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风景最美

发布时间:2024-1-2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身边的风景最美

272村,长在乡下,相比于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真正有根的人。乡下的老宅,儿时的故事,童年的伙伴,乡下的一切的一切都那么亲切,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台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那篱笆围成的菜园,高高绵延的后山,清冽甘甜的山泉,以及勤劳果敢的乡亲,这些都是我的根,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有老家那根隐形的线,时不时都会牵动着我,让我回眸凝视那些曾经进进出出老屋的岁月。不知何时,老屋已经慢慢走进了我的心灵深处,甚至融入了我的血液,从未分开过……就在要离开这栋老屋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位老伯在远远地看着我们,他是不是这老屋以前的主人呢,是不是也来看看这栋藏有童年欢乐的老屋,是不是也想找回那满屋子的故事满屋子的爱……一栋老屋其实也是没什么可拍,也没什么可写的。写的是文字,读的是心情;看的是痕迹,拍的是记忆,闻的是乡音,听的是心曲。往事如醉,梦里洞万物,醒了就要继续,让心如镜,一切随缘……(写于 2017 年11 月) [收起]
[展开]
身边的风景最美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51页

251

就象片子中那位世代居住在这村子里的蒋师傅,他12岁开始学习祖传的编织棕绳手艺,今年已经是78 岁了,他不但在坚持这门手艺,同时,在自家的老屋里还开了一个简陋的小卖部 ,每天卖几包便宜的香烟和几碗自酿的米酒。他的儿女都已成家,而且在外务工经商的收入也不错。子女们几次接他到城里一起生活,但蒋师傅都以住不习惯为由回到村子,在他眼里,这个古朴的村子和这个经营了几十年的小店才是他真实的家。

村子里的乡亲很容易满足,他们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这种平常生活背后的满足和幸福,城里人很难体会得到。他们安逸,他们悠闲,他们自食其力而又与世无争,没有上下不定的忧虑,没有左右为难的惶惑,没有担惊受怕的恐惧,更没有过去未来之间的踟蹰。他们拥有的只是一粥一饭的清淡滋味,和那颗踏实平静的心!

第252页

252

但是,随着城镇化步子的加快,有些村子宁静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那种原汁原味的乡村概念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原本自然真实的生态人文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也许城镇化的生活本身更科学更舒适,但时间久了却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心中时常涌出的向往却是当初急于摆脱的那种泥土的芬芳,自然的单纯,乡音的憨直。而这种乡情的记忆却在岁月的流失中逐渐地褪去,淡得让人心痛。顺城镇化的步子还没深入到那些偏远的山村,这些古老的村落里还留有一些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好象有一种使命,让我时常用一个朴素农家孩子的本性去感受这份正在远去的记忆,用摄影的眼光急急地去关注这片美丽土地上质朴的生活,用镜头去捕捉这种父老乡亲生活中动人的瞬间,并使之得以永恒。

第253页

253

乡村在未来的日子里肯定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变化,尽管有无数的人在表达着强烈的怀旧情结,渴望着挽留些什么。也许有一天,乡村实实在在地进步了,父老乡亲们都富裕了,甚至村子里都有宽马路、大广场,但王维《渭川田家》那种“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朴实乡村景样就只能在梦中想起了。现在乡村游,农家乐都在四处兴起,正是顺应了人们那种正本清源,回归自然的心理。每到周末,城里的人们特别是上了些年纪的人,总愿意带着一家大小往农村跑,在乡间住,不仅只是因为乡下有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我想,更多的人还是为了偿还那种悠悠的思乡之情,想到村子里找回在梦中慢慢淡去的记忆。

第254页

254

长期工作在深深的大院里,心里总是有一种难言的压抑,内心深处真正向往的却是那种自然闲逸的生活。只要有机会,我就特别喜欢去那些比较偏远,还带有一点故事的乡

第255页

255

村。来到这里,你可以一个人独处,静下来坐坐,跟自己内心来一次对话;也可以一个人背着相机在村子里随处行走,跟乡亲们说说话聊聊天,拍一些他们生活和劳动的情景,听他们讲述那从前的往事。

在这物欲横流,处处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社会里,许多人都在为所谓的光宗耀祖和功名富贵而费尽苦心,可绝大多数的人在一番摸爬滚打之后还得回到现实,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其实,真正幸福就在当下,就在于可以过一个稳定而又自由的生活。久居闹市的我们完全可以放慢脚步,融入自然,步入乡村,到乡村去走走,去感受父老乡亲们的清苦与艰辛,为自己浮躁的心去寻找一份宁静与满足。

第256页

256

虽然,乡村的生活是清苦而又艰辛的,但同时,也是淡泊和从容的。不管这淡泊和从容的表象下曾经隐匿着多少不安分的情绪,但世事万千,千回百转,人们在激流中拼搏得筋疲力尽之后,都渴望选择一处可以靠边歇息的堤岸。我想,那时常在梦中萦绕,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就是人们最大的向往!(写于 2018 年 9 月)

第257页

257

第258页

258

渐行渐浓的乡土情怀——专访衙前镇石盘村(那些留守空巢的老人,终将会带着本土文化的灵魂逐一消失在时间里。乡间快乐嬉戏的孩子,也会在将来某个时刻化作一群毫不犹豫的背影,渐渐远离耕读传家的生活。)

第259页

259

回五江老家的时候,看到于田镇龙团村往衙前石盘村方向新修了一条水泥路,心里就一直有走一回这条新路的想法。一天,家住双桥的侄女邀我一家去她家里打艾米果,开车至龙团时不由自主就拐向了石盘方向。

衙前镇石盘村与于田镇龙团村交界。石盘,因村后有一巨石像似磨盘而得名,是一个有 500 多户,1700 多人的散住客家村落。石盘村距衙前镇政府所在地 13 公里,由于交通不便,一直比较原生态。走进石盘,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村庄,热情纯朴的村民百姓,还有那绿油油的山,清清爽爽的水。走进石盘,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下车不久,就远远看到一位老伯挑着一担畚箕,走在一条弯弯的小路上,后面一栋白墙黛瓦的民居,屋前还有一棵长势像伞的桂花树。那人、那树、那屋,以及那屋后的青山、门前的小路,构成了一幅美

第260页

260

丽的图画。

再往前走了一段,看到一位妇女,也许她刚从河里浣衣回来,正在房前晾晒衣服,两位小孩在门口尽情地玩耍,几只鸡在空地上悠闲地觅食,这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尽收眼底。我喜欢这类返璞归真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其实,只要你深入生活一线,随处都可以偶遇这种饱含感情的真实场景。正如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说“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之路就是这种外部世界的偶遇与内心情感的不断碰撞,才显得更加精彩。

现在的农村,年轻一点的人都到外面务工去了。石盘也一样,我在村子里转了一圈,看到的只是小孩、妇女和老人。走进村子,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这也是目前农村的普遍现象。在村子里发现了一位姓邱的大哥,正在抢制村民采摘茶叶用的竹

第261页

261

篓。他跟我们说,前几年,村子里利用这里的气候和山地农田优势,种植了近千亩茶园。今年茶园进入盛产期,一下子,村里来了上百人采摘茶叶,那种竹篓需求量很大,而现在会做这种竹篓的人就他一个了,年青人不愿学,年龄老的师傅视力不行又做不了。是的,现在许多民间的老手艺都快失传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那些留守空巢的老人,终将会带着本土文化的灵魂逐一消失在时间里。乡间快乐嬉戏的孩子,也会在将来某个时刻化作一群毫不犹豫的背影,渐渐远离耕读传家的生活。作为一名摄影人,我只是尽可能地用图片来保存这种文化,让这种非物质遗产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绵绵无期。

来到乡村,虽然新楼林立、道路宽阔、路灯亮堂,逢年过节的时候时可以感受到小孩嬉戏、家人团聚、小车穿梭的繁荣,但平时人烟稀少、耕地撂荒的落寞现状又不得不让人有一种心酸的感受。随着社

第262页

262

会发展进步的洗礼,那种原汁原味的农村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人们那种远离农村之后的乡土情怀和家园情怀却越来越浓。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乡间的耕读传家,农村的落寞与繁荣,如何通过影像留住记忆、讲好故事,是值得我们所有摄影人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写于2020年 5 月)

第263页

263

不能忘怀的是那浓浓的乡愁——游石鼓村客家老宅有感(我很庆幸自己生在农村,长在乡下,相比于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真正有根的人。)

第264页

264

也许是来自农村的缘故,我对那种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一直就情有独钟。加上近几年来,政府和民间关于城市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使本来就喜欢纪录农村生活题材的我似乎更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理由,做一个乡村生活的纪录者,让更多的人将来能找回那逐渐淡忘的乡愁!又是一个周末,车行 40 分钟左右我来到了南江乡石鼓

第265页

265

村。石鼓村因一石头似鼓而得名,地处偏僻,虽然离南江圩镇才 5 公里路程,但原先不通公路,与外界联系好少,去的人也不多。最近几年,地方政府大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修通了公路,人流、物流才多了起来。石鼓的村民立足当地优势大力发展茶叶和金桔产业,加上村子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最近几年新建了许多砖混结构的楼房。走进村子,那几栋客家风格的土砖旧房老屋却格外显眼,虽然主人已经搬走,但仍保存完好。站在老宅的门前,端祥着这古屋的沧桑,黄泥巴的墙,灰色的瓦,粗粗的木柱子,让人一眼就明白,时光已逝,故事依然,好象听到了屋里那些早已随风飘过的传说。推开老屋大门,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用木板隔着的厅堂上悬挂着一张女主人的照片,还有一幅有点褪色的大红喜字。厅堂里的一切,都印证了这里曾有过满屋子的故事和满屋子的爱……

第266页

266

有些历史应该镌刻在石头上,让它们与岁月共存,历久弥新;有些历史却应该留在记忆中,让它们随时间奔走,渐行渐远。生命的历程即便是歧途,也能警示来者,醍醐灌顶,发人深省。就像当年这条标语,在它历经四十多年后,繁华褪尽,主人却还将其保留,也许为的是可以留下那份沉淀作为永远的怀念,也许为的是告诫子孙后代作为人生的格言与信条,也许为的是呈现伴随走过自己青春岁月的一种时代标志。

那些文革时的标语,记录的是过去一个火热的年代,在这里没有对错,没有是非。历史长河是公平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没有今天就更无所谓的明天。当我们驻足于这些历史的痕迹之前,回眸这些远去的风景,静静地,“闭一闭

第267页

267

眼睛,平一平心跳”,让思绪跟着熟知的过往转动,也许,将来这片废墟之上会诞生一个永恒的寓言,就让历史岁月来评判这里的是非与对错。

时间会使记忆风化,却磨不去历史的印记。这栋老屋子里的故事,以及岁月留下来的痕迹,仿佛都记载在那斑驳的土墙里,收录在一辈又一辈村民讲述的民谣故事中,镌刻在宗祀祠堂的村史古碑上。现实中,我们也喜欢用记忆来麻痹自己,失落的人,可以从记忆里寻求平衡;得志的人,可以在记忆中寻求优越。其实,美也好,丑也罢,只是一次简单的轮回,无须妄自菲薄,也不必沾沾自喜,还是早一点回归现实,走向简朴、宁静和温馨,那才是灵魂的最后所依,因为简单即是永恒。

第268页

268

这些老屋大多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有着百年以上时光刻印的痕迹。因为老屋破败,大多都不会上锁。于是,我便可以自由地在每间屋子里穿梭漫步,细细打量,好奇地审视着老屋里的一切……看着蛛网灰尘的弥盖,细数锅碗瓢盆的破碎,抚摸神案台剥落的油漆,想象年画神符的守候,端详门框窗棂上精美的雕刻,仰望青砖黛瓦的苍老,总想在这些老屋留下的印记中找寻主人当年的故事,猜测他们的悲欢离合,畅想他们的人生境遇。厨房里还保留着一些主人原先用过的物件,大灶、水缸、油壶、匏瓢。看着看着,脑海中慢慢浮现这样的场景,伴随着一缕袅袅炊烟,一位阿婆忙前忙后,笑声爽朗,我用力看,

第269页

269

却依旧看不清她的模样,老屋里飘出了五味清香,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农家时蔬,但却勾起了童年的记忆,那是“妈妈菜”的味道,一种家的韵味。阳光从天井洒在磨得凹凸不平的青砖上,照着有点变形的大樑,鲜绿的青苔慢慢往墙体上攀爬,而四周冷冷的、暗暗的,万籁俱寂,唯独这天井里亮堂起来,这阳光恰如金色的绸缎就势挽起老屋,唤醒了沉睡中的故事。但老屋终究是年久失修,像一个迟暮的老人,怎么也站立不了,依旧没精神地耷拉着断壁残垣,暖阳更突显了老屋的寂静破败,冷落萧条。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用相机记录它们最后的慈颜,让它们尽可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让后人明白这破缺的雕

第270页

270

刻,残损的门窗,斑驳的色彩,勉强支撑的骨架,斑驳的墙体,倒塌的残垣……都有过灿烂辉煌的岁月。那些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轻如微尘的过往却是祖辈们难以割舍的“乡愁”,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们灵魂的居所。

第271页

271

只是时间煮雨,这近乡情怯的迷惘,似曾相识的陌生,一厢情愿的固执,还有那睹物思人的感伤,与日俱增,无处安放,老屋成为了我寄托乡情的神龛。我很庆幸自己生在农

第272页

272

村,长在乡下,相比于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真正有根的人。乡下的老宅,儿时的故事,童年的伙伴,乡下的一切的一切都那么亲切,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台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那篱笆围成的菜园,高高绵延的后山,清冽甘甜的山泉,以及勤劳果敢的乡亲,这些都是我的根,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有老家那根隐形的线,时不时都会牵动着我,让我回眸凝视那些曾经进进出出老屋的岁月。不知何时,老屋已经慢慢走进了我的心灵深处,甚至融入了我的血液,从未分开过……

就在要离开这栋老屋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位老伯在远远地看着我们,他是不是这老屋以前的主人呢,是不是也来看看这栋藏有童年欢乐的老屋,是不是也想找回那满屋子的故事满屋子的爱……

一栋老屋其实也是没什么可拍,也没什么可写的。写的是文字,读的是心情;看的是痕迹,拍的是记忆,闻的是乡音,听的是心曲。往事如醉,梦里洞万物,醒了就要继续,让心如镜,一切随缘……(写于 2017 年11 月)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图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