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

发布时间:2022-11-0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6年级

{{`发布时间:2022-11-02`}} | 云展网画册制作 公司宣传册 其他 6年级
本丛书精选时文美文,训练阶梯性强,测评便捷,答案解析详实,充分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编写理念。本丛书在编写上主要有以下特色:一 立足语文统编教材,深化单元语文要素语文统编教材中明晰的单元语文要素犹如高擎的指挥棒,为如何阅读指明了方向。本丛书立足教材,围绕教材单元主题,通过“读”“练”“测”等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深化阅读实践;通过主题阅读、生活化阅读、经典阅读等不同的文本阅读形式,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就阅读而言,如果说阅读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是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的过程,本丛书的阅读实践则是对单元阅读要求的深化训练,即阅读迁移运用的过程。二 考查全面精当,阅读方法与能力同步提升阅读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本丛书以此为目标,精选当今社会热点、民风民俗、自然美景、身边故事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实践,按各年段的不同要求设置测评内容。每则材料中,考查点的设置,在遵循各年段语文要素的前提下,充分、合理考虑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体现出阶梯性、提升性和科学性。考查题型方面,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常见题型;考查知识方面,涵盖阅读基础技能、阅读提升技能、阅读... [收起]
[展开]
6年级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有这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仙人吕洞宾在路旁看到一个孩

子在哭泣,原来是孩子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吕洞宾就将路边的

一块石头变成金子送给他,那孩子却说:“您给了我金子,我总会用

光的,您还是把这种点石成金的方法教给我吧!”这个故事告诉我

们:金子固然可贵,但是点石成金的方法和能力更可贵。

把这个道理引申到学习之中,就是说,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

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今天,语文统编教材

在提升阅读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

地适应教材的阅读要求,我们联合各地一线语文名师,编写了这套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丛书,旨在以测评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实

践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前言 鄂

掌握阅读方法,收获精彩人生

阅读点亮人生

001

第3页

本丛书精选时文美文,训练阶梯性强,测评便捷,答案解析详实,充分体现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编写理念。本丛书在编写上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 立足语文统编教材,深化单元语文要素

语文统编教材中明晰的单元语文要素犹如高擎的指挥棒,为如何阅读指明了方

向。本丛书立足教材,围绕教材单元主题,通过“读”“练”“测”等不同的形式和

方法深化阅读实践;通过主题阅读、生活化阅读、经典阅读等不同的文本阅读形式,

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就阅读而言,如果说阅读教材中的精读课

文和略读课文是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的过程,本丛书的阅读实践则是对单元阅读要求

的深化训练,即阅读迁移运用的过程。

二 考查全面精当,阅读方法与能力同步提升

阅读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本丛书以此为目标,精选当

今社会热点、民风民俗、自然美景、身边故事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实践,按

各年段的不同要求设置测评内容。每则材料中,考查点的设置,在遵循各年段语文

要素的前提下,充分、合理考虑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体现出阶梯性、提升性和科

学性。考查题型方面,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常见题型;考查知识方面,涵

盖阅读基础技能、阅读提升技能、阅读迁移运用技能等范畴。在每则材料中,还设

置全真模拟考试情境,让学生在训练中锻炼快速阅读文本、准确抓住文本要点和正

确理解文本的能力。

三 注重读写结合,落实阅读与表达的联系

阅读是一种语言习得,而阅读与表达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本丛书

中,编者设置了许多“读”“写”巧妙结合的题型,以期通过“读”引导学生去写,

通过“写”来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是本丛书注重读写结合的一个目的。另一目的

是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深度阅读和完整阅读,力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本丛书中“名

著阅读测评”,通过合理、巧妙的题型设置,引导学生以“写”促“读”,着力解决

当今学生“读书少”的问题。

木头马阅读研发中心

鄂 前言

002

第4页

第一单元 饱览民风民俗

训练要素: 分清内容的主次, 体会作者是如何详

写主要部分的;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主题阅读测评

● 端午的鸭蛋(节选) …………… 002

● 童年的春节(节选) …………… 004

● 故乡的元宵……………………… 007

对比阅读测评

● 记腊八粥(节选)VS 腊八粥(节选)

…………………………………… 01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传统文化谱新篇………………… 013

名著阅读测评

● 端午日…………………………… 015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海洋

训练要素: 借助作品梗概, 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学习写作品

梗概。

主题阅读测评

● 海底两万里(节选) …………… 018

● 海伦·凯勒传…………………… 020

● 绿山墙的安妮…………………… 023

对比阅读测评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节选)VS 汤

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 02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小学生该不该拥有手机………… 029

名著阅读测评

● 荒岛制陶罐……………………… 031

001

第5页

第三单元 真情萦绕笔尖

训练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选择合

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主题阅读测评

●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034

● 秋天的怀念……………………… 036

● 人生一课………………………… 038

对比阅读测评

● 光阴(节选)VS 匆匆(节选) …… 04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飞越 2035, 带你去看 “ 健康武汉”

幸福城…………………………… 042

名著阅读测评

● 我的母亲(节选) ……………… 043

第四单元 感悟崇高品质

训练要素: 关注外貌、 神态、 言行的描写, 体会

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主题阅读测评

● 摘不掉的眼镜…………………… 046

● 军需处长………………………… 048

● 铁人王进喜……………………… 050

对比阅读测评

● 最后的时刻(节选)VS 十六年前的回

忆(节选) ……………………… 05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华南虎…………………………… 054

文言文阅读测评

● 舍生取义………………………… 056

002

第6页

第五单元 科学成就梦想

训练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的; 展开想象, 写科幻故事。

主题阅读测评

● 苏格拉底的苹果………………… 058

● 她在崎岖的道路上奋进(节选)

…………………………………… 060

●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节选) …… 063

对比阅读测评

● 滴水穿石的启示(节选)VS 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 065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2021 武汉城市打卡行动 ……… 068

文言文阅读测评

● 与人书…………………………… 070

第六单元 难忘小学生活

训练要素: 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 策划简单

的校园活动, 学写策划书。

主题阅读测评

● 我的老师………………………… 072

● 失去了的书桌(节选) ………… 074

● 海的味道、 山的味道…………… 077

对比阅读测评

● 难忘的启蒙(节选)VS 老师领进门

…………………………………… 08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高价小学毕业账单引热议: 你可能误

解了仪式感……………………… 084

名著阅读测评

● 鹤之舞表演大会(节选) ……… 086

003

第7页

第七单元 综合性阅读(一)

训练要素: 把握不同文体的基本阅读方法; 习作

时, 尝试写不同类型的文章。

主题阅读测评

● 善待遗憾………………………… 090

● 电子药丸: 把电脑吃进肚子…… 092

● 青虫之爱………………………… 094

● 奇 迹…………………………… 09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 098

文言文阅读测评

● 张无垢勤学……………………… 100

第八单元 综合性阅读(二)

训练要素: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提升阅读能力;

从生活中找到习作的素材。

主题阅读测评

● 北京时间不到点………………… 102

● 恩施州的风雨桥………………… 104

● 父亲数钱………………………… 107

● 白蝴蝶之恋……………………… 109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武汉已成引才留才用才 “伯乐之都”

…………………………………… 111

文言文阅读测评

●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112

附赠: 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另册)

参考答案与解析(另册)

快乐读书吧 名著阅读测评手册(另册)

004

第8页

第一单元 饱览民风民俗

饱览民风民俗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精讲课堂 PPT 课件

视频大讲堂

阅读要素: 分清内容的主次, 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写作要素: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单元语文要素概览

读文章时, 我们常常会发现, 作者把有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而有些内容却写得非常简略。 阅读 《端午的鸭蛋》 (节选)一文,

我们会发现作者通过详写高邮咸鸭蛋的特点, 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之情。 在 《故乡的元宵》 中, 作者详写了看走马灯、 看围屏、 放灯

笼这几个元宵习俗, 言语之间透露出对故乡元宵习俗的热爱。 《腊

八粥》 (节选)一文中, 作者着重描写了八儿在等粥时的动作以及

他与母亲的对话, 把一个嘴馋、 急不可耐的孩子写得活灵活现, 更

加突出了腊八粥的美味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第9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主题阅读测评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建议用时: 28 分钟 本题满分: 19 分 实际得分: 分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 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

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 浙江,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

答之后,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 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

卖咸鸭蛋,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

双黄的, 但不如高邮的多, 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

鸭蛋! 只是切开之后, 里面圆圆的两个黄, 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

蛋, 是不大高兴的, 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 确实是

好,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

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 《随园食单·小菜单》 有 “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 他的 《食单》 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 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 “腌蛋”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 而且 “与有荣焉”。 文不长, 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 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 先夹取以

敬客, 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 黄白兼用; 不可存黄去白, 使味不全, 油亦

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 发粉, 入口如嚼石

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 如袁子才所说, 带壳切开, 是一种, 那是席

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 “空头” 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 叫作 “朱砂豆

腐”, 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色的, 这叫什

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 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 “鸭蛋络子”。 头一天, 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

线打好了络子。 端午一早, 鸭蛋煮熟了, 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

呢? 有! 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

蛋都是一样的, 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 挑好了, 装在络子里, 挂在大

襟的纽扣上。 这有什么好看呢? 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 什

么时候孩子一高兴, 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 吃了。 端午的鸭蛋, 新腌不久, 只有

一点淡淡的咸味, 白嘴吃也可以。

002

第10页

第一单元 饱览民风民俗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除了敲去 “空头”, 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

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 晚上捉了萤火虫来, 装在蛋壳里, 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

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 好看极了!

1 “端午的鸭蛋, 新腌不久, 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 白嘴吃也可以。” 根据这句话可以猜想

“白嘴吃” 的意思是 , 可见端午的鸭蛋

。 (2 分)

2 第 1 自然段中,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家乡的鸭蛋名气特别大, 下面对此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2 分)

A. 这样写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B. 这样写更加能够表现出作者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

C. 先声夺人, 通过不停地夸赞家乡的鸭蛋, 流露出对家乡的喜爱。

D. 作者对异乡人称道家乡的咸鸭蛋感到特别高兴。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 分)

4 读下面的句子, 完成练习。 (4 分)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

(1) “曾经沧海难为水, 。”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 《离思五首·

其四》。 此处作者引用这句诗的用意是 。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 句中的 “吱” 字形象地描绘出筷子扎进咸鸭蛋时

的样子, “冒” 字则说明 。

5 袁枚是清朝的诗人、 诗论家、 美食家, 文中引用他 《食单》 中的 “腌蛋” 有什么作用?

(3 分)

6 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 鸭蛋也多。” 这几句话

一句一断, 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 略想后再说的神态, 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 平淡而有味。

003

第11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B. “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 “文白夹杂” 句让人忍俊不

禁, 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C.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色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这一感叹句比较幽

默, 也加强了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北京咸鸭蛋味道的不满。

D.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 ‘空头’ 用筷子挖着吃。” 句中的 “空头” 是方言词, 带

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使描写的事物更具地方风味。

7 你的家乡是否也有一样事物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把它写成一篇文章, 你会花最大的笔墨

来写它的什么特点呢? 理由是什么? (4 分)

事物: 重点写的内容:

理由:

童年的春节(节选)

冰 心

建议用时: 28 分钟 本题满分: 22 分 实际得分: 分

我童年生活中, 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 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

候, 那便是从前的 “新年”, 现在叫作 “春节” 的。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 附近只有几个村落, 进烟台市还

要越过一座东山, 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 但是 “过年” 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的前几天, 最忙的是母亲了。 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 还有一家

大小半个月吃的肉, 因为那里的习惯,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 我看见母

亲系起围裙、 挽上袖子, 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 “红糟” 的糟肉,

还有用酱油、 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 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

些事的时候, 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 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父亲呢, 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 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

哥, 还有表哥哥。 真是 “一表三千里”, 什么姑表哥, 舅表哥, 姨表哥, 至少有七八

个。 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 锣、 鼓、 箫、 笛、 二胡、 月琴……弹奏起

来, 真是热闹得很。 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 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

来的鞭炮, 晚上放些烟火。 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 火树银花, 璀璨得很! 我

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 最简单的 “滴滴金”。 那是一条小纸捻, 卷着一点火药, 可

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 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 换上新衣新鞋, 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

004

第12页

第一单元 饱览民风民俗

有祖宗牌位、 香、 烛和祭品, 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 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

拜年, 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 大多是一圆锃亮的 “站人” 银圆, 我都请母亲

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 “花会” 的了, 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

民, 节目大多是 “跑旱船” 和 “王大娘锔大缸” 之类, 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

搽着很厚的脂粉。 鼓乐前导, 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 到我家门首, 自然就围上一

大群人, 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 有乐器伴奏, 歌曲大都滑稽可笑, 引得大家笑

声不断。 耍完了, 我们就拿烟、 酒、 点心慰劳他们。 这个村的花会刚走, 那个村的又

来了, 最先来到的自然是离我们最近的金沟寨的花会!

…………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 就完结了。 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

了的灯笼, 放在一起烧了之后, 说: “从明天起, 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 我们默默

地听着, 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 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

感, 上床睡觉的时候, 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1 “一表三千里” 这句俗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原意是

, 在文中突出春节 的特点。 (3 分)

2 根据本文内容, 完成下面的图表。 (4 分)

3 作者回忆了自己在大年初一经历的许多事情, 其中哪一件写得最详细? 为什么这样写? (3 分)

4 本文第 2 自然段写了 “我” 家住的地方很偏僻, 与童年的春节似乎没有联系, 对作者这

样写的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承上启下, 使内容自然通畅。

B. 与下文形成对比, 突出过春节时的热闹。

C. 运用环境描写, 突出过春节前的冷清、 无聊。

D. 与最后一个自然段相呼应, 突出惆怅寂寞之感。

005

第13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5 读下面的句子, 完成练习。 (5 分)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 挽上袖子, 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

∙∙∙∙∙∙∙∙∙∙

“红糟

∙∙

糟肉, 还有用酱油

∙∙∙

、 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

∙∙∙∙∙∙∙∙∙

卤肉, 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

(1) 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用上这些加点词语有什么好处?

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 火树银花, 璀璨得很! 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

最简单的 “滴滴金”。 那是一条小纸捻, 卷着一点火药, 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

爆出点点火星。

(2) 这几句话描写的是 “我” 的情景, 主要从颜色和 两个角

度来写。 联系上下文, “火树银花”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

6 “我们默默地听着, 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 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

寂寞之感, 上床睡觉的时候, 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作者产生这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

之感的原因是( ) (2 分)

A. 这个春节有遗憾, 爸爸和哥哥们娱乐的时候, 没有 “我” 的份。

B. 因为过完元宵就要好好收收心去上学了, “我” 不喜欢上学。

C. 过年的热闹让 “我” 留恋, 年后的安静让 “我” 不习惯和无奈。

D. 因为 “我” 舍不得那些被烧掉的灯笼, 觉得这样烧掉太可惜了。

7 “年味”, 是一个值得我们回味的名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 春节的 “年味” 越来

越淡, 甚至有人感觉过不过年都无所谓。 如今, 人们又开始重拾 “年味”。 请结合本文

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 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重拾 “年味”。 (3 分)

006

第14页

第一单元 饱览民风民俗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建议用时: 28 分钟 本题满分: 24 分 实际得分: 分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 龙灯, 没有高跷, 没有跑旱船, 没有 “大头和尚戏柳翠”, 没有花担

子、 茶担子。 这些都在七月十五 “迎会” ———赛城隍时才有, 元宵是没有的。 很多

地方兴 “闹元宵”, 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街上掷骰子 “赶老羊” 的摊子上没有人。 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 摆摊

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 年快过完了, 准备过年玩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 明天

还有事, 大家都没有玩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 孙猴子舞大刀、 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 青蛇、 白蛇、 老渔翁。 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

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 “天嗡子” ———抖空竹, 拉得很响, 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 上了灯, 才算。 元宵元宵嘛。 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 叫

灯节。 灯节要过几天, 十三上灯, 十七落灯。 “正日子” 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 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 二妈屋里是画了

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 还有一盏珠子灯。 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

灯光, 明亮而温柔, 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 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 “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

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 马、 人(兵)的影子, 但也能看它转几圈。 后来我自己

也动手做了一个, 点了蜡烛, 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 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

了影子, 很欣喜。 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 “走”, 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 正面白纸上

有一些彩色的小人, 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 烛火烘热了发丝, 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

它虽然不 “走”, 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 要不, 叫它什么灯呢? 这外面的小人是唐

僧、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和尚。 整个画面表现的是 《西游记》 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 兔子灯、 绣球灯、 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下面

安四个轱辘, 可以拉着走。 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 脸是圆的, 眼睛是弯弯的, 像人

的眼睛, 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 绣球灯、 马灯都是买的。 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

007

第15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球, 有一个篾制的架子, 架子上有一根竹竿, 架子下有两个轱辘, 手执竹竿, 向前推

移, 球即不停滚动。 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 用带子系在身上。 西瓜

灯、 蛤蟆灯、 鱼灯, 这些手提的灯, 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 看围屏。 硬木长方框, 约三尺高, 尺半宽, 镶

绢, 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 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 屏后点蜡烛。 这

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 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

隍庙里的火神庙。 炼阳观画的是 《封神榜》, 火神庙画的是 《三国》。 围屏看了多少

年, 但还是年年看。 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 不多的几支, 起火升到天上, 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 竹篾为骨, 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 里面点了蜡烛, 放到

天上, 灯笼是很好放的, 连脑线都不用, 在一个角上系上线, 就能飞上去。 灯笼在天

上微微飘动, 不知道为什么, 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 明天十六, 所有店铺就 “大开门” 了。 我们那里, 初一到初五, 店

铺都不开门。 初六打开两扇排门, 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 叫作 “小开门”。 十六把

全部排门卸掉, 放一挂鞭, 几个炮仗, 叫作 “大开门”, 开始正常营业。 年, 就这样

过去了。

(选文有删改)

1 详略得当是本文的突出特色。 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中, 写得比较

详细的是 、 和 ; 写得非常简练,一笔带过

的是 、 和 。 (6 分)

2 “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 叫灯节。” 作者介绍了屋里的灯、 和

这几种灯。 这些灯各有什么特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 分)

3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下面对这句话的作用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总领全文, 引出下文对元宵 “不热闹” 的描绘。

B. 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吸引读者注意力。

C. 表达对故乡元宵节冷冷清清的不满。

D. 欲扬先抑, 与后文形成对比, 衬托后面的热闹。

008

第16页

第一单元 饱览民风民俗

4 读下面的句子, 完成练习。 (4 分)

它虽然不 “走”, 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 要不, 叫它什么灯呢?

(1) 请你分析这句话的语言特点。

有人放

高升(起火), 不多的几支, 起

火升

到天上, 嗤———灭

了。

(2) 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什么特点? 使用这些词语有什么好处?

5 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没有狮子、 龙灯, 没有高跷, 没有跑旱船, 没有 ‘大头和尚戏柳翠’, 没有花担子、

茶担子。”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连用五个 “没有”, 突出了故乡元宵节的不

热闹, 回应前文。

B. “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 摆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 从这两句话

中可以看出摆摊的生意不景气, 也从侧面反映出元宵节的冷清。

C. “一天快过去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文描写的是元宵节白天的

情景, 重点写其不热闹, 后文则宕开一笔, 写元宵晚上赏灯、 看围屏、 放花的景象,

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照。

D. “围屏看了多少年, 但还是年年看。 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从这句话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元宵节看围屏习俗的腻烦。

6 本文最后一句写道: “年, 就这样过去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7 在你的家乡, 元宵节有怎样的习俗? 请你详写其中的一种。 (3 分)

009

第17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对比阅读测评

记腊八粥(节选)VS 腊八粥(节选)

建议用时: 34 分钟 本题满分: 22 分 实际得分: 分

选文一: 记腊八粥(节选)

周绍良

我也吃过不少人家的腊八粥, 自己家里也煮腊八粥, 总不外用各种杂豆和大米、

小米混起来煮之而已。 不过老太太总是考究一点, 算一算所用原料是不是已经够了八

样, 这样才够标准。

只有一次, 却是一位朋友约我去他家吃腊八粥, 他说只有他的做法, 才够得上

《东京梦华录》 上的 “七宝五味粥”, 也才配称 “腊八粥”。 后来吃了, 的确是花了一

些功夫, 据说他煮这粥, 就花了两天时间。 他用了菱米、 栗子、 白果、 莲子、 杏仁、

红枣、 桂圆肉, 这是七宝; 加上白豆、 绿豆、 赤豆、 芸豆、 扁豆这算五味; 更用江

米、 黄米、 粳米、 小米、 薏仁米、 高粱、 大麦仁、 芡实(鸡头米)以符腊 “八” 之意。

有些不同火候的豆米, 都得分别下锅, 最后总合而煮成一大锅腊八粥, 谓以糖水而

成。 这真是腊八粥中第一品了。 可是收集这些东西, 如果不是有心人随时收集起来,

临时是怎么样也找不齐的。

当然, 民间一般吃腊八粥只是风俗习惯, 谁还想它是来源于佛教。 有的地方, 只

认为吃了腊八粥, 也就是说春节将临, 农事已完, 带有庆丰收的意思。 江苏有的地

方, 用白果、 花生、 莲子、 红枣、 板栗诸般果实, 和上姜桂调味品, 掺在米中煮成,

谓其温暖滋补, 可以祛寒。 扬州地方, 在腊八这天, 除了烧煮甜腊八粥外, 还有用青

菜、 胡萝卜、 豆腐、 雪里蕻、 黄花、 木耳切丝炒熟, 合于白米煮成的粥中, 谓之咸腊

八粥。

选文二: 腊八粥(节选)

沈从文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 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 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

子, 提到腊八粥, 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 饭豆、

枣、 栗、 白糖、 花生仁合拢来, 糊糊涂涂煮成一锅, 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 单

看它那叹气样儿, 闻闻那种香味, 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何况是, 大碗大碗地装

着, 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 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 看到一大锅

010

第18页

第一单元 饱览民风民俗

粥正在叹气, 碗盏都已预备整齐, 摆到灶边好久了, 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 妈, 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 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

的话, 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 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 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 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你们想, 妈妈的命令, 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

儿, 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 也不可靠, 不过因为一进灶

房,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 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

罢了。

“妈, 妈, 等一下我要吃三碗! 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

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 妈, 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 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

共八碗, 是吗?”

“是啊! 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 你就吃两碗半……”

“噗……” 锅内又叹了声气。 八儿回过头来, 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

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 对八儿来说, 只能猜想: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 饭豆会煮得

浑身肿胀了吧, 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

也有那么大, 那就妙极了! 糖若放多了, 它会起锅巴…… “妈, 妈, 你抱我起来看看

吧!” 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1 联系上下文, 给下面的加点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 分)

(1) 江苏有的地方, 用白果、 花生、 莲子、 红枣、 板栗诸般

∙∙

果实, 和上姜桂调味品, 掺

在米中煮成, 谓其温暖滋补, 可以祛寒。 ( )

(2) “要到夜里!” 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 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

∙∙

话, 眼睛可急红了。 ( )

2 选文一第 2 自然段提到 《东京梦华录》 上的 “七宝五味粥” 有何作用? 下面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2 分)

A. 使选文内容更加丰富, 读起来更具趣味性。

B. 说明腊八粥也是 “七宝五味粥”。

C. 承上启下, 引出熬腊八粥这一话题。

D. 与下文中的 “七宝” 和 “五味” 相对应。

011

第19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3 两篇选文都以 “腊八粥” 为题。 选文一的腊八粥用料讲究的如 “七宝五味粥”, 也有普

通的民间做法如江苏的腊八粥; 选文二的腊八粥属于普通的民间做法, 与选文一江苏腊

八粥所用材料相同的有: 板栗(栗子)、 、 。 两篇选文侧重点各不

相同。 选文一详细地描写了制作腊八粥的 , 选文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着

重描写熬煮腊八粥的 。 (4 分)

4 读句子, 完成练习。 (6 分)

这真是腊八粥中第一品了。 可是收集这些东西, 如果不是有心人随时收集起来, 临

时是怎么样也找不齐的。

(1) “有心人” 在选文一中指的是 , “临时是怎么样也找不齐

的” 突出了腊八粥的 。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 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 看到一大锅粥

正在叹气, 碗盏都已预备整齐, 摆到灶边好久了, 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2) “叹气的粥” 意思是 ; “喜得快要发疯了” 采用了 的

修辞手法, 体现出八儿对喝腊八粥万分期待, 从下文 “一个人 ”

和 “ ” 这两个细节之中也

可以感受到。

5 阅读选文二,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 ‘那我饿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 联系上下文可知八儿因为肚子饿, 所以急切地想

喝到腊八粥。

B. 选文构思很别致: 腊八粥是事件线索, 八儿是人物线索, 两条线交叉, 把煮腊八粥

这一情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C. 选文最大的特点是对八儿与母亲之间的动作、 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忍俊不禁之

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D. 为了能多吃上几碗粥, 八儿设定吃粥计划, 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 “讨价还价”, 作者

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 可爱的孩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6 两篇选文借腊八粥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分)

7 两篇选文中的腊八粥都让人垂涎欲滴。 请仿照选文二第 1 自然段的内容, 写一种你最喜

欢的食物。 (3 分)

012

第20页

第一单元 饱览民风民俗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传统文化谱新篇

建议用时: 16 分钟 本题满分: 10 分 实际得分: 分

材料一

2017 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国家 “十三五” 时期文

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其中提到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改造陈旧的

表现形式,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普及中华诗词、 音乐舞蹈、 书

法绘画等, 举办经典诵读、 国学讲堂、 文化讲坛、 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

办主题专栏、 节目; 利用互联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

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 既保有传统的魅力, 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材料二

谈及传统文化, 我们的印象可能是深邃的、 厚重的。 但是, 任何一种文化,

其生命力一定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 古语云: “爱如一炬之火, 万火引之, 其

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 任何人取一星火光, 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

一曲 《琵琶行》, 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 成就了 《元白诗笺证稿》 这样的名著;

在今天 “90 后” “00 后” 的手中, 则变成了网络上的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

取之而不竭, 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材料三

综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 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 在这些人里,

有多少懵懂少年, 喜欢上了诗词? 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 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

诗词变身综艺, 乐器走进直播, 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 也就有了焕发新

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的嘉宾张一清说: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 《中国汉字

听写大会》, 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 老师和孩子

们身后的家长, 这成为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报名参加节目的孩子越来

越多, 经过选拔后的参赛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

神: 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 还因为学生喜欢汉字, 愿意了解汉字

背后的中华文化, 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013

第21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当然, 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 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 自降格调来满足

所有人的口味。

1 “既保有传统的魅力, 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下面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2 分)

A. 《百家讲坛》 B. 《中国诗词大会》

C. 《舌尖上的中国》 D. 《老歌歪唱》

2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3 分)

(1) 《国家 “十三五” 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强调传统文化的推广必须改变其原

有的形式, 尤其应该利用互联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 )

(2) 传统文化有时显得深邃、 厚重。 但并不是说它是单一的, 文化的传播应该呈现多

元、 丰富、 包容的特点。 ( )

(3) 传统文化的创新要接地气, 可以改变表现形式, 但是不能人云亦云, 要守住底线。

( )

3 结合材料三的内容, 如果现在让你推广当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 下面采取的方式不恰

当的是( ) (2 分)

A. 举办曲艺比赛, 让更多的人参加。 B. 融入多种流行元素, 满足大众审美。

C. 建立网络宣传渠道, 加大宣传力度。 D. 借助电视等媒体, 让更多的人了解。

4 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请结合三则材料和自己的见闻, 写一写你的建议。 (至

少写三条) (3 分)

014

第22页

第一单元 饱览民风民俗

名著阅读测评

端午日

沈从文

建议用时: 18 分钟 本题满分: 16 分 实际得分: 分

端午日, 当地妇女、 小孩子, 莫不∙∙

穿了新衣, 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

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 11 点钟, 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

过后, 在城里住家的, 莫不

∙∙

倒锁了门, 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 可到

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 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

起点, 税关前作终点, 做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 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 莫∙

不∙

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 分组分帮, 各自选出了

若干身体结实、 手脚伶俐的小伙子, 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 与平常木船大不

相同, 形体一律又长又狭, 两头高高翘起, 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

河边干燥洞穴里, 要用它时, 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

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 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 把船向前划

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 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手上拿两支小令旗, 左右挥动, 指挥

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 多坐在船只的中部, 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

纯地敲打起来, 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 故每当两船竞

赛到剧烈时, 鼓声如雷鸣, 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 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

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 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

牌, 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 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

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 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 500 响鞭炮。

赛船过后, 城中的戍军长官, 为了与民同乐, 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便派士

兵把 30 只绿头长颈大雄鸭, 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 放入河中, 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

等, 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 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于是长潭换了

新的花样, 水面各处是鸭子, 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 人与鸭子的竞赛, 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选自 《边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版, 有删改)

015

第23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1 阅读本文, 完成下面的图表。 (4 分)

2 本文开头用了三个 “莫不” 句, 下面对三个 “莫不” 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说明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

B. 说明端午风俗涉及的面很广。

C. 说明端午风俗十分奇怪。

D. 体现出了人们欢度端午的盛况。

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动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 为什么? (4 分)

(1)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 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 把船向前划

(撑)去。

(2)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 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手上拿两支小令旗, 左右挥动

∙∙

(摇摆),

指挥船只的进退。

4 本文第 1 自然段作者花费的笔墨最多,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3 分)

5 本文通过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描绘, 想表达的是作者( ) (多选) (3 分)

A. 对湘西人淳朴、 自然的天性与民风的赞扬。

B. 对湘西传统民风民俗的喜爱之情。

C. 对湘西人奋发向上、 合作争先精神的赞扬。

D. 对湘西军民同乐、 鱼水一家亲的和谐场景的赞美。

016

第24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海洋

遨游名著海洋

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

对照起来看,

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

来宽慰自己。

精讲课堂 PPT 课件

视频大讲堂

阅读要素: 借助作品梗概, 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就印象深刻的

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写作要素: 学习写作品梗概。

单元语文要素概览

读名著时, 我们要学会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多多关注重要的

情节和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从 《海底两万里》 (节选)中 “我现

在还看见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 他弯下身子, 带着一种特别的冷

静, 等待那巨大的鲨鱼”, 我们可以感受到尼摩船长的勇敢。 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 (节选)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汤姆虽

然调皮, 但是心地善良, 如 “他还说自己怎样先爬出洞口, 然后又

帮助贝琪爬了出来”。 在遇到危险时, 他不仅勇敢地解决问题, 还

不忘照顾同伴。 读 《荒岛制陶罐》 一文, 从 “我费了很大的力气

去找陶土, 找到后把土挖出来, 调和好, 运回家, 再做成泥瓮”

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鲁滨逊执着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第25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主题阅读测评

海底两万里(节选)

[法国] 儒勒·凡尔纳

建议用时: 26 分钟 本题满分: 20 分 实际得分: 分

尼摩船长、 我(阿龙纳斯教授)、 我的助手康塞尔、 加拿大人尼德·兰在海底漫

步准备去采珍珠,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离我们五米的地方, 出现了一个黑影, 下沉到底。 使我害怕鲛鱼的念头又涌现在

我心中了。 可是, 这一次我又错了, 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海洋中的怪物。

那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黑人, 当然是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

人。 他未到采珠期就前来采珠了。 我看见他的艇底, 停泊在距他头上只有几十厘米的

水面上。 他潜入水中, 随即又浮上来。一块砸成像小面包一般的石头夹在两脚中间,

一根绳索缚着石头, 系在他的艇子上, 使他可以很快地到海底下来。 以上就是他所有

的采珠工具。 到了海底, 约五米深, 他立即跪下, 把顺手拿到的小纹珠贝塞入他的口

袋中。 然后, 他上去, 倒净口袋, 拉出石头, 又开始下水采珠,一上一下, 只不过是

三十秒钟。

我聚精会神地观察他。 他的工作很规律地进行, 在半小时内, 没有什么危险威胁

他, 所以我就对这种很有兴趣的采珠景象习惯了。 忽然间, 在这个印度人跪在水底下

的时候, 我看见他做一个害怕的手势, 立即站起, 使劲往上一跳, 要浮上海面去。

我明白了他的害怕。一个巨大的黑影在这不幸的采珠人头上出现了。 那是一条身

躯巨大的鲨鱼, 发亮的眼睛, 张开的嘴巴, 迎面斜刺地向前冲来了! 我怕得发愣, 甚

至想动一动也不可能。

这个饥饿的动物, 用力拨一下鳍, 向印度人身上扑来, 他躲在一边, 避开鲨鱼的

嘴, 但没有躲开鲨鱼尾巴的打击, 因为鱼尾打在他胸上, 他翻倒在水底下。

这个场面不过是几秒钟的事。 鲨鱼回来, 翻转脊背, 就要把印度人切成两半了,

这时候, 我觉得蹲在我近边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来。 然后, 他手拿短刀, 直向鲨鱼冲

去, 准备跟鲨鱼肉搏。

鲨鱼正要咬这个不幸的采珠人的时候, 看见了它的新来敌人, 它立即又翻过肚

腹, 很快地向船长冲来。

我现在还看见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 他弯下身子, 带着一种特别的冷静, 等待那

巨大的鲨鱼, 当鲨鱼向他冲来的时候, 船长非常矫捷地跳在一边, 躲开冲击, 同时拿

018

第26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海洋

短刀刺入鱼腹中。 不过, 事情并没有完, 结果尚未分晓。 怕人的战斗开始进行了。

勇敢大胆的船长, 抓住鲨鱼的一只鳍, 跟这个怪物肉搏, 短刀乱刺鲨鱼的肚腹,

但没有能刺到致命的地方, 就是说, 没有能刺中鲨鱼的心脏。 鲨鱼死命挣扎, 疯狂地

搅动海水, 搅起的漩涡都要把我打翻了。

我很想跑去接应船长。 但被恐怖慑住, 不能挪动。

我两眼发直地注视着。 我看见战斗的形势改变了……船长被压在他身上的巨大躯

体所翻倒, 摔在水底地下。一会儿, 只见鲨鱼的牙齿大得怕人, 像工厂中的大钳一

般, 尼摩船长的性命眼看就要不保了, 忽然, 尼德·兰手拿鱼叉, 转念之间, 迅速向

鲨鱼冲去, 他投出可怕的利叉, 打中了鲨鱼……

意外得救的人, 转瞬间, 都到了采珠人的小艇上。

尼摩船长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活这个不幸的采珠人。

很幸运, 由于康塞尔和船长的有力按摩, 我看见那不幸的人渐渐恢复了知觉。

回到小艇上, 尼摩船长的第一句话是对加拿大人说的, 他说:

“兰师傅, 谢谢您!”

八点半, 我们回到了 “诺第留斯号” 船上。

1 根据本文内容猜测, 《海底两万里》 是一部( )。 (2 分)

A. 科幻小说 B. 历史小说 C. 军事小说 D. 悬疑小说

2 阅读本文, 完成下面的图表。 (4 分)

以上情节, 可以用文中的成语 “ ” 来形容。

3 “那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黑人, 当然是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人。”

这里不厌其烦地描述眼前出现的一个人, 是否显得过于啰唆? 说说你的看法。 (3 分)

4 “他弯下身子, 带着一种特别的冷静, 等待那巨大的鲨鱼, 当鲨鱼向他冲来的时候, 船

长非常矫捷地跳在一边, 躲开冲击, 同时拿短刀刺入鱼腹中。” 句子中的 “冷静” 与

“ ”一词相呼应, 可以看出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 尼摩船长依旧

; 而 “矫捷地跳” “躲开冲击” “拿短刀刺入” 这一连串的动作则让我们体

会到尼摩船长 。 (3 分)

019

第27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5 “意外得救的人, 转瞬间, 都到了采珠人的小艇上。” 这里 “意外得救的人” 指的是( )。

(多选) (3 分)

A. 尼摩船长 B. 我(阿龙纳斯教授) C. 康塞尔 D. 印度人

6 “我很想跑去接应船长。 但被恐怖慑住, 不能挪动。” 这句话在文中有两个作用, 分别

是: ① ; ② 。 (2 分)

7 文中的尼摩船长有着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概括出三点, 并分别举出相对应的例子。 (3 分)

海伦·凯勒传

建议用时: 28 分钟 本题满分: 18 分 实际得分: 分

梗 概

海伦·凯勒在出生 19 个月的时候, 因为生病而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 她的发

声器官虽然没有受损, 却因为无法接收到学习与模仿的刺激, 所以也不会说话。 于是她

变成一个又聋、 又盲、 又哑的重度残疾孩子, 陪伴她的只有无边的黑暗与寂寞……

幸好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她, 他们积极奔走, 为她找到了一个优秀的老师———安

妮·莎莉文小姐。 莎莉文老师不但打开了海伦的心灵之窗, 更改变了她的一生, 使她

开始向命运之神挑战。 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 海伦·凯勒顺利地从美国拉德克利夫

学院毕业。 后来, 海伦·凯勒竟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 而且出版了很多著作。

节 选

了不起的老师

如果说海伦·凯勒的生命像一团黏土, 那么莎莉文小姐就是把她塑造成型的大

功臣。

任何老师都可以带领小孩进入教室, 但并不一定每位老师都能引导他的学生成功

地学习。

安妮·莎莉文小姐受聘于凯勒家以前, 也曾经历过悲惨、 坎坷的生活。

她从小家里就很穷, 父母是从爱尔兰迁移到美国的移民。 安妮 3 岁时患了眼疾,

因为没钱医治, 所以她的眼睛几乎完全失明。

母亲去世后, 父亲狠心丢下失明的安妮和她患有脊椎骨病的弟弟吉米, 离家远

去。 于是姊弟俩被送进了孤儿院。

不久, 吉米病逝了, 只剩下安妮孤零零的一个人。 虽然有许多善心人士捐款帮她

020

第28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海洋

做眼睛手术, 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深深打击着她的心灵, 她渐渐放弃了自己, 成天

以发脾气来宣泄情绪。

14 岁时, 安妮被送到波士顿一所专门教育盲聋儿童的柏京斯学院。 在那儿, 她

接受了第七次眼部手术。

当医生把蒙住安妮双眼的白纱布拿开的刹那, 根本不抱任何希望的安妮竟望见了

耀眼的光。 她不禁惊呼: “啊! 我终于看到了!”

安妮由衷地感激那些济助她的人。 从此她专心用功, 学习盲人点字和盲人教育。

两年后, 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柏京斯学院毕业, 并留在母校任教。

因为自己患过眼疾, 所以安妮对盲生总是特别关爱, 学生也很敬爱她。

当她知道院长准备推荐她到凯勒家中指导海伦时, 她仔细阅读了海伦的所有资

料, 了解海伦的情形后, 她对这不幸的女孩充满了同情, 于是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尽

全力来帮助海伦。

因为她自己曾经历过那近乎黑暗的生活, 所以比一般人更能体会海伦的心情, 因

此她才能用最大的智慧与耐心, 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机会, 用愉快而容易接受的方式,

把知识传授给海伦。

莎莉文小姐认为: 孩子的想法就像一条小溪, 有时候平顺, 潺潺而流; 有时候激

越, 水花四溅。 因此必须好好加以疏导, 才能使它汇入宽阔的海洋。

海伦能感受到老师的全心付出, 所以非常地信赖她, 几乎一刻都离不开她。 海伦

的生命也和老师的生命在无形中融为一体———没有莎莉文小姐的照料, 也就没有海

伦·凯勒日后的成就。

因 “材” 施教

很长一段时间, 海伦都是以游戏学习代替正规的课程。 师生俩常在户外阳光普照

的树林中上课, 生活周遭的每一件事物, 都是教导海伦的好教材。

莎莉文小姐把唱歌的青蛙轻轻放在海伦的手上, 让她感觉它们鸣囊的鼓动; 她也

会牵着海伦的小手, 去触摸裂开的棉籽, 让她感受柔软的纤维和长满茸毛的种子; 有

时她会领着海伦在玉米田中穿梭, 去体验玉米秆在风中摩挲发出的飒飒声。

偶尔, 她们会到牧场上捉小马。 缰绳套住小马的脖子时, 它那富有弹性的肌肉、

柔顺的毛、 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和有力的嘶叫, 全在海伦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 师生俩最喜欢到海滩散步。

海伦用沙土筑堤防、 堆小山、 凿湖泊、 挖河川。 莎莉文小姐趁机为她介绍又圆又

大的地球, 以及地球上的火山、 被埋没的城市、 移动的冰河以及各种地理奇观。 这不

正是一堂有趣的地理课吗?

021

第29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1 “疾” 在字典中的义项有: 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急速, 猛烈。 文中 “眼疾” 的

“疾” 意为 ; “疾恶如仇” 的 “疾” 意为 ; “民生疾苦” 的 “疾” 意为

; “疾风知劲草” 的 “疾” 意为 。 (填序号) (4 分)

2 阅读 “梗概” 部分, 海伦·凯勒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起伏?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并

完成图表。 (3 分)

3 在 “了不起的老师” 这一部分中, 作者详细描写了莎莉文老师的经历, 这样写的目的

是: ① ; ② 。 (2 分)

4 “如果说海伦·凯勒的生命像一团黏土, 那么莎莉文小姐就是把她塑造成型的大功臣。”

这是一个比喻句, 把 比作一团黏土, 两者的共同点是

。 句子中的 “ ”一词把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展现得淋漓尽

致。 (3 分)

5 读下面的句子, 完成练习。 (3 分)

莎莉文小姐把唱歌的青蛙轻轻放在海伦的手上, 让她感觉

∙∙

它们鸣囊的鼓动; 她也会

牵着海伦的小手, 去触摸裂开的棉籽, 让她感受

∙∙

柔软的纤维和长满茸毛的种子; 有时她

会领着海伦在玉米田中穿梭, 去体验

∙∙

玉米秆在风中摩挲发出的飒飒声。

从句子中加点的三个动词可以看出莎莉文小姐教育海伦·凯勒时的与众不同, 这是

针对海伦·凯勒 的特点而展开的教育, 这种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

式, 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即 “ ”。 在 “了不起的老师” 这一

部分中, 有一个句子与它的意思接近, 请用 “??

” 画出来。

6 有人说, 海伦·凯勒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 完全是因为她幸运地遇到了莎莉文老师。 对

此观点, 你是否赞同? 请结合梗概和节选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3 分)

022

第30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海洋

绿山墙的安妮

[加拿大]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建议用时: 28 分钟 本题满分: 20 分 实际得分: 分

梗 概

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 以便他长大了帮助马修干

农活, 但阴错阳差, 当穿着正装衬衫、 打着白色领结的马修兴高采烈地赶到火车站去

接小男孩时, 发现那里只有一个红头发、 满脸雀斑、 又瘦又小的小姑娘———安妮, 原

来是斯潘塞夫人弄错了。 从看到前来接她的马修那一刻开始, 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安

妮就对即将拥有一个家表现出无比热烈的兴奋, 她一路上不停地跟马修说话, 路边的

樱花、 红色的路、 美丽的湖甚至她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能成为她的话题。 这个爱说

话的小姑娘一下子就让马修喜欢上了。 可是马修的妹妹玛丽拉却对这个满头红发、 又

瘦又小的小姑娘表现出极大的失望, 她一心要把安妮退回去。 在去见斯潘塞夫人的路

上, 安妮很伤心, 可即使在这种时候, 她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在听了安妮

的身世之后, 最终玛丽拉还是带着孤儿安妮回到了绿山墙, 这一次他们打算把安妮留

下, 给安妮一个真正的家。

在绿山墙农舍这个淳朴的环境中, 安妮得到了收养她的这对善良的兄妹和周围人

们的关心、 爱护。 安妮的个性极其鲜明。 她纯洁正直, 性格倔强, 感情充沛, 喜欢说

话, 对于大自然的美具有敏锐的感受力; 她自尊自强、 勤奋刻苦, 因此赢得了老师和

同学的敬重和友谊; 尤其突出的是, 她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从而使她生活的天地五光

十色, 多姿多彩。 有时候她由于耽于想象, 在生活中酿成若干无伤大雅的差错, 闹出

一些喜剧, 使绿山墙农舍的生活妙趣横生。

转眼四年过去, 安妮在闯祸和幻想中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漂亮女孩子。 她以十

分优异的成绩从专科学校毕业, 并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奖学金。 然而, 正在这时,

马修不幸去世, 玛丽拉几近失明。 安妮觉得到了自己报答玛丽拉的时候。 为了陪伴和

照顾孤独的老人, 她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决心留在当地教书。 人生路上的这一

抉择, 充分显示了她的美好心灵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节 选

安妮醒来, 从床上坐起, 天已大亮了。 她心情慌乱地凝视着窗外,一片活泼的阳

光正泻进窗来, 窗外蓝色的天空, 因有某种轻软的、 洁白的东西飘过而时隐时现。

有一会儿, 她记不起自己是在什么地方。 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令人欢乐的震颤, 好

像是由于她遇到某种惬意的事情而产生的; 接着她回忆起了一件可怕的事实: 这里是

绿山墙农舍, 他们并不要她, 因为她不是个男孩!

023

第31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不过现在是早晨, 况且她的窗外还有一棵缀满花朵的樱桃树。 她从床上蹦下来,

奔到房间的另一头。 她把窗框推上去———木头滞涩, 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 好像很久

没有打开似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 它嵌得很紧, 不必用什么东西支撑。

安妮跪在地上, 凝视着窗外六月的早晨, 她的眼睛闪耀着喜悦的光芒。 啊, 这不

是很美吗? 这不是个令人留恋的地方吗? 假如她并不会真正待在这里! 她可以想象自

己是待在这个环境里的。 这里大有让她的想象任意驰骋的天地。

外面长了一棵大樱桃树, 同房屋贴得很近, 树枝轻轻地拍打着屋檐, 枝上繁花似

锦, 几乎看不到一片叶子。 房屋的两旁是个大果园,一边栽着苹果树, 另一边栽着樱

桃树, 也都是盖满了花朵; 他们的草地上全点缀着蒲公英。 在下面的花园里, 丁香树

开着紫色的花儿, 早晨的风将它们甜蜜醉人的清香送到窗口。

花园的地上长满了青葱茂密的三叶草, 顺着斜坡蔓延到山谷。 山谷里小溪潺潺,

许多修长的白杨树拔地而起, 树下的低矮丛林里是一些羊齿草、 苔藓和木质植物, 使

人联想起可能发生的愉快事儿。 山谷那边是个山丘, 上面长着云杉和冷杉, 树叶碧绿

轻柔; 透过树林中的一道隙缝, 可以瞧见她在闪光的小湖彼岸看到过的那所小房子灰

色山墙的一角。

左边远处是几座宽敞的谷仓, 越过那边山坡低处翠绿的田地, 隐约可见发出闪光

的蔚蓝的大海。

安妮那双爱美的眼睛在所有这些景物上停留很久, 贪婪地摄取一切; 可怜的孩

子, 她一生中见到许许多多不堪入目的地方, 而眼前的一切正像她梦想过的那么

美好。

她跪在那儿, 浑然忘记了一切, 脑子里只留下她四周的美好景物, 直到一只手搁

在她的肩膀上, 她才猛然惊醒。 小小的梦想家竟没有听见玛丽拉已经走进了屋子。

1 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2 分)

(1) 这里大有让她的想象任意驰骋

∙∙

的天地。 ( )

A. 奔跑、 追逐 B. 跃马奔腾 C. 纵横自如

(2) 在下面的花园里, 丁香树开着紫色的花儿, 早晨的风将它们甜蜜醉人

∙∙

的清香送到

窗口。 ( )

A. 花香让人陶醉 B. 如喝醉酒一般 C. 花香弥散在空气中

2 阅读 “梗概” 部分, 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 并完成图表。 (4 分)

024

第32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海洋

3 阅读 “梗概” 部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 分)

安妮: 马修: 玛丽拉:

4 “安妮跪在地上, 凝视着窗外六月的早晨, 她的眼睛闪耀着喜悦的光芒

∙∙

。” 这句话中的

“光芒”一词指的是什么? (2 分)

5 “安妮那双爱美的眼睛在所有这些景物上停留很久, 贪婪地摄取一切。” “摄取” 的原意

是 “吸收, 拿取”, “安妮用眼睛摄取一切” 的意思是 。

“贪婪” 原指 , 是个贬义词, 用在这里, 表现出安妮

的心理, 这种用法叫 。 (4 分)

6 “她跪在那儿, 浑然忘记了一切

∙∙∙∙∙∙∙

, 脑子里只留下她四周的美好景物, 直到一只手搁在她的

肩膀上, 她才猛然惊醒。” 下面对这句话加点部分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眼前的景色太美了, 深深吸引着安妮, 让她陶醉不已, 看得入神。

B. 安妮多么希望可以留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有一个这样温暖的家。

C. 安妮非常担忧, 因为马修他们想要一个男孩, 这让她想得出神。

D. 早上刚刚醒来, 安妮有点恍惚, 与 “节选” 部分第 2 自然段内容相呼应。

7 古语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们眼中的风景总是和心中的情感相关联。 文中, 安妮的心

里充满了不安, 可为什么她眼中的风景却如此美丽、 迷人? 这与她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关

联? (3 分)

025

第33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对比阅读测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节选)VS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建议用时: 36 分钟 本题满分: 22 分 实际得分: 分

选文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节选)

我打算到岛中央一处地方去细看, 那是我最初察看的时候便发现了的。 我们就出

发了,一会儿就到了那里, 因为这个岛不过约 4. 8 千米(3 英里)长、 四分之一千米宽嘛。

这个地方是个相当长相当陡的小山头, 或者说山脊, 约有 12 米高。 我们爬到了

顶上也够累人的。 两侧的坡也挺陡, 矮树丛生得密密的。 我们围着这处地方爬上爬

下, 终于发现了山岩里有一个大山洞, 是对着伊利诺伊州那一边的, 快到山顶了。 山

洞里边有两三间房子合起来那么大, 杰姆能直起了身子走动。 里边阴凉得很。 杰姆主

张把我们的什物立刻搬进去。 不过我说, 我可不愿意因此一天到晚爬上爬下的。

杰姆说, 要是我们能把独木小舟找到一个很好的去处给藏起来, 然后把什物放在

山洞里,一旦有人到岛上来, 我们就能直奔那边。 除非带狗来, 人家永远也别想能发

现我们。 再说, 他说过, 小鸟已经告诉我们说, 天快下雨了, 难道我乐意叫东西给淋

湿吗?

这样, 我们便往回走, 找到了独木小舟, 划到了和山洞成一直线的地方, 把什物

都推进了山洞。 等下来, 在附近找到了一个地方, 把划子藏在密密的柳树丛下。 我们

从钓鱼竿上取下了几条鱼, 再把鱼竿放好, 就开始弄中饭。

洞口很宽, 连一只大木桶都能滚进去。 洞口的一边朝外突出了一小块地方, 地势

平坦, 倒是生火的好地方。 我们便在那里生火做饭。

我们在里边铺了些毯子作为地毯, 就在那里吃饭。 我们把其余的东西放在山洞最

里边顺手拿得到的地方。 过了不多久, 天黑下来了, 只见雨电交加, 可见鸟儿的话有

道理。 接下来, 下起了雨。 好个倾盆大雨! 风又吹得如此猛烈, 可是我从没有见到过

的。 夏天的雷阵雨, 就是这样的阵势。 天变得一片黑漆漆的, 洞外又青又黑, 十分好

看。 雨又急又密, 斜打过去, 不远处的树木看起来朦朦胧胧, 仿佛给一张张蜘蛛网罩

住了。 突然吹来一阵狂风, 把树木吹弯了腰, 又把树叶背面苍白的一片片朝天翻起。

接着又一阵狂风, 但见树枝猛烈摇撼, 简直像发了疯的一般。 说话间, 正当最青最黑

的一刹那———唰! 天亮得耀眼, 只见千万棵树梢在暴风雨中翻滚, 和往常不同, 连几

百码以外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一刹那间, 又是一片漆黑。 这时只听得雷声猛烈地炸

开, 轰隆隆、 呼噜噜从天上滚下来, 朝地底下滚过去, 活像一批空空的木桶在楼梯上

026

第34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海洋

往下滚, 而且楼梯又长, 知道吧, 就连滚带跳, 不亦乐乎。

选文二: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整个小镇灯火通明, 谁也没有再回去睡觉。 这是这个小镇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一

个夜晚。 在孩子们回来后的半个小时, 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 搂着两个

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 同时还使劲握住撒切尔太太的手, 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

泪水如雨, 洒了一地。

波莉姨妈真是高兴到了极点, 撒切尔太太也是如此。 然而, 等派到山洞里的信使

把这个喜讯报告给她的丈夫时, 快乐才会变得十全十美。 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 身边

围满了热切的听众。 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 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

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 如何在风筝线能达到的情况下顺着那两条通道

向前探路, 又是怎么去探索第三条通道, 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正当他转身往回

走时, 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小块亮光, 好像是太阳光, 于是他放下风筝线朝它摸索着走

了过去。 他把肩和头从一个小洞中探了出来, 竟看见宽阔的密西西比河正从下面滚滚

流过! 如果碰巧是晚上, 他绝不会看见那一小块太阳光, 也就找不到这条通道了。 他

又讲述了他怎样回去找贝琪, 告诉了她这个好消息, 而她却让他别拿这些无聊的谎话

来烦她, 因为她很累, 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她也愿意死掉。 他还讲了自己如何费尽口

舌说服了贝琪, 当她摸索着爬到洞口, 看见那一小块太阳光时, 怎样兴奋得不得了,

简直就要高兴死了。 他还说自己怎样先爬出洞口, 然后又帮助贝琪爬了出来, 他们是

如何坐在那里高兴得大声哭了起来,一些人怎样乘着小船打那儿经过, 他俩又是怎样

呼喊着他们, 告诉他们自己的遭遇。 他也描述了起初这些人如何不相信这荒唐离奇的

故事。 因为他们说: “你们是在河的下游, 离那个峡谷里的山洞约有 8 千米远呢。” 然

后他们就将他俩扶上船, 划到一户人家, 给他俩吃了晚饭, 让他们歇息了两三个小

时, 随后便把他们送回了家。

1 这两篇选文的作者都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文章 《

》 等。 (1 分)

2 选文一花了较多笔墨描写那一场大雨, 这样写的目的是( ) (多选) (3 分)

A. 与前文 “小鸟已经告诉我们说, 天快下雨了”一句相呼应。

B. 通过对大雨的描写, 暗示当时两位小主人公的内心非常害怕。

C. 加强紧张与冒险的气氛, 凸显出两位小主人公的勇敢、 机智。

D. 体现了哈克贝利和杰姆这一路的艰辛, 也暗示着前路并不平坦。

3 选文二开篇就描写了小镇人们的反应,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 分)

027

第35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4 两篇选文都以 “历险” 为主题, 都有 个人物去历险。 山洞是两篇选文都提到

的场景, 不同的是, 选文一的山洞是哈克贝利和杰姆的 , 没有危险性;

选文二的山洞是汤姆和贝琪的历险之处, 其内部 , 具有危险性。 从故

事发展的阶段来看, 选文一是岛上历险的 , 选文二是历险的 。

(5 分)

5 试着从选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谈谈你对两位小主人公的认识。 (6 分)

例: 如何在风筝线能达到的情况下顺着那两条通道向前探路, 又是怎么去探索第三

条通道, 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

我发现汤姆·索亚非常聪明, 因为他利用风筝线探路, 可以有效地防止迷路。

句子:

我发现哈克贝利 , 因为

句子:

我发现汤姆·索亚 , 因为

6 读下面的句子, 完成练习。 (3 分)

杰姆说, 要是我们能把独木小舟找到一个很好的去处给藏起来, 然后把什物放在山

洞里,一旦有人到岛上来, 我们就能直奔那边。 除非带狗来, 人家永远也别想能发现

我们。

杰姆要把独木小舟藏起来是因为 , 把什物都放到山洞里是因为

, 可见他是一个 的男孩。

7 下面对两篇选文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选文二中的汤姆是一个有虚荣心的孩子, 喜欢别人夸他。

B. 选文一中的哈克贝利和杰姆做事特别周全, 也非常有毅力。

C. 两篇选文都有对相关环境的描写, 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 两篇选文都用到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来突出主人公的形象。

028

第36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海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小学生该不该拥有手机

建议用时: 16 分钟 本题满分: 11 分 实际得分: 分

材料一

如今,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不少小学生都拥有一部自

己的手机。 某小学的老师表示, 目前小学生使用手机已经很普遍了, 高年级学生

使用手机的比例要高一些, 占整个小学学生的五分之二左右, 而一、 二年级的则

相对较低。 对于小学生使用手机这一现象,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明确的规

定, 但一般学校以及老师都不鼓励小学生用手机。

材料二

某网站做了一项关于 “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 的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使用手机的好处

1. 方便与家人联系。 有一部分学生使用手机是为了及时、 方便地与家人

联系。

029

第37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2. 方便与他人沟通。 手机是维系友情、 亲情的纽带之一, 是增加人与人之间

情感交流的方式。 手机中的各种联系方式, 沟通的效率高于书信、 电话等, 而且

这些沟通摆脱了地点的限制, 使交流的双方都感到更为轻松、 随意、 自由、

自在。

3. 充分与外界沟通。 手机具有多样化的功能, 除了用来通话, 还可以接收许

多资讯, 使人们可以接收到许多不用亲身经历也能知晓的信息。 从文本到声音,

从声音到图像, 从图像到视觉, 同时又融合了纸质媒介的书写与互联网络的交互

优势, 具有比语言和文学更为丰富的媒介功能, 形成了一个全新的、 性能优越的

文化媒介。

1 根据材料一,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手机是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物品。

B. 许多小学生都不喜欢使用手机。

C. 小学高年级学生使用手机的比例高一些。

D. 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小学生不允许使用手机。

2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3 分)

(1) 一般学校以及老师都不鼓励小学生用手机。 ( )

(2) 50%的人认为小学生使用手机, 容易造成攀比心理。 ( )

(3) 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与家人联系。 ( )

3 你怎样看待 “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 请结合材料二写出自己的观点。 (3 分)

4 你赞成小学生拥有手机吗? 为什么? (3 分)

030

第38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海洋

名著阅读测评

荒岛制陶罐

建议用时: 20 分钟 本题满分: 13 分 实际得分: 分

我早就想用什么办法制造一些陶器, 我急需这类东西, 可就是不知怎么做。 这里

气候炎热, 因此, 我敢肯定, 只要能找到陶土, 就能做一些钵子或罐子放到太阳底下

晒, 晒到相当坚硬、 结实而且耐用, 便能用来装一些需要保存的干东西。

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和陶土, 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丑陋的家

伙; 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 吃不住本身的重量, 不是凹进去, 就是凸出来, 根本不合

用; 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 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 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

裂了。一句话, 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 找到后把土挖出来, 调和好, 运回家,

再做成泥瓮。 结果, 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 才做成两只大瓦罐, 样子非常难

看, 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缸。

最后, 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坚硬了。 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进来,

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 防备它们破裂。 在缸和筐子之间的空隙处, 又塞上

了稻草和麦秆。 现在, 这两个大缸就不会受潮, 以后我想就可以用来装粮食和粮食磨

出来的面粉。

我大缸做得不成功, 但那些小器皿做得还像样, 像那些小圆罐啦, 盘子啦, 水罐

啦, 小瓦锅呀, 以及其他随手做出来的东西, 经过太阳烤晒都变得非常坚固。

但我还没有达到我的最终目的。 这些容器只能用来装东西, 不能用来装液体放在

火上烧, 而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过了些时候,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大堆火煮东西, 煮

完后我就去灭火, 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块陶器的碎片, 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 像砖

一样红。 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 ∙∙∙∙

。 我对自己说, 破陶器能烧, 整只陶器当然也能

烧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 给自己烧出几只锅子来。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

个窑, 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 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 虽

然铅我还是有一些的。 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 四面架上木柴,

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 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

透为止, 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 我看到陶器烧得红透后, 又继续保留了五

六小时的热度。 后来, 我看见其中一只虽然没有破裂, 但已开始熔化了, 这是因为掺

在陶土里的沙土被火烧熔了, 假如再烧下去, 就要成为玻璃了。 于是我慢慢减去火

031

第39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力, 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 我整夜守着火堆, 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 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 虽然谈不上美观, 但

很坚硬; 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 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实验成功后, 不用

说, 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

(本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1 本文选自英国作家 写的长篇小说 《 》。 本文的内容

主要发生在故事的哪一个部分? ( ) (4 分)

A. 流落荒岛 B. 建房定居 C. 救 “星期五” D. 回到英国

2 第 6 自然段细致地描写了鲁滨逊是怎样控制火力烧制陶器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概括

其过程。 (2 分)

堆起泥锅、 泥罐→ →小心守候→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一系列的动作, 展现了鲁滨逊制作泥瓮的过程。

B. 鲁滨逊刚开始制作的陶罐, 其优点是坚硬, 缺点是不能装液体。

C. 加点词 “惊喜万分” 既写出了鲁滨逊发现碎片后的兴奋, 又自然引出下文控制火力

烧制陶器的部分。

D. 文中按空间顺序, 写了鲁滨逊烧制陶器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4 读了本文后, 几位同学对以下话题进行交流, 你认为最不恰当的是( ) (2 分)

A. 鲁滨逊在荒岛里劳作生息、 自力更生, 真是位英雄。

B. 全书以第三人称的视角, 讲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

C. 鲁滨逊也是一个凡人, 每次成功都会经历很多失败。

D. 荒岛中小小的困难都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解决, 要是换成我, 可能早就放弃了。

5 阅读本文后, 你认为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分)

032

第40页

第三单元 真情萦绕笔尖

真情萦绕笔尖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精讲课堂 PPT 课件

视频大讲堂

阅读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写作要素: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单元语文要素概览

文章运用特殊的写法往往蕴含了作者特殊的情感。 我们在阅读

时, 如果能关注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就能更好地与之产生共鸣。

在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中, 作者通过回忆平生两次想念热干面的

经历, 表达了对武汉小吃的赞美之情。 在 《秋天的怀念》 中, “望

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

音机里甜美的歌声, 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样

的反复句式, 深化了作者的情感,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暴躁

的情绪状态。 “你珍重他, 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 结出沉甸甸

的果实。 你漠视他, 他就化成轻烟, 消散得无影无踪。” 在 《光

阴》 (节选)一文中, 作者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要

珍惜时间的情感, 让我们读完之后, 也会产生相同的感受。

第41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主题阅读测评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董宏猷

建议用时: 24 分钟 本题满分: 18 分 实际得分: 分

平生第一次使劲地坐火车, 是在二十年前 “大串联” 的时候。 那时节才十六岁,

正是长出翅膀想飞的年龄, 而且坐火车又不要钱, 天南地北地跑了大半个中国。 平生

第一次出远门, 除了想娘, 就是想热干面了。 想娘, 是在夜里想的, 而在白天, 得三

餐有饭下肚, 于是每当肚子又瘪了时, 便想起武汉的热干面。

我所想念的热干面, 似乎比现在的热干面要实在。 作料的差异便更大了。 在我的

记忆中, 那时热干面的作料, 除了酱油、 胡椒、 味精、 葱花以外,一是用的香麻油,

而且勺油的也不是现在这种像掏耳朵的挖耳勺似的匙子; 二是芝麻酱, 的确是地地道

道的芝麻酱, 而不是像现在一些熟食店里的芝麻酱———那简直是水一般的 “芝麻

糊”, 掺假太厉害。 此外, 那时的热干面,一般都还配有切成丁的大头菜或者榨菜,

脆生生的爽口; 有的还配有切成小米粒丁般的虾米。

信中, 也时常提起吃面的事儿。 果然, 在外转悠了几个月后,一回到武汉, 便扑

向热干面直吃了个碗朝天。

平生第二次想念热干面, 是下放到农村后。 在农村, 早上是要弄饭吃的, 而不仅

仅是吃一点 “早点” 点缀点缀。 城里的伢们便有些不习惯了。 久而久之, 思乡、 思

家、 思念亲人的情感, 又凝聚到热干面上。 当然, 随着时光的流逝, 从热干面进而推

而广之, 扩大到 “四季美汤包” “老通城豆皮” 这些武汉的传统小吃来。 更有甚者,

旧曲翻新, 将 《我爱祖国的蓝天》 这首歌的词儿, 改成了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二两粮票一角钱, 老通城豆皮闻名四海, 小桃园的鸡汤美又

鲜……要问武汉人爱什么? 我爱某某记的热干面。”

我还清晰地记得, 当冬夜风寒, 油灯将尽, 大家都偎在被子里,一人唱歌, 众人

齐和; 唱了一遍, 笑够了, 又唱第二遍……当年, 这首歌曾在下乡知青中广泛流传,

它凝聚了一代人的多少情感, 升华为家乡、 亲人的象征……

据说武汉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 武汉的热干面, 是可以和北京的炸酱面、 天津的

狗不理包子以及新疆的羊肉串等传统食品媲美的。 究其原因, 除了有其地域性特色

外, 更重要的是它经过了消费者严格的筛选, 终于长存而成为传统。

我爱武汉。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我愿武汉有更多更好的 “热干面”。

(选文有删改)

034

第42页

第三单元 真情萦绕笔尖

1 在第 2 自然段中, 作者回忆热干面那些细小的事儿是为了( ) (2 分)

A. 表达作者对那时候的热干面的喜爱之情。

B. 表达作者对现在热干面的变化而感到生气。

C. 说明热干面越做越好吃, 作者感到很欣慰。

D. 说明热干面越来越难吃, 作者感到很失望。

2 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 (4 分)

(时间) (回忆了什么内容)

(时间) (回忆了什么内容)

3 作者拿热干面与北京的炸酱面、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以及新疆的羊肉串等传统食品来作比

较, 是为了( ) (2 分)

A. 表达热干面与这些美食一样很有名, 从而表达对武汉的热爱之情。

B. 表达热干面比这些有名的小吃还要好吃, 从而赞美家乡的小吃。

C. 表达热干面是无敌的, 哪里的美食都比不上武汉的热干面。

D. 表达作者对热干面的喜爱之情, 希望读者也能喜欢它。

4 本文结尾中的 “热干面” 加了双引号, 其含义是( ) (2 分)

A. 表示特定称谓, 热干面在此就是武汉的特色代表。

B. 表示特殊含义, 指其他像热干面一样具有武汉特色的事物。

C. 表示强调指出, 热干面是作者心中最美味的食物, 需要重点指出。

D. 表示引用, 引用了武汉最有特色的美食热干面。

5 作者从武汉的热干面, 写到 “四季美汤包” “老通城豆皮” 这些武汉的传统小吃, 是想

表达什么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6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你也来介绍一种家乡的美食吧, 可以从它的形状、 味道、 颜色等

多个角度来表达。 (4 分)

035

第43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大武汉版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建议用时: 26 分钟 本题满分: 20 分 实际得分: 分

双腿瘫痪后, 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我会突然把面

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 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

壁。 这时,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

恢复沉寂, 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我推

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 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 她侍养的那些

花都死了。 “不, 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喊着: “我活着有什么

劲!” 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 好???????????????????????????????????????????

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 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 她的肝常常

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 看着窗外的树叶 “唰唰啦啦” 地飘落。 ②母亲进来了,????????

急忙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

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 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

了。

“好吧, 就明天。” 我说。 ③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

“哎呀, 烦不烦? 几步路, 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说着: “看完菊花, 咱们就去 ‘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

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 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

说了。 对于 “跑” 和 “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 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 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 她昏迷前

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生病的儿子, 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 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

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

懂。 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1 联系上下文,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

(1) 喜出望外:

(2) 絮絮叨叨:

036

第44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

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一)

(时间: 90 分钟 满分: 70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 古诗词阅读 (共 17 分)

(一) 填空题。 (10 分)

1. , 。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 《寒食》)

2. , 。 纤纤擢

素手, 札札弄机杼。 (《迢迢牵牛星》)

3.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

。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

4.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

。 ,

。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采薇(节选)》)

(二) 阅读古诗, 完成练习。 (7 分)

春夜喜雨

[唐] 杜 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1. 今天, 当我们形容老师教育学生巧妙无痕的时候, 可以选用

诗中的 “ , ”。

(2 分)

2.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中的 “知” 字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 写出春雨具有灵性, 来得及时的特点。

B.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说明春雨很细很小, 悄无声

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C.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写天空乌云密布, 暗示这雨

可能下到第二天天亮。

D. 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看到雨后的清晨, 红花带着晶莹的雨

珠, 鲜润浓艳, 垂满枝头。

3. 有人说尾联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明着写花, 实则写

雨。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谈谈你的想法。 (3 分)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 14 分)

南国的落叶

杜渐坤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 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 北国的朋???????????????????????????

友也许以为怪异。 因为, 在北方, 落叶在秋而不在春。??????????????????????????

当峭

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

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

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

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 渲染出一

金色, 或者竟是朱红绀紫。

两片, 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

金红的阵雨了。 接着, 便在

这地毯之上, 铁铸似的, 竖

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这便是北国 “无边落木

南国的落叶却不是这般

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 而

叫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

冠上, 你看吧, 春潮般地泛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

着的, 已不是冷酷的冬。 老

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挨

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 雨水

的营养。 万木在和风中一样

时序如轮

∙∙∙∙

。 秋天过去了

然驾临。 蜂蝶成群来起舞,

于枝梢上。 氤氲的南国, 这

而这时, 我走在无论哪

我都欣喜地看见, 每一棵树

新叶高出老叶覆满的树冠。

代的歌。 我听见新叶在呼唤

于是, 我看见老叶意识

沙沙哗哗而下了。 然而, 老

雄壮豪迈的进行曲。 老叶融

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

于是, 无论在哪一棵树

进入一种庄严的思考。

1. 联系上下文, 解释文中加

(1) 时序如轮:

(2) 玉露琼浆:

2. 关于 “南国的落叶”, 作

根据它们的特点为这两幅

北方:

3. 开篇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

A. 总领全篇, 引出下文

C. 点明主题, 升华主旨

第45页

小学语文 6 年级 B 版

高远的时候, 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

候, 当辽阔的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

这个时候, 便是秋了, 便是树木落

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 落叶染作黄

。 最初坠落的, 也许只是那么一片

金蝴蝶。 但接着, 便有沙沙哗哗的

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 而在

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丫,

木萧萧下” 的壮观。

般情景。 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

而在树上, 也是浓重的繁密的苍青色,

的影子。 可是, 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

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 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威严地站立

老叶不必窸窣, 或者说不必做那悲

挨过冷酷的冬。 在这里, 就连冬天

水温润而充足, 地表下有取之不尽

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了。 冬天过去了。 司春之神于是欣

, 百鸟结队来唱歌, 杂花纷然披陈

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哪一片林子里, 无论哪一棵树下,

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 我看见

。 我听见新叶在歌唱, 唱它们新生

唤, 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识到自己历史使命即将完成。 老叶

老叶没有悲戚。 老叶也一样唱它们

融入春泥, 老叶化作玉露琼浆 ∙∙∙∙

, 滋

充满希望的图画!

树下或哪一片林子里, 我的思想都

加点的词语。 (2 分)

者却描绘了南北方各异的两幅画, 请

幅图画各取一个名字。 (2 分)

图 南方: 图

中的作用是( ) (多选) (3 分)

。 B. 与结尾呼应, 突出中心。

。 D. 紧扣文题, 设置悬念。

4. 作者说北国的落叶是悲壮的, 这是因为( ) (2 分)

A. 北方的秋天西风峭厉, 天气肃杀, 对叶子的伤害比较大。

B. 北方的落叶多为黄金色或者朱红绀紫, 看起来给人悲壮之感。

C. 北方的落叶是以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度过冷酷的寒冬。

D. 北方的落叶数量很多, 往往铺满地面, 给人悲壮之感。

5. 北国的落叶与南国的落叶有哪些区别? 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

(至少说出两点) (2 分)

6. 本文最后说 “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或哪一片林子里, 我的思想

都进入一种庄严的思考”, 如果你是文中的 “我”, 你会有些

什么样的 “思考” 呢? (3 分)

三、 说明性文本阅读 (共 18 分)

仙人掌

烈日炙烤着大地, 沙漠上粒粒砂石都反射出灼目的骄阳

的光晕, 到处是恼人的炎热, 到处是难耐的饥渴, 然而就在

这 60℃的灼热的沙漠上, 满身是刺的仙人掌却傲然存活。

这顽强的生命力是怎样赢得的呢? 原来为了适应干旱艰

苦的条件, 仙人掌有它自身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干旱地带的植物都有发达的根系, 仙人掌的根有很强的

吸水能力, 这有利于它们从炎热干燥的沙漠环境中吸收更多

的水分, 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仙人掌的茎也起了很大作用, 茎秆又大又粗, 而且肉质

厚, 很像水果的果肉, 这有利于它贮藏更多的水分。 仙人掌

在水分供应充足时, 积极吸水, 把水贮存在自己像果肉的茎

中,一旦水分缺乏, 贮水的茎就把水供给周围的组织, 满足

整个植株的生存需要。 在沙漠上往来的行人口渴时, 往往劈

开仙人掌的茎, 取它里面的积水来解渴。

水分从叶面蒸发叫作植物的蒸腾作用。 为了极力缩小蒸

腾面积, 减少蒸发量, 节约水分开支, 仙人掌叶子的蒸发面

积大大缩小了, 慢慢退化, 最后竟变成了刺。 原来仙人掌的

刺就是仙人掌真正的叶子, 这是叶的变态, 既不是病态, 也

不是畸形, 是仙人掌对它干旱缺水的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

果。 有人做过试验, 连续 6 年不给仙人掌供水, 它仍然能够

活下去。 由于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尖尖的刺, 无法进行光合

作用, 它的茎秆就承担了这个重任, 进行光合作用, 供给整

个植株营养。

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不像温室里的花那样娇

气, 它几乎不需要人们特别的照料便能茁壮地成长, 但它的

用途却非常多, 是个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典范呢!

— 01 —

第46页

世界上已知的仙人掌有一千多个品种: 高的、 矮的,

圆的、 扁的, 绿的、 紫的, 开花的、 不开花的, 结果的、 不

结果的。 这一千多个品种有一半生长在墨西哥。 墨西哥境内

多山缺水, 而仙人掌耐旱, 根须又长又发达, 当地农民利用

它来防止水土流失, 固定流沙, 保护农田。 小一点儿的仙人

掌可以种到花盆里放在桌角窗台当作观赏植物, 它就像是一

件鲜活有生气的工艺品。

仙人掌的果实是紫红色的, 呈椭圆形, 大一点儿的果实

有鹅蛋那么大, 汁多味甜, 除可以当作美味的水果食用外,

还可用来炼糖和酿酒。

有的仙人掌茎片, 经过发酵加工, 可以做成饲料; 仙人

掌树上经常会有一种叫胭脂虫的小虫子, 能用来提炼名贵的

红色染料; 在农村, 干枯的仙人掌还可以当燃料用; 仙人掌

高大的片状茎像板子一样, 可以做建筑材料, 建造农舍。

仙人掌凭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在最酷热干旱的艰苦环境

中生长着, 而且给人们贡献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它虽然浑

身是刺, 貌不惊人, 外表比不过高大挺拔的乔木、 奇异多姿

的芳草花卉, 但仙人掌宁可改变自身结构也要适应艰苦环境

生存下去的坚韧顽强和它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却是一种独

有的美丽。

1. 仙人掌的叶子渐渐退化成刺的原因是

。 (2 分)

2. 阅读本文, 梳理文章的内容, 完成下面的图表。 (6 分)

3. “烈日炙烤着大地, 沙漠上粒粒砂石都反射出灼目的骄阳的光

晕, 到处是恼人的炎热, 到处是难耐的饥渴, 然而就在这

60℃的灼热的沙漠上, 满身是刺的仙人掌却傲然存活。” 这句

话中 “ ” 和 “ ” 两个词语体现了沙

漠阳光的炎热, 同时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直观呈

现这一点。 (3 分)

4. 关于第 2 自然段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下面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是( ) (2 分)

A. 这段话以疑问引入, 旨在引起下文, 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 这段话运用反问的方法, 更加凸显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这段话运用设问的方法, 既承接上文, 又引起下文。

D. 这段话语言生动形象, 耐人寻味, 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关于仙人掌的作用, 下面说法有误

A. 有的仙人掌茎片, 经过发酵加工

B. 仙人掌的果实可以当作美味的水

和酿酒。

C. 仙人掌高大的片状茎可以做建筑

D. 在农村, 干枯的仙人掌可以当燃

6. 举例子是说明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说

文中画出一处, 并说明其作用。 (3

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共 11 分)

关于 “方言和普通话” 主

【材料一】 民间的声音

关于 “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

1 楼: 昨天跟 5 岁的侄子一起吃

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

兴土生土长的, 比他堂弟好点, 还

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 连学校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那简直就是一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甚至还能说流利

的却成了稀罕品种, 方言在我们的生

2 楼: 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

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 楼: 城市越来越开放, 外来

话, 他们听不懂, 还是说普通话好

4 楼: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

流, 听着多亲切啊。

【材料二】 学者的言论

(1)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

在动作的细微区分、 事物的性状描

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 有

受欢迎的原因。

———

(2)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

(3) 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其实, 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

发展和消亡, 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

代, 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4)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

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 (教育部语言

— 02 —

第47页

误的一项是( ) (2 分)

工, 可以做成饲料。

水果食用, 还可以用来炼糖

筑材料, 用来建造高楼。

燃料用。

说明方法。 请用 “ ” 在

3 分)

主题的网络跟帖

久” 的讨论帖:

吃饭, 发现这个土生土长

看 16 岁的儿子, 也是在绍

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 但

儿子还说, 他的同学和他

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 如能

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

利的英语, 但会说地道方言

生活中还能存活多久呢?

, 在家里也讲普通话, 现

来人口越来越多, 说绍兴

好。

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

得多的生活、 情感用语,

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

有趣传神、 在文艺表达里更

—钱乃荣 (著名语言专家)

的。

城 (《新周刊》 执行总编)

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鼻青脸肿呢? 方言的产生、

较量的结果。 全球化的年

———敬文东 (文学博士)

普通话, 同时采取必要的

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 材料一中土生土长的绍兴小孩不会讲绍兴话, 网友们认为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多选) (3 分)

A. 家里和学校一直讲普通话。

B. 绍兴话保留很多古音, 很难学。

C. 外来人口流入, 说方言难以交流。

D.一部分人觉得方言比较老土, 不爱讲。

2. 材料二中, 对于方言的态度与其他学者不同的一位学者是

( )。 (2 分)

A. 钱乃荣 B. 封新城 C. 敬文东 D. 陈章太

3. 统观材料一和材料二, 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 请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任意两点)。 (2 分)

4. 如何走出 “方言困境”, 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

系? 有人提出先学方言, 再学普通话; 也有人提出让方言作

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 还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 生活绍兴话。

请说说你的想法, 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说

明。 (4 分)

五、 文言文阅读 (共 10 分)

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 曰: “吾年七十, 欲学, 恐③ 已暮④

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⑤有为人臣而戏

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

学, 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 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 如炳

烛之明。 炳烛之明, 孰与昧行⑥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 ①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 字子野,

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 仍热爱学习, 对音乐有极高的

造诣。 ③恐: 恐怕, 担心, 害怕。 ④暮: 本来是 “天晚” 的意

思, 这里指 “晚” 的意思。 ⑤安: 怎么, 哪。 ⑥昧行: 在黑暗中

行走。 昧, 黑暗。

1. “吾年七十”, 七十岁在古代被称为( )。 (2 分)

A. 知天命 B. 甲子 C. 古稀 D. 耄耋

2. “何不炳烛乎?” 联系上下文可知, “炳” 的意思是( )。

(2 分)

A. 光明 B. 点燃 C. 拿着 D. 事物的低端

3. 下面选项中加点字 “ 之” 的意思和其他几项不相同的是

( )。 (2 分)

A. 臣闻之

B. 日出之

阳 C. 日中之

光 D. 炳烛之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1) 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

(2)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第48页

木头马阅读力测评

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二)

(时间: 90 分钟 满分: 70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 古诗词阅读 (共 10 分)

1. 下面古诗的作者和其所处朝代与其他三首不同的是( )。

(2 分)

A. 《马诗》 B. 《春夜喜雨》

C.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 《石灰吟》

2. 下面对 《春夜喜雨》 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在欣赏景物时, 前者是一人, 后者是与好友一起。

B. 虽都是描绘春景的诗, 但前者是下雨的春夜, 而后者是早春。

C. 两首诗都是对春天抒发赞美之情的绝句。

D. 在抒情时, 前者用了拟人, 后者用了对比。

3. 根据已学古诗 《竹石》, 完成下面题目。 (6 分)

(1) 本诗的作者是 , 他除了善于写诗, 也善于

。 (2 分)

(2) 作为一首哲理诗, 下面的情景意境与此诗不相符的一项

是( ) (2 分)

A. 毕业来临, 作为书签赠送同学。

B. 看到春笋纷纷拔地而起的情景。

C. 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时。

D. 当自己遇到挫折, 想要放弃时。

(3) 吟着诗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你的脑

海里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 分)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 19 分)

站牌下的约定

孙道荣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 有一个公交车站, 叫九溪。

每天一早????

, 这个公交站牌下, 就会站满了人。 不知道从

哪一天开始, 站牌下, 出现了一对母女。 女孩手里捧着一本

书, 妈妈弯下腰, 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 偶尔会抬起

头, 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

∙∙∙∙

, 女孩的双手和小脸, 都冻得红红的。 女孩的

读书声, 清脆, 响亮, 细听听, 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

, 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 连等车的

时间, 都不放过, 教孩子拼音识字。 这个母亲, 可真够操

劳, 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

句, 跑向公交车。 妈妈跳上

上, 目送公交车开远, 才捧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车站, 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

有间断过。

有一天, 终于有位乘客

儿学习真用功, 几岁了?”

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我也是等公交车的。

见她没学上, 经常一个人在

一点儿, 是一点儿。 所以

等车, 教她十几分钟。”

说完, “妈妈” 走到一

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

她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

工的父母, 将她从老家接

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

妈”, 于是, 便有了这个公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 “

心的人们四处奔波, 为花花

了下来, 她可以像别的孩子

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 “妈

透露姓名。 人们只知道, 她

通的母亲, 她的孩子正在读

“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

1. 联系上下文, 解释文中加

(1) 春寒料峭:

(2) 侧目:

2. 梳理本文的情节, 用简洁

方框里。 (2 分)

记者报道, 感动杭州

3. (1) 文中有四处 “妈妈”

A. 特定称谓 B.

(2) 文中还有多处 “妈妈

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49页

小学语文 6 年级 B 版

交车驶来了, 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

上了车, 女孩捧着书, 看着车门关

捧着书走开。

奇怪的是, 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

到。 遇到天气不好, 妈妈就会领着

的门廊下, 教孩子读书。一天也没

客忍不住, 走过去问妈妈: “你女

妈妈抬起头, 摇摇头说: “她不

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 我

在车站附近游荡, 我就想, 能帮她

, 我就和她约定, 每天我早一点来

一边, 继续教孩子。 那位乘客, 偷

, 寄给了报社。

。 记者很快了解到, 女孩叫花花,

了, 今年春节之后, 在杭州做环卫

了过来, 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 花

去扫马路, 遇到了等公交车的 “妈

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妈妈” 的故事, 感动了杭州。 热

花联系学校。 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

子一样, 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

妈妈”, 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

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 也是一位普

读中学。 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

好心人很多, 谁都会去做的。”

加点的词语。 (2 分)

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并填写在下面的

→ →

加了引号, 其作用是( )。 (2 分)

特殊含义 C. 强调 D. 引用

妈” 未加引号, 联系上下文思考, 为

化? (3 分)

4. 本文最后才揭露两人的身份, 这是运用了 的写

法, 其作用是

。 (3 分)

5. 下面对文中两处画 “??

”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这两处表示时间的短语, 说明两人天天遵守约定。

B. 每天如此, 侧面表现 “母亲” 有爱, 孩子好学。

C. 母亲的望女成凤心理, 才会天天这样操劳。

D. 每天这样的情景, 正是旁人好奇的原因。

6. 本文刻画了一位 “母亲” 、 的品

质 (用四字词语从不同角度来评价), 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

言行神态来表现的? 用 “ ” 在文中画出一句, 并体会这

句话是怎样细致地表现人物品质的。 (5 分)

三、 说明性文本阅读 (共 19 分)

怪风揭秘

邓万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但是, 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

怪风。

有一种叫 “焚风” 的风, 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

山后在德国、 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 它的特点是

热而干燥。 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 如北美的落基

山、 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 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

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

子里, 白天温度可升高 20℃ 以上, 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

夏一样, 极易引起森林火灾。

在怪风家族里, 还有一种叫 “布拉风” 的风。 这种风

不但力量巨大, 而且无比寒冷。 经研究发现, 这种可怕的风

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

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

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 它是由热带海洋上许多

弱小的热带漩涡发展形成的。 它的危害极大, 有时会把大树

连根拔起, 把房顶掀掉。 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

庄稼、 中断交通。 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 它掀起滔

天巨浪, 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

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漩涡, 就会形成龙

卷风, 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 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

卷风的袭击。 那场风把一只 11 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

抛到 120 米以外。

怪风虽怪, 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 有些怪风也可

以为人类造福。 比如, 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

农作物, 利用焚风促进植物的生长。 由此看来, 只要我们能

够认识它们, 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 03 —

第50页

1. “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 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这句话中的 “兴利避害” 在文中的意思是

。 本文介绍对焚风的兴利避害时, “兴

利” 具体指 , “避害” 具

体指 。 (3 分)

2. 第 2~5 自然段是怎样介绍四种怪风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 并填写在下面的方框里。 (5 分)

3. 下面对焚风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焚风所过之处, 会让当地气候变得热而干燥。

B. 目前, 只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山脉中发现了这种风的存在。

C. 在它来临前, 做好森林防火能有效降低它的破坏力。

D. 形成焚风的原因除了气流遇阻力上升外, 还有其他原因。

4. 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样说明有

什么好处? 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4 分)

所在自然段 说明方法 这样说明的好处

第 2 自然段

第 5 自然段

5. 第 4 自然段, 作者从台风在 、

(填写地点) 两方面的事例来证明其破坏力大。 这两个事例是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台风破坏力大的? (3 分)

6. 联系本文内容, 用一句话从正反两方面介绍怪风, 补充在下

面的横线上。 (2 分)

怪风是一种自然现象,

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共 10 分)

叶诗文: 天赋会用完, 所以要努力

【资料链接】 曾经的天才少女, 2011 年世锦赛异军突

起, 伦敦奥运会 200 米和 400 米混合泳双冠, 叶诗文曾经的

星光度丝毫不逊于孙杨, 但自 2013 年她便陷入低迷, 成绩

严重下滑, 甚至进入决赛都变得非常困难, 还一度让人忘记

她的 “存在”。 2017 年全运会后, 叶诗文离开泳池一年, 回

到清华大学深造, 在人们猜测她是不是要彻底退役时, 叶诗

文却选择了低调回归, 重新出发。

在经历了迷惘和徘徊后, 叶诗文回归后呈现出快速成长

的趋势, 不仅在混合泳上重塑竞争力, 在副项 200 米蛙泳中

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最巅峰时, 叶诗文的强项是自由泳,

伦敦奥运时她混合泳最后一项自由泳后 50 米的成绩, 甚至

比当时的男子混合泳霸主罗切特还

文相对最弱的一个环节, 但现在她

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直击赛事】 蛙泳上的突破, 让

州世锦赛, 200 米混合泳决赛, 叶诗

姿后还处在第七, 结果蛙泳追到第

到亚军, 自伦敦奥运后再次在世界

提升了自信。 最后的 400 米混合泳

目标游进 4 分 35 秒的她, 竟然游到

200 米混合泳相似的过程, 前两个泳

续反超游到第三, 单项蛙泳成绩比

过自由泳的发挥, 逆转拼掉日本名将

【赛后采访】 如何游出这么好

“我赛前研究了对手分段, 游的过程

仰泳前面非常快, 会被拉开很多,

蛙泳一定能追上去。”

“之前在恢复训练中暗示自己强

暗示在比赛中起到作用。 而我现在

有压力, 我很坦然面对。” 而对于

现, 叶诗文总结道: “重新回到强

找回比赛感觉。”

1. 结合材料, 下面关于 “天赋” 的理

(2 分)

A. 天赋是指在某些事物或领域具备

B.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 它可以熄灭

C.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

D. 只要发现了自己的天赋, 就一定

2. 从 2013 年的成绩严重下滑到再次

说明( ) (2 分)

A. 叶诗文不向困难低头, 勇于突破

B. 叶诗文急功近利, 想尽办法赢得

C. 叶诗文自暴自弃, 向困难妥协。

D. 叶诗文的心理暗示在比赛中起决

— 04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