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文平的鲜卑考古

发布时间:2023-1-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米文平的鲜卑考古

鲜 卑 石 室 的 发 现 与 初 步 研 究米 文 平拓 跋鲜卑 旧墟 石室, 很早 见于 我 国古 代文献。 但石室位置究在何处, 多少年来, 中外学者 屡有考证, 诸说纷纭, 迄无 定论。 近一年来, 我们 呼伦 贝尔盟文物 管理站, 对 大兴安岭北部丛 山密林 中的嘎仙 洞, 经过 多次调查, 反 复考证, 终于在 年 月 日,于 洞内石壁上找到 了北 魏 太 平 真 君 四 年年 石刻。 内容为北魏第三代皇帝 拓 跋煮 派遣 中书侍郎李敞来这 里致 祭时所 刻之祝文。 经拓印, 大部清晰 可辨。 可 以确证, 嘎仙洞 即北魏拓跋鲜卑祖先居住 的 旧墟 石 室。 这是在大兴安岭北部边疆地 区, 迄今 已知最早的 有 确切纪年并见于文献记载 的少数 民族 遗迹。 它无 可争辩 地证实, 我 国古代 民族 鲜卑人 自古 以来就住在这里。 石室 的发现, 结 束了历史学 界长期 以来对 拓跋鲜卑发源地和 大鲜卑 山方位的争论, 解 决 了北方民族 史上多年未决的一桩学术 公案, 为 研究东 胡系诸部族的 地理、 历史 等问题, 提 供 了一 个淮确 的地理座标和科学 的依据。一。 这... [收起]
[展开]
米文平的鲜卑考古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脑子和肚子一起充实,身体和心灵共同发展
文本内容
第1页

鲜 卑 石 室 的 发 现 与 初 步 研 究

米 文 平

拓 跋鲜卑 旧墟 石室

, 很早 见于 我 国古 代

文献

。 但石室位置究在何处

, 多少年来

, 中

外学者 屡有考证

, 诸说纷纭

, 迄无 定论

。 近

一年来

, 我们 呼伦 贝尔盟文物 管理站

, 对 大

兴安岭北部丛 山密林 中的嘎仙 洞

, 经过 多次

调查

, 反 复考证

, 终于在 年 月 日

于 洞内石壁上找到 了北 魏 太 平 真 君 四 年

年 石刻

。 内容为北魏第三代皇帝 拓 跋

煮 派遣 中书侍郎李敞来这 里致 祭时所 刻之祝

。 经拓印

, 大部清晰 可辨

。 可 以确证

, 嘎仙

洞 即北魏拓跋鲜卑祖先居住 的 旧墟 石 室

。 这

是在大兴安岭北部边疆地 区

, 迄今 已知最早

的 有 确切纪年并见于文献记载 的少数 民族 遗

。 它无 可争辩 地证实

, 我 国古代 民族 鲜卑

人 自古 以来就住在这里

。 石室 的发现

, 结 束

了历史学 界长期 以来对 拓跋鲜卑发源地和 大

鲜卑 山方位的争论

, 解 决 了北方民族 史上多

年未决的一桩学术 公案

, 为 研究东 胡系诸部

族的 地理

、 历史 等问题

, 提 供 了一 个淮确 的

地理座标和科学 的依据

。 这 一带林海苍茫

, 峰 峦层迭

, 古木参天

松桦蔽 白

。 嘎仙洞在一道高达百米

, 巍然陡立

的花岗岩峭壁上

, 离平地 米 图二

。 洞 口

略 呈三 角形

, 高 米

、 宽 米

, 方 向朝 南偏

西 度

。 洞 内宽 阔

, 南北长

、 东西宽 一

, 弯顶最高处达 多米

。 宏 伟 有 如 大

, 面积 约 平方米

, 可容纳数千人

。 这 个

“ 大厅

” 西北 角上为一斜 洞

, 顺 多度斜 坡

‘,睡伦卜下臼节

理‘

‘队 、

誊冲 受

丸 , 认

齐齐哈尔

图一 嘎 仙洞地理 位置示意 图

石 室规模 和地理位里

这 个

“ 石 室 ” , 当地群众称 为嘎仙洞

、 嘎 仙

”一 词 系鄂伦春 语

, 词 义未详①

。 嘎

仙 洞本为天然 山洞

, 位于 内蒙古 自治 区呼伦

贝 尔盟鄂伦春 自治旗 阿里 河镇西北十公里

地 当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

, 属嫩江西岸

支 流甘 河上源

。 地理 座标为北纬 度 分

东经 度 分

海拔 高度 米 左 右 图 图二 呢仙洞外录

第 期

DOI :10.13619/j .cnki .cn11-1532/k.1981.02.001

第2页

哭于…

图 三 嘎 仙洞 平 面 图 箭头所 示 位置 为石刻 祝文

拐 向 左 上 方

。 斜洞 宽

、 高 一

、 长 米

到顶端

。 顶 端上部东

、 西各有一 壁 完状小耳

。 在

“ 大厅

” 东 壁上 部 米高 处 有 一 小

, 洞 口 宽 约

、 深 多米

。 “ 大厅

” 地

面 当中

, 有一块 不规则 天然 石 板

, 长

宽 米

, 下 面有大 石块 托起约 米高

, 群

众称之为

“ 石桌

” 图三

整 个洞内

, 石壁 平整

, 弯顶浑然

。 “ 大

” 气势雄伟

, 斜 洞 曲径幽邃

, 充满一种威

严 的宗 教气氛

。 难怪后世把它 称之为祖 庙

石 刻祝 文与释 读

石刻祝文在嘎仙洞内

。 距洞 口 米 的西

侧 石壁

, 有一处经过 修琢

, 较为平整

, 祝 文

就刻在这 块平整的花岗岩石壁 上

, 高与视平

线相 齐

。 刻辞为竖行

, 通 高 厘 米

, 通 宽

厘米

, 共 十九行

, 每行十二至 十六 字不 等

字大小不一

, 约 至 厘 米

。 全 文二百 零一

, 汉 字魏书

, 隶意犹重

, 古 朴苍然

, 清 晰

可辨 图版叁 上

。 因石 壁表面原为苔醉等所

释盖

, 字迹很难为人 们 发 现

。 后 经 洗 刷

清除石 壁 上 的 苔醉

, 才现 出了原文

。 这 里

将原文 为方便计

, 按今体书写 抄 录于 下

维太平真君 四年癸未 岁七 月廿五 日

天子 臣煮使渴者仆射库六 官

中书侍郎 李敞傅霓用骏足一元大 武

柔毛之牲敢昭告于

皇 天之神 启辟之 初佑我 皇祖于 彼土 田

历载亿年幸来南迁应受多福

光 宅中原惟祖 惟父拓 定 四边庆流

后撤 延及 冲人 阐扬玄风增构崇堂翘

捕 凶醒威 暨 四荒幽人忘遐 稽首来王 始

闻 旧墟 爱 在彼方悠悠 之怀希仰余光 王

业 之 兴起 自皇 祖绵绵瓜 爬 时惟 多 沽

归 以谢施 推 以 配 天子子 孙孙 福禄永

延 荐于

皇 女帝天

皇 女后土

皇 祖 先 可寒配

皇 批先可敦配

尚餐

东作帅使 念熟

首行

, 第一 字不清

, 从行文 看

, 当 为

“ 维

” 字

《 魏 书 礼志》 中所 载的祝 文

, 无此

首行

“ 太 平真君

” 北魏第三 代皇 帝拓跋 燕

的第五 个年 号

, 其

“ 四年

” 为 公元 年

“ 天子 臣寿

” 熹 即拓跋 寿

, 北 魏皇帝

姓拓跋 氏

, 后 改汉姓 为 元

。 北魏第三 代太武

皇帝 名蠢

。 这 里 的

“ 臣

” 字

, 是他 对祖 先的

谦称

“ 渴者仆射

” 北 魏官名

, 职掌 引见 臣

, 传达使命

“ 库六 官

《 魏 书 官 氏志》 有 库 褥 官

氏 同书《 太 祖纪》 有

“ 渔 阳乌丸库褥官韬

同书 《 列传》 有

“ 渔 阳乌丸大库辱官

。 清

代 陈毅忻编 《 二 十五 史补编

· 魏 书宫氏 志 疏

证》 认 为

“ 褥 与侮

、 辱业通

。 库 六 官 当即

库褥 官 氏

“ 中书侍 郎

” 北魏官名

, 为 中央 总机

构 中书省长官 中书监

、 中书令之副

《 魏书

· 礼志 》 所载之祝 文 无

“ 使 渴

者 … … 李敞 傅霓

” , 于 此处作

“ 谨 遣敞等

” 。

“ 骏 足 ” 即骏 马

《 南 史

。 郑 鲜 之

传》 有

“ 燕 昭市骨而骏 足至

·

“一 元大武 ” 指祭祀用 的 牛

《 礼

曲礼下》

“ 凡 祭宗 庙之 礼

, 牛 日 一 元 大

第3页

“ 柔毛之牲

” 指祭祀用的 羊

《 礼

· 曲礼下 》

“ 凡 祭宗庙 之礼

·

“ … 羊 曰 柔

。 ”

“ 启辟之初佑我 皇祖于 彼土 田 历 载 亿

” 启

, 开 始

。 亿

, 在此喻 数 目很大

。 指

最初时

, 祖先在那 个地方 即 旧墟石 室 -

仙 洞一带 经 历 了很 久很久 的年代

。 可 见

此 处是 拓 跋 鲜卑祖先长期居住 的发 源地

“ 幸来 南迁

” 幸

, 语 气词

, 无义

, 用在

句 首或句 中

《 诗

· 大 雅

· 绵》 有

“ 幸来青

“ 光 宅 中原

” 光 即广

, 宅 即安

, “ 光

” 犹言 普遍 安定

《 书

· 尧典序 》

“ 聪

明之思

, 光 宅 天下

。 ”

“ 拓 定 四 边 ” “ 拓 ” 字漫 彻太甚

, 据

《 魏书

。 礼 志》 勘对 为

“ 拓

“ 庆流后撤

” 庆

, 即 福

。 “ 后 脱

即后代

“ 延及冲人 ” “ 冲 人

” , 皇帝 自称 之

谦辞

, 有小子 之 义

《 魏 书》 此句 为

“ 冲人

纂业

“ 阐 扬玄风

” 考 拓 跋 寿 太 延 四 年

年 下诏

“ 罢 沙 门年五十以 下 者

太 平 真 君 七 年 年 又 下

“ 灭 佛 法

” , “ 诸州坑沙 门

, 毁诸佛像

。 这 时 他

采取 了灭佛崇道 的措施

, 提 倡道教

, 崇 尚玄

, 故有

“ 阐扬玄风

” 之语

。 后来 《 魏书》

此句改作

“ 德声弗彰

“ 增构崇堂

” 在此 当指增建 庙 堂

“ 勉 描 凶 醚

” 勉

, 制胜 描

, 消

“ 威 暨 四荒

” 后三字漫 法不 清

。 暨

。 荒

, 远方

“ 幽 人忘遐

《 魏书》 此句作

“ 岂谓

幽遐 ”

“ 稽 首来 王 ” 稽 首

, 古时的一种跪拜

, 叩 头 到 地

。 此处 之

“ 王 ” 读 第 四 声

, 君 临天下 日 王 天下

“ 始 闻 旧墟 爱在彼 方

《 魏 书》 此 二

句作

“ 具知 旧庙 弗毁 弗亡

“ 绵绵瓜 爬

”语 出《 诗经

· 大 雅

· 麟 》

爬 是小瓜

。 谓 象瓜爬的 岁 岁 相 继 一 样

, 祝

颂 子 孙 昌盛 之辞

“ 归以谢施 推 以配天

《 魏书》 此 二

句作

“ 敢 以 工功 配餐于 天

“ 荐

” 献

, 进献 祭 品

皇 祖先 可寒

” 可 寒 即可 汗

, 鲜卑语

皇帝之义

《 魏 书

· 蠕蠕 传》 载

“ 社错 远 遁

漠北 ”一于 是 自 号丘 豆 伐 可 汗

。 ‘ 丘 豆

, 犹魏 言驾驭开 张 也

, ‘可 汗

, 犹 魏言皇 帝

。 ” 此 所 谓 魏言

, 即鲜卑语

。 可汗

, 可

寒 乃 同音异写

“ 皇 批先可敦

” 可 敦 也作 可孙

、 洛尊

鲜 卑语

, 皇后之 义

有关 文献和 前人考证

鲜卑

, 是我 国古 代北方 民族

, 属东胡的

一支②

。 鲜卑族 的拓 跋部

, 曾经在公 元

年 至 年建 立过 北魏封 建政 权

, 统 一 了黄

河流域

, 为 当时我 国北方 民族 大融合

, 促进

统一 的多 民族 国家的 发展

, 作 出 了 历 史 贡

。 可惜

, 对这 个民族 的早期历 史

, 人们所知

不多

。 只有在 古代历史 文献《 魏 书 序 纪 》 中

为我们 透露 了一点信息

。 那 里 记 述拓 跋鲜卑

的祖先

“ 国 有 大鲜 卑 山

, 因 以为 号

。 其后

, 世为

君长

, 统 幽都之 北

, 广漠 之野

, 畜牧迁 徙

, 射

猎为业

。 ”又积六 七十 代

, 至

“ 毛立

, 聪 明武

, 远近 所推

, 统国三 十六

, 大姓 九十九

, 威

振北 方

, 莫不 率服

。 ” 这 位 叫做

“ 毛

” 的

, 当是一

个部落集 团的酋 长

。 他 所统 的

“三 十六 国

” , 实

即三十六 个部落

。 所谓

“ 大姓九十九

” , 实

即九十九 个氏族⑧

。 这 些 部落和 氏族 的活 动

地 域

, 便是所谓 的

“ 大鲜卑 山

”一 带

历 史学 界根据这 唯一 的一 点线索

, 为寻

找这 个大鲜卑 山的所在

, 长期 以来

, 不断 探

, 多 方考证

, 诸说 纷 纭

。 有 的说

, 大鲜卑

山就是 大兴 安岭④ 也 有 的说

, 大鲜卑山是

外 兴安岭⑤ 还 有的说

, 大鲜卑山在贝加 尔

第 期

第4页

糊附近伊 尔库斯克⑥ 一带

, 等等

。 究竟哪里

是鲜卑人原始居住地 大鲜卑 山的所在呢 至

今没 有取得 公认 的结 论

。 原 因是他 们别无 文

献可征

, 单凭这 一点线索 来 推 测

, 渺无 凭

, 最 多 只能 从地望 上找 个旁证

, 而无 法

取得 最终 的证 明

《魏书

· 礼 志》 中提到 的拓跋 鲜卑先祖 旧

缝石 室

, 却是一个 可 资 参 考 的 依 据

。 原

文是

“ 魏先之居幽都也

, 凿石为祖宗之 庙 于

乌洛 侯 国西北

。 自后南迁

, 其地 隔远

真君 中

, 乌洛侯 国遣使朝 献

, 云 石 庙如

, 民常祈请

, 有神脸焉

。 其 岁

, 遣 中

书侍 郎李敞诣石室

, 告祭天地

, 以皇祖

先批 配

。 祝 日

‘ 天 矛蠢谨遣敞等用骏

、一 元 大武敢昭告于 皇天 之 灵

。 自启

辟之 初

, 佑 我皇祖

, 于 彼土 田

。 历 载亿

, 幸来南迁

。 推祖推父

, 光宅 中原

克剪 凶 醚

, 拓 定 四边

。 冲 人 纂业

, 德 声

弗彰

。 岂谓幽遐

, 稽首来 王

。 具 知 旧

, 弗毁弗亡

。 悠 悠之怀

, 希 仰 余光

王业 之 兴

, 起 自皇祖

。 绵绵瓜 爬

, 时 惟

多枯

。 敢 以工 功

, 配餐于 天

。 子 子孙孙

福禄永延

。 ’ 敞等既 祭

, 斩桦木 立 之

以置牲体而 还

。 后所立桦木 生 长成林

其 民益神奉之

。 咸 谓魏 国感 灵 抵 之 应

。 石 室南距代京可 四 千余里

。 ”

这 里 指出的

“ 石 室

” , 是有关 拓跋鲜卑

祖先活动 的唯一 有据 可 查 的 遗 物

, 对确认

大鲜卑山的所在

, 是一 个很 好的 实物依据

既然《 魏书》 指出石 室位置

“ 于 乌 洛 侯 国 西

” , 那 么

, 弄 清乌洛侯 国的位置也 便可求

得石室的所在

在 《 魏 书

· 乌洛 侯传》 中记载

“ 乌洛 侯 国

, 在地豆于 之北

, 去代都四

千五百 余里

。 其土下湿

, 多雾气而寒

民冬则穿地为室

, 夏则随原阜 畜牧

。 多

, 有谷麦

”一其 国西 北 有 完 水

东北流合于难水

, 其 地 小 水 皆 注 于

, 东 入 于 海

。 又 西 北 二 十 日行

有于 巳尼 大水

, 所谓北海也

。 世祖真君

四年来朝

, 称其国西北有 国 家 先 帝 旧

, 石室南北九十步

, 东西 四十步

, 高

七 十尺

。 室有神灵

, 民多祈请

。 世祖遣

中书侍 郎李敞告祭焉

, 刊祝文于 室 之壁

而还

。 ”

其它 历 史文 献 中

, 也 有 关于这 个

“ 石室

的 记载

, 如 《北史》

《 通 典》 和 《 册府 元

龟》 等书

。 不过

, 它们都较 《魏书》 晚 出

内容也基本相 同

过 去

, 中外历 史学 界有很多人 曾注 意寻

找这 个

“ 石室

” , 多半首先 从确定乌洛侯的

方位着手

。 但他们对乌洛侯位置的推论

, 却

存在很大 的分歧

把他 们 的考 证概括起来

, 大致 有 以下几

种说 法

、 多数认 为

“ 石室

” 在额 尔古纳 河流

。 如 《 呼 伦 贝尔志略》 一 书说

“ 呼偷 贝

尔巡西 北一 带之地 实为 当 日元魏故墟

。 ” 并

认为

“ 魏先帝石 室

” “ 在乌洛侯 国西北 当尼

布楚 城西

” ⑦

此说 与清末舆地 家丁谦 同出一辙

。 丁 谦

在其 《 魏 书外 国传地理 考证》 中说

“ 乌 洛

《 唐书

· 白雪传》 作乌罗浑

《 室韦传》

作乌罗 护

, 所部在 地豆 于北

, 当为今呼 伦 贝

尔城境

。 ” 呼伦 贝尔城

, 即今 海拉尔

。 比丁

谦 更早 的

, 还 有 清代何秋涛

, 在其 《 朔 方 各

乘》 一 书 中

, 则把 乌洛侯 划在额 尔古纳 河 流

。一些 历 史地 图也往往沿 袭此 说把乌洛 侯

划在 大兴安岭 以西的海拉 尔一带

、 认 为

“ 石 室

” 在 贝加 尔湖附近

。 所

持论据

, 与前扁说 类似

, 只 是把

“ 石 室

” 位

置估计得更 偏西

, 这 就相差 更 远 了

、 认 为

“ 石 室

” 在嫩 江和 额 尔古纳 河

之 间的大兴安岭 山脉 之内

。 马 长 寿 同 志 认

“ 乌洛侯 国在今 黑 龙江省 之嫩江 流 域 甚

。 嫩江流域 的西北为额 尔古纳 河

, 魏 之祖

先的石 室 当在二 河 之间的大兴安 岭 山 脉 之

第5页

, 显 然 就是指嘎仙洞 内的

“ 石桌

” 而言

方式济作为一 个清代流人

, 未必 能 够亲历其

。 他 的记述

, 很 可能 是根 据 当时 的 巡边将

士 或 当地 少数 民族 群 众 的传 闻

。 但 不 知 为

, 历 史家们 对 齐齐哈 尔西 北这 个 山洞

, 没

有注 意

, 也 许他 们并 没 有把

“ 石 室

” 理解 为

山洞

、 “ 石 室

” 不 可能 在额 尔 古 纳 河 流

。 根据 有二 一 了 《 魏 书》 说

, 乌洛 侯

“ 其 地小水 皆注于 难

” , 难 即嫩江

。 额 尔古

纳 河 流域 的小水 不 可能注于嫩江

。 这 就排除

了乌洛 侯位于 额尔古 纳河 流域 的 可 能 性

二 《 魏书》 描 述 乌洛 侯 的 习 俗 是

, 穴

、 养猪

、 有 农业

。 这 些 都不 同于 岭西干 旱

草原地带 的游牧部族

, 而 却 与嫩江 以东 的勿

吉人风俗相 同

。 乌洛 侯 如 果 是在嫩江 流 域

那 么在其 西北 的 嘎 仙洞

, 从地望 上 看也就有

了更 大的 可 能性

我 曾就 此 看 法并 根据 嘎仙洞 的洞 内规模

和 地 理 位置

, 提 出嘎仙 洞 可 能就 是拓 跋 鲜卑

先祖 旧墟 石 室

, 得 到 一 些 历 史 与 考古 工

作 同志 们 的支 持

。 他们 都希望 能 够尽早 了此

公案

。 ” ⑧ 马 长寿教授对乌洛 侯 的位置说得正

。 但对

“ 石 室

” 位置

, 所 指范 围 过 于 广

, 仍 未完全脱离开 额 尔古 纳河流域

、 认 为

“ 石 室 ” 在嫩江流 域而靠近 大

兴安 岭

。 日本 人 白鸟 库吉 曾提 出过这 种 推 测

他 指 出

“ 乌洛 侯 之地

, 必在今 嫩 江 流域

而其北部达 于黑 龙江 之 南

, 不难察知

。 乌洛

侯 国之所 在 地

, 既在今嫩 江 流域

, 则在 乌洛

侯 国西北部 之拓 跋 氏祖 先 之石 室

, 亦必在嫩

江流 域 之 中

, 而 当在 兴 安岭 之近 旁

。 ” ⑨ 剪

伯赞主编 的 《 中国史 纲要》 也 说

“ 鲜卑拓

跋部先世 居于 嫩江西北的大兴 安岭 地 区

。 ” ⑩

我分析 古代 文献

, 对前人 的考证

, 加 以

综 合

、 扬弃

, 得 出两 点认 识

、 “ 石 室

” 不可能 是石 砌建 筑物

。 根

据 《 魏书》 的描述

“ 石 室南 北九十步

, 东西

四十步

, 高 七 十尺

” 规模 之大几 乎 比现在 一

座剧 院还要 大

。 以 当时 的技 术 条件

, 无 论如 何

也没 有 可能会 砌 成如 此高如 此 大跨 度 的石 砌

建 筑物

《 魏 书》 有

“ 凿石为祖宗 之庙

”一语

“ 凿

” 而 不说

“ 砌 ” , 可 见这 个

“ 石室

当是一 个 山洞

。 放 眼大兴 安岭

, 莽 莽 数 千

, 山洞 不 知几 多

, 究竟哪一个可能是呢

。 这

就 不 能不经 过一 番

“ 筛选 ” 了

。 经 过广泛地

了解

、 调查

、 筛选

, 最后唯有嘎仙洞

, 论 其

规模 与所谓石室最 为相 似

关于 嘎仙 洞

, 清 初方式济在其 《 龙沙纪

略 》 一 书 中

, 曾经 有过 记述

“ 兴 安岭二 曰 新安岭

, 或 日 葱岭 之支络

。 盘旋 境内数 千里

, 襟 带 三 江 之 左

, 为 众流发源

。 由 卜魁 今 齐 齐 哈

尔 至 墨 尔根 今 嫩江 艾 浑 今爱辉

置 骚

。 岭 上 巡 边者 渡诺尼 即嫩江 西

北数百里

, 则陆降取道

。 松 柞 数 十围

高 穷 目力

, 穿林而行

, 午 不 见 日

, 石色

斑 驳

, 若赵 千里 画幅 间物

。 有石洞

, 洞

中几榻 天然 如琢

, 行 者辟草得 之

, 籍少

憩 焉

。 ”

这 里 有

“ 洞 中 几 榻 天 然 如 琢 ”一

调 查发现与初步研 究

一年 多 来

, 我们 先后 四次对嘎仙洞进 行

了实地勘 察

第一次

, 年 月 日

, 我 与程道 宏

王永祥 等 同志

, 在鄂伦春 自治旗 领导 和 同志

们 的 大 力协 助下

, 踏 查嘎仙 洞

, 就 山洞 的 方

、 规模和 地理位 置 等进 行 了考定

。 从 这 几

点看

, 都 使我们 有 了希望

第二次

, 年 月 日

, 我 和 王成 同

志再 次 调 查嘎仙洞

。 趁严 寒的三九

, 阳光斜

射 照进 洞 内较深

, 光 线较好 的 条件下

, 全 面

勘测 洞 内

, 绘 制了 山洞平 面 图

。 遍 查洞 内祝

文 字迹

, 没有 发 现

。 这就 使我们在希望 的 曙

光 面前 又 陷人朦胧 之 中

, 我们 的考证仍 然 缺

乏 坚实的 内证

第 期

第6页

第三次

, 年 月 日

, 我 与 汪 宇 平

同志去调查嘎仙 洞

, 在 洞 内堆积 土层 中发 现

了 陶片和打制石 器

, 增加 了进 一步挖 掘和 彻

底调查的 决心

第四次

, 年 月 日

, 我与王成 同志

又 去嘎仙洞

, 谁 备住在那里挖开 石壁下积土

在 石壁下 部 查 找 祝 文 字 迹

。 同行的有 孟

广辉

、 曹永年二 同志

。 当天下 午 四时

, 阳光

由西 照进洞 内

, 视度很好

, 我们 沿洞 内西 侧

石壁往里 走不 到一 分钟

, 突 然 发现 眼前 石壁

上隐约 有个

“ 四 ” 字

。 我 简直 不 敢 相信 自己

的 眼睛

, 大家仔细 看确为刻 石 文字

, 下 面并

“ 年

” 字

, 上 面又 看出

“ 太平真君

” 等

。 在

第二 行又 看 出

“ 天子 臣熹

” , 第 三 行 看 出

“ 中书侍郎李敞, 等字

。 几 个人反 复辨认

, 确

为 《 魏书 礼志 》 上 所记之 祝文

。 由是

, 这

个学术界争论 多少年

、 我们调 查 了 一 年 的

悬案

, 终于得 到 了最 后 的 解 决

。 其后

, 我

们又邀请 了史象逮

、 马辉 析

、 吉发 习等 同志进

一步核实并采取措施进 行保 护

。 又蒙张 明善

等 同志专程来嘎仙洞将洞壁 石刻祝 文进 行 了

拓印

石壁 上 镌刻之祝文

, 与 《 魏书》 记 载的

内容基本相符

, 只是字句稍有 出入

。 石刻起

到了证史和补史的作用

。 对于 石刻祝文 与石

室 遗址 的学术价值

, 有待深入研究

。 现在

只就几 个有关问题

, 初步研究如 下

、 石刻祝文的 发现

, 确凿地证实 了嘎

仙洞 即拓跋鲜卑祖先 居住 的 旧墟 石 室

。 因而

我们 有足够的理 由可 以作 出结 论 历 史学 界

长期没 有解决的大鲜卑 山的所 在

, 不言而喻

当然就在这 一带

。 而包括九 十九 个氏族的三

十六 个部落

, 自然也 不会离这里太 远

。 可 以

, 嘎 仙洞一 带地 方

, 就是鲜卑 族 的 发 源

。 他们 自古 以来就生息繁衍在这 深 山老林

, 以

“ 射 猎为业 ”

。 根据 《 魏书

· 序纪 》

的记 载

, 拓跋鲜卑的远祖

“ 毛

” , 约为拓跋

燕 公元 年至 年 以前 三 十代

, 相 当

于 公 元前一

、 二 世 纪

。 毛以前 又在这 一带居

“ 积六七十 代

” ⑩

。 据 《 魏书

· 太祖纪 》

, 拓跋 硅说

“ 昔肤远祖

, 总御幽都

, 控

制 遐 国

, 虽践 王位

, 未 定九州

。 逮于 肤躬

处 百 代之 季 “一

。 ”一 代以二 十五 年计

, 则

可上 溯至 公元前一 千七八百年

, 相 当于 夏末

商初时代

。 可 以肯定

, 他 们 那 时 尚处于原 始

的 狩 猎济经 时期

。 这 一 带无 边无 际的 原 始密

, 到处 生长 着璋 狗野 鹿

, 是原始人狩 猎的

夭然 王 国

。 按一般 规律

, 人 类的童年

, 只能

是靠取得 现成 的天然产物 为生

, 所 以最 初的

经济 生活 只能 是狩 猎和 采集

。 大兴安岭北部

的原 始森林

, 正 是 为鲜卑先 民提供 了这 样一

个对原 始部落来说 是不 由选择的 生 态环 境

因而

, 在这里 居住时期的鲜卑 人

, 只 能 是

“ 射 猎为业

。 人类进 一步 发展

, 改 造 自然

的能 动作 用提高了

, 学 会驯 养动物

, 靠人的

活 动能够增加 天 然产物

, 牲 畜的 肉

、 乳

、 皮

毛可 以使人们 有更 丰富和 可靠的生活 资料

于 是畜牧经 济就必 然地 取代 狩 猎 经 济

。 这

, 丛 密的森 林

, 就显得狭 窄

、 潮 湿而不适

应 畜牧业 发展 的 要 求 了

。 紧连 着大兴安岭 森

林边缘 西南部的 呼 伦 贝尔大草 原 广 阔 无

, 水 草 丰美

, 就必 然 成为鲜卑牧 人们 向往

的理 想天 然牧 场

。 到 了

“ 毛

” 以后 第五 代的

“ 推寅

” 时

, 便

“ 南迁 大 泽

, 方千 余里

, 厥 土

昏冥沮技, ⑥

。 历 史学 家早 已指 出

, 这 个所

谓的

“ 大泽

” 就是今 日的呼 伦湖

。 我们试 看

这 条路 线 -

从嘎仙洞到呼伦湖

, 即从东 北

向西 南

, 从森林到草原

, 从狩 猎 到游牧

, 这

正 体 现 了鲜卑人经济 发展 的必 然 历 程

鲜卑人走过 的这 个历 程

, 十多 个世 纪 以

, 同样地 又为 蒙古族 所经历

。 蒙古族 先民

日唐 书》 称 为

“ 蒙兀 室 韦

。 蒙兀 室韦最

初也 是住 在 大兴 安岭 北部靠近额 尔古 纳河的

森 林地带

。 “ 室韦

” 即森林之 义

。 这 种在森

林地 带 居住 的部落

, 也 只能 是 以狩 猎为生

。 后

来发展 到成吉思汗的祖先学儿帖赤那 的 时候

“ 渡腾汲思而来

” ⑧

, 到鄂嫩河上 游的 大肯

特 山一 带游牧

。 从大 兴安岭北部的额 尔古 纳

日 年

第7页

河 一 带

, 来到 大肯特 山这 条路 线

, 同样也是

从 东北 向西 南

, 从森 林到草原

, 从狩 猎 到游

。 蒙古 先 民经 历 了和 鲜卑 人 同样的一 个必

然的 发 展 历 程

、 嘎仙 洞这 样的 夭 然 山洞

, 是原 始人

类居住的好 地 方

。 这 一带严 冬季 节气温 降 到

摄 氏零下 四十度 以下

, 而 嘎仙洞 内不过 零下

十七八度

, 适于原 始人类 过 冬 居住

。 后来 到

拓跋熹的 时 代把 此 洞称为

“ 祖 宗之 庙

” , 实 际

上 不过 是其先 民长期 居 住 的 山洞 罢 了

。 我们

在嘎 仙洞 内发 现有相 当厚 的文 化堆积

。 为保

·

护石壁祝文

, 我 们 在石 壁 前挖 了一 条 米 宽

的 保 护 沟

, 于 地表 以下零点 四 米深处

, 发 现

有许 多花 岗岩 碎 片

, 显 然 是 李 敞来此致 祭刻

石时修琢石 壁 所剥 落的

。 这 一 层 可 以断 定绝

对年代 即为 公元 年

。 在洞 口 处

, 也挖 了

一条 米 宽

、 米 长的 排水 沟

。 挖 沟时我们

注意观 察 了地 层 情况

。 在表 土 以 下

, 到

米 深为 黑 色 粘 沙 土

。 其 中出土 了很 多手 制夹

砂灰褐 陶片

, 还有 骨链

、 石 锨等

。 从 陶器的

形 制

、 加 工 工 艺 来看

, 与完工

、 扎 来诺 尔墓

群 出土的 陶器

, 有着相 似的 文化 特征

, 但更

具原 始性

。 在地 表 以下 米的黄 色粘 沙 土

, 还 出土有打制 石器

, 表 明这里 可能 有更

早 的 人类 曾经 居 住过

。 在 辽 阔的 内蒙古草原

, 古代的 游猎 和 游牧 部族畜牧迁徙

, 倏来

忽往

, 很少 留下 定居 的 遗迹

, 像嘎 仙洞这 样有

人 类长期居住的 洞穴 遗址 是不可 多得 的

。 全

国解放 以来

, 在 扎 来诺 尔和 完工 等地 相继发

现 了属 于 鲜 卑的早 期墓 葬

, 从而 为鲜卑早期

考古掀开 了新的 篇章

。 但 在其族 属 断 定上

仍未得以最后 证 明

。 可 以说

, 嘎 仙洞 鲜卑石

室遗址 的 发现

, 并进 一步 发 掘这 个洞穴 遗址

对于 探讨鲜卑 等东 胡 民族 的文化渊 源

, 将 会

提 供极有价值 的 考古 资料

、 北 魏先祖石 室既 已得 到 确认

, 也就

证 明 了其东南 的 乌洛 侯 的 地 理 位 置

《 魏

书 》 说这 个石 室

“ 于 乌洛 侯 国西北

。 今 已

“ 石 室

” 即嘎 仙洞位 于嫩江西岸支流甘河

上 源

, 那 么

, 其东南的 乌洛 侯

, 自当在嫩江

中游

, 即今 齐齐哈 尔西部一带

。 考 乌洛侯在

唐 代称 乌 罗护或 乌 罗浑

。 蒙语

“ 乌 拉

” 为

, “ 浑

” 为人

, 故 有可 能 乌罗浑 即

“ 山里

” 之 义

。 按此 词义

, 乌洛 侯 当系居于 山地

之部 落

。 则 其地 域 当分 布在 今 齐齐哈 尔西部

迄于 大兴 安岭 山地一带

。 这 与唐 代 乌 罗浑的

位置也 是接近 的

。 乌洛 侯 既在齐 齐哈 尔西部

一带

, 则 《 魏书

· 乌洛 侯传》 所 说

“ 其地 小

水 皆注于 难

”一语

, 也就 完全 可 以理解 了

齐齐哈 尔一 带 的小 水

, 只 能注于 嫩江

。 故 此

处 所 说 的难水

, 只 能是指嫩江而 言

。 这也就

证 明 了 舆 地学 界 另一 个长期犹 疑 未 定的 问

题 -

难水 即今嫩江 并连 同其下游松 花江

直 到人海

。 难水

, 在 《 魏 书

· 失 韦 传》

中也 叫捺水

, 即 《 唐 书》 中之那 河

。 张穆的

《 蒙古游牧记 》 说

, 嫩 江

“ 又 名诺尼江

, 古

名难水 亦 日 那 河

, 明人 谓 之 脑温 江

。 ” 蒙

语 今称嫩江 为

“ 努文木 仁

。 “ 努 文 ” 即

, “ 木 仁

” 即江

, 实 际上

“ 嫩

、 “ 努文

” 、

“ 脑温

、 “ 诺尼

” , 不过 都是一音 之转

“ 难水

、 “ 那 河

” 指 的都为 同一 条河

。 乌

洛 侯 在齐齐哈 尔西 部这 点 既 已得 到证 明

, 由

此必然 还可 导 出另 外几 点

, 即 与乌洛侯相关

的 地豆于

、 失 韦等部之 地理位置

。 在此无需

详 述

⑥⑨⑧⑩⑧

在 鄂伦春族 群众 中

, 流传着 很 多关 于 嘎 仙高格德

山 的 神话传说 参见秋浦 著 《 鄂 伦春 社 会 的 发

展》 第 页

《 三 国志

·

魏 书》 乌 丸

鲜卑

, 即古所 谓 东胡

。 ”

参 看 《 乌 桓 与 鲜卑》 第

。 页

《 黑 龙 江古 代文物 》

《 呼 伦贝 尔 志 略》 第 页

‘ 近 世 舆地 家谓 鲜卑山

即外兴 安岭

。 ”

丁 谦《 后 汉 书

·

鲜 卑传 地理 考 证》

‘ 大 鲜 卑 山 在

俄属伊 尔古 斯克 省 北

, 通 古 斯河 南

。 ‘

《 呼 伦贝 尔 志 略

· 方 舆 沿 革》

《 东 胡 民族考》 第 页

《 中国史纲 要》 第二册第 页

方 式 济 著 《 龙 沙纪 略》

, 见 《 小力 壶 斋 丛 钞》

《 北 史

·

魏本纪 》

“ 积 六 七 十 代

, 至 成皇 帝 讳

毛立

《 魏 书

·

序 纪》

见 《 蒙古秘 史》

第 期

第8页

内蒙鲜 卑石 室石 刻祝 文 图 版 叁

江 苏 苏 州 七 子 山 五 代 墓 出 土 陶俑

另 诵 女俑 女 涌

第9页

氰卿箫

大兴安岭鲜卑石室是怎样发现的

米 文 平

一九八 年七月三十 日

, 在大兴安岭北部丛 山密林 中的嘎 仙洞内 见 图一

, 发现了北魏

太平真君 四年 公元 四 四 三年 的石 刻祝文

。 这一重大发现证 明了嘎仙就是 《 魏书》 所记载

的拓跋鲜卑 祖先 居住 的旧墟石 室

嘎仙洞是一个天 然 山洞

, 多少 年

来 一直存在

。 在鄂伦春人 中间流传着

许多有关嘎仙洞 神话传说

。 其 中有这

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恶魔

, 名叫

满盖 满盖 是鄂伦春语

, 盘踞着这

个 山洞

。 它 长 了 九 个 脑 袋

, 吃人放

, 无恶 不 作

, 闹得大兴安岭上 的鄂伦

春人不 得安生

。 有一个聪 明而 又勇敢

的英雄

, 名 叫嘎仙

。 他 拿了弓 箭到山

洞来找满盖

, 决心 和它斗智

。 嘎仙间

满盖

“ 你凭 什么 占踞在这里 冒充大

兴 安岭的主人 我提一个 问题

, 你答

不上来就不 能算大兴安岭 的主人

。 ” , 由 二 宫 ‘ , 加二

、 二 ,

,二 从 小 、

。 。 ,八二热 , 。 工八

。 鲜 早石 室 嘎 仙洞 内景

。 箭头指 示 处 “ 好

, 你 提出来吧

, 我 若答不上

, 山 为 北魏石刻祝文所在位置

洞就归你 ”

嘎仙说 “ 你知道 这个大兴安岭有多少 个 山峰 多少条 河流 ”

满盖算 了一下说

“ 有九百个 山峰

, 四 百五十条河流

。 ”

嘎仙哈哈大笑

“ 答错了 鄂伦春人连 五岁的小孩子 都知道大 兴安岭有一 百个 山

, 五十

条 河

。 两 山夹一 沟嘛 你 长着九个脑 袋

, 把一个东西 错成是九个

, 所 以 不对

。 ” 满盖输 了

但 它还 是不 甘心

嘎仙这 时决定再和它 比武

。 站在洞 口 前面

, 拿西 南方 山顶上 的石褶子 作 目 标

, 连 射 三

, 谁射中谁就是大兴 安岭的主人

。 满盖 以 为这回准有把握

, 抢先连射三箭

, 不 料 都 落 空

。 人们 笑满盖

, 脑 袋多想 得不集 中

, 眼睛多看得不 集 中

, 所 以射不 中

。 嘎 仙操起 了弓箭

连射三 箭

, 箭箭穿透

, 把石摺子射出一个大窟窿

。 满盖垂头 丧气

, 只 好 认输

, 乖乖把 山洞让

给了嘎仙

。 从 此

, 就把这个 山洞 叫嘎仙洞

世 代 以来

, 鄂伦 春猎人 总会有人 到 山洞 来躲风避 雨

。 但是

, 对 嘎 仙洞里 面石壁 上 的刻石

DOI :10.16422/j .cnki .1001-0483.1981.01.027

第10页

文字

, 却 从来没有人 发现过

。 因 为一 千 五百多年 以来

, 洞 内石壁 上 长满 了鲜苔

, 根本看不 出

那斑驳不平 的花 岗岩上有什么人 工 刻 的字迹

。 即或有一 点瘫痕

, 谁也不会凭 白无故去 想 到它

会与历史文 献的记 载有什 么 联系

。 同任何发 现一样

, 光观察 现象是不 够的

。 我 们的任务是要

抓 住这个 现象揭 示 出它 的本质

我 介绍鲜卑石 室的发现经 过

, 实质 上 也就是 介绍 历 史文 献的记 载怎样 与嘎仙 洞 建 立 联

, 直 到最 后结合在一 起 的过程

缘 起

那是一九 七九年二月

, 在黑龙江省 考古学术讨 论会上

, 哈尔滨师范 大学 七 旬高令 的老教

授游寿 同志

, 热情地 向我 了解 呼伦贝尔的情况

。 谈话 间

, 她问我

“ 呼 伦贝尔大 兴 安 岭 一

, 发没 发现

‘石 室

, , 这个

‘石 室

, 是 《 北史》 上 提 到的

。 ” 我 觉得呼伦 贝尔大草原 和大兴

安岭原始森林

, 历 史上只 是一 些游牧部 落在 这里活 动

, 怎 么 能有

“ 石 室

” 呢 当时我毫不犹

豫地 回答说

, 这一 带据我 了解不会有

“ 石 室

。 经 过 这次谈话

, 使 我 回想 起 几年 以 前 我 从

《 呼 伦 贝尔志 略》 一 书上 接触 过

“ 北魏

” 这个问题

。 那本 书是 呼伦 贝尔唯一 的一本较为完备

的地方 志

。 在 《方舆 沿革》 一 章中提 到

“ 魏真 君 四 年 乌洛侯来朝

, 称 其 国有魏 先帝石 室

。 此处有小字夹注 “ 在乌洛侯 国

西 北当在尼布楚 城西

” “ 室有 神灵

, 是岁遣 中书侍 郎李 敞致 祭

, 刊 祝文于 室壁

, 斩桦

木 以置牲醚而还

。 所立 桦木成林

, 其 民愈 神奉 之

。 今额 尔古纳河两岸及俄界 多产 桦木

可 知 呼 伦贝尔逸西 北 一带 之地

, 实为 当 日元魏故 墟

。 ”

对 这一 段 描 述

, 我有点怀疑

。 但 当时 不过姑妄置 之而 已

。 可现 在我专搞 文物 考 古 工 作

, 经 游 寿教授 这么一提

, 几年前的疑问又浮上 了我 的脑 际

。 我 想

, 关于 “ 石 室

” 的说法是

否有 根据 呢 这一说 法 的来源 是 什么 呢 于是

, 我查阅 了有关 北魏 的历 史文献

。 原来

《 呼

伦 贝尔志 略》 提 的这个

“ 石 室

” 是 根据 《 北史》

, 而 《 北史》 又 是 根据 《魏书》

《 魏 书

·

序 纪》 中关于 拓 跋鲜卑早期活动 的这一 段文字

, 是 根据 口 头 传说记载下来 的

, 极其简略

, 也

不 一定准确

。 以致后来有的人 干脆否认 《序纪》 中提到的拓跋鲜卑 早 期 祖 先一 些人 物的存

。 近年来

, 对鲜卑 民族的发源地和大鲜卑山 的考证

, 也存在很大 的分歧

我 又查找 了 历 代 史学 家对鲜卑 山和 鲜卑

“ 石 室” 的考证

, 发现 各家说法不 一

有人把贝加尔湖 以东地 区常见 的方笼 四 角形 的石板墓群

, 当成是鲜卑

“ 石 室”

。 而 《 魏

书》 明明记 载着 “ ‘石 室

, 南北九十步

, 东西 四十 步

, 高七 十尺

。 ” 规模是很 大的

。 而 那些石

板墓

, 最大的不 过 儿米 长

。 因而不 能不说

, 他 们的结论 是值 得怀疑的

。 怀疑

, 往往 是先导

由此产 生 的间题则 是催人思维 探素的起点

我 想

, 从额尔古纳河 以至 呼伦贝尔 北部的地理 形势上看

, 这一 带多为 山 区

, 山 洞 是 不

, 但 《 魏 书》 所记 载的

“ 石 室” , 会不 会是一个 山洞 呢 据我所知

, 在额尔古纳右旗黑山头

附近有一个 山洞

, 乌启 洛夫 奇乾 东 南六十里也有一个 山洞

。 此外

, 在岭 南

, 雅鲁车站 附

, 扎 来特 旗神山

, 也有 山洞

。 这些 山洞

, 有没有 与 “ 石 室” 有关 的呢

一九 七九年 四月

, 听说鄂伦春 自治 旗有一个 山洞

, 很大

, 很深

, 人能进去

。 当时

, 我并

没 想 到这个 山洞 与

“ 鲜卑石 室” 有什么 联系

。 七

、 八 月 间

, 呼盟 文化局 的同志们从 鄂 伦春 自

第11页

治旗检查工作回来

, 兴致勃勃地讲述他们进入嘎 仙洞 的见 闻

。 说 洞里面非常宏伟

, 并且讲了

很多有关 嘎仙洞 的神话传说

。 我 立 即意识到 这样的山洞或许有古人类居住 过

, 能否 与

“ 鲜

卑石 室” 有关 呢 我决心去 探个究竟

初 探

一九七九 年九月一 日

, 我和程道宏

、 王永 祥三人 乘火车来到阿里河

。 鄂伦春 自治旗文化

科给我们请了一位 同志作 向导

。一路上他给我 们讲了很多 鄂伦春族 中间 有关 嘎 仙洞 的神话传

。 我们坐在汽车里

, 深深被那 些神奇的故事吸 引住 了

, 无心观 赏大 兴安岭腹 地那 迷人 的深

秋景 色

。 曾记 得十九 年前

, 也就是 这个季节

, 著名的历史学家赘伯赞先生来过 阿里河

。 有诗

为证

无边林海莽苍苍

, 拔 地松桦亿万章

。 久矩羲皇 成邃 古

, 天 留草昧纪 洪荒

这是 一九六一 年九月作 的一 首诗

。 这 些诗句正是 我们 眼前景 色 的绝好写 照

。 不觉 之间

汽车嘎吱停住

, 抬头 一看

, 面前一道峭拔 险峻的石 崖 上

, 赫然一个大洞

, 黑古隆 冬

。 洞前苍

岩怪石

, 横躺竖 卧

。 我们攀援着乱石

, 爬 上二十 五米高 的陡坡

, 进入 洞 口

。 里 面幽 暗深邃

宏伟高大

, 弯顶浑然

, 鬼斧天 工

, 使人感到一 种神秘莫测

, 威严 恐怖 的宗教 气 氛

。 怪不 得嘎

仙 洞 引起鄂伦春人 以他们 独特 的想象方式

, 产 生 了那 么 多 离奇美 妙 的神话

我们首先丈量 了山洞的规模

, 恰与 《 魏书》 描述 的基 本 一致

, 接近

“ 南北九 十 步

, 东西

四 十步

, 高七十尺” 之规模

初探嘎仙洞

, 就在我 的意识 中形 成 了一 个猜 想 -嘎仙洞很可能就是 古代 文 献 《 魏 书》

上说 的那 个鲜卑

“ 石 室

这次实践 的结果

, 点燃 了我想象的火炬

。 那 曾经从这 原始密 林 中走 出去 的英雄 民族

, 正

当 中原大 地上 因封建社会矛盾 激 化

, 闹得

“ 白骨露 于野

, 千 里 无鸡 鸣” 之际

, 从草原东北 角

上杀 将 出来

, 跃 马弯 弓大 喝 一 声

“ 我 来 了 ’, 登 时

, 扫平群雄

, 定鼎 中原

, 统一黄河 流 域

加快 了各 民族 的融合

。 于是

, 给中华 民族的发展带来 了新 的 活力

。 这样一个曾经 为中华 民族

的发展立 下汗马功劳 的英雄 民族一一鲜卑族

, 就是 在这 人迹 罕至 的深 山老林里诞生 的吗 多

少 年来 没 有找到 的大 鲜卑山就 在这里 吗 鲜 卑人 的 祖庙

“ 石 室

” 会是这 个嘎 仙洞吗 一系 列

难题

, 需要我 继续去探索

, 去解答

再 探

一九八 年一月 十八 日

, 时值三九 隆冬

, 我决定 再探嘎仙洞

。 也是 为 了趁这严寒季 节考

察一 下古代 人类 在嘎仙洞 内的生存条件

。 这 一 次我 集 中精 力专 门寻找 “ 刊祝文于 室 之壁 ” 的

字迹

。 用 了 两 三 个 小 时

, 查遍了洞 内各个 角落

, 连 祝文 的影 子也没看见

。 在 石 壁 上倒 是

有 一些 现 代 人 写 的

“ 到此 一游

、 “ 与洞 长存

” 之类 的字迹

。 我 当然没有心思 去欣 赏那些

辞赋

, 只 是 怀着 一种 怅惘 的心情踏上 归程

。 天 色 已经 很 晚了

,除 了山尖树 梢还能看见 点轮廓

一 切都 暗了下来

。 我在希望 的曙光 面前 又复 陷入 了朦胧 之 中

。 今天 知道

, 当然这 是黎 明前 的

黑暗

。 可 当时 谁能看 出这 一 点呢

第12页

实际调查 没有收获

, 我就把有关拓跋鲜卑历史 的著 作

、 论文拿来

, 从中寻 找有助于我 发

“ 石 室

” 的材料

。 前人对拓跋 鲜卑发源 地大 鲜卑山和 “ 石 室

” 的考证

, 有的提 出 了大体的

方 向和范 围

, 甚至较 为准确地提 出就 在嫩江西 北一带

。 特别是宿 白先生 的 《 东 北

、 内蒙 古地

区的鲜卑遗迹》 一 文

, 系 统地分析 了扎贵诺尔等古墓群 的文化性质 与拓跋 鲜卑南迁 的路线

从 考古学 角度 为寻找

“ 石 室” 指明 了方 向

但是

, 有些 前 人 的考证不但不能接近寻找 “ 石 室” 的线索

, 相反地是 越离越远 了

。 如多

数人 认为

“ 鲜 卑石 室

” 是 在额尔古纳河 流域

。 特别对寻 找

“ 石 室” 所依据 的乌洛侯 的地理位

, 都把乌洛侯 划 在大兴安岭 以西

, 这实际是错误 的

《魏书》 说

, 拓拔鲜卑 “ 凿石 为 祖宗

之庙于 乌洛侯 国西 北

。 实际 上

, 嘎仙洞位于嫩江 西岸 支流 甘河 的上源

。 为摆脱传 统观念 的

束缚

, 首先要找出他们 的矛 盾

第一 个矛 盾是

, 把乌洛侯 定在岭西

, 则 《魏 书》 所说

“ 其 地小水 皆注 于难

”一语

, 就无

法解释

另 一 个矛 盾是 把乌洛侯定 在岭西

, 则与 《魏书》 描述 的

“ 其土 下湿” “ 多 苏

, 有谷 麦”

等环境

、 习俗

, 都是不 相符 的

我 从各个角度 来找论据 揭露 这些矛盾

, 并提出了我 的推论

。 我提 出乌洛侯应 是 在嫩江 流

。 为了 使 我 的推 论能得到验证

, 在一九八 年初把 它整 理 为 《 拓拔 鲜卑先祖石 室考》 一

。 这是我 把 《魏书》 说 的

“ 鲜卑石 室

” 与嘎 仙洞相 结合的一 次尝试

。 有 的同志 认 为

, 推论

似乎 有道理

, 但没 有证据

, 仍然证 明不 了 你 的结论

。 如果能 在洞 内找 到那篇祝文 的字迹就 好

。 为了寻找证据

, 我 决定 再次去调 查

三 探

一 九八 年六月

, 我 又去 嘎仙洞

。 这次 专为寻找 祝文 字迹

。 我 料想

, 如 果在石 壁 上部找

不 到

, 就挖开石 壁下部 的积土

, 在被埋没的石壁 下部彻底 查找

。 我们在洞 内挖不 到半米深

在 那发黑 的粘沙土 中

, 发现 了手 制炭褐陶片和打制石 器

。 这些 古代文化 遗存

, 表 明确实有人

类在这个洞里生 活过

这 次调查

, 虽然没 有找到祝文 字迹

, 但 这些 古代人类文 化遗存也给我们 带来了极其重 要

的信息

。 它足 以说 明

, 这 个山洞 即或不是鲜卑人 的 “ 石 室” , 至 少也有其他古代 人类在 这 里

居住过

。 希望 的曙光 又展现 在我 的面前

发 现

一九 八 年七 月 二十九 日

, 我 同另外几名同志 再次去 鄂伦春

, 准备挖掘嘎仙洞

。 七月三

十 日午后 三时三 十分到达嘎仙洞

。 我们 照例攀 援着乱石

, 爬 上 陡坡进入洞 内

。 这时太 阳 已经 偏

西

, 阳光 斜着射进洞 内

, 把洞里照 得很 亮

。 我 向孟广耀

、 曹永年二人 介绍洞 内情况

, 说 明与

《魏书》 记载 的规模基本相符

。 我一 边说着 一边沿左侧 洞壁 向里 面走

。 三 人并排往前走了不

几步

, 就在面前 不到 一尺远 的石 壁上

, 斑驳 不平 的花 岗岩表面 隐约有些 凹 道映入了我 的视

线

。 用手 一摸

, 细看象个 “ 四 ” 形

。 “ 啊 呀

, 这是 字 ” 我 简直 不敢相信 自己 的眼睛

。 曹永

第13页

年和孟广耀两 人一看

, “ 是 四字

。 又 仔细看

, 马上看 出下 边还有个

“ 年

” 字

, 上边又 有

“ 太平真 君” 等

。 竖行下部又看出有

“ 岁七月”

。 第二行

, 第三行 … …左边 一片影影绰绰全

是字

。 “ 字 字 ” 这时 在身后不 几步远 的 陈凤 山

、 王或

、 彭绍普 等同志也赶上前来

。 “ 找

到 了

” “ 字找到了 ” 洞 内立时充满了喜悦的气氛

。 细看也看 出 第 二 行 是 “ 天 子 臣 煮

使 … … 者 … … 六 ” , 第三行是

“ 中出侍郎李敞 … … ” 再 也不 必有疑 问了

, 这些 字句正 是 《 魏

书》

《 礼志》 上所记 中书侍 郎李敞 来致祭时

“ 刊祝文 于 室之壁 ” 的那篇祝文的内容

。 密密

麻麻的一 片

, 大约十 四五行

, 能看 准的有十二行

。 这时我们也看 出

, 这一片字所在的地方是

一 个扇形平面

, 有四 米多长

, 二米多高

, 比 四外的石壁平整 一些

, 好象是经 过 一 番 修 整后

在上面 刻的字

。 这一切都令 人无可置疑地确信

《魏书》 所记 的那篇 祝文被 我们找 到了 见

插页 铁 一般的事实证 明 了嘎 仙洞就是 拓拔鲜卑祖先 的

“ 旧墟石 室” 我赶 紧看表

, 此刻

时间正 四点

。 今天是一九八 年七月三十 日

,一千五百多年前鲜卑人的遗迹就藏在这不见 天 日

的深 山老林里 多少年来

, 历史家们不断地考证

, 探索

, 寻找

,一直没 有找 到它

。 今天

, 就

在此刻

, 终于 重现于 世

。 真是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 回首

, 那 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

。 ”

我们 一行

, 乘着 夕 阳的余辉

, 豪情满怀地 回 到阿里河 镇

。 第二天上 午

, 我们 向 自治 旗党

委领导 汇报 了这 一重大发现

。 旗党委立 即 以传真 电报 向呼伦 贝尔 盟委

、 盟公 署汇 报

。 盟委领

导 当即又 报告 给内 蒙古 自治 区党委和 自治 区人 民政府

。 八月十 日

, 新 华社 报道 了这一重大 发

。 八 月十一 日

, 中央人 民广播 电台 向全世界 广 播了这一消息

匿迹 一千五百多 年拓拔 鲜卑祖先 居住 的 旧 石 室

, 就是 这 样经 过一 探再 探发现 的

接 页

注释

、 也著录于罗厕颐 《 满洲金石志》 卷一

, 了年

、 参见 阎万章 《 渤 海

“ 贞惠公主墓碑

” 的研究》

《 考古学报》 年 期

, 阳一 页

金毓献 《 关于渤海贞惠公主墓碑研究的补充》

《 考古学报》 年 期

,一 页

王承礼 《 敦化 六顶山渤海墓清理发掘记》

《 社会科学战线》 了匀年 期

,一 页

、 赵其昌 《 唐幽州 乡村初探》

《 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 们 》 页

, 文物出版社

, , 年

、 据吉林省文物局付局长 王承礼同志于 年 月 日在 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小组会上的发 言

、 徐 自强 《 张建章墓志》 考

《 文献》 年 期

, 了一 页

、 关于

“ 登州 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一语

, 金毓触先生在《 渤海 国志长编》 卷十九《丛 粼五十一页记

“ 耽 之 时 高 丽 巳

, 仅 新罗尚存

, ·一 据 此 则应题 日登州 海行入新罗渤海道

。 ” 考证是很确切 的

《 新唐 书

·

地 理志 七下》 这段文献

, 自记出自贾耽道里记

, 但金毓敝先生 在《 渤海 国志长编》 卷十九《 丛考》 五十页考

, 谓 出自贾耽皇华四达记 而马石山为乌石山

, 郎今老 铁 山

、 转引 自陈显 昌 《 唐代长 安通往 渤海的交通要道》 《 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成立 纪念文集》 页 年

、 参见鸟山喜一 等 《 间岛省古迹调查报告》 页《西 古城子土城》 年

斋藤优 《 半拉城 己他仍史迹》 盯页《 西 古城》

, 了 年

、 原田淑人等 《 东京城》 一 页

, 年

、 黄维翰 《 渤海国记》 下篇七页

, 年

集臀馨重

《 渤海史考》 ,页谬 新唐 书渤海传

, 谓 至咸通 时为海东盛国 咸 通为唐鳃宗之年 号

, 为 渤 海 虔晃

、 陈 清 泉 译

” ’ 呼 入 勺 “ ’ ‘ 当

‘曰 “

“ 一 ‘一 ’

‘ ’ ‘一 ’ ‘ ’

一一

‘ ’一

’ ‘一一

在位之时

” 查《 新唐 书

·

渤海传》 亚 无

“ 至咸通 时为海东盛国

” 之语

, 因此说 晃虔时为海东盛 国有误

。 商务印 书馆本

, 年

、 唐晏 《 渤海国志》 卷四《 同姓列传》 四页

, 求恕斋丛 书本 年

第14页

鲜 卑 石 室 所 关 诸 地 理 问 题

米 文 平

内蒙古 自治 区呼 伦贝尔盟 鄂伦春 自治旗境内之嘎仙 洞

, 位于 大兴安岭北部顶巅之东麓

属嫩江西岸支流甘 河之上 源

, 地理座标为北纬 度 分

, 东经 度 分

。 洞 内西 侧石壁上

有北魏太平真君 四年 公元 年 世祖太武 帝拓跋燕派遣 中书侍郎李敞来这里 致 祭时 所 刻

之 祝文

, 确凿地证 实该洞 即为拓 跋鲜卑祖先居 住 的

“ 旧墟 石室

。 ①

鲜卑 石室 的发 现

, 为我们 研究东胡 系诸部族的地理 问题

, 提 供 了一 个准确 的地理座标

本文拟据这一地理座标

, 就 古代文献所记之大鲜卑 山

、 大泽

、 乌洛侯

、 地豆于

、 难水

、 室 韦

等 迄今说 法不一 的所在方 位

, 试 作 求索

, 求大 家指正

、 大 鲜 卑 山

大鲜卑 山

, 最早见于 《 魏书》

。 该书 《 序纪》 开头记载 拓 跋鲜卑的祖 先

“ 国 有 大 鲜

卑 山

, 因以为号

。 其后

, 世为君长

, 统幽都之北

, 广漠之 野

, 畜牧迁徙

, 射猎为业

, 撑 朴 为

, 简易为化

, 不为文字

, 刻 木纪契而已

, 世事 远近

, 人相传授

, 如史 官之记录焉

《 魏 书》 成 书于公元 年

。 作者魏收在北魏末年 曾参 与编写

“ 国史

。 这 里 所述 拓 跋

鲜卑的早期历史

, 只能 是靠 口 耳相 传而来

, 当时对于 大鲜卑 山

, 由于 只提 了这么一 句

, 没 有

更具体 的交待

, 致使 后来史家对其 所在位置

, 执说不一

, 分政颇大

, 概括起来有如下 几种说

法 认 为大鲜卑山即大兴安岭

。 如 《 黑龙江古代 文物 》 等书说

“ 大兴安岭北 段 古 时称

作 大鲜卑 山

。 认为大鲜卑 山是外 兴安岭

。 如 《 呼 伦贝尔志略》 等 书说

“ 近世舆地 家

谓 鲜卑 山即外兴安岭

。 认为大鲜卑 山在 贝加尔湖一带

。 如丁 谦 《 后汉书

· 鲜卑传 地

理考证》 说

“ 大鲜卑山在俄属伊尔 古斯克省北

, 通 古斯河南

。 ”

到底哪一说 为是呢 现在

, 以 嘎仙洞 同史 书所记之 拓跋鲜卑祖先 ,日墟石室

” 相 比较

该有可 能作 出结论 了

《 魏书

· 礼志》 载

“ 魏先 之居 幽都也

, 凿石为祖 宗之 庙于 乌洛侯 国西北

, 自后南迁

其地隔 远

。 真君 中

, 乌洛侯 国遣使 朝献

, 云 石庙如故

, 民常祈请

, 有神验焉

。 其 岁

, 遣 中书

侍 郎李敞诣 石室

, 告 祭天地

, 以皇 祖先批配

。 … … 石室南距代京可 四 千 余里

。 ” 同书 《 乌洛

侯传》 又 载 “ 乌洛侯 国

, 在地豆于 之北

, 去代都 四千五百 余里

。 … … 世祖真君 四年来 朝

称其 国西北 有 国家先 帝 旧墟

, 石室 南北九十步

, 东西 四十步

, 高七十尺

。 室有神灵

, 民 多祈

。 世祖遣 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

, 刊 祝文于 室之壁而还

。 ” 经实测

, 嘎仙 洞南北 长 九 十 二

, 东西 宽二十 七点八米

, 高二十 多米

, 与 《 魏 书》 所记石室 的规模相 符 洞 内石壁上 镌 刻

之祝文

, 内容也与 《 魏书

· 礼志》 记载基本相 符 个别 字句稍有 出人

。 ⑧ 这就证实 了嘎他二

① 拙文 《 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 参见 《 文物》 年第 期

⑧ 嘎 仙 洞规模 与祝 文

, 详见 《 鲜卑石室的 发现 与初步研究》

第15页

洞就 是拓 跋鲜卑祖先 的

“ 旧墟石室

” , 使 我们 有足够的理 由论定 历史 学界长期 聚讼纷纭 的

大鲜 卑山

, 就 在这一带

。 附 图

尸卜了 、 、

一 黑

岁 —一

一 一

一 门

解单二 室,关锗部

又 《 魏书

· 太祖记》 载

, 太祖皇 帝拓 跋硅 曾说

“ 昔肤 远祖

, 总御 幽都

, 控制遐 国

, 虽

践 王位

, 未定九 州

。 逮于肤 躬

, 处百代之季 … …

。 ” 这 就是说

, 拓 跋 氏的祖先

, 在北 方控 制 了

许多部落

, 当 了酋长

, 到拓 跋硅 公元 年在位 时

, 已经有一百 多代 了

。 同书 《 礼

志》 也有

“ 魏 氏居百王 之末

,接分崩之后

” 的说法

。 据同 书 《 序纪》 交待

, 在大鲜卑山 时

“ 世

为君长

, 统幽都之北

, 广漠之野

” , “ 积六十 七世

, 至成皇帝讳毛立

。 毛为 拓 跋 硅以前二

十代祖先

, 大约生 活在公元 前一

、 二世纪

。 从毛到拓跋硅

, 中间共

“二十八帝

” , 加上 毛 以前

“ 六十七世

” , 与

“ 百代 之季

“ 百王 之末

” 等说法

, 大体一致

。一代以 二十年计算

一百代 则为二千年

, 故 从拓 跋硅往前一百代

, 至 少 可上溯至公元前十六

、 七 世 纪

, 相 当于 中原

的夏末商初时代

。 由此 可知

, 其祖先在这个

“旧墟石室

—嘎 仙洞一带居住的时 间是相 当久

远的

。 可 以说

, 这一带就是拓 跋鲜卑的发源地

, 大鲜卑 山也只能在这 里

不过

, 大鲜卑 山是 指一个 山峰

, 还是指整个一条 山脉 如果是一个 山峰

, 这个 山峰 的具

体位置在哪里 尚难以确指

。 根 据这一带地理情况来看

, 在嘎仙洞鲜卑石室正北八十公里 有

一个大 白山

, 是大兴安岭北段的最高峰

, 海拔 米

, 俗称甘河顶子

, 为甘河

、 根河

、 贝尔

赤河

、 呼玛河等众流的 发源地

。 百里 以外就能 望见它 那 终年 积雪的皑皑雄 姿

。 在其 周 围

, 林

海苍茫

, 禽兽群聚

。 这样 富饶

、 美丽

、 令人 产生神圣 之感 的 山峰

, 自然会 给鲜卑先 民 留下深

刻 的 印象

, 不 免 用它 来代 表 自己赖 以生存的 美好家 乡

, 称之为大鲜卑 山

大鲜卑 山不论是 指的一个 山峰

, 还是指一条 山脉

, 其具体位置在大兴安岭这一点是可以

第16页

肯定的

、 大 泽

与鲜卑石室有关 的 另一个地 名

, 是 《 魏书》 所说之

“ 大泽

《 魏 书

· 序纪》 记 载拓跋

鲜卑的远祖 毛之后又 传五世

, “ 宣皇 帝讳推寅立

。 南迁大泽

, 方千余里

, 厥土 昏冥 沮枷

。 ”

对此大泽

, 舆地 学 家丁 谦在其所著 《 魏书外 国传地理考证》 中认 为是指 贝加尔湖

“ 于

已尼大水 即 贝加尔 湖

, 乌洛侯西北二十 日行道里 正 合

《 史 记》

《 汉 书》 所称北 海均指此

。 魏先 帝石室 在湖南滨

。 考 《 魏 书

· 本纪》 载宣帝南迁 大泽

, 方千余里

, 厥土 昏冥沮 枷

盖指此地

。 即汉 时丁零 国也

。 ”

但更 多的历史 学 家认为

, 推寅南迁之大泽

, 当即呼伦湖

, 即 当地通称之达来湖

。 如 《 呼

伦贝尔志略》 称

“ 大泽即呼伦湖

。 ” 又如 马长寿在其 《 乌桓与鲜卑》 一书 中认为

“ 南迁

大泽方千余里

, 当系一个湖泊众多的 沮枷地带

。 这一地 区

,从迁徙 方 向与地形来说

, 可能就是

呼伦 贝尔湖区

。 宿 白同志在其 《 东北

、 内蒙 古地 区鲜卑遗迹 》 一文 中也认为

‘ 南 迁 大

泽方千余里

’ 的大泽

, 应是呼伦池

。 ” 并进而从考古 学上论证 了在呼伦 湖北岸 发现 的扎来诺尔

古墓群即为 拓跋鲜卑南迁后 留下的遗迹

。 不过

, 对于 扎来诺尔 古墓群的族属

, 看法仍不一致

现在

, 由于鲜卑石室 的发现

, 有 了一个准确的地理座标

, 也就 为后一种立说提供 了可靠

论据

。 它 表 明拓 跋鲜卑祖先原在大兴安岭北段

, 只是到推 寅时才南迁 到

“ 方千余里

” 之大泽

查在鲜卑石室以 南

, 并没有可 以称得起

“ 方 千余里

” 的湖 泊

, 只 有其西南的呼伦湖堪称得上

该湖 水面南北长 约二百里

, 东西 宽约七十里

, 周围约五百 多里

。 千百年来

, 因雨量变化

, 湖

面时 大时小

。 以 当时之里 较现在的里要小 计 算

, 与

“ 方千余里” 是 大致 吻合 的

由此 联 想我 国先秦古籍 《 山海经》 所记之

“ 大泽

” , 也可能 即为今呼伦湖

《 山海经

·

海 内西经》 载

“ 东胡在大泽东

。 夷人 在东胡东

。 拓 国在汉 水东北

。 地近于 燕

, 灭之

。 ”

《 史

·

匈奴 列传》 载

“ 燕北有东胡

、 山戎

, 各分散居溪谷

, 自有君长

, 往往而聚 者 百 有 余

, 然莫能相一

。 ” 服虔说

“ 东 胡

, 乌丸之先

, 后为鲜卑

。 在 匈奴东

, 故 日 东胡

。 ” 根据

鲜卑石室所在位置

, 已知拓跋鲜卑早期 居住地就在大兴安岭北 段

, 即今嘎仙洞一带地方

, 则

可推知

, 鲜卑之先 民东胡

, 其住地也 当在这 一带地方

再从 《 山海经》 所记述 的东胡之地望来看

, “ 夷 人在东 胡东

。 貂 国在汉 水东北

。 地近于

, 灭 之

。 ” 这里 所说 的夷人

, 即夫余之先 民

《 后汉书

· 东夷传》 载 “ 夫余 国

, 在玄芜

北千里

。 南与高句丽

, 东与抱 娄

, 西与鲜卑接

, 北 有 弱水

。 地方二千里

, 本涉地也

。 ” “ 于

东夷 之域

, 最为平敞

, 土宜五谷

。 ” 蒙文通以 溜为夫余

, 貂为高 句丽

。 弱水在此指黑 龙江 中

, 系以今结雅河为源

, 其水流人今 黑 龙江后

, 古统称为弱水

。 ① 夫余

“ 北 有弱水

” , 则其

地 当在今呼嫩平 原一带

。 这一带 的 自然特点就是

“ 最为平敞

, 土宜五谷

夫余在 这一带

“ 西 与鲜卑接

” , 当即隔 嫩江西 与大兴安岭一带 的鲜卑相接

。 先 秦时代 的

东胡

, 与汉 魏时代的鲜卑

, 地域 当是一致 的

。 故夷人 即夫余 西边 的东胡之位置

, 自当在

大兴 安岭一带

。 这样

, 东胡西边有大泽

, 则此大泽也只能是呼伦湖

《 山海经

· 大荒北经》 又载 “ 有 大泽

, 方千里

, 群 乌所解

。 ” 此处所说

“ 方千里

” 之

大泽

, 与 《 魏 书》 所说

“ 方千余里

” 之大泽都 当同样指呼伦湖而言

, 因为此外别 无方千里 之大

① 《 汉玄 冤郡考》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 第 期

· ·

第17页

。 “ 群 鸟所解

” 之 “ 解

” 指解 羽

, 就是脱 毛换羽

。 呼伦湖东南岸边 的乌兰 泡 沼泽地带

, 每

年 春季

, 南 雁北 来在此脱毛换羽

, 抱窝孵化

。 成千上 万的大雁

, 这 时都因翅膀脱羽而 飞不起

, 只 能在 沼泽

、 草丛中浮 游

。 每 当这个季 节

, 渔场工 人们 用长达两千 多米 的大网捕雁

,一

网能捕 获数百只 甚至一

、 二千只大雁

。 所谓

“ 群鸟所解

” , 正是指的这 种 情况

。 ①

、 乌 洛 侯

关于 乌洛侯 的地理位置

, 历代 看法歧异

。 现在

, 鲜卑石 室 已经 找到

, 该石室位于嫩江上

游西岸 支 流甘 河上 源

, 靠近大兴安 岭北 段 顶巅之东麓

, 水 系属嫩江流 域

, 根 据这 一准确的 座

, 也就可以 查实乌洛侯 的位 置 了

《 魏书》 既已 明确 交待

“ 其国西北有国 家先 帝 旧 墟 石

” , 可 知 乌洛侯就 在该

“ 旧墟石 室

” 之东南

, 其具体位置 当在嫩江 中游

, 即今 齐齐哈 尔西

部一带

。 又 据

, 乌洛侯在唐代称 乌罗 浑

, 按现代蒙古语

“ 乌拉

” 为 山

, “ 浑

” 为人

。 依 此词

, 乌洛侯 可能 即 “ 山 中人

” 之意

, 原 为居住在 山里 的人

, 分布在 今齐齐哈 尔以西 直到 大兴

安岭一带 山地

。 这 里 地势西高东低

, 大兴安 岭分水以东 诸河川 皆东流人 嫩江

, 从北 往南依次

有甘河

、 诺敏河

、 阿 伦河

、 雅鲁河

、 绰尔河

、 挑儿河等

, 都是流人嫩江

。 这一情况 与 《 魏书

· 乌洛侯传》 所说

“ 其地小水皆注于 难

” , 是完全符合的

。 “ 难

” 即指嫩江

这一带 地方

, 与 《 魏书

· 乌洛侯传》 所描述 的 自然条件及居民 习俗也完全符合

。 如 ’ 七

土下湿

, 多雾气而寒

, 民冬 则穿地为室

, 夏则随 原阜 畜牧

。 多泵

, 有 谷麦

。 ” 这些 景象

, 在

大兴安 岭以西 所谓 呼伦贝尔城境 的干旱草原地带是 见不 到 的

。 岭西干旱草 原

, 雨 量 稀

, 很难说是

“ 其土 下湿

。 从其

“ 多泵

、 有谷麦

” 和 “ 冬则穿地为 室

” 的 情况 来看

, 应是

定居的农业部落

, 与岭西呼 伦 贝尔高原上 的牧区景象是完全不 同 的

。 所以

, 北魏时期 的乌洛

, 应在嫩江 中游西至大兴安岭山地之 间

, 与唐代乌罗 浑的位置大体一致

我们来看一下唐代 乌罗 浑的位置

。 日唐书

· 北 狄传》 载 “ 乌罗 浑 国

, 盖后魏之 乌洛

侯也

, 今亦 谓之 乌罗 护

, 其 国在京师东北六千三百里

。 东与鞋鞠

, 西 与突 厥

, 南与契丹

, 北

与 乌丸接

。 ” 同 书又 载 雪

“ 东接鞋鞠

, 西至 突厥

, 南至 契丹

, 北与乌罗 浑接

。 ” 从 这些 记

载 可以 看 出

, 唐代 乌罗 护是 南与契丹相接

, 又 与 霞相接

。 据 《 唐会要

· 室 韦传》 载

“ 和解

部 落次东又 有与 罗护部落

,一 名乌罗浑

, 元魏谓 之 乌洛侯

, 居磨盖独 山北

, 吸 河之 侧

。 … …又

有 那礼部落 与 乌罗 护犬 牙错居

。 ” 此吸 河 当为今绰尔河

。 乌罗护 在

“ 吸河之 侧

” , 则 其南界

当在绰尔河以 南至 沮日 河一带

。 其东段南与契丹相接

, 西段南与舀相接

《 旧唐书》 说 乌罗护

“ 在京师东北六千三百里

” , 又说室 韦

“ 其国在京师东北七千里

” ,

依此推算

, 则 乌罗 护东北距 室韦 当在今嫩江县之北

, 后文有专题 论及 为 七百里

, 正 当今

绰尔河一带

《 旧唐 书》 还说乌罗护 之北界

, “ 北 与乌丸接

。 同 书 《 室 韦传》 又 载

“ 乌罗 护之东

北 二百里

, 那 河之北 有古 乌丸之遗人

, 今亦 自称乌丸 国

。 ” 那 河即嫩江

, 乌丸 在乌罗 护

“ 东

北 二 百余里

” , 又 是那 河之北

, 则 当在今嫩江上游

。 马长寿先生 在其 《 乌桓与鲜卑》 一 书中

“ 那 河 即今黑 龙江

, 此 乌桓遗人 在黑 龙江以北今苏 联西 伯利亚东部 境 内

。 ” 这是 不 对

。 如果 乌丸 遗人 是在黑 龙江以北

, 则与嘎仙洞东南的乌罗 护相距就不只 是二百余里 了

。 实

际 那河不是黑 龙江

, 而是嫩江

, 这一 点将 在后面专题论述

① 参见袁坷 《 山海经校 注》

第18页

《 旧唐书

·

北狄传》 又 载 “ 乌丸东南三百里

, 又 有东室韦部落

, 在播越河之北

。 其河东

南流

, 与那 河合

。 ” 播越河为嫩江西岸 的支流石 摇越河之北 的东室韦

, 以 及东 室韦西北三百

里 的乌丸

, 都应在嫩江以 西

。 由此可证

, 乌丸西南二百余里 的乌罗护

, 也必 然在嫩江以西

、 地 豆 于

地豆 于

, 始见于 《 魏书

· 地豆于 传》

“ 地豆于 国

, 在失韦西 千余 里

。 多 牛 羊

, 出 名

, 皮 为衣 服

, 无五谷

, 惟 食 肉酪

。 ” 同书又载 “ 乌洛 侯国

, 在地豆于 之北

。 ”

《 北史》

关于 地豆 于 之 记载

, 与 《 魏 书》 相 同

。 此后

, 地豆 于这个名字就不见于史 籍 了

前面 已经交待

, 乌洛侯在嫩江中游

, 即今 齐齐哈 尔以西直到大兴安岭 山地 之 间

。 北 不过

甘河上 源 的嘎仙 洞一线

, 南不过 挑儿河

。 根 据 《 魏书》 所说

, “ 乌洛 侯 国

, 在地豆于 之北

” ,

可知地豆 于 即在上述 乌洛侯所在地域之正南

。 其北界大致 在挑儿河上游

, 与 乌洛侯相接

地豆于 的方位

, 应 同隋唐时的霎国位 置大体一致

。 日唐书

· 北狄传》 载

“ 霎

, 匈奴

之别种也

。 居于 黄水北

, 亦鲜卑之 故地

, 其 国在京师东北 五 千里

。 东接袜揭

, 西至 突厥

, 南

至契丹

, 北 与乌罗 浑接

。 地 周二千里

, 四面 有 山

, 环 绕其境

。 ” 从地理形 势上看

, 当在大兴

安岭南 段的 山地 之 中

, 即今挑 儿河上游以 南一带地方

。 其东与鞋鞠相接

, 距 高句 丽 也 不 会

太远

《 北史

· 契丹传》 记载

“ 太和三年

, 高句丽 窃与蠕蠕谋

, 欲取地豆 于以 分之

。 ” 可

, 地豆于 当处于蠕蠕与高句丽 之 间

。 丁 谦认为

, “ 地豆于 当在 南 室 韦 西

, 今 乌 珠 穆 沁

” , ① 这显然是太偏西 了

根据前文所述 乌洛侯之地理位置

, 在 其正南的地豆于 当在 挑 河以南的大兴安岭南部山

地之 中

, 其东界 当达到 挑 儿河 中游一带

、 难水

、 捺水

、 那河

乌洛 侯的方位 既经证明在嫩江 中游

, 即今 齐齐哈尔以 西直至大兴安岭 山地 中间这一带 地

。 这样

《 魏书

· 乌洛侯传》 所说 的

“ 其地小 水 皆注于 难

”一 语

, 也就完全可以理解 了

因 为 齐齐哈 尔以西 到大兴安岭 山地 中间这一带地方的小 水

, 如甘 河

、 诺敏河

、 阿伦河

、 雅鲁

、 绰尔河 以至 挑 儿河等

, 都只能是注人嫩江

。 故 “ 皆注于 难

” 只能就是指 皆注于 嫩江

, 别

无共它 可解

。 所以

, 难水即今之嫩江

, 这 个 问题也就最终得到证 明

长期 以 来

, 舆地 学 家对 此意见分歧

。 丁 谦在其 《 魏书外 国传地理考证》 中 说 “ 难 水 本

日 斡 难河

, 为黑 龙江上源

。 根据上面考述

, 此说显然不对

。 马长寿教授认 为

“ 难 水 即

《 唐书》 之 那 河

, 今称黑龙江

。 ” ② 把黑 龙江 当难水

, 与 《 魏书》 对难水的描述

, 也有 矛

《 魏书

· 勿吉传》 曾记其使 者乙 力支叙述 自己赴代 京朝贡所经过之路线 “ 初发其 国

乘船溯 难河西上

, 至太添 河

, 沉船于 水

, 南 出陆行

, 渡 洛孤 水

, 从契丹西界达和 龙

。 ” 和 龙

即今辽宁省之朝 阳

。 太添河 同书也称太鲁水

《 北史》 作大岳鲁水

《 新唐书》 称它漏 水或 他

漏 河

《 辽史 》 称挞鲁河

《 金史 》 称滔 尔河

《 元史 》 称塔兀儿或托吾 儿

, 清代称陀 喇河

或陀 罗河

, 又作 陶尔河

, 今作挑 儿河

。 太添

、 太鲁

、 太岳鲁

、 它漏

、 挞鲁

、 滔尔

、 塔兀 儿

托吾 儿

、 陀 喇

、 陀罗

、 陶 尔

、 似匕

, 皆为同音异写

。 由此可知

, 此河名称至今一直未变

, 太

① 《 历代各族 传记 会编》 页

《 魏 书 地豆 于传》 〔丁证

② 《 乌植与鲜 卑》

第19页

添 河 即今 挑 儿河

。 乙 力支所走的路线

, 如果 溯黑 龙江西上

, 无论如 何也不 能 直接 进 入 挑 儿

, 只有从今之嫩江与东流松花江才能 进入

。 故

“ 沂难河西上

, 至 太添河

” , 只能是指 由

哈尔滨一带 溯东流松花江和 嫩江进人挑 儿河

。 到 挑儿河河 曲最南端今挑 南附近

, 弃舟登陆

取最短路线到达朝 阳 和 龙

。 十分 明显

《 魏书》 所说 的 “ 难河

” , 就是 指今之 嫩江及东

流之松花 江

难河

, 在同 书 《 失 韦传》 中又称

“ 捺水

” , 即 《 唐 书》 所称 之

“ 那 河

《 唐 书

· 流鬼

国 传》 载

“ 达末娄 自言北扶余之裔

, 高丽灭其国

, 遗 人渡 那河

, 因居 之

, 或 曰 他漏 河

, 东

北 流人 黑 水

。 ”

《 唐 书》 把 那河与他漏 河视 为一 条水

, 所以把那河

“ 或 日 他漏 河

。 他漏 河

即 挑 儿河

, 与挑 儿河相通 之 水即嫩江

。 可见

, 此那河 即今嫩江

那河

, 在 《 辽史 》 中又称纳 水

。 ① 屠 寄的《 蒙兀 儿史集 》 一 书称嫩江为

“ 纳悟沐连

” 。 ②

张 穆在其 《 蒙 古游 牧记》 中指 出

, 嫩江 “ 又 名诺尼江

, 古 名难水

, 亦 曰 那 河

, 明人谓 之 脑温

。 ” 现代蒙 古语称 嫩江为

“ 努文 木仁

” 或

“ 纳文木仁

。 “ 木仁

” 即 江

, 或 为

“ 木伦

,’ 沐 涟

“ 没 里

“ 穆楞

” 都是 同音异写

。 “ 努文

” 即 碧绿 之义

, 这是 因为其江 水澄澈

色 呈 碧绿

。 保 留古蒙语较 多之现代达斡尔语称 碧绿 白菜 绿 为纳 文

。 难

、 捺

、 那

、 纳

、 纳

、 脑温

、 诺 尼

、 努文

、 纳文

、 嫩

, 都是 同音异写

, 为 碧绿 之 义

, 嫩江乃 因此而得名

最早见于 《 魏书》 的

“ 难

” 即现代达斡尔语 的

“ 纳文

” , 应是居 住于 这 里 的东 胡后

裔 即汉魏晋时期 的鲜卑人语 言

。 由此可见

, 鲜卑民族 的分布

, 当时东达嫩江

、 失 韦

失韦最早见于 《 魏书

· 失韦传》

“ 失 韦 国

, 在勿吉北千里

, 去 洛六 千里

。 路 出和 龙北

千余里

, 入 契丹 国

, 又北行三 日有盖 水

, 又 北行三 日有犊 了山

, 其 山高大

, 周回 三百余里

, 又

北行三 日有大水 名屈 利

, 又北行三 日至 刃水

, 又北行五 日到其 国

。 有大水从北而来

, 广四里

, 名捺 水

。 国土下 湿

。 语 与库莫奚

、 契丹

、 豆莫娄 国同

。 颇有粟麦及襟

, 唯食猪鱼

, 养牛

, 俗又 无羊

。 夏则 城居

, 冬逐 水草

。 亦 多貂 皮

。 ” 同书 《 地豆于 传》 又 载

“ 地豆于 国

在失 韦西 千余里

。 ”

《 北史》 失 韦作室 韦

, 所记略 同

, 唯

“ 盖 水

” 作

“ 善 水

从这 些史 料所提供的地望关 系来推 求失韦之方位

, 可以 找到 两 个基点

“ 失韦 国

, 在

勿吉北千里

· , “ 地豆于

, 在 失韦西 千余里

关于 勿吉所在位 置

《 魏书

· 勿吉传》 记载如下

“ 勿吉 国

, 在高句丽 北

, 旧 肃 慎 国

。 ” “ 去 洛五千里

。 自和 龙北二百里 有善玉 山

, 山北 行十三 日至祁黎 山

, 又北行七 日至洛

镶水

, 水广里余

, 又北行十五 日至 太鲁水

, 又东北 行十八 日到其 国

。 国有大水

, 阔三里 余

名 速末水

。 ” 可 知 勿吉在速末水流域

。 由太鲁 水即挑 河顺流而下

“ 又东北行十 八 日 到 其

” , 由挑 儿河河 曲最南端 即今挑 南附近顺流而下

, 东北行十八 日可达今哈尔滨一带

。 勿吉

当即在这里

。 失韦 国

“ 在 勿吉北 千里

” , 即以 哈尔滨一带为基点 求 出其北 千里 之线

, 就是 失

韦所在之纬度线

地豆于 之 位置前文 已 交待

, 在桃 儿 河以 南的大兴安岭山地一带

。 以此 为基点 求 出 其 东

“ 千余里

” 之线

, 与 勿吉以北千里 之线相 交之点

, 大致 在今嫩江县一带

, 这就 是 失韦所在方

① 《 辽史

· 圣宗纪 》 载 圣宗在大平二年

、 三年正月

, 均

“ 如 纳 水钩鱼” 。

② 《 蒙兀儿 史集 》 卷 “ 斡赤斤原受农土

, 在 蒙古东 北 面界外

, 语刺沐涟以 北

, 跨 有纳语沐涟” 。

第20页

。 这里 南与勿吉

、 西 与地豆于 均相距千里

, 恰 成三角之势

失韦之 大体方位 既 已 明确

, 则 由和 龙至 失韦所经路线 与山川

, 也可大致 据以推求 了

。 按

《 魏 书》 所记之路线

“ 路 出和 龙

即 由朝 阳之路北 进

, 去 失韦

, 如取直线路径

, 必 当沿 大兴 安 岭 之 东

, 经今开鲁县

、 科右 中旗

、 科右前旗

、 扎来特旗等地

, 方能 直趋嫩江县

。 走这条路线

, 按

《 魏 书》 所记 的 山川道里依次排列应大体如下

“ 路 出和 龙北 千余里

, 人 契丹 国

。 ” 北 魏 当时之 里较现在的里小

, 参考三 国时代之里

其一百 里 约 当今之六 七十里

, 则朝 阳以北千余里 的契丹国

, 当在辽河流域之开鲁至通辽一带

由契丹 到 失韦还 有二十七 日之行程

, 如将这一 段路程 从辽河到嫩江县 分作二十七等分

则每天 约行五六十里

, 其行程应为

“ 又 北行十 日至吸 水

, 又北行三 日有盖 水

。 此吸 水似与 《 唐全要》 所说 的吸河不同

此 吸 水与盖 水 当在霍林河至 挑 儿河一带

“ 又北行三 日有犊 了山

, 其 山高大

, 周 回三百余里

。 ” 从挑 儿河 一带北行三 日所经之大

, 能称 得起

“ 周回 三百余里

” 的

, 只 有 扎来特旗境内的神 山

。 此 山海拔 米

, 绝对高

度 在大兴安岭群峰 之 中虽不算首屈 一指

, 但其相对 高度则在五百米以上

。 东西横亘 七

、 八十

, 如 合北 魏时代 之里

, 则 周回 当有三百 多里

。 由此 往北 直至嫩 江县一带

, 都是一些低 矮的

丘陵

, 所以

, 只有 此 山堪 当

“ 周回三百里

” 之犊 了山

。 如果这个犊 了山得以确指

, 则与 之相

关 的其余 山

、 川便都 可 以推 定 了

“ 又北行三 日有大水名屈 利

” 。 由神 山北行三 日所迁 的大水

, 当在雅鲁河一带

“ 又北 行三 日有 刃水

。 刃水 当在阿 伦河一带

“ 又北行五 日到其国

。 渡过阿 伦河再北行五 日

, 就恰好 到达嫩江县境了

“ 有大水从北而来

, 广 四里 余

, 名捺水

。 嫩江县

, 有嫩江 上游 从北而来

, 故此捺

水 即嫩江

将和龙 至 失韦之路程与所经 山

、 河作如 此排列

, 至 少有三点较为切 实 失韦 的方 位

定在嫩 江县一带

, 与勿吉

、 地豆于 之 间的距离

, 跟文献记载相符

。 犊 了山

“ 其 山高大

周回三百 余里

” , 与神 山的实际 情况 相符

。 从朝 阳至嫩 江县之 间

, 在霍林河以北有挑 儿

、 绰尔 河

、 雅鲁河

、 阿 伦河

、 诺敏河

、 甘 河等河 川

, 均 系大兴安岭分 水岭以东 自西 向东并

行流人 嫩 江之支流

。 文献所记吸水以北诸河川依 次排 列大体都能找到恰 当位置

。 虽然难以全

部确指

, 但捺 水与犊 了大 山这两 个点确定以后

, 其余也便可大体推知 了

以嫩江上 游 当捺水

, 前人 多有论述

, 各 有所据

, 在此不赘

。 白鸟库吉等人 以黑龙 江 当捺

,① 致与其相关之 山川

、 部落方位 均 多蚌错

, 早 已不 为史 家所取

。 丁 谦认为

“ 吸 水在演水

, 即霍勒河

。 盖水 即桂勒尔河

。 犊 了山即达齐图岭

, 为索岳 尔济 山东面分支

。 屈 利水即绰

尔 河

。 刃水 即 济沁 河

,一 作音 河

。 襟 水 即诺敏河

。 ” ② 济沁 河并非音河

。 济沁 河为注入 雅鲁

河南岸 之支 流

, 而 音河 则是雅鲁河以北与 阿 伦河并行 的一条小河

。 此 系丁 谦之误

。 他以襟 水

百钠本作捺 水 当今之诺敏河

, 而诺敏河在嘎仙洞鲜卑石 室 之东 南

, 这里 正是 乌洛侯之地

, 故诺敏 河不可 能是 失韦所在之捺 水

下 转 页

① 白鸟库吉。 《 东胡民族考》

② 《 历代各族传记 会编》 页

《 魏 书

· 失韦传 》 〔丁证〕

第21页

“ 蕃汉马步都指挥使

” 这类高级武 职

。 据 《 旧五代史》 卷五三 《 李存信传》 可知

“ 李存信

本 姓张

, … … 父 君政

, 回鹊部人也

。 大中元年 年

, 随怀化郡王李思 忠 内附

, 因家 云 中

之 合 罗 川

。 存信通 黯 多数

, 会 四夷语

, 别六蕃 书

, 善战

, 识兵势

。 初为献祖 李 国 昌 亲

, 从武皇 入 关平贼 指镇压 黄巢农 民起义 —

引者 始 补军职

, 赐 姓 名

。 大顺 中

, 累迁 至

马步都 尉 … … ”

。 这里说 明 了两个重姿情况

,一是李存信原是 出 自南迁 回鹊 中由特勋 咀没斯

率领的一支

。 如 前 所述

, 咀没斯率众 内附后

, 被唐封为怀化郡王

, 赐 姓 名李思 忠

, 其部众被

集 中安置在云 朔等 州

, 正好与上 引相 合

。 再一点是

, 李存信 曾参加 了镇压 黄巢 农民起义 的活

。 由于 李 存信 多权数

, 善征战

, 很得李 国君

、 李克用父子 的重 用

, 官做 到检校右仆射

、 检

校 司空

。 还有 的 回鹊人

, 在沙陀 部队 中担任 中下级军 官

, 如

“ 代居云 朔 间

” 的 何庆

、 何怀福

父子

, “ 俱事后唐武皇为小校

。 ① 当然更 多的 回鹊人 则充当 了沙陀贵族 的骑兵

, 诚如 李克

用炫耀 的 那样

“ 回 绝 鹊 师徒

, 累从外舍

, … … 控弦骑马

, 宁有数乎

” 在推翻后梁 建

立后唐的过程 中

, 立下 了汗马功劳

。 后唐天成元年 年

, 唐 明宗李嗣 沉 即位

, 回鹊人

张从训 因与 李嗣 沉

“ 有 旧

” , 被

“ 授右 州刺 史

。 ② 显然

, 张从训对于 李嗣沉取 代 李 存 助

当皇 帝一定有所赞助

, 否 则不会仅凭

“ 有 旧

” 便遮迁州刺史 的官职

。 及 石敬塘起兵

, 张从训

仍 然站在后唐王朝 的一 边

, 结果兵败遁 逃

。 但 由于张从训跟石敬塘有着姻 缘关 系, 所以在石

敬塘称帝建立后晋之后

, 依 然让张从训作 了

“ 泽 州刺史

, 检校太保

。 后晋少帝石重 贵时

“ 以 后父 之故

, 超赠太尉

。 ⑧ 另一 回鹃人 何建

, 则从小跟随石敬塘掌管厩马

。 后晋建 立

, 何建

“ 累曲禁军

” , 成 为石敬 塘 的心腹手足

。 天福 年 间 — 年

, 又先后担任

五 镇节 度 使

, 官至 检校太 傅

, 位高权重

, 宠极一 时

。 后契丹大举进犯

, 何建 降于 蜀

, 蜀主

“ 孟袒

待 之甚厚

, 伪 加 同平章事

, 依前 秦 州节度使 … …

, 加 伪 官至 中书令

。 后卒于 蜀

。 ④ 何建是

以 后晋高级 官 员的 身份降 于 蜀 国的

, 随 同何建进入 蜀地 的 回鹊 人

, 肯定不会 只 他一 个

。 由此

可 见

, 在五代十 国 的政 治 舞 台上

, 回 鹊人涉足 的范 围颇广

, 痕迹也是历历可寻 的

①④ 《 旧五代史》 卷

②③ 日五代史》 卷

上接 页

综 上 所述

, 根 据嘎 仙 洞鲜卑石 室 这一地理座标

, 可 以确证 《 魏 书》 所载 之大鲜卑 就

在大兴安岭北部

。 这 里就是拓 跋鲜卑祖先 的最 初 居住地

。 推 寅南迁 之

“ 大泽

” , 即今 之呼

伦湖

。 依 此推 论

, 先 秦古 籍 《 山海经》 所载

“ 东胡在大泽东

” , 即在今呼伦湖以东

。 乌洛

侯地 当嫩江 中游

, 在今 齐齐哈尔以西 直到大 兴安岭

, 北 不过甘河

, 南不过 挑儿河

。 。 地豆于

在 挑 河上游以南 之大兴安岭 山地

。 难水包 括今 嫩江

、 东流松花江

、 东至 人 海

。 捺水 即今

嫩江 上游

。 那 河即今嫩江以 及东流松花 江

。 北魏 时之 失韦

, 在今嫩江县之北

第26页

嘎仙洞 北 魏石 刻祝文 考释

木 文 平

。 年 月 日在内蒙古 自治区呼伦贝尔盟 鄂伦春 自治旗嘎

仙洞内

, 发现 了太平真君 四年 公元 年 北 魏皇 帝 派中书侍

郎李敞来此祭祖刻于洞内石 壁上 的祝文

〔 〕这是一 千五 百多年

前保 留下来的

“ 原始档案

” , 它确凿无疑地证 实 嘎 仙 洞 即 《 魏

·

礼志 》 所载拓跋鲜卑先祖 旧墟石室 从而揭开 了拓跋鲜卑历

史上 的千古之 谜

。 这一考古发现

, 为研究鲜卑民族起源和中国疆

域形成 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政 治意义

, 因而 受到历 史学界的重

。 本文现对嘎仙洞北 魏石 刻祝文试加考释

, 望史学前辈与广大

读者不 吝教正

嘎 仙洞鲜卑石室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

, 属嫩江西岸

支流甘河之上 源

。 地理座标

, 北纬 度 分

, 东经 度 分 嘎

仙洞本为天然山洞

, 在一道高达百米巍然陡立 的花 岗岩悬崖上

。 离

平地 米

, 洞 口 巨大

, 略呈三 角形

, 朝南偏西

, 背山面 水 沉

第27页

内宏伟宽阔有如大厅

, 南北长一 百多米

, 东西宽二三十米

。 洞内

总 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

, 可纳数千人

。 穿顶高大

, 洞壁平整

, 浑

然天 成

, 鬼斧神工

西 侧洞壁上

, 距 洞 口 米有一处稍经修凿的

平面

。 祝文镌刻在花 岗岩洞壁平面上

, 高与视平线相齐

。 石 刻共

, 竖行

, 通高 厘米

, 通宽 厘米

每行 字至 字不等

全文二百零一 字

, 字略小于拳

, 参差不一

。 汉 字 魏 书

, 隶意优

, 古朴雄建

, 苍然可辨

现将嘎仙洞北魏石 刻祝文 以今体抄录并标点如下

维太平真君 四 年癸未岁七月廿五 日

天子 臣燕

, 使 渴者 仆射库六 官

中书侍郎李敞

傅劣

, 用 骏足

、一元 大武

柔 毛之牲

, 敢 昭告于

皇天之 神 启 辟之 初

, 佑 我皇祖

, 于彼土 田

历载亿年

, 拿来南迁

。 应 多受福

光宅 中原

。 惟祖惟父

, 拓 定四 边

。 庆 流

后撒

, 延及 冲人

。 阐扬玄风

, 增构崇堂

。 戒

剪凶丑

, 威暨 四荒

幽人 忘遐

, 稽首来王

。 始

闻 旧墟

, 爱在彼方

。 悠悠之怀

, 希仰余光

。 王

业 之兴

, 起 自皇祖

。 绵绵瓜爬

, 时惟 多枯

归以谢施

, 推 以配 夭

。 子子孙孙

, 福禄永

。 荐 于

皇皇帝天

皇 皇 后土

。 以

班祖先可寒配

皇批先可敦配

尚飨,

东作帅使念凿

·

李敞来石 室 祭祖刻石之举

《 魏 书 》 有所记 述

心魏书

·

礼 志 》

第28页

“ 魏 先之居 幽 钡也

, 凿 石 为祖 宗之 庙 于 乌洛侯 国 西 北

自后南迁

, 其地 隔远

真君 中

, 乌洛侯 国遣使朝 献

, 云 石 庙如 故

, 民常祈请

有神验 焉

。 其 岁

, 遣 中书侍郎李敞 诣石 室

, 告 祭 天 地

以 皇祖 先批 配

。 祝 曰

‘天子 烹谨遣敞 等用骏 足

、一 元

大武敢 昭 告 于 皇天之 灵

。 自启 辞之 初

, 佑 我皇祖

, 于彼

土 田

。 历 载亿 年

, 幸来南迁

。 帷 祖 惟 父

, 光 宅 中原

。 克

·

翁凶 丑

, 拓 定四 边

。 冲人 墓业

, 德声弟彩

。 岂谓 幽 遐

稽首来王 具知 旧 庙

, 弗级 弗亡 悠悠 之怀

, 希 仰 余

。 主 业 之 兴

, 起 自皇祖

。 纬绵瓜 徒

, 时帷 多枯

。 敢 以

王 功

, 配 飨于 天 子子孙孙

, 福禄 永延

。 ’ 敞 等既 祭

斩 桦木立 之

, 以 置 牲体 而 还 … … 石 室南距 代 京可 四 千余

。 ”

此处对石 室 具体位置未作明确交待

。 而在同书 《 乌洛侯传 》 中去津

记 载了石室 的方位与规模

月乌洛侯 国

, 在地豆 于 之 北

, 去 代都是 四 千五 百 余里 一

… … 其 国西 北 有完水

, 东北流 合 于难 水

, 其地 小 水 昔注

于 难 … … 世 祖真君 四 年 来朝

, 称 其国 西 北 有国 家先帝旧

, 石 室 南犯 九 十 步

, 东西 四 十 步

, 高七 十尺

, 室有神

, 民 多祈请

。 世 祖 遣 中书侍郎李敞告 祭 焉

, 刊祝 文 于

室之 璧 币还

上述史文乃 石 室 见于文献之最 初 著 录

。 其后

《 北史 》

·

《 乌洛侯传 》

, 照 录 《 魏书 》 之 《 乌洛侯传 》

, 原文基本没有改

杜佑的 通典 》 记载乌洛侯也承袭 《 魏书 》

、 哎北史 》

, 但

有两 点重要改动 将 产 其国西北有完水

”改为

“ 其 国 西 北有貌

” “ 刊祝文于室 之壁

” 改为

“ 刻祝文于 室之 北

”到 宋化

第29页

《 册府元 龟 》 则把

“石室 南距 代京可 四千余里

” 擅改为

“石 室 甫

距岱宗可四千余里

” 。

近世 以来

, 中外史家对此石 室所在

, 多有考证

, 诸说不一

如清代何秋涛

、 丁谦

, 其后张家蟠

, 日本人 白乌库吉

, 以至解旋

后马长寿等人

, 有谓魏之先祖石室在尼 布楚城西〔 〕

, 有谓在 见

加尔湖南滨〔 〕

, 有谓在额尔古纳河流域〔 〕

, 有的又谓在大兴

安岭或嫩江流域〔 〕

, 等等

。 今在嘎仙洞内找 到 李 敞 当年致祭

“ 刊祝文于室 之壁

”的石 刻字迹

, 终于最后了结这桩千 百年历史

疑案

。 嘎仙洞石刻证实了 《 魏书

·

礼志 》 所记石室 的真实存在及

其确切位置

, 也廓清了后 世传述与考证之 正误是非

嘎仙洞石 刻祝文与 《 魏书

·

礼志 》 所载内容基 本相符

, 少数

字句略为不 同 但石 刻为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李敞来石 室致祭所孤

之祝文原件

。 而 《 魏书 》 乃事后一 百多年北齐时期

, 魏收写成于

公 元 年

, 属第二手 资料 现在

, 把石刻与 《 魏书

·

礼志 》 所

录祝文逐句对照考释如下

“维太平真君 四 年癸未岁七月廿五 日

”石 刻首行十三 字

为李敞致祭 日期

《 魏书

·

礼志 》 未记

, 只载有

“ 真君 中

, 乌洛

侯 国遣使朝献

, 云石 庙如故

。 ”同书乌洛侯传则有

“世祖真君 四

年来朝

, 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 帝 旧 墟

。 ”又 同书 《 帝纪

·

世祖

纪 》 有太平真君

“四年… … 三 月庚申

, 车驾还宫

。 壬戌

, 乌洛侯

国遣使朝贡

”但都没有致祭的 日期

。 石刻在此 为我们提供了李

敞来石室致祭的确切 日期

“维

” 句首语气词

。 同惟 如 公盐铁论

·

本议 》

“ 惟 始

·

元六年

。 ”

“ 太平真君

” 北魏太武帝 拓 跋 蠢 公元 —

年在

位 第五个年号

太平真君 四年

, 即公元 年

“ 七 月二 十五

” 来此致祭

, 上距

“三月壬戌

” 乌洛侯赴代京朝贡 时间仅 四企

月 这 中间李敞受命率领人马 由代京 出发

, 跋涉四 千余里

, 且 须

第30页

越过大兴安岭群山富林

七月即到达石室致祭

。 我们由此可 以想

见当时鲜卑统治者对此举之重视

“ 天子 臣燕使渴者仆射库六宫中书侍郎李敞傅党

此句 《 魏书

·

礼志 》 作

“天子谨遣敞等

” , 无

“巨

” 字

, 并

“ 渴者仆射库六官

”与

“ 傅劣

” 等字

“臣

”在此为皇 帝对天或对祖先自称之谦辞

, 符合礼制

北魏道武帝拓跋硅公元 年破燕

, 占领黄河 以 北 之地

, 建都平

, 即皇帝位

, “立坛兆告祭天 地

祝 日

‘皇帝 臣硅敢用玄

,’ 昭告于皇天后土之灵

〔 〕

。 可知北魏开国时即有此制

“ 渴者仆射

” 官名

, 始置于春秋战国时

, 等于君主 的传达

牡城

官 秦汉时渴者

, 除传达使命外

, 兼有陪伴引导摈相之职

, 其长

官称渴者仆射

。 南北朝亦曾沿置

, 掌引见 臣下

, 传达使命〔 〕

《 魏书

·

宫氏志 》 载 渴者仆射从四品上

“库六官

”当即库褥官

《 魏 书

·

官 氏 志 》 有

“ 库褥 宫

” , 后改 为库氏

《 魏书

·

太祖纪 》 有

“ 渔阳乌丸库侮官循

” ,

伺 书 《 列 传

·

段就六眷 》 又有

‘渔阳乌丸大库褥官

” , 可 见写法

不一

。 清代陈毅 了二十五史补编

·

魏书宫氏志疏证 》 指出

“ 褥

与侮

、 辱并通

。 ”皆库褥官氏之

“ 褥

”字异写 据此推之

‘ 库六

”也当即

“库褥官

”之异写

据 《 北朝胡姓考 》

《 魏书

·

宗纪 》 云

泰常元年

, 冬十月… … 徒何部落库褥官斌先降

, 后

复叛归冯跋

。 … …

’据此

, 可知库褥官氏

, 为鲜卑徒何种

, 本慕

容燕所属部落

。 其先有附魏者

, 后 叛归北燕

。 泰常元 年

复并入代魏也

〔 〕

。 又据马长寿 《 乌桓与鲜卑 》 谓

“ 代郡乌桓

与匈奴

鲜卑如此错居杂处

, 而其它各地 的乌桓又多与鲜卑 徒

何鲜卑 相混合

, 所以 哎魏书

·

宫氏志 》 云

‘其诸 方 杂 人 来附

, 总谓之乌丸 ”

〔 〕

库褥官氏原为鲜卑何种

, 后并入代魏

属于

‘ 诸方杂人来附者

, ” 故

“总谓之乌丸

。 ” 库褥官为乌丸著

姓 《 魏书

·

礼志 》 中未提此人

, 不 知何故

第31页

“中书侍郎

” 官名

晋代始置

, 为 中书省长官中书蓝

书令之副职

。 魏晋 以后

, 中书省为中央 总 机构

《 魏书

·

官 氏

志 》 载 中书侍郎为第四品

“李敞

《 魏书 》 李敞无传

“傅劣

”此二字漫德不清

, 难以确认 据 《 康熙字典》

, 奴钩切

“傅冀

” 为人名

《 魏书

·

礼志 》 无 此 二字而 称

“ 敞等

” 。 傅宪与李敞同为 中书侍郎

“用较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 昭告于组天之神

’ 魏书

·

礼志 》 作

“用骏足

、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

。 ’ ,

“骏足

”即骏马

《 南史

·

郑鲜之传 》 有

“燕昭 市骨而骏足

“一元大武

柔毛之牲

” 指祭祀用的牛

《 礼记

·

礼下 》

“凡祭宗庙之礼

, 牛日一元大武

, 家 日 刚 霞

, 豚日 循

, 羊日柔毛

, 鸡日翰音

·

。 ”郑玄注

“元

, 头也 武

, 迹

。 ”孔颖达疏

“ 牛肥则脚大

, 脚大则迹痕大

, 故云一 元大武

。 ”又

“若羊肥则毛细而 柔弱

。 ”

“敢

”自言冒昧之辞

“昭

”明显

拓跋鲜卑贵族置马

、 牛

、 羊三 牲为供举行盛 大礼仪祭天祭祖

可 以看出他们学 习 中原 封建礼仪

, 汉化 已达相 当程度

“ 启辟之 初

, 佑我班祖

少彼土 田

。 历载亿年

, 幸来南

《 魏书

·

礼志 》 作

“ 自启辟之初

” , 余皆同

“启

”开始

“辟

”开辟

。 “于彼土 田

”在 那 个 地

方 即指祖先旧墟石室所在地方

, 今大兴安岭北部嘎仙洞一 带

“历载亿年

” “亿

” , 在此喻数 目之 大

。 意思 是说

“ 自

从 最初开始 以来

, 皇 天之神保佑我拓跋皇 帝祖先

, 居住在 旧 墟石

室 那一带地方

, 经 历 了亿万年的悠久岁月

”按 《 魏 书

·

序纪 》

第32页

载 拓跋点以上 二 十三 代沮先为毛

, 毛 以上

“积六 十七代

” “世

为君 长

, 统幽都之 北

, 广漠之野

。 畜牧迁 徙

, 射猎为业

〔 〕

这段记述当即指其祖先在大兴安岭北部游猎和在呼伦贝尔草原游

牧的生活情境

。 同书 《 太祖纪 》 拓跋硅在天兴元年 公 元 年

诏有司议定国号时曾说

“ 昔联远祖

, 总御 幽都

, … … 逮于 联

, 处百代之季

〔 〕

。 “幽都

”即 北 方

。 公书

·

尧典 》 有

“ 申命和叔宅朔方

, 日 幽都

。 现 已知

《 魏扩》 所谓

“幽都

”即

指鲜卑旧墟石室所在之大兴安岭北部一 带

。 又

, 同书中也有

“ 魏

氏 居百王 之末

”等说法

。 可知拓跋氏祖先在那里居住 己达百代之

。一 代 以二 十年计

, 百代则为二 千年 一 代若以三 十年计

, 百

代则为三千 年

。 根据拓跋硅 自述

, 早在他以前二 三千年

, 距今至

少三 四千年以前

, 拓跋 氏祖先

“统幽都之北

” , 即在大兴安岭北

部一带居住

“ 幸来南迁

” “ 幸

” , 语气词

, 无义

, 用在句首或句 中

《 诗

·

大雅

·

绵 》 有

“古公宜父

, 来朝趣马

, 率西水浒

, 至 于岐

, 爱及姜女

, 常来青宇

。 ”南迁

, 指拓跋鲜 卑祖先推寅

“南迁大

” , 又 过七 代第二推寅邻命其子洁汾又 南迁漠南居匈奴故地之

。 按 《 魏书

·

序纪 》 载 拓跋鲜卑远祖毛之后五代

“推寅立

。 南

迁大泽

, 方千余里

, 厥土 昏冥沮渤

谋更南徙

, 未行而崩

。 ”这 里

所谓之大泽即今之 呼伦湖 历史学家对此己早有论及 内蒙古文

物工作队在呼伦湖北岸发现之扎责诺尔古墓群也曾推断为东汉 末

鲜卑族的一 支

, 约 当推寅

“ 南迁大泽

”时期的遗迹

。 现在 由于

鲜卑石室 的发现

, 进而 证 实了 《 魏书

》 所称之

“ 大泽

”即呼伦湖

因 为嘎仙洞鲜卑石 室之 南再没有如此大湖

, 唯独呼伦湖堪称

“方

千 余里

” , 且东岸多沼泽

, 即所谓

“厥土 昏冥沮枷

” 。 拓跋鲜卑

到 此 后又过七 代传至邻

邻 命南移

, 山谷高深

。 邻年老时 以位授其子洁汾

。 “ 献帝 即

九难八 阻

, 于是欲止

。 有神兽

, 其声类牛

, 先行导 引

, 历年乃 出

。 始居匈奴之 故地

其形似

其迁徙

第33页

策略

, 多出宣

献二帝

, 故人并号 日

‘推寅

’ , 盖俗云

‘钻研

之 义

〔 〕 拓跋鲜卑经 过这两次南迁

, 经 济迅速发展

, 由大兴

安岭北部丛 山密林地 带的游猎经 济

, 发展到呼伦贝尔草原的游牧

经济 原始猎人来到草原发展 了畜牧业 以后也就必然地成为马上

骑士 了 从而才有可能南下黄河逐鹿中原

。 这对 鲜卑民 族 的发

, 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故鲜卑对这一历史过程深念不忘

辗转传述

对这两 次领导部落南迁 的酋长

“宣

、 献二帝

”视为善

“钻研

” 的历史英雄而加 以神化

, 于是演为 《 序记 》 所述这一

“ 神兽导引

”的神话传说

“ 应受多福

, 光宅中原 惟祖惟父

, 拓 定四 边

。 ”

魏书

·

礼志 》 作

“ 惟祖惟父

, 光宅中原

克剪凶丑

, 拓定

四边

。 ” “光

”即广

“ 宅

”即安

。 “光宅

”犹言普遍安

《 书

·

尧典 》 有

“聪 明之思

, 光宅天 下

。 ” “惟

” 独

、 只有

“拓定四边

”指拓跋 氏到漠南匈奴故地

, 从始祖力微吞井

了原来依附的宗主部落没鹿回部 以后

, 实力渐强

, “控弦上马二

十 余万

”于公元 年迁居定襄的盛乐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成为部落联盟 的领袖

。 力微死后到其孙椅 卢时期

, 国 力 发 展

“ 控弦骑士 四十 余万

” , 被晋朝封为代公

, 又加封代 王 这时 拓

跋部向阶级社会前进

, “明刑峻法

” 初具 国家雏形 领土扩大

, 据

“ 东接代郡

, 南连西河

、 朔方数百里 之地

。 ”狩 卢死 后

, 雏形

国家又复瓦解

。 其孙什羽键于公元 年建国繁峙

, 称 代王

。 后

迁居盛乐

, 实力达到

“控弦之士数十万

, 马百万 匹

” , 农业 也有

了发展

。 后 几经挫折

, 其孙拓跋硅于公 元 年牛川 今内蒙古

呼和浩特西 南 即代王位

, 同年改称魏王

。 后 来打败刘卫辰 占领

五原 又攻破燕都中山

, 全 占了黄河 以北 山西

河 北 诸地

。 于公

元 年定都平城 今大同 即皇帝位

, 建元 天兴

, 奠定北魏国

。 继而 为拓跋熹统一 黄河 流域打下基础

故 曰

“ 惟祖惟父

, 拓定

第34页

胭边

“ 庆 流后撤

, 延及冲人

, 阐扬玄风

, 增构崇堂

勉翁凶

, 减至四荒

。 幽人忘遐

, 箱首来王

这一段 《 魏书

·

礼志 》 改为

“冲人篡业

, 德声弗彰 岂谓幽

, 稽首来王

。 ” “ 庆

”即福

“后撒

”即后代

“ 冲人

古时帝王 年幼在位者自称之谦辞

, 有小子之意

“ 阐扬玄风

增构崇堂

” 拓跋蠢为了统治中原封建社会

重用汉人士族

他靠崔浩的辅佐

, 结束了十六国纷争局面

, 统一

北方

。 道士 寇谦之

, 受崔浩推荐

, 伪托太上老君授以

“天师

” 称

, 赐 以经 典

, 要他清整道教

。 他将教义 比附儒家学说

, 自谓宣

扬新经 目的在于上 承古圣王 的道统

, 以辅佐

“北方太平真君

这些深为拓跋煮信奉

, 曾于太平真君七 年 公元 年 下

“灭

佛法诏

” , “诸州坑沙门

, 毁诸佛象

” 拓跋煮毁灭佛法

, 是 为

除伪定真

, 复羲农之 治

” , 以便于统治汉人 他 自己也 曾

“ 至

道坛

, 受符篆

” 。 故此处有

“ 阐扬玄风

”之语

“ 增构崇堂

” , 系指增建庙堂

“ 构

” 字不清 考 《 魏书

·

释老志 》 有

“别构讲堂

禅堂

” 之语

, 此处当为

“ 构

” 字

拓跋煮死 后

, 其孙拓跋馆于兴安元年 公元 年 即下

“ 修

复佛法诏

”改变了灭佛政策

。 北齐又进而崇佛灭道

。 故此时 了魏

·

礼志 》 收录 祝文将

“ 阐扬玄风

, 增构崇堂

”之语改作

“ 冲人

篡业

, 德声弗彰

” 。 这显 然是为适应 当时政治需要而对文献作 了

篡改

“ 赳

” , 制胜

。 “ 螃

” , 消灭

“威暨 四荒

”后 三字模糊不清

。 “暨

” , 到

。 “ 荒

” , 远

。 “ 四荒

” , 公尔雅

·

释地 》 有

“艇竹

、 北户

、 西王母

、 日下

谓 之 四 荒

。 ” 都露行 《 尔雅义疏 》

以为四荒比五服 中的荒服更 为

遥远

, 为

“ 政教所不加

” 。

“ 幽人 忘遐

, 稽首来王

” , 由下文可 知此处当指乌洛侯来 朝

第35页

之 事

。 “ 幽人

” , 可理 解为

“幽都之人

” , 意即北方人

, 指乌洛

侯人

’ ‘

”即远

“稽 首

, 古时的一种跪拜礼

, 叩头到地

, 表

示最恭敬之礼

“王

” 在此 作动词用 读第四声

, 指

“ 称王

统治天下

” “ 来王

”即来朝王

“始闻 旧墟

, 爱在彼方 悠悠 之怀

, 希仰余光

”前二

句 《 魏书

·

礼志 》 作

“ 具知旧庙

, 弗毁弗亡

” 。 从

“旧墟

”改为

“旧庙

”可以看出人们对石室概念的演变 拓跋燕当时将石室 视

作祖先居住地

, 故石刻称作

“旧墟

” 。一 百多年以后

, 魏收写

《 魏书 》 时则把石室视为祖宗之庙而称

“旧庙

” , 又说

“具知旧

, 弗毁弗亡

。 ”由此可 以看出

, 魏收并不 了解这个

“旧庙

”其

实是一个石 洞

, 不 可能

“毁

” , 也不可能

“ 亡

” 。 后 世人们根据

“庙

”的概念 以为是人工 修造的建筑物

, 可能 早已纪毁

想不 到

它会是一个石 洞

。 现在真相大白

, 这个石室原 木是 拓跋鲜卑祖晃

居住 的旧址

, 即所谓

“ 先帝旧墟

”洞 内 有 相当厚的文 化堆视

, 也可证实这一 点

“希

”石 刻作

“于希

” , 这种写 法 体现 了北魏早期汉 字由隶向

楷 演变过程中

, 字体尚未定型的真实情况

“王 业之 兴

, 起 自皇祖

。 绵绵瓜艇

, 时淮多枯

” 这一

段 与 《 魏书

·

礼志 》 全 同

“雌

” , 石刻作

“瓶

” , 小瓜之 意

“ 绵绵瓜鹰

” , 指象

“瓜贬

”繁衍不绝一 样

, 旧时用为祝颂子孙

昌盛之 辞 句出 《 诗

·

大雅

·

绵 原 句为 绵绵 瓜 鹰

, 民之机

, 自土沮漆 古公宜父

, 陶覆陶穴

, 未有家室

石刻祝文用语多出于此

, 如

“绵绵瓜 贬

” 、 “幸来南迁

’ 、

爱在彼方

” , 诸句

。 表明拓跋鲜卑这时 已 广 泛 接 受 了汉族文二

“归以谢施

, 推 以配 天

。 子子孙孙

, 福裸永延

。 ” “ 谢

’ ”

字漫拗 无法确认

《 魏书

·

礼志 》 前二句改作

“敢 以不功

, 配 飨

于天

第36页

“荐于

皇皇帝天

皇皇后土

。 以

皇祖 先可寒配

皇批 先可 敦配

尚飨

东作帅使念凿

“荐于

”之后抬头另行

《 魏书

·

礼志 均无

“荐

” , 石

刻作

“蔗

” , 意即献

, 指进献祭品

“可寒

”后来写作

“可汗

” , 也作

“合罕

”古代柔然

、 回纶

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三 世纪时

, 鲜卑族中 己

有此称

, 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 始见 于公元 年

, 柔然 首

领社 仑称丘 豆伐可汗 见 《 魏书

·

蠕蠕传 》 社仑

“ 自号 丘 豆 伐

可汗

‘丘 豆伐

’犹魏言驾驭开张也

, ‘可汗

’犹魏言皇 帝也

。 ”

拓跋熹在 此称其祖先为

“ 先可寒

” 、 “ 先可敦

” , 足证此 乃鲜 卑

语言

’可敦

”也作

“可贺敦

” 、 “可孙

” 、 “ 洛尊

” 、 “ 合屯

” 、 “ 合敦

” 。

古代柔然

突厥

、 回绝

蒙古等民族对可汗妻的称呼

, 即皇后

“东作

”本指农事而言

《 书

·

尧典 》 有

“分命羲仲

, 宅瞩

, 日 肠谷

, 寅宾出 日

, 平秩东作

” 传

“ 岁起 于 东

, 而始扰

, 谓之 东 作

” 。 蔡沈集传

“ 作

, 起也 东作

, 春月岁功 方

, 所 当作起之事也

。 ”

《 魏书

·

世祖纪

》 有

“ 去春小旱

, 东作

不 茂

” , “东作

”仍谓农事

。 石 刻祝文之

“东作

”不 会 是 指 农

。 “ 东 作帅使念

”当为职 衔或人 名

“ 念

” , 石 刻作

“ 念

” ,

这种写法

, 同见 于汉郁阁烦

。 “矍

”即凿

, 同见齐高数修寺碑亦

有此 写法

。 “ 凿

” 在此显 然为动词

将石 刘况文与 塔魏书

·

礼志 》 相对照

, 我们可 以看出

, 嘎 仙

洞 内石 刻实即 哎魏书

·

礼志 》 记 载之 李敞祭祖所刻之祝文无疑

第37页

《 戏书

·

序纪 》 描写的所谓

“ 幽都之 北

, 广漠之野

, 畜牧迁 徙

射猎为业

” 等景象与这一带的实际环境都是吻合的 事实证 明

《 魏书

·

序纪 》 有其真实的历史基础

《 序纪 》 所叙拓跋鲜卑之

起源及其迁 徙经 过

, 确属根据鲜卑人 自己

“ 人相传授

” 之 口 碑史料

记录下来的历史信息

, 反 映了历史实况

, 有其客观价值

。 进而也

证 明

, 鲜卑人官修之 《 魏书 》 对于鲜卑历史的记述

, 较之汉 人靠

间接传闻撰述 的少数民族史

自有其更直接

、 更真 实 的 史料价

值 而这一 点过去有的史家并不承认

, 甚 至对 《 序纪 》 所述内容

持否认态度 鲜卑石室及 北魏石刻祝文 的发现对 《 魏书 》 所起的

证史作用

, 是显而 易见的 而石 刻祝文 同 《 魏书

·

礼志 》 所录二

者之 间的差异

, 又补充 了 《 魏书 》 记载之 网漏

通观石刻祝文 内容

, 在在证明大兴安岭北部丛 山密林地 带就

是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之地

《 序纪 》 所述远祖毛时期

“ 统国三

十六

, 大姓九十九

” 等部落与氏族

, 自然也不会距大兴安岭 北部

相去太远

。 我们有足够的理 由在此作出结论 嘎仙洞鲜卑石 室所

在一带地方

, 就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

。 这 里就 是 北 魏皇帝的故

, 当然属于中国

。 嘎仙洞 北魏石 刻祝文为此提供了确凿无疑 的

铁 证 它不只解决了鲜卑史上 的千古之谜

, 也为相关诸部族如

乌洛侯

、 地 豆于

、 失韦等等

, 以及 幽都

大泽

、 完水

、 难水等山

川地理 位置

, 提供了一 个客观 的空 间座标

。 从 时间上 也可 以据 以

推溯 更早 的朦胧不清的鲜卑族源

, 与渺无 踪迹 的大鲜卑山之确

切所在

, 也只能通过鲜卑石 室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来进一步求索

注 释

〔 〕 见 哎文 物 》 年 第二 期 《 鲜 卑石 室 的 发现 与初 步研

究 》

〔 〕 何 秋 涛 《 朔方 备 乘 》

“乌洛侯 即尼 布楚城 南境 之地

” ,

因 而 推断

“ 魏 之 先祖石 室 … … 当 在 尼 布 楚城正 西 之地

。 ”

〔 〕 丁 谦 公魏 书外 国传地理 考证 》 认 为乌洛侯 当 为今呼 伦 贝

第38页

尔城境

” , 而

“ 魏 先帝石 室在 贝加 尔 湖南滨

〔 〕 张 家烙等编 《 呼 伦 贝尔志略 》

心方典 沿 革》

“ 今领 余

古 纳 河 两岸及 俄界 多产桦木

, 可知 呼 伦 贝尔以 西 北一 带

之地 实 为 当 日元 魏 故墟

。 ”

〔 〕 白乌库吉 《 东胡 民族 考 》 上 第 页

“乌洛 侯 之地

必 在令嫩 江 流域 … … 则在乌洛侯 西 北部之拓跋 氏祖 先之

石 室

, 亦必 在嫩 江 流域之 中

, 而 当在兴 安 岭 之近 旁

马长寿 《 乌桓与鲜卑 》 第 页

“乌洛侯 在今黑 龙 江

省 之嫩 江 流域 甚明 嫩 江 流域的 西 北 为额 尔古 纳 河

, 魏

之祖 先的石 室 当在二 河 之 间的 大兴 安 岭 山 脉 之 内

。 “

〔 〕 见 魏 书

· 礼 志 》 第 页

〔 〕参见 《 历 次官制概 略 》

〔 〕 见 《 北朝 胡姓 考 》 第 页

〔 〕 见 《 乌桓与鲜卑 》 第 页

〔 〕 见 魏 书

·

序纪 》 第 页

“ 国有大 鲜 卑山

, 因 以 为

。 其后

, 世 为君 长

, 统 幽 都之 北

, 广澳之野

, 畜牡 迁

, 封 猎 为业

” “ 积 六 十 七 世

, 至 成皇帝讳毛立

。 聪 明

武略

, 远 近所 推

, 统 国三 卞 六

, 大挂 九 十 九

, 威震北

, 莫不 率服

。 ”

〔 〕 见 《 魏 书

·

太 祖 纪 》 第 页

〔 〕 见 《 魏 书

·

序 纪 》 第 页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df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