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第03期

发布时间:2024-5-0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第03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3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第03期
文本内容
第8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3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基于四维度共同体的和田县田园综合体规划探索

韦柯筠 刘 璐(1)

福州山地型产业新城道路绿化设计方法研究 张敏雪(6)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国土空间规划探究 林 可(12)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张春生 陈炳文 杨增科 李瑚均(17)

福建省社区建设发展分析与对策 林 虹(2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三明市建宁县的多级规划联编研究

徐浩铭(25)

野八爪鱼冶式泉州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布局探析 余美生(30)

基于行为场景理论的厦门十里长堤滨海休闲空间探析

陈允飞 林 波 孟晓鹏(35)

大面积混凝土板跳仓法温度场模拟研究 王雅文(42)

厦门阳光龙净总部大楼超限结构设计 汪亚建(48)

圆园24窑03

总第 309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乡规划与园林规划

二尧 土木工程结构

第9页

厦门海沧体育中心体育场结构设计探析 徐洪勇(55)

采用弱连接的不对称连体高层办公楼结构设计探究 郑智辉(61)

厦门莲龙小学叠箱结构设计探析

许进福 叶金亮 曾映珍(67)

厦门裕景中心1号酒店塔楼超限结构设计研究 柯 砾(72)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某EPR核电站安全壳的隔震性能分析

林树潮(79)

邻近地铁的道路与河道工程的施工影响分析与质量控制研究

蔡亚文(86)

水域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要要以连城县庙前溪为例 王 铭(92)

泥水平衡顶管下穿城市道路地表沉降实测分析

张 雨 赵文君 武 凯 刘 颖 李 玮 周 勇(96)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不均匀沉降裂缝渗漏治理研究

林 宁(101)

福州某城际铁路区间下穿既有线的影响分析与设计控制研究

林明智(105)

重复接地与等电位联结对降低电击造成人身伤害的效果对比分析

洪鼎承(111)

洁净手术室新风湿度的优先控制设计 罗林生(115)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 李娜玲(122)

中庭气流组织数值模拟分析与节能优化设计 徐秋雨(125)

福州某高校球类馆分层空调设计研究 林立忠 何艳芸(129)

城镇私房变更调查测绘宗地面积差异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王津桑(136)

基于探地雷达的暗埋窨井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

黄 超 卢思同(140)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历史建筑测绘中的应用

要要以闽清县历史建筑测绘建档项目为例 邱健丽(144)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3 月 1 日 圆园24窑03

三尧市政工程

四尧建筑电气与暖通空调

五尧勘察与测绘

第10页

圆园24郾03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Planning exploration of pastoral complex in Hetian County based on four dimensional community WEI Keyun LIU Lu(1)

Research on road greening design method of mountain industrial new town in Fuzhou ZHANG Minxue(6)

Research on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of Guangzhou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LIN Ke(12)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ZHANG Chunsheng CHEN Bingwen YANG Zengke LI Hujun(17)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Fujian Province LIN Hong(21)

Research on multi-level planning linkage in Jianning County, Sanming Cityunder the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XU Haoming(25)

The Octopus-style spatial layout analysis of the Quanzhou Central City YU Meisheng(30)

Analysis of Xiamen Ten Mile Embankment Coastal Leisure SpaceBased on Behavioral Scene Theory

CHEN Yunfei LIN Bo MENG Xiaopeng(35)

Simulation study of temperature field of large area concrete slab by alternate segment concrete pouring WANG Yawen(42)

The over-limit structure design of Xiamen Yango and Longking headquarters building WANG Yajian(48)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Haicang Sports Center in Xiamen XU Hongyong(55)

Research on Structural Design of Asymmetric Connective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s with Weak Connections ZHENG Zhihui(61)

Analysis on Self-stabilising Module Structure Design in Xiamen Lianlong Primary School Project

XU Jinfu YE Jinliang ZENG Yingzhen(67)

第11页

Design research on transfinite structural design of No郾1 hotel tower of Xiamen Eton Center KE Li(72)

The research on isolation performance of containment vessel of EPR nuclear power plant under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s LIN Shuchao(79)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Impac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Road and River Engineering Adjacent to Subway CAI Yawen(8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要要A case study of Miao Qian River in Lian Cheng County WANG Ming(92)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Ground Settlement of Slurry Balanced Pipe Jacking Underpassing Urban Road

ZHANG Yu ZHAO Wenjun WU Kai LIU Ying LI Wei ZHOU Yong(96)

Study on Leakage Treatment of Uneven Settlement Cracks in Comprehensive Pipe Gallery LIN Ning(101)

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and Design Control of Undercrossing Existing Linesin an Intercity Railway Section in Fuzhou

LIN Mingzhi(10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repeated grounding and equipotential connection on reducing personal injury caused by electric shock

HONG Dingcheng(111)

Design of priority control for fresh air humidity in clean operating room LUO Linsheng(115)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fire monitoring system in rail transit LI Naling(122)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nergy-saving Optimization Design Df Atrium Air Distribution XU Qiuyu(125)

Research on Layered Air Conditioning Design for Ball Sports Hall in a University in Fuzhou LIN Lizhong HE Yanyun(129)

Analysis and Measures of Land Area Differences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Urban Private Housing Changes WANG Jinsang(136)

Research on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buriedwells based on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HUANG Chao LV Sitong(140)

Application of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要要Taking the historical building mapping and filing Project in Minqing County as an example QIU Jianli(144)

第12页

2024 年第 03 期

总第 309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3·2024

Vol·309

基于四维度共同体的和田县田园综合体规划探索

韦柯筠 刘 璐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00)

摘 要: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新疆和田县为多民族聚

居地,通过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构建生产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对民族和谐及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多民族共事、共居、共乐、共学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民族战略精

神。 为此,研究基于民族融合视角,对和田县田园综合体的规划策略与实践进行研究探索,为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背景下

的相关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民族融合;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3 - 0001 - 05

Planning exploration of pastoral complex in Hetian County based on four dimensional community

WEI Keyun LIU Lu

(Hangzhou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cademy,Hangzhou 310000)

Abstract:Multi - nationality and multi - culture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country,and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are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tian County,Xinjiang,a multi - ethnic settlement,a production community,a living community,a cultural community and an ecological community are built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storal complex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national harmon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reflects the national strategic spirit of multi - ethnic cooperation,co - living,co - learning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lif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integration,this study studied and explored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of pastoral complex in Hetian

County,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nder different regional ethnic cultural backgrounds.

Keywords:Ethnic integration; Pastoral complex;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作者简介:韦柯筠(1987. 4— ),女,高级工程师。

E-mail:wky771@ 163.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03

0 引言

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民族关系对我

国的稳定发展起着战略性的作用。 新疆为多民族聚居

地,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乡土文化魅力。 我国

历来都极其重视新疆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具备了进行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特色、环境、规模和潜力等优势条

件。 进行田园综合体建设,应以居民增产增收为着力

点,以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为主要目的,并对社会

稳定团结及对民族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

目前在多民族地区的田园综合体研究中,并没有民族

融合的内容,多着力于产业的带动发展及企业的运营

收益。 为此,研究基于民族融合视角,对和田县田园综

合体的规划策略与实践进行研究探索,为不同地域民

族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经验与困境

1. 1 民族融合的规划探索与局限

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

治久安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

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1]

。 在 2020 年 9 月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

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让各族

群众在社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2]

。 在 2021 年 8 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各民族要广泛交往、全面交流、

深度交融。 2022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

反复强调,要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目前我国对民族融合空间层面的规划研究只停

留在社区层面。 例如和田市团结新村建设为多元融

合的互嵌式示范社区,探寻民汉住区空间特征及需

求,最大化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嵌入式社区采用组团式布局,形成空间、文化和生活

方式的嵌入。 互嵌式社区仅体现在共居方面,对共

学、共事、共乐方面缺少更系统的研究,也未结合产业

和文化的发展同步进行,对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方向

缺少深度的研究。

1. 2 新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

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

第13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

园综合体”

[3]

。 而新疆已建或在建的田园综合体中,

比较典型的有阿勒泰新疆华凌集团在乌市米东区建

牛业田园综合体,和新疆亚中(集团) 有限公司在新

疆昌吉建的葡萄田园综合体。 这些田园综合体均是

在大集团企业主导下进行的建设,未能带动当地居民

共同富裕,也未发挥民族团结的社会性作用。

1. 3 发展要求与现实意义

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居民增产增收为着力点,实现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为主要目的,并对社会稳定团结

及对民族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应在田园综合

体的建设中融入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

融的三交理念,推动建立各民族人民共居、共学、共

事、共乐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环境,最终实现共

同富裕。

2 发展条件评价

2. 1 和墨洛一体化的重要战略节点

和墨洛经济区由和田市、和田县、洛浦县和墨玉

县一市三县构成,其人口总数和经济总量均占新疆和

田地区的 65% ,为和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区域。 目前在和墨洛经济区的产业发展中,缺乏生态

田园、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型的周末旅游之处,既有景

区景点传统化、品质不高、可体验性差、品牌力不佳。

和田县位于和墨洛经济区的中心区域,塔里木盆

地以南,以盛产玉而著名,当地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

的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藏族等 13 个民族构成。 本文

研究的和田县田园综合体位于和田经济新区,新区的

发展,结束了和田县有县无城的历史,成为未来引领全

县发展的核心。 其南侧的 G315 和北侧规划的快速路

形成和墨洛一体化半小时交通圈,成为市区功能外溢、

外迁的承接地,区位及经济发展条件具有明显优势,是

和墨洛一体化经济区的重要战略节点。

2. 2 汉唐气象和丝路名城的人文特色

新疆和田县具有优质的人文特色,体现了汉唐气

象,为丝路名城和玉石之路起点。 玉石之路,据考证

先于丝绸之路。 和田县最有名的和田玉是中华民族

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

要象征之一。 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

物,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丝

绸之路在新疆境内长达约5000 km,和田是南道重镇,

和田地区历史时期,一直是丝绸之路南道人类活动的

中心,由此促成了古中国文化、古印度文化、古波斯文

化和古希腊文化等在此荟聚,文化遗址星罗棋布。 和

田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项:地毯织造

技艺、艾德莱斯绸染织技艺、维吾尔医药、民居建筑技

艺、赛乃姆和维吾尔服饰。

2. 3 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潜力

和田县田园综合体地块地处昆仑山与塔克拉玛

干沙漠之间,为昆仑山北麓最大的绿洲平原。 基地东

侧紧临玉龙喀什河,西侧紧邻喀拉喀什河,河流、水

库、田园、沙漠、村落、城镇景观特色明显。 其以水库

景观为主导,结合水塘和灌溉渠,形成了丰富的水体

景观体系。 田园景观以稻田为主导,结合麦田、芦苇、

胡杨林,形成多层次的田园景观。

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 其中,种

植业主要以传统水稻生产和小麦生产为主,部分地块

种植核桃和果蔬等,以农户个体农业为主,未形成机

械化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加工。 基地内有 3 家规模性

产业园,分别为在建和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县

香菇产业基地及和田果之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其余

为小规模乡镇企业。 其难以承担带动经济发展和吸

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任,缺乏产业集聚效应,第三

产业市场发育滞后。

和田县田园综合体地块内总人口约 6600 人,总

户数约 1400 户,约 13 个民族聚居,以维吾尔族为主。

现状用地以农业用地和水库非建设用地为主,其中建

设用地为 4. 26 km

2

,非建设用地为 21. 38 km

2

,可作为

未来发展活化用地的拓展空间。

2. 4 发展优势与问题

和田县田园综合体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空间发

展潜力、地理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 在更新和发展

上,具有良好的空间潜力,包含 10% 的其他非建设用

地和 4. 5% 的可更新建设空间。 其地理位置优越,位

于迎宾门户区和对外交通旁,战略区位优良,为和墨

洛一体化重点地区,南疆政策红利多;同时,其具有良

好的产业基础,田园综合体内包含现代农业产业园和

多个工业区块,田园基底要素丰富,农业基础较好。

此外,和田县田园综合体还具有丰富的旅游和文

化资源作为支撑,包括沙、渠、库、田和村的景观特色,

具有昆仑山北麓绿洲平原和以稻田为主的田园生态

基底,具有特色元素多样的历史文化,包括丰富的民

族、民俗、民风、民情和大地景观等。 将旅游文化资源

与现代农业完美融合,以具备一定的旅游产业基础和

文化资源禀赋作为支撑,为和田县田园综合体的运行

提供足够的消费潜力,从而带动了区域性三产融合的

整体性发展。

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劣势,如周边区域

开发品质不佳,和田县新区在之前的规划建设中,重建

设,轻环境;空间绩效不高,规划多为大马路、大地块,

第14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韦柯筠,刘 璐·基于四维度共同体的和田县田园综合体规划探索 · 3 ·

低强度开发建设。 配套设施不全,生活配套类缺乏,产

业配套类不足;民族融合特色不强、地域景观风貌特色

不明显。 田园仅为自然存在,跨界融合理念下的田园

形象不突出;以农户个体农业为主,未形成机械化规模

的农业生产和加工;产业链不完善,未进行产业发展的

跨界融合;产、城、村融合度不高;人气不旺,缺乏旗舰

项目带动人气集聚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等问题。

3 战略定位

在新疆和田县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中,应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和合团结,响应国

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在地自然、文

化、民俗、产业等资源禀赋,策划、规划、建设民族融

合、产城一体、文化为魂的中华和合小窗口·丝路文

化大公园。 中华和合小窗口多维展现中华民族共同

体,丝路文化大公园精彩呈现华夏文化大观园。

规划理念为体现生态优先,田园见乡愁;产城村

融合,高质量发展;三交引领,和合大融合;文化为魂,

赋能大公园。

以和谐共居为前提、互帮共学为基础、团结共事

为核心,达到幸福共乐的目的,让各民族共同发展、共

同生活,形成根连根、心连心的命运共同体,构建新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局面的现实路径。 和田县综

合体通过生产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

态共同体的建设,体现我国多民族共事、共居、共乐和

共学民族战略精神,如图 1 所示。

图 1 民族共同体模式构建图

通过三生融合、三产融合、产城村融合、乡村赋

能,将民族融合的理念空间落实载体于田园综合体

中,形成产城融合文旅区、活态田园乡愁区和和合农

耕乡旅区,如图 2 所示。

图 2 民族共同体空间落实载体图

4 规划策略与实践

4. 1 生产共同体———共事协力,产城村赋能

(1)产业发展

通过各民族人民共事同建三产融合和第六产业

发展,促进各族人民在共同生产和工作中加深了解和

增进感情。 打通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

游业及商贸物流业,形成相互跨界融合的第六产业,

即红色产业。 塑造全体验的产业链条,构建第六产业

发展模式。

(2)产城村融合和多元产业形态

在北部临城区块强调与城市功能、现代农业产业

园的互动和融合,南部乡村区块,通过对各村植入主

导产业,保障充分就业,巩固脱贫成果。 第一产业可

发展有机特色农业、设施高效农业、休闲景观农业和

社区定制农业等多种形态,也可依托水稻和湿地,依

托南疆稀缺的稻田和水渠水库,培育科研实验农业,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 第二产业既有北部相对集中、规

模较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香菇产业基地,也有南部

保留的多个小规模的小微企业区块,打造和田产业培

育的“黄埔军校”,如图 3 所示。

第15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3 生产共同体三产融合建设模式

(3)在地资源导向和全域文旅乡旅

在地资源包括兔、羊、稻、驴、香菇、道地药材等,

第一、第二产业均可依托。 南部乡村地区依托现有村

落发展乡村旅游,也可依托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发展

维吾尔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旅游,依托互嵌式社

区和三交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中部田园地区依托稻田

和水库发展农业景观旅游,北部依托民俗文化村及发

展文化旅游。

(4)空间布局方向

一产布局为七大基地(稻蔬药苗牧鱼兔)、农业

科研和科普中心。 二产体为四园和一基地。 农产品

粗加工为家庭作坊 - 合作社 - 产业园区,以农副产品

及手工艺产品为主。 农产品精加工为食品加工 + 木

材加工 + 药材加工,结合基地内农业产业、苗木产业

及中医药产业发展。 电商销售包括农产品展销、零售

+ 线上电商模式 + 产地直供模式,多渠道解决销售问

题。 科技研发以农产品研发、智慧农业服务为主导,

着力发展高效、便捷、经济的农业产业。 三产布局一

带一村一港多点和全域旅游。 商贸物流、产业服务、

商业服务包括酒店、餐饮、集市等多种业态商业服务

设施。 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

华夏文化等多文化引领旅游发展,实现文化润疆,打

造多元文化的交融传承的空间载体、实现全域旅游。

农业旅游以大地景观及休闲农业为主导,结合乡村振

兴,实现富民兴疆;同时赋能乡村,对乡村职能进行引

导,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充分就业。

4. 2 生活共同体———共居共学,互嵌社区构建

在和谐共居、睦邻友善中,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 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创建各民族嵌入式

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确保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

家庭中守望相助。 尊重和承认差异、包容多元,共同

生活、共同娱乐的工作学习的环境,引导和培育新疆

各族群众在共创、共建健康和谐的社区居住格局中交

流交融。 提供各民族语言互通的学习平台和途径,在

交流与交融互帮共学中促进交往。 对不同民族的学

生们进行同校学校、混合班教学,同时进行混合宿舍

分配,让他们在共同玩耍共同学习和结伴成长,把民

族团结的精神贯穿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中。

共居利用未来社区和邻里中心模式,促进民族团

结;共学体现文化融合,互相尊重,兼容并蓄;共事为

团结合作,实现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共乐体现民

族融合,守望相助。

在空间落实载体中建设互嵌式社区,新建一个三

交融合村,更新 5 个村落。 建设多类型住区,其中住

宅楼栋类型包括基本型和改善型。 建筑风貌体现在

地乡村风格和多元经典风格;建设一个三交文化中

心。 作为新疆民族工作会议永久会址;建设两类学

校,包括民族融合学校和国际学校。

4. 3 文化共同体———共乐交流,多元文化融合

中华文明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兼容并蓄华夏多元文化和在地特

色文化,以中华文明引领,铸牢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共

享中华文化、共传中华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意识。

(1)玉文化

通过文化展示和文创体验,进行在地地域文化的

展现。 其中最重要的为玉文化,玉的文化内涵在色彩

是分为和田七彩———白、黄、糖、碧、青白、青、墨七色。

其在形态上温润莹泽、缜密坚韧;在精神层面还包含

着爱国民族气节、团结友爱风尚、无私奉献品德及清

正廉洁气魄。 承载空间主要规划和田七彩景观、如意

湖、淘玉体验广场、文创艺术中心(含玉石设计)等玉

石文化建筑立面形式。

(2)丝路文化

丝路文化通过文化展示和沉浸体验体现,文化内涵

为历史印记的丝路遗址。 其中,歌舞器乐包括赛乃姆、西

域舞蹈、和田巴拉曼、弹拨儿和都塔尔等,手工艺品包括

和田艾提莱斯绸、玉石、桑皮纸。 文学艺术包括丝绸之路

诗词。 承载空间主要规划印象和田、南疆音乐节、桑皮纸

手工坊、汉锦稻田艺术等,如图4 所示。

(3)民俗文化

特色民俗文化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民俗活动和传

统技艺。 民俗音乐主要包括于阗乐舞、和田山区民

歌、墨玉皮尔和巴拉曼音乐。 传统歌舞包括麦西来

甫、十二木卡姆、赛乃姆、维吾尔族油灯舞。 民俗活动

包括达瓦孜(高空走绳)、沙哈尔地(秋千)、民族式摔

第16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韦柯筠,刘 璐·基于四维度共同体的和田县田园综合体规划探索 · 5 ·

图 4 文化共同体中玉文化和丝路文化模式构建

跤。 传统技艺主要有维吾尔医药、于阗国木版画、葫

芦雕刻、和田地毯、桑皮造纸、和田木器。 承载空间规

划民族药业体验园、南疆文创商业街、农耕文化展览

馆、巴拉曼音乐馆、维药展销馆等,如图 5 所示。

(4)建筑岁月

建筑风貌包括在地特色及多元融合建筑风貌。

其中,在地特色的建筑风貌,主要包括民族融合式和

田园休闲式,多元融合的建筑风貌主要包括徽派新中

式、现代简约式、现代多元式、精致现代式和生态创新

式。 通过不同风貌和建筑风格的引导控制,体现不同

民族多元的融合的整体风貌。

4. 4 生态共同体———共护同构,山水林田湖草

各民族人民共同维护和构建水、林、田、湖、草和

湿地和生态共同体。 首先进行空间适宜性评价,划分

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其中禁建区包括基本农田、

水库本身及其保护区范围。 限建区包括农田、园林、

林地、水塘、沟渠、取水井保护区和高压走廊线等。 适

建区包括现状建设用地、沙地、空地等。 对不同生态

空间进行分类的管控引导,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措

施。 大力倡导和培育由政府的生态发展理念、企业的

生态生产经验、公众的生态生活理念三者有机结合的

图 5 文化共同体中民俗文化模式构建

生态治理理念,使各民族人民共同对生态环境进行保

护修复。

5 结语

2022 年 5 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新

疆人民的幸福生活”中,报道了本次规划研究的和田

县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成效。 节目中提到了田园

综合体里各族人民合力共建的民俗文化村,引进了多

胎羊养殖等多个产业项目实现整村脱贫,并借助水稻

种植的特色景观发展文化旅游,让社会发展和民生改

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通过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构建生产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

同体,体现出我国多民族的共事、共居、共乐和共学和

谐发展的战略精神,实现乡村振兴,对民族和谐发展

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张军.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意义、特征及生成路径研

究[J]. 烟台大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2017, 30

(06):81 - 90.

[2] 李俊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

径[J]. 中国民族教育,2021(11):22 - 26.

[3] 王玉虎,张娟.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再认

识[J]. 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5):1 - 6.

第17页

2024 年第 03 期

总第 309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3·2024

Vol·309

福州山地型产业新城道路绿化设计方法研究

张敏雪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产业型新城的道路绿化设计,与传统老城的道路绿化改造提升有着不小的区别,尤其是山地型产业新城,更应考

虑城市道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因此,针对山地型的产业新城道路绿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地

型产业新城在道路绿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规划功能的匹配、生态格局的保护以及植被树种的选择。 为此,通过选

取福州现代物流城门户大道、景观性主干道、交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和支路五种不同功能不同等级的代表性道路,

提出山地型产业新城的道路绿化设计方法,以期为相关山地型产业新城的道路绿化设计研究开拓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道路绿化;绿化设计;山地型新城;产业新城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3 - 0006 - 06

Research on road greening design method of mountain industrial new town in Fuzhou

ZHANG Minxue

(Fuzhou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uzhou 350108)

Abstract:The road greening design of industrial new town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road greening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old city, especially the mountain industrial new town, which should consider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urban road and natur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road greening design method of mountain industrial new town. In the process of road greening design of mountainous industrial new town,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atching of planning functions,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pattern and the selection of vegetation species. Therefore, by selecting five representative road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levels,

namely Chengmen road, landscape main road, traffic main road, life main road and branch road of Fuzhou modern logistics, the road

greening design method of mountain industrial new town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open up new design ideas for the road greening design of

related mountain industrial new town.

Keywords:Road greening; Greening design; Mountain new town; Logistics city

作者简介:张敏雪(1991. 07— ),女,工程师。

E-mail:407669031@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1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产业

更新升级,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向周边拓展产业型新

城。 产业型新城的道路绿化设计与传统老城的道路

绿化改造提升有着不小的区别,其更为注重与产业功

能的匹配,在传统道路景观性需求之外,还需兼顾如

安全防护、快速交通等产业功能需求。 此外,随着我

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沿海发达的丘陵地区

开始开发山地型产业新城,这与平原型产业新城道路

绿化的侧重点区别较大,需要考虑山地格局对道路绿

化的影响,兼顾城市道路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因

此在绿色发展背景下,针对山地型产业新城道路绿化

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山地型产业新城道路绿化设计要点分析

1. 1 产业新城功能的匹配

山地型产业新城作为全新规划建设的卫星城镇,

与传统的老城区道路绿化多倾向于城市更新不同,其

道路的开发与建设,更尊重新城规划的引导。 特别是

产业新城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道路交通体系、等级、

承载的功能以及新城整体打造的生态景观格局等,都

需要山地型产业新城的道路绿化设计充分贯彻和落

实。 例如福州现代物流城是以物流、指导、商贸为主

导产业的现代新城,其道路功能应满足“内外分离、客

货分流”的交通需求,在功能上,既有传统的生活性道

路和景观性道路,也有交通性道路和产业新城的门户

大道。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其绿化除了满足行车功能的

需要和视觉要求外,也要兼顾周边不同用地功能的需

求。 现代城市道路绿化设计需要与城市的规模、城市

的性质以及城市的功能进行完美结合[1]

。 而作为产

业新城,其周边用地功能不同,对道路绿化的需求也

不同。 例如,居住用地周边道路绿化应符合休闲游憩

需求,产业用地周边道路绿化应着重考虑安全和防护

需求,如滞尘、防尘、抗污染等[2]

1. 2 山地生态格局的保护

山地型产业新城往往地势高、起伏大、坡度陡、水

网密,地形条件限制因素较多、道路绿化设计面临挑

战。 其道路形态高低起伏,路侧绿带除了传统的带状

第18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张敏雪·福州山地型产业新城道路绿化设计方法研究 · 7 ·

平地以外,还可能有陡岩、边坡、崖壁等[3]

,这些都对

道路绿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

此外,新城的道路多为新建,对原有场地和植被

破坏较大,而山地型新城则更为突出。 因此,在山地

型产业新城的道路绿化设计中生态修复,特别是边坡

绿地的生态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它既可以降低新建

道路对周围环境改观的负面影响,还可以降低和防止

雨水冲刷路基、边坡等,避免水土流失[4]

1. 3 乡土植被树种的选择

山地型产业新城,相比城市中心区域其生态环

境,具有自身特性,易受山洪、内涝、滑坡等影响,树种

的适应性不可忽视。 相较于外来树种,乡土树种对环

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等都更为突出,不仅可以提高苗

木成活率,在后期管养上也更为容易,且能降低工程

投资。 同时,乡土树种也是突出产业新城自身特色的

重要手段。

2 山地型产业新城道路绿化设计方法探索

2. 1 因地制宜,根据产业功能匹配绿化方案

山地型产业新城道路绿化设计,需要加强同上位

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贯彻落实上位

规划提出的目标、定位、红线等核心控制要素,结合产

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功能需求,根据不同的道路

功能定位,提出适宜的绿化方案,确保道路绿化设计

满足产业新城的发展需求。

2. 2 因形就势,延续原有山水生态格局

延续整体地形地势,通过合理的场地分析和竖向

规划,巧妙运用绿化设计手法,采用“平 - 立”结合的

绿化设计形式,将平面绿化设计和立面绿化设计相结

合,因地制宜打造多层次的综合型山地道路绿化。

2. 3 强化特色,加强本土植被树种运用

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注重绿化设

计的可操作性,诸如苗木采购的容易性、养护的简易

性、造价的低廉性和景观成型的迅速性等,在道路绿

化以乡土树种为主,辅以外来景观树种,丰富植物景

观效果。

2. 4 分类实施,根据道路性质开展设计

结合山地型产业新城的特色,从新城门户、交通

需求、景观需求、生活需求等方面,根据新城的道路性

质开展分类的道路绿化设计,以统筹兼顾新城的山地

生态保护、主导产业发展和门户景观营造等。

3 福州现代物流城道路绿化设计实践

3. 1 福州现代物流城概况

福州现代物流城位于福州市连江县丹阳镇西南

部,东距罗源湾港区约 35 km,西距福州主城 35 km,

南距连江城区 10 km,北距宁德城区 45 km。 东向通

过丹阳互通接沈海高速,西临尖峰山,南向通过飞石

互通接福州绕城高速,北部紧邻丹阳镇区。 福州现代

物流城市以物流、制造、商贸为主导功能的现代产业

新城。 建设福州现代物流城,是落实福州中心城区

“东进南下、沿江向海”战略,推动福州北翼城市化进

程的重大布局,对打造更高质量、更大空间、更加开放

的省会中心城市,增强引领闽东北协作区发展的辐射

带动作用具有重大意义[5]

福州现代物流城作为福州市融入新发展格局的

重要载体,围绕“产业卫星城”的定位,在总体规划上

提出“一带一心三组团”的空间结构。 福州现代物流

城定位为以物流、制造、商贸为主导功能的现代产业

新城。 并提出福州现代物流城建设目标为:海丝国际

物流通道门户,国家物流枢纽重要载体,东南区域物

流集散中心,现代智慧物流示范样板[6]

福州现代物流城为例,整体地势起伏较大,为典型

的山地丘陵地区。 现状地面标高约 35. 00 m ~ 95. 00 m,

场地沿线地貌主要为剥蚀残丘地貌,局部为山间凹地

地貌,如图 1 所示。

图 1 福州现代物流城总体风貌

3. 2 福州现代物流城道路绿化设计总体方案

3. 2. 1 道路规划情况

按照“内外分离、客货分流” 的原则,规划整体

形成以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补充的类方格

网路网结构,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 规划主干

路总体呈“三纵六横” 格局(图 2) 。 “三纵” :旧 104

国道、牛溪大道、新 104 国道;“六横” :丹青路、朝阳

大道、丹港大道、桂贤路、丹江大道、飞石连接线。 片

区内支路主要用于局部地段的用地划分及地块的交

通出入。

3. 2. 2 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1) 植物配置遵循 “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的

原则;

(2)提高道路绿化层次的差异,在以常绿植物的

基础上,增加不同季节的观花植物,提升景观内涵;

(3)追求人性化设计,保证行车与行人的安全视

距、消除安全隐患;

(4)发挥植物遮阴、隔声减噪、吸收有害气体、吸

附尘埃、杀菌等防护功能,提供生态效应;

第19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2 福州现代物流城道路交通规划

(5)着重处理景观敏感地段的植物配置,形成层

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景观;

(6)行道树要求主干端直,分枝点高,不妨碍车

辆行人安全行驶,发叶早,落叶晚,花果无毒,无粘液、

无臭味、落果不致伤及行人,树身清洁,无绒毛及花粉

大量飘散;

(7)树种特性要求:树冠整齐、姿态优美、抗风、

防火、抗性强、寿命长、耐修剪、管理粗放易于推广,对

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并且种苗来源丰富,大苗

移植易活,适应当地生长条件。

3. 2. 3 道路绿化总体思路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其绿化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

需要和视觉要求,绿化配置力求简洁大方,构成绿色

屏障,功能性与生态性兼顾。 通过合理的绿化配植,

营造景观优美、大绿量的道路绿化景观。 福州现代物

流城的道路绿化方案以休闲生态为主,以景观空间规

划为基础,依托物流城特有的自然条件与地形变化,

在不同的空间呈现不同的植被特点,以便更好地烘托

环境氛围。 通过对整体景观空间特点和现状的分析,

现代物流城的总体路网绿化规划结合滨水休闲区、活

力文化区、生态水岸区等三大景观分区来构成绿地植

被系统,营造丰富的绿地类型,打造深层次的植物景

观表现。 根据不同的整治策略,采用不同的植物配植

形式,以便更好地达到设计目的,形成不同特色的景

观绿地空间,烘托环境氛围。

福州现代物流城的总体绿化设计立足片区特色,

利用牛溪、新洋溪、后湾溪、龙坑溪、 贤义河 ( 鹅头

溪)、云路溪、义洋溪、首占溪等水系资源、城市主要干

路以及背景山体,建立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绿色

空间网络,形成步行 10 ~ 15 min 见绿、人与自然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高品

质生态产业新城,如图 3 所示。

图 3 福州现代物流城总体绿化方案

福州现代物流城道路宽度主要分为三种:①主干

道:宽度 40 m,主要绿化范围有人行道、侧分带、中分

带;②次主干道:宽度 30 m,主要绿化范围有人行道;③

支路:宽度 22 m 或 18 m,主要绿化范围有人行道。 根

据绿化范围的不同,并结合道路周边的用地性质与道

路等级、功能,将福州现代物流城路网等级划分为五

类:门户大道、景观性主干道、交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

干道和支路,其中前四种为主干道。 根据道路的功能

定位不同,提出相应的绿化设计方案引导。

(1)门户大道注重形象,建议选择常绿乔木搭配

树形挺拔的开花乔木。

(2)景观性主干道周边多附带公园绿地,道路是

公园的附属配套,建议选择与公园风格相协调的

树种。

(3)交通性主干道多数是东西走向或者南北走

向的主干道,分布于重要的交通走廊上,具有较高的

技术标准和道路容量,树种建议以常绿乔木或花期较

长的开花乔木为主。

(4)生活性主干道周边多数是商业、居住类用

地,路线蜿蜒自然,车流量较慢且人流量居多,树种建

议可带点地域特色。

(5)支路车流量与人流量较低,支路宽度较窄,

可种植落叶乔木,增加区域特色。

第20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张敏雪·福州山地型产业新城道路绿化设计方法研究 · 9 ·

3. 3 结合产业新城需求的代表性道路绿化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道路功能定位分类,分别选取物流大道

(现状 104)、牛溪大道、丹江大道、桂贤路和桂云路 5

条具有代表性的道路开展分析,如图 4 所示。

图 4 福州现代物流城代表性道路绿化设计分布

3. 3. 1 门户大道———物流大道

(1)道路概况

物流大道起于新建丹江大道,路线由北向南延

伸,沿线与连溪路、祥安路、飞石路平面交叉,终于飞

石连接线,路线总长 1. 641 km,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

40 m,红线外两侧为规划预留 20 m 绿化用地。 道路

按双向六车道主干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 60 km / h。

(2)道路功能定位

物流大道处于进入现代物流城必经的主干道,道

路外两侧预留规划 20 m 绿化带,道路间渠化岛内设有

大型构筑物,因此物流大道的定位为景观入户大道。

根据片区规划,物流大道为“三纵六横”的骨架路网体

系中的“一纵”,贯穿物流城各组团,是物流城南北向的

重要交通廊道。 以物流商贸作为主导的产业新城,其

门户大道的绿化景观更为重要,既要突出物流门户景

观形象,同时还应兼顾作为门户的交通性功能。

(3)绿化设计方案

物流大道绿化树种方案为凸显秋色景观。 因地处

山地,整个现代物流城地形起伏较大,打造秋色叶景

观,与地貌更加贴合。 绿化设计范围为人行道、侧分

带、渠化岛、规划20 m 绿化带(图5)。 考虑到行人的遮

阴需求,人行道采用常绿乔木秋枫,下设镀锌格栅篦

子,内撒狗牙根草籽。 秋枫枝叶繁茂,遮阴性好,是良

好的观赏树和行道树。 基于物流大道地处进入现代物

流城必经的主干道,货车、渣土车居多,侧分带采用开

花乔木大腹木棉,大腹木棉树形挺拔,树干直立,树冠

层呈伞形;设计高度 7 m 以上,枝下高控制在 2. 5 m 及

以上。 大腹木棉盛花期 10 月至次年 2 月初,冬季盛花

期满树姹紫,是优良的阵列观花乔木。 乔木间种植灌

木组团,增加花化彩化。 规划 20 m 绿化带乔木以色叶

乔木无患子、乌桕为主;无患子、乌桕是优良的色叶乔

木,色叶时间均在秋冬季,与地貌更加贴合。 物流大道

长 1. 641 km,边侧绿地的背景林种植无患子与乌桕各

半,局部林缘线边缘种植黄花槐,增加层次感与植物色

相变化。 用地出入口与道路交叉口处种植组团,整个

场地组团与片林相结合,疏密有致。 行道树的秋枫,侧

分带的大腹木棉,边侧绿地的无患子、乌桕、黄花槐,打

造高中低的高度变化,结合微地形,形成高低起伏变

化,再利用植物原本的高低形态之美,丰富绿化空间。

图 5 物流大道绿化标准横断面图

在物流大道与飞石路交接处,左右幅各设有一个渠

化岛,总占地约 5000 m

2

。 两渠化岛上横跨一大型构筑

物,简称迎宾门。 迎宾门基于海丝文化、闽东地区的桥梁

文化,契合了现代物流城的贸易与通达的属性;浅蓝色飘

带寓意两岸,深蓝色飘带寓意一水,象征海峡两岸千丝万

缕的联系,树立“福州现代物流城”的门户形象。

门楼的种植设计以凸显迎宾门形象为主,景观效

果以通往现代物流城方向的视觉效果为主,以大腹木

棉为背景林,门楼周边以小乔木、低矮灌木与时花的

精致组团为主,搭配零零星星的景观置石,烘托出迎

宾楼的门户形象,如图 6 所示。

图 6 福州现代物流成迎宾门景观绿化效果

第21页

·1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3. 3. 2 景观性主干道———牛溪大道

(1)道路概况

牛溪大道是位于福州现代物流城规划区中部的

一条重要南北向主干路,连接现状飞石连接线、丹江

大道、桂贤路、丹港大道、朝阳大道,带动辐射沿线地

块,其建设是片区之间联系发展的需求。 项目建设将

改善片区对外交通状况,使沿线地块能快速到达飞石

连接线、丹江大道、丹港大道。

(2)道路功能定位

牛溪大道作为片区路网规划中的纵向交通主干

道,是城市片区间路网骨架的重要一节。 随着片区北

部的开发,作为连接片区内各主要对内、外通道之间

的重要通道,该道路的建设迫在眉睫,其对带动福州

现代物流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牛溪大道贯穿连

江县福州现代物流城,是区域重要的南北向交通干

道。 从现状用地功能的分布、土地使用的混合程度及

使用强度来看,规划范围现状大部分为大片山地与自

然村落,该片区开发尚未成熟,片区土地开发程度较

低,混合度较低。 山地型产业新城中山水生态的保护

重点,体现在景观性主干道的道路绿化中,作为福州

现代物流城重要的南北向景观性主干道,其道路绿化

方案应突出山地特色。

(3)绿化设计方案

牛溪大道的绿化树种方案为打造花路。 因地处

山体地貌,途经牛溪,毗邻牛溪公园,具有景观性。 绿

化设计范围为人行道、侧分带、渠化岛(图 7)。 本次

牛溪大道绿化设计方案为打造花路,人行道与侧分带

均种植开花乔木宫粉紫荆,树形挺拔,盛花期 3 ~ 4

月。 福州工业路种植宫粉紫荆已成为福州名片,晋安

湖畔茶香路依托晋安湖公园,搭配摩天轮网红节点,

人行道、侧分带种植 4 排宫粉紫荆,在开花季引起各

方人士的关注。 牛溪大道有起伏的地形,延绵的山体

与潺潺的溪水,依托边侧的牛溪公园,搭配种植 4 排

宫粉紫荆,打造新一条网红花路。 渠化岛种植常绿乔

木香樟、秋枫,满足人行的遮阴需求。

图 7 牛溪大道绿化标准横断面图

3. 3. 3 交通线主干道———丹江大道

(1)道路概况

丹江大道是位于福州现代物流城规划区南部的

一条重要东西向主干路。 其起于牛溪大道,路线由西

向东延伸,依次与新城南路、现状 G104、连溪路、天岩

路平面交叉后,终于绕城高速之前,终点桩号 K15 +

720,路线总长 2. 525 km,道路标准宽度为 40 m,按双

向六车道主干路标准建设。

(2)道路功能定位

丹江大道作为片区路网规划中的横向交通主干

道,是城市片区间路网骨架的重要一节。 随着片区南

部的开发,作为连接各主要对外通道之间的重要通

道,它对福州现代物流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道路

建设迫在眉睫。

(3)绿化设计方案

丹江大道绿化树种方案,主要为打造进出城的网

红路。 绿化设计范围为人行道、侧分带、中分带、渠化

岛、边侧边坡 5 m 绿化带(图 8)。 考虑到行人的遮阴

需求与主干路整体的感观效果,人行道采用常绿乔木

秋枫,下设镀锌格栅篦子,内撒狗牙根草籽。 秋枫枝

叶繁茂,遮阴性好,是良好的观赏树和行道树。 侧分

带采用开花乔木洋紫荆。 洋紫荆是豆科、羊蹄甲属植

物,花瓣呈紫红色或淡红色,花期全年,3 月最盛。 乔

木间种植常绿灌木金森女贞球、黄金榕球等;中分带

种植开花乔木大腹木棉,大腹木棉高度可达 7 m 以

上,与人行道秋枫(高度 6 m 以上) 与侧分带洋紫荆

(高度 5. 5 m 以上)形成一定的天际线;林下种植开花

灌木(扶桑拼丛、琴叶珊瑚拼丛),增加层次感。 渠化岛

种植香樟、秋枫等常绿乔木,保障行人驻足渠化岛期间

有林荫。 因物流城场地填挖方较大,现场存在较大高

差,丹江大道道路两侧存在边坡。 为遮挡弱化后侧边

坡,路侧边坡绿地采用一排林荫树(香樟、无患子、台湾

栾树、蓝花楹,常绿、色叶、开花乔木交替使用,增加植

物色相与天际线变化)搭配灌木,后侧沿边坡底种植色

带地被(红叶石楠、翠芦莉、金森女贞),增加花化彩化。

若是挖方,坡底需种植爬墙虎间距 0. 5 m;若是填方,坡

顶需垂挂种植炮仗花,间距 0. 5 m。

图 8 丹江大道绿化标准横断面图

3. 3. 4 生活性主干道———桂贤路

(1)道路概况

桂贤路是位于福州现代物流城规划区中部的一

条重要东西向主干路。 其起于现状 G104,起点桩号

K1 + 347. 898,路线由东向西延伸,与新城北路、桂云

支路 平 面 交 叉, 终 于 牛 溪 大 道, 终 点 桩 号 K2 +

第22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张敏雪·福州山地型产业新城道路绿化设计方法研究 ·11·

689. 258,路线总长 1. 341 km,道路标准宽度为 40 m,

近期 按 双 向 四 车 道 主 干 路 标 准 建 设, 设 计 速 度

50 km / h。桂贤路位于连江县福州现代物流城南部,从

现状用地功能的分布、土地使用的混合程度及使用强

度来看,规划范围现状大部分为大片山地与自然村

落,该片区开发尚未成熟,片区土地开发程度较低,混

合度较低。

(2)道路功能定位

桂贤路地处现代物流城核心区城市客厅区域,周

边用地性质多为行政办公用地、商住综合用地、工业

用地、仓储用地等,临近贤义村,拟建场地现主要为山

体、村庄,地势起伏较大。 道路蜿蜒自然,途经贤义

河,属于生活性主干道。

(3)绿化设计方案

桂贤路绿化设计方案围绕生活性和观赏性开展。

绿化设计范围为人行道、侧分带、中分带、渠化岛(图

9)。 人行道采用常绿乔木秋枫,下设镀锌格栅篦子,

内撒狗牙根草籽;因地处核心人流量密集处,乔木基

调以开花乔木蓝花楹为主,蓝花楹盛花期 5 ~ 6 月,打

造新一条网红花路。

图 9 桂贤路绿化标准横断面图

3. 3. 5 支路———桂云路

(1)道路概况

桂云路起于牛溪大道,起点桩号 K0 + 000 路线由

西向东延伸,与新城北路、桂贤支路平交后,终于桂贤

路。 终点桩号 K1 + 226. 421,路线总长 1226. 421 m,

不含牛溪大道、桂贤路交叉口,道路标准宽度为16 m,

按双向两车道支路标准建设。

(2)道路功能定位

桂云路地处现代物流城核心区城市客厅区域,周

边用地性质多为行政办公用地、商住综合用地、工业

用地、仓储用地等,途经贤义河,道路蜿蜒自然,属于

城市支路。

(3)绿化设计方案

支路不同于主干道,人流量、车流量,不密集,断

面相对简单(图 10)。 可以尝试在小支路行道树种植

开花乔木,打造更佳的视觉效果。 桂云路因临近桂贤

路,行道树延续与桂贤路一致的开花乔木蓝花楹,盛

花期时能营造更加轰动、壮观的效果。

图 10 桂云路绿化标准横断面图

5 结语

山地型产业新城在道路绿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

注重规划功能的匹配、生态格局的保护以及植被树种

的选择。 本文通过对福州现代物流城代表性道路绿

化设计方案的分析,选取门户大道、景观性主干道、交

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和支路五种不同功能不同

等级的代表性道路,提出山地型产业新城在道路绿化

设计方法,即因地制宜,根据功能定位匹配绿化方案;

因形就势,延续原有山水生态格局;强化特色,加强本

土植被树种运用;分类实施,根据道路性质开展设等。

希望本文可为相关山地型产业新城在道路绿化设计

研究开拓新的设计思路。

参 考 文 献

[1] 赵帆. 现代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及植物选择[ J]. 花卉,

2018,333(18):110 - 111.

[2] 潘春联. 浅析工业园区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以六

安集中示范园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方案为例[ J]. 中国

园艺文摘,2017,33(03):140 - 141,237.

[3] 胡婷婷,秦华,周智勇. 山地城市新型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2019,44(02):86 - 91.

[4] 陈锦,魏天兴,荆丽波. 道路建设对山区生态景观的影响

及修复对策[C] / /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程绿化专业委

员会,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 全国公路

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出版者不详],

2009:8.

[5] 林渊. 山地丘陵地区竖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州

现代物流城为例[J]. 城市建筑,2021,18(36):67 - 70.

[6]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现代物流城

控制性详细规划[R]. 福州,2021.

第23页

2024 年第 03 期

总第 309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3·2024

Vol·309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国土空间规划探究

林 可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国家生态文

明建设的背景下,抽水蓄能电站不再是单一的电力生产设施,抽水蓄能电站在建设与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功能

布局分散、空间利用粗犷、土地闲置浪费等问题。 从旅游开发与空间要素整合的角度,结合抽水蓄能电站现状存在的

种种问题,探索抽水蓄能电站土地与环境资源综合利用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希望为相关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与

指导。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抽水蓄能电站;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3 - 0012 - 05

Research on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of Guangzhou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LIN Ke

(Fuzhou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uzhou 350108)

Abstract: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only way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is no

longer a single power production facility,and problems such as scattered function layout,extensive space utilization,idle land waste and so

on inevitably aris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of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 elements,combined with variou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methods fo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n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s,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relate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Tourism planning

作者简介:林可(1991. 11— ),男,工程师。

E-mail:85293815@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17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

展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而节约集约的土地

资源利用,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早

期的抽水蓄能电站着重考虑电力生产需求,缺乏合理

的规划引领,在建设与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功能

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粗犷、土地闲置浪费等问题。 如何

节约集约合理利用这些土地,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

1 基本释义

1. 1 抽水蓄能电站

近年来,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的实现,

国家加快发展抽水蓄能电站。 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

称电站)是一种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

规模开发条件的电力系统,是绿色、低碳、调节灵活性

高的电源[1]

。 受电站建设选址必要的地理因素影响,

电站多建于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生态环境极佳的

地方。

1. 2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

布的 117 项“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之一。

其位于粤中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与粤北山区的交界处

的高山之中,紧邻从化区吕田镇小杉村,拥有良好的自

然生态环境与气候环境,周边遍布各类旅游景区、风景

名胜 区 与 自 然 保 护 地, 总 面 积 ( 含 上 下 水 库) 约

5. 25 km

2

2 抽水蓄能电站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问题

2. 1 电站生产安全保障

抽水蓄能电站是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事故

备用等多种功能的特殊电源,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 对于国家来说,电站所在地是

第24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林 可·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国土空间规划探究 ·13·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区域,电站的核心功能是电力生

产,生产安全责任重大,确保生产安全是综合利用的

前提。 因此,电站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将生产安全问题

放在首位。 对于区域内安全敏感性高的地区如何进

行利用,是电站规划编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2 电站功能布局分散

抽水蓄能电站分布在高山峻岭区域,项目占地主

要由枢纽、道路及其设施等构成。 因其工程技术原

理,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要有上库、下库、输水系统以及

各类调控设施,比普通水电站占地规模更大[2]

,上库

与下库间通过道路连接。 外部自然条件与内部技术

原理,导致了电站内部交通组织多为单线交通,主要

功能布局较为分散,一般沿内部道路分布,这种布局

方式有利于功能组团间交通联系,偶有个别功能区位

于次要道路。

2. 3 电站资源利用粗犷

抽水蓄能电站环境资源本底普遍优良,待发现、

待挖掘、待利用的环境资源较多,如天象气候、地文景

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等,都是电站区

域内较为常见的环境资源。 但多数电站,特别是建成

时期较早的电站,并未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开

发。 电站环境的塑造以满足员工日常生活为主,对各

类环境资源粗犷式开发利用。 人工景观环境塑造多

采用大草坪或绿化林木成片种植的处理方式,缺乏设

计元素与美感。 自然景观缺少凸显和引导措施,展示

范围小、展示效果差,观景点多采用搭建简易平台或

设施平台二次利用的处理方式,安全性、通达性及易

用性较差,缺乏旅游休闲元素。

2. 4 电站土地闲置浪费

早期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存在超规模用地、超任务

范围用地的现象,电站土地利用率较低。 近年来,随

着国家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相同装

机量的抽水蓄能电站用地规模逐年稳步降低后趋于

稳定。 对于目前大部分已经建成的抽水蓄能电站来

说,或多或少存在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 造成土

地资源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 3 点:一是项目在

选型、设计和布局时,缺乏节约集约用地思想,项目用

地和实际需求的不匹配,造成土地资源闲置浪费。 二

是项目未实行“永临结合”,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时的

骨料场、渣土堆场、临时运输支洞等各类临时设施(用

地)在建成后未进行有效利用,仅进行简单绿化或保

留现状。 三是因政策因素导致设计的功能无法实现

而造成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如早期引进国外抽水蓄

能技术时在电站内建设的专家楼、高尔夫球场等。

3 抽水蓄能电站国土空间规划创新

3. 1 确保电站安全生产运行

在生产全方面,规划应以安全生产为大前提,根

据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电力设施治安风险等级和

安全防范要求》(GA 1089)及电站内部安全生产制度

等要求,划分不同安全等级区域,分区规划。 通过严

格管控、合理引导,科学有效的利用电站生产空间,最

大限度减少对电力生产的干扰。

在生态安全方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保障生

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视电站区域的国

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高应对生态安全风险的能

力,对电站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划定不同级别的生态

安全区域,分级保护,合理利用。

3. 2 解决电站功能布局合理性

通过分析抽水蓄能电站原有设计方案、对电站员

工进行座谈问询、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电站区域

内的各类功能进行收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提炼、分类,主要分为电站生产、员工生活、安全保障、

交通组织及观光休闲。

将同类型的功能在地理空间上尽量临近安排,整

合原有零散的功能,着重考虑员工“生活 - 生产” 动

线上的功能分布情况,通过调研找出痛点,针对性优

化。 对于安全保障类功能,其布局应尽量维持现状,

确需改动的应进行专家论证。 对于交通组织类功能,

其布局应慎重调整,充分论证调整对电站生产与员工

生活的影响。 观光休闲类功能首先应进行评估,分为

适宜内部使用、适宜外部使用和可共同使用三类。 适

宜内部使用的,宜靠近员工生活区布局;适宜外部使

用的,不宜临近员工生活区;可共同使用的,可临近员

工生活区。 观光休闲类功能应远离电站生产功能,或

做好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3. 3 对电站资源精细开发

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调查抽水蓄能电站及周

边区域的环境资源,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

价》(GB / T 18972)国家标准对资源进行分类分级,形

成电站环境资源“一张图”,针对不同级别的资源,进

行分级开发利用。 对优秀的资源应充分挖掘其内涵,

放大资源价值。 对于良好的资源应充分考虑资源特

质,围绕特质进行利用。 对于一般的资源经评估后应

用尽用,让电站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3. 4 电站闲置土地创新利用

为实现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利用闲置土地,

要对抽水蓄能电站土地进行逐一梳理,通过最新的

第25页

·1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确定土地权属、土地性质,结合划

定的“三区三线”和现行法律法规,分析原有功能使

用情况,判断其未来主要利用方向。 确定利用方

向时,要做到“跳出电站看电站” ,不能局限于对功

能简单的补充优化,亦或为了利用而利用,要从区

域发展视角来研判,才能真正让电站闲置的土地

“活起来” 。

3. 5 合法合规使用闲置土地

对抽水蓄能电站闲置土地的再规划、再利用,应

全面衔接电站所在地的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规

划等有关规划,落实区域“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

管控要求。 在空间利用上,将规划中有重叠、有冲突、

需要协调的内容予以明确,并提出解决思路[3]

,在相

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下,确保规划划定可开发利用的

闲置土地是符合法定上位规划的、具有法律依据的、

项目是可落实的。

3. 6 乡村闲置土地联动使用

抽水蓄能电站所在区域多涉及偏远村庄,电站的

建设会产生新的移民村,电站的建成运行也会对村民

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因此,当电站所在地临近村庄或

移民村位于电站周边时,编制电站国土空间规划应对

村庄开展深入调研,摸清村庄用地、产业、人口等基本

情况,引导村民与电站协同合作,利用村庄存量用地,

开展旅游活动,形成旅游联合体,共享客源,联动发

展,减少因电站建设造成耕地、林地减少带来的村民

“失业”问题,提高村民收入,增加村民幸福度,化解

电站建设与村庄发展的矛盾,实现偏远村、移民村的

乡村振兴。

除村庄外,抽水蓄能电站也常与自然保护地、风

景名胜区、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邻近或接壤,编制

电站国土空间规划应充分衔接相关规划,从区域宏观

角度提出联动策略。

4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规划提升措施

近年来,新建的抽水蓄能电站在项目规划设计

阶段,甚至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已经考虑在不影响

电站安全生产的情况下,额外增加具有附加值的功

能。 如旅游功能、市民休闲功能等,各地政府积极推

动抽水蓄能产业与当地旅游、康养以及乡村振兴建

设紧密融合,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同频共振” 。 而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作为中国较早

建成的抽水蓄能电站,缺乏电力生产功能外的其他

功能与配套,电站内部功能布局分散、部分土地闲

置,亟待提升。

4. 1 现状分析评估

4. 1. 1 功能布局分析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现状主要功能区分为三类,

一是电站电力生产,二是员工办公生活,三是休闲观

光活动。 电站电力生产功能主要位于电站下库西侧

的地下厂房内,员工办公生活功能主要位于电站下

库北侧双湖酒店周边区域,以上两类功能较为集中,

而休闲观光活动功能分布较为零散,包括邻近电站

入口的足球场,部分位于电站下库东侧小杉村的环

湖步道,位于员工办公生活区域的电站科普展览馆,

位于下库及南侧的高尔夫球场及位于上库的森林步

道等。

4. 1. 2 环境资源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 T 18972)对

电站及周边区域进行调查,区域内旅游资源涵盖了五

大类、九中类和二十小类,共有资源单体 21 个,主要

集中电站下库周边区域。 区域内资源种类较为丰富,

但资源等级不高,较为突出的资源,为广州抽水蓄能

电站的地下厂房、水库水面景观、水工设施景观、科普

展览馆及保护区独有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4. 1. 3 设施使用分析

除电站电力生产设施和员工办公、生活设施外,

目前电站还拥有位于电站下库区域的双湖酒店、专家

楼、高尔夫球场、环湖步道、游船码头、各类小公园,位

于上库区域的森林步道、会议中心等设施,其中下库

的双湖酒店暂不对外营业,保留电站所属南方电网集

团内部培训、会议接待等功能。 专家楼、高尔夫球场

等因政策原因,目前处于闲置状态,环湖步道、游船码

头等设施为电站员工日常休闲使用,上库的森林步道

及会议因位于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目

前也处于闲置状态。 总体来说,电站区域内闲置设施

较多,布局分散。

4. 1. 4 现状用地分析

通过对上位国土空间规划及自然保护区规划的

核对、叠加,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各级政策

法规及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具体情况,分析了区域内现

状用地及闲置情况。

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将现状用地划分为三类:

(1)因生态较为敏感、交通较为不便而形成的闲

置土地,可通过强化其生态功能,加强生态修复与景

观美化进行利用(图 1 绿色区块)。

(2)因政策因素或电站发展而形成的闲置土地,

主要位于下库区域,这些土地平整成熟、靠近电站生

活中心、交通便利,可通过功能升级或功能置换进行

第26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林 可·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国土空间规划探究 ·15·

利用,是可利用闲置土地的主要区域和重点区域;(图

1 红色区块)。

(3)临近村庄或与村庄接壤的区域的闲置土地,

可结合村庄发展方向及实际情况,作为未来发展建设

的储备用地(图 1 蓝色区块)。

图 1 电站可利用土地分类利用及面积图

4. 2 规划原则、目标及定位

4. 2. 1 规划原则

针对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行业生产性质与所在地

理环境,提出两个规划原则:自然生态保护原则和供

电安全保障原则。

“双保”原则是为应对电站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

的问题与挑战而提出的,是规划的出发点,所有规划

内容与提升措施都应在此原则下策划、生成。 建立全

环境、全要素的保护体系,明确环境保护目标,确保规

划的“底线思维”、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实现电站安

全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4]

,以此实现对电站土地

环境资源的集约节约综合利用。

4. 2. 2 规划目标

在自然生态保护和供电安全保障“双保”的前提

下,规划力求实现三个目标:

(1)推动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土地的合法合规、节

约集约有效利用;

(2)助力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企业自身品牌文化

的推广展示;

(3)促进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与小杉村和谐有序

联动发展,实现小杉村乡村振兴。

4. 2. 3 规划定位

在中国旅游市场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与工业旅游

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时下短途游、周边游热点,规划提

出将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打造为以高科技水电工业旅

游为特色亮点,以水库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绿色基底,

以科普研学和亲子休闲为主要市场,以户外拓展、湖

畔露营、乡村休闲为补充支撑的全国知名工业旅游示

范地、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研学科普教育基地。

4. 3 总体布局方案

基于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资源本底和安全生产管

理要求,本次规划重心落于电站下库周边区域。 结合

环湖(库)步道建设,规划形成了“一核、一环、多点”

的土地利用空间总体布局。

“一核”为电站发展引擎核,电站主要的接待设

施双湖酒店作为旅游度假引擎,电站科普展览馆作为

研学旅游引擎,电站核心发电设施为工业旅游引擎,

三大引擎汇聚一核,促进电站产旅融合发展。

“一环”为环湖(库)步行景观环,结合下库步道、

小杉村滨湖绿道及下库北部机耕道,将三者优化、整

合、提升,形成环绕下库、串联电站与村庄的景观慢行

系统。

“多点”是包含体育运动、乡村风情、户外拓展、

生态观光等多种旅游业态的项目节点。

4. 4 规划提升措施

4. 4. 1 电站旅游安全保障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在建成时,就广泛应用了先进

的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思想,生产安全大多数时间依靠

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管理。 规划认为,可针对现有电站

生产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的升级,构建智慧旅游

系统,对即将进入危险区域的游客进行警告、驱离。

除此之外,通过做好物理隔离措施、增加安全保障人

员值守和巡逻频次等方式,进一步保障生产安全。 在

规章制度上,结合电站安全生产制度,形成旅游安全

手册;在电站环境上,合理增加旅游安全标识;在人员

安排上,增加旅游安全员岗位,负责电站旅游安全

工作。

4. 4. 2 功能整合与分区布局

整理梳理提炼各区域核心功能,以核心功能为龙

头,完善配套功能和补充性功能,实现功能的整合。

规划将电站及小杉村区域整合划分为五大分区,分别

为发展核心区、户外拓展区、乡村风情区、体育运动区

及生态观光区,如图 2 所示。

发展核心区实现了内外部使用兼容与隔离。 其

以双湖酒店为依托,以电站科普展览馆为核心旅游吸

引物,承担区域主要的接待与旅游功能。 户外拓展区

利用区域内大面积的空旷草坪,设置一系列的户外拓

展和露营项目,对外作为短途游、周边游的重要承接

地,对内可作为团建活动中心供电站内部使用。 乡村

风情区主要通过毗邻的小杉村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发

第27页

·1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展特色民宿,补充电站旅游业态,完善旅游接待能力。

体育运动区是对原有的职工运动休闲空间的提升改

造。 生态观光区,以现状保留为主,在符合自然保护

区规划、不影响自然保护区生态和电站生产安全的前

提下,增设观景平台,修缮森林步道,控制游客数量,

开展小规模的生态观光活动。

图 2 功能分区布局图

4. 4. 3 区域分级保护

以上下库公路下库道闸为界,上库及上下库公路

区域为电站重点生态保护区,不新增项目、不安排大

型活动,限时限量对外采用预约方式开放参观,将人

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影响降至最低;下库、进厂公路

及小杉村区域为规划区一般生态保护区,项目生成与

选取应着重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制定合理对策。 在项

目实施前,需再次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合理安排项目

位置,做好环境保护措施。

4. 4. 4 电站及村庄环境资源再开发

通过对电站环境资源的梳理,电站内除了水工设

施与库区自然风光外,较为优质的资源多为闲置的场

馆与设施,要擅于利用原有的专家楼、会议中心、展览

馆等设施,进行项目策划与功能布局优化提升。 针对

现有基础设施如环湖步道、高尔夫球能进行功能调

整,以区域优质自然资源为开发本底,资源利用以功

能更新、改建提升为主,减少新建项目数量。 如利用

高尔夫球场搭建露营地,对设施陈旧的展览馆进行现

代化、适旅化改造,将专家楼改造成为主题式酒店,提

升环湖栈道及下库坝体等。

4. 4. 5 闲置土地利用与区域联动引导

近中期主要围绕下库周边闲置土地进行开发利

用,以规划分区布局为依据,生成与分区相适应的利

用方案,适时推动小杉村村庄规划修编,将电站临近

村庄区域的闲置土地与村庄用地统筹考虑,实现电站

与村庄统一规划、共同发展。

远期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工作,推动上库闲置土

地的开发利用,促进生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真正实

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 结语

为实现“双碳” 目标,抽水蓄能电站这类清洁能

源将在多方政策引导下高质量迅速发展。 本文所研

究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作为高水头、大容量的大型高

科技电站,在“十四五”期间,将不断提高电力系统调

峰能力与规模,在保障生产的同时,也需起到融合生

态与生产永续和谐发展的作用。 我国电力行业是生

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旅游开发为引领,

能高效盘活电站的土地与环境资源,有效进行综合利

用。 在编制与综合利用有关的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双保” 原则,作为指导规划编制的重要

思想。 其次,摸清电站用地“家底”,落实底线管控要

求,让规划合法合规,项目落到实地。 在旅游项目策

划中,以提升改造代替拆除新建,项目设置宜软不宜

硬,保护电站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降低综合利用成本。

最后,联动周边区域,全域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这样才能让编制的电站国土空间规划有活力、有成

效、有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郝军. “双碳”目标下抽水蓄能发展思考[ J]. 西北水电,

2022(06):138 - 143.

[2] 王怀章,刘权斌,毕望舒. 抽水蓄能电站节地技术与评

价方法分析[ J] . 东北水利水电,2019,37 (02):15 -

16,20.

[3] 彭震伟,高璟.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生态敏感地区的乡

村空间规划———以长白县为例[ J]. 规划师,2021,37

(03):58 - 63.

[4] 张洪元,朱柳萍.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抽水蓄能

电站景区建设引导———以烂柯山—乌溪江风景名胜区

抽水蓄能电站景区为例[J]. 《规划师》论丛,2021(01):

571 - 578.

第28页

2024 年第 03 期

总第 309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3·2024

Vol·309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张春生 陈炳文 杨增科 李瑚均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摘 要:智慧城市是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深入明晰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研

究现状,追溯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运用 CiteSpace 软件,对 2009 ~ 2023 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 500

篇代表性研究文献进行学科分布、关键词聚类等可视化分析。 结果显示:(1)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研

究、数字化构成、技术创新与战略规划三大类群主题;(2)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演进可归纳为积极探索期、战略攻

坚期和创新发展期三个阶段。 分析结果将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 智慧城市;CiteSpace;共现图谱;聚类分析;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3 - 0017 - 04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ZHANG Chunsheng CHEN Bingwen YANG Zengke LI Huju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

Abstract:Smart c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urban management and citizens’ living standard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urrent status,the hot spots,and the trends of research on smart city construction,this paper conduct a visual analysis including subject distribution,and keyword clustering through 500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collected on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between

2009 and 2023 by CiteSpace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1)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has formed into three major clusters of theme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research,digital composi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strategic planning; (2) China?s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field evolutio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stages:active exploration period,strategic attack period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eriod. The results above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cision - making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words:Smart city; CiteSpace; Co - occurrence graph; Cluster analysis; Visualization analysis

基金项目: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8JC - 025);河南省软科

学项目(232400410151)。

作者简介:张春生(1974— ),男,副教授。

E-mail:yangzengke2006@ sina.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17

0 引言

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人口、医疗、交通、

环保和资源短缺等挑战,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

案[1]

。 自 2008 年以来,智慧城市在我国取得了较为

丰硕的实践成果,以杭州为代表,智慧城市建设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集政务信息和数据资源于一体的智

慧政务,解决“办事难”问题;城市数据大脑对信号灯

以及路况的干预管控,减少通行时间 15. 3% ,节省高

架桥出行时间 4. 6 min;将社区连为一体,进行信息化

智能化的管理,改变居民的社区生活方式等方面[2]

在国外,例如费城市利用智慧街道地图工具,可以使

市民实时查看、跟踪和监控垃圾收集、街道铺路、积雪

清理等街道服务的状态和进度;纽约市的“城市区划

和土地使用申请搜索”工具,使市民可以便捷地搜索、

筛选和查看所有提交给城市规划部门的土地利用

项目。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到快速发展期,信

息技术革命使得城市间数据信息日益密切,人工智

能、区块链、5G 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升级,都在不断

持续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纵深领域发展[3]

,数字孪生

技术与元宇宙的概念相继被提出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都将会给智慧城市建设以及今后的智慧生活方面产

生颠覆性的影响[4]

。 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目标已从

“让城市运转更加精细化、高效化和智能化”转向“立

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随着研

究方向的变革不断发生变化[5]

。 明晰当前我国智慧

城市建设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可为我国

智慧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基于此,本文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研究背景,运用

CiteSpace 软件,对 2009 ~ 2023 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

代表性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分

析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历程,可以得出

有关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进而归纳出研究热点,并

对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北大核心、CSSCI 和 CSCD 收

录期刊作为基础数据来源,以“智慧城市”为主题词、

第29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以 2009 ~ 2023 年为时间范围进行文献搜索,可得文

献 2519 篇;以“建设”为主题词进行结果中检索,可得

文献 912 篇;通过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删除不相关

条目,参考引用量、下载量、相关度等排列要素,最终

得到文献 500 篇;将筛选后的文献以“Refworks”的格

式下载保存,导出之后作为分析数据样本。 本文应用

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 CiteSpace6. 2. R4(64 - bit. )软

件,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定量分析。

2 研究脉络分析

本文为深度了解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研究文献的

影响领域,全面分析智慧城市建设研究领域背后所支

撑的重点学科,借助中国知网(CNKI),对所选文献的

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统计了文献的学科分布并利用

Excel 绘制出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研究领域涉及学科的

分布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学科分布状态

从图 1 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涉及近 11

个学科。 文献发布量前六的学科,分别是宏观经济管

理与可持续发展、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计算机软件

及计算机应用、建筑科学与工程、行政学及国家行政

管理、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

从学科分布结果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最为重视

的学科,为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这是因为智

慧城市是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产物,与国家政策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合拍,建设智慧城市既利当前

又利长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有着较大的冲击力。 因

此,学科中发文量最大,毋庸置疑。 其次是建筑科学

与工程学科,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一环,从政策

出发,运用相关技术完成整体工程的建设,从而提升

城市各方面的品质,实现城市的智慧化发展[6 - 7]

3 研究前沿分析

3. 1 关键词共现分析

比较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可以看出我国智慧城市

建设领域研究的主题所在,关键词可以反映出论文的

核心研究内容。 本文借助 CiteSpace 软件进行了关键

词共现分析(Co - currence - Analysis),绘制出智慧城

市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 2 所示。

图 2 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谱中共有 277 个节点,448 个连线,网络密度为

0. 0117。 关键词节点的形状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文

献中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的颜色越丰富,说明该关

键词研究持续时间越长。 最外圈的颜色,代表研究时

间接近 2023 年。 由图 2 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大数

据”“人工智能” “物联网”这几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

最高;相对来说,“智慧城市” 节点半径最大,说明其

在研究领域中的热度最高。

3. 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把握研究的主题和热点问题,通过对关键词的

研究,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能够提炼

出智慧城市建设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

或潜在的研究方向。 本文借助 CiteSpace 软件对关键

词进行聚类分析,将通过处理后的文献数据导入软件

中,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一年,聚类此来源为 Title、Abstract、Keywords。 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共有节点 277

个,连接 448 条,网络密度为 0. 0117,如图 3 所示。

图 3 关键词聚类图谱

从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看到,智慧城建设的研究

可以归为 6 类,分别是#0 物联网、#1 传感网、#2 大数

据、#3 信息化、#4 融资约束、#5 电子政务。 通过整理

第30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张春生,陈炳文,杨增科,等·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19·

聚类群信息可以发现,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节点展开的

#0 物联网和#1 传感网最为重要,聚类效果十分明显,

说明这两类群是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的重点领域。 为

了提高图谱的易读性,本文只保留频次在前六的聚类

标签如表 1 所示。

表 1 关键词聚类汇总表

聚类编号 聚类名称 聚类轮廓值 聚类大小

#0 物联网 0. 982 118

#1 传感网 0. 852 27

#2 大数据 0. 832 22

#3 信息化 0. 815 15

#4 融资约束 0. 813 13

#5 电子政务 0. 808 12

由表 1 可知,#0 物联网和#3 信息化这两类的研

究内容,主要涉及城市功能、三维建模和三元空间战

略目标等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类群;#1 传感网

和#2 大数据这两类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小康社会

信息时代、信息流产业发展路径和信息服务评价体系

等,属于数字化构成研究类群;#4 融资约束和#5 电子

政务这两类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近年来经济学、金融

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经历了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

资源整合、在线服务提供到智慧城市建设等四个阶

段,属于技术创新与战略规划类群。

3. 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可以测量出某个时期变量的变化

值。 本文借助 CiteSpace 软件的突现词探测功能,得

到爆发关键词以及其持续的时间。 如图 4 所示,其中

关键词在时间段跨度越长,则说明其周期长,其影响

力在某时间段是不断存在的。

图 4 关键词突现图

从图 4 中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建设早期的研究重

点是“南京” “物联网” “数字城市”。 关键词“南京”

是第一个出现的,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得出在我国开始

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以南京这座城市作为试点案例

开始[8 - 9]

。 这说明在 2009 年开始阶段,南京这座城

市起到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智能电网” “评价体

系”“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方面影响较大,

这段时间内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出现对智慧城

市建设研究较多。 另外,“大数据” 作为这段时期出

现的研究重点,在大数据时代中,“智慧档案” 与“建

设策略”相继出现,说明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先进技术

是紧密关联的,由此相应技术为支撑,可为下一步的

发展作铺垫。

3. 4 智慧城市建设主题热点演进路径

时区视图,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展现智慧城市建设

领域研究的演进状况,体现出文献的更新及其相互影

响。 在 CiteSpace 软件中,利用时区视图功能进行时

区图的绘制,在图 5 中可以看出各个关键词在不同的

年份成为热点的演变情况。

图 5 关键词时区图

从关键词的演变来看,21 世纪以来,智慧城市建

设领域最重要的 3 个节点,出现在 2009 年、2014 年、

2017 年,结合我国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来看,本文

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演进归纳为以下 3 个时期:

(1)积极探索期(2009 年 ~ 2014 年)

自 IBM 公司提出“智慧地球” 理念后,在国际上

引起了广泛关注,智慧城市的概念也随之被提出,并

持续引发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热潮。 我国也在 2009 年

开始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初期主要是各个部

门、各个地方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特色推动智慧

城市建设。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政策的出台,智慧城市发展势头迅猛,住建部在 2012

年启动 290 多个智慧城市试点建设[10]

,并发布《关于

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此时间段内

出现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研究技术,但是当时普

及率极低,没有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

国外在此时间段上,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较为成熟,

智慧城市政策已经在密集和富裕的城市地区得到实

施,其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对城市进行的变革。

(2)战略攻坚期(2014 年 ~ 2017 年)

2014 年 3 月,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 ~

2020 年)》政策发布,明确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

提出相应措施,从此我国开始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

国家战略,集中听取了探索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

提出了相应规范,用以调整之前毫无规划的建筑物。

第31页

·2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此时期内,各部门不再单打独斗,都开始协同指导地

方智慧城市建设,出现了“大数据” “互联网 + ” 等涉

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11]

。 此阶段,国外对智

慧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智慧城市政策

行为影响与精细增长方面,更侧重于先进技术来优化

城市各子系统。 而我国应该进行及时的信息整合,打

通各行业部门信息壁垒,自主研发新兴技术产业,这

些新兴技术大力支持了智慧城市的构建、集成和运

营,让智慧城市成为真正的智慧城市。 此阶段是承前

启后的关键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3)创新发展期(2017 年 ~ 至今)

在创新发展期始 2017 年年底,我国提出了新型

智慧城市理念,并于 2018 年 12 月公布《新型智慧城

市评价指标(2018)》。 新型智慧城市针对城市经济

和社会现实发展需求而建设,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

感。 2022 年 3 月, 《“十四五” 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

发展规划》 聚焦“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重点

任务,例如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

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等任务。 在

此时区中,出现了人工智能、智慧社会、数字孪生等新

一代的关键词。 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创新发展,承接

了互联网 + 、大数据时代的精华,使得智慧城市建设

的顶层设计有了更大的突破,从而推动智慧城市再发

展[12]

。 智慧社会的提出,又开辟出智慧城市建设的

无数个新的研究支流,例如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

交通、智慧环境等众多智慧化领域的发展,不断丰富

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更加突出了城乡融合发

展于城乡统筹规划,使得城市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4 结论与展望

4. 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研

究现状及发展历程;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归纳研究热

点和前沿方向,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最重要的 3 个节点出现在

2009 年、2014 年、2017 年。 本文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

领域演进归纳为积极探索期(2009 年 ~ 2014 年)、战

略攻坚期(2014 年 ~ 2017 年) 及创新发展期(2017

年—至今)。 本文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关键词时区分析

图谱,对这 3 个阶段的发展内容以及发展趋势做出了

归纳。 面对经济层面较大的分化,往往在城镇化的各

个阶段差异明显,这是未来需要重点面对的区域不均

衡问题。

(2)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主要由三大类

群主题组成,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数字化构成、

技术创新与战略规划三大类群主题。 随着人工智能、

区块链、5G 等大量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升级,未

来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应与创新性技术

相结合,以新兴技术为支撑,不断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的发展。 例如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形成的可交互的虚

拟世界,元宇宙在智慧生活中应用场景等方面,都在

不断地刷新人们的世界观,对未来可能产生颠覆性的

影响。

4. 2 研究展望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来看,目

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经过前期的概念梳理、实例认知和发展设想,进入研

究创新发展阶段,要推进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

本文认为在以下两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1)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走向集成化、精细化

等方面发展。 “多部门 + 多技术 = 集成化”,在医疗、

教育、交通等领域部门发展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

慧交通等集成化建设;“新信息技术 + 万物互联 = 精

细化”,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配合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使得智慧城市建设走向精细

化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

群的发展。 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内

在要求,未来发展要更加注重城市场景的应用。 具体

体现在智慧社区的发展中,智慧城市居民服务要充分

体现出不一样的智慧生活,作为智能技术在智慧社区

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孙轩,单希政. 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从功能协

同到数字协同[J]. 电子政务,2021(12):80 - 89.

[2] 鞠京芮,孟庆国,林彤.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下城市智

能治理变革的要素框架与风险应对———以城市大脑为

例[J]. 电子政务,2022(01):66 - 76.

[3] 张节,李千惠.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影

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2):38 - 44.

[4] 赵强. BIM 技术在智慧城市“数字孪生” 建设中的应用

[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03):108 - 110.

[5] 席广亮,甄峰,钱欣彤,等. 2021 年智慧城市建设与研究

热点回眸[J]. 科技导报,2022,40(01):196 - 203.

[6] 李建明. 智慧城市发展综述[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

报,2014,9(03):221 - 225,233.

[7] 杨雪妍,冯丹娃. 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研究热点及发展

趋势探析[J]. 情报科学,2021,39(12):187 - 193.

[8] 许丽,许苏明. 把握建设“智慧南京” 的着力点[ J]. 群

众,2020(14):49 - 50.

[9] 党安荣,甄茂成,王丹,等. 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进程

与趋势[J]. 科技导报,2018,36(18):16 - 29.

[10] 尹丽英,张超. 中国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综述与实践进展

[J]. 电子政务,2019(01):111 - 121.

[11] 房毓菲,单志广.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研究及启示

[J]. 电子政务,2017(02):75 - 85.

[12] 谭剑.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J]. 信息与

电脑(理论版),2020,32(16):168 - 170.

第32页

2024 年第 03 期

总第 309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3·2024

Vol·309

福建省社区建设发展分析与对策

林 虹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8)

摘 要: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由居住社区、城市组团等交织而成。 从最早的居住区到完整社区,从“住有所居”到

“房住不炒”,中国经历了住宅产业化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到存量提质更新阶段。 总结目前社区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有助

于探索出未来社区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对策,促进社区建设好、服务好、管理好,从而达到优化调整城市结构、完善城市

功能、激发城市活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问题,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城市更新目标。

关键词: 老旧小区;绿色社区;完整社区;近期建议;未来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3 - 0021 - 05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Fujian Province

LIN Hong

(Fujian institute of urban &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Fuzhou 350008)

Abstract:The city is a vibrant organism,intricately woven together by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and urban clusters. From the early days of

residential areas to the creation of complete communities,China has undergone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housing sector,transitioning from the notion of \" adequate housing for all\" to \" housing for living,not for speculation. \" This evolution has seen the country progress

from large - scal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to the stag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xisting stock. By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s and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we can explore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strategies for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is will help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service,and management of communities,ultimately optimizing and adjusting urban structures,enhancing urban functionality,igniting urban vitality. Thus we can fundamentally address the \" urban ills\" problem,and promote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goals through urban renewal.

Keywords:Old neighborhoods; Green communities;Complete communities; Short - term suggestions; Futur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林虹(1978. 12— ),女,高级工程师。

E-mail:14495319@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17

0 引言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场所,是城市治理的

基本单元,社区建设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社区环境

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镇居民生活的体验和质量[1]

根据研究,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 75% 的时间在社区

中居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区是基层基础,

只有基础坚因,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并多次强调,要

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

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2]

本文基于福建省社区建设发展不同阶段的建设

情况,总结探索经验与不足,探讨今后社区建设发展

的方向和对策。

1 社区建设发展情况

1. 1 老旧小区改造

住宅小区是社区的基本细胞,也是居民生活的幸

福家园。 老旧小区通常指建成年代较早,除了保有基

本的居住功能外,普遍存在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

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问题的城镇小

区[2]

。 这些老旧小区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严

重影响城市品质提升。

在早年的城市建设中,对于一些建筑年代较久或

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老旧小区,多采取政府购房拆迁

的方式。 随着国家对老旧小区以“旧改”代替“拆迁”

政策的转变,2020 年 9 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

发了《福建省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鼓励设区市

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在地方财力允许的前提下,按

基础项类、完善类和提升类三大指标(图 1),对 2000

年 ~ 2010 年间建成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重点

实施基础类改造,突出补齐功能性设施短板,有条件

的地方推进完善类改造,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积

极推进提升类改造。

截至 2023 年 6 月,全省已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

造 3972 个、52. 50 万户,完成“十四五” 任务进度的

76. 86% ,共投资 92 亿元,打造出 30 个城镇老旧小区

改造示范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扎实推进,解决

了小区设施从无到有的问题,给居民提供了基础设施

服务,使福建省的城市建设在“好房子” 上取得了显

著的进步。

第33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1 老旧小区改造三大指标

老旧小区改造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但随着我

国的城市发展从粗放的规模扩张进入精细化的提质

增效阶段,以小区为范围、侧重于小区内部增质提升

的老旧小区改造,对整个街区以及社区的配套设施和

服务无法起到统筹建设的作用,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进

入到以各小区为组成单元的社区作为居民基本生活

圈的整体考量阶段,以点带面整合多个老旧小区改

造,助力居住社区的全面提升。

1. 2 绿色社区创建

为了更好地统筹社区建设,2020 年 7 月,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联合 6 部门印发了《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

案》,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部署开展绿色社区创

建行动,强调绿色、低碳、文明、和谐的社区建设,福建

省各地的绿色社区创建随之有序展开[3]

2022 年,福建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行动把绿色

社区创建列入省级样板工程,印发《绿色社区建设样

板指引》,各地市评审出 1 个绿色社区样板,进行经验

总结推广和复制,指导福建省各地市绿色社区样板创

建及评价工作。

2022 年的 9 个绿色社区省级样板展现出很多创

新特色与亮点,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分别有 5

个方面:(1) 选取规模适中,类型综合度高的社区样

板,不仅要聚焦老旧社区内部补短板,更要注重社区

系统性改造,加强建设项目综合度。 (2)聘请水平较

高的专业团队,编制内容完整、切实可行的绿色社区

实施方案,后续应对建设进度进行管控,督促建设工

程完工。 (3) 建立社区组织构架,形成长效治理机

制,共建共治共享。 (4) 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拓展

可行的投融资模式。 (5)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推动基

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培育绿色社区文化,展现社区

特色。

绿色社区建设融合了绿色理念,提高了社区信息

化服务水平。 根据 2023 年 7 月的《“十四五”全国城

市基础 设 施 建 设 规 划 实 施 建 设 规 划 实 施 中 期 评

估———福建省自评估报告》,截至 2022 年年底,福建

省绿色社区建成比例为 61. 89% ,已提前达到并超过

“绿色社区建成比例 2025 年应达 60% 以上”的目标,

福建省绿色社区的创建目标已经圆满完成,今后将不

再开展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

1. 3 完整社区建设

2020 年 8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发表关于

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指出当前

居住社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4]

。 意见提出,到 2025 年,要

达到“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

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

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健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完

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这一工作目标[5]

厦门市是我国最早进行完整社区建设的城市之

一,在此基础上,福建省各地市也逐渐对完整社区的建

设作出了实践探索。 2022 年,福建省根据住建部要求,

部署开展完整社区试点与省级样板建设工作。 福建省

住建厅于 2022 年制定了《完整社区建设样板工程设计

与建设指引》,明确了完整社区建设样板创建内容与要

求,制定了7 类目标(图2)。 省级样板工程评审确定了

全省 2023 年度的 9 个完整社区样板及 2024 年度的 5

个完整社区样板,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和县城更新建设

的入围样板中,也有部分完整社区的子样板。

图 2 福建完整社区样板创建目标

与此同时,福建省还选送了 71 个社区上报住建部,

计划从2022 年10 月 ~2024 年10 月,重点围绕完善社区

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和健全社区治

理机制等4 个方面进行完整社区试点建设,聚焦群众关

切的“一老一幼”设施建设,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全

力改善人居环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6 -7]

按各社区内老旧小区与新建小区的占比及配套

设施情况, 71 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基本可划分为三

大类(图 3):老旧型社区、混合型社区和全新型社区。

其中,老旧型社区数量最多,其次为混合型社区,全新

型社区数量最少(图 4)。 71 个试点中,有 5 个社区入

选 2023 年住建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名单。 其中,厦

门市湖里区东荣社区、宁德市福安市阳春社区为老旧

型;福州市鼓楼区凤湖社区、三明市永安市巴溪湾社

第34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林 虹·福建省社区建设发展分析与对策 ·23·

区为混合型;漳州市龙文区福隆社区为全新型。 从社

区类型数量占比及入选住建部试点的社区类型情况

可见,完整社区建设不仅要聚焦老旧型社区改造提

升,也应关注混合型与全新型社区的建设发展。

图 3 社区类型图

图 4 社区类型数量占比图

完整社区的城市更新方案,脱胎于传统意义上的

城市开发,在基于硬件提升的基础上,社区由党政支

持引领,兼顾运营管理,赋予了新时代社会治理内涵。

2 社区建设工作对策

社区建设从老旧小区改造到绿色社区,再到完整

社区创建,这 3 个建设阶段具备了各自的特点(图 5)。

鉴于绿色社区已建设达标且不再开展,当前社区建设

正以住建部完整社区试点的形式持续进行,福建省列

入 2024 年省级样板的 5 个完整社区也以选择住建部

71 个完整社区试点中老旧型社区为主。 今后,社区建

设工作的重心应转变为完整社区补短板行动,重点结

合老旧小区改造,以更新改造类为主,持续推进基础设

施更新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打造宜居社区环境。

在严格按照完整社区试点具体指标打造社区硬

件设施的基础上,对今后福建省社区建设软件综合实

力的打造,尤其是工作组织及长效运营管理机制方

面,提出对策,如图 5 所示。

图 5 社区建设方式演变及其特点

2. 1 社区评估

首先应确立体检先行的工作方法。 采用问卷调

查、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居民对社区服务

及设施的满意度和建设需求,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居

民改造意愿,确保后续建设方案落实居民需求。 按照

完整社区建设标准和要求,由改造实施单位委托第三

方评价机构组织开展现场踏勘,进行社区体检,查找

社区存在的短板问题、优势和改进空间,出具现状评

估报告,确定社区改造的对象、范围、界限及改造内

容。 社区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应成立专班,建立机制保

障制度,委托专业技术团队根据评估报告结果制定社

区建设方案,明确具体实施项目、建设方式、时间进

度、融资渠道及长效运营管理模式。

2. 2 社区分类规划建设

针对现阶段不同类型社区在服务设施、人居环

境、智能化建设与社区治理方面的差异发展,完整社

区应按社区不同类型分类规划、分级分标准建设。

2. 2. 1 三类社区按建设需求的不同侧重点分类规划

老旧型社区以老旧小区为主,在社区服务设施和

人居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重点和突出,大部分存

在环境脏乱差、公共绿地和停车位不足、物业和公共

服务设施欠缺等问题。 老旧型社区应以完善社区服

务设施和打造宜居生活环境为首要任务,以老旧小区

改造为抓手,逐步推进智能化服务和健全社区治理

机制[6]

全新型社区以新建小区为主,社区服务设施与人

居环境相对较好,通常存在智能感应设施不完善、适

老适儿化功能不齐全、党建引领的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未建立等问题,智能化服务与社区治理方面有待进一

步提升。 这类型社区应在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智能化服

务和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培育社区文化,提升居民的

幸福感和归属感。

混合型社区主要矛盾为社区中新小区与老小区

发展不平衡,既有老旧小区服务设施和环境问题,又

有全新小区智能化服务与社区治理需要完善的问题。

这类型社区应以空间整合与优化为首要任务,对社区

内老小区与新小区分别按照老旧型社区和全新型社

区的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统筹共

享,进一步培育社区独特文化,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

同感与获得感。

2. 2. 2 三类社区按建设难易程度分级分标准建设

制定实施成效评价标准,建立完整社区建设评价

体系。 参照老旧小区改造,将完整社区建设指引的建

设内容分为基础项和提升项,每一项赋予相应分值,

总分为 100 分,将基础项中保障民生安全和基本生活

需要的内容设定为必须建设项(总分值设为 60 分),

第35页

·2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以完成全部必须建设项为基础,分类划定试点建设合

格标准:老旧型的完整社区建设,现状基础最差,应以

完成基础项为主、提升项为辅,鉴于其完成评价标准

所有建设内容的难度最大,建议实施效果评价得分达

80 分以上为合格;混合型的完整社区建设,新旧小区

现状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需完善基础项并综合配建提

升项,建议实施效果评价得分应达 85 分以上为合格;

全新型的完整社区建设,现状基础条件最好,需完成

全部基础项并争取完成提升项,鉴于其完成评价标准

所有建设内容的难度最小,建议实施效果评价得分应

达 90 分以上为合格。 在此合格标准之上,综合考量

建设质量和建设完整程度,再进一步评定不同星级:

达到 94 分可评为五星级完整社区,达到 87 分可评为

四星级完整社区,达到 82 分可评为三星级完整社区,

未达合格标准不予评定星级。 建立完整社区建设评

价体系,既可指导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

事前制定建设目标,也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建成后的评

估依据。

2. 3 社区多元共建

完整社区的构建,应由相关规划管理部门、社区

物业管理部门及居民等各方面多元参与共建,建立长

效管理机制,发挥社会资源优势。

(1)设计师驻社区

可推行“设计师驻社区” 服务制度,深入了解居

民需求,合力打造舒适、舒心活力社区。 各市县(区)

以社区为单元,依托社区党员活动室或便民服务中

心,设立一个社区设计师工程师工作室;列入年度改

造计划的每个社区设计师工程师工作室配备一名专

业设计师或工程师,搭建群众与设计单位的沟通桥

梁,从专业角度协助群众参与改造。

(2)闽台合作互鉴

借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 在闽台合作交流

政策支持下,引入台湾建筑师团队提供社区文创“陪

护式”服务,探索联合驻社区模式,通过构建合作平

台,开展完整社区建设,促进专业互鉴。

(3)引入高校人才

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实践平台,引入高校学

生对社区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推

动社区工作在专业指导下科学有序进行。

(4)居民共建共治

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充分尊重居民意愿。 社区工

作者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改造过程的监督和后续

管理,让居民形成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吸引居

民贡献力量积极参与到完整社区的规划、建设和治理

全过程的共建共治共管。

2. 4 社区建设多元融资

借鉴绿色社区样板的融资经验,打造 “居民受

益、企业获利、政府减压”的多方共赢模式,统筹上级

资金补助、社会资本及居民自筹等资金来源,合理分

配资金比例,多元化融资破解社区改造资金难题。

(1)政府投入

积极向住建部申请改造试点,争取国家补助资

金,成立专班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结合全省城市建设

品质提升行动,重点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市加强技术指

导,将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按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原则

进行分配,加大欠发达地区改造帮扶力度。

(2)引入社会资本

由区域化党建单位牵头组织,派人指导社区的商

业管理与建设,以产业形态盘活社区资源,探索一体

化招标模式下社区市场化运作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

宣传和出台社区优惠政策,吸引国企、民企及各类专

业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社区建设中各类设施的

设计、建设和运营,以前期让利换取后期运营,做到微

利可持续。 还可向企业、基金会、社会团体等机构募

集捐赠和赞助资金,创建社区基金或特定项目基金,

用于特定领域的社区建设和改善项目。

(3)调动居民出资意愿

按“谁受益、谁出资”原则,社区居民可通过直接

出资,使用(补建、续筹)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住

房公积金、让渡小区公共收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

社区建设,将居民自筹资金形成社区资金池[8]

,用于

老旧小区进行加装电梯、水电等入户表箱后的改造、

设置停车位、房前屋后补植绿化等建设。

3 结语

除福建省外,广东省与浙江省完整社区建设也在

持续推进,各地市依托省级政策部署取得了良好的成

效。 其中,浙江省提出“未来社区” 的创建方式,把

“数字化、未来感”作为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数

字赋能社区服务,以低碳智能提升建筑和交通等硬件

环境。 “未来社区”的创建很可能是今后社区建设的

大势所向,以可持续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作为发展目

标,围绕社区全生活链需求展开服务,以人本化、生态

化和数字化为价值导向打造新型的城市功能单元[9]

今后的社区建设一定是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

好生活的需求为抓手,更注重环境友好与绿色发展,

注重健康与福利促进,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服

务与设施便捷均等化,以社区全员参与和自治、创建

一个宜居、可持续和具有活力的社区作为最终目标。

福建省社区建设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

和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推动着福建省全域完整社区

的建设发展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随着城市品质提升

工作的有序推进,不断总结经验不足,并提出新的

(下转第 78 页)

第36页

2024 年第 03 期

总第 309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3·2024

Vol·309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三明市建宁县的

多级规划联编研究

徐浩铭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为了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效率、节省编制经费,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不同等级、

不同区域的规划联编工作。 三明市建宁县作为闽赣两省交界的山区县,资源禀赋和地理特征在福建省内具有较强的

代表性。 同时,作为人口小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较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也较为有限,具有很强的联编现实

需求。 基于近年来建宁县在县、镇、村三级规划联编上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多级规划联编及上下传导的相关经验,为福

建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级联编;上下传导;建宁县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3 - 0025 - 05

Research on multi - level planning linkage in Jianning County, Sanming City

under the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XU Haoming

(Fuzhou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uzhou 350108)

Abstract:Under the new era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lanning and save preparation

funds,various region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successively carried out planning joint compilation work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regions. Jianning County in Sanming City,as a mountainous county at the border of Fujian and Jiangxi provinces,has strong representativeness in terms

of resource endowment and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 Fujian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as a small county with a population,it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government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relatively limited compared to developed coastal areas,and it

has strong practical needs for 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county,town,and village level planning integration in Jianning County in recent years,exploring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of multi - level planning integration and upper and lower transmission,providing relevant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experience reference for Fujian Province and even other regions in China.

Keywords:Land space planning system; Multi - level linkage; Upper and lower transmission; Jianning county

作者简介:徐浩铭(1988. 01— ),男,工程师。

E-mail:dreamxhm@ 163.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19

0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和蓝图,是各类

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多规合一” 的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

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

。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大背

景下,福建省内的省级、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已经进

入收官阶段,村庄规划正在加快完成和全覆盖,但各

地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普遍仍处于前期阶段。 在这

一时期,按照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强化传导的整体思

路,很多地方先后开展了县镇联编、镇镇联编、镇村联

编、村村联编等工作,但开展县镇村多级规划联编的

实践相对较少。 因此,在这一领域开展相关的探索和

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建宁县位于福建省三明市西部,“连接闽赣、十字

枢纽”,是闽赣边界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福建挺进中西

部的“桥头堡”。 县域自然环境优越,低山丘陵连绵

起伏,地质结构形成于 26 亿年前,其是八闽大地的起

源地,海拔 1858 m 的金铙山是福建省境内最高峰,福

建“母亲河”闽江发源于此,素有“闽地之母、闽山之

巅、闽水之源”之称[2]

。 建宁县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结

合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相关文件要求,在相关规划编制

工作中采用了“县 - 乡镇 - 村庄” 多级联编的模式,

对于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我国“五级三类” 国土空

间规划体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第37页

·2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 多级联编整体思路

1. 1 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2019 年 5 月,中央十八号文的正式发布,标志着

中央构建全新的“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开

始。 随后,自然资源部、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多次

下发相关文件,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整体思

路,陆续开展各地县镇、镇镇、镇村、村村规划的合并

编制工作。 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福建省优先开展了

全省范围内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部分地区已于 2022

年年底前完成了辖区内大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 这

一时期,福建省又陆续启动了全省 10 个乡镇级国土

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和 16 个镇村联编试点。 但由

于编制任务和时间节点的相关要求,导致这期间全省

主要的规划力量都集中到了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和村庄规划,乡镇级层面规划编制进度相对滞后,

缺位情况凸显[3]

1. 2 联编开展的必要性

(1)规划体系变革时期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各级

规划的传导、统筹和协调

由于福建省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缺位和

滞后,刚性和弹性传导内容很难直接从县级向村级

进行传导和落实。 在缺少上位规划的情况下,福建

省完成了大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导致部分村庄在

谋划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部分难以协调解决的问题

和矛盾,包括对于发展目标把握不准确,高位统筹和

引导不足,村庄诉求与县及乡镇资源紧约束的发展

理念不符,与各类刚性管制要素矛盾等。 部分已完

成批复和入库的村庄规划成果存在不断调整、反复

修编、重新入库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严肃性

和权威性受到质疑。

同时开展县、乡镇、村的联编,可以在这一过程

中确保相关规划内容从上至下、逐级传导落实,进一

步构建了更为协调的规划体系、更为简化的传导体

系,减少多级传导之间的隔阂,大大避免后续村庄不

断调整的问题,确保规划理念、发展思路、重大设施

和项目、各类刚性管制要素都能实现“自上而下、上

下联动” ,有助于加快形成科学、准确的全域规划

“一张图” 。 此外,受制于总体规划层面的深度和重

点,县级层面无法精准把握村庄特色产业、特色化发

展路径、自然村类型等村级规划内容,也无法确定部

分需向下传导落位的设施和项目的落地性和实施

性。 在乡镇级规划缺位的情况下,通过开展多级联

编,村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能够真实的反馈至

县级层面,对确保县级规划的准确性、实施性具有重

大作用和意义。

(2)建宁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进

一步强化大城关的发展战略

2019 年,建宁县正式脱贫,对比沿海发达地区,

建宁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全县经济总量

小、人口外流、政府财力有限,特别是仍然存在着中心

城区人口规模小,县域城镇化率不高,产业发展模式

低效,生态保护需进一步夯实,村庄特色不够凸显,重

大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落位等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全面

的统筹和解决。 进一步做强、做优中心城区,从更高

站位谋划全县发展重点,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继承

和发扬建宁的地方特色,坚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

展,是建宁县接下来的重点任务,也是建宁县开展县

镇村多级联编工作的重要起源。

本次建宁县规划联编范围在镇村级层面,包括了

中心城区涉及的濉溪镇和溪口镇,以及县域 2 个重点

镇里心镇和均口镇。 统筹谋划、优先确保这 4 个镇全

域发展一盘棋,进一步做强中心城区,将县域中部地

区打造成为引领带动全县域发展的核心区域,实现跨

区域的竞争与发展,如图 1 ~ 图 2 所示。

图 1 建宁县多级联编体系示意图

图 2 建宁县行政区划及中心城区范围图

第38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徐浩铭·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三明市建宁县的多级规划联编研究 ·27·

1. 3 总体技术路线

(1)明确县、镇、村级规划编制重点[4]

县级在落实三明市相关传导内容的基础上,重点

聚焦全县整体的发展思路以及在管制要素、总体空间

格局、城镇村体系、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总体

要求,明确各乡镇的发展重点和需传导落实的内容。

镇级是对其辖区开发保护作出的具体安排,侧重实施

性,在全县整体的发展引导下,进一步明确村庄类型、

重点产业落位、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修复及国土整治

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村庄特色化发展,并向村庄

进一步传导需落位的项目及相关管制要素。 村庄规

划是针对村域范围内具体地块用途等作出的实施性

安排,在充分对接落实上位规划传导内容的基础上,

聚焦乡村振兴与用地的保障。

(2)针对不同级别的规划做加减法[5]

县级层面,基于镇级规划与村庄规划的需求,统

一基础底数,整合全县所有的基础信息和数据,建立

共享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同时形成各级各类规划衔接

成果(包括文字成果、矢量数据、衔接表格等);同时

将乡镇发展指引、村庄居民点体系、村庄类型等内容

分解至镇级和村级层面解决。 镇级层面,夯实全镇的

项目清单,加强项目依据及矢量数据收集,对县级总

规内容及拟传导指标进行校核和反馈;各村特色化发

展指引、自然村类型、国土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等内

容分解至村级层面解决。 村级层面,对总规资料库和

数据库的精准性进行校核反馈,向县级及镇级规划汇

总各村人口、产业、特色资源、存量用地、各类设施、地

质灾害、生态修复及国土整治具体项目范围等详细内

容,形成现状摸底情况表,对镇级总规内容及拟传导

指标进行校核和反馈;村庄原有规划实施评估、产业

发展引导及其他县镇级层面已解决事项,不再单独

研究。

(3)上下联动校核、夯实各级规划成果

总体规划指引村庄规划的编制方向和重点,村庄

规划明确总体规划内容的准确性和实施性,确保不同

层级规划方案及成果不断互相交流、校核,共同推动

各级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三明市建宁县的联编实践

2. 1 强化上下联动,同步开展规划编制

按照上级相关要求及县里有关工作部署,建宁

县从 2020 年 7 月起,陆续启动了全县的县级、乡镇

级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了确保规划编制的

“上下传导、协调联动” ,确定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里心镇及均口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所辖所有

待编村庄规划,均由同一个团队负责编制。 在这一

过程中,充分发挥同一编制团队的优势,保证所有规

划思路和方案全过程沟通和协调,并与县自然资源

局配合,先后多次召开各部门意见征求会、专题会、

汇报会等,确保准确把握全县的发展思路。 此外,结

合各级规划的编制,针对全县各部门、乡镇、村庄、主

要企业反复沟通对接,针对全县开展摸底式的深入

调研和驻点办公,通过“建宁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

众号发布调查问卷、开展公众参与,配合参与县一

中、县中医院等重大项目的选址工作,全面真实把脉

建宁县真实情况。 同步开展县、镇、村三级的资料收

集、现状调研、基础分析等工作,并按相关工作安排

部署,完成对应规划编制。 技术上,聚焦协调各级规

划的编制重点和问题困难,确保相关规划方案贯彻

到底、不走样。 此外,同期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配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

改工作,确保“三线”与规划方案协调统一。

2. 2 县级聚焦引导,明确总体发展思路

在建宁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提出“特色现

代农业样板区、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红色休闲旅游

目的地、宜居宜业康养幸福城”四大发展定位,规划将

建宁县规划成为闽赣边界重要的节点城市、三明市的

西北部门户,以生态、红色为特色的生态产业城市、旅

游城市和休闲宜居城市。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

性地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四大策略,即“夯实生

态本底———以生态优先为理念的山水本底筑强战略,

产业转型发展———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发

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以集约高效为准则的国土

空间优化战略,提升城区品质———以内外兼修为重点

的县城品质提质战略”,为全县各区域、各领域明确了

整体的发展思路,如图 3 所示。

图 3 建宁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

第39页

·2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区域协同上,强调坚持自身特色,积极主动融入

周边发展;主体功能区上,以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

态功能区为重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层面,统筹

开发与保护关系,构筑“一核双轴两区” 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总体格局,如图 4 所示;用地结构上,突出保护

农林用地、集约建设用地、稳定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

产业发展上,打造特色突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县

域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绿色制造为核心支撑,构建

以生态工业为核心,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产业、文

旅康养产业并重的“1 + 3”的产业体系;历史文化上,

重点保护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建立涵盖历史文化街

区、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

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要素在内的有机整体,构

建全主题、全时空、全要素的保护体系。

图 4 建宁县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图

2. 3 镇级侧重协调,确定辖区规划重点

在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以均口镇为例。

按照全县的发展思路,均口镇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

全县生态空间的核心,为资源生态型与旅游带动型

结合的乡镇,应重点做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康养产

业。 基于全县总体发展思路和相关传导内容,均口

镇作为闽江之源的第一镇,需进一步细化,确定镇级

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即生态保护与镇村发展之间的

关系。一是在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时,优先规避

镇区及北部车头产业小区范围;二是进一步完善生

态保护空间的形态,结合相关工作,开展生态保护红

线、自然保护地、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调整;三是重

点保障旅游和康养产业为发展,在地热矿区规划、建

设用地指标分解等方面,优先保障;四是明确全镇村

庄以保护开发特色为主。 在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

上,侧重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走特色化、差异化

的发展路线。

2. 4 村级细化落实,体现保护开发特色

村庄规划层面,聚焦项目的落实和地块性质的确

定。 以均口镇所属的半寮村为例,村庄位于均口镇南

部,浦武铁路由北向南穿境而过,距离中心城区约

30 km,距离均口镇区约 12 km。 半寮村是典型的偏

远高山村,海拔高度在 520 m ~ 1040 m 之间,周边生

态自然景观丰富,东侧为闽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距离

金饶山景区入口约 37 km。 基于半寮村的现状特征,

充分落实县级和镇级规划的传导内容,突出半寮村的

保护开发特色内容。

按照“挖潜、优化、提升、统筹”的整体思路[6]

,在

功能定位上,强调以山川形胜、生态环境为基底,以传

统民俗、农业产业为支撑,结合高山康养、农村市集推

动农旅结合发展,打造集乐活村居、康养度假、商贸集

市等功能于一体的保护开发特色村庄;在规划目标

上,将半寮村打造成为建宁县的康养度假、郊野田园

休闲旅游的主要节点之一,以及两县交界的主要商贸

集散场所之一。 在全域建设空间调整思路上,复垦、

复林集中居民点周边连片闲置土地,部分调整村庄闲

置土地为公园绿地、社会停车场、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图 5 所示。 乡村振兴产业

策划上,提出两大策略,即利用现有特色农产品资源

推动产业融合,以及充分把握乡村田园产业的发展热

潮和消费群体需求,发展乡村旅游,如图 6 ~ 图 7 所

示。 在近期项目上,聚焦特色产业、生态宜居环境,提

升等符合村庄本身特色的项目,同时落实镇级规划内

容增加村道的建设。

图 5 半寮村闲置农村宅基地调整方案

第40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徐浩铭·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三明市建宁县的多级规划联编研究 ·29·

图 6 半寮村乡村振兴产业策略一

图 7 半寮村乡村振兴产业策略二

最终,通过充分把握资源禀赋,走出一条差异化、

特色化的发展路线,落实县级和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的发展思路和传导内容,最终交出一份实现半寮乡

村振兴的满意答卷。

3 结语

与现在各地主要开展的县镇联编、镇镇联编、镇

村联编、村村联编等联编模式相比,县镇村的多级联

编具有更强的统筹性、协调性和落地性。 在这个实践

中形成的工作模式、规划重点、如何传导等经验,都具

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三明市建宁县开展的县镇村规

划联编,坚持“上下联动、同步开展”,按照“县级定方

向、镇级定重点、村级定用地”的整体思路,从根本上

解决了目前存在的各级规划难以统筹协调的问题,探

索出目前福建省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缺位的情

况下,从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到村庄详细规划的传

导的路径,对于其他地区的联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

充分的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

参 考 文 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

施的若干意见[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

(16):6 - 9.

[2] 三明市建宁县人民政府. 建宁县情概况 [ EB/ OL].

http: / / www. fjjn. gov. cn / zjjn / zrdl / 2014 10 / t20141014_81

3751. htm. 2023 - 09 - 20.

[3] 汤晨苏. 基于县域村庄布局的近郊镇镇村联编实践探

索———以福鼎市贯岭镇为例[ J]. 中外建筑,2023(02):

77 - 82.

[4] 罗丹,申峻霞,李旺胜.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乡村单元的

传导与落位探索———以安宁市为例[C]. 面向高质量发

展的空间治理:202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 城乡

治理与政策研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913 - 922.

[5] 冯俊杰,方诚,吴妃娟,等.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的

镇村规划联编研究———以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为例

[J]. 福建建材,2023(01):47 - 49.

[6] 王波波,任茜,杨莉. 四川省镇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

制探索———以宜宾市南溪区仙临片区为例[ J]. 资源与

人居环境,2022(01):27 - 31.

第41页

2024 年第 03 期

总第 309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3·2024

Vol·309

“八爪鱼”式泉州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布局探析

余美生

(泉州城市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立足“加快构建泉州中心城市”的时代背景,聚焦泉州行政区划现状及城市发展问题。 从空间形态布局的角度

出发,提出以产业创新引导(IOD)、公交引导(TOD)、服务引导(SOD)和生态引导(EOD)四大发展策略,创建“八爪鱼”

式泉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探寻泉州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泉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探析;“八爪鱼式”空间形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3 - 0030 - 05

The Octopus - style spatial layout analysis of the Quanzhou Central City

YU Meisheng

(Quanzhou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Group Co. , LTD,Quanzhou 362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Quanzhou Central Cit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Quanzhou?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fou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pattern layout:Industry - Oriented Development ( I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 TOD),Service - Oriented Development

(SOD) and Ecology - Oriented Development (EOD),to construct the space form layout of Quanzhou central city in the style of \" octopus\"

and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Quanzhou city.

Keywords:Quanzhou central city ;Spatial layout;Octopus - style;Development strategies

作者简介:余美生(1966. 08— ),男, 高级规划师。

E-mail:13960299128@ 126.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31

0 引言

一直以来,由于自然山水的分割、行政区划的桎

梏、民营经济的兴盛和闽南文化的特质等多方面的因

素,泉州逐渐形成了“天女散花”式的城市空间布局。

“散”是人们对泉州城市发展的共识。 随着泉州经济

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城市空间布局已无法适应高

质量发展需求,土地利用率低、自然资源浪费、生态环

境污染、生活品质不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不足等短板

和矛盾日益凸显。

21 世纪初,泉州提出构建“半小时城市群”

[1]

,通

过行政区划调整,设立了泉港区、泉州开发区和泉州

台商区,将泉州市政府外迁泉州湾畔的东海片区,以

“环湾、向湾、同城化” 来推动“泉州环湾一体化” 发

展。 但总体上收效不大,泉州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小马拉大车”的“诸侯经济”格局。

2021 年12 月,《泉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2035 年)》草案公示,明确指出:在省域层面,着力推

进省域三大中心城市建设;市域层面,构建“一湾、

两翼、三带、一屏”的发展保护总体格局;环湾层面,

加快推进环湾 1350 km

2 范围内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构建常住城镇人口超 500 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超 500 km

2 的特大城市。

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发展

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

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我们必须适

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2]

。 那么,在现

有的行政区划体制下,泉州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做出选

择与改变,向“环湾中心城市”的空间模式转变,对城

市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1 基本释义

1. 1 “太阳系”式城市空间形态

“太阳系” 式城市空间形态,是一种以中心城市

为核心,周边环绕着若干城镇或县级市的空间布局模

式。 这种模式需要作为核心的中央城市具有“太阳”

般的体量和能量,才能为周边城镇赋能,并带动周边

城镇共同地、均衡地发展。

第42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余美生·“八爪鱼”式泉州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布局探析 ·31·

“太阳系” 式城市空间形态,中心城市与周边城

镇彼此之间虽然有水路、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连接,但

仍然存在大片的农田、森林和村落,联系紧密度并不

高。 如果地级市要建设中心城市,还会遇到跨越行政

管辖边界进行资源配置的制度屏障问题。 下辖的各

县市公共财政不会跨界投资,对跨界的基础设施建

设、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及生产要素的流通影响比

较大。 中心城市与外围县市之间会形成发展的洼地,

两者之间的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效率将非常低。

1. 2 “八爪鱼”式城市空间形态

“八爪鱼” 式城市空间形态,即中心城市通过轨

道交通和快速路形成与周边中小城市和城镇间的紧

密连接,在放射状的轨道交通和快速路沿线开发建设

城镇,形似八爪鱼的触爪和吸盘,如图 1 所示。

图 1 “太阳系”式与“八爪鱼”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分析图

紧密连接的“八爪鱼” 式城市空间形态,依托于

多层次的快速交通网络(八爪)、综合交通枢纽与城

市功能中心(吸盘) 耦合布局和衔接互动,不断强化

中心城市面向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中心城

市和周边区域跨行政边界的资源匹配和共享,实际上

是一种“ 弱化中心、强化身躯,内外均等、城乡融合

型”的城市空间结构。 它突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城

市间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相对自主的规划权力。 在中

心城市扩张的过程中,通过规划轨道交通和快速通道

与周边中小城市紧密连接,在放射状的和蛛网状的轨

道交通和快速通道的沿线开发建设,形成人口和产业

从中心城市出发,沿轨道交通梯度推进的格局,从而

实现中 心 城 市 与 外 围 中 小 城 市 融 合 共 享 发 展 的

目标[3]

2 泉州中心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2. 1 泉州“太阳系”式城市空间形态

2008 年和 2015 年泉州两次重大的城市总体规划

修编,所遵从的都是“太阳系”式的城市规划模式,是

以中心为主、区域为辅,“圈层式”的城市规划思路。

2008 年版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泉州

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为“一湾两翼三带”。 “一湾”即以

泉州、晋江和石狮三市中心城区为主体,整合强化为

环泉州湾城市核心区;“两翼” 即“北翼” 环湄州湾北

岸的惠安县和泉港区,“南翼” 即环围头湾的晋江市

内坑、安海、东石和南安市官桥、水头、石井等城镇地

区[4]

。 “一湾”是中心,是龙头,是主角;“两翼” 是支

点,是中心发展的动力源泉,两翼绕着中心转,是配

角。 2015 年版的《环泉州湾城乡一体化规划》,仍坚

持“强心育核”,在泉州规划区范围内构建由“一个环

湾核心城市”、外围“三个发展板块—六个城镇分区”

“一个特色城镇发展环”组成的“多心多级网络化”城

乡空间结构。 “一个环湾核心”,由一个核心主城(泉

州主城 + 晋江主城)、两个核心副城(石狮城区和台

商投资区)组成的集合型环湾核心城市。 “三大发展

板块”,即北翼(惠安、泉港)板块、南翼(安海、水头)

板块、西部(南安) 板块[5]

。 泉州市委市政府通过连

续 5 年的环湾工作会,持续推进泉州“向湾、环湾、同

城化”进程,如图 2 所示。

图 2 泉州“太阳系”式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图

第43页

·3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太阳系” 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适合泉州吗?

泉州的中心在哪里? 泉州是一个依靠民营经济自下

而上发展起来的地级市,主要经济流向在泉州至晋

江、石狮的南北轴线上,中心位于晋江南北两岸。 如

果按城市首位度来计算,GDP 近 4000 亿元的晋江市

无疑是泉州的中心城市。 但泉州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没有跨过晋江南岸,而是转向东,在泉州湾畔的东海

建起了泉州行政中心区,希望环泉州湾区域承担起做

大做强泉州城市中心的使命。

以现状来看,泉州中心城区本身就弱于晋江中心

城区,中心城区体量小、体能弱,不适合采取以中心城

区为中心,引领、约束、带动“大泉州” 环湾城市整体

发展的“太阳系”式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这也是为何

20 多年的“大泉州”建设,难以得到晋江、石狮、南安、

惠安等县市积极响应的原因所在。 泉州要想制定一

个自上而下单向的、对外扩张的“太阳系” 式宏观规

划,在环泉州湾聚集成一个城市核心,来引领泉州环

湾中心城市发展,仅靠泉州中心城区一方力量,是远

远不够的。

泉州“太阳系” 式城市规划模式,无法解决地级

市跨行政区的资源配置问题;无法实现中心城市规划

区内公共资源供给能力水平的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建

设的一体化,造成了区内经济与人口呈现不平衡的布

局;在行政区划分割叠加影响下,城市内外圈层间落

差显著,无法切实做到区内的“城镇村” 能“民主、和

谐、开放、合作”地进行开发建设。 这也是经济总量超

万亿、人口规模超 300 万人的“大泉州”,还无法建设

轨道交通的原因所在。

2. 2 从“太阳系” 式到“八爪鱼” 式泉州城市空间

形态

“四水归湾” “八山环湾”的山水条件,分割了泉

州中心城市。 尽管泉州、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和泉

港等中心城区多“襟江拥溪枕名山” 而独立自主拓

展,但“蓝蓝的泉州湾”仍是泉州的地理中心,是泉州

众多中小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 起自石狮祥芝、蚶江

经晋江西滨、陈埭,通过晋江大桥、后渚大桥连接台商

区的东西大道至惠安崇武的泉州“一重环湾”快速通

道即将贯通成环。 泉州各中小城市通向泉州湾的 8

条快速通道———惠安斗尾港通往台商区的海灵大道、

惠安世纪大道通往台商区的南北大道、洛江江滨路通

往泉州市区的丰海路、南安通往泉州的南北江滨路、

南安吉安路通往晋江的双龙路、晋江东部快速通道晋

新路、石狮环湾大道基本成形,“一环八射”,泉州“八

爪鱼”式城市空间形态雏形初现。

基于泉州相对较“散” 的特征,泉州未来发展的

重点应着手构建一个兼顾结构与细节、协调合作与个

性、融合发展与保护的总体设计。 推动泉州环湾区域

泉州、晋江、石狮、台商三城四片的联动发展,以凝聚

大泉州共识,集中全市力量与资源,用全局一盘棋思

维谋划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建设。 解决问题

的方案,就是进一步将 500 万人的泉州特大城市发展

目标,按照实际需要规划人口和土地,构建由中心城

市连接周边中小城市的紧密连接的通勤圈。 在空间

形态上,从“太阳系” 式的空间布局变为紧密连接的

“八爪鱼”式,让自然山水气蕴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

从而营造一个“泉州环湾中心城市”。

3 泉州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策略

“就产业而言,低端会分散,高端必聚集”。 随着

泉州产业不断做大增强,泉州城市发展必然走向集

聚,这也意味着泉州必须要建设一个中心城市,服务

产业的转型升级。 怎么集聚,怎么建设好泉州中心城

市? 泉州有滨海、环湾、沿江、依山地带,这是“大泉

州”独有的自然山水优势。 结合这个优势,在泉州现

状城镇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规划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

结构,这就是“八爪鱼”式结构(图 3)。

以泉州湾为八爪鱼头,从湾区延伸至外围崇武滨

海旅游区、斗尾港区、惠安泉港城区、洛江城区、南安

城区、泉州开发区、晋江城区和石狮城区的城镇走廊

为八爪鱼爪,鱼爪联通鱼头形成合力发展轴,同时让

鱼爪上的吸盘,即每个发展轴上已形成相对独立且完

整的城镇组团,发挥出平衡和聚集的作用,逐步引导

泉州“松散” 状的城市簇群,朝着合理的城市结构演

化,并通过“跨域融合、跨江发展” 战略牵引,优化泉

州中心城市空间格局,重塑泉州经济地理,促进市际

融合、市域协调和中心集聚,以提升泉州城市能级和

核心竞争力。 泉州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以泉州湾为中

心,形成由内向外 “生态 - 生活 - 生产 - 生态”的产

业引导(IOD)模式,适当弱化环湾城市中心职能,引

导中心职能沿走廊向外围城镇组团布局,从而避免市

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和

优势产业过度向环湾城市核心区集聚,进而造成区域

不均衡发展。

第44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余美生·“八爪鱼”式泉州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布局探析 ·33·

图 3 泉州“八爪鱼”式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图

3. 1 突出特色———“八爪鱼头” 的泉州环湾城市核

心区

泉州湾作为“八爪鱼头” 的泉州中心城市核心

区,应坚持产业创新引导( IOD) 的开发理念,对片区

土地资源和城市功能进行科学布局和统筹安排,建设

特色湾区、智慧湾区和创新湾区。

泉州湾畔地势低洼,多水田湿地,地质条件不好,

滨水区也不适宜进行高强度开发。 可借鉴日本北海

道“魅力观光区” 和上海“人文之城” 的建设经验,结

合泉州本土特色进行建设规划,通过严格保护二江一

湾生态格局,彰显海丝人文景链,营造泉州独有的生

态、人文魅力湾区,打造面向世界的魅力观光区,从而

使泉州湾焕发出一种新的“生态人文新经济”的价值。

3. 2 轴向延伸———“八爪鱼爪状”城市公交引导系统

泉州中心组团功能不强,“各自为政” 不能充分

发挥“集中资金办大事” 的优势。 因此,区域交通水

平不高,缺乏大容量、高快速的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

系统及综合客货运枢纽,导致居民机动化出行中,使

用私家车、电动车比重很高,公交的出行比例较低。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能引领空间规划向高层次

目标迈进。

“公交引导”(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

展模式”。 坚持 TOD 的发展理念,按照“八爪鱼”式中

心城市空间布局,首先应尽快打通和形成一重环湾快

速通道,再构建鱼爪状由泉州湾延伸至外围县市区的

“双快”(快速轨道、快速道路)公共交通走廊,以公共

交通走廊引导县市区轴向发展,积极发展大中运量公

交系统,实现沿公交走廊、公共交通枢纽积聚发展的

城市空间结构;以城际轨道枢纽为中心的新区建设,

作为新一轮泉州城市空间规划发展的重点。

泉州的基础设施规划,应围绕“鱼爪状” 城市走

廊布局,重点针对中心市区与县市区城镇边界断裂

点,在体制和空间上打通基础设施联系,串联县市区

增长轴线为环湾中心城市的“鱼爪状”城市发展走廊。

3. 3 节点培育———“八爪鱼吸盘” 的城市公共服务

体系

“节点培育”就是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之间的

交通轨道和公路沿线,集中建设社会服务设施,形成

“服务引导”(SOD)的开发模式,即“八爪鱼吸盘式”。

地级市下辖的各县市政府可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

通过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向“鱼爪状” 城市

走廊上的“吸盘” 处进行空间迁移,使“吸盘” 处新开

发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形

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价差,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

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

在八条“鱼爪状” 城市发展走廊上,泉州市下辖

的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各级政府,也可充分利用“八

爪鱼吸盘”处公共交通枢纽,优先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要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廊道一起共同形成遍布

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

能力;以服务多元化的需求来吸引人气,提升“八爪鱼

吸盘”地区整体活力,使之成为 “环湾中心城市塑造

者”关键区域,驱动整个环湾中心城市的发展。

在“八爪鱼吸盘” 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生活服务

设施均衡分布原则,即医疗机构、学校、银行、各类商

店、文体公园等公共服务,以社区为单元,集中式分布

在社区中心区,并以中心区为圆心,向外放射式布置

住房。 在各个社区的中心区之间,通过商业街等形式

的服务业走廊来连接,这种布局可较好地做到职住

平衡。

3. 4 生态引导———“八爪鱼身” 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系统

生态引导发展(EOD),是以城乡绿地系统的构建

和生态化理念应用为导向,推动城市开发建设的模

第45页

·3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式。 可持续发展是泉州湾及周边各县市重大的公共

利益所在,在“中心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

通过政策和规划,引导“中心城市” 低碳、生态、可持

续发展。

泉州应有条件以“八爪鱼”式城市空间布局为框

架,规划建设低碳、生态的绿色城市。 在泉州湾规划

建成一个生态公园,在城市发展走廊间尽量保留山

体、河流、基本农田和原始树林。 在城市走廊内沿海、

沿江和沿溪应充分利用水岸线布置山水廊道、生态连

绵带、大片绿地、文体娱乐设施等。 襟江带湖、环湾面

海区域建筑群应远离水岸,按离水岸距离逐渐升高,

不仅使每排建筑都有良好的水景视线,同时从水面眺

望城市可见到逐层叠起的绿色建筑景观,构建山水林

田城交融的环湾中心城市自然山水格局。

在绿地景观设计上,应梳理晋江、洛阳江、泉州湾

的“两江一湾” 山水格局,形成拥山、揽江、环湾的望

山看水的山海城绿地景观体系。 城市走廊与蓝绿空

间有机融合,特色创新街区与自然环境协调联动发

展,共同构成一个“两江一湾、自然互联,绿核景园、山

水共融”的绿色空间体系。 将周边区域内的自然山水

引入城市,利用山水地形等自然要素,建立庞大的城

乡绿地系统。

在绿化体系上,应注重绿色生态化的发展,构建

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环湾中心城市

内 1 / 4 的土地应为开放空间或公园绿地,绿地的分布

按照“片区 - 街区 - 社区 - 小区”的层次并结合走廊

节点“八爪鱼吸盘”来布局规划,形成“五分钟见绿、

十分钟见园”的效果。 以山线、水线、城线为抓手,以

环城生态连绵带、“通山达海” 生态廊道和“社区织

绿”的城市绿道为载体,串联城市生态山体、江海岸

线、城市公园和生活社区,形成 3 min 进入城市绿道、

5 min 连接城市绿地、15 min 进入生态绿地的新城绿

地休闲网络,塑造“山水入城” 的泉州海丝新城健康

宜居新生活。

4 结语

每个时期、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命运。一

段时期以来,泉州城市一直呈现“松散” 状的城市簇

群形态。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泉州的城市发展规划应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厦漳泉都

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等建设部署,优化提升以“一湾

两翼三带多支点”为主架构的空间开发战略格局,调

整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从结构和体系上改变以往“松

散”的空间形态,加快城市由散到聚,提升中心城市综

合带动能力,形成区域发展增长新引擎。

在中心城市的建设上,应注重“以人为本”,充分

考虑产业、交通、服务、生态等要素,通过产业引导

(IOD)、公交引导(TOD)、服务引导( SOD) 和生态引

导(EOD)四大发展策略,进行开发引导与控制,推动

环湾中心城市建设从“单一功能” 走向“产城融合”,

从“散点分布” 走向“网络一体”,逐步完成由“太阳

系”式向“八爪鱼” 式的城市空间形态转变。 要以内

生需求和外部动力共同合力,做大城市能级、做高城

市品质、推动城市结构层面(空间、社会、产业结构)

的创新,使环湾中心城市真正成为促进泉州新型城镇

化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共同体。

图 片 来 源

图 1:泉州市人民政府 . 《环泉州湾城乡一体化规划》 (2015—

2030). 图集 03 ;

图 2:泉州市人民政府 . 《环泉州湾城乡一体化规划》 (2015—

2030). 图集 07 ;

图 3:陆铭 . 优化“上海都市圈” 空间形态:做“八爪鱼” 而非

“太阳系”[N]. 第一财经日报,2019 - 04 - 02(A11);

图 4:作者自绘。

参 考 文 献

[1] 何立峰. 泉州“半小时城市群”发展研究[M]. 厦门:厦门

大学出版社,1999.

[2] 习近平.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J]. 求是,2019(24).

[3] 陆铭. 优化“上海都市圈”空间形态———做“八爪鱼”而非

“太阳系”[N]. 第一财经日报,2019 - 04 - 02(A11) .

[4] 泉州市人民政府.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2008 -

2030)[Z]. 2010:23 - 24.

[5] 泉州市人民政府. 环泉州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报告

(2015 - 2030)[Z]. 2018:15 - 16.

第46页

2024 年第 03 期

总第 309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3·2024

Vol·309

基于行为场景理论的厦门十里长堤滨海休闲空间探析

陈允飞1 林 波2 孟晓鹏2

(1.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 2.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厦门 363105)

摘 要:户外休闲游已成为后疫情时代旅游“新样态”的重要类型。 不同类型的户外休闲空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理论研究

与治理参考。 以厦门市十里长堤为例,在行为场景理论构架下,对滨海户外休闲场所的使用群体、空间结构和行为模式进行

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的互动关系,为今后滨海户外休闲空间的规划、开发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户外休闲空间;行为场景理论;空间结构;行为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3 - 0035 - 07

Analysis of Xiamen Ten Mile Embankment Coastal Leisure Space

Based on Behavioral Scene Theory

CHEN Yunfei

1

LIN Bo

2 MENG Xiaopeng

2

(1. Xiame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men 361000;2.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Zhangzhou 363105)

Abstract:As outdoor leisure trave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ype of tourism“New pattern” in post - epidemic era, different types of outdoor

leisure space need to be matched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governance refere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en Miles Long

Dike” in Xiamen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user groups, spatial structure and behavior patterns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ces close the

beach under the framework of behavioral scenario theory, to explore the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the three, and to propose strategies for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three,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outdoor leisure space close the beach.

Keywords:Outdoor leisure space; Behavioral scenario theory; Spatial structure; Behavioral model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 FJ2021B194)。

作者简介:陈允飞(1998. 6— ),男。

E-mail:12730063@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28

0 引言

三年新冠疫情的综合影响,使更加自由、亲近自

然的户外休闲游模式迅速发展,成为后疫情时代旅游

“新样态” 的重要类型之一。 该旅游模式的兴起,对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休闲产业的升级发展产生了系

统深刻的影响。 但这种自发式的户外休闲旅游方式,

需要健全的公共设施配套和环境综合管理,更需要针

对性的空间组织规划策略。 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

求,对户外休闲相关问题进行更系统和深入的理论分

析和行动研究,十分必要。 厦门市集美区十里长堤滨

海休闲空间是疫情期间新兴户外休闲空间典型代表,

其优美的滨海环境、落日余晖,再加上独特的跨海大

桥、浮水地铁等,构成了如《千与千寻》电影中的梦幻

场景,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传播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其场地行为多样、环境结构丰富,具有研究滨海

户外休闲空间结构的典型意义。 通过行为场景理论,

对深入该空间的使用人群、空间结构和行为模式进行

深入分析,具有理论验证价值和实践拓展意义。

1 行为场景理论

行为场景理论是从 1947 年开始,由美国堪萨斯

大学的心理学家巴克(Roger Barker)和赖特(HerbertWright)组织的一项关于人在环境中行为特点的心理

学研究中提出。 以巴克为代表的生态心理学家认为:

环境与行为是一个双向作用的、生态上相互依存的整

体单元,环境所具备的物质特征支持着某些固定的行

为模式,同时,人的某些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物质环

境的优劣,两者在相互影响中达到动态平衡[1]

1. 1 行为场景的定义

行为场景是指“物质环境 + 人的行为”的有机结

合体。 物质环境是由一个特定空间以及这个空间中

的各种要素共同构成,这种物质环境具有其特定的生

态性,为使用者提供活动场所,承载着使用者的各种

行为模式。 这个场所与其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共同构

成了整体的行为场景。 行为场景是研究环境与行为

最直观、最切实可行的基本单元,也是空间规划和使

用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如图 1 所示。

第47页

·3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1 行为场景的定义

1. 2 行为场景的价值

环境可以通过提供便利或设置障碍,来影响人的

行为[2]

。 通过对真实环境中行为发生的现场观察,从

环境生态特征与人的活动模式相互依存的关系切入

进行整体分析,从而获得人在环境场景中的行为规律

及场景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力度,有利于针对性地提

出规划管理策略,实现环境与行为的动态平衡,进而

达到改善场所绩效和提高使用者满意度的目的[3]

因此,只有通过整体的规划管理,努力实现场景与行

为的和谐,才能更好地利用空间,如图 2 所示。 行为

场景理论立足于环境生态,并为环境的用后评价及改

进奠定了理论方法基础。

图 2 行为场景的价值

2 厦门市十里长堤场地环境分析

厦门市十里长堤环境要素丰富,场景与行为互动

特征明显,且已经形成自发的户外休闲聚集效应,可

以作为行为场景研究的典型案例。 基于行为场景理

论,对十里长堤的使用群体、空间结构和行为模式环

境进行细致的量化分析研究,对滨海休闲空间的组织

规划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

2. 1 场地现状分析

十里长堤位于厦门集美区,是邻近岛内的交通

核心点,南部靠近湖里区,北连 G2517、银江路辅路、

同集路,西连集杏海堤,东南向连 S206 省道、海堤路

通往湖里区,周边多条辅路皆可通往场地,如图 3 所

示。 该空间交通便利但又极易造成拥堵,如图 4 所

示,场地内仅一条东西向道路,连接东西两个主要出

入口。 人车不分流贯穿整个现有场地,衔接场地各

个节点。

图 3 区位分析图

图 4 场地道路系统分析图

在疫情发生前,十里长堤只是一个较为小众的

滨海绿地,后受疫情影响,成为了周边人群户外休闲

露营的热门选择。 如图 5 所示,该场地最为吸引人

的环境优势,是杏林大桥海上地铁列车穿行时,营造

出类似现实版“ 千与千寻” 的海上列车场景。 再加

上大片草地、湛蓝海水、落日晚霞映与徐徐海风,形

成一幅让人惬意的魅力海滨美景。 场地周边为大学

城,高校人员众多,带来了大量使用人群。 互联网扩

散促成的持续发酵的热度,引发了第二层级发展,越

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自发组织露营聚会演唱,形

成其独特地行为环境场景,进一步吸引着更多外地

年轻游客群体。

第48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陈允飞,林 波,孟晓鹏·基于行为场景理论的厦门十里长堤滨海休闲空间探析 ·37·

图 5 场地功能分析图

2. 2 气候环境特征

十里长堤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滨临厦门内海,海水颜色受天气影响而变化,阴天海

水则会呈现黄沙浑浊之色,晴天海水反射出天空的蓝

色,呈现海天一色之景象。 潮水涨落以 12 h 为一周

期,通常高低潮落差约 6 m。 场地内的沙滩呈线性与

厦门传统沙滩略有不同,受历史筑堤影响,十里长堤

沙滩为滩涂和石块相结合状态。 潮起时,湛蓝的海水

拍打在堤岸石块上;落潮时,滩涂上满是寻找着石块

下寄居蟹的游客,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该场地的整体

植被由草地和棕榈树组成,棕榈树成长发育较好,枝

繁叶茂风景优美。 后随着大量慕名游客涌入,各式露

营装备随地安置,垃圾乱扔,使得草植被系统受到一

定的破坏,如图 6 所示。

图 6 场地环境分析图

2. 3 场地潮水分析

滨水休闲空间中,潮水起落是影响行为结构的重

要因素,场地行为发生及行为活动空间的改变,受潮

水影响。 人群在落潮或低潮时,多偏向于海边活动,

赶海嬉水行为发生较为频繁,也倾向于聚集在堤岸上

聊天观景。 起潮时,滨水活动空间受到挤压,人群活

动不得不转移至草坪,露营演唱等行为活动较为频

繁,草地人流密度变大。 可见,各时段不同的水位不

仅影响着行为模式,还调配着行为空间,如图 7 所示。

图 7 潮汐剖面图

3 厦门市十里长堤户外休闲空间行为特征

分析

3. 1 户外休闲空间人群组成

该空间使用人群由本地居民、本地学生、游客、商

贩及场所管理员组成。 受附近大学城影响,学生为主

要使用人群,人群占有率超 60% 。 场所使用者年龄

段也多为 20 ~ 30 岁区间。 从所属地区看,厦门市民

为主,少部分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如图 8 所示。

图 8 人群组成分析图

3. 2 户外休闲空间行为结构

该空间上午人流量较少,人群由环卫、保安、居民

及游客组成,年龄段多为中老年人。 行为发生多为保

洁、监管、遛狗、钓鱼及观景拍照。 主要活动空间在堤

岸附近;中午人流量有所增加,居民和游客逐渐变多,

多为年轻人、小家庭及小情侣,增加赶海行为,同时商

贩开始摆摊售卖;下午人流量增多,人群主要为居民、

第49页

·3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学生及游客组成,行为活动增加了野餐露营、聚会演

唱。 观景拍照也越来越多,受潮水起落影响,人群活

动空间也由堤岸开始转至草坪。

傍晚人流量为一天中最多,行为结构最为丰富,

人群组成以居民、学生和游客为主。 18:00 时,场所

发生特有日落景观,人流量达到顶峰,后受饭点及光

线影响,人流量开始减少。 行为结构由拍照、观景、演

唱、售卖等组成,且都形成一定规模;晚上人流量开始

减少,人群主要由本地学生及部分游客组成,行为结

构受人流量及光线影响,主要由演唱和聊天组成。 演

唱团体聚集多为 20 ~ 80 人数不等。 21:30 演唱结束,

场地逐渐归于平静。

白天光线较好,且海水落潮时,人群的亲水活动

频繁,应设置亲水台阶及平台。 下午人流量陡增,加

之刚刚进入该空间的人群活动类型不明确,场地人群

容量过载,严重影响绿化植被的生长维护,同时外来

游客行李问题不能得以解决。 晚上缺少灯光,滨水堤

岸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他许多亲水行为被迫停

止,而演唱活动产生的焦点效应,吸引了大量人群聚

集。 同时,该空间人流量也受节假日影响,高峰期可

达平时人流量两倍以上。 因此,节假日场地存在问题

也更加突出,如图 9 所示。

(a)工作日不同时间段人群变化图 (b)周末不同时间段人群变化图

图 9 不同时间段人群组成分析图

3. 3 户外休闲空间使用人群评估

通过量化分析发现,有半数以上人群愿在路程上

花费 1 h,一定程度说明场地具有其独特的吸引人之

处。 海上列车、落日美景及演唱露营受大众所欢迎,

场地行为推荐度较高。 但目前受民众自发影响,没有

统一规制,人流密度略大,对场地环境质量的进一步

提升存在一定影响,如图 10 所示。

图 10 使用人群评估分析图

通过使用人群的评估,可以大致总结出该空间

的环境优势:自然风景较好,地貌未被过度开发;地

理位置好,位于地铁站出口处及多交通汇集处,周边

学区、商区较成熟,可有效带动发展;除了作为周边

居民固定活动场所外,已成为本省范围内“ 网红打

卡点” ,具有不错的媒体流量,知名度在自媒体环境

中不断扩大。 当然,该空间也存在环境劣势:与城市

交通联系紧密,缺少过渡空间;场地空间没有良好规

划出各个组团空间的环境特色;没有较为成熟完备

的使用配套设施,人们行为活动所需的配套设施只

能自给自足,导致整体凌乱;知名度辐射范围不够

广,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 厦门市十里长提户外休闲空间行为模式

策略

4. 1 户外休闲空间行为分类及表现

受场地环境影响,行为场景的发生与环境紧密

相关。 如表 1 所示,优美的海景、独特的海上列车、

落日美景等,促使观景成为最受欢迎的高质量行为。

独有的滨海地貌,塑造了场地特有的赶海钓鱼行为

发生,活跃有趣;悠闲的环境氛围,低要求的发生条

件,使散步成为另一项受欢迎的行为。 这些行为时

刻与环境相联系,环境促使其发生,其发生又反过来

影响环境场景。

第50页

2024 年 03 期 总第 309 期 陈允飞,林 波,孟晓鹏·基于行为场景理论的厦门十里长堤滨海休闲空间探析 ·39·

表 1 客观环境所引发的行为特质

范围 时间 人群特征 现状及建议 双重影响 照片

观景

包 含: 观 海、 观 日

落、观桥等。

9:00 ~ 19:00

游客

本地居民

本地学生

居民自由活动

检验环境场景质量

营造环境独特的行为场景

赶海 辐射范围 500 m 9∶ 00 ~ 19∶ 00

游客

本地居民

原生态游客自由玩耍

需有简单的冲洗设施

塑造滨海户外特有行为

活动

营造可观可感可触环境

场所

钓鱼

活动范围 4 m

2

辐射范围 500 m

2

间距 24 m

7∶ 00 ~ 10∶ 00 本地居民

游客在海边扶手自发

垂钓

配备简单钓鱼台及聊

天休息空间

塑造滨海户外特有行为

活动

营造可观可感可触环境

场所

散步 9∶ 00 ~ 22∶ 00

游客

本地居民

本地学生

居民自由活动

检验环境场所整体质量

引发更多行为场景发生

行为

以此同时,使用人群由环境促使而发生的售卖、烧

烤、跳舞、广告等行为,由于不是该环境中理想发生的

行为,因此反过来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不利于理

想的滨海休闲环境的营造,如表 2 所示。 其中,直播作

为近年来新兴的行为产业,也并不在预期的环境行为

之中,其好坏利弊有待进一步分析考证。

表 2 人主观需求所引发的行为特质

范围 时间 人群特征 现状及建议 双重影响 照片

帐篷

野餐

活动范围 8 m

2

,

辐射范围 10 m

2

间距 5 m

15∶ 00 ~ 19∶ 00

游客

本地居民

本地学生

家庭情侣为主

随意搭建,杂乱无章

需配备方便搭建帐篷

的设施

形成独有的行为场景

营造轻松的活动气氛

帐篷搭建破坏植被垃

圾产出影响环境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