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味道·临夏美食》 美文篇

发布时间:2022-7-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 美文篇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236土豆,本是最为普通的食物,西北农村,家家都种,户户都吃。吃土豆就像吃其他蔬菜一样,是十分平常而又普遍的事。土豆的吃法多种多样,这是土豆不同于蔬菜的地方。这样写着,我便想起了家乡(临夏)的煮土豆来,似乎又嗅到了那一屡幽幽的清香。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出生在甘肃积石山的一个小山村里,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土豆几乎成了我们唯一的食物。在那样的年代,炒土豆,那是非常奢侈的事,唯一的吃法就是煮,煮熟的土豆,香喷喷的,十分可口,吃起来,脸上还有股甜蜜的笑容。煮土豆,似乎是临夏人的专利,两三天不吃,就如南方人两三天没吃上大米一样,挺是想念的。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到处实行大包干,临夏农村也发生了变化,但煮土豆的习惯仍旧没有改变,尤其是在走亲访友时,亲戚家的第二顿饭必定就是煮土豆蒸馍,这是临夏人招待亲朋的上等餐饭,是最能瞧得起人的一种吃法。一般的客人,就没有这个口福了。离开积石山已有 23 年。23 年里,街上的土豆价格一涨再涨,原本两三分钱的土豆,如今已涨到一两元了,那吃煮土豆的愿望就像当年吃白面... [收起]
[展开]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 美文篇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51页

235

乡愁滋味

这样的心境,一碗腊八粥的味道,姑且抚慰。

一个男人堂而皇之地煮腊八粥,大约就在这里。

此时此刻的腊八粥,就是薄酒,就是菊花,就是红叶,就是雁鸣,就是西风。就是诗歌里所有可

以代替故乡的意象。长江水啊,雪花白啊,腊梅香啊,都是。

我没有离开故乡,随便一个街角,都有可能碰见我故乡的人。可是我有时候也有乡愁,有怀旧。

除了说我老了以外,我想,对过往云烟的珍惜,还是一种美好的怀念吧。

何况,许多熟识的人在一起,我们还是怀念,那样热烈的时光,也是未来新的怀念。

腊八的曙光又到了,我等不来我的黄米饭,还是乖乖地等儿子他爹给我煮杂米粥吧。

让我的腑脏陪你一起过一个腊八,乡愁的影子,飘过家门。

第252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36

土豆,本是最为普通的食物,西北农村,家家都种,户户都吃。吃土豆就像吃其他蔬

菜一样,是十分平常而又普遍的事。

土豆的吃法多种多样,这是土豆不同于蔬菜的地方。这样写着,我便想起了家乡(临夏)

的煮土豆来,似乎又嗅到了那一屡幽幽的清香。

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出生在甘肃积石山的一个小山村里,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

土豆几乎成了我们唯一的食物。在那样的年代,炒土豆,那是非常奢侈的事,唯一的吃法

就是煮,煮熟的土豆,香喷喷的,十分可口,吃起来,脸上还有股甜蜜的笑容。

煮土豆,似乎是临夏人的专利,两三天不吃,就如南方人两三天没吃上大米一样,挺

是想念的。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到处实行大包干,临夏农村也发生了变化,但煮土豆的习惯仍

旧没有改变,尤其是在走亲访友时,亲戚家的第二顿饭必定就是煮土豆蒸馍,这是临夏人

招待亲朋的上等餐饭,是最能瞧得起人的一种吃法。一般的客人,就没有这个口福了。

离开积石山已有 23 年。23 年里,街上的土豆价格一涨再涨,原本两三分钱的土豆,

如今已涨到一两元了,那吃煮土豆的愿望就像当年吃白面一样的奢侈。

离开积石山至今,我已是 16 次回乡省亲了,似乎总也吃不上香喷喷的煮土豆了。这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长年在外,渐渐富裕了的山民们,似乎觉得用煮土豆招待长年在

外的客人,心理上有点过意不去。然而,有谁能想到,这长年在外流浪者的艰辛。五谷杂粮,

样样养人。可如今的农村人也不常吃五谷杂粮了。常年在外的人更是很难吃上的了。即便

冯尚玉

▼︽想起临夏的煮土豆︾

第253页

237

乡愁滋味

农村有了五谷杂粮,只是用做饲料罢了。

土豆,养育了一代人并解救了一代人的性命。土豆,是一道地道的好菜,但人们的眼里,这不起

眼的土豆,总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

这些年,我一旦进餐馆,必要土豆丝,一是对土豆的偏爱,土豆里有我今生难忘的乡愁滋味,二

是营养价值高,何必要多花钱,吃不上好菜呢。

他们把土豆洗净

不去皮,直接放进锅里

文火煮上一夜

早晨从吃土豆开始

剥皮,撒盐

松脆的感觉如同春天的土地

一口一个坑

三口一顿饭

有的干瘪,发芽

内部溃烂

百病缠身

但还得吃

或者被挑选,切块

埋进土里

生一堆孩子

才会觉得死得其所

兰 溪

《土豆》

第254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38

“洋芋花开赛牡丹”,这话听过多次,但几年前却发生在我身上了。那是在单位的某

个活动上,本人着一红裙亮相,描眉画唇,而后大展歌喉。歌唱得一般,就那红裙和红唇,

换来一句洋芋花开赛牡丹的褒奖。

呵,不管褒贬与否,我欣然接受。毕竟,我对洋芋深有感情。

天下美食甚多,但我视角狭小,口福极浅。即便要入不惑之年了,挑挑捡捡中,一日三餐,

还是餐餐不离洋芋,这不是神话,而是事实。东乡人民如此,我亦如此,我那些乡下的亲

戚们也如此。

说起东乡洋芋,人们众口一词:个大、面饱、营养丰富,尤其是钙、钾等元素含量高。

与其它地区洋芋相比,具有产量高、薯形好、品质优等优点。这与东乡特殊的地理环境和

气候条件息息相关,东乡年日照时数 2500 小时,年平均降水量 350 毫米,而降水量多集

中在 7、8、9 三个月,与洋芋需水高峰期相适应,由于东乡部分耕地土壤呈微碱性,土层

深厚,土质疏松,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钾和钙元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培育出了

个大面饱的东乡洋芋。

洋芋在东乡种植由来已久,近几年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昔日被称为“土蛋蛋”的东乡

洋芋,现已成为东乡农民增收的“金蛋蛋”。

有次去东乡县采访,开车的师傅也是位爱吃洋芋的人,说起洋芋,他的话听起来很亲切。

说庄稼人没有洋芋,会不知道吃什么。我尽管现居小城,也有稳定的收入,但是家里的洋

芋没有断过,不管是买的还是亲戚们给的,几乎顿顿要有洋芋,要不然真觉得少点什么。

萍︽洋芋之爱︾

第255页

239

乡愁滋味

我的身体结实,大概也与吃洋芋有关,电视上说吃洋芋减肥,可是我压根就没有瘦过,倒是连着

吃上几顿煮洋芋,往秤上一站,斤头立马上去了。为了爱美的心理,我不得不刻意少吃洋芋,让斤头

减点。之后,又忍不住馋,进而吃得更多,多了,自然就胖了。如此反复,总不见瘦,只在胖一段瘦

一段之间来来回回。于是,朋友说,如果我拒绝吃洋芋的话,绝对能瘦。唉,此生是不可能不吃洋芋的,

结实就结实点吧,反正我是我。

话题就说到洋芋的吃法上,一致让“东乡土豆片”占了风头。的确如此,但凡进入某个稍有点档

次甚至没有档次的小餐馆,洋芋的做法不少,“东乡土豆片”大概是更多人喜欢点的。

每一个餐馆的厨师,对洋芋的做法又各具特色,不管是不是最初冠名的“东乡土豆片”的原汁原味,

但也八九不离十。咸淡之间,形状也不一,口感也各有特点,但说来说去,咽下去的那刻,土豆面饱

的特点尽在。

其实,不管哪里的人,对洋芋都有各自的做法,蒸炒煎炸均无不可,普通的做法里,烧地锅怕是

与众不同的。

秋天,田野里的洋芋待挖了,就在地头塄坎上,三两下,挖好一个锅灶,而后把土块削成拳头大小,

垒成塔状,再找些枯枝野草,加大劲烧,直到火舌在土块间喷射至土块发红,红彤彤的了,先掏掉灶

堂内的灰烬,用湿土堵死烧火门,用木棍捣开顶上的土块,一边放洋芋,一边捣土块,捣一层土块放

一层洋芋,感觉洋芋放的差不多了,用湿土厚厚封住,不让走气。

剩下的,就是等候了。可以放心去做别的事,挖洋芋,扯洋芋秧,反正饿了,就有烧洋芋吃。如

果不喜欢焦,就多闷会,如果喜欢洋芋熟得恰好,半小时就差不多了。

此时,围坐在地边,一人从灶门处开挖,一人掏洋芋,且不说吃,但就扑鼻的味,一闻就让人流口水。

等到烫手的洋芋到手,一边吹土,一边在两手间倒来倒去,外皮黄灿灿的,散发着诱人的味道。

烧地锅洋芋,不但是城市大人孩子稀罕的,乡下的孩子亦不例外。

炕锅洋芋也是临夏农家乐里面的特色小吃,其外酥内软,口感极佳,非常好吃。

因了对洋芋的关切,记住了一个民间传说,说东乡族的英雄米拉尕黑为国出征抗敌,在保卫京畿

的战役中,仗打得非常吃紧的时候,后续粮秣未跟上,在克敌制胜的关键时刻,统帅米拉尕黑一筹莫

第256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40

展,他的坐骑战马前蹄刨土觅食,以嘶鸣报告战将们挖出久藏地下人未识的块茎洋芋,补充了军粮马料,

打败了入侵的敌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城堡、国家和人民。

这是往昔的洋芋传奇,如今在东乡,在临夏,在省城,在甘肃、青海与宁夏,炒洋芋片冠名“东

乡土豆片”后,竟成一个品牌,一个招牌菜,与东乡手抓羊肉一起,成为南来北往旅人和美食家们的

饕餮大餐。

真是不老的洋芋啊。

第257页

241

乡愁滋味

进入十一月,秋收已基本结束了。每周末回家,时常听母亲念叨,在我小时候,常缺

衣少食,我的爷爷和奶奶就在这个时候准备一两袋过冬的食品——炒面。据说那时候因为

缺少食物,为了丰富过冬食物的多样性和营养性,爷爷和奶奶常在这个时节忙活起来,把

玉米,小麦,大豆,还有麻籽等炒熟,混合装到一种叫麻袋的口袋里,然后拉到隔壁的村

子的石磨里去磨炒面。

我当然记得小时候奶奶和一家人炒熟各种粮食的种子,然后拉着去磨炒面的事,甚至

一家人常聚在一起,在吃早点的时候,一家人一人准备一小碗,奶奶用大点的容器盛来炒

面放在桌子中央,然后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往自己碗里挖上小半碗,等水开了,一边慢慢地

冲入开水,一边用筷子不断搅拌,想吃硬的,就少倒点水,想吃稀的,就多倒些水,喜欢

吃甜的人,还放入砂糖来增加甜度。每个人碗里的食物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像泥团,有的

像稀泥,年少的大多喜欢吃泥团状的,大概这样好充饥,爷爷和奶奶喜欢喝稀的,像我一

样的几个小孩,有时奶奶刚把炒面放到桌子上,就迫不及待想抢着吃几口,用小手一抓,

就扬起头,一点一点地放入嘴里,然后抿住嘴,慢慢地用唾液湿润炒面,这时候,叔伯们

见了,也许是为了治我们贪吃的毛病,就故意说笑话给大家听,我们一不注意,当听到大

家哈哈大笑时,有时只能含着嘴,笑也笑不出来,大家见我们一边抿着嘴一边勉强做出笑

的面容时,又指着我们窘迫的样子,又放肆的开怀大笑起来,常惹得我们控制不住自己情

绪的时候,突然把抿住的嘴张开,连同急促的气息把含在嘴里的炒面喷射出来,搞的满桌

满地都是,母亲见了,一边批评我们的不是,一边把桌子上洒落的炒面又收拾干净,叔伯

见母亲教训了我们,就偷偷的给我们使眼色,意思是下次再敢抢食不?一家人就在这样的

马得祥

▼︽母亲的炒面︾

第258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42

氛围里度过整个寒冷的冬天。

说归说,做归做,母亲老了,回忆起往事时常常念叨,作为他的儿子,虽然我也不小了,但我还

是像小时候那样乖巧,一边认真地听她述说做炒面和吃炒面的趣事,也不时微笑着附和几句,让母亲

很乐意的把她想说的事都当着我的面说完。我知道,自从父亲走了之后,母亲少了说话的伴儿,我周

末一回家,只要有和她在一起的时空,就给我说各种各样的话题,我明白母亲太孤单了,但我无能为力,

强忍着心里的反酸默默地听着她倾诉往事,我知道母亲已把这样的事说了好多遍了,但我还装着乐意

的样子,每次母亲说起她往事,我都认真的去听完。

今年冬天马上又快到了,前段时间,母亲突然又说,姨娘家据说有小半袋麻子闲放着,听说她的

大儿子用麻子喂鸡,叹息糟蹋了麻子,一次给我说,她想打电话问问那麻子还有没有,要是有的话,

做点炒面吃,那该多好,我就说,那你给姨娘打电话问问呗,她马上要了我的电话拨了过去,当听说

麻子还在的时候,她高兴的给我暗示还在,看来母亲要做一次炒面了,她已下定了决心。

母亲听说麻子还在的时候,就请求姨娘说她想做点炒面,给她捎点下来时,姨娘很乐意的答应了她,

一个逢集的日子,我开着车把她拉到集镇,因为我忙,没来得及和她亲自去取,她就独自从姨娘手里

把大概七八斤的麻子带回家里。

母亲是勤快的人。虽然她已上了年纪,但她想做什么事就会很快地付诸行动,把计划变成行为,

一次周末,我和妻子吃了早点就忙活别的事,当我把手中的活计忙完回来时,见母亲把小半袋核桃弄

出来,砸了一地,正整理核桃仁和核桃皮的分离工作,我就走过去帮她把剩余的核桃分离完,我问,

你真要做炒面呀!她说,虽然现在市场上有卖的,但还是自己做的好吃,我知道这是母亲在找她的往

事和曾经的回忆,就一边说话,一边帮她把那点核桃弄完。

这样又过了一周时间,母亲终于把做炒面的料如玉米,大豆,小麦,还有从姨娘那里弄来的麻子

都炒好了,就等我有空帮她去把炒面磨来,可现在自己磨炒面吃的人已很少了,母亲去邻村转了两三

次圈,才终于打听到有家磨坊主答应给她磨炒面。

这周末回家,母亲高兴地说,有家磨坊主人答应给他磨炒面。我知道母亲激动的心情和等待的急迫,

忙完了手头的活计,开上电动车,拉上母亲和她炒好的食材,赶往那家答应她磨制炒面的磨坊。

第259页

243

乡愁滋味

磨制炒面的时候,还真出了点麻烦。除了我们刚去的时候,磨坊主人不在还不算,等打电话把他

叫来磨制的时候,还真出了点意外,因为母亲为了把炒面做得更香一点,加入了太多的核桃仁和麻子

的缘故。因为油性太大,在磨制的时候,炒面卡在磨腔里,差点把磨机给弄坏,好在磨坊主人有丰富

的经验,很快排除了障碍,但还是油性太大,无法把炒面全部磨制出来。母亲觉得可惜,就给磨坊主

人说,那怎么办?我们第二天再炒些小麦加进去,改善一下油性了再磨如何时,磨坊主人说,第二天

磨是不行。那会影响别人第二天磨面呢,母亲当即决定回家,天黑之前把材料弄来,并把刚磨出来的

炒面赠与他品尝,磨坊主人也乐得答应了她,于是,我又拉她回家,在妻子的帮忙下,又炒熟了一些

小麦和玉米拉到磨坊,加进去,终于在天黑之前把炒面磨回了家。

回到家时,儿子刚从学校回来,见我们一身的面粉,就问我们去了哪里,母亲乐呵呵地说,给你

磨炒面去了,姐弟俩一听磨来了炒面,就迫不及待地解开面袋,急切地品尝起来。

第二天的早点,当然是吃母亲刚做好的炒面了,我们依旧用大点的容器把炒面放在桌子中央,另

外还把周末常睡懒觉的儿子叫来,一同品味母亲做的炒面,像过节一般,显得有点庄重而肃穆。

我也喜欢吃炒面,结果一家人都喜欢吃炒面,母亲见了,高兴地不时说这次的炒面如何香甜,又

把过去吃炒面的情景和困难时期的日子像说故事一样给我们再次讲解,虽然儿女们不太理解那时的困

难是何种程度,但从细细品味炒面的味道的神情中,不难看出他们似有领悟。

母亲为了吃上亲自做的炒面而忙活了大半个月,在吃炒面的体验中仿佛重新找回了往事与回忆,

我也和母亲一样回味起那困难时期视炒面为珍稀食物的时代,更被眼前被母亲这像讲故事一样再现的

吃炒面情景所感动,而她用真实的情景再次演绎了过去的回忆与珍藏,像回放一场纪录片似的得以再

现,用真实的身体力行仿佛加固了她记忆中的痕迹,也影响了一家人的情绪,或许,在不久的将来,

这样吃炒面的情景也像母亲的回忆一样会重现在子女们日常的回忆中,回味今天吃炒面时的其乐融融。

至于他们那时回不回忆与现在无关,那是他们的事,而我和母亲,正享受着这神奇的时刻。毕竟,

这一次的炒面,非同寻常,不知哪年哪月,能否再一次吃上这么好的炒面。

第260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44

周四下午,刚放了学,忽听一个同事说:“今晚再不要做饭了,我们一起吃个巴拉

麻吧!”

咿!什么?我有点怀疑自己听错了,显得有点惊讶!同事见我好像没明白刚才说的意

思,解释说:“不是馓饭,也不是搅团,而是巴拉麻。”解释后又问我:“没吃过吗?”

我光听名字都稀奇,哪里还吃过呢,就连连摇头说:“没吃过,也没见过,啥美食啊?”

这时,一个汉族同事也附和说:“我也没见过。也没吃过。”也许他觉得更新奇,口里不

断巴拉麻,巴拉麻地念叨着,好像要把它的名字给记住。

“汪老师正做着呢!”那个老师又说。

这光听名字都稀奇的东西,当然吸引了我和他,当听说汪老师正准备做,我和他连忙

往她房间里跑,想一探究竟,这名叫巴拉麻的到底是啥东西呢?一进汪老师房间,汪老师

正按着一个削好了皮的洋芋准备切,见我们一起冲进来,以为有事,停下了手中的活,当

我们一边口里说巴拉麻,一边问啥美食,她笑着一边把整块的洋芋切成小块,一边神秘地说:

“没吃过是不?今晚给你们见识见识。”

当汪老师把巴拉麻的做法简略地告诉我们时,那个汉族同事觉得没什么稀奇的,就说:

“这有啥稀奇的,我们做面片吃吧!”说完,就去准备他想吃的面片去了。虽然听起来它

的做法不是那么神秘。可这种叫巴拉麻的美食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吊足了我的胃口。

汪老师把切好的洋芋块放入锅里,然后倒点水就煮了起来,一会儿功夫,水开了,发

出啪啦啦,啪啦啦的响声,我着急的跑过去,想揭开锅盖看一看,她当即阻止我不要打开盖子,

▼马得祥︽美食巴拉麻︾

第261页

245

乡愁滋味

从玻璃中看看。我一看,水已经把洋芋煮成粥一样的东西,在像棉花团似的白色絮状物间隙,被加热

的水不断翻滚,一个个气泡往上翻,破裂了,后续的气泡跟上来,发出啪啦啦不断的响声。

一盏茶的功夫,洋芋煮好了,也就是说,锅里的水煮干了,洋芋也煮熟了,这看起来简单,只放

了一样料就加水煮。据她说,要掌握好添加水的分量哩,尤其是注意做巴拉麻的时节性呢,最好在深

秋用刚从地里挖来的洋芋做,这时候的巴拉麻最好吃。那是因为东乡土质深厚,昼夜温差大,洋芋在

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积累的淀粉多,因为淀粉多,所以吃起来爽口。原来这样,怪不得东乡洋芋光水

煮就像开了的牡丹花那样好看,我也吃过看着像开成白牡丹的水煮洋芋,那一口爽啊!记得小时候早

饭吃水煮洋芋,晚饭又吃洋芋还吃不够的那个劲儿,如今回忆,仿佛犹在昨天。

这样一想,这刚挖的洋芋被做成另一种美食来吃,也许他的味道比水煮差不了多少。我迫不及待

地等待他们快点做好巴拉麻。

我担心走开会看不到巴拉麻的做法,就待在她房间里观察。汪老师一边给我说巴拉麻什么时候做

最好吃,一边给我说它的做法,手却拿着勺子用勺背不停地按压着锅里的洋芋,一会儿工夫,把锅里

原本块状的洋芋按压成像一团糕状的东西,白白的像一座小山耸立起来。

我看着它的样子,想这不是和我们平常吃的搅团一样吗?只不过做法不一样,取材也不同罢了吧!

我说:“这巴拉麻像搅团哩!”汪老师说:“看样子有点像搅团,佐料也和搅团差不多,但味道和搅

团不一样。”我期待快点把巴拉麻做好,但她又要忙活佐料的事,我又帮不上忙,就回到自己房间等待。

要开饭了。汪老师把巴拉麻和佐料摆在一个方桌上,给我们示范怎样吃巴拉麻。只见她先把舀到

碗里的巴拉麻用小勺往碗边一拨,摊成平平的一片,然后用小勺又挖了一小勺油泼辣子放到巴拉麻上

面拨开,又挖了一小勺油泼蒜同样拨开,在上面撒了点芫荽和蒜苗葱的混合物,放到桌上。

这看着像白白的大米一样的巴拉麻上面,一放入油泼辣子和其他佐料,简直像盛开的一朵牡丹花,

原来那白白的没有层次的东西忽地一变,变成了一朵美丽又富有层次的紫牡丹,巴拉麻热腾腾的气把

油泼辣子和佐料的香味一同带到空气中,满屋子那个清香啊!让人止不住流馋水呢!

“吃,快吃!”随着一声承让,我等迫不及待地端起碗,把碗往脸前一送,一边闻一边细细品味,

那个香啊!比刚才满屋子飘荡的味道更浓烈了许多。我一边用筷子划开一小开口,一边把那一小块慢

第262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46

慢放入嘴里,一咬,软软的,绵绵的,一股油泼辣子和佐料的香气里夹杂着纯纯的一股清香向我的味

蕾袭来,我那迟钝的嗅觉和味觉被它的醇香顿时浸润。看着同事们也津津有味地细嚼慢咽,我才知道

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

我们一边吃,一边谈论着巴拉麻。据他们说,这不是最好吃的巴拉麻,他们还没做到火候呢!最

好吃的巴拉麻里还要掺入当季采摘的白玉米或黄玉米磨成的面那才好吃,也更好看。说到这,我才知

道这次吃到的巴拉麻是个次品,但我被它独特的做法和那入口即浸入心扉的香味给陶醉了。吃惯了山

珍海味,一比较,这巴拉麻的口味更清爽,不像那些油炸、煎炒的食物那么油腻腻的,对吃惯油炸食

品的人来说,这既是一道可口的美食,还不担心肥胖高血压等的不二选择。

“巴拉麻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哩!”一个老师说。

“呀!还有故事啊!快给我们说一说。”我央求道。

“可这故事我也说不出来,只是听说。”她说。

唉!正想好好听一听这么香的美食到底是咋回事,可按她的说法来看,已经暂时不可能了,我期

待哪天有机会再听听它的故事也好,免得留下心中的那个遗憾。

巴拉麻——你让我如愿吗?

《河州盖碗茶》

杜应祥

许合三才应未差,铜壶煮水牡丹花。

扬波绿涌千层浪,隔座香浮一缕霞。

宜养精神疲可解,好开脾胃饭能加。

人间若问真滋味,最爱河州盖碗茶。

第263页

247

乡愁滋味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据考证,茶文化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最

早关于茶的记载是在东汉华佗的《食论》里。自古以来,南方产茶,南方人喜欢种茶、

采茶、煮茶、饮茶。饮茶成为南方人的一种习俗,也成为南方人的一种情结,也几乎成

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文化人的一个明显的标尺。几个人闲暇无事,三五成群,聚在茶餐

厅、茶室里,泡茶、沏茶、饮茶。端上清香醇厚的茶,可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可以“上谈国家大事,下谈黎民百姓”。

信息物流高度发达,人际交往频繁紧密的新时代,饮茶蔚然成风,成为一种现代人

的时尚。

从东部沿海的深圳、广州、杭州、上海、北京,到东北哈尔滨、吉林、长春,到大

西北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到成都、重庆、昆明等大城市,在高楼林立的街道旁,在

宁静的公园里,无不飘逸着各种各样的茶香。

茶已经成为现代人友谊的桥梁,成为人们联系感情,传播知识的渠道,成为文明传

承的纽带,成为人们洽谈合作,签订合同首选的沟通平台。

厦门市属于福建南部,与泉州、漳州一并称为“闽南”。“闽南”有“闽南话”、

“闽南歌”“闽南菜”等,其中闻名遐迩的要数“闽南茶”。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陆羽的《茶经》还要早 300 年。“闽南茶”因其独特的茶艺“功

夫”和茶道,风靡一时,特别流行于欧美、东南亚各国。

▼韩维礼︽南茶北面文化交融︾

第264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48

怀揣着对“闽南茶”种种久远的故事和憧憬,在厦门市人社局办完公事午休时间,信步走进长青路

一家茶店里品茶。茶店古朴典雅,里面靠左摆放着一张黑色的大茶艺桌,台面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茶叶,

有云南的“沱茶”,有武夷山的“大红袍茶”“肉桂茶”,有西湖的“龙井茶”。当然摆放最多的,还

是闽南名茶“铁观音”茶。在茶店女老板的热情招呼下,我落座在茶台旁的椅子上,在相互交流中开始

感受“闽南茶”的各种香味了。经过了解才知道,这家茶店是个典型的夫妻店,叫做风炉茶艺店,全称

“风炉茶艺有限责任公司”。听男老板介绍,他自己种植茶叶,在自家公司里用一种风炉进行特殊加工,

然后再用木炭烘焙成熟,这样的工艺能够保证茶香纯正,味道醇厚绵长。

店里的女老板讲一口标准的闽南话,干脆利落,落落大方。听她讲述,她从十五岁开始,从事茶店生意,

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男老板勤快灵活,是个典型的南方小伙。虽然年近不惑,但显得很年轻。由于前

几次在厦门的短暂逗留,还能些许地听得懂他们夫妻讲的闽南话。

在两位老板的细心解说和招呼下,我不仅品尝了闽南茶大红袍,还品尝了铁观音茶的各种味道,长

了不少关于茶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我了解了西北人喝茶和闽南人细心小口品茶的习惯,了解了南北茶文化的融合和差

异,感受了闽南人那种宁静慢生活的幸福感!

非常碰巧的是,刚刚走出风炉茶艺店,左边一幅绿色的“西北第一家牛肉面馆”门头和门口两边的

广告吸引了我的眼球!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喜出望外之余,就直接跨步进店,

和店里的两个年轻人(店主)先聊起了家常。

经过了解这家“西北第一家牛肉面馆”是 1997 年创办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见了家乡人后的那

股子西北人的爽快热情和喜悦不用再提了,勤快的堂倌端来的一碗西红柿鸡蛋面,真是红、白、黄、绿、

青恰到好处,香辣可口的牛肉拉面味道非常地道和到位,真有一种“一碗拉面闯天下”的饮食文化魅力!

后来就在这条街上又发现了好几家临夏人开的牛肉面馆。再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更多在厦门开牛

肉拉面馆的临夏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厦门市的各区和景点。在知名的鼓浪屿、湖里区、思明区、会展中

心周边都有临夏的老乡。他们有从事牛肉拉面产业的,也有做牛羊肉批发零售的。根据统计,在厦门开

牛肉拉面的创业者有二百多家数千人。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近 10 年来,每年有近一万临夏年轻人,

在厦门创业发展。在闲暇之余,他们游逛在厦门环岛观光路和海滩,在厦门有名的各景点和街道里,在

第265页

249

乡愁滋味

品尝河州的“牛肉拉面”家乡味道的同时,也在品尝厦门的茗茶。

吃饱喝足的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西北牛肉拉面”和“闽南茶艺”文化,竟然能在近 3000 公

里的沿海城市厦门岛屿里,如此巧妙地碰撞在狭长的长青路街上,只有一步之遥、只有一墙之隔的

距离,但又显得如此悄无声息的默契和相得益彰!我才恍惚明白了“文化深度融合”的深刻含义!

“茶”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不仅给人类提供了醒神、明目、清肠、解渴、解暑的好饮品,

而且在人与人之间搭建了友好沟通的桥梁,成为人类拉近距离、化解误会、团结共进的催化剂……!

“闽南茶艺”和“西北牛肉拉面”文化碰撞不仅在北上广、福深厦等沿海城市里,据统计,

有四十多万临夏人在各地创业开办拉面馆,他们不仅为当地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家乡发展起到了

传帮带的作用。他们以西北特有的牛肉拉面饮食文化,作为与人交流交换的平台,在绵长的沿海发

达城市,悄无声息地演绎着“东西协作,文化交融,经济互补,脱贫致富”的华美乐章!

杜甫《登高》诗云:“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想闽南的“茶道文化”与西北高原上“牛肉拉面”

文化,就像千万年来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源远流长,不断交汇融合,发扬传承,传遍大江南北,传

遍五湖四海,传遍各地!

第266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50

春雪后的空气,清新又冰冷。与三五知己品茶,吃火锅,甚是舒心惬意。

在餐厅,找一雅间落座,堂倌(服务生)提着开水壶,忙不迭地说:来来来,先把盖碗倒上,

热热的喝一口,暖和暖和。话音未落,就已麻利地把桌上的茶盘转到食客眼前。

圆形的茶盘有七八个格子,除茶叶之外,依次盛放着冰糖、枸杞、桂圆、红枣、杏干、

葡萄干、玫瑰花、菊花等。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几样放在盖碗里,堂倌用“牡丹花”(临

夏对开水的戏称)的开水,打着圈,挨个浇在盖碗里。顿时,茶叶、枸杞、红枣伴着冰糖的“滋

滋”声沸腾起来。

盖上碗盖,刮几下,抿一口,一股清浅的甘甜在唇齿间弥漫,一阵由内而外散发的暖

流遍布周身。

虽然钟情东乡饭馆里的盖碗茶,却不喜欢有缺口的盖碗。许是食客无意,也或许是服

务生的粗心大意,有些盖碗边缘的缺口与缝隙,像一道伤疤,附着在盖碗上,着实惋惜。

破损会辜负茶饮的愉悦感。此时,机灵的堂倌根据食客表情,立马换一副完好的盖碗上来。

端起精美的盖碗茶具,看着枸杞、茶叶、红枣、玫瑰花在沸水里自如翻滚,刮两下、

抿一口,一切烦恼抛诸脑后。乐哉,快哉。

盖碗茶,据说是从明清时期随汉族文化传到西北,与少数民族的饮食结合成了“盖碗

茶”。盖碗茶讲究使用三炮台的碗冲泡,用料最主要的当然是茶叶和冰糖,再辅以其他配

料。尤其在冬季,一家人围坐于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或来点油炸馃馃,再刮几盅盖碗茶,

水汽袅袅,轻嚼慢咽,浓郁的茶香荡涤五脏六腑,实乃享受。

临夏的盖碗茶在今天已成为一个招牌,如果有亲朋远道而来,却没能喝一口盖碗茶,

就等于没有真正来过。

阳︽盖碗茶︾

第267页

251

乡愁滋味

在中国的西北腹地,临夏

盛产热情好客的好兄弟

莫道城郭红火,村野冷静

拂去浮云,捧出新生的春尖

绽放在牡丹花开的笑影里

看氤氲弥漫,悠然飘逸

心,早已变得丰盈而澄澈

让你真切感受彼此传递的温暖

有朋自远方来,少不了敬上

精致的碗子,让友情地久天长

任爽口的清香在肺腑深处

发酵。融化尘世堆积的冰块

挥斥尘埃,可与时光结盟

借一瓢大禹遗留的积石山水

从岁月的妙境里获取爱的密码

让三炮台擦亮眼睛和心灵

八宝精华救赎体内潜伏的干涸

或借日月星光,将渴望点亮

直到与过往的风并驾齐驱

所有人,因此变得宽大为怀

此刻,愿你手捧珍藏的玫瑰

至纯至善的闪电洒下雨露

伴随清明前的新茶,滋润肝肠

碧空如洗,铺开圣洁的云朵

正为万物提供净化灵魂的良方

在更好的时空里享受生活

那盛满爱意的盖碗,念你恒久

凭借浓酽浇灌纯粹的初心

看花开花落,感悟人间冷暖

缕缕清醇,胜似万语千言

可将无上的幸运传递给太子山

任草木枯荣,碗子依旧飘香

你说,你的碗子里有溪流山川

有鸟语花香,也有雪雨风霜

你用蓄满春秋的韵味告诉我

我的江湖包含所有的阴晴悲欢

依稀可见,在河之洲的盖碗茶

将无法挽留的风景当作过往

淡淡苦涩过后留下了八宝甘醇

像轻灵的小舟渡靓你的河流

好吧,趁着茶未凉人还未散

打开快乐的心扉,将寂寞赶走

▼王明雪 ︵雪歌︶︽“ 碗子 ”的情怀︾

第268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52

常说三岁记老,六十年代出生的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母亲从地里劳作回

家,在做饭的同时煮罐罐茶喝。

煮茶的小砂罐,小巧、古朴,形同纺锤,中间肚子隆起,两端收紧,像一个陶罐。但

和陶罐不同的是小砂罐顶端有个小嘴巴,圆口有棱角,尽管不是上等质料,却因造型精巧

朴拙,憨态可掬。煮茶时,母亲用锤子或剪刀在砖茶块上敲下小小一角,放入砂罐,注上

生水,煨在灶火洞里煮。不一会儿砂罐子里发出滋滋的声响,泡胀的砖茶被热水顶起老高,

她用搅茶棍一遍又一遍地压下去。直到茶水沸腾几次,茶黑如墨,才用小木板挡在罐口,

从小砂罐嘴巴里将茶水箅出,倒进杯子喝掉。然后朝砂罐里加水,继续烧。

第一罐煮的时间最长,叫头茶,茶味最苦,茶劲最大,若不常饮,难以下咽。即使是

茶客,喝完第一盅,也得吃些压茶的馍馍,否则会闹茶,轻则呕吐,重则头晕。头茶之后,

接着煮第二三罐,茶香才完全煮出来,飘香四溢。所以有头盅土,二盅苦,三盅浓,四盅

香的说法,到六七罐以后,茶香殆尽。再煮就成了败茶,不能喝了。

父亲是邮电局职工,哥哥在外地当工人,四个姐姐均已出嫁,常年家里只有母亲、我

和尕姐。母亲是家里的唯一劳力,所有苦活累活都落在她的肩头。每天的午时茶对母亲来说,

必不可少。喝了这一顿茶,一天的体力活就得心应手了。如果哪一天断了这顿茶,那可就惨了,

头疼,浑身乏力,干活没劲。一个砂罐,一个土炉,一壶清水,一撮砖茶,一块杂面馍馍,

构成了罐罐茶的全部内容。

母亲的罐罐茶,用的茶叶并不是什么好茶叶,而是非常普通的茯茶,像一块黑砖。没

▼王维胜︽母亲的罐罐茶︾

第269页

253

乡愁滋味

有绿茶的高雅,红茶的醇厚,更没有花茶的芬芳,甚至可以说粗陋不堪,像一个粗蛮而莽撞的庄稼汉,

难登大雅之堂。但在那艰苦的年月里,罐罐茶是母亲的宝贝,断然不可或缺,母亲一边生火熬茶,一

边起火做饭。和所有在土地上耕耘的农民一样,母亲宁可三日无饭,也不可一日无茶。母亲没有什么

嗜好,她最惬意的是喝罐罐茶里放一颗烧焦的红枣,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这样一个小小愿

望折射出生活深处打熬得来的最可爱也最沉重的一面。

对于三岁多的我来讲,最惬意的是看母亲喝罐罐茶。母亲站在烟熏火燎的灶台前,拿起煨在铁火

炉上的砂罐,小心翼翼地用小木板挡在罐口,将煮沸得如同黑墨似的茶水一点点倒进小杯子里。杯子

小巧,乌黑粘稠的汁水仅有一口。她端起白瓷小盅,凑近唇边,满脸虔诚地闭上眼睛,小口呷,轻轻啜,

慢慢品。母亲喝了它,嗓清喉滑,胃开肠润,疲惫的她马上变得气爽神怡,满面泛着红光,脸上如少

女般绽放出鲜亮的色彩。

看着母亲沉醉于茗香,就像回忆吟咏着生活的宁静、悠远,幼小的我不由心生羡慕,嚷嚷着也要

喝一口。母亲便蹲下身,将白瓷小盅放在我唇边,试着让我舔了一小口茶水,苦得我直摇头,赶紧唾掉。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喝罐罐茶了,但我知道,苦涩的罐罐茶对于母亲是甘甜的。

中午母亲喝茶做饭的时间,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这时候,生产队的社员们都歇工了,巷道里立

刻人欢狗叫,热闹起来。尕姐烧火,母亲做饭,我可以到巷道里玩耍。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喜悦

往往停留在一瞬间。吃完饭,来不及洗碗筷,生产队长的哨子吹响,上工时间到了。母亲又要劳作去了,

尕姐上学去了。没有爷爷,没有奶奶,没人照看的我,又要回到一个人的世界,回到孤独和寂寞中去了。

无奈的母亲用一根绳子拴在我的腰间,把三岁多的我像小狗一样拴在门口的柱子上,然后将大门从外

面反锁。

我哭着爬在门上,从门缝里看着她们走远,哭累了,睡在地上。大白天我并不害怕,可是临近黄昏,

尤其是尕姐放学迟,母亲回家晚,我怕得要命。日头下山,偌大的宅院只有我一个小孩子,前院树上

落下猫头鹰或者野鸽,后院的墙头跳上一只野狗,它们的叫声成了我恐惧的源头。往往是,母亲从外

面打开门锁的时候,我已经哭哑了嗓子。脸蛋已像花狗的脸,都是泥土和泪水。

好多次我抱着母亲的腿子,用背挡住大门,哭泣着不让她离开。就像小鸟阻不住风雨的脚步,我

第270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54

无法阻止母亲,她若不下地,挣不到工分,年终我们就分不到粮食。无论我怎么哭喊,寒风终会吹落

枝头的花瓣,芳香随风而逝,我的严冬翩然而至。我突然看到煮茶的小砂罐,我注意到母亲临走前总

是把最后一罐茶箅到白瓷小盅里,喝得一干二净。母亲的对罐罐茶的贪恋激活了我的主意,我幼小的

脑子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说母亲喝不上罐罐茶,她就不会离开我。

我想倒掉母亲的罐罐茶,但倒掉头几罐酽茶,又不忍心。思来想去,我将最后一罐败茶中的半砂

罐水倒掉,煨在铁炉子上。怕母亲发现,犹豫许久,在砂罐里尿了半罐尿!对,我把尿尿到砂罐里了,

母亲浑然不知,喝得津津有味。

这样干了几次,并没有能阻止母亲下地干活。队长哨子一响,她依然故我地离去,我觉得尿的量

不够,干脆把一泡尿全部撒进砂罐。小孩子如此折磨人的行为,天底下最不地道的勾当,并没有迎来春天,

我的世界里寒风依然呼啸。

有一天中午,生产队长刺耳的哨声响起。正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我,突然挣脱她的怀抱,气急败坏

地跑向灶房。我一边跑一边哭,嘴里大声地说:“我给你的尕罐里尿尿去呢!”

我的话让她一头雾水,不明就里。

她紧跟着我走进灶房,看到我撒尿的一幕。

母亲瞪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我突然觉得自己惹了祸,等候大人的巴掌落到我身上。我

等了好久,母亲忽然扑上来,一把抱住我,叫了一声:我的娃啊,怪不得……我的罐罐茶里有一股

咸味……

我的脖子,冰凉冰凉的。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脸上,两股清泪像珠子一样滴下来,一滴一滴掉

进我的脖子里。我一把抱住母亲,放声大哭。母亲哭着抱起我,一步一步走出厨房,走出家门。淡蓝

色的天幕下,一缕青色的炊烟缭绕在屋顶上空,罐罐茶香随着母亲衣袖摆动,从厨房里弥漫开来,飘

散在院子里,飘散在巷道里,飘散在村庄的角角落落。这一天,母亲破天荒向队长请了假。

时光变迁,曾经凭一口苦茶守望生活的日子已成过往。苏轼曾作过旷达的词作:“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但是人世间能有几个苏东坡?又有几个人有着“休将白发唱黄鸡”

的豁达和乐观!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如同东去的流水无法挽留。

第271页

255

乡愁滋味

那宁静的村庄,那鸣叫的雄鸡,那啁啾的小鸟;那个曾经承载着我儿时欢笑和哭声的家,那道土墙,

那间烟熏火燎的灶房,那座破旧的大门;那只虎头虎脑的小砂罐,那台古朴的小铁炉,那只厚实的白

瓷小盅,连同那端起白瓷小盅眯着眼呷一口茶静静回味的母亲,都像飘零的花,凋落的叶,东逝的水,

一去不返了。母亲偶尔只在楼外细雨声声的深夜里,走进我的梦中,于是流转的时光便有了荡气回肠

的情节,我年过半百的生命之河便有了波光潋滟的生动。

第272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56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因

为喜欢有关茶的诗,所以喜欢上了喝茶,一杯佳茗,茶香四溢,醒脑益思。

茶文化始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成为老百姓开门七

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

唐时,文成公主出嫁,经河州(临夏古称河州)渡过黄河,把茶叶以及饮茶的习俗传

入吐蕃,让边疆少数民族也领略到了茶的魅力;宋时,在河州设立了茶马司;明代,临夏

是历史上闻名天下的茶马互市中心。由此可见,茶与临夏的渊源由来已久。

茶虽不产于临夏,它却是临夏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原因正如顾炎武在《天

下郡国利病书》中所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

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临夏属于西北高寒地区,而且少数民族较多。所以,

饮食上习惯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食物,而茶叶则可以分解脂肪,防止燥热,让人身体更加

健康。

在临夏,因为熬茶较盖碗茶更亲民,所以很受欢迎,它也是甘肃部分地区特色传统茶

点饮食,是当地农家古今相沿的一种独特的品茗风俗习惯。

一个土火炉子、一撮茶、一个茶罐、一个茶盅,便是熬茶的全部家当了。简单的取材,

才使得贫寒人家才能享用得起,并将它沿袭和传承。

熬(临夏本地发音“nao”)茶,以前是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

▼常志梅︽熬茶―― 临夏人醇香的记忆︾

第273页

257

乡愁滋味

暖融融。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熬茶多用普洱或高档红茶等。熬茶的保健功效十分明显,根据自己的口

味和需求,可加入不同的辅料,如茶中加盐,可明目消炎,有效锁住水分流失;茶中加姜皮和红糖,

具有发汗解表,可预防流感、伤寒;如再加入鲜牛奶,熬成奶茶,可消肥健胃,化食除胀,加入荆芥

熬则可安神、利尿。所以说熬茶是不拘泥的,自带一股大西北的粗狂和随性。但现在喝熬茶的年轻人

越来越少了,因为生活节奏快,怎么简单怎么来,熬茶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记忆。

熬茶究竟起源何时,实在很难考究了,有人说中国人“吃茶”有 1700 年历史,也有人说中国人“采

茶”有 2200 年历史。不论几千年,还是几代人,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熬茶“生”于大山沟,

“始”于西北荒凉之地。熬茶其味道除了苦涩还是苦涩,苦涩的有些难以下咽,可喝的时间长了,也

就尝不来苦涩味,却能喝出茶的醇香绵长。茶,古称“苦荼”,“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也说明茶本来是苦的,品而后香呀!

对于土生土长在临夏的我来说,熬茶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因为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每次感

冒家人都给我喝加入葱头、黑糖和干姜等熬茶。那时候很不喜欢喝,但治感冒的效果却相当好,不像

现在头疼感冒都是一大堆的胶囊和打不完的点滴,我很怀念那种生活,原始但快乐,简单却有韵味。

如今的临夏,各种茶叶铺子随处可见,什么样的茶都有了,但是,许多当地人和长期生活在临夏

的外地人,对于熬茶,还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因为熬茶是一种精神,一种记忆。

顾名思义,熬茶要熬,用茶壶慢慢地熬,急不得。这茶壶好比人生,放进耐心、恒心、决心,慢

慢熬制,最终你的人生定会收获别样的醇香。

漫漫岁月流逝,热爱生活的临夏人酷爱饮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茶早已渗透到临夏人

生活的方方面面。

万丈红尘一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在岁月的长河中,许多事物或与世沉浮,或飘然而去,但临

夏人对茶的情愫与记忆将绵延流传、经久不息。

第274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58

古语云:地灵人杰,物华天宝,双城诚斯地也 !

露骨积雪,漓水扬波。三关雄峙,四山逶迤。遥想往昔,大禹泄湖留迹。罕幵故地,

西周筑双城池。秦国拓展疆土,枹罕古县始置。东汉宋建,称“河首平汉王”割据。乞伏

炽磐迁都,枹罕为西秦都邑。明清风云际会,韩土司两朝故地。丝绸之路重镇,唐蕃古道

要冲,市肆林立,商旅云集。地跨甘青,物华交泰,斯地神明之所独钟。露骨之巅,达里

加群峰间有五山圣池滟潋,聚日月精华;北麓沃野田畴,有龙泉潺潺,集天地灵气。酿得

黄酒者曰“五山池”,享誉华夏,有谚云:南方绍兴“女儿红”,北方临夏“五山池”也。

“五山池”,北方黄酒翘楚者也,择地道北方黄米为料,得露骨龙泉水之灵,蕴天地

五行之精华,汇古枹罕卓识之英,承百年醅酿之技,厚重香醪,浸蒸窖藏,秘制精调而就。

观之,酒体微黄,晶莹透明,淡雅自然。饮之,甜中微酸,馥郁绵长,润于唇舌,抵于心田,

美若醍醐,真真怡心沁脾,撩人心扉。

至若“五山池”之功用,多矣!入体驱寒暖腹,舒筋活血,安心补神,健胃消食,壮体提神。

羸弱力亏,能增体健;产妇体虚,化瘀补益;佳肴佐料,调烹可助香浓,唇齿留芳。言其妙处,

赞之不穷!醉里乾坤大,酒韵传华章,华夏人文,佳话万千,无不遇酒得彰。酒解万千愁。

曹孟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更有李白“五

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壮英雄胆。君不见刘邦醉后斩白蟒,

铸大汉基业四百年;武松一饮十八碗,景阳冈上徒手打虎传美名;更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酒彰八斗才。君不闻李白斗酒诗百篇,王羲之酒书《兰亭序》,欧阳修

▼董克义︽五山池黄酒赋︾

第275页

259

乡愁滋味

醉挥《醉翁亭》,郑板桥酒酣绘《墨竹》。酒润娇娥容,西施女含酒倾国城,杨贵妃醉酒百媚生,史

湘云醉卧芍药荫。更有万千众生,浅酌增雅兴,倾樽展豪情!

漫史海,阅经典,五洲三大古酒,黄酒华夏独有。而“五山池”者,中华北方佼佼者也。类分清爽、

陈酿与特制,干甜俱有;酒品三十余种,任尔择酌。品质尽善尽美,盛名飨宴;服务至诚至周,饮誉遐迩。

数枚金银奖牌,融入碧蚁饮者醉;诸多省部荣誉,赢来酒业四方赞。

嗟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遇佳酿,岂不尽觞!借“五山池”,抒旷世风流;凭“五山池”,

树伟业丰功;品“五山池”,悟世事沧桑,人生百味;饮“五山池”,享百年人生,万千情趣!

第276页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260

▼李白︵唐代︶︽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

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

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

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

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

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

销万古愁。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HEZHOU TASTE FROM LINXIA DELICATY

第277页

近年来,临夏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美食产业发展,把美食产业确定为百亿产业,先后召

开临夏州美食百亿产业发展大会、河州味道·临夏美食品牌发布会,成立临夏州美食餐饮协会,

临夏州美食产业在品牌门店培育、供应链打造、美食数字经济、美食研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

成果。

编篡这册临夏美食美文文集,其中精彩图文,各美其美。无论是“色、香、味、器、形”,

还是对食材的“蒸、煮、煎、炒、熘、炸、炖、剁”,作家们将临夏美食的独到之秘及蕴含之美,

形神兼备、有声有色地公诸于众,有益于全方位推动临夏文旅产业、美食产业的发展,有益于提

升临夏美食品牌知名度。

品味美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文化。吃出文化、吃出品位,是一种幸福。共赏临夏美食文化,

感悟河州味道精髓,无疑是一种艺术享受。美食美文带您走进五彩缤纷的临夏美食世界,它不是

菜谱食单,也不是做菜秘籍,而是一本集临夏美食美味、丰富食材、独特环境于一体的临夏美食

散文、 诗歌的集子,多视角挖掘展示河州味道·临夏美食的丰富内涵,值得您一读。

品尝临夏美食,感受河州味道,只靠美食文集、美食图集,这样几篇文章、一些精美掠影图片,

实在是挂一漏万。继承和弘扬临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使临夏的美食艺术走上一条健康大道,

需要本土作家们、摄影家们,多写一点、多拍一点,需要我们与州委、州政府同心协力,共同努

力,共同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将河州打造成心目中的品牌旅游城市。

临夏各族群众在菜肴配置、烹调等方面有许多创新做法,制作出了一系列品质精良、令人

垂涎的美食产品。千百年来,临夏各族儿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探索研发,传承河州味道,弘

扬临夏美食,对美食技艺不断改良和创新,临夏美食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日益提升。今天,

后记

第278页

临夏美食已经成为甘肃、西北乃至全国人民津津乐道的美食品牌,延续千年的金字招牌愈发耀眼、

熠熠生辉。

临夏美食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从传统菜品来说,有临夏八大碗、桶子肉、东乡平伙、三

糊兄弟(糊牛、糊羊、糊茄)等;从创新菜品来说,有烤全羊、罐罐鸡、盆盆肉、剁椒羊排等;

从肉食来说,有手抓羊肉、清水牛排、爆炒草鸡、黄河鲤鱼等;从面食来说,有河州包子、油馃

馃、牛肉拉面、大卤面、臊子面、河沿面片、河州老炒等;从小吃来说,有酿皮子、甜麦子、醪

糟、发子面肠、牛杂割、黄酒肉等。临夏美食自成体系,色香味俱全,品意形绝佳,给人一种舌

尖上的享受,吸引八方食客慕名而来。

《河州味道·临夏美食》展现了临夏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每一个菜品、每一道工序、每

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讲究,延续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演进,积淀着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的文化基因,秉承着豪爽洒脱、仁义谦让的淳朴民风,体现着热情友善、宾至如归的待客之道。

东乡平伙彰显了各族群众团结友爱的情谊,河州发菜寓意着美好的祝福,悦耳的宴席曲是饮食与

文化交融碰撞的代表,临夏美食被注入了多彩的文化底色,处处渗透着绚丽的文化元素,已成为

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夏自古是一个流通活跃、商贸繁荣的地方,各族群众素有善经商的传统,长期以来,临

夏人东进西出、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留下了深深印记。特别是我州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

有近 10 万人在外经营着 2 万多家牛肉拉面等餐饮门店,临夏美食产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每

一个创业打拼者的身上,彰显着坚韧不拔、敢闯敢干、吃苦耐劳、勤勉敬业的精神,临夏美食不

仅仅是一种产业,更代表着临夏人的对外形象和精神符号。

编 者

2022 年 6 月 6 日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h5电子画册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