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志

发布时间:2023-9-0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吕梁市志

{{`发布时间:2023-9-07`}} | 云展网画册制作 产品说明书 其他 吕梁市志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03苹果,根系活动 2 月上旬,萌芽期 4 月上旬,开花期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营养生长期 5 月上旬至9 月中旬。果实发育期 :早熟品种需 65—87 天,7 月成熟。中熟品种需 90—133 天,8—9 月成熟。晚熟品种需 165—168 天,10 月成熟。花芽分化期 :第一阶段 6 月开始,7—8 月花芽分化,处于旺盛期。第二阶段 10 月开始,大致至年底。落叶休眠期 :11 月上旬。梨,萌芽期 4 月上旬,展叶期 4 月下旬,开花期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新梢生长期 4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生理落果期 6 月中旬,果实成熟期 9 月上旬至下旬,落叶期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桃(岗山白品种),萌芽期 4 月中旬,展叶期 4 月下旬,开花期 5 月上旬,落花期 5 月上旬。新梢开始生长期 4 月中旬至下旬。新梢迅速生长期 :第一次 6 月上旬,第二次 6 月中旬,第三次 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新梢生长缓慢期 7 月下旬。新梢生长停止期 9 月上旬。果实硕核期 6 月下旬,果实成熟期 8月中旬,落叶期 11 月下旬。葡萄,萌芽期 4 月下旬,... [收起]
[展开]
吕梁市志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51页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03

苹果,根系活动 2 月上旬,萌芽期 4 月上旬,开花期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营养生长期 5 月上旬至

9 月中旬。果实发育期 :早熟品种需 65—87 天,7 月成熟。中熟品种需 90—133 天,8—9 月成熟。晚熟

品种需 165—168 天,10 月成熟。花芽分化期 :第一阶段 6 月开始,7—8 月花芽分化,处于旺盛期。第

二阶段 10 月开始,大致至年底。落叶休眠期 :11 月上旬。

梨,萌芽期 4 月上旬,展叶期 4 月下旬,开花期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新梢生长期 4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

生理落果期 6 月中旬,果实成熟期 9 月上旬至下旬,落叶期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

桃(岗山白品种),萌芽期 4 月中旬,展叶期 4 月下旬,开花期 5 月上旬,落花期 5 月上旬。新梢

开始生长期 4 月中旬至下旬。新梢迅速生长期 :第一次 6 月上旬,第二次 6 月中旬,第三次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新梢生长缓慢期 7 月下旬。新梢生长停止期 9 月上旬。果实硕核期 6 月下旬,果实成熟期 8

月中旬,落叶期 11 月下旬。

葡萄,萌芽期 4 月下旬,开花期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浆果生长期一般 6 月开始。早熟品种一般

35—60 天,中熟品种一般 60—80 天,晚熟品种一般 80 天以上。因品种不同而异,即 7—9 月成熟,落

叶期 10 月下旬。

杏,萌芽期 3 月下旬。开花期 4 月上旬至中旬。新梢生长期:第一次 5 月上旬,第二次 7 月上旬至中旬。

果实成熟期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落叶期 11 月上旬。

李,萌芽期 3 月下旬,开花期 4 月中旬至下旬,果实成熟期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落叶期 11 月上旬。

其他,3 月 5 日,黄蒿、羊胡草始返青。3 月 20 日,阳坡草均开始返青,榆蕾开始膨大。4 月 10 日,

柳树牙叶呈现黄绿,白杨树吐絮。4 月 28 日,臭椿发芽,洋槐出芽。5 月 17 日,茴子白秧始花。5 月 22 日,

洋槐花蕾现白,个别初开花。5 月 24 日,洋槐盛花期。6 月 7 日,洋槐花基本开完。

第五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2019 年,全市土地总面积 211.4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3.5%。其中东部平川面积 16.9 万公顷,

占 8% ;西部黄土高原丘陵区面积 97.4 万公顷,占 45.9% ;中部土石山区面积 97.1 万公顷,占 46.1%。

土地类型与利用

2000 年,土地总面积为 2113271.38 公顷(折合 3169.9 万亩),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3 部分。

农用地 2000 年,农用地面积 1486421.7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0.3%,包括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2018 年,农用地面积 1472702.5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9.7%,包括耕地、园地、

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2000 年,耕地面积 589475.71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39.6%,其中水浇地 88560.29 公顷、旱地

500186.67 公顷、菜地 728.74 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 15%、84.9% 和 0.1%,主要分布在晋中盆地和吕

梁山东部和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园地面积 15111.06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1%。其中果园 14649.39 公顷、

桑园和茶园 65.58 公顷、其他园地 396.09 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的 97%、0.4% 和 2.6%,主要分布在晋

中盆地边缘及广大丘陵地区。林地面积 666866.66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44.9%。其中有林地 354917.41

公顷、灌木林地 220541.87 公顷、疏林地 49652.7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37743.95 公顷、迹地 3063.55 公顷、

第252页

204 第二编 自然环境 苗圃 947.18 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 53.2%、33.1%、7.4%、5.7%、0.5% 和 0.1%,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两

侧的交城、中阳、交口、方山、离石、兴县等县(区)。草地面积 66457.34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4.5%。

其中天然草地 62074.75公顷、改良草地 216.37公顷、人工草地 4166.23公顷,分别占草地面积的 93.4%、0.3%

和 6.3%,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两侧的岚县、交城、中阳、方山、离石、文水等县(区)的土石山地区。其

他农用地面积 148510.96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10%。其中农村道路 8202.2 公顷、坑塘水面 559.24 公

顷、农田水利用地 4995.75 公顷、田坎 134753.78 公顷,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 5.5%、0.4%、3.4% 和

90.7%,分布较多的有临县、兴县、石楼、柳林、孝义、岚县等县(市)。

2018 年,耕地面积 513062.57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34.8%,其中水浇地 66237.38 公顷、旱地

446825.19 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 12.9%、87.1%,主要分布在晋中盆地和吕梁山东部和西部黄土丘陵

沟壑区。园地面积 81159.7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5.5%。其中果园 20387.68 公顷、桑园和茶园 5.09 公

顷、其他园地 60766.93 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的 25.1%、0% 和 74.9%,主要分布在晋中盆地边缘及广

大丘陵地区。林地面积 768770.12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52.2%。其中有林地 370651.18 公顷、灌木林地

225360.65 公顷,其他林地 172758.29 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 48.2%、29.3%、22.5%,主要分布在吕梁

山两侧的交城、中阳、交口、方山、离石、兴县等县(区)。草地面积 8212.30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0.6%。

其中天然草地 7951.30 公顷、人工草地 261 公顷,分别占草地面积的 96.8%、3.2%,主要分布在吕梁山

两侧的岚县、交城、中阳、方山、离石、文水等县(区)的土石山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 101497.87 公顷,

占农用地面积的 6.9%。其中农村道路 16661.96 公顷、坑塘水面 486.81 公顷、沟渠 3370.06 公顷、设施

农用地 2147.38 公顷、田坎 78831.66 公顷,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 16.4%、0.5%、3.3% 和 77.7%,分

布较多的有临县、兴县、石楼、柳林、孝义、岚县等县(市)。

建设用地 2000 年,建设用地面积为 79402.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8%。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2018 年,建设用地面积为 111745.2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28%。

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2000 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72073.28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90.8%,其中城市用地

3514.49 公顷、建制镇用地 2580.37 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 55690.94 公顷、独立工矿区用地 8729.89 公顷、

特殊用地 1557.59 公顷,分别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 4.9%、3.6%、77.3%、12.1% 和 2.1%。交通运

输用地面积为 5107.48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6.4%,其中铁路用地 468.61 公顷、公路用地 4635 公顷、

机场用地 3.87 公顷,分别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 9.2%、90.7% 和 0.1%。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 2221.38 公顷,

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2.8%,其中水库水面 1640.73 公顷、水工建筑用地 580.65 公顷,分别占水利设施用地

面积的 73.9% 和 26.1%。

2018 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98750.51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88.4%,其中城市用地

5002.46 公顷、建制镇用地 9941.39 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 73567.11 公顷、独立工矿区用地 8966.66 公顷、

特殊用地 1272.89 公顷,分别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 5.0%、10.0%、74.5%、9.0% 和 1.3%。交通运

输用地面积为 10802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9.7%,其中铁路用地 2456.02 公顷、公路用地 8168.86 公顷、

机场用地 175.32 公顷,管道运输用地 1.8 公顷,分别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 22.7%、75.6%、1.6% 和 0.01%。

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 2192.71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2%,其中水库水面 1938.19 公顷、水工建筑用地

254.52 公顷,分别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 88.4% 和 11.6%。

未利用地 2000 年,未利用地面积为 547447.4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5.9%。包括未利用土地和

其他未利用地。2018 年,未利用地面积为 529502.5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5.0%。包括未利用土地和

其他未利用地。

第253页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05

2000 年,未利用土地面积为 520094.58 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 95%,其中荒草地 233379.1 公顷、

盐碱地 1173.35 公顷、裸土地 22236.54 公顷、裸岩石砾地 73018.03 公顷、其他未利用土地 190194.03 公顷,

分别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 44.9%、0.2%、4.3%、14% 和 36.6%。另有少量的沼泽地和沙地,面积分别为

43.94 公顷和 49.59 公顷。233379.1 公顷荒草地主要分布在兴县、临县、石楼、岚县、方山、离石、交口、

孝义等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 ;1173.35 公顷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汾阳、文水、孝义、方山等县(市)

的平川低洼地带。其他未利用地面积为 27352.92 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 5%。其中河流水面 14831.13

公顷、苇地 377.94 公顷、滩涂 12143.85 公顷,分别占其他未利用地面积的 54.2%、1.4%、44.4%。

2018 年,未利用土地面积为 507426.31 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 95.8%,其中其他草地 471301.06 公顷、

盐碱地 2.38 公顷、裸土地 36102.99 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 89%、0%、6.8%。另有少量的沼泽

地和沙地,面积分别为 6.56 公顷和 13.32 公顷。471301.06 公顷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兴县、临县、石楼、

岚县、方山、离石、交口、孝义等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 ;2.38 公顷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汾阳、文水、

孝义、方山等县市的平川低洼地带。其他未利用地面积为 22076.28 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 4.2%。其

中河流水面 9211.57 公顷、滩涂 12864.71 公顷,分别占其他未利用地面积的 41.7%、58.3%。

土地利用现状 2007—2009 年,根据国务院部署,全市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截至

2009 年,吕梁市土地面积为 2113950.37 公顷。其中 :耕地面积 515005.46 公顷,占总面积的 24.36% ;

耕地中,水浇地 68168.84 公顷,旱地 446836.62 公顷。园地面积 82618.82 公顷,占总面积的 3.91% ;园

地中,果园 20703.54 公顷,茶园 5.09 公顷,其他园地 61910.19 公顷。林地面积 770750.99 公顷,占总

面积的 36.46% ;林地中,有林地 371127.45 公顷,灌木林地 225775.53 公顷,其他林地 173848.01 公顷。

草地面积 485212.22 公顷,占总面积的 22.95% ;草地中,天然牧草地 7963.79 公顷,人工草地 261 公顷,

其他草地 476987.43 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 91278.09 公顷,占总面积的 4.32% ;城镇村及工矿用

地中,城市用地 4288.05 公顷,建制镇用地 9171.06 公顷,村庄用地 68901.30 公顷,采矿用地 7682.79 公顷,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1234.89 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 23607.10 公顷,占总面积的 1.12% ;交通运输用

地中,铁路用地 1249.11 公顷,公路用地 5808.15 公顷,农村道路用地 16548.16 公顷,管道运输用地 1.68

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 29204.93 公顷,占总面积的 1.3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河流水面

9276.43 公顷,水库水面 1843.8 公顷,坑塘水面 507.61 公顷,内陆滩涂 13941.74 公顷,沟渠占地 3411.7

公顷,水工建筑用地 223.65 公顷。其他土地面积 116272.74 公顷,占总面积的 5.5% ;其他土地中,设施

农用地 825.97 公顷,田坎 78730.48 公顷,盐碱地 2.38 公顷,沼泽地 6.66 公顷,沙地 14.61 公顷,裸地

36692.64 公顷。

截至 2018 年,吕梁市土地面积为 2113950.37 公顷。其中 :耕地面积 513062.57 公顷,占总面积的

24.3%;耕地中,水浇地 66237.38 公顷,旱地 446825.19 公顷。园地面积 81159.70 公顷,占总面积的 3.8%;

园地中,果园 20387.68 公顷,茶园 5.09 公顷,其他园地 60766.93 公顷。林地面积 768770.12 公顷,占

总面积的 36.4% ;林地中,有林地 370651.18 公顷,灌木林地 225360.65 公顷,其他林地 172758.29 公顷。

草地面积 479513.36 公顷,占总面积的 22.7% ;草地中,天然牧草地 7951.30 公顷,人工草地 261 公顷,

其他草地 471301.06 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 98750.51 公顷,占总面积的 4.7%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中,城市用地 5002.46 公顷,建制镇用地 9941.39 公顷,村庄用地 73567.11 公顷,采矿用地 8966.66 公

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1272.89 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 27463.96 公顷,占总面积的 1.3% ;交通运输

用地中,铁路用地 2456.02 公顷,公路用地 8168.86 公顷,农村道路用地 16661.96 公顷,管道运输用地

1.80 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 28125.86 公顷,占总面积的 1.3%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河流

水面 9211.57 公顷,水库水面 1938.19 公顷,坑塘水面 486.81 公顷,内陆滩涂 12864.71 公顷,沟渠占地

第254页

206 第二编 自然环境 3370.06 公顷,水工建筑用地 254.52 公顷。其他土地面积 117104.29 公顷,占总面积的 5.5% ;其他土地

中,设施农用地 2147.38 公顷,田坎 78831.66 公顷,盐碱地 2.38 公顷,沼泽地 6.56 公顷,沙地 13.32 公顷,

裸地 36102.99 公顷。

土壤资源

1986 年 6 月 25 日至 1987 年 3 月 25 日,吕梁地区开展土壤普查。普查结果,全区土壤面积为

18633.6 平方千米(合 2795 万亩),包括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两部分,面积分别为 8184.2 平方千米(合

1227.63 万亩)和 10449.4 平方千米(合 1567.41 万亩)。土壤种类有山区草甸土、棕壤、褐土、潮土、黄

绵土、粗骨土、红黏土、新积土、栗褐土,有 9 个土类、16 个亚类、55 个土属、128 个土种。

山区草甸土 为典型亚类,分布在海拔 2200 米以上,是高寒山区低温、多雨、潮湿、多风的特殊

环境条件下,直接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半水成土壤。集中分布在南阳山、赫赫岩山、

云顶山及西华镇一带的山顶平台缓坡地带,总面积约 531.25 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0.03%。山区草甸土

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石英砂岩类风化物和黄土沉积物。植被呈耐寒耐温性草甸草木植被,植被生长速度快,

死亡也快。

棕壤 分布在海拔 1800—2200 米之间,是吕梁山系垂直带谱中的山地土壤类型,上与山地草甸土

连接,下与淋溶褐土相同混杂,集中分布在骨脊山、南阳山、云顶山、五华山、关帝山、板楞山、黑茶山、

上顶山等中山地区,尤以西华镇一带面积最大,总面积 61817 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3.32%。

区内棕壤又分为棕壤和棕壤性土 2 个亚种,是主要的林地土壤。

褐土 分布区域多在海拔 800—1800 米之间,在潮土之上,棕壤之下,局部地区与棕壤混存,主要

分布在吕梁山东坡的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裙和汾河的二级阶地上。总面积 5319051 公顷,占土壤总

面积的 28.87%,是吕梁山东麓丘陵及汾河二级阶梯地区的主要土壤,也是岚县盆地的主要土壤之一。

褐土的成土母质以黄土、各类岩石风化物和洪积物为主。分布区内地下水位较深,土壤形成不受地

下水影响,是在季风气候下形成的典型的地带性土壤,pH 值为 7—8.3,是该区主要耕作土壤。根据成

土过程,可划分为淋溶褐土、褐土性土、石灰性褐土 3 个亚类。

粗骨土 属初育土壤,主要分布在骨脊山、宝峰山等中低山区的石质陡坡处和黄河峡谷的石质丘陵

沟壑区,面积 187.8740 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 6.71%。区内侵蚀严重,岩石裸露,表土流失殆尽,自然

植被极为稀疏。

粗骨土根据母岩类型划分为 4 个土属,即花岗岩片麻岩质粗骨土、石英砂岩质粗骨土、砂页岩质粗

骨土、石灰岩质粗骨土。粗骨土土壤石多土少,质地粗糙。

红黏土 分布在西部黄土丘陵区的沟壑底部,由于土壤侵蚀严重,地表覆盖的第四纪新老黄土流失

殆尽,第三纪红色黏土质风化壳裸露。临县、岚县、离石、方山等县(区)均有零星分布。总面积约

8455.33 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0.45%。

红黏土最醒目的剖面特征是新土层中含有铁锰质核,此外,尚无明显剖面发育,通体土色为红棕色,

质地黏重,结构紧实致密,通透性极为不良。红黏土呈中性,pH 值为 7—7.5。

红黏土尚属初育土纲,下为典型亚类,仅划分为红土质红黏土 1 个土属。壤质黏土少砂姜红土质红

黏土、耕种壤质黏土少砂姜红土质红黏土 2 个土种。

潮土 是一种半水成土壤,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东部,三川河、湫水河沿岸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

97404.93 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5.32%。

潮土分布区内气温较高,雨量集中于夏季且多分布在河流的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洪积扇沿、扇间洼地、

河间自然堤外洼地。地下水位较低,直接参与了淡土壤的形成过程,其剖面有耕作腐殖质层,锈色斑纹

第255页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07

层。按其水分分布又可自上而下划分为 3 个不同的层段,即水分易变层 0—30 厘米,过渡层 30—80 厘米,

水分稳定层 80—150 厘米。该类土壤呈碱性,pH 值为 8—8.2。

潮土按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可划分为 4 个亚类,即脱潮土、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

黄绵土 是一种初育性土壤,广泛分布在西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 709812.67 公顷,占土壤总

面积的 38.07%。其中,自然土壤 285860 公顷,占 40% ;耕种土壤 423952.67 公顷,占 60%,是一种重

要的农业土壤。

黄绵土多发育在新黄土之上,土壤质地均匀,疏松多孔,富有碳酸钙,矿质养分丰富,无特殊有害物质,

颜色呈灰棕色和灰黄色,其母质为黄土粉沙粒,不需要进一步分化就可生长植物而发生成土作用。

根据表层质地和砂姜含量,区内黄绵土可分为 3 个土种,即壤土黄土质黄绵土 285460 公顷,占土

属的 40.2%,为弃耕土壤 ;耕种砂质壤土黄土质黄绵土 422184 公顷,占土属的 59.5% ;耕种砂质黏壤土

少砂姜黄土质黄绵土 1768.67 公顷,占土属的 0.3%。

新积土 多分布在河漫滩部位,尤以黄河沿岸分布较多,总面积 8673.33 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0.05%。

新积土的成土母质为近代的河流洪积冲积物,质地粗糙,大多属壤质沙土,沙粒的矿物组成主要为

石英、长石等矿物,不易风化。由于分布地形较低,常受洪水淹没和侵袭,没有稳定的成土过程,剖面

中只有沉积层,没有发生层和明显的腐殖质层,砂层深厚,无剖面发育,多为层状沉积物,有的富含卵

石和砾石。

境内新积土呈微碱性,具有一定的石灰反映,pH 值为 7.9—8.1,划分为石灰性新积土亚类,续分冲

积石灰性新积土 1 个土属,耕种壤质砂土冲积性石灰性新积土 1 个土种。

栗褐土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西麓,面积 321853 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17.27%。其土层深厚、疏松多孔、

易于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 1.0%。

第二节 矿产资源

至 2019 年,吕梁市已发现各类矿产 40 种,尤以煤、铁、铝资源储量大、品位高为甚。全市含煤面

积 11460 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 54.3%,保有储量 420.7 亿吨,其中 4 号主焦煤被誉为“国宝”,储量达

35.51 亿吨 ;铁矿石保有储量 13.23 亿吨,占全省的 26% ;铝土矿保有储量 6.49 亿吨,占全省的 47%。

煤 炭

资源分布 吕梁市煤炭资源丰富,资源储量大,分布广,煤质优,煤层多且厚,埋藏浅,易开

采。全市煤炭主要分布在河东、霍西、西山、宁武 4 大煤田之中,预测资源储量 1538 亿吨,已勘探面

积 3400 平方千米,约占含煤面积的 30% ;累计查明资源储量(333 以上)451 亿吨,占预测资源储量的

29.32%。

河东煤田,兴县、临县、方山、离石、中阳、柳林、石楼 7 个县(区)属河东煤田,面积 8500 平方千米,

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302.20 亿吨,保有资源储量 295.87 亿吨。

霍西煤田,有孝义、交口、汾阳 3 县(市),位于霍西煤田西北部,面积 1540 平方千米,累计查明

资源储量 12.46 亿吨(未汇入全省储量数据的资源储量约 62.03 亿吨),保有资源储量 11.46 亿吨。

西山煤田,有交城、文水 2 县,位于西山煤田南部,面积 1200 平方千米,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29.52 亿吨,

保有资源储量 29.46 亿吨。

宁武煤田,仅有岚县,位于宁武煤田南部,面积 220 平方千米,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17.53 亿吨,保

有资源储量 17.30 亿吨。

第256页

208 第二编 自然环境 四大煤田之外(包括交口区外新增及中阳东川),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3.6 亿吨,保有资源储量 2.2 亿吨。

依据全省三大煤炭基地 18 个规划矿区划分,有离柳、岚县、西山、汾西、石隰 5 个规划矿区全部

或部分位于吕梁市范围内。

煤炭种类 吕梁市煤类有气煤、肥煤、焦煤、1/3 焦煤、瘦煤、贫煤、贫瘦煤、无烟煤 8 种。其中焦煤、

气煤、瘦煤、1/3 焦煤、肥煤的保有资源储量较大:焦煤 121.96 亿吨,气煤 90.66 亿吨,瘦煤 45.19 亿吨,

1/3 焦煤 35.51 亿吨,肥煤 24.99 亿吨,其他 37.97 亿吨。

气煤,主要分布于兴县、岚县东北部(太原组、山西组均有)和临县东北部(山西组)。

肥煤,主要分布于兴县、临县的中西部(太原组、山西组),其次为交口县东部和东南部(太原组、

山西组)及文水—交城东社矿区西缘南段(太原组、山西组)。

焦煤,主要分布于临县的西部(太原组为主)、柳林的北部(太原组、山西组)、孝义的中部(太原组、

山西组)等地。

瘦煤,主要分布于柳林、中阳、石楼交界地带(太原组、山西组)、孝义中北部(太原组),其次分

布于中阳县城—离石城一带(太原组)及文水县中部(太原组)、交城县东北部(山西组),汾阳市南部

仅有零星分布。

贫煤,主要展布于石楼县的中西部(太原组、山西组),交城县、汾阳市有少量分布。

无烟煤,分布面积小而零星,在交城县东北角、汾阳市南部等地。

含煤地层 吕梁市煤炭资源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太原组含煤岩系平

均厚度 85.07 米,含煤 4—9 层,煤层平均总厚 9.29 米;山西组含煤岩系平均厚度 56.07 米,含煤 2—7 层,

可采煤层或局部可采煤层 3—4 层。

地质勘查程度 吕梁市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程度不一,西部勘查程度相对较低,东部勘查程度相对较高。

河东煤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精查矿区仅有中阳金春—乔家沟、柳林县柳林区两处,详查矿区有离

石区和临县三交区两处,普查矿区有柳林县青龙城区,其余均为远景调查区。

霍西煤田范围内精查井田有柳湾、水峪、高阳、旺家垣、交子里、阳泉曲等 10 处,详查区有兴跃、

白壁关井田,普查矿区有偏店—义棠、西沟、双池 3 处。该区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

西山煤田包括交城、文水两县境内的煤炭资源一部分,其中精查区为火山矿区。

宁武煤田的岚县矿区北部为详查,南部为精查。

开采条件 境内绝大部分地质构造简单、埋藏较浅、资源相对集中、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具有建

设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适于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开发利用强度 境内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451 亿吨,保有资源储量达 420.7 亿吨。2015 年,开采矿区

(含生产矿井和在建井)共计 132 个,占用资源储量约 163.05 亿吨 ;已划界 12 个,占用资源储量约 72.7

亿吨;未占用资源储量约 184.95 亿吨。2019 年,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381 亿吨,保有资源储量达 381 亿吨,

开采矿区(含生产矿井和在建井)共计 132 个,占用资源储量约 163 亿吨 ;已划界 12 个,占用资源储

量约 72.2 亿吨 ;未占用资源储量约 184.95 亿吨。2016 年以来,吕梁市加大煤炭资源的勘查力度,已设

探矿权项目 14 个,占用资源储量约 112 亿吨。剩余煤炭资源约 600 亿吨以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程

度较高。

煤层气

作为煤炭的伴生资源,吕梁市煤层气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于河东、西山、宁武、霍西 4 个煤田。

其中,河东煤田煤层气资源量最大,约为 2.84 万亿立方米,占全省煤层气资源总量的 28.4%,是煤层气

开发利用的一大战略重点。吕梁市共登记煤层气矿业权 13 个,面积 7665.712 平方千米。

第257页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09

从吕梁市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开采条件和资源品质分析,煤层气资源有着分布集中、埋藏浅、可采

性好、甲烷含量高(大于 95%)等特点,具备大规模开发的资源优势,开发前景广阔。

2019 年吕梁市煤层气分布情况表

表 2-25 单位 :平方千米

序 号 项目名称 总面积

1 山西宁武盆地南部地区煤层气勘查 109.23

2 山西省临兴区块煤层气勘查 2530.199

3 山西省临兴地区紫金山合同区块煤层气勘查 708.076

4 山西省三交北地区合同区块煤层气勘查 1123.294

5 山西省河东煤田三交地区煤层气勘查 383.202

6 山西省柳林地区煤层气合作勘查 183.824

7 山西省柳林杨家坪煤层气勘查 13.81

8 山西省石楼北合同区块煤层气勘查 954.102

9 山西省石楼东北部武家庄区块煤层气勘查 50.607

10 山西省石楼南合同区块煤层气勘查 476.59

11 山西省石楼西区块煤层气勘查 729.30

12 山西省古交区块煤层气勘查 165.91

13 山西省霍西煤田白壁关地区块煤层气勘查 237.568

合 计 7665.712

铝土矿

吕梁境内铝土矿资源丰富,累计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 6.92 亿吨,占全省的 47.92%,占全国的

16.48%。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大部分可露天开采。主要分布于 4 个集中区,分别是兴县区、中阳—临县区、

汾阳—孝义区、交口—汾西区,包括孝义、交口、兴县、中阳、柳林、临县、汾阳、方山、离石境内,交城、

石楼等县有零星分布。2015 年,全市有矿产地 46 处,其中大型 18 处、中型 17 处、小型 11 处。查明保

有资源储量 6.49 亿吨,其中保有基础储量 0.64 亿吨,保有资源量 5.85 亿吨。2019 年,全市有矿产地 16

处,其中大型 1 处,中型 8 处,小型 7 处。查明保有资源储量 3.78 亿吨,其中保有基础储量 3.78 亿吨,

保有资源量 3.78 亿吨。

境内铝土矿均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段铁铝岩段地层中,俗称“G”层铝土矿,矿层较稳定,

矿层产状与地层一致,倾角平缓。铝土矿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规模较大,一般长 1000 米以上,

宽 400—1000 米,平均厚度 3 米左右,最大厚度达 11.67 米。矿层顶板多为硬质黏土,底板为铁质黏土、

山西式铁矿。

铝土矿矿石成分含量,三氧化二铝 60%—75%,二氧化硅 1%—20%,铝硅比在 5 以上,并且普遍含

有益元素镓,含量在 0.0047%—0.0076%。

2015 年,境内有铝土矿采矿权 24 户,已占有矿区面积 28.30 平方千米,已占用资源储量 13035.44 万吨;

探矿权项目 17 户,铝土矿地质调查项目 10 个(国家出资勘探,探矿权人为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

第258页

210 第二编 自然环境 国土资源部于 2011 年 3 月 2 日《关于设立首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区的公告》,其中全市有兴县、

临县、方山、离石、中阳、柳林、交口、孝义、汾阳 9 个县(市、区)位于山西霍西—河东地区铝土矿

整装勘查区。

2019年,吕梁境内有铝土矿采矿权 27户,已占有矿区面积 101.41平方千米,已占用资源储量 2.22亿吨;

探矿权项目 4 户。

铁 矿

吕梁境内铁矿资源分布较为广泛,除文水、石楼外,其他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有铁矿产地 79

处,其中大型矿床 1 处、中型矿床 1 处、小型矿床 10 处、矿点 65 处、矿化点 2 处。

2015 年,境内设铁矿采矿权 19 户,矿区面积 30.09 平方千米,保有储量约 13.05 亿吨。

截至 2019 年,全市有铁矿产地 8 处,其中大型矿床 1 处、小型矿床 7 处,有矿点 22 处、矿化点 46

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13.05 亿吨,查明保有资源储量 13.05 亿吨,其中保有基础储量 13.05 亿吨,保有

资源量 13.05 亿吨。资源已全部占用。全市设铁矿采矿权 19 户,矿区面积 30.09 平方千米,保有储量约

13.05 亿吨。

硫铁矿

吕梁境内硫铁矿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底部,与山西式铁矿位于同一层位。已查明硫铁矿产

地 16 处,其中大型矿床 2 处、中型 9 处、小型 1 处、矿点 3 处、矿化点 1 处,估计储量约 4309.65 万吨。

设硫铁矿采矿权 9 户,分布在交城、交口,已占有矿区面积 17.37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约 1056.31 万吨。

锰 矿

该矿在吕梁境内资源贫乏,发现锰矿点 2 处,分别为岚县榆湾锰矿点和中阳县金罗镇芝峪村东锰铁

矿点。2019 年,设锰矿采矿权 4 户,主要分布在岚县,已占有矿区面积 4.99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约 10 万吨。

铅 矿

该矿在境内资源较为贫乏,发现铅锌矿(床)点 13 处 :其中矿点 5 处,主要分布在交城、方山、离

石;矿化点 8 处,主要分布在方山、离石。2019 年,设铅矿采矿权 1 户(山西省弘莹硅厂铅矿),位于交城县,

已占有矿区面积 0.68 平方千米,保有储量约 186.36 万吨。

矿泉水

境内设有矿泉水采矿权 1 户(交城县天龙泉天然矿泉水厂),已占有矿区面积 0.88 平方千米,流量

约 75.17 立方米 / 天(2.74 万立方米 / 年)。

陶瓷土

境内陶瓷土分布广泛,其中东部主要分布于交城县西冶往东社—文水县西端神堂一线东南侧晋中盆

地边缘地带及孝义市南部后河一带 ;西部分布于兴县瓦塘—临县三交—柳林县—石楼山一线以西。2019

年,有陶瓷土采矿权 44 户,分布在兴县、临县、离石、柳林、中阳、方山、交城、交口,已占有矿区

面积 26.12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约 4739.56 万吨。

铁矾土

主要分布于兴县一带,为含铁较高的耐火黏土与铝土矿,探明地质储量 1834.09 万吨。2019 年,设

有铁矾土采矿权 7 户,分布在中阳、交口,已占有矿区面积 6.87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约 1555.46 万吨。

石灰岩

境内石灰岩分为 3 种:电石灰岩、熔剂灰岩、水泥灰岩。电石灰岩矿床(点)有 3 个,其中大型 1 处、

小型 1 处、矿点 1 处,总储量 5690.69 万吨,工业储量 330 万吨 ;熔剂灰岩赋存储量大,易开采,是吕

第259页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11

梁市优势矿种之一,已知矿产地有 10 个,其中大型 1 处、中型 2 处、矿点 7 处,总储量 10433.1 万吨,

工业储量 7423 万吨 ;水泥灰岩矿产地 3 个,其中小型 1 处、矿点 2 处,工业储量 889.8 万吨。2019 年,

全市有石灰岩采矿权 232 户,已占有矿区面积 21.48 平方千米,已占用保有储量 70726.51 万吨,各县(市、

区)均有分布。其中水泥用石灰岩采矿权 4 户,主要分布在交城、柳林县,已占有矿区面积 2.43 平方千

米,已占用总储量 10363.83 万吨 ;建筑石料用灰岩采矿权 13 户,主要分布在兴县、汾阳,已占有矿区

面积 0.27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1541.93 万吨 ;其余石灰岩采矿权 215 户,全市均有分布,已占有矿

区面积 18.79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58820.75 万吨。

白云岩

境内白云岩分布广泛,储量丰富,质量好,易开采,但已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已发现产地 2 处,

其中岚县袁家村探明 D级储量 4935.6万吨,离石区下王营庄远景储量 225100万吨。另有矿点 8处。2019年,

有白云岩矿采矿权 18 户,分布在兴县、离石、柳林、中阳、交城、汾阳、交口,已占有矿区面积 3.96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1288.2 万吨。

硅 石

境内硅石分为 3 种,分别为石英砂岩、脉石英、石英岩。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中阳、岚县、兴县一带。

已发现矿产地 12 处,其中大型硅石矿床 3 处、中型 1 处、矿点 7 处、矿化点 1 处。2019 年,有玻璃用

砂岩采矿权 5 户,分布在交城县、汾阳市,已占有矿区面积 0.65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55.77 万吨 ;

有脉石英矿采矿权 1 户,分布在岚县,已占有矿区面积 0.26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23.94 万吨 ;有石

英岩矿采矿权 37 户,分布在兴县、临县、岚县、方山、中阳、交城、文水,已占有矿区面积 6.67 平方

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2009.83 万吨。

含钾岩石

境内含钾岩石储量在全省占绝对优势,被列为潜在优势资源,主要分布于临县紫金山,C+D 级储量

约 47447 万吨,并伴生有磷矿,D 级储量约 1906.4 万吨。2019 年,有含钾岩石矿采矿权 1 户,分布在临

县,已占有矿区面积 0.1003 平方千米,已占用保有储量 848.54 万吨。

石 膏

境内石膏资源分布较为广泛,有矿产地 13 处,其中小型 2 处、矿点 11 处,估算储量约 110133.88 万吨。

2019 年,全市有石膏矿采矿权 3 户,分布在交城、柳林,已占有矿区面积 0.25 平方千米,已占用

总储量 55.7 万吨。

长 石

境内长石主要指产于伟晶岩内的钾长石类,包括微斜长石、透长石、正长石等,主要产于中阳、离

石、方山、文水、交城等县(区),共有矿产地 8 处,其中小型矿床 2 处、矿点 6 处。2019 年,有长石

采矿权 10 户,分布在兴县、临县、岚县、方山、交城,已占有矿区面积 6.12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636.85 万吨。

石 墨

境内已知石墨矿产地 4处,其中中型 1处,远景储量 124.43万吨,矿点 3处。2019年,有石墨采矿权 2户,

分布在兴县,已占有矿区面积 2.98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21.61 万吨。

辉绿岩

境内辉绿岩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已知矿点 3 处,分布在兴县、方山县,矿产主要赋存于前寒武纪变

质岩出露区。2019 年,有辉绿岩采矿权 16 户,分布在兴县、临县、岚县、方山、交城,已占有矿区面积 2.67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1329.4 万吨。

第260页

212 第二编 自然环境 大理岩

境内大理岩主要赋存于前寒武系地层中,发现矿点 6 处,主要分布在方山、交城、柳林等地。2019 年,

有大理岩采矿权 3 户,分布在交城、方山,已占有矿区面积 3.55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17.16 万吨。

花岗岩

境内花岗岩出露面积约 440 平方千米,发现岩体 24 个,最大的岩体 163 平方千米,最小的岩体不

足 1 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交城、方山县,其次为岚县、离石等。截至 2019 年年底,有花岗岩采矿权 6

户,分布在离石、柳林、方山、岚县、交城,已占有矿区面积 1.81 平方千米,已占用总储量 413 万吨。

角闪岩

2019 年,境内有角闪岩采矿权 2 户,分布在交城、临县,已占有矿区面积 1.05 平方千米,总储量

约 181.19 万立方米。

片麻岩

2019 年,境内有片麻岩采矿权 3 户,分布在岚县、方山,已占有矿区面积 0.23 平方千米,总储量

约 254.08 万立方米。

第三节 水资源

吕梁市地处华北隆起台地晋西黄河中游,是一个由断块隆起和下陷形成的地形复杂的山地性高原,

属黄土高原的东部。距海洋较远,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春季多风,蒸发量大,“十年九旱,靠

天吃饭”是真实写照。

由于降水量的季节性很强,地表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有 70%—80% 集中在汛期 6—9 月,汛期

径流量的 70%—80% 又集中在 7—8 月。汛期洪水暴涨暴跌,易成水患,枯水期径流甚少,甚至河川干

枯断流。由于降水的随机性,水资源年际丰枯悬殊,且年内分配和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多数河流为季节

性河流,流域调蓄能力差,造成水资源贫乏。

水资源总量

1956—2000 年,吕梁市多年年均水资源总量为 13.02 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 9.53 亿立方米,地

下水资源量 8.89 亿立方米,重复量 5.4 亿立方米。

地表水

吕梁市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形成的河川径流。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和下垫面等因素的

影响,其地表水资源量不仅贫乏,而且年际、年内分配以及区域极不均匀。由于降雨时间多集中在 7—9

月三个月,河川径流量也以暴雨形式集中于这三个月,洪水陡涨陡落,泥沙含量大,枯水季节径流量小

而不稳,多为季节性河流。全市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9.53 亿立方米(1956—2000 年系列)。

地下水

类型 按含水层和地下水类型划分,全市有变质岩、碎屑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松散

岩类孔隙水。其中以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要含水岩组。

变质岩、碎屑岩类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吕梁山脉两侧以及西部沿黄河的沟谷中,岩性为太古界变质岩、

花岗岩、中生界二长岩类,以及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地层,地下水赋存于岩石裂隙之中,作为山区基流

以小泉水形式排出。北川、小东川以及文峪河上游,水量丰富。西部沿黄河沟谷富水性不等,其径流过

程短,调节能力差,水量小而不稳。

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交口至离石以东山区、柳林以东及兴县东部一带。岩性包括寒

第261页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13

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石灰岩、白云岩等,其中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富水性最强,全市最大的柳林泉即由

该层出露。地下水在沟谷中埋深 70—500 余米,富水性差异也很大。

松散岩类孔隙水,包括新生界的第三系上新统及第四系地层,上新统含水层为粗砂、卵砾石,主要

分布在吕梁山脉沟谷,以及孝义以西高阳一带。丘陵区地下水多成泉水出露,富水性不均一。第四系含

水层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以及山区河谷区。文峪河、磁窑河及马西等洪积扇中,含水层水量丰富,

水质良好,向下游至冲洪积平原,水量较小,水质变差。在岚县盆地及岚漪河、蔚汾河、三川河、湫水

河河谷,富水性较好,其他大部分地区属微弱含水层。

补给、径流和排泄 吕梁市地下水补排总的规律是由大气降水补给,向西部黄河、东部平川和郭庄泉

排泄。因构造、地貌、地层岩性等因素,形成了境内地下水局部的排泄基准流向和各个地段的特殊循环规律。

全市大体以野鸡山、宝塔山、关帝山、薛公岭、棋盘山、上顶山一线为分水岭,西部地下水排向黄河,

东部排向平原和郭庄泉。

西部向黄河方向排泄可分为,兴县东北部岚漪河、蔚汾河间的岩溶水,向忻州市保德天桥泉排泄,

三川河流域至湫水河流域岩溶水总的方向排至柳林泉,但在吴城、枝柯都因断层阻挡形成泉水,溢出后

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地下径流,补给柳林泉。其他松散岩类及碎屑岩类含水岩组地下水呈潜流式沿河和地

面径流排向黄河。

分水岭以东,薛公岭至上顶山东部大面积石灰岩裸露区属于郭庄泉域,岩溶水补给郭庄泉。分水岭

以东,其他山区松散岩类及碎屑岩类地下水排向盆地。其中西冶河、峪道河及向阳河以西,奥陶系石灰

岩岩溶水因二长岩侵入阻挡,形成泉水出露,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地下水排向盆地。盆地中松散岩类孔隙水,

总的补给规律是接受大气降水和山区侧向补给,侧向径流、地表径流、灌溉回灌次之,地下径流除蒸发、

人工开采外大部分向下游及由西北向东、东南排泄。2016 年以来,由于深层水大量开发,部分区段深层

水位已低于潜水水位,或通过机井等人为形成的“天窗”补给深层水。

地下水量 根据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1965—2000 年,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 8.90

亿立方米 ;其中盆地 2.58 亿立方米,山丘区 7.55 亿立方米(岩溶裂隙水为 3.03 亿立方米,裂隙孔隙水

为 4.52 亿立方米),重复量 1.23 亿立方米。1980—2000 年,全市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67510 万立方米

/ 年,平原区为 23662 万立方米 / 年,重复计算量为 11771 万立方米 / 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 79401 万

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中洪流量的入渗补给量后,全市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为 75325 万立方米。

泉域水

根据 1966 年、1976 年、1987 年水文部门对吕梁市域重点泉水的调查和 2009 年春天(枯水季节)吕

梁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对全市泉水的详细调查,全市共调查泉水出露点 79 处,其中实测泉水流量 59

处,疏干或断流 12 处,封闭作为水源工程 8 处。泉水流量大于 50 升 / 秒的有柳林泉、泉则山泉、水神

头泉,其余 56 处泉水流量小于 50 升 / 秒。其中,50 >流量(升 / 秒)≥ 10 的 4 处,10 >流量(升 / 秒)

≥ 5 的 12 处,5 >流量(升 / 秒)≥ 1 的 15 处,1 >流量(升 / 秒)≥ 0.5 的 7 处,0.5 >流量(升 / 秒)

≥ 0.1 的 10 处,流量(升 / 秒)< 0.1 的 8 处。

吕梁市大于 100 升 / 秒的泉水有柳林泉、神头泉、西冶泉、泉则山泉、水神头泉 5 处。

柳林泉 位于三川河下游柳林县城以东约 2 千米处,即寨东至上青龙一带,泉水集中出露于三川河

两岸及河底,呈群泉散流出露,有大小泉眼百十个,单泉流量大者 100—300 升 / 秒,小至流线。泉源出

露区东西长 2.4 千米,南北宽约 0.8 千米,面积约 2 平方千米,出露海拔 797—803 米。岩溶地下水由东

西南北四个方向向柳林县的寨东至上青龙一带三川河集中,受石炭系、二叠系隔水层阻挡溢流成泉,为

侵蚀溢流泉。

第262页

214 第二编 自然环境 1966 年 2 月 24 日、1976 年 5 月 9 日、1987 年 4 月 16 日、2009 年 3 月 27 日 4 次调查,实测泉水流

量分别为 4.07 立方米 / 秒、2.78 立方米 / 秒、2.57 立方米 / 秒、1.05 立方米 / 秒。

1973 年开始,分别由电力、水文和柳林泉管理所观测,其中 1979 年 4 月 19 日实测最大流量 6.17

立方米 / 秒,2007 年 10 月 1 日实测最小流量 0.89 立方米 / 秒。从 1973 年平均流量 3.26 立方米 / 秒,到

2009 年平均流量 1.05 立方米 / 秒,减少 2.21 立方米 / 秒。2019 年,泉水流量平均为 0.41 立方米 / 秒。

神头泉 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神头村,泉水出露在北—北东向逆断层带,地下水由北—西向寒武奥

陶系内溶洞水补给,泉口标高海拔 1127.07 米,为单泉出露。1966 年 1 月 6 日实测泉水流量 479 升 / 秒,

1976 年 11 月 1 日实测泉水流量 350 升 / 秒,1987 年 5 月 7 日实测泉水流量 187 升 / 秒,2009 年 3 月 23

日泉水流量 51.0 升 / 秒(县城引水未列入)。

西冶泉 位于中阳县南川河东源枝柯河上,出露在北—北东向离石油房坪—中阳枝柯一线的断裂带

上。由于西侧古老变质岩的抬升,阻挡了由东部而来的岩溶水,形成蓄水构造。泉口标高海拔 1240 米。

该泉属于间歇泉,泉水大约以 14 年为一个周期,每次流出时间为 1 年,呈散泉,流量 150—210 升 / 秒。

泉则山泉 位于中阳县宁乡镇泉则山,为单泉出露。1987 年 5 月 20 日实测泉水流量 266 升 / 秒,

2009 年 4 月 1 日泉水流量 140 升 / 秒,减少 126 升 / 秒。

水神头泉 位于交口县康城镇水神头村原前进机器厂,泉水出露自奥陶系中统石灰岩,水量瞬间变

化明显。1987 年 4 月 30 日实测泉水流量 8.4 升 / 秒,2009 年 3 月 31 日实测泉水流量 22 升 / 秒。

水资源评价

第一次水资源评价 1986—1988 年,吕梁地区科技人员采用境内 1956—1984 年系列资料,对河川

径流、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计算,第

一次提出分频率、分区、分县的全区水资源评价供需平衡及对策研究成果报告,并于 1988 年 6 月 5 日

通过专家评审鉴定。评价结果为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 506 毫米,降水总量 106.7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

河川径流量 110770 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88990 万立方米,扣除河川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

重复计算量 55062 万立方米,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44698 万立方米。按本次评价统计年 1984 年全

区人口 265 万计算,全区人均占有量为 546 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 2700 立方米的 20.2%,比全省人均

573 立方米还少 27 立方米。全区亩均占有量按 1984 年统计耕地 710 万亩计算,仅为 204 立方米,比全

省亩均占有量 241 立方米还少 37 立方米,仅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 11.5%。

1988 年吕梁地区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河川径流计算表

表 2-26 单位 :平方千米、万立方米

利用分区 分 县 面 积

河川径流量

20% 50% 75% 95% 平 均

1 2 3 4 5 6 7 8

平川区

交 城 1804 23400 15000 10000 5180 16700

文 水 1067 5250 3470 2430 1510 3860

汾 阳 1170 3870 3030 2430 1750 3120

孝 义 939 4860 3120 2080 1080 3470

小 计 4980 37380 24620 16940 9520 27150

离柳区 临 县 2966 20400 12700 8610 4960 14600

第263页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15

续 表

利用分区 分 县 面 积

河川径流量

20% 50% 75% 95% 平 均

平川区

方 山 1452 13500 7980 5350 3700 9730

离 石 1286 4130 1810 774 155 2580

柳 林 1283 18600 16000 14100 11800 16200

中 阳 1426 7890 4800 3320 2290 5720

小 计 8413 64520 43290 32154 22905 48830

兴岚区

兴 县 3100 21600 13100 8510 4860 15200

岚 县 1514 12900 8150 5690 3890 9480

小 计 4614 34500 21250 14200 8750 24680

石交区

石 楼 1808 9680 6190 4410 2990 7120

交 口 1280 4070 2750 1970 1110 2990

小 计 3088 13750 8940 6380 4100 10110

总 计 21095 150150 98100 69674 45275 110770

1988 年吕梁地区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量表

表 2-27 单位 :平方千米、万立方米

利用分区 分 县 面 积

山丘区

重复量 平原区 总 量

基 流 净 耗 潜水蒸发 侧 排 小 计

平川区

交 城 1804 8195 79 — 1569 9843 1837 2768 10774

文 水 1067 2505 29 — 2652 5186 5039 8156 8303

汾 阳 1170 2213 61 — 3475 5749 2964 6235 9020

孝 义 939 1093 425 — 2185 3703 1654 3105 5154

小 计 4980 14006 594 — 9881 24481 11494 20264 33251

离柳区

临 县 2966 4679 437 241 262 5619 — — 5619

方 山 1452 4580 104 285 307 5276 — — 5276

离 石 1286 1535 514 1172 5522 7743 — — 7743

柳 林 1283 1466 207 70 1281 3024 — — 3024

中 阳 1426 1268 175 142 4906 6491 — — 6491

小 计 8413 13528 1437 910 12278 28153 — — 28153

兴岚区

兴 县 3100 5754 298 133 2351 8536 — — 8536

岚 县 1514 4682 231 370 1088 6371 — — 6371

小 计 4614 10436 529 503 3439 14907 — — 14907

第264页

216 第二编 自然环境 续 表

利用分区 分县(市) 面 积

山丘区

重复量 平原区 总 量

基 流 净 耗 潜水蒸发 侧 排 小 计

石交区

石 楼 1808 2189 91 — 297 2577 — — 2577

交 口 1280 531 106 — 9465 10102 — — 10102

小 计 3088 2720 197 — 9762 12679 — — 12679

合 计 21095 40690 2757 1413 35360 80220 11494 20264 88990

1988 年吕梁地区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总量汇总表

表 2-28 单位 :平方千米、万立方米

各 县 面 积

河川径流

地下水 重复量

总 量

20% 50% 75% 95% 平 均 20% 50% 75% 95% 平 均

交 城 1804 23400 15000 10000 5180 16700 10774 8450 25724 17324 12324 7504 19024

文 水 1067 5250 3470 2430 1510 3860 8303 3009 10544 8764 7724 6804 9154

汾 阳 1170 3870 3030 2430 1750 3120 9020 3020 9870 9030 8430 7750 9120

孝 义 939 4860 3120 2080 1080 3470 5154 1599 8415 6675 5635 4635 7025

小 计 4980 37380 24620 16940 9520 27150 33251 16078 55553 41793 34113 26693 44323

临 县 2966 20400 12700 8610 4960 14600 5619 4679 21340 13640 9550 5900 15540

方 山 1452 13500 1980 5350 3700 9730 5276 4580 14196 8676 6046 4396 10426

离 石 1286 4130 1810 774 155 2580 7734 1535 10338 8018 6982 6393 8788

柳 林 1283 18600 16000 14100 11800 16200 3024 3766 7858 5258 3358 1058 5458

中 阳 1426 7890 4800 3320 2290 5720 6491 1268 13113 10023 8543 7513 10943

小 计 8413 64520 43290 32154 22905 48830 28513 25828 66845 45615 34479 25230 51155

兴 县 3100 21600 13100 8510 4860 155200 8536 5754 24382 15882 11292 7642 17892

岚 县 1514 12900 8150 5690 3890 948 6371 4682 14589 9839 7379 5579 11169

小 计 4614 34500 21250 14200 8750 24680 14907 10436 38971 25721 18671 13221 29151

石 楼 1808 9860 6190 4410 2990 7120 2577 2189 10068 6578 4798 3378 7508

交 口 1280 4070 2750 1970 1110 2990 10102 531 13641 12321 11541 10681 12561

小 计 7088 1375 8940 6380 4100 10110 12679 2720 23709 18899 16339 14059 20069

合 计 21095 150150 98100 69674 45275 110770 88990 55062 184078 132028 103602 79203 144698

第二次水资源评价 2004 年 3 月,根据山西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水利厅及

吕梁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吕梁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吕梁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对吕梁市水资

源数量、质量、可采量时空分布特征等进行第二次评价。

评价意见是 :

1956—2000 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 498.4 毫米,1980—2000 年,年平均降水量 463.7 毫米 ;1956—

第265页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17

2000 年,年平均河川径流量 9.53 亿立方米,1980—2000 年,年平均河川径流量 7.58 亿立方米。1956—

2000 年,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 8.90 亿立方米,其中盆地 2.58 亿立方米,山丘区 7.55 亿立方米(岩溶裂

隙水 3.03 亿立方米,裂隙孔隙水为 4.52 亿立方米),重复量为 1.23 亿立方米。1980—2000 年,年平均

地下水补给水资源量 7.94 亿立方米。1956—2000 年,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3.02 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

流量 9.53 亿立方米,降雨入渗补给量 7.41 亿立方米,重复量(基流量)3.91 亿立方米。1980—2000 年,

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0.82 亿立方米。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 5.82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 3.67 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

量 3.64 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重复计算量 1.49 亿立方米。

评价结果为 :

1956—2000 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3.02 亿立方米 ;其中河川径流量 9.53 亿立方米,降雨入

渗补给量 7.41 亿立方米,重复量(基流量)为 3.91 亿立方米。

1980—2000 年,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0.82 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 5.82 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 3.67 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 3.64 亿立方米(柳林泉岩溶水可利用量 0.71 亿立

方米,盆地区孔隙水 1.66 亿立方米);可利用重复计算量为 1.49 亿立方米。

第四节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吕梁市植物资源有 96 科、340 属、667 种,其中裸子植物 4 科 8 属 11 种;被子植物 92 科 332 属 658 种。

林木类 分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3 类。

阔叶林主要有辽东栎、白桦、红桦、山杨、平地小杨林等。

辽东栎林,分布在吕梁山地海拔 1600—1800 米之间的阳坡和半阳坡,林中混生山桃、山杏、山榆

及小叶锦鸡儿等耐旱植物。在阴坡生长的辽东栎林,常与槭、椴等树种混生。此外栓皮栎林、檀子栎林

在吕梁山地也少量分布。

白桦林,主要分布在关帝山等中高山地区,群落外貌比较整齐,树干挺直,树皮白色。一般伴生辽东栎、

檞栎、核桃楸等。林中灌木有胡枝子、绣线菊、榛子、灰栒子、六道木、蒙古荚迷、丁香等。草本层有

唐松草、地榆、蒿类、铃兰、羊胡子草等。

红桦林,主要分布在关帝山等中高山地区,生长部位略高于白桦林,处于中高山向亚高山过渡的山

坡地带。林下灌木繁盛,有生长较高大的乔木,如花楸、小叶丁香等,更多的是薄皮木、六道木等。草

本层有羊胡子草、糙苏、蕨类、香青等。

山杨林,分布范围较广,境内的中山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较阴湿的阴坡和半阴坡。伴生树种

除白桦以外,还有辽东栎、栓皮栎、檞栎、油松、红桦等。林下灌木有土庄绣线菊、黄蔷薇、三裂绣线菊、

连翘等。草本层有羊胡子草、宽叶苔草、黄背革、蕨类等。

平地小杨林,多为纯林,林下灌木有沙棘等。草本植物有兴安胡枝子、蒿类。

针叶林主要有云杉、细叶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白皮松、侧柏林等。

云杉、细叶云杉,分布在吕梁山地的中高山地区,海拔 1700—2700 米的阴坡和半阴坡,林内阴暗潮湿,

林下灌木稀少,仅有疏生的苔草、问荆、糙苏等,尤以苔藓较多。

华北落叶松林,分布在吕梁山地的中高山地区,多出现在海拔 1600 米左右的阴坡,林下灌木稀少,

可见少量忍冬等几种。草本层多为苔草类。

第266页

218 第二编 自然环境 油松林,境内海拔 800—1800 米的低山、中山地区均有分布。但是,由于人为破坏,只有一些风景

区有少量的老林,一般为纯林,群落外貌整齐,层次分明。林下灌木有枸子木、胡枝子、榛子等。草本

层多为问荆、大油芒等。

白皮松林,分布在吕梁山地海拔 800—1500 米的阴坡和半阴坡。多数与油松混生。林中灌木稀少,

有榛子、胡枝子、荆条、鼠李等。草本层不发达,有稀疏的黄背草、白羊草、黄花、败酱、蒿类和苔草等。

侧柏林,多分布于吕梁山地南部海拔 700—1500 米的阳坡地段,呈萌生灌木状态。林中灌木以荆条、

鼠李、黄蔷薇居多。草本层有蒿类和白羊草等。

针阔混交林主要有华北落叶松、白桦混林,油松、栎类混林,白皮松、栓皮栎混林。

华北落叶松、白桦混林,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地海拔 1900 米左右的山坡地段,林内伴生有少量的桦树。

林中灌丛有刚毛忍冬、小叶忍冬、黄蔷薇等。草本层以苔草为主。

油松、栎类混林,在吕梁山地海拔 1000—1800 米的山坡地带有零星的分布,主要有油松和辽东栎。

林木密布较小,常呈块状分布。林中灌木有虎榛子、三裂绣线菊、黄蔷薇等。草本层以苔草为主。

白皮松、栓皮栎混林,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地的低山和低中山地带。林木较稀松,林中灌木有荆条、鼠李、

枸子木等。

灌草丛类 分灌丛,灌草丛,草甸、草原类 3 类。

灌丛主要有箭叶锦鸡灌丛,金露梅灌丛,土庄绣线菊、胡枝子、榛子灌丛,沙棘、虎榛子、黄蔷薇灌丛,

黄栌、红酸刺、连翘灌丛,荆条、狼芽刺、扇桃木灌丛,野皂荚、蚂蚱腿子灌丛。

箭叶锦鸡灌丛,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地海拔 2500—2600 米的阴坡,伴生种有高山绣线菊、高山柳、

金露梅等。草本层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常见的有蒿革、披碱革、马先蒿、银莲花等。

金露梅灌丛,分布在箭叶锦鸡灌丛的下沿,主要指金露梅和银露梅两种灌木。金露梅分布较高,银

露梅分布较低。伴生灌木有绣线菊、忍冬等。草本层种类较丰富,主要有金莲花、银莲花、龙胆、黄花菜、

马先蒿、珠芽蓼、委陵菜、凤毛菊等。

土庄绣线菊、胡枝子、榛子灌丛,分布在吕梁山地的中山地段。多生长于阴坡和半阴坡的林间空地,

或林缘的阴湿地区,是森林被破坏以后次生的中生灌类。佯生灌木有荆条、蚂蚱腿子、卫矛等。草本层

有铁杆蒿、地榆、歪头菜、柴胡、防风、鹅冠草等。

沙棘、虎榛子、黄蔷薇灌丛,遍布于全市境内的中山地段。沙棘和虎榛子为蘖根繁殖,多呈条块状分布,

黄蔷薇多为稀疏分布。三种灌木多呈混生状。灌丛下草本植物很丰富,如山丹、野豌豆、地榆、黄精、

歪头菜等。

黄栌、红酸刺、连翘灌丛,分布较少,常在油松林的边缘及林间空地上呈零星分布。灌丛中常能见

到辽东栎、懈栎和油松幼苗。伴生灌木比较复杂,主要有绣线菊、山桃、山杏、胡枝子、连翘等。草本

层有黄背草、白羊草、长芒草、苍术、山棉花、铁杆蒿、甘草、远志等。

荆条、狼芽刺、扇桃木灌丛,分布在吕梁山地的低山和低中山地区,伴生灌木有小叶鼠李、杠柳、山杏、

山桃、本氏木兰、荆芥等。草本层以黄背草、白羊草居多,在山坡地灌丛中分布有稀疏的侧柏。

野皂荚、蚂蚱腿子灌丛,分布在吕梁山地的石质低山或黄土丘陵地带,伴生有土庄绣线菊、三裂绣

线菊、荆条等。草本层有白羊草、大油芒、铁杆蒿、防风、桔梗等。

灌草丛 分荆条、酸枣、白羊草灌丛和长芒草、茭蒿、白羊草、黄蔷薇、灌草丛 2 类。

荆条、酸枣、白羊草灌丛,主要分布在紫金山以南的黄河沿岸的黄土丘陵地带,在晋中盆地西缘的

低山丘陵也有分布。白羊草根茎短而分蘖力强,株高 30 厘米左右,耐旱而易形成群落。群落中有稀疏

的灌木伴生,以荆条、酸枣最为常见,株高不到 1 米。

第267页

第五章 自然资源 219

长芒草、茭蒿、白羊草、黄蔷薇、灌草丛,从兴县到石楼的黄河沿岸各县均有分布。这一地区气候

温暖干燥,草本植物生长较为单纯,主要以耐旱的长芒草、白羊草、茭蒿为主,草丛中有少量的黄蔷薇、

杠柳、酸枣等散生灌木。

草甸、草原类 分百里香、扁穗冰草、蒿类草原,蒿草、细叶苔草、豹子花山地草甸,拂子茅、苔

草为主的河漫滩草甸,狗牙根、马牙头等组成的盐生草甸 4 类。

百里香、扁穗冰草、蒿类草原,主要分布在兴县等地的黄河峡谷地带,除有百里香、沙蒿、茭蒿类

建群种外,以扁穗冰草最为显著。伴生草类有长芒草、白羊草、委陵菜、远志、草木樨、黄芪等草原中

伴生有旱生的小灌木,以荆条、柠条、酸枣较常见。

蒿草、细叶苔草、豹子花山地草甸,分布在吕梁山地的海拔较高的山峰顶部(如关帝山)。草甸的

组成草种类较多,草层生长茂密,高度一般在 15—20 厘米,覆盖率可达 90%。除建群种外,伴生植物

主要有早熟禾、山马蔺、珠芽蓼、棘豆、黄花罂粟、红花绿蹄草、大花虎耳草、细叶百合等。每年 7 月间,

百草花朵竞开放,群落外貌格外美丽。

拂子茅、苔草为主的河漫滩草甸,出现在境内河流的河滩地带,沙质土以拂子茅为主,壤质土以莎

草为主建群,伴生草种类主要有小糖草、草木樨、野大豆、黄花、苜蓿、车前、旋复草等。

狗牙根、马牙头等组成的盐生草甸,分布在盆地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略湿而盐渍化的地段,除建群

种外还有臭蒿、羊角菜、马豆、罗布麻、苦二色、补血草、猪毛菜等。

2005 年,山西省统一部署,吕梁市在 13 个县(市、区)进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

吕梁市野生资源分布广泛,尤其以野生大豆最多,主要分布在方山县境内北川河流域、交口县境内沟渠

两旁及疏林草地、文水县境内文裕河流域的 7 个乡镇渠道和疏林草地中。在文水县海拔 110—750 米的

凤城、北张、西糟头、马西一带,约有 600 亩左右,在离石区信义镇陈家崖、康家岭、牛家岭、彩树沟

一带约有 30 亩左右,在兴县交楼申有(包括野荞麦)近 100 亩,在汾阳、交城、方山等也有分布。还

有野生荞麦、野生扁豆、野胡萝卜、蕨菜、金针,药材类野柴胡、党参、生地、升麻、黄芪、黄芩、牛

蒡、荆芥、穿地龙、轮叶贝母、柴胡、甘草、银花、茯苓、乳香等,果树类有山葡萄、野核桃、野山楂、

山樱桃、山杏、山桃、山梨、杜梨等,在多地均有分布。

动物资源

吕梁市野生鸟兽分属两纲 20 目 32 科 196 种,其中鸟类 14 目 16 科 160 种、兽类 6 目 16 科 36 种。

根据 1977 年吕梁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清查统计,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钱豹、麝等。

兽类 主要有麝鼹、小麝鼩、晚棕蝠、普通蝙蝠、大耳蝠、狍、原麝、野猪、赤狐、狼、豺、果子狸、

金钱豹、豺猫、黄鼬、艾鼬(艾虎)、香鼬、石貂、青鼬、猪獾、狗獾、蒙古兔、草兔、葳鼠兔、大仓鼠、

长尾仓鼠、棕背鼠平、中华鼢鼠、社鼠、花鼠、岩松鼠、褐家鼠、小家鼠、大林姬鼠、黑线姬鼠、小飞鼠、

山猪、山羊、狐狸等。

珍稀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分布在吕梁山的高山林区)、麝[俗称香獐、香子,分布在兴县、

岚县、临县、方山、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中阳、交口等县(市)的林区]以及鹿(分布在吕梁山

各地林区)、獐(分布在吕梁山各地林区)。

禽类 吕梁市的鸟类共有 160 余种,分为 14 目 16 科,占全省鸟类的 49%。

主要有苍鹭、黄斑苇鳽、黑鹳、苍鹰、鸢、雀鹰、大 、普通 、乌雕、草原雕、白尾鹞、猎隼、红脚隼、

红隼、灰背隼、石鸡、班翅山鹑、褐马鸡、雉、鹌鹑、金眶鸻、白腰草鹬、矾鹬、扇尾沙锥、鹮嘴鹗、岩鸽、

原鸽、山斑鸠、灰斑鸠、珠颈斑鸠、鹰头杜鹃、四声杜鹃、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白喉针尾雨燕、

北京雨燕、白腰雨燕、普通翠鸟、蓝翡翠、冠鱼狗、戴胜、蚁 、黑枕绿啄木鸟、黑啄木鸟、斑啄木鸟、

第268页

220 第二编 自然环境 星头啄木鸟、短趾沙百灵、凤头百灵、云雀、岩燕、家燕、金腰燕、毛脚燕、崖沙燕、山鹡鸰、黄鹡鸰、

黄头鹡鸰、灰鹡鸰、田鹨、树鹨、水鹨、长尾山椒鸟、太平鸟、虎纹伯劳、牛头伯劳、红尾伯劳、灰背伯劳、

楔尾伯劳(长尾灰伯劳)、黑枕黄鹂、黑卷尾、灰椋鸟、松鸦、红嘴蓝鹊、灰喜鹊、喜鹊、星鸦、红嘴山鸦、

寒鸦、大嘴乌鸦、褐河鸟、鹪鹩、棕眉山岩鹨、蓝点颏、红眯颏、蓝歌鸲、红胁蓝尾鸲、贺兰山红尾鸲、

红腹红尾鸲、北红尾鸲、红尾水鸲、短翅鸲、黑背燕尾、黑喉石 、紫寿带 、白顶 、蓝矶鸫、紫啸鸫、

白腹鸫、赤颈鸫、红尾斑鸫、山噪鹛、棕头鸦雀、山鹛、异色树、黄眉柳莺、极北柳莺、黄腰柳莺、白

眉姬鹟、鸲姬鹟、红喉姬鹟、乌鹟、大山雀、黄腰山雀、煤山雀、褐头山雀、银喉长尾山雀、黑头、普通、

红翅旋壁雀、普通旋木雀、暗绿绣眼、树麻雀、山麻雀、燕雀、苍头燕雀、金翅雀、白腰朱顶雀、黄雀、

普通朱雀、北朱雀、红交嘴雀、长尾雀、锡嘴雀、黑尾蜡嘴雀、白头鹀、黄胸鹀、灰眉岩鹀、三道眉草鹀、

田鹀、小鹀、苇鹀、白眉鹀、铁爪鹀、灰头鹀、鸿雁、绿头鸭、斑嘴鸭、鸳鸯、普通秋沙鸭、红脚苦恶鸟、

普通夜鹰、红角鸮、普通 鸮、纵纹腹小鸮。

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褐马鸡、金雕、黑鹳 ;二级保护动物的有鸳鸯 ;属于中日候鸟协定

保护的鸟有 52 种,占全区鸟类总数的 32% ;另外还有猛禽 15 种。

褐马鸡,俗名角鸡,古称褐,属鸡形目。是世界罕见、国内仅山西省有的一种野生禽类。1984 年被

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鸡”。《本草纲目》载:“褐,状类雉而大,黄黑色首,有毛,角如冠,性爱齐党,

有被侵害者,直往驱斗,虽死犹不量。”它们喜居森林,生性好斗,有一种“斗死方休”的特性,所以

古代多为武将作为头盔上的装饰。主要分布在兴县、岚县、交城、文水、方山、临县、汾阳、中阳、交口、

孝义等县的林区。1977 年,吕梁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清查时共有 4205 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 灾

宋建隆三年(962)春、夏,隰州(交口)大旱。淳化二年(991)四月,汾州旱。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夏,宁乡(中阳)、石楼大旱。至顺元年(1330)三月,石州、离石、宁

乡县旱饥,赈米两月 ;兴县连月不雨,籽未入土,大批灾民流入河南省避难 ;临县赤地千里,民无所得 ;

七月,汾州自夏至于是月不雨,不种告饥。兴州大旱,太原以南赤地千里,民无所食。至顺二年四月,

石州、隰州旱。至顺三年,兴县大旱大饥,人相食。至正二年(1342),汾阳、孝义大旱,自春至秋不雨,

人相食。

明宣德三年(1428),兴县旱蝗、饥民流徙 ;孝义大旱,人相食。成化十九年(1483)、成化二十年,

孝义旱。成化二十一年,隰州(交口)大旱,饿殍遍野。嘉靖十二年(1533)七月,永宁州(离石)、

汾阳大旱。嘉靖十三年,交城县发生特大旱灾。嘉靖三十九年,文水县大旱,全县饿殍遍野,食人肉者

屡见不鲜。交城大饥,禾稼殆尽,饿殍盈野,十室九空,人相食,弃子女。离石、石楼大饥,十室九空,

饿殍盈野。嘉靖四十年,石楼春夏无雨,民大饥,剥皮而食,及人相食 ;交城旱,大饥 ;文水特旱,饿

殍盈野,人相食,弃子女。万历六年(1578),文水大旱岁饥。万历九年春、秋,临县大旱。万历十三年,

兴县大旱,疫疠并行,饥民盈野,死者相枕,狼群噬人。万历十四年,交城、文水、孝义、汾阳、临

县、柳林大旱,赤地千里,饿死者众,人相食。万历十五年春,交城旱,夏中方雨。文水三月不雨。万

第269页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21

历二十四年春、夏,临县大旱。万历二十九年,文水大旱,岁饥。万历四十年春、夏,隰州(交口)大

旱;秋,发生大蝗蝻。天启五年(1625),文水六月不雨,岁饥。崇祯元年(1628)夏,隰州(交口)旱。

八月始雨,民饥。崇祯四年,文水大旱,岁饥。崇祯六年,隰州(交口)旱,斗米价银五钱。人食草根

树皮,死者枕藉于路,且有食人之肉者。临县八月至次年四月不雨,大饥。崇祯七年,自上年七月至是

年三月,兴县不雨,民大饥,干燥致疫。崇祯十年,文水大旱,岁饥。崇祯十一年,文水大旱,岁饥,

民起为盗。崇祯十三年,文水、交城、孝义、汾阳旱,年荒,盗贼遍野,百姓流离,人相食。崇祯十四

年,汾阳、文水大旱大饥,米贵如珠,树皮草根皆无,人相食。崇祯十五年,文水、汾阳大旱,人相食;

临县旱饥,斗米银六钱,民多饿殍。

清顺治七年(1650)夏,宁乡(中阳)大旱,民饥。顺治十二年,文水大旱,岁饥。康熙八年(1669),

文水大旱,岁饥。康熙十八至十九年,临县大旱。康熙二十五年,夏,临县大旱。岚县旱荒,民大饥,

民死亡殆半。康熙三十六年春、夏,隰州(交口)大旱,米价腾贵,民多就食他方。汾阳、宁乡、临县、

永宁州旱疫。康熙五十九年秋,交城、汾阳、孝义、中阳、柳林、石楼、方山、文水大旱,麦苗皆枯死,

无禾,米麦石十金。康熙六十年,汾阳、孝义、柳林、中阳、临县、方山、石楼、离石大旱,民饥,剥

树皮草根为食,逃亡过半。柳林夏大旱。乾隆十九年(1754)和乾隆二十年,孝义县大旱。乾隆二十四年夏,

临县、石楼、永宁、宁乡、柳林、离石大旱,三月不雨,民饥,食榆皮草根,饿死相继。乾隆四十六年,

汾阳大旱。乾隆五十七年,汾州府旱灾,大饥。嘉庆九年(1804),汾阳大旱。嘉庆十三年,汾阳大旱。

嘉庆十六年春,交城旱,临县大旱。嘉庆十六年至十九年,兴县连续 3 年大旱,民流移四方,掘草根剥

树皮而食,饿死 3 余万人,出现人吃草,狗吃人,尸骨遍地。咸丰十一年(1861),汾州旱,斗米值 1200 文。

光绪二年(1876),交城、宁乡(中阳)、临县、汾阳大旱。汾阳秋无禾,民饥,冬十二月,知县方龙光

集绅倡捐助赈,凡三月有差。光绪三年,境内普遍大旱,赤地千里,汾州府以汾阳、孝义灾情最重,余

次之。灾民食糠秕、草根、树皮,尸骨遍地。更有刳肉市鬻,人相食者。汾阳计斗米值钱 2400 文。民

掘食草木,甚有参和泥土食者。秋犹不雨,汾阳饥民 6 万多,领赈者日众,乃修普济堂以收老弱,凿广

仁洞以掩死骸。光绪四年,临县、孝义、文水、汾阳、交城、隰州(交口)等县发生严重旱灾。交城、

隰州(交口)春旱疫并行,隰州(交口),尸骸枕藉于路,日毙无算,坑不能容。光绪二十六年,境内

大面积旱灾。临县井枯河干,六月初,饥民遍野,采摘树叶充饥。中阳春夏大旱,六月方雨,饥民糠麸

充饥,树叶填腹,死徙。方山灾情甚于光绪初年。石楼一春干旱,六月始落雨。交城、文水大饥。离石

炊烟罕见,尸骨遍野。临县春旱,六月方雨,禾稼歉收,民饥荒。宁乡(中阳)春夏两季无雨,禾苗枯萎,

秋禾难种,饥民遍野,糠麸充饥,树叶填肠。光绪三十年,石楼等县大旱,庄田颗粒无收。宣统二年(1910),

兴县 321 村干旱成灾。

1920 年,境内大旱,农历五至七月不雨,五谷歉收,饿死者甚众。1924 年,境内大旱,籽种未入,汾阳、

临县、中阳、离石、方山等县灾情甚于光绪初年。1947 年和 1948 年,吕梁山区发生严重的春旱、伏旱,

粮食严重减产。

1951 年,境内西山地区旱情严重,临县仅收获三成九,离石收获五成一,中阳、方山收获六成。

1955 年入春以后,吕梁山区 80 多天干旱无雨,至 6 月 25 日始降微雨,全年降水量仅 277 毫米,只

达正常年的 50%。6 月平均气温达 24.6℃,比上年同期提高 2.8℃,4 至 8 月蒸发量为 1326.6 毫米,比

上年同期提高 1033.3 毫米,地下水位降低 80 厘米,河溪长期断流,玉米 2 尺出天花,谷子秀不出穗,

棉花落铃严重。伴随冰雹、病虫害也十分严重,当年收成兴县仅五成、石楼六成、岚县六成五、中阳七成、

离石八成、临县七成五。

1956 年 9 月,汾阳旱象严重,降水量仅 4.9 毫米,比历年同期降水量低 61.9 毫米,使冬小麦入种与

第270页

222 第二编 自然环境 秋田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危害。

1957 年,全区发生 20 年来未遇的大旱灾,7—9 月仅为往年同期雨量的 28%,三伏无透雨,秋季又

连续干旱,全年降水量仅 276.4 毫米。汾阳从 9 月 20 日至 10 月 26 日的 31 天中,点雨未落。9 月至 11 月,

降水量仅 23.3 毫米,比年均秋季降水量低 91.6 毫米。

1958 年,伏旱严重,临县、离石、中阳 50%的秋田受旱;汾阳、文水、交城 20%—30%的秋田受旱。

1960 年,全区旱情严重,河溪断流,水库干涸,井水位下降,干土层达 3—5 寸。临县从 5 月 5 日

至 7 月 4 日 60 天内滴雨未落。各县年降水量均比常年下降 20%—40%。

1961 年,从 6 月 11 日开始,直到 9 月,雨水稀少。汾阳从 2 月 26 日至 4 月 27 日,点雨未落。严

重影响小麦返青、拔节和秋田作物下种。

1963 年 7 月上旬以后,临县、离石、中阳、兴县、岚县 50 天未降一场透雨,直到 8 月 28 日,始降雨,

但雨量不大,旱象仍未缓解,80%的秋田遭受严重的“卡脖子”旱。特别是黄河沿岸地区,旱情尤为严重,

大部分秋禾因旱近于死亡,有的已经枯死。

1965 年夏秋以后,180 天连续干旱,三川河、湫水河河水断流,水库干涸,有 500 多个大队(20 万人)

饮水发生困难。汾阳全年降水量仅 282.1 毫米,比年均降水量低 185.1 毫米。尤其是伏旱、秋旱严重,9—

11 月,降水量仅 43.3 毫米,全县 61 万亩麦田复耕,秋作物生长和冬小麦入种都受到严重影响。

1970 年 6—8 月,汾阳降水量仅 157.6 毫米,比年平均降水量低 113 毫米,全县小麦减产 52 万公斤。

1972 年,全区春旱,受灾面积达 346 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48%,直到 7 月 22 日始降雨。汾阳

全年降水量仅 262.2 毫米,形成严重“卡脖子”旱,农作物减产。

1974 年 4 月 21 日至 5 月 19 日,滴水未降,影响冬小麦拔节、高粱等秋作物入种。

1980 年 7 月,干旱无雨,全区 500 万亩农田旱情严重,有 50 万亩农作物受旱枯死,地下水位下降 5 米,

300 多个大队人畜饮水困难。

1980 年 10 月中旬至次年 3 月初的 135 天中,汾阳降水量仅 4.5 毫米。全县 69 万亩耕地全部受旱,

耕作层相对湿度在 60% 以下,文峪河水比往年平均流量减少 2/3,小河系流量减少 1/3,井水水位下降 3—

4 米,严重影响冬小麦生长与大秋作物的春播入种。

1985 年 4 月,春旱,全区有 697 个村庄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入夏旱情未缓,进入三伏,伏旱严重。

7 月 28 日,虽然大部分地区普遍降雨,但黄河沿岸的兴县、岚县旱象仍然未除。

1997 年,全区伏秋大旱,受旱面积达 520 万亩,严重受旱面积 320 万亩,干枯绝收面积 85 万亩,

秋粮减产达 3 成以上。

1998 年,吕梁连续第二年遭受特大旱灾。受旱面积 470 万亩,占春播面积的 89%,严重受旱面积

306.5 万亩,绝收面积 17 万亩,全年粮食比正常年份减产近 3 成,其中秋粮减产 4 成以上,全区有 784 个村、

16 万人、2.5 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

1999 年,全区出现大范围干旱。受旱面积 800 万亩,严重受旱面积 600 万亩,绝收 260 万亩。有

2642 个村、108.4 万人、9.48 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其中靠拉运水维持生活的达 63.6 万人。

2000 年 1—6 月,高温干旱旷日持久。7 月中旬,全区受旱面积达 708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80%,

严重受旱面积 600 万亩。城乡人畜吃水严重困难,涉及 77.6 万人、6.18 万头大畜,临县等 10 个县(市)

的 25.8 万城市人口严重缺水,日缺水量 4.5 万立方米。

2003 年 6 月中下旬至 7 月底,全市局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卡脖子”干旱。270.47 万亩农田受旱成灾,

8.5 万人和 0.9 万头大畜吃水出现困难。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4430 万元。

2005 年 4 月,全市大面积春旱,给春耕生产带来严重困难。1—8 月,全市平均降水量 282.3 毫米,

第271页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23

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少 92 毫米。农作物受旱面积 419.41 万亩,其中成灾面积达 377.20 万亩,184.71 万

亩绝收。64.3 万人和 6.27 万头大牲畜出现吃水困难。

2006 年,全市春季没有一次有效降水,1—4 月平均降水量仅 13.1 毫米,因干旱不能播种的面积占

68%。干旱造成 22.43 万人、3.83 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特别是临县、兴县、汾阳市、交城县、岚县、

柳林县等灾情更为严重。

2008 年,全年降雨偏少,伏旱十分严重。据气象部门统计,全市 7 月平均降雨 43.5 毫米,8 月平均

降雨 50 毫米,均不及上年同期的一半。加之 7—8 月两个月平均气温达 23.5℃,致使旱情蔓延。全市作

物受旱面积达 425.8 万亩,24.13 万人、5.47 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2009 年,全年降水偏少,春旱、伏旱十分严重。据气象部门统计,自 2008 年 11 月至 2009 年 1 月,

全市无有效降水,2008 年 11 月平均降水量仅 1.6 毫米,12 月平均降水量仅 0.1 毫米 ;2009 年除 2 月、5

月、7 月的降水比历年同期略偏高外,其余月份都比历年同期减少。在最严重的时候,全市有 20.24 万人、

2.14 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2010 年,全市 1—6 月降水 140 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近 20 毫米。尤其是 7 月,全市平均降雨仅 4.1

毫米,不达多年同期降雨量的一成,是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同期降雨特少年。全市农作物受旱

面积达 359 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 13.49 万人,大牲畜 1.74 万头。

2011 年,全年降水量虽然比往年增多,但是受时段降水量偏少和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全市春旱

十分严重。从 2010 年 11 月至 2011 年 2 月几乎没有有效降水,形成冬春连旱。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332.26 万亩,其中绝收面积 15.08 万亩,受灾人口 109.58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2.71 亿元。

2012 年,全年虽然降水量较多,但初春的阶段性旱象仍使农作物遭受较大损失。特别是交城、兴县、

交口 3 县从 3 月至 6 月中旬基本无有效降水,使春播工作和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很大影响。全市农作物受

灾面积达 18620 公顷,其中绝收 2000 公顷,因旱受灾人口 18.1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5472 万元。

2013 年,全市春旱严重,据气象部门统计,全市 1—5 月平均降水量 37.1 毫米,是常年同期(67.5 毫米)

的 55%。且春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少雨,干旱严重,全市春旱面积达 274.42 万亩,3.93 万人、0.81

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2014 年,全市普遍遭受春旱,且伏期呈现中南部降水多、北部和东部降水较少的空间分布。全市作

物受旱面积达 38.8 万亩,缺水缺墒面积 59.5 万亩,0.83 万人、0.3 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2015 年,全年降水的总趋势是主汛期(7 月 15 日)前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据市气象部门统计,1

月 1 日至 7 月 8 日,全市平均降水量 128.8 毫米,比历年同期(167.6 毫米)偏少 38.8 毫米,特别是 6 月,

全市平均降水 38.6 毫米,比历年同期(85.5 毫米)少 46.9 毫米。主汛期前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 505 万亩,

占播种面积的 78%,成灾面积达 449.33 万亩,占播种面积的 69.36%。全市共有 275 个村的 6.36 万人、2.03

万头大牲畜出现饮用水困难。

2016 年,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市极端天气频发,全年降水量 653.4 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

466.7 毫米偏多 40%。1—3 月,全市平均降水量 13.3 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 22.1 毫米少 8.8 毫米。春

旱高峰期全市农田受旱面积达 22.3万亩,缺水缺墒面积 14.3万亩,0.32万人、0.1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2017 年 6 月 1 日至 7 月 13 日,全市平均降水量 89.6 毫米,比历年同期 99.5 毫米减少 10% ;全市

平均气温 22.3℃,较历年同期 21.9℃偏高 0.4℃。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 400 余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

积 180 余万亩,受旱严重的县(市)主要有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汾阳、孝义等。

2019 年,全市降水偏少且不均衡,前三季度累计降水 393.7 毫米,为近十年第二枯水年,特别是处

于播种关键期的 4—6 月,降水量仅为 101.9 毫米,占全年的 25.9%,导致全市受旱面积高达 374.01 万亩,

第272页

224 第二编 自然环境 成灾面积达 283.07 万亩。

第二节 洪 涝

元泰定三年(1326)九月,汾州汾水溢。至顺三年(1332)六月,汾州大水。至正十年(1350),

汾州大水。至正二十六年四月,汾水暴涨。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七月,汾州汾水溢。永乐十年(1412)夏,交城大雨,河水冲坏交城城垣。

永乐十一年六月,交城西部浑水(瓦窑河)与塔莎水(磁窑河)泛涨,冲毁城垣。成化十七年(1481 年)

八月,石楼县大水。孝义县大水,漂没南关及乡村室庐 3000 余户。成化十八年七月,宁州(中阳)大

水。弘治元年(1488),三川河水涨,冲毁永宁州城,知州吕大川筑堤防护,多植树以固堤。弘治四年,

文峪河溢,害稼及民庐。嘉靖十年(1531),岚县降特大暴雨,房屋倒毁,牛羊俱毙。嘉靖十二年八月,

永宁州淫雨不止,晴天降霜如雪,庄稼全死,居民流亡相食。嘉靖十九年八月中旬,临县湫水暴涨,自

东山至城下,并无崖际,约高数丈,城内水与城齐,漂没居民器物无数,后南城角毁,泄水而去。嘉靖

二十年六月,文水淫雨,文峪河,汾河溢,淹民稼,诏免田租。嘉靖二十二年六月,交城县暴雨,塔莎

河(磁窑河)水突至,冲坏东门及东城垣,城内水深三尺。嘉靖二十三年,文水、孝义、汾州大水伤稼。

嘉靖三十一年,文水大水伤稼。嘉靖三十二年五月,文水淫雨,文谷、汾河俱徙,害稼,坏官民庐舍太

半。夏,兴县蔚汾河暴涨,城周堤溃,漂泊东、西、南三关,县令王完修复之。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孝

义县暴雨,孝河泛滥,水入城坏庐舍,伤人甚众。嘉靖三十五年夏,兴县蔚汾河暴涨,石堤溃决,漂泊东、

西、南三关,县令王完修复之。隆庆四年(1570),宁乡(中阳)、石楼大雨雹。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

交城县大雨,文谷水(文峪河)浪高三丈,冲没田庐人畜无算。万历二十三年,孝义县大水自东门入城,

淹官民房舍无数,知县刘令眷发粟赈之。万历二十六年,永宁州知州夏惟勤改筑三川河护城大堤,旋被

水冲,兼损西城并城楼。

清顺治七年(1650),宁乡(中阳)山水暴涨,毁城垣十丈有奇,知县王之仪立淋潦,督众筑,水退,

创护城堤树柳其上。顺治十四年六月,文水淫雨,文峪河、汾河二河水溢伤禾。顺治十五年七月,文水

大水伤禾。康熙二年(1663)七月十六日,交城大雨,磁窑河、瓦窑河交涨,城中水深二尺,北门毁。

康熙三年,汾州府涝。康熙六年六月,文水大水伤禾。康熙二十年至三十九年,兴县 6 次遭水灾,淹没

田园数百亩,房屋千余间。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十三日,临县大雨起,至八月初八日止,平地水溢,田禾

被没。夏,交城、文水汾河水涨,交城郑股、辛北等村平地水深三尺 ;文水伤禾甚厉。临县大水。秋,

隰州(交口)淫雨 50 余日,伤稼,坏庐舍甚多。康熙二十五年七月,临县暴雨,湫水河涨,冲坏东城

数十丈并瓮城,平地禾苗淹没无数。夏,隰州(交口)雨雹伤稼。交城、文水汾河水涨,交城郑股,辛

北等村平地水深三尺。文水伤禾甚厉。汾阳大水。康熙二十八年,汾州府境汾水、湫水涨溢为灾凡五载,

汾州知府张奇抱审视地形高下,修筑堤堰以障水灾。康熙三十二年,孝义大雨,河水入城。湫水河暴涨,

临县城被冲,日后又逐渐崩溃,城墙楼台尽废。康熙三十五年,交城瓷窑、瓦窑二河水涨决堤,城圮,

知县俞卿修筑之,水复南流,久之堤坏无存。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四日,临县大水至东崖、至城内普化寺

西廊下约数丈。越数日复暴涨,东面一带城墙俱没。康熙四十六年夏,交城瓷窑、瓦窑二河水涨,直冲

城内东南关,淹没田庐无数。知县洪璟督典史曹文权相度地形,重筑新石堤,计长八十余丈,高二丈,

中填灰石使其坚致,并栽柳其上以固之。康熙六十一年,孝义汾河水涨。雍正元年(1723)六月十九日,

黄河大水满川而下,两岸俱阻,澎湃骇人,冲毁沿河居民庐舍、田园、树木、坟茔以万计,水退后,夜

方大雨。雍正八年七月五日至七日,石楼城北山陆续崩裂百有余仞,积水成渠,涌入民地,直冲城垣,

第273页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25

刻难延缓,知县袁学谟请款修河。雍正九年秋,石楼霖雨陡作。大水忽然挨城涌起沙土,填塞老河,水

向北流,不绕城脚,天然自开支河。计自上至下长 190 丈,上边宽四丈,下边宽六丈,上边深七尺,下

边深五尺。自兹以后,城垣可保,居民获安。雍正九年,石楼山水暴涨,屡冲城垣。知县袁学谟于城东

北开浚支河,随遇水冲,涌起沙土,填塞故道,河改北流,不绕城下。雍正十年,湫水河暴涨入临县

城中。官发公款三千,重筑护城石堤,计长 130 丈。乾隆二十一年(1756),水溢,汾阳居民照例缓征。

乾隆二十五年,汾河东徙,文峪河西徙。文峪河下游流行于汾河故道,与磁窑河合,过汾阳县,至孝义

境内入汾河。至此,孝义县始有文峪河。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湫水河暴涨,冲毁临县护城石堤

40 余丈。乾隆四十年六月,交城淫雨。乾隆四十二年,大雨,文水溢。乾隆四十四年,文峪河堤决口,

河水由汾阳县城子古贤庄穿街而过。乾隆四十七年,文水大雨,文峪河水溢。乾隆五十八年,交城西治

河泛滥,冲毁东社镇西北石堤,镇民田庐舍冲塌无数,始加修筑,以为经久计。汾阳大雨十余日,文峪

河水溢。乾隆五十九年八月,交城雹伤稼。乾隆六十年,文水大雨,文峪河水溢,决堤伤稼。嘉庆七年

(1802)七月,汾阳阴雨连旬,文峪河水溢,马寨等村被淹。嘉庆十一年秋,汾阳大水,斗米值 1700 文。

道光九年(1829)六月初八,大雷雨,至辰迄午,汾阳西北山水猝入郡城西门,平地深数尺,南郊居民

淹没无算。道光十年六月,汾阳大雨,山水复入郡城,府、县学水深数尺,城东被灾尤甚,奉文散赈。

道光十五年五月,汾水西徙,与文水合,自百金堡决口,淹没东南 50 余村。道光十九年六月,黄芦岭

山水猝发,至向阳峡而东,宣柴堡、东雷家堡等屯被灾。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九日,永宁州东川、北川两

河同时暴涨,沿河两岸水灾严重。道光二十二年,碛口黄河水暴涨十余丈,沿河延及人畜,冲毁民房无

数。道光二十三年,汾水西徙,入汾阳县境,与文水合流,东乡 26 村庄被灾,照例缓征。咸丰四年(1854)

八月初九日,文峪河决,由汾阳东雷家庄淹没义安村、潴城村、申家堡、北庄村。同治七年(1868)六

月五日,大雨,淹没汾阳县东南数村,阳城人有淹死者。同治十年五月十二日,文峪河决唐兴庄堰,淹

没东雷家堡等东 5 村。二十七日决东河头堰,淹没东马寨等 4 村。三十日决东雷家堡堰,淹宣柴堡等 8

村。同治十二年六月,文峪河决唐兴庄堰,流没大相等 11 村。光绪元年(1875)六月十五日,蔚汾河、

湫水河、三川河等发生特大暴雨洪水。暴雨覆盖兴县、临县、方山、离石、中阳、柳林,还波及汾河上游、

滹沱河部分支流及沿黄两岸部分地区,历时约一天,洪水陡涨陡落。《临县志》载 :“夏六月十五日迟明,

大雨如注达旦,湫河暴涨,漫天无涯,冲没河堤神祠,水不及女墙者数尺,城内二道街房屋均被水伤。”

《永宁州志》载:“六月十五日卯刻,东西两川同时暴涨,水高三丈,淹没村舍地亩无算。”《兴县志》载:

“前令所筑护城堤被冲坏十余丈。”光绪五年(1879)五月,徐沟广汇渠决,汾水由渠溢,经汾阳和穆里

入西南淹注,裴家会、狄家社等 15 村被灾。其支流由文水县与文水入境,决百金堡堰、冀村镇等 10 余

村被灾。秋七月,东雷家堡堰决,淹没西雷家堡等 10 余村。光绪六年八月,文水县阴雨连旬,文峪水溢。

1912 年夏、秋,汾河水涨,沿河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县漂没田禾辄至数万乃至 10 余万亩。文

峪河与汾河并溢成灾,为患颇巨。1913 年,汾河西岸堤堰为水冲毁,后由文水韩武村至胡家堡复筑新堤

高五尺、宽四丈。1917 年,汾阳董师河涨泛滥,南关首被其害。秋,孝义县汾河水涨,淹没民田为患颇巨。

1918 年,临县城附近湫水河主槽又由东岸改向西岸。1928 年,孝义县汾水出岸,淹没田禾,收获无望。

离石县秋后雨泽衍期,禾苗大半枯萎,收成不及四成。1931 年,秋,阴雨连续 7 天,青蛙遍地,文峪河

上游决堤,汾阳县境百金堡、仁岩、冀村到陈家庄一带遭灾,受灾农田一片汪洋,西雷堡、宣柴堡、义

安、申家堡、潴城等村全部被淹。1932 年 7 月 6 日,大雨连绵,文峪河上游西坝决口,洪水顺流而下,

沿岸各村遂为泽国。交城磁窑河洪水经七里亭南注冲毁蒲渠河村北古庙及村中两处院落,淹死 3 人,淹

没田禾 900 亩,而后柰林鲁儿堰决口,淹没阳渠村房屋 700 余间,淹死人 11 人,村东凹地积水 3000 亩,

义望、三辛、五寨悉成泽国,淹没面积 1.7 万亩,灾情惨重。秋,大雨连绵,磁窑河和文峪河水暴涨出

第274页

226 第二编 自然环境 岸,城东城子、演武一带农作物被淹没。1944 年夏,薛公岭等西部山区下大暴雨,南流狂洪淹没汾阳三

泉镇,百姓衣被粮物被毁无数,北流狂洪冲毁杨家庄河滩地 200 余亩,冲走杨家庄村南太军公路满载侵

华日军物资的军车十余辆。旋即顺阳城河东下,猛灌岸南西阳城村,洪高 3 米,村人避于屋顶等高处,

始免于难。1945 年 6 月 20 日,交城县西葫芦川遭受严重水灾 ;7 月 8 日至 9 日,临县连降暴雨,一区、

五区平地淹没庄田 1681 亩。文峪河水涨,文水、汾阳两县淹没田禾十余万亩。黄河大水,兴县沿河土

地、树木、窑洞被冲甚多。1946 年 7 月 18 日,黄河水暴涨,沿河 22 村 7000 余人受灾,淹没土地 6937

亩,冲毁房屋 223 间。1948 年,黄河暴涨,水位超过平时 30 余尺,将柳林石西乡河底村前滩、后滩(近

河岸处)所有田亩、房屋、树木尽皆推没,总面积达 200 余亩。1949 年 7 月,汾阳专区所属汾阳、交城、

文水、孝义 4 县,有 77 村 1.35 万亩土地遭受水灾。

1950 年 8 月 15 日,临县湫河水猛涨,城内二道街、柴市街被淹,冲毁田园,漂走树木、物品无数。

三交市渠沟街洪水高四五丈,商店铺面和家院起浪。佛堂峪村四大院百余孔窑洞被冲走,沿岸 28 个村

的 679 亩土地受灾。本年,境内文峪河、汾河、虢义河、磁窑河相继决口,冲淹 77 个村镇,受灾面积 1.35

万亩土地。

1953 年 8 月 13 日,临县、离石暴雨成灾,临县十一区被冲毁窑洞房屋 60 间,离石一区、四区、六

区 17 个乡共被冲毁秋禾 6348 亩。

1954 年 8—9 月,境内连降暴雨,柳林、岚县、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县洪水泛滥成灾。柳林、孟门、

军渡等地,洪水泛滥成灾,沿黄河 32 个自然村庄遭水灾,冲毁房屋 239 间,死亡 16 人,冲走和死亡大

小牲畜 760 余头,3600 亩耕地受灾,实为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岚县 8 月连续大雨 30 天,降水 316.6

毫米,大部分民房墙塌,山区丘陵坡地软化流淌,平地积水,作物减产三成。8 月 27 日,交城开始连续

降雨 8 天,边山洪水南下,淹没田地 3.9 万亩,9000 亩无收成 ;冲毁河滩地 3312 亩 ;白石河决口 6 丈。

8 月 30 日,文峪河水暴涨,流量达 306 立方米 / 秒。至 9 月 3 日,流量涨至 348 立方米 / 秒,到处溃堤

决口,灾害严重。据晋中防汛指挥部统计:受灾耕地 50.54 万亩,死亡 23 人,伤 24 人,受灾村庄 247 个,

受灾户 5.51 万户,受灾人口 21.32 万人,塌房 1.5 万间,冲走粮食 5.54 万公斤,死畜 1009 头。

1955 年 8 月,暴雨连日,磁窑河西岸决口,汾阳演武一带的庄稼全部被淹,演武村淹死 1 人,秋田

作物颗粒无收,全村村民吃供应粮一年。

1957 年,孝义县孝河大水,西埝决口,水漫孝义城南关,西关、窑上等地损失严重。

1958 年 7 月,离石、汾阳、孝义等县雨量过大过急,河水猛涨,平川地区洪水泛滥成灾。

1959 年 8 月,连续降雨 18 天。临县累计降雨量达 406.6 毫米,致使洪水泛滥。文峪河洪峰流量达

780 立方米 / 秒,湫水河洪峰流量达 1690 立方米 / 秒。受灾农田 50 余万亩,倒塌房屋 4819 间(孔),死

亡 11 人、羊 60 只、猪 148 头、大畜 30 头,冲走大树 2 万余株、木料 80 余立方米。19—20 日,普降暴雨,

离石降暴雨 2 小时,成灾,死亡 22 人,伤 22 人,冲毁土地 2.65 万亩。20 日,文峪河大水,沿河决口

21 处,过水面积 125 平方千米,受灾农田面积 18 万亩。4 个村进水,13 个村被水包围。冲走粮食 22 万

公斤,死亡 7 人,死亡牲畜 8 头、家禽 2600 只。

1961 年 7 月 21 日,临县清凉寺沟暴雨洪水。9 时 21 分洪峰流量 1670 立方米 / 秒,洪水总量 968 万

立方米,输沙量 472 万吨。

1963 年 5 月下旬,文水、交城、中阳、汾阳、孝义、离石、临县大雨成灾。各地群众冒雨抗灾防涝。

1964 年 6 月 6 日,兴县黄河水猛涨,冲毁房屋百余间,冲走 9 人,牲畜 60 头。7 月 12 日,中阳暴

雨,倒塌房屋 440 间(孔),死亡 8 人,冲毁坝堰 18 座,受灾面积 4.2 万亩。8 月 10 日,汾阳县连降暴

雨数小时,演武农田水深 1 米,淹死 1 人,秋粮农作物减产五成,墙倒屋塌,经济损失达 20 万元。8 月

第275页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27

12 日晚,柳林黄河沿岸突降暴雨,黄河漫溢,孟门公社被冲走窑洞 13 孔,坍塌窑洞 16 孔,冲走树木 1.6

万株,冲走耕地 3500 亩 ;军渡公社坍塌窑洞 11 孔,冲走耕地 113 亩,冲毁庄稼 144 亩,冲走树木 1.08

万株。9 月 2—7 日,交城大雨成洪,全县倒塌房屋 247 间、畜圈 40 间,冲毁桥梁 37 座,冲毁土地 47 亩,

淹没农田 2815 亩,倒伏作物 4189 亩,死亡 1 人。9 月 11—14 日,汾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肖家庄、

城子、杏花、冀村、见喜、贾家庄、城关 8 个公社遭灾,积水面积 11.63 万亩,演武农田水深 1 米,淹

死 1 人,冲走耕牛 6 头,秋作物减产 5 成,房屋倒塌,经济损失 20 万元。

1965 年 9 月 19 日凌晨 1—3 时,柳林县降雨 61.8 毫米,13 时 55 分,后大成水文站实测流量 1080

立方米 / 秒,致使三川河沿岸受灾。

1966 年 5 月 8 日,方山县张家塔村下暴雨,洪水冲进学校院内,师生死亡 7 人。6 月 29 日,店坪

公社下暴雨延续 40 分钟,洪水冲毁大坝 19 条。7 月 17 日 2 时至 18 日 6 时,三川河流域降大到暴雨,

降雨量 48.9—131.1 毫米,大成水文站 18 日 3 时 30 分发生 4070 立方米 / 秒的洪水,为该站设站以来实

测最大洪水。7 月 18—19 日,柳林三川河洪峰流量达 4070 立方米 / 秒,洪水上岸,柳林南坪被水淹。8

月 8—9 日,兴县连续遭受洪雹风灾侵袭,先后共降雨 137.3 毫米。岚漪河入口处洪峰达 1000 立方米 / 秒,

持续 20 小时,冲毁土地 1.1 万亩,冲走大树 3120 株,冲毁幼苗 11 万株,水毁坝 619 处,其中河坝 27 处。

1967 年 8 月 9—23 日,境内降大暴雨。岚漪河、蔚汾河流域从 8 月 9 日 20 时至 10 日 20 时不停降

雨 92—114 毫米。岚漪河裴家川水文站 10 日 13 时 30 分出现峰洪流量 2740 立方米 / 秒,蔚汾河碧村水

文站出现峰洪流量为 1840 立方米 / 秒。20 日 11 时 12 分,湫水河峰洪流量为 1720 立方米 / 秒 ;22 日 6

时 24 分,峰洪流量达 3670 立方米 / 秒,为该站设站以来最大值 ;北川河圪洞水文站 22 日 5 时 18 分峰

洪流量为 556 立方米 / 秒。

1969 年 7 月 24 日,文水县南齐公社徐家镇大队遭受洪水袭击,倒塌房屋 329 间,裂缝沉陷房屋 117 间,

2000 多人的口粮被洪水淹没。7 月 25—27 日,境内西侧中南部地区大范围降暴雨,两天雨量达 50—143

毫米。其中文峪河山区最大点降雨量 143.4 毫米,湫水河流域最大点降雨量 89.3 毫米,三川河流域最大

点降雨量 116.5 毫米,屈产河流域最大点降雨量 100.1 毫米。受暴雨影响,屈产河裴沟水文站 18 日 3 时

30 分发生洪水 3380 立方米 / 秒,为该站设站以来实测最大洪水 ;文峪河水库受上游洪水影响,7 月 25

日至 8 月 8 日弃水 5840 万立方米。

1971 年 7 月,汾阳县持续降水 207.8 毫米,比同期年均降水量多 90.1 毫米,全县东乡 1.11 万亩夏

秋作物被淹。7 月 1 日,孝义县西泉、兑镇、阳泉曲 3 个公社遭受雹灾和洪灾。雹雨共下 25 分钟,雹厚

1 寸左右,打坏秋田 5000 多亩。洪水冲毁淤地坝 51 条,推倒窑洞 10 孔,两个煤窑被水灌,冲走焦、黑

炭 850 吨。为抢救沟坝死亡 1 人。

1974 年 7 月 31 日,汾阳地区暴雨如注,降水量达 95.3 毫米。17 时左右,虢义河水猛涨,狂洪淹没

田屯村西庄稼,继而入村,衣物粮食被毁无数。

1976 年 8 月 2 日,黄河水暴涨,洪峰流量 2.2 万立方米 / 秒,沿岸兴县、临县、柳林、石楼 4 县的

13 个公社 60 个大队受灾,淹没秋田 8000 余亩,冲毁土地 750 亩,毁坏水利设施 32 处,冲走电机 140 台,

冲走猪、羊 420 只,粮食 40 万公斤,死亡 7 人,伤 2 人,620 户社员直接受到损失。

1977 年 7—8 月,全区因雨垮坝 15 座,其中柳林 4 座,汾阳、孝义各 3 座,离石、交口各 2 座,石

楼 1 座。损失库容 2051 万立方米。冲坏土地 4888 亩。柳林冲毁公路桥 5 座、窑洞 153 孔、房屋 14 间,

冲走牲畜 11 头。7 县损失总值约 219.9 万元。8 月 5 日,特大暴雨由陕西省吴堡东移进入吕梁,经柳林、

石楼、中阳、汾阳移至平遥附近,形成特大暴雨。各河道洪水相继暴涨,中阳南川河万年饱水文站 8 月

5 日记载,峰洪流量 230 立方米 / 秒,石楼屈产河裴沟水文站峰洪流量 659 立方米 / 秒。

第276页

228 第二编 自然环境 1979 年 3 月 22 日,汾阳县三泉公社小河沟水库大坝突然坍塌,下游两个公社 5 个大队的村民财产

受到损失,伤 1 人,淹死两头大牲畜,猪、羊损失 38 只,冲毁庄稼 4098 亩、机井 52 眼、水泵 41 台。

1978 年 7 月 22 日,洪水冲垮交口县东征、苏家滩两座小水库。东征下游冲毁土地 50 余亩,苏家滩

下游冲坏淤地坝 26 条,长 3000 米。冲毁庄稼、土地近 3000 亩,木材 4 立方米,水泵 3 台。冲毁人畜

吃水工程 1 处,公路 3 处。塌房 2 间,压伤 1 人。

1979 年 6 月 29 日,离石城区及东南方向的田家会、红眼川发生局部特大暴雨洪水,暴雨中心降水

量 230.0 毫米(调查值)。29 日 17 时 10 分,大雨由南而至,雨势特猛,平地起水,雨夹冰雹,至 18 时

50 分雨渐小。暴雨中心最大 1 小时降雨量达 125 毫米,强度之大历年少见。离石城区东川河河段 18 时

20 分涨水,19 时 15 分达到峰顶,洪峰流量 1050 立方米 / 秒,造成七里滩煤矿及周边村庄损失严重,离

石城区沿东川河两岸部分河段漫水,地区防疫站等单位被淹。

1981 年 6 月 18 日至 7 月 8 日,离石县连续降雨 185.9 毫米,引发洪水,128 个大队受灾,冲毁庄稼

7986 亩。7 月 3 日,汾阳连续降雨 10 小时,一日降水 80 毫米,全县 13 个公社的 87 个生产大队遭受洪

水袭击,2.16 万亩农作物被淹,冲毁水利设施 22 处,冲走粮食 1 万公斤,冲毁成材树 4400 棵,冲塌房

屋 223 间,淹死 2 人。

1982 年 6 月 14 日,兴县恶虎滩公社降暴雨,石楼河水库被冲坏。7 月 29 日至 8 月 3 日,汾河上游

连降大雨,河道水位猛涨。交城、文水两县沿岸 4 个公社 19 个村庄,共计浸没庄稼 1.47 万亩,8700 亩

基本无收成,冲毁防洪堤坝 16 条,塌毁机电灌站 11 处,冲走水泵电机 15 台,塌毁耕地 1000 亩。

1984 年 7 月 17—18 日,交口县一日降雨量 127.6 毫米,全县倒塌房屋 68 间,危房 201 间,死亡 3 人、

牛 8 头,2.01 万亩作物被洪水淹没。7 月 22 日下午,岚县梁家庄一带持续降雨 3 小时,降雨 157.6 毫米,

冰雹最大直径 3 厘米,成灾面积 1.87 万亩,15 头牛、130 只羊被洪水冲走。

1985 年 5 月 11 日,临县城庄乡、万安坪乡降暴雨,1 小时降雨量达 160 毫米。交城县也普降暴雨,

5 条主要河道河水暴涨,泛滥成灾。31 日,临县城关镇刘家墕、泥沟、前月镜、后月镜 4 村遭到洪水袭击,

冲垮河堰多处,109 户农民的财产受到损害,直接经济损失达 5 万余元。

1986 年 7 月 24 日,岚县普明、合会、上明、东小峪、古城、东村、梁家会等 13 个乡镇的 107 个自

然村普降暴雨,受灾面积 11 万亩。

1987 年 7 月 26 日,中阳县山洪冲毁农田 7886 亩、桥梁涵洞 17 座、公路 25 处,淹死大小牲畜 578

头(只),坍塌房屋 117 间(孔),直接经济损失 420 万元。8 月 26 日,临县碛口、招贤、高家山、湍水

头、许家峪等 6 个乡镇洪灾,山体滑坡,倒塌房屋 680 间(孔),直接经济损失 300 多万元。

1988 年 7 月 1 日至 8 月 6 日,汾阳县总降雨量达到 560.8 毫米,并于 7 月 15 日、7 月 20 日、7 月 23 日、

8 月 4 日、8 月 6 日连续遭冰雹、暴雨 5 次灾害。8 月 6 日凌晨,持续降暴雨 2.5 小时,降雨量达 170.2 毫米。

边山 20 条河沟暴发洪水,禹门河、董寺河洪峰流量分别达 358 立方米 / 秒、245 立方米 / 秒。96 个村被

洪水淹没或围困,32 万亩农田被淹,49 人死亡,经济损失达 1.9 亿元。

1989 年 7 月 22 日,以临县、兴县交界处为中心突降特大暴雨,阳坡雨量站实测降水量 184.9 毫米,

其中最大 1 小时降水 90.0 毫米,最大 6 小时降水 178.8 毫米。湫水河临县城河段洪峰流量 1990 立方米 / 秒。

兴县南沟 3 座淤地坝由上到下决口垮坝,最大垮坝流量 366 立方米 / 秒,沟口村几十人被洪水冲走。

1990 年 7 月 11 日凌晨,关帝山沿圪洞沟至文峪河流域突降短时暴雨,圪洞水文站实测降雨量 81.6

毫米,岔口水文站实测降水量 120.6 毫米。文水县北徐村西的黄堆沟内 3 座干砌石坝被冲垮,21 人被山

洪冲走。离石境内遭受暴风雨和冰雹的袭击,受灾面积 11.9 万亩,小神头乡、信义镇、田家会镇尤重。

1993 年 7 月,中阳县连降暴雨,冲毁河坝 252 米、水坝 1 座、乡村公路 40 余千米,倒塌毁坏民房 132 间,

第277页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29

冲走 4 名小学生。7 月 25 日至 8 月 4 日,交口连续 3 次遭灾。9 个乡镇受灾。倒塌房屋 132 间,死亡 4 人,

伤残大畜 130 余头。洪水摧毁河坝 1749 米、淤地坝 75 座、横格坝 194 条、人畜饮水工程 31 处。交通、

通信、电力设施毁坏严重。工矿企业损失严重。

1994 年 8 月,中阳县遭受 8 场特大冰雹暴雨的袭击,造成 7 个乡镇交通、电力、通信、水利设施严

重破坏,倒塌民房 67 间,损坏民房 804 间,死亡 3 人,死亡大牲畜 142 头,冲毁梯田 5356 亩、沟坝地

990 亩。

1996 年 7 月 23 日 22 时 25 分至 23 时 50 分,兴县突降特大短时暴雨,兴县气象站实测降雨量 66.4 毫米,

黄委会兴县水文站实测雨量 107.0 毫米,兴县二十里铺驻军气象站实测降水量 107.6 毫米,历时 80 分钟,

其中最大 25 分钟降水 62.3 毫米。强降雨造成蔚汾河洪水陡涨,蔚汾河兴县城区河段洪峰流量达 1630 立

方米 / 秒,兴县全城进水,城内积水深达 0.5—2 米,淤泥厚 0.2—0.5 米。兴县县城及沿河两岸部分乡村

人民生命财产严重受损。

1988 年 6—8 月,临县连降暴雨,全县大面积受灾,冲毁县公路 50 千米、乡村公路 1000 千米、桥

80 多处、河坝 3000 米、土坝 60 座,人畜吃水工程 12 处,倒塌房屋 300 余孔,绝收 1 万亩。7 月 12 日,

兴县 11 个乡镇普降暴雨 140 毫米,蔚汾河入黄口洪峰流量达 1480 立方米 / 秒,冲毁河坝 7890 米,水地、

滩地 4500 余亩,人畜吃水工程 45 处 ;淤漫水井 129 眼、机电设备 29 套、淤地坝和土谷坊 146 座。

1999 年 7 月中旬,临县连续 3 次降大雨,15 个乡镇、44 个村受灾,损坏房屋 17 间,倒塌 6 间,被

冲走 1 人,冲毁公路 1000 千米,损坏水闸 3 处,冲毁河坝 2425 米,损坏水利设施 18 处。8 月 25 日,

中阳县枝柯、城关两镇和城区突然降冰雹大雨,损坏农作物 500 亩,冲毁河坝 150 米,冲毁企业 5 家,

城区县水泥厂至钢源铁厂段公路两旁居民家中进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120 万元。

2002 年 6 月 26—28 日,交城县普降大雨,局部地区形成特大暴雨,东坡底和会立 2 个乡洪水成灾,

河坝倒塌 1 万余米,造成交城县有记载以来罕见的洪雹灾害。8 月 25 日,兴县蔡家崖乡寨底村突发暴雨,

洪水致使部分公路中断,一辆出租吉普车被洪水冲走,死亡 4 人。

2004 年 7 月 28 日,交城县磁窑河、瓦窑河等各大河道洪水齐发,因河道泄洪不畅,致使石侯村

1000 余亩庄稼被淹,房屋倒塌。当晚 12 时到 29 日早 8 时,交城县会立乡遭到暴雨侵袭,房屋倒塌 26 间,

冲毁公路 3 千米,桥涵 2 处。7 月 29 日凌晨,吕梁中南部山区局部地区突降暴雨,暴雨中心位于中阳县

宁乡镇河底村一带,降雨量达 156 毫米。南川河、暖泉沟洪水陡涨,南川河万年饱水文站发生设站以来

最大洪水 266 立方米 / 秒。洪水冲毁河堤、良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006 年 7 月 9 日,离石城区发生强降雨,63 眼水井被淹,损坏公路 9.2 千米,倒塌房屋 5 间,损坏

房屋 46 间。30 日,离石区田家会街道、红眼川乡和信义镇 24 个村庄遭受重大水灾害,死亡 1 人,损坏

房屋 188 间,倒塌房屋 150 间。9 月 18—19 日,交城、离石、临县、柳林、中阳、文水等县降大暴雨,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010 年 9 月 19 日,吕梁境内降雨,湫水河流域临县林家坪到离石区坪头至北川河流域方山县大武

一线降水量达 180 毫米以上,其中离石区坪头乡最大 3 小时降水量 130.7 毫米。湫水河、北川河边山沟

道洪水暴涨,山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012年 7月 27日,黄河水暴涨,吴堡水文站 13时 6分洪峰达到 1.06万立方米 /秒,为 1989年以来最大。

黄河沿岸粮食作物、蔬菜大棚被淹,评上、西坡泵站损失 200 余万元。

2013 年 6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全市共经历 6 次强降雨过程,吕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于 6 月 20 日、

7 月 14 日和 8 月 11 日 3 次发布防汛预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据吕梁市防汛办统计,截至 9 月底,

全市 29.81 万人受灾,倒塌房屋 10428 间。汛期,全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9.04 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

第278页

230 第二编 自然环境 面积 65 万亩,死亡大牲畜 471 头,经济损失达 2.86 亿元。

2016 年 1—8 月底,全市平均降水量 525.6 毫米,比往年同期(349.5 毫米)偏多 50%,是吕梁市自

1988 年(1988 年同期降水量为 609 毫米)后 28 年来降水最多的年份。特别是 6—8 月,全市平均降水

量 446.2 毫米,比常年同期平均值(266.4 毫米)多 67%,占 1—8 月降水总量的 85%。全市 13 个县(市、区)

都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损失,主要发生在七八月间。受灾人口涉及 46.53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0.76 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达 14.9 亿元。

2017 年 7 月 25 日 8 时至 7 月 28 日 15 时,全市普降大到暴雨,不同程度的遭受洪涝灾害。特别

是柳林县,全县 16 个雨量监测点,降雨量最高达 314.7 毫米,平均降雨量为 212.3 毫米,全县不同程

度遭灾,农作物倒伏,道路被冲毁,大棚、大坝垮塌,家禽、牲畜被淹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1815

万元。

第三节 其他灾害

冰 雹

北魏景明二年(501)五月,汾州大雨雹。六月,汾州又大雨雹,草木稼禾雉兔皆死。七月,汾州

暴风大雨雹。

元元贞二年(1296)六月,离石雨雹。至正十年(1350)五月,汾州雨雹。

明弘治元年(1488)八月,宁乡雨雹。秋,石楼雹。嘉靖七年(1528)五月,文水县发生特大雹灾。

嘉靖八年正月,宁乡(中阳)大雨雹。嘉靖十年,岚县发生特大雹灾。嘉靖十六年八月,临县发生特大雹灾。

嘉靖二十六年,文水雨雹,大如鸡卵,深二尺,伤秋稼。隆庆四年(1570),宁乡(中阳)、石楼大雨雹。

万历三十年(1602)五月,永宁州降雹,大如鸡卵。天启四年(1624)五月十六日,临县雨雹,大如鸡卵。

积尺余厚,麻麦俱损。五月、八月,岚县先后两次降雹。崇祯十年(1637)夏,隰州(交口)冰雹如鸡卵,

禾苗尽伤,民不堪饥。

清顺治九年(1652),临县发生大雹灾。五月、八月,岚县先后两次降冰雹,造成重大的损失。乾

隆二十五年(1760)五月,文水县发生特大雹灾。乾隆五十九年五月一日,文水雨雹,大如鸡蛋,深二

尺余,伤禾。八月,交城雹伤稼。咸丰七年(1857),临县发生雹灾。咸丰十一年八月,文水县发生特

大雹灾。同治五年(1866)四月,文水县发生雹灾。同年,交城县发生特大雹灾。同治十二年六月,文

水县发生雹灾。

1942 年,汾阳、中阳、岚县等地遭受冰雹袭击。

1950 年夏秋,中阳县 4 次遭受冰雹袭击,受灾面积达 1554 亩 ;交城县 6 次遭受冰雹袭击,受灾面

积达 2.31 万亩 ;石楼县 19 个村庄,先后两次遭受冰雹袭击 ;文水县有 2.41 万亩农田遭受冰雹袭击。

1952 年 7 月 8—16 日,交城、临县、文水、汾阳、离石、方山等县遭受雹灾 ;9 月 18 日,汾阳县

17 个村庄遭受严重雹灾。

1953 年 6 月 24 日,临县一区、三区、十二区 70 余村,早、午两次降冰雹,夏秋庄田全部被冰雹打

坏,重灾区 20 余村。

1956 年 6 月 4 日 16 时许,汾阳县员庄、三泉、石庄、杨家庄、南偏城、阳城 6 个乡遭到不同程度

的冰霍袭击,历时 10—20 分钟,受灾土地 2.59 万亩,其中 3388 亩庄稼全部被毁。6 月中旬,交城、文水、

汾阳、孝义、离石、中阳、临县等地,先后遭受冰雹袭击。

1964 年 6—8 月,境内先后遭受 47 次雹灾,其中以 7 月 29 日、30 日和 8 月 2 日、4 日的 4 次成灾面积大,

第279页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31

损失较重。共有 97 个公社、355 个大队受灾,成灾面积共 21.33 万亩。8 月 5 日 17 时许,狂风暴雨夹冰雹,

由西而东,猛袭汾阳县峪道河、城关、万年青和杨家庄、三泉、阳城、见喜、演武等 8 个公社,持续时

间最长的阳城、见喜等公社达 1.5 小时。冰雹大者如杏,暴风达 7—9 级。受灾生产大队共 97 个,受灾

农田 8.78 万亩。8 个公社塌房 66 间,死羊 51 只、猪 2 头。8 月 16 日 14 时 40 分至 15 时 20 分,汾阳县

降雹持续达 40 分钟。雹粒大者如鸡卵、核桃。平地积雹 2 寸多,低洼地积雹在 5 寸以上。到次日 19 时,

有的雹粒还未溶化。县境北部苍儿会公社的 4 个生产大队和县境南部的南偏城、石庄、用城 3 个公社的

19 个生产大队全都遭灾,受灾土地 1.35 万亩,粮食减产 15 万公斤,棉花减产 1.65 万公斤,水果无收成。

1966 年 6 月,汾阳演武地区降冰雹达半小时,受灾面积 6000 亩,千亩小麦颗粒未收,其余 2000 亩

小麦也仅五成收成,经济损失达 30 万元。

1970 年 7 月,冰雹两次袭击汾阳县,受灾耕地 2.61 万亩,成灾面积 2.36 万亩。

1974 年 7 月 15 日,汾阳县 11 个公社 68 个大队遭受冰雹袭击,受灾农田达 7.32 万亩。

1976 年 7 月 12 日,交城县 6 个公社 29 个大队遭受冰雹袭击,受灾面积达 6 万多亩。9 月 17 日,临县、

离石、柳林等县大面积降冰雹,临县有 6 个公社 50 个大队的庄田受到损害。柳林、离石也有十几个公

社遭受损失。

1978 年 6 月 21 日,交口县坛索、双池、大麦郊、温泉 4 个公社 85 个大队遭到冰雹袭击,受灾面积

1.99 万亩。6 月下旬,交城县先后 4 次遭受雹灾,有 10 个公社 6 个大队的 6 万亩庄田受损。7 月 17 日,

方山县 6 个公社的 2.05 万亩农田遭受冰雹袭击。交城县出现 7 次局地冰雹过程。

1979 年 6 月,全区大面积遭受冰雹袭击,受灾的有文水、中阳、岚县、交口等 6 个县的 50 个公社

375 个大队,受灾农田达 50 万亩。

1980 年 8 月 17 日,离石县枣林、城关、信义、田家会、王营庄 5 个公社遭受冰雹袭击,受灾农田

达 2 万余亩。

1981 年 7 月 20 日,汾阳县 6 个公社的 26 个生产大队遭到冰雹袭击,受灾大秋作物面积达 1.19 万亩,

受灾果树 20 万株。

1982 年夏,汾阳城子、峪道河 2 乡镇遭到冰霍袭击,受灾 3925 户,受灾人口 1.57 万人。

1983 年 6 月 27 日、28 日,临县西山的 10 个公社遭受严重雹灾。狂风吹折小树,冰雹块最大有 2—2.5

公斤重,地面堆积冰雹达 6—9 厘米厚,枣树叶全被打掉,受灾面积达 22.7 万亩。

1984 年 8 月 23 日,全区大面积降冰雹,雹灾波及临县、离石、柳林、中阳、方山、汾阳、孝义等县,

受灾面积达 86 万亩。同日 20 时 20 分至 21 时 30 分,汾阳县大部分乡镇先后 2 次遭到百年未见的冰雹袭击,

每次持续 8 分钟左右。雹粒直径普遍在 15 毫米左右,大者达 38 毫米。袭击路线西起王家池,向东经杨家庄、

高家庄、靳家庄、平陆、尚文、巩村、文侯、孝臣、虞城、普会、董家庄、北辛庄等村一带直至北川头村止,

东西长 45 千米,南北宽 15 千米,15 个乡镇的 154 村遭灾,受灾户达 1.6 万户,受灾人口 8.53 万人。受

灾农作物面积 19.23 万亩,粮食减产 2250 万公斤,棉花减产 39 万公斤,油料减产 55 万公斤,水果减产

102 万公斤,核桃减产 77.5 万公斤,花椒减产 500 公斤。造成经济损失 13 万元。

2000 年 8 月 30 日 17 时许,临县三交、歧道、车赶等乡镇突降暴雨,狂风骤雨夹杂冰雹持续 40 多分钟,

树林小草枝叶尽落,待收庄稼全毁。冰雹量大速急,雹体积表面鸡蛋大小,受灾 3 乡 28 村,受灾农田 4.58

万亩,其中 1.56 万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 1299 万元。

2017 年入夏以后,吕梁市各县(市、区)局部地区,均程度不同地遭受冰雹袭击。特别是文水县 6

月 19 日、7 月 14 日两次冰雹,造成 5 个乡镇、20 余个村、4 万余亩农田严重遭灾,受灾作物主要有玉米、

杂粮、薯类、蔬菜,特别是近 1 万亩已挂果的梨树,被打得七零八落,损失严重,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

第280页

232 第二编 自然环境 霜 冻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八月,汾州陨霜。景明元年(500)八月,汾州暴风陨霜。正始二年(505)五月,

汾州陨霜杀稼。东魏天平四年(537)四月,汾州霜旱,人饥流散,所在开仓赈给。

明景泰元年(1450)八月,宁州(中阳)陨霜杀稼。嘉靖二十八年(1549)八月,文水县早霜。万

历二十三年(1595)八月,文水霜杀禾。万历二十四年八月,文水县早霜。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九日,临

县严霜早降,秋禾未熟,人食草皮树根。天启四年(1624)八月,文水县早霜。

清顺治十二年(1655)四月,临县春寒,冻灾。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临县冻灾。康熙二十二

年,临县冻灾。康熙三十四年八月十三日,宁乡县(中阳)霜,秋禾俱不熟。十六日,隰州(交口)降霜,

伤秋禾。八月,岚县早霜。秋,临县早霜。康熙三十五年八月一日,宁乡县(中阳)霜,杀秋禾,民多

饿死。秋,临县早霜,冬无雪。康熙五十九年秋,宁乡县(中阳)大旱,早霜杀稼,四乡至无种籽,诸

民逃亡,十室九空,多卖妻鬻子者。嘉庆十九年(1814)秋,临县早霜,民食树皮草根。道光十一年(1831)

冬,汾阳、文水二县冻灾。道光十二年秋,汾阳县早霜。同治元年(1862)八月,文水县早霜。同治四年,

文水县霜冻。

1953 年 4 月 11—24 日,境内各县普遍发生春霜,汾阳、方山、中阳 3 县灾情较重,文水、交城、

孝义次之。

1954 年 4 月 18 日,气温突降,汾阳、文水、交城、临县、孝义、方山、离石、中阳等县的返青小

麦及蔬菜,大部分被冻坏。

1955 年 5 月 31 日,离山县 6 个乡降雪,冻死刚破土而出的秋禾幼苗 2 万余亩。

1957 年,境内霜冻严重。

1960 年 4 月 1 日,汾阳县气温 -12.5℃,比历年月份平均气温低 24.3℃,造成严重冻灾。5 月 4—6 日,

吕梁山区降雪深至 2 尺,气温降到 1℃—2℃,棉区冻死幼苗达 30%以上。5 月 6 日,汾阳县杨家庄一带

气温骤降,局部降雪 6 寸余,核桃树芽、出土禾苗多被冻死。9 月 15 日,汾阳县出现霜冻,比 1959 年

提前 18 天,比历年逐月平均初霜日提前 19 天。

1962 年 5 月 16 日,境内气温 -2℃,比历年 5 月平均气温低 21℃,危害小麦与秋苗生长。

1970 年 4 月 13 日,汾阳县气温 -12℃,比历年逐月平均之 4 月份气温低 23.8℃,受灾面积达 6295 亩。

1972 年 5 月 15 日晚,全区遭受六七级大风及寒流袭击,14 万亩麦田受冻。

1976 年 5 月 4 日,全区气温 -3.9℃,使小麦生长与秋苗受到危害。

1980 年 5 月初,文水、汾阳、交城等县遭受冻灾,刚出土的棉苗、蔬菜和果树损失严重。

1981 年 6 月 1 日,岚县张家湾、敦厚、河口 3 个公社境内降大雪,积雪达 4 寸以上,张家湾一带山

林中,积雪过厚,压坏杨桦树幼苗数千株。

2018 年 4 月 3—7 日,全市受强降温、降雪等影响,对花期果树、设施蔬菜等造成严重冻害。据统计,

全市水果、设施蔬菜等作物共 13.77 万亩受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 5.2 亿元。

虫 灾

明嘉靖七年(1528),临县发生虫灾。嘉靖八年六月,汾阳县发生大虫害。隆庆六年(1572),文水

县发生大虫害。万历十五年(1587),临县发生特大虫灾。万历三十年秋,隰州大蝗蝻。万历四十四年,

文水县发生特大虫灾,临县也发生虫灾。崇祯五年(1632)九月,交城县发生特大虫害。崇祯十一年,

临县发生虫灾。崇祯十二年,孝义县发生虫灾。

清顺治三年(1646),文水县发生特大虫灾。顺治四年,交城、文水、临县发生特大虫灾。康熙

四十三年(1704),汾阳县发生大虫灾。乾隆五十九年(1794),交城县发生大虫灾。道光十六年(1836),

第281页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33

汾阳县发生虫灾。咸丰七年(1857)夏,交城发生特大虫灾。同治十二年(1873),文水县发生大虫灾。

光绪四年(1878),汾阳有五色黏虫食谷心、高粱。光绪十八年,临县发生虫灾。

1943 年 8 月,汾阳县内蝗虫成灾,先由县境东北入境,而后大片密集,分为两股,向西沿罗城、峪

道河一股,抗日民主政府组织扑灭。向南进入二、五区(游击区)一股为害剧烈,所经之处粮菜作物皆

被啃光。

1950 年,汾阳县东官村一带发生黏虫,危害小麦剧烈。汾阳专区农场派技术人员携药、械赶去,治

住了黏虫。

1952 年 8 月,离石、汾阳、文水、孝义等县棉花、豆类、高粱等作物普遍发生红蜘蛛虫害。1953

年 5 月 27 日,方山县吴家沟等 3 个村,发现蝗蝻(土蝗),受灾面积 6200 亩。

1956 年 8 月 23—28 日,孝义县 680 亩秋禾发生黏虫灾害。

1957 年 8 月,由于久旱无雨,汾阳县边山地区的果树普遍发生红蜘蛛,发虫率达 37%,其中 29%

的果树落叶落果。石庄乡的南广城、西庄两村的果树,发虫率竟达 90% 以上,果树普遍落叶落果。县、

乡党政部门组织群众,进行扑灭。

1958 年 6 月,离山、交城、中阳、汾阳等 4 县 20 个乡的 10 万亩秋田发生行军虫害。

1959 年 7 月 9 日,临县城关公社、离石圪洞公社发生黏虫灾害。

1963 年 7 月初,文水、交城、汾阳等县发生黏虫灾害。

1973 年夏,汾阳县大面积发生黏虫灾害,谷子减产。

1978 年 7 月,孝义、文水、汾阳发生大面积高粱蚜虫,孝义县受损失最重,12 万亩高粱减产 500 万公斤。

1982 年 9 月,草地螟大发生,豆类、瓜类、苜蓿、红薯等受害严重,全区发生面积 37.3 万亩,防

治 28.7 万亩。

1983 年 6 月,草地螟暴发,全区发生面积 40 万亩,其中荒坡、草滩 10 万亩。同年 9 月,柳林县草

地螟发生严重,面积达 10 万亩。其中苇元沟公社 200 亩苜蓿全被吃光,白菜绿叶被吃净,芝麻果穗被穿透,

马铃薯茎折,大豆呈一片白色。

1986 年 7 月 22 日,中阳县 3 万亩玉米、4 万亩谷子发生黏虫,被害株率达 80%,百株有虫 107 头,

单株最高 5 头。

1989 年,全区 55 万亩马铃薯发生 28 星瓢虫,一般百株有虫 380—580 头,其中 35 万亩严重发生,

百株有虫 1000 头以上。茄子、番茄也受害,叶被吃成笊篱状。

1992 年 6 月下旬,全区棉田棉铃虫特大发生。

1993 年,全区棉铃虫大发生,12.93 万亩棉田全部发生,其中严重的 6.5 万亩。棉铃虫除为害棉花外,

还为害玉米、大豆、花生、红薯、西红柿等。

1996 年 6 月,孝义市下栅、东许、兑镇等旱塬区小麦严重发生麦穗夜蛾。

1997 年 7 月,全区玉米红蜘蛛发生严重,各种作物发生面积 100 余万亩,百株虫量 3 万—7 万头,

严重者下部 3—4 片已干枯。

1999 年 7 月上旬,汾阳、文水、交城、孝义等平川地区复播大豆田近 20 万亩严重发生棉铃虫。

2001 年,全市玉米红蜘蛛大面积发生。

2002 年,二代黏虫发生严重,以交城县天宁镇西街等地麦套玉米田和汾阳市宋家庄谷田发生特别

严重。

2003 年 8 月下旬,吕梁山区沿黄 4 县草地螟发生严重,一般虫口密度每平方米有虫 100—200 头,

严重的 300—400 头,个别地块高达千余头。

第282页

234 第二编 自然环境 2004 年 7—8 月,岚县、方山、临县、兴县、离石、中阳、交口以及交城县山区等地马铃薯晚疫病

大面积流行,全市发生面积 30 万亩。

2008 年 5 月,小地老虎大发生,全市发生面积 67.8 万亩,防治面积 62 万亩次。除岚县外,其余 12

个县(市、区)均有分布,以汾阳、文水河灌区发生特别严重,尤以冬浇田和春浇田特大发生。

2012 年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汾阳市阳城乡孝臣村和贾家庄乡贾家庄村高粱田黏虫发生严重,发生

面积 2500 亩,平均百株有虫 200 多头。7 月,高粱蚜在汾阳、孝义等地大发生,发生面积近 3 万亩。

2013年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二代黏虫大面积发生,全市发生较重面积 18.6万亩,特别严重的 3.1万亩。

重点发生区域在文峪河灌区的汾阳和孝义,离石、柳林、兴县、临县等地。8 月,玉米大斑病大面积流行,

全市发生面积 60 万亩,主要发生在平川地区及石楼、柳林、临县等西部沿黄县。

2015 年 8 月中下旬,三代黏虫在临县安家庄乡谷田暴发,发生面积 0.6 万亩,涉及前山、后山、化

成等 6 村。平均幼虫密度每平方米 60 头,严重地块高达每平方米 132 头,平均被害株率 25%。

2016 年 8 月中下旬,境内平川地区二代玉米螟大发生,全市重发生面积 50 万亩,其中汾阳市发生

面积 20 万亩。重发区玉米、高粱几乎株株被害,谷子被害率 50%—60%。

2017 年 8 月中下旬,三代棉铃虫在以汾阳市为中心的玉米、高粱田发生严重,汾阳市栗家庄乡南垣

村高粱田大发生,一般百穗有虫 200 头左右,最重的 500 头左右,全市发生面积 2.5 万亩。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文水县南庄镇信贤村、汾曲村、麻堡村和西城乡武良村等村玉米地暴发,平均百株

虫量 120 头,高者 240 头,发生面积 1.3 万余亩,防治面积 1.8 万亩次。

2019 年 6 月下旬,二代黏虫在文水县、汾阳市、孝义市及交口、石楼县暴发,平均百株虫量 130 头,

最高虫量 300 头,发生面积 42 万余亩,防治面积 48 万余亩次。

地 震

秦始皇十六年(前 231),汾阳至临汾一带地震,烈度 8 度,震级 6.25 级。“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

北至平阴(今汾阳),台屋墙垣大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

唐景云三年(712)正月初四,并、汾、绛三州地震,坏人庐舍,压死百余人。震级 5.5 级。

宋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石州(今离石)地震。震级 4 级。宋中靖国元年(1102)十二月,太原府、潞、

晋、隰、代、石、岚等州,岢岚、威胜、宝化、宁化军地震弥旬,昼夜不止,坏城壁、屋宇,人畜多死。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汾州治西河地震。震级 4.75 级。大德七年(1303)八月,地震,太原、

平阳尤胜。坏官民庐舍十万计。波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汾阳)、孝义等县。地震成渠,泉涌黑沙。

汾州北城隅陷一里许,东城陷 70 余步。震级 8 度。大德八年正月,汾阳地震,五月又震。至正二年(1342)

四月初一,兴州(兴县)地震山崩,旱干水溢,岁荒民贫。震级 5 级。至正十一年四月,地震。忻州、

汾州(今汾阳、平遥、介休、孝义)、高平为甚。震级 4.5 级。至正十四年七月,汾州孝义地震。震级 4

级。至正十八年二月,冀宁临州(治今临县)地震。震级 4 级。至正二十六年七月,冀宁路徐沟、石、临、

忻三州,汾之孝义、平遥二县,同日地震,有压死者。震级 6 级。至正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冀宁文水、

汾州孝义、临州、石楼皆地震。震级 5 级。

明成化九年(1473)三月九日,太原府属及石楼县地震。七月再震,有声如雷。震级 4级。弘治六年(1493)

正月,文水地震,有声如雷、如鼓,或摇动房屋、树多至四五次。正德八年十二月(1514),交城县地震。

震级 3 度。嘉靖元年(1522)八月,宁乡(今中阳)地震。嘉靖八年,孝义县大地震。嘉靖十五年十二月,

交城县地震有声。震级 3 度。嘉靖十六年一月,文水县地震。嘉靖二十四年,孝义县特大地震。嘉靖

三十四年,交城、文水、临县、汾阳等县发生特大地震。嘉靖三十七年,交城县发生五级地震,震中

烈度 6 度。万历七年(1579),孝义县大地震。崇祯六年(1633),汾阳县地震,震中烈度 6 度,震级 5

第283页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35

级。崇祯十五年六月,临县地震。

清顺治六年(1649),文水县地震。顺治十年三月,汾阳县地震。康熙十二年(1673)四月初四,临县、

高淳地震。九月初九,临县地震。震级 3 级。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汾阳地震。康熙十九年二月

二十日申时,地震。五月初二,复震。十月初九子时,又震。七月,孝义地震。震级 4 度。康熙二十二

年,临县、交城等县发生特大地震。康熙三十三年,孝义县地震。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戌时,地震,

平阳尤甚,城屋皆塌。康熙四十九年,临县地震。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交城县地震。雍正三年(1725)

二月十九日,交城县地震。乾隆二年(1737)九月,交城县地震。震级 3 级。乾隆三年十一月,宁乡县地震。

乾隆十九年,交城县地震。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临县发生特大地震。道光九年(1829)三月,永

宁州(离石)地大震,庙宇、民屋多坍塌。震级 5 级。道光十年四月,汾阳地震。咸丰五年(1855)七月,

汾阳县地震,乐楼西南角倾陷。咸丰八年八月,临县地震。同治元年(1862),兴县地震。光绪元年(1875)

二月,文水县地震。光绪十七年三月初九,汾州府属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等县同时地震,片刻而止。

有房屋倒塌,八或十人死亡。震级 5 级。

1920 年 9 月 12 日 21 时,中阳县发生强烈地震,县城西乡一带部分房屋倒塌,人畜死亡,震后地下

水位下降 3 尺。12 月 16 日 20 时,汾阳县地震,约 3 分钟,各处旧房舍建筑多数坍塌。1945 年 8 月 14 日,

岚县地震。近 300 人死亡,多人受伤。

山西省测震台网监测的 1949—2019 年吕梁 3 级以上地震活动情况 :

1967 年 6 月 23 日 3 时 13 分,中阳县西南发生 3 级地震(经度 111°05′,纬度 37°13′)。

1968 年 7 月 25 日 8 时 14 分,交城县西北发生 3.3 级地震(经度 111°37′,纬度 37°34′)。

1969 年 6 月 19 日 16 时 24 分,汾阳县东北发生 3.2 级地震(经度 111°57′,纬度 37°15′)。

1970 年 9 月 29 日 11 时 30 分,文水县发生 3.9 级地震(经度 112°17′,纬度 37°32′)。

1971 年 9 月 24 日 16 时 01 分,汾阳县发生 3.2 级地震(经度 111°50′,纬度 37°18′)。

1972 年 4 月 28 日 21 时 51 分,文水县发生 3.1 级地震(经度 112°05′,纬度 37°45′)。

1976 年 9 月 18 日 17 时 00 分,岚县东北发生 3.3 级地震(经度 111°55′,纬度 38°33′)。

1979 年 6 月 19 日 12 时 15 分,孝义县发生 5.5 级地震(经度 111°87′,纬度 37°10′)。

1980 年 5 月 2 日 12 时 01 分,岚县发生 3.0 级地震(经度 111°67′,纬度 38°37′)。9 月 20 日 7 时 02 分,

文水县发生 3.1 级地震(经度 111°22′,纬度 37°40′)。10 月 18 日 10 时 34 分,交城县发生 3.3 级地

震(经度 111°43′,纬度 37°43′)。12 月 10 日 22 时 29 分,交城县发生 3.1 级地震(经度 111°43′,

纬度 37°43′)。

1985 年 12 月 12 日 18 时 04 分,汾阳县演武乡发生 3.1 级地震(经度 111°53′,纬度 37°18′),震

源深度 18 千米。

1987 年 8 月 20 日 7 时 25 分,文水县发生 3.0 级地震(经度 111°12′,纬度 37°26′),震源深度 30 千米。

1988 年 1 月 26 日 3 时 10 分,文水县开栅镇发生 3.9 级地震(经度 112°04′,纬度 37°29′),震源

深度 24 千米。

1991 年 1 月 19 日 5 时 33 分,文水县发生 3.2 级地震(经度 112°20′,纬度 37°38′)。

1993 年 6 月 10 日 20 时 08 分,孝义市发生 3.3 级地震(经度 111°63′,纬度 37°12′),震源深度

10 千米。9 月 28 日 11 时 46 分,文水县发生 3.1 级地震(经度 112°20′,纬度 37°32′),震源深度 10

千米。

1994 年 4 月 18 日 2 时 58 分,汾阳县发生 3.0 级地震(经度 111°58′,纬度 37°30′),震源深度 29 千米。

4 月 26 日 3 时 31 分,灵石、孝义界发生 4.8 级地震(经度 111°68′,纬度 36°80′),震源深度 28 千米。

第284页

236 第二编 自然环境 1996 年 11 月 17 日 22 时 36 分,汾阳市发生 3.4 级地震(经度 111°92′,纬度 37°22′),震源深度

29 千米。

1997 年 4 月 1 日 17 时 18 分,汾阳市发生 3.4 级地震(经度 111°92′,纬度 37°37′),震源深度 17 千米。

1998 年 12 月 23 日 5 时 20 分,汾阳市发生 4.0 级地震(经度 111°77′,纬度 37°35′),震源深度 6 千米。

2001 年 12 月 12 日 12 时 48 分,汾阳市发生 3.0 级地震(经度 111°85′,纬度 37°20′),震源深度

33 千米。

2002 年 2 月 7 日 16 时 39 分,交城县发生 3.3 级地震(经度 111°72′,纬度 37°72′),震源深度 21 千米。

2003 年 1 月 3 日 20 时 50 分,汾阳市发生 3.3 级地震(经度 111°85′,纬度 37°22′),震源深度 22 千米。

1 月 4 日 21 时 08 分,汾阳市发生 3.9 级地震(经度 111°82′,纬度 37°27′),震源深度 18 千米。1 月

8 日 10 时 24 分,汾阳市发生 3.0 级地震(经度 111°82′,纬度 37°27′),震源深度 18 千米。

2004 年 5 月 16 日 10 时 18 分,文水县发生 3.0 级地震(经度 112°15′,纬度 37°35′),震源深度

23 千米。

2006 年 1 月 13 日 9 时 47 分,汾阳市发生 3.9 级地震(经度 111°82′,纬度 37°27′),震源深度 17 千米。

7 月 8 日 12 时 27 分,岚县发生 3.0 级地震(经度 111°67′,纬度 38°50′),震源深度 24 千米。

2007 年 7 月 7 日 11 时 53 分,文水县发生 3.0 级地震(经度 112°08′,纬度 37°38′),震源深度 19 千米。

2010 年 1 月 27 日 12 时 28 分,汾阳市发生 3.4 级地震(经度 111°47′,纬度 37°12′),震源深度

8 千米。6 月 10 日 21 时 08 分,交城县发生 3.0 级地震(经度 111°28′,纬度 37°46′),震源深度 6 千米。

11 月 21 日 20 时 27 分,孝义市发生 3.0 级地震(经度 111°72′,纬度 37°17′),震源深度 5 千米。

2012 年 9 月 17 日 10 时 43 分,清徐、交城界发生 3.4 级地震(经度 112°3′,纬度 37°6′),震源

深度 5 千米。

2013 年 5 月 20 日 19 时 40 分,交城县发生 3.2 级地震(经度 112°13′,纬度 37°57′),震源深度

19 千米。

第285页

第三编 人 口

第三编

人 口

◆第一章人口规模

◆第二章人口变动

◆第三章人口构成

◆第四章人口素质

◆第五章人口普查和专项调查

◆第六章人口控制

◆第七章婚姻家庭

第286页

1949 年,境内总人口为 135 万人。1949—1958 年,9 年净增人口 28.1 万人,年均增加 3.1 万人 ;

1962—1975 年,13 年净增 65.2 万人,年均增加 5 万人 ;1986—2000 年,14 年净增人口 65.5 万人,年均

增加 4.68 万人。

1971 年吕梁地区成立时,境内人口已达到 219 万人,20 年间净增 84 万人,增长 62%。1980 年,全

区总人口 250.6 万人,1990 年增加到 296.2 万人,10 年间增加 45.6 万人,增长 18%,人口自然增长率基

本维持在 9.9‰—13.3‰之间,1982 年、1990 年有较大突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16.84‰、18.63‰。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 20 世纪 60 年代出生人口进入生育期,呈现新一轮人口生育高

峰。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为 296.24 万人,其中男性人口 154.26 万人,占总人口的

52.07%,女性人口 141.9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7.93%。

1991 年,全区人口达 302.6 万人,2000 年为 338.2 万人,10 年间人口增加 35.6 万人,增长 11.76%,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9.27‰—10.76‰之间。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为 338.16 万人,其

中男性 175.87 万人,占总人口的 52.01%,女性 162.29 万人,占总人口的 47.99%。

2001—2010 年,人口由 341.4 万人增加到 373.1 万人,10 年间增加 31.7 万人,增长 9.28%,人口自

然增长率均低于 9‰,高于 6‰。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为 372.70 万人,同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相比,10 年增加 34.54 万人,增长 10.21%,年平均增长率为 0.98%。

从 2011 年起,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 6‰以下,维持在 5‰—6‰之间。至 2015 年,人口由 375.2

万人增加到 383.2 万人,5 年增加 8 万人,增长 2.13%。

从 2016 年起,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 4‰以下,维持在 3‰—4‰之间,至 2019 年 12 月底,全市

人口由 383.2 万人增加到 389.09 万人,4 年增加 5.89 万人,增长 1.54%。其中城镇人口 201.22 万人,占

总人口的 51.72% ;乡村人口 187.87 万人,占 48.28%。城镇化率达到 51.72%。全市人口性别比为 107.71

(女 =100)。

第287页

第一章 人口规模 239

第一章 人口规模

第一节 人口总量

吕梁市人口发展在 20 世纪经历了三次增长高峰,第一阶段为 1949—1958 年,9 年净增人口 28.1 万人,

年均增加 3.1 万人 ;第二阶段为 1962—1975 年,13 年净增人口 65.2 万人,年均增加 5 万人 ;第三阶段

为 1986—2000 年,14 年净增人口 65.5 万人,年均增加 4.68 万人。

1949年底,境内总人口为 135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秩序的安定,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在经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人口生育高峰期后,到 1971 年吕梁地区成立时,境内人口已达到 219 万人,20 年间净增人口 84 万人,

增长 62%。20 世纪 70 年代前期,国家未实行节制生育政策,人口呈过快增长的势头。70 年代后期国

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落实节制生育措施和少生优育的奖励政策,境内人口急剧增长的局面得到有效

控制,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控制在 10‰—12‰之间,只有个别年份有所突破。1980 年,全区总人口

250.6 万人,到 1990 年增加到 296.2 万人,10 年间增加 45.6 万人,增长 18%,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维

持在 9.9‰—13.3‰之间,只有 1982 年、1990 年有较大突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16.84‰、18.63‰。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 60 年代出生人口进入生育期,出现新一轮人口生育高峰。1990 年,

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990 年 7 月 1 日零时吕梁地区总人口为 296.24 万人,其中男性 154.26

万人,占总人口的 52.07% ;女性 141.9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7.93%。

1991 年,全区人口突破 300 万人,达 302.6 万人,到 2000 年人口为 338.2 万人,10 年间人口增

加 35.6 万人,增长 11.76%,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9.27‰—10.76‰之间,人口快速增长趋势得到遏制。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至 200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全区总人口为 338.16 万人,其中男性 175.87 万人,

占总人口的 52.01% ;女性 162.29 万人,占总人口的 47.99%。

进入 21 世纪以后,由于连续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之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出生人口呈下

降趋势,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5‰—9‰之间。

2001—2010 年,人口由 341.4 万人增加到 372.7 万人,10 年间增加 31.7 万人,增长 9.28%,人口

自然增长率均低于 9‰,高于 6‰。据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总人口为

372.7 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 年增加 34.54 万人,增长 10.21%,年平均增长率为 0.98%。

从 2011 年起,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 6‰以下,维持在 5‰—6‰之间。至 2015 年,人口由 2011

年的 375.2 万人增加到 383.2 万人,5 年增加 8 万人,增长 2.13%。

从 2016 年起,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 4‰以下,维持在 3‰—4‰之间。至 2019 年 12 月底,人口

由 383.2 万人增加到 389.09 万人,4 年增加 5.89 万人,增长 1.54%。

从吕梁地区成立的 1971 年至 2019 年 48 年期间,吕梁净增人口 170.09 万人,增长 77.67%。

第288页

240 第三编 人 口 1949—2019 年部分年份吕梁市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统计表

表 3-1 单位 :万人、‰

年 份 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 年 份 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

1949 135.0 — 1999 334.5 9.28

1971 219.0 8.25 2000 338.16 9.52

1978 246.0 9.95 2001 341.4 8.88

1980 250.6 9.90 2002 344.3 8.37

1981 253.8 10.38 2003 347.4 8.99

1982 255.9 16.48 2004 350.4 8.61

1983 262.0 12.20 2005 353.1 7.73

1984 265.2 13.30 2006 355.4 6.05

1985 268.9 11.83 2007 357.6 6.07

1986 272.6 11.05 2008 359.8 6.12

1987 277.0 11.31 2009 361.8 5.52

1988 281.9 11.13 2010 372.7 6.05

1989 286.2 12.07 2011 375.2 5.56

1990 296.24 18.63 2012 377.2 5.33

1991 302.6 12.29 2013 379.3 5.32

1992 307.4 10.76 2014 381.3 5.31

1993 311.1 9.63 2015 383.2 5.31

1994 315.5 10.29 2016 384.36 5.89

1995 320.0 9.86 2017 387.89 6.21

1996 324.4 9.78 2018 388.56 4.55

1997 328.1 9.27 2019 389.09 4.25

1998 330.4 7.53 — —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地域分布

吕梁市依自然地形地貌,大体分为西部山区(离石、交口、中阳、兴县、临县、柳林、石楼、岚县、

方山 9 个县区,称西山 9 县)和东部平川(汾阳、孝义、文水、交城 4 个市县,称为平川 4 县)两部分。

西部吕梁山区山势高耸,沟壑纵横,自然环境和经济、交通条件较东部平川相对落后,人口较为稀少 ;

东部平川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为稠密。人口按地域分布的总体

特征为山区少、平川多,山区稀疏、平川稠密。

2015 年,西山 9 县(区)国土面积 16115 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 76%,人口 225.32 万人,占

全市总人口的 59% ;平川 4 县(市)国土面积 4980 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 24%,人口 157.90 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 41%。人口密度,西山 9 县(区)140 人 / 平方千米,平川 4 县(市)317 人 / 平方千米,

每平方千米东部平川比西部山区多 177 人。

2019 年,西山 9 县(区)人口 228.16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58.63%;平川 4 县(市)人口 160.98 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 41.37%。人口密度,西山 9 县(区)142 人 / 平方千米,平川 4 县(市)323 人 / 平方千

第289页

第一章 人口规模 241

米,每平方千米东部平川区比西部山区多 181 人。

县(市、区)分布

临县是吕梁市人口第一大县。2015 年,全县人口 59.64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15.56%,其次依次为

孝义市 48.11 万人、占 12.55%,文水县 43.30 万人、占 11.3%,汾阳市 42.89 万人、占 11.19%,离石区

33.08 万人、占 8.63%,柳林县 32.86 万人、占 8.57%,兴县 28.76 万人、占 7.5%,交城县 23.61 万人、占 6.16%,

岚县 17.91 万人、占 4.67%,方山县 14.7 万人、占 3.83%,中阳县 14.53 万人、占 3.79%,交口县 12.33 万人、

占 3.22%,石楼县 11.52 万人、占 3%。

除临县外,东部平川的孝义、文水、汾阳仍是人口占比较大、分布集中的县市,居第二至第四位。

2019 年,临县仍然是吕梁人口数最多的县,全县人口 59.85 万人,占吕梁市总人口的 15.38%,其

次依次为孝义市 49.28 万人、占 12.66%,文水县 44.04 万人、占 11.3%,汾阳市 43.73 万人、占 11.24%,

离石区 34.07 万人、占 8.76%,柳林县 33.25 万人、占 8.55%,兴县 29.11 万人、占 7.48%,交城县 23.94

万人、占 6.15%,岚县 18.13 万人、占 4.66%,方山县 14.89 万人、占 3.83%,中阳县 14.71 万人、占 3.78%,

交口县 12.44 万人、占 3.20%,石楼县 11.64 万人、占 2.99%。

1982—2015 年部分年份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分布情况表

表 3-2 单位 :人

年 份 1982 1990 2000 2010 2015

总 计 2549381 2962434 3382280 3727074 3832237

离石区 143714 176777 235678 320142 330764

汾阳市 303084 338734 387046 416212 428873

孝义市 299632 363204 414154 468770 481068

交城县 203332 183342 207404 230521 236131

文水县 262615 355775 401641 421200 432951

交口县 88563 97432 107461 119919 123287

石楼县 76054 88544 101858 111814 115211

中阳县 100278 114462 131812 141374 145291

柳林县 208567 245420 282840 320681 328560

方山县 103179 118494 135598 143809 147004

岚 县 124480 143854 163897 174182 179121

兴 县 201985 239768 259451 279373 287554

临 县 433898 496718 553440 579077 596422

2016—2019 年部分年份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分布情况表

表 3-3

年 份 2016 2017 2018 2019

总 计 3854871 3878872 3885602 3890889

离石区 332616 335674 338491 340705

汾阳市 431243 434733 436148 437260

孝义市 483612 487893 490624 492769

交城县 237382 238661 239093 239432

第290页

242 第三编 人 口 续 表

年 份 2016 2017 2018 2019

文水县 436437 438423 439513 440369

交口县 123968 124719 124526 124374

石楼县 115732 116336 116391 116434

中阳县 145953 146943 147048 147130

柳林县 330468 332158 332369 332535

方山县 147555 148501 148749 148943

岚 县 180002 180929 181155 181333

兴 县 289506 291363 291228 291122

临 县 600397 602539 600267 598483

第三节 人口密度

吕梁市境内,西部丘陵山区各县(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交通不便 ;而东部平川县(市),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因此,人口密度总体上东部平川地区高于西部丘陵山区。

2015 年,东部平川地区人口密度为 317 人 / 平方千米,西部丘陵山区人口密度为 140 人 / 平方千米,

每平方千米相差 177 人。人口密度最大的三个县(市)分别为孝义市 513 人 / 平方千米、文水县 405 人 /

平方千米、汾阳市 366 人 / 平方千米,均处在东部平川地区 ;人口密度最小的 3 个县依次为石楼县 66 人 /

平方千米、兴县 91 人 / 平方千米、交口县 98 人 / 平方千米,均处于西部丘陵山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孝

义市和人口密度最小的石楼县每平方千米相差 447 人。

2019 年,东部平川地区人口密度为 323 人 / 平方千米,西部丘陵山区人口密度为 142 人 / 平方千米,

每平方千米相差 181 人。人口密度最大的 3 个县(市)分别为孝义市 525 人 / 平方千米、文水县 412 人 /

平方千米、汾阳市 374 人 / 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最小的 3 个县依次为石楼县 67 人 / 平方千米、兴县 92

人 / 平方千米、交口县 99 人 / 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孝义市和人口密度最小的石楼县每平方千米相

差 458 人。

1982—2019 年部分年份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密度统计表

表 3-4 单位 :人 / 平方千米

年 份 1982 1990 2000 2010 2015 2019

离石区 112 134 178 242 250 257

汾阳市 259 290 331 354 366 374

孝义市 319.1 384 441 500 513 525

交城县 178.4 145 114 126 129 131

文水县 250 333 376 394 405 412

交口县 69 77 85 95 98 99

石楼县 42 49 59 64 66 67

中阳县 70 80 92 98 101 102

柳林县 163 192 220 249 255 258

第291页

第二章 人口变动 243

续 表

年 份 1982 1990 2000 2010 2015 2019

方山县 71 83 95 100 102 104

岚 县 82 95 109 115 118 120

兴 县 65 77 82 88 91 92

临 县 146 167 186 195 200 201

第二章 人口变动

第一节 自然变动

吕梁地区成立后的 20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末,人口自然变动的特点是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高。其中,1990—2000 年,11 年中出生人口 56.59 万人,年均出生 5.14 万人,年均出生率

16‰ ;11 年中死亡 18.03 万人,年均死亡 1.64 万人,年均死亡率 5‰。11 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 1990

年为 7.28 万人,人口出生率最高达 24.41‰,出生人口最少的 1998 年为 4.18 万人,人口出生率仅有

12.64‰,约相当于 1990 年的一半 ;死亡人口最多的 2000 年 1.83 万人,人口死亡率 5.81‰,死亡人口

最少的 1996 年为 1.51 万人,人口死亡率 4.65‰。11 年中,年均自然增长 3.5 万人,自然增长率 11‰。

进入 21 世纪后,境内居民少生优育的意识不断增强,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死亡率基本稳定,自

然增长率也相应下降。2001—2015 年,15 年中出生人口 67.53 万人,年均出生 4.5 万人,年均出生率

12‰ ;15 年中死亡 31.9 万人,年均死亡 2.13 万人,年均死亡率 6‰。15 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 2002

年为 5.07 万人,人口出生率最高达 14.72‰,出生人口最少的 2015 年为 4.04 万人,人口出生率仅有

10.57‰ ;死亡人口最多的 2014 年 2.34 万人,人口死亡率 5.40‰,死亡人口最少的 1996 年为 1.51 万人,

人口死亡率 6.14‰。15 年中,年均自然增长 2.37 万人,自然增长率 6‰。

2016—2019 年,4 年中出生人口 15.75 万人,年均出生 3.94 万人,年均出生率 10‰;4 年中死亡 7.67

万人,年均死亡 1.92 万人,年均死亡率 5‰。4 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 2017 年为 4.30 万人,人口出生

率最高达 11.12‰,出生人口最少的 2019 年为 3.67 万人,人口出生率仅有 9.42‰ ;死亡人口最多的 2018

年为 2.04 万人,人口死亡率 5.25‰,死亡人口最少的 2016 年为 1.71 万人,人口死亡率 4.45‰。4 年中,

年均自然增长 2.02 万人,自然增长率 5‰。

1990—2019 年吕梁市人口自然变动统计表

表 3-5 单位 :万人、‰

年 份

出 生 死 亡 自然增长

人 数 出生率 人 数 死亡率 人 数 增长率

1990 7.28 24.41 1.72 5.78 5.56 18.63

1991 5.32 17.57 1.60 5.28 3.72 12.29

1992 5.00 16.28 1.69 5.51 3.31 10.77

1993 4.64 14.90 1.64 5.27 3.00 9.63

第292页

244 第三编 人 口 续 表

年 份

出 生 死 亡 自然增长

人 数 出生率 人 数 死亡率 人 数 增长率

1994 4.81 15.26 1.56 4.96 3.25 10.30

1995 4.74 14.81 1.58 4.95 3.16 9.86

1996 4.69 14.46 1.51 4.65 3.18 9.81

1997 4.73 14.41 1.69 5.14 3.04 9.27

1998 4.18 12.64 1.69 5.11 2.49 7.53

1999 4.62 13.82 1.52 4.54 3.10 9.28

2000 5.12 15.26 19.50 5.81 3.17 9.44

2001 4.82 14.13 2.00 5.85 2.83 8.28

2002 5.07 14.72 2.19 6.35 2.88 8.37

2003 4.93 14.18 1.80 5.19 3.12 8.99

2004 4.93 14.08 1.92 5.47 3.02 8.61

2005 4.81 13.61 2.08 5.88 2.73 7.73

2006 4.53 12.74 2.16 6.09 2.36 6.65

2007 4.42 12.35 2.25 6.28 2.17 6.07

2008 4.41 12.28 2.21 6.16 2.20 6.12

2009 4.21 11.67 2.22 6.15 1.99 5.52

2010 4.31 11.59 2.06 5.54 2.25 6.05

2011 4.16 11.13 2.09 5.58 2.07 5.56

2012 4.23 11.25 2.27 6.05 1.96 5.20

2013 4.31 11.40 2.18 5.77 2.13 5.63

2014 4.36 11.47 2.34 6.14 2.02 5.33

2015 4.04 10.57 2.13 5.58 1.91 5.00

2016 3.97 10.34 1.71 4.45 2.26 5.89

2017 4.30 11.12 1.90 4.91 2.40 6.21

2018 3.80 9.80 2.04 5.25 1.76 4.55

2019 3.67 9.42 2.01 5.17 1.66 4.25

2000 年吕梁地区各县(市)人口自然变动统计表

表 3-6 单位 :人、‰

县(市)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总 计 51187 15.26 19501 5.81 31686 9.44

离石市 3474 14.69 1236 5.23 2238 9.46

汾阳市 5514 14.20 2535 6.53 2979 7.67

孝义市 5678 13.67 2232 5.37 3446 8.30

交城县 3252 15.69 1165 5.62 2087 10.06

文水县 5416 13.50 2214 5.52 3202 7.98

交口县 1802 16.80 664 6.19 1138 10.61

第293页

第二章 人口变动 245

续 表

县(市)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石楼县 1631 15.97 596 5.84 1035 10.14

中阳县 2052 15.59 659 5.01 1393 10.59

柳林县 4281 15.11 1551 5.47 2730 9.64

方山县 2081 15.30 912 6.71 1169 8.60

岚 县 2593 15.79 939 5.72 1654 10.07

兴 县 4196 16.10 1405 5.39 2791 10.71

临 县 9217 16.68 3393 6.14 5824 10.54

2014 年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自然变动状况表

表 3-7 单位 :人、‰

县(市、区)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总 计 43630 11.47 23360 6.14 20270 5.33

离石区 4115 12.56 1919 5.86 2196 6.70

汾阳市 4643 10.91 2391 5.62 2252 5.29

孝义市 5346 11.20 2767 5.80 2579 5.40

交城县 23610 10.05 1871 7.96 490 2.09

文水县 4867 11.33 2422 5.64 2445 5.69

交口县 1395 11.40 665 5.44 730 5.97

石楼县 1404 12.29 688 6.02 716 6.27

中阳县 1716 11.91 876 6.08 840 5.83

柳林县 3731 11.44 1924 5.90 1807 5.54

方山县 1252 8.54 1220 8.32 32 0.22

岚 县 1845 10.38 898 5.05 947 5.33

兴 县 3795 13.32 1995 7.00 1800 6.32

临 县 7160 12.10 3724 6.29 3436 5.81

2015 年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自然变动统计表

表 3-8 单位 :人、‰

县(市、区)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总 计 40423 10.57 21319 5.58 19104 5.00

离石区 3773 11.44 1761 5.34 2012 6.10

汾阳市 4415 10.32 2268 5.30 2147 5.02

孝义市 4823 10.05 2520 5.25 2303 4.80

交城县 2404 10.22 1494 6.34 915 3.88

文水县 4384 10.15 2295 5.31 2089 4.84

交口县 1273 10.35 699 5.68 574 4.67

石楼县 1232 10.72 641 5.58 591 5.14

中阳县 1517 10.47 757 5.22 760 5.24

第294页

246 第三编 人 口 续 表

县(市、区)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柳林县 3398 10.37 1081 5.49 1597 4.87

方山县 1210 8.24 799 5.44 411 2.80

岚 县 1870 10.47 974 5.45 896 5.01

兴 县 3406 11.88 1647 5.75 1759 6.14

临 县 6713 11.28 3663 6.16 3050 5.13

2016 年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自然变动统计表

表 3-9 单位 :人、‰

县(市、区)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总 计 39749 10.34 17115 4.45 22634 5.89

离石区 3420 10.31 1568 4.73 1852 5.58

汾阳市 4571 10.63 2201 5.12 2370 5.51

孝义市 5133 10.64 2589 5.37 2544 5.27

交城县 2416 10.20 1166 4.92 1250 5.28

文水县 4595 10.57 1109 2.55 3486 5.02

交口县 1242 10.05 562 4.55 680 5.50

石楼县 1164 10.08 643 5.57 521 4.51

中阳县 1479 10.16 817 5.61 662 4.55

柳林县 3305 10.03 1397 4.24 1908 5.79

方山县 1518 10.31 967 6.57 551 3.74

岚 县 1810 10.08 927 5.16 883 4.92

兴 县 2986 10.35 1034 3.58 1952 6.77

临 县 6110 10.21 2135 3.57 3975 6.64

2017 年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自然变动状况表

表 3-10 单位 :人、‰

县(市、区)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总 计 42992 11.12 18991 4.91 24001 6.21

离石区 4499 13.46 1441 4.31 3058 9.15

汾阳市 5602 12.94 2112 4.88 3490 8.06

孝义市 6242 12.85 1961 4.04 4281 8.81

交城县 2540 10.67 1261 5.30 1279 5.37

文水县 4667 10.67 2681 6.13 1986 4.54

交口县 1510 12.14 759 6.10 751 6.04

石楼县 1050 9.05 446 3.84 604 5.21

中阳县 1803 12.31 813 5.00 990 7.31

柳林县 3550 10.71 1860 5.61 1690 5.10

第295页

第二章 人口变动 247

续 表

县(市、区)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方山县 1489 10.06 543 3.67 946 6.39

岚 县 1911 10.59 984 5.45 927 5.14

兴 县 3050 10.50 1193 4.11 1857 6.39

临 县 5079 8.44 2937 4.88 2142 3.56

2018 年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自然变动状况表

表 3-11 单位 :人、‰

县(市、区)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总 计 38045 9.80 20398 5.25 17647 4.55

离石区 4002 11.87 1107 3.28 2895 8.59

汾阳市 3546 8.14 1865 4.28 1681 3.86

孝义市 5500 11.24 2369 4.84 3131 6.40

交城县 1994 8.35 1380 5.78 614 2.57

文水县 5433 12.38 2597 5.92 2836 6.46

交口县 1047 8.40 542 4.35 505 4.05

石楼县 987 8.48 633 5.44 354 3.04

中阳县 1613 10.97 988 6.72 625 4.25

柳林县 3001 9.03 2171 6.53 830 2.50

方山县 1367 9.20 425 2.86 942 6.34

岚 县 1482 8.19 1073 5.93 409 2.26

兴 县 2776 9.53 2096 7.20 680 2.33

临 县 5297 8.81 3152 5.24 2145 3.57

2019 年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自然变动状况表

表 3-12 单位 :人、‰

县(市、区)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总 计 36688 9.42 20138 5.17 16550 4.25

离石区 3126 9.21 1102 3.25 2024 5.96

汾阳市 4798 10.97 2489 5.69 2309 5.28

孝义市 4989 10.14 1998 4.06 2991 6.08

交城县 2276 9.49 885 3.69 1391 5.80

文水县 4093 9.29 2243 5.09 1850 4.20

交口县 1017 8.15 554 4.44 463 3.71

石楼县 1359 11.63 441 3.77 918 7.86

中阳县 1951 13.22 888 6.02 1063 7.20

柳林县 2804 8.43 2355 7.08 449 1.35

方山县 1183 7.94 842 5.65 341 2.29

岚 县 1412 7.79 1072 5.91 340 1.88

兴 县 2575 8.83 1792 6.14 783 2.69

第296页

248 第三编 人 口 续 表

县(市、区) 出生人数 出生率 死亡人数 死亡率 增长人数 增长率

临 县 5105 8.49 3477 5.78 1628 2.71

第二节 机械变动

20 世纪 70 年代,境内人口流动不大,迁入人口主要是外地迁入本地企业的随迁职工、家属,外地

投亲靠友迁入落户的,还有工矿区新招工的外地农民 ;迁出的人口主要为应征入伍、工作调动、上学、

结婚等人员。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由于境内矿产资源丰富,

工矿企业大量兴起,外地到吕梁从事工矿开采和加工的不断增多,成批职工及其家属迁入,南方发达地

区到吕梁经商者不断入驻,大批大中专学生将户口迁入学校,人口变动较大。迁入迁出主要为经商、务

工人员。

2000 年、2010 年吕梁市各县(市)暂住人口情况表

表 3-13 单位 :人

县(市、区) 2000 年 2010 年

总 计 54505 550184

离石区 13235 98409

汾阳市 5528 50772

孝义市 13828 92736

交城县 5332 22243

文水县 3509 23188

交口县 4238 17332

石楼县 255 14489

中阳县 1379 37229

柳林县 3938 78118

方山县 825 11415

岚 县 770 25615

兴 县 711 45803

临 县 957 32835

第三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性别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境内男子数量大大多于女子,男女比例严重失

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倡导男女平等,女子的地位逐步提高,男女比例趋向平衡。但境内居民传

第297页

第三章 人口构成 249

统观念依然较重,重男轻女思想意识仍然存在,男女性别比仍然偏高。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国家实行

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境内一些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仍然偏向生男孩,造

成男女比例有所失调。据统计,1989 年,全区人口性别比为 110.74(女= 100)。1990 年 7 月 1 日零

时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男性 154.26 万人,占总人口的 52.07%,女性 141.9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7.93%。人口性别比为 108.66,略高于全省 108.39 的平均水平。第四次到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期间,全区人口性别比基本在 110—107 之间,只有 1995 年突破这个范围,达 129.24。2000 年 11 月 1

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男性 175.87 万人,占总人口的 52.01%,女性 162.29 万人,占总人口

的 47.99%。人口性别比为 108.37,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略有降低。第五次到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

普查期间,全市人口性别比基本在 109—107 之间。据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

市男性 193.37 万人,占总人口的 51.88%,女性 179.33 万人,占 48.12%,女性数量占比有所上升。人口

性别比为 107.83,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所下降。2011—2015 年,全市人口性别比基本在 109—106

之间。

从 1989 年到 2015 年,全区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最高 1995 年为 129.24,最低 1998 年为

106.72。以 2010 年为例,全市人口性别比为 108.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 8 个县(市),依次为交口

县 114.49、中阳县 112.09、方山县 112.03、岚县 112.01、临县 109.90、柳林县 109.47、石楼县 109.23、

孝义市 108.94 ;低于全市水平的有 5 个县(区),依次为兴县 108.13、交城县 107.65、汾阳市 105.97、离

石区 105.97、文水县 102.69。最高为交口县 114.49,最低为文水县 102.69。

从 2015 年到 2019 年,全区人口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最高 2019 年为 107.71,最低 2018 年为

106.99。以 2019 年为例,全市人口性别比为 107.71,高于全市水平的有 7 个县(区),依次为柳林县

117.31、兴县 111.82、中阳县 111.25、临县 111.07、石楼县 109.33、方山县 107.82、离石区 107.75 ;低

于全市水平的有 6 个县(市),依次为岚县 106.42、交口县 105.21、汾阳市 104.81、孝义市 103.56、文

水县 103.50、交城县 103.11。最高为柳林县 117.31,最低为交城县 103.11。

1989—2019 年吕梁市人口性别构成表

表 3-14 单位 :人

年 份 总人口

其 中 男女比例

男 女 (女 =100)

1989 2861511 1503697 1357814 110.74

1990 2982072 1560679 1421393 109.80

1991 3026126 1582531 1443595 109.62

1992 3073672 1606995 1466677 109.57

1993 3111182 1630014 1481168 110.05

1994 3155255 1653744 1501511 110.14

1995 3200235 1973319 1526916 129.24

1996 3243523 1692637 1550886 109.14

1997 3280752 1706881 1573871 108.45

1998 3304249 1705988 1598621 106.72

1999 3345399 1735905 1609494 107.85

2000 3418373 1769825 1648548 107.36

第298页

250 第三编 人 口 续 表

年 份 总人口

其 中 男女比例

男 女 (女 =100)

2001 3413800 1775500 1638300 108.37

2002 3442502 1789400 1653100 108.25

2003 3473600 1800800 1672800 107.65

2004 3503600 1824200 1679400 108.62

2005 3530800 1823600 1707200 106.82

2006 3554382 1846131 1708251 108.07

2007 3576046 1847319 1728727 106.86

2008 3598026 1870345 1727681 108.26

2009 3617942 1887664 1730278 109.10

2010 3730479 1935487 1794992 107.83

2011 3751846 1938881 1812965 106.95

2012 3771576 1950284 1821292 107.08

2013 3792863 1979797 1813066 109.20

2014 3813313 1992294 1820839 109.42

2015 3832237 1986084 1846153 107.58

2016 3843554 1992488 1862383 106.99

2017 3878872 2008054 1870818 107.34

2018 3885602 2008145 1877457 106.96

2019 3890889 2017650 1873239 107.71

2000 年吕梁地区各县(市)人口性别构成表

表 3-15 单位 :人

县(市) 总人口

其 中 男女比例

男 女 (女 =100)

总 计 3727068 1933713 1793355 107.83

离石市 320142 162118 158024 102.59

汾阳市 416212 212100 204112 103.91

孝义市 468770 243456 225314 108.05

交城县 230521 118050 112471 104.96

文水县 421199 214566 206633 103.84

交口县 119918 63123 56795 111.14

石楼县 111815 58414 53401 109.39

中阳县 141374 75444 65930 114.43

柳林县 320276 172883 147793 116.98

方山县 143809 76778 67031 114.54

岚 县 174182 90118 84064 107.20

兴 县 279373 146216 133157 109.81

第299页

第三章 人口构成 251

续 表

县(市) 总人口

其 中 男女比例

男 女 (女 =100)

临 县 579077 300447 278630 107.83

2010 年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性别构成表

表 3-16 单位 :人

县(市、区) 总人口

其 中 男女比例

男 女 (女 =100)

总 计 3382280 1758138 1624142 108.25

离石区 235678 121253 114425 105.97

汾阳市 387046 199129 187917 105.97

孝义市 414154 215941 198213 108.94

交城县 207404 107523 99881 107.65

文水县 401641 203482 198159 102.69

交口县 107461 57360 50101 114.49

石楼县 101858 53715 48683 109.23

中阳县 131812 69662 62150 112.09

柳林县 282840 147811 135029 109.47

方山县 135598 71647 63951 112.03

岚 县 163897 86592 77305 112.01

兴 县 259451 134791 124600 108.13

临 县 553440 289772 263668 109.90

2011 年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性别构成表

表 3-17 单位 :人

县(市、区) 总人口

其 中 男女比例

男 女 (女 =100)

总 计 3751846 1938881 1812965 106.95

离石区 322986 164141 158845 103.33

汾阳市 418973 214654 204319 105.06

孝义市 471519 236865 234654 100.94

交城县 231926 118351 113575 104.21

文水县 424028 216504 207524 104.33

交口县 120617 63963 56654 112.90

石楼县 112548 58885 53663 109.73

中阳县 142346 75815 66531 113.95

柳林县 322365 172261 150104 114.76

方山县 144844 77255 67589 114.30

岚 县 175273 90967 84306 107.90

第300页

252 第三编 人 口 续 表

县(市、区) 总人口

其 中 男女比例

男 女 (女 =100)

兴 县 281230 146237 134993 108.33

临 县 583191 302983 280208 108.13

2012 年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性别构成表

表 3-18 单位 :人

县(市、区) 总人口

其 中 男女比例

男 女 (女 =100)

总 计 3771576 1950284 1821292 107.08

离石区 324927 167881 157046 106.90

汾阳市 421779 215570 206209 104.54

孝义市 473644 246823 226821 108.82

交城县 233240 119812 113428 105.63

文水县 426285 221221 205064 107.88

交口县 121202 62425 58777 106.21

石楼县 113225 58277 54948 106.06

中阳县 143053 73873 69180 106.78

柳林县 323747 168029 155718 107.91

方山县 145641 75998 69643 109.13

岚 县 176207 90528 85679 105.66

兴 县 282459 144722 137737 105.07

临 县 586167 305125 281042 108.57

2013 年吕梁市各县(市、区)人口性别构成表

表 3-19 单位 :人

县(市、区) 总人口

其 中 男女比例

男 女 (女 =100)

总 计 3792863 1979797 1813066 109.20

离石区 326556 168566 157990 106.69

汾阳市 424474 214431 210043 102.09

孝义市 476186 250644 225542 111.13

交城县 234726 121591 113135 107.47

文水县 428417 220361 208056 105.91

交口县 121983 62912 59071 106.50

石楼县 113904 60087 53817 111.65

中阳县 143691 78526 65165 120.50

柳林县 325156 175037 150119 116.60

方山县 146561 78721 67840 116.0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产品画册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