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好人录(2016年)

发布时间:2022-7-2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广州好人录(2016年)

敬业奉献篇343配合。陈宗宏就带领村“两委”班子想方设法做工作:对索要补偿高于核定标准的,他自掏腰包给予满足;有的村民要地不要钱,他就用自家的田地与之调换。上任后,陈宗宏还自掏腰包,对原来村委办公场地进行翻修。在劳动就业方面,他创办的宏运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和广州市保捷汽车维修中心,为洋田村提供了300多个劳动岗位的同时,还提高劳动力的技术含量。陈宗宏不只在农村建设上不遗余力,还通过各种办法竭力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2007年以来,为80多户低保户家庭、残疾人家庭、优抚对象家庭建好保障房,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2009年,创办洋田慈善会,他连续6年以2万/年的标准扶助本村困难群众,资助困难党员和群众80多人次。从2005年起,其本人每年以1万/年的标准捐资给洋田小学作为教育基金。陈宗宏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九龙镇政府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洋田村人均年收入仅2620元,到201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9920元,是2005年的3.8倍,2005年至2015年人均收入年增长率是全市同期增速的2倍多。(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几多耕耘,几多收获。陈宗宏仍在努力着,带领全体村... [收起]
[展开]
广州好人录(2016年)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51页

342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陈宗宏

 人物小传:

陈宗宏,男,1963

年生,广州市人。他带

领全村百姓脱贫致富奔

小康,十余年来勤勤

恳恳,换来今天的新

洋田。

 主要事迹:

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洋田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早些年,当地经济发展明

显滞后。17岁时,为减轻家庭经济压力,陈宗宏加入打工者行列。凭着辛勤汗

水付出,他成长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2005年初,在外打拼26年的他回到故乡,发现此时的洋田村依旧贫困落

后——没有公路通往村里,部分村民还住在危房,村委办公场地只有70平方米

大小。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毅然回乡,立志带领村民们改变贫困落后的面

貌。同年5月,陈宗宏高票当选为洋田村村主任,并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

要致富,先修路。2005年,陈宗宏开始带领全体村民修路,解决交通问

题。路通财通,修建村道时,大部分村民积极支持,但仍有极少数村民,不予

第352页

敬业奉献篇

343

配合。陈宗宏就带领村“两委”班子想方设法做工作:对索要补偿高于核定标

准的,他自掏腰包给予满足;有的村民要地不要钱,他就用自家的田地与之调

换。上任后,陈宗宏还自掏腰包,对原来村委办公场地进行翻修。在劳动就业

方面,他创办的宏运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和广州市保捷汽车维修中心,为洋

田村提供了300多个劳动岗位的同时,还提高劳动力的技术含量。

陈宗宏不只在农村建设上不遗余力,还通过各种办法竭力为村民办好事、

办实事:2007年以来,为80多户低保户家庭、残疾人家庭、优抚对象家庭建

好保障房,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2009年,创办洋田慈善会,他连续6年

以2万/年的标准扶助本村困难群众,资助困难党员和群众80多人次。从2005年

起,其本人每年以1万/年的标准捐资给洋田小学作为教育基金。

陈宗宏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九龙镇政府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

年洋田村人均年收入仅2620元,到201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9920元,是2005年的

3.8倍,2005年至2015年人均收入年增长率是全市同期增速的2倍多。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陈宗宏仍在努力着,带领全体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

道路,建设和谐、安康、美丽、幸福新洋田。

第353页

344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巢 妍

 人物小传:

巢妍,女,1978

年生。作为广州市黄

埔区城管局环卫车队

的“一把手”,她重

情义、凝聚力量,使

车队焕然一新,人人

有干劲。

 主要事迹:

相比“铿锵玫瑰”“女汉子”等名号,巢妍更愿意称自己为“家庭管

家”。工作中,以车队为家的巢妍扮演着“管家”的角色,上至车队的规章制

度,下至衣食住行,与队员们相关的大小事务,均在她的工作日程中。

任务重、点多面广,是车队日常环卫保障工作的显著特点。全区一线车队

人员约有170名,每天在各个压缩站和收运点忙碌穿梭,工伤事故、交通事故

等在所难免。岗位上每一名队员的健康和安全,都牵动着巢妍的心。

2013年,单位一名收运工同事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入院后因病重不治身

亡。考虑到该同事家庭困难,巢妍不仅积极为其家属寻求救济途径,还多次奔

第354页

敬业奉献篇

345

赴民政部门为其家属争取困难补助,缓解燃眉之急。

2015年,车队司机凌某患脑细胞肿瘤,病情危重,持续的治疗费用给凌某

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得知情况后,巢妍带头发起爱心捐款活动,还为

凌某向上级工会申请到5000元困难补助金。在环卫车队,这样的温情故事还有

很多很多。

屡见报端的交通事故,让关心安全生产的巢妍格外重视队员们的驾驶规

范。针对车队车多、人多、机械设备多、防范安全事故要求高的特点,她在车

队上下掀起了“立规矩、保安全”的安全驾驶热潮。

除了规范团队的规章制度,巢妍还将管理智慧延伸至技术层面。为节省车

队的开支,曾是车队维修技工的巢妍担任队长后,带领车队的技术能手成功研

发出可拆卸式滴漏设备和污水盖技术,大大节省了一笔开销。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车队为家,创造为乐”是巢妍的工作写照。解员工燃眉急、修订制度、

改进工艺,她用智慧和善良,立规矩保安全。

第355页

346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张 勇

 人物小传:

张勇,男,1969年

生。曾罹患重病的他坚

持冲向综治、调解最前

线,以公正公平、合理

双赢维护一方平安。

 主要事迹:

“能活着不容易,

应该为老百姓多做点事。”2009年,身患白血病的张勇以顽强的信念战胜了病

魔,随后便投入到忙碌的为民服务工作中。在街道,综治、信访、维稳、抢险

救灾……各种复杂的任务都跟张勇有关。他先后参与调解了360多件大大小小

的矛盾纠纷。每一次成功调解的背后,都是机智、勇气与担当的体现。

2010年10月,在广州市黄埔区夏港街辖内的一家外资企业,300多名工人

封堵企业工厂大门,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收到消息后,张勇带着几名同事迅速

赶到现场。面对可能失控的现场情况,张勇一人独对300来人,以理服人。员

工们听从其建议,选出7名代表参与谈判,其他人恢复生产。

2011年的夏天,辖内一家企业的一名20多岁的劳务派遣员工,在清洗电路

第356页

敬业奉献篇

347

板一个月后突发高烧,住院急救一周后死亡。员工家属与企业谈判赔偿事宜,

但由于缺乏经验,赔偿金额被用工单位和劳务公司一再压低。张勇及时介入,

为死者家属争取到46万元赔偿金。谁知后期,用人单位与劳务公司彼此推诿,

不愿如数给予赔偿金。了解此情况后,张勇立即行动,向法院提交申请,要求

开通绿色通道,强制执行赔付。最终,用人单位和劳务公司以平摊的方式,向

死者家属一次性支付赔偿金。

2016年3月,夏港街内一家企业的保安李某在工作岗位上晕倒,送医院抢

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要求企业支付赔偿金,但企业不予理睬。走投无路的死

者家属向张勇求助。在他的帮助下,企业负责人主动找上门,与死者家属协商

赔付事宜。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人生有限,活得有意义才能了无遗憾。张勇先后参与调解了360多件大大

小小的矛盾纠纷,用不同的方法,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第357页

348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赵桂华

 人物小传:

赵桂华,女,1969

年生。自创办广州开发

区第一间民办幼儿园以

来,她在幼教道路上奋

斗17载,收获无数感动

和惊喜。

 主要事迹: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拥有一处学前教育学习乐园,是赵桂华的梦想

和夙愿。2001年,抱着做好学前教育的初心,她投身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幼儿

教育事业,自主创办开发区第一间民办幼儿园。

幼儿园成立后,她时刻提醒自己要诚信做教育,办真正为孩子们造福、让

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幼儿园。为让众多外来人员家长减轻负担,幼儿园提出

了不收任何入园孩子一分钱赞助费的口号,多年来雷打不动。考虑到诸多幼儿

家长们往往不能按时准点下班,赵桂华结合实际情况,安排教师分时、延时照

顾孩子,为家长提供随时接送孩子的便利条件,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她认为,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无痕过程,需要放弃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通

第358页

敬业奉献篇

349

过多元的教育途径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此,她确立了以“五大领域、八大智

能”为基础课程,以“双语教学”及幼儿强身健体的“武术教学”“体能训练

教学”“艺术教学”等为特色教学,多次在全区幼儿园中举行开放观摩活动,

为黄埔区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与此同时,她还长期坚持免费为社区0~3岁散居婴幼儿及其家长提供早教

指导服务,促使家、园、社区教育三结合,使更多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参与到

幼儿园活动和黄埔区的基础教育行列中来。

多年来,共有近3000名大班的孩子从她的幼儿园里顺利入读小学,大部分

外来人员家庭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她拥有的幼儿园由1所发展到现在的3所,在园幼儿人数由十几个

增加到600余人,教职工从最初10名增加到100名。由于她的努力和付出,她在

2002—2015年连续多年获评广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原萝岗区“民办教育

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评原萝岗区“外来务工优秀工作者”称号。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赵桂华是传递真善美的教育者,在幼教界闯出一片天地。她执着幼教,把

一切都化成爱心和责任,注入幼儿教育中。

第359页

350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刘小兵

 人物小传:

刘小兵,男,1970

年生。他踏实肯干、开

拓创新,从普通底层

员工逐渐成长为全国

劳模。

 主要事迹:

中专毕业的刘小兵

1989年进入化工行业工作,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勤奋好学,始终把同事

当老师,把生产间当课堂,随身携带笔记本,及时记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

题。终于,他顺利考取“化工总控工技师”职称,并自修了大专文凭。从一名

普通底层员工,晋升为有机硅车间主任、工会主席,现任广州天赐高新材料科

技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

一次,车间机器出现故障,他积极组织工友前去抢修。经过13个小时的努

力,直到次日凌晨三点半,终于排除故障,为公司挽回不少损失。此外,刘小

兵还针对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跑冒滴漏”等现象,带领技术团队展开技

术攻关,既减少了物料浪费、消除了安全隐患,又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

第360页

敬业奉献篇

351

益。其中,“白炭黑输送系统”改造项目将粉尘气体对员工的伤害降到最低,

同时也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此举得到企业、员工的一致赞赏。“液体硅橡

胶混炼工艺尾气吸收系统”项目成功将废气转变为公司生产原材料,每年可为

公司节约至少100万元成本。

凭借突出的专业技术,刘小兵先后参与实施了多个省、市、区科技项目。

这些项目的产品不仅成功替代了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同时还远销

欧美市场,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功没有标准,真正发挥

自己作用,就是最有意义的事。”刘小兵如是说。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刘小兵勤奋踏实,刻苦钻研,通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在化工行业放射光

芒,成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劳动者的典范。

第361页

352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何道生

 人物小传:

何道生,男,1952

年生。他用40余年的刻

苦钻研,走出了一条发

明创新之路,创造了一

个又一个造船奇迹。

 主要事迹:

46年前,何道生初

中毕业后便进入了广州

市黄埔区广州文冲船厂。凭着一股韧劲,他刻苦钻研,修船技术突飞猛进,被

同事称赞为船厂的“快手”“巧手”。

20世纪90年代,单位订单受设备加工能力限制,何道生便萌生了自己动手

设计的想法。自己画图纸,余废料里找材料,用机床打磨配件,终于研发出了

一套用于现场加工孔类的镗孔机,并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机器直到现

在还作为船厂的主力机型使用。除此之外,何道生还自制了一套供长轴加工的

工装设备,为工厂节省了设备改造费用近20万元。

虽然小有成就,但何道生并没有安于现状,他主动购买专业书籍自学相关

第362页

敬业奉献篇

353

技术。2008年,广州文冲船厂因轴承对接问题,使得76000T散货船订单工期搁

置。何道生临危受命,在发现进口的镗孔机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后,他颠覆原

配置和安装方法,提出了新的改造构想。在此过程中,他不仅获得两项发明专

利,还让76000T散货船成了文冲船厂制造的商货船的代表产品。

不会电脑的他坚持纯手工画图,迄今,何道生已经成功申请国家专利9

项。虽然有很多厂家向他抛出橄榄枝,但何道生仍然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坚守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除了研究项目,何道生还为造船厂培养出一批优秀员

工。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部门氛围融洽,大家肯学习、肯钻研,肯留在船厂奉

献青春和才华。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何道生将青春奉献在船厂,46年辛勤耕耘,申请专利填补国内9项空白,

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这就是“工匠精神”。

第363页

354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罗攀峰

 人物小传:

罗攀峰,男,1976

年生,他爱岗敬业,

常年带领团队攻坚克

难,不断开发新产品新

技术,拥有多项核心

专利。

 主要事迹:

2002年,刚入职广

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罗攀峰暗自下定决心,要研发出自己的循

环机芯和出钞机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当时,世界上仅有德国和日本两个国

家的四家企业掌握了这项技术,可见该技术难度之高。在八年研发时间中,罗

攀峰日日夜夜待在实验室里,始终如一、默默坚持。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

回报。2012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TM“中国芯”——循环机芯和出钞机芯

横空出世,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极少数国际巨头对行业高端核心技

术的垄断。如今,装有“中国芯”的ATM已成功进入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200多家银行,可辨识120多种货币的真伪。

第364页

敬业奉献篇

355

此外,罗攀峰还带领团队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全球首台“人

脸+指静脉+虹膜”ATM机,这项技术再次成为行业之最。

2012年,罗攀峰向公司正式提出做远程视频柜员机(VTM)的设想。他在

ATM科研团队里安排出人手进行VTM研发尝试。2012年年中,研发进入核心阶

段,团队日夜兼程,计划在7月银行新网点开业时上线第一台机器。最终,第

一台VTM机研发成功。凭借着齐全的功能、简洁的外观,公司VTM很快走向世

界舞台。

十年科研路,罗攀峰的技术团队现已发展到1000多人,产品销往全世界80

多个国家,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五,也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欧洲银行创新奖

等多项荣誉。截至2016年6月,公司有效申请专利共1700多个,成为欧洲央行

合作伙伴,并将为2017年4月正式发行的新版50欧元提供钞票识别技术服务。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从一穷二白到独立拥有核心专利,罗攀峰用敢于担当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书

写出“中国制造”最华丽的篇章。

第365页

356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叶世远

 人物小传:

叶世远,男,1984

年生。他十二年如一

日坚持弘扬“钣金精

神”,最终成为一名光

荣的“最美青工”、全

国劳动模范。

 主要事迹:

2004年,叶世远从

技校毕业后便进入了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走上了钣金返修岗位。农村出身

让他更懂感恩,也更加珍惜如今的工作机会。他不怕吃苦受累,将工作和学习

当成一种乐趣。他在工作中挑战自我,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总是利用业余时

间来学习钣金知识,投入大量精力在车间练习钣金返修。后来,叶世远终于从

一名行业菜鸟,成长为公司里钣金返修技术超群的技术专家,赢得了公司领导

及同事的一致认可。

2014年2月,为解决钣金返修效率低的问题,他主动提出将之作为课题研

究,带领5名组员研究开发“快速提高钣金返修效率”的技术。那段时间,他

第366页

敬业奉献篇

357

夜以继日地忙碌,对照手头上有限的资料,反复推导论证,最终创造性发明出

了2项重要返修专利——快速拉拔返修和凹变形快速撬起修复。2015年1月,他

又主动提出“削减震荡片使用量”的课题。反复试验震荡片打磨技术,将震荡

片的使用量由0.53片/台下降到0.34片/台,为成本节约做出突出贡献。除此之

外,叶世远还主动提出自制接油槽,很好地解决了油污滴落问题,将环保理念

落到实处。

针对科内各种突发性钣金缺陷,叶世远总是勇担技术指导,带领组员对缺

陷车辆进行抢修,保证科内顺利生产。为让钣金技能这门“特殊技艺”得到更

好传承,竭尽岗位职责的同时,他还活跃在班组内部和班组间虚心请教、刻苦

钻研,积极探讨各类钣金问题的处理方法,总结出了非常实用的钣金处理手

册,供周围同事们查阅和学习。

叶世远凭着出色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心态及对钣金事业的热爱,积极参加

各项钣金技能竞赛,并斩获多项荣誉。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将这些富含工匠

精神的技术贡献给消费者、社会和国家。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甘做平凡小“工匠”,叶世远用汗水弘扬“钣金精神”,为奋斗在一线岗

位的工人谱写了一首追梦之歌。

第367页

358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曾祥勇

 人物小传:

曾祥勇,1976年

生,广州市人。他勤思

考、善钻研、乐技改、

爱创新,是广州白云山

中一药业的最美员工、

时代工匠。

 主要事迹:

2006年,曾祥勇加入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入职之后,他不断学习,利

用业余时间考取电工证,经过多年的一线经验积累,他很快便能够提供解决方

案,现场解决设备出现的各类问题,减少因故障而导致的停机时间。

他还先后向公司提出多个合理化方案建议,对产品实施了多项“微改

造”。针对生产工艺、设备及容器具等问题,曾祥勇发明了可调出条嘴,获得

了国家发明专利,不仅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还使生产效率整体提高10%

以上。除此之外,他还钻研出了目前机制丸最大的生产技术难题(膨胀丸控

制)的方法,提高物料异常情况的生产速度;改进湿丸筛的进丸口,解决了产

品里出现有细丸的质量问题。他还提出不锈钢盘两端加装大手柄,解决了不锈

第368页

敬业奉献篇

359

钢盘叠加放置的难题。他在稠膏中加入适量纯化水,提高了水丸生产过程中加

水量的准确性。

作为整个生产班组的技术大班长,他毫无保留,将自己的经验、技术、知

识传授给新人。近年来,他先后带教了新技术员工36人,经他调教的员工都成

为机制生产的得力干将。在班组生产管理中,他所带领的班组在过去的两三年

中,工时利用率、一次合格率在4个平衡班组中均排名第一,在提效、节能、

降耗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曾祥勇坚持学中干、干中学,一颗匠心使他在技术上不断达到新高度,在

工作中调教出一批批得力干将,充分弘扬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第369页

360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莫传莹

 人物小传:

莫传莹,女,1976年生。凭借

一股坚持和韧劲,她将青春奉献给

了刑侦法医鉴证工作,是法医战线

的“最美警花”。

 主要事迹:

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后并入中山大学)法医学系的莫传莹,1999年起

进入公安系统,现为广州市公安局黄埔区分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副中队长。作

为广州目前仅有的两名能出现场的女法医之一,她解剖过几千具尸体,亦始终

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探索案件真相。

1994年,刚刚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莫传莹看到调剂的法医学,对自己能

否接受这个专业一点信心都没有。五年后,第一次到殡仪馆解剖时,莫传莹抑

制住恐惧把一具尸体完整地抱了出来。

2000年夏天,莫传莹第一次“出现场”,打开包裹尸体的棉被,她被腐烂

的尸体吓到手中的钳子都掉了。幸好几分钟后,另外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医到

场,莫传莹才有了信心和勇气。解剖的时候,法医的手不能发抖,要一气呵

成,哪里最恐怖就要“研究”哪里。

第370页

敬业奉献篇

361

法医这一特殊职业从业人数较少,整个广东省目前公安系统有900余名法

医,而广州仅有两名能出现场的女法医,莫传莹便是其中之一。莫传莹心思细

腻,善于从细微之处着手。她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用自己的细致机警赢得

了业内的一致尊重。凡黄埔区发生命案,莫传莹都会到现场勘验,让尸体“开

口说话”。

2008年5月,莫传莹运用专业知识和逻辑推理,成功侦破了广州市黄埔区

某中学初一学生仅剩骨架和头发,皮肉器官荡然无存的离奇失踪死亡案,为警

方排查现场、抓住真凶提供了有力线索。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也让她逐步克服

了恐惧。时至今日,广州市黄埔区平均每年有1000多例活体检验。17年里她验

伤已经上万例,而尸检具体数字,连她自己已经记不清了,10年前的数据已经

接近2000例。

(广州市黄埔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作为一名女性法医,她巾帼不让须眉,坚守刑侦鉴证岗位,摸爬滚打、百

炼成钢,成了法医战线的“最美警花”。

第371页

362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张洁文

 人物小传:

张洁文,1980年

生,广州市人。广州市

中医医院护士长。她一

直秉承“救死扶伤,患

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倡导全方位为患者主动

服务的意识,努力为

患者提供最安全、最

优质、最满意的护理

服务。

 主要事迹:

张洁文是广州市中医医院肿瘤一区的护士长兼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的号长。

为了提高业务和管理能力,她进行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在职研究生学习,

还赴香港大学进行了一年的深造。她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护理模式应用在工作

中,有效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创建了一支技术过硬、服务周到的优秀护理团

队。她多次代表医院接受广东省卫生厅、广州市卫生局的优质护理服务检查工

第372页

敬业奉献篇

363

作。人性化的护理工作不仅得到了领导和专家们的称赞,也得到了患者、家属

及医生的信任、赞扬及认可,患者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9%以上。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张洁文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利用自己所学的专

业知识,默默地投入到各项公益和助人活动中。她在香港学习时积极撮合广州

市癌症患儿家长会与香港癌症儿童基金协会合作,为广州市住院癌症儿童引

进、开展了“愿望成真”项目。考虑到重症患儿病情及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问

题,她联系多方资源,举行各类义卖活动,为重症患者积极筹集善款。迄今为

止,为1000多名重症儿童实现了愿望,增强了患儿及家长战胜病魔的信心。同

时有效吸纳、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公益慈善资源用于重症儿童关怀,汇集整个社

会对特殊人员的关注和爱心。她定期走访广东各地区的医院,为正在治疗中的

家长和患儿送上专业的护理知识和心理辅导,举办各类题材的专题讲座和家长

分享会,解除他们的困惑和心中的焦虑。其公益服务时间已超过10000小时。

在走访期间,张洁文考虑到部分外地患儿离院后的需求,她利用互联网技

术,与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互助中心及广州市抗癌协会合作,搭建QQ专家

在线服务平台,每月坚持专家服务在线解答家长疑问。目前在线专家30多人,

在线服务对象6000多人次,遍及多个省市,加强了癌症儿童日常康复护理知

识,拓展了家长照护层面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张洁文先后荣

获广州市中医医院优秀护士、广州市癌症患儿家长会优秀志愿者、广州市卫生

局 “雷锋式”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广州市卫生局优秀团干、岭南地区志愿服

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入选广州市荔湾区十大杰出青年评选。

(广州市荔湾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张洁文始终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岗

位上,刻苦钻研,扎实工作,无私奉献。她以奉献为宗旨,用勤勉敬业、热情

和爱心,打造了自己闪亮的青春。

第374页

XIAOLAO AIQIN PIAN

孝老爱亲篇

第375页

366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廖洁容

 人物小传:

廖洁容,1973年生,广州市天河区

左竹园社区居民。儿子出生后,被诊

断患有小儿脑性瘫痪,廖洁容选择坚

强面对。在她日日夜夜悉心照料儿子

的4000多个日子里,儿子的病情得到了

奇迹般好转。

 主要事迹:

“要不要放弃?”这或许是每个脑瘫患儿的父母思考过不止一次的问题。

廖洁容选择决不放弃自己的孩子。

1998年,廖洁容和丈夫莫国强结婚。婚后6年,儿子小昊出生,夫妻俩还

沉浸在幸福喜悦中,小昊就被确诊患有小儿脑性瘫痪(俗称脑瘫),以及肢体

重度残疾二级。

廖洁容毅然放弃了工作,专心地在家里照顾儿子。洗澡、穿衣、上厕所,

这些普通的事,对她和儿子来说,都是大挑战。尤其是儿子生病的时候,看着

他难受却又说不出来的样子,她心痛,却没办法为他减轻痛苦。唯一能做的,

就是抱着他、安抚他,陪他说说话、逗逗笑。

第376页

孝老爱亲篇

367

廖洁容每天为儿子按摩,教他发音、说话,陪他做一些康复治疗,活动手

脚。枯燥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让她欣慰的是,小昊渐渐对母

亲有了回应。

廖洁容无论是去市场买菜,还是到居委会办事,甚至只是下楼取个东西,

都一定会把儿子带在身边。邻里街坊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廖洁容骑着自行

车,后面坐着小昊。儿子已经对母亲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廖洁容不能也不会把

他独自留在家,哪怕只是一分钟。

“我既迷茫,又坚定。我不想儿子一辈子就这样下去,所以哪怕只有一丁

点希望,我也会努力。”她说。

10多年过去了,小昊也渐渐长大。在母亲日日夜夜悉心照料的4000多个日

子里,他的病情也得到了好转。

廖洁容每天都会跟小昊交流,“正常的小孩教一遍就会了,但他要学会,

就要跟他说上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从最初一个音调也发不出来,到现在

能说上一两个词,小昊的进步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每次来居委会,他都会叫声

“姐姐,好!”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会鼓励他:“昊仔好棒啊!”

目前,小昊已经在特殊学校读书了,也慢慢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一些简单

的动作,已可以自己完成。“什么都比不上小昊的一个笑容,一句‘妈妈’,

只要他坚持,我就能继续坚强下去。”廖洁容说。

(广州市天河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一位脑瘫患儿的母亲,坚定地走在对抗命运的道路上。廖洁容把一点零星

的希望,打拼成了一束生命之光,不抛弃、不放弃,努力改写着脑瘫小儿的命

运之歌。

第377页

368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宁深莹

 人物小传:

宁深莹,1969年生,广州市天河区

天河南街天河直街社区居民。面对突患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的丈

夫,她不离不弃,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

所有重担:抚养孩子,为丈夫洗澡、煎

药、喂食……这一切,让人看到毅力,

看到信念,看到温暖,看到无私的爱。

 主要事迹:

宁深莹原本有一个朴实而幸福的家庭。2010年10月,她与丈夫秦忠结婚,

2012年,女儿出生后,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丈夫秦忠2013年3月被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话说不

清楚、手指也没有知觉,一天24小时的生活起居都必须由他人照顾。

为了照顾患病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宁深莹不得不辞掉工作,这也意味着

他们一家没有了经济来源,每月只能靠微薄的1950元政府资助金来勉强维持。

丈夫的医药费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

然而,宁深莹坚信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她每天一早起来,做好可口的

第378页

孝老爱亲篇

369

饭菜,一点点地喂丈夫吃完,然后再慢慢地喂女儿吃。在给丈夫煲药和做家

务活的间隙还要给丈夫喂水、梳头、捶背、剪指甲,有时候都顾不上吃一

口饭。

为了不让丈夫的病情恶化得过快,宁深莹每天都坚持按摩、拍打丈夫的肢

体,并定期给丈夫洗澡。对宁深莹这个身材比较瘦弱的女子来说,翻身、帮洗

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她都要使出浑身的劲,才能艰难地挪动丈夫的

身子,甚至有几次自己都差点摔伤了。但她顾不得这些,反而先担心丈夫有没

有摔伤。

随着女儿长大上了幼儿园,宁深莹增添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任务,整

天就好像一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为照顾家庭毫无怨言地奔波着。

“虽然生活艰难,但我从来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

有着不幸经历的人很多,而我至少还有一个完整的家。”这是宁深莹自己鼓励

自己的一句话。

更难得的是,在妈妈宁深莹的影响之下,女儿也受到感染。女儿回到家就

会陪爸爸聊天,给爸爸打气,在精神上互相鼓励;也会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尽自己的力量来为妈妈减轻负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悉心照料患病丈夫不离不弃的事迹感动着周围的

人们。街坊邻居们纷纷感叹:“这个媳妇真的了不得,不容易啊!真是难得的

贤妻良母!”

(广州市天河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贤妻良母”,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一个妻子和母亲的最高褒奖。宁深莹

将传统美德发扬得淋漓尽致,感动你我。

第379页

370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唐建蓉

 人物小传:

唐建蓉,1968年生,广州市天河区

前进街文化站站长。她的无私支持成

就“国际警察”,她临产前仍然支持

丈夫参加维和任务;以孝老爱亲缔造

温馨幸福的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好

警嫂”。

 主要事迹:

唐建蓉与多次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广州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干部杨开林结

婚十余年,兼顾工作与家庭,临产前仍然支持丈夫参加维和任务。

2002年4月20日,杨开林得知通过了联合国的严格考试,5月将到东帝汶执

行维和任务。接到任务后,杨开林非常矛盾:妻子唐建蓉已经怀孕八个月了,

自己一走,妻子怎么办?唐建蓉察觉到了杨开林的矛盾,就告诉他:“你放心

去吧,我能行。你好好工作,为中国警察争光。”

杨开林在妻子的鼓励下踏上了维和的征程,两个月后,唐建蓉生下了女

儿。由于东帝汶维和区通信条件落后,杨开林在女儿出生两天后才知道确切的

消息。她给女儿取名“杨苇荷”,希望她品格坚贞,出淤泥而不染,同时也是

第380页

孝老爱亲篇

371

为了纪念丈夫维和的历程。

女儿出生二十天后,出现黄疸,唐建蓉便每天奔波于医院和家之间。杨开

林赴外维和期间,广州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领导和同事经常打电话询问唐建

蓉是否需要帮助,但她却没有一次因为生活上的困难而要求单位照顾。第一次

执行完维和任务后,因工作需要,广州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又调杨开林到路程

较远的南沙区龙穴岛边检站筹建组工作,每隔几天才能回家一次,但唐建蓉依

然无怨无悔。

2005年7月,杨开林再次接到通知踏上了东帝汶维和的征程。2014年9月,

在唐建蓉的理解和支持下,杨开林再度接受了外交部、公安部的联合派遣,前

往阿富汗大使馆工作。

唐建蓉不仅支持杨开林的工作,她本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做出了很好

的成绩。2004年,唐建蓉来到刚刚成立的广州市天河区前进街文化站工作。唐

建蓉和同事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服务,使得广州图书馆天河前进分馆成为广州图

书馆分馆中配套设施最先进、环境最好的分馆。图书分馆免费向群众开放。分

馆的建设有效地改变了街道文化设施落后的旧面貌,深得群众的好评。

2015年10月,唐建蓉荣获首届“全国好警嫂”称号。

(广州市天河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保家卫国背后是小家庭的牺牲,唐建蓉无怨无悔,支持丈夫成为“国际警

察”,不愧为“全国好警嫂”。

第381页

372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徐桂兰

 人物小传:

徐桂兰,1980年生,广州市越秀区

五羊中学化学组组长,天河区前进街居

民。作为一名便衣警察的妻子,她兼顾

家庭与事业,曾获2014年广州市“羊城

公安好警嫂”称号,家庭被评为“天河

区十大最美家庭”。

 主要事迹:

作为一名警嫂,徐桂兰深明大义,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把生

活过得温馨幸福。

怀孕的时候,丈夫很想在她身边多陪伴,但无奈任务在身不得空闲。大年

三十晚上,她挺着大肚子一步一小喘地走向值班室,只见丈夫桌上还留着冰冷

的饭盒。她很想哭,又哭不出来:“别人都团聚,我们这样分离,想想确实挺

苦的。”婚后一路走来,徐桂兰渐渐学会了坚强。九年来只和丈夫吃过两次年

夜饭,也不会再哭鼻子了。

即便孩子高烧,她也是默默一个人半夜带孩子到医院看急诊。每当丈夫回

家时,她总是笑脸相迎。在她的无私支持下,丈夫全力投入本职工作,晋升

第382页

孝老爱亲篇

373

为反“双抢”中队队长。同时,徐桂兰荣获2014年广州市“羊城公安好警嫂”

称号。

在丈夫廉洁从政方面,她经常吹枕边“廉洁风”,提醒丈夫要珍惜工作、

珍惜家庭,一定要坚守住廉洁奉公这条底线,做好本职工作。

教育小孩、照顾老人,她也是尽心尽力。由于公公患有高血压,需要定期

买药,徐桂兰就主动算好日子上医院把药买好。听医生说某种中草药煲水有降

压效果,她就买回来煲好并叮嘱公公,一定要按剂量喝下。

徐桂兰习惯了为家庭、为丈夫付出,既当“贤内助”,也当“廉内助”,

给丈夫的事业撑起半边天,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家庭和睦。

家庭重担在身,工作方面徐桂兰也没落下。自2003年大学毕业后,徐桂兰

一直在广州越秀区的一所中学工作,教授初三化学课。她认真备课,充分发挥

自己的优势,创新方式方法,设计一些新颖的化学实验,提升学生对化学课的

兴趣。这些实验课,不仅提高了学生成绩,而且受到了校领导的赞许。

通过孜孜不倦的钻研与努力,徐桂兰短短几年间便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

成为学校的化学组组长,负责学校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

(广州市天河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徐桂兰是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是一名便衣警察的妻子。一

个人担起两个人的风雨,她走出坚定的步伐,全心守望,无怨无悔。

第383页

374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陈建华

 人物小传:

陈建华,1955年

生,江苏省丹阳市人,

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

梓元岗社区居民。他的

岳父自2000年时中风得

病,一直卧床,不能自

理。陈建华十六年如一

日地照顾卧床岳父直至

其生命的终点,毫无

怨言。

 主要事迹:

陈建华的岳父自2000年中风得病,一直卧床,吃喝拉撒都只能在床上,不

能自理,日常生活需要别人照顾护理,陈建华毅然将此重担承担了下来。十六

年如一日,每天喂饭,抱岳父到卫生间洗澡,特别是大便的时候,因他的岳父

长期卧床缺乏身体动力、每次大便都要用手和开塞露帮助排便。十六年了,陈

建华从来没有嫌脏喊累。每天耐心、细心照顾老岳父,帮老人家剪指甲、刮胡

第384页

孝老爱亲篇

375

子。老人家卧床多年,身体从来没有生过疽子和疹子,连为老人诊治的医生都

表示这种情况是个奇迹。

陈建华认为作为晚辈,有义务、有责任照顾好长辈,这样做是他分内之

事。他觉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父亲,应该为子女做个

好榜样。

社区会在不同时段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陈建华每次都积极参与,在

志愿者队伍中发光发热,是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在2015年春节期间,陈建华

在志愿者活动中亲力亲为,为坚守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汤圆、送温暖。逢端午

节,陈建华会带领志愿者队伍上门慰问老人,送心意粽子。各种志愿者服务,

陈建华都站在服务前列。这种无偿服务、不求回报的精神也让他成为年轻一辈

学习的楷模。

(广州市白云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在家中,陈建华是孝子;在社会上,陈建华是好人典型。他用十六年悉心

照料患病岳父,成就医生口中的“奇迹”,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用行动谱写

孝道之歌。

第385页

376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李建广

 人物小传:

李建广,1959年生,广

州市白云区棠景街百顺社区

居民。尽管生活拮据,但仍

然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

照顾着哥哥,从未懈怠,更

没有一句怨言,阐释着血浓

于水的手足之情。

 主要事迹:

50多年前,那时候哥哥李建萍只有5岁,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脑膜

炎,导致哥哥智力受损,身体偏瘫,右手右脚肌肉萎缩致残,从此生活无法

自理。他们一家4口人住在不到58平方米的老旧房屋里,兄弟俩父母在世的时

候,基本上是由父母照顾残疾哥哥的饮食起居。10多年前,母亲去世,父亲因

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住进了老人院,照顾哥哥的重担就落在了李建广身上。李

建萍经常大小便不能自理,身为弟弟的李建广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哥哥清理。

一有时间他就会带着哥哥出门溜达,每天帮哥哥洗澡,10多年来哥哥没有得过

一次褥疮。李建广原是一名仓管员,每个月只有2000元的工资,既要供女儿读

第386页

孝老爱亲篇

377

书,又要维持日常生活支出,生活十分拮据。前几年因工作单位关闭,李建广

失业了,失去了生活来源。“我现在年纪大了呀,都快60岁了,去找工作人家

都不要我了!”说这话时,李建广语气中多了些无奈。由于李建萍的特殊情

况,棠景街百顺社区为他申请了低保,每月1000多元。有时社区还会送去慰问

金和生活用品,但这仅仅能维持残疾哥哥的日常生活支出。尽管生活困难,弟

弟李建广并没有嫌弃残疾哥哥,他坚持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哥哥,

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他说哥哥很可怜,他们一家一定会照顾好他,不让他受

罪。“家里再苦再难,我都不会抛弃我哥哥,这个世界已经对他很不公平了,

我希望他能好好活着。”李建广握着哥哥的手坚定地说。

近几年,哥哥双眼患有白内障,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如今已无法看清

东西,李建广只能用轮椅推着哥哥到附近溜达。他们居住的楼房没有电梯,

每次下楼都是李建广背着哥哥艰难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他老婆则跟在后面扛

着轮椅。尽管辛苦又麻烦,但他夫妻二人从没半句怨言。李建广平时非常省吃

俭用,对自己几近苛刻:他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简单地煮点米饭、做一个

菜。十几年来几乎不添新衣,很少去逛大商场和下馆子,更不敢奢求外出旅游

了。在与居委工作人员谈及十几年来照顾残疾哥哥的艰辛时,李建广笑着说:

“血脉亲情,是任何艰难困苦都斩不断的,只要哥哥在一天,我们就要照顾他

一天。”李建广十几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哥哥,阐释着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也

是对亲情无私奉献的最深沉的表达。

(广州市白云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

地照顾患病兄长,他就像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

良的峰顶。

第387页

378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陈爱宜

 人物小传:

陈爱宜,女, 1953年

生,广州市人。十多年来,

她悉心照料残疾丈夫,一个

人肩负起照顾一家大小的重

担,左邻右舍深受感动。

 主要事迹:

陈爱宜,广州市从化区

鳌头镇帝田中和社村民,对病残不能自理的丈夫,她始终不离不弃,悉心照

料,让丈夫活得舒心,活得有尊严。善待公婆,培育好儿女,撑起家庭一片

天,感动了全村村民。

她尽心尽力照顾有肢体和智力残疾的丈夫、常年生病的八十高龄公公、智

力残疾的离异女儿、一个外孙女和一个尚在读书的女儿。现已六十有余的陈爱

宜,平时主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支撑起这样的一个家,任劳任怨,用自己

的行动诠释人间的真爱。

患难见真情。陈爱宜与丈夫徐健强于1979年结婚,育有五个女儿。10年

前,从事建筑工作的丈夫不幸摔伤,后来就医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之后她

第388页

孝老爱亲篇

379

将丈夫带回家中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丈夫病情愈来愈重,由于长年卧病在

床,手脚已经动弹不了,生活起居不能自理。丈夫遭遇不幸后,家庭的一切重

担都落在陈爱宜一个人的身上。她要面临家庭的生活开支、丈夫的治疗费、女

儿的学费等压力和困难,艰难情况可想而知。但她还是咬紧牙关一直坚持了下

来,照顾好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起居,一直以来全靠捡破烂维持生计及药费

开销。

陈爱宜的美行美德深深感动着身边的人们。村里认识陈爱宜的村民,纷纷

对她的孝老爱亲行为表示佩服。但陈爱宜只是说,这是她应该做的,这是作为

一个妻子、媳妇、母亲应尽的责任。她这种精神感动了村民,2014年,她获得

帝田村首届“好夫妻模范”称号。

(广州市从化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不抛弃、不放弃、不离弃,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青丝变白发,

不变的是真情。陈爱宜把家的责任坚持做到了极致,我们为你点赞。

第389页

380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李榕枝

 人物小传:

李榕枝,1961年生,广

州市人。不向生活困境低

头,用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

双手支撑起家里的一片天。

 主要事迹:

在广州市从化区西宁社

区朝阳街有一户普通而特殊的人家:一个母亲带着三个女儿生活,这个家的主

人叫李榕枝。李榕枝两任丈夫先后因疾病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在患病治疗的几

年时间里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使得本来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绝境中,李榕枝选择了坚强。她用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支撑起了

这个破碎的家。她没有什么知识,也没有特长,年纪也较大,出去找工作没人

愿意请她。她就在路边开临时缝补店,靠一台缝纫机,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2013年7月,李榕枝二女儿接到华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艰难地东

拼西凑到5000元学费给女儿交学费,鼓励女儿坚强生活,努力完成学业。在李

榕枝的教育下,二女儿懂得了感恩,省吃俭用、勤工俭学,在业余时间做家

教、做兼职,自己努力挣生活费,认真读书,每年争取获得奖学金,尽力为家

第390页

孝老爱亲篇

381

庭减轻负担。

2014年8月,李榕枝弟弟因为高血压中风。她弟弟患有癫痫病,只能打一

些散工,属于低保户家庭,平时家中只能靠低保金生活,并且妻子也是残疾

人。弟弟中风,李榕枝便负担起弟弟的家庭开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李

榕枝因家庭、精神重负过早地衰老,由于长时间的缝纫工作而患上了腰椎间盘

突出、颈椎病,每天都要靠吃药来止痛。病情发作时提水也提不起来,蹲下

去也非常吃力。本来已病痛缠身的李榕枝,在照顾自己的家庭都很艰难的情况

下,还是把弟弟的家庭也负担起来,并把年迈的母亲接到家里来供养。平时,

李榕枝风雨不改、贪早摸黑地接着做缝补衣服的小生意,挣着那微薄的收入,

以维持两个家庭的生活和养育孩子。

李榕枝坚强生活,认真做事,用细致的手工为居民群众修补衣服,赢得一

片赞誉。生活中,李榕枝教育女儿们,要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在她的教育

下,大女儿辛勤工作,组建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二女儿勤工俭学,即将在华南

师范大学完成大学学业,为社会贡献力量;三女儿努力向上、勤工俭学,在广

东工业大学念书。

(广州市从化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李榕枝二十多年来用她的坚持、用她的耐心、用她的手足情深,对个人品

德和家庭美德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第391页

382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罗水妹

 人物小传:

罗水妹,1973年生,广

州市人。她是一位朴实勤劳

的农村妇女,身材瘦小,却

是村民口口相传的好“新

抱”。

 主要事迹:

罗水妹孝敬公公婆婆在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是人人皆知的事。2011

年,由于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变故,罗水妹公公婆婆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

特别是患有心脏病的婆婆,病情不断恶化,医生建议尽快送到广州大医院动手

术。在被送上急救车的一刹那,一向身体虚弱的婆婆却死死地拽着罗水妹的

手,像小孩一样嚷着:“水妹不陪着我,我就不上医院!”看到婆婆如此依赖

自己,本来要留在家里照料公公,同时还要兼顾农活的罗水妹二话不说就跳上

了车,一直紧握着婆婆的手,把老人家送到了医院。

2011年,罗水妹婆婆终因病重不治过世,备受打击的公公一度病重不起,

得了阿尔茨海默病。雪上加霜的是,老爷子的腰椎因骨质老化而瘫痪。尽管医

生冒险为其做了腰椎强化手术,但老爷子的病情仍无起色,整个人陷入混沌状

第392页

孝老爱亲篇

383

态,全天不吃不喝,胡言乱语,用尽各种治疗方式也毫无好转,医生只好建议

其出院。亲戚们见到老爷子的状态,无不忧心如焚,甚至有些老人好言相劝:

为老人家准备好衣物吧,看情况可能也坚持不下去了。面对医生已无能为力,

亲戚朋友也放弃的病中老人,罗水妹却不肯就此放弃。老爷子没有自主进食的

欲望,罗水妹就每天早早熬好粥油与汤水,一小口一小口地哄老爷子喝下去,

就像照顾婴儿一样用心。有时老爷子闹脾气了,把刚喝下去的汤水又吐出来,

不但脏了一嘴一脸,还把被褥都弄湿了,但罗水妹一点也不生气,湿了就擦,

脏了就洗,从没有半点怨言。靠着罗水妹锲而不舍的努力,老爷子终于慢慢地

有了生机,从瘫痪卧床不醒,到逐渐恢复意识进食,后来甚至能自己拄杖慢行

了。曾经就连医生都觉得回天乏术的病患却一天比一天地好起来了,这不但令

复检医生大跌眼镜,甚至成为十里八乡的美谈。“孝顺父母是应该的,就当是

为儿子树立榜样吧!”面对乡亲邻里的交口称赞,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显得有

点拘谨,甚至不善言辞。她说:“对待父母,用心去做就行了……”

(广州市从化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百善孝为先,这是人间真情的永恒旋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罗

水妹敬老、爱老、助老,不仅为孩子做表率,更是中华儿女的榜样。

第393页

384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周戬阳

 人物小传:

周戬阳,2002年

生,广州市人。现为广

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高

一级学生,身高1.8米。

才五年级的他就能独自

带爸爸去医院看病,让

妈妈安心上班。

 主要事迹:

周戬阳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比较自立,在生活中,他从未有过多的要

求,不挑吃穿,不乱花零用钱。自从2011年他爸爸得了肌萎缩侧索硬化后,他

便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爸爸,主动帮助妈妈承担家务,妈妈每天下班回家

都能闻到阵阵饭香。

2013年暑假,他还是小学生,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很多街坊邻居深受感动。

那时候,戬阳的爸爸已经生活不能自理了,经常需要住院。家里需要妈妈这份

工作的收入来维持生计,所以妈妈不能请太多的假。暑假了,医院说有床位可

以让戬阳的爸爸入院治疗,可是这下妈妈却犯愁了:她的工作不允许她连续请

第394页

孝老爱亲篇

385

假十多天,怎么办呢?这时在旁的小戬阳主动说:“妈妈,你不用愁,我放假

了,我可以在医院陪爸爸,医院我也去过几次,我知道怎样照顾爸爸的。”就

这样妈妈把坐车的路线写给了他,第二天一早还是小学生的小戬阳就带他爸爸

去医院办理入院手续,做各样检查,妈妈下午下班后才去医院。爸爸住院期

间,晚上就一家三口在医院过,白天戬阳在医院照顾爸爸,妈妈去上班。星期

天妈妈放假,星期六晚戬阳一个人从大学城医院转几趟车回家,小小年纪就能

独立。

由于妈妈工作要早出晚归,2014年至2017年整个初中阶段白天照顾爸爸的

担子就落在戬阳小小的肩膀上。他一放学就急急忙忙赶回家,帮爸爸上厕所,

喂爸爸吃饭。有时妈妈晚回,他还主动帮爸爸擦身。晚饭后会主动用轮椅推爸

爸去散步,帮爸爸按摩,拍痰。妈妈帮爸爸剪发时他会在旁边协助,帮爸爸剪

指甲,对照顾爸爸从来没有抱怨过。爸爸经常要住上几天医院,他放假就去医

院跟爸爸聊天照顾爸爸。邻居们总夸赞他懂事,是妈妈的好帮手。

2017年中考前,戬阳爸爸突然离世。戬阳一度自责,说自己未能好好照顾

爸爸,未尽孝道。爸爸的离去让戬阳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但他很坚强,他说

要好好与妈妈生活,要考个好学校,这样爸爸在天国也会开心的。经过努力,

他考上了象贤中学。

(广州市番禺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在别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周戬阳却用稚嫩的双手和妈妈一起撑起

了家里的天空,生活的磨难使他比同龄人更懂事、独立,使他对孝老爱亲也有

了更深的理解。

第395页

386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肖洁玲

 人物小传:

肖洁玲,1984年

生,广州市人。一位勤

劳朴实的基层数学教

师,她不惜卖掉房产,

为患有“尿毒症”的丈

夫治病,并一个人承担

起家中所有事务。

 主要事迹:

2012年,肖洁玲老师的丈夫在番禺中心医院查出患有尿毒症,这一噩耗使

得家人都不知所措、心情低落。她丈夫更是心里压抑得厉害,因为孩子刚刚出

生不久,家里有很多事需要自己,而自己却在这个时候倒下,所以担心的事比

较多。这时肖老师能做的只有陪伴在他的左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会一直待

在他的身边。

亲戚朋友、同事知道此事后,都关心问候,出谋划策。有些亲戚介绍他们

去看看私人中医,除了正常复诊外,尝试过一些偏方,现在想来这是非常危险

的事。因为半年后的一次,她丈夫吃了一个私人中医开的中药,整个人虚脱,

第396页

孝老爱亲篇

387

再次被送进医院,之后被告知必须进行手术,并且只能通过腹透析来维持生

命。当所有人都意志消沉时,肖老师依旧每天做好三件事:一是打扫卫生,把

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周两小清,一月一大清;二是控制饮食,因为她丈夫每

天摄入的盐分必须很少或无,所以肖老师重新学习如何煮菜,使得每道菜都既

清淡又不失风味,希望他能感受到家人的爱;三是保持好心情,听说“病人患

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病人失去战胜病魔的信心”“好心情治百病”,因此,

肖老师每天下班回家,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再进家门,为这个家营造良好的

氛围。

经过私人中医事件后,肖老师意识到应听从医生建议,等待换肾才是最正

确的选择。此后,她和丈夫到中山一院、广二医院、458医院进行抽血配型、

排队等肾源。在这期间,每周一、三、五,肖老师都会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或

放假时陪老公一起去医院进行血液透析,并担负起他的医药费。在日常生活

中,她省吃俭用。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她卖掉房子,为老公日后做手术留一

笔钱,使他能够安心养病。

2014年底,检验报告显示“抗体—阴性”,这代表着如果有肾源,肖老师

丈夫就能做换肾手术。 2015年5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终于等到了肾

源,她丈夫成功地进行了换肾手术。

(广州市番禺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肖洁玲不离不弃、辛苦劳累,一肩担当、寒来暑往,用爱为家撑起一片天

空,平凡至伟。

第397页

388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高笑容

 人物小传:

高笑容,1951年

生,广州市人。 俗话

说,“久病床前无孝

子”,而善良朴实的农

村媳妇高笑容却用自己

的双手,以及漫长的18

年时间诠释了人间至孝

真情。

 主要事迹:

1998年,高笑容时年73岁的公公突然中风病倒,瘫在床上无法动弹,四处

求医,病情反复。此后两年,婆婆积劳成疾,也卧病在床。

丈夫在外工作,儿女住校攻读,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便全部压到高笑容的

身上。农村长大的高笑容并没有被突来的变故打倒。她每天煮好饭菜送到病榻

前,对公公婆婆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两位老人大小便失禁后,高笑容

便早晚为他们各换一次衣服和被单,满满两桶的衣服,她还得挑到离家较远的

小溪边手洗,不论严寒酷暑,日日年年如此。

第398页

孝老爱亲篇

389

因为放不下心,她常常在半夜三更拿起手电筒去察看老人们的情况。后

来,为了方便照顾,便不顾公公婆婆的反对,把他们接回一同居住。

除了全身心照料公婆的生活起居外,她还特别注重给予老人们心理上的安

慰与开导。

“不用担心,我会照顾好你们的!”在她积极乐观的影响下,公公婆婆慢

慢放宽了心。五年前,84岁高龄的婆婆离开人世前逢人便夸说:“你人真好,

我希望你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婆婆离世后,公公的病情日渐恶化,坐立和进食困难。为此,高笑容亲自

动手给公公制作了一种防跌座椅。公公喜欢吃云吞,她就每天骑自行车到离家

较远的花侨市场买新鲜云吞作早餐。听说毛冬青水对疏通血管、治疗中风有好

处,她就每周坚持煲给公公喝……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已91岁高龄的公公除了

身体偏瘫外,连感冒等小毛病都很少。

让一个中风偏瘫18年的老人,步入耄耋之年,并安然离世,这不能不说是

一个医学奇迹,更是孝道大爱的奇迹。

(广州市花都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高笑容,十八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床上的公公。其孝心可鉴,真情动

人间。

第399页

390

广州 好 人 录 (2016 年卷)

林映桂

 人物小传:

林映桂,1980年生,广州市荔湾区

东沙街居民。十多年来不离不弃照顾生

病的丈夫。

 主要事迹:

2005年3月18日晚上,广州市荔湾区林映桂的新婚丈夫阿伟在舞狮队里和

队友们正常训练,不料在翻跟斗时发生意外,他的颈椎被队友压到,当场躺在

地上失去知觉。由于未能及时抢救,阿伟虽救回了性命,肢体却重度残疾,从

此只能在轮椅上度日,连解手都需要妻子林映桂帮忙。

平日,阿伟是家里的顶梁柱,虽然挣钱不多,但小日子依然过得幸福美

满。舞狮是阿伟的业余爱好,村里过节必能在舞狮节目里看到阿伟的身影。灾

祸的突然降临使这个原本生活基础薄弱的家庭更加困难。阿伟出事后,手术花

费超过30万元。虽然四处筹款,但终究还是欠债3万多元。因为要照顾患病的

阿伟,林映桂只能辞去工作,两人都无法正常工作了,只能依靠一个月700元

的低保维持生活。

阿伟平日的生活,更多的需要是照顾,涵盖日常起居和饮食等方方面面。

照顾阿伟是一件靠感情支撑的体力活。2007年,阿伟做了膀胱手术,林映桂每

第400页

孝老爱亲篇

391

天都要给他翻身擦身防止他生褥疮,大小便也得帮忙处理。每天林映桂都得给

阿伟按摩7个小时以上,促血液流动,防止肌肉萎缩,因此林映桂肘关节上长

出了黑色老茧。由于阿伟需要24小时贴身照顾,林映桂基本上没有可能找一

份合适的工作,两人均申请低保,“我是有手有脚,可以干活,但我完全得

以阿伟为中心,我根本不能歇下来”。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全心全意待我。在他有难的日子里,我也兑现我

的承诺,照顾他一生一世。”林映桂在丈夫有伤病、残疾等困难情况下,十多

年来对丈夫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优

秀传统美德。

(广州市荔湾区文明办供稿)

 致敬词:

照顾病中的丈夫,她许诺一世相随,朝暮相守。这誓词成了林映桂一生的

承诺。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