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写作论坛》2023年冬季号

发布时间:2024-2-0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科研写作论坛》2023年冬季号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第 4 期 目录专家论坛实证研究如何找到真问题................................................魏志慧 1学位论文写作的六大规范................................................陈 云 4写作指南寻找“缠绕”:论文选题“理论”链接“实践”的五个策略..................刘小华 7文献综述时如何判断与鉴别文献质量......................................施利娟 10论文标题的结构要素、两种类型、常见问题及写作技巧......................亓 钊 12期刊论文的四种“万能”框架思路........................................张文静 18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的五种写法与模板句式..............................姚荣霞 23写作心得好选题的四个标准........................................................ [收起]
[展开]
《科研写作论坛》2023年冬季号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4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第 4 期

目录

专家论坛

实证研究如何找到真问题................................................魏志慧 1

学位论文写作的六大规范................................................陈 云 4

写作指南

寻找“缠绕”:论文选题“理论”链接“实践”的五个策略..................刘小华 7

文献综述时如何判断与鉴别文献质量......................................施利娟 10

论文标题的结构要素、两种类型、常见问题及写作技巧......................亓 钊 12

期刊论文的四种“万能”框架思路........................................张文静 18

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的五种写法与模板句式..............................姚荣霞 23

写作心得

好选题的四个标准......................................................王素洁 30

文献技巧:什么是实质性领域文献、上位文献、跨领域文献..................杨海晨 33

快速提升课题申报行动力的三个方面......................................周莉清 36

审稿手记

“理论与内容两张皮”怎么办?理论有效嵌入论文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张文静 42

审稿编辑视角下质性研究论文的三个常见问题及正确呈现方式................岳鑫鑫 48

你的论文为什么在初审阶段就被毙掉了?基于十篇退稿意见的分析............胡乐浩 53

第6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1

实证研究如何找到真问题

魏志慧

实证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或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或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

以事实为证据探讨事物本质属性或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主要包括量化研究、质性研究

以及混合研究等方法。相比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进行定量分析,依据数据说话,使

其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更精确、更科学。研究自问题出发,一个好的研究问题能够引导研究者找到

合适的理论框架、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回答问题,从而产生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那么,实证

研究如何选择并确定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呢?本文将分享四种路径。

一、通过文献、理论、方法和实践获取问题

研究问题的寻找确实是学术研究的关键一步,它决定了研究的方向、深度和价值。通过阅读

文献、创新理论、应用研究方法和进行科研实践,学者们可以有效地找到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学者们可以了解领域内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发现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同时,文献还可以提供研究思路、实

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参考,为研究提供指导和支持。其次,理论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不仅能够解释已知的现象,作为研究展开的论证基础,还能用于提出研究假设,预测研

究结果。无论是理论自身发展中的缺陷,还是应用于学科研究中的不足,都是我们获取研究问题

的基础之一。同样,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也有助于学者们提出新的研究问题。科学研究需

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分析和解释结果。通过学习和掌握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学者们可

以了解哪些方法适用于哪些研究问题,如何正确地设计和实施实验,如何准确地分析和解读数据等。

在开展这些过程中,学者们就有可能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此外,进行科研实践也是提出研究问题

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与科研实践,学者们可以深入了解实际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发现其中的

关键因素和变量,从而提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同时,科研实践还可以促进学

者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二、通过热点话题寻找问题

热点话题往往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关注焦点和重要问题,通过研究热点话题,我们可以找到具

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当前的热点话题,这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

作者简介:魏志慧,《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上海开放大学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信息时

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终身教育、教育实证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

第7页

2

科研写作论坛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政府工作报告等途径了解当前的热点话题。同时,我

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学术会议、加入学术团体、与同行交流等方式,了解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和

热点话题。其次,我们需要对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了解热点话题的背景和原因,探

究其影响和意义,并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不断深入

发展,“机师”“人师”相辅相成,师生机智能交互时代悄然来临,这都是现在的热点话题。

通过对热点话题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比如,人工智能时代改变

了教师跻身的外部世界,进而影响到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诱发出教师“何以为师”的终极之思。

再如,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师教学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其在表达形态、言说空间、言说

内容、言者思维四方面发生显著变革,应对因此带来的教学语言传递的教育意义浅层化、教学语

言蕴含的真切情感悄然离场、教学语言饱含的生命活性日渐式微、言以育人的教学本质逐渐被消

解等隐忧亦逐渐显现。总之,通过热点话题寻找研究问题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

三、将日常生活问题转换为学术问题

大多数研究工作是以提出问题为开端,然后针对研究问题收集和解释相关数据,形成一个答

案,从而做出学术贡献。而“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需要从日常

生活和工作出发,留意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哪些,致力于解决什么问题,并做专业思考与价值分析,

从中提炼出研究问题。

研究者们每天面对大量的这种实践问题,尤其是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但要把其抽离出现实,

才能转化为科研语境中的学术问题,这需要研究者具备转换“具体”和“抽象”的能力。首先,

过于琐碎和细枝末节的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

尝试寻找主导全局或推动形势发展的机制、要素或变量,并基于这些点构建提问的基础。通过深

入研究这些主导因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问题,提出更具启发性和创新性的学术问题。其次,当

某些问题不是研究的最佳选择时,我们需要将问题放在更加宏大的层面来做观察,那么这一问题

的“上游”或“下游”可能更有价值、更值得关注和探究。这样做更有利于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

质,并发现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在转化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需要强化的训练是日常语言学术化,

学会概念的加工,通过明确现实问题的边界和范围,找到与其对标的学术概念。与日常语言不同,

学术语言大多是专业领域特有的学术概念、范畴,有着固有的术语和用法。现实问题是学术问题

的起点,但仅拘泥于日常用语,最后形成的可能只是决策部门的调查报告,或者说浅尝辄止的“对

策思考”。

四、通过文献综述界定研究问题

实际上,理论认识和事物现状之间有差距或者有认识上的分歧,正是我们开展研究的动力。

这就是说,我们要进行文献综述、确定自己的问题、开展研究设计,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贡献这

第8页

3

样的一个过程。很多作者只知道要做文献综述,但不清楚文献综述的主要任务与具体操作。

文献综述最初需要简单地概括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比如,“我”要研究人工智能,“我”

可能简单提一下“谁最先提出来的”“我关注的这方面是怎么发展的”,就能很快切入到相关的话题,

还有“相关的前期研究,形成了哪些观点和方法”。通过梳理这些文献,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也即在哪里、哪些问题还没有人研究,哪些问题的研究、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存在哪些争议,以及“我”

怎么研究,这就为新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研究问题不是空穴来风,是基于发展历史而形成的,是“站

在前人肩膀”上推导出来的。那么,“我”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我”的研究问题是怎么一步步

推导出来的?“我”的贡献是什么?“我”的研究有什么价值?这些都是通过文献综述来进行论

证的。也即,写作的过程其实是说服读者,而通过文献综述界定研究问题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

(本文根据作者线上讲座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责任编辑:刘小华)

实证研究如何找到真问题

第9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4

学位论文写作的六大规范

陈 云

学位论文代表着作者在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深度,是评估作者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的

重要标准。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不仅有助于作者在学术界建立声誉,也是实现个人学术目标和追

求学术独立性的机会。因此,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必须严格遵循一系列的规范,以确保论文质量,

体现学术严谨性。这不仅涉及语言的准确使用、格式的统一,还关系学术诚信的体现。为帮助在

读硕博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位论文,提升学术水平,本文将详细介绍学位论文写作的六大规范,

包括论文目录、引用注释、参考文献、图表格式、学术语言、情怀与能力。

一、论文目录

论文目录是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结构和内容的重要工具,因此在编写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首先,目录的格式应该统一。无论是中式目录还是英式目录,都应保持一致。对于一级标题,通

常使用“第一章”或“第 1 章”,而二、三级标题则应该统一使用汉字数字,如“第一节”“一”

等。如果使用英式目录,则应该使用“1”“1.1”“1.1.1”等数字来表示各级标题。其次,目录

中的标题应该准确反映各级内容。因此,在编写目录时需要仔细核对各级标题的内容,确保其准

确性。同时,目录中的标题应该按照论文的顺序排列,以便读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内容。最后,

目录应该简洁明了。在保证准确性和顺序的同时,应该避免使用过多的标题级别和不必要的文字。

学位论文的目录中一般体现三级标题。

二、引用注释

注释在论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内容可以分为文献出处和解释性注释。文献出处用于

标明观点或数据的来源,解释性注释则用于解释某些概念或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根据所

在位置,引用注释可分为夹注、脚注和尾注,这三种注释一般会统一使用,不建议混合使用。夹

注通常与参考文献相对应,需要包括人名、年份和页码。然而,参考文献本身不需要标注页码,

因此夹注可能会比较长。作为作者,我们需要考虑夹注过多是否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与尾注

相比,脚注更受人欢迎,因为脚注位于页面底部,读者能够方便地查看。相反,尾注通常位于论

文末尾,读者看起来会比较麻烦。总之,注释的编写应该根据内容和使用位置来选择适当的类型,

作者简介:陈云,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学、比较治理研究、转型

正义研究等。

第10页

5

科研写作论坛

并且应该保持统一和规范。同时,作者需要斟酌夹注过多是否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并选择更

适合读者的脚注方式。

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和注释是不同的概念。参考文献通常不需要标注页码,可以标注重点章节等与论文

相关的内容,而注释主要用于解释文中内容或提供相关文献出处。因此,在正文中已经标注过的

页码在参考文献中无需再次出现。此外,注释中出现过的内容也不需要再次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例如报刊文章等非重要文献。参考文献所列内容应为重要文献,包括上文脚注中出现的文献,甚

至是没有引用但很重要的文献。因此,参考文献涵盖的范围比注释更大。

在分类时,我们需要按照语种将文献分为中文和英文文献。当中文文献较多时,我们还需要

按照论文、著作等体裁进行划分,并在各类别下按照作者姓名的拼音首字母排列,以便读者检索。

尤其在使用夹注时,如果不按照上述顺序排列,读者可能无法找到对应的文献。因此,建议按照

顺序排列文献,这也能体现作者确实付出了努力。

四、图表格式

在中文论文中,建议将图的名称放在图的上方,以符合中文阅读习惯。虽然英文文献中有些

图的名称位于图的下方,但英文期刊编辑也表示,这取决于个人喜好,从读者角度出发,让读者

读得舒服即可。目前学界对此尚未有统一的规定,中文论文也没有必要照搬国外的学术习惯,因

为我们更习惯从上往下读。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下,将图的名称放在哪里对读者更友好。对于表

的名称,一般建议放在表的上面。总之,为了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建议在撰写论文时注意这些

细节问题。

学位论文篇幅较长,建议在图表上加上章节序号,以便读者更容易找到相关信息。例如,表 1-1

或图 1-1 表示第一章的第一张表或图。这样,读者可以根据章节顺序快速定位到所需信息。此外,

为了保持图表的简洁和清晰,建议图表名称中不要出现标点符号,如冒号、双引号等,这样可以

避免干扰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有些作者可能会在论文图表的标题上加上注释,这是为了提供额外

的解释或信息。但要注意,所有相关信息都应出现在图表中,不应该出现任何脚注。我们可以将

注释放在图表下方,而不是页面下方,这样更符合图表自我完结的性质。

最后,图表的大小也要注意,图表不能跨页。如果图表在论文写完后被截成两段,可调整段

落位置或者调整图表行距,总之一张表要呈现在同一页里。此外,正文中不要出现超过一页的图表。

因为正文真正需要的信息不可能是这类图表上的所有信息,所以可将最重要的信息重新制成一个

精简版图表放在正文,并在括号里备注(参见附录),然后把原始图表放在附录。

第11页

6

学位论文写作的六大规范

五、学术语言

学术语言体系是长期训练的结果,经常阅读高水平论文,可以逐渐改变读者自己的语言习惯。

学术语言要求准确、清晰、易懂,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以免让读者无法理解句中的逻辑性。

同时,学术语言应该避免主观情感类表述,如“热烈”“非常”等,因为研究应该用事实说话,

所有判断或结论都应该基于客观中立的角度。

在写论文时,要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尽可能克制主观表述,以避免读者认为作者存在

个人偏好或研究缺乏依据。此外,学术语言的规范性还包括外文翻译。在中文论文中,英文人名、

地名等应该翻译成中文,并在括号内注明英文原文。注释中可以直接使用英文,但如果有其他小

语种,一般需要加上翻译。总之,学术语言的规范性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遵循

学术语言的规范,可以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可信度,增强研究的学术价值。

六、情怀与能力

学术研究就像《桃花源记》,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可能会遇到困难和压力,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会发现其中别有洞天。每个学者都会经历苦尽甘来的过程,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就能看到

云开日出的那一天。在这一过程中,支撑我们的就是情怀和能力。

情怀在现代价值观中非常重要。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世界公民,我们的论文要想走得更远,

甚至进行跨国交流,就需要有共同的立足点。我们在论文中追求的目标是有共通点的,三观正确

是共同的立足点之一。至于如何能走远,心理学可以回答这一问题。虽然心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

中的地位不如其他学科显赫,但它是冰山下面的 7/8,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果你在社会科学领

域做研究,就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的成果,特别是精神分析学和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人,

而人性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学习心理学有助于研究工作的长远发展。

能力是指好奇心和习惯。我们要让研究成为日常习惯,不仅坐在教室学习,还要观察日常生

活,与自己对话。学术研究也需要像习武一样,每天练习,攻克难关,养成习惯。只有通过不断

地磨砺和练习,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还要掌握长袖善舞的能力,即跨学科研

究能力也十分重要。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一个学者,要了解

其他学科的知识,跨学科视野可以延伸逻辑链条,提高研究能力。当然,这需要付出辛苦的努力,

但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只有这样,研究才会细水长流。

选择学者这条路可能意味着一辈子都在做研究。要想保证自己的研究能力到晚年仍不枯竭,

需要打下扎实的基础。要记住“三人行,必有我师”,与他人交流和分享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视

野开阔的学者,与他人交流并让对方愿意配合你的研究,无论是从长远的研究能力还是具体的实

证研究手段来看,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根据作者线上讲座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责任编辑:刘小华)

第12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7

寻找“缠绕”:论文选题“理论”

链接“实践”的五个策略

刘小华

研究问题是现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的链接 / 映射,产生链接的方式有理论映射到现实、现实映

射到理论,可以通过“个人与公共”等去推进二者的链接。但在实际操作时,很多作者仍然存在

的困难是:“我”知道要让“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流动,才能产生“链接”;但关键是,“我”

不知道理论怎么映射到现实、现实怎么映射到理论,“个人”怎么与“公共”产生链接。

这就让问题回到了“链接的链接”上。也即,若要回答“理论”与“实践”如何链接,需

要先回答——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链接”,其本身是如何发生的。在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

“存在于世界”先于主客分离。人总是与特定的社会物质实践缠绕在一起,我们自己、他人和

其他事物在一个关系整体中缠绕。这里的“缠绕”,约等于“链接”。基于海德格尔的上述思

想,学者 Jörgen Sandberg 和 Haridimos Tsoukas 合写了一篇名为 Grasping the Logic of

Practice:Theorizing Through Practical Rationality 的学术论文,里面提到“通过实践理

性进行理论研究的两种策略”,即寻找“缠绕”(Searching for Entwinement)、寻找“临时

中断”(Searching for Temporary Breakdowns)。尽管上述“策略”是针对“组织与管理科

学的理论发展”而提出的,但它们与本文所要探讨的“理论与实践的链接”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

我们借助这篇论文提到的策略,结合科研选题的相关话术,尝试就理论与实践的“链接的链接”

作出初步的回答。受篇幅所限,本文仅参考“寻找‘缠绕’”这一种策略的五个步骤展开分析。

一、从人与他者的缠绕中确定研究主题

“理论”与“实践”建立链接的目的是提出研究问题。要提出研究问题,需要先有一个研究

主题。我们都知道,来自意义世界的理论概念、来自现实世界的实践现象,都可以作为研究主题。

不过,本文所说的研究主题,特指以社会物质实践为出发点,从实践现象中确定研究主题。当然,

实践现象有很多,这里所说的实践现象,特指体现了人与他者“缠绕”的实践现象。这里的“他者”,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可以只是一个观念,只要它与“人”相关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即可。

按照这样的标准,“教学”就可以作为研究主题。因为它首先是一种实践,而且体现了人与

他者的“缠绕”,比如现实教学中“教师”与“教材”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相

比之下,如果将“教师”一词作为研究主题则逊色很多。虽然现实中的“教师”的确与他者存在

各种关系,但从字面上看,“教师”一词没有直接体现出自己与他者的缠绕,因此不如“教学”。

作者简介: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第13页

8

二、关注上述主题中的人所参与的活动

在初步确定研究主题的基础上,第二步聚焦研究主题所指向的人及其活动。当然,“人”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关注这个“人”所参与的互动,以及这个“人”为了什么特定的目的而从事这一活动。

关注“人”、关注“人”所参与的活动及其活动目的,有助于站在社会性角度看问题,它引导“人”

通过特定的活动来实现特定的目的,并规定了社会所允许的可采用的活动方式,从而把“个人”

和“公共”链接起来,为提出一个公共问题打下基础。

比如,我们回到第一步提到的研究主题“教学”上。跟“教学”相关的人,首先是“教师”。

“教师教学”又指向什么活动呢?我们可以把“教师教学”聚焦到“教师有效教学”这一活动上。

为什么教师要“有效教学”?这一活动要实现什么目的?如果追问起来,就需要从中小学教学改

革、学生减负等层面去回答。于是,我们把“教师有效教学”与“学生减负”建立了联系。当然,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师有效教学”还需要依托特定条件。这是第三步需要继续思考的。

三、聚焦上述活动通过什么条件而得以完成

人参与特定活动,需要特定的条件作为依托,比如使用特定的工具。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条

件”或“工具”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根据活动的目的或与其他条件的参照关系而确定的。比

如,“教师有效教学”,所追求的是“应当有效地教学什么”,所关注的是“教学应该教什么”,

而非只关注“有效地教学什么”“如何有效教学”。

因为,如果单纯只讲“有效教学”,那么就可能出现如下状况:教师有效教学的内容,既可

以是人类文明精华,也可以是价值不大甚至完全垃圾的知识。因此,“应当教什么”就是“教师

有效教学”所依托的重要条件。假如不考虑或直接缺失这一条件,那么“教师有效教学”就不足

以成为“有效教学”,而沦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了,“教师有效教学”这一活动也就不复存在。

也即,“条件”把“有效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区别开来,并赋予“教师有效教学”以独特的定

位和身份。

总之,“聚焦特定活动通过什么条件而得以完成”这一步,其价值就在于揭示该活动存在的

意义。也即,没有意义的活动是不值得研究的,更不可能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四、从参与者的角度思考上述活动的“卓越标准”

第三步曾提到,“条件”把“有效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区别开来,并赋予“教师有效教学”

以独特的定位和身份。这句话展开说就是,特定活动自身具有区别于其他活动的固定标准,这些

标准决定了哪些内容或话题对该活动是有价值的,哪些是价值不大的次要信息。从做选题、提出

研究问题的角度说,我们当然要关注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忽视那些价值不大的次要信息。这

就需要我们从参与者角度,思考对应活动的“卓越标准”。

何为“参与者”?何为活动的“卓越标准”?此处仍以“教师应当有效地教学什么”为例展

科研写作论坛

第14页

9

寻找“缠绕”:论文选题“理论”链接“实践”的五个策略

开说明。这里的“参与者”即为“教师”,也就是我们要把自己也当成“教师”中的一员,从“教

师”的角度去审视“应当有效地教学什么”。这里的“卓越标准”,是指对教师而言,怎么判断“教

学应当教什么,不应当教什么”。比如,有的教师认为,“教科书写的什么,自己就教什么,把

教科书里的知识完完全全教给学生,就是教师应当进行的有效教学”。但是,凭什么直接认为教

科书里的知识就全是人类文明精华?显然,直接把“教科书的既有内容”作为“应当教学的内容”,

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操作。

尽管如此,上述失败的操作也为我们探索积极的“卓越标准”提供了启示,即“教师应当关

注教科书的内容选择,而不能盲从”。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关注成功事物来探索活动的卓越标准。

当“教科书的内容选择”被识别为“有效教学”这一活动的“卓越标准”后,就为选题提供了特

定的关注点,比如研究“教科书内容的确立与有效教学的风险”。而且这一关注点不同于其他教

学活动的关注点,可以确保潜在研究问题的创新性。

五、聚焦上述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第五步不是必须的。有时进行到第四步,理论与实践就已经实现完全链接,

顺利地提出研究问题。假如到了第四步还未实现完全链接,我们再继续进行第五步。如果说前四

步基本上是在“活动”本身所圈定的范围内进行操作,那么第五步则开始超出“本活动”,关注

该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各种关系。

也就是,从一个更大范围去审视该活动所依托的更复杂的条件,以及相关条件赋予该活动以

更多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就隐含着“缠绕”或“链接”。对这些独特性的深入思考,就是对

理论与实践间“链接”的探索。当然,抛弃研究范围上的区别,这一步所依据的原理与前面几步

大同小异,我们不再举例展开。

六、小结

以上就是科研选题通过寻找“缠绕”,链接“理论”与“实践”的五个操作步骤。当然,上

文仅就五个步骤作了大概交代,中间略去了很多理论细节。这五个步骤之所以可行,就在于它自

始至终都在以“寻找‘缠绕’”为名义,还原一个包含理论与实践、主题与问题的整体性“关系网”,

侧重于分析“关系整体性”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五步如果继续归纳,则可进一步概括为三个要点:

第一,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牵涉哪些他者或条件;第二,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是卓有成效的,有哪

些成功的“卓越标准”或失败的“参照点”;第三,从“卓越标准”或“参照点”中,确定自己

选题的关注点。

第15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10

文献综述时如何判断与鉴别文献质量

施利娟

在信息化时代,搜索能力固然重要,但在信息冗余的年代,鉴别能力更是关键。当我们写论

文时,检索到的大量文献使得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如何挑选和鉴别值得我们阅读和引用的文献?

这是一个涉及判断和筛选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是可靠的。事实上,可以说

所有的文献都存在某种缺陷,因为语言和文献作为人为产物,难免会有不完善的地方。每个学科

涉及的文献类型和判定标准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找到一些通用的经验

法则。这些法则看似宽泛,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能够为读者评估文献的提供初步的指导。清华

大学刘军强教授在《写作是门手艺》一书中深入探讨了文献和综述,本文将借鉴这些观点针对文

献判断提出一些建议。

一、文献作者

确认作者身份。文献的署名情况确实是评估其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署名不仅代表了作者

的信誉,也代表了作者对其所写内容的负责态度。对于没有署名的文献,我们无法确认其来源和

作者,也就很难判断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无疑增加了对其可靠性的质疑。但是,即使

文献有署名,也不一定代表其内容完全可靠。另外,需要确认作者的名字是否真实,如果作者使

用化名,我们更应该谨慎对待,因为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重视作者的专业能力和背景。在评估文献的可靠性时,作者的专业能力和背景确实是一个重

要的考量因素。具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学术背景的作者,通常更能提供深入、准确的研究成果。

作者的专业能力和背景可以反映在多个方面,例如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获得的研究资助、参与的

学术项目等。此外,作者的工作单位也是评估其能力和背景的重要依据。知名的学术机构或研究

机构往往能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从而有助于产生更可靠的研究成果。在现代科学研究中,

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非常重要,没有经过系统扎实的专业训练,仅凭热情和幻想做出来的

研究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因此,重视作者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了解作者的学术信誉。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在学术领域的信誉和历史记录。例如,他是这个领

域的新手还是资深专家?是否在本专业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是否经常参与学术交流和

合作?此外,我们需要关注作者是否有学术不端的前科或其它导致学术声誉下降的行为发生。如

果有,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其研究结果。

作者简介:施利娟,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助理。

第16页

11

二、文献载体

发表媒介的不同会对文献的质量产生影响。网络文献的发表门槛相对较低,导致其质量参差

不齐。相比之下,纸质媒介有更为严格的编辑、校对和出版等把关机制,因此其质量相对较高。然而,

纸质媒介在容量和成本方面存在限制,而网络文献几乎不受空间和成本的限制。因此,对于网络

文献,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期刊论文的质量和声誉也是评估文献的重要因素。如果文献发表在期刊上,我们需要了解该

期刊的论文是否经过了同行评审,因为不同学科之间的评判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同时,期刊的声

誉也会影响论文的质量和可信度。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中文期刊可能商业气息过重,英文期刊中

也可能存在所谓的“灌水”情况。在选择发表刊物时,学者需要考虑自己的声誉和文章质量。

出版时间也是评估文献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期的文献更可能包含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方法,分

析最新的数据和处理最新出现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优先选择最新发表的文献。然而,经过时

间的洗礼后,一些经典著作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最新文献同样重要。

三、文献内容

作者是否介绍了所用的研究方法。清晰地交代材料来源和分析方法可以让读者感到安心,也

是学术界质量监控的一个环节。例如公开厨房的厨师必须戴好帽子做饭,否则头发可能会掉进锅里;

用过洗手间必须洗手,因为顾客都能看到。相反,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饭会让人不安,就像没有

根据的数据和不清楚的方法让人感到疑惑。如果作者不公布这些方法,就无法排除作者不合理“炮

制”的可能性。

作者是否恰当地引用文献。首先,我们需要看是否有引文,没有引文的文献会让人生疑。人

的思想大多不是凭空得来的。如果作者不引用那些启发思想来源的文献,那么作者的态度或做法

可能存在问题(例如将别人的想法改装成自己的)。其次,需要检查引用的内容是否公正、均衡。

作者是否只综述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观点,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观点?如果是这样,这篇文献就存

在很大的偏见。

文献的证据是否丰富,即文献中是否有图表或其他经验资料。搜索图表或其他资料需要花费

时日。如果一篇论文研究的是经验现象,但没有图表或其他资料,只有黑压压的文字,那么这篇

文章的品质可能会存在问题。理论性文献可以没有图表,但如果缺乏文本引用而只是自说自话,

其质量也不会太高。

作者的文字文风是否客观、理性,即作者写作时是否带有感情色彩,文中是否有一些倾向性

很明显的情绪词。如果是这样,说明作者缺乏基本的价值中立态度。科学文献要求作者控制自己

的情绪和倾向,客观、理性地进行探讨。不过,有些论证类的文献可能会带有这类词汇。

文献综述时如何判断与鉴别文献质量

第17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12

论文标题的结构要素、两种类型、

常见问题及写作技巧

亓 钊

标题是学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包括题目和正文中的分级标题。题目是论文的主标题,

是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的最简明、恰当的词语组合,它能够概括论文的主题和主要观点。恰当的分

级标题则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论文结构和思路,更快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果

将论文整体比作山间小屋,那么标题就是小屋的“天窗”,透过它就能看到论文中的“满天繁星”。

本文将重点探讨论文的主标题的作用和写作技巧,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选题与标题的区别

在论文实际写作中,选题和标题常常被混淆。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对论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静

态”的认知中,认为论文就是一篇文章。然而,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论文不仅仅是一篇最终

呈现的文章,它还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选题和标题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无形”到“有形”

通常,选题是进入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在论文产生的过程中,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

和得出研究结论是三个关键步骤。其中,选题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破题”,它涉及研究主题、研

究问题和研究计划(框架)三个要素。选题的目的在于让作者明确研究方向,进而推动自身写作。

这个过程是不为人知的,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标题则是论文写作完成后最终确定的,是对论文的

浓缩提炼。如果将选题视为论文的入口,标题则是论文的出口。标题的呈现对象除了作者本人,

还有读者(编辑、外审专家),其呈现形式是清晰可见的。因此,选题和标题在论文写作中都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标题是论文的最终呈现形式,从选题到标题体现了由“无

形”到“有形”的动态过程,最终目的是向读者呈现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二)由“放大”到“缩小”

就整体写作而言,论文需要以研究主题、研究问题和研究计划(框架)这三个选题的逻辑要

素为基础,逐步进行扩展和扩写,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简单来说,论文是对选题的详细阐

述和扩充,标题则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与选题相比,标题是对论文的“缩小”。因此,

从选题到标题体现了由“放大”到“缩小”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帮助作者将一个具体的选题扩展为一篇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论文,并通过标题的凝练和概括,

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论文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亓钊,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一室学术编辑。

第18页

13

(三)由“定性”到“变量”

如果以选题确定为节点来看,经过选题策划后确定的论文选题已经具备了明确的研究方向(领

域)。之后就是按照论文写作的内在逻辑进行写作,这通常包括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探讨,采用科

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或个人观点。与选题相比,标题直到论

文最终确认发表前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变量”。也就是说,标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

据论文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它能够准确地反映论文的内容,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投稿过程中,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对论文标题提出一些修改建议或要求。这些建议和要求

可能是为了让标题更加准确、吸引人,或者是为了符合期刊的风格和格式要求。因此,作者需要

根据这些建议和要求对标题进行修改和调整。因此,从选题到标题体现了由“定性”到“变量”

的动态过程。

二、标题的结构要素

根据前文“论文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可知,标题是在论文完成后凝练总结出来的,是论

文成果的一部分。随着论文修改的完成,作者也会对研究问题给出相应的回答,此时将结论置于

标题中,标题便具有一定的观点属性。从是否体现论文观点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标题分为描

述性标题和观点性标题。描述性标题通常只对论文的主题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分为两要素描述

性标题和三要素描述性标题;而观点性标题则将作者对研究问题的观点或结论体现在标题中。下

文将结合具体案例(表 1)对两者做具体解说:

表 1 标题的两种类型

(一)两要素描述性标题

描述性标题通常以客观、中立的方式概括论文的主题,不包含作者对研究问题的主观观点或

结论。这种类型的标题主要用于传递论文的基本信息,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论文的主题和主要内

容。以《“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为例,该标题已经呈现了研究主题(雾霾)

和研究问题(地方雾霾治理效果如何)两个要素,但这是较为基础的要求,大多数作者都能达到。

如果想要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则需要添加第三个要素,即研究方法(框架 / 理论 / 视角)。

通过添加研究方法,标题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论文的思路和框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论文的

内容和研究方向。同时,这也能够提高标题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使读者对论文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三要素描述性标题

以《“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基于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为例,这个标题

科研写作论坛

表 1 标题的两种类型

基本类型 标题示例

描述性“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

“两会”期间中国地方雾霾治理效果研究:基于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

观点性 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基于中国地方“两会”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

表 1 “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历史 现实

舞龙运动 困境:想象共同体的式微 进路:走出国门;走向世

传统武术传

承人

传承谱

困境:传承人消极境遇、社会环

境变迁和武德伦理

消解:协同治理体系;制

度保障观念;传承结构谱系

齐鲁民间武

术文化

文化记

忆 断裂: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 救赎:档案遗产整理 组织

武术盛会 发展武术表演业

“六字诀”

养生文化

起源与

流变 要义:我命在我;道法自然;外放养气;身心合一;动静相宜

蒙古族渔猎文化 传承:“本真性”与“变异性”

的矛盾;祭祀仪式“形存神离”

反思:构建多元主体参与

实践与精神文化有效结合

第19页

14

在前文两要素标题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个要素“基于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表明这篇论文采用

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空气质量指数的角度来研究雾霾治理效果。这种方法属于定量研究方法,因此

这篇论文可以被归类为定量的论文。

再如《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术素养:内涵、结构与作用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研

究生教育研究》2022 年第 2 期)一文的标题,其中“扎根理论”是作为副标题出现的,它属于实

证研究中的定性研究方法。这个副标题有力地支撑了主标题,提供了对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学术

素养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说明。

相对于只包含两个要素的描述性标题,包含三个要素(主题、问题、研究问题)的标题更加

完整和丰富,能够更全面地概括论文的内容。大多数期刊(包括核心期刊)都要求论文标题具备

这三个要素。然而,有些期刊对论文标题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包含第四个要素——答案,即对

研究问题的回答,也就是观点性标题。

(三)观点性标题

以《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基于中国地方“两会”空气质量指数的证据》为例,其中,“政

治性蓝天”是对“两会”期间地方雾霾治理这一研究问题的回答(结论)。作为第四个要素出现的“答

案”使描述性标题升级为观点性标题。

再如《“想象批评”:背景、理论资源与批实践——我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反思与重构》(《广

西社会科学》2013 年第 6 期),标题中的“想象批评”是对“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反思与重构”这

一研究问题的回答(结论),结合摘要及后续正文内容来看,本篇文章属于思辨研究,并没有给

出研究方法,但这并不妨碍标题的完美表达,该标题亦属于观点性标题。

然而,不同期刊对论文标题的偏好各有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具备四要素的标题就

一定比具备两要素、三要素的标题好。在实际论文投稿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期刊的要求来选择

适合的标题。同时,建议作者们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将具备四要素的观点性标题写全。一方面,可

以锻炼形成“主题—问题—方法—结论”这样一种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通过不断地练习使之内

化成为“条件反射式”的行为习惯,进而稳步提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即无论所投期刊偏好如何,观点性标题都更容易引人注目,如与期刊偏好相符,无疑会为论文增

加(第一)印象分。即便与期刊偏好不符,通过初审的概率也非常大,若进入返修环节,还可以

根据期刊要求进行删减,由此把握主动权。

三、标题的常见问题

如前所述,“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作为论文最精髓的概括,不仅充当着论文与读者之间

的沟通桥梁,更是编制题录、索引等文献检索的入选标尺。即便如此,现实中,论文标题的拟制

仍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已发刊的论文,我们将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如下梳理:

(一)表述笼统

以《一则美国救援海啸受灾国家的新闻:从批评性视角看》(《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年

第 5 期)为例,该论文选取一则美国救援海啸受灾国家的新闻,运用 Fairclough 的语篇分析方法

及功能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从批评性视角对语篇进行了文本描述、阐释、说明,揭示了意识形态

论文标题的结构要素、两种类型、常见问题及写作技巧

第20页

15

对语言的影响。然而,标题含混且主题不鲜明,如果升华主标题并使用副标题界定,将会更加适宜。

当论文涉及多个研究对象或更复杂的逻辑关系时,作者通常会采用并列式的短语作为标题。

然而,这可能导致研究目的变得不明确,因为这种结构可以表达出多种不同的关系,例如双向关系、

单向关系、承接关系或多重关系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作者试图研究多个相关的议题,

却忽视了它们是否能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书法创作与审美趣味》(《中国书法》2022 年

第 1 期)一文为例,尽管这篇论文发表在“双核”期刊,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并没有明确

界定标题中的“书法创作”与“审美趣味”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因此这个标题显得较为笼统。

解决并列式标题滥用的方法在于作者对多个相关议题的深入理解和体系建构,使研究目标和

问题更加集中和明确。此外,有些标题使用的是“正确的废话”,例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扎

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改革与开放》2011 年第 10 期)一文,这种口号式标题虽然语法修辞

上没有问题,也符合国家意识形态,但对于读者来说却无法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选

择标题时,应该注重具体性和信息量的传递,避免使用过于笼统或口号式的表述方式。

(二)名不副实

“名不副实”是指标题未能准确反映论文的实际内容和深度。例如,某些文章标题可能过于

笼统,而文章内容却只涉及某个具体地域或方面,未能充分展现论文的核心观点和深层信息。或者,

有些文章用不足万字的篇幅空洞地阐述一个大的话题,未能深入探讨或提供足够的实证支持。例如,

《论关系营销》(《现代商贸工业》2008 年第 8 期)这个标题就过于宽泛,“关系营销”是一个

很大的主题,足以写成一本书,而不适合作为期刊论文的标题。

“名不副实”还体现为题文不符,即文章内容与题目对应性不强。题目涵盖的研究对象、研

究范围与文章实际内容存在偏差,或者文章的核心关键词不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论题。

这不仅包括文章主要内容偏离预定题目的情况,也包括题目不能准确概括文章核心内容的情况。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属于精准度偏差。例如,《XXX 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的关系:自我效能的中

介作用》这类论文的结果部分,主要讲述了学习动机、学业成就、自我效能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

差异检验,但标题并未涵盖这些内容,这就是典型的题文不符。

(三)喧宾夺主

以《广东珠海 LNG 项目市场分析预测——中国沿海 LNG 项目市场发展分析》(《中山大学

学报论丛》2007 年第 2 期)为例,该标题采用破折号将主标题和副标题分隔开来是不恰当的。主

标题应该能够概括整篇论文的主题,而副标题则是对主标题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因此,应该将

主标题和副标题重新安排,以更好地概括论文的主题和内容。

此外,有些标题过于随意或花哨,缺乏学术文章的庄重性,这可能会给读者带来喧宾夺主的

感觉。例如《智能汽车离我们有多远?》(《世界汽车》2021 年第 6 期),这个标题虽然设置了

悬念,但这种随意性的表述方式缺乏学术性,反而给人一种戏谑的味道。对于高质量的期刊而言,

这样的标题显然不够得体。因此,在撰写论文时,我们需要注重标题的创新性,但也不能过于随

意或花哨。我们应该确保标题的准确性,使其能够恰当地反映论文的主题和内容,同时也要注意

标题的庄重性和得体性,以符合学术文章的要求。

(四)啰嗦重复

近年来,论文标题中较多地出现“……的研究”或“研究”字样,以强调论文的学术属性或

科研写作论坛

第21页

16

深度。尽管所有论文标题加上“……的研究”或“研究”后缀都能读得通,但实际上去掉这些后

缀并不会影响标题的含义。例如,在《6—12 岁儿童的道德判断研究》中的“研究”字样并没有

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去掉这个后缀也是可行的。有作者认为,在标题中添加“研究”字

样可以强调其学术属性或深度,然而,实际上这样做是多余的,因为任何文章都是基于研究的成果。

因此,“……的研究”或“研究”字样,实属画蛇添足,完全可以抛弃掉。与之类似的还有“关于……

的调查,关于……的探讨,关于……的报告”等字样均为累赘,应该避免在标题中使用。

论文标题的重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论文自身来看,大标题与正文中的分标题应

该是统属关系,不应出现重复。例如,论文的大标题是《XX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那

么正文中的第二部分不应该出现与大标题相同的分标题,否则容易导致主次不分、层级不明。其次,

与其他论文相比,如果形式上出现机械模仿,也是一种重复。这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

对于同一学科内的论文编辑来说。

(五)用词不当

首先,标题中有些常用词语,可以界定文章属性,但应注意“分寸”。例如“浅析”“浅论”“试

论”“刍议”等,这些词语虽然可以表现出作者的谦虚和谨慎态度,但是它们也可能会让读者产

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疑虑。因此,普通作者不宜模仿这种写法,而是应该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

的研究内容和观点。其次,标题中也不应该出现一些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例如“关于……的思

考”“……之我见”等闲词,这些词语虽然可以表现出作者的个人化和接地气的特点,但是也可

能会让读者对其产生不严谨和不专业的印象。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语,而是使用

更加专业和严谨的表达方式。最后,标题中也不应该出现缩略词。缩略词可能会让读者产生不必

要的困惑和误解,同时也可能会让文章显得不够正式和专业。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缩略词,

而是使用完整的词语和合适的表达方式。

四、标题的写作技巧

标题写作是文章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巧妙的标题可以清晰地呈现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研究

结果,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因此,掌握标题写作的技巧,

不仅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还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力。

(一)简洁明快

所谓“文约而事丰,言短而旨长”,好的标题应该尽量做到直截了当、言简意赅。也就是说,

在保证传递主要信息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控制标题的长度,避免过长产生视觉压迫感。有研究表明,

阅读量和引用量与标题长度呈负相关,简短明了的标题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论国家的

品德》(《河北学刊》2018 年第 5 期)一文的标题,其研究主题(对象)就十分明确。此外,标

题应该突出文章的主题或问题,方便读者记忆。单一元素的标题虽然存在劣势,但在这方面极具

优势。因此,在拟定标题时,我们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读者群体来权衡使用。

(二)科学规范

从学术角度来看,无论是标题、摘要、关键词还是正文,都应该达到科学准确这一最基本的

要求。无论学科为何,都应该注重专业性和准确性,使用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图

论文标题的结构要素、两种类型、常见问题及写作技巧

第22页

17

书馆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构建》(《图书情报工作》2022 年第 6 期)和《“双碳”目标下

我国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政策分析及建议》(《电力建设》2022 年第 4 期)这两篇论文的标题,

都使用了专业词汇(“课程思政”“双碳”),且用词准确规范,符合各自学科的特点(“体系构建”“捕

捉、利用与封存”)。因此,在撰写学术文章时,我们应该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文章的内

容和表达方式都符合学术要求。

(三)方便实用

学术文章都是围绕实践问题展开研究的。这里的“方便实用”是指学术文章的标题应该能够

明确表达文章的主题和研究内容,同时体现文章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我国民俗剪纸

在美术艺术中的应用》(《中国造纸》2021 年第 8 期)为例,这个标题直接涉及了民俗剪纸在美

术艺术领域的实践应用问题,凸显了论文对于这个领域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者通过研究民俗剪

纸在美术艺术中的应用,为美术艺术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美术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因此,

在拟定学术文章的标题时,我们应该注重其实用性和现实意义,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领域,

发挥文章的存在价值。

(四)增强趣味

作为人的主观感受,“趣味”被视为一种审美状态,能够调动读者阅读的积极性。在标题中

增添适当的“趣味性”,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予其直观的视觉刺激。有趣味的标题,尤其

对期刊编辑而言,是缓解其审稿疲劳的“醒脑剂”,试想在诸多的稿件中,突然冒出一个“情趣盎然”

的标题,无疑会使编辑停留驻足的概率陡然提升。再如《与“趣”为伴 且思且行》(《中学语文教学》

2014 年第 2 期)一文的题目,虽然较“要素说”而言,此标题略显单薄,且不具规范性。但其标

题中的网络用语“且思且行”运用得恰如其分,有趣的同时,又是对“与‘趣’为伴”的回应。

再结合其文章摘要,我们可以明确这是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而所投期刊又是《中学语文教学》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谓是相得益彰。

(五)情怀关注

体现“情怀关注”是论文标题的又一高阶要求。具备情怀性的标题更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

从而实现意识觉醒、精神共鸣。以《从情感关怀到生命自觉的教师自我升华——基于关怀理论的

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年第 1 期)为例,这个标题中的“教师”是研究主题,“从情

感关怀到生命自觉”体现了“教师自我升华”的过程,“自我升华”是研究结论,“关怀理论”

是研究方法。这个标题要素相对充盈,而教师因其职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更容易引起读者

广泛共鸣。在论文投稿过程中,很多期刊编辑和外审专家都是高校教师,面对这一标题,他们自

然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再如《“有意义”怎样“有意思”——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共青团微新闻生产》(《中国地

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6 期)一文的标题。其中,“微新闻”是近些年来热度较

高的词,代表着新闻传播的新趋势;而“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

响力和组织力量;“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即社会成员在政治

实践中形成政治意识,这一限定词的出现,提升了标题的整体高度,增强了政治敏感性。如果只

看破折号后面的部分,可能会给人一种凝重感,而“‘有意义’怎样‘有意思’”则试图打破这

种凝重感。这种“不破不立”的撰写方式展现了论文标题的张力,从而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科研写作论坛

第23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18

期刊论文的四种“万能”框架思路

张文静

许多作者在面对无法确定选题的情况时,会从多种来源获取选题,如相关的课题申报指南、

期刊征稿信息等。虽然这种“嗟来之食”可以省去自己寻找和评估选题的麻烦,但也可能会带来

一些新的挑战。由于对选题的背景和价值了解不足,作者可能会对如何开展研究无从下手,这意

味着围绕选题的思考框架并不清晰。当然,有些作者通过刻苦钻研,确实能够找到研究选题的框

架和思路,并顺利地进行写作。然而,他们回头审视自己的作品时,就会发现所选择的框架和思

路过于简单,以至于未能充分利用选题的潜力;或者选择的框架和思路与选题或所在的学科并不

完全匹配。因此,掌握一些基础且“通用”的思考框架是非常有帮助的。当作者面对一个陌生的

选题时,这些框架可以提供多种方向性的思考,帮助他们明确研究切入点,更有效地理解选题,

并顺利展开写作。接下来,我们将以多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范文为例,介绍四种“通用”思考框架,

以期为作者提供论文结构框架方面的启示。

一、“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的框架思路

在面对一个陌生的选题时,第一种框架思路是历史与现实的思维碰撞。具体而言,可以查阅

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寻找历史资料中与之相关的有价值的内容,并思考这些历史元素如何给

予现实“观照”。因此,对选题的框架思路的思考可以跳出“现代”,回到“历史”中,找到历

史与现实的某种联系。也即,不应仅局限于现代社会,而应拓展到历史长河中,挖掘经过时间沉

淀和岁月洗礼后仍具有价值的内容。例如,在《体育与科学》期刊 2019 年的“体育文化研究”专

题和“体育文化”专题中,便有较多的论文通过与“历史的沟通”,使得研究问题体现了“陌生

感”,包括《共同体视域下舞龙运动的传承困境和理应进路》《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谱系、

困境与消解》《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救赎》《“六字诀”养生

文化的起源、流变及其要义》《非物质文化的再生产:蒙古族渔猎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以查干

湖冬捕渔猎祭祀文化为例》。这些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为现实中的体育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

思考维度。

作者简介:张文静,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学术编辑。

第24页

19

表 1 “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表 1 中论文的共同点是,读者无需研读具体内容,仅从标题就能了解到该论文的框架思路。

那么,可能会有质疑之声:既然标题中的关键词(如传承、文化记忆等)已经隐性地告知了论文

基本的框架思路,再列举此思路岂不是多此一举?此质疑便是对选题与标题的混淆。原始的选题

一般只提供基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一些重要的选题密码(比如此处的“从历史到现实”)

基本不会呈现,而需要从研读文献的具体内容中提取,从而形成了目前的标题。接下来,我们对

以上五篇论文展开具体分析。

这些论文都通过与历史的对话,探讨了不同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沟通

对象分别是“舞龙运动”“传统武术传承人”“齐鲁民间武术文化”“‘六字诀’养生文化”“蒙

古族渔猎文化”。选择历史沟通对象并不能随意进行,而是需要遵循有用性、有趣性、创新性、

重要性、专业性、公共性等原则。基于这些原则,便形成了“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

的框架思路。于作者而言,“体育文化”专题引发的思考一定与文化传承有关,因此首先要找到

值得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

与现实实现“有效沟通”,即加强与现实的联系,需要挖掘所研究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与现代文明的不合之处,找到问题根源,给予有效纾解。例如,在古代具有神圣内涵的

舞龙运动,在深受“市民社会”和西方体育文化冲击的现代社会中,难免会有文化传承的困境,

通过教育、互联网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创建龙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便能使得

舞龙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有效传承。再如,现代人较为注重养生,实际上,养生的各种方法与我

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有学者便关注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通过呼吸导引来强

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一种独特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茅山“六字诀”,作者为了使该养生文化得

以更好地与现代生活方式和养生实践相结合,便挖掘出了“我命在我、道法自然、外放养气、身

心合一、动静相宜”等养生文化之要义,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多的养生启示和借鉴。

因此,在拿到一个选题后,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是否能够给予自己一定的

现实启发,然后通过阅读文献查找与现实契合之处,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文化中回到现实,取

其精华及价值,予以现实启发与借鉴。这便是“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的框架思路。

科研写作论坛

表 1 “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历史 现实

舞龙运动 困境:想象共同体的式微 进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传统武术传承人 传承谱系 困境:传承人消极境遇、社会环境

变迁和武德伦理

消解:协同治理体系;制度保

障观念;传承结构谱系

齐鲁民间武术文化 文化记忆 断裂: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 救赎:档案遗产整理 组织武术

盛会 发展武术表演业

“六字诀”养生文化 起源与流变 要义:我命在我;道法自然;外放养气;身心合一;动静相宜

蒙古族渔猎文化 传承:“本真性”与“变异性”的矛

盾;祭祀仪式“形存神离”

反思: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实践

与精神文化有效结合

以上是第 19 页的表格

表 2 “现实热点—跨国借鉴—回归国内”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英国体育

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

国外 国内

成功经验:生态博物馆;体育非物质文化进

校园;有形遗产保护;法律法规间接保护

启示:设置体育生态博物馆;体育非遗项目

进校园;制定单行法规;有形遗产与无形遗

产保护的结合

以上是第 20 页的表格

表 3 “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实践 理论

“老鹰捉小

鸡”游戏

来源:“尸毗救鸽”

的佛教本土化传播

传播规律:文化特质被分离借取,在人类心

理一致性的作用下被创新、再解释的过程

启示:创新麻雀个体理

论以打破文化传播困境

马拉松运动

特征:技术惯习下,身体规训以自我规训和交互中的外在管控与规

训为主;文化惯习下,线上在晒记录和线下破纪录沿袭冠军式英雄

主义的情怀;社会分层和权力层级的复制与再生产方面,马拉松跑

阶层有其特定的交流术语、装备,具有专享属性,马拉松内群体权

力呈现差序化格局

隐喻:文化抗争

以上是第 21 页的表格

表 4 学科间“跨界合作”的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体育学科 其他学科

北京冬奥

国家

认同

效应:从国内到国际的政治认

同、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认同 路径:政策、话语、行动中的现代化建构

冰雪

旅游

政策变迁: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向

多主体协同、发展从重竞技转向

均衡发展、结构布局从局部发展

转向整体布局

行动框架:以空间文化挖掘为核

心、以空间消费耦合为基础、 鼓

励多主体参与

路径:加强基础

性建设、 鼓励

多主体参与、一

体化发展

冰雪

文化

行为特征:多主体共同参与、多

视角多维呈现、跨边界多重融合

价值转向:从引领到共创的去中

心化、从边缘到主流的文化再造、

从文化到资本的数字红利转向

失范:异化和行

为失范、动机异

化和信念失范

以上是第 22 页的表格

第25页

20

二、“现实热点—跨国借鉴—回归国内”的框架思路

除了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框架思路外,还可以通过突破国界来培养国际视野,从远距离带来的

文化陌生感中寻找灵感,继而发现可以借鉴的地方。这种框架思路可以概括为“现实热点—跨国

借鉴—回归国内”。在《体育与科学》期刊的“体育文化”专题中,有一篇标题为《英国体育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成功经验及本土化启示》的论文,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框架思路的运用。

表 2 “现实热点—跨国借鉴—回归国内”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近两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中国有着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蹴鞠、赛龙舟、太极拳等。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除了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考虑,

我们还可以拓展思路,通过收集文献资料或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从其他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

家中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经验。此文作者便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发现,英国的体

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例如建立生态博物馆、挖掘学校中的青年群体作为

潜力保护者等。

因此,我们仍需首先明确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是否能够给予现实一定的启发,或者对该现实

主题或现实问题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基于前期的学术积累和经验性判断,快速把握是否有可能站

在国际视野上去思考其可行性。然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发现国外的现实事例或文献研究中是否

与国内有契合之处。最后从国外经验中“回归国内”,取其精华及价值,予以现实启发与借鉴。

这就是“现实热点—跨国借鉴—回归国内”的框架思路。

三、“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的框架思路

以当前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或事件作为切入点,也是一种有效的框架思路——“现实启发—实

践归属—理论探析”。实践出真知,这一表述虽落于俗套,但在实践中我们确实可以发掘有价值

的真理,或者从一些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中挖掘出深度的理论内容,这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一个陌

生的选题时轻松获取框架思路。《体育与科学》期刊的“体育文化研究”专题就有两篇论文运用

了基于实践或事件进行切入的框架思路,分别是《“老鹰捉小鸡”游戏的起源与文化变迁分析》《惯

习、规训与抗争:马拉松热的镜像隐喻》。

期刊论文的四种“万能”框架思路

表 1 “现实启发—回溯历史—回到现实”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历史 现实

舞龙运动 困境:想象共同体的式微 进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传统武术传承人 传承谱系 困境:传承人消极境遇、社会环境

变迁和武德伦理

消解:协同治理体系;制度保

障观念;传承结构谱系

齐鲁民间武术文化 文化记忆 断裂: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 救赎:档案遗产整理 组织武术

盛会 发展武术表演业

“六字诀”养生文化 起源与流变 要义:我命在我;道法自然;外放养气;身心合一;动静相宜

蒙古族渔猎文化 传承:“本真性”与“变异性”的矛

盾;祭祀仪式“形存神离”

反思: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实践

与精神文化有效结合

以上是第 19 页的表格

表 2 “现实热点—跨国借鉴—回归国内”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英国体育

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

国外 国内

成功经验:生态博物馆;体育非物质文化进

校园;有形遗产保护;法律法规间接保护

启示:设置体育生态博物馆;体育非遗项目

进校园;制定单行法规;有形遗产与无形遗

产保护的结合

以上是第 20 页的表格

表 3 “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实践 理论

“老鹰捉小

鸡”游戏

来源:“尸毗救鸽”

的佛教本土化传播

传播规律:文化特质被分离借取,在人类心

理一致性的作用下被创新、再解释的过程

启示:创新麻雀个体理

论以打破文化传播困境

马拉松运动

特征:技术惯习下,身体规训以自我规训和交互中的外在管控与规

训为主;文化惯习下,线上在晒记录和线下破纪录沿袭冠军式英雄

主义的情怀;社会分层和权力层级的复制与再生产方面,马拉松跑

阶层有其特定的交流术语、装备,具有专享属性,马拉松内群体权

力呈现差序化格局

隐喻:文化抗争

以上是第 21 页的表格

表 4 学科间“跨界合作”的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体育学科 其他学科

北京冬奥

国家

认同

效应:从国内到国际的政治认

同、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认同 路径:政策、话语、行动中的现代化建构

冰雪

旅游

政策变迁: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向

多主体协同、发展从重竞技转向

均衡发展、结构布局从局部发展

转向整体布局

行动框架:以空间文化挖掘为核

心、以空间消费耦合为基础、 鼓

励多主体参与

路径:加强基础

性建设、 鼓励

多主体参与、一

体化发展

冰雪

文化

行为特征:多主体共同参与、多

视角多维呈现、跨边界多重融合

价值转向:从引领到共创的去中

心化、从边缘到主流的文化再造、

从文化到资本的数字红利转向

失范:异化和行

为失范、动机异

化和信念失范

以上是第 22 页的表格

第26页

21

表 3 “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这两篇论文均是从实践或事件本身的趣味性和公共性出发,透过实践本身去挖掘其背后所反

映的理论机制。在《“老鹰捉小鸡”游戏的起源与文化变迁分析》一文中,中国的一些较为大众

化的经典游戏竟然在其他国家也有相似的体现,这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也是基于这一现实启发,

作者发现“老鹰捉小鸡”游戏便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因此,便产生了探索这一游戏为何能够引起

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是否有共同的文化本源,可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的框架思路。

也即,通过大众化的游戏,挖掘其走向世界的深层次机制。在《惯习、规训与抗争:马拉松热的

镜像隐喻》一文中,作者同样关注了现代较为热门且大众化的运动项目——马拉松,该项目近些

年已成为一股运动热潮,而在马拉松项目有些“变质”倾向之时,这股热潮之下还需要有“冷”

思考。作者的思考在于,为何一项较为普通的跑步运动却演变成了一场群体性表演,从而引起读

者深层次探索的兴趣。

因此,我们可以在面对一个陌生的选题时,从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所映射的实践或事件的现

实性出发,探索其背后的理论机制。这就是“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的框架思路,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践本身,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机制,从而为我们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提

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四、学科间“跨界合作”的框架思路

跨界合作是构建论文框架思路的另一个好选择。现如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学术领域的常态。从本研究领域的某个议题出发,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灵感

碰撞,可以激发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因此,学科之间的“跨界合作”同样可以作为“万能”的框

架思路。在《体育与科学》期刊中的“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冰雪文化发展”专题、“北京冬奥会”

专题中,基于“北京冬奥”,学者们展现了如何进行跨界合作,包括《北京冬奥会国家认同建构

的效应与路径研究》《后冬奥时期冰雪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延续:政策变迁、行动框架及路径选择》

《网络空间的冰雪文化参与:行为特征、价值转向与失范》等论文。

科研写作论坛

表 2 “现实热点—跨国借鉴—回归国内”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英国体育

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

国外 国内

成功经验:生态博物馆;体育非物质文化进

校园;有形遗产保护;法律法规间接保护

启示:设置体育生态博物馆;体育非遗项目

进校园;制定单行法规;有形遗产与无形遗

产保护的结合

以上是第 20 页的表格

表 3 “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实践 理论

“老鹰捉小

鸡”游戏

来源:“尸毗救鸽”

的佛教本土化传播

传播规律:文化特质被分离借取,在人类心

理一致性的作用下被创新、再解释的过程

启示:创新麻雀个体理

论以打破文化传播困境

马拉松运动

特征:技术惯习下,身体规训以自我规训和交互中的外在管控与规

训为主;文化惯习下,线上在晒记录和线下破纪录沿袭冠军式英雄

主义的情怀;社会分层和权力层级的复制与再生产方面,马拉松跑

阶层有其特定的交流术语、装备,具有专享属性,马拉松内群体权

力呈现差序化格局

隐喻:文化抗争

以上是第 21 页的表格

表 4 学科间“跨界合作”的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体育学科 其他学科

北京冬奥

国家

认同

效应:从国内到国际的政治认

同、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认同 路径:政策、话语、行动中的现代化建构

冰雪

旅游

政策变迁: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向

多主体协同、发展从重竞技转向

均衡发展、结构布局从局部发展

转向整体布局

行动框架:以空间文化挖掘为核

心、以空间消费耦合为基础、 鼓

励多主体参与

路径:加强基础

性建设、 鼓励

多主体参与、一

体化发展

冰雪

文化

行为特征:多主体共同参与、多

视角多维呈现、跨边界多重融合

价值转向:从引领到共创的去中

心化、从边缘到主流的文化再造、

从文化到资本的数字红利转向

失范:异化和行

为失范、动机异

化和信念失范

以上是第 22 页的表格

第27页

22

表 4 学科间“跨界合作”的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无疑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地位和国际认同。那么,国家

认同在奥运赛事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在《北京冬奥会国家认同建构的效应与路径研究》一文中,

作者认为,可以借助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来探讨这一问题,并进而研究国家认同的建构路径。当然,

冰雪旅游也是一个较为热门的学科迁移领域。冬奥会在中国的举办,不仅得到了国家方针政策的

支持,还影响了人民大众的旅游消费选择,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因此,在《后冬奥时

期冰雪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延续:政策变迁、行动框架及路径选择》一文中,作者以冬奥会为契机,

探讨了冬奥会之后冰雪旅游产业空间的进一步延续问题,从而探索了“产业空间进一步延续的路

径举措”。再如,冬奥会的举办也促进了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冰雪

文化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积极建构冰雪文化,而现代社会互联

网的繁荣则进一步引发了《网络空间的冰雪文化参与:行为特征、价值转向与失范》一文作者对“冰

雪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参与行为特征”等多方面的研究探寻。由此可见,冬奥会引发了作者们对“国

家认同”“旅游”“文化”的跨学科探索,由这一框架思路便可引出针对不同研究问题的多样化

研究框架。

因此,在面对一个选题时,最后一个探索思路可以是多学科发散性质的,而不一定局限在某

学科内部。这种跨学科的探索思路通过发散思维和多学科合作,开拓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以获得更

多的收获。因此,学科间的“跨界合作”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框架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论

文的框架和深入探讨问题。

期刊论文的四种“万能”框架思路

“老鹰捉小

鸡”游戏

来源:“尸毗救鸽”

的佛教本土化传播

传播规律:文化特质被分离借取,在人类心

理一致性的作用下被创新、再解释的过程

启示:创新麻雀个体理

论以打破文化传播困境

马拉松运动

特征:技术惯习下,身体规训以自我规训和交互中的外在管控与规

训为主;文化惯习下,线上在晒记录和线下破纪录沿袭冠军式英雄

主义的情怀;社会分层和权力层级的复制与再生产方面,马拉松跑

阶层有其特定的交流术语、装备,具有专享属性,马拉松内群体权

力呈现差序化格局

隐喻:文化抗争

以上是第 21 页的表格

表 4 学科间“跨界合作”的框架思路类范文分解

体育学科 其他学科

北京冬奥

国家

认同

效应:从国内到国际的政治认

同、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认同 路径:政策、话语、行动中的现代化建构

冰雪

旅游

政策变迁: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向

多主体协同、发展从重竞技转向

均衡发展、结构布局从局部发展

转向整体布局

行动框架:以空间文化挖掘为核

心、以空间消费耦合为基础、 鼓

励多主体参与

路径:加强基础

性建设、 鼓励

多主体参与、一

体化发展

冰雪

文化

行为特征:多主体共同参与、多

视角多维呈现、跨边界多重融合

价值转向:从引领到共创的去中

心化、从边缘到主流的文化再造、

从文化到资本的数字红利转向

失范:异化和行

为失范、动机异

化和信念失范

以上是第 22 页的表格

第28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23

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的五种写法

与模板句式

姚荣霞

“对策建议”从逻辑上来说,是对研究问题的实践性回答,凸显自己在实践上的有用性,回

归实践。“对策建议”从操作上来讲,可以划分为四步。第一,什么内容有用?不能说本文有用,

需要明确说明本文里面的什么东西有用。第二,对什么主体有用?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有用的时候,

一定要分清价值主体。第三,有什么用?第四,为什么有用?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部分作者存在

对上述四个问题论述不清的情况,导致对策建议“假大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为大家总结了

五种提出具体可行“对策建议”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正反影响 + 多主体具体做法

该写法主要是从多个主体出发,依据“四个什么”,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抑或多个主

体共同合作,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一句式的好处是能够从多主体的角度出发,比较全面地提出对

策建议,避免“假大空”现象的出现。这类句式适用于研究主体为某一类特定人群的论文。作者

只需找到各相关主体,围绕相关主体,按照“四个什么”的逻辑阐释具体做法即可。

模板句式一:对于 XX(本文的研究问题),我们要正确应对,不能一概拒斥。一方面,要

充分意识到“什么内容”(本文的研究主题)对于“什么主体”(本文的研究主体)的积极意义,

“有什么用”(本文研究主题对研究主体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为

什么有用”(本文研究主题对研究主体的消极影响)。基于此,为了正确应对……(本文的研

究问题),国家和社会要“有什么用 + 为什么有用”(国家和社会的具体做法);学校要“有

什么用 + 为什么有用”(学校的具体做法);“什么主体”(本文的研究主体)要“为什么有用”

(本文研究主体的具体做法)。

这一句式来自张亚莉和严从根两位学者的《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审丑异化样态及应对策略》(《教

育学术月刊》2022 年第 9 期)这篇论文。作者首先表明了自己对研究问题的态度,也即“对于青

少年异化的审丑样态,我们要正确应对,不能一概拒斥”。接着,从正反两面说明了“什么内容”

对“什么主体”“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用”,也即“一方面,要充分意识到审丑对于青少年的

积极意义,是一个不可言喻的压力宣泄的窗口,可以让青少年在内卷愈演愈烈的现代社会下,获

得短暂的放松,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如果青少年长期沉

作者简介:姚荣霞,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一室学术编辑。

第29页

24

迷于此,会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审美能力和认知思维能力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随后,从国

家和社会、学校、青少年等不同主体出发,依据“四个什么”,提出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即“为

了正确应对青少年异化的审丑样态,国家和社会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发挥主流媒体的正向引

导功能;学校要重视审丑教育,构建和谐美育;青少年要走向‘生命自觉’的自我重构”。

图 1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审丑异化样态及应对策略》对策建议

二、研究问题理论背景 + 重点领域路径 + 局部领域路径

+ 所有领域路径 + 三种领域路径的关系

该写法首先需要说明本研究的理论背景,之后根据“四个什么”提出具体路径,先从重点领

域出发进行突破,之后扩展到其他领域,最后是重点和局部共同合作解决同一问题。这一句式响

应了“先重点,再局部”的政策,从重点、局部、整体多角度出发,依据“四个什么”提出具体

可行的“对策建议”。这类句式适用于政策研究类论文。针对这一句式,作者需要先分清重点、

非重点,之后根据“四个什么”,找到具体措施进行仿写即可。

模板句式二:……(基于某一特例的研究主题产生的原因)。这正是 XX(基于某一特例的

研究主题)的困难所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 XX(本文的研究主题)就无法进行。……(关于

某一特例的争论),但经历多年的探索,……(本文的研究主题有所突破)。

XX(本文的研究主题)有 XX(具体数量)种理论上的途径:第一种是“什么内容”(“中

心”突破路径),即“什么主体对什么内容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用”(对“中心”突破路径的

具体阐释);第二种是“什么内容”(“外围”剥离途径),即“什么主体对什么内容有什么用,

为什么有用”(对“外围”剥离途径的具体阐释);第三种是“什么内容”(“双向改革”),

即“什么主体对什么内容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用”(对“双向改革”的具体阐释)。“什么主体”

图 1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审丑异化样态及应对策略》对策建议

图 2 《政策“反协同”: 原因与途径——基于“大户籍”政策改革的分析》改革途径

科研写作论坛

第30页

25

(基于某一特例的研究主题)就是通过这三种基本途径实现的。实际上,……(三种突破路径

之间的关系)。

这一句式来自朱光喜学者的《政策“反协同”:原因与途径——基于“大户籍”政策改革的分析》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 年第 4 期)这篇论文。作者首先说明了“大户籍”改革“反协同”

改革的困难之处。之后用“然而”这一转折词说明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协同结构的改革就无法

进行。我国‘大户籍’政策的改革尽管存在‘先改革(户籍政策),再剥离(其它政策)’还是‘先

剥离(其它政策),再改革(户籍政策)’的具体思路的争论,但经历 30 余年的探索,事实上很

多领域的政策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与户籍政策的‘反协同’改革”。

图 2 《政策“反协同”: 原因与途径——基于“大户籍”政策改革的分析》改革途径

之后作者又依据“四个什么”的逻辑,分别介绍了政策“反协同”改革的三种具体可行的理

论途径,“第一种是‘中心’突破途径,即某个时段只改革一个领域的政策,改革点选择在‘中心’

政策上,通过‘中心’政策的改革使‘外围’政策失去与之挂钩协同的依据,或者间接促使‘外围’

政策与之脱钩;第二种是‘外围’剥离途径,即某个时段只改革一个领域的政策,但选择的改革

点是某个‘外围’政策,通过‘外围’政策的自身改革使其不再与‘中心’政策挂钩协同;第三

种是‘双向改革’,即同时在‘中心’政策和‘外围’政策上改革从而使协同关系脱钩,习惯称

为综合配套改革”。然后又用一句“‘大户籍’政策的改革就是通过这三种基本途径实现的”,

说明了这三种途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后,作者还解释了这三种途径之间的关系,“‘先改革(户

籍政策),再剥离(其它政策)’的思路就是‘中心’突破途径,‘先剥离(其它政策),再改革(户

籍政策)’就是‘外围’剥离途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且可以相互促进,如果同时实施则成

为双向改革途径或综合配套改革途径”。

图 1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审丑异化样态及应对策略》对策建议

图 2 《政策“反协同”: 原因与途径——基于“大户籍”政策改革的分析》改革途径

科研写作论坛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的五种写法与模板句式

第31页

26

三、研究问题现实背景 / 研究现状 + 研究主题 / 问题发展趋势 + 对策建议

具体而言,就是先论述某一主题 / 问题的现实背景 / 研究现状,之后将该研究主题 / 问题的

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依据“四个什么”,得出对策建议。这一句式的实质主要是根据研究主题 /

问题的发展趋势,并参考“四个什么”,提出符合发展趋势、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不仅与研究

问题一一对应,而且可以展现本文的创新性。这类句式适用于未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研究主题。

这一句式中的“研究趋势”可能比较难找,但是只要找到研究趋势,仿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模板句式三:……(本文的研究主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要素,……(本文的研究主题)

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主题)的新趋势,我们应从……(本文研究主题的新趋势)持

续推进……(本文的研究主题)。

“什么内容”(本文的研究背景)推动了“什么主体”(本文的研究主题)的“有什么用”

(广泛应用),……(为什么用)。(四条措施句式相同)

这一句式来自《面向智能时代的中小学在线教学:现状、趋势与政策建议》(《课程·教材·教

法》2021 年第 9 期)这篇论文。作者首先论述了本文的研究主题,之后说明了研究主题的现状,“面

对疫情影响下中小学在线教学加速进入智能化融合创新阶段的 现状”。随后论述了其新趋势“价

值凸显、技术赋能、能力跃迁、人机协同 和角色重构”。最后根据研究主题和其发展趋势,以及“四

个什么”,提出了“从顶层设计、环境支撑、能力提升、教研引领四个维度持续推进在线教学的

融合与创新”的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最后分条按照“四个什么”的逻辑展开论述。

图 3 《面向智能时代的中小学在线教学:现状、趋势与政策建议》政策建议

科研写作论坛

第32页

27

四、研究问题实践困境 / 存在问题 + 研究主题实现路径

该写法是最常见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指从解决实践困境 / 存在问题的角度出发,针

对“四个什么”,提出对策建议。这里的困境 / 问题与对策建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句式与

上一句式存在相似之处,上一句式主要是根据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而该句式主要是根据实践

困境 / 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同样能够有效解决对策建议“假大空”的问题。因为这类句式适

用于问题 / 困境比较具体的论文,所以仿写难度非常低。

模板句式四:XX(本文的研究主题)……(关于此研究主题的现状及带来的问题)。因此,

“什么主体”(本文的研究主题)的有效实施必须“什么内容”(围绕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只有这样,才能“有什么用 + 为什么有用”(采取以上对策建议的积极影响)。当然,XX(本

文研究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从目前来讲,要摆脱 XX(本文研究主题的实践困境),

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根据实践困境,提出具体解决方法)。

这一句式来自杨波学者的《由证明力到证据能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困境与出

路》(《政法论坛》2015 年第 5 期)这篇论文。从第二部分可知,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

困境有三个,分别是:(1)以证明力规则为重心混淆了非法证据的范围,淡化了证据能力规则的

特性,导致实践中非法证据的范围不清晰,操作难;(2)以证明力规则为重心导致非法证据排除

程序立法难以贯彻证据能力的要求,实践中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不独立、滞后,运行难;(3)以

证明力规则为重心导致非法证据的证明规则简单粗疏、实践中非法证据证明形式化,非法证据排

除规则之程序性制裁的功能难以发挥。针对这三个实践困境,作者便在第三部分提出了三个具体

可行的出路,即:(1)以证据能力为标准,明晰非法证据的范围;(2)以对证据能力的规制为

目标,构建独立、前置的排除程序;(3)以证据能力为核心,推进非法证据证明的实质化。将实

践困境与出路的标题进行对比,可知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即第一个出路是为了解决第一个

实践困境,依次类推。

图 4 《由证明力到证据能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困境与出路》实现路径

科研写作论坛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的五种写法与模板句式

图 3 《面向智能时代的中小学在线教学:现状、趋势与政策建议》政策建议

图 4 《由证明力到证据能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困境与出路》实现路径

第33页

28

五、总结前文 + 研究问题 + 历史经验 / 规律 + 对策建议

这一句式,首先需要作者总结一下前文,之后用疑问句的形式,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然后

引用文献说明历史经验 / 规律的重要性,再依据“四个什么”,得出本文的对策建议。这里的历

史经验 / 规律既可以来自本国,也可以来自其他国家。该句式主要是寻找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相似

的历史现象,借鉴其历史经验 / 规律,得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这类句式适用于研究问题与

历史上的某一个 / 类问题具有相似之处的论文,且已经总结出了一种带有历史规律性的现象。对

于该句式的仿写,作者需要首先找到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相似度比较高的历史现象,之后找到该现

象的历史经验 / 规律,对照仿写自己研究的对策建议部分。

模板句式五:本文前面讨论了 XX(本文的研究主题),这些讨论说明,如果这些致命的弱

点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XX(本文的研究主体)将面临着不可克服的严重风险,成功的概率

很小。那么,我国如何才能 XX(本文的研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

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

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在这里,笔者就从……(本文借鉴的具体历史经验)的历史经验出发,

对 XX(本文的研究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纵观……(何种领域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带

有历史规律性的现象:……(与本文研究问题相关的历史规律性现象)。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

说明,……(梳理历史规律性现象得到的观点)。按照上述思路,要“什么内容”(本文的研

究问题),关键在于“什么主体”(与本文研究问题相关的历史经验)。……(对本研究相似

历史事件的具体阐释)。因此,只有“什么内容 + 什么主体”(适用于本研究的措施),才能“有

什么用 + 为什么有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使其获得最终的成功)。

这一句式来自贾根良学者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阿喀琉斯之踵”及其破解——

基于新李斯特理论视角》(《当代经济研究》2016 年第 2 期)这篇论文。作者首先对前文的内容

进行了总结,也即“本文第二和第三部分讨论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战略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些讨论说明,如果这些致命的弱点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该战略将面临着不可克服的严重风

险,成功的几率很小”。之后,便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也即“我国如何才能通过破解这种‘阿

喀琉斯之踵’,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带领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继起飞呢”。随后,作者引用了习

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的一句话,指出“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

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最后,作者提到了

“从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经验出发,对如何破解‘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战略的‘阿喀琉斯之踵’

进行初步探讨”。然后,作者进一步引出了与本文研究问题相关的历史规律性现象,得出了解决

本文研究问题的具体可行的历史经验,即“关键在于解放思想”。随后,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

具体阐释,得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措施,也即“只有保护价值链高端国内市场和建立独立自主的

金融体系,我国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战略的“阿喀琉斯之踵”,从而使

其获得最终的成功”。

科研写作论坛

第34页

29

图 5 《“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阿喀琉斯之踵”及其破解——基于新李斯特理论视角》对策建议

图 4 《由证明力到证据能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困境与出路》实现路径

科研写作论坛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的五种写法与模板句式

图 5 《“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阿喀琉斯之踵”及其破解——基于新李斯特理论视角》对策建议

第35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30

好选题的四个标准

王素洁

对于研究选题和方向的确定,我们应该秉承一个重要原则——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所谓“仰望星空”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能够观察到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或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方

向;而“脚踏实地”则是要结合实际,关注我们当前所研究的领域。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

能更好地确定研究选题或方向,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选题不合适,可能会事倍功半。

因此,选择一个研究题目或方向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能感受到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

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今天我们将探讨和交流什么是好的研究选题。不同的学科对好的研究选

题有不同的标准,例如社会科学类通常鼓励量化实证类的选题,人文类则更偏爱定性阐释类的选题。

哲学选题要求思辨性,而管理学选题则强调务实性。虽然具体要求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基本原则

是大家可以达成共识的。

一、开拓创新性原则

开拓创新性在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体现为研究资料、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研究

理论等方面的创新。比如,在研究资料方面,如果能够引入新的资料,那么就能够为研究带来新

的视角和思考。再如,从过去主要使用社会学的视角转变为使用管理学的视角,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供给中的组织关系演进逻辑——基于重庆、西安、杭州的跨案例比较研究》

(《管理世界》2021 年第 7 期)这篇文章为例,它的开拓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上。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旅游目的地的精益服务供给问题,而作者采用了政府、企业、居民、游客

等多元视角来考虑问题,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揭示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供给中的组织关系演进逻

辑。由于这种新的研究视角可以补充和拓展当前研究的不足和空白,因此具有开拓创新性。

另外,从研究结论上看,如果一个论断是颠覆性的,那么它也具有开拓性。比如,清代史学

家钱大昕曾经基于大量古籍资料得出“古代无轻唇音”的论断,这一论断在他之前是未曾被提出的,

因此这个论断具有开拓性。

在选择开拓性选题时,我们不必担心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陈寅恪先生曾说过:“时代之

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这说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会有新的材料和新的问题出现,

因此我们不必担心找不到新的研究问题。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寻找新的研究资料和视角,提出新

的问题和思考,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以《管理世界》中这篇名为《复杂系统管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的文章为例,

作者简介:王素洁,管理学博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幸福感、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

民宿体验与互动、虚拟旅游等。

第36页

31

如果说只是研究管理,那肯定是很普通很大众的一个选题,但是作者把钱学森的复杂系统的思想

和管理研究结合在一起了,这也是当前我们新文科建设强调的学科间的融合,所以这样的选题也

是具有开拓创新性的。

二、时效性原则

所谓研究选题的时效性就是指我们所选择研究议题,是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或者是未来可

能会出现的。如果说为了刊发文章,当我们选择这种时效性的问题的时候,是很容易得到(中文)

顶级期刊的关注的。

研究选题的时效性是指选择的研究主题应该是当前社会急需解决或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具有

时效性的选题容易得到顶级期刊的关注,是因为它能够反映出当前的社会需求和研究趋势。以《管

理世界》为例,该期刊在 2020 年 4 月至 2021 年 6 月发表的几乎所有文章都与疫情相关。这些文

章研究了疫情防控的作用和公共卫生治理等方面的问题,紧密联系了当前整个世界和社会的卫生

危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除了时效性外,这些文章还采用了 QCA 方法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

进一步提高了其研究价值。

此外,论文的观点应该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如果存在超前的观点,应该谨慎地考虑所

投期刊是否能够接受。如果期刊不接受超前观点,最好还是符合当前现实情况。这也是时效性的

具体表现之一,需要做到既不保守也不激进。

因此,在选择研究选题时,我们应该关注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趋势,

同时采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以吸引顶级期刊的关注并提高研究价值。

三、可持续性原则

在开拓创新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研究选题还应该具有可持续性。这意味着我们所选的研究

领域可以作为个人学术生涯的主要议题,并能够在这个议题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和发展。做学术研

究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选定一个既有前瞻性、有趣,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议题,然后能够在这

个议题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出去,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样的选题才是一个好的选题。正

如席勒所说,“集中你全部的精力在一点上释放出来,你必然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为了找到具有可持续性的研究选题,逼着认为应该回到“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原则。仰

望星空就是要了解这个社会的发展大势,它可能不直接与我们的学科相关,但是它与社会发展、

与其他学科的发展是相联系的。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大势,我们就能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仰望

星空之后,再脚踏实地去做,才会有一些成果出来。以逼着个人的研究为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生活质量、幸福、可持续性、价值共创方面,那么这些选择这些属于管理研究中的方向和领

域是怎样选择的呢?

首先就是了解整个学科发展的大势。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从产品经

济发展到服务经济,然后从服务经济发展到体验经济,又从体验经济发展到归真经济。在不同的

科研写作论坛

第37页

32

经济阶段里,我们所关注的点是不一样的。在丰富人们的生活、进一步提升参与体验感、实现一

种价值共创的大势之下,我们要不要关注人们的美好生活?是不是关注共创价值?如何提高人们

的生活质量?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我们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确定选题和选定研

究方向的时候,就把这个价值共创观与 quality of life(生活品质)或者 well being(幸福)等结

合在一起,这是仰望星空所得。所以说,可持续性的研究选题需要我们结合学科发展的大势和社

会发展的趋势进行深入思考和选择。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真正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为

未来的学术研究做出贡献。

当然,并不是说一旦确定了研究选题,我们的研究方向就应该一成不变。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的选题不再适合,需要重新选择。但是,重新选择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原来

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在原有方向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科的发

展。我们的研究方向可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为社会、学科以及知识都在不断发展。

然而,我们始终需要确定的是研究的最根本的东西,在这个根的基础上,可以找到主干,顺着这

个主干让研究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研究就能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最终开出美丽好看

的花朵。

四、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在研究选题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我们对某个问题或研究方向产生兴趣时,就会更加投入和专注,并享受在研究过程中的学习和

探索。相反,如果选题完全不符合我们的兴趣,我们可能会感到痛苦和疲惫。正如古人所言,“物

华时变更,兴趣日相续”,兴趣是推动我们持续研究的重要动力。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不

感兴趣,就很难有深入的思考和灵感。因此,建议大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样才能在研究中保持热情和专注。

除了兴趣之外,选择研究方向和选题时还需要考虑个人的能力。有些研究方向可能很有吸引力,

也具有可持续性,但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和经验范围。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研究

方法是否适合这个选题。如果选题符合我们的兴趣和研究能力,并且我们能够把控研究过程中的

难度和挑战,那么就不失为一个好选题。

总之,趣味性原则在研究选题中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方向,同时考

虑个人的能力和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只有在这些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我们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

和持久。

(本文根据作者线上讲座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责任编辑:刘小华)

好选题的四个标准

第38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33

文献技巧:什么是实质性领域文献、

上位文献、跨领域文献

杨海晨

学术研究离不开对文献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因为这些文献中蕴含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然而,

仅仅阅读文献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理论。这就需要我们

深入了解已有的文献,从中获取灵感和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接下

来我们通过分析体育学质性研究的三种文献——实质性领域文献、上位文献、跨领域文献,来挖

掘文献与经验间的位差,讨论如何提升质性研究的想象力。

一、实质性领域文献是想象力的起点

实质性领域文献是与特定研究经验紧密相关的文献。例如,当研究“武术传承困境”时,武

术传承、武术传播以及其他技艺传承的文献便被视为实质性领域文献。然而,由于实质性领域文

献与具体经验之间高度重叠,如果仅局限于这类文献,对于具体经验问题的理论分析可能难以提

供超出既有知识体系的新思考方向。例如,当我们研究“武术传承”时,如果我们只参考武术传承、

武术传播或其他技艺传播方面的文献,可能会发现这些文献与我们的经验观察几乎完全相符。因此,

实质性领域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对于产生具有想象力的结论的启发性可能是最小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去读实质性领域文献呢?显然不是,实质性领域文献对于研究经

验问题非常重要,它提供了该领域研究动态的现状,明确未解决的问题并避免重复研究。全面阅

读实质性领域文献是想象力形成的起点,缺乏这个起点可能导致研究缺乏新意和深度。因此,在

研究某一实质性现象或经验现象时,阅读与该经验现象直接相关的文献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考方向。

二、上位文献为分析经验问题提供分析框架

为了写出具有想象力的文章,阅读上位文献或形式文献是非常有必要的。简单来说,上位文

献或形式文献就是指将研究经验进行概念抽象后的文献。以“武术传承困境”为例,经过对“传承”

这一概念进行抽象,我们可以得到“代际关系”这个概念,而在代际关系领域的文献就是形式文献。

作者简介:杨海晨,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

学质性研究、体育人类学。

第39页

34

形式文献可以为我们提供分析框架,指明引分析的方向,并帮助我们形成理论对话点。这些对于

质性研究至关重要,因为质性研究旨在发展理论并找到合适的理论对话点。

要查找上位文献,我们需要对具体的经验现象进行概念抽象。比如在“仪式性体育的研究”

中,我们发现政府官员会参与仪式性体育活动的开幕式,甚至政府将这些仪式性体育活动引入现场。

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我们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的,而仪式性体育是建立在神灵信仰基础

上的。那么,为什么政府工作人员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会参与这种活动?这就涉及“国家与社会关系”

的问题。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概念抽象,得到的文献就是上位文献“国家—社会”。通过比较经

验和文献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形成新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经验现象。经验现象是复杂的,而文

献是基于前人经验形成的理论观点。当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时,就越有可能找到上位文献或形

式文献,从而形成具有想象力的结论。

三、跨领域文献的迁移程度决定想象力的强弱

如果我们要想深入理解形式领域或形式文献,就不能忽略跨领域文献。那么,什么是跨领域

文献?通常来说,跨领域文献与具体经验关系不大,但却是理解该经验现象所必需的文献。以“传

统武术代际传承困境”为例,虽然主要讨论的是文化在代际间的传递问题,但我们都知道,文化

传递的效果与代际关系密切相关。而代际关系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社会宏观结构和历史因素的

共同影响。因此,研究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等领域的文献可能会为思考“武术传承困境”提供新

的视角和启示。这些文献就可以被视为跨领域文献。

体育学质性研究是否具有想象力,即研究自身的想象力强弱,主要是由跨领域文献的迁移程

度所决定的。跨领域文献与具体经验之间距离较远,它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跟已有知识体系不一

样的观点,因此在学术产出中,跨领域文献对想象力形成最具有启发性,价值最大。比如,如果

要想解决好“武术传承困境”这个问题,不仅要阅读“武术传承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等实质性文献,还要阅读形式领域的文献,即代际关系的文献。而代际关系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

下形成的,我们就要了解社会结构的变化问题等跨领域文献。

四、案例:利用文献与经验间的位差,提升研究想象力

以“传统武术代际传承困境”为例,如果仅从经验材料和武术传承的实质性文献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的结论往往难以超越前人的观点。目前对于“武术传承”的主流观点是武术产生于传统社会,

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加上西方体育的冲击,导致传承人断代、传承方式改变、拳种遗失等

问题出现。然而,这种观点已经无法提供新的解释力。

通过将武术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近端和远端的比较,以及对比武术传承人与其他类似

传承事物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已有观点未能解释清楚的问题。为什么在传统社会中生成的

武术无法在现代社会中较好地传承下去?反例可以证明,尽管传统佳节如春节、清明节等受到重视,

但武术的传承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表明前人的观点并不具备足够的解释力。为什么其他传

统文化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而武术却面临困境?西方体育的冲击是否真的威胁到了武术的传承,

科研写作论坛

第40页

35

还是武术的传承威胁到了西方体育的发展?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理论中并未得到清晰的解答。

只有当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形成具有想象力的结论。为了从经验材料中生成具有

解释力的结论,我们需要将跨领域文献纳入比较分析的范畴。这涉及将传统武术代际传承的经验

事实置于宏观社会变迁及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解释。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个

技术路线图,用于解释传统武术传承面临困境的原因。这个图就是我们的分析框架。

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指出,我们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前喻文化、并

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知识主要来源于长辈;并喻文化是长辈和后代共同创造或相互

学习形成的;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向子代学习。在传统社会,我们的文化主要是前喻文化。大概是

1949 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长辈和晚辈或者长代和子代共同学习新文化的现象开始出现。

然而,进入信息化社会后,老年人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东西需要向子代学习,比

如电子技术、现代传媒的使用、现代观念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前,武术和社会文化的传播处于前喻文化时期,它们是相互重合的。然而,在社

会运动期间,社会文化已经开始转型,进入到子代和父代共同学习的阶段,而武术的传承依然保

持着传统的权威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被视为绝对优秀的祖先或武术创始人占据着不可超

越的地位。传统武术的传承者经常强调:“这个拳种、这个套路是我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我不能改,

改了我就欺师灭祖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剧烈变化,武术却依然保持着这种权威式

的传承方式和文化关系。这导致社会代际和武术代际或传统体育代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可能

是武术传承和其他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这种代际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代际差距越

来越大,导致传统体育代际与社会代际的文化堕距分化。随着这种距离的扩大,武术的传承变得

越来越困难,或者说是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社会代际没办法缩小,唯一能够改

的就是武术代际要往上走,即要改变武术原有的一些东西。也就是说,大胆创新才有可能赶上社

会代际,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五、小结

要在体育学领域进行质性研究并形成具有想象力和解释力的结论,研究者必须避免不读文献

或机械地运用文献。在选择文献时,应基于经验事实,选取与主题相关的不同类型文献,并反复

比较这些文献的经验与理论,以发现当前实质性领域文献中可能存在的理论空缺。这样,研究者

可以形成突破实质性领域文献的理论和结论。文献阅读是研究者激发想象力的基础。为了形成突

破实质性领域文献的结论,研究者不仅需要全面阅读实质性领域文献,还需要广泛阅读经验事实

概念抽象后的形式文献,并将这些文献与现有的实质性领域观点进行比较,这有助于研究者从更

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研究主题。

(本文根据作者线上讲座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责任编辑:刘小华)

文献技巧:什么是实质性领域文献、上位文献、跨领域文献

第41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36

快速提升课题申报行动力的三个方面

周莉清

随着高校科研量化管理对教师科研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

申报成为了高校教师必须实践的一课。每年课题申报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第一次申报即喜

从天降,有的备战几年也终于立项,有的第一次申报就碰壁或者连续几年落选。为什么有的人能

够一次即中或者锲而不舍终能胜出,而自己却屡屡败北?在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作弊的情况,主要

有两大因素制约着课题申报成功率:一是申请人的各种条件,如学校、学历、职称等等;二是课

题申请书写作质量。由于课题评审采取双向匿名制,第一方面的因素不能直接影响申报成功率,

只能通过前期基础、写作水平等间接影响,而且这些因素短期内不能改变,因此,对于想在短期

内实现课题突破的申请人而言,归根结底还是要在课题申请书写作质量上下功夫。

一、关注同类已立项课题

通过梳理往年立项的课题,我们可以了解到获得资助课题的规律,帮助自己明确方向,从而

以有针对性地确定选题,提高立项成功率。那么,如何查找已立项的课题呢?有的学校会发布近

几年已立项课题的资料,如果要查更早时期的立项课题,就需要找到相应的网站。

图 1 项目查询界面:以“组织韧性”为例

作者简介:周莉清,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

为城市创新集聚、组织韧性、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

图 1 项目查询界面:以“组织韧性”为例

第42页

37

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例,我们可以登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官网(http://

www.nopss.gov.cn/,见图 1),从主页的“社科基金科研创新服务管理平台”进入“项目查询”。

一般情况下,在“项目名称”处输入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方向等关键词,即可查到以往立

项的相关课题,不需要写全课题的题目,也不需要填写全部检索信息。以笔者研究的“组织韧性”

为例,检索结果会显示各个学科以往立项的课题,可以看到管理学科的相对多一些。

在寻找选题规律的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这些课题的进展,便于在课题申报中进行“本课题

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的写作。因此,上述检索同类项目是必须进行的步骤。

当已立同类项目很多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缩小研究主题,继续做筛选。接下来,以笔者已立项

的课题申请书为例展开介绍(见图 2)。

通过检索“组织韧性”,笔者在这里提到了两项同类课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已立项同

类项目时,如果列举得很多,可能很难说明自己所申报课题的新意,因此呈现两到三个即可,而

且最好是三年内的项目,或者只写近一年的,不用写时间太久远的。如果列举得很少,或者论述

这是一个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那么这类研究的价值就容易遭受质疑,还可能被认为存在“投机”

嫌疑。

图 2 “本课题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部分案例

这一部分的写作重点在于讲清楚自己课题的“新进展”,因此既要写自己课题与已立项项目

的相同点,还要写出两者的不同点。在介绍已立项同类项目时,笔者没有直接写项目的题目,而

是介绍了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这些信息都能够从上述检索页面获取,还可以检索项目负责人发

表的相关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的论文,了解与该项目相关的细节性内容。与“组织韧性”相关的

两项项目中,笔者获取到的第一项项目信息不多,因此写得比较简单,只是根据题目介绍了选题;

在检索第二项项目立项人的信息时,笔者发现了与该项目相关的论文,便把研究视角、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等比较重要的内容列了出来。最后用“相对于已立项课题,本课题……”(见图 2 划线部分)

来描述自己课题的“新进展”。

科研写作论坛

图 1 项目查询界面:以“组织韧性”为例

图 2 “本课题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部分案例

第43页

38

所以每一个标题、每一句话都要看明白,它都有关键词,其他的可能都是修饰语,是关键词

的定语,比如“本课题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这一标题的关键词是“新进展”。

因此要特别介绍新进展,即相对已立项课题,“我”究竟打算做什么。

二、关注社会热点并融入研究

社会热点源自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充分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政治经济问题等,

毕竟课题是服务于政府决策的,没有任何研究是非政治化或非社会化的。那么,究竟如何能够获

取让政府层面认同的热点呢?

以笔者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学术讲座把握社会宏观方向。学术讲座是一

种非常重要的知识传播方式,主讲人多为学者专家,讲座内容是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

解的分享。学术讲座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宏观格局和变化趋势,还能够激发

人们的思考和创新精神。二是将关注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社会

问题层出不穷,将关注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

持续性累积新闻热点亦有助于增强学术研究的应用性。当然,关注社会新闻,不能只在某一天或

某一段时间关注,应该让这一行为融入自己的生活。

笔者在参加一次学术年会时,听到一位教授的讲座。他举例讲到,很多人在论文写作或课题

申报时,会使用“中美脱钩”“逆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样的措辞,但实际上,这类词语不符合

我国开放包容的态度。他指出,尽管不同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确实存在多种问题,但做

研究应该具备包容性、开放性。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认识到内循环和外循环的焦点,

并从国际格局的角度来谋划补链和强链。笔者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在论文写作或课题申报时,我

们应该避免使用过于偏激或不符合事实的措辞,而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

研究成果。

笔者还参加过一场管理学讲座,主讲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企业家在企业中的角色和重

要性。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他们的创新活动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奈特的

不确定理论则认为,随着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和创新需求的增长,仅仅依靠企业家的力量是不够

的。他们认为,随着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企业结构中企业家与员工的能力差距正在

缩小甚至消除。员工主动性、创造性的增强使得他们需要更高自主性的工作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往,

管理学研究更关注企业家领导力或董事会成员的作用。然而,考虑到上述趋势,我们可以意识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也可以被用于管理学研究。当然,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这些社会热点确实能够为我们指明研究趋势和方向。

三、研读课题申报要求

研读课题申报要求是申报课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能够帮助申报人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

题申报的具体细节,提高申报质量和成功率。因此,申报人应该认真对待课题申报要求,仔细阅

读并按照以下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快速提升课题申报行动力的三个方面

第44页

39

(一)对照数据表,逐条进行核对

图 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数据表填写要求(部分)

填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数据表是一项非常严谨的任务,需要申报人具备认真、仔细

的态度。图 3 列举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数据表填写的部分要求。比如,关键词明确要求

不能超过三个主题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笔者有个同事在间隔三个关键词时使用了分号,辛辛

苦苦准备了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材料,结果第一关形式审查就过不了,令人感到非常遗憾。当然,

不只是关键词这类小问题,论证活页中的文献梳理、研究主题、研究框架等内容的写作要求更多

更琐碎。这些填写要求很难全部记住,而且每年的规则可能都会有变动,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填

写要求逐条认真填写,完成后还要再花时间进行核对。比如学科分类要求填 3 个字符,我们使用

对照表查一下就可以完成;再如,在填写封面上方的学科分类时,要填写一级学科名称,但是在

申报书的数据表里,则要填写二级学科代码。

(二)根据评审指标权重,了解写作侧重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是用于评估和筛选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

书的一种评审表(见图 4),该表格通常由评审专家填写。在填写通信评审意见表时,评审专家

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申请书的摘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参考文

献等各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并提供关于申请书的质量、创新性、研究可行性等方面的具体反馈

和建议。

在申报课题时,通信评审意见表是评估和筛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同

的评审指标权重会对课题申报的成功率产生影响。因此,了解每个评审指标的权重并针对其重要

性进行写作调整,可以提高申报的成功率。比如“研究基础”的权重为 2,而研究基础可以反映

申报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和能力,包括前期研究成果、研究经历和团队实力等,确实是申报课

题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其分值也说明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很多申报人担心因为研究基础薄弱

不能立项,其实不必过分这点,我们只需要在确保研究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充分准备其他方面的

内容,就能提高申报成功的可能性。

图 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数据表填写要求(部分)

图 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

科研写作论坛

第45页

40

图 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

(三)论证活页填写,保留条目信息并严格遵守

图 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

论证活页是申报课题的重要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评审专家对申报书的评估和审核。如果申

报人能够充分了解论证活页的写作要求,并按照要求进行撰写,可以大大提高申报成功的概率。

快速提升课题申报行动力的三个方面

图 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数据表填写要求(部分)

图 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

图 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

第46页

41

上述论证活页填写要求(见图 5)包括,宏观上的提示——“逻辑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

容翔实,排版清晰”,特别提醒申报人——“除‘研究基础’外,本表与《申请书》表二内容一致,

总字数不超过 7000 字”,和申报书的构成及各部分写作重点——“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

新之处”“预期成果”“研究基础”“参考文献”。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保留这些提示条目,根

据文中的序号层级,保留阿拉伯数字“1.”或改成汉字“一、”,并做到全文统一。当然,最重

要的是研究内容的写作,要严格遵循填写要求,充分准备相关材料,认真梳理研究思路和方案,

确保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评审专家能够充分了解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更好地研读申报书填写要求并提高立项成功率,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或学院举办的相

关主题讲座中。在这些讲座中,主讲人通常会根据以往的申报经验和审阅课题的经历,为我们提

供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技巧。此外,参加专业的课题写作培训机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机构

通常会提供全面的申报书填写要求培训,帮助我们充分理解申报书的填写要求,并掌握课题申报

书写作的规范。通过这些培训,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完成申报书的

填写,提高立项成功率。

(本文根据作者线上讲座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责任编辑:刘小华)

科研写作论坛

第47页

科研写作论坛 2023 年 第 4 期

42

“理论与内容两张皮”怎么办?

理论有效嵌入论文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

张文静

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应兼具学理性、价值性、创新性,其中,学理性是学术论文最基本的

文体特征。以专业理论加持是学术论文增强学理性的常规路径,但也为写作带来了难度。比如,

有的论文生搬硬套国外经典理论,不管其与研究问题是否匹配;也有论文对理论进行了非常精彩

的解释,但分析论证部分却不见理论的踪影,导致论文有理论加持之形,无理论加持之实;还有

论文尽管避免了前两个问题,但遗憾的是,没有在理论审视下得出新的研究发现。那么,如何才

能避免论文“理论与内容两张皮”,将理论有效嵌入论文过程呢?本文将结合《社会交换理论视

角下“金字塔”型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基于山东省J市S村的单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2 年第 3 期)这一篇优秀范文,针对理论如何运用研究、如何保证了全文的逻辑性等问题作出

具体探讨。

一、理论适用性要详细阐述

生搬硬套理论的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未阐释清楚理论对论文研究问题的适用性。因此,在

论文的引言或文献综述部分,作者应该明确解释为何要引用此理论,以及该理论与本文的研究问

题如何相结合。此外,作者还需要阐述该理论对解决本文的研究问题的恰适性体现在何处。只有

充分考虑这三个问题,这类论文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回到范文中来,此文选择了“社会交换理论”,

作者是如何将理论的适用性阐释清楚的,我们来看原文中的这些表述(下划线处)。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古典功利主义、人类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⑥。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均可视为交换行为,并在 利益互惠 的基础上形成交换关系,即一方

向另一方提供了帮助、支持,使得对方有了回报的义务,但无法预测对方的回报行为,因此这

种交换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⑦,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展为长期的交换关系,

区别于建立在具体财务收益基础上的短期经济交换关系。其中, 具体的回报行为可分为金钱、

商品和服务等“外在酬赏”以及爱、尊敬、荣誉和职务等“内在酬赏”。

针对研究内容而言,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用于经济性、社会性等多方面的交换关系研究,

并且在当前研究趋势下,社会交换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不断发展⑧,涉及消费者选择、政策制定、

作者简介:张文静,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学术编辑。

第48页

43

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⑨ 等多方面,但关于乡村治理主体间有效协同机制的研

究仍是空白领域。由于我国多数农村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忽视了党群关系实践的治理载体建设,

组织结构未能及时适应乡土社会变迁过程,导致其难以有效整合乡村社会的存量资源,无法满

足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普通党员与村民群众等参与主体的实际诉求,尚未形成长期的社会交换

关系,造成乡村治理“内卷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悬浮化”、党建活动“形式化”的困境。因此,

通过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析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体系中所形成的各主体之间长期稳定交换关系的

内在逻辑,对于实现乡村善治更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张利庠、刘开邦、张泠然:《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金字塔”型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基于山东省J市S村的单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 0 2 2 年第 3 期

上述首段首先对社会交换理论做了简要的概述,强调了该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利益互惠”

和“信任”。这两个关键词在后续的论文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

文中还提到了“外在酬赏”和“内在酬赏”,这两个回报行为也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信息。

在第二段中,作者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交换理论的适用性。首先,社会交换理论适用于多种交

换关系,包括社会性、经济性等多方面的交换,而且可以向消费者选择、政策制定、处理人际关

系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方向发展。其次,在提及与本文研究问题的有关表述时,作者明确

指出了目前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村民之间缺乏长期的交换关系所导致的一系列困境,使用社会

交换理论加以审视,可以发现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能够更好地从理论和应用上提

供借鉴。因此,对理论本身适用性的详细解释为后续的论文论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下文的

论述更加有说服力。

二、理论要贯穿分析论证过程

有理论加持之形却无理论加持之实的情况,通常表现为论文开头对理论适用性进行了很好的

论述,但在正文中并没有明显体现运用此理论分析论证研究问题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作者需

要将与研究问题相符合的重要理论点或理论框架提取出来,作为分析问题的关键点或者论证框架。

这样,研究问题才能在理论的审视下得到有效解决,或者得出有效的研究观点。回到范文中来看,

此文清晰呈现了论文的分析思路,具体可见以下表述。

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充分利用党的执政优势与组织优势提供社会交换关系的信任基础,依

托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平台,盘活村集体经济等重要的治理资源;从“外在酬赏”与“内在酬赏”

两个方面满足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中的领导班子、普通党员和村民群众的具体需求,形成主体之间的信

任基础,激励各主体之间形成长期积极的社会交换关系;通过各主体的具体治理事务使自上而下的党建

动力具体化,形成各司其职、良性互动的多元协调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善治以实现乡村振兴。

从分析思路的表述来看,作者主要抓住了上文所提到的“信任”“外在酬赏”“内在酬赏”

等关键词,并从满足各个基层治理主体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了党建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各个主体

科研写作论坛

第49页

44

之间所形成的长期的社会交换关系。接下来,我们对照下文的具体分析内容,来看论文是如何贯

彻这一分析思路的(下划线处)。

1. 使命和责任:提高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乡村治理能力

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强化“内在酬赏”为主的激励方式,搭建起党组织领导班子

与乡村治理各主体之间的社会交换关系 ,促进党组织领导班子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领导力与凝聚

力……

构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并非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直接结果,

而是通过建立以党的执政优势与组织优势提供信任为基础,以党建嵌入的工作方式所产生的工

作绩效受上级领导与社会公众的关注与认同带来的“内在酬赏”,以及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壮

大集体经济带来的“外在酬赏”为条件的长期稳定社会交换关系(参见图 2),形成积极参与乡

村治理、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的行为激励,巩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与正面形象,强化了领导力与凝聚力。

图 2 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社会交换关系构建机制

2. 尊敬和福利:发挥普通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实干创新的优秀党员队伍是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体系的根本任务, 针 对

普通党员采取“外在酬赏”与“内在酬赏”同时强化的激励措施,搭建党员队伍与乡村治理各

主体之间的社会交换关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队的政治担当和带头作用……

在普通党员与乡村治理各主体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交换关系信任基础方面,高质量的

党建工作与有能力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为载体,以

拥有强大领导力、凝聚力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为统领搭建的合作机会催生了社会交换关系的信

任基础,并在酬赏的激励下形成普通党员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在驱动力(参见图 3),通

过激活党群关系建立起普通党员与村民群众之间的有机联系。

“理论与内容两张皮”怎么办?理论有效嵌入论文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

第50页

45

图 3 普通党员的社会交换关系构建机制

3. 获得和服务:唤醒村民群众的自治主体意识

村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

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智慧出版社,1949)。实现乡村善

治就是要提高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充分尊重村民群众的意愿, 采取以强化“外在酬赏”为主的

激励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交换关系,促进村民群众的定位由“服从型”向“自治型”转变,

切实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村民群众的参与感以及被尊重感受到重视, 在获得思想认同的同时强化了党建嵌入乡村治

理所给予的“内在酬赏”,并在信任关系基础上与“外在酬赏”共同构建起村民群众与各主体

之间长期稳定的社会交换关系(参见图 4),激发村民群众的自治意愿,提高村民群众的自治能

力,促进村民群众自治的良性发展。

图 4 村民群众的社会交换关系构建机制

科研写作论坛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