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0 页 共 463 页
形态的变异,应当是道光十五年之后的事情。因为当时月琴虽然已
出现在“三月会”上(“……男女百余人,嘘葫芦笙,弹月琴……”)
但葫芦笙依然是处于首席位置。
彝族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民间舞有了发展,甚
至有了较大的变化后,其称呼往往还是沿用过去的叫法。如滇中用
鼓伴奏的舞蹈,称为“则比”或“再比”,但当击鼓伴舞的形式已变
化为用琴伴舞的“跳乐”后,彝胞依然称它为“则比”。
又如“烟盒舞”是在“跳乐”(“跳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
来的。但很多地方称“烟盒舞”依然是“跳乐”或“跳弦”。
“跳笙”也是这样,过去之所以称为“跳笙”,就因为该舞是吹
着葫芦笙伴舞的。后来,许多地方已改吹为弹,用小三弦来伴奏了,
但是,其称呼依然不变,依然称为“跳笙”。
上述现象,虽说特殊,但彝胞们都习以为常,也就公认了。这
种旧称,给了溯源辨踪以最大的好处,就是从称呼上已点出了今天
这些舞蹈的来处。
来看牟定。
过去吹笙的“跌脚”(打跳、跳脚),彝胞们称之为“古则”,而
今天的“左脚舞”,形态上虽已有了很大变化,但彝胞们在民间,依
然称之为“古则”,从这点来说,也足以证明了今天的“左脚舞”,
是来自古老“吹笙跌脚”的“古则”。君不见今天“左脚舞”中大
量的歌词,还是“大家来跳脚”、“阿哥阿妹跳脚来”、“阿表哥,
来跳脚”……哩!
为此,可以这样归纳一下,今天的“左脚舞”是由古老的吹笙
“古则”,吸取了外来文化而逐渐变化来的,目前“左脚舞”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