页七十,康熙二年刻本。

朱洪、李筱文编:《广东畲族古籍资料汇编·图腾文化及其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3页。

陈国强、林嘉煌:《高山族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第232页。

详见清吴震方《岭南杂记》,乾隆《潮州府志》,清俞蛟《潮嘉风月记》。

贺宽,字瞻度,丹阳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顺治十三年(1656)任潮州府推官,官至大理寺右平事,后主紫阳书院讲席,著有《山

响斋别集饮骚》十卷。(见《古瀛诗苑》页61,《清人别集总目》页1712)

(二)明代广西梧州青蛇的引入与三界庙的建置

明代中期以后,“凶祀”已基本绝迹,蛇崇拜经过改造,其形象已成为一种性情温和的无毒的小青蛇,变得更

容易为民众所接受。清代,潮州的蛇神“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潮州城的青龙古庙,崇祀安济圣王,并辅以

一种小青蛇的灵物;此外,还在城北有类似信仰的三界庙。 这与明代广西西江流域的蛇信仰流播到粤东有关,与祭

祀小青蛇的三界庙颇有关系。

清顺治十三年(1656)任潮州府推官的贺宽(字瞻度) ,其对潮州蛇神亲身见闻如下:

甚至到了明初,潮州仍保留以人祀蛇的旧习。明方志载陈诠,宁国府太平县人,“以岁贡任潮州府照磨。莅

事,慈而能断,民怀其惠,吏畏其威。府城外有妖祟,出大石下,每年祀例以人祷,否则有大灾。诠闻之怒,

命积薪石畔,请府印封石,虔祷良久,火既发,雷轰石裂,震死一巨蟒,妖遂除。民感之,立祠与韩昌黎庙对,其

联曰:‘鳄鱼精去千年仰韩子之功,怪石患除万代感陈侯之德。’。”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地方官员所谓“除害”的丰功伟绩,却没有在潮州本地的方志或其他地方文献上留下任

何记载。对于外地莅潮官员的除害善举,地方民众及士大夫并不“买帐”。此外,以下数点亦为潮州早期祀蛇历史

的佐证:

1. 蛇郎君故事流传的典型区域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的研究发现,“蛇郎故事在我国各省区、各民族中间,广泛流传。这一类型故事在

全国从南到北各个地区都有记录。” 但是该故事仍以东南地区最盛行。潮汕的故事虽然今天难得听到,可在几十年

乃至一百年前是潮汕地区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

2. 现代蛇信仰的遗存

在潮汕地区一带,称一种褐色无毒蛇为“黄头娘”,传说为司命公或伯公的女儿,禁止伤害它 。

3. 东南少数民族图腾的印证

古代的蛋(蜑)人有祀蛇习俗,明代“蛋(蜑)人神宫画蛇以祭,自云龙种。” “潮州蛋人有五姓:麦、濮、

吴、苏、何。古以南蛮(闽)为蛇种,观其蛋家神宫,蛇像可见。世世以舟为居,无土者,不事耕织,惟捕鱼装载

以供食,不通土人婚姻。岭东河海在在有之。” “蛋有三:蚝蛋、木蛋、鱼蛋,寓浔江者,乃鱼蛋。未详所始,

或曰蛇种,故祀蛇于神宫也。” 潮州的畲族有关于始祖来源于“龙犬”或“东海苍龙”之说 。

台湾高山族中,有部分族群以蛇为图腾。排湾人乔阿乔考社传说,远古时,在考加包根山的峰顶,太阳下临,

生了红白二卵,后由名叫宝龙的龙蛇孵化,生出男女二神,那就是排湾人头目的祖先。至于一般人的祖先则是从青

蛇卵中孵出的。阿达斯社也流传灵蛇是人类始祖的故事。这些关于蛇和蛇卵生人的传说,反映了高山族古代曾以蛇

为图腾 。笔者以为潮州古代汉人祀蛇习俗也可能是通过早期的福建移民,直接把这种文化印痕搬到潮州来,即是汉

化闽越俗或闽越化的汉俗,早已在福建完成,不必在潮州才完成其融合的历程。

235

青龙庙会

第238页

王伉入主历史渊源

Qinglong Temple

二、作为水神的宋代闽粤赣边安济王信仰

饶宗颐教授昔年又指出,濒临韩江边的安济庙“不独潮州有之,梅县亦有之”, 今存《永乐大典》“潮州府”

部分,刚好散佚了第五三四四卷,其中的“宫室(含庙、寺、宫、观等)”不得而见,所以这个史料缺环目前未能

弥补。而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潮州府志》只有嘉靖版,且其体例中不列寺庙。当然跟当时编纂者的意识形态有关,

无疑跟嘉靖初年魏校在广东大毁淫祠(庙)有关 。

事实上,不惟粤东之潮、梅州之关系密切,潮、梅与

其北边接壤的汀、赣州关系也异常密切。虽然东西横亘

的南岭(五岭)山脉为今赣、粤二省天然分界线,武夷

山脉又把闽、赣二省分隔开来。但是另一方面,赣江、闽

江、韩江这三条中国东南的大河流,基本上发源于南岭

与武夷山脉交接处,分别向北、东、南注入湖海,也天

然成为沟通中国东南一隅的交通大动脉。因此,宋代的

赣、汀、梅、潮四州之间不仅经济联系紧密,民间信仰

与文化习俗之交流也极为频繁。该区域安济王信仰即为

一典型之范例,除潮州情况不太明晰外,其他赣汀、梅

州三个州几乎在北宋都建有安济王庙,在北宋都得到“

安济”的庙额,这绝非偶然,应是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所

致。赣、汀、梅、潮州四个统县政区分属闽、粤、赣三

个一级政区,但因自然地理地缘构成,实际上是同一个

经济、文化区域。妈祖作为水神信仰,由韩江下游传播上

游的汀江流域, 那么潮州始建于明代之前的安济庙,非

常有可能传播自韩江之上游梅州的梅溪宫(安济庙),而

梅、潮二州之安济庙极可能是由赣江或闽江经由上游,越

过近距离的分水岭而传播的。

贺瞻度云: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蛇也。欲见之,庙祝必致辞而

后出,盘旋鼎碧间,或倒垂枋掾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纠结,不怖人,亦不怖于人,

长三尺许,苍翠可爱。闻此神自梧州来,长年三老尤敬之,凡事神者,常游憩其家,甚

有问蛇借贷者。昔同年萧御史长源为予言,今亲见之矣。

明末清初的民众认为,蛇神是从广西梧州传来的,谅非虚言。目前关于岭南三界庙的研究不少 。可互为印证。

光绪《海阳县志》载:“安济王庙又名青龙庙,在南门堤侧,庙创自前明。”文后原注:“相传神为蜀汉永昌

太守王伉,诸葛征蛮,伉守城捍贼,殁为明神。前明滇人有宦于潮者,奉神像至此,遂获安澜。殆《传》所称有功

则祀者欤?时有青蛇蜿蜒见于庙,不伤人,忽见忽没,故又名青龙庙云。” 在另一处,解释道:“谨按:邑三界

庙、安济庙俱有蛇神,而安济庙尤灵异。称曰青龙王,以其色青,头有王字也。然出没难测,咸同以前庙中屡见。

自光绪来数岁,或仅一见。相传潮人带其香火出征,遇青蛇至,必奏捷班师,故潮人皆神之。”

236

(清)吴颖修:顺治《潮州府志》卷十《轶事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96年,第422页;第1186-1187页。

此方面近年来研究不少:如郑维宽:《明清时期岭南三界神信仰考论》,《岭南文史》2008年第2期;唐晓涛:《三界神形象的演变与明清西江中游

地域社会的转型》,《历史人类学学刊》第6卷第1-2合刊;滕兰花、袁丽红:《清代广西三界庙地理分布与三界神信仰探析》,《广西民族研究》

2007年第4期等等。

(清)吴道镕纂:光绪《海阳县志》卷二十《建置略四》,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光绪二十六年刊本,1967年,第185页。

上揭光绪《海阳县志》卷四十六《杂录》,第453页。

饶宗颐《安济王考》,《禹贡》半月刊第七卷6-7期,1937年;饶宗颐:《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日)井上彻:《魏校的捣毁淫祠令——广东民间信仰与儒教》,《史林》2003年第2期。

(明)解缙等修:《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二第3页引《临汀志》之《祠庙》,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线装本,1960年。

第239页

(一)赣江十八险滩与虔(赣)州的安济庙

古代赣江十八滩的险要闻名于世 。宋代江南西路南部虔(赣)州,至迟在北宋中期已有安济庙之建置。《宋会

要》载:“灵顺昭应安济王别祠,在赣州(即虔州)赣县,徽宗政和二年(1112)七月赐庙额‘神惠’。” 又载

“(徽宗建中靖国)四年,封英灵顺济龙王为灵顺昭应安济王。” 徽宗建中靖国年号仅有一年,又《文献通考》

载:“(徽宗大观)四年(1110),封英灵顺济龙王为灵顺昭应安济王。” 可知当是“大观四年”之误。虔

(赣)州安济庙,其渊源可溯自洪州(隆兴府)之吴城山龙祠,其由来甚古,吴城山上顺济庙,世号小龙,相传即

吴、许(逊)二真君所诛杀的大蛇之子。 洪州吴城山龙祠之“小龙”信仰何时传播到赣南,史料未有明确之记载。

至迟在徽宗政和二年(1112)之前。

据北宋后期汪藻《虔州神惠庙记》的可知,其一,虔州的安济王别祠于政和二年(1112)加赐额为“神惠”,

与上《宋会要》记载可互证;其二,在虔州之安济王别祠不止一处,实有三处 。

(二)闽江九龙滩与汀州的安济庙

至迟在唐代后期,人们已经在闽江上游的宁化(含后来分置的清流县)、沙县河段进行航运,而九龙滩之

险恶,闻名于世。九龙滩所祭祀之神明,目今始见于《宋会要》记载:“汀州清流县九龙滩土地神祠,崇宁三

年(1104)九月赐庙额‘安济’。” 南宋汀州方志《临汀志》对清流县安济庙的由来,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安

济庙:在清流县南梦溪洞口,即九龙阳数潜灵王庙也。自唐有之,莫详创始封爵之由。庙前有滩,险甚,往来之

舟,非祷于祠下不敢行。宋朝赐今额。” 可知,安济庙本是“九龙滩土地神祠”,原名九龙阳数潜灵王庙,简称

为九龙庙。其始建于唐代,唯具体时间不详。本为当地之保护神,但因九龙滩奇险,为了船只能平安度过险滩,不

得不借助神威,推测行船者亦求助于熟悉九龙滩地形的当地人。明清各本《福建通志》、《汀州府志》、《清流县

志》等,大致沿袭《临汀志》旧文,略有删削。

(三)梅州恶溪七十二滩与安济庙

宋代韩江在梅州的河段有七十二险滩。韩江在梅州段也称恶溪:“在(梅)州之东六十里,导源自汀(州)之

武平溪。溪有七十二滩,急流湍险上下馀百里。舟筏至滩,谓之入恶,过滩,安流而去,谓之出恶。” 《宋会要》

载:“恶溪神祠:在梅州程乡县(原注:旧号助国宣化永昌王),徽宗崇宁三年(1104)六月赐庙额‘安济’”。

也许是因为“永昌”之旧名,为明清潮州附会为蜀汉之永昌太守王伉之来由,原与蜀汉之永昌郡太守王伉无关。又

《舆地纪胜》:“(梅州)安济王行祠,在城东隅。其庙在恶溪之滨,崇宁三年(1104)赐额。” 可相互印证。

张志远《祭梅溪宫文》:“四百馀年鳄不归,七十二滩险莫枝。千艘上下无倾欹,波间小艇理筒丝。” 张志远,宋

人,其籍贯生平不详。而《舆地纪胜》之《潮州·景物上》“鳄溪”条注云:“以鳄鱼得名,旧传为恶溪。……是

自广、惠而循、潮,顺流而下。今程乡松口俗号‘恶溪庙’,安济庙乃其所也。庙有鳄鱼馀骨,尚存后人留题,

有‘古庙岩岩镇恶溪’之句。” 松口镇安济庙创建甚早,州城之庙反而为行祠。其时松口设有盐务,地位之重要,

不亚于梅州城,旧时俗语云:“松口不认州”,由来甚古。康熙《程乡县志》载“梅溪宫:在东桥河畔。” 清初,

除原梅州(程乡县)城有梅溪宫之外,梅江上游的镇平县地名河唇(漘)也有梅溪宫 。

通过梳理、排比赣、汀、梅、潮州等地有关安济庙的史料,已经粗略蠡测出水神安济圣王在赣江流域下游到上

游,闽江流域上游到韩江上游之间的传播轨迹。综上所述,祀蛇庙宇获得“安济”王之封号,集中在北宋末年。具

体而言,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至崇宁四年(1101—1105),闽粤赣诸位水神相继获得“安济”的封号。

237

青龙庙会

耿艳鹏:《赣江十八滩考》,载政协万安县委员会文史研究室编《万安文史资料(第24辑)》,2008年。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二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第832页。

上揭《宋会要辑稿·礼二十一》,第852页。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二十三·杂祠淫祠》,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24页。

(宋)西山勇悟真人施岑编:《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共三卷,南宋嘉定甲申之后的丙午年?),“正统道藏·洞玄部·谱录类”;参据海南白玉

蟾着:《白玉蟾祖师全集(六)旌阳许真君传》。

(宋)汪藻:《浮溪集》卷十八《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28册),1986年,第162—163页。参校清乾隆武英殿聚

珍版丛书本。

上揭《宋会要辑稿·礼二十》,第774页。

上揭《临汀志·至到》,第66页。

上揭《舆地纪胜》卷一百零二《梅州·古迹》,第3141页。

上揭《宋会要辑稿·礼二十》,第822页。

上揭《舆地纪胜》卷一百零二《梅州·古迹》,第3141页。

上揭《舆地纪胜》卷一百零二《梅州·诗》,第3145页。

上揭《舆地纪胜》卷一百《潮州·景物上》,第3109页。

(清)刘广聪纂:康熙《程乡县志》卷四,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第417页。

上揭康熙《潮州府志》页一零八,第113页。

第240页

王伉入主历史渊源

Qinglong Temple

三、“冠冕”移易:明末王伉入主青龙庙——儒家正统的介入

大约到明清之际,潮州士人将其云南的王伉搬请进入青龙庙即安济庙,将原水神的“安济王”的冠冕套给

他。庙宇的始建是不可考的,证明庙宇远早于明代,只是说在明代才将王伉的神像奉祀进来安济庙,且将原来的

封号颁给他。“前明滇人(云南人)有宦于潮者,奉神像至此,号“安济灵王”,立庙镇水患,遂获安澜。”

但至清雍正年间,一直未列入官方的“祀典”中。至乾隆前期,也即是接近修乾隆《潮州府志》的年代,才非常

勉强地列入。

据上列资料,该庙始建年代不详;神明传说是明代云南籍来潮州官员请入祀的。安济圣王在潮州城具有至高

无上的地位,被尊奉为“大老爷”,为何“安济圣王”受到如此隆重祭祀,关于其来历的,传统有四种说法:

第一、乾隆版“前明滇(云南)人宦潮者奉神像至此”说的扩展

据民国时记录下来的民间传说称:青龙爷是一位菩萨,在生时是蜀汉永昌府丞王伉,诸葛亮平西南时,王伉

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后,受到川滇等处奉祀。到了宋期,皇帝就封他做安济圣王。明朝季年,有滇人官于潮

州,奉安济圣王香火同来。以官府之提倡,于潮州府城南门外临韩江名叫“青龙埔”之地修建庙宇,供奉神像。

庙榜书“青龙古庙”,俗遂称神为“青龙爷”,或称“大老爷”,因而有青龙出现。每淫雨水涨,则乡人群集守

堤。若发现青龙游泳之处,即是处堤土,必将松溃,得知急行填筑。关系地方大事,神方行示兆,故潮人称之为

全郡福神。

第二、清官王伉私开仓救民拟献身,但最后却驾驭了蛇精,飘然到了潮州受崇拜

民国年间亦有传说王伉做永昌府丞时欲私自开仓赈饥,想要更快地去开仓,决定抄小路,越深山,但山中藏

着噬人不择的蛇精。王伉接近蛇窟时,跪下祷祝,请求蛇精暂时让他通过,并约他事毕回来,亲自献身供其口

腹。王伉开仓赈饥后,又回到小路实现诺言,到了小路,斗大的蛇头拔山倒海而来。王伉不慌不忙,一脚跨上蛇

身,飘然向西而去。潮州乡民遇到韩江水涨,以顺流飘来的青色驯蛇为王伉替身,大拜而特拜。

其实,第二个传说是对第一个传说的补充,增加了王伉在永昌的事迹。都属于神外来(云南)说。

第三、潮州本地人谢少苍(沧)在永昌府任官,当地发生旱灾,他私自赈灾获罪被处于重刑,附近王伉庙神

挽救了他

传说蜀汉永昌太守王伉,在一次保卫城池战斗中牺牲。明初潮州人谢少苍任永昌府官,有一次,当地发生旱

灾,他未得朝廷应允便私自打开仓库,施济饥民。朝廷获悉,处曝日七天的刑罚。将罚时,头顶上空骤然有乌云

遮日。疑惑中,梦见有一神明前来庇护。赦罪之后,他才知道梦中的神明竟与附近王伉庙中的王伉像一模一样。

后来他将庙中的王伉及大、二夫人偶像带回潮州。适逢韩江发水,便将王伉他们的偶像供置在江沿的青龙古庙,

洪水果然解除,古城安然无恙。王伉从此被推崇为“安济圣王”。

第四、说明末潮州城南门外谢厝大族有宦游云南者,获罪发配永昌郡,但他虔诚感念安济老爷,最后脱罪被

释,私刻安济王偶像带回潮州家乡,供奉于青龙埔土庙

据说明末潮州城南门外谢厝(笔者按:谢姓为明清以来该地之大宗族),有一名叫谢少沧的,宦游云南,因

犯罪发配永昌郡。因他很相信安济老爷,心诚念坚,梦神庇护。后来脱罪释放,便自以为是安济老爷在暗中保

佑。清初他回潮州时,便在云南私刻安济老爷偶像,带返潮州,供奉于青龙埔土庙之内,后来……各方善男信

女,便集资为他(安济老爷)建起堂皇的庙宇。

238

上揭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五《祀典》页四。

黄仲琴:《潮州的青龙爷》,《民俗周刊》1928年第4期。

程云详:《关于潮州的青龙爷》,《民俗周刊》1928年第4期。

沈敏:《潮安年节风俗谈》,《安济王出游》20世纪30年代,民国二十六年(1937),潮州:斫轮印务局。

王琳乾编:《汕头旧俗谈·安济王出游》1983年重印(1962年油印本),第24-25页。

第241页

潮州土俗,以蛇之有青色者为青龙,奉之如神。每岁二月望到,结彩为舆,管弦钲鼓,舁

之以行,名曰“迎青龙”。各船女郎之未经梳栊者,皆浓妆艳服,扮剧中故事,随神游行,望

之灿然,如锦始濯,如花始发,艳心眩目,莫可名言。纨绔子弟,裙屐少年,争备金缯,择佳

丽者,以次给之。受者名曰得标。得标多者,声名噪甚,即有大腹贾不惜千金,为制衣饰,与

之梳栊。昔丘海阳铁香,有《观妓诗》云:“凤城二月好春光,社鼓逢逢报赛忙。百戏具张全

不顾,争围抬阁看新妆。”又云:“一枝花斗一枝新,公子王孙逐后尘。夺得锦标载月返,不

知春思属何人?”盖实录也。

安济王,即青龙王,“安济”其封号也。庙在城南,屹立长堤,冲当洪水,保护全城,我潮

福主也。惠潮观察张介祺题有庙联:神明照汉代,灵爽荫潮州。余初疑汉代二字无考,后阅郡

志,知神为蜀汉永昌太守(王公伉),随诸葛征蛮,公守城悍贼,殁为神明。前明滇人有宦于

潮者,奉神像至此,号安济灵王,立庙镇水患,遂获安澜,殆传所称有功于民,则祀者欤?”

一水南堤荫古榕,篝灯香火祀青龙。 数行罗绮阶前拜,灵筶争持候煞侬。

第三与第四个传说大同小异,与原来乾隆版最大的差异是,请神入祀不是云南人,而是到云南当官的潮州本地人。

据曾楚楠考证,谢少沧是嘉靖壬子科(1552年)举人,原名为谢绍祖,字少沧,海阳谢良庆(正德五年庚午科

举人)之孙,官至岷府长史。谢少沧并未“宦游云南”。按传说,谢少沧“建青龙庙”的时间在清初,但修成于顺

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的《潮州府志》中,对青龙庙却无片言只语之记述,故建庙之“清初”,按理当在辛丑之后。

说他于“清初”建青龙庙,事同子虚。总之,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青龙庙系“清初由谢少沧所建”的传说,缺乏依

据。在未获新的更确凿的佐证之前,关于青龙庙的始建年代及建造缘由,仍当以乾隆《潮州府志》所载的“前人滇人

有宦于潮者,奉神像至此”的说法为准。 可备一说。

虽然王伉入祀青龙(安济)庙,但青龙神受到的重视与关注远远超过安济王。乾隆元年(1736)举人,乾隆五十

八年(1793)任兴宁县典史浙江人俞蛟笔记载《迎青龙》:

从祈祷者身着“罗绮”来看,其中应不乏有富贵人家的媳妇与女儿。

清嘉道间,寓居于潮州城的粤东诗人黄钊作有《神弦》二首(道光元年,1821),其一《青龙神》诗曰:“潮

人奉神曰若禹。” 可见潮人之重视程度及奉祀级别之高。

至清文宗朝(即咸丰年间,1851-1861年),《清史稿》记载了全国各地受到中央认可的神明有:“临淸、

东昌、河南正阳关并祀金龙四大王,……潮州祀安济王汉王伉” 。

因为有了中央颁布的合法“祀典”,故清代后期青龙(安济)民间信仰在潮州城更为兴盛。道光、咸丰两任海

阳县令的陈坤 (钱塘人,一作顺天人)有诗云:“灵爽当年处处闻,闾阎百万护慈云。喧传箫鼓神游早,共喜收成

有十分。” 诗后注曰:潮郡南门外有青龙庙,相传祀蜀汉时永昌太守王伉,甚著灵异。每年正月卜期出游,以时之

迟早决岁之歉丰也。

咸丰年间,潮州本地士子林大川在其笔记中,极力渲染青龙庙捍卫水患的神奇,潮人对其信仰之重视。如

其“安济王庙”条云:

乾隆戊申举人张对墀撰写的《潮州竹枝词》(其一)中女性对青龙热衷的祷告如此描述:

239

青龙庙会

曾楚楠:《青龙庙建造年代刍探》,《潮州市志资料》创刊号(1986年6月);曾楚楠:《青龙庙·谢少沧》,《潮州日报》2009年12月30日

“ 潮州文化”专版。

(清)俞蛟:《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迎青龙》,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3-204页。

温廷敬辑,吴二持、蔡起贤校点:《潮州诗萃·乙编卷十三·清》,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73页。

(清)黄钊:《读白华草堂诗初集》卷七,道光戊申(1848)刻本。

(民国)赵尔巽等修:《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礼·礼三·吉礼三》,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第2548页。

饶宗颐总纂:民国《潮州志·职官志三》页三十一,载陈坤为顺天人,道光二十五年任海阳县知县,咸丰六年再任。(汕头1949年铅印本。)

(清)陈坤:《岭南杂事诗钞》,载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74页。

第242页

王伉入主历史渊源

Qinglong Temple

可见,清代乾隆年间,安济庙与青龙庙合流为一处;而到清末时,安济王与青龙王已混合为一体了,甚至可以

说,将南方原始蛇的信仰与宋代水神的封号安济王,加在王伉公身上了。“安济庙”为潮州城最重要的庙宇,民众

称为“大老爷宫”,故而王伉公被称为“大老爷”。至于清末,其游神赛会达到极盛。有当时报章实录如下:

又因为有了地方“祀典”这一护身符,清末欲禁而不能止:

郡函云:(青龙)神游之锣鼓会,文武官员会衔严禁,已志前报矣。后因青龙神在祀典之列,

而潮人迷信甚深,见此示文,嚣嚣不已。故各官为神弛禁,多派差勇弹压,使会党不敢滋事,

是得毋民之所好好之乎?

王极灵爽,郡人称为活佛。每神降,见有灵物蜿蜒,凭龛次香案间,其色青翠,头有王字,是

曰青龙。来去倏忽,隐见无常。郡人以得见为吉,然不可必也。惟三月二十七日为王寿诞,每当

府、道(台)行香际,演戏排八仙时,神多降于神坛花瓶柘石榴枝上,万人瞻仰。郡人一逢

神降,奉之益虔。

余按:青龙王灵迹极广,聚来可作镇日谈。今特举三则最昭著人耳目者录之,以起人敬

谨。……最可异者,凡作大水,庙祝必跌筶,请神出庙。神如肯出,水不为灾;神一不出,水势

定大。庙祝则坐神于轿,高系梁间,听任波浪拍天,只及轿而止,从无有浸湿神靴者。此捍水患

一大明证。千秋血食于我潮也。岂不宜哉!

郡南青龙古庙,所祀为安济圣王,每岁出游,最为热闹。俗于三日内郡垣各行店各备花

灯,马景先出,夜游分为七社,有上东堤社,有下东堤社,有下水门街社,有下市社、后巷

社、保盛社、太平社。连年疫气盛行,商情冷淡,下市、太平花灯已于去岁暂行停止。

兹二十二夜为花灯出游第一夜,各社花灯由大街直下至南关外安济王庙,拈香礼拜,然后

进城,遍游各巷。是夜各门户皆张灯结彩,其闺中妇女皆垂帘列坐以看花灯。大街两旁对门排

列,粉白黛绿,斗媚争妍。中央游客缤纷杂沓,顾盼自豪,直至南关前,则诸佐贰并四营官各带

差役、兵丁持刀枪、器械就地弹压,以(资)护卫。自关以外南门街至南堤顶一带,两畔坐列妇

女俗不准游观者,持灯四照,否则饱诸烂崽之老拳,虽脱帽裭衣,亦未定也。故游人戒之。此夜

熙熙攘攘,直闹至十一下钟,花灯俱已进城,诸佐贰并四营官、差役、兵丁人等始行撤回云。

郡南青龙庙安济王日前出游,极形热闹,已登前报。因该神近十余年声名远播,南逾重

洋,凡暹罗、石叻、安南等处各潮商崇信綦切,多有捐集巨赀创立社会者。故每岁于神游前一

日,在郡南校场、官厅、天地坛等处演剧赛会,务极繁华。

中夜王、夫人出游,即直趋校场、天地坛两处,火爆之声,烟火之光,震耀天地。当王之

未出游也,人民争先赴庙膜拜者以万数。王之二夫人轿上遍插红花,前后左右先站立数十人,俟夫人

出庙预备探花,俗谓采得一花,即为宜男之兆。庙前士农工商各色人等蚁聚蜂集,争扶王、夫人轿以

祈平安,沿途攀挽辕者颇为挤拥,至有失去鞋帽等物或被撞伤者,然皆不少爱惜而以为最大幸福。

傍晓进城,即有背负花篮在王前驱,手持石描花,名为利市花沿街求售者以百数。各家妇

女闻声,争买一花,值钱十文或数十文,花之成子者至值一二百文,因夫人之花有宜男兆,故倍

加珍重也。及王、夫人轿至,则街巷震动,百姓飏拜若崩厥角,火爆震天,对面不见人,王、夫

人即从火烟朦胧之中径趋而过,各执事人等并随游诸锣鼓千数百人且行且走,轮流更替,直闹

至明天八九点钟始行回庙。

是夜,城内夜游烟火花灯烛天震地,加以鼓乐喧阗,左顾右盼,应接不暇,而火爆之盛,

烟火之多,则以道、镇、府各衙门为最云。

按:安济王出游,郡垣内外各行店人家赛会迎神牺牲、玉帛、果品、火爆一切礼物,富者

动费银一二百员,贫者至少亦须一二员,然皆欢欣鼓舞不见其苦者。以潮俗信神,富者无不乐

输,贫者多系积蓄,且各用物项愈多,各行商务益形畅旺,得此失彼,损益足以相衡故也。

又“青龙王寿诞”条载:

240

上揭《韩江记》卷三,第48-49页。

佚名:《花灯琐记》,《岭东日报》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年)正月廿八日“潮嘉新闻”。

第243页

结语:

青龙庙即安济庙的始建年代及具体演变等很多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隐昧不明。如青龙庙与安

济庙哪个先建置,后又何时合而为一空间而两匾额共存。这些问题都有赖于以后史料的挖掘。虽则如

此,目前可以初步推断的是:青龙(安济)庙在明代之前已存在了,在不同时期由若干种不同的主祀

神明,在这同一个空间进行叠合与互动。其最底层的本土信仰理所当然是蛇神,由原始的大蟒蛇至明

中后期衍变为温和的小青蛇;其中间层信仰是宋代闽粤赣边共同得到官方敕封的水神“安济圣王”;

最后至清乾隆年间,才将其冠冕加在蜀汉时期为国忠勇牺牲的王伉身上。至此,才算完成了其被官方

列进“祀典”的资格。但是在有清一代,它始终游离在民间与官方之间,一方面,民众与商贾部分官

员、士大夫将其推崇到潮州城“福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它仍摆脱不了被坚持正统的官员或本土士

大夫作为“淫祀”而不齿,甚至到民国之后屡遭官方禁止巡游之厄运。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原文发表于中山大学主办《文化遗产》2015年第2期

241

青龙庙会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