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週年慶典拍賣會 觀古II——玉器金石文房藝術

发布时间:2022-9-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中國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週年慶典拍賣會 觀古II——玉器金石文房藝術

AN INSCRIBED ARCHAIC BRONZE VESSEL, FANGDINGLate Shang Dynasty24.2 cm (9 1/2 in.) high Provenance:A French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by the greatgrandfather in the 1900s商晚期·青銅「龜父丁」方鼎方腹規整,口沿略微外侈,平滑口沿上有U形耳,四足上飾蕉葉紋。鼎身四邊與四面中心有扉稜將圖案分割,扉稜上有直線和T形紋飾。鼎腹四面飾有饕餮紋,雙目圓睜,利角上揚。方鼎口沿下方環飾一圈龍紋。三字銘文為「龜父丁」。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青銅器,三足或四足,兩耳,通常刻有精細的紋飾。鼎最初是一種炊具,後來因用於烹飪祭祀給神的祭品,而上升為禮器,成為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象徵。方鼎是圓鼎的變體,由於方鼎製作工藝複雜,鍛造難度大,造成目前發現方鼎的數量少於圓鼎,更顯珍貴。整件造型厚重古樸,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不論造型、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準,品相佳美,值得收藏。來源: 法國私人收藏,藏家的曾祖父購於20世紀初HKD: 60... [收起]
[展开]
中國嘉德香港2022秋季十週年慶典拍賣會 觀古II——玉器金石文房藝術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52页

AN INSCRIBED ARCHAIC BRONZE

VESSEL, FANGDING

Late Shang Dynasty

24.2 cm (9 1

/2 in.) high

Provenance:

A French private collection, acquired by the greatgrandfather in the 1900s

商晚期·青銅「龜父丁」方鼎

方腹規整,口沿略微外侈,平滑口沿上有U形耳,四足上飾蕉葉

紋。鼎身四邊與四面中心有扉稜將圖案分割,扉稜上有直線和T形

紋飾。鼎腹四面飾有饕餮紋,雙目圓睜,利角上揚。方鼎口沿下

方環飾一圈龍紋。三字銘文為「龜父丁」。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

青銅器,三足或四足,兩耳,通常刻有精細的紋飾。鼎最初是一

種炊具,後來因用於烹飪祭祀給神的祭品,而上升為禮器,成為

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象徵。方鼎是圓鼎的變體,由於方

鼎製作工藝複雜,鍛造難度大,造成目前發現方鼎的數量少於圓

鼎,更顯珍貴。整件造型厚重古樸,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

的氣勢,不論造型、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準,品相佳美,值得收

藏。

來源: 法國私人收藏,藏家的曾祖父購於20世紀初

HKD: 600,000-800,000

USD: 76,400-101,900

1719

Compare a fangding without inscription sold at Christie’s Hong Kong, 31 May 2017,

lot 3109. One of the legs is also shorter than the rest.

Compare also a fangding sold at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09 April 2014, lot 637.

It has similar decorations on the body and the four legs (no decorations on the two

handles though) and it is dated as Late Shang dynasty/early Western Zhou period.

shorter

Two very similar fangding bearing Yachou clan signs are illustrated in 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Taipei, 1998, pp. 560-9, no. 96

and 97.

Yachou fangding Current piece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Yachou fangding Current piece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中國嘉德(香港),《成器之道 - 夢蝶軒藏中國古代青銅器》,

2014 年 4 月 9 日,拍品編號 637(成交價:港幣 10,120,000)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第255页

頸、腹部正面紋飾拓片

頸、腹部側面紋飾拓片

足部紋飾拓片

第258页

微斂口,折沿近平,厚方唇,沿面上有兩個對稱的拱形立耳,上端

較耳根略厚且稍外侈,光素無紋。腹部略鼓,下腹及底部分襠明

顯,下接三個粗壯的圓柱形足。俯視耳、足呈「五點配列式」,即

足不對耳。口沿下飾一週三組夔龍紋,每組兩條夔龍以短扉稜為對

稱中心,夔首相向,張口,無齒,鼻向上翻卷,下唇外撇,臣字形

縱目,圓眼球鼓凸,中心一小凹點作瞳孔,彎角後揚,軀乾波曲逶

迤,短足前伸,尾巴向上彎卷。夔龍紋帶與腹部獸面紋之間有一條

淺寬的凹弦紋作分界。腹部飾三個大幅的獸面紋,每個獸面以長扉

稜為對稱軸,扉稜兩側以陰線勾勒出額、鼻部位,獸口大張,口內

有牙,下頜內勾,臣字形橫目,眼瞼寬顯,圓眼球突出,中心凹點

作瞳孔,「一」字形窄眉,桃形尖耳,橫倒「C」形巨角,角尖向

外彎卷內勾。獸面兩側對剖展開的身軀簡化,身下有短足利爪,尾

商代晚期

1

商代晚期 鼎

微敛口,折沿近平,厚方唇,沿面上有两个对称的拱形立耳,上端较耳根略

厚且稍外侈,光素无纹。腹部略鼓,下腹及底部分裆明显,下接三个粗壮的圆柱

形足。俯视耳、足呈“五点配列式”,即足不对耳。口沿下饰一周三组夔龙纹,

每组两条夔龙以短扉棱为对称中心,夔首相向,张口,无齿,鼻向上翻卷,下唇

外撇,臣字形纵目,圆眼球鼓凸,中心一小凹点作瞳孔,弯角后扬,躯干波曲逶

迤,短足前伸,尾巴向上弯卷。夔龙纹带与腹部兽面纹之间有一条浅宽的凹弦纹

作分界。腹部饰三个大幅的兽面纹,每个兽面以长扉棱为对称轴,扉棱两侧以阴

线勾勒出额、鼻部位,兽口大张,口内有牙,下颌内勾,臣字形横目,眼睑宽显,

圆眼球突出,中心凹点作瞳孔,“一”字形窄眉,桃形尖耳,横倒“C”形巨角,

角尖向外弯卷内勾。兽面两侧对剖展开的身躯简化,身下有短足利爪,尾巴向上

弯卷。长扉棱与两组夔龙纹间的短扉棱相对应,侧面饰相间分布的“׀“⊥”“

形阴线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均作浅浮雕状,躯体轮廓以较粗的阴线勾勒,周围再

填以细密规整的云雷地纹,从而形成主辅搭配、错落有致的三层花纹。裆与底部

素面。三柱足上部均饰一周云雷纹,其下饰三组倒三角形蕉叶纹,内以云纹和重

环三角纹填充。口部内壁铸有铭文“ ”。口径 16.5-17 厘米,通高 22.4 厘米(图

1)。

一、形制年代

这件青铜圆鼎最突出的形制特征在于腹、底处分裆明显,应属于分裆鼎,学

术界俗称“鬲鼎”。分裆鼎最早著录于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卷一·二二、

卷二·四),当时的分类定名游移不决,或归入鼎类,或称作“鬲”[1]

。清代《西

清古鉴》著录此类器物已有 18 件,散布于一至四卷中,分类标准仍显凌乱[2]

近代著名金石学家容庚先生在编撰《宝蕴楼彝器图录》时已注意到“分裆”这一

典型特征,首次将分裆鼎集中分类[3]

,后来他在《商周彝器通考》中继续沿用这

[1] (宋)吕大临等:《考古图(外五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年,第 15、21、449

页。[2] (清)梁诗正等:《西清古鉴》,乾隆二十年内府刻本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841~890 页。 [3] 容庚:《宝蕴楼彝器图录》,北平内政部古物陈列所,1929 年。

巴向上」「⊥」形陰線紋,獸面紋和夔龍紋均作淺浮雕狀,軀體輪

廓以較粗的陰線勾勒,周圍再填以細密規整的雲雷地紋,從而形成

主輔搭配、錯落有致的三層花紋。襠與底部素面。三柱足上部均飾

一周雲雷紋,其下飾三組倒三角形蕉葉紋,內以雲紋和重環三角紋

填充。口部內壁鑄有銘文「

1

商代晚期 鼎

微敛口,折沿近平,厚方唇,沿面上有两个对称的拱形立耳,上端较耳根略

厚且稍外侈,光素无纹。腹部略鼓,下腹及底部分裆明显,下接三个粗壮的圆柱

形足。俯视耳、足呈“五点配列式”,即足不对耳。口沿下饰一周三组夔龙纹,

每组两条夔龙以短扉棱为对称中心,夔首相向,张口,无齿,鼻向上翻卷,下唇

外撇,臣字形纵目,圆眼球鼓凸,中心一小凹点作瞳孔,弯角后扬,躯干波曲逶

迤,短足前伸,尾巴向上弯卷。夔龙纹带与腹部兽面纹之间有一条浅宽的凹弦纹

作分界。腹部饰三个大幅的兽面纹,每个兽面以长扉棱为对称轴,扉棱两侧以阴

线勾勒出额、鼻部位,兽口大张,口内有牙,下颌内勾,臣字形横目,眼睑宽显,

圆眼球突出,中心凹点作瞳孔,“一”字形窄眉,桃形尖耳,横倒“C”形巨角,

角尖向外弯卷内勾。兽面两侧对剖展开的身躯简化,身下有短足利爪,尾巴向上

弯卷。长扉棱与两组夔龙纹间的短扉棱相对应,侧面饰相间分布的“׀“⊥”“

形阴线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均作浅浮雕状,躯体轮廓以较粗的阴线勾勒,周围再

填以细密规整的云雷地纹,从而形成主辅搭配、错落有致的三层花纹。裆与底部

素面。三柱足上部均饰一周云雷纹,其下饰三组倒三角形蕉叶纹,内以云纹和重

环三角纹填充。口部内壁铸有铭文“ ”。口径 16.5-17 厘米,通高 22.4 厘米(图

1)。

一、形制年代

这件青铜圆鼎最突出的形制特征在于腹、底处分裆明显,应属于分裆鼎,学

术界俗称“鬲鼎”。分裆鼎最早著录于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卷一·二二、

卷二·四),当时的分类定名游移不决,或归入鼎类,或称作“鬲”[1]

。清代《西

清古鉴》著录此类器物已有 18 件,散布于一至四卷中,分类标准仍显凌乱[2]

近代著名金石学家容庚先生在编撰《宝蕴楼彝器图录》时已注意到“分裆”这一

典型特征,首次将分裆鼎集中分类[3]

,后来他在《商周彝器通考》中继续沿用这

[1] (宋)吕大临等:《考古图(外五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年,第 15、21、449

页。[2] (清)梁诗正等:《西清古鉴》,乾隆二十年内府刻本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841~890 页。 [3] 容庚:《宝蕴楼彝器图录》,北平内政部古物陈列所,1929 年。

」。口徑16.5-17釐米,通高22.4釐米

(圖1)。

一、形制年代

這件青銅圓鼎最突出的形制特徵在於腹、底處分襠明顯,應屬於分

襠鼎,學術界俗稱「鬲鼎」。分襠鼎最早著錄於北宋呂大臨的《考

古圖》(卷一•二二、卷二•四),當時的分類定名游移不決,或

歸入鼎類,或稱作「鬲」[1]。清代《西清古鑒》著錄此類器物已有18

件,散布於一至四卷中,分類標準仍顯凌亂[2]。近代著名金石學家容

庚先生在編撰《寶蘊樓彝器圖錄》時已注意到「分襠」這一典型特

徵,首次將分襠鼎集中分類[3],後來他在《商周彝器通考》中繼續

沿用這種分類標準[4]。考古學家李濟先生在分析殷墟發現的分襠鼎時

推測實體柱狀足形態可能是由陶鬲足根發展而來,故認可「鬲鼎」

的命名[5]。已故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認為「它是鼎和鬲的混合

體,較早的鬲鼎袋狀分界較深,至商末周初逐漸退化,袋狀分界很

淺,徒存形式了。鬲鼎又稱為分襠鼎」[6]。現代著名古文字學家朱鳳

瀚先生梳理了分襠鼎的總體發展趨勢,即器形由矮胖變瘦高[7]。近年

來黃薇的碩士論文系統整理了考古和傳世著錄的分襠鼎共計332件,

研究涉及定名標準、形制花紋、時空特徵、器用組合等內容[8]。以上

研究成果為我們充分認識這件分襠鼎的文物價值提供了重要參考。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井中偉

圖1 鼎(高22.4Cm、口徑16.5-17Cm)

第259页

從形制上看,該鼎造型端莊敦實,裝飾繁縟精美,寬厚的立耳、規

矩的扉稜、粗壯的柱足與腹部浮雕式三層花紋相得益彰,平添了穩

重、詭秘、肅穆之氣勢。這是商代晚期銅器鮮明的時代特徵,與其

造型裝飾風格相似的作品均不多見,稱得上是商周時期分襠鼎中少

有的典雅精工之作。可資比較的傳世品如上海博物館藏一件商代晚

期的獸面紋分襠鼎,器形、獸面紋與此器頗為相似,但個體較小,

缺少扉稜,口沿下僅飾一周雲雷紋帶,且柱足光素無紋,鑄工顯

然不如此器精良[9]。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收藏一件商代晚期銘

「聝」的分襠鼎,無論器形大小、紋飾種類與佈局方式,與此器幾

乎雷同,唯此器腹部稍鼓而顯得渾厚飽滿,紋飾更精細且層次感更

強[10](圖2)。

瑞典曼德萊氏收藏一件商代晚期銘「刀父丁」的分襠鼎,總體特徵

與此器相似,但扉稜明顯瘦削,口沿下的夔龍紋身軀較短,每組兩

兩成對相向[11](圖3)。

瑞士玫茵堂收藏一件商代晚期銘「倲」的分襠鼎,個體稍小,口沿

下飾一周獸目勾連紋,扉稜不明顯,其餘特徵也與此器相似[12](圖

4)。

若與考古品作細緻比對,可進一步明確這件銅鼎的具體年代。造型

方面,此器立耳上厚稍外侈,下腹弧鼓,腹底部分襠明顯,柱足粗

矮,腹深大於足高,與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54號M發現的「亞長」

分襠鼎十分相似[13](圖5),該處的年代為殷墟二期偏晚階段。

紋飾方面,此器口沿下的夔龍紋卷鼻、彎角,軀體逶迤,爪、尾渦

卷;腹部的獸面紋兩側有簡化的身軀、足爪和渦尾,形似常見的倒

立夔龍紋補白。這兩種表現技法常見於殷墟三期的銅器上,如安陽

圖2 聝鼎(高21.9Cm、寬18.1Cm,重

2.64Kg,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藏)

圖3 刀父丁鼎(高18.8Cm,瑞典曼德萊氏舊

藏,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陳列編號183)

圖4 倲鼎(高18.5Cm,瑞士玫茵堂藏)

圖5 亞長鼎(安陽花園莊東地M54:181,通高32.2、口徑

26.8Cm,耳高6.3、耳寬7.1~8.3、耳厚1.7Cm,足高10.2、

足徑3.8Cm,器壁厚1Cm,重10.1Kg)

第260页

殷墟劉家莊北地637號M發現的「亞若」鼎、卣[14]。綜合判斷,這件

銅鼎的年代當不早於殷墟二期,不晚於殷墟三期,具體以殷墟三期

偏早階段為宜,約當商王廩辛、康丁之世(公元前1150年前後)。

揆諸公私寶藏,這件分襠鼎確為商周同類器中的上乘佳作,充分體

現了商代晚期高超的青銅工藝水平。

二、銘文信息

這件銅鼎的銘文僅一字「

1

商代晚期 鼎

微敛口,折沿近平,厚方唇,沿面上有两个对称的拱形立耳,上端较耳根略

厚且稍外侈,光素无纹。腹部略鼓,下腹及底部分裆明显,下接三个粗壮的圆柱

形足。俯视耳、足呈“五点配列式”,即足不对耳。口沿下饰一周三组夔龙纹,

每组两条夔龙以短扉棱为对称中心,夔首相向,张口,无齿,鼻向上翻卷,下唇

外撇,臣字形纵目,圆眼球鼓凸,中心一小凹点作瞳孔,弯角后扬,躯干波曲逶

迤,短足前伸,尾巴向上弯卷。夔龙纹带与腹部兽面纹之间有一条浅宽的凹弦纹

作分界。腹部饰三个大幅的兽面纹,每个兽面以长扉棱为对称轴,扉棱两侧以阴

线勾勒出额、鼻部位,兽口大张,口内有牙,下颌内勾,臣字形横目,眼睑宽显,

圆眼球突出,中心凹点作瞳孔,“一”字形窄眉,桃形尖耳,横倒“C”形巨角,

角尖向外弯卷内勾。兽面两侧对剖展开的身躯简化,身下有短足利爪,尾巴向上

弯卷。长扉棱与两组夔龙纹间的短扉棱相对应,侧面饰相间分布的“׀“⊥”“

形阴线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均作浅浮雕状,躯体轮廓以较粗的阴线勾勒,周围再

填以细密规整的云雷地纹,从而形成主辅搭配、错落有致的三层花纹。裆与底部

素面。三柱足上部均饰一周云雷纹,其下饰三组倒三角形蕉叶纹,内以云纹和重

环三角纹填充。口部内壁铸有铭文“ ”。口径 16.5-17 厘米,通高 22.4 厘米(图

1)。

一、形制年代

这件青铜圆鼎最突出的形制特征在于腹、底处分裆明显,应属于分裆鼎,学

术界俗称“鬲鼎”。分裆鼎最早著录于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卷一·二二、

卷二·四),当时的分类定名游移不决,或归入鼎类,或称作“鬲”[1]

。清代《西

清古鉴》著录此类器物已有 18 件,散布于一至四卷中,分类标准仍显凌乱[2]

近代著名金石学家容庚先生在编撰《宝蕴楼彝器图录》时已注意到“分裆”这一

典型特征,首次将分裆鼎集中分类[3]

,后来他在《商周彝器通考》中继续沿用这

[1] (宋)吕大临等:《考古图(外五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年,第 15、21、449

页。[2] (清)梁诗正等:《西清古鉴》,乾隆二十年内府刻本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841~890 页。 [3] 容庚:《宝蕴楼彝器图录》,北平内政部古物陈列所,1929 年。

」,它是器主族氏的徽記。據相關統

計,帶這種族氏銘文的商周銅器共有162件,其中商代晚期者多達

111件[15]。從字形結構來看,大多數兩旁有兩點,少數則無,兩種

寫法可能是相通的。關於該字的考釋,歷來有釋「鬲」、「丙」、

「炳」、「芾」等不同說法,其中釋「鬲」、釋「丙」兩說影響較

大。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以分布於甘陝地區的辛店文化、寺窪文

化、先周文化中常見的雙耳分襠陶鬲為例申論釋「鬲」,認為「

1

商代晚期 鼎

微敛口,折沿近平,厚方唇,沿面上有两个对称的拱形立耳,上端较耳根略

厚且稍外侈,光素无纹。腹部略鼓,下腹及底部分裆明显,下接三个粗壮的圆柱

形足。俯视耳、足呈“五点配列式”,即足不对耳。口沿下饰一周三组夔龙纹,

每组两条夔龙以短扉棱为对称中心,夔首相向,张口,无齿,鼻向上翻卷,下唇

外撇,臣字形纵目,圆眼球鼓凸,中心一小凹点作瞳孔,弯角后扬,躯干波曲逶

迤,短足前伸,尾巴向上弯卷。夔龙纹带与腹部兽面纹之间有一条浅宽的凹弦纹

作分界。腹部饰三个大幅的兽面纹,每个兽面以长扉棱为对称轴,扉棱两侧以阴

线勾勒出额、鼻部位,兽口大张,口内有牙,下颌内勾,臣字形横目,眼睑宽显,

圆眼球突出,中心凹点作瞳孔,“一”字形窄眉,桃形尖耳,横倒“C”形巨角,

角尖向外弯卷内勾。兽面两侧对剖展开的身躯简化,身下有短足利爪,尾巴向上

弯卷。长扉棱与两组夔龙纹间的短扉棱相对应,侧面饰相间分布的“׀“⊥”“

形阴线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均作浅浮雕状,躯体轮廓以较粗的阴线勾勒,周围再

填以细密规整的云雷地纹,从而形成主辅搭配、错落有致的三层花纹。裆与底部

素面。三柱足上部均饰一周云雷纹,其下饰三组倒三角形蕉叶纹,内以云纹和重

环三角纹填充。口部内壁铸有铭文“ ”。口径 16.5-17 厘米,通高 22.4 厘米(图

1)。

一、形制年代

这件青铜圆鼎最突出的形制特征在于腹、底处分裆明显,应属于分裆鼎,学

术界俗称“鬲鼎”。分裆鼎最早著录于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卷一·二二、

卷二·四),当时的分类定名游移不决,或归入鼎类,或称作“鬲”[1]

。清代《西

清古鉴》著录此类器物已有 18 件,散布于一至四卷中,分类标准仍显凌乱[2]

近代著名金石学家容庚先生在编撰《宝蕴楼彝器图录》时已注意到“分裆”这一

典型特征,首次将分裆鼎集中分类[3]

,后来他在《商周彝器通考》中继续沿用这

[1] (宋)吕大临等:《考古图(外五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年,第 15、21、449

页。[2] (清)梁诗正等:《西清古鉴》,乾隆二十年内府刻本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841~890 页。 [3] 容庚:《宝蕴楼彝器图录》,北平内政部古物陈列所,1929 年。

字象兩足向前而視的分襠鬲,但有雙耳為其突出的特徵」[16]。甲

骨、金文中「鬲」字常見,與此字不類。也有學者認為此字兩側無

點者與金文「丙」字相似,而通釋作「丙」[17]。不過,金文「丙」

字形兩側從未見加點者。所以,目前此字雖不能確識,但將其作為

族氏之名已為學術界所公認(為行文方便,這裡暫寫作丙)。

根據甲骨、金文及相關考古發現,丙族是商代晚期的名門望族,周

革殷命後,該族部分成員還臣服、供職於周王朝。1976、1985年考

古工作者在山西靈石旌介村一帶有所發現,其中青銅容器、兵器和

車馬器合計127件,其中鑄銘「丙」字者多達34件,此處之主人當

初可能為世代承襲衛戍殷商西北邊疆的軍事貴族[18]。從其發現的青

銅禮器組合等方面來看,擁有四觚十爵的禮器配備,矛多戈少的武

器裝備,還有獸首銅刀、融合型陶鬲等器物[19]。因此,多數學者認

為這裡就是商王朝丙國之所在[20],或指出以其為代表的旌介類型應

屬於商文化的一個分支[21]。商王武丁時期的甲骨卜辭中有「丙邑」

(《合集》4475)和「婦丙」(《合集》18911反)之名[22] ,前

者可能為丙國之都,後者表明丙國與商王室存在婚姻關係。安陽殷

墟也有「丙」銘銅器發現,豫北紗廠所出銅爵銘文為「牧丙」[23]

(《集成》8016[24]),說明有丙族成員在王都擔任「牧」職。傳世

的丙族銅器中,有「亞丙」爵(《集成7825》)、「丙木父辛冊」

卣(《集成》5166),可見還有丙族成員擔任「亞」、「作冊」這

樣的官職。此外,字數較多的尹光鼎(《集成》2709)、毓祖丁卣

(《集成》5396)、嶲卣(《集成》5397)銘文顯示商代末期丙

族與商王朝關係相當緊密,不僅有機會參加商王祼祭祖先的祭祀大

典,還受到了商王的賞賜。進入西周時期,部分丙族則服事於周王

朝,如司鼎(《集成》2659)銘文記錄了丙族成員「司」曾受到周

公之後——祭公的賞賜。

綜上可知,這件銅鼎最初為商代晚期的名門望族——丙族成員所

有,實際上也只有丙族中地位尊崇之人才能擁有這樣精美絕倫的銅

器。

三、流傳著錄

這件銅鼎流傳有序,二十世紀初中國古董巨商盧芹齋(C .T. Loo,

1880—1957)經手流落海外,先後由美國紐約州布法羅(Buffalo,

又稱水牛城)G.M.G伏曼夫人、俄亥俄州阿克倫博物館收藏。

1944~1947年間,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詩人陳夢家先生

(1911—1966)在蒐集美國收藏商周青銅器時於盧芹齋處獲悉此

器信息,著錄於其後出版的《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集

錄》一書中。該器的具體流傳信息如下:

1.盧芹齋,編號 40.45,美國

2.G.M.G.伏曼夫人,紐約州水牛城

3.阿克倫博物館,俄亥俄州

4.紐約佳士得,1980年11月6日,拍品154號

5.埃斯卡納齊,倫敦,1985年

6.趙氏山海樓珍藏,香港

7.埃斯卡納齊,倫敦,1993年

8.紐約佳士得,2013年9月19日,拍品1103號

9.香港佳士得,2019年11月27日,拍品2802號

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此器著錄迭見。出版的主要書目羅列如下:

1.《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集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

所,北京,1962年,頁302,圖版A30;頁195,編號60 (銘文拓

片)(圖6)

第261页

2.《殷周青銅器分類圖錄》,陳夢家,東京,1977年,圖版A30、

R60

3.《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匯編》,巴納、張光裕,台北,

1978年,圖版9.1487

4.《三代吉金文存補》,周法高,台北,1980年,編號60

5.《金文著錄簡目》,孫稚雛,北京,1981年,圖版0078

《金文總集》,嚴一萍,台北,1983年,編號0085

6.《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一)》,林巳奈夫,

東京,1984年,頁54,鬲鼎編號47(圖7)

7.《二十五週年》,埃斯卡納齊,倫敦,1985年,展覽圖版4號

8.《趙氏山海樓所藏古代青銅器》,傑西卡•羅森,香港,1988

年,圖版7

9.《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二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

究所,北京,2007年,頁876,編號01160

圖6 《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

集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962年,頁302,圖版A30;頁195,編

號60 (銘文拓片)

圖7 《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

器綜覽(一)》,林巳奈夫,東京,1984

年,頁54,鬲鼎編號47

第262页

注釋:

[1] (宋)呂大臨等:《考古圖(外五種)》,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

年,第15、21、449頁。

[2] (清)梁詩正等:《西清古鑒》,乾隆二十年內府刻本影印本,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1年,第841~890頁。

[3] 容庚:《寶蘊樓彝器圖錄》,北平內政部古物陳列所,1929年。

[4]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學社,1941年。

[5] 李濟:《殷墟青銅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7頁。

[6] 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4

頁。

[7]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3、

105頁。

[8] 黃薇:《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特殊鼎類卷》,科學出版社,

2016年,第15~97頁。

[9] 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品》圖〇六二,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4年,第131、132頁。

[10]John Alexander Pope, Rutherford John Gettens, James Cahill, Noel

Barnard. 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 Volume Ⅰ Catalogue (Accession

number 47.11). Washington, 1967: Pl. 31; p.179.

[11] Visser, H. F. E., Asiatic Art in Private Collections of Holland and

Belgium, Amsterdam, 1947.Pl.2, no.3. 陳夢家:《海外中國銅器圖錄(第

二集)》圖一五三,中華書局,2017年,第265、365頁。

[12] 陳夢家:《美國所藏中國銅器圖錄(訂補本)》上冊,中華書局,

2019年,第41頁。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商代墓葬》,科

學出版社,2007年,第100、101頁。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殷墟新出土

青銅器》圖143、圖147,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2、287頁。

[15]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齊魯書社,2009年,第

128~139頁。嚴志斌:《商代青銅器銘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第269~272頁。

[16] 鄒衡:《論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第二版)》,科學

出版社,2001年,第319頁。

[17] 殷瑋璋、曹淑琴:《靈石商墓與丙國銅器》,《考古》1990年第7

期。

[1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靈石旌介商墓》,科學出版社,2006年。

[19] 嚴志斌:《靈石旌介商墓銅器研究》,《金玉交輝——商周考古、藝

術與文化論文集》,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年。

[20] 殷瑋璋、曹淑琴:《靈石商墓與丙國銅器》,《考古》1990年第7

期。

[21] 李伯謙:《從靈石旌介商墓的發現看晉陝高原青銅文化的歸屬》,

《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科學出版社,1998年。

[22]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中華書局,

1979~1982年。簡稱《合集》,數字為著錄編號。

[23] 段振美:《安陽市博物館藏商代青銅器選介》,《文物》1986年第8

期。

[2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二

冊),北京,2007年。簡稱《集成》,數字為著錄編號。

圖8 《美國所藏中國銅器集錄》書影

10.《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一卷),吳鎮烽,上海,

2012年,頁238,編號00303

11.《殷周青銅器綜覽: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第一卷圖片),

林巳奈夫,上海,2017年,頁54,鬲鼎編號47

12.《美國所藏中國銅器集錄》(訂補本),陳夢家,北京,2019

年,頁40,圖版A30(圖8)

以上著錄大多既有器影圖像,也有銘文款識。總之,該鼎資料詳

備,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珍貴至極。

第266页

A SUPERBLY CAST BRONZE 'BING'

TRIPOD RITUAL VESSEL, DING

Shang Dynasty (1600-1046 BC)

22.4 cm (8 7

/8 in.) high

Provenance:

C. T. Loo (1881-1957), collection no. 40.45

Mrs G. M. G. Forman, Buffalo, New York

Akron Art Museum, Ohio

Christie's New York, 6 November 1980, Lot 154

Eskenazi Ltd., London, 1985

The Bella and P. P. Chiu collection

Eskenazi Ltd., London, 1993

Christie’s New York, 19 September 2013, lot 1103

Christie's Hong Kong, On the Studio Desk, 27 November 2019, lot

2802

HKD: 12,000,000-15,000,000

USD: 1,528,700-1,910,800

商·青銅饕餮紋「丙」鼎

來源:盧芹齋(1880-1957年),收藏編號 40.45

紐約州水牛城G.M.G.伏曼夫人舊藏

美國俄亥俄州阿克倫博物館

紐約佳士得,1980年11月6日,拍品編號154

倫敦埃斯卡納齊,1985年

趙氏山海樓珍藏

倫敦埃斯卡納齊,1993年

紐約佳士得,2013年9月19日,拍品1103號

香港佳士得,《斗室案上》,2019年11月27日,拍品編號2802

1720

盧芹齋(1880-1957 年) 紐約州水牛城伏曼家族大宅

第268页

出版:《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集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

所(編),北京,1962年,頁302,圖版A30;頁195,編號60

(銘文拓片)

陳夢家,《殷周青銅器分類圖錄》,東京,1977年,圖版A30、

R60

巴納及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彙編》,台北,

1978年,圖版1487

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補》,台聯國風出版社,台北,1980年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北京,1981年,圖版0078

嚴一萍,《金文總集》,藝文印書館,台北,1983年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覧(一)》,

東京,1984年,頁54,編號47

潔西卡.羅森,《趙氏山海樓所藏古代青銅器》,香港,1988年,

圖版7號

《殷周金文集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修訂增補本,

中華書局,北京,2007年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上

海,2012年

陳夢家,《美國所藏中國銅器集錄》(訂補本),北京,2019年,頁

40,圖版A30

展覽:埃斯卡納齊,《二十五週年》,倫敦,1985年,圖錄編號4

Literature:

Meidiguo Zhuyi Jielue di Woguo Yinzhou Qingtongqi Jilu,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d.), Beijing, 1962,

p.302, no. A30; p.195, no.60 (ink rubbing of inscription), Taipei, 1980

Chen Mengjia, Yinzhou Qingtongqi Fenlei Tulu, Tokyo, 1977, pls.A30,

R60

Noel Barnard and Cheung Kwong-yue, Rubbings and Hand Copies

of Bronze Inscriptions in Chinese, Japanese, European and

Australasian Collections, Taipei, 1978, pl. 1487

Zhou Fagao, Complementary of Bronze Inscriptions from the Three

Dynasties, 1980

Sun Zhichu, Jiwen Zhulu Jian Mu, Beijing, 1981, pl.0078

Yan Yiping, A General Collection of Inscriptions on the Bronzes, Yee

Wen Publishing Company, Taipei, 1983

Hayashi Minao, In Shu Jidai Seidoki no Kenkyu (Conspectus of Yin

and Zhou Bronzes), Vol. 1, Tokyo, 1984, p.54, no.47

Jessica Rawson, The Bella and P.P. Chiu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Hong Kong, 1988, no.7

Integration of Inscriptions on Bronze in Yin and Zhou Dynasties

(Revised Editio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d.),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7

Wu Zhenfeng, Illustrated Collection of Inscriptions on Bronze Vessels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2

Chen Mengjia, Meiguo Suocang Zhongguo Tongqi Jilu (Revised

Edition), Vol.1, Beijing, 2019, p.40, no.A30

Exhibited:

Twenty Five Years, Eskenazi Ltd., London, 1985, no. 4

美國俄亥俄州阿克倫博物館 倫敦埃斯卡納齊

第272页

(Lots 1721-1736)

胡惠春先生藏印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第274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75页

AN INSCRIBED SOAPSTONE SEAL

BY TONG DANIAN

Late Qing Dynasty/Early Republic Period

5.2 cm (2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HKD: 5,000-8,000

USD: 600-1,000

1721 清末 / 民初 · 童大年刻壽山石印章一方

壽山石是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產於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接壤

處,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龐大,約有

一百多個種類。壽山石大抵可分為田坑、水坑與山坑石三品種別。此印由

壽山石刻成,方柱形,稜角分明,邊款刻「大年擬封泥」,印面刻「敏求

精舍」印文,觀童大年之印,看似平淡工致,實則格調高古,經久耐看,

回味無窮。印文淵雅勁健,渾厚凝煉,古穆蒼茫,於古印難分軒輊,金石

氣盎然。

童大年(1874-1955年),原名暠,字醒盦,又字心安,一作心龕,號

性涵、松君五子,又號金鰲十二峯松下第五童子,所居曰安居、依古廬、

雪峯片石草廬,上海崇明人。篆刻家。幼時學印,師從趙穆。精研六書,

尤善篆隸。流寓杭州,後居上海。西泠印社元老。平生刻印極多,出版有

《依古廬篆痕》《童子雕篆》等。另有未出版的流傳本《瓦當印譜》《無

雙印譜》《撫古印譜》《古人名印存》《肖形圖像印存》等。 1904年西

泠印社出版《現代篆刻》第八集《童心龕印存》為童大年一人之作,其時

童氏剛過三十歲,足見其成名之早,影響之大。其書法四體皆能,篆書功

力最深。作花卉,以書法行之。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76页

A PAIR OF INSCRIBED 'CHICKEN BLOOD'

SOPASTONE SEALS BY TONG DANIAN

Late Qing Dynasty/Early Republic Period

6.1 cm (2 3

/8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HKD: 10,000-15,000

USD: 1,300-1,900

1722 清末 / 民初·童大年刻雞血石印章一對

雞血石是辰砂條帶的地開石,因其顏色像雞血一樣鮮紅,俗稱雞血石。我

國最早發現的雞血石是浙江昌化玉岩山雞血石。據考證,雞血石的開採始

於明代,而盛名於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等皇帝十分賞識昌化雞血石,

將其作為寶璽的章料。此對印章由整塊雞血石雕琢而成,長方柱形,其一

邊款刻「漢人印平正渾穆脈絡貫注茲為擬之一無是處 惠春先生習六書長千

治」,另一邊款刻「六朝間印信佈局大率平實茲略師其意 惠春先生有道 大

年」,印面分別刻「惠春審定」「仁牧珍玩」印文,此對印章材質珍貴,

形制嚴謹樸茂,凝重端莊,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誘人的藝術魅力。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77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78页

AN INSCRIBED SHOUSHAN SOAPSTONE

'LION' SEAL BY TONG DANIAN

Late Qing Dynasty/Early Republic Period

3 cm (1 1

/8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HKD: 12,000-18,000

USD: 1,500-2,300

清末 / 民初·童大年刻壽山石獅鈕印一方

此印型正方,圓雕獅鈕,呈半坐之姿,脊骨凸起,回首,寬鼻方吻,雙

目炯炯有神,神情威嚴,身形健碩豐滿,周身紋理清晰可辨,雄健威

猛,毛髮順暢,四肢低伏強健有力,徬如蓄勢待發之狀,栩栩如生。印

紐工藝繁複細膩,線條流暢婉轉。邊款刻「大年治印」,印面刻「愷蒂

畫記」印文。整件雕琢之藝刀法精煉老道,打磨溫潤,將玉質之美與工

藝之精合二為一。

童大年(1874-1955)原名暠,字醒盦,又字心安,一作心龕,號性

涵、松君五子,又號金鼇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所居曰安居、依古廬、

雪峰片石草廬,上海崇明人。西泠印社元老。其書法四體皆能,篆書功

力最深。與李苦李、趙古泥、趙叔孺、陳師曾、趙雲壑、王福庵為同時

期印人,是一位善於吸收和融會貫通的篆刻家。其篆刻刀法精熟,姿態

豐富。作花卉,以書法行之。著有《依古廬篆痕》、《童子雕篆》等。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1723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79页

AN INSCRIBED SOAPSTONE SEAL BY

FENG KANGHOU

Republic Period/Modern

5.4 cm (2 1

/8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民國 / 近代 · 馮康侯刻壽山石印一方

印以壽山石刻成,長方柱體,稜倭角,印面刻「胡愷蒂」印文,篆法端

嚴,刀法圓轉,章法平和嚴謹不亂,印身素無紋飾,邊款刻「丁酉夏月

馮康侯仿漢」。整體線條挺拔流暢,一氣呵成,遒勁有力,極具美感。

馮康侯(1901—1983),原名馮強,以字行,別署志康,號糖齋,齋

號意在斯樓、可叵居,廣東番禺人。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秘書、中華書

局編輯,畢生從事書法、篆刻、繪畫工作。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HKD: 5,000-8,000

USD: 600-1,000

1724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80页

AN INSCRIBED SOAPSTONE SEAL

WITH SEAL PASTE BY FENG KANGHOU

Republic Period/Modern

Seal, 3.7 cm (1 1

/2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HKD: 8,000-12,000

USD: 1,000-1,500

1725 民國 / 近代·馮康侯刻壽山石佛手鈕印一方

帶牛角印泥盤

佛手乃是香櫞中狀如佛手的一種果實,因佛手香味芬洌而不沾脂粉之俗,

且存放長久,又諧音「福壽」,寓意吉祥,特別為文人所愛,時常供於書

房之中,品其幽香。不過佛手多產於秋季,春夏往往無時鮮佛手,藝人們

便以佛手為題材,或雕刻或描繪,以供清玩。早在清代,壽山石印鈕雕刻

中就已經有了佛手這一題材。本作選取壽山石雕刻而成,呈橢圓形,於印

章頂部雕刻出飽滿的佛手及枝葉,鮮豔欲滴,充滿了清雅的氣息。邊款刻

「馮康侯刻」,印面刻「愷蒂」印文。帶隨形牛角印泥盤。

馮康侯(1901-1983年)原名馮強,以字行,別署誌康,號糖齋。廣東番

禺人。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秘書,中華書局編輯。書法家。篆刻家。善繪

事,幼從畫家溫其球習畫,又人劉慶崧習篆刻。論者以其篆刻高於書法,

書法高於繪畫。善以鍾鼎博古綴以古梅,劍蘭,雅緻宜人,可方海上孔小

瑜。1919年赴日本入美術學校學習實用美術。1921年回國。曾為梅蘭芳

畫舞台佈景。1949年後移居香港九龍,先後在聯合書院等大專院校講授文

字學。畢生從事書法、篆刻、繪畫工作。有《馮康侯書畫印集》。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81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82页

AN INSCRIBED SOAPSTONE SEAL

BY FENG KANGHOU

Republic Period/Modern

6.2 cm (2 1

/2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HKD: 12,000-18,000

USD: 1,500-2,300

1726 民國 / 近代·馮康侯刻壽山石洋洋得意鈕印一方

壽山石質,橢圓形印面,正面雕刻洋洋得意圖案,一牧童閒適橫臥山石上,身旁

兩羊悠閒踱步,落款「康侯刻」,背面題文「截蒲勤學意可如道濟斯志本初料自

牧羊當腹稿成尚注後刊書 予庭題」,印面刻「愷蒂所作」印文,篆法端嚴,刀法

圓轉。整件雕工細膩,爽利明快,技法嫻熟,細節處力求生動,實用價值與藝術

價值並重,實為難得。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83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84页

A PAIR OF INSCRIBED SOAPSTONE

'LION' SEALS BY ZHANG ZHIBING

Qing Dynasty (1644-1911)

Each, 4.2 cm (1 5

/8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清 · 張之病刻壽山石獅鈕印兩方

壽山石質,石質極為溫潤、綿密,方柱形,兩方印頂部圓雕對稱獅鈕,

呈蹲姿,頭向後轉,圓眼闊鼻,張口露齒,神態威嚴,刻畫眼、鼻、

口、脊柱等刀法樸實,爽快有力,尾部捲曲,整體肌肉感強,更具力量

和氣勢。邊款分別刻「西泠病制辛巳七月」、「辛巳秋之病」,印面一

陰刻篆書「惠春長壽」,一陽刻篆書「胡仁牧」。此對印章材質飽滿潤

澤,高貴華美,同時流露淡雅清秀氣息,是為上品,印紐刻畫形象生

動,造型小巧別致,值得珍藏。

張知平,字之病,生平不詳,號芸花樓主,浙江人。輯有《芸華樓主人

印存》一書,是書為張之病以《朱子家訓》全文為內容輯成。將朱子家

訓全篇刻八十印。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無底價

No Reserve

1727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85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86页

SIX INSCRIBED SOAPSTONE SEALS

Republic Period/Modern

The largest, 5.8 cm (2 1

/4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HKD: 10,000-15,000

USD: 1,300-1,900

1728 民國 / 近代 · 常雲生等刻壽山石印六方

壽山石材質細膩,色彩豐富,硬度較小,適宜雕刻。此組壽山石印,其中

三方方印,印身光素,其中兩方印面分別刻「好鶴山人」「抱拙齋主人支

匯榮字繼卿號常華又字青」篆書印文,一方未刻印文;其一為扁方形印,

印面陽刻篆書「支茤李康庭印」印文;其二為方柱形印,一長一短,印面

分別刻印文「學裘」「支帔爾」,整組印章質地通透堅結,形制玲瓏精

巧,篆刻線連氣通、空間得度、婉轉自如,充滿金石韻味,方寸之間,氣

象萬千,值得細細品鑒。

常雲生,吳門篆刻名家,為篆刻浙派代表人物,常雲生為楊澥高弟,雲虛

與他和吳蓉浦交往,遂通印學,所作卓然自立。乾嘉年間,入粵鬻藝授

徒,使嶺南印人受到江浙等地域印風的影響,豐富嶺南的篆刻風格。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87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88页

FOUR SOAPSTONE SEALS BY CHEN FENGZI

Republic Period/Modern

The largest, 4.8 cm (1 7

/8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民國 / 近代 · 陳風子刻薄意瑪瑙凍印四方

瑪瑙凍,壽山石的一種,因類似瑪瑙而得名。此組瑪瑙凍石印章方柱形,

質地通靈,靈透瑩澈,色彩豐富而內斂,質感凝膩油潤,其一邊款刻「風

子」,印面一陽刻「安蟬」、一陽刻「職事」,一陰刻「饒志德」、一陰刻

「小虎」並雕刻臥虎形象,四肢趴伏,粗尾上揚,造型拙樸。整組材質溫凝

細膩,形制方正素雅,雕工精湛,淺施薄意,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

技藝嫻熟,頗為難得。

陳風子(1912-2008年),別號求是山人,迎風道人,浙江杭州人。書法

家、篆刻家、鑒藏家。早年在杭州西泠印社學習刻印,書法與金石享有盛

名。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HKD: 10,000-15,000

USD: 1,300-1,900

1729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89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90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91页

A PAIR OF INSCRIBED SOAPSTONE

SEALS BY CHEN JULAI

Modern, dated 1983

Each, 7.2 cm (2 7

/8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HKD: 50,000-70,000

USD: 6,400-8,900

1730

近代 1983 年 · 陳巨來刻青田石壽字鈕印一對

青田石質,長方柱形,頂部雕刻壽字鈕,外側陰刻回紋一周,兩方印邊款

均刻「大哥嫂金婚紀念 三妹敬祝 癸亥元旦巨來刻年七十九」,印面一陽刻

篆書「胡惠春印」,字體纖細圓潤,一陰刻篆書「王華雲印」,字體典雅

蘊藉。整件造型古雅穩重,大氣渾厚,巧妙設計,印文光潔整飭,韻味無

窮。

陳巨來(1905-1984),名斝,字巨來,以字行。號塙齋、安持,晚號

瞢叟,齋名安持精捨,浙江平湖人。趙叔孺弟子。擅書法,尤精於篆刻,

刻印功力深厚,工緻典雅。一生治印不下三萬方。為當代金石大師。著有

《安持精捨印話》。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92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93页

AN INSCRIBED SOAPSTONE 'DRAGON'

SEAL BY WU ZIJIAN

Modern

7.8 cm (3 1

/8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近代 · 吳子建刻壽山石盤龍鈕印一方

壽山印石,細膩通靈、柔而易刻,以盤龍作鈕,矯龍盤體,扭身回

望,神態儼然,肌骨飽滿有力頗具古代遺風。動靜之間,刀法流暢。

邊款刻「庚午二月十八日 欣逢惠春大兄八秩榮慶 教弟範甲倩吳子健

仿漢官印為祝金石之壽」,印面陰刻「惠春長壽」印文。此盤龍鈕印

章,形制規整,雕琢精巧,龍紋造型生動,雕刻細緻入微,完美的襯

托出此方壽山石的細、潤、膩,是一件頗具巧思的藝術精品。

吳子建,名起,室名長屋、叢因樓,1947年生於上海,福建省福州

人。1978年移居香港,1987年移居舊金山。篆刻家,問學於吳湖

帆、張伯駒、方介堪、陳巨來等人。篆刻以漢印為宗,鳥蟲為法,蒼

茫勁古,直追秦漢。出版有《吳子健印存》。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HKD: 30,000-50,000

USD: 3,800-6,400

1731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94页

THREE INSCRIBED SOAPSTONE SEALS

BY DENG SHIRU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The largest, 5.7 cm (2 1

/4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HKD: 300,000-500,000

USD: 38,200-63,700

1732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95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96页

清乾隆 · 鄧石如刻壽山石印三方

壽山石,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壽山石

散布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接壤處的金三角地

帶。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

亞類,它的種屬龐大,約有一百多個種類。壽山石

大抵可分為田坑、水坑與山坑石三品種別。此組壽

山石印一為扁方柱形,邊款刻「求向頁岩得自鹵坑

見龍在田君子之」,陰刻篆書「石祿」,其餘兩

方為方柱形,邊款分別刻「如圭千古來磨匪磷匪

緇 完白鄧石如」「畊美如葉玉潤比羊脂卟方而亷內

滑」,一陰刻「癯仙」印文,一陽刻「白玉庵」印

文,整組雕工簡約大氣,極耐賞玩。

鄧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因避清仁宗

諱,遂以字行,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

等,懷寧(今安徽安慶)人。清代乾、嘉時期著名

碑學大師。少好刻石,弱冠謁江寧梅鏐,梅家多藏

金石善本,盡出與石如,使專摹習。客梅氏八年,

學既成,又客於兩江總督畢沅幕府。三年後辭歸。

工書法、篆刻。書工各體,以篆、隸為最精,頗得

古法,兼融各家之長,形成獨特風格。清李兆洛謂

其書「真氣彌滿,楷則俱備,其手之所運,心之

所追,絕去時俗,同符古初,津樑後生,一代宗

仰。」對清代中、後期書壇有巨大影響。著有《完

白山人篆刻偶存》等書行世,《清史稿》有傳。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97页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98页

FOUR SOAPSTONE SEALS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e largest, 6.5 cm (2 1

/2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無底價

No Reserve

1733 清 · 壽山石印章四方

壽山石石質晶瑩、脂潤、色彩斑斕,色澤渾然天成,色界分明,且具有

「溫潤光澤,易於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於作雕刻的材料,備受書畫

家、篆刻家的青睞,此組壽山石印章皆為長方柱形,其中兩方印頂部稜角

方正,另外兩方頂部稜角圓潤,印身光素,可見材質本身光潔柔潤、紋理

細膩,給人以古樸典雅、天然尊貴之美感,印面印面一陰刻「李四」印

文,一陽刻「壽華」印文,一陰刻「胡惠春印」印文,一陽刻「仁牧」印

文。整組印章形制玲瓏精巧,雕工爽利明快,實為難得。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299页

FOUR SOAPSTONE SEALS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e largest, 10.5 cm (4 1

/8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無底價

No Reserve

清 · 壽山石印四方

壽山石,是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因其溫潤光澤,易於奏刀,備受

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很早就被用作雕刻的材料。此組壽山石印,其一

呈方柱形,印身淺浮雕梅枝盤曲虯結,梅花俏麗,印面陰刻「芳草生春」

篆書印文;其一橢圓形,印身隨形淺浮雕如意雲頭紋,印面未篆刻;余二

為方柱形,皆飾雙雁鈕,印面分別篆刻「胡愷蒂印」、「川應」印文。此

組印章取材、工法、寓意無可挑剔,印文遒勁凝練,展示出精彩的刀法和

和書法境界,印飾自然生動、別有情趣,頗可品賞、玩味。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1734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第300页

A SOAPSTONE 'LION' SEAL

Qing Dynasty (1644-1911)

4.9 cm (1 7

/8 in.) high

Provenance: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thence by descent within the family

清 · 壽山石獅鈕印一方

壽山石是中國三大印石品種之一,其所產石品種類繁多,色彩絢麗,質

地通靈,宜於雕刻,備受製印者喜愛,是製作清代帝後寶璽十分重要的

材質。乾隆帝早期的寶璽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用壽山石刻製的。此壽山

石印顏色純正明亮,石質細潤凝結,包漿油亮有韻。作小巧規整獅鈕橢

圓章,印身光素整潔,獅子形態樸茂生動,須髪宛然,神態頗為威嚴,

祥瑞之氣頓生。底部陽刻篆體印文「勤慎謙檢」。整件造型柔和而生

動,豐潤而飽滿,不論治印或置之案頭,十分雅致。

來源:胡惠春先生舊藏,家族流傳至今

HKD: 5,000-8,000

USD: 600-1,000

1735

J. M. Hu Private Collection 胡惠春先生藏印(Lots 1721-1736)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