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创企业调研报告•长三角篇(2023)

发布时间:2023-11-30 | 杂志分类:校园教育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中国科创企业调研报告•长三角篇(2023)

2445 取得成效(一)绿色制造,国家认可2020 年,依拓公司通过了国家工信部第五批“绿色制造”评选,被评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成为了上海市金山区首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集团。作为纺织服装行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角色之一,勤拓提出减碳目标和零碳工厂的集团愿景,并积极付诸实践。2022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依拓参与上海首批零碳工厂项目,明确集团的减碳、固碳计划,年内实现边界范围内零碳排放,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同时继续呼吁和要求各供应商,积极全面响应依拓公司要求,加强原料创新、产品回收、避免过度包装、减少物流成本、减少内耗和提高能效。(二)绿色材料,客户认可集团的产品研发部门在 2021 年成功为战略品牌客户提供各种原材料替代方案,从有机棉、再生涤纶、再生尼龙、再生天丝等入手,实现该品牌 80% 的面料原材料可持续;同时,从环保绣印花工艺、包装等方面着手,加大再生、可降解材料的应用,也受到了很多客户的欢迎。(三)降本增效,员工认可由于疫情,无法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快递无法及时送到客户手中,依拓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用 3D 虚拟样衣代替实物开发,2021 年集团业务的数... [收起]
[展开]
中国科创企业调研报告•长三角篇(2023)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51页

244

5 取得成效

(一)绿色制造,国家认可

2020 年,依拓公司通过了国家工信部第五批“绿色制造”评选,被评为国家级“绿色供

应链管理企业”,成为了上海市金山区首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集团。作为纺织服装行业推

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角色之一,勤拓提出减碳目标和零碳工厂的集团愿景,并积极付诸实践。

2022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依拓参与上海首批零碳工厂项目,明确集团的减碳、固碳计划,

年内实现边界范围内零碳排放,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同时继续呼吁和要求各供应商,

积极全面响应依拓公司要求,加强原料创新、产品回收、避免过度包装、减少物流成本、减少

内耗和提高能效。

(二)绿色材料,客户认可

集团的产品研发部门在 2021 年成功为战略品牌客户提供各种原材料替代方案,从有机棉、

再生涤纶、再生尼龙、再生天丝等入手,实现该品牌 80% 的面料原材料可持续;同时,从环

保绣印花工艺、包装等方面着手,加大再生、可降解材料的应用,也受到了很多客户的欢迎。

(三)降本增效,员工认可

由于疫情,无法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快递无法及时送到客户手中,依拓通过数字化的手段,

用 3D 虚拟样衣代替实物开发,2021 年集团业务的数字样衣占全年开发的 26%。在产品研发

端,工艺和技术追求“一次就对”,和客户云端批办,节约了样衣开发成本,将整个研发周期

从 30 天缩短到了 1 天。

2021 年依拓通过了 ISO50001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巩固和明确了依拓内部的能源基准和

改进目标;目前上海依拓工厂内的 50% 电能都来自光伏发电;依拓的整烫部门通过气水分离

装置,节约了 40% 的蒸汽使用量;依拓的冷凝水余热回收设备提供了全厂所有员工宿舍的热

水供应,改善员工住宿条件。

6 未来思考

(一)从“线性经济”模式到“循环经济”模式,使消费品的生产更多样

我国每年大约生产 570 亿件衣服,其中约 73% 的衣服最终命运是被填埋。无论生产的原

第252页

245

材料及生产过程多么绿色,生产出来更多产品,都会增加生产过剩带来的碳排放。这是传统“线

性经济”模式与生俱来的弊端。线性经济是以资源线性流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表现为传统经

济中“资源 - 产品 - 废弃物”的单向流动。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即变为废弃物,大量消耗资源

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具有高消耗、高污染和低利用率的特征,实质是以增长的自然代价实

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从经济学观点看,是因为经济运行的价值链在

无法产生利润的环节发生了断裂,不能维持循环运转。

勤拓集团与先锋设计师们的创意合作“七巧板”项目,通过库存改造,将设计师未采纳的

样品、大货滞留 B 品库存做二次开发设计,通过“燕几图”的排列组合,趣味展示突破禁锢、

致力打造循环设计的决心和成果。“七巧板”设计项目从策略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成衣改造的

服装循环设计系统及方法。循环设计是 20 世纪 80-90 年代产生的一种设计风格,又称回收设

计,是指实现广义回收和利用的方法,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

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致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

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它旨在通过设计来节约能源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

人类的设计物能多次反复利用,形成产品设计和使用的良性循环。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循环经济”

模式,将对制造业在绿色转型中克服“只制造”的认知有所借鉴。

(二)跨越“认知 - 行动”鸿沟,使消费者的选择更自由

中国具备可持续理念的消费者高达 93%,而开展行动的平均仅有 35%。2 在可持续消费的

意识与行动之间存在一条鸿沟,即有越来越多人认可和认同可持续消费,但却没有开展相应的

行动。中外消费者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可持续消费从意向到行为转变的过程中,消费者会

受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改变消费者最终的购买决定。研究发现,

产品价格、产品性能及使用体验、产品描述和宣传方式等因素阻碍了部分消费者将低碳认知落

实到低碳消费行为。3同时,也有很多因素能够触动消费者进行可持续消费。企业提供清晰、可靠、

量化的低碳产品信息;传达简约、品质、健康的生活方式;量化消费环节的减碳贡献,赋予消

费者使命感;重视资源循环、构建更透明可行的回收体系等,可以鼓励消费者的行动力。4

“碳标签”等标识是目前流行的做法之一。法国境内部分电子产品在出售时,须按规定标

注“可维修指数”(Repairability Index),罗技(Logitech)通过添加标签的方式,实现“碳

影响透明化”,Oatley(燕麦奶)和 Allbirds(鞋类)等环保品牌给其产品贴上碳标签的做法

也有多年。可持续服装联盟(SAC)开发了希格指数(Higg Index),全面衡量服装企业从原

材料到成品阶段的碳足迹。目前几乎所有服装厂商都在使用这一工具,为整个价值链上的买家

提供所需信息,更好地做出碳管理决策。但仅仅以量化数值标示的碳标签其实对消费者的影响

有限,因为冷冰冰的数字难以激发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

从勤拓集团的产品品类和纤维采购分布图来看,84% 是棉纤维,且 54% 已替换有机棉;

另外 16% 是合成纤维与人造纤维,其中 74% 已替换为再生涤纶、再生尼龙与再生纤维素纤维。

供应链与品牌合作,通过纤维替换方案不断减少天然资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和减少森林砍伐

的问题。同时为了让消费者更直观地看到、知道自己买的产品是环保产品,勤拓拟在吊牌和包

第253页

246

改变高碳生产、高碳消费,关键是促成商业模式的转变,提倡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可行的

方向。循环经济是一种再生系统,通过减慢、关闭和缩小物料和能源循环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资

源浪费、排放以及泄漏。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对应,线性经济走的是从开采到加工到制造到使

用到终结最后处置的过程。而相对的,循环经济核心的理念就是看看有没有机会在各个环节想

办法往回走:

• 产品使用环节如果已经磨损破旧了看看怎么往回走,即修复;

• 本想弃置的产品还能发现价值,让它回到零售环节再使用,即二手销售再利用;

• 衣服、工业品、家用电器等,产品本身报废了,但是里面零部件还有价值,可以把有

应用价值的零部件拆出来,重新投入再制造的过程,即再造;

• 把里面的原材料拿回来,投入到一开始初加工阶段,最后回到循环体系,即回收;

• 在使用环节,有一件物品或者衣服,自己使用的频率很低,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跟其

他人一起使用,即共享;

• 另外产业之间有相互的关联。很多产业的一些废弃物对另外一个行业来说可能是投入

品、是原材料,即变废为宝、产业共生、副产品利用;

• 从源头上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在设计之初就提高可循环性、减少物料的消耗,即减量

化设计。

循环经济在时装行业的应用,形成了多样化的可持续时尚,涌现出各类商业模式的探索,

勤拓对其中的一些模式也有尝试。

装上注明一件棉涤混纺的 T 恤用到了 4 个塑料瓶再生的涤纶纤维,一件棉涤混纺的卫衣大约使

用了 10 个塑料瓶再生的涤纶纤维,及提示如何相对应地减少了石油提炼在生产、使用和处置

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

机会是留给真正倾听并回应客户关注的企业,尤其是关注千禧一代和 Z 世代的品牌和供应

商。作为链接行业上下游的中间角色,供应链企业有义务去思考如何帮助品牌、设计师等做到

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让产品的价值高于产量,是制造企业应保有的价值观。

7 专家点评

王琪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第254页

247

1 Fletcher, Kate Sustainable fashion and textiles: design journeys, 2nd ed (London; Washington, DC: Earthscan, 2008).

2

BCG 波士顿咨询 . 拥抱绿色之风:中国消费者可持续行为最新洞察 .

3

Accenture. Reality Check: It’s Time to Create Sustainable Options That Are Options for Everyone.

4

商道纵横,界面新闻 . 2021 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双碳”目标之下的可持续消费新趋势 .

消费端转变消费观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时尚业可以逐步来推动这个过程。目前,应更

多关注供给端,从源头上减废,对已经生产出来的衣服回收再造。制造厂商可以根据自身的定

位参与到再循环经济中,以自身的力量减少服装浪费导致的碳排放。政府、品牌方应从政策、

机制入手,激励、支持参与再循环经济的制造商。

向消费者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增强消费者对可持续理念的理性认

知,正如碳标签、成分标识等起到的作用;二是增强消费者对可持续理念的情感认知,通过价

值分解、讲故事等表达手段,将可持续产品对社会、对环境的价值,与消费者具体的消费行为

相关联,使消费者确切而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对环境的价值;三是增强先锋消费

者对可持续消费的带动,对先锋的消费者要有正向的反馈,有鼓励的机制,使先锋消费者的行

为固定下来,传播出去,影响更多的消费者。让积极的行为、可持续的行为被放大、被鼓励;

让更多的消费者从浪费、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转变为可持续的消费行为。

第255页

248

乐象永续科技①

用生物基染料提供

可持续色彩

① 乐象永续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是一家对大自然色彩做分子编辑的可持续色彩生产公司,用独特的生物基色素分子合成修饰

技术,发明出一款不掉色、零污染、零碳排的生物基染料,首先致力于解决纺织印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后续将陆续推出应用

在不同生活场景的各种生物基染料。未来,乐象将是一家小米式的产品生态链公司。

文 / 王琪、刘耿

第256页

249

摘要:

印染行业是重污染行业,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速淘汰作坊式的落后印染

工厂,但绝大多数工厂只是消极地应对执法检查,仍以粗放型、敞开式作业,主动研发和采纳

新技术的意愿不高。乐象永续科技的生物基染料的制造技术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一

家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创公司,采用独特的生物基色素分子合成修饰技术,发明出不掉色、

零污染、零碳排的生物基染料,解决了传统植物染料色彩暗沉、颜色少、色深度不够等问题。

乐象的天然生物基染料及完整的配套染色技术已经具备规模应用能力及跨行业的迁移能力,还

能横跨到诸如彩妆、染发、油墨印刷、涂料颜料等各种色彩应用场景和领域。随后,乐象通过

用好国际舞台,成功实现了从更高维切入商业转化变现。当下,如何围绕核心技术,逐步打造

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多元化的服务生态是乐象发展的当务之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

教授王琪表示:“从长期看,可持续性技术能实现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但短期内,投

资人要动态地统筹好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

1 背景介绍

染料是指自身带有颜色,并能以分子状态或分散状态使纤维和其他物质获得鲜明和牢固色

泽的化合物。染料按来源可分成天然染料及合成染料,现在使用的染料基本都是人工合成的。

合成染料产业链上游主要覆盖石油化工、煤化工及无机化工行业,通过石油成分分离工艺

为染料的合成提供苯、芳烃衍生物以及活性基团等原料;通过煤焦化工艺提供重要原料煤焦油;

染料的合成还需要纯碱、硝酸、反应气体等无机原料。石油化学基的着色剂,引发各种能源与

环境问题:第一,全球石油的蕴藏即将在 50 年内耗光,必须尽快寻找可持续的替代资源。第二,

使用石油化学制品将增加大气中 CO2 的循环总量,加剧地球气温上升;据估算这部分占新增

CO2 排放的 45%。第三,过去印染造成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现在也得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

化学染料的致敏性、致癌性也被证实,消费者渴望安全健康的染料。

人们逐渐意识到合成染料的危害,对高效生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刻反思。天然染

第257页

250

料重新受到重视。生物基染料兼具天然染料的环保特性及合成染料的优良性能,成为目前最被

看好的规模化替代石油产品的方法。生物基材料指来源于自然生物质的材料,包括利用生物质

为原料或(和)经由生物制造得到的材料。生物基材料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具有减碳、可持续

等多种优点。随着碳中和概念的提出,生物基材料,乃至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凭借其良好的环

保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正慢慢将经济发展的中心从依赖化石能源转变为以生物质能源为

主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染料产量已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 70% 以上。中国不仅仅是染料的

生产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染料消费国和需求国,消费量占全球的 55%,居于全球之首。随

着我国环境执法力度加大,印染行业在 2012 年后迎来供给侧改革,加速印染行业内落后产能

出清,许多小型染料生产厂商退出市场。目前,国内的染料生产虽经技术改造,工艺技术有所

提高,但是大多仍以粗放型、敞开式、间歇式和劳动力密集型方式作业,对环保、安全方面的

应急处理能力较差。2021 年以来,中国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陆续公布了“生物基路线图”,

明确制定了时间节点及进程,上升到国家战略优先层级,发展生物基材料替代石油化学基材料。

乐象的两位创始人刘媛媛和谢义鸿是一对夫妻,创办乐象之前 20 余年,一直在经营谢义

鸿父母传下来的童鞋厂。工厂产品能力过硬,为包括迪士尼等多家国际大牌客户打版做生产代

工。他们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切身体会到婴童产品安全的重要性。从 2014 年开始,他们

决定致力于解决纺织印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及产品安全问题。

乐象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拥有跨学科多领域团员并坚持持续研发。台湾成功大学化学系教

授黄福永、台湾东海大学环境科学系陈峙霖也愿意为产品提供技术背书。联合创始人兼 CTO

谢义鸿有一颗发明家的心,法律专业出身却热爱研发。谢义鸿通过独特的技术改变和修饰天然

植物色素、生物合成色素以及动物蛋白色素的分子结构,研发出了世界首款不会掉色且没有污

染和碳排放的生物基染料。

2017 年,乐象永续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陆续推出应用在不同生活场景的各

种生物基染料,基于核心技术和产品打造平台化的销售生态。

目前,乐象经营内容包括:第一,生态染料生产(生态染料指印染过程及印染产品均符合

生态要求的染料,乐象首创不掉色、零污染、零碳排的生物基染料);第二,生态印染解决方

案(绿色印染技术、生产污染 100% 循环利用技术、印染废弃物绿色处理技术);第三,农业

资源再生技术,染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唯一固体废弃物可以转化为蚯蚓的食物,用于碳贮存和

土壤修复。

2 发展历程

第258页

251

4 应对策略

(一)以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使消费者爱上生物基染料

天然染料根据来源主要包括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微生物染料。与合成染料相比,天然染

料无毒、易降解,因此更具有可持续性。尤其植物染料,很多品牌公司都加大了对其的研发。

从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分析来看,植物染色的市场定位目前大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或者小面积纯

手工制作的高级定制工作室。首先,收集天然的植物染料耗时耗力,制作过程中工时多、价格

昂贵、成本过高是最主要的问题;其次,很多植物的色素非常容易分解和氧化,如色牢度、耐光、

耐洗涤等指标都逊色于合成染料;再者,植物染色产品主要受小众消费者的喜爱,所以在市场

化和推广上都是问题。

中国传统的植物染料符合环保、无害、可持续等方面的要求,但与合成染料相比,存在两

方面的不足:一是植物染料的成品色彩柔和暗淡而不鲜艳明亮,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丰富色彩的

追求;二是植物染料的工艺存在褪色、掉色的局限性。因为天然色素在对面料染色时分子化学

键结合力太弱,所以一洗就掉;目前工艺一般用重金属离子作为媒染剂,但结合力仍然不够。

而化学染料之所以色牢度好是因为化学染料的分子活性基团与面料的结合力强。

乐象的两位创始人虽然没有相关专业背景,但是他们知人善用,组织了多元的研发团队:

联合创始人谢义鸿兼任 CTO,谢义鸿深耕纺织行业 20 余年,曾任职外企婴幼儿产品设计师和

技术研发总监,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学习,掌握了童鞋面料印染包括各种面料的染色、印刷、转

印及其他不同工艺;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谢义禾是研发团队的主力,其研究领域聚焦于生物可

吸收材料,生物可吸收无毒性材料,可应用于工业制品及生物基染料制作上,达到可降解,资

源循环再利用的目的;拥有近 20 年 IT 行业经验的刘英担任 CIO,刘英曾经参与开发中国第一

套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擅长工业 4.0,物联网信息技术及区块链等系统平台整合建设,由其

负责公司的全自动化无人生产工厂软硬件设计;台湾成功大学、东海大学等也有研究人员加入

新染料的研发。

经过合力攻关,世界上首款不掉色、零污染、零碳排的生物基染料在乐象诞生了。这种生

3 问题提出

(一)乐象怎样使消费者爱上可持续的生物基染料?

(二)乐象怎样实现一项跨时代新技术的商业化?

第259页

252

物基色素分子合成修饰技术解决了长久以来存在于植物染与化学染中间的问题,实为一种环保

与效用两全的方法。首先,它的原材料全部来自自然资源,是生物质材料,例如:农林废弃物、

秸秆、咖啡渣等等,因此它可分解、可降解,而且是碳中性的,生产过程中无废水排放,不增

加大气中 CO2 循环总量。在加工过程中剩下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将它转化成土壤改良剂,将资源

再回归土壤,有益于原材料的种植,最终实现“零排放”,还达成碳贮存的作用。

其次,乐象并非为了可持续而舍弃使用体验,通过采用合成天然活性基团的方法,乐象染

料的色牢度超越了传统的植物染料,攻克了其色彩暗沉、颜色少、色深度不够等问题,更是达

到《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较高色牢度等级 4-5 级(纺织产品的色牢度不佳

时,染料会从纺织品转移到人的皮肤上,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发因素,

造成对人身健康的伤害)。乐象的技术与产品符合生态纺织品和婴幼儿产品标准,染料也已经

通过欧盟生态产品认证及瑞士 SGS 性能及安全认证。

乐象认为,可持续消费不能以对消费者的“道德绑架”来实现。消费者可以在一定容忍范

围内为价值观买单,用适当的溢价购买“不那么好用”的绿色商品。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终究要回归消费的本质,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买单。在同样好用且绿色环保的

前提下,还有价格优势,才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可持续性商品。而这需要实实在在为生产力带

来增量的科技硬突破。乐象的生物基染料就是这样一项硬科技。

(二)用好国际舞台,从更高维切入商业转化

一项跨时代的技术并非亮相就受追捧,乐象可持续染料的商业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一是专利申请遭遇制度性壁垒。国内对天然染料的定义向来就是等同于纯天然植物染料,

不可以对分子结构有任何的改动,而国际上对天然染料的定义则包括合成的天然材质。乐象在

国内申请专利因天然染料的定义不同而阻力重重,常常是国内被驳回在国外却申请顺利,或是

国内要花费的时间是国外的好几倍。加之行业对国外专利更有认可度,去美国等国家申请专利

反而变成乐象眼下最好的选择。希望为行业在国内多做贡献的谢义鸿对此较为无奈。

二是印染厂对使用生物基染料的动力不足。印染厂是染料的直接使用者。有的染厂对乐象

所能带来的环境增益并不感兴趣;有的染厂一听他们“技术没有背书”,马上意兴阑珊不愿再

谈下去;有的染厂直言不太可能在原本已经很薄的毛利润率上再切一层,受原材料涨价冲击,

2016-2018 年,印染行业的毛利率逐步下降,分别为 21.6%、20%、15.6%。有的染厂虽然

有兴致盎然的老板,但是老板自己不懂技术而希望通过采购部门和技术工程师做出判断,导致

乐象在“没有大订单就没有改变的动力”的染厂采购部门和供应商面前败下阵来;还有不少印

染厂原有的利益链条坚固得牢不可破,乐象单枪匹马很难打破旧有秩序。

乐象遇到的技术变现难题是创新者常遇见的问题。“创新能否获利”是创新和战略研究领

域的重要议题。做“蛋糕”(创新)的人不一定是分得“蛋糕”最多的人,甚至是分不到“蛋糕”

第260页

253

的人。

乐象长期在商战中处于胶着状态,商业化的努力没有起色。开云集团的可持续创新大奖使

刘媛媛和谢义鸿迎来了自己的“赛末点”(Match Point),即决定比赛输赢的那一球,拿下“赛

末点”既靠实力,也靠命运。作为全球为数不多从根源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集团,法国奢侈品

巨头开云集团于 2019 年举办首届可持续创新大奖,旨在加速大中华区奢侈品和服装行业的可

持续创新。作为开云集团可持续创新蓝图的一部分,开云通过该奖项挖掘并表彰中国具有发展

前景的初创企业,意图在时装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第一届可持续创新大奖

主要聚焦在可替代原材料、绿色供应链、零售和使用以及循环经济四个领域,乐象非常突出地

把四个领域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荣获第一名。大赛除了带来 10 万欧元奖金,用以缓解经营

的燃眉之急,更为乐象带来了资源,开云集团为乐象匹配了欧洲的合作方,成为他们撬开新市

场的杠杆,也为他们打开了国际奢侈品供应链的大门。开云组织的欧洲之行让乐象接触了荷兰

的时尚创新平台“Fashion for Good”、阿迪达斯的德国供应商、荷兰的 3D 编织企业以及其

他业内专家及行业翘楚,与开云长年合作的面料商对乐象染料在各类面料上的应用进行测试等

等。

除了与国外面料商的合作,刘媛媛和谢义鸿也收到了国内各方抛出的橄榄枝:某国营集团

下属 50 亿规模的股权基金非常看好乐象的创新事业,愿意投资乐象;某国际纺织印染集团希

望聘请刘媛媛和谢义鸿,以增加集团的技术储备;浙江某知名大型化工集团向乐象发出了收购

邀约等等。

5 取得成效

(一)持续研发,应用场景拓宽

在开云可持续大奖中拔得头筹之后,乐象再接再厉,突破性地研发出生物基染料 CMYK

标准四原色,让生物基染料首次在应用上可以调配出完整的色彩体系。“乐象生物基染料”已

经通过了欧盟天然产品的认证和瑞士 SGS 性能及安全的认证,是自然健康、0 甲醛、符合婴

幼儿产品要求的生物基染料。乐象的这项生物基染料的设计已经在全球范围走在最前列,并且

已经开始实现环境和社会影响力及商业价值。

乐象的生物基染料被开云认可应用于服装面料及皮革的染料,再次被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

认可应用于彩妆和染发。2021 年,获得欧莱雅集团 Big Bang 预见新产研大赛二等奖,这为乐

象在美妆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实力。乐象自主研发的生物基色素染

发剂既健康又环保,不含偶氮,没有致敏、致癌物质,pH4-6.5 的弱酸性染发不伤发质、不刺

激头皮。同时,生物基色素染发剂的性能并未被牺牲,颜色鲜亮,留色持久度不亚于化学色素

第261页

254

6 未来思考

如何围绕核心技术,逐步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多元化的产品 / 服务生态,是拥有核心

技术的企业的普遍梦想。无论从资本要求扩张的本性,还是从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初心,乐

象都要考虑如何围绕核心技术,打造更具包容性、多样性、竞争性的商业生态。

这几年国内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国外加速制定对生物基材料的标准,让刘媛媛和谢

义鸿感到机会的风在劲吹。乐象首先致力于解决纺织印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乐象生物基

染料”的产品和技术应用范围广:棉、麻、丝绸、羊绒、羊毛、再生纤维、尼龙以及植鞣皮革

等纺织面料,为纺织印染行业提供了一种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同时,乐象的天然生物基染料及完整的配套染色技术具备规模应用能力及跨行业的迁移能

力。基于相同的产品技术核心,乐象可以直接跨界到其他需要色彩的行业,例如:化妆品彩妆、

染发剂、油墨印刷、打印机墨盒、颜料、食品着色剂等有机色彩行业领域。后续乐象将陆续推

出应用在不同生活场景的各种由生物基染料打造的可持续色彩。

也就是说,从横向上,除了服饰面料的染色,还能直接横跨到诸如化妆品彩妆、染发剂、

染发剂。而乐象分子合成修饰生物基色素同样满足人们对天然彩妆产品的薄透及遮盖力好的需

求。遮盖力方面,乐象分子合成修饰后不仅色素吸光度提高 3600%,而且可以减少色素用量,

大大降低成本。薄透表现上,相比其他较厚颜料0.5-8微米的粒径,乐象色素可以薄至0.05-0.45

微米。

(二)持续推广,环境效益增加

服装的供应链很长,各阶段的碳排占比中染色约占 43.09% 到 66.87%,是乐象致力于解

决的部分。乐象提出的全套绿色印染解决方案,助力染厂做到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印染过程

中的废水和固废 100% 转化,让印染厂不再受限排政策引发停工停产问题的影响。低温染色工

艺可以节省能耗达 60%。

每件 250 克的衣服用 12.5 克乐象染料能减少 70 克的二氧化碳(不含印染厂节能效益);

减少 1.25 公斤印染污泥固废,相当于上海每人每天的垃圾量;减少的水污染量相当于提供

125 瓶纯净水。假设全世界的服装都使用乐象生物基染料,每年减少的总用水量相当于上海市

城市居民 6.4 年清洁用水的需求;每年减少 1.43 亿吨印染污泥固废,相当于 406 座上海金茂

大厦的重量;每年减少 105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 86 万辆小汽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

也相当于每年实施森林碳汇 1050 万亩,这占中国 2019 年森林碳汇 1.33 亿亩的 8%。

第262页

255

油墨印刷、涂料颜料、食品着色剂等需要应用色彩的场景和领域。从纵向上,除了染色应用,

乐象的垂直生产链中相关环节也有商业开发的价值,染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可以转

化为蚯蚓的食物,利用蚯蚓进行土壤生态修复,并且达成碳捕捉与碳储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将来远期还可以参与碳配额和信用交易。这种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正

是循环经济模式的要义,也是其他有志于打造产品 / 服务生态的科技企业可借鉴、可参考的。

7 专家点评

王琪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乐象的可持续性技术有广阔而深远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凡是有色彩的地方,乐象都有

应用机会。所有与色彩相关的行业,乐象的技术都可以帮助它们在保护环境、减碳、可持续发

展等方面带来增益。乐象的技术也会遇到与任何创新技术大致相同的挑战,比如要回答卖产品

还是卖技术,引入 VC 投资还是 CVC 投资等现实的经营问题;同时,可持续性技术还面临着

独有的挑战,我们相信从长期看,可持续性技术能实现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但短期内,

投资人要动态地统筹好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这很考验投资人的战略定力和对可持续发

展前景的信念。而且新技术刚推出时,价格往往较高,产业链上下游对采纳新技术有犹豫和观

望态度,不会那么积极。我们倡议产业链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尤其是品牌方,挺身而出,

积极行动,带动整个产业链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变。我们也呼吁相关的部门、行业协会等为

可持续性技术的商业化提供政策、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第263页

256

康恒环境①

以匠心精神贡献循环经济

① 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康恒环境”)是全球领先的全产业链环境综合服务提供商。公司业务以垃圾发电项目的投资、

建设、运营及技术改造为核心,涵盖静脉产业园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焚烧设备与关键技术的成套供应,污泥与建筑垃圾的处置,

土壤修复,新能源解决方案等业务领域。

文 / 芮萌、裘菊

第264页

257

摘要:

近年来,发改委和住建部的产业政策有效推动了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迅速发展。

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共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企业 930 家,建设焚烧炉 2046 台。康恒环境是

垃圾焚烧技术与设备领域领导者,为低碳静脉产业园②投资、建设、运营环境治理提供综合服务。

通过研制适应国情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解决了国外设备“烧不透”中国垃圾的难题。此外,康

恒环境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科技创新以环境友好为导向,用过硬的技术和持续不断

的努力赢得居民认可。并打造低碳静脉产业园实现产业的耦合、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中欧

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认为,康恒环境的“匠心”值得学习和借鉴,进而为我国

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

1 背景介绍

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分为回收利用、焚烧发电、填埋三种,其中垃圾焚烧发电是当前最

主要的方式。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1988 年我国第一座垃圾焚烧

发电项目投入运营,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焚烧设备和技术对国内垃圾进行直接处

理。进口设备成本较高,同时国内垃圾组分与国外不同且相对更复杂,进口设备出现“水土不

服“的情况,项目运营往往不及预期,推动了垃圾焚烧设备国产化,循环流化床技术得到发展

及应用。

2006 年 1 月,《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布。在补贴政策推动下,

国产设备的应用逐步广泛,国产炉排炉技术开始应用于市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市场进入成长

期。2012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垃圾焚烧发

电盈利模式确定。随着垃圾焚烧设备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经济及环境效益更高的炉排炉技术

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焚烧处理能力不断提。

2020 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电补贴政策,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已逐步由早期市场驱动的“跑

马圈地”模式逐渐转为运营管理驱动的“精耕细作”,降本增效成为项目管理的关键指标。

② 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通过静脉产业尽可能地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

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第265页

258

康恒环境创立于 2008 年,公司以垃圾发电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及技术改造为核心,

涵盖静脉产业园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焚烧设备与关键技术的成套供应,污泥与建筑垃圾的处置,

土壤修复,新能源解决方案等业务领域。截至 2022 年 6 月,康恒环境在全国 24 个省区市投

资建设项目近 70 个,日处理生活垃圾超 10 万吨,总规模列全国前三。公司连续五年蝉联“中

国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

秉持“诚信、责任;团队、创新;客户、共赢”的价值观,康恒环境的使命是“创造更洁

净更友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综合治理手段,助力人与环境可

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成立之初,公司就在引进国际先进垃圾焚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国产化创新改造。此后,

科技创新始终被公司视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康恒环境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设备与关键技术多

2 发展历程

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多家焚烧发电龙头一方面打通固废产业链,实现项目协同处置;另一方面

着手布局新能源业务,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民众对垃圾焚烧发电的态度也经历了由“邻避”到“邻利”的转变。在我国垃圾焚烧

行业刚起步阶段,由于技术不完善,缺乏经验,焚烧厂和周边居民的纠纷以及引发的社会争议

持续发酵。即便是后来科学论证一座合格的垃圾焚烧厂对附近居民不会产生健康危害 , 居民依

然反对垃圾焚烧厂建在自家附近,形成全行业为之头疼的“邻避”现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数量

快速增加。固废行业在双碳目标下要走集约化、能效化、减排化、资源化的发展路径。垃圾焚

烧发电的同时,更有效处理了垃圾问题,是改善城市环境、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更是生态文

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垃圾焚烧厂为核心的低碳静脉循环产业园不仅减少了垃圾填埋缓慢降解

过程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在焚烧处理过程中通过能源化利用替代化石燃料,具有双

重减排效果。

康恒环境成立于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初步发展期(2006-2011 年),见证了行业的高速

发展期(2012-2020 年),如今处于行业的稳定发展期(2021 年起),在行业发展的每一个

阶段,康恒环境紧跟阶段主题,从研制适应国情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入题,构建稳定、低碳的

清洁焚烧体系,以生产更多的电能、产生更少的排放。康恒环境还把厂区均建成了开放社区,

实时公开烟气排放监测数据,并与周边居民共享健身房、篮球场、环保科普展厅等公共服务设施,

把社区建成了与周边居民共享的家园,变“邻避”为“邻利”,成功革新了行业面貌,掀起中

国垃圾焚烧行业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266页

259

3 问题提出

4 应对策略

(一)康恒环境如何解决国外设备“烧不透”中国垃圾的难题?

(二)康恒环境如何让居民接受垃圾焚烧发电厂建在身边?

(三)康恒环境如何实现产业的耦合、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

(一)研制适应国情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些大型城市开始探讨垃圾焚烧发电的可行性。但由于缺少相关技术,

设备需要依靠进口。进口设备引进后,大家很快发现,由于国情和饮食习惯不同,国外设备“烧

不透”中国垃圾,反而设备易受损坏。而且,中国垃圾的水分含量高,焚烧后产生较多渗滤液,

进口焚烧设备和工艺都没有考虑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康恒环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龙吉生博士意识到了进口设备与国内垃圾的不匹配性,提出

技术引进不能“一引了之”,他下决心要带领团队解决进口设备“水土不服”的问题。

2008 年,康恒环境和日立造船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日立

造船 -Von Roll 机械炉排焚烧技术,并根据国内垃圾特点进行了国产化创新改进,实现了垃圾

焚烧设备的国产化,成为中国垃圾焚烧行业的一次重要突破。

实现了第一个技术突破后,如何通过进一步技术改造,实现规模化、高效率且低排放,成

为康恒环境下一步的主要目标。通过自研,康恒环境率先推出 600 吨康恒炉排炉,成为当时国

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焚烧炉。此后,康恒环境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康恒炉排炉单体规模从 750

吨、850 吨,提升至 900 吨。截至 2021 年年底,康恒环境已经完成了全国首台千吨单体规模

焚烧炉的研发、生产,并投入运营。

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并出口海外。截至 2022 年 6 月,已应用于全球超过 1000 个垃圾

焚烧项目。20 余年来,康恒环境以匠心精神致力于技术革新,为我国垃圾焚烧技术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做出了贡献。

2014 年,康恒环境开始投身高标准静脉产业园建设,将垃圾焚烧场打造成与周边环境和

谐共融的循环经济园区,成为“邻避”变“邻利”的典范。

第267页

260

(二)以环境友好引领创新

应对行业普遍头疼的“邻避”问题,康恒环境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科技创新以

环境友好为导向,用过硬的技术和持续不断的努力赢得居民认可。

要实现环境友好,首先要过技术关,其核心是“一进五出”的污染和排放控制:一进即进垃圾;

五出即排出渗滤液、烟气、炉渣、飞灰和发出电能。依靠康恒炉排炉的结构性和大型化设计,

进的环节可以实现更充分的燃烧。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发电系统的合理化设计,康恒每吨垃圾

平均发电在 500 度左右,垃圾真正变成了资源。

为了处理渗滤液,康恒环境自主研发了渗滤液处理系统,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膜生物

反应器、纳滤、反渗透等多道高科技工序,把过程中产生的臭气、沼气、污泥等送入焚烧炉,

把处理后的中水补充到发电厂的冷却循环系统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了渗滤液的零排放、全回用。

康恒环境的烟气净化系统,采用了“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 + 半干法(石灰浆)+ 干法(消

石灰)+ 活性炭吸附 + 袋式除尘器 +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 + 湿式洗涤塔”组合处理工艺。七步

工艺组合,可使烟气污染物在线检测中的很多指标数据远低于欧盟 2010 最高排放标准。

对于飞灰,康恒环境自主研发的飞灰重金属螯合剂“福来西”,可以牢牢锁住有害物质,

处理后的飞灰达到 GB16889-2008 标准,实现安全填埋。

最后,出炉的少量炉渣可制成环保砖,实现了循环利用。

龙吉生博士认为,“邻避”的根源还在于信息不对称,冰冷、生僻的技术指标不足以让居

民信服。为此,从项目前期开始,康恒环境便和当地政府一起,邀请居民参观、考察康恒环境

已投运项目,让居民眼见为实。项目建成后,康恒环境在厂区大门树立大型电子屏,向居民公

示烟气排放实时监测数据。还设立公众开放日,欢迎居民自由参观。

康恒环境各地已建和在建项目不仅注重外观设计和厂区绿化,还建有环保展厅、环保博物

馆以及篮球场、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附近居民可免费参观和使用。部分项目甚至成为当地

网红地标,吸引远近居民来此打卡留念,意外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康恒环境还为附近居民提

供部分就业机会,结合一些助农项目,让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三)打造低碳静脉产业园

低碳静脉产业园又称“循环经济园区”,是城市固废的综合治理方案,它以生活垃圾焚烧

发电为核心,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医疗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电子垃圾等废弃物进

行一体化处理,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循环模式,变废为宝。人有动脉和静脉,提供产品好比动脉,把血液输送出去;废弃物回收

好比静脉,让血液回流,因而此类产业园被命名为静脉产业园。

第268页

261

在城市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如果设施各自孤立运行,不仅不能形成产业的耦合、资源的

共享和循环利用,城市还会在项目选址、环评方面备受压力。通过建设静脉产业园,可以将垃

圾处理的工艺、设施以及人员的管理都协同起来,实现对城市垃圾的一站式、统筹且系统化处理。

因而,静脉产业园具有环境影响低、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低、资源利用和管理效

率高等诸多优势。

然而,建设静脉产业园对企业的科技实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2014 年,康

恒环境获得中信集团旗下中信产业基金注资,企业综合实力实现跃升。依靠公司在环保技术上

的不断突破,以及综合管理能力的增强,康恒环境成功在青岛、珠海等地建设了多个静脉产业园。

其中,青岛项目以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处理为核心,日处理生活垃圾2250吨,餐厨垃圾100吨。

通过固体废弃物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青岛项目实现了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污水零排放,成为山

东省技术最先进、排放标准最高、园区环境最优美的产业园之一。该项目还荣获中国建设工程

鲁班奖,通过国家 AAA 级生活垃圾焚烧厂评定,被评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成为循环经

济的代表性案例。

5 取得成效

(一)成为垃圾焚烧领域的技术领军者

康恒炉排炉的应用推动了中国垃圾焚烧行业成功实现设备的进口替代。康恒炉排炉价格不

到进口设备的 1/3,在我国各个地区、各种气候条件下,无论是纬度最低的海南三亚,还是气

温最低的哈尔滨,又或者是海拔最高、气压最低的拉萨均可以适用。目前,康恒炉排炉在我国

垃圾焚烧市场占有率已达到 40% 以上。成套设备供应全国 250 座焚烧厂;垃圾焚烧设备供应

全球 1000+ 座垃圾焚烧处理厂;累计取得垃圾焚烧发电 PPP 项目 70 余座;垃圾处理规模列

全国三强;日处理生活垃圾超 11 万吨。

(二)走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和努力,康恒环境切实做到了垃圾焚烧全过程更加清洁化,对环

境更加友好,从而打消了居民的顾虑,为最终解决“邻避”变“邻利”创造了基础和前提。每

当一个项目落户一个区域,康恒环境都将之视为一个新社区构建的开始,坚守“蜂巢”理念,

把厂区建成开放型社区,把社区建成康恒环境与周边居民共同的家园。

静脉产业园为城市固废处理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更进一步变废为宝,为城市发展提供了

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康恒环境打造的静脉产业园,环境优美,设计理念先进,不仅告别了垃圾

焚烧行业的“邻避”困扰,还进而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打卡的好去处,为“双碳”目标的实

现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269页

262

(一)持续提升垃圾清洁焚烧技术

垃圾焚烧发电已成为当前我国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核心处理方式。但是,

破解“垃圾围城”困境仍然任重道远,垃圾焚烧行业依然面临“邻避”困扰。作为垃圾焚烧行

业龙头企业,康恒环境有责任不断研发清洁焚烧新技术,推动行业整体环境指标和技术水平的

提升,以实力赢得市场和居民的信赖。

(二)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占比约 30%,人均排放量达 9.7 吨,高于全球人均排放量。欧盟从

碳达峰到碳中和用了 71 年,美国是 43 年,我国提出要用 30 年实现这一目标,碳减排之路任

重道远。

未来,康恒环境以助力碳中和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加大力度投入垃圾焚烧碳减排研究,

建立基于能质平衡的垃圾焚烧碳排放实时监测系统、全过程碳足迹评价系统,推行全过程智能

焚烧方案,提高整厂运行效率,提升整厂碳减排效益。

本案例介绍的康恒环境是一家垃圾焚烧设备制造商。垃圾焚烧通常会带来“邻避”,却被

康恒环境打造成了“邻利”,这都脱离不开康恒环境的“匠心”。首先,康恒环境在技术上不

满足于进口设备的先发优势,研制出了一套更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垃圾焚烧技术,成功实现

了国产替代和赶超。其次,康恒环境全面地审视垃圾焚烧的“一进五出”,由各个环节入手打

造环境友好的创新实践,换来居民的理解。最后,康恒环境发展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循环模式,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为核心的同时,将不同垃圾处理的工艺、设施以及人员协同

起来,有效缓解了城市垃圾难题,既改善了城市环境又保障了民生,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康恒环境的“匠心”值得学习和借鉴,从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7 专家点评

芮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

6 未来思考

第270页

263

先正达集团①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

① 先正达集团(Syngenta Group)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拥有 250 多年的历史积淀,致力于通过全新的产品和技术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安全可持续的方式为全球人口提供食物。先正达集团是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生命科学业务板块下

属跨国央企,注册地在上海,管理总部位于瑞士。集团业务遍布全球 100 多个国家,全球员工逾 5 万人。旗下的四个业务单元:

先正达植保、先正达种子、安道麦以及先正达集团中国,涵盖了植物保护、种子、作物营养产品以及现代农业服务。

文 / 陈世敏、蔺亚男

第271页

264

摘要:

先正达集团(Syngenta Group)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拥有 250 多年的历史

积淀,致力于通过全新的产品和技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安全可持续的方式为全球人口提

供食物。针对当下农户生产经营粗放、种植成本高的痛点,以及适宜品种种子、植物保护、植

物营养和销售的需求,先正达集团将数字科技运用到整个农业产业链中,为广大种植者和食品

价值链的合作伙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综合服务,打造了中国最大

的以农户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MAP。未来,先正达也将持续发力数字农业研发、测试

与实践,以更加多元化地方式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案例

中心主任陈世敏指出,先正达集团将数字技术融入农业场景,塑造了全新的产业模式:传统农

业价值链是单向的、直线式的:农产品生产 – 加工商 – 运输商 – 销售商。先正达集团打造

的 MAP 数字平台不是单向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是价值的整合者,多边群体的连接者,

以及生态圈的主导者。

1 背景介绍

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传统

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三

农”综合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

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2019-2025 年)》等政策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勾勒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蓝图。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的研发应用,农业

生产技术正在向减少肥、药、水、劳动力等实现增产增收转型。系统研究和把握土、水、气、

种、肥等绿色发展各要素的内在规律,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不断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新途径。农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以“让现代农业惠及更多农民和消费者”为使命,先正达集团拥有世界一流植保开发能

2 发展历程

第272页

265

3 问题提出

4 应对策略

(一)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如何在不过度施用化肥和杀虫剂的前提下,提高

庄稼质量和作物营养并增加产量?

(二)面对我国种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集中度低,小、散、弱的特点,如何实现种子

方面的技术提升?

(三)植物保护与植物营养息息相关,如何在植物保护和植物营养方面推出更多的创新产

品,从而提高植物对病虫害、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保障植物健康生长?

(一)多维度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创新农业平台

针对农户生产经营粗放、种植成本高的痛点,先正达集团提出 MAP 战略,打造了以农户

为中心的创新农业服务平台。MAP 定位于“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和服务平台”,以“种出好品质,

卖出好价钱”为理念,针对农户不同的需求和土壤情况,为农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粮食高产高效

方案,规划了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各个环节的实施方案,根据当地

地理、气候、选择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优化,帮助农户实现定制化、精准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MAP 标准化生产包含四个环节:

力和领先的种业生物技术,在全球植保行业排名第一,种子行业排名第三,在数字农业领域

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打造了以农户为中心的最大农业科技服务平台——MAP (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 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指导农民种什么、怎么种。MAP 数字平台是

中国市场现行体系最完整的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了以农业遥感、精准气象、精

准植保为核心的标准化数字农业解决方案,将数字农业真正应用在田间地头,助力中国农业转

型。

先正达集团的悠长历史可追溯至 1758 年成立于瑞士,专注昆虫传播传染病研究的制药

公司 Geigy。进入 20 世纪后,Geigy 先后与 Ciba 和 Sandoz 合并成立诺华。随后,诺华将

旗下的农业业务与阿斯利康的农业业务合并,成立了瑞士先正达。2017 年,中国化工集团

(ChemChina)收购瑞士先正达,并与中化集团(SinoChem)农业业务板块合并重组,形成

如今的先正达集团。

第273页

266

(1)统一供种:将当地 70-80 个品种统一至 4-6 个品种;

(2)适时播种:根据气候预测和品种特性,合理调整播种期;

(3)科学施肥:测土配方,定制化营养方案;

(4)统防统治:农艺师巡田指导科学用药。

公司成立了“先农数科”团队,肩负着让数字赋能更多农户和企业的使命,通过对农田动

态建模实现精准管理、利用数值模式 + 机器学习提高小范围内气象预报准确率、采用针对病虫

害和杂草的 AI 图像识别排查减产因素,搭建种植业生产管理一体化云平台,打造集农业生产、

管理、政务于一体的 App 端和 PC 端,为农户提供了一个集成各类农业实用功能的手机应用程

序:GIS 遥感巡田看作物长势、大数据预测地块及精准气象、病虫害预警提示、病虫害 AI 识别、

线上农事管理、线上农技培训等功能。农户只需下载一个手机 App 便能享受数字化管理带来

的便捷。此外,MAP 技术服务中心的农艺师为农户提供全程种植技术指导。

针对品质农产品产需错配的痛点,在农业产业链下游的消费端,先正达和盒马鲜生、益海

嘉里、金龙鱼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协助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公司积极拥抱行业内通

用技术,开发基于区块链的溯源平台,从关键生育期、核心环境参数、品质检测指标三个维度

实现农产品品质可追溯,通过科技手段为品质农产品背书、溯源。消费者扫一扫农产品对应的

溯源码,即可获得该农产品相关信息,包括生产日期、执行标准、产地品种、施肥用药情况等。

MAP 实现了从种植、收购、存储、加工到销售的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了种植全过程的电子档案,

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追踪。

先正达集团将数字科技运用到整个农业产业链中,为广大种植者和食品价值链的合作伙伴

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综合服务。MAP 帮助农户控制种植风险,提

升管理效率,提高收益,让小农户从现代农业生态系统中获益,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

而作”的转变。

(二)在全球建立研发中心,培育更适宜需求的种子品种

“农以种为先”,先正达集团深知优质种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而研发是种业发展的

核心指标。先正达在全球共设有 120 多个种子研发中心和 5 个主要质量管理实验室。其中最

重要的研发中心分别位于中国北京、荷兰恩奎岑、美国 RTP 高新园区、法国图卢兹和巴西乌

贝兰迪亚。以玉米育种为例,位于陕西省杨凌的技术中心专注于新品种选育,开展生物性状快

速转育、工厂化单倍体生产等业务。不同“年龄”的玉米植株在同一温室中生长,借助胚拯救、

LED 光源补充、水肥一体化、智能环境控制等技术加快玉米生长速度,在 2 年内完成 8 到 10

代的玉米种植,极大地提高了玉米育种速度;总部位于北京的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正规划进

行首次大规模的全球资源联合组配:从温带极早熟到晚熟,以及热带和亚热带全熟期的种质资

源,都会出现在联合组配当中。

(三)实施生物制剂战略,借化学技术之力保护农作物

第274页

267

5 取得成效

(一)种子研发、MAP 技术服务助力种植生产全链条

截至 2021 年底,先正达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运营 492 个 MAP 技术服务中心,通过线

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 6.4 万规模农户直接提供全程种植技术服务,线下服务面积达到 1,912

万亩。线上数字农业系统为 195 万注册农户、90 万个农场、近 2 亿亩土地提供数字农业服务。

MAP 服务农户的土地、水分、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农产品优质化率提高,平均助

农增收 15%-20%,累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2.5 亿美元。MAP 帮助农民实现了“四减三增和

一创”,即减水、减肥、减药、减投入,增产、增收、增质,和创品牌。种子业务方面,公司

在作物营养方面,先正达集团提出以“解决种植痛点、改良土壤健康”为核心的生物战略,

科学利用“七步法”进行作物营养产品的创新,包括需求分析 / 指标提炼、产品初步设计、技

术攻关、产品试制、田间试验、推广示范、优化完善。

先正达的研发项目主要聚焦于以促进土壤改良、提升养分利用率、增产提质为重点的微生

物肥料技术、特种肥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研究人员利用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不仅关注生物制剂对于作物田间表现的影响,还深入到作物的内部、作物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

境,研究生物制剂对作物的生理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在中国,先正达集团将中化集团临沂研发中心作为大本营,从事作物营养产品的研发、作

物营养与农业种植技术的整合、土壤和农作物的检测、农作物营养产品的小规模试验以及合作

与示范。该中心成立于 2015 年底,拥有由 50 多位研发人员组成的专业研发团队。建立作物

营养研发实验室、用于测试作物营养产品肥力的人造气候室以及玻璃温室、微小型田间试验区

和作物营养产品生产中小型实验区,成为具有作物营养技术产品开发、生产和验证的全流程研

发能力的研发中心,打通了基础技术到工业转化的最后环节。

病虫害治理能力是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保障。在植物保护领域,先正达集团研发

创新产品,帮助农户保护作物,免受不断变化的病虫草害,提升作物抗逆的能力。为了有效开

发核心技术,先正达集团植保业务在瑞士施泰因、英国杰洛特山、印度果阿和比利时根特等地

设有研究中心,专注于新化合物的研发。先正达集团不断优化其研发流程、提升研发效率,合

成高质量的新化合物。

同时,公司充分考虑技术、法规及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及要求,对于进入产品开发阶段的新

化合物,公司会在全球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作物栽培模式下对其进行田间测试,进一步验证新

化合物的特性,评估对人及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以满足不同国家严格的监管及登记要求。

第275页

268

在全球 400 余条产品线中累计开发了 6,000 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产品,在国际主流

的生物技术品种与性状中占据较大份额。

(二)稳居中国植保市场首位

先正达集团在中国植保市场持续稳居首位。作物营养业务的工业类客户已覆盖全国各区域

大型肥料及化工生产厂商,农业类客户已覆盖至全国 98% 的农业县市,组成了中国最大的作

物营养分销网络,在中国作物营养产品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近年来,临沂研发中心在养

分高效利用、微生物肥料、特种肥增效、土壤健康与新型肥料集成及精细磷酸盐等领域积累了

多项先进技术成果,已在作物营养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三)研发成果涌现,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

近 3 年来,先正达集团的研发投入年年加码,分别为 985,392 万元、1,027,656 万元和

1,136,774 万元,累计研发投入为 3,149,822 万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6.41%。

截至 2021 年底,集团在全球拥有已授权专利共计 12,572 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 9,000 项,

成为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6 未来思考

先正达将如何研发推广数字农业核心能力? MAP 数字创新的亮点有哪些?先正达在种子

业务、植物保护、作物营养方面的未来创新规划有哪些?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何启示?

(一)推广数字农业核心能力研发

第一,先正达集团计划在中国投资数字农业核心能力研发推广,依托土壤数据平台、农作

物基础信息平台、遥感应用平台和精准种植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种植服务体系。同时,通

过基于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强化数字化核心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推广农

业精准决策与智能服务,更好发挥先正达集团 MAP 线上线下相结合优势,输出一体化综合解

决方案。先正达集团已为约 1 亿亩耕地提供技术服务;依托线下 MAP 技术服务中心、数千名

MAP 农艺师,可以为平台建设提供广泛且持续数据支持。

(二)打造国内领先的种业育种研发与测试网络

先正达集团计划在中国打造领先的种业育种站、实验室及科研平台,具体包括玉米育种站

及测试网络建设、全球水稻育种技术中心及测试网络建设以及蔬菜育种站和测试网络建设。建

第276页

269

先正达集团将数字技术融入农业场景,塑造了全新的产业模式:传统农业价值链是单向的、

直线式的:农产品生产 – 加工商 – 运输商 – 销售商。先正达集团打造的 MAP 不是单向价值

链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是价值的整合者,多边群体的连接者,以及生态圈的主导者。作为价值

的整合者,MAP 实现了农业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推动数字化种植管理。通过 MAP,专职

农艺师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作为多边群体的连

接者,先正达集团将专职农艺师、农户、经销商、消费者连接起来,进行价值共创。MAP 把

数字技术嵌入从田间地头到消费终端供应链管理全过程,赋能农业现代化转型。

立种业育种站和完善的全生态区测试网络体系是选育优质、多抗、高产作物品种的基石。先正

达集团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能够汇集丰富的种质资源,同时集团已经在育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可

用基础育种材料,部分品种已建设测试网络体系,可开展大规模测试评价工作,因此可保证该

项目能够高效顺利实施。

(三)保持植保创新化合物研发成果稳步增长

在植保创新化合物方面,先正达集团将致力于研发突破全新抗性机理,创制新化合物,开

发配方技术及解决方案;生物制剂方面,将创建全球生物制剂研发中心,并通过多种技术开发

和集成,提升病虫草害防控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先正达的目标是平均每年开发两个达到业内

最佳水平的原药。

(四)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示范作用

由先正达集团的实践延展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用科学思维和方法、遵循科学路径

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

品和技术,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坚持精准测土、科学培肥、减量施肥相结合,推动新一代

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绿色发展。

7 专家点评

陈世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案例中心主任

第277页

270

申通地铁集团①

绿色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

①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于 2004 年 6 月重组成立,是上海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集团总体定位

为功能保障类企业,公司业务包括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项目建设、投融资、资产资源开发和技术研发等五个板块。

文 / 庄汉盟、赵丽缦

第278页

271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以电力驱动的地铁系统是相比传统的燃油驱动交通

方式更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如今,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的发展方向,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申通地铁集团”)作为上海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

理的责任主体,虽携带着绿色低碳的基因,但同时也是“耗能大户”。为了引领高质量发展,

申通地铁集团响应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积极梳理战略管理思路,完善组织机制保障;聚焦“安

全、智慧、绿色”三大主题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引领地铁行业绿色标准的建立;围绕集团战略,

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安全地铁、人文地铁、绿色地铁、科技地铁、智慧地铁”的建设目标。中

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及创业学教授庄汉盟指出,申通地铁集团面临的三方面挑战体现了企业

对质量安全、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环保战略的充分关注,每个组织追求绿色发展时都需要付出成

本,并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1 背景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均面临着向清洁低碳转型的重任。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

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很多企业围绕全面的节约战略,积极推进各类资源节约

集约利用,立足所在行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此外,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企业内部开始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标准影响着其他企业。

城市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电力驱动的地铁系统是相比传统的燃油驱动交通

方式更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

2022 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进入

快车道。深圳、青岛、上海等城市相继发布绿色城轨发展行动发展,代表性的城市轨道交通企

业也积极布局相关发展战略。

申通地铁集团负责运营的是全球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地铁系统,在各个发展阶段中不断落

实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追求高质量发展。

第279页

272

3 问题提出

4 应对策略

(一)申通地铁集团追求绿色低碳发展,有怎样的初心与坚守,起步阶段有哪些重要举措?

(二)申通地铁运用了哪些技术,体现了哪些先进的管理理念?

(三)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通地铁集团”)于 2004 年 6 月重组成立,是

上海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集团总体定位为功能保障类企业,公司业务

包括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项目建设、投融资、资产资源开发和技术研发等五个板块。目前,由

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并已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有 20 条(含磁浮),运营规模达到 831 公里,

运营车站 508 座,线网规模居于世界各大地铁城市前列,日均客流占公交出行比率达 70%。

申通地铁集团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发展布局来制定实施公司战略,以前瞻性、整体

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变革指引着上海地铁 高质量发展。作为全电气化运行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

上海地铁自诞生之日起就携带着绿色低碳的基因,但它同时也是“耗能大户”——2021 年全

年用电总量达到 26 亿度,占全上海社会用电总量的 1.5%。为了在节能中进一步追求节能,

申通地铁集团不断寻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案。

申通地铁集团自“十一五”时期便积极筹划,成立集团节能管理委员会,系统制定节能减

排战略,率先提出“打造绿色地铁、提升网络品质”的目标,构建由“管理保障、专项规划、

规程规范、专项技术”四大体系组成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十二五”时期,在地铁规划设计、

建设施工、网络运营、延伸服务的全价值链推进“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

“十三五”时期,集团积极推进“从建设运营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从单一的运输功

能向综合服务的城市地铁网络转型、从运营地铁向经营地铁转型”(又称“三个转型”战略),

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安全地铁、人文地铁、绿色地铁、科技地铁、智慧地铁建设。“十四五”时期,

集团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2021 年,

申通地铁集团线网运营里程突破 800 公里,正式迈向超大规模地铁网络的新阶段。同年 9 月,

集团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为国内城轨行业首个获奖单位。

2 发展历程

第280页

273

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大背景下,申通地铁集团积极践行

企业社会责任,在追求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响应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梳理战略管理思路,完善组织机制保障,把初心落在行

动上

自成立至今,集团公司党委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始终

从城市绿色发展、造福低碳民生的高度来谋划绿色低碳各项工作。“十二五”期间,集团明确

提出节能减排同样按照“三化”管理思路进行(即,人性化的服务、精细化的管理、标准化的

建设)。人性化的服务是指,地铁的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营均符合人民对出行的需求。精细化

的管理是指,在绿色节能方面做到精细、精致、精准和精妙,在现有节能减排的工作中不断寻

找空间,实现二次节能。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集团内部对节能建立了指标体系,从规划设计、

设施设备选型、产品技术,以及机构设立方面均坚持了标准制度和规范。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

力下,上海地铁近二十年的节能工作推进有序,节能管理日趋规范。

自 2007 年起,集团建立了由政策、管理、技术保障组成的节能工作体系,逐渐将粗放的

能源管理模式转为集约和精细管理模式,确保节能工作的规范化和长效性。在内部管理方面,

集团倡导每一个岗位的员工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对照明的使用、空调的启停、办公设备

的开关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此外,集团对每个部门单位设立节能减排指标,并研究建立节能

激励,每年从节能收益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对节能工作突出的运营公司及个人进行奖励。

在设施资源配置和节能技术使用方面,集团尝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和“直接采购”相

结合的模式对运营线路和车站进行了大量的列车照明、车站照明和环控系统的节能改造。比如,

将白炽灯逐步换成荧光灯、从 LED 灯换为智能照明,确保 90% 以上的车站使用节能型灯具;

将定频空调换成变频空调,从单一模式到智能调控,实现 80% 以上地下站空调系统采用节能

控制;并推动变频电梯、节能型变压器、可调式通风型站台门、列车节能运行模式等节能“四新”

技术在上海地铁系统的广泛应用。

(二)寻求国际领先的创新技术,引领地铁行业绿色标准

上海地铁聚焦“安全、智慧、绿色”三大主题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并且积极引领地铁行业

绿色标准的建立。

(1)全国首创“非开挖”地铁车站。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延安路华山路口下方的上海 14

号线静安寺站,施工难度之大、限制之多、技术要求之高,堪称空前。如果按照传统做法进行开挖,

势必会影响原来的桥架和桥墩,带来安全风险,并且会对周围的交通、办公和居住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保证车站上方城市主动脉延安高架的正常通行,工程人员创造性地采用非开挖顶管工艺,

在车站两条站台层隧道及一条站厅层隧道分别运用矩形顶管开展施工作业,在不封路、不影响

道路运行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建造效率。

第281页

274

5 取得成效

上海地铁始终坚守“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轨道交通发展定位,坚持以满足

人民群众美好出行为指引,以科学降碳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与管理赋能为手段,在规划、建设、

运营和经营中积极引进、吸收和推广先进节能新理念、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全面提升绿色低碳能级。

(2)光伏发电,能源更清洁。上海浦东新区的龙阳路基地,是上海轨道交通 2 号线、7

号线和 16 号线的交会站,地铁车库的屋顶用约 1.3 万块太阳光伏板构成,为列车提供绿色清

洁电能。该项目于 2019 年底并网发电,次年即实现全年 400 多万度的发电量。上海地铁早在

2008 年就开始开展太阳能利用相关技术研究,目前已有 10 余个车辆基地光伏发电系统实现

并网,建成了行业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3)标准引领,推动地铁行业绿色发展。上海地铁始终坚持标准引领,牵头主编了多项

绿色标准,用绿色标准规范绿色地铁建设。比如,17 号线诸光路站在设计、施工建设、设备

选型等环节都关注能源的再生利用,将绿色理念融入全过程。具体来讲,在设计阶段,通过创

新性地设置贯通式大中庭并配合采用高反射率和高隔热性能的天窗玻璃,一方面大面积引进自

然光、降低照明能耗,另一方面有效遮挡辐射、避免产生热岛效应;施工阶段,不再将施工产

生的渣土作为垃圾、造成污染,而是通过创新工序工艺,将渣土循环用于修路、回填和修固地基、

变废为宝;在运营阶段,通过站内布设的 200 多个传感器智能调控站内环境、有效降低用电,

通过环保建材让乘客感受健康舒适的乘车环境。

(三)数字技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十三五”时期,集团积极推进“三个转型”战略,开启了全专业全维度的数字化、智慧

化应用的探索,以期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安全地铁、人文地铁、绿色地铁、科技地铁、智慧地铁”

的建设目标。具体而言,集团探索实施了“网络级视频监控平台工程”“智慧地铁建设模式研

究”“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工程建设管理平台”“智慧车站示范工程”“智

能运维示范工程”等项目;系统性提出“智慧地铁”的定义及顶层架构,发布了行业首个《智

慧地铁建设与发展纲要》;打造了行业首批智慧车站试点工程。集团坚持数字化运维,为提升

地铁施工的安全系数、工程质量和管理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针对“绿色地铁”,集团同样认识到能源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学习国

际有关能源利用综合管理平台的先进经验,申通地铁集团对早前建成的国内首个轨道交通环境

能源监测平台进行了全方位功能升级,以深化企业日常节能管理、维护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

并最终降低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能耗。

第282页

275

6 未来思考

第一,面向未来,申通地铁集团的“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集团将关注以下方

面:(1)在推动绿色标准工程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安全风险。封闭式施工、非开挖技术等都

会带来高成本、高难度和高风险,而安全风险一直是集团作为公共保障企业最需要关注的内容。

(2)集团坚持社会责任、安全质量和团队协作,并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但作为国有企业,

集团在现有财务制度下需要应对市场竞争,若未来新能源政策取消,补贴减少,集团将会迎来

更大挑战。(3)在推进实现“3060”战略的过程中,集团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质量管理模式仍

需关注各个利益相关方,需要让集团的合作单位(比如,施工和经营单位)同样接受绿色低碳

的理念和标准,目标一致,形成共识。

第二,未来两年,集团将继续研究发展战略,建设“安全地铁、人文地铁、绿色地铁、科技地铁、

智慧地铁”,将持续布局清洁能源、打造零碳车站、低碳基地,在电力市场化交易、探索碳汇

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激活地铁发展“绿色动能”。以正在建设的崇明线为例,它有三方

面的与众不同。首先,这是一条兼顾旅游和通勤的线路,车型设计、座位安排等都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了乘客的多元需求;其次,“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在崇明区的每一个站都是一座城,

服务方圆几公里的城市生活和工作需要,倡导站城一体的规划设计理念;最后也是最关键的,

这条穿越长江的线路是按照绿色低碳高标准建设的,是与国际生态岛定位相适应的绿色地铁线,

采用了先进、成熟的绿色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第三,在 2022 年全国两会上,申通地铁集团董事长俞光耀表示,集团要拿出抓铁有痕的

第一,技术创新方面,上海 14 号线静安寺站成为了国内外首个运用矩形顶管隧道建造的

地铁车站,也是国际首例软土地区中心城区大顶管非开挖工法施工地铁车站。该站的科技创新

和显著成效得到了国际隧道领域顶级专家认可,成功斩获 2022 年第八届国际隧道协会唯一一

项超越工程大奖。

第二,标准引领方面,17 号线诸光路站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认证的地铁车站,为绿色地铁建设树立了典范。

第三,数字表现方面:(1)2006-2021 年间,上海地铁累计二次节电超 16 亿度,折合

节约标准煤 46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126 万吨。自 1993 年上海地铁 1 号线开通以来,与传统

公共交通相比,上海地铁同等运量下节约标准煤 1022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2795 万吨,相当

于种植森林 760 平方公里,绿色生态效益显著。(2)2022 年全年光伏发电量超 4000 万度,

占比超过上海地铁全年用电量的 1.5%。(3)数字运维成效显著,通号数字化系统使得行车系

统异常检测成功率达到 95% 以上、关键设备漏报率控制在 0.5% 以下,列车延误率下降 1/3。

第283页

276

申通地铁集团探索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结合国家和城市的战略发展方向,制定自身的绿色发展战略和

相关举措,并根据需要调整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当组织发展战略与政府绿色发展目标相一致

时,其绿色发展的举措才更有可能成功。

第二,企业应当积极学习、引进、消化和吸收世界先进的技术,研发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

技术,全心全意采纳和实施先进技术(而不仅仅是口头承诺),敢于为天下先,建立引领性标准。

第三,申通地铁集团所意识到的三方面挑战体现了企业对质量安全、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环

保战略的充分关注——每个组织追求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付出成本,并平衡不同利益相关

方的诉求。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全面考量环境(Environment)、

经济(Economics)、伦理(Ethics)三个维度的因素,即经济可持续,符合环境要求(自然、

法律等),且遵守伦理道德并对多个利益相关者负责。而有效的数字化可以提高效率和成本,

协调组织不同的需求,帮助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作为国有企业的申通地铁集团应当继续立足主责主业,兼顾

发展和减排,用绿色科技赋能低碳发展,用管理智慧撬动绿色低碳方针,引领高质量发展。期

待集团能够为全国轨道交通企业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可借鉴的经验和实践样板。

劲头,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上海地铁建设运营整体布局,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

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地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申通地铁对轨道交通

系统低碳发展的规划,同样适用于其他轨道交通企业,包括:(1)全面建成高品质轨交网络,

成为绿色出行引领者,推动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骨干(支柱)。(2)积极打造绿色

低碳产业体系,成为绿色交通先行官,使设计施工更适宜化、能源结构更高效化、环境保障更

健康化、运行维护更智慧化、配套设施更人性化。(3)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打造样板示范,以点带面、全面开花,进一步压实节能降碳责任,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

营管理全面绿色升级。

7 专家点评

庄汉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及创业学教授

第284页

277

第285页

278

后记

科技带来变革,也带来力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新理念层

出不穷,新模式快速迭代,新发展机遇纷至沓来,这些无不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

着人类作为共同体的命运。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国内权威媒体人民网上海频道合作,首度将中欧特色案例从“平面”

转向“立体”,用故事、案例、视频、调研报告等丰富形式讲述中国科创故事。我们希望,当

你掩卷之际,能从本书之中感受到创新中国源源不竭的动力,窥见中国科创未来的一隅。

知识创新是商学院的生命之源,管理教育应如何与时代接轨,是每个商学院都需回答的时

代之问。作为一所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中欧不仅要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还要讲述未来的发展

趋势,不仅要坚守与拓展经典管理理论纵深度,还要提升知识创新与迭代的能力。

长达一年的通力合作,充分诠释了中欧的“合”文化。在中欧、人民网上海频道领导的关

怀、指导之下,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与传播部牵头,案例中心、政研室组成核心成员,超

过 30 位教授、案例研究员和数十位人民网记者组成调研队伍,深入参与,并得到 25 家企业

的支持。

该项目不仅是学院内部跨校区、跨部门的合作成果,更是高校、媒体、企业激荡思维、共

享智慧,在“讲一个好故事”与“讲一个好道理”之间做好平衡,在企业个案与宏大叙事之间

建立起学理关联。项目既把握故事、案例的典型性,又保证内容的可读性和时效性,历经多方

协调、反复修改,其中艰辛自不待言,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满足感。

278

第286页

279

案例构成了本书的内容主体。宏观上,调研报告将中国历年的科技创新政策做了梳理并与

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了中外对比。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已走过四十多年,和全球

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内容也更为庞杂。我们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伴随着中国科创的发

展进程,中国的科创政策也在同步完善和更迭,已经形成了覆盖面广、手段多样、针对不同主

体的创新政策体系。对于科创政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夯实基础研究,也有利于拓展研究视野。

我们期待此书能为政府施政方向和施政举措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微观上,通过这次案例调研,“科创”二字切实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曾采访了一位来

自柳州的宋女士,她将一辆“风吹日晒”的电瓶车置换成了 2.88 万元的五菱宏光 EV,车越换

越潮,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他们的境遇映衬了时代的变化,中国制造让老百姓“买得

起”“用得好”,这也是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惠及每一个普通家庭的成果。

感谢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没有它们慷慨地分享实践经验,调研报告的内容难以生动扎实,

感谢中欧校友关系与教育发展办公室、中欧教务长办公室、中欧全体课程部门、中欧创业营、

北京校区、深圳校区、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在案例挖掘、企业沟通时提供的大力帮助。

也感谢每一位关心中国科创发展的读者,是你们让这本书有了彼此呼吸相通、脉搏相连的意义。

中国企业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摸着石头过河”

的中国企业逐渐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它们以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的历史担当,积极回应时代需求、

响应时代呼唤。每一次技术的革新与突破都是漫长艰难的,愿中国科创企业能永葆初心,将科

技创新的成果普惠于民,带领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279

第287页

中欧 X 人民网

科创专题页面

人民网上海频道

视频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公众号

人民网上海频道

公众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视频号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