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第01期

发布时间:2024-2-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第01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1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 [收起]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第0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8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1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张 健(1)

城市近郊河流景观带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要要以福州市大樟溪特色景观带为例 王盛威(6)

水文化遗产中的古渡文化活力再生探究

要要以福建永泰嵩口古渡为例

张若澜 谢欣琪 谢祉琦 丁 铮(12)

城市微更新视域下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调查及提升策略探究

沈建新 刘冬萍 方雨欣(17)

重庆市中心城区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策略研究

张程亮 江成云(23)

基于人性化理念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策略 林小花(27)

项目开发视角下对轨道交通与城市开发协同的分析 张晟玚(31)

昆明野一颗印冶民居建筑装饰设计探析

要要以海晏村为例 张浩然 刘 艺(35)

泉州通淮关岳庙剪瓷雕装饰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探究

王卓茜 孙 群 赵汉卿(40)

圆园24窑01

总第 307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乡规划与景观规划

二尧建筑设计

第9页

田径体操训练馆建筑设计探析 吴晓敏(45)

高密度环境下中小学创新集约化设计研究

要要以柳州市文博小学为例 李建成(51)

某大型钢结构会议中心超限结构设计探析 游 昕(57)

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学校结构设计探究

李 雄 彭肇才 唐金龙(64)

两塔动力特性差异较大的连体结构设计研究 柯 砾(71)

恒申集团总部大楼结构方案比选及抗震超限设计 张璘琳(77)

穿层柱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 吴彦捷 丁立群(85)

某超高层建筑复杂塔冠结构设计分析 夏恩明(93)

关于某双层桥梁承载能力评估研究 陈伯星(98)

简支工字形钢混组合梁横向分布系数研究及简化计算

黄晓铨(104)

历史建筑平移和加固改造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侍晶晶(108)

超高曲线梁双层屋盖板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王炳燕(113)

螺柱焊工艺的光伏夹具在屋面压型钢板上的应用与分析

谢 鸣(119)

基于四种地层的地铁隧道降水井优化研究与实践

张友明(124)

含钢率对长期荷载下钢管混凝土轴压性能的影响分析

刘文华(129)

工程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王新文(134)

基于课程思政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要要以叶建筑设计四曳为例

张小迪 郭 建 郭奇伟 贾静静(138)

新建本科土木类高校结构实验室中长期建设探析

要要以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术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例

罗才松 蔡雪峰 陈华艳 庄金平 郑居焕 (142)

叶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曳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刘如月 郑居焕(147)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1 月 1 日 圆园24窑01

三尧 土木工程结构

四尧土木工程施工与材料

五尧教与学

第10页

圆园24郾01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ies of Zhangzhou Ancient C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ZHANG Jian(1)

Analysi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of river landscape belt in urban suburb

要要Taking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belt of Dazhangxi in Fuzhou as an example WANG Shengwei(6)

Explor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Ancient Ferry Culture in Water Cultural Heritage

要要A Case Study of Songkou Ancient Ferry in Yongtai,Fujian ZHANG Ruolan XIE Xinqi XIE Zhiqi DING Zheng(1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micro -renewal Gulou District of Fuzhou City Satisfaction survey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old

residential area reconstruction SHEN Jianxin LIU Dongping FANG Yuxin(17)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Non centralized Construction Area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ZHANG Chengliang JIANG Chengyun(23)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Humanization Concept LIN Xiaohua(27)

From developer爷s perspective: Thinking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rail transit and urban developments ZHANG Shengyang(31)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design of \"yikey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Kunming

要要Taking Haiy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ZHANG Haoran LIU Yi(35)

An exploration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porcelain sculpture decorating the Guangyue Temple in

Tonghuai,Quanzhou WANG Zhuoxi SUN Qun ZHAO Hanqing(40)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rack and Field Gymnastics Training Hall WU Xiaomin(45)

第11页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and Intensive Desig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a High Density Environment

要要Taking Liuzhou Wenbo Prim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LI Jiancheng(51)

Anslysis on Over-Limit Structure Design of A Large Steel Structure Conference Center YOU Xin(57)

Researcn on Structural design of School in Key Area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Defense LI Xiong PENG Zhaocai TANG Jinlong(64)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connected structure with great difference i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wo towers KE Li(71)

Structurescheme comparison and seismic out-of-code design of HSCC group headquarters ZHANG Linlin(77)

Research on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measures ofcross-layer column WU Yanjie DING Liqun(85)

Design analysis of complex tower crown structure of a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XIA Enming(93)

Research on Bearing Capacity Evaluation of a Double-deck Bridge CHEN Boxing(98)

Study and simplified calculation of transvers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simply supported I-shap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HUANG Xiaoquan(104)

Translation and Reinforcement Re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SHI Jingjing(108)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uper-high curved beam double-deck roof WANG Bingyan(113)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Photovoltaic Fixture with Stud Welding Process on Roof profiled steel sheets XIE Ming(119)

Optimization study and practice of metro tunnel dewatering well based on four strata ZHANG Youming(124)

Analysis oo the effect of steel ratio on axial compression properties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under long-term load LIU Wenhua(12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鄄

WANG Xinwen(134)

Teach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要要A Cas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V\" ZHANG Xiaodi GUO Jian GUO Qiwei JIA Jingjing(138)

Analysis on medium and long term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tructural laboratory in new undergraduate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LUO Caisong CAI Xuefeng CHEN Huayan ZHUANG Jinping ZHENG Juhuan (14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LIU Ruyue ZHENG Juhuan(147)

第12页

2024 年第 01 期

总第 30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1·2024

Vol·307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张 健

(福建中咨规划设计研究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历史古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记忆,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 如何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同时进行合理更新改

造,是一项值得深究的重要课题。 为此,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漳州古城为例,分别从建筑风貌、文化底蕴、公共空

间、街巷肌理、生活气息五个方面分析探讨漳州古城的文化特色及保护现状,并以突出漳州古城“闽南风、漳州味、宋河

韵、老街情、慢生活”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目标,提出打造闽南名片、延续文化脉络、重现宋河古韵、恢复街巷肌理、保留生

活气息的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

关键词: 古城;保护更新;文化传承;漳州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1 - 0001 - 05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ies of Zhangzhou Ancient C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ZHANG Jian

(Fujian CIECC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Group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Historic cities carry the bloodline and mem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have great conservation value. How to maintain the style

of the ancient city while carrying out reasonabl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worthy of in - depth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the ancient city of Zhangzhou as an exampl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status of the ancient city of Zhangzhou was analyzed from five aspects,which were architectural style,cultural heritage,public

space,street texture,and living atmosphere. With the goal of highlighting th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ity of Zhangzhou as \" Minnan style,Zhangzhou flavor,Song River rhyme,old street feeling,slow life\" ,the strategies of protecting and renewing the

ancient city were put forward,which were creating a Minnan business card,continuing the cultural lineage,recreating the ancient rhyme of

the Song River,restoring the street and alley texture,and preserving the living atmosphere.

Keywords:Ancient city;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Cultural heritage; Zhangzhou

作者简介:张健(1973—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524530119@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1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城镇化飞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经济水平逐渐提高。 但同时,快速城镇化,也导

致城市呈现“粗放式” 发展的局面[1]

,使得城市无秩

序地蔓延和扩张,从而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城市问题。

长久以来,城市的发展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和价值,忽

视了对于空间品质提升的需求,以致城市内部很多特

色区域、历史地段因违背经济利益而被侵蚀、被破坏,

甚至逐渐衰亡,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文脉和特色。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联结历史与未来的

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刻在基因里的传承和血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城市生命的延续。 历

史文化街区不应该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牺牲品,而

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它应该作为一个城市对外展

示的名片,被人们所记忆。 历史风貌弥足珍贵、历史

街区不可再生[2]

,若想要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

和记忆,必须采取适宜的手段,对其进行适度开发与

更新,以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求得平衡[3]

,实现“在保

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4]

。 历史文化街区传承

的文化,是其最重要的底色。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

保护,可以考虑活化更新的方式,在保证文化记忆传

承的同时,适当注入新鲜血液,在最大限度保存建筑

风貌、保护街巷肌理的同时,重塑场所精神,实现真

正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最重要的历史

文化街区———漳州古城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文化特

色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漳州

古城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1 研究区域概况

漳州古城位于“海滨邹鲁”之一的福建省漳州市中

心区,是漳州市最具保护价值的片区。 漳州古城始建

于唐垂拱二年[5]

,拥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有

“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

第13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之美传[6]

。 漳州古城历经沧桑,始终保留着其独特、鲜

明的人文气息和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探讨如何在最大限度

保留漳州古城文化风貌的同时活化古城、留住乡愁,突

出漳州古城“闽南风、漳州味、宋河韵、老街情、慢生活”

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出最适宜漳州古城的保护更新发

展策略,以实现漳州古城的活力重构和有机更新。

2 漳州古城文化特色及保护现状

漳州古城建筑风貌完好、文化底蕴深厚、公共空

间多样、街巷肌理独特、生活气息浓厚,既保留独特的

历史人文底蕴,又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文化特色鲜

明,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2. 1 建筑风貌完好

漳州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核心保护区建筑以晚

清、民国时期为主(图 1),不乏比干庙、文庙等宋代及

明代具有浓厚历史风味的建筑。 同时,古城内部留存

着许多名人旧居及知名场所(图 2)。 这些建筑,见证

了漳州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是连接历史与

未来的通道,也是传承文化记忆的媒介。

图 1 漳州古城现状建筑年代分析

图 2 漳州古城名人旧居和知名场所分布示意图

对现状历史建筑的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历史意

义等因素进行评估,将建筑分为五类:文保建筑、一

类建筑、二类建筑、三类建筑、四类建筑(图 3) 。 其

中,文保建筑为极具历史价值、意义重大的建筑;一

类建筑为风貌完好、质量上佳的建筑;二类建筑为风

貌尚可、质量稍差的建筑;三类建筑为风貌较差、质

量不佳的建筑;四类建筑为风貌极差、质量极差的建

筑。 可以看到,古城中心区内历史建筑整体保存较

好,外围区域保存较差,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筑风貌

恢复、整理工作。

图 3 漳州古城历史建筑风貌评估

2. 2 文化底蕴深厚

漳州古城内文化底蕴深厚。 始建于宋代的府学,

在历史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侨乡剧场

荟萃了闽南风情与漳州特色,更凸显出独具魅力的漳

州风味;木偶剧场拥有精湛的制作工艺与极具历史气

息的表演,传承着“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 的布袋

戏。 同时,古城内儒家文化、道教文化、民间先祖信仰

文化并存。 这些文化是古城居民重要的精神寄托,维

系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在规划中,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建筑、街巷等空间

外,更要保护好空间中蕴藏着的无形的文化。 将文化

作为触媒点激活漳州老城,吸引更多客流。

2. 3 公共空间多样

古城临近宋河水系,周边有山体公园、滨江公园

以及小游园,开放空间类型较丰富(图 4)。 目前只有

中山公园的 1 km 服务范围全覆盖了古城规划地区,

基本满足“500 m 见绿、1000 m 达园” 的绿地布局要

求,和构建“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一体、园城共

融”的现代田园型都市的目标。

但是,古城内部的开放空间不足。 应在不破坏古

第14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张 健·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 3 ·

城肌理的前提下,采取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方式,营

造适当的小型交往空间,满足古城居民平日喝茶聊

天、传统习俗活动等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不断完善古

城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

图 4 漳州古城公共空间分布

2. 4 街巷肌理独特

与现代城市开阔、喧闹的街道不同,漳州古城仍

延续着明清时期细密、紧凑的街巷肌理,保留有一份

独有的闲适恬静的气质,和静谧恬淡的空间氛围,形

成了闽南地区独特的老街韵味。 街与巷、宅墙与院落

构成了开阔与紧凑、公共与私密各自不同的空间,是

古城文化和情感的物化体现,也是居民们家园情结得

以维系的纽带。

然而,从现有老城的图底关系可以看到(图 5),

原有街巷尺度较小,适于步行交通,但毛细路多呈

“非”字或“串”字形,死胡同、断头路较多,整体通达

性不佳、交通效率较低。 应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梳理

改造。

图 5 漳州古城街巷肌理

2. 5 生活气息浓厚

大量原住民仍居住在漳州古城中,保存并传承延

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业态。 古城居民在这里吃饭、购

物、下棋会友、参加庙会等(图 6),这种日常生活正是

古城“活” 着的体现。 在这里,游客既可以感受历史

街区的魅力,又可以体验到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古城

保护要做的,不仅仅是有关街区、建筑等方面的保护,

古城中人们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也具有保护意义。

我们所强调的是一个活着的古城,而居住在古城中的

人们,和他们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便是其载体。

图 6 漳州古城中保存的传统生活

3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策略

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7]

。 本文基于

文化传承视角,以保留“闽南风、漳州味、宋河韵、老街

情、慢生活”为规划目标,提出具体的漳州古城保护与

更新策略,活化古城、留住乡愁。

3. 1 “闽南风”———打造闽南名片

深入挖掘漳州古城内历史文化资源,保留漳州古

城整体风貌与建筑特色,进行改造升级。 首先,梳理

古城内历史建筑,识别和提取内部蕴含的金、木、水、

火、土文化基因[8]

,进行保护、修缮和再利用。 其中,

金主要为府衙、文庙等政府和文化建筑,木主要为木

偶戏院等休闲建筑,水主要为温泉等养生建筑,火主

要为寺庙古宅等宗教建筑,土主要为体现乡土人情的

风俗建筑。 其次,对服务、餐饮、购物等传统业态进行

升级,并植入展览、体验等新兴业态。 最后,组织主要

和次要游览线路。 从点、线、面三个不同层次,实现整

个古城的活化与发展(图 7),最终将其打造成为闽南

地区的特色文化名片。

第15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7 漳州古城风貌改造升级规划图

3. 2 “漳州味”———延续文化脉络

“儒雅的漳州,活着的古城”,是对漳州古城历史

文化核心特征最恰当的概括。 漳州历史悠久、文化独

特,具有浓厚的漳州特色,体现出儒雅的古之翩翩君

子之风。 为了延续这种具有浓烈文化气息的“漳州

味”,可以考虑唤醒场所记忆,对一些老化空间进行再

造,在保留原真性、完整性和永续性的前提下[9]

,打造

特色文化节点,激发空间活力。 例如,对漳州府衙中

轴线及府学、文庙节点进行恢复性设计,利用空间蒙

太奇的手法重现府衙唐代风采,使府衙成为集保护、

展示、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核心节点,使人感受古城悠

远的历史与繁华,如图 8 所示。

图 8 漳州古城府衙中轴线鸟瞰图

3. 3 “宋河韵”———重现宋河古韵

提取宋河在漳州古城历史演变中的重要组成要

素,充分利用宋河水系两岸景观及丰富的地热温泉资

源,亮出宋河沿岸景观,并通过打造温泉特色聚集人

气,重现“至诚无息,博厚悠远”的宋河古韵。 以中山

公园、侨村西姑池、文庙等景观要素形成主要景观节

点,结合街巷空间和开放空间,形成次要景观节点,强

化宋河两岸的景观空间,营造形成景观带,以主带次、

点带连片,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景观结构

系统,如图 9 所示。

图 9 漳州古城景观结构系统规划图

3. 4 “老街情”———恢复街巷肌理

在保留漳州古城传统街巷肌理的同时,进行历史

街区的有机更新。 以体现完整、清晰、易读的街巷肌

理为目的,对现存街道和建筑进行分类改造(图 10)。

首先,保留历史风貌较好的建筑,修缮有历史价值但

空间结构存在问题的建筑,拆除重建一部分质量风貌

较差的建筑。 其次,整理出完整清晰的街、巷、院体

系,主要街道承载商业活动和大量人流集散,巷道作

为联系开敞和私密空间的通道,院落作为居民生活的

保留空间,一部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院落成为游客

深入了解古城文化内涵的地方。 然后,疏通交通线,

在保证生活和游览空间完整的同时,提高古城内部街

巷的通达性。 最后,通过对沿街立面进行补充、修缮、

整治和恢复,恢复古城传统的街巷肌理及各个历史时

期的 特 色 风 貌, 在 整 体 规 划 上 体 现 地 域 性、 文 化

性[10]

,塑造古城社区“乡愁”氛围。

图 10 漳州古城街巷肌理规划图

第16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张 健·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 5 ·

3. 5 “慢生活”———保留生活气息

梳理古城内各种传统生活,将其融入街、巷、院空

间,重塑古城内传统生活。 依托丰富的主题广场设

计,组织“文化年历”活动(图 11),将传统节庆与创意

活动结合,激发活力;对传统的老字号“百工百业”如

打铁、竹编、瓷器等店铺进行修缮和扶持,引进新的商

业模式;将巧思融入生活,形成不同主题的“街角博物

馆”,以容纳传统的漳州人的生活(图 12),从而实现

文化的保留与发展,修复并激活传统的文化空间;鼓

励公益团体、研究机构进驻古城、提供平台;组织艺术

家及高校教师针对古城居民实际需求开设社区课堂,

鼓励古城居民持续学习,形成保护古城的意识。

图 11 漳州古城文化年历活动

图 12 漳州古城街角博物馆分布图

4 结语

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从建筑、文化、空间、

街巷、生活五个方面,分析了漳州古城的文化特色及

保护现状,并以突出漳州古城“闽南风、漳州味、宋河

韵、老街情、慢生活”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目标,分别提

出打造闽南名片、延续文化脉络、重现宋河古韵、恢复

街巷肌理、保留生活气息的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希

望能够重塑古城昔日风貌,推动古城可持续、高质量

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应紧跟时代发展

步伐,结合国家政策,及时调整更新手段和方式,在保

持原真性、真实性的前提下,使其保持着蓬勃的生命

力,延续城市的记忆和文脉。

参 考 文 献

[1] 李翔. 基于社会因素的漳州城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其古城

保护更新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19.

[2] 林丽惠.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更新途径研究———以漳

州古城宋河片区保护更新为例[J]. 福建建材,2023(9):

26 - 29.

[3] 孙燕. 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规划

探索———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古城墙为例[ J]. 城市建

筑,2023,20(18):73 - 78.

[4] 孙令国,叶华. 苏州古城整体保护更新发展策划规划

[J]. 建筑实践,2022(8):50 - 57.

[5] 刘彦.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及原真性更新保护研

究———以漳州古城为例[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

(5):115.

[6] 李秀燕. 古城景观整治中保护及有机更新应用研究———以

漳州古城景观整治为例[J]. 福建建筑,2017(9):13 - 16.

[7] 赵龙. 历史城镇景观遗产之文化分层研究———以漳州古

城景观遗产的文化分层现象为例[ J]. 小城镇建设,

2018,36(12):67 - 75.

[8] 杜森,秦雨. 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研究综述[ J]. 建筑

与文化,2023(10):80 - 82.

[9] 杨佳麟. 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漳

州古城东坂后番仔楼为例[ J]. 城市建筑,2020,17(7):

175 - 178,183.

[10] 杨佳麟,王绍森,李立新,等. 基于城市织补理念的历史

街区保护更新探索———以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改造为

例[J]. 华中建筑,2023,41(3):98 - 102.

第17页

2024 年第 01 期

总第 30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1·2024

Vol·307

城市近郊河流景观带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以福州市大樟溪特色景观带为例

王盛威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3)

摘 要:近郊河流作为串联城乡的廊道,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景观格局中的重要节点,同时是城

市文脉传承拓展的重要延伸。 如何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与开发定位,重塑滨水空间的自然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为此,以福州市大樟溪特色景观带规划设计为案例,探寻城市近郊河流景观带的规划设计模式,提出“城市 - 自

然”的空间结构分析;“旅游、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的规划定位和“多、少、广、久”的规划策略。 通过对地域特色多方面

的挖掘利用,对资源环境尽可能少的人工雕凿,带动一溪两岸的发展,使对产业运营长久持续繁荣,为相关城市近郊河

流景观带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模式。

关键词: 近郊河流;景观带;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1 - 0006 - 06

Analysi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of river landscape belt in urban suburb

———Taking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belt of Dazhangxi in Fuzhou as an example

WANG Shengwei

(Fuzhou Plann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Fuzhou 350003)

Abstract:As a corridor connec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suburban rivers are not only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urban ecosystem, but also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urban landscape pattern, and an important extens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expansion of urban contex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design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reshape the natural pattern of waterfront space.

Therefore, 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belt of Dazhangxi City in Fuzhou city as a cas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ode of the river landscape belt in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 city

- nature\"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orientation of \" tourism, economy and landscape\" and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 more,

less, wider and longer\" . Through the exca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var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inimal artificial carving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the industrial operation is sustained and prosperous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reference model is provided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iver landscape belt in the suburbs of relevant cities.

Keywords:Suburban rivers; Landscape belt; Planning and design

作者简介:王盛威(1989. 04— ),男,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

E-mail:28351325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5 - 19

0 引言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有着密切的联

系。 “靠山傍水”是传统城址选择的通则。 而近郊河

流,则是城市对外水运的主要运输廊道[1]

。 近郊河

流,泛指位于城市周边区域( 城市郊区) 的主要河

流[2]

。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近郊河流原有的水运功

能逐渐被陆路交通所替代,其两岸滨水空间逐渐被城

市开发者所忽视,因此,一度被认为是城市边缘地带

而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3]

。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

镇化的不断推进,近郊河流作为串联城乡的廊道,既

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城市景观格局中的重

要节点,也是城市文脉传承拓展的重要延伸[4]

。 近年

来,诸多学者也已关注到近郊河流的景观设计研究,

例如引入弹性设计理念,以解决近郊河流景观设计中

生态环境薄弱的问题[5]

;从区域尺度和时空维度,分

析评估河流的功能类型,以构建稳定的河流景观结构

等[6]

。 因此,如何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与开发定位,

重塑滨水空间的自然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

文以福州市大樟溪特色景观带规划设计为案例,探寻

城市近郊河流景观带的规划设计模式。

第18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王盛威·城市近郊河流景观带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 7 ·

1 背景研究

1. 1 案例研究

国内近郊河流景观带的开发与建设,重点围绕生

态化这一大背景,致力为市民提供一处亲近自然的生

态场所。 如浙江温州楠溪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

古、滩林美”的独有特色闻名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

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也是中国

山水诗的起源地,其山水田园的诗画意境,与大樟溪

较为相似。 而深山淳朴古村的分布,是吸引游客的一

大亮点。 近年来,近郊河流景观带经济效益的可持续

性,越来越得到建设者的重视。 例如湖南湘江旅游

带,强调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突出旅游新业态发展;

创造性地提出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生态治理、产业

转型“四位一体”的湘江旅游发展模式。

1. 2 项目背景

大樟溪古称洑(音同福) 溪,发源于闽中第一山

脉———戴云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德化、永泰,至闽

侯注入闽江,最终抵达台湾海峡,溪流全长 234 km。 福

州市近年来启动建设了 3 条特色景观带:闽江北岸景

观带、环南台岛景观带以及大樟溪景观带。 同另外两

条景观带相比,大樟溪景观带衔接着城区和永泰县城,串

联多个风景名胜区和乡村旅游景点,是城市居民走进乡

村、亲近自然的最佳通道(图 1)。 其涉及大樟溪的流域

总长约49 km,东起湾边大桥、乌龙江,西至永泰城关大

桥,研究范围为江面及两岸一重山区域,如图2 所示。

图 1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现状风景

图 2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区位

2 “城镇 - 自然”的空间分析

“城镇 - 自然” 的过渡空间模式,是近郊河流景

观带空间的一大特性,大多数城市近郊河流都串联着

多个城镇区域。 其流域范围内,不但有城镇建成区,

同时也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 近郊河流景观带,在空

间上,也是城镇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廊道。 在规划设计

中,对近郊河流流域的空间分析,是下一步规划设计

的重要依据。

2. 1 空间结构规划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与永泰县两

地交界处,衔接南屿镇、南通镇、塘前乡、葛岭镇、城峰

镇、永泰县城等多个乡镇。 通过对场地的分析,其空间

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两翼”发展模式(图 3),以旅游

发展为动力,兼顾城市与自然的过渡。 “一心”为大樟

溪核心自然景区。 “两翼”为“小镇 + 绿带 + 城区”的

城市到自然的过渡模式,西侧为葛岭镇 - 山水绿带 -

永泰县城;东侧为双龙村 - 山水绿带 - 南屿南通。

图 3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空间结构图

2. 2 功能分区划分

依托其空间结构,在规划设计中,将大樟溪特色

景观带分为 7 个区段进行打造(图 4):

(1)缤纷城市段:县城大桥 - 太原村,以永泰县

城为依托,以满足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为主;

(2)生态公园段:太原村 - 白鹭飞,以山水生态、

青梅稻田为主题,打造郊野生态公园风情;

(3)乐活小镇段:白鹭飞 - 赤壁,以葛岭镇为核

心,打造悠闲生活、宜居的温泉度假小镇;

(4)运动野趣段:赤壁 - 塘前乡,通过水上项目、

亲水运动等,打造大樟溪的休闲核心旅游区;

(5)商务度假段:塘前乡 - 双龙村,以温泉资源

为依托,打造集度假,会议为主的度假小镇;

(6)山水风光段:双龙村 - 南屿南通,以十八重

溪等自然山水资源为主,打造城市山水绿带;

第19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7)生态科技段:南屿南通 - 湾边大桥,以福州

两园相关配套为主,打造现代的科技绿廊。

图 4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功能分区图

3 “三位一体”的规划定位

近郊河流由于离城市中心较远,人气聚集和后

期运营维护,是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保持近郊河流的生态性,为市民提供一处亲近自然

的生态场所,是符合目前生态化建设的大背景。 随

着全民休闲意识的普及,滨水空间的开发应跳出传

统滨水公园开发思路限制,以旅游开发的理念,以满

足消费需求的理念,以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以考虑投资

回报的理念,来统筹沿线的开发建设。 因此,在规划目的

与定位上,应遵循“旅游、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的原则,

着重考虑其经济价值的盘活体现;同时注重生态保护,避

免城市扩张对近郊河流区域的蚕食;通过系统性的规划,

打造完善的高品质山水生态休闲场所,吸引城市居民和

游客。

3. 1 科学研判规划目的

基于对河流特性的分析和规划研判,大樟溪特色

景观带在规划设计中,提出了三大规划目的:

(1)整合带动,盘活经济

整合大樟溪沿线的资源,通过整体规划,形成强

有力的旅游景观带,带动周边景区景点的发展,实现

大樟溪的经济价值,以满足大樟溪沿线景观的自我

维护。

(2)统筹规划,生态保护

通过统筹规划,对整个山水廊道的功能、形象、景

观等宏观的把握,使得项目建设不偏离总体定位。 同

时,通过合理的功能选择,实现大樟溪沿线的山水环境

和美丽乡村的保护与开发共赢,避免城市化对大樟溪

沿线生态环境的蚕食。

(3)系统构建,提升品质

通过完善的路网组织、标识牌、停车场、景观配套

及相关市政设施的构建,打造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

山水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一个山水生态休闲场所,提

升市民的幸福感,促进福州宜居城市的建设。

3. 2 合理确定规划定位

与此同时,提出“旅游、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的规

划定位:依托科技两园的智慧辐射,整合山水田厝林、

寺祠窑泉园特色资源,联动福州及大樟溪沿线旅游景

区,打造成集旅游、经济、景观带合一的城市,与自然相

融合的国际级别“山水城乡”智慧休闲旅游景观带。

(1)在旅游方面:开展乡村休闲、农业观光、科普

教育、亲子旅游、温泉度假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休闲活

动,打造富有人气的旅游带。

(2)在经济方面:通过商业、旅游业、农业、水利

等行业的共融发展,最大化大樟溪的经济价值,形成

具有活力的经济带。

(3)在景观方面:根据两岸资源特色禀赋,打造

一条融合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城镇都市景

观的综合特色景观带。

4 “多、少、广、久”的规划策略

基于近郊河流“城镇 - 自然” 的过渡空间特性,

以及规划发展的考虑,结合规划定位的要求,以“多、

少、广、久”为策略,进行规划设计。

4. 1 对地域特色的挖掘———“多”的本色利用

(1)特色资源挖掘

通过对近郊河流流域的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景

观特质等进行深入发掘,结合旅游景观带的统筹规划

开发,展现近郊河流特有的地域特色。 大樟溪特色景

观带在规划设计中,从文化特色挖掘、旅游资源评价、

沿线景观分析三个方面,对大樟溪进行“多” 的本色

利用,总结出“山水田厝林、寺祠窑泉园” 的资源特

色。 大樟溪沿线集中了生态的山水资源,农业的林田

资源,以及乡村的古厝宗祠资源、沿线众多古渡口遗

址。 整体上,河流两岸资源类型丰富,具有开发休闲

度假旅游的资源禀赋条件。 大樟溪流域文化多样,在

郊区溪流中,以温泉资源、连科三状元为特色的,当属

大樟溪独有,如表 1 所示。

(2)旅游产品策划

在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基础上,大樟溪特色景观带

规划以“金汤水道 、花泉月舍”为主题,进行旅游产品

策划。 “花泉月舍”凝练大樟溪的生态资源环境特色,

“金汤水道”凸显大樟溪龙头产品特色。 通过整合大樟

溪最精华的资源,以龙头旅游产品为引领,串联沿线项

目与景观,打造大樟溪旅游景观品牌,最终形成大樟溪

春赏花、夏玩水、秋采果、冬泡泉的四季特色产品。

第20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王盛威·城市近郊河流景观带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 9 ·

表 1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文化特色挖掘汇总表

文化类别 文化内容

渡口文化 沿溪渡口主要有官烈、大樟、莒口、濑下、赤壁、台口、太原、城关等 8 个。

运输文化

永泰县的松、杉、竹、碳等农副土特产品,都由大樟溪进出。 规划范围内有城关、台口、葛岭、塘前等 4 个埠头。 泉州德化

白瓷运输之路———大樟溪上游为德化瓷器外销水运的起点之一,经过大樟溪水路,到达福州,转运北上浙江明州(宁波),

再出口东亚的高丽、日本、琉球等地。

船夫文化 清魏岚蓉有诗:描述大樟溪畔船夫撑篙过溪的惊险之景与高超技艺。 鄢既齐《忆洑溪归棹》诗等描述大樟溪船夫渡船。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 年椽板龙、纸狮、虎尊拳、安海拳成功申报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文化

闽语、福州评话、马尾船政文化、福州伬艺、闽剧、三坊七巷文化、鼓岭文化、脱胎漆器文化、软木画文化、寿山石雕、茉莉花

文化等。

温泉文化

已开发的有龙泉山庄、樱花泉、赤壁温泉山庄等。 泡温泉是永泰人传统保健习惯。 据县志记载,梧桐汤埕陈俊,因常泡温

泉,历经三朝,寿命达 444 岁,人称“小彭祖”。

红色文化 塘前乡官烈村福建省委旧址。

窑址文化 南屿镇窗夏村碗窑山遗址;南屿镇双龙村宋兔毫窑遗址。

寺庙文化 官烈村内宋代古迹东龙泉寺;葛岭镇始建于北宋的方广岩寺;六十份村白马大王庙;城关村大圣庙、仙佛寺等。

宗祠文化 宋氏宗祠、陈氏宗祠、侯氏宗祠、章氏宗祠等。

摩崖石刻

牛埕湖后渡头南岸、福头坞、白龙庵普岗濑“南无阿弥陀佛”;赤锡溪歪濑北岸“泰山石敢当”;湖濑头“大方广佛华正经”;

斗瓮滩“乾隆庚辰年挟陈仲信阳”;太原滩诗;赤壁“中流砥柱”“峥嵘江表”“王用文题”“赤壁”等。

建筑文化 尧沙村明清建筑。

书院文化 双龙村榕江书院、邦基书院;莒口村清乾隆年间所建“龙山堂”“树德堂”“尺五楼”书院“立雪书院”。

名人文化 尧沙村唐氏名人、明太师郑云子等。

民俗文化 “做年”、拗九节、“半段”“祭灶”、龙舟过水闸、半担等民俗文化。

状元文化 永泰七年三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为连科三状元。

武术文化 发源于永泰的“虎尊”拳,现已流传至日本以及西欧一些国家。 永泰为“武术之乡”。 濑下村为醉罗汉安海拳发源地。

龙头旅游产品:“金汤水道”。 以温泉为依托,结

合大樟溪水道,策划白天和夜间创意温泉项目,形成

可以满足市民和游客休闲的一系列亲水项目。

主题旅游产品:“花”。 以“十里花川”为主题,策

划大樟溪沿岸花系列旅游产品,利用大樟溪原有的野

生景观植物,在两岸和沙洲进行点缀、结合水系,形成

“十里花川”的观光休闲带。

主题旅游产品:“泉”。 以稀世温泉为定位,策划

大樟溪沿岸温泉系列产品,形成房车温泉、竹林温泉、

溪水温泉、果林温泉、花海温泉等特色温泉。

主题旅游产品:“月”。 打造以千江揽月为主题

的大樟溪夜间月文化系列产品,以月传情、以月思乡,

从视觉、听觉、触觉出发,在田间、水边、乡舍,设置多

层次的月景观系统。

主题旅游产品:“舍”。 以乡村旅游、民宿客栈、

精品酒店、生态农业、民俗文化旅游为开发方向,选取

大樟溪沿岸最具特色的村落,策划以“枕溪人家” 为

主题的“村舍系列”旅游产品。

4. 2 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少”的人工雕凿

有别于城市滨江滨水区域人工痕迹过重的公共

空间,近郊河流景观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原生态的

自然环境。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通过选择合理的

功能,实现近郊河流沿线的山水环境和美丽乡村的保

护与开发共赢,避免城市化对近郊河流沿线生态环境

的蚕食。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的规划设计,从空间管

制、村庄引导、强度控制、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来实

现,尽可能“少”的人工雕琢。

(1)空间管制上,通过沿线多个规划空间管制分

区范围的叠合,综合考虑用地评价等多方面要求,得

出整体空间管制“三区四线”控制(图 5),即适建区、

限建区、禁建区和绿线、黄线、蓝线、紫线。 对规划范

围内的开发用地、自然环境、历史资源等进行管制

保护。

(2)村庄引导上,通过对规划范围内现有村庄

的调研与分析,将范围内 52 个村庄分三类进行保

护与开发(图 6) 。 ①保留发展类村庄:以保护村庄

基本格局,尊重当地风貌为前提,仅进行少量基础

设施建设及环境改善;②改善发展类村庄:不做较

大建设和改动,用较少的工程措施改善当地的村

容村貌,以适应大樟溪的整体形象;③改造发展类

村庄:在不破坏大樟溪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进行适

量改造与开发。

第21页

·1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5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空间管制规划图

图 6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村庄引导规划图

(3)强度控制上,综合考虑生态、景观因素、用地

性质及区位条件等要求,对大樟溪划分为四区,进行

控制(图 7):生态保护区、协调控制区、小镇风貌区,

建设发展区。 同时,参照城市规划及风景名胜区规划

相关法律及条例,在严格执行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对

各分区的开发强度提出相应要求,以实现对大樟溪两

岸开发强度的有效控制。

图 7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开发强度控制图

(4)生态保护上,综合考虑大樟溪特色景观带规

划范围内的游憩用地状况,计算大樟溪特色景观带范

围内,生态最大容量为 251 166 人。 规划范围内的开

发建设,不得突破大樟溪特色景观带范围内的生态最

大容量。 同时,综合考虑其中 10 个主要节点的规划

情况,得出主要节点的游人容量。 相应节点的开发建

设不得突破各节点的最大游人容量,同时对水体、山

体等提出相应的保护控制措施。

4. 3 对一河两岸的带动———“广”的带动发展

整合近郊河流沿线的资源,通过整体规划,形成

强有力的旅游景观带,带动周边景区景点的发展,实

现近郊河流的经济价值,以满足近郊河流沿线景观的

自我维护。 大樟溪特色景观在规划中提出了三大方

式与周边景区进行衔接,同时通过串联大区域内成熟

的旅游景区,以达到对一溪两岸的延伸,形成“广”的

带动发展,如图 8 所示。

(1)游线衔接:通过旅游线路上对接周边景区,

包括自行车游线和水上交通的接驳,有效串联周边的

景区,设计形成不同主题的游览线路。

(2)产品衔接:通过对周边已有景区产品的分析

研究,对产品进行分类并提炼主题,对接大樟溪的旅

游产品,在产品上相互补充。

(3)配套设施衔接:以大樟溪为中心,在旅游配

套设施上,充分考虑和周边景区的衔接。

图 8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区域游线规划图

4. 4 对产业运营的支持———“久”的持续繁荣

通过构建近郊河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以旅游产

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良性运营,来实现近郊河流长效

的保护与发展,从而达到持久的繁荣。 大樟溪特色景

观带规划提出,通过打造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图 9),

深化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上、中、下游协调有序发展,实

施全程生态化管理;强化大樟溪资源整合利用与旅游

产业生态集群,最小化生态环境损伤,发挥旅游产业

友好型和生态文明型的优势;制定并实施大樟溪旅游

产业生态化管理战略,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利益相关

者,共同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多赢共赢方案。 注重特殊

地域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运行与管理,遵循人

第22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王盛威·城市近郊河流景观带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11·

与自然协调的自然规律;以点带面,通过对大樟溪点

状(各节点) 的运营所产生的效益,带动整条带的长

效维护。

图 9 旅游产业生态系统

5 规划方法创新

大樟溪特色景观带,可以看作是城市近郊河流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其“城镇 - 自然”的过渡空间模

式,是近郊河流景观带普遍具有的空间特性。 因此,

在规划设计中,对近郊河流空间结构的分析,是规划

设计的重要依据。 城市近郊河流的空间发展结构,

可以总结为以河流本身的滨水旅游发展轴串联起来

的“城镇 - 自然” 的过渡廊道( 图 10) ,通过自身的

特色挖掘、引进旅游开发理念,打造核心景区及度假

小镇;同时,保护山水生态,使之形成绿带,以避免城

市扩张带来的影响,最终实现滨水旅游发展轴线串

联,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图 10 城市近郊河流 “城镇 - 自然”的过渡廊道

在规划目的与定位上,应遵循“旅游、经济、景

观”三位一体的原则,着重考虑其经济价值的盘活体

现;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城市扩张对近郊河流区域的

蚕食;通过系统性的规划,打造完善的高品质山水生

态休闲场所,吸引城市居民和游客。

6 结语

本文结合福州市大樟溪特色景观带的规划案例,

提出在城市近郊河流景观带的规划设计中,应采取

“城市 - 自然”的空间结构分析和“旅游、经济、景观”

三位一体的规划定位,秉持着“多、少、广、久” 的理

念,对地域特色进行挖掘,使之有更“多” 的本色利

用。 通过对城市近郊河流流域的景观特质、文化内

涵、旅游资源等进行深入发掘,结合旅游景观带的统

筹规划开发,展现城市近郊河流特有的地域特色,以

保护资源环境,尽量减少人工雕凿。 通过合理的功能

选择,实现城市近郊河流沿线的山水环境与美丽乡村

的保护与开发共赢,避免城市化对近郊河流沿线生态

环境的破坏。 对一溪两岸的带动,即“广” 的带动发

展。 整合城市近郊河流沿线的资源,通过整体规划,

形成强有力的旅游景观带,带动周边景区景点的发

展,盘活城市近郊河流的经济价值,以满足城市近郊

河流沿线景观的自我维护。 此外,要对产业运营给予

支持,也即“久” 的持续繁荣。 通过构建城市近郊河

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以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

良性运营,实现城市近郊河流长效的保护与发展,从

而达到持久的繁荣。

城市近郊型河流景观带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涉

及城乡规划、风景园林、道路交通、河流生态等多专业

协同,受本人专业所限,研究尚存不足之处。 希望通

过探寻城市近郊河流景观带的规划设计模式,可以为

相关城市近郊河流景观带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参考

思路。

参 考 文 献

[1] 甄文卿. 咸阳滨水城市景观带规划设计浅析[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 苟翡翠,周燕. 近郊型河流景观的生态修复———以德国

德莱萨姆河为例[J]. 中国园林,2018,34(08):33 - 38.

[3] 祝敏. 城市近郊型河岸带景观改造设计[D]. 长沙:中南

林业科技大学,2022.

[4] 李根. 汉中市“一江两岸” 滨河景观带重要景观设计研

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 张盼. 弹性设计理念下的北方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观构建

策略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6] 梁艺馨. 城市边缘区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20.

第23页

2024 年第 01 期

总第 30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1·2024

Vol·307

水文化遗产中的古渡文化活力再生探究

———以福建永泰嵩口古渡为例

张若澜 谢欣琪 谢祉琦 丁 铮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摘 要:古代的渡口是货物运输、商品交换以及人员往来的重要场所。 其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也成为

当代考察历史文化十分宝贵的一种水文化遗产。 以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的嵩口古渡为例,通过对其空间现存问题进

行考察,进而打造基于古渡文化的嵩口古镇公共空间景观为今后此类水文化遗产以及其所在村镇的保护、振兴和发展

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文化遗产;渡口文化;公共空间景观;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1 - 0012 - 06

Explor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Ancient Ferry Culture in 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Songkou Ancient Ferry in Yongtai,Fujian

ZHANG Ruolan XIE Xinqi XIE Zhiqi DING Zhe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

Abstract:Ancient ferrie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transportation of goods, the bartering of commodities, and the movement of people,

thereby fostering substant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growth in the vicinity. Moreover, they constitute a precious cultural legacy, facilitating contemporary explorations into history and cul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ongkou Ancient Ferry located in Songkou

Town, Yongtai Coun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its prevailing spatial challenges, the objective is to forge a

public spatial landscape for Songkou Ancient Town, rooted in its rich ferry culture. This, in turn,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safeguarding,

revitalizing, and advancing contemporary aquatic cultural heritage, along with its adjacent villages and towns.

Keywords:Water cultural heritage; Ferry culture; Public space landscape; Rural revitalization

基金项目:中国农林高校设计艺术联盟专项资助项目 ( 项目编号:

111900050)。

作者简介:张若澜(1999. 10— ),女。

E-mail:268747097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4 - 19

0 引言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在历尽千年的时代变革中,与水有关的一系列文化和

建筑,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遗存。 2010 年 ~ 2012

年的水利普查发现,在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相关文化遗

存外,还有相当多的非工程文化遗存分布。 这些遗存

大多与历史时期国家水利行政管理有关,是历史时期

水与社会、水与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被称为“水文化

遗产”

[1]

,是世界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今,对于“水文化遗产” 的研究,多局限于对

其特征、价值的介绍和遗产形态的保护,如孔繁恩

《世界遗产视角下“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及类型

特征》

[2]

、朱伟利《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开发———评〈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 》

[3] 以及王长松

《北京水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4] 等。 如

何让保护水文化遗产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

与人们生活的共融,打造出基于古渡文化的公共空

间景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以中国福建省福

州市永泰县嵩口镇的嵩口古渡为研究案例,通过考

察其现存问题来探讨水文化遗产中古渡公共空间景

观的活力再生方式,为我国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振兴

和发展提供借鉴范例。

1 嵩口古镇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嵩口古镇

的公共空间进行了现存问题考察。 走访以嵩口古

渡为起点,经过天后宫、德星楼、横街、直街、关帝

庙、鹤形路等地,发现古镇公共空间中的游览路

第24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张若澜,谢欣琪,谢祉琦,等·水文化遗产中的古渡文化活力再生探究 ·13·

线、文化氛围、亲水体验以及植物景观感受这四大

问题最为突出。 将这些问题整理成问卷调查,在

古镇的不同景点进行发放,共计 300 份,实际收回

有效问卷 287 份。 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古镇游客及

居民的反馈,得到以下几点较为突出的存在问题

如表 1 及图 1 所示。

表 1 嵩口古镇公共空间现存问题的调查问卷内容与结论

问卷调查内容 游客与居民的反馈情况(% ) 结论

1 您的身份

游客 79

居民 19

其他 2

嵩口古镇的游玩区和生活区基本区分开来,

但也稍有穿插

2 来玩次数

第一次 92

两次 3

两次以上 5

大部分人都是一轮游

3 您选择游览嵩口古镇的原因(多选)

放松心情 78

了解历史文化 40

娱乐休闲 91

大部分人只是为了游玩散心,对于古镇的

历史文化并不在意

4

您觉得嵩口古镇哪些特点

很吸引您(多选)

气候宜人 82

景色优美 67

文化浓厚 31

特产丰富 60

大部分人是为了欣赏自然风光

5 对古镇的道路系统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13

基本满意 46

不满意 41

古镇道路系统还有非常大的

改善空间

6 对古镇的生态环境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35

基本满意 59

不满意 6

古镇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7 对古镇的文化景观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5

基本满意 48

不满意 47

古镇的文化景观建设急需加强

8 对古镇的植物景观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14

基本满意 48

不满意 38

古镇的植物造景还需完善

9

游览完古镇对古渡口历史的

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 7

大概了解 26

只了解一些 67

古渡口的文化宣传匮乏

10

对于古渡口沿岸的亲水空间

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12

基本满意 27

不满意 61

亲水空间建设急需加强

11 您是否参观完了所有景点

是 34

否 66

景点分布零散,参观较为麻烦

12

您在古镇中是否有遇到

迷路的情况

是 42

否 58

古镇的道路标识急需加强

13

您认为游客的游览是否会干扰到

居民的生活

是 24

否 76

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划,处理好

游客和居民的关系

图 1 嵩口古镇公共空间现状主要问题

1. 1 游览路线模糊

嵩口古镇除了直街、纵街、鹤形路等主要游览路

线外,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小路,分布着许多历史悠

久的古厝和名人故居。 但因为缺乏清晰的标识,引导

性差,难以被人发现,游人们也非常容易在这些小路

上迷失方向。 还有居民反映,总是会有游客误闯入他

们的家中,使当地居民的生活隐私受到了干扰;其次,

嵩口古镇道路整体呈现为“八” 字型,而主要的出入

口以及停车场又在三叉口处,游览路线受地形限制,

导致总是要走“回头路”,且因其分散的景观节点,游

第25页

·1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客们总是很难完整地游览整个嵩口古镇,大大降低了

游客的体验感,如图 2 所示。

图 2 嵩口古镇主要路线形状

1. 2 文化景观缺乏

嵩口古镇的历史文化依托渡口得以百花齐放,但

在游客游览以及居民日常休闲中,却很少能够感受到

这些文化内涵。

1. 2. 1 碑文文化

在直街的尽头穿过德星楼便能够看见古渡口的全

貌,渡口处有三块石碑保留至今,分别是清代“重整义渡

碑”“奉宪永禁溺女碑”和“奉宪永革私渡碑”,每块碑文

都蕴藏其独特的故事,也包含着嵩口祖先的优良传统和

智慧,是古渡口温情和严苛并存的历史写照,值得人们去

细细品味,但其单调的摆放和墙上不起眼的“扫码讲解”

则让很多游客都错失了了解的机会和兴趣,如图3 所示。

(a)重整义渡碑 (b)奉宪永禁溺女碑 (c)奉宪永革私渡碑

图 3 摆放在角落的碑文

1. 2. 2 圩市文化

每个月初一、十五的嵩口赶圩,是渡口形成后千

年以来维持至今的习俗,也是一座古镇古老生活智慧

的发源地。 千年沿袭而来的生活文化蕴含其中,就像

是古镇最原始的素材博物馆,处处透露着一方土地上

人们的生活习惯。 但除了德星楼的牌匾和游客中心

(展览馆) 所提及的嵩口历史中有稍作介绍,并未在

其他地方中体现出来。

1. 2. 3 宗教文化

渡口是一个忙碌的地方,有往来匆匆的商旅人,

有溪水两岸的居民,人们在这里聚了又散,却留住了

诸多有趣的神灵。 从渡口向里看,中间是德星楼,左

边是天后宫,右边是天主教堂,供奉着二十多尊神灵,

佛教、道教、天主教齐聚一堂,人们在此可以参拜到不

同的神灵,感受不同的宗教文化。 但如今的香火已不

如往日,来参拜的人群熙熙攘攘,房间老旧且无人打

理,游客们大多都只会在门口驻足而不会进入,现今

的宫楼和教堂更多成为了一种摆设。

除上述所提到的三种文化,古镇中还有许多凝

聚了小镇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技艺文化,如永武

术文化“泰虎尊拳” 、舞狮文化“ 溪湖肥狮” 和“ 芦

洋纸狮” 、下坂腰鼓以及伬唱闽剧等特色文化,值

得人们驻足欣赏。

1. 3 亲水空间缺乏

嵩口古镇位于双溪交汇之地,且拥有千年历史的

渡口文化,水景环境资源丰富,但经过走访和调研,溪

畔的亲水空间却十分匮乏。 除了古渡口的下沉式亲

水广场,几乎没有其他供游人驻足休憩和欣赏溪景的

公共空间,居住在小镇上的居民也只能从小路踩过泥

石才能够到达溪边,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不便。 其次,

单调的景观构成和不够便捷的亲水方式,也造成了游

客的缺失,使人们大多都倾向于古镇内部景观,而在

亲水的选择上却仅限于古渡口的下沉广场,如图 4

所示。

1. 4 植物配置杂乱

古渡口的植物配置杂乱,由于前期没有做好种植

第26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张若澜,谢欣琪,谢祉琦,等·水文化遗产中的古渡文化活力再生探究 ·15·

规划,导致渡口的一些植物景观密度过大,空间分布

不均匀,从远处望去就像是一片未曾修剪过的杂草,

游客和居民有时需要穿过齐腰的芦苇以及其他的杂

草空间才能够进行亲水活动,严重影响游玩体验(图

5)。 其次公共空间的植物种类单一,无层次感,不仅

美感不足,也缺乏了植物应有的功能性。

图 4 渡口沿岸的亲水空间缺乏

图 5 古渡口杂乱的植物配置

2 嵩口古镇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再生营造策略

2. 1 完善游览空间标识性和连续性

对于古镇的空间道路问题,需要增设和完善各

个路口的标识路牌,多设立嵩口古镇旅游景区全

景图,让人们能够对其方位以及附近景点有一个

大致的认知,减少迷路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增加

主要景点的代表性标识,既能供人们打卡留念,也

能让人们对此地形成符号记忆,更加深入人心。

如重庆市南山风景区北部的放牛村标识路牌的改

造,设计将放牛村特色品牌形象运用到导视系统

提升中,结合平面视觉形象立体化处理,利用简洁

的形态带来艺术、夸张的效果,营造更直观生动的

视觉效果(图 6) 。

图 6 放牛村富有特色的标识系统

2. 2 加强公共空间地域文化景观建设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时代发展的见证和象征[5]

加强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景观建设,提高人与场地的

互动性,能够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增

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首先,可以利用古镇

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容,搭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

文化景观游览步道(图 7):以直街为始,打造圩市文

化步道,展览和贩卖古镇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以及

小镇特色美食,再现古镇悠久的赶圩热潮;古渡口作

为古镇主要发展脉络的见证者,沿岸构建古渡文化步

第27页

·1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道,将古渡记忆转化成具有互动性的公共文化景观,

重现渡口由兴盛、衰落到再发展的历史画面。 米粉街

连接河岸与横街,可将古镇的“虎尊拳” 和舞狮文化

等传统技艺,转化为供游人拍照打卡的景观,作为古

镇的文化打卡步道。 这些文化景观需在重现其独特

外形的情况下,制作的更加美观,色彩更加丰富和统

一。 也可增设体验游玩活动,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

小镇的文化氛围;以横街为终形成闭环,打造现代化

商业游步道“今日的嵩口”,增设茶馆、驿站等公共空

间,对展览馆进行扩充与完善,展示更多具有历史记

忆的藏品。 配合介绍和 3D 实体化演绎,同时开设陶

泥、竹编等具有古镇特色的 DIY 项目,吸引更多游客

感受和了解其历史文化。

图 7 文化景观游览步道示意图

其次,古厝空间也是具有文化记忆的历史遗址,

承载着先祖的顽强意志和高尚品格,在遵循保护第一

原则的基础上,再现古厝最原始的状态,让人们开放

式参观,使人们充分感受场地,并联想有关这个建筑

和古镇的历史画面。 最后,尽量利用本地材料构建景

观,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本地风貌的再现,如图 8 所示。

图 8 利用本土材料和元素构建景观

2. 3 促进渡口亲水公共空间营造

如何拉进人与水之间的距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

让人们望得见水、触得到水。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

此,亲水公共空间的营造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改造

需遵循生态性原则,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驳岸形态和

湿地景观,在岸边设置供人们游步的低干预式亲水栈

道,可选用与大地色彩相近的耐候钢和钢格网路面作

为材料,植物能够透过网格向上生长,尽显野趣又切合

环境,增强游人体验感。 其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将溪水引流,打造供人们游憩的下沉式亲水活动空间,

利用沙土、原木等天然材料设置赤脚亲水体验,鼓励人

们脱下鞋子,与溪水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

处。 水岸每隔一段距离可增设一条便捷亲水通道,在

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原来难以落脚的烂

泥潭改造成可以安全停留的空间。 如木质亲水平台和阶

梯式亲水空间,阶梯式亲水空间的水位,可根据时间变换

从而产生不同的游玩和观赏体验,增强人们亲水活动的

乐趣,同时也能为村民提供更便捷的洗衣、捡螺和钓鱼的

环境,促进人们和大樟溪的联系,如图9 所示。

图 9 渡口亲水公共空间营造

2. 4 重构多元化植物配置

公共空间的植物配置,依据生态性、经济性、地域

性和功能性的原则进行修整。 首先,去除过乱的杂草,

依据水文、天气、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地选

择植物,多使用本地特色植物,在体现本土文化的同时

实现经济最大化。 其次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形态、不同

颜色的植物进行组合栽培,增加植物景观层次感和观

赏性[6]

。 保留原有的古树名木,如嵩口的千年古榕树,

可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居

民与游客纳凉休闲的功能性景观节点。

3 结语

更新修复后的嵩口古镇公共空间景观,不仅会成

为古渡口记忆的重塑,更是居民和游客放松、愉悦、灵

感和社会参与的公共场所。 更新应充分考虑水文化

的特殊性,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和

空间景观的修复,使其能够再现昔日古渡的繁荣盛况。

(下转第 34 页)

第28页

2024 年第 01 期

总第 30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1·2024

Vol·307

城市微更新视域下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调查及

提升策略探究

沈建新 刘冬萍 方雨欣

(福建江夏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已成为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转型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福州

市鼓楼区持续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城市空间重新梳理整合。 为此,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对其展开老旧小区改造满

意度调查,着力探究老旧小区改造问题、原因及其对策,为此,提升居民满意度,为后续的老旧小区改造与治理提供理

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城市微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调查;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1 - 0017 - 0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micro - renewal Gulou District of Fuzhou City Satisfaction

survey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old residential area reconstruction

SHEN Jianxin LIU Dongping FANG Yuxin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350108)

Abstract: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is a major livelihood project and development project,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Gulou District of Fuzhou continues to promote

the organic renewal of the old city and the reorgan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space. Taking Gulou District of Fuzhou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conducted a satisfaction survey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focusing on exploring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residents,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re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Keywords:Urban micro - renewal; Reconstruc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Satisfaction survey; Promotion strategy

基金项目:福建江夏学院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19KTXS03);福

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113763067);物业

管理专业项目式人才培养(项目批准号:JXH2023017)。

作者简介:沈建新(1980. 08— ),女,副教授。

E-mail:171988078@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5 - 06

0 引言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微观基础和下沉重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

向基层下移。 可见,社区治理能力越来越受到国家的

重视[1]

。 城镇老旧小区作为旧城居住空间的基本单

元,难以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高居住质量的

迫切需求。 因此,实现城镇老旧小区的有机渐进式改

造,是当下提升我国社区治理水平发展的关键[2]

。 目

前,福州市鼓楼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在稳步迈进,但仍

是困境重重,存在管理无序、电线外露、楼栋加装电梯

难以落实等诸多问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调查福州市

鼓楼区老旧小区改造的居民满意度,着力探究其老旧

小区改造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老旧小区改造与治理

提供指导与实践参考。

1 福州市鼓楼区老旧小区改造现状

鼓楼区是福州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及现代

金融服务业中心,涵盖华大街道、温泉街道、水部街

道、安泰街道、东街街道、南街街道、鼓东街道、鼓西街

道、五凤街道和洪山镇共 10 个行政区划。 目前,鼓楼

区已启动 200 多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 700 多栋

住宅楼,惠及 23 000 多户居民[3]

。 《福州市人民政府

办公厅 关 于 印 发 福 州 市 老 旧 小 区 改 造 实 施 方 案

(2021—2025 年)的通知》指出,“十四五”期间全市计

划改造老旧小区 1000 个以上,重点以 2000 年底前建

成的小区为主,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改造 2000 年底前

第29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建成的老旧小区,两年时间完成改造 2000 年底前建

成的已改造但未实现雨污分流的老旧小区。 其中,鼓

楼区共有 40 个小区综合改造[4]

。 根据鼓楼区老旧小

区的改造内容,将进行改造的内容根据自身专业相关

进行划分。 主要包括基础类改造、智慧化改造和物业

管理改造等。 重点实行基础类改造,补齐小区功能性

设施短板,逐步推进智慧化改造等提升类改造,引导

小区业委会聘用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或实施自主管

理[5]

,持续改善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幸

福感和安全感。

1. 1 基础类改造

基础类改造是满足和改善小区居民基本生活需

求的部分,其主要包括地下雨污管网铺设、供水供电

设施修缮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

路面整修、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和

小区内路灯、环卫、停车、安防、公告栏、信报箱等设施

设备的修缮等。 五凤街道屏西社区的省直屏西住宅

老旧小区整治工程和湖前社区省直湖前广厦住宅老

旧小区整治工程,其底层建筑及围墙修整面积分别为

9000 m

2 和 6000 m

2

,破除老旧路面修整面积分别为

45000 m

2 和 32000 m

2

,园林绿化提升面积分别为

8000 m

2 和 6000 m

2 [6]

1. 2 智慧化改造

智慧化改造为社区居民提供数字化、智慧化和便

捷化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智慧数据云平台的搭建、

智慧停车系统的建设和智慧监控的安装、智慧居家养

老服务、楼道智能门禁系统的增设等。 军门社区和中

山社区将 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融入小区智

慧化改造中,先后安装了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以及智

能井盖、智能灯杆和智能烟感等多种“上天入地” 智

能设备,为社区的环境质量监测、治安管理监控和消

防管理监测提供切实保障[7]

。 此外,军门社区中的横

锦巷新村搭建了智能信报箱和停车、充电、防盗“三合

一”的智能充电桩等设施,进一步便利小区居民的生

活。 中山社区安装了智慧垃圾桶、智能鼠类检测仪,

并能够通过平台系统,第一时间调度人员处理各种垃

圾问题和解决鼠类监测工作。

1. 3 物业管理改造

物业管理为小区居住环境品质的提升和社会的

和谐稳定提供支持,主要包括小区的环境管理、设施

设备维修管理、安全秩序管理和精神文化建设等。 政

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改

造,如 2020 年 9 月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老旧小区

改造实施方案》,要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未实行自

主管理又未聘请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实行

托底 过 渡 管 理, 开 展 环 境 卫 生、 门 卫 等 基 本 物 业

服务[8]

自 2019 年以来,鼓楼区逐渐将“引入增值服务”

和“引导智慧管理” 作为特色项目,引入到改造的老

旧小区中。 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鼓楼区把物业管

理纳入社区建设统一管理,构建由社区居委会、业主

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并规范

的物业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

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新格局,以持续改善小区居民的

生活环境[9]

2 问卷调查与分析

2. 1 问卷调查实施

本问卷根据李克特量表设计问题选项,分别是:

非常满意 = 5;比较满意 = 4;一般 = 3;比较不满意 =

2;非常不满意 = 1。 为了了解福州市鼓楼区老旧小区

改造的满意度情况,于 2021 ~ 2022 年,多次到鼓楼区

已改造的老旧社区中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总体为

九彩社区、中山社区、保定社区、于山社区、湖前社区

以及汤门社区、军门社区、小柳社区、建华社区、凤凰

社区 10 个社区的全体改造住户,共 6710 户。 以其为

抽样框,在 10 个社区的改造住户中,按照 6% 的比例

分层随机抽取样本发放 405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365 份。

由于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军门、中山两个社区的

基础改造,以及各类提升类改造,明显优于其余 8 个

社区。 故将军门、中山两个社区的满意度调查情况同

其余 8 个社区做了简单的对比分析。

2. 2 调查数据分析

2. 2. 1 样本特征分析

第 一, 性 别 组 成: 男 性 占 45. 50% , 女 性 占

54. 5% 。 第二,年龄分布如图 1 所示,调查对象主要

是以青年、中年群体为主。 第三,婚姻状况:已婚人数

占比 69. 3% ,未婚人数占比 30. 7% 。 第四,文化程

度:如图 2 所示,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住户比

例为62. 5% ,表明调查样本整体对问卷的理解和填答

障碍小。 第五,职业情况如图 3 所示,表明调查的社

区居民职业种类多样化。 第六,月收入情况如图 4 所

示,84. 1% 的被调者月收入能达到 5000 元以上,

69. 3% 的被调查者月收入达 8000 元以上。 这表明,

调查的多数社区居民月收入情况基本较高,对小区改

造具有一定的资助能力,同时对提升改造后的物业服

务也具有支付能力。

第30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沈建新,刘冬萍,方雨欣·城市微更新视域下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调查及提升策略探究 ·19·

图 1 年龄分布

图 2 文化程度

图 3 职业情况

图 4 月收入情况

2. 2. 2 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的数据分析

(1)基础类改造的满意度数据分析

如表1 所示,10 个社区居民对基础类改造的整体

满意度较高,满意度平均分基本高于 3. 5,表明被调

查者中满意的居民人数较多。 但其中电线外露、楼栋

加装电梯这两方面的满意度平均分较低,分别为3. 28

和3. 24,存在私拉电线、电线表皮破损、电线杂乱等问

题。 中山社区和军门社区在基础类改造的总体满意

度平均分居高,为 3. 69,说明这两个社区的基础类改

造还是较为完善。 除此之外的 8 个社区在基础类改

造总体满意度平均分仅为3. 43,其中,电线外露、楼栋

加装电梯的平均分都低于 3. 0。

表 1 基础类改造的满意度数据分析

(2)智慧化改造的满意度数据分析

如表 2 所示,10 个社区居民对智慧化改造的总

体满意度一般,基本在 3. 55 左右,各方面在满意度

评分的呈现上都比较均衡,总体平均分在所有改造

满意度方面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为 3. 56。 由此看

来,智慧化改造方面,是后续改造提升过程中需要注

意的问题。 中山社区和军门社区的智慧化改造很成

功,各个方面的平均分值都在 3. 7 以上。 其他社区

的智慧化改造水平还比较有限,对比中山、军门社

区,其他社区在智慧化改造中,整体满意度都处于较

低水平,说明智慧化改造仍是老旧社区改造中较为

欠缺的方面。

表 2 智慧化改造的满意度数据分析

第31页

·2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3)物业管理改造的满意度数据分析

如表3 所示,10 个社区居民对改造后的物业管理

的满意度较好,各方面满意度水平都在 3. 6 左右。 其

中,最低的是卫生管理,仅为3. 53;绿化管理和客户服

务略高些,分别为 3. 57、3. 58。 因此,要不断改进物业

管理水平,重抓卫生、绿化和客户服务。 物业管理改

造的满意度数据对比中,其他 8 个社区与中山社区、

军门社区存在一些差距,其中卫生管理、垃圾分类管

理、客户服务等方面,是其他社区需要进行自我完善

和提升的物业管理服务方面。

表 3 物业管理改造的满意度数据分析

(4)改造后整体效果的满意度数据分析

如表 4 所示,10 个社区居民对改造后整体效果的

满意度较高,满意度平均分都在 3. 65 以上。 其中,最

高的是居住生活品质,满意度平均分为 3. 70,最低的是

整体效果,为 3. 67,表明居民对改造后整体效果还是比

较满意;而中山社区、军门社区和其他 8 个社区在改造

后,整体效果的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 这两个社区满

意度在 3. 72 及以上,其他社区基本在 3. 50 及以下。

表 4 改造后整体效果的满意度数据分析

3 老旧小区改造问题及原因分析

3. 1 存在的问题

(1)基础类改造存在的问题

部分老旧小区外墙和屋面依旧存在脱落、渗漏等

现象;部分老旧小区电线外露明显,甚至电线断裂占

用道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大部分老旧小区未加

装电梯,住户出行较为不便;受空间限制,停车位较为

紧张,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普遍。

(2)智慧化改造存在的问题

军门社区的安福新村、安泰中心以及中山社区的

中山大院,在智慧化改造投入较大的财力、人力和物

力支持,智慧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其他社区的老旧小

区智慧化水平普遍较低,目前都暂未有智慧化改造的

踪迹,还停留在原始普通初入门或人为巡逻等方式,

对于小区安全管理和功能提升有一定阻碍。

(3)物业管理改造存在的问题

军门、中山社区的物业管理情况较好,有较专业

的物业管理人员,能实时关注小区各方问题,物业服

务中心的服务也较为到位。 然而其他社区的大部分

老旧小区没有聘请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缺乏专业的

物业管理人员,物业服务水平较差。

3. 2 原因分析

(1)改造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老旧小区改造需要较多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

中央政府专项拨款或各级政府财政拨款。 2017 ~

2019 年,福州市政府投入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为

11. 4 亿元,每年平均为 3. 8 亿元,2020 年全市老旧

小区改造资金为 6 亿元,2021 年的改造资金为 20

亿元[10]

。 虽然政府投入到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资

金逐年提高,但是随着全市列入改造的老旧小区规

模数量越来越大,涉及改造的项目范围越来越广,改

造的项目内容越来越多,改造的提升标准越来越高,

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投入,无法支持目前各方面的

全面改造。

(2)居民需求难以统一

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居民需求难以统一。

从调查样本中,可看出居民之间的年龄、职业和收入

差距较大,老旧小区改造难以满足每一个居民的需

求。 不同居民有不同的愿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诸如低楼层住户

反对加装电梯而高楼层住户则希望加装电梯;有些比

较守旧的居民觉得智慧平台操作复杂、价格太高,反

对进行智慧化改造等,小区居民的需求难以统一,致

使小区改造结果不尽人意。

(3)改造监管未能到位

改造工程质量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如果相

第32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沈建新,刘冬萍,方雨欣·城市微更新视域下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调查及提升策略探究 ·21·

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改造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则会影

响居民改造意愿。 除了军门社区和中山社区外,部分

老旧小区仍然存在电线外露、外墙脱落等基础类的安

全改造问题。 这是由于早期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导致

电线铺设杂乱,露于表面,仅做了简单的防电措施。

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电线表层防护老化,电线裸露

问题日益突出,这势必造成居民对小区改造效果存有

疑虑。

(4)改造空间比较有限

福州市鼓楼区的老旧小区建设年代较早,至今

基本达 20 年 ~ 40 年,这些小区建筑规划普遍未设

计地下停车库,也未设计充足的地上停车位,小区的

车辆只能停在公共走道或者绿化带上。 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老旧小区居

民的车辆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小区原有的建筑密度

比较大,现有的建筑空间难以改变,改造空间非常

有限。

(5)居民缴费意识较弱

老旧小区的工程改造质效,需要通过引进物业

服务企业进行后期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来维持。 诸如

军门社区对 7 个无物业服务小区进行整治后,统一

打包招标优质物业企业实施运营与管理,使小区的

后续管理效果得到肯定。 大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前普

遍是无物业服务小区,小区居民对物业服务认知不

足,物业服务缴费意识较弱,抗拒引进专业化的物业

服务企业,导致老旧小区难以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

4 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提升策略

4. 1 积极创新改造资金筹集机制

充分发挥区政府的引领作用,创新改造资金筹集

方式,探索形成政府、企业与居民等多方共同出资的

筹措机制。 首先,政府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入企

业投资主体或金融机构参与小区改造,进一步解决改

造资金来源问题,完善电线外露、屋面和外墙翻新等

基础民生与安全方面的改造。 其次,政府作为老旧小

区改造项目的主要推进者,应该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整合各方资源优势,通过盘活小

区闲置资源、公共收益、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老旧小

区改造资金,进行智慧化改造和物业管理改造。 再

次,引导与支持居民适当出资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诸

如整改停车位、楼栋加装电梯等,为老旧小区的持续

化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4. 2 精准满足小区居民改造需求

老旧小区改造是利民、为民、惠民的重要民生工

程,从根本上解决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难题,满足小

区居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 居民的满意度是老

旧小区改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因此,老旧小区的

改造,不应搞一个标准或一刀切,应该从需求端出

发,深入调查小区的现有状况,了解小区居民的改造

需求,征求他们的改造意见,明确“ 改造什么,怎么

改造”等问题,根据保基础改造的原则,精准地安排

最合适的改造项目。 结合小区居民最迫切的实际需

求,诸如电线外露、屋面和外墙脱落等安全隐患问题

及停车位整改等基础设施问题的解决,因地制宜地

规划改造项目,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的工期,妥善处

理小区居民在施工过程中的投诉要求以及矛盾纠

纷,在保障老旧小区基础类改造完成的基础上落实

门禁、监控、停车、居家养老等方面的智慧化改造与

物业服务提升改造,为小区居民有效解决最关心、最

现实、最直接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区既有“面

子” ,又有“里子” 。

4. 3 不断转变居民传统思想意识

老旧小区居民是小区的真正主人。 然而,在老

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居民往往置身事外,参与程度

极其有限,形成“ 政府改造,居民观看” 的“ 被动接

受改造” 模式,不仅造成老旧小区改造的进程缓

慢,也导致老旧小区改造质效较差,进而影响小区

居民的获得感。 因此,着力转变居民传统思想意

识,引导小区居民参与老旧小区的全程改造,至关

重要。

其一,做好群众宣传,强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要做好宣传,动员居民,强

化居民当家作主的意识,要在小区发展中发挥主人翁

的主体作用。

其二,树立改造理念,激活居民参与改造的热情。

加深居民对改造工作的正确认识,消除居民的忧虑,

不断促使老旧小区居民树立“共同缔造”的理念。 要

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的良好氛围,

呼吁居民积极主动配合与沟通小区改造工作,充分理

解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停车难等问题。

其三,注重建后管理,提升居民的物业缴费意识。

引导居民重新认识老旧小区改造后管理的重要性,促

使居民深入了解专业物业管理服务的作用,提升自身

的物业缴费意识。

第33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4. 4 着力落实小区改造监管到位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是老旧小区改造成效的重要

环节。 明确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

主体与职责范围,制定改造工程质量监管计划,根据

计划,对责任主体的工程材料质量、工程质量行为和

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要求施工方严格按照施工图

进行施工。 要重点检查施工现场情况,要求施工方按

照规定做好现场防护措施,对重要建筑材料进行送

检,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排除安全隐患问题,定期

对资金管理和工程进度等方面进行检查,加强复核与

验收改造点位房屋外立面、楼面和小区道路等工程,

对工程质量不合格、责任不落实和工程进度滞后等情

况,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到位。

4. 5 打包招标高级资质物业企业

大部分小区改造后,由于诸多原因,没有成功引

入高级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小区容易陷入前改后乱

的尴尬局面,小区居民的满意度比较低。 因此,街道

办事处、社区党建、社区居委会可以联合小区业主委

员会,将同个社区的多个老旧小区统一打包招标,聘

请物业服务企业,对老旧小区实施专业化、精细化、规

范化与长效化的物业管理服务。 完善小区的绿化管

理、安全秩序管理、卫生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做好垃

圾分类和客户服务,维护小区的老旧改造效果,切实

提高小区居住环境质量,让小区居民心满意足地享受

小区改造的福利。

5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调查,结果表

明福州市鼓楼区老旧小区改造的整体效果较好。 同

时,也发现鼓楼区在基础类改造、智慧化改造和物业

管理改造工作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结合福州市鼓

楼区的实际情况揭示其原因,并提出五个方面的策

略,具体包括积极创新改造资金筹集机制、精准满足

小区居民改造需求、不断转变居民传统思想意识、着

力落实小区改造监管到位、打包招标高级资质物业企

业,以期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和推动老旧小区

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赵伯艳,曾淑秀.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评价研究的可视化

分析[J]. 学会,2022,401(4):31 - 37.

[2] 蔡亦青,丁炳富. 我国城镇老旧小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C].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 中国城市规

划年会论文集(02 城市更新),2021.

[3] 福建日报. 福州鼓楼超 200 个老旧小区计划改造[EB/

OL]. [2022 -03 - 02]https:/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726175576249808078&wfr = spider&for = pc&searchword.

[4] 房管局. 我市今年计划改造 458 个老旧小区[EB/ OL]

[2021 - 06 - 23] http: / / www. fuzhou. gov. cn / zgfzzt / qfwtdgzlfzcy / fzxx / 202106 / t20210623_4126411. htm.

[5] 海峡都市报. 鼓楼 230 个老旧小区将焕新颜[EB/ OL].

[2023 - 02 - 21] https: / / www. hxdsb. com/ html / content /

dc / dad77429a0364d4b8c644fe7aca7a21a. shtml.

[6] 鼓楼区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鼓楼区省直屏西住宅老旧小

区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 EB/ OL].

[2021 - 9 - 18] http: / / www. gl. gov. cn / xjwz/ zwgkml / zdlyxxgk / gcztb / sphzbaxx / 202109 / t20210927_4196662. htm.

[7] 福州日报. 福州鼓楼军门智慧社区已现雏形. [EB/ OL]

[2019 - 04 - 21] (2022 - 02 - 05) http: / / www. fj. chinanews. com. cn / news/ fj _ tsxfj / 2019 / 2019 - 04 - 21 /

438817. html.

[8] 海峡都市报. 重磅! 方案定了! 事关老旧小区! [2020 -

09 - 15] (2022 - 01 - 05) https: / / m. thepaper. cn / newsDetail_forward_9185679.

[9] 朱延静(经济日报)福州市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有

“面子” 生活有“里子”[EB/ OL][2020 - 11 - 16] (2022 -

02 - 10) https: / / www. chinanews. com. cn / gn / 2020 / 11 -

16 / 9339611. shtml.

[10] 福州新闻网. 你的小区要升值啦! 福州将投 100 亿改造

[EB/ OL]. [2020 - 07 - 18](2022 - 07 - 07)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 1672492104963427625&wfr =

spider&for = pc.

第34页

2024 年第 01 期

总第 30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1·2024

Vol·307

重庆市中心城区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策略研究

张程亮 江成云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 401147)

摘 要:非集中建设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区域,也是落实全域全要素规划治理的重要空间载体。 针对非集中建设

区存在的权属复杂多元、要素庞杂多元、管理主体多元的空间特征,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非集中建设区国土空

间规划策略:针对多元的特点,统筹谋划空间发展目标,构建非集中建设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分级分区编制管

理,将“多元”要素管控要求逐层传导落实;通过多规协同治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能动作用。

关键词: 非集中建设区;国土空间规划;规划分区;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1 - 0023 - 05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Non centralized Construction Area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ZHANG Chengliang JIANG Chengyun

(Chongqing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Chongqing 401147)

Abstract:The non centralized construction area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and an important spatial carrier for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In response to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and diverse ownership, diverse elements, and diverse management entities in non centralized construction areas, taking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a

land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for non centralized construction areas is proposed. In response to the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ecessary to

plan spatial development goals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construct a la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for non centralized construction areas, and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for controlling \" diverse\" elements layer by layer through hierarchical zoning and management, Fully leverage

the dynamic role of \" diverse\" entities through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with multiple regulations.

Keywords:Non - centralized construction area; Land space planning; Planning zoning; Planning system

作者简介:张程亮(1987— ),女,高级工程师。

E-mail:274775264@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5 - 17

0 引言

非集中建设区是指城镇集中建设区以外的城郊

边缘区和乡村地区,以生态、农业两大空间为主。 其

间,散布村庄、旅游设施、农业设施等建设用地的广袤

区域[1]

国土空间规划是集开发保护修复于一体的规划,

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

传统的城乡规划重点,在于城镇集中建设区,并已形

成相对成熟的从战略到空间、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

到实施的规划建设管控方法体系。 但是,对于非集中

建设区,尚未形成体系化的规划管控机制。 传统的土

地利用规划虽然在全域全要素管控上有一定的经验,

但多集中在耕地保护、指标的管控和分解等,在统筹

空间布局方面、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处理等方面,仍存

在相应的空白地带。

再者,非集中建设区集中了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空

间不断向外扩张的发展趋势与资源紧约束下的集约

节约内涵式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了创新休闲经济影

响下城镇外围地区日趋多元复杂的建设诉求与规划

管控机制单一之间的矛盾、集中了多部门规划冲突与

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

全域规划治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市生

态绿色发展等目标引导下,非集中建设区日益受到

重视。

近年来,关于非集中建设区的规划研究逐渐兴

起,研究的概念范畴主要包括非集中建设区、乡村空

间、城郊边缘区、郊野单元、城乡融合单元等。 主要研

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非集中建设区的研

究。 杜瑞宏等提出通过功能主导的政策分区、“规土

第35页

·2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合一”的土地用途、“生态保护与建设控制”的双向指

标等管控方式实现非集中建设区统一性规划、整体性

治理的思路,李妍等以长春为例,探索了非集中建设

区规划编制和管控体系的构建,建立与之相关的传导

体系[2]

。 邓方荣等研究了“非集建区” 的概念,并以

长沙为例,提出了“两个层次” 和“两种类型” 的非集

建区空间规划管控体系[3]

;二是乡村空间规划方法研

究,冯旭等建议建立统一的乡村空间规划制度,提出

了通过细化县级“基础规划”、合并村级“利用方案”,

优化形成乡镇级“总体规划”的乡村空间编制流程与

方法[4]

。 三是郊野地区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 陈琳

等阐述了上海通过郊野单元开展全域、全要素郊野乡

村地区空间规划实践和治理路径探索。

面对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的新形势和自然资源全

域全要素管控的新要求,以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

背景,非集中建设区的功能逐渐多元化、复杂化。 因

此,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需要系统研究提出非集中

建设区管控路径,促进非集中建设区和城镇集中建设

区融合发展。

1 非集中建设区的空间特点

非集中建设区是与集中建设区相对应的概念,两

者共同构成国土空间生命共同体。 非集中建设区是保

障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护区域,也是权

属纠缠复杂、资源要素多元、拥有多元治理主体的

区域。

1. 1 权属复杂多元

非集中建设区内,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并存。

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国有用地、乡村国有土地、农

村宅基地、集体土地、休闲旅游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非

建设用地包括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等。 由于建设行为

分散,相互之间的直接功能联系较弱,造成权属分割、

各类权属用地互相穿插等现象,加上非集中建设区地

域范围广阔,很多地方权属不清、边界界定困难。 同

时,近年来在非集中建设区建设用地内,发展休闲观

光园区、田园综合体、健康养老、生态旅游、乡村民宿、

特色小镇、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项目越来越多,

项目之间资金来源、区位要求等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对于用地供给的主体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1. 2 要素庞杂多元

非集中建设区用地类型和资源要素多元,既拥有

广袤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非建设用地类型,承担着自

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

敏感地区的维育保护职责;也拥有集镇、村庄、点状城

镇建设和农业设施地类,承担着广大乡村区域的综合

服务功能。 但是,以往的规划和管理对象主要聚焦在

城镇集中建设区,导致对非集中建设区的各种要素的

管控比较粗放,也难以精细化,对农用地和未利用地

的统筹不够。 同时,随着乡村的全面振兴,非集中建

设区不再局限于乡村综合服务、农业生产、生态安全

等功能。 而是在全域休闲旅游的带动下,通过多样要

素资源,联动体现出的多元化功能需求和发展趋势。

因此,在强化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底线管控要求

下,需要进一步根据市场需求,增强对其他要素的规

划引导。

1. 3 管理主体多元

非集中建设区涉及到的规划类型多样,包括国民

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纲领性规划,也包括农业主管部

门的农业规划、林业主管部门的林业规划等不同部门

出台的建设指导类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虽然设立了

从空间层面实现全域全要素的空间统筹管控机制,但

在实际操作层面中,由于涉及到的管理主体较多、治

理主体多元、多头管理矛盾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目前

暂未充分发挥出其对非集中建设区空间规划管控的

统筹和指导的约束作用,经常面临空间不能落地的情

况。 条块管理联动弱、责权不清、底图底数不统一

等[5]

,造成当前仍然存在大量的“多规”博弈,在空间

管控、生态保护、空间发展等空间冲突矛盾之中不断

磨合,协调难度大。

2 重庆中心城区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编制现状

重庆自直辖以来,基于“大城市带大农村” 的现

状,始终将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融合发展” 作为

发展重点。 作为城乡融合的先行先试区,从点到面,

从山水到山水城融合,通过规划,不断强化对非集中

建设区的管控。 当前,重庆市中心城区① 非集中建设

区约占中心城区面积的 80% 。 无论是从城乡融合发

展视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视角,还是内涵集约式发

展视角来看,其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都

是不可替代的。

2. 1 相关规划

2. 1. 1 组团隔离带规划

2007 年,为强化中心城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

间结构,保护区内自然山水格局,增加城市绿色开敞

空间,中心城区编制了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划定

了 10 条组团隔离带,明确了相关的空间管制要求,对

保持中心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

是,由于规划实施机制并未完全建立,加上中心城区

第36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张程亮,江成云·重庆市中心城区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策略研究 ·25·

的迅速发展,目前并未形成完整的绿化隔离廊道体

系,整体建设较为落后[6]

2. 1. 2 山系、水系、绿系系列规划

2016 年,为进一步彰显“山城” “江城” “ 绿城”

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规划,包括山系水系绿系

规划、绿地系统规划、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生态湿

地系统规划、生态红线划定规划等。 规划从山、水、

绿资源条件分析出发,理清山、水、绿资源系统脉络,

提出了山、水、绿资源规划保护和利用的原则及要

求[7]

。 这一系列规划,将中心城区内的山、水、绿资

源纳入规划管控范围,使山、水、绿资源更好地融入

城市。 但是,由于当时“ 多规合一” 的路径仍未打

通,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

空间冲突矛盾仍然较大。

2. 1. 3 “四山”专项规划

“四山”即中心城区四条南北向的平行山脉。 这

四座山,将中心城区分隔成了三大槽谷。 2007 年,为

切实保护“四山” 森林、林地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制定了“四山”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等平行山岭)管制规划,同时,市政府出台管制规定对

“四山”地区建设行为严格进行管控。 2019 年,制定

了“四山” 保护提升方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

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推动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转型。 这些规划,对“四山” 自然生态资源的保

护和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规划的理念也在逐步变化。 可以看出,从 2007 年的

管制规划,到 2019 年的提升规划,规划的重点从对建

设行为的严格管控到对区域生态系统统筹治理的转

变,规划更加注重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得益彰、

和谐相融。

2. 2 非集中建设区空间概况

中心城区非集中建设区资源禀赋优越,两江和四

山构筑了中心城区的大山大水骨架脉络,拥有多处国

家级、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虽然中心城区的非集

中建设区与城市空间高度粘连,但依然具有农村社会

经济、文化和空间的典型特征,既有特色小镇风貌,也

具备典型山地乡村风貌。 不足之处,包括管理边界模

糊、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区、镇区、近郊乡村、远郊乡村

在空间风貌、基础设施等方面差异大,土地利用效率

不高,耕地碎片化,外围小城镇镇区空心化严重,对于

文化资源缺少足够的挖掘和展现等。

2. 3 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集中建设区“多元” 的空间特征,其规划面临

多重现实困境。一是“多元”化的空间涉及多个部门

的事权,实际均按照各自领域的发展诉求制定阶段目

标,规划统筹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尚未形成规划合力。

二是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因为标准不统一、层

级单一等原因,导致涉及空间类的要素无法与国土空

间规划有效衔接。 三是传统生态类的专项规划着眼

于细致图斑,缺乏从战略层面到实施层面的规划传

导,导致规划传导乏力、建设依据不足的现实问题。

四是由于财政政策等原因,很难调动基层政府和群众

对于规划编制实施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集中建设区

的空间规划方法,不能直接套用在非集中建设区,需

要统筹安排构建适用于非集中建设区发展、并能融入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规划方法。

3 重庆中心城区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策略研究

重庆市中心城区非集中建设区的范围,主要指城

镇集中建设区以外的区域,包括外围小城镇及乡村,

以及两江、四山、城中山体、郊野公园等。 共涵盖生

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协调的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3. 1 统筹谋划空间发展目标,将“多元”权属凝聚为

发展合力

重庆中心城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

核心引领之一,其非集中建设区拥有中心城区发展的

稀缺资源,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它还

是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重要

体现地之一,是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

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与老城之间重要的过渡地带,是

实现多中心、串联式、组团化发展的重要背景底板。

中心城区非集中建设区空间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把握

好非集中建设区城镇空间、乡村空间的主要职能,服

务于国家重大政策与战略部署,做好集中建设向外围

广阔乡村地区的空间过渡,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

空间,规划目标多元化、规划内容多样化。 通过功能

重构,建设多功能的非集中建设区,保障粮食安全供

给、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筑城乡融合发展的产

业体系,同时在区域地灾防治、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

保持、环境培育等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重庆中心城区非集中建设区的空间发展目

标为: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聚焦产业发展、生活环境、

生态安全三方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多样化空间,

培育多元创新功能,支撑中心城区全面发展。

3. 2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多元”要素统一到

国土空间规划布局

以城镇集中建设区以外的国土空间作为规划对

第37页

·2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象,以城乡融合为目标,运用 “多规合一” 的规划方

法,构建融入重庆市“三级三类” 的非集中建设区国

土空间规划体系。 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非集

中建设区空间发展的“总蓝图”,中心城区分区规划

是“行动纲领”,镇国土空间规划和详细规划是“具体

安排”;应将非集中建设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融入市

级、区级、镇级“三级”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

划“三类”空间规划体系,并通过逐级规划传导落地。

市级总体规划提出了非集中建设区的空间战略

目标,明确“四山” “两江”、市级公园、郊野公园等重

要生态板块的发展目标;区级分区规划对非集中建设

区划分规划管理单元,实行非集中建设区全覆盖网格

化管理,落实上位规划要求。 同时,提出规划管理单

元发展目标和核心指标,强化底线管控和公益性设施

保障要求。 以规划单元为单位,开展镇国土空间规划

编制,进一步细化落实规划单元目标,分解核心指标

至村社级,对暂未明确的项目预控弹性。 通过详细规

划(含村规划)将非集中建设区管控落实到具体图斑,

并形成项目实施的行动指南。 以此思路形成非集中建

设区发展的空间框架,统领非集中建设区的保护、开

发、建设、整治工作,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3. 3 分级分区编制管理,将“多元”要素管控要求逐

层传导落实

对应三级规划传导体系,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

批什么就编什么”的原则,构建与事权对应的编管体

系。 采用分级分区的方式,除建设用地和农业设施建

设用地需要进行“规划管理” 外,其他用地类型主要

适用“规则管理”,规划只提出引导性布局。

市级总体规划层面基于“双评价” “双评估”等分

析,采用大颗粒度(约 10 km

2

~ 30 km

2

) 规划分区管

控,划分为农业发展区、林业发展区、综合服务区、乡

村发展区、城市公园区等主导功能分区。

区级分区规划层面,采用中颗粒度(约 1 km

2

~

3 km

2

)的规划分区管控,细化市级主导功能分区

(农业发展区细分为永久基本农田区、一般农田区、

农业设施区、融合发展区等;林业发展区细分为生态

红线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康养游憩区、生态控制区

等;综合服务区可分为镇区综合服务区、场镇服务

区、特殊用地区等;乡村发展区细分为乡村生活区、

乡村产业发展区等;其他功能区细分为城市公园区、

矿产能源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战略留白区等) ( 图

1) ,同时制定不同功能分区的准入规则( 或者正负

面清单) ,用以指导后续基于图斑的土地使用规划

图的细化深化。

图 1 规划分区建议

镇国土空间规划对农业生态空间管控和建设空

间分区进行功能细化,采用“主导功能分区 + 用地结

构控制”,不直接限定具体用途,既保证了总体规划目

标的落实,又为基层自治留有弹性,也为村庄的多元

发展目标提供了有效支持。

详细规划(含村规划) 进一步细化空间布局图,

提出各类空间资源管控规则,提出全域不同功能空间

的准入条件或者正负面清单,明确各个地类功能用途

转换规则和实施细则。 通过“管控分区———功能分

区———用途分类”的多级定义,为解决非集中建设区

空间复合性与规划用地排他性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效

方案[4]

3. 4 多规协同治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能动作用

非集中建设区作为一种特定的空间类型,要通过

国土空间规划对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空间冲突

进行统筹协调,因此,将非集中建设区作为国土空间

基础信息平台的单独子项,一体化管理非集中建设区

要素资源。

强化规划资源部门对非集中建设区空间资源的

统筹协调作用。 从谋划到策略到规划到计划,再到

配套政策等,制定非集中建设区全流程的空间治理

方案,提供长期动态更新的开放式蓝图,供各部门

使用。

将非集中建设区的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纳入

全生命周期管理并进行信息化监管,在项目后续实施

过程中,动态进行规划实施评估监测,形成管理闭环,

推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高质量利用。

(下转第 146 页)

第38页

2024 年第 01 期

总第 30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1·2024

Vol·307

基于人性化理念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策略

林小花

(时代建筑设计院(福建)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2)

摘 要:以福鼎佳阳畲族乡周山村景观整治工程为例,通过梳理项目背景,分析乡村旅游建设的意义。 根据乡村旅游

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探讨人性化设计的概念和理念,明确周山村人性化设计的应用方向。 从游客需求出发,围绕人

性化设计角度,结合周山村景观方面现有的问题,从生态保护、传统文化及民族个性的发扬与传承、产业发展、平衡建

保矛盾等方面,提出该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策略,为类似景观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景观规划;乡村旅游;人性化;文化融入;生态保护;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1 - 0027 - 04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Humanization Concept

LIN Xiaohua

(Times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Fujian) Co. ,Ltd,Fuzhou 350012)

Abstract:Taking the landscape improvement project in Zhoushan Village, Jiayang She Ethnic Township, Fud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tourism construction by sorting out the project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planning, explore the concept and concept of humanized design, and clarify the application direction of humanized design in

Zhoushan Village. Starting from the needs of tourist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zed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landscape of Zhoushan Village, this paper proposes tourism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 the village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mo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thnic person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balancing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conflicts,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similar landscape projects.

Keywords:Landscape planning; Rural tourism; Humaniz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Design strategy

作者简介:林小花(1982. 11— ),女,工程师。

E-mail:63502531@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5 - 22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当前旅游行业的热点,景观规划与设

计则是旅游建设中关键的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

通过景观设计,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成

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此,学者和设计师们对于

乡村旅游建设和景观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人性化设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设计理念。 它

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并且

尽可能地满足用户需求。 但是,在注重保护当地文化

遗产方面,系统地将文化保护提升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去,学者们研究较少。 本文将依托福鼎佳阳畲族乡周

山村景观整治工程,从人性化设计理论出发,在景观

规划和设计中,注重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融入,以

提高旅游景观的品质和竞争力,同时希望能够对以后

类似的景观工程提供借鉴。

1 项目背景

福鼎佳阳畲族乡位于福建省福鼎市东北部,接浙

江省苍南县,东南与沙埕镇接壤,西南与店下镇隔海

相望,西北与“世界矾都”浙江苍南矾山接壤,东北与

苍南沿浦镇为邻,背靠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天湖山,

面临中国天然良港沙埕港。 此处属丘陵、低山地貌,

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山丘起伏,海拔高度均在 200 m

以上,最高的天湖山海拔 780 m。

周山村现状特点:(1) 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鼎

佳阳畲族乡的中心地带,距离福鼎市区约 20 km,交

通便捷;(2) 自然环境秀美,气候舒适,含氧充足,是

放松休假的好去处;(3)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

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村落,有着红色文

化资源、独特的畲族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风格;(4)

特色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海洋资源,特

别是以茶叶、海蛎子、海鲜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以

及蓝色海洋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5) 乡

村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虽然周山村周边自然环境

优美,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需要加

强整治和提升。 基于“乡村振兴” “旅游扶贫” “全域

旅游”“产业发展”等有利政策,以及相关规划为佳阳

畲族乡旅游向产业发展的指明了方向,畲族乡立足本

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蓝色海洋经济和红色畲

乡旅游,周山村景观整治工程应运而生。

第39页

·2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2 基于人性化理念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

景点单一、缺乏个性化设计、环境脏乱差等,直接影响

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与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人性化理念,为游客提供更

加舒适、便捷、安全、有意义的旅游体验。

2. 1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1)以游客及当地村民为中心

旅游乡村的受益者为游客及当地村民。 在乡村

旅游景观规划中,要以游客和当地村民的需求和期望

为中心,深入了解人们的使用习惯、偏好等信息,进行

针对性设计。

(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

保持景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平衡。

(3)强调文化传承

强调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游客了解当地的历史

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文化认同感。

(4)多元化的景点设置

设置多元化的景点,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

业观光景观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 2 周山村人性化设计的应用方向

福鼎佳阳畲族乡是一个典型的旅游乡村,以其独特

的畲族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为了更

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当地政府和设计师们在景观规划

与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性化理念。 针对周山村的人性化

景观规划设计,主要从以下六个方向着手:

(1)通过问卷调查、对游客和村民访谈等方式,

了解当地游客人群及他们的需求、旅游目的、喜好等

信息,从而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例如,佳阳畲族乡天

然环境优美、幽静祥和空气清新,已吸引众多骑行爱

好者前来骑行。 但目前骑行道只建成一小段,未形成

环路。 因此,在利用原有土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设

计骑行环道,满足骑行爱好者的需求。

(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人为破

坏。 例如,可在村口设计生态停车场,鼓励游客步行

或骑行进入村庄,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及修建

车道对生态环境及农田等的破坏。 此外,需设置环保

提示和垃圾分类,提醒游客保护环境。

(3)强调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例如,设置畲族民

俗文化展示馆和传统手工艺品店,让游客了解当地的

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此外,还根据不同节日举办各

种畲族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给游客提供当地特色文

化体验,作为当地旅游名片。

(4)设置多元化的景点并进行串联,把自然景观

区、人文景观区、农业观光区作为三大主题景点并展

开。 例如,自然景观区设计有登山道、骑行道,游客可

登山、骑行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在观景效果绝佳处

或山腰或山上设置观景台等;人文景观区包括古建筑

的群落等,如传统建筑可保护、修缮、开发、利用作为

风俗体验馆、红色文化博览馆、特色民宿等;农业观光

区有当地的田园风光体验区、白茶体验区、农作物体

验区等。

(5)注重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游行路线。 如针

对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性格喜好,设计不同的游览线

路。 游客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游览路线。

(6)村内应至少设置一条无障碍通道,并将各个

节点串联,节点应符合安全规范设计要求,综合设置

休憩点、卫生间、取水区、安全指示牌、夜晚照明等。

3 周山村景观规划方面的问题与人性化设计

策略

3. 1 自然空间问题与人性化设计策略

3. 1. 1 存在问题

(1)半山坡体:群山环抱,山体植被没有季相特

色,缺少看点,局部荒地及山体裸露;

(2)果园茶山:大面积坡度平缓起伏的茶山,小

面积林地穿插其中,已修建小路穿行期间,但没有进

一步利用,主要以茶园为主,缺少旅游吸引力;

(3)平缓田地:山谷间的平缓田地,适合农业种

植,田地利用率不高,种植单一,未与旅游产业结合。

3. 1. 2 人性化设计策略

尊重生态保护,对山体裸露部分以及荒地进行绿

化补种。 植被单一区域补种色叶树、季相树,丰富当

地植被,满足游客视觉感观享受。 果园茶山可开发利

用为果蔬采摘园、品茶馆、茶艺体验观光馆、果蔬制品

或茶制、品尝售卖点等,满足游客味觉享受及身临其

境体验制茶的各个流程等。

3. 2 文化消逝问题与人性化设计策略

3. 2. 1 存在问题

(1)传统文化及民族个性逐渐消逝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技艺受到冲击,很多

技艺年轻人基本不会;传统服饰、头饰几乎不见,清一

色的现代服饰。

(2)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生活娱乐方式

不再受关注

农闲歌舞不再;人口外流,联欢频率、规模逐渐变

小;人们外出打工赚钱,而传统生产因不再赚钱,而逐

渐边缘化。

第40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林小花·基于人性化理念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策略 ·29·

3. 2. 2 人性化设计策略

在充分考虑人性化理念的基础上,从立文化、塑

原乡、活体验三个方向提升,解决文化消逝问题。

3. 2. 2. 1 立文化———让纸面上的文化立起来,转化

为生产力

(1)通过恢复畲族传统建筑,传承传统民俗文

化,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推广传统服饰穿着,让周佳山

成为畲族文化最活跃的乡村,让游客可观、可感、可

知;(2)通过重新梳理田地和茶山肌理,复兴农耕原

乡景观,凝聚山野乡愁,让农耕魅力重现;(3)通过重

塑书堂古巷、建设牡丹基地、研学基地、摄影基地等,

将周佳山书院文化和牡丹文化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4)依托地方现有红色文化遗址,建立红色教育基

地,定期开展红色文化演讲活动。 景观提升“ 立文

化”概念如图 1 所示。

图 1 景观提升“立文化”概念图

3. 2. 2. 2 塑原乡———回归最想念的原乡时光

(1)城市中 PM2. 5 超标,人口密度大, 生活压力

大。 因此,要将乡村打造成似曾相识的老家,有院子、

有老人、更有乡土气息;(2)城市中除了气温的变化,

人们对四季变化已不敏感,需要打造出四季分明的景

观;(3)城里的孩子未见过庄稼的生长,已经“五谷不

分”,需要打造清新的田间文化。 景观提升“塑原乡”

概念如图 2 所示。

图 2 景观提升“塑原乡”概念图

3. 2. 2. 3 活体验———让文化活态化、体验化

(1)摒弃摆摊展览、导游喂食形式感,实施“全时

+ 全域 + 全生态”的整村打造;(2) 注重体验化设

计,设置可参与体验、学习的路径;(3)村民、管理者、

游客同心一力,形成共鸣,进而保护和传承。 景观提

升“活体验”概念如图 3 所示。

图 3 景观提升“活体验”概念图

3. 3 产业低效问题与人性化设计策略

3. 3. 1 存在问题

(1)第一产业:以茶叶为主的传统农业种植、养

殖,还有四季柚采摘园,品种单一,规模不大,与周边

村庄同质化严重;

(2)第二产业:目前仅有一处恒春源有机白茶加

工基地,第二产业单一,且自产自销,未能与一三产业

有效联动,带动村庄整体经济。

3. 3. 2 人性化设计策略

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开展多产融合,打造田园综

合体。 以一产为基础,一二三产业结合,形成1 + 2 + 3

+ X 的模式,以多元化产业结构带动就业,提高村民

收益。 基于人性化的三大产业田园综合体概念如图

4 所示。

图 4 基于人性化的田园综合体概念图

第41页

·3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3. 4 建保矛盾问题与人性化设计策略

3. 4. 1 存在问题

(1)原有建筑风貌及景观气场格局需要保护;

(2)村民生活及添丁加口需要住房;

(3)旅游发展景观植入功能需要空间。

3. 4. 2 人性化设计策略

基于人性化理念,打造适合于片区发展的标准化

控制体系,主要平衡好建筑风貌和景观风貌,达到解

决建保矛盾的效果。

3. 4. 2. 1 建筑风貌控制

(1)对村内现有传统建筑建立统计保护台账,制

定措施;(2)对不符合村庄风貌的自建建筑制定统一

风格进行风貌整改;(3)对未来新建建筑进行标准化

风貌控制[1]

3. 4. 2. 2 景观风貌控制

(1)保护村庄山、水、林、田、湖、草等融合的生态环

境;(2)创建微田园景观,加强建筑周边植物景观设计,

凸显原乡生活韵味和气息;(3)推进民居庭院改造,打造

建筑间“小花园”,展现浓郁乡村味道的景观效果[2]

基于人性化的建筑与保护标准控制法概念如图 5

所示。

图 5 建筑与保护“标准控制法”概念图

3. 5 周山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应用

结合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结合人性化设计的理

念,开展研究成果的应用,围绕“红色古村诗书传世,

田园牧歌牡丹飘香” 规划愿景,将周山村打造出“三

带六区”,“三带六区”功能结构分布如图 6 所示。

图 6 “三带六区”功能结构分布图

“三带”为“三大观光旅游带”,主要包括:自然观

光风情带、民俗文化体验带、田园牧歌休闲带; “ 六

区”为“六大功能区”,主要包括:高山梯田区、村落观

光区、休闲农业区、白茶体验区、茶园康养区、生态花

谷区。 从人性化、文化融入、生态保护等角度出发,规

划设计出的周山村旅游景观带线路。 周山村旅游景

观规划线路分布图如图 7 所示。

图 7 周山村旅游景观规划线路分布图

旅游景观带线路根据不同的游览主题,分为三大

主题旅游路线。 三大主题旅游线路分别为:田园游趣

游线、民族文化游线、乐活休闲游线。 田园游趣游线的

景点有:田园风光、茶园体验、园艺农事、农趣博物、户

外拓展、主题摄影、稻田音乐、亲子采摘;民族文化游线

的景点有:红色文化、古迹参观、民俗文化、建筑文化、

艺术家村落、手工艺体验、传统美食、书院文化;乐活休

闲游线景点有:篝火晚会、亲子休闲、烂漫花谷、花艺体

验、茶艺品茗、特色民宿、房车营地、帐篷营地等。

6 结语

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应从“人性化”

角度出发,要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如:尊重生态保护

的设计,满足游客对大自然景观的需求;立文化、塑原

乡、活体验的设计,满足游客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田

园综合体的设计,满足游客休闲的需求;建筑、景观风

貌的控制,满足游客欣赏当地特色建筑、景观的需求。

还应根据不同游客,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 如周山村

的“三带六区”的设计形成 “三大主题游览线路” ,从

农业、民俗、休闲的多种主题游览线路,来满足不同游

客的个性化需求,切实做到 “以人为本”,打造优质的

旅游产品。 从而发展了当地旅游业,带动当地产业,

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吴昊天,谭良斌.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目标及发展的研究

综述[J]. 建筑与文化,2021(07):63 - 65.

[2] 张丽娜. “美丽乡村”背景下近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

究———以浙江兰溪常满塘村为例[D]. 杭州:浙江工业

大学,2018.

第42页

2024 年第 01 期

总第 30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1·2024

Vol·307

项目开发视角下对轨道交通与城市开发协同的分析

张晟玚

(厦门轨道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在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期内谋划沿线城市开发,可有效促进人口、空间、产业集聚,实现建成后的土地增值效

益回收。 但是在现实中,其受政策、规划、市场、开发主体等因素制约致成效并不显著。 为此从项目开发视角,对轨道

建设与城市开发协同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凝聚共识、前期筹划、持续经营、长效机制、弹性策略等举措,加强开发

主体与政策制定者的联动,以期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开发在时间、空间、资金安排上相协同。

关键词: 轨道交通;城市开发;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4. 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1 - 0031 - 04

From developer’s perspective: Thinking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rail transit and urban developments

ZHANG Shengyang

(Xiame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 Development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Xiamen 361000)

Abstract: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period of rail transit,development of cities along the rail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agglomeration of population,space and industrial,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covery of land value - added benefits after completion. However,in reality,

the effectiveness is not significant due to factors such as policies,planning,markets,and development ent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ynergy between rail transit and urba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er,proposes measures such as consensus formation,early planning,long - term operation,long - term mechanism,and response to potential factors,strengthen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entities and policy maker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ynergy between rail transit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ime,

space,and funding.

Keywords:Rail transit; Urban development; Long - term mechanism

作者简介:张晟玚(1989. 01— ),男,工程师。

E-mail:tu3870ag@ 163. com

收稿日期:2023 - 05 - 16

0 引言

轨道交通与沿线城市开发是相互促进的长期过

程,存在促进沿线土地收益反哺轨道建设运营、促进

沿线人口与产业发展、促进沿线城市品质价值不断提

升等多重需求。 也即通过轨道站点周边公共交通为

导向的开发(Transit - oriente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

“TOD”)作为抓手,协调沿线高质量开发,以充分发挥

基础设施投资的最大效能。 因此,轨道交通、城市开

发二者的良好协同存在必要性。

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受限于政策机制、空间规

划、土地市场、开发主体能力等因素,难以做到沿线统

筹实施,导致后续城市功能与站域合理功能不匹配

等,无论对轨道交通或城市建设的大量投入,均会导

致前期投入资金沉淀、开发价值增值难以获取,或导

致工程与城市开发互相制约等问题。 因此,本文从项

目开发视角 ( 注重政策机制、投资收益、市场预期

等),通过分析借鉴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开发的案例,

强调协同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受限因素提

出凝聚共识、前期筹划、持续经营、长效机制、弹性策

略五点促进轨道建设与城市开发协同的举措,以期促

进 TOD 城市开发以更高水平进行。

1 轨道建设与城市开发协同案例

1. 1 香港地铁沿线新市镇:作为轨道建设与城市开

发相协同的典范

香港结合轨道建设时序启动新市镇建设,共规划

9 个新市镇、总人口超 300 万人。 港铁公司作为地铁

开发主体,积极推进土地开发与地铁建设的协同,有

效将港岛人口及城市功能对外疏解。 港铁公司于

第43页

·3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970 年早期,即启动一系列城市开发策划工作,在轨

道交通规划期间,启动土地整备工作、逐步开展征地

补偿及安置,并结合规划线路开发住宅及配套设施。

1970 年轨道建设期间,持续完善站点周边片区功能

布局,其物业销售与租金收益用于轨道交通建设资金

补贴,也以高强度上盖开发强化其沿线客流量,保障

了未来运营收益。

1980 年轨道建设完成后,土地价值获进一步提

升,港铁公司通过土地部分出让,以加强人流集聚与

物业价值提升;通过预留部分土地,以满足未来发展

及预期收益需求;合理制定分期开发策略,实现沿线

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香港在地铁建设前,即明确土地

出让及物业增值收益归属机制,城市土地价值提升可

被线路建设运营主体所捕获,并使轨道建设前 5 ~ 8

年即有序开展城市开发及功能布局。

1. 2 日本东急田园都市线:两个示范项目体现因地

制宜的开发经营策略

东急电铁作为东急田园都市线沿线城市开发主

体,其主要营业利润来自于房地产事业、生活服务业

等土地出让及可持续经营收益,以其开发的涩谷片

区、二子玉川项目为例。

一是涩谷片区,位于东急田园都市线接入东京市

中心的终点站,片区共包含涩谷之光、涩谷 Stream 等

5 个项目,占地约 5. 2 hm

2

,现已达成日均客流量约

300 万人。 为解决自 1990 年以来涩谷片区城市品质

不高、业态老旧、客流下降等问题,东京于 2002 年颁

布的《都市再生特别措施法》,认定涩谷为城市更新

特殊政策区,历经各参与方近 10 年前期工作,明确片

区规划、改造方案、政策争取、价值测算、收益分配等,

直至 2012 年第一个项目涩谷之光开业。 该区段主要

为商业、办公、酒店等提供持续性收益业态,业态策划

与其地段价值与人流数量匹配,并在建筑设计中赋予

年轻化、先锋化的特征。

二是二子玉川片区,位于东急田园都市线中段,

距东京市中心约 15 km,占地约 11 hm

2

,建筑面积

43 万 m

2

,包括三栋高层住宅塔楼以及一栋高层办公

楼,由东急电铁、东宝不动产等分两期开发。 二子玉

川项目通过其长续经营、滚动开发等策略,通过出售

住宅物业、坚持其他物业持有经营,于开发期通过多

种方式减轻开发压力,并从长续经营方面获取收益最

大化。 项目运营期间,协同多方业主完成物业分配方

式及协同管理的机制。 在项目滚动开发上,以商业、

住宅先行开发形成生活氛围后,通过销售住宅,实现

资金回现,并投入到后期持有型经营性物业开发中。

因提供充分的城市设施配套,项目获得政府激励补

贴,并用于该项目再开发。

1. 3 案例小结:做好轨道沿线城市开发的前期筹划、

长远策划

项目开发视角下,日本和香港的案例,较好地体

现了前期筹划、长期经营是轨道沿线城市有序开发

的关键:注重开发时序与轨道紧密结合,提前谋划沿

线功能与开发时序,以长期主义推进沿线土地价值

最大化,做好持有型资产和销售型资产配置以实现

滚动开发,因地制宜明确业态需求与配置,先期落实

收益归属权等。 这些都需要政策制定者、轨道建设

运营单位共同参与,注重时空同步,主体协调,功能

复合,衔接便利[1]

,对我国城市开发时序安排具有

一定借鉴意义。

2 我国轨道沿线城市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2. 1 政策机制因素

国家、省、市对土地利用、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建

设政策,应作为城市开发策划的重要方向,如国家层

面对轨道交通建设政策支持、省层面对土地出让模式

及利用方式政策优化、市层面自上而下的综合开发政

策等等;尤其在市级层面,综合开发涉及多方利益协

调,如典型的市区博弈、跨区协作、路地协作等问题,

是否有成熟的协同机制对开发有较大影响。 此外,同

步关注城市公共利益、社会效益,以及限价限购、租售

同权、招商落户、土地利用及土地出让、核心城区人口

疏解等政策对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 2 空间规划因素

因空间规划与轨道建设时序不匹配,造成二者在

空间上脱节,形成如“地铁站设在农田里” “因客流不

足站点暂缓开放” 等情况。 应同步考虑国土空间规

划、产业规划、城市更新、轨道交通线网及综合交通规

划等,判断重点城市发展方向,围绕轨道站点差异性

及站点能级、职能进行时序策划,如枢纽站、多线换乘

站、环线节点站、末端站等,以判断否热点区域。

2. 3 土地市场因素

随着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因素的作用,轨道交通收

益获取,从前期的土地增值效益逐步转向为城市运营

效益,即 TOD 收益由“快钱”向“慢钱”转变。 该背景

下,对于难收储用地,则宜采用远期改造升级等方式;

对连片易收储土地优先入库,降低土地收储低成本。

需考虑沿线土地市场水平,沿线土地出让供应指标,

沿线物业价格水平,一、二级市场去化速度,开发业态

及物业组合产品,后期招商及运营等因素判断。 结合

第44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张晟玚·项目开发视角下对轨道交通与城市开发协同的分析 ·33·

人口增速、沿线土地及物业市场价格进行合理的预测

及经济测算,设定合理的一、二级开发目标。 同时,应

综合考虑不同配套时序对一、二级市场的影响,如轨

道通车、学校等配套引进等对价格增值影响较大的

因素。

2. 4 开发主体因素

TOD 综合开发“综合” 特征强,存在“商办 + 住

宅”“公服 + 住宅”“产业 + 住宅”等多种组合模式,城

市对景观形象的品质要求,并在实施阶段需与轨道工

程进一步衔接,对 TOD 开发主体的长期主义战略、产

品操盘能力、对人流引导的理解、各期轨道融资需求

等均存在较高要求。 在片区开发不同阶段,TOD 产品

侧重点也不同,如结合青年人口就业、消费特征打造

产品,强调住宅销售、商办产业等自持类的近远期合

理配置,以及交通枢纽型、文旅型等相对专业产品的

开发运营。

3 制定城市开发与轨道建设匹配的策略

3. 1 凝聚共识:持续做大土地价值保障长期经营

为做好城市开发开发与轨道建设时序协同,应基

于长期主义原则,按 TOD 开发理念与模式,以可持续

经营角度,制定沿线土地价值提升策略,明确开发和

轨道协同目标。

对于各参与方,一般通过前期获取土地增值收

益,后期运营收益的模式,近远结合,熟地先行,超前

预判,重点突破[2]

。一是建立长期经营思维,分析城

市发展各阶段人口需求、轨道交通客群需求及画像、

各期产业及客群特点,满足各期多方利益诉求,进行

针对性、分节奏的开发。 后续适时投入其他配套及促

进片区增值项目,推动片区的持续增值。 二是结合短

期收益回现,应对城市更新或效益导向型,应重点在

成熟型站点进行 TOD 综合开发,获取近期高额收益

及运营收益。 如优先导入优质学校等,快速拉动片区

价值的资源,以及税源反哺需求等内容,并可快速形

成良好的客流以反哺轨道交通。 需政府部门在用地

详细规划阶段统筹考虑市场诉求,以实现站点周边的

滚动开发、增值开发。

3. 2 前期筹划:做好土地整备与首期项目开发

对于对轨道站直接影响区范围内土地,轨道开工

阶段前,即需完善控规调整及制定土地储备计划(图

1),争取在轨道建设时,周边控规已完成调整:轨道交

通工程建设周期一般为 5 年,轨道开工前 1 年为可

研、初设等前期工作阶段。 根据经验,城市更新项目

根据不同用地类型,土地整备征收时间不一,其中旧

村征拆耗时较长需约 3 年,旧城征拆需 2 ~ 3 年,旧厂

征拆需约 2 年;土地开发需时约 3 年。

图 1 城市开发前期工作与轨道时序匹配示意图

原则上,线路开工后第 2 年,辖区内土地出让应

集中在轨道站点周边,同年即开展首批开发建设,有

条件实现客户在地铁开通时“拎包入住”。

首批示范项目开发周期约 2 ~ 5 年,应注重先期

开发主体的收益快速回笼。 站点周边物业开发一般

按照 “ 自下而上, 由近及远, 先住后商” 的市场原

则[3]

,先行启动住宅等快速回现产品,后期启动自持

物业运营,分期实施配套增值项目。 如香港西九龙枢

纽,在七期住宅开发后,才启动枢纽商业综合体建设。

该阶段主要为加快轨道客流集聚与新城人口集聚速

度,提高物业入住率,为后续长远开发打下基础。

现实情况下,该时序安排客观上受政府开发意

图、片区成熟程度、城市房产市场、开发商综合能力、

轨道成网条件均有关系。 如轨道线路成网阶段与单

线阶段侧重点不同、是否属近中远期实施线路、高价

值用地是否战略性预留等。

3. 3 持续经营:保障持续资金收益与城市功能

新建轨道线路往往经过未开发地段,沿线土地往

往按平方公里来计算开发面积,同时基础设施、配套

服务完善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使新城开发成熟往往需

15 ~ 20 年。 轨道运营期应进一步注重配套设施完

善、标志性建筑落地、公共空间营造等,强化与地铁的

慢行交通联系,吸引不同出行特征的客流乘坐轨道交

通,不断提高沿线城市价值。

单一开发主体出于长开发周期投入高、回报慢、

市场预期不稳定等,往往对长期经营沿线城市开发兴

趣不大。 考虑到轨道运营商存在以持续性收益反哺

运营亏损的需求(轨道交通票务收入仅占运营收入的

30% ~ 50% ),该主体有强意愿与需求增配沿线酒店、

公寓、商场、办公等持有型资产配置,以持续现金流收

益反哺亏损,并优化沿线城市功能品质、景观形象、土

地价值。

3. 4 长效机制:明确牵头主体、争取开发政策

面对沿线片区市场接受度不一、政策变化、规划

第45页

·3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调整、开发周期长、工程界面复杂等问题,应由一家具

备实力的牵头主体统筹协调沿线城市开发。 在日本、

香港,模式多为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牵头协调各方参

与,对上争取政策;巴黎马恩拉莱新城则为“新城 + 轨

道交通”的实体化、市场化规划实施机构 RNPIA

[4]

,

自上而下统筹沿线土地出让、建设、运营、一体化开发

等要素;在前期规则制定阶段,牵头主体应就轨道建

设时序、片区规划时序、开发时序等多层面沟通,谋划

合作共赢机制,为后续长效开发做好铺垫。

牵头主体应就土地政策、地价、出让条件、开发补

助等做好对上争取,做好片区开发的总体收益和分阶

段收益测算,制定统一的工程接口方案,协同各参与

方确定各规划方案调整、物业开发时序、工作界面与

接口、多家单位投入及收益分成等。 应形成前期获取

土地及物业开发收入反哺轨道建设,后期客流培育

后,获取客票收入、车站广通商收入、物业经营收入反

哺轨道运营的长期经营模式。

3. 5 弹性策略:弹性处理潜在因素保障沿线开发

需制定弹性应对策略,以面对影响协同的因素:一

是制度法规层面。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对土地出让形

式、出让收益归属、规划编制权限等均有要求,在协同

上难以完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政

策及审批因素。 如因上位政策变化,建设规划等审批

周期延长等,变相造成轨道与城市开发时序错位。 三

是空间规划调整。 因不同阶段主导城市开发的意图不

同,造成沿线规划变更,影响后续土地收储及出让时

序,业态变更也会影响开发商入场意愿。 四是市场风

险。 如土地供应计划变化、市场供需变化、市场价格水

平,导致预期设想目标无法实现。 五是实施层面因素。

如前期涉及的城中村征迁安置、地下工程、文物保护

等,使得开发周期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因素,前期统筹

研究,并提出弹性应对方案,十分重要。

4 结语

项目开发视角下,城市开发与轨道建设运营协同

受政策、市场、空间规划等外部条件变动影响。 我国

土地管理制度法规决定了轨道沿线城市开发难以像

日本、香港形成较集中的规划主导权及收益分配制

度。 因此,除项目开发关注的要素外,更应反观政策

制定视角,发挥轨道在协调沿线空间不平衡发展的抓

手作用,合理统筹 15 ~ 20 年时间尺度下城市开发的

时空安排,在促进轨道基础设施投入成本收益回收同

时,更好推动轨道交通和城市同步发展、同步成长。

参 考 文 献

[1] 王宇宁,范志清. 轨道交通导向的东京大都市区新城发展路

径研究[J]. 都市快轨交通,2016,29(3): 122 -126.

[2] 申锦华. 区域城市更新开发建设时序策划探讨[ J]. 智能

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5): 67 - 69.

[3] 何敏,姬亚鹏. 港铁东涌线对成都轨道交通 TOD 综合开

发运营的启示[J]. 四川建筑,2020,40(3): 323 - 328.

[4] 亢艺霖. 轨道交通引导新城发展的策略研究—以北京市

为例[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2016.

(上接第 16 页)

在改造的同时,既要把闲置空间整理出来,促进自下

而上的居民参与热情,更要加大自上而下的管理模

式,提供更好的保护和责任,让古渡口重新回到大众

的视野中,进一步加强渡口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

展,以此为契机促进乡村振兴。

图片来源

图6:herding - village - chongqing - by -10design. html

图 9:Hangzhou Asian Games Athletes Village Waterfront by Atelier

Scale - mooool

参 考 文 献

[1] 谭徐明. 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J]. 中

国水利,2012(21):1 -4.

[2] 孔繁恩,刘海龙. 世界遗产视角下“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

及类型特征[J]. 中国园林,2021,37(08):92 -96.

[3] 朱伟利.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评《中国

水文化遗产考略》[J]. 人民黄河,2021,43(06):170.

[4] 王长松,李舒涵,王亚男. 北京水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

征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129 - 132.

[5] 丁莹.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地域文化的融入路

径研究[J]. 农业经济,2023(03):143 - 144.

[6] 许娴. 生态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及种类搭配分析[ J]. 分子

植物育种,2023,21(12):4170 - 4176.

第46页

2024 年第 01 期

总第 30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1·2024

Vol·307

昆明“一颗印”民居建筑装饰设计探析

———以海晏村为例

张浩然1 刘 艺2

(1.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2.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021)

摘 要:昆明的“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蕴含着深厚的价值。 其建筑的装饰设计,承载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彰

显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 昆明海晏村“一颗印”民居建筑保存完好,通过对保存较好的海晏村及周边民居建

筑的实地调研,收集整理资料,从海晏村“一颗印”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材料、色彩、装饰文化等方面进行探析,探寻海

晏村民居的装饰类型,研究传统建筑装饰对当代艺术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 海晏村;一颗印;建筑;装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TU -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1 - 0035 - 05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design of \"yikey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Kunming

———Taking Haiy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ZHANG Haoran

1

LIU Yi

2

(1. Yunnan Arts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 2.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hengdu 610021)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Kunming have diverse forms and contain profound value. The decorative design of its architecture carries people?s spiritual sustenance and highlights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s. The \"Yikey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aiyan Village, Kunming are well preserved. Through on - site research on the well preserved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and around Haiyan Village, data is collected and organized to explore the form, materials, color, and decorative culture of the \"Yikeyin\"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rt in Haiyan Villag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decorative types of Haiyan Villag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on contemporary art and culture.

Keywords:Haiyan village; Yikeyin;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Culture

作者简介:张浩然(1996— ),男。

E-mail:675654387@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5 - 13

0 引言

随着昆明居住环境的改善,传统民居建筑逐渐消

失。 通过对昆明海晏村村落的实地调研,从海晏村

“一颗印” 民居中表现形式和建筑装饰的分析,寻求

传统装饰的设计手法和文化内涵,并对建筑装饰的不

同部位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思考如何运用现代设计技

术,为传统建筑装饰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

海晏村的历史悠久。 在民居建筑特色上,这里的

民居多为“一颗印” 式的传统滇中建筑,其建筑特点

包括灰瓦黄墙,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 正房

与两侧的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

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其中,

“三间四耳倒八尺” 是“一颗印” 的最典型的格局,如

图 1 所示。

图 1 “一颗印”民居典型平面示意图

第47页

·3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2 “一颗印”民居建筑装饰设计特色

2. 1 民居建筑装饰特点

民居建筑装饰,主要表现在建筑表面的装饰和建

筑环境的装饰。 建筑的装饰设计,通常是建筑设计中

的最后一步,在形式、色彩和材质上,能为建筑带来完

成度更高的审美作用。 民居建筑装饰是属于依附于

建筑实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能独立于建筑。 建筑的

整体造型,能为建筑装饰的设计提供基础条件,而建

筑的装饰,能深化建筑的外形和带来文化价值。 民居

建筑装饰设计的图案不受装饰材料的影响,但是对建

筑的使用功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民居的建筑装饰带

有地域文化的特点,它的外在形式,也会受到当地条

件和习俗的影响。

2. 2 “一颗印”建筑装饰设计特点

“一颗印”的建筑形式(图 2),是昆明滇中地区的

一大建筑特点。 汉族和彝族的先民共同创造了这种

建筑装饰特点,蕴含着当地的生活习性、民族文化、宗

教信仰和审美风格等,体现着彝族汉化的民居特色。

两民族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

“一颗印”建筑装饰文化。

图 2 海晏村“一颗印”建筑形式

3 海晏村“一颗印”建筑装饰设计的表现形式

3. 1 木雕装饰设计

3. 1. 1 动物图案

在建筑装饰图案中,常见的有龙纹、凤纹、虎纹、

龟纹、麒麟纹等,其中龙、凤、虎、龟被誉为四大灵兽。

龙作为四大灵兽之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

常言“龙凤呈祥”,凤作为四灵兽之一,象征吉祥。 在

昆明海晏村“一颗印” 建筑装饰设计中,龙凤纹图案

也会用在民居建筑上,如图 3 所示。 在海晏村民居建

筑的屋顶上,还能见到瓦猫和神兽雕饰。 瓦猫是云南

民居特有的建筑装饰,有着独特的外表和内涵,是云

南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蕴含了云南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别具特色。 其木雕装饰的背后,蕴含着当地

居民祈望子孙繁荣与生活幸福的期望,寄托了人们对

美好的愿景。

图 3 海晏村民居木雕动物图案

3. 1. 2 几何图案

海晏村“一颗印” 民居建筑上的木雕装饰中,还

有着几何图案的运用。 几何图案不同于动植物图案

或者自然中具象的形态,它是人们对自然生活中的形

态进行加工提炼所得到的抽象图案。 这些源于自然

却不同于自然的抽象形态,运用极其广泛。 在海晏村

民居建筑中,几何图案会运用在窗户、门框、屋顶、建

筑底部和边缘等建筑部位,再在其建筑基础上进行雕

刻、装饰,使建筑外观具有视觉美感。 海晏村“一颗

印”建筑装饰设计中,步步锦是一个民居装饰的代表,

它是抽象化横竖线连接而成的装饰图案,按一定的节

奏和数量排布在一起。 这种组合富有美感,并有着深

厚的寓意,它代表着步步高升、前程似锦,寄托了当地

居民对生活的无限想象和美好期望。

3. 1. 3 文字图案

文字装饰也是民居建筑装饰图案中的一种装饰

形式。 它是一种将文字进行分解、重组的装饰图案。

在海晏村“一颗印” 民居建筑装饰中,它多用于木雕

和石雕的装饰,有时以平面装饰的形式出现在瓦当

上。 其中有万字、寿字和福字的图案类型,具有装饰

效果,蕴含人们向往长寿、美好的意义。

3. 2 石雕装饰设计

石雕装饰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很早开始使用,

第48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张浩然·昆明“一颗印”民居建筑装饰设计探析 ·37·

并逐渐发展成熟。 在海晏村民居建筑装饰中,同样也

能看到大量石雕装饰设计。 海晏村当地有大量的石

材,民居就地取材,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与周边环境

和谐共生,经久耐用。 海晏村“一颗印” 民居主要在

两个地方体现着石雕装饰设计,其一是民居大门的墩

石,如图 4 所示。 在调研中,能看到三种墩石的石雕

装饰,第一种是平整洁净表面的石墩,它没有繁杂的

雕纹,只有打磨和塑性,显得大方通透;第二种是在打

磨石墩表面的基础上雕刻装饰性图案,其雕纹主要为

横向的线条和动植物的雕刻图案。 相互交错的肌理

带有节奏,具有视觉上的美感;第三种是墩石样式,为

分层堆砌的石墩,多由两块或者三块方形石墩堆砌而

成。 在调研过程中,能看到雕刻精美的石墩图案,在

具象图案中带有抽象的构成。 其二为民居柱础的造

型,柱础上多有乳钉纹的装饰,柱础的雕刻方式多为

阳刻。

图 4 昆明海晏村民居建筑门墩柱础

海晏村“一颗印” 民居建筑装饰设计中,其石雕

装饰设计蕴含着审美的理念和文化的内涵。 这里的

石雕装饰设计有着独特的外观,它们兼收并蓄,技艺

不凡,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材料的选择上,当地居

民遵从就地取材的原则,体现了尊重自然的观念与天

人合一的思想。

3. 3 彩绘装饰设计

海晏村“一颗印” 民居建筑的彩绘装饰,具有地

域特色。 彩绘主要装饰在建筑内外的细节部分,如外

墙边缘、屋檐构建,如图 5 所示。 而且,根据民居的不

同,选择装饰的部位和装饰也会有区别。 在彩绘的绘

制工艺上,通常会采用白石灰粉饰之后,上墨、勾线,

也会有少许部分用到颜料的晕染。 在彩绘装饰的题

材上,一般会结合当地的生活特点,更多地展现花鸟、

山川等自然景物,也有文字、诗词的点缀。 但由于保

护力度不足,加上彩绘装饰更多地浮于材料表面,如

今很多彩绘的画作已经模糊甚至消失,很难观察到具

体的画作形象。 如果不加以保护修复,很多彩绘作品

将会渐渐失去。

图 5 昆明海晏村屋檐构建彩绘

彩绘装饰设计,是我国重要的建筑装饰部分。 建筑中

有许多关于彩绘的说法,比如“雕梁画栋”。 海晏村

“一颗印” 民居建筑拥有同样的彩绘装饰,传承了中

国建筑的装饰手法。 彩绘装饰所使用的油漆、颜料等

上色材料,一是能对建筑进行点缀装饰,使建筑形象

更加丰富美观;二是能对建筑的木构件进行防虫防

潮,具有功能上的实际意义,这也是海晏村居民的智

慧。 虽然海晏村“一颗印”建筑中彩绘艺术随着时间

流逝逐渐淡化,但是,这种形式和功能结合的装饰思

想,也影响着现代建筑装饰的发展。

3. 4 瓦当装饰设计

云南瓦当是瓦当艺术中运用比较特别的一点,在

《云南通志》 中有过记载。 相传在云南,因受到风的

影响,瓦片特别容易滑落,砸伤行人。 因此,昆明的官

员想让民居多使用筒瓦,在官员的请命下,皇帝特赦,

让云南很多地区使用筒瓦。 瓦当作为一种实用意义

上的装饰品,使用区域广泛,沿用时间长久,具有时代

性和地域性等显著特点[1]

。 海晏村等地区的民居建

筑使用了筒瓦,成为了云南瓦当的特色。 瓦当是在屋

顶上遮覆瓦之间的瓦缝的筒瓦端头的装饰,有着装饰

的功能,同时,也能防止瓦片的滑落。 在海晏村的“一

颗印”民居建筑中,更常见的是团寿纹和莲花纹(图

6)的瓦当形式。 这样的瓦当装饰设计,也体现了昆明

地区居民的装饰设计理念。 瓦当的出现,既具有防止

瓦片滑落,保护人们安全的功能,也富有美观的视觉

感受。

海晏村“一颗印”建筑中的瓦猫同样富有深刻的

意义,它们象征着权力、吉祥、财富和幸福。 这些建筑

装饰上的动物图案,能够弥补居民生产生活困苦和挫

第49页

·3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折的感觉,也是对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鼓舞,是一种

具象化的表达形式。 神兽不仅是建筑物的装饰,也是

体现出建筑的身份、规制、文化背景的重要证据[2]

在昆明的一些地区,也有着瓦猫的制作区域,其直到

现在,还是云南的特色建筑装饰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图 6 海晏村民居瓦当的莲花纹

4 海晏村“一颗印”建筑装饰设计研究价值

4. 1 装饰艺术性

海晏村“一颗印” 建筑的装饰艺术性,是一个可

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它传递了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

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3]

。 在建筑装饰中,装饰的部

位和构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建筑的功能。 民居建筑

设计的初衷,是给人提供安全、便捷的空间,因此,如

有超出使用功能的装饰,是多余的。 因此,在满足基

本功能的基础上,再使用艺术设计的手法,使用不同

的形式、材料和色彩进行装饰美化,从而显现出建筑

的精神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海晏村的民居建筑装饰设计中,装饰的图案形

式是其中一个重点。 其主要使用花草、灵兽等具有寓

意的图案,将生动形象的艺术符号与建筑紧密结合,

具有装饰艺术性,同时也成为居民的精神寄托。 第二

个是使用的材质。 在昆明海晏村“一颗印”建筑装饰

的材料上,建筑本身和它的构建,其主要材料基本都

来源于当地。 在材料的处理方式上,海晏村民居保留

了材质本身的自然特性,对材料进行挑选和打磨,让

不同的材料运用在不同的位置,具有节奏感和自然的

美感。 第三个特点是装饰的技法,海晏村民居用雕

刻、打磨工艺强化建筑的视觉形象,使建筑富有表现

力和细节。 这种建筑装饰设计的技法,使得建筑具有

更好的视觉外观和更深刻的内涵。

4. 2 文化象征性

同时,海晏村“一颗印”民居建筑装饰设计,也具

有文化的象征性。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木雕》一书

中提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因此,在中国的传

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设计中,不仅有表面的装饰效果,

更有吉祥寓意蕴含其中,成为中国传统民居中富有灵

魂的部分。 乡土建筑很注重对建筑装饰部分进行美

化,形式生动自然,不受一定的法式约束[4]

。 海晏村

“一颗印” 民居建筑中,具有象征表达的题材主要有

三种:第一种,是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海晏村民居木

雕装饰中,能看到大量的自然符号,如植物动物的雕

饰,寄托人们对生活幸福的祈望。 如瓦当中的莲纹、

石墩雕刻的花草等等装饰图案,无不表现居民对于吉

祥、幸福的期许。 第二种,表现孝悌的礼制。 在海晏

村民居建筑中,万寿纹、石墩上寿字的引用,体现着人

们对于长寿的追求与对长辈的尊敬。 这是中国独有

的一种忠孝文化,也蕴藏在民居建筑装饰设计里。 第

三种是辟邪的文化象征。 海晏村的民居中,能看到神

兽、麒麟的雕兽,最特别的是当地的瓦猫。 各家的瓦

顶有着形态不一的瓦猫,形式多样,在民居拥有个性

的同时,也寄托着居民驱邪避祸、祈望和平安稳的愿

景,这些雕饰和瓦制事物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也象

征着海晏村居民的精神信仰。

5 “一颗印”建筑特点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5. 1 乌龙村“一颗印”建筑装饰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对海晏村来说,同属于昆明市的乌龙村改造设

计,具有实际参考意义。 乌龙村与海晏村的“一颗

印”建筑形式有着共同之处,但也有所区别。 两个村

落的民居建筑皆为清代、民国时期到 20 世纪 60 年代

所建,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乌龙村的

“一颗印” 建筑是与云南土掌房融合的建筑形式,多

种建筑形式类型共存。

乌龙村建筑的设计改造,体现在艺术与建筑的结

合,如图 7 所示。 在保留村落原始建筑形象的同时,

加入文化体验馆、艺术工作室等功能,保留、修复原有

的建筑装饰构造,选择当地的木材、石材进行改造设

计,保留村落的视觉特点。 在建筑外壳之内,对闲置

的室内空间进行活化改造,将乌龙村的特色手工艺进

行展示,打造艺术展陈空间;对瓦猫、木雕等建筑细部

装饰进行陈列展示,延续传承文化。

乌龙村对当地民居建筑装饰的保护与延续设计,

对海晏村“一颗印”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有着重要

的参考价值。

第50页

2024 年 01 期 总第 307 期 张浩然·昆明“一颗印”民居建筑装饰设计探析 ·39·

图 7 乌龙村民居建筑的改造

5. 2 对海晏村“一颗印”建筑装饰文化结合现代建筑

的思考

在民居建筑中,建筑装饰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形式上能给人提供锦上添花的视觉感受,更能为居

民带来文化内涵,透露出精神信仰。 在海晏村民居建

筑中,木雕、石雕和彩绘等装饰语言,是民居建筑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体量本身能够反映一个时

代的经济文化的缩影,建筑的装饰设计则可以形成建

筑的灵魂,让后人能从其中理解先人的思维方式、文

化观念、艺术手法、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昆明海晏村“一颗印” 建筑装饰,可以结合现代

建筑的功能,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的村落。 村落建筑的

整体面貌需要得到传承和保留,将破损、闲置的民居

进行修缮改造,尽可能地将改造部分作为村落的背

景,凸显原有的建筑特点,保留整体的氛围。 从村落

民居原始功能来说,它是符合人的使用习惯的。 在其

基础上,加入展陈空间、手工艺作坊,达到保护其文化

内容的效果。 昆明海晏村“一颗印”民居建筑的装饰

设计,在地方性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现在建

筑装饰设计也有着深厚的影响。 通过海晏村先人留

下的丰富的艺术题材和充满视觉美感的建筑结构,给

现在建筑装饰设计留下了深厚的艺术价值,也给当今

的设计追溯民族艺术文化提供了建筑例证。 当然,落

实到海晏村“一颗印” 民居建筑的修复,才能留住村

落的记忆[5]

。 目前,对于村落的活化保护,也是时代

的主题。 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回归到人类居住的本

质,也是当今人们追求的生活。 昆明“一颗印” 建筑

给现代建筑设计者带来的启示,绝不仅仅是外观上的

审美装饰,其蕴含的深刻含义,可继续丰富着当今人

们的精神追求。

6 结语

通过对海晏村“一颗印”民居建筑装饰设计的调

研,能够感受到建筑装饰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上

的追求。 在时代发展下,传统建筑很难完整保存,但

可以提取加工它的建筑装饰,赋予新的载体,让建筑

装饰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文化能够重现,传达文化延续

的思想。 因此,应挖掘其中的艺术文化价值,充分吸

收和创新,使海晏村民居的建筑装饰设计的灵魂得以

延续传承。

图 片 来 源

图 1:《建筑遗产》;

图 2 ~ 图 5: 作者自摄;

图 6:作者自绘;

图 7:古德设计网。

参 考 文 献

[1] 申 云 艳. 中 国 古 代 瓦 当 研 究 [ M]. 北 京: 文 物 出 版

社,2006.

[2] 张春继. 云南东莲花清真寺屋脊神兽研究[ J]. 装饰,

2019(10):138 - 139.

[3] 杨安宁,钱俊.一颗印:昆明地区民居建筑文化[M]. 昆

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 楼庆西. 雕梁画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曹松,陈桔. 滇池流域“一颗印” 民居形式与功能变

化———以昆明市海晏村为例[ J]. 城市建筑,2019,16

(25):124 - 127.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