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发布时间:2023-3-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第 340 页 共 463 页形态的变异,应当是道光十五年之后的事情。因为当时月琴虽然已出现在“三月会”上(“……男女百余人,嘘葫芦笙,弹月琴……”)但葫芦笙依然是处于首席位置。彝族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民间舞有了发展,甚至有了较大的变化后,其称呼往往还是沿用过去的叫法。如滇中用鼓伴奏的舞蹈,称为“则比”或“再比”,但当击鼓伴舞的形式已变化为用琴伴舞的“跳乐”后,彝胞依然称它为“则比”。又如“烟盒舞”是在“跳乐”(“跳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但很多地方称“烟盒舞”依然是“跳乐”或“跳弦”。“跳笙”也是这样,过去之所以称为“跳笙”,就因为该舞是吹着葫芦笙伴舞的。后来,许多地方已改吹为弹,用小三弦来伴奏了,但是,其称呼依然不变,依然称为“跳笙”。上述现象,虽说特殊,但彝胞们都习以为常,也就公认了。这种旧称,给了溯源辨踪以最大的好处,就是从称呼上已点出了今天这些舞蹈的来处。来看牟定。过去吹笙的“跌脚”(打跳、跳脚),彝胞们称之为“古则”,而今天的“左脚舞”,形态上虽已有了很大变化,但彝胞们在民间,依然称之为“古则”,从这点来说,也足以证明了今天的“左脚舞”,是来自古老“吹笙跌... [收起]
[展开]
《文化楚雄》2023年3月卷(总第6卷.牟定专卷)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51页

第 340 页 共 463 页

形态的变异,应当是道光十五年之后的事情。因为当时月琴虽然已

出现在“三月会”上(“……男女百余人,嘘葫芦笙,弹月琴……”)

但葫芦笙依然是处于首席位置。

彝族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民间舞有了发展,甚

至有了较大的变化后,其称呼往往还是沿用过去的叫法。如滇中用

鼓伴奏的舞蹈,称为“则比”或“再比”,但当击鼓伴舞的形式已变

化为用琴伴舞的“跳乐”后,彝胞依然称它为“则比”。

又如“烟盒舞”是在“跳乐”(“跳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

来的。但很多地方称“烟盒舞”依然是“跳乐”或“跳弦”。

“跳笙”也是这样,过去之所以称为“跳笙”,就因为该舞是吹

着葫芦笙伴舞的。后来,许多地方已改吹为弹,用小三弦来伴奏了,

但是,其称呼依然不变,依然称为“跳笙”。

上述现象,虽说特殊,但彝胞们都习以为常,也就公认了。这

种旧称,给了溯源辨踪以最大的好处,就是从称呼上已点出了今天

这些舞蹈的来处。

来看牟定。

过去吹笙的“跌脚”(打跳、跳脚),彝胞们称之为“古则”,而

今天的“左脚舞”,形态上虽已有了很大变化,但彝胞们在民间,依

然称之为“古则”,从这点来说,也足以证明了今天的“左脚舞”,

是来自古老“吹笙跌脚”的“古则”。君不见今天“左脚舞”中大

量的歌词,还是“大家来跳脚”、“阿哥阿妹跳脚来”、“阿表哥,

来跳脚”……哩!

为此,可以这样归纳一下,今天的“左脚舞”是由古老的吹笙

“古则”,吸取了外来文化而逐渐变化来的,目前“左脚舞”中,还

第352页

第 341 页 共 463 页

保留有一些“母体”的遗痕。诸如:携手连臂的形态;诸如不少彝

胞依旧保持“古则”的称谓。但根据一百六十多年前道光县志上对

该舞的记载来看,“左脚舞”形成今天这样的形态,估计最多也才

一百多年的时间。

本文写到这里,又回到开头提到的“老人舞”来。看了腊湾“老

人舞”后,感到该舞确是有其特点、有其风采的。但它主要是用三

胡,与“左脚舞”主要用月琴、小二胡关系不大。那“老人舞”的

点步、飘步、山羊腿以及左右微摆腰的风格与“左脚舞”之韵律相

去较远,而它们在音乐上也无相似之处。当地的老人说,腊湾从过

去到现在,一直称“老人舞”为“马古贝”,而非“古则”。

座谈会上,赵万福老人、李万发老人、村长李国森,以及几位

大妈们介绍说,解放前,腊湾没有“左脚舞”,也没有用月琴来伴奏

的舞蹈。当然,腊湾今天也会跳“左脚舞”,那是解放后向外地学的。

这就是说,不是腊湾输出了“左脚舞”,而是外地的“左脚舞”输进

了腊湾。

这里,想插一笔有关“左脚舞”中“罗里罗”唱词来源的看法。

“左脚舞”歌曲中,有大量的衬词如“罗里罗”,很顺口,也好听。

有人解释它的由来是与图腾信仰有关。彝族崇龙崇虎,而“虎”与

“龙”的彝语为“罗”,故“罗里罗”,“罗里罗”……实为“龙呀

龙”、“虎呀虎”之意也。

当然,这是一种说法,但我感到,这种解释比较勉强。

本来,跳左脚,是群情交融自娱性舞蹈活动,大可不必涉及肃

穆的图腾崇拜。更何况今天这种活动,突出的是青年男女的情谊,

第353页

第 342 页 共 463 页

唱着“龙呀龙”、“虎呀虎”的协调么?合适么?我的看法是,这是

否是一种对弦乐器过门的模仿呢?我们已经清楚,“左脚舞”的产生,

与外来的汉文化有着很大关系,而汉族不少歌曲中有类似“弄格弄”、

“弄格以格弄”的衬词(是对胡琴声的模仿)。而“左脚舞”中,凡

唱“罗里罗”的地方,恰恰是弦乐过门之处。而彝族的发音,“弄”

字容易读成“罗”音(如“拢纵舞”,容易读成“罗作舞”)。因此,

“罗里罗”,是不是类似汉人“弄格弄”的模仿声传入后,彝化的结

果?而高八度的假噪声,是否也是出于对胡琴声的模仿?(“左脚舞”

的伴奏乐器,除了月琴就是胡琴)。

太阳很辣,山道很长,这回城之路,确实走得很累。跨过了石

桥,两旁的山坡纷纷向后退闪,视野顿时开阔了起来。小马指着远

处的一片树林说:“看到了吗?那背后就是军屯。到了军屯,就可以

坐马车进城了!”

“是吗?太好了!”我顿时兴奋起来。

半小时后,我们跨上公路边的的小马车,迅速向县城靠拢,我

们盘算着,应该首先到县文化局去感谢和告别,然后,再上街吃饭。

如果有可能,下午就搭班车回楚雄。这时,马车在大路上轻快地行

驶,路旁绿色的大树与庄稼,也轻快地向后面移去,听着马蹄均匀

的“嗒嗒”声,迎着凉风,我俩不觉相视一笑。是呵,这次腊湾之

行,来去匆匆,也够紧张的了,然而一切顺利、惬心!

本文曾于 2000 年发表于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第一期。这次作了一些修改。

注:

第354页

第 343 页 共 463 页

①牟定,古称髳州。至元二十年(1275 年)改为定远州。明初,为定远千户;洪武一十

四年(1391 年),改为定远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 年),收云南,仍名:“定远”。

彝族左脚舞:爱尔兰踢踏舞的姐妹

■北塔

七月底、八月初,我作为中国诗人采风团深入云南楚雄体验生

活。我每到一地,喜欢体验当地的“节奏”;这是生活节奏,也是

音乐节奏。在云南,这两种节奏在快慢、轻重方面,往往趋向于一

致。我对楚雄彝族自治州体会最深的是左脚舞的节奏。我离开云南

回到北京,已经半个月了,但那强烈、明快、急促的节奏,依然回

响在我耳畔,激动着我的血流,使我时时有跳脚的冲动。

我们在楚雄的那几天幸福生活里,马不停蹄地走坑坑洼洼、弯

弯曲曲的山路,“豁出去了”似的喝烈性老白干,目不暇接地观赏

山雄林郁的风景,此外就是观摩并加入左脚舞。

左脚舞节奏的热烈与高昂,我们早有耳闻。在牟定县的那个晚

上,吃饭时,听说天黑后,在县政府大楼门前的广场上有群众自发

组织的跳脚舞活动;我们就坐不住了,县委宣传部毕部长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一副跨国公司高级白领的标准行头,使劲地给我们劝酒;

但我们的心仿佛已被按到了左脚舞的弦上,急着要发出去。是的,

谁能阻挡左脚舞的诱惑呢?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县城广场;不大,但很干净,月

第355页

第 344 页 共 463 页

光与灯光同辉,琴声共歌声交响,人影随树影婆娑。几个男的(很

奇怪,没有女的)斜背着小巧而精致的月琴,弹奏出刚劲凌厉的节奏,

他们边弹边唱边跳。他们的嗓音和舞步一样地猛烈,紧张,就好像

这节奏随时都会因为用力过度而随弦绷断。其实,旋律非常简短,

类似于走山路吃力时或者想到爽心乐事时哼哼的小曲。惟其简单,

所以有力:惟其重复,所以力道更足。

在广场四周围,三五成群地,散着一百多人,他们或者相互窃

窃私语,或者独自观看着广场中央的表演。先是只有几个人跟琴师

一起转着圈,跳着唱着。广场周围与中央的人员不断地来回交换着,

我们这些外来者也深深地为这种氛围所感染,纷纷情不自禁地加入

舞队,三五分钟后便累得气喘如牛,败下阵来。我们会歇一会儿,

再度上阵。如此反复进出,完全悉听尊便;而且不影响他们自己的

兴致和队形。我欣赏这自由的舞蹈。

左脚舞是一种集体舞,我不知道它是否起源于某种集体劳动形

式;但我肯定,一个人跳会非常没意思。我想,众人踩着同样的节

点,相互拉着手,围成一个圈,忘我地跳

动时,会起到相互激励、团结一致的孔夫

子所谓“群”的作用的。在狩猎时代,当

猛兽出现时,个人的力量往往无法应付;

于是,三五猎人或者更多,会排成队,围

成圈,相互打气,鼓劲壮胆,齐心协力,

以统一的节奏踩地、喊喝,从而以一种集

体的强大声威,将猛兽震慑住,使其乖乖

地后撤,掉入早已挖好的陷阱。这是我所

第356页

第 345 页 共 463 页

猜测的左脚舞的起源。任何人,一旦加入,就成了集体的一员,而

不再是独立的个人,个人的声音和姿态迅速被集体所吞没、所吸纳。

如果步调整齐,歌声一致,那么,这集体就成了一个共同体(包含

着不同个人的共同体)。在这种场合,集体的形象和气氛高于一切。

我们这些习惯于单兵作战写作的人,哪怕一心想融人其中,也每每

发现自己是不和谐音。

说我们自己是不和谐音,是因为我们跳了半天,始终觉得自己

没有准确跟上节奏,或者快半步,或者慢半步,或者完全乱了套。

有时,我们左顾右盼,自以为跟上了;但跳着跳着,又脱离了主旋

律。

左脚舞的步伐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它没有三步、四步那样的

围定节奏类型。据说不同的曲子有不同的跳法;我们这些初学者如

何能得要领?

左脚舞的节奏已深入彝族的血液。弦子一响,他们的心就会痒

痒,脚就会不由自主地跳起来,一起跳便不想停下来,越跳越来劲,

直跳到天昏地暗。在松烛和篝火的亮光下,他们会继续跳,直跳到

东方发白。这已经超越了锻炼甚至娱乐的范畴。节奏大于身体,身

心融入舞蹈;我想,这肯定是一种狂喜的状态。舞者可以把喜怒哀

乐甩给舞蹈,舞蹈结束之后,自己会一身轻松。

左脚舞是爱情的舞蹈,男女青年在跳舞时,或手拉着手,或四

目相对,激情四射,难免在共舞过程中就心心相印,以心相许。跳

到半夜,相约“淫奔”到桑林里也就顺理成章了。交谊舞虽然身体

与身体之间的距离更小(有时几乎是零),但由于没有激情的准备,

所以碰出火花的几率没有左脚舞高。

第357页

第 346 页 共 463 页

世界上有许多种激越的舞蹈,左脚舞也许不是最激越的,西班

牙的佛拉蒙戈舞似乎更加激越。但左脚舞的激情都集中在脚上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爱尔兰的踢踏舞可以与之媲美。步伐同样

有力而灵巧,节奏同样强烈而一致,声音同样高亢而急促;表面上

单调,内里面繁复。或许是由于各方面的宜传和支持,踢踏舞已经

在全世界风靡。左脚舞却还在山寨里繁荣。虽然我明知左脚舞更加

有风情,更加自然,但左脚舞却还没有走出深山老林。我希望在更

加广阔的天地里,有更多的人来跳左脚舞;当然,我也要警告一句,

不要让原始风味的左脚舞太时尚化乃至商业化了。

(本文转自《彝州踏歌——中国作家聚焦楚雄》P210—212)

第358页

第 347 页 共 463 页

访古觅胜天台街

■张方玉

2001 年 1 月 5 日,是农历龙年的十二月十一日,小寒节令,应

该说正值寒冬腊月。但出牟定县城北行 4 公里到天台街的水泥公路

两边,油菜、蚕豆、小麦、蔬菜,油绿青翠,春意盎然。

这是一片沟渠纵横、阡陌相连、村落间鸡犬相闻的富饶坝子,

炊烟袅袅,宁静和平。天台街建在田坝拱卫的一块高地上,牟(定)

姚(安)公路穿街而过,在 1 公里多长的街道两边,店铺林立。用石

羊井甘泉水制作的霉豆腐,从烧豆腐摊散出的香味吸引人们坐到烤

盆前;天台油卤腐是佐餐佳味,入口就化,远近闻名。

一座金碧辉煌的阁楼矗立在小镇中央,这里是古天台寺,现在

是天台中学,阁名“三清阁”。1936 年肖克将军率领的红六军团万

里长征路过这里,曾在此住宿,并召开军事会议。“三清阁”三字

就是肖克将军手书。这里已开辟为红军长征路过牟定的革命文物陈

列馆。登阁眺望,东有五老峰郁郁苍苍,西有化佛山白云绕顶,南

有会基关如障似屏。近有白塔擎天,岚云缥缈,村落星布,牟州坝

水网交错,一派富庶景象。军屯乡政府就设在天台寺附近,小镇现

有人口 5864 人。

第359页

第 348 页 共 463 页

这是个历史悠久、有众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地方,如果按

照历史先后叙说,那最早的是镇北街口大堆子。在这个不起眼的地

方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青铜铜锄、铜剑、铜矛、铜箭镞,在镇西北吴

家山出土了属于汉代的青铜铜鼓。蜀汉建兴三年(225 年)丞相诸葛亮

“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其大军就曾在这一带征战,扎有三处营盘,

大营就扎在今天台镇西 2 公里光法山。在后人建的诸葛庙(也叫光法

寺)大门上,有幅古人写的对联,上曰:“七擒孟获但愿南人服其心”;

下曰:“六出祁山恨不只手将天扶”。大殿墙上有武侯画像。传说

诸葛亮当年的帅帐就设在这里。那天夜间,他正在摇曳的烛光下看

地图想再擒孟获的计策,对孟获这个夷帅已二擒二纵了。此时周围

田野里蛙鸣起伏,聒噪烦人,有一只癞蛤蟆竟跳到帅桌上鼓起肚子

“咕哇!咕哇!”叫了两声,诸葛亮信手用毛笔在蛤蟆脸上画了三笔,

挥了一下鹅毛扇说“到三里外叫去”。这只蛤蟆立即跳出帐外,一

只乌龟瞪了它一眼,霎时蛙声停息。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过至今这

里仍听不到青蛙或癞蛤蟆的鸣叫,夜晚寂静无声却是真的。诸葛丞

相七擒孟获,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享用了髳州乡民一千多年祭祀,

也成了一方胜境。十分可惜和令人费解的是,大殿墙上的武侯画像,

被人在 1998 年打开庙门,用石灰浆全部覆盖毁坏了,只剩下两只穿

靴的脚尖。整座庙堂空荡荡的,只有癞蛤蟆的克星——石乌龟,仍

忠实地伏卧在武侯殿前,身边一个石香炉插着几根残香,它凄楚无

奈地仰望着无垠的苍穹,企盼那浮动远逝的白云能替它传递什么信

息。

站在空荡的武侯庙内,我也有些怅然若失,中华民族的子孙为

何一定要把自己祖先的历史文化毁坏殆尽才后快呢?!但我坚信,人

第360页

第 349 页 共 463 页

民不会忘记历史,历史也只会延续而不会消失。看吧:尽管武侯的

像被涂了,大门被锁了,但墙外依然有正在点燃的檀香。

镇西吕交城村,是古髳州城遗址。村北靠山“閤姓祠堂”大门

上刻着一幅楹联:“绕城四周皆是水,迎门一片竟皆山。”形象地

描述了这座古州城的地形。据历史记载,唐武德四年(621 年)置西濮

州,贞观十一年(637 年)后改称髳州,南诏蒙氏征服后筑耐笼城。元

宪宗四年(1254 年)蒙古攻取耐笼城,立牟州千户所,“髳”、“牟”

是音相近的两个字,一音相转髳成了牟,元至元十二年(1275 年)将

牟州改为定远州,州城仍筑在吕交城,髳州古城建在二水环绕中的

这片隆起高阜上,坐北向南,风水甚佳。当年夯土筑城,只有东西

二门,州府衙门在南端,今村庙一带。没有带皮尺,实际走了一下,

这座衙门不大,周长 275 步。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降州

为县,迁县城到今共和镇筑土城,

吕交城才结束了牟州政治中心

的地位,从“南京应天府”戍边

来云南的李(吕)、金、普、董、

杨、王、吴、席八姓成了这里的

永久居民,在“府衙门”的地方

改建村庙,城北高处建了“閤姓

祠堂”,至今仍保持着石板的巷

道,青瓦民居,村周小桥流水,

一派江南风光。

为什么把牟(髳)州改为定

远县?68 岁的老人金正中说了

第361页

第 350 页 共 463 页

个“孙子打奶奶”的故事。传说,明朝初年,髳阳州城里出了个不

肖子孙,竟打了奶奶一个嘴巴。古时讲孝道,朱皇帝一听:“孙子打

奶奶,这还得了?把州撤掉,降为县,迁到别处建县城!”这肯定是

杜撰的传说,无需考证。不过,这个世代相传的故事,熏陶了一方

尊老爱幼的民风。已经废弃的祠堂,现在收拾得干干净净,是吕交

城村老年人的活动中心。

在祠堂后墙一块条石上有“挂剑之树”镌刻很深、书法遒劲的

四个大字。这是一个发现,但不解其意,询问村中老人,都说老辈

子就搬来横砌在墙上了。在离开村子时在路口碰到一位老者,又再

请教于他,他说老人们说过,是诸葛亮三擒孟获时,孟获挂剑在一

棵树上。后人为纪念他,在树下建了个小祠,刻了两块石头,这是

其中一块。时过千年,祠已无踪,树也无影了,空留四字砌在墙脚。

天台街现存的标志性古建筑是镇南边 1 公里半白塔村的白塔。塔在

白塔小学院内,为方形锥体,石砖结构,9 层 13 米,阳光下耀眼夺

目。正如古人描述,这里地势高如覆釜,后依五老峰,面临龙川河,

城邑在抱,烟火万家,是天台一景。塔的一层正面嵌一石碑,拭去

灰尘拓印细读,是《下五屯重修文龙塔碑记》。碑载:这里原名双

龙寺,塔名文峰塔,初建年代无从考,只有“千年”之说,明天顺

元年(1457 年)修葺过一次,万历元年(1573 年)重修一次,清初又加

了上三层。民国 3 年(1914 年)“庸绅”夏锡膏以抽提寺租为名,派

人将塔拆毁。民国 13 年(1924 年)众村民捐资重修,恢复了“孤耸天

空,光被四表,势欲向天,写云草诏”的一方胜境。碑文中有乡规

一条:“倘有残列再事出而毁灭者,愿吾屯人相率鸣鼓而攻之”。

果然,后人无人敢毁。双龙寺改作学校后,师生们也十分珍惜保护

这一古塔,虽经“十年浩劫”,仍能完好无损,只见宝塔直插云天,

第362页

第 351 页 共 463 页

塔前旗竿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课堂里传来琅琅读书声,游人

伫足,肃然起敬。

20 世纪 90 年代初,牟定县曾在天台西北余丁吴家山万人冢处挖

掘出土了一批火葬罐,并发现了一块有梵文符号的印模墓砖。当时

县文化馆馆长刘纯先生曾将拓片带至北京请教中国佛教协会郭元兴

先生。郭先生鉴定是宋代及宋以前的密教曼陀罗梵文种子符号,字

形是“”。近读 1987 年西安法门寺地宫吴立民、韩金科先生的研究

专著:《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对照,这个符号的梵文读

音“a”,属胎藏界五佛中的宝幢如来的种子符号。这个符号是解开

云南阿咤力密教源于唐密的钥匙。在《大明一统志• 楚雄府• 仙释》

中记载的“连精,定远(牟定)人,通瑜伽密教,降龙役鬼,应验如

神。元至正间,云南旱,梁王迎之以祈雨,师于净瓶中取出一小蛇,

遂大雨。王赐以金帛,固辞。归之日,役鬼为荷担”。这个阿咤力

僧人连精与这座阿咤力密教安葬的火葬墓地,说明天台这个地方,

在宋代大理国及元代曾是阿咤力密教的一个传播中心。但明代起,

这里以梵仙寺(又称北山寺)为中心,无住、非相诸高僧大德相继在

此传法——成为禅宗的重要丛林,而天台寺又是道教的胜地。

没有想到在天台这个名气不大的小镇,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

化和宗教文化积淀,而且还有土林奇观。

沿牟——姚公路出天台北上 4 公里,路右侧三道沟壑内,深藏

着大自然千年造化的土林奇观。奇形怪状的土柱顶着古河床沉积的

卵石沙岩,有的似柱,有的似幛,有的似金猴揽月,有的似母女惜

别,不远处一放羊老人凝视远眺……这里虽抵不上元谋土林的壮观,

但其奇特、深邃仍引人入胜,堪称天台一绝、髳阳胜境。

2001 年 1 月 17 日写于西山

第363页

第 352 页 共 463 页

(本文转自张方玉《神山圣境》P156—161。)

腊湾婚俗

■张方玉

牟定县西部寨子山(彝语“俄格博”)海拔 2750 米,是县内最高

峰。山脚以上覆盖着黑黝黝的森林,似身披法衣的天神。山顶有片

平缓草地,摆着些石头,插着些木牌,这是腊湾彝族祭祖的神坛。

周围静极了,山腰涌动着白云,山风在呼唤着什么,一只山鹰从陡

崖腾起,盘旋在峰顶,她是这圣山威严的守护神。

今天多云,从云缝中射下一束阳光,照在一条北南向的岭岗上,

由低到高排列着龙鳞似的青瓦房,四周山峦起伏,云遮雾障。

这就是企盼已久的彝族山村——腊湾,彝语“来外”(出水的湾

湾),又叫“熟皮洼”(野韭菜山)。

村东路下,一个突出的山垴包,古树掩映着一座“买筛塞”(土

主庙)。这是彝区少见的三层似塔似阁的庙宇,规模不大,造型独特,

墙上绘着些神秘的图案。村北叫“罗摩厄底希”的高岗上那棵大红

栎树是寨子的山神树,是全村人每年二月初八隆重祭山神和祭天的

地方。

第364页

第 353 页 共 463 页

腊湾是神秘的。腊湾也正在与外面的世界沟通。21 世纪到来的

第一周,我们来到这里,只见推土机正隆隆轰响着整修公路;广播

电视台的技术人员在指导着埋电杆架线路调试卫星地面接收天线,

腊湾人开始通过闭路电视了解大山外的世界了。

腊湾包括庙山、五更堡、拖湾、外弯、咀子上、米鲁地、腊湾 8

个自然村组成腊湾行政村,有 391 户 1748 人,都是彝族,自称“罗

罗颇”。

关于腊湾人的族源,69 岁的祁万福,唱了一段梅葛老调:“卡

吾若、卡买若、罗杂若、买杂乃杂鲁鲁若。”意思说,老祖公在很

久以前的黑井、琅井一带富庶的坝子和产盐的地方迁来,据族谱推

算,定居寨子山下六百多年了。若再溯源头,就归到毕摩《指路经》

上记载的六祖分支洛尼白了。

由于时间短暂,这次主要考察腊湾彝族的婚俗。这里彝族管结

婚叫“草俄呣”,办喜事叫“期呣欠矣”。

腊湾彝家的婚姻是自由的。姑娘长到十五六岁,就离开父母的

“依改”(卧室),搬进“依多海”(姑娘房)。姑娘房一般是堂屋边的

厢房。也有的单独盖在村边,几个姑娘住一间姑娘房。住进姑娘房

也就有了社交和与异性交往的自由,白天同家人一块做活计,晚上

在姑娘房谈情说爱。即使已出嫁的女儿,仍“不落夫家”,直到有了

身孕,才搬出姑娘房到夫家居家过日子。

腊湾人恋爱是自由的,办喜事结婚的程序仪式是复杂的。首先,

男方家长要请媒人去说合,吃了订亲酒,就可以约定“期呣欠矣”

的日子了。

第365页

第 354 页 共 463 页

办喜事这天,男方迎亲的队伍由身穿黑衣的叭喇匠(唢呐手)在

前面吹奏《迎亲调》开路,后面的人有的牵着一只黑山羊,有的挑

着几升米,数量必须是“6”,如 6 斤、16 斤、26 斤等,还要象征性

挑着些蔬菜、肉、盐、糖、茶叶,而且一样不能少,否则就是失礼。

女家接待时就可能“收拾你”,如果没有送盐巴,招待的饭菜就可能

是淡菜无盐,这时男方迎亲的人们就尴尬了,只好陪礼道歉。

女家待客的酒席上,有两样菜不能少,一样是树花,一样是芭

蕉。

女家院内也搭着青棚,青棚里铺着松毛,供桌上供着用油酥米

花制作的彩绘喜神。迎亲队伍在女家的长号和鞭炮声中进门,进门

先喝三碗拦门酒。女方村老向迎亲的客人敬酒、烟、糖、茶,这叫

“四敬”。敬酒时每位客人都是双手各接一杯,新郎舅舅接过酒,

代表新郎家,一杯祭天、地,一杯祭四方,然后敬客人。

敬酒后,在长号与唢呐声中,新郎跪在喜神前,女方舅舅为新

郎披红,左右披成十字形。新郎叩拜喜神后,向新娘家的长辈敬酒,

也是一人敬双杯,先敬长辈后敬客人。敬酒后新郎跪在喜神前,双

手将铺着松毛的托盘举过头顶,女方长辈往托盘里放喜钱礼银。

青棚里有一火塘,女方一女长辈用筛子接过新郎家送给新娘的

全套新衣裳,在火塘上筛过,然后送到楼上给新娘换衣裳。换好衣

裳后,楼上出现感人的场面,母亲含着泪水为女儿洗脚喂饭,小伴

们唱起悲伤的《哭嫁歌》。

离开父母的时间到了,新娘顶上盖着黑色的盖头布。彝族崇尚

黑色,视黑色为尊贵,以黑色为吉祥。女儿出家由母亲为她盖上黑

第366页

第 355 页 共 463 页

色的布,是对女儿最好的祝福。本家的兄长背着她下楼,新娘哭了

几声,下楼后围着火塘转三圈,表示向祖宗、向火神、向娘家告别。

堂屋门拦着一条板凳,上面摆着两碗酒,双方各有一位长辈端起酒

碗一口干。新娘被背出大门交给迎亲的伴郎背着,在唢呐和鞭炮声

中离开村子,这时才掀掉头上的黑盖头。

走到娘家村与外村交界处,迎亲送亲的队伍停下来,新娘的舅

舅选了一棵路边大树象征山神,摆好祭品,由新娘点香、敬酒,叩

拜山神,表示告别了本村山神庇护下过的娘家生活,进入了夫家村

山神庇护的夫家生活。此时,出嫁女流露出虔诚的和对娘家无限依

恋的神情,深深的叩拜,起身后久久地回首张望。

送亲的队伍人很多,关键的“五大员”(新娘的舅舅、姑爹、叔

伯、弟弟和堂兄)一个也不能少。新娘的弟弟还提着用燕麦炒面和蜂

蜜制作的糖食。到夫家当天不吃夫家饭,只吃娘家粮。新娘在过河、

过桥、上坎时都有伴郎背着过。

迎新娘要在夜间进村,夫家燃起了迎亲的火把,入村的路口点

燃了三堆火,一堆代表新郎家,一堆代表新郎家族,一堆代表新郎

所在村,新娘从三堆火上跨过,表明新娘已被新郎的全家、全家族、

全村接纳,成为其中的一员。

夫家已在场院搭好足够全村人作客的青棚。很多仪式都要在青

棚举行。上面盖着栎树枝叶,四周围着枝叶,地上铺着青松毛,中

间立着一根笔直光滑油亮的“油竿”,足有六七米高。油竿是半月前

经村老算八字指方向选定的一棵青松树,砍树时全村青壮年能去的

都去了,先由村老在树下唱古歌,杀羊祭祀,然后有人爬上树头栓

第367页

第 356 页 共 463 页

好皮条,树倒时树头不能落地,然后剥皮凉干去松油。办喜事的头

天回村,先用猪肚子擦,又用香油擦,立起后又用浇了香油的棉纸

包扎好,确保光滑不干燥。油竿顶端挂着两根山羊肋巴骨。油竿下

摆着一张供桌,上面供着喜神,一只猪头,尾巴插在猪嘴里。猪头

代表虎头,棚顶上扣着一张簸箕代表虎皮。

新媳妇进门的时间要在午夜差一点,由伴郎背到青棚内,继续

由伴娘背着,时辰一到才进家门,堂屋门口拉着一根黑线,线上吊

着两枚铜钱,拴着四个松毛疙瘩,两端各插一炷香。这时长号、唢

呐声起,新郎从屋内走到门口,新娘从门外走到门口,每人各解一

个松毛疙瘩,一人拈起一炷香并拢插在一起。新媳妇刚抬脚进门,

突然一个躲在门后的妇女往地上摔碎了一个土瓦罐,新媳妇踩着碎

瓦片进屋。立即有人将碎瓦片和解下的松毛扫起来端出门,一直走

到村外不被人看到的地方倒掉。

新人进屋后开始拜堂,先拜

天地和祖先牌位,然后拜四方,

四方神灵作证,我们今天成夫妻。

拜堂过程中,父母不能露面,他

们在楼上吃酒哩。拜堂后进新房

喝交杯酒。新房里摆着一桌酒菜,

有一煮熟的猪膀子,一位男方家

族的老奶奶为新媳妇揭开碗盖,

有一碗里是一朵桃花,然后新郎、

新娘按女左男右坐在床沿上,中

第368页

第 357 页 共 463 页

间坐着伴娘。双方接过酒杯后,各自把酒泼在对方身上。

拜堂仪式结束,新媳妇在伴娘簇拥下走出新房与送亲的队伍合

在一起。

子时已过,婚宴开始,宴席摆在青棚内。送亲的客人进青棚,

青棚中间摆着一桌供品,喜神前供着一只煮熟的猪头,尾巴插在猪

嘴里,一只木斗盛着米,米上插着三炷香。东家准备了一桌酒菜敬

主客,其中有一碗是长根,长根是未经刀切过的青蒜。客人入席后,

男方的一位唱梅葛的歌手端着酒盘,一位装哑巴的负责斟酒、拈菜,

先用筷子拈起长蒜苗送到客人面前,客人用嘴接着。这个仪式叫“弯

遥”,梅葛手用双手端酒敬酒,边敬酒边唱梅葛调,唱的是彝语,意

思是:蒜苗是长的,看你咯扯得开;夫妻日子是长的,就像这长长

的蒜苗一样。接着,新郎的舅舅进青棚喝喜酒。彝族以舅舅为大,

是舅舅张罗外甥的亲事,舅舅也是唱着梅葛进来。跟在后面的是腊

湾彝族特有的会跳“老舞”的乐师兼歌手,这种舞是从祖先那里用

口传身教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现在会唱的只有六七位老人

了,老人的乐器是三根弦的二胡和竹箫。进青棚后围着油竿和供桌

边舞边唱,指着猪头唱“慢调”:

罗麦、罗麦呀呀奈,

罗麦、罗麦闲闲奈。

虎嘴张得大大的,虎尾巴立得高高的。

就在这时,主人家相帮的,有的扛盐臼,有的扛棒头,东家牵

着一只羊,后面一人头上倒扣铁三角架,脸上抹着黑,边舞边唱进

青棚顺方向跳三圈,反方向跳三圈。唱的是《“咕松”调》,跳的是

第369页

第 358 页 共 463 页

青棚舞。长号吹起来,舅舅方的客人在前,所有亲朋跟着围成大圆

圈,每人从青棚上折下一截枝叶,边舞边用枝叶拍打,这是驱邪。

然后摘下几片叶子插在头帕上。这时,新郎、新娘双方各自特请的

两位老人,按照婚礼仪式的顺序唱《“咕松”调》,有开场白、进青

棚、踩青棚、颂青棚若干段。每唱完一段,众人合声唱:“梭啊—

—哎——俄梭。”众人在歌唱声中缓步起舞,顺方向绕三圈,反方

向绕三圈。调子听起来缓慢、深沉,舞步也随着简单、缓慢,但每

迈出一步都有向下踩的力度,众人齐心,震撼大地,迈左脚时,持

栗树枝的右手向下拍打,整齐严肃,歌起舞起,歌止舞停。

接下来是跳“玛咕”,也就是老舞,都是老人们在歌舞,青年和

客人都尊敬老人,围在四周观看助兴。这是一种古老的舞蹈,比青

棚舞复杂多变,其动作主要体现在脚、腿、腰上,难度较大,但老

人们跳得轻松自然。调子有一至十二跺脚及半身翻、三步翻等。

老人舞后,舅舅家开酒坛。这是个考验酒量的仪式,也是狂欢

祝福的开始。彝族是个乐观豪爽、热情好客、勤劳勇敢、能歌善舞

的民族,在下面的仪式和节目中充分体现出来。

主人家准备了两大坛酒,每个坛上摆着一只大碗,每碗足有半

斤酒,谁开酒坛就要先把这两大碗酒喝下去。只见一个精干的伙子,

唱着《梅葛调》走到酒坛边,唱的是彝语,意思是:“这坛酒是喜

酒,打开酒坛请亲朋客人喝;这场喜事办得好,支达阿乌尼。”这

后一句听得懂:“喝喜酒靠舅舅家。”然后端起酒碗连干两大碗,

启开了酒坛的封盖,酒香溢满青棚。

酒坛打开了,开酒坛的人醉了,被同伴夸赞着扶出青棚。

第370页

第 359 页 共 463 页

这时,舅舅家的人先斟酒敬东家,然后东家斟酒敬客人,敬酒

都用大碗,都是恭恭敬敬双手高高端起,唱着热情的敬酒歌,语言

恳切,让你不喝也不行。就这样,主人和客人,不断的喝酒、跳脚、

喝酒、划拳、唱酒歌,一直到天亮。

东方现出鱼肚白,太阳还没有出山,最后一个节目——爬油竿

开始了。

油竿下摆好一桌子酒。

东家为爬油竿的人准备好一套麻布衣,一个装火灰的羊皮包。

爬油竿是请舅舅家的人先爬。第一个上去的是个很帅的未婚伙

子,只见他穿上麻布衣,挎上羊皮包,边往上爬边抹干灰,但爬了

一半,就滑了下来。第二个又上,仍没有爬到竿顶。接着第三个又

上因为前面两人已把竿的香油擦得差不多了,只见他仍小心的边抹

灰边往上蹭,舅舅家的人拼命喊“加油!”,这不仅关系到舅舅的面

子,如果爬不上去,就由东家的人爬,因为油竿已擦去了油,肯定

爬得上去,那舅舅家的人就要喝完竿下一桌子酒。

“哦呵!”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爬竿手终于爬到了竿顶,拿到了竿头上的

两根羊肋巴骨,顺利地滑了下来。

这两根羊肋巴骨是行酒的令剑。只见他手持羊肋骨指向主人家,

主人家的人也作好了喝酒的准备,此时想跑也跑不掉,指着谁,谁

就抬起酒碗一口气喝下去。直到把这一桌子酒喝个精光,结婚仪式

才算结束。

整个迎亲办喜事的仪式都离不开酒,而且是全心全意地把客人

第371页

第 360 页 共 463 页

灌醉,才是大吉大利。

结婚仪式结束了,新媳妇不落夫家,跟着送亲的队伍回娘家了。

新媳妇走了,新郎赶忙背上糖果、烟酒追着送亲的队伍去女家

认岳父岳母。

认亲后,在丈人家吃顿饭,就往回走。新郎出丈人家门,新媳

妇也跟着走,但有一个女伴陪着。到了夫家才正式认公婆。新媳妇

在婆家住三天,三天有女伴陪着睡,新郎倌想摸也不得摸,挨也不

得挨。

三天后回娘家,新郎也跟着到丈人家。吃顿饭回家,新媳妇也

跟着回来,夫家早准备了一帮年青小伙,管你愿意不愿意,当然新

媳妇都假装不愿意,被生拉活扯推进新房,从外面把门一关。这叫

“圆房”。

到此,这台婚事才算结束。但新媳妇不落夫家的传统习俗,使

新郎不得不送妻子回娘家。回娘家后仍住姑娘房。小夫妻用什么方

式幽会,那是他们两人的事,要一直到女方有了身孕,才能正式到

婆家居家过日子。

神秘、古老、独特的腊湾彝族婚俗,是彝族传统文化最绚丽的

画卷之一。每一个仪式,每一个动作,都包含了彝族对天神、地神、

万物神灵的崇拜;都有敬祖尊老、崇虎、崇火、崇尚黑色的那种特

有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了豪爽、勇敢、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展示着热情诚挚、能歌善舞和对五彩缤纷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被深深的感动了。

腊湾绚丽多彩的彝族民族文化,吸引人们去感受、挖掘、探索。

2001 年 1 月 9 日初稿于牟定

第372页

第 361 页 共 463 页

2001 年 1 月 29 日再改于鹿城

(本文转自张方玉《神奇彝山》P37—44。)

牟定有条摩梭河

■张方玉

一个偶然的机会,2002 年 4 月 6 日随牟定县城建局副局长和国

亮到他的家乡新甸乡庄子村访问。谈及族源,村老和仲贤(84 岁)、

和贤达(75 岁)说,庄子村 310 人全部姓和,祖上从丽江迁来,是纳

西人,最早定居在石阶坡,从石阶坡流下来的这条河叫摩梭河。

隔了一天又到新桥乡有家村委会的石阶坡考察,这个村 37户 170

人也全姓和,村主任和兴洪领着访问了 70 岁的和贤武,到村外指点

着看了村后营盘山,那上面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农具;右

方一个背风向阳的山坳处有几户人家,现在地名“摩梳田”,但当地

人仍叫“摩梭田”;村前有片大台地,过去有座和家庙,又叫“摩梭

庙”,供着初祖和显位,说是从丽江充军来的。

这一带是地形起伏的丘陵地貌,所谓“摩梭两条河”,也就是两

条小河沟,一条发源于石阶坡山脚,一条来自祭天山下哈拉者,自

北而南在庄子村汇合后流至新甸注入龙川河。至今仍自称来自丽江

第373页

第 362 页 共 463 页

摩梭营的只有和姓族人,以石阶坡、庄子村为主,三家村、官村也

住着一部分,几个村子都在两条河沿岸,水库、塘坝十来座,居民

以农业为主,主产稻米、烤烟、蔬菜,生活充裕,祥和友善。

从上述资料看,这些和姓村落人家源于玉龙雪山的古摩梭人是

不争的事实。摩梭人是今纳西族一支,尽管早已溶入了汉族社会,

但追溯寻觅古老的历史也是有意义的。据康熙《楚雄府志• 卷之一•地理志》载:“定远县……宋大理国时,为高氏封地”;又《滇史》

载:“高氏聚族威楚,而定远之外,已近北边,乃命云南㱔

莫酋徙

民三百户,收黄蓬阱地,在楚雄县城北百二十里,即元南宁县地。”

这里所指“㱔莫酋”当为“莫㱔酋”之误,如今老人称的摩梭河一

带正是元代设置南宁县地。据史料分析,高氏移民三百户至黄蓬阱,

是公元 1096 年高泰明为世袭相国分封其子高明量于威楚之后,至今

已有 800 年的沧桑岁月,如今只留下了老祖公的传说和一些使人产

生遐想的地名。

2002 年 4 月 13 日于鹿城

①“些”字之异体字。据《中华字海》五〇七、五〇⼋ 页,该字有两个释义:1.读 xi1

(西平声)。同“些”。见《详校篇海》。2.读⾳ suo4(索去声),姓。

(本文转自张方玉《神奇彝山》P200—201。)

定远秘境 白马山

第374页

第 363 页 共 463 页

■张方玉

白马山又名“马踪山”、“马足迹山”,山有“晒经松”,传说

唐僧取经返回时曾在此驻足翻晒经书而得名。

山在牟定县城东北 30 公里安乐、蟠猫、新桥三乡交界处,面积

约 30 平方公里,主峰海拔 2485 米。山体巍蛾,形似巨佛跏跌,常

有祥云绕顶,古刹藏于山间,晒经松松涛滚滚飒飒不绝,杜鹃花盛

开时,念佛雀高喊:“请洗手烧香!请洗手烧香!”、“阿弥陀佛!阿

弥陀佛!”……

白马山之所以名为“马踪迹山”,盖因自山顶至山麓的岩石上有

马蹄形臼形石坑而得名。其实,自东麓海子冲村登山,这种白形坑

从半山一直延至山顶,大如箕小似蹄,这是地球演化史上第四纪冰

川活动形成的冰臼,是具有科研和观光价值的冰川遗迹。

安乐村后有一岭岗,上有一小

庙,供奉山神。1976 年初夏的一天

下午,当地生产队社员正在薅秧,

突然大晴天雷掣电闪,大雨突降。

人们直腰抬头,突见对面山神庙(当

时是牛圈)的岭岗上战鼓擂鸣,两群

古代武士正在战鼓声中厮杀,一骑

马将军提马挥刀,刀起处人头滚落。

人们惊奇地看了五六分钟,霎时人

影消失,一片红光,人们惊恐不已。

据来此考察的地质学家说,这里有

一个巨大的磁铁矿,如同一台巨大

第375页

第 364 页 共 463 页

的录音录像机,在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把一场古代战争录了下来,

又在一个特殊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重现出来。

神哉!白马山隐藏着多少秘密?

莲城寺

明“建文帝逃难为僧,遁迹莲城寺多年,法名过峰”。这是牟

定《诸山缘起碑记》的一段记述。滇中有建文帝逃难的传说,遗迹

不少,真正有如此明确记载的只有此处。

莲城寺在化佛山南麓一个隐蔽的峡谷中,笔者亲自探寻找到了

在石崖上开凿的“五尺道”,直通后山,寺在周围无人家居住的峡谷

中央。这不是一般佛寺,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义子黔国公沐

英之子沐晟派人秘密建造的,将逃难到云南的建文帝藏匿于此。

明朝末年,永历帝见大势已去,山河欲崩,遂密派高僧清宣和

尚寻至白马山重建莲城寺,为自己后事做准备。当吴三桂抓到永历

帝后,帝曾请求免他一死,愿出家为僧。永历帝被缢死后,清宣仰

面长叹, 跪拜痛哭,绝食而寂。火化时“长天无云雨,倏尔彩气弥

空”。莲城寺如今只剩断墙残框,但仍有一名老僧在焚香礼佛。

圆通寺

圆通寺在白马山北麓绝斗崖下。寺在一条西东向隐蔽峡谷中,

地形险要,“东有献花绝斗之崖,南有飞泉瀑瑗之岭,西则连其脉

于天竺之国,北则浥其澜于金沙之江”,乃“天开净界”。

笔者曾两次寻踪觅迹访圆通宝刹,拓印天启元年(1621 年)《重

修白马灵山圆通禅寺大雄宝殿记》、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重修

马脚踪山圆通寺护法迦叶殿善信题名记》,得悉圆通寺乃晋宁玄机祖

师明天顺年间(1457—1462 年)曾在今寺右里许之盘陀石洞修行,证

第376页

第 365 页 共 463 页

得“无为之妙”,于是“结缘善众,开山创寺”,距今已五百多年,

虽历经劫难,今佛寺重兴,白马灵山之幸也。

传经寺

自马山东麓著名佛寺是传经寺,上世纪 60 年代前,牟定县第二

高等学校就设在该寺。1997 年 4 月 3 日考察至此,古刹已拆只剩断

墙,按中轴线布局的三进九院一百多间殿堂寮房依稀可辨。据碑刻

记载,传经寺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 年)性寿禅师开创。《新纂云南

通志• 卷二百六十一• 释道传三》载:“性寿,蜀僧也。崇祯初至滇,

驻锡白马山,即建寺。甫欲开基之日,祥光屡放,内现大小二狮。

基成,傅宗龙题寺额,助修兴缘,即成巨刹,名传经寺。”据碑记,

著名画僧担当和尚曾住持该寺多年,后人铸有铁扁担、铁鞋纪念。

驻足望残垣,思古人咏颂佳章:

传经人去后,相继有阇黎①

地胜青狮吼,山高白马嘶。

残阳归远树,落叶满深堤。

闲与老僧话,笑将过虎溪。

想古人创业之艰辛,观眼前片瓦之无存,心生悲悯,感慨系之。

文珠禅院

文殊寺在传经寺上方,性寿和尚之师弟寿融禅师所创。考墓塔

碑铭,寿融为一代高僧,法属临济正宗,建成文殊寺后又兴建了金

粟庵、净土庵两座支寺。如今寺毁僧散,殿基处只剩一块雕镂精致

的柱脚石,使人联想昔日殿宇的辉煌。清康熙邑人李人龙《戏文殊

上人》诗云:

兴到豪时酒已无,欲牵狮子下村沽。

第377页

第 366 页 共 463 页

有钱不许老僧赎,且换山中酒一壶。

今日访文殊古刹,老僧不知何处去,只有守林人烧开水煮洋芋

热情接待稀来之客。倾听念佛鸟虔诚的祝祷声。

白马山,牟定人心中的圣山。

2001 年 2 月初稿

2006 年 7 月再改于楚雄

注:

1 .读为 shé lí ,“阿阇黎”(亦作“阿闍梨”)之省(即“阇梨”)。梵语的

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本文转自张方玉《滇中佛教》P107—110。)

第378页

第 367 页 共 463 页

解放前牟定的中医名家柳荣生

柳荣生(1873—1945),字华柳,牟定县新甸乡柳西冲人,一生

行医。

柳荣生出生于书香家庭,8 岁随在腾越府做府官的父亲读《四

书》、《五经》,13 岁回楚雄府龙泉书院攻读,19 岁中秀才,后回

家办私塾教学。

1895 年,定远县匪患战乱,连年灾荒,人民贫困,疾病四起,

第379页

第 368 页 共 463 页

死于贫病者较多。柳荣生眼看人民贫病交加,遂淡于科举,毅然弃

教,投于名医夏谨门下学医。1930 年出师,在牟定县城南设“仁剂

堂”,后又迁居新甸房设立“仁剂堂医所”。行医 47 年,授徒 11

人,并著有《伤寒活法》二卷、《诊余笔耕》一卷、《林居验方》

二卷。

柳氏一生专攻伤寒之学,推崇张仲景,服膺王海藏、张景岳、

喻嘉言、张隐庵、陈修园五家伤寒学。善用扶阳抑阴大法,治疗两

感伤寒(主要是太少两感)及三阳急重危症,胆大心细,屡起沉疴,

活人无算。

柳氏在《伤寒活法》中指出:“仲景伤寒之学,有寒有温,但

详寒略温,重点是论伤寒、辩伤寒、治伤寒,其次才是论温病、治

温病。”他每临床诊治都细心观察,大胆实践,勤于记录,在著述

中对中医理论有所发挥。

柳氏专攻治疗伤寒之学,卓有成效,是与他“不薄今人爱古人,

不薄天士爱仲景”的态度以及辩证施治的观点和济世救人的医德分

不开的。他曾自书一联:“仁术岂敢称国手 济世当思得民心”挂

于堂内,以此要求自己。1945 年当地夏桂芬患伤寒,四处求医,均

未奏效,生命垂危,经过柳氏诊断,切中病因,得以根治。

他不仅擅长治疗伤寒,而且对止血疮科也有造诣。楚雄县一农

村妇女,因小产半年流血不止,多方求医无效,经人介绍,柳氏前

往诊治,用柏枝叶烧炭和糯米煮稀饭,两天就奏效。县内沙罗镇村

有一产妇,流血不止,求医于柳氏,柳只用大蒜包足心就止住了血。

1942 年新甸房村的夏锡先,因生疔疮,生命垂危,经他用五味消毒

第380页

第 369 页 共 463 页

饮内服,外用紫雪丹治愈。

柳氏为人心地善良,对贫苦人民,他少收或不收药费。对富户

人家则酌情多收,用来购买药物、衣物、食品,救济贫苦人民。三

十余年,除施药济贫外,又周济贫苦人民寒衣 300 多套,大米 20 多

石,肉 500 多斤。只要遇有患者,无论天晴下雨或路途远近,他都

前往救治。

柳氏接收徒弟的时候,不仅对文化条件要求比其他开业中医要

高,而且一要人品端正、勤苦好学;二要通达文理、力戒粗野。他

常以“文理不通,难做医工”来告诫弟子。因此,他带出的十一个

徒弟,都成了名医。

(本文转自《楚雄人物》P72—73,标题有改动。)

云南早期中共地下党重要领导人毕昌杰

毕昌杰(1906—1928),字子英,曾用名康寿,牟定县安乐乡化石

村人。1926 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云南特委委员,分管组

织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云南早期地下党重要领导人之

一。1928 年任云南特委委员时病故。

毕昌杰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家庭,6 岁上学,先后在化石、

圆通寺和县城读小学和初中。天资聪明,好学上进,尤喜古典文学,

第381页

第 370 页 共 463 页

不少名篇均能琅琅成诵。他酷爱书法,悉心临摹颜真卿字帖,写得

一手好字。从开蒙到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3 年春,

毕昌杰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二十一班。

毕昌杰幼年生活在农村,对贫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予深深的同

情,常把家里的米、钱拿去接济穷人,而对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则

深恶痛绝。1924 年 4 月 5 日,毕昌杰与唐德同、陈文润、伍培楠、

生犹龙等人,以牟定县留省青年团代表的名义,向省铁路总局控告

国会议员陈光勋重利盘剥人民的罪行。清朝末年,云南准备修筑迤

西铁路,到民国年初,已筹资数百万元。铁路未修,陈光勋将款“放

商生息”。陈借上款银三千两“从未给过息银,本利合计约在六千

两以上”,陈以此银“盘算至今,家资数万”。《控告》转呈到省府,

省长唐继尧发出指令:“……令饬牟定县知事,查传该陈光勋、陈

光熙弟兄到案,具限勒缴……。”

1924 年冬,毕昌杰参加了省一中图书管理员李国柱发起组织的

秘密进步团体“云南青年努力会”,为该会骨干成员之一。该会宗旨

是唤起云南青年,改造云南社会。在此期间,毕昌杰积极参加社会

活动,宣传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宣传

国民党“一大”宣言,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5 年,上海

发生“五卅”惨案。英、日帝国主义分子凶残屠杀中国人民的消息

传来,激起了云南人民的反帝怒潮。在李国柱、毕昌杰的领导下,

以“青年努力会”为骨干。发动昆明各校学生投入反帝运动,援助

上海工人、学生的斗争,并成立了“云南学生沪潮后援会”,集会演

讲,印发传单,游行示威,揭露“五卅”惨案真相。大会上李国柱、

毕昌杰等人登台讲演,愤怒声讨帝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

第382页

第 371 页 共 463 页

天罪行。9 月,共青团中央批准在云南建立共青团特别支部,由团中

央直接领导,李国柱为支部书记,发展了毕昌杰、赵琴仙等一批团

员,

1926 年初,唐继尧为了摆脱其财政上的困境,准备向法国人拍

卖省立一师、法政学校及高审厅几处官产。消息传出,不仅为各校

师生所反对,也引起各界人士的不满。在李国柱、毕昌杰等人领导

下,立即发动和组织各校学生起来游行示威。支持省师、法政学校

师生的反拍卖斗争。由于各界人士及广大群众的坚决斗争,唐继尧

被迫停止拍卖活动。在斗争取得胜利的同时,3 月 23 日,昆明 12 所

中等学校的学生代表,齐集省议会会场,经过充分讨论,在“云南

学生沪潮后援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云南学生联合总会”。

3 月 18 日,北京段祺瑞执政府枪杀游行示威的爱国学生,酿成

了“三•一八”惨案。云南旅京学生范士融、姚宗贤英勇捐躯,全国

各界人民义愤填膺,云南学生联合总会发起组织了“追悼三•一八烈

士大会筹备处”。4 月 18 日,在华山南路云南省议会会场内,召开

了“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追悼大会,到会各校学生及社会青年二

千多人。在沉痛的追悼会上,毕昌杰代表省学联报告惨案发生的经

过。

为了满足“青年努力会”会员及广大青年学生阅读革命书刊的

要求,1926 年春,“云南学生联合总会”还创办了自己的刊物《云

南学生》。刊物原为旬刊,后因各种障碍改为半月刊。1926 年 4 月

30 日第一期出版,李国柱、吴澄、毕昌杰、向镇清等是该刊物的主

要撰稿者。

第383页

第 372 页 共 463 页

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唐继尧惧怕革命势力渗入

云南,加紧了“反赤”活动,实行白色恐怖。他一方面在边境严加

检查和防范,另一方面对内地特别是昆明地区加强控制,接连发布

“反赤”布告,明令取缔学联组织,查封《云南学生》,下令通缉李

国柱、毕昌杰等,派出大量警宪闯入省立一中、省立一师、女子中

学等校搜查“赤化分子”。李国柱、毕昌杰等人在群众的掩护下,

秘密地离开了昆明。毕昌杰、赵琴仙等人去广州。同年秋,党为了

适应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滇军)开展政治工作的需要,根据周恩来的

指示,通过王德三与第三军参谋长黄实接洽,在第三军军官学校校

址大沙头举办云南政治补习班(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训班),王德三

为班主任,参加学习的有毕昌杰等共 31 人。学习期间,毕昌杰聆听

了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阮啸仙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诲,找

到了梦寐以求的救国救民的真理,确立了为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理

想而奋斗的道路。毕昌杰经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政训班负责人王德

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毕昌杰和赵祚传

同时到国民党党部受训,以取得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资格,准备回

云南组建国民党党部。

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广东区委派遣王德三率领十多名党员从

大沙头政训班回到云南。

1927 年 3 月 1 日,在中共云南省特别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

国共产党云南特别委员会,特委书记王德三,毕昌杰任委员,分管

组织工作。为了提高党的骨干分子的革命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毕

昌杰根据党组织的决定,于 4 月中旬办了一个特别训练班,培训了

一批干部。

第384页

第 373 页 共 463 页

5 月中旬,毕昌杰受中共云南特委的委派到武汉向党中央汇报

工作。途经越南海防,取道河内到广州找孙子和(毕昌杰的姐夫,第

三军朱培德部军需处长)先了解情况。此时,孙已离开广州到南昌,

毕昌杰几经周折,到南昌见到孙子和,会见了朱培德。朱说:“我

们不能容纳共党分子。”发给旅费,派人把毕送到武汉。毕昌杰到

武汉,找到了党中央在武汉的领导人,汇报了云南的工作。7 月 6 日,

毕昌杰又以个人署名向党中央写了《云南工作情况报告》。

7 月下旬,蒋介石派特使李宗璜带着任命龙云为三十八军军长、

胡若愚为三十九军军长的委任状到昆明,调解胡、龙矛盾,促使联

合拥蒋反共。中共云南地下党发动群众驱逐李宗璜,揭露蒋介石背

叛孙中山的反革命罪行。11 月 3 日下午,宣传员梁元斌等人在武庙

下街附近演讲,被李宗璜的卫队枪杀。事件发生后,省特委立即委

派毕昌杰、马逸飞、黄明俊等人通过学联召集全市学生集会游行,

强烈抗议李宗璜的杀人行径,为梁元斌烈士举行隆重的出殡葬仪,

要求追究李宗璜的杀人罪责。11 月 8 日,昆明学生、市民、工农及

三十八军部份官兵十万余人,在南校场召开云南省农工商学兵联合

救滇大会,通电揭露李宗璜的杀人罪行。李宗璜无法立足,悄然溜

回南京。

1927 年 12 月 8 日、9 日,中共云南特委在昆明召开扩大会议,

特委书记王德三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选举产生了云南临时

省委。会议结束后,毕昌杰肺病复发,但为了贯彻省委扩大会议精

神,他仍然坚持为党工作。1928 年初,蒋介石发布“清党”密令。1

月 12 日,云南省政府成立清共委员会,15 日逮捕了共产党员和群众

组织领导人、积极分子数十人,发出通缉令,通缉毕昌杰、赵祚传

第385页

第 374 页 共 463 页

等共产党员。但毕昌杰仍奋不顾身地为党工作,终因积劳成疾,肺

病日渐加重。在病重期间,党组织派了王叔远(大理人)去照顾他。

因敌人追捕很紧,毕昌杰不能入院就医,只得住在太和街亲戚杨绍

山家。后因情况危急,王叔远便雇人在夜间将毕昌杰转移,几经辗

转后又回到杨家来,避居三楼天花板上,避免了敌人多次搜捕。但

在闷热的天花板上,毕昌杰的肺病更加严重。终因医治无效,于 1928

年 1 月 28 日在昆明病逝,年仅 22 岁。

(转自《楚雄人物》P108—112,标题有改动。)

第386页

第 375 页 共 463 页

杨慎《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的两个版本

杨慎《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 (碑刻拓片版)

云南楚雄府属县曰定远,旧未有学。按察司提学副使仰斋胡公(胡

公:胡尧时,字子中,号仰斋,江西泰和人。)建议,上请于朝,始命建学,盛举也。经始

于嘉靖廿六年孟秋,释菜(释菜:亦作\"释采\"。即“祭菜”、“舍采”。古代学校开学时或祭器成时以蘋藻等

祭奠先圣先师的礼仪。《周礼·春官宗伯》:“春入学,舍采合舞。”郑玄注:“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

菜,蘋蘩之属。”)于廿七年长至(长至:夏至节的别称,亦有称冬至为长至。)。学成,宜有记;

县之官师请于胡公,公乃猥(谦辞,引“猥自”之意,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以慎

尝从事秉笔,后属(古同“嘱”,嘱咐,托付。)为记之。

慎参按图经域志,定远在汉为越巂郡(越巂郡(巂,读为 xī),又作越嶲郡、越隽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开邛都国而置,治所在邛都县(今四川西昌东南),辖境相当今天云南丽江及绥江两县间金沙江以东,以西

的祥云大姚以北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区。西汉后期隶属于益州刺史部。)地;三国时诸葛忠武

侯征南中营于此,今之望子洞遗址尚存;唐武德中置西濮州,贞观

中更名髳州,后讹称牟州;宋世沦于段、高二僭(jiàn,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

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夷;至胡元立牟州千户,至正(至正是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一共 28

年(1341—1368 年),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改为定远州;国朝因定远之名,而降州为

县,百七十年而始建学。

第387页

第 376 页 共 463 页

皇明文治之遥,声名之盛,使仲尼之道与王化(天子的教化)远迩(迩,ě

r,古文邇,从辵爾声。近也。),多士生斯时斯地,亦厚幸矣。呜呼!汉之斥土(开

拓土地),名取越巂者,以斯地实越巂水,以彰休盛然,特以“辟土服

远”言耳。武侯南征,天威赫著,而文治犹未遑(《玉篇》:“遑,暇也。”,暇:从

容,不慌不忙,大方自如 )。唐则先服后叛,宋则画界陆沉,元虽合为一统,而

胡俗无讥焉?

国家以纲常为治,礼乐为教。云南虽去神皋(神皋:指京畿。)万里,而

气厚风和,君子道行,已于洪武初元,荣被天言之褒矣!咨尔多士,

涵泳圣涯,岂可以憬彼自弃乎?矧(shěn,况且,何况。)髳濮之名,已见牧野;

其 归 仁 膺 化 , 已 兆 于 武 王 (jiǔ,同“久”) 清之世;而武侯

之所过化,则淡泊明志之道真、宁静致远之心学,诸士子独无兴起

之思乎?

夫学亦多说矣:肇始于六经,发挥于诸子,更仆(旧谦称“我”)未可

终而走也,独举武侯淡泊、宁静之二言者,以古者建学立师,必本

其地望;睎(xī,仰慕。)贤怀古,恒首其儒。先武侯之在定远,固名宦之

称首巨擘,亦后学之指南元龟也。藏焉修焉之余而 (读作 jì,同“骥”,

千里马。)焉仰焉,息焉游焉之暇而咏焉绎(陈述)焉,亦可以为成人(《礼记.礼器》: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矣。由是而之焉,以上希乎圣,敢谓无其人

乎?敬书以俟。

若夫建学诸与有劳者,皆列其名,衔于碑之阴。

嘉靖廿九年庚戌三月望日

赐进士及第前翰林院修撰成都杨慎 书

第388页

第 377 页 共 463 页

附:杨慎撰书《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

原碑文拓片图

[编者按]:张方玉主编的《楚

雄历代碑刻》收录有《楚雄府

定远县新建儒学记》,可惜所

收图片只是碑拓上半部的局

部,且内容点校错讹明显。

右图据《楚雄州教育碑廊

书文集》翻拍。该书第 19 页

有注:此图“是原碑文拓片,

为杨慎撰、书,现因年代久远,

漫漶不清,录入碑廊难于按原

书迹镌刻,故由金伟重书刻

石。”由此可知,该拓片图为

各书所见最清晰、最完整的杨

慎《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

记》书法遗迹,原碑系牟定县

存世文物之珍宝。

第389页

第 378 页 共 463 页

第390页

第 379 页 共 463 页

杨慎《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 (四库全书版)

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

云 南 楚 雄 府 属 县 曰 定

远,旧未有学,按察司提学

副使仰齐胡公尧时建议,上

请于朝,始命建学,盛举也。

经始于嘉靖二十六年孟秋,

释菜于二十七年长至。学成

宜有记,县之官师请于胡公,

公乃猥以慎尝从事秉笔,后

属为记之。

慎参按图经域志,定远

在汉为越巂郡地;三国时诸

葛忠武侯征南中营于此,今

之望子洞遗址尚

存;唐武德中置西濮州;贞

观中更名髳州,后讹称牟州;

宋世沦于段高二僣夷;至前

元立牟州千户,至正改为定

远州;国朝因定远之名而降

州为县,百七十年而始建学。

皇明文治之遥,声名之

盛,使仲尼之道与王化远迩,

多士生斯时斯地,亦厚幸矣。

呜呼!汉之斥土,名越巂者,

以斯地实越巂水,以彰休盛

然,特为“僻土服远”言尔。

武侯南征,天威赫著而文治

犹未遑,唐则先服后叛,宋

则画界陆沉,元虽合为一统,

而谫陋无讥焉!

国家以纲

书. 集

部. 别

- 明

第391页

第 380 页 共 463 页

常为治,礼乐为教。云南虽

去神皋万里,而气厚风和,

君子道行。洪武初元已入,

荣被天言之褒矣。咨尔多士,

涵泳圣涯,岂可以憬彼自弃

乎?矧髳濮之名,已见牧野;

其归仁膺化,已兆于武王永

清之代;而武侯之所过化,

则澹泊明志之道真,宁静致

远之心学,诸士子独无兴起

之思乎?

夫学亦多说矣,肇始于

六经,而发挥于诸儒,更仆

不可终而走也。独举武侯澹

泊、宁静之二言者,以古者

建学立师,必本其地望;希

贤怀古,恒首其儒。先武侯

在定远,固名宦之首称巨擘,

亦后学之指南元龟。藏焉修

焉之馀而 焉仰焉,息焉

游焉之暇而咏焉绎焉,亦可

以为成人矣。由是而之焉,

以上希乎圣教,敢谓无其人

乎?庸书以俟。

若夫建学诸与有劳者,

皆列其名,衔于碑之阴。

第392页

第 381 页 共 463 页

《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牟定卷》校注

后记

■卜其明

牟定,昔称定远,民国三年更名为牟定,楚雄州北陬一边僻小

县。虽无名山大川之形胜,亦乏伟人巨子之鸿文,却也培风文脉,

涵濡重熙,得风气之先,尤重地方史志之编撰,故牟定现今存有清

康熙《定远县志》八卷,清道光《定远县志》八卷,另存民国《牟

定乡土地理志初稿》《牟定县地志资料》二种。康熙《定远县志》

知县张彦绅纂修;道光《定远县志》知县李德生纂修;《牟定乡土

地理志初稿》,前清举人吴联珠编辑;牟定地志资料,纂修者赵培

元、牟定县县长,民国十年成书。是此四种地方史志,涵盖牟定数

百年历史。

康熙《定远县志》与道光《定远县志》,原为抄本,藏于云南

省图书馆。小邑文蔽,流传未广,罕有人睹之。幸楚雄州志办公室

于 1984 年将之复印与手抄,留存志办,以便稽考。《牟定乡土地理

志初稿》一书,抄本原存牟定,州志办亦多方搜求之。而牟定地志

资料手抄本,原藏于云南省图书馆,亦由卜其明于 2004 年 7 月赴省

馆抄录,以免遗珠之憾。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实事求是之风日

盛。故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以事为鉴;爱乎乡土,建乎乡土,更

宜以志求之。有司乃把康熙《定远县志》、道光《定远县志》、《牟

定乡土地理志初稿》、《民国牟定地志》四志,归并为《楚雄州地

方旧志丛书·牟定卷》,简体横排,校点酌注出版。俾有志于地方

第393页

第 382 页 共 463 页

史识之士,循其脉络,理其源流,庶几承上而启下。“定虽小邑,

使无成书而缺略遗憾焉!”而一卷在手,定邑数百年往事,历历在

目,披沙拣金,鉴古知今,亦人生一大幸事。

康熙《定远县志》,共九卷。首卷绘图,次曰地理、曰建置、

曰祠祀、曰官师、曰食货、曰人物、曰艺文、曰杂纪等八卷。以卷

为志,各志中又分各条目。如地理志,分沿革、分野、疆域、形胜、

山川、古迹、胜景、风俗等八个条目。全志为八志 55 个条目,所谓

“纲则有八,条分五十有五。”图绘一卷,绘有四图,曰县境图、

县城图、县治图、县学图,四交八界,山川河流,邑城古迹,县学

全貌,清楚了然。细审县学文庙,各进分明,堂奥明白,诚牟定古

建筑之珍贵史料也。

康熙《定远县志》,上溯战国,历汉、晋、唐、宋、元、明等

朝代,下限清康熙四十一年。两千年史,盈为一帙,自有所疏漏。

明清前史事,甚为简略,总以《史记》及省志、府志所记为主。虽

“定旧有志,俱皆抄本。其间搜访弗精,杂乱无次,难以传信,良

可慨夫。”据张彦绅言,牟定康熙前亦有旧志,因系抄本,再加杂

乱无次,算不得信史。故张氏因其遗文,相为考订,勒为成书。志

谓定远“战国时属楚”一语,显出《史记·西南夷列传》:“……

蹻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庄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

其俗,以长之。”庄蹻入滇为王,虽遥奉楚,仅只一代。《华阳国

志·南中志》云:“庄蹻留王滇池,分侯支党,传数百年。”未免

夸大其辞。其时之云南,依为部落联结的政治结构,定远自当随例。

清承明祚,于明史事,有隐有讳。明事记以疏略,清事则较详

第394页

第 383 页 共 463 页

明,尤以《建置志》最为详备。盖除旧务新,体一域之中兴气象,

莫过于建置事项。举凡城池、官署、学校、书院、寺观、交通、水

利等修建举措,皆上应天理,下合民意;为己之功业,而为地方之

福音也。然细察,得一“实”字。凡各种建置,均量力而行,筹资

以地方捐资为主。却不多言借贷,以搞建置。虽有建置,却一任后

遗偌多债务,寅吃卯粮,智者不取。古耶今耶,谁与评说?

而“学校书院,尤为一方要务。”培一方文脉,育一方人才,

学校书院,功不可没。自古良吏邑宰,于此莫不尽心竭力,或捐己

资,或倡公助,修书院,建学校,树一代之文风、学风,俾小邑之

士,扫一时之陋习,追时代之潮流,与时俱进,孰谓小邑无人才耶?

清初定远,经济仍以农耕为主。有军村、民村、勋庄、土庄之

分。军村沿袭明军屯之例,土庄为土官之属,勋庄则为大地主庄园,

如沐府。虽为历史沿革,终政出多端,于中央集权无益。故康熙朝

裁撤勋庄于民村,统由中央政府征徭赋税。无论军村民村,田赋只

依田力之上中下三等科税,是志商贾无志,盐业方兴,所纪草草,

矿冶亦多忽略,是志抑商重农矣!

与他志不同者,该志设恶人一目。恶人者,无天理人道之恶行

劣为也。“善既为之新,恶必为之避。垂以为训,俾后人以为劝戒。”

道光《定远县志》,系续修县志,成书于道光十四年,距前志

历百三十余年。自天文、地理、山川、建置、暨学校风俗,靡不详

载。类分三十六目,共成八卷,以卷领目,名目为志,各志与前志

相较,有分有合,有袭旧志,亦有所变更。所谓“乃订旧志之疏舛,

补百年之阙佚,详而不冗,简而不漏,较前志尤为完善。”续志“本

第395页

第 384 页 共 463 页

之通志,以植其纲;参之郡志,以订其讹;核之旧志,以补其阙,

采之改老耆旧,通说旧闻,残碑片帙,以稽其实。今日续之,只汇

为一时之实录,而后人采之,即据为千秋之信史。

续志既保存旧志之特点,又有所发展。特于矿厂一志,补前志

之缺佚;走夷方之纪,前志之未载;井盐之纪,亦有所详述。而续

志者之得意一笔,谓“观旧志所载,志洁行芳姓氏,因彰彰矣。而

百余年来湮没者多,故采而辑之”表彰贞节,维持风化,触目惊心,

阅之酸鼻。仓贮一志,较前志详备,防灾救灾,可见一斑。

《牟定乡土地理志初稿》,共四十课。以浅显之言语,讲牟定

之历史,所贵者,以科学之原理,再认识牟定。体时代之进步,显

新学之新创,弥足贵也。

《民国牟定地志资料细目》,该志溯古论今,下限至民国十年,

仅言其大略,却也简明扼要。其于民

国初之牟定教育、产业、商业、政治

等目,均能择要述之,且指其症结。

如林业,既已言荒地众多,又言煮盐

代运,炼矿两业薪炭之用,林业几无

括地无遗之叹。倡造林种植,实属远

见。如茶业,虽先代无茶树种类,现

由实业所采购良种,略为试种。亦开

牟定茶业之先河。而矿业,牟定于民

国初年,颇有规模。大湾山铁厂,由

各矿商自行筹办。矿区面积约二百余

第396页

第 385 页 共 463 页

方里,矿工百余人,工资除伙食外,每日四元。可谓兴盛。惜依用

土法冶炼。故可知先进科技之方法,尚未普遍。政治一目,仅列行

政公署与警察事务所。行政公署有公务员 33 人,一年度入出经费四

千二百元,人均 1207 元。警察事务所有警员 21 人,一年度入出

经费一千二百元,人均 60 元左右。教育学校则有官立、私立两种。

民国十年,牟定各类学校则有 131 所,生员 1806 名,显见教育在牟

定各项建设中的地位极为重要。统而言之,该志不失为认识牟定今

昔的一种简明读本。

四志成书日久,又多系手书,若干字义转换,书写习惯,古今

地名,与今不同。校点之时,多方查证,以定其实;各志互校,以

定其真。殚精竭虑,惜学力浮泛,恐有遗珠之憾,谅之。并以各志

目录,辑于卷前以作总目。另从《水目山志》辑得《无住如禅师塔

铭》一文,无住为洪如禅师,定邑人,志有传。故一并录之。是为

记。

鹿城卜其明识

化佛山袈裟殿名称考

■杨启彦

化佛山袈裟殿,原名迦叶殿,后来讹名为袈裟殿,沿称至今。

我认为:还是改回原来的名字“迦叶殿”为妥。

第397页

第 386 页 共 463 页

化佛山的开山始祖无住禅师,修习的是禅宗。这一点,史料均有

记载,没有疑议。无住禅师(1589—1641),牟定笕槽河村人,佛

家名释洪如,字无住,俗姓邓,俗家字号不详。最早在禄丰青莲寺

出家,剃度于河南大千和尚。大千和尚是净土宗弟子,虽为有道高

僧,但并不适合无住,他只学会了念佛。

无住遂来到大理鸡足山大觉寺,参拜禅宗彻庸大师。彻庸大师

是曹洞正宗福裕禅师七十字演派第十一世,法号周理,被尊为云南

禅宗第五祖。他赐无住曹洞正宗第十二世,法名“洪如”,号“无

住”。无住这才正式入禅宗大门,时年 28 岁。这里所说的“曹洞正

宗”,就是嵩山少林寺禅宗在元代以前的临济、沩仰、法眼、云门、

曹洞五大宗派。元初,雪庭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将原有的五大宗

派统一,尊立曹洞宗为正宗,创立了少林寺曹洞正宗派别。之后,

无住师徒在化佛山白云窝修练,后又到大姚妙峰山创建德云寺。在

彻庸大师指点下,无住禅道精进,造化高深,远非一般禅宗修习者

可比了。数年后,随师南游,在浙江天童山参拜于禅宗临济宗大师

密云座下,印证所学,为临济正宗第三十六世。“临济宗”,是禅

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始于临济义玄大师。因义玄在临济院弘

扬禅宗佛法,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临济宗三十五世”衣钵

传人是清代著名的彻悟禅师,他主张禅净双修,大弘净土宗。这说

明:无住禅师出家后不久即师法禅宗,为曹洞正宗第十二世。后来

又学习临济宗,为第三十六世。之后,无住又到密云寺修习律宗。

浙江的参佛正道,使无住的功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师徒请

回了法典在德云寺供奉,设坛讲法,一时名震滇西。“滇南自古庭

后二百余年,祖灯再焰,实从斯始”(《新篡云南通志》,这话指

第398页

第 387 页 共 463 页

的是彻庸)。自此,滇西禅宗进入了曹洞、临济二宗相重并举的鼎

盛时期。之后,无住禅师被请至水目山修建法幢,并开创宝华寺,

把它办成了云南的律宗道场。这样说来,无住一生,共修习了禅宗

和律宗两支,但他两次拜师,都是禅宗,律宗只是住寺学习,没有

拜师。关于无住禅师的修为历程及成就,刀客将另文细表。

综上所述——

无住禅师始终以禅宗为本,是明清云南禅宗的集大成者之一;

无住禅师悟道化佛山,得道德云寺,访学江浙,传道水目山等

地;

无住禅师兼通律宗、净土宗,但他的核心是禅宗。律宗偏重佛

教的理论研究,凡大成就者,无不涉猎此宗,著书立说。净土宗因

其易于修持,适合大多数人修习,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佛界大师

多兼修此宗以弘法。一般认为:禅宗较适合于大根器者修习,无住

就是这种具有大慧根的人。净土宗,解决一个“普及”的问题;禅

宗,解决一个“深造”的问题;律宗,解决一个规范化的问题。

化佛山,是一个禅宗的道场。从无住禅师开始,至民国最后一

个禅师能慧,都以修习禅宗为主。从化佛山现存佛塔和碑文上可以

看出,曹洞宗无住禅师“洪”字派之下,尚有“普、光、宗、道、

庆、同、玄、祖”八世。这八个世系化佛山是否都有,有待进一步

考证。但据已有证据,化佛山后建的很多寺院都以禅宗为主,如旃

檀林的师祖是洪识禅师,迦叶殿是普睿禅师,宝莲寺为容光禅师。

其它如心佛林、见性林、自在林,从名称上看都是禅师寺院。据民

国《牟定县山寺名僧纪念碑》载:“民国初,吾邑化佛山心佛林住

持能慧立志精进,誓愿艰苦,慨然有整理之志,赴昆明西山华亭寺

第399页

第 388 页 共 463 页

投虚云座下,习禅净两宗。”

迦叶殿作为化佛山法事主寺院,表明了禅宗的主流地位。无住

禅师在化佛山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六年左右,化佛山的禅事,

由他的师兄洪识禅师和两位高徒普同禅师、普睿禅师主持。“迦叶

殿”是普睿禅师所建,他取名“迦叶殿”,正是秉承师父“禅宗”

之意,表明源流,表达对禅宗老祖“迦叶”和对师父的崇敬。为了

说明这一点,刀客不妨绕远一些,来说一说“迦叶”——

“迦叶”,全称“摩诃迦叶尊者”,佛祖释伽牟尼的十大弟子

之一,是中国禅宗的西方始祖。《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记载了

禅宗的“第一公案”。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

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束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

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我有普照宇宙、

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

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

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于是把平素所用的金

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

的典故。“迦叶”是神,是高僧,“袈裟”是物,是衣服。“迦叶”

误为“袈裟”,实在是个笑话。

这个公案,只是禅宗为了给自己的理论在西方佛祖那里找到依

据,使之更有说服力而已。禅宗经典《坛经》载,当年,六祖惠能

只是一个火房的打杂者,不通文字,还没有剃度。五祖弘忍设坛论

第400页

第 389 页 共 463 页

法,第一高徒神秀在墙上题谒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

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众僧皆以为妙,赞声不绝。五祖弘忍看

了,也加称赞。惠能听了,也得一谒,请人题于墙上,曰:“菩提

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了,心

下大惊。嘴上说道:“不过如此。”忙叫人擦了。晚上,弘忍去到

厨房,惠能正在磨面。弘忍在磨上敲了三下,离去。惠能领悟,三

更去禅房,被授予《金刚经》,惠能当下领悟。再授法衣,成了六

祖,也成了禅宗的开创者。这个公案,和灵山会上佛祖的授法,何

其相似!它阐释了禅宗的核心:心心相印,顿悟法门。作为禅宗道

场的“迦叶殿”被误为“袈裟殿”,真是不伦不类!

禅宗强调:佛性本有,无住生心。主张以心修佛,而不是以身

修佛,“我心即佛。”六祖惠能的名言“平常心是佛”,道出了禅

宗的真谛。洪如禅师号“无住”,表明他对禅宗的追崇和弘扬禅宗

的决心。

“迦叶殿”意为:供奉摩诃迦叶尊者之宝刹。“袈裟殿”意为:

供奉佛信徒制服之宝刹。“迦叶殿”和“袈裟殿”,差别何止天地

之远!

所以,“迦叶殿”误为“袈裟殿”,大谬矣。我们不能以讹传

讹!

所以,“迦叶殿”供奉的,就是摩诃迦叶尊者。

大理鸡足山插屏山麓有个迦叶殿,供奉着檀香木雕迦叶尊者像,

佛界传说迦叶曾在此弘法,至今在这里“入灭尽定”,以待弥来佛

出世。此殿也曾讹传为“袈裟殿”,现已正名为迦叶殿。

化佛山能慧和尚是禅宗最后一个传人,他的墓塔上刻着一首邑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