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25-1-0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第12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12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第12期
文本内容
第8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12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城市扩容提质导向下的福州新城区发展路径探析 吴 恒(1)

龙岩城市空间全年龄段体育公园建设关键要素探析 林 沛(6)

泉州古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探析 林峰毅(12)

公园城市模式下的连江青塘湖公园景观规划策略探析

高 屹(16)

福州老城传统历史街区巷道景观营造研究 陈志良(21)

新浦中学校园创新空间的探索与实践 王连辉(26)

既有砖砌体面层加固技术应用研究 金 捷(31)

既有钢结构工业厂房增设屋顶光伏鉴定与加固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林于靖(37)

屋面光伏的均布荷载复核与分析 谢 鸣(40)

振冲尧沉管碎石桩工艺加固软砂土地基效果对比分析

李玉富(46)

沿海可液化砂土地基处理方法对比试验研究 李春林(51)

深大基坑的咬合桩刚度计算与施工工艺研究 温德钦(56)

圆园24窑12

总第 318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市规划与园林规划

二尧建筑设计与土木工程结构

三尧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第9页

福州某破碎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动态设计

陈 议 廖言丰(60)

加密T梁桥收缩差引起的病害分析与加固设计探析

刘 彧(66)

基于Midas civil的某钢箱梁人行桥力学性能模拟与分析

薛翔宇(70)

宁德市连城路渊疏港路至金漳路段冤道路工程软基处理施工过程

控制与效果评价 袁陈振(76)

邻近地铁隧道的中间风井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 陈永武(81)

三山河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谢银辉(87)

福州市南通镇内涝防控的雨水体系规划研究 谢 嫔(91)

临地铁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巫庆明(95)

建筑工程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 许达权(100)

地连墙施工工艺及钢筋笼创新施工方案研究

唐志华 李新刚(105)

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郑琇俤(110)

建筑起重机械关键作业安全管控体系建立之探索

刘炳强(114)

基于建筑施工管理的BIM技术与智慧工地平台协同应用研究

杨 昉(117)

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的生物胶结砂断裂韧性试验研究

张 强(122)

上盖车辆基地咽喉区与出入段线之间的烟气运动研究

苏江川(127)

金融建筑安全防范技术设计研究 谢泉明(132)

企业母体与工地试验室管控系统的建设与实施

徐 慧 张 荣(137)

应用型高校叶建筑初步曳课程思政融合设计研究

朱嘉欣 周宗宝 吴光龙(141)

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研究

缪宏杰 郑宣恭 黄珍珍 陈长俊(147)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12 月 1 日 圆园24窑12

五尧建筑施工与建筑材料 七尧教与学

四尧公路桥隧与市政工程

六尧消防与信息化

叶福建建筑曳2024 年总目录

第10页

圆园24郾12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ath of Fuzhou New Urban Area under the Guidance of Urban Expansion and Quality Improve鄄

ment WU Heng(1)

Analysis on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e-Friendly Sports Parks in Longyan City LIN Pei(6)

An Explo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Zhongshan Roa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Quanzhou Ancient City

LIN Fengyi(12)

Analysis on Landscape Planning Strategies of Qingtang Lake Parkin Lianjiang under the Park City Model GAO Yi(16)

Research 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Street Alleys in Fuzhou Old Town CHEN Zhiliang(21)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ve Space in Xinpu Middle School Campus WANG Lianhui(2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Brick Masonry Surface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JIN Jie(31)

Research on some problems of adding roof photovoltaic in the appraisal ofexisting steel structure industrial plant LIN Yujing(37)

Review and Analysis of Uniform Load on Roof Photovoltaics XIE Ming(40)

Analysis on the Comparative of the effect of vibroplunging and immersed pipe rubble pile process in reinforcing soft sandy soil foundations

LI Yufu(46)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study of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s for coastal liquefiable sandy soil LI Chunlin(51)

Study on the stiffness calc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interlocking piles in deep foundation pits WEN Deqin(56)

Stability Analysis and Dynamic Design of a Crumbling Rock Slope in Fuzhou CHEN Yi LIAO Yanfeng(60)

Analysis of Disease Caused by Shrinkage Difference of Encrypting T-Beam Bridge and Analysis of Reinforcement Design LIU Yu(66)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steel box girder footbridge based on Midas Civil XUE Xiangyu(70)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analysis of Ningde Liancheng Road (Shugang Road to Jinzhang Road section) road engineering

YUAN Chenzhen(76)

第11页

Research on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intermediateair shafts adjacent to metro tunnels CHEN Yongwu(81)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Sanshan River Management Projects XIE Yinhui(87)

Research on Rainwater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Urban Waterlogg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Nantong Town, Fuzhou City

XIE Pin(91)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Buildings Adjacent to Metro Systems WU Qingming(95)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of Punching and Grouting Pile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XU Daquan(100)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ground connecting wall and innovativeconstruction scheme of steel cage

TANG Zhihua LI Xingang(105)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afety Management Issues in Housing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ZHENG Xiudi(110)

Exploration on Establishing Key Operation Safety Control Systemfor Construction Hoisting Machinery LIU Bingqiang(114)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and Smart Construction Site Platform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YANG Fang(117)

Experimental study on fracture toughness of biocemented sand based on microbial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ZHANG Qiang(122)

Study on the movement of smoke between the throat arrangement of covered vehicle base and metro entrance/exit depot lines

SU Jiangchuan(127)

Financial building safety precautionary technology design research XIE Quanming(132)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Systems for Enterprise Headquarters andConstruction Site Laboratories

XU Hui ZHANG Rong(137)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y and Design of AppliedCollege Preliminary Architecture Course

ZHU Jiaxin ZHOU Zongbao WU Guanglong(141)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a Three-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MIAO Hongjie ZHENG Xuangong HUANG Zhenzhen CHEN Changjun(147)

第12页

2024 年第 12 期

总第 31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2·2024

Vol·318

城市扩容提质导向下的福州新城区发展路径探析

吴 恒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旨在探讨城市扩容提质导向下福州新城区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通过对福州新城区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结合

新时期国内新城新区发展的案例,提出适应福州新城区特点的发展模式,为其实现扩容提质目标提供具体的路径建

议。 研究认为,福州新城区应坚持对外开放、创新驱动、特色突显、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通过发挥枢纽优势、壮大数字

经济、做好“海”的文章、强化绿色发展等路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扩容提质;福州新城区;发展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2 - 0001 - 05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ath of Fuzhou New Urban Area

under the Guidance of Urban Expans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WU Heng

(Fuzhou Planning &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Fuzhou 350108)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ath of Fuzhou?s new urban area under the guidance of urban expans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Through in - 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new urban area in Fuzhou, combined with

case stud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 area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a development model that adapt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urban area in Fuzhou is proposed, and specific path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expans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new urban area of Fuzhou should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prioritizing ecology. By leveraging its hub advantages, strengthening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oting maritime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green development, it can achiev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Expans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Fuzhou xincheng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l; Route

作者简介:吴恒(1980. 02—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14511350@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12

0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逐步由快速扩展阶段转

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扩容提质成为提升城市综合

竞争力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福州作为东南

沿海的重要城市,在新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

挑战。 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市区人口偏低,龙头带动

能力待提升,以福州为核心的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以

厦门、泉州为核心的闽西南发展区仍存在差距。

福州新城区位于福州长乐区,2017 年长乐撤市

设区,成为福州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 福州在历次规

划的谋划上,已经明确了滨海的城市发展战略,新城

区具有的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的优势,是福州向

海发展的空间拓展必然趋势。 新城区拥有福州中心

城区 70% 的增量土地储备,是疏解老城区的重要空

间载体,也是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承载地。 因此,新

城区是福州作为省会城市提质和扩容发展的核心支

点。 此外,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以及

2023 年获 “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也给新城区发

展提出新的要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福州新城区在扩容提质导向下

的发展模式与具体路径,通过深入分析新城区的发展

现状、存在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和行动计

划,为福州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1 研究思路

1. 1 新城区发展扩容提质

21 世纪 10 年代以后,国内的新城开发建设逐步

转向更加注重可持续和运营管理的发展模式[1]

,以雄

安新区、上海五个新城等为代表。

雄安新区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长远规划和

战略布局,确保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 有别于传统发

展模式,雄安新区更重视绿色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发

展、智慧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上海市新城

建设则经历了 1. 0 ~ 5. 0 五个阶段[2]

,最新阶段的五个

新城则在区域联动[3]

、科技创新[4]

、特色定位[5]

、低碳

第13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韧性等方面,并发布了《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

刘文富结合对上海新城的研究,提出新城新区建

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制定基于共同价值的愿景规

划、创造差异化的独特卖点、设置高水平的知识机构、

构建优良的创新生态、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具有独

特的创新文化、建立 “四螺旋”的组织架构和创建新

的枢纽式管理模式[6]

。 李春洋通过对武汉新城的研

究,认为新城应优化形成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推进

创新驱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注重文化赋能、注重环

境保护、构建精准协同的政策体系[7]

1. 2 新城区发展逻辑框架

(1)构建“区域协同 + 经济 + 社会 + 环境” 四个

维度新城区发展分析框架

综合上述国内新城区发展经验,结合新城区发展

特征,研究提出“区域协同 + 经济 + 社会 + 环境” 四

个维度新城区发展分析框架(图 1)。 区域协同维度

侧重新城区与老城区的关系,经济维度侧重城市发展

动力,社会维度侧重人文和政策等,环境维度侧重与

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每个维度都涉及多方面,可以进

一步结合具体地域,选取其中突出的某些方面进行

分析。

图 1 新城区发展四维度分析框架

(2)制订“目标 - 问题 - 策略 - 行动 - 项目”的

技术路线

围绕上位规划,对福州新城区的总体定位,结合

四个维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策略,

理清现状问题、发展策略、行动计划和具体项目之前

的推理关系,实现从宏观目标逐层向下分解传导,指

导具体项目。

2 福州新城区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2015 年 8 月,福州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准。 2017

年福州市启动滨海新城建设,同年长乐正式撤市改

区。 福州新城区作为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近年来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产业方面,积

极发展数字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交通方面,构建了便捷高

效的交通网络,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在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新区不断完善配套高水平设施,

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根据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自 2010 年 ~

2020 年,10 年间,长乐区常住人口由 68. 26 万人增长至

79. 03 万,总体增长速率较慢。 截至 2022 年,长乐区常

住人口约为81. 2 万人,城镇化率 63. 3%,距离规划中期

(2035 年)135 万常住人口、规划远期(2050 年)220 万人

目标,以及2022 年福州市域达73. 3%的城镇化率存在较

大差距。 从人口增速来看,2017 年启动大规模新城建设

后,人口增速并未有持续明显提升,如图2 所示。

图 2 福州新城区人口变化分析图

尽管福州新城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

人口吸引力不强,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从区域协

同、经济、社会、环境四个维度分析,主要包括枢纽能

级不够、产业创新不足、城市特色不强、生态价值不显

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新城区扩容提质的步伐,亟需通

过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加以解决。

2. 1 枢纽联通水平不高

长乐区域机场、铁路、高速等重大交通设施已基本

建成,但辐射带动作用尚未显现。 从 1 ~ 2 h 公路网交

通圈覆盖范围来看,福州都市圈内主要城市联系弱于

厦漳泉都市圈,空港集疏主要依托机场高速、国道 316,

效率不高,且尚未能辐射闽东北主要城市的中心城区。

机场国内、国际航线明显偏少,2021 年游客吞吐量为厦

第14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吴 恒·城市扩容提质导向下的福州新城区发展路径探析 · 3 ·

门的 60% 、杭州的 32% 、深圳的 25% 和广州的 23% 。

在空港海港能级偏低,国际网络覆盖度连通性不高,多

式联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空海港“集疏运”体系衔接

不够,成本缺乏竞争优势,对产业发展造成了影响。

2. 2 传统产业引领不强

长乐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但产业发展仍以纺织、

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导,占比超过 60% ,产业

结构有待调整。 在产业关联条件方面,长乐现状产业

除与马尾关联较强外,与福州周边其他区县产业关联

较弱,且集中于纺织、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科研、信

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水平低、辐射弱。 近年

来,虽引进了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等产业,但缺乏

龙头企业引领,创新链相对薄弱。 与先进地区相比,

其对央企、民企、外企、台企等吸引力还不强。

2. 3 城市特色挖掘不够

福州的海岸线长约 920 km,是省会城市中,海岸

线最长的一座城市。 其中,长乐拥有 103 km 海岸线,

是福州建设“海滨城市”的重要依托。 新城区建设过

程中,尚未形成较强的“海滨城市”特色。 另一方面,

新城区范围内海丝文化、书院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

化等多元文化交融,特别是具有“开拓、开放、包容”

的海洋文化特质,但其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未能被有

效利用和强化。

2. 4 生态价值彰显不足

福州新城区背山面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

山、水、林、田、湖、湿地、沙滩、海洋的多元自然景观,形

成从山顶到海洋的自然格局。 自新城区启动建设以

来,编制了《福州滨海新城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7 -2030 年)》,并相继开展了 23 km 沿海防护林带

修复建设、15 km

2 东湖湿地公园建设。 但生态修复建

设投入较大,生态价值未能更好联动城市发展,在人居

环境品质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有待提高。 总体而

言,生态城市建设未能形成独特的吸引力。

3 福州新城区助推城市扩容提质发展策略

3. 1 发挥枢纽优势,建设开放门户

(1)进一步提升海港、空港、陆路开放枢纽门户

功能

提升长乐国际机场能级,打造“海上丝绸之路”

门户枢纽空港平台。 着力发展通达全球的国际干线

网络,加快建设航空物流中心,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

推进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城际铁路 F2 和 F3 线建设,

构建“民航 + 高铁 + 地铁 + 高速”复合机场客运枢纽

(图 3)。 加快推进港口现代化进程,支撑福州建设港

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平台,增强海上福州品牌效应。 优

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疏港铁路建设,与两国双园联

动,合力发展港口物流及粮食加工业,服务福州现代

海洋产业集群。

(2)做强产业开放合作平台,加大对外交流合作

依托综合保税区,大力推动“机场保税 + ” 业态

的创新发展。 发挥重点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好新

型显示、纺织功能性新材料、汽车零部件三条重点产

业链延链、补链文章,培育全产业生态。 加快发展并

做强松下片区高端服务功能,主动融入中印尼“两国

双园”建设,构建海丝合作新平台。

(3)汇聚侨台港同胞力量,创建侨台港融合发展

平台

探索两岸融合先行区,建设更加便捷的两岸往来

通道,建设两岸融合社区,完善台胞就业、就医、住房、

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制度保障,打造台胞台企登陆

家园先行社区。 加强闽台产业合作,打造产业合作平

台,积极探索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新模式。 依托闽港闽

台合作平台,持续加大和香港台湾交流合作,与平潭

综合实验区建立对台融合协同机制。

图 3 福州新城区区域交通规划示意图

3. 2 壮大数字经济,引领创新发展

(1)依托数字经济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健全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条,推进数字产业化

和产业数字化,建设“丝路电商” 核心区、先行区,大

力发展数字医疗产业,培育智慧海洋产业,吸引智能

汽车产业集聚;以应用场景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带动

数字产业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

第15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设,不断夯实数字创新底座;纵深发展数字政府,将数

字技术运用到政府、社会等各领域。

(2)发展生物医药健康全产业链

加快建设高端医疗及科研载体;加快推动支持华

山医院、肿瘤医院、康复医院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研究型医院,重点推动省创新研究院生物医药产业研

究院、海西新药产业化基地及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

建设;进一步瞄准产业链高端优化布局,深耕创新药

物、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领域,着力打造一批具

备原始创新竞争力的“突破点”;加大医疗健康、旅游

业、文化体育、养老养生等产业与港澳台地区的深度

对接,衍生培育健康数据分析等产业,拓展健康管理、

康养游憩等环节,构建“研、查、治、养、游”一体的生

物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如图 4 所示。

图 4 福州新城区产业片区分布图

(3)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推动布局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

心、国家制造业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

引领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高校在长乐设立转化研究

院、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通过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

区、海丝核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区联动,推进企

业、高校院所与“海丝沿线”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技

术转移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和

探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3. 3 做好“海”的文章,凸显人文魅力

(1)发展与传承,长乐多元文化

深入挖掘长乐海丝文化、宗教文化、华侨文化、书

院文化等代表性主导文化和海防文化、红色文化、医

学文化、产业文化等地域性影响文化,提炼文化特质,

传承开拓、开放、包容的核心文化精神,系统阐释历史

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义;打造数字中国会展中心、海洋

馆、滨海博物馆、滨海演艺中心、海峡青少年活动中

心、海丝文化设施群、海蚌自然科普基地等标志性文

化建筑,举办“数字海丝”国际合作论坛、“海丝”国际

旅游节、“丝绸之路”电影节,海峡青少年活动等具有

国际影响力活动,共建“海丝”文化。

(2)打造滨江滨海文旅带

以山水交融的 228 国道,串联闽江河口湿地片

区,城市中央活力片区、下沙海滨特色片区,打通长乐

的历史人文及生态自然景观节点,激活与释放岸线综

合价值,形成草长莺飞的魅力湿地、人海和谐的美丽

海湾、活力绽放的度假圣地三大核心及沿江文化走廊

岸段、猴屿美丽乡野岸段、北部生态创意岸段三大特

色岸段,如图 5 所示。

图 5 福州新城区滨江滨海文旅带结构图

3. 4 强化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城市

(1)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依托闽江河口湿地、东湖湿地、洞江湖湿地三大

湿地资源,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联合申报世界

遗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城市;构建

以湿地为核心的旅游产品,着力发展符合世遗定位的

生态旅游、湿地康养、科普研学等文旅活动,建设湿地

融合发展区,打造“湿地世遗社区” 示范区,如图 6

所示。

第16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吴 恒·城市扩容提质导向下的福州新城区发展路径探析 · 5 ·

图 6 福州新城区生态格局示意图

(2)优化空间格局,构建健康韧性的生态海滨

新城

多维度、多用途开发利用土地,建设功能复合的街

区、综合体,建设雨洪公园、城市公园、步行街区、城市

绿道等类型多样的公共交往空间,普遍提供安全、包

容、无障碍、绿色的全龄友好公共空间,植入创新街区、

创客空间等多功能业态;高标准建设城市防灾基础设

施,打造强恢复力城市;集成消防救援、医疗救助、应急

避难、隔离和物资储备等功能建设健康韧性中心,建设

高抗灾能力交通骨架;建立超标准风暴潮灾害防御体

系,提高核心设施的安全标准;推动平急两用设施建

设,为应对重大城市安全问题预留安全空间。

(3)提升人居环境,开展城市有机更新

推进重要水系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促进景城融合发

展;以城市更新、片区开发、“水美长乐”行动为抓手,加

闽江、洞江湖公园、上下洞江周边土地资源盘整;采用低

影响、渐进式、适应性模式,划分城市更新片区和“完整社

区”单元,以片带面推动城市微更新,打造安全健康、设施

完善、管理有序、全龄友好的品质宜居城市。

3. 5 制订行动计划,生成实施项目

根据“目标 - 问题 - 策略 - 行动 - 项目”的技术

路线,结合福州新城区发展诉求,本文提出对应上述

扩容提质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制订与之对应的行动

计划,并在行动计划基础上谋划生成具体项目,统筹

指导福州新城区后续建设发展和近期建设工作,如表

1 所示。

表 1 福州新城区扩容提质行动计划表

问题 策略 行动 项目

枢纽能级和

互联互通水

平不高

发挥枢纽优

势, 建 设 开

放门户

综合交通提

级扩容行动

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综合保税区建设、城市重

点片区路网建设等

传统产业引

领创新发展

难度大

壮大数字经

济, 引 领 创

新发展

现代产业高

质 量 发 展

行动

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数据

中心扩容、产业服务平台

建设等

城市特色挖

掘不够

做好海的文

章, 凸 显 人

文魅力

海滨旅游提

档升级行动

下沙海滨度假区提升、东

湖片区配套提升、两岸文

旅融合交流中心项目、闽

江河口湿地配套设施提

升等

生态价值彰

显不足

强化绿色发

展, 建 设 生

态城市

人居环境品

质提升行动

“水美长乐” 水系治理工

程、城中村改造、老旧小

区改造、市政与防灾设施

提升工程等

4 结语

福州新城区是 2010 年后的新区新城建设的实践

案例,其一方面面临城市扩容提质的发展需求,另一

方面需适应新时期发展方式和外界环境的转变。 科

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是实现新城区扩容提质目

标的关键所在。 福州新城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依托

自身禀赋,突出特色,助力福州建设“山水城市、海滨

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 建议重点围绕发挥枢纽优

势、壮大数字经济、做好“海” 的文章、强化绿色发展

四个方面提升发展。 此外,还应持续关注国内外城市

发展动态和趋势,结合福州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优化发展策略和路径,推动福州新城区实现更高质量

的发展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张京祥,黄龙颜. 城镇化 2. 0 时代的中国新城规划建设

转型[J]. 上海城市规划,2022(2):54 - 58.

[2] 赵蔚. 空间·功能·社会:上海新城发展 1. 0—5. 0[ J].

空间与社会评论,2023(2):83 - 97.

[3] 《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上海五大新城建设及相关思

考”学术笔谈[J]. 城市规划学刊,2022(1):1 - 9.

[4] 鲍悦华,王倩倩.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背景下的

上海五个新城发展策略研究[ J] . 上海质量,2022(5) :

29 - 32.

[5] 居晓婷,杜凤姣,熊健,等. 上海五个新城:全球城市区域

视角下的功能体系优化提升[ J]. 城市规划学刊,2022

(3):72 - 79.

[6] 刘文富. 上海五大新城建设的动力与路径研究[ J]. 复旦

城市治理评论,2022(2):139 - 164.

[7] 李春洋. 超大城市集约发展导向下的武汉新城规划建设

模式研究[J]. 武汉社会科学,2024(1):70 - 76.

第17页

2024 年第 12 期

总第 31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2·2024

Vol·318

龙岩城市空间全年龄段体育公园建设关键要素探析

林 沛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当今社会,城市空间和居民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对体育设施布局和设计提出了更精细化、更具针对性的要求。

以龙岩未来城为背景,探讨如何通过建设体育公园,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运动需求,促进社区健康和社会融

合。 通过调查园区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分析在不同城市空间中建设全年龄段体育公园的实践案例,明确了体育公园

建设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基于此,提出一套综合策略,为其他城市空间中相关设

施的规划与建设提供设计策略层面的依据,以促进健康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 全年龄段;城市体育公园;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2 - 0006 - 06

Analysis on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e - Friendly Sports Parks

in Longyan City

LIN Pei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society, urban spaces and residents? lifestyles are undergoing incessant and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thereby

giving rise to more elaborate and specific requisites regarding the layout and design of sports facilities. Se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Longyan Future City,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means by which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arks can more effectively fulfill the exercise demands

of individuals across diverse age groups and enhance community health and soci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ports activity requirements of the residents within the park area and the analysis of practical instances of constructing all - age sports parks in various

urban spaces, this paper ascertains the core elements that warrant conside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arks and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On the basis of the foregoing,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to furnish

a foundation at the design strategy level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facilities in other urban spaces, with the aim of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cities.

Keywords:Children?s activities for all ages; Urban sports park; Digital economy

作者简介:林沛(1989. 8— ),男,工程师。

E-mail:531804164@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19

0 引言

2023 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

(2023 - 2025 年)》的颁布,标志着国内城乡人居环境

整治工作和体育强国建设工程的有序推进,以体育公

园为代表的“体绿融合” 场所,成为新时代满足人民

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的新载体,在营造全民健身文化

氛围、激发民众健身积极性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1]

因而城市在规划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市民的户

外活动空间:每个生活社区之内,要配以足够的老人

儿童活动空间;每个工作园区之间,也要配以足够的

体育运动场地,以满足新时代国民对于健康生活的持

续需求。 本文就全年龄段体育公园,探讨其设计要

点,以及布局的合理性。

1 基本释义

1. 1 全年龄段体育公园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的不

断优化提升,人类在从事体力劳作的几率越来越低的

同时,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与日俱增;再加上全球经济

的负面冲击,日常工作压力的不断攀升,形成身心亚

健康的常态化,各年龄段的市民都迫切需要更多的户

外体育健身项目。 此时,建设于城市之间的各大规模

全年龄段体育公园,成为了新一代城市规划配套设施

的必选项。

全年龄段体育公园是指能够满足各个年龄阶段

第18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林 沛·龙岩城市空间全年龄段体育公园建设关键要素探析 · 7 ·

人群不同锻炼需求的户外体育公园,是体育公园的更

高阶段形态。 其本质特征,是一处开放的公共空间、

一种专属类型公园,其全年龄覆盖性体现在配套设施

具有更广的面向性和更强的开放度[2]

公园服务的对象,从已有研究成果动向可以看

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友好性设计正在由单一视角向交

互视角转变[3]

,并逐渐趋向于全人群融合视角[4]

。一

方面,公园的服务对象面向性比原来更广,涵盖老幼

妇青及生理弱势等多群体的切实需求,相较于传统的

体育公园更具亲和力和普适性;另一方面,该类型体

育公园开放性更强,体现在更强的外部空间可达性,

开放时段的全天候和免费开放,甚至在设计阶段引导

公众参与。 根据群众常去运动空间意向统计结果来

看,布局距离较近、功能复合多样的体育设施使用率

较高[5]

。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的活动意愿和能

力,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活动场地,在确保活动场地

和器械有趣可玩的同时,增加不同群体的参与感和更

公平的公园活动体验。

1. 2 全年龄段分布特征

研究通过对公园设计需求的精细化程度,参考相

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中国基本国情,考虑不同人群在

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将适用人群年龄段细分为婴儿期

儿童、幼儿期儿童、少年期儿童、青少年期、青年期、中

年及老年期,对不同群体和活动偏好和特质进行具体

分析。

儿童群体是体育公园服务的第二大主体,他们的

使用频率在周末达到顶峰。 第一,他们对自然水体周

边的亲水平台、假山喷泉等带有浓厚兴趣[6]

;第二,平

坦宽阔的区域,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进行中高强度身体

活动;第三,他们对活动场地内地形变化和色彩丰富

的设施依赖性最强。 其中 0 ~ 3 岁的婴儿期儿童,主

要通过触摸与感知来认识这个世界,4 ~ 6 岁不同性

别的幼儿期儿童,对活动场地以及器械表现出较为显

著的差异[7]

:男孩更青睐于具有危险性的探索冒险类

活动;而女孩则表现得相对安静,喜欢角色扮演、充满

幻想的游戏项目。 7 ~ 12 岁的少年期儿童,则需要难

度更高的项目,来训练身体协调性和力量。

青少年群体的使用多在周末集中体现。 青少年

男生更热衷于在专业的运动区进行体育运动项目,例

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项目,或在步道骑单

车;女生更多出现在木栈道和步道上进行慢走。

青年群体刚步入社会,为社会劳动力的主力军。

由于在工作中经验尚浅,且需要承担来自家庭与工作

的双重压力,因而需要有较为专业的体育项目来调节

身心,释放压力。

中年群体在工作日傍晚的非工作时间和周末,迎

来场地及器材使用的高峰。 主要活动包括饭后的散

步游园,以及周末陪同孩子的亲子活动,他们对人行

尺度的环境舒适性有较高的要求。

老年群体是对公园需求最大的群体。 尤其是退

休以后的老年人,他们不受工作时间限制,可以全天

候使用公园,时间主要集中在晨间和傍晚,活动主要

包括对健身器材的使用和在开阔场地自主活动。

2 全年龄段体育公园使用偏好

2. 1 儿童群体(0 ~ 12 岁)使用偏好

2. 1. 1 婴儿期儿童(0 ~ 3 岁)使用偏好

0 ~ 3 岁的婴幼儿具有初步的活动能力,他们的

关键特征为感知和接收。 该阶段的儿童能进行走、

跑、跳、跨越小障碍物等多种小幅度的活动。 这一时

期的儿童处在感知运动阶段[8]

,主要靠视觉、听觉、触

觉来感知环境,他们对色彩的辨认是没有明确意识

的,更多是因为鲜艳色彩造成的刺激更强烈。 鲜艳的

色彩除了能吸引儿童的目光,还能刺激儿童的视觉发

育,提高儿童的创造力。

2. 1. 2 幼儿期儿童(4 ~ 6 岁)使用偏好

处在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其关键特征为联想、模

仿、表达创造[6]

。 学龄前的儿童在身体各个机能方面

的发展都比幼儿时期要全面,他们身体的灵活性逐渐

增强,有了掌控方向的初步意识,开始具有一定的形

象图式思维和想象力,能初步辨别色彩的色相、明度

和纯度,记忆力、控制力和专注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该年龄度儿童

处在前运演阶段[8]

,能对形态、色彩等具象化的事物

产生一定的联想、反馈与表达,也会无意识地尝试对

周围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动作进行模仿。

2. 1. 3 少年期儿童(7 ~ 12 岁)使用偏好

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其关键特征为运动、学习、

协调性训练。 学龄期的儿童,在智力方面有了很大的

提高,其独立活动的能力日益增长,运动技巧的自控

能力和平衡能力增强,能进行较强的体力活动。 该阶

段儿童处在具体运演阶段[8]

,具有初步抽象逻辑思维

和自主的行为习惯,能进行一些有规律和规则的体育

竞技活动,不喜欢固定的人为设计的局限空间,自我

创造意识很强,喜欢通过参加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提升自信。 他们对鲜艳色彩表现出强烈的喜好,并且

萌生初步的个性色彩爱好,并能识别简单的色彩情感

倾向。

2. 2 青少年群体(13 ~ 22 岁)使用偏好

处在中学以及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其关键特征为互

第19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动、交流。 他们需要城市公园内专业的运动设施,和场地

区域提供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相关研究指出,青少年

参与身体活动的频率与运动场地设施的数量、可使用性

之间成正相关[9]

,更多的健身器材可以促进身体活动。

城市公园内的运动区设置有标准尺寸篮球、羽毛球、乒乓

球运动场地以及健身设施,能为青少年体育运动技能及

青少年结伴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场地。

2. 3 青年群体(23 ~ 45 岁)使用偏好

处在工作阶段的青年群体,其关键特征为竞技、

解压。 他们在体力和智力各方面均已发育健全,对公

园中运动设施的专业场地有需求。 当今社会工作中

的青年人,在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身心俱疲,大

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 更有甚者,患有不同程度的焦

虑和抑郁,急需通过体育运动来调整身心状态[10]

目前,社会上主要的年轻劳动力集中在这一年龄阶

段。 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他们在活动安排和时间分配

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体育场地使用频率的浮动

较大,大致以每周1 ~3 次,持续时间以30 ~120 min 为界

上下波动。 在未来城体育公园中,一方面,提供的各

类带有规则制度的球类运动,以及健身步道均可满足

青年人的需求,来缓解其日常积累的身心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游乐活动带来的亲子交互属性,也成为他

们到访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也较为看重儿童体育场

所的质量及周边的配套场地。

2. 4 中年群体(45 ~ 60 岁)使用偏好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45 岁以上的中年群体,身

体开始逐渐趋于衰老,体力下降,其关键特征为健体、

保养。 该年龄阶段的市民相较前一年龄段而言,更希

望通过康体健身维持状态。 但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

他们不适合过于剧烈的运动。 因而在对公园中运动

设施的专业场地有要求以外,他们也更青睐于公园中

风景优美,能进行私密对话和身心放松的场地。

2. 5 老年群体(60 岁以上)使用偏好

从视觉感受而言,老年人的视觉、听觉和行动力

等身体机能有所降低,需要安全、安静的户外空间。

大多数老人不喜欢颜色太过鲜艳,容易造成视觉疲

劳。 建议采用极简主义的风格,符合老年人需要的简

单却不失艺术效果的景观类型的需求。

从活动偏好而言, 60 岁以上的退休老年群体,有

大量的时间,并偏好健身强度更适中,更慢节奏的运

动,其关键特征为消遣、保健。 他们对专业的老年人运

动设施有要求的同时,对大面积聚集性的活动场地有

更大需求。 如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跑、太极拳、武术、广

场舞等体育项目的活动广场,可为老年人进行比赛、表

演、交流提供机会,丰富老年人文化体育社交生活[11]

3 龙岩未来城体育公园建设实践

3. 1 基本概述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随着数字化

信息,成为产业链上的“标准化”流通媒介,制造业产

业链将逐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产业链上“消费

商”与工业互联网两种新型主导力量的出现,促使服

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创新涌

现,智能制造将成为主流制造模式的新兴代表[12]

2019 年 1 月,龙岩市委五届八次会议提出了“一市两

区三组团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 的产业发展战略布

局,为加快构筑龙岩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平台载体,促

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数字经济产业

集聚发展,龙岩数字经济产业园[13] 应势而生。 而位

于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心地带的数智科创园,则必须为

整个数字经济产业园配备完善的基础服务设置,这其

中,就包含了全年龄段的体育公园。

龙岩未来城体育公园位于龙岩数字科创园区最北

侧,西北处紧邻未来城幼儿园,东北处靠近数字产业园,

如图1 所示。 未来城的体育公园,从各个年龄阶段使用

者对活动场地和器械的需求,以及各个年龄段使用群体

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的联系,这两个方面对场地进行整体

规划设计。

图 1 龙岩北部未来城总体规划布局

3. 2 体育公园功能分区

在做场地的功能分区划分时,由于考虑到部分的

体育活动设施存在跨年龄段的可能性(儿童沙坑,即

能提供婴儿期的触觉认知,又能发挥幼儿期的表达创

作欲),以及上下年龄层之间的过渡阶段(例如少年

期儿童,存在即对戏水游戏感兴趣,又愿意接受规则

更为复杂的球类运动的个例)。 笔者将上述不同年龄

层的需求重新整合,按照从年轻至年迈的空间顺序,

将体育公园划分为五个年龄阶段层级需求的场地空

间,如图 2 ~ 图 3 所示。

第20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林 沛·龙岩城市空间全年龄段体育公园建设关键要素探析 · 9 ·

图 2 未来城体育公园五个年龄阶段分区规划图

图 3 未来城体育公园活动项目分类及分布图

3. 2. 1 儿童活动区

3. 2. 1. 1 婴幼儿儿童活动区

该区域主要以五官感知类项目、创作表达类项目

以及体验游玩类项目为主,主要针对 0 ~ 6 岁之间的

学龄前儿童。 在视觉认知方面,未来城采用了色彩丰

富且纯度较高的马卡龙色作为公园的主色调,通过柔

软的流线造型形成空间变化,并在其中多处设置了丰

富多样的卡通造型,刺激儿童的视觉发育。

在听觉认知方面,场地自然的风声,瓦饶溪的流

水声、小火车传来的嗡鸣、乐器带来的音乐、传声筒带

来的话语,无不成为儿童学习的佳音。

在触觉体验方面,除了场地设置的大量滑梯(图

4)、秋千(图 5)、摇乐、沙坑(图 6)以及蹦床以外,游

戏者还能在水上活动区体验戏水设施。

在智力探索方面,儿童迷宫区域中设置的哈哈

镜、传声筒,创造出了一个拥有无尽联想的视听空间;

通过设置独具一格的粉色梦幻沙地(图 7)以及涂鸦

墙来满足联想力和创造力的早期开发。

图 4 火箭滑梯

图 5 树屋月亮秋千

第21页

·1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6 大型土坡沙坑

图 7 粉色梦幻沙滩以及冰淇淋滑梯

未来城体育公园婴幼儿区,还根据不同性别儿童

的不同喜好,划分出男童活动区域和女童活动区域。

男童以蓝色调科技星球作为主题,鼓励其冒险探索、

追求知识和力量的上进心,配有大型爬网的沙坑一

处;女童以粉色调魔幻和动物作为主题,培养其想象

力与爱心,配有冰淇淋主题滑梯的粉色梦幻沙滩一

处。 两个区域即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而位于全区南侧,南侧沿溪设计的贯穿全园的小

火车,可以让婴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充分感知场地

上的视觉以及听觉元素。

3. 2. 1. 2 少年儿童活动区

该区域主要以素质拓展类项目、互动科教类项目

为主,主要针对 7 ~ 12 岁的学龄儿童。

在素质拓展方面,未来城体育公园通过两个方面

来提高儿童的身体活动机能:

(1)攀爬类运动:包含树屋、堆坡、爬网以及攀岩。

(2)综合协调类运动:包含水上足球、儿童篮球、

儿童足球。

在互动科教方面,智慧长廊里的一些互动装置,

以及互动科普墙能拓展学生课堂以外的知识,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而在加强儿童对于一些科学知识的理

解中,水泵、水闸、水车、喷水装置、取水器等一系列装

置,十分形象并直观地展示水动力的运用。

3. 2. 2 青少年活动区

未来城体育公园中设有一处滑板公园,为极限运

动类项目。 该类体育项目主要为热爱冒险和追求自

我的青少年群体(13 ~ 18 岁)设计,同时也适合处在

青少年至青年过渡阶段(15 ~ 30 岁)的部分人群。

3. 2. 3 青年活动区

未来城体育公园中有 3 处标准的球类运动场地,

分别是足球场、篮球场以及网球场,并配置看台。 此

类运动场地主要为周围的青年群体(19 ~ 45 岁)提供

专业的活动及比赛场地,同时满足处在青少年至青年

过渡阶段(15 ~ 30 岁)和青年至中年过渡阶段(40 ~

50 岁)的大部分人群需求。

3. 2. 4 中年活动区

在户外健身项目上,除了环各类球场的慢跑道以

外,主要的户外健身器械,集中设置在南侧的“全城热

练”健身区域(图 8)。 该区域设置了大量的休闲座

椅,并设置了“幻圆亭”休闲构架(图 9),可以为附近

的居民,提供良好的健身和交流空间。 该类体育项

目,主要针对中年群体(45 ~ 60 岁)人群,同时为中年

至老年的过渡阶段人群(55 ~ 65 岁)提供适当强度的

户外健身需求。

图 8 “全城热练”健身区域

图 9 “幻圆亭”休闲构架

第22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林 沛·龙岩城市空间全年龄段体育公园建设关键要素探析 ·11·

3. 2. 5 老年活动区

在休闲健体项目上,在未来城体育公园内,还专

门为老年人设置了一个门球场(图 10),并于门球场

西侧设置大面积的广场,提供了太极拳、武术、广场舞

的活动空间。 此类平静缓和的项目,适合绝大部分老

年群体(60 岁以上)。

图 10 门球场

3. 3 体育公园实施策略

在体育公园总体实施策略中,未来城体育公园满

足了符合全年龄段的不同需求、建设开放的城市活动

空间、塑造专业的户外运动场所这三大原则。

(1)符合全年龄段的不同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使用体育器械与场地时,

存在一个前后兼备的过渡阶段。 考虑到适用人群的

交通便捷性,中老年人需要充分隔离的安逸环境,以

及不同年龄层之间有着场地与器械的过渡需求,故场

地在按 5 个年龄阶段的适宜性划分的同时,还应在总

体分区上自西向东,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布。

(2)建设开放的城市活动空间

开放性的城市活动空间,应是能满足家长与儿童

共同参与的地方。 在未来城体育公园的儿童公园内

部,设有多处户外休闲坐凳,全面考虑不同区域,不同

游戏下的家长看护需求。 而在某些时刻,家长也可以

带着孩子前往捞鱼池一同捞鱼、在智慧长廊里寓教于

乐地传授科学知识。

(3)塑造专业的户外运动场所

专业的活动场地,能够让青少年与家长有着更深

入的交流。 处在青少年阶段的人群,也是处在叛逆

期。 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缺乏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话

题,加上双方的学业和事业压力缠身,彼此之间极易

存在摩擦,因此双方之间更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契机,

去创造一个能彼此交流的机会。 专业的球类运动,便

是一个很好的跨年龄段的交流行为。 龙岩未来城之

间设立的球场,按照标准的规范,在释放压力,强身健

体的同时,专业而通晓的运动规则,也成为跨越不同

年龄层之间代沟的桥梁,使家长与孩子之间能有效地

减少交流的隔阂。

4 结语

全年龄体育公园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就像电机对

于汽车,心脏对于身体一样,可以源源不断输送能源

和血液,为这个城市的发展保持充足的活力。一个城

市的健康发展,需要提升全民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光

靠龙岩数字经济产业园这样较为集中的全年龄活动

空间,是远远不够的。 未来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活用

城市的灰色空间,挖掘不同年龄层面的需求,加强不

同年龄层面之间的联系,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身

心放松和代际交流的场所。 这也是未来的设计人员

需要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去探索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金峰,李雨阳. 发达国家全民友好型体育公园设计经验

与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23(10):50 - 56,109.

[2] 赵晶,傅凡,陈然. “公共性”视角下西方城市公共园林的雏

形及发展研究[J]. 风景园林,2021,28(3):121 - 125.

[3] 李叶,张帆. 可持续理念下的老幼共享型空间家具设计

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8 - 11.

[4] 于淼, 胡鞍钢.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家庭友好型社

会———积极应对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挑战[ J]. 新疆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5):81 - 91.

[5] 杨章期. 基于实施性为导向的体育设施规划策略研

究———以厦门市为例[J]. 福建建筑,2023(4):7 - 11.

[6] 沈员萍. 儿童公园主题与表达[D]. 南京:南京林业大

学,2011.

[7] 戴莉. 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教

育启示[ J]. 南京: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27 ( 3 ):

59 - 66.

[8] 詹燕. 城市开放空间中儿童游戏场所规划设计探析

[D]. 重庆:重庆大学,2005.

[9] Wong,Bentley R,Simpson J A,et al. Associations of public

transport access - ibility with walking, obesity, metabolic

syndrome and diabetes [ J ]. Journal of Tra - nsport &

Health,2014,3(2).

[10] 赵永升. 体育热身活动对注意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8.

[11] 黄俊荣,薛菊. 适宜老年人活动空间的园林景观设计研

究[J]. 福建建筑,2023(2):25 - 29.

[12] 许宪春,张美慧.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基于

国际比较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20(5):23 - 41.

[13] 姬麟曦. 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发展研究———以龙岩数字

经济产业园为例[J]. 安徽建筑,2021,28(8):25 - 26.

第23页

2024 年第 12 期

总第 31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2·2024

Vol·318

泉州古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探析

林峰毅

(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 泉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中心 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泉州古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已历经逾四十年的保护历程。 运用

文献综述与现场调研方法,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主线,系统梳理其保护历程,并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 中

山路的保护可分为“早期探索”与“活态保护”两个阶段,经历了“由点及线”至“由线及面”的演进过程,通过对街区保

护的完善,以及对街区的活态利用措施,使其在历经百年风雨后仍保持活力,其保护历程具有示范与启示作用。

关键词: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泉州古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2 - 0012 - 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Zhongshan Roa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Quanzhou Ancient City

LIN Fengyi

(Quanzhou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mmand Center;

Quanzhou City Urban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enter,Quanzhou 362000)

Abstract:The Zhongshan Roa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Quanzhou, as the core area of the city?s heritage protection, has undergone more than 40 years of conservation efforts. This paper employs a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to trace the protection process of the Zhongshan Roa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fering a systematic overview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on its development. The study identifies two key phases in its protection: \" early exploration\" and \" active preservation. \" The conservation process has evolved from a \" point and line\" approach to a \" line and area\" strategy.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ctive utilization strategies, the district has maintained its vitality despite over a century of challenges. This conservation process serves as

both a model and a source of valuable insights.

Keywords:Zhongshan roa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Protection model; Quanzhou ancient city

作者简介:林峰毅(1969. 7—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190130015@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01

0 引言

泉州古城,历经逾 1300 年的历史沉淀,其城址与

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传统风貌与空间特色得以延续。

在建筑学领域,众多学者已对泉州中山路进行了多维

度的探讨[1 - 5]

,而有关泉州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与活化利用的研究,则鲜有论述。 在历史街区保护历

程研究方面,学者们大多聚焦于保护历程的回顾与启

示[6 - 8]

,中山路作为泉州古城的中轴线,已存在千年

之久,至今仍是古城中最有活力的街道之一,其经久

不衰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梳理泉州古城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活化历程,并对其进行

经验总结。

1 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概述

1. 1 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1982 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24 座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次年,天津大学编制的《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初步建立起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框

架。 2015 年,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30 个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2021 年7 月25 日,“泉州:宋元中国

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贵产名录》。

1. 2 泉州市历史文化街区

根据城区文物古迹分布,划分开元寺区、中心区、

城南区三片古建筑和中山路一线具有闽南特色的商

业街的规划,构成“一线三片”的整体保护格局,奠定

了中山路街区的保护基础。 并由此构建了中山路历

史文化街区、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城南聚宝街历史文

化街区和后城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共同

构成了泉州古城的多元格局。

第24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林峰毅·泉州古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探析 ·13·

1. 3 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

1922 年,泉州市政局(后改称泉州工务局) 启动

了拆城辟路的工作,这一工作持续到 1937 年,这期间

内泉州对古城的交通网络进行改造,拓宽了中山路等

5 条主要的交通干道。 如今的中山路始建于 1922 年,

全面建成于 1935 ~ 1937 年,是在原南大街基础上拓

宽修建的,初建时名为南新马路、南大街,20 世纪 30

年代更名为中山路。 中山路的规划由留学设计师雷

文铨进行设计,其规划设计带有西方色彩,预判了泉

州城市发展需求,虽然实际建设未能完全按照原规划

(图 1)进行,但其两侧骑楼建设时留出的连续步行空

间(图 2),为中山路的百年繁荣奠定了基础。

图 1 1921 年雷文铨规划的中山路断面

图 2 实际建成的中山路断面

中山路的骑楼是南洋的建筑形式与闽南传统建

筑的融合。 中山路全长 2. 5 km,是泉州古城的南北

中轴线,贯通东街 - 西街、新门街 - 涂门街直至滨江,

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除骑

楼建筑群外,洋楼、传统民居在中山路上也多有分布,

呈现居住建筑的多元化。 此外,宗教信仰的多元在中

山路上也有体现,沿线分布着多处宗教建筑,这些宗

教建筑的共存,表明了泉州历史上的宗教宽容和文化

多元性。

自建成以来,中山路的沿街骑楼建筑未能得到系

统的维护和修缮,历经数十年的岁月后,骑楼的本体

结构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部分基础下

沉、夯土墙体松动、木楼板白蚁腐蚀、混凝土楼板老化

锈胀露筋,建筑立面的空鼓和堆塑饰面脱落。 此外,

先前居民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在对骑楼建筑修缮

时未按原风貌保护,未解决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存在

私自搭盖、破坏立面等行为。 同时,市政基础设施老

化缺失,如雨污未分流、管线未落地、路面破损积水、

消防设施缺失等。 因此,对中山路历史街区风貌及骑

楼建筑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和整治、提升基础设施等工

作变得尤为迫切。

2 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探索

2. 1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框架下,中山路历史文化

街区内开展了众多重要节点的复原与修缮工作。 典

型案例是 1985 年天后宫的修缮,主要内容为复建卷

棚式檐廊,复位龙柱,同时还对大殿破损的大木构架

进行修复,天后宫承载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

港口的历史,宫内的妈祖信仰与海洋文化紧密相连,

修缮后的天后宫不仅作为信仰中心,也成为研究泉州

海洋历史的宝贵资料。 此外,1988 年,威远楼的重建

也是对中山路历史文脉的重要修复,这座曾被毁于文

化大革命时期的城楼,经过精心设计和重建,再次矗

立于中山路的北端,成为古城与中山路的重要标志。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仅是对实物的保护,更重

要的是对文脉的保护。 有邀请泉州本地文史专家杨

清江、李玉昆等,深入踏勘并挖掘中山路及其两侧街

巷的历史文化。 通过实地考察,查阅史料,详细记录

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重要人物、牌坊、老字号及诗词

艺文等历史信息,为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 在

此基础上,编纂了《中山路志》和《泉州中山路两侧巷

道踏勘日记》,全面展示了中山路的历史脉络和文化

特色。 不仅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也为中山路的保

护修缮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以《中山

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为基底,开展制定了《泉

州中山路片区保护与整治城市设计》 《泉州市中山路

骑楼建筑保护图则》等街区保护修缮规范文件,并于

2019 年正式施行《 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

例》,从街区的整体保护规划到地方立法,从城市设计

到建筑保护图则,对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多元共生

格局的保护,从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完善的管理

方法。

2. 2 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整治工程

1998 年,中山路立面保护整治工作正式启动,标

志着对中山路的保护实践,由点状节点保护向线状街

巷保护的转变,工作主要涉及对沿街骑楼建筑的立面

整修,对保护状况较好的建筑,进行清洗和恢复原状;

而对状况较差的建筑,则去除后期加建部分,按原状

或参照临近建筑进行整修,同时改造了基础设施,如

第25页

·1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重新铺设花岗岩街道和改造管线,以及增加绿化景观

和保留传统老字号店面。 这次整治不仅保护了历史

建筑,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保持了街区的历史

风貌,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并且获得了国际认可,为

泉州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

式。 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后期简

易搭建的建筑与危房被拆除,避免了更大程度的破

坏,街区的整体历史风貌得到了尊重。 当地居民、政

府及建筑学界的专家学者对中山路的保护整治工作

持肯定的态度。 2001 年,项目获 UNESCO 亚太地区

遗产保护优秀奖,评审团专家对中山路整治成效作出

了较高的评价。

中山路沿街骑楼建筑作为街区中的核心,在 1998

年,中山路立面保护整治工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又

产生了如建筑结构老化、基础设施老旧、交通组织不

畅、传统业态衰败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2018 年,

中山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启动,对涂门街至庄府巷路

段进行整治,2019 年,又开始着手整治打锡街至钟楼

段(图 3 ~ 图 4)。 项目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

魂留乡愁”的活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以下修缮原则:保

持原有风貌完整、确保结构安全可靠、系统解决基础

设施、完善配套功能、激活并维持业态活力、传承培育

人文精神、营造提升社区氛围。 项目以建筑保护和修

缮为核心原则,同时并行推进古城内的交通研究、市

政规划策略制定以及业态策划工作,致力于构建一个

全面的支撑体系,涵盖风貌、交通、市政和功能四大关

键领域,以实现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与活态

保护。

图 3 中山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中山路部分立面修缮前

图 4 中山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中山路部分立面修缮后

伴随中山路多元共生格局保护的完善,对中山路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践,由中山路沿街建筑的线状

保护拓展至周边街巷的面状整体保护。 2018 年,金

鱼巷微改造项目竣工,它是泉州古城中山路周边 29

条背街小巷,综合提升工程的首个改造示范项目。 金

鱼巷的微改造,以尊重历史的原真性和保留原住民的

真实生活状态为基础,在具体的改造方式上,采用了

精细化的手法,并充分运用闽南传统建筑工艺,同时

注重改造中人居环境的改善与提升。 以此为起点,街

区内又陆续开展了包括花巷、通政巷、古榕巷、承天巷

等其余 28 条背街小巷的综合提升工程,留住传统韵

味,焕发古巷生机。

3 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

泉州中山路乃至泉州古城至今仍保持着活力,很

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居民仍在古城内、中山路上进行日

常的生活活动,因此,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需着重考

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016 年,中山路历史文化街

区规划全面启动,围绕着中山路及中山路周边街巷的

改造逐步开展。 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微扰动、低

冲击的“绣花” 功夫改造提升,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扰

民,提升群众满意度。 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与中山路综

合整治提升工程是该理念的具体体现,充分尊重场地

原住民,以保障改造不影响原住民日常居住和生活形

态为最基本前提,即实施渐进式的微改造,采取交通

组织微循环、居民生活微干扰、施工机械微型化、施工

组织微扰动等工作方法。

3. 1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业态传承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在业态的传承与活化方面

存在一定的挑战,中山路上存在着传统业态流失、旅

游业态逐渐单一化等问题。 应对这一挑战,相关部门

在文旅新业态中大力植入文化基因,邀请各县市区特

色产业及文化进驻历史街区,并支持泉州老城手工

艺、老字号(图 5),使其在古城中交融。 同时开展相

关文旅活动,如举办店招设计大赛、组织链接传统文

化的“洄流计划”、孵化“润物无声”文创平台等。

第26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林峰毅·泉州古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探析 ·15·

图 5 中山路上老工艺、老字号与新业态

3. 2 中山路骑楼建筑传统工艺传承

传统工艺的价值体现在材料表观的艺术特征和

传统营造技艺的建造逻辑,反映了特定时期建造技术

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建筑遗产真实性的重要因素之

一。 当前时代背景下,建筑传统工艺正在不断流失,

想达成对于建筑遗产持续性的活态保护,需要关注传

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在中山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中,

相关部门组织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师带

徒”,成立古建修缮组,参与中山路立面修缮工作,在

修缮的过程中如堆剪、灰塑、水刷石、红砖砌筑等传统

工艺(图 6)都得到了应用与传承。

(a)堆剪工艺 (b)灰塑工艺

(c)水刷石工艺 (d)红砖砌筑工艺

图 6 中山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中使用的传统工艺

4 结语

自 1983 年,《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中

山路确定为“一线” 后,后续有关中山路的规划都在

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完善,对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

保护从宏观的街区保护规划到中观的城市设计,再到

微观的保护图则与保护条例,其保护体系逐步完善,

为其后续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这样完整的保

护体系也为后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可借鉴的

路径方法。

中山路的保护从早期的立面整治探索到街区

活态利用的全面深化,探索出可借鉴的活态保护

方法经验。 中山路在其保护历程中逐渐意识到居

民作为街区保护主体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积

极采纳居民意见,通过微扰动、低冲击的改造策略

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扰民,并以此观点出发,通过业

态引入、展览、文创活动等方式对街区的传统业态

进行传承与活化,同时关注修缮工程中,传统修缮

技艺的传承,组织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

成立古建修缮组,通过“ 师带徒” 的方式,使得传统

修缮技艺在修缮过程中得以传承。 中山路历史文

化街区以街区的多元共生格局为基底,开展街区

由线至面的保护实践,融合多元主体的活态保护,

使中山路在历经百年风雨后,依旧散发着不减的

生机与独特的风情。

图 片 来 源

1. 图 1 ~ 图 2:来自参考文献[1];

2.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拍摄。

参 考 文 献

[1] 方拥. 泉州鲤城中山路及其骑楼建筑的调查研究与保护

性规划[J]. 建筑学报,1997(8):17 - 20.

[2] 许政. 泉州骑楼建筑初探[D]. 泉州:华侨大学. 1998.

[3] 林少宏. 泉州骑楼的延续之道[ 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0(S1):56 - 59.

[4] 吴正旺,郑豪. 泉州中山路步行街区调查[ J]. 华侨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80 - 183.

[5] 陈泓钢,赵洋. 泉州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微空间活力复

兴研究[J]. 中外建筑,2021(4):87 - 92.

[6] 陈力,李静楠,关瑞明. 福州“ 三坊七巷” 历史街区保

护历程的分析及其启示[ J] . 华中建筑,2015,33(10):

181 - 184.

[7] 蔡立行,王惠君,徐雷. 台湾老街保护发展历程研究[ J].

新建筑,2019(1):110 - 114.

[8] 顿明明,王勇.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回顾与思考

[J]. 城市规划,2022,46(S1):76 - 83.

第27页

2024 年第 12 期

总第 31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2·2024

Vol·318

公园城市模式下的连江青塘湖公园

景观规划策略探析

高 屹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深入探索了“公园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模式,以连江县青塘湖片区为实践案例,旨在实现城市公园

在生态、人文与经济层面的综合性与多元化发展。 综合考量连江县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大胆地提出

了青塘湖公园的规划设计构想,涵盖生态空间的营造、以景观为导向的规划调整,以及长远的设计愿景与创新构思。

青塘湖公园的建设将极大提升周边社区生活品质,改善区域视觉美感,增强青塘片区的整体价值。 通过规划调整,实

现生态、文化与居住功能的和谐融合,为居民营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城市环境。 青塘湖片区作为连江县城市

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新标杆,不仅显著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成为推动连江县繁荣发展的关键动力。

关键词: 公园城市;景观规划;城市发展;功能需求与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2 - 0016 - 05

Analysis on Landscape Planning Strategies of Qingtang Lake Park

in Lianjiang under the Park City Model

GAO Yi

(Fuzhou Planning & Desia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 Fuzhou 350108)

Abstract: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mode of the \" Park City\" concept in urban planning, taking the Qingtang Lake area of

Lianjiang County as a practical case, aiming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urban parks at ecological, humanistic, and economic level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uniqu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Lianjiang County, a bold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for Qingtang Lake Park is put forward,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landscape - oriented planning adjustment, and long - term design vision with innovative ideas. The development of

Qingtang Lake Park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enhance the region?s visual appeal, and increase

the overall value of the Qingtang area. Through planning adjustment, a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residential functions is realized, creating a modern urban environment where residents can live, work, and travel. As a new benchmark for urba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in Lianjiang County, this initiative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residents but also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ing a key driving force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Lianjiang County.

Keywords:Park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spatial layout

作者简介:高屹(1983. 11—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38069019@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17

0 引言

城市公园体系是公园城市中绿色基础设施开放

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公共生活需求的主要特色载体,对打造高品质

城市环境,提升绿色空间品质和激发城市活力氛围,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便是实

现城市公园景观建设的主要途径[1]

连江县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紧跟时代的步

伐,不断探索和实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理念,青塘

湖片区的建设便是这一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 它不

仅彰显了连江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更是对

“公园城市”理念的深入诠释和实践。 本文目的在于

从城市综合功能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公园城市建设

的模式,力求在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人文与经济内

涵的同时,实现其功能的多元化与综合化。 期望将青

塘湖公园塑造成为一个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体的

综合性公园,以此激发连江县的城市发展活力,同时

第28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高 屹·公园城市模式下的连江青塘湖公园景观规划策略探析 ·17·

为居民提供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空间,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 项目建设背景

连江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江口北岸,东濒

台湾海峡,西傍省会福州,南临闽江出口,北控闽浙两

省通衢,距离福州市区仅约 1 h 车程。 连江县早在新

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繁衍后代。 其三

国孙吴时为温麻船屯,隶侯官县。 西晋泰始间(公元

265 ~ 274 年) 置温麻镇于伏沙(今敖江镇白沙村)。

太康三年(282 年)设温麻县,为福建省较早成立的县

份之一;同年建有温麻庙,旧址犹存。 隋大业三年(公

元 607 年)并入闽县。 唐武德六年(公元 623 年)重设

温麻县,并改名连江县,县名沿用至今[2]

。 连江县以

小江入海而得名,全县总面积 4280. 15 km

2

,因县域形

似展翅凤凰得名“凤城”,雅称“闽都金凤”,寓意吉

祥。 连江拥有山海兼具的自然景观和古今争辉的人

文景观,境内山峦叠翠,高丘叠立,水系资源丰富,在

民间素有“九十九弯似小龙” 之说。 其海岸风光旖

旎,星罗棋布的岛礁,如串珠般镶嵌在万顷碧波之中,

被誉为海滨邹鲁。 渔民的船只,承载着这个千年渔村

的烟火气,海天一色,相映生辉,加之绝美的神仙渔

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项目建设概况

青塘村位于连江县敖江镇,坐落于县城北面,紧

邻 104 国道,是连江县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域。 该村

距离县城中心仅约 4 km,交通网络发达,地理优势显

著。 该村三面环山,拥有青塘亭河与下山河,两条河

流在此汇聚,为青塘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水源。

公园北侧可远眺连绵的青山,同时与周边水系紧密相

连,形成了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观。 青塘湖公园的设

计,旨在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以山峦环绕、

碧波荡漾为特色,打造成青塘区域的绿色核心和独一

无二的休闲胜地。 它的建设,不仅将增强周边社区的

生活品质,提升区域的整体视觉美感,而且能显著提

升青塘地区的价值。 我们致力于通过精细规划和打

造青塘湖,推动活水城市建设理念的实践,提倡绿色

生活方式,从而显著提升区域的环保效益。 青塘湖片

区融合了生态、休闲与文化的多元功能,为市民提供

了一个能够近距离接触自然,享受宁静的理想空间,

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由景观引领的规划构想

青塘湖片区位于八一六路与文笔路交汇处,通过

巧妙利用下山河,被规划为一个内湖。 在十年前的

《连江青塘片区城市设计》 中,该区域规划为打造一

个集商务办公、商业购物、星级酒店、休闲娱乐以及生

态游览于一体的高尚核心生活区,成为连江城市的商

务综合服务中心和城市客厅。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空间追求的不断升级,原有

的规划已不再适应当前的需求。 基于“人民群众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核心理念,未来社区的概念应运

而生。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必须对规划用地进行

调整。

在本次的规划修编中,从景观设计师的角度,深

入探讨城市空间布局,突破“园林”的局限,旨在对城

市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调整的重点将放在满足人

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上,通过多个场景的融合与合理规

划,体现以人为本的高品质生活理念。 其目标,是将

园林元素渗透到建设用地中,与城市生态相融合,从

而打造一个生态之城。

在本次规划调整中,大胆取消了 40 m 宽的环湖

路,其周边单元主导功能由商业商务及文化服务转为

居住、商业功能,使得居住与公园生态实现零距离;其

中居住用地为 1. 08 hm

2

,商住用地 10. 12 hm

2

,商业用

地 3. 47 hm

2

,公园绿地 19. 60 hm

2

,水域面积 7. 48 hm

2

调整后的规划,将文化、商业、商务等公共地块与城市

绿地融为一体,突出了公园城市理念。 这一策略,以

生态作为区域发展的基底,疏通城市脉络,织补相应

功能,实现服务的全面覆盖[3]

。 规划调整还将围绕社

区全生活服务链的需求,构建未来邻里、生态、康体、

商业、交通、文化、服务等多场景,通过约束性和指导

性指标,合理规划“5,10,15 分钟生活圈”,如图 1

所示。

图 1 园林景观主导城市设计

2023 年,相关城市设计调整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并于政府网公示,全面展示了“公园城市” 理论在项

目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规划将居住空间与青塘湖的

自然景观无缝融合,为居民提供一个与自然紧密相连

的居住环境。 本次规划的调整,实现了生态、文化与

第29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居住的和谐统一,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

的现代化城市环境,标志着连江县在城市规划和景观

设计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 设计远景与构思

中国园林历来追求“天人合一” 的设计原则,关

键在于模拟自然山水,创造和谐共生的景观环境。 本

次设计,利用现有地貌,以自然为师,通过山水布局,

营造起伏变化的地形和流动的水系,模拟自然山水的

形态,体现山为骨、水为脉的理念。 本次设计还汲取

了历代名画的精髓,深入探究了古代山水画的自然之

美、市井生活的人文韵味以及湖畔居住的和谐共生。

通过对古画中构图的精妙、色彩的层次、光影的变幻

以及空间布局的巧妙进行细致分析,力求在现代公园

设计中重现这些艺术元素。 设计借鉴了古画中山石

的峻峭、水体的灵动以及植物的繁茂,精心营造了一

幅幅自然景观。 同时,利用自然地形和人工山丘,模

拟了山峦起伏,并将古画中的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园

林设计之中。

通过这种设计手法,不仅赋予园林深厚的历史文

化价值,也满足了现代功能需求,创造出一个既古典

又现代、既传统又创新的园林空间。 其不仅体现了对

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现了对现代生活需求的

深刻理解和满足。 本文希望通过系统性的设计规划,

运用多重策略手法,将青塘湖公园打造成为连江县乃

至整个区域的一张亮丽名片,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美好愿景,如图 2 所示。

图 2 山环水抱,城园相融

5 项目实施策略

5. 1 城园共融,共享园林生活

设计汲取了“公园城市” 的设计理念,将公园建

设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目标是创造一个与城市功能

相互耦合的公园体系,确保公园的每一个构件和功能

都能与城市的多种功能产生协同效应。 为此,希望在

公园中构建城市,通过综合规划各类城市用地,实现

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设计力求使公园成为城市

生活的延伸,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和社交的空

间,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带来活力,提

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公园的南侧,紧邻湖泊的黄金地带规划一片文

化类用地,它将被塑造为城市公共艺术中心。 这座艺

术中心不仅是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更是一个将艺术

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平台。 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

将与公园的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使艺术成为市民生活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显著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

此外,将商业区巧妙地布局在湖体西侧,其设计充分

利用水体的地理优势,西侧临河,东侧面湖,形成了一

个充满活力的商业空间。 特色的商业水街,为周边居

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购物和休闲体验。

这里不仅有户外市集、特色餐饮,还有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传承活动,用丰富的内容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

为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公园周边

的高品质居住区与公园紧密相连,为居民提供了便捷

的休闲和运动空间。 第四代居住区的设计,充分利用

了公园的自然资源,旨在打造一个高端、宜居的生活

环境,从而显著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酒店则位

于公园西侧,酒店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公园的自然资

源,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客房和休闲设施,不仅提升了

酒店的吸引力,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

宁静的理想场所。

5. 2 师法自然,构建写意山水

本次园林设计项目秉承“掇山理水”的造园艺术

精髓,精心打造了和谐统一的山水空间。 项目以“一

河、双湖、堤坪”为自然框架,充分尊重自然,巧妙融合

传统与创新的设计理念。 为了确保上游行洪水体不

影响湖体水质,还设计了堤岛将河湖分流,并通过水

闸,进行水源的精细调配。 此外,根据场地的自然特

性,塑造了中国传统造园中“一池三山”的经典格局。

在主岛一侧,将挖湖之土堆筑成山,形成东高西低的

地形,稳重而敦厚。 山体之上,配以楼阁,构建了园内

的制高点,为游客提供了俯瞰整个园林的绝佳视角。

在水域设计上,采用大分小聚、曲折原则等经典手法,

将山围水绕的雅致风光巧妙地融入园内;结合水形设

计了湖、河、湾、塘、溪、涧、池等不同造型的水体空间,

展现了中式园林层级水景的韵味。 景观设计则融入

写意山水画的元素,将自然景观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

第30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高 屹·公园城市模式下的连江青塘湖公园景观规划策略探析 ·19·

相结合,创造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这种设计,不

仅提升了园林的美学价值,还增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体验,使园区也将成为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态美融合

的现代城市绿洲,为都市生活带来一抹清新的绿色,

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宁静的理想空间,如图 3

所示。

图 3 师法自然,构建写意山水

5. 3 承古续今,重塑城市风景

本项目致力于传承“温麻文化”,并通过五感体

验,全面展示其独特魅力。 设计融合山水画意与盛世

繁华记忆,同时整合生态修复、防洪排涝、休闲游憩和

文化活动等多重功能,其目标,是塑造一个尊重历史、

面向未来的城市绿洲,提供给民众生态友好、功能多

元的休闲空间。 公园是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也是生

态修复的典范,是城市生活和文化活动的聚集地。 希

望通过这种综合性设计,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

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使公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

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为城市增添独特魅力,如图 4

所示。

图 4 打造城市多元自然空间

5. 3. 1 功能合理布局

在公园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了“一心、两带、四片

区”的创新架构,旨在打造一个和谐共生的城市绿洲。

其核心理念,是将山河之水巧妙引入公园的核心区

域,通过精心设计的 3 个水闸进行调控,实现河湖分

离,创造出一片宽广且清澈的青塘湖,使水域面积达

到 7. 48 万 m

2

,成为公园的生态心脏。 “两带”设计,

包括环绕青塘湖的环湖居住带与内部的堤岛生态带,

它们共同构成了公园的生态与居住的双重边界。 这

样的设计,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与自然零距离接触

的居住环境,还体现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公园

城市理念。 公园被划分为四大特色区域,以满足不同

功能需求并展现公园的多样化魅力。 “同泽汇芳”沿

青塘湖依水而建,营造了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居住环

境,充分体现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公园城市理

念;“共聚芳华” 位于公园南侧,紧邻现有居住区,拥

有开阔的视野和通透的大草坪,将艺术与康体活动完

美融合;“湖居相印”则沿生态堤岛东侧展开,通过湿

地栈道、池杉林、观景平台和儿童乐园等特色景观节

点,为游客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享受宁静的理想场所;

“珍馐百味”位于生态堤岛内,通过商业水街的设计,

巧妙地融入新中式的商业建筑,通过二层平台的连

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与休闲综合体。 整体设

计通过合理有效的布局,不仅丰富了公园的功能,也

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使公园成为一个集生态、艺术、休

闲和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绿洲,为市民提供了一

个理想的休闲、娱乐和生活空间,如图 5 所示。

图 5 空间节点合理布局

第31页

·2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5. 3. 2 节点精心设计

在追求“一心向山水,绿坪呈画卷,灵水绕城趣,

八景展文脉” 的宏伟愿景下,尽心打造“ 青塘湖八

景”,旨在为市民提供一个理想的休闲、娱乐和生活空

间。 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生态融合的理念,更在细

节中彰显了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秋林蒲影” 以秋

叶植被和栈道,为游客和生物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珍馐百味” 和“古韵流芳” 结

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为市民提供文化与生活便利,通

过地下停车场解决出行停车问题,有效维护景观连续

性;“万芳环碧”通过仿唐建筑和文化元素,提升景观

感知;“艺海荟萃” 以艺术中心为核心,设置滨水设

施,丰富文化和亲子体验;“曲港汇芳”则采用下凹绿

地和雨水花园,实现雨洪管理与活动空间的融合;“湖

居相印”展示了非物质遗产,强化文化认同;“溪峰叠

翠”通过土方堆山和青塘阁,提供全景视角,增加景观

层次。 青塘湖八景则通过综合性设计手法,实现了景

观美学、功能、生态和文化等多方面目标的和谐统一,

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的城市景观,如图

6 所示。

图 6 公园城市的理论实践

5. 3. 3 文化巧妙融合

本公园的规划与上位规划紧密相连,以“连江非

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巧妙地划分为特色美食商业

区、温麻民俗体验区和文化休闲体验区三大主题区

域。 这些区域的设计,旨在通过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

的和谐融合,向世人展示连江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

特色美食商业区位于公园核心,汇聚连江传统美食,

如鱼丸、海蛎饼、肉燕等,辅以雕塑和光影,彰显饮食

文化的丰富性。 温麻民俗体验区以建筑和艺术手法,

呈现畲族文化、苎布技艺、道教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

产,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文化休闲体验区则提供静

谧环境,通过文化景墙和指示牌等,展示连江非物质

文化遗产,如铁机坪、泥橇赶海,同时为游客提供休闲

放松之地。 项目致力打造一个能够展示连江文化、促

进社区互动、提供休闲体验的公园,既是对连江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对现代城市公园设计思想的

一次创新实践。

6 结语

绿在心中·成带成网———这是公园城市生态绿

色空间的基本格局。 公园城市不仅要多建公园绿地,

而且应把公园作为城市的中心区来发展,将生态环境

和公共空间这两个公园城市的核心要素叠合在一起,

以产生 1 + 1 > 2 的最大化效应[3]

。 作为未来连江县

乃至更大区域的标志性景观,青塘湖象征着人与自然

和谐共存的理想图景,发挥着提升城市形象、增进居

民福祉的重要作用。 它将全力驱动城市进步,成为推

动连江县繁荣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引擎。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园”,已经远远超

出了传统公园绿地的范畴。 其作为城市片区的一个

有机组成部分,不应以红线为界,只研究红线范围内

的功能布局或生态问题,而应以整体思维研究以公园

为核心的片区发展问题,构建一个片区可持续发展的

系统[4]

。 随着青塘湖片区项目的深入实施,连江县的

城市面貌将得到显著提升。 作为连江县城市规划和

景观设计的新典范,青塘湖片区不仅显著改善了城市

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 片 来 源

图 1: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图 2 ~ 图 6:作者绘制。

参 考 文 献

[1] 陈强,李涛. 公园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改造[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

[2] 高学钦. 唐温麻县的治所和长溪县的置县时间[ J]. 宁德

师专学报,2009(4):73 - 77.

[3] 刘滨谊. 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 J]. 中国园林,

2018,34(10):10 - 15.

[4] 牟瑨森. 超越专业局限 引领片区发展———以成都三个

“公园城市”设计项目为例[M]. 风景园林师:中国风景

园林时代印记和精品实录,2022.

第32页

2024 年第 12 期

总第 31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2·2024

Vol·318

福州老城传统历史街区巷道景观营造研究

陈志良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3)

摘 要:福州老城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留存了数量极多宽窄各异风貌不一的坊巷街道。 为此,着重从空间格局、功能

利用、景观氛围、活化共享等方面,分析街巷景观营造与修复须遵循历史演变的织补修复、秉承原真性和人本主义、界

面一体化设计等策略。 街巷环境营造不仅要留有福州古城传统老街巷的历史风貌遗存,还从老旧杂乱到“坊巷经典、

风貌示范”的巨大蜕变,成为独特的地域风貌特色、古今经典融合的传统街巷片区。 因此,应恢复街巷的烟火气,活化

街区历史风貌区氛围,使福州老城传统历史街区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传统历史街区;街巷景观修复;空间织补修复;景观一体化;传统工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2 - 0021 - 05

Research 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Historical Street Alleys in Fuzhou Old Town

CHEN Zhiliang

(Fuzhou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 Ltd,Fuzhou 350003)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of Fuzhou?s ancient city are home to a multitude of lanes and alleys, each with its

own distinct width and architectural charm. This analysis emphasizes strategies for the landscape cre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se streets

and alleys, which must follow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with a focus on integrated restoration, preserving authenticity and human - centric design, and a holistic approach to interface design. The environmental creation of these streets and alleys not only retains the historical vestiges of Fuzhou?s old lanes but also marks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from a state of dilapidation to becoming exemplary models of \" classic

lanes and alleys, showcasing regional style. \" This evolution highlights a unique blend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sion of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elements within the traditional street and alley areas. Consequently, it is imperative to restore the vibrancy of these streets

and enliven the historical ambiance of the district, thereby breathing new life into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districts of Fuzhou?s old city.

Keywords:Traditional historical districts; Street and alley landscape restoration; Space patching and repair; Landscape integration;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作者简介:陈志良(1982. 1—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29705232@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06

0 引言

福州自西汉(公元前 202 年)建冶城始,已有 2200

多年建城史,城市核心区不断扩大,往南发展,历次城

池范围清晰可辨。 其历史上曾五次为都或行都,为古

都型历史文化名城(闽都)。 从西晋(公元 282 年)建子

城起,确立了以屏山为屏,城南于山、乌山两山为城市

门阙的城市总体格局,延续 2000 年多年,始终未变,并

不断臻于完善,于唐末(梁夹城)形成三山鼎立二塔对

峙、一轴贯穿其中的整体基本格局。 福州传统街巷的

发展与城市逐步扩建紧密相连,城市的扩张又以海退

城进的步骤一步步向南、向东拓展,形成福州古城“三

山鼎立,二塔对峙,一轴贯穿”的城市空间格局特色。

福州在 2200 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古代至近代,遗

存有丰富的传统坊街巷弄遗产。 其具有一定规模的历

史地段共有24 处,其中历史文化街区3 处、历史文化风

貌区(含历史文化名镇村)13 处、历史建筑群 8 处,如图

1 所示。 3 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主要的 7 处历史文化

风貌区均分布于城市历史中轴线或其两侧。 2006 年开

始,福州先后开展了三坊七巷、乌山、屏山、西湖、朱紫

坊、上下杭、鼓岭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及风貌区的保护

工作,从单个街区主街区保护逐步扩展到片区风貌特

区鱼骨状的街巷道弄的整治提升,已逐渐彰显出福州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个性特色。 本文拟通过其中主要

的几个街区风貌的项目建设案例展开,探索传统老街

巷的整治改造提升问题。

1 福州历史文化遗存中传统街巷的景观营造

要求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场所。 如果把城市视作一个

肌体,那么街巷无疑就是它的血脉,传统街巷形成的

巷道是城市慢道系统中的毛细血管、老城区历史风貌

遗存再现的载体,也是普通市民百姓家门口的步行空

间。 古今城市街道在功能上的差异是巨大的,随着科

技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出现,街巷的设计变

得越来越理性。 然而,街巷不仅是物质的载体,它还

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和舞台,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

第33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忆。 传统老街巷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名城整体格局完整性的重要构成。

传统老街巷的保护,对于福州名城的整体保护而

言,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城市双修工作的重要构成。 因

此,其保护和整治,对名城文化的展现,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 对现存历史巷弄,保护由排堵门罩、白墙、红

墙、青瓦木门和高低错落的曲线封火山墙组成的连续

韵律空间;保护“曲折有致、凹凸变化”的街巷走势和收

放空间,核心保护范围内街巷保持原有宽度与原有界

面建筑,同时,不应对核心保护范围内的街巷进行拓

宽;保持街巷空间界面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更新院落区

域,根据规划功能需要增加的巷道小弄,不宜宽于 3 m,

较宽的新弄宜增设券门,增加连贯性;整治不协调建筑

院落,修复原有庭院围墙,恢复巷道石板路面,保护和

传承原有巷道空间氛围与感受,丰富视觉内容,提高景

观质量;保留和整治现有的小型公共空间,公共休闲空

间多由街旁榕树等构筑而成;保护街旁榕树,配置与风

貌协调的小品,延续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三坊七巷、上下杭为代表的福州中轴线上成片

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散落于老城核心的诸多传统历

史街巷(图 1),见证了福州城市整体历史片段的演进

过程,是福州闽都文化传承地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总

体的格局核心起于晋,形成于唐五代,在明清时期达到

鼎盛状态。 其虽经过千余年的历史变迁沧桑变化,依

然完整保留了原有的里坊制格局。 对此,在力求保护

原真性及恢复烟火气的街巷氛围的同时,也顺应时代

的发展,对标当今社会需求和功能更新。 同时,作为新

时代传统城区城市绿道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

满足使用功能需求,配备一定的配套服务设施。

图 1 福州老城区传统街巷分布图

2 福州闽都传统街巷的景观塑造策略

城市的发展和街巷的格局的演变紧密相连,同时

也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特点。 掌握名城巷道的发展

演变规律,才能更好地对其改造,更新修复重塑。 要

修复更新改造消逝的街区传统肌理,以期重新焕发出

新的活力和生机,使巷道重拾错落纵横高墙环绕深幽

雅静的景观意境,恢复巷道本有的空间形态和浓郁的

生活气息。 街巷景观空间营造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公

园及街区整治工程,需要遵循一定总体技术框架。 首

先,应根据不同历史背景、风格制式以及风貌保护规

划等,做好片区大范围的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其次,从

空间尺度、风貌风格、功能属性等方面着手,力求实现

街巷的原真性,在还原的基础上,有机结合新时代新

需求,植入慢道功能、社区服务、文化展示等。 在实施

过程中,除按照“考古式”的工程施工手法外,还需严

格执行还原营造工艺法式,不做假、空、糊等表面样

式;绿化配置应能紧贴景观氛围主体,呼应总体 [1]

2. 1 遵循历史演变的街巷网络织补策略

街巷整治与保护策略,应考虑总体风貌的控制,

遵循片区的风貌特征,从历史演变、历史地位、整体结

构、层级关系、所处区位等方面综合考虑。 目前福州

老城街巷主要历史演变的重要载体主要体现在鼓台

两片区,鼓楼片区的街巷始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总体

布局脉络清晰完整。 其中,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里坊

制为最,规整严谨又强调礼制,官宦和普通百姓之间

有着鲜明的等级划分。 鼓楼片区街巷南北格局也随

城市进程布局差异明显,北部为官宦衙署礼制森严之

所,建筑多坐北朝南,街巷亦多是南北朝向,狭小曲

折。 南部则多宋至清的军营驻扎演习操练之所,街巷

密度自然稀疏,且整体布局凌乱而无规矩。 台江片区

的街巷格局多以宋制之后的形式,更是典型的水退城

进历史演变进程的展现。 总体上,以上下杭街区为主

的街巷属于街市商贸风貌,街巷布局更加自由随性,

以上杭路、下杭路等东西向道路与中亭街、隆平路等

南北向道路构成的长格栅骨架形态,因闽江商贸船运

码头水系水运的兴起,街巷多与三捷河等水系并行延

展,形成特有的水巷特征。 传统街巷巷道景观塑造,

既要体现本身特性及个性特征,还要强化总体街巷网

络的整体价值,服从片区风貌的把控要求(图 2)。 福

州传统街巷多成鱼骨状分布,不仅要强化主干传统中

轴线,更需对支巷里弄等不同层级的街巷结构恢复重

塑,以此达到街巷网络化结构的重塑[2]

第34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陈志良·福州老城传统历史街区巷道景观营造研究 ·23·

图 2 中山路传统街巷的整治提升

“织补”是在整体基础上的小规模、渐进式的历

史城区复兴策略。 用适应历史街区的各自特点和个

性、结合所处地段历史文化环境基础上不间断的、小

规模更新与改造,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城区的历史人

文环境,和整体片区风貌特色与肌理。 各片区传统老

街巷在保护整治时,应首要保护片区的整体格局,注

重保护和修复片区历史的空间肌理,恢复并优化街巷

的空间尺度与历史氛围。 街巷保护修复应注重与外

部城市元素的串联,使巷道能够真正起到联系城市设

施和各类城市空间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街巷肌理的

修补和空间形态的重塑,修复已遭破坏的坊巷景观,

进而构建起片区街巷的网络骨架,梳理重建等级分明

并有着精密脉络的慢行系统,串联起城市不同历史文

化街区、风貌区、各城市要素及活力点[2]

2. 2 秉承原真性的巷道景观塑造策略

(1) 契合慢行功能的巷道

传统街巷承袭于古代小型车马及步行的通行功

能而成,宽度大多在 3 m ~ 7 m 之间,巷道密度大。 而

现代的慢行系统亦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追求通达性

和连接属性,从中可以得到天然的契合点。 街巷空间

及巷道可以成为城市慢行系统中的毛细血管,街巷空

间是驿站,巷道是连接串联的线,小而精且密。 街巷

道空间的充分挖掘利用,形成区域的慢行微循环系

统,并依附在大慢行轴线周边的无数个闭合的小环,

叠加和延展了慢行网络,是慢行系统在点线面三个层

面上的优良载体。 同时,街巷也可在慢行系统网络规

划,植入设施设备,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2) 一街一特色的独特性塑造

传统街巷,因其历史沿革、人文文化、地域风貌、民

俗传承、城市肌理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各具特色,风貌

各异。 结合人文历史文化典故,甚至是民俗约定、传

说、神话等,充分挖掘其人文内涵的固有特色,保护街

巷一切有价值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风貌的要素,并通

过设计手法的梳理整理强化,形成街巷其自身特有的

风貌特征(图 3)。 当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趋于雷同,

可识别性越来越差,而城市中传统的街巷,则传承了一

定的地域风貌,其具代表性的独特景观和建筑风格,能

够成为城市历史和未来发展的结合点。 建筑立面整治

能够反映一定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拟采用保护

与修缮的方式,保持建筑原有的形制、结构、材料、工艺,

针对受损部分,分析原因及危害,设计更恰当的修缮方

法,是实现风貌协调和延续使用的最佳途径。 针对部分

型制混杂,色彩艳丽的商业建筑主要采取立面构成要素

改造,提取传统建筑中代表性元素进行更新设计,保持沿

街界面连续性,统一建筑色彩,不施灰塑和彩绘,突出材

质的视觉效果,力求与整体风貌一脉相承。

图 3 保留原真性的坊巷氛围营造

(3)街巷尺度及空间形态营造

福州的传统街巷形成于封建时代的大背景,同样

受传统封建礼制影响。 古时建城一般先筑城墙,再修

宫殿署衙,而后才考虑居民住宅规划等,为先外而内

的筑造秩序。 在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井田制的观念也

影响深远,方位朝向秩序是其考虑的主要依据。 因

此,巷道尺度普遍较窄(2 m ~ 7 m 宽),宽的诸如中山

巷、大根巷等,宽度均在 7 m 左右,兼具车行市政道路

功能。 最窄的巷有三坊七巷的早题巷、闽山巷等,只

有 1. 5 m 左右的宽度,且两侧高墙耸立,只容双人并

肩而行。 其另一特点,是街巷的等级森严,主干脉络

清晰明确,造就鱼骨状(或枝干状) 大小宽窄层级分

明的巷道。 以三坊七巷为例,坊巷总体格局呈鱼骨

状,完整保留自唐五代以来的的里坊制格局,以南后

街为主轴,东七巷西三坊,在近 40 hm

2 范围内分布数

十条大大小小宽窄不一的小巷里弄,婉转曲折,巷道

交叉纵横,在碧波连绵的马鞍墙中星陈棋布,层级森

严明晰,宽窄阶层分明。 而东西两侧的坊巷则明显呈

第35页

·2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窄巷高墙的空间格局,并依照坊和巷的不同等级要求

逐渐边窄且高,到了低一级的如闽山巷只剩下约 1. 5 m

宽度,仅能 2 人左右并排行进,如图 4 所示。

图 4 不同宽度的坊巷空间尺度(D/ H)对比图

街巷的空间形态,也随城市历史演变和生活方式

改变而相应变化,呈现由面到线至点的变化模式。 唐

五代时期,福州城内主要以王宫官署建筑为主,街巷

空间受筑城秩序影响外,社会礼制也使其注重以内院

空间为核心的格局,追求以家族精神核心的内向型为

引导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讲究“内外有别”。 所以,这

一时期的街巷空间普遍高墙垒筑,这种典型面状的里

坊制巷道窄而深远。 至宋时期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发

展和商品商业观念的增强,传统的街市模式开始出现,

人们对外需求越来越强,这一时期的街巷布局开始由

面向线的模式发展,带状的坊巷制街市空间开始出现,

巷道的两侧不再是高耸的山墙,夜市店面逐步兴起。

到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愈加繁荣,坊巷空间更加丰富,

在带状街巷的两侧内凹,形成可供停留的休息休闲空

间。 点状的折线空间及二层廊道空间的出现,使得坊

巷空间格局更加多样,街巷面貌不再平直,而是愈加热

闹繁华。

巷道空间尺度比 D/ H(D 为巷道宽度 H 两侧建

筑高度)的比值在 1 ~ 1. 2 时,空间感受最为舒适,能

设置可供居民百姓交流休闲的公共空间,视野宽敞步

行界面较为舒适。 比值在 0. 6 ~ 1 时,强化通行功能

的意愿明显,普通次等级巷道空间比例。 当比值在

0. 2 ~ 0. 5 时,则巷道压抑,压迫性强,一般为支巷或

独立单位间高隔墙围合的小巷空间。 依据街巷空间

的自然进退关系,巧妙利用边角地设置花池或景观小

品,营造出不同尺度的空间场所。 梳理街巷空间,利

用建筑退距布置空间节点、增加便民设施,丰富街巷

空间的层次性。 对于街巷界面的设计,应结合现有状

态,利用类型学原理,归纳梳理良好的街巷形态与虚

实关系,可采用实墙加漏窗及各类院门或通透栏杆加

绿植等方式,再塑各片区、各历史地段应有的界面虚

实比例关系。

(4)人本主义结合社区功能重塑的街巷景观

街巷的更新重塑的一大任务,是如何恢复其生活

气息(老街巷的烟火气),重新激发活力。 在保留现

有功能空间和已有的文化遗存,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元

素,植入文化休闲空间外,还可引入一定的城市功能

空间,创造集生活、休闲、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的巷弄

社区,展现街巷特色历史与文化内涵。 对街巷的界面

重新组合塑造,注重历史资源的保存和延续,保持街

巷年代多样性,采用传统元素对沿街面进行设计,创

造连续、多样并具有历史底蕴的建筑界面。 结合街巷

空间的特性,积极谋划少儿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

居民议事厅、综合办事厅、社区信息平台等便民为民

利民的公共服务设施,让群众参与建设、管理、使用全

过程,丰富活化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功能利用( 图

5),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植入市民百姓迫切需求的

功能属性,在保护整体景观风貌的同时,追求共谋共

建共享的建设策略,并邀请周边居民、普通市民、游客

等一同参与项目建设[3]

图 5 中山路历史街区的居民议事厅

2. 3 强调要素一体化的设施建设策略

福州街巷风貌特征以明清传统风貌为主,主要特

征为粉墙、木构、青砖的各类组合形式,部分段落有石

材、红砖等材质穿插。 应通过保护与整治,传承与凸显

鼓楼片区的闽都传统街巷风貌。 上下杭等则以近现代

中西交融的街巷风貌为主,街巷风貌主要特征为青红

砖的各类组合形式,并穿插有传统木构、粉墙与石材等

材质;应通过保护与整治,传承与凸显台江片区中西交

融的整体街巷风貌。 烟台山片区以近现代中西混搭的

街巷风貌为主,街巷风貌主要特征为红砖为主的建筑

形式,部分段落有石材、青砖、传统木构等材质穿插,传

承与凸显近现代中西混搭的整体街巷风貌[4]

(1)店招广告:与街道风格协调统一,局部可鼓

励个性化设计,避免千篇一律。 在设计店招店牌时,

应根据街巷特性,设计适宜的造型,并注重色彩,选用

第36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陈志良·福州老城传统历史街区巷道景观营造研究 ·25·

适宜材质制作,以便与整体景观协调统一,且形成区

域个性特色的效果。

(2)灯具选型:形式应契合该片区的风貌特色,

从细节处强化地域文化和整体氛围,材质以古铜色外

露为主。

(3)标识标牌:与片区风貌定位协调,设置时应

以指引明确为基本要求。 可在大片区范围内形成统

一外观,各点具自有特色的局部元素装饰做法。

(4)亭廊构筑:以传统木构构筑为主,采用木本

色瓦屋面等传统工艺。

(5)其他设施:街道设施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和传

统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从细节处优化提升整体氛围,

如窑井盖、垃圾箱、盲道系统、岗亭、环卫工人休息室、

挡车柱、栏杆扶手、铁篦子、自行车停靠点、坐凳座椅、

电箱等。

2. 4 满足传统氛围要求的工程实施策略

传统街巷现场工程营建区别于普通的市政工程

施工,对材料和工艺有着特殊的要求。 传统历史街巷

整治以福州传统条板石为主,并可结合青砖、小块石

等形成多样变化,以营造街巷的整体性与情趣性相结

合的氛围;休憩场所营造结合巷弄空间节点设置座

椅、花池、矮墙等,并适当增设各种便民城市家具设

施,营造舒适宜人、功能完善的场所空间;建筑立面主

要针对 3 m 线以下为主要整治范围,主要在色彩和材

质上强调协调感,店招及广告注重与整体景观取得协

调统一,并形成区域个性特色的效果。 常见的是墙裙

及矮墙花砌做法,五面斩凿的条石板,三合土夯打和

灰瓦竖铺地面,街巷空间景观营建中,对电气设备等

附属设施的隐藏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电力管线明

装是一个较大的矛盾点,在木结构中的走线多采用立

柱中刻槽暗藏。 排水设计多结合海绵做法,采用自渗

的基础垫层。

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史料收集、实地调

研、总结归纳,一巷一策有针对性对各私家园林、公共

空间景观、护城河沿岸提出保护修复办法。 坊巷及街

巷设计围绕原状留存遗迹展开,坚持“考古式” 现场

作业的设计手法,遵循传统工艺技法,力求恢复原貌

修旧如旧。 街巷内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居民相识与交

往的物质载体 ,也是多元历史文化展示区。 以大根

路中段围墙为例,此段围墙较长,考虑到会造成街景

的单调行人的视觉疲劳,在改造中有意融入风格各异

的文化设计元素,譬如在围墙的部分节点几段凹入的

旧砖砌筑的景墙,既修复原有传统墙体形态,又新增

瓦花、竹节窗等镂空元素,加强空间渗透性,使空间比

例更为开阔,缓解了围墙过长带来的视觉疲劳。 节点

处设置浮雕景墙,选用历史上大根社区居民生活、八

旗军营生活等有历史沉淀感的场景,加深城市居民对

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5]

2. 5 彰显地域传统文化历史街区风貌的绿化配置

坊巷中绿化设计,从文化、艺术、传承、建筑格局、

院落制式、历史典故等层面展开研究、挖掘、梳理院落

植被景观,以恢复福州传统园林的植物造景意境为主

要目的,挖掘特有的名人轶事,如三坊七巷梅筛月影、

胸长丘壑、紫藤书院、二梅书屋等。 树种选择上,主要

为福州本地常用的土生树种,榕树、朴树、香樟是常用

的遮阴大乔木,另有流苏、萍蔢、桑树、凤眼果等中层

常绿乔木,以及福建山樱花、紫薇、桂花等中层小乔。

由于坊巷普遍较窄,大乔木运输难度较大,因此多采

用瘦高型小胸径的乔木拼丛种植,以求快速形成效

果。 在窄巷种植条件较差或地下管网复杂的情况下,

也可在院墙内部种植大冠幅乔木,在院外形成绿荫的

种植效果。 如宫巷的原花巷幼儿园内的大樟树,文儒

坊的墙壁榕等。 此外,利用高院墙等形成藤本植物的

垂直绿化,亦能达到较好效果。

3 结语

传统街巷的改造提升,秉承考古式的设计工作方

法,通过实地勘测、文献查阅、后人回忆和结合历史街

区修复保护过程中的古典园林修缮工程,整理和汇编

了古典园林的测绘及设计资料,探讨总结了福州古典

园林造园艺术方面的特色,展现和挖掘福州(闽都)

古典造园艺术的理论,以充实我国传统造园方面的理

论与实践。 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 的原则和“镶牙

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 的步骤,组织

实施整个保护修复工程,做到修旧如旧,最大程度还

原原有的样貌,恢复富于闽都传统园林风格的老街巷

本来形态,并展示在公众面前。

参 考 文 献

[1] 严龙华. 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化特色创造

[J]. 城乡建设,2016(10):50 - 53.

[2] 蔡资潇. 浅析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三

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23(2):

235 - 237.

[3] 陈沐歌. 永泰县登高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策

略研究[J]. 福建建材,2023(2): 47 - 50.

[4] 陆烨. 历史景观视角下的福州冶山传统街巷保护与更新

[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6): 78 - 84.

[5] 严龙华. 历史城区传统街巷保护整治之福州设计实践研

究[J]. 中国名城,2019(10):72 - 80.

第37页

2024 年第 12 期

总第 31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2·2024

Vol·318

新浦中学校园创新空间的探索与实践

王连辉

(厦门东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出现了学校用地面积减少、教育资源不足等现象。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集约创新校园空间,尤为重要。 校园创新空间设计不仅可以改善学校日益紧张的土地、空间问题,

最重要的是可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营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学校特色空间,为校园文化乃至城市建设锦上添花。 为

此,以新浦中学为例,详细分析探讨项目的背景与概况、创新空间设计理念、以及在总平布局、建筑功能单元、庭院空间

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创新策略实践探索,旨在为中小学校园设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 新浦中学;创新空间;功能单元;庭院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2 - 0026 - 05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ve Space in Xinpu Middle School Campus

WANG Lianhui

(Xiamen Dongxiang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Xiamen 361000)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phenomena such as

reduced school land area and insufficie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ve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How to intensively innovate campus space

with existing resourc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design of innovative campus space can not only alleviate the increasingly tight land

and space issues in schools, but, most importantly, adapt to new teaching concepts and create school characteristic spaces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 adding luster to campus culture and even urban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aking Xinpu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ducts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roject?s background and overview, innovative space design concepts, as well as innovative strategy practices in aspects such as the overall layout, building functional units, and courtyard spaces, aiming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ampuses.

Keywords:Xinpu xiddle school; Innovative space; Functional units; Courtyard space

作者简介:王连辉(1978. 02—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19366472@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10

0 引言

随着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的颁

布,中小学校教育逐步向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推进,素质教育开始全面展开。 面临当代教育新的发

展趋势,校园设计必将响应教育理念的发展,而新的

教育理念对校园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空间

的创新设计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将校园规划理念与教育理念相结合,

并将其融入到校园创新空间设计之中,要体现出学校

的办学理念和人文情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能够

进行沟通的重要平台,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能为学生们提供情感交流的场所,成为教育的象征。

其次,校园创新空间设计的核心理念,在于打破

传统教育空间的局限,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和

课本,学习空间也不再局限于四壁之内。 因此,应创

造一种更加开放、灵活、多元的学习环境,注重空间的

动态性和互动性,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

使建筑空间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和想象力。

1 校园创新空间的思考

现代校园应该让有限的空间焕发出更大的教育力

量,校园空间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延展,空间

本身可以成为“第三位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合作、创

造。 基于适合师生需求的原则,让环境融入教育,以活

跃的空间文化布局诠释“空间即教育”的深刻内涵,对

空间功能进行再造和巧妙运营,让空间最大限度地满

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学校通过各种资源的

重组,建立新型的互动教育关系,变他人模式为使用者

模式,让有道德的学习和成长处处发生[1]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段美好且重要的时光。 这段

时光大部分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校园空间文化对青少

年的人格和心理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随着教

育理念不断更新,中小学校的学习和交流空间也逐步

突破传统,呈现不同的特性。

1. 1 教学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元化

当前,学校的教学空间趋于灵活性和多元化,以

适应不同的教学方式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变化。 教

学空间向多用途、多元化发展,交往空间与教学空间

第38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王连辉·新浦中学校园创新空间的探索与实践 ·27·

将不再界限分明,而是相互渗透融合。 因此,传统的

教学空间除教学之外,也赋予生活、休憩、活动等其它

功能;传统的交往空间也将会兼具教学的功能,成为

趣味教学的场所。 教学和交往空间界限的模糊或变

化性,对空间布局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

此,在中小学空间的形态及布局上,应打破传统,采取

灵活多元的设计策略。

1. 2 空间形态的多层次与多样性

素质教育的开展,使教学更趋于多学科交叉与交

流,教学方式和课余交往活动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

势,传统的单一化空间形态已无法满足未来的教学与

交往活动需要。 因此,在设计上要考虑空间形态的多

层次和多样性,根据学校教学性质的不同,设置各种

大小不同的教室,便于合班教学和开展各类教学活

动。 适应不同年龄学生身心上的差异,需给予不同形

态的空间规划,以符合不同的教学和交往需求。

1. 3 空间环境的连续性与开放性

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要求校舍空间环境具有开放

性,首先是教学空间的开放性,使教室内与外、走廊与

走廊、走廊和交往空间、班级之间形成连续的开放性空

间,以扩大班级和年段之间的交流;其次是校园环境空

间的开放性,庭院与架空空间、连廊和文化角、植物园

等成为连续、多样的扩散型空间,以满足学生主动性探

索、交流、活动的需要,促进身心愉悦和成长;三是学校

文化设施的开放性,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以及各类活

动室、通用教室等,也应成为校园的开放空间,学生在

这里进行信息收集、举办各类活动和动手操作等。

2 项目概况与背景

新浦中学位于翔安新城片区的浦边社区,地处石

厝路南侧,后浦路东侧和翔安东路西侧,地理位置优

越,交通便捷。 地块北侧、南侧、东侧为二类居住用

地;西侧为教育科研用地(小学),即新浦小学。 项目

规划用地面积为 19 520. 76 m

2

,规划建设一所具备现

代化教育设施的 24 班初级中学。 本次设计总建筑面

积 29 600 m

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21 600 m

2

(含架空

层 6000 m

2

),地下建筑面积 8000 m

2

。 建设内容包括

教学楼、综合楼、食堂、体育馆、室外运动场及地下停

车库等。

设计团队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

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理念,提出了创新空间设计的理

念,旨在打造一所既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又具有独特魅

力的学校。 总体设计将使校园各层级的场所向多元

性、多样化发展,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学习和交往场

所,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提

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如图 1 ~ 图 2 所示。

图 1 规划总平面图

图 2 鸟瞰图

3 总平布局的创新策略

项目在总体布局中,将创新理念贯彻始终,力争

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校园氛围,设计出让师生喜欢

和热爱的校园,凸显校园的独特性和标志性。

3. 1 布局结构紧凑高效

校园三面临路,西侧与新浦小学相邻,根据学校

建筑在使用功能的差异、静与闹、公共与秘密的分区,

将校园分为教学区与体育活动区两个大功能区间。

校园主次入口分别设在校园南北两侧,主次入口南北

相通,中间是校园的核心景观区,这里也是一条隐形

的消防车道。 其为校园安全提供了保障,并将校园分

为教学区与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布置在校园西侧,与新浦小学的运动

区相邻布置,方便两校联系,便于中小学生相互交流。

教学区设在东北侧,与运动区架空抬高运动场通过多

个连廊连接,从运动区到教学区无论从地面还是从空

中,都有高效紧密的联系。 处在运动区与教学区之间

的核心景观区布置有地面绿化广场和活动广场,并形

成多个趣味空间,给孩子们的交流提供场所。

校园人行主入口设置在南侧,并设置入口集散区

域,避免上下学接送车辆影响城市的交通。

第39页

·2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核心景观区以西为校园运动场,临近城市主干

道,有效降低了城市噪音;核心景观区于东校园最安

静的地方布置了教学区,核心景观区贯穿校园南北,

形成景观轴线,建筑与景观轴两者一虚一实,构成了

校园的主体骨架。

3. 2 教学单元组团式布局

教学区采用围合错落组团式模块化布局,区别传

统的“一” 字型兵营式布局,并将不同功能区域划分

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组团。 这种布局方式,既有利于

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独立管理,又便于学生日常活动。

同时,组团之间的开放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

交和休闲场所,增强了校园空间的活力,如图 3 所示。

图 3 组团式布局示意图

4 建筑功能的创新空间策略

在建筑设计中,力争突显建筑创新性。 学校教育

环境除了应充满书香气息外,还应结合现代教育特

征,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应突破传统学校空间

组合方式,尽量突显学校自身教育特色。 设计充分应

适应新的教学创新空间的思考,体现教学空间的灵活

性和多样性,空间形态的多层次和多样性。

4. 1 自然生长的教学群落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群,就是单元重复与组合的最显著

实例。 其最小的单元空间以“间”为单位,即一间房子,

再由这样的若干间房子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围合

而成一个四合院空间,从而形成了自然性空间与功能

性空间交错结合的空间形态。 这种组合模式具有相当

的灵活性,可适用于多种用途的建筑群,同时与自然空

间完美地交融,不分彼此,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

在教学建筑的设计中,以教室为一个基本单元,利

用教室、走廊和多用途的交流空间,组合成一个教学单

元,再把各个教学单元、多用途空间以及自然元素进行

不同的重复与组合。 各功能单元向心布置,有机错动,

结合底层架空、中心庭院、户外场地等多种要素,创造

出自然生长的教学群落空间,也凸显教学空间的灵活

性与多样性。 这种围合式教学群落空间,错落的功能

单元、局部架空形成的空中活动平台,为每层学生提供

了宝贵的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和交流场所,激发孩子们

互动玩耍、学习交流的热情,如图 4 ~ 图 6 所示。

图 4 教学组团空间示意图

图 5 局部平面图

图 6 局部鸟瞰图

第40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王连辉·新浦中学校园创新空间的探索与实践 ·29·

4. 2 交通空间向场所转化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更注重多学

科交叉与交流。 因此,交流空间的设计,可以为师生

之间、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提供必要的场所。 而交

通空间则在本次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不再仅

仅是通行的通道,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

走廊、楼梯等交通空间被设计成开放式的交流场所,

将教室外的走道局部放大,营造出多变的场所,形成

多维垂直交通体系。 大尺度的二层通道空间以及架

空平台、共享中庭、建筑局部底层架空,交往空间与

交通空间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充分体现空间形态的

多层次与多样性,为师生提供了层次丰富的空间交

往系统,也为学生提供了富有趣味性的活动空间,如

图 7 所示。

图 7 室外交通空间效果图

4. 3 运动与功能空间的竖向整合

将大空间功能进行垂直叠加,运动场抬升到 10 m

高度,操场下方是学生食堂、报告厅、合班教室以及架

空层、篮球场、羽毛球场的运动区,解决了高容积率校

园中大空间功能的布置,塑造出积极的城市界面。 运

动场抬高设计是本项目的一大亮点,通过将运动场抬

高,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开

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活动空间。 同时,运动场抬高后

的边缘区域被设计成台阶式看台,为学生观看比赛和

表演提供了良好的观赛环境,再次体现空间形态的多

层次与多样性。 运动场与教学楼之间采用连廊和大

台阶连接,也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通行方式,如图 8

所示。

图 8 架空运动场效果图

4. 4 下沉庭院促进学生接送空间的创新

下沉庭院也为空间形态的多层次与多样性提供

了保证。 随着社会拥有的车辆越来越多,家长接送学

生时,对校园地下停车库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设计通

过合理的机动车流线、学生等候空间、下沉式庭院等,

解决家长接送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使接送学生不再顶

风冒雨,也不会再给学校周边的道路带来朝夕拥堵。

学生通过地面庭院空间的大台阶或其它楼、电梯,

可到达地下室的接送等候区,这里设置的下沉庭院为

地下室带来了自然通风和采光,等候区为同学们提供

了一个温馨的等候空间。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学习交

流、安心等候家长的到来。 家长车辆通过校园外的车库

入口进入地下车库后,或停车或到达接送平台接到孩子。

接送区域采用“即停即走”的方式,接到孩子的家长统一

从位于校园外的车库出口驶离,使人车流线完全分离,如

图9 所示。

图 9 下沉庭院效果图

5 景观空间的创新策略

5. 1 校园景观的教育属性

校园景观的第一属性,是作为“教育的场所” 影

响师生,这也建构了校园景观有别于其他类型景观的

独特性。 优美、个性的校园景观环境,作为学生学习、

交流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行

为和思想观念,而且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以其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项目设计力争做到校园景观与建筑空间深度结合,

各景观庭院、景观平台穿插其中,赋予校园丰富的室外空

间。 设计中,连廊将各栋建筑连接为整体,并把各个院落

串联成室外步行系统,使不同空间形式的互动、多变的空

间体系、展廊与雕塑散布其间,体现出学校对人文精神的

追求,和对场所教育的注重意向。

5. 2 多维立体的庭院景观空间

校园庭院不是独立存在的单元,而是整个校园景

观的一部分。 本项目从入口庭院到校园核心景观区

庭院,再到教学组团庭院,各尺度庭院层层递进,通过

三个差异化庭院空间在不同维度的延伸叠加、交互渗

透,结合建筑底部架空、景观绿化、廊桥平台,构建了

第41页

·3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立体、流动、通透的公共空间系统,营造出生动、开放

的校园庭院内外界面。 首层的庭院景观、二层的景观

平台及以上各层廊道、屋面绿化,这些横向、立体的景

观设计,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层次感和流动感。 多维度

的庭院为校园带来了绿意、阳光和生机,使内部庭院

空间充满活力,体现了校园空间环境的连续性与开放

性。 丰富而有趣的空间不仅能产生更多视线交流,拉

近人与人的距离,也能鼓励师生交流、激发创意。

5. 3 连廊在景观空间的积极作用

“廊”是联系建筑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

连廊,也是室内和户外的延伸区。 其方便了建筑体块

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空间的连续性。 设计将连廊作为

庭院景观的一部分,发挥其在景观空间的引领作用,

借鉴古典园林的组织方式,以曲折的连廊,在建筑中

构筑了空间活力核。 四通八达的连廊穿插在建筑中,

既是空中通行廊道,又是孩子们追逐嬉戏的场所。

6 现代建筑语言的运用

6. 1 整体的风格协调

校园整体风格通过现代元素的延伸、拓展,构成

了一幅有韵律、有层次的现代典雅的建筑组群。 设计

用独特的建筑符号贯穿建筑始终,使单体建筑间彼此

相互呼应,构成建筑群组的整体感,以使建筑形成蓬

勃生命力和鲜明的个性。 建筑外墙和外廊线条的弧

与直、格栅的虚与实的运用,使建筑刚柔并济、温暖亲

切,延展且有韵律感的格栅,在走廊形成浪漫的光影

变化,不仅使整个建筑群具有轻盈、流动的现代感,也

为孩子们交流提供精神场所。

6. 2 色彩的明亮搭配

建筑色彩结合闽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的特性,整体

校园建筑以白色为基底,局部点缀橙色,浅颜色配以

部分鲜艳颜色,可以活跃校园气氛,加之连续延展的

格栅营造出明显的光影效果,营造了欢快的校园氛

围。 白色基底的清新素雅,明亮欢快的色彩搭配,以

及红色塑胶步道和天蓝色的塑胶跑道,使校园整体风

格清新、明朗、大气。 整个校园在园林绿化的掩映下,

欢快跃动,充满了无限生机。

6. 3 山墙的空间语言

山墙面作为建筑的标识,创造着区域的归属感。

从面到体,山墙并不是一片墙,而是加厚的有空间的

界面(thickened surface)

[4]

。 设计打破传统山墙的呆

板与单调,使山墙成为整个造型的有机体,将格栅和

跳跃的暖色延续到山墙。 利用山墙遮光而不必开大

窗的优势,以及山墙楼梯的设置,形成山墙的虚与实、

垂直交错暖色楼梯的色彩对比。 这些富于变化的设

计方式,使每一片山墙面都具有了生命力。 山墙不仅

是建筑的围合界面,更是空间界面,进而成为室内空

间向外部的延续,如图 10 ~ 图 11 所示。

图 10 沿街效果图

图 11 沿主入口效果图

7 结语

新浦中学的设计实践,力图展示创新空间设计在

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设计传承历

史、立足当代、放眼百年,以其紧凑高效的经典布局、

灵动而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组团设计,为学生们提供了

一个不仅仅是读书的校园,还是一个能够与志同道合

的伙伴共同成长的校园,更是一个能激发学生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以社会进步为己任的校园。 未来,随着

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中小学校园

设计将继续朝着更加开放、灵活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空间设计理念在中小学建筑

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为孩子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学习

和成长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李文华,李洁. 学校空间:学生成长中的“第三位老师”

[J]. 中国德育,2019(11):64 - 67.

[2] 林嵘,张会明. 探究建筑空间组织方式 - 论单元空间的

重复与组合[J]. 建筑学报,2004(6):35 - 37.

[3] 郑少鹏,何镜堂,丁洁. 基于“环境育人” 理念的校园景

观设计思考[J]. 风景园林,2018,25(3):59 - 64.

[4] 斯坦·艾伦. 点 + 线[M]. 任浩,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007:103 - 104.

第42页

2024 年第 12 期

总第 31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2·2024

Vol·318

既有砖砌体面层加固技术应用研究

金 捷

(福建省建筑工程技术中心 福建福州 350100)

摘 要:大量既有砌体建筑应用砖砌体面层采用加固技术抗震防灾,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为推进新材料、新技术加

固砖砌体面层在城乡建筑中的应用,分析梳理几种常见和新发展的砌体结构加固技术;对既有砌体结构加固研究成果进

行归纳、总结和评析,指出其在理论、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不足,为后续研究和抗震加固应用提供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 砌体结构;高性能材料;抗震加固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2 - 0031 - 0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Brick Masonry Surface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JIN Jie

(Fuji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Fuzhou 350100)

Abstract:It is one of the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s to apply brick masonry surface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to seismic disaster prevention

in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masonry building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aterials and new technologies to strengthen the

surface layer of brick masonry in urban and rural buildings, several common and newly developed masonry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technologies are analyzed and sorted 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existing masonry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are summarized,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and their shortcomings in theory,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re pointed out, which provides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and seismic reinforcement application.

Keywords:Masonry structure; High performance material; Seismic reinforcement method

基金项目:福建省建设科技开发研究项目(2023 - B - 07;2023 - K - 47;

2022 - K - 118)。

作者简介:金捷(1985—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31276306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17

0 引言

随着国家防灾减灾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和农村房

屋的防灾减灾水平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其对既有建筑

抗震能力的提升,将是一段时间内重要的社会性工

作。 砖砌体结构作为建筑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其抗

震性能较差,受到较大地震作用时,可能会产生严重

破坏甚至倒塌。 2021 年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抗

震管理条例》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

强对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提高农村建设工

程抗震性能。

国内外对于砌体结构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钢

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法、

外包型钢加固法、外加预应力撑杆加固法、粘贴纤维

复合材加固法、增设砌体扶壁柱加固法、屈曲约束支

撑(BRB)、VFD 黏滞阻尼器等[1]

。 近年来,随着研究

的深入,砌体加固技术向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的

方向发展。 本文将主要分析砖砌体结构面层加固方

法,指出传统加固方式的不足,总结近年来不断发展

的砌体加固先进技术和工程应用实例,以供工程技术

人员参考。

1 常用面层加固方法

国内外对于砌体结构常用的面层加固方法众多,

技术成熟,方式各异。 以下着重分析梳理三种常用的

面层加固方法。

1. 1 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简称“夹板墙”),是研究

较早的一种面层加固技术,是在被加固砖墙的一侧或

两侧浇筑或喷射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墙[5]

,已大量

应用于国内外加固工程,加固示意如图 1 所示。 这种

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操作简单,且对原结构承载

力有较大提高。 其缺点是需现场安装模板,湿作业时

间长,对建筑物使用者的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的净面积。

第43页

·3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a)墙双面加固 (b)墙单面加固 (c)墙砖柱加固

图 1 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示意图

早期的研究,验证了混凝土板墙加固对砖砌体墙

片具有增强抗剪承载力作用。 付洁[2] 研究了自密实

钢筋混凝土加固砖砌体墙的抗剪性能。 试验表明,墙

体的抗剪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在墙体加固后,都有显

著的提高。 黄世敏等[3] 研究钢筋混凝土面层对砖墙

的加固效果,并与混凝土剪力墙进行对比。 结果表

明,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效果显著,并且发现双面厚

60 mm 混凝土板墙加固效果与 120 mm 厚混凝土剪力

墙相当。 张富文[4] 则对开洞砖墙采用钢筋混凝土单

面加固后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发现,钢筋混凝土单

面加固,也可以有效提升开洞砖墙的抗震性能。

1. 2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

钢筋网水泥砂浆是一种常用的砖砌体抗震加固方

法,它指将砖墙表面剔去抹灰层后,墙体两面设置 6 mm

或8 mm 的钢筋网,然后压抹25 mm ~30 mm 厚度的水泥

砂浆面层,以提高墙体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加固示

意如图2 所示。 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震损结构和一般结

构的抗震加固中,主要适用于原砂浆强度不低于 M2. 5

的砖墙、砖柱承载力不足时[5]

。 其主要优点是技术成熟,

耐久性好,适应性强;缺点是需要分层抹灰,施工工艺较

为复杂,且现场湿作业时间长,施工速度慢。

(a)平面

(a)立面和剖面

图 2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技术示意图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朱伯龙[6]

、楼永林[7] 分别

对普通砖墙和低强度砂浆,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进行

加固后砖墙的抗震能力对比试验研究。 钢筋网水泥

砂浆对砖墙进行抗震加固已被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

固技术规程》(JGJ 116—1998)

[8]采用,且被厄瓜多尔

规范 NEC - 15 采纳。 许清风等[9]重点研究老旧砖砌

体墙加固,发现仅用单面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的试

件,其抗压承载力远不及双面都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

加固的试件,并且双面加固的试件抗剪承载力也得到

了明显提高。 随后,唐曹明[10] 等人采用水泥砂浆和

钢筋网水泥砂浆单面加固砖墙,发现加固后砖墙加固

效果与竖向压应力关系显著,竖向压应力较小时,水

泥砂浆加固效果较好,竖向压应力较大时钢筋网水泥

砂浆加固效果优于水泥砂浆加固。 此方法已大量应

用于砌体结构加固工程中,加固效果也被实际震害所

证实。 比如雅安市国张中学在汶川地震中承重墙出

现裂缝,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后,在芦山地震

中仅出现轻微破坏。

1. 3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纤维 增 强 复 合 材 料 (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FRP)具有高强重比、耐腐蚀等优点,Croci 等[11] 最早

进行 FRP 布砌体结构加固的可行性试验,并采用聚

丙烯编织物,对砌体墙体试件进行抗剪加固试验。 美

国的 Ouake Wrap

TM公司在 Ehsani 的带领下,于 1997

年申请了 FRP 布加固混凝土和砌体墙体方法的专

利。 其使用加固材料有 CFRP(碳纤维)、GFRP(玻璃

纤维)、AFRP(芳轮纤维)、玄武 BFRP(玄武岩纤维)

等,加固方法为构件表面粘贴纤维材料,以防止墙体

因受剪而产生裂缝或破坏。

清华大学叶列平[12] 带领课题组,对于碳纤维加

固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碳纤维加固墙体承

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的计算方法。 彭少民,宋玉普等分

别对碳纤维加固试件进行了有限元软件分析和平面

外受弯承载力的影响。 Mamood 等[13] 采用不同类型

的 FRP 材料加固砌体墙研究其面内抗剪性能,研究

结果表明:FRP 加固技术可显著提升砌体墙的抗剪承

载力和延性,但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到 CFRP 与墙体发

生脱粘。 Konthesingha 等[14]通过试验发现采用 CFRP

对受损砌体墙进行加固,能够将其承载能力恢复至未

受损水平,并且相比于未受损砌体墙,加固后的墙体

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

范》(GB 50702—2011)开始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对

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 如图 3 为粘贴纤维复合材

第44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金 捷·既有砖砌体面层加固技术应用研究 ·33·

加固砌体结构中的典型应用。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

基本不会侵占原有的使用空间且易施工。 但是在大

多数情况下,FRP 在未达到极限强度的情况下,便会

与体墙脱离,这限制了 FRP 加固方法的广泛使用[15]

,

目前,国内外砌体结构加固工程应用较少。

(a)“X”形加固 (b)竖向粘贴加固

图 3 FRP 在砌体房屋加固中典型应用

2 新发展面层加固方法

上述几种传统的砌体加固方式,在实践中已有较

好的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原有砌体结构的承载

力,但原结构仍然面临耐久性等问题。 随着材料科学

的发展,已有许多新型材料应用于砌体结构加固,同

时要求加固方法应当兼顾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两者效

果较好。 以下着重分析梳理 3 种新发展的面层加固

方法。

2. 1 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CC)面层加固法

ECC 是依据微观力学和断裂力学原理配制出的

高性能水泥复合材料。 徐世烺院士等也称该材料为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应变硬化及多裂缝开

展机制等特点。 关于 ECC 在砌体结构方面的加固应

用,是将 10 mm ~ 25 mm 厚的 ECC 抹压在砌体结构层

表面,对结构自重的影响不明显,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提高施工效率。 与传统抹灰工艺相似,操作简单,对

墙体主体要求较低。

为了砌体与强度和刚度远大于其本身的面层更

好协同共同工作,韩国 Choi

[16] 等采取一些锚固措施

来延缓界面剥离,研究了钢丝网锚固下 ECC 面层加

固砌体墙的加固效果。 结果表明:加固后墙体的抗剪

强度、延性显著提高,由于钢丝网的荷载传递效应,导

致钢丝网锚固作用下 ECC 面层加固试件表现出更高

的刚度。 为了节省施工时间和施工材料,Choi 采用喷

射的方法,将 ECC 用于加固砌体结构取得比较好的

效果,喷射 ECC 的加固方法有待引入工程应用推广。

我国 2008 年以来,邓明科等[17] 系统开展了高延性混

凝土材料、构件、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将科研成果

转化应用。 邓明科对一栋两层砖砌体房屋缩尺模型

进行振动台试验,当试验加载到 9 度罕遇地震动后,

ECC 面层仅出现微小裂缝,说明了 ECC 材料在提升

震损砌体结构变形能力方面的显著效果,同时其特性

也有助于降低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程度,给震后

修复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普通的 ECC 在保持纤维体积分数不超过 2% 的

情况下,其拉伸能力大于 3%

[18]

。 然而其抗拉能力仍

不足以使其成为唯一的结构材料,特别是在极端条件

下。 基于此,同济大学余江滔等[19] 研发出了一种极

限拉伸应变可达 8% 超高延性混凝土( ultra - high

ductile concrete, UHDC)。 UHDC 抗拉强度接近钢的

延性水平,同时保持 ECC 的所有力学特性。 UHDC 性

能的改善,为其应用于砌体结构加固,提供了更大的

优势。 董方园等[20]学者对 UHDC 面层修复后的砖木

结构开展振动台试验。 试验表明,加固后的砖木结构

可抵抗 8 度罕遇地震作用,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中“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

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因此,UHDC 用于震损结构修

复和现存建筑房屋加固,是切实可行的。

最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近年编制了《高韧性混

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技术规程》 ( T / CECS 997—2022)

等,多省《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 也已颁布实

施,并广泛进行了大量的试点应用。 如陕西省工人疗

养院加固改造工程以及安徽合肥市政府大楼,如图 4

为 ECC 面层加固砖砌体示意图。 这使国内砌体结构

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a)条带加固 (b)整体面层加固

图 4 ECC 面层加固示意图

2. 2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面层加固法

UHPC 是一种基于最大密实度理论的新型水泥

基复合材料。 由于 UHPC 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

久性,良好的粘接能力[21]

,在修复加固领域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 目前,对大量采用 UHPC 加固的梁、混

凝土板和柱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加固构件的承载

力和耐久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UHPC 应用于砌体结构加固与改造的技术也日

趋成熟。 位三栋[22]研究 UHPC 加固受损历史砖砌体

第45页

·3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发现,UHPC 在施工时嵌入

墙体原有裂缝中,从而提高了加固墙体的整体性和刚

度,最终 UHPC 与墙体没有剥离,而是底部砂浆开裂

发生滑移破坏;其变形能力、总耗能能力也显著增强,

Peng 等[14]也获得了类似的结论。 试验结果验证了

UHPC 加固法的适用性,且加固效果较增强聚合物砂

浆层更优。 福州大学课题组制备了高性能纤维增强

水泥基复合材料,用于加固既有砖墙,并进行了材料、

理论和试验研究工作,已取得部分有益成果,如图 5

所示,目前已应用于小型试点建筑工程。

图 5 人工抹压面层 - 砖砌体墙加固试件

2. 3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RC)面层加固法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也被称为纺织增强砂浆

(Textile reinforced mortar,TRM),是一种由纤维编织

网与水泥基材料复合形成的连续纤维增强材料。

TRC 材料具有高强重比、耐高温和良好透气性的特

点,且方便施工、与各种砌体基材的化学和力学兼容

以及可逆性,被用作加强、改造材料或作为新结构的

结构材料。 TRC 采用的纤维编织网承载力方向明确,

可以弥补 ECC 加固中,由于短切纤维乱向分布导致

承载力方向不明确等不足。 如图 6 所示,将纤维网格

至于水泥砂浆中,通过高性能的纤维网格来提高墙体

抗裂、抗剪性能,与此同时通过水泥基材料与砌体的

良好连接,保证面层的加固效果。

(a)加固示意图 (b)TRC 加固

图 6 TRC 加固法示意

目前,国外在 TRC 加固砌体结构方面,已开展了

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而国内对此

的相关研究较少。 Bui

[23] 通过对比 FRP 和 TRC 加固

砖砌体墙试验结果,发现 TRC 加固砌体墙的变形能

力优于 FRP 加固的砌体墙。 此外,有效锚固加固材

料,更有助于充分发挥其力学性能。 Del Zoppo

[24] 等

研究了不同加固方式下 TRC 加固砌体墙的抗剪性

能,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侧加固,TRC 双侧加固对抗剪

强度的提升更加显著,但变形能力和耗能不如单侧加

固。 邓宗才[25]

、尹世平[26]等通过 TRC 加固砖砌体墙

的抗震性能试验发现,TRC 能与砖墙有效粘结,从而

协同受力,加固后砖砌体墙的各项抗震性能指标均得

到了显著提升。 加固后,砖砌体墙由脆性破坏转变为

延性破坏。 尹世平[27] 等研究不同受损程度的砖墙,采

用 TRC 双面加固后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TRC

面层良好的约束作用,显著提高了受损砖墙的耗能能

力。 此方法可以有效应用于既有砌体房屋抗震加固和

震后修复工程。

2. 4 聚丙烯网 - 水泥砂浆面层加固

聚丙烯材料是一种非常便宜的包装材料,具有较

好的延展能力。 2015 年,国外 Sanket Nayak 等[28] 学

者使用聚丙烯(PP)带绑住砌体墙,并研究砌体结构

的抗震性能。 结果表明,PP 带有效地阻止裂缝开展

和防止模型倒塌。 为进一步研究聚丙烯对砖砌体墙

加固效果,在《聚丙烯网水泥砂浆抗震加固砌体农房

墙体应用技术导则》 (DB61 / T 5005—2021)基础上,

张凤亮[29]等提出聚丙烯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方法提

高砖砌体农房的抗震性能,如图 7 所示。 此方法能够

显著提升砖砌体农房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和耗

能能力,抗震性能良好,能够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

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并且加固成本较低,适用

于高烈度区的砖砌体农房抗震加固。 此方法可以解

决了施工成本较高的问题,且种价格低廉农户,农户

易于接受。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房已开始应用聚丙

烯网 - 水泥砂浆面层加固。

图 7 聚丙烯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

2. 5 配筋 - 砂浆面层条带法(“X”形)

总结各地区震灾统计情况发现,常产生“X”形交

叉斜裂缝,该现象常见于开洞较多的纵墙、承重山墙

和内横墙等。 针对墙体“X”形交叉斜裂缝,中国建筑

第46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金 捷·既有砖砌体面层加固技术应用研究 ·35·

科学研究院杨韬率先提出了采用钢筋 - 砂浆面层交

叉条带法加固砌体结构,“配筋 - 砂浆面层条带” 是

“钢筋 - 砂浆面层条带”与“钢丝绳 - 聚合物砂浆面

层条带”的统称,其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多成

果。 该方法具有施工快、影响范围小等优点。

杨韬等对三层缩尺砌体结构钢筋 - 砂浆面层交

叉条带加固模型和非加固模型做了振动台试验[30]

,

结果显示,未加固模型可满足 7 度抗震设防要求,而

在 9 度地震作用下加固模型,仍可保持裂缝增多但并

未出现严重倒塌破坏的状态。 王家存[31] 对加固材料

作了扩展研究,探索了钢丝绳 - 聚合物砂浆交叉条带

作为新型面层加固材料在砌体墙加固中的应用,如图

8 所示。 其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这种新材料加固后的

墙体,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a)高宽比 1. 56 试件 (b)高宽比 0. 743 试件

图 8 钢丝绳 - 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试件的剪切破坏形态

X 形交叉条带受力机理,类似于拉压杆,“X” 字

形交叉条带的中间水平段条带理论上不参与受力。

在大震作用下,X 形斜交叉条带出现严重破坏,而丧

失对原墙体的保护作用,原墙体也会产生典型的剪切

裂缝。 这时设置在中间水平段条带可以防止墙体坍

塌,有助于提高损毁后墙体的承受重力荷载的能

力[32]

。 加固后墙体在开裂至破坏的全过程,斜拉钢

筋大部分达到屈服强度,都有效发挥了其作用,因此

利用率相当高。 2022 年 9 月 1 日已开始实施军队营

房标准《砌体结构配筋 - 砂浆面层条带法加固技术规

范》(GJB 10474—2022)。 如图 9 所示,为配筋 - 砂浆

面层交叉条带立面的布置示例。

图 9 交叉条带建筑立面布置示例

2. 6 置换砂浆加固砌体结构技术

置换砂浆加固砌体墙的方法(即剔除墙体一定深

度的原砂浆,代以加固砂浆),也属于面层加固的一种

特例,也称墙体勾缝加固。 基于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最

小干预原则,石建光[33] 采用高性能砂浆置换砌体墙

中的部分低强度砂浆,并通过大量的墙体试件受压、

剪压和抗震试验研究,形成了“置换砂浆加固砌体结

构技术”的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已运用到多处历史

建筑的修缮工程中,在保留历史建筑原貌的要求下有

效地提升了历史建筑的抗震性能。

3 结论

对于量大面广的既有建筑的保护、民宅加固改造

等工程,砖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工

程意义。 近几十年来,我国对既有砖砌体结构抗震加

固的研究不断推进,并在大量的工程中得以应用。 新

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将进一步推进

既有砖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改造工作,但也需要进一步

简化施工工艺、降低工程造价和施工作业影响。 现阶

段,对于上述几种面层加固技术,缺少大型振动台试

验研究的验证,特别是对于砌体墙中当门窗洞口削弱

墙体的横截面较大、门窗洞口距转角较小、建筑底层

纵向的商业门面墙体开洞过大,不满足《建筑抗震鉴

定标准》 (GB50023—2009) 的要求,对于这类既有建

筑加固前后的抗震性能研究仍然较少。 因此如何安

全、经济、操作性较简便的进行砖砌体结构抗震加固,

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

范:GB/ 50702—2011[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付洁,王志浩. 自密实混凝土板墙加固低强度砂浆砖砌

体的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2007(3):49 - 52.

[3] 黄世敏,姚秋来,康艳博,等. 混凝土板墙加固砖砌体墙

的研 究 与 分 析 [ J] . 建 筑 结 构, 2011, 41 ( 11 ):94 -

97,171.

[4] 张富文,蒋利学,郑士举. 单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和混凝土

板墙加固开洞砖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J]. 建筑结构学

报,2019,40(8):108 - 117.

[5] 王军芳,张洪宁. 关于“砌体结构或构件的钢筋网水泥砂

浆面层加固法” 的探讨[ J]. 建筑结构,2022,52 ( S2):

1175 - 1181.

[6] 朱伯龙,吴明舜,蒋志贤,等. 砖墙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

层加固的抗震能力研究[ 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4,4(1):70 - 81.

[7] 楼永林. 夹板墙的试验研究与加固设计[J]. 建筑结构学

报,1988,9(4):1 - 12.

第47页

·3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

规程:JGJ 116—98[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9] 许清风,江欢成,朱雷,等. 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旧砖墙

的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09,42(4):77 - 84.

[10] 唐曹明,罗瑞,程绍革,等. 水泥砂浆及钢筋网水泥砂浆

单面加固低强度砖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J]. 建筑结构

学报,2017,38(10):157 - 167.

[11] Croci G,Ayala D,Asdia P, and Palombini F. Analysis on

shearwalls reinforced with Fibers. IABSE Symposium on

Safety andStructures [ C] Quality Assurance of Civil EngineeringTokyo,1987.

[12] 叶磊,叶列平. FRP 加固砖砌体墙的试验研究与分析

[J]. 建筑结构,2005,35(3):21 - 27.

[13] Mahmood H,Ingham J M. Diagonal compression testing of

FRP - retrofitted unreinforced clay brick masonry wallettes

[J]. 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2011,15(5):

810 - 820.

[14] Konthesingha K M C,Masia M J,Petersen R B,et al. Static

cyclic in - plane shear response of damaged masonry walls

retrofitted with NSM FRP strips -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J]. 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3,50:126 - 136.

[15] Daniel V. Oliveira,Ismael Basilio,Paulo B. Lourenco. Experimental bond behavior of FRP sheets glued on brick ma

- sonry. Composites Part B,2015,75(1):32 - 41.

[16] Choi H K,Bae B I,Choi C S. Lateral resistance of unreinforced masonry walls strengthened with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6,14:411 - 424.

[17] 邓明科,董志芳,杨铄,等.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震损砌体

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J]. 工程力学,2019,36 (7):116

- 125.

[18] LI V C,WU C,WANG S X, et al. Interface tailoring for

strain - hardening polyvinyl alcohol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 ( PVA - ECC) [ J]. ACI MATERIALS JOURNAL,2002,99(5):463 - 72.

[19] YU Kequan,WANG Yichao,YU Jiangtao,et al. A strain -

hardening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with the tensile capacity

up to 8% [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17,

137:410.

[20] 董方园,蒋芳明,余江滔,等. 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砖木

结构抗震性能试验[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2,54

(10):130 - 140.

[21] 吴应雄,郑新颜,黄伟,等. 超高性能混凝土 - 既有普通

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综述[ J]. 材料导报,2023,37

(16):144 - 154.

[22] 位三栋. UHPC 加固历史建筑砌体墙抗震性能研究[D].

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21.

[23] Bui T L,Larbi A S,Reboul N,et al. Shear behaviour of masonry walls strengthened by external bonded FRP and TRC

[J]. Composite Structures,2015,132:923 - 932.

[24] Del Zoppo M,Di Ludovico M,Balsamo A, et al. Diagonal

compression testing of masonry panels with irregular texture

strengthened with inorganic composites [ J].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20,53:1 - 17.

[25] 邓宗才,程传超,朱晓楠,等. 碳纤维网格加固砌体墙抗

震性能试验[J]. 天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版),2019,52(10):1090 - 1098.

[26] 尹世平,曲烽豪,王飞,等.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加固

砌体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J]. 建筑结构学报,2023,44

(S1):75 - 82.

[27] 曲烽豪,尹世平,王飞,等.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双面

加固不同损伤程度砌体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J]. 建筑

结构学报,2023,44(S1):83 - 91.

[28] Nayak S,Dutta C S. Improving Seismic Performance of Masonry Structures with O penings by Polypropylene Bands and

L - Shaped Reinforcing Bars[ J]. Journal of Perfor mance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2015,30(2):04015003 - 04015003.

[29] 张风亮,梁钰强,刘祖强,等. 聚丙烯网水泥砂浆面层加

固砖砌体农房振动台试验研究[ J]. 建筑结构学报,

2024,45 (5):69 - 80.

[30] 杨韬,周献祥,罗瑞,等. 钢筋 - 砂浆面层交叉条带法加

固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J]. 建筑结构,2019,49

(5):9 - 12,31.

[31] 王家存. 钢丝绳 - 聚合物砂浆面层交叉条带法加固墙体

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21.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砌体结构配筋 - 砂

浆面层条带法加固技术规范:GJB 10474—2022[ S]. 北

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2.

[33] 石建光,郑雪锋,林树枝,等. 置换砂浆强度及深度对置

换砂浆加固砌体抗剪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J]. 建筑结

构,2021,51(13):126 - 131.

第48页

2024 年第 12 期

总第 31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2·2024

Vol·318

既有钢结构工业厂房增设屋顶光伏鉴定与

加固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林于靖

(福建上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既有钢结构工业厂房,由于其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和荷载的敏感性,增设屋顶光伏,对结构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

求。 因此在进行可靠性鉴定、抗震鉴定和加固,已成为此类项目的必要举措。 对鉴定分析与加固过程中,在涉及结构

安全的年限、荷载和材料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加固;钢结构厂房;屋顶光伏;可靠性鉴定;抗震鉴定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2 - 0037 - 04

Research on some problems of adding roof photovoltaic in the appraisal of

existing steel structure industrial plant

LIN Yujing

(Fujian Shangruo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00)

Abstract: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and the sensitivity of loads in existing steel structure industrial plants,adding

rooftop photovoltaics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Therefore,reliability assessment,seismic assessment,and reinforcement have become necessary for such projec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etting of calcul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design

life,load parameters,and material strength during the identification.

Keywords: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workshop of steel structure; Roof photovoltaic; Appraisal of reliability; Seismic appraisal

作者简介:林于靖(1990. 7— ),男,工程师。

E-mail:80181998@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08

0 引言

2022 年,我国发布了《“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新

时期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集中力量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提高基

础设施安全运行和抵抗风险的水平,加强重大风险预

测预警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1]

。 在鼓励发展低碳

经济、绿色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的前提下,部分城市地

区相继发布了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将光伏产业作为能

源发展的重点。

既有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对建筑设计周期内建筑

的使用荷载和使用功能进行了判定。 既有建筑在使

用周期内,由于改造或者使用不当,可能对建筑的设

计原状造成破坏或者造成缺陷。 而既有建筑增设光

伏的安全与否,和既有建筑结构的安全密不可分。 近

年来,既有建筑增设光伏的项目越来越多,为此本文

以项目为例,对钢结构厂房鉴定与加固过程中可能存

在安全隐患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从行业相关规范上

对结构鉴定、加固设计和加固施工可能存在的问题进

行讨论,为保证钢结构厂房的安全可靠和后续改造,

能够因地制宜及安全落地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结构形式为单层门式刚架厂房,拟新建设

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 项目的建成时间为 2013 年 3

月,其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25 年。 厂房的主要功

能为加工车间,其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为戊类。 厂房

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0. 10 g),地震分组为第

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 厂房纵向柱距为 6. 0 m,横

向主刚架为 2 跨,其单边跨度为 24. 880 m,每跨均为

双坡屋面,每跨均带有 5 t 中级工作制吊车,总跨度为

49. 760 m,主刚架材料强度均为 Q345B。 厂房基础采

用独立基础,基础埋深为 - 1. 500 m,其中持力层为粉

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110 kPa,该地基存在淤

泥质粉质粘土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为 65 kPa,

厂房的立面布置和平面布置如图 1 ~ 图 2 所示。

第49页

·3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1 厂房立面布置图

图 2 厂房平面布置图

在早期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结构中,其设计图纸或

者部分图纸有可能缺失,建筑的原始状况,需要同时

进行现场踏勘复核。 原设计图纸缺失的结构,使其建

成时间等相关资料收集较为困难。 再加上现场部分

结构其装饰面层无法拆除,或拆除后对建筑的使用功

能或结构会造成巨大影响,给现场踏勘造成了很大困

难,同时也会造成最后的鉴定分析的结果有所偏差。

因此,前期对工程资料收集得越详细,越能够客观地

还原建筑的真实情况。

2 建筑结构相关年限

依据《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10. 1. 4 条规定,在

既有建筑上增设光伏发电系统时,应根据工业建筑和

民用建筑进行划分,同时进行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

定。 部分含有结构设计图纸的建筑中,在常规的结构

设计当中,设计使用年限多数为 50 年[2]

。 应注意的

是,当钢结构厂房的设计使用年限仅为 25 年,对于原

结构无新增光伏或额外改变结构功能情况下,根据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5. 1. 3 条及 5. 1. 4

条,按 A 类建筑进行判别,且允许调整抗震作用不低

于原设计的抗震要求[3]

。 对于鉴定的类别的年限划

分与加固的后续使用年限判断是相对独立的,对于常

规的既有建筑加固的后续使用年限,考虑的是结构安

全与经济性的协调。

对于已建成的分布式屋顶光伏的钢结构厂房,在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10. 4. 1 条和 10. 4. 3 条中,明

确要求除光伏支架外,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

50 年。 因此,对于未经过鉴定的且已建成的屋顶分

布式光伏的结构,按屋顶光伏建成的时间作为项目完

成时间,并按《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 中的

建筑类别进行判别,较为合适。 对于屋顶光伏建成时

间至鉴定时间判别为 C 类的建筑,按 C 类建筑现行的

规范进行结构鉴定分析,对于整体结构或构件承载力

等指标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必要的加固。 加固的后

续使用年限建议按 50 年,按新建建筑正常使用的设

计年限考虑。

对于光伏支架自身的承载力,根据《光伏发电站

设计规范》 6. 8. 4 条,其设计使用年限宜按 25 年考

虑。 且在计算承载力能力极限状态时,结构安全等级

为三级,结构的重要性系数不小于 0. 95,高于《工程

结构通用规范》3. 1. 12 条安全等级三级 0. 9 的要求。

因此,在光伏支架的承载力极限验算时,即按 0. 95 的

重要性系数进行取值,可满足光伏支架在规范上 25

年的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4]

3 建筑结构荷载

该项目根据业主提供的相关结构图纸,原设计的

基本风压载为 0. 45 kN/ m

2

,基本雪压为 0. 35 kN/ m

2

,

设计屋面刚架承担活荷载为 0. 35 kN/ m

2

,屋面檩条

承担活荷载为 0. 50 kN/ m

2

。 屋面面层做法为:采用

YX51 -380 -760(角驰 I)型压型钢板,钢板厚 0. 6 mm;

彩钢板下设 50 mm 厚离心超细玻璃棉卷毡;W38 阻燃

特强防潮防腐贴面;热镀锌不锈钢丝网;镀锌冷弯型钢

檩条,檩条截面均采用 C200 × 70 × 20 × 2. 0,檩条间距

约1500 mm,强度为 Q345B。 考虑屋面檩条拉条等构件

容重,计算屋面面层总恒荷载约为 0. 25 kN/ m

2

据《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6. 8. 7 条,光伏支架风

荷载、雪荷载和温度荷载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中 25 年一遇的荷载进行取值。 在查阅了《建筑结构

荷载规范》中 E. 5 条,风压和雪压取值仅 10 年、50 年

和 100 年的取值;对于 25 年的风压与雪压荷载取值,

规范中并无具体的数值依据,不建议按照 10 年 ~ 50

年进行插值取值[5]

。 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7. 1. 1

条和 8. 1. 1 条,计算风荷载和雪荷载时,采用的是基

本风压和基本雪压,而在《建筑架构荷载规范》7. 1. 3

条和 8. 1. 3 条中,明确基本风压与基本雪压应按重现

期为 50 年的值采用。 因此在计算光伏支架的承载力

时,建议分别按照 50 年一遇的基本风压,按 100 年一

遇雪荷载敏感结构的雪压进行计算,同主体结构及屋

面檩条的计算要求相一致。 根据项目所提供的资料

以及查阅相关规范标准,部分厂房原设计的基本风压

和基本雪压低于现行的规范标准的要求,且提供的图

第50页

2024 年 12 期 总第 318 期 林于靖·既有钢结构工业厂房增设屋顶光伏鉴定与加固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39·

纸资料等,在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无法找到其相关取

值的依据。 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在钢结构厂房中,对

承载力的影响明显,因此在进行分析前,应查阅相关

规范和相关地方标准,对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的取值

要求进行复核。

已建成的屋顶光伏结构厂房,在《工业建筑可靠

性鉴定标准》第 5. 0. 2 - 5. 2. 7 条文说明中有注明,根

据鉴定目标的使用年限,可对风荷载和雪荷载的荷载

组合的分项系数进行适当的折减。 对于光伏支架 25

年设计年限的计算复核时,可采用相应的折减系数[6]

如表 1 所示。

表 1 风(雪)荷载折减系数

目标使用年限 t(年) 10 20 30 - 50

折减系数 0. 9 0. 95 1. 0

注:对表中未列出的中间值,允许按插值法确定,当 t < 10 时,按 t =

10 确定。

拟建设光伏构件,根据业主所确定的厂商提供

的参数,分布式光伏板尺寸 2. 27 m × 1. 13 m,总重

32. 6 kg,换算面恒荷载约为 0. 13 kN/ m

2

。 经提供的

设计资料及复核验算,原设计厂房允许的恒载不超过

0. 25 kN/ m

2

。 新增光伏荷载可按恒荷载进行考虑,对

结构的承载力影响较为明显。 在进行加固验算时,除

考虑光伏构件恒载之外,还应适当考虑施工过程的活

荷载,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临时堆放荷载。

因此在进行加固方案和设计图纸的制定中,应建议避

免产生较大活荷载的施工方式,并建议拟定合适的施

工方案。 若施工困难时,屋面无法避免需要承受一定

荷载的,可在施工时对主体结构设置地面的临时加固

支撑,保证主体结构在施工时的荷载能够大部分传递

给支撑。

4 建筑结构材料

在现场实测项目中,考虑钢结构锈蚀和外表涂料

等的干扰影响,部分主体结构的现场实测的参数,通

常与实际值会有所偏差。 因此,除业主提供设计资料

外,应同时进行现场复核。 若实测的偏差与设计值差

别较大,需进一步向业主要求提供相关工程原结构的

现场检测参数,或者现场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依

据等。

在光伏支架的选用中,除考虑光伏支架的布置

外,还需光伏支架的材料选用类型。 光伏支架材料使

用较多的,为复合铝合金支架和钢结构支架。 应注意

的是,在《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 第 6. 1. 1 条(表 2)

中,对构件的受弯强度验算与《钢结构设计标准》 中

钢结构验算中的截面塑性发展的系数有所差别[7]

《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 中对塑性发展系数,根据铝

合金的硬化情况分别进行取值,其中 T6 状态铝合金

为弱硬化合金,非 T6 状态的铝合金为强硬化合金。

因此在计算光伏支架承载力的同时,应根据厂家提供

的材料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计算系数[8]

表 2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

截面形式

工字钢、双槽钢

(背对背)

十字双轴对称型

钢、方钢管

圆钢管

弱硬化

γx 1. 00 1. 00 1. 00

γy 1. 05 1. 00 1. 00

强硬化

γx 1. 00 1. 00 1. 00

γy 1. 00 1. 00 1. 00

5 鉴定分析与加固

对于屋顶未建光伏设备的钢结构,根据结构的

剩余后续使用年限进行判别,对其鉴定分析。 对于

该项目建成时间早于《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

准》施行时间,其极限承载力分析,建议按原《 建筑

结构荷载规范》 中的荷载分项目系数取值,即按不

低于原设计标准进行验算分析。 在鉴定分析时,应

根据现场实际构件的锈蚀情况和腐蚀情况,进行适

当的承载力折减,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第 6. 3. 6 条对于钢构件腐蚀量超过原始 10% 时,或剩

余厚度不大于 5 mm 时,材料强度按 0. 8 折减系数;对

于冷弯薄壁构件腐蚀的截面超过 5% 时,材料强度采

用 0. 8 折减系数。

由于 新 增 光 伏 荷 载 的 比 例 接 近 允 许 荷 载 的

50% ,对于部分新增光伏结构的钢结构厂房,其新增

荷载甚至超过 50% ~ 60% 原结构,允许恒载。 对于存

在软弱下卧层的结构,在加固设计中,需补充地基的

软弱下卧层的验算。 对于原设计资料缺失且无地质

勘察资料的,建议委托地质勘察单位,重新对项目的

地质情况进行勘探。 对于不满足软弱下卧层验算的,

在进行结构加固前,需对建筑场地的地基进行必要的

加固处理。

已建成的屋顶光伏且无鉴定加固的厂房,在满足

C 类建筑时,结构体系和构件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时,按现行的规范进行加固设计。 在主体结构加固

的设计中,较多的是采用外贴钢板加 M12 螺栓锁边

的截面增大方式;对于承载力严重不足的构件,采用

增设钢管支撑的方式。 在对主要构件进行加固时,

(下转第 75 页)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