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发展新优势——杭州市 “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发布时间:2024-12-0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塑造发展新优势——杭州市 “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迈步在国产膜技术追赶世界领先水平的征途上。在高从堦看来,32 年前第一次获得“国奖”,解决了国家膜产业有无的问题,打破垄断,让中国电子、电力等工业第一次“解了渴”;此次获得“国奖”的项目成果,依托了国际先进的复合膜研发,促进了各领域的提质升级,使我国的膜技术从大国迈向了强国。而一张膜背后,是工作站十多年来的积累和布局。“传统膜分离面临许多问题,比如,脱盐复合膜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矛盾,往往脱盐率高了,水通量就低了。”杭州水处理首席顾问杨波介绍。作为新型化工分离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如何实现绿色高效膜分离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显然,重复的老路走不通了。膜技术从基础理论研究到材料设计、产品制备、工程应用“一条龙”,都需要“弯道超车”的创新。十多年间,企业在工作站的领衔下,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发明了超薄脱盐膜、长效抗污膜、核素吸附膜 3 类核心材料,取得新型膜分离原理、膜材料制备、膜法水处理及膜固废后处理全链条技术与工程创新,水平领先国际,一举打破国外近 50 年的垄断格局。这样的创新成果,在建站后的十余年间,不断问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 [收起]
[展开]
塑造发展新优势——杭州市 “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杭州市院士专家中心

——

杭州市

“三站”助企成长

典型案例集

2024

—12

第3页

塑造发展新优势

杭州市院士专家中心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2024 年 12 月

第4页

院士工作站 02/ 两次国奖的背后

——他们有一种“膜”术

07/ 电磁探测技术的种子

——在钱塘江畔的院士工作站开枝散叶

1 1/ 产业“巨树”又出新材料,

千年舟院士工作站点亮“低碳”新生活

14/ 一座院士站,

5 年来帮助江潮电机营收年均增长 22.12%

17/  综合成本低 50% 左右,增产效果提高约 15-20%

现代农业里的追“光”者

21/ 华电院院士工作站:

助力我国电力行业更高效、更安全

23/ 杭化院院士工作站:引领纳米纤维素产业化新篇章

25/ 航天科工广信院士工作站:

构筑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智慧建筑生态

27/ 星宇环保院士工作站:

自主研发碳基导热膜材料,助力制造强国

29/ 浙江物探院士工作站:

以科技创新驱动地质勘探技术革新

31/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院士工作站:“碳源汇”监

测核校系统 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33/ 杭化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不断推进生物基

新材料领域的概念验证

35/ 贝达药业院士工作站:

矢志创新,自主研发国产 1 类新药

37/ 尚越光电院士工作站:

实现柔性 CIGS 电池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全面突破

39/ 中策橡胶院士工作站:

实现轮胎全生命周期管理绿色发展模式

1

第5页

专家工作站

41/ 浙江理工大学院士工作站:

赋能医药产业创新与乡村振兴

43/ 三花集团院士工作站:推动中国低温技术向前一步

45/ 东通岩土院士工作站:引领地下空间绿色发展

47/ 杭州种业院士工作站:推动“浙杭优”籼粳稻新品种,

助力农业创新与粮食安全

49/ 浙江省特科院:机器人智能检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57/ 康基医疗院士工作站:

争当微创外科创新先锋,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

53/ 祺跃科技院士工作站:自主科研仪器,赋能中国制造

55/ 宝盛集团院士工作站:架起科技与实业的桥梁

57/ 东南网架院士工作站: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创新之路

60/ 把专家工作站建到“田间地头”,

“莲子”经济迸发新质生产力!

63/ 工业废余热,派上大用场!

专家工作站携手企业打造重大技术装备

67/ 打造一个轮胎救援版的“滴滴”

知轮科技携手专家工作站,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双

轮驱动

70/ 2 年,展晖科技专家站拿出成果填补空白

已实现部分高端领域多轴机器人控制系统国产化

74/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天演维真专家站让农业变得更智慧

78/ 从创业到领军,

浙大迪迅成为中国过敏诊断领域的领跑者

2

第6页

82/ 睦府农业专家站:

创新草莓种苗工程,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84/ 双马生物专家工作站:

推动功能性红曲产业创新发展

86/ 申浙家禽专家工作站:成为行业佼佼者

88/ 天境生物专家工作站:

加速国产替代,助力钱塘创新生物药产业化

90/ 高烯科技专家工作站:

打造东方烯谷,引领新一代烯碳发展

94/ 夏秋茶卖到了 200 元一公斤

博士创新站助力茶企增值

97/ 几毛钱的竹笋创造 17.95 亿元产值

——一座博士创新站带来的连锁反应

100/ 技术专家树下坐,桑果铺成满地诗

灵鸡农业博士创新站让果桑园照见美好未来

104/ 为药企新药研发落地提供一站式论证

加速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经济高质量

发展

107/ 聚贤盛邦博士创新站:

类脑智能技术赋能农业革新

109/ 昊琳农业博士创新站:

开启科技赋能稻鳖种养的创新路

111/  中新电力博士创新站:智能电力守护者

113/  康德权博士创新站:

为畜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博士创新站

3

第7页

——

杭州市

“三站”助企成长

典型案例集

1

院士工作站

第8页

两次国奖的背后

——他们有一种“膜”术

有一种“膜”术,可以把海水变成甘泉,让废

水化为清流。这就是海水淡化、污水净化、物料纯

化等领域广泛应用的膜分离技术。

6 月 24 日,杭州西湖区文一西路 50 号,杭

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杭州水处理”),收到了“新型膜法水处理关

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

奖的好消息。

这是这家企业时隔 32 年后再次获此殊荣。但

很快,大家又归于安静,继续埋头实验。

在这个安静的角落,诞生了国内第一款工业化

应用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

复合膜生产线、第一套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装置等

无数个“第一”。也是我国海水淡化领域唯一一位

院士、膜分离领域首位院士高从堦的实验舞台。

2012 年,高从堦院士在这里设立院士工作站,

为杭州水处理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技术研发引

领方向。

依托院士工作站,杭州水处理创新团队携手开

02 展膜技术攻关,让企业的工程装备走出国门,让海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9页

水淡化业绩规模跻身全球前十、全国第一……让我们一起走进工作站,聆听

这群“膜”术师的故事。

从无到有

院士领衔打造膜技术“策源地”

如果要从中国科技史的书架上找到一本海水淡化的历史书,那么这本书

的封面上,一定有这样一个名字:高从堦。

6 月 24 日,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水处理首席科学家高从堦走

出人民大会堂。

在当天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和另外两名院士领衔开发的新型

膜法水处理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今年 82 岁的高从堦,奋斗了 60 年,只为这一张膜。他始终坚持前沿探索,

见证了我国膜技术从无到有、再向世界领先水平迈进的历程。

2012 年 10 月,高从堦选择将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在拼搏了 40 年的杭

州水处理,希望能继续带领企业,打造出膜技术的创新“策源地”,并昂首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03院士工作站

第10页

迈步在国产膜技术追赶世界领先水平的征途上。

在高从堦看来,32 年前第一次获得“国奖”,解决了国家膜产业有无

的问题,打破垄断,让中国电子、电力等工业第一次“解了渴”;此次获得

“国奖”的项目成果,依托了国际先进的复合膜研发,促进了各领域的提质

升级,使我国的膜技术从大国迈向了强国。

而一张膜背后,是工作站十多年来的积累和布局。

“传统膜分离面临许多问题,比如,脱盐复合膜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矛盾,

往往脱盐率高了,水通量就低了。”杭州水处理首席顾问杨波介绍。

作为新型化工分离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如何实现绿色高效膜分离技术从

“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

显然,重复的老路走不通了。膜技术从基础理论研究到材料设计、产品

制备、工程应用“一条龙”,都需要“弯道超车”的创新。

十多年间,企业在工作站的领衔下,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发明了超薄

脱盐膜、长效抗污膜、核素吸附膜 3 类核心材料,取得新型膜分离原理、膜

材料制备、膜法水处理及膜固废后处理全链条技术与工程创新,水平领先国

际,一举打破国外近 50 年的垄断格局。

这样的创新成果,在建站后的十余年间,不断问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

进步奖 20 余项,取得国家专利超 130 件……建站后,杭州水处理拿到的证

书挂满了一整面墙。

装置规模从百吨级到 30 万吨级

中国“膜”法走向世界

从浩瀚的海洋中提取淡水,是人类始终不渝的期盼。从世界大航海时代

算起,400 多年来,作为人类探索海洋的一部分,“海水淡化”这艘“大船”,

一直在航行。

04 如今,这艘“大船”,正在渐渐抵达彼岸。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11页

盛夏,浙江舟山鱼山岛上,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4000 万吨 / 年炼油

化工一体化项目正热火朝天地运作着。

海岛作业,淡水是重要资源。保障这一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用水的,

是目前国内工程规模最大的膜法水处理系统——由杭州水处理承建的浙石化

25 万吨 / 日海水淡化系统,单机规模达到了 3.5 万吨 / 日。

“国之重器”的背后,正是一张张薄膜的成果应用。

在院士领衔下,团队聚焦大型膜法海水淡化工程集成关键技术与规模化

应用,在大型海水淡化系统的节能降耗工艺研究、反渗透单机装置设计与制

造、国产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

中国“膜”法,正在迸发出如海潮般澎湃的新动能。

今年 2 月,从国内发运的由杭州水处理承建的阿尔及利亚奥兰 30 万吨

级海水淡化项目重要设备与物资,跨越万里海疆,顺利抵港。

这是杭州水处理在北非建设的首个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也是由中国企业

“走出去”进行独立设计和提供海水淡化核心工艺包的最大国际海淡项目。

项目建成后,能让当地 300 万居民喝上淡水。

从日产百吨级、千吨级、万吨级直至 10 万吨、30 万吨……杭州水处理

的海水淡化装备处理规模不断打破纪录,抢占了全国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

并推动我国一跃成为少数几个掌握大型海水淡化技术的国家之一,为全球水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

除了海水淡化,杭州水处理的“膜”法,还在工业废水资源化方面大放

异彩,涵盖了化工、电镀、印染和造纸等领域。

“我国的膜技术和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为解决问题而生。正如习近平

总书记所说,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在杨波看来,他们在膜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方面一直不遗余力。一方面

解决水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推动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向绿色低碳

转型升级。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05院士工作站

第12页

一群着了“膜”的人

打造膜技术人才“蓄水池”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支撑着杭州水处理勇攀科研高峰、

勇立创新潮头的,是一代代“膜”术师。

而工作站,正如一个“蓄水池”,“引育留用”了一批又一批的膜技术

人才。

据高从堦的学生、工作站负责人郑宏林介绍,企业在工作站的框架下,

有一个院士牵头组织的创新团队,企业前任总工程师杨波、现任总工程师吴

雅琴,都是其中一员。“我们都是一群着了‘膜’的人。”他笑称。

得益于此,杭州水处理得以建立起膜技术人才培养梯队,源源不断地为

企业自身、为我国膜科技和产业领域输送人才。

在高从堦的领衔下,工作站已经培养出硕士、博士研究生 100 多人,

其中不少已经成为我国海水淡化领域、膜领域的中坚力量。

如今,已经步入耄耋之龄的高从堦,又给自己的肩上背负了新的使命——

为培养新一代“膜”术师而努力。

每个月,他都会走进实验室,与研发人员一起讨论最新技术,或是指导

研究生研究。

在他的眼里,青年科技人才是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他有责任、也有义

务为他的那些学生们提供锻炼和成长的平台。

“我国的膜产业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原创性成果,希望能

够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加大对团队中年轻人的培养力度,做出有中国基因

的膜理论、有中国标志的膜产品、有中国烙印的膜技术,并推动全球膜技术

发展。”高从堦说。

06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13页

电磁探测技术的种子

——在钱塘江畔的院士工作站开枝散叶

翻越秦川峻岭,来到烟雨江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为正在

低空经济等赛道竞速逐梦的杭州带来了坚实底气。

2021 年,在电磁探测方面具有深厚优势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

院,在钱塘江南岸成立。三年三个台阶,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2022 年

11 月,该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剑旗强强联手成立院士工作站;2023 年 10

月被认定为省级院士工作站;2024 年 10 月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支持的院士工

作站。

成立以来,院士工作站的诸多科研成果,为杭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

的活力。

融浙融杭 科技成果不当旁观者

院士工作站充分发挥电磁探测专业优势,与杭州企业、政府深度合作,

相继研发了雷达干扰处理系统、雷达模拟系统集成、雷达通信一体化算法等

新技术。

“院士工作站刚建立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思考该做什么?”工作站负责

人罗丰说,“吴剑旗院士在电磁领域技术方面颇有建树,院士工作站在他的

带领下,和浙江的海关、海事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拥有 6000 多公里的海岸线,日益繁忙的港口为浙

江的近海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07院士工作站

第14页

罗丰带领团队跑遍了浙江沿海地区,研制出新一代具有识别、预警功能

的对海监测雷达装备,目前已投用,为海关全天候监测、管理近海船只提供

了解决方案。“未来,该装备还将加强识别功能,特别是针对走私和反恐活

动。”罗丰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近海雷达监控技术将得到更

加广泛的应用。

目前,院士工作站加强了毫米波雷达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并与杭企海康

威视、大华股份等建立了合作。2022 年至 2023 年,院士工作站各团队与

科研院所、军工单位及科技企业签约项目金额近 4000 万元。

院士工作站科研人员刘永旭正在做实验。

08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15页

低空领域 科技成果持续精进

依托电磁探测方面的技术优势,院士工作站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并在企

业应用生产。

记者看到,院士工作站科研人员刘永旭拿着红外热成像仪走到户外,抓

拍到一架起飞不久的飞机,又迅速回到电脑前,调试好代码,将照片导入系

统中,很快,编好的代码运行起来,他成功捕捉到了照片中的那架飞机,并

能对它进行检测识别。

“这套实验流程是为了检验我设计的算法是否正确。”看到算法运行顺

畅,刘永旭很高兴,“这说明算法对飞机等远距离弱小目标的检测是有效的,

对于提升安防能力有很大帮助。”

当前,院士工作站还在探索将不同传感器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克

服弱点,不断提高对弱小目标的发现概率、识别能力、跟踪能力。“比如,

光学摄像头的观测容易受天气限制;雷达不受天气影响,但是易受杂波干扰,

也不直观。我们把两个或多个传感器结合起来,力争实现 1+1 大于 2。”刘

永旭介绍。

“管控黑飞无人机是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人员

密集场所和重点保障区域,黑飞无人机的出现将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刘

永旭所在团队的蒋俊正教授介绍,团队参与了亚运安保工作,保障了赛事的

安全运行。杭州亚运会结束后,团队也收到了来自浙江省公安厅的感谢信,

他们深刻体会到科研带来的成就感。

当前,院士工作站已建立 14 支团队,围绕电磁空间、雷达系统、多源

遥感等领域,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并辐射到越来越广的领域。

人才兴旺 给予更多青年成才机会

良好的科研氛围吸引名校博士纷至沓来,为院士工作站注入了新鲜“血

液”。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09院士工作站

第16页

院士工作站科研人员李娜说,“这里科研水平高,团队扶持多,我需要

的电磁、光电等设备站里都会及时采购。”摆弄着自己工位边上的毫米波雷

达,李娜相信自己的选择很有前景,“低空经济是当前热门领域。我学的是

计算机领域的视觉算法专业,和雷达领域结合,可以有很多科研成果,我期

待把所学技术尽快落地。”

院士带教培育加速了人才的成长。高大伟于 2021 年博士毕业回国,加

入了院士工作站。在站里,他有机会和吴剑旗院士座谈交流,当面请教技术

难题。他所在的团队,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廖桂生,他也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在廖桂生的带领下,该团队与准独角兽企业龙兴(杭州)航空电子有限

公司开展深度技术合作,并在今年迎来了新的突破:双方联合攻关的国产化

航空电子设备项目,获批 2024 年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尖兵项目,“目前,

国内使用的无线快速存取记录器,绝大部分是国外产品,我们正在做国产化

替代,而且用的还是 5G 版本。”高大伟透露,这是站里首个获批“尖兵”

的项目。

此外,院士工作站设立了院士基金,激励广大人才创新,第一期便达到

2000 万元。

院士工作站还打造了“应用型人才引育体系”,畅通人才晋升发展通道。

建站至今,院士工作站引进全职科技人才 40 余人。未来,院士工作站将继

续推动人才团队与当地企业开展对接,并培养更多具备深厚知识储备、敏锐

批判性思维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10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17页

产业“巨树”又出新材料,

千年舟院士工作站点亮“低碳”新生活

以前,锯末、刨花、木屑等,常被视为废弃物,一般作燃烧处理;以后,

木材加工剩余物是一种环保、绿色、低碳的可再生环保资源。以前,竹子是

广泛应用于生活物品的原材料,是一道绿色风景;以后,竹子是一种可以代

替塑料、钢材的新材料,这是一种绿色健康低碳节能的新理念。

这些美好的设想通过林木工程专家的研究正在成为现实。日前,记者走

进千年舟新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年舟”)省级院士专家工作

站。这个在世纪之交成立并发展成为行业重点龙头企业的引领者,不断践行

“为人民造一张好板”的企业初心。2021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产化学

工程专家蒋剑春进驻院士专家工作站,双方强强联手,聚焦林木生物质资源

低碳高效利用,已有多项新技术和应用成果改变你我的生活。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11院士工作站

第18页

“废品”变产品,毛竹变建材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和环保材料需求的增长,农林生物质作为一种可

再生资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蒋剑春院士长期从事农林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

究,为生物质热解气化联产炭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企业与院士是相互成就的,我们需要前沿技术,院士也需要企业做研

究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与应用。”千年舟集团副总裁马同华介绍,院士工作站

成立后,首先就人造板加工剩余物热炭联产关键技术做重点研发。

人造板加工剩余物热炭联产的核心在于将木材原料通过热解和气化,同

时产生能源和高附加值的炭产品,既为板材加工提供绿色能源,又能生产出

高质量的活性炭。技术突破是第一步,工作站还开发出多途径热解气化技术

及装备,并在千年舟工厂中建成利用生物燃气供热的活性炭研究生产线。当

下,工作站的新目标,就是进一步改进技术和设备,降低成本,使这一可持

续能源和环保材料更具竞争力。

以创新、环保、低碳赋能生长是千年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院士工

作站成立的使命与情怀。

在工作站,记者看到了几块完全泡在水中,正在做耐水试验的竹质工程

材料。看上去还略显简陋的人造板,外部因未经二次装饰,所以能清晰看见

粗细不一却错落有致的“纹路”。这些“纹路”,其实就是在浙江十分常见

的毛竹。它们被“切片”“胶合”“热压”,变成人造板,不仅高强度、高

刚度、高韧性,还抗变形、抗腐蚀、抗潮湿。

千年舟研究院副院长谢小兵说,我国竹资源丰富,但竹材利用率低,多

用于家居材料,如果能实现竹材高效利用并用于建材、装配式建筑等,不但

能做到绿色低碳,还能带动竹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在竹质定向刨花板绿色生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中,千年舟院士工作站解

12 决了竹材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控制问题,并有效将竹材刨成符合生产要求的刨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19页

花,同时保持其纤维结构和物流性能。通过先进工艺加工成的竹材构件,强

度、承重媲美钢材,而重量则只有钢材的 1/7—1/8。目前,千年舟集团已将

竹材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制备成梁、柱、覆面板等构件,以及楼梯板、

地板等,真正做到“以竹代木”“以竹代钢”。

绿色引领,“碳”索未来

在千年舟集团旗下柏菲伦品牌展馆,可以看到一个个由千年舟产品融入

其中的生活场景,从生活空间到会客空间,处处可见绿色、环保的装饰板材

及其配套产品。

2023 年 10 月,在千年舟集团双碳战略研讨会上,蒋院士表示,木材工

业应主动开展碳信息披露、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通过人造板低碳制作、家

具地板智能制造、木基先进功能材料创新,延长林木产品碳封存周期,助推

国家“双碳”目标。

同年,千年舟“低碳技术研究所”成立,拉开了千年舟双碳战略规划全

面推进的序幕;在千年舟 2024 新品发布会上,千年舟携手林产业协会共同

推出“双碳五年计划”,为环保家居产业加码。

在蒋院士的带领之下,千年舟集团院士工作站不断完善团队建设,根据

千年舟集团对板材创新工艺和竹质板材开发的需求,蒋院士还引荐了西南林

业大学副校长杜官本为千年舟技术指导。2023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杜

官本,致力于人造板工业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双方就 ENF 级人造板制造关

键工艺技术研发开展联合攻关,有望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健康、舒适的家居环

境。2023 年,杜官本院士成为千年舟首席科学家。

此外,千年舟集团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建“林木生物质低碳

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蒋院士还作为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对

工程中心进行技术指导。

未来,千年舟院士工作站的主要研发方向将集中在板材的功能化方面,

如防潮、阻燃、防涂鸦等功能,并在新材料应用、新技术融合等方面进行创新。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13院士工作站

第20页

一座院士站,5年来帮助江潮电机营

收年均增长22.12%

2018 年 11 月底的天津,气温已在零摄氏度徘徊,颇有寒意。两位浙江

客人匆匆来到津门,即将为企业敲定一件大事。他们口中喊着冷,心头却十

分暖和。

这两位客人,一位是江潮电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潮电机”)

董事长施利明,另一位是公司总工程师兰玉华。在前期经过几轮面谈后,他

们将与长期从事高效能电机系统研究与开发工作的电机设计与控制专家、中

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夏长亮签订共建院士工作站的协议。

这份“江潮电机院士工作站”共建协议书,只有两页纸,但对于江潮电

机来说,重逾千斤。

打开创新大门 高效电机研发成果显著

江潮电机成立于 1980 年,从 1998 年开始为下游配套电机产品,是一

家集高效节能电机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系统应用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

企业,也是国内中小型电机行业的骨干企业。

2017 年,江潮电机开始着手搭建新的研发团队,计划打造一支能够实

现技术再突破的人才队伍,并由兰玉华担任总工程师。

当时,电机行业内部竞争十分激烈,上市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有

率十分高,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电机生产企业只能分享剩余的市场份额,甚至

存在被淘汰的风险。江潮电机充分认识到了这种风险,迫切希望通过“外援”,

14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研发出更加高效节能的电机,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21页

2018 年初,夏长亮受聘成为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加盟该校电气工

程学院。江潮电机提出了合建院士工作站的设想。经过几次会面,夏长亮对

江潮电机的了解逐步加深,同时对江潮电机对技术与研发的重视程度十分满

意。至此,双方对合建院士工作站的目标达成一致,“江潮电机院士工作站”

挂牌成立。

如何降低电机能耗、提升电能转化率,是电机企业永远放在实验室和生

产线上的课题。2019 年,工作站成立之初,江潮电机和夏长亮院士团队就

快速确定了科研方向:高效高功率密度电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电机广泛应用于冶金、石化、化工、煤炭、建材、公用设施、家用电器

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是用电量最大的耗电设备,其用电量占全社会总用电量

的 60% 以上,占工业总用电量的 75% 左右。

“如果工业电动机效率提升 1%,每年节约用电量可达 260 亿度,相当

于国内一个中等城市年度用电量,节能潜力巨大。用一级能效替换三级能效

的电机,能源的消耗能降低 3% 左右。”兰玉华对于电机提高能效的意义十

分清晰,“对于江潮电机来说,探索研发高效的电机系统技术,可以有效提

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助力全社会节能降碳目标的实现,是实现高质

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双方团队夜以继日,对高效电机系统设计、运行与控制技术进行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15院士工作站

第22页

深入研究。最终,团队研究了不同电流激励下,电机电磁转矩、定子磁链的

实验测定方法;研发了降低电机各类损耗的电机设计技术;解决了高效电机

制造工艺技术,为实现电机系统能效提升提供支撑;同时开发了 36 个规格

的高效高功率密度电机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的产品线。2020 年,公司

高效电机产品入选《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1 年,“高效

高功率密度电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22 年,公司产品“YE4 系列电动机”被工信部评为第七批“绿色设计产品”。

产品连续获奖 创新加快企业降本增效

此后,工作站相继研发了“超高效泵用电机的研发”“无位置传感器永

磁同步电机系统断电重投控制技术研究”“宽范围高效高可靠电机系统关键

技术及其应用”等项目,逐步掌握了高效电机系统设计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

形成高效永磁电机、磁阻电机、异步电机系统设计与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分布式轮边电机及驱动器的研发及应用”“高

过载能力高转矩密度永磁电机及驱动控制”“高压电机三电平驱动器关键技

术研究”三项研究,入选了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

在科研创新的有力支撑下,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

中小型电机领域,公司的水泵电机、空压机电机、减速机电机,市场占有率

位列前茅。

除了进行科研探索,成果转化也成为工作站产出的重要成果。2021 年,

江潮电机采用夏长亮的科研成果,成功设计研发了超高效泵用电机系列产品,

实现了超高效泵用电机系列产品量产,销售总量超过 50 万台。

“ 自 2019 年 工 作 站 成 立 以 来, 江 潮 电 机 营 业 收 入 年 均 增 长 达 到

22.12%;2023 年,公司年营业收入达到 12 亿元;同时,成本节约 5% 左右,

实现了降本增效。”江潮电机副总经理杨诚说,“科研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对科研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去年研发投入超过 5000 万元。目前,公司基本

16 形成了高科研投入、高成果产出的良性循环。”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23页

综合成本低50%左右,增产效果提高约15-20%

现代农业里的追“光”者

在小学科学书上,有一段光合作用的描述: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

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

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功效。

早在 1988 年,诺贝尔基金会在给一项光合作用研究成果颁发诺贝尔奖

的颁奖评语中,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其中,光是光

合作用的关键,光照不充分,将会造成设施农业产品品质不高、口感不佳等

问题。

在杭州,有一群追光者,他们怀揣着一个梦想——以“激光赋能农业”

为宗旨,不断开拓创新,让现代农业不再为光发愁。

“综合成本比传统人工光源低 50% 左右,增产效果还能提高约 15-

20%,院士工作站带来的技术优势太明显了。”浙江长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17院士工作站

第24页

董事长杨明来感叹道。

杨明来的激光农业项目得到了激光与光电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立军领衔的浙江长芯光电院士工作站的大力技术支撑,先后在育种强种、

育苗育秧、花期调控、果期转色、增产提质等多个场景中,树立了激光赋能

现代农业技术的革新优势。

“打破农作物增产的天花板”

来到位于上城区东溪德必易园的长芯光电总部时,杨明来正在和投资人

开线上会议。在之后的采访中得知,这段时间出差和会议特别多,激光技术

在农业上的应用带来增产提质突破后,全国各地的农业龙头企业与长芯光电

联系的频率越来越高。

作为一家专注激光芯片技术的企业,长芯光电如何成功转型至农业领

域?

2019 年,杨明来和团队来到上城区创立长芯光电,得到了市、区两级

政府及区科协、彭埠街道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并邀请王立军及团队建立浙

江长芯光电院士工作站。2020 年,受疫情影响,原本主攻工业、医疗和通

信领域的长芯光电开始寻找新的业务方向。基于对激光的深度研究,长芯光

电院士工作站敏锐地认识到激光在农业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激光具备相干性强、能量叠加效应显著等特点,激光照明可以帮助降

低植物光合作用的补偿点,充分激活光受体和电子传输链路,提升光合作用

中电子传输效率 3-5 倍,大大促进植物弱光下光合效能,提升有机物的生成

和积累。”院士工作站为激光赋能农业的提供了思路,给项目立项带来了巨

大信心。

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温室、大棚可以有效调控温水肥气要素,但玻璃和棚膜反射和吸收,光损失

高达 20%-80%,亟需补光。设施照明及补光光源主要来自高压钠灯和 LED

18 灯,能耗极高,立体植物工厂多采用 LED 光源,占运行成本的 75% 以上。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25页

“如果能找到电光转化效率更高的光源替代品,将可实现光在设施农业

中的半可控甚至全可控,从而达到降本增效,打破农作物增产的天花板。”

长芯光电力图为现代农业赋予新的力量、创造新的可能,朝着“激光 + 农业”

的方向开拓深耕。

“科研团队用心研发的这些专利,价值 50 亿元!”

长芯光电有一面摆满专利证书的墙壁,这里的每一张专利都见证了长芯

光电探索“激光赋能农业”的足迹。杨明来说:“过去四年,在院士工作站

的帮助下,公司科研团队研发的这些专利,价值 50 亿元!”

据了解,长芯光电院士工作站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已获得水稻育苗、仙人掌科花期调控、茶叶提质抗病等 31 项授权专利保护,

激光农业专利位列全国第一。

“团队潜心研究,率先成功研发 730 纳米远红光芯片,形成领跑态势。”

对于国内半导体激光芯片长期受困的“卡脖子”技术困境,杨明来坦言,通

过自主研发,打破技术壁垒也是长芯光电的核心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长芯光电技术迭代六轮,推出了第五代产品,包括五大

系列激光灯设备以及光调控软件系统。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散热快、全封闭、

防静电、抗浪涌、耐过载的激光模组,适应了严酷的环境;采用先进透镜整

形技术,矩形光束提高了辐照能量的均匀度,有效增加了光能的利用效率。

“我们的这些新技术,配合作物的特殊性调整光质和光强,可以达到高效准

确调控植物在不同生长周期的生长的光需求,打开增产、提质、抗病密码。”

杨明来进一步介绍。

不仅如此,长芯光电的系列产品相较于市面上其他人工光源还更加便捷

省电,能实现从单灯照射面积 1 平米到 100 平米的应用场景全覆盖,广泛应

用于设施农业、植物工厂、学校 / 家庭种植、光伏种植等场景,综合成本下

降一半。杨明来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同样一亩地,用其他人工光源至少都

要 6000 千瓦时,我们的激光灯则不到 200 千瓦时,电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19院士工作站

第26页

“我们的产品已经推广到全国 20 多个省市和地区”

“完全是两种生长状态!那天我们把水稻植株拔下来看,30 簇拢成一

捆,用了激光技术的稻穗丰满、根系活性好、植株明显更强壮。”在杨明来

的手机中,一组 2022 年 11 月在浙江湖州晚稻试点基地拍摄的照片显示,

水稻产量喜人。

其实,早在 2021 年 9 月底,长芯光电就在吉林省的试点取得了亮眼的

成绩。“麻烦专家再核对下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杨明来反复确认吉林

省柳河县水稻试点传来的捷报——苗期照射 18 天,亩均增产 27%。得知数

据无误,长芯光电团队欢呼雀跃。

“南北方全覆盖,应用场景多元化,赋能植物全生命周期生长,我们的

产品已经推广到全国 20 多个省市和地区。”杨明来总结了近年来公司取得

的丰富应用成果:30 余处水稻育秧和 20 余处果蔬取得壮苗成效、20 余处

果蔬、花卉、中草药和食用菌提质增产、包括鱼虾养殖和微藻养殖都有显著

成效。

频繁传来的喜人成果离不开技术团队的大力支持,在院士工作站的支持

下,团队开展了激光农业技术及装备研发、激光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研究、激

光与植物互作机制及配方研究等高水平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院士

工作站为长芯光电构建了广泛的合作平台,通过全面开展与浙江省农科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吉林农业大学、海南示范大学、广西农科院、华南

农大、四川农科院、重庆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的合作,将进

一步完善“产研协用”发展布局,深化开创高科技赋能农业领域新范式,为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20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27页

华电院院士工作站:

助力我国电力行业更高效、更安全

浙江华电研究院(以下简称“华电院”)院士工作站,在中国工程院院

士邱爱慈的带领下,致力于电力系统安全验证和新型电力技术的研发。邱爱

慈作为我国高功率脉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和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体系的奠基

人,她的工作推动了高功率脉冲装备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并培养了一大批优

秀人才。

邱爱慈始终坚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相结合,这一信念也成为她科研

生涯的指导原则。她的人生感悟和信条,即“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从 1964 年投身科研事业,邱爱慈始终将

国家重大需求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的研究领域,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21院士工作站

第28页

邱爱慈领导的团队取得了显著成果。2011 年,在国防重大专项课题的支持下,

团队开始了基于激光烧蚀和脉冲放电产生 Z 箍缩负载等离子体的探索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 LIBS 技术的研究方向。2016 年,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制

了可切换式单 / 双脉冲的光纤式 LIBS 实验室原理样机,性能优于国外同类

装置。2020 年,团队在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应用物理会刊上发表综述论文,

系统总结了 LIBS 技术在核电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023 年,邱爱慈入华电院院士工作站。华电院作为电力器材国家质检

中心,与邱爱慈在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验证方面开展多个项目攻关。经过深度

研讨,团队将激光诱导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绝缘子状态评价方面的技术应用

作为其中一个研发方向,并研发了盘形悬式绝缘子(玻璃、瓷质)污秽快速

测量装置。电力系统中,绝缘子的表面污秽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传统的测

量方法步骤繁琐、费时费力,团队研发的装置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便捷性和

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和安全风险。

该装置能够在检测现场进行原位定点分析,及时输出检测结果,通过精

密控制聚焦光斑位置,扫描采集样品表面,实现对绝缘子表面的积污特性的

全面分析。目前,院士工作站已完成盘形悬式绝缘子(玻璃、瓷质)污秽快

速测量装置的原理研究、望远镜式 LIBS 装置的设计与制造,并搭建了测试

平台样机。

华电院院士工作站的建设,不仅加

强了电力系统安全验证方面的研究,也为

新型电力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

持。邱爱慈及其团队的工作,展现了院

士工作站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满足国家重

大需求方面的重要角色,为我国电力系

统的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通过这些创新成果,院士工作站正助力我

国电力行业迈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未来。

22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29页

杭化院院士工作站:

引领纳米纤维素产业化新篇章

杭州市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杭化院”)院士工作站自 2018 年 11 月

组建以来,已成为浙江省首批重点院士站之一。工作站由陈克复院士担任建

站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姚献平担任站长,汇聚了任其龙、舒兴田、

吴慰祖、应汉杰、冯长根等多位院士,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生物基新

材料——高性能纳米纤维素的研发与产业化,部分成果已在杭化院成果转化

基地实现应用。

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前沿生物基新材料,以其轻质高强、高结晶度等特

点,被视为“后碳纤维时代”的新材料,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全球市场规

模预计将在 2026 年达到 7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5.3%。面对国际竞争,

杭化院院士工作站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纳米纤维素的高值化应用

研究。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23院士工作站

第30页

在纳米纤维素高浓制备关键技术方面,工作站实现了重大突破。2017 年,

由陈克复牵头,联合杭化院院长姚献平,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三五研发计划

重点专项课题,并组建院士工作站,承担了中试示范线建设和纳米纤维素高

值化应用的任务。2020 年 7 月,杭化院与陈克复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目标建成我国植物微纳米纤维素最大供应基地和应用示范基地。2021 年,

国内首条绿色、可持续化、高度自动控制化的微纳米纤维素中试示范线建成,

产能大于 100kg/d,申报发明专利 76 项,技术处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

空白。

2022 年,为解决纳米纤维素产业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姚献平牵头,

与陈克复、任其龙共同承担浙江省“尖兵”计划项目,推进高性能纳米纤维

素的关键制备技术和高值化应用研究。项目通过生物、机械等集成技术创新,

实现绿色化、低成本高浓制备关键技术突破,已基本完成 1 吨 / 天高浓纳米

纤维素连续化示范线建设,突破纳米纤维素功能化改性技术瓶颈,项目的中

高浓制备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纳米纤维素高值化应用方面,杭化院院士工作站研发团队开发了 3 大

系列纳米纤维素专用产品,并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造纸领域,全球

首次成功实现纳米纤维素在高速纸机的应用突破,与造纸业龙头企业 APP

(中国)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降解领域,建立全降解产品示范生产

线,实现批量应用。在纸基功能材料应用方面,开发了国内首个纳米纤维素

基热转印涂层材料,实现商业化应用。此外,还开发了纳米纤维素基阻隔材

料,有望完全替代铝箔,成为生物基高阻隔保鲜材料。

杭化院院士工作站的“前沿生物基新材料—高性能纳米纤维素的制备与

应用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赶超全球先进水平,引领国内纳米纤维素规模

化生产和行业技术进步,为工业化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加速实现国内

纳米纤维素产业化进程。随着生物基材料产业园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纳米

纤维素的示范应用规模,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24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31页

航天科工广信院士工作站:

构筑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智慧建筑生态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的支持下,航天科工广信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航天科工广信”)院士工作站致力于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智慧

建筑领域,推动智慧建筑综合管理平台的发展。该平台作为智慧建筑的“大

脑”,研究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等多领域产品以及产品核心

技术攻关,旨在提升建筑运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安全、便捷、高效和

低碳的建筑管理。

院士专家团队与公司技术骨干共同规划智慧建筑产品方案,实现产品新

突破。他们发现智能建筑项目越来越多地需要集成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

产品不仅能控制项目,还能提高整体利润率。因此,航天科工广信基于自主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25院士工作站

第32页

研发的“慧石中台”框架,构建了面向智能建筑领域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全面提升物联网接入能力,融合智能运维平台,支撑社区和办公类产品的南

向接入能力。

智慧管理平台的功能和特点包括提升建筑运营管理水平、提高数据通信

传递速度和实现智慧建筑健康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建筑运行数据,

整合信息化手段,提供高效、便捷、绿色、智慧的管理模式。同时,平台依

托物联网中台快速对接物联设备,实现“设备 - 设备”“设备 - 用户应用”“设

备 - 云服务”间的数据通信。此外,平台结合建筑运维运营经验与自主学习

分析算法模型,优化告警判断策略,提升运维排班效率,动态监测能耗定额

管理,判断设备运行健康状态。

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院士工作站协助公司技术团队掌握数字孪生核心

技术,实现平台建筑建模及三维可视化。他们开展了基于数据挖掘的物联网

故障排查方案生成方法等 4 项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智慧医院、智慧园区、

警务保障细分行业解决方案,获得了建筑及园区领域绿色低碳与数字智慧化

技术融合创新最佳实践案例二等奖、2021 年度智能建筑解决方案二类方案

等奖项。同时,平台已实现产业化,近两年在多个项目中落地应用,软件平

台部分产生收益超 2400 万元,涉及项目合同额超 2 亿元。

智慧管理平台对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增强了建筑业务领

域的竞争力,实现了建筑行业的集约化建设,还赋能建筑行业增效减排。目

前,公司智慧管理平台已形成基础版和医院、公安、园区细分领域版等产品,

广泛应用于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楼宇等建筑业态。

通过院士工作站专家指导,目前,航天科工广信已形成一支智慧建筑条

线创新中坚力量,通过不断提升专精特新水平,夯实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根基,有力推动了公司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智慧建筑产品新的突破。

26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33页

星宇环保院士工作站:自主研发碳基

导热膜材料,助力制造强国

双碳减排,是我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面对双碳减排的国

家战略,杭州星宇炭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宇环保”)积极响

应,总经理洪波带领团队,以“炭”制“碳”,致力于碳基材料的研发与生

产。在共同愿景和同一追求的驱动下,2022 年 3 月,材料物理学家、中国

科学院院士张裕恒把院士工作站设在了星宇环保,发掘和研究碳材料在节能

减排和低能耗方面的新应用。

张裕恒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的权威,200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27院士工作站

第34页

士,曾获得多项国家级科研奖项。他长期致力于新材料研究,以提高新材料

支撑保障能力,助推制造强国建设。

当前,国内传统的炭素产业,整体产能过剩,产品重模仿轻创新,市场

竞争力较低,企业转型升级、行业整合重组创新势在必行。在过去的 32 年间,

星宇环保一直专注于活性炭产品的研发生产、危废炭的再生利用,在以张裕

恒为首的院士团队指导下,星宇环保突破传统经营思路,共同开发与碳基相

关的环保材料。同时,瞄准碳基导热膜高化学稳定性、高热稳定性、高硬度、

生物相容性等独特的物理性质,不断探索碳基导热膜的研发和应用。

在张裕恒的领导下,星宇环保院士工作站成功自主研发碳基导热膜材料。

在原料改进方面,院士工作站选用多层石墨烯粉末作为主要原料,添加聚偏

二氟乙烯等粘着剂,成功实现薄膜厚度减小、薄膜的热导率和抗拉强度显著

提升;在制备工艺和方法方面,改进刮涂法制备石墨烯复合薄膜,操作简单,

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薄膜性能大幅度改进,达到实用化要求。

目前,院士工作站已完成碳基薄膜性能提升研究,申请发明专利 6 项,

发表论文 7 篇,培养研究生 4 名。公司制备出的高性能碳基导热膜,也为多

家企业提供试样,反馈效果良好。

在前期的成功后,院士工作站也确定了下一步的目标:在保持性能的同

时进行量产和降低成本,使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能够降碳减排,能够降低能

耗,能够实实在在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能够助推强国建设。

28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35页

浙江物探院士工作站:

以科技创新驱动地质勘探技术革新

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物探”)作为省

属国有企业,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物探特色科技型企业。公司以科技创新

为核心,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共建院士工作站,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

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院士工作站,浙江物探开展了电磁测深技术、主被动源面波联合勘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29院士工作站

第36页

探等深部探测方法研究与技术集成,将勘探深度由一千米提高至三千米,实

现技术创新突破;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将深部探测集成技术应用于地热

资源勘查开发,大大提高了地质解译精度和勘探成功率,在省内探获优质地

热资源(温泉)井十余口,实现了省内 5A 级温泉首井、海岛温泉第一井等

多项首次突破;首创“勘探一体化 + 风险投资”地热勘探开发新模式,在全

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程中,积极助力山区二十六县跨越

式高质量发展,在青田县东源平桥矿区取得地热资源勘查重大突破,完成钻

井深度 2300 余米,获省内目前出水温度最高、单井日出水量达 5000 吨优

质温泉资源。

依托杨文采团队在城市地下空间精细探测专业领域的深厚积累积,公司

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地质安全和地下工程施工事故隐患,系统

研发了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抗干扰、高精度、全要素三维城市地下空间精

细探测方法技术体系,解决了工程地质精细勘查、既有建(构)筑物定位探

测和长输油气管道等精准探测技术难题;针对城市道路塌陷隐患快速检测,

创新地将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地下隐患体自动识别,实现了道路塌陷隐患深

部信息提取、智能识别和精准解译等多项技术创新,对城市道路塌陷致灾机

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在护航 G20、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得到成功应

用,近三年完成城市道路检测里程 3500 余公里;坚持团队技术引领,积极

拓展地球物理检测技术服务领域,实现了运营市政桥梁、隧道自动化、智能

化健康监测;针对建筑外立管燃气管道腐蚀破损泄漏风险,开发了基于无人

机搭载激光扫描仪器设备和基于 AI 分析的燃气管道健康监测与风险预警综

合平台,为公共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此外,在院士工作站的带领下,公司不断完善“技术 + 平台 + 人才”

模式建设,搭建“1+N+X”科技创新格局,创新“机制 + 技术 + 工程”,

加强资源整合,分层次打造“核心管理、领军技术、关键经营、外业实操”

四类核心人才队伍,坚持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实现

30 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实现生产力的跃迁。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37页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院士工作站:

“碳源汇”监测核校系统

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发了我国首个符合国际标准

的“碳源汇”监测 - 核校 - 支持系统(CCMVS),为我国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

2060 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张小曳作为联合国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长期致力于气候和大气成分作用研究,其团队的这一成果在《工程》杂志上

发表,属国际首例,标志着我国在全球气候行动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31院士工作站

第38页

CCMVS 系统能够连续同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实

现区域和局地人为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换的反演。系统同化全球和全国温室气

体在线监测站高精度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数据、卫星柱浓度数据,实现四级嵌

套网格业务运行,全面监测与核校全球、全国、省、市及格点尺度的人为碳

排放总量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

该系统将尺度精确到 10 公里,园区内可精确到 1 公里,进行碳源汇评估,

核校人为碳排放,分析自然碳交换情况。例如,基于 CCMVS 系统同化反演

获得的 2019 年山西省人为碳排放总量,比采用 5 套排放清单的平均值高出

约 28.6%。目前,CCMVS 系统的数据产品已服务于浙江、山西、江苏、青

海、福建等 29 个省市气象局的碳中和行动效果及潜力评估,支撑省级开展

碳源汇评估和地方政府决策。

在浙江省,CCMVS 系统基于全球大气地基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发展,推

进温室气体站网建设。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作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

计划的区域大气本底站,已建成 16 个温室气体观测子站,形成高质量监测

系统。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将同化到 CCMVS 系统,提高碳通量产品精度,形

成浙江省高精度碳通量数据集。

浙江省在“双碳”领域取得新进展,CCMVS 系统已完成浙江省地区的

业务化运行,为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基于该系统数据提供的决策服务材

料得到省、市政府的批示,协同参与的工作获评中国气象局 2022 十大优秀

管理创新工作。此外,浙江省还开展了基于 WRF-VPRM 耦合模式的碳源

汇评估工作,改进含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评估长三角地区含氟碳化物

排放量,以及开展浙江近海碳汇、酸化与气候变化研究。

张小曳团队的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

地位,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服务支持,进一步增强了

我国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32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39页

杭化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

不断推进生物基新材料领域的概念验证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和五大产业生态圈,

打造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浙江杭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国家造

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院士工作站、浙江省生物基全降解

及纳米材料创新中心,积极创建杭州市杭化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以

下简称“中心”),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

中心专注于生物基新材料领域,重点验证微纳米纤维及其高值化应用、

生物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纸基功能性新材料等技术概念,联合医药、农业、

环保等应用领域,为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提供二次开发、工程化、

工艺化和中试熟化等验证服务。

在中心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中,聘请了 6 位院士担任科学技术咨询专家,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33院士工作站

第40页

5 位企业负责人担任产业界专家,1 位资深财务专家担任投资界专家。其中,

院士工作站冯长根院士为中心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重点推进生物基新材料、

天然材料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主要负责对概念验证项目库入库项目进行遴选

和评价。同时,中心还引进冯长根团队项目进行概念验证,如“叶黄素、羟

基磷灰石等功能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项目,已完成入库验证和技术

开发,相关技术实现国内并跑阶段,实现项目孵化和转化。

近年来,在院士工作站的协助下,中心在临安举办了首届杭州市杭化生

物基新材料概念验证大赛,涉及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高值化应用、特种纸的

开发与技艺保护、生物化学品的研发和应用、生物基膜塑料产品的开发、生

命健康领域生物基新材料的应用等领域,共有 10 个项目参赛,海内外院士、

高校专家、高层次人才和重点院所企业相关负责人等 240 余名嘉宾参会。

参赛项目均入库概念验证中心验证。

近年来,中心与院士工作站持续深化合作,验证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

阶段性成果。随着新投用 5000 平方米验证中心试验场地,中心总运营面积

达到3.9万平方米,实现满负荷运行。目前,中心已累计入库项目数达到30项,

累计验证的成果数 15 项,新增科技型企业 5 家以上;完成省市区项目验收

3 项以上,完成中期项目验收 1 项以上;建立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成

果推介平台,线下建成生物基新材料成果超市 500 平方米,线上成果推介

覆盖有效人群 1 万人次以上。同时,中心还积极对接概念验证专项基金,促

进概念中心项目成果转化,保证杭化院成果概念验证项目年度实际投入经费

不低于 1000 万元。

在院士工作站的帮助下,未来,杭州市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将继

续重点聚焦纸基功能材料、生物基降解材料、淀粉衍生物材料等材料的绿色

制备及应用技术为造纸、高分子、食品、化工等下游万亿级产业,提供新产

品研发、应用、产业化等创新服务,构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形成相对完备的核心关键技术概念验证体系,实现制备与产品开发,终端应

34 用的联动发展。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41页

贝达药业院士工作站:

矢志创新,自主研发国产1类新药

2002 年,丁列明博士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使命的召唤下,毅然选择回国,

在杭州创立了贝达药业,开启了艰难的创新药领域的拓荒之路。

2006 年,贝达首个新药项目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 ®)Ⅰ期

临床试验在两家研究中心进行,一个在浙江,一个在北京协和医院。就此,

贝达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结缘,建立了院士工作站。

孙燕作为中国肿瘤内科学的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拥有 60 余年抗癌一

线的丰富经验,在开发抗肿瘤新药方面卓有贡献,堪称“中国肿瘤内科学之

父”。除了担任凯美纳临床研究的总顾问和主要研究者外,孙燕还对新药项

目研发全周期提供关键的战略咨询、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新药创制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领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35院士工作站

第42页

这些年,贝达药业的研发团队不仅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全部研究,还成

功地推向了市场,着实给中国的医药界带来了惊喜——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的横空出世,为国内广大的肺癌患者提供

了新的治疗选择,标志着我国药物创新有了质的突破。

在凯美纳Ⅲ期临床试验中,首次采用了进口靶向药吉非替尼进行头对头

对照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敢于跟世界最强的标准治疗对标的临床试

验,开创了中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中多项注册临床研究先河,实现了抗肿瘤

药开发策略设计思路和方法的创新。

凯美纳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的小分子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单药适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具有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

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2011 年 8 月,凯美纳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隆重发布,打破了非小细胞肺癌领域进口药垄断并领跑国内市场,带

动了昂贵的国外进口靶向药的降价,真正造福了中国肺癌患者。

目前,凯美纳已惠及 60 多万名肺癌患者,累计销售超 150 亿元,贡献

税收超 15 亿元。凭借其突出的创新性、显著的学术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

荣获我国化学制药行业和浙江省企业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斩获中

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与两项中国专利金奖,入选“新

中国 70 年卫生健康大事记”。同时,贝达与中国药促会合作开展凯美纳后

续免费用药项目,累计赠药达 857 万多盒,市场价值超 130 亿元。

凯美纳的成功源于创新,而贝达的创新梦远不止凯美纳。继打赢凯美纳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后,贝达药业和院士团队开启了新药项目盐酸恩沙替尼

(商品名:贝美纳 ®)研发的新征程。2020 年 11 月,贝美纳获国家药监局

批准上市,打破了进口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贝美纳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个且唯一一个用于治疗 ALK 突变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国家 1 类新药,是迄今为止全球亚裔人群有效性数据最

好的 ALK 抑制剂,改变了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被誉为

36 中国 ALK 领域的“歼 20”。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43页

尚越光电院士工作站:实现柔性CIGS

电池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全面突破

尚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0 年 4 月,是全球领先的柔性

CIGS(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适用于多领

域的柔性 CIGS 薄膜太阳能电池。公司由多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体回国创办,

科研团队中包括多位国际知名科学家,其中有来自美国知名大学的教授、

Bell 实验室高级技术研发工程师,以及 IBM 等知名企业的资深工程师等。

十余年来,尚越光电在科学家团队的引领下,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37院士工作站

第44页

的柔性 CIGS 太阳能电池核心产业化工艺和装备。

柔性 CIGS 生产工艺与设备制造极其复杂,而我国在相关装备的研制方

面基本处于空白,几乎没有成功的范例可借鉴。特别在柔性 CIGS 太阳能电

池的规模生产方面,普遍存在生产效率低、一致性差和良品率低的问题。

2015 年,尚越光电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领衔的创新团队共同组建

了尚越光电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在 2018 年评定为省级院士工作站。

工作站建站以来,郑有炓对尚越光电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

市场推广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及判断,对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发

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尤其在重大战略方向上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工作

站还攻关了“CIGS 电池封装工艺及产品研发”“CIGS 电池内串互连产线

装备设计研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

提升了柔性 CIGS 光伏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共同开发新产品 20 余项,

包括零能耗城市新基建、移动电力、军工特种应用等领域产品,企业营收和

利税均有大幅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郑有炓的带领下,工作站助力尚越光电参与国家

十三五重大专项“柔性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成套技术研发”课

题和浙江省尖兵技术计划“柔性薄膜光伏低损耗互联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共同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随着在理论、材料、工艺和装备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技术攻关,尚越

光电已解决了产业化中 1500 多道关键工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明创新成

果,实现了柔性 CIGS 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全面突破。目前,尚越光

电已实现了 3-5 纳米规模化稳定生产工艺(计算机芯片制造工艺为 7 纳米);

拥有约 10 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建成了亚洲唯一一条可量产 150 兆

瓦柔性 CIGS 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核心材料和配件国产化率 98% 以上,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将轻巧便携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到包括零能耗智

慧城市新基建、 移动电力系统、超低功耗能量芯片以及航空航天、军工等

38 特种领域,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45页

中策橡胶院士工作站:实现轮胎全生

命周期管理绿色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轮胎行业的高速发展,废旧轮胎产生量逐

年上升,2021 年我国废轮胎产生量达 1400 余万吨,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策橡胶)作为中国轮

胎龙头企业,率先在轮胎行业内实现了轮胎生产——销售——回收——再利

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绿色发展模式。

同时,中策橡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团队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张立

群是我国橡胶材料领域主要学术带头人,带领团队在“高性能橡胶纳米复合

材料、绿色橡胶材料和特种功能橡胶材料”领域取得多项成果,为我国橡胶

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依托院士工作站,中策橡胶技术团队与院士团队联合开发了“万吨级废

轮胎橡胶材料绿色自循环再生及应用技术”。

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工作站完成了从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重大共性关键

技术装备研发到典型应用示范建设的过程,突破了废轮胎全方位绿色化、资

源化回收及高性能低成本再应用的系列关键技术;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站

形成了废全钢载重轮胎回收用多阶螺杆连续脱硫绿色制备固态再生橡胶、废

乘用车轮胎回收用连续可控裂解绿色制备液体再生橡胶、固态 / 液体再生橡

胶在载重 / 轿车子午线轮胎中的高性能低成本再应用等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

产权,创新性明显。

通过该技术的成功研发,率先建成了轮胎绿色自循环应用示范,形成了

自主知识产权,获授权发明专利 20 项,PCT 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39院士工作站

第46页

软件著作权 5 项,核心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14 篇,

实现了国际引领。

图.LJR-5000Y型多阶螺杆连续脱硫制备再生橡胶生产线

中策橡胶率先建成了 5 万吨 / 年废轮胎绿色全生命周期自循环连续绿色

再生及再应用技术示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

先水平,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近 3 年,中策橡胶在技术应用推广再生胶及其生产设备过程中,累计减

少使用天然橡胶 2415 吨及加工油、功能树脂、合成橡胶、炭黑等石化产品

6.9 万吨,降低了轮胎行业对石化资源等依赖;累计处理废轮胎约 200 万条,

实现碳减排约 2.3 万吨;同时,该通过该技术产生的再生胶将推广到两轮电

动轮胎、农用轮胎、工程胎及履带中应用,有助于我国橡胶行业“双碳”战

略目标的实现,引领了废轮胎的绿色循环再利用发展。

目前,中策橡胶通过逆向物流回收中策品牌的废轮胎,累计新增含再生

橡胶的轮胎 1.19 亿条,销售收入 208.4 亿元,创汇逾 11.85 亿美元,降低

成本 5974 万元;新增再生橡胶销售收入 1.62 亿元;装备推广应用 15 台套,

价值逾 1 亿元。

2023 年,中策橡胶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申报的项目《万吨级废轮胎橡

胶材料绿色自循环再生及应用技术示范》,荣获 2023 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

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是中国橡胶行业唯一获得该项

40 荣誉的单位。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47页

浙江理工大学院士工作站:

赋能医药产业创新与乡村振兴

2004 年,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被聘任至浙江理工大

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在刘新垣的指导和学院院长、院士工作站负责人梁

宗锁的带领下,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院学院的人才和产学研建设有了

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本着科研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想,走出了一条独特的

产学研道路。

多年来,通过与院士合作,浙江理工大学新元医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浙江省基因治疗中心、康恩贝 - 浙理工中美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科研站点,

先后成立;通过在生物医药和药用植物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溶瘤病毒抗癌药

的研发、中药资源与天然药物的挖掘和药用植物资源及种植等一系列成果诞

生。同时,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10 余项,与院士团队联合发表论文 20 余篇。

从 2011 年至今,院士工作站已运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发出 70

余种护肤品、保健品、食品,产品功能涉及心脑血管保护和基础代谢疾病的

改善等。

药用植物的有效药用成分,往往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是植

物为了适应干旱、强光等环境,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的过程。正常条

件下,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含量很低,但在逆境中会显著增加。

为了提高种植中药材丹参的次生代谢产物质量,这些年,梁宗锁带着团

队走遍了国内的丹参生长区,收集到 1 万余种丹参野生资源和近缘种资源,

并将其带回实验室系统研究。最终,通过对高产、高品质丹参株系选育、杂

交育种等手段,培育出两个优质新品种,其丹酚酸 B 和丹参酮含量都提升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41院士工作站

第48页

了 30% 左右,并建立了育苗基地,应用于大田生产。

2018 年,丹参规范化生产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2019 年,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除了丹参,梁宗锁团队还着力研究如何提高三叶青、灵芝、铁皮石斛等

多种中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例如,通过育种等手段,将灵芝中的灵芝

酸含量提高了 2 至 5 倍。这意味着,如果选用科学育种后的具有高质量次生

代谢产物的药用植物品种,将有望提高药用植物药效,增强农户和种植企业

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目前,在院士工作站的帮助下,梁宗锁团队先后与天士力集团、步长制药、

亚宝药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合作,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

先后在全国 8 个省份指导建立药材基地 33 个,面积达 80 余万亩,产生经

济效益 2.64 亿元。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认证 GAP 基地

12 个,其中天士力集团商洛丹参基地为全国首批首家通过认证基地,并连

续三次通过了 CFDA 现场检查,天麻、黄精基地为全国 18 个省区的第一个

42 通过认证基地。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第49页

三花集团院士工作站:

推动中国低温技术向前一步

2012 年 6 月 28 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

发布,并将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描述为电池技术、驱动电机及核心材料、

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其中,电动空调被新增为国家重点支

持的关键核心技术。

就在这一年,为加快纯电动汽车空调与热管理系统的研发攻关,中国科

学院院士周远整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制冷低温技术研发团队资源,

在三花集团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他希望通过与三花集团合作的产学研实

践,研究出可靠高效的新能源汽车空调。

工作站设立后,三花集团充分借用院士专家团队资源,重点攻关电动汽

车空调的制冷、供热和热管理等关键技术,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双方

共同建立了“中科院理化所三花新能源汽车空调联合研发中心”,将空气源

热供技术应用于空调系统,并重点对电动汽车热供性能分析和系统设计、电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

43院士工作站

第50页

动汽车空调热供系统等项目进行合作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其系统研

究成果基础上确立了空调热泵的研发方向;以清华大学为研发核心,建立了

电动空调与整车匹配的研发平台;与国内主要整车厂合作,支持新能源汽车

产业发展;与通用公司合作,进入国际市场树立产业品牌;开展以零部件基

础支撑系统研发,系统研发引导零部件发展的研发模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制冷剂生

产和消费国,HFCs(氢氟碳化物)制冷工质替代对于我国协同应对臭氧层

破坏和气候变化,实现多维度解决碳减排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是

我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

HFCs 替代是当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密

切关注制冷剂替代技术发展的趋势,在自然工质制冷剂的高效关键零部件与

系统、易燃制冷剂安全管控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针对这一情况,2023 年,周远团队已与三花集团开展了新的项目合

作——《双侧二次回路 R290 热泵零部件与系统研究》。该项目针对可燃

性自然工质的热物性和燃爆特性,研究工质防泄漏及安全防护技术、热系

统低充注集成一体化技术、高精度低泄漏电动调控阀技术等关键技术。其中,

低充注防泄漏集成一体化热管理系统,是形成可燃性自然工质的新能源汽

车热管理系统消防安全技术措施,是保证可燃工质在电动汽车应用推广的

重要内容。

目前,研发中心已成为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提高汽车电动空调和热管

理系统的科技附加值,从而推动浙江省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集聚区。在周

远等院士专家指导帮助下,工作站及配套团队在取得丰硕科研成果,攻克

技术难题 12 项,开发新产品 30 余个,获得授权专利 98 项(其中发明专

利 45 项)。

2017 年 4 月,三花集团研发的汽车空调电子膨胀阀获得“全球汽车行

业卓越创新奖”(美国 PACE 大奖),这是全球行业内的“奥斯卡”金奖,

44 代表汽车行业的世界顶尖创新水平,也是中国汽车企业第一次进入该名单。

——杭州市“三站”助企成长典型案例集

塑造发展新优势院士工作站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h5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