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历史文化名人

发布时间:2024-5-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巴中历史文化名人

序巴中,地处四川东北部、秦巴腹地,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几何中心。1993 年设立地区,2000 年撤地设市,辖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和巴中经济开发区,面积 1.23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380 万,是国家规划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心城市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核心区。巴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远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5000多年前,古代巴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忠勇信义”的巴人精神。3000 多年前,这里的米仓古道已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1900 多年前置县建制,楚汉战争古迹至今犹在,三国张飞厉兵牟阳城,唐太子李贤攻书章怀山,初唐文学家王勃游历柳津渡,盛唐彩雕摩崖石窟名扬华夏。80 多年前,以这里为中心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 446 名将军在这里浴血奋战,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巴中儿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巴中,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句扶,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蜀汉朝廷... [收起]
[展开]
巴中历史文化名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巴中历史文化名人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中市

委员会编 ; 朱冬主编. — 重庆 : 西南大学出版社,

2021.10

ISBN 978-7-5697-1141-7

Ⅰ. ①巴… Ⅱ. ①中… ②朱… Ⅲ. ①历史人物-生

平事迹-巴中 Ⅳ. ①K820.871.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202647号

巴中历史文化名人

BAZHONG LISHI WENHUA MINGREN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中市委员会 编

朱 冬 主编

责任编辑:李晓瑞

责任校对:周 杰

书名题字:蒲 剑

封面作图:杨 杰

装帧设计:杨 海 杨 涵

排 版:江礼群

出版发行:西南大学出版社(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5 市场营销部电话: 023-68868624

http: // www.xdcbs.com

印 刷:重庆康豪彩印有限公司

幅面尺寸:170mm×240mm

印 张:26.75

字 数:370千字

版 次:2021年10月 第1版

印 次:2021年10月 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697-1141-7

定 价:189.00元

第4页

罗增斌 何 平

朱 冬

叶明生 曹 华 史国旭 吴显明 尹治才

马 婧 张 方 郭红梅 秦 渊 唐 军

王 荣 景瑞三 邵 瑜 肖 平 符大纲

闫丕川 郑南贵

顾 问

主 任

副 主 任

委 员

:

:

:

:

朱 冬

尹治才

景瑞三

李 松 邓有初 梁 君 张晓君 刘红彬

夏 溱 张万林 杨 海 刘 建 刘烨秋

杨 雄 杨 成 杨希纯

主 编

副 主 编

执行副主编

编写组成员

:

:

:

:

编委会

第6页

巴中,地处四川东北部、秦巴腹地,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几何

中心。1993 年设立地区,2000 年撤地设市,辖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

通江县、平昌县和巴中经济开发区,面积 1.23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380 万,

是国家规划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心城市和川陕革命老

区振兴发展核心区。

巴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远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5000

多年前,古代巴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忠勇信义”的巴人精神。

3000 多年前,这里的米仓古道已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

梁。1900 多年前置县建制,楚汉战争古迹至今犹在,三国张飞厉兵牟

阳城,唐太子李贤攻书章怀山,初唐文学家王勃游历柳津渡,盛唐彩雕

摩崖石窟名扬华夏。80 多年前,以这里为中心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和 446 名将军在这里浴血奋战,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

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巴中儿女在这

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巴中,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句扶,南征北战,立

下赫赫战功,被蜀汉朝廷封为宕渠侯、蜀汉左将军。晚唐进士、辞赋

001

第7页

家、诗人张曙的诗作,收入《全唐诗》,至今流传。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张

思训,造出以水银为动力流体的“太平浑仪”,对人类天文学告别混沌、

走进科学与理性具有划时代意义。辛亥革命先驱董修武,是中国同盟

会的缔造人之一,早早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乡村

改造运动创始人晏阳初,是“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

一。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被毛主席称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

一人”。海军常务副司令吴瑞林等 27 名巴中籍将军,为中国人民的解

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他们为代表的巴中名人灿若星辰,承载着

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闪烁着巴中人民独特的气质风范,照亮了巴

中历史的天空。

编辑出版《巴中历史文化名人》,深入挖掘巴中历史文化名人资源,

对于促进巴中文化繁荣兴盛,弘扬巴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巴中文化自

信,提升巴中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各区县政协的大力协作

下,市政协通过广泛收集、严密考证、认真评选、精心编辑,汇集了 100

名巴中籍古代、近代、现代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成书传世,是一件

功在当代、利及长远的实事,殊为不易,倍感欣慰。

本书收入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古代的科学家、文学家、清官廉吏、爱

国志士、翰墨大家;近现代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开国将领、战斗英

雄、先进模范、专家学者……古圣先贤的家国情怀、凛然正气、深厚学养

和奋斗精神,是巴中历史积淀、淳厚民风、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的充分体

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当今巴中人去追溯、缅怀、学习、

传承和发扬。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人是今人的一面

镜子,常照这面镜子,鉴古益今,可以校正言行举止,纯洁品行操守,实

现人生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为每个中国人施展才华和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舞台,祝愿更多

优秀的巴中儿女投身其中,续写新的辉煌!

巴中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朱 冬

2020 年 6 月

002

第8页

凡例

1. 本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系统地记载巴中市域范围内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其目的在于“存

史、资政、团结、育人”,更好地为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贡

献力量。

2. 本书征编的历史文化名人是巴中籍上至有史料记载,下至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生且成书前已离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作出过突

出贡献,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史料准确、客观、公正。

3.本书按古代历史文化名人(1840年前)、近代历史文化名人(1840—

1912)、现代历史文化名人(1912—2019)、附录四个部分编排,附录收录

《巴中历朝进士名录》《非巴中籍历史文化名人事略》。历史文化名人

在断代内按出生先后顺序排列。

4《. 非巴中籍历史文化名人事略》,主要介绍古代、近代非巴中籍曾

在巴中任职,有影响的人物;川陕苏维埃时期曾在巴中战斗过的重要人

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001

第9页

5. 本书以传记体为主,采用语体文,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晓畅。

6. 本书采用历史纪年和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用历

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中国近现代革命人物可使用历史纪年亦可使

用公元纪年。其他历史人物,清代及以前按各朝代帝王年号纪年,民国

时期采用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用公元纪年。民国及民

国以前纪年用汉字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纪年用阿拉伯数字

书写。

7. 本书对多次使用的专有名词、术语,在第一次使用时用全称,并

括注简称,之后使用简称。

8. 本书对记述的地名、政权、官职等名称均以记事年代的历史称谓

为准。

9. 由于本书记述时限长,为体现特定时期数字用法和计量单位原

貌,故使用特定时期的数字用法和计量单位。

002

第10页

目录

序 ………………………………………………001

凡例 ……………………………………………001

第一篇 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蜀汉后五虎上将句扶 …………………………003

晚唐进士、辞赋家、诗人张曙 …………………006

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 ……………………009

终生行善的宋朝进士张文治 …………………015

南宋开国将军团练使向佺 ……………………018

兵部侍郎向士璧 ………………………………021

广东道监察御史向翀 …………………………024

南京西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苟璋 ……………028

解民于倒悬的向阁 ……………………………031

著作入选《四库全书》的通江三李 ……………034

一门三进士五举人的岳贞父子 ………………039

001

第11页

白莲教通江蓝号首领冉文俦 …………………043

清代女诗人杨古雪 ……………………………050

奉直大夫唐芝荣 ………………………………059

抗英提督张必禄 ………………………………062

晚清进士、临潼府同知唐正恩…………………066

爱民知府吴铣 …………………………………068

魂断紫禁城的清朝进士徐炳唐 ………………070

擅文兼武的进士金玉麟 ………………………073

翰墨知州廖纶 …………………………………076

监察御史吴镇 …………………………………079

云屏书院山长余焕文 …………………………083

挂印知县喻秉渊 ………………………………087

晚清进士何岚崧 ………………………………092

第二篇 近代历史文化名人

戊戌变法先驱吴德潚 …………………………099

武榜眼、御前头等侍卫李承恩…………………104

太子太傅岳森 …………………………………107

除蛊知州余艮 …………………………………110

民国续修《通江县志》总编吴世珍 ……………112

云南乡试主考、陕西提学余堃…………………116

民国时期致力于新教育的邓天壁 ……………119

中国银耳大王陈利生 …………………………121

青城山长联作者李善济 ………………………125

辛亥革命先驱董修武 …………………………129

四川西医倡导者李芳圃 ………………………134

002

第12页

目录

爱国民主人士叶良一 …………………………137

辛亥革命烈士孙洪震 …………………………141

巴中党的隐蔽战线杰出代表苟寿南 …………143

“蜀之三龙”吴樵 ………………………………147

辛亥革命烈士陈恺 ……………………………151

五四精神在巴中的传播者赖虚室 ……………156

我国早期铁道专家严恭寅 ……………………159

成都十二桥烈士刘仲宣 ………………………162

共产党的统战朋友赵济刚 ……………………167

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171

巴中籍新闻界的民主斗士王鳌溪 ……………177

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刘伯坚 ……………180

川南工委书记万敬修 …………………………185

巴中一代名师刘仲铭 …………………………188

推动彭县起义的爱国民主人士李蜀华 ………192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熊国炳 ………………196

爱国宗教人士蔡奠基 …………………………200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潘凤楼 ……………205

和平解放四川的有功之士冯均琏 ……………209

初心不改的共产主义者李元述 ………………212

美籍爱国华人陈开泗 …………………………216

四川棉业专家魏文元 …………………………220

从长工到将军的朱兆林 ………………………222

都市社会学家邱致中 …………………………225

后勤保障功臣冯丕成将军 ……………………228

测绘将军王明坤 ………………………………231

003

第13页

第三篇 现代历史文化名人

政工将军李勃 …………………………………237

“警备将军”程登志 ……………………………241

四川印人肖友于 ………………………………244

威海基地司令员陈福章将军 …………………247

受到毛主席关怀的朱士焕将军 ………………251

襄阳战役特功团团长苟在合 …………………255

戍边将军张德贵 ………………………………257

朝鲜战场显神威的吴荣正将军 ………………260

让麦克阿瑟感到棘手的吴瑞林将军 …………264

毛主席点名赴朝作战的张显扬将军 …………269

活捉日军少将的刘自双将军 …………………273

戎马一生的蒲大义 ……………………………276

逐梦深蓝的夏前远 ……………………………279

军中戏剧家陈其通将军 ………………………282

两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傅崇碧将军 ………286

总后勤部常务副部长胥光义将军 ……………290

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校长张荣森将军 …………293

最早发现雷锋事迹的王良太将军 ……………296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何正文将军 ………………300

一方名医李辉祖 ………………………………305

跟刘伯承南征北战的邓仕俊将军 ……………309

“警察将军”张世盖 ……………………………313

沈阳军区空军政委赵兰田将军 ………………316

南京军区副司令吴仕宏将军 …………………319

004

第14页

目录

从大巴山走出的省领导王文章 ………………323

机要专家阳自碧将军 …………………………327

朝鲜战场建奇功的孙洪道 ……………………330

国防科工委主任陈彬将军 ……………………333

“情报将军”姜钟 ………………………………337

盲人佛学家唐仲容 ……………………………340

红色电台专家孟克军政委 ……………………345

中央警卫战士何太阳 …………………………349

被金日成接见的战将刘海清 …………………353

福州军区副政委何云峰 ………………………357

马特洛索夫式战斗英雄肖国宝 ………………361

孤胆英雄黄永保 ………………………………366

川剧《点状元》作者汪隆重 ……………………370

德艺双馨的文化学者蒲守易 …………………376

草根教授魏传宪 ………………………………382

附录

巴中历朝进士名录 ……………………………391

非巴中籍历史文化名人事略 …………………395

后记 ………………………………………………411

005

第16页

第一篇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第18页

第一篇 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蜀汉后五虎上将句扶

句扶( ?—249),字孝兴,益州巴西郡汉昌县(今四川省巴中市

巴州区)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多次立下战功,官至蜀汉左将军,

被封为宕渠侯,功名爵位亚于镇北大将军王平。

立志从戎

三国时期,巴西郡是 人的主要聚居地。 人因天性尚武,以木

板为楯,精通弩射,擅长狩猎,又精通音律,善用舞蹈鼓舞士气,因此

战斗力超强,号为“神兵”。蜀汉建立政权后,征召大量外族人入伍。

在这些“夷兵”中,巴西郡的“ 兵”和南中的“青羌兵”是蜀汉军队的

精锐劲旅和中坚力量。

句扶出生于汉昌县首屈一指的大姓豪族,其先辈是 人的首

领。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上载:“汉昌县,和帝时置,

大姓句氏。”句扶天生力气大,练武很有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句

扶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尤其善使开山斧。句扶不仅武艺超群,还

在兵书谋略上苦下功夫,一有空就翻看《孙子兵法》《太公兵法》《孙

膑兵法》等兵书,对于战事见解独到,深得长辈喜爱,早就声名远扬。

时人有云:“汉昌县句扶,年少多智,有勇多谋,不见骄躁,实乃将

003

第19页

才。”刚及束发,句扶便加入了蜀汉军队,开始了戎马生涯。他忠勇

兼备、刚柔并济,从不以家世自傲,上有上司欣赏,下有袍泽拥戴,很

快便在军队中脱颖而出。

一战成名

蜀汉建兴三年(225)三月,南中之战爆发。句扶与王平、马忠、

李恢、张翼、关兴(关羽之子)等蜀汉名将,随同丞相诸葛亮南征,分

东、西、中三路平定越嶲郡(今四川省西昌市东南部)、牂柯郡(今贵

州省贵阳市附近)、益州郡(今云南省曲靖、保山一带)、永昌郡(今云

南省西部)“四郡”之乱。诸葛亮启用年纪最小的句扶为先锋,认为

他熟悉地形,精通兵法,定能旗开得胜。句扶不负所望,先后斩杀高

定、朱褒等几个率先反叛的首领,大扬蜀汉军威。三路蜀汉大军会

合后,进入滇西降服孟获。七月平定南中诸郡。

在南中之战中,句扶驰骋疆场,身先士卒,以万夫不当之勇,冲

锋陷阵,勇猛直前,所向披靡,令敌胆战,屡建奇功,以功封为亭侯。

诸葛元声《滇事纪略》云:“建兴三年五月,武侯渡泸水,进征益州。

从征自赵云、魏延外,如张翼、王平、句扶及云长少子关兴即关索,尤

以骁勇前驱,多建奇功。”

鞠躬尽瘁

建兴六年(228)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此

时句扶在军中声名大盛,在 人中也颇有名望,为了蜀中安定,诸葛

亮让句扶带兵驻守蜀中。在驻守蜀中期间,句扶一边为前方部队筹

集粮食和军需,一边关注着周围少数民族地区的异动,让北伐没有

后顾之忧。

建兴十三年(235),魏明帝曹睿乘着蜀国内部动乱,亲率十五万

大军兵分五路进犯蜀国边境。句扶与王平、张翼、邓芝、马忠、马岱

004

第20页

第一篇 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率军共同出兵抗击。句扶充分利用险要地形,佯装大败诱魏军深

入,待魏军长驱直入后续接应不上时,果断率领精锐出击,杀魏军将

领措手不及。等魏军反应过来,早没了句扶的踪迹。几次三番下

来,魏军草木皆兵,畏惧句扶骁勇善战,争先避其锋芒。句扶瞅准时

机,率军将进犯的魏军一举歼灭,蜀汉边境再次安定下来。

句扶为人处事宽厚仁义,公正谦虚,深受将士拥戴,名望甚高。

延熙十年(247),句扶担任蜀汉左将军。《三国志·蜀书十三》载:“初,

平同郡汉昌句扶忠勇宽厚,数有战功,功名爵位亚平,官至左将军,

封宕渠侯。”句扶与王平同属巴西郡,是 人中的佼佼者。延熙十二

年(249),句扶病逝于益州,扶棺而回,葬于汉昌县句氏祖茔。

句扶一生,忠诚勇敢,数立战功,对蜀汉疆域的稳定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句扶与王平、马忠、姜维、廖化被后人并称为“蜀汉后

五虎上将”。时有人云:“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

(化)。”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盛赞其“忠勇宽厚”,常璩在

《华阳国志》中称赞:“马德信、王子均、句孝兴、张伯岐建功立事,刘

二主之世,称美荆楚。”

参考资料:

1[.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吴金华标点:《三国志》,岳麓书社,

1990。

2.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

3.卢弼:《三国志集解》(影印),中华书局,1982。

(巴州区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供稿)

005

第21页

晚唐进士、辞赋家、诗人张曙

张曙(生卒年不详),小字阿灰,一作阿咸。少年时定居巴州(今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祖籍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吏部侍郎张褧

之子、兵部尚书张祎之侄,晚唐进士、辞赋家、诗人,官至右补阙,有状

元之称。

唐广明元年(880)正月,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率皇室从京都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金光门出逃,经骆谷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

市)入金牛道,于次年八月中秋抵达成都。尚书右丞张祎、神策兵都

头王建等,是护卫僖宗入蜀的重要臣僚。当时朝廷号令所行,唯河

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州。为牢牢控制山南西道诸州,中和元年

(881),僖宗令尚书左丞卢渥充山南西道留守,遣王建戍守三泉(今

陕西省宁强县),并兼任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晋晖任集州

(今四川省南江县)刺史,张造任万州(今四川省万源市)刺史,尚书

右丞张祎任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刺史,为流亡朝廷之进退

做战略部署。中和四年(884)五月,黄巢被平定。翌年三月,张祎返

回京都长安。

中和四年(884)十一月,张曙为避战乱,赴巴州依其叔张祎。张

祎返回长安时,张曙深感战事无常,李唐王朝处于岌岌危亡之秋,不

006

第22页

第一篇 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愿随叔父张祎回去,便落户巴州。

张曙赴巴州时正值年少,就读于巴州丹梯书院。张曙天资聪

颖,工诗善词,才华横溢,声名远播,颇为乡里所重。光启元年(885)

春天,张祎即将离开巴州,在州城南楼大宴宾客,席间请击瓯者助

兴,张曙即兴作《击瓯楼赋》,文辞璀璨,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

在《击瓯楼赋》中,张曙以浓郁的抒情笔调和丰富的想象,运用

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瓯乐的

优美动听。今读之,仍若旋律贯耳。

张曙在南楼作赋后,南楼遂改名为“击瓯楼”,特请张祎为该楼

撰写赋文。时人把张祎的题记与张曙的赋序一并刻于楼下,从此南

楼声名大振,成了官绅贤达荟萃之地,而《击瓯楼赋》也成了文人墨

客题咏的重要题材,如“杜陵诗墨埋苍藓,张曙书堂锁夕岚”“风流千

载怀张曙,更有何人赋击瓯”等佳句,均是追念张曙的。

相传,中和初年,张曙和崔昭纬同时被四川举荐赴京参加会试。

两人一起请人占卜前程。当时张曙才名赫赫,人们都认为他会中状

元,崔昭纬对他的学识也十分佩服,自认不如。而卜者根本不理会

张曙,反而对崔昭纬说:“你必高中。”张曙听后很不服气。卜者转而

对他说:“你也能考中,但需等崔相公做了宰相,由他给你过堂。”考

试中,张曙因忽然发病,不能终场,而崔昭纬果然中了状元。张曙赠

诗讽刺崔昭纬:“千里江山陪骥尾,五更风水失龙鳞。昨夜浣花溪上

雨,绿杨芳草为何人?”这首诗就是后来收入《全唐诗》中的诗作《下

第戏状元崔昭纬》,另一首是《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崔昭纬很不高兴,两人晚上一起饮酒,崔昭纬用大杯敬酒,张曙

推却不肯喝。崔昭纬戏说:“你快喝吧,等我做了宰相,一定让你做

状元!”张曙听后拂袖而去,从此二人失去往来。七年后,大顺二年

(891),崔昭纬真的做了宰相,裴贽任主考官,张曙才考中进士,果然

应卜者所言。

007

第23页

张曙先后任左拾遗和右补阙,负责向皇帝进谏和建议。惜时局

大乱,张曙遂辞官隐居巴州,定居在巴州东郊尖山寺。自此,他常往

来于巴州与成都,寄情于山水、朋友唱和之间。张曙去世后,葬于巴

州东郊尖山坪,今墓丘尚存。

张曙在巴州期间,感时而发,留下了很多诗作和墨迹,只可惜多

被时光淹没。唯书刻于南馆林塘南楼的《击瓯楼赋》,虽碑刻不存,

但诗文早被收录于地方志而保存下来。

巴州人为追念这位颇赋才气的进士张曙,在州城的建筑物以

“状元”命名的比比皆是,如“状元街”“状元故宅”“状元桥”。城东郊

尖山寺的“状元墓”,城南郊南龛山的“丹梯书院”“张曙状元坊”“状

元亭”等均是其遗迹。

关 于 称 张 曙 为“ 状 元 ”一 事 ,史 籍 有 记 载 。 清 嘉 庆 二 十 一 年

(1816)《四川通志·选举志·进士》记载:“张曙,巴州人,一作成都人,

状元。”后经道光巴州知州朱锡谷考证,在他主持编撰的《巴州志·选

举志》中写道:“巴州科目,自唐封顺卿始。州人艳称张曙以为龙纪

状元。”意思是状元乃巴州人的“艳称”,也就是州人的溢美之词。

宋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评论张曙“文章秀丽,精神敏俊”

“区区之荀鹤不足拟伦”。孙光宪认为他的成就远在杜荀鹤(与张曙

同科进士)之上。

参考资料:

1[. 清]朱锡谷,陈一津:《巴州志》(道光十三年版)。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巴中地区巴中市委员会:《巴中

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内部资料,2001。

3. 巴中市南龛文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巴中历代文选》,内部资

料,2017。

(巴州区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供稿)

008

第24页

第一篇 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

张思训(947—1018),系汉初名将张良后裔。其先祖自南昌调

任四川为官,后定居成都大邑。其祖父张雍睦于五代时期为避战

乱,从川西辗转来到古巴州恩阳河石城堡老龙潭落业。辽大同元年

(947),张思训出生在老龙潭。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张思训革

新创制出太平浑仪。他的这一伟大发明,让人类告别了混沌,走进理

性科学时代。他是世界天文仪表和计时钟的奠基者与始创人,在世

界天文史、机械制造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丰碑,影响久远,更为世界航

天事业提供了智慧与启迪。

环境滋养志趣

张思训出身于唐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可当时兵马横行,斯文

抱负难成,但他是幸运的,在张思训 13 岁时,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政

权,随后,教育、科技、农业等得以迅猛发展。时代造就了他热爱生

活、向往自然、崇尚实践的性格;良好的出身,滋养了他勤奋好学、敏

行巧思的特质;独特的环境,历练了他道技精湛、成就辉煌的专功。

“日有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的老龙潭,是“黄金水道”恩阳

009

第25页

河上的天然良港,也是米仓道上重要的水码头。河上来来往往的船

工架橹扬桨,形似千人拱手。潭南岸大石盘上大小“石舀”星罗棋

布,如繁星布阵,月光照在“石舀”水面上,反射出道道光芒,犹如万

盏明灯。尤以鬼斧神工的日潭、月潭、转盘石(天眼)为奇,蕴含着无

限玄机。老龙潭南岸的石城堡,大巴山绵延数百里在此结穴,雄踞

四邻,三面环水。在石城堡上举目远眺,恩阳河逶迤北来,犹如一幅

阴阳太极图;青州坝田畴如织,恰如一篇巧夺天工的锦绣文章。得

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张思训搭建了探索未知的舞台。他自小就夜

卧天眼石看星星,到石城堡上观天象,寒暑未断,并仔细记录、探寻

规律。据张思训自述:“观天象五年昼夜,风雨未辍,终制成矣。”

实践砥砺匠心

老龙潭南岸的大石盘约七千平方米,是露天的船只修造厂,距

张思训住宅仅百米,也是张思训孩童时期主要的玩耍处。张思训从

小耳濡目染,对造船工匠不起图样、不划墨线、胸有成竹的匠心绝技

十分敬佩,遂拜师学习木工技艺。两年时间不到,张思训就能熟练

操作,成了造船的好把式,修造厂的掌门人,人称“小鲁班”。

据张思训的裔孙张九信、张九兴、张学焕及民国时恩阳船运同

业工会的舵把子张九雷、杨明伦回忆,训祖(张思训宗亲对他的尊

称)总结出的在不同时节根据不同天象预测风雨雷电的农谚流行于

巴江渠水,应验无讹,历来为后人遵循。“莫撞打头浪,航行两边才稳

当”“乌云压顶,停船莫等”的行船禁忌俚语,在有“小上海”之称的恩

阳河水陆码头,被奉为经典。船过险滩时用以挂帆、抛锚的纹盘机

等诸多具有现代科学痕迹的航运设备,都是出自张思训之手。这些

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他革新创制浑天仪积淀了深厚的机巧功夫。

010

第26页

第一篇 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专精收获机遇

张思训潜心观天象十数年如一日,执着坚守,躬身践行,探寻天

体星象、四季征候、十二时辰运行规律,积累了一系列天文学知识。

在乡邻眼里他是一个“懂天”的人,被奉为“奇才”。但张思训自知,

他所见所学乃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心中的无数个为什么更引起

了他探寻天文的浓厚兴趣。机遇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太平兴国

二年(977),宋太宗下诏招纳民间天文人才,乡贤举荐张思训应试。

他不负众望,被选入司天监研修天文。从此,张思训潜心苦研,开启

了他天文人生的航程。

精进赢来荣光

张思训格外珍惜这一酬志报国机会,对司天监收藏的自东汉、

三国、南北朝至唐代的浑象、浑仪等,孜孜不倦地鉴赏探究,对家乡

附近阆中的汉代落下闳、唐代李淳风创制的浑仪、浑天黄道仪格外

倾慕,观察分析其结构原理时尤为精细,为革新浑天仪奠定了基础。

通过两年的刻苦钻研,张思训兼收并蓄,扬长避短,终于设计出了以

水银为动力流体的新型水运浑天仪模型,于太平兴国四年(979)正

月进献宋太宗。宋太宗盛赞,令“如式密制”,命名为“太平浑仪”。

太平兴国五年(980)制成,置于都城文明殿钟鼓楼。翌年,张思训被

封为司天丞。

据《宋史·天文志》记载,张思训革新的浑天仪“起楼高丈余,机

隐于内,规天矩地。下设地轮、地足;又为横轮、侧轮、斜轮、定身关、

中关、小关、天柱;七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

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各值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

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托)、

011

第27页

天束、天条,布三百六十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

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这种新型的天文仪表是一座“法天象

地”,具有天象显示与计时功能,通过机械转动与水银滴注,能保持

恒定速度,与天体时空运行同步不差,构造“巧捷”,测量“精准”,可

谓后世天文钟的雏形。

成就蜚声海外

张思训革新创制出的太平浑仪,具有划时代意义,为中国古代浑

仪的机械化、自动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制造的新型浑天仪具有大

量的现代科技元素,以齿轮转动代替人力操作运行,用水银替代水

推动“五轮(枢轮、地轮、横轮、侧轮、斜轮)”,革除了寒暑无准的弊

端;置“三关(定身关、中关、小关)”做操纵器,可以控制“地轮”惯性

运动;增添木制“七直神”“十二神”报时辰设备。这一创造发明,比

意大利人托里拆利 1643 年制造的世界第一台水银气压计早 664 年,

比 1370 年第一台计时钟威克钟早 390 年。美国罗伯特·坦普尔在

《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坦言:天文、载人航天等一系列科

学技术与创造发明,是西方受惠于中国。

可惜,有关张思训革制的仪象,《宋史·天文志》和巴中历代史志

文献记载过于简略,无人知其制法,更无图样供后代研究。据张思

训裔孙口传,“训祖”造的浑天仪留存于清代圆明园,可与后世“大水

法”媲美,后被八国联军焚毁,令人惋惜。张思训研制浑天仪的档案

资料辗转流入英国,开启了西方的航空航天征程,英国人奉其为“航

天之父”。

012

第28页

第一篇 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致仕流芳乡梓

张思训二十多年风餐露宿,与星辰为伴,奋斗不止,而立之年考

入当时研习天文的最高学府,后任司天丞三十二年,他一生致力于

宇宙天体的探索研究,建立了不朽伟业,年近古稀,致仕返乡。北宋

大中祥符五年(1012),张思训荣归故里,五年后与世长辞,享年七十

二岁。死后归葬老龙潭红碑陵,建七孔券石墓塚,墓前建碑亭立直

板碑,今字迹已风化湮灭。新船下水或舟楫远航必到“训祖”墓前祭

拜,成为当地船帮之行规。

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老龙潭张氏宗亲鸠工建了一处张

氏祖祠,宏阔壮观,竖双斗桅杆,庭堂壮阔,历代朝廷州府官衙诰赠

赏赐的“明伦堂”“留侯世家”“七叶侯封”“大夫第”四道金匾高悬门

楼,彰显祖德殊功。“留侯世家”“大夫第”金匾尚存张氏宗祠。

张思训的故事,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特别是他好学善思、执

着坚毅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后世老龙潭张氏族人影响很大。据

考,老龙潭张氏自宋朝以来,或廪或庠,或仕或宦者近二百人。其

中,明成化十一年(1475),张本获乙未科殿试二甲第四十八名,赐进

士出身,后任云南巡抚;明成化十七年(1481),张铨获辛丑科殿试二甲

第七十七名,赐进士出身,后任云南布政使;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张弦获癸丑科殿试三甲第二百六十六名,赐同进士出身,后出任湖

广布政使;清乾隆进士张鍠任原广东钦州知州。明末清初,张弦之

孙张述为避张献忠屠川逃往汉中,后追随肃王豪格征战张献忠有

功,赐夔州府典吏,后任渠县县尉,致仕后享受“逢人不下马,见官高

一级”的特殊待遇。

南宋初,时人在张思训常年观天象的石城堡建起了宝元寺(川

东北久负盛名的佛家圣地)。各地张思训雕像及其家乡的“观天

石”,古往今来都被世人祭拜。巴中人民为纪念家乡这位享誉世界

的伟大天文学家,1984 年在巴城南龛公园内建立司天台阁楼和雕像

013

第29页

一尊,并撰联颂扬:“问当年北宋天文学家谁优,是巴中人横操宇宙;

喜今日南龛司空仪台新建,唯思训公独占江山。”巴城连接南北交通

枢纽的大街被命名为“张思训街”。2019 年张思训故里通航,将老龙

潭、石城堡建成一处江城公园,以供人们瞻仰怀念。

参考资料:

1[. 元]脱脱、阿鲁图等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宋史》,中华书

局,1985。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

(恩阳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供稿)

014

第30页

第一篇 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终生行善的宋朝进士张文治

张文治(生卒年不详),祖籍陕西潼关,宋朝进士,入蜀为官再弃

官,后隐居恩阳文昌阁“龙隐洞”。洞中塑有张文治像,并额题“龙

隐”二字,旁刻“绍定改元七曲老人书”。“绍定改元”即公元 1228 年,

“七曲老人”即梓潼文昌帝君张亚子,此处题字应是他人假托其神名,

预示张文治将化龙成仙。由此推断,张文治应出生在北宋与南宋之交。

张文治自幼聪颖过人、笃信好学,弱冠已饱读四书五经,通晓八

索九丘,还兼习医术、拳剑和堪舆,深受典籍中诸多尚善古训的熏

陶,以及家风尚善的感化。善,已深深烙印在少年张文治的心中。

十年寒窗,会试放榜,张文治被赐进士出身,南下入蜀为官。他

上任不久,为孝敬父母,便托人捎回四川红花二斤以养血防疾,可其

父回绝道:“家中平安告尔知,谷麦岁入小有余。丝毫不用蜀中物,

好做清官答圣君。”足见其家风之严。

为官不久,张文治目睹官场日渐腐败,料难一展抱负,遂毅然挂

印辞官,遍寻落脚之地。他游走到恩阳,忽见一处山寨巉岩危立,岩

下松柏掩映,适合凿洞隐居,便在此落下脚来,全身心开始义诊义教。

当时,许多重要药材需经重庆水路和米仓古道运输到恩阳,不

但稀缺,而且价高。张文治为了帮助贫病交加的百姓吃上药,就自

015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刊杂志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