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好人录(2015)

发布时间:2022-7-2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广州好人录(2015)

孝老爱亲篇343并赞扬他的摄影作品;母亲喜欢养花,她就经常带她去看花卉展览,还经常称赞她养的花。在她的照顾下,父母虽然年纪大了,却依然充满活力。黄弘羽用一点一滴的行动表达着对父母的关爱,让他们心情愉快,乐享晚年。2011年6月,黄弘羽的父亲因为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当时父母在贵州,父亲突然病倒,母亲一人照顾着父亲。黄弘羽心急如焚。她连忙把父亲接到广州的珠江医院,不辞辛劳地照料父亲,还为他请了护工。为了弟弟能专心工作,为了减轻母亲的担忧,黄弘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专心照顾父亲。她学了很多照顾病人的知识,决心要把父亲的身体照顾好,她要让患病的父亲时时刻刻感受到家的温暖。最终,父亲在家人的关爱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黄弘羽说,父亲以前充满了活力,没想到一下子就病倒了,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她只想让病倒的父亲过得尽量舒服一点,吃一些好吃的东西,日子不那么闷。回忆起父亲最后的时光,她十分欣慰,觉得没有留下什么遗憾。如今,黄弘羽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中照顾。母亲有点高血压,黄弘羽时刻惦念着,在她的建议下,母亲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入手维持血压的平稳,安享晚年。(广州市天河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收起]
[展开]
广州好人录(2015)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51页

孝老爱亲篇

343

并赞扬他的摄影作品;母亲喜欢养花,她就经常带她去看花卉展览,还经常称

赞她养的花。在她的照顾下,父母虽然年纪大了,却依然充满活力。黄弘羽用

一点一滴的行动表达着对父母的关爱,让他们心情愉快,乐享晚年。

2011年6月,黄弘羽的父亲因为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当

时父母在贵州,父亲突然病倒,母亲一人照顾着父亲。黄弘羽心急如焚。她连

忙把父亲接到广州的珠江医院,不辞辛劳地照料父亲,还为他请了护工。

为了弟弟能专心工作,为了减轻母亲的担忧,黄弘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

专心照顾父亲。她学了很多照顾病人的知识,决心要把父亲的身体照顾好,她

要让患病的父亲时时刻刻感受到家的温暖。最终,父亲在家人的关爱中走完了

人生的最后旅程。

黄弘羽说,父亲以前充满了活力,没想到一下子就病倒了,但既然事情已

经发生了,她只想让病倒的父亲过得尽量舒服一点,吃一些好吃的东西,日子

不那么闷。回忆起父亲最后的时光,她十分欣慰,觉得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如今,黄弘羽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中照顾。母亲有点高血压,黄弘羽时刻惦

念着,在她的建议下,母亲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入手维持血压的平稳,安享

晚年。

(广州市天河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她怀着一颗孝老爱亲的心,对年迈的父母关怀备至,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

德在普普通通的家庭中发扬光大。

第352页

344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叶翠颜

 人物小传:

叶翠颜,1969年

生,天河区长兴小学教

师。她对有智力障碍的

儿子,始终不离不弃;

她孝敬老人,悉心教育

子女;她认真负责,工

作成绩突出;她关爱残

疾儿童、热心社区事

务,乐于帮助有需要的

人。她经历了很多的痛苦和煎熬,但她勇敢面对命运安排,不断用爱心回应厄

运,像一朵盛开在悬崖上的花儿。

 主要事迹:

叶翠颜有着一个历经磨难依然爱意浓浓的家庭:憨厚沉稳的丈夫,聪颖伶俐

的女儿,智力残疾的儿子。

儿子出生不久经历了一场高烧,后来就和同龄孩子有了差异。经诊断,儿

子智力残疾三级,并患有自闭症,就算恢复得好,也很难达到正常智力水平。

第353页

孝老爱亲篇

345

在经历了许多次幻想奇迹出现的失败之后,叶翠颜平静下来。对儿子,她付出

加倍的爱意,决心尽最大努力让儿子尽可能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她为儿子选择了特殊学校,丈夫风雨无阻每日接送。叶翠颜除了照顾一家

人的生活起居外,坚持为孩子做日常康复训练。儿子常常因为沟通不顺畅而大

发脾气,情绪忽好忽坏,有时她也会深深感到无助。

儿子在特殊学校初中毕业后学油画,很有天赋且画技进步很快,多幅作品

参展并获奖。儿子情况越来越稳定,在众学员中算是较好的一个。现在,儿子

在一家酒店里工作,有一定的自主独立性。

多年来,每当有人发现总是面带微笑的叶翠颜居然有这样的经历时,都会

表示震惊,但她总会说:“生活中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美好才出

现的。”她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帮助,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心态平和

多了。

叶老师在孝敬老人方面也备受称赞。她在尽心尽力照顾孩子的同时,为了

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她依然倾尽所有,甚至借钱,为

公公婆婆在老家买了一套电梯房。对自己的父母,她更是尽心关怀照顾,定期

回去探望老人,嘘寒问暖,让老人感受到温暖。

叶翠颜更多地关注残疾儿童和残疾家庭。2010年广州举行亚残运会期间,

她参加了广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百万网友话亚运”征文比赛活动,并荣获了二

等奖。

同时,她自己也是一名志愿者。她晚上同社工们一起挨家挨户上门调查业

主对社区的意见;又为有心安装电梯的业主联系已经安装电梯的业主和律师,

为他们一起开会、交流装电梯的经验,提供必要帮助,为创建和谐社区做出了

贡献。

(广州市天河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她历经磨难,对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不离不弃;她孝敬老人,关爱残疾儿

童,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用乐观浇灌了生命之花。

第354页

346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蔡斯迪

 人物小传:

蔡斯迪,1982年

生,广州市公安消防支

队政府专职消防员。蔡

斯迪是广东省公安消防

总队广州支队特勤大队

副大队长李盛元的妻

子。在2006年的一起严

重泄漏事故中,李盛元

四进现场勘察,英勇负

伤。丈夫负伤9年来,蔡斯迪独力照顾家庭,帮助丈夫重返训练场。2015年,

蔡斯迪荣获“南粤十佳消防警嫂”称号。

 主要事迹:

2005年,蔡斯迪与李盛元结婚。作为一名军人的妻子,她意识到一辈子将

与担忧和奉献相伴,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实际生活中所承受的精神

压力和生活重担,还是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蔡斯迪说。

2006年,在广州钛白粉厂发生的四氯化钛泄漏事故中,李盛元和15名官兵

第355页

孝老爱亲篇

347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连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李盛元第4次进入现场勘查时,

从二楼装置拆卸孔洞坠落。之后他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经诊断,右眼睑皮肤

挫裂伤,右侧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右股骨颈骨折,双侧耻骨、坐骨多发性

骨折。

命运给了这个新婚小家一记重创。当晚11点接到丈夫受伤的消息后,距

离预产期不到1个月的蔡斯迪不顾家人反对,立即从汕头老家赶到广州陪伴丈

夫。眼前的场景,让人无比痛心,但她依然强忍着不哭出声。

丈夫李盛元因为四进现场勘察而英勇负伤,被公安部授予“抢险救援英

雄”荣誉称号,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南粤消防英雄”荣誉称号。“盛

元倒下了,我一定要坚强!”蔡斯迪暗暗打气。2006年9月,蔡斯迪当上了

妈妈。

她每周陪伴丈夫去医院2到3次,找医生做辅助理疗,防止股骨头坏死。李

盛元的伤好了很多,腿脚肌肉群反应也没那么迟钝了。2011年,依然需要拄着

拐杖的李盛元主动申请返回部队,走上训练场,将自己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一批

又一批的特勤战友。

这一切离不开李盛元的坚忍不拔,更离不开蔡斯迪的精心照顾和耐心陪

伴。多年来,蔡斯迪承担起了照顾丈夫的全部责任:擦身子、送餐、喂食、敷

药、服侍大小便。与此同时,蔡斯迪还负责每天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孩子学

习,做家务,家里的大小事都是她一人承当。她对家中的老人同样关怀备至,

每逢过节,她都要给父母一些过节钱,还给老人买其爱吃的食品。

现在的蔡斯迪只有30多岁,却比同龄人多了些许的沧桑。她说,看着丈夫

站在训练场上,她的心中总是充满幸福。作为一名军人的妻子,她总是淡淡地

说:“我会一辈子陪在他的身边。”

(广州市天河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丈夫因公负伤,她不离不弃,咬牙扛起家庭重任,体现出一名消防军属无

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坚忍不拔的优良品德。

第356页

348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王美芳

 人物小传:

王美芳,1971年生,广东省饶平

市人。面对行动不便卧床至今的母

亲,她用实际行动反驳了“久病床前

无孝子”的说法,即使家庭、工作压

力一肩挑,她也毫无怨言,反而笑着

说:“能为家人付出是一种福气。”

 主要事迹:

耐心细致照顾母亲

2012年,王美芳的母亲不慎摔伤,双腿行动不便,一直卧床至今。照顾卧

床老人并非易事,王美芳除了每天下班后就赶回家亲自帮母亲洗澡,还时常抱

着母亲到阳台晒太阳,避免母亲因常年卧床而引发健康问题,王美芳担心母亲

双腿血液流通不畅,坚持每天为母亲按摩腿部,一边问“感觉怎么样,力道可

以吗?”,一边仔细查看母亲腿部是否有肌肉萎缩现象。有时看到报纸杂志上

的保健方法,王美芳也会记下来,根据实际情况为母亲做保健。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照顾母亲多年,王美芳并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母亲是她重要的精神支

第357页

孝老爱亲篇

349

柱。王美芳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多,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班后依然会去探

望母亲。

母亲看到她满脸疲惫,隐约知道她工作压力大。母亲没问什么,只是跟王

美芳聊些生活琐事,母女俩一起看看电视节目,说说笑笑,让王美芳暂时忘却

了工作压力。王美芳觉得神奇,笑着说:“可能这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

宝’的含义吧。”

照顾家庭毫无怨言

由于丈夫工作性质特殊,照顾家庭的重担便落在王美芳身上。同样是2012

年,女儿跑步时足部受伤,此时距离中考体育考试仅有1个月,女儿担心影响

考试,情绪十分低落。王美芳一边安慰女儿,一边带女儿求医问药。女儿复习

备考任务繁重。每到周末,王美芳便会陪女儿到公园散步,到酒楼喝早茶,缓

解女儿备考的紧张心情。在王美芳的影响下,女儿也会主动去探望外婆,陪外

婆看电视,一家人和乐融融地吃饭聊天。

虽然家庭、工作压力一肩挑,但王美芳没有抱怨,反而笑着说:“家人是

我快乐的源泉,照顾他们是一件幸福的事,能为家人付出是一种福气。”

(广州市白云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质朴无华的她用实际行动承担着一个孝子、贤妻、慈母的角色,以一颗仁

爱之心,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传递着善行的力量。孝心悌行,浓于水,

重如山。她的这双肩膀,是一家人的翅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延续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

第358页

350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黄焕莲

 人物小传:

黄焕莲,1965年

生,广东省广州市人。

她细心照顾瘫痪在床的

丈夫,十多年如一日,

还经常帮助街坊邻里,

是社区里的模范。

 主要事迹:

2002年,从化区街口街河滨南社区居民黄焕莲的丈夫因一场车祸而瘫痪,

终日躺在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专人照料。作为妻子的黄焕莲对患病

的丈夫不离不弃,她辞去工作专心在家照顾丈夫,十多年来坚持对丈夫精心护

理直至2017年8月丈夫离世,她用自己的真情书写了人间真爱。

她每天都为丈夫做可口的饭菜,丈夫想吃什么,她就去买,变着花样去

做,从不厌烦。为防止瘫痪的丈夫肌肉萎缩,她坚持每天为丈夫按摩两个多小

时。为了让丈夫不得褥疮,黄焕莲经常帮他擦洗身体,每天帮他洗澡,每天定

时帮他翻身,变换卧床的姿势和方位,保持身体血气运行。黄焕莲一直都没有

第359页

孝老爱亲篇

351

放弃丈夫的治疗。丈夫由于车祸而瘫痪,开始时对事物是无知觉、无意识的,

在黄焕莲的悉心照料下,丈夫逐渐有了知觉,但由于脑部受到重创,不能完全

恢复。

“他有时候连自己的大小便都无法感觉到,但是照顾他多年,看到他的一

些肢体动作我就明白他是想上厕所了。”多年来,夫妻俩形成了动作和眼神的

默契,丈夫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黄焕莲就能明白他的需求。比如,想吃饭时

拿筷子、想喝水时拿矿泉水瓶、想睡觉时拿枕头……。夫妻俩配合得非常默

契,并没有因丈夫不能言语而造成沟通困难。

黄焕莲不但把自己的家庭照顾得无微不至,还把自己的余热奉献给了街坊

邻里。她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一次,天色突变,大雨将要来临,邻居不

在家,他们家晾晒在楼下的衣服和被子忘记收上来,黄焕莲看在眼里,她安顿

好丈夫,便以最快的速度跑下楼,将被子及时抱到屋里。当邻居急忙赶回来,

看到自己的被子干爽地放在黄焕莲家时,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她常年在

家照顾丈夫,邻居的事情她能帮的就主动上前帮忙,谁家有需要,她都主动伸

手去帮忙。她经常帮助邻居的小夫妻照看放学回家的孩子,帮助年迈的老人梳

头、剪指甲等,她这样发挥自己的余热,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动了楼里的居

民,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广州市从化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勤劳质朴、豁达乐观、无私奉献的黄焕莲用诚心和爱心为家庭撑起了一片

蓝天,为街坊邻里树立了典范。

第360页

352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区友金

 人物小传:

区友金,女,1945年生,广东省广

州市人。十五年来一直悉心照料无法自

理的丈夫,对其不离不弃,感动了街坊

邻里。

 主要事迹:

1999年,从化区鳌头镇鳌山村上罗经济社的罗木深不幸中风导致右半身瘫

痪,言语表达不清,生活无法自理。但是他的妻子区友金并没有放弃他,一直

细心照料。

罗木深患病倒下的那年是57岁,身材高大的他原本是家中的顶梁柱,他的

倒下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过得更加窘迫。他们的四个子女已经各自成家在外

生活,照顾罗木深起居的重担落在了比他小三岁的妻子区友金身上。每天丈夫

早早醒来,区友金便为他穿衣洗漱。天气好的时候区友金便推他去屋外晒太

阳,陪他聊天。罗木深舌头僵硬说话含糊不清,旁人根本听不明白,只有他的

妻子靠多年的默契能够了解他的意图,为他取物盖衣。丈夫一日三餐和大小便

都是在床上或轮椅上进行的,这意味着区友金不能离开家太久,就连在家附近

摘点青菜也是来去匆匆,半夜里有时还得起来帮丈夫翻身伺候他小便。长年的

第361页

孝老爱亲篇

353

疾病和服药让丈夫的体重得不到控制,抬丈夫上床成为一件尤其费力的事,瘦

弱的区友金只能一点一点慢慢地挪。

如今的区友金已经是位70岁的老太太了,头发早已花白,身躯也不再硬

朗,用力的时候腰背还会疼痛。但是她说,她不会放弃丈夫,会一直照顾

下去。

(广州市从化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守护家人,情深似海,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身体力行,

区友金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滋养着家风门风,传递爱和

温暖。

第362页

354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邹志坚

 人物小传:

邹志坚,1963年

生,广东省广州市人,

番禺区大石敬老院院

长。不管是长期患病、

脾气不好甚至会动手打

人的五保老人,还是已

经认不出亲人、行动不

便的老人,都能得到邹

志坚悉心的照料。

 主要事迹:

邹志坚是大石敬老院院长,她无私守护着院内的每一位老人,让高龄长者

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我只想在真爱的世界里平凡生活,陪着他们慢慢到

老。”邹志坚质朴心声吐真情,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扬,2014年7月8日被

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

1996年,30岁出头的邹志坚以一名军队转业干部随调家属的身份来到大

石,不久便投身于敬老院的筹建中。

第363页

孝老爱亲篇

355

1998年3月,敬老院一开张就迎来了50多位老人,由于人手不足,当时只

是会计的邹志坚兼任护工,她每天帮老人穿衣服、换尿布、分药片、擦身子、

打扫卫生,给老人做思想工作,常常忙碌到深夜。就算当了院长,她依然是每

天第一个到院里的人。她的首要任务就是挨个查房,关心老人的身体状况,再

和工作人员一起把早餐端到老人跟前。

提起邹志坚的事迹,不得不提一场特大暴雨。由于敬老院的厨房位于低洼

地段且邻近山边,2007年某晚暴雨突降,积水最深处达40厘米。她沉着冷静迅

速组织人员推沙包、砌砖块、疏通下水道,经过1小时紧急抢险,积水终于退

去,院里的老人毫发无损,敬老院的财产安全获得保障。

“经过那次,我发现很多基础设施都跟不上了,必须进行改造,但资金却

是个大难题。”邹志坚说。由于政府补贴有限,为了省钱,她一个人跑去建材

市场做调查,从材料到施工单位,逐一对比,其间还要四处奔波筹集资金。经

过几年时间,敬老院先后更换了老旧电线、改造了热水系统和厨房燃料、翻新

了天花和墙面、改造绿化,还将全院的木门换成不锈钢门,增加了一批消防设

备等,使老人住得更加安全舒适,还大大节省了日常开支,院容院貌也焕然

一新。

(广州市番禺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从普通员工,到成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邹志坚以“甘以青春伴夕

阳”的信念,用青春为许多老人的夕阳岁月送来欢乐和温暖,以平凡的行动,

谱写了一曲“孝老敬老”的动人乐章。

第364页

356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林小卫

 人物小传:

林小卫,女,1968年生,广州市第

三汽车公司反扒队员。在家,林小卫孝

顺父母是一个孝女;在外,林小卫热心

助人是一名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其先

后获得“广州市第三汽车公司十大好

人”“广东省百名孝女”“敬老孝亲之

星”“广州市优秀义工”等光荣称号。

 主要事迹:

林小卫的父亲自1992年得了红皮病至今已有20多年,病情反复,病症顽

固,需要长期护理治疗,林小卫二十年如一日,细心照顾,从未懈怠,长期照

顾病患老人的艰辛,常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20多年的时间里,煲汤熬药、洗

涮按摩,林小卫都打点得妥妥当当。有一次林小卫在外工作下班后已是深夜,

回家本想好好睡觉,母亲来电话说父亲有突发状况,她立即回娘家送父亲去急

诊,忙里忙外的直到天亮又赶着上班,一下班又赶往医院照顾父亲,连续一个

星期奔波于公司和医院之间。老人家因为病痛,有时心情不好,大发脾气,林

小卫不愠不怒,识孝之道,知道孝敬老人不只是让他吃得饱穿得暖,更要对他

第365页

孝老爱亲篇

357

和气温婉,让他心情舒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除了照顾自己的父母,林小卫也经常帮忙照顾身

边的长者朋友。如林小卫每星期为邻居孤寡老人汤伯搞卫生,照顾他起居饮

食。汤伯曾因不小心摔断了臂膀,得到消息后,林小卫立即开车送他到医院,

同时为他垫付了看病门诊费和住院预付金17600元。汤伯贫血、营养不良,手

术需要输血。林小卫想自己献血给他,但因她已在2014年1月6日献血给一位75

岁要做手术的老婆婆,时间间隔不够,医院不接受她献血。林小卫来到社区

居委会反映情况,在居委会的发动下,共为汤伯筹得800毫升血,手术得以顺

利完成。此外,林小卫从2009年开始就到老人院当义工,每月定期为老人家理

发,送水果、围巾,聊天慰问,还表演节目给老人家看。

2013年5月林小卫参加了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她凭借真诚的爱心

和过人的武艺,获得11.15万元“梦想基金”,成为首位圆梦成功的广东籍选

手,之后她利用这笔“基金”为越秀区老人院更换棉被、添置衣服、吸氧机、

治疗仪等设备。2014年1月,林小卫再次参加了中央3套《越战越勇》,筹得价

值7000元的电冰箱,送给老人院。此外,她还发动身边朋友捐款,购买了一台

5升的吸氧机给老人院。

林小卫自1994年开始,每年都无偿献血帮助有需要的人。她先后获得2006

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二等奖、2007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一等奖、2008年广州市无偿

献血特等奖、2008—2009年全国无偿献血铜奖。

(广州市海珠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大爱无声,林小卫奉行的孝道、展示的爱心,是百善之首,是人性之基。

她的孝心爱心,感人肺腑,感天动地,续写了新时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

文明华章。

第366页

358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莫小珍

 人物小传:

莫小珍,1973年

生,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人。她将年老

多病的公公婆婆照顾

得无微不至,并每年

带公公婆婆去旅游。

 主要事迹:

“百善孝为先,

孝为德之本。”孝敬

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明,是老有所养、老有

所依、老有所乐的最根本的保障。

城管队员莫小珍与军人丈夫陈杰喜结连理后,就一直细心照顾年老多病的

公公婆婆。

每天,她天不亮就起床把早饭做好,然后服侍老人起床吃饭,之后再洗

碗、拖地、洗衣服,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后才去上班。中午一下班,她就急

急忙忙赶回家,为一家人准备午饭。16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骄

第367页

孝老爱亲篇

359

阳,她再忙再苦再累也始终把照顾公婆的事放在第一位。

一次,公公突然肺部发炎,她立即找人找车把公公送进医院。在公公住院

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她跑上跑下,交钱拿药,端屎端尿,把老人照顾得无微

不至。医生和同室的病友都以为她是老人的亲闺女,羡慕得不得了。婆婆对她

更是赞不绝口,逢人就讲:“我这个儿媳比亲生女儿还亲。”

公公婆婆一辈子基本没出过远门,又特别想去首都看看。莫小珍得知后,

马上安排时间陪两位老人去北京玩了5天。此后她每年都带着两位老人旅游。

莫小珍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子,我孝

敬好了公公婆婆,我的丈夫才能安心在部队工作。再说,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

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子才会孝敬我。”

莫小珍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广州市花都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不是女儿,胜似女儿;不是骨肉,胜似骨肉。十六年的孝行,十六年的关

爱,莫小珍诠释着人间最美的真情。真情难忘,真情永远!

第368页

360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何倩雯

 人物小传:

何倩雯,1993年生,广东

人,黄埔区九龙镇何棠下村村

民。她用稚嫩的双肩担负起照

顾中风偏瘫母亲的重担。

 主要事迹:

身体向来不好的倩雯妈

妈,因常年为生活奔波劳累,

身体早已吃不消。倩雯小学六年级起,四十出头的妈妈就被检查出患有高血

压、肾炎,每天都靠吃药来维持血压的平稳。尽管毕业班功课紧张、繁重,但

何倩雯每天都要比其他同学起得早,下了课就马上回家,从不嬉戏、游玩,为

的就是帮妈妈分担些家务,如做饭、洗衣服等。

2013年11月的一天早晨,何倩雯年过五旬且患有高血压、肾炎的妈妈突然

晕倒,送到医院时已是晕迷状态,经确诊为左丘脑基底节出血。由于出血部位

比较特殊,倩雯妈妈留下了严重的中风后遗症——右侧全部肢体偏瘫、偏盲和

感觉障碍。当时,何倩雯还在学校上课,只好申请休学两个月,她一边贴身照

顾、鼓励妈妈,一边挤时间自学。为了节约开支,倩雯妈妈仅住院一个月,待

第369页

孝老爱亲篇

361

病情稳定后便出院回家进行康复治疗了。

2014年6月,学校安排实习,何倩雯找老师协商,选择分配到离家近的白

云区红十字会医院实习。上白班的时候,何倩雯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匆匆洗

漱完毕,开始为妈妈准备早餐。然后,照料妈妈起床,上厕所,帮她刷牙、洗

脸。等忙完这些后,她就赶紧骑上自行车,赶往不远的实习单位——白云区红

十字会医院。受中风偏瘫影响,妈妈的消化功能减弱,右边口腔基本不能用

力,一吃硬的东西就会牙痛,何倩雯每次都要花不少时间把菜煮得很烂,把米

饭煮成糊状。下午一下班,何倩雯就连忙往回赶,先去菜市场买菜,接着做晚

饭,等吃完饭,陪妈妈拉家常,聊聊自己工作和学习上的事后,又帮妈妈洗澡

或是擦洗身体,为妈妈换上一套干净的衣服,再为妈妈按摩理疗半小时。等妈

妈睡下了,何倩雯这一天才有一刻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在何倩雯的精心照料和鼓励下,母亲如今恢复得不错,可以靠着床头自己

坐起来吃饭了。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何倩雯用自己稚嫩的双肩

担起家庭的重担,生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真正内涵。

第370页

362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人物小传:

梁慧玲,1956年生,广东人,退休

前为广州市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预防保

健科医务人员。20多年来她和丈夫用爱

心、耐心照顾脑瘫女儿,从不放弃,终

于让女儿走出人生低谷,冲出病痛阴

霾,迈上幸福之路。

 主要事迹:

1991年,35岁的红会医院医务人员梁慧玲以高龄产妇身份成功诞下一个体

重2250克的女孩,取小名“小小”。然而阴霾随之而来,小小右侧颞叶血管损

伤,在10个月大时,被确诊为右侧上下肢体偏瘫性脑瘫患者。梁慧玲夫妇没有

多作犹豫,全力为女儿进行康复治疗。

为了让孩子站起来,梁慧玲夫妇按照专家的建议,加上自己从医多年的经

验,为小小制订了一整套治疗方案。首先是被动康复治疗。在小小10个月至3

岁期间,每天轮流为女儿运动、按摩,活动小小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

春夏秋冬一年365天从未休止。功夫不负有心人,漫长而艰辛的康复治疗在两

年后迎来了质变,小小站起来了。接下来就是主动自主锻炼了。梁慧玲在小小

梁慧玲

第371页

孝老爱亲篇

363

4岁时带她爬山,6岁起开始让小小学游泳。12岁时,小小学会了蛙泳。经过

不断练习,她1小时之内可以游完800~1000米,2009年参加广州市残疾人运动

会,获得100米蛙泳第6名。

二十年来,梁慧玲夫妇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小小身上。当女儿接受全身

针灸治疗时,头部、上侧、右侧上下肢和脊柱全部扎满银针,他们在无声流

泪;当女儿因练习走路摔倒摔伤身体时,他们内心在剧痛;当女儿因身体原因

受到同学嘲笑哭着跑回家,逐渐变得自卑、自闭时,他们的心在煎熬……在明

确现实之后,他们选择在小小针灸治疗时给她唱儿歌、念唐诗转移她的痛苦;

他们选择让她独自走路,微笑面对人生;他们选择让她外出多走动,鼓励她主

动与旁人沟通,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很少有人知道,

这样明眸皓齿的女孩,在过去的20多年里几难行走,是父母不离不弃的大爱亲

情,让她重获幸福人生、美好未来。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梁慧玲不离不弃的大爱亲情,让女儿这只“折翼的鸟儿”逐渐学会飞翔,

重获幸福人生、美好未来,值得我们致敬。

第372页

364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人物小传:

王桂容,1975年生,广东广州

人。十多年来她与公公相处融洽。

2012年84岁的公公摔断股骨,她辞职

回家贴身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端屎

端尿,无微不至。

 主要事迹:

2012年7月,一个闷热的夜晚,王桂容的公公半夜起床小便时,腿脚忽然

无力摔倒在地,经诊断是股骨摔断。因84岁高龄,医生不建议做手术,建议在

家疗养。王桂容毅然辞去了前途较好的工作,专心致志照顾公公。

因股骨和腰不能用力,公公只能躺在床上。刚开始时,公公疼痛难忍,王

桂容只能与丈夫轮流不分昼夜地照顾他,一日三餐、大小便、洗漱。公公没有

牙齿,她只能把饭煮成糨糊状,青菜用剪刀剪烂,一口一口地喂,一顿饭要吃

35分钟,两年来,她一直坚持亲手喂饭。

王桂容在狭小的房间内搭建了一张简易的床,夜晚就睡在公公和婆婆旁

边。每到半夜公公疼痛难忍时,就起来伺候他。公公睡不着时,就陪他看电视

或者聊天,直到公公睡着。白天再与丈夫换班,自己回去补眠。日夜悉心的照

王桂容

第373页

孝老爱亲篇

365

顾,公公的脸色慢慢地红润起来了,但是王桂容夫妻的脸色却越来越差。夫妇

决定夜晚不守夜了,安装了一个铃钟,将公公的房间与自己的房间连通,若公

公有事情,按一下铃钟,王桂容就会马上过去。

2年里,王桂容一家日夜贴心地照料公公。女儿平时总会打电话回来问问

爷爷的情况,周末还时常回家探望和照顾爷爷,在爷爷偶尔失禁的时候女儿也

会帮助爷爷清理和换裤子;儿子放学后也会常用轮椅推爷爷到外面散步,和爷

爷谈谈心。一双儿女都传承了父母的孝道。

公公年纪大了,慢慢地出现了一些脑萎缩症状,思维偶尔会很混乱。他时

常会抱怨媳妇做的饭不好吃,或者刚吃完饭又要吃,爱发脾气。但是王桂容

体谅公公的情况,从不气他,顺着他的意思。王桂容很耐心地照顾公公。十

多年的相处已经成为一种模式,都了解彼此的性格,公公耳朵不太灵光,有时

候王桂容嘴巴动一下公公就能明白她的意思,可能一般的父女都很难有这样的

默契。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的坚持和孝心完美地诠释了“孝道”二字。

在王桂容看来,照顾公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是理所当然的事。

第374页

366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人物小传:

李美兰,1963年生,广东广州人,

黄埔区夏港街道墩头基社区居民。面

对命运接二连三的重击,李美兰始终

对养女不离不弃,并全心养育,成为

邻里间有名的好母亲。

 主要事迹:

失独、丧夫、致残……命运重击接二连三,李美兰孤苦伶仃生活困难。

自从17岁儿子因病去世,丈夫与她领养了一个女儿,生活的希望刚树立起,丈

夫却病逝。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病使她左腿致残。李美兰含泪忍受病痛、

贫困,却始终不愿将养女送回福利院,仍全心养育她,成为邻里间有名的好

母亲。

2002年,李美兰痛失17岁的儿子,她与丈夫决定领养一个小孩。于是6个

月的小溪(化名)躺在养母李美兰的怀里,第一次来到位于黄埔区夏港街道墩

头基社区的家。2004年,李美兰的丈夫被检查出咽喉癌。旁人劝李美兰:“刚

刚从福利院抱出的小溪,还可以还回去,拿回5000元抚养费给丈夫治病。”丈

李美兰

第375页

孝老爱亲篇

367

夫听后执意不肯,说自己宁愿不治病死在病床上也不会把小溪再送回福利院。

李美兰看着怀里粉雕玉琢的小溪左思右想:母女间已经产生了感情,别看孩

子年龄小,被抛弃肯定会造成心理创伤的。夫妻俩不舍小溪,丈夫临终留下遗

言:“养好孩子。”李美兰哭着拼命点头。

李美兰想方设法地给小溪相对好的成长环境,尽心尽力地给她最大的关怀

和安全感。一台电视机、一个炉灶,这是李美兰家中所拥有的全部家用电器。

然而目之所及是贴满19张奖状和30多封表扬信的两堵墙,它们无声地讲述着小

溪在学校的优异表现。在它们的旁边,是两个摆满作文书、世界名著的书架。

“肉可以少吃点,读书的钱,不能少。”李美兰说。

她对孩子的爱,倾注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里全部的经济来源就是房子的日

常收租,勉强一个月赚得2500多元的生活费。从小溪读高年级开始,李美兰每

月拿出1500元给小溪上课外托管班,这样小溪的中饭晚饭能吃好点,还能有老

师给学生指正作业。然而小溪不知道的是,这样下来母女俩每个月的生活费

只剩1000多元。李美兰省吃俭用,小溪上学一周寄宿五天,她天天在家泡酸梅

菜、咸鸭蛋就饭吃。每逢小溪回家,她才舍得买猪肉炖汤,看着小溪喝得津津

有味,她的心也甜甜的。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一次又一次的命运苦难让李美兰对生活有着倔强、深刻的理解,这位只有

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女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另一种伟大。

第376页

368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人物小传:

李侠,1966年生,

广东人,黄埔区公安分

局人口管理大队副主任

科员。他在忠诚履行

警察职责之余,始终怀

着孝顺、体贴、关爱之

心,二十一年如一日照

顾患病父母,并且一直

关爱着子女的健康成

长,展现了为人子、为人父敬老爱幼的高贵品质。

 主要事迹:

李侠,黄埔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大队办证中心民警。在极其繁重的公安工

作下,李侠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起居生活,他悉心照料长年卧病

在床的母亲和患颅内血肿病的父亲,直到老人去世。

李母患病21年里,他悉心照料。一开始他坚持每周从广州骑摩托车到乡下

新丰县照顾母亲,来回400多公里路程,不论刮风下雨从不耽误。为了给母亲

李 侠

第377页

孝老爱亲篇

369

治病,他几乎耗尽了家中所有积蓄;为能筹多一点的钱,他甚至卖掉了家里的

耕牛。1996年,单位分配给他宿舍后,他立马腾出房间将患病母亲从家乡新丰

县接到广州黄埔居住,工作之余他不辞劳苦奔走于各大医院,不断联系医院和

专家为母亲看病治疗,希望能够减轻母亲的病痛。在他的坚持下,母亲的病情

曾一度好转。

他精心照顾父亲,年复一年做陪护。李母病逝后,他比以前更加关心父

亲,他经常工作日中午抽半个小时回家照顾父亲。家中积蓄已所剩无几,他不

惜将仅有的一点积蓄拿给父亲,让他到北京、天津等地游玩散心。2008年,李

父又因颅内血肿要做开颅手术,面对巨额手术费用,他咬紧牙关也要让父亲得

到最好的治疗。直肠癌晚期的父亲在术后存活了整整4年,连主治医生都连称

这是人间奇迹。

言传身教给女儿树榜样。他用行动一笔一画抒写对家庭厚重的爱,把所有

的情感都投入到家人身上。在照顾患病父母期间,虽然生活异常艰辛,但他从

没因照顾老人而忽略女儿。他经常与女儿谈心,教她尊老爱幼,重视女儿的成

长,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女儿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今年19岁的

独生女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成为街坊邻居羡慕的

典范。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孝”与“爱”不仅是善心的体现,更是耐心的考验,李侠以爱为墨,用

实际行动为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孝义,书写着和谐家庭文明的新篇章。

第378页

370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人物小传:

黄耀发,1945年生,广东广州

人,黄埔区永和街新庄社区居民。他

长年照料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

妻子,每日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打理

妻子的日常生活,从不假手于人。

 主要事迹:

黄耀发与妻子青梅竹马,婚姻生活一直甜蜜和睦。退休后,原本以为可以

享受天伦之乐了,但2009年妻子患病让二老的幸福蒙上了一层阴影。

2009年,妻子刘梅欢因高血压及糖尿病并发症引起中风,身体状况大不如

前。黄耀发开始承担起照顾妻子的重任,“以前她照顾我,现在换我来照顾

她”,黄耀发这样看待自己的这段经历。

2011年,妻子刘梅欢在家中摔了一跤之后便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口

不能言,只有面部表情可以稍微控制。黄耀发不仅包揽了所有家里的家务,还

打理起妻子的日常起居,从不假手于人。日复一日,妻子的病慢慢地好转,从

前卧病在床,如今已经能在他人的搀扶之下,慢慢地行走。为了让妻子更好地

恢复,黄耀发每天早晚都会带着妻子到室外活动一个小时,回到家里他还要帮

黄耀发

第379页

孝老爱亲篇

371

妻子按摩舒缓痛处。

“与使吾先死也,毋宁汝先我而死。”这是林觉民在《与妻书》一文中的

经典句子,意为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表达了丈夫不忍自己先行离

去,妻子独自承担悲痛的疼惜之情。黄耀发亦是如此。2011年,妻子患病的同

时,他身体也检查出了异样,在医生的指导下他做了肝坏死摘除手术。但凡手

术都存在风险,让黄耀发如此坚决地做手术的原因正是能更好地照顾妻子,他

唯恐自己不做手术拖到了晚期便是不治之症,若自己突然离世,留妻子一人孤

零零地生活在世上,他于心不忍。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黄耀发让妻子在病痛侵袭的晚年也感受到温暖的爱情,即使在不能言语的

世界里,依旧能感受到最爱的人眼角眉梢随她而变。

第380页

372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人物小传:

钟伟成,1952年生,广东人。妻子

20年前中风瘫痪,他辞去工作照顾妻

儿。积劳成疾,2013年他也不幸中风,

行动不便的他仍每天到医院看望妻子,

20年里他用行动诠释了爱与责任。

 主要事迹:

1997年,钟伟成45岁的妻子突然中风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当时两

个孩子年纪也不大(女儿13岁,儿子9岁),仍需要照料。钟伟成从此便奔波

于家和单位之间。他每天五点半起来做好早饭,给妻子喂饭。后来因为妻子面

部肌肉萎缩,几乎不会咀嚼,他便用豆浆机把饭菜打成糊状,再一勺一勺地喂

到妻子嘴里。稍不留神,就会被妻子喷一脸饭菜,一顿饭喂下来起码需要一小

时。喂完饭之后他再匆匆赶去单位上班。下班之后又立刻赶回家,给妻子和孩

子做晚饭,帮妻子洗澡擦身、清理大小便,等所有事情都做完之后,几乎都晚

上十点半了。

后来为了不耽误工作,钟伟成索性辞去其公路局工作,全心照顾妻子和儿

女,独自撑起家中的一片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用心地做着,从无半点

钟伟成

第381页

孝老爱亲篇

373

怨言。但是,钟伟成辞去工作对家庭的经济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黑色信号。仅

靠妻子微薄的基本工资,连日常开销都难以维持,更别提妻子每月高昂的医药

费和两个孩子的学杂费。钟伟成为了妻子和孩子,不得不硬着头皮向亲朋好友

借钱。所幸的是,老伴病前所供职的学校多次组织全校捐款,亲朋好友也纷纷

慷慨解囊。

经过钟伟成悉心陪伴与照顾,老伴逐渐有些许好转,能够靠着支撑椅缓慢

行走。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全家人都以为艰苦的日子终于熬过去的时

候,噩运再次降临。钟伟成本人积劳成疾,于2013年也不幸中风。而老伴某次

在康复练习中,不小心摔倒在地,病情再度恶化,再次住院治疗。中风后的钟

伟成并没有推卸照顾老伴的责任,病情稍微好转后,坚持照顾,因为医院里躺

着的是他的结发之妻。钟伟成说:“儿子儿媳现在就是我们的特级护工,一放

假在家都会去医院给他妈妈做日常护理,他们不但分担了我体力上的负担,经

济上也成为我们家的主要支柱了。”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有一种守护叫亲力亲为,有一种爱情叫不离不弃,有一种付出叫无怨无

悔。钟伟成用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撑起了一片天。

第382页

374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人物小传:

陈晚妹,1970年生,广东广州人,

黄埔区九龙镇新田村村民。在丈夫离世

后,她用病弱身躯支撑起已近乎崩溃的

家,努力干活,省吃俭用,终将两个儿

子抚养长大。

 主要事迹:

2003年,对陈晚妹来说是阴暗悲惨的一年。年初,她丈夫被查出罹患重病

而无法务工,顶梁柱轰然倒塌,家中失去了最大经济来源,生活重担一下子全

落在了她身上。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年底她在去探望刚生产完的小姑子的途中

不幸遭遇车祸,致使右腿骨折,从此落下了风湿痛症。2007年10月,她的丈夫

病发严重不幸离世,留给她的只有12岁的大儿子、才7岁的小儿子,以及一笔

不小的债务,让这个不幸家庭更是艰难。但是,她化悲痛为力量,用柔弱的双

肩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父母是子女的榜样。我要努力搏命去做,就算不吃不喝也要赚钱供儿子

上学。”陈晚妹说到做到。

“为什么你交的货总有一股药酒味?”她每次到毛衣厂交活时总被收货人

陈晚妹

第383页

孝老爱亲篇

375

问这样尴尬的问题。她不敢正面回答,怕人家从此不给她活干。身兼两职责任

心又强的她,为了按时给毛衣厂交货,晚上经常干到半夜,早上4点又起来赶

工,中午也从来不休息。长时间工作引发颈椎和腰椎病,疼痛难忍,她只有边

擦药酒边干活。虽然她非常注意没有让药酒沾染到毛衣上,但毛料免不了带了

一些药酒味,她为此也很愧疚。当身体病痛实在太严重而无法接工时,她就会

因家里失去一笔收入而彻夜难眠。平时,虽然工作非常劳累,但她从不松懈对

孩子们的教育,经常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母子的感情也很好,孩子们有什么事

情都会跟她沟通交流。生活虽苦,母子三人却其乐融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为两个儿子树立了榜样,孩子们从她身上学会

了独立自主、勤奋学习、孝顺懂事。平时,儿子们在校努力学习,在家主动

分担家务;暑假时,其他同龄人还在玩耍,他们却做兼职贴补家用。说到孩

子最让她感动的地方时,她的眼里闪着欣慰的泪光,她说,大儿子曾将第一

次赚到的200元全用来给她买药,儿子们还会经常劝她不要再这么拼命,身

体要紧。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母亲,是世上最温柔的人,也是世上最坚强的人。陈晚妹身处逆境而自强

不息,凭借自己的努力抚养孩子、维持家庭,为孩子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第384页

376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人物小传:

简艳梅,1955年

生,荔湾区逢源街居

民。十七年来坚持服务

长者,并尊重和孝敬他

们,她不但自己全心投

入到志愿服务中,还邀

请家人、朋友一起加入

义工行列,引导他们关

爱照顾身边的长者,由

此带动更多的有心人参与到关爱社区长者的队伍中。

 主要事迹:

1998年初,简艳梅怀抱着一腔为民服务的热忱,加入了广州市志愿服务团

队。时至今日,她依然坚持为人们服务、为社会服务,她秉承着“敬老、爱

老、孝老”的理念,致力于照顾社区里的独居长者和孤寡老人。作为逢源街较

早的一名志愿者,她亲历了街道志愿服务从最初的艰难起步、物资匮乏,到如

今设备齐全、条件完善。

简艳梅

第385页

孝老爱亲篇

377

在悉心照顾老人的同时,简艳梅还不忘坚持学习新事物,通过阅读相关专

业书籍以及与富有经验的前辈交流,不断实现自我增值。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

的同时,其志愿服务的水平与素质也有了质的提升。扎实的志愿服务技巧,为

简艳梅出色地完成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每次探访前,她都会提前

向居委会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状况,并根据不同长者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以

及个人经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满足他们不同的心理需求。

十七年来,简艳梅一直致力于照顾社区长者,从不间断,她希望营造敬

老、爱老、孝老的和谐社区氛围,让社区长者能够老有所依。她不仅教导、引

导社区居民要孝敬老人,自己也身体力行,长期照顾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寡老

人。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这位失明的婆婆变得不再抗拒外人的帮助,心境

也渐渐开朗起来。直到婆婆去世,简艳梅都一直陪伴在婆婆的身旁,照顾婆婆

的饮食起居,陪伴婆婆度过人生最后的岁月。

(广州市荔湾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十七年如一日地坚持照顾社区中的老人,将他们视若至亲,给予他们家人

般的爱护。专业的服务,扎实的志愿服务技巧,是简艳梅出色地完成志愿服务

工作最坚实的保障。

第386页

378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人物小传:

陈少玲,1973年

生,南沙区万顷沙镇红

湖村人,是湿地轩一名

普通的服务员。十五年

来她对患病丈夫不离不

弃。她知恩图报,参加

志愿服务,传递大爱。

 主要事迹:

陈少玲是红湖村的特困户,2002年,陈少玲丈夫患慢性肾衰竭,无法再外

出工作,家庭重担一下子压在陈少玲身上。

有朋友劝陈少玲离开这个没有希望的家庭,但她认为既然她是这个家的一

分子,作为妻子,作为孩子的母亲,她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守护自己所爱的人,

不管未来的日子多苦多难她都不畏惧。陈少玲积极乐观地去生活、工作和照顾

家人,2014年她儿子考上了大学,陈少玲很是欣慰。

2014年9月4日,陈少玲丈夫做了换肾手术,术后医疗费用每月要8000多

元,这庞大的开支陈少玲根本无力承担,就在陈少玲最困难无助的时候,相关

陈少玲

第387页

孝老爱亲篇

379

单位马上帮助陈少玲申请了特困户,加上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她最终渡过了

难关。

陈少玲心怀感恩,2014年加入志愿者行列。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她发现

身边还有许多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生活困难,需要经济的支持和生活的补助。

这更加坚定了陈少玲回馈社会的决心,她说:“我要把我的爱切切实实地送给

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奉献一份爱心,并告诉他们,有困难不要紧,最重要的

是要有坚强面对生活的信心。”为此,陈少玲在日常的志愿服务中,不仅积极

参与活动,还努力传播着一种精神,用她的话说,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

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之中,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加充满爱。

(广州市南沙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陈少玲是弱小、穷困的,但她内心涌动的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的美好

品格,使她显得异常高大、富有!

第388页

380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人物小传:

钟妹,1950年生,南沙区黄阁镇乌

洲村村民。她十七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照

顾瘫痪的丈夫,用爱唤起了丈夫对生

活的信心,用瘦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

担,抒写了人间最美的真情。

 主要事迹:

钟妹的丈夫麦超1999年5月不慎摔倒,腰椎脊髓严重损伤,需要高位截

瘫。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当时48岁的钟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养育两个孩子以

及照顾卧床丈夫的家庭重担。每天当别人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钟妹在家

里给丈夫翻身、做早餐等已经忙了2个多小时了。之后钟妹再去自家的田里干

农活,并且干农活期间每隔2个小时她都要跑回来给丈夫翻身,接大小便,给

丈夫倒水喂药。干完活后她还要给丈夫做30分钟按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她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说起她,村里面的人无不跷起大拇指,夸她是个重感

情、有责任心的好妻子。

17年来,钟妹到处打听医治腰椎损伤的良方,拜访过许多医生,在失望中

坚持着,从未放弃。如今已经66岁的钟妹,依然每天给丈夫喂药、翻身,洗衣

钟 妹

第389页

孝老爱亲篇

381

更衣,换洗被褥,梳头洗脸,擦洗身子,按摩活动筋骨,接屎端尿,干家务

活,干农活,从没有半句怨言。

也许因为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影响,钟妹的一对儿女懂事听话,对家庭和工

作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女儿当上了人民教师,儿子在工厂工作,收入稳定,并

都已成家,丈夫的病情也一天天好转,儿孙三代同堂,苦尽甘来,钟妹脸上开

始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广州市南沙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钟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额角的皱纹、头顶的白发写满了人生的

沧桑,但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人间真情。 

第390页

382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李桥祐

 人物小传:

李桥祐,广东省广州市人,从1992

年开始,悉心照顾长期卧床病妻,开始

了一段长达20多年的不离不弃。

 主要事迹:

1992年,当时年逾六旬的老婆婆邓

五蓝经医院确诊患上了尿毒症,由于病情非常严重,医院通知家属做好心理准

备。虽然医院方面宣告邓五蓝的身体状况已经到了没法医治的阶段,把邓五蓝

从医院接回家里时,邓五蓝已经进入半昏迷的状态,家人甚至已经着手准备后

事,但是邓五蓝的丈夫——当年已经年近七旬的李桥祐并没有放弃。因为当时

邓五蓝全身都不能动,李桥祐体谅儿女们平时还要干农活,于是承担了每天给

她喂粥、喂中药、翻身、按摩、抹身等工作。

在邓五蓝病重卧床最初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李桥祐每天都只睡很少的时

间,看着父亲的身体因为照顾母亲而一天天消瘦,儿女们非常担心,都叫父亲

多休息一点,不要熬坏了身体。但是看着被病魔折磨的老伴,李桥祐又怎忍心

自己多休息呢?他心里只想着把病重的老伴照顾得好一点,陪伴她的时间多一

点。在李桥祐和儿子媳妇的悉心照顾下,两个月后,邓五蓝的病情开始好转。

第391页

孝老爱亲篇

383

邓五蓝生病长期卧床,李桥祐很少会离开她身边太久。有时候去邻居家聊

天,不到半个小时李桥祐就会回家,就算邻居留他多坐一会儿也不行。李桥祐

很少去趁圩,只有儿子媳妇有空照看邓五蓝的时候,他才放心去逛一下,买完

东西后也会急忙赶回家里。

20多年来,李桥祐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们都看在眼里,只要提起

李桥祐,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邻居李叔说:“20多年来坚持照顾妻子,而且

从来没有见他对妻子发过一次脾气,这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祐叔真的是一

位好丈夫,好长辈。”

(广州市从化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年近九旬、拥有近60年党龄的李桥祐,20多年不离不弃、悉心照料身患尿

毒症和已经双目失明、需要长期卧床的妻子,用他对老伴的关爱书写了一个好

男人的行为,诠释了一份海枯石烂也不变的爱。

第392页

384

广州 好 人 录 (2015 年卷)

梁桂茹

 人物小传:

梁桂茹,1975年生,广东省广州

市人。乌鸦反哺,感天动地。她13年

来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地照顾重病在

身的父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

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用真诚和大爱

书写了“久病床前有孝女”的佳话。

 主要事迹:

梁桂茹的父亲梁淦洪患有脑梗死并伴有严重老人痴呆,需要长期看病吃药

治疗,行动不便,要家人长期照料生活。“药费一个月要1000多元。”梁桂茹

说,自己要照顾老人和女儿,没办法在外面工作,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有

时会帮其他人搞卫生或打其他散工,但每个月也只有500元左右的收入,且这

笔收入并不稳定。

13年来,每天早上,梁桂茹先服侍父亲起床,为他收拾床铺,然后送女儿

上学,再赶回家为父亲熬药。父亲患有脑部疾病,只能靠药物控制病情,否则

会伤害自己和家人。有时发病他会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梁桂茹没有办法进房

间,只能等到父亲稍微平静时,才能进去帮他洗澡换衣服。父亲因身体原因会

第393页

孝老爱亲篇

385

失禁,每天都要她清理。虽然如此,但梁桂菇家里却收拾得十分干净。她说,

她只是像小时候父母对待自己那样,照顾、安慰、陪伴着老年痴呆的父亲。她

说,爱就是不离不弃。

“雏既壮而飞兮,乃衔食而反哺。”对于梁桂茹来说,父爱的感觉已经

遥远,父亲的健康一直是她的牵挂。这13年里,梁桂茹一直把父亲照顾得非常

好,从来没有怨言。她认为“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即便再难,她脸上总是

挂着甜甜的笑容,因为守候着父亲,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广州市增城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一茶一饭,是血浓于水的人间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梁桂茹

对患病父亲的不离不弃,十三载无怨无悔,悉心照料,彰显了孝老爱亲传统美

德的真谛。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