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实验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4-1-0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实验复习题

1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实验复习题 班级: 姓名:一、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复习题:1、如图 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 A 处由静止开始滑到 B 处所用时间为 t,小车长为 S1,斜面长为 S2。(1)小车从 A 到 B 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V=____________(用题中字母来表示);(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______;(3)图 2 中能够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中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2)该实验中的实验原理是 。(用公式表示)(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坡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4)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dm,VAC= m/s。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是在做 运动。(填“匀速”或“变速”)(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
[展开]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实验复习题
粉丝: 0
文本内容
第1页

1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实验复习题

班级: 姓名:

一、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复习题:

1、如图 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 A 处由静止开始滑到 B 处所用时间

为 t,小车长为 S1,斜面长为 S2。

(1)小车从 A 到 B 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V=____________(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______;

(3)图 2 中能够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

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

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中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该实验中的实验原理是 。(用公式表示)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坡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4)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dm,VAC= m/s。

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是在做 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

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AC偏 (填“大”或“小”)。

二、热学实验复习题:

1、右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可知它的熔点是______℃,

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___min,这一过程是_________热过程

(填“吸”或“放”)。

2、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

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

A、B装置)

第2页

2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______________(填“A”

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

的沸腾图像如图C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________不同。

(3)通过分析图像C,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4)如果实验中测得水的沸点低于 1000

C,你认为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三、光学实验复习题:

1、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

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

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

或“虚”)像。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本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目的是为了 。

(7)透过玻璃板能看到2个像是因为 。

(8)移动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是为了 。

(9)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是因为 。

2、如图所示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装置,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___。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倒立________

的实像;若要在透镜固定的情况下,得到再大一些的清晰实像,除将蜡烛适当向右移动

外,还应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上右图所示(P点是2

倍焦距处)。你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整后,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

向__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这次成的是倒立、_____________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

第3页

3

是正立、放大的________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_________ (填“C”或 “D”)

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4.某同学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所示。他实验观察

到如下现象:

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

像变得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

烛焰清晰的像。

②将另一只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

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又可以

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1)分析实验现象可知:甲乙两个眼镜中, 是凸透镜, 是凹透镜。

(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

的是 。(填写实验现象序号)

四、密度实验复习题:

1、用天平和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偏向分度

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右盘中的砝码

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 g;用量筒量出物体的体积

如图丙所示,则物体的体积为 cm

3。由此可知,该物体的密度为

kg/m3。

2、下面是小方和小王设计的“测食用油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完善他们的方案,并回

答后面的问题:

(1)小方的方案: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食用油,

再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

食用油的体积为V1;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王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

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食用油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

量m4,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V2。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

(3)按__________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

测得的密度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

(4)下图是按小王的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请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

表中。

 油 =

 油 =

第4页

4

烧杯和食用油的总

质量(g)

烧杯和剩余油

的总质量(g)

倒出油的质量

(g)

倒出油的体积

(cm

3)

油的密度

(g/cm3)

34.1

3、小明要测量黄豆的密度,除了一小杯黄豆和足量的水,还有以下器材可供选择:

A:量程为500g的天平一台 B:量程为10㎏的案秤一台

C:量程为0~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 D:250mL的量杯一个

E:500mL的烧杯一个 F:薄塑料袋一个

(1)应选择的器材有(填写器材的序号):

(2)测量时,应先测 ,再测 。最后利用公式 计算

出黄豆的密度。

4、单位换算:

4km= m= =mm。

1.5h= min= s。

36km/h= m/s; 15m/s= km/h。

500g= kg= t。

125cm3

= m

3

= mL= L; 70L= mL= m

3。

2.7g/cm3

= kg/m3 8.9 ×103

kg/m3

= g/cm3

第5页

5

八年级(上)期末实验复习专题

1.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数字钟(显示时间的

格式是“时:分:秒”)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

在 A、B、C 三个位置的情形及其对应的时刻。

(1)该实验的测量原理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适当______(填“大些”或“小些”),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计算 vAC=____m/s;

(4)分析可知,小车在 AC 段的平均速度为 VAC,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VAB,BC 段的平均

速度为 VBC,它们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若小车过了 A 位置后才开始计时,则测量出的 AB 段的平均速度会

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6)图 2 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该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速度和时间关系的是___。

2.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了固体的熔

化和凝固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

若小华以 A 视线读数,则读出的数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如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______。(填序号)

①在 t=10min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②该物质在 BC 段温度不变,所以不需要吸热

③在 1„=5min 时,该物质处于固态

④该物质在 EF 段需要放热

⑤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45℃

3.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

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水温升高到 90℃时,小红每 1min 记录一

次温度在下列表格中,第 3 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如

图甲所示,其示数是______℃;此时水中气泡的变

化情况是图乙中的 (填”A“或“B”);

第6页

6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3)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开来,里面的_________散发到空气中;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

断吸热,温度_________;

(4)其他三位同学分别采用图丙所示的三幅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根据各自记录的

数据,分别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丁所示;用图①装置进行实验得到的是图

象 a,则用图③装置进行实验得到的是图象_______(填“a”、“b”、“c”或“d”)。

4.小刚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休息的时间,他做

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

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 A、B 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2)通过__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D 图的水滴比 A 图的水滴更快变干,说明液体蒸发快慢还与__________有关;

(4)小刚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

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 2),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

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

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_______________相同;

(5)以上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物理主要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法;

(6)若室内温度为 20℃,此时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随

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_________。

5.如图甲所示是小宇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 M 平放在水平

桌面上。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60° 60°

(1)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要保持与镜面_________;

(2)为了能在白色硬纸板上显示光路,纸板应尽量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

这主要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____;

第7页

7

(3)小宇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 AO 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 OB 方向射出,测出反射

角和入射角大小,如图甲所示;

①上述实验探究得到的初步规律是 (选填字母);

A.光沿直线传播 B.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C.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②若需进一步验证该规律的正确性,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让光线贴着纸板沿 BO 射 O 点,则光线沿着 OA 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反射现象中

________________;

(5)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将纸板 F 面绕接缝向前或向后翻折,此实验操作是为

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 AO 方向射向镜面,

此时 AO 与 ON 的夹角_______(是/不是)入射角。

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提供如下器材:刻度尺、一张大白纸、

记号笔、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无色透明薄玻璃板、蓝色透明薄玻璃板、光屏。

(1)为了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应选择________透明薄玻璃板,并且选择较 (选

填“暗”或“亮”)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应在 (填“A”或“B”)侧观察蜡烛 A 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实验中,通过多次观察点燃的蜡烛的像与没点燃的蜡烛完全重合的现象,得出

“平面镜所成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的结论。这种确定像和物大小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_______(填字母)

A.转换法 B.控制变量法 C.等效替代法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 A 的像

应是图中的____(选填“A1”、“A2”或“A3”)若在玻璃板和蜡烛 B 之间放置一个不透明

的纸板,此时透过玻璃板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 A 的像。

(5)如图丙所示是小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的对应位置,他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

A、减小误差 B、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7.同学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凯在光具座上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但是

在同一直线上,这样________(选填“也可能”或“不可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但是

小敏认为必须让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在同一高度才有利于多次实验,小敏的理由是

_________;

(2)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敏同学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

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小凯测量并绘制出

物距 u 和像距 v 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也得到了该透镜的焦距。小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

中,当物距 u 等于像距 v 等于 时,成倒立、 的实像这一规律;

第8页

8

(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丙所示的位置放置时,光屏上得到 (选填

“放大”、“等大”或“缩小”)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

大镜”)就是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若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得再大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

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

的位置;

(4)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烧时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

“下”)移动;

(5)实验过程中,若用手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则光屏上的像 (填“只有下

半边”、“只有上半边”或“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6)小明在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该过程中像的大小

将 (填“变大”、“变小”或“等大”),物距 u 随时间 t 的变化图像如下图所示,

则像距 v 与 t 的大致变化关系为图中的________。

8.同学们在实验室测量某种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和水,

进行如下的实验操作:

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浸没在

水中,记下矿石和水的总体积;

B.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

螺母,使横梁平衡;

C.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恢复平衡。

(1)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最佳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写字母)

(2)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

“左”或“右”)调;

(3)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量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

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矿石的质量 m=________g,用量筒测量小矿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由此可以算出小矿石的密度为ρ=_________g/cm3;

(4)量筒不小心被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还能测量出陈醋的密度。某组同学添加

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 m0;

②将一个烧杯装满水,用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1;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陈醋,用天平测出_ 为 m2;

④根据测得的物理量求出该陈醋的密度ρ醋=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5)针对(4)中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估后,同学发现该实验设计存在不足之处是:在操

作过程中,烧杯装满液体,易洒出,不方便操作;

(6)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天平的左盘有一个缺角,则测量结果____________(选填

“偏大”“偏小”或“仍然准确”)。

第9页

9

第10页

10

参考答案

1. v =

s

t

小些 便于测量时间 0.11 VBC>VAC>VAB 偏大 C

2. 45 偏大 晶体 ④⑤

3.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 96 B 水蒸气 不变 d

4.液体表面积 A、C 空气流动速度 不正确 液体表面积

控制变量 B

5.垂直 粗糙 漫反射 B 改变入射光线方向多次实验

光路可逆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不是

6.蓝色 暗 A C A1 能 B

7.也可能 物距改变后像不一定还在光屏中心 10.0cm 2f(或者 20cm)

等大 放大 投影仪 右 上 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变小 C

8.BCA 左 52 2.6 烧杯和陈醋的总质量 ?2−?0

?1−?0

?水 仍然准确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图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