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重点专科检查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22-10-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2重点专科检查自评报告

297临床运用毒性中药,需要根据剂型、药物用量、药物毒性、病情轻重缓急等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服法,包括服药次数、服药剂量、服药时间等,毒性中药必须严格讲究服用方法,避免出现中毒情况或者因服药方法不当而导致药效降低。①服药次数:结合张仲景《伤寒论》的毒性中药服药方法,主要有频服、顿服、昼夜不同次服等,服用毒性中药时需要小心谨慎,临床不可拘泥于常规服用次数,应结合病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灵活运用,有些药物可以在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之后灵活调整服用次数,或中病即止,不必尽剂。②服药剂量:临床实践中毒性中药的有效剂量往往与中毒剂量十分相近,在服用含有毒性中药的药方时,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强弱、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等调整服药剂量,可以按照因人而异,小量渐加的原则,如在张仲景《伤寒论》服用十枣汤方时,强调“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这是根据个人体质因素来考虑服用药物的剂量。3.8 中病即止由于毒性中药的特殊性,临证使用时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去除病因或病情缓解后及时停止使用毒性中药,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记载: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说明病情缓解了要... [收起]
[展开]
2022重点专科检查自评报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01页

297

临床运用毒性中药,需要根据剂型、药物用量、药物毒性、病情轻重缓急等

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服法,包括服药次数、服药剂量、服药时间等,毒性中药

必须严格讲究服用方法,避免出现中毒情况或者因服药方法不当而导致药效降低。

①服药次数:结合张仲景《伤寒论》的毒性中药服药方法,主要有频服、顿

服、昼夜不同次服等,服用毒性中药时需要小心谨慎,临床不可拘泥于常规服用

次数,应结合病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灵活运用,有些药物可以在观察病人病情

变化之后灵活调整服用次数,或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②服药剂量:临床实践中毒性中药的有效剂量往往与中毒剂量十分相近,在

服用含有毒性中药的药方时,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强弱、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等调整

服药剂量,可以按照因人而异,小量渐加的原则,如在张仲景《伤寒论》服用十

枣汤方时,强调“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这是根据个人体质因素来考虑

服用药物的剂量。

3.8 中病即止

由于毒性中药的特殊性,临证使用时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去除病因或病情缓

解后及时停止使用毒性中药,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记载: “大毒治病,十

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说明病情缓解了要及时停药,或调整药方进行治疗,毒性中药的偏性较大,用药

更需严格遵循“中病即止”理论,如张仲景在《伤寒论》提到“凡用吐法,中病

即止,不必尽剂。”服用瓜蒂散涌吐时“得快吐乃止”。

3.9 药后调护

因毒性中药的特殊性,在使用毒性中药后,为提高临床疗效以及避免出现中

毒反应,需要加强药后调护,包括饮食及日常起居等。尤其是服用毒性中药后注

重观察药后反应和调护,可以据此判断服用剂量以及防止药物毒副作用;通过饮

食调护辅助正气,避免毒性中药偏性太过而伤及正气;另外服用毒性中药后日常

调护注意避风寒,切忌暴饮暴食、过度劳累、房劳过度等。

4. 毒性中药的管理

(1)加强毒性中药权限管理

第302页

298

要求高年资主治职称以上,加强医师对毒性中药药性、适应症、毒副作用、

用药配伍及中毒解救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培训,统一考核通过后方可获得开具毒性

中药权限;对于有大毒的中药必须由上级医师签字同意方可使用。

(2)明确划分毒性中药品种范围

(3)规范毒性中药的使用方法

(4)制定完善的毒性中药质量管理标准

(5)加强药房对毒性中药的管理

5. 毒性中药的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

排病反应是指在服用中药(特别是在服用温运阳气中药)的过程中,正气得

以充盛,推动正气与藏匿于脏腑经络中的邪气相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病人身

上就会出现一些邪气外排的反应,并且随着邪气的排出,机体逐渐自我修复,当

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排

病反应中。如《尚书》中说:“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

排病反应是病情向愈的佳兆。人体是否出现排病反应,与个人体质、服药剂量、

煎煮方法、每次服药量以及方剂配伍等密切关系,常见排病反应的方式和途径有:

(1)排寒反应:对外感寒邪的疾病,经中药治疗后的排病反应多以感冒、

喷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或从经络的一些孔窍及四肢末梢排出;

(2)情志抑郁所致的疾病,多以情志方面的反应及矢气和呃逆等形式排出。

如肝胃不和的患者常出现大量的肛门排气,或经食道从口中大量噫气;

(3)气动反应: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麻、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

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畅通淤滞经络时出

现的反应;

(4)发热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现象,这是

正气来复、邪气外排的表现,多为一过性的自主发热,无需药物处理体温多可恢

复正常;

(5)四肢末端:邪之来路即邪之去路。疾病是邪气从四肢、肌表传入躯干、

内脏,经中药治疗后会出现里邪出表、阴证转阳的反应,可出现四肢酸、麻、胀、

痛等感觉;

第303页

299

(6)皮肤:风寒湿邪气由皮肤排出体外,可表现汗出,皮疹,手脚的蜕皮

反应等;

(7)小便:多见于水肿患者,服用温阳后出现小便增多;

(8)消化道:阵发性腹痛、腹泻或排气增多,一天之中甚至会泄 5-10 次,

大便色黑,或者极臭,或者如水样,不会有疲劳感,大量地腹泻病人反而觉得异

常轻松,一点儿也不累。

(9)呼吸道:如病邪在上焦,往往以呕吐的方式排邪一般风寒邪气外排,

多以感冒、喷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治疗后,会出现无原因的

感冒喷嚏、流涕以及呼吸之气极为寒冷的现象,这就是呼吸道的排邪反应。肺癌

患者,服中药后会出现频繁的呕吐,吐出粘浊性痰液,这是正气恢复后,努力把

瘀滞在上焦的邪气以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

(10)孔窍: 孔窍(眼、耳、鼻、口、下阴、肛门、尿道等 )是邪气容易

侵入的途径,亦是邪气排出的途径之一。如忽然出现火牙痛,或耳内疼痛,或流

鼻血,或舌尖、嘴唇溃疡、或腹泻等等。女性可能会出现月经量多、血块多、白

带增多等。

(11)其他:如服药过程中忽然头晕或头痛难忍,或后头痛、偏头痛、头顶

痛,前额痛等,这是阳气充足,驱邪于外,邪气与人体本身的正气相争的自然反

应。

中毒反应是指合理服用中药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或意外的反应,两者均可

见身体四肢口唇麻木、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中毒反应多进行性加重,排病反应

多为一过性克自行缓解;中毒反应多与中药炮制、煎服方法不当有关,排病反应

是在辨证准确,炮制、煎煮方法无误的条件下发生的,无需回避;毒性反应发生

后,人体自觉身体衰弱,病情不见好转;而排病反应过后,身体强壮,病情明确

改善。

6. 排病反应的分级处理

排病反应是指中药进入体内,推动正气与病邪斗争,欲将病邪排出体外的过

程。如《尚书》中说:“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提示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排

病反应是病情向愈的佳兆。人体是否出现排病反应,与个人体质、服药剂量、煎

第304页

300

煮方法、每次服药量以及方剂配伍等密切关系,不同人群出现排病反应强度不同,

根据临床研究观察,根据排病反应的强度分为 A、B、C 三级:

C 级(轻度):反应程度轻,可耐受,如轻微腹泻(3~5 次/天),轻微头晕、

四肢麻木、恶心等,处理上主要以加强宣教,指导服药及药后活动为主,一般不

需要特殊药物干预处理,多数经休息均可缓解。

B 级(中度):反应较 C 级重,但较 A 级轻,如轻度头晕,但存在跌倒风

险者;腹泻、呕吐相对较重者,但没有危及生命,生命体征平稳者;四肢麻木比

较重,但不影响活动;轻度胸闷心慌、自觉呼吸急促等。

A 级(重度):反应最剧烈,出现剧烈呕吐、腹泻,无法进食,甚至脱水、

血压下降,最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类症状,如四末厥冷、全身大汗出,血压下降等;

重度头晕,起则晕倒(瞑眩反应),晕倒前多无先兆,多为突发晕倒,尤其是大

便后起身时,晕倒时间较短,多为几秒钟,可自行苏醒;或出现明显心慌心悸,

心电监测可见频发心房纤颤、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表

现,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多可自行恢复。

第305页

301

第306页

302

第307页

303

7. 有关《伤寒论》剂量的问题说明

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的研究考证,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所用的

度量衡为当时官秤,经方药物剂量单位 1 两约等于现代的 13.8g,汉代 1 斤约等

现代的 220g。

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根据国家计量总局以“光和大司农铜权”为依据

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的考证结论,提出经方的 1 两约合现代的 15.625g,

经方的 1 斤约合现代的 250g,1 升约合现代的 200ml,1 斗=2000ml。

山西名中医李可善用大剂量及毒性中药救治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疗效显

著,在其著作《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记载根据柯雪帆教授归

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亦提出《伤寒论》的 1 两约合现代的 15.625g,

1 斤约合现代的 250g,并反复于临床验证,尤其是救治急危重症,疗效显著。

8. 常见毒性中药的中毒临床表现诊断及救治

1)附子类(附子、川乌等)

【临床表现】

轻者口舌烧灼感、麻木、疼痛,渐至四肢及全身,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心

慌气急,烦躁不安,流涎。重者气促胸憋,冷汗淋漓,四肢发冷,紫绀,肢体痉

挛抽搐,小便失禁,呼吸困难。心电图可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甚至恶性心律失

常。

【解毒措施】

第308页

304

(1)中药治疗:防风、黑小豆各 30g,生甘草 60g,蜂蜜 150g 冲服,水煎

汤送服绿豆粉 30g;

(2)西医治疗:

①用 1:2000 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洗后从胃管中灌入硫酸钠 20g 导泻。

②用阿托品 0.5~2mg,每 10 min~4 h 肌注 1 次,若用药后未见症状改善

可改用利多卡因 50 ~100mg 静脉注射,每 5~10min 1 次。

③呼吸困难者可吸氧或酌用呼吸兴奋剂,甚至机械辅助通气;

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可用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救治药物。

2)生半夏

【临床表现】

首先出现口舌麻木、咽喉干燥、胃部不适等症状,继而喉舌肿胀、灼痛充血、

流涎、呼吸迟缓、声音嘶哑、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头痛

发热、出汗、心悸、面色苍白、脉弱无力、呼吸不规则,严重者抽搐、喉部痉挛,

最后可死于呼吸麻痹。

【解救措施】

(1)中药治疗:

①生姜 30g,防风 60g,绿豆 30g,生甘草 15g,水煎 300ml,先含漱一半,

后内服一半。

②生姜汁 5ml、白矾末 9g,调匀后即刻服下。

第309页

305

③生姜 90 g 捣汁加冷开水漱口,或用鲜姜汁 10 ml 灌服。以后每 3h 灌服生

姜汁 5ml,如无生姜可用 25%干姜汤 60ml 鼻饲,以后每 3h 灌服 15ml。

④绿豆衣 15g,金银花 30g,连翘 30g,生姜 15g,生甘草 9g,煎汤,服 1

次/2-4 h,2 次服完,连服 3~5 剂。

(2)西医治疗:

①立即用 1:5000 高锰酸钾溶液或 3%~5%鞣酸液洗胃,服硫酸钠 25~30g

导泻。

②内服蛋清、牛奶、面糊、果汁、稀醋等。

③痉挛时除用解痉剂外,还可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等穴位。

④呼吸麻痹时用呼吸兴奋剂。

3)生南星

【临床表现】

初期可致咽喉烧灼感,口舌麻木、舌强流涎,咽颊充血,张口困难,口腔糜

烂等。继而头昏心慌,四肢麻木,甚则昏迷、窒息、呼吸停止。皮肤接触中毒可

致瘙痒肿胀

【解救措施】

(1)中药治疗:

①生姜汁 10ml 即服,以后每 4h 服生姜汁 5ml,或 25%干姜汤 60 ml 内服或

含漱。

第310页

306

②生姜 30g,防风 60g,生甘草 15 g,煎水,先含漱一半,后内服一半。

③白矾 6g 研末,开水调服。

④皮肤接触中毒可用水或稀醋、鞣酸洗涤。

(2)西医治疗:立即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内服稀醋、鞣酸、浓茶等。

4)细辛

【临床表现】

可出现头痛、呕吐、烦躁、出汗、口渴、脉数、体温及血压升高,痉挛、抽

搐以致昏厥。个别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动则加重,窦性心动过速,及双下肢

浮肿等急性心衰,或精神紧张,失眠,胆小易惊,心悸,濒死感,面色萎黄灰暗,

经常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伴植物神经紊乱等。严重者因呼吸麻痹伴出

血而死亡。

【解救措施】

早期催吐, 洗胃;有痉挛、狂躁等症状时, 可用安定或巴比妥钠;尿闭时导

尿或口服双氢克尿噻。但具体救治措施应视临床症状而定, 大多中西并用。

5)甘遂

【临床表现】

口服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剧烈腹泻、腹痛;头晕、肌无力、心悸、呼吸

困难、发绀,血压下降、体温下降、脱水等;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解救措施】

(1)中药治疗:①生绿豆 30g,生大豆 15g,黄柏 9g,黄连 6g ,水煎服;

第311页

307

②大青叶 30g,黑豆 15g 水煎服。③腹泻不止者,用人参 9 g,葛根 15 g,黄连

6g,水煎服。

(2)西医治疗:用温开水漱口和反复洗胃。内服硫酸镁、鞣酸、10% 氢氧

化铝凝胶等保护胃粘膜。腹痛剧烈者,可给予阿托品。呼吸衰竭者,应给予呼吸

兴奋剂。

6)马钱子

【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头晕,烦躁不安,精神轻度失常(好奇、醉酒感、惊恐等),呼吸急

促,咀嚼肌及颈部肌肉强硬,吞咽困难;瞳孔缩小,继而角弓反张,牙关紧闭,

四肢挺直,呈苦笑状。神志大多清醒,惊厥反复发作,严重惊厥反复发作 5、6 次

以上者,常因延髓麻痹、心脏和呼吸均被抑制而死于呼吸麻痹、窒息或心力衰竭。

【解救措施】

立刻将病人置于暗室,保持安静,避免光照、声音等外来刺激,减少诱发惊

厥的因素。

尽快使用中枢抑制剂防止惊厥发作,如仍不能控制,可用乙醚作轻度麻醉。

如出现呼吸抑制,可采用呼吸机,必要时用气管插管。惊厥控制以后,可用温盐

汤灌服催吐,玄明粉加甘草导泻,或用 1∶1000 高锰酸钾洗胃,口服牛奶、蛋清

以减少吸收。切忌服用酸性饮料及阿片类药物。

第312页

308

7)雄黄

【临床表现】

慢性中毒:最初表现为无力、食欲减退、疲倦,有时并发腹泻或便秘等,并

多伴有皮肤色素沉着( 砷性黑皮症) ,长期砷中毒患者有时发生严重贫血。患者

最后有向心性多发性神经炎的症状,为慢性砷中毒的典型症状。

急性中毒:口服后 0.5~4 h 内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及腹泻,口内有金属味

感,烦躁不安,抽搐,严重时可出现脱水和休克,甚至死亡。

【解救措施】

肌肉注射 10%二巯甲基丙醇油剂,2~4mg/kg,首日每注射 1 次/4 h,第 3 日

1 次/6h,第 4 日以后每日 2 次,疗程 5~10d。用活性炭混悬液洗胃,并取等量

的 33.3%硫酸亚铁混悬液与 20%氯化镁混悬液混合,配成新鲜的氢氯化高铁液,

每 5~10min 给一匙,直至呕吐停止,以后再服 50%硫酸镁 60ml 导泻。

对症治疗、保温,休克者输液、输血、升压等抗休克治疗;剧烈腹痛者皮下

注射杜冷丁;呼吸困难者吸氧等。

9. 广东省中医院属于管理范围的中药饮片(单位:g)

序号 毒性中药 《药典》内服

用量

内服需双签

名用量

内服需签署知

情同意书范围

备注

1 熟附子 3-15g 16-30g 30g 以上

2 炮天雄 3-15g 16-30g 30g 以上

3 制川乌 1.5-3g 16-30g 30g 以上

第313页

309

4 法半夏 3-9g 16-30g 30g 以上

5 清半夏 3-9g 16-30g 30g 以上

6 姜半夏 3-9g 16-30g 30g 以上

7 细辛 1-3g

(散剂每次

0.5-1g)

4-15g 15g 以上

8 麻黄 2-10g 11-30g 30g 以上

9 生川乌 / 任何剂量

内服均需

双签名及

签署知情

同意书

外用大于 7 剂

需签署知情同

意书

炮制

后使

10 生附子 /

11 生附子粉 /

12 生草乌 /

13 生半夏 /

14 生南星 /

15 雄黄 0.05-0.1g

(入丸散用)

16 制马钱子 0.3-0.6g(入

丸散用)

17 生甘遂粉 炮制后用,

0.5-1.5g(入

第314页

310

丸散用)

第315页

311

10.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第一部[M].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张仲景.《伤寒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3) 柳长华,罗琼,赵永亮.《神农本草经》(日森立之辑本)[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

4) 张小勇,陶晓华.《伤寒论》中的毒性中药[M].中国古籍出版社,

2013.4;

5) 王延章.《重审十八反》[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02;

6) 杨仓良. 毒药本草[M]. 第 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

7) 夏青,张晓昕,徐柯心,张文婷,樊娇娇,赵崇军,冯娅茹,倪媛媛,马志

强,林瑞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版收载的有毒中药毒性研究概况

[J].环球中医药,2017,10(03):377-384.

8) 曹俊岭,李学林,孟菲,巩颖. 中药饮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第一

版)[J]. 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3):3238-3244.

9) 秦志平 , 董丽艳 . 正 确 认 识 和 对 待 中 药 毒 性 [J]. 医 学 与 哲

学,2003(10):59-60.

10) 朱琰,刘静,朱琦.“毒”和“药”——中医的药物安全观探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06):990-993.

11) 刘罗娜,李小芳,廖艳梅,仲粒,唐海龙,谢龙.《伤寒杂病论》中毒

第316页

312

性中药特殊煎法的现代研究与思考[J].中药与临床,2019,10(Z2):65-69.

12) 李霞,曹军平,陈旸,朱宏,徐丽.毒性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合理

性及管理[J].武警医学,2017,28(08):841-843.

13) 罗清,戴卫波.19 种毒性中药的中毒症状及解毒方法分析[J].时

珍国医国药,2011,22(12):3055-3058.

14) 周荣易,王娇娇,韩新民.对中药毒性问题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

药,2016,27(07):1679-1682.

15) 刘 沛 . 附 子 中 毒 与 排 病 反 应 辨 析 [J]. 中 国 医 药 导

报,2010,7(09):164.

16) 江海涛 . 排 病 治 疗 与 排 病 反 应 辨 识 [J]. 实 用 中 医 内 科 杂

志,2010,24(03):83-84.

17) 黄南龙,张碧玉,谢丽君.浅析毒性中药的应用与管理要点[J].海

峡药学,2018,30(09):284-286.

18) 梁艳红.对毒性中药管理的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2016,16(10):122+126.

19) 张建猛 . 有 毒 中 药 的 认 识 与 合 理 利 用 [J]. 内 蒙 古 中 医

药,2014,33(34):77.

20) 张爱萍.对中药毒性及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

药,2015,10(09):275-276.

21) 曹明成,黄泰康.我国有毒中药的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药

第317页

313

业,2016,25(02):9-13.

22) 林玉贞 . 中 药 毒 性 观 的 历 史 嬗 变 [J]. 福 建 中 医 学 院 学

报,2002(03):50-52.

23) 邢玉瑞.“有故无殒亦无殒”思想古今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

础医学杂志,2020,26(08):1045-1046.

24) 邹会英 . 毒 性 中 药 饮 片 临 床 安 全 运 用 [J]. 中医研

究,2019,32(07):65-67.

25) 叶芝贞,江红娟.中药师在毒性中药饮片医院使用中的作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8):97-98.

(九)积极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

科室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共开展中医诊疗技术 3949 人

次,开展率为 100%;科室设立中医综合诊疗室,且中医综合治疗开展率达 99.98%;

中药饮片使用率为 99.95%。

1. 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

3 年内,收治专科患者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共实施中医诊疗技术 3949 人

次,开展率为 100%。

第318页

314

2. 中医综合治疗

专科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内设有砭石床、多规格艾灸箱、温灸刮痧罐、玻

璃火罐、红外线照射仪、虎符铜砭、子午流注机、移动排烟装置等多种中医特色

技术设备,每年开展特色疗法项目达二十余项。

3. 中药饮片使用率

收治患者积极使用中药治疗,三年中药饮片使用率达 99.95%。

2019-2021 开展中医药汇总情况

(十)积极开展“治未病”干预

专科重视“治未病”工作,但由于科室特殊定位,目前对“治未病”尚未形

成规范研究,实践中已有部分涉及“治未病”内容,例如病人院外饮食、生活方

式调摄及就医指导;五运六气理论对重大疾病的预警,以及与“治未病中心”合

治疗

况:

中医

中医占

出院人

数比

例%

使用

中医

设备

人次

占出院

人数比

例%

中医

诊疗

技术

人次

占出院

人数比

例%

辨证

施护

人次

占出

院人

数比

例%

中药

使

用:

中草

中草%

2019 年 1298 94.06% 1379 99.93% 1379 99.93% 1380 100% 1379 99.93%

2020 年 1020 85.57% 1191 99.92% 1192 100% 1192 100% 1191 99.92%

2021 年 966 76.24% 1266 99.92% 1266 99.92% 1267 100% 1266 99.92%

第319页

315

作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治未病”已列为科室下一步工作重要内容之一。计划

如下:

1. 探索中医专病治未病干预方案

针对科室重点专科病种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慢阻肺等,探索中医治未病干

预方案。坚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指导思想。构建专科专病疾

病发生全过程的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2. 深挖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

第一是按照特色疗法种类进行总结归纳,如脐针、平衡针、贴敷疗法、艾灸

疗法、导引疗法、拔罐疗法等。第二是结合专科病种总结归纳

3. 构建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模式。

科室应运用真实世界研究、临证经验总结等临床科研方法,构建具有中医特

色的健康状态辨识和评估模式。

(十一)积极开展“慢病管理”工作

1. 开展慢病工作。专科以救治急危重症为主,虽尚未将“慢病管理”纳入

科室主要管理内容,但科室对慢病门诊工作已有开展,目前肺炎课题准备依托慢

病管理系统进行登记,已纳入科研管理。

2. 相关研究。随着科室转型,“慢病管理”已列入科研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探索中医慢病管理的方案成为一项重要工作。针对科室常见病种,如慢性心力衰

竭、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等疾病的特点,探索中医慢病管理的方

第320页

316

案。“治未病”的思想与当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理论密切相关,有“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病理念,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干预,

充分体现了中医着重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念。建立健全具有中医特色的专

科慢病管理模式。(详见附件)

(十二)推动“疾病康复”专科化

1. 以我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三个主攻病种为抓手,

逐步完善疾病康复的专科化。

2. 中医在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方面有很多简便验廉的绿色疗法,以

脐针、脐灸、穴位贴敷和平衡火罐等为特色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患者也更易

接受,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具体详见附件)

(十三)出院病人随访工作

科室高度重视随访工作,不断提高随访质量,按时完成随访任务,完善随访

登记及年度总结报告,一次性随访和专科随访比例≥95%,较好地推动了科室医

疗工作的良性发展。

以“建立忠诚度,提高美誉度,扩大影响力”为目标,制定三级随访管理制

度和和专人负责制;借助现代化网络工具,充分发挥“经典有爱系列学习群”、

“院后随访群”等群功能,尤其是利用科室微信公众平台—经典中医守护健康等,

采取电话随访、门诊随访、微信公众平台互动交流和病友会多种形式进行。主管

护理人员、主管住院医师负责日常随访工作,主管护师和科研主治每周一次核查

随访情况,每周四质量点评向科室主任及全科总结汇报。

通过一系列举措,为患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传统中医药疾病知识和诊疗便利的

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医患的交流度、忠诚度、满意度,形成了良好口碑。

(具体详见附件)

第321页

317

第322页

318

附件 6:2021 年度出院患者随访工作总结表

2021 年度出院患者随访工作总结表

一、摘要(不超过 150 字)

2021 年芳村内五科随访工作坚持以“建立忠诚度,提高美誉度,扩大影响

力”为目标,高度重视随访工作,不断提高随访质量,按时完成随访任务,一次

性随访和专科随访比例≥95%,较好地推动了科室医疗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详细内容

(一)随访计划情况(随访的制度、随访的方式)。

科室采取三级随访管理制度和和专人负责制,以“建立忠诚度,提高美誉度,

扩大影响力”为目标,制定了体现科室特点的随访制度,护理人员、住院医师负

责日常随访工作,主管护师和科研主治每周一次核查随访完成情况,定时向科室

主任汇报情况。

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门诊随访,微信公众平台互动交流和病友会多种

形式。其中利用科室微信公众平台—经典中医守护健康,充分发挥“经典有爱系

列学习群”、“院后随访群”等群功能,为患者提供更多传统中医药疾病知识和

诊疗便利,对提高医患的满意度、忠诚度、交流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随访分类情况(原则上分为一次性问候性随访,由护士负责;

专科病种随访,由医生负责)。

为保证随访不因医护人员轮动而出现滞后,在轮科医生培训手册中也专门对

随访计划加以规定,并于入科时统一进行入科培训。随访工作按时间、主管医护

人员、病种分类如下:

1. 按时间阶段分,进行出院后一周内随访,一个月随访,三个月随访;

2. 按人员分类,管床护士会进行一次性出院后随访,管床医生进行三次随

访;

3. 按主攻病种分类随访:根据科室的三大主攻病种,将病人进行分类,进

行阶段性随访(3 个月)和长期随访(半年),以期更好地观察病人的中医治疗

的效果,疾病的转归情况。

第323页

319

(三)专科病种随访登记本情况(是否已设立专科病种随访登记表,

登记表设计情况、登记的项目情况等)。

随访记录分医生随访本和护理随访本。医生随访本每位主管医生人手一册,

专人负责,涉及项目包括:病人姓名、年龄、地址、联系电话、诊断及出院情况

等。随访时,医生主要关注病人是否在出院后出现病情变化、有无按时服药、有

无定期复诊;另外,还特别备注病人门诊医生,以便于日后继续跟踪。随访登记

本科内定期检查登记是否及时、完整、详细、字迹清晰;护理随访本一般是护理

人员随访登记使用,了解病人对在院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目前病情是否稳定

等内容。

(四)随访内容(包括病人病情变化、服药情况、是否生活与饮食方

面违反医疗原则等)以及登记情况。

随访登记分医生随访本和护理随访本。

1. 医生随访本:主管医师人手一册,专人负责,涉及项目包括:姓名、年

龄、地址、联系电话、诊断及出院情况、服药后反应、有无定期门诊治疗、生活

起在饮食宜忌等。

2. 护理随访本:护理人员随访登记使用,了解病人对在院护理工作的意见

和建议,目前病情是否稳定等内容。

3. 随访登记及时、完整、详细、全面、字迹清晰。另外,还特别备注病人

门诊医生,以便于日后继续跟踪。

(五)专人负责制落实情况,科室负责人定期检查随访情况。

为保证随访及时,无遗漏,科主任亲自跟进,设立每周医疗质量点评来达到

随访的定时提醒,质量控制工作。在每周医疗质量点评中,由科室制定一名医师

专门负责日常随访的监督管理工作,每周三提醒主管医生有哪些病人需要随访,

监督随访工作有无疏漏,并于每周四早交班会上反馈各组随访完成情况,反馈表

中提示是否完成,以及未完成的具体患者姓名,起到高效率的随访提醒、监督功

能。另外,质控工作也指派主治专人负责落实,起到分层管理,二次把控的目的,

以保证随访保质保量到位!

(六)随访工作季度总结情况

第324页

320

严格落实三级随访管理制度,按照计划定期随访,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

病、心力衰竭进行季度总结;定期总结汇总成册。

(七)一次性问候性随访比例;各专科病种随访占收治该专科病人数

比例;

1. 护士一次性出院后问候性随访率≥95%;

2. 主管住院医师专科病种随访率 100%。

(八)目前随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采取的改进措施

部分病人对我科的用药特点及在出院后服药出现排病反应仍缺乏正确的认

识及合理的处理措施,下一步可利用微信工作平台的强大功能,加强出院后的随

访跟踪工作,增强相关的知识的普及与宣教!

1. 丰富随访内涵:随访过程中继续强化传达服药后排病反应等重要事项,

提示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做到应对措施;增加对住院期间生活起居、医护

患关系的病患反馈,为更好开展医疗护理工作打开信息渠道。

2. 突出中医特色:通过病友会或门诊传单以及今年新增的微信公众平台等

形式,传送健康有益的中医知识,提供季节进补和生活饮食注意事项,随访与宣

教相结合。

3.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把我科医师出诊的时间,包括出诊的变动情况及时

向患者传送,例如防止患者由于不清楚医师停诊而过来挂号的情况出现。

第325页

321

(十四)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工作

(1)科室制定富有专科特色的护理常规,分别是肺胀病、肺热病及心衰病,

护理常规中每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都附有流程,并有明确的适应症。

(2)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常规使用率 100%;辨证施护准确率≥90%,应用效

果评价率≥50%,专科开展的特色护理技术项目十余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实施

比例 100%,辨证施护率达 100%。

(3)每年制定层级护士培训计划并按计划落实,落实方式多样(线上、线

下)并留存原始资料。定期进行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工作,并有记录。

(以下为版块相关附件)

第326页

322

附件 7:纯中医治疗典型案例(另见纸质版)

2021 年度芳村内五科“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

2021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社区获得性肺炎)

大专科目前运行的临床路径情况

大专科 临床路径名称

社区获得性肺炎

心力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病

科室: 芳村内五科 路径名称:社区获得性肺炎

纳入标准: 1. 社区发生

2. 胸部影像学提示肺炎

排除标准: 1. 肺结核(肺部感染考虑为肺结核导致)

2. 肺部肿瘤(因肺部肿瘤导致肺部感染者)

3. 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

4. 肺水肿(影像学肺部阴影考虑为肺水肿导致者)

5. 肺不张(肺部感染考虑为肺不张导致)

6. 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肺部感染为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所致)

7. 肺血管炎(肺部感染为肺血管炎所致)

一、摘要(不超过 200 字)

第327页

323

我科自 2021 年 9 月将社区获得性肺炎病种纳入临床路径管理。2021 年全年

共纳入 23 例,纳入率 67.64%,完成率 60.87%。次均住院费用为 23190.5 元/人,

平均住院天数为 11.87 天;因临床路径今年刚起步,暂无法与上一年相比。科室

作为医院探索性“试验田”,定位为中医药为主导救治各类急危重症、兼顾复杂

疑难病,无明显专科归属。故临床路径开始于 2021 年 9 月,无法与既往历年比

对。

年度 路径病种

人数

纳入路径

病种人数

纳入率% 完成路径人

完成率%

对去年变化 / / / / /

2020 年 / / / / /

2021 年 34 23 67.64 14 60.87

年度 住院时间 住院次均

费用

单病种治

疗费用比

例(%)

单病种中

药费用占

药物费用

比例(%)

单病种检

查费用比

例(%)

对去年变化 / / / / /

2020 年 / / / / /

2021 年 11.87 23190.4 48.02 10.91 18.59

二、详细内容

(一)临床路径的制定情况(是否按照医院要求进行年度优化,并已

经完成专家共识会)

第328页

324

1、临床路径发布时间:2021年9月;当前版本: 1.2 。

2、路径诊疗方案专家共识会完成时间:2021年9月。

3、本病种临床路径2021年度优化摘要(具体优化内容作为附件)

(1)本临床路径严格按照医院要求进行年度优化,并已经完成专家共识会。

(2)注重将临床路径与临床科研进行结合,相关检验检查项目进行优化,与临

床科研项目进行整合,避免重复。

(3)更加凸显中医优势以及中医优势环节,对于长嘱专科药物选取进行进一步

筛选。

(二)科室或本专科实施、管理临床路径的经验、不足与改进措施

1、经验:纳入方面:加强纳入管控,每日对新收病人进行查漏补缺,对入院诊

断进行修正明确;执行方面:形成定期监管督促机制,强化临床路径执行力。

2、不足:目前临床路径仍在上线摸索阶段,且与临床科研有部分重叠,导致在

临床开展时可能存在处理重叠;部分存在变异因素。

3、改进措施:将临床路径与临床科研进行结合,相关检验检查项目进行优化,

与临床科研项目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另外,提高中医救治能力,减少变异因素

发生。

(三)实施效果评价(与上一年度比较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

等的情况)

1、平均住院时间

合理控制患者的住院时间是推行临床路径的主要目标之一,2021 年度本路

径的平均住院时间管理目标为 12 天。

评估指标 上一年度 2021年 变化幅度

第329页

325

若平均住院时间未达预期目标,请分析原因。

科室作为医院探索性“试验田”,定位为中医药为主导救治各类急危重症、

兼顾复杂疑难病,无明显专科归属。故临床路径开始于 2021 年 9 月,无法与既

往历年比对。

2、 平均住院费用

合理控制住院费用和医疗成本是推行临床路径的初衷。2021 年度本路径的

平均住院费用管理目标为 12 天。

病人费用总评价比较

评估指标 上一年度 2021年 变化幅度

单病种次均费用(总费用)元 / 23190.4 /

单病种日均费用(总费用)元 / 2137.23 /

单病种治疗费用比例(%) / 48.02 /

单病种药物费用比例(%) / 35.21 /

单病种中药费用占药物费用比例(%) / 10.91 /

单病种检查费用比例(%) /

18.59 /

若本年度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住院费用及费用结构调整的作用未达预期效

果,请分析原因。

科室作为医院探索性“试验田”,定位为中医药为主导救治各类急危重症、

兼顾复杂疑难病,无明显专科归属。故临床路径开始于 2021 年 9 月,无法与既

往历年比对。

平均住院天数 / 11.87 /

最小住院天数 / 7 /

最大住院天数 / 25 /

第330页

326

3、中医药治疗情况及疗效分析(含中药汤剂、中成药、中医特色疗法等)

科室作为医院探索性“试验田”,定位为中医药为主导救治各类急危重症、

兼顾复杂疑难病,无明显专科归属。故临床路径开始于 2021 年 9 月,无法与既

往历年进行疗效比对。因我科收治病种与呼吸科有部分重复,故在病源上专科属

性较强的已收治入呼吸专科,我科主要收治以中重症肺炎患者为主,且部分患者

以发热查因初诊为肺炎入院,在住院过程中尚需完善专科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

断,故在病种例数上较专科少,而在诊疗难度上较呼吸专科偏大。但根据在临床

中进行中医药治疗观察,中医药治疗肺炎具有明显的优势,尚需要继续积极纳入

病例进行观察比对,以最终为中医药治疗肺炎提供或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撑。

(四)路径的持续改进措施:对路径变异有无记录和讨论?有无反映

现代医学诊疗常规,最新进展?与本专科编写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南

内容是否吻合?

1、对路径变异的初步分析

变异是指在按照临床路径的标准计划实施病人照顾活动中,实现没有想到的

新的情况。虽然路径表提供了标准程序,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医护人员的临床判断,

因此对变异的记录与分析也是对临床路径内容科学性、合理性的有效检验途径之

一,更主要的是可以发现住院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办法。

附:

(1)系统因素包括等候检查时间过长、药物编码改变、药物、手术室台位不足、治疗时间不佳、电脑系统

问题、其他;

(2)医疗因素包括选择路径、入组临床研究、医师下医嘱及护士执行医嘱、其他与医护人员服务相关的;

病种纳

入例数

变异出

径例数

系统因

素变异

例数

病人因

素变异

例数

疾病因

素变异

例数

其他变

异因素

例数

可 控 变

异例数

不可控

变异例

正向影

响例数

负向影

响例数

不确定

影响例

34 5 0 0 0 5 0 5 0 0 5

第331页

327

(3)病人因素包括病人家庭、朋友的影响、病人要求的改变、病人的依从性、病人延迟就医、病人生理状

态的改变、患者拒绝应用、病人的病情状况、病人回家无安全感、病人社会心理因素、采用临床路径的治

疗、手术后出现并发症;

(4)疾病因素包括疾病严重程度、并发症不同;

(5)其他因素包括转诊住院、害怕手术、急诊住院已做、就近医疗、出院后无人照顾、由于某种原因病人

不配合、其他。

具体详见临床路径管理系统。

变异的 5 例出径患者均因为入院时初步考虑发热原因为肺炎所致,但在住院

期间经过全面检查,予修正诊断,考虑为肺炎以外因素所致的发热,因为临床诊

疗的复杂性,及我科无专科归属,部分疑难发热或诊断不明确的病人均收治我科

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治疗,为非可控因素。以后在收治流程中注意及

早安排患者进行指向性检查,尽早完善专科检查以明确责任病灶及完善相关专科

会诊,以及早明确诊断,减少变异出径率。

2、下一步改进措施

(是否根据现有路径实施情况总结评价情况,提下一步优化措施?有无反映现代

医学诊疗常规,最新进展?与本专科编写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南内容是否吻

合?)

临床路径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与临床科研进行结合,相关检验检查项目

进行优化,与临床科研项目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另外,不断更新临床路径病种

最新诊疗方案。配合科室“引进来”政策,将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或中医特

色缓解逐步增加进临床路径之中,更加凸显中医优势以及中医优势环节,逐渐减

少对西药的依赖,对长嘱专科药物选取进行进一步筛选。

第332页

328

附件 8:主攻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情况

2021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心力衰竭)

大专科目前运行的临床路径情况

大专科 临床路径名称

社区获得性肺炎

心力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病

科室: 芳村内五科 路径名称:心力衰竭

纳入标准: 1、心力衰竭

排除标准: 1、恶性肿瘤患者

2、合并精神病或意识障碍、认知障碍

3、其他不能配合情况

一、摘要(不超过 200 字)

年度 路径病种

人数

纳入路径

病种人数

纳入率% 完成路径人

完成率%

对去年变化 / / / / /

第333页

329

我科自 2021 年 9 月将社区获得性肺炎病种纳入临床路径管理。2021 年全年

共纳入 23 例,纳入率 67.64%,完成率 60.87%。次均住院费用为 23190.5 元/人,

平均住院天数为 11.87 天;因临床路径今年刚起步,暂无法与上一年相比。科室

作为医院探索性“试验田”,定位为中医药为主导救治各类急危重症、兼顾复杂

疑难病,无明显专科归属。故临床路径开始于 2021 年 9 月,无法与既往历年比

对。

2020 年 / / / / /

2021 年 20 16 80 11 68.75

年度 住 院

时间

住院次均

费用

单病种治

疗费用比

例(%)

单病种中药

费用占药物

费用比例(%)

单病种检查

费用比例

(%)

对去年变化 / / / / /

2020 年 / / / / /

2021 年 11.59 21321.24 42.22 16.37 21.46

二、详细内容

(一)临床路径的制定情况(是否按照医院要求进行年度优化,并已

经完成专家共识会)

1、临床路径发布时间:2021年9月;当前版本: 1.1 。

2、路径诊疗方案专家共识会完成时间:2021年9月。

第334页

330

3、本病种临床路径2021年度优化摘要(具体优化内容作为附件)

(1)本临床路径严格按照医院要求进行年度优化,并已经完成专家共识会。

(2)注重将临床路径与临床科研进行结合,相关检验检查项目进行优化,

与临床科研项目进行整合,避免重复。

(3)更加凸显中医优势以及中医优势环节,对于长嘱专科药物选取进行进

一步筛选。

(二)科室或本专科实施、管理临床路径的经验、不足与改进措施

1、经验:纳入方面:加强纳入管控,每日对新收病人进行查漏补缺,对入院

诊断进行修正明确;执行方面:形成定期监管督促机制,强化临床路径执行力。

2、不足:目前临床路径仍在上线摸索阶段,且与临床科研有部分重叠,导

致在临床开展时可能存在处理重叠;部分存在变异因素。

3、改进措施:将临床路径与临床科研进行结合,相关检验检查项目进行优

化,与临床科研项目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另外,提高中医救治能力,减少变异

因素发生。

(三)实施效果评价(与上一年度比较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

等的情况)

1、平均住院时间

合理控制患者的住院时间是推行临床路径的主要目标之一,2021 年度本路

径的平均住院时间管理目标为 12 天。

评估指标 上一年度 2021年 变化幅度

平均住院天数 / 11.59 /

最小住院天数 / 7 /

第335页

331

若平均住院时间未达预期目标,请分析原因。

科室作为医院探索性“试验田”,定位为中医药为主导救治各类急危重症、

兼顾复杂疑难病,无明显专科归属。故临床路径开始于 2021 年 9 月,无法与既

往历年比对。

2、 平均住院费用

合理控制住院费用和医疗成本是推行临床路径的初衷。2021 年度本路径的

平均住院费用管理目标为 12 天。

病人费用总评价比较

评估指标 上一年度 2021年 变化幅度

单病种次均费用(总费用)元 / 21321.24 /

单病种日均费用(总费用)元 / 1839.212 /

单病种治疗费用比例(%) / 42.22 /

单病种药物费用比例(%) / 23.28 /

单病种中药费用占药物费用比例(%) / 16.37 /

单病种检查费用比例(%) /

21.46 /

若本年度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住院费用及费用结构调整的作用未达预期效

果,请分析原因。

最大住院天数 / 25 /

第336页

332

科室作为医院探索性“试验田”,定位为中医药为主导救治各类急危重症、

兼顾复杂疑难病,无明显专科归属。故临床路径开始于 2021 年 9 月,无法与既

往历年比对。

3、中医药治疗情况及疗效分析(含中药汤剂、中成药、中医特色疗法等)

科室作为医院探索性“试验田”,定位为中医药为主导救治各类急危重症、

兼顾复杂疑难病,无明显专科归属。故临床路径开始于 2021 年 9 月,无法与既

往历年进行疗效比对。因我科收治病种与呼吸科有部分重复,故在病源上专科属

性较强的已收治入呼吸专科,我科主要收治以中重症肺炎患者为主,且部分患者

以发热查因初诊为肺炎入院,在住院过程中尚需完善专科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

断,故在病种例数上较专科少,而在诊疗难度上较呼吸专科偏大。但根据在临床

中进行中医药治疗观察,中医药治疗肺炎具有明显的优势,尚需要继续积极纳入

病例进行观察比对,以最终为中医药治疗肺炎提供或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撑。

(四)路径的持续改进措施:对路径变异有无记录和讨论?有无反映

现代医学诊疗常规,最新进展?与本专科编写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南

内容是否吻合?

2、对路径变异的初步分析

变异是指在按照临床路径的标准计划实施病人照顾活动中,实现没有想到的

新的情况。虽然路径表提供了标准程序,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医护人员的临床判断,

因此对变异的记录与分析也是对临床路径内容科学性、合理性的有效检验途径之

一,更主要的是可以发现住院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办法。

第337页

333

附:(1)系统因素包括等候检查时间过长、药物编码改变、药物、手术室台位不足、治疗时间不佳、

电脑系统问题、其他;

(2)医疗因素包括选择路径、入组临床研究、医师下医嘱及护士执行医嘱、其他与医护人员服务

相关的;

(3)病人因素包括病人家庭、朋友的影响、病人要求的改变、病人的依从性、病人延迟就医、病

人生理状态的改变、患者拒绝应用、病人的病情状况、病人回家无安全感、病人社会心理因素、采用临床

路径的治疗、手术后出现并发症;

(4)疾病因素包括疾病严重程度、并发症不同;

(5)其他因素包括转诊住院、害怕手术、急诊住院已做、就近医疗、出院后无人照顾、由于某种

原因病人不配合、其他。

具体详见临床路径管理系统。

心力衰竭主攻病种目前无变异出径例数,目前执行较好,以后在收治流程中

注意及早发现路径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处理,以减少变异出径率。

3、下一步改进措施

(是否根据现有路径实施情况总结评价情况,提下一步优化措施?有无反映

现代医学诊疗常规,最新进展?与本专科编写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指南内容是否吻

合?)

临床路径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与临床科研进行结合,相关检验检查项目

进行优化,与临床科研项目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另外,不断更新临床路径病种

最新诊疗方案。配合科室“引进来”政策,将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或中医特

色缓解逐步增加进临床路径之中,更加凸显中医优势以及中医优势环节,逐渐减

少对西药的依赖,对长嘱专科药物选取进行进一步筛选。

病种纳

入例数

变异出

径例数

系统因

素变异

例数

病人因

素变异

例数

疾病因

素变异

例数

其他变

异因素

例数

可 控 变

异例数

不可控

变异例

正向影

响例数

负向影

响例数

不确定

影响例

16 0 0 0 0 0 0 0 0 0 0

第338页

334

主攻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主攻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在中医优势病种、重大疑难疾病和常见病多

发病中,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切入点是什么,如何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建立并

完善主攻病种数据库,逐步形成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中西医结

合诊疗方案。)①具体建设措施②预期取得的成果。

①具体建设措施

科室自建科以来重视优势病种建设,积极参与优势病种突破专项,已形成了

三个优势病种--肺炎、COPD、心力衰竭。其中,专科中医治疗全程优势病种:肺

炎;阶段与环节优势病种:心衰、慢阻肺。

一、围绕优势病种,加强内涵建设。

围绕优势病种,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诊疗能力,总结形成以六经辨证体

系为核心的诊疗方案,并总结整合各种特色外治疗法的优势专长,通过“中医组

合拳”进行推广应用,并形成最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路径,以巩固扩大优势,

带动中医医院特色发展。

二、根据优势病种种类制定精准建设方案。

(1)全程优势病种(肺炎)的诊疗方案制定。

在对全程优势病种(肺炎)的诊疗方案制定过程中,注重总结各阶段证型特

点,以期能分阶段实施精准辨证,并且根据各阶段证型特点匹配合适的特色疗法

以协助提高疗效;同时针对现代医学所难以解决的耐药菌感染上,加强中医药攻

关及科研产出。

第339页

335

(2)阶段与环节优势病种(心衰与慢阻肺)的诊疗方案制定。

在对阶段与环节优势病种(心衰与慢阻肺)的诊疗方案制定中,发掘总结中

医的优势靶点与突破环节,以对疾病发生与发展进行精准打击与提前截断,且能

够与现代医学手段(如呼吸机等生命支持)形成良性互动,取长补短,并能达到

1+1>2 的突出效果。

三、重大疑难疾病诊疗立足安全,凸显特色。

对于重大疑难疾病,在着重“安全第一,凸现特色”的原则基础上,以现代

医学手段对疾病病情、预后及疗效进行全面评估,以为后续的精准辨证奠定客观

论据,同时对于疑难性疾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寻找诊疗过程中现有医学条件下

现代医学所不能解决的靶点与环节,通过运用中医辨证手段,对核心环节的核心

病机与治疗措施进行突破与总结。

四、科室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充分发挥中医主导的优势。

对于科室常见病、多发病,针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针,注重发挥

中医特色与优势,“能中不西”,“先中后西”,通过内服外治的“中医组合拳”

以提高临床疗效。

②预期取得的成果。

根据优势病种中主要环节或阶段性治疗前后的客观数据展示以及主观症状

变化,利用网络手段,建立并完善能够实时共享、层次分明、主观与客观相互补

充的,能最大限度突显中医客观化的主攻病种数据库,并通过数据的提取形成多

第340页

336

角度、多层次的临床科研一体化切入点,并通过“中医组合拳”形式进行治疗方

案打包,形成最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路径,以逐步形成全院,乃至全省、全

国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

对于重大疑难疾病在立足安全基础上,凸显中医特色,对核心环节的核心病

机与治疗措施进行突破与总结,并同步建立数据库,努力提升诊疗能力和疗效,

形成治疗精准、疗效确切的中医主导治疗阵地,使之成为患者首选的诊疗目的地。

对于科室常见病、多发病以在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以在疗效最大

化及强化治疗舒适度上提供最优质、最全面的诊疗套餐,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

就医体验。

四、专科人才队伍

科室已在学术上形成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学术体系,目前拥有多名高级学

术带头人,包括国医大师及全国名医大家,如国医大师张学文,全国著名五运六

气中医顾植山、经方名家黄煌、擅治急危重症的齐玉茹、经典经方体系的许家栋、

擅治复杂疑难病的长桑君脉法传人杨志敏、《内经》张登本等,形成理论研究型

专家、临床实践型专家以及不同学术流派的专家等融合共通的合理结构,为中医

经典病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第341页

337

(一)专科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1. 技术职称比例

科室已形成良好的人才队伍,人才梯队合理。目前在科医生共 13 人(含主

治岗位 4 人),其中高级职称 5 人,中级职称 8 人,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大于 30%。

科室人才结构合理,其中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名中医 1 人,广东省中医院朝阳人才

1 人,广东省中医院青年、优秀中医人才各 1 人,跟师中科院院士 1 人,跟师国

医大师 1 人,跟师名中医 11 人。

2. 学历结构比例

在科医生共 13 人(含主治岗位 4 人),其中博士学位 4 人,硕士学位 9 人,

研究生学历人员比例 100%,其中高级职称 5 人,中级职称 8 人,科室人才结构

合理。

3. 有差异化人才培养措施并落实

中医经典科作为医院探索型的临床科室,结合科室发展目标,制定了科室的

人才传承培养计划,根据个人的专长及科室发展方向,既有共性化的综合素质培

养,也有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科室目前有国医大师朱良春

弟子 1 名,山西名中医李可老名中医弟子 1 名、齐玉茹名中医弟子 9 名,经典经

方体系创始人许家栋名中医弟子5名,全国名中医五运六气名师顾植山弟子2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弟子 1 名,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其中黄臻副主任医

师、温姗主治医生通过医院的经典中医选拔考试,成为院级的优秀中医人才(温

姗为青年中医人才,黄臻为优秀中医人才)。

第342页

338

科室以中医药为主导救治急危重复杂疑难疾病、以建成国家级急危重症中医

救治中心和复杂疑难疾病中医诊治中心为目标,对骨干实行差异化培养,制订了

一系列学习进修计划;同时针对科室进修规培轮科人员制定了差异化培养系列计

划。

(1)科室骨干的差异化培养

A. 跟名师,学经典。科室以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为基础,以经典经方体系、

五运六气理论为补充,不断完善科室的辨证体系。定期组织跟师学习山西名中医

齐玉茹、经典经方创始人许家栋、五运六气专家顾植山教授等;通过跟诊,整理

临床医案,撰写读书心得等形式,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B. 多讨论,齐分享。科室鼓励分享式学习,定期组织科室骨干讨论圆运动

六经辨证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室学术思想,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医、护、

教、研同步,从顶层设计搭建框架,制订阶段性目标和台帐。

C. 强基础,勤临证。针对科室以收治急危重症及复杂疑难病为主,为充分

保障医疗安全,突出中医救治特色,科室不断强化现代医学的学习,组织危重症

系列讲座,对常见急危重症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

染、急性脑梗死等分期进行科内培训,根据最新的指南精神进行解读,并研究经

典中医救治方案。定期派医护人员到急诊、重症监护室轮训,为期三个月到半年,

系统学习急危重症的现代救治知识。有计划分批次将科内骨干派送至国内一流高

水平的西医专科进修学习,2021 年,科室派温姗主治、罗士针主治至广州市呼吸

病研究所进修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将西医治疗理念、技术与科室中医特色相结合,

有力保障经典中医安全。定期派遣科室骨干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分享先进有效

的知识与成果,全科获益。

第343页

339

(2)进修轮了科规培的差异性培养

科室高度重视进修轮科规培的差异性培养方面,制订了系统的进修轮科规培

医师管理培养计划。

A. 细化管理,落实责任。在充分保障医疗安全的基础上,做到“放手不放

眼”,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限的规培生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和管床制度,分别

给予独立管床、协助管床等职能分配。既充分调动规培医师主管能动性,又强化

了其主人翁意识。

B.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经典经方体系、五运六气

为学术思想,以火龙灸、刮痧、脐针为特色疗法,每周讲授小课,由浅入深,从

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强化规培医师的中医经典思维与临床辩治能力。

C. 做好示范,强化监督。科内实行带教式查房,针对危重疑难病人管理,鼓

励各级医师发言,最后由主治、主任医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规培医师完成医

案,撰写心得体会。

D. 学以致用,鼓励分享。对于规培轮训期间表现优异者,给予全科通报表

扬,并及时上报医教处;鼓励分享好的心得体会,尤其是能将理论学习用于临床

实践者。

E. 提高标准,鼓励进步。为了促进进修医生以较高质量、较高水平完成进修

学习计划,科室制定“背靠背”评价标准,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有力促进了进修

生学习和实践和积极性,取得满意的进修成效。

(二)专科带头人

杨志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广东省名中医、广东

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第

八届全国科协委员会委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和中华中医药

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第344页

340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委员会荣

誉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

气研究专家组副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

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

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健康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脐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

省体质健康管理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临床方面,1988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系,29 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内

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良好的医德医风备受患者称赞。

2001 年被国家中医药局批准成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的继承人,师承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邓铁涛教授,有幸得到颜德馨教授的真传,

系统学习了膏滋药制定的理、法、方、药之法度,传承了这个中华文化之瑰宝,

使之在南粤大地发扬光大,并将膏滋药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有效剂型移植到广州,

改良了包装储藏方法。2007 年拜师李可名老中医,系统学习运用扶阳学说理论

及李可老经验救治各种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回归经典、重视阳气、破格用药,

大胆将其用于临床实践,对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有良好的疗效。2012 年被甄选

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师承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樊正伦教授,

2015 年拜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柳长华教授,学习中医经典古籍。临床重视中医原

创思维,首创高度概括中医整体健康观念的“和态健康观”,重视人与自然,人

体内部的整体、协调、统一,以“气为一元”、“一气周流”的中医原创思维形

成“固其精,温其气、和其胃、升其陷、降其逆、通其滞”的学术思想解决阴阳、

虚实、正邪关系。临证当中灵活运用汤药、膏方,结合药膳、刮痧、艾灸、刺血、

脐针等传统疗法,使机体气化有常,升降有序,复其不圆,以致和平,达阴阳自

和者必自愈的“和态”健康状态。在调治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慢性失眠、疲

劳状态等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

杰出青年、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获得羊

城好医生称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2003 年 5 月“非典”肆虐期间,杨志敏教授受香港医管局的邀请和国家卫

生部、省卫生厅的委派,以香港医院管理局荣誉顾问的身份,到港作非典型肺炎

第345页

341

的中西医合作临床研究,开创了中医药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先河。在邓铁涛、颜

德馨、周仲瑛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她协同专家们及时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

临床资料,及时总结分析,率先探索出 SARS 中医证候规律,总结出一套有效的

中医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医学界的

广泛肯定,并在国内推广。临症诊疗过程中杨志敏教授灵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

法,救治非典病人疗效卓著,在抗非战斗中表现突出,并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授

予的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等功、香港政府授予的“抗炎勇士”金质奖章,被

中国科协评为“全国防非优秀科技工作者”。2020 年新冠在爆发之际,以杨志敏

院长为首的医疗骨干进行有效远程指导,更在 2021 年广州市新冠突发、广东省

中医院芳村医院所在区域被封控时期,快速进行病区再造、打造封控区内“守护

生命绿洲”,中西医联手全方位覆盖,有力保障了封控区内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

救治需求,为广州市抗疫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杨志敏教授还致力于养生保健知识传播工作,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

化科普(中医内科)巡讲成员。多次受邀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广州电

视台、北京卫视等各种媒体进行健康指导,在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中树立了较高

的威望和影响力。她参与策划并作为主要拍摄专家、与中央电视四台“中华医药”

栏目合作制作并面向海内外播出的 8 集治未病系列科普专题片“教你如何不生

病”,成为该栏目开播 10 年以来收视最高的节目,引起很大社会反响。与亚洲

电视合作策划拍摄中医药科普系列专题片《方草寻源》,完成 5 个系列共 65 集,

《御肤术》《本草茗家》各 13 集,成为亚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获得广泛

好评。推出“每日一膳”微信科普栏目,多次参拍的中央电视 4 台“中华医药”

栏目合拍《每日一膳》养生节目,出版了《每日一膳》养生专著。此外,参与录

制了中央电视台(CCTV-10)《健康之路》,多次作为特邀专家出镜广州电视台

《健康 100 分》,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南方都视报》、《家庭医

生》等报刊杂志的专题采访。并加入“广东省科普讲师团”,参与“神农健康大

讲堂”。她也是我院健康专题科普讲座的主讲专家,多次深入各机关、团体、大

型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健康讲座,在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普及中医药养生知识、提高民众健康维护能力方面,做出来

突出的贡献。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全国中医药科学普及金

话筒奖、全国最受欢迎优秀科普院长等荣誉称号。

第346页

342

科研方面,杨志敏院长主要从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梳理古

代与现代文献,深入研究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首创“血气和、志意和、寒温

和”的“和态健康观”,构建了中医健康状态的理论架构。针对中医健康状态辨

识,根据国家“十一五”“973”课题的 2 万人群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

出健康状态辨识的有序诊断的可操作化流程,分别建立了以主观感觉为基础的中

医健康状态辨识法,以数字化、量化为特征的脏腑经络辨识法和融合了以上两法

的反映人体即时健康状态的脏腑经络辨识法,从而为治未病的临床干预提供指引。

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转化,开发了《中医健康管理云平台》取得软件著作权并获

得广州市科技成果、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应用于多家三甲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生保健机构。针对亚健康状态和病前状态的干预,

杨志敏教授传承了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的膏方技术,改良了包装储藏方法,通过

一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创制了针对常见亚健康状态和病前状态的 13 大成膏,

累积销售 5 万余瓶。另外还有治未病健康调养服务产品,沐足包 6 种,热敷包 8

种,香囊 2 种,药膳汤包 20 种,养生茶饮 12 种,其中 4 种茶饮已经获得 QS 认

证。

杨志敏先后主持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 3 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

题 1 项、973 课题 2 项,省部级课题 7 项。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

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

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

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 100 余篇,主编或副主编书籍 19 本。培养了博士后 2 名、

硕士研究生 43 名,博士研究生 19 名。曾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优秀科技工作

者,广州中医药大学评为科技先进个人。

(三)后备带头人

颜芳,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任,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医院首

批青年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承山西省名中医李可、中科院院士

仝小林。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典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中联

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中联态靶辨证学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扶

第347页

343

阳流派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养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

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在广东省中医院重症监护科(ICU)工作 10 年,2010 年受命开设广东省

中医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基地(即中医经典病房)。在邓铁涛、李可等全国名老

中医的指导下,科室大胆突破常规思维,全面回归中医经典,运用《黄帝内经》、

《伤寒论》等经典中医理论和名老中医经验,灵活使用经方,以纯中医理念治疗

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取得良好业绩。开科 12 年来,科室收治各种急危重

症及疑难杂症 13000 多人次,病种达 72 种,纯中医治疗率高达 86.5%。仅纯中

医(不使用任何抗生素)治疗肺炎就超过 800 例。科室已成为全国极具特色的中

医药传承创新样板基地、急危重症中医救治特色科室、不明原因发热救治特色科

室和复杂疑难病中医诊治特色科室,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蜂拥前来就诊,已形成

了一号难得、一床难求的良好发展局面。《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

城晚报》、《新快报》、《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等多次撰文报道科室建

设的内涵和成效。科室的创新探索模式也得到了国家级的认可,2017 年 11 月,

以广东省中医院为蓝本的“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启动,国家投入 100 亿,

推动全国 99 家重点中医院和 11 家重点研究机构加快中医传承的探索性研究,其

中中医经典病房的开设作为必备的建设内涵之一,截止目前已有各级中医院设立

的中医经典病房近百家。

在创新服务模式上,带领科室同样锐意探索,守正创新。在强化中医养生健

康宣教等方面也同样表现出色。科室运用“互联网+中医”理念,灵活运用微信

群等社交工具管理医患关系。目前已开放“快乐学中医”、“素问养生学院”系

列群及门诊病人跟踪服务群共 72 个,聚集粉丝量超 40000 多人。科室自开科至

今,连续 12 年无投诉发生,曾连续多次荣获医院“中医特色杯”、“服务质量

杯”等大奖。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受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指派,作为广东省中医巡诊

专家之一前往武汉市汉口医院支援。通过运用经典中医理论及经方颗粒剂,40 天

内共为 205 位新冠肺炎病人处方治疗,取得了高达 96.1%有效率的好成绩。2021

年在广州参加治疗德尔塔新冠肺炎 167 例,同样中医疗效确切,成绩显著,取得

了宝贵的抗疫经验,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认可,并在“广东战疫情”演讲比赛中

荣获冠军头衔。

第348页

344

2021 年因表现出色,分别获得年度“南粤好医生”及“广东好人”荣誉称号。

2022 年担任支部书记的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科第四党支部荣获“第三批新

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全国样板支部”培育单位。

(三)专科骨干

陈党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副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全国名老

中医学术继承人,先后师从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山西名医齐玉茹、五运六气名

家顾植山,于 2011-2013 年全脱产两年跟随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进行全面系统学

习;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肿瘤分会委员,广东省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经典传承创

新委员会委员,章朱学派传承研究室广东省中医院工作站副主任,重庆市中医院

中医经典科客座教授,广东传统医学师承签约教授。

心衰亚专科组长,临证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从天人合一整体观认识生命

和疾病发生原理,以一气周流五运六气六经辨证为基础,结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灵活辨治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杂症。如:各种急危重症:急性脑血管病(脑

梗塞、脑出血)、眩晕、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消化道出血等常见

急危重症的中药、针、灸主导的中西综合救治;各种复杂疑难病:神经系统疑难

杂症、运动神经元病、中风后遗症、睡眠呼吸障碍、2 型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

及风湿类风湿、痛风、肿瘤等免疫系统疾病;各种原因的发热、咳嗽、汗症、便

秘及时行疾病的中医药调治。临证遵“道法自然”,着眼于恢复病人本身的强大

修复能力,身心同调,药灸针共施,深受广大患者信任。

近年来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7 篇;编著 2 部,副主编 2 部;(《国医大

师朱良春治痹薪传实录》《国医大师朱良春疑难杂症辨治实录》,由人民卫生出

版社先后出版),副主编 2 部(《实践中医-阴阳篇》,《朱良春从痰瘀论治复杂

疑难病》),参编 2 部;主持和参加课题 10 余项。

黄臻,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副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中华中医药

学会高级会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

会健康管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经典传承创新

第349页

345

委员会秘书,广东传统医学师承签约教授。广东省中医院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

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先后师从李可老中医弟子山西名中医齐玉茹教授、山东

名中医许家栋教授等。

肺炎亚专科组长,学术上追本溯源,回归经典中医,以《周易》为理论源头,

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中医理论为指导,

临证以经典中医理论为根本,结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

临床实践,开展中医药为主导救治急危重症、兼顾复杂疑难病。尤其擅长肺炎、

发热、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心衰、糖尿病、颈胸腰椎病、

睡眠障碍、不孕症、儿科体质调理。

孙良生,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中西医结

合副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承南方医院古中医科吕英教授及山

西名中医齐玉茹,为全国名老中医李可老中医的第三代弟子。

慢阻肺亚专科组长:学术上追本溯源,回归经典中医,以《周易》为理论源

头,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中医理论为

指导,临证以经典中医理论为根本,灵活运用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以《伤寒杂

病论》的方药为主要武器,重视固护人体阳气,强调人体“气血流通即为补”等

思想,临证以阴阳六经辨证为主,方药多遵循《伤寒杂病论》的原方原量及煎服

法,药方精简,灵活运用膏丹丸散等不同剂型,配合传统五输穴针法、黄帝内针

及董氏奇穴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及运气八段锦等中医养生功法,针药结合,以中医

主导理念治疗各种急危重症、复杂疑难病以及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肿瘤性疾病

的中西医协同诊治。

潘宗奇,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硕

士生导师,广州市优秀中医人才指导老师,中西医结合 8 年制导师,梧州市中医

院、德庆中医院指导老师,广东省针灸学会减肥及内分泌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

易医脐针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广

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医西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保健协会经络保健

第350页

346

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治疗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

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等各级课题 10 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

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各 1

项。参编写专著 4 部。

慢性阻塞性肺病副组长: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良恶性肿瘤,急、慢性心衰,

妇科调经、不孕不育;儿科常见病;各种原因发热、时行感冒、久咳、过敏性、

风湿性及腰腿痛等常见病、疑难病的调治。

温姗,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广东省中医院

第一批青年中医优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为中医危急重症大家李可老中

医第三代弟子。师承山西省名中医齐玉茹及经典经方学术体系带头人许家栋。

心衰亚专科组员,学术回归经典中医理论,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中医理论为指导,重视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

学说。临证秉承经典中医思维,以传统六经辨证及经典经方学术体系思维为主,

灵活运用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以《伤寒杂病论》的方药为主要武器,临证处方

多遵循经方原方原量及煎服法,药方精简,灵活运用不同中药剂型,配合传统针

刺、艾灸、刺络放血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及各种中医养生手段,以中医主导理念治

疗各种急危重症、复杂疑难病以及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妇儿疾病及亚健康

调理。

张锦祥,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师从全国名

中医齐玉茹、许家栋教授及广东省名中医杨志敏教授、民间中医但永标。

肺炎亚专科组员,精研中医经典理论,以《周易》为理论源头,以《黄帝内

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中医理论为指导,融汇后世

百家及岭南草药,针药并用,内外兼施,集百家所长。主攻方向 1.中医主导治疗

各型心衰、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急性脑中风等危急重症;2.纯中

医治疗内科疑难病及各型杂病:感冒、新久咳嗽、慢性咳喘、哮喘、糖尿病、糖

尿病性肾病、腰腿肩颈疼痛、痛风、癫痫、复发性口疮、慢性鼻炎、类风湿性关

节炎、中风后遗症及肌萎缩、帕金森等各型神经系统疑难病、肿瘤、皮肤病等;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书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