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 白 水 仙 感怀(水的形是柔和的,水的心是轻灵的。它怀着柔和而轻灵的心,缓和的一淌而去,遇一些阻隔就轻轻的绕过,不计较,心平而轻流自畅,怡然自乐。)
1
游 白 水 仙 感怀(水的形是柔和的,水的心是轻灵的。它怀着柔和而轻灵的心,缓和的一淌而去,遇一些阻隔就轻轻的绕过,不计较,心平而轻流自畅,怡然自乐。)
2
白水仙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遂川县的碧洲镇白水村,距县城 40 分钟车程。记不起去过多少次白水仙了。白水仙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那里的溪涧流水,高山瀑布,还有那林子里的虫鸣鸟叫。3 月30 日下午,冒着濛濛细雨,我又一次来到白水仙,走进山里,看到这郁郁葱葱的毛竹林,呼吸着这湿漉漉甜滋滋的空气,整个人都有点飘飘然像步入了仙境一般。
我喜欢在这样幽静的大山里走走停停,坐坐看看,哪怕在雨中,在雾里。行走在这青山秀水之间,那人间喧嚣、世事红尘尽可以不思不想。
人生,有的时候充满了迷茫与探索,需要我们自己带着一颗心,带着清淡的心情,前行。看到这象水象雾又象纱的溪流,走着走着,就会忘了世界,忘了自已......
3
水的形是柔和的,水的心是轻灵的。它怀着柔和而轻灵的心,缓和的一淌而去,遇一些阻隔就轻轻的绕过,不计较,心平而轻流自畅,怡然自乐。
4
沿着溪流,一个人行走在这幽幽静静的栈道上,在这如梦如幻的环境中,没有烦,没有累。渴了,就在小溪里掬一把水,可以慢品浅尝。品世间的沧桑,品人生的哲理,品生活的磨难,品世事的难料,让此情此景融入自己的心境,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其实许多时候,烦恼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苛求太多的时候,我们会遗落掉快乐的滋味。不妨放下一切,包容自己,宽恕他人,让自己的心和溪水一样清澈、纯粹。
为了所谓的名就功成,长期在路上匆匆地奔走,心已太累。回想往事,生命也许真的应该淡如水,平淡中,你才会感受到时间的妩媚与公平;亲情的奇妙与珍贵!
虽早已走过不惑之年,更谈不上业有所成,但名利的心已收去、
5
浮躁的行也已褪尽。在平静或激荡的溪涧里领悟人生的起落,笑看落花,淡看风云,只想保持那颗知足常乐的心,因为所有的喧嚣终将归于平静。
拥有一个快乐的心情,一种平静的生活,一份洒脱,一份淡定,比拥有地位拥有金钱更重要。所以,有的时候像水一样,顺流而下,走向低处,未必不是一种快乐,也许在低处才真正的拥有高山所看不见的风景。当然,顺流而下并不就是颓废,只是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伪。
小溪静静地流淌着,去向也许不明,但它们是快乐、幸福的,它没有生命,但懂得生命所具有的令人深思的真理......顺着天梯, 登上山顶,一缕玉带从天而降。缠绕着我,仿佛要
6
把我带入天宫,享受云飞雾绕的仙境。
我没条件游览太多的名山胜水,但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有限的生命里将自已融入青山秀水之间,让巍巍青山抒发内心的情怀,清清绿水荡涤胸中的灵魂。白水仙的山顶上有座亭子,目前还没有命名。游完景区坐在里面休息,突然想起了清代大文人李渔曾给家乡的一座亭子命名为“且停亭”,还为其起了一幅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这座凉亭可否也取此名?是啊,人在名利的道路上奔波忙碌,来到这清静悠然的山涧小溪大山里,不妨停一停,坐一坐,让我们歇歇脚,静静心,回头看一看人生出发的起点在哪儿,向前望一望最终的目又是什么?!(写于2010 年 7 月)
7
身 边 的 风景真美(趁一切还来得及,做一个快乐的自己。保持一份平和,一份清醒。珍惜拥有,懂得放弃。在人生无论或长或短的旅程中,全然切断时间的概念,享受悠闲,享受过程。欣赏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幽深,不辜负我们不期而遇的各种风景。)
8
自从爱上摄影,我便格外渴望远行。看着网页上观者云集的风景名胜区,我远游的冲动更加强烈。但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清明时节,我约了侄子去五斗江老家祭祖。那是一个淫雨霏霏的周末,开车视线不是很好,我一路都小小心心。车至衙前境内上芫村时,坐在后排的侄子突然喊了一声“哇,窗外的风景真美!”。
9
有美景!我赶紧靠边停车,和侄子一同爬到山腰上顺着路的两边欣赏起那漂亮的景色。由于刚下过雨,公路两旁山上的树显得更郁郁葱葱了,山间雨雾缭绕,岩壁忽隐忽现。远看,大山仿佛穿上了一层缥缈的白纱,向来坚毅的面容竟带上几分娇俏温柔。近看,漫山遍野的绿映入眼帘,浓的,淡的,深的,浅的。还有那躲在雨雾后面欲现含羞的杜鹃花,深红的、粉红的,黄的、紫的……这些山野的精灵恰到好处地分布在眼前的大山上,一起绘就了一幅水墨丹青。是啊,身边的景色真美!于是,我有了沿途看景的兴趣,车子开开停停。总感觉公路两边的小树竹林,小花小草,新房农舍,田野河流,车窗外到处都流淌着美。
10
生活其实就是这样,要给自己留一份纯真的爱,恬淡的心。每天让自己的脚步停一会儿,要懂得欣赏身边的风景,珍惜拥有,感受生命的美丽……车子开到了蜀水河畔,河堤上高高的樟树,因为刚刚换过淡绿色的新叶,就像人穿上了新装一样,精神焕发,在朦胧水雾的映衬下更显出一派生机。河里的水清澈透明,两边绿绿的树和灰墙黛瓦的房子倒映在水中,特别是有几只白毛红掌的樱桃鸭在微澜细雨的蜀水河中轻轻拨动清波,悠闲地在河里觅食春草和鲜美的鱼虾,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呀。我索性停车在河边走了一会儿。由于连续多日的春雨,河堤上的青草湿漉漉的,泥土湿漉漉的,树林湿漉漉的,空气湿漉漉的,连河边的村子都是湿漉漉的。眼里的一切都是
11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我边走边想,以前我时常开车经过此地,为什么却从没发现这里有这么优美的风景。依着河边,我走进一个村子里,村子十分干净整洁。一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他一脸的慈祥,手里握着一杆烟筒,脚下还放着一个拷火的火笼,身边有几只小鸡在地上觅食。老人看见我之后站起来热情地同我打起了招呼,“你这是哪来的客人呀?是找人的么?”“我本是五斗江的,在县城工作,今天回老家去,这里风景真好,我停下来看看。”我笑着作答。“我们这乡野凄凄,只有山,只有水,哪有什么风景?你们城里有公园,有小区,高楼林立,灯红酒绿,肯定城里才更漂亮。”老人笑微微地说着。
12
“现在党的政策好,农村都搞了美丽乡村建设,房屋盖上了琉璃瓦,门口通上了入户水泥路,村子里安上了路灯,整治了村容村貌,村庄和河道都有日常保洁,加上有这么好的生态,这就是世外桃源呀。”老人家和我一问一答,笑容和霭可亲。
走在村子里的小路上,漫步在春花、春草和春泥混合的气息里,我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被春雨洗过一样,清新、舒畅。
是呀,人总是喜欢追寻远处的风光,却忽视了身边的美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常说身边没有风景,其实风景就在你的身边。在人生匆匆的追逐中,走过的路都将成为背后的风景,不能回头不能停留,目的地的风景是我们所向往的,但沿途的景色同样迷人。记得有一则寓言,说是在森林里,一只小兽在拼命往前跑,树上休息的乌鸦问:“你这么急,要往哪里去?停下来
13
歇歇吧。”小兽摇摇头说:“不行啊,我要到达终点才能歇。”小兽继续往前跑,停在树上的乌鸦又问道:“你这么急,要往哪里去?停下来休息一会吧。”小兽摇摇头说:“不行啊,我要到达终点才能歇息。”一路上,反复问答,小兽却从未停歇过,它一心一意想到达终点。直到有一天,路终于走到尽头,一棵光秃秃的大树立在那里。“原来路的尽头是这样!”小兽不禁感叹。更令它懊丧的是,它发现自己已经年迈,“早知道是这样,我真该好好享受沿途的风景”。人也一样,不可太过刻意追求远处的风景,不要学寓言中的小兽,从出生到死亡,脚步匆匆。为了到达那所谓的目的地,一辈子追名逐利,整天奔波忙累。直到有一天身心疲惫,年事已高,大浪淘沙、铅华褪尽。回首逝去的时光,什么金钱地位,都是过眼烟云。现在就要用心品味,人生除了金钱地位,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
14
我拿着相机继续在村子里慢慢地转悠,不时按动快门。发现村子里悠闲的老狗,低头觅食的小鸡,停在树上唱歌的鸟雀,菜园里劳作的妇女,阳台上晾衣的姑娘,坐在屋檐下聊天的阿公阿婆,无一不是美,乡间的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其实,村子里的美本身就存在,只是我也和小兽一样,每次经过都是匆匆赶路,没有留心沿途的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成熟,冬有冬的凝重,不要等秋天过了感叹春天里的绿色,在冬天的时候渴望夏天的温暖。快乐就是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15
走着,看着,拍摄着,我想起了晋代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每读一回,脑中都会涌现出诗人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生活画面,都会被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回归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性情所感染。陶渊明之所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是因为他有“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何曾不是一样,美景无处不在,关健是要放下焦虑,保持悠然的心境。你看这远的山、近的水,动的鸟、静的林,就连村子里老百姓温馨的生活场景,无一不是蕴意深情的美图美景。
16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就在村子里游荡半个上午了。“百岁光阴如梦碟,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是春来,明朝花谢。”(明·马致远《夜行船》)人生何不一样,虽然“百岁光阴如梦碟”,但也不要让生命太过匆忙,要把脚步放慢。趁一切还来得及,做一个快乐的自己。保持一份平和,一份清醒。珍惜拥有,懂得放弃。在人生无论或长或短的旅程中,全然切断时间的概念,享受悠闲,享受过程。欣赏岁月的沉淀和时间的幽深,不辜负我们不期而遇的各种风景。车子重新启动,我们继续往老家行进。我尽量慢一点,不错过身边的美景。(写于 2012 年6 月)
17
说说草林的老茶馆(喝茶讲究的是清静和悠闲,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人常道“茶如人生”,这或长或短的人生就像杯子里的片片茶叶,因为茶很清雅,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过很多的忙碌、浮躁,再去品味茶的清淡,才更觉得那种清淡能够隽永悠长。)
18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笔画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让茶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去。茶,也就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并不奢侈的“伙伴”。
江西省遂川县作为世界名茶——狗牯脑茶的故乡,除了盛产茶叶之处,那散布在县城和乡间的茶馆自然是最有特色的了。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草林老茶馆,就更有一番风味了。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之后,草林茶馆有了自己的风格,已渐渐成为了社会生活的缩影,也冲泡出草林人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就回荡在茶馆的笑谈中,就弥漫在那一杯香茗浓郁的茶汤里。无论你走进草林哪家茶馆,都是清一色的木板凳、小方桌、一碟瓜子、一碟浸坛、一盘梅子。早在二十年前,草林的茶馆还很多,到茶馆喝茶也是当地人每天的必修课。随着集镇的拆迁扩大和外出务工的兴起,街上仅保留着为数不多的五六家老茶馆,来茶馆喝茶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19
在这里,茶叶和点心的档次不是最重要的,装修的环境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来这喝茶人的心情,他们享受的是那慢悠悠的时光,那种无拘无束的自在。当然,草林人去茶馆喝茶也还有应酬的成份,筹划农事、商贾交易、交流经验、传递信息、调解邻里纠纷、男婚女嫁商谈等等,都可以在茶馆完成。在茶馆,我们可以找到寻常百姓生活的原汁原味,那种简单亲切。在草林茶馆里喝茶,茶叶放得再多也只是一丝丝的苦涩,从没有让人无法下咽。喝惯了茶的人早已适应了那唇齿之间萦绕的清淡,就好像习惯了身边这几百年波澜不惊的生活,清苦而又平实。
来茶馆喝茶,和你在家、在办公室喝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你可以打盹,也可以发呆,可以开怀大笑,可以细声聊天,也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感受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简单。茶客们相识的、不相识的,尽可随意地坐下,任意地攀谈,不拘衣着、不拘姿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茶客的生活就是这样自由,就
20
是如此悠闲……
一样的茶馆,同样的茶具,不同的人在茶馆里品尝到的却是各自不同的人生历程。从茶客们喝茶的各异表情上,好像那茶杯里装的不仅是清心润肺的茶水,而是悠悠的人生滋味。茶馆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和消费,已深深进入了草林人的生活,融进了草林人的血脉。以茶迎客,以茶会友,老茶馆里的老主人,老茶馆里的老茶客,老茶馆里的老故事,这就是草林人的茶馆人生!
草林茶馆里始终是闹盈盈的,从来没有过冷清。对茶客们来讲,去茶馆喝茶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趣,因为茶馆里不仅可以说家长里短,还可以聊天地人生;不仅可以听到时政要闻,还能了解社会八卦;不仅可以叙旧情,还可以交新友,可以说茶馆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公众场所。
去茶馆是老茶客们一辈子养成的习惯,哪怕就在那坐一坐,看一看,听一听。他们用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笑话、一段传闻,
21
打发着每天的时光。茶馆里弥漫的不仅是茶香,更是老茶客们悠闲平和的心态,平静安详的晚年生活,还有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赋予的简单快乐。
喝茶讲究的是清静和悠闲,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人常道“茶如人生”,这或长或短的人生就像杯子里的片片茶叶,因为茶很清雅,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过很多的忙碌、浮躁,再去品味茶的清淡,才更觉得那种清淡能够隽永悠长。淡淡的几片叶子泡在沸水里,慢慢地,茶就飘香起来,这其中有苦涩,也有甘甜,有清淡,也有暗香。热时,幽香扑鼻;冷时,暗香浮袖;满时,幽香四溢;浅时,余香缭绕。就这样,那杯白开水就变成了清浅的绿色。在这清浅的茶汤里,你能够听见山风,能够感受到山泉,悠悠地闻着品着,在茶中看人生沉浮,赏世间百态,一个人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浅隽永中被唤醒了。
22
没事的时候,我总喜欢去街上的茶馆坐坐,那里的消费很便宜,两块钱,一杯茶外加一碟小吃。除了喝茶之外,更主要的是为了看看这些老茶客,感受茶馆里的那种随性和自在,抓拍一些自己喜欢的镜头。刚开始去,自己有些不习惯,总觉得自己和这悠闲平静的生活格格不入,茶客们对我也有排斥心理,随着去茶馆次数的增多,慢慢就和这些老茶客们熟络了,还渐渐学会了欣赏这种平淡而朴实的生活。
你看,这位老伯他喝的似乎不是茶,而是一种人生,在这杯茶里,让人感觉时光仿佛停滞了几十年,可生命却还是如此鲜活地继续……
那位老者是茶馆里的常客,听他自已说,从他懂事起就跟随着爷爷来这喝茶,如今已是 83 岁高龄了。在他从容的眼神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往事的留恋,对过往人生的一种自信、淡泊、
23
沉稳,对生活的满足,或者别的什么……我想,这就是岁月,这就是历史。平静的,淡淡的,随着老茶客们的灵魂,化成粒粒尘埃,消散在永恒的时空中,最终成为人生的永恒。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虽然这些老伯们都不是高僧,但他们品茶的功夫肯定是有一定造诣的。茶不求贵,喝茶喝出的是一种滋味,是一个人的心情,是自己的安闲,是做人的一份洒脱,是一辈子的梦想。喝茶可繁可简,品茗可深可浅。一个人静心独坐,捧茶入定,看着那茶叶沉浮其中,闻着那茶汁幽香四溢,轻啜一口,唇齿留香,直透心脾,心中的不快和身体的疲惫,随着那略有苦涩的茶顿时烟消云散。茶与水的相遇是一种缘份,而我们与茶会心的那一瞬,有如入座草木之间,如回归远古山林,可以真真切切感受那茶汤之中的清风浩荡。
心不静,幸福就来不了,生命也鲜活不起来。总要给自己一
24
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去草林茶馆喝茶,从看看这些淡定从容的老茶客开始吧!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这看似无用的事,和内心自我对话,让心静下来!有茶的日子,就是拥有一段好时光。今天,我们还能坐下来悠闲地喝一杯好茶吗?还能静下心来去体味茶所经历的春风雨露么……(写于2013 年5 月)
25
那些酒客(那酒桌上的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溜走,一天过去,一年过去,一生过去。而那酒桌上的故事却还在发生、还在流传,那郎朗的笑声还在回荡,把时光打碎,任万事皆空。)
26
去墟场上拍片,那摆在街头巷尾的酒摊子是我必去的地方之一。一则,在酒摊子上可以听到很多故事,了解民俗民情;二则,在酒摊喝酒的酒客们大多都是些豪爽之人,嬉笑打闹无所顾忌,我喜欢抓拍他们的神态,记录人间烟火,而且这些酒客非常配合,不会躲躲闪闪,可以让你拍个够。遇到投缘的人,我也会放下相机和酒客们一起干个几杯,吹吹牛,说说笑话。
酒摊上的酒,多是摊主自家酿的,种类有米酒、米烧(也叫谷烧)、风绞雪(米酒里面加米烧)、杨梅酒等,用农村里最常见的塑料桶或者瓷瓮装着。给客人备的酒具也单一,日常吃饭的饭碗或者那种三两三的酒杯。酒的价钱非常便宜,米酒三块钱一碗,米烧等两块钱一杯。这些酒的浓度都不高,米酒的酒精度在 20 度左右,米烧一般30 多度。对酒量不大的酒客来说,两三碗或两三杯下肚之后,恰到好处,既过了酒瘾,又不至于喝醉。
27
在酒摊上喝酒,动作多少带点粗狂,一碗米酒,两三口就干了,不比喝茶,要慢悠悠的,得等开水将茶叶的灵魂泡出来才能喝。墟场上有些专门喝“快餐”酒的人,临摊喊一句“三块钱的”。卖酒的大嫂就走过来,倒满酒,他便接过碗,手一抬、脖一仰,咕咚咕咚,三两口干了,嘴里还大“哈”一声,一杯寡酒(意思是没有下酒菜)便下了肚,付钱之后也不落座,径直走人。
如果专门请贵重的客人,或者是通过喝酒要人帮忙办事,那就得点上几个下酒菜,甚至找个包厢,慢慢品品手里的酒,慢慢聊聊心中的事。当然,也有平日里没事、喜欢在酒摊上打发时间的人,什么东村的稻子西村的果,天上的飞鸟水里的鱼,他们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什么高兴谈什么,酒兴起来了还非得划上几拳。这种人往往一喝就一个半天,喝到人走墟散,喝到天昏地暗,喝到晕晕糊糊,才踉踉跄跄、或优哉游哉地回家。
28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佛大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王佛大,即东晋大臣王忱。他行为怪诞,嗜酒如命。他的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如果几天不喝酒,我的身体和灵魂就不再亲近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三天没酒喝,整个人就魂不守舍了。
每个墟场都有几个嗜酒如命的人。上世纪80 年代末,我在西部山区一个乡政府工作,乡政府机关的大门正朝着墟镇方向。每到逢墟日的下午,那几个酒疯子必定会来乡机关发酒癫。有的喝了酒,扯着嗓门来喊人;有的借酒生事,故意来闹;也有的跌跌撞撞进一趟乡机关院子,就是来找厕所撒泡尿的。每到逢墟日的下午3 点后,乡机关就很难有清静的时间,有时秩序还很乱,根本没办法正常办公。后来乡里换了一位书记,就干脆把机关大门改了个方向,避开墟场之后,秩序才好了很多。
逢墟日,到摊子上喝酒成了老百姓的一种日常消遣,山
29
南海北,家长里短,上下五千年,说时抑扬顿挫,笑时前昂后拥。
有些酒客都七八十了,但只要到了墟场就必定要到酒摊上喝个几碗。你看那黄坳乡的黄老伯,86 岁,虽然耳朵背了,眼睛花了,背也驼了,走路都得拄着拐,但依然笑声郎朗,也是酒摊上的常客,在酒席上还能喝它个三两碗,只是说话动作和眼神里流露出时光的风沙。记得林清玄曾说过“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 几粒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和
30
三五好友天南海北地聊着喝是中乘的喝法; 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我认为像这位老伯一样,端一杯米烧,随遇几位老友,哪怕没有任何下酒的小菜,也能喝得如此尽兴,喝得如此忘我,喝得手舞足蹈,也可算是极上乘的喝法了。茫茫酒海,酒客千态,有豪言壮语,有胡言乱语,也有少言寡语。我喜欢拍摄酒摊上的酒客,偶有好友,也会喝上几杯。酒桌之间,也见过听过许许多多酒桌上的故事。喝酒也是有品次的。酒过三巡,能记得及时回家洗漱之后默默睡去的是极品,深沉寡言的是良品,口若悬河的是中品,倒地就睡的是下品,撒酒疯发癫甚至做出一些有失风雅举动的那就是残次品了。常常听说有人应酬多、常喝酒,也好酒,还时不时喜欢叫上几位美女,喝几杯花酒,那就特别
31
要注意了,即使做不了极品,也千万不能做个残次品。有次,和安哥等好友一同喝酒,喝着喝着,我突然发现安哥目光呆滞,直勾勾盯着自己跟前的菜碟,一根手指拼命抠碟子上的一条裂缝,一边抠,还一边嘀咕:这、这根,头、头发,咋就,弄、弄不下来呢?说着说着,就扑在桌子上打起了呼噜。我想,老安应该是酒友里极品之中的极品了。酒过三巡,酒客的性格也就暴露出来了。那位每次逢墟都能遇到的卢师傅是大坑乡车坑村人,曾在舟山群岛服过五年兵役,性格豪爽,酒量也大,三五碗米酒可以轻松拿下,也不曾见他醉过,更没撒过酒疯。只是两碗酒下肚之后,眼睛就开始发光,声音变得宏亮,手势比划也更加有力。在他的酒桌上肯定围着好几个酒客,阿古、老肖每墟都是他忠实
32
的听众。酒桌上的人越多,卢师傅的故事就越精彩,讲得也就越有劲。有时,不知不觉,一个墟日就这样过了。李白劝酒说“会须一饮三百杯”,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些话,经常撩拨得广大酒民热血沸腾,情不能已。酒摊上的酒客也一样,虽然不是文人宦官,但每到墟日也总爱找理由找旧友喝个几碗。一杯酒,一个故事,一碗酒,一种人生。
那酒桌上的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溜走,一天过去,一年过去,一生过去。而那酒桌上的故事却还在发生、还在流传,那郎朗的笑声还在回荡,把时光打碎,任万事皆空。(写于2021 年 5 月)
33
老街茶馆(韶光来去无声,就像许多无法言说的缘分,起灭不定。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不管晴雨,无论冬春,走进草林的老街茶馆,端起一杯人生绿茶,沉淀在时光里,于喧嚣浮躁中寻求一份安然吧。)
34
遂川产茶,是中国名茶之乡,茶客和茶馆就自然不少。在遂川所辖的二十三个乡镇中,茶客和茶馆最多的要算草林、堆前、黄坑、西溪和左安了,光草林镇一个地方就有上百家茶馆,每家茶馆都有一批相对固定的茶客。
茶馆可以说是所有现代人“闲生活”“慢生活”的重要场地。我喜欢闲适慢淡的节奏,喜欢喝茶,也喜欢拍摄茶馆里的茶客,茶馆就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周末的时候,我会一个人泡在茶馆,或约上三五影友游走在各个茶馆之间,拍下那一张又一张有故事的脸,带走一个又一个茶馆里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文旅业的发展,遂川新建了许许多多的茶馆,琳琅满目,五光十色。但草林的老街茶馆依旧是许多人的梦里归处。总有这么一批茶客是信“前因”的人,虽然身处繁缛华丽之中,却仍然忘不了寻觅那些老旧的光阴,只钟情于老街茶馆。
35
我和这众多信“前因”的人一样,也唯独偏爱草林这家老街茶馆。
老街茶馆座落于草林镇唯一留存的那条老街上。老街虽然地处繁华的草林墟镇中心位置,但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整洁的石板路,干净的青砖黛瓦,老旧的木质门窗,两排古朴的茶馆、酒馆、剃头店、特产店,这些古韵明澈的物像,与周围喧嚣的街道好像隔了一道音墙,将世俗的尘埃过滤得干干净净。穿行其间,能让你感受到悠悠的草林民风扑面而来,只是刹那,就会被那种似曾相识的过往醺醉。这条老街可以牵引出老草林的市井生活,仿佛拥有草林人的性格与闲情。也会让你顿然想到,要感谢过往的当地领导,在大拆大建的年代,坚守了历史文化根脉,保存了这条完整的老街。当你踩着闲适慢悠的光阴走进老街茶馆时,一定会误认为是年华忘记了更迭。灰白的墙,古旧的木质楼梯、楼板,斑驳且散发着光泽的老式桌凳,无不落满岁月的味道。茶馆里的一切,都
36
显示出这家老街茶馆一定是岁月老者刻意留下的一片古韵民俗,让曾经错过的人和不曾邂逅的人,可以共同拥有这份古朴闲适的亲切和恬然。
老街茶馆的茶叶全是遂川本地产的狗牯脑茶。早在1915年,狗牯脑茶就得过世界金奖,此后获奖无数。狗牯脑茶,茶味香浓,咽下后唇齿留香,有丝丝甘甜从舌翼生出,沁人心脾。老街茶馆的老板姓蒋,五十多岁,一个敦厚的汉子,草林本地人。蒋老板是从祖辈手上接管这家茶馆的,茶馆在他手上就已经营 32 年了。除了茶水之外,茶馆还兼卖一些本地产的茶叶、瓜子、豆饼、浸坛辣椒之类的特产。茶客走进茶馆,择一个合适的桌子坐下,点上一杯狗牯脑绿
37
茶、一碟草林瓜子,如果有伴,就外加一碟浸坛辣椒或萝卜,总共花费十几元钱。两个人就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和茶馆里茶客们聊聊天,说说笑话。
来老街茶馆喝茶是那些老茶客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有位茶客姓林,年过八十了,草林本地人。我与他多次在老街茶馆相遇。他衣着朴素但很整洁,总是一个人来,也总是寻一个较偏僻的桌子,点一杯茶,两碟小吃,就这样呆大半个上午。落座之后,先点一筒烟,然后就慢慢地抽烟品茶。老茶客的目光很淡然,茶桌也一直保持着清爽整洁,没有小吃的碎末,没有茶水的滴漏,更没有烟灰的弹落。他不太同别人言谈,但我从他身上见到了一位茶客最珍贵的东西,那种自始至终对待生命的郑重。即使没有典雅的茶具、丰盛的茶点、相伴的友人,更没有优雅的音乐,仍旧能郑重地面对自己,享用生命中专属个人的静谧
38
和美好。
茶馆里还有许多和林老伯一样的茶客,散坐在各个茶桌前安详地喝茶摆“龙门阵”,他们的身上仿佛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安逸,在烟火弥漫的市井里,过着知足常乐的日子。我也非常喜欢泡在老街茶馆,喜欢鼻尖溢满茶香,喜欢在茶馆听故事,看到喜欢的画面,还可以用相机捕捉下来。茶馆里的时间是可以随意浪费的,呆在里面,时光会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个上午就在喝茶听故事拍照片之中溜走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喜欢喝茶,我更认可他关于茶道里“一生一会”的说法。意思是说,我们每次与朋友对坐喝茶,都应该非常珍惜。因为一生里这样喝茶的机缘、环境、心情,都可能只有一回,一旦过去了,就再也不可能有了。其实,岂止喝茶是“一生一会”的事,在广阔的时空中,在不可思议的因缘里,与人相遇,与人相知,与人共事,都是“一生一会”的事,可万万要懂得珍惜。
39
就像这位老茶客。我每次来这个茶馆喝茶拍照,都能遇到他。尽管每次都只是点点头的礼节性招呼,或只是眼神的交流,但可以感受到彼此都在珍惜这种缘份。茶,源于自然,秉承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沐春风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使人忘忧去尘,过滤心情。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古代文人武将好酒者众,留下了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喝了十八碗酒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美传。但喜茶的人也很多,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就喜欢喝茶,并大行茶令,留有“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等诸多佳句。近代文豪老舍先生在《多鼠斋杂谈》中写:“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那一杯用沸水冲泡出的绿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
40
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味感淡如清风。微风慵懒,流云自在。坐在木板凳上,将一杯闲茶从浓喝到淡,由暖品到凉。老街茶馆的茶,适合给那些怀旧的人品赏;老街茶馆的时光,适合给爱做梦的人度过。光阴弹指而过,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成了过眼烟云。有些人用一生都放不下的执念,悟不通的道理,用一盏茶的时光,就品出了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理,也明白了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的哲理。茶叶在水中有两种姿态,沉、浮,饮茶人也有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
到了我这个年龄喝茶,可以说是有过浮燥之后的内敛,应该到了安之若素的淡定。纵然有千般滋味,也不想再品出太多的执念,只想在茶汤中与放下相遇。
41
手捧一杯绿茶,静静地看着进来出去的茶客,心在氤氲的水汽中淡定平和。我把自己过往的记忆,都泡在这杯茶里,待到茶淡茶凉,我就离去。
天地沙鸥,我们微如芥子。在老街茶馆,我只是流水光阴里漂过的一粒沙尘,也许转身,它就忘记我是谁。可老街茶馆的故事,这些有故事的茶客的脸,却封存着草林老街茶馆独有的古老与美丽。
韶光来去无声,就像许多无法言说的缘分,起灭不定。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不管晴雨,无论冬春,走进草林的老街茶馆,端起一杯人生绿茶,沉淀在时光里,于喧嚣浮躁中寻求一份安然吧。(写于 2021 年 6 月)
42
剃头匠——刘智清(剃头这门职业,虽属毛发手艺,却是顶上功夫。上到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得剃头,谁都离不开。)
43
在遂川的乡镇逢墟,墟镇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剃头摊子。
早上 7 点多钟,在开墟之前,剃头匠们就挑着剃头的行头到了街头的一角。放好顾客坐的靠背椅,安顿好洗脸架子和那面闪光的镜子,挂好磨刀用的布搭子,然后生起炉子火,放上装满水的钢筋锅,再摆好推子、剪子、剃刀、梳子,剃头摊子就这样安置好了。剃头匠也心安理得地坐下,悠哉地拿出烟点上,就等顾客前来剃头了。乡镇墟场上的剃头摊子很多,剃头匠大多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师傅。为了拍摄那些散落在街头的剃头匠我曾多次来回各大墟场,其中拍得最多的是大汾骑楼街的剃头匠。
44
大汾墟是江南四大古墟场之一,每回逢墟,街道上都是人来人往,繁华依旧。大汾骑楼古街也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那里的剃头匠多,有八、九位,而且都是采用传统手法,推子、剪子是手工的,剃法也是老一辈沿袭下来的,剃头、刮脸、洗眼睑、掏耳朵、剪鼻毛、捶背脊,全套程序下来,一样不落。
大汾骑楼街有位剃头匠叫刘智清,今年七十了。那天,我边拍摄刘师傅剃头,他边和我聊天。刘师傅告诉我,他是大汾石花村人。1973 年,他到乡理发社跟一位姓饶的师傅开始学徒,那年他二十岁。
45
他告诉我,进店学徒,从小事做起,先烧水、扫地、打杂,再学洗头、蹲马步,然后才慢慢拿剃头刀、练手势,先学剃光头,再学理平头、修面、刮胡子、刮眼睑、掏耳朵。一年后,刘智清出师了。那时还是大集体时期,刘师傅包了三个生产队理发的活,每个人头一年交一元伍角钱。因为刘师傅已经是成年劳动力了,每年还得向生产队交300元购买工分,以工分换粮食。
刘师傅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师傅只是教个要领、讲个规矩、做个示范;这一招一式、手眼身法,还得靠自己琢磨。所谓手艺、手艺,全凭手里作数。眼睛看,脑子想,手里做,融会贯通,熟能生巧。比方说客人落座,镜子一照,你就要根据他的长相、头型来确定他的发型。等活做完,头剃好,客人看着光鲜亮丽的发型,自然满意而归。要是你心中无底,给他剃出个三不像的发型,客人不高兴,就更别提钱的事了。
他告诉我说,以前学徒时师傅教过,剃头是在人的头顶上做事,凡事从头起嘛,所以在三百六十行里头,剃头排在头一行,这个“饭碗”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端得起的。剃头刀也比一般的刀锋利,手中拿起剃刀,就必须全神贯注,即便是剃个光头,也必须严谨细心,丝毫不能马虎,
46
如果给客人脑壳上划破一点皮肉,带出一条血丝,虽然客人当面不会责怪,但离开之后心里肯定不舒服,就没有回头客了。
47
刘师傅说,最难剃的要数小孩子的“满月头”了。“满月头”就是小孩出生30 天后,小孩的奶奶或者外婆会陪着年轻的妈妈去寻一个经验丰富,而且人生顺遂的老师傅剃一次胎发,以期小孩能长出一脑又乌又密的头发,一生能健康平安。
刘师傅说,这时的小孩头皮细嫩,又好动爱哭闹。剃“满月头”时需要十万个“小心”,得用“巧”力,既把胎发落干净,又不能惊吓到婴儿,这十分考验剃头师傅的功力。那天,运气很好,我在拍摄刘师傅剃头时,摊位前来了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婴儿来剃满月头。刚来的时候,小孩子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显得很安宁。待妈妈坐下之后,刘师傅拿出一条干净的毛巾,用温水打湿。左手拿着湿毛巾,右手拿着剃刀,弯腰低头靠近小孩。也许是刘师傅陌生的气息惊醒了小孩,小孩立马大哭了起来,粉嘟嘟的手抓住妈妈的衣服,小小的头使劲往妈妈怀里钻去。妈妈看着怀里哭闹的孩子,盯着师傅手里明晃晃的剃头刀,脸上也露出一副惊恐的模样。我站在旁边,看着这个情景,也替刘师傅急出了一身汗。最后同来的外婆有点耐不住了,说“哭,也要剃呀。”于是,外婆接过小孩重新抱着坐到剃头椅上。外婆果然更有经验,她半躺着,让孩子趴在自己的胸前,一手不停地抚
48
摸孩子的后背,也许孩子感觉到了安全、舒服,似乎又睡了。刘师傅抓住时机,拿着剃刀悄悄开始了。他非常小心,剃刀轻轻落在孩子头皮上,一下又一下,孩子竟然没有哭。终于剃完了,刘师傅一直弯着的身子也直了起来。他拿出一块崭新的海绵,沾上些温水,轻轻地帮孩子清理干净身上的头发,在孩子的头上、颈上抺些爽身粉,笑嘻嘻地夸赞孩子天庭饱满、幸福平安、福气多多。若不是我亲眼所见,还不知道刘师傅有这么温柔的一面呢。
刘师傅剃头很讲究,不管客人身份如何,都严格按师傅传下的规矩来,不少一个程序。当然,钱不会多收,也不会少收。
49
别人曾问过他一个笑话,说“秃顶的客人头发少,是不是可以少给钱呢?”他笑着回答说“头发少是少,套序没有少,花的精力没有少,钱也不能少啰”。刘师傅说,给客人洗头,水温很关键,既要高于体温,又不至于太烫,这样的热水给客人洗头抺脸之后,皮肤会变得光滑,剃起来会更加轻快细润。同时,他给客人洗头也有自己的规矩,第一遍粗洗,第二遍精洗,第三遍清洗,他从不偷工耍滑,三遍就是三遍。手势由重到轻,用力恰到好处,让人觉得既舒服又畅快。
刘师傅给客人修面,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只见他将靠椅轻轻放倒,让客人半躺在靠椅上,而他自己则微屈双腿,
50
半蹲马步,从额角开始修,额头上、双眉间、面颊、颈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把剃刀在他手里使得如蜻蜓点水、上下翻飞,一会儿正手、一会儿反手,刀锋所及,发出轻微的咝咝声,毛发随声褪去,面孔重现光润。随着剃刀的步步深入,刘师傅的左手一会儿按眼睑、一会儿提鼻翼、一会儿拎耳垂,引导着剃刀在五官之间的各个角落游走,而客人却在刀锋与皮肤亲密接触的舒坦中安然享受。等到刘师傅掏好耳朵、剪妥鼻毛,最后摇起椅子,收拢围布往空中一甩,啪!一声响,客人才猛然惊醒,朝镜子里左看看,右看看,自己的面目已是焕然一新,满意地摸摸头,提提领子,整整扣子,把钱付了。然后,开心地说一句“难为哈(感谢的意思)”,就大步流星地离开摊子,做自己的事去了。
刘师傅掏耳朵的功夫堪称一绝,那天我有意尝试了一回。我靠在椅子上,他左手提着我的耳垂,右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夹着那把搅耳刀慢慢伸进我耳朵里轻轻蠕动,就像有只小蚂蚁在耳朵里缓缓地咬,痒酥酥的,那种舒服感觉真的难以用文字描述。刘师傅告诉我,有些人并不剃头,却也要来这里掏耳朵,他也从不推辞。刘师傅有一群相对固定的客人。不管天晴落雨,剃头的人们总会熟门熟路地找过来。客人来了,往旁边的凳子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