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优化设计历史(人教一轮)新教材 答案与解析

发布时间:2021-12-3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高考优化设计历史(人教一轮)新教材 答案与解析

学生用书正文答案与解析 ……………………………………………………………………… 408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408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409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411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 412第五单元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 413第六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 414第七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416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 …………………………………… 417第九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418第十单元 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及世界殖民体系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 420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收起]
[展开]
2023高考优化设计历史(人教一轮)新教材 答案与解析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学生用书正文答案与解析 ……………………………………………………………………… 408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408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409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411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 412

第五单元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 413

第六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 414

第七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416

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 …………………………………… 417

第九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418

第十单元 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及世界殖民体系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 420

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421

第十二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 423

第十三单元 国家制度的演变 ……………………………………………………………… 425

第十四单元 社会治理的改善 ……………………………………………………………… 427

第十五单元 社会经济的发展 ……………………………………………………………… 428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 430

第十七单元 多样的世界文化 ……………………………………………………………… 432

第十八单元 文化的交流、交融 ……………………………………………………………… 433

课时规范练答案与解析 ………………………………………………………………………… 435

单元质检卷答案与解析 ………………………………………………………………………… 465

历史 LISHI

第2页

学生用书正文答案与解析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2)火 (3)元谋人

2.(1)磨制 (2)原始农业

3.(1)母系氏族 (2)阶级社会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处于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二、1.(1)五帝 (2)华夏始祖 (4)龙山文化 国家

2.(1)禹 (2)间接统治 (3)二里头遗址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上古之世”是原始社会;“中古之世”是原始社会后期;“近古之

世”是夏商周时期。

三、1.(4)牧野

2.(2)金字塔 权力 财产分配 国人暴动 犬戎 (3)奴隶制

井田制 青铜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实行井田制,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历史概念·判一判】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①本土化。中国是远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中华

文明源远流长。②多元化。不仅黄河、长江流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

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2)意义:与文献材料相互印证,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开

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

流域;体 现 严 格 的 社 会 等 级,已 经 出 现 城 市;规 模 大,数 量 多,影 响

深远。

(2)价值: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存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

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

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

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主题二 早期国家夏商周的文明传承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思想:敬天保民。

原因:夏商覆亡的历史教训使西 周 统 治 者 认 识 到,依 靠 天 命 进

行统治 是 不 牢 靠 的,统 治 者 应 该 重 视 自 身 的 道 德 修 养 和 保 护

“小民”。

(2)影响:有利于稳定西周的统治秩序,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法律条文具体、完备,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

等级秩序。

(2)原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建立完善的司法体系是其

政治统治的重要内容;西周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西周统治者

立法的目的就是维护贵族利益,保护私有财产。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

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到了春 秋 时 期,贵 族 的 采 邑 越 来 越

多,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 达 数 十 个,之 所 以 出 现 这 种

情况,是因为春秋时期 随 着 铁 犁 牛 耕 的 使 用,生 产 力 大 大 提 高,

大量荒地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故选 D 项。 材 料 没 有 提

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 A 项;卿 大 夫 的 实 力 增 强,说 明 分 封 体 制

逐步崩溃,排除 B项;卿 大 夫 实 力 的 增 强,意 味 着 诸 侯 国 君 权 力

削弱,排除 C项。

2.D 解析 在河南、陕西等北方地区出土了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

青铜器,这说明南方风格影响到了北方,南北之间存在文化交流,故

选 D项;河南属于中原地区,材料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风格影响到

了中原地区,而非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排除 A 项;根据青铜器的

风格不能得出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或宗法制度分崩离析,排除 B、C

两项。

3.A 解析 材料表明陶寺遗址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都存在很大区别,

说明当时已经存在贫富差别,出现了阶级分化,故选 A 项;仅从材料

信息无法判断该遗址就是历史上的夏都,排除 B项;一般认为夏朝是

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排除 C项;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D项。

4.B 解析 “尚德、尊尊、敬老、慈幼”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材料说明

商朝借助神权维护统治,而西周注重借助伦理道德维护统治秩序,B

项正确。

5.C 解析 题干表明,在黄河、长江中下游、西辽河等地区都有中华文

明起源的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国的各个地区,即体现

了“本土多元”的基本特征,故选 C项。

6.C 解析 材料中“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干预朝

政”“谤王”说明国人的意见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这里所体现的民

主是一种原始民主,故选 C项。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齐国 卿大夫 秦国

2.(1)华夏认同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中原地区经济发达、制度先进。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二、1.都江堰

2.(1)富国 强 兵 (2)君 主 专 制 (3)重 农 抑 商 奖 励 军 功

什伍连坐 彻底 国富兵强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列国纷争造成各诸侯国货币各异,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

了国家统一的必要性。

【历史概念·判一判】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实行什伍连坐制 普遍推行县制

三、儒家 道家 仁 道 为政以德 礼乐制度 小国寡民 论语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四、1.(2)士 (3)争霸

2.隆礼重法 庄子 相生相胜 下层平民 新兴地主阶级

3.(1)阶级关系 (2)地主阶级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列国纷争导致大国兼并小国,导致材料二

中诸侯国数量减少。

(2)观点:列国纷争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阐释: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分封宗法秩序遭到破坏,出现了列强纷

争的局面;新兴地主阶级趁机登上政治舞台,士大夫阶层崛起。诸侯

之间的战争,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使诸侯国

的数量减少,统一的趋势逐渐明显。

总之,列国纷争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也进一步促进了春秋战国

时期的社会转型。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举措:推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历史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打击瓦解旧的宗族制度;推动

庶民个体小家庭的出现。

(2)重大意义:形成数量众多的个体小农;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政府赋税收入;为实行什伍连坐制创造条件;形

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

主题二 “异彩纷呈”的诸子百家思想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内部压力: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外部条件:诸

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

(2)原因:战国时战乱不断,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诸侯国横征暴

— 408 —

第3页

敛,百姓困苦不堪;孟子继承了儒家的“仁”传统和民本思想;小农经济

的形成及其脆弱性。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示例

主题:治国公器———礼法之辩

甲:用什么样的办法治理国家,要从人性出发。

乙:是啊。人生来是善的,但是后天的影响使他有了各种恶习,只

要对他施以礼进行教化就能向善,大家都习礼向善,这样社会也就能

够安定了。

甲:你没看到那些做坏事的人是出于本能吗? 人的本性是恶的,

只靠礼教是没有用的,必须用法来规范他的行为。制定严格的法律,

对犯罪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迫使人们遵守法律,不敢

作恶,社会安定,国家也容易治理。

乙:你这样太残酷了。

甲:你的仁慈、礼让在现在行不通啊!

(2)由于齐国国君重视学术、文教,稷下学宫逐渐兴盛,齐国学术

文化蓬勃发展,成为各诸侯国中学术、文教交流中心;齐湣王虽然允许

稷下学宫存在,但实际上实行了相对消极的文化政策,导致学者出走,

稷下学宫走向衰落。后来,由于齐国国力的衰退,稷下学宫的繁盛情

景再未出现,齐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因此大为下降。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材料表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其爵位等级,

遭到拒绝后,他直接自立为王,这打破了周王分封的惯例,形成对分

封制度的挑战,故 D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

具,而材料没有反映礼乐制度,且 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

只涉及对楚国国君熊通的分封问题,未涉及权力继承问题,故 B项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权力分配问题,不涉及血缘关系,且楚国并

非姬姓王国,故 C项错误。

2.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

治,墨家学派则批判礼乐,认为乐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反映了儒

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 B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

者提供治国之道,所以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方

面的,排除 A 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治国之

策的态度,而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 C项;西周时礼乐是用来规

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而不是个人生活态度,排除 D项。

3.C 解析 “公族”是与国君同姓的宗族势力,晋献公打击“公族”有利

于加强君主权力,但是,也失去了宗族的支持,C项正确。当时专制制

度尚未建立,A项错误。晋献公的做法导致了三家分晋,但是并未引

发政局动荡,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官吏的任命方式,D项错误。

4.A 解析 凭借军功可以获得爵位俸禄,这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有

利于军功贵族的崛起,故选 A 项;军功爵制属于军事领域的改革,

并不会触及商人的利益,排除 B项;商鞅变法改变的是授爵的标准,

并未否定爵秩等级制度,排除 C项;商鞅变法时秦国还没有建立起

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D项。

5.B 解析 公元前259年是战国后期,秦国独大,六国只能采取合纵

抗秦,以对抗秦国,材料中韩、赵、魏击败秦国,证明了合纵抗秦的作

用,B项正确。

6.B 解析 材料中战国的军事制度实际上是军功爵制,这一制度打破

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废除了贵族的特权,B 项正确。士是贵

族,不是平民,排除 A 项;战国时战争规模日趋扩大,与君主权力增

大,国家动员能力增强有关,排除 C项;材料只提到参战人员,未涉

及战争样式,排除 D项。

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2.(1)远交近攻 (3)匈奴

3.(1)始皇帝 御史大夫 郡县制 (2)文字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秦朝编制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二、1.(2)焚书坑儒

3.刘邦

4.约法三章

【历史概念·判一判】

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楚汉战争

三、1.(1)黄老无为 与民休息 (2)秦朝 汉景帝

2.(1)推恩令 察举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主流意识形态

(2)卫青

3.(1)绿林军 (2)刘秀 (3)外戚宦官 张角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统一思想,巩固统一。

四、1.(1)纪传体通史 (2)断代

2.(1)散文

3.(1)中医理论 (2)药物学 (4)蔡伦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

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2)内容: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

其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的蓝本。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兵役、徭役、赋税沉重,百姓不堪重负;法律严苛,人民摇

手触禁;秦朝没有顺应人民休养生息的期望。

(2)秦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废除了贵族特权,引起了六国贵族

的不满,成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

主题二 西汉的强盛与东汉的兴衰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

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2)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商业和商人。表

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汉武帝继位以来改变了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南征

北伐,任用酷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不满。

(2)信息: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的年龄都比较小而且寿命都

不长。

影响: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

防止他们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

监察制度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 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

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 A 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

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

接关联,排除 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

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

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 D项。

2.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中原地区的民户数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呈现

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江南地区的民户数则急剧增长,这说明在此期间长

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故选 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原地区和江南

地区的民户数量,而非豪强大族势力的盛衰,排除 B项;汉代中原地区

经济依然比江南地区发达,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

排除C项;江南地区民户数量增多,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排除D项。

3.A 解析 “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和“以咸阳为中心的、通

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对

全国的控制和管理,故选 A 项;传送系统与皇帝的巡视无关,排除 B

项;文书传送系统和驰道都属于交通通信系统,与思想控制无关,排

除 C项;“各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项。

4.D 解析 材料反映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影

响了国家的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必然,D项正确。

5.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朝将原来六国的王族从原属地迁往其他地

区,并将从人、家眷与王族分开,这一措施有利于防止六国旧势力东

山再起,巩固了国家统一,故选 A 项。

6.D 解析 汉朝农耕经济发达,铁器、丝织品等反映了农耕经济的特点,而

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牛马等商品反映了游牧经济的特点,双方商品的差

异反映的是背后生产方式的不同,故选 D项;互市的时间、规模及商品种

类受政府的严格管制,并非可以自由贸易,排除 A项;重农抑商是秦汉以

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既定政策,排除B项;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在汉代属

于独立的民族政权,当时并未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排除C项。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曹丕 (2)司马炎 (3)匈奴 (4)东汉 南北朝

— 409 —

第4页

2.(1)司马睿 南朝 (2)士族 (3)少数民族 (4)黄河南岸

四川

3.(1)成汉 典章制度 氐族 (2)洛阳 民族矛盾 隋唐盛世

隋朝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士族势力把持朝政,威胁皇权,是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重要原因。

【历史概念·判一判】

东晋 前秦 北周

二、1.(1)589 (2)大运河

2.(2)轻徭薄赋 (3)回纥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大祚荣

3.(1)安禄山 (4)朱温 五代十国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一般朝代多是亡于王朝末期财政的枯竭,隋朝国库充盈,但是隋

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承受力上

限,引发大起义,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角度一

参考答案 前秦短暂的原因:前秦虽统一北方,但内部各族尚未交融,

统治基础脆弱;前秦苻坚刚统一北方,就急于发动战争;前秦在淝水之

战中被东晋打败。

北魏统一较为长久的原因:北魏吸取前秦覆亡教训,为巩固统治

而积极努力;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顺应了北

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产量提高;纺织等手工业有明显

进步;商业有一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的开发。

(2)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民的南

迁。北方人民的南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

主题二 隋唐的繁盛与衰落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有。理由: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才励精图治,从

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功绩:吸取隋亡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

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边防

空虚;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2)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

本质:五代十国实际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对杨贵妃死于

马嵬坡进行了描述,而且作为史料而言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不过

不论何种史料都应该注意编撰者的立场,使用时考虑编撰者的立场对

史料编撰的影响,故选 D项;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是史实,《马嵬行》的选

材并不是来源于传说,排除 A项;细节描写较多并不能说明《资治通鉴》

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细节的描述也有可能是编撰者的杜撰,排除

B项;编撰时间的早晚并不是判断史料真实与否的标准,不能根据成书

时间晚而认为《资治通鉴》的可信度较低,排除C项。

2.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唐代地方官吏的收入高于史籍所载额度,而

高出的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说明地方官吏存在不被中央

政府控制的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这就减弱了地方官吏对中央的

向心力,说明地方势力膨胀,故选 A 项。地方官吏存在不载于法令的

合法收入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排除B项;地方官吏存在不

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这部分收入来自地方,不能说明中央财政紧张,

排除C项;这部分收入是合法收入,与贪腐无关,排除 D项。

3.D 解析 根据“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

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知,

中原政权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交

融,D项正确;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一带与中原王朝的衰落没有必

然的联系,排除 A 项;民族间的交融 有 利 于 缓 和 危 机,排 除 B 项;

“均衡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 C项。

4.B 解析 据材料“可藏粮一万几千石以上”可知,含嘉仓的粮食储备

能力强大,而“唐朝和北宋时都在沿用”则说明了隋唐至北宋国家对

粮食储备的重视,故选 B项;含嘉仓藏粮的数量只能说明国家征收

的粮食数量,无法说明粮食的生产情况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 A、

C两项;材料无法说明粮食的来源,排除 D项。

5.C 解析 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有“战争”“和亲”“设置机构”“册封”

等方式,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故选 C项;表格中

的交往方式没有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排除 A 项;表格中只

有与东突厥交往是战争方式,不能说明战争不断和以军事手段征服

各民族政权,排除 B、D两项。

6.A 解析 从柳宗元的生卒年代可知,他生活在唐朝后期,当时唐朝已

经出现藩镇割据的严峻问题,唐朝已经衰落,所以他关注“善制兵,谨择

守”等一系列制度,故选 A项,B项错误;唐朝后期国力由盛转衰,边疆

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整治吏治,排除 D项。

第5讲 隋唐制度的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家世 士族 (2)进士科 武举 高官 官员

2.(1)隋文帝 (2)政事堂 一体化

3.(1)租调 (2)均田令 (3)庸 (4)土地买卖 户税 地税

人丁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科举选官成为官吏的主要来源,使平民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提

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二、1.(1)贵儒 本土化 三教合归儒 禅宗 (3)佛教 封建纲常

2.(1)建安文学 (2)书圣 以形写神 宗教画 敦煌莫高窟

3.齐民要术 赵州桥 火箭 唐本草

4.(1)玄奘 鉴真 (2)长安 广州

【历史概念·判一判】

魏晋玄学 李白 《唐本草》 玄奘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弊端:行政效率低下。改进:设政事堂,令三省长官合署

办公。

(2)表现: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官吏选拔上实行科

举制。

角度二

参考答案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

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主题二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原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与

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本土化。

(2)影响:佛教也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

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

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统一的局面;

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2)唐朝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

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人具有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由于西晋的占田制和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的规定,大土地

所有制发展,这就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

政府通过授田增加了自耕农数量。所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

复,故选 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

世族势力互相依赖,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田

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 D项。

2.B 解析 根据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到魏晋时期原属宰

相的中央权力转移到了尚书台,这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说明相权

转移,故选 B项;相权的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 A 项;材料反映

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与“地方权力削弱”无关,排除 C项;权力转移

到尚书台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除 D项。

3.B 解析 由材料“晚唐寒人虽有上达,然其势力尚未足与旧族相抗,政治

上之核心人物,仍多出身于阀阅”可知,晚唐时期门阀势力在政治上依然

有较大的影响力,把持政治核心,说明门阀政治的基础坚固,故选B项。

4.B 解析 杂戏人“戏孔”反映了儒学在民间的地位动摇,唐朝统治者

认同孔子地位,尊奉儒学的正统地位,故选 B项。

5.A 解析 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

制无法实行,政府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故选 A 项;材料体现的

是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土地经营权无关,排除 B项;商品经济发展是

两税法实施后的影响,C项错误;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说明人身依

附关系的弱化而非强化,排除 D项。

6.D 解析 材料分别体现了农民、渔者、淘沙客的辛苦劳作,说明劳动

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故选 D项。

— 410 —

第5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

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6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五代十国 (2)节度使 枢密院 (3)行政效率

2.(1)已有边界 党项族

3.(1)范仲淹 (2)富国强兵 财源 兵农合一 富国 人民

4.(1)靖康之变 (2)岳家军 (3)南北对峙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但是,也影响了

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二、1.鲜卑 党项族 女真族 契丹国 元昊 完颜阿骨打 农耕民

族 本民族 猛安谋克 金

2.(1)铁木真 崖山 (2)河北 行政效率 宣政院 西域 台湾

(3)四等人制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地位和关系:知州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

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州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

州,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2)特点:崇文抑武。影响:统治者重视学习文化知识;推动了科

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文化的

繁荣。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

降,积贫积弱。

(2)改变了北宋军队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主题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少数民族与汉族分治;官分南北,因俗而治。

(2)开创了一种较为成熟的民族管理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治理

具有借鉴作用,巩固了辽朝疆域,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国内

的安定;缓和了民族矛盾,有益于增进契丹族、汉族等民族间的交融;

传承了中华文化,有助于推动辽朝的封建化进程。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原因: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

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意义: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

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

献记录。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题干材料描述了宋代募兵制的状况,即士兵待遇优厚、兵

员数量多,这就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 A 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

史实,排除;宋代军队中的精锐力量都直接控制在中央手中,这一措

施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 C项错误;题干中的军费是政府支出,与

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无直接关系,故 D项错误。

2.A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行省掌管地方的行政、财政、统兵等各

项权力,但是官吏任免权和调兵权则在中央,因此材料表明行省拥

有部分权力,故 A 项正确,B项错误。行省只是拥有部分权力,不可

能集中专断,故 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属

于中央集权的内容,不是君主专制,故 D项错误。

3.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中央集权程度远高于唐朝,“强干弱枝”

的措施导致地方积贫积弱,难以抵抗外敌入侵,故选 D项;唐代藩镇

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排除 A 项;材料主要强调都城

的政治意义而非地理意义,排除 B项;材料描述唐代安史之乱后的

景象主要是为了印证宋代地方制度的得失,排除 C项。

4.D 解析 辽朝南、北面官与金朝的猛安谋克制都适应了多民族杂居

共处,各民族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有利于促进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D项正确。

5.A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免役钱

和助役钱的举措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 项正确。

6.D 解析 材料认为行省既是中书省的下属,也在某些方面与中书省

平级,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D项正确。

第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自然经济 宋朝 (2)五大名窑 青花瓷 煤 (3)大众

榷场 元朝 外贸税收

2.(1)中原 (2)大运河 南北分卷

3.(1)平民 祖先名望 (2)贱民 契约 (3)交易税 (4)逆转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

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二、1.(1)三国 (2)社会伦理道德 (3)朱熹 (4)根本原则 存天

理 格物致知 客观 (5)四书 基础读物 南宋

2.(1)苏轼 (2)元杂剧 (3)话本 (4)个性 (5)山水画

3.(1)毕昇 航海 (2)梦溪笔谈 授时历

4.(1)刻石立碑 女真进士科 (2)畏兀儿 八思巴

【历史概念·判一判】

程朱理学 山水画 宋朝 八思巴字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因素:出现“飞钱”;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精

通批发和零售;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

(2)主要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

政策;重义轻利的观念。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

转移到南方。

(2)原因: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南方 统 治 者 较 为 重 视 农 业 的 发 展;南 方 相 对 优 越 的 气 候

条件。

主题二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神;

儒学哲学化、思辨化;理性主义的哲学。

(2)社会价值: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强化了中华民族

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因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

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民众消费能力的提高。

(2)特色:豪迈的创作手笔;强烈的爱国情怀;关心人民疾苦;个性

鲜明。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题干以程颢的诗为材料,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

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反映了理学“格物致

知”的思想,即对万事万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理”,故 B 项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获得理的过程,即认识论,而不是与自然

界和谐共存的目的论,故 A 项错误;材料“富贵不淫贫贱乐”体现的

是理学自我约束思想,故 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积极入世的思想,故

D项错误。

2.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官府一再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认为

农工商贾之家都希望成为“士”阶层,郑至道则认为士农工商“皆百

姓之本业”,这说明尽管官府强调重农抑商,但民间真实情况并不如

此,苏辙和郑至道的说法则表明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故选

C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排除 A 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

代社会一直存在,排除 B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秩序下,四民地位

不可能平等,排除 D项。

3.B 解析 根据“‘买扑’类似于后世的招标承包制”,以及在暴利性的

盐业上允许一些商人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销售可知,宋朝时期政府

在商业管理上做出了调整,适当放松了专营政策,故选 B项。

4.B 解析 李公麟绘制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

谨”,可见这种绘画方式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宣扬儒

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故选 B项;这些绘画景象未必是真实的生活场

景,排除 A 项;仅通过绘画的描述无法得出对女性的尊重与体恤,

排除 C项;这种绘画技巧不属于新的绘画技巧,排除 D项。

5.A 解析 北宋政府不仅不再垄断性经营工商业,还逐步放开了粮

食、副食品等消费市场,这就增加了商品市场的竞争活力和商品种

类,因此增强了商品市场的活跃程度,故选 A 项。

6.C 解析 由材料“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

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可知,朱熹对各种问题的研究,是为了探求世

界的本原,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故选 C项。

— 411 —

第6页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8讲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2)票拟 司礼监

2.(1)七 (2)戚继光

3.(1)俺答汗 (3)奴儿干都司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宁完我认为清朝不能照抄明朝的律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调整。这一主张是正确的,清朝的国情与明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清朝的制度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调整。

二、1.(1)雍正 (2)决策 皇帝 思想文化

2.(1)福建 尼布楚条约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理

藩院

3.(1)农民起义 (2)东南沿海 十三行

【历史概念·判一判】

奏折制度 驻藏大臣 白莲教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明朝的统治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

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2)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臣民。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原因:倭寇基本被平定;海禁影响沿海百姓生计。

(2)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

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主题二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统治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皇帝独裁;军机处与内阁进行政务分工;继承了满

洲政治传统。

(2)评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维护和

社会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容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现 象:英 国 对 中 国 通 商 需 求 强 烈,中 国 “天 朝 上 国”的

心态。

(2)实质:英国工业革命展开,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农耕

文明下自给自足,闭关自守。

影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

世界潮流。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

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

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 D 项;题干

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

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 A 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

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 B项;

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并不能说明

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 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A 解析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先后制止了明神宗关于工部铸钱供

内府使用和向户部索求费用的旨令或要求,这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限制皇权,即内阁权势强大,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出

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严重”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 B项错误;题干

材料反映的是明神宗为内府索求钱财,无法体现当时社会经济凋

敝,故 C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废除了宰相制度,故 D项错误。

3.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宦官权力的大小完全是由皇帝决定的,宦官

专权实际上是皇权延伸的产物,故选 D 项;宦官的权力都是皇帝赋

予的,国家的大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 A 项;内阁、司礼监都

不是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统领百官,都没有决策权,排除 B、C

两项。

4.A 解析 由材料可知,金瓶掣签制度中使用的金瓶是由“大皇帝”代

表中央政府特赐的,这说明它是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的体现,

故选 A 项。

5.D 解析 茶马互市促进了藏族与汉族的经济交往,互通有无,有利

于稳定边疆,D项正确。

6.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康熙帝已经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威胁,有一定

的预见性,故选 B项;材料只是预言警示,看不出实际动作如何,排

除 A 项;当时采取的是被动保守的闭关自守政策,排除 C 项;康熙

帝在位时,西方还未进行工业革命,排除 D项。

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玉米 (3)白银 徽商

2.(1)小农经济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明朝徽州地区有浓厚的经商风俗,徽商具有勤勉、诚信、合作、坚

韧的优良品格。

二、1.(1)程朱理学 (2)致良知 (3)叛逆 主观唯心主义

2.(1)伦理道德

3.(2)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三、1.(1)商品经济 (2)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3)长篇化 昆

山 道光

2.(1)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2)传教士 全国地图

【历史概念·判一判】

商品经济繁荣 《红楼梦》 总结性科技著作的涌现 利玛窦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南方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农村集市不断发展。

(2)南方人口增加;种植结构调整(或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大量

种植);赋税制度改革(或“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推行);江南地区

对外贸易发展。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现象: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

进行大规模生产,被雇佣者按日领取工资。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策: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原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

矿利。

主题二 明至清中叶的思想文化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内涵: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强调以仁义为本的天下观。

(2)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重视手工业、商业(工商

皆本);经世致用。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思想文化专制。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主要创作者:儒生。

(2)社会背景: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盛;

心学的传播。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根据材料“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

于玉’‘规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

响,这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 A 项;科举制的实行有利

于推进社会流动,排除 B项;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

化,排除 C项;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市民文化无

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的限定,排除 D项。

2.D 解析 带有插画的书籍以及画本多为面向百姓的书籍,例如小

说。为了提高销量,坊刻还会请知名画家绘画,说明书籍出版商业

化程度加深,D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市民文化不是

主流,排除 B项;阶层分化的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C项。

3.B 解析 材料中“棉布”“丝绸业”“瓷业”等反映了明清时期新兴工

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 B项;A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明清时

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故排除 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

没有反映市镇的规模,故排除 D项。

4.B 解析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他利用古

代“圣王”的观念阐述其思想,重新定义了商业的地位,以区别战国

以来统治阶级倡导的“崇本抑末”思想,实际上是提出新的经济政

策,故 B项正确;黄宗羲对社会现实不满,但这并非他最终的目的,

而只是其经济思想的前提,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A 项错误;经世

致用思想主要是指对待学问的态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C项错误;

黄宗羲的经济思想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资本主义萌

芽并没有必然联系,故 D项错误。

5.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当时雇工农业生产的模式,说明传统的男耕女

织生产模式受到冲击,C项正确。

6.C 解析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中国传统医药学著作经典,首创

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说明其在传统医药学的基

础上有所创新,C项正确。

— 412 —

第7页

第五单元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0讲 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市场和原料 (2)君主专制 (3)林则徐

2.(1)1840 1842 (2)香港岛 领事裁判权 (3)中国近代史

3.(1)修约 (2)天津条约 圆明园 (3)瑷珲条约 乌苏里江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英国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因此,中国的反英斗争具有正当性。

二、1.(1)阿古柏 (2)左宗棠

2.(2)福州造船厂 镇南关大捷 (3)越南条款

3.(1)黄海海战 威海卫军港 (3)设厂制造 (4)洋务运动

(5)刘永福

4.(1)辽东半岛 (2)胶州湾 铁路

【历史概念·判一判】

英国、俄国 中法战争 三国干涉还辽

三、1.(1)1900

2.督抚

3.首祸诸臣 华北 东交民巷 山海关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两次鸦片战争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观点:战争的责任是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

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

(2)真实含义: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关税主

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英国经济侵略加剧(中国日益沦为英国的商品销

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经济发展失去了关税保障。

(2)统治者认可西方的坚船利炮,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

技”的主张;但是,认为中国制度仍优越于西方,仍以传统的“夷夏”观

念看待西方国家。

主题二 列强侵华的加剧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把中国社会

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

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2)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

亡图存运动;如戊戌变法。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目的:保护地方利益。

(2)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社会稳

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或削弱了清

政府权威,或削弱了中央集权)。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根据“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

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可知,清政府认为外国人在

中国获得治外法权是显示了自己的宽宏大量,没有认识到这是对中

国司法主权的破坏,故 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政府的外交思

想,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排除 A 项;根据材料描述可知,此时清政府

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没有抛弃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走

出“天朝上国”的幻梦,排除 B、C两项。

2.C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倭人”指的是日本人,他们在甲午中

日战争中取胜,提出了割占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未能得逞)、台

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的无理要求,C项正确;鸦片战

争的交战对象是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交战对象是英、法两国,都

和日本无关,排除 A、B两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没有提出割

地的要求,排除 D项。

3.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抗英斗争,是爱国主义的表

现,C项正确。这些活动并非出于对政府妥协的不满,更不是与政

府结盟,A、B两项错误。当时反侵略的主力仍然是清军,D项错误。

4.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

反帝斗争的官员,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 D项;材料没有涉及

汉人督抚,排除 A 项;“皇族内阁”组建后,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

命阵营,排除 B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 C项。

5.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对当时的人民群众来说,外国教会也是侵略

的一个象征,故反洋教也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 C项。

6.A 解析 “1900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外国领

事展开交涉”表明材料涉及的事件是东南互保,这一事件表明地方

权力扩大,中央权力受到了削弱,故选 A 项;东南互保没有保证河

北、山东地区的稳定,排除 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排除 C 项;《辛 丑 条 约》签 订 后,清 政 府 成 为“洋 人 的 朝

廷”,排除 D项。

第11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向西方学习 (2)四洲志 海国图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世界地理

2.(2)封建地主土地 社会财富平均 社会经济

3.(1)船坚炮利 (2)官办 官督商办 北洋舰队 (3)现代化

封建制度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说明洋务运动的目的对内是镇压农

民起义,对外是抵抗外国的侵略,本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1.(1)维新运动 (2)明定国是 京师大学堂 (3)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 (4)社会基础

2.(2)扶清灭洋 招抚 (4)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历史概念·判一判】

百日维新 镇压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鸦片战争后,国家出路的探索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观念:原始的平等平均观念(天下大同思想)。

(2)否定:他认为太平天国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理由:

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

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起步艰难,但影

响深远。

(2)作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封建

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作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主题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因素: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

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

(2)作用: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

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原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特点: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盲目排外,具有

落后性;滥杀无辜,具有残暴性。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慈禧太后在1861年以“不能尽心和议”作为处置政敌的理

由,说明慈禧太后主张与西方列强“合作”,而英国报刊的态度表明

会支持清朝政府,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将会使得太平天国

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故选 A 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是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与题干 时 间 不 符,排 除 B

项;题干涉及慈禧太后和英国报刊两个角度的信息,清廷顽固派势

力地位得到加强与慈禧太后的措施相关,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

排除 C项;由题干信息可知,中外反动势力将会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运动,并不能表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排除 D项。

2.D 解析 材料中的“倒置的金字塔”是指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D

项正确。“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不是缺陷,A 项错误。材料中他认为

变法“条条都很健全”,没有强调变法措施贪大求全,B 项错误。材

料没有涉及思想动员,C项错误。

3.C 解析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使当时中国士大夫阶层认识到西方

的船坚炮利,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主张学习西方的先

进军事技术,这一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故 C项正确;

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与当代史学家的阶级立场不同,故 A 项

错误;林则徐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认识不一定比陈旭麓准确,故

B项错误;史家对历史的看法也带有主观因素,故 D项错误。

4.B 解析 在中国近代“完全废除私有财产,废除商业”等脱离了中国

社会的实际,而1855年的调整符合中国近代发展的趋势,是进步

的,B项正确。

— 413 —

第8页

5.B 解析 由材料可知以地域划分召集山民,“以一地之兵集中于一

营”有利于利用宗法关系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故选 B项;李鸿章此

举的目的在于利用募兵的宗族情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起义,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厚饷,排除 C项;募兵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

排除 D项。

6.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当时传统儒学的经学书“犹有人买”,而新

学书籍的投资则面临亏损。1898年正是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

张废除八股取士,但很快失败,因而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现象。综上

可知,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经历了从兴起到失败,说明政局变化

迅速,故选 C项。

第12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自救 戊戌维新 (2)檀香山 黄花岗起义 (3)皇族内阁

革命 (4)国有 武昌起义

2.(1)1911 (2)共和政体 (3)袁世凯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责任内阁

3.(1)民族民主 (2)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3)民族独立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北洋军阀是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基础,为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的

形成埋下了祸根。

二、1.(1)中华民国约法 中日民四条约 (2)云南 中华民国

2.(1)北京政权 (2)张勋 (3)段祺瑞 (4)日本

3.(1)兴办实业 荣宗敬 产业工人 (2)官场

4.(1)辛亥革命 (2)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

【历史概念·判一判】

“二十一条” 直系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辛亥革命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积极影响: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

国侵略势力;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2)原因:湖北军界支持革命;军队战斗力强;物资丰富,湖北经济

基础好;战略位置重要。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政治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2)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在革命后地位更加巩固;参加革命的

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中国的平民阶

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

主题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影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百业俱废;中央政

权变更频繁,国家分裂。

(2)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当时中国分散的小农经

济;帝国主义分而治之。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912—1919年,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的法律文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这一时期欧洲列强

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

现“短暂春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华资金融广告增长速度、刊登数量均超过外资金融广告在《申报》中的

数量。

1919年及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又陷入困

境,华资金融广告增长速度趋缓,外资金融广告逐渐增加。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由材料可知,汉口的航运“其盛不亚于上海”,不能说明其

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 A 项错误;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不意

味着腹地地区成为商业贸易中心,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

经济贸易的主要地区,故 B项错误;航运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商品贸易的发展,但对国内工业布局的影响较小,故 C项错误;由材

料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发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提供

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故 D项正确。

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1921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海关税收额总体

下降,战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

与 A 图相符,故选 A 项;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

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 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排除

B项;1914—1918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

以这一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C、D 两项的图片与之不符,

排除。

3.A 解析 材料认为辛亥革命以最小的社会动荡,维护了国家民族的

统一,新旧势力的妥协具有积极意义,A 项正确。材料高度肯定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未低估,B 项错误。该学者肯定了辛亥革

命的积极意义,并不意味着其没有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该评

价基本符合历史事实,C、D两项错误。

4.B 解析 责任内阁制设立的直接目的是约束袁世凯,防止其专制独

裁,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政体,而袁世凯将之改成总统制,目的是独

裁专制。这一变化说明民主政治实现的过程非常艰难,需要与专制

进行激烈的斗争,B项正确。

5.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造成中国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

并未被真正发动起来,A 项正确。“瓦片革命”说明辛亥革命对社会

改造的力度较小,但是,达不到“背离”的程度,B项扩大了“瓦片革

命”的消极影响,排除。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C

项错误。材料认为“瓦片革命”具有消极影响,不会加速民主政治的

实现,D项错误。

6.A 解析 从折线图可以看出,1906—1921年期间,①的在华商号

数量经历了从缓慢增 长 到 急 剧 增 加 的 历 程,其 转 折 点 是 第 一 次

世界大战期间的1916年,结 合 所 学 知 识 可 知,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期间,日本对德宣战,出 兵 中 国 山 东 并 占 领 了 青 岛,加 紧 了 对 中

国的侵略,①应是日本,故 A 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 洲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 济 侵 略,因 此 英、德、俄 三 国 在 1916

年以后不会出现在华商号数量急 剧 增 加 的 现 象,故 B、C、D 三 项

均可排除。

第六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3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工农武装割据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巴黎和会 上海 爱国革命 社会革命 思想启蒙 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2)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上海 李达

2.(2)上海

3.(1)革命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 (2)国共合作 陈炯明 北洋

军阀 国民党右派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确定了社 会 主 义 和 共 产 主 义 的 奋 斗 目 标,但 缺 乏 民 主 革 命 的

内容。

二、1.(1)宁汉合流 (2)改旗易帜 (3)国家权力

2.(1)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土地革命 山区 (2)政治 瑞金

人民革命政权 农民

3.(1)左 (2)毛泽东 会宁 (3)长征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

专政。

(2)变化: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进步意义:正确

认识了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革命;明确提

出了反帝的纲领。

(2)巨大的成就:北伐的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

统治。

原因: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主题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所谓的“统一”不过是形式上的,新军阀内部矛盾重重;

所谓的“训政”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的遮羞布。

(2)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人民抵制洋货、提倡

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不同观 点:一 种 主 张 以 乡 村 为 中 心,走 农 村 包 围 城 市

的道路;另一种 主 张 坚 持 以 城 市 为 中 心,反 对 走 农 村 包 围 城 市 的

道路。

— 414 —

第9页

(2)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

的经验。

练经典·强化提升

1.C 解析 由材料“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

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

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

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

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 C项;题干中

蔡和森的观点重在强调社会革命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原因,排

除 A 项;题干说的是“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

贿买、笼络而不自觉”,不是指所有地方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

失去革命动力,排除 B项;蔡和森是借俄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发生

了社会革命,来类比中国也具有了相似的社会革命发生的条件,而

不是说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 D项。

2.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革命战争、群众

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因此必须要改进工作方式。联系1934年的

史实,可知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毛

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发 动 群 众 参 加 革 命 战 争,故 选 A 项。

1927年,毛泽东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排除 B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的时间是1924—1927年,排除 C项;

1934年中国共 产 党 主 要 进 行 武 装 反 抗 国 民 党 统 治 的 斗 争,排 除

D项。

3.C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五四运动之后,知识分子的一部分

人“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做法促进了马克思

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

础,故选 C项。

4.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该宣言将革命的目标瞄向“帝国主义”和

“军阀”,这符合国民革命的革命目标,应该属于国民革命时期,B项

正确。

5.D 解析 1928年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材料反映的是周恩来总结失

败的原因,提出转变斗争策略,D项正确,A 项错误。陈独秀的右倾

机会主义错误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B 项错误;材料是对第一次

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与中共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没有直

接关系,C项错误。

6.A 解析 将无产阶级的划分标准由“生产方式是否先进”发展为“是

否出卖劳动力”,这就将农民也纳入到了无产阶级的范畴,其目的是

论证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合理性,故选 A 项。C、D

两项是影响,不是目的。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第14讲 抗日战争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局部抗战 攘外必先安内 (2)瓦窑堡 一二·九 西安

事变

2.(1)卢沟桥事变 (2)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

3.(1)南京大屠杀 (2)以华制华 (3)以战养战 (4)三光

(5)无差别 (6)慰安妇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发动全国人民进行全民族抗战,这一方案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

主张基本一致,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主张。

二、1.(1)三个月亡华 华北战场 相持 (2)工业 (3)论持久战

2.(1)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2)政治 (3)三三制

3.(1)太平洋战场 (2)联合国家宣言 开罗宣言

4.(1)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思想 (2)台湾 (3)中流砥柱 大国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国民党一党专制,镇压抗日民主势力。

(2)日本侵略东北,逼近华北;国民政府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

策,对日不抵抗,压制抗日民主力量。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演变: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2)原因:日本对华侵略逐步扩大,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

危机不断加深);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国民党内部分化,国民

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蒋介石和国民党对日态度

和政策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对形势的认识逐渐清晰。

主题二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不同:作战方针实施上,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不断地

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抗战

路线上,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而国民党更多地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

(外援)的心理。

(2)两个战场携手合作、互相配合,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军民伤亡

人数最多;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对侵略者的覆

灭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队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积极倡导建立世

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2)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

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取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平

等地位;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材料中“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歌唱岳飞的歌”都体

现出效忠国家的情怀,B项正确;民族意识的萌发并不是开始于全

面抗战时期,排除 A 项;关羽的忠义和岳飞的歌并不是革命理论,

排除 C项;“广泛动员民众”说法绝对,排除 D项。

2.D 解析 根据图表数据可知,陕甘宁边区民主普选涉及的阶层广

泛,这有利于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 D 项

正确;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于1940年,故 A 项错误;抗日民主政权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这一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部分阶层,不能说是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

府,故 C项错误。

3.B 解析 1931年正值国共两党对峙时期,因此《为日本帝国主义强

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最有可能提出的口号是打倒一切帝国主

义,打倒一切军阀(蒋介石是新军阀),B 项正确。最早提出国共合

作和停止内战口号的是“八一宣言”,排除 A、C两项;D 项发生于全

面抗战时期,排除。

4.D 解析 中国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D项正确。材料与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没有直接关系,A

项错误;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是材料表象,不是所反映的

本质问题,B项错误;材料所述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为打败法西斯

作出巨大贡献,而不是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C项错误。

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到“苏维埃人

民共和国”再到“民主共和国”的转变,是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高

涨的新形势,争取更多的抗日力量,A 项正确。

6.C 解析 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最后的

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重新确立大国地位,故选 C项;当时的

中国综合国力与美英等国存在巨大差距,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

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贡献中对中国的影响,而非强调对世界

和平的影响,排除 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的最大保证,排除 D项。

第15讲 解放战争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新民主主义 双十协定 (2)六届二中全会

2.(1)中原解放区 (2)自卫战争 (3)全面进攻 山东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材料反映了中国民主党派对于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思考,既体现

了当时国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声,又呼应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具有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点。

二、1.(1)通货膨胀 官僚资本 (2)独裁 反对美蒋

2.(1)中国土地法大纲 (2)战略进攻 淮海战役 大陆 (3)北

平 (4)西柏坡

3.(1)根本矛盾 时代发展 (2)毛泽东思想

【历史概念·判一判】

第二条战线 土地改革 七届二中全会 渡江战役 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到内战的爆发

参考答案 (1)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方面打着“和平建国”旗号,

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另一方面却积极准备发动内战。

(2)主要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

启示: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在国共两党

关系问题上,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参考答案 (1)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全力支持”:农民参军

参战,支援前线。

(2)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

— 415 —

第10页

成毛泽东思想。

练经典·强化提升

1.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重庆谈

判。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得到了民主人士和当时舆论的一致赞扬,说

明他们都赞同国共两党和平谈判建立新的联合政府,即国家重建成

为国人共识,故选 C项;国共力量出现逆转是在三大战役后,排除 A

项;民主人士赞同的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勇气,并不代表他们认

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排除 B项;重庆谈判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

后,民族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排除 D项。

2.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解放区土地改革后,农村立下新规矩,夫妻

双方对财产都有支配权,财产的使用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商议,这说

明当时解放区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妇女的地位有很大提

高,故选 B项;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消亡,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

财产的使用问题,而非按劳分配,排除 C项;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

颠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

3.C 解析 毛泽东应邀赴重庆谈判,有利于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

战”的阴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诚意,从而争

取更多的民主 人 士 的 支 持,利 于 人 民 民 主 统 一 战 线 的 扩 大,C 项

正确。

4.B 解析 题干材料的内容是对干部培训的正规化要求和内容的转

变,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的培训,由此,联系

时间信息“1948年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解放战争战略

决战形势已经明朗化,中共中央已经着手储备国家建设管理的人

才,故 B项正确;当时土地改革已经在解放区内取得丰富经验,与材

料要求的干部培训内容不符,故 A 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

生产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展开的,与本题中的时间信息不

符,故 C、D两项均错误。

5.A 解析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毛泽东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著名论断,主要是因为毛泽东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故选

A 项。仅有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并不能得出这一论断,故 B项错

误;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与西方媒体的数据来源是否准确无关,故 C

项错误;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中国共产党不利,故 D项错误。

6.B 解析 一般认为农村的富农与城市的资产阶级都是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动力,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争取的对象,因此 B项正确,D 项

错误。1946年5月 抗 日 战 争 已 经 胜 利,A 项 的“民 族 战 争”错 误。

“土地革 命”是 国 共 十 年 对 立 时 期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土 地 政 策,C 项

错误。

第七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6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

主主义

2.(1)华南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工业化 银元之战

财政经济 联合国军 国际地位

3.(1)一边倒 (2)五大国之一 中缅 求同存异

4.(1)经济制度 工业落后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基本政治

(3)社会主义建设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军事斗争摧毁了封建势力的政治统治,土地改革则摧毁了封建

势力的经济基础,两者都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

二、1.(2)大跃进 经济规律

3.(1)人造卫星 (2)敬业守信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不同措施:“银元之战”中采取的是行政、专政(镇压)的

手段;“米棉之战”中采用的是借用市场规律进行经济干预的手段。

(2)新变化:无产阶级(人民政府)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

斗争逐渐显现。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

础十分薄弱;帝国主义包围和封锁;借鉴苏联经验;只有首先使重工业

有较大、较快的发展,才能保障经济独立和巩固国防。

(2)由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逐步深入;后期存在

过快过急的倾向。

主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 征: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在 曲 折 中 发 展 (或 经 济 发 展 起

伏很大)。

(2)原因:政治运动冲击经济建设;急躁冒进,忽视经济规律;连续

的自然灾害;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等。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意义:巩固了国防;理顺了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发展的布

局;缩小了中国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差别;为后来中国西部开发

打下了基础。

(2)背景: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华政策调整;

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工人、资本家出身的

职工比重明显高于陕西、新疆等内地地区,这说明内地与沿海原有

工业基础差距大,故选 A 项。材料表明西部地区工业基础比沿海

地区薄弱,不涉及工商业改造问题,排除 B项;题干只反映了职工的

社会出身情况,无法据此得出我国工业化是否实现,排除 C项;材料

体现的是职工出身问题,没有体现沿海地区、内地工业发展速度问

题,排除 D项。

2.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的前提之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从

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3.B 解析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

时宪法的性质,成为新宪法颁布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

施政纲领,B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 义 革 命 的 胜

利,A 项错误。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是1999年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C项错误。D项是中共八大的决议,排除。

4.B 解析 煤炭、石油都是工业化必须的战略资源,开展地质勘查的

目的是保障工业化战略的能源供应,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工业化,改善人民生活与煤炭、石油等资源

的勘查关系不大,A 项错误。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C项错

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视地质勘查工作符合国民经济发

展的要求,没有脱离实际,D项错误。

5.B 解析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同时获得了中国共产党的帮

助,从而使他们增强了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故选 B项;材料与宗族

血缘观念无关,排除 A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的阶级

斗争意识浓厚,C项错误;此次土地改革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是

私有制,不是公有化,排除 D项。

6.C 解析 面对国内巨大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发展任务,我国仍要发展

核武器、是因为当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中苏交恶,美国对

中国的威胁等),研制核武器、发展原子能工业,是国家独立、民族自

强的重要保障,故选 C项。

第17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真理标准 改革开放 (2)有错必纠 (3)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民主政治

2.(1)农村 政企分开 1980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

企业制度 全方位 走出去

3.(1)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2)1997 (3)1992 反分裂国家法

马英九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反映了中央坚决贯彻“一国两制”的决心,有利于加强香港、澳门

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祖国的统一。

二、1.(1)邓小平 (2)江泽民 (3)胡锦涛 (4)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高速铁路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 (4)军委

3.(1)和平发展 (2)巴黎协定 共商 中国方案 (3)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直接原因:计划经济体制(旧有的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

力的发展。

— 416 —

第11页

(2)示例论点: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的进行并取得成功(或改革成功

首先需要进行思想解放)。

论据:1978年 5月,我国思想理论界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

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成为实行改革

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趋势:国有企业产值的数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私

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

(2)原因:城市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深 化;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逐 步

完善;中国对外开放力 度 加 大;加 入 世 界 贸 易 组 织;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影响。

主题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

世界贸易组织等组织、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构建不对抗、互

利双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2)原因:儒家“和而不同”的历史传统;国内经济转型需要;改革

开放后雄厚的经济基础;邓小平 20世纪 80年代和平外交理念的延

续;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练经典·强化提升

1.C 解析 1979年,新年 社 论《把 主 要 精 力 集 中 到 生 产 建 设 上 来》

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基础上发表

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要 尽 快 实 现 四 个 现 代 化,必 须 要 解 放 思 想,

相信科学,学习先进技 术,努 力 进 行 生 产 建 设,故 选 C 项;由 “侵

略”“美帝国主义”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之 初 朝 鲜 战 争 爆 发 的 背

景下所用的高频词汇,1979年,中 国 与 美 国 正 式 建 交,这 些 词 汇

与1979年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A 项;“合作”“改造”和“农业生

产”等词汇 是 三 大 改 造 (1953—1956 年)时 期 所 用 的 高 频 词 汇,

与1979年的时代特征不符,排 除 B项;“稳 定”“企 业”“改 革”等

词汇是国企改革时期 的 高 频 词 汇,“开 放”是 中 国 对 外 开 放 时 的

高频词汇,与1979年新年 社 论《把 主 要 精 力 集 中 到 生 产 建 设 上

来》不符,排除 D项。

2.B 解析 材料中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出现了职工积极性大

大提高的局面,说明经济责任制得以实行,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

极性,故选 B项;1982年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理顺计划

和市场的关系,排除 A 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 C 项;1982年还没有提出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排除 D项。

3.B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规范各级 地

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障 人 民 行 使 政 治 权 利,B项 正 确。

材料突出的是完善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并 非 政 党 制 度 和 法 理 体

系,A、D两项 错 误。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确 立 于 1954 年,C 项

错误。

4.A 解析 材料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对

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这说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A 项正确。

5.D 解 析 根 据 材 料 可 知 ,国 家 对 粮 食 统 购 政 策 进 行 了 改 革 ,合

同 订 购 和 之 外 的 自 由 上 市 ,都 体 现 了 粮 食 价 格 的 市 场 导 向 ,D

项 正 确 。 人 民 公 社 体 制 的 改 革 是 行 政 领 域 的 改 革 ,A 项 错 误 。

合 同 订 购 说 明 农 民 对 粮 食 还 不 能 自 由 支 配 ,B项 错 误 。 改 革 开

放 后 ,中 国 仍 然 实 行 土 地 公 有 制 ,土 地 所 有 制 没 有 变 化 ,C 项

错 误 。

6.A 解析 习近平强调中国将努力发展与世界主要大国或大国集团

的双边关系,力求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A 项正确。

第八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

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18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一、1.农业

【经典史料·析一析】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和国家的形成,文字随之出现。

二、2.(3)汉谟拉比法典 (4)楔形文字

3.(2)金字塔

4.(3)婆罗门

5.(1)小国寡民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

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

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说明:古 代 各 个 文 明 基 本 独 立 发 展,表 现 出 明 显 的 多 元

特征。

2.提示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通过利用身体器官的自然高下来附会和

比拟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强调等级制的神圣不可变动性。

知识点二

一、1.(3)社会分工 社会组织

2.(1)地中海 (2)移民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二、1.(2)亚非欧 (3)行省制

2.(3)波斯帝国

3.(2)奴隶制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大流士一世宣扬君权神授,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对所征服的

广大地区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2.提示 信息:罗马帝国统治下,帝国内部以及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商品

交流。说明:罗马城贸易非常发达,罗马帝国空前繁荣。

三、1.(2)冶铁

2.(2)腓尼基

3.丝绸之路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汉朝和罗马帝国主要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进行经济贸

易往来。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古代文明的多元化特点

参考答案 (1)影响: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先民对许多哲学问题

的思考,对印度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印度成为种姓制

度产生和发展的沃土。

(2)政体:“平民政体”。举例: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他

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

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这些

都是在雅典民主政体环境下实现的。

主题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参考答案 关系:希腊文明深受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

意义: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

表现,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

进了文明的发展。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根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

50德拉克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

关,负责城邦中的重要政治事务,A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祭司的

特权,排除B项;在古代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利,排除C项;津贴制

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 D项。

2.C 解析 罗马法中从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发展到债的关系可以转移,

允许债务关系的转移使得法律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

C项。债务关系转移能够更加灵活地保护私有财产,并不是动摇保

护私产的观念,排除 A 项;这一转变面向全体罗马公民,并不是只

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排除 B项;仅凭允许债务关系转移并不能说

明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排除 D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底比斯城;古代中国

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 母 文 字、雅 典 城 等”可

以判断出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

兴起,故选 B项。材料未 涉 及 社 会 分 工,排 除 A 项;C 项 是 国 家

产生的原 因 及 表 现,排 除;材 料 未 涉 及 阶 级 和 农 业 问 题,排 除

D项。

4.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状况存在不

同,所以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发展呈现差异,体现了

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不是古代

文明表现出多元特征的主要原因,A 项错误;中国不符合“小国寡民

状态”,B项错误;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但不是最主要原因,

C项错误。

5.B 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早期人类文明的两个判定标准,而这

两个标准恰恰说明了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故选 B项;材料并未涉

— 417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精美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