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百姓困苦不堪;孟子继承了儒家的“仁”传统和民本思想;小农经济
的形成及其脆弱性。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示例
主题:治国公器———礼法之辩
甲:用什么样的办法治理国家,要从人性出发。
乙:是啊。人生来是善的,但是后天的影响使他有了各种恶习,只
要对他施以礼进行教化就能向善,大家都习礼向善,这样社会也就能
够安定了。
甲:你没看到那些做坏事的人是出于本能吗? 人的本性是恶的,
只靠礼教是没有用的,必须用法来规范他的行为。制定严格的法律,
对犯罪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迫使人们遵守法律,不敢
作恶,社会安定,国家也容易治理。
乙:你这样太残酷了。
甲:你的仁慈、礼让在现在行不通啊!
(2)由于齐国国君重视学术、文教,稷下学宫逐渐兴盛,齐国学术
文化蓬勃发展,成为各诸侯国中学术、文教交流中心;齐湣王虽然允许
稷下学宫存在,但实际上实行了相对消极的文化政策,导致学者出走,
稷下学宫走向衰落。后来,由于齐国国力的衰退,稷下学宫的繁盛情
景再未出现,齐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因此大为下降。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材料表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其爵位等级,
遭到拒绝后,他直接自立为王,这打破了周王分封的惯例,形成对分
封制度的挑战,故 D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
具,而材料没有反映礼乐制度,且 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
只涉及对楚国国君熊通的分封问题,未涉及权力继承问题,故 B项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权力分配问题,不涉及血缘关系,且楚国并
非姬姓王国,故 C项错误。
2.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
治,墨家学派则批判礼乐,认为乐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反映了儒
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 B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
者提供治国之道,所以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方
面的,排除 A 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治国之
策的态度,而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 C项;西周时礼乐是用来规
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而不是个人生活态度,排除 D项。
3.C 解析 “公族”是与国君同姓的宗族势力,晋献公打击“公族”有利
于加强君主权力,但是,也失去了宗族的支持,C项正确。当时专制制
度尚未建立,A项错误。晋献公的做法导致了三家分晋,但是并未引
发政局动荡,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官吏的任命方式,D项错误。
4.A 解析 凭借军功可以获得爵位俸禄,这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有
利于军功贵族的崛起,故选 A 项;军功爵制属于军事领域的改革,
并不会触及商人的利益,排除 B项;商鞅变法改变的是授爵的标准,
并未否定爵秩等级制度,排除 C项;商鞅变法时秦国还没有建立起
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D项。
5.B 解析 公元前259年是战国后期,秦国独大,六国只能采取合纵
抗秦,以对抗秦国,材料中韩、赵、魏击败秦国,证明了合纵抗秦的作
用,B项正确。
6.B 解析 材料中战国的军事制度实际上是军功爵制,这一制度打破
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废除了贵族的特权,B 项正确。士是贵
族,不是平民,排除 A 项;战国时战争规模日趋扩大,与君主权力增
大,国家动员能力增强有关,排除 C项;材料只提到参战人员,未涉
及战争样式,排除 D项。
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2.(1)远交近攻 (3)匈奴
3.(1)始皇帝 御史大夫 郡县制 (2)文字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秦朝编制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二、1.(2)焚书坑儒
3.刘邦
4.约法三章
【历史概念·判一判】
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楚汉战争
三、1.(1)黄老无为 与民休息 (2)秦朝 汉景帝
2.(1)推恩令 察举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主流意识形态
(2)卫青
3.(1)绿林军 (2)刘秀 (3)外戚宦官 张角
【旁栏边角·练一练】
提示 统一思想,巩固统一。
四、1.(1)纪传体通史 (2)断代
2.(1)散文
3.(1)中医理论 (2)药物学 (4)蔡伦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
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2)内容: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
其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的蓝本。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兵役、徭役、赋税沉重,百姓不堪重负;法律严苛,人民摇
手触禁;秦朝没有顺应人民休养生息的期望。
(2)秦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废除了贵族特权,引起了六国贵族
的不满,成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
主题二 西汉的强盛与东汉的兴衰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
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2)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商业和商人。表
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汉武帝继位以来改变了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南征
北伐,任用酷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不满。
(2)信息: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的年龄都比较小而且寿命都
不长。
影响: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
防止他们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
监察制度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 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
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 A 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
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
接关联,排除 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
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
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 D项。
2.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中原地区的民户数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呈现
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江南地区的民户数则急剧增长,这说明在此期间长
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故选 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原地区和江南
地区的民户数量,而非豪强大族势力的盛衰,排除 B项;汉代中原地区
经济依然比江南地区发达,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
排除C项;江南地区民户数量增多,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排除D项。
3.A 解析 “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和“以咸阳为中心的、通
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对
全国的控制和管理,故选 A 项;传送系统与皇帝的巡视无关,排除 B
项;文书传送系统和驰道都属于交通通信系统,与思想控制无关,排
除 C项;“各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项。
4.D 解析 材料反映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影
响了国家的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必然,D项正确。
5.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朝将原来六国的王族从原属地迁往其他地
区,并将从人、家眷与王族分开,这一措施有利于防止六国旧势力东
山再起,巩固了国家统一,故选 A 项。
6.D 解析 汉朝农耕经济发达,铁器、丝织品等反映了农耕经济的特点,而
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牛马等商品反映了游牧经济的特点,双方商品的差
异反映的是背后生产方式的不同,故选 D项;互市的时间、规模及商品种
类受政府的严格管制,并非可以自由贸易,排除 A项;重农抑商是秦汉以
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既定政策,排除B项;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在汉代属
于独立的民族政权,当时并未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排除C项。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强基础·增分策略
一、1.(1)曹丕 (2)司马炎 (3)匈奴 (4)东汉 南北朝
— 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