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02

发布时间:2025-1-02 | 杂志分类:其他
作者: IMG0120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1_02

{{`发布时间:2025-1-02`}} | 云展网企业画册制作 宣传册 其他 1_02
I22 ...............................................1.................................3“”......................6.....................................8“ ” ...........................................................10“ ” ...........................................................12........................1440.................................16“”................18.......................................21............................22“ ” ...................................24............27............... [收起]
[展开]
1_02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I

22 ...............................................1.................................3“”......................6.....................................8“ ” ...........................................................10“ ” ...........................................................12........................1440.................................16“”................18.......................................21............................22“ ” ...................................24............27....................29

第4页

II

/ /2024 ...........31...................................34......................37...............................................................39“ ” ................................43...............................................................462024“ ” ........................51“ · ” ........54“ ”..............57...........................................60...................................................64...............................................................68...................................................71

第5页

1

22

11 月 4 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 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

《修订草案》相较现行《科学技术普及法》主要的变化如下:1.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优化创新制度,完善体制机制《修订草案》新增“科普活动”和“科普人员”两章,从现行的6 章 34 条增加到 8 章 60 条,主要包括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修订草案》所指的“科普活动”不是指实践中举办的具体“活动”,而是指完成科普职能的所有动作的总和。2.推进高水平科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大军《修订草案》把科学教育作为科普一项重要内容,明确了各类教育机构的科普责任,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修订草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科普责任进行了细化,如:高等学校应当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开设科技相关通识课程,开展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中小学校应当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前教育机构

第6页

2

应当根据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加强科学启蒙教育,培育、保护好奇心和探索意识。

3.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推动科普产业化《修订草案》明确,国家发展科普产业,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鼓励兴办科普企业,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卫生健康、农业、生态环保等产业融合发展。国家支持科普产品和服务研究开发,提升科普原创能力,依法保护科普成果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将自身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生产线等科研、生产设施。

4.壮大科普人才队伍,释放“第一资源”效能最新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科普人员达199.67 万人,其中超过八成为科普兼职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普人员素质,加强科普人才储备,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为此,《修订草案》新增了“科普人员”一章,围绕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鼓励和支持老年科学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和完善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完善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等内容作出规定。另外,《修订草案》对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作出规定,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

第7页

3

11 月 13 日,内蒙古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主要措施如下:

1.完善科普协同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各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适时添加新成员,更新联络员,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和督促落实,形成合力。2.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要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责任,加强对科普工作的规划落实,重点抓好政策引导、督促检查,推动科普工作发展。3.打造品牌化科普服务载体

以“科技活动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主题科普活动。4.持续强化科普阵地建设

完善科普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完善现代化科技馆体系,积极探索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新机制,支持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线上科普。

5.提升科普资源供给能力

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沟通交流,创作一批优秀的原创科普作品,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推广力度。6.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第8页

4

健全专职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审标准,畅通科普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鼓励相关单位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7.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技、教育、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等行政部门发布科技项目指南时,对具有科普价值的科研项目,应提出科研成果科普化的要求。

8.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在安全保密许可的前提下,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

9.强化青少年科普教育

鼓励中小学校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普示范基地合作,共同开展青少年公益活动。

10.强化农牧民科普工作

着力培养农村牧区科普人员,建立健全科普培训体系,建立常态化科普培训计划。

11.强化老年人科普工作

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健康知识和技能。

12.强化产业工人科普工作

依托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全区产业工人科普联盟,完善产业工人科普工作机制,构建产业工人科普服务平台,采取“点单”

第9页

5

“派单”模式,组织科普专家进车间、进工地、进园区。13.强化领导干部科普工作

在党政机关全面开展“科普大讲堂”活动。14.健全基层社会科普服务体系

原则上旗县(市、区)科协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科普工作力量不少于 10 名;其中常住人口 30 万以上的,工作力量不少于15 名。15.加强科普舆论阵地建设

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普”手段,融媒体平台,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站在群众和市场主体角度,制作系列科普作品,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科普传播矩阵。

16.保障科普经费投入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标准,将科普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及时划拨、专款专用。鼓励通过购买服务、设立科普项目、后补助等方式支持科普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广泛吸引企业投资、组织资助、个人捐赠等社会资金力量参与科普事业发展。

第10页

6

“”2023 年 4 月,中国科协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试点开展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开创了国家相关部门开展科普人才职称评定的先河。

分类评价体现专业特色

中国科协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设有科普研究、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两个专业方向,从评审细则和实施过程看有几大特色。一是坚持分类评价,体现不同类型科普工作特色。在评价标准上突出科普专业特色,按照科普工作实际分为了研究方向和业务方向,在研究方向破除唯论文倾向,即使是申请正高级职称,论文数量也不是唯一衡量标准,具有相关报告、标准、规划、发明、论著或译著等成果的都可参评;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方向,广泛容纳了从教程、书籍、展览到动漫、游戏、网络作品等科普工作的各种成果形式,并对每个层级职称的成果条件提出了细致明确的要求,充分考虑到不同方面科普工作者的特征。

二是申报条件上,允许已获得其他系列(专业)职称的人员,只要从事科普工作满 1 年即可申报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这是对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直接肯定,一方面可以鼓励科研有能力、有余力者放心做科普;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晋升通道,给予了研究系列中的人才多样发展的空间。

第11页

7

三是评价实施过程上,推行代表作制度。使评审工作更加强调成果质量而非盲目“卷数量”,符合国家提出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原则,给予了科普评价正向的价值导向。助力科普事业再上新台阶

科普职称评定是对科普职业价值的直接肯定,中国科协在国家部门范围内组织评审科普专业职称的这一举措,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地方、更多领域推进科普类专业职称评定工作,进而提升社会对于科普事业的认可,助力“两翼齐飞”。一是评价导向融入科普创新意识。鼓励参评人创新科普内容与形式,紧跟日新月异的媒介发展潮流,利用新技术、新媒介开发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资源。

二是评价内容融入国际化要素。面对全球化的科技发展趋势,科普也需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科普故事。建议可以在成果形式中适当加入国际要素,例如作品在国际奖项中获得名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中获得认可等。

三是评价结果融入单位考核体系。当前,中国科协开展的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还处于试点阶段,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并没有完全认同中国科协的职称评审结果,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沟通,促进评审结果的正确使用,为科普人才成长与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第12页

8

11 月 14 日,《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相比2022年的12.93%,增长 1.21%,彰显出我国科学传播工作的显著成效。中国科学传播界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等重大科普活动,创作发表了一批优秀科普文章,出版了一批优秀科普图书,制作了大量科普影视作品,发表了海量的网络科普作品;组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大学科技设施向公众开放,构筑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科学传播网络体系,推动形成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满足了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科学需求。

《报告》显示,中国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形成了丰厚积淀,在选题策划、内容精耕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在坚守传统媒体的同时,开辟新媒体平台,实现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众多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视频号、直播等网络媒体,成为科技信息发布最快、影响最大的媒体集群。它们具有快速发布、广泛覆盖、收看便捷等优势,成为当前科学传播的第一方阵,科技新闻、事件几乎是微博、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媒体最先披露报道。

第13页

9

《报告》主编邱成利表示,中国科学传播具有如下特点:科普政策助力发展,短微视频优势尽显,科普图书水平提升,报纸期刊稳中求变,科学沙龙日趋活跃,媒体融合形式多样,展览注重互动体验,人工智能促进发展。

《报告》还指出,中国科学传播界仍存在科学传播水平参差不齐、科学技术内容占比较低、纸质媒体读者明显减少、科学影视制作依赖外包和科学传播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

为促进中国科学传播事业更好发展,《报告》建议,提升科学传播内容占比,强化主流媒体传播导向,充分利用视频直播优势,提升科普图书质量销量,创作优质影视广播作品,针对需求改善科普供给,创新科学教育理念机制,拓展科学传播国际合作。未来中国科学传播将朝着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国科学传播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14页

10

“ ”

科普产业作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23 年我国科普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 15%以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当前我国科普产业发展还存在专业人才紧缺、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等短板弱项,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日益多元的公众需求。如何突破瓶颈,实现科普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有机融合,则为科普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具体而言,数字化可以降低科普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成本,网络化有助于实现科普资源的广泛共享,智能化能提供个性化推荐和交互式体验。这些特征都为科普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从产业角度来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则能推动科普与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科普+旅游”“科普+游戏”等新模式,拓展科普产业的边界。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科普的形式,也为科普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创新角度来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科普产业可以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提高传播效率,增强公众参与感。智能化技术使得科普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可以实现实时互动,促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网络化特征使得全球科普资源有效整合,有助于搭建众筹众创的科普创新平台,汇聚更多的科普创意资源。

第15页

11

展望未来,应多方面着手,进一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用好技术充分推动科普产业全面提升。

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明确科普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鼓励科技企业运用智能技术参与科普产业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平台,通过数字化迭代,促进科技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加大对科普产业创新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设立科普产业专项基金,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科普产业孵化基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普产业投融资体系。

另一方面,培养复合型科普产业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加强高校科普相关专业建设,开设跨学科的线下线上课程,培养具备科技知识和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构建科普产业评估新体系,将数字化程度、创新性、经济效益等纳入评估指标,引导科普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制定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为科普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科普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科普产业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第16页

12

“ ”

在科普领域,有不少专家都主张科普是科学的广告,其目的是引起读者对科学的兴趣,不是为了给读者上课。比如“博物君”张辰亮在一次采访中就谈到,“广告就是给产品做科普,用各种各样的模式、传播手法去推动,让大众就会有兴趣去了解、购买这个产品;科普就是给科学做广告,把科学这个产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不要指望一股脑都灌进老百姓的头脑里——要一点一点地用轻松快乐的方式去传播,大家接受起来就很容易,而且还会帮助你去传播。”如果各位认同上述观点的话,那我们就需要反思一下如何来衡量“广告”的效果,或者说我们用科普的方式给科学做的广告带来了什么最终的结果。这其实涉及科普的有效度这个话题。按其本意理解,“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具有一定的效果。科普本质上是一种大众传播,所以对有效度的衡量则需要考察它是否改变了人们的态度,或者让人们付诸行动,从而使之符合传播者的意图。

如今公众获取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在这个用指尖就可以获得实时的在线信息的时代,公众需要知道的是某些具体的东西,还是需要更确切地知道如何获取这些东西?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效是让人们“知其然”还是“知其所以然”,有效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行为,那么同时我们是否也需要注重过程导向?或者说我们是否需要关注当前的一些转变,从而提高科普的有效度呢?新时代的科普工作不能仅仅传播和“搬运”科学知识,而要从单

第17页

13

纯地传播知识跃升到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因而我们需要关注科普从知识补课到价值引领,从“科学是什么”到“科学为什么”,从而推动科普的高质量发展。真正的科学素养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你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式。与告诉公众一些科学知识同样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一些科学方法,让他们知道在需要某些信息和知识的时候到哪里去寻找。因而科普的有效度就不能只让人们“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同时也不能依赖于“缺失模型”所隐含的假设来开展科普,也就是公众是一个等待用科学知识去填补的“空瓶子”,如果公众掌握足够多的科学知识,那么他们对科学的态度就越积极,因而也就越有可能做出理性而明智的决策。但是后续开展的相应研究却发现,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实际上是非常微弱的。

对科普有效度的关注需要从单纯地传播知识拓展到把着力点放在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当然这里面离不开科学知识的牵引。

对有效度的追求应该成为科普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当然这里面还涉及科普效果评估的问题。不过我们在这里倡导的是,在一开始就把对有效度的理念融入到科普工作的策划之中,或者说对其进行前置。

第18页

14

近日,科技部在官网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 00607 号(科学技术类 032 号)提案答复的函》,针对致公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推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提案》进行答复,表示下一步将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科技人才计划评审的重要参考。答复函显示,据统计,2022 年全国科普经费筹集规模为191亿元,共有科普专兼职人员 199.67 万人,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683 个,科普网站近 2000 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000 余个;出版科普图书 1.15 万种,发行 1.04 亿册;各类科普活动吸引超过28亿人次参加,全国科普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答复函显示,科技部将认真研究吸收致公党中央提出的有关建议,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落实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认识。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

二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普培训体系,研究制定科普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大纲,广泛开展科普从业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科普工作业绩评价标准,鼓励和督促用人单位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职工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指标,畅通科普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通道。

第19页

15

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对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继续开展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工作。推动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科技人才计划评审的重要参考。

三是持续完善科学教育体系。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场所场景构建、社会力量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四是加强科普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各地各部门交流,定期组织召开研讨会、现场会、片区会等。积极推动建设东西部科普工作帮扶机制,引导优质科普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二是积极推动科普国际交流合作作为科技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支持中国科协等部门加入或牵头创建国际性科普组织。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普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内地与港澳地区科普交流与合作。

第20页

16

40近日,国内最大的核电科普主题展馆——位于海盐秦山街道的中国核电科技馆参观人数突破 40 万人次,彰显了秦山核电在我国核能科普中的重要示范效应,体现了核电科技馆在科普教育和公众沟通中独特的支撑平台作用,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核能发展的浓厚兴趣。中国核电科技馆总建筑面积约 2.57 万平方米,布展面积为8300平方米,占地面积 1.9 万平方米,于 2017 年9 月试运行。馆内配备了多个展陈区域、影院、科普书吧、学术报告厅等,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体验需求,为公众提供舒适的科普体验和交流平台。多年来,秦山核电持续推动核电公众沟通常态化、机制化、体系化,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职能明晰、资源共享”的核能科普工作机制。

第21页

17

中国核电科技馆运行以来,秦山核电发挥其独特作用,建立了“一堂特色教学课”“一条融核沟通线”等特色科普课程,承办了“秦山核电杯”全国业余围棋赛、“浙里辐安”40 周年主题宣传等各类活动 400 余场,举办“溯源新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核能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 40 余场,涌现了“魅力之光”全国中学生核科普知识竞赛、“盐娃追科星”等优秀科普实践案例,成为长三角地区核能科普中心,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中核集团党性教育基地、浙江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浙江省红船干部学院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第22页

18

“”11 月 12 日,在百度世界 2024 大会现场,中国科学技术馆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发布“科技馆智能体”。该智能体不仅可以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为观众提供咨询、导览服务,还能随时为身处各地的青少年解答科学问题。

“智能体”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行动的系统。在此次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将做智能体类比为个人电脑时代做网站、或是移动时代做自媒体账号。

智能体可以做什么?此次大会上,文心智能体平台展区给出答案。你可以向“农民院士智能体”请教怎么播种旱地稻;你可以询问“新生攻略智能体”,加入学校某个社团需要几步;你还可以写一段“100年后在火星上生活”的故事,用“文生图智能体”将它创作成漫画。

第23页

19

早在去年 10 月,百度就发布了智能体机制,并研制了系统2。其核心是思考模型,包括理解、规划、反思和进化,能够做到可靠执行,自我进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思考过程白盒化,从而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同时在环境中持续学习、自主进化。

此次发布的“科技馆智能体”,正是智能体在千行百业应用越来越深入的印证。它让科技馆变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科技馆智能体”基于文心智能体打造,将中国科学技术馆丰富的科普知识数据和百度文心大模型技术优势相结合,为更多热爱科技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科普知识。同时,该智能体通过多种方式部署,让不同地区的青少年享受到同样高质量的科普教育资源,促进科普教育的公平与普惠。

智能体在科普场景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科普单向输出的形式,使得科普互动更加生动有趣,更跨越了地域限制,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主动求知者,轻松便捷地触达高质量的科普资源。

“科技馆智能体”将陆续部署在中国科技馆官网及公众号、文心一言网页版、文小言 App、百度搜索、小度等多个平台,随时随地为青少年解答科普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用户在中国科技馆官网及公众号点击“AI 助手”,百度搜索“中国科技馆”,或使用文小言 App、文心一言网页版、小度智能屏输入“科技馆智能体”即可快速访问。

第24页

20

目前,“科技馆智能体”已经能向来到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游客提供服务,未来还将扩散到更多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满足场馆多样的需要。百度方面表示,百度和中国科技馆将继续探索包括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内的更多先进科技在科普教育、博物展览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第25页

21

11 月 12 日,黄河流域科技馆联盟成立大会在河南省科技馆举行,来自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沿黄九省(区)的 103 家科技馆代表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科技馆实践”进行了行业交流。当日大会通过了黄河流域科技馆联盟公约,沿黄九省(区)各科技馆将发挥黄河流域科普资源丰富和地域特色的优势,积极合作开发新展品,推出科普主题研学线路,实现黄河流域九省(区)科普资源、专家资源、运行机制的汇聚共享和融合发展。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王星光教授以“黄河与中华科技文明”为题作主旨报告。在行业研讨环节,来自中国科技馆、北京科学中心、上海科技馆等一流科普场馆以及沿黄省(区)各科技馆的 300 余名代表分别围绕黄河科普展览资源、黄河科学文化研学、黄河流域特色科教活动进行学术交流。此次黄河流域科技馆联盟的成立是黄河流域继博物馆联盟、文化馆联盟后成立的又一公共文化场馆集群,为黄河流域区域联盟间搭建科普资源共通共享共融平台,拓展科普事业协同发展新蓝图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26页

22

10 月 24 日,比亚迪郑州迪空间正式开馆。这是比亚迪专为全民打造的集汽车文化、设计、技术、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科普馆,也是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科普馆。

郑州迪空间位于郑州市二七区核心商业圈原金博大城旧址,建筑面积约 15000 平方米,共有 4 层楼,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建设。展馆共设立“品牌文化”“匠心智造”“创新技术”“科技探索”四大空间,包含 300 多个展项,是用户家门口的新能源汽车“博物馆”,可以让人们一站式体验一流的汽车知识科普服务,沉浸式感受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魅力和未来交通的无限可能。其中,迪空间的一楼是“品牌文化空间”,用户可以跟随复古壁画的投影和实物展品,穿越时空进入汽车世界,探索汽车动力的演变历程,见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之路;在二楼的“匠心智造空间”,

第27页

23

人们可以看到汽车从“一条线”到油泥模型,再到生产下线的完整过程。

迪空间三楼则是“创新技术空间”,设有“安全电动”“高效电动”“极致混动”“智能出行”“超越极致”五大主题,感受比亚迪刀片电池、易四方、云辇、第五代 DM 技术等核心技术;展馆四楼的“科技探索空间”,将规划“研学课堂”“科普互动”“手工体验”“共享会议室”四大主题区,让学生们能在游玩中扩展视野,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为广大用户和学子打造沉浸式的新能源汽车研学基地。

“除了固定展区,郑州迪空间配套的8500 平方米户外广场、600平方米临展区、360 平方米多功能厅、多个共享会议室等活动空间,将不定期举办来自各界的品牌发布、艺术展览、专家沙龙、科技大赛等活动,为广大市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体验。”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补充说。

第28页

24

“ ”

11 月 12 日,“一带一路海外工程科普营”活动走进秘鲁Pacaymayo 小学。科普营活动介绍中企在秘鲁承建的马丘比丘公路项目,与当地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加深了与当地社区的友好关系,更拉近了两国民众心灵的距离。

“科普营”促民心相通

在秘鲁安第斯山脉陡峭狭窄的山脊上,坐落着古老的马丘比丘遗址。这座神秘的“天空之城”位于崇山峻岭中,坐拥雪山、河谷、遗迹等壮美景观,但却鲜有游客选择驾车探访这座古印加文明遗址,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当地复杂不便的路况。中国土木南美区域秘鲁分公司承建的马丘比丘公路项目,将为这里带来一条连接外界的现代化公路。

Pacaymayo 小学即位于马丘比丘公路项目K13 公里处。这所只有三间瓦房教室和一个面积约 100 ㎡操场的学校中,孩子们充满求知的眼神和陈旧的硬件设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29页

25

活动中,中方工程师讲述了项目背景、技术参数、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基本情况,为学生们提供了全面了解工程项目的机会。马丘比丘公路项目建成后,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惠及周边地区19000 名住户。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不仅会吸引更多游客,还可能为当地吸引更多投资者开发新项目,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增长,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除此之外,“科普营”还精心安排多个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营地中,生物专家介绍了项目周边的动植物分布情况,以及辨别它们的方法;走进项目现场,参加活动的师生们近距离观察工程设备和技术,亲身感受到中企的施工技术与绿色工艺;在科普讲座中,学生们积极提问,测量和安全环境专家现场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

中国土木秘鲁公司介绍道,活动还向学生们传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第30页

26

环保与发展结合的典范

马丘比丘公路总长 28.41 公里,以库斯科圣玛利亚市为起点,是通往世界著名景点马丘比丘唯一的一条公路。1983 年,马丘比丘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7 年被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自然、历史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在这里,中企铺路架桥,不但致力于改善交通条件,更着重兼顾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土木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建设的第一位。作为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铁建全资子公司,中国土木的业务遍及106 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跻身国际顶级承包商行列。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土木与当地政府密切联系,保护生态敏感区,并定期委托第三方对项目施工沿线的水源、噪音、扬尘进行评估,以确保施工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此外,项目方还聘请了秘鲁环境专家团队,以期在完成施工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属地员工凭借对当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了解,协助中方管理团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环保和文化遗迹的保护措施。

第31页

27

乌兹别克斯坦建造的科普展馆“阿利舍尔·纳沃伊国际科学研究中心”将采用低技术含量的方法——巧妙的被动冷却系统来保持舒适的温度,其灵感来自当地传统建筑。

阿利舍尔·纳沃伊国际科学研究中心以15 世纪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家、语言学家和政治家的名字命名,其建筑特点是巨大的弧形拱门和宽大的玻璃窗。其整体造型模仿了中亚和中东建筑的传统风塔,这些风塔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用来帮助人们抵御沙漠的酷热。其弯曲的支撑拱门采用当地砖块建造,设计为空心结构,开口可捕捉风并将空气引入建筑。在最热的夏季,将使用一些电风扇和水雾让空气在建筑内循环之前对其进行冷却。当没有风时,空心拱形结构也会自然产生烟囱效应,使暖空气通过每个拱顶的开口逸出。这是因为暖空气自然上升并逸出,形成压力差,进而从较低水平吸入较冷的空气并促进整个建筑物的通风。最近获得斯特林奖的玛格达琳学院新图书馆也使用了这种技术。

第32页

28

该研究中心内部面积约为 23000 平方米,包括纳沃伊州文学博物馆、研究区、工作室和收藏 3500 本历史书籍和手稿的储藏室。该研究中心将围绕中央庭院设置 13 个常设展厅,将促进文学教育、研究和表演艺术之间的合作。

第33页

29

美国普特南博物馆将于 2024 年 11 月9 日至2025 年1 月26日举办 NASA 巡回展览“哈勃望远镜:宇宙新视角”。哈勃太空望远镜于 1990 年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它绕地球运行 332 英里,速度约为每秒 5 英里,这相当于10 分钟内从美国东海岸飞到西海岸。该望远镜长度相当于一辆大型校车,重量相当于两头成年大象。

哈勃望远镜至今仍在服役。2021 年,太空中最大的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加入了哈勃望远镜的行列。多年来,哈勃望远镜进行了超过一百万次观测,其发现永远改变了我们对太空和科学的认识。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了恒星诞生和死亡、彗星撞击木星大气层以及数十亿光年外星系的图像。哈勃望远镜于2020年完成了30年的运行,预计将持续到 2030 年至 2040 年。

第34页

30

该展览的中心放置了哈勃望远镜的等比例模型,展示了哈勃望远镜的尺寸、操作以及它与陆地天文台的不同之处。这个沉浸式展览将不断更新哈勃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最新照片和技术,展示恒星、星系和行星的图像。

展览还设有亲身体验互动环节,参观者可以查看望远镜的组件和内部工作原理,以及有关维持哈勃望远镜运行的热保护、太阳能和光波长的信息。参观者还可以了解望远镜的各种工具以及宇航员在维护哈勃望远镜期间必须克服的所有障碍。

为了延续太空主题,普特南博物馆还将在博物馆的巨型剧院放映由克里斯·派恩讲述的纪录片《太空:新边疆》。

第35页

31

/ /2024

近日,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主办,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展项研发及环境设计工作委员会、合肥市科技馆、合肥市科普产业联盟承办的“2024 年(第二届)全国科普场馆展览展品研发与创新培训班”在合肥市科技馆蜀西湖馆区举办。此次培训班以“科普场馆展览展品研发与创新”为主题,设置了主旨报告、培训授课、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内容,旨在搭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科普场馆展览展品研发人才,提升展览展品设计研发创新能力,推出更多优质的展览及展品资源。来自全国各地科普场馆和企业的 130 多名科普工作者汇聚一堂,正式拉开本次培训班的帷幕。

第36页

32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党委副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作开班动员讲话,并作题为《场景驱动下的展教研一体化创新策略》的主旨报告,深度解析了博物馆热背后的机遇与挑战、日益清晰的创新场景,强调要通过破壁、升维、跨界、协同,促进科技馆融入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进程,持续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夯实科技创新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

科技赋能研发,创新决定未来。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荣誉主席、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作了题为《数智焕新:人工智能赋能展览展品研发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全面阐述了人工智能的特征及其影响、展览展品研发的基本逻辑,并建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宽度,提升复合型人才成长的速度;推动AI 场景创新,培育人机深度协同能力,促进 AI+向善发展。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监事会监事长,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原党委书记、馆长路建宏以《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为题授课,通过从展览目的和展示方式视角看展览主题与展品的互为依托关系、从展览意图和实现途径上看展品和概念的互为转化关系、从展览的诠释性功能看展品说明牌与展品的关系等维度,厘清了设计方案涉及问题的相互关系,让学员有了全新的认知。合肥市科技馆副馆长、副研究员罗季峰以《科技馆展览展品设计策略》为题,解析了展览的灵魂、设计的基础、展览设计与文学创作的关联;分享了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展陈建设经验,强调要通过显性化表达主题、提升展览信息密度等举措,让展览设计更优秀。

第37页

3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中科大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周荣庭围绕《元宇宙叙事视角下前沿科技的展览设计》课题,剖析了元宇宙叙事、前沿科技展览、设计的路径,输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概念和新名词,开阔了学员的视野。

此次培训结合课程内容,设置了交流研讨环节。设计一件展品;设计一个展览的概念性框架方案;选择一件合肥市科技馆蜀西湖馆区的展品,提出优化方案……各小组成员围绕选定课题,开展了头脑风暴,形成了研讨成果。各小组代表上台演讲,交流了研讨成果,权威专家现场进行了点评。

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将把所学、所悟、所感运用到实践中去,加快推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38页

34

10 月 30 日,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科普大讲堂”第一百期在浮山新区街道同庆路社区圆满举办。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青岛市青年科学家科普服务团专家任琳琳担任主讲嘉宾,为同庆路社区居民带来《消化道肿瘤的防治》科普专题讲座,将健康科普知识送到居民身边。活动现场居民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纷纷表示收获匪浅。

作为“科普大讲堂”的主办单位,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坚持发挥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中的重要作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普大讲堂”用 100 期活动的坚实足迹,点燃了科普知识传播的星星之火,见证了它在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与公民素

第39页

35

质提升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百场科普,协会从人才队伍组建、科普活动开展以及科普传媒推广三方面着手,全方面助力科普惠万家奋斗目标的实现。

为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成立“青年科学家科普服务团”,百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常态化科普工作,科普内容覆盖海洋、地质、能源、医疗、心理、传统文化等领域。其中,5 位科普服务团专家入选青岛市蒲公英科普名家库。随着受众群体不断增加,协会发掘大学生科普人才资源,以青岛理工大学为试点,成立“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大学生科普服务团——青岛理工大学分队”,目前已有百余名青年大学生志愿加入大学生科普服务团,开展日常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为“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力量。

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广泛面向社区、学校、企业等重点科普对象,培育精品科普课程,提高科普服务水平。面向社区居民举办科普进社区活动49场,帮助 1500 余名社区居民排除生活中的伪科学,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31场,助力 6000 余名学生点燃科技梦想,激发科研探索热情;面向600余名产业工人举办科普进企业活动 20 场,助力培养工人科学素养,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目前,“科普大讲堂”活动覆盖包括市南、市北、崂山、城阳等地的社区和街道近 30 处,大中小学以及老年大学14 所,企业及产业

第40页

36

园 15 家。系列活动入选 2023 年度青岛市科普示范工程项目,《脑海中的橡皮擦——科学认识阿尔茨海默病》活动获评山东省2023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科普短视频更是当下科学“破圈”的重要工具。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与时俱进,拓宽科普宣传渠道,在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等平台,累计发布原创科普作品150 余篇,单篇阅读量最高达 46973 次,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分别开设“奇妙动植物”“科技强国”“生活小常识”等科普专栏,科普视频单篇点击量最高达 10000 次。大大增强了科普的互动性、可视性与传播力度,为科普工作推波助澜。

第41页

37

10 月 24 日下午,2024 年东莞市小学生生物多样性科普进校园暨东莞市“三棵树”特色乡土植物培育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及首场科普讲座、主题科普展览在莞城步步高小学举行。2024 年东莞市小学生生物多样性科普进校园暨东莞市“三棵树”特色乡土植物培育创新实践系列活动是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重大科普活动,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东莞市莞城步步高小学主办,东莞市林学会协办。

活动分主题科普系列讲座、科普进校园主题展览、植物园实地科学探究活动、校园生物多样性自然笔记比赛和东莞市“三棵树”特色乡土植物培育创新实践活动五大部分组成,将覆盖莞城、东城、高埗、万江、南城、石碣、道滘等 14 所学校,科普惠及学生人数预计超过一万人。活动通过科普教育,传承中华文明生态智慧,引导学生深刻

第42页

38

思考和谐共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特邀嘉宾叶劲枫教授带来了精彩的科普讲座《华南地区乡土植物探秘》。叶劲枫是高级工程师、广东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

讲座中,叶劲枫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面临的挑战,激发了学生们对环境保护和植物学研究的热情。

叶劲枫还与现场的学生互动交流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鼓励学生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43页

39

2023 年 1 月 25 日河南省科技馆新馆首次面向公众试运行。近两年来已接待超 420 万名观众,2024 年 11 月12 日,省科技馆新馆正式开馆,探馆体验升级的同时还将推出“一元观影”定制明信片等系列活动。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位于郑东新区白沙园区象湖湖畔,建筑面积13.04 万平方米,2019 年元旦开工建设,2021 年6 月建筑主体工程完工。新馆设计方案由主体场馆、圭表塔、室外科学广场等组成,其中主体场馆建筑面积 10.51 万平方米,设计灵感源自河洛交汇文化意象,建筑形态宛如黄河与洛河自然交汇形成的天然造型,又如展翅雄鹰、飞机螺旋桨,寓意河南腾飞、中原崛起。

第44页

40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定位,立足“智慧·创新·梦想”的展教主题,设置8 个常设展厅(宇宙天文、动物家园、童梦乐园、创享空间、探索发现、智慧人类、交通天地、人工智能)、2 个短期展厅、4 个特效影院(球幕影院、巨幕影院、4D 影院、飞行影院)以及学术交流区,创新教育区,天文观测台等科普展教功能区,是一座兼具科学中心、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展示内容和教育手段的“三馆融合”复合型科技馆。有别于国内多数科技馆完全建成后再运行的模式,河南省科技馆新馆锚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建馆目标,采取“边建设边试压、边试压边提升”模式,全力推进省科技馆新馆建设运行。试压以来,不断优化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通过增加约票点位、优化约票系统、增加电子导览和志愿者数量等方式,确保观众有序、安全参观。同时,增设展厅巡讲和教育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科技馆,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第45页

41

步入河南省科技馆,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科技世界。在“动物家园”展厅,栩栩如生的野生动物标本让人仿佛置身于非洲大草原;

“创享空间”与“童梦乐园”展厅,则是孩子们动手实践、放飞想象的乐园;

“宇宙天文”展厅,更是将浩瀚的宇宙与深邃的天文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知识,等待着观众去发掘、去探索。

第46页

42

目前,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每周三至周日开馆,每个开放日预约入馆门票 15000 张。开馆时间为 9:30—17:00,分为上午场(9:30—13:00,12:30 停止检票)和下午场(13:30—17:00,16:30 停止检票),午间不清场,可凭返场印记二次返场参观。提前 2 天(比如,周三参观,周一开放预约)9:00 开始,登录“河南省科技馆微信公众号—票务预约”或“河南省科技馆票务预约”微信小程序,输入个人身份证件信息在线实名预约,尚未办理实体身份证件的儿童,须使用身份证件号码实名预约。开放“动物家园”“创享空间”“探索发现”“宇宙天文”4个常设展厅;开放“童梦乐园”和“音乐秘境”短期展览;增开“豫见消防”主题科普馆;开放球幕影院、巨幕影院、4D 影院;增开飞行影院和激光数字影厅(创新厅、梦想厅);开放“星空餐厅”“智慧餐厅”“文创中心”等公众服务设施。

第47页

43

“ ”近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我家虫住民”,这场展览以其独特的主题和互动体验,为观众揭开了家中节肢动物的神秘面纱,引导公众重新认识这些与我们共存的“小邻居”。

“我家虫住民”展览通过九大单元——“我们的家”“害虫?益虫?”“欢迎光临”“虫与它们的栖地”“谁躲在我家?”“特异功能”“小小虫子我怕怕”“请你不要来”和“如果家里没有虫”,全面介绍了居家节肢动物的种类、出现原因、适合栖所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展览选取了浙江及台湾两地具有代表性的居家节肢动物,通过模型、标本、图片等形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这些微小生物的世界。

第48页

44

展览的第二大亮点是其沉浸式设计。展览以居家环境为背景,主视觉采用插画风格的节肢动物形象,搭配实体家具和被虫害的居家物品,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家庭环境。此外,放大比例的精致模型、纸雕和节肢动物装饰等元素,进一步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第三大亮点是“公民科学家”研究环节。展览特别在书房区域设计了这一环节,鼓励观众留心观察生活,搜集节肢动物样本并展示出来。这一环节不仅让观众“看”展览,更参与到展览之中,实现了科普教育与观众参与的完美结合。

第49页

45

浙江自然博物院通过“我家虫住民”特展,不仅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平台,还呼吁公众正确认识节肢动物,思考“家”的内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伴随展览,配套科普活动“你好‘小邻居’”也在安吉馆向青少年群体推出,进一步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展览持续至 2025 年 3 月 30 日。

第50页

46

11 月 18 日下午,福州科技馆新馆开始试运营。福州科技馆新馆位于晋安区鹤林路与前横路交叉口,占地面积18177 平方米,建筑面积超 40000 平方米。新馆的整体建筑以白色为主色调,外墙面打造出一条超长的奇幻酷炫的光谱墙,馆内的内外双屏球幕影院,是省内首座双屏球幕影院,外直径达 17 米,影院采用内外双屏同时播放形式,将视觉、听觉和动感融于一体。

福州科技馆新馆是福州市内第一座现代化综合性集科普展示、教育培训、特效影院于一体的科普展示馆。其中,福州科技馆新馆东楼共四层为科普展教区域,内设航天航空、海洋探索、儿童科技乐园、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家园、数字时代七大主题展厅。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