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2-11-2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主要向社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额信贷服务,并鼓励农户入股。同时,还给各扶贫社 30 万元贷款额度,作为扶贫社经济活动流动资金,政府给予 5%贴息。二是推行项目代建制度。将 30 万以下、工程技术简单的建设、生产类项目,以委托代建的方式交由扶贫社组织实施,以“短平快”的方式增加集体和贫困户收入。三是扶持扶贫社做大做强。规定各项目主管部门每年下达给扶贫社的代建项目额度必须达到部门本年度涉农项目资金的 30% 以上,农业生产类项目达到 50% 以上。支持扶贫社拓宽经营范围,规定所有项目贫困户劳力必须达到 30% 以上。四是鼓励发展长效产业。要求农产品龙头企业的销售订单全部与扶贫社签订,由扶贫社组织群众生产,管控质量,提供合格农产品,企业给扶贫社支取一定的服务费算作集体积累 ;支持扶贫社建设农产品种源基地,从事无污染的农特产品加工等行业 ;鼓励各扶贫社创建有资质的专业服务队。(四)把规矩立在前面。一是保障资金规范运行。扶贫社所有资本金及收入全部进入集体账户,由镇(街道)财政所统一管理,扶贫社留存现金每日不超过 1000 元。同时,建立镇(街道)日常监管、行业单位经常检查、纪检审计及时跟踪的三道资... [收起]
[展开]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51页

主要向社员提供方便、快捷的

小额信贷服务,并鼓励农户入

股。同时,还给各扶贫社 30 万

元贷款额度,作为扶贫社经济

活动流动资金,政府给予 5%

贴息。二是推行项目代建制度。

将 30 万以下、工程技术简单的

建设、生产类项目,以委托代

建的方式交由扶贫社组织实施,

以“短平快”的方式增加集体

和贫困户收入。三是扶持扶贫

社做大做强。规定各项目主管

部门每年下达给扶贫社的代建

项目额度必须达到部门本年度

涉农项目资金的 30% 以上,农

业生产类项目达到 50% 以上。

支持扶贫社拓宽经营范围,规

定所有项目贫困户劳力必须达

到 30% 以上。四是鼓励发展长

效产业。要求农产品龙头企业

的销售订单全部与扶贫社签订,

由扶贫社组织群众生产,管控

质量,提供合格农产品,企业

给扶贫社支取一定的服务费算

作集体积累 ;支持扶贫社建设

农产品种源基地,从事无污染

的农特产品加工等行业 ;鼓励

各扶贫社创建有资质的专业服

务队。

(四)把规矩立在前面。一

是保障资金规范运行。扶贫社

所有资本金及收入全部进入集

体账户,由镇(街道)财政所

统一管理,扶贫社留存现金每

日不超过 1000 元。同时,建立

镇(街道)日常监管、行业单

位经常检查、纪检审计及时跟

踪的三道资金安全监管网,镇

(街道)党委还委派村第一书记

担任扶贫社监事长,同时兼任

村廉政特派员。二是保护干部

廉洁干事。规定村“两委”和

村务监督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不

得领办扶贫社经营类项目 ;不

允许村干部及其直系亲属以参

与劳动或以租用大型工程机械、

农具等方式在服务队领取报酬。

扶贫社实施的政府投资类项目

必须通过公平竞争,以项目外

包的形式交给专业服务队等组

织实施。三是规范资金收益分

配。制定《留坝县村级扶贫互

助合作社收益分配办法》,扶

贫社收益按政府(投资)15%、

村集体 15%、村民 70% 的股份

进行分配,在提取公益金、公

积金后,经全体成员同意,向

村民进行分配,建立扶贫社与

村干部、群众之间公平、民主

的利益捆绑机制。

经验启示

留坝县创新建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实质上是一种新的

资源配置方式创新,这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核心,

它实现了农村组织方式、生产方式、治理方式和党建工作

方法的有效结合,是实施有效乡村治理的有益尝试。通过

创立扶贫互助合作社,赋予村支部调动资源的权力,并把

农民绑在产业链上,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个农户单打独斗、提篮小卖的生产

方式,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大幅提高。

实施效果

一是通过扶贫互助合作社,

村级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

斗力明显增强。近四年时间,

全县扶贫社可经营性资产从 300

余万元增加至 1.7 亿元,累计给

全体村民分红 973 万余元,其

中贫困户户均分红 2000 余元,

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和村集体

积累增长“双赢”。二是在“龙

头企业 + 扶贫社 + 农户”模式

的推动下,迅速形成适度规模,

形成产业链。截至 2020 年年底,

全县扶贫社与龙头企业签订订

单 525 笔, 与 贫 困 户 签 订 合

同 2270 份,带动全县 3376 户

9643 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 3100

元。三是村级所有事务都得到

了有效管理。截至目前,全县

扶贫社组建的 253 个公益性服

务队,开展农技指导、人饮维

护等服务活动 300 余次,新的

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全面建成。

第十六章 巩固拓展成果 341

第352页

先进

典型

第十七章

34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53页

镇巴高山生态茶园

343

第354页

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付凡平

用“无手”绘就脱贫致富最美人生

——记宜川县蒙恩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付凡平

34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55页

付凡平,女,1972 年 3 月

出生于延安市宜川县,是一名

普通而不平凡的明星脱贫户和

致富带头人。18 岁时,一场大

火夺去了她的容颜和双手,但

她却以惊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

的精神向生活叫板,向贫困挑

战,先后创办了“云果飘香”

土特产专卖体验店和宜川县蒙

恩农产品、陕西蒙恩优选电子

商务、杨凌蒙恩优选供应链等

公司,带动 620 余名残疾和贫

困群众创业就业、脱贫致富,

荣获陕西省“三秦楷模”、全国

第十届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残疾

人十大新闻人物、第六届全国

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

劫后余生,

岁月在不屈中静好

作为一名普通的陕北婆姨,

她有两个名字,一个叫付翻萍,

寄托着父母对翻身过好日子的

期许。一个叫付凡平,承载了

自己不屈于命运安排,渴望走

出不平凡人生的努力。

她有两段人生,分隔线在

18 岁那年。18 岁那年,家中一

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夺去了 3

位亲人,也让这位花季少女坠

入谷底 :全身烧伤面积达 80%,

容颜被毁,一双手没有剩下一

根指头。

住了整整一年医院,付凡

平几乎想要放弃。最绝望的时

候,她和父母抱在一起痛哭流

涕,甚至想离开这个世界。但

父母心疼的眼神,深深刺痛了

付凡平,虽然没有了手,但她

还有亲情。为了家人,付凡平

决定振作起来。

于是,她自作主张,将名

字改为“凡平”,希望走出不平

凡的人生。

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因

为伤情严重,每挪几步,腿上

渗出的血就会把鞋子浸湿,花

了三个月,付凡平才学会走路。

为了穿各式各样的漂亮衣裳,

为了不放弃对美丽的追求,扣

扣子,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动作,

她又学了两个月。做饭,握不

住刀、摁不住菜,掉了捡起来,

再掉,再捡起,凭着这样的毅力,

她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穿衣、做

饭、整理家务。

付凡平一直坚信,只要不

抱怨生活,生活就永远不会抛

弃你。即使没有双手,容颜尽毁,

但也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坚

持用爱心做事、用感恩的心做

人,活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

人生。

浴火重生,

梦想在自强中点燃

此后,付凡平经历了一段

苦中作乐的时光。结婚成家、

儿子诞生,这个不幸的家庭迎

来许多欢乐。

1993 年的一天,看到别人

放羊,她试着用胳膊肘夹䦆头

掏土赶羊群,没想到这一试竟

然成功了,她连续几天跟着同

村放羊人起早贪黑,上沟爬坡,

当起了“羊倌”。为了通过养羊

致富,付凡平拿出家里仅有的

3000 元钱,买回了 20 多只羊。

一年下来净赚 3000 元,让她对

生活充满了信心。

世纪之交,退耕还林政策

启动,付凡平和丈夫卖掉家中

的山羊,承包了 300 多亩荒坡

地,没日没夜的上山种树。3

年之后,荒坡地变成了满园碧

绿。同时她还做起了苹果代办、

贩卖玉米的小本生意,年收入

1.2 万元,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心灵的伤痛也逐渐远去。

在付凡平看来,自己是一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45

第356页

个从别人眼神里走出来的人。

容颜的改变,让付凡平总会面

对陌生人奇怪的目光,但这也

让她越走越勇敢。2002 年,她

在县城开办了手机店。当别人

都在等待顾客上门时,她却迎

着目光,主动上街揽客。当其

他手机店效仿她时,她已经将

销售目标投到学校和农村,一

年下来收入 3.2 万元。

生活多坎坷,经营一年之

后,手机店就关门了。20 多年

间,付凡平开过店、打过工、

卖过水果。期间,身体状况又

几经反复,日子也是起起伏伏。

屡屡受挫,她愈挫愈勇。一次

次的努力,让她越来越自信 :

我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我内

心是健康和坚强的,所以一直

没有办过残疾证。

风云再起,

“窗户”在远眺中打开

2009 年,付凡平被诊断为

胃癌,多次入院治疗,让这个

原本已有起色的家庭再次失去

了色彩。2015 年,丈夫也因意

外受伤住进了医院,一家人生

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也 正 是 在 2015 年, 付 凡

平终于迎来人生的又一次转折。

这一年,她被识别为建档立卡

贫困户,家里的基本生活有了

保障。但她并不甘心一直当“贫

困户”,觉得自己虽然是残疾人,

但完全可以靠努力脱贫。倔劲

儿一犯,付凡平自己跑出去考

察项目。

2015 年 8 月,宜川县被商

务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电子商

务农村综合示范县,县上组织

首批贫困户开展电商扶贫培训,

她积极报名参加。作为班里年

龄最大、学历最低、电脑知识

为零的学员,她反复听反复学,

最终掌握了操作技能,开了一

家属于自己的淘宝店。

2015 年 9 月, 在 县 乡 的

支持帮助下,付凡平创办了“云

果飘香”电商特产店,线上线

下相互配合支撑,销量不断增

加,特产店被确定为云岩镇贫

困 户 电 商 培 训 孵 化 基 地。11

月,她又注册成立蒙恩农产品

公司,以信誉好、服务优、性

价比高赢得了大量客户,短短

3 个月,产品销售额就达到 50

万元。

为了更好适应互联网发展

新要求,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

平,她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企

业培训班、商务部国际贸易培

训班、深圳“华企顾问”总裁

培训班、陕西省农村致富带头

人高级研修班等,掌握了更多

新知识,接受了新理念。2016

年, 她 的 首 家 电 商 形 象 推 广

店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落户,

2018 年与京东、天猫、惠农网、

每日优鲜、今日头条、新浪微

博等网络平台合作,积极推广

宜川农特产品,公司的销售额

大幅提高,由 2015 年 50 万元

增长到 2019 年 3500 万元,累

计纯收入达到 500 多万元。

四 年 多 来, 付 凡 平 以 不

服输的韧劲儿,从对电脑一窍

不通到操作自如,从农村妇女

到公司经理,从开办小店到创

办公司带团队,实现了人生的

蝶 变。2019 年 5 月, 付 凡 平

荣获“全国第六届全国自强模

范”。

34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57页

心怀感恩,

阳光在无私中播撒

富 起 来 之 后, 付 凡 平 没

有忘记乡亲们。她先后注册了

公司,办起三家实体店,帮助

当地贫困户销售山货和手工艺

品。2016 年, 付 凡 平 为 更 好

服务残疾群体,做好残疾人工

作,在政府的帮助下她第一次

办理了残疾证,成立了宜川县

残疾人协会,免费对 620 名残

疾人、贫困户开展电商业务培

训,安置了 6 名残疾人就业,

直接带动了 62 户贫困户脱贫,

她还资助 4 名残疾贫困学生,

其中失去双臂的张路顺利完成

学业,并在新加坡等地创业。

之后,她提出了“公司 +

合作社 + 残疾人 + 贫困户 + 互

联网”的扶贫带贫理念,建立

蒙恩优选扶贫助残平台,吸纳

全国的残疾人、贫困户加入,

并号召全国爱心企业和爱心人

士加盟进来,帮助更多的残疾

人自立自强,创造美好生活。

平台累计吸纳残疾人和贫困群

众 400 余人,开展电商推广、

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技能

培训 1200 余人次,帮助贫困地

区、贫困残疾群众销售农特产

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付

凡平心系武汉抗“疫”一线,

向武汉市同济医院抗“疫”一

线医护人员捐赠了价值 2 万元

的 620 箱壶口酥梨。

2020 年, 付 凡 平 成 立 陕

西蒙恩优选电子商务有限公

司、杨凌蒙恩优选供应链管理

有限公司,联合陕西苏鲜生供

应链管理公司,投资 1.1 亿元

建成蒙恩优选智能供应链,并

与杨凌农科公司、陕西省青年

电商联合会整合全国优质农特

产品供应链资源,通过订单农

业等方式对贫困地区农特产品

实行包销。

这些举措将带动 1 万名残

疾人创业就业,培育 1000 家残

疾人网店,打造 100 款扶贫助

残产品,在 10 个县域建设扶贫

助残基地,帮助贫困群众和残

疾人创业就业、稳定增收。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47

第358页

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刘 斌

“无形之手”托起脱贫致富之路

——记咸阳市淳化县马家便民服务中心桥上村无臂青年刘斌

34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59页

这是一个在最美年华失去

双臂的青年人。22 岁因一场意

外失去双臂的他,通过 10 多年

的努力,不仅依靠顽强意志带

领家人脱了贫,更成为远近闻

名的致富带头人。

这是一条用志气和勇气奠

基的脱贫致富康庄大道。从一

个人、一个家庭通过养羊贩羊

脱贫,到带领 6 户村民组成合

作社一起致富,再到即将运营

覆盖 100 户贫困户的养殖基地,

这又是不少健全人都难以完成

的工作。

村民说,看到他就觉得生

活有奔头。他说,能用自己的

力量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就

没有白活。他就是咸阳扶贫扶

志大潮中涌现的“励志典范”

和“脱贫之星”——咸阳市淳

化县马家便民服务中心桥上村

村民刘斌。

不等不靠

成为“自强脱贫户”

现年 39 岁的刘斌坦言,最

开始村上要把他家列入贫困户,

他一直就不热心,就想靠自己

努力实现脱贫。

说起话来爱笑的刘斌,家

里负担一点也不轻。一家四口

人,父亲多病、母亲聋哑,不

仅没有劳动能力,还常年需要

人照顾,同时要负担不少的医

疗费用 , 独子还在上高中,尚

未能担起重任。全家只能靠刘

斌这么一个“无臂人”支撑。

在旁人看来,这个家除了依靠

政府,就没有其他的脱贫可能。

刘斌不这么看,更不这么

做。

由 于 家 贫, 刘 斌 15 岁 就

辍学打工。然而他并没有因为

生活的艰辛而退缩,而是养成

了勤勉工作、直面困难的性格。

2003 年,一场意外工伤轧断了

他的双臂,两只手臂只剩下肘

关节以上的部分。即便如此,

在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

时光之后,他也咬牙挺了过来。

2005 年,刘斌带着幼子回

到老家淳化。从练习吃饭、上

厕所这些最基本的技能开始,

重新适应生活。为了养家糊口,

他开始养羊,后来又跟着同村

的羊贩子姚宏运贩羊。“开始的

时候,我就把两只羊拴在腰间,

把孩子扛在肩头,每天放羊、

看孩子两不误。”

凭着灵活的头脑和诚信踏

实的作风,刘斌的经营逐渐走

上正轨。2015 年,县上派驻桥

上村的第一书记王琪看到刘斌

的遭遇后,鼓励他不断提升养

殖技术和规模,还立足实际帮

助他填报了贫困户的各项材料,

解决了他扩大经营的资金问题。

养羊贩羊之余,刘斌学会

了用嘴使用智能手机,还在亲

友的资助下购置了笔记本电脑,

并能通过互联网了解产业发展

和经营方式。通过不懈努力和

坚持,刘斌家日子一天天变好,

收入也提高了,一年下来,贩羊、

养羊收入超过了 2 万元,不仅

在村里盖了新房,2019 年还顺

利脱了贫。

不断提升

争当“致富带头人”

“从来没有想到,我一个残

疾人不仅能养活一家人,还能

以自己的事迹激励一群人 ;我

更没有想到,我不仅激励了一

群人,我的能力还能带动一群

人致富。”刘斌感慨地说。

从 2 只 羊 起 步, 刘 斌 慢

慢发展到养殖十几只、几十只

羊,养羊贩羊的能力越来越强。

2017 年 3 月,刘斌发起成立了

淳化博涛养殖专业合作社,吸

收了 6 户村民加入,其中还包

括 3 户贫困户。淳化县委、县

政府也指导刘斌拿到了产业补

助、残疾人创业资金、互助金

等 9 类政策补助。

“刘斌这娃有志气而且很实

在,跟他搞合作社我放心。”72

岁的桥上村村民蒙思文说,他

投入了 5000 元加入刘斌的合作

社,一年下来收到了 900 元分

红。

目前,刘斌通过各项扶贫

项目资金,正在建设现代化养

殖场。养殖场建成后,羊存栏

可 达 到 2000 只, 将 覆 盖 100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49

第360页

户贫困户。“目前合作社已经有

了 100 余只羊,未来形成规模

化养殖后,不仅可以分红,还

可以雇佣一部分贫困群众负责

日常饲养,由合作社给他们发

工资,实现共同致富。”

除了在带动大家致富的路

上不断奋进,刘斌还在各个方

面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影响越

来越多的人。刘斌先后参加了

县、市、省举办的相关扶贫宣

传活动,利用自身的经历感染

带动更多的人励志脱贫。刘斌

个人也成为了咸阳扶贫扶志大

潮中的“励志典范”和“脱贫

之星”,其事迹被新华网等多家

媒体报道。2016 年 9 月,刘斌

通过口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

请 书,2017 年 11 月, 刘 斌 被

村支部接收为正式党员。

现在,刘斌的合作社在当

地小有名气,而且有越来越多

的贫困群众加入其中。到 2020

年年底,刘斌的养殖场存栏量

已经突破 500 只。

扶贫扶志

掀起“脱贫攻坚潮”

刘斌身残志坚,笑对人生,

追逐梦想,从一个残疾贫困户

到带领身边贫困户脱贫的先锋、

能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

着周围的贫困群众,对那些争

当贫困户的群众具有极大的教

育意义,是扶贫扶志的典型,

是物质、精神双脱贫的典范。

作为国家扶贫工作开发重点县

的淳化县,通过把刘斌自强不

息事迹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宣

传方式,着力解决部分贫困群

众“等、靠、要”思想,激发

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从而涌

现出了一大批像刘斌一样不等

不靠、自强不息、在政府的帮

扶下靠自己的努力脱了贫的先

进典型。

“以前日子过得恓惶,屋里

穷得叮当响,家里没有一件像

样的家具。”淳化县北塬村的贫

困户陈江东的穷曾是村里出了

名的,人也不精神,生活的重

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刘斌

事迹的感召下,陈江东重新燃

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整个人

跟变了似的,通过新建西红柿

大棚,不到半年就收入 1.5 万元。

“靠自己双手努力,日子一定会

越过越好。”

贫困户的精神需求也是扶

贫扶志的重要内容。淳化县自

2019 年以来集中对全县 55 岁

以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婚姻状况

展开摸底调查,采取定向相约

和自愿报名方式,先后为全县

147 名贫困单身男女相亲牵线

搭桥,力争“牵手一对、脱贫

两家”。

在刘斌自强不息事迹的感

召下,淳化县面向农村基层组

织脱贫攻坚讲政策、传经验、

评标杆、树典型系列活动,全

面推行教育引导、规范约束、

村民自治、文明创建、公益救

助、司法保障的“扶志‘六法’”,

开展脱贫攻坚形势宣讲、扶贫

路上典型宣讲等一系列群众性、

常态化宣传宣讲活动达 300 多

场次,举办各类专业技术、技

能培训班 180 多场次,不断激

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的内生动力。

35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61页

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王喜玲

脱贫路上的“女强人”

——记宝鸡市扶风县喜林苗木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喜玲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51

第362页

现年 48 岁的王喜玲,是陕

西省扶风县召公镇吴家村农民,

中共党员。她患上了癌症,丈

夫车祸去世。在不幸的遭遇面

前,王喜玲没有退缩消沉,强

忍病痛折磨和中年丧夫悲痛,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

帮助下,自强不息,栽种苗木、

成立合作社、当“经纪人”,三

年来收入达到 158 万元,王喜

玲不仅是扶风县主动“退贫”

第一人,还帮助 43 户群众种植

苗木 156 亩,18 户贫困户摘掉

了“穷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

“女强人”。2016 年 12 月 29 日

《人民日报》头版对她的事迹进

行了报道。

不幸遭遇面前

她没有退缩消沉

2011 年 9 月,王喜玲被西

京医院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手

术后放射化疗近一年时间,花

光了原来开理发店、鞋店积攒

的 17 多万元,高昂的医药费,

逼得丈夫马新兵不得不将自家

养猪场的 200 多头猪低价出售。

猪卖完了,家底掏得底朝天,

钱还是不够,王喜玲还得放疗、

化疗保命。借亲戚,借朋友,

半年多时间,钱流水般花出去,

欠下外债 11 万元。谁知祸不

单行,2013 年 6 月,她的丈夫

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噩耗传来,

一家老小三个女人哭成泪人。

尽管村里把王喜玲一家三口纳

入低保户和贫困户,但家徒四

壁,光景日下,村里人都认为

“船破偏遇顶头风,这个家没啥

希望了”。

对于上有老、下有小且患

有癌症的家庭真是晴天霹雳、

雪上加霜,逃避、轻生的念头

在大脑中浮现。债主捎来话:“有

了还,没了算。”亲戚背后也劝:

“这家你扛不起,再找个男人嫁

了吧!”王喜玲却说 :“日子要

过娃的学要上,他大走了还有

我哩!”很多人压根不信,要

力气,她扛不起一袋面;论家底,

除了一身外债啥也没有 ;论土

地,靠家里 6 亩麦子还债得到

猴年马月。

帮扶干部齐军建多次前往

王喜玲家走访慰问,一起商讨摆

脱困境法子,制定稳定脱贫计

划,鼓励发展产业,用勤劳双

手脱贫致富。落实了合疗报销

政策,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王喜玲在大家的关心下逐步走

出了阴霾,重新点燃了她对生活

的希望,心中萌生了再次创业的

念头。王喜玲暗自下定决心要活

出个人样给大家看看。

艰苦创业

让她成为脱贫致富标兵

王喜玲看到十里八乡不少

群众凭借种树苗赚了钱,于是

她瞅准了发展苗木产业。栽种

苗木要投入近 3 万元,筹措启

动资金又成了王喜玲一大难题。

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帮扶

干部说了发展苗木产业的想法

和缺乏资金的难题,经过联系

协调,在人社部门贷到了 8 万

元的创业贴息款。她把家里 6

亩地全部种成了白皮松和樱花

树苗。树苗当年见不了利,还

要不停地投资,家里开销怎么

办?王喜玲需要“刀下见菜”

赚现钱。她琢磨着,附近栽植

苗木的农户不少,当“经纪人”

也许是个不错的赚钱法子。然

而,苗木“经纪人”风里来雨

里去,还得有力气、善交际,

都是清一色的男人家?王喜玲

心想 :“男人能干,女人为什么

不行?”

万事开头难。王喜玲一个

客户也不认识,风里来雨里去

跑了几个星期,一笔生意也没

谈成。驻村第一书记张增科知

道后,帮助王喜玲在绿化苗木

网、QQ 群、微信和县镇街道

广告栏发布供应苗木信息,并

协助她联系采购商推销苗木。

终于与咸阳市永寿县一家苗木

采购企业谈成了第一笔生意, 2

万棵核桃苗,一星期内交货。

她借来一辆摩托车,满扶风县

找树苗。在乡间小路上路滑摔

倒,满面流血,门牙也磕掉两颗。

她咬着牙赶到地头与树农谈价

钱,女人家面皮薄,她不愿意

让人看到她的狼狈样,整整一

35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63页

天戴着头盔跑东跑西,深夜回

到家,血水将皮肤和头盔粘在

一起,只能蘸上温水慢慢化开。

第六天, 2 万棵翠生生的核桃

苗运到交货地点,客商竖起了

大拇指。这单生意,王喜玲赚

了 1 万元,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做成了几笔生意,王喜玲

跑得更勤了。村里鸡叫头声,喜

玲带上药,揣上几个馍馍就出门

了,不到满天星斗不回来。联

系客户,寻找货源,挖树装车,

累了,靠着田垄歇歇;身上剧痛,

倚着成堆的树苗缓缓劲 ;没水吃

药,她把药片丢进嘴里嘎嘣嘎嘣

嚼碎硬吞下去 ;天气太冷,她宁

可拿上毯子给刚挖出来的树苗

盖上,自己却在一旁呵气跺脚。

王喜玲做生意以诚为先。

一 位 北 京 客 户 需 要 1200 棵 6

厘米的刺槐,她联系好了货源。

然而在装车的时候,卖方却突

然坐地涨价,每棵刺槐要多加

2 元,缠来磨去,卖方就是不

松口,还对她说“你不会给北

京客户也涨价?”王喜玲不愿

这样做。无奈,她高价买下刺槐,

依然低价将刺槐发往北京。回

家一算账,辛苦不说,居然还

赔了近 1000 元。

有人笑王喜玲傻,但更多

的客户却说这个女人说话吃铜

咬铁,把活交给她放心。一来

二去,找王喜玲做生意的人越

来越多,她的苗木“经纪人”

越干越好,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2016 年 10 月,她将所有债务

全部还清,还新建了一座两层

小洋楼,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2016 年底,王喜玲申请脱贫退

出,成为扶风县主动“退贫”

第一人,并被宝鸡市委、市政

府评为“脱贫攻坚工作脱贫致

富标兵”。村里人说,王喜玲真

的把男人家都比下去了啊!

不悔付出让她成为

增收致富“领头雁”

脱贫致富的梦实现了,可

王喜玲的脚步却没有停下来,

她又把心思放在带动乡亲们增

收 致 富 上。2016 年 11 月, 她

注册成立了扶风喜林苗木果蔬

专业合作社,吸纳 1 户贫困户、

3 户非贫困户入股,组织社员

种植、销售苗木,年底分红。

大伙对此持怀疑态度,不相信

她会自掏腰包帮助旁人赚钱。

她说:“没有乡亲们鼓励和照顾,

我这家恐怕早就散了,现在大

家说我是‘能人’,那我就得用

我的能力去报恩。我还是党员,

更应该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合

作社成立后,王喜玲东奔西跑

为大家找种子和苗木,现场传

授栽植技术,指导田间管理,

白皮松、红叶李种植面积 62 亩,

销售各类苗木 6 万多株,户均

收入 3 万余元,2017 年每户还

分红 1000 元。

消息不胫而走,纷纷找王

喜玲加入合作社,如今扶风喜

林苗木果蔬专业合作社入社会

员 43 户。村里谁家新栽植苗

木,她都是必叫的“把式”,栽

什么树种,株距多少,行距多

少,她说了算 ;村里谁家苗木

“生病”了,她跑得比谁都快,

查资料,买农药 ;村里苹果苗、

核桃苗滞销了,她又自己印制

名片联系客商,帮助乡亲们把

苗木卖到了甘肃、河北、北京

等地。她先后给本村贫困户王

建昌赊账提供樱花苗木 2000 余

株,给毕新军借款 2 万元栽植

五角枫 1000 余株,指导陈红强

种植核桃 17 亩、王芳侠栽植红

叶李等苗木 20 余亩。她想方设

法将群众修剪掉的果树枝条变

废为宝,出售给育苗客商。合

作社还吸纳 12 名有劳动能力的

贫困群众从事苗木运输、装卸、

销售等工作,人均年务工收入

1.8 万元左右。同时,她还帮助

绛帐镇牛仓村 20 多户群众销售

苹果苗木 50 余万株。

近年来,扶风喜林专业合

作社带动周边 200 多户群众发

展苗木,销售各类苗木约 300

多万株,销售额 800 多万元,

实现利税 5971.71 元,帮助 18

户贫困户脱了贫、致了富。王

喜玲已成为群众眼中自强不息

的女强人,更成了帮助大家致

富的“领头雁”。2018 年 1 月,

王喜玲入选“陕西好人榜”。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53

第364页

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郑小东

在真抓实干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记安康市平利县县委书记郑小东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长安镇金沙河村总队长郑小东与村民一道查看烤烟情况

35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65页

安康市平利县山大人稀,

自然条件恶劣,是秦巴连片特困

地区重点县。县委书记郑小东扛

起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

责任,在全县构建了“五个统揽”

扶贫指挥体系,推行了社区工

厂、一村一名总队长、“红黄绿”

清零作战、“三乡三业”能人兴

村等精准扶贫模式。2019 年底,

全县 79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

现了整县脱贫摘帽。

“五个统揽”聚合力

全县上下一盘棋

面 对 全 县 79 个 贫 困 村、

60760 人的艰巨减贫任务,郑

小东深知自己作为“一线总指

挥”的担子有多重,必须以脱

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统揽,首先体现在县委的全面

统揽,关键是县委书记要始终

围绕脱贫攻坚想问题、理思路、

做决策、抓落实,统筹做好进

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

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

这场硬仗,确保如期兑现“全

面小康一个也不少”的庄严承

诺。

2016 年 初, 郑 小 东 提 出

开局就是决战,在全县构建了

“五个统揽”的指挥体系,把所

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注意

力和执行力都聚焦到脱贫攻坚

上来。在思想认识上统揽。坚

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

要论述统一干部思想行动,脱

贫攻坚以来县党代会、历次县

委全委会都以“打赢脱贫攻坚

战”为主题,所有的工作都向

脱贫攻坚发力、为脱贫攻坚服

务、向脱贫攻坚聚合,使“脱

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成为共识、

深入人心。在组织机制上统揽。

制定了县级领导脱贫攻坚“三

个一”责任制、脱贫攻坚主战

场选用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

为“五个必须”、强化组织保障

助力脱贫攻坚二十条措施、严

明脱贫攻坚“十严格十务必十

严禁”等机制办法,为打赢脱

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在人力财力上统揽。33 名县级

领导人人联镇包村,3834 名党

员干部与 21000 余户贫困户结

对帮扶,134 个社会组织、222

家市场主体投身扶贫事业,做

到优先安排扶贫项目、保障扶

贫资金、倾斜行业政策、落实

扶贫措施。在目标考核上统揽。

将镇和部门扶贫成效在年度目

标责任考核的占比提高为 50%

和 40%,实行部门和干部扶贫

绩效与所在村评估考核结果捆

绑挂钩,并作为单位和干部个

人“评优”的前置条件。在用

人导向上统揽。干部推荐考察

首先了解参与脱贫攻坚的实绩

表现,关心激励优先考虑脱贫

攻坚一线优秀干部,五年累计

提拔使用干部 299 人,其中提

拔使用脱贫一线干部 158 人,

占比 52.8%,形成了“以脱贫

攻坚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

先做到!”他带头把主要时间

和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全县

所有的村民小组都留下了他的

脚印和身影,坚持每年对 79 个

贫困村都走访两次以上 , 平利

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他都如

数家珍。

兴办社区小工厂

破解就业大难题

“十二五”末,平利县有

近 4 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

不好一方人”的高山深沟区域,

山高石头多 , 出门就爬坡,地

无三尺平 , 崖比耕地多,是贫

困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必须把他们搬出来!一场

“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

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在全县打

响。按照靠近城镇、靠近中心

村、靠近园区、靠近景区“四

个靠近”的选址原则,全县共

规划建设了集中搬迁安置点 62

个,使 13481 户 37974 人告别

了深山大沟,搬进了基础完善、

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生活有

保障的新社区。平利易地扶贫

搬迁经验被国家发改委以政策

导引印发推广,在全国国土资

源助推脱贫攻坚培训班上交流。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初期,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55

第366页

郑小东发现,贫困户原本住在

山上,靠山吃山,依靠原来的

一亩三分地基本可以维持生计,

把他们搬下山后,远离了赖以

生存的土地和山林,如果没有

新的就业渠道,就可能成为“住

在楼房里的贫困户”。乐业才能

安居,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

题。

郑小东辗转各地考察学习,

终于找到了破解搬迁群众就近

就业的“金钥匙”。在一次考察

座谈中,他得知沿海地区一些

小工厂,因缺乏劳动力,面临

停产,如果把这些厂子引进到

县里的搬迁社区,就能解决这

些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县委常

委会会议作出“依托社区办工

厂、办好工厂带就业、就业增

收促脱贫”的决定后,县上迅

速成立了社区工厂发展领导小

组,郑小东亲自担任组长,确

定了“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

车间进村庄”的实施路径,制

定了“一城十镇百社区百工厂”

的发展规划,出台了扶持社区

工厂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截至

目前,全县共建设社区工厂标

准化厂房 3.3 万平方米,引进

香港嘉鸿手套、杭州合力电子、

上海嘉麟杰服装、扬州爱维毛

绒玩具、源添袜业 5 家龙头企

业入驻工业园区,在 11 个镇兴

办社区工厂 83 家,提供就业岗

位 6000 余个。平利县社区工厂

就业扶贫,先后被国家发改委

列为全国搬迁后续脱贫典型案

例,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

典型扶贫案例,入选 2019 年国

家人社部典型扶贫事例,陕西

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

行动的实施意见》采纳并推广,

安康市作为脱贫攻坚“五大工

程”之一在全市实施。

群众搬迁后,如何处置他

们原居住地的山林和土地。县

上积极盘活资源,由企业引领、

大户带动、群众参与,通过土

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大

力发展 10 万亩富硒茶、10 万

亩绞股蓝、10 万亩富硒粮油、

10 万头生态猪、10 万亩中药材

“五个十万”扶贫产业,培育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 337 家、电商

企业和网店微店 838 家,在陕

西西安、江苏常州创办第一书

记实体扶贫超市,县内贫困村

发展第一书记网上扶贫超市,

带动 11236 户搬迁贫困户户均

每年增收 3910 元。

一村一名总队长

尽锐出战到一线

村一级是脱贫攻坚的前沿

阵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

针”,这落实那落实,最终都要

在村上去落实。平利县每个村

都有省市县镇派的第一书记、

驻村队员和帮扶单位,干部情

况复杂,帮扶侧重点不同,责

任落实不够均衡,人员统筹较

难。

谁来统筹,怎么统筹?“关

键少数”必须顶上去。县委创

新推行了脱贫攻坚总队长机制,

郑小东在全国驻村帮扶工作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35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67页

所有县级领导、部门和镇党政

主要领导尽锐出战、下沉一线,

分别担任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

总队长,一人一村,137 个村

全覆盖。各村总队长对村上的

脱贫攻坚任务落实负总责,统

筹村级帮扶力量,统一制定攻

坚措施,现场推进工作落实,

做到领导指挥在村、干部攻坚

在村、问题解决在村、成效体

现在村,贫困村不脱贫,总队

长不脱身。

身为县委书记,郑小东带

头担任贫困发生率 71.3% 的深

度贫困村金沙河村总队长,既

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坚持

每半个月至少两天一夜吃住在

村、工作在村,白天“脱贫攻

坚队”入户走访,晚上“群众

院落会”座谈交流,村里张家

长、李家短,郑小东都了如指掌,

不仅能够真实掌握每一项工作

的推进情况,用心解决村上的

每一个具体问题,而且通过一

线“解剖麻雀”,以此指导并推

进全县面上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攻坚总队长机制,把

攻坚拔寨的关键点位下沉到村,

把“关键少数”、精锐力量聚集

到村,使上级的脱贫攻坚政策

和县上的作战指令第一时间传

达到村,各级的责任更加清晰、

任务更加明确、举措更加精准,

形成了以村为基本单元、以户

为主要靶向、以人为主要对象

的脱贫攻坚“一线作战体系”。

三色清单抓清零

精细绣花提质量

平利县在脱贫攻坚中下足

“绣花功夫”,聚焦到户到人到

项目的每一个问题,实施“红

黄绿”清零作战。

“红黄绿”清零作战 , 瞄准

“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坚

持问题导向,由帮扶干部定期

逐户、逐人、逐项目走访排查,

对发现的每一个问题短板,逐

户逐人建立贫困户脱贫“红黄

绿”清单,对立行立改达到标

准的问题用“绿色”标注,帮

扶干部平时抓好巩固 ;对正在

推进、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达标

的用“黄色”提醒,村“四支

队伍”逐项跟进落实 ;对欠账

较大、问题突出的用“红色”

预警,村“总队长”亲自推进,

问题解决后还要进行回头看,

户户见面、人人过筛子,直至

群众认可满意。

围绕县摘帽、村退出目标

标准,结合定期排查的问题短

板,分类汇总建立县、镇、村

三级“红黄绿”问题清单,县

级层面定期召开解难题例会、

现场办公会,统筹解决到镇到

行业部门的问题,镇级层面重

点解决到村到组的问题,村级

层面集中解决到户到人的问题,

哪里“红色”问题多,哪个镇

和部门工作落在了后面,就在

哪里集中会战,对难度最大的

硬骨头问题主要领导亲自包抓,

推动问题短板全部清零。2020

年 3 月下旬,郑小东在县自然

资源局“红黄绿”清零作战室

发现,全县还有 1284 户易地搬

迁户旧宅腾退显示为“红色”,

他当即成立专班,亲自挂帅,

逐镇逐村实地督战,经过两个

月努力,全县所有搬迁户旧宅

腾退任务顺利完成。郑小东讲,

只有每一项脱贫指标都清零销

郑小东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57

第368页

号变“绿”了,他的心里才会

踏实。

“红黄绿”清零作战,通

过不漏一户一人一项地全覆盖

排查,对发现的各种问题以颜

色区分,不仅使全县各级各部

门能够集中精力,聚焦“标红”

项目,精准高效解决问题,避

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 ;而且每

个问题由“红”转“黄”再变

“绿”的过程,也真实记录和反

映了干部的帮扶过程和贫困户

的脱贫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

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

过程,就是推动干部真抓实干、

狠抓落实的过程。这一机制打

通了精准帮扶到户到人到项目

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级干部成

为专注一针一线、一户一策的

“绣花匠”,杜绝了“走读式”

驻村、“挂名式”帮扶、“点卯式”

入户等不严不实问题,确保了

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

脱贫结果真实。

“三乡三业”育能人

建强基层主心骨

农村富不富 , 关键看支部 ;

支部强不强 , 全靠“领头羊”。

郑小东经常讲,农村没有主心

骨,群众即便当下脱贫了,也

很可能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跟不上甚至掉队。要为农村

基层组织注入源源不断的“新

鲜血液”,打造一支“不走的扶

贫工作队”。

新鲜血液从哪儿来?平利

县每年有近 5 万人外出务工,

很多人通过艰苦创业成为生产

技术、管理经验、资金资源兼

备的骨干人才,脑子活、视野宽,

具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如果把

这些人引回来、留下来,就会

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和引领

农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

县上立足长远发展,制定

激励政策,大力实施以“引老

乡、回故乡、建家乡,兴产业、

办企业、置家业”为重点的“三

乡三业”能人兴村工程,鼓励

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

经商成功人士等返乡,充实村

“两委”基层组织,参与脱贫攻

坚和农村发展,提升村级党组

织和村干部的领富带富能力。

一批有丰富资源、有市场头脑、

有管理经验、有拼劲闯劲的能

人陆续回乡创业兴业,全国公

益之星吴祥义、全国劳模洪善

存、优秀民营企业家陈刚、企

业高管冉康等先进典型,先后

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

会主任。他们有的带领群众兴

业增收,有的千方百计发展村

级集体经济,在贫困村形成了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浓厚氛

围,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更强了、干劲更足了。

全县共引培返乡人才 2100

余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 1685

家,开发就业岗位 2 万余个,

其中 121 人被充实进村“两委”

班子。这些社会力量在党的培

养下,日趋成为攻坚克难的急

先锋、推动发展的领航员、服

务群众的贴心人,为巩固脱贫

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

了人才基础。

回顾漫漫扶贫路,郑小东

最欣慰的是全县千千万万党员

干部群众一路同行,淬炼了苦

抓真抓、苦帮真帮、苦干真干

的“平利脱贫精神”,锻造了

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坚、

特别能创优的“平利扶贫铁军”,

收获了贫困群众一张张幸福的

笑脸。

郑小东与金沙河村脱贫攻坚工作队成员及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召开院落会

35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69页

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卢效平

功成不忘桑梓情 扶贫济困赤子心

——记陕西亿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效平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59

第370页

在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陕西省彬州市,有这样一位农

民企业家,他致富不忘本,心

怀桑梓情,以一名农民儿子的

淳朴深情和企业家的责任担当,

累计投入资金 3.97 亿元带动群

众增收致富,惠及群众 2800 余

户 11000 余人,使 223 户 780

余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为改

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帮助乡

亲致富奔小康奉献着自己的光

和热。他就是“第四届全国道

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陕

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扶贫开

发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获得

者,陕西亿丰实业集团有限公

司董事长卢效平。

致富不忘本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只有受过穷才能真正体会

贫困的滋味”,亲身经历的艰难

困苦一直是卢效平难以忘记的

“ 心 结 ”。1986 年,20 出 头 的

卢效平便告别家乡——彬州市

水口镇长禄村,只身外出,先

后在甘肃玉门、嘉峪关等地努

力打拼、艰苦创业,创办玉门

市博雅装饰装潢公司。2003 年

回乡成立了陕西奥博建设工程

有限公司、陕西亿丰实业集团

有限公司,从一个土生土长的

“农民娃”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

优秀民营企业家。

饮水要思源,致富不忘本。

创业成功后的卢效平始终没有

忘记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累计捐助各类公益慈善资金

2000 余万元,惠及群众上万人。

看到村上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

留在村上的老年人由于离街道

远,平时买菜不方便,一日三

餐很简单,基本都是凑合着吃,

卢效平拿出 40 万元,在村上的

食堂为 70 岁以上的老人办了免

费就餐卡,让老人们能吃到营

养又可口的饭菜,每年过年还

给他们发红包。

彬州市水口镇长禄村老党

员五保户卢世兴两个儿子不幸

去世,只剩下他和老伴凄凉度

日,无依无靠。卢效平得知后,

经常抽出时间去看望他们,帮

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每

年都会为他们送去 3000 元生活

费,这一坚持就是 8 年,直至

两位老人相继去世,他又帮助

料理后事。他还捐款 17.5 万元

为彬州市敬老院购置设施,赞

助 12 万元举办彬州市“全民

运动会”,拿出 5 万余元帮助

水口镇小王村孙志娃等 6 户失

独家庭,为特困群众购买电视

机……。年初,他又带头筹集

资金 12 万元购买疫情防控物

资,动员他所在的商会筹款筹

物,与大家携手共同抗击疫情。

每当有人赞誉卢效平无私

奉献、致富不忘众乡亲时,他

总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大的

本领,就是想尽自己的努力,

和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得好一

些”。

大力兴产业

鼓起群众“钱袋子”

彬州市水口镇是一个以种

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大镇,产

业单一,群众收入普遍较低。

作为从水口镇走出来的农民企

36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71页

业、创意农业、生态养殖、休

闲观光、康体运动、养生养老、

旅游度假、电子商务、光伏农

业、水保生态等为一体的现代

生态农业产业扶贫基地,直接

带动水口、城关 2 个镇(办)

1700 余户群众、220 余户贫困

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就业务工

增收致富,辐射带动周边 5 个

镇(办)34 个村 2640 余户群

众受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

丝路天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扶

贫基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就

业扶贫基地”“全国就业扶贫明

星企业”“陕西省返乡创业明星

企业”等荣誉称号。

为让家乡群众特别是让贫

困群众享受更多的产业发展红

利,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

者和受益者,卢效平推行“三

变双五”(“三变”即“资源变

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

东”;“双五”即“党组织 + 企

业 + 基地 + 合作社 + 贫困户”

五联经营模式和土地、贷资、

资源、技术管理、集体资产五

种入股方式)产业扶贫模式,

让农户和贫困户与企业、合作

社等经营主体形成“同进退、

共患难”的利益共同体。截至

目前,卢效平的产业基地已累

计为水口、城关 2 个镇(办)7

个村集体分红 153.7 万元,群

众分红 1700 多万元,平均每户

分红超过 1 万元,204 户贫困

业家,卢效平深知,帮助贫困

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在产业发

展上出实招、见实效,尽快让

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2015 年 8 月, 卢 效 平 经

过认真思考,决定在家乡建设

扶贫产业基地,带动乡亲们尽

快增收致富。他和乡亲们一起

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依托家乡产业现状和地域特色,

按照“山、水、林、田、湖立

体打造,川、坡、塬、沟、路

综合整治”的思路,规划建设

总面积 3.24 万亩的彬州市丝路

天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扶贫基

地。目前,已完成投资 2.1 亿元,

完成治沟造地 3300 亩,栽植樱

桃、杏、桃及彩叶苗木 110 万

余株,修筑沿项目区域环山观

光道路 26 公里,修建集水淤地

梯坝 2 座,建成生态酒店 9986

平 方 米、 青 少 年 科 技 体 验 馆

8876 平方米、连栋智能温室有

机果蔬大棚 43600 平方米。项

目全面建成后,将形成集绿色

有机果蔬种植、反季节设施农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61

第372页

户每户分红超过 2 万元,既让

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

感,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不足的问题。

乐业必安居

建设美丽“新村子”

从小住在窑洞、长在农村

的卢效平,那个时候他就想,

以后富裕了,一定要盖好多又

大又安全的房子,让父母和村

上的乡亲放心地居住。

2013 年, 卢 效 平 投 资

1900 万元,在水口镇长禄村新

建农民新居 100 户,以每套新

居低于成本价 3 万元的标准出

售给家乡父老,其中 5 户特困

户和孤儿户无偿入住。2016 年,

他又投资 3200 万元,在水口镇

街道建成 160 户农民住宅小区,

并以每平方米低于成本价 600

元出售给乡亲们,还为在小区

购房的韩家坡、李家峪村 28 户

贫困户每户补助 5 万元。

身患残疾的田妙云和丈夫

带着上中学的两个孩子在西安

打工 10 多年,丈夫突然因病

去世,她领着两个孩子回家居

住在年久失修的 3 间土坯房内,

家庭陷入困境。卢效平将公司

建好的水口街道农民住宅小区

内价值 16 万元 80 多平方米单

元房无偿捐赠给田妙云居住,

方便两个孩子在镇上上学。

卢效平还投资 2560 万元,

为水口镇长禄村建起了多功能

厅、村委会办公楼、学校、便

民服务中心、商业超市、互助

幸福院、乡贤馆、卫生室、老

年人活动室、小公园、活动广

场等,硬化新村道路 3.5 公里,

安装太阳能路灯 100 盏。在他

的支持和带动下,水口镇产业

兴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

乡风文明,被评为“省级文明

镇”。

扶志又扶智

拔掉致贫“穷根子”

卢效平在创业中深刻体会

到,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首

先必须要有知识、懂技能,必

须要发展好教育,阻断贫困的

代际传递,绝不能让家乡的孩

子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2006 年以来,卢效平累计

投资 130 万元用于教育事业。

2010 年冬,接连发生的校车事

故牵动着各级领导和老百姓的

心,也深深触动了他。看到水

口镇幼儿园门口接送幼儿的家

长大多开着三轮车、骑着电动

车接送孩子,十分不安全,他

夜不能寐。第二天早上,他早

早起来就多方咨询,联系制造

厂家,投资 14 万元购回一辆标

准化校车,无偿捐给水口镇幼

儿园接送孩子。

长禄村贫困学生卢天庆考

上了大学,对于这个贫困家庭

来说,一家人既高兴又忧心。

忧心的是,面对孩子的学费和

生活费,家人一时凑不齐,十

分焦急。卢效平得知情况后,

立即告诉孩子的家人 :“我们这

里考上一个大学生十分不容易,

让孩子安心准备上学,学费和

生活费差多少我来补”。在卢效

平的资助下,卢天庆如今不但

顺利读完了本科,还完成了研

究生学业,现已落户上海,成

家立业。

但凡有谁有求于教育上的

事,卢效平总是放在心上,第

一时间解决。近年来,他先后

为水口中学、水口中心小学维

修校舍,改善办学条件,资助

贫困中小学生 80 多名、贫困大

学生 52 名。他还在家乡建设乡

贤馆,组织开展“弘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报告会 22 场次,

教育引导群众自强自立,艰苦

创业。如今,长禄村被陕西省

委宣传部命名为“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村”。他还

利用自己创建的丝路天台现代

生态农业产业扶贫基地,组织

375 名有创业意愿的群众进行

创业技能培训,使有劳动能力

的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项技能。

卢效平坚信,能够参与扶

贫事业是他的荣幸,贵在坚持,

要有始有终,一步一个脚印。

他将继续发扬扶贫济困无私奉

献精神,带领广大贫困群众从

摆脱贫困再迈向小康之路。

36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73页

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张雷威

坚守扶贫十九年 爱心筑就“脱贫经”

——记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张雷威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63

第374页

张 雷 威 自 2000 年 起, 连

续扶贫 19 载,他先后参加“万

名干部下农村”“千企千村”“两

联一包”“驻村联户”等活动,

分别在神木、吴堡、米脂等 6

个 县 区 19 个 乡 镇 为 56 个 村

12000 多村民群众开展扶贫工

作。2015 年 6 月退休后他仍然

坚守义务扶贫一线。他被各界

称为无怨无悔的扶贫老黄牛,

先后获得陕西省劳动模范、全

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多项荣

誉称号。

县政府外群众集体“请愿”

老张不能走

2017 年 4 月 6 日上午,米

脂县政府突然有大批群众集体

“请愿”,手持 70 多户村民联名

写信,摁红手印请求政府让老

张留下来,继续帮助大家脱贫。

按照当地政府对驻村干部

的任职标准,已经退休两年的

张雷威已不符合相关要求,并

拟退出扶贫工作。李站村村民

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不安,包

括入股合作社的 40 户贫困户在

内的所有人都觉得老张就是自

己村里人,更是“自家人”,平

时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找老张,

村上获取先进资讯找老张,谋

划产业项目找老张,老张带领

大家成立的养牛合作社已经建

成并引进 88 头牛犊,目前长

势都不错,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希望,作为村民心中“自家人”

的张雷威更不能在这个节骨眼

离开。为了能让老张继续留下

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70 多户

村民自发组织向当地政府请愿,

并在联名信上摁红手印请求政

府让老张留下来,米脂县政府

高度重视,县领导亲自接待并

答复各位村民,在征求老张本

人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说 :

“我热爱农村,我喜欢和农民在

一起,我更想带领乡亲们脱贫

致富,只要身体允许、乡亲们

有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最

终经过沟通协商,老张留任李

站村继续进行扶贫工作,“请愿”

的村民也满意而归。

挂职副县长让小产业

变成“摇钱树”

2005 年,陕西 10 地市选

拔“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干部,

张雷威被推荐为吴堡县挂职副

县长。

张雷威深入田间地头调研,

精心组织脱贫项目。一次检查

水利工程,在山道意外摔倒,

差点掉下悬崖,脚部三处骨折。

仅仅卧床 27 天,他就瞒着家人,

脚部带着石膏,拄着双拐到扶

贫项目工地查看,被吴堡人民

赞为拄拐扶贫的好县长。

吴堡县山大沟深,是有名

地守着黄河没水吃的国定贫困

县。为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张雷威跑前跑后为岔上乡等六

个村子建起高抽站,为不具备

建高抽站的刘家里等 4 个村子

每家建起蓄水窖,解决了高山

贫困村民的吃水问题。

张雷威是研发新工艺的能

手。在吴堡县冯家墕等村,他

研发了智能红枣烤炉,一炉顶 6、

7 个人的生产效率,彻底改变

了红枣加工传统局面。在车家

塬村,他发明了新式蚕茧烤炉,

改变了村民只会卖鲜茧而不会

深加工的初级生产模式,帮助

村民办起蚕丝被加工厂,拉长

了 产 业 链, 蚕 农 收 入 从 3000

元增长到 10000 多元。在张家

山镇冉沟村等传统手工挂面村,

36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75页

他改良了手工生产流水线,把

以家为单位的手工作坊,变成

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安排就

业贫困村民 50 多人,年产值实

现 300 多万元。

为解决下山畔村红枣的病

虫害,张雷威爬山过坎调研,

论证解决方案,修建 15 口集雨

水窖,协调专业技术员教会村

民防治虫害、种植枣树,一年

时间,该村 1820 亩枣树变成了

村民的“摇钱树”,被吴堡县确

定为千亩红枣丰产示范园,被

有关部门确定为“一村一品”

省级示范村。

在深砭墕村,张雷威为贫

困户改进种羊,全村养羊从不

足 200 只 发 展 到 1200 多 只,

养羊专业户年收入少的达到 8

万 元, 多 的 达 12 万 元。 他 研

究羊粪的循环利用,联合农业

开发公司,把羊粪用于山地苹

果和核桃,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该村成为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

村示范村,引起陕西省委省政

府的高度重视,时任省长、省

委书记先后深入该村调研指导

工作。

一村一品精准扶贫

催生好光景

多年扶贫工作,张雷威成

了专家。他提出“一村一品 ,

一户一策”扶贫理念,在国家

还没有提出精准扶贫政策时,

已经超前在扶贫一线发挥作用。

在米脂,他逐村逐户上门

调研走访,召开村民大会,制

定精准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目

标 ;手把手传帮带,带着压茬

轮换的新队员一起进村,学习

三农知识,融入农村生活。沙

家店镇高家圪崂是养鸡专业村,

活鸡鸡蛋交易,白天天热不好

操作,容易死鸡 ;晚上交易,

光线不好,容易出现数量和质

量矛盾。张雷威为该村建设了

40 盏 6 米高的太阳能路灯,成

为榆林市第一个光伏点亮工程,

不仅实现了养鸡增收,而且又

发展了美丽乡村旅游项目。

在桥河岔乡七里庙村,他

自费带领 5 位村民去绥德县、

山西省文水县、大同市广灵县、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考察香菇种

植,建了 2 个香菇大棚,既增

加村民收入渠道,又丰富米脂

人的菜篮子。近几年,他自费

考察就花了几万元。

产业脱贫合作社

“编织”致富“产业链”

2014 年在米脂县李站村扶

贫时,张雷威调研后提出脱贫

新方法 :根据不同年龄段,分

类开展“适度养殖、长+短”

精准扶贫。

第 一 类,50—60 岁, 身

体健康,会农村传统的种植业、

养殖业,采用舍饲养羊、适度

养殖。第二类,60—70 岁,有

一定劳动能力,但不能胜任强

重体力劳动。由村民自购一头

秦川母牛,扶贫资金再购买一

头母牛。第三类,病残劳动能

力不足的,选出群众威信高、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65

第376页

富有担当的“精明”人,能人

带动,共同致富。张雷威根据

分类,给贫困户提供种羊和种

牛,修建标准化的圈棚,配套

铡草机,实现了村民当年投资、

次年脱贫、三年致富。

“长 + 短”,短线养牛养羊,

见效快;长线建立脱贫致富“产

业链”,用牛粪和羊粪改良土壤,

种植山地有机苹果。养殖业的

短,结合种植业的长,互补发展。

李站村由 12 头牛发展到 56 头

牛,26 只羊发展到近 300 只羊,

并帮扶办起了村畜牧兽医治疗

室,牲畜看病防疫不出村。

2017 年 9 月 8 日,张雷威

带领大家成立了米脂县和富顺

养殖专业合作社,两个村集体

加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乡村

振兴战略村级经济实体。经过

2018 年的不断努力,目前,该

合作社投入建设资金 60 多万

元,整合村民土地 6.2 亩,社

员 67 户, 其 中 贫 困 户 42 户,

占总成员的 63%,非贫困户 25

户,占总成员 37%,70 岁以上

的老年人 14 户,占比 20.9%,

残疾人 14 户,占比 20.9%,已

经采购关中秦川牛等四个品种

86 头,远期计划养殖 120 头以

上肉牛,达到中型养殖场规模。

2019 年 3 月, 该 合 作 社 为 42

户贫困户颁发了股权证,贫困

户成了股东,10 月将进行第一

次分红。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牛市价

格周期波动,张雷威提出打造

富硒农业产业村的想法,并专

门走访晋陕蒙富硒产品旗舰店,

考察山西晋中、陕南安康紫阳

等富硒地区,不断向中科大富

硒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博士学习。

这种富硒农业模式,从富硒种

植入手,形成富硒谷类、富硒

饲草、富硒山地苹果等富硒产

品,通过养殖,形成富硒牛肉

和羊肉,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人

民增寿的长久产业链。

2019 年 3 月,在考察富硒

产品途中,他又兼程到河北方

锐青贮机生产厂,调研考察适

合坝地和坡台地生产的单行玉

米收割青贮机,该机器日收割

玉米 20 亩,能够解决地形地貌

复杂,不能使用大型农业生产

机械的问题。

由点到面“金点子”服务

扩大为脱贫攻坚智囊团

2019 年的扶贫工作,张雷

威被群众称为“点子王”,他提

出的适度舍饲养殖理念,能尽

快实现“年初实施,年底见效 ;

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

已经在榆林南部山区实践并取

得了成功,案例得到杨凌农科

院黄土高原治理专家鲁向平教

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2018 年 7 月,在国网陕西

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他

牵头成立了陕西第一个金点子

脱贫攻坚义务咨询服务队,免

费为农村脱贫攻坚出主意、想

办法、解疑释惑,已经为佳县

尚高寨徐家西畔村、清涧县双

庙乡下张家山村、米脂县桃镇

乡前王坪村做过产业指导,制

定了“合作社所有,分户代养,

利益共享”为原则的养殖专业

经济组织合作社、粉条加工合

作社等,深受驻村工作队和贫

困村民欢迎。

2016 年 1 月,国务院扶贫

办副主任洪天云在米脂调研精

准扶贫工作时,听了张雷威的

工作汇报,高度肯定 :张雷威

同志是一个企业干部,已成为

扶贫工作的内行,对精准扶贫

有思路有办法。

张雷威的工作,得到了群

众、政府、各界和媒体的高度

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等

十多次专题报道他的事迹,他

也先后荣获“2014 年全国社会

扶贫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

范”“陕西省优秀第一书记”等

光荣称号。他始终把贫困村当

作自己的家、时刻牵挂贫困户,

用坚守撑起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的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

产党人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坚

定执行者和坚守者。

36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77页

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史贵禄

“荣民模式”的光彩历程

——记陕西荣民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史贵禄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67

第378页

史贵禄 18 年来带领他的荣

民控股集团,先后为汶川、玉

树灾区、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

发捐款近 6 亿多元。特别是响

应党中央、国务院和陕西省委、

省政府的号召,为家乡确立以

“医疗兜底为保障、金融扶贫为

支撑,产业扶贫为核心”的扶

贫开发战略,累计投入资金 1.6

亿元,深度参与定边县海则梁、

白泥井、周台子三个毗邻乡镇

基础设施、现代农业、教育医

疗、金融信贷等领域扶贫开发。

昔日“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

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无婆姨,

有女不嫁海则梁”的不毛之地,

实现了“油灯变电灯”“旱地变

水地”“土路变油路”“土房变

洋房”“贫穷变小康”的历史嬗

变。通过四个五年规划的持续

帮扶,并以产业扶贫带动集中

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取得

了举世公认的扶贫成效。这一

创新扶贫举措被中省市县各级

组织、官方媒体和当地贫困户

亲切地称为“荣民模式”。

栉风沐雨,回报桑梓情

史贵禄是一位从陕北偏远

小村庄——定边县海则梁村走

出去的农民企业家,16 岁为生

活所迫,怀揣借来的 13 元钱开

始自己的打工生涯,38 年创业

路上历经艰辛、遍尝苦楚,将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打造

成为全国民营企业 500 强,年

销售收入达到 300 多亿元,成

功后的史贵禄始终抹不去幼年

的苦难记忆,始终无法忘却家

乡父老仍然在困苦的生活里打

转,38 年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意

念坚如磐石,18 年来让乡亲们

也过上好日子的脚步从未停歇。

一是打基础,水电路讯设

施互联互通。投资 500 万元,

政府配套和农民自筹,共打机

井 8000 多口,架设高压线 100

余公里,满足全乡水浇地灌溉

需求 ;投资 3000 万元修通国家

二级标准公路 30 公里,其中油

路 4 条、水泥路 2 条 ;帮助政

府完成 12 个村级规划,实现家

家有电用、户户有房住、人人

通电话。

二是兴产业,发展现代农

业强基固本。投资 200 万元建

成荣民光彩农技培训中心 ;投

资 300 万元引进农业新品种、

新技术、新设备 ;投资 3000 万

元治沙造地,使全乡水浇地面

积 达 100% ;投 资 2500 万 元,

政府补贴和农民自筹相结合,

累计建成蔬菜大棚 16300 个,

海则梁乡实现人均一个大棚 ;

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建成 500

36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79页

亩规模的农场 10 户。

三是惠民生,健全教育医

疗双层保障。投资 200 万元建

成荣民光彩小学,在全县最早

实现海则梁乡 12 个行政村 500

名学生免费上学 ;按照县级医

院标准,投资 600 多万元建成

荣民光彩医院,实现 30 个行政

村农民免费就医。

四是保贷款,搭建贫困人

口信贷平台。投资 1000 万元与

县政府共同设立 5000 万元扶贫

贷款担保基金,撬动农村商业

银行放大 10 倍向全县符合条件

的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解决

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

砥砺前行,情满脱贫路

回望来路,史贵禄确因满

含真挚的情感才激发出如此曼

妙的灵感,在陕北定边这方贫

瘠的土地上勾勒出一幅无与伦

比的小康画卷。一是扶贫工作

千头万绪,切入点选择费心。

一个人最痛苦的经历往往是做

出决定。扶贫工作从何入手,

史贵禄必须做出第一次艰难抉

择。当时的家乡生态环境极为

恶劣,乡亲们的家门常常一夜

大风就被黄沙掩埋 ;人畜饮水

极为困难,乡亲们因为缺水大

部分只能种植低产旱作庄稼 ;

道路通行极为不畅,乡亲们遇

到生病就医等特殊情况到县城

就要五六个小时 ;农业用电极

为短缺,乡亲们不分昼夜浇灌

水田是生产的常态 ;信息通讯

极为闭塞,乡亲们没有与外界

沟通的即时通信条件。史贵禄

从关乎乡亲们生产生活的实际

入手,主动投资发动群众栽树、

打井、架电、修路,条件逐步

改善,外面的世界不再遥不可

及,距离拉近了、思想也开始

慢慢解放了。

二是现代农业方兴未艾,

稳收入赚钱开心。家乡的地广、

家乡的水甜、家乡的百姓朴实

勤快,史贵禄认准家乡具有发

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他指

出 :“过去海则梁穷,就是穷在

习惯于种植一糜一谷,吃一点,

卖一点,自己贮存一点的落后

生产方式上。要真正让乡亲们

富起来,必须摆脱传统农业生

产方式,依靠科技和市场,走

现代农业生产之路!”在史贵

禄的主导推动下,三个乡逐渐

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蔬菜

大棚产业,实现农业规模效益。

乡亲们真切体会到同样是务农,

劳作强度和收入差距可真不小,

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走

史贵禄常讲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三是上学就医兜底保障,

富裕后老少放心。看病是人之

常情,教育是百年大计,老百

姓生活改善了,日子好过了,

可当时如果家庭有几个孩子读

书或家里人有个大病小灾,光

景一下就倒退好多年,甚至朝

不保夕,生活难以维系。史贵

禄常讲 :“要尽最大努力让需

要帮助的人们能老有所养、病

有所医、幼有所读”,他想到了

这一层、看到了这一层,也实

实在在做到了这一层,三个乡

镇群众的孩子上学、家人就医

除国家保障外,全部由史贵禄

的荣民控股集团兜底。

四是推动创新普惠金融,

贫困户贷款舒心。一般性金融

都有嫌贫爱富的属性,只有在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69

第380页

资产抵押的情况下才能放贷,

贫困人口没有资产用于抵押却

最需要贷款,为此,史贵禄与

县政府对接,主动出资为贫困

户做担保人,让贫困户在无抵

押情况下获得低利率补贴贷款。

2016 年以来,通过农村商业银

行面向全县 5261 户符合条件贫

困户,累计发放贷款 7.64 亿元,

户均贷款 5.96 万元,贫困户高

效利用手中贷款,发展小型种

养殖、零售、运输等产业,靠

自己的勤劳双手走上脱贫致富

路。

淬火成钢,胸怀小康梦

一是目标明确绘出发展

美好愿景。通过 1.5 亿元的产

业帮扶,海则梁等三个乡实现

农村工业化的第四个五年规划

(2016—2020) 稳 步 推 进, 具

体 实 施“ 五 大 工 程 ” 和“ 三

个全覆盖”:第一大工程是到

2020 年 要 建 成 2 平 方 公 里 的

农村工业园,主要用于农产品

深加工、肉食品深加工、农机

具生产加工 ;第二大工程是到

2020 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50

万亩 ;第三大工程是到 2020 年

日光大棚达到 3 万多个 ;第四

大工程是到 2020 年养 500 只

羊的养殖大户达到 500 户 ;第

五大工程是到 2020 年 500 亩

的家庭农场达到 500 户。同时

要实现三个全覆盖 :一是免费

医疗全覆盖 ;二是农业现代化

全覆盖 ;三是人均一个日光大

棚全覆盖。到 2020 年海则梁乡

人均收入达到 8 万元以上,周

台子和白泥井两个乡人均收入

达到 6 万元以上。

二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

的口碑。每次回到家乡,史贵

禄总是被闻讯自发赶来的父老

乡亲团团围住、嘘寒问暖,坐

在一起吃着大碗的炖羊肉、喝

着火辣的白烧酒、聊着家乡的

新变化,每每意犹未尽、恋恋

不舍。家家户户富裕后开始拥

有小轿车,穿梭于宽阔的柏油

路之间——荣民医院、荣民学

校、乡亲们走的路、用的电、

喝的水、种的大棚等等,荣民

的痕迹随处可见,“荣民”两个

字已经深深融入当地百姓生活,

镌刻在乡亲们的心坎上。18 年

扶贫之路,史贵禄用事实兑现

了一个故乡儿女的赤胆忠心,

在精准扶贫领域实现了自己“授

人以渔”的人生理想,赋予了

乡亲们“点石成金”的本领,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荣民模式扶贫案例遍

地开花。18 年苦心探索,“荣

民模式”扶贫的精髓内核就是

通过撬动产业和就业的方式,

最 终 实 现 农 业 现 代 化、 农 村

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这种思

路引领下形成的“荣民模式”

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和带动性。

2018 年荣民集团向周至县捐款

2000 万元,用于建设 11740 平

方米的移民社区就业工厂,为

该县提供 1000 多个就业岗位,

1000 多户贫困户实现当年脱

贫。宁夏高沙窝、内蒙古赤峰

等地运用荣民模式,贫困群众

人 均 纯 收 入 增 加 3000—5000

元。在汇报座谈时国家有关领

导人指出 : 推而广之,荣民模

式在北纬 40°左右的毛乌素沙

漠延伸段区域(宁夏北部、陕

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

部等地区)都具有极强的可复

制和可推广性。

四是荣誉是多年付出后的

附属品。陕西省政府将史贵禄

荣民控股集团的定点精准帮扶

做法命名为“荣民模式”,经中

央统战部推荐,中组部将“荣

民模式”列入干部学习培训内

容。同时,荣民集团还获得 “中

国特殊贡献奖”“全国社会服务

优秀成果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者”“中国光彩事业 20

年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民营

企业家”“中国改革开放百名杰

出民营企业家”等多项殊荣 ;

“荣民模式”多次被全国工商联、

省市县党委、政府以及中省市

县各级各类媒体从不同角度予

以肯定和报道,对于这些赞许

和荣誉,史贵禄总是顺其自然、

一笑而过,从不以取得的扶贫

成绩自诩,他把更多的精力用

来思考乡亲们脱贫后的长远发

展问题。

37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81页

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郑远元

一把修脚刀 剜除贫困根

——记陕西郑远元专业修脚保健服务公司董事长郑远元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71

第382页

郑远元,陕西紫阳人。他

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但他不

甘于环境的束缚,不愿向生活

低头,敢于向困难发起挑战,

最终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

的命运,成为生活的强者。经

过 10 多年的打拼,郑远元从

一名普通的修脚工成为万人集

团的创始人,以朴实感恩之心

带领家乡群众脱贫致富。2016

年,远元集团吸纳就业 5458 人,

帮助 1691 名在册贫困户人实

现稳定脱贫。

因贫辍学走他乡

修脚谋生创传奇

郑远元出生在陕西省安康

市紫阳县的一个偏远山村。那

里山大沟深、信息闭塞,是远

近皆知的国家级贫困县。哥哥

在煤窑打工受了重伤,让这个

原本贫穷的农民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4 岁的郑

远元便辍学打工。

初到四川,14 岁的他一边

跟姨父学习中医和修脚手艺,

一边在餐馆洗碗打杂维持生计。

5 年后,学得手艺的郑远元来

到陕西汉中,想找一份足浴店

的修脚工作,谁知求职屡屡遭

拒。走投无路的郑远元只好在

街头摆起简陋的修脚摊,修一

次脚 3 元,从上午 10 点一直

到路灯亮起,一天下来,他竟

赚了 120 元!这“第一桶金”,

郑远元至今难忘。

2005 年初,在地摊上为一

位老人治好脚病后,老人十分

欣赏面前的小伙子 :“你这么年

轻,技术又这么好,摆地摊终

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开

个店正规干,才能有大的发展。”

在老人的提醒下,租门面、办

执照……2005 年底,郑远元的

第一家修脚店开业了,只有一

间门面,面积也只有 30 多平方

米。从地摊修脚工到“郑老板”,

郑远元用了 3 年时间,那一年,

他 22 岁。

从 摆 地 摊 3 元、 门 店 10

元开始,到 2007 年创办公司,

总收入 1000 万元,到 2015 年

总收入 8.4 亿元、2016 年总收

入 15.2 亿元。从难登大雅之堂

的路边修脚小摊,到集专业修

脚连锁、生物科技、商务贸易、

影视传媒、商学院、慈善基金会、

劳务派遣为产业链的综合性集

团化公司。截至 2017 年 6 月底,

已在全国设立郑远元专业修脚

房 2006 家,员工及各级管理

人员达 1.8 万余人,2017 年全

年目标任务为 25 亿元。远元集

团现已实现战略转型,形成了

万人大健康新生态的商业模式,

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并进入快

速发展复制阶段。

发展不忘桑梓情

共同致富报乡恩

郑远元在谋求发展的同时,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始终把个

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以朴实感恩之心带领家乡群众

脱贫致富。目前,紫阳县在外

务工从事修脚行业的人数超过

郑远元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37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83页

2 万人,人均年收入 5 万元以上,

脱贫人数超过年计划的 50%。

不少贫困人口不仅脱离贫困,

还走上了致富道路。通过发展

修脚产业,高桥镇铁佛村 2016

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 2.5 万

元,累计在当地信用社的存款

金额超过亿元,存款 100 万以

上的修脚“小老板”200 多户,

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郑远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带领着乡亲们走在脱贫致富的

康庄大道上,用自己的满腔热情

描绘着脚病修护行业的美好明

天,用自己的致富之路告诉乡

亲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

是梦!自己事业的成功和家乡

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让他坚信 :

我们齐心协力,激发内生动力,

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镜头一 :安居才能乐业。

2012 年斥巨资建设陕南第一个

农民工避灾移民、扶贫搬迁安

置小区——远元花园,得到了

社会各界的良好评价。2017 年

2 月 14 日,时任陕西省副省长

庄长兴一行到远元花园视察指

导工作,对远元集团在移民搬

迁安置工作中围绕“修脚养生

产业促脱贫”的发展思路,通

过技术培训引导到店就业,真

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

能致富”的搬迁模式给予了充

分肯定。并叮嘱当地主要负责

同志,加大对远元集团标杆企

业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

脱贫大军中,为国家脱贫计划

付出实际行动。

镜头二 :“授鱼”不如“授

渔”。“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

技在身。”技能扶贫,才是治本

之策。修脚是一门技能,永远

不会淘汰。打赢脱贫攻坚战,

必须立足贫困人口实际,既重

“扶贫”更重“扶志”,使社会

底层的人有了梦想,并且在内

心生根发芽。引导贫困群众自

尊、自信、自强、自立,激发

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最终

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让贫困

成为不再归来的过去式。

2014 年 至 今, 远 元 集 团

先后与安康市紫阳县、旬阳县、

岚皋县、白河县,以及宝鸡市

扶风县、商洛市镇安县等地人

社部门达成合作,开设了 6 所

“郑远元修脚师免费培训学校”,

为当地的技能扶贫做好培训和

安置工作,同时为当地脱贫攻

坚探索出了有效的途径,成为

领跑陕西创业经济、农村经济、

县域经济的一大亮点。

镜头三 :罪犯向经理的嬗

变。余开成,紫阳培训中心第

七期学员。年轻时从事煤矿工

作,在一次冲突中,因犯罪服

刑 12 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提

前刑满释放。重新回归社会的

余开成,因为服刑经历找不到

工作、找不到媳妇、并且与社

会脱节严重,就在走投无路之

际,参加了紫阳修脚培训学习。

毕业后,郑远元怀着一颗包容

之心接纳了余开成。

2014 年年底余开成加入远

元集团,成为一名修脚技师 ;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于 2015 年年

初升为店长 ;他坚持学习、不

懈努力,于 2015 年 5 月底晋升

为上海直营店片区经理,同年

年底晋升为上海直营店大区经

理 ;2017 年 5 月晋升为上海省

区经理。目前年薪超过 100 万

元,在远元集团的余开成买了

房,买了车,娶了媳妇 ;他找

到了展现自身能力的舞台,实

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社会担当显责任

赠人玫瑰手留香

2016 年 4 月 21 日, 远 元

济困慈善基金会筹备启动大会

暨首次救助发放仪式,预示着

远元集团承担社会责任的新起

点。远元集团一直把慈善作为

公司的一项神圣的社会公益事

业,也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

人加入到爱心活动中来,你我

携手,爱心凝聚,共创美好和

谐的社会!致力于社会公益慈

善事业,倡导大爱精神,传递

爱心接力,济困助学,弘扬正气,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45 岁的乐正兰,是远元集

团樱花一路店的一名员工,丈

夫早逝,膝下抚有一儿一女。

2016 年 3 月,就读安康学院大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73

第384页

三的儿子,却出现了肾衰竭的

症状,需进行肾移植手术。但

高达数十万元的治疗费用,给

本已拮据的乐正兰家庭再次带

来了重创。乐正兰想尽一切办

法,只筹到前期的手术费用 20

余万元,当郑远元董事长知道

此 事 后, 立 即 安 排 人 员 对 乐

正兰进行了看望,集团共捐助

25.5 万元救助金,帮助乐正兰

一家渡过了难关。

近年来,远元集团及爱心

基金,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优秀

的“慈善济困”成绩单 :

2015 年 10 月, 陕 西 远

元集团为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

职业教育中心的贫困学子捐助

13.3 万元爱心善款。

2016 年 4 月 21 日, 远 元

慈善基金会筹备启动,45 岁的

乐正兰拿到了给儿子治病 25.5

万元救助金(其中郑远元个人

捐款 4 万元)。

修脚工胡友红获得远元集

团内部募集的救助金 2 万元。

同时,远元集团及紫阳县修脚

产业总工会为 14 户修脚工贫困

家庭发放了每户 3000 元的扶贫

救助金。

2016 年 6 月,远元济困基

金会向杨腊东等 2 名贫困家庭

发放救助金一共 3 万元。

2016 年 8 月,远元济困基

金会向李星星等 6 名贫困家庭

发放救助金一共 4.3 万元。

2016 年 12 月,远元济困

基金会向陈凯文等 3 名贫困家

庭发放救助金一共 2.6 万元。

2017 年 1 月 5 日,为紫阳

县双桥镇金旗村曾顺庭等 20 户

困难家庭捐助 10 万元爱心善

款,为高桥镇敬老院捐助价值

1.3 万元的米面油、棉鞋。

远元集团还组织了义工队,

定期前往养老院免费为老人们

修脚、按摩,每月免费服务近

1000 人。

截 至 2017 年 5 月, 远 元

济困慈善基金会救助上百人次,

发放救助款上百万元。为重大

疾病、贫困助学、敬老爱老等

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7 年 7 月,远元集团针

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员工每人

每月除工资外补贴 300 元,每

年按 11 个月计算。即每人每

年 3300 元, 从 2017 年 7 月

开始执行。2017 年预计发放补

贴 700 万、2018 年 1500 万、

2019 年 2000 万。

郑远元常说 :“慈善是人类

之心所能领略到最真实的幸福,

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点燃爱

心火炬,传递正能量,把自己

的爱献给所有的人,让充满爱

心的暖阳助力民生改善,为推

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尽上我们的

绵薄之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郑远元打响的紫阳修脚品牌,

带动了脱贫致富,扩大了稳定

就业,打造了新兴产业,促进

了县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郑远元

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对社

会、政府和员工的承诺。展望

未 来, 远 元 集 团 更 将 引 入 资

本、金融、互联网 + 等先进理

念,打造开放、合作、共赢的

远元健康产业平台,带动更多

贫困地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

道路。

郑远元为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37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85页

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黄国庆

秦岭深处的扶贫“引路人”

——记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国庆

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国庆走访贫困户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75

第386页

黄国庆被称为扶贫战线

的“老黄牛”,从事扶贫开发工

作 25 年,担任扶贫局长 18 年,

年近六旬还坚守扶贫工作一线,

他就是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副主

任,宁陕县扶贫开发原局长、

县脱贫办原常务副主任黄国庆。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宁陕是地处秦巴集中连片

特困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县

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生产

落后,群众观念保守、贫困程

度较深,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

口 7218 户 20256 人, 贫 困 发

生率达 34.11%。作为扶贫局长,

黄国庆深感责任重大,他常说,

扶贫扶长远 , 长远看产业。宁

陕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如何扬长避短、深挖潜力是宁

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黄国庆长期生长生活在宁陕,

凭着多年基层一线的扶贫工作

经验提出了“认真践行‘两山’

理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

产业扶贫思路。

“生态 + 旅游”,把绿水青

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宁

陕坚持以全域旅游引领县域经

济发展,黄国庆提出了旅游脱

贫要创出示范样板,他牵头制

定了用地保障、金融信贷、对

口帮扶、奖励支持四项政策,

总结了建设核心景区带动就业

脱贫、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创业

脱贫、资源入股、投工投劳实

现创收脱贫、开发旅游商品带

动造血脱贫四条路径,打造出

了社区性开发的“皇冠模式”、

协会 + 农户的“元潭模式”、股

份制开发的“漫沟模式”和景

区依托型的“八亩模式”,有

2752 名 群 众 参 与 到 生 态 旅 游

产业发展当中,带动了 584 户

1806 名贫困人口脱贫。其中股

份制开发的“漫沟模式”被文

化和旅游局确定为全国61个“协

会 + 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之一,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

国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宁

陕“坚持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

领,创新秦巴山区旅游脱贫模

式”被文化和旅游局、国务院

扶贫办作为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向全国推广。

“生态 + 产业”,通过生态

产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脱贫

攻坚战打响以来,黄国庆大力

推动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全

县建成了高标准核桃园13万亩、

板栗园 22 万亩,林麝、梅花鹿

养殖存栏量 1000 余头,中蜂

养殖 2 万余箱 ;发展林下天麻、

猪苓 10 万余亩,获得国家地理

标志产品认证、入选“陕西十

大秦药”;年发展食用菌 1000

万余袋,“天华山”香菇获得省

级名牌。坚持“一村一业、一

业一社”,68 个行政村实现村

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培育

市场主体 336 个,实现了全县

6080 户贫困户中长线产业和市

场主体带动两个全覆盖。2017

年,他提出打造“一个中心、

两条战线、五个平台、百家网

点”消费扶贫体系,宁陕被列

为省级电商扶贫县、国家电子

商务进农村示范县,2018 年完

成电子商务综合交易总额 1.5 亿

元,覆盖带动 2675 名贫困人口

脱贫。

“生态 + 改革”,让贫困群

众在生态保护中享受红利。宁

陕处处山清水秀,抓扶贫就是

要让贫困群众把资源优势变成

真金白银。宁陕的生态改革始

终走在中省的前列,2016 年率

先在全省实施贫困户就地转化

生态护林员的扶贫路子,构建

了林业、国土、水利和环保 “四

位一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

体系。全县聘任 837 名贫困劳

动力为生态护林员,使他们户

均年增收 7000 元。推进林业产

业改革,全县 306.2 万亩集体林

地产权全部确权落实到村到户,

流转林地 85 万亩,开展林权抵

押 3.17 万亩,发放林权抵押贷

款 6337 万 元。2016 年 在 全 国

贫困县中率先完善公益林补偿

投入标准,将 65 万亩省级公益

林补偿标准由每亩 5 元提高到

15 元,3344 户贫困户享受生态

公益林补偿政策,户均补偿资

金 达 到 1400 元。641 户 2004

名贫困户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

37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87页

策,户均增收 3200 元。组建森

林经营管理合作社 29 家,带动

595 户贫困户人均增收 3600 元。

推行精准扶智扶志,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面对部分群众滋生的“等

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的

问题,黄国庆组织制定了“一

教二奖三评四罚”措施,以提

振贫困群众的脱贫志气。

“一教”,注重教育培训,

增长致富本领。及时组建脱贫

攻坚宣讲团,开展“专家讲理

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故事”

宣讲活动,通过面对面解答群

众关于扶贫政策的疑问,加大

对贫困群众思想道德教育力度,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贫困

群众树立“只有努力才能脱贫”

的信心和决心。目前 , 全县开

展宣讲活动 200 余次 , 参与群

众 2 万余人次 ;开展“脱贫攻

坚·文化同行”文化下乡活动

298 场次,受教育群众 3 万余

人次。

“二奖”,注重奖扶带动,

激励奋进斗志。教育引导广大

干部和贫困群众,广泛开展“脱

贫标兵”“自强励志标兵”“致

富带头人”“交友帮扶先进个

人”“优秀驻村干部”等先进典

型评选活动,举办县级脱贫攻

坚先进评选颁奖晚会 3 次,选

树各类先进人物 200 余人次。

同时,他还亲自制定了《宁陕

县礼遇帮扶道德模范实施办

法》,给予扶贫扶智扶志先进典

型在节日慰问、庆典活动、参

观游览、医疗保健、子女就学

等 7 个方面的崇高礼遇,让他

们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

“三评”,注重道德评议,

催生好民风。在帮教过程中,

对不思进取,脱贫主动性不强,

“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

引导群众学习先进典型,帮教

和转化后进,形成“好坏大家评,

落后大家帮”的氛围。全县开

展道德评议 200 余场次,树立

表彰“自强标兵”230 名,24

名贫困户主动要求退出,有力

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同

时,积极开展“脱贫攻坚、产

业发展、美丽乡村、乡风文明、

基层党建”为主要内容的“五

星村”竞赛活动,对每获得一

颗星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每

月奖励 200 元、对监委会主任、

文书每月奖励 150 元,连续发

放 6 个月;同时荣获 5 颗星的村,

县上一次性奖励资金 50 万元。

目前县委、县政府对 116 个“星

级村”进行了表彰。

“四罚”,注重罚处约束,

弘扬清风正气。对后进典型批

评教育、公开曝光,对有劳动

能力不劳动、不发展产业、不

赡养老人等行为且屡教不改的,

除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生

活保障政策外,暂停其他帮扶

措施,并指定帮教人员,制定

具体帮教措施,引导督促直至

其转化为止。同时,对因好逸

恶劳、年老体弱、大病慢病、

身有残疾、无配偶、酗酒赌博、

上当受骗、无生产技能、家庭

出现重大变故等 9 种情况导致

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家庭,黄

国庆提出了“精准扶智扶志”

这一理念,对各种情况分类施

教,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

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

奋斗出来的”意识,营造文明

新风,摒弃“等靠要”思想。

全县帮教转化后进典型 90 人,

实现贫困村爱心超市全覆盖。

探索财政扶贫机制,

实现扶贫效益永续发展

为了提升财政扶贫资金绩

效成果,打造环环相扣的财政

资金扶贫链条,黄国庆牵头建

立了“财政出资、扶持到村、

配股到户、金融委托、主体联

动”的“1+4”财政扶贫资金新

机制,构建了村集体经济不断

壮大、农民按股分红、经营主

体保底分利、金融部门保障服

务四方共融共赢的财政扶贫资

金绿色通道,实现了财政扶贫

资金精准投放、精准管理,发

挥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最大效应。

“1+4”财政扶贫资金机制创新

做法得到了财政部的认可、在

全省推广。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77

第388页

扶持到村,为集体经济组

织“输血”。针对集体经济薄弱、

带贫益贫不强的问题,他牵头

制定了《宁陕县财政扶持村集

体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社资金管

理办法(暂行)》等改革政策,

采取“县统筹、镇监管、村使用”

资金管理模式,按照贫困户每

户 6000 元的标准注入村集体股

份经济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

济。目前已成功为 68 个村 3 个

农村社区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投入财政扶贫资金 3648 万元,

解决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资

金不足、难以运转的实际困难,

“救活”了一批集体经济组织。

配股到户,让贫困农民变

股民。脱贫攻坚期间,村集体

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户为单位,

将财政扶持资金折股分配给贫

困户。脱贫攻坚期后,贫困户

持有的股份由村集体股份经济

合作社重新分配给全体村民或

作为集体股由村集体持有。扶

持资金重点用于县内企业和经

营主体投资合作经营,建设脱

贫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经营

实体,实行保值增效保底分红。

目前,全县除稳定脱贫不享受

政策对象和五保户外,有 6080

户贫困人口从农民变成“股民”,

实现了增收脱贫。

金融委托,提升资金安全

和效能。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

社在完成贫困户配股、主体对

接后,县政府委托县农村商业

银行向经营主体以一般贷款形

式投放财政扶贫配股资金,作

为市场主体新增授信额度进行

管理,为脱贫攻坚提供免费金

融服务。通过金融委托模式的

运用,一方面保障了财政扶贫

资金的安全性,倒逼承接主体

强化经营、守信践约,给政府、

村集体和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消除了发展集体经济“血本无

归”的思想顾虑 ;另一方面解

决了镇、村财政扶贫资金“趴窝”

问题,解决了基层“不会用”“不

敢用”等难题,确保了财政扶

贫资金使用效能最大化。目前,

全县共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6.1 亿

元,发放 “脱贫贷”1.5 亿元,“企

业贷”3450 万元,投放村级扶

贫互助资金 5000 万元。  

主体联动,为集体经济组

织“造血”。村集体经济股份合

作社按照政策规定选定合作、

投资的承接经营主体,达成收

益分配等一系列意向,签订正

式投资合作协议。经营主体按

照投资合作资金 6% 的标准对

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保

底分红,其中 1% 留村集体、5%

分配贫困户。经营主体每年 8

月底前将分红资金汇入村集体

股份经济合作社账户,村集体

股份经济合作社于 9 月底前分

配到户。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

市场主体融资难、产业发展资

金不足问题,让市场主体做大

做强,增强带贫益贫成效。目

前,全县有收益市场经营主体

23 个,建设市级农业园区 9 个、

县级农业园区 20 个,带动贫困

户 1621 户 6646 人稳定增收脱

贫。

黄国庆长期扎根基层,在

他的统筹、协调、组织下,脱

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 县 累 计 脱 贫 4423 户 14836

人, 贫 困 发 生 率 由 34.11% 下

降到 9.13%,宁陕连续三年获

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

县。他被安康市授予“脱贫攻

坚优秀共产党员”,2018 年 8 月,

荣获全国点赞“我的爱心帮扶”

十大优秀人物奖第一名。

黄国庆主持召开扶贫工作推进会

37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89页

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张延刚

群众心中的“主心骨” 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记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支部书记张延刚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79

第390页

1989 年,20 岁 的 张 延 刚

闯劲十足,带着改变贫穷现状

的梦想,拉着同村青年们一起

在县城打工,想着挣点钱补贴

家用,也把家里的破窑洞整修

整修。就是这一举动,让群众

看到了他身上与其他人不一样

的地方,被村民选举为村委会

主任,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改变了辛户村的历史。30 年来,

他始终不忘初心,锐意创新,

埋头苦干,一心为民,带领全

村群众把产业结构从种粮调整

到务果,把果业管理从粗放式

转变成标准化、精细化,把单

家独户的经营方式转变为合作

化,在脱贫致富路上,不落一人,

把一个穷村乱村变成了远近闻

名的小康示范村,成为黄土高

原一颗灿烂的明珠。2017 年,

该村人均年收入突破 3 万元,

是 1989 年 500 元的 60 倍,村

民从土窑洞搬进了小别墅,47

户村民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

家家拥有了小轿车。

示范引领,

开辟产业新天地

辛户行政村,位于云岩镇

南部塬区 10 公里处,全村共有

406 户 1176 人。30 年 前, 辛

户村大车上不了塬,小车进不

了村,家家户户用的是煤油灯,

世世代代住的是土窑洞,吃水

要到沟里驴驮人挑,面对贫困,

张延刚果断提出辛户村的出路

在苹果,只有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苹果产业才是出路。要让

传统种粮的农民弃粮务果,就

必须消除群众的质疑和抵触。

于是,他率先承包了村里 50 亩

机动地,连同自家责任田一次

性栽了 60 亩苹果,并带领群众

人工平地 400 亩,全部栽上了

苹果树。1992 年,辛户村率先

成为云岩镇苹果示范村,建园

质量全县第一。春季,他带着

群众建园 ;冬季,他请来技术

员指导群众修剪果园 ;夏秋两

季,他带着村里的壮劳力活跃

在城乡的建筑工地,用务工的

收入补贴苹果幼树期的收入空

白。1996 年,当精心呵护了 7

年的果树挂果销售时,每亩苹

果的纯入达到了 2200 元,比种

粮的效益整整高了 10 倍。这时,

张延刚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悦,

他立即为全村定了一个目标,

每年至少新建果园 300 亩,每

块耕地栽植苹果树,家家户户

有果园,让苹果真正成为群众

的“摇钱树”。初尝甜头的群众,

栽植苹果热情高涨,但部分家

庭经济困难、父母残疾、劳力

欠缺的农户却动不起来,于是

张延刚自己掏腰包购买苗木,

并动员全村村民,帮助 34 户困

难群众建成果园 960 亩,如今,

部分困难户人均果业收入达到

5 万元,成为全村的“富裕”户。

面对少部分群众因无土地、无

产业等原因而致贫的情况,他

整合村集体土地 90 亩,无偿帮

助 30 户贫困户发展果园,户

均果园面积达到 3 亩,配套发

展畜禽养殖等,确保长短互补,

增收致富。2017 年,全村苹果

面积达到 4700 亩,人均果业收

入突破 3 万元,辛户村先后被

陕西省农业厅认证为“省级一

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并获得“延

安市苹果第一村”美誉。

技术带动,

创出增收新路子

提高果业质效,进军高端

市场,实现群众稳定增收,又

成为张延刚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此,他远赴香港、澳门,北

上广等一线城市调研市场,邀

请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实地会

诊,在省市县果业部门的指导

下,引导果农推广“果畜沼草网”

五位一体生态管理模式,着力

提升果业质效。按照一亩果园

2 头猪、斤果 2 斤农家肥的发

展标准,大力发展养殖业,积

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高标准、

现代化养殖小区 1 个,年猪存

栏达到 300 余头,建成 100 平

方米大型沼气池 6 口,免费为

群众提供沼液和沼渣 ;鼓励引

导群众家家养猪,在果园种草,

实现果畜结合、畜沼结合、畜

草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果园

有机肥投入不足的问题。为避

38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91页

免果园遭受冰雹袭击,张延刚

带领群众搭建果园防雹网 1600

亩,其中免费为 24 户贫困户搭

建 156 亩。 在 加 强 病 虫 防 治、

果树整形、土壤改良、节水灌

溉等基础工作上,他以非凡的

勇气,实施间伐措施,下功夫

解决果园“两密”问题。1999 年,

张延刚家 8 年树龄的果园每亩

栽植 55 株,亩均套袋 1.6 万只,

产 量 4600 斤, 产 值 5500 元,

但他在群众的一片质疑声中,

拿起油锯,对果园每隔一株砍

掉一株,每亩株数从 55 株降到

了 33 株 ;6 年后,他又对果树

进行了隔行间伐,每亩由 33 株

再次降到了 14 株,虽然亩均株

树减少了,但苹果产量不降反

增,优果率由间伐前的 60% 提

高到 92%,产值更是翻了一番,

果园预期寿命由目前普遍的 25

年左右,提高到 50 年以上,实

现了一片果园养活一代人的目

标。间伐的镇痛换来了苹果品

质的持续提升,辛户苹果成为

杨凌农高会上的明星产品,陆

续进入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

及东南亚国家高端市场,为果

农带来了滚滚财源。

合作发展,

过上小康新生活

辛户村苹果产业取得了长

足发展,但果农在田间地头销

售和粗放的管理模式,远远不

能适应果业发展新变化和市场

销售新需求,张延刚把全村果

农组织起来,成立了云辛果业

专业合作社,把 34 户贫困户

全部吸纳进来,在苹果产、供、

销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合作

社统一采购化肥、农药、果袋,

降低了贫困户果业投资成本 ;

聘请省、市、县果业技术专家

免费为群众及贫困户进行现场

授课指导,并组织 24 名果业

技术员“一对一”帮扶贫困户

24 户,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兴建 300 万斤果品贮藏库 1 座,

实现了分批采摘,周年销售,

为 34 户贫困户苹果库存提供

免费政策。2015 年,在果品市

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帮

助贫困群众库存苹果 128 万斤,

出库时,每斤苹果净利润增值

1 元。合作社与西安格瑞科技、

咸阳天园国贸等公司签订 10

年合作合同,统一收购全村苹

果,售价较市场提高 20%,“云

辛”商标被命名为陕西省著名

商标。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张

延刚带领群众积极改善村庄环

境和居住条件,先后建成住房

46 院,群众告别了土窑洞和危

房,利用村级闲置学校,建设

幸福院 1 座,新建改造房屋 16

间,供 8 户贫困老人无偿居住,

并免费提供水、电、暖等,满

足了“落叶归根”心愿。在村

上配套建设了党员活动室、卫

生室等,实施了村庄巷道硬化、

绿化和亮化,修建了文化广场,

刷写了文化墙,处处体现现代

农业新理念、农民新生活、农

村新风尚,使村庄亮起来,群

众 生 活 好 起 来, 幸 福 小 调 哼

起来。

张延刚和果农查看苹果生长情况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81

第392页

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张春平

致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助力贫困百姓脱贫致富

——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平

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新貌

382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93页

张春平现任赵家峁村党支

部书记,2016 年 3 月,当选为

榆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 ;2017 年 4 月,当选为陕西

省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

张 春 平 同 志 自 2013 年 6

月当选该村党支部书记以来,

一心为民,甘于奉献,团结带

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大胆实践、

勇于改革,推动该村在美丽乡

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乡

村旅游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

突破、新成效,为当前探索推

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

面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积

累了经验、闯出了新路,得到

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充分

肯定。近年来,该村先后被确

定为陕西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改革试点村、陕西省美丽乡村

标准化试点村、陕西省水土保

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示范

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榆林市产权制度改革示范村等。

勇挑重担,

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奔小康

赵家峁村位于榆林城区东

南 30 公里处,总占地面积 17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5300 亩,

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总

人口 261 户 800 人。2012 年前

该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 3000

元,属于省级贫困村。2013 年

6 月,村两委换届时,作为榆林

市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张春平同

志致富不忘家乡,积极响应区

委区政府号召,返乡当选村支

书。回村任职后,他扛起带领

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带领班

子成员致力改革并依托改革发

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业。通

过几年的发展,集体经济不断

壮大,群众收入水平逐年提升。

到 2020 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达到 22260 元,集体经

济突破 7000 万元,于 2017 年

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实干创业,

村集体经济发展走向正轨

针对山区耕地质量低、产

业发展落后、群众生活条件差

等问题,新一届班子认真研究,

统一思想认识,围绕增收致富

主题,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纽

带,抓住农业产业建设和新居

建设两项重点工作,大胆尝试

改革,在“变”中赢得了机遇,

推动了发展。2013 年 7 月,流

转土地 960 亩,筹集现金 435

万元,解决了发展设施农业用

地和资金两大难题。10 月份,

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流域治理

项目对流转到公司的土地进行

了整理改造。2014 年 3 月开始

建设以 40 亩设施果蔬、150 亩

葡萄、150 亩山地苹果和 30 亩

酥梨为主的设施农业及时令水

果采摘区和占地 35 亩的现代养

殖小区,5 月建成栽植,当年

受益 ;2014 年 7 月份开始实施

国家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移民

搬迁项目,10 月主体封顶(2015

年配套建设老年幸福院、公共

卫生室并于 2016 年开始投入运

营,本村年满 65 周岁以上老人

均在幸福院免费吃饭)。至此,

农业产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

项工作全面铺开,村集体经济

赵家峁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83

第394页

发展全面步入正轨。

勇于改革,

为农村发展探索出了新路

赵家峁村的探索尝试,受

到了省、市、区主要领导和相

关 部 门 的 充 分 肯 定。2014 年

10 月, 省 农 业 厅 将 该 村 确 定

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

革 9 个试点村之一”。自此,该

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铺

开。改革总思路是成立具有独

立法人资格的股份集体经济实

体“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在村民二轮承包地承包权不变

的情况下,流转经营权给合作

社,由合作社统一开发经营,

村民全部变为股民 ;同时探索

出旧房产股、现金股、人口股、

劳龄股四种股权形式,其中土

地股 38%、旧房产股 12%、现

金股 23%、人口股 22%、劳龄

股 5%。2016 年 1 月,合作社

召开了 630 名股民参加的股民

代表大会,通过了《改革方案》

并选出了 68 名股民代表 ;2 月

份,合作社又召开了股民代表

会议,通过了《股份经济合作

社章程》,选出了董事会和监事

会。2017 年 3 月“赵家峁村股

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揭牌,各

股民股权证得以颁发,改革试

点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目前,

该村以合作社为纽带,形成了

“连股”“连利”“连心”的“三连”

发展机制,并形成了“村党支

部 + 股份经济合作社 + 农户(贫

困户)”的发展模式,变过去的

单家独户脱贫为现在的抱团发

展脱贫。产权制度改革后,农

民由村民转变为股东和职业工

人双重身份,不仅有股份分红

的收入,还能通过在入股后的

园区、旅游区务工挣钱,增加

了工资性收入。2019 年,户均

增收劳务费 3 万元,户均增加

传统种植收入 1200 元,特别是

增加农户在旅游景区的经营性

收入。

大胆实践,

在发展中再次找准了定位

2015 年后半年,该村完成

了产改的大量工作后,为了更

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

村容村貌,村支书张春平对全

村发展进行了认真总结和重新

定位,在原基础上,开始探索

384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95页

转型发展乡村旅游,设计规划

建设六大板块 :设施农业及时

令水果采摘区、现代养殖小区、

新农村住宅区、休闲旅游度假

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杏树

文化观光区。截至目前,六大

板块全部建成,村内产业结构

完整,主导产业收入可观,成

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

2017 年, 集 体 旅 游 纯 收 入 达

200 万元 ;2018 年旅游收入达

320 万元(集体收入约 200 万

元,带动其他农户收入约 120

万 元 );2019 年 旅 游 收 入 达

1000 万元(集体收入约 350 万

元,带动其他商户、农户收入

约 650 万元)。截至目前,股份

经济合作社两次累计分红 220

万元,户均分红 10008 元,人

均分红 3485 元。

转型升级,新时代新担当

新作为新风貌

2017 年, 党 的 十 九 大 顺

利召开,乡村振兴的号角全面

吹响,作为新时代的村党支部

书记,张春平同志严格要求自

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

机遇、再接再厉转型升级发展,

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村级党组建设不断加强,村集

体经济不断壮大,乡村旅游综

合体业态日益繁华,群众精神

风貌日新月异,得到了广大干

部群众的普遍好评。2018 年 6

月开始,赵家峁村大胆探索转

型升级发展,通过“招商引资”

的方式引进社会工商资本注入

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

再次充满生机与活力。2019 年

3 月 15 日,玻璃桥正式对外运

营,单日的游客量竟突破了 3

万人次,仅 3 天景区的门票收

入 就 达 到 了 248 万 元。 自 此,

招商引资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

式。 彩 虹 滑 道、 空 中 水 上 漂

流、卡丁车、射击场等如雨后

春笋般不断涌现,而这些都是

由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建成。无

疑,赵家峁村的转型升级成功

了,最直接的效益就是老百姓

的腰包更加“鼓”了。“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

会、分红大会、女客回娘家聚会、

评优树模表彰大会、丰收节农

民运动会、建国 70 周年庆祝会;

道德大讲堂、普法宣传活动等

接踵而至。一群斗志昂扬的赵

家峁人正整装待发,在乡村振

兴的道路上再接再厉、再创佳

绩。

甘于奉献,永葆带领群众

脱贫致富的初心

五年多来,张春平同志始

终不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初

心,在改革过程中为群众兜底

保证,解决群众发展的后顾之

忧,为改革吃上了“定心丸”;

在股权设置过程中,始终坚持

最广大农户的根本利益,带头

将 资 金 股 的 比 例 由 60% 降 到

了 23%……种种事例都表明他

始终本着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本着自己无私奉献家乡的情怀,

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得到了

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目

前,赵家峁村村容村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风民风得

到了有效提升,群众的归属感

和幸福感有效的提升。全村百

姓都在张春平同志的带领下,

勇于改革、发展旅游、热情接

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全村

俨然一副欣欣向荣的场景。

产改后的赵家峁村新居别墅区新貌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85

第396页

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谢俊锋

把小木耳做成大产业

——记商洛市柞水县副县长谢俊锋

386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97页

“我们家是脱贫攻坚政策的

直接受益者,这都得感谢党和

政府的好政策,更是多亏了谢

县长推动发展的这木耳产业。”

正在大棚里采摘木耳的柞水县

小岭镇金米村村民李泽云高兴

地说到。

李泽云嘴里提到的谢县长,

就是柞水县分管脱贫攻坚的副

县长谢俊锋。脱贫攻坚战打响

后,柞水县坚持“生态立县、

产业富民”理念,在谢俊锋建

议下,县上立足域情实际,依

托资源禀赋,把木耳产业作为

全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他

牵头制定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两

借两还”利益联结模式,健全

完善风险防范保障机制,柞水

木耳形成了从菌种研发、菌包

生产、精深加工、销售终端、

仓储物流、废弃菌包利用到信

息服务的全产业链条,成为当

地脱贫攻坚的关键支撑。

如今,像李泽云一样,柞

水全县受益于木耳产业发展、

实现稳定增收的贫困户达到

6944 户 , 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

的 67.7% 以上。

山里有了“金耳朵”

时间回到五年前,在这个

唐代诗人贾岛描述的“一山未

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

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陕西省深度贫困县、秦巴山集中

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有贫困群众

13644 户 42878 人, 贫 困 发 生

率高达 44.04%。把什么作为脱

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是一个非

常重要而且关键的问题,如果选

择失误,将影响脱贫攻坚这一伟

大事业,并“殃及”全县贫困群众;

这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柞

水也曾提出、发展过不少产业,

但最终成效不明显。

谢俊锋主动扛起重担,与

干部群众一次次促膝交谈,与

专家学者一次次研究论证,组

织部门及技术人员一次次外出

考察学习,一张蓝图在他心里

逐渐清晰起来——柞水是木耳

最佳适生区,群众有种植木耳

的习惯,柞水木耳形好肉厚、

营养丰富、市场紧俏,且获国

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定要

将“小木耳”做成贫困群众增

收致富的“大产业”。在他的极

力建议下,县委县政府结合南

水北调水源涵养区限制开发的

实际,最终选定木耳作为全县

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并确定由

谢俊锋主抓推进。

目标确定了,关键在于实

施。谢俊锋深知发展壮大一项

新型农业产业的不易与艰辛,

尤其是在柞水木耳发展初期,

受到个别干部群众的质疑,产

量的问题、质量的问题、销售

的问题、收益的问题始终是萦

绕在人们心中一个疙瘩。

为打消干部群众的顾虑,

他一次又一次召开座谈会,耐

心解释算细账 :“在柞水这样

的地方种植玉米或小麦等作物,

平均亩产 800 斤就算高的了,

按照 1 元 / 斤的收购价格,每

亩地收入也就 800 元,再除去

整地、施肥、收割等成本,1 亩

地挣不了 400 元。1 亩地大棚

可以种植 3 万袋木耳,一年采

两季,一季采五六茬,一年能

挣 4 万多元。”

谢俊锋记忆犹新的是,为

了推进小岭镇金米产业园木耳

智能大棚建设,他 1 月间 4 次

给村民开会,流转土地 300 亩,

52 个大棚和 17760 平方米连栋

膜大棚拔地而起,为全县木耳

产业发展带了好头。曾经因土

地被流转而在背后大骂的村民,

现在是满心的感激。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在这几年时间里,谢俊锋走遍

了柞水的山山水水,每个村落

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是谢

县长让我们由种玉米变成了种

木耳,由木耳种植的‘门外汉’

变成了掌握技术的‘土专家’,

由亩收入不足千元变成了上万

元。俺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底

气更足了 !”广大群众从心眼里

感激这位“木耳县长”。

发展步入“快车道”

为发展壮大木耳产业,木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87

第398页

耳县长谢俊锋围绕“建设基地、

培育主体、带动农户、推广科技、

宣传品牌”五个环节,牵头制

定了《柞水县木耳产业发展总

体规划》《木耳产业发展指导意

见》《木耳产业奖励扶持办法》

等扶持政策,鼓励群众和企业

主动参与。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有效保

障。为了解决木耳产业发展的

资金瓶颈问题,谢俊锋积极协

调、统筹整合扶贫专项资金等

涉农资金 3.65 亿元,撬动社会

资金 1 亿余元,集中投向木耳

产业,相继实施木耳小镇、木

耳博物馆、木耳大数据中心等

项目,建成金米、西川等 44 个

木耳产业基地,建设木耳大棚

1500 余个,为木耳产业发展注

入了强劲动能。

谢俊锋深晓要做强做优木

耳产业,必须培育多种形式的

承接主体。他积极协调引进龙

头企业,反复与陕西中博投资

控股有限公司协商沟通,在柞

水新成立了陕西中博农业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累计投

资 3 亿多元,形成了以西川流

域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木耳

产业发展的格局。

现年 57 岁的邓本凤,家住

下梁镇金盆村,儿子邹洁腿有

残疾,很难就业,在谢俊锋的

引荐下,就近进入中博公司在

村里建的木耳菌包厂工作,1 个

月能挣到 3500 块钱的工资。丈

夫虽然身体不好,但旺季也能

来中博公司打零工,加上自己

在中博做保洁 1500 元月薪,一

家人不但脱了贫,生活也远比

以前富足,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伴随木耳产业的规模扩张,

谢俊锋还积极招引陕西野森

林、秦峰等非公企业,参与木

耳袋料生产、冷链仓储、配套

产品开发、包装营销等生产经

营,激发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活

力;引进淘宝、京东等电商公司,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物

流平台 ;鼓励各种商户、农家

乐等点多面广、经营灵活的优

势,向木耳产业聚集,有效扩

大木耳产业市场营销覆盖面。

为了确保木耳产业健康持

续发展,在谢俊锋的提议下,

县上组建成立了旅投、扶投、

科投、林投 4 家国有企业,每

家企业分别负责建设 1 条年生

产能力 2000 万袋的木耳菌包生

产线,全程化为木耳产业发展

提供加工、仓储、销售、废料

回收等优质高效服务。

在谢俊锋的不懈努力和推

动下,柞水县共成功引进非公

企业 35 家,发展专业合作社

303 家、家庭农场 40 家,采取“公

司 + 基地 + 贫困户”的经营方

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龙头、

非公经济为支撑、合作组织为

辅助的规模化发展态势,木耳

产业日渐步入发展“快车道”。

群众吃下“定心丸”

在谢俊锋看来,招好企业、

建好基地是基础,带贫益贫、

促农增收是关键。他创新推行

了“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两

388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第399页

借两还”利益链接方式。即各

村根据本村“借袋”户的菌袋

需求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

企业签订借袋合同,“借袋”户

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借袋

还耳”合同,每季木耳采摘结

束后,农户将成品木耳上交村

集体统一销售,村集体经济组

织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

返还贫困群众,贫困户无须资

金就能参与发展木耳产业。

小岭镇金米村贫困户肖青

松早年间一直辗转各地打工,

收入不稳定,2019 年底,村上

建成智能联动大棚,他回乡承

包 了 2 个 大 棚 3 万 多 袋 菌 包,

还主动帮助 2 户贫困户承包木

耳大棚,户均增收 4 万元左右。

2020 年,金米村群众争先恐后

加入进来,村上的木耳产业也

越来越兴旺。

群众积极性如此之高,离

不开正确的政策引导。金米村

全村的大棚都属于村集体,通

过“借棚还耳”的形式,菌包

则是采用“借袋还耳”的方式,

让村民和贫困户使用。在收购

木耳时,仅需扣除菌袋成本费、

大棚维修管护费等。木耳采取

保底价收购,每袋净利润 1 元

左右,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

了群众后顾之忧,大家发展产

业的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

同时,谢俊锋还着力推进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驱动贫困

户通过“四金”收入稳定增收

脱贫。土地流转挣“租金”,全

县木耳产业发展共流转土地

4000 余亩,让贫困户通过土地

流转挣取“租金”增加收入。

资产入股挣“利金”,通过深化

“三变”改革,引导群众把自己

的资产资金折算成股份,入股

到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

体,年终按比例分红。承包经

营挣“赢金”,动员和引导有经

营头脑的贫困户能人承包大棚,

自我经营搞创收。劳务就业挣

“薪金”,在木耳产业发展和项

目建设运营过程中,积极为贫

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收。

目前,全县 4200 多户贫困

群众通过“借袋还耳”“借棚还

耳”等方式捆绑在木耳产业链

上,户均增收 5000 余元。

产业装上“保险锁”

步入柞水现代农业产业园

的智能连栋大棚,顿觉耳目一

新 :依据农业生产智能化系统

实时显示木耳生产棚内外温度、

湿度、PM2.5 值、风向等生产

关键因素的优势,可根据实时

数据电脑分析,自动控制通风、

遮阳、喷水等环节,实现了大

棚操作的实时化、智能化。

智能连栋大棚吊袋生产技

术是目前最先进的木耳栽种技

术,得益于谢俊锋抢抓科技部

定点帮扶机遇,采取“三联三

帮三带”科技扶贫方式,引进

建立了李玉院士工作站,建成

了木耳大数据中心、木耳研发

中心、木耳博物馆,培育研发

了多种适生木耳原种,建成了

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基地,开

发出木耳脆片、木耳冰激凌、

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

种市场畅销的新产品,全面提

升了柞水木耳的产品附加值和

市场竞争力。

柞水木耳加工车间

第十七章 先进典型 389

第400页

谢俊锋尤其重视木耳产业

风险防范,大力推广“木耳保

险”,建立快速理赔机制,确保

群众产业发展利益不受损、能

增收 ;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

合作,聘请 5 名东北专业技术

员,选聘 10 名木耳技术专干,

设立 38 名木耳公益专岗,组建

15 个技术指导组,为木耳产业

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利用木屑、

果枝加工菌包,坚决不碰生态

红线,引进深圳宇峰生物颗粒

有限公司,建设废旧菌包循环

再利用项目,实现资源重复利

用,保护生态环境。

创新木耳产品市场营销方

式,他坚持“广推介”与“建网络”

并重,“线上”“线下”同发力,

发展各类电商平台 81 个,促进

柞水木耳上网、入市、销全国 ;

坚持“大屏幕”与“大舞台”

并重,抢抓“国家品牌计划——

广告精准扶贫”项目机遇,登

上香港“创科博览 2018”展台,

被评为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

被列入 2019 年第一批全国特优

新农产品名录 ;坚持“生产端”

与“消费端”并重,研发木耳

系列产品,开发木耳宴,举办

木耳节会,建设以木耳为主题

的西川木耳文旅小镇,柞水木

耳文化、品牌价值不断彰显。

在谢俊锋的辛勤努力下,

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三年多来,柞水累计发展木耳

1.58 亿袋,生产干木耳 7000 余

吨,实现总产值 5 亿多元,木耳

产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胡春

华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木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

柞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

供了强力支撑,全县累计实现

51 个 贫 困 村 出 列、13406 户

42088 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

率由 44.04% 降至 0.91%,2020

年 2 月省政府公示批准脱贫摘

帽,连续 3 年在陕西省脱贫攻

坚成效考核中排名全省前列。

谢俊锋本人也受到组织和社会

各界高度评价,连年考核优秀

格次,并荣立三等功,获得省

政府通报表彰。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

钧再奋蹄。木耳产业已名副其

实成为柞水脱贫攻坚和县域经

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面对成绩,

谢俊锋并未满足,他表示将牢

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实打实

推进木耳产业壮大总量、提升

产量、培育增量、保障质量,

真正把“小木耳”做成巩固脱

贫成效,支撑乡村振兴的“大

产业”。

柞水木耳种植基地

390 SHAAN XI TUO PIN GONG JIAN DIAN XING AN LI

陕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