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责任编辑:孙有生编辑:刘蕾2024年4月11日星期四5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人文一场烟雨,麦子返青了;又一场烟雨,麦子扬花了。天上有星河,地上有麦浪。布谷鸟开口一唱,老家天水就成了麦场。一夜间,千千万万个麦垛拔地而起,在遥远的地平线与满天星斗壮丽会师,天地因之合二为一,一时分不清星斗是麦垛,还是麦垛是星斗。而浓郁的麦香早已被渭河、西汉水的浪花轻轻挽起,烟雨一样轻笼黄河长江,千里迢迢奔向遥远的大海。大海,顿时烟波浩渺,天水相连。奔!在老家有另一种意味:奔头,是过日子,就看麦垛高不高。我宁可认为,这便是麦积山名称的由来了,料想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麦垛”,它高达142米,在山峦环绕、群峰拱卫的缓冲地带中,孤峰突起,仿佛把天水八千年的历史和收成摞在了那里。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有别于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那镶嵌在直立峭壁上的200多个窟龛,便是硕大的麦穗儿了;那饱满盈实的7800多尊泥塑,便是麦粒儿了;那崖顶郁郁葱葱的原始丛林,便是麦芒了。古人云:“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可见先辈们凿窟塑像的艰辛、虔诚与悲壮...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责任编辑:孙有生编辑:刘蕾2024年4月11日星期四5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人文一场烟雨,麦子返青了;又一场烟雨,麦子扬花了。天上有星河,地上有麦浪。布谷鸟开口一唱,老家天水就成了麦场。一夜间,千千万万个麦垛拔地而起,在遥远的地平线与满天星斗壮丽会师,天地因之合二为一,一时分不清星斗是麦垛,还是麦垛是星斗。而浓郁的麦香早已被渭河、西汉水的浪花轻轻挽起,烟雨一样轻笼黄河长江,千里迢迢奔向遥远的大海。大海,顿时烟波浩渺,天水相连。奔!在老家有另一种意味:奔头,是过日子,就看麦垛高不高。我宁可认为,这便是麦积山名称的由来了,料想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麦垛”,它高达142米,在山峦环绕、群峰拱卫的缓冲地带中,孤峰突起,仿佛把天水八千年的历史和收成摞在了那里。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有别于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那镶嵌在直立峭壁上的200多个窟龛,便是硕大的麦穗儿了;那饱满盈实的7800多尊泥塑,便是麦粒儿了;那崖顶郁郁葱葱的原始丛林,便是麦芒了。古人云:“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可见先辈们凿窟塑像的艰辛、虔诚与悲壮,而农家摞一个麦垛,也要搭梯的,垛越高,梯越长。我自问:“这整整一座山,是在诠释‘民以食为天’吗?”在陇上,麦积烟雨雄列“秦州八景”之首,彼时烟云袅袅,细雨绵绵,宛如仙境,而藤蔓一样缠绕在峭壁上的空中栈道,便是通往仙境的天梯了。但是,唐代诗人杜甫云:“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一个“屋”字在提醒你,这个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唐等朝代不断凿修的“东方雕塑艺术馆”,其实是家园的。杜甫百年之后的五代、宋、明、清时期直至今日,人们对这个家园的呵护从未停息。只是,请进石窟的不是人,而是佛。佛是谁?佛是人间所有的烟雨;人又是谁?不妨静下心来,问佛。烟雨之烟,乃人间烟火;烟雨之雨,乃天上来水,而老家恰恰就是诞生古老哲学“天一生水”的地方,这大概也是天水名称的来路吧。作为中国最早的创世神、“三皇”之首伏羲故里,这里的所有传说一粒粒的、一穗穗的、一垛垛的,比如一画开天、结绳记事、织网捕鱼、匡正嫁娶……这是人间的烟雨,也是烟雨的人间,在这样的烟雨里,顽强的老秦人奠基伟业并在秦始皇时代一统天下,又由于“天水,国之姓望也”,鼎盛一时的大宋王朝因此被誉为“天水一朝”,而在这片土地演绎而成的《八卦图》《璇玑图》,至今无人能完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面乃一烟,一纱乃一雨。这是天与水,你怎么揭得开它?往事总是如烟的。崖山一战,蒙元亡宋,天水再次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节点和标志。陈寅恪云:“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所幸到了明代,华夏香火重燃,而烟雨已是另一番烟雨。老百姓说:“无烟,就没有香火;无雨,就没有日子。”小时候,家里的年画多半是麦积烟雨的主题,可我总以为那样的“麦垛”比村口的麦垛大不了多少。读初中时,幸而有机会春游麦积山,老远望去,悬在栈道上的万千游客,才不过麦粒儿那么大。师者问:“谁能回答,此刻的你们,是什么?”我立即醒悟过来,抢先发言:“是麦粒儿。”“那,我们此刻在哪里?”“麦场。”师者笑了,一脸麦积烟雨的样子,同学们像麦田一样沐浴其中,能感觉到彼此的拔节、抽穗与扬花。当大家成为麦垛的时候,也该有各自的烟雨了吧。“多少楼台烟雨中”。千百年来,有关麦积山的历史典故像层层麦浪,滔滔不绝。那一年,朋友想投拍一部秦腔电影,故事取材于麦积山第44号窟乙弗氏的命运,大意为:东魏、西魏两国争相交好柔然国,以抗对方,西魏文帝元宝炬无奈与柔然和亲。在柔然公主和柔然大军的威逼下,元宝炬忍痛废太子、弃皇后。深明大义的乙弗皇后为了天下太平,远避麦积山为尼,最终自焚明志。“天性之真,人性之善,母性之美。”这是后人对乙弗皇后的评价。朋友说:“这是麦积悲歌,也是麦积圣歌,是不是可以从中选个剧名呢?”“悲,也烟雨;圣,也烟雨。”我说,“难道还有比《麦积烟雨》更好的剧名吗?”在我看来,自有麦积烟雨那天起,剧幕早已拉开。﹃秦州八景﹄之︱︱麦积烟雨执行刘蕾本期策划胡晓宜孙有生“麦积崖者乃陇坻之名山,河西之灵岳。高峰寻云,深谷无量。”《(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南北朝/庾信)甘肃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之一———天水麦积山,以“陇上林泉之冠”的山水,历经千年雨雪风霜;以悲悯的佛陀圣像,承载众生世代凝望。千百年来,每当细雨霏霏,云雾氤氲,那凌空的栈道如同伸向佛国的阶梯,崖体上巨大的佛像,如同在天际俯瞰烟火人间。一碗麻辣烫,火了一座城。近一个月以来,天水麻辣烫吸引了无数网友前来品尝。然而,天水可不止有麻辣烫……天水的美景犹如繁星般闪耀,熠熠生辉。本期推出“秦州八景”,它们如同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天水这座城市的文化版图上。◇◇◇□秦岭
第3页
责任编辑:孙有生编辑:刘蕾2024年4月11日星期四6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人文春日的一个早晨,微风拂面,露水晶莹,应好友相邀,前往石门景区游玩。我们从市区出发,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行程,来到了后山脚下。眼前一条新修的水泥长廊,一米来宽,半米多窄,一阶压一阶,一阶抬一阶,沿着悬崖峭壁,蜿蜒盘旋至山顶,如同鬼斧神工般的“手艺”。那天,我们从后山进发,一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临近中午时分,终于登上了石门山顶。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油然而生一种胜利的喜悦感。我们沐浴着春日温暖的阳光,沿途观赏了“映月湖”“五阳观”“观景台”等景点,品尝了五味子、山瓜、野石枣等美味,结伴游览了石门诸山峰,也收获了满满的采风成果。在此之前,我想这一景点取名“石门”,应该有一道名副其实的门,依山而立,坚硬如磐石,硕大无比,厚重浑然天成,才可应得其名。然而,山下没有门,只有树,只有山,山连着山,树挨着树,群山环绕,郁郁葱葱,莽莽苍苍,一望无际。麦积山石门景区,距天水市麦积区50公里。其山壁立如削,四周峭崖,只有一条小路连接南北两峰,两峰对峙,临空相望,酷似一道天然“石门”,故名石门山。石门山景色壮美,素有“小黄山”之称。景区内,植物种类异常丰富而茂盛,山上一些庙宇为明代重建。其实,石门山系小陇山林区的余脉,蕴藏着得天独厚的动物资源,有我国南北兼备的各种野生植物百余种,其中有很多还是园林中的珍品。据景区资料得知,石门山由北峰、麒麟峰、南峰构成。这些山峰犹如一幅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的山水画,形成了石门山特有的风韵。在石门山南北峰之间,有一厦亭木栏、玲珑俊逸的飞桥,名曰“聚仙桥”。桥厦亭上有清代文人张世英“陇月先得”之匾,是为“石门夜月”之景所题。石门夜月,被称为“秦州八景”之一。每逢中秋远眺,皓月自东方冉冉升起,似玉盘腾空,恰镌两峰之间,皎光四射,格外分明。来到石门,我们就不得不提“石门夜月”和“白鹿映门”的故事了,它们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神奇、充满浪漫色彩的民间传说。相传,在宋康定二年八月十五,嫦娥、八仙一行赴蟠桃大会回归,行至此,嫦娥因酒力发作不能行走。这时正值万民昂首赏月之际,为了替嫦娥掩饰,八仙分别从黄山、泰山、峨眉、华山、青城山,提、携、抱、负了峰、松、石、土布成了石门山,何仙姑还将手中的量天尺变成高入云际的量天树,遮住了月光。这事引起了吴刚的不满,他抡起折桂大斧,将山劈作两半,形成了石门山的南北峰。吴刚的斧响彻云霄,惊醒了酒醉中的嫦娥,她慌忙从吴刚劈开的缺口中,升上月宫,脸上还泛着酒意。众仙们忙用树枝、鲜花搭桥仰望,这就是聚仙桥的来历。从此,每逢中秋,面带红晕的嫦娥都要到聚仙桥观望。这时的月亮浮在石门南北峰中间,清辉满山,树影婆娑,仿佛整个宇宙都溶解在一片银色中,四周万籁无声,形成了“石门夜月”之佳景。“白鹿映门”的传说,说的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云游道人牵着一头白鹿到此,求得一个长圆形的大棒槌,撞开了石门,进门后只见石桌上堆满了金银,于是扔掉了棒槌和白鹿,去拿金银。未等伸手,忽听雷声大作、地动山摇,道士慌忙夺门而逃,刚出石门,轰然一声,石门已紧闭,小白鹿也不知去向,事后才发现拓印在石门石壁上了。从此,石门永远是“实门”了,有点可望而不可即之意。在石门山,这两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为石门这一景区增添了无限魅力。但实际上,石门山南北峰并非吴刚所劈,而是由于地壳下陷、岩层断裂所致。聚仙桥也非仙人搭造,而是南宋淳熙年月亮在石门山南北峰之间的聚仙桥上方飘浮之奇观,足以证明了石门列峰排空,林木参天,蓊翳深邃的境界。这些传说,是人们借助于想象,编成美丽的神话传说来表达某种愿望,广为流传于后世,却无意间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民俗文化。人们常说:“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晓水深;不赏奇景,怎知其绝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闲暇之际,我们只有走出去,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使自己的胸怀得以舒展,心灵得以净化。走进大自然,领略一方的山山水水,感受每一处的风土人情,不仅陶冶情操,增长见闻,还能修身养性,解疑释惑。走进大自然,只有亲身实践,乐在其中,才会有切身体会。游一处风景,寻一处特色,悟一点心得,也照应了“一花一世界”这句很有禅意的诗句。在此,我愿携一片真心,与诸友分享我采风的所得所获,陶然也,怡情也。石门之游,匆匆一天时间,它毕竟是短暂的,有限的。这么多年来,静下心来,寻得一点闲暇,走过一些山山水水,掩卷沉思,真正把旅行当一生追求的,好像只有一个徐霞客。途中的美景,正如我们的人生,可以欣赏,可以驻足,却不必流连。每当完成一次旅行,抑或一次远行,回味这段人生,其实还有更好更多的风景,远远向我们招手,等着我们,朝着美好的未来,一往无前。﹃秦州八景﹄之︱︱石门夜月石门之游,匆匆一天时间,它毕竟是短暂的,有限的。这么多年来,静下心来,寻得一点闲暇,走过一些山山水水,掩卷沉思,真正把旅行当一生追求的,好像只有一个徐霞客。夜晚,皓月仿佛从石门缝中徐徐升起,变幻无穷。石门夜月,意趣盎然,为“秦州八景”之一。◇◇◇□白尚礼
第4页
责任编辑:孙有生编辑:刘蕾2024年4月11日星期四7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人文慕名仙人崖已久,但却一直未去寻访。知道仙人崖,源于一本旧书中对“秦州八景”的记述:麦积烟雨、净土松涛、仙人送灯、石门夜月、伏羲卦台、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诸葛军垒为“秦州八景”。与天水著名的麦积山相距不远的山谷中,潜藏着亿万年前因为地质运动无意间形成的独特地貌,数万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一次次与这个幽深的山谷擦肩而过,直到几个遥远跋涉而来的疲惫身影出现在峡口。清冽甘甜的溪水瞬间充盈了他们长途跋涉的眸子,他们的心灵也在闪烁着日光的潭水前闪亮了起来,所有的劳累和困顿仿佛都消散了一般,夏日里干渴得快要燃烧起来的绝望也随之灰飞烟灭。他们顺着溪水、拄着木棍攀爬着,第三纪红色砾岩在他们的抚摸下第一次触碰到了人类的气息,那似乎也意味着,一种文化将因此而升腾。高大而圆润地悬挂着的崖壁,呈现着红、灰、白竖纹相间的色泽。显然,这都是崖上的流水冲刷和氧化雕镂而成的,没有任何规则和章法,却别有一种自然美。这峡谷,自下而上,有淙淙流淌的溪水,有随意生长的树木,有依崖修建的庙宇,有巍峨矗立的峰壁,有青翠冲天的林冠,有淡然辽阔的云天。渐渐地,这清净如水的峡谷地带,不断出现人迹。人们在这里凿洞穴、铺石阶、建庙宇、塑神像,假以时日,仙人崖成了陇原大地上声名鹊起的名胜。来到仙人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横在两山间的大坝。盈盈闪闪的一湖山水,闪烁着、倒映着、吹拂着、波动着,景色开始湿润起来。山与水交融产生的美,向来为国人所热爱,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缺一都会令人感觉遗憾。掬一捧“仙人湖”的清波,撩在燥热的脸庞上,四肢五脏六腑都如沁润雨露一般清爽。从石阶上举步攀爬,阳光从密林丛中斑驳掉落,阴凉的山林令人心旷神怡,终于,我们到了西崖前。前人在石崖的穹顶下密密麻麻修建了一排建筑,取名曰:灵应寺。虽然有些自作主张的莽撞,但放眼望去却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若仅以崖体的自然风貌而论,固然堪称奇景,但加上了中华宗教文化的人文元素,则更能丰富其气韵。相比于山林深处观赏的狭小视野,《秦州志》关于仙人崖的记载简短而全面:“其崖突出云表,翩然如跃,三峰参列,上峰下洞,如霞如帱。有集真观,岩前群峰近百,皆拱三峰,若揖若拜。其上松柏邃密,崖壑槎丫。又有灵应寺,寺中有泉,其水清而冽,僧人引以入厨。右有宝盖山,左有燃灯阁,或云昔有仙人送灯之异,至今油迹犹存,其崖奇绝,与麦积山等。”据传,仙人崖寺观在北魏年间就已出现,宋代时称之为华严寺,后来明成祖朱棣赐名灵应寺,尔后成为皇室朱氏庙宇。但对我而言,华严寺、明成祖这些名词都远远不及那个人来得重要:他是明末清初一个无任何冠冕加身而被后世公认的“学者型”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大家。他曾以古稀之龄游历秦州,在仙人崖石岩洞与明末肃王朱炽宏、大剑侠汪士墉隐居论道,留下“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月;音实无音聊说起碧海潮头作甚观”的绝妙对联。那个拄杖观千峰,舍躯含大道的瘦削身影,必定曾独立于崖前、峰顶、湖边、月下、林中,寻求那些超越尘俗的珍贵事物。他是王了望。这个执拗的老头,数十载游历了中华九州无数名山大川,交得天下名士不计其数,也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文、书法、故事。他曾说:“名山胜水不可不游,名人韵士不可不识,更不可不交。”他辞官去位,长期周游于大江南北,浪迹江、浙、湘、闽等地,饱览壮丽河山名胜。他登山探奇,吟赏美景,宽阔了胸襟。晚年,看破俗尘的他独自来到天水仙人崖,终入空门。王了望长期隐匿陇右,潜志礼佛释经,来往于寺院之间,参禅礼佛,与僧人为伍,吟诗作赋,临池挥毫自娱。在隐居秦州期间,常住北关弥陀寺、圆通寺、瑞莲寺,往返于麦积山、仙人崖、净土寺、南郭寺,足迹遍及陇西天竺寺、漳县贵清山、岷州二郎山及兰州古迹名胜。他在75岁时,又赴永靖炳灵寺,撰写了石窟考证和游记。垂暮之年,又游历于成县、徽县、清水、静宁、固原、太原、石岭关、陇东一带。他每游一地,或作碑记,或作诗赋,或书写匾联,留下了不少珍贵墨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王了望溘逝于流寓不定的异乡,享年八十三岁。仙人崖共有西崖、献珠峰、东崖、玉皇峰、南崖、仙人湖、净土寺、石莲谷等众多小景点,总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还有附属景点罗汉沟、哭倒沟、象鼻崖、火箭山等。仙人崖由三崖、六寺、五莲山组成,保存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间,以及南北朝、宋、明、清各类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这些蔚为壮观的自然人文景观群,统一构成了仙人崖出类拔萃的可观赏性。这些可观赏性,不是走马观花、漫不经心就能领略的,需要我们徐行、慢观、缓思、静品,在这个过程中,美不再是一个抽象而虚无的东西,它会变得具体,可观、可触、可得。挥手别去,仙人崖犹如巨神的眼皮一样,在夕阳的暮色中闭合在了丛林间,不知为何,我的眼帘中慢慢淡出了一些熟悉的画面,愈来愈清晰,又忽然慢慢淡去,那十有八九就是我的执念吧。略为可惜的是,由于是日间拜访,我们并未亲眼看到那传说中美妙传神的“仙人送灯”的场景,难免有些遗憾。但是,且留些时日,待再有机缘,必当再访此处,待夜幕垂而星熠四野,在或明或暗的天地间,高崖孤悬,华灯徐升,交错来往于半空之中,其意境不可描述也。﹃秦州八景﹄之︱︱仙人送灯仙人崖与麦积山石窟同属一个风景区,相距大约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组成。翠峰高耸于崖顶,寺观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间,颇有雅趣。在我看来,“秦州八景”之中仙人送灯、伏羲卦台、诸葛军垒三处与别处不同,都是富含人文故事和传说的景致,伏羲和诸葛的故事老幼皆知,唯独仙人送灯我未曾知晓。仙人者谁?为何送灯?所送何灯?◇◇◇□王重扬
第5页
责任编辑:孙有生编辑:刘蕾2024年4月11日星期四8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人文春日,柳叶翻动着暖风,土软枝嫩,天空已有飞鸟拉扯着春讯,人的心里自然温煦而萌动起来。以前经常听朋友说起净土寺,风景优美而不落俗套,不由心之向往,择日带上家人和朋友相约一起前往。行驶中,来过多次的朋友讲到,净土寺,古称曼殊寺,位于天水市东南,与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相邻。四周群山相拥,松涛阵阵,为古“秦州八景”之一———净土松涛。清代进士吴西川曾有诗赞道:“净土何年寺,松涛泻半空。直从天上落,不与世间同。胜概闻云久,幽寻恨未通。登高望何极,惆怅夕阳红。”来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耸立的牌坊,横梁上书“曼殊寺”三个大字,字迹古朴苍劲。进入牌坊,两旁重峦叠嶂,林木葳蕤,林中一条笔直深长的人工路,宛如一条绿色的翡翠长廊。穿过菩提大道,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一个开阔的谷底,净土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万壑间。周围群峰环抱,披绿吐翠,如同一个个盛开的莲花花瓣,整个地形组成了一朵精美绝伦的宝莲花。抬头望去,远处连绵不断的奇峰秀岭中,有一巨峰独自卓然而立,山头如竹笋般高出群峰,显得气势不凡而与众不同,它就是主峰文殊峰了。众峰围着它,有若拜揖之势,人们就把它们形象地叫“十八罗汉拜文殊”。净土寺的庙宇建筑,都是依地势而建,多占据要津,在峰头雄峙。每一座大殿,都巍然端坐层层台阶上。我们吃力地攀爬着台阶,父亲牵着小孙女,在后面数起了台阶。小女儿不喜欢看高远处,视线往往停留在很近的地方,一株花的色彩、一只虫子的步伐、一枚叶子的纹理等细微的地方,都令她流连。净土寺作为佛教宝刹,其规划、建造都有内在严谨的章法,大到大殿的方位朝向,小到台阶的数量、高度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登上较高一处大殿,转身放眼望去,山谷起伏深邃,庙宇层出不穷,犹如一幅意境高明的山水画轴。松林漫无边际,为峡谷染上了深绿的底色,与色彩斑斓的宗教建筑相互映衬。闭目等风起,风却无形无声。时有钟声,从松林深处传来,但来自何殿、何人,绝难知道。放眼望去,群峰虽多,却各不相同,或如宝塔,或似乳峰,交叠错落,在谷底彼此穿插,一座座恢宏的佛教建筑,隐匿在连峰的腰际线上,左移几步,可见飞檐流云;右进半丈,只有松涛低吟。来到渡仙桥上,甘露池扑入眼帘。它也被称为“放生池”,离放生池不远,有一荷花池,池中摆放着假山,四周被荷花包围着,显得更加玲珑剔透,美不胜收。徜徉在荷花池旁边迂回曲折的水泥路上,一个个花园,造型各异,错落有致。随心踏上各处的青砖,翻阅着寺庙中那些熟悉也新颖的画栋雕梁、佛像经幡,品读着一副副佛教对联,注视着一帧帧神话典故,庙里木鱼声和诵经声逐渐入耳、出耳、消逝。游历半晌,才来到净土寺的主殿。净土寺的建筑,一眼看去,横梁、立柱、墙体都是红色,飞檐卯榫也都是朱颜丹色,与草树回廊、壁画拱墙联袂,把国风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色彩较为单一,但殿宇高低不一、远近相彰、错落有致。仿汉白玉的围栏,则在大幅的红色中脱颖而出,于肃穆中站成一排清雅,于艳丽中坚守一份淡然,更显美感。净土寺中的主要建筑有罗汉堂、长寿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吉佛殿等,都是依山就势,利用天然地形地貌建造而成,虽个别建筑有些突兀,但总体而言,布局得当,景致非凡。钟灵毓秀的地方也总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有一位朝廷位高权重的大臣,招选了天下最高明的风水先生,让其给自己选一块风水宝地,以便他百年后享用。这风水高手走遍了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选准了一块四面群山环绕,苍松满谷的风水宝地。大臣命他的子孙给他提前修建墓穴,尚未动工,只见葱郁的奇峰秀岭之上祥云缭绕佩环叮当,云端挺立着如来、观音和文殊三圣。他们含笑俯视着下界,众人见状伏地就拜,再抬头时,却不见了三圣影踪。三圣的显灵,让大臣醍醐灌顶,这里原来是佛家宝地,凡人怎配占有呢?后来大臣出钱出力,召集工匠修建了一座寺庙,这便是净土寺的来历。关于净土寺建寺的年代,由于20世纪70年代原有的建筑全部被拆毁,历史上存留下来的匾额和碑石遗迹已荡然无存,无据可考。现有的部分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当地僧众和信士弟子多方筹集资金恢复修建。而大规模的修建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来自五台山的天水甘谷籍僧人海正法师,多方结缘,募集和筹集资金修建。日光西斜,人影渐稀。我们游览完毕,从净土深处抬步外走。我仿佛听见了一道松涛的声音,像溪水般流动,直达耳畔。又如江涛般涌起,激荡心田。最后,群山都震颤起来,像是大地的抖动,令周身神经一起紧绷。难怪每次游览胜景,都会有恍若隔世之感。走出峡谷的刹那,巨大的净土寺瞬间收拢了它绚丽的伞翼。两峰之间,长道无根,别去,了无痕。﹃秦州八景﹄之︱︱净土松涛净土寺,位于仙人崖后川。该寺群山环绕,苍松满谷,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十几座峰头,犹如墨绿的锯齿,与天空紧紧咬合在一起。登高而望,又更像莲座,寂静地守望时空,被天水一带的人形象地称作“十八罗汉拜文殊”。群峰虽多,却各不相同,或如宝塔,或似乳峰,交叠错落,在谷底彼此穿插,一座座恢宏的佛系建筑,隐匿在连峰的腰际线上,左移几步,可见飞檐流云;右进半丈,只有松涛低吟。◇◇◇□安博本 报 地 址 :麦 积 区 成 纪 大 道 中 路 成纪新城D 座邮政编码:7 4 1 0 2 0 新闻采集中心( 报料) :8 8 8 9 0 2 6 子报编辑部:8 2 2 0 7 5 7 文化文艺中心:8 2 1 3 2 8 9 通联部:8889030群众工作部:8889006经营部:8212867印务发行部:8217168印 刷 投 递 质 量 监 督 投 诉 电 话 :8 2 1 7 9 0 7 零售价:1 . 0 0 元全年订价:2 2 8 . 0 0 元订阅处: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排版:本报采用华光七型彩色系统照排印刷:天水新华印刷厂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9号
第6页
责任编辑:孙有生编辑:刘蕾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5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人文立春后,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为了欣赏雪景,我便去了期盼已久的南郭寺。南郭寺位于市区城南约两公里的慧音山坳,前临藉水,背负幽林,古柏苍翠、巨槐参天、泉水北流、景色秀美,因地处城郭之南而得名,为天水“秦州八景”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被誉为天水第一名刹。隋唐以来,南郭寺声名大振,已成陇上名胜,宋代称“妙胜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赐为“护国禅林院”。沿着山间凌云径拾级而上,飞舞的雪花在眼前一片迷离,落在头上、停在睫毛上,瞬间即逝,给人一种梦幻之感。脚踏在雪地上咯吱响,好长时间已经没有下雪了,忽然亲密地接触到雪花,我的心里满是柔柔的暖意。此时,飘飘洒洒的雪花让灰蒙蒙的天空顿时生动起来,山坡上的凉亭、茶园,路两边高大的古柏、低矮的冬青,还有其他干枯的花草树木,都隐藏了自己本来的颜色。雪中的南郭寺,静谧安详。我一步一个脚印,蹒跚而行,脚下打滑,走走停停,半个多小时后,快到达山顶时,迎面扑来一座高大雄伟的牌坊式山门,门额上高高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南郭寺”匾额。山门台阶前平地上,巍然屹立着两棵高大挺拔的古槐。树高30多米,树龄1300多年,人们称它们为“唐槐”。由于这两棵槐树对称地生长在山门两侧,个头相当,树形相似,并且都长得枝繁叶茂,浓密如盖,如同两位守门将军,给古老的南郭寺增添了几分庄重和肃穆,于是人们又叫它们为“将军槐”。南郭寺依山势而建,规模宏大。一进三院,呈中、东、西三院排列,全寺有殿宇、禅堂、楼轩、亭阁、牌坊等28座,80余间,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院内竹木葱茏,古柏参天,雕梁画栋,翘脊飞檐,气势恢宏。既有汉柏唐槐的传说,更有诗圣杜甫的题咏。抖掉身上冰冷的雪花,沿着陡峭的石阶踏进山门,迎门正对面是天王殿。门额上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书写的刚劲有力的“第一山”三个朱红大字,在雪光的映照下分外醒目。绕过天王殿,曲径通幽进入西院,便是南郭寺的主院。院内有一株高大葳蕤的古柏,根部由长方形青砖花墙围护,主干上分三叉,分别向南北横斜逸出。南向一枝黛色霜皮,干枯如柴,直插云霄,但顶端仍青春焕发,枝叶茂盛。西北方向一枝已枯,北向一枝巧妙地悬架于槐树枝杈上,更神奇的是已劈开的枯干中长着一株朴树,与老树相依为命,据考中国仅此一树。这就是名扬千古,享誉“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关于南山古柏,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西征,驻军天水。一日,大将秦琼和敬德到南郭寺游玩赏景,把战马分别拴在古柏两株分叉处。久经沙场的战马,性情暴烈,因无人管束,一个朝南,一个朝北,跳起来时,将树拉倒,古柏被撕裂倾斜,遂成此状。1987年秋,北京古树研究专家专程来天水考察此柏,认定古柏树龄已有2300年至2500年,它的初植年代大约与孔子的诞生时间相仿,所以又称它为“春秋柏”,可谓稀世珍宝。而在四方院的东头,则有一座玲珑剔透、典雅秀气的八角亭泉,泉口为汉白玉砌成的八卦井。井上有亭,亭上书写“北流泉”三字,亭中间一六角石井,井口至水面2.5米,水深4米,清澈见底,水味甘美,终年不竭。“旱盈潦缩,祷雨极验”,有“南山灵湫”之誉,古今游客,无不称奇。当年诗圣杜甫登临南郭寺,触景生情,感物伤怀,在此处留下了让秦州和南郭寺永传青史的不朽诗作:“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过北流泉,就到了“二妙轩”诗碑廊,碑长30多米,高4米左右,青石铺面,因集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于一体,诗妙、字妙故称“二妙”。新建“二妙轩”碑廊时还刻制了近现代名人王宽、冯国瑞、霍松林的“二妙轩”跋记和重印的“二妙轩”帖序以及王锋、何绍基、于右任诸大家的秦州文墨宝。此轩典雅端庄,文化深厚浓郁,它让诗圣杜甫的《秦州杂诗》与书圣王羲之墨宝,堪称极品的双绝融合为一体,成为人们传承和景仰他们的胜地。东禅院为“杜少陵祠”,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门庭上悬挂清代秦州知州陶模题写的“杜少陵祠”竖匾一面,门庭内有忠武将军周务学所书的“满腔孤愤”门额一副。祠堂主体建筑悬挂有霍松林先生题写的“诗史堂”匾额一面。祠内有清代彩绘泥塑杜甫坐像一尊,两侧有传说中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充当书童的侍立像。祠堂门外有一副对联:“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泪多。”凝练、生动地概括了杜甫在秦州的凄凉生活及奔赴成都的一路艰辛。在秦州的那段日子,他蹬着两只麻鞋游历了隗嚣宫、南郭寺、太平寺、麦积山石窟等古刹名胜。曾在街子温泉泡温泉碧水,赏麦积奇峰,游南郭秀色,写下了千古名作《秦州杂诗》。天水人崇敬杜甫,是因为他当年曾流寓秦州,并将秦州风物写入了千古传诵的诗中。如今南郭寺千年古柏枝繁叶茂,绿荫蓊翠,竹木成林,北流泉甘甜醇美,沁人心脾,这些历史遗存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古城的诗意表达……此时,天色已近中午,雪越下越大,南郭寺静静矗立在一片茫茫的风雪之中。我站在观景台,俯瞰市区,楼房鳞次栉比,藉河穿城而过,车辆川流不息,远山莽莽苍苍,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缓缓铺开。我转眼回望飞雪中的千年古柏、斑驳的杜甫祠堂……这座千年古刹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用它的“形”“神”“根”,无声地讲述着历史,传承着文化,守望着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秦州八景﹄之︱︱南山古柏我回望飞雪中的千年古柏、斑驳的杜甫祠堂……这座千年古刹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用它的“形”“神”“根”,无声地讲述着历史,传承着文化,守望着天水这座文明古城。陇上天水,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古迹遍布,庙宇道观众多。在所有寺庙道观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南郭寺。◇◇◇□薛雨青
第7页
责任编辑:孙有生编辑:刘蕾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6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人文后来就读到了很多有关伏羲的文字。一位中华人文始祖的伟岸形象就在熠熠生辉的汉语里缓缓勾勒出来。他背后的洪荒有着萌动的隐藏之力,带着山河的厚朴凝重,带着远古的苍茫与幽邃,也带着一个个生命在风雨雷电交织里的曲折历程。因为时间的锤炼,那份对精神依偎的心理期盼就更为强烈。那就去卦台山看看。那里有一个声音被刻在风的骨髓里,历经数千年而仍然振聋发聩,仍然让每一个弯腰前行的人双目充满敬仰的泪水。卦台山位于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和大多数连绵起伏的北方山丘一样,卦台山也是温柔敦厚的。但在这份持久的绵柔性格里,它却多出了一份突兀和凛然,似乎是在如此多重性格里暗示着阴阳分明而又相偎相依的哲理思考。其山如倒扣的水瓢,仿佛是在遥远的时光背景里,有人在饥渴之时痛饮大河之水,痛快淋漓后,将瓢置之于地。我有这样的联想,是源于一种文化的生命在于对万民群类的无私浇灌。而那蜜汁一样的精神如同血液一样在每一个风尘仆仆的人的周身遍流,让心灵虔诚的俯拜留在那璀璨夺目的光辉里。卦台山相对高度仅有170米,在偌大的北方的争秀群山中,完全成了小家碧玉。但因为伏羲的巨大身影和穿越时空的浑厚感召,让这座娇小的山丘有了凛冽而起,俯视苍茫的精神高度。怀着无比崇敬之情,我们来到卦台山脚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数不清的陡峭台阶,斗折蛇行隐约在翠树茂林之中。我知道,这就是一条朝圣之途。它不长,但却浓缩了八千年的风云雷雨,浓缩了一个个前来汲取文化圣水的人波涛汹涌却又肃穆平静的感情。那一刻,我看不见了树影婆娑,听不见了鸟语啁啾,也听不见了自己小心翼翼的脚步,只有心脏的跳跃,仿佛破土而出的苗,有着崭新却又承自千载之远的洪荒之力。来到山顶,矗立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古城堡一样的大门,上有一个匾额,写着“卦台山”三个大字。我终于走进了时间铸就而成的人文中心,在这里,我渺小如一粒尘埃。但在落定的瞬间,阳光的明亮将我紧紧包裹,如同襁褓之于婴孩。我环视四周绿涛起伏,内心的耳朵打开了千年长度。那一刻,唯有风铃隐隐,如同时间对岸传来训告:“上古男女无别,帝始制婚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走进大门,就来到大院。这些高大典雅的建筑群檐牙高啄,彩绘镂刻,夺造化之功。在古典的建筑美学里将人文精神的绵延之光精雕细刻成图案纹饰,每一根柔美的线条都是一段让人品味良久的韵律,柔滑而细腻,轻盈而纯净。这是以久远的时光为背景的人类哲思的精华凝聚,庄严肃穆,逼人心魂。这也是“伏羲”这两个跳动着中华文化脉搏的古老文字折射出来的深邃的眼神,既反观内心,又投向无尽。伏羲大殿更加壮观严整,巍然矗立,让每一个前来一睹圣容的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走进大殿,就有一股沉重而厚实的感觉扑面而来,又结结实实地压在我充满虔敬的心里。正中塑有全身贴金,身披树叶,手握八卦太极图的伏羲像。他目光炯炯,神态豁然。坐像造型独特,神丰形雅,栩栩如生。我仰视着这尊集合了华夏民族智慧和善良的平和面容,仿佛看到一股最初的泉水汩汩而下,穿过时代的山峰谷壑,润泽着一棵棵为文明注解深意的大树和小草。在这蕴含着最初温暖的地方,我不禁口中念出了《古微书》上的句子:“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是啊,当我逆流而上,艰难跋涉而将自己推到人文始祖的巨大光环下时,我除了说出几句让自己战战兢兢的话,剩下的就是膜拜和咬住舌头的沉默。大殿墙面上画有身穿兽皮树叶的子民们,手持石斧、渔叉等原始工具,演绎上古时期华夏民族与大自然斗争的传奇。《三皇本纪》记载:“伏羲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这些文献所载的历史痕迹和墙上所画的那些场面,就是对伏羲时代原始渔猎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生动再现。除了这些,相传伏羲时期还有过很多的发明创造。比如:画八卦、封姓氏、创造书契、以龙记官、制瑟作乐、造屋建庐、改善居室、作甲历、定节气以及创立占筮之法等。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发明创造里漫游,不由得让人感叹:那闪烁在人文始祖内心的智慧之光,不知照亮了多少华夏民族前行的道路。除了穿越时空的劳作画面,大殿正中的墙壁上画有一幅巨大的八卦图。除此,还画有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及六十四卦方位等,绘画独特、造型美观。尤其在图内标有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符号,简单的图形深含让人敬畏的思索和巨大智慧之根,每一个驻足而望的人,都在心里苦苦追思,却又难表言辞。让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匹龙马塑像,似乎凡有伏羲的地方,就少不了这匹龙马。传说伏羲在卦台山观天法地,以究教化众生之道,苦思冥想而不得,就在这时,从卦台山西边的一个洞里飞出一匹通体金光的龙马。伏羲看到龙马身上的纹理图案,受到启发妙悟阴阳,始为八卦。《易经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即是龙马负河图。在人文精神的不断洗礼下,龙马成了一个文化的图标,深植于每一个华夏人的生命意识中。徘徊在院子里,就像沉浮在茫茫的时间之流里。我没有惊悚,没有疑惑,有的是宁静,和由宁静滋生出来的空茫辽阔。我知道这里是一个很温和的漩涡,每一圈的水波都有数千年的厚度,这些时间的证据一遍又一遍地凿刻着一个落满尘埃的心灵和一声游丝一样的喟叹。这时,起风了。院子里的参天古柏随风摇曳,它们投在地上的厚实的浓荫一次次淹没着阳光从树叶缝隙洒下的斑点。相对于八千年的苍茫,这些所谓的古柏似乎还正当壮年,甚至是少年。但它们和卦台山上的所有事物一样,都是一段时间不灭的记忆,也替一声逝者如斯的呼啸镌刻恒久不变的轨迹。闭上眼睛,就会看到起风的地方,伏羲蹲坐在此山之巅,东临辽阔的三阳川,看着一条泛着明光的河流呈“S”形,将三阳川一切为二。就在日月轮换里,那条“S”形的河流和椭圆形的三阳川,终于在他睿智的目光里定格为太极图。此刻,风又大了起来,摇曳着卦台山上混混茫茫的时光之影……﹃秦州八景﹄之︱︱伏羲卦台伏羲已经走入历史的殿堂,留给后世的是一个栉风沐雨的傲然背影。但那个投在每一个中华子民心里的巨大影子,却成了整个民族深刻认同和绵延不绝的信仰。不记得最早是在什么书里看到伏羲塑像的照片的。只记得他神情肃穆地端坐台上,目光如炬,凝视远方,手中握着一面太极图,幽古而又通明,朴真而又深邃。◇◇◇□吉晓武
第8页
责任编辑:孙有生编辑:刘蕾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7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人文陇上名观天水玉泉观,是因有一汪泉水而得名的。此泉名曰玉泉,“碧水盈盈、清甜透脑”,因此,观亦名玉泉观。以泉水为名,其正如清风明月、白云晓风般,契合道家崇尚自然的修行追求。于是,玉泉观这三字入眼,心中便清清澈澈,不由肃穆、清静起来。玉泉观历史悠久,始建于元朝。起初并非观,而是寺———自元朝始建起,曾先后被称为城北寺、崇宁寺、卦山寺。而后,方得名玉泉观。据资料记载,当时地方官向朝廷上书修建道观时,曾赞此处风景为“名山有玉泉”,此后便逐渐被人们称为玉泉观。玉泉观依中梁山而建,是一处青柏苍松争碧、云凝瑞鲜堆青、曲径幽道萦回、亭台殿阁迤逦、一山花鲜柳长的胜地。玉泉观始建年代据《秦州志》记载:元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爱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现玉泉观还有梁志通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公元1281年)所遗诗碑。玉泉观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修。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草书碑四幢,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流朗明丽,质朴豪放,为赵书中别一面目,观者无不为此珍品而赞叹。如此推算,此泉已有千年的历史。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由此可知,此泉在元代便已颇有名气,且是伴寺一路穿越历史而来。其实,稍作思量,便可推断此泉应比寺更早存在。天下名山僧占尽。完全可以想象,城北寺或者说崇宁寺未建成之前,作为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此处“南俯州城,北迤青山”,又有一眼清甜透亮的泉水———这般风景秀美之地,定然会被出家修行之人欣喜发现,建寺修观,祈福世人,传承文化,亦是必然。所以,应是先有此泉,后有此寺。如此,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此泉元人曾饮,今人亦饮。这便是一细流经万千岁月的泉啊!玉泉观内多松柏,几人能合抱的松柏,苍苍郁郁,元人所植,今人可乘凉。月透过松柏枝叶间隙,落于井中,微波于水上,元人曾赏,今人亦仰头而望……真的太美了———这水便是元朝的那汪,这月便是元朝的那轮,这树便是元朝的那株。于是,这泉这月这树古今之人同饮同赏,岁月不老,世人同福,这世间竟是如此宽阔无边啊!水往低处流,而泉水是往高处走。自然之泉,欲养育人、滋润山,便走上了山,走近人。山有多高,水便有多深。高高的天靖山,距龙城广场不足两公里,此地人烟稠密,玉泉便是此处民众的生活之水。彼时的晨光暮色里,一个个村民挑着木桶,行至泉前,停下担子,拿瓢,弯腰,一勺勺清澈的水哗啦啦地倒进桶里,水满,阳光和星光在桶里跳跃着,被挑回家,生香生活由此开始。这玉泉,除供人生活用水之外,还有一神奇功效———明目。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朝观”。我每年都会前往“朝观”,亦必至那玉泉前,饮一杯泉水,再清洗清洗眼睛。生活之尘诸多,上善若水。我坚信此泉水可去病去尘。彼时,我总是内心干净而虔诚地接过泉水,美美地饮一气,然后再清洗眼睛。正月初九的天气还尚凉,乍暖还寒,泉水就更清凉。凉凉的泉水沿嗓子眼而下,清甜透肺,感觉污浊尽消。而后我揉着眼睛,以唤醒双眼,俗清澈看世界、看生活。我内心干净,满是仪式感,先蘸少量泉水,擦擦眼睛,让眼睛适应、接纳,继而掬两掌水,全面清洗。我的眼睛清亮了起来,我看到了更高远的天空,更湛蓝的天空,看到了博大、接纳万物的天空,看到了遥远的星辰、大海……生活要干净,要做一个干净的人,我内心一直这般遵从。于是,我始终将水装于心中,坦坦荡荡,干干净净地行走人世间。一座城,一眼清汪汪的泉水在我们身边,供我们品饮。日子无痕,汩汩泉水滋养着我们,天水人是幸福的。的确,生活于天水城中实乃幸福之事。想想,正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初九日,天水人“朝观”,喝玉泉水的情景———这天的天水城,便完全沉浸于庄严肃穆而又快乐的氛围中,倾城而出的天水人,“朝观”喝玉泉水,清洗清洗眼睛,一年的好运便随之而来,一家人便能平平安安,热热闹闹,吉祥美好。玉泉的水寓意这般美好,天水人便会将其带回家,给家人喝。很多次,我会像所有天水人一样,打一瓶玉泉,回家泡茶或清喝,让美好永存。那天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我像身边一个个男女一样,心带美好,我们摩肩接踵,精神十足,内心祥和。玉泉,在天水人心目中,不光是生活需要,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其实,这是我们天水人朴素的心理需求,这呈现着我们亘古心灵家园的充盈和踏实。于我而言,前往玉泉观甚是便利,距龙城广场不足两公里,抬腿便至。天靖山上草木极为繁茂,绿色自山顶倾泻而下,宛如绿瀑一般,而那一眼泉便置身于这绿色之中,汪汪地望着你。一次我站立于天靖山顶,放眼望去,乃是天水城,乃是高楼大厦———一城于这苍苍莽莽的绿中,于这一眼泉边,被绿点缀着,被水滋润着,实乃美哉!乐山乐水,亦乐此泉。有一年正月初九晚上,我和朋友们登上玉泉观。那晚月亮硕大而明亮。天靖山在月光下逶迤雄伟,莽莽苍苍,玉泉观便静处于这大山的怀抱之中。山上是数不清的松柏,大多已有千百年之久,森森而立。山径便在这古柏中绕进,月光驳洒,山径有趣,我们缓缓而行,恍若入了仙境。行至玉泉边,泉水在古亭子下方静静流淌,安静得仿若一段时光。月光皎皎,四周万籁俱寂,只觉得这泉水仿若自天上飞来。心中诗意涌动,大脑中忽而冒出“玉液琼浆”一词,这泉水于心中便愈加之美了……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可一直记着。没别的,是因了以水养人,人乐泉,于是,这一汪清澈的泉水便在心中生发出一种敬仰和诗意。天靖山巍巍,玉泉水潺潺,天水人依山傍泉,每日被这一汪泉水润泽着,幸福而满足、快乐而透亮……﹃秦州八景﹄之︱︱玉泉仙洞陇上名观天水玉泉观,是因有一汪泉水而得名的。泉水就叫玉泉,“碧水盈盈、清甜透脑”,故观就叫玉泉观。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草书四帖,上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质朴豪放,观者无不为之而赞叹。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人称为“朝观”,时值春早人闲,热闹非凡,组成一幅喜气洋洋的风情民图。◇◇◇□唐宏
第9页
责任编辑:孙有生编辑:刘蕾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8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人文诸葛军垒又叫“无影墩”,据说农历六月六日正午,太阳当空,军垒四周没有影子,成为一种奇观。故而,当时的天水人把它称作“无影墩”。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修这座军垒呢?时光回到一千八百年前。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身负托孤之重和复兴汉室之责,夙兴夜寐,一心要北伐,恢复汉室。他深知蜀国地小物乏、人才凋敝,要想统一天下、复兴汉室,必须要尽早北伐,于是就数次起兵,主动进攻强敌魏国。建兴六年(228年)春,筹措已久的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他一出手就出其不意地声东击西,宣称从斜谷道进取郿城,然后让赵云和邓芝在箕谷做疑兵,以牵制魏军主力。自己则亲率主力,突然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闻风归附,让魏国朝野震动。这本是一次极佳的机会,却因为马谡争做先锋,兵败街亭,让诸葛亮进退为难,权衡利弊后,他果断撤退,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同年,第二次北伐开始。《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大将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国大将郭淮带兵抵挡,诸葛亮亲自率军到建威,郭淮随即撤退。第三次北伐,蜀汉成功得到武都、阴平二郡,战果不小。两年后,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率军占领祁山,发明了木牛流马运送军粮,因蜀道难行,粮食跟不上,再拖延下去也只是徒劳无功,他只能无奈退军。魏国大将张郃率军追击到木门道,被诸葛亮设下的伏兵射杀,因为张郃之死,木门道留名青史。第五次北伐,是在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出武功五丈原,司马懿带兵抵挡,在与魏军僵持一百多天后,诸葛亮因病去世,享年54岁。随后,蜀汉军退回汉中,诸葛亮北伐就此结束。由此可以推断,诸葛亮来到天水城中,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这一次,诸葛亮所向披靡,下城池、收姜维,形势一片大好。这时,他47岁,身体尚可,如果一切顺利,那么,他恢复汉室的夙愿有可能得偿所愿。拿下天水城后,诸葛亮让士兵们好好休整一番,然后就要继续东进,他的目标是拿下长安,那曹魏就会伤及根本。一日,操练完士兵,诸葛亮听到有人埋怨身上的“乡土袋”太过累赘,他思虑片刻,下达了一个命令:所有士兵将“乡土袋”里的土倒在城东教场南,以减轻负担。士兵们知道后,纷纷响应,几万将士聚土成山,乡土居然堆成了一座高台。原来,蜀军士兵们知道自己要长途跋涉北伐,就全部带上了家乡的泥土,据说可以解水土不服,到了天水,发现天水水土优美,根本没必要用乡土化解。自此,诸葛亮就每日登上这座高台,指挥将士们操练,同时又积极准备下一步进攻计划。登上高台,他感觉脚下的蜀国泥土带给自己一股神奇的力量,这让他更加豪情万丈。后来,为了纪念诸葛亮在天水练兵,当地人把这座土台命名为诸葛军垒。虽然之后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让他错失最佳机会,但是,诸葛军垒却长久地留存了下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人物,备受后来人推崇和仰慕,文人墨客经过天水一带,都希望能临台凭吊,以寄托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陇右一带的人,不论老少,不论贤愚,都对诸葛亮推崇不已。天水、陇南等地,多有诸葛亮留下的遗迹和故事。自北向南,有古街亭、诸葛军垒、天水关、木门道、祁山堡、点将台、阴平古道等众多历史遗迹,它们如明珠般缀连起来,形成了诸葛亮屡次北伐的鲜明印记,闪耀至今。为了亲近诸葛亮,我一有空闲就来诸葛军垒处走走,闲庭信步,在幽静的园子里,或徐行,或独立,或静坐,或舒展,享受着少有的惬意。有时,我也登上高台,站在石像身畔,在他的羽扇指引下,看看他所见的山川大地,想一想他那时的天水古城、西北大地,乃至天下大势。我非常理解孔明先生,在正统和气节面前,任何困难都是不足称道的。路虽远,行之将至。一统天下,兴复汉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历史的重任和士人心中的“国之大者”,不可不为,必须为之。生而为诸葛亮,就注定要有求学时的艰辛、隐居时的高雅、三顾时的高对、开拓时的英武、治国时的稳健、北伐时的决绝、离世时的悲恨。名利于他,皆浮云耳。他所求者,只有复兴汉室,只有壮志得酬。为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要为政治经济深谋远虑、殚精竭虑,还要为边患北伐夙兴夜寐、呕心沥血。诸葛亮在对抗命运的战斗中,发出了自己的光芒,在英雄辈出的时代,依旧最为夺目,并恒久闪亮。从少年时代起,我就不断地认识诸葛亮,并以其为偶像。千年前的诗圣杜甫,也对诸葛亮最为推崇,他也曾流寓天水,肯定见到过真正的诸葛军垒。对于诸葛亮,杜甫也毫不吝啬自己的推崇之词,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喟叹里,我阅读着诸葛亮的无奈;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赞颂中,我领略着诸葛亮的耀眼;在“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的钦慕里,我品咂着高山仰止的渴望……陇山巍巍,藉水悠悠。我站在诸葛亮雕像下,让夕阳把我们的影子刻在一起。我们都是历史和文化投射叠加后的影子,历史赋予了我们说不清的蕴藏。历史愈加久远,诸葛亮的影子更显长而阔。只要有他名字出现的地方,就有三顾茅庐、隆中对、联吴抗曹、南征北伐的历史惊涛。“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那些远去的身影,历经千年,依旧鲜活。因为真实而独特的书写,他们的灵魂穿透了数不尽的时间的过滤,依旧清晰地投射到一帧帧当下的图景里,延续着自己的传奇。﹃秦州八景﹄之︱︱诸葛军垒偶或有中午不回家,我就会沿河东行,一直到诸葛军垒。走进仿古军营栅栏大门,诸葛亮挥动羽扇,傲立台上。日光云影下的他,看不清脸庞和神色,只有一种气势,高立在前。我望着他,一些文字和画面悬浮脑海,有三顾茅庐的高雅传奇、有三分天下的高谈阔论,有鞠躬尽瘁的忠肝义胆、有屡次北伐的坚韧不拔。拾级而上,青砖垒成的城墙上,诸葛亮孤身一人,巡视着前方。◇◇◇□王重扬本 报 地 址 :麦 积 区 成 纪 大 道 中 路 成纪新城D 座邮政编码:7 4 1 0 2 0 新闻采集中心( 报料) :8 8 8 9 0 2 6 子报编辑部:8 2 2 0 7 5 7 文化文艺中心:8 2 1 3 2 8 9 通联部:8889030群众工作部:8889006经营部:8212867印务发行部:8217168印 刷 投 递 质 量 监 督 投 诉 电 话 :8 2 1 7 9 0 7 零售价:1 . 0 0 元全年订价:2 2 8 . 0 0 元订阅处: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排版:本报采用华光七型彩色系统照排印刷:天水新华印刷厂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9号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报纸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报纸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