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清华大学设计学考博经验
一、招生信息
美术学院
招生方式:申请考核制
学习方式:全日制
研究课题:
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导师 考核内容 备注
设计学 设计学理论
研究
白明、陈磊、陈楠、程向军、
崔笑声、杜异、方晓风、付志
勇、关东海、洪兴宇、黄艳、
李朝阳、李莉婷、梁雯、刘强、
刘铁军、鲁晓波、马泉、马赛、
米海鹏、聂影、邱松、宋立民、
唐林涛、汪建松、王国胜、王
红卫、王悦、王之纲、吴波、
吴琼、肖文陵、杨冬江、于历
战、原博、臧迎春、张宝华、
张雷、张烈、张月、赵超、赵
健、周浩明、周艳阳、杨佩璋、
蒋红斌、管沄嘉、师丹青、潘
妙、唐克扬、JEUNG JIHONG、
徐迎庆
1、材料初审
2、笔试(专业
论文、英语)
3、面试
考生须上美术学
院官网查询导师
研究课题等详细
招生信息。
美术学院不招收
非脱产考生。
申请经验
(1)申请材料:现在大部分院校都实行“申请-考核”制,有些内部信息官方一般
不会公布,比如材料审核标准,复试面试评分标准,论文要求,教育背景等。博
士备考中,申请资料准备(学术简历+研究计划)很重要,一般而言研究计划的
分量最重,占到 30-40%,如何写好研究计划非常关键,而选题是写好研究计划
的前提。
(2)院校选择:选择 3-5 个不同档次的学校比较合适,育明会根据考生情况和
内部信息给学生推荐最适合的院校。
(3)联系导师:大部分导师每年只有 1 个招生名额,所以提前和导师取得联系
很关键。附上学术简历和研究计划导师回复的几率比较大。每年报考前导师基本
已经预定好了人选,联系导师比较晚的需要排队等,再等 1 年、2 年甚至 3 年。
有志读博的一定要早做规划。
(4)备考重点:专业课笔试以及面试主要考察 3 部分:一是前沿理论;二是时
政热点;三是研究方法。博资考试更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论视野、运用理论分析热
点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和潜力等,要学会博士备考的方法,不能单纯的只看教材、
看导师论文,还需要通过论文阅读和政策解读,了解学科的热点并学会解读。
(5)论文发表:不管是考试制还是申请考核制,论文都是硬实力。所以有读博
意向的硕士期间一定要不遗余力发论文,多出科研成果。有报考领域的核心期刊
论文通过初审的几率较高,没有的话也不要有太大压力。据统计部分 985 名校上
岸的考生也没有核心,只有个别的学生有发表,没有的同学备考关键是写好研究
计划。
(6)备考时间:提前一到两年准备,这个时间可以写出一篇优秀论文,能够发
表最好,再联系导师“套瓷”。
二、参考书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第三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李江.《中国设计史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张夫也.《外国设计史》.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4、张夫也.《世界现代设计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三、考博真题
论以造化为师。
四、备考内容
1、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2、复试内容:
(1)笔试:专业论文考试(3 小时)、外语(2 小时)。外语不计入总分。
(2)面试:每位考生约 30 分钟。面试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平
均分。
3、成绩计算
总成绩=专业论文 60%+面试 40%
五、考博复习
一对一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申请环节:
1. 申请环节——基本情况介绍&专业方向&导师选择疑问沟通;
2. 申请环节——博士申请资料整理&撰写&完善;
· 本科&研究生学习情况&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可能的问题;
· 博士研究计划撰写包含内容&具体规范&注意事项;
· 博士研究计划示例讲解;
第二部分 笔试环节:
1. 笔试考核环节——专业笔试——专业基础;
核心学习内容:
(1) 理论基础学习;
(2) 导师组主要研究方向核心知识点汇总;
2. 笔试考核环节——专业笔试——学术前沿、热点分析;
第三部分 面试环节:
1. 面试考核环节——专业问题问答;
· 高频专业问题汇总&解答;
2. 面试考核环节——专业英语问答;
· 高频英文问题汇总&解答;
3. 面试考核环节——其他问题(个人介绍/研究方向/兴趣、未来职业选择等);
· 高频专业问题汇总&解答。
辅助资料
【1】考试信息更新、考试趋势分析
【2】赠送讲义、笔记、真题、导师期刊文章及论文集等资料
综合阅读(部分)
其一、企业战略计划。主要包括确立企业任务、环境监测和确立目标三个内容。明确企
业任务包括对现行与预期的企业前景、产品、市场以及数年时间内的预测做出明确的规定,
它涉及了对组织所从事的业务内容的认定。环境监测包括级组织内外部的优势、薄弱环节、
机会和威胁等进行评价。确立目标是任务和环境监测基础之上的更加具体的指向,较高层次
的战略要素在较低层次上转变为目标。
其二、公司战略计划。公司战略计划作为一项管理技术或管理过程来说,与企业战略管
理有大致相同的内容和步骤,但是,公司战略计划比企业战略计划更关心组织的高层,更关
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分配,而且,十分重视并要求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如首席行政官能
够提出一个相当持久的公司远景规划。相比较之下,在取向和步骤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公司
战略计划比企业战略计划在具体细节上要更为周密得多,也成熟得多。
但从管理过程来看,战略规划毕竟只侧重于规划,而对如何保证所制定的战略规划的落
实注意不多,因而在 80 年代以后,随着对战略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人们对战略的
运用不再停留于仅仅进行规划,还注意了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对整个战略规划的执行、控制
和评估,也就是说,是将战略观念贯穿于组织的所有部分,以及管理的全过程,使战略的运
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形成了战略管理。这样,在管理领域内,战略管理代替了战
略规划,战略规划成为了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执行、评估合一起,构成了一个完
整的战略管理过程。
3、战略管理的基本特点
现代战略管理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战略管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性。应该说,组织的计划都是根据组织的目标所确
定今后要实现或完成的任务,因而在管理领域内,任何组织的计划都具有未来性。
第二、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整个战略管理涉及的是组织发展的总的
格局和问题,关注的是组织的长远发展和利益。
第三、战略管理具有外向性,是外部环境的管理。所谓外向性,是指战略管理是在面对
复杂多变的环境时,通过制定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和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从而促进组织成
长的发展。
第四、战略管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实施过程。战略管理是从注重外部环境,寻求机会与
回避威胁开始的,通过环境评估,确定战略规划,然后将这一战略目标贯穿于整个组织的结
构调整、人员安排和资源配置,进行整个组织管理运行的。
第五、战略管理是理性分析与直觉的结合。从决策的角度看,战略管理是在对组织外部
和内部多种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的过程,相当程度上它是一种重大决策
的客观、逻辑的方法。然而,战略管理决策的制定又不仅仅由靠理性分析,因为战略管理是
面向未来的,是首先关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而未来是不定的,外部环境也是处于发展
变化中的,因而不可能仅凭精确、明晰的逻辑分析就能制定出战略规划,经验、感觉和直觉
也在决策中取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价值和特点
战略管理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的运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公共部门对这
一管理技术的运用有其特定的要求。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价值战略管理作为一项管理工具使用对公共管理部门来说,具
有以下的价值:
第一、使公共管理部门对公共管理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环境的变化。公共管理受到由政
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所构成的公共管理环境的影响,而在现代社会,不仅政治、经
济、技术、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各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也更为频繁和复杂,
从而使公共管理面临的环境更加动态化和不确定,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能促进政府管理改革的深入。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政府与社会关
系的重新认识,抛弃传统的“大政府”即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对公众的生、老、病、死都直接
负责管理而对“小政府”价值的追求,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深入进行了
政府职能输出方式的改革,相应的也明确了公共管理的不同层次的管理内容及其方式。因此,
对更主要的承担宏观公共管理事务的公共部门来说,战略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对政
府提出公共管理长远的、全局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使政府更好地维护和代表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社会环境的更加动态化和复杂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公众公共需求在总体上的增长与质量和规格上的多元化要求。
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公共领域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而社会的公共利益是由
若干区域内或若干社会阶层和团体的在基本方面具有共同性的利益构成的,这就决定了在整
个公共利益的构成中,存在不同区域和团体的局部性的或质量要求不同的共同利益。这就要
求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中,必须要有相应的系统观念、整体观念和长期观念,从而能从战略
的高度构建国家或地区的公共事务发展战略,以更好地维护和代表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