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处处石榴红

发布时间:2023-10-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苍洱处处石榴红

— 246 —据了解,共青团鹤庆县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团结友爱、互相包容、共同进步,营造“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2022 年 6 月,大理州鹤庆县与丽江市古城区签订《青少年交流计划合作协议》,全面开启两地青少年交流工作。“青少年书信手拉手”活动让50 名鹤庆县辛屯中心小学的学生和丽江市七河小学的学生有了书信往来,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六合彝族乡是鹤庆县唯一的民族乡,由团县委组织的“鹤阳一家亲,共助彝乡梦”公益活动让六合彝族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六一”,写在纸条上的“微心愿”变成了书包、乒乓球拍,真实的物品送到了孩子们手中。据介绍,共青团鹤庆县委通过“云青筹”平台筹集 7002 元,助力222 名六合彝族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圆梦“微心愿”。近年来,共青团鹤庆县委积极向各级争取公益项目,助力各民族学子圆梦。2020年至 2022 年,团县委组织困难青少年救助 31 人,救助总金额119000 元;组织发放奖助学金 67200 元,共资助 97 名中小学生;实施“希望工程1+1——幻方助学计划”,发放助学金 175000 ... [收起]
[展开]
苍洱处处石榴红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51页

— 244 —

笔展示出自己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识和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一幅幅绘画作品描绘出新时代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亲如一家、共同发展的和谐画面。本次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各族师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内涵的理解,引导各族青少年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下一步,学校会持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育、校园文化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满校园!

第252页

—245 —大理鹤庆:公益绘就同心圆齐心守护“团结花”2023-05-19

近日,在共青团鹤庆县委的推动下,云南省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两地的西部志愿者齐聚丽江市,共同参观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木府博物馆、滇西北革命根据地边纵队七支队纪念馆,感受丽江的历史变革和纳西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丽鹤儿女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青少年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促进两地各族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

第253页

— 246 —

据了解,共青团鹤庆县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团结友爱、互相包容、共同进步,营造“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

2022 年 6 月,大理州鹤庆县与丽江市古城区签订《青少年交流计划合作协议》,全面开启两地青少年交流工作。“青少年书信手拉手”活动让50 名鹤庆县辛屯中心小学的学生和丽江市七河小学的学生有了书信往来,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六合彝族乡是鹤庆县唯一的民族乡,由团县委组织的“鹤阳一家亲,共助彝乡梦”公益活动让六合彝族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六一”,写在纸条上的“微心愿”变成了书包、乒乓球拍,真实的物品送到了孩子们手中。据介绍,共青团鹤庆县委通过“云青筹”平台筹集 7002 元,助力222 名六合彝族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圆梦“微心愿”。

近年来,共青团鹤庆县委积极向各级争取公益项目,助力各民族学子圆梦。2020年至 2022 年,团县委组织困难青少年救助 31 人,救助总金额119000 元;组织发放奖助学金 67200 元,共资助 97 名中小学生;实施“希望工程1+1——幻方助学计划”,发放助学金 175000 元;向上争取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助学金34000元,共资助 8 名大学生踏上求学之路。一个个公益项目将感恩的种子撒在鹤庆大地上,民族团结的共识早已扎根青少年心中。

第254页

—247 —大理鹤庆:把把小锤造银器敲出民族团结新乐章2023-05-11

鹤庆银匠走天下,小锤敲过一千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银匠用一把小锤敲出了璀璨的鹤庆银器文化,敲出了声名远播的新华村,也敲出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动人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正在创作《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型银雕屏风(李国伟 摄)

鹤庆新华银器小镇篝火晚会(黄云程 摄)

第255页

— 248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母炳林(绞雄才摄)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新华村旅游业的兴起,银匠们把这项民间工艺发扬光大,精美的鹤庆新华银器成为游客们必买的“伴手礼”。鹤庆新华银器小镇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独特的银器历史文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黄云程 摄)

第256页

—249 —鹤庆新华银器小镇直播基地(黄云程 摄)

如今,借助电商和短视频直播带货,鹤庆新华银器小镇的银器通过网络热销全国,银器产业线上线下蓬勃发展,也吸引了来自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等地的“新新华人”到这里创业生活,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第257页

— 250 —

大理漾濞:民族团结进校园从小根植“一家亲”2022-02-22

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完小,恰逢课间操,孩子们身着彝族、白族等民族盛装,伴随着传统民族音乐的旋律,手牵手跳起了热情欢快的民族舞蹈。这是漾濞县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民族团结之基的一个缩影。

漾濞县是全国 8 个彝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有彝、汉、白、回等13 个世居民族,总人口 10 万余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69%,彝族占总人口的49.8%。近年来,漾濞县大力推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模式,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工作”为抓手,以“创建工作+学校教育”为基础,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娃娃抓起。

第258页

—251 —利用“课堂+课间+课后”三课模式,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学生养成教育结为一体,在各学校广泛开展“共爱一个家、同升一面旗、中华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上课堂、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等活动。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全面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设民族理论政策基本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第259页

— 252 —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既要全覆盖,又要接地气,更要常态化,这是夯实民族团结之基的根本所在。”漾濞一中初中部校长常世伟说。在漾濞一中初中部,每逢周一,学生们都会身着民族服装,同唱国歌,升国旗。在漾濞县鸡街乡完小,学校将非遗项目引入课间活动,组建彝族大刀舞队、打歌队、彝族刺绣班等兴趣小组;在龙潭乡完小的操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孩子们整齐列队,伴随着传统民族音乐旋律,舞动青春……全县68 所学校在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中各具特色、各有亮点,民族团结之花在各个校园里盛开。

第260页

—253 —优质“小水果”凝聚民族“大团结”2022-07-08

走进中国水果之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柑桔园,绿意葱茏,累累果实挂满枝头,散发出浓郁的果香,让人置身于美丽画卷中。近年来,宾川县做足“产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文章,着力打造“世界一流水果之乡”,以“果”为媒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凝聚起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磅礴合力。共育“团结果”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心力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党建+产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块,形成了“产业延伸到哪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的工作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助推优质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早熟鲜食葡萄生产基地和全国晚熟柑桔特色优势区、云南省重要的商品水果生产基地。全县优质水果面积达 32.6 万亩、年总产量近 80 万吨、年产值达70 多亿元。共植“生态果”同心共建各民族共有绿色家园

第261页

— 254 —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水果上山”,形成了“坝区葡萄园、坡地桔果园、山区核桃园、沿江咖啡园”辐射全县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全县处处呈现“乡村如画、水果飘香”的生动画面,走出了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8 个省级生态乡镇,全县森林覆盖率56.39%。共培“致富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针对广大群众普遍反映的学科技、用科技难等问题,践行“一线工作法”,组织全县广大干部、水果专业合作社和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办“田间课堂”,向各族群众传授科技知识,同时还优先录用低收入群众家庭到企业和合作社务工,一些群众把在务工中学到的种植技术用于发展自家的果园,种植出的优质水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2021 年,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35 元,同比增长 10.2%。

共铸“连心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第262页

—255 —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组建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式发展,全县经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农业庄园有 29 个、家庭农场229 个、专业合作社748 个,持续举办葡萄文化旅游节,“宾果儿”品牌形象走进人民大会堂,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小水果闯出了大市场。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极大提高,水果品牌源源不断销往 10 多个国家,以及20 多个国内大中城市,成为与世界和全国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果”。2021 年,全县农副产品外贸出口总额达 6.1 亿元,同比增长 15%。

第263页

— 256 —

“无量茶叙”当好企业贴心人 共绘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2022-07-08

日前,“无量茶叙”——“茶旅融合专场”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举办。南涧县内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和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县人大“四班子”主要领导,以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等认真听取南涧县茶叶产业和“云上小湾”休闲园运行情况介绍。参会企业和参会领导在茶香袅袅中畅所欲言,共话南涧茶旅融合发展。

“南涧县是茶的故乡,‘一县一品’茶产业示范县,茶叶产业是全县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南涧茶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合作社抢抓南涧‘绿色茶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县的建设机遇,围绕小湾东镇‘千年彝寨 云山小湾’的发展定位,积极发展文农旅产业……”南涧县工商业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树勋介绍道,举办“无量茶叙”活动,旨在全力当好民企知心人、贴心人、热心人,通过搭建平台让企业和企业、企业和行政领导有更多近距离沟通交流的机会,充分了解企业需求,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点,更好地帮助企业纾困,切实服务好企业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健康发展。

据了解,“无量茶叙”每月举办 2 期,以县“四班子”主要领导轮流担任召集人,工商联(商会)成员企业轮值承办方式开展,自今年3 月份开展以来,共组织开展“茶旅融合专场”等 7 期,收集到意见、建议及“微心愿”共12 条。活动通过“十个一”的形式,即选择一种愉悦的沟通方式,搭建一个互信的交流平台,发布(宣讲)一项暖心的惠企政策,提出一条合理化意见建议,分享一条有价值的商业信息,表白一个企业的“微心愿”,推介一件本土的绿色食品,包装一个优质的招商项目,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获得一些收获,全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提升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南涧县云南土林茶业有限公司人员李朝君表示,“无量茶叙”能让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直接跟县委、县政府领导反映,短时间内得到答复,同时茶叙内容丰富,能让人及时掌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措施和最新政策导向,收获宝贵的商业信息和发展经验。

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南涧县积极谋划、超前布局,将服务招商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南涧县工商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凝心聚力同心向党、团结进步同心筑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展“无量茶叙”、季度座谈会、县工商联主席(会长)会议、常执委会议等方式,畅通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渠道,集思广益、汇聚智慧,解决企业困难,引导企业和企业家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主动作为。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截至目前,南涧县工商联共发展会员600 多家,8个乡镇全部建立商会,建立 2 个行业商会,做到乡镇商会全覆盖,带动了非公企业人士纷纷入会发展。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264页

—257 —“整族脱贫”绘就南涧民族团结新画卷,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2022-06-16 “我们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我工作了28 年,是这个村子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我们落底河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落底河村党总支书记罗朝春感慨地说道。公郎镇落底村委会湾子村

狗街是公郎镇落底河村委会的一个布朗族聚居村,多年前狗街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庄,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发展落后,群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以来,狗街村通过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房建设、生态能源建设、人居环境提升改造等工程,让全村群众过上了“村庄美、百姓富”的好日子。

公郎镇落底河村委会湾子村

第265页

— 258 —

碧溪乡松林村委会亦可妈库苗寨

亦可妈库,是南涧县碧溪乡松林村委会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庄。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居住简陋,生活贫困,加上道路不通,信息闭塞,村子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通过精准扶贫,亦可妈库依托“整族脱贫示范村”工程,实施了住房改造、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提升工程。如今,村里路修通了,家家户户都住上洋房,买了摩托车、汽车,亦可妈库苗寨已成了南涧县“整族脱贫示范村”和“民族团结示范村”。

乐秋乡下大湾村

过去的南涧县乐秋乡下大湾苗寨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茅草房、土坯房,寨子里道路泥泞、污水乱流,交通闭塞。通过实施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劳动力转

第266页

—259 —移等政策,让苗族同胞实现了增收致富。如今的下大湾苗族群众告别了旧土房,住上了新瓦房,石板路,青瓦房,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环境优美,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随之提升。

乐秋乡下大湾村村民出行

狗街、亦可妈库、下大湾等一个个布朗族、苗族村寨从贫穷落后到现如今的美丽幸福新农村的华丽转变,只是南涧县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生动实践的一个个缩影。

亦可妈库苗寨村民刺绣

接下来,南涧县将按照“民族工作关键是团结,民族地区重点是发展”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实施苗族、布朗族“整族脱贫”帮扶工程,打造一批“苗族新寨”“布朗新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县民族聚居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水,有安居、有议事点、有文化场所,有稳定收入。

第267页

— 260 —

大理南涧:发展民族特色手工技艺,翻开新时代发展新篇章2022-06-07 “跳菜”,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特有的饮食文化,堪称“东方饮食文化之一绝”,享誉中外的“南涧跳菜”是一张响亮的国家级名片。2003 年南涧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2008 年“南涧彝族跳菜”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 年 10 月,“南涧跳菜”跳进英国皇宫献艺中英创意产业展,走上了国际舞台。

“南涧跳菜”舞台表演

观看“跳菜”,那身标志性的行头非常引人注目。在过去,羊披主要是为了御寒,因为彝族的居住地多在高寒山区,气候变化无常,将羊披的毛向里穿可保暖,如遇到下雨,就把有毛的一面翻向外穿可遮雨,一件羊披同时具有御寒和防雨两种功能。在外劳作时,羊披用以垫背,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夜晚睡觉时,羊披可铺可盖,又有保暖防湿的功效,让人不由得佩服彝族先人的智慧。

第268页

—261 —南涧县公郎镇尖山村委会中心村的罗凤荣,是远近闻名的羊披制作手艺人。他说:“羊披是彝家人打歌、‘跳菜’时必穿的行头,而要裁缝一件羊披,要经过清洗、揉搓、晾晒、缝制等复杂的工序,非常不容易。我一开始也是一窍不通,2013 年我从外地打工回来后向师傅周兴学习制作手艺,现在我每个月可以制作10多件羊披。”

第269页

— 262 —

羊披制作手艺人制作羊披

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一件羊披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一项亟待开发的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南涧县公郎镇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党建+文化”的模式挖掘当地民族文化,让传承千年的民族手工艺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奏响了新时代民族文化最强音。

第270页

—263 —羊披制作手艺人制作羊披

多年来,罗凤荣每天将一张张羊皮通过几十道工序细心地裁缝成一件件羊披,手艺越来越精湛,羊披也越做越好。每年,他能制作 100 多件羊披,平均每件都以 1500 元的价格出售到广州、深圳、昆明、丽江等地,罗凤荣正在通过古老的羊披制作手艺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我会继续努力,争做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特色产业的‘领头羊’,传承好这门手工技艺,让彝乡羊披走出大山,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罗凤荣激动地说道。

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是民族繁衍生息的需要,是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的需要,也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下一步,南涧县将在民族文化产业化方面谋新篇、闯新路、开新局,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第271页

— 264 —

祥云县大营社区:

“蓝绿红”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2022-08-22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大营社区立足资源优势,开拓让天更蓝、山更绿、文化更红的“蓝+绿+红”发展路径,积极构建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大营社区是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森林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传承悠久的人文资源。这里山林广阔、风光旖旎,汉、白、彝、苗、傈僳五个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拥有“哑巴节”与土陶制作技艺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刺绣、面具等传统制作技艺,是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艺术采风胜地。

第272页

—265 —大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发先介绍:“大营社区全力打造了土陶一条巷、刺绣一个村、农耕一片田、观光一座山、小吃一口锅、休闲度假一个家等特色旅游路线,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道路。”大营社区以保护和传承好“哑巴节”、赶灯会、开山节、开秧节等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建立 6 个传习所、2 个“农耕文化家庭展室”和1 个“大营庄红色文化传播展示点”,打造了土陶研学、土陶体验、打歌、体育竞技比赛、“摸你黑”等一批文化底蕴浓郁、游客参与度强的旅游景点。

第273页

— 266 —

大营社区七宣村民小组的“哑巴节”、赶灯会等民俗节庆活动,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大营社区先后整合项目资金200 多万元,修建七宣村民小组弹石路 1.2 公里,道路硬化 0.6 公里,巷道硬化275 米,打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一公里”。村民罗天明表示:“不论是来自哪里的游客,我们都怀着天下一家的情怀,真心对待、热心服务,让中华民族的包容和开放感染每一个游客。”

据了解,大营社区每年接待各地游客近 10 万人次,通过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274页

—267 —“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奏出南涧融合发展和美乐章2022-08-19

从曾经的森林覆盖率仅 20%到如今近 70%,从 30 多年前的荒山秃岭到如今的“金山银山”,从曾经被戏称为“难见”到如今大理南部的一颗“绿色明珠”,从曾经集民族、山区和贫困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到如今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美丽嬗变、蓬勃发展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奋斗密码?答案就蕴藏在南涧县“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和美乐章中。南涧县无量山樱花谷(南涧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南涧是一个多民族县,居住着 35 个民族。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涧县坚持生态立县、生态优先,以绿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为重要载体和平台,推动各族群众融合发展,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纵深化发展。

近年来,南涧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创建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融共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民族和睦、团结稳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各族群众共护共享 打造生态环境“高颜值”

走进南涧,连绵起伏的无量山间,奔腾不息的澜沧江畔,绿潮劲涌,生机盎然。58 岁的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管护局护林员罗开春,守护无量山8000 多亩山林已三十三个春秋。“这群猴子我最初跟踪监测的时候只有一只,现在它们是幸福的四口之家。”经过多年的努力保护,罗开春所负责巡护的无量山栏杆箐辖区内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已由濒临灭绝恢复到了目前监测到的 3 群 15 只。

第275页

— 268 —

像罗开春一样,南涧县各族群众日夜守护着祖国西南生态屏障。近年来,南涧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闯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优先、产业绿色发展、田园风光如画的发展之路。

通过深入推进“森林南涧”建设,森林覆盖率从 1984 年的20%跃升至2020年的 67.19%,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得到良好保护,环境空气优良率达 100%,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南涧县无量山(南涧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通过实施县城近山面山生态修复、田园风光保护、城郊美丽村庄三项建设,南涧打造山水环绕、田城相拥、山城融合的生态空间布局,绘就“半山半水满城花、一座公园一座城”的美丽画卷,全县绿化率达 75%,打造南涧生态环境“高颜值”。近年来,南涧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无量山间澜沧江畔 各族群众日子甜

无量山下的南涧碧溪乡凤仙村委会桂花箐村,是一个有着9 户人家的苗族村落,山间 40 多亩树头菜是村民们的“绿色银行”。据村民李成顺介绍,自家种植有 10 多亩的树头菜,能从农历正月一直卖到八月,去年仅售卖树头菜一项就收入60000 多元。“无量山的火腿生态又好吃,我打算再把火腿加工做起来,家庭年收入轻松就能超过 10 万元,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第276页

—269 —野钓(南涧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澜沧江畔的孔雀渡风光旖旎,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野生鱼类资源,让这里成为休闲野钓爱好者们的天堂。“去年,大概有 4 万人到孔雀渡野钓。在我们企业常年务工的 20 多个员工都来自周边的村庄,月平均工资 4000 元,季节性用工最多时超过 200 人。孔雀渡野钓及水上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让乡亲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增收致富。”企业负责人高春华说。春茶采摘(南涧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南涧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拓宽各族群众绿色富民道路,实现“绿”“富”双赢。按照“文旅引领、三产融合、绿色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生态文旅等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以“一杯茶、一片烟、一个核桃、一只鸡、一头牛、一棵药”为主的“6+X”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

2021 年,全县实现农业综合产值 40.33 亿元,获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3 个。全县持续推进文农旅融合发展,建设无量山樱花谷、无量药谷、无量山藏茶谷“三谷”旅游区,以及大滇西旅游环线澜沧江沿岸景区,文农旅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据统计,南涧县5 年来累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 129.7 亿元。

第277页

— 270 —

云南祥云:搬出来的民族团结进步新农村2022-10-08 “梧桐对语芭蕉绿,画壁温馨小院新。”近日,迎着凉爽的秋风,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城镇箐中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图强新村,崭新的小洋房与鲜艳的花草相互映衬,走在环村道路上的各族群众喜笑颜开,一幅互嵌互融的民族团结进步新农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美丽乡村

闻着浓浓的果香徜徉在村间,只见结满果子的果树把一栋栋小别墅环抱其中,宽敞整洁的村间道路上下纵横、南北贯通,设备齐全的卫生室里医生正在给病人诊疗,栽满绿树红花的小广场上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个“搬”出来的新农村,以它特有的姿势展示着无与伦比的美,着实让人流连忘返!“曾经,几年前的箐中村的土路还像‘羊肠’一样挂在陡峭的山坡上,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祥云县沙龙镇白石岩村村民蔡伟,带着外孙在鸟语花香的村间道路上玩着,他说,“女儿不顾家里的反对,嫁给了贫穷落后的箐中村的一个穷小子,因为山路难走,我来女儿家一次怕一次。”

第278页

—271 —图强新村小广场

以前,坡陡、人穷、路险一直是箐中村的标签,有着年代感的瓦房、石棉瓦房三三两两地蹲居在半山腰,有的房子还建在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安全隐患极大。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滞后,生活极其艰难,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2015 年,借脱贫攻坚的东风,箐中村“两委”立下“搬不动山就搬人,一定要让村民走出这穷山窝”的铮铮誓言,带领班子成员积极协调项目,争取扶贫资金。按照“民族团结进步+脱贫攻坚”的模式,在距离县城很近的一个小山顶上,建成了一个漂亮、崭新的小区。2016 年,全村 42 户 171 人实现了整体搬迁。云朵上的村庄

第279页

— 272 —

为了让各族群众搬得出、住得稳、富得起来,祥云县各级各部门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发展理念,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社企结对”“城乡共建”等互帮互助活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共投入资金近 200 万元,硬化进村道路7300米,村组内巷道 800 米;发展核桃种植 2400 亩,红梨、冬桃各308 亩,发展林下土鸡养殖 6000 羽,养殖大牲畜 1100 头,发展马铃薯 300 亩,种植中药材720 亩,促进各族群众年均增收 1 万元以上。

鹰嘴桃

如今的箐中村,学校、篮球场、多功能活动室应有尽有,原来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一辆辆摩托车换成了小轿车……春来赏花,夏来乘凉,秋来尝果,冬来登山,成了祥城镇名副其实的后花园,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第280页

—273 —祥云县“无袍法官”点亮民族团结进步的司法“微光”2023-02-21

你是否知道普通老百姓、普通职工也能和法官一样享有审判权;你是否看到过庄严的法庭里、法徽下、审判席上,一群没有穿法袍,却能参审参议、调解纠纷的人?

他们心存正义、眼睛雪亮,以丰富的阅历和专业特长参加审判,让司法更透明、更温暖、更接地气。他们是法庭上的“无袍法官”,是照亮民族团结进步之路的司法微光——人民陪审员。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现代社会和法治国家司法民主化的要求,是强化司法监督的重要保障,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活动,能够直接、有效地监督法院的审判工作,有利于促进人民法院依法行使职权,推动人民法院的廉政建设,防止司法腐败。据介绍,人民陪审员作为“不穿法袍的法官”,更贴近群众、了解群众,与当事人在感情沟通和心理交流上有着天然的认同感,易于为当事人接受、信任,在化解社会矛盾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281页

— 274 —

一直以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弘扬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充分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广泛性和公平性,不断提升审判公信力和权威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人民陪审员选任办法》要求,祥云县通过随机抽选、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三种方式,面向社会公开选任来自不同行业、年龄、民族的 30 名人民陪审员。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依法参加审判活动,忠实履行陪审职责,廉洁诚信,秉公判断,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近日,30 名新任人民陪审员举行了入职宣誓仪式,并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岗前培训。此次培训,以“课堂教学+现场观摩+视频收看”的方式,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核心、司法礼仪、职业道德、“三个规定”、司法廉洁相关规定、刑事审判庭审要点、民事审判庭审要点等内容进行。通过两天的培训,大家收获颇丰。“学到很多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素养和人民陪审实务技能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新任人民陪审员蔡学琴骄傲地说。

第282页

—275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执法司法公正权威才能真正发挥好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效能。近年来,祥云县把深入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用人民陪审员的微光点亮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到目前为止,祥云县共有 117 名人民陪审员,其中有白汉双语人民陪审员6 名。祥云县云南驿镇康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吕国平说:“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老百姓也能有机会与法官一起行使审判权,以后我不仅要认真履行人民陪审员工作职责,还要当好各族人民群众知法学法用法的‘宣传员’和‘教导员’,促进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像一家人一样和谐相处,共同致富”。

第283页

— 276 —

大理宾川: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民族团结进步2022-12-13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创建工作扩面提质与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全域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全域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促进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一廊双核”驱动,促进宾川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以规划实施“县城至鸡足山经济走廊”,县城片区和鸡足山片区为“双核”,形成“一廊双核”驱动发展宾川县经济社会的新引擎。统筹布局县城、鸡足山和经济走廊功能、产业、资源等要素,推动干热河谷特色农业、鸡足山历史文化和景区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成为宾川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夯实了民族团结基础。

第284页

—277 —“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建设,推动旅游经济迈向新高地。深入推进鸡足山“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建设,完成鸡足山徒步旅游线路标识牌安装工作。积极争取旅游厕所建设补助资金 50 万元、鸡足山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建设专项经费50 万元。深入开展鸡足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和智慧化建设,民俗文化为支撑的文旅产业,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壮大了民族特色产业,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旅游革命”创建,打造宾川精品旅游名片。在云南省“旅游革命”创建中,宾川县努力探索,积极争创,成绩斐然。宾川县荣获省级旅游强县、鸡足山镇荣获省级旅游名镇,同时,鸡足山景区先后荣获“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首届云南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全国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等多项桂冠。

第285页

— 278 —

“旅游推介”宣传,提升宾川旅游知名度。宾川县注重多形式的旅游宣传推介,以“旅游+”形式,成功举办了鸡足山越野跑、鸡足山自行车速降赛和爬坡赛等体育赛事活动,扩大了鸡足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享誉度。举办“宾川县旅游文化水果节”系列农文旅活动,组织萂村“天子节”、宝丰寺傈僳族“阔时节”、火把节等地方节庆活动,以节兴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促进宾川各族群众文化交流、旅游发展和商品贸易,加强了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第286页

—279 —四、文化传承板块

中华民族一家亲,云龙团结乡绽放“团结花”2023-08-23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进乡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中。

下课铃声响毕,云龙县团结初级中学的大课间活动开始了,随着一曲彝族特色的《团结儿女心向党》音乐响起,学生们跟着节拍跳起了彝族舞蹈《卢鹿整》。云龙县团结初级中学学生吴惠菊说:“我们学校大课间活动跳彝族舞蹈《卢鹿整》、傈僳族舞蹈《瓜七七》、白族舞蹈《力格高》等,各民族学生同跳一支舞,快乐、和谐充满了整个校园。”

同时,团结彝族乡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堂、学科教学中,以校园广播、电子屏、宣传栏、楼道等为载体,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生动讲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感人故事,引导中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云龙县团结初级中学学生杨娟说:“我们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政治课等了解到有关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也会给家人宣传民族团结的一些内容。”据云龙县团结初级中学校长善凤羽介绍,学校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大课间、文艺晚会等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多接触、多了解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学校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语文、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课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第287页

— 280 —

团结乡中心完小是云龙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现有14 个班,学生总人数 584 人。学校以“课堂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沃土”为主题,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定期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队会课、大课间、文艺汇演、少年宫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会、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

云龙县团结乡中心完小校长吴少文说道:“学校以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教师例会、民族歌舞、学生作文竞赛等为载体,让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入脑入心,增强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校园团结、和谐、美丽。”

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绽放,通过“小手”牵“大手”也延伸到了乡村。在团结彝族乡团结村小河场村民小组,村民们定期开展公益劳动,通过交流交融、互帮互助,共同建设和谐美丽乡村。

第288页

—281 —云龙县团结彝族乡团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锦秀告诉记者:“通过开展公益劳动、群众会议、普法强基补短板宣传活动等,促进民族之间互相交往、交流、交融,大家都积极热情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也都认为有责任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

云龙县团结彝族乡党委书记赵永明介绍道,团结彝族乡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深化创建内涵,坚持“创在平时、创在交心、创在行动、创在六进”,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289页

— 282 —

百姓故事 | 杨城斌:传承瓦猫技艺展示“非遗”魅力2023-07-21

杨城斌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白族土陶传习所的一名瓦猫手艺人,在和黑陶打交道的日子里,他从学徒变成了师傅,经年累月,将最初的兴趣爱好变成了值得努力的一番事业。

杨城斌向客人介绍造型各异的瓦猫

走进剑川白族土陶传习所,布局陈设清隽雅致,展厅里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黑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赶巧,有顾客来挑选产品,杨城斌熟稔地向他们介绍展架上的瓦猫摆件。“瓦猫头上这个角有辟邪的寓意;而脸凶的面相,就像我们家里贴的门神。瓦猫的嘴巴张大、肚子空,代表的是招财、纳福。以前,瓦猫都是摆放到大门头上、房梁中间;现在,可以作为家里的一些装饰摆件、茶盘上的茶宠来使用。”

杨城斌正在制作大型瓦猫

送走购买瓦猫的客人,杨城斌回到工作间,继续一个大型瓦猫的制作。他说,很多外地游客来到剑川,觉得瓦猫是这里的特色,都会选几个带回家,送给亲戚

第290页

—283 —朋友。说起他手上正在制作的瓦猫,他一边用竹签“抠”细节,一边介绍。“像这样 40 多公分高的瓦猫,体量比较大,要花一天多的时间来完成制作,做好之后,还要经过阴干、打磨、烧制、冷却,整个过程差不多得一个月。”杨城斌说,只有每个步骤用心了,才能收获完整且值得摆上货架的作品。杨城斌指导客人体验瓦猫制作

杨城斌花了 8 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学习,到不停地练习制作,熟练上手以后更是有了创新的想法,时不时会在创作中加入一些时兴的元素。现在,他已经成为传习所里的“小杨师傅”。

剑川白族土陶传习所里和杨城斌年纪相仿的手艺人还有几个,得益于近些年来黑陶工艺品的市场不断扩大,传习所借着“新文创”的东风,在传统工艺的技术上,加入了更多赶潮流、接地气的元素。比如,让原本看着有些“凶悍”的瓦猫,变得憨态可掬、敦厚内敛,深受年轻人青睐。

憨态可掬的瓦猫

杨城斌说,他很满意现在的工作,用心做出的产品被喜欢的人买走,是一种幸福。当然,他更希望的是,自己可以把瓦猫制作这门技艺好好地传承下去。

第291页

— 284 —

小锤“敲”出来的乡愁——鹤庆铜器2023-07-19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铜器加工和银器一样历史悠久,《鹤庆县志》记载:“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

鹤庆铜器以鹤庆县云鹤镇秀邑村、草海镇罗伟邑村委会沙登村最为出名,这两个村是远近闻名的打铜村和“铜匠之乡”,其产品种类繁多,除了马铃铛,还有缸、铜盆、整套的炊具、锣、钵、唢呐、法号、法钟、铜鼓、香炉、门环、铜

第292页

—285 —锁、水烟筒、佛像、宝顶等,值得一提的是鹤庆青铜锣,民间素有“敲锣要敲鹤庆锣”的俚语。

鹤庆铜器制作的传统加工工具以铁锤及炉火为主,煅烧、锻打铜料,使铜器成形,打制出各种器具及用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的铜加工工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打制摆件、装饰品,采用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制作工艺,已经成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2022 年 12 月,鹤庆铜器制作技艺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

第293页

— 286 —

如今,鹤庆有着众多的铜匠艺人。走进秀邑村、沙登村,家家户户以加工铜器为主要副业,“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此起彼伏,他们仍然沿袭着祖辈传下来的生产方式,生产着铜器。他们的产品远销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广东省等地和印度、尼泊尔等国。经过漫长的传承和发展,鹤庆铜器制作技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制作的铜器具有品种齐全、款式多样、用途广泛、图案丰富等特点,除了满足各民族的生产、生活需求外,还融入了较强的现代文化元素,有着广阔的市场。

第294页

—287 —文脉赓续 乡愁依依——走进非遗里的喜洲2023-07-05

西靠苍山、东临洱海,青瓦白墙、雕梁画栋,这里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是白族风情第一镇——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栽秧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甲马等非遗项目在这里聚集,千年底蕴与时代潮汐碰撞交融,呈现出斑斓多姿、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

第295页

— 288 —

大理栽秧会起源于东汉末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又名“田家乐”。每年春夏之交的栽秧时节,白族群众都要举行栽秧会,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喜洲一带的栽秧会尤为隆重,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活动,保留着古朴完整的仪式感。

栽秧会当天,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将“秧旗”迎接到秧田里,民间艺人唱响栽秧调,紧张的劳动便开始了。按老一辈的说法,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

第296页

—289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工劳作的方式逐渐被现代化机械所替代,如今的栽秧会已演变为集劳作、歌舞、娱乐、美食、社交为一体的白族传统节庆活动。

关于丰收的祈愿,其实老一辈早在新年到来时,就将其刻在甲马版画里。甲马于汉晋时期从中原传入云南,白族甲马颇具代表性。甲马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木刻版画艺术,主要用于民间祈福消灾祭祀,以古朴的手工制作方式传递乡愁记忆。

由于甲马纸制作简便、价格低廉,从事这一行的艺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任重道远。“我们家被称为甲马世家,小到幼儿园,大到大学,都开展着‘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做了文创产品,如甲马刺绣等。”面对困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甲马代表性传承人张瑞龙主动破局,赋予传统甲马新的活力。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像张瑞龙一样的手艺人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守护这份用墨水刷出的烟火气。他们以“万物皆可刻”的理念,创作了甲马拎包、甲马 T 恤、甲马冰箱贴、甲马手机壳等文创产品,备受年轻人青睐。

第297页

— 290 —

在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甲马版画艺术馆,600 多幅来自全国各地的甲马雕刻作品在这里陈展,将甲马的故事延续。

甲马走入年轻人的日常,扎染则一直存在于喜洲人的日常。扎染始于秦汉,兴于盛唐,明清时期在喜洲镇周城村逐渐流行,延传至今。走进白族扎染之乡周城村,阿奶的服饰、堂屋的装饰、斑驳的老墙上,总能邂逅到一抹蓝。天然植物制成染液,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经过浸泡、漂洗、晾晒等工序,蓝白之间布里生花。

第298页

—291 —白族妇女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手工印染技术,实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上综艺、走秀场、进课堂、出国门,扎染时装新品、文创产品火爆畅销,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而创新发展,走出喜洲,走向世界。创新扎染工艺的返乡创业青年张翰敏表示,返乡创业以来,和父老乡亲扎根在乡村,从根开始,探索文化和手艺之美,也开启了很多人通过扎染共建美丽乡村的旅程。

文脉赓续,乡愁依依。以保护为本守住千年文脉,以传承发展守护民间非遗,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苍洱之间的千年古镇正展现出勃勃生机。

第299页

— 292 —

白族扎染体验、文创深受游客欢迎2023-06-26

在誉有“中国白族扎染之乡”美称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吸引着游客们前来参观、体验白族扎染。

第300页

—293 —在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的扎染坊内,游客们在白族奶奶的指导下,按照布料上的图案一针一线绞扎、浸染,体验在方巾、围巾、帽子等服饰上染出好看的花纹。扎染文创陈列间里,桌布、披肩、短袖、开衫、旗袍、裤子、壁挂、折扇、抱枕、生肖玩偶……游客们穿梭于琳琅满目的白族扎染工艺品之间,挑选着心仪的扎染文创品。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可视化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