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能量:爱情哲学50讲
林光华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爱的能量:爱情哲学50讲/林光华著.--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7.--ISBN978-7-300
-33012-9I.C913.1-49中国国家版本馆CIP数据核字第20249NA061号
爱的能量
爱情哲学50讲
林光华著
Ai de Nengliang: Aiqing Zhexue 50 Jiang
出版发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 址 北京中关村大街31号 邮政编码100080
电 话 010-62511242(总编室) 010-62511770(质管部)010-82501766(邮购部) 010-62514148(门市部)010-62515195(发行公司)010-62515275(盗版举报)
网 址 http: //www. crup. com. cn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联兴盛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开 本 890\mm{x}1240\mm 1/32 版 次 2024年7月第1版
印 张 15.625插页4 印 次 2024年7月第1次印刷
字 数 277000 定 价 89.00元
献给爱过、爱着和将爱的人
自序
无法定义的爱情
爱情无法定义。爱情这么玄妙的东西竟然可以作为一门哲学课来讨论,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将其写成一本书就更出乎意料了。
我之所以要讲它,写它,是因为它是一个伴随很多人成长的重要“事件”,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纯然发生、当下构成的现象,它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或不出现,都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的影响。爱情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类的生活,只是很久以前不会用“爱情”这个名称。爱情是个谜,岁月越久,越能看清。这“看清”又只是相对的。很多我过去非常不屑的电影或文学作品,现在这个年龄重温又会瞬间感动,原来以前的“看清”是模糊甚至幼稚的。
即使没有恋人或爱人,爱情这个东西也如影随形。
我自己人生重大的决断也都与爱情有关,无论是选择哲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还是选择婚姻,生儿育女。我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爱情,我的人生将多么乏味与没有创造力。韩炳哲说:“没有爱欲,思考就丧失了活力。"①没有爱欲,就不会有爱情。思考与爱欲并不是分属于理性与感性的两件对立的事,而是互相刺激、相互成全的。所以,哲学的思考不仅与诗亲近,与爱情也不远。
这是一本综合了哲学、文学与心理学的书。它只是一个试探,还远不成熟。这个小小的果实是青涩的,它是根据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爱情哲学”课的讲稿修改而成的。这门课缘于2007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时做陶国璋老师“爱情哲学”课助教的经历。这门课是我们哲学系最受欢迎的通识课之一,教室里总是坐满了人,阶梯上都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爱情”还有专门的课程去探讨,这里的学生好幸福。古今中外很多大思想家都讨论过它,他们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引领我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我发愿要将这门课带到内地的高校讲,并有自己的特色,不仅有西方哲学,也要有中国哲学,加上我第一个博士学位是文学,所以希望也有文学的视角。爱情这个现象具有普遍性,没有哪个时代或者哪个民族不存在爱情,只是发生的方式和背后的习俗、传统有所不同。哲学研究人类一切普遍的现象,所以爱情完全可以放在其中。当然,爱情哲学又有它的特殊性,不同于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它极具个体性与经验性,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哲学”。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既努力保持对每一种爱情的中立态度,又会情不自禁地在分析时融入我自己的体悟,在客观与主观、主体与客体之间游走,像是和爱情谈了一场恋爱,如同韩炳哲援引的马尔西里奥·费奇诺的话:“我爱你,而你也爱我,我在你中找到我。”① 我爱着爱情,在这本书的书写过程中也会发现我自己的问题,常常茅塞顿开。
这本书几乎都是在孩子睡觉的间隙写的,有时甚至只能抱着孩子写。白天我几乎全部的时间都在带二宝,晚上他睡了我才能开始写,中间常常要经历刚刚冒出灵感就被一声“妈妈”中断的无奈,这个时候会很沮丧。但正是这种“实际生存处境”中的“现身情态”,让我更能体会现代女性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困难。这些辛劳又会在孩子突然的一句童言童语或挤到我的臂弯给我一个甜甜的微笑时被我瞬间忘却。
我也像很多人一样经历过对爱情的怀疑,经常在虚无的边缘打捞自己,调动我所学的各种知识来琢磨它的成因,是个人的命运,还是男权制的结果?每一种爱情无论是怎么发生的,被别人评说成什么样,其中都有美好的东西,也映射出人性与人格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发现。人很容易在繁忙的生活中掩饰或转移内心的痛点或迷茫,尤其在手机时代,很容易自我麻醉,但这些问题会在关键的时候出现。爱情在最根本处是与自己的相处,是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我希望我的每一本书都能把这条路显示给大家,它是我的,也是很多人的。
爱情的幸运是相似的,爱情的不幸却各有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人避开爱情里的各种凶险一一悬崖、冰川、沟壑、雷电,顺利地找到独属于每个人自己的那条小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命名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哲学,一个人就是一种爱情。我书中援引的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对爱情的看法都不是唯一的定义,也不一定是适合所有人的。我尽量不对爱情下定义,以尊重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但又会经常随机地出现“爱情是·..”这样的表达,这正说明爱情是流动的、变化的、因人而异的。思、诗、禅,都不足以表达它。它就是随机的凑合、构造,它就是流动本身;它是最平凡的诗意,又是生活真谛的浓缩。
爱情是一场智与美的修行。爱情是更广阔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缩影,你如何对待爱情,决定了你如何对待他人,对待世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的是对世界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克里希那穆提说:理解了爱,才能理解美。所谓的人生意义,所谓的幸福,所谓的爱情,最终要抵达的都是美。只有美会打动我们,让我们心悦诚服,让我们觉得来此人间是一场享受。爱情是修行的道场之一,是“情关”,我们最终爱的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充满缺点的、随时会变的爱人,而是这个人带来的“美好”,而那些不美好的、伤害性的东西,都是必须过的“关”。
中国哲学的“道”的本义是道路。爱情是一条弯弯曲曲、落英缤纷的道路,需要我们自己走上去,恋爱要亲自谈,情书要亲自写,人要亲自拥抱。这条路通向美妙而深邃的森林。希望这本小书能为准备踏上这条道路、已在路中行走或跌倒的人提供一根拐杖,以便稳住心神,少走弯路,跌倒了也能爬起来。
爱情不是必需品,但爱情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盈,经由爱情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对生命的质地与人性的奥秘都会有更深的领悟,对短暂的一生更懂得珍惜,留下更多的回忆。
爱情不可思议,但我还是思议了。正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但还是说了。
在思、议、说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那不可说的东西。
文字,只是面纱。爱情,永在路上。
目录
上编爱情之思
第一讲爱是生生之道的人间体现 Y
第二讲 爱情的三个悖论 10
第三讲 爱情的三个难题 23
第四讲 西方哲学视野下的“爱” 34
第五讲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情” 48
中编爱情之探
第一篇叛逆之爱 63
第六讲幼年时期的三个主要特点 65
第七讲 原生家庭的问题及其影响 76
第八讲反叛男权:《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之爱 ··· 85
第九讲反叛家庭:《情人》背后的杜拉斯 93
第十讲亲子关系的维护:儒道两种方式 102
第二篇依附之爱 113
第十一讲 依附型人格与“恋爱依赖症” 115
第十二讲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23
第十三讲 《今生今世》背后的张爱玲 131
第十四讲 《英儿》背后的顾城 142
第十五讲爱已才能爱他: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154
第三篇分裂之爱 163
第十六讲安全感与冒险感:双重需要理论 165
第十七讲 不安全感的哲学原因 172
第十八讲 弗洛姆的性论与邦尼的宽恕论 179
第十九讲 昆德拉的“不能承受之轻” 191
第二十讲 背叛与救赎:毛姆的《面纱》 199
第四篇滋养之爱 209
第二十一讲完善的人格:俗我、真我与觉我 211
第二十二讲 阿德勒的人格论 221
第二十三讲李银河与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229
第五篇精神之爱 237
第二十四讲 柏拉图式恋爱 239
第二十五讲 茨维塔耶娃:抒情诗的呼吸 249
第二十六讲先秦与魏晋道家的自然之情 258
第二十七讲 从苏轼到沈复的古典爱情 266
第二十八讲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与选择 275
第六篇自由之爱 285
第二十九讲海德格尔的自由论 287
第三十讲萨特的自由论 298
第三十一讲弗洛姆的自由论 307
第三十二讲 波伏娃的自由论 318
第三十三讲萨特与波伏娃的契约式婚姻 325
第七篇放手之爱 339
第三十四讲缘起性空:中观思想与爱情的无常..:341
第三十五讲无常:《红楼梦》中的宝黛之爱·····…··347
第三十六讲无言:《红楼梦》中的宝妙之情..358
第三十七讲无情:从弘一法师到阿伯拉尔 ....370
第八篇危难之爱 387
第三十八讲爱情与死亡的关系 389
第三十九讲以命赌爱:张爱玲的《色戒》 395
第四十讲危难之爱: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406
第九篇控制之爱 415
第四十一讲弗洛姆:生本能与死本能 417
第四十二讲道家的死亡观与“不控制”论 427
第四十三讲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432
下编爱情之问
第四十四讲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443
第四十五讲 如何保持精神的追求 447
第四十六讲 爱、性与婚姻的关系是什么 451
第四十七讲 现代女性的处境是什么 459
第四十八讲 如何面对婚姻中的爱恨交织 463
第四十九讲 如何看待独身、丁克现象 469
第五十讲如何看待“虚拟之爱” 473
附录 爱情私语 479
后记 483
上编貢爱情之思
第一讲 爱是生生之道的人间体现
中国儒道思想的核心精神是“生生不息”。爱是生生不息之道在人间的体现。
人从天地而来,人之感情秉乎天而有,顺乎人而成。谈爱情,先从天地说起。《周易·系辞上》日:“天地之大德日生”①,天地最大的德行是创生,创生是宇宙间最大的能量,也是一个奇迹。孔颖达曰:“言天地之盛德,常生万物而不有生,是其大德也。”天地创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是大德。“乾知大始,坤化成物”,乾、坤即天地,天地使得万物开始、生长、成熟、延续、更迭。这些都是儒家对“生生”力量的赞美,这种创生是“大爱”“大仁”。荀爽曰:“生息万物,故谓之爱也。”“爱”最初主要指“慈爱”,并非指儿女情长、男女之爱。道创生人,人创生后代,万物并生,遵天法地,人类得以在宇宙中绵延不绝。《周易·系辞下》日:“天地氮盒,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氮处”是个非常美的词,很难翻译,天地交融、酝酿,阴阳交织、互动,万物产生,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老子》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① ,道创生万物,而人居其一。万物都有阴阳,阴阳和合而生生不息,人也不例外,男女相融、情投意合而创造生命。《周易·系辞下》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在刚柔的互动中,万物产生变化。这是阴阳的二对生结构,男女是一对阴阳,氮盒化醇而能生,个体与宇宙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创生。从这个角度说,爱情是从一到二,从二到三,从三到多的生命变化之原初动力。不变则静矣、死矣。只有阴阳相交、阴阳相济才能生出变化,一个“家”才能形成的。
孔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 ,也是感叹天地无言却创生了万物的伟力,大自然中产生了人,人吸收了大自然的生命能量而具有创造性,这创造性首先是造人,其次才是创造工具,最后才谈得上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越是自然的人,越有能量,越有创造力。《庄子·知北游》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①,这“大美”不只是自然风光,而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的生生气象。人从天地运行的法则中洞察人的生存之道,遵循天道,顺应天时,得以生机勃勃地繁衍至今。
中国儒道思想虽有很大不同,但其根本思想是“生生之道”与“个体修身”。爱情可以看作生生不息的“道”在人间的显现,阴阳互动,男女相亲,爱情产生。爱情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但经营爱情需要个体的修身。天地不仁,大道无情,但人间有爱。这“爱”主要体现在情侣之爱、夫妻之爱、亲子之爱、兄弟之爱以及人神之爱,爱情直接关乎夫妻、亲子、兄弟的关系,它是一种小家庭内部的情感信仰,通过“爱”把一代又一代人连接起来。爱情使两个陌生人愿意走到一起,缔结婚姻,繁衍后代,这使得人类不仅能延续,而且是美好地延续。现代爱情不再是“父母之命,媒之言”,而是顺从自然的两情相悦、自主决定,它使繁衍变成了美好的创造,使子嗣成为爱情的结晶。
“道”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动力,它落实到个体就是个体的创生能力与能量,这种能量就是爱,只有爱能让现代人更愿意创造新的生命,它是个人生活的动力与幸福的主要来源。从带有情欲特征的两性之爱升华到了最无私的亲子之爱,这种能量流动在家庭、家族、社会、国家与宇宙中,会影响到人与物,让“万物一体”的本源关系不断被唤起与加固。最简单的体现就是当我们恋爱时,我们会变得温柔、甜美、热情、乐观、能量满满、充满希望,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可爱的,恨不得去拥抱所有人,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恋爱了。恋人的心中美滋滋地装着彼此,这个能量流动是多么美好。这样天地万物也就能更好地连接起来。
爱也是弗洛姆说的人的“生本能”的最好体现,是人积极的生活态度、饱满的生命动力的表现。爱情中尽管常常伴随着痛苦与伤害,但这痛苦与伤害也会促进人去成长。没有人天生就会谈恋爱,会爱,会经营婚姻,爱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无论在爱,还是不在爱,无论结婚还是不结婚,无论生育还是不生育,爱情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哪怕只是憧憬,哪怕刻意回避,都是爱情作用于我们内心的方式。在每天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我们的内心会因为爱着而升起一点信心与美好。这就是爱情对于平凡的我们最基本的意义。
爱情本来是一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①(《诗经·国风·关雎》)的最自然的事情,就像两只鸟在互相回应中走向结合,你叫一声,我应一声,爱情就产生了,人们在《诗经》的时代就记录下了这美好的情景。今天的爱情则有很多的困难,爱情变得越来越难,或者越来越边缘化,人们心心念念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成功与野心,更在意别人对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评判,而常常对爱情与婚姻漫不经心。在这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的时代来讲爱情,似乎更有它的现实意义。当你视野足够广,足够深,真的到达了“人情练达”之时,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为整个人类的命运着想。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费奇诺认为,爱情是世界各部分之间“结合的永恒的节点”,“性是一种宇宙力量,只有从其宇宙现象的角度思考,它才能被理解”。②持类似观点的代表还有德国的哲学家谢林、舍勒等。印度圣雄甘地也认为,精神上真诚的人存在着深刻的和谐与共鸣,“在所有有生命的生物中也必然存在这种凝聚力;有生命的众生之间的凝聚力的名字便是爱。”① 我们都是爱的产物,尽管这爱有很多种,在爱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艰辛与离合,但是茫茫人海中,人头攒动的背后都是爱,没有前人的爱、父母的爱,就不会有我们,“我们属于这种聚合和凝聚的整体逻辑”②。
当你的爱情受挫时,哪怕只是和自己的伴侣吵架,可能瞬间也会觉得爱情不存在,更何况面对分手的痛苦。但是爱情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惊喜、刺激与“凶险”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最高的“丛林法则”是“爱”,即便爱情是庄周梦蝶般的一场大梦,但不经过大梦,你就不会大觉。孤独的时代更需要爱情,如果人类有一天灭绝了,我相信人类留在宇宙中的纪念碑上一定会刻上与爱情相关的文字。爱是人类致敬宇宙的方式,爱情是人类之爱中的最小单位。也许真有刘慈欣所写的类似“三体”文明的存在,那我们地球文明的特别之处在哪里?“三体人”也许理解不了爱情,但恰恰是因为爱情,人们才能体会更宽广更深邃的人际之爱,爱情是地球文明中一种璀璨而独特的存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三体》中的物理学家汪淼,每天都会看到我们自己生命的“倒计时”③,只是它没有被打在我们的视网膜上而已,它时刻提醒我们作为宇宙中有限的存在,如何让个体的生命更美好,让人类的生命更长久。
爱情会让我们暂时忘记这个“倒计时”,流连于某个美好的时刻更久一些。因为有爱情,人面对死亡才不孤独,不恐惧,不遗憾。因为有爱,人与人才更加和谐,人类才更加文明与高贵。个体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在浩瀚的星空中都无比渺小与短暂,爱情是一道光,它点燃了生命,带来了慰藉与寄托,沉思与智慧,美好与力量。爱情是孤独者对星空的深情凝望,是人的心灵的深层需要。费舍尔说:“爱是一种需要、一股热望、一份想要找寻人生至宝——一位爱侣—的渴求。我们为爱而生。此言不虚,如果人类生生不息,一百万年后我们仍会坠入爱河,比翼双飞。"①无论今天的爱情被说成什么样,人们对爱情怀抱怎样复杂的心情,我相信爱情都会伴随人类而存在,人类也会因为爱情而更富有生机。无数人的爱,无数生机的汇聚,就是对宇宙之“道”的最好体现。
第二讲 爱情的三个悖论
常常有人感慨,越是深爱一个人,越是矛盾重重;越是对一个人好,对方越是不领情;离得越近,伤害得越深;等等。这是因为爱情本身就有悖论。爱情不是一个可以线性追求的东西,不是说你付出越多越好,两个人越亲密越好,两个人越能谈得来越好。爱情关系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不是一个跑另一个追,那永远也追不上。也不是两个人一起向对方跑去,那样很快就到达了终点。更不是付出越多,对方越爱你,付出多的一方期待与要求也会更高,而被爱的一方会感到压力、愧疚,这都是对爱的阻碍。爱情至少有三个常见的悖论,即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我们能认知它,就能把握好爱的分寸。这里先简要概括。
第一,既同一又差异。
两个人因同一而相爱,因差异而分开,这是常见的爱情的结局。同一是指两个人的共同点,既包括表层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也包括深层的人格特点、性格脾气与价值观等。差异是指两个人所有不同的方面。同一与差异同时是爱情所需要的。也就是说,相爱的人既需要高度的同一,又需要很大的差异,要非常像,又要非常不同,这样爱情的机制才能发动起来并且长久地运行。两个人高度同一,才能发生共鸣,这就是通常说的“琴瑟和鸣”“志同道合”;两个人有很大差异,才能带来刺激,这就是通常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种同一与差异就像《周易》中的“阴阳”,一白一黑是最大的“差异”,阴阳是“同一”的,只是一体的两面。“同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因为对方是你的“知己”,了解你而不会产生误解与伤害。“差异”能给人带来冒险感,因为对方与你不同,所以你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会对对方的世界产生好奇,两个人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有更多的可以互补的内容。
但是,爱情要同时满足人对安全感与冒险感的需要才能长久,既不因“同一”而厌倦,又不因“差异”而冲突。这就是个矛盾。因为太像就容易厌倦,有差异自然有冲突。安全感最终带来乏味,冒险感最终带来冲突。两个完全一致的人不会相爱,因为另一个人完全是自己,那爱自己就好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也很难相爱,因为所有方面都会产生冲突,无法和谐共处。所以,要遇到那个对的人很不容易,这个人既要与你有很多“同质”的交集,又要有很多“异质”的地方,所以,相爱确实需要缘分和运气,爱下去确实需要智慧与能力。
这“同一”与“差异”也可以同时是价值观、性格与兴趣上的,甚至包括两人的全部成长史和生活习惯,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想要简单地认准一个人爱下去,但爱情不听你的,越爱越累,因为在彼此同化对方的冲动下,“同一”越来越多,甚至连长相都很有“夫妻相”了,也就无趣了,太熟悉了以至于无话可说,这就是把爱情过成了亲情;而在“差异”上会不断冲突,想要对方认可自己,这就会让双方都感到不自由,越来越疏远。爱情要在“同一”的基础上兼容“差异”,把“二”变成“一”,这是很高的境界,如巴迪欧所说:
在山村中,某个宁静的傍晚,把手轻搭在爱人肩上,看夕阳西下即将隐入远处的山峦,树影婆娑,草地宛如镀金,归圈的牛羊成群结队;我知道我的爱人亦在静观这一切,静观同一个世界,要知道这一点,无需看她的脸,无需言语,因为此时此地,两人都已溶入同一世界之中。当此际,爱就是这种悖论,这种同一的差异性和差异的同一性。①
这是个理想的画面,是同一与差异的悖论达成了最大限度融合的画面。彼此融合的过程包括无数个细节的冲突与磨合,很多爱情都在这种磨合中失败了,陪伴到最后不是因为最初的爱情,而是因为不断把“差异”变成“同一”的亲情。因此,爱情是既快乐又痛苦的,在二者“同一”的方面会感到同频共振的快乐,在二者“差异”的方面会感到互相征服的痛苦。可以说,没有不带痛苦的爱情,只是痛苦的原因与程度不同。也没有不经过痛苦就能达到快乐的爱情,因为痛苦让你学会接纳对方,尊重对方的自由,将两个人的“差异性”调节得刚刚好,彼此保持最适合彼此的距离,这样,爱情的美就能持续。
所以,爱情其实因为“同一”与“差异”的并存才成立,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人之间很难发生爱情,青梅竹马的熟悉未必能走到最后,贾府里的焦大也不会爱上林妹妹,因为同一性与差异性都太大了。“同一”与“差异”之间永远有张力,它像一张古琴,声音有轻有重,有按音的实在,有泛音的空灵,且需要经常调调琴,弦太松或太紧了都弹不好。总是弹《十面埋伏》这样动的不行,总是弹《文王操》这样静的也不行,要时动时静,时松时紧,时缓时急才刚刚好。弹琴,其实也是谈情。所以认识这个悖论,在爱情中就不会为双方的“差异”而沮丧,因为这正是你爱上对方的原因。也不会因为双方对彼此的熟悉而失去趣味,因为“左手握右手”的安全感正是你想
要的。
面对彼此的“差异”,不要强迫对方改变,不能欣赏就包容,不能包容就忽略。面对彼此的“同一”,不要把对方当成父母一样可以无所顾忌地说话的人,而是要有分寸,这是古人说的“夫妇之别”,要保持距离。要让爱情长久,就要珍惜彼此的“同一”,理性对待双方的“差异”,在有冲突的时候,让渡“自我”的一部分自由,来包容对方的“差异”。在熟悉得无话可说的时候,各自创造新的生活内容,探索新的风景,关注新的领域,不断在求知中分享更多新鲜的生活内容。爱情中的“相爱相杀”、爱恨交织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这个悖论没有处理好,或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意去面对它、解决它。
第二,既占有又失去。
爱情,当你占有它的时候,也是在失去它,这是又一个悖论。你占有了爱的人,也就失去了渴望得到的那份渴望。并且,你爱上的对象会随着你的占有而改变,无论这种“占有”是确立恋爱关系、同居还是步人婚姻。爱情看似在层层递进,走向固定,实际上这种通过“占有”而获得的确定性和固定性是对爱情的束缚与破坏。这种“占有”其实是一种“绑定”,两个人的所有事情从此绑在一起,事无巨细,连两个人的命运都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个人的价值已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双方的状况。你做的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对方的感受,甚至对方的家人、朋友的感受,考虑你们的事情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等。当束缚越来越多时,爱情也就渐渐没了。
为什么爱情不会因为彼此“占有”而一劳永逸?这不是简单的因为熟悉而厌倦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说,爱情不是一个“物”,爱的人也不是一个“物”,爱情是当下构成的、非对象化的东西,就是你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固定的东西拥有。弗洛姆说:
人能占有爱情吗?如果可以的话,那爱情就是一种物,一种质料,是可以为人所有和占有的东西。真实的情况是:世界上并没有像“爱情”这样一种物。“爱情”只是一个抽象名词,也许是一位女神或其不为人知的本质,尽管谁也没有见过这位女神。实际上只存在爱的行动。①
我们能占有的是一个“物”,一个“对象”,爱情不是一个“物”,而是不断发生的行动。没有一种现成的、固定的东西叫“爱情”,只有你去爱的各种行动。所以,我们不能占有爱情,只能去行动,不停地创造爱,今天你在爱,爱情就在,今天你没有去爱,爱情就不在了,当然这种爱的行动不一定要去说我爱你、送花、关注对方,它可以是心里的,对爱的人的精神的支持。
当我们“占有”一个物时,会视其为私有物,享受“拥有感”,然后,就忽略了行动。在我们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似乎占有爱的人就等于完成了,拥有爱情就等于成功了,当我们有这种想法时,就没有打算再去做多大的努力。以占有的方式去体验爱情实际上恰是对爱的对象的限制、束缚与控制,这样其实已经不是爱情了。这种爱会让对方室息或麻木,这是对爱的活力的扼杀,人们把占有对方、控制对方称作爱,其实是为了掩饰没有爱。我们越是对爱人提要求,越是占有他,越是说明爱已经不存在了。弗洛姆说,一些彼此相爱的夫妇的生活史中,他们的关系是“从‘爱上了’开始,到幻想去‘占有’终止"①。当你反反复复要让对方说“我爱你”,要求对方关注你,要求仪式感,要求查看对方手机时,其实只是对已经不爱的事实的掩饰。真正的爱不是你能占有的,所有对彼此的要求都是一种占有”,只不过是以“爱”的名义。
阿多诺说:“一旦被完全占有,所爱的人就不再被真正凝视····爱是一种专门与对方说话的感情,它依附于所爱的特征。” ⊚ 所爱之人被占有之后,就不再是特殊的、专门的那一个,而是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普通的一个。你一旦占有了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