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明珠 唏嘛歹!
金城·兰州
黄河明珠 唏嘛歹!
金城·兰州
一方志·家园留声录
项目平台:青年遗产志愿者行动计划「涟漪行动」
项目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
美丽乡愁公益团队
项目策划:
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彭婧 崔家滢 俞乐 王桨 程雯 张波 丁相文 杨驭辰 毛诗喻
丁凯怡 龙淼 刘潘
项目共创伙伴:杜京京 王健 蔡安琪 朱一鸣 金晶
特别说明:
《一方志》是美丽乡愁公益团队提出的由在地青年或青少年创作、创意传播家乡文化的
读物形式。本期读物《一方志·家园留声录》的原始版式及插图元素由团队设计师丁相文创
作。
《一方志·家园留声录》创作团队@家乡 甘肃兰州
责编统筹:魏睿轩
文字编辑:吴英豪 朱春宇 杨明月 杨欣悦
图片摄影:魏睿轩 杨若瑜 初安
视频剪辑:巩珑钰
视觉设计:魏睿轩 杨欣悦
推送编辑:魏睿轩 杨明月 朱春宇 吴英豪
参考资料:
[1]杨琳.生态修复,文化复兴,产业转型 兰州谋划“黄河大文章”[J].中国经济期刊.2021(06).
[2]王长艳,关于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思考——以兰州市为例[J].甘肃农业.2021(10).
[3] 王 笑 梅 , 钟 培 芳 . 生 态 保 护 视 角 下 的 兰 州 黄 河 风 情 线 滨 水 景 观 优 化 研 究 [J]. 园
林.2021.38(05).
特别鸣谢:
感谢孔爷爷、陈叔叔、李叔叔、王姐姐、小孙同学接受采访。
版权声明:本作品因参与「涟漪行动」而产生。除特别说明或来源标注外,文字、图片
等著作权归创作团队所有。
封面图片来源于[1],卷首语、唱片墙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历图片素材及视频航拍部分来源于初安。
家园留声机——卷首语
HOME PHONOGRAPH - PREFACE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是我国二线城市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上
的重要城市,有悠久的城市历史,然而她深处西北,经济发展受限,人才流失
严重;许多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也对当地文化不是很了解,甚至连方言都听不懂、
不会说——兰州好像正在丧失她的文化独特性,被茫茫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湮没。
黄河在兰州古时贸易往来、城市选址变迁、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的形成
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兰州城倚黄河形成狭长状的城市形态;“天下黄
河第一桥”——兰州中山桥这座古桥仍屹立在黄河之上;2000年兰州城市规划
局率先建立了“黄河风情带”的概念,黄河两岸融民族风情、自然山水、现代
风格、人民生活于一体——黄河已经深深融入进兰州人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早
上晨练、中午嗦面、晚上逛街,或是闲暇时间与亲朋好友游玩 或是闲暇时间与亲朋好友游玩,或是中小学生
民俗教育等等,黄河风情带(中山桥段)都是首选,可以说黄河与兰州人的生
活息息相关,每一个兰州人都与黄河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无数故事。黄河
催生出了兰州人豪爽、淳朴的民风,也孕育了兰州民族风与现代风并存的拼贴
形的城市风貌,也集结了兰州人无数的集体记忆。
于是我们希望通过家园一方志的家园留声机
行动,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专
业能力,以黄河中心段为媒介,寻找黄河与兰州人
的联系,挖掘兰州人与黄河的故事,探寻黄河中蕴
含的兰州人的集体记忆,帮助兰州人重新认识兰州、
了解兰州,也帮助发扬兰州文化,让更多人走近兰
州、爱上兰州,消除很多人对于兰州人骑骆驼上学、
兰州只有牛肉面的误解,让大家知道,金城兰州是
黄河明珠,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美丽乡愁留声机修理处
我的家乡
甘肃省兰州市深处祖国西北,城市形态受黄河影
响呈狭长状,自然景观、民风民俗、百姓生活、城市发
展都与黄河有密切的联系,然而近几年来兰州人才流失
严重,兰州的地域文化也在逐渐流失中,我们迫切地希
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涟漪行动五
家园留声机
磅礴澎湃
历史悠久
文化源头
历史人文之声
非遗传承之音
民风世代之响
黄河沿岸主要街区
40、70、80、00四
个代际的传承对话
兰州
黄河
生活圈
收录团队:
收录地点:
项目名称:
项目故事:
音 调 音 色 响 度
兰队 黄河明珠 唏嘛歹!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
围绕兰州最标志的“黄河”为关键词展开叙事。探寻与捕捉两山
一河、皮筏茶亭、剧院古玩、人群熙攘的景象;林间鸟鸣、街市
叫卖、鸣钟爆竹、戏剧方言的声音;泥土和香火的气息;代代传
承又代代不同的心声与新声。在视觉、听觉、嗅觉、文化认知等
各个层面,刻绘黄河沿岸风土人情,传达展示黄河中投射出的当
代金城自然人文风貌。
银滩湿地公园是甘肃省第一座湿地公
园,同时也是黄河沿岸的首个生态湿地公
园。湿地公园不仅有很大的生态价值,同
时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公园以保护生
态为主要宗旨,使公园内植物、水鸟以及
黄河水域达到生态平衡。银滩湿地公园不
仅是一座生物基因库,为黄河岸边的动植
物提供原生态家园,也是动物觅食及其筑
巢的栖息地,更是一个生态环境优化器,
对于保护黄河堤岸、调节气候、净化水质、
旅游休闲和教育科研有巨大作用。
从此插入文字 兰州的水车在历史上主要用于灌溉,
利用水力带动水车转动,水车将黄河水带
到农田中进行灌溉,兰州水车也已录入第
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兰州水
湿地公园
水车博览园
唱片墙——自然 兰州因黄河而灵秀 01
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黄
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山势起伏,相传由于
塔的外层通涂白灰,刷白浆,所以也叫白
塔。古代的白塔山是战略要地,山下是气
势磅礴的金城关,山上是绵延不断的峰峦,
有拱抱金城之势,有“北有九州平夷与天
斧沙宫,白塔层峦与桃海流光”的景致。
自古与黄河一道构成天然屏障,为军事战
略要地。
白塔是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
而在兰州病故的一位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
如今还屹立在山上的是明景泰年间镇守甘
肃内监刘永成重建。
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兰州水
车主要用于纪念和观赏,水车博览园中的
水车以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
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
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
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
车的代表。同时兰州水车也成为了黄河这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象征。
白塔山
唱片墙——文化
黄河精神于兰州表现为 " 人一
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 " 的
奋斗精神;
金城处在黄河上游峡谷段,这里
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气候严苛,生
活在这里的金城儿女像母亲河一样,
养成了 " 穿山凿岭,攻坚克难 " 的
特有气质;
历史上中原文化的持续传播多民
族、多宗教文化的融合,东西方文化
的沟通交流,润养成金城儿女崇贤尚
武、耕读传家、不畏艰险、守正创新
的族群性格,以及包容纳新、凝智聚
慧、亲人惠友、和谐共处、宽宏大度
的博大襟怀和文化品行。
金城精神
兰州因黄河而多彩 01
兰州精神和兰州城市形象,融入
了黄河文化。无论是彩绘鲜艳的马家
窑彩陶、宏富精妙的《淳化阁帖》、
简远雄迈的《金城揽胜图》,还是庄
重古朴的黄河铁桥、悠悠旋转的黄河
水车,以及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
杂志、享誉全球的《丝路花雨》、
《大梦敦煌》舞剧和仪态万方的黄河
母亲雕塑,这一切都见证了黄河文化
的博大精深。
黄河文化
兰州人向来以心灵手巧著称,创造了
独特的工艺美术,其中尤以刻葫芦蜚声海
内外。自清代光绪年间初创,先后经历了
人物脸谱、磨光书画葫芦,到今天山水雕
刻、彩色雕刻、人物肖像、缩微雕刻、大
型葫芦雕刻等多种形式,可谓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成为各地游客的首选纪念品之
一,也成为兰州与各地区交流联谊的重要
载体。
每逢春节,地方民俗中最夺眼球的要
属威震八方的兰州 " 太平鼓 "。众多鼓
手腰挎太平鼓,身着英雄装,排列成攻无
不克的战阵,踏着整齐划一的鼓点,手中
唱片墙——文化
手工艺
地方民俗
兰州因黄河而多彩 01
不克的战阵,踏着整齐划一的鼓点,手中
长鼓上下翻飞,脚下步伐闪展腾挪,好像
是军阵发起冲锋,又好像壮士力拔千钧,
打出了兰州人的志气、力量和威风,震撼
的鼓声撞击着观众的胸膛,人们受到极大
感染,对新年充满了期盼和信心。
兰州是一座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汉族、
回族、蒙古族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回
族人口居多,漫步街头,随处可见伊斯兰
清真餐厅。飘香十里的烤羊肉总令人食欲
大增。同时,兰州也是个宗教重地,境内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
教五大宗教俱全,玉佛寺、嘛呢寺、庄严
寺等占据兰州市各个角落的寺庙也是常年
香火旺盛。
民族与宗教
唱片墙——生活(饮食)
提及兰州美食,牛肉面是个绕不
开的名字。人们常说,牛肉面一旦走出兰
州便不正宗了,正是因为兰州牛肉面的必
备,是黄河水。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
十一缠揉的揉面过程,演化出二细、毛细、
二宽等多种规格的面型。其特点可概括为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即汤清、萝
卜白、辣椒油红、蒜苗绿、拉面黄,俨然
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油彩画,扑鼻的香
气令人垂涎。食之,味美醇厚,营养丰富,
令人回味无穷。如今的牛肉面不仅是兰州
人早午饭的首选,更已闻名全国各地。
从此插入文字 “甜胚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
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这是兰
州人民对当地特色小吃甜胚子的形容。在
兰州,大街小巷的小吃摊上,一般都用大
牛肉面
甜胚子
兰州因黄河而丰富 01
三泡台因其茶具由茶盖、茶碗、
茶托三部分组成,故名三泡台,在兰州也
叫“刮碗子”,因为喝之前一定要提起盖
在碗口刮几下。配料有:春尖茶、红枣、
桂圆、枸杞、玫瑰、杏干、葡萄干、冰糖
等,其中玫瑰是有名的苦水玫瑰。三炮台
营养丰富,喝起来苦中带甜,香气扑鼻。
每逢假日,兰州人总会来到黄河边,一壶
三炮台,几包瓜子,一副扑克,就能坐上
一整天。这些配料全都由黄河水灌溉而成,
正是由于黄河母亲的哺育,兰州人才能制
做出这样一款清香四溢的好茶。
兰州,大街小巷的小吃摊上,一般都用大
盆盛放着,盖上干净雪白的纱布,散发着
淡淡的甜酒味。人们一落座,卖家就麻利
地端起小瓷碗,揭开白纱布,舀上一勺子
干甜胚子,提起茶壶,兑入凉白开,再撒
上白砂糖,不到半分钟就端放在食客面前。
那淡淡的清香,其中蕴含的是黄河独有的
气息,甜甜的味道,更是兰州人民幸福生
活的真实写照。
三炮台
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古代兰州人民智慧的结晶。羊皮筏
子已有300多年历史,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
山羊皮排列组成。筏子有大有小,在老兰
州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
渡送两岸行人等,现已成兰州黄河上旅游
观光的一大亮点。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
荡。远远望去,就象一叶扁舟。人筏混为
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
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
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是兰州民俗文化的重要遗产。
中山桥是中国近代史上兰州市、
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
技术建造的桥梁。它吹响了兰州城内黄河
之上桥梁建设的号角,同时,桥梁所需物
兰州羊皮筏子
桥梁建设
唱片墙——生活(出行) 兰州因黄河而丰富 01
之上桥梁建设的号角,同时,桥梁所需物
资的运输过程也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
迹。
如今,兰州境内黄河上已经建起
数十座桥梁,使黄河不再是阻隔兰州人出
行的鸿沟,而通过轮船摆渡和桥梁基建的
建设,真正方便了黄河两岸老百姓的交通,
使“跨越黄河去拥抱你”变得轻而易举。
母庸置疑的是,黄河正在悄然推动着兰州
人交通出行方式的优化。
横跨于大河之上的兰州黄河索道被
称为"天下黄河第一索"。
乘坐黄河索道,飞越奔流不息的滔
滔黄河,凌空直上峰峦层叠,亭阁耸立的
塔山,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景色宜
人,并有闻名于的白塔寺等古建筑多处,
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素有"兰
州河北体画屏"之美称,每年有无数的游客
到此观光旅游。 乘坐黄河索道游览白塔
山公园,兰州碑林即可免去徒步之疲劳,
又有跨越黄河之无限乐趣。
兰州黄河索道
一座城矗立于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
上,一条河浩浩荡荡奔涌而过,历史里留
存着我们的根脉。兰州老街,就是一个
“储存”兰州先民生活过往的地方。兰州
老街借助明清古建筑风格,还原了很多兰
州民俗,借助黄河这条兰州人或者说华夏
人民的母亲河文化的展现与传播,表现出
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仅汇集了兰州的传统
文化,而且汇聚了甘肃的人文精粹,把兰
州的现代生活和古代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
起,为游客创造一个有穿越感的生活空间
体验。既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又不失黄河
奔流而过的气派。
《读者》创刊于1981年,这份诞
生于黄土高原的读物,以真善美的思想甘
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创下无数国内期
兰州老街
《读者》
01唱片墙——生活(娱乐休闲) 兰州因黄河而丰富
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创下无数国内期
刊发行的业绩,也理所当然的成为让兰州
这一座城市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兰州人
路过书报亭时,总有买上一本《读者》回
家阅读的习惯。时至今日,兰州黄河风情
线上,一条以《读者》命名的街道迎来送
往各地游客,一本杂志也以这样特有的方
式融进了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一代人独
特的记忆。
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的核心景区,她
是以中山桥为中轴,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
依山就势而建成的巧夺天工的滨河风景区,
被南来北往的客人称为"兰州外滩"。她就像
像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吸引着来自四面八
方的中外游客。每闲暇时,兰州人总喜欢携
带亲朋好友来黄河风情线一带游玩,在周边
的公园里跑步,打球,下棋等等。另外,兰
州依托黄河风情线,成功举办多届国际马拉
松赛,这既是兰州人全民健身的缩影,也让
更多人领略到了黄河风情线的美丽景色。
黄河风情线
一颗明珠是黄河母亲,象征着哺育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精神;
一颗明珠是称为“中国第一桥”的中山桥,
是历史上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是现在百
姓心中记忆和情怀的标志;一颗明珠是水
车博览园,从古时咿呀灌溉的木制水车,
到如今兰州市民晨练散步的佳地,诠释着
兰州人自古以来依靠黄河与恶劣环境斗争
的精神;一颗明珠是白塔山公园,登上山
顶,在青烟袅袅中驻足远眺,整条黄河和
沿岸星星点点的灯光连成一张辉煌明亮的
画卷。
而今,国内首条下穿黄河的地铁
线路——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试
运营,400万兰州市民正式驶入“地铁时
代”,在黄河之下,银色的钢铁巨龙呼啸
兰州基建—古往
兰州基建—今来
唱片墙——基建 兰州因黄河而繁荣 01
代”,在黄河之下,银色的钢铁巨龙呼啸
而过,为这座城市的交通助力。 据兰州
地铁设计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兰州地
铁项目部经理高志宏介绍,地铁一号线将
下穿黄河,这个工程是国内的第一条黄河
隧道。高志宏说,兰州地铁下穿黄河隧道
工程无论对设计、施工还是工程组织,都
是具有高难度的挑战性工作,但同时它也
具有非常独特的创新性,对今后同类工程
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黄河给予我们的,是“水积而鱼聚,
木茂而鸟集”的生命之源;是“黄河之水
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迤逦风
光;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
门”的严峻挑战;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的宽阔胸怀和勇克艰险
的精神。如今汹涌的黄河,两岸有万家灯
火带领星光勾勒出辉煌的河景,下有地铁
巨龙戏水穿梭;沿岸古建筑与当代灯光交
相辉映,万年的黄河巨石与钢铁隧道和谐
共存,兰州的建设始终都伴随着黄河的阵
阵涛声。
兰州基建—展望
寻声过程
集体记忆——40后
孔爷爷生于1947年,今
年马上要满75岁,他18岁的时候
参军,20岁的时候入党,18岁参
军后即跟随部队来到兰州,并一
直在兰州生活至今已经近60年,
且已获得“光荣在党50周年”纪
念章。
当问到关于兰州这些年的
发展时,老人家的脸上洋溢出抑
制不住的笑容:“现在的兰州比
我们刚来的时候生活要好多喽,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
来兰州变化可真是大啊。”
孔爷爷当年来兰州的时候,兰州异常落后,当时兰州焦家湾和五
里铺朝东以及东岗路那边全是庄稼地和菜地,要有住房也是小平房,可
以说当时的兰州就跟农村差不多,甚至有些地方还比不上真实的农村。
现在很多人开玩笑说兰州人骑骆驼上学,别的地方考汽车驾照,兰州要
考骆驼驾照,但当时兰州城里交通工具真的是毛驴、骆驼,现在回想起
来这些年变化真的非常大,万丈高楼平地起。现在黄河全年不结冰,但
当年刚来的时候黄河还有好多地方冬天结冰,只有中间冻不实,那时候
甚至黄河水结的冰都可以过人。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现在黄河水不结
冰了。
当初兰州鱼池口那个地方全是鱼池子用于引黄
河水养鱼,所以后来得名鱼池口。当时也全部结
冰,孔爷爷和几个战友一到冬天空闲时就跑去滑
冰,后来鱼池口那里就全部改建成居民区了。
过去横跨黄河水的只有两座桥,中山桥和解
放初期修建的十里店桥,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又
修建了城关桥,现在桥很多,地铁也在修建着,
这也标志着兰州的交通也在快速发展着,骑骆驼
毛驴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兰州的前世今生
亲历兰州的建设过程,见证兰州的迅猛发展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孔爷爷所在的部队帮助兰州当地农民手动
割麦子,孔爷爷和战友当时也是下过田的,那时兰州的农业、工业生产技
术很落后,所以大家喊出一句口号叫“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用以
激励大伙撸起袖子加油干。另外当时部队还接到任务就是帮助农民平整土
地,灌溉农作物,帮助榆中那边的老百姓下井、淘井。那几年基本把兰州
坑坑洼洼的土地都平了,开垦后开始种植农作物。当年的兰州可以说是土
地十分贫瘠,兰州的南北两山,黄河从中间流过,山上光秃秃。现在好多
了,举个例子,从现在走出兰州去中川机场,沿路光秃秃的样子基本就是
当年兰州城内的样子。
那时根本没有滴灌,于是孔爷爷就和战
友,用当时给汽车加油的 用当时给汽车加油的铁桶装满水,大概三
十斤重,每人背一桶,背着上光秃秃的山上去
栽树,栽完用那些水一浇。像这样搞了十几年,
结果效果不好,因为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山太
干,所以树的成活率并不高。后来文化大革命
时期修了个管道,把黄河水从段家滩引到山上,
从山上搞喷灌。然后部队帮忙修河道治理黄河,
那些河道里的臭泥,基本全是当时孔爷爷和战
友一铁锹一铁锹人工挖开的,孔爷爷自己下去
刨过淤泥,故而记忆犹新。
现在兰州的市中心东方红广场当
时是一大片全是黄土地和民房,大
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爷爷所在的
部队来改造,纯人工拆除、改造。
后又经历这些年的逐步建设,这才
有了今天的繁荣。
孔爷爷的一生伴随着黄河展开,
黄河也陪伴着孔爷爷慢慢变老:黄
河是黄土高原人民母亲般的存在。
集体记忆——70后
我们采访了两位70后的不同职业、
不同生活经历的兰州居民。他们一位是兰
州本地人,一位是外来定居到兰州;同时
他们不同的职业也让他们对于黄河有着不
同的记忆与故事,让我们跟随采访同学来
看看他们有什么有趣的黄河记忆吧!
陈老师是兰州本地人,在兰
州长大,在兰州读书,在兰州生活有
五十年左右。“土生土长”这一身份
让他对于黄河有着很多的记忆:自己
的一生都与黄河有着密切的联系,让
我们看看陈老师对于黄河有什么记忆
吧。
李叔叔是外来务工人员,现在
在兰州也定居了有三十年之久。陈
叔叔的家乡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
县,那里也临近黄河,兰州的黄河
和靖远的黄河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让我们一起随陈叔叔来看看吧。
心声·采访手记
70后大学老师的黄河记忆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在70年代,兰州没有多少跨海大
桥,也没有水上公交,基本靠羊皮筏子渡过黄河,刚开始坐羊皮筏子时
还会有些许害怕,一路哭哭啼啼,后来逐渐习惯后甚至会坐在羊皮筏子
上打水漂甚至看书。
后来90年代读大学时,我经常会去黄河边和同学散步,那时候
没有黄河风情线、也没有装修精美的水车园、也没有啤酒摊,黄河边就
是很普通的河滩,大家会在河边散步、打水漂,一晚上能从安宁到雁滩
走一个来回(大约20公里)。
在工作之后,黄河边的活动就逐渐变多了,政府也开始致力于
建设黄河边的景观。我有时会和同事骑自行车去黄河边,那时候每年的
变化
成长
建设黄河边的景观。我有时会和同事骑自行车去黄河边,那时候每年的
1月2日会有冬泳比赛,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去看。冬天的黄河边也有很多
野鸭子,大家经常在黄河边看鸭子游泳。渐渐地在黄河边放风筝的人也
多了起来,黄河边也越来越热闹了。
有了孩子之后,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会经常带孩子来黄河边,逛
水车园,在黄河风情线上散步,在近水广场上放风筝。黄河边的基础设
施越来越好,政府对于黄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
陈老师您好,请问您对黄河有什么记忆或者
有趣的故事吗?
传承
心声·采访手记
外来个体经营户的黄河记忆
我是从附近的白银市靖远县来兰州开店的,已经在兰州生活三
十年有余。靖远县也有黄河,但是黄河并不像兰州这样黄河穿城而过,
而是在村庄边上,距离县城也有一段距离——靖远的黄河更偏重于农业
的灌溉,而兰州的黄河,除了负责兰州居民的饮水以外逐渐侧重旅游方
面的开发——我90年代来兰州打工时,就在中山桥一带卖东西、帮游客
付费拍照,那时游客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游客基本上都是兰州周边的
县城或者乡村来兰州办事或者逛亲戚的人,他们基本上拍几张照片、逛
一逛就走,也比较喜欢消费;春节中山桥两岸有很多的庙会活动,人格
外的多,那个时候我就会摆摊卖一些年货,也能赚一些钱。
现在兰州对于黄河的利用更加充分了,以前除了少数本地人会
机遇
在黄河边散步以外很少会有人去黄河边,现在随着黄河风情线的建设,
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去黄河边游玩,也更加重视黄河的文化传承,越来
越多的本地人都更愿意来到黄河边。我的生意也逐渐从中山桥这些景点
向黄河边迁移,店面更大、更整洁规范。
兰州的黄河不仅浇灌了大地,也养育了百姓,充满重重机遇。
李叔叔您好,作为一位在黄河边经营生意的
个体户,您一定有许多关于黄河的故事吧,可以给
我们分享几个吗??
发展
作为广告人,王姐姐深刻地了解宣传对黄河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发展的
重要性。“但是在 宣传之前,提升周围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极其有必要的。
王姐姐是兰州伙伴广告传媒
公司的一位骨干职员。作为土生
土长的兰州青年,在黄河水的养
育下成长的同时,她也在见证着
黄河和家乡的发展。多年以来,
家族里有每年冬天祖孙三代去中
山桥合影的习惯。十几年来,十
几张合影,直到今年爷爷去世,
这些照片记载了时光的变迁流逝,
也承载了最温暖的记忆,承载一
带浓浓的亲情是兰州的动脉中奔
涌的血液。
集体记忆——80后
几米一个垃圾桶,多远一个卫生间,这是最基础的,体验是最真实的,否则便
不如影像和照片”,王姐姐说:“黄河水位的升降,对于真真正正在河边以河
为生的人而言,是左右一年收入的大事。那些在河边开茶饮烤肉摊的人,原本
就指着每年夏天的一季收入,现在黄河水位上移,恐怕是一年都开不了几天。
幸而政府比较注重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这几年的水上公交,也算是在一定程度
上缓解了这些人在就业上的问题,也发展和利用了黄河资源。” 作为与兰州
共呼吸的青年人,王妍真诚的期待,黄河有一天可以作为更响亮耀眼的名片,
被重视,被了解,被保护,被宣传,被喜爱,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促进
民生发展。
“箧中有帛仓有粟,岂向天涯
走碌碌”,原始人类逐水而居,王建笔
下的古人为温饱奔走天涯。如今的中国,
数以亿记的人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走进拥挤的“围城”。“此心安处是
吾乡”,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声音,永
远是万水千山中唯一的归处。正如对王
姐姐而言,黄河岸边的茶饮烤肉,中山
桥前的三代同堂,都是生命的刺青,一
针一针刻进生命里。任何时候回忆起来,
都是涛声点点,情意翩翩。
黄河是感情载体,是工作重心
集体记忆——00后
21世纪出生于此的是这座城市最年轻的活力,对于新时代的少年兰州人而
言,黄河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小孙(化名)是一名在兰州长大的00后,在离开家乡读大学之前,他一直
居住在黄河附近。黄河载着他许多的青春回忆和亲子记忆,几乎每一个土生土
长的兰州人都对黄河倾注了浓烈而特殊的情感:他们从小就知道,兰州是唯一
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因此在小孙看来,黄河无疑是家乡自豪感的一
种寄托,是他关于故乡最美丽的“乡愁”之一。
黄河与附近群山决定了兰州狭长的地理特征,进而造成了兰州城市的多中
心化,促进了各区人民和而不同的性格特质。这是小孙眼中黄河对于兰州人一
个很重要的影响。
那么对于兰州的少年孩童而言,黄
河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黄河哺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民风民俗
一直以来,在小孙眼中,黄河最直
观的特点就是黄。然而其携泥沙而下,
自有不同于汩汩清泉之气势。纵观黄河,
浊浪排空,暗流汹涌,在一往无前的冲
击力中又有回旋蓄势之态,恰如虎豺之
群。从岸边笔直向下看去,往往慑于其
凶悍而有眩晕之感。“试想换作别的河
小孙还讲述了一段令他印象深刻
的“黄河记忆”,那是小学假期初学自
行车的时候,早上沿着黄河边慢慢骑行,
父亲跟在身后慢跑,陪着他鼓励他,骑
一大圈后去磨沟沿吃碗牛大再回家。
“早晨在黄河边也常见到晨练的大爷大
妈。有时不得不佩服老人家老当益壮,
特别是当你看到老大爷挥舞着铁链鞭在
无人空地抽陀螺时,当你跨大步子鼓足
劲追赶看似闲庭信步的老大娘却发现始
终追不上时……”至今每当路过黄河边
时,小孙就情不自禁回忆起这段充实的
假期时光。
流,冼星海是决写不出如《保卫黄河》一般激昂的歌曲。观杭州之大运河,波
澜不惊,正是四平八稳之姿。自然是易于行船,但断无黄河之气派。某种程度
上讲,黄河之汹涌正如西北人之粗犷,其魅力在于蓬勃不羁的生命力。”
心声·留声杂谈 03
杨欣悦
我对兰州的期待,一是改善交通,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
缺少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一直是兰州的遗憾,;二是减小地
域差异,对我而言,我曾分别在兰州的东部、南部与西北部分别
居住并读小学、初中和高中,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块间发展的不均
衡,能够让城市各个角落的居民在近距离范围内满足各方面需求。
朱春宇
从小在兰州长大,没有去过别的省市的我,曾经以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城关区到安宁区,长大后我来到了
位于上海市的同济大学,在上海市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深刻感
受到兰州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有些事在兰州只能可望不可即,
在上海却轻而易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次放假回来吃到那一
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我才真正感觉到了故乡的温度。兰州作
为我国西北最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其光芒却常常被相邻的西
安所掩盖,作为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期待兰州
未来能够立足西北,在全国各地打造属于兰州的名片,使兰州
的文化不仅仅只局限在兰州一隅,而是走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作为一个兰州人,若有机会我也一定会回来共同建设兰州,衷
心期待兰州越变越好!
心声·留声杂谈 03
40后孔爷爷
兰州建设比以前好的多,关键兰州经济比内地落后,期
望兰州经济发展,兰州人生活提高,甘肃算是全国GDP最低的省
份之一,所以期待兰州经济更好,希望从兰州走出的兰州人能对
兰州有一份情怀,能够学成后归来建设家乡,不是兰州人不努力,
是环境政策之类的其他因素较多,致使人才流失问题严重,这几
十年我在兰州都看到了。
00后小孙
黄河楼在河岸边平地而起,虽然体现了政府对弘扬黄河
文化的态度,但单是一楼未免显得孤单,也不知为何要与兰州老
街隔断开来。作为新打造的品牌,小孙希望可以加强其各方面的
连续性与和谐感。
吴英豪
兰州,一个粗糙的、干燥的西北城市因黄河而充满生机。
数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在母亲河的摇篮中繁衍生息。羊皮筏子、
水车等兰州人民生活的写照,但是最近几年这些象征着“黄河的
声音”的事物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希望我的故乡兰州在未
来的发展中也在文化传承与宣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让更多的人
传播“黄河的声音”,让更多的人听到“黄河的声音”。
留声创意展示 04 金城文创系列
金
城
印
象
明
信
片
一
条
河
一
座
桥
一
碗
面
一
本
书
金
城
印
象
明
信
片
一
座
桥
一
本
书
金城印象手提袋
留声创意展示 04
2022黄河日历——自然、人文、生活、基建几方面,挂历形式更好融入人的生活
“ ” 涟漪行动 号召高校青年志愿者成为家园的传承者,通
过开展家园文化的探索、梳理、传播等行动,激起人、
地方、社会共创的涟漪。
涟漪行动·五
家园留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