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
II
目 录
国信要闻 ............................................................................................. 1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国信集团 2023 年度工作总结大会
在京圆满落幕 .................................................................................1
国信集团各地分公司陆续召开年终主题年会 ................................9
项目展示 ..................................................................................................14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小桥茶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14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纺织加工园区项目(一期)
...........................................................................................................15
江苏省南京市碳普惠机制建设研究项目 ......................................17
国信观点 ..................................................................................................18
【公共数据价值红利系列 1】 数据治理赋能公共数据运营.....18
海外声音 ..................................................................................................22
Why construction needn’t fear AI.....................................................22
为什么建筑业不必害怕 AI.............................................................27
政策摘要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775 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3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国办发
〔2024〕7 号) ...............................................................................36
II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令第 12 号《中央储备棉管理办法》 ............................................38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
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 年版)》的通知(发改环资规
〔2024〕127 号) ...........................................................................40
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的通知(财教〔2023〕276 号) ...................................................45
财政部关于印发《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资环〔2024〕6 号) ...............................................................48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信息查询使用便利度的
通知》(财办库〔2024〕30 号) .................................................52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房屋
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服务合同(示范文
本)》的通知 》(建办市〔2024〕8 号)..................................53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暂
行办法》的通知(建标〔2024〕14 号) .....................................54
参加编制人员 ..........................................................................................58
1
国信要闻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国信集团 2023 年度工作
总结大会在京圆满落幕
2
岁序交替、万象更新,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国信集团 2023 年度工
作总结大会于 2024 年 2 月 6 日在京隆重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直播)、
线下(现场)相结合的形式,国信集团总裁贾宇昆等集团领导;国信招
标集团、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领导及在京分、子公司副总经理以上人
员、部门副总经理及以上人员,总部受表彰人员在湖北大厦主会场现场
参会;国信集团、国信招标集团、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总部员工及分、
子公司人员以线上方式参会。工作总结大会由国信集团副总裁刘丽娜主
持。
3
国信集团副总裁、国信招标集团执行总裁李继红在会上做了《国信
招标集团 2023 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李总在报告中指出,2023 年集团
面临重重压力:既要面对三年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内
外部经济环境,确保招采业务市场和经营业绩稳步发展;又要坚守招标、
咨询业务双品牌分立发展战略,确保国信招标品牌和业绩可持续发展;
还要加快探索、研究和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搭建招标代理行业数
智化招采交易大平台,力争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集团上下全体员
工不懈努力和开拓创新,集团招标采购主营业务取得了稳中有进的业绩,
数字化转型发展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李总同时深入剖析了 2023 年工
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对 2024 年的重点工作做出部署和安排。
4
随后,国信招标集团副总裁、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执行总裁王胜
做了《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王总在报告中总结了咨询业务整体经营情况、2023 年咨询业务经营管
理工作情况。王总谈到,2023 年是国信人经历了后疫情的第一年,面对
复杂的外部环境,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国信咨询全体同仁紧抓业务发
展机遇,立足专业所长,深耕工程咨询主业,寻求业务突破点,加强产
业金融研究,创新产业投资规划咨询业务,用努力和拼搏承受住了市场
的检验与洗礼,保持了业务发展的整体平稳,在平台建设、能力提升等
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王总同时指出,咨询集团在专业服务能力、资源
和业务协同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的同时,王总还提出了 2024 年咨询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经营目标和
主要工作计划,为国信成立 25 周年献礼。
5
国信集团副总裁贺岩从财务的角度汇报了 2023 年国信集团各业务
板块整体经营情况,同时,解读了《国信集团 25 周年劳动竞赛方案》
和《国信集团 2024 年业务激励方案》。
国信集团总裁贾宇昆做总结发言。贾总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集团在
经营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并对 2024 年提出新的工作要求。贾总强调,
2024 年国信集团的重点工作是:做好数字化转型,促进业务的发展,与
华为携手研发推出更多产品,并举办 25 周年司庆系列活动(包括 25 周
年劳动竞赛和业务激励工作、高峰论坛和系列沙龙活动等),为集团 25
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今年将继续提高中台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绩效考
核办法;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新员工培训及内外部培训工作,制订后备
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计划;加强考核,树立服务意识和合规、风险和法律
6
意识,做好廉政工作。最后,贾总祝愿国信集团在 25 周年华诞之年业
务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祝福集团全体员工及家人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根据会议议程,国信集团总裁贾宇昆分别与国信招标集团执行总裁
李继红、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执行总裁王胜签署了 2024 年度目标经
营责任书。国信招标执行总裁李继红与总部业务部总经理签署目标责任
书;国信咨询执行总裁王胜与总部事业合伙人签署合伙人承诺书,与会
全体人员见证了签字仪式。
7
会上,国信招标集团、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对 2023 年度总部优
秀部门及个人进行了表彰及奖励,参会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8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此次大会既是一次总结会、表
彰会,更是一次团结奋进的动员会、鼓劲会。年会盛典虽已落幕,但我
们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历程承载新的梦
想。龙行龘龘启新程,前程朤朤向未来,让我们再接再厉,勠力同心,
以集团使命为舟,以担当实干为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举
措,提速换挡,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速度,向着新年喷薄的朝阳,再次
起航!
9
国信集团各地分公司陆续召开年终主题年会
修身立德强作风、文化赋能促发展——国信集团陕西分公司、雄安分公
司举办主题年会活动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总结 2023 年度整体工作,描绘 2024 年规
划蓝图,2024 年 1 月 15 日,国信集团陕西分公司、雄安分公司齐聚陕
西西安,在西安临潼悦柳酒店隆重召开以“修身立德强作风、文化赋能
促发展”为主题的 2023 年总结表彰暨 2024 年战略规划大会。会议邀请
了陕西分公司首席专家、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
导师梁钧教授等嘉宾。陕西分公司总经理贾兆魁、执行总经理向远明、
副总经理胡智运、总工程师张海飞、雄安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星燏,以及
陕西分公司、雄安分公司全体员工参加了大会。
10
增强核心竞争力,笃行不怠期未来——国信集团湖北分公司年终总结暨
表彰会圆满结束
2024 年 1 月 27 日,国信集团湖北分公司 2023 年度总结暨表彰会
在武汉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 2023 年度工作成绩,分析了公司发展面
临的挑战,对 2024 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动员部署,分公司全体人员
参加了大会。
湖北分公司总经理金红在年度总结报告中,对各部门在 2023 年复
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示了肯定,对各部
门降本增效、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持续进步和可喜成绩提出了
表彰,向分公司全体人员辛勤付出以及各位家属的默默支持表示衷心感
谢,并送上了美好祝愿。
11
穿越逆境、终抵繁星——国信集团内蒙古分公司年终主题年会圆满落幕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4 年 1 月 28 日国信集团内蒙古分公司在
呼和浩特天赋盛宴举办了“穿越逆境、终抵繁星”主题年会,内蒙古分
公司全体员工参加了会议。年会现场暖意融融、欢乐无边,在热烈的气
氛中,共话企业发展,展望美好未来。年会设置了年终总结、优秀表彰、
签约仪式、抽奖晚宴等环节,大家欢聚一堂,辞旧迎新,总结过去一年
所取得的成绩,谋划新一年的发展方向。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在匆忙平
凡的一年中,大家一起磨砺,一起成长,撒下一路辛勤的汗水,留下一
路胜利的欢笑。
12
“乘风破浪,万事兴龍”——国信河北工程咨询分公司召开 2023 年度年
终总结会
盛会璀璨,共庆辉煌。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
保持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共同回顾 2023 年度整体工作,展望 2024 年
发展前景,国信集团河北工程咨询分公司于 2024 年 2 月 2 日在唐山世
德花园酒店召开了 2023 年度年终总结会,分公司全体员工参加了会议。
本次年终总结会以“乘风破浪,万事兴龍”为主题,河北工程咨询
分公司总经理孙文礼首先向全体员工致以新年贺词,并对分公司 2023
年整体工作做出了全面、客观的总结,同时对 2024 年公司的发展提出
了期许。会议还对 2023 年度优秀员工以及服务公司五年以上的员工进
行了表彰和嘉奖。
13
国信集团河南分公司召开 2023 年度总结暨 2024 迎新会
2024 年 2 月 1 日,国信集团河南分公司年会盛典成功举行。公司
领导及全体员工齐聚一堂,共同回首 2023 年,展望 2024 年。
国信集团河南分公司领导崔生旺、王元、杨广红、刘鹤淇分别上台
带来新年寄语,回顾总结了过去公司的发展状况,并对公司 2024 年的
发展和策略做出了规划。2023 年河南分公司不忘初心,深化多领域发
展。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业内同行业绩普遍不理想的后疫情时代,公
司业绩稳中求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展望 2024
年,河南分公司将继续坚持创新,巩固传统招标业务的同时,不断拓展
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机会,提升公司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
14
项目展示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小桥茶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
委托单位:建瓯市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业务属性:全过程工程咨询
咨询服务范围:包括全过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造价咨询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茶叶灌溉水
利提升工程配套设施 300 亩、建设茶园工坊-茶叶加工体验以及北苑茶
(乌龙茶)制作技艺展示中心、茶叶文创产品展示中心;生态茶园改造,
环境整治及照明工程;建设茶文化研学基地、游客服务中心、科特派学
院,配套建设生态停车场及给排水、电气室内外管网等室外工程。
15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纺织加工园区
项目(一期)
委托单位:红河自贸耀太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业务属性:工程监理
咨询服务范围:项目前期、勘察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缺陷责任
期的工程监理及相关服务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规划总用地面积约 420 亩,新建
总建筑面积约 26 万平方米,主要包括综合服务楼、倒班宿舍、标准厂
房、配电房、水泵房、公共卫生间、造型大门及地下室等,并配套完善
16
园区智能化系统工程、室外配套基础设施及设施设备。项目总投资约 15
亿元。
17
江苏省南京市碳普惠机制建设研究项目
委托单位: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
业务属性:课题研究
咨询服务范围:针对南京市碳普惠机制开展深入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本次项目研究的碳普惠场景将重点围绕分为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低碳政务三个大类,拟包括 9 个场景的方法学和积分规则。主要研究成
果涵盖:1、南京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建议稿);2.南京碳普惠管
理办法(建议稿);3.南京碳普惠场景研究报告。4 .宣传传播活动,结
合地球日、环境日和低碳日三个重要节日,开展三场碳普惠的面向公众
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每场活动预计触达 20 万南京市民。
18
国信观点
【公共数据价值红利系列 1】 数据治理赋能公共数据
运营
----国信研究院
公共数据,是指国家机关和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
务职能的机构、事业单位以及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等提供公共
服务的部门、地方国资平台和组织,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责或者提供公共
服务过程中收集、产生涉及公共利益的各类数据。公共数据涉及到国家
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有效加以利用,不
仅可以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还能促进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持续释放
数据红利。
一、数字政务建设重心从“建系统”转向“谋场景”
截至 2023 年 5 月底,全国已有 21 个省份公开发布 27 项数字政府
专项政策文件,数字政务建设进入全面加速阶段。据 IDC 研究数据,
2021 年中国数字政府整体市场规模达 1235 亿元,在“十四五”及数字
政务相关政策的驱动下,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到 2026 年超过 2000 亿元,
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12%。随着前期数据中心和各类数据智慧采集系统软
硬件建设的落地,投资建设当前建设重点也从“建系统”转向“谋场景”,
从“技术驱动”转向“数据牵引”,从“重视建设规模”转向“注重平
台运营”。
19
二、公共数据运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提出有序推动公共数
据资源开发利用,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
数据进行增值开发利用,提升各行业各领域运用公共数据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的能力等部署要求。公共数据是数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
民经济发展方方面面,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其开发利用以及市
场化配置意义重大。2022 年以来,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
安全、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公共数据开发
利用由研究部署迈入落地实施阶段。
按照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财政部《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
意见》提出,支持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资产有条件有偿
使用,加大政府引导调节力度,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和收益
分配机制;同时强化公共数据资产授权运营和使用管理,按照“原始数
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要求和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公共管理和服
务机构可授权运营主体对其持有或控制的公共数据资产进行运营。
三、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三种模式
截至 2023 年 8 月,我国已有 226 个省级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线了
数据开放平台,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数据运营实践,目前主要有三种模
式:
1、 以成都、青岛、上海、河南等地为代表的集中统一的政府授权
运营模式;
2、 以北京、杭州等地为代表的分行业集中的数据专区模式;
20
3、以浙江为代表的重点领域经过“申请一资格审查一评审”,申
请单位获得授权,与公共数据主管部门签订运营协议的多层次分散授权
模式。
四、公共数据运营当前痛点:数据资产不清,管理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政府各部门和公共服务主体已沉淀了大
量公共数据,但由于未经结构化、标准化处理和清洗,数据质量普遍较
低。很多公共数据运营主体的最大痛点就是数据资产没有很好的盘点,
管理能力也不足,数据分散,公共数据大部分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不同
的数据源和不同的设备中,运营单位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数据可用;同时
由于保障数据安全的相关制度和技术不足,导致部门不敢、不愿、不想
共享数据,相互之间形成数据“孤岛”,数据价值难以发挥,对于任何
企业来说,如何识别、分类、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并从中获取对问题
的深入洞察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公共数据资产化的重点领域
与土地不同,数据不会越用越少,并且数据本身会日益增加,因此
盘活数据资源,建立“数据财政”,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体系是通过改
革破解债务难题的有效方式。具体来说,拥有以下几类业务所产生的数
据资源都非常有价值,值得下大力气进行数据资产化:
1、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水务、供热、燃气、环保、交通等)产生
的数据
2、文旅类数据,如文投、旅投产生的数据
3、各类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的生产保障类数据
21
4、新公共用事业类(如:充电桩等新能源服务)、新经济类(如:
绿色经济)
六、帮助运营者最大化发现数据资源,获得更具价值的数据资产管
理能力
数据治理体系是建立完善、共享、统一管理的数据环境的基础和关
键,它是将数据视为资产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国信咨询将数
据治理作为数字化转型、提升行业服务水平作为集团发展战略之一,与
华为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数据治理工具和技术,对数据进行发现、迁移、
清洗、标记、编目和可视化,能够更加自动化的识别、发现优质的数据
资源,从而最大化地释放数据价值。
国信公共数据治理,为数据运营者提供自定义的数据智能分析能力,
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呈现,形成业务人员更容易理解的直观的图表
画面,从中快速得到有价值信息进行有效决策,是数据运营者获得的最
直接收益;而数据治理的过程也是数据运营者快速提升数据管理能力的
过程,这种能力的提升则是更大的收益,标志着数据运营者能够更加熟
练地管理数据资产,最大化数据资源价值,同时也为通过国家 DCMM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认证,建立数据服务的高门槛,奠定非常重要的基
础。
22
海外声音
Why construction needn’t fear AI
“A Roman bricklayer observing his counterpart on a modern UK
building site would see many similarities to the way they worked on
Hadrian’s mega project in the 120s AD (Hadrian’s Wall by Toa
Heftiba/Unsplash)
On balance, AI seems likely to do what technology has always done:
reshape work and remove the need for some occupations while creating
many more and raising productivity.
Never has an advancement in computing power been discussed by so
23
many, in such a short space of time,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Some warn we’re entering the age of The Terminator, with Skynet taking
over the world. Let me reassure you that we’ve been here before. I expect that
money and the domestication of animals were discussed in the same
apocalyptic terms as AI is today. Steam power,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lectricity, and the internet were also viewed as harbingers of doom.
Those of us charged with creat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tend to be
sanguine about change. Some things change, some things don’t. A Roman
bricklayer observing his counterpart on a modern UK building site would see
many similarities to the way they worked on Hadrian’s mega project in the
120s AD. A wall is a wall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re’s always work to do
“Modernise or die,” said Mark Farmer in his 2016 and 2021 UK reports,
but even two short years ago, when he considered how things had moved on
since the 2016 report, he did not see the impact that machine learning could
have on the way we design, project manage, and build.
The main fear is that tech will replace human workers. And it’s true that
from the earliest agricultural machines to today’s self-checkout zones,
machines do take over routine, physical processes, shifting humans toward
less structured work where knowledge and interaction play a greater role.
24
AI already shows real capacity for tasks such as answering complex
questions, writing competent reports, and tackling exams, suggesting that it,
too, will take over some jobs.
But predictions of mass job losses often underestimate the new job
opportunities technology creates. Part of this is because most new
technologies work well with and complement labour, increasing capacity and
productivity.
We still have accountants
Calculators and spreadsheets didn’t, for instance, make accountants
redundant. Instead, accountants were freed from the data recording and
computational tasks that were the essence of early accountancy, allowing a
shift to more complex undertakings.
Just as slide rules and arithmetical formulas were replaced for quantity
surveyors by other necessary skillsets valued by clients. Consultancies like
my own evolved into multi-disciplinary organisations off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facilitie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asset control, as well as more
traditional skills. The evolution of tech also results in the creation of entirely
new roles, too. Cars needed mechanics, TVs required writers, the computer
has driven a vast expansion in IT jobs, for example.
But are we ready to adapt? Deloitte’s latest “State of AI in the Enterprise”
25
report notes that while 94% of business leaders see AI as being important to
their organisation’s success, only 27% think their organisation has policies
and processes needed to fully harness it.
Why it’s hard to automate construction
That’s not to say that the benefits aren’t already being felt. The chief
executive of Octopus Energy in the UK said last month that AI was doing the
work of 250 customer service workers and writing emails that delivered 80%
customer satisfaction, well above the 65% achieved by skilled, trained people.
I believ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ill be disrupted by
machine learning, but not at the speed some predict.
One reason construction seems impervious to tech disruption is the sheer
diversity of jobs in it, and the diversity of tasks within those jobs, not all of
which are equally replaceable by machines.
Automation may just alter the task composition of jobs, rather than
reducing their overall number. Most sectors are keen to embrace this change
and, in the latest CFO survey, respondents said they expected to see a wave
of AI-related capex driving UK productivity.
On balance, AI seems likely to do what technology has always done:
reshape work and remove the need for some occupations while creating many
more and raising productivity.
26
It will take time, however. It took decades for personal computers to
affect measured US productivity. In 1987, at the height of the adoption of
personal computer technology pioneered by Apple and promoted by
Microsoft, the US economist and Nobel laureate, Robert Solow, famously
lamented: “You can see the computer age everywhere bu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
Author:Richard Steer
Link : https://www.globalconstructionreview.com/why-constructionneednt-fear-ai/
27
为什么建筑业不必害怕 AI
总体来说,人工智能似乎可以做科技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情:重塑的
工作,可消除对某些职业的需求,创造更多并提高生产力。
人工智能(AI)从未在短时间内被如此多的人讨论过计算能力的进
步。
有人警告说,我们正进入终结者时代。讨论金钱和动物驯化的方式
与今天的人工智能一样具有启示意义。曾经蒸汽动力、内燃机、电力和
互联网也被视为末日的预兆。
我们这些负责建筑环境的人往往对变化总持乐观态度。有些事情会
改变,有些事情不会。一位罗马泥瓦匠在现代英国建筑工地观察他的同
行,会发现他们与公元 120 年哈德良大型工程中的工作方式有许多相似
之处。墙到最后还是墙。
总有工作要做
马克·法默在 2016 年和 2021 年的英国报告中说:“要么现代化,
要么灭亡。”但即使在短短两年前的报告表示,他也没有看到机器学习
对我们的设计、项目管理和建设方式的影响。主要担心的是科技将取代
人类工人。诚然,从最早的农业机器到今天的自助结账区,机器接管了
日常的物理过程,将人类转移到结构较少的工作中,在那里知识和互动
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回答复杂问题、撰写报告和应对考试,这
28
表明它也将接管一些相关的工作。但对大规模失业的预测往往低估了技
术创造的新就业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新技术都能很好地
与劳动力配合并补充劳动力,从而提高产能和生产力。
我们仍然需要会计师
例如,计算器和电子表格并没有让会计师变得多余。相反,会计师
们摆脱了早期会计的数据记录和计算任务,从而可以转向更复杂的工作。
正如工料测量师使用的滑尺和算术公式被其他必要技能所取代一
样。像咨询公司可以发展成为多学科组织,提供项目管理、设施管理、
资本资产控制以及更传统的技能。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全新角色的产生。
例如,汽车需要机械师,电视需要作家,计算机推动了 IT 工作岗位的
巨大扩张。
德勤最新的《企业人工智能状况》报告指出,尽管 94%的商业领袖
认为人工智能对其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但只有 27%的人认为其组织有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所需的政策和流程。
为什么难以实现自动化施工
这并不是说人们还没有感受到这些好处。英国八达通能源公司首席
执行官上个月表示,人工智能正在为 250 名客服人员工作,并撰写电子
邮件,使客户满意度达到 80%,远高于受过培训的熟练人员达到的 65%。
我相信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会被机器学习所颠覆,但不会像一些
人预测的那样快。
建筑业似乎不受技术干扰的一个原因是,建筑业工作岗位的多样性
29
以及这些工作岗位中任务的多样性,并非所有工作岗位都能被机器同等
替代。自动化可能只是改变作业的任务组成,而不是减少它们的总数。
大多数行业都热衷于接受这一变化,在最新的首席财务官调查中的受访
者表示,他们预计将看到一波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资本支出推动英国生产
力。
总体来说,人工智能似乎可以做科技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情:重塑的
工作,可消除对某些职业的需求,创造更多并提高生产力。
当然,这需要时间。个人电脑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影响到美国的生产
力。1987 年,在苹果开创并由微软推动的个人计算机技术被采用的高峰
期,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曾感叹道:“除了生
产力统计数据,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计算机时代。”
本文作者:Richard Steer
原文链接:https://www.globalconstructionreview.com/whyconstruction-neednt-fear-ai/
30
政策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775 号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2024 年 2 月 4 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
例》)予以公布,自 2024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一、《条例》的出台背景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
放、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我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11 年 10 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
庆、广东、湖北、深圳等地启动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2017
年 12 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2021 年 7 月全国碳排放权交
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整体
平稳,年均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51 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比例超
过 40%。截至 2023 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纳入 2257 家发电企
业,累计成交量约 4.4 亿吨,成交额约 249 亿元,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
效应初步显现。与此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短板
日益明显。此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依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章、文件执行,
立法位阶较低,权威性不足,难以满足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
31
惩处违法行为等实际需要,急需制定专门行政法规,为全国碳排放权交
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党的二十
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制定《条例》是落实党的
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展的客观需
要。
二、《条例》的总体思路
《条例》制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总体思路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全流程管理,覆盖碳排放权交易各主要环节,
避免制度空白和盲区。二是立足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总体属于新事物、仍
在继续探索的实际情况,重在构建基本制度框架,保持相关制度设计必
要弹性,为今后发展留有空间。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碳排放数据造
假突出问题,着力完善制度机制,有效防范惩治,保障碳排放权交易政
策功能发挥。
三、《条例》确定的监管体制
明确监督管理体制,是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制
定《条例》的重要目的之一。《条例》明确,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
分工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督
32
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碳排放权交
易及相关活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为提升监管效能,《条例》还规定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平台,加强对
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全过程监管,并与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四、《条例》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
答:《条例》从六个方面构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
一是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
记机构负责碳排放权交易产品登记,提供交易结算等服务,全国碳排放
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二是碳排放权交易覆
盖范围以及交易产品、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碳排放权交易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目前为二氧
化碳)和行业范围,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产品包括碳排
放配额和经批准的其他现货交易产品,交易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和符
合规定的其他主体,交易方式包括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符合规定的
其他方式。三是重点排放单位确定。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
部门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条件,省级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
部门据此制定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四是碳排放配额分配。国务院生
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省
级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据此向重点排放单位发放配额。
五是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重点排放单位应当编制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
33
告,省级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报告进行核查并确认实际排放量。六
是碳排放配额清缴和市场交易。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根据核查结果足额清
缴其碳排放配额,并可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或者出售碳排放
配额,所购碳排放配额可用于清缴。
五、针对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条例》规定的制度措施
排放数据真实是碳排放权交易正常进行和发挥政策功能的基本前
提。在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方面,《条例》主要从四个方面
作了规定:一是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制定并
严格执行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如实准确统计核算本单位温室气体排
放量、编制年度排放报告并对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按
规定向社会公开信息并保存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二是加强对技术服务
机构的管理。受委托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检验检测的技术服务机构应
当遵守国家有关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要求,对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承担
相应责任,不得出具虚假报告;受委托编制年度排放报告、对年度排放
报告进行技术审核的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设施设备、技术
能力和技术人员,建立业务质量管理制度,独立、客观、公正开展相关
业务,对出具的年度排放报告和技术审核意见承担相应责任,不得篡改、
伪造数据资料,不得使用虚假的数据资料或者实施其他弄虚作假行为;
技术服务机构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不得同时从事年度排放
报告编制和技术审核业务。三是强化监督检查。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34
和其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对重点排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进
行现场检查,明确现场检查可以采取的措施,并要求被检查者如实反映
情况、提供资料,不得拒绝、阻碍。四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在温室气体
排放相关检验检测、年度排放报告编制和技术审核中弄虚作假的,规定
了罚款、责令停产整治、取消相关资质、禁止从事相应业务等严格的处
罚,并建立信用记录制度。
六、《条例》对于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相关规定
《条例》适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
对于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条例》从两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条
例》施行前建立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当参照《条例》的规定健
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二是《条例》施行后,不再新建
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相同温室气体种类和相
同行业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
七、为确保《条例》顺利实施,有关方面还将开展的工作
确保《条例》顺利实施、落地落实,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关方面将
着重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抓好宣传贯彻。《条例》的专业性比较
强,要采取多种方式对《条例》进行宣传,帮助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重
点排放单位、有关技术服务机构等单位和个人更好地掌握《条例》内容、
领会精神实质,做到知法守法。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二是及时跟进配
套制度。《条例》确立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但要真正
35
落地落实,离不开配套规章、办法、标准等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的规
定作支撑。要及时出台相关配套规定。三是完善监管基础设施。碳排放
权交易管理专业性、技术性强,要有效实施监管,基础设施的支撑非常
关键。其中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平台对于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动
态监管,提升监管力度具有重要作用。《条例》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
场管理平台建设作了明确规定,有关方面将以《条例》实施为契机,统
筹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快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
平,形成监管合力。
3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
见(国办发〔2024〕7 号)
2024 年 2 月 9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
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意见》强调,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谋划、
协同推进,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创新驱动、提质增效,政府引导、市
场主导的原则,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为路径,
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
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为高质
量发展厚植绿色低碳根基,助力全面建设美丽中国。
《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
物循环利用体系。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
筑垃圾、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 40 亿吨,新增大宗固体
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60%。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
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达到 4.5 亿吨。资源
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 5 万亿元。到 2030 年,建成覆盖全面、运转
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
37
世界前列。
《意见》明确 5 方面政策举措。一是推进废弃物精细管理和有效回
收。按照废弃物不同来源精准施策,加强工业废弃物精细管理,完善农
业废弃物收集体系,推进社会源废弃物分类回收。二是提高废弃物资源
化和再利用水平。根据废弃物不同利用方式分类施策,强化大宗固体废
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引导二手商品交易便利化规范
化,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推进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
产模式。三是加强重点废弃物循环利用。综合考虑废弃物资源价值、社
会关注度、循环利用难度等因素,对重点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进行部署,
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加强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探索新型废
弃物循环利用路径。四是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化
发展,培育行业骨干企业,引导行业规范发展。五是完善政策机制。聚
焦政策和机制堵点难点,完善支持政策和用地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机制、
再生材料推广应用机制。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细
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政策举措、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抓好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相关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社会氛
围;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循环经济领域议题设置,深化多双边
合作。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
国财政部令第 12 号《中央储备棉管理办法》
2024 年 2 月 7 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储备体系
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中央储备棉管理,更好发挥中央储备棉在
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中央储备棉管
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 2024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
《办法》坚持目标导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加强中央储备棉管理作
出规定:
一是服务宏观调控。坚持中央储备棉轮换、收储、动用(含销售,
下同)应当服从服务于棉花市场调控、应急保供、库存更新等需要的总
要求,明确启动中央储备棉轮换、收储、动用的具体情形。
二是明确职责程序。界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储备局、财
政部等部门和单位在中央储备棉管理中的职责,并规定了中央储备棉计
划下达程序、执行报告要求和操作方式等。
三是加强储存管理。要求中储粮集团和承储企业加强内部管控、实
行专库专人专账管理等,确保入库储备棉质量,明令不得擅自变更库点
和串换品种、不得掺杂掺假和以次充好、不得故意拖延出入库、不得以
中央储备棉对外担保或清偿债务等。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明确相关部门对中央储备棉管理情况和轮换、
收储、动用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职责、职权,并对违反办法规定的
39
行为予以相应处罚。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做好《办法》
贯彻实施工作,全面加强中央储备棉管理,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
储存安全,并合理安排轮换、收储、动用,充分发挥中央储备棉的宏观
调控作用。
40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
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 年版)》
的通知(发改环资规〔2024〕127 号)
2024 年 2 月 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
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
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 年版)》(以下简称《2024
年版》),自 2024 年 4 月 1 日起执行,《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
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 年版)》(发改环资规〔2022〕1719
号)同时废止,相关产品设备标准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2024 年版》出台的背景
用能产品设备使用范围广、耗能总量大,提升设备能效是加强节能
工作的重要环节。经梳理测算,我国在运主要用能产品设备保有量超过
50 亿台(套),年能耗量占全国能耗总量约 80%,一些设备能效水平偏
低,更新改造潜力巨大。2022 年 1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印发《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 年
版)》(发改环资规〔2022〕1719 号,以下简称《2022 年版》),首批
选取 20 种用能产品设备,通过确定能效水平、推广节能设备、淘汰落
后设备等手段,加快产品设备更新改造。按照党的二十大加快节能降碳
先进技术研发推广有关部署,结合节能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国家发展改
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2022 年版》基础上,将用能产品设备覆盖范围扩
41
大至 43 种,进一步提升能效水平,支撑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研究
制定了《2024 年版》。
二、《2024 年版》部署的重点任务
《2024 年版》对扩大产品设备覆盖范围、提升节能标准、统筹更新
改造和回收利用、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加强应用实施和监督检查、强化
综合性政策支持等 6 方面重点任务进行部署。
一是扩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覆盖范围。《2024 年版》将产品设备划
分为工业设备、信息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商用设备、家用电器、
照明器具等 6 大类,在《2022 年版》已明确能效水平的 20 种产品设备
基础上,增加工业锅炉、数据中心、服务器、充电桩、通信基站、光伏
组件等 23 种产品设备。
二是加快提升产品设备节能标准。参考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对标
国内外同类产品设备技术现状,将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划分为先进水
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三档。其中,准入水平为相关产品设备进入市
场的最低能效门槛,是依法依规淘汰老旧落后设备的技术依据。
三是统筹推进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指导各地区和相关企业实施产
品设备更新改造,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节能水平,并力争达到能效
先进水平。支持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公共机构等持续提高能效先进水
平产品设备应用比例。统筹做好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加强资源节约
集约循环高效利用。
42
四是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鼓励消费者优先选购能效先进水平产
品设备,促进消费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按照能效水平实施差异化政
策支持,为能效节能水平及以上产品设备提供适当补贴。强化国际交流
合作,积极参与产品设备国际节能降碳标准制定。
五是加大应用实施和监督检查力度。将产品设备能效水平作为节能
审查重要技术依据,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和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财
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必须达到节能水平,优先采
购使用能效达到先进水平的产品设备。对于产能已经饱和的行业,主要
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原则上应达到先进水平。
六是强化综合性政策支持。结合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实施情况,加快
强制性能效标准更新升级,稳步提升重点领域标准指标要求。持续加强
高效产品设备和相关生产技术工艺推广应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政
策,统筹运用金融等政策,落实好环保节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三、《2024 年版》与现行产品设备能效标准的关系
《2024 年版》与现行产品设备能效标准相比,主要有三个方面特
点。
一是突出重点品类。截至 2023 年底,我国已出台强制性能效国家
标准的产品设备共有 67 种。《2024 年版》纳入了其中能耗量和节能改
造潜力更大、节能指标提升更为迫切的 38 种重要产品设备。初步测算,
对标《2024 年版》能效先进水平,开展相关行业和设备节能降碳改造,
43
预计每年可形成节能量约 5500 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2 亿
吨。
二是填补标准空白。近年来,我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光伏发
电等行业规模迅猛发展,通信基站、充电桩、电动汽车用液冷式电驱动
系统、光伏并网逆变器、晶体硅光伏组件等产品设备能耗量快速上升。
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上述 5 种产品设备的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行业发展
水平参差不齐,同类产品设备之间能效差异超过 30%,在深入研究论证
的基础上,《2024 年版》提出了上述 5 种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和节能
水平,但考虑到上述产品设备技术路线仍在迅速迭代,《2024 年版》暂
不设置能效准入水平,不增加企业额外负担。
三是指标应提尽提。《2024 年版》43 种产品设备的能效先进水平,
均不低于现行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或相关团体标准的能效 1 级指标,并
普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 19 种产品设备在现行强制性能效国家标
准基础上,能效指标平均提升了约 20%。其中,远置冷凝机组冷藏陈列
柜、自携冷凝机组商用冷柜、家用电冰箱、电动洗衣机、空气净化器、
吸油烟机等 6 种产品设备的能效指标,较现行国家标准大幅提升了 25%
至 36%,为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制修订奠定基础。
四、《2024 年版》的贯彻落实
产品设备节能降碳管理涉及面广,需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有关方面,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44
决策部署,扎实推进《2024 年版》各项任务贯彻落实,推动相关工作取
得实效。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加强跨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地
方和行业企业加强产品设备能效管理,持续提升设备能效水平,加强废
旧设备回收利用,将《2024 年版》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二是加快节能改造。组织各地区深入开展能效诊断,摸清存量项目
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提出改造计划,加强项目储备。统筹各类
资金渠道,加大对节能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努力完成“十四五”能耗
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强化跟踪问效。组织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对《2024 年版》实
施效果开展跟踪评估。通过节能监察、产品质量抽查、能效标识备案管
理等手段,加强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以《2024 年版》为重要依
据,加快节能标准制修订进度,加强能效标识实施管理,更大力度推进
节能降碳。
45
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
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3〕276 号)
2024 年 1 月 31 日,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
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共二十
八条,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
教〔2021〕204 号)同时废止。
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以下称引导资金)管
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科技创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引导资金,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和引导地方
政府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改革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科技创
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财政事权转
移支付资金。实施期限根据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
分改革方案等政策相应进行调整。
第三条 引导资金由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管理。
财政部负责确定引导资金分配原则、分配标准,确定引导资金支持
重点,审核引导资金分配建议并下达预算,组织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
指导地方预算管理等工作。
科技部负责提供分配因素基础数据、提出资金分配建议,指导地方
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会同财政部提出重大科技任务建议,按规定开展预
46
算绩效管理工作等。
省级财政、科技部门明确省级及以下各级财政、科技部门在基础数
据审核、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责任,开展本地区绩效目标管
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等工作,切实加强资金管理。
第五条 引导资金支持以下方面:
(一)重大科技任务。中央科技委员会决策部署以地方为主实施,
需要中央财政予以支持的重大科技任务。
(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主要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
方案部署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跨区域科技创
新合作,以及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
(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主要指地方根据本地区相关规划等建设
的各类科技创新基地。
(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要指地方特别是中西部重点地区结合
本地区实际,针对区域重点产业等开展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
(五)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主要指地方聚焦探索未知的科学问题,
结合基础研究区域布局,自主设立的旨在开展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的科
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第六条 支持重大科技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
地建设、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的资金,鼓励地方综合采用直接补助、后
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鼓励
47
地方综合采用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财政投入方式。
第十一条 省级科技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应当于每年 1 月 31 日前向
科技部、财政部报送当年引导资金区域绩效目标表,并抄送财政部当地
监管局。
第十二条 财政部于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中央预算后 30 日
内,会同科技部按本办法规定正式下达引导资金预算,每年 10 月 31 日
前提前下达下一年度引导资金预计数,并抄送财政部各地监管局。
第十三条 省级财政部门接到中央财政下达的预算后 30 日内,应当
会同科技部门按照预算级次合理分配、及时下达引导资金预算,并抄送
财政部当地监管局。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科技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区科技改革
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及时制定年度引导资金实施方案,随资金分配情
况同时抄送财政部当地监管局,并报科技部、财政部备案。引导资金实
施方案备案后不得随意调整。如需调整,应当将调整情况及原因报科技
部、财政部备案,同时抄送财政部当地监管局。
第十五条 对拟分配到企业的引导资金,相关财政部门、科技部门
应当通过官方网站等媒介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一般不少于 7 日,公示无
异议后组织实施,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
第十六条 引导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涉
及政府采购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