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第05期

发布时间:2024-6-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第05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5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第05期
文本内容
第8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5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城郊融合型村庄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要要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大坪村为例 王国义(1)

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策略探析 陈 功(7)

福建省儿童医院景观设计策略探析 叶 彬(14)

南日岛海洋文化创意园酒店的景观绿化种植设计研究

林泽宇(19)

场域视角下建筑的城市表达

要要以国家能源集团福建生产指挥中心为例 陈 晨(23)

平潭东大街西段老街现代化改造策略研究 邹 玮(29)

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心小学渊二期冤方案创作分析 陈 飞(34)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探析 袁 军(39)

某滨海项目克服不良地质条件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陈航宇(43)

漳州一中高中部新校区设计分析 张妙妍(48)

小学校园高频使用空间的设计新路径探究 许 天(52)

圆园24窑05

总第 311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乡规划与园林规划

二尧建筑设计

第9页

福州传统书院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要要以清华附中书院为例 蒋枫忠(58)

福州市闽侯县教师进修校附属学校外部空间集约设计研究

何晓捷(64)

高新技术厂房第五立面设计研究

要要以福州高新区光电产业基地二期渊E区尧F区冤为例

陈妙峰(69)

城市更新视角下福州市郭宅周边旧村改造设计策略探析

许琦伟(73)

高校文体建筑拓展性与复合设计探究

要要以福建理工大学旗山校区文体综合馆项目为例

徐 倖(78)

基于在地性与人性化理念的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要要以龙岩市东山二小为例 范靖铭(84)

基于全龄友好背景的福建省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策略研究

吴 昕(89)

木拱廊桥消防保护策略研究 张文裕(93)

某63米大跨度连体高层结构分析与设计

杨 睿 曾志攀(97)

新型装配式转动摩擦型梁柱十字耗能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

魏润瀚(104)

既有建筑鉴定的若干问题探析 郑 聪(111)

某既有学校建筑基于保持正常使用功能的减震加固分析

汪方羲(115)

基于某娱乐广场工程的抗浮设计分析 林 光(120)

双侧不等刚度围护桩-内支撑基坑的计算分析 陈董祎(127)

福州地区饱和淤泥不固结不排水强度特性研究 邓 蓉(132)

飞燕式提篮系杆拱桥极限承载力及地震响应分析

郑雨凡(136)

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化改造设计分析 张镇翔(143)

直立式加筋土挡墙在高填方路基边坡中的应用研究

马文华(147)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5 月 1 日 圆园24窑05

四尧岩土与基础工程

三尧建筑结构

五尧公路桥隧工程

第10页

圆园24郾05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promotion planning of Suburban Integrated Villages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要要Taking Daping Village in Junshan Area of Pingta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as an Example WANG Guoyi(1)

Strategies Regard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New Campus of Minhou County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EN Gong(7)

Analysis on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of Fujian Children蒺s Hospital YE Bin(14)

Research on Landscape Greening and Planting Design of Nanri Island Marin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Hotel LIN Zeyu(19)

Urban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要要Taking the Production Command Center of Fujian National Energy Group as an Example CHEN Chen(23)

Strategies for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Old Street in Dongdajie, Pingtan ZOU Wei(29)

Analysis on program creation of No. 1 Central Primary School of the Fuzhou High-Tech Zone (Phase II) CHEN Fei(34)

Analysis on the Design of Elderly-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YUAN Jun(39)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ategies to Overcome Adverse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a Coastal Project

CHEN Hangyu(43)

Design Analysis of the New Campus of Zhangzhou No.1 High School ZHANG Miaoyan(48)

Research on the New Design Paths for High-Frequency Used Spaces in Primary School Campuses XU Tian(52)

The Regional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Academy Architecture in Fuzhou

要要Design of Tsinghua High School Academy JIANG Fengzhong(58)

Research on the Intensive Design of External Space of the Affiliated School of Minhou County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in Fuzhou

HE Xiaojie(64)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the Fifth Facade of High-Tech Industrial Plants

要要Taking Phase II (Areas E and F) of the Optoelectronic Industry Base in Fuzhou High-tech Zone as an Example

CHEN Miaofeng(69)

第11页

Analysis on The Design Strategies for Renovation of Old Villages Surrounding Guozhai in Fuzhou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鄄

newal XU Qiwei(73)

Research on the Expansion and Composit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Sports Buildings in Universities

要要Taking the Cultural and Sports Comprehensive Hall Project of Qishan Campus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XU Xing(7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ocality and humanity

要要Taking Dongshan Second Primary School in Longyan City as an example FAN Jingming(84)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Accessibility Facil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All Age

Friendly Background WU Xin(89)

Protection strategy and research of wooden arcade bridge ZHANG Wenyu(93)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63-meter long-span conjoined high-rise structure YANG Rui ZENG Zhipan(97)

Quasi-static Test Research on Precast Structure Beam-to-Column Joints Using new Rotational Friction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

WEI Runhan(104)

Discussion on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Appraisal of Existing Buildings ZHENG Cong(111)

Analysis of seismic reinforcement for an existing school building based on maintaining normal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WANG Fangxi(115)

Analysis of anti floating design based on a certain entertainment square project LIN Guang(120)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wo-side unequal stiffness retaining pile-inner support pit CHEN Dongyi(127)

Research on the Shear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Saturated Sludge in Fuzhou by Unconsolidated Undrained Triaxial Test

DENG Rong(132)

Analysis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Seismic Response of Swallow Arch Bridges ZHENG Yufan(136)

Analysis of design of asphalt reconstruction of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ZHANG Zhenxiang(143)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upright reinforced soil retaining wall in high fill subgrade slope MA Wenhua(147)

第12页

2024 年第 05 期

总第 311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5·2024

Vol·311

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城郊融合型村庄提升路径

的探索与实践

———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大坪村为例

王国义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城郊融合型村庄成为建设发展的前沿地带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触媒。 不同的城

郊融合型村庄,因其自身区位交通、文化底蕴、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内因不同,以及地域政策、管理权属不统一等外因

不同,在提升路径上有所差异。 因此,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大坪村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聚焦国际旅游岛文旅发展地方战

略下,城郊融合型村庄乡村振兴的困境与难点,尝试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为抓手,从用地管控、文化资源、产业发展、

城乡配套、规划机制等五个维度思考,探索城郊融合型村庄的提升规划与建设实施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转型融合;村庄提升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2.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5 - 0001 - 0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promotion planning of Suburban Integrated Villag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ing Daping Village in Junshan Area of Pingta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as an Example

WANG Guoyi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peri - urban integrated villageshave become the frontline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catalyst for promoting urban -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Diverse peri - urban integrated villages have different paths of enhancement due to different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ir own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cultural heritage,resource endowment,

and industrial foundation,as well as distinct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regional policies and non - uniformity of management ownership. This

paper takes Daping Village in Junshan Area of Pingta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focuses on the dilemma

and difficul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peri - urban integrated villages under the local strategy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tries to take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goal orientation as the gripping hand,and makes reflections on the five dimensions of land use control,cultural resources reuse,industrial development,urban - rural support and planning mechanism,and explores

the paths for promotion plan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i - urban integrated villages construction.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Teansformation and con - vergence; Rural promotion planning

作者简介:王国义(1979. 12—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wgy@ fjadi. com. cn

收稿日期:2024 - 02 - 07

0 引言

经过 40 年飞速建设发展,我国整体建设发展思

路,逐渐由增量扩张转向了存量提升,强调高质量发

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

振兴战略,指出须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

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

求[1]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

系[2]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

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

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发展

乡村特色产业,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

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

随着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重塑良好的城乡关

第13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系、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格局[4]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

为我国当下阶段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郊融合类村庄作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

和重要载体,其规划实施路径,值得探讨。

1 基础研究

1. 1 城郊融合型村庄定义

2018 年 5 月,中央发布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

划(2018 - 2022 年)》,提出应顺应发展规律和演变趋

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

等,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

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根据相关定义,城郊融合型,一般指城镇建设用

地之外、城镇开发边界内产业受城镇地区较大辐射带

动,承接城镇外溢功能和人口疏解,有重点项目分布

的村庄,如城市近郊区村庄、县城城关镇所在地村庄、

乡驻地村庄。 这类村庄具备向城镇转型的条件,存在

着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5]

1. 2 提升路径的相关研究

城郊型村庄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区,因其

自身区位交通、文化底蕴、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内因

不同,以及地域政策、管理权属不统一等外因不同,在

提升路径上有所差异。 因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切

入,探索提升路径。

部分学者从城市的需求出发,探索城郊融合型村

庄向城市社区转型的发展路径。 如袁丽萍等从城乡

互动的视角切入,提出就地市民化、产业联动化、治理

精英化等策略[6]

;彭耕等人基于公园城市建设的视角

做出实践,从发展逻辑、空间模式、生态和农业价值转

换等 方 面, 提 出 城 郊 乡 村 地 区 建 设 发 展 思 路 的

转变[7]

部分学者从村庄自身需求出发,探索以村庄自身

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如陈亚芬等人从村庄自

身系统迭代的视角出发,提出生态保护与发展共生、

城乡产业的互动共融、多元人群的发展共赢、配套设

施的共建共享、创新模式的多元公治等五方面策略,

构建资源盘点、产业振兴、人口集聚、村庄融合、治理

高效的发展逻辑[8]

城郊融合型村庄作为一个城市边缘的复杂系统,

一是受到地方政策和发展战略等外因的影响较大;二

是村庄内生动力等差异较大。 因此,其发展路径并不

能单一从城市需求或村庄自身发展需求出发,需要寻

求一个城郊型村庄嵌套于城市、乡村之间的发展平衡

点,从空间、文化、产业、配套、机制多维度进行城郊型

村庄融合发展实践。 本文选择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大

坪村作为研究对象,聚焦国际旅游岛文旅发展地方战

略下,城郊融合型村庄乡村振兴的困境与难点,尝试

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为抓手,从用地管控、文化资

源、产业发展、城乡配套、规划机制等五个维度思考,

通过“总体规划 - 详细规划 - 建筑设计 - 景观设计”

等逐层传导,分批次滚动式做出建设实践,探索城郊

融合型村庄的提升规划与建设实施路径。

2 项目概述

大坪村地处平潭综合实验区中部,位于芦洋、中

楼两大城镇组团之间的生态廊道上,同时靠近高铁

站,是平潭高铁站的门户区域。 独特的区位,使之成

为一个典型的城郊融合型村庄, 具体区位如图 1

所示。

图 1 区位示意图

2. 1 自然条件

村庄整体位于平原地带,村内地势平整,拥良田

千亩。 村域面积 174. 50 hm

2

,其中耕地面积占总量的

62. 88% ,村庄居民点较为集中地呈现片状,分布位于

村域东侧。 现状村庄用地较为紧凑,街巷空间呈鱼骨

状布局,建筑呈现棋盘式沿路网布局,院院相离合院

而局,组团感明显。 村庄整体空间特色可总结为:迎

铁路、拥田亩、正街骨。

2. 2 人文条件

大坪村文化底蕴深化,是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

间,三次入村指导并回信叮嘱的挂钩帮扶村,也是平

潭革命先驱、游击队指挥长曾焕乾与固体地球物理学

家、中科院院士曾融生的故乡,综合实验区首个主题

党日馆亦坐落于此处。

第14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王国义·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城郊融合型村庄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 3 ·

大坪因其独特地理区位、地方政策、发展背景,因

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在发展中既要维护自身村庄

格局,又要融入国际旅游岛文旅发展战略,还需成为

平潭综合实验区城乡融合的改革创新样板村,情况较

为复杂。

3 平潭综合实验区大坪村提升规划实践

3. 1 发展困境与难点识别

规划过程中,强调对相关上位规划及文件的解

读,并对大坪村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发放问卷、座谈

会等方式,对村民的利益诉求和上位核心要求进行辨

析,及时对大坪村现状发展困境和难点做出研判,识

别现状五大维度问题,以期精准把握大坪村发展面临

的核心问题。

(1)用地管控维度:指标与空间受限

村庄在用地方面,同时呈现两种现象:一方面,

宅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用地新增;另一方面,近

郊空间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承接了部分用地需求较

大工业功能。 同时随着村庄人口的外流,部分老宅

空置宅基地闲置,使得村庄整体土地利用较为低效。

两种现象的存在,造成了村庄农村宅基地外部饱和

内部闲置的情形。 因此,振兴乡村发展的同时,亦要

维护大坪现有的生态和农业安全格局。 这意味着发

展理念需要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提质提效,以

精明增长的逻辑,在有限的发展空间内,盘活村庄发

展活力。

(2)文化资源维度:特色文化受到冲击

受周边城镇空间影响,村庄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在

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一方面,村庄在城镇化的浪

潮下,部分民宅顺应时代发展和居住习惯的改变,进

行了加建改建,三四层的水泥裸房拔地而起,打破了

原有的村庄肌理,影响了村庄传统风貌;另一方面,青

壮年的流失,导致乡土文化要素缺乏梳理和继承,致

使乡韵难寻,村民的归属感有所减弱。 为避免乡土文

化缺失,需要村庄文化底蕴进行梳理,将散点式的文

化资源点加以整合,在村庄发展的同时,让文化焕发

生机与活力。

(3)产业发展维度: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村庄在产业方面,呈现出农业与非农业共存的特

征。 由于其交通便捷,且坐拥千亩良田,又有丰富旅

游资源,相较于一般村庄有一定产业基础。 目前其产

业以种植业和党建旅游为主,但一方面农业业态产能

较低发展态势一般,多为自发种植,集约化规模化程

度低;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业态培

育过程,加之核心劳动力缺失,专业人才智库匮乏等

原因,难以形成体系,内生动力不足。 或应考虑市场、

政府等主体介入,通过联合发展的模式,增强产业发

展源动力。

(4)在地人口维度:人口外流引发村庄空心化老

龄化

大坪靠近城镇,直线距离仅 1 km,因配套能级、

公共服务政策、就业机会等远低于城镇。 受到城镇虹

吸效应影响,人口流失严重,村庄常住人口仅占户籍

人口 30. 8% ,且老龄化特征明显,村庄青壮年劳动力

多外出工作,村庄空心化严重。

(5)规划机制维度:多规分立缺乏规划传导与建

设指引

在规划机制方面,一方面,一个区域空间内存在

多个规划,各类规划因为审批管理部门不同、管理事

权不同,各自为阵[9]

,各类规划侧重点和控制内容不

同,标准不一,相互之间缺乏衔接,相互矛盾;另一方

面,村庄现有规划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连贯性

与系统性,导致在实施过程难以落实传导,规划设想

无法精准落地。

3. 2 提升策略与实践

针对村庄所面临的五个维度的问题与难点,本文

提出五大发展实施路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村庄

发展做出谋划。

(1)用地管控维度:转变思路,由传统的增量扩

张转向存量盘活,通过微更新,提升品质与活力

规划以低干预、针灸式的方式介入,对村庄用地

空间与格局进行梳理。 在顺应原有村庄发展脉络的

基础上,遵从其发展秩序和规律,村庄产业路以西

侧、162 县道以南区域仍作为农业空间,重点对现状

主要居民点进行整治提升。 在居民点的整治提升

中,首先对用地和建筑进全面精细化的排查(图 2) 。

采用“现状区域评估 - 核心先驱启动 - 轴带渗透带

动 - 全面融合提升人居品质” 的模式,在充分尊重

村庄鱼骨状棋盘式的空间格局、延续其院院相离合

院而居的空间肌理的基础上,选取若干区域,通过

“微更新”

[10]的方式,进行重点区域的更新盘活,分

批次滚动式地推动村庄品质提升。 针对重点提升区

域的建筑,提出修缮、改善、整治改造、局部拆除等四

种有机更新方式,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同时,通过收

第15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储、征购、租赁等模式,对闲置房屋进行业态植入与

空间盘活,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保障项目实施落

地,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如图 3 所示。

图 2 党建组团现状建筑排查

图 3 党建组团微更新示意

(2)文化资源维度:理清资源,立足文化,串点成

线塑线成网,梳理游览路径,以文旅激发活力

契合平潭国际旅游岛文旅发展大方向,对村庄进

行通盘详尽摸底,挖掘文化村庄资源与底蕴,提炼村

庄核心资源及独占特色,将散点式分布的资源点,整

合形成主题节点。 深刻理解“习总书记三进大坪和一

封回信”的文化内涵,将抽象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植入到村庄发展提升的实体更新

中。 紧扣“时代红心” 这一主题,积极对接新时代中

国特色主义五大思想观,植入重点更新区域,形成党

建文化博览园、科技主题区、农创主题区、家园主题

区、社区会客厅、青少年活动实践中心等一园五区的

规划结构(图 4),并通过游览路径进行串联,形成近

远两条参观游览路径。 近期重点串联五大主题区,形

成游览展示路线,远期形成一条能够深度感知大坪村

乡土人情的完整体验游线,如图 5 近远期游线规划图

所示。

图 4 规划结构图

图 5 近远期游线规划图

(3)产业发展维度:整合产业优势,红绿产业双

翅齐飞,驱动村庄产业发展

立足村庄现有产业基础,发展红绿两条村庄产

业主线,产业融合,形成村庄产业布局图,如图 6 所

第16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王国义·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城郊融合型村庄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 5 ·

示。一方面,依托村庄千亩优质良田及农业资源。

与周边的昆湖、南楼形成联动效应协同发展;抓住绿

色农业品牌示范及两岸合作这一契机,通过四大主

题农田区,打造大坪精致农业示范区,打响大坪农产

品品牌。 另一方面,充分弘扬红色基因,依托综合实

验区首个主题党日馆这一核心资源点,融入全岛旅

游发展战略,发展红色党建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培训

等内容,打造党性党建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培训基

地,助力村庄旅游产业发展。 描“果蔬绿” 绘“党建

红” ,以项目为“翼” ,双翅齐飞,走出一条大坪特色

发展之路。

图 6 村域产业布局图

(4)在地人口维度:城乡一体化完善配套设施,

提升服务能级,增强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吸

引人口回流

按照社区的标准,提升大坪村各类配套设施水

平,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标杆。一方面,完善公共产品

的供给体系,从水资源供给、电力电信、外部交通通达

性、污水排水等多方面,全面实现城乡均等化;另一方

面,从村民归属感出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村庄社

区提供“医疗、教育、文体、养老” 等四大类全方位服

务,重点解决村庄“一老一小”两大类人群生活需求,

做到老年生活有滋味、少年儿童活动有阵地、中青年

创生有空间,打造全龄友好的农村社区。 远期大坪村

规划人口约 4000 人,参考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大致

满足 5 分钟生活圈等级。 因此,规划同时对标完整居

住社区建设标准,配套长者食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等功能(图 7),力求进一步提升在地人群的幸福感和

获得感,以减弱周边区域对村庄的虹吸效应,吸引人

口回流,反哺村庄。

图 7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5)规划机制维度:通过全过程服务与精细化设

计,构建三层次规划传导体系

健全规划服务机制,提供从规划到建设的全过程

落地服务保障。 落实规划、建筑、景观等多层次设计

任务,通过总体规划 - 详细规划 - 建筑设计 - 景观设

计“逐层传导”,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总体层面,侧

重总体定位、空间结构、用地管控、功能布局、交通体

系、分期实施等内容(图 8);详细规划层面,结合分期

实施计划,对重点片区做出详细设计,对重点片区建

筑空间秩序和景观环境做出指引;建筑设计层面,针

对重点片区内的核心标识建筑,通过建筑方案和施工

图设计予以落实;景观设计层面,对建筑外环境做出

提升优化。

图 8 总体规划设计图

以党建博览园组团为例,在详细规划层面,对组

团内建筑进行详细摸查,形成组团详细平面及鸟瞰效

果示意;在建筑层面,则针对其中的重点建筑,如曾焕

乾故居改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筑改造进行重点设

第17页

· 6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计;景观设计层面,针对组团的外部空间环境、小广场

等进行详细的设计,如图 9 ~ 图 11 所示。

图 9 重点区域详细设计示例—以党建组团为例

图 10 重点建筑设计方案示例—以党建组团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例

图 11 景观设计方案示例—以党建组团景观空间为例

4 结语

截止目前,大坪村整治提升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

工。 西侧入口旅游服务节点、以国平寺为核心的家园

组团、以党日活动主题馆为核心的党建组团等内容,

均按照规划施工完成;公厕、公共垃圾收集点、雨污水

管网、道路改造等市政项目,也按照规划设计建设完

成;美丽庭院样板的施工基本延续了方案理念;大坪

青少年文化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曾焕乾烈

士故居等项目已完成立项与初步建筑设计;规划方案

的整体落实传导效果显著。 今天的大坪,已成为平潭

新的旅游“打卡点”以及省内接受党性培训的首选站

之一。 2020 年 7 月 ~ 2021 年 6 月,已吸引省内外党

组织和单位2595 批次、参观人数达6. 8 万人次[11]

,村

庄旅游产业逐渐成型,整体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村庄

持续焕发活力。

在新时期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诸如大坪村这类城

郊融合型村庄,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连接点和纽带

来说,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规划实践中,应该充

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针对其发展困境,通过

自上而下的“村域统筹 - 系统谋划 - 分步实施”的模

式,形成规划策略,从用地、产业、文化、配套、机制等

多重方面提出实施指引。 在规划引领下,通过规划、

建筑、市政、景观等多专业的配合,保障村庄建设成

效,赋能村庄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Z]. 中国共产

党,2017:10 - 1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和政策 体 系 的 意 见 [ N]. 人 民 日 报, 2019 - 05 - 06

(001).

[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Z]. 中国共产

党,2022:10 - 16.

[4] 张延曼. 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20.

[5] 福建省空间规划处. 《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 试

行)》[Z]. 2019.

[6] 袁丽萍,王文卉,郑有旭. 互动视角下城郊融合类村庄发

展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杨湖村为例[C]. 2019 中

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1519 - 1530.

[7] 彭耕,金可,邱建维,等. 公园城市背景下城郊乡村地区

转型路径研究———以成都新都区香城乡村片区为例

[J]. 规划师,2023,39(01):142 - 148.

[8] 陈亚芬,周琦,杨晗. “五共” 导向下的城郊型村庄规划

策略研究———以连云港海州区浦南镇太平村为例[C].

2022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3:94 - 102.

[9] 金龙新,朱红梅,刘英. 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 实践与

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2016(03):100 - 103,107.

[10] 整体性治理理念下的微更新统筹模式探索———以深圳

罗湖区“绣花功夫”式有机更新统筹研究为例[C]. 202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21:902 - 910.

[11] 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和文化体育局. 大坪村党总支:为

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力[EB/ OL]. http: / / lfw. pingtan.

gov. cn / home / travel / info? id = 4558,2022 - 08 - 04.

第18页

2024 年第 05 期

总第 311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5·2024

Vol·311

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策略探析

陈 功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的学校,其景观环境建设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

为此,通过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的景观设计实践,以适地性、生态性以及文化性为设计原则,探析党校景观设计的

总体、分区和植物配置策略,以期为我国党校的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风景园林;党校景观;校园景观;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5 - 0007 - 07

Strategies Regard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New Campus of

Minhou County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EN Gong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Party schools in china serve a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here the Communist Party provides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or its members and

cad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landscape environments has long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for various levels of government. To address this,the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at the new campus of the minhou county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examined. This study focuses on

principles of suitability,ecology,and culture in landscape design to analyze overall layout,zoning,and plant configuration strategies for party school

landscapes. The aim is to offer new 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 for landscape design i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chools.

Key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Party school landscape; Campus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Design strategiess

作者简介:陈功(1990. 03— ),男,工程师。

E-mail:234830661@ qq. com

收稿日期:2024 - 02 - 15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综合实力逐步增

强,党建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对党员队伍的教育与

培训也随之有了新的标准与要求。 党校是中国共产

党对党员进行先进性再教育的基地,是党传达新的方

针政策的窗口,是教育培养党员干部的摇篮。 目前国

内大部分党校校园由于建校时间早,受当时社会经

济、文化的影响,已无法满足当代的使用需求,主要表

现在校园规划不合理、景观环境不生态和教学功能不

完善等方面[1]

。 因此,如何营造规划合理、自然生态

且富有文化内涵的党校景观,是当代党校景观设计的

核心问题。 本文以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景观设

计实践项目为例,探析党校校园景观的设计理念、功

能分区和绿化配置策略,从而改善党校办学条件、优

化干部培训环境,助推新时代党的建设、干部教育培

训工作。

1 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项目概况

1. 1 区位分析

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

侯县荆溪镇,基地北靠大脚山,南临大佳社区、龙溪锦

城、中庚香山天地等住宅建筑群,西侧为城市绿地,东

邻城市规划道路,如图 1 所示。 项目包含闽侯县委党

校行政学校用地和党性教育主题公园用地,其中闽侯

县委党校行政学校规划用地面积为 40 000 m

2

,共有

综合楼、党员政治生活馆、学员食堂、学员楼群、后勤

楼等 9 栋主体建筑,建筑占地面积为 8265. 07 m

2

,景

观用地面积为 31 734. 93 m

2

;党性教育主题公园规划

面积为 21 988 m

2

,建筑占地面积为 100 m

2

,景观用地

面积为 21 888 m

2

图 1 总体鸟瞰效果图

第19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 2 上位规划

在福州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规划中,中共闽侯县委

党校新校区位于甘蔗荆溪组团,基地东侧的规划道路

连接荆溪大道,可便捷抵达火车站、汽车站,在城际、

城区及地块尺度上,有着极强的交通可达性。 基地周

边规划有住宅、商业、商务、学校等用地,周边配套建

设尚在起步阶段,如图 2 所示。

图 2 区位分析图

2 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景观设计总体策略

2. 1 景观设计理念

党校是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地方,也是培

养情操、追求真理、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应当拥有

“踱方步、学理论、能交流、勤思考” 的内在气质和外

在条件。 当代党校的景观设计应深入贯彻新时期党

校建设的要求,为党校师生营造适宜学习交流、生活

休闲的生态园林式校园环境,实现红色精神与自然景

观和谐相融[2]

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景观方案延续主体建

筑设计语言,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尊重保护片区

天然资源,使校园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旨在打造“以人

为本、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完善实用”的生

态园林式党校,如图 3 所示。 通过合理规划校园景

观,不仅可以提升党校办学质量,还能够充分发挥党

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渠道和核心阵地的作用,

为跻身县区党校强校序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 3 景观总平面图

2. 2 景观设计原则

2. 2. 1 适地性原则

尊重场地环境,合理布局空间。 党校景观设计应

充分考虑地形、土壤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通过合理

规划设计,选择符合当地环境要求的植物和材料,保

持新建校园景观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营造具有地域

特色的资源共享型校园景观。

2. 2. 2 生态性原则

保护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 党校景观设计不

仅要贯彻宪法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而且需践行党的

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党校景观设计应

当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

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从

而打造生态园林式校园环境。

2. 2. 3 文化性原则

塑造校园文化,传承党的历史。 相较于普通校

园,党校以其独特的文化性与政治性而别具特色。 党

校景观设计可以通过运用铺装形式、雕塑小品以及绿

第20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陈 功·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策略探析 · 9 ·

化植物等景观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以此诠释党校精神

内涵、传承历史文脉,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师生的日常

学习生活中,为校园增添独特的文化氛围与活力。

2. 3 因地制宜的竖向设计

基地整体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形态,场地北侧为丘

陵地,总体高差约 8 m,其中,一条南北向的天然小溪

贯穿整个基地西侧。 在上位规划中,基地的南侧和东

侧分别与城市规划路相接,其宽度分别为 18 m 和

24 m,如图 4 所示。

图 4 场地竖向分析图

在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的竖向设计中,通过

对既有地形的高程、坡度、坡向等方面进行详细勘测,

并根据测绘结果结合项目需求,合理布局场地竖向标

高,如图 5 所示。 景观设计利用相对低洼地区设置填

充区和校园湖体,并将高地规划为挖掘区,该措施不

仅有效减少对场地大规模改造的工程量,还有助于降

低对外部土源的依赖以及土方运输成本,并且减少对

自然环境的干扰,从而实现设计方案在经济高效性和

环境友好性的双重优化。

图 5 场地竖向布置图

2. 4 布局协调的空间结构

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环境空间通过合理布

局,形成“一轴、两环、五片区”的园林式空间结构,分

别为:

一轴:由南至北贯穿校园,串联礼仪广场区、综合

楼、核心景观区等重要景观节点,形成庄严肃穆的礼

仪中轴线,彰显出党校的秩序感与统一性。

两环:由外环、内环组成,外环代表着“红色发展

之路”,内环则象征着“学习思考之路”。 这两条环路

为学员提供了舒适的步行环境,既展示了红色历程,

又营造了思考交流的氛围。

五片区:礼仪广场区、行政教学区、核心景观区、

生活交流区和生态休闲区各具特色,不仅满足了教学

与活动的功能需求,更为师生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学习

与生活环境,如图 6 所示。

图 6 景观空间结构图

第21页

·1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2. 5 井然有序的交通流线

在党校景观设计中,交通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

其中包含车行系统和人行系统。 为营造舒适、安全的

校园环境,交通流线应尽量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进行

设计。 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的景观设计,沿主体

建筑外围设置了环形车道,不仅在校园车行入口处开

设了地下车库出入口,而且在功能区内部建立了独立

的步行系统,实现了人车分流的目的。 两大交通系统

的协同作用,解决了校园内人、车流干扰的问题,从而

实现最佳的校园学习与生活环境[3]

,如图 7 所示。

图 7 景观交通流线图

3 闽侯县委党校行政学校新校区景观策略

在闽侯县委党校行政学校新校区的规划中,景观

设计通过一条红色思考之路来串联各个景观节点,形

成闭合的内环景观流线。 其沿线以党员精神和思考

学习为主题,旨在打造具有故事性和主题性的景观空

间,以展现当代党员的精神风貌,如图 8 所示。

图 8 红色思考之路主题节点分布图

3. 1 礼仪广场区

主入口广场作为校园的首要视觉门户,承载着展

示党校形象和迎接师生访客的重要职责。 在闽侯县

委党校行政学校新校区景观设计中,主入口以行政教

学综合楼为核心,采用对称式布局,营造庄严大气的

礼仪氛围。

“实事求是” 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不仅是中央

党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学员的培训要求,更是党员成

长道路上的指引灯塔。 校园主入口的景观置石采用

阴刻手法呈现党校校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阐

释表达,也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深厚文化底蕴

的生动展现,如图 9 所示。

图 9 校训石景观效果图

3. 2 行政教学区

行政教学综合楼是闽侯县委党校行政学校新校

区的主体建筑,坐落于校园的中心轴线上,建筑设计

赋予其庄严、正气的气质。 它不仅是校园功能和形象

的核心,更是师生踏入校区时第一印象。 行政教学综

合楼设有地上六层以及地下一层,建筑内部由一层南

侧主入口进入,西侧设有教学展示厅,东侧及北侧分

别设有 80 ~ 100 人的报告厅以及 200 人报告厅,北侧

的休息门厅出口可直通至核心景观区。 在行政教学

综合楼北侧,阳光草坪和植物群落交相辉映,旨在打

造宁静的学习环境和优美的校园景观。

3. 3 核心景观区

核心景观区由行政教学综合楼、党员政治生活

馆、食堂和部分学员楼围合环绕,形成了一个内向型

空间。 景观设计以静思亭、思源湖水景置石、自然跌

水、生态护坡以及环湖栈道为主要元素,并结合绿化

植物,旨在营造环境优美、氛围宁静的生态园林校园

景观,如图 10 所示。

思源湖作为校区的核心景观水系,通过遵循景观设

计的适地性原则,引取附近山体溪流的天然优质水源,以

补充湖体水量并优化水质。 同时,综合运用微生物、水生

动物以及水下森林合理配置,加强对思源湖内生物多样

第22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陈 功·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策略探析 ·11·

性的保护和建设,提升水体的生物生产力。 这一举措旨

在形成并修复生物群落化水系,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从

而打造一个健康完整的生态人工湖水系[4]

图 10 思源湖景观效果图

3. 4 生活交流区

在学员宿舍楼的户外宅间空间中,景观规划了 5

个主题园,旨在体现党员精神及党校文化,并为学员

提供放松身心、沟通交流和深度思考的共享庭院空

间,如图 11 所示。

图 11 主题花园景观效果图

首先是知春园,以当地特色植物“山樱花” 为主

要庭院树种,营造出一片充满生机的春季景象,寓意

着党员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其次是翠竹园,以常青竹子为主要树种,打造一

个清新、宁静的庭院空间,寓意着清廉正直、志存高远

的党员品格。 翠竹园内设置了“红色讲坛” 户外空

间,旨在通过学术讲座和文化交流,传承和弘扬党的

优良传统,激励学员不断前行。

接着是秋叶园,以红枫为主要树种,红色系的植物

色相寓意着坚定的意志、充沛的活力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也象征着党员勇于奋斗、永不言败的决心和信念。

然后是寻梅园,以梅花为主要树种,梅花通常在

腊月至正月间盛开,象征着在逆境中坚强不屈的品

质。 其傲然挺立的姿态,给人们留下了刚毅高洁、高

雅清新的印象,彰显了党员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高

尚品质和顽强意志。

最后是未曦园,主要以紫薇为庭院中的主景树,

在盛夏皆为绿的庭院景观中,点缀一抹红,展示了党

员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3. 5 生态休闲区

在党员政治生活馆北侧,规划了室外篮球运动

场。 该运动场不仅用于篮球运动的教学和训练,还可

举办师生体育活动和竞赛,为学员在学习之余提供放

松身心、强身健体的运动设施条件。 同时,为实现核

心景观区与运动场地之间的视觉隔离,景观设计在运

动场的西南侧布置了密集的林地植被围合,从而形成

相对独立的核心空间。 其不仅有助于减少运动噪音

干扰,还能够为师生提供生态、休闲的运动体验。

3. 6 屋顶花园

闽侯县委党校行政学校新校区设有 3 处屋顶花

园景观,不仅在调节气温、改善环境方面发挥显著作

用,还为校园的第五立面增添了独特的景观魅力。 这

些屋顶花园设有观景平台,为师生提供了观赏校园美

景的理想场所,它们不仅提升了校园的整体绿化水

平,还延续了建筑的功能性以及景观的观赏性。

4 党性教育主题公园景观策略

在外环线的景观规划中,党性教育主题公园呈现

出层次丰富的历史叙事结构,通过由东南至西北延伸

的红色发展之路轴线,精准地贴合党史发展的时间

线。 这一轴线有序地串联了“党政明灯” “红色印记”

“不忘初心”和“绿水青山” 四大景观主题区,并且构

筑立体的历史体验空间,使游客能够沿着时间轴深度

体验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如图 12 所示。

图 12 红色发展之路主题节点分布图

第23页

·1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4. 1 党政明灯主题区

党性教育公园南侧主入口,设有闽侯县委党校行

政学校校名形象景墙。 该景墙总长 15. 6 m、高 2. 1 m,

内藏 LED 防水灯带,其端庄方正的造型代表着党员高

尚正直的品格。 校名景墙与校训置石之间为新时代

广场,广场场地宽约 44 m,进深约 50 m,南侧设有升

旗台,具备举行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党日活动以及其

他集会活动的功能,如图 13 所示。

图 13 校名形象墙景观效果图

4. 2 红色印记主题区

“红飘带” 景墙采用红色铝单板材质,由东南端

向西南端延伸,平面造型呈曲面形式,与人行游步道

的路线结合设计,寓意红色基因连接历史、现实和未

来,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

历程。 同时,通过遵循景观设计的文化性原则,中共

闽侯地方史大事记,以石刻地雕的形式,展示在圈纹

铺装中,犹如水中荡开的涟漪,旨在传达党员精神具

有不竭的力量,且始终保持纯洁清澈的理想信念,从

而适应不同时代的挑战与变化,如图 14 所示。

图 14 党性教育公园鸟瞰效果图

4. 3 不忘初心主题区

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公园西南片区既有地形地貌,

结合绿化,将其围合成相对独立的功能空间,其中包

含宣誓台、初心广场和观演台等主要景观节点。 该主

题区不仅为人们提供日常休闲活动的场所,还承载着

丰富的党史文化内涵,真实地展现党性主题公园的精

神文化价值,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图 15

所示。

图 15 初心广场景观效果图

4. 4 绿水青山主题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也为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性教育公园西北侧覆盖大片原

生林地,通过遵循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原则,坚持绿水

青山即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在保

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规划人行步道及休闲平台,巩固

提升资源保护,丰富闽侯生态底色,塑造生态公园景

观,使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成为公园的永恒画卷,如

图 16 所示。

图 16 山水步道景观效果图

5 绿化配置策略

5. 1 绿化设计原则

5. 1. 1 生态平衡原则

在布局绿化的过程中,需尊重原有自然环境,尽

量保持周边场地的生态系统,以确保生物多样性、水

土资源和空气质量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对自然生态系

统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改善校区景观空间,形成生态

型绿色校园。

第24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陈 功·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策略探析 ·13·

5. 1. 2 适地适树原则

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需以城市的气候条件和基

地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充分运用适宜福建地区种植

的苗木品种,以满足各项绿化景观的要求,有效降低

工程成本和后期养护费用。

5. 1. 3 文化特色原则

党校景观绿化设计,需结合红色主题、党校特点

以及福建特色,将党校的历史、精神和使命融入到景

观设计中,选用能突出党性文化及地域文化特色的绿

化植物,营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绿色空间[5]

5. 2 绿化设计策略

5. 2. 1 礼仪景观轴

从南向北延伸的轴线上,依次设置南侧主入口、

礼仪广场、疏林草地、思源湖和纪念林等空间节点,并

采用自然群落式组团和规则式的树阵配置,使整体轴

线景观呈现出严谨有序的特色,烘托党校教育基地庄

严肃穆的氛围。

礼仪广场两侧列植常绿的大秋枫,象征着党的事

业四季长青。 疏林草地通过种植小叶榕等点景大树,

通过搭配大面积阳光草坪,以营造整洁、宁静的绿色

空间;在靠近建筑区域通过片植紫叶李、桃花、玉兰等

花灌木,为建筑周边环境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思

源湖多采用耐水湿乔灌木,如乌桕、大腹木棉、南洋楹

香泡、官粉紫荆,再配以香花灌木,如鸡蛋花、杨梅、桃

花、玉兰、花石榴、木芙蓉等;湖边适当点缀配植再力

花、蓝鸢尾、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以丰富湖体景观的层

次和特色。 纪念林位于礼仪轴的视线端头,通过密植

闽侯特色植物荔枝、枫香等红叶植物,形成红色色彩

的背景林带。

5. 2. 2 特色绿化带

党校校园主干道遵循“一路一树”的绿化设计理

念,沿线种植香樟、芒果、宫粉紫荆作为行道树,旨在

提升校内道路的辨识度。 同时,为加强原生林地的地

域特色,绿化设计在党性教育主题公园东北侧沿人行

步道路线上种植美人树等开花树种,从而形成四季缤

纷的景观,为公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如图 17 所示。

5. 2. 3 主题植物园

绿化设计以主题植物和地域特色为依据,共规划

5 个各具特色的植物主题园:未晞园、知春园、翠竹

园、秋实园和寻梅园,它们分别以植物绿化为中心主

题,寓意着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精神境界,旨在打造

四季有景、四季常绿、季季有花兼具红色主题和福建

特色的主题花园。

5. 2. 4 校园生态湖

通过采用净化能力强、生长周期长、后期维护简

图 17 特色绿化带平面布置图

便、四季常绿的水下高等维管束植株品种,如矮生耐

寒苦草,并形成模块化种植方式,以有效控制池底沉

积。 该措施不仅能实现湖体水质的净化,还可以有效

抑制藻类生长、改善生态环境,并提高水生态系统的

自净能力。

6 结语

中共闽侯县委党校行政学校新校区项目,不仅是

凸显党校独特功能和景观特征的有益实践,也是“建

党一百周年”献礼工程。 该项目从塑造生态园林式党

校景观的理念出发,在满足教育培训、日常活动、社会

交流和文化展示等功能的同时,结合红色文化精神和

生态园林理念,从而形成“以人为本、布局合理、功能

齐全、环境优美、完善实用”的生态式、智慧型县级党

校。 中共闽侯县委党校新校区项目于 2019 年年底开

工,于 2022 年竣工投入使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与认可。 期望该项目的相关经验,可为未来党校景观

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潘盈希. 当代党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 合肥:合肥工

业大学,2020.

[2] 葛荣,俞丹炯. 融于自然的红色校园———中共宁波市委

党校新校区建筑与景观设计实践[ J]. 中国园林,2022,

38(S1):118 - 121.

[3] 李珍珍. 党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研究[D]. 南京:东南大

学,2017.

[4] 吴腾达. 校园景观湖体设计探究与应用———以福建省委

党校新校区镜湖为例[J]. 福建建筑,2022(05):1 - 4.

[5] 张慧芳. 校园文化在绿化设计中表达与运用———以中共

福建省委党校新校区为例[ J]. 福建建筑,2020 (08):

44 - 50.

第25页

2024 年第 05 期

总第 311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5·2024

Vol·311

福建省儿童医院景观设计策略探析

叶 彬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介绍福建省儿童医院项目的景观设计概况,同时分析五项景观设计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使用人群分析、景

观设计原则、景观总体布局、景观分区设计以及景观绿化配置策略。 通过系统化的景观设计,打破了人们原先的刻板

印象,使病患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治疗。

关键词: 医院景观;庭院景观;屋顶花园;古树保护;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5 - 0014 - 05

Analysis on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of Fujian Children?s Hospital

YE Bin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jian Province,and analyzes five key and difficult issues of

landscape design,including user analysis;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landscape overall layout; landscape zoning design and landscape

greening allocation strategy. Through systematic landscape design,people?s original impression of engraving is broken,so that patients can

receive treatment in a relaxed and pleasant atmosphere.

Keywords:Hospital landscape; Courtyard landscape; Roof garden; Ancient tree protection; Design strategies

作者简介:叶彬(1992. 1— ),男,工程师。

E-mail:876174691@ qq. com

收稿日期:2024 - 02 - 08

0 引言

医院是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建筑。 随着时代的

发展,医院逐渐由治疗型转变为服务型。 医院设计最

本质的核心,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与流线,利用优

美的室外景观,降低入院病患的紧张感[1]

,为患者提

供安全舒适且便捷高效的医疗环境。 本文以福建省

儿童医院项目为例,从使用人群分析、设计原则、景观

总体布局与分区设计、绿化配置策略等方面,探索省

级儿童医院室外环境的设计思路,以期为其他类似工

程提供一定参考。

1 项目概况

福建省儿童医院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北侧为鹤林

路,南侧围塔头路,西邻潭桥路,东邻纵六路。 医院计

划建成符合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大型专

业的儿童医院,开设床位数 1000 张。 主要建设内容包

括:医疗综合楼、教学交流中心、生活配套用房、感染

楼,以及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站、液氧站和变配电室等

(图 1)。 本项目建筑面积总计 226 969 m

2

,其中地上建

筑面积 147 610 m

2

,地下建筑面积 79 359 m

2

图 1 福建省儿童医院鸟瞰图

2 使用人群分析

(1)儿童需求

做到活动空间类型多样化。 提供良好的空气环

境、康复设施满足康复需求;营造有安全感的环境,以

应对病患及家属就医时恐惧、 焦虑等情绪的安全需

求;塑造带有鲜明色彩的几何图案,满足嬉戏需求。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病患,提供有针对性地活动场景。

对于幼儿应当适当隔离,提供简单无危险的环境,通

过花丛、草坡等自然元素营造“感官花园”。 对于学

前儿童,针对其好动贪玩的性格特征,提供色彩丰富、

第26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叶 彬·福建省儿童医院景观设计策略探析 ·15·

可供玩耍的“欢乐天地”。 对于少儿,则提供面积更

大的开放场地,既有具观赏性的小品设施,也有充满

趣味的活动器械,做到动静结合。

(2)陪护需求

通过自然绿色,平复心情,提供精神安慰。 充足

的休憩空间,可以供家长看护儿童,在就医等待的时

候也能有舒适的环境。 通过明确的导航系统和便捷

的道路系统,快速地完成指引。

(3)医护人员需求

提供在工作之余的减压环境,通过私密、半私密

的放松空间,让医护人员更好地调节自身的状态,更

好地为病患服务。

3 景观设计原则

(1)无障碍设计原则

尽可能减少设置台阶,通过坡道衔接高差。 坡道

坡度、宽度及护栏的设置应符合无障碍规范;铺装面

层要兼顾美观和易清理,同时要做到耐磨防滑。

(2)安全性原则

儿童活动设施的材质选用上,需注意避免坚硬棱

角,尽可能使用柔软、安全性高的活动设施。

(3)连续性原则

景观延续建筑主体的现代简约设计风格,使用圆

弧曲线元素,营造具有亲和力的医疗环境。 在平面布

局时,既考虑人视角度的观赏效果,同时兼顾在屋顶

花园环视周边的鸟瞰视角,让医院景观呈整体连贯的

线形和空间。

(4)兼顾性原则

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设置相应的活动及休息设

施,同时为陪同的家长提供充足的休憩坐凳[2]

(5)生态性原则

医院环境细菌较多,在苗木选择上可选用具有抑

菌功能的品种,净化空气。 在苗木的搭配上,通过乔

灌草的多层级搭配,在提升环境的同时,改善区域小

气候。

4 景观总体布局

群山环绕的福州被闽江一分为二,从空中俯瞰,

俨然一幅“太极图”。 方圆合一者,以圆包方,地在天

内,浑天象也。 此次设计秉承山水人文、方圆合一的

理念,以外圆内方的群体组合,回应这一汇聚地方福

气的城市意象(图 2)。 “圆”对于儿童而言,意味着摩

天轮、旋转木马等有趣的事物;对于家属而言意味着

团圆、健康。 圆也是一个无棱角的图形,可以给小朋

友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3]

为使景观与建筑和谐统一,延续现代简约的设计

风格,使用圆弧曲线元素营造节奏感和连续性,打造

具有亲和力、平和舒适的医疗环境。 医院整体采用圆

形向心的布局,建筑周边场地追求安静与私密,为使

用人群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入口广场追求公开放性

和便利性,对医院密集的人流,做到快速且安全地疏

散(图 3)。 道路系统强调多尺度的空间组合,结合地

形高差,营造广场、坡地、内庭、下沉庭院及屋面等不

同层级的节点景观,形成“立体化的治愈空间”。

图 2 景观总平面图

图 3 福建省儿童医院主入口俯视图

本案采用立体交通模式,外环车行,内环人行,地

下车行,地上人行的人车分流设计。 院区南侧设置门

诊出入口和急诊出入口,门诊和急诊的人行流线通过

室外广场,直接平层进入地下一层的门急诊大厅,门诊

车行流线直接进入地下二层。 在地下二层设置落客

区,就诊人流通过电梯和扶梯直达各个楼层[4]

。 院区

西侧设置住院部出入口,住院部人行流线通过室外广

场,直接平层进入地下一层的住院部大厅,住院部车行

流线直接进入地下二层。 院区北侧设置行政、科研的

出入口,院区东侧设置教学和配套用房的出入口,污物

出口位于场地的西北角。 在 21. 2 m 标高上,围绕医疗

综合楼,设置一圈环形的消防车道,通过找坡的形式,

使院区内不同标高之间道路得以连通,如图 4 所示。

第27页

·1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4 景观交通流线图

5 景观分区设计

5. 1 入口景观设计

南侧广场为医院形象主入口,是本项目设计的重

中之重。 儿童医院的吉祥物是中华白海豚,所以在景

观元素上,提取其优美的曲线造型与灰白的色彩构成,

应用于花池及铺地之上(图 5)。 同时,广场中央又有 3

株参天古榕,是特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象征和写意手

法是中国园林的重要造园技法,在绿色的草坪上营造

台地,以及环抱相拥的白色卵石带,象征着“三山鼎峙,

一水环流”这一意向,可谓把福州三山的地理特性与文

化传承浓缩于此。 周围广场地面的铺装造型则取自海豚

跃出水面的形态,彼此相互联系前后错落。 以弧线造型

呼应主体建筑区群,承载医院文化底蕴。 北入口以台地

的形式,将原有榕树群保护下来(图6)。

图 5 南入口广场实景图

图 6 北入口实景图

5. 2 活动场地景观设计

儿童游乐场地设计要将安全性、造型、空间感等

作为设计的主要因素。 需要特别注意的由尺度感、色

彩、铺装、植物等其他细节。

(1)尺度感

对于儿童活动场地尺度的把控,尽量做到“小空

间,多趣味”,不宜过大。 看护区的坐椅距离儿童设施

的距离不得多于 4 m,不得少于 1. 8 m,保证家长能及

时看管儿童[5]

(2)道路与铺装

通向儿童活动场地的道路,应该尽可能便捷明

了,方便快速进入。 而活动场地内部的道路,则应该

更多考虑趣味性,宽度上控制在 1 m ~ 1. 5 m 之间,可

适当曲折多变。 道路坡度上需考虑满足婴儿车、轮椅

等设施的无障碍通行。 道路面层需保证防滑,所有游

乐设施及活动场地的面层都应该使用保护性材料,如

塑胶地面、橡胶地垫与沙坑等,如图 7 所示。

图 7 儿童欢乐天地实景图

(3)游乐设施

所有设施首要保证的便是安全性,包括器械本身

的稳定性与场地设置的安全性。 游乐设置的端头处

应做圆角处理,易磕碰处表面需覆柔性材料。 设施主

体应保证结构稳定,尺度适宜。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病

患,有针对性地提供活动场景,通过丰富的活动设置,

舒缓病患的紧张情绪。

(4)地形

在保留原生地形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功能与主题

以利用,应具两种或以上不同形式地形,且地表形态应

作出相应改变,最终成为充满趣味的游戏性微地形。

可以结合地形设计攀爬墙、钻洞等游戏项目,通过丰富

的竖向设计,带给儿童更多的乐趣,如图 8 所示。

(5)种植设计

儿童对于大自然总是充满好奇与探索欲。 盛开

的花朵与青葱的绿叶,对儿童来说,具备较高的观赏

和玩耍价值。 因此,儿童活动场地在植物选择上,应

以乔木为主,保证玩乐与休憩时的遮阴效果。 易被儿

童触碰的灌木地被,应采用无刺无毒的品种,草坪则

需选用耐践踏的品种。

第28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叶 彬·福建省儿童医院景观设计策略探析 ·17·

图 8 少儿活动区实景图

5. 3 庭院景观设计

在小尺度场地内,通过植物遮挡控制视距,扩大

空间感,将自然环境引入中庭,使景观渗透到建筑内

部。 在庭院整体设计语言一致的同时,又做到各有

主体。 通过蓝花楹、朴树、罗汉松、桂花、福建山樱花

等植物,与坐凳相结合,营造静谧安逸的氛围( 图

9) ,让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拥有较为私密的放松

空间。

图 9 内庭院实景图

5. 4 屋面景观设计

屋顶可绿化面积为 18 447 m

2

。 其中,屋顶绿化

面积为 10 118 m

2

,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

54. 8% 。 面对如此大面积的屋顶花园,一方面要考虑

建筑第五立面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也要从施工及管

养角度,考虑实际落地效果。 在平面布局上,顺应建

筑轮廓,通过架空步道,将各楼栋的屋面串联,形成辐

射状的屋顶通廊(图 10)。 屋面绿化采用种植容器与

轻质营养土的模式,辅以滴管系统保证植物的存活。

为保证暴雨天气的排水顺畅,在屋面基层处理的时

候,就通过浅沟将所有雨水口串联,同时在雨水口上

方设置检查井。 因医院屋面设备繁多,通过 BIM 建

模,配合各专业尽可能将所有管线隐藏于架空木栈道

下方,做到既美观又便于检修。 对于高出屋面的设备

则通过竖向格栅进行遮蔽,让人视角度下的屋面干净

整洁(图 11)。 苗木上,挑选耐晒耐旱管理相对粗放

的品种,通过色带灌木的布置,让屋面花园更加绚丽

多彩。

图 10 屋顶花园实景图

图 11 屋顶花园实景图

6 景观绿化配置策略

6. 1 绿化设计原则

绿化品种选用上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首

选。 应挑选易成活、适应性强、抗病虫害的品种。 同

时,需考虑后期管养方便,特别是灌木层的搭配上,以

自然形为主,减少后期的修剪压力。 在落叶树的使用

上,控制与常绿的比例在 3∶ 7 左右,以常绿树种为主,

点缀色叶及开花的观赏品种。 空间布局上采用疏林

草地与组团绿化相结合的手法,打造疏密有致自然舒

适的绿化环境,构建花园式医院。 而夹道种植的香樟

与宫粉紫荆,更是成为医院最具代表性的林荫大道,

使患者拥有更加贴近自然的就医环境,如图 12 所示。

图 12 场地绿化实景图

第29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6. 2 现状古树保护

场地南侧有 3 株挂牌榕树和 12 株挂牌油杉群

(图 13);场地北侧有 5 株榕树群。 本次设计,对于场

地原有古树名木,均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将传承与现

代共融,塑造富有历史回忆的人文景观。

古树标高均高于周边场地,通过堆坡与花池台地

的形式进行过渡。 因原状生存条件较差,通过以下措

施对古树进行保护:①将古树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建筑

垃圾和生活垃圾清理至根茎处,并将全部被污染的土

壤清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古树的根系,采用人

工逐层开挖的方式。 清理出的根系,采用麻布稻草等

保湿材料浸水后覆盖。 在根系保护的过程中,可喷洒

生根剂,促进古树恢复);②设置施肥沟和透气管,增

施 N 肥和 P 肥,进行土壤改良;③定向修剪将枯死、病

害、徒长的枝条彻底剪除,对树干上腐朽和虫蛀的部

分进行防腐固化处理;④设置雾喷及滴灌系统,为树

体提供湿润的小气候环境;⑤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定期

巡查,记录古树的生长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到

水肥的精细管理以及及时防治病虫害。

图 13 保护油杉群实景图

6. 3 海绵城市设计

为进一步加强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减

少雨水径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对本项目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

规划设计。 本工程室外雨水设置海绵系统,海绵系统

设计模式为:雨水汇集→入渗→调蓄→排放→处理。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室

外道路、铺装地面采用渗水型铺装材料,透水铺装占

硬质铺装面积比例 74. 2% (图 14)。 结合室外道路和

景观,尽可能使路面标高高于绿地标高,提高雨水渗

透量。 采用截污雨水口,收集道路、庭院、广场和非机

动车道等硬化地面雨水。

图 14 雨水花园实景图

7 结论

作为福建省的省级儿童医院,本项目的建设将完

善福建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于此同时,本项目

承担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将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

在福建省内加速流动,以满足全省儿童医疗卫生需

求。 本项目建成后,医院具备区域内领先的医疗技术

水平,突出的儿科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在区域内有

较好的辐射带动能力。

医院给人的感觉总是冰冷、严肃和沉闷。 所以,

对患儿及家长来说,进入医院,始终是让人抵触和害

怕的一件事情。 而福建省儿童医院的建成,打破了人

们的刻板印象,通过系统化、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使病

患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治疗。 希望本文能够

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刘成聪. 基于人文关怀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医疗保健综合

楼城市意象空间设计[J]. 福建建筑,2022(10):38 -42.

[2] 裴晓阳,余敏. 浅谈儿童医院住院部户外休闲景观的设

计[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2):109 - 111.

[3] 本刊编辑部. “乐园式”儿童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新建

工程[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1,22(06):18 -27.

[4] 郑姣,张道正. 综合医院门诊部儿童医疗环境人性化设

计思考———以厦门地区综合医院为例[ J]. 福建建筑,

2012(07):22 - 25.

[5] 赵思远. 城市居住社区更新下的儿童活动空间[D]. 北

京:中央美术学院,2019.

第30页

2024 年第 05 期

总第 311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5·2024

Vol·311

南日岛海洋文化创意园酒店的景观绿化种植设计研究

林泽宇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以福建莆田南日岛海洋文化创意园酒店为案例,研究滨海酒店景观设计中的难点和复杂性。 研究强调了在严

酷滨海环境中,酒店类型项目的绿化种植要点,同时提出后期维护管理策略,旨在为同类型滨海酒店景观绿化的设计

与维护提供一定价值的借鉴和参考,确保滨海酒店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性。

关键词: 滨海酒店景观;绿化种植养护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5 - 0019 - 04

Research on Landscape Greening and Planting Design of Nanri Island

Marin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Hotel

LIN Zeyu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NANRI Island Marine Culture and Creative Park Hotel in Putian,Fujian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challenges and complexities in coastal hotel landscape design. It particularly emphasizes key points for greenery planting in hotel -

type projects within the harsh coastal environment,while also proposing post -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and maintenance of similar coastal hotel landscape greenery,ensuring th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of coastal hotel landscapes.

Keywords:Coastal hotel landscape; Greenery planting and maintenance

作者简介:林泽宇(1989. 09— ),男,工程师。

E-mail:394430897@ qq. com

收稿日期:2024 - 02 - 05

0 引言

为响应《福建省“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

专项规划》和《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 Ο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根据莆

田市秀屿区人民政府〔2016〕8 号专题会议纪要和莆

田市人民政府〔2017〕21 号专题会议纪要的要求,为

加快南日岛旅游开发,充分发挥南日岛渔业养殖、海

岛旅游和风力发电三大资源优势,促进南日镇整体发

展,要求南日岛海洋庄园项目地块开展建设。

随着当代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酒店景观设计成为

体现地域特色、满足游客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重要的平

衡艺术。 为此,本文以南日岛海洋文化创意园酒店为研

究对象,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滨海酒店景观中绿化种

植的普适性原则,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评估所选

植物的生态兼容性和景观效果稳定性。

基于以上,期望本文能为其他相同类型的滨海酒

店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提供相关借鉴。

1 南日岛以及酒店项目概况

1. 1 南日岛区位

南日岛为莆田南日群岛的主岛屿,是莆田市第一

大岛。 岛上仅有的南日镇,是个以“渔”为主的乡镇。

南日岛位居莆田市秀屿区东南部海域,其地理面积约

52 km

2

,岛上拥有海岸线 66. 4 km,居莆田市各岛屿之

首,在福建居第三,仅次于平潭岛和东山岛,在莆田当

地与湄洲岛齐名,共称姐妹岛。

1. 2 南日岛及酒店场地的自然条件概况

南日岛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中,温度波

动介于2℃ ~35℃之间,平均年温约为 19. 2℃,且常年无

霜期。 风资源量大,夏天常有台风,一年有超过 300 d 的

风力达到4 级以上。 岛上空气含有高浓度的负离子,海

域水质化学成分稳定,且无周边工业污染影响。

南日岛海洋文化创意园酒店选址于岛上东南部,

港南村西部,所属控规单元为莆田市 350305 - 49 分

区单元。 总用地面积为 1. 707 hm

2

,该地块南面面海,

其中酒店用地部分南向直接临近海域沙滩,西北向靠

近南日围垦养殖区,东至山坡地,临近笔架山,风景优

美,如图 1 所示。

场地现有植被稀疏,20 世纪“三五七”造林工程

初步构建了南日岛防护林体系。 但经过半个多世纪,

以木麻黄为主体的沙地防护林老化严重,加上沿海养

殖、旅游业发展等与林业争地严重,不少林带被破

坏[1]

,形成杂乱破败的绿地空间,如图 2 所示。

南日岛海洋文化创意园酒店以海洋文化为核心,

以海洋生物为主题载体,是集度假、运动、亲子、婚庆、

研学、团建于一体的海洋文化旅游度假综合体。 建筑

整体以海洋生物为设计灵感,结合自然曲线,形成极

第31页

·2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富美感的韵律曲线。 整体外饰面以浅米黄色为主基

调,与周边沙滩色系相呼应,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容,如

图 3 所示。

图 1 南日岛海洋文化创意园酒店区位图

图 2 酒店周边环境图

图 3 酒店鸟瞰图

2 研究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国内其他滨海酒店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相似,本

研究对象又有特殊的场地环境问题,主要可归纳为:

2. 1 海岛风害

南日岛背后有与海岸线平行走向的山脉,与台湾

岛形成喇叭口的特殊地形结构。 每年秋冬季受西伯

利亚高压气流南下的影响。 当冷空气从我国东北部

穿过台湾海峡时,受海峡西侧收缩地形的作用而压缩

加速,使得此带风速大。 南日岛在兴化湾和平海湾的

交汇处,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风力资源十分丰富,风

向稳定。 风能年平均风功率密度超过 515 W/ m

2

,有

效风时 6534 h 以上[2]

。 主要自然灾害以台风、风暴

潮以及风害引起的暴雨、干旱、海岸侵蚀等,对景观造

成最直接的物理损害,间接影响植物的授粉和种子传

播、蒸腾作用加剧,继而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

2. 2 土壤问题

调研发现,研究对象场地的土质多为沙质,土壤

贫瘠,肥力差。 其中,风沙土在沿海区域分布特别普

遍。 这些土壤受到诸如台风及含盐风沙等自然因素

的影响,导致盐含量和 PH 值偏高,同时有机物含量

低,营养释放缓慢,对于植物的生长极度不利。

2. 3 用水

南日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3

~ 9 月为湿季,降雨量平均 1102. 3 mm,约占全年降水

量的 83% ,10 月到次年 2 月为干季, 降雨量平均

221. 6 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17% 。 全年最多风向

为东 北 风, 平 均 风 速 8. 9 m / s, 年 平 均 日 照 时 数

2015. 3 h,年平均蒸发量 2172. 6 mm。 岛上无较大常

年河流,仅有季节性水源。 地表水人均不足 300 m

3

,

属极度贫水区[1]

。 目前,南日镇区用水主要由南日岛

水厂供给,现状水厂设计日最高处理水为 1. 5 万 t,远

期拟扩建南日岛水厂,使其规模扩至 2. 4 万 m

3

/ d 。

所以,当地水资源紧张,也成为后期植物养护的客观

难题。

2. 4 人工资源

酒店项目地处岛屿东南区域,距南日镇政府约

6. 8 km,距南日岛石南轮渡码头约 12. 2 km。 实际地

理位置属南日岛偏远郊区,酒店运营后主要的人工资

源还是来自于南日岛本镇。 因此,特别考虑在酒店开

业前期阶段,运营管理可能会出现招工难,导致酒店

后勤管理人员不足。 因此,在酒店景观设计以及绿化

种植后期,养护上要考虑人工因素。

3 滨海酒店绿化种植设计关键点

景观设计中,营造合理的、舒适的绿化环境,能直

观提升酒店的品质档次。 尤其是在滨海恶劣环境中,

第32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林泽宇·南日岛海洋文化创意园酒店的景观绿化种植设计研究 ·21·

景观绿化种植效果的高品质呈现,是酒店特色以及档

次品质的直接体现。

针对研究场地现状问题,结合本次绿化种植现场

经验以及相关文献,总结出以下要点。

3. 1 优化绿化种植以满足景观空间功能需求

酒店景观空间的功能,对于绿化种植具有重要的

指导作用。 基于空间功能的不同定位,对于绿化种植

的层次搭配以及衍生作用有特定要求。

绿化种植形成的空间感,如:高、低、远、近、疏、

密、孤、群等,会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产生心理暗

示。 同时,绿化空间形成的季相变化、香气、光影等其

他衍生感受,会对使用者的五感产生影响。 通过绿化

种植搭配的方式、植物的选择,从而打造特有的宜人

环境[3]

以本研究对象为例:在酒店园区内的主要通行主

路(车行道)两侧,常规选用树形挺拔高大,枝繁叶茂

的大乔作为行道树,有阵列迎宾、遮阴的作用。 由于

本研究对象的特殊地理环境,行道树需选用抗风耐盐

碱的树种,树冠宜疏勿密,以适应场地大风环境;在酒

店园区入口和大堂主入口广场区域,应满足酒店品牌

形象作用,常规采用精致的植物搭配手法,选用多种

乔灌木组合,兼顾考虑开花、芳香效果和季相变化以

此来体现酒店档次。 本研究对象额外考虑酒店海岛

度假风情体现,加入使用棕榈科植物,融合东南亚风

格景观的植物搭配手法,进一步提升了酒店的滨海休

闲氛围;由于海岛常年受东北风影响,在酒店的风口

区域应以强抗风树种为主,可大面积成片种植,一定

程度上形成防风林效果,以减少风害。

3. 2 适地适树优先、适当保守引种的选苗策略

3. 2. 1 当地植被现状

对南日岛的海岛植被进行详细考察后,发现植被

分异特征表现明显。 具体来看,滨海沙地主要由木麻

黄纯林构成,其中部分地区可以见到湿地松、巨尾桉,

以及种植有经济价值的果树等植物。 丘陵台地区域,

主要乔木种类则包括木麻黄、各类相思树(以台湾相

思为主)和黑松。 而该区域的灌木种类主要由滨柃、

野牡丹和黑面神组成。

进一步观察岛屿的风向地形影响,可以区分出迎

风坡与背风坡的植物特征。 迎风坡上的乔木多以灌

木状生长,集中成丛,在山顶地区则以裸岩为主,土层

较薄,地表覆盖着众多的石砾。 岛上的四旁绿化,则

以小叶榕、柠檬桉、苦楝、银合欢、乌桕、夹竹桃、黄槿、

无花果、散沫花、三角梅和扶桑等树种为主[5]

经过实地调研,研究对象周边现状植被受特殊小

气候影响,导致植物长势较差,养护要求较高,场地原

生植物品种并不丰富。 乔木多为木麻黄、相思树、小

叶榕,灌木多以三角梅、苏铁等为主。

3. 2. 2 针对酒店适宜树种选择

根据前文提到的,酒店现状场地存在的几个特殊

条件,即:风害、土质盐碱、用水稀缺、人工等,基于实

地调研、苗木市场考察、专家咨询等,在针对研究对象

的绿化种植设计上,应以注意。

(1)优先选择当地乡土植物

选苗时,应优先考虑南日岛乡土植物,形成更适

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稳定,易于养护,且更

能提升土地的生态价值。 选择本地的灌木、地被植物

和耐盐碱的树种,既可以保证绿化景观的长期繁盛,

也有利于本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此外,乡土植物往

往能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与当地文化和景观相协

调,为观赏者提供和谐一体的自然体验。

(2)呼应酒店景观风格调性,保守引种适地物种

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基础原则上,应另外兼顾

酒店景观风格的特殊需求。 本次研究对象主打休闲亲

子度假功能,整体景观风格定义为南国休闲度假风,仅

以当地乡土树种造景,无法满足商业酒店的品质需求。

因此,需适当选择符合景观风格需求,兼顾抗风、适应

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结合当地树种互相搭配,其中

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棕榈科的植物。 目前市场存在红棕

象甲等虫害,采购时需严格把控选苗,要求苗木商需有

植物检疫许可证,以确保无虫害风险。

基于场地调研、市场走访、专家推荐等,总结主要

使用的乔灌木植物名录,如表 1 ~ 表 2 所示。

表 1 主要乔木

序号 种名 科属 学名

1 刺桐 豆科 Erythrina variegata L.

2 加那利海枣 棕榈科 Phoenix canariensis Chabaud

3 大王椰子 棕榈科 Roystonea regia (Kunth) O. F. Cook

4 国王椰子 棕榈科 Ravenea rivularis Jum. & H. Perrier

5 华棕 棕榈科 Washingtonia filifera

6 狐尾椰子 棕榈科 Wodyetia bifurcata A. K. Irvine

7 银海枣 棕榈科 Phoenix sylvestris

8 酒瓶椰子 棕榈科 Hyophorbe lagenicaulis

9 龙血树 天门冬科 Dracaena draco (L. ) L.

10 黄槿 锦葵科 Talipariti tiliaceum (L. ) Fryxell

11 香泡 芸香科 Citrus medica L.

表 2 主要灌木

序号 种名 科属 学名

1 鸡蛋花 夹竹桃科 Plumeria rubra L.

2 万年麻 龙舌兰科 Furcraea foetida

3 三角梅 紫茉莉科 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

4 红千层 桃金娘科 Ravenea rivularis Jum. & H. Perrier

5 橙黄扶桑 锦葵科 Hibiscus rosa - sinensis cv.?Aurantiacus?

6 木麻黄球 木麻黄科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

7 海桐球 海桐科 Pittosporum tobira (Thunb. ) W. T. Aiton

8 苏铁 苏铁科 Cycas revoluta Thunb.

9 万年麻 龙舌兰科 Furcraea foetida

10 天门冬 天门冬科 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 Merr.

第33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3. 3 管养工作对策

3. 3. 1 植物防风

除了在树种选择上满足抗风性强原则外,另需:

(1)注意在大型植株旁立支撑桩并用绳索或绑

带加固,以减少风力对其的直接作用;

(2)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维护良好的树形,确

保树冠均衡,同时去除脆弱的枝桠,以降低风对植物

的影响;

(3)以草坪、木屑、树皮或贝壳覆盖土壤,可以减

少风对土壤的侵蚀,同时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水分蒸

腾,减少土壤加快盐碱化;

(4)合理搭配植物组群结构,使植物相互遮挡,

共同抵御风力,提升整体的抗风效果;

(5)注意将需要植物造景丰富的区域设立在场

地的背风面,进一步降低风力影响。

3. 3. 2 抗盐碱

除了植物的选择上要有较强的耐盐碱特性,针对

土壤盐碱化问题。 采取以下 3 项对策:

(1)加大植株土球

对于较大植株,可通过挖大树穴、加大客土土球的

做法,降低场地盐碱土对新种植株的影响。 同时,在树

穴地表,可覆盖当地海岛的贝壳、秸秆、稻草、树皮、地

膜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阻止盐分在地表积聚。

(2)局部改变微地形

本酒店项目绿化种植地较为分散零碎,最大单块

绿地面积不超过 500 m

2

。 可采用微地形塑造,局部抬

高种植标高,以此通过高差进行排水淋盐,同时还可

增加景观效果层次感。

(3)土壤改良

可以采用轻度化学改良策略,往现有土壤中增加

石膏、磷石膏等,以置换土壤中碱性物质,深翻土壤减

少盐分浓度。 同时,适当加入矿物性化肥,补充盐碱

土中的钙、磷、钾、铁等微量元素,提升种植土的肥力,

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3. 3. 3 植物养护灌溉用水要点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灌溉系统设计应重点

考虑先进灌溉技术的运用,以实现对水资源的精准管

理。 这包括根据植物物种的需水特征,选择恰当的灌

溉方法:

(1)对于草坪区域,建议采用喷头射程较远的喷

灌设施,使水雾在空中蒸发的损失最小化。

(2)对于配置方式比较自然的灌木,建议采用滴

灌系统,将滴水头置于近根区域,有效降低水分散失。

(3)较大规模树木的灌溉,旨在增强其抗风性以

及维持叶面湿润度。 推荐在树冠顶部安装喷淋设施,

辅以滴灌方式,促进树木水分充分吸收。

(4)大型乔木,建议使用根部灌溉装置直接输水

至树根,以应对地表紧实、土壤渗透性差和通气性能

低的问题。

(5)季节性草花和需频繁修剪的灌木,应根据具

体生长条件,适用滴灌、微灌或人工浇灌的组合方式

实施灌溉[4]

3. 3. 4 日常养护

(1)人员投入

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养护工人的审美感、对植物

的维护能力以及园艺技巧,加大园林养护人员投入及

养护频次,保证绿化效果。 加大浇水,施肥施药除草

人员的投入,确保苗木对水肥的需求。

(2)肥料跟进

提高有机与复合肥料的使用率,促进树木生长,

改善土质,提升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加强植物病虫

害防护措施,根据季节变化,周期性地施用适量农药,

以预防潜在的病虫害。 尤其是 4 月 ~ 8 月高湿高温

季节,应集中进行病虫害的定期预防工作。

(3)苗木补植

首先主动补植,要求养护人员把提升环境美感的

心态融于工作中;其次分析缺株少苗死苗的原因,人为

踩踏要采取护栏隔离或留路设计,病株虫害要进行土

壤消杀,积水干旱要解决源头;其三挖除死苗整理绿

地,要适当扩大面积,不是一比一补植。 为了达到更好

的效果,需要扩大周边面积降低土头,使土面不低于临

近硬质地面 10 cm,同时下足有机肥,深翻土壤[5]

4 结论

综合以上,以本酒店为例,研究酒店景观中绿化

种植设计在滨海环境特殊小气候下的注意要点,在满

足自身酒店风格的前提下,力求避免对环境造成影响

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只有在充分调研

当地水土气候以及特殊状况,方可制定科学可行的设

计方案,实现景观效果的和谐共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陈美雪. 海岛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以福建省莆田

市南日岛为例[J]. 林业勘察设计,2015(01):84 -88.

[2] 翁国坚. 南日岛风电开发及其环境影响[ J]. 能源与环

境,2006(02):62 - 63.

[3] 林立铖. 滨海度假酒店绿色景观设计[ J]. 现代园艺,

2014(17):95 - 96.

[4] 马奕芳. 滨海城市园林绿化种植关键点研究———以福州

滨海新城核心区绿化种植为例[ J]. 福建建筑,2023

(03):9 - 13.

[5] 沈桂粦. 浅析小海岛型景观绿化养护难点及技术提升措

施———以湄州岛环境景观绿化养护为例[J]. 江西建材,

2020(11):198 - 199.

第34页

2024 年第 05 期

总第 311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5·2024

Vol·311

场域视角下建筑的城市表达

———以国家能源集团福建生产指挥中心为例

陈 晨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建筑如同商品一样在极短周期内被复制生产,欠缺对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社会

活动等要素的一体化考量,导致城市空间在建筑层面被割裂。 借助“场域状态”这一中观城市视角,探讨在特定边界条

件下,建筑与城市空间进行内在同构的一种可能。 同时以“国家能源集团福建生产指挥中心”这一在地项目实践为例,

尝试通过场域分析及其价值定位,来构建建筑的城市表达策略,寻求整体多元且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关键词: 场域状态;建筑设计;城市表达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5 - 0023 - 06

Urban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Taking the Production Command Center of Fujian National Energy Group as an Example

CHEN Chen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chitecture, like commodities, was replicated and produced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lacking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social activities and other elements, resulting in

the fragmentation of urban space at the architectural level. This article explores a possibility of intrinsic isomorphism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pace under specific boundary conditions,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 field state\" as a meso urban perspective. Taking the on -

site project of \"National Energy Group Fujian Production Command Center\"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nstruct an urban expression strategy for architecture through field analysis and value positioning, seeking a more sustainable and diverse urban space for overall

development.

Keywords:Field state; Working strategy; Urban expression

作者简介:陈晨(1981. 03—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u@ fjadi. com. cn

收稿日期:2024 - 03 - 15

0 引言

“3820”战略工程目标顺利完成的 14 年后,福州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大踏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把福州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的要求,打造高标

准滨江滨海山水城市。 国际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

验告诉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建筑活动

存在同质化倾向。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

建筑作为城市的子单元,如同商品一样在较短周期内

被复制生产,往往欠缺对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社会活

动等要素的充分考量,导致城市空间在建筑层面被割

裂而碎化,公共功能被削弱,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经济

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建造整体多元

且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是本土建筑师在实践

中亟需思考的问题。 本文尝试在以城市表达为目标

的单体建筑设计实践中,探讨一种基于“场域状态”

的工作策略。

1 建筑的城市表达

建筑与城市具有同构性,这种现象早在中国古建

筑中便有所表达。 以福州城市历史空间为例,宏观层

面的古城郭(图 1a)和中观层面的坊巷街区(图 1b)

都有着明确的边界,并用经纬纵横的轴线等级来串联

整个空间系统。 而三坊七巷的建筑宅院,虽然规模和

尺度与前二者迥异,却在空间组织结构上趋同,以马

鞍墙限定边界,围绕轴线序列渐次铺开院落,形成整

个建筑群落,如同微缩的城市(图 1c)。

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建筑内在功能相较传统农工

时代已经极大丰富,互联网技术让信息无处不在,城

市活力开始由建筑外部转向建筑内部。 建筑与城市

的边界变得模糊多义,空间趋于平滑和连续。 R·E

·索姆在其《没有建筑的城市主义》中提到:“后城市

主义出现的标志并不是大都市的消失,而是城市无所

不在的增殖。 如今,作为一门独立而有限制的专业的

‘城市设计’ 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被称为

第35页

·2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a)福州历代城郭空间结构 (b)坊巷空间结构 (c)宅院空间结构

图 1 福州历史城市空间

‘景观城市主义’‘室内城市主义’,甚至‘基础设施城

市主义’的领域……没有建筑的城市主义必定会成为

一种新的选择……”

[1]

。 他向我们预言了一个城市

化看待建筑的时代,建筑学领域需要思考新的工作策

略,来探索当下建筑设计中城市表达的可能。

2 “场域”概述与“场域状态”

“场域(Field)”一词源起于 19 世纪中叶,后成为

社会学中描述人类行为状态的重要概念和社会学研

究的基本单元。 “场域”是一系列社会关系总和的整

体构型,借此可对由物理空间所折射的更大的社会空

间加以分析。 场域视角下,社会空间具有资本驱动

性、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动态结构等特征。

20 世纪,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斯坦·艾伦

将“场域”引入建筑学领域,他在论文《场域状态》中提

到,“场域状态可以是任何形式或空间的母体,这一母

体能统一多种不同的元素,同时尊重彼此的个性。 各

元素松散的聚集构成场域结构,场域结构具有多孔性

和局部互联性。 局部的内在规则决定整体的特性;整

体的形状和范围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场域状态是自下

而上的现象;场域不是通过几何结构来界定边界,而是

通过错综复杂的局部联系来界定空间。 场域着重研究

事物之间的形式,而非事物本身的形式”。

在建筑学领域,场域理论主张不将建筑看成是单

一的对象,打破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二元对立,促成相互

渗透和转化。 其意义在于以中观城市视野,使难以具

象把握的非物理对象(如心理、行为、情感、人文等)及

其相互作用得以被界定、描述和分析,从而提炼具体的

价值需求和空间意向,达到理想的场域状态[2]

,为进一

步的物化工作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

场域状态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建筑的,也是

城市的。 成为建筑师探索城市表达的一种工作策略。

3 “场域状态”的特征

(1)依托水平性建筑元素进行设计建构

以景观、道路、通廊等可承载人类天然的水平性

活动的建筑元素作为媒介,将建筑、城市空隙与基础

设施相结合来引导城市能量流,使场域状态成为多元

状态的叠加,如自然、伦理、权利、人文状态等。

(2)自下而上的组织逻辑

场域状态是从局部出发并增殖的总体状态,重视

建筑局部与局部之间的互动协调,以及局部与城市的

链接关系。

(3)流动多孔的“间隙空间”

场域状态下,空间具有流动多孔的总体形态,间

隙、重复、连续是其主要特征。 不确定的因素和变化常

常出现在子场域的边缘和间隔之中,因而“间隙空间”

成为建筑师创造流动的、非等级建筑关系的重点领域。

(4)多样的边界状态

相邻场域互相渗透的影响力,造就了柔软或模糊

的子场域边缘;它意味着场域边缘更多的成为一种

“预留”容器,给未来使用者提供再创作的机会。

4 设计实践案例

4. 1 项目概况

国家能源集团福建生产指挥中心项目,是国家能

源集团福建区域总部办公用房,省重点项目之一。 项

目地处福州市北江滨金融街东侧 1 号地块,北侧毗邻

万科金融港商住用地。 东临省直住宅用地,西侧与鼓

山大桥引桥对视,南向与省科技馆新馆、海峡会展集

第36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陈 晨·场域视角下建筑的城市表达 ·25·

群隔江相望。 建设用地呈方整矩形,面宽 135 m,进

深 87 m,场地向西逆时针偏转呈 30 度夹角。 项目西

侧、南侧分别为深度达 50 m 以上的城市绿带,西侧绿

带延伸至鼓山大桥桥下,作为规划为城市公共运动设

施用地(图 2)。 主要功能包含:行政办公、会议中心、

住宿、餐饮、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等。

图 2 项目总平面场域概况

4. 2 项目场域分析及价值定位

4. 2. 1 周边现状问题的思考

通过总体分析,可以看出在四个方向上场域有各

自鲜明的特点。 西侧的城市大桥引桥作为城市基础

设施,其低矮宽阔的桥面和粗壮的柱廊遮挡了场地向

西的景观视野,给场地造成一定压迫感和封闭感。 同

时,桥面上的日常大车流量又给办公空间带来了不小

的噪音干扰。 应规避其不利影响,同时对城市运动设

施加以利用;南面城市绿带和开阔江面是该项目得天

独厚的景观优势,最大限度纳入场域内,以充分发挥

其价值;北侧为新建具备自有配套的城市商住综合

体,建筑应以恰当的表情与之互动,进一步提升街区

商务属性;东侧为城市机关居住用地,需降低对其不

利影响并与之相协调。

4. 2. 2 项目内部场域价值定位

(1)办公场域

央企有其严谨的组织架构,办公场域的空间架构

与企业的组织架构高度契合,具有严肃高效的政务特

征和形象气质。 其强调清晰的边界、等级和礼序,建

筑性能和景观资源的配置也遵循这个规定性。 办公

场域呈现固定集中且静态自治的低场域特征。

(2)综合场域

综合场域复合了集会、宿舍、餐饮、健身、休闲、户

外等多元化“子场域”。 与办公场域不同,综合场域

本身便是一个微型的城市状态,它以类似“社区” 的

方式,成为联系城市场域与办公场域的重要媒介,员

工和访客在其中放松和休闲。 其中,每个子场域有其

相应的场所个性和品质要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

联。 “间隙空间” 配合恰当的路径和多样的边界状

态,以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将子场域形成连续流动

的整体,容纳丰富的事件和体验。

(3)文化场域

文化场域借助散在的空间情境加以传递。 情境者,

即身心与物景交融之境[3]

,情境的演绎既是预设,也是际

会。 建筑师需要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来诠

释不同文化的情境表达,在空间形态、界面材质、地域符

号等物化层面,引导空间交往活动、塑造空间多义性,从

而向城市传递企业价值,让城市赋予企业地域价值,使企

业文化可以被表达、阅读、体验和增值。

4. 3 项目场域布局

4. 3. 1 场域范围

场域的边界不局限于用地红线,而是将周边城市

景观和基础设施要素纳入进来,如城市绿带、高架桥、

社区商住等。 因此,项目的场域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

被延展流动且有厚度的地表,以开放的系统应对周遭

各异的环境叙事。

4. 3. 2 子场域布局

在东西向度上,西面高架交通的 “动”与东面机

关住宅的“静” 形成鲜明反差,城市状态由活力向静

谧过渡(图 3a)。 而在南北向度上,场域由人工向自

然景观转化(图 3b)。

办公区以塔楼的方式悬浮在中部场域之上,尽

可能远离城市高架的不利影响,又避免了对机关住

宅的压迫感,中部裙房叠加布置了设备用房、会议中

心、员工食堂;东部为咖啡休闲、自助餐厅、接待中心

等相对独立静谧的休闲功能;西部则以多功能厅、羽

毛球馆、器械健身房、瑜伽室等活动空间来中和高架

桥的不利影响,并兼顾未来与在建城市运动设施的

开放共享。

4. 4 场域状态———建筑中的城市表达策略

4. 4. 1 交织容器

通过叠加的方式获得介于城市状态和自然状态

之间的中间场域状态———“城市景廊” ( 图 3c) ,并

依照自下而上的功能需求,自西向东以通高或多层

的方式,向北伸入到功能区域中,映射出一套“间隙

空间”架构(图 3d) 。 通过这套间隙空间架构,建筑

与建筑、建筑与城市景观、建筑与基础设施等场域互

动交织在一起。

第37页

·2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a)城市状态

(b)自然状态

(c)中间场域

(d)间隙空间架构

图 3 中间场域状态

4. 4. 2 建筑之间

正如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所分析的:“建

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 而被体

验到的,当然,它的大小是有限的。 无限大的建筑可

以说是不会有的,说明建筑在本质上有边界存在。 换

句话说,所谓建筑也就是创造边界, 区分‘内部’ 与

‘外部’的技术”

[4]

当代建筑不乏通过在建筑内部,塑造“ 建筑之

间”,来获取建筑外部经验的微城市案例。 中国科学

院晨兴数学中心实践中[5]

,张永和将空间分组,用不

同建筑元素限定出组与组之间的外部关系,把从一间

到另一间房间的经验,转化成为从一幢到另一幢建筑

的经验,模拟出建筑之内城市表达的最小值。

本案里,综合场域的多义属性,为塑造“建筑之

间”提供了天然的可能。 建筑师受福州民居空间组织

手法的启发,引入多组墙体作为间隙空间的边界系统

(图 4a)。 场域边缘的两组间隙空间,分别阻隔了西

面高架桥的城市噪音,而在与东面住宅之间则缓冲了

对住宅的视线干扰;中部两组间隙空间,则打通了北

向外部城市空间与南向景观绿带的视线通道,同时在

建筑内部划分出活动场域、会议场域、生活场域。 跟

随子场域各自不同的价值目标,间隙空间进一步归演

出“厅、廊、桥、座、梯、台”等城市叙事类型(图 4b)。

(a)“墙”的介入

(b)间隙空间演化

图 4 间隙空间的限定与变化

墙体顺应城市景观布置,于建筑与城市景观之

间,退让出的便是三层通高的线性“城市景廊” (图

5a),最大可能地将城市景观引入建筑。 “城市景廊”

同时也是南北轴向上的礼序广场的室内延续, “ 景

廊”二层间隔布置的“楼座”休息平台,构成上下对话

(图 5b),从内部赋予建筑以城市的尺度和情境。 “景

廊”分别由东西两端向北折叠延伸,向北面转折并降

至一层高度,匹配日常行政办公入口门厅;而在西侧,

景廊向北整体抬升一气呵成,在二层北侧以城市客厅

为终点,将裙楼分为东西两幢“建筑体”,从而区分了

“动区”和“静区”。 两幢建筑之间, 建筑师置入了一

个亦梯亦座的城市阶梯,作为调动空间社交活力的叙

事元素(图 5c),室内墙面石材与外墙石材相呼应,体

现了国能集团作为国家能源压舱石的文化内涵。 访

客可倚坐在大阶梯上眺望,或漫步至二层北侧的城市

第38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陈 晨·场域视角下建筑的城市表达 ·27·

客厅慢叙攀谈。 景廊中,架设在两幢建筑之间的廊桥

在三层穿越而过,实现动静两区时空经验转换的同

时,又成为城市客厅的阁楼,让人倚靠驻足,停留在景

廊中外眺,感受南北不同的城市质感。

(a)城市景廊

(b)上下对话 (c)亦梯亦座

图 5 建筑之间

4. 4. 3 游历路径

场域中,用两种模式来组织交通路径(图 6a)。

一条是工作路径,贴邻主筒心,直线布置贯穿东西,是

整个建筑交通效率主轴。 而另一条,则是以类似游历

城市街道的方式,被引入建筑内部来进行叙事组织。

游历路径并没有固定的起点,“街道” 也不拘泥于某

个特定的楼层, 可以选择任一位置开启游历,以立体

的方式,拓展对有限空间的阅读。

以北侧行政门厅入口为例,空间先抑后扬辗转而

至南面景廊,在此又可分叉至东端的员工之家;沿景

廊漫步至大阶梯,攀梯北上在城市客厅驻足畅聊;随

后,步行路径再次经由一座垂直楼梯调头向南,经过

一段长巷推门而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半围合的室外

仪式微广场,一个由三面围合的玻璃体———“能源晶

体”,越过树梢探向江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表达出

勇于探索的企业文化,为空间注入了新的场所精神

(图 6b);穿过广场可经过一组室外直梯,向下可到达

西侧城市运动场地,向上可直接到达羽毛球场的屋面

花园漫步(图 6c)。 至此,游历的路径经过三次标高的

抬升,最后结束在员工餐厅。 餐厅东隅外的露台,为员工

提供了远离喧嚣眺望江景的绝佳视野(图6d)。

(a)双路径交通

(b)能源晶体

( c )屋面花园

(d)餐厅观景台

图 6 游历路径

这个过程中,路径被墙体拉长或折叠,在南北辗

转反折互为交织,途中或明或暗,或分或合,时缓时

急,时抑时扬。 沿途所至犹如城市街道的节点,有与

金融街对话的城市客厅,吐纳城市绿带的景廊、与城

市运动设施开放共享的健身中心,向对岸展现企业愿

景的能源晶体等。 它们散布在不同场域界面,以不同

的情境链接着城市,塑造不同的场域文化。

4. 4. 4 互文景观

场域视角下的景观对象,着眼于整个场域中具备

观赏游憩和体验价值的一切自然物及人造物的总和。

建筑师尝试以自然风景来充盈建筑空间,反之让建筑

空间成为立体的城市表情, 从而在城市整体风貌的

第39页

·2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表述上,用“互文”的方式,让自然物和人造物互为应

和,文省意存。

内部空间的塑造以南侧城市绿带为切入点,尝试

在不同的水平位置,根据不同的场域文化性格,将空

间刻画成为轮廓各异的“取景器”。 如在东部员工之

家,原本一层的建筑高度,在边缘放大为两层高度的

开口,从而大大拓展了室内空间获得完整景观视觉内

容的平面范围(图 7a);中部的景廊后退的实体墙面

形成虚实两个界面层次,与绿林边界共同界定了室外

室内礼序空间的深度;三层的高度赋予空间高阔感,

可以将绿林轮廓收纳至整个景廊中(图 7b),与礼序

空间的相匹配(图 7c)。 同时,二层的楼座、城市客厅

的大阶梯又赋予空间不同的观景模式,成为贯通南北

的取景通道(图 7d);能源晶体被之于绿林高度之上,

越过树林极目远眺,江景开阔深远,让这里成为企业

宣传发布的理想场所,寓意企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图

7e);西侧的健身中心面向城市基础设施一侧设置了

器械房,透过器械房通透的玻璃幕墙,可见城市高架

桥孔武有力的桥柱一字排开,成为健身中心力量美学

的城市背景。

(a) 员工之家 (b) 绿林边界 (d) 大阶梯俯瞰

(c)南面礼序广场 (e)绿林之上

图 7 互文景观

建筑的石墙,延伸至外立面后,向不同方向转折,

用虚实相间的方式,勾勒出空间的边界(图 8)。 景

廊、城市客厅、能源晶体、健身中心等场景透过空间的

边界或浮现或凸出,在立面上形成不同的表情( 图

9),塑造了立体的城市风景。

图 8 虚实相间的表情 图 9 总体鸟瞰

5 结语

在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场域作为一种工

作策略,关注群体、情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建构。

在纯粹物化操作与建筑城市化这一社会目标之间,搭建

一座呈现与分析的桥梁,为本土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

城市表达实践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工具。

图 片 来 源

图 1(a):百度百科;

图 1(b):由项目团队基于百度地图绘制;

图 1(c):https: / / www. quanjing. com/ image / gonghang. html;

图 2 ~ 图 9:均为项目设计团队制作、拍摄。

参 考 文 献

[1] 斯坦·艾伦. 点 + 线:关于城市的图解与设计[M]. 任

浩,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赵榕. 从对象到场域—读斯坦·艾伦《场域状态》 [ J].

建筑师,2005(02):79 - 85.

[3] 陈晨. 境生象外———莆田市射击馆创作解读[J]. 福建建

筑,2018(10):19 - 24.

[4] 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M]. 尹培桐,译. 天津:百花文艺

出版社,2007.

[5] 张 永 和. 平 常 建 筑 [ M]. 北 京: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2002.

第40页

2024 年第 05 期

总第 311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5·2024

Vol·311

平潭东大街西段老街现代化改造策略研究

邹 玮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深入探讨城市老街在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化逐步放缓的双重背景下的现代化改造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成功

改造案例的分析,分析老街改造面临的普遍问题,探讨经济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协同发展策略,强调老街区的遗产保护

与现代化改造需要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并提出一套贯穿设计周期的顶层设计框架。 并以平

潭东大街西段为案例,成功的改造,不仅要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商业活力,还要保留并加强老街的文化特质,社区的

广泛参与、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成功改造的关键因素。 这种方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

路径。

关键词: 老街改造;建筑设计;可持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5 - 0029 - 05

Strategies for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Old Street in Dongdajie, Pingtan

ZOU Wei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In - 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old streets under the dual backdrop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slowing urbanization. By analyzing successful renovation case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is work examines the common challenges facing the renovation of old streets, discusses strategies for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ic progress

and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nee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protecting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old neighborhoods. A top - level design framework spanning the design cycle is proposed, using the western section of

Pingtan East Street as a case. Successful renovation must not only improve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commercial vitality but also preserv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street. Broa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innovation in business models are key factors for successful renovation. This approach opens up new avenu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Keywords:Old street renov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Sustainable design

作者简介:邹玮(1991. 12— ),女,工程师。

E-mail:394369583@ qq. com

收稿日期:2024 - 03 - 11

0 引言

城市老街区作为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城市记忆

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经济发展提速和城市化进程

放缓的双重压力下,城市老街如何从升级改造入手,

通过遗产保护、功能升级、文化塑造等方面提升,使得

老街成为地域灯塔,点亮居民的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指引城市走向更具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未来。

本文首先分析老街现代化改造现状,对比国内外

的成功案例,从中提炼老街现代化改造的共性问题与

应对策略。 随后,以平潭东大街西段老街为例,找寻

经济增长与历史保护之间共赢发展的更新策略。

1 老街现代化改造研究

1. 1 老街遗产保护

老街通常是城市发展的起源地之一,通常是最初

的经济中心。 老街的建筑外观与结构,通常能映射当

时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1]

。 老街遗产可分为物质

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一方面,随着

20 世纪末掀起的 40 年快速城市化浪潮,老街的设施

老化与使用不便的现状跟不上群众日常需求,原住民

逐渐搬离。 无人使用,导致老街进一步破败,人口流

出则导致老街文化传承断档,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

都得不到较好的保护。 另一方面,老街常常面临商业

转型的问题。 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老街往往面临着

较大的经济开发压力,导致老街上传统的手工艺品

店、小型商户可能被现代化商业和连锁店所取代,民

俗文化展示难以持续,导致老街文化魅力褪色。

第41页

·3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许多城市在现代化更新老街的同时,通过建立政

策、限制不适当的开发、提升环境品质等措施来保护

老街的历史建筑等物质遗产。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

和监督等方式促进老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具体难

点、措施与成效如表 1 所示。

表 1 老街遗产保护

老街物质文化保护

难点 措施 成效

文物保护与修

复难度大

引入专业团队进行文物

修复,使用先进技术和

材料。

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成

为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景点。

环 境 与 绿 化

不佳

环境绿化治理

环境改善提升社区形象,

提升游客体验。

保护规划与管

理挑战

制定保护管理细则,建

立保护团队。

科学保护管理体系,保障

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老街非物质文化保护

难点 措施 成效

传统技艺传承

断代

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班和

工 作 坊, 吸 引 年 轻 人

参与。

传统手工艺技艺得到有

效传承,保护地域文化、

拉动经济增长。

民俗活动与展

示难以持续

建立文化活动组,加强

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

活动的组织宣传。

加强社区居民认同感,丰

富文化活动吸引游客,推

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口述历史记录

难以系统化

建立口述历史记录工作

团队,征集地方故事。

形成地域志,为后人了解

和 研 究 当 地 文 化 提 供

资料。

1. 2 从遗产保护到现代化升级

如果说,老街遗产保护侧重的是历史真实性的保

存,核心要点是“物”,那么,老街现代化改造,则更注重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商业活力,设计核心更偏向

“人”。

老街的现代化改造,是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质量、引入新的

商业和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社区参与

等方式,来达到提升老街自身的功能性、经济活力和文化

吸引力的效果,以适应使用性和经济性的需要。

如北京南锣鼓巷,通过修复古建、增强特色风貌

控制、增设休息区和绿化,来改善基础设施配套。 其

积极引入新商业业态,如特色手工艺品店、文创咖啡

馆、酒吧与旅馆,激活街区经济增强游客文化体验。

最后,加强社区参与,保留胡同历史文化氛围,打造了

一个独有的“南锣鼓巷”文化品牌———一个北京胡同

文化的展示窗口[2]

成都宽窄巷子,将老成都文化植入到商业,将商

业业态按功能分区,形成“文化 + 旅游 + 商业”格局,

使其成为成都休闲旅游的人文体验之地。 通过“一期

商业经营 + 二期高端商业地产 + 远期模式拓展”的开

发模式,为项目提供了持续性的经营收益,提升了土

地的价值。 中期通过中高端物业开发,获得良好的现

金流及利润。 但因脱离与本地生活的内在关联、缺失

地域文化印记,在原住民中认同感不高[3]

广州永庆坊恩宁路城市改造,创新采取“政府主

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不大拆大建;突出地

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针

灸”功夫,分类推进社区微改造,为城市留下广州岭南

文化的历史画卷。

福州三坊七巷注重对历史空间怀旧生活方式的体

验,在参与性、体验性和度假型的多元深度方向延伸。

专家参与、政府主导的专业性分区保抣修复,确保了三

坊七巷的原汁原味。 除了展现居住生活场景,更通过

整合社区资源、挖掘社区的商业潜力,展现出优越的商

业生活场景。 南后街的热门商铺的招商资金,能够补充

对三坊七巷古建的修复经费,在减少政府投资负担的

同时,带动三坊七巷周边所辐射区域的价值提高。

一体两面,现代化改造对老街有如下影响。

1. 2. 1 积极影响

(1)基础设施提升,适应基本需求

现代化改造通常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升级,改善老

街交通混杂、人车混行、绿化不足、水电通信及垃圾处

理等设施预留不足等问题,有效提升在地居民的生活

质量。

(2)完善功能构成,提升宜居性和便利度

通过增加商业设施、公共空间和绿地,改造项目

可以使老街区变得更加便利、宜居,使老街更好地融

入居民的现代日常生活。

(3)保持老街文化的连续性

合理的现代化改造,可以在保护老街区的历史风貌

的同时,用新的形式理解、宣传、使用它,在保护的同时衍

生出新的文化传承。

1. 2. 2 消极影响

(1)社区原居民的排挤,老街人社交圈的断裂

重构

老街现代化开发项目常导致房价和租金上涨,原

有的低成本服务配套(如小型商店、传统市场) 可能

被高端商铺和服务所替代。 这可能会使原有低收入

居民承担不起成本,从而被迫迁离,即“城市更新的排

挤效应(Gentrification),部分原有居民迁出,导致老街

社交网络的重组。

(2)老街文化传承削弱

过度商业化或不当的改造,可能会破坏老街区的

历史风貌和独特的街区文化氛围,使得原有的社区特

色和历史记忆消失。

第42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邹 玮·平潭东大街西段老街现代化改造策略研究 ·31·

(3)改造后的持续运营

需要组建团队定期评估和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

市场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平衡各方利益。

表 2 老街现代化成效对比

项目 优点 缺点

北京南锣鼓巷

有效保护了古城的历史

文脉,活化了老建筑

商业化程度较高,影响原

社区生活氛围

上海田子坊

保留了老上海的风貌,

促进文化和艺术发展

居民日常生活受影响,影

响原社区生活氛围

成都宽窄巷子

成功结合传统文化与现

代 生 活, 增 强 文 化 吸

引力

高人流量对居民生活造

成干扰

英国: 伦敦考

文特花园

活化老区,创造就业和

商业机会

改造后可能失去部分原

文化特色

美国: 纽约高

线公园

创新城市更新项目,带

来新生态空间和 公 共

区域

维护费用高昂

西班牙: 巴塞

罗那哥特区

保护历史遗迹和文化,

提升城市形象

原住民生活成本上升,可

能导致居民迁移

日本: 东京谷

中银座商店街

保持传统社区氛围和文

化特色

商业化挑战下保持传统

生活方式难度增加

表 2 对比了若干国内外改造实例。 由上述案例

可见,老街的现代化改造不仅可以将其转化为一个新

的经济引擎,更可以使其进一步生长成为一个文化丰

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以及如何在优化提升的基础

上,平衡原住民排挤、文化特色丧失等问题。

2 老街现代化改造策略探讨

2. 1 前期规划与策划阶段

(1)通过全面的社会评估(老街居民的生活方式、

需求和期望)、经济评估(商业活动、就业市场和居民收

入水平)、遗产评估(哪些古建、文物和故事要保留)等

方面,让政府、社区、专家、开发商等各方充分参与。

(2)鼓励老街定性混合用地,发展多元业态,为

老街未来注入教育、养老、医疗、文娱等功能空间留出

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的“活街

区”———不仅仅是商业景点和经济引擎,还是一个具

有文化 IP、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品质社区。

(3)制订老街原住民的保障和安置计划。 如原

住民就地创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如在新开

发项目中,保留一定比例的低成本住房或为低收入群

体提供住房援助;如为原住民提供技能培训,帮助原

住民提升就业竞争力,或者优先安排他们在改造项目

中就业;比如参与后期的商业运营、管理、维护等工

作,增强其社区归属感与荣誉感[4]

(4)前期规划设计注重地域文化融入,包括建筑

保护、场景设计、故事情境,在修复历史建筑和文物的

同时,保护传统手工艺或艺术形式,支持当地文化活

动和节日。 可邀请运营团队参与,以理解并推广在地

文化。

(5)建立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平台。 创建一个

包括政府部门、社区代表、专家团体和开发商的合作

平台,共同推进老街改造项目的实施。

2. 2 中期建设阶段

(1) 采取渐进式的改造施工[5]

。 分区域分阶段

的进行施工,以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并给街

区逐步适应留出时间。 该阶段,运营团队可制作宣

传,加强大众对当地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认知与期

待,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运营策略。

(2)基础设施改造先行。 改进并完善老街区常

见的交通、水、电、通信、垃圾处理等问题,使老街居民

先在生活便利性上受惠。

(3)鼓励社区持续参与。 老街居民们对其历史

和文化有深刻理解,定期向他们披露改造过程中的决

策和进展,以建立信任和支持,使改造不仅仅改善物

质条件,也能够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做绿色可持续的改造。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

当地的建筑材料,引入节能技术,改善老建筑的隔热

保温性能、做好公共交通规划,以减少后期人车混行

情况。 做好生态景观设计、引入智能系统、加强居民

的环保改造意识建设。

2. 3 现代化改造后的使用阶段

(1)确保入驻当地文化相关的商家。 例如当地

传统手工艺工作室、当地美食商家入驻,为游客和居

民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

(2)鼓励入驻创新和文创相关的商家。 为街区

开发出新的文化元素,同时增强创新氛围,提升旅游

吸引力。

(3)定期举办文化特色展示。 通过文化展览、节

庆活动等方式,展示和对外输出老街的历史文化特

色,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4)建立政府、社区与运营方参与的监管平台。

对街区的商业活动持续关注、适当监管,避免过度商

业化带来的文化丧失。

3 平潭东大街西段概况

平潭东大街(海坛路) 地处县城一级商圈,位于

规划中的平潭 CBD、平潭高铁站、高铁南站、“海峡

号”高速客滚码头组成的黄金三角中部(图 1),是平

潭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良好窗口。 按平潭目前稳中

快进的势头, 《 平潭国际旅游岛发展规划 (2018 -

2030)》指出:到 2030 年,年接待游客规模超过 1500

万人次;根据《平潭综合实验区轨道交通规划》,远景

第43页

·3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年 2050 年常暂住人口 130 万。 由此分析,老街改造

对平潭的文化传播和经济带动意义重大。

图 1 老街区位

东大街在古时是平潭县乡居民赶集的地方。 在 20

世纪 80 年代,老街为居民提供主要商业及民生配套需

求,有党校、各县局、医院、工会、盐场、车站、银行、文化

馆、新华书店、大商场、文娱歌厅等,基本囊括了近代平

潭的大半高光剪影,繁华一时。 随着城市建设提速,许

多老街原住民搬到新城区,徒留老人们三三两两在街

边闲聊,延续老街的烟火气,老街文脉传承中断。 同

时,商业的自由改造,导致建筑整体风貌混乱。 但因其

较好地保留了民国以来的城市肌理与尺度,有独特的

文化 IP,如福建抗英第一人“江继芸”、海坛水师提督詹

功显、海坛水师发源地,并且有一些建筑被列为文保单

位,为老街的现代化改造奠定了较好基础。

4 老街(平潭东大街西段)现状问题分析

老街现存问题如下:

(1)交通混乱。 老街人流通行量大,违规停车压

缩了人行空间,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

(2)设施落后,安全性与功能性不足,社区友好性

差。 消防救援难以进入、存在部分危房、路面破损、水

电燃气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停车难、垃圾多、绿化少、

养老教育空间不足、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种种问题。

(3)建筑风貌不齐(图 2),街道界面混乱、不连

续,风貌特色不足。 老街历史价值不被重视,未能开

发既有文化价值。

图 2 老街现有建筑分析

(4)文化断层。 随着城市建设提速,许多老街原

住民搬到新城区,只留下老人们,新进租户多为外来

人口或低收入群体,缺乏与老街情感链接与历史认

同,街区归属感与荣誉感无从谈起,使老街文脉传承

断层。

问题归因:

(1)空间产权破碎与运营统筹缺位

临街业态商业产权构成复杂,其中归属国有运营

占地面积约 1. 2 万 m

2

,归属国有待改制占地面积约

8000 m

2

,私有占地面积约 2. 3 万 m

2

。 难以业态较及

管理难以统一。

(2)街区功能规划与管理落后

随着社会需求和人民生活标准的变化,老街区的

设施逐渐过时,但仍缺乏全面的综合规划,无法有效

整合资源;缺乏有效的社区管理机制,居民参与度低,

社区友好性难以提升。

(3)利益群体多元与共同愿景缺失

街区内部的利益相关方众多,在商业主体多元的

同时,还存在本地居民利益与就业者的利益协调问

题、管理方的规划效果要求与经济效益的诉求。

5 老街改造策略

(1)完善基础设施,让老街在日常中好用起来

以保障街区真实性、保文化遗产不受损害为前

提,以管用、够用、可操作为原则,设置适应街区特点

的管综分布;设置常高压和临时高压相结合的消防系

统,在部分危房拆除的场地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同

时,作为消防车回车场;主街实行分时段管理,从时间

层面上争取更多空间使用可能(图 3);利用高差设置

公共停车场,利用公车停车场顶部作为公共活动场

地,设置绿地、公共厕所、垃圾分类等配套设施,方便

居民生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第44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邹 玮·平潭东大街西段老街现代化改造策略研究 ·33·

图 3 主街分时段使用设计

(2)重组功能,业态升级实现非日常的度假体验

补充文创、餐饮、酒店、旅馆等功能,丰富体验性,

织补平潭夜间业态空白,满足游客“吃、游、购、娱”的

多方位需求,如图 4 所示。

图 4 更新后主街业态

(3)统一建筑风格与色彩,局部置入插件,丰富

层次。 归属国营和国有待改造的建筑统一改造,私有

建筑按照“风貌导则”中的白名单与黑名单(表 3),进

行个性化改造与微更新[6]

表 3 私有建筑改造白、黑名单

名单类型 控制要素 控制内容

白名单

建筑色彩

墙体以平潭盛产的花岗岩的黄棕色、青

灰色为主色调;抹灰以灰白色为主;窗

框以赭石色、暗红色、棕黄色、灰色为

主;窗以浅蓝色为主。

建筑屋顶 硬山顶为主,小挑檐与少部分半檐。

建筑山墙

加强五行风火山墙符号表达,以平潭常

见的弧 形 水 山 墙 和 反 曲 线 的 火 山 墙

为主。

附属设施

外部设备(如空调、管线)使用深棕色横

条格栅遮挡

黑名单

建筑外观

院内铺装

古建改造禁止点缀色占比超 20%

禁止采用大挑檐、大面积玻璃幕墙和亮

色釉面瓷砖

禁止采用不锈钢(本色)、PVC 等现代门

窗和雨棚

禁止采用大面积原色水泥铺装

(4)鼓励原住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推出更多具

有本地、本街区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 如非遗南音木

偶戏、平潭排只、藤牌操、词明戏、贝雕、海坛酿酒等,

让民众、游客沉浸式体验平潭特色,提供针对原住民

的经济保障及优待政策,重新聚集街区文化。

老街保护的现代化改造,让我们更多看到“人”

的需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 老街

不仅是历史的物理形态,也是文化的传承载体。 当我

们致力于古建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时,也要注重保护

和促进那些与之密不可分的人文精神和社区生活。

(5)形成政府 - 运营 - 街区居民的多方合作平

台,进行基础改造和后期管控,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合

理开发文化 IP。

6 结论

在经济迅猛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逐渐放缓的双重

背景下,本文细致地剖析了城市老街的现代化改造问

题。 通过对这一复杂议题的深入探讨,试图寻找一条

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保持城市历史风貌的可持续

改造之路。 本文深入探讨了城市老街的现代化改造

策略,强调在改造过程中,需平衡历史遗产保护与提

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并通过国内外案例对

比,总结已建成项目的措施的得失,提出了改造项目

在前、中、后期的具体的策略和措施,作为一个改造项

目的顶层设计框架。 同时,以平潭东大街西段为例,

提供一个在该框架下,项目前期可执行的设计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党群,王惠民. 建筑的历史性与空间关联性[ J]. 美学研

究,2023(1):116 - 118.

[2] 李山石,刘家明.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提升改

造研究———以南锣鼓巷为例[J]. 人文地理,2013(1):42

- 46.

[3] 黎海霞. 追寻城市本真记忆———以“建筑现象学” “场所

精神”论成都宽窄巷子改造工程的得与失[ J]. 福建建

筑,2013(4):92 - 95.

[4] 张威,刘佳燕,王才强. 新加坡社区服务设施体系规划的

演进历程、特征及启示[J]. 规划师,2019(3):18 - 25.

[5] 王建国. 历史文化街区适应性保护改造和活力再生路径

探索———以宜兴丁蜀古南街为例[ J]. 建筑学报,2021

(5):1 - 7.

[6] 郑山,刘峰,赵和生.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 J]. 福

建建筑,2018(1):15 - 17.

第45页

2024 年第 05 期

总第 311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5·2024

Vol·311

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心小学(二期)方案创作分析

陈 飞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镇学位缺口问题日益凸显。 以福州高新区第

一中心小学(二期)为例,研究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改扩建项目。 通过分析融合与延续的设计要点,从整体到局部,分

析校园扩建工程方案创作中的生成过程和建筑设计策略,探寻校园扩建模式及其发展对策,旨在使旧校园焕发重塑为

一个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小学校园。

关键词: 扩建工程;小学校园;教育改革;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5 - 0034 - 05

Analysis on program creation of No. 1 Central Primary School of

the Fuzhou High - Tech Zone (Phase II)

CHEN Fei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rural populations are constantly flowing into cities, and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enrollment slo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pparent. Taking the No. 1 Central Primary School of the Fuzhou High -

Tech Zone (Phase II)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reform. By

analyzing the design essentials of integration and continuity, from the overall to the specific, it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process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ategies in the scheme creation of the campus expansion project. It explores the campus expansion pattern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aiming to reshap the old campus into a people - oriented, vibrant primary school campus for the new era.

Keywords:Expansion project; Primary school campus; Educational reform; People - oriented

作者简介:陈飞(1993. 05— ),男,工程师。

E-mail:1028124651@ qq. com

收稿日期:2024 - 03 - 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不断

向城市聚集,全国城市迎来了幼儿入学高峰潮。 福

州高新区的南屿片区经过显著的经济增长和城乡结

构快速转型,吸引了大量新的居民。 人口的增长,引

发了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适龄儿童的教育成为

新居民关注的重点。 与此同时,教育改革对于提升

教学质量和改善师资环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

有的校园设施已不足以满足这些新的教育理论和需

求,迫切需要扩建和升级。

小学校园是青少年儿童教育的主要活动场所,

开放健康的小学校园环境[1]

,往往能给儿童留下深

刻的童年记忆,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使之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人格形象。 营造开放自

由、富有吸引力的场所,而非建设仅具备教学功能的

方盒,已成为中小学校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传统的

教学及空间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学校对公共共享空

间的需求,如何合理构建开放公共空间与单一传统

空间共融的新空间秩序,成为现在小学建筑设计的

核心问题。

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扩建项目,历经两

年的设计与建造,正是一个应对快速城镇化和公共

教育资源需求增长的实际案例。 它不仅回应了现实

的社会需求,也体现了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适应。

1 项目概况

高新区第一中心小学位于福州市高新区南屿镇

南前村,北靠五都路,西邻南前路,如图 1 ~ 图 2 所示。

项目周边以居住建筑为主,配套齐全,交通便利,适合

打造学习与休闲生活为一体的绿色校园空间,提升区

域教学竞争力。

图 1 鸟瞰效果图

第46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陈 飞·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心小学(二期)方案创作分析 ·35·

图 2 建成后的校园航拍俯瞰图

本项 目 分 为 一 期 及 二 期 工 程, 总 用 地 面 积

31 063. 19 m

2

。目前校园内一期已建成内容:4 层教学

楼,建筑面积约 6350 m

2

,主要包括普通教室、教学辅

助用房、教研室等。 二期设计包含教学楼、体艺楼、综

合楼、服务用房、门卫室、地下室以及室外配套工程等

功能。 新建建筑面积约 22 017. 31 m

2

,其中,计容建

筑面积 17 497. 31 m

2

。 项目完成后,校区拟设 42 个

班,学生人数约 1890 人。 设计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

车数满足规范要求;结合人防及地下室停车要求,统

筹考虑经济性与合理性,建设地下室 4520 m

2

2 新旧建筑的融合与延续

2. 1 问题凸显

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传统的小学教

学用房、室外活动场地等难以满足对一个多元、开放

及健康教育环境的需求。 建成多年的一期校园功能

已难以支撑现有教学活动,室外教学场地缺乏统筹规

划控制,相应配套设施不完善。 因此,现有空间的改

造和升级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现状一期校园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校

门缺少接送缓冲区,人车混行,校内管综设施落后等。

二期校园扩建工程能够充分改善校园的硬件设施。

然而,如何构筑新型教育理念下的适合青少年的教育

场所,成为问题的核心。 通过扩建建筑的融合和延

续,让旧建筑在新时期继续发挥价值,使人们能感受

到时空的延续性。

2. 2 融合

在二期用地红线中重构新校园的过程,像是一次

拼图完形游戏。 以一期校园为基础,融合场地要素,

在规定的用地红线范围内,寻找相对最优解。

2. 2. 1 功能再梳理

功能分区是指在设计过程中以系统的观点,充分

考虑各类空间性质与功能差别,保证校园各项功能的

独立高效运转。 整体校园统筹考虑一二期,进行动静

分区规划,以最小化功能间的干扰,西侧为静态区,东

侧为动态区,如图 3 ~ 图 4 所示。

图 3 场地分析

图 4 功能分区

第47页

·3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教学综合楼

考虑到南侧毗邻二类高层住宅,西侧道路是唯

一的校园进出口,教学综合楼被定位在校园西北

角。 它不仅是第二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

第一期建筑协同,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的教学集群。

区别于传统校园中教学楼与行政楼的分立布局,

新的教学综合楼将这两种功能结合在一起,适应

南方多雨的气候条件。 行政办公空间位于教学楼

中央,连接着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教学建筑。一楼

设计为架空层,二楼为公共图书馆,三至四楼作为

教师办公室,而五楼则是教师活动室。 连廊贯穿

整个教学区,激活了人行动线,强化了教学区的连

贯性,使教学区域形成具有活力的整体,达成教学

区使用管理的延续扩展。

与此同时,形成“ u” 字型的围合空间朝向西侧

城市干道开口,使主入口界面完整,导向性强,形

成新的校园主入口。 最后,北移校园大门,一二期

建筑融合为一体,校园对外新形象由此树立,如图

5 所示。

图 5 新的校门形象

(2)体艺馆及运动场

运动场作为动态区的最大组成部分,设在用地的

中心区域。 体艺馆兼具主席台和看台功能,贴邻在运

动场东侧布置,同配套服务用房一起,高效利用了用

地红线内部的三角地。 首层设有观众席,便于通过上

层夹层观看室内比赛和活动。 体艺馆集体育设施与

观众席于一体,紧邻东侧的运动场,视觉上成为校园

的焦点,并将成为学生记忆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如图

6 所示。

图 6 运动场及体艺馆

(3)配套服务用房

高新区的教育配备,相对于其他区起步较晚,为

吸引优秀师资力量进驻、解决教职工的生活配套问

题,校方在二期校园建设中,特别要求建设一栋配套

服务用房。 场地周围的河岸景观资源设置在场地东

南角,北面贴邻户外运动场地,视线无遮挡。 该配套

服务用房共 6 层,总高 19. 8 m。 首层设计为封闭廊

道,包含多功能办公区,并考虑到防雨和防风的实用

功能。 二到六层为教师单间宿舍,外廊设计采用通透

式布局以优化采光和通风,同时提供遮阳功能,并配

备电梯。 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宿舍都有私人卫生间

和淋浴间,设有阳台供晾晒之用。

2. 2. 2 重构空间秩序

空间秩序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是指

导整体空间构成的原则,其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的空

间秩序的抽象原型,而是将空间构成进行加工后,得

到的一个程式化、有质感的建筑。 对于建筑来说,秩

序属于建筑形式的内在特质,是空间构成的重要

基础。

二期教学综合楼作为一期功能的延伸,空间形制

的相似性,能够增强其整体性。一期校园采用“回”

字形的庭院空间形式,二期教学综合楼组团尝试用相

同语汇构建新的建筑空间秩序,由南向北形成三个庭

院,形成新的空间序列,使旧建筑有效融合进新的空

间秩序中。 同时,根据空间感知,来设计庭院空间的

开放程度,合理规划庭院空间节点,如图 7 所示。 扩

建后的教学楼空间节点序列的布局和叙事方式呈现

更多丰富性。 序列场景从室内到室外、收放有致、构

成了一系列有节奏、有趣味、丰富的节点空间序列,增

强校园空间叙事。

第48页

2024 年 05 期 总第 311 期 陈 飞·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心小学(二期)方案创作分析 ·37·

图 7 校园一角

2. 2. 3 动线空间串联

动线指人在建筑物内部或周围活动的路径。 在

建筑设计中,合理规划的动线设计,可以使人们在建

筑物内部顺畅移动。 良好的动线设计,可以有效提高

建筑物的功能性和效率。

动线设计是本次二期建设的设计要点。一期教

学楼的内部空间通过回廊形式串联而成,交通动线空

间形式单一。 通过连廊等开放空间,将二期教学综合

楼与一期教室串联,一二期建筑流线贯穿联系,使教

学功能更加完整。 在教学综合楼内部,水平动线的规

划既有序又连续,垂直动线清晰易辨,确保了高峰时

段学生能够迅速疏散。 在连廊等交通空间中,部分区

域的尺度被适当放大,既增加了空间的灵活性,也为

师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和休息的共享空间,从而优化了

整体的空间使用体验。 通过这样的设计,二期扩建项

目不仅加强了建筑的实用功能,还提升了校园的整体

教学和社交氛围。

2. 3 延续

2. 3. 1 优化开放空间

在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背景和开放教育的培

育背景下,学校的开放空间需要重新设计,以满足儿

童多元行为的需求。 本文的开放空间,指向校园师生

开放的开敞型共享空间。 开放空间从空间维度上,分

为水平向、垂直向、过渡性、开敞性开放空间四个维

度。 水平向开放空间。 通过将开放空间设计策略运

用[2]在小学建筑中,通过对场地进行竖向设计,化解

原有地形高差,融合场地要素和一期建筑,形成丰富

有趣的活动空间。 通过优化场地高差,这种空间的优

化不仅提高了开放区域的凝聚力,还能在心理层面激

励孩子们进行互动和社交,为学生提供安全感和归

属感。

项目保留一期教学楼北侧的小型下沉庭院[3]

,结

合二期用地内的教学综合楼组团与运动场的 4 m 高

差,将原有较为独立、单一、均置、封闭的交通空间重

新优化释放出来,成为孩子们聚集活动的场所。 在我

们多次回访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挥洒热

汗,再到围坐在以升旗台为“制高点领地”上停歇,再

三五成群在下沉庭院里嬉戏,面向运动场,这里已成

为校园的重要活力节点。 通过塑造开敞行开放空间

的围合感,使学生更愿意参加户外活动,如图 8 所示。

图 8 一期保留下沉庭院

2. 3. 2 新旧空间连结

在教育变革背景之下,传统校园空间的功能形式

不再适合现代的需求,教育改革改变着校园建设的方

向,使其向以学生为中心、自由开放灵活、高效复合多

元、智慧舒适可持续的空间四个方面[4]发展。 非正式

的学习场景被整合入新校园的设计中,图书馆不仅是

藏书和借阅的地方,还是集休闲、辅导、授课等多功能

于一体的空间;走廊、中庭、过道成为了技能和知识获

取的场所。 功能分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形成了多

功能的重叠区域。 新旧空间常见的连接方式通常是

利用连廊、走道交通枢纽连接,通过中庭等过渡空间

连接;以围合庭院或广场进行形式上的“虚连接”,以

风格相似的新立面,代替旧立面,完全遮挡的贴面式

连接[5]

在第二期的校园设计中,新旧不同的景观节点,

通过下沉庭院、连廊,和视觉轴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丰

富的室外空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交空

间。 建筑界面的设计,让体艺馆和教学楼综合楼形成

呼应,对运动场进行了适当的围合。一期校园的升旗

台得到保留,并且通过首层连廊的架空设计,以及与

升旗台的视觉轴线对齐,增强了空间的连贯性和视觉

开阔感。 当人们穿过由教学综合楼组团,从升旗台眺

第49页

·3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望整个运动场时,庭院空间连续通透,有豁然开朗的

感觉。

2. 3. 3 色彩材质、造型的延续。

色彩和材质,是塑造建筑与周边环境区分度的关

键要素。 扩建的旧建筑如果能与原有的色彩和材质

相协调,就能形成一个视觉上统一的整体。 利用色彩

材质处理新旧建筑表象上的视觉形式关系,通常分为

同质同构、 异质同构、 同质异构、 异质异构四种情

况[6]

。 二期校园建筑采用同质同构的方式,运用色彩

相近、材质相仿的釉面砖、真石漆等,建构与一期建筑

相似的形式,使校园整体和谐统一。

造型上的延续,则是表现建筑艺术性的另一个方

面,它能直观地呈现出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二期校园

建设的建筑造型设计遵循“传承为本,创新为源” 的

原则,统筹校园一期已建地块及项目周边环境,汲取

一期建筑设计元素,沿用三段式形式,通过石基、红

砖、蓝顶的多层次语言,并在选材上精挑细选,使得二

期建筑在延续原校园风貌的同时,也能不失自身设计

特色,如图 9 ~ 图 10 所示。

图 9 立面造型分析

图 10 配套服务用房建成图

二期教学综合楼及配套服务用房,首层均采用米

白色面砖基座造型,中段采用红砖色调,顶部采用蓝

灰色四向坡屋面。 体艺馆中段采用砖红色,造型上通

过体块自然穿插更凸显立体层次,屋顶采用简洁的东

西坡向设计,屋面采用蓝灰色铝单板。 在延承整体校

园坡屋顶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形象面朝

向操场,营造时代感。

3 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建筑之间、建筑与环

境的新旧问题尤显突出和紧迫。 要解决这一问题,一

是要创新学校建筑形象,学校建筑通过立面,使之富

有艺术表现和空间吸引力,树立起形象;二是要营造

温馨舒适且富有活力的活动空间,特别关注非学习区

域的环境营造,重视场所氛围对师生交流及生生交流

的积极促进作用。

高新区第一小学(二期) 项目设计,贯穿融合与

延续的可持续设计理念,结合多元的建筑设计策略,

根据基地现有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使新旧建筑

在空间上融合,在时间上延续,新建建筑和周围环境

相适应,实现了新旧校区和谐统一的对话。 建设后的

校园,总体风格统一协调,富有变化,处处体现校园建

筑的轻快活泼且富于时代感。 该项目的实施,将使学

校的布局和办学设置更加完整、完善,极大满足了社

会对提高学校教育综合水平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郭亮. 汇聚与融合———龙岩学院扩建(一期) 建筑设计

[J]. 福建建筑,2021(05):23 - 27.

[2] 刘逸恒. 儿童行为模式视角下小学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研

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1.

[3] 李超. 福建工贸学校建设项目扩建工程设计分析[ J]. 福

建建筑,2021(05):1 - 4.

[4] 马斌. 教育变革背景下的中学规划设计趋势研究及案例

实践[D]. 杭州:浙江大学,2021.

[5] 赵娟. 新老建筑的融合与生长———以兰州大学图书馆扩

建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6(08):140 - 141.

[6] 苏文笛. 建筑之间———建筑接续形态与设计方法研究

[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第50页

2024 年第 05 期

总第 311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5·2024

Vol·311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探析

袁 军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在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渐趋加深背景下,以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真切体认为基础,开展

既有住宅户内空间和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设计要点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提出改造的目标与方法,并分享微型公寓实

例的适老化设计策略,以期确立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正确认知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5 - 0039 - 04

Analysis on the Design of Elderly - 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YUAN Jun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increasing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ese society,based on a detailed observation and authen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home - based elderly care life,this study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key points of aging friendly renovation design for existing residential indoor spaces and public spaces,proposes renovation goals and methods, shares the aging design strategy of the micro - apartment,and aims to

establish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elderly - 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Keywords: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Elderly - oriented transformation; Design essentials

作者简介:袁军(1970. 3—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yj@ fjadi. com. cn

收稿日期:2024 - 02 - 29

0 引言

随着中国人人均寿命延长及人口出生率降低,自

21 世纪之初至今的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已经由迈入

老年社会阶段,快速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① 的边缘。 在

“可持续”“高质量”理念叠加“亲土恋家”人文传统背

景下,居家养老成为政府和大多数家庭、老年个人的共

同优先选项。 而承载从家庭建立、生活印记和终老时

光全生命阶段的家园情结,是住宅应当担负的使命。

近 30 年,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至今人均住宅

建筑面积已超过 40 m

2

。 然而,从理论到实践,关于住

宅适老化的研究,远落后于建设的步伐,大量建成的

住宅适老化水平难以让人满意,本应属前瞻指导性的

住宅适老化技术标准,无奈地成为“亡羊补牢” 式的

技术指引。 这也许是住宅有机体必定要经历的命运。

既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可以延长建筑有效寿命,提

升住宅宜居水平,是“存量时代” 城市有机更新的应

有之义。 在此意义上,也可称“为时未晚”。

1 需求研究

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日常生活”

[1] 进行具有现

象还原特征的“观察”,是对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的有

益补充。 细节在“安全” “方便” “安静” “通风采光”

“设备齐全”等关注点间渐渐清晰:

“从退休后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到渐渐无法赶

上孩童的奔跑。”

“曾经轻松踏上的阶梯,出现了踉跄的脚步。”

“电梯厅里,有老年人在背靠着墙候梯。”

“年轻人为有力气能把老父亲抱进淋浴间冲澡感

到庆幸。”

“上班族一天都出差的话,如何安顿家中需照料

的老人的生活?”

在我国对老年人居住问题的相关研究中,通常将

老年人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2]

,这也

正是一个老年个体生理逐步演进的过程。 作为生活

基础设施的适老化住宅,应该是可以满足不同阶段老

年人各种生活需求的家园。 住宅适老化设计因服务

对象域的不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私人属性的

户内空间和设施设备。 私人属性具有历时性、个体性

特征,其改造应根据现有住宅的使用情况和住户的需

求进行,以适应老年人居家生活的需求。 另一方面,

则是具有公共属性的住宅公共空间。 公共属性具有共

时性特征,需要满足社区全龄人群的需要,包括充分考

虑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满足其参与公共活动和接受特

需服务的需求。 住宅适老化设计的核心目标,就是力

求支持延长老年人自理阶段的时间长度,而在护理阶

段营造适宜的生活空间,并为护理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2 住宅户内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关键点

步入老年,通常生活重心也将从社会性职业领域

向家庭型生活领域转换。 户内空间是老年人最长时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图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