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发布时间:2023-3-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第 261 页 共 463 页的散文,立足点、目光、观察点独特,叙述方式更怪异奇特,但是他也很少写母爱母亲。他曾经被炒作得大红大紫。而虎三的散文,透出浓烈的淳朴红土香,属于滇味浓烈、云南特色、楚雄特色的乡土亲情地域美文。虎三散文的题材更广泛,不仅有大量写滇中楚雄乡村事物的美文,比如《枯萎的柿子树》、《那棵弯弯的杏子树》、《碓屋》、《哦,火把鸡枞》、《养猪的岁月》、《吃过茶花油》、《我家祖坟》、《一根稻草》等等,还有更多的母爱亲情散文。我认识虎三不久,读了他的散文集,真有相见恨晚的强烈感觉。我认识的作家艺术家不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觉得遇上了知音,感到亲切,如同见到亲兄弟。虎三喜欢我的散文,但是我知道肯定不如我对他的散文喜爱。虎三语不惊人,土腔土调,一翻开他的散文,我却一下子就没放下,一口气读完大半本,我深深遗憾,与虎三相见恨晚。翻开虎三的一篇篇精美乡土散文、亲情散文、乡村纪事散文、地域民俗散文,简直就是翻开了一个个活色生香、生活气息浓烈、原汁原味的滇中红土地上的小村庄,就是打开了楚雄牟定彝族村寨一院院农家的一扇扇小门,一个个真诚善良、认真做人、辛勤耕耘的农民顺着红土路向我走来,或者走去... [收起]
[展开]
《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51页

第 240 页 共 463 页

◎《火辣辣的爱》

锡矿山上的矿工哟

不会光把春风挂在嘴边当招牌

火辣辣的爱在心窝里揣

热腾腾的汗在地层里甩

浓烈烈的夙愿、追求

追寻地下千里矿源

一挥开山的风钻

催动地球 加速旋转

迎头上 楔缝里

青春撑开“黑洞”

釆场中 裂枵间

茧花送一个希望给坑道外

锡山上的矿工哟

不会光把春风挂在嘴边当招牌

火辣辣的爱

凝成合金钢的开山钻

◎《矿工的青春》

第252页

第 241 页 共 463 页

山风阵阵 呼唤着

十八岁的青春

青春已化成永恒的坑木

支撑起开拓的地层

风钻 旋风般呐喊着

那刚刚十八的青春

青春已化作一盏矿灯

点燃导火索 燃亮永恒的掘进

就为了一个赤诚

矿脉流淌青春的热能

一代人又一代人

就这样走下去

无论走了的 活着的

无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

矿工的灵魂是永恒的青春

那一块块滚烫的矿石

便是见证

◎《风钻的吼声》

第253页

第 242 页 共 463 页

风钻的吼声

带着粗犷的旋律

携紧青春的合金钻头

风风火火地冲进

花岗岩的心腹

雷鸣电闪的强音

命令沉睡了千年的道道石门

闪开流银的道路

风钻的吼声

带着青春的魅力

拨动艰辛的弦

让神韵在地层深处

拴住矿魂

拓出现现实实的精灵

◎《矿石》

赤身裸体 流着雄性的血液

从母腹崩出就滚发着粗野的脾气

铁罐摇醒它早熟的情爱

电机车勾引它去追求太阳的吻

追求洗选摇床的梦

第254页

第 243 页 共 463 页

追寻炉火中纯净的旋律

在陶醉中流出爱流出憧憬……

◎《掘进》

坑哥——地火淬烈的合金钻

掘进——筑起入地通天的长廊

岁月在掘进中延伸

延伸 没有鲜花与掌声

延伸 已成为忘却自己年龄的坑道

而坑硐 送出山的奉献

风风雨雨 抹不掉

岩片贝壳撰刻的探求与执着

斗转星移 磨不灭

欀窝脚撑起的沉默与伟岸

掘进——生命的不断起跑线

坑哥——不倦地掘进人生的支点

◎《红纱巾》

第255页

第 244 页 共 463 页

车站 飘着小雨

秋风挥动红纱巾

当汽笛飘去很远很远

小雨罩不住视线中的红点

红纱巾在站台定格

象火苗红红的

火苗亮在秋雨离人的心间

红红的相思豆 瘦瘦的小雨点

◎《诗音》

推开门 落进了你的诗信

缕缕诗音从你信中

流进我的门坎

诗要信念的泉 诗要真情的弦

诗要爱与恨的火

怯懦会阻死诗眼

第256页

第 245 页 共 463 页

不一定开门

山与山应回诗音般口弦

小窗会悄悄朝你敞开 ……

◎《酒醉无题》

踏着缠缠绵绵包谷酒编织的迪斯科

依托疯颠颠的破单车醉朦朦溜上立交桥

撵出酿透的童真心语被顽皮的夜风偷走

路灯的窃笑吓破惊悸的老旧胎车懵了

我和轮子摔在桥的两头

醉了的舌头迷糊糊再也嚼不出字的味道

醉了的心醉淘淘恋眷野山那一朵百合

醉拳擂开柴扉擂向她竟变成棉朵

醉了醉了醉在妻子酥酥软软的心窝

喝下的是苦养的情高梁的火

瓶口迸出的是神农播的爱神尧舜哺育的恋果

这情与火的收获专利

要授给深箐里汗水泡大的情歌

第257页

第 246 页 共 463 页

◎《妻子的眼晴》

妻子爱我 我爱缪斯 组成合谐的重奏

于是我有勇气喝进人世间一杯杯苦酒……

——题记

深邃湛蓝

那颗星

永远亮在矿山竖井

纯银真挚

晶亮亮 亮晶晶

泄一腔扯不断的爱 纯洁的情

坑下

迎头排炮扑灭矿灯

炮烟蒙住了我的眼睛

冥冥地下

如何分辩南北东西

心的罗盘上

明亮着

那颗星

闪烁在天上?

闪烁在矿井?

闪烁在我的心窝

铮亮温馨

第258页

第 247 页 共 463 页

——呵

妻子的眼睛

温暖矿石僵硬的心

◎《矿山女人》

寻找梦的支点,扣问命运的奢望,在矿山的路上走着母亲、妻子、女儿。

——题记

边陲锡矿山的神秘与恐怖

被扯不开撕不碎的大片大片沉积云絮裹紧

冰冷的岩层把男性火山般活力禁锢

禁锢在深深地狱的矿硐中驮着沉重

不知道春阳已在硐外挺起了分娩的胎

当“红炮台”的炮竹爆响老阴山露出晨曦

解放草的种子飞来降落在嶙峋的矿山小径

一群女人踏进这褐红色的男性王国

从“莎莜国”从“葫芦国”从“天府之国”和“芙蓉国”••…

踏碎“女人不准上矿山”这千年的迷雰

揭开彩云盖头成为朝霞中鲜嫩的太阳

裸露出温馨秀美的胴体

纯洁的金针锁断邪恶的歹念与愚昧

第259页

第 248 页 共 463 页

勇敢地拥抱意志和憧憬

托起如山一样男人的脊梁

为古老的矿山注入滚热的情浆

当阴山和阳山双双摄进金湖的底片

矿山女人已不是羞涩的星星羞涩的月亮羞涩的飞来草

孕育一座座小山分娩痛苦与希冀

呐喊的山风旋起合金钻抒写石撰的情书

灼人的电流牵着珍珠闪烁的巷道探向太阳的窝铺

栗木枕承受粗犷的重压铺出同生共死的双轨

当出硐的男人一头栽进酥酥软软柔柔沁沁的液体醇酒

疲乏困盹被醉梦涮洗将浓烈的梦灌注追求的凿岩台车

矿山女人会骂粗话会喝二锅头爱议男人的长短

憎恨产生银色大锡的山浸透血的颜色血的热度

要用生命去填补断层

在清明节和老姐妹把大把大把的泪洒绿小草

洒落飘飞的白花……

当跳“烟盒舞”的小脚跳出“迪斯科”

当只会看称花看灶窝火的眼睛看上芭蕾舞

她们不满落后不满贫困不满盲眼不满……

不满象飞来草一茬茬疯长长满矿山再也飞不走

不满长成一座座小吃店一座座旅社一座座小卖铺

润绿矿山的干燥和焦渴承包矿山的赤裸与胆魄

第260页

第 249 页 共 463 页

胸脯托起成熟的太阳成熟的月亮阴山高过阳山

长出了看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憨憨的男人憨憨的坑哥哥知道

青春嫩嫩的飞来草把青春嫩嫩泼给了矿山

把清香尽情播进矿山的每一个毛孔

身躯已托不住鲜活的露珠弯弓弓似摇篮

摇篮中摇出了大学生摇出了科技楼升起希望的太阳

呵——矿山女人是矿山的摇篮

非燕诗歌 4 首

◎《彝山踏月》

月光水一般直泻而下

揭开山岚迷蒙面纱

比月亮还要明媚的

是盛装赴会的彝家少女

一簇簇马樱花热情似火

盛开在这弯弯山径

匆匆脚步和清脆笑语

惊起山间沉睡的鸟儿

第261页

第 250 页 共 463 页

山这边婚礼正在热闹

跳脚会刚刚拉开序幕

那焦急等待的小伙子

弦子声早已在期盼催促

梦萦魂牵的心上人

会否因故失约

还是正在某条僻静山道上

踏碎一地流淌的月光

◎《吹叶子》

随手轻轻一摘

惊醒一个鲜活的梦

随口轻轻一吹

勾起世间

最古老的相思

无限心事

在悠扬中水波荡漾

喜悦欢快时

枝头鸟鸣婉转清脆

山间溪流嬉闹喧嚣

忧伤彷徨时

眼前峰峦云遮雾绕

第262页

第 251 页 共 463 页

身后林中细雨如丝

笑颜陪山花绽放

落叶随泪水凋零

多少欢笑寂寞

都被这片青绿

尽情倾诉

成为大山深处

最隐秘的回忆

注:吹叶子是彝族流传的一种传统技艺,山间地头劳动之余,摘一片嫩绿的树叶放

在唇边,随口就成曲调,吹得娴熟的更是别有韵味,十分动听。

◎《祭祀》

手中铜铃叮当高举

指引路径

追循祖先踪迹而来

纸钱抛洒四散飘飞

勾连起生死阴阳

在这祖辈永久栖身之地

以天然青石板为桌

铺一捧鲜嫩的青松毛

供奉食物鲜花

第263页

第 252 页 共 463 页

继而俯首膜拜

老毕摩黑衣严服且歌且舞

古老长调庄重肃穆

缅怀追思久远的慈爱

虔诚吟诵后人尊崇

竭力求取着明日的庇佑

山风渐起彩云四合

是魂兮归来

◎《乌卡舞印象》

吹起木叶、横笛

召唤出阳光、清风、云朵

春天便一刻也不敢懈怠

在姑娘们的围腰头巾上

艳艳灼灼地盛开

温暖这烟火人间

举手俯仰翻身顿足

将祭祀、狩猎、耕种

胜利、喜悦、狂欢的场景

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固执地告诉着世界

彝人的繁衍、命运、梦想

第264页

第 253 页 共 463 页

【作者简介】:非燕,女,彝族,出生于 1978 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人,

诗歌作品曾入选《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当代彝族女性诗歌选》,偶见于《彝族文学

报》《青年诗人》《金沙江文艺》《楚雄日报》,担任牟定文学内刊《山茶花》杂志诗歌

栏目特邀编辑。现供职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牟定分局。

诗酒花画的孤独(组诗)

■陈冬

◎《诗》

需要多少记忆力

才能把上世的文字复印在今生

把它们安排妥妥当当像远来留宿的客人

桌前把古书读碎撒在空中

借一把筷子或二指一夹全是好句子

二十字或二十八字统统读来下酒

大醉过后洗干净风沙

文字们露出锃亮的脸古铜铿锵

在晨起时孤独如琢如磨

是一长串的平与仄

第265页

第 254 页 共 463 页

◎《酒》

半瓶酒留在江边

月光照亮诗人自言自语

藏之弥久请心底七个鬼喝酒

黑色的话在酒中

红鱼在水中它们口吐鱼

江水在旁划拳助兴

干杯的动作淌满一地

石头桌上满是纸的造物

上半夜我写明月之诗大量浪费汉字

如今纸上都是鱼鱼鳞收了很多月光

我掏打火机点火七个鬼一哄而散

月亮也跑了

酒醒只剩一天星子

◎《花》

在春天里读诗的人在春天里发疯

春雨太严重桃花勾引了疾病水面铺满

春天充满所有味道那些味道由骨朵构成

第266页

第 255 页 共 463 页

骨朵是一个个香水瓶被认真藏好

诗人们走近每一个骨朵的家

大声读着催开花苞的诗句

桃花们最先情窦大开爱情染了一身

清洗时整条溪水都粉红了

◎《画》

那幅北宋的画挨了一枪

两只芙蓉锦鸡从短枝上掉下

在遥远的历史花园中百鸟喧嚣

枪声的回音听到耳朵里只是一阵蝉鸣

第八位皇帝没死去的远方天寒地冻

回来时他的魂单薄成瘦金体

他不敢再碰瓷器

那些色如天青纹如冰裂的东西

容易让他想起东北的天气

他的魂伸脚尖要走如履薄冰

【作者简介】:陈冬,字寒之,现供职于牟定县投资促进局,曾出版个人诗歌专集《公

元前的月亮》、《大脑周围充满蝴蝶》,长篇小说《霜降夷方》,编著 51 种。

第267页

第 256 页 共 463 页

李昌林诗歌 2 首

◎《水舞》

前生是水

今生是花

我本一池清洁

被艺术家配以霓红

加注冲动的力量

无限上举

开放

成一朵惊世奇葩

待红粉退尽

霓彩消停

已回不到

当初的自己

◎《浮生》

七月已转身离去

八月的雨下得很抒情

第268页

第 257 页 共 463 页

不停息的风

把一年,雕刻成四季

人生苦短

一转身,就叶落满地

一生和一天都很短

只不过,一生收买了一天

黄莲苦成了药

苦瓜熬成了菜

在飞来寺求过

孟婆汤

在爱琴海喝过

忘情水

在观音山醉过

还魂酒

胸中藏江河

笔下有浮生

不媚花,不俗草

沒有什么能阻挡

我笔走过的山川

【作者简介】:李昌林,笔名,忘情水,出生于云南牟定,农民,汽修高级工。作品散

第269页

第 258 页 共 463 页

发于《诗潮》、《星星》、《中国诗人》、《滇池》、《辽宁青年》、《女声》、《湖北诗

刊》、《大西南文学》、《金沙江文艺》、《楚雄日报》、《哀牢山文艺》、《中国作家网》、

《中国诗歌网》等纸刊和网媒。作品收入年集多部,获奖数次。

光以外的光

■夏玉婷

光以外的光

那不只是你一个人的青春

你爷爷有过,你父亲也有过

他们曾爬上长满青草的山坡

看夕阳,唱情歌

他们用笼子装蚂蚱,蟋蟀

粗硬的玉米面掺着童年的味道

他们经历过瘟疫,荒年

和动乱,你不问

他们也不说,你轻狂

他们呵斥,要珍惜米饭

时间和清晨第一缕阳光

第270页

第 259 页 共 463 页

把岁月放在水里一遍遍洗

揉进彩霞、月光

母亲的目光

光以外的光,在最深处

晦涩,深沉且不刺眼

在黄土地里,不断下沉

【作者简介】:夏玉婷,28 岁,牟定县医院医生,楚雄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真

诚写作,有作品发表于《金沙江》、《山茶花》等,诗观:“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第271页

第 260 页 共 463 页

虎三散文的红土香

■余继聪

有几个人的散文,我特别偏爱,贾平凹、周同宾、迟子建、刘亮

程、虎三(李光彪)。贾平凹散文的秦腔秦味,就是黄土高原味、传统

乡土文化味道,我一直很偏爱。近几年,周同宾的散文里那种土得掉

渣的味道又深深迷住了我。再后来,刘亮程的怪味土味又吸引了我。

而近期,我最偏爱的是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还获得矛盾文学奖,长

期生活在黑龙江边的女作家迟子建的散文,和长期生活在滇中楚雄红

土地上的彝族作家虎三的散文。

贾平凹注重在黄土地题材里展示秦腔秦味的汉唐文化,周同宾擅

长在苞谷味道、小麦味道、牲畜味道里展示豫文化,刘亮程喜欢用怪

异的牲畜眼光打量西域新疆乡村文化,迟子建擅长以女性的细腻情怀

讲述东北的风土人情,而虎三讲述的是楚雄彝族乡村的亲情、乡情、

事物、生活和文化。

这几个人的散文里,周同宾散文和虎三散文的泥土味道、乡村土

语口语味道、乡村生活气息最为浓烈。我最喜欢。当然,周同宾写的

河南南阳乡村离我们云南比较遥远,所以我更偏爱虎三的散文。

周同宾写乡村事物的,比如土地、牲口、农具的散文很美,却很

少写母亲母爱。他因乡村美文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刘亮程写乡村事物

第272页

第 261 页 共 463 页

的散文,立足点、目光、观察点独特,叙述方式更怪异奇特,但是他

也很少写母爱母亲。他曾经被炒作得大红大紫。

而虎三的散文,透出浓烈的淳朴红土香,属于滇味浓烈、云南特

色、楚雄特色的乡土亲情地域美文。虎三散文的题材更广泛,不仅有

大量写滇中楚雄乡村事物的美文,比如《枯萎的柿子树》、《那棵弯

弯的杏子树》、《碓屋》、《哦,火把鸡枞》、《养猪的岁月》、《

吃过茶花油》、《我家祖坟》、《一根稻草》等等,还有更多的母爱

亲情散文。

我认识虎三不久,读了他的散文集,真有相见恨晚的强烈感觉。

我认识的作家艺术家不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觉得遇上了知音,感

到亲切,如同见到亲兄弟。

虎三喜欢我的散文,但是我知道肯定不如我对他的散文喜爱。虎

三语不惊人,土腔土调,一翻开他的散文,我却一下子就没放下,一

口气读完大半本,我深深遗憾,与虎

三相见恨晚。翻开虎三的一篇篇精美

乡土散文、亲情散文、乡村纪事散文、

地域民俗散文,简直就是翻开了一个

个活色生香、生活气息浓烈、原汁原

味的滇中红土地上的小村庄,就是打

开了楚雄牟定彝族村寨一院院农家

的一扇扇小门,一个个真诚善良、认

真做人、辛勤耕耘的农民顺着红土路

向我走来,或者走去,他们生活艰辛,

却乐观快乐,他们卑微,却很有骨气,

第273页

第 262 页 共 463 页

认真做人。

我最喜欢虎三写亲情、乡情的散文,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写母爱亲

情的散文。虎三的散文里,写母爱母亲的就占三分之二以上。我感觉,

虎三这一系列母爱题材散文,写得感人肺腑,精美得震撼人心。虎三

对母亲、对母土故乡是万分眷恋的,离开母亲和故土,那一种刻骨铭

心的疼痛,痛彻骨髓。满腔真情,发而为文,袖口一吐,就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

台湾女作家琦君,以自己的父母为原型,写过长篇小说《橘子红

了》,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她的大量写母爱亲情的散文。她因为一系

列精美的母爱散文,被誉为写母爱的高手,与写过《城南旧事》的林

海音,被誉为台湾女作家里的“双壁”。多年前,我反复欣赏过琦君

的散文集《素心笺》,现在想起来,还是感到幸福无比。现在阅读虎

三的散文集《沾满泥土的情绪》,同样感到幸福无比。我深深遗憾,

没有能够早日读到虎三的这些精美散文。我将近二十年订阅着几大散

文期刊,近年又参与选编两本散文期刊,北京《华夏散文》月刊和《

中国散文家》双月刊,读过的散文不计其数,读过的写母爱亲情的散

文也无数,认识的全国各地散文家无数,但是像琦君和虎三这样长期

写母爱、大量散文写母爱,写出了这样一个数量众多的母爱散文系列

的作家,全中国大概只有琦君和虎三。当然,我不敢说不会再有这样

的散文家,毕竟我的阅读范围有限,认识的散文作者作家也有限。

“沾满泥土的情绪”,这个书名,我很喜欢,它准确形象地概括

了虎三散文的主体风格,就是“沾满泥土”,有芳香扑鼻的红土味、

红土香。

第274页

第 263 页 共 463 页

虎三的散文,不仅文字唯美,而且题目就独特迷人。此书自序《

我是乡村复制品》,题目就表达出自己是千千万万乡村子弟里的一个,

一个代表,一点都不独特。可见虎三低调做人,而且他明白自己感恩

母亲、眷恋乡土、怀念家乡这一种情怀,是栽进城里的乡村子弟共有

的情怀。《误喊“阿嫫”四十年》、《走不出阿妈的目光》、《母亲

的天气预报》、《母亲等我吃饭》、《我是农家一株烟》、《母亲手

下的腌菜》、《带块石头进城》……这些文章,题目都取得极其美丽

诱人。

虎三写母爱的美文,我最喜欢。《误喊“阿嫫”四十年》、《走

不出阿妈的目光》、《老母亲》、《又别母亲》、《母亲总是爱添饭》

、《母亲那些有意思的话》、《母亲的嫁妆柜》、《母亲的针线箩》

、《母亲眼里的大城市》、《母亲的风干菜》、《母亲的村庄》、《

五十里长的爱》、《我生命中的苞谷元素》、《老家打来的电话》、

《扎根心灵的蚕豆》、《记忆中的水》、《童年的闹钟》、《母亲的

天气预报》、《母亲等我吃饭》、《母亲手下的腌菜》、《感恩布鞋》

、《亲亲麦子我的娘》,都写得文字优美,赤子之情,感动人心。

曾经长期生活在彝寨乡间,虎三对滇中楚雄乡村生活、彝家生活

很熟悉,对乡村、乡村人、红土、其他乡村事物很偏爱很眷恋,所以

他爱用乡村子弟的眼光来看世界,爱用乡村事物、乡村词汇来比喻城

里的事物。在他的散文集序言《我是乡村的复制品》里,我尤其喜欢

这几个比喻:“那些各式各样、疾驰奔跑的车辆,仿佛是行走在乡间

的牛马驴骡”“喇叭鸣笛声,仿佛是乡村的六畜在嘶吼;沙沙的车流

声,仿佛是乡村欢唱的小河”“树木,仿佛是从乡村选送部队的精兵

……像人一样扎根城市”,这些比喻形象生动,独特有味。虎三是众

第275页

第 264 页 共 463 页

多进城乡村子弟的代表,感恩乡村是他们的共同情怀,他写道“锅里

煮的,碗里端的……以及其他很多生活必需品,都来自于乡村”“从

头到脚打量自己……同样来自于乡村……都或多或少保留着乡村泥

土的痕迹”“曾经极富诱惑的城市生活……也魅力减退……怀旧的心

情也开始越来越重……偶尔踏入乡土……就倍感亲切”。梦想城市生

活怎样怎样美丽,使得乡村子弟不断奋斗,跳出农门。等到终于进入

城市生活,才发觉城市对自已是冷漠的、无情的,于是乡村子弟们又

开始怀念宁静幸福、温情脉脉的乡村生活,怀念淳朴善良的乡间亲人。

那一种失落感,那一种怀旧情,唯有栽进城里的乡村子弟、乡村生命

可以理解,可以体会。所以,虎三写道“我是一粒被风从乡村吹来的

草籽,幸运地落入城市的空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由于自身努

力,虎三这样的众多乡村子弟、“乡村庄稼”,终于挤进城市的缝隙

里,在城市的夹缝里求生存,他们这些“栽进城市里的庄稼”异常怀

念阳光充足、亲情充足的乡土。

《误喊“阿嫫”四十年》是虎三写母爱写得最好,写得最感人肺

腑的一篇散文,我把它编入了《中国散文家》双月刊 2010年第3期,

此文获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誉。“栖居城市二十多年……但只要一说话,

难免夹杂着一些乡音,周围的人一听,基本也就能辨别出我来自那方

水土了”。乡音叫人感到亲切,叫人永难忘怀,但是有时乡音也让乡

村子弟难堪。于是,“有时,也曾暗下决心,要改掉那些和着自己生

命之源一同问世的浓厚方言,但常常话到嘴边,就变音走样,还是乡

音依旧”。滇中楚雄有一句话“小儿见娘,无事断肠”,孩子对母亲

的依恋,是天生的,血脉相连,脐带相连的。虎三这么写“一天天长

大后……就会认生,分得出亲疏,谁都抱不去……一直叮在母亲身上

第276页

第 265 页 共 463 页

……不论白天黑夜,我仿佛是母亲身上发出的一苗树芽”“遇到不顺

心的事,碰上最高兴的事,都向母亲倾诉,总会得到母亲的安慰与慰

藉”。在《又别母亲》里,他这么写依恋母亲,“在家里数我最小,

因此我是吃母亲的奶最多、时间最长的人。直到我五岁,母亲想了不

少办法,用猪苦胆汁涂在奶上,才把我从乳头上抹了下来”“离开了

母亲,我就像只飞散的小鸟,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歇脚的地方”。《误

喊“阿嫫”四十年》一文里,感人至深的句子一串串。“也想改口喊

母亲妈妈……话一出口,又不由自主地变成了阿嫫”,乡音不改,乡

音难改,被虎三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失望中,我顺手拿起身边的字

典翻了一下嫫字,释义竟然是传说中的丑妇”,读到此处,虎三心里

边的那种内疚,那种对母亲的愧疚,感染了我,我几乎流泪满面。虎

三写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然而此事也确实震撼人心。乡村女性、

乡下母亲不在乎多么好听的称呼称谓,那么朴实甚至难听的一个称呼,

六个子女一直喊了四十年,她也照样欣慰地答应,照样为养育子女起

早贪黑忙碌,省吃俭用生活。一声“阿嫫”,对这样普通的众多乡间

妇女、乡下母亲来说,就是莫大的慰藉和欣慰。

《走不出阿妈的目光》,也是写母爱的佳作。“山村的第一声鸡

啼是阿妈舂米的棒槌声引叫的;山村的黎明是阿妈推磨的扁担摇醒的;

山村的挑水路是阿妈的第一挑水泼湿的”,这一串排比,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一位乡村母亲的勤苦辛劳、任劳任怨。“当我嘴角还挂着一串

梦呓……阿妈用她那麻栗柴一般的手(此句用滇中楚雄事物“麻栗柴”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勤劳辛苦的母亲的手很粗糙),把我抱到热烘烘的

火塘边,给我从头到脚穿戴好,又一把一把帮我洗脸。然后,把火塘

里烤得喷香的饭团,或者是洋芋红薯扒出来,用菜叶包好,塞进书包,

第277页

第 266 页 共 463 页

挎在我的肩上,又扶扶我的帽子,拉拉我的衣角,絮絮叨叨地对我说”

,这一连串的动作,把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乡村母亲送到了我眼前,

把一腔伟大而平凡、不张扬的母爱展示到我眼前,我满眼泪水。乡村

生活是异常艰辛的,城里人难以想象,“当明月铺满院子……阿妈回

来了,背上不是背着一捆柴草,就是背着一只竹篮;肩上不是挑着一

对桶,就是扛着一把锄头;围腰上不是别着一把镰刀,就是别着一把

小菜锄”。然而异常辛苦的母亲,一举一动,无论出门还是回家,都

不会忘记自己的孩子,都会流露出满腔母爱,“围腰里兜着我爱吃的

野果,手袖裤管里时不时卷着我喜欢的蚱蜢、水母鸡(一种可爱的小

虫)”。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虎三后边站着

一位伟大的乡村母亲。岳母刺字,欧阳修的母亲以芦荻画地教他识字,

虎三的母亲教育他认真做人做事,也极其认真极其严格。“当我从村

头老爷爷家院墙上偷回三个石榴……阿妈脸一垮,一巴掌打掉了我手

里的石榴,用吆鸡棍一步一棍打着我走向村头的老爷爷家道歉……并

不停地教训我,人穷三代,良心莫坏,从小手脚要干净”,干干净净

做人,这就是一个乡村母亲做人和教育子女的原则。虎三受益无穷,

在县乡做领导,到州政协当秘书长,都受益于他母亲的教诲。这几个

排比句很好,“当我……离家住校读初中……阿妈……在那盏猫眼睛

一样的煤油灯下,缝补到深更半夜……把我送出村子很远……这时,

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根线,把我的心拴得很牢很牢”“那年,当我

要到州城读中专时,阿妈……鼓鼓囊囊塞得一大包……这时,我看见

阿妈的目光像两把火,烧得我的心很烫很烫”“当工作几年后,我把

一个城里的姑娘领回家时,阿妈高兴得杀了家里那只蛋头最长的母鸡。

临走时,仍絮絮叨叨地对我说,以后,你结婚请客用的猪鸡,妈都会

第278页

第 267 页 共 463 页

喂给你的……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条洒满阳光的路,很宽很

宽……”,读完这一串排比句,还有谁不会由衷赞叹,好一位伟大的

母亲,好一腔伟大的母爱!文章结尾“如今,我走过幼稚,走过无知,

走出火塘,走出山外,可我仍走不出阿妈那目不识丁的目光”,感人

肺腑,催人泪下。这是一篇至情至性的散文。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

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我要套用苏轼的这句话说,“读虎三写母爱亲情的散文不下泪者,其

人必不孝”。

《母亲的天气预报》也是虎三写母亲写得很好的一篇散文,此文

被《散文百家》2010年第6期发表,很快被《读者乡土人文版》第8期

转载,获得许多读者好评。苦难艰辛使得虎三的母亲产生了大智慧,

当然苦难艰辛也能够使其他乡村母亲乡村妇女产生智慧。“也许是由

于母亲起早贪黑劳作,不停地在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四季里奔波的缘

故,善于观察的母亲对天气的变化料如神算,还总结出了很多气象谚

语……”,智慧来源于善于观察和总结,虎三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位普

通又不普通的农妇。虎三遗传和继承了这一点。正因为心思细腻,观

察仔细,善于总结,虎三才能够写出这样一些妙趣横生的精美乡土散

文。

《母亲等我吃饭》《母亲手下的腌菜》《亲亲麦子我的娘》等等

文章,也写得很有红土香。“把饭煮熟的母亲,总会站在家门口,放

开嗓子喊我的乳名……我像只还未断奶的小羊拔腿就匆匆往家跑…

…我像头抢槽的小猪,稀里哗啦吃饱肚子”“吃饭喽!吃饭喽……每

当端起饭碗,母亲喊我吃饭的声音常在我耳边萦绕”“对于现在的我

第279页

第 268 页 共 463 页

来说,吃香喝辣已是家常便饭……但每天吃饭时,总会情不自禁想起

母亲手下的那些腌菜来”“每天放学回家,常见母亲的身影在锅边转

……不论是出甑的粑粑,还是烤熟的粑粑,都是我第一口先尝”,这

些感人的美丽句子,不仅写出了鲜活灵动、原汁原味的乡间生活,写

出了浓浓的红土香,而且都写出了母爱的无处不在,母爱的无私,母

爱的伟大。

虎三的大量滇中楚雄彝族地域特色散文,也写得很美。《猫街情

结》、《彝家下酒菜》、《垫松毛》、《狗街婚俗》、《狗街酒俗》

、《神秘的彝家姑娘房》、《撵脚跳》、《彝族“赶热闹”》、《赶

狗街》、《在狗街吃羊肉》、《彝山的菌季》等等,不仅是文字大土

大美,大俗大雅的美文,还写出了活色生香、鲜活灵动的彝家生活的

方方面面;不仅可以说是地域文化生活美文,也可以说是乡土乡情美

文。因为虎三曾经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生活中,他是饱含

感情来写的。真情出美文,所以他像打磨彝家使用的一件件木器石器

一样,精雕细刻他的文章,而能够得心应手,行云流水。

虎三对散文语言和技巧深有研究,他写散文,既注意语言通俗易

懂,又很注意突出楚雄牟定方言特色,在力求通俗易懂,让外省读者

都能够读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牟定彝乡彝寨方言土语、口语。这

使得他的散文读起来感到新颖亲切、通俗易懂,很有韵味,很有楚雄

彝族生活特色,很有楚雄地域特色。

我写过《炊烟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等等母爱题材散文,被

几十家刊物转载,被大半个中国初高中高年级用于各种考试语文试卷。

但是,老实说,我无法写出这样一系列母爱题材散文,我这些散文与

虎三的散文比起来,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远远低得多。看了虎三的散文,

第280页

第 269 页 共 463 页

我知道了小小的楚雄彝州也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我才深知山外有

山,人上有人的道理。虎三生于六十年代末年,年龄比我略大,在乡

村生活的时间比我长,乡村生活的经历比我丰富得多,读的书和知识

远远比我多,他写的母爱题材散文、乡土乡情散文、楚雄彝族地域散

文,思想比我的深刻,文字比我的精致优美,他真的是精雕细刻,精

益求精,精心打磨文字。

我希望虎三能够珍视自己的天赋才华,继续在百忙中坚持勤奋写

作,写出更多精美佳作,让我们能够读到他的更多精美文字。

(本文转自马旷源主编《黄裳元吉》P170—179)

诗歌里的风把世界和人心吹得干干净净

■朱镛

对一个写散文和小说的人来说,其实有时读诗都还有难以消化

的成分。虽然消化不了,但它允许我从头再来,因为诗歌比现实柔

软,诗歌从来不会弃我们而去,它在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处静静地等

着我们。所以,在收到诗人普蓝依即将出版的诗集《我和雪一起来》

的稿件时,对她的诗,我竟觉得自己有许多话想说。

一般而言,诗人的姿态或可说来自一首诗,一个诗人有什么语

言愿景、表达方式,诚与不诚,都有赖于一首诗。在阅读普蓝依的

第281页

第 270 页 共 463 页

诗歌时,我感受到作者是一名具有民族气质的诗人,但她大多时候

却像个孩子,纯粹、任性、炙热,她始终在人类生活的具体可感的

世界,探索它的奥秘,与此构成同一种宇宙尘埃。因此,我们用喝

酒的状态去判断普蓝依是错的;用朗笑和侃谈去判断普蓝依是错的。

判断一个真正的普蓝依,要在她的诗中,发现诗中的沉郁,诗中的

豁达,诗中的柔弱,诗中的霸气,构成了一个兼具多种表现手段的

诗人普蓝依,一个现实里鲜活的普蓝依。

也就是说,普蓝依在诗歌里开启了一场漫游之旅,并且,她诗

歌的文字和意境,凌空虚蹈、灵性飞扬,她把生命的烙印化作了纸

上的心灵空间和风景,给我们一种视角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目击之外/一个女人在深草处弯下腰/收割一阵晚风”。

普蓝依特意提及,这种画面,这种奇迹,只是在“目击之外”

才可能发生。普蓝依的诗句有很强的可视性,让我们在看见生活与

世界朴素的真相时,也得以一窥来自诗与心灵深处那美不胜收的景

致:“一个女人在深草处弯下腰/收割一阵晚风”。普蓝依的诗歌,

你永远看到的不只是一朵玫瑰,而是天气里所有的花瓣,她的诗句,

就是把你我的心灵统统打碎了,撒到黑暗的墙角里那些反射的光,

所以,很多时候,诗歌,反而让我捕捉不到她。

她的诗歌有嚼头,有回味,有想象,有境界,纯净而自然。她

对现实的质感和语言的张力,构成了另一种真实的震撼力。所以,

好的诗歌,能成为我们在一个焦虑的时代里更想触摸的真实之物。

而这种真实,是在世界之外,是现实中某种尚待生成的奇妙的景观,

是隐形之物。每个人生活在现实世界里,都会有汹涌澎湃的激情、

第282页

第 271 页 共 463 页

欢乐和痛苦、厌倦和冷漠。或许,人的精神会在两者间摇摆、撕裂,

诗歌激发了宽广的温暖的人性,可以找到另外的出口,它是对现实

与理想的一种愈合,或者说是一种解药,像一道光亮,照进人的心

里。

当然,诗歌本身也有某种光影,还有某种疯狂,把语言引向逻

辑、智慧、直抵人心。比如“隔着一个河谷/我自始没见过对面的那

个女人/只知道/她一唱歌/山梁子上/就跑着我的心慌……抱着云朵

/抱着远嫁的姐姐/这温柔的怀抱/曾经/痛痛快快地/暖死过几场

雪。”

在《我和雪一起来》这本集子中,每一首诗歌,都是以各种形

态的方式对世界的状态做出回应,仿佛是在诗人内心的灵光乍现中

闪出。由此,以我不是一个诗人的惯常思维,我把诗歌理解为在触

动中冒出的一个词:“突然”,它是没有意料的美、震撼、刺痛,

或者是心尖上的战栗瞬间爆发了出来,成为诗歌的内核。如果“突

然”变得漫长、持久,它或许就构成了小说。

诗歌更凝练,精益求精。普蓝依的诗歌,犹如夏夜里清凉的风,

犹如冬天里飞落的一片雪花,置身其中又超然物外。诗人以坦荡率

真的情感,柔弱像绵羊的内心,真诚地面向众生,对这个世界的敏

感,散发的温度、体贴和慈悲,变成了一种情感的隐性的智慧的释

放。所以,她的诗集《我和雪一起来》,以柔软、形象、可视、感

知,众生与万物存在的某种秩序与和谐,串起了一种美学的主线。

在大自然里,雪是人间的安宁剂,是春天动人的花朵,夏天蓬

勃的生机,秋天丰满的果实。雪是多么好的东西啊,多么宽容、干

第283页

第 272 页 共 463 页

净、纯洁,不带有任何杂质。诗人普蓝依的诗歌追求和意境,正如

她诗集的名字——《我和雪一起来》,她将以雪的微光,构筑诗的

世界。

朱镛

2022.1.1

诗人因生命的敏感而发出孤独的声音

■楼河

普蓝依的诗歌,其主题与形式多样,但共有某种一致性甚至同

一个核心,这种一致性表现为诗的抒情特征,而其中核心则是超越

于现实经验的诗的感知。也就是说,在普蓝依的诗歌中,抒情虽然

具有一种心灵疗愈的作用,但在这种疗愈背后,存在了一个诗神,

它给予诗人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并帮助她在生活中打开无限的通

感,拓展并升华了诗的主题,诗歌因此显得敏感、生动而内在。换

言之,尽管现实中的诗人可能是孤独的,但诗神赋予了她更高的爱

的能力,因此她依然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与人世及世界的友爱与亲

密,拥有了充沛的诗歌灵感。

尽管我并不了解诗人的具体生活,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彝族诗人,

民族文化与地域空间的边缘性依然在诗人的作品中发生了作用。普

第284页

第 273 页 共 463 页

蓝依的诗在温柔中带有一种野性,譬如在《永恒的事》这首诗里,

她说:“我们不再记录日子和时刻/不去搬山,追云朵……”这种姿

态就是惊人的。“追逐云朵”的意象也许同样会在其他女诗人的作

品中出现,但“搬山”这个动作却令人震惊,尽管两者的词语结构

和语义具有相似性,但它们在文学中的效果却完全不同,“追云朵”

是个已经被诗化的意象,和“看星星月亮”这样的表达几乎没有区

别,是一种浪漫心境的呈现,而“搬山”这个词却尚未被纳入诗意

的序列中,属于诗人的独创,在它的新意中显现了人与世界(或说

自然)的紧密联系。换句话说,“搬山”这个词带来的陌生化感受

不仅唤来了诗意的独特性,同时透露了人在世界中的原初状态。如

果我们进一步引申,甚至可以说这种原初性就是诗神赋予诗人的一

种性质,即:诗在目的上就是为了恢复人与世界的亲密。诗是生命

与世界的血肉相连,这种激情在普蓝依的诗歌中有充分体现,它是

在诗人作为彝族人的生活环境中获得启发的。也就是说,彝族人在

高山中的生活状态与现代性的城市生活存在的差别,不仅丰富了作

者的诗歌素材和主题,同时强化了她的诗歌意识,使她更加重视人

与世界的亲密关系。

这种亲密关系具有本质性,与功利化的现实生活是相悖的,又

在另一个意义上加剧了诗人的孤独,而这种孤独实际上是诗的一种

边缘视角。也就是说,普蓝依诗歌中的孤独不仅是个人的孤独,也

是诗的孤独。

孤独与亲密构成了普蓝依诗歌中主要的情感特征。作为一种普

遍性,它可以理解为人在世界中的两种基本状态:孤独是生活的现

实,而亲密则是生活中的追求。但对于敏锐的诗人来说,对这两种

第285页

第 274 页 共 463 页

状态的感受具有自觉性,因而对孤独的体会更加彻底,对亲密的追

寻则更加坚决。如此,情感在诗歌中表现出了一种拉锯感,以及激

烈色彩。《中年书》和《弯曲》都显著地体现了这点:

花一整天时间,看蚂蚁来回忙碌

每当它们寻到一粒米饭,或是暮色中空手而归

我都想挨个摸摸它们的脸

面对渺小,我应该像面对自己

坚持充满柔情

——《中年书》

直到现在,看向远处金黄的田野

我又想把一群兽类般躬身

挥镰驯服稻谷的人,从烈日下扶起来

让他们直立着身子

在大地上签署自己的名字

——《弯曲》

在这两首引诗中,我们还能读到诗人的另一种意图,即:情感

的激烈与拉锯感(矛盾性),是在对世界的观察和对自我的解释中

熨平的。换句话说,充满强度与矛盾性的情感体验,最终指引了一

种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并因此解决情感困境。在《中年书》里,

作者面临的问题是日常工作的无意义感,以及生活中自我本真性的

丢失,诗人为此深感沮丧,而说服她走出悲伤情绪的,来自于对蚂

蚁(微小生物)与“离城几公里”“高于我的肉身”的山峦的亲近。

在《弯曲》里,“我”长久地承受委曲于现实的压力,但舒展自我

的意愿始终没变,诗人最后是在对稻穗与割稻人的观察中重新理解

第286页

第 275 页 共 463 页

了自己,释放了压力。在这两首诗中,我们或许能通过诗人的情感

转变,读到这样一种人与世界建构关系的过程:世界通过显现某种

象征,让我们通过诗的比喻重新理解了自己,与此同时,我们又在

这种理解中深化了我们与世界的亲密关系,治疗了我们在现实生活

中的焦虑。如此,作为读者,我们又一次在普蓝依的诗歌中读到了

诗神的身影。诗神代表了世界与人的友谊,是我们对至善的信念。

因而在我看来,普蓝依的诗是以美学为表象、至善为本质的作品。

当我认为美学是普蓝依诗歌中的表象时,并不指形式是诗的次

要部分,表里合一是任何作品得以完成的基础。美学作为表象的观

念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样一个事实:普蓝依的诗作始终坚持了形式是

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因而她的每首诗几乎都有具备了在内容上升华

的目的。诗扎根于大地但面向了天空,这或许也是普蓝依诗歌的另

一种特征。这种特征意味着,我们不能将普蓝依的诗理解为简单的

抒情诗,它们并非个人情绪表达的工具,而是试图以一种具有超越

性的思索去疗愈个人创伤或满足自我情感需求的作品。在这个意义

上,普蓝依的诗既是个人化的,也是普遍化的。也就是说,她的诗

可能基于自我的一个情绪触动,但却会把自我放置在世界的广泛性

中进行观看、沉思,由此引出人与世界建立关联的机遇,并在关联

的过程中疗愈了自我,也疗愈了他者。所以,普蓝依的诗既有情感

化的女性诗歌之特点,同时也有宽广、雄壮的意志品格,诗人没有

屈从社会对女性柔弱的认定,而是用一种倔强的姿态伸张了人的自

主意识,尤其强调了诗人的特殊价值。《与高处》也许就是这样一

种典型作品:

唯有飞翔的鹰

第287页

第 276 页 共 463 页

让我们以仰头的方式接近微观

翅膀虽打得迟缓,终能

将颠簸在胸中的词,煽向喉结

而被带向天空的人,越像

新生的婴儿一样活着

想到明日,我们满怀冒险之心朝向低矮之物

移开鹰,天空也给出了最干净的样子

这可能是首元诗——关于诗的诗,对鹰的代入性描述与诗歌写

作过程具有相似性,其中第二节——“翅膀虽打得迟缓,终能/将颠

簸在胸中的词,煽向喉结”——更表现了这点。但在这个元诗的意

图之外,我们还能看到诗人独特的志趣,她比喻写作是次飞翔,被

朝向天空的希冀所牵引,在冒险中追求着自我超越,境界是十分高

迈的。

在具体的阅读中,我们其实还能发现《与高处》是首意蕴微妙

的诗,这种微妙可能是种修辞手法,也可能是种世界观念,就前者

而言,诗人似乎希望用一种矛盾性来增强诗的情感张力,而就世界

观念来说,又似乎想要表达一种自我超越但不脱离现实世界的精神

意志。第一节——“唯有飞翔的鹰/让我们以仰头的方式接近微观”

——便至少包含了两层矛盾:“飞翔的鹰”产生的是高空视野,但

却在“接近微观”;而如果要“接近微观”(地面上的事物),则

应该是低头而非“仰头”的姿势。这种矛盾制造了思维上的暂停,

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作者的意图,进而赋予诗歌以深刻性。第二节

虽然没有强烈的矛盾感,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诗歌对炼字的讲究,

其中的关键字词——“煽”,让“颠簸在胸中的词”变成一团火焰

第288页

第 277 页 共 463 页

滚动的形象,由此引入了诗对语言的思考:诗是火焰一样的生命冲

动,具有内在性,但渴望通过肉身完全释放。如果这是首元诗,那

么它也是一首关于诗人的自我认识的诗,诗人应该是个怎样的人,

在第三节进行了描述:“而被带向天空的人,越像/新生的婴儿一样

活着”。如果说第一节中的“飞翔的鹰”还是比喻下的视角,那么

这一节中的“被带向天空的人”则接近于自我陈述,对诗的信念更

进了一层。很明显,作者认为诗人拥有与非诗人完全不同的位置和

能力——处于高处、点燃语言,但她同时认为这种优势朝向了一种

更大的责任:诗人是为了保留人类赤子之心的一群人——“像新生

的婴儿一样活着”。如此,作者既认可了诗人的超越能力——“满

怀冒险之心”的飞翔,同时也认可了他们来自凡人或大地的事实,

因而“朝向低矮之物”同样构成了诗人的义务。

尽管普蓝依的许多诗都采用了类似的矛盾修辞,但我认为她的

作品依然体现了抒情诗的直接性和单纯性,因为她的矛盾修辞中始

终有一种与美和善相关的确定性,它们不断消除了诗对世界的怀疑

和歧义。诗的抒情特质也许就是诗的一种原始语调,如此,情感诉

求便是诗的本真性之一。直接与单纯的情感体验意味着,我们对世

界的认识是种顿悟的形式,而非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因而在我看来,

普蓝依的抒情诗试图构建的,是人与世界本来具有的原初、真切的

关系,而在方法上则采取了直接的形式。

作为抒情诗人的普蓝依在作品中抗拒了诗的复杂和迂回。我们

因此又能观察到这样一个特点,她的诗不会围绕着某个具体的事件

进行叙述,也不会针对某个场景、人物进行刻画,然后在这种叙述

与刻画中逐步透露出对世界的理解。对普蓝依而言,事件或场景既

第289页

第 278 页 共 463 页

不是诗的目的,也不是诗的中心,只是诗的一个引子,引申出对某

种情绪体验的观看和对世界的理解。甚至可以说,普蓝依的诗是没

有事件只有场景的,而场景在她的作品中也常常化约为意象,取消

了具体性与客观性。这可能是许多抒情诗的一般作法。所谓意象,

在定义上是主观情思溶解在客观事物中的形象,因而,如果我们认

为普蓝依的诗是意象化的,大致具有两个意思:一方面指她的诗是

注重个人感受的作品,情绪强烈的同时,主观偏好也很明显;另一

方面

则是认为她的诗注重意象的经营和意境的营造,具有唯美色彩。

但当我们认为意象以比喻深化了诗之思的蕴涵,那么从相反的

角度也可以认为,是诗之思烘托了意象的美学强度。也就是说,我

们实际上不能预设作为善的思想一定是诗的重心,在某些情况下,

作为表象的美学更可能扮演了诗歌重心的角色,譬如《一人行》这

首诗:

黄昏去向林间的人

从不会空手而归,

要么抱回一小捆柴火

要么抱回来一屋子黑暗

二者,都能把世界放大

让人很轻易地看见

生命中的美丽和悲伤

诗歌中,“柴火”所隐藏的光明与“黑暗”组成两个相对的意

象,对应了最后一句诗中的“美丽和悲伤”,在结构上是整饬的。

但我们又会发现,这种“美丽与悲伤”并没有被展开论述,没有充

第290页

第 279 页 共 463 页

分呈现出一种对称性,因为无论是“抱回一小捆柴火”还是“抱回

来一屋子黑暗”,都指向了“黄昏去向林间的人/从不会空手而归”

这个意象,它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温柔的,如此,最后的“悲伤”

是作为一种情绪的温柔,与“美丽”具有相同而非相反的性质。也

就是说,这是首温柔的诗,更是首美丽的诗,而不是关于黑暗与悲

伤的诗。它是一种人世之美,可能与人世之善有关,但并没有从否

定(恶)的维度对善进行论证,因而保留了抒情诗的单纯质地。从

另一个角度,我们或许还可以这么理解这首诗作:它在阅读层面产

生的情感普遍性,来自于作者与读者共有的经验和感受力的一般性。

“黄昏去向林间的人”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从某种生活经历中

萃取的一般经验,是所有人都可能拥有的对美感的记忆,由此,对

他“不会空手而归”的想象也便具有了一般性,是所有人对世界善

意的期望。这是一个巨大的前提,即:诗的出发点是在共性中发生

的,还是差异中产生的。对普蓝依来说,更大的可能性是前者。

诗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顿悟,这不无禅意。在普蓝依一些具有

即兴色彩的短制中,充满禅意的顿悟便像露珠一样不时闪现在诗的

语言里。在这些诗作里,时间被分割成刹那,空间随之静止,诗意

展现为落花般的片段之姿。譬如《飞来寺遇日落》与《向雨》这两

首诗:

落日站在山顶上时

也会选择站在我们的眼窝边

默诵经文。

当橘红色的声音

刮过头皮,被剃度的人

第291页

第 280 页 共 463 页

塌陷的眼睛中

一些水渍也选择缓缓西沉

——《飞来寺遇日落》

下雨有什么不好

至少,在我避雨那一会儿

屋檐下的麻雀

把我当成了双目微闭的神

——《向雨》

作为一种思维结构,顿悟与《诗经》中的“兴”是接近的,观

念在外部的刺激下内在地生成,但其中的转化并不依赖逻辑的推论,

而更基于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因此表现得更加神秘。宗教上的顿

悟,目的在于破执,但普蓝依诗歌中可能具有的顿悟更像是一种修

辞,使诗对世界的理解变得更加直接,并且独特,同时也让诗与世

界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在这个意义上,顿悟式的诗歌更依赖于诗

人主观的感受力,以及外部世界创造的机遇,而不是更加依赖于作

者本身的写作能力。这种诗歌方式可能更加接近本雅明在《机械复

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出的“光韵”概念,因为它更具有本真性、独

特性,甚至一种神圣感。在《飞来寺遇日落》这首诗里,“落日站

在山顶上时/也会选择站在我们的眼窝边”是偶然的,而此刻寺庙里

的诵经声传来,也是偶然的。而在《向雨》中,“我”“雨”和“麻

雀”同时出现在“屋檐”下也是偶然的,因而制造了一次独一无二

的体验。

偶然性意味着,诗超越了诗人的控制,是世界赐予的机遇或启

示,是实在界对象征界绽开的一段裂缝。换言之,在顿悟中,存在

第292页

第 281 页 共 463 页

着我们对真实的某种理解,引向了自我主体性的把握。但真实是诗

的目的吗?这至少在普蓝依的诗歌中是令人犹疑的。主观的诗歌对

世界的认识具有预设性,普蓝依的诗显然也具有这种特征。因而,

假如顿悟在她的写作中存在,其目的也不在于抵达一种真实的世界

认识,而是为了让作者的主观认识在这种“真实”的感受中变得更

有说服性。作为一个抒情诗人,普蓝依在写作中动用了各种修辞手

法和语言能力,以增强诗歌中的力量感,包括意境的纯化、节奏的

阻滞、情感的抑制和观念的矛盾化处理,等等。这些手段很大程度

上是种对比策略,目的在于突出最后的高音,所以有些诗作即使是

沉郁的,情感的浓度依然十分强烈。譬如《永恒的事》这首诗,“我”

在姿态上是卑微的,只是为了“做你的好邻居”,但在意愿上却十

分坚决,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付出全部力量和任何代价;而为了证明

自己的爱是值得的,“我”甚至用世界法则(真理)解释了这种感

情,从而使个人化的爱情具有了一种终极价值。诗提升并纯化了个

人感情,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的是诗而非爱情对诗人生命

的重要性。

2022.1.6

诗意芬芳的河流——读普蓝依的诗歌有感

■冰灵

不知为什么,经常想起以诗会友的日子,想起我们陪着普蓝依

第293页

第 282 页 共 463 页

喝酒的场景;豪爽、洒脱的蓝依总有着惊人的酒量;每当看见她喝

酒,便会想起“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

庆幸在这个美丽的春天,与普蓝依洋洋洒洒的壮丽诗篇相遇,

我想动用春天所有的美好来形容读诗的心情,却怕惊扰诗中的淡雅

和宁静。是夜,书桌上的兰花和我并肩坐在一起,再次飨食诗歌的

盛宴;窗台上的竹子和君子兰踮着脚尖、贴着玻璃望向电脑,似乎

有一束光穿过黑夜击中了我们,一条诗意芬芳的河流从一个生命流

向众多的生命。优秀的诗歌不仅限于人类,连自然界的草木都会为

之共鸣——毕竟,能把它们当做亲人、朋友、甚至是知己的诗人,

才是它们信赖的形象代言人。

彝族是火的民族,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

灵的观念普遍存在于每个彝人的生命中,彝族对自然的崇拜来源于

万物有灵的观念。而对大自然的崇拜,让普蓝依具备了高于常人的

敏锐观察能力,与自然的“心神”合一,诞生了一首首立意奇特的

诗篇。彝族有个谚语:会吃奶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

会跳脚。彝族女诗人普蓝依,不但有个诗意的名字,还有一个“谜”

一样的笔名:“诺苏阿朵”。诺苏是彝族的自称,阿朵是彝语“火”

的意思,一个名字结合了彝族和火的精神内涵。刚认识她的时候,

我以为“普蓝依”就是她的笔名了,到后来才知道是其真名,也许

只有这样的名字才配得上她的诗意人生。她自觉不自觉地将诗意赋

予自然界的生灵,写草就化身为草,写花化身为花,写果就化身为

果,让万物有了鲜明的个性。因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宁愿与山为邻、

水为友,做个没有理想的人。比如,她在《我愿意做一个没有理想

的人》中写道:“我愿意做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无远方可去,无一字

第294页

第 283 页 共 463 页

可写/按四季秩序来活,心无旁骛/撒下菜籽,我就是菜籽/藤蔓上结瓜

豆,我就是瓜豆”,诗人把满腔的热情注入所描写的对象,让那些

静止的、毫不起眼的事物变得有血有肉,拥有生动而有趣的灵魂。

然而,我始终坚信一个优秀的诗人是执着于自我的梦想和追求的,

正如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庄子的“清静无为”,不慕名利,不随

波逐流,不被世俗所干扰,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也是一种理想。仁

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诗人来说,理想的花朵是梦落荒野、紧攥

泥土,只有在大地温暖的怀抱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管承不承认,

我们都要遵从自然,顺应自然,做自然的好儿女。普蓝依做到了:

她的思想和灵魂已经真正融入到天空、河流、高山和村庄之中,用

诗意浇灌她所热爱的事物。

“诗言志,歌咏言”。古往今来,优秀的诗人总是将“遗世独

立”的思想寄情于山水间,在四季轮回中不断修炼自我,从草木中

汲取文艺创作的养料。普蓝依的诗简洁、明快、干净、利索,却又

充满哲思,独特的意象和陌生化的语言带给读者无穷的阅读体验。

她用诗意剥离人生的苦难,将个体命运和自然紧密联合,托物言志,

寄景于情。她将《诗经》中的“比兴”美学原理广泛应用到诗歌创

作中,营造出独特的审美空间,让人无限遐思。李泽厚在《美的历

程》中说:“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

达情感和观念,使主观情感与想像、理解结合在一起,而得到客观

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

她这样写《想念》:“我只有在想起你时/黑夜才会飞起来/越来越接

近一朵唇边的微笑”,想念是美好的,以致诗人露出会心的微笑,

第295页

第 284 页 共 463 页

想念是翅膀,连黑夜也跟着飞起来,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一幅温馨

的画面,诗人用黑夜的飞代替自己飞,表现了想念的浓郁和深邃感

情。 《黑井有盐》:“一想起这个地方/我就忍不住/舔一下嘴唇。”

诗人用形象生动而又简练的语言“忍不住、舔”将“盐”这个字表

达得惟妙惟肖。《在山里》:“会出于对好死不如赖活的认可/和恶

劣的环境逐渐深情起来/山岭陡峭,田地桀骜/野花开在人们够不着的

地方/那么美”。存在即是合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都要在磨

难中披荆斩棘,野花又何尝不是呢?干旱、峭壁、恶劣的环境并没

有击倒野花的意志,反而开得很美,诗人以花喻人,托物言志,顺

从中又不失桀骜,认可中又不乏创新。可见,只有把主观意象和客

观事物相融,才能让诗歌的语言表现得天衣无缝,美得波澜壮阔。

每个写作者都要敬畏大地和生命,普蓝依始终怀揣一颗虔诚的

心,把诗当作一种神圣的信仰。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把自己和他物

对立起来,表现得目光坚毅,内心冰冷,而诗人却化身所感知的事

物,和它们同呼吸、共命运,像树木仰望天空,生活仰望云朵,石

头仰望火焰,诗歌的翅膀带着诗人自由翱翔苍穹。于她而言,诗歌

是摘下星辰的手;诗歌是背着故乡行走的山水;是风雨中守望于原

地的亲人;是千回百转,喊它就会答应的灵魂。不论是背井离乡的

孤独,还是面对生活的苦难和忧伤,她用诗歌拷问灵魂,学会对生

活暗疾的诘问与猜测、宽容和体谅。当那些忧伤和孤独长成一首诗

的时候,她得到世界的拥抱就越多,爱将一切定格成永恒。如,《与

高处》:“唯有飞翔的鹰/让我们以仰头的方式接近微观/翅膀虽打得

迟缓,终能/将颠簸在胸中的词,煽向喉结/而被带向天空的人,越像

/新生的婴儿一样活着”,诗人观察入微,通过一只鹰的视觉来开阔

第296页

第 285 页 共 463 页

内心,在无限的遐思中,自己也仿佛获得新的生命,在高空展翅飞

翔。《我有高原上的孤独》:“在风尖上/太阳被二个人溺爱/天空像

哑巴/独活着舌头上的大海/石头永向苍穹/搅碎远方”,独特的诗思和

意象交融,寂静的天空像哑巴一样守着自己的孤独,唯有大海喃喃

私语,海水轻拍石头,远方碎成一朵朵浪花。《牧羊人》:“每天

黄昏/他赶着肥硕的云朵/从山上回来/从口袋里掏出果子/给孩子/从

眼睛里掏出天空/给爱人”,诗人把羊群比喻成云朵,把对孩子的爱

比喻成果子,而把眼睛里看到的一切和爱人分享,简单的几句诗就

把我们带入一幅家庭幸福的画面,一个幸福的家庭总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互关心而又相互理解。《独恋》:“你负责接收光亮/

黑暗的地方,给我就好了/那些黑得要命的东西/被人们,统称为悲伤

的时候/在我脚下/都是一跃而过的深崖”,霸气而又洒脱的语言,体

现了诗人的豪迈和宁折不弯的坚强品格,人生就像一艘远航的船,

会有暗礁,也会有险滩,只有勇敢前行,才能把磨难踩在脚下。如

同唐僧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样,那些黑得要命的东西似一团

熊熊燃烧的烈火考验着诗人的内心,在不断的挣扎与抗争中,形成

豁达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也让笔下的诗歌充满神奇的力量。

上善若水,大道至简。悲悯情怀是一个优秀诗人重要的品质之

一,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世界,关心民间疾苦,感知大自然的喜怒

哀乐,用美好的言行举止感化周围的人。《我和雪一起来》:“要

落在荒野,落在/石头上。让石头看起来/更像菩萨,身披白袍/替衣衫

褴褛之人/先死于凹凸之间”,下雪的时候,诗人普蓝依首先想到的不

是雪花的美丽,而是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乞丐或穷人,想到他

们在大雪天气冷得瑟瑟发抖,没有钱购买御寒的衣物,她于是想化

第297页

第 286 页 共 463 页

身为雪,引领众多的雪落在荒野,落在石头上。被大雪覆盖的石头

恍若身披白袍的菩萨,替衣衫褴褛的人打坐修行,泅渡他们所遭受

的苦难,诗人把对雪的爱延伸到人类,升华了诗歌内涵,赋予雪高

洁的品质。《中年书》:“花一整天时间,看蚂蚁来回忙碌/每当它

们寻到一粒米饭,或是暮色中空手而归/我都想挨个摸摸它们的脸/

面对渺小,我应该像面对自己/坚持充满柔情”,人如蝼蚁,命如草芥,

关心蚂蚁就是关心自己,关心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和蝼蚁一

样渺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知得失。凡是诗人关照的对象都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将蚂蚁作为镜

子,就能照出我们的渺小,我们要充满柔情对待它们,而不是将它

们踩在脚下。

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流淌着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从童年的小河

开始,流经少年、青年、中年和暮年,它变得越来越宽,也越来越

深,不断丰沛着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有旋涡、浅滩,依然感谢上苍

赐予我们的礼物,人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一次,要把每一天当做生命

的最后一天,努力以水的方式活着。在普蓝依的身体里,流淌着一

条诗意芬芳的河流,你听——《河水一直这样流淌着》:“和我梦

里的河流是一样的,无邪/浩荡,清澈,细腻又有着某种倔强的回声/

我们喊得出彼此的名字/并以溪流潺潺的方式交谈/我攥紧她时,她也

会流经我”,梦里的河流与身体的河流一样清澈和无邪,我们喊着

彼此的名字,以水的方式交谈,滤去多余的部分。《很美好》:“想

你的时候/我更喜欢空腹喝下一碗酒/这样会有一条河/在我胸中/不为

人知的奔涌”,想念是一杯不为人知的美酒,也是内心奔涌的河流,

不论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心中的情感宛如蔓

第298页

第 287 页 共 463 页

延无边的水草,永远散发着诗意的芬芳。

“因为热爱,我不能自拔”——普蓝依诗歌漫评

■阿痴 2023.3.31

“因为热爱,我不能自拔”,这是普蓝依诗歌《给故乡江坡镇

“江红李”的三首诗》(组诗)的第二首《因为热爱》里的第一行诗

句。我觉得引用这一句诗来作为评论普蓝依诗歌的标题,足以从整

体上概括普蓝依诗歌的精神内核、情感内核。

我与普蓝依素昧平生。楚小乔曾多次向我盛赞与推荐普蓝依诗

歌。但是我一直没有读到过,并不以为然。及至经楚小乔促进,普

蓝依把她即将出版的个人诗集《我与雪一起来》里面的诗歌从网络

发了一些给我,读了之后,我才深为叹许——普蓝依与楚小乔,的

确是当前楚雄州内诗歌创作的“双璧”,也是“双峰”!

普蓝依发给我的诗歌,有 121 首之多。这应该是其诗集《我与

雪一起来》的主要内容了。这些诗歌,展示出普蓝依诗歌创作的精

神、理念和诗艺、才情;从诗歌中,也可以领略到普蓝依诗歌情感

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具有女性特点的柔婉深致;另一方面是

具有男性化倾向的刚劲豪纵。这两方面的情感色彩既鲜明又统一地

体现在普蓝依的诗歌之中,读者可以体味到她诗歌的丰富魅力。

第299页

第 288 页 共 463 页

读了普蓝依的诗歌,我一直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探究普蓝依诗歌

写作的内驱力是什么?她诗歌文学的精神源头在哪里?普蓝依自己

有一篇谈论诗歌的随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草原》。这篇论

诗随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抵近和理解普蓝依的诗歌创作。普蓝依

在文章中写道:“……不同的社会人群,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

生活追求,不同的生命境界,令我倍感孤独。这时,我想到了诗歌,

那些隐于生命罅隙中闪烁着的星光,是能在现实中寻找生活的证

词。”、“那时写诗,也是我想逃离此处去往远方的唯一渠道,内

心巨大孤独产生了蓬勃的表达欲望,近乎偏执的状态之下,诗成为

了我生活中的唯一,就像漆黑的夜空突然划过流星,我看见了光。”

从上面的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相信:是生活的隔离、心理的孤独,

促使普蓝依转向诗歌,以诗歌为手段,从而实现对自己、对现实生

活的接纳、包容和跃升——通过诗歌,普蓝依在精神上实现了从被

现实挤压、人际孤立、内心孤独这样一种“精神困境”、“生存异

化”的境地向着生活丰富、诗歌丰盛、创造自主、精神独立这样一

种“精神喜悦”、“抒情自由”的新感觉世界的积极转变。

但是,读者也可以对此提出进一步的质疑:疏解“孤独”的方

式可以有很多,为何普蓝依偏偏选择“诗歌创作”这样一条崎岖的

文学道路呢?是不是就真如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流行性偏颇认知:诗

歌的门槛很低?!普蓝依用自己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爱我的

诗歌,因为写作时,每位作者都是一座孤岛,通过与自己博弈而成

长。”——对于普蓝依来说:“诗歌”不仅仅是对“孤独”的化解,

第300页

第 289 页 共 463 页

更是自己精神成长的促进剂!如何“成长”呢?普蓝依继续写道:

“以我的认知,文学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把时

光挽留下来,把我们内心里对生活的愿望、渴望存留下来。

它不是平面记录,而是挽留,重现,再造另外一种心灵的现

实。这就需要诗写者拥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具有“召唤”和

“复活”的能力,它能召唤人心,让万事万物从灰烬中浮现

出来,让日常具有来历、出处,和血肉;并对自己所处的时

代,有相对清晰、透彻的理解,善于对个人际遇或社会变迁

作出敏锐的回应。

新时代的诗人要构建无愧于时代的独立、清醒、深刻的

写作一事,不仅要写个人的生命体验,还要写出这个时代普

遍的细微颤动的心事。”

这一段引文有点长,但是很重要!正是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

以精准地领会到:普蓝依所谓的“精神成长”并不是指向个人的“智

慧增长”,而是清晰地、明确地指向“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这,正是普蓝依诗歌写作的内驱力之源,也是她诗歌文学的精神源

头!普蓝依诗歌的创作,很早就完成了“个人化书写”向“社会与

时代书写”的自觉转变。正是因了这个转变,普蓝依的诗歌一方面

自觉地承继着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北岛、顾城、海子等几代优秀诗人

的精神脉流,其诗歌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英雄气息;另一方面,其

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极其自觉的、非同凡响的“难度写作”

倾向,并因此在客观上写出了一大批质量上乘的诗歌。

如果有读者认为上面的评论是无中生有式地吹捧和拔高普蓝依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