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与海外》

发布时间:2022-5-1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海内与海外》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有力引领新时代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理解、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精髓,为建设更有活力更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贡献力量。会上,万立骏谈了三点意见:一是学深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万立骏指出,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阐释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怎样实现经济发展”,引领着中国经济一步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贯穿着新时代的大脉络、大逻辑、大格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史树立了里程碑,其中许多原创性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引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指导意义。二是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入理解习近平总... [收起]
[展开]
《海内与海外》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4 月 22 日,由中国侨联主办,中国侨

联经济科技部、信息传播部、中国侨商联

合会联合承办的“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促

进高质量发展侨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中

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万立骏出席并讲话,

党组成员、副主席隋军,党组成员、副主席

程学源出席会议,党组成员、副主席候选人

连小敏主持会议。中国侨商联合会荣誉会

中国侨联召开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促进高

质量发展侨商座谈会 万立骏出席并讲话

长、富华集团董事局主席陈丽华以及中国侨

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副监事长、

常务理事、监事、理事等线上线下共 80 余

名侨商代表参加会议。

万立骏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

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新

2022 年 5 月 .1

开卷有益

第4页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大问题

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形成习近平经

济思想,有力引领新时代我国经济改革和

发展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

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经济思想

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

南,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理解、把握

习近平经济思想精髓,为建设更有活力更

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

济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会上,万立骏谈了三点意见:

一是学深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中

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刻领会和

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

涵、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万立骏指出,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阐释了新时代“实

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怎样实现经济发展”,

引领着中国经济一步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

阶段。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贯穿着新时

代的大脉络、大逻辑、大格局,为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思想史树立了里程碑,其中许

多原创性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是党和国

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中国经

济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经济

思想在引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重

大指导意义。

二是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入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

一系列重要论断,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

思想对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要求。万立骏

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正确

认识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

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

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经济长期高质

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

于经济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为推动我国

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侨界力量,再立新功。

万立骏指出,侨商侨企的发展与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中国全面

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紧密相连。

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也为侨商侨企

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万立骏

表示,2019 年转隶重组的中国侨商联合会,

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贡献

最大的侨商组织,在谢国民、许荣茂会长

的领导下,大家爱国爱乡,为新时代的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发挥了

更大作用。

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万立骏寄

语广大侨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

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坚定信心、发挥优势,

为祖(籍)国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勇于

2.

开卷有益

第5页

创新、锐意进取,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中彰显作为;善做桥梁、乐于宣传,在促

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中贡献力量。万立骏号召广大侨商更加

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周围,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进取的

实际行动、事业发展的优异成绩,共同迎接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侨商联合会会长谢国民以视频形式

交流学习体会,常务副会长王琳达、古润金、

李然、沈家燊、赵勇、洪明基、郭泰诚、黄利云、

喻鹏、廖春荣,副会长陈玉树、翟京丽,监

事张立群,理事杨建勋等嘉宾代表围绕主题

作线上线下现场发言。大家认为,此次座谈

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对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其理

论精髓、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形势起到很重要

的推动作用。大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海南调

研时的讲话精神、博鳌亚洲论坛的讲话精神,

讲述了本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

发展的实践,充分表达了“感党恩、跟党走”、

共克时艰的决心,以及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将学好用好习近平

经济思想,把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化于心、外

化于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

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连小敏在主持会议时表示,各位侨商代

表围绕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入交流,表达

了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再创辉煌的决心

和信心!万主席的讲话要求明确,我们要深

刻领会、坚决贯彻,更加自觉站在党和国家

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把习近平经济思想

转化为建功新时代的不竭动力,更加坚定地

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激发侨界活力和创新

潜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

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推动高质量发

展贡献侨界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

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侨联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陈迈,中

国侨联副秘书长兼经济科技部部长赵红英,

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权益保障部部长张

岩,组织人事部部长、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

书记姚林楠,经济科技部副部长、一级巡视

员、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夏付东,

经济科技部副部长祁德贵,北京市侨联党组

成员、副主席苏泳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会议。

(中国侨联网)

2022 年 5 月 .3

开卷有益

第6页

根魂梦·家国情

2022 年 5 月号(总第 369 期)

社       长

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

美术编辑

校   对

办公室副主任

发   行

本刊法律顾问

社    址

邮政编码

编辑部

发行部

电子信箱

官方网站

编辑出版

左志强

朱小平

靳 扬

李 鸽

金 河

程 宏

李秋实

北京市展达律师事务所

北京北新桥三条甲1号

100007

64005953

64056553

hnyhw111@126.com

www.hnyhw.org.cn

《海内与海外》杂志社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管主办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CONTENTS

目录

开卷有益

中国侨联召开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促进高质量

发展侨商座谈会 万立骏出席并讲话

影像天下

惠安女·浔埔女

百年青春

俞秀松:发起建团的先驱

适宜楼:起草团章的红色遗迹

北大红楼与一个时代相遇

家国故事

通往故乡的桥

名家随笔

一条小道的故事

有大楼,更有大师

符离、埇桥和新汴河

名人风采

山连着山 海连着海

——记著名作曲家瞿希贤

他的笑容依然真诚而灿烂

亲情中华

文化之脊上的诗情画意

辽阔之上的静美

01

06

12

17

19

54

63

66

69

74

76

79

82

李金河

朱悦华

王剑冰

刘玉民

黄乔生

冯 并

韩三洲

杜卫东

周家望

蒋兴强

陈晓东 黄荣钦

陈文兰 陈珊娜

4.

第7页

衢州的震撼

北齐石柱歌

雨中漫步

侨乡采风

盛开在春天

春日抒怀

书画苑

笔下生情写精神

域外见闻

咏叹威尼斯

华夏书屋

游戏絮语

——读《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澳门文学:《文戏武唱》与《镜海魂》

开户银行

户   名

账   号

定   价

发行范围

国内发行

国外发行

广告发布登记

国外邮发代号

印   刷

出版时间

中国标准连续

出版物号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城区

北新桥支行

《海内与海外》杂志社

0200004309014481454

人民币20.00元

港币50.00元

美元8.00元

公开发行

本社发行部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

公司(北京399信箱)

京东市监广登字20200029号

M1169

北京久佳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每月15日

ISSN 1002-3801

CN 11-2824/D

刊名遴字为孙中山先生墨迹

稿件一经采用,我社有权以包括纸质版以

外的出版形式(如网络、电子期刊、光盘

版)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所有作品

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含著作权使用费,

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视为同

意上述声明。作者如不同意将文章入编,

投稿时敬请说明。

版 权 声 明

封二 四海侨声 封三 青春寄语 崔世广

封底 《海内与海外》杂志 封面 惠安女 黄荣钦

篇名题字 吴志实

独家策划

侨界之光 国士无双

蔡芳本

张 虎

学 友

林小冰

王麦对

何军委

王 兰

刘树生

张 陵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气象学家竺可桢海归之路

杨振宁的中国心

刘有成: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

“为中国人民造福”

——记肾脏病专家陈香美

心怀苍生玉米缘

——记玉米栽培学家陈国平

张 敏

李之柔

杨春生

陈颖舸

27

33

37

41

49

88

94

95

97

99

100

102

105

109

2022 年 5 月 .5

第8页

惠安女·浔埔女

摄影 / 陈晓东 黄荣钦

6.

影像天下

第9页

著名侨乡的惠安女、浔埔女、湄洲女,号称是福建三大渔女。以吃苦耐劳闻名

于世,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人们出外谋生或打渔时,她们则成为坚守家乡的主人,

擅家务、多才艺,无论出海、耕作、锯木、拉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做小生意,

孝敬公婆、养育子女,样样能干,家里家外一把手,从而成为勤劳的代名词。

2022 年 5 月 .7

影像天下

第10页

丨陈晓东

曾任武警某研究所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 项专利获得国家技

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参加国际、国内摄影展并获奖;

出版《天鹅之痛》《鸟人鸟事》《野性生肖》《机器人上战场》等科普著作。任北

京科普作协副秘书长、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

8.

影像天下

第11页

丨黄荣钦

香港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出

版有《山光海影》《山海辉映》《浪游四海》《海神的雕刻》《黄山云海》

等八本摄影作品集。

2022 年 5 月 .9

影像天下

第12页

10.

影像天下

第13页

2022 年 5 月 .11

影像天下

第14页

俞秀松:发起建团的先驱

○ 文、图 / 李金河

2022 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召开之

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

在前不久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

醒年代》中,出现了热血青年学生代表、浙江

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俞秀松。其实,他就是上

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是中国社

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对创建中国共产

党和青年团作出过重要的贡献。让我们一起

回顾百年前风起云涌的时代下,一名革命青年

的成长轨迹。

少年壮志 探索救国

俞秀松 1899 年出生于浙江诸暨人次坞镇

溪埭村一个中国传统的耕读世家。17 岁时考入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喜读《新青年》等进

步报刊文章。当年,北京“五四”爱国运动激

起了他投入战斗的热情。他和宣中华等人发动

杭州 14 所中等以上学校约 3000 名学生,声援

北京、上海学生,举行了杭州第一次大规模的

反帝反封建示威游行。20 岁的俞秀松被誉为杭

州学生运动的领袖。后与同学宣中华、施存统、

编者按

今年是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俞秀松烈士受上海党小组委派,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

年团,成为党早期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侨乡汕头适宜楼是张太雷等三人小组起草团章的遗迹。

今年还是五四运动 103 周年和新文化运动 107 周年,尤其后者成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理论准备,本刊特刊发三篇文章,以为纪念。

12.

百年青春

第15页

夏衍等一起创办《浙江新潮》

并任主编。《浙江新潮》一问

世,就以战斗的姿态对社会制

度和封建礼俗进行了猛烈的

抨击,成为当时浙江传播新文

化、新思想的旗帜。

1919 年 初 春 前 后,一 个

念头在俞秀松心中明确起来:

中断学业,离开家乡,投身到

革命洪流中去。这是他在家里

度过的最后一个寒假。临上船

了,俞秀松对送别的弟弟俞寿

乔说:“我这次出去,几时回

来没有数。我要等到大家有饭

吃,等到讨饭佬有饭吃时,再

回来。你要相信,这一天会到

来的。”果然,从此以后,俞

秀松为了探求革命道路,足迹

遍布杭州、北京、上海、广州、

新疆等地,参加各种革命活动。

他留学苏俄,寻求革命火种。

一直到 1939 年遇害,他再也

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1919 年末,时年 20 岁的

俞秀松离开杭州去北京,参加

了李大钊、胡适等发起的北京

工读互助团,闲暇时在北大哲

学系旁听。这种新生活旨在帮

助年轻人脱离旧家庭,带有强

烈的乌托邦气息。然而,工读

互助团毕竟是空想社会主义,

仅过了 3 个月就以失败而告

终。这对俞秀松而言,不啻当

头棒喝。俞秀松深刻认识到,

改造中国社会决不能走脱离社

会的改良主义道路,因此,俞

秀松公开宣称“我此后不想做

个学问家,情愿做个举世唾骂

的革命家”。

参与建党 发起建团

1920 年 3 月 , 俞秀松由李

大钊推荐,到上海《星期评论》

社工作,该社对中国工人阶级

的状况进行了不少调查研究,

他积极参加这些调查活动。为

了更加深入了解社会,他进入

厚生铁厂做工。他通过老师和

同乡邵力子、沈玄庐等进步知

识分子,结识了仰慕已久、正

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陈独

秀。5 月,他参加了马克思主

义研究会。共产国际代表魏金

斯基来华时,曾任助手。8 月,

21 岁的俞秀松参加了陈独秀

发起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共产主义

小组,只有陈独秀、俞秀松、

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 5 个

创建人,陈独秀任书记。上海

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施存统

当晚就去了日本,陈公培不久

也去了法国,特别是在陈独秀

离开上海之后,实际上是俞秀

松一个人承担了上海党组织

的日常工作及与其他城市早期

党组织的联系工作。由此,俞

秀松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发

起人之一。

为了团结和教育广大青

年,经陈独秀提议,参照苏俄

少年共产党的模式,在中国成

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共产

党早期组织的的助手和后备

军。俞秀松虽然是中国共产党

发起组最年轻的成员(21 岁),

却具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受上

海党小组的委派,由他负责创

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

年 8 月 22 日,俞秀松、施存统、

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叶

天底、袁振英、金家凤八人发

外国语学社

2022 年 5 月 .13

百年青春

第16页

起建立第一个青年团组织——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

为第一任书记。至此,俞秀松

实现了从“学问家”到“革命家”

的转变,为爱国青年追求真理,

最终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

了典范。陈独秀很感激俞秀松

旗帜鲜明的态度,同时也为自

己锐利的眼力而感到骄傲。

当 年 9 月 28 日,上 海 社

会主义青年团创办了旨在培养

干部的上海外国语学社 , 既教

授外语,又广泛传播马克思主

义。由俞秀松兼任秘书(相当

于校长助理)。学生来自全国

各地,如刘少奇、罗亦农、王

一飞、任弼时、肖劲光、曹靖

华等,许多人后来成为党和国

家领导人和我军高级将领。俞

秀松首先在外国语学社发展了

30 余名团员,其中包括李启

汉、李中、罗亦农、王一飞、

谢文锦、任弼时、萧劲光、蒋

光慈、曹靖华、汪寿华、梁柏

台、陈为人、许之桢、雷晋笙、

吴芳、王会悟、廖化平等。后

来,团员增至约 200 人。在团

内,俞秀松每周安排一次政治

报告会,他常自己登上讲台,

也请陈独秀、李达、杨明斋、

库兹涅佐娃、陈望道等作演讲。

经过反复酝酿,俞秀松撰

写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并

将该章程寄给各地共产主义

小组,要求各地建团。俞秀松

废寝忘食地工作,使上海社会

主义青年团颇有起色:它虽冠

名“上海”,但实际起到中国

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组织作

用。在其领导下,推动和指导

了北京、长沙、武汉、广州、

天津、济南等地团组织的建立:

李大钊开始筹建北京的社会主

义青年团,最早的团员有邓中

夏、何孟雄、刘仁静等人;毛

泽东在湖南长沙成立团组织,

新民学会的郭亮、夏曦、罗学

瓒、萧述凡等人是最早的团

员……

1921 年 初,上 海 社 会 主

义 青 年团 发 展的团员有 200

余人,全国达到 1000 多人。

1921 年 3 月,在 上 海 建 立 了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

执行委员会,俞秀松为首任书

记。机关设于渔阳里 6 号。

1921 年 3 月, 受 共 产 国

际的邀请和上海党团组织的委

派,俞秀松到苏俄莫斯科出席

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和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这是俞秀松第一次出国。在大

会上,俞秀松代表中国社会主

义青年团作了专题报告。其大

会发言赢得国际共运界甚至革

命导师列宁的赞誉。会后,俞

秀松留俄学习,并负责联系选

送国内革命青年分期分批赴苏

俄留学事宜。

1922 年 1 月, 俞 秀 松 参

加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

俞秀松(坐者右四)、张太雷(站者左五)、瞿秋白(站者左四)、陈为人(坐者左四 )出

席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会议期间,与各国部分代表合影

14.

百年青春

第17页

命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列

宁 的 接 见。1 月 30 日 至 2 月

2 日,俞秀松又以中国代表团

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远东青年

团代表大会。3 月,俞秀松从

苏联回国,在上海负责团的临

时中央局和上海地方团组织日

常工作。由于俞秀松回国时已

是 1922 年,所以,没能见证

中共一大这一历史性的伟大时

刻。

随着各地团组织的逐渐

健全,全国的团员增至数千

人,共青团临时中央局认为

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所以积

极进行筹备,并通知各地团

组织:将于 4 月在上海召开“团

一大”。3 月 6 日,中共广东

支部书记谭平山写信给施存

统提出:“大会地点,如能改

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自由。”

中共中央局和团的临时中央

局鉴于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

胜利,广州已成为全国工人

运动兴盛的地区,采纳了这

个意见。4 月,俞秀松创建社

会主义青年团杭州支部,任

书记 , 并到绍兴指导团的工

作,这是浙江最早建立的团

组织。5 月 5 日,俞秀松以上

海团、杭州团代表的身份参

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社会

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并当选为第一届团中

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经济

部主任。

1922 年 9 月 2 日, 俞 秀

松在上海参加团中央执行委员

会第 16 次会议,被选为团中

央执行委员会书记。

赴苏深造 参与办报

1925 年 10 月 28 日, 俞

秀松第二次赴苏俄留学。中

共总书记陈独秀当天亲笔签

名给中共旅莫支部的信中,

告知此行赴苏联莫斯科中山

大学学员人数 103 人,其中

包括张闻天、王稼祥、王明、

杨尚昆、伍修权、乌兰夫等人。

途中由5 人组成临时委员会,

中央指定负责人为俞秀松,

任书记。在苏期间,俞秀松

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

宁学院深造和任教,曾任中

山大学联共支部局委员、中

国部中共支部副书记、学生

会主席等职。

1933 年,俞秀松被派到

苏联远东伯力地区工作,担

任联共边区党委机关报《工

人之路》(中文 )副总编辑。《工

人之路》先后刊登过李大钊

的遗著诗歌《进攻》、邓中夏

的《呜呼,彭湃同志之死》、

萧三的诗歌《八百勇士赞》等。

是迄今发现的办报时间最长、

发行量最大、由中国共产党

人参与主编并在海外发行的

中文报刊。《工人之路》还向

各地旅俄华侨传达党的方针,

俞秀松在苏俄留学期间

2022 年 5 月 .15

百年青春

第18页

宣传革命理论,积极为中国留学生提供生活

上的帮助。

从 1925 年至 1935 年,俞秀松在苏联学

习和工作了整整 10 年。1939 年不幸遇难。

追认烈士 秀松长青

1962 年 5 月 15 日,俞秀松 被国家民政

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为了表彰俞秀松烈士对

中国革命的功绩,颁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泽东亲笔签署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

光荣纪念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

中央彻底推倒了强加在俞秀松身上的一切诬

蔑不实之词。1983 年 8 月,《人民日报》和《中

国青年报》相继刊发重要纪念文章,高度评

价了俞秀松烈士生前在建党、建团,培养我

党高级干部,推进中国革命中所作出的贡献,

恢复了俞秀松在党内和共青团内的历史地位。

因为俞秀松在国外遇难,英灵无宿,成

为亲属心中永久的创痛。上海市团市委多次

与烈士遗孀安志洁(盛世同)老人和烈士四

弟俞寿臧老人联系,决定在福寿园“意睱园”

的苍松翠柏间为烈士建墓树像,让“英灵还

乡”,接受千秋万代的景仰。现在,福寿园

俞秀松纪念铜像已成为纪念烈士及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1987 年,中共诸暨县委和县政府在俞秀

松家乡修建了俞秀松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

竖刻着李先念主席的题词:“俞秀松烈士永

垂不朽。”1999 年,俞秀松诞辰 100 周年之际,

中共诸暨市委和市政府在原俞秀松烈士纪念

碑立碑的地方修建了俞秀松烈士陵园。

近年来,国内缅怀俞秀松烈士的传记、

画册、纪念文集等图书出版了很多,有关俞

秀松烈士的专题展览更是不计其数。大型原创话剧《渔

阳里的“大人物”》、话剧《摇篮》、舞台剧《俞秀松》、

文献纪录片《俞秀松》、电视剧《大浪淘沙》等都从

不同侧面展示了俞秀松烈士的光辉一生。据悉,《俞

秀松日记》即将正式出版,以俞秀松为主人公的大型

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荣耀》已通过剧本立项,正在

紧锣密鼓筹拍中……

……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最早的创办者之

一,俞秀松将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投身于中国革命

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他的

坚守、智慧和勇气,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有着强

大的感染力。

16.

百年青春

第19页

适宜楼:起草团章的红色遗迹

○ 文、图 / 陈文兰 陈珊娜

百年前,汕头外马路一座不起眼的小旅馆,见证了三人小组起草团的纲领和章程的诞生——

在汕头市区外马路,有一处

老建筑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庄重而

静谧,与繁华的街市相比,这里

略显“不起眼”。让人意想不到

的是,揭开历史的面纱后,这里

百年前曾矗立着一座叫“适宜楼”

的旅馆,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的纲领和章程的诞生地。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红色

的记忆并没有在历史的深处褪

色。在 迎 接 共 产主义青 年团 成

立 100 周年之际,汕头的志愿者

们就“团章的起草地在汕头”这

一史料进行细致考证。据考证,

1922 年 4 月 19 日至 25 日,张太

雷、达林及蔡和森等人在汕头

起草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

纲领和章程。

团章在汕头“诞生”

走进金平区党史地方志办

的展厅,有一块展板格外引人

注目,上面“团章在汕头诞生”

几个大字在灯光照射下熠熠生

辉,下 面 是 一 张“ 适 宜 楼”的

老照片。金平区党史地方志办

工作人员、团市委团史研究志

愿者张耀辉拿出一本达林的著

作《中国回忆录》说,里面有当

年起草团章时的细节描写。驻

足于珍贵的老照片前,伴随着

张耀辉的精彩解说,仿佛穿越

时空隧道,回到革命年代,“见

证”了团章起草的全过程。

时 间 回 拨 至 百 年 前。1922

年 4 月 19 日晚,中国社会主义

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筹备处

代表张太雷、青年共产国际代

表达林·拉比诺维奇·谢尔盖

及蔡和森,在汕头外马路英国

适宜楼内共同讨论研究并完成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

国 社 会 主 义 青 年团章 程》,以

及团一大会议的四个决议案(草

案)的起草工作。

1922 年,张太雷在广州“东

园”,组 织 并 参 加 了中国 社 会

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他代表组织处向大会作了

团纲和团章草案报告。大会经

过热烈的讨论,一致通过了《中

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

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和决

议案,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

团成立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章程。

而 这 次 大 会 上 通 过的“团 纲”

和“团章”就是张太雷他们“三

人小组”在汕头起草的。

原外马路76号英国适宜楼照片(马学东藏) 《中国回忆录》

2022 年 5 月 .17

百年青春

第20页

适宜楼响起国际歌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

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

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1925 年 1

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

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团的

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张太雷当选为总书记。

团一大召开前,张太雷、达

林、蔡和森等人在南下前往广州

时,途经汕头并在汕停留了几天。

“我们三人小组的工作进展很快,

配合得很协调,几乎没有什么意

见分歧。就在这里,我们三人一

起拟定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团章草

案。”达林在《中国回忆录》中

这么写。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团组

织第一份团纲和团章。达林回忆

时兴奋地说:“在这些文件中我

们宣告了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死刑。”与此同时,达林在回忆

录里还写到在工作过程中被蚊虫

叮咬的“惨状”:“令人讨厌的

中国白蛉子看来是站在外国帝国

主义一边。在我们讨论、协商时

它们肆无忌惮地叮咬我们。结果

我们的脸、手和脚都起了大包。”

尽管蚊虫“打扰”,工作仍

进展很快,大家配合协调,全部

团纲、团章和各种决议草案终于

准备好了。张太雷、达林和蔡和

森高兴地唱起了《国际歌》。达

林清晰地记得,他唱的是俄语,

张太雷唱的是英语,而蔡和森是

用中文演唱,不同的语言在这个

小房间里汇成一曲激情的交响

乐。

谨记历史铭记光荣

“通过红色寻访,挖掘背后

的故事,让历史与现代对话。”

张耀辉说,他们的课题组特意去

了常州张太雷纪念馆,也考究了

张太雷他们当时在哪个位置起草

团章,经过严谨细致的考证,这

段历史的经过、旁证、佐证、直

接证据都已收集完备。

考证团章在汕起草这一史

料,对研究团史和党史具有重大

意义。

在汕头市彬园警史馆,我们

再次见到“适宜楼”和张太雷照

片等珍贵资料,循着百年前的历

史,总能勾起汕头人对往昔的一

段回忆,一种自豪。

潮汕是近代被迫实行门户

开放较早的地区之一,汕头开埠

是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胁

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

掠夺的重要历史见证。在《潮汕

党史资料选编》中记载:五四运

动加速了潮汕人民的思想解放,

推动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潮汕的传

播。1919 年 5 月, 潮 汕 地 区 最

早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的团体“潮安青年图书社”成立。

1922 年 4 月, 张 太 雷、 达

林及蔡和森三人在汕头,不仅起

草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

和章程》(草案)及团的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主要议程和决议

(草案),并同汕头进步青年会

晤,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情况,还

在一所中学作“关于社会主义”

的报告,使听众耳目一新。从此,

马克思主义在潮汕迅速而广泛地

传播,为中共潮汕地方组织的创

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说,“适

宜楼”或许已经是有些遥远的名

字,但“团一大”精神深入人心。

百年前,青年们在这里扬起了领

航的风帆,红色的种子撒播在这

片土地上并茁壮成长,使今天的

青年一代通过了解历史,谨记历

史,铭记光荣,将“团一大”精

神代代传承下去。

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张太雷,在起

义中英勇牺牲

18.

百年青春

第21页

103 年前,一座大楼与一

个时代相遇。这座大楼就是

位于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 29

号 的 北 京 大 学 第 一 院。1918

年 8 月落成,红砖砌筑,红瓦

铺顶,故曰“红楼”。高耸于

青砖灰瓦中的北大红楼坚实

庄重。103 年前,中国先进知

识分子在这里风云际会。一

张张鲜活面容,一个个长衫

西装、文质彬彬模样,似乎

从未远去。他们以摧枯拉朽、

再造乾坤之志,开启了中国

现代文明新纪元。

“像春雷初动一般,《新

青年》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

年。”“《新青年》是中国文

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

代 的 刊 物。”(胡适)红 楼

展厅,全部 63 期《新青年》,

一字排开,组成一张 20 世纪

初新思想新文化朝气蓬勃的

时代面孔,一台精彩纷呈的

思想史专场,一轮 20 世纪初

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中国

北大红楼与一个时代相遇

○ 文 / 朱悦华 摄影 / 程 宏

2022 年 5 月 .19

百年青春

第22页

近现代史上,从没有一本刊

物的影响力可与《新青年》

堪比,当今许多青年依然从

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

在思想领域中的继续。有人

问陈独秀为什么要办杂志?

他说:“欲使共和名副其实,

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

思想,需办杂志。”1916 年春,

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

悟》,提出国民觉悟是政治

制度变革根本,呼吁破除封

建伦理道德,建立真正共和

制。一年后,陈独秀携《新

青年》落户北大,“一校一刊”

结合,掀起全国思想启蒙狂

飙。

桌上一本打开的书,是

所有人的视线中心。陈独秀

坐在中间,李大钊、胡适一

左一右,其他人或坐或站,

似在热烈讨论什么——红楼

浮 雕《 八 大 编 辑 》饱 满 厚

重。在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

20 号陈独秀充满烟火气的小

院,这些学贯中西的北大教

授,抛出一枚枚射向封建专

制的重型炮弹。

《新青年》最先为妇女

解放呼号呐喊。针对北洋政

府褒扬节妇烈女的倒行逆

施,登载周作人翻译的日本

女作家与谢野晶子《贞操论》、

唐俟《我之节烈观》、胡适《贞

操问题》、吴虞《吃人与礼教》

等,对夫权对妇女的压迫摧

残、对男女不平等性道德展

开猛烈抨击。推出“易卜生号”,

引进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

娜拉,掀起妇女解放热潮。

青海省循化县女师学生邓春

兰勇敢地给北大校长蔡元培

写信,要求解除女禁到北大

读 书。1920 年,北 大 首 开 男

女同校先河,邓春兰、王兰

等 9 名女生入读北大。湖南

女生张挹兰考入北大教育系,

主编《妇女之友》,发誓“为

女子争得一个真正的人的地

位!”知 识 女 性 挣 脱 封 建 枷

锁,参政议政,走出国门,寻

求救国真理。

《新青年》最先举起民

主与科学大旗。陈独秀在《本

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

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

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

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

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

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

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

想 上 一 切 的 黑 暗。”李 大 钊

也摇旗呐喊,抨击丑陋的君

主专制统治,他在《孔子与

宪 法》中 尖 锐 指 出:“ 孔 子

者,数千年之残骸枯骨也。

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

摄影 / 肖 平

20.

百年青春

第23页

神也……孔子者,历代帝王

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

代 国 民 自由 之 证 券 也。”抨

击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利

用孔子“垄断天下之思想”,

呼唤代表现代国民自由意志

的民主宪政。

《新青年》把科学作为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启蒙

工具。鲁迅在《随感录》中说:

“现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

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

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不许鬼混。”《新青年》刊登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近代

思 想 中 之 科 学 精 神》、北 大

教授王星拱《科学的起源与

效果》等,宣传科学精神与

科学方法。“五四”后,科普

书刊大量涌现,在当时科学

教育还很薄弱的中国,起到

很好的科学传播与启蒙作用。

《新青年》最先使用白

话文与新式标点。被守旧派

视 作“ 洪 水 猛 兽”的 白 话 文

与新式标点,最初在陈独秀、

刘半农、钱玄同、胡适书信

往来中谨慎讨论着。钱玄同

写给陈独秀《论应用文之亟

宜改良》中提出:“文章需加

标点,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

移” 等 改 革 方 案。1918 年 1

月,陈独秀主编《新青年》第

4 卷第 1 号开始全面尝试白话

文和新式标点。不到半年,

全国 400 多家报刊杂志纷纷

效 仿。1920 年 1 月, 教 育 部

训令全国,公布采用 12 种标

点符号,从 1922 年,起小学

全部实行白话文教学。使用

了几千年的文言文,3 年多时

间就被白话文取代,中国文

字完成了一次“放足”运动,

中国文化开始从封闭的旧范

式向开放的新范式转变。

《新青年》最先开辟中

国 现 代 文 学 新 天 地。1918 年

4 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

4 卷第 4 号开辟“随感录”栏

目,标志着现代议论散文“杂

文”的诞生。5 月,37 岁的周

树 人 在《 新 青 年》第 4 卷 第

5 号发表第一次署名“鲁迅”

的 小 说《 狂 人 日 记》,全 文

4700 字,是中国第一篇白话

文小说,它提出的“吃人”、“被

吃”等根本性社会问题被不

断思考,构成现代中国思想

的血脉。与此同时,白话新诗

以 前 所 未 有 势 头 爆 发。1918

年旧历丁巳年除夕,陈独秀、

沈尹默、胡适、刘半农等《新

青年》同人以此为题创作白

话新诗。陈独秀写了白话诗

《丁巳除夕歌》:“除夕歌,

除夕歌;几人嬉笑几人泣。

富人乐洋洋,吃肉穿绸不费

力。穷人昼夜忙,屋漏被破

无衣食。”“五四”前后的白

话文,如同刚脱了长袍的人

的漫步,松弛有度,急缓相间,

散发着古老幽思与山林气息。

红楼二层,靠近楼梯是

复原后的陈独秀文科学长室。

1918 年 11 月 27 日,陈 独 秀

召集《每周评论》创刊会议。

李大钊、高一涵、高承元、张

申府、周作人等参加,大家

公推陈独秀为书记及编辑,

其他人为撰述,编辑所设在

二层文科学长室。《每周评论》

在北京发行总量达到 5 万多

份,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

的报刊之一。

五 四 运 动 爆 发 后,《 每

周 评 论》连 续 3 期 出 版“ 山

东问题”特号,全文刊登《北

京学界全体宣言》。从 1919

年 5 月 4 日 到 6 月 8 日, 陈

独 秀 在《每 周 评 论》发 表 7

篇 时 评,以“ 只 眼”笔 名 发

表《 两 个 和 会 都 无 用》《 山

东问题与国民觉悟》等 37 篇

随感录,为五四运动提出不

断深入的纲领、口号与斗争

方式。短小精悍、如匕首投

枪、一针见血的“陈仲甫体”,

2022 年 5 月 .21

百年青春

第24页

与《新青年》睿智冷峻的鲁

迅《 随 感 录》 相 呼 应:“ 愿

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

向上走……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火炬,我便是

唯 一 的 光。”一 时 各 大 报 刊

竞相模仿,纷纷开设“随感录”

或“杂感”栏目。

五四运动一个月后,陈

独秀走出家门,看到北京大

学变成了关押爱国学生的监

狱,内心极度崩溃。为了鼓

励 学 生,他 写 下《研 究 室 与

监狱》,亲自上街撒传单,决

心 飞 蛾 扑 火,以 血 醒 民 ……

北京《晨 报》率先 报 道陈 独

秀被捕消息,全国舆论哗然,

展开强势大营救。北京中等

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北京

大学教授刘师培联名马裕藻、

马叙伦、程演生、王星拱等

知名教授 40 人,民国大学校

长应善以联名中国大学、北

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

新华商业专门学校等学校 29

人,联名保释陈独秀,认为“原

其用心无非激于书生爱国之

忱。”安 徽 省 长 吕 调 元 致 电

吴炳湘 :“怀宁陈独秀好发狂

言,书生结习。然其人好学

深思,绝与过激派无涉。”社

会名流章士钊致电龚心湛、

王克敏等政要,谴责这是“忽

兴文网,重激众怒”,称陈独

秀“英 姿 挺 秀,学 贯 中西”,

自己与陈“总角旧交,同出大学,

于其人品行谊知之甚深。敢保

无 他,愿 为 佐 证”,敦 促“立

予释放”。

远在上海的孙中山,得知

陈独秀被捕后也很着急。在会

见徐世昌、段祺瑞和谈代表许

世英时气愤地说 :“你们做了‘好

事’,很足以使国人相信,我

反对你们是不错的。”广东军

政府主席总裁岑春煊、国民大

会上海干事部、中华工业协会

也都致电当局,要求释放陈独

秀。各地工人继续罢工,商人

继续罢市,逼迫北洋政府罢免

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同

意释放陈独秀,并且放弃在《巴

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

了阶段性胜利。

9 月 17 日,拘禁近百天的

陈独秀被释放,李大钊、刘半农、

胡适、沈尹默等同人在《新青

年》发表白话诗,欢迎他的出狱。

李大钊发表意蕴深远的诗《欢

迎 独 秀 出 狱》:“ 我 们 现 在 有

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好像

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

陈独秀有很多朋友,像李大钊

这样的知音并不多,可以说,二

人是真正志同道合的同志。

国家一级文物《五四》是我

国第一部介绍五四运动的书籍。

22.

百年青春

第25页

作者是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

蔡晓舟和在北大国文系学习

的表弟杨亮功(笔名杨量工)。

蔡晓舟在序言写道:“五四一

役,涵有二义,一为国家争主

权,一为平民争人格。”1919

年,全国期刊如雨后春笋猛

增至 400 余种,进步 社团约

有三四百个,仅北京一地登

记 在 册 社 团 281 个,1920 年

又 有 增 加。“ 当 时 北 大 红 楼

门口一间小小号房里,就有

100 多种书刊杂志摆在一张长

形桌子上,从早到晚,不论

学生还是教师,老年或是青

年,走过那里都要进去看看。”

这些图书留下了中华民族第

一次全面觉醒的历史记忆。

1919 年 4 月,来中国讲学的

杜威夫妇原打算过了夏天就

回美国,五四运动大大引起

了他们兴趣,一再推迟归期。

杜 威 说:“ 正 是 这 场 新 文 化

运动,为中国的未来奠定了

一 块 最 为 牢 固 的 基 础。”用

电 视 剧《觉 醒 年 代》中蔡 元

培 一 句 台 词:“ 无 论 将 来 发

生到什么时代,终将是以我

们今天倡导的新文化为先导

的。”

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拯

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

命的思想武器,是新文化运

动的一个重要成果。陈独秀

被 捕 后,《 每 周 评 论》从 第

26 期起由胡适主编,他与李

大钊在《每周评论》展开“问

题与主义”论争,直到 1919

年 8 月 31 日 第 37 期《 每 周

评论》被封,论争戛然而止。

胡 适 的《四 论 问 题 与 主 义》

就发表在最后一期上。这场

论争大大加快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1920 年 9 月,

陈 独秀 在《新 青 年》公开 发

表《谈政治》,指导各地建党

工作。这期间,《新青年》刊

登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

中国工人运动文章达 130 余

篇(全部电子版在北京陈独

秀故居可览)。“新青年丛

书”——马 尔 西《 马 克 思 资

本 论 入 门》、考 茨 基《阶 级

斗 争》、柯 卡 普《 社 会 主 义

史》等建党初期必读书目,带

着时代印迹亮相红楼。全套 6

本《共产党》月刊,李达主编,

编辑所就设在上海李达家中。

由于经费匮乏,环境恶劣,不

能署真名,每期发行 5000 份,

以大量篇幅介绍共产国际和

共产党知识,与《新青年》配

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

理论准备。

刊 登 李 大 钊《我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观》《 庶 民 的 胜 利》

的《新青年》原件,由河北徐

继珂捐赠;首次将马克思、

恩格斯名字和《共产党宣言》

片段介 绍到中国的《万国公

报》;陈望道、华岗、成仿吾、

徐冰、博古和谢唯真等人翻

译 的 7 种《 共 产 党 宣 言》中

文全译本;1921 年,李子洲、

刘天章、杨钟健等陕西进步

学 生 在 北 京 创 办 的《共 进》

杂志 11 期;1924 年,北京区

委组织部长陈乔年负责印刷

的机关刊物《政治生活》8 期

等珍贵文物,通过全国各地

藏家之手,汇集红楼。

1920 年 3 月 31 日,回到

上海一个月后,陈独秀首次

与孙中山见面,相见甚欢。

两人共同参加上海机器工会

成立大会,发表讲演,引起

热烈反响。陈独秀将 1920 年

5 月 1 日《新青年》做成“劳

动 节 纪 念 号”,版 面 扩 大 一

倍 以 上,厚 厚 400 页,封 面

是雕塑大师罗丹为 1900 年万

国博览会创作的《劳动之塔》

纪念碑图片,环绕塔身盘旋

而上的浅浮雕生动展示了一

部劳动的历史,塔顶雕塑《祝

福》是为劳动和劳动者祝福。

刊登各地工人调查报告和 33

2022 年 5 月 .23

百年青春

第26页

幅底层工人生活照片,发表

孙中山、蔡元培等社会名流

及张玉堂、刘郎山等 12 名工

人题词。“劳动节纪念号”发

行 10000 多 份,在 全 国 产 生

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李大钊

在北京领导以北京大学为中

心的“五一”纪念活动。5 月

1 日,北京、上海、广州、九

江、唐山等地举行声势浩大

的游行集会,这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大规模纪念“五一”

国际劳动节。“南陈北李”迈

出了实质性建党步伐。

一张苍老、陌生面容引

人注目。他就是中共建党“牵

线人”、李大钊称为“万里拓

荒,一身是胆”的杨明斋。美

丽的昌潍平原、古老胶莱河

畔,乡亲热情指点杨明斋故

居 ——山 东 平 度 市 明 村 镇 马

戈 庄 村。1901 年,16 岁 的 杨

明斋从这里出发,闯关东到

海参崴矿区,一边做苦力,一

边 读 书。1920 年 春 天,作 为

俄共党员和翻译,他与共产

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

与“南陈北李”商讨建党。他

参与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

究 会,参 与 筹 备 出 版《共 产

党宣言》《共产党》月刊,前

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三大,

带领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

伍修权、马骏、孙冶方等 100

余人从上海乘船到苏联莫斯

科中山大学学习。他撰写《评

中 西 文 化 观》,运 用 马 克 思

主义观点解答中西文化,回

击复古思潮。很久以来,他

就像一颗流星,神秘失踪在

茫茫夜空。直到近些年,人

们才找到他唯一的一张照片,

他磊落光辉的一生才逐渐清

晰起来。

1921 年 11 月,当选为中

央局书记的陈独秀首次用英

文缩写 T. S. chen 签发了第

一个中央文件《中国共产党

中央局通告》,对“明年 7 月

开大会前”党团、妇女、青年、

工会发展提出要求,要求出

版共产主义书籍 20 种以上。

全文不到 400 字,精练简明,

谨严有度,堪称一份难得的

书法作品。半年后,陈独秀

给共产国际写了建党一年来

工作报告。此时,党员已从

一大 53 名增加到二大前 195

名。其中,“党员与党费”中

的“ 党 费”一 项 是 指 党 组 织

开销。报告显示:1921 年 10

月至 1922 年 6 月,党中央机

关 支 出 17655 元,国 际 协 款

16655 元,自行募捐 1000 元。

国际协款是指共产国际资助,

说明刚成立的中共还很弱小,

为二大确认中共成为共产国

24.

百年青春

第27页

版 5 年,发 行 201 期,陈 独

秀撰写 258 篇文章。自第 55

期 起,设“ 寸 铁”栏,陈 独

秀是主要撰稿人,言辞犀利,

保持他一贯的杂文风格。《向

导》发行最多时近 10 万份,

对民众起到了强有力宣传、

动员和组织作用。读者认为

它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

盏明灯”。

红楼油画《西湖会议》,

宛如清新淡雅水墨画,内容

却是一次激烈的思想交锋。

1922 年 8 月 28 日,共产国际

派代表马林来中国,要求中

共中央全体委员在西湖召开

大 会,史 称“ 西 湖 会 议”。

马林提议共产党员以个人身

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

遭到出席会议的五位执行委

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

张国焘、高君宇一致反对。

马林亮出共产国际“尚方宝

剑”——打印在白色绸缎上、

缝进自己衬衫里的共产国际

执行委员会东方部给中共中

央 的 指 令。全 文 是:“ 中 国

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应据共产

国际主席团 7 月 18 日决定,

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并与菲

利 普(马林)同志密切配合

进行党的一切工作。”最终,

“中共中央为尊重国际纪律

际“中国支部”埋下伏笔。

1922 年 7 月 16 日 至 23

日,夏日炎炎,中共二大在

上海辅德里 625 号李达寓所

举行。陈独秀主持制订了第

一个《中国共产党党章》,6

章 29 条,内容极丰富且较严

谨,为党建做出了奠基性重

大 贡 献,以 后的《党 章》都

在它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和

发展。第一天大会结束后,

暂时休会,大会推举 43 岁的

中共创始人陈独秀起草《中

国 共 产 党 宣 言》——二 大 最

重要成果。陈独秀废寝忘食,

用了近两天时间,起草了宣

言初稿,提交讨论通过。宣

言高瞻远瞩提出了革命分为

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

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

命。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

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

出广大的农民群众是民主革

命运动的依靠力量。对中国

革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

陈独秀为宣言的制定与通过

付出了伟大的政治智慧。会

后,他主持创办第一份中共

中央 机 关 报《向 导》周 报,

首次提出争取人民言论出版

自由的奋斗目标——“这几项

自由,已是生活必需品,不

是 奢 侈 品 了”。《 向 导》出

遂不得不接受国际提议,承

认加入国民党。”(陈独秀)

会后,陈独秀、李大钊、马林

前往上海法租界莫里哀路孙

中山寓所拜访。马林的这件

衬衫,作为珍贵历史文物保

存在荷兰国际社会历史研究

所。

1924 年 1 月,以孙中山

和陈独秀为首的国共两党正

式合作。3 月,《北京大学日刊》

发表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国

内最有影响的人物以孙中山、

陈独秀、蔡元培 3 人得票最

多。1926 年,国共两党继承

孙中山遗志,高唱《国民革

命 歌》:“ 打 倒 列 强,打 倒

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誓师北伐,在中国大地掀起

翻天覆地的狂飙,民主革命

思想得到空前传播,广大民

众进一步觉醒。国民革命时

期,陈独秀领导的中国共产

党由 53 名党员发展到 5.8 万

名党员,领导着 280 余万工

人和 970 余万农民的具有相

当群众基础的政党。电视剧

《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说:

“陈独秀一生毁誉参半。他

拥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

缔造了两个伟大的儿子,在

那些温良、宽容的中国人心

里,他也是一座丰碑!”

2022 年 5 月 .25

百年青春

第28页

独家策划

侨界之光 国士无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持发展的第一

资源,科学家是国之重宝。

适逢五一国际劳动节,本期主题策划特刊登侨界著名的科技劳动者——气象学家

竺可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刘有成、肾脏病专家

陈香美、玉米栽培学家陈国平攀登科学高峰,为国家做出重大科技贡献的事迹。

竺可桢、杨振宁、刘有成、陈香美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

中国引以为傲的无双国士,也是璀璨的侨界之光!

26.

独家策划

第29页

○ 文 / 张 敏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气象学家竺可桢海归之路

考取公费留学生

1909 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

木工程。这一次,竺可桢离开浙江绍兴县东关镇

巴家台门的家,途经数千里,北上求学,他乘轮

船从上海到天津,然后转乘火车到达唐山。路矿

学堂里的自然科学课程都是由外国教师用英语教

授的。竺可桢本想从这些洋老师的身上多学点知

识,没想到这些老师大多十分傲慢。在课堂上,

老师不叫学生的姓名而是直接喊学号。竺可桢觉

得这是对中国学生的不尊重,他心里想着:如果

他们这样喊自己,那我也要有所行动。

不久后的一次课上,英国教师出了一道题,

请中国学生回答。他喊道:“227 !”这是竺可桢

的学号,竺可桢虽然听见了,但他纹丝不动。那

位英国教师提高声音再喊了一遍,竺可桢还是像

没听见,只是用眼睛盯着讲台上的英国教师。其

他的学生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捂着嘴笑。那位教

师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喊学号的方式出了问题,但

是惯性和维护自己尊严的心理促使他又喊了一遍

竺可桢的学号,但这一次喊“227”号时,口气已

不再强硬。竺可桢这时才站起来用标准、流畅的

英语准确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最后竺可桢还说:

“对不起,老师,我有自己的名字,我希望您能

喊我的名字!”竺可桢的话引来了全班学员的掌

声,英国教师也感觉到自己做得不对。在以后的

上课过程中,很多外国教师都不再喊学生的学号,

而是礼貌地喊学生的姓名了。

就在竺可桢就读唐山路矿学堂的时候,美国

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

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中国将利用“庚子赔款”

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1909 年,第一批留学生

已经顺利赴美学习,第二批留学生的选派工作也

即将开始。1910 年春,学部正式发布了通知,选

派留学生。招考的标准十分严格,各地共有 1000

2022 年 5 月 .27

独家策划

第30页

多名考生参加,竞争十分激烈。考试的科目也很多,

既有英文,又有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史、物理、

化学、生物等科目。竺可桢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对考前的复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排。

7 月 21 日是首场考试,上午考中文论说,下

午考英文论说。竺可桢早早地来到考场,顺利冷

静地做完了考题,感觉还不错。按照规定,只有

这两门考试通过,才有资格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7 月 25 日是首场考试放榜的日子,一共录取了

272 名,竺可桢榜上有名。他心里非常开心,但很

快就平静下来准备其他科目的考试。在接下来整

整三天的时间里,竺可桢都在考场上全力奋战,

直到考试结束,他才松了一口气。

发榜的日子终于到了,竺可桢挤在人群里抬

头看榜:第 28 名——竺可桢,一共 70 人获得了

公费留学美国的机会。

在去美国之前,竺可桢又回到了东关镇,看

望了已经年迈的父亲,又在母亲的坟上献了一束

野花。带着故乡亲人的嘱托,带着对祖国的深深

依恋,竺可桢同其他的留美学生一起从上海乘海

轮横渡太平洋,来到了美国旧金山。在海轮上,

竺可桢挥着手向祖国母亲告别:“别了,祖国!

别了,亲人!”这一去,就是整整八年的时间!

中国的留学生们乘坐的“中国号”海轮停泊

在旧金山,这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竺可桢和

其他的学生在这里稍事休整之后,又坐上火车,

横越北美大陆,前往首都华盛顿。在火车上,竺

可桢的眼睛一直盯着窗外的景色,美国西部地区

干旱、荒凉,满眼都是崎岖的山地和干燥的沙漠;

东部地区湿润、富庶,既有开阔的草原风光,又

有秀美的茂密森林。从西往东,景色越来越好,

人口也越来越多。竺可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也

在心里暗暗对比着中美两国气候条件的差异,期

盼着能在这里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终于到达了

华盛顿。可是,竺可桢等一行求学心切,他们在

华盛顿只是简单地观赏了一下市容,就又登上火

1910 年,第二批“庚款生”于北京合影,站立者第一排左五为竺可桢,第三排左一为胡适

28.

独家策划

第31页

车,赶往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伊利诺伊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创建于 1867 年,是美国伊

利诺伊州公立大学系统,也是美国最具影响

力的公立大学系统之一,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大学创立之初,学校只有 50 名学生、3 名教员。

现在,这里已成为拥有上万人就读的高等学

府。伊利诺伊大学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关系,

在竺可桢考上公费留学生之前,当时的校长

爱德蒙·詹姆斯就致信美国总统西奥多·罗

斯福,建议将“庚子赔款”用于发展中国的

教育事业,后来发展为“庚子赔款”奖学金,

诸多的中国学生包括竺可桢都借此得以留美

深造。在 1911-1920 年间,伊利诺伊大学收

留和培养了多达三成的留美中国学生,是对

中国学生最友好的美国大学之一。伊利诺伊

大学坐落于小城尚佩思,这里的景色迷人,

碧绿的田野让竺可桢想起了江南水乡的风光。

学校内部的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

图书馆里的藏书也非常丰富。这些都让竺可

桢感觉非常满意。

竺可桢办好入学手续后,就开始了正式

的留学生活。他的英语基础好,很快就适应

了课堂上的全英文教学。在生活上,竺可桢

也过得很顺心。作为公费留学生,他每月有

60 美元的奖学金,经济方面非常充裕,除了

每月付给房东 3.5 美元的膳食费,其他的消费

都比较少。竺可桢每个月通常都只拿出 20 美

元左右使用,其他 40 美元都存入银行。

竺可桢在伊利诺伊大学的学习生活既紧

张又十分愉快,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他感觉自己学习了很多在国内学不到的知识,

他想的是怎样把现在学到的东西带回自己的

祖国,去帮助自己的父老乡亲。

心系祖国

新学期开始之后,竺可桢对这里的学习

生活早已完全适应。除了正常的学习,他还

积极地阅读书籍、报纸,丰富知识储备。同时,

他还同其他的留学生进行一些社会交流,参

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

1911 年 10 月 12 日课后,竺可桢正在阅

读他平时最喜欢的《美国科学》,这时候,一

位同学拿着一份报纸冲进了教室,兴奋地叫

着:“快来看,同学们!有好消息!武昌爆发

起义了!”10 月 10 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

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起义,也是辛亥革命

的开端。“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

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成功了,清

王朝的封建统治就要结束了!”这位同学大

声地朗读着中国革命的每一条报道,每个留

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竺可桢流下了激

动的泪水。此刻,每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心都

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们都在为祖国的进步

而满心欢喜。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

广东等 15 个省纷纷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

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课程任务重,

但是,竺可桢依然天天关注来自祖国的消息。

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中,竺可桢和其他的留

学生一起讨论着中国的革命进程。竺可桢认

为,此时中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

快建立统一政府,避免西方列强趁机再次瓜

分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让竺可桢心急如焚,

直到听到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孙中山出任

2022 年 5 月 .29

独家策划

第32页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竺可桢的心才渐渐安

定下来,继续在自然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哈佛的学习生涯

1913 年 8 月下旬,一个晴朗而凉爽的日

子,竺可桢来到了马萨诸塞州东部优美的小

城剑桥。他在安顿好住所后,就开始游览这

座城市和自己将要就读的学校。小城剑桥是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立战争期间,美国的

第一支军队就驻扎在这里。这里还云集着美

国多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麻省理

工学院、拉德克利夫学院、莱斯利学院、圣

公会神学院、史密森天体物理观测台总部。

竺可桢将在这里度过他的研究生学习阶段。

哈佛大学,这所美国最古老的大学,建

于 1636 年,最初由教会主办,只有一名教师、

一所木板房和一个小院子。经历了 200 年之

后,学校才逐渐摆脱了宗教和政治的控制,

取得自治。1865 开始立管员会。学校的经费

一开始全部来自地方人民捐赠的牛羊、小麦、

玉米,就连校长和教职工的报酬也是这些物

品。后来,它成了美国最著名、最富有、设

备最完善、图书最丰富的大学。哈佛大学的

校训,就是“真理”。哈佛崇尚学术自由,成

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哈佛大学

为美国培养了好几位总统,还培养了法官、

内阁部长和国会领袖,以及一大批享有盛名

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杰出人物。竺可桢

也深切地感受到哈佛大学在精神上与自己的

相合,为自己能在这样一所高等学府进行学

习感到十分开心。

一开学,罗威尔校长就来到研究生院地

学系,同新来的研究生们一起聊天恳谈。他

向研究生们介绍了本系的几位著名教授,包

括气象学家华尔德和麦克阿迪,他们也将是

竺可桢的导师。教授们向学生们介绍了未来

学习的方向,最让竺可桢心潮澎湃的是科学

史教授沙顿的话,他以科学史家的严谨态度

郑重地说道:“请诸位记住,气象学过去是

而且将来也一定是一门大有益于人类的科

学,它的价值会越来越被人们发现。”

正式上课之后,竺可桢的导师华尔德告

诉他:“气象科学既古老又年轻,还非常不成

熟。各国的专家都有自己的理论,但谁也没

找到正确的预报方法,对决定天气变化的原

因也说法不一。意大利气象学家认为,天气

变化是因为气象要素的波形;法国气象学家

说,云系决定了天气变化;德国气象学家说,

高空情况操纵了天气变化;北欧的挪威学派

则专门研究大气团块。你现在应该做的是多

涉猎气象、气候、地质、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才能找到突破口。”

为了全面掌握气象科学方面的知识,竺

竺可桢在美国与同学合照

30.

独家策划

第33页

可桢攻读了和气象相关的十多门课程。课后,

他到一家又一家的书店里去寻找和气象学、地

理学相关的书籍,买回了一大堆书。别的留学

生参加各种聚会、运动会、演讲会,竺可桢就

一个人在图书馆读书。在哈佛的这一年,时间

过得特别快,竺可桢学习的知识也特别丰富,

他感到一生奋斗的科学目标已经完全确定。

到 1914 年的冬天,竺可桢已经在哈佛大

学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虽然每天专注于气象

科学的学习,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中学时的习

惯——锻炼身体。这天,他还和平时一样去操

场上跑步,跑了几圈之后,突然觉得腹部疼痛、

恶心、想吐。他以为是跑步造成的肠胃不适,

赶紧回到宿舍,躺在床上休息。可是,下腹部

的疼痛感越来越强烈,他只好忍痛走到了校医

务室。医务室的医生简单地检查了一下,就知

道是阑尾炎发作,必须进行切除手术。竺可桢

被转到了剑桥市区的医院做手术。

竺可桢躺在病床上,心里却挂念着多灾多

难的祖国。青岛和胶州湾还在德国人的手里,

日本又侵占了山东全省,我们的国家什么时

候才能够富强起来,不再受西方列强的欺侮

呢?病中的竺可桢又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东关

镇。记得小的时候,生病发烧,母亲总是用

她温暖的手把自己抱在怀里,父亲也会去河

边捞鱼给自己煮鲜美的鱼汤。如今,母亲已

经去世,父亲已然老去,而自己却远在千万

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

朝思暮想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魂

牵梦绕的家乡呢?

获得硕士学位

竺可桢病好之后,就开始考虑自己的硕

士论文研究的课题了。他和自己的导师麦克

阿迪商量之后,决定将硕士论文的课题定为:

中国雨量研究。因为对于中国来说,雨量异

常而造成的旱灾和洪灾,是中国最重要的自

然灾害。然而,这个课题研究起来并不轻松,

当时的中国气象科学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竺

可桢没有任何相关的测量数据。于是,竺可

桢就想到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雨量研究成果,

用他山之石来解决中国问题。于是,为了能

够尽量多地掌握各个国家的雨量资料,竺可

桢在 1915 年的上半年,用了整整半年的时

间去各个图书馆查阅资料、去各个气象台考

察和实习,忙得马不停蹄。

兰山是靠近哈佛大学的一个气象实习监

测点,也是竺可桢最常去的地方。有一段时

间里,他每天早晨从哈佛广场乘地铁到达兰

山脚下,再用一小时爬到兰山山顶,整整工

作一天再下山。在这座小山上,竺可桢熟练

地操作着各类气象仪器:天气室、观测场、

风向杆、百叶箱、放球室……获得了第一手

1956 年 9 月,竺可桢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 8 次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致辞

2022 年 5 月 .31

独家策划

第34页

的气象材料,使他的论文创作有了实际测量数

据作为依据。每次离开兰山,竺可桢都忍不住

要回头看一看,他憧憬着,自己的祖国也能有

这样设备完善的气象台,也是在一座美丽的小

山上。

直到这个时候,中国也还没有自己的气象

台站网。虽然法国教会在 1873 年曾在上海徐

家汇建立气象台,但这里所收集的气象情报

主要是为西方国家所用。竺可桢能用到的最新

资料就是该台去年 (1914) 编的《中国十一年

来之雨量》(1900-1911)。从这些资料里面,

竺可桢发现,影响中国雨量多少和分布状况

的因素有三个:季风强弱、地势高低和风暴路

径。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三篇论文,于

1916 年发表在美国《每月天气评论》上,引起

了当时美国气象学界的注意。接着,他又在《科

学》第二卷第二期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

说》。

这些成果的取得,同竺可桢的不懈努力是

分不开的,也促使他向着气象学的高峰不断攀

爬! 1915 年,竺可桢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

得了硕士学位,并开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8 年,竺可桢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激

情回到祖国,相继在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气

象研究所等单位从事教育和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竺可桢为代表的很多

学者和科学家都对加入中国共产党心存向往。

1958 年 3 月,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四大科学

家——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吴有训共同

发表声明:力争转变成为工人阶级一员,申请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 年 6 月,竺可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此,

郭沫若还热情地创作了一首诗歌赠送给竺可桢,

赞扬了竺可桢的精神:

雪里送来炭火,炭红浑似熔钢。老当益壮高

山仰,独立更生榜样。

四海东风驰荡,红旗三面辉煌。后来自古要

居上,能不发奋图强?

成为正式党员的竺可桢,感觉到肩上的责任

更加重大,他一直坚守着一个党员的神圣职责。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

宿。”

1974 年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叫来小女儿,

让女儿将自己的最后一笔党费交给组织。原来,

从 1966 年开始,竺可桢便把每个月工资的 1/3 存

进银行,这笔存款已达到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

巨款,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

热爱。

32.

独家策划

第35页

杨振宁的中国心

○ 文、图 / 李之柔

我看过一篇新闻报道,获得 2019 年“求是

杰出科学家奖”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在领奖时,

首先向在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致敬,她说

自 己 能 够 见 到 杨 先 生,感 到 十 分 激 动:“ 可 能

我毕生都没有办法达到杨先生在科学上的高度,

但杨先生让我知道了华人能够在科学上到达一

个什么样的高度,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

一种激励。”

许多人都在为颜宁教授“点赞”,认同其

所说。2000 年,《自然》杂志评选了近千年来

对世界影响最大的 20 位物理学家,杨振宁名列

其中。有朋友问我: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

振宁还有什么科学成就?他对中国做出过什么

贡献?

我觉得,首先就不应该提“除了诺贝尔物

理学奖”,这是为什么呢? 1956 年,杨振宁携

手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

信 息 之 一 ——宇 称 守 恒 基 本 粒 子 和 它 们 的 镜 像

2001 年 2 月 16 日,杨振宁在利雅得的费瑟国王国际奖颁奖典礼上演讲(选自《杨振宁传》)

2022 年 5 月 .33

独家策划

第36页

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1957 年,他与李政道

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

理学奖。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中国人第一次

获得诺贝尔奖,如此振奋中国人精神的事情,

怎么能排除在外呢?

若论杨振宁的学术成就,那么,诺贝尔

物理学奖只能算其人生的风景之一了,早有

学者总结出杨振宁在规范场理论、宇称不守

恒理论、统计力学、高温超导等领域取得了

十多个具有开创性的世界级科研成果。如:

1954 年,杨振宁和米尔斯(Mills)提出非

阿贝尔规范场(即杨 - 米尔斯规范场)的 理

论结构,被普遍认为是 20 世纪后半叶基础

物理学的总成就,同时把物理与数学的关系

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又如:杨 - 巴克斯特

(Yang-Baxter) 方 程,1967 年,杨 振 宁 发

现 1 维 δ 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

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由于 1972 年巴

克斯特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后

来这个方程被称为“杨 - 巴克斯特方程”。

多年后人们发现,杨 - 巴克斯特方程在数学

和物理中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与扭结理论、

辫子群、Hopf 代数乃至弦理论有着相当密切

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 1 维费米子问题,

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

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 Bethe 假设方法,次

年被 Lieb 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 1 维 Hubbard

模型。Hubbard 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

多理论研究的基础。1994 年,美国富兰克林

学会在向杨振宁颁授“鲍尔奖”时指出,杨

振 宁 的 规 范 场 所 建 立 的 理 论 模 型,“ 已 经 排

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

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邓稼先也说过:“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规定每个人只

能在同一个领域获一次奖的话,杨振宁应该再获一

次诺贝尔奖。YANG-Mills 场(杨 - 米尔斯理论),

就是规范场,他在这方面造诣非常高。”美国物理

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评价杨振宁是“全世

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

一”。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森则认为,杨振宁

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为 20 世纪物理学树

立风格的一代大师。凡此种种,完全能够证明,纵

然没有诺贝尔奖出现,杨振宁依然是科学领域泰山

北斗级别的人物。

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奖致辞时说:“我深深察

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

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

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

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杨振宁站在世界

级的殿堂,向全世界发出自信的中国声音。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原院长聂华桐认为,杨振

宁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他对中国拥有非常深厚的

1957 年 12 月 10 日,杨振宁在诺贝尔奖发奖典礼上

34.

独家策划

第37页

感情。多年密切相处的经历,

使聂华桐深深感到杨振宁对中

国的关心,他在关心中国人的

生活是不是在改善,关心中国

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在朝着正确

的方向发展,关心中国的科研

人才培养,关心中国的命运与

前途。对于在美国学习、搞研

究的中国人,他都尽可能给予

扶持和帮助,“这种血浓于水

的感情,对中国的那种骨肉之

情,我是深深感受到了的”。

大哉斯言!留意一下杨振

宁的生涯,很快就会发现那数

不胜数的事情,大多都与中国

的科技、教育发展相关: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

学卷记载:“杨振宁于 1971 年

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

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

人。”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杨振

宁时,请他就中国的教育、科

研提出意见和建议,杨振宁直

抒己见。回到美国后,杨振宁

在美国的不少城市举行演讲,

借此宣传新中国的形势,许多

美国人受其影响,开始对中国

持友好态度,愿意同中国更为

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也纷

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

育事业献计献策。

上世纪 70 年代初,日本打

着所谓《美日安保条约》的旗

1949 年,杨振宁(左)邓稼先(中)杨振平(右)于芝加哥大学 (选自《杨振宁文集》)

号侵占钓鱼岛。杨振宁在“保

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

当年台湾赴美留学生写回忆录

时,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

中的影响力,他用实际行动征

服 了 许 多 台 湾 学 生。1971 年

10 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

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

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

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

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

事实。时隔 30 多年后的 2004

年 7 月 17 日,杨振宁在北京大

学 向 1200 多 名 来 京 参 加“ 全

国台联 2004 年台胞青年夏令

营”的台湾学子发表演讲。当

讲到“七七事变”后的经历时,

杨振宁动情地对他们说:“哪

位如果再到北京来参观,我建

议你们到卢沟桥去看看,因为

卢沟桥是日本人攻打华北放第

一枪的地方。”

继 1971 年 夏 访 问 中 国,

1975 年,杨振宁再度来华,他

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引进《科学

美国人》中文版版权,这也是

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

即《 环 球 科 学 》 前 身。1981

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

立“CEEC 奖 金”,从 美 国 和

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

各大学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到

石溪做访问学者。1983 年,杨

2022 年 5 月 .35

独家策划

第38页

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

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运营的 24 年中,资

助金额累计达 2000 多万元港币,资助研究

项目达数百个,一批中青年学者由此脱颖

而出。1986 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学者陈

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

理研究室,研究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

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龙以明说,

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的指导和帮助

是分不开的。

1997 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与杨振

宁在多次磋商后,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

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

心,致力于将它打造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

术性单位(2009 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

心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亲自出

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的杨振

宁,先后为清华大学在香港、美国设立了

基金会,募集了巨额的办学资金。他还不

断召唤全球各地的科学家来中国发展,其

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姚期智,他是“图灵奖”

得主,在杨振宁的招募下,来到清华大学

创 建 了“ 姚 班”,“ 姚 班”为 中 国 培 养 了

大量的计算机人才。物理学家吴晓刚,数

学家张守武等人也先后回国任教。2000 年

10 月 29 日,正在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的杨振宁,捐资 50 万元在该校设立“杨振

宁奖学金”,以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

能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同年,

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

学金”,以表彰成绩优异的学生。2003 年底,

杨振宁回中国定居。次年,清华大学设立“杨

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

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进行

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首位“杨振宁讲

座教授”……

2015 年 4 月 1 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

成为中国公民。他在《归根》一诗中写道: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

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

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

谈笑中。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当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杨振宁时说:“在

我年轻的时候,也希望对科学有所贡献,后

来没做到,但很高兴你对科学作出了贡献。”

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科学领域,

从上述挂一漏万的事迹罗列中,我们足以感

觉到他怀有一颗伟大的中国心。

1971 年,杨振宁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周恩来总理握手

36.

独家策划

第39页

刘有成: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

刘有成(1920—2016),安徽舒城人,

有机化学家,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1942

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5 年赴英国利兹

大学留学,1948 年获利兹大学博士学位后赴

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深造。1954 年底

回国,1955 年分配到兰州大学工作,历任化

学系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7 年—

1993 年担任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

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 年调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2008 年当选为英国

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 年荣获中国化学会物

理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

在 10 多年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里,

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位满头银发、衣着整洁、精

神矍铄、步履安详的老人,走在通往化学楼、

图书馆或是学术报告厅的路上。这位见人总是

微笑点头致意的可敬长者,就是我国著名有机

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有成。

从英国到美国,师从的都是化学权威

1920 年 11 月 6 日,刘有成出生于安徽省舒

城县城冲乡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刘有成的求

学之路历经坎坷。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

军攻占南京,合肥告急,刘有成所在的庐州中

学随即宣告解散,他被迫返回舒城老家。1938

年初,安徽省在舒城中学校址成立省立第二临

时中学。刘有成报名进入该校高中部继续学习。

5 月 11 日,日军逼近,舒城县城遭到轰炸。全

校师生紧急动员,向大后方迁移。刘有成在兵

荒马乱中踏上了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刘有成

看到飞上天去迎战的中国飞机由于装备差距过

大而常常落败,心里特别难受,从此立下了读

书报国、科学报国的志向。

1938 年 9 月,刘有成顺利考入已迁至重庆

的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在中央大学,刘

有成遇到了引导其入门化学的倪则埙和高济宇

老师。二者都是留美归国的教授,课讲得十分

精彩,激发了刘有成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1944 年,刘有成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研究

2022 年 5 月 .37

独家策划

第40页

生奖学金。1945 年 8 月 7 日,他怀抱科学救国

之梦,进入英国利兹大学学习。在利兹大学有

机化学系,刘有成师从英国著名的生物甲基化

专家查林杰教授学习生物化学,进行微生物化

学方面的研究。毕业前夕,刘有成决定到美国

继续深造。1948 年 12 月,获得利兹大学博士

学位的刘有成开启了在美深造的旅程。

刘有成在美国西北大学的合作导师是里格

尔教授,里格尔教授学术成就很大,1970 年,

曾担任美国化学会主席。经里格尔教授推荐,

刘有成在 1951 年 10 月又转到芝加哥大学卡拉

施教授处做博士后研究员。卡拉施是自由基化

学的主要奠基人,他最出名的工作是自由基的

加成和聚合。1942 年,日本占领东南亚(世界

橡胶的重要产地)后,合成橡胶工业成为生死攸

关的问题,大大刺激了自由基化学的发展,相关

研究领域不断扩充,从而确立了它在有机化学中

的战略地位。

作为外国留学生,刘有成无法参与卡拉施教

授手里与国防工业相关的应用方向课题。他做的

是与四甲基戊烷有关的基础性研究,相继开展了

格式试剂与二氯化钴的反应、过氧化物分解的反

应,以及气相溴化的反应和光反应等研究工作。

刘有成发表的有关自由基重排反应的论文是国际

上关于该问题的首次报道。

心系故土,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在美期间的刘有成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先

上世纪 90 年代,刘有成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

38.

独家策划

第41页

后加入了美国化学会、全美科学促进会等学

术组织,开拓了视野。身在异国,心系故乡。

刘有成到美国不久便得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

息,欣喜万分,但因有约在先,只好耐心把

研究工作做完。1951 年,刘有成着手办理回

国手续,预订了 10 月份的回程船票。可是

就在即将离开的前几天,他突然接到美国移

民局的一封信,命令其不得擅自离开美国,

并强调如果企图离开,将被罚 5000 美金甚

至刑拘。这件事对刘有成冲击很大,他后来

回忆说:“经过这件事以后,我的意志却更

加地坚定了,不管怎样,我一定要争取回到

祖国的怀抱。”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政府同意

中国留美人员分批回国。刘有成得到消息后,

立即辞掉工作。11 月 28 日,他搭乘“威尔

逊总统号”海轮从旧金山启程回国。经过 20

多天的海上航行,于 12 月 20 日晚到达香港。

刘有成等人从九龙上岸后,连夜搭火车赶到

深圳,第二天早晨抵达广州。离家多年的游

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建功大西北,多次登上世界学术讲坛

1955 年 2 月,刘有成来到北京向高等教

育部报到,高教部希望他到兰州大学工作。

刘有成坚定服从祖国的需要,对此坦然接受。

他说服在南京工作的爱人,带着儿子和岳母,

一家老少四口从南京搭乘开往兰州的火车,

加入到建设大西北的行列。

20 世纪 50 年代,兰州生活和工作条件

都很艰苦,城市建设比较落后,饮水需从黄

河打来,放进水缸经明矾澄清后才能喝;出

门有时候得乘马拉车。在艰苦的环境中,刘

有成白手起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自由基化

学研究小组。为了配合兰州化工厂和兰州炼

油厂的石油科研需求,刘有成开展了石油化

学专门化教育,招收学生,培养急需人才。

他自编教材,登台授课,为第一班学生讲授《有

机物化学结构理论》和《石油化学》。1957 年,

刘有成被任命为兰州大学化学系主任,并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科学的春天里,刘有成重整旗鼓,全

力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自由基化学、单

电子转移反应、辅酶 NADH 模型还原反应机

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

果,相继荣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1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2 年)和

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 年、

1995 年)等奖项。同时,他还先后担任第六

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

和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参与了大量的学

中科院院士刘有成教授

2022 年 5 月 .39

独家策划

第42页

术咨询和服务工作,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和

高等教育事业出谋划策,作出了应有贡献。

为了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学术交流,在

20 世 纪 八、九 十 年 代,刘有 成 积 极 参 加

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向学界同行介绍兰

州大学有机化学的科研成果,扩大影响。

1985 年,刘有成与加拿大皇后大学化学系

尹国声教授合作,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了

“国际自由基化学研讨会”,为发展自由基

化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开了局面。这次

会议也成为中国自由基化学发展的新起点。

兰州大学的有机化学学科拥有天然有

机、物理有机、有机分析和有机合成四个

研究方向,分别由朱子清、刘有成、陈耀祖

和黄文魁教授带领各自的科研团队,齐头

并进地发展。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983 年,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当时全国高校中享此殊荣的仅兰州大学、

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家。1985 年,国家

计划委员会决定在高校和研究所建立首批

若干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的应用

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为功能有机

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列其中。刘有

成担任实验室首任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稀之年,开创事业新一程

1994 年 孟 春,74 岁 的 刘 有 成 告 别 工

作了 39 年的兰州大学,叶落归根,加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虽已至古稀之年,他

并不是想着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养老,而

是开创了一番崭新的事业。那时,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的有机化学方向只有一个教研

1985 年,刘有成在“国际自由基化学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室,课程很少,没有专业学生。刘有成到来后

着手补起有机化学这块短板。他除了继续加强

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迅速建立起学术团队,

开展科学研究,由此带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1998 年,有机化学获得

了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 年,被

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7 年,被评为国家重

点学科。

作为化学教育家,刘有成从兰州大学到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登台执教半个世纪,培养了

60 多位硕、博士研究生,其中多位成长为国内

外有机化学界的杰出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

刘有成近百年的人生道路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

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他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

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

科学精神,堪称典范。(中国侨联)

40.

独家策划

第43页

陈香美

1985 年,刘有成在“国际自由基化学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 文 / 杨春生

“为中国人民造福”

——记肾脏病专家陈香美

1951 年 1 月,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清津市,籍贯山东蓬莱 ,1967 年回国。

1973 年,就读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医疗系,1977 年,获

该校肾脏病学硕士学位。1983 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日本北里大学医学部肾病专业

和日本顺天堂大学免疫专业,分获博士学位,博士后学位。

2007 年 12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国家肾病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主任,《中华肾

脏病杂志》总编辑,国家药品评审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等。

2022 年 5 月 .41

独家策划

第44页

2017 年 1 月 9 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

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颁

奖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亲自给陈香美院士颁发

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有了一段对

话:

陈香美院士:“我向习主席汇报,我是 301

医院的。”

习主席亲切地说:“你是治疗肾病的院士。”

陈 香 美 院 士 激 动 说:“ 习 主 席,您 还 记 得

我是搞肾病的……”。

陈香美 1951 年 1 月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清

津市,在清津市中国人学校读书,中学毕业后,

由于成绩优秀,被保送到朝鲜清津市高等医科

专科学校。1967 年 3 月,随同母亲回到祖国。

1967 年 5 月,被国家安置到吉林省扶余市华侨

农场,同年 9 月,被分配到吉林省白城地区卫

生学校继续读书。1969 年,在白城卫校毕业,

分配到吉林省九台县西营城子公社卫生院工作。

西营城子公社卫生院缺医少药,卫生院只有四

名大夫,其中,三位岁数大的老中医,一位女

赤脚医生。卫生院只停留在针灸,拔火罐,打针,

开药这个层面上。那时,陈香美单身,住的是

土坯房,睡的是土坯坑,没有电灯,掌着油灯,

生活条件艰苦。

上世纪 80 年代,一个卫校毕业生还是很稀

缺的,到县级医院找工作是比较容易的。陈香

美也不能免俗,也想离开这个穷乡僻壤、交通

闭塞、生活艰苦的小山村,到县城去工作。后

来发生的一件事,使她坚定了在农村工作的决

心。

陈香美不会忘记那个风雪交加的深夜,老

乡骑马赶来,敲卫生院的窗户接她出诊的情景:

她和一名助产士蜷缩着坐在马车上,冒着铺天

盖地的大雪,在零下 30 多度的寒冬,到 30 里

地外为一位产妇接生。他们跌跌撞撞走了近 4

个多小时,直到凌晨 2 点才赶到产妇家,可惜,

太晚了——难产妇女因失血过多而导致母婴双

双离开人世。母亲微闭着双眼用质疑、无助、

哀求目光望着陈香美,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声撞

击着她的心灵,陈香美窒息般的难过,锥心般

的痛楚,她垂手怔怔面对着死去的产妇,感到

非常惭愧,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

着她,决心不离开这块偏僻贫瘠之地,因为乡

亲们需要她,她也离不开乡亲们。

陈香美在西营城子公社卫生院一干就是 5

在吉林省九台县西营城子公社卫生院做全科医生时的陈香美

42.

独家策划

第45页

年。在 5 年的时间里,她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

不到的东西。她骑马、坐毛驴车,骑自行车……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走遍每个村屯,几乎每

个农户家都留下了她的脚印,她做外科小手术、

缝合、针灸、打针、开药、送药、接生等,成

了样样精通的全科医生。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陈香美正是在农村

5 年的从医亲历,使她了解到农民的真实情况

与切实需求,也为她以后考白求恩医科大学,

出国留学,直到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打下了

坚实的思想和医学基础。

还有一件事儿坚定陈香美更加坚定她学习

肾脏科决心。1973 年,陈香美考入吉林省白

求 恩医科 大 学,1979 年,以优异的成 绩 考上

了白求恩医科大学七九级硕士研究生,所选择

的专业就是肾脏专业。

那时,长春的医院还没有肾脏科,陈香美

被安置到长春市医院心内科工作。她接待的第

一个病人是一位 50 多岁患尿毒症患者。当时,

国内没有透析技术和设备,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几乎是空白。面对患者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

地看着她痛苦地死去。这个病例给了陈香美很

大的刺激,她暗自下决心,终身研究治疗肾脏

病。她的目标是:从最基础的肾脏生和理病理

开始聚精会神专研这个病的病根到底是什么?

1983 年 11 月,陈香承载着父母嘱托,带

着兄弟姐妹的殷切希望,满怀憧憬赴日本留学。

先后到日本北里大学医学部肾病专业和日本顺

天堂大学免疫学专业学习。这两所大学都是日

本非常著名的大学,管理非常严格,师资能力

雄厚,医疗技术先进。

中国的医学在上世纪 80 年代和发达的日

本相比差距很大。尽管陈香美在白求恩医科大

学学习到了很多有关治疗肾脏疾病的理论知

识,也积累了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但是和北

里大学比较,所掌握的知识还差得很远。感觉

有差距,就有动力,才有赶超的目标。陈香美

不气馁,知难而上,迎头赶超,让日本人看着

中国女性如何努力学习的,决心以优异的成绩

赢得日本师生的对她的认可与尊重。

陈香美第一次见到日本导师时,导师问她:

“你想做什么专业课题?”她毫不犹豫地回答:

“只想学不用做肾活检,就能诊断肾炎的方法。”

肾活检是诊断肾炎的“金标准”,当时,

在中国没有几家医院能做肾活检,陈香美就想

掌握一种能让不具备肾活检能力的医院就能诊

日本媒体有关陈香美院士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的报道

2022 年 5 月 .43

独家策划

第46页

断肾炎的方法,即使不用透析,尿毒症的病人

也能够治愈。导师说:“这个不太可能,尿毒

症病人不用透析,这个我教不了你。”接着,

老师又问:“你还想学什么?”她说:“学肾

脏病人不用肾活检也能诊断的方法,肾活检本

身是有创检查,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陈香

美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从来没想过。他们认

为得了尿毒症就要上透析机,确诊肾炎病人就

要肾活检,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导师沉吟片刻说:“这个不可能呀,但是

我们一起去努力吧。”

陈香美出国之前,白求恩医科大学还没有

透析机,陈香美多么想不用透析机也能使尿毒

症病人治愈;肾活检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还没有

开展,只是凭经验判断,全国也刚刚起步,所以,

她才选择了这个明确的目标。

陈香美在日本先后获得博士和博士后学

位。

陈香美的导师挽留这位才华出众的中国学

生在日本工作,并许诺为她提供优厚的生活条

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等。陈香美婉言谢绝了导

师的挽留,毅然决然地说,我要回到祖国!

陈香美的爱国精神赢得了日本老师由衷尊

重和敬佩,他握着陈香美的手深情地说:一个

不爱自己祖国的人,他的事业不会走很远,我

支持你回国,祖国需要你,你也更需要祖国!

陈香美在病房询问患者病情

44.

独家策划

第47页

陈香美此举引发日本媒体大幅报道:“陈

女士的愿望是回国建立中国的肾脏病研究中

心,为中国人民造福。”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一定是有国籍的,

陈香美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是因为有一颗

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陈香美于 1987 年 10 月 5 日回到了祖国。

经我国肾病学奠基人之一黎磊石教授极力举

荐,陈香美穿上了军装,成为了解放军总医

院肾病科一员。

时任院长问陈香美:“你有什么要求?”

陈香美回答:“我希望有一个实验室。”

陈香美把在日本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购买

的仪器、试剂等全部搬进了实验室。

陈香美经常对学生说:“作为军医,既

要以爱国之心为国家争得荣誉,也要以医者

仁心为患者解决病痛。”“党和人民培养了我,

为党和人民服务是我的责任所在。”

陈香美经常强调:“肾病慢性领域本身

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久的坚持和钻研

的精神,科学家绝不是八个小时工作时间能

练成的。”

在陈香美领导的肾脏科,有一个不成文

的规定:科室的每名工作人员,晚上都会自

觉地加班,看文献、查材料,节假日也不例外。

陈香美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超过五小时,

其余的时间,她全部交给工作。

陈香美 40 岁才决定要孩子。她把怀孕

的消息一直隐瞒着,因为她几乎天天穿着白

大褂,谁也不知道她已经怀孕。直到临产前

15 天,才被护士长和协理员意外发现。产前

三个小时,她还在实验室忙碌着,直到感觉

到一波一波阵痛时,直接从实验室到产房,

接受剖腹产手术。产后第七天,她得知科里

正在抢救一名肾功能衰竭危重患者,冒雨赶

到病房去抢救患者。

陈香美经常和她的学生讲,我和你们的

时间要远远超过和我女儿在一起的时间,甚

至超过 100 倍,我跟你们一天 10 个小时,

我跟我的女儿可能不到 10 分钟。

女儿曾经在一次作文中写到:我的梦想

是,妈妈能带我去一次公园,相比较其他孩

子太过容易、简单的事儿,却由于妈妈是陈

香美,变是那么奢侈,遥不可及。陈香美看

了女儿的作文,忍不住潸然泪下。乍一听像

故事,却实实在在发生在陈香美身上。

陈香美院士是我国肾脏病学发展的重要

开拓者,是解放军总医院的肾病专家,更是

全国的肾脏病专家,为推动我国肾脏病科学

研究、技术开发和提高医疗水平作出杰出贡

献。

陈香美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严谨的科

学态度,创建了国际上信息最为完整的三级

管理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获取

中国 6000 余家透析中心、80 余万尿毒症患

者的大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牵头建立覆

盖全国的肾脏病学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

制网络体系,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针对

我国透析产品基本依赖进口、透析费用居高

不下的情况,开展国产血液净化产品临床评

价、持续改进和推广应用,降低医疗费用约

20%。

2022 年 5 月 .45

独家策划

第48页

现代肾脏病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20 世

纪 80 年代年前几乎是一片空白,曾被列为 10

大死亡病因之一。陈香美通过长期的临床与基

础相结合的研究,攻克了 IgA 肾病、老年肾

损害的诊治技术难关,开创了我国血液净化质

量改进和国产血液净化产品临床应用评价研

究。在 IgA 肾病炎症与硬化细胞分子机理、

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肾损害的早期诊断、评

估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显

著延缓了疾病进展。建立了中国透析登记系统

(CNRDS),首次提出了我国血液净化的基本

数据,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血液净化标准化诊治

规程,推广至全国,影响深远。

在申报国家重点研究课题“973”项目过

程中,陈香美首次利用反义核酸阻断肾脏局部

炎症反应,为治疗肾炎肾病的新药研制奠定了

基础,临床上应用新型免疫抑制剂,开辟了治

疗慢性肾炎的新途径。开发了延缓肾脏硬化的

中药复方,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肾病,明显优于

传统治疗方案。在肾病研究领域,有无数科研

成果在陈香美艰辛的付出后获得。

陈香美主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在“延

缓衰老”方面,研究衰老的分子机理与重大老

年疾病,为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疾病提供了一

些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技术。

陈香美在延缓衰老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科

研成就,“在器官衰老研究方面,建立了衰老

相关肾脏基因的表达谱数据库,这是我国第一

个系统分析老年肾脏基因表达的数据库。在国

际上首先阐明了能量代谢与肾脏衰老的关系及

其分子作用机理,在哺乳动物中印证了国外对

低等生物线虫和果蝇的研究结果,为通过适当

限制热量摄入,延长寿命,以及降低老年性疾

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30 年多来,在医院党委领导下,在同事

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陈香美奇迹般地把解放

军总医院肾病科逐渐建设成为集临床、实验

室、血液净化治疗于一体的全军肾脏病中心,

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

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医疗管理与质量

控制中心“四位一体”的肾脏病学领域公认

的领先学科。

1993 年,肾脏科以独立学科顺利通过硕

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 年,成为博士授权点,

1999 年,成功申报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 年,

在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中,由国家科技

部组织的来自全国的 11 位专家,为总医院

肾脏科取得的成绩而震惊,高度赞扬说:你

们的技术水平是国内一流的,领先的,已具

有参与世界竞争的实力。2011 年,肾脏疾病

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成功!成为引领全国肾

2008 年,陈香美赴汶川指挥救治伤员

46.

独家策划

第49页

脏病学发展的生力军。

30 年多来,陈香美从来没有忘记过当年

为自己确定的目标:一是探索让病人不用做肾

活检也能诊断肾炎的方法,二是尿毒症患者不

做透析也能够延续生命。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

揭示 IgA 肾病进展新机制、新理论,在全国

3000 余家医院推广,惠及数千万患者,使 IgA

肾病导致的尿毒症下降 10.5%,因此获得“2016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 2009 年开始,她牵头创建了世界最大

样本的全国透析病例信息登记系统,首次获得

全国 5000 余家透析中心共 70 万例尿毒症患

者的基本信息,明确了我国尿毒症患者的临床

特征、死亡原因和疾病经济负担等重要数据,

推动尿毒症进入大病医保,从根本上解决了尿

毒症患者无钱医病的状况。

陈香美在医学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不是

偶然的,是与她的家庭教育、支持分不开。

陈香美的父亲 16 岁时就跟随山东同村的

长辈闯关东,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到了朝鲜清津。

父母亲几十年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含辛茹苦养

育了 6 个儿女,付出了生命的全部精华,积淀

了太深厚的父爱。

1999 年 6 月,86 岁的老 父亲 病 危。父亲

听说陈香美马上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他努力

将头抬起,用那双无神却浑浊深沉的眼睛望着

陈香美获得“中国侨界杰出人物”荣誉称号后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 / 木 易

2022 年 5 月 .47

独家策划

第50页

要远行的陈香美,流露出的仍是浓得化不

开的舐犊之情。母亲把嘴凑到他的耳边说,

陈香美要出开会,父亲的眼角湿了……人间

至爱,莫过于血脉亲情,父亲对于陈香美

倾注了所有的慈爱,积淀了太深厚的父女

情感,人世间还有什么比父女之情更弥足

珍贵呢!

无暇分身,分身无术呀!即将在日本

召开的学术交流会,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

或许大爱无言,父亲强起身来,只是向陈

香美挥了挥手,意思是——我没有事,你放

心 去 吧。母 亲 也 用 眼 光 示 意 陈 香 美 ——走

吧,不要再说什么。

深明大义的父母亲呀!

日本学术交流会结束了,陈香美匆匆

赶回。第二天,父亲驾鹤西去。

陈香美每每想起此事,深感愧疚和自

责:我是医生,治愈了不计其数的患者,但

是,在父亲弥留之际,没有给父亲服药过

一片药,递过一口水。“子欲养而亲不在”,

她至今想起来,眼角依然闪着泪花。

辛勤耕耘育桃李芬芳,刻苦潜读为芝

兰繁茂。陈香美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 30 年,

并为全国肾脏病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科

带头人:培养了博士后 16 名、博士 97 名、

硕士 64 名。其中,10 人次担任国家重大项

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50 人成为全

国各地的学科带头人;被总后勤部评为科

技金星 1 名、科技新星 3 名;北京市科技

新星 2 名;2 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 人获

军队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香美连续 2 次

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为“创新研究群体”

学术带头人,先后担任 2 项国家科技“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重点课题、全军重大课题、北京市科技

计划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共 20 余项。主编

医学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论文 1151 篇,2014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

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相当于国

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

术进步奖各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

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市等省部级一等奖 5 项,

2006 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

软件著作权 2 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3

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3 项、中国中西医

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 1 项、解放军科学技

术进步一等奖 1 项。获解放军“杰出专业

技术人才奖”、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等称号。

陈香美先后荣立一等功 1 次,二等功

2 次,三 等 功 1 次。被 评 为“ 全 国 三 八 红

旗 手 ”、“ 全 国 创 新 争 先 奖 章 ”、“ 全 国

优秀科技工作者”。2017 年,中央军委主

席习近平签发通令,为陈香美记一等功。

2018 年,陈香美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

代表。在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

被授予“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感谢原吉林省侨联主席陈香林女士提

供照片)

杨春生,朝鲜归侨,原吉林省松原市侨联主席。

作者简介

48.

独家策划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pdf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