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绝代风华”

发布时间:2024-1-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绝代风华”

作为工区的“领头羊”,他自觉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抓好“创岗建区”活动,主动探索实践党员安全保障作用发挥的途径和方法,在党内保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工区党员、职工“两违”率逐年下降,位列车间前列,工区未发生过一起责任事故。严管厚爱聚拢人心陈卿明不仅对工作标准严格,对职工的生活也很“较劲”。2012 年初的一天,陈卿明发现工区班长胡建刚三天两头请假,对工作也不太上心,判断他的家里可能遇到了困难。于是,私下找胡建刚谈心,了解到他儿子最近一段时间拉肚子很厉害,吃药打针都不见好转。同时,还了解到,长期以来,工区职工之间的婚丧嫁娶事宜都是不通气的,大家上班在一起,下班以后就不闻不问了,这也是工区凝聚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陈卿明带着政工班长一起来到胡建刚家中看望,在与孩子简单交流之后,陈卿明判断孩子可能是换上了疟疾。在部队时,陈卿明见过这样的病,传染性很强,不及时对症治疗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回到家里,陈卿明一面在网上查询治疗疟疾比较专业的医院,一面与车间干部沟通协调家属医保及转院事宜。最终,将胡建刚的孩子转至汉口北的一家专科医院,疟疾很快得到了治愈。通过这件事,改变了职工们对... [收起]
[展开]
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绝代风华”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绝代风华”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首座公铁两用桥,京广铁路横跨长江的“咽喉”,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历经六十多年风雨洗礼,如今傲然挺立在长江之上。60余载春秋风雨的背后,离不开三代养桥人的虔心呵护和默默奉献。陈卿明,就是第三代养桥人中的佼佼者。(图为:陈卿明正在仔细查看大桥钢轨的几何尺寸)“80 后”工长的“管理经”陈卿明自退伍参加工作以来,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很快成为了工区的生产骨干。2010 年,30 岁的他成为了当时全段最年轻的工长。当时的桥二工区,刚刚经历生产力布局调整不久,原有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工处被撤销,成立了武汉桥工段长江大桥车间。

第2页

2011 年 4 月,因春运期间列车密度加大,线路设备已有2 个多月没有保养,上级轨检车通过后,发现存在多处“晃车”问题。为此,陈卿明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工长高师傅带班前往整治,并把自己也安排在了作业班内。在整治过程中,陈卿明发现高师傅按照传统方式,增加铁皮调整轨距。作业完毕后,高师傅带领职工准备前往下一个作业点。“等等,高师傅,现在列车速度提高了,我们不仅要保证静态几何尺寸,还要保证动态几何尺寸。”陈卿明提醒道。听到这话,高师傅很不服气,跟陈卿明争辩了起来。随后,陈卿明拉着高师傅来到封闭网外,一起观察观察列车通过情况。二十分钟内,先后通过了一列重载货车、一列客车和一列动车组。过了三趟车后,陈卿明拿起道尺再进网对线路几何尺寸进行检查,发现轨距又恢复到了整治前的水平。于是,他建议高师傅按照恢复动态几何尺寸的方法,重新对轨距进行调整。果然,经过整治后的几何尺寸在过了好几趟车后,仍然保持了标准。

(图为:陈卿明在测量大桥轨距是否达标)

第3页

作为工区的“领头羊”,他自觉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抓好“创岗建区”活动,主动探索实践党员安全保障作用发挥的途径和方法,在党内保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工区党员、职工“两违”率逐年下降,位列车间前列,工区未发生过一起责任事故。严管厚爱聚拢人心陈卿明不仅对工作标准严格,对职工的生活也很“较劲”。2012 年初的一天,陈卿明发现工区班长胡建刚三天两头请假,对工作也不太上心,判断他的家里可能遇到了困难。于是,私下找胡建刚谈心,了解到他儿子最近一段时间拉肚子很厉害,吃药打针都不见好转。同时,还了解到,长期以来,工区职工之间的婚丧嫁娶事宜都是不通气的,大家上班在一起,下班以后就不闻不问了,这也是工区凝聚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陈卿明带着政工班长一起来到胡建刚家中看望,在与孩子简单交流之后,陈卿明判断孩子可能是换上了疟疾。在部队时,陈卿明见过这样的病,传染性很强,不及时对症治疗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回到家里,陈卿明一面在网上查询治疗疟疾比较专业的医院,一面与车间干部沟通协调家属医保及转院事宜。最终,将胡建刚的孩子转至汉口北的一家专科医院,疟疾很快得到了治愈。通过这件事,改变了职工们对这位年轻工长的看法,工区里开始有了“人情味”,心齐气顺了,大伙干活也更加踏实了。

第4页

擅于解决问题的“万金油”从建桥之初开始,武汉长江大桥的很多养桥工艺、技术、装备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要适应铁路快速发展,养桥工人们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破解难题。作为一名年轻的工长,陈卿明不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还开动脑筋把大伙最大限度凝聚在一起,把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大桥上的更换钩螺栓作业是职工们眼里最“闹心“的事,因为钩螺栓的特殊形状,普通的扳手很难松动,容易打滑。针对这个情况,陈卿明根据钩螺栓的形状,自己研制了一种焊头卡,安装在扳手上,这样一来,以前需要2 个人干的活,现在 1 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长期以来,大家在更换木枕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陈卿明又把工区的生产骨干召集起来共同商议,最后研制出了一种塑胶垫圈,安装在护轨下方,有效解决了木枕下沉的问题,起到了减震、防水的作用,延长了木枕的使用周期。大伙尝到了甜头,当然更佩服这个年轻工长。后来,在陈卿明的带动下,职工们又自行研制了“弯字钢筋制作台”“起道辅助装置”等新工艺,有不少现在被全局推广,用在其它铁路桥梁上。

第5页

陈卿明寄语:我们对大桥都有很深的感情,大桥建成通车 60 多年了,大伙心里都有一种很强烈的自豪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的任务就是把大伙的这种情感,转化为精益求精的一种责任、一种专注、一种忠诚,并付诸行动,让武汉长江大桥永远焕发青春。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