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沟通』课程
秋季学期
2023-2024 学年
选课手册
﹃写作与沟通』课程
秋季学期
2023-2024 学年
选课手册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02
写作训练首先是思维训练,“写作与沟通”是一门以写作和沟通能
力的提升为重要产出的通识课。打开眼界,了解更为广大的世界和从前
不曾涉足的领域,深入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读、思、论、辩、写,
让心态更为开放,让心智更为成熟,让思维更为锐利,让表达更为自如
而优雅。我们期待着你,与课程一起成长。
清华大学副校长
“写作与沟通 ”课程负责人
寄语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03
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学委员会
主 任
彭 刚 教 授 副校长
副主任
邓俊辉 教 授 计算机系
委 员
李曼丽 教 授 教育研究院
刘 栋 教 授 生命学院
梅赐琪 副教授 公管学院
王 红 教 授 自动化系
朱玉杰 教 授 经管学院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04
目录
07 “写作与沟通”课程介绍
13 课程要求与成绩评定
16 课程主题简介
17 美与自我
18 结构
19 清洁能源
20 人工智能的历史与未来
21 礼乐文明与国家治理
22 生物安全与公共健康: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
23 传染病
24 基因
25 药物
26 大脑
27 文学中的爱情
28 《西游记》
29 数字化生存
30 代际
31 工程师
32 切尔诺贝利
33 网络文化工业
34 偶像
35 汽车与社会
NEW
NEW
NEW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05
contents
36 健康
37 恒河与长江
38 游戏与文化
39 城市
40 哈利波特
41 博物馆
42 读图时代
43 鲁迅
44 故宫
45 文化遗产
46 消费
47 《史记》与司马迁
48 清华之风
49 黄金
50 隐秘战争
51 从《聊斋》到《山海经》
52 性别视角
53 社交网络
54 教育与精英
55 侠与骑士
56 算法社会
57 中国乡村
NEW
NEW
NEW
NEW
NEW
标 NEW 主题为 23 年秋季新增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06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07
“写作与沟通”课程(简称“写作课”)于 2018 年秋季学期初次开课,2020-2021 学
年起成为通识必修基础课,并于当年首次完成大一新生“全覆盖”。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写作课具有“主题式、小班制、
全过程深度浸润”的课程特色教学模式。基于“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主题式教学
理念,依靠小班研讨、高强度阅读、师生一对一面批以及朋辈交流研讨环节,写作课帮助
学生锤炼问题意识,展开文献对话与思辨探究,生成有创造性的观点,按照研究性说理文
写作的规范展开写作。
在主题式写作课中,每个课堂都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选课学生可以从不同主题的课
堂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门。“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写作课主题设置,将保证来自
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均可开展有深度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环节的写作内容的训
练,学生将完成全过程的研究性说理文写作,形成突破学科壁垒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写作课采用小班制教学的方式,班级规模为 16 人左右,以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
与学生之间形成积极互动、思维碰撞的氛围。课程将利用文本研读、资料分析、研讨交流、
观点展示等各种环节训练同学的思维、阅读、写作与沟通能力。
一对一面批交流是写作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面批环节中,教师将为选课学生提供个
性化的写作指导,并解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问,保证每位选课学生均得到
全面、细致、有针对性的书面批改与口头反馈。另外,往届写作课结课学生组成的志愿者
团队也将分享个人写作经验,与选课学生共同成长。
正如著名作家巴金所说,“只有写,你才会写”。本课程希望同学们通过高强度的阅
读、小班研讨、一对一面批、朋辈交流,展开思辨探究,形成文章观点,完成写作训练,
真正掌握写作规范、提升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思维,最终形成写作品位和个人风格。
“写作与沟通”课程介绍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08
2018 年 7 月,“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简称“写作中心”)正式成立。目前,
写作课拥有一支以写作中心专职教师为主、多位院系教师合作的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
按照“不同主题内容,统一课程框架”展开“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曹柳星
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工学博士
周滢滢
中心办公室行政主管
李轶男
中心副主任
党支部书记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程祥钰
中心副主任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
商洋
中心办公室行政
中心管理服务团队
教师队伍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09
曹柳星
清华大学工学博士
贾雯旭
清华大学理学博士
窦吉芳
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
刘天骄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陈豪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高策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毛君
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
程祥钰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
李君然
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
耿弘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米真
堪萨斯大学药学博士
邓耿
清华大学理学博士
李轶男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李正新
清华大学法学博士
贺曦鸣
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
中心教师团队(按姓名拼音为序)
佘曼榕
清华大学工学博士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10
朱垚颖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严程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
晏冰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文学博士
薛亘华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张芬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
薛静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张熙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
中心教师团队(按姓名拼音为序)
王缅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
苏婧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11
陈国平 教授
中国语言文学系
戚学民 教授
历史系
李和平 副教授
工程物理系
邓俊辉 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邵玥 副教授
航天航空学院
梁君健 副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黄振萍 副教授
历史系
王巍 教授
科学史系
刘知远 副教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金兼斌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邢沁妍 副教授
土木工程系
陆跃翔 副教授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院系教师团队(按姓名拼音为序)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12
杨福源 教授
车辆与运载学院
张涛 副研究员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
易陈谊 副教授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周庆安 教授
新闻与传播学院
袁艾 助理教授
哲学系
院系教师团队(按姓名拼音为序)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13
课程要求与成绩评定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14
基本环节
成绩组成
1、拟稿
3000 字(含标点)左右,选择课堂主题相关的研究问题开展前期调研,完成能呈现初
期探索结果的准备性文章,如文献综述、读书札记、现象描述等,具体内容形式以各主题
要求为准。
2、初稿
至少 5000 字(含标点)。基于拟稿确定的研究问题与方向完成初稿。初稿需提出个人
观点,并通过材料组织和论证分析阐释所提观点,得出具有独创性的结论。
3、终稿
至少 5000 字(含标点)。基于对初稿的修改、调整和完善,完成终稿。
4、课堂报告
4-5 分钟的幻灯片演示。在拟稿和初稿基础上提炼和总结出要点,通过有说服力的方式
进行现场展示。
5、文稿面批
学生的拟稿、初稿均需要与教师进行面批,平均每人每篇文稿面批时间约 30 分钟,面
批时教师返回的评语和批改稿是学生修改并提交下一稿的依据。
学生需在学期初与教师预约学期中两次面批的时间,一般面批时间在拟稿、初稿提交
三周之内,且拟稿、初稿面批的时间间隔为五周左右。
拟稿 15%
初稿 20%
终稿 35%
课堂报告 15%
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 15%
拟稿、初稿及终稿
由教师评定,按 A、B、C、D、F、N 六个等级评价,对应分值占该部分总分的百分比
按下表分配:
A+ A A- B+ B B- C D F N
100 95 90 85 80 75 70 60 50 0
每个班级的每次文章中 A- 等级及以上者不超过二分之一。
迟交文章者必须通过邮箱单独联系教师,且不能被评定为 A 等级(含 A-、A、A+)。迟
交一周以上者直接按 F 等级评定。不交者按 N 等级评定。
评分标准
原则上每学期同主题班级内,总评为 A- 及以上等级的比例不超过二分之一。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15
等级说明
A 等级的文章应满足课程对该类文章的基本字数和内容要求,没有或仅有个别错字、
语病、重复等文字错误;对语言运用纯熟流畅;符合严谨的格式与规范要求。拟稿应充分
呈现文献调研反思或现象调研成果等,初稿、终稿应论证严密、逻辑周全;所用材料丰富
全面,且与选题相关性高,拟稿中材料应能很好地服务于研究问题,初稿和终稿中材料应
服务于所论证观点;初稿、终稿议论方式和提出论点具有独创性。A+ 等级的文章水平略高
于 A 等级。A- 等级的文章水平略低于 A 等级,但高于 B+ 等级。
B 等级的文章与 A 等级的文章档次接近,但可能存在一些文字错误,语言表达有不够顺
畅之处,格式与规范尚有瑕疵。拟稿调研存在个别问题,初稿、终稿的个别论证过程存在
瑕疵,所选材料与选题有一些不够契合;初稿、终稿议论方式和提出的论点独创性尚嫌不
足。B+ 等级的文章水平略高于 B 等级,但低于 A- 等级。B- 等级的文章水平略低于 B 等级,
但高于 C 等级。
C 等级的文章与 B 等级的文章档次接近,但可能存在较多的文字错误,全文语言表达略
显生涩,格式与规范有明显欠缺。拟稿调研存在部分不足,初稿、终稿的部分论证过程存在
逻辑问题,所选材料针对性不强或者不够全面;初稿、终稿所提出论点基本不具有独创性。
D 等级的文章与 C 等级的文章档次接近,但可能存在大量文字错误和语言不通,拟稿
调研和所选材料以及初稿、终稿的论证过程和所选材料不能完全满足文章需求,或者初稿、
终稿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核心论点,所提出的观点没有独创性。
F 等级的文章与 D 等级的文章档次接近,但字数不能达到基本要求(但多于基本要求的
一半)。
N 等级的文章与 F 等级的文章档次接近,但字数少于基本要求的一半。
课堂报告
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课堂报告时间应满足基本要求,由学生填写互评表,综合考
虑报告内容、演讲方式和表现效果,评出 A、B、C 三个等级,每张互评表所给出的 A 等级
不能超过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教师同时对幻灯片制作水平进行评定,给出 A、B、C 三个等级,所给出的 A 等级不能
超过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以总分 15 分记,课堂报告同学互评 A 等级得 10 分,B 等级得 9 分,C 等级得 7 分,不
参加课堂报告者得 0 分;幻灯片教师评价 A 等级得 5 分,B 等级得 4 分,C 等级得 3 分,迟交
幻灯片者不能被评定为 A 等级,迟交一周以上者直接按 C 等级评定,不提交幻灯片者得 0 分。
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
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
迟交的作业不能被评定为 A 等级(含 A-、A、A+),不交者按 N 等级评定。
●旷课、无故迟到、平时作业和文稿面批未按时按要求完成、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学习内容与环节的,
平时成绩、文稿评分和总评成绩酌情扣分。
说明:课程要求与成绩评定可能随任课教师要求有细微调整,最终要求请以任课教师要求为准。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16
课程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17
我们为什么会感受到美?美是永恒的吗?或者是有社会性和
时代性的?美,是人主观体认得来,还是被客观外界所赐予?这
些关于美的讨论,都与作为主体的“自我”有关。本课程不是美
学课,而是人文思维和写作训练课,通过“美”这一媒介,来尝
试认识自我与时代。
写作以往通常认为是“文学”的职责,而本课程是说理性写
作,分析观点产生的多重预设(包括哲学前提和立场),如何组
织材料以支持论证,注重观点形成过程的推导与逻辑,锻炼与他
人的沟通与理解。同时,写作是自我剖析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
治疗,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再造理性,融化外界所塑造的复读机
式自我,努力自我更新,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美与自我 课序号 1
授课教师 黄振萍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18
结构,古汉语中或指房屋构建的式样,或指构建房屋的行
为,如唐代姚合作《题凤翔西郊新亭》诗云“结构方殊绝,高低
更合宜”,又如杜甫《同李太守登历下新亭》中写道“新亭结构
罢,隐见清湖阴。”中国古建筑以悠久深远的文化内涵、独特鲜
明的艺术美、简约凝练的结构形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一
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座座承载科技
和希望的桥梁结构腾空而起,一栋栋地标性建筑破地而生。这些
结构串起了科技发展的长线,也串起了社会变迁的长链。在本门
课程中,我们将回溯结构及其科技的发展历程,从结构的视角体
味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互进。
建筑结构,是狭义的结构;广义的结构,“构成了世界,也
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细胞、组织、器官、生物、生态系
统,这是生物学中的结构;栈、树、图、链表,这是计算机科学
中的结构;乐章组成了交响乐的结构,主歌、副歌、流行句构成
了流行歌曲的结构。这些结构的发展历程同样体现着科技、经
济、文化、社会的互动互进。在本门课程中,我们也鼓励同学们
脑洞大开,探寻各种结构发生、发展、延续、变化、乃至消亡的
历程。
从结构的角度看世界,用结构化的思维来认识世界,用结构
化的写作和演说来表达我们心中的世界。
结构 课序号 2
授课教师 邢沁妍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19
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能源生产方式和利用效
率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煤的利用和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应用促进了现代
工业的发展。然而,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温室
效应等问题,给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未来能源不仅
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要避免对人类生存
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
清洁能源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风电、水电、氢能等。清洁能源是不是解决能源问题
的万能药呢?答案其实并不简单。福岛核电站事故给核电的发展
蒙上阴影;随着风电、光电的大规模发展,弃风弃光现象频发;
水电、氢能的发展也有各自的问题。未来能源发展路在何方?清
洁能源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 它的发展将对社会、经济产生怎样的
影响?如何解决清洁能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
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
清洁能源 课序号 3
授课教师 易陈谊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20
人工智能的历史与未来 课序号 4
人工智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于 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最早
提出,而对“计算机能否像人一样思考”这个问题,计算机奠
基人图灵和冯诺依曼都曾经系统地进行过研究,最早于 1950 年
就提出了图灵测试这个人工智能的著名概念。短短 70 年里,IBM
DeepBlue、IBM Watson、Google AlphaGo 等跨时代的产品不断颠
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谷歌搜索引擎、搜狗输入法、苹
果 Siri、刷脸支付等产品服务也让人工智能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
生活。
回顾过去,也许普通人并不知晓,这 70 年里人工智能领域
曾经经历过几次高潮和低谷,曾几何时人工智能被学术界认为是
“伪科学”的代名词,避之唯恐不及;很多人也不会知晓,人工
智能同时有几个父亲,共同提出和创造了这个概念;更不会知晓
的是,围绕人工智能各大流派和学者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还有很多挑战仍未得到解决,道阻且
长,这些挑战都在哪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与机
器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工智能面临着隐私泄露、抢占岗位、固
化偏见等伦理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节课将围绕人工智能的历史与未来这一有趣而对人类社
会深具意义的话题,展开写作与沟通课程讲授,希望同学透过人
工智能曲折的发展历史,擦亮思维的眼眸,使用批判而深刻的眼
光,审视和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授课教师 刘知远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21
礼乐文明是中国文化蕴育出的独特结晶。
从原始部落酋长祭祀鬼神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从
中学生成年仪式到国庆阅兵典礼,仪式是人类社会长期普遍存在
的文化现象。而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仪式的注重则上升
为对天道命运的关怀、对世道人心的煦育和对家国制度的建设。
就物质层面而言是礼器,就哲理层面而言是礼义,就行为举止而
言是礼节,就社会生活而言是礼俗,就专业探讨而言是礼学,就
教育培训而言是礼教,就文学艺术而言是礼乐,就典礼制度而言
是礼制,综合诸端,才构成中国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对中国文
明特质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功能。
我们早已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
里,文明社会中久历年所的仪式传统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分化
瓦解,名声日渐狼藉;中国的礼乐文明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
击,变得残破不堪。这样的现状迫使我们反思:仪式是不是正常
社会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秩序与仪式感是否人类心理的永恒需
求?如果不是,那么礼乐文明是否能被今天的中国人轻而易举的
摆脱?如果是,那么这样古老的传统,有无可能在一个现代化的
社会中获得新生?琐碎繁杂的仪式制度,有无可能存在于一个旨
在讲求效能的国家体制之内,在当今国家治理体系中是否占据特
殊的地位?仪式是受传统束缚的、保守的,还是可以获得创造和
变革能力?讲究远近尊卑严格等级秩序的礼乐仪式能否变得符合
当今的人类共同价值,并有助于解决棘手的现实问题?
在这门课上,我们将带着疑问,从社会生活经验出发,借助
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工具,去探索国家治理中的礼乐
角色。
礼乐文明与国家治理 课序号 5
主题简介
授课教师 张涛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22
生物安全不仅作为新兴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国家安全提出了全新
的挑战,而且对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生物安全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了重大传染病疫情、生物恐怖袭击、生
物战威胁、生物技术谬用和误用、实验室生物泄漏、物种生物安全及
人类遗传资源安全等诸多方面。本课程主题则聚焦公共健康方面。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面临着严峻的公共健康威胁。
例如,1918 年的大流感全球爆发,造成了至少 2500 万人死亡和
10 亿人感染;而 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截至
2020 年 9 月 5 日,已经造成了全球超过 87 万人死亡和 2600 万人确
诊感染。又如,近几个月来,世界多国遭受蝗灾。据联合国粮农组
织统计,此次蝗灾席卷了从西非到东非、从西亚至南亚的 20 多个
国家,受灾面积总计 1600 多万平方公里,非洲之角国家已经有超
过 2000 万人陷入粮食危机。诸如此类的生物安全事件的爆发,使得
“生物安全”一词如此近距离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新冠病毒肺炎爆
发后的 2020 年 2 月 14 日下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
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
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将生物安全纳入国
家安全体系。
人类所面临的生物安全挑战不仅来自于自然界,更多地来自于
人类自身的科技活动。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科技发
展带来便利的同时,更要防范生物技术带来的消极和反面影响。生
物安全概念远非科技层面上的一个概念,而是涉及了政治、经济、
法律、心理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因此,深入思考此次新冠病毒肺炎
的全球大流行与生物安全和公共健康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辩
证地看待生物技术的两用性?如何更好地利用生物技术保障人们的
身体健康、造福人类社会?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国家安全
问题有哪些?社会伦理问题有哪些?如何从立法、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等角度保障生物安全?在宣传领域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舆
情、如何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 ……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
这堂课上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生物安全与公共健康: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 课序号6
授课教师 李和平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23
2002 年“非典”在我国广州地区出现,建国以来我们第一次面
对新发突发的病毒性传染病,截止到 2003 年 8 月中旬我国宣布疫情
结束,我国内地累计确诊 5327 例,349 例死亡,全球确诊病例 8273
例,死亡率约为 10%。2009 年猪流感病毒“H1N1”在美国引发流感
疫情,6000 多万人感染,至少 12000 例死亡。2013 年中东呼吸综合
征冠状病毒登陆中东地区,直到现在该疾病仍然在该地区偶发,截
止到 2019 年 11 月,全球确诊病例 2094 例,死亡 858 例,死亡率
约为 34.4%。2019 年以来,乙型流感病毒给美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冲
击,至少 3000 多万的感染病例,2-5 万的死亡病例。2019 年底,新
型冠状病毒首先被我国检测出来,在湖北地区引发新冠疫情,而后
全国均有感染病例出现,截止到目前,我国内地新冠疫情基本得到
控制,但是境外输入病例以及无症状感染病例仍然存在传播风险,
世界范围内疫情依然严峻。有文字记录的最早年代就有传染病的踪
迹,长久以来,微生物触发的传染病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独
特的角色,横扫数个城市、影响若干王朝、成为无数死亡与恐惧背
后的黑手。
由于微生物难于被肉眼直接看到,经常让我们“无视”它们的
存在,实际上,病毒是目前种类最为繁多的生物,而我们人类确切
地说是“寄居”在了微生物的星球,究竟谁才是不速之客似乎可以
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对于隐形的病毒,以及它可能触发的传染性
疾病我们还处于学步阶段。病毒从哪来?为什么有些病毒会发展成
为致命病毒?他们存在在自然界中的原因就只是为了给我们带来麻
烦吗?我们和病毒之间究竟有何相处之道?传染病何时才能终结?
对于这些看不见的微生物,我们有太多的疑问。而一场传染病
的暴发也如病毒一般,没有国界、没有侥幸,是我们越来越开放的
行为所致,还是我们对自然的挑衅已经出现负面反馈?试想我们每
个人都有一副魔力眼镜,它能帮助我们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一切,在
与细菌、病毒共生的环境里,自大又渺小的我们试着用病毒的视角
去思考我们的生活吧。
传染病 课序号 7、8、9
授课教师 贾雯旭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24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这听起来是我们每
个人都能理解的遗传规律。古希腊哲学家从具象的遗传抽象出了
概念“泛生子”(pangene),微小的变化是否可以被遗传成为了
“泛生子融合理论”和“自然选择理论”争议的焦点。争论之际,
种豌豆的神父揭示了遗传的奥秘,“颗粒遗传理论”的出现也让
遗传因子浮出水面。
科学家对于基因的探索从未停止,不仅是生物学,越来越
多科学家从其他角度赋予基因新的意义,基因甚至有了自己的社
会。它究竟是神秘世界触不可及的暗物质还是与每个人息息相
关的表型指挥员?它是平等地从父母遗传到我们,还是存在着
不平等的潜规则?它难道不应该保持稳定吗?这“频繁”的变异
究竟是好是坏?人类主动改变基因,真的可以改写命运了吗?基
因超市会实现吗?我之所以是我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这
种“万金油”式的说法是否可以探究先天与后天的较量究竟谁略
胜一筹?为何有人利用基因魔剪造福人类,有人却成了“科学狂
人”?太多的疑问需要自然科学知识的拓宽,更是基因的生物性
与社会性之间的多维思考。发挥你的想象力,思考我们究竟是基
因的主宰者还是奴隶?
基因 课序号 10、11
授课教师 贾雯旭
主题简介
NEW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25
同疾病伤痛的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药物的发现
发明正是人类对此课题给出的答卷。这份在试错与巧合中写就的答
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存发展中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政治经
济。19 世纪奎宁的发明让原本疟疾肆虐的土地向西方殖民者敞开大
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上至元首下至平民全民嗑药,甚至依靠
毒品来发动惨烈的战争;20 世纪避孕药的发明,改善了千万妇女的
生活,也潜移默化改变着社会中女性的地位 ……
这份答卷诚然异彩纷呈,但同时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时至
今日,个人的健康安乐,乃至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都与获取药物的
情况息息相关。然而,承担着预防与治疗责任的药品,却由于层出
不穷的假劣药事件、严重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性等问题,为全球的公共
卫生安全埋下隐患,也对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政策发出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药品作为全球利润最高的一种现代商品,已经逐渐
褪去了其最初纯粹的医学属性,科学原则与利润诱惑之间的矛盾剑
拔弩张。人类对药品的需求不再只取决于疾病的发病率,而深受患
者群体支付能力的影响。一方面贫困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得不到足
够的重视,而另一方面迎合富裕人群生活方式的药品层出不穷,甚
至有企业为了推进产品“创造”疾病。公众福利和商业牟利之间
的鸿沟难以弥合,也造成了许多伦理问题。例如为了节省庞大的临
床试验支出,一些发达国家药企无视人权将贫困国家当做人体试验
场。又比如药品不再只是治疗疾病,开始为了人类的改良和增强而
服务。
为什么药品那么贵?关于疫苗的谣言从何而来?抑郁症是为了
营销药品而催生的文化输出吗?《美丽新世界》中统治者用“幸福
药剂”控制人类的情节会成为现实吗?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必
由之路吗?跨国药物研究中贫穷地区的受试者有没有遭受剥与削滥
用? …… 本课程中,我们将带领同学们探讨药物发现发明史上的真
实案例,从制药领域不同参与者的角度全方位重新认识与思考药物。
药物 课序号 12、13
授课教师 米真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26
提起大脑,你会想到什么?是思想实验“缸中之脑”,《三体》
中被送上太空的云天明的大脑,还是“最强大脑”真人秀中同台竞
技的青年才俊?想必你也会想到关于大脑的诸多隐喻:“分量与上
帝等重”的宰治者,一台计算机,模块间相互竞争的“生态系统”,
“内在的宇宙”…… 这些譬喻精彩迷人,但不得不诉诸于譬喻去描
述大脑却也说明准确认识大脑依然任重道远。我们“无法用黄油做
的刀来切黄油”,那么人类真的能用大脑赋予的心智去理解大脑这
个“已知最复杂的物体”吗?
理解大脑的“常态”是探索人类思维体系的核心。精神的意识
与物理的大脑是如何关联起来的?意识是一种幻觉吗?为什么大脑
认为艺术是艺术?“左撇子智商高”、“多巴胺是快乐分子”、“左脑理
性右脑感性”…… 为什么这些说法如此深入人心?在信息爆炸和知
识碎片化的当下,大脑是否已经到达了能力的瓶颈,我们中还能产
生像达芬奇一样的博识者吗?
理性的轨道之外与夹缝之内,是大脑的疯癫与痴妄。我国曾经流
行的“神经衰弱”可能是遮蔽抑郁症的幌子,而如今社交媒体上宣传
自己有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的人比比皆是,这是和世界精神理论
接轨、去污名化的结果,还是情绪病概念的滥用? 倡导把各类神经发
育性障碍称为“神经多样性”,是否会转移人们对高支持需要人群的注
意力?Autism 的译名由“自闭症”修改为“孤独症”真的有意义吗?
几个世纪以来,脑研究历经了数场范式的革命,人们在认识
脑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认知科学的发展如何影响育儿观念的变
迁?研究智力和遗传的相关性会让“种族科学”卷土重来吗?为什
么颅像学、催眠术等“不学有术”的学说会成为饱受青睐的“大众
科学”?脑科学的革命最终会走向人类智能的增强吗?
“大脑”主题写作课旨在从大脑之“常”、大脑之“妄”、大脑
之“革”三个方面,引领同学们从认知神经科学、精神病学、医学
社会学、医学科学史等学科角度,探讨关于大脑、认知、与心智的
谜题,完成对“思考”的思考。
大脑 课序号 14、15
主题简介
授课教师 米真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27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写过一句经典台词:“死
亡让我感到的唯一痛苦,便是不能为爱而死。”当我们回望自己
的阅读经验,会发现文学中的爱情常常与生死联系在一起 ——
谈及爱情,文学总是做出一些“天荒地老”“至死不渝”“山无棱
天地合”的沉重承诺,是爱情真的如此珍贵才成为文学的母题,
还是,不朽的爱情神话只是文学构建出的幻象?究竟是我们对浪
漫爱情的憧憬催生出了动人的文学作品,还是文学本身制造出了
源源不断的爱情想象?
作为一种情感,爱情似乎是不言自明、与生俱来的,但为什
么很多文学中的伟大爱情又是冲破礼教、不顾世俗的?难道爱情
和道德有冲突吗?在五四文学中,恋爱的情节为什么大多发生在
公共场所?难道爱情不是私密的经验吗?很多的爱情故事常常伴
随着主人公自我认知的觉醒,是否说明爱情是自我指涉的?难道
即使我们有给予爱的对象,但爱情,终究是一个人的事吗?在生
活中,爱情的故事似乎殊途同归;在文学里,爱情的难题却在代
代更迭。于是,我们不得不借用卡佛的那个问题:当我们谈论爱
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并不是一门恋爱实践的教学,我们只希望试着回答文学是
如何描述爱情的,这种描述又如何影响了我们对浪漫、婚姻、家
庭甚至自我的想象。在本门课上,我们将会针对说理写作、公众
表达进行分阶段的训练。上完本课,你不一定会收获爱情,但你
一定会拥有谈论爱情的能力。
文学中的爱情 课序号 16、17、18、19、20
主题简介
授课教师 薛亘华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28
我们从小就接触《西游记》的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
精、女儿国等可谓耳熟能详。可是,我们真的了解这部文学经典
吗?它只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师徒四人去取经的故事吗?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叶,自那时起,对该书主题的解读
可谓众说纷纭。明清时期,人们把它看成宗教书籍,有“证道”
的作用;五四时期,鲁迅、胡适视其为游戏之作;新中国初期,
学者着力揭示书中蕴含的“阶级斗争”思想,孙悟空更是成为了
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时至今日,关于其主题的争议仍未休止。
为什么《西游记》的主题有如此多的解读?每种解读背后又折射
出怎样的时代思潮?《西游记》作为一个楔子,能帮我们看到广
阔时代下的思想涌动。
二十世纪以来,由《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动画、影视作品、
小说、游戏层出不穷,其中的故事与原著有何差异?《大话西
游》、《大圣归来》等作品,又是如何重塑人们心中的西游故事?
作品改编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大众意识和社会变迁?
除了在国内的传播,《西游记》以书籍、影视的形式走出国
门,日本、美国甚至还有改编作品。那么,外国人眼中的孙悟空
是什么形象?文学作品的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又有何影响?
让我们走进熟悉又陌生的《西游记》,开启写作与沟通的
“奇幻”之旅吧!
《西游记》 课序号 21、22、23、24、25
主题简介
授课教师 高策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29
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是否常常出现以下场景:你带着手
机出门,进地铁站时用 app 刷卡乘坐地铁;出站后走进便利店买
水,结账时让店员扫你的会员二维码并用支付宝结账;为了到达
和好友约好的目的地,在地图软件 VR 视图帮助下找到入口;下
午小组讨论,成员们选择腾讯会议在线沟通;夜幕降临,你打开
KEEP 在操场夜跑并记录下运动路线和消耗的卡路里数量;睡前,
你刷着朋友圈或微博、抖音,时不时给好友来个虚拟的赞。
这就是你当前普普通通的一天,充满着数字技术的身影。伴
随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置身
于一个由技术建构出来的数字虚拟空间当中,人与人之间开始习
惯并依赖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交往、工作和生活。一个虚
拟的数字化生存空间正在和现实空间逐渐交汇、融合。
当数字化的生存方式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一些新的问题逐
渐显现出来。人们该如何使用和理解数字技术,又该如何看待新
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过度依赖数字技术,人们是否会从技术的使
用者变为技术的附属?快速更迭发展的数字技术背后,是否存在
着技术过剩和信息过载?数字技术的安全和个人用户的隐私,在
信息时代如何得到保障?不同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地区的人
群在数字技术使用上存在何种差异,数字鸿沟现象对现实世界有
着怎么样的影响?
本堂课程鼓励你观察自身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你和
你身边不同群体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差异。希望带领你思考数字技
术如何深刻塑造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以及其背后的深远影响。课
程既关注作为手段、通路和渠道的“数字技术”,更关注使用数
字技术的个体与群体。
数字化生存 课序号 26、27
授课教师 朱垚颖
主题简介
NEW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30
社会年龄是指社会对年龄特征、含义和差异性的建构,而社
会代际则是对不同年龄段出生群体的一种集体划分。在当前种种
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常常会将人与人以代际的群体视角来进行区
隔。无论“70 后”“80 后”“90 后”“00 后”乃至新出现的“10
后”,还是婴儿潮一代、X 世代、Y 世代、Z 世代,本质是以出生
年代来划分人群并进行比较,并密切关注各个代际人群的特征差
异和深层原因。
除了社会代际外,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差异也许更为显著。
祖辈、父辈与子辈几代人,伴随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往往经历
着巨大的变化。家庭内部的代际研究通常会涉及到个体成长历程
中的具体事件,如就业、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养老等,家
庭内部之间的代际冲突、代际支持、代际继承、代际反哺等成为
个体生命周期难以避开的话题。
“代际”这种划分和区隔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思考问题的一
种方式。但伴随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社会日益多
元,文化发展迅速,群体的交流互动极度丰富,代际之间的差
异是否还显著?玛格丽特·米德指出的“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
着”的现象是否还存在?以代际作为一种人群的区分方式是否还
成立?家庭内部的代际研究是否依旧能成为我们理解现实的重要
视角?欢迎你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代际”主题课堂,尝试打开理
解社会与家庭的新一扇大门。
代际 课序号 28、29
授课教师 朱垚颖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31
“作为一名专业的工程师,我致力于用我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促进和改善人类的幸福”,这是美国国家专业工程师学会的
工程师信条,它设定了工程师的工作目标,也明确了工程作品对
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尽管“工程师”一词出现的确切时
代已经难以考证,但毋庸置疑的是,工程师及其工程作品从文明
诞生之初就推动着技术的变革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从历史发展角
度来看,工程师及其工程作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化的助推器,城
市规划、建筑工程、水利建设,无不散发着工程师的智慧之光;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工程师创造了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工程作
品;与经济规律相适应,工程师与管理者、销售者共同将有价值
的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
然而,工程师不仅要享受工程作品为其带来的光环与荣誉,
也要面对工程发展给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关系带来的影响,
与多方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工程师到底是“死板”、“顽固”的
偏执狂,还是“严谨”、“孜孜以求”的探索者,他们的社会形象
是如何演变的?如果存在一种“工程师哲学”,它该怎样刻画工
程师的核心价值和工作规律?工程师教育如何顾全伦理道德、专
业知识、实践经验,对工程类学生进行系统化培养?工程管理中
决策者 - 工程师、工程师 - 工人、工人 - 机器的关系,是否有合
理的方案能够进行平衡?在核工业、基因工程、数字工业、信息
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工程师应当如何应对新的伦理挑战?
本课程中,我们将与同学一起回顾工程师及其创造的工程项
目的发展历程,讨论工程道德伦理的真实案例,探索工程师的社会
责任与定位,全方位重新认识“工程师”这一角色及其工程作品。
工程师 课序号 30、31
授课教师 曹柳星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32
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 1 点 23 分 47 秒,乌克兰普里皮亚季
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 4 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连续爆炸引发
火灾,并释放大量高能量辐射物质到大气层。关于事故直接伤亡
人数和经济损失的统计至今众说纷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切尔
诺贝利事件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以切尔诺贝利为代表
的人造大型设施的出现,不断激化着人、科技、自然、文化的冲
突与矛盾,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利用科学技术改造社会的合理性。
工业革命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工厂、繁复交错的路网系统,却
也让当时的英国陷入了雾霾的困扰,技术的发展是否一定意味着
牺牲生态环境?核能的发现同时敲开了通向恶和善的两扇门,它
到底是战争的重要武器,还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核心技术?大型水
利设施的兴建往往意味着原住民的迁徙和对历史文化的磨灭,如
何在人权保护、文化延续与科技进步之间寻求平衡?能源设施建
设过程中,该如何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同
时推进项目不受阻力地开展?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阿斯旺大坝在
争议中逐渐成为了特殊的文化符号,不断提醒人们去关注改造利
用社会资源时面临过的困境,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文化符号启示
未来大型设施的设计和建造?
在这堂课上,我们将借助口述史、影音资料、技术分析报告
等素材,一起探访以切尔诺贝利为代表的大型人造设施,找寻科
学技术、人文关怀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点。
切尔诺贝利 课序号 32、33
主题简介
授课教师 曹柳星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33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提到“网
络”,一部分人想到的是各种社会现象、舆论观点、文娱游戏层
出不穷的诞生之地,另一部分人想到的则是各种代码程序、通
信技术、创意赋能组合而成的科技空间。其实“文化的”网络和
“工业的”网络从来不是相互割裂的,恰恰相反,正是从网络带
来的媒介革命之中,人们才能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文明感性与理性
之间的相互博弈。
你的微博能否被更多人看到,背后是程序对用户主体权重的
精密计算;你打出的“666”“233”等网言网语,其流行过程与
通信技术从 2G 走向 4G 密切相关;你所看到的网络综艺、影视小
说,类型与取材都在越来越多地参考受众行为和兴趣的大数据分
析;《愤怒的小鸟》《水果忍者》这些游戏的流行,其实承载了智
能手机屏幕操作的普及与教育 ……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感性文化背后的工业理性,促使大
众媒介不断提出某些人生赢家样板、理想生活标配,试图按照一
定标准和程序,批量生产、机械复制文化产品乃至生活范式。我
们应当怎样看待“产品工程设计”正在变成“社会工程设计”?
这一主题将以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提出的“文化工
业”概念为基石,在 5G 时代到来之际,既理解又批判地看待当
代网络文化中的种种现象,讨论它们背后的深层文化脉络和时代
精神,辨析它们存在的工业基础与技术影响。
网络文化工业 课序号 34、35、36
主题简介
授课教师 薛静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34
你的偶像是谁?是人气爆棚的演艺明星,还是为国争光的体
育健儿,是博古通今的国学大师,还是醉心科研的诺奖得主?可
能还有虚拟偶像和纸片人?或者你自己就是很多人的偶像?从古
代的“捧角”,到今日的“追星”,从孔子门下的 72 贤人,到流
量小生微博动辄上亿次转发,人们表达对理想人格形象的追慕从
未停息,但表达的方式和身处的语境,却随着时代不断变迁。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对于作品,更依赖“人设”的“爱
豆”正成为新的偶像类型,与“偶像”相伴而生的“粉丝”也成
为重要部分。粉丝的支持,既要“有爱”也要“有钱”;粉丝社
群内部形成了新的功能与阶层分野;偶像与粉丝之间建立了诸多
新的行为守则和道德规范;消费社会中粉丝的购买力与影响力,
形成了今日的“粉丝经济”。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更进一步
揭示,粉丝不是狂热而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大众文化的积
极参与者、创造者,借由“偶像”提供的种种符号,创造全新文
本、争夺阐释权力。
这一主题中,我们将用思辨的方式进入感性的话题。一方面
站在个人经验的角度,思考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权力关系,粉丝社
群的建立与内部规则的形成,另一方面尝试进入宏观视角,分析
不同时代语境下,偶像所呈现的理想人格与粉丝的追慕行为有何
变迁,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情感因素、群体行为与商业运营的
关系。无论是否曾是粉丝、曾有偶像,都能更理性地反思自己的
好恶,沟通不同的阶层与群体。
偶像 课序号 37、38
主题简介
授课教师 薛静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35
汽车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它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
式,也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速度与激情》
《变形金刚》《头文字 D》等与汽车相关的经典作品,不仅反映出
汽车对人们生活方式、审美等方面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汽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中国人对于豪华和
品牌的向往;美国人对于马力和速度的追求;日本人对于小型和
节能的偏好 ……
课程将从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国家竞争、社会议题等多个
角度解析汽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将了解汽车技术的创新和
突破,如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首辆三轮汽车,福特推出 T 型
车并开创流水线生产模式等,从中一窥工业创新的关键要素。我
们将讨论对汽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品牌或历史事件,如雪佛兰科
尔维特成为美国跑车标志,大众甲壳虫风靡全球,特斯拉对传统
汽车行业的颠覆等,思考商业竞争的基本逻辑。我们也会探讨与
汽车相关的国家战略与政府行为,如近年来人们热议的中国新能
源汽车崛起、城市汽车摇号限行等政策。此外,课程也将关注汽
车工业可能或已经出现的新趋势和新模式,如自动驾驶、共享出
行等,分析汽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带来了哪些变革与风险。
通过这些讨论,课程希望开阔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发展的视
野,深化对汽车这一人类文明成果的认识和欣赏,在对相关话题
的批判性思考与逻辑分析中,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和改变着的汽
车世界。
汽车与社会 课序号 39、40、41、42、43
授课教师 李君然
主题简介
NEW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36
健康不仅是个体的生命状态,也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
多元要素相互影响。譬如,世界各国会制订有关健康的战略规划及
公共政策,人均可期寿命反过来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公共治理能力
和社会发展水平。再比如,人口结构会显著影响经济的结构和发展
的速率,但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会影响人们的生育意
愿。还比如,世界各国的文化氛围、主流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有差
异,因此医疗体系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如中国的中医、南亚的阿育
吠陀医学、中亚的阿拉伯医学,具有文化差异和族群特色。
与健康类似,疾病也不仅是个人的肉体体验。苏珊·桑塔格在
《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揭示了疾病(尤其是肺结核、癌症与艾滋病)
是如何一步步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状态,转换成为一种道德评判或
者政治态度。隐喻赋予疾病超越生理之外的意涵,恰如《茶花女》
的主人公玛格丽特,肺病于她是一种上层社会的气质,也是一种潜
在的道德罪罚。
如果把视野进一步放大到社会和历史的高度,会发现人与疾病
的斗争也书写着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贾雷德·戴蒙思在《枪
炮、病菌与钢铁》中指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
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历史”。威
廉·麦克尼尔在《人与瘟疫》中也指出,在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过程
中,由其带入的瘟疫“在摧垮美洲印度安人的信念与社会结构方
面,远甚于武力等人为因素”。
面对健康与疾病,我们既可以关注个体,也可以聚焦群体;我
们既可以探讨不同疾病的隐喻及其产生的缘由,也可以研究如何改
变人们的心理模式与行为习惯促进公共健康;我们既可以在历史书
写中挖掘被边缘化的疾病叙事,也可以在医学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探讨临床伦理与生命伦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不同医学体
系和卫生政策,以及讨论那些发生在你我身边有关医生与患者的故
事。欢迎加入我们,共同思考健康与疾病。
健康 课序号 44、45、46
主题简介
授课教师 苏婧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37
恒河与长江 课序号 47、48
授课教师 苏婧
主题简介
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也是南亚文明的象征。长江是中国的
第一大河,也是中华文明的符号。恒河与长江,均发端于喜马拉
雅山麓,但却缔造了截然不同的两朵文明之花。
黑格尔说:“与只是呈现至为平实的知性的中国不同,印度
是幻想与感性之域。”提到南亚或印度,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 50°C 高温的天气?是泰姬陵和佛教遗迹?还是香料、咖喱与
载歌载舞的宝莱坞电影?亦或是古老的种姓制度和复杂的地缘政
治图景?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有什么相似性?又有什么显著的
不同?
我们关注南亚,是因为南亚与中国,是自古以来的朋友。早
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南亚与中国就有相互贸易的往来。东汉至
宋代,以佛教东渐为主要载体,中华文明与古印度文明在诗歌、
文学、宗教、音乐、天文、历算、医学等各个维度交通融合,形
成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最辉煌灿烂的文明交流互鉴实践。
我们关注南亚,还因为南亚与中国,有着相似的命运与经
历。在近代,南亚亦经历了痛苦的现代化进程和艰苦卓绝的民族
独立抗争,甘地的暴力不合作运动、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总理提
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给予第三世界国家巨大的启迪与力
量。今天,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印度的软件产业、医
药行业与中国制造一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热议。
对于南亚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你了解它多少?你知道
为什么黑格尔评价南亚是幻想与感性之域?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
活中,还存有哪些南亚文化的影子?为什么在古代,玄奘和义净
会不远万里抛家舍业去南亚求法?为什么在今天,中国与南亚走
上了截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本课程期待与你共同探讨这位“最
熟悉的陌生人”。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38
著名学者段义孚在《浪漫地理学》中写道:“人类的‘家园’
是什么?如果我们仅把自己看作是在生存压力下苦苦挣扎的生
物,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地球。但如果我们也把精神层面考虑
进去,将其视为人的精髓所在,那么我相信,人类也许需要将整
个宇宙当成游乐场。”在这里,游戏(play)作为一个隐喻浮现出
来,并且指向了人类超越物质存续诉求的一种精神本能,和一个
辽阔的“家园”。
游戏并非人类独有的行为,但游戏对于人类有着非凡的意
义。哲学家柏拉图把神圣等同于游戏,美学家席勒将“与美游
戏”看作是人的最完满状态,文化史学者赫伊津哈干脆提出人类
的文明就是在游戏中产生发展而来。另一方面,游戏在历史和现
实中也从不缺少争议和贬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揭示了游戏
在普遍价值观念中的负面形象,形形色色的“洪水猛兽”论则暴
露了几十年来中国社会面对游戏时的深度焦虑。
游戏为何会引发如此两极的评价?关于游戏,我们有哪些洞
见,哪些偏见,又有哪些“未见”?立足于具体经验和观察,我
们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数字游戏的兴起是否彻底改写了游戏的
内涵?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的模糊,是“侵蚀”还是“创生”?作
为大众文化商品,游戏带来的是新的文化生命力和意义空间,还
是一场瓦解深度价值的消费迷梦?游戏赋予了我们新的交往可
能,还是加深了个体原子化的状态?游戏已经是或者正在孕育新
的艺术形式,还是已有艺术的“新瓶装旧酒”,甚至会导致“艺
术的终结”?“游戏化”是解放的力量,还是操控的技术?在“数
字劳动”“平台经济”的语境下,游戏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期待同学们从文化分析的视角切入游戏这个主题,通过经验关
照、知识探索、理性思辨和学理论说,在某个具体而微的着眼点上
给出自己的精彩回答,并在其中实现视野的打开和自我的重塑。
游戏与文化 课序号 49、50、51、52
授课教师 程祥钰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39
今天,50% 以上的人已经居住在城市,我们的星球进入了城
市时代。城市从何而来?我们各自生活的城市为何如此不同?城
市又是如何为生长在其中的人打上了独特的烙印?
在这门以“城市”为主题的写作课中,我们将透过各类丰
富的文本看到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所共同描绘的城市图景。在纪
录片《How earth made us》中,地理学家的发现与推理为人们
揭示出今日的世界繁华城市为何大多起源于地震频发地带。而在
1898 年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
德则以一把钥匙的形状首次为人们勾绘出“田园城市”的雏形。
营销学者西蒙安浩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评估城市的品牌价值。
与此同时,社会学者则透过参与式观察而获得对一个城市更深层
次的体悟。城市间的差异源于文化,在面对文化差异问题时,我
们又可以从历史学者许倬云与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的文章中获取
完全不同的灵感。
我们固然可以将城市感知为物质的存在,但古今中外的文人
与学者却更加擅于用文字赋予城市特定的意义。对这些经典作品
的品读不仅能够启发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
城市,亦能够切实帮助我们在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技巧层面获得提
高。因此,这门课程将带领我们从丰富多样的角度来理解世界,
运用心智为城市创发出意义和价值,并尝试以不同的形式、技巧
与风格来书写城市。
城市 课序号 53、54
主题简介
授课教师 王缅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40
授课教师 王缅
哈利波特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亲情、友谊、好奇、探索贯
穿始终,它启发我们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认识和接纳自我,也
教会我们如何勇敢地面对黑暗与死亡。值得反思的是,当由文字
与图像构成的哈利波特世界成为文化环境中无处不在的一部分
时,它不再仅是我们读的书或电影,它也成为了我们身份的一部
分,积极地塑造着“我们是谁”。在哈利的背后,蕴含着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话题:哈利的角色设定体现了当代英国
的民族认同;哑炮们的人生经历折射的是平等与尊重;魂器像极
了顽固不灭的基地组织;巫师与魔法则何尝不意味着后人类时代
人们对技术的过度消费。如此看来,虚构与现实之间并无隔阂,
魔法与科学之间并无冲突。回顾霍格沃滋的魔法史,从魔药到炼
金术,从魔咒到占卜,那也不过是人类几百年来从无间断的科学
发现史。
这并不是一门文学评论课,而是以《哈利波特》为起点,学
习如何在与文本的对照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同时我们更需要跳出
文本,发现哈利波特背后更广阔的世界,探索人文与自然之美。
一切探知都需从兴趣出发,相信哈迷们一定能够从这门课中获
益,在发展自己思想的同时,通过书写启发更多的心灵。
选课特别要求:欢迎能够确保在开课前阅读完《哈利波特》
原著(中、英文皆可)全部七册的同学选课。
哈利波特 课序号 55、56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41
博物馆(Museum)的英文词根为缪斯(Muses),是希腊神
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女神的总称,她们能够激发人的创作
灵感,可见博物馆在词源学上就有启人心智的意涵。博物馆的性
质、特征和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早期博物馆的收藏
只有少数特权阶层才可以观赏,直到 1682 年,英国阿什莫林艺
术和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原本属于特权阶层的藏品才得以
向全社会展示。十八世纪下半叶,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相继向民
众打开大门,博物馆开始成为人们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博物馆,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认识世界、感知艺术、激
发灵感与想象。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将最重要
的第二天交给博物馆:“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
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
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
馆 …… 那里是使用你眼睛的好地方”。剖析藏品所蕴含的历史
文化内涵是博物馆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
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该领域还涌现出许多亟待探讨的课题。比
如,交互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博物馆与社区和城市的关系、景
观的叙事性设计、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等等。博物馆是一个能
让不同专业的同学发挥所长的话题。
本课程中,我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体验者、观察
者、思考者。我们将体验策展人的角色,面对展厅这样一个“白
盒子”,如何用展品书写思想?如何确定主题、选择素材、搭建
故事线索、设计表达策略?我们还要承担观察者的角色,清华
艺博这类高校博物馆有什么独特之处?当下大热的“国潮”、“文
创”产业该如何认识?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成长为独立的思考者,
通过博物馆这样一种文化载具,实现与古今中外的自由对话。
让我们走进国博、故宫、卢浮宫、大都会等国内外文博机
构,共同开启一段博物馆奇妙之旅。
博物馆 课序号 57、58
授课教师 张熙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42
当代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以文字为中心的“读
文时代”逐渐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无图无真
相”“一图抵万言”,图像似乎正在取代文字,成为我们获得意
义的主要渠道。
在传统叙事模式中,图像是文字的附属,文字解释着图像。
而在今天,图像和文字一样成为需要被“细读”的对象,甚至颠
倒过来,图像承载着文字无法传递的含义。从美术、摄影、电影
等传统视觉艺术,到广告、游戏、短视频、表情包等新媒介中的
视觉形式,我们的生活处处是图像,时时被图像所“轰炸”。
图像中隐藏着哪些视觉传达策略?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
交往模式?技术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如果你对视觉文
化感兴趣,欢迎来本课程,选择一个图像,我们共同细读它、深
描它,了解它的生成、制造和传播过程,探索图像对历史文化,
甚至人类未来的形塑作用。
读图时代 课序号 59、60、61
主题简介
授课教师 张熙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43
鲁迅(1881-1936)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由于
其极高的美学追求、深邃的思想及对中国现代极深刻的反思,而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思想领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作为文学
家,他有着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世界文学脉络的敏感把
握,在文学的译介和创作上他做出了卓越的奉献。从政府官员到
大学教授,他潜心致力于国家美育和文学、博物学的发展。作为
自由写作者,他为中国文化不断提供反思空间,甘于做一个“有
光明未来,我不愿意去”的桥梁角色。作为晚近儒家士大夫的弟
子,他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文
化形象,鲁迅也饱受当时人及后来人诟病。无论如何,鲁迅联结
着中国近现代文化、政治、社会、艺术的空间,鲁迅话题便不再
是鲁迅本身。通过鲁迅,我们可以回望历史,也可以反观今天。
在今天,一些颇有争议或有趣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继续讨
论:鲁迅在今天已经缺乏解读空间了吗?鲁迅是一个坚定的反
传统者吗?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独创的吗?鲁迅的留学经历如
何?鲁迅的朋友圈是怎样的?鲁迅和绘画、电影和京戏关系怎
样?鲁迅和南方文化是什么样的关联?鲁迅是一个严肃而缺乏幽
默感的人吗?鲁迅和今天的互联网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以及,鲁迅为什么从未来过清华?
主题课程将重新认识这位常说常新的“大先生”,相信它会
给大家带来和以往不一样的鲁迅记忆。
鲁迅 课序号 62、63、64、65
授课教师 张芬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44
故宫,不只是位于京城中央的“地标”,一个旅游清单上的
“打卡地点”。它拥有极为多元的身份,体现层层叠压的历史,
值得我们仔细解读。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 —— 紫禁城的基础
上。在帝制中国最后的时代里,它是明清宫廷中典制、人物、事
件、文化的展演舞台,在这个空间背景之中,上演了哪些历史故
事?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它为何坐
落于此?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建筑格局、动线设计?建造故宫,用
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如今,它是拥有百万藏品顶级博物
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古代文化艺术品是如何被皇室
收藏、保护?又如何被学者研究、展示?“故宫文创”是否还能
持续它的魅力,不断推陈出新?
多重身份的故宫,等待我们一起解锁。
故宫 课序号 71、72
授课教师 陈豪
主题简介
NEW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45
文化遗产是人类漫长历史过程的见证与宝贵财富。它看似
“高大上”,实则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与其有所接触。
热播的《国家宝藏》、历劫的巴黎圣母院、申遗成功的良渚、诡
异的兵马俑主题宾馆 ……
通常,人们认为文化遗产就是历史上遗留至今、供人凭吊
的遗物。实际上,文化遗产从历史中走来,更与当今世界息息相
关。我们应该如何界定、如何理解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究竟有没
有时间下限?何为“新”、何为“旧”?城市改造是在破坏文化遗
产,还是在利用文化遗产?在全球文化交融碰撞的今日,文化遗
产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城市建设、工程修复、哲学思辨、人文
关怀 …… 让我们观察生活、阅读典籍,立足于各自的经验与专
业,一起来切磋观点,探讨文化遗产的理解、保护与发展之道。
文化遗产 课序号 73、74
授课教师 陈豪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46
人类进入商品社会以来,关于消费的话题无处不在。消费不
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从
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凭票供应、全民勤俭节约,到双十一购物节消
费记录屡创新高,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
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商品生产的扩张,商品供给
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与消费的关系,消
费创造了崭新的生活方式并且持续、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与
生活。提到消费,你会想到什么?
你是否观察过自己或他人的消费行为?为什么有些人省吃
俭用也要购买奢侈品?过度消费和物质炫耀能帮助人们实现自我
吗?温饱得以满足之后,我们如何理解时代的物欲?我们应该如
何解读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消费文化?当你走进大学生活,成为
一个独立自主的消费者,理解消费、思考消费,不但可以更好地
认识自己,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思考中国经济和社会的
发展与未来。欢迎加入关于消费的思考和讨论,期待你的解释、
批判与构建。
消费 课序号 75、76、77、78
授课教师 贺曦鸣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47
据说司马迁是高考作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国古代人物,他
的《史记》也有多篇入选中学课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
门宴》等)。这成就了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声名,但也因此造
成了一些刻板印象。我们真的了解司马迁吗?真的能够读懂他的
《史记》吗?
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司马迁常常被与希罗多德或李维相提
并论(前者著有包罗万象的《历史》,后者著有体大思精的《罗
马史》),但太史公既非中国史学传统的开创者(孔子的《春秋》
是第一部公认的私家史学著作),也非传承英雄故事的历史讲述
人。他的《史记》虽然在内容和精神气质上承接了先秦诸多学派
的史学传统,但更具特色的是打破对过往叙事的文学界限,开创
了此后数千年中国史学的范式。在《史记》的体系中,历史已经
不仅仅是帝王将相、忠孝节义,举凡天文、地理、算术、工艺、
农耕、商贸、水利、宗教,都是历史学家关心和叙事的对象,这
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太史公是如何获得这种对历史的宏大视野的?《史记》的编
撰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它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三千
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编制为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的? ……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回两千年前,走近司马迁
的身边,捧读那些创作于昏黄油灯下的古代卷章。
《史记》与司马迁 课序号 79、80
授课教师 邓耿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48
来到清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清华人?“先生之风,山高水
长”,清华也有自己之“风”:校风、学风、…… 一代代清华人
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和实践,为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
产,这正是“清华之风”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过,除了记住那几句耳熟能详的“口号”之外,你对“清
华之风”的真正了解有多少?比方说,“自强不息”到底是什么
意思?“行”和“言”存在矛盾吗?为什么清华人总是这么“卷”
自己?都说清华人能“出活”,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创新”的
呢?在课程中,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追问,将让我们揭开校史馆
中那些神坛上人物的面纱,更亲切、也更真实地体会到作为清华
人的共同特点。
如今的清华,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身处中西、古
今、文理等多重坐标之中,“清华之风”正在被赋予更多深刻的
内涵,也需要更多的清华人来继续传承和发展它。清华的未来在
各位手中,今天清华人的选择和实践将决定未来“清华之风”的
走向。怎么样,你准备好了吗?
清华之风 课序号 81、82
授课教师 邓耿
主题简介
NEW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49
黄金是人类文明史上伴随人类时间最久的金属单质。至今我
们尚不完全清楚,为什么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选择了黄金作为他
们的货币和装饰,并随之产生了丰富的黄金文化。但那些崇拜黄
金的人也未必清楚,他们所拥有的每一块黄金都来自于超新星爆
发的残骸,是远古时期宇宙的重要馈赠。而正是这种馈赠支撑起
来近现代世界庞大的金融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和未来的
走向。
对黄金的追求推动了古代炼金术和化学的诞生。而随着现
代科技的发展,黄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一般等价物和身份地位的
象征。在我们身边,集成电路中有黄金,车载尾气催化剂中有黄
金,医院检测试剂中有黄金,甚至一些名贵食品中也需要有黄金
作为食材。作为最稳定的金属元素之一,不管人们曾经对它如何
诬名或者崇拜,黄金都一如既往,永不变质,永不褪色,永不生
锈,永不消失,一如它的不朽声名。
不过今天,人类手中的黄金确实有可能正在减少。滥用、磨
损和浪费正在消耗我们自从美索不达米亚时代以来积累的庞大财
富,也带来了潜在的资源危机。未来我们如何认识黄金、分析黄
金、利用黄金,已经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同时也攸关人类
的全面发展。
黄金 课序号 83
授课教师 邓耿
主题简介
『写作与沟通』课程选课手册
50
大约从 18 世纪起,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加速推进,人类社会
开始经历跃迁式的嬗变与融合。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逐渐
一体化的同时,世界格局也在曲折中不断变迁与发展。不论是资
源的有限、秩序的不公,还是领土分化和地缘对峙的固有逻辑,
各国的矛盾并未消减。战争在历史之中,战争也正在发生。
而技术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战争的维度。全球化背
景下的现代战争不止发生在两军对垒的前线,更发生在金融、贸
易、科技、网络乃至意识形态等没有硝烟的战场。金融家、程序
员、科研工作者、企业雇员、媒体人卷入其中,战争的形式更为
隐秘,甚至“合法”。
回顾历史,在布雷顿森林的故事里,美国何以一场会议、一
纸合约用美元终结了英镑对世界贸易和金融体系的控制权?文化
冷战中,好莱坞推出的系列电影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数十年来,
包括西门子、巴黎银行、阿尔斯通在内的欧洲企业为何会接受美
国司法机构的长臂管辖和巨额罚款?人类天生喜欢共享信息和传
播知识,为何会创造出知识产权制度去限制分享甚至排除竞争?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带入自身的思考,也带入
“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中国的关切,以扎实的文字、影像、数据
等材料为依据,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和世界视野中考察“看不见
的战争”,理解它的特殊与普遍,批判性地反思过去与当下,并
在审慎中走向未来。
隐秘战争 课序号 84、85、86、87
授课教师 刘天骄
主题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