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政策汇编

发布时间:2022-6-2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工业互联网政策汇编

责任部门: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成员单位。 (二)健全数据管理。 4.建立健全规则。探索建立工业数据确权、数据流通、 数据安全等规则规范,落实《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 行)》,引导数据共享与流转,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5.推动开放共享。推进工业数据全生命周期处理、分类 分级、评估交易等标准制定。支持企事业单位、产业组织等 在重点行业建立工业数据空间。发布工业互联网数据共享行 动计划,引导数据有序开放共享。 6.促进交易流通。有序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 模型》国家标准贯标,增加有效数据供给。研究制定工业数 据交易合同指引,规范数据交易行为,促进数据交易市场健 康发展。 时间节点:到 2023 年,推进工业互联网数据共享行动, 推动工业知识数据化沉淀,在不少于 3 个重点行业探索建立 工业数据空间。 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按 职责分工负责。 (三)拓宽资金来源。 7.加大财税政策支持。持续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产业投 资基金等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 ... [收起]
[展开]
工业互联网政策汇编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51页

责任部门: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成员单位。 (二)健全数据管理。 4.建立健全规则。探索建立工业数据确权、数据流通、 数据安全等规则规范,落实《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 行)》,引导数据共享与流转,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5.推动开放共享。推进工业数据全生命周期处理、分类 分级、评估交易等标准制定。支持企事业单位、产业组织等 在重点行业建立工业数据空间。发布工业互联网数据共享行 动计划,引导数据有序开放共享。 6.促进交易流通。有序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 模型》国家标准贯标,增加有效数据供给。研究制定工业数 据交易合同指引,规范数据交易行为,促进数据交易市场健 康发展。 时间节点:到 2023 年,推进工业互联网数据共享行动, 推动工业知识数据化沉淀,在不少于 3 个重点行业探索建立 工业数据空间。 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按 职责分工负责。 (三)拓宽资金来源。 7.加大财税政策支持。持续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产业投 资基金等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 展工程。鼓励地方通过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风险补偿 24

第252页

基金等手段支持产业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 惠政策。 8.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 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和资产 支持证券融资。鼓励工业互联网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票据、 订单等动产质押融资方式融资。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基金等加 大对工业互联网初创企业投入力度。支持保险资金、符合条 件的资产管理产品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按照风险可控、商 业自愿的原则,投资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基金。 9.创新产融合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在业务范 围内与工业互联网企业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原则开展 合作。探索建立基于生产数据的增信系统,提供个性化、精 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时间节点:按年度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持续 开展基于数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责任部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 民银行、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知识产权局按职责 分工负责。 (四)加大人才保障。 10.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设运营“产业人才大数据平 台”,定期发布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编制工 业互联网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为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技术技 25

第253页

能人才提升业务素质和实现良好就业提供参考。 11.推动人才选拔评价。鼓励企业制定人才评价规范,开 展技术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 通道。 12.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和指导高等院校、职业院校 加强工业互联网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校建设一批未来 技术学院,培养工业互联网领域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鼓 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专业研究院或交叉研 究中心,加强共享型工程实习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建设若干 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工业互 联网技术技能人才。 时间节点:2021 年完成工业互联网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编 制。按年度发布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按年度 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 目”,继续举办全国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技能大赛。到 2023 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共享型工程实习基地。 责任部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26

第254页

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保障标识解 析体系安全可靠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通 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工业互联网标识服 务应当遵守本办法。 工业互联网标识是指工业互联网中使用的用于唯一识 别和定位物理对象或数字对象及其关联信息的字符。 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是指从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根 节点的运行和管理、国家顶级节点的运行和管理、递归节点 的运行和管理、标识注册和管理、标识公共解析等活动。 提供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的机构(以下统称标识服务机 构)包括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根节点运行机构、国家顶级节 点运行机构、标识注册管理机构、标识注册服务机构、递归 节点运行机构。 工业互联网标识参照互联网域名有关规定管理。 1

第255页

第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境内标识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政策文件、发展规划和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架构; (二)管理根节点运行机构、国家顶级节点运行机构、 标识注册管理机构、递归节点运行机构; (三)管理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 (四)负责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网络安全管理; (五)依法保护用户信息和合法权益; (六)负责与工业互联网标识有关的国际协调; (七)管理其他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相关活动。 第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对本行政区域 内的标识服务实施监督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标识管理政策文件、发展规划和工业互 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架构; (二)管理标识注册服务机构、递归节点运行机构; (三)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标识服务机构进行管理; (四)管理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 (五)负责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 (六)依法保护用户信息和合法权益; (七)管理其他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相关活动。 第五条 鼓励企事业单位依法在境内从事工业互联网标 2

第256页

识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相关行业组织积极加强行业自律, 促进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第六条 标识服务机构应当根据《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取得工业和信 息化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电信 管理机构)的相应许可。 根节点运行机构应当取得“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设置及 其运行机构”许可。国家顶级节点运行机构、标识注册管理 机构应当取得“互联网域名注册管理机构”许可。标识注册 服务机构应当取得“互联网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许可。递归 节点运行机构应当取得“域名解析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 许可。 未取得上述相关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从事工业互 联网标识服务。 第七条 为保障标识解析体系稳定运行,标识服务机构应 当根据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架构制定完整的系统 对接方案,确保相关标识服务系统对接。根节点运行机构应 当与国家顶级节点运行机构同步境内解析路由数据,标识注 册管理机构应当与国家顶级节点运行机构同步境内标识注 册数据,标识注册服务机构应当与国家顶级节点运行机构同 步标识注册数据和标识解析路由数据。 3

第257页

第八条 标识服务机构使用的编码、网络地址、网络专线 等网络资源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电信管理机构要求。 第九条 根节点运行机构、国家顶级节点运行机构、标识 注册管理机构、标识注册服务机构应当在显著位置公布标识 服务的内容、时限、费用,保证服务质量。 第十条 标识注册管理机构及标识注册服务机构面向用 户提供标识注册服务,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准确、完整 的身份信息。 标识注册管理机构及标识注册服务机构应当对用户提 供的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核验。 用户提供的身份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的,标识注册管理 机构及标识注册服务机构应当要求其予以补正。用户不补正 或者提供不真实的身份信息的,标识注册管理机构及标识注 册服务机构不得为其提供标识注册服务。 第十一条 标识服务机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 定收集、存储和使用用户信息。标识服务机构在提供标识解 析服务时,不得擅自篡改解析信息。 第十二条 标识服务机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电信 管理机构要求设立投诉受理机制,并在其网站首页和经营场 所显著位置公布投诉受理方式,及时妥善处理用户投诉。 第十三条 标识服务机构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 标准,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具备相应的技术、服 4

第258页

务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具备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网络与信 息安全专业人员,并明确专门的责任部门与责任人。 标识服务机构应当建立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手段,依法记 录并留存标识注册日志、标识解析日志、维护日志和变更记 录,各日志留存时长不少于六个月,保障标识服务的质量和 标识服务系统安全。 第十四条 标识服务机构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电信 管理机构要求,建立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技术手段和 应急制度,定期备份标识注册、标识解析、业务运行等数据, 配置必要的网络通信应急设备。 标识解析系统出现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时,标识服 务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及预案及时进行处置,并立即向电 信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 电信管理机构依法对标识服务及其安全开展 监督检查工作,标识服务机构应予以配合。 第十六条 标识服务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 和安全保障系统,建立健全的监测、处置、应急、备份等操 作规程,具备与其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业务管理和安全保障能 力,并按照电信管理机构要求上报相关数据。 第十七条 标识服务机构开展标识服务违反相关法律法 规和规章规定的,由电信管理机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5

第259页

第十八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根节点运行机构:是指依法取得许可,在标识体 系中承担根节点功能,在境内运行和管理根服务器,提供标 识解析、数据管理等服务的机构。 (二)国家顶级节点运行机构:是指依法取得许可,承 担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器运行和管理,提供标识解析、数据管 理等服务的机构。 (三)标识注册管理机构:是指依法取得许可,承担面 向标识注册服务机构的标识注册和管理,并负责管理注册服 务器运行的机构。 (四)标识注册服务机构:是指依法取得许可,承担注 册服务器运行和管理,提供面向企业用户或者个人用户标识 注册、解析和数据管理服务的机构。 (五)递归节点运行机构:是指依法取得许可,提供工 业互联网标识递归解析服务的机构。 第十九条 工业互联网标识的管理应符合国家物品编 码及标识相关管理要求。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 2021 年 06 月 01 日起施行。 6

第260页

工业和信息化部 应急管理部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的通知 工信部联信发〔2020〕157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 管部门、应急管理厅(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 局: 现将《“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应急管理部 2020 年 10 月 10 日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 (2021-2023 年)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在安全生产 中的融合应用,增强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 置和评估能力,加速安全生产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感知、事后 应急向事前预防、单点防控向全局联防的转变,提升工业生 产本质安全水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实施 1

第261页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 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关于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实 施,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新 发展理念,坚持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同规划、同部署、同 发展,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感知、监测、预警、处置 及评估体系,提升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 化水平,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协同创新模式,扩大 工业互联网应用,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二)行动目标 到 2023 年底,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 基本形成,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明显增强。一批重点行业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建成运行,“工业互联网+安全 生产”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 估等新型能力体系基本形成,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 能化管控水平明显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支撑和服务体 2

第262页

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模式。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新型基础设施 1.建设网络监管平台。整合现有安全生产数据、平台和系 统,构建企业级和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实 现安全生产全过程、全要素、全产业链的连接和监管,具备 安全感知、监测、预警、处置、评估等功能,提升跨部门、 跨层级的安全生产联动联控能力。 2.提升数据服务能力。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 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业分中心和数据支撑平台, 建立安全生产数据目录,加强数据技术攻关,开发标准化数 据交换接口、分析建模以及可视化等工具集,对接重点行业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开展数据支撑服务,加速安 全生产数据资源在线汇聚、有序流动和价值挖掘。 (二)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生产新型能力 3.建设快速感知能力。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感知方案,围 绕人员、设备、生产、仓储、物流、环境等方面,开发和部 署专业智能传感器、测量仪器及边缘计算设备,打通设备协 议和数据格式,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态势感知能力。 4.建设实时监测能力。制定工业设备、工业视频和业务系 统上云实施指南,加快高风险、高能耗、高价值设备和 ERP、 3

第263页

MES、SCM 及安全生产相关系统上云上平台,开发和部署安 全生产数据实时分析软件、工具集和语义模型,开展“5G+ 智能巡检”,实现安全生产关键数据的云端汇聚和在线监测。 5.建设超前预警能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泛在连接和 海量数据,建立风险特征库、失效数据库,分行业开发安全 生产风险模型,推进边缘云和 5G+边缘计算能力建设,下沉 计算能力,实现精准预测、智能预警和超前预警。 6.建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安全生产案例库、应急演练情 景库、应急处置预案库、应急处置专家库、应急救援队伍库 和应急救援物资库,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安全生产风险 仿真、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推动应急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提升应急处置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7.建设系统评估能力。开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评估模型和 工具集,对安全生产处置措施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 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对安全事故的损失、原因和责任主体等 进行快速追溯和认定,为查找漏洞、解决问题提供保障,实 现对企业、区域和行业安全生产的系统评估。 (三)深化工业互联网和安全生产的融合应用 8.深化数字化管理应用。支持工业企业、重点园区在工业 互联网建设中,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实现 关键设备全生命周期、生产工艺全流程的数字化、可视化、 透明化,提升企业、园区安全生产数据管理能力。 4

第264页

9.深化网络化协同应用。基于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 台,推动人员、装备、物资等安全生产要素的网络化连接、 敏捷化响应和自动化调配,实现跨企业、跨部门、跨层级的 协同联动,加速风险消减和应急恢复,将安全生产损失降低 到最小。 10.深化智能化管控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重 点行业安全管理经验知识的软件化沉淀和智能化应用,加快 工艺优化、预测性维护、智能巡检、风险预警、故障自愈、 网格化安全管理等工业 APP 和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实现安 全生产的可预测、可管控。 (四)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支撑体系 11.坚持协同部署。加强工业互联网和安全生产在工程、 专项和试点工作中的统筹协调,将安全生产作为工业互联网 建设和应用的重要任务,系统谋划、统一布局。建设国家、 省市县、园区和企业多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 台和监测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服务经济运行监测和工业基 础监测的能力。 12.聚焦本质安全。聚焦设计安全、生产安全、服务安全、 变更安全等关键环节,通过应用试点,以海量应用加速信息 技术产品创新应用,推动生产工艺、测试工具等工业基础能 力迭代优化,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5

第265页

13. 完善标准体系。聚焦“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新技 术新模式新业态,落实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标准同规划、 同部署、同发展,加快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社 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开发自动化贯标工具,通过贯标推广 新技术、新应用,提升安全生产的规范化水平。 14.培育解决方案。坚持分业施策,围绕化工、钢铁、有 色、石油、石化、矿山、建材、民爆、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 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业实施指南。建设面向重点 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安全生产模型库、工具集和工 业 APP,培育一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团队。 15.强化综合保障。完善国家工控安全监测网络。以试点 示范和防护贯标为引领,支持企业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产 品和解决方案的开发和应用。落实企业网络安全主体责任, 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提升企业安全 防护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工。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工业互 联网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组织开发技术和解决方案。应急 管理部门负责创新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加 强对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的管理,建立与 行政许可换证挂钩等激励约束机制。双方共同建立“工业互 联网+安全生产”工作推进机制,定期通报成果,明确时间进 6

第266页

度,强化督促检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负责技术开发和 数据支撑平台建设和运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负责工 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建设和运行。工业企业严格落实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持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同规划、同 部署、同发展。 (二)加大支持力度。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 专项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方向的资金投入,支持 基础共性技术产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解决方案提供 商培育。依托现有渠道,争取对企业技改等方面的支持。鼓 励地方设立专项,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支持开展技术改造, 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 (三)开展试点应用。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 试点应用,遴选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园区和企业标杆应用, 培育一批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加快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 业互联网+安全生产”领域的融合创新与推广应用,探索安全 生产管理新方式,推动现场检查向线上线下相结合检查转变、 一次性检查向持续监测转变,提升行政管理效率。 (四)加强日常演练。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专兼 职应急队伍建设及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基于工业互联网实现 要素资源的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调配,增强应急处置支撑能 7

第267页

力。建设应急演练虚拟仿真环境,开展日常培训、线上应急 演练和实战演练,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五)建设人才队伍。开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仿真培训考 试系统,建设安全生产培训考试智能监控体系,加快专业人 才培养。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 加强实训基地和“新工科”建设,汇聚产学研用优质资源, 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8

第268页

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 建设指南 2019 年 1 月

第269页

目录 前 言 ................................................................................................ 1 一、技术发展现状 ............................................................................ 2 (一)网络体系 .......................................................................... 3 (二)平台体系 .......................................................................... 5 (三)安全体系 .......................................................................... 7 (四)应用................................................................................... 7 二、建设思路及目标 ........................................................................ 9 (一)总体思路 .......................................................................... 9 (二)基本原则 .......................................................................... 9 (三)建设目标 ........................................................................ 10 三、建设内容 .................................................................................. 11 (一)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 11 (二)重点标准化领域及方向 ................................................ 13 四、组织实施 .................................................................................. 21 附件 1:工业互联网相关缩略语................................................... 23 附件 2:已发布、制定中和待制定的工业互联网标准............... 26

第270页

前言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 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 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 革命性影响。工业互联网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 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 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是推进制造强国和 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工业互联网具有较强的跨领域 综合性,正在形成全新和复杂的生态系统,急需加强工业互 联网标准化工作,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 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决策部署,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 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作,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重复等 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工 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并进行动态更新完善, 加快建立统一、综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 1

第271页

一、技术发展现状 工业互联网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 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 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见图 1 所示。 图 1 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 2

第272页

(一)网络体系 网络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将 连接对象延伸到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可实现 人、物品、机器、车间、企业等全要素,以及设计、研发、 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泛在深度互联。网络体系包括 网络与联接、标识解析、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 1.网络与联接 网络与联接技术主要包括工厂内外网等网络互联技术 以及异构协议数据间互通技术。我国在工厂外部网络相关产 业及技术基础相对较好,在工厂内部网络相关产业及技术方 面基础薄弱。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在工厂自动化用以太 网(EPA)、面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无线网络(WIA-PA)等 方面有所突破,相关技术标准已成为国际标准。随着工业互 联网的发展,工业以太网、工业无源光纤网络(PON)、工 业无线、确定性网络(DetNet)、时间敏感网络(TSN)、软件 定义网络(SDN)、低功耗无线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支持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技术和产品等已 成为发展重点,需要在这些重点技术领域加快技术标准及产 业布局。 3

第273页

2.标识解析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是指可以根据目标对象的标 识编码查询其网络位置或者相关信息的过程,标识解析系统 是工业互联网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目前,国内外存在多种标 识解析技术,包括标码(Handle)、对象标识符(OID)、国 际 物 品编 码协会 ( GS1 ) 等以及 我 国的 物联网 统 一标 识 (Ecode)编码体系等。现有的标识解析技术大部分是面向 物联网个别领域应用,缺少针对工业互联网特定应用场景、 复杂工序流程等特定应用设计,在数据互认、互操作等方面 也缺技术方案,无法满足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需 求。为了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从整 体上构建一套体系完整、兼容性强、能够满足各行业应用的 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标准体系。 3.边缘计算(网络侧) 边缘计算是网络体系和平台体系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网 络、平台功能在边缘侧的映射。从网络侧看,边缘计算是在 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构建的融合网络、计算、存 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分布式开放体系和关键技术。通过边缘 计算能够“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工业在敏捷联接、 实时业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国际上主流信息 通信企业均加大对边缘计算技术的研发及产品研制,产业处 4

第274页

于发展初期,国内外标准化工作进入起步阶段,正在加快推 动相关的标准研制工作。 (二)平台体系 平台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是 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 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 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载体。平台体系包括平台与数据、工 业 APP 等关键技术。 1.平台与数据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 接的枢纽,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过程中工 业资源配置的核心,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新 型产业生态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在云计算、大数据、工 业通信、工业软件等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 型技术体系,支撑实现海量异构数据汇聚和建模分析、工业 经验知识转化复用、工业智能应用开发运行。全球工业互联 网平台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平台产品和创新应用,但 整体上看,当前平台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与标准 化共识正在形成,工业设备连接、数据采集、工业大数据应 用、工业机理建模分析、工业微服务、工业应用开发环境、 5

第275页

平台间兼容等重点领域成为标准化和产业推广布局的重点。 2.工业 APP 工业 APP 是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承载工业知识和经 验,满足特定需求的工业应用软件。工业 APP 涵盖了从设计 开发、测试部署到应用改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并涉及基础学 科、行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工业技术。工业 APP 属于新兴领 域,产业界尚无相关标准。随着工业 APP 产品的推出及试点 应用标准化工作成为当前迫切需求,急需围绕工业 APP 架 构、开发部署、运维管理、测试验证等关键领域开展标准研 制和产业化推广。 3.边缘计算(平台侧) 为满足工业生产实时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平台功 能需要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侧进行映射,负责生产现场数据 实时处理与业务快速优化,满足工业在虚拟化和资源抽象、 超低时延数据感知、边云协同、轻量级机器学习应用等方面 的需求。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均开展平台边缘计算智能算法 和模块的研发及产业化,亟需加快制定平台边缘计算智能的 实时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任务调度、边云协同策略等方面 的标准。 6

第276页

(三)安全体系 安全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保障。安全体系通过构建涵盖 工业全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打造满足工业需求的安全技术 体系和相应管理机制,识别和抵御来自内外部的安全威胁, 化解各种安全风险,是工业互联网可靠运行,实现工业智能 化的安全可信保障。 工业互联网安全从防护对象、防护措施及防护管理三个 维度构建。针对不同的防护对象部署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根据实时监测结果发现网络中存在的或即将发生的安全问 题并及时做出响应,并通过加强防护管理,明确基于安全目 标的可持续改进的管理方针,从而保障工业互联网的安全。 工业互联网安全主要涉及设备、控制系统、网络、数据、 平台、应用等方面的防护技术和管理手段,现有面向公网或 专网的安全技术及管理标准尚不能满足工业互联网跨网络、 跨领域的整体安全保障需求。现阶段针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相 关标准主要集中在工业控制系统领域,为支撑工业互联网健 康发展,需要系统全面地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研究与标 准研制。 (四)应用 工业互联网应用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是我国工业互联 网的特色之一。我国工业企业、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 7

第277页

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探索和模式创新,形成了智能化生 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典型应用。 对于智能化生产,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 管理各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将人、机、料、法、环等资源 进行集成与分析,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制造工艺优化、柔 性制造、能耗管理、仓储物流优化等。对于网络化协同,制 造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设计企业、供应链企业的业 务系统,实现协同设计与供应链协同优化;在制造装备联网 的基础上,远程下达加工制造需求、对外开放空闲制造能力, 实现云制造。对于个性化定制,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精准、 无缝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并结合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实现 个性化产品定制。对于服务化延伸,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将 产品的研发设计数据、运行状态数据、历史维护数据、用户 使用行为数据等进行汇聚并分析,实现故障预测与健康管 理、远程维护、产品设计反馈优化等。在工业互联网典型应 用方面已经开展了少量标准的制定,涵盖在智能化生产、网 络化制造、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等方面,面向重点行业 领域的标准研制工作尚未开展,需要根据行业应用需求不断 凝练标准化目标,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主体持续推进标准化工 作。 8

第278页

二、建设思路及目标 从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实际出发,运用综合标准化的理 念和方式,着力构建重点突出、协调配套、科学开放、融合 创新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加快基础共性、总体性、、安 全、应用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工业互联网产 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 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 划(2018-2020 年)》的部署,推动构建统一、综合、开放的 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鼓励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 化,加强工业互联网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标准对工 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做好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明确标准化的重点 领域和方向,指导标准化工作分领域同步推进实施,加强工 业互联网标准制定工作的整体协调。 2.共性先立、急用先行 9

第279页

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基础共性、产业急需标准的研 究制定,实现标准与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提升 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3.兼容并蓄、合作共享 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产业联盟等的技术交流与标准 化合作,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促进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先进技 术成果的应用与共享,鼓励国内外的产业界共同制定标准。 (三)建设目标 到 2020 年,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重点研制 工厂内网、网络资源管理、边缘设备、异构标识互操作、工 业大数据、工业微服务、工业 APP 开发部署、安全能力评估 等产业发展急用标准。其中,研制“工业互联网 体系架构” 等基础共性标准 10 项以上,研制“工业互联网 时间敏感网络 技术要求”、“工业互联网 IPv6 地址分配技术要求”、“工业互 联网 标识解析体系要求”、“工业互联网平台 功能架构”、“工 业互联网 工业 APP 要求”、“工业互联网 网络安全总体要求” 等总体标准 30 项以上,研制“工业互联网 个性化定制分类指 南”等应用标准 20 项以上,推进标准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 中的应用。 到 2025 年,制定 100 项以上标准,重点推进支撑行业应 用的标准化工作,基本建成统一、综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 10

第280页

标准体系,涵盖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产品、管理及应用需 求。形成标准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国际先进标准水平 保持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内容 (一)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共性、总体、应用三 大类标准,如图 2 所示。 11

第281页

基础共性 工业互联网标 总体 术 通 架 测 管 语 用 构 试 理 定 需 与 义 求 评 估 网络与联接 标识解析 边缘计算 设网 设异 备 编 构 工 工 / 网络互 码 标 解 交备 标 边边能数 厂 厂 产 络资联 与 识 析 互与 识 缘缘力据 内 外 品 设源互 存 采 处中 互 设智开采 网网联 备管通 储集 理间 操 备能放集 网理 件作 图 2 工业互联网 1

第282页

标准体系 体 应用 典型应用 垂直行业应用 智个 网 服 汽 航 石 机 轻 电 能性 络 务 车 空 油 械 工 子 化化 化 化 航 化 制 家 信 生定 协 延 天 工 造 电 息 产制 同 伸 平台与数据 工业APP 安全 资 工 应 平 开应 服 设 控 网 应 安 源工 业 用 台 发用 务 备 制 络 数 平用 全 管业 微 开 互 安 系 安 管 服 发 通 全 统 全 据 台程 理 理大 务 环 适 安 境 配 全 安 安序 与数 全 全安 配据 置 全 网标准体系框架 12

第283页

(二)重点标准化领域及方向 1.基础共性标准 基础共性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的通用性、指导性标 准,包括术语定义、通用需求、架构、测试与评估、管理等 标准。 (1)术语定义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相关概念, 为其它各部分标准的制定提供支撑,包括工业互联网场景、 技术、业务等主要概念定义、分类、相近概念之间关系等。 (2) 通用需求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的通用能力 需求,包括业务、功能、性能、安全、可靠性和管理等方面 需求标准。 (3)架构标准:包括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 参考架构,以明确和界定工业互联网的对象、边界、各部分 的层级关系和内在联系。 (4)测试与评估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技术、设备 /产品和系统的测试要求,以及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应用 企业、和应用项目的成熟度要求,包括测试方法、评估指标、 评估方法等。 (5)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系统建设及运行 相关责任主体以及关键要素的管理要求,包括工业互联网系 统运行、管理、服务、交易、分配、绩效等方面标准。 13

第284页

2.总体标准 2.1 网络与联接标准 网络与联接标准主要包括工厂内网络、工厂外网络、工 业设备/产品联网、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管理、互联互通等 标准。 (1) 工厂内网络标准:主要规范工业设备/产品、控制 系统、信息系统之间网络互联要求,包括工业以太网、工业 无源光网络(PON)、时间敏感网络(TSN)、确定性网络 (DetNet)、软件定义网络(SDN)以及工业无线、低功耗 无线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工业应用等关键网 络技术标准。 (2) 工厂外网络标准:主要规范联接生产资源、商业 资源以及用户、产品的公共网络(互联网、专网、VPN 等) 要求,包括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光传送网(OTN)、 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的虚拟专用网络(VPN)标准, 以及长期演进(LTE)、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B-IoT) 等蜂窝无线网络标准。 (3) 工业设备/产品联网标准:主要规范工业设备/产品 联网所涉及的功能、接口、参数配置、数据交换、时钟同步、 定位、设备协同、远程控制管理等要求。 (4) 网络设备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内使用的网 14

第285页

络设备功能、性能、接口等关键技术要求,包括工业网关、 工业交换机、工业路由器、工业光网络单元(ONU)、工业 基站、工业无线访问(AP)等标准。 (5) 网络资源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涉及的 地址、无线频谱等资源使用管理要求以及网络运行管理要 求,包括工业互联网 IPv6 地址管理规划、应用和实施等标 准,用于工业环境的无线频谱规划等标准,以及工厂内网络 管理标准、工厂外网络管理等标准。 (6) 互联互通标准:主要规范跨设备、跨网络、跨域 数据互通时涉及的协议、接口等技术要求。 2.2 标识解析标准 标识解析标准主要包括编码与存储、标识数据采集、解 析、数据交互、设备与中间件、异构标识互操作等标准。 (1)编码与存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的编码方 案,包括编码规则、注册操作规程,节点管理等标准,以及 标识编码在条码、二维码、射频识别标签存储方式等标准。 (2)标识采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数据的 采集方法,包括各类涉及标识数据采集实体间的通信协议以 及接口要求等标准。 (3)解析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分层 模型、实现流程、解析查询数据报文格式、响应数据报文格 15

第286页

式和通信协议等要求。 (4)交互处理标准:主要规范设备对标识数据的过滤、 去重等处理方法以及标识服务所涉及的标识间映射记录数 据格式和产品信息元数据格式等要求。 (5)设备与中间件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 析服务设备所涉及的功能、接口、协议、同步等要求。 (6)异构标识互操作标准:主要规范不同工业互联网 标识解析服务之间的互操作,包括实现方式、交互协议、数 据互认等标准。 2.3 边缘计算标准 边缘计算标准主要包括边缘设备标准、边缘智能标准、 能力开放标准三个部分。 (1)边缘设备标准:主要规范边缘云、边缘网关、边缘 控制器等边缘计算设备的功能、性能、接口等要求。 (2)边缘智能标准:主要规范实现边缘计算智能化处理 能力技术的相关标准包括虚拟化和资源抽象技术、实时操作 系统、分布式计算任务调度、边云协同策略和技术等。 (3)能力开放标准:主要规范基于边缘设备的资源开放 能力、接口、协议等要求,以及边缘设备之间互通所需的调 度、接口等要求。 16

第287页

2.4 平台与数据标准 平台与数据标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标准、资源管理与配 置标准、工业大数据标准、工业微服务标准、应用开发环境 标准,以及平台互通适配标准等。 (1)数据采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各类 工业数据的集成与接入处理相关技术要求,包括协议解析、 数据集成、数据边缘处理等标准。 (2)资源管理与配置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基 础资源虚拟化、资源调度管理、运行管理等技术要求,以及 工业设备和工业资源配置要求等。 (3)工业大数据标准:主要包括工业数据交换、工业 数据分析与系统、工业数据管理、工业数据建模、工业大数 据服务等标准。 ①工业数据交换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内不同 系统之间数据交换体系架构、互操作、性能等要求。 ②工业数据分析与系统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数据 分析的流程及方法,包括一般数据分析流程及典型场景下数 据分析可以使用的工具、大数据系统等标准。 ③工业数据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数据的存储 结构、数据字典、元数据、数据质量要求、数据生命周期管 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等要求。 ④工业数据建模标准:主要规范物理实体(在制品、设 17

第288页

备、产线、产品等)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像及相互关系,包括 静态属性数据描述,运行状态等动态数据描述,以及物理实 体之间相互作用及激励关系的规则描述等标准。 ⑤工业大数据服务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用 大数据能力对外提供的服务,包括大数据存储服务、大数据 分析服务、大数据可视化服务、数据建模及数据开放、数据 共享等标准。 (4)工业微服务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微服 务架构原则、管理功能、治理功能、应用接入、架构性能等 要求。 (5)应用开发环境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 应用开发对接和运营管理技术要求,包括应用开发规范、应 用开发接口、服务发布、服务管理以及资源管理、用户管理、 计量计费、开源技术等标准。 (6)平台互通适配标准:主要规范不同工业互联网平台 之间的数据流转、业务衔接与迁移,包括互通共享的数据接 口、应用进行移植和兼容的应用接口、数据及服务流转迁移 要求等标准。 2.5 工业 APP 标准 工业 APP 标准主要包括工业 APP 开发标准、工业 APP 应用标准、工业 APP 服务标准。 18

第289页

(1)工业 APP 开发标准:用于规范工业 APP 参考架 构、工业 APP 开发方法、工业 APP 开发平台等相关标准。 (2)工业 APP 应用标准:用于规范工业 APP 的应用 需求、应用模式、应用评价等应用特性的相关标准。 (3)工业 APP 服务标准:服务于工业 APP 生态建设, 用于规范工业 APP 的知识产权、质量保证、流通服务、安 全防护等相关标准。 2.6 安全标准 安全标准主要包括设备安全、控制系统安全、网络安全、 数据安全、平台安全、应用程序安全、安全管理等标准。 (1)设备安全标准: 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中各类终端 设备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检测及其它技术要求,包括数据采集类设备、智能装备类设 备(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智能电子设备(IED)等) 等。对于每一类终端设备,均包括但不限于设计规范、防护 要求(或基线配置要求)、检测要求等标准。 (2)控制系统安全标准: 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中各类 控制系统中的控制软件与控制协议的安全防护、检测及其它 技术要求,包括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集散 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安全标准。 (3)网络安全标准:主要规范承载工业智能生产和应 用的通信网络与标识解析系统的安全防护、检测及其它技术 19

第290页

要求,以及相关网络安全产品的技术要求。 (4)数据安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数据相关的 安全防护、检测及其它技术要求,包括工业大数据、用户个 人信息等数据安全技术要求、数据安全管理规范等标准。 (5)平台安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 防护、检测、病毒防护及其它技术要求,包括边缘计算能力、 工业云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数据库、虚拟化资源等)、 平台应用开发环境、微服务组件等安全标准。 (6)应用程序安全标准:主要规范用于支撑工业互联 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服 务的应用程序的安全防护与检测要求,包括支撑各种应用的 软件、APP、Web 系统等。 (7)安全管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安全管 理及服务要求,包括安全管理要求、安全责任管理、安全能 力评估、安全评测、应急响应等标准。 3.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包括典型应用标准和垂直行业应用标准等。 (1)典型应用标准:包括智能化生产标准、个性化定制 标准、网络化协同标准、服务化转型标准。 ①智能化生产标准: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 制定通用的业务应用等标准。 20

第291页

②个性化定制标准:主要面向个性化、差异化客户需求, 制定通用的业务应用等标准。 ③网络化协同标准:主要面向协同设计、协同制造、供 应链协同等场景,制定通用的业务应用等标准。 ④服务化延伸标准:面向产品远程运维、基于大数据的 增值服务等典型场景,制定通用的业务应用等标准。 (2)垂直行业应用标准: 依据基础共性标准、总体标 准和典型应用标准,面向汽车、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机械 制造、轻工家电、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应 用,开发行业应用导则、特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优先在 重点行业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兼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 求,逐步覆盖制造业全应用领域。 四、组织实施 加强统筹协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的指导 下,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 询组,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安排国家和行业 标准制定项目。要注重加强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机制 的联络协作,以及强化各行业、各领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形 成合力、加快推进。 加快标准研制。汇聚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链各方力量按 21

第292页

照《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的规划设计,大 力推进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研制,注重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 作与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的有机结合,推动建立和完善标准 试验验证平台与环境。 强化宣贯实施。充分发挥地方、协会、联盟、专业机构 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等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工业互联网标 准化典型案例和突出成绩,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企业特别是 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专题培训。紧密围绕技术和产业发展趋 势,适时修订《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 深化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与国外工业互联网相关组织的 标准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 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 准化组织活动及国际标准研制,提供我国工业互联网标准化 工作的研究成果。 22

第293页

附件 1 工业互联网相关缩略语 5G: 第 五 代 移 动 通 信 技 术 (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II: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lliance of Industrial Internet) AP: 访问节点(Access Point) APP: 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SP: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DCS: 集散控制系统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DS:数据分布服务(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 DetNET:确定性网络(Deterministic Networking) Ecode:物联网统一标识(Entity Code) EPA: 工厂自动化用以太网 (Ethernet in Plant Automation) FCS: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ieldbus Control System) HART:可寻址远程传感器高速通道 (Highway Addressable Remote Transducer)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EC: 国 际 电 工 技 术 委 员 会 (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D:智能电子设备(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 23

第294页

IETF: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P: 互联网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ISA:国际自动化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utomation) ISO: 国 际 标 准 化 组 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T: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U: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LTE: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NB-IoT: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MPLS: 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OTN: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ID:对象标识符(Object Identifier) OPC UA: OPC 统一架构(OPC Unified Architecture) OT:操作技术(operational technology) 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ON: 无源光纤网络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RFID: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24

第295页

Acquisition) SDN: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TSN: 时间敏感网络 (Time Sensitive Network) UWB:超宽带(Ultra Wideband) VPN: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 WIA-PA : 面 向 工 业 过 程 自 动 化 的 无 线 网 络 ( Wireless Networks for Industrial Automation Process Automation) 25

第296页

附件 2 已发布、制定中和待制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包括“A 基础共性”、 各部分的组成关系。“B 总体”中包括 BA 网络与联接 BE 工业 APP、BF 安全等六大类标准。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共包括 320 项标准项目, 标准 40 项。已发布标准 45 项,制定中标准 76 项, 总分 标准名称 序序 号号 A 基础共性 AA 术语定义 1. 1 1 网络化制造技术术语 2

第297页

制定的工业互联网标准 、“B 总体”、“C 应用”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标准体系 接、BB 标识解析、BC 边缘计算、BD 平台与数据、 ,其中基础共性标准 45 项,总体标准 235 项,应用 ,待制定标准 199 项。 标准号/计划号 对应国际标准号 所属的国际 状态 标准组织 GB/T 25486-2010 已发布 26

第298页

2. 2 2 信息技术 云计算 概览与词汇 3. 3 3 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联 基本参考模型 AB 通用需求 4. 1 工业互联网 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 5. 2 工业互联网 时间敏感网络需求及场景 6. 3 工业互联网平台 互操作与可移植 7. 4 工业互联网平台 自动化运维指南 8. 5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需求 9. 6 工业互联网平台 建设要求 10. 7 工业 APP 产品要求 11. 8 工业 APP 培育指南 AC 架构 12. 1 工业互联网 体系架构 13. 2 工业互联网 安全防护总体要求 14. 3 工业互联网 总体网络架构 15. 4 工业互联网 标识解析 体系架构 16. 5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 总体架构与要求 17. 6 工业互联网平台 功能架构 18. 7 工业互联网平台 接口模型 19. 8 工业互联网平台 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 20. 9 工业互联网平台 边缘计算参考架构 21. 10 工业 APP 参考架构 AD 测试与评估 22. 1 工业互联网 评价指数 2

第299页

GB/T 32400-2015 ISO/IEC 已发布 GB/T 9387 17789:2014 ISO/IEC 7498 已发布 2018-1379T-YD 制定中 2018-1368T-YD 制定中 待制定 2018-1665T-YD 待制定 制定中 2018-1378T-YD 待制定 待制定 20170053-T-339 待制定 2018-1377T-YD 2018-1666T-YD 制定中 待制定 2018-1380T-YD 制定中 制定中 制定中 制定中 待制定 待制定 待制定 待制定 待制定 27

第300页

23. 2 工业互联网平台 测试验证 24. 3 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能力与绩效评价 25. 4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 集成能力要求 26. 5 工业 APP 认定和分级测评规范 27. 6 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测试评估环境 28. 7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测试评估环境 29. 8 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测试评估环境 30. 9 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测试评估环境 31. 10 工业互联网安全能力成熟度评估规范 AE 管理 32. 1 工业互联网 导则 设备智能化 33. 2 工业互联网 导则 工业企业上云 34. 3 工业互联网平台 运行保障管理 35. 4 工业互联网平台 选型指南 36. 5 工业互联网平台 建设要求 37. 6 工业互联网平台 服务度量计价 38. 7 7 工业互联网平台 技术服务体系 39. 8 工业互联网平台 中小企业应用指南 40. 9 工业互联网平台 治理指南 41. 10 工业互联网平台 服务质量 42. 11 工业 APP 质量要求 43. 12 工业互联网平台 可信服务基本要求 44. 13 工业互联网平台 可信服务指标体系 45. 14 工业互联网平台 可信服务测试方法 B 总体 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