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动态》2023年季刊第1期

发布时间:2023-11-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世界科幻动态》2023年季刊第1期

目次主 编 王 挺副主编 吴 岩陈 玲编委会主任 三 丰《世界科幻动态》2023.01“她科幻”专栏 | Her SF 主持人语 凌晨 04“她科幻”专栏简介胡晓霞 06儿童·家庭·文化:写作科幻小说的母亲——以吉利恩·鲁宾斯坦与萨曼莎·默里为例 胡晓霞 09以愤怒战胜创伤——评《破碎的星球1:第五季》范轶伦 14她来自瑞典——卡琳·提贝克的《宇宙之神》 王侃瑜 16异世界的穿行者——安娜·雷诺能与她的《他者》王侃瑜 18阿丽耶特·德·波达尔的“盱涯”宇宙 王侃瑜 20阿丽耶特·德·波达尔访谈:女性身体的故事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王侃瑜 25从科技工作到奇思妙想——美国科幻作家S. B. 迪雅访谈 范轶伦 28东方魔法与科技:不被他人定义的写作——美籍华裔作者米娅·蔡访谈 范轶伦 31编委会 王侃瑜 王雪明吕广钊 江 晖李 琴 李 懿杨灵琳 郭 琦阎美萍 程 林编辑部主任 姚利芬本期执行主编 吕广钊编 辑 许艺琳 周旦雪许伊珉 沈 丹刘 今 涂 珂陈棣芳 王 玥李怡琳 王 玥封面插画作者 秦印迪 王 玥视觉设计 翁雨桥 林 陶 编印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 [收起]
[展开]
《世界科幻动态》2023年季刊第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4页

目次

主 编 王 挺

副主编 吴 岩

陈 玲

编委会主任 三 丰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她科幻”专栏 | Her SF

主持人语

凌晨 04

“她科幻”专栏简介

胡晓霞 06

儿童·家庭·文化:写作科幻小说的母亲

——以吉利恩·鲁宾斯坦与萨曼莎·默里为例

胡晓霞 09

以愤怒战胜创伤——评《破碎的星球1:第五季》

范轶伦 14

她来自瑞典——卡琳·提贝克的《宇宙之神》

王侃瑜 16

异世界的穿行者——安娜·雷诺能与她的《他者》

王侃瑜 18

阿丽耶特·德·波达尔的“盱涯”宇宙

王侃瑜 20

阿丽耶特·德·波达尔访谈:女性身体的故事是

人类经验的一部分

王侃瑜 25

从科技工作到奇思妙想

——美国科幻作家S. B. 迪雅访谈

范轶伦 28

东方魔法与科技:不被他人定义的写作

——美籍华裔作者米娅·蔡访谈

范轶伦 31

编委会 王侃瑜 王雪明

吕广钊 江 晖

李 琴 李 懿

杨灵琳 郭 琦

阎美萍 程 林

编辑部主任 姚利芬

本期执行主编 吕广钊

编 辑 许艺琳 周旦雪

许伊珉 沈 丹

刘 今 涂 珂

陈棣芳 王 玥

李怡琳 王 玥

封面插画作者 秦印迪 王 玥

视觉设计 翁雨桥 林 陶

编印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邮政编码

100081

电 话

(010)62103257

邮 箱

csfsc_crisp@126. com

发送对象:内部机构及人员

印刷单位:北京圣品风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印刷日期:2023年4月

(按姓氏笔画排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5页

Contents

出海观察 | Overseas Observations

《流浪地球2》的“英国流浪计划” 乔鹏 34

科幻现场 | Science Fiction Scene

科幻世界的建构:“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

——英国科幻特展暨科幻电影节专题讨论会回顾 胡译丹 42

2023年英国科幻大会的多维度启示 周天行 45

香港艺术展览中对于科幻议题的探索 李锦华 50

年度盘点 | Annual Reviews

2022年阿拉伯科幻小说阅读推荐 马琳瑶 54

人物专访 | Interviews

专访英国科幻编辑马克·比尔斯伯勒:英国科幻印象 河流 58

行业洞见 | Insights

人工智能视阈下科幻产业的特征、风险与发展路径 王嘉诚 62

世界科幻游戏发展脉络初探 高玮明/方舟 69

各国巡礼 | Countries

天狼星的呼唤:从诺默奖到非洲未来主义 王瑾 76

第8页

“她科幻”专栏

06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她科幻”专栏简介

胡晓霞

随着中国科幻产业的崛起,中国女性科幻

作家的身影逐渐开始浮出水面,成为一道靓丽

的风景线。实际上,中国科幻队伍中从来就不

缺乏女性的身影。《她: 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

作品集》总结了33位在1990—2020年中国科

幻的大发展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女性科幻作

家——她们既有高质量的科幻作品,亦是各种

科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科幻以及衍生产业

的推广中更是不遗余力。如今,中国科幻界已

形成了一支有稳定质量和数量产出的女性科幻

创作队伍,其创作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

一是创作产出稳中有升,新作新人不断涌

现。在新作中,女性作家勇于创新,敢于挑战

既有风格。如夏笳的《火星建筑师》(获第三届

冷湖科幻文学奖短篇一等奖),程婧波的《去他

的时间尽头》(获第十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

奖最佳中篇小说金奖、第三十二届银河奖最佳

中篇小说奖),顾适的《〈2181序曲〉再版导言》

(获第十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

说金奖),E伯爵的《重庆迷城 :雾中诡事》(获

第十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银

奖),段子期的《重庆提喻法》(获第十二届全球

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银奖)等都较有

特色。郝景芳的长篇《宇宙跃迁者》则将中国

传统文化与宇宙级文明结合,为探索科幻创作

新模式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在新人中,王

诺诺、段子期、苏莞雯表现抢眼,既有多部短

篇小说发表,也有单行本出版,且拿下了多个

科幻奖项的新星奖。同时,作家还踊跃参加各

种科幻相关的活动,并活跃在编剧、策划及其

他文学领域。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和出版需求,

参与少儿科幻创作的作家也有所增加,进一步

提高了少儿科幻作品的质量。而少儿科幻作家

也渐渐进入成人科幻书写领域,如已有近20年

少儿科幻创作经验的徐彥利就将有成人长篇小

说出版。

二是就创作环境而言,女性作家普遍缺乏

时间与精力。除遭遇与男性科幻作家相似的困

境之外(诸如平台与收入等),女性科幻作家受

历史及社会影响,在家庭责任方面承担更多。

尤其是非专职作家,她们在本职工作之外,还

须兼顾家务和育儿等任务,科幻创作只能集中

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中进行。

三是国际交流逐步增加。近年来,一些女

《她 : 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封面 性作家逐渐走出国门学习,在研究他国科幻情

第9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07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况的同时,也将国内的创作情况进行广泛宣传

(尽管国内外交流机会较少,关注国别也仅限于

雨果奖获得者国家或美国、日本等科幻大国)。

总体而言,中国女性科幻作家在中国科幻

创作事业中业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为

扩大国际交流,本专栏立足世界女性科幻创作

研究,通过具体作家作品介绍、访谈,以点带面,

试图从女性特质的角度展示科幻小说发展的多

样性。

一、项目1

组成员介绍

本项目组成员共6人,含科幻研究者与科

幻创作者,均为女性且在各年龄层次,人员队

伍配置合理。本文仅介绍文章刊录于本期女性

科幻专栏的人员。

1. 项目负责人

凌晨,女,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

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

国作家协会会员和北京作家协会会员,著名科

普、科幻小说作家。先后多次获银河奖、星

云奖,“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冷湖科

幻文学奖等。曾担任中国科幻星云奖少儿作品

组评委、水滴奖小说组评委、“大白鲸”原创幻

想儿童文学奖评委、中国科普科幻之星培育计

划导师等。

2. 项目组成员

王侃瑜,女,奥斯陆大学CoFUTURES项

目博士研究员,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科学与想象

力中心应用想象力学者,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

航学者。学术写作发表或即将发表于《新文学

评论》《矢量》《生态电影理论与实践2》《劳特

里奇共未来主义手册》等。合编有英国科幻协

会旗下批评期刊《矢量》的中国科幻专号、《春

天来临的方式和其他故事》(首本全女性和酷儿

阵容中国幻想小说英译选集)、《中国科幻新声》

及《〈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英文版。作品

获诸多奖项,以中英双语写作科幻小说、非虚

构和评论文章,被译为十余种语言。

范轶伦,女,青年学者、科幻作者,加州

大学河滨分校“推想小说与科学文化”项目博

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科幻文学(中国和拉美)、

文化产业,为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首批起航学者,

2023—2024年美国科幻研究协会(SFRA)“青

年学者支持计划”获奖者。短篇小说获未来科

幻大师奖银奖,论文入围国际幻想艺术协会

(IAFA)最佳非英语论文奖。曾任成都八光分文

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化品牌传播与公关总监,第

十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委。

胡晓霞,女,羌族,澳门科技大学创意写

作专业2022级博士生。先后发表短篇科幻故事

23篇,出版科幻绘本4册,获第三届少儿科幻

星云奖新星奖银奖。

二、项目研究情况介绍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源自西方,最

早可追溯至19世纪早期的英国小说家玛丽 · 雪

莱,由其肇始的科幻文学在欧美有着清晰的发

展线索,并逐渐形成多种创作风格。虽然科幻

文学肇始于玛丽 · 雪莱这样一位女性作家,然

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科幻与男性的关系似乎

更为密切,与女性则有一种隐约存在的疏离感。

“科幻比较其他文类(如言情或耽美)而言,是

一个男性作者和男性读者更多的文类。事实上,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科幻文学史都表明,女性

科幻作家的崛起在各国都较迟”。[1]不可否认,

科幻文学的某些特质使其与男性作家、男性读

者更为接近,然而,女性作家在创作科幻文学

时,会有怎样的叙述视角、结构方式、语言特点,

文本中是否体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读者对女

性作家的科幻小说有着怎样的评判等都是值得

1

“世界女性科幻作家创作现状研究”为中国科幻研究

中心 2022 年第一轮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凌晨。

第10页

“她科幻”专栏

08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研究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对于促进女

性科幻创作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项目即是在中国女性科幻作家创作蓬勃

发展的背景下,将视野延伸至世界范围内,通

过分国别选取女性科幻作家进行介绍、研究与

访谈,展现女性科幻作家创作整体风貌,同时

在理解女性科幻创作共性的基础上抓取他国女

性科幻作家创作特质,试图为中国女性科幻创

作表达与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及思路。

其 中, 王 侃 瑜 以 法 越 混 血 作 者 阿 丽 耶

特 · 德 · 波达尔(Aliette de Bodard)为例探

讨了欧洲女性科幻作家的创作情况。总结了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关注形成“他者”(移民

不得不模仿他们所处环境中的“主流”来融入

社会)的权力结构,指出科技带来的便捷也可

能是消泯边缘文化的武器。其研究同时直接

涉及了生育主题,指出具身性描写让阿丽耶

特 · 德 · 波达尔得以把女性的身体故事纳入科

幻叙事中,是对于自己“处境知识(situated

knowledge)”的应用。另外,王侃瑜也呼吁 :

英语是世界科幻沟通的主要媒介,但英语之外

还有如此丰富的科幻传统却鲜为我们所知,这

也是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范轶伦以N. K. 杰米辛(N. K. Jemisin)为

例讲述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科幻作家的抗争。

她指出非裔女性科幻作家更加关注种族与性别

议题,如美国黑人女性的社会处境虽然已经大

为改观,但许多结构性的痼疾和积弊依然存在

于社会的隐秘角落,成为黑人女性解放的无形

阻碍。因此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的创作主题

主要关注历史中的个体生命经验。

胡晓霞则介绍了以吉利恩· 鲁宾斯

坦(Gillian Rubinstein)与 萨 曼 莎 · 默 里

(Samantha Murray)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女性

科幻作家的创作实践,以儿童、家庭与澳大

利亚文化为基点,关注女性作者在创作科幻

小说时遭遇的困境及其反映在具体文本中的

女性特质。

除了介绍不同国别女性科幻作家的创作

情况,王侃瑜还介绍了瑞典女性科幻作家卡

琳 · 提 贝 克(Karin Tidbeck)的《宇 宙 之 神》

(Jagannath:Stories)以 及 芬 兰 女 性 科 幻 作

家 安 娜 · 雷 诺 能(Anne Leinonen)的《他 者》

(The Otherling and Other Stories),范轶

伦则采访了美国女性科幻作家S. B. 迪雅(S.B.

Divya)、米娅 · 蔡(Mia Tsai),以访谈形式呈

现了女性科幻作家在创作科幻时的心理状态与

现实困境。

由于信息有限,加之国际交流不畅,项目

组能够获取的世界女性科幻作家资料仍较少,

目前主要从具体作家作品出发进行述评。后续

研究将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采取文本细读、

比较归纳、定量定性结合等方式继续关注世界

女性科幻作者创作发展,为世界女性科幻创作

者提供了解沟通渠道,助力女性科幻作者乃至

女性作者不断开拓创作边界。

参考文献

[1] 宋明炜 . 科幻的性别问题——超越二项性的诗学想象力 [J]. 上海文学 ,2022,535(5):126-136.

作者:胡晓霞,澳门科技大学创意写作专业 2022 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科幻文学。

第11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09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儿童·家庭·文化:

写作科幻小说的母亲

胡晓霞

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是小说中一

种非常独特的类型。一直以来,无数作家、评

论者及学者都在试图为科幻小说下一个明确的

定义并阐释这一文学种类的意图和宗旨。彼

得 · 尼科尔(Peter Nicholls)在《科幻小说百

科全书》指出,判断一部小说是否属于科幻范

畴时,人们应该能得出两个基本共识,一是

它应该是围绕科学知识的扩大及其产生的各

种各样的后果这一中心的 ;二是它应该在想

象的意义和智力的意义上具有冒险探索的性

质[1]。从定义的探索与讨论上来看,女性一开

始并没有被排除在科幻小说之外,但科幻小说

自诞生以来,由于更多是以一种理性的姿态面

对世界的,与此相伴随的则是男性科幻作家群

体的崛起和“霸屏”,甚至有人说科幻是在暗

示让女性走开,因为即便是男性科幻作家笔下

的女性人物,大多也只是模糊而苍白的简陋符

号[2]。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女性科

幻作家吉利恩 · 鲁宾斯坦与萨曼莎 · 默里的创

作实践,以儿童、家庭与文化等基点,关注女

性作者在创作科幻小说时遭遇的困境及反映在

具体文本中的女性特质,以此推动女性科幻小

说创作与研究的发展。

——以吉利恩·鲁宾斯坦与萨曼莎·默里为例

吉利恩·鲁宾斯坦(Gillian Rubinstein)

(图片来自澳大利亚科幻快照 Australian SF Snapshot Project 官网)

萨曼莎·默里(Samantha Murray)

(图片来自《克拉克世界》杂志官网)

第13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11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但在鲁宾斯坦的故事中,孩子们遵行了作者(母

亲)的抉择和判断,如此一来,未来即是有保

障的,孩子们即便失去了家庭的保护,也能实

现内心的自足和充实,确认自我的价值和生活

的意义。

二、《有处春将至》与失落的家庭

萨曼莎 · 默里,澳大利亚澳瑞丽阿斯奖

(Aurealis Awards) 获得者,身兼作家、数学家、

演员与母亲四职。自2012年开始,萨曼莎 · 默

里发表了多篇科幻作品,2019年受邀创作的《光

棍节》《琥珀中的生命》等科幻短篇更是结合了

中国杭州、贵州等地风俗。

《有 处 春 将 至》[5]发 表 于2021年, 是 萨 曼

莎 · 默里专门为“未来事务管理局”主办的“科

幻春晚”所创作的作品。故事讲述了作为太空

飞船主控电脑的拉库娜(Lacuna)如何在太空

中建立家庭的忧伤故事。拉库娜原本是一艘太

空飞船的主控电脑,受舰长梅的影响,拉库娜

在中国歌曲和中国新年习俗中获得了家庭的概

念。某天,梅舰长带回的星尘改变了一切,飞

船上的宇航员先后遇难,与此同时,飞船上的

智能机器人获得了自己的思想。拉库娜失去了

梅舰长后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但她最终在

梅舰长的影响下建立了家庭并获得“家人”们的

支持。她相信,即便恒星死亡、生命消逝,在

宇宙的某处也一定会有新的团圆。

萨曼莎 · 默里近年来的作品多带有中国地

域特色,其以他者身份在科幻作品中讲述中国

文明特质。这一做法不同于东方主义视角下将

中国异化为刻板印象中的特定审美产物,也不

同于赛博朋克视角对东方发达城市高科技场景

与低质量生活的建构,固有的女性与母亲身份

使得作者更愿意亲身拥抱和深入接触更为真实

的东方元素,并以爱为接触面环视拥抱“主题”。

由此,作者在运用中国文明元素时,看上去更

能摒弃东方主义审美视角造就的偏见,而对中

国家庭的想象也产生了更加有意味的呈现。

一是表现为机械和异星硅基生命相遇时的

“家庭”性状。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在1998年撰书指出,生育和养

育孩子被视为女性的天职和首要认同,是经由

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的传播才构建成为一种新

的家庭生活和女人味理念,从而形塑了有关女

性以及母职实践的当代思维[6]。而在故事中,

萨曼莎却用拉库娜的形象解构了这一思维。拉

库娜作为飞船的主控电脑,在星尘干扰神经网

络电路之前,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名字。而在拉

库娜觉醒之后,她选择了和梅舰长一样的女性

身份,在没有父亲角色的前提下,拥有了“乘

风破浪”“双星高照”等太空梭孩子。故事至此

完成了彻底的女性主义想象 :母亲没有生育甚

至养育孩子的烦恼,女性从而在根源上击破了

父权制的阵地,最终赋权母亲并走向解放,同

时女性的特征也和男性完全融合在一起,至少

在故事发展趋势上呈现了这一特质。

二是失落的家庭与永恒的爱。在故事中,

因为小行星的意外撞击,宇航员悉数去世,包

括拉库娜最喜欢的梅舰长。在这里,即便女性

萨曼莎·默里的《琥珀中的生命》被收录于未来事务管理局出版

的同名小说集中(图片来自豆瓣阅读)

第14页

“她科幻”专栏

12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只是占有飞船舰长这一具有父权意味的职位,

作者仍然安排了毁灭的结局,进而将家庭关系

的血缘承续平面化为母子身份的扮演,从根本

上瓦解了未来社会中关于“母亲职能”的焦虑。

至此,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概念彻底失落,尽管

这一代价是人类的灭绝。不过同样作为母亲的

萨曼莎也借用拉库娜的感觉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以前她从不需要有自己的名字 ;从未想念过任

何人 ;从未有过这般痛苦的记忆 ;从未有过这

样的感觉——拉库娜想了0.7微秒,最后确定了

一个词——爱;从未有过这种爱。”而正是在爱,

在这种超越血缘的爱的关照下,家庭关系以松

散却不可替代的形式重新回归。

萨曼莎作为澳大利亚新一代女性科幻作

家,母亲身份的加入,让她的故事似乎有了悖

论的一面。当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分崩离析时,

永恒的爱成为了黏合家庭的最后解药,而正是

因为新的家庭关系的诞生,方能让孤独消解,

使热闹与快乐重新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似乎也反映了萨曼莎对家庭本身的困惑,当女

性与母亲的直觉触摸到家庭权力场域时,将女

性自身重构成为消失的父亲——女性自身成为

父权体系的象征,就成了解决困境最为快捷的

方式。

三、女性/母亲/作家身份与澳大利亚的文化

环境

澳大利亚是一个独特的大陆,不但是地球

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板块,还在西方文明的统治

之侧融合了亚洲和众多国家的移民。而作为澳

大利亚作家的吉利恩 · 鲁宾斯坦与萨曼莎 · 默

里又兼具女性、母亲与作家身份,她们的创作

环境与创作成果必然会受到当时文化环境的引

导与制约。

其中首先要区隔的是澳大利亚的女性创作

进程并不等同于欧美女性作家发展进程,澳大

利亚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欧美历程客观上就存在

时间上的延滞。19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女性主

义思想变革在欧洲大陆上如火如荼,但在澳大

利亚大陆上,受制于运输条件,女性主义并没

有呈现出烈火燎原之势。第一次女性主义要求

经济和受教育的平权。当权力、话语权作为上

层建筑时,需要的是经济自身的变革与互动。

而这一点澳大利亚当时明显不具备,它长期依

赖的是畜牧业和养殖业,在流水线生产尚不完

备的情况下,依旧高度依赖男性劳动力的重劳

力参与。这从根本上使得女性无法在经济活动

中获得和男性相匹配的能力。而在欧洲本土发

生的女性主义思想变革和社会运动,其基础来

源于欧洲更早开启的工业化进程,女性在工厂

中操作蒸汽机和纺织机,在效能和效率上不输

男性。资本家在此时意识到和男性同等重要的

劳动因素,因此才在平权问题上、教育平权上

给予让步和空间。

当然,也不应该就此否认女性抗争运动的

主观能动性。但在当时军队和经济系统听命于

封建贵族和大资本家的情况下,让步行为归根

到底是大资本家和贵族希望女性作为受过训练

的熟练产业工人,能执行和男性相同任务的劳

动力参与到现场过程中。因此在早前的研究中,

简单地将澳大利亚女性主义或者澳大利亚女作

家等同于欧洲、美国女性作家。在女性主义运

动的进程上和时间上是有所区别的,这一事实

往往会导致澳大利亚女作家在创作时常常已经

暴露在自身可能尚未认知然而业已完成的社会

思想变革中,这便要求澳大利亚女性作家在文

学创作时拥有敏锐的超脱自身环境的洞悉力。

因此,尽管吉利恩和萨曼莎的作品分属不

同的年代,但电子世界的广阔与人类消失殆尽

的宇宙设定都带有古老荒野的质感。而她们也

如同其他澳大利亚女性作家一样,叙事内容构

建的画面相比同时代的欧美女性作家并不复

杂,人物对话内容并不密集,位置关系简洁明

确。这种风格上的旷异之感和澳大利亚独特地

理状态、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孤独的浪漫主义及

人文关照都有着极大的联系。与其说澳大利亚

女性主义作家在结构女性主义话语,不如说澳

大利亚女性作家在审视女性主义话语,发出女

第15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13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性主义的呼唤,提出女性主义的最终命题。

其次是澳大利亚的文学创作往往暴露在社

会思辨的变革高潮中,澳大利亚作家在尚没有

明白社会思想变革的内容时,就已经处于欧美

带来的认知体系和科技体系的浪潮中。如在《太

空魔鬼》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尽管澳大利亚本

土并没有系统地参与过计算机的研发,但作为

西方世界的一员,澳大利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

全盘接受了计算机科技。所以在吉利恩的小说

中,电子游戏并不是成瘾的可怕源头,儿童在

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才是产生仇恨的根本。

而对比中国文学,电子游戏、网络成瘾的恐惧

和怀疑甚至延续至今。也由此,诞生于欧美的

东方主义偏见在澳大利亚作品中也没有过多呈

现。如萨曼莎对杭州、贵州的书写,对中国文

化的推崇,其书写是含情脉脉的,是具象和微

观到具体地域的,是体悟和感知了民族特征和

民族情感而进行表达的。虽然不能据此说萨曼

莎完全杜绝了西方审美的偏好,但就题材的选

择和内容的书写,比对于欧美同类型的作品显

得更为平等,更为尊重,也更为理解。

四、结语

女性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至关重要,女性

构筑的社会符号在人类中表达着希望和延续的

强烈情感。而具体到科幻文学中,决定关键走

向、体现人类希望、扮演拯救者特别是决策者

时,也都需要借助女性形象来完成或者给与启

发(如萨曼莎笔下的拉库娜,绝对理性的智能

大脑在星尘弥漫的危急时刻最终还是得化身女

性和母亲方能度过危机)。由此,在儿童、家

庭与文化建构的场域中,以吉利恩 · 鲁宾斯坦

与萨曼莎 · 默里为例探讨女性作者创作科幻小

说的特质,对于女性创作科幻小说甚至女性创

作都有极大的参考意义。本文也基于此提出了

希望 :正视女性作家创作,聆听科幻女作家的

发声,对于科幻文学乃至文学本身都是一场极

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戴耘 . 科幻小说的定义 [J]. 文艺理论研究 ,1984(01):124-128.

[2] 吴岩 , 主编 . 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7):376.

[3] 康树华 . 犯罪学 [M].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642.

[4] 李芳 . 当代西方女性批评与女性文学的母性建构 [J].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6,42(02):147-192.

[5] 未来事务局 .2021 科幻春晚《有处春将至》消逝的生命在宇宙某处会团圆吗? [EB/OL].(2022-02-13)[2022-11-07].

https://www.thecover.cn/news/6984628.

[6]Tong,Rosemarie Putnam.Feminist thought: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2nded)[M].Boulder:Westview

Press.1988

作者:胡晓霞,澳门科技大学创意写作专业 2022 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科幻文学。

第16页

“她科幻”专栏

14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以愤怒战胜创伤

——评《破碎的星球1:第五季》

范轶伦

《破碎的星球1 :第五季》(以下简称《第五

季》)是美国非裔女作家N.K.杰米辛(1972- )

的代表作。杰米辛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拥有心理学和教育学学位,在成为职业作家前,

她曾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和职业规划顾问。近几

年来,她的作品横扫各大科幻奖项 :处女作

《非零概率》(Non-Zero Probabilities,2009)

入围2010年雨果奖与星云奖 ;第一部长篇小

说《十 方 诸 国》(The Hundred Thousand

Kingdoms,2010)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小说

处女作奖 ;2016年凭借《第五季》成为首位获

得雨果奖的非裔女作家,该系列的第二部《方

尖碑之门》和第三部《巨石苍穹》亦于2017年和

2018年夺魁,杰米辛成为史上第一位三次蝉联

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作家。

杰米辛的作品以磅礴的想象力,将西方社

会中的文化冲突与种族议题转化为扣人心弦的

故事。“破碎的星球”三部曲是一个糅合了奇幻

史诗和科幻的长篇系列。小说虚构了一个叫作

“安宁洲”的架空世界,讽刺的是,这块土地从

来不曾“安宁”,而是处于频繁的灾害中。安宁

洲上居住着不同的种族,其中,拥有强大力量,

能化自然之力为己用的“原基人”被视为异端,

不仅遭到排挤,还会被统一管理、规训,被迫

以自己的力量来“服务”社会,如平息小规模

地震等,然而代价是牺牲自己的意识乃至生命。

杰米辛通过对原基人生存状态的刻画,展现了

历史中美国非裔族群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在

当下社会中努力图存的现状,令人扼腕。

小说讲述了三位女性达玛亚、茜奈特、伊

松的故事。行文至最后,当所有线索汇合,才

揭示出三位女主人公其实是同一个人,只是分

别处于童年、青年和现在的不同人生阶段。作

为原基人的她,在每个人生阶段都遭遇了重大

作品信息

《破碎的星球 1:第五季》(The Broken Earth Trilogy: The Fifth Season)

作者:N.K. 杰米辛(N. K. Jemisin)

出版社:Orbit(英文版)/ 天地出版社(中文版)

出版时间:2015 年 8 月 4 日(英文原版)/2018 年 3 月 1 日(中文版)

第17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15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的创伤。首先出场的伊松处于中年,她的儿子

因为不小心暴露了原基人的超能力,而被胆

小的丈夫殴打致死。其次是青年时期的女主

角——茜奈特,曾经是“支点学院”的新星,也

与同为原基人的艾勒巴斯特结为伴侣,育有子

女,却因违背支点学院的意愿,被后者派出的

“守护者”追杀,痛失至亲。最后出场的是童年

时期的达玛雅,她因展现出原基人的能力而被

“守护者”带去支点学院接受“归顺”教育,一路

上受到“守护者”沙法的残酷训练。在学院里,

达玛雅最终通过了测试,并被允许选择自己的

新名字 :茜奈特。至此,三段独立的故事最终

串联成一个闭环。

以女主角为代表的原基人的境遇,正是非

裔群体在美国社会中处境的镜像 :被歧视、打

压,甚至是遭受非人的折磨。而作为“弱势中

的弱势”的非裔女性,则更是处于社会权力链

的最底层。不仅要承受种族主义的迫害,更要

在父权制社会中艰难图存。小说中,无论是丈

夫,还是“师父”沙法,都给女主角造成了深

重的伤害。肉体上的伤痕可以愈合——如被沙

法折断的手,但心灵上的裂痕却永远无法痊愈,

当失望、悲伤、愤怒达到极限,它所催生的复

仇之力也是惊人的。文中反复出现的“守护者”

是一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古老人类组织,他们

的使命是管理和控制原基人,也掌控训练后者

的基地——支点学院。这种试图把原基人“工

具化”,纳入现有社会生产秩序中为其所用的

做法,似乎就是百年前美国南方种植园的缩影。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非裔女

性的社会处境已大为改观,如20世纪60年代起

被赋予受教育权、选举权等,但许多结构性的

痼疾和积弊依然存在于社会的隐秘角落,成为

非裔女性解放的阻碍。这部小说中,女主角在

人生不同阶段所遭受的创伤,表面上来自朋友、

师长、家人甚至爱人,而实际的根源,都在于

原基人作为“异类”或“他者”为社会所不容的

事实。但原基人的强大能力,也正如女性自身

所拥有的力量 :爱、接纳,以及因愤怒而起的

反抗,的确具有改变现实的力量。当然,如果

仅将这部小说视为讨论美国种族问题的“虚构

纪实”,则低估了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精巧的

叙事策略。小说以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叙

事,场面调度收放自如,深入主人公内心时则

敏感细腻,当伏笔依次揭开,线索逐一收拢,

阅读体验得到的是解谜般的文本愉悦。尽管有

时视角切换略显突兀,但瑕不掩瑜,是一部当

之无愧的当代幻想文学杰作。

作者:范轶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科学文化与推想小说”项目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和拉

美科幻文学、文化产业、创意写作。

N.K. 杰米辛(N. K. Jemisin)

第18页

“她科幻”专栏

16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她来自瑞典

——卡琳·提贝克的《宇宙之神》

王侃瑜

瑞 典 女 作 家 卡 琳 · 提 贝 克(Karin

Tidbeck)的 第 一 本 英 文 书《宇 宙 之 神》

(Jagannath: Stories)为她赢得了2013年克劳

福德奖(Crawford Award,由国际奇幻艺术协

会IAFA颁发给过去18个月中首次出版奇幻小

说的作家),本书还入围了世界奇幻奖(World

Fantasy Award,颁发给优秀的奇幻小说)和

提普垂奖(James Tiptree, Jr. Award,颁发给

探索或拓展对于性别理解的科幻奇幻小说)。

你很难把这本书里的故事划分为传统的科

幻或奇幻小说,它们更像模糊类型边界的新怪

谭(New Weird),甚至是介于类型和纯文学之

间的作品。在这位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定居于

马尔默的作家笔下,叙述带上了一股北欧的凛

冽之风,不,不是冬天的刺骨寒冷,而是夏日

的清凉,冷冷地,静静地,钻进读者心里。

书里的故事都有点怪,《碧翠丝》(Beatrice)

中 的 男 主 角 爱 上 了 一 架 飞 艇,《云 莓 酱》

(Cloudberry Jam)中的女主角则在罐头里造

出了一个生命。但除开这些“怪异之处”,故事

又如此真实。《来自乌法·林斯托姆的信》(Some

Letters for Ove Lindström)中“我”写给死

去爸爸的信件,说他死后的种种,说过去的种

种回忆,《布丽塔的度假村》(Brita's Holiday

Village)中“我”到姑母开的度假村写作时记

的日记,记录每天所见所做,记录写作进度,

读者读到的真真切切确实是一位儿子对父亲的

追忆和一位女作家的心绪。

卡琳擅长将北欧民间传说元素融入自己的

故事,精灵族Vittra的影子环绕在整篇《驯鹿山》

(Reindeer Mountain)中,《小 象》(Pyret)更

是虚构了作者对于自己虚构的一种传说生物的

整个调查过程。

整部集子里只有最后三篇完全脱离我们的

世界。《奥古斯塔 · 普莱玛》(Augusta Prima)

和《姑姑们》(Aunts)发生在时间凝滞的花园中,

人类无法想象的奇异之事在此发生,在此循环。

《宇宙之神》(Jagannath)则发生在巨大的母亲

《宇宙之神》封面(封面设计:Jeremy Zerfoss)

第19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17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体内,Jagannath原是印度神话中的贾格纳神,

故事中则成了从末日世界中拯救另一物种的母

亲,与孩子们形成共生关系。

卡琳有这种本领,以冷静的描述让人相信

这些故事真实发生,无论是在哪一个世界,潜

藏于日常之下的异常正是那些冷酷诡异的现

实。读罢全书,让人不禁打个寒颤,舌尖却有

冰淇淋融化的甜味,和一丝淡淡的血腥味。

卡琳的母语是瑞典语,曾参加美国知名的

号角写作班,如今她同时用瑞典语和英语写作,

这本书中的所有故事都由她本人从瑞典语翻译

成英语或用英语写就。在后记中,她自己也提

到使用两种语言写作给她带来截然不同的感

觉,在英语中寻找合适的笔调也是她在翻译过

程中不断努力的目标。她的作品被许多人评价

为有“北欧味”,这不是她追求的,却是她不会

否认的,她所成长的那个年代、她所习惯的风

俗节日、她所耳濡目染的童话与神话,还有那

漫长冬天所带来的忧郁哀愁,这一切都是她身

上的烙印,也是让她的故事与众不同的特质。

2013年,卡琳 · 提贝克曾经访问中国,并

在瑞典大使馆的安排下与中国科幻作家韩松见

面交流在老书虫文学节上与飞氘一起做跨国科

幻演讲。《宇宙之神》这本书已被译为西班牙语

和土耳其语,我们有理由相信某天我们也会读

到中文版。

Karin Tidbeck(摄影:Charlotte Frantzdatter) Karin Tidbeck(摄影:Charlotte Frantzdatter)

作者:王侃瑜,作家、学者、编辑,奥斯陆大学“共未来”项目博士研究员,关注当代中国科幻。

第20页

“她科幻”专栏

18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异世界的穿行者

——安娜·雷诺能与她的《他者》

王侃瑜

如果说如今是芬兰科幻奇幻作品的黄金时

代毫不为过,本土优秀作家不断拓宽类型疆域,

对英语世界的输出也毫不含糊。2015年出版的

《他者》(The Otherling and Other Stories)

是 安 娜 · 雷 诺 能(Anne Leinonen)的 第 一 本

英语短篇小说集,由丽莎 · 兰塔莱荷(Liisa

Rantalaiho)从芬兰语翻译为英语。

全书不过5个短篇小说,每个故事都发生

在不同世界,安娜擅长寻找独特的视角,穿行

于笔下的异质世界。

《他者》中的叙述从外星人视角展开,自称

“此人”(this one)的外星人在面对前来采矿的

人类时,心甘情愿付出一切,满足人类的任何

要求,却无所求,“此人”试图理解自己选定的

人类爱人,理解人类文化,毕竟对外星一族来

说,物质不算什么。进入外星人的视角需要一

些时间,但科幻中相当常见的第五类接触题材

在这个视角下呈现出别样的色彩。

《白线》(White Threads)的叙述视角则

在具有异能的受试对象海莲娜(Helena)和试

验助手米瑞娅(Mireia)之间切换。海莲娜醒

来时记忆一片空白,随着她对房间的探索,想

起很久以前的事情,却想不起最近发生了什么,

她只知道自己应该逃走 ;米瑞娅同情海莲娜,

对改变她的处境却无能为力。随着叙述推进,

我们知道海莲娜并非唯一一个具有异能的人,

而“震荡”除了在人身上会发生,在猫身上也会

发生。海莲娜就这样跟着一只既在那里又不在

那里的猫逃离试验场所,去寻找小猫。这一篇

开头的悬念造得如此之棒,让读者随主角一起

担忧一起思考。

《皮者》(The Skinner)发生在北欧味十

足的村庄中,女主角正是这样一位游走于村庄

之间的皮者,她身上刺满了整个国家的历史,

村民们贪婪地读取这些故事,这是她的特权,

也是重担。

这三篇故事为安娜 · 雷诺赢得了三个阿托

罗斯奖(Atorox-prize),芬兰历史最悠久的科

《他者》(The Otherling and Other Stories)封面

第21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19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幻/奇幻小说奖,相当于芬兰的雨果奖。

本书中的另两篇故事则发生在反乌托邦世

界,《铁匠大师》(The Mastersmith)中的政

府鼓励工作崇尚劳模,《奥利佛的书》(Oliver's

Book)中纸书则成了珍贵的古董,生儿育女受

到的禁忌也颇多。政府看似对社会拥有绝对控

制,但是反抗却在无声处默默酝酿。

安娜 · 雷诺能的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一

样 出 彩,2011年, 她 与 爱 雅 · 莱 蒂 能(Eija

Laitinen)合著的青少年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

第一部《森林之子》(Routasisarukset)入围了

芬兰奖少儿文学奖(Finlandia Junior prize)

的决选,这是芬兰最高文学奖项的少儿门类。

系列另两部《沙之士兵》(Hiekkasotilaat)和

《机器之神》(Konejumalat)也已出版,三部

曲兼具科幻与奇幻特点,既有机械也有自然,

适合少儿阅读也适合成人阅读。

除了是一位优秀的作者之外,安娜 · 雷诺

能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她担任过芬兰科幻奇

幻杂志《宇宙笔》(Kosmoskynä)的主编,同

时创办了线上杂志《迷雾》(Usva),为新人作

者提供了极佳的试水平台。她还长期担任芬兰

科幻奇幻作家协会的主席,如她在《他者》中表

明的那样,她将自己的时间与这本书“献给芬

兰科幻圈”(For Finnish fandom)。

作者:王侃瑜,作家、学者、编辑,奥斯陆大学“共未来”项目博士研究员,关注当代中国科幻。

安娜·雷诺能 (Anne Leinonen)

第22页

“她科幻”专栏

20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如何创作科幻奇幻小说(How to write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第一版封面(图片来自亚马逊网站)

阿丽耶特·德·波达尔的

“盱涯”宇宙

王侃瑜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Aliette de Bodard)

是一位法越混血的科幻作家,曾荣获星云奖、

Ignyte奖、轨迹奖、欧洲科幻协会奖、英国奇

幻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等,并多次入围雨果奖

提名,是欧洲女性科幻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德 · 波达尔母亲是越南人,父亲是法国人,

于1982年生于美国纽约,随后回到法国,大部

分时间在巴黎生活。尽管在法语国家长大,德·波

达尔的父母还是坚持让她学英语,她熟练掌握

法语和英语,也懂西班牙语和越南语。她曾于

青少年时期短暂在伦敦居住,其间,她开始阅

读科幻奇幻小说,并在阅读奥森 · 斯卡特 · 卡

德(Orson Scott Card)的《如 何 创 作 科 幻 奇

幻 小 说(How to write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之后开始动笔写作。或许是因为阅

读经历的影响,她选择用英语写作,但多语言、

多文化的成长环境让她跳出相对单一的英美视

野,作品中更多出现非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背

景,越南、中国、墨西加文明都是她的书写对象。

她的科幻代表作是一系列互相独立又有关

联的中短篇小说,同属一个架空世界观“盱涯”

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德 · 波达尔假设郑和先

于哥伦布抵达美洲海岸,亚洲取代西方主宰世

界,墨西加和印加帝国仍然存续,美国仍然存

在却又小又穷,在一系列的或然历史推演下,

她将故事舞台放在广袤太空,亚洲文化取代

欧美文化成为宇宙中的主导。这一系列入围了

2019年雨果奖的最佳系列小说奖,其中个别篇

目也屡获好评和大奖。在本文中,我将聚焦于

这一系列,分析其作品特色。

“盱涯”宇宙最大的特色是亚洲文化占据主

导的太空歌剧。太空歌剧是一种经典的西方科

幻叙事类型,弗兰克 · 赫伯特的《沙丘》系列,

伊恩 · M · 班克斯的《文明》系列,电影《星球

大战》系列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过往的科

幻历史中,太空歌剧大多由白人男性书写,主

角也以白人男性为主。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

第23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21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多由女性和有色人种族裔作家书写的太空歌剧

系列,而德 · 波达尔的“盱涯”宇宙更是以越南

和中国文化来装点太空。在她笔下,有儒家统

治的银河帝国,有学者治理的星球,有诗歌和

传说,也有美食和香茗。

《沉浸》(Immersion)为作者赢得了一项

星云奖和一项轨迹奖,或许可以作为进入“盱

涯”宇宙的起点。全文不过5000余词,双线交

织,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的交替叙述中,

讲述了一位因过度使用“沉浸器”(Immerser)

模仿其他文化中的行为举止而丧失了自我的年

轻女性的故事。“沉浸器”是作者虚构的一种技

术,可以通过全方位提示教导人们以另一种文

化中的习惯行事,甚至通过投影遮挡使用者原

本的面貌,让他们看起来像另一种族。

两条故事线里的女主角互为映射,第二人

称线中的阿格尼丝(Agnes)本为容(Rong)人,

她在银河(Galactic)求学时获得了新名字,后

来嫁给当地丈夫,在与丈夫朋友社交时因口音

和举止被嘲笑,从而开始使用“沉浸器”,并逐

渐丧失自我。第三人称线中的奎(Quy)是刚从

银河留学归乡的容人,她的履历本该成为通往

更高社会阶层的敲门砖,但她却回到故乡,并

感觉到与家庭的不合。阿格尼丝被丈夫带到长

寿星站,筹备他们的结婚周年庆典。奎则被二

叔叫去家里的餐厅帮忙,接待来自银河的贵客,

以帮助促成这笔生意。两人由此相遇。

不难想到,故事里的容文化和银河文化分

别对应了现实世界中的边缘文化和中心文化。

在英语文化占据主导的世界里,移民不得不模

仿他们所处环境中的“主流”来融入社会。很

多离散人群都曾面临同样的困境,因为只要不

遵循那些文化习俗和行为准则,就会被认为怪

胎,甚至低人一等。但在他们努力融入的过程

中,却有可能丧失自己,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

刘宇昆小说《纸异兽》的主角作为中美混血儿,

就曾因自己的外貌受到同学嘲笑,为了融入美

国社会而不再讲中文,刻意摆脱中国的文化影

响。“沉浸器”提供了一个简易快捷的技术解

决方案,让人得以迅速脱胎换骨,融入另一种

文化。纵使这篇故事警示了人们技术滥用的后

果,其背后更深刻的仍是对于中心-边缘层级

结构的批判,以及对于来自边缘的“他者”的

怜悯。阿格尼丝的迷失是容文化面对银河文化

的不自信,作者借此提醒读者,哪怕在亚洲文

化占据主导的银河帝国中,仍有文化层级和不

平等,若屈从于这种等级之下,稍加不慎就会

沦丧自我。

另一方面,奎作为阿格尼丝的对应角色,

在文化中心求学后回到故乡。她保留了自己原

有的文化,同时接受了新的教育,这导致她返

乡后同样水土不服,感到与家人的隔阂。这种

逆向的文化冲击在现实中并不罕见,在外求学

的留学生回国初期亦时常会感到不习惯。奎在

银河的学历在故乡并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只能

游荡于社会外,帮助家族餐馆接待外国客人。

她很快注意到了“沉浸器”下阿格尼丝的异常,

并试图帮助她,得到的却是二叔的呵斥,因为

多管闲事可能会破坏生意。阿格尼丝的丈夫却

坦承他曾试图带妻子去看医生,但没有用,此

番寻找长寿星站上的正宗容菜馆来办结婚周年

庆典也是为了帮助妻子。奎试图用容文化的习

俗和举止唤醒阿格尼丝,但她仍未找到自己在

容文化或银河文化中的容身之处。这体现了某

种文化困境,纵使东西方交流已成为日常,但

两者真正能够交融吗?无论是在哪种文化中,

陌生文化的异质性总显得格格不入,而那些身

处两者之间的人面对的更是恒久的无望。这或

许是作家本人身处亚欧两种文化之间的切身体

会。利用科幻这一文类,她将这种夹层中的感

觉放大,推演了技术未来中的恒久文化困局。

在这个故事中,另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女

性的处境。阿格尼丝选择使用“沉浸器”是为了

讨丈夫的欢心,奎虽然是到银河留过学的高材

生,回到家乡以后还是要被二叔差使。可见在

父权社会中,无论身处哪种文化,女性仍处于

从属地位,不得不服从男性。两种性别之间的

关系再次对应了中心文化和边缘文化之间的关

第24页

“她科幻”专栏

22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系,占据强势和主导的一方似乎具有天然的优

越性,认为可以领导和教导弱势的一方,而作

为边缘群体,唯有遵守规矩、按照周遭的主流

文化习俗行事,不然随时可能遭到驱逐。这种

驱逐可能是家庭的,也可能是国家的,而作为

附属方的女性和第三世界国家移民并没有办法

在遭到驱逐后回归原先的原生家庭或者祖国,

一来那里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二来也有上文

提到的文化不合。因此,他们只能小心翼翼,

如履薄冰,谨慎地留在目前的处境之中。

当然,如今在法国,女性和移民的处境已

经大为改善。但《沉浸》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何

种时代、何种地方,这种权力结构都可能会保

留或复辟,而科技带来的便捷也可能是消泯边

缘文化的武器。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的另一篇作品《战争

的气息》(The Breath of War)则入围了2014

年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主角雷尚(Rechan)

是一位石匠,能以石头雕刻活物并以呼吸赋予

其生命。如今,她即将临盆,需要寻找自己的

呼吸手足来给自己的孩子呼吸以加速婴儿的出

生,而不巧的是,她的呼吸手足是一艘太空飞

船,因此,她不得不冒着战争余烬的危险上山,

以寻求在空中飞的石船的帮助。

这篇作品可以算是一篇“科学奇幻”,这是

一类兼具科幻和奇幻气质的作品,文类边界并

不那么清晰。中国科幻作家赵海虹就曾将自己

的几部作品归类到“科学奇幻”之下。对于阿丽

耶特 · 德 · 波达尔来说,类型之间没有明确分

界,她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科幻或奇幻中汲取灵

感。这也使得她可以自由地在小说中运用神话、

民间故事等超自然元素,打破科学理性的逻辑,

提供一种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在《战争的气

息》中,给经过雕刻的石头呼气使之具有生命

便是这样的超自然奇幻元素,我们很容易联想

到中国传统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某些故事,山

石成精、石头化人等等。如此的写作方式可以

给科幻赋予另一层独特的美感。

而这篇故事的主角同样是一个处境尴尬的

女性,她大龄未婚,违背家人的意愿让自己受

精,“可能是个失败者”。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强

者,她年轻时雕刻出了石船,同时又明确知道

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因此主动选择未婚受

孕和生育。

生育是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作品中一个

十分重要的主题,她在多篇小说中都曾不遗

余力地描写女性的生育过程,并将此作为故

事的核心。在访谈中提及这个主题时,她回应:

“女性身体的故事没有被放在首位,而生殖本

身往往不被主流故事所关注。我想讨论这个

主题,因为它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是一种

重要的经验。”

的确,在科幻小说传统中,很少直接涉及

生育主题,但这确实是许多女性生命中十分重

要且特殊的一个环节。玛丽 · 雪莱的《弗兰肯

斯坦》虽然也涉及造人,但那是一个男性化的、

科学的创造过程,与女性的怀胎受孕相差甚远。

玛丽 · 雪莱在出生后十天母亲便因病逝世,她

自己也曾多次经历流产,但在她所创作的现代

意义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中却鲜有女性生命经验

的体现,甚至连女性角色都十分罕见。当然,

这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学环境,父权社会下

《如何抑制女性写作》(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封面(图片来自亚马逊网站)

第25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23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的文学写作天然是男性视角的,雪莱的作品甚

至一度被认为不是她所写的。乔安娜 · 拉斯在

她1983年出版的女性主义批评《如何抑制女性

写作》中系统分析了父权社会抑制女性写作的

种种方式,雪莱身处19世纪早期,自然受到更

多限制。我们也不应以作家的性别来要求或评

价其创作内容。在中国科幻作品方面,陈楸帆

的《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从代孕的角度切入,

以纪录片的形式设想了代孕在各个方面可能遇

到的技术和伦理难题 ;修新羽的《陌生的女孩》

则假想男女都可以生育,但却只能生育与自己

基因相同的孩子。两篇作品都对生育的身体经

验做了细致调查与深入描绘。

相较而言,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将故事

放在遥远的未来太空,而非我们所熟悉的近

未来地球,但在生育体验方面并没有明显不

同。整个临盆到分娩的过程贯穿《战争的气息》

始终 :

“雷尚坐在一块露头的大岩石上,揉着腹

部的曲线寻求安慰。感觉到熟悉的沉重,婴儿

在她子宫里的重量就像一个承诺。你会没事的,

她一遍又一遍地想,这句话已经成为她的生命

线,不管它是多么的不真实。你会没事的。”

“毛的手抚过她隆起的腹部,停留在臀部,

上方的一点。‘头在这儿’,她一边说一边按摩

着它。‘它换了位置。它指向下方,进入你的

产道。它非常大。”

“过了一会,疼痛就来了。起初,她以为

只是这种不寻常的运动引起的疼痛,但它并没

有减轻,一股巨大的、紧缩腹部的波浪冲刷着

她,让她喘不过气来,直到她不得不停下来。

摸着她的肚子,她发现它很硬,很尖,婴儿在

她的手下压着重量。收缩。她正在分娩。不,

不是现在——太早了。她买不起——不能失去

一切——

“在她体内,婴儿第一次加速,踢着她的

身体,子宫。她本应该感到如释重负,但她是

空虚的——支撑着自己抵御下一次宫缩。”

……

这些具身性描写让阿丽耶特· 德· 波达

尔得以把女性的身体故事纳入科幻叙事当中,

同时也是她对于自己“处境知识”(situated

knowledge)的应用。唐娜 · 哈拉维提出“处

境知识”的概念,并认为这是女性主义的客观。

她认为并不存在统一、标准的客观,伴随着处

境变化,视角也会随之改变,而基于边缘个体

的不同处境才能真正提供符合女性主义关怀的

客观性。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育有两个孩子,

生殖体验是她关注并想要让其他科幻读者关注

的。乔安娜 · 拉斯曾批评厄休拉 · 勒古恩在《黑

暗的左手》中用男性视角写作,并且不关注具

体的生育和养育过程,哪怕这部小说作为女

性主义科幻经典描绘了一个没有固定性别的社

会,在拉斯眼里却不够“女性”。而在勒古恩眼

中,女性主义并不仅仅关乎女性,而是对一切

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他者”的关照,而所谓的“女

性”其实是人类总和的近一半,女性之前也往

往并不彼此相同。在阅读女性科幻作家作品的

同时,我们应发现其作品的处境知识,也应谨

记女性内部的丰富性和个人的创作选择。

在《战争的气息》中出现的“智船”也出现

在盱涯宇宙中的其他诸多小说里,是太空帝国

间的主要交通方式和战争武器。这些船具有心

智,其“大脑”是一种生物机械,由人类女性在

体内受孕分娩。在《船的诞生》(Shipbirth)、《造

船者》(The Shipmaker)和《船的兄弟》(Ship's

Brother)三部曲中,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集

中描写了船的降生过程及其与人类家庭成员之

间的复杂关系。生育智船的过程比生育人类更

为血腥,因为他们的心智需要被植入女性子宫,

而出生以后也要立刻链接到船上。因此,在盱

涯宇宙的某个时代某个角落,女孩曾被囚禁起

来,作为生产智船心智的容器。而后来,更多

女性则是自主选择植入和生育智船,让他们成

为自己家庭的一部分。这些船具有和人类无二

的心智,并且可以通过全息影像或者心灵感应

的方式与自己的人类家庭成员沟通,甚至可以

步入婚姻。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智船作为家

第26页

“她科幻”专栏

24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庭成员,毕竟他们的身躯和存在与人类如此不

同,有人将之视为骄傲,也有人将之视为怪物。

在《船的兄弟》中,主角的儿子就因为曾经目睹

母亲孕育智船心智的血腥过程而对妹妹充满敌

意。在《碧血烽烟》(The Days of the War, as

Red as Blood, as Dark as Bile)中,主角则

在无意识间与智船的心智相连,从船的视角经

历了战争。而船的心智在天空中和星球上、船

体和人脑中自由穿梭则让人想起了中国古代宇

宙观,尤其是道家中的“气”,作者本人在创作

时并未有意借鉴,但她坦承自己从小听了很多

道家故事,或许潜移默化间受到了影响。

战争则是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反复书写

的另一个主题,从《碧血烽烟》到《天涯任流远》

(Scattered Along the River of Heaven)再到

《等待的群星》(The Waiting Stars),阿丽耶

特 · 德 · 波达尔总是在书写战争中的女性。她

真正感兴趣的并非战争本身,而是战争给人带

来的后果,每一个个体、边缘人群,女性、孩子、

老人在战争中的情绪和挣扎,抗争与坚持。这

使得她的作品更严肃而沉重。阿丽耶特 · 德 · 波

达尔对阿兹特克文明也颇有研究,她提及在阿

兹特克文明中,生育就是女人的战争,虽然他

们区分男性在外的战争和女人身体内的战争,

但两者没有高下之分,在战争中战死的人和在

分娩间难产而死的人同样值得尊敬。由此,我

们也可以将她的战争和生育两大主题视为一体

两面,实则都是个体在面对苦难时的坚守,无

论这种苦难来源于内部还是外部。

通过对于自身处境经验的运用、对边缘群

体的关怀和对苦难的直接描绘,阿丽耶特·德·波

达尔创作出了一个具有厚度的未来太空帝国。

而这个太空帝国区别于西方科幻中的殖民主义

帝国,是由儒家之道治理的,具有独特的东方

色彩。作家的混血身份使得她对于文化有独特

的敏锐,而她的女性身份则使得她更为关注男

性视角下常常容易忽略的主题。因而,她的作

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很大成功。

但可惜的是,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本人

的创作交流仅限于英语世界。哪怕她生活在法

国,也从未以法语创作,也对欧洲以英语之外

创作的女性作家不太了解。这或许是我们面临

的共同问题,英语是世界科幻沟通的主要媒介,

但英语之外还有如此丰富的科幻传统却鲜为我

们所知,这也是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攻

克的难题。

作者:王侃瑜,作家、学者、编辑,奥斯陆大学“共未来”项目博士研究员,关注当代中国科幻。

第27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25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阿丽耶特·德·波达尔访谈:

女性身体的故事是人类经验的

一部分

走进阿丽耶特·德·波达尔

采访者 :上一次我对您进行访谈是在2015

年,已经是很久以前了。自那时起,很多事

情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整个世界的大环境

还是我们周遭的小社群。那么,您的写作重

点有相应的变化吗?您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

是什么?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 :是的,很多事情

都发生了变化!我想说,世界局势正变得前所

未有的复杂和严峻,这让我想写更多令人快乐、

愉悦的书。(我的角色仍然会经受磨难,但结局

更多是幸福的而非苦乐参半,而且善意和正直

总会出现。)

我将于2022年11月24日出版《红色学者的

觉醒》(The Red Scholar's Wake),这是一部

太空海盗爱情小说,灵感来自越南和中国南海

海盗的历史。我还有一部小说即将出版,《流

亡之火》(A Fire Born of Exile),基本上就像

《琅琊榜》,但有一个女主角,而且发生在太空中。

采访者 :您是一名工程师,也是一位母亲。

您如何在工作、家庭和写作之间取得平衡?您

的工作和家庭又是如何影响您的写作的?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 :困难重重!我努力

按照诺拉 · 罗伯茨(Nora Roberts)所说的那

样生活,如果生活是抛球杂耍,你手上的球材

质不同,有些是玻璃的,有些是塑料的,你需

要弄清楚哪些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的,以便

只掉落塑料的。因此,我试着尽我所能保持所

有的球在空中,但如果我真的掉了一些,也要

对自己好一点。

受访者简介

阿丽耶特·德·波达尔(Aliette de Bodard),法裔美国推理小说作家。

她曾获得三项星云奖(Nebula Award)、一项点燃奖(Ignyte Awards)、一

项轨迹奖(Locus Award)、一项欧洲科幻小说协会奖(European Science

Fiction Society award)、一项英国奇幻文学奖(British Fantasy Award),以

及六项英国科幻协会奖(British Science Fiction Association Award),她也因

屡获殊荣而闻名。

采访者:王侃瑜

第28页

“她科幻”专栏

26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阿丽耶特·德·波达尔的作品创作

采访者 :您住在法国,但用英语写作,也

说越南语和西班牙语。您是如何在不同语言之

间进行调和的?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 :我经常在法语和

英语之间切换,这取决于哪种更合适,也取决

于我是否能找到恰当的词,我的大多数朋友都

习惯于此,听到只是笑笑而已。(我的同事则会

躲起来,因为似乎我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时候,

大多是我激动和愤怒的时候。)至于越南语和西

班牙语,我需要有意识地努力去说,所以我倾

向于只在非常有限的场合说。

采访者 :您写科幻、奇幻以及或然历史小

说。在中国,我们倾向于在不同类型之间设置

更严格的界限,但您的写作将它们糅合在一起。

您是如何看待类型界限的?您在写作时是否会

将故事置于某种传统之中?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 :我基本上认为类

型是一个庞大而多孔的东西,并根据我的需要

从科幻或奇幻中自由汲取灵感。我对神话和科

幻小说的交集很着迷,这在我的写作中经常出

现。我不确定我的写作是否位于某一种传统之

中,因为我从很多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如厄休拉 · 勒古恩(Ursula Le Guin)、凯特 · 艾

略特(Kate Elliott)、刘宇昆(Ken Liu)、李允

夏(Yong Ha Lee)……

采访者 :您在许多故事中,都选择了女性

作为主人公,虽然具体表现和方式各不相同,

但她们中有很多都很强大。您这样写的动机是

什么?您是否将此认为对科幻小说历史上阳刚

传统的反叛?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 :我10岁的时候读

了很多书,我没法不注意,有那么多书不是为

像我这样的人准备的。那些书里,除了作为(男

性)角色的奖品或者动机以外,没有女性,特

别是没有有色人种的女性。因此,我想在写作

时纠正这一点,并在我的作品中给予女性中心

地位。

采访者 :您在故事中写了很多女性身体的

经历,特别是生殖,这往往与疼痛和血腥有关。

这背后有什么隐喻吗?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 :没有特别的隐喻,

但我认为这与我刚刚给出的答案是一样的,那

就是女性身体的故事没有被放在首位,而生殖

本身往往不被主流故事所关注。我想讨论这个

主题,因为它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是一种重

要的经验。

采访者 :在您的或然历史世界“盱涯”的

设定中,中国比西方国家更早发现美洲大陆。

结果,亚洲人成为主导,受越南和中国文化启

发的儒家银河帝国在太空中扩张。您认为这样

的东方帝国与我们在《星球大战》和《基地》中

熟悉的西方帝国有何不同?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 :这是一个复杂的

问题,因为在我的儒家帝国中,也借鉴了《星

球大战》!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血统有关 :

西方帝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榜样往往是古罗马

的理想化版本,或者是美国和“昭昭天命”1

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殖民帝国。我所借鉴的主要

是我小时候听过的故事 :有学者统治的星球,

像越南帝国那样的学者-官员-行政官制度。它

肯定也有其黑暗的一面,《红色学者的觉醒》深

入探讨了这种制度的衰落——广泛的腐败、裙

带关系等。

采访者 :您在故事中参考了很多越南和中

国的文化元素。在未来的太空时代,神话、民

间故事和历史扮演着什么角色?您如何将其与

全球未来主义趋势联系起来?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 :我不确定我是否

有资格谈论未来主义,对不起!我觉得谈论神

1

昭昭天命(英语:Manifest Destiny),又译天命昭彰,

是一个美国的惯用措词,最初为 19 世纪时的政治标语,

后来成为标准的历史名词。指的是 19 世纪美国定居者

所持有的一种信念,他们认为美国被上帝赋予了向西扩

张至横跨北美洲大陆的天命,通常等于美国领土扩张横

贯北美洲,直达太平洋。(维基百科)

第29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27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话、民间故事和历史是很重要的,因为我觉得

这些是人类集体心理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我

认为想象它们在太空时代的可能真的很有意

思,那时的神话、民间故事和历史可能是什么,

什么会继续相关,什么不会,以及故事和信仰

会如何随着我们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采访者 :食物也是您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元

素。它更多是一种个人兴趣,还是另一个层面

的文化参照?太空时代的饮食文化与我们现在

有什么不同?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 :我只是喜欢食物!

对我来说,在我笔下的太空时代,与现在的主

要区别是食物更容易准备,但原料可能仍然难

以获得。而且,即使我的故事发生在太空中,

准备和享用食物仍然是有社交关联的场合。

采访者 :我对您故事中的人——船关系很

着迷。它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为多物

种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您是如何想到这

个点子的?“智船”在船体和她们的家庭成员

意识中穿梭也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宇宙观(特

别是道教)中的气。您是否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阿丽耶特 · 德 · 波达尔 :我之所以有这个

想法,主要是因为我想和《星球大战》争论 :我

认为遥远未来的太空帝国没有解决产妇死亡率

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我也想谈谈危险的分娩,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很少有故事提及。

所以我想象人们可以生育“智船”,而不是人类,

而且“智船”本身的寿命会更长,就像活着的祖

先和活着的家庭记忆。我并没有有意识地想到

道教,但我是听着道教故事长大的,尤其是关

于不死的tiên的故事(我想中文里他们应该是叫

做“仙”),以及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仙,所以我

怀疑在“智船”里可以找到更多道教影响。

采访者 :除了您自己,您认为谁是我们应该

阅读的女性推想小说作家?她们都写些什么?

阿丽耶特·德·波达尔:我非常喜欢凯特·艾

略特的作品,因为她的世界建构广阔、丰富、

严谨,而且对远离权力中心的人物特别关注。

丽贝卡·花马(Rebecca Roanhorse)的《黑日》

(Black Sun)是一部令人振奋的史诗奇幻作品。

曹维倩(Zen Cho)写的是有趣、安静和令人心

碎的奇幻。武仪(Nghi Vo)正在创作很多令人

惊奇的作品,对历史和故事进行寻问,我有很

强的共鸣,因为它们是基于越南神话的。李允

夏的太空歌剧则突破了硬科幻的界限,我特别

推荐。

采访者:王侃瑜,作家、学者、编辑,奥斯陆大学“共未来”项目博士研究员,关注当代中国科幻。

第30页

“她科幻”专栏

28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从科技工作到奇思妙想

——美国科幻作家S. B. 迪雅访谈

采访者 :最早接触科幻小说是什么时候?

您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的?

S. B. 迪雅(以下简称迪雅):在我9岁或10

岁的时候,父亲非常希望我扩展阅读视野。他

的一个同事说我可能会喜欢科幻小说,于是

我很不情愿地去找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向她

寻求建议。她递给了我吉尔 · 巴顿 · 沃尔什

(Jill Patton Walsh)的《绿皮书》(The Green

Book)。我原以为会是个愚蠢的故事,比如绿

色外星人什么的,但我看到的是一个关于“远

离你所熟知的一切”的故事,是我从印度移民

到美国后非常熟悉的经历。这本书的结尾还有

让我震惊的转折。我完全被迷住了。后面又过

了好几年,我才接触到奇幻小说,但科幻就一

直是我的真爱。

13岁时,作为英语课作业的一部分,我写

了第一篇科幻小说。我们必须和一个伙伴交换

故事,所以我的一个朋友读了这篇小说。她评

价说这应该是一本书的第一章,因为结尾很吊

人胃口,她坚持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所

以我就继续往下写了。在青少年时期,我断断

续续进行创作,但在大二时停止了。我专注于

做自己的研究,打算以科研为职业目标,这意

味着写作就不是优先考虑的事儿了。在那之后,

直到有了孩子,我才写了很多小说。在孩子几

岁的时候,我真的需要在生活中挤出一些属于

自己的时间,就是在那时,我重新发现了写作。

我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试着发表作品,很幸运,

我成功了。

采访者 :“女性”的身份是否影响了您的

写作?

迪雅 :我相信是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

塑造了我们讲述的故事和我们通过写作分享的

经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女性,阅读科

幻小说是一种孤独的爱好。我的朋友们——都

是女孩——没有一个人和我喜欢一样的书。直

受访者简介

S. B. 迪雅(S.B. Divya),美国著名青年科幻作家,曾获星云奖提名,作品

见于《自然》(Nature)《类比》(Analog)《光速》(Lightspeed)等杂志。迪雅

的本职工作是电子工程师,拥有加州理工学院的计算和神经系统(Computation

and Neural Systems)学士学位,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信号处理工程硕

士学位。她在模式识别、机器智能、高速通信、数字音乐和医疗设备等领域有

20多年的工作经验,同时也是户外运动和音乐爱好者。代表作有《奔跑时间》

(Runtime,2016)、《机器时代》(Machinehood,2021)等。《科幻世界·译文版》

2019年第3期刊登过她的短篇小说《失联》(“Loss of Signal”)。

采访者:范轶伦

第31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29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到我到了加州理工学院,一所理工科大学,我

才找到了其他有同样喜好的人。那里的大多数

学生都是男性,我已经习惯了和他们做同学和

朋友。

从那时起,在我作为工程师的整个职业生

涯中,我经常发现自己是“房间里唯一的女性”。

在这一点和成为母亲之间,我有很多话要说,

关于在现代世界成为一个 “强大”的女性意味

着什么。作为一个打破社会对性别常规期待

(gender nonconforming)的人,我喜欢写各

种不同性别的角色,而且我更喜欢那些非二元、

无性别或女性的角色。

采访者 :您觉得女性的身份是否会为科幻

创作带来困难,又或者,反而是优势所在?

迪雅 :就写作而言,我认为女性身份已不

再像过去那样成为障碍,尽管这取决于你写的

故事类型。所谓的“硬科幻”依然很困难,主要

因为这类小说的男性读者往往不买女性作者写

的书。惊悚和恐怖类型的观众也倾向于男性创

作者。整体而言,很多读者并不关注我的性别。

我有科学背景,这很有用,但这真的不应该成

为人们认真对待某人的科幻小说的必要条件。

就科技行业而言,我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

始工作,身为一名女性无疑是一种挑战。不幸

的是,即使在25年后的今天,情况也没有多大

改善。我在小学教过编程和科学,在这个年龄,

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学习这些科目并取得成功。

我认为很多问题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开

始的,我们接收到的社会信息——尤其是在美

国——在规范的性别行为方面存在严重偏见。

最重要的是,女性和性少数人群仍然在工作场

所内外面临许多骚扰。在如科技这样传统上由

男性主导的领域,这让人很难想要留下来。你

必须对工作充满激情,非常固执,或者两者兼

而有之,才能坚持下去。

采访者 :您的短篇小说《失联》发表了中文

版,很受读者喜爱。在这个故事中,主角是一

个残疾男孩。请问创作这个故事的动机是什么?

迪雅 :我经常喜欢写一些非典型英雄的故

事——那些不是你期待中会冒险或拯救世界的

人。他们或许是残障者,或许是有色人种,或

许不是白人男性,或许处在弱势的社会经济地

位。我也喜欢探索技术既能造福人类又能造成

伤害的复杂性。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

在一家生产脉搏血氧计的医疗设备公司工作。

我永远不会忘记去参观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时,医生们正在早产儿身上测试我们最新产品

的场景。生物学和工程学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也包括我自己,而《失联》正是一个与非典型英

雄和改变生活的技术相交的故事。

采访者 :在自己所有的作品中,您最喜

欢的是哪篇?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写作中发生

的趣事吗?

迪雅 :很难选择一个我最喜欢的!可以分

享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自己最短的一个故事——

《二进制》,它在四页纸的篇幅里包含了大量的

世界构建、情感联系和关于数学的奇思妙想。

但总的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现在正在创

作的作品。我喜欢起草的阶段,想出新的词汇、

《美鲁》(2023)

第32页

“她科幻”专栏

30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点子和研究方案。目前,我正在写第二本以美

鲁(Meru)宇宙为背景的小说。故事讲述的是

两个年纪稍长的青少年尝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

绕地球飞行。它是《八十天环游世界》和格蕾

塔 · 桑伯格(Greta Thunberg)誓言使用环保

交通工具的结合。考虑到感染新冠病毒后自己

的健康状况,我无法经常旅行了,但这是我喜

欢干的事情。:让我所塑造的角色,以他们的

视角来进行这次冒险是一种很好的替代,让我

觉得自己真的看到了笔下所描绘的一些地方。

采访者 :和其他科幻作家相比,您觉得自

己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迪雅 :除了那些让我们每个人都与众不同

的小细节,我不知道我是否有独树一帜的东西。

就我而言,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是移民到美国,

在我经常感到不适应的地方长大,学习科学,

当工程师,以及对于宏大想法和深入讨论哲学

等抽象话题的热爱。

采访者 :科幻对您的意义是什么?

迪雅 :对我来说,科幻小说是我们试图通

过科学实现的目标的延伸:理解现实的本质以

及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科幻小说让我们能够在

虚构世界而非真实世界的背景下探索不同的假

设。我们可以在想象中尝试各种各样的实验,

就像许多科学家所做的那样。我们还可以扩展

这些实验, 以挑战目前所知道的事实。科幻小

说提出的“假如”(what if)问题可以远远超

出现有知识的限制,这样做也可以启发未来的

发明。

采访者 :您了解或认识华人女性科幻作者

吗?对她们有没有想说的话?

迪雅 :我看过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特别

喜欢。我会鼓励她们继续创作科幻小说,把真

实的故事讲出来。这个世界需要听到各种各样

的声音和观点。每个人,不管她们的背景如何,

都可以为这一类型带来独特的东西。

采访者:范轶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科学文化与推想小说”项目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和

拉美科幻文学、文化产业、创意写作。

第33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31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东方魔法与科技:

不被他人定义的写作

——美籍华裔作者米娅·蔡访谈

采访者 :最早接触科幻、奇幻小说是什么

时候?您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的?

米娅 · 蔡 :我很早就开始读科幻和奇幻小

说了,尤其是奇幻。时间太久了,以至于我必

须努力回想才能记起看的第一本推想小说是什

么。小时候,我是个贪婪的读者,拿到什么就

看什么。外太空题材是我的“初恋”,我读了在

图书馆少年部能找到的每一本关于太空的书。

我还是《宇宙》(Cosmos)杂志的忠实粉丝,

曾一度想成为一名天体物理学家——那是在我

意识到需要多少数学知识之前。希腊神话是我

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总而言之,在大部分时间

里,我都在神游太空,白日幻梦。

我读的第一本奇幻小说应该是洛伊 · 亚历

山大(Lloyd Alexander)的《黑神锅传奇》(The

Black Cauldron),那是在我五年级的时候。

读完了这个系列后,我想要看更多类似的书,

老师就给了我一本《霍比特人》。我只读了一部

分就觉得它很无聊。

然后老师说 :“试试这本吧。”她递给了

我《魔戒(第一部):魔戒再现》。读到了摩瑞亚

(Moria)1

的情节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成

了一个彻底的奇幻迷。然而,除了20世纪90

年代末在台湾的暑假期间写的《龙枪编年史》

(Dragonlance)同人小说,我在很久以后才

投身科幻、奇幻小说的创作。在2011年第一次

参加NaNoWriMo2

之前,我一直是个奇幻小

受访者简介

米娅·蔡(Mia Tsai), 美籍华裔科幻奇幻新秀作者。生活中,她是一名专

业编辑、摄影师和音乐家。目前居住在亚特兰大,喜爱兰花和猫咪,是音乐和

长途旅行的爱好者。她的长篇处女作《良药苦口》(Bitter Medicine,暂译)已

于2023年3月由速子出版社(Tachyon)出版,受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魅

力》(Glamour)等报刊的关注。

1

在作者托尔金笔下,摩瑞亚(由精灵族取的不吉利地名)

一度是中土大陆西北的庞大地下城市,拥有巨大的坑道

网络、屋室、矿坑及大殿。摩瑞亚贯穿迷雾山脉。数千

年来一直是矮人都灵后代人民的居住地。矮人称摩瑞亚

为“凯萨督姆”(Khazad-dûm)。

2

全称 National Novel Writing Month,一个非营利的线

上作者互助组织。

采访者:范轶伦

第34页

“她科幻”专栏

32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Her SF

说读者和小说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有了

更多的想法,并意识到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是有

可能的。在过去10年中,我一直在一点一点地

朝这个方向努力,现在我终于写出了《良药苦

口》这本书。

女性多于男性,所以我能够找到志同道合者的

支持,而且与我交往的大多数人,包括我的写

作伙伴、经纪人、编辑、公关人员等,都是女性。

但是,去看看谁能出版以及谁在出版界掌握话

语权的统计数据,差距就出现了。我也曾被问

及是否是一名青少年作家(答案是目前我只写

成人作品),这让人有些沮丧,因为男作者似

乎从来不会被问到这个问题。至于我的职业生

涯和接下来要写的东西,我的计划是奇幻言情,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由女性主导的类型。这

可能就是优势所在。

采访者 :您的小说《良药苦口》融入了许多

中国神话和传统文化元素,写这个故事的动机

是什么?怎么看待科学技术和魔法之间的关系?

米娅 · 蔡 :《良药苦口》的世界观萌芽源于

我的一个学生,当时她七八岁,掉了一颗牙。

我问她牙仙来了没有。因为这个学生是印度裔

美国人,所以我觉得有一半的可能她会懂我在

问什么。她回答说没有,我就说:“她一定是请

了一天病假。”然后,一个故事点子就这样诞生

了。后来我决定,小说里为牙仙和牙鼠雇用替

身的临时中介必须是国际化的,而且所有的万

神殿和魔法系统都必须是真确的。为了填满临

时工作人员的外勤装备包,魔法必须要便于储

存和携带,这让我想到了“符”。由此我进一步

推想出了“书法魔法”,再到经典的仙侠修辞,

比如将中医视为一种魔法形式。

我经常想到克拉克的第三定律——任何足

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对我来说,科学、

技术和魔法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很容易地从一

个转化为另一个。例如,草药师可以被认为是

巫师,但他们也是科学家,因为他们必须研究

植物学和化学。中医需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

尤其是针灸,但它也可以与能量工作和水晶有

交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神奇的。科学、技术

和魔法都包含着奇迹的元素。实际上,奇迹就

像水,而科学、技术和魔法是它的固体、液体

和气态形式。

采访者 :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您最喜欢

《良药苦口》封面

采访者 : “女性”的身份是否影响了您的

写作?

米娅 · 蔡 :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我不确

定你会用哪些具体的特质定义女性作家,我们

人数众多,来自各行各业,很难被笼统地定义。

但是,身为女性、东亚裔,以及来自工薪阶层

的背景,这些让我能从一些可能被其他人忽略

的细节层面来看待故事。我确实发现,自己在

写作中强调人际关系和人物塑造。我也喜欢罗

曼史,无论是作为一个主题还是作为一种文学

类型。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和兴趣点也是会吸引

其他女性的。

采访者 :您觉得女性的身份是否会为科幻

创作带来困难,又或者,反而是优势所在?

米娅 · 蔡 :这既是一个肯定的答案,也是

一个否定的答案。是的,在我们的作者社群里,

第35页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33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的是哪篇?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写作过程中发生

的趣事吗?

米娅 · 蔡 :很难说偏爱哪一篇,但现在我

有一篇科学奇幻(science fantasy)作品正在

审稿中,我自己非常喜欢,很可能是因为里面

有我称之为“生物菌学”(biomycology)的东

西。在十年或更短的时间内,这个作品中的科

学魔法可能会过时 ;因为每天都有新的科学发

现。我对真菌和它们的邻居,如地衣、藻类和

黏菌,怀有一种敬意。真菌的无所不能令我感

到很害怕。所以我写了一本书,故事发生在后

气候灾难的设定下,讲述在一个由真菌支撑的

社会中,人们可能会做什么。在这个世界里,

底层人民流离失所,唯一将人们与过去连结的

东西是记忆。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有意识地涉及政治的

书,我并不是说它是本问题集锦或道德说教。

所有书籍都需要有政治基础。这是我第一本真

正依靠自己在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方面的

学习所创作的书,感觉很棒。在这本书里,我

让自己的“本我”有点疯狂,这令我感到满足。

采访者 :和其他科幻、奇幻作家相比,您

觉得自己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米娅 · 蔡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钦

佩和仰慕的科幻、奇幻作家太多了,我不认为

能从自己的作品中找到特别独特的东西,让人

们流连忘返。出于个人喜好,我的确努力不重

复自己的想法,而且我总是在作品的后段尝试

新东西,但许多其他作家也在探索。就目前而

言,读者对《良药苦口》的反馈很一致,称其让

人耳目一新,所以也许这就是答案。我喜欢混

搭和糅合,期待意料之外的惊喜。

采访者 :科幻、奇幻对您的意义是什么?

米娅 · 蔡 :科幻、奇幻是关于 “假如”的文

学类型,它是一种神奇和美妙的类型,很酷,

也令人敬畏。但我也觉得,它最适合提出关于

我们社会的尖锐问题,也最适合挖掘答案(如果

有的话),找到原初的真相或公然的谎言。推想

小说是一系列关于我们自己、我们的社群以及

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的问题,无论是在地球上

还是在遥远的星系。

采访者 :您了解或认识华人女性科幻作者

吗?对她们有没有想说的话?

米娅 · 蔡 :我很幸运,身边有一小群华人

科幻奇幻同僚,也认识很多其他的作家。现在

的感觉几乎是“暴富”的尴尬。20年前,我无法

想象今天会有如此多的女性科幻奇幻作家。我

唯一想对她们说的就是,继续做你正在做的事

情,不断突破界限,以及永远不要让自己以外

的任何人,来定义你和你的写作。

采访者:范轶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科学文化与推想小说”项目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和

拉美科幻文学、文化产业、创意写作。

第36页

Overseas Observations 出海观察

34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流浪地球2》的“英国流浪计划”

乔鹏

《流浪地球2》于癸卯年正月初一(2023年1

月22日)在国内上映后,为历史感厚重的春节

带来了一道国产原创科幻电影大餐。辞旧迎新

之际,无论是儿童电影《熊出没》带来的经典

续集佳作、《深海》中水墨粒子营造的顶级视效,

还是剧情片《满江红》《无名》《交换人生》和《中

国乒乓》对于浪漫主义的不同解读,这些影片

与《流浪地球2》一起丰富了国内观众的节日生

活,也为后疫情时期的国产电影复苏与发展带

来了信心与助力。在今年异常喧嚣的春节档中,

《流浪地球2》的持续发力不光对于国内电影产

业工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内容对于

科技与人性的双重探讨更是引导观众深思 :在

科技进步的当下或未来,不同意识形态或圈子

文化塑造出的思想分歧,是否可以在爱或义的

平衡下暂时被搁置?我们又是否可以在“求同”

中去探索电影、文化以及大众的继续进步之路?

以此为出发点,本文通过分析《流浪地球2》在

英国的传播过程以及相关影评来展示英国主流

媒体与普通电影爱好者如何对该影片做出差异

化解读,以及探讨在英华人群体对于该影片传

播的推动作用。

一、《流浪地球2》相关英媒影评

在具体梳理《流浪地球2》在英国的传播过

程之前,我们不妨先大致了解一下英媒在《流

浪地球2》上映后的反应及评价,以便从“他

者”以及“目标受众”的角度来观察《流浪地球

2》的实际传播效果。鉴于很多国际影评网站数

据来源广泛,评价是否源于英国很难考证。因

此,分析基于以下8篇英国网络上的影评,包

括《卫报》(The Guardian)文章《流浪地球2

影评——中国科幻大片前传偏离正轨》(The

Wandering Earth II review – blockbuster

Chinese sci-fi prequel veers off course)、

《国际银幕》(Screen International)杂志文章

《流浪地球2 :影评》(The Wandering Earth

II: Review)、英国独立电影杂志Filmhounds

文 章《流 浪 地 球2影 评》(The Wandering

Earth II Review)、英国最大娱乐信息网站数

码间谍(Digital Spy)影评文章《流浪地球2影

评:是否与创纪录的第一部电影相媲美?》(The

Wandering Earth II review: Does it live

up to the record-breaking first movie?)、

英国影视信息分享网站flicks.co.uk影评文章

《流浪地球2带来科幻场面却缺乏重点》(The

Wandering Earth 2 brings sci-fi spectacle

but lacks focus)、 英 国 流 行 文 化 信 息 分 享

网站nerdly.co.uk转载文章《流浪地球2 :影

评》(The Wandering Earth II Review),

英国电影爱好者交流网站cinechat.co.uk影

评文章《影评 :流浪地球2》(REVIEW: The

Wandering Earth 2),和英国东方电影粉丝

网站(easternfilmfans)影评文章《流浪地球2

第37页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35

影评》(The Wandering Earth 2 Review)。

总体而言,在大部分英媒看来,《流浪地

球2》的质量处于及格线以上。尽管评分跨度较

大,但是几乎所有影评都对该影片的票房实力

以及制作水平表达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如《卫

报》在影评中承认“郭帆的《流浪地球》仍然是

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非英语电影之一”以及“其

计算机生成图像效果确实很壮观”。由此可见,

《流浪地球2》在工艺与技术水平上,已经处于

较高水平。因此,大部分影评都呼吁观众到影

院去感受这一场视觉盛宴。但同时,不少影评

也提到影片中分支情节过多,内容过于饱满,

会使得观众产生疲惫感,因此也建议制作方对

内容结构进行一定调整 ;另外,也要加强对于

女性角色的塑造。

《卫报》的影评整体上短小却并不精悍,意

识形态色彩较为浓重。与其他影评对于故事情

节、人物塑造、艺术价值以及影片呈现方式

等“万花筒”视角的正负面评价相比,《卫报》

影评似乎戴着放大镜来看电影,试图放大东

西方对立,从单一角度“引燃”或“烧毁”这部

影片。譬如,它提到影片中中国政府倡导的项

目“受到了(大部分)西方国家”的阻挠”,也批

评影片“注重场景效果而不是表演,使得(影片

中)人类的集体困境难以让观众感同身受”。从

第一条评价不难看出,《卫报》评论仍囿于旧有

的两极对立思维,忽视了《流浪地球2》想要传

达的“近未来”世界中人类世界多极化以及面

对危机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难以(让

观众)感同身受”的评价也与其他评论文章的

观点大为不同。例如数码间谍的影评文章认为

“电影大量借助家庭的重要性来制造戏剧冲突”;

nerdly.co.uk的影评认为电影中“许多子情节

过分感性”;以及东方电影粉丝网站认为影片中

“这些演员的表演有时既引人入胜,又令人心

痛”。总而言之,影评人的共情力与感知力存

在个体性差异,读者在面对影评时,也需秉持

批判性视角。

尽管放大中西矛盾这一视角乏善可陈,不

少影评都有所涉及。这些讨论都可能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其目标读者对于《流浪地球2》的接

受,因此这一点也值得电影制作方等相关人士

的留意。例如《国际银幕》认为“郭帆在将规

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的同时,强调了土地在

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全球集体行动的必要

性(以中国为中心)。”数码间谍的评论认为影片

突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中国与世界其他

地区之间的冲突显然是其中一个)”,以及怪咖

网(Nerdly)认为“第一部电影中的民族主义和

排外情绪在《流浪地球2》中被推到了极端的程

度。这些情绪从英国首相(类似于夸张的鲍里

斯 · 约翰逊卡通形象)到美国人因为世界末日

还有一百年反对移山计划等方面的描绘都有所

体现。尽管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情绪在某种程度

上可以预料到,但对某些族裔群体的描绘接近

于明显的种族主义,这是不可接受的”。

对 于 这 种 视 角 的 解 读, 张 穆 清(音 译 )

(Muqing M. Zhang)于2019年发表在Vice网

上的《西方媒体对中国大片〈流浪地球〉的报

道 存 在 何 种 误 解》(What Western Media

Got Wrong About China's Blockbuster

‘The Wandering Earth’)将其归纳为对中

国的科技东方主义恐惧,认为西方这一视角

无视艺术作品内容与实际,对中国形象进行

主观印象投射。该文论点深刻独到,论证清晰,

引人深思。

相较于专业影评人的“东西之辩”,两个英

国粉丝网站——cinechat和东方电影粉丝则将

注意力完全放在电影本身,且都打出了4星的

高分(满分5星)。对于这些粉丝来说,《流浪地

球2》在题材、立意、特效、叙事等方面皆有不

俗表现。由此可见,一般观众(如粉丝)与专业

影评人之间存在诠释角度差异。倘若一部影片

本身故事情节与制作工艺足够引人入胜,那么

在影片宣传推广到位的情况下,不过分关注意

识形态抗争的大众,是会选择为好电影买单的。

在下一节中,笔者将具体分析《流浪地球2》在

英国的“流浪之旅”。

第38页

Overseas Observations 出海观察

36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于12日—15日宣布大年初一(2023年1月22日)

伦敦首映礼开放观众观影。受邀的观影嘉宾有

伦敦国王学院电影研究教授Chris Berry,《卧

虎藏龙》艺术指导叶锦添,《流浪地球2》演员

倪腾(Tony Nicholson)以及粉丝达五千人的

众多社交媒体博主等。其他在英观众仅能根据

官方五款合作方APP或小程序购票,如天天生

活服务平台、异乡团购、ACT3.0、英团APP、

饭团外卖APP。

CineAsia(@CineAsiaUK)在 推 特 上 的

宣发则始于1月12日对Deadline Hollywood一

篇关于《流浪地球2》即将发行的推文转发,尽

管关于电影首映礼的消息也在其官方转发的推

文中有所提及,但其官方账号并未在推特上对

首映礼购票进行介绍。由此可见,《流浪地球2》

在英宣发的首要目标观众为在英华人,而非其

他在英居民。其次,CineAsia于1月12日在微

博和小红书宣布发起“《流浪地球2》英国驻地

宣传计划”,诚邀地区推广大使和所在地商店

或餐厅对接、张贴宣传物、分发海报。相较于

好莱坞大热电影《阿凡达2》在英国同时期的大

规模宣发,如著名建筑物大型海报宣传以及公

交车车身上海报宣传,CineAsia对于《流浪地

球2》的宣发则受到资金限制,无法触及大部分

生活在英国的非华人观众1

同时,英国院线方对于《流浪地球2》并未

做到有效宣传。《流浪地球2》在英国主要由连

锁院线Vue,Odeon以及Cineworld播映。自

该影片27日上映后,Vue与Cineworld的官方

推特上从未对《流浪地球2》进行任何宣传,重

点完全放在《梅根》(M3gan)、《穿靴子的猫2》

(Puss in Boots: The Last Wish)与《魔力麦

克3 :最后之舞》(Magic Mike's Last Dance)

二、《流浪地球2》的“英国流浪计划”

在原著中,地球在到达新目的地前,共经

过了三个阶段 :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

流浪时代Ⅱ(减速)。简而言之,逃逸时代可看

作地球流浪的准备阶段与始发阶段 ;流浪时代

Ⅰ(加速)代表着面向目标的一往无前的冲刺阶

段,虽然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犹未可知,但是仍

需加速向前 ;而流浪时代Ⅱ(减速)则标志着目

的地遥遥在望,已经进入了安稳着陆而进行细

微调整的最后阶段。如果试着将这一过程看作

一个关于传播的公式并将其中的“地球”代换

为《流浪地球2》这部电影,该影片传播至英国

的过程似乎也可以按照这三阶段进行概括。

(一)始发阶段(上映首周及之前)

《流浪地球2》能在英国与国内近乎同步上

映,得益于英国电影发行公司Trinity CineAsia

的不懈努力。据其官网介绍,CineAsia厂牌于

2015年 被Trinity Filmed Entertainment公

司纳入旗下。作为英国目前发行华语电影最多

的公司,CineAsia曾推动了《芳华》《唐人街探

案2》《战狼2》《哪吒》以及《过春天》等影片

的在英发行。在娱理对Trinity CineAsia市场

部经理汤梦丹的访谈《我在英国给〈流浪地球

2〉做宣发》一文中,汤梦丹介绍了《流浪地球

2》在始发阶段经历的三道坎 :其一是通过英国

电影审核评级,得到12A的分级后,12岁以下

儿童需家长陪伴观看,而12岁以上则无观看门

槛 ;其二是首映礼及宣发准备时间紧张,不仅

导致与赞助商及首映影院的协调受到一定程度

影响,且半个月的宣发只能覆盖在英华人 ;其

三则是在与上映院线进行协调时,院线方表示

此类“小众”影片按周播放且下一周排片受上一

周票房影响,无法确认具体排片时间以及各地

票价。

在 整 个 宣 发 过 程 中, 在 英 华 人 一 直 是

CineAsia的首要目标对象。CineAsia分别于

2023年1月6日和7日在微博和小红书上发布消

息官宣《流浪地球2》即将在英国及爱尔兰上映,

1

本文中“非华人观众”是指除海外华人以外的在英居

民,并不特指英国本土居民或拥有英国国籍的公民。

“海外华人”是包含所有有中国血统的目前在英国工作、

生活或学习的中国籍或非中国籍公民。

第39页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37

上。相较之下,Odeon则在大年初一当日发布

推文庆祝中国春节,并同时发布《流浪地球2》

《毒舌律师》及《超神经械劫案下》购票链接 ;在

29日发布《流浪地球2》预告片 ;并在两次的周

排片中预告《流浪地球2》。可惜的是,截止到3

月9日,即影片上映第6周,《流浪地球2》仅出

现在周排片预告中两次,且皆被列为预告的最

后一项。除此之外,影院对于《流浪地球2》的

线下宣传也并不到位。以利兹市Vue the Light

为例,笔者在2月6日观影时,并未发现售票口

旁的屏幕或走廊上的海报位有对《流浪地球2》

进行明显宣传。由此可见,在整个上映周期,

英国院线方对于《流浪地球2》的宣发整体上存

在缺位的问题,因此非华人观众很难有机会了

解到该片的上映情况,极大地限制了非华人观

众了解并观看此片的机会。

CineAsia的微博账号显示《流浪地球2》在

英国首周放映共登陆28城49家电影院,其中伦

敦有11家影院,伯明翰有3家,其他城市各有

1至2家。需注意,英国议会官网上的英国城镇

分类表显示,英国共有12个主要城市,24个其

他主要城市,119个大型城镇,270个中型城镇,

674个小型城镇,以及6116个村庄及社区。通

过对比《流浪地球2》的放映城镇以及英国城镇

分类表,可见《流浪地球2》的放映主要集中在

主要城市(如伦敦、爱丁堡、曼彻斯特、利兹),

其他主要城市(如布莱顿、考文垂),和大型城

市(如巴斯、埃克塞特、牛津),而中型城市及

以下只包括杜伦一地。这些城市大部分是英国

知名大学所在地,中国留学生较为集中,是观

看《流浪地球2》的一大票房保障。相较于海外

大片在国内的排片量以及城镇覆盖面,《流浪

地球2》所代表的国产电影在英国的宣发以及播

映仍显得相当被动与弱势。

尽管如此,《流浪地球2》在英的首周播映

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CineAsia1月30日发

布的微博表示,《流浪地球2》成为“近15年来,

英国上映最高票房华语片 ;是在英国独立发

行华语片,开画首周票房Top1(第一名);上

映当日英国票房Top10(前十名);上映当日

平均影厅票房Top2(前二名)”。在此佳绩辅

助下,CineAsia 1月31日发微博称感谢海外影

迷对影片的支持,使其成功拿下英国9城9家

影院的IMAX排片,也使英国和爱尔兰的更多

城市开始放映《流浪地球2》。这些都为《流浪

地球2》在英国流浪之旅的加速冲刺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二)加速冲刺阶段(上映第2、3周)

尽管《流浪地球2》在英国上映的第一周(1

月27日—2月2日)面临着诸多挑战,其首周成

绩依旧不凡,这主要归功于海外华人的口耳相

传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观影分享。以笔者所在

的利兹市Vue the Light影院为例,该影院的线

图 1. 利兹市 Vue the Light 影院海报展示区

图 2. 利兹市 Vue the Light 影院售票口

(注:以上两张照片拍摄于 2023 年 3 月 6 日)

第40页

Overseas Observations 出海观察

38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上购票网站上《流浪地球2》首周排片较少,日

播放2场左右。在首周登录其官网购票时,会

发现官网上对于该影片并无任何推介信息,观

众只能通过浏览全部待映影片或者输入关键字

进行搜索,才能购票。尽管如此,《流浪地球2》

在该影院首周的所有场次近乎一票难求,常显

示“售罄”字样。售罄对于近几年英国院线上

映的电影来说寥寥无几,因为欧美大爆电影经

常排片较多,可以满足观众对于场次和座位的

不同需求。而在《流浪地球2》上映初期,大家

对于其未来是否会有排片机会仍不确定,因此

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先观影而不论座位如何。

尽管如此,还是有众多华人观众未能在上映的

第一周抢购到影票,因此在影院更新第二、三

周的排片后,大量感兴趣的观众一齐涌入了影

院。根据笔者的观察,Vue the Light在第二、

三周逐步增加《流浪地球2》的排片,第二周日

播放场次平均4—5场,第三周最火爆时,日排

片则更多。

根据汤梦丹的介绍,英国院线对于《流浪

地球2》采取按周排片的方式,只有上一周票房

优异,下一周或几周才会有排片 ;同时,只有

当这一部票房优于其他影片,该影片的周内排

播场次才会增加,并因此占据其他影片的时段

与场次。由此可见,海外华人对于《流浪地球2》

的热情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流浪地球2》的在

英可持续传播。面对华语影片在英国市场的先

天性不足,在英华人通过对《流浪地球2》票房

的贡献使得其“能见度”进一步提升,这也进

一步增加了英国的非华人观众接触这部电影的

可能。正如先前所提到的,《流浪地球2》在英

国上映的首周宣发基本围绕华人展开,因此英

国的非华人观众能在上映首周不考虑观影座位

优劣并抢购《流浪地球2》影票的概率相对较低。

但是从第二周起,更多影院的参与以及增加的

场次使得对该片感兴趣的英国非华人观众有了

观影机会,由此以华语电影为窗口进一步了解

他们思维定式之外的中国。

(三)减速阶段(上映第4— 6周)

随着电影的放映,其播放场次、上映影院

数量以及上映城市数量也不断减少。这种自然

衰减的现象自是必然,毕竟大部分观众已经在

之前的几周观看了影片,而且选择二刷或者三

刷电影的人也不占多数。但是,减速期是否可

以来得晚一些呢?譬如,先于《流浪地球2》上

映的《阿凡达2 :水之道》在3月6日星期一开始

的新一周内,仍能保持在星桥国际影城利兹光

明商城店(Vue the Light)一天内有1-3场排片,

且3月6日晚网站显示利兹市每场有0至10张票

预售出,与此同时,《流浪地球2》已在该影院

下映。

《流浪地球2》从在英国上映起,主要目

标观众一直是在英华人。据汤梦丹的消息可

知,《流浪地球2》在英国80%的票房源自在英 图 3.Vue the Light 官网上《流浪地球 2》购票界面

(注:此截图保存于 2023 年 1 月 31 日)

第41页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39

华人,其他则来源于非华人群体。因此,《流

浪地球2》在英国的流浪之旅在现阶段必然受到

在英华人数量的影响,而不能依靠非华人的庞

大体量支持其持续性播映。在社交平台上,我

们可以看到在英国生活的博主阿珂带着英国

老公罗伯特去观看了《流浪地球2》;喜爱中国

文化的英国小哥小马(Max)也带着家人一起

观看了《流浪地球2》;笔者的二导莎拉 · 多德

(Sarah Dodd),在利兹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课程

的Sarah Dodd博士也说看过第一部,会去看

第二部。虽然我们很难从这三个案例推导出全

部观看《流浪地球2》的非华人观众的观影动机,

但是这似乎显示对中国抱有友好态度的非华人

观众较有可能去选择观看这部影片。

早在1997年,密歇根大学学者罗伯特 · 阿

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教授就通过数

学模拟指出文化传播与融合一定是建立在两个

对象之间的共同属性上。以共同属性为基础,

二者才能在之后的对话中实现其他不同属性的

交流与融合。在《流浪地球2》的英国流浪之旅

中,喜爱中国文化的人或者科幻迷都可看作

与我们交流时共性最明显的群体,可惜的是,

CinaAsia却未能在英国的中文学习者社群(如

中文系学生、老师)或者科幻迷社群中进行及

时有效的宣传推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

在英华人的观影热潮带来的上映影院与排片数

量增加的机会,并导致了《流浪地球2》在英国

上映三周后出现排片后劲不足的情况。倘若影

片能吸引更多华人之外的群体,尤其是对中

国或者科幻感兴趣的华人之外的观众的票房支

持,那么《流浪地球2》可能在排片上会继续保

持一定时间的优势,延长在影院的曝光时间,

并极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普通电影爱好者走入

《流浪地球2》的影厅。

对于近几年输出英国的华语电影来讲,其

票房主要来自在英华人的支持。在社交平台上,

有部分声音会质疑这种“仅限中国人观看”的

海外发行电影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切实

意义。诚然,现阶段的很多华语电影在英国发

行过程中都遇到了类似《流浪地球2》的困境,

如之前的《动物世界》《哪吒》等。但是透过上

述对于《流浪地球2》的英国流浪之旅的介绍,

大家应该也可以看到海外华人并非是被动的观

众,他们的支持是华语电影得以在英国生根发

芽的必要养分,可以向英国资本市场证明华语

电影的经济能力,从而促进华语电影排片的增

加与曝光度的提高。如前文所述,诸如《流浪

地球2》等华语片排片的增加也会相应地减少其

他海外竞争影片的排片,毕竟影院与荧幕的数

量是一定的。倘若华语电影得以在英国这块陌

生的土地上不断扎根、开枝散叶,那么我们就

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外国友人可以透过荧幕

上的中国故事了解到一个不同于当地媒体宣传

的中国。尽管现阶段被吸引的华人之外的观众

数量仍不多,但这却是一个培养潜在观众并调

整自身制作与宣发策略的必要阶段。

三、推动华语科幻电影在英国传播的建议

在上述的讨论中,影片本身的翻译质量或

者制作水平等问题并未被纳入考量。单纯从宣

发角度看,可以观察到华语电影在英国的传播

仍存在不少有待改善的方面。资金的支持以及

大范围广告的投放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除

此之外,海外发行方本身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

海外华人创造的排片延长期和繁荣期来有效针

对非华人社群进行影片推广,并使得影片逐渐

下沉到中小型城镇之中。这必然是一个受市场

因素调节的长期过程,需要发行方与院线方的

不断探索与博弈,也离不开海外华人的大力支

持。民众与民众,商务对商务的交流仍应是现

阶段的主要方式。

(一)完善作品内容,吸纳多元声音

首先,西方不止英美,世界不止西方。尽

管主创团队在对多国家多民族的刻画上已经做

出了努力,但是考虑到影片中地球联合政府这

一机构场景设定,如果能引入更多来自其他国

家的声音,营造更加充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42页

Overseas Observations 出海观察

40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意象,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欧美对影片

的“科技东方主义”解读。从地理角度来看,东

南亚、中亚、中东、东欧、南欧、拉美、非洲、

甚至北极等地区人民的声音均可以呈现。艺术

作品可以为英语媒体中“隐身”的地区说话。

其次,部分影评中曾提到影片对于女性角

色的刻画较为单薄,这也是目前一些影片的通

病。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期待郝晓晞、

图丫丫等女性角色的形象刻画在之后的故事中

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未来有计划在英国上映

或展出的其他影片或者文艺作品而言,我们也

希望内容创作者们可以对不同年龄职业的女性

有更多精彩的剖析。

第三,翻译质量对于影片的国际传播至关

重要。现阶段大部分字幕翻译可以保障语法基

本正确,但是可能存在口语翻译不生活化,长

难句较多,字幕停留时间较短不便阅读,以及

生僻词较多的情况。在英文字幕制作完成后,

制作团队或许可以招募部分英文观众举办试看

会并收集相关反馈意见。同时,考虑到英国市

场对于听障人士观影需求的照顾,英文字幕中

还可以注意在无对白但有其他音效时,使用括

号配合标注的行业字幕规范来制作英文字幕。

此外,考虑到部分英国观众不习惯观看字幕版

电影,制作团队或可在资金充足情况下尝试聘

请目标市场专业配音员进行译配。当然,以上

建议均需市场调研的专业检验。

(二)明确不同受众群体,制定对应宣发

策略

首先,电影的宣发应尽量消减海外观众对

于陌生语言文化影片的“恐惧”。以《流浪地球

2》为例,其海报并未明显强调这是一部前传,

部分海外观众可能担心没有看过第一部影片会

看不懂第二部而放弃购票。在上述所有影评中,

作者们都为其读者提到了这是一部前传,可惜,

影片发行方却未能及时向其观众普及这一重要

内容。除此之外,“配有字幕”“配音”或者“本

片含大量英文对白”等提示词也可在符合条件

时明显标注,以帮助陌生海外观众在一定程度

上消除可能的“观看恐惧”。

其次,从前文的影评分析可看出,科幻题

材或东亚题材电影的粉丝对于这部电影的观感

优于专业影评人,而且以粉丝为代表的一般观

众应该是票房的主要来源。鉴于此,电影的宣

发应该在英国这一庞大市场中明确出不同的受

众群体并加以针对性宣传。除却线上线下可能

接触到的粉丝或者兴趣团体,英国各个学校的

中文社团以及各高校的东亚系、中文系、电影

系、文学系等专业师生也应作为电影的宣发重

点加以考量。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主创团队

代表或可亲身参与一些英国当地的电影首映会

或研讨会,增加影片的曝光。以笔者的个人经

历而言,部分华人作家因其英语流畅且频繁参

与各海外高校与行业举办的相关文学研讨会,

使得其人其作品在海外的知名度远高于国内。

倘若积极广泛参与一些高校与行业联合主办的

活动,便可通过数量庞大的学生、学者和从业

者群体间接辐射到更多人来观看影片。

最后,华语电影应该努力尝试将视野从海

外华人拓展到其他华人之外的观众群体。在宣

传物料的发放上,可考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

式。线下方式如采用公交车车身广告,街道广

告栏海报张贴等 ;线上方式如YouTube广告投

放,抖音海外版(Tick Tock)等自媒体推荐。

另外,海外发行方或可在与院线方签订合同时

商讨院线方应在其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线下

宣传屏幕等位置定期投放影片海报及预告。除

此之外,由于英国电影院一般在每场电影播放

前会播放半小时左右的广告以及之后几个月即

将上映影片的预告片,在海外宣发时间充足的

情况下,发行方应考虑制作符合海外市场兴趣

的英文版预告片,提前几个月在影院播放,以

此来吸引更多海外观众。

四、结语

根据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艺术有国界,

评论有立场”,但是国界立场之别不应成为优

第43页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41

秀艺术作品传播的绊脚石,尤其当该作品的

内核是关于爱、合作与共存时。对待艺术,对

待文化,人们常常倡导包容,英国主流媒体

如《卫报》,又何必偏要从“科技东方主义”视

角来解读《流浪地球2》?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

亚曾提醒 : “不要惧怕伟大(Be not afraid of

greatness.)”,也曾直白指出 :“怀疑总是困扰

着有罪的头脑(Suspicion always haunts the

guilty mind)”,只是不知英国的职业媒体工

作者是否还常读莎翁。

当然,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英国主流媒体与

粉丝影评,我们可以欣喜于《流浪地球2》在制

作上的巨大进步,也应该意识到其在内容完整

度与丰富度,以及海外宣发过程中仍存在不少

问题——不仅涉及导演、演员及其背后的制作

团队,还涉及海外宣传公司、院线、翻译以及

不同目标观众团体(华人、非华人、粉丝、主

流媒体)。我们需要意识到海外华人在现阶段

对于华语电影“走出去”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该

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这一资源深入目标市场,

下沉到不同群体与地区。

就像影片中描述的那样,流浪地球不仅是

一个星球的飘移,它代表着火种,也代表着可

能。我们在出发时以及前进过程中,可能会犹

豫,会迷惘,会争辩,但是至少这个过程会尽

可能地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去试验,去创造,

去改变。通过《流浪地球2》的“英国流浪之旅”,

我们或许可以去摸索一条更加专业化、本土化

的华语电影海外传播路径。同时,我们也期待

国际观众可以通过中国电影了解一个其刻板印

象外的中国,一个倡导“求同存异”与“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中国。

作者:乔鹏,英国利兹大学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翻译与对外传播研究

中心特聘研究员,自由译者。研究兴趣包括网络文学,网络上的翻译现象,读者接受与巴赫金思想。

第44页

Science Fiction Scene 科幻现场

42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Dylan Thomas (1947)

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

咆哮,咆哮光明的湮灭。

——狄兰 · 托马斯(1947)

科幻名导克里斯托弗 · 诺兰的作品《星际

穿越》选用了英国威尔士诗人狄兰 · 托马斯的

诗句作为贯穿电影主题的经典台词。近10年后,

这部里程碑式的科幻电影再次被推进科幻创作

的讨论中。科幻想象——那些我们未知的世界,

到底是如何被创作者建构出来的呢?

2023年3月11日 当 地 时 间 下 午,“科 幻 世

界 的 建 构”(Building Sci-Fi Worlds)专 题

讨 论 会 在 英 国 伦 敦 的 科 学 博 物 馆(Science

Museum)举行。该专题讨论会是2023年英

国科幻特展“通往想象力边缘之航”(Science

Fiction: Voyage to the Edge of Imagination)

的 特 色 活 动 之 一。 本 次 讨 论 会 的 受 邀 嘉 宾

有《神秘博士》的编剧本 · 阿伦诺维奇(Ben

Aaronovitch)、伦敦大学学院天体物理学教授

乔凡娜 · 提内蒂(Giovanna Tinetti)、代表《星

际穿越》的奥斯卡奖获得者特效师保罗 · 富兰

克林(Paul Franklin),以及作为主持人的伦

敦大学学院医学部教授兼小说家詹妮弗 · 罗恩

(Jennifer Rohn)。在场嘉宾就如何依托作家、

编剧、导演、特效艺术家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力

和逻辑建构创造科幻宇宙进行了探讨。

像在《星际穿越》的传统好莱坞式的英雄

叙事中,诺兰的科幻技法赋予了男主角库珀这

一个体角色的“生命弹性”,即超越三维空间中

时间的限制,将生命的尺度纳入四维空间绵延

不绝的张力中,就像托马斯的诗句讴歌着人类

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死神的嘲笑。在电影的结局

科幻世界的建构:

“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

——英国科幻特展暨科幻电影节专题讨论会回顾

胡译丹

在 2022 年 10 月至 2023 年 8 月的英国科幻特展中,科幻电影节

(Science Fictional Film Festival) 的单元板块包括“科幻电影展演”

和“创作专题讨论会”两部分。 “科幻世界的建构”讨论会是创

作专题讨论会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场访谈对话。

第45页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43

部电影,但是斯皮尔伯格的精力主要放在另外

一部传记电影《林肯》(Lincoln, 2012), 从而

导致这部科幻电影的制作中断。机缘巧合的是,

斯皮尔伯格聘请的科幻编剧正是乔纳 · 诺兰

(Jonathan Nolan)——导演诺兰的弟弟。因此,

诺兰兄弟又将这个故事拾了起来,将其重新投

入生产,最终打造了四维空间的宇宙,并在科

幻电影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特效师,富兰克林认为科幻电影的创

作需要把宇宙学的科学逻辑和艺术洞察结合起

来。在电影《星际穿越》中,宇航员登陆水星

的空间概念是由计算机动画创建的,并加以现

实的布景,从而给予观众在图像触觉上的真实

性。讲故事(storytelling)往往是科幻文学创

作的重要内核。但是作为电影的创作者,富

兰克林认为科幻世界的建构有些时候需要“停

止讲故事,即使讲故事很重要,但这并不是首

要任务和中心”,相反,科幻“需要更多的背

景”。这种“更多的背景”出现的可能正是传统

胶片电影向后现代数字电影的转变。电影的数

字装置将科幻故事的布景建立在模拟性的真实

上,可以是富兰克林对“非洲未来主义”(Afro

Futurism)的致敬,可以是让 ·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对“仿 真 和 模 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的批判,也可以是N. 凯瑟

琳 · 海尔斯(N. Katherine Hayles)对人作为

里,在地球之外生活了91年而模样未变的库珀

从四维空间返回到人类的新家园——围绕土星

运行的空间站,见到了已经白发苍苍处于生命

尽头的女儿墨菲之后,又继续踏上了拯救宇宙

的旅程。对于诗人托马斯来说,“不要温和地

走入那个良夜”是对死亡悲剧的反抗 ;对于导

演诺兰来说,“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是对

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多态宇宙的科幻想象。

不同于科幻小说作为作家个人笔墨,科幻

电影是需要多方参与者共同协作的艺术品,电

影的视听特性也给予了观众相较于读者更多维

的享受。荧幕将叙事语言具体化为图像时,科

幻世界的建构需要导演在编剧的执笔与特效

师的填色之间搭建桥梁。因此,富兰克林谈

到如何与导演和制片人合作来实现自己的艺术

绘制。以《星际穿越》为例,该故事源于现实

世界中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基普 · 索恩(Kip

Thorne)的设想。当时索恩与另外一名家喻户

晓的电影导演史蒂文 · 斯皮尔伯格一起筹备这

星际穿越(Interstellar)于 2014 年在全球公映,同年获得第 14

届美国电影学会奖(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wards)年度十佳

电影,并于次年获得第 68 届英国电影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最佳视觉效果及第 87 届奥斯卡金像奖(Academy

Awards)最佳视觉效果。

在研讨会现场,富兰克林向观众解释《星际穿越》剧组工作人员

如何在冰岛的沿海环礁湖架置航天器,从而有了演员在无垠白雪

的水星上冒险的经典画面。

第46页

Science Fiction Scene 科幻现场

44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信息实体”(material-informational entity)

身处计算机感官交互的重建。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科幻世界建构

的模拟、真实和想象之间的界限一直是模糊

的。天体物理学教授提内蒂指出当人们谈落太

阳系外星时,“真实的情况有时比虚构作品更

奇怪”。提内蒂认为,在我们宇宙的银河中有

数十亿的星系,然而我们在做数学题和物体题

的时候所接触的术语大概仅有5000条。即使在

讲故事的过程,用宇宙学中对万物的熟悉命名

来描述我们所在的世界,仍然无法准确地呈现

所有未知的事物。她提到,“超级地球”(Super

Earths)的大小介于地球和火柴之间,这种行

星在离恒星较远的地表存在冰冻海洋的可能,

而离得较远的地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这种

真实的现象与我们熟悉的地球状况大相径庭,

看起来几乎可以说是科幻叙事。

关于科幻与科学的关系之辩,编剧阿伦诺

维奇认为科学的进步是由科幻创作者推动的,

这些人“厌倦了等待东西的到来,决定自己去

发明它们”。他认为科幻给予人们超越实际可

行的限制的机会,先鼓励人们找到认为合适和

好的东西,然后再去实施可行的逻辑。阿伦诺

维奇认为“正在制造、建造和设计东西的人是

被虚构的世界推动的,因为他们的逻辑推理与

科幻中的奇思妙想实现了认同”。此外,阿伦

诺维奇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持批判态度。

他风趣地举例说亚马逊购物网站是一个比他家

人更了解他的算法推荐系统,因为该网站经常

推荐他自己的书给他。阿伦诺维奇认为作家需

要用想象警惕技术革命的负面影响,提前预知

风险。作为人类所创造之物的科幻想象与科技

实践,与技术条件下人类的身份概念,处于共

同进化的过程,达到海拉斯所提出的“共生螺

旋”(a co-evolutionary spiral)的 动 态。 在

这种动态中,我们的科幻想象及其文化实践建

立了人类与技术的亲缘性,这种亲缘性反过来

影响着我们作为生物有机体的身份,使我们从

自然人类的世界迈向“后人类”(posthuman)

的社区。

人们在无限接近宇宙的真实中触碰未知的

一切。科幻想象既可以是基于科学数据的预测,

也可以是对原有认知的逻辑性颠覆。从某种意

义上,科幻与科学相互裹挟着前进,推动人类

文明的进步。在那些“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

夜”的科幻宇宙,蕴含着人文理性的思辨。

作者:胡译丹,爱丁堡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科幻叙事与后现代主义。

第48页

Science Fiction Scene 科幻现场

46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一、影视字幕及配音对科幻产业出口的影响

在安娜 · 拉夫特里(Anna Raftery)的主

持下,四位作家曹维倩、安妮 · 路易丝 · 富特

(Anne-Louise Fortune)、 吉 利 安 · 波 拉 克

(Gillian Polack)和露丝 · EJ · 布斯(Ruth EJ

Booth)讨论了电影和电视的字幕翻译及配音

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在翻译

字幕时往往无法找到每个单词一对一的译文,

这可能导致外国观众无法完全理解原文的意

思,甚至错失一些信息。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在

切换不同语种时发生,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

区别也可能促使一些歧义的产生。除此之外,

不同影视公司的译版也会不同。对于语言之间

天生的壁垒造成的理解偏差,可能没有一个具

体的解决方案,需要观众通过搭配屏幕中的画

面、情节和对话来辅助理解。理想情况下,观

众对同一种外语影视的阅片经验积累得足够丰

富时,是能够在上下文营造的语境中理解一些

难以翻译的特有词汇的意思的。

该座谈会还讨论了影视配音常见问题和解

决方案。例如配音时无法还原音色等因素可能

导致人物形象的改变,以及与上文中提及的配

字幕相似的原因,在配音时不得不对原本的故

事进行改编。现场的与会者大多表示在观影时

更偏爱原版(无配音),但这对观看字幕的速度

的要求更高,且常常因为来不及阅读全部的字

幕而错失或误解一些情节(这个现象实际上涉

及一些文化差异——与中文影视不同,世界上

绝大多数国家不会给影视剧配字幕,且通常只

会为听障人士提供额外的带字幕版本——这样

的观影习惯可能造成外国人阅读字幕的能力远

低于国人)。

会后,笔者与曹维倩深入交谈了这个容易

被忽略的文化差异的现象,并解释了自己因此

不仅仅在观看非母语影视时有依赖自动生成字

幕的习惯,也难以适应母语环境下类似直播的

无字幕的视频形式。曹维倩也在这个话题下分

享了自己观看日本动漫时,从配音版本切换到

原声加字幕版本时遇到的巨大挑战。这种全然

相反的经历和感受让我们看到科幻电影在各种

文化背景下有待提高的包容性,也对国产科幻

电影真正“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启发——在出口

过程中着重解决翻译字幕给外国人带来的观影

时的困扰,或者采取一些以配音为例的替代方

案,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二、关于宇宙私有化等问题的探讨和未来展望

女 性 科 幻 作 家 E. M. 福 尔 兹(E. M.

Faulds),英国科幻协会主席阿伦 · 斯特劳德

(Allen Stroud)和 主 持 人 比 尔-雷(Bill Ray,

太空工业化研究社团主席)由“火箭”引发的一

系列话题开始,探讨了宇宙尺度上可能发生的

政治和社会问题(和《三体》中提到的“宇宙社

会学”有相似之处)。例如,太空旅行应该由私

营公司所有吗?火箭应该回收吗?地球发射区

及周围的人与生态应该如何维护呢?

特别地,座谈会提到了私营企业出售月球

土地和大众采取购买行为的现状,从而讨论了

宇宙是否应该被私有化的问题。阿伦 · 斯特劳

德对此问题的回答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赞

同,即宇宙私有化是不必要的,因为“领地”的

概念来自局限在地球上的定义方式。然而,在

宇宙中,尺度变得巨大。这种情况下,名义上

拥有一部分空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没有

英国科幻协会主席阿伦·斯特劳德

第49页

世界科幻动态 WORLD SCIENCE FICTION FRONTIER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47

能力防御其他文明对宇宙的“征用”或“入侵”。

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答案是暂时的、基于现

在人类科技水平的。一旦人类拥有星际旅行的

能力或太空移民的需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则应

该被重新考虑,因为那时我们就成为“征用”“租

借”或“入侵”其他宇宙空间的“外星文明”。而

在这个过程中,这部分宇宙空间原本的所有权

则会是绕不开的话题(其中一个可参考的例子

是一夜暴富的程心)。

当被问到“2023年希望看到什么”的问题

时,两位嘉宾给出的答案极其相似——关注自

动化进程。具体而言,远程自动化设施的大规

模普及、机器人引领突破性的工业化、大的组

织例如政府和大型企业更少地关注彼此之间的

竞争,更多地通过合作来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

以及更合理地分配制作资源等局面会希望被看

到。太空旅行在这里没有被提到,因为两位嘉

宾认为人类要达成类似于“火星居住”的目标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一定是在有生之

年都看不到的,阿伦 · 斯特劳德根据马斯克的

年纪判断得出了这个结论,毕竟他(马斯克)总

是能够按时完成自己的时间表(笔者认为这个

英式幽默必须记录下来)。

三、设计科幻游戏的趣味与挑战

这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座谈会,两位游戏设

计师莎拉 · 科尔(Sarah Cole)和詹妮尔 · 贾奎

斯(Jennell Jaquays),还有三位畅销书作家

SJ 格 罗 内 韦 根(SJ [Sarah] Groenewegen),

凯特 · 赫特菲尔德(Kate Heartfield)和阿德

里安 · 柴可夫斯基(Adrian Tchaikovsky)分

享了自己在设计科幻游戏或将科幻小说改编成

游戏时的乐趣和经常性面对的挑战,以行业内

部人士的视角解答了在场观众对于相关领域的

问题,并为有兴趣进行游戏写作的粉丝提供了

一些实用的建议。

具体地,几位嘉宾都提到了游戏设计过程

中在数值策略上遇到的难题。例如,需要精确

地预测大部分玩家的水准来将关卡难度设置到

容易被接受,同时也不使通关非常容易的程度。

SJ在这里提到,当游戏中遇到可以获得NPC助

攻的环节时,越来越多的玩家会选择把主动攻

击的机会交给NPC,从而轻松地获得成功并推

进游戏进程。这是一个不好的趋势,因为违背

了游戏设计者最初设立NPC的初衷。然而,这

个问题很难被解决——无论如何调整策略,都

有被玩家在实际操作中“钻空子”的可能性。

另外,阿德里安 · 柴可夫斯基提出了创作

游戏宇宙(游戏所处的专属宇宙,拥有独立的

设定,漫威宇宙就是一个游戏宇宙)的设定时

多方面带来的挑战。从内部来讲,游戏宇宙中

的历史设定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在持续创作中,

后发生的故事中的某些设定很有可能会与之前

不一致,这时想要“修改历史”是几乎不可能的。

幸运但又不幸的是,很多玩家会忽略矛盾的游

戏剧情,只关注“做任务”得到奖励。从外部

来讲,游戏宇宙中的人物形象很可能会和另一

个宇宙中的某个角色有相似之处,不侵犯任何

人物版权是极具挑战性的。此外,为了迎合大

众喜好,宇宙不得不容纳尽可能多的元素。例

如在军事题材中加入人文,并融入同一个游戏

故事中,这对于设计者来说是非常常见却头疼

的问题。当然,除了要迎合大众玩家,在游戏

叙述中保持个性的同时听从项目领导的想法、

按照别人的规则创造新的和有意义的艺术——

正在提问的观众 “戴着镣铐起舞”是游戏设计者永恒的课题。

第50页

Science Fiction Scene 科幻现场

48 世界科幻动态 2023.01

四、流派有界限吗?

在这个座谈会上,各流派的作家和学者聚

集在一起,包括大卫 · 格林(David Green),

裘 德 · 罗 伯 茨(Jude Roberts), 罗 兹 · 卡 文

尼(Roz Kaveney),克里斯 · 麦卡特尼(Chris

McCartney)和 丽 贝 卡 · 扎 哈 比(Rebecca

Zahabi),讨论了流派的定义及其边界。

首先,裘德 · 罗伯茨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对不同流派定义的多重可能性。例如,

包含成人用语的科幻小说在图书馆里很可能会

被放在“通俗小说”一栏,但从个人角度出发,

裘德 · 罗伯茨会更希望它们被分在“成人小说”

这一类,因为它们并不适合孩子阅读。同样地,

幻想小说的定义大多都是随机的,这取决于作

者和读者是怎么想的(然而作为作者,罗兹 · 卡

文尼在这里表示 :作者说的话往往未必可信。)

或者说,出版商是如何做决定的。值得注意的

是,目前的科幻小说仍然有许多主题未被讨论,

或者说虽然讨论了,但是涉及这些话题的小说

会偏离“科幻小说”这个范畴。

小说流派的定义有时还会因为作者本身的

特质而受到改变。研究性别和代表性的裘德·罗

伯茨(Jude Roberts)提出,流派很多时候会

受到作者性别的影响,比如女性作家撰写都

市幻想题材时,经常会被归类为“爱情小说”。

这又引出了一个由刻板印象造成的性别差异,

即当女性作家创作太空歌剧时,会受到更多感

到诧异的评价。这在国内也是常见的现象,硬

科幻女性作者的空缺仍然是中国科幻需要关

注的问题。

五、你醒来发现自己在……黑暗的房间!

大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无疑是The Dark

Room——世界上唯一的真人交互视频游戏。

通过融合含有超高浓度互动的即兴喜剧和一个

简单到只需要几个ifelse就可以写出来的复古

电子游戏,搭配创新的多媒体设备,约翰 · 罗

伯逊(John Robertsont)创造了一个集狂热、

摇滚、恐惧、怀旧和有趣等特色于一体的游戏

世界,还原了连续八年登上爱丁堡艺穗节(世

界上最大的艺术节)的经典之作!

“你醒来发现自己在黑暗的房间……”玩家

在暗室中反复醒来,每来到一个新的场景,就

要面对四个出乎意料的选项——是左转、右转、

继续睡觉,还是报警、摸黑、尝试开灯……每

提供给科幻迷休息交流用的桌游室中的桌游道具

科幻迷正在玩桌游

约翰·罗伯逊正在 The Dark Room 游戏中进行主持和表演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