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志

发布时间:2023-9-0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吕梁市志

{{`发布时间:2023-9-07`}} | 云展网画册制作 产品说明书 其他 吕梁市志
第一章 吕梁市区城市建设 303市区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吕梁市以绿化和园林小品相结合,增设各类健身场地及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工作与居住环境。2015 年,市区新建、改造居住小区 24 个、单位 49 个,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小区 12 个,单位 10 个。截至 2019 年年底,市区新建、改造居住小区 41 个、单位70 个,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小区 30 个,单位 34 个。“三山”防护绿化吕梁市“三山”(龙山、凤山、虎山)绿化工程是重点市政工程。整个工程涉及离石区的 7 个街道、1 个乡、42 个村,覆盖吕梁市建成区范围。“三山”防护绿化,2000 年起步建设。吕梁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围绕市区迎街面、环城带绿化的主线,采用大苗栽植、乡土树种、彩色树种和季相树种搭配、针叶镶边搭架、阔叶花灌木填心、乔灌花藤草互配的绿化模式,实现当年投资、当年成型、当年成绿,收到百花迎春、林荫护夏、红叶映秋、松柏伴冬的绿化效果。经过十几年的治理,截至 2015 年,昔日黄土裸露的“三山”,成为吕梁市区的一道绿色生态景观。累计完成绿化面积近 3.8 万亩,栽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等各类苗... [收起]
[展开]
吕梁市志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51页

第一章 吕梁市区城市建设 303

市区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吕梁市以绿化和园林小品相结合,增设各类健身场地及

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工作与居住环境。2015 年,市区新建、改造居住小区 24 个、单位 49 个,

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小区 12 个,单位 10 个。截至 2019 年年底,市区新建、改造居住小区 41 个、单位

70 个,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小区 30 个,单位 34 个。

“三山”防护绿化

吕梁市“三山”(龙山、凤山、虎山)绿化工程是重点市政工程。整个工程涉及离石区的 7 个街道、

1 个乡、42 个村,覆盖吕梁市建成区范围。

“三山”防护绿化,2000 年起步建设。吕梁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围绕市区迎街面、环城带绿化的主线,

采用大苗栽植、乡土树种、彩色树种和季相树种搭配、针叶镶边搭架、阔叶花灌木填心、乔灌花藤草互

配的绿化模式,实现当年投资、当年成型、当年成绿,收到百花迎春、林荫护夏、红叶映秋、松柏伴冬

的绿化效果。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截至 2015 年,昔日黄土裸露的“三山”,成为吕梁市区的一道绿色生态景观。

累计完成绿化面积近 3.8 万亩,栽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等各类苗木 50 余种 1009.54 万株(穴、丛),

树苗木成活率达 95%。其中“凤山”绿化是“三山”绿化战线最长、面积最大的区域,全长 14 千米,

面积 1233 万平方米 ;虎山绿化全长 10 千米,面积 733 万平方米 ;龙山绿化全长 12 千米,面积 600 万

平方米。

街道花卉

吕梁撤地设市后,加强城区街道的绿化美化,打造宜居园林城市。2015 年,吕梁市区安置木制花箱

栽植花卉 940 平方米;安置石头花箱 148 个,栽植花卉 136 平方米;布置 10 层花柱 33 个、16 层花柱 6 个,

布置梯形盆 285 组 1678 个,栽植花卉 1.86 万盆,栽植木本花卉 185 盆。截至 2019 年,吕梁市区安置木

制花箱 686 个,栽植花卉 986.96 平方米 ;安置石头花箱 15 个,栽植花卉 64.2 平方米 ;布置 13 层花柱

12 个,16 层花柱 44 个,布置梯形盆 285 组 1690 个,栽植花卉 39 万盆,栽植木本花卉 39 万株 ;地栽

花卉 3500 平方米,栽植鲜花 28 万盆,总计约 67 万盆。

石州桥、东川桥、龙凤桥栽植一串红、矮牵牛、凤仙花、孔雀草、四季海棠、品种月季、万寿菊等

花卉 10 余个品种约 60 万盆。其中立体花坛栽植花卉约 650 平方米,地栽花卉 2148 平方米。

城市苗圃

随着吕梁市城市绿化的发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的深入,吕梁市生产绿地建设迅速发展起来,有吴

城苗圃、兔坪苗圃、下水苗圃等生产绿地,2015 年面积达到 77.5 万平方米,占到建成区面积的 3.44%。

吕梁市的生产基地不仅大量地使用乡土树种,培育优良苗木,还引进多种适合本地生长的新品种,使优

良品种得到了推广使用。同时,生产与科研相结合,为吕梁市的绿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绿化苗木。

吴城苗圃 位于离石区吴城镇李家湾村,占地面积 2.67 万平方米。1999 年建成,培育的苗木有油松、

桃树、金丝垂柳、杨树、龙爪槐、侧柏、馒头柳、白蜡、水蜡球、银杏、红叶、元宝枫、华北卫矛球、

北京桧、榆叶柏、连翘、河南条桧等 17 种 1.4 万余株。

兔坪苗圃 位于离石区吴城镇兔坪村,占地面积 2.67 万平方米。1992 年建成,培育的苗木有水蜡球、

国槐、香花槐、北京桧、河南桧、桧柏球、蜀桧、银杏、条桧、龙爪槐、杨树、侧柏、红叶小檗、白皮松、

金丝柳、丁香、黄刺梅、火炬、连翘、山桃、油松、华北卫矛球、白蜡等 23 种 1.8 万余株。

下水苗圃 位于离石区下水西村,占地面积 2.33 万平方米。其中,温室 11 个,占地 0.73 万平方米;

办公室建筑面积 200 平方米。

第352页

304 第四编 城乡建设 管理机构

吕梁市园林绿化管理处 1982 年,离石县城建局成立绿化队,配备管理人员 16 人,进行城区园林

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实施浇树、剪枝、喷洒药剂、管护保养等。结合滨河南、北路和东川河坝的建设,

首次在城区建造公园。绿化树种主要是柳树、油松、核桃树等。

1996 年,离石撤县建市,离石县园林处更名为离石市园林处。1999 年,再次更名为离石市园林局,

并成立内设机构离石市园林花卉中心。同年,租赁后瓦村土地 2万平方米,修建办公楼及 4座温室。2002年,

租赁土地 5.15 万平方米(上水西村 2.92 万平方米、下水西村 2.23 万平方米)建设水西生态园。同年,

租赁土地 733 平方米,建设滨河南东路小游园。

2004 年吕梁撤地设市后,离石市园林局上划吕梁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分出吕梁市公园管理处作为并

列单位,市民广场、莲花池公园归公园管理处管理。离石市园林花木中心更名为吕梁市花卉管理中心。

2007 年,吕梁市园林绿化管理处 10 多名业务骨干参与吕梁市“一街两路”绿化工程,绿化面积达 23.36

万平方米,投资近 2 亿元,绿化规模之大,设计标准之高,投资之多,是吕梁市历史上绝无仅有。重点

采用本地乡土树种乔木,如国槐、金丝柳、樟河柳、油松,适当点缀紫叶李、碧桃、红瑞木、珍珠梅、

连翘等花灌木,金叶女贞、胶东卫矛、红叶小檗色带等共 40 余种。

截至 2012 年底,吕梁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园林绿地占地面积共计 182.44 万平方米,其中北川河综合

公园管理面积共计 92 万平方米(水域面积为 58 万平方米);有绿地植物种类 130 余种,常绿乔木如白皮松、

北京桧、蜀桧、油松、云杉、侧柏等,落叶乔木有金丝柳、白蜡、毛白杨、青杨、银杏、复叶槭、栾树等,

灌木有丁香、珍珠梅、榆叶梅、水蜡球、桧柏球、金银木、玫瑰、连翘等,花卉有月季、美人蕉、芍药、

蜀葵、紫茉莉、石竹等。

吕梁市城市公园服务中心 2004 年 7 月 9 日,原吕梁地区行署建设局更名为吕梁市建设局,凤山公

园、莲花池公园、生态园、下水苗圃、市民广场由原离石市建设局上划吕梁市建设局。莲花池、市民广场、

三角带、生态园、凤山公园、下水花圃所占土地为租赁土地。

吕梁撤地设市后,重视城市绿化,公园投资增加,成立专门机构吕梁市城市公园管理处,实施植树

造林、种花种草等工程,大搞环境绿化、美化、亮化。2019 年 9 月因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名称变更为吕

梁市城市公园服务中心。

吕梁市花卉管理中心 2018 年 11 月独立。2019 年,吕梁市花卉管理中心有温室 4 座,占地 5334

平方米,年培育矮牵牛、一串红、鸡冠花、万寿菊、孔雀草、彩叶草等 10 多个品种 60 余万株。

第六节 公园 广场

2010 年以后,吕梁市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省级“星级公园、园林小区、园林道路和园林单位”

的活动。

2011 年,北川河公园被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四星级城市公园,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

“省级人居范例奖”;莲花池公园、市民广场分别被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三星级城市公园”和

“二星级城市公园”。2012 年,凤山公园被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为“三星级城市公园”。2013 年,

泰怡生态园、水西生态园分别被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三星级城市公园”和“二星级城市公园”。

2015 年,吕梁市区有城市公园 7 个(莲花池公园、凤山公园、水西生态园、北川河公园、滨河公园、

东川河带状公园、泰怡公园)、广场 4 个(市民广场、世纪广场、永宁广场、站前广场),公园广场绿地

面积 249.52 万平方米;游园 16 个(车马出行游园、三川虹游园、永宁西路三角带游园等),绿地面积 6.23

第353页

第一章 吕梁市区城市建设 305

万平方米 ;街头绿地 12 个,面积 3.21 万平方米。其中,北川河公园、莲花池公园、凤山公园和泰怡生

态园为综合公园。

公园和步道

凤山公园 位于城北凤山之巅,始建于 1986 年,由山顶浏览区、山腰天贞观和凤山南坡林区组成。

公园占地 21 万平方米,其中山顶浏览区占地面积 15.75 万平方米,有各类树木 20 余种,绿化覆盖率高

达 75% ;有 300 立方米蓄水池 1 座、路灯 43 盏(包括射灯 3 盏)、高空脚踏车 1 套 ;办公用地面积 220

平方米、活动场所用地面积 1700 平方米。公园内绿树成荫、曲径通幽、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山花野草

争奇斗艳。聚仙山房、超然亭、蓬岛瑶台、凤来阁、翠香亭、桃花亭、长廊、天池、凤凰雕塑、教育纪

念碑、忆昔园等园林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各具特色。立于蓬岛瑶台,市区全貌尽收眼底。登上凤来阁,

公园胜景一览无余,661 级石砌台阶及两侧 230 跨大理石栏杆逶迤至山巅,沿途有山门、扇形亭、六角

亭等形态各异的建筑,整个游览区融情、景、意于一体,使游人流连忘返。山腰天贞观又名凤山道观,

始建于元代,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天贞观分上、下两院,有玉皇楼、三清殿、感应殿、孙真人殿

等古建筑。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为凤山庙会,八方香客云集,香烟缭绕,盛况空前。

水西生态园 始建于 2002 年,位于龙凤北大街西侧,占地面积约 5.96 万平方米。2005 年续建,占

地 8.67 万平方米。生态园拥有健身场地 772 平方米、塑胶篮球场 1 个约 560 平方米、人工湖 1421 平方

米、草坪 1000 平方米、绿篱 2000 平方米,园路面积 6234 平方米、活动场所 6503 平方米。这里绿植覆盖,

花香鸟语生态主题突出,在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突出了植物品种多样性和乔、灌木相搭配的层次性。

莲花池公园 位于吕梁市区中心,东靠西城墙底,西临龙凤大街,北接永宁西路,南至离石第三小

学,总面积 12.3 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 6.5 万平方米,人工湖面积 4.1 万平方米,园路及广场占 1.716

万平方米。

2003 年 5 月 1 日开工,当年完成人工湖蓄水工程开挖、3 个园内广场、2 座小桥及园路铺筑,进行

边坡防护和部分内设施的建设,当年建成开放。2004 年进行绿化工程,种植草坪 0.6 万平方米,栽植

各类灌木 600 余株、景观树 1000 余株,修建六角亭 4 座,安装庭院灯 108 套,并进行警示牌、垃圾箱、

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2006 年 3—4 月,种植金丝垂柳 557 棵、杨树 309 棵、大条桧 69 棵、龙爪槐 44 棵、

红花槐 32 棵、花灌木 3000 株、月季 4000 株。

东川河带状公园 2006 年建设。全长 1.47 万米,绿化面积 24 万平方米,总投资 1 亿元,包括龙凤

南大街新建,滨河南、北路改造提升,滨河南东路新建绿化工程。被称为“一街两路”工程,是 2006

年吕梁市重点建设工程,同时也是打造绿色山城、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精品工程。

东川河带状公园是吕梁市区集文化、休闲、娱乐、观赏于一体的 3 条绿色走廊和景观大道。滨河蓄

水及两岸绿化、亮化、园林小品等设施构成市中心的带状公园。东川河河道中部有清淤蓄水及河坝建设

工程,宽约 80 米,蓄水面积 50.65 万平方米,全部埋设循环水管道,并在河两岸建设景点小品。

滨河公园 2009 年建成开放,位于吕梁火车站出口处,紧临北川河畔,占地 26.7 万平方米,是吕

梁市的窗口。公园植有乔木 3 万余株(油松、侧柏、塔桧、条桧、国槐、垂柳、馒头柳、新疆杨、栾树、

香花槐、黄金槐)、灌木 2.9 万余株(紫叶李、海棠、木槿、碧桃、丁香、紫叶矮樱、连翘、珍珠梅、水腊、

金银木、爬地柏)、小广场 3715.8 平方米、草坪砖 4860 平方米、人行道 4100 平方米,出入台阶 80 平方米、

草坪 5000 平方米、绿篱 3000 平方米(胶东卫矛、红叶小檗、金叶女贞)、护坡 3000 平方米。另有假山 1 座、

亭台 1 个(八角亭)、桥梁 2 座、园路 1.04 万平方米、排洪渠 2 条(260 米)、栏杆 1500 米、景观灯 100

盏、庭院灯 90 个、高杆灯 1 个、大壁灯 210 盏、LED 灯 420 盏、果皮箱 35 个、园林桌椅 35 套、迷宫 1

个(1400 平方米)、公厕 4 座、管理房 3 间(119.73 平方米)等。

第354页

306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北川河公园 南起王家坡大桥,北至李家沟大桥北 200 米,全长 6137 米,东连滨河东路,西接大交线,

东西宽 165—800 米,总面积 140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60 余万平方米,水域面积 58 万平方米。

2006 年 4 月始建,2010 年建成开放,是吕梁城建史上最大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体现宜居、生态、

人文的综合公园。公园包括“一河、两岸、一岛、四个主题广场”。“一河”即北川河,它是景观结构的

中心带 ;“两岸”即北川河东、西两岸上的景观绿化带,由 65 个品种、6 万余株乔木、9 万余株灌木,5

万平方米花卉、绿篱及色带组成 ;“一岛”即位于长治路大桥以南的 2 万平方米的湖心岛 ;“四个主题广

场”分别是城市坐标广场、影动人乐广场、青砖花园广场和城市船头广场。主题广场围绕弘扬吕梁精神,

体现吕梁风土人情为主题,集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泰怡生态园 位于青银高速公路离石东出口东北方向 300 米处。北依东川河,南临 307 国道,占地

面积 4.33 万平方米,其中 :绿化面积 3.13 万平方米、水系面积 0.47 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 0.73 万平

方米,工程概算投资 1.1 亿元。是离石区政府规划、吕梁泰化集团全额捐资承建的离石东城新区标志性

工程。园区由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主体建筑创意 :一是以吕梁市花山丹丹花为原型,

提炼出生态园建筑形态,打造离石东城地标性建筑。二是规划以“山脉”“水脉”“人文脉”从西北主入

口引领园区,润养“山丹丹花”植物园,形成三脉润花的格局。生态园绿化工程采用乔、灌、草相结合

的种植原则,即乔木林下广植花草灌木,在灌木丛中点植乔木。景区林木带(大型乔木)遮拦高 6 至 10 米,

主要采用白皮松和油松,林间植土生野草,坡地采用团块状乔、灌搭配的种植模式。景区行道树采用油松、

云杉、塔柏,主道路的行道树选用国槐、栾树,道路两侧间种绿篱和红篱,主要选用胶东卫矛、金叶女

贞和紫叶小檗。在树种选择上,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以离石所处的气候条件、土壤、水资源为主要依据,

选择耐寒、寿命长、抗污染或者能够吸收灰尘、有害气体、吸附悬浮颗粒、抗病、抗虫害的乡土树种和

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树种,如国槐、丁香、柳树、云杉、油松、龙爪槐、红叶李、榆叶梅、碧桃、河南桧、

垂丝海棠等。园区内景观设计独具特色,有江南园林风格的烟雨画舫、亭台楼阁,有富于时代特色的文

化景墙,有晨曦晚练的市民广场、童心闪烁的儿童活动空间。整体布局恢宏大气,层次突出,是一个集

休闲、娱乐、饮食、旅游为一体的高品位生态园区。2012 年,一期工程全部竣工向市民开放。

如意湖公园(5 号湖) 位于离石区盛地、留子局村、茂塔坪。2016 年 5 月开工,2017 年 10 月底竣

工,投资 16653 万元。占地面积约 57.8 万平方米(867.9 亩),其中湖面面积 15 万平方米,硬质铺装面

积 7.5 万平方米,景观绿化面积 35 万平方米。园区内有如意阁、如意岛、莲花广场,还有 4 个广场,东

西南北对称,分别为万福广场、英雄广场、行政广场、市民广场。亮化设施有万福灯柱,特色庭院灯(梅、兰、

竹、菊)及灯带。体育设施有 3 处,分别是网球场、篮球场、儿童娱乐中心及足球活动场。绿化乔灌木 1.7

万株,植被丰富,品种有油松、造型油松、白皮松、云杉、华山松、樟子松、构树、梓树、皂角、栾树

等(约 100 余种),水生植物约 2 万平方米,一年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园区纳入了生态海绵城市理念,

规划实施了植草沟、水泡、雨水花园等。

知春湖公园 吕梁市新区湖面生态治理工程第一标段知春湖(4 号湖),位于方山县大武镇三村、四

村。占地面积 7.75 万平方米(116.28 亩),投资 1881.7 万元。2016 年 9 月开工,2017 年 12 月竣工,施

工总工期 413 天。

吉祥湖公园 吕梁市新区湖面生态治理工程第三标段吉祥湖(6 号湖),位于离石区留子局村、茂塔

坪村,占地面积 6.24 万平方米(93.59 亩),投资 2416.9 万元。2016 年 9 月开工,2017 年 12 月竣工,施

工总工期 402 天。

城南传统工业主题公园 在 2008 年停产的中吕焦化厂工业遗址基础上改造而成。位于离石、中阳、

柳林三县区交汇处,南沿离石区龙凤南大街高家沟地段,北邻三川河,东西长 1120 米,南北宽 440 米,

第355页

第一章 吕梁市区城市建设 307

占地面积 47.56 万平方米。公园保留原厂区大型生产工艺流程设备,完整展示时代焦煤生产工业特色并

进行提升改造。修建有各类球场园路、围墙、管道等配套设施,种植乔灌木 30 万株,绿化面积 11.7 万

平方米,是集运动、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公园。项目分两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主要以环境整治、安全防

护、苗木补植、景观绿化、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为主,投资 7691.68 万元。二期进行深度挖掘主题公园建设。

一期工程于 2017 年 5 月 1 日开工,2018 年 12 竣工验收并投运。主要是对园区环境整治、综合体育活动

场(其中篮球场 7 座、足球场 3 座、网球场 3 块、羽毛球场 4 块、门球场 4 块、排球场 4 块、乒乓球场 8 块)、

利用空置厂房改造室内展览馆 5 座。2019 年,市政府 77 次常务会议确定实施二期工程,总投资 9997.85

万元。工程正在建设中。

新区沿河景观带 位于吕梁大道两侧。北起离石区东属巴村,南至李家沟桥,长 7.4 千米,占地面

积 741.3 亩,共投资 1.96 亿元。2016 年 5 月开工,2017 年 10 月底竣工。其中有国槐、银杏、新疆杨、

白皮松、华山松、大叶白蜡、复叶槭、重瓣榆叶梅、天目琼花、日本晚樱等(160 余种)。

吕梁大道 是吕梁新区的交通、景观大道,北起规划纬一路,南至李家沟大桥,与北川河东路衔接。

吕梁大道是城市主干路,全长 15492.776 米。道路横断面为“主线辅道”的四块板横断面形式,主线双

向十车道(单侧各含 1 条公交专用道),辅道标准段为双向 2 车道,局部路口采用扩大路口,为双向 4 车道。

道路红线 70 米。吕梁大道一期工程全长 11.467 千米,占地面积 1731.31 亩(115.42 万平方米),绿地面

积 49.42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39.27 万平方米,绿化率 34%,绿化覆盖率为 43%,两侧绿化带宽 15 米,

中间隔离带宽 3 米。2017 年 12 月对吕梁大道中间隔离带进行提升改造。吕梁大道共计栽植 190 多个品种,

栽植乔灌木 4 万多株,植被花卉 12 万平方米。道路两侧行道树以国槐为主,中间隔离带乔木以银杏树为主、

枣树、碧桃、紫叶李等灌木为辅,配以植被花卉。2016 年开工建设吕梁大道配套绿化工程新区沿河两岸

绿化生态治理和湖面生态治理(4、5、6 号湖),2017 年 12 月完工。吕梁大道沿线已初建成型,包括苏

家崖、霜雾都、东属巴安置房,以及吕梁大医院、福利院、群众艺术馆、吕梁广场、体育中心、政务服

务中心,市中院、国投财经中心等一系列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吕梁大道已成为吕梁市最重要的城市景

观大道,是展示吕梁转型综改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吕梁北部城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纬三十三路东

接吕梁火车站,纬十路北连环城高速公路和吕梁机场,成为吕梁对外经济联络的重要枢纽。

东川河人行步道 位于滨河南路龙凤桥至高速公路东口。2018 年 12 月开工,2019 年 10 月竣工,

总投资 8820.9 万元。占地面积 3.98 万平方米,绿地面积 5000 余平方米,其中包含栏杆、园路灯、射灯、

文化浮雕、塑胶跑道、标识标牌、古亭、座椅等设施。植物种类有月季、红叶小檗、雀舌黄杨、胶东卫矛、

红王子锦带、八宝景天、常夏石竹等。

广 场

市民广场 位于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南侧,2002 年建成向游人开放。广场占地面积 6.6 万平方米,

是一个以草坪为主的开放式城市广场。广场草坪面积 5.66 万平方米,建成水冲式公厕 1 座、舞场 1 个,

铺设碎大理石、青石及鹅卵石道路面积 3400 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 31 套。

广场置“吕梁市宝鼎”铸像,是吕梁市撤地设市的标志性纪念物。宝鼎占地面积 6000 平方米,其

中大平台 2109.56 平方米、通道及广场 3809.44 平方米。大平台总高 2.7 米,分三级,每级六踏,两侧共

有 36 根图腾柱。放置的一大八小 9 个宝鼎均以石楼县出土的殷商“立耳柱足分裆鼎”为原型,按不同

比例放大铸造。大鼎高 3.6 米,寓意吕梁青铜文化已有 3600 年的历史 ;在大鼎浇铸时溶入吕梁出土的

青铜器残片,寓意继承古代青铜器文化源脉,传承历史文明。大鼎重 347 千克,寓意吕梁市 347 万吕梁

人民精神凝聚于此鼎。8 个小鼎分置于平台的 4 个入口处。加上大鼎寓意为“一言九鼎”。平台总面积

2109.5 平方米,寓意吕梁市 21095 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大鼎鼎柱高 2004 毫米,寓意吕梁地区于 2004

第356页

308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年撤地设市。

世纪广场 位于城区中心永宁中路,2001年建成。总面积 2.38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 1.06万平方米。

广场布置富有北欧风格的罗马柱、张拉膜等公共建筑为主,广场中心设置音乐喷泉,是市民夏季纳凉避

暑的胜地。在广场的四角及健身场地周围,种植草坪及大乔木,在周围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每年在节

日期间,都会摆放各种花卉,供市民观赏。

世纪广场作为吕梁市的中心广场,是居民参加社会活动的中心地段,可组织集会,也可以合理地组

织交通,满足人流集散要求。广场可容纳 4 万人集会,可供万人休闲娱乐,是吕梁市区集休闲、娱乐、

购物、观光为一体的标志性工程,是展示吕梁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也是吕梁市人流量最大的集散广场。

广场为市民免费提供各种健身器材及扭秧歌、跳舞等场地及音响设施,并由专人每天在规定时间内开放,

供游人娱乐。

火车站站前广场 位于离石区城北街道办下安村。2016 年开工,2017 年建成投运,2018 年移交吕

梁市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管理。2019 年,机构改革,市住建局又分为吕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和吕梁市城市管理局,站前广场划归吕梁市城市管理局管理。总投资 27159.11 万元,含有景观建设工程

和道路工程两部分。景观建设工程占地面积 22.68 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 7.66 万平方米、景观广场

道路 15 万平方米),包括广场铺装、停车场、绿化、水景、建筑基底、拆除挡墙等。道路建设工程总长

1657.398 米,车站北路、南路为城市主干路,设计时速为 40 千米 / 小时,采用两幅型断面形式 ;贵宾通

道北路、南路,停车场北路、南路为城市支路,采用单副型断面形式,设计时速为 30 千米 / 小时。广场

成为乘坐火车、城际列车、长途客车等旅客的交通集散广场,满足高峰时节疏散旅客的要求,也是吕梁

火车站站前区的社会广场,满足景观、休闲、娱乐、地域特色等多样化空间的要求。吕梁火车站是吕梁

市铁路客运的枢纽站,与其配套的站前广场则是吕梁市的重要城市窗口,广场两侧布局是中巴和社会停

车场,满足社会车辆需要。另外,广场绿化采用公共绿地、庭院绿地、广场绿化相结合的绿化形式,成

为吕梁新区重要的城市景观。

游 园

三角风景带 由莲花池公园、离石区人民医院中心和南北主线道构成三角地形,故称三角风景带。

2003 年兴建,占地 1.41 万平方米,其中草坪 1.1 万平方米、色带 0.31 万平方米。园中集树、草、灯、

石为一体,风景石造型奇特,别有风格。

“三川虹”小游园 位于国道 307 线与大交线交界处,2007 年建成,占地面积约 0.9 万平方米,绿

化面积约 0.6 万平方米,其中草坪 0.08 万平方米、道路及广场占地 0.04 万平方米。绿化栽植采用乔、灌、

草三层结合的立体复式结构,有花团锦簇的灌木丛、自然流畅的色带、树荫如盖的庭荫树、亮绿平坦的

草坪,还布设金属材质的雕塑“三川虹”,体现了吕梁地区独有的“三山三河”文化。

“车马出行”小游园 位于吕梁市中医院旁,2007 年建成,占地 0.39 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 0.37

万平方米。园内有一小型广场约 200 平方米,小假山 2 座,安放以离石区特有的汉画像石为创作素材的“车

马出行”雕塑,体现吕梁市的历史与文化魅力。园内空气清新、四季常绿,草坪绿茵如毯,是市民休憩

的好去处。

滨河东路带状游园 从龙凤北大街至新华街北口,占地面积 0.37 万平方米。2011 年建成。园内配

套花架、健身器材、雕塑、座椅等设施,新增绿化面积 0.28 万平方米。

新华街北口小游园 2011 年建成,位于滨河东路与新华北街交叉处,占地面积 0.35 万平方米,其

中绿化面积 0.33 万平方米,并配有石桌、花架、六角亭、健身器材、音乐雕塑等设施。这里长廊幽深、

音乐点缀,是环境高雅的休闲场所。

第357页

第一章 吕梁市区城市建设 309

第七节 城市亮化

路灯照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吕梁城区只有主要街道安装有白炽灯路灯。1996 年离石撤县设市后,路灯改

为高杆两臂、高杆单臂高压汞灯、坞灯。2003 年,市区路灯数为 6056 盏。2015 年,市区照明设施共有

32 种灯型 8.88 万盏灯,总功率 6090.1 千瓦 / 小时,其中,道路照明 7664 盏(亚明高压钠灯路灯 7530 盏,

LED 路灯 134 盏),分布在 69 条路、38 条街、49 条巷,总功率 2120.5 千瓦 / 小时。2019 年,市区道路

照明共 1.16 万盏,分布在 70 条路、16 条街、31 条巷,总功率 3715.2 千瓦 / 小时。

景观亮化

2015 年,吕梁市区安装景观照明灯 8.12 万盏,总功率 3969.6 千瓦 / 小时。其中 LED 灯 3.76 万盏,

占总盏数的 46%,主要分布在龙山和凤山 2 座山、208 座楼体、2 条河、8 座桥、2 个广场、3 个公园。

截至 2019 年,吕梁市区共有景观亮化灯具 3.07 万盏,总功率 1123.137 千瓦 / 小时。其中有 LED 灯 3.04

万盏,占总盏数的 98%,主要分布在虎山和风山 2 座山、163 座楼体、11 座桥等。

照明设施设备的管理为贯彻落实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吕梁市将现有的照明设施设备,逐年更

换为节能减排产品,相比以前现在的用电功率有了明显的下降。照明设施从投入使用开始,开灯与关灯

都需手动操作。直到使用微电脑调控后,通过设定好路灯开关灯时间,大大减少人力输出,但因夏秋季

节变化还需人工设定电脑开关灯时间。

随着城市的扩大,照明设施设备种类的增加,通过时控开关调整着闭灯时间已不能满足照明设施的

各种需求,所以,中心决定建设智能路灯控制系统,现在正在实施中。

路灯的照明控制,由设定的时间进行开、关。照明配套设施,由原来裸露变压器变更为落地箱式变

压器。

为随时掌握照明设施设备的情况和及时处理故障问题,坚持每晚专人负责各个路段进行巡查巡检,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保障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八节 城市管理

公共卫生

道路清扫 吕梁市区城市清扫保洁经费一直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由政府设立的环卫部门负责城市

道路清扫保洁作业。1999 年,城区道路清扫面积 80 万平方米,垃圾日清运量 120 吨。有环卫工人 170 人,

其中清扫工 110 人。2004 年,清扫面积 138 万平方米,垃圾日清运量 150 吨,有环卫工人 240 人,其中

清扫工 170 人。2008 年,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 270 万平方米,垃圾日清运量 200 余吨,有环卫工人 770 人,

其中清扫工 584 人。

2004 年以后,吕梁市区的环卫保洁工作由离石区环卫中心负责。离石区环卫中心共有环卫人员 2565

人,对主要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 16 小时,一般街道保洁不低于 12 小时。年清扫保洁面积 377.75 万平方

米,年垃圾清运量达 16.43 万吨。2012 年后,机扫率每年提高 6 个百分点以上,机扫率达 68.6%。

2011 年,创建吕梁市区滨河南路、建设街、永宁中路、八一街、兴隆街为省级保洁示范街道。2013

年创建吕梁市区龙凤南大街、2014 年创建吕梁市区滨河北西路、2015 年创建吕梁市区滨河北中路为省

级保洁示范街道。

第358页

310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垃圾处理 1990 年,在凤山公园后山建成凤山垃圾简易填埋场,城市垃圾由车辆运变为简易填埋处

理。2004 年吕梁市设立后,在市区西南贺家山村修建吕梁市生活垃圾场,2007 年 10 月建成并投运,处

理方式为综合卫生填埋,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总投资 4309 万元。吕梁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投运后,凤

山垃圾简易填埋场封场停用,2009 年 5 月对该场实施整治绿化。同年,吕梁市生活垃圾场通过山西省环

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竣工验收。

吕梁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占地面积 16.38 万平方米,采用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工艺,无害化处理达

I 级标准。垃圾处理场批准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 230 吨,库容 165 万立方米,使用年限 16 年(实际库

容为 180 万立方米)。主要建设工程为 :垃圾坝、垃圾池、垃圾副坝、库底排洪盲管、山腰截洪渠、防

渗工程,渗沥液调蓄、导排、回喷工程,气体导排收集、焚烧工程,垃圾填埋设备、化验监测设备、场

内外道路、管理用房及场区防护、绿化等附属工程。

吕梁市垃圾处理场的运行,消减了市区生活垃圾,改善了市区环境。2015 年,日处理垃圾 400 余吨。

进场垃圾电子计量,各种运行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章程建立健全。

2019年,全市共有生活垃圾处理场 13座,分别是 10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汾

阳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柳林县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厂)、1 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兴县垃圾综合处理厂),

设计能力 2675 吨 / 日,实际处理能力达 3076 吨 / 日,无害化处理率达 99.92% 以上;吕梁市区、孝义、汾阳、

文水、交城、岚县、兴县、交口、柳林 9 个县(市、区)垃圾处理场经过山西省住建厅组织的生活垃圾

无害化等级评定,评定率达 70%。

2019 年 9—12 月,吕梁市区产生建筑垃圾 5.7 万吨,全市产生建筑垃圾 241.7 万吨,其中,128.8 万

吨由孝义市科尔峰处理,资源利用率 53.3%,其他建筑垃圾均采取填埋和堆放方式处理。

吕梁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主管部门是市城管中心,2007 年 9 月建成,12 月投运。设计处理能力 230

吨 / 日,实际处理量 550 吨 / 日。垃圾处理工艺是卫生填埋。渗滤液处理方式及工艺是自建处理设施 :

预处理 +DTRO,设计处理能力 100 吨 / 日,实际处理能力 65 吨 / 日。2008 年 12 月,省环保验收,2010

年省住建厅评定为 1 级。

环卫设施与设备 1999 年,离石市区有自卸式垃圾车 4 辆,其他垃圾车 11 辆,吸粪车 1 辆,有地

坑垃圾中转站 7 座,有环卫管理用车 1 部。2004 年,管理用车达到 4 部,新增挂筒垃圾车 2 部,建成医

疗垃圾处理场 1 座(汾阳市)。

2004 年,市环卫中心拥有环卫车辆 161 辆。2005 年,新增铲车 1 部、清扫车 2 部。2006 年,建成

18 座垃圾中转站,购置压缩垃圾车 1 部、自卸垃圾车 4 部、摆臂垃圾车 8 部、清扫车 2 部、清洗车 1 部、

垃圾桶 300 个、果皮箱 450 个、密闭垃圾箱 42 只及环保三轮车等环卫设备。2007 年,新购置挂筒垃圾

车 2 台、垃圾箱 80 只。

2011 年 3 月,吕梁市区环卫工作下放离石区,离石区成立离石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负责道路

清扫、生活垃圾清运、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

至 2015 年年底,环卫车辆共有 175 辆,其中:垃圾收集、清运车辆 108 辆(包括:5160 型大压缩车 10 辆、

5120 型大压缩车 3 辆、大压缩车 2 辆、5030 型垃圾收集车 33 辆、5021 型垃圾收集车 35 辆、5070 型餐

厨垃圾收集车 9 辆、翻斗车 4 辆、摆臂车 8 辆、吊桶车 3 辆、撒盐车 1 辆),机械化清扫车辆 53 辆(包括:

天路清扫车 2 辆、中联小型洗扫车 1 辆、中联护栏清洗车 2 辆、中联清扫车 2 辆、中联大型洗扫车 5 辆、

中联清洗车 4 辆、五十铃清扫车 2 辆、东风天锦清扫车 12 辆、东风洒水车 4 辆、东风天锦洗扫车 5 辆、

五十铃洗扫车 2 辆、高压清洗车 1 辆、东风天锦除雪车 1 辆、装载式除雪车 1 辆、道路养护车 5 辆、吸

污车 1 辆、多功能污迹清除车 3 辆),工具车 1 辆,督查车 13 辆。

第359页

第一章 吕梁市区城市建设 311

至 2019 年年底,全市环卫车辆共 356 辆,其中市本级 66 辆。全市新能源车共计 13 辆,其中吕梁

市区 5 辆,交城 8 辆。全市有机械化清扫车辆共 271 辆,其中 :离石 64 辆,交城 29 辆,文水 7 辆,汾

阳 18 辆,孝义 59 辆,兴县 6 辆,岚县 6 辆,临县 4 辆,方山 4 辆,中阳 19 辆,柳林 48 辆,交口 3 辆,

石楼 4 辆。共清扫道路 406 条,清扫面积 2887 万平方米,其中市本级清扫面积 435 万平方米,县(市)

清扫面积 2452 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面积共 2174 万平方米,其中市本级 345 万平方米,县(市)1829

万平方米。全市机械化清扫率达 75.3%,其中市本级 79.3%,县(市)74.6%。全市渣土清运车辆共 135

辆,其中:市区 61 辆,汾阳市 34 辆,孝义市 16 辆,岚县 4 辆,中阳 6 辆,柳林 12 辆,交口 2 辆。交城、

文水、石楼、方山、临县、兴县没有专门清运车辆,由其他垃圾运输车辆兼运,其余县市渣土车辆管理

由第三方运营,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并按照城市道路扬尘治理规范,对渣土运输进行过程管控、路线制定、

指定倾倒地点等严格执行。

市区有洒水车、清扫车、洗扫车、道路养护车、护栏清洗车、高压清洗车(电瓶车)、除雪车、装

载式除雪车、多功能污迹清除车(电动三轮车)、多功能抑尘车、吸污车共 64 辆。

为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在全区城乡共配备果皮箱 1292 个、50 升垃圾桶 4256 个、240 升塑料垃

圾桶 210 个、铁制垃圾桶 1959 个、密闭式垃圾箱 89 个 ;配备脚蹬三轮垃圾收集车 1959 辆、手推两轮

垃圾收集车 169 辆。

公厕管理

2006 年以前,吕梁市区内仅有 9 座公厕。2006—2008 年,将公厕建设作为提高市民素质工程的重

要内容,加大公厕建设、改造力度。到 2009 年初,先后改造、建成 43 座高标准公厕,对市民免费开放。

2011 年,吕梁市区共有公厕 260 多座,绝大多数为水冲式公厕,环保型的水冲式公厕占到水冲式公厕的

50%,只有 40 多座为旱厕。

2015 年,吕梁市区主要街道共有 68 座公厕,其中砖混结构 7 座,其余为钢结构移动式公厕,总蹲

位 280 个,平均每座公厕占地 20 平方米。公园、广场共有 26 座水冲式公厕,其中砖混结构 16 座,其

余为简易公厕。2013 年创建吉祥路公厕、2015 年创建市民广场公厕为省四星级公厕。

市容监督与管理机构

1988 年前,离石县城的环境卫生工作由离石县爱卫会负责。爱卫会下设城区清洁队,具体负责县城

环境卫生的作业和管理。

1988 年后,离石县人民政府将县城的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划归县城建局,组建离石县环卫处。1999 年,

离石市政府将环卫处和市容办两个股级单位合并,成立离石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为离石市建设局下

设二级局。

2004 年,吕梁市建设局与离石市建设局整合,成立吕梁市市容环卫管理处,为吕梁市建设局下设正

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具体负责吕梁市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2009 年 4 月 21 日,吕梁市城市

管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负责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

城市执法

1998 年 4 月,吕梁地区城建执法监察大队成立,为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隶属于吕梁地区行政公

署城乡建设局。

2004 年吕梁撤地设市后,离石区建设局执法监察大队并入吕梁市城建执法监察大队。2005 年 12 月,

吕梁市城建执法监察大队变更为吕梁市城建管理综合执法支队,为科级建制的差额事业单位,受吕梁市

住建局委托,行使吕梁市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工程、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执法

监察职能,并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2010 年 12 月,升格为副处级单位。2017

第360页

312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年 12 月,更名为吕梁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

2005 年,吕梁市住建局增设法规科。2007 年 1 月,吕梁市住建局行政许可工作纳入吕梁市政务大

厅业务,实行集中对外行政许可办公。通过整合流程、信息共享、事后监管、限时办结等改革,建立流

程通畅、审批高效的审批体系。2012 年 12 月制定《吕梁市住建局行政许可工作实施细则》。

截至 2011 年 12 月,吕梁市住建局 356 人申领执法证件。2012 年,有 88 人通过培训和考试,新申

领执法证件,其中 4 人申领行政执法监督证,84 人申领行政执法证,初步建立起一支年富力强、纪律严明、

业务精通的行政执法骨干队伍。执法文书使用规范率达到 100%,建设领域行政执法监管力度得到加强。

2004 年以后,吕梁市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吕梁市城建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打击市区范围内抢修抢建、

未批先建等各类违法建设行为,遏制了违法建设蔓延的态势。2005 年,拆除违法建筑 5000 平方米,罚

款 4 万元。2006 年,拆除违法建筑 18488 平方米,罚款 99.8 万元。2007 年,拆除违法建筑 1930 平方米,

罚款 138.49 万元。2008 年,拆除违法建筑 8510 平方米,罚款 110.4 万元。2009 年,拆除违法建筑 2844

平方米,罚款 180.48 万元。2010 年,拆除违法建筑 11.15 万平方米,罚款 1825.55 万元,其中申请法院

强制执行 1167.3 万元。2011 年,在开展“三项整治”活动中,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 2.9 万平方米、异型

广告 3.4 万平方米,整治残垣断壁 3.6 万平方米,督促吕梁市直单位自行拆除建筑物 9.2 万平方米,罚款

1558.54 万元。2012 年,拆除违法建筑 2010.58 平方米,罚款 1008.23 万元。2018 年,拆除违法建筑 3.02

万平方米,罚款 482.61 万元。2019 年,拆除违法建筑 8.17 万平方米,拆除围墙、围栏 1.69 万平方米,

罚款 1715.35 万元。

第九节 吕梁新区建设

2012 年 3 月 27 日,《吕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吕梁新区,以此拉大吕梁市区框架,扩大城区

面积,做大城市体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吸附力。8 月 31 日,吕梁市新区建设总指挥

部成立。10 月,吕梁新区建设开工奠基。2013 年 3 月 1 日,吕梁市新区建设管委会成立。2016 年 10 月,

吕梁市新区建设管理中心成立。

吕梁新区建设是 1971 年吕梁地区成立后建设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

科学规划

吕梁新区建设,依托构建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太原都市圈总体战略和离柳中组群作为连接

西北地区的门户两大目标,依托综改实验先行先试和加快市域城镇化建设两大机遇,重新审视离柳中及

方山大武镇一体化发展,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2012 年 9 月,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吕

梁新区概念规划》,同年底,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

吕梁新区南起离石区文丰路,北至方山县大武镇东坡村,东至盛地大道,西至太中银铁路和吕临支线,

涉及离石、方山两区县 3 个乡、街道(镇)26 个行政村,规划总面积 26.8 平方千米,规划总人口 30 万人。

新区规划由南向北布局,分别为南部综合组团、火车站综合组团、学院教育组团、南部生活组团、金融

商业组团、便民服务组团、北部生活组团、总部基地组团、北部综合组团、休闲娱乐组团以及北部教育

组团“十加一”功能组团。

2012 年,《吕梁新区总体规划》经山西省政府审批通过,新区控制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按照控制

性规划要求,先后编制供热、供水、供电、水系、绿地等 17 个专项规划。同时,优化调整便民服务组

团行政办公用地规划,统筹审查新区整体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规划条件。2018 年 10 月,市政

第361页

第一章 吕梁市区城市建设 313

府正式批复吕梁市新区控规。

征地拆迁安置

征地 吕梁新区(环城高速公路以南)规划涉及征地 1560 万平方米,报山西省政府批准落实建设

用地 1193.3 万平方米。2012 年 10 月完成预征收 990.67 万平方米。其中,离石区规划征地 1193.3 万平方

米,报省政府批准用地 875.33 万平方米,完成预征收 733.33 万平方米;方山县规划征地 366.67 万平方米,

报省政府批准用地 259.27 万平方米,完成预征收 257.33 万平方米。

拆迁 吕梁新区(环城高速公路以南)规划拆迁面积 232.77 万平方米,涉及拆迁群众 11908 户(离

石涉及拆迁 7187 户,方山涉及拆迁 4721 户)。已拆迁面积 110.85 万平方米(离石已拆迁约 63 万平方米,

方山已拆迁约 47.85 万平方米),已拆迁群众 5359 户(离石已拆迁 2033 户,方山已拆迁 3326 户)。

安置 2019 年,吕梁新区建成 16 个安置区 69 栋安置楼 11370 套房屋。

资金筹集

吕梁新区建设计划投资 230 亿元。截至 2015 年,落实资金 199.41 亿元,完成投资 150 亿元,累计

投入资金 100.7 亿元,其中 :征收拆迁投入 42.7 亿元,安置及重点项目建设投入 58 亿元。在资金筹集

方面,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机遇,2014 年、2015 年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授信 50.96 亿元(2014 年

授信 13.6 亿元,2015 年授信 37.36 亿元),已到位 24.57 亿元(2014 年 10.56 亿元,2015 年 14.01 亿元)。

累计投入资金 211.78 亿元。资金来源渠道有财政投入 131.22 亿元、棚改贷款 64.09 亿元,上级补助 0.76

亿元、社会筹资 15.71 亿元。资金使用主要用于征地拆迁 50 亿元、项目建设 161.78 亿元。

项目建设

2012 年,吕梁市人民政府确定新区重点建设项目 43 项。2013 年,根据国家政策,市政府又将新区

重点项目调整为 31 项。2014 年、2015 年,新区首批开工重点项目 13 项,分别是吕梁大道、横路、桥梁、

北川河整治、便民服务中心、火车站站前广场、供水、供热、供气、方山安置区初中、离石盛地小学、

离石和方山安置房等项目。

2015 年以后,吕梁市委、市政府通过开展“新区安置和市区重点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吕梁大道、

横路、桥梁等一批停滞项目复工建设并加快进度。

2019 年,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吕梁市委提出“1234”发展

思路,以“转型为纲、项目为王”为理念,确定总投资约 500 亿元项目总数为 85 个“四个一批”重点工程。

城市建设

2019 年,吕梁大道一期、中部组团次干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新区 4 座跨河桥梁投运,两纵十六横

路网框架基本形成 ;新区供水、供热、供气、通信项目,吕梁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离石区霜雾都沟、

圈羊沟两山防洪项目建成,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北川河治理一期、北川河生态治理一期、新区东西

两山可视山体绿化建成,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初步展现;便民服务中心、两县区安置房、盛地小学建成投用,

城市功能布局日益完善 ;吕梁大医院、儿童福利院、吕梁一中等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新区城

市建设不断加快。

第362页

314 第四编 城乡建设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第一节 县级市城区建设

汾阳市

市区 汾阳城垣,世传为三国曹魏所筑。城垣方整而斜置,中轴线呈东北—西南向,与子午线斜交

约 45°,城内四面可见阳光,是国内鲜见之“四阳城”。元至正十二年(1352)重筑,城周九里十三步,

高三丈二尺,四门。南、西、北城垣外置护城河,深、广各一丈八尺,最深达五丈。城内地形西高东

低。明嘉靖十九年(1540),筑东关(含小南关)城垣,与县城城垣相连。周九里,高三丈,六门。嘉

靖二十一年,筑大南关城垣,周五里十三步,高三丈,四门。隆庆元年(1567),筑西关城垣,周三里,

高二丈五尺,四门。隆庆三年,筑北关城垣,周二里有奇,高三丈二尺,四门。至此,四关拱卫,与县

城连为一体,俗称“五座连城”。1949 年后,拆除城垣砖,挪作他用,残缺的土城垣大部分也渐被铲平,

在遗址上建筑房舍。1985 年,仅存西北角城垣马面和东北角一段土城垣,四关城垣则荡无遗迹。此后,

以旧城为基础,由内向外,偏重于西,向四周扩展。1990 年,县城面积由 1980 年的 4 平方千米发展到 6.4

平方千米。

1996 年 8 月 20 日,经国务院批准,汾阳撤县设市。撤县设市后中心城市由一城变“一城一区”(主

城区—杏花村区)组合式布局结构。1996 年,城市用地 48.9 万平方米,人均用地 98.6 平方米 ;2000 年,

城市用地 57.6 万平方米,人均用地 96 平方米;2010 年,城市用地 87.9 万平方米,人均用地 94.2 平方米。

2005 年 4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汾阳市 2004—2020 年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是构建汾

阳市城区“五纵五横”道路主干框架网络和“一城四星”的城镇化结构体系,形成汾阳市建设的主体框架。

2006—2007 年,实施城区“五纵五横”的道路主体框架工程,推进“一城四星”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

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环境优美、人居舒适、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和晋西商贸物流中心。

2015 年,按照《汾阳市 2011—2030 年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

和谐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五城同创”,建设酒都汾阳、绿色汾阳、文化汾阳、卫生汾阳、

平安汾阳“五个汾阳”,力争把汾阳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山西重要的煤焦化工业基地、清香型白酒

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基地、晋西地区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和独具特色的酒文化旅游基地。实施“两河一

路一湿地”整治建设工程规划。“一路”建设,开发建设 6.6 千米长的西北环路,形成新的城市框架道路,

为市区西扩搭好框架。“一湿地”建设,指在新 307 连接线以西、董寺河以北、潴城村以南、三汇河以

东开挖 3000 亩湿地,建设生态湿地森林公园。同时,抓住转型跨越发展的时机,按照“大汾阳、大城建、

大开放”的理念,构建晋西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之都、商贸之都、生态之都。

街道 汾阳县城街巷布局严谨,朝向分明。清代光绪版《汾阳县志》载,县城及东、南、西、北四

关的大小街巷共计 95 条。民国年间无增减。县城有 5 条主干大街,分别是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

北大街、太和桥街。四关主干大街依县城四门为主线而建。县城各主干大街连接若干街巷,大街小巷将

城区建筑分割为若干大小不等的长方块形。街巷走向,则依城垣斜置而与东南—西北向形成近 45°的斜

第363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15

角,路面除太和桥街南段为红砂石铺砌外,其余大街小巷皆为土路。1931 年,东门街至楼西街一段道路

铺砌红砂石。1948 年,县城大小街巷 82 条(南关、西关、北关各以 1 条街统计)。

1950 年,县城东门辟建新开路,东门之瓮城街随之消失。1954 年,东、西大街 1200 米路面改建为

碎砖块、石灰、炉渣混合结构。1959 年,打通北门城墙,将鼓楼北街拓宽取直,延伸至汾屯公路。1960

年,兴建广场,拆除衙门后街。1964 年,东、西、南、北 4 条大街路面改建为沥青碎石结构。1969 年,

辟建新北门街。

1977 年,修筑街道 2 条,总长 2060 米,铺沥青路面 1.29 万平方米。1981 年,随着城区向四周扩展,

新建幸福路、英雄路、文峰路、新建街、胜利街、兴隆街 6 条街;更换县城街巷门牌,娘娘庙巷、杀猪巷、

新角子巷、香炉街并入其相连的街巷中,原街巷名取消。1985 年,拓宽西门外英雄路,控制红线 43 米,

“三块板”形式,中间为 14 米宽的机动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机动车道两侧各建 1.5 米宽的绿化分隔

带。分隔带外侧,各为 5 米宽的非机动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非机动车道外侧,各为 8 米宽的人行道,

黏土路面,植有行道树 ;在县城西门口与西关东门之间,新建交通广场,面积约 1 万平方米,环岛面积

778 平方米。城区大小街巷(南关、西关、北关各以 1 条街计)共有 84 条。

1986—1989 年,陆续改造豆腐巷、鞍子巷、鹅西巷、养济巷、指挥街、二府街、卫巷、指巷、福慧

庵、前后门、后后门、南水井、四牌楼东,南、北武家巷,庙前街、庙后街、西所街、府夹道、八室庵、

面巷、仓巷、甜水巷、钟楼南街、三皇庙巷、八槐街、十八眼窑巷、葫芦肚、南巷、百户营、南关楼东街、

南关楼北街、南关楼西街、南关楼南街、甘露泉、长巷营、育新北街、集贤街等 81 条街巷,铺设沥青

路面 23.42 万平方米,整修便道 7.55 万平方米。1988 年,根据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针,拓建西关正街,

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 1 万平方米,道路两侧筑有 1.2 米 ×1 米的下水道 500 米,铺 4 英寸自来水管道 500 米,

新建楼房 15 幢,建筑面积 4.3 万平方米的商业街。1989 年拓宽文峰街,全长 2650 米,宽 28 米,面积 7.42

万平方米,完成下水管道 1080 米,铺沥青混凝土路面 7200 平方米、砂石路面 2.98 万平方米,并架设电路。

1987 年、1990 年,县政府两次新命名 16 条路、41 条街、134 条巷、30 个(条)胡同。截至 1990 年底,

县城(南关、西关、东关各以 1 条街计)共有路、街、巷、胡同 140 条(个),其中,路 17 条、街 72 条,

巷、胡同 51 条(个)。南关、西关、北关有街巷 17 条。

1993 年,西关、北关的 8 条街道新铺设油路面 2.96 万平方米,完成砂石路面 1.08 万平方米。

1994 年 7 月,新建南二环路西段建成通车。南二环东起汾介公路、西至 307 国道,公路长 1980 米、

宽 25 米,控制红线宽 42 米。铺设管径 800 毫米的下水主管道 1915 米,修筑路基 4.79 万平方米。南二

环路改变汾介线车辆绕行城区的状况,通往孝义方向车辆缩短绕行 1000 米,改善城区居民生活环境。

1994—1995 年,对城市道路实行拓宽改造和新建并举的措施,县城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完成文峰西街、

英雄南路、胜利街、新盛街的拓宽改造。文峰西街长 1020 米,拓宽后路面宽度由 7 米增至 16 米,规划

红线宽 30 米。对文峰西街 8855 平方米的便道实行硬化。拓宽后的英雄路控制红线宽 43 米、路面宽 27 米。

胜利街是城北一环路,东起青年路,西至英雄路,全长 1636 米,原路宽仅 7 米。1994 年 7 月前,改造竣工,

实现控制红线宽 30 米、路面宽 18 米。铺设管径 800 毫米的下水管道 1080 米。拓宽延伸新盛街,改造

后长 500 米、宽 9 米。两年间,全县共计完成道路建设 44 条、长 1.6 万米,铺设油路面积总计 24 万平

方米,城区道路硬化率 90% 以上。

1996 年,开始实施东二环路路基土方和级配沙砾路面工程,1996 年底完成。

完成旧英雄南路拓宽改造工程,改造后成为路面宽 12 米—14 米的二级路面,增设 1400 多米的排水

管网,铺装便道,安装路灯,配置行道树及草坪等绿化设施。

1999 年,汾阳市城区鼓楼西街和西门街合并为西大街,鼓楼东街和东门街合并为东大街,鼓楼北街

第364页

316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和新北门街合并为北大街,鼓楼南街和南门街合并为南大街。

2000 年,完成英雄路近 4 万平方米的罩面养护工程 ;对小南关正街 2500 平方米的路面翻修改造 ;

对英雄街中学校门外道路进行砼硬化 ;对城内各街维修补坑 5000 平方米,城市道路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2001 年,汾阳市进行乡镇合并,将建昌村的 6 条路 1 条街道(新村北路、新村南路、新村路、望阳路、

环村路、景区路和步行北街)、昌宁宫村的 1 条路 4 条街(昌宁路、宁胜南街、聚源街、宫望街、宁胜北街)

22 条巷、洪南社村的 6 条街(西头街、圪垯街、杏园街、长头坡街、中院街、冯家街)扩展到文峰街道;

将曹兴庄村的 1 条路 2 条街和 9 条巷(长安正路、兴盛街、东街、长安西巷、长安 1—5 巷、兴盛北 1 巷、

兴盛北 2 巷、兴盛南巷等)、北关园村的 4 条街 6 条巷(晋园街、兴园正街、兴建小区 1—4 巷、康乐 1—

2 巷、新建街、康乐街等)扩展到太和桥街道;将小向善村的 16 条街 7 条巷(吉祥街、吉庆街、吉兴街、

同心北街、同心南街、如意西街、如意中街、如意东街、同德西街、祥瑞街、二中宿舍街、吉利巷、吉兆巷、

吉福巷、吉祥巷、同心一至三巷、祥庆街、祥瑞街、祥光街、祥云街、祥和街)扩展到西河乡。

2002 年,开始建设海洪区南北街道。该街道南北长 704 米、建筑红线 16 米、便道两侧各 3 米。路

面采用 15 厘米厚级配沙砾筑成,两侧采用砼路沿石砌筑路沿。

2002—2004 年,完成南二环路面改造,全长 1965 米、宽 15 米。完成东关正街道路硬化工程,全长

780 米,均宽 7 米,路面采用 12 厘米厚水泥混凝土铺装。完成汾孝公路道路硬化工程,全长 815 米,宽

9 米,铺油面积 7425 平方米,铺设直径 0.6—0.8 米水泥涵管 478 米;石砌排洪渠 38 米,开挖排洪渠 74 米。

完成英雄南路路面改造工程,全长 1530 米,平均路面宽 13.5 米,加固旧排水涵洞 177 米,新铺设直径 0.3—

0.8 米水泥涵管 780 米,铺设彩砖便道 8200 平方米。

2005 年,完成西府街路面改造工程 4388 平方米 ;桥南街路面改造工程 2066 平方米 ;红星街路面改

造工程 2620 平方米 ;西关桥西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石砌挡土墙 240 米 ;小南关街路面改造工程 5091 平

方米 ;四牌楼东街路面改造工程 1140 平方米 ;光明路路面改造工程 7535 平方米 ;南二环东段、东二环

南段路面改造工程 17856 平方米 ;新建街路面处理工程 2319 平方米 ;胜利街路面局部处理工程 1151 平

方米 ;文峰路路面恢复工程 5268 平方米 ;财政局宿舍路面维修工程 1029 平方米 ;鼓楼北路面处理工程

2335 平方米。对城区部分路、街道进行更名或命名。西大街及西关正街更名为鼓楼西街、北大街更名为

鼓楼北路、南大街更名为鼓楼南路,东大街及东关正街至东二环路更名为鼓楼东街,英雄南路一巷更名

为兴盛街,文峰路西起西河南路,东至鼓楼南路更名为文峰西街,文峰路西起鼓楼南路至东二环路更名

为文峰东街,大南关正街更名为南熏路,海洪街更名为海洪南路、海洪北路、海洪西街、海洪东街,海

淀街更名为海淀南路、海淀北路,胜利路更名为胜利街,光明路更名为光明街,营盘路更名为营盘街,

北关正街更名为辰北路,宜家昌并入寺巷,东北路增加 14 条巷。同时,新命名的路、街、巷有 :西河

乡 33 条街巷,辖吉祥南街、中华南街、新鑫街、丰盛街、和平街、兴盛西街、西苑西街、大向善正街、

大向善南街、营盘街、中华南街(南 1—2 巷)、营盘街(南 1—4 巷)、营盘街(北 1—3 巷)吉祥街(北 1—

14 条)。文峰街道 26 条,辖海洪南路、海洪北路、海洪东街、海洪西街、海淀南路、海淀北路、鼓楼南

路(东 1 巷)、东关(南 1—3 条)、文峰东街(南 1—8 条)、长青路(西 1 巷)、宝塔路、友谊北路、友

谊南路、文峰东街(北 1—4 条)。太和桥街道办 109 条,辖籽城迎新(1—2 巷)、籽城育新(1—8 巷)、

富民(1—2 巷)、中兴街(南 1—5 巷)、中兴街(北 1—2 巷)、东头街、大巷、陈家巷、庙巷 1、东园路、

常青东街、西头巷、振兴巷、幸福巷、蔡家巷、石头巷、兴隆巷、东头街(北 1—3 巷)、常青东街(南 1—

4 巷)、十方庙路、菜园街(北 1—5 巷)、一眼井(西 1—4 巷)、十字街、十方庙路(西 1—6 巷)、一眼

井、菜园街、富民小区(东 1—6 巷)、东北路(西 1—13 巷)、东北路(东 1—16 巷)、平安小区(东 1—

8 巷)、平安小区(西 1—8 巷)、海皇(1—5 巷)、中兴街、英才街、幸福北街、税苑路、中正街。

第365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17

2006 年,完成文峰中段拓宽改造工程,全长 843 米,由 20 米拓宽至 60 米。完成桥南粮站巷路面改

造工程,长 255 米、宽 6 米、铺油面积 1554 平方米。完成红旗街路面改造工程,长 487.5 米、宽 5.4 米,

硬化铺油面积 2633 平方米。

2007 年,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包括东一环拓宽改造工程,改造后全长 800 米 ;胜利西街打通工程,

打通后全长 531 米 ;文峰东段拓宽改造工程,改造后全长 1800 米 ;鼓楼北路连接改造工程,改造后全

长 700 米;英雄南路拓宽打通工程,打通后全长 2240 米;南二环道路扩宽改造工程,改造后全长 2990 米,

以及南熏北路南段拓宽改造工程、鼓楼西街南部拓宽改造工程。同时新建景区路,全长 2080 米;望阳路,

全长 592 米 ;南三环路,全长 990 米。

2008 年,南门街、新北门街、西关正街、鼓楼北街、鼓楼南街、西门街、东门街、宜家昌巷、东关

正街因更名取消街名。旧北街、黑楼底、鹅西巷、鞍子巷、长巷营、十八眼窑巷、葫芦肚、圪团园、旧

北门街因拆迁改造取消街名。

2010 年 8 月,汾阳市新建(改建)的 13 条路、街道命名 :汾酒大道 :北起杏花村镇永安村口,南

至禹门河桥。学院路 :南起信用联社,北至禹门河桥。英雄路 :北起 67 烈士洞,南至南二环路,分为

英雄北路、英雄南路。汾州大道 :北起南二环路,南至汾孝接壤处。富民路 :原东一环路,北至北廓村,

南至文峰街。东湖路 :原东二环路,北起汾平路,南至南二环。正义街 :汾孝大道东侧,西起汾孝大道,

东至旧汾孝路。府学街 :原府学街、新建街及新辟东街,西起鼓楼北街,东至东二环。金鼎大街 :东起

西河路,西至栗家庄。永和大街 :原南二环,西起西河路,东至东二环。庆成大街 :原汾平公路,西起

环形岛,东至东二环北口,与学院路、富民路、东湖路相交。天霖路 :东起汾介路赵家庄村石坊门,西

至文峰街。狄青路 :北起英雄南路兴盛街交叉口,南至高速公路出口。

2013—2014 年,规划新建十六米街(金鼎街—西河路)。2015 年,街道情况未变。

供水 民国年间,城区有淡水井 18 眼,均装有辘轳架,供取水之用。水质以西门街、南水井、西府街、

甜水巷、南关井巷、东关甘露泉等井为佳,尤以南水井两眼井水最优,水源最丰,煮饭沏茶,清爽可口。

其余淡水井水源不足。城区东南居民,多以肩挑车拉,到城西北隅的南水井远距离运水。东关铺商众多,

人口稠密,距南水井较远,多从北廓村南的三里茶坊用马车拉运淡水。居民饮水均未消毒处理。

1949 年后,县城人畜饮水逐渐得到改善,汲水仍靠人力用辘轳提水。1955 年,新生搬运社成立,

以 30 多辆小平车从南水井拉水,供应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各机关、厂矿、学校均有专人拉水。1961

年 8 月,在南水井址成立县供水站,配置抽水机,筑容量为 15 立方米蓄水池 1 个,日供水 100 立方米。

1964 年 3 月,建高 18 米、容量为 25 立方米的水塔 1 座和蓄水 60 立方米的水池 1 个。4 月,铺设城北、

城南片 4 英寸铸铁管道 2841 米、1.5 英寸焊接管道 555 米 ;设置鼓楼北、太和桥、东门街、南门街、四

牌楼东、百户营等 8 个居民供水点,城区约有 1600 户 9800 余人用上自来水,占全城总人口的 50%。同

时,县政府等机关单位也铺设自来水管道开始使用自来水。1966 年,铺设东关地下总管道 1600 米、支

管道 1000 米,供水点增加到 16 个,并为东关机械厂、汾阳阀门厂等企业供给生产用水。1968 年,南水

井原两眼井水位下降,城区水源严重不足,遂在附近新凿水井两眼,旧井弃废。1971 年 5 月,县供水站

更名为自来水厂,在北门村冻璃口垙内凿 115 米的深井 1 眼。1972 年,在自来水厂内修筑容量为 500 立

方米的蓄水池 1 个,铺设 6 英寸铸铁管道 1200 米、4 英寸铸铁管道 1200 米,向城区东部的工厂企业供

水。城区日供水 1000 立方米,受益居民 2 万余人,占城区人口总数的 78%。1979 年,因人口增加、工

业用水量的加大,城区水资源难以满足用水的需要,在城西 5 千米的北垣底村凿深度为 120 米的水井 1 眼,

配置 12 英寸铸铁井壁管道直达地面。1980 年,铺设 8 英寸铸铁管道 4200 米与城区管道相连接,投产送水。

1982 年,征购北垣底村深井 1 眼。1983 年,建设机电房、配电室和容量 500 立方米的蓄水池 2 个。

第366页

318 第四编 城乡建设 两眼井日出水量 1400—1600立方米。1983年,城区年供水量 41.24万立方米,除 17个企事业单位和大南关、

北关、洪南社自行解决用水外,其余皆由自来水厂供给。县卫生防疫站对自来水水质进行检查化验,符

合饮用水标准。1984 年,铺设小南关、南巷 4 英寸铸铁管道 1200 米,为 230 个单位、1000 多户居民安

装水表,供水入户率 12.7%。1985 年,铺设文峰街 6 英寸铸铁管道 1600 米,形成以城内到小南关管道循环。

新凿日产水 1000 立方米的深井 1 眼。1985 年底,自来水公司有深井 4 眼、管道 1.5 万米,设有供水点

21 个,日供水能力 3000 立方米,年产水量 72.65 万立方米,水成本为 0.285 元 / 立方米。年工业用水量

58.2 万立方米、生活用水量 1.45 万立方米。自来水入户数 1773 户,其中居民 1493 户,占城区居民户总

数的 18.4%。1987—1989 年,新打深井 3 眼,铺设管道 4360 米,日供水量 6300 立方米。1990 年,安装

管道 12430 米,新增集体用户 13 户、个人用户 541 户。

1990 年年底,自来水公司有扬程 120—130 米机泵配套深井 5 眼、蓄水池 2 座,覆盖县城 3 平方千

米的输配水管网 105 千米。有集体用户 377 户、个人用户 4310 户,年供水 100 余万立方米,保证县城 5

万居民的生活用水和省、地、县近 300 多个企业单位的生产用水。同年,安装消毒设备和水表校验台,

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1991 年,完成改水一期工程,城区总供水量 8000 立方米 / 日,缓解城区居民吃水困难的问题。1993 年,

完成城区一期供水工程,城区供水量达到 4000 立方米 / 日。1994—1995 年,峪道河神头泉水引入 2000

立方米,在禹门河水源区打成深井 2 眼,扩大了水源地建设,作为城区供水的补给,城区供水能力增加

到 6500 立方米 / 日。但由于蓄水池不配套,采取一级供水办法,峪道河水仍进不了城区。改造更新协和堡、

西大街、府学街、太和桥、南大街、东正街、东门街等街巷的城区主供水管网 2880 米、城区供水支管

道 1200 米。城区供水网基本实现自动循环供水,居民吃上了达标水。1996 年,在北垣底设立加压设施,

配备加压泵、压力表、增设排气阀,采取科学管理、合理调度水的办法,使日输水能力增加 4000 立方米,

解决峪道河水进不了城区的问题。1997 年,配合西河文明路建设工作,改造供水管线 260 米、铺设供水

管线 1000 米。全年共铺设各类供水管网 2360 米、改造管网 940 米。新增用水户 258 户,其中集体 10 户、

个人 248 户。1998 年,完成供水量 19639 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6.16%,新增用水户 464 户,新铺供水

支线 3080 米。建立“计划用水管理证”和“排水许可证”两证制度,将城区 29 个自备水源井纳入管理

范围,与 242 个用水大户签订《节约用水协议》。全年,共下达节水指标 7.24 万立方米,计划用水率达

到 65%,自备井管理率 86%,共节水 20.6 万立方米。1999 年,铺设各种口径管网 2360 米,改造管网

940 米,新增用水户 258 户,其中集体户 10 户、个人 248 户。

2000 年,改造英雄路供水管道,新增供水管道 1611 米,改造供水支管 552 米,解决城区内局部缺

水的状况。城区其他街道改造供水管网 552 米。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工作,使 89%的集体用水户纳入管理,

计划用水量 91.5%,完成节水量 26.8 万立方米,同比增加 20.1%。

2002 年,市自来水公司有北垣底水源区和协和堡水源区两处水源区。北垣底水源区有井 4 眼,出

水量 1500 立方米 / 日,马跑神泉供水量 1500 立方米 / 日,合计供水能力 3000 立方米 / 日。协和堡水源

区有开采井 4 眼,总出水量 4000 立方米 / 日,两水源区合计供水能力 7000 立方米 / 日。2002 年 8 月至

2003 年 6 月,实施城区供水二期工程,包括:在协和堡水源区新凿深井 9 眼,新建 2000 立方米蓄水池 2 座,

新增输配水管网 36.9 千米,输电线路 3.7 千米,同时增加必需的自控设备等其他配套附属设施,可满足

2.4 万立方米 / 日的城市用水需求,服务年限 23 年。2004 年,改造工区、新开路、东关、南大街、英雄

路、胜利路、文峰西段以及连通水源区和市区主管线共计 11.3 千米,对水源区 3.7 千米高压线路进行改造。

2005 年,完成西府街、四牌楼东街、重阳街等 8 条街自来水管网改造 2380 米。

2010 年,新建水质化验室 1 处,水质化验指标达 38 项,加装在线监控系统,确保供水水质不受污染。

第367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19

2011 年,城区自来水厂共 2 座,铺设干线水管 150 千米。全年工业用水 30 万立方米、生活用水 180 万

立方米。在水厂和水源井安装多媒体监控和报警系统,实现供水系统自动化控制、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

预警、预报、测压能力。2012 年,实施节约用水工程,全市企业、学校等用水单位有 500 户,实行节水

的 72 户,占 14.4%。2013 年,加强对一、二级水源保护区的安全监管和水源水、末梢水质的检验,全

年实现安全供水 312 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 10.25%。2014 年,对东二环水网和海洪区 50 余户的老

旧管网进行改造。协和堡新打深井 2 眼并实现输水正常。完成阳城工业园区输水主管道 8200 米和支管

1500 米的铺设工程并实现输水正常。全年安全供水 300 余万立方米。2015 年,城区供水管网完成新建、

改造 6.02 千米。其中市自来水公司改造 2.03 千米、新建 1.034 千米。

排水 20 世纪 40 年代前,城区没有完整的排水设施,雨水靠城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自然排放

于东关东南角城垣内的海子边。海子边常年不涸,夏秋之际,蚊蝇孳生,臭气冲天。

1954 年,改造东西大街路面时,顺路面走向修筑南北两条地下排水涵洞,污水排入北栅沟渠内。北

涵洞为砖拱结构,横剖面尺寸 1.5×1 米;南涵洞横剖面为长方形,每隔 50 米筑有一条斜涵洞,通入北涵洞。

1976—1979 年,先后修建鼓楼北南段、东关正街、太和桥、新开路地下排水涵洞,总长 3490 米,排入

东关东门外排污泄洪渠内。1980 年,筑南门外总排污泄洪渠 1770 米、东关排污泄洪渠 4000 米、砌石坝

800 米。1981 年,修筑省二监至青年路和辛巷街下水道 1532 米。1982 年,修建汾阳医院至古庄十字路

口砖券下水道 1420 米;筑木桥街、寺巷、府学街、东营、北门等街砖券下水道,总长 4357 米。1983 年,

修筑鼓楼南街、西府街、东岳庙巷砖券下水道,总长为 2200 米。1984 年,修筑小南关下水道 1200 米,

改建卫巷等街下水道 400 米,新建城区排污泄洪渠道 3230 米。1985 年,铺设英雄路北起二道涧河南至

西门口直径为 1 米的水泥管下水道 2 条,各长 2400 米,筑落水井 160 个。

1989 年,在文峰街铺设下水管道 1080 米。截至 1990 年底,城区 45 条大街共铺设排水暗管道 3.91 万米,

初步形成地下排水网管化。

1993 年,康乐街、旧北门街新铺排水管网 2.96 万平方米,维修、清挖下水道 12.2 万米。1994—1995 年,

采取“上游分散水流,下游加大管径”的办法,分批、分期改造排水管网,在西大街、南二环、西河路

南段新铺 2 条排水渠道。清理维修东关退水渠 2970 米。1995 年,为彻底解决城北 3.5 万平方米的汇水

面积的排水,东关、籽城坊、古庄 7 个单位和 500 户居民年年遭水灾的问题,实施改造胜利街东口至曹

家庄村西口的排水工程,全长 1435 米。同时,新安装自来水管道 675 米,改造移位旧自来水管道 480 米。

1994—1995 年,铺设改造下水管道 55 条、总长 15.47 千米。

1996 年,建设盘龙沟至二道涧河排水工程,全长 1388 米,完成混凝土管涵工程,管径为 1 米砼制管。

建成排水涵洞 700 米。建设西河路 730 米、新华中街 1400 米排水工程。建设古庄菜市场至电厂东围墙

长 530 米的石砌渠,改善胜利东街排水不畅的状况。新建北关退水渠 2300 米。扩建南关退水渠 1500 米,

总退水渠 1650 米,共动用土方 7 万立方米,工程竣工后泄洪能力达到 13.4 个流量,增强城区的防洪能力。

1997 年,连通法院西 307 国道上 550 米长的下水管道,将西河路以西的洪水全部分流到董寺河桥下,

减轻南熏楼周围和海洪小区每年雨季遭灾的压力。1997 年,完成籽城坊、古庄、东关汾阳城内第一大排

洪工程。此工程全长 1600 米,工程总投资 188 万元。建成石砌盖板渠 910 米、砼管涵洞 144 米、明渠 520 米、

横跨公路截水钢篦盖 2 处、顶渠 36 平方米、过水路面 1 座、桥闸 8 座,彻底解决了 3 个村,七八个单

位企业的洪水问题,同时也减轻了东关羊巷的雨水压力。铺设西河路下水管道 550 米。城区所有街巷的

排水渠全部进行维修清理,清理堵塞 30 多处、清理雨水井淤泥 720 余处、修复明渠 1000 余米。东关村、

中寨村、北关园村铺设下水管道 2098 米。1998 年,在西大街、二道涧河、西河路、辛巷等街区新铺排

水管道 3000 米,清淤下水道、雨水井 335 座。在胜利路东段、光明路东段、棉麻公司院内修筑石砌盖

第368页

320 第四编 城乡建设 板涵道 364 米。修建文明路排水管涵 550 米。修建南门小学前排水管道 240 米、新华街排水管道 1100 米、

北关村排水管道 648 米。对城区各退水渠进行清淤加固,下水井 900 个,补修雨水井 100 个。

2001 年,完成西河路排水工程,辛巷、盘龙街、东关退水清淤工程。2002 年,建成海洪区排水工程。

工程以海洪中学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长 404 米,采用直径 800 厘米砼管涵,平均排水坡度 7.5‰。

北段长 90 米,南起农业局宿舍大门口,北至海洪小学校门口,采用直径 800 厘米砼管涵,平均排水坡度 4‰。

解决了道路两侧机关、学校、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地面雨水的排放。

2002 年以后,构建抵御 20 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排水体系。城市防洪体系总的构成是 :禹门河、董寺

河是主要的行洪河道 ;城西的永田渠、护营渠拦截分流上游洪水 ;南支退、中支退、北支退以及遍布城

区的地下排水管网,共同担负城南、城中、城北积水的排退,三条支退渠最后汇入三汇河后排出城外,

确保汾阳市城区汛期的正常行洪排水。

2004 年,完成南二环东路、东二环南段及路基工程 1610 米,投资 140 万元。2005 年,完成英雄街

中学东侧排洪渠工程 548 米 ;小南关街地埋涵管排水工程 772 米 ;西河苑住宅小区地埋涵管排水工程

843 米。建成南支退防汛桥涵 1 座。文峰路中段埋设直径 1 米的涵管 833 米。完成西府街、四牌楼东、

重阳街等 8 条街的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共铺设各类管径的供水管网 2380 米。2006 年,完成东二环排

水工程,铺设直径 1 米的水泥混凝土管涵 1187 米,铺设直径 2 米混凝土管 36 根,新建板涵桥 1 座。完

成英雄路排水改造工程,铺设直径 1 米水泥混凝土管涵 1750 米。完成西河路 307 国道(二道涧河环岛

至高速公路路口段)排水工程,铺设直径 0.8 米混凝土管涵 1824 米、直径 1 米的混凝土管涵 630 米、直

径 0.6 米混凝土管涵 408 米、直径 0.4 米的混凝土管涵 70 米。完成东一环排洪石渠 1370 米、丰泰苑宾

馆至永田渠排水工程 507 米,青年路排水工程 280 米。2008—2010 年,完成禹门河污水治理工程,总

长 4050 米。完成南二环道排工程,总长 2990 米。完成南三环道排工程,全长 991 米。完成东营街道路

排水改造工程。先后开工南熏街排水工程,总长 765 米 ;迎新街排水工程,总长 1011.27 米 ;迎新南街

排水工程,总长 232 米 ;指挥街排水改造工程,总成 344.50 米 ;富民路排水工程(含北关园段),总长

2263 米 ;南关三个小街道排工程,总长 680 米。

2011 年,完成新建街道排工程,全长 783 米;文峰街中段道排工程,全长 1800 米;北大街道排工程,

全长 710 米;文湖景区公园路道排工程,全长 4469 米;英雄南路道排工程,总长 2269 米;南熏街道排工程,

总长 765 米 ;望阳路、景区路道排工程,总长 2316 米。完成汾孝公路排水工程,工程全线安装雨水管

线 1725 米、污水管线 1686 米。完成总长 2327 米城市防汛南支退水渠工程、1621 米的城市防汛总退水

渠工程。2012 年,新建城区污水管网 3354 米,每日增加收集污水 380 吨,全年能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

水达 281.38 万吨,污水处理厂负荷率 52.11%。完成汾孝公路路面排水工程。2013 年,文湖排水工程完

成主体施工。完成北支退、南支退、总退等主排洪渠清淤 4013 余米,完成 769 座雨水井的清淤、拆砌。

全年全市污水进水量 289.30 万立方米、出水总量 275.88 万立方米,日均处理污水 9075 立方米。2014 年,

文湖泵站排水工程完工,中退水渠达到两孔排水,保证了汛期排洪。2015 年,检查雨水井 2685 座,清

淤雨水井 605 个,疏通主下水管 257 米、支管 1175 米,更换雨篦井盖 100 余套、拆修雨水井 33 座。完

成东湖路—污水处理厂 2.71 千米污水干管、杏花村南环街(新石线—纵五路)2.15 千米干管。

汾阳市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 3.8 万平方米,投资 3475 万元,2010 年 7 月开始调试运行。设计规模 1.5

万吨 / 日,处理工艺为改良卡鲁赛尔氧化沟处理。2019 年,投资 5500 万元进行提标改造和扩容 0.75 万

吨 / 日建设,处理工艺改造为 A2O 工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指标达地标 V。2018 年 12 月 27

日,山西泓源达环境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标,获得该项目的特许经营权。2018 年,污水处理费用 877 万

元。2019 年 1—12 月共处理污水 396.69 万吨,污水处理率 90%。

第369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21

汾阳市杏花村镇污水处理厂。位于汾阳市杏花镇小相村南,占地面积 2 万平方米,设计处理能力 2

万立方米 / 天,设计排放标准为一级 A,一期工程处理能力 1 万立方米 / 天,配套铺设污水收集管网 26

千米,2013 年 8 月建成投运。2018 年 8 月,启动一期提质改造和二期扩容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二

期 5000 立方米 / 天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对一期工程进行改造,项目总投资 3000 万元 ;二期扩容 5000 立

方米 / 天主体工程完工。覆盖杏花西南新区,新石线周边、东堡、西堡、下堡、上堡、部分汾酒厂 ;出

水流入文峪河进入汾河。由第三方杏花村镇洁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经营,年运行费用 731 万元。

汾阳市贾家庄镇污水纳管工程。利用汾阳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铺设污水收集管网 4.19 千米,新

建污水提升泵站 1 座,将贾家庄镇、峪道河镇纳入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系统,解决两镇现状污水排入禹门

河问题。2019 年 9 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 1440 万元。工程完工通水正常运行。

汾阳市冀村镇污水纳管工程。利用杏花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铺设污水收集管网 15.52 千米,

新建一体化提升泵站 1 座,将冀村镇北部产业园区及冀村和仁岩村周边的生活污水经提升泵站输送至杏

花村镇污水处理厂,2019 年 9 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 3354.49 万元。工程完工通水正常运行。

供热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供热以一家一户生火取暖为主。80 年代以后,出现单位住宅楼,单位

设立锅炉集中供暖。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家庭土暖锅炉、小型家用锅炉。1995 年,建成集中供热区 2 处,

供暖面积 4 万平方米。1998—1999 年,城区享受集中供暖的居民分别为 2331 户、3331 户,城区供热率

15.07%。2000 年,全市集中供热面积 36.87 万平方米。

2006 年,铺开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由文峰焦化集团投资。建成城外 5 千米、城内 2.5 千米地埋管网,

新建和改造换热站 8 处,供热总面积 400 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 47%。2008 年,城区新增集中

供热面积 100 万平方米。2010 年,建成榆济天然气管道输送项目,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50 万平方米。

全市共有热力站 3 个,先后有 203 个单位和小区实现集中供热,实现供热面积 314 万平方米。

2011 年,城区供热突破 330 万平方米,新增面积 13 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达 66% 以上。2013 年,

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20 万平方米,突破 350 万平方米。2014 年,全市新纳入集中供热面积 40 万平方

米,集中供热面积总计 420 万平方米,全市供热普及率 70%。2015 年,全市新增供热管网工程铺设环城

主干一次网 11.72 千米。

2016 年,城区新增供热面积 90 余万平方米,供热总面积达到 530 余万平方米。2017 年,城区新增

供热面积 149 万余平方米,供热总面积达到 679 万平方米。2018 年,城区新增供热面积 136 万余平方米,

供热总面积达到 819 万平方米。2019 年,城区新增供热面积 125 万余平方米,供热总面积达到 944 万余

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 90% 以上。

供气 20 世纪 90 年代前,县城居民生活燃料由柴、炭和煤制品为主。90 年代以后,瓶装液化石油气、

液化气灶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由经营户自行采购,用罐车拉运。2000 年之后,随着城市煤气、天然气

进入燃气市场以及电饭锅、电磁炉灶的普及,居民液化石油气用量开始降低。2008 年,山西三通天然气

有限公司汾阳分公司成立。主要负责天然气管网建设、运营、管理,管道天然气等方面的服务。2010 年,

建成输气高压管道 73 千米,环网中压管网 41 千米,低压管网 55 千米,标准化分输门站各 2 座,供气

管网基本覆盖市内全部主干街区,13 个小区实现供气,供气受益居民 2 万余户,供气面积 33 万平方米。

2011 年,全市新增 3 个供气小区,总计有 17 个小区 1.5 万户居民及汾酒集团、敬老院等 30 余个

公共服务商户使用上天然气。全市天然气供应总量 3315.6 吨,其中家庭用量 75.6 吨,用气人口 7.6 万

人,燃气普及率 76%。2012 年,全市天然气供应总量 3800 吨,其中家庭用量 160.2 吨,用气人口 8 万

人,燃气普及率 80%。2013 年,天然气建成管网已基本覆盖城区内全部主干街区,居民、工业和其他用

户 25000 余户,用气人口 8.8 万人。全市天然气供应总量 4668 吨,其中家庭用量 450 吨,天然气普及率

第370页

322 第四编 城乡建设 88%。2014 年,全市安全供气 5860 万立方米,天然气用户加装联动切断报警装置 6000 余套。

2016 年,全市安全供气 6000 万立方米,新建中压管网约 1.9 千米,低压管网约 8 千米。2017 年,

全市安全供气 8000 万立方米,新建中压管网约 15 千米,低压管网约 21 千米,用气人口约 9.8 万人。

2018 年,全市安全供气 9500 万立方米,新建中压管网约 14.5 千米,低压管网约 14 千米,用气人口约

11.55 万人。2019 年,全市安全供气 1 亿立方米,新建中压管网约 9 千米,低压管网约 17 千米,用气人

口约 14 万人。

公交 清代以前,县城内无公共交通事业。民国年间,有商号和私人置数十辆轿车和黄包车奔走于

城镇和乡村之间,服务来往顾客,为县内客运之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轿车和黄包车逐步被淘汰。

1997 年,开通市内循环公交。2000 年,城区设停车场 2 处、出租车停车点 8 个、设公交车站标志

牌 50 余块,实现客运车营运有路线,停车有站点。2003 年,布置出租车、货运车、线路车停车点 13 处。

2004 年 1 月,汾阳市新凯城乡公交客运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主要经营城乡公交客运、出租车服务。开通

公交线路 13 条,投入公交车 68 台,对公交车实行统一车型、统一管理、统一调度。2005 年,公交线路

设置不锈钢公交车停车点站标牌 50 个。城区主干道新设简易不锈钢候车亭 20 个。

2011 年末,城区开通公共汽车线路 12 条,运营里程 685 万千米,公交运营车辆 112 辆,平均每万

人拥有量为 2.6 台,年客运量 604 万人次。出租车 500 辆,万人拥有量 11.6 台,年客运量 720 万人。截

至 2015 年,有新凯、汾顺、中青、文宝、顺达、永顺等 6 家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公厕 民国年间,城内建有公厕 9 座,另有私建公厕 10 余座。建筑简陋,卫生极差,1949 年后陆

续拆除。1956 年,在西门街石场内建 40 平方米公厕 1 座。1961 年,在北门街卫巷东口建 40 平方米公

厕 1 座。1983 年,在新开路建 50 平方米公厕 1 座。1984 年,在南门街南口建 77 平方米公厕 1 座。同年,

在新建路建 66 平方米公厕 1 座。1985 年,县城内有公厕 5 座,由专人逐日清扫,粪便由固定农户清运。

截至 1990 年,县城内有公厕 12 座,其中,英雄路 3 座、胜利路 1 座、文峰路 3 座、鼓楼东 1 座、鼓楼

北 1 座、鼓楼南 1 座、鼓楼西 1 座、新建確峪 3 座。

1994 年,新建、改建公厕 8 座,增设水冲公厕 4 座。1995 年,新建、改造公共厕座 8 座,城区公

厕共有 15 座。1998 年,城区共有庵子巷公厕、卫巷公厕、西府街公厕、体育场公厕、文峰街南公厕、

文峰街北公厕、文峰街东口公厕、东正街公厕等 21 座。

2002 年,新建成公共厕座 2 座,西大街 1 座、英雄南路 1 座。每日清扫 2 次以上,并投放灭蛆灭蝇

药。2003 年,城区共有公厕 24 座,其中水冲式公厕 5 座。后城区改造,部分公厕拆除。2006 年,全市

公厕有 16 座,其中旱厕 12 座、水冲式公厕 4 座。2008 年,全市共有公厕 18 座。2009 年,实施创建省

级卫生城市活动,全年新建水冲式公厕 6 座、改建公厕 4 座、购置流动公厕 4 座。雇佣吸粪三轮车 2 辆,

每天对城区公厕进行淘粪。2010 年,全市新建公厕 17 座,新增公厕管理员 24 人。2012 年,体育场东、

西两侧公厕被评为城市星级公厕。2014 年,汽车站公厕被评为城市星级公厕。2015 年,城区有公厕 28 座。

截至 2019 年底,有公厕 43 座。

垃圾处理 2014 年 7 月,汾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7 月投运。主管部门公用事业局。设计

处理能力 500 吨 / 日,实际处理量 500 吨 / 日。垃圾处理工艺是循环流化床。渗滤液处理方式及工艺是

炉内回喷,设计处理能力 25 吨 / 日,实际处理能力 25 吨 / 日。2015 年 10 月,环评验收 ;2016 年 7 月,

省住建厅评定为 B 级。

照明 清末至民国初年,县城居民照明普遍采用菜油灯,夜行多提纸糊方灯或纱灯燃蜡烛照明。

1921 年后,照明大多改用煤油灯。1931 年,戏园、大商号照明开始使用汽灯。1950 年,宏益油厂发电照明,

并供东关正街和东正街居民用电和路灯照明。1955 年,汾阳县发电所筹建,线路仅限于东西大街和太和

第371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23

桥,安装 18 盏路灯。1957 年,主要街道均安装路灯。1958 年,县电厂投产,为城区机关、居民供电照明。

1960 年,接通孝义 10 千伏线路后,县发电所终止发电。1964 年,城区居民用电照明户达到城区居民总

户数的 60%。1970 年后逐渐普及。1980 年,城内路灯由 24 盏增至 74 盏,1983 年增到 122 盏,其中东

西大街增设长臂钠灯 21 盏,并安装自动调控设备。1985 年,英雄街安装路灯 88 盏,其中,机动车道为

新式高压钠灯,人行道为高压汞灯 ;广场安装大型华灯 8 盏,电缆线全部为地埋。

1989 年,县城架设 10 千伏线路 4.2 千米,安装各种路灯 356 盏。1990 年,文峰街安装路灯 30 盏。

1993 年,胜利西街、西关正街新安装路灯 25 盏。1997 年,购路灯维修升降车 1 辆,维修或更换 300 余

盏次,并在东二环路安路灯 15 盏。1998 年,引进 10 余套路灯自控设备,替换单一时控装置。更新、维

修路灯 600 余盏,在西大街、二道涧河环岛新铺照明线路 600 米。1999 年,实施城市“亮化”工程,配

合英雄路北端环岛建设,在该处设置 30 米高杆灯饰 1 座。另在西大街南侧新铺电缆线 600 米,安装金

属杆双头路灯 40 盏。英雄路更新电缆 2500 米,改造换装新路灯 140 套、高杆灯 1 组、中杆灯 1 组,将

路灯全部更新为新颖的金属杆双头路灯。2000 年,完成西大街和英雄街路灯改造工程,全部安装广告灯箱。

2002 年,在新开路、新建路、府学街、文明路安装路灯照明设施 35 盏,亮灯率 96%。2008 年,完

成夏汾高速公路汾阳出口连接线路灯安装工程,配套埋设电缆 1.5 万米,改造新安装路灯 438 盏。年末,

城区路灯总计 1300 盏。2010 年,安装路灯 266 套。

2011 年,城市样板街路灯更换 136 盏。2012 年,实施城区背街小巷亮化工程,共安装路灯 600 余套。

完成政府大楼和市政观摩路灯和建筑景观亮化工程。2013 年,文峰路东段、文峰路中段、307 国道贾家

庄段、英雄南路段安装路灯 177 套。2014 年,改造维修路灯 650 余盏,路灯亮化率 97% 以上。2015 年,

安装路灯 119 套、74.8 万个。

城市绿化 1978 年,县城人均绿地面积仅 1 平方米,城内行道树屈指可数。单位绿化只有汾阳中学

和汾阳医院较好。1978 年以后,城市绿化开始起步。20 世纪 80 年代,城市绿化以街道两旁植树为主,

品种大部分为杨树、柳树。英雄路拓宽后增设绿化带 2 条,全长 3500 米,砌筑花池 71 个,栽植云杉

1050 株,丁香、玫瑰 750 株 ;两侧栽行道树 960 株。广场筑花池 778 平方米,栽植冬青、云杉、荟柏等

灌木。县二轻局、进修校等单位院内栽植各种树木花卉及园林小品,发展为园林式庭院。1983 年,城区

西南新建占地 1.2 万平方米的花园 1 座、300 平方米的温室 10 间,陈列各种花卉 1413 盆,其中有君子

兰 500 盆 ;露天栽种以月季为主的各种花草树木 45 个品种。

20 世纪 90 年代后,开始进行规范化、大规模城市绿化。1990 年,城市绿化植树 4104 株,其中英雄

路种植核桃树 355 株,这是首次将核桃树种栽植到城区。1993 年,城区绿化植树 1429 株。1994—1995 年,

完成占地 8 万平方米的汾阳公园的规划工作,确定“五区一水系”的建设方案,开始汾阳公园的建设工

作。建成占地 1.3 万平方米的育苗基地,培育各种树苗、花草 2 万余株。建成汾阳市友谊街心公园,占

地 0.47 万平方米。完成文峰路绿化任务,开展国庆万盆花展。两年内,城区新栽、补栽各种树木 2500

株、新植草坪 2 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由 8% 上升到 11.9%。1996 年,在汾阳公园栽植各类乔灌木

31 种、6655 株。在英雄路、胜利街、文峰街栽植便道树 454 株、各种灌木 1600 穴、培育草坪 500 平方

米。在 307 国道、南二环、旧英雄南路新植行道树 3340 株、培育草坪 4000 平方米。307 国道种植新疆

杨作为行道树,采用泥浆法进行栽植。在汾阳公园内建起花卉培育基地,分玻璃、塑料两个温室,共计

4620 平方米,培育花卉品种几百个、5 万盆花。在 12 个单位进行庭院绿化建设。1998 年,西河路新栽

国槐 1500 株 ;二道涧河环岛栽植冬青 380 株,培植草坪 7 亩 ;西大街南侧栽行道树 80 株 ;英雄路补栽

灌木 400 穴。全年培育草坪 5000 平方米。2000 年,在英雄路东侧便道修筑砼池边草坪地,大面积增加

草坪种植,并且对各街道老化草坪进行更新改造,新培育草坪 5000 平方米。在西河路补种国槐 330 株,

第372页

324 第四编 城乡建设 东二环、南二环补种柳树 240 株,西大街补种柳树 35 株,英雄路中心绿化带补种灌木 360 穴。

2001 年,实施英雄路、西河路、庆丰路绿化工程和友谊小游园绿化工程。2002 年,更换英雄路绿

化隔离带苗木 1800 余株、1600 平方米。主要种植粗大叶黄杨苗 1 万余株,大叶黄杨球、条桧 1000 余株。

完成改造文化广场绿化设施 4200 平方米。新增友谊街心公园、西门广场、汾阳医学院、汾阳师范、汾

阳医院、北关小区等绿化面积 3.43 万平方米,全市绿化覆盖率 11%。2002—2005 年,开始进行环城绿

化带建设工程,工程全长 30 千米,绿化面积 66.7 万平方米,工程沿永田渠、董寺河、禹门河、三汇河

环城进行绿化,涉及 4 个乡镇、2 个街道办事处、20 多个行政村。栽植三倍体毛白杨、樟河柳、金丝垂

柳等各类树种 17 万余株。2004 年 5 月,城市环城绿化带工程被吕梁行署评为精品工程。2005 年,新增

环城绿化带 3 千米,栽植绿化树木 4.5 万株,绿化面积 9 万平方米。在北关园新栽绿化树 1 万株 ;完成

文峰西段绿化隔离带 3200 平方米 ;进行二道涧河环岛绿化,绿化面积 5200 平方米 ;完成汾孝公路景点

绿化,绿化面积 1500 平方米 ;对南关村景点进行绿化,绿化面积 3400 平方米。2006 年,完成北门小游

园景点绿化,新增绿地 3500 平方米 ;完成西河苑住宅小区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 1 万平方米 ;完成

胜利街东段景点绿化,新增绿化面积 3000 平方米。

2011 年末,城区有公园 29 个,公园面积 79.5 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 499.5 万平方米,绿地率

31.2%,其中公共绿地 102.51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6.1%,人均绿地 8.54 平方米。10 月,通过省级园

林城市创建验收。2012 年,创建禹门河公园、文湖公园为星级公园 ;汾州大道、文峰街为园林道路 ;西

门新村、丰景家园小区为园林式小区 ;汾阳医院、汾阳中学为园林式单位。开工建设文湖公园绿化工程,

文庙周边绿化 230 亩,森林公园绿化 33.3 万平方米,塔广场周边绿化 13 万平方米,环湖绿化 40 万平方米,

景区路行道绿化 23.3 万平方米,共计 118 万平方米。2013 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594.47 万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 37.3% ;绿地面积 522.05 万平方米,绿地率 32.6% ;公共绿地面积 109.9 万平方米,城区人

均绿地面积 9.16 平方米。2014 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615.57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8.47% ;绿

地面积 531.36 万平方米,绿地率达 33.21%;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 109.9 万平方米,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为 9.16

平方米。2015 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632.15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9.5% ;绿地面积 547.8 万平

方米,绿地率 34.2% ;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 110.7 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 9.23 平方米。2016 年,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639.17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9.95% ;绿地面积 554..78 万平方米,绿地率

34.67% ;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 112.3 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8.984 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按 16 平方

公里,人口 12.5 万人计算)。2017 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644.17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9.95% ;

绿地面积 559.78 万平方米,绿地率 37.89%;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 117.3 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9.023

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按 17 平方公里,人口 13 万人计算)。2018 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650.75 万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6.97% ;绿地面积 566.14 万平方米,绿地率 32.17% ;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 120.49

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9.27 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按 17.6 平方公里,人口 13 万人计算)。2019 年,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659.36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7.07% ;绿地面积 574.636 万平方米,绿地率

32.28% ;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 120.49 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0.42 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按 17.6 平

方公里,人口 11.56 万人计算)。

公园绿化建设。2016 年,完成北门游园完成绿化 9500 余平方米。2017 年,完善禹门河公园一期景

观绿化,铺开二期绿化景观工程。2018 年,投资 3600 余万元,实施禹门河与汾酒大道交汇处景观绿化

工程(禹门河公园二期),新增绿化面积 8.19 万平方米。2019 年,在游园广场增设健身器材 10 余组,

座椅 150 个,方便市民休闲和运动。

道路绿化建设。2016 年,完成英雄南路绿化 2.4 万平方米、东湖路绿化 2600 平方米、东正街绿化

第373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25

2000 平方米、文峰步行街绿化 7360 平方米。2017 年,十六米街、西苑街改植国槐 350 株。高速公路西

口种植新疆杨、油松、云杉等 2300 余株,新增绿化面积 5 万多平方米。2018 年,市交通局完成滨河东路(国

道 307 线至北廓村)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 2.14 万平方米。2019 年,为庆祝新中国 70 华诞,园林中

心精选一串红、万寿菊、孔雀草、鸡冠花等盆花 4 万余盆,在城区主要节点共摆放花架 46 个、花箱 152

个,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单位庭院绿化建设。2016 年,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旧英中)绿化 2000 平方米。2017 年,汾阳会

展中心改建绿化面积 5.6 万平方米。2018 年,投资 300 余万元,完成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景观绿化提升

改造工程,改造面积 4 万余平方米,为吕梁市中小学运动会提供良好环境。2019 年,投资 300 余万元完

成第五高级中学景观绿化提升改造工作,改造面积 1.5 万余平方米。

孝义市

古城 孝义县治原驻古城,该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面积 3.5 平方千米。由建城到 1975

年县城徙至新城,共在该城设治 1400 余年,今为居民区。

春秋时期,晋灭虢迁其遗民至此,置瓜衍县,治所设在今大、小虢城村。战国周定王二十三年(前

446)建城于城东南。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置永安县,移治于西北隅筑今城。“周四里十八步,高二

丈七尺,基二丈九尺,顶二丈二尺,女墙高五尺,垛口千余,角楼四座,东、西、北筑月城,南为重门,

池深一丈八尺,广如之。吊桥四座,内外马道各宽一丈二尺许。筑四门”(《山西通志》卷八·城池)。“城

四面方正,西门偏南,东门偏北,南、北门当中正对,自北向南为中心大街”(清乾隆版《孝义县志》)。

古城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虽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修葺,但由于城区地下水位偏高,盐碱下湿,

风化坍塌,战乱及人为的破坏,城墙现已成为残垣断壁,仅在西关一带可略见一斑。

1958 年,孝义古城因并县改建为镇,城内的建设一度停滞。1961 年,张家庄水库拦洪后,由于地

下水位急剧上升,城区内积水成患,大批居民住宅因盐渍而坍塌。1963 年,县城开始搬迁,原建在县城

的部分仓库和企业陆续迁至孝午公路及介西铁路两侧,并兴建一批公共事业设施。1964 年 8 月,县人民

委员会迁至铁南新址。1975 年 7 月 4 日,孝义县治迁新城。

新城 始建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在铁路以南沿孝午公路两侧兴建,后期转入铁路以北建设,70

年代初具规模。1975 年,孝义县委、县政府迁驻新城,成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新城东起汾(阳)

介(休)公路,西至留义路,南临孝河河床,北抵居义村南,介西铁路和孝午公路由城南穿过。区内地

势平坦,西高东低,自然坡度 5°-10°。以汾介公路为界东为古城区,西为新城区,孝河南岸为化工区。

孝义是一个新建的为煤炭能源及有色金属工业服务的新型城镇。1975 年,孝义县城被列为全省 23 个重

点发展城镇之一。1980 年,又被列为全省 9 个独立的工矿区城镇之一。

1994 年,孝义市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拆迁改造建设。市区道路全部得到平整,路况改善,三贤路、府

前西街、府前东街三条断头路全部开通,先后完成 307 国道连接线城区段建设工程、新义西街道路拓宽

改造工程、西二环道路建设工程、迎宾南路建设工程、建设西街道路建设工程等。1995 年年底,孝义市

的城市框架——向四周开放辐射的“三纵三横双‘井’字形”现代城市框架初具雏形。1996 年后,先后

完成人民广场、崇义园、郑兴公园、胜溪公园的建设以及府前街、振兴街、永安路、迎宾路的绿化、美

化工程。截至 2000 年年底,打通三条断头路,建成四条二环路,新建、改造城市道路 11 条,计 24 千米,

接近过去 20 年所建道路总长的 2 倍,新增油路面积 40 万平方米,是过去 20 年油路总面积的 3 倍,市

区 10 条主干道全部实现亮化。1990 年,城区人口 7.7 万人,用地 8 平方千米。2000 年,城区人口 11.6

万人,用地 11 平方千米。城区面积 12.35 平方千米,其中新城区 8.85 平方千米,古城区 3.5 平方千米。

城市通信能力提高,市话装机总户数达到 4700 户,比 1992 年增长 1.72 倍。开通城市公交车,孝义市跨

第374页

326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入全省创建文明城市评比县级市中的第二名。新增绿地面积 15 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 2 平方米以上,

在全省居于领先水平。

2001—2005 年,建设党政大楼、府前广场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以“郑兴奉母、义虎传说”为主

题的城市标志性大型雕塑“孝”“义”在府前广场落成。新建和改造崇文大街、府前街、迎宾路等 11 项

市政道路工程,形成七纵八横的城市主干道框架,城区道路总里程达到 73 千米,道路通过和承载能力

大为提高。实施集中供气、供热工程,集中供气用户达 1.8 万余户,集中供热面积达 255 万平方米。新

建和改造街路新装、更新路灯,在府前街、府南路、大众路安装灯光隧道,悬挂宝石灯、中国结、灯笼

灯等,城市亮化实现“一街一品,一路一色”,城区道路亮灯率达到 100%。

2006—2010 年,启动实施孝河生态综合治理、科教文体园区、孝西铁路南迁、胜溪湖森林公园等一

批重点工程。完成府前步行街、迎宾路北延、崇文大街、南景观路、城南大道等重点市政道路建设工程,

新城区道路由原来四处断头的“封闭型”变成七纵八横棋盘式的“开放型”,道路里程由“十五”期末

的 52 千米增加到 128 千米,增长 1.5 倍,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

末的 15.1 平方千米拓展到 27 平方千米,城区人口达到 21 万人。德尚国际、集贤花园、吉泰花园等一批

高级商住区相继竣工,沃尔玛、肯德基、东来顺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落户孝义,丰富了城市功能,提升了

城市品位。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建成运营,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工,日处理城区生活污水 2 万立

方米、垃圾 300 吨。城市集中供热率、气化率分别达到 90%、95%。公园绿地面积、园林绿地面积、绿

化覆盖面积分别达到 161.1 万平方米、706.9 万平方米、794.5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44%,人均公

园绿地面积达到 10.13 平方米 ;市内循环公交运营线路达到 25 条,辐射 18 个乡镇(街道),受益人口

40 余万人 ;供水普及率达 100% ;城市承载能力增强。在城市交通大循环格局初步形成的基础上,铺开

以孝汾大道、府前街西延为框架,打造城西新区 ;以振兴街、府前街东延为框架,打造城东新区 ;以崇

文大街、大众路北延为框架,打造城北新区 ;以南景观大道、城南大道及迎宾路、湖滨路为框架,打造

城南新区及张家庄水库南文体园区 ;以孝西站南迁及大众路改造、府南路打通为契机,打造孝义中央商

务区 ;以孝河综合治理为平台,打造城区生态景观带及辐射晋中盆地的新兴产业集群、小城镇发展载体,

从而建成太原以南、临汾以北、辐射周边县市、全省一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街道 中城大街由南向北纵贯县城,为古城中轴线,东有楼东街直抵东门,西有西门街,经西关与

汾介公路和孝午公路相接。此外还有楼西街、楼东街、东巷、西巷、河柳东巷、河柳西巷等。

1975 年,县城迁至新城区,道路建设滞后,路面狭窄不平。1977 年后,城区街道建设趋于规范、合理,

到 1983 年时,新城区街道建设布局形成方格棋盘状,东西成街,南北为路,开通新义街、府前街、铁北街、

大众路、府南路、三贤路、市东路、市西路和留义路 9 条道路,总长 12.74 千米,面积 26 万平方米,初

步形成城市东西、南北交通网络。

1985 年以后,新城区街道逐年改造提升,其中新义街为最。新义街是贯穿新城东西的主干街道,全

长 3100 米。原有油路宽 12 米,路面毁坏,坑洼不平,大部分路段没有排水和照明设施。1988—1990 年,

县政府将改造新义街工程列为城市建设的主要项目。两年内铺设新义东街下水管道 1954 米 ;将新义东

街和新义中街总长 2174 米的路面拓宽改造为“两块板”18 米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面积 3.91 万平

方米,街心安装双向照明路灯 106 组,建街心花池 52 个,计 910 平方米。新义街成为适应城市发展的

市内新型街道。

1991 年,孝义城区街道呈棋盘式交错分布,街道总长 33.7 千米,街区总面积 26.03 万平方米。新

城区街道密度 3.16 千米 / 平方千米,旧城区街道密度 3.14 千米 / 平方千米。新城区街道面积率为 6.996,

旧城区街道面积率为 2.296。城区人均街道 5.9 平方米,低于同类型城市及国家标准。

第375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27

1992 年,孝义撤县建市,市区道路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路况逐年改善。1995 年,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启动“73111”工程,其中“7”指城区 7 条主干道建设工程,即 307 国道连接线城区段建设

工程、新义西街道路拓宽改造工程、西二环道路建设工程、迎宾南路建设工程、建设西街道路建设工程、

汾介公路城区段拓宽改造工程、三贤路建设工程 ;“3”指铺装 3 条断头路,包括大众南路铺油工程、建

设中街检察院至三贤路铺油工程、迎宾北路至 307 国道连接线铺油工程。城市道路建设采取民捐公助、

集资联建方式,新建、改建道路 10 条 17.37 千米,硬化道路 20.16 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形成方格网状结构。

1996 年,本着“基础超前、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差距缩小”的总体思路,实施南二环道路改造工

程、建设东街道路建设工程、府西街铺装工程、西二环路铺油工程、三贤路铺油工程、东二环路拓宽改

造工程 6 条主干道建设工程,总投资 2801 万元。城区道路总长 32.47 千米,油路总面积 55.7 万平方米。

一个向四周开放辐射的三纵三横双“井”字形现代城市交通框架已具雏形。1997 年,全市新建、改建城

市道路 11 条,达 24 千米,新筑油路面积 36.3 万平方米,原属封闭型的城市道路成为四通八达开放型棋

盘式交通框架。

2001 年,完善和拓展城市市内和对外交通系统,先后完成大众南路的拓宽改造工程、府前街油路罩

面工程、迎宾南路立交桥工程、迎宾南路(北起铁北街,南至胜溪街)道路及引道工程、大众北路拓宽

改造工程、迎宾路北延工程、居义街东段道路工程、瑶圃街铺油工程、迎宾路人行道硬化工程、八字坡

立交桥工程等。城市道路形成“纵横成网、内外成环、对外辐射”的交通框架。

2003—2006 年,完成建设街西延、安居路改造、府南路改造、永盛路改造及北延、三皇路建设、迎

宾路南北延、新义街改造、府前街东延等市政道路工程 22 项,新增道路 15.6 千米,改造道路 10.9 千米,

城区道路由原来四处断头的“封闭型”变为七纵八横棋盘式的“开放型”。城市道路框架形成以永盛路、

胜溪街、永安路、振兴街为主的内环线,以三皇路、北外环、汾介公路、孝午公路为主的外环线,东西

以振兴街、府前街、新义街、胜溪街为主干,南北以三皇路、永盛路、大众路、迎宾路、永安路为重点

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

2008 年,拓展城市骨干框架,重点实施四项工程 :孝午路城区段改造工程、南景观大道西延工程、

迎宾路南延工程、振兴街东延工程,城市框架进一步向外拓展延伸,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 105 千米,市

区面积突破 50 平方千米,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基础。2009 年,完成振兴街道改造、新二街至永

安路道排工程、长安巷北延、迎宾中路改造、府前街西延及长安巷、文昌路、崇文街小学道路、二中路、

梧桐内环路道排工程和 340 省道第一标段路基工程等,新增铺油面积 27.4 万平方米,新增和改造道路里

程 11.4 千米。2010 年,铺开安阳路、新乐巷、顺义巷等 9 条小街小巷改造工程,汾邢高速公路孝义连接线、

梧桐内环线等建设工程,新增道路长 4.7 千米,道路面积 33.3 万平方米。

2011 年,城区计有西外环路、汾孝大道、永盛路、三贤路、安阳路、府南路、大众路、青年路、迎

宾路、永安路、中和路、湖滨路、旧汾介公路等路 ;有北外环街、崇文大街、瑶圃街、居义街、振兴街、

建设街、府前街、新义街、安居街、新安街、胜溪街、景观北街、景观南街、城南大道、孝午公路等街;

有府东巷、安艺巷、工艺巷、新乐巷、长安巷、顺义巷、三贤西巷、娱乐城东巷等巷道,城市道路总长

116.3 千米,道路面积 366.8 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 24.45 平方米。2012 年,新增油路 28 千米,

油路面积 104 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 14.8 万平方米。2013 年,新增油路 4.2 千米,油路面积 12.7 万平方米,

人行道面积 3.4 万平方米。2014 年,新增油路 6.5 千米,油路面积 15.1 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 4.1 万平

方米。2015 年,城区道路共 46 条,油路长 145.2 千米,油路面积 429.3 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 89 万平

方米。形成四通八达方格网道路骨架,道路通过和承载能力大为提高。

供水 1965 年前,古城区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靠汲取井水。1965 年,在古城西北凿 1 眼机井并铺

第376页

328 第四编 城乡建设 设自来水管道 1200 米,送水至古城内县人民委员会广场,建水塔 1 座,设供水点 3 处。1990 年,旧城

区有深井 1 眼、300 立方米蓄水池 1 座,二级泵站供水能力为 500 立方米 / 日。

1979 年前,新城区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备水源供给,全城内有水井 30 多眼。

1980 年 10 月,兴建新城自来水厂,建成 500 立方米贮水池 2 个、深井 3 眼,铺设供水管道 3500 米,形

成年供水能力 8550 立方米,并为 29 个单位供水 5600 立方米,供用水人口 3200 人,占当年新城区总人

口的 12%。到 1983 年,供水管道总长 7400 米,年供水能力达 73.54 万立方米,实际供水量 68.88 万立方米,

其中供给居民用水 62.88 万立方米、工业用水 6 万立方米。

1989 年,建 1000 立方米蓄水池 1 座,一级泵站供水能力为 6000 立方米 / 日。1990 年,新城自来水

厂再建深 130 米深井 1 眼。

1991 年,新城区日供水能力达 6500 立方米 / 日,其中生活用水 3000 立方米、生产用水 2500 立方米、

其他用水 1000立方米。全年供水量 223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 74.8万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 77万立方米,

供用水人口 5.6 万人,供水普及率达 80%,人均生活用水 37.7 公升 / 日。供水管网布置以枝网状管为主,

供水主管道总长 14.5 千米。

据 1991 年底统计,新城区和旧城区内使用的水源井共 43 眼,其中自来水公司 5 眼、自备水源井 38

眼。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由于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能正常使用的水源井仅 10 眼。

2002 年,主城区供水能力为 2.6 万立方米 / 日。开辟第三水源地(即白壁关、临水村一带,南至孝

午公路,北至胜溪街)。2007 年,城区供水能力达 639 万立方米 / 年,用水普及率达 99%,供水管道长

93 千米,主要街道基本实现环状供水。2008 年,实现 3 个水厂联合调度,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 3 万立方米,

供水分配更加合理。2009 年,形成西起孝汾大道、东到中和路、北达崇文大街、南至孝午路的环状管网,

实现城市供水大循环。2010 年,新铺改造输配水管网 11 千米,配套深井 2 眼,日增供水量 5000 立方米,

水质合格率、供水普及率均达 100%。2011 年,新铺、改造供水管网 1.2 万余米,城市供水管网总长达

150 千米,日供水能力达 2.8 万立方米。供水范围西起高阳农业园区、东至中和路、北达崇文大街、南

至梧桐街。

2013—2015 年,构架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格局,实施梧桐新农村接水工程、盐锅头接水工程、旺顺

驾校接水工程、府南路管网工程、桥北、八家庄、窑上新农村安置房给水工程、铁匠巷新农村安置房给

水工程、下栅乡新区集中供水工程 15 项工程,新铺、改造输供水管网 42.8 千米。截至 2015 年,城市供

水管网西起 340 省道、东至长汾路、北达北外环、南至梧桐街,总长达到 300 余千米。

排水 1980 年以前,城区完全采用路面排水方式排水。1980 年,建设府前东街排水道 803 米。1981 年,

完成新义街主排水道 1280 米。1982 年,建成红卫路排水道 2200 米、大众路排水道 400 米。1983 年,

建成旧城区楼东街、西门街排水道,维修城区下水道 600 米。到 1985 年,城区主干街道的地下排水系

统基本形成。

新城区,1969 年始有排水管道,完成山西人民印刷厂厂内排水管道工程 1000 余米,结束了完全靠

路面排水的历史,时为雨污合流制排水。80 年代,先后完成建设街至汾青酒厂、府南路至皮鞋厂、新义

街至建筑公司、地毯厂、棉织厂及大众路、府东街、三贤路等排水工程。到 1987 年,城区主干街道的

地下排水系统基本形成,新城区主街道共铺设下水管道 13.62 千米(合流制下水管网 8.5 千米),沿主要

街道铺设布置,主要分布在新义街、红卫路、府前街和大众路。排水管道的材质以水泥管、铸铁管为主。

铁北部分雨污水通过排水管网排入旧城排水干渠,经文峪河汇入汾河。铁南雨污水由排水干管排入孝河,

流入文峪河。

1988—1995 年,孝义累计完成 36.78 千米的排水工程,并开始使用钢管、钢筋混凝土管等材质的排

第377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29

水管道。至 1996 年底,境内排水主管道长 27.62 千米。

2000 年,孝义排水系统仍为雨污合流制,排水设施主要是窨井、管道连接井,除胜溪街排入水库外,

均直接汇入孝河,铁北街直接汇入城排渠,其他城市排水管道汇入城排渠后排入护城河。城内排水管(渠)

总长 29.4 千米,排水管道网初具规模。2002 年,有雨污合流制排水管道 24 条 39 千米。至 2007 年年底,

城内排水管道总长 90 千米,是 1987 年的 6.6 倍。

2010 年,实施文昌路、永安路—新二街、梧桐内环线、北景观大道等街路道排工程,新增排水管道

15.39 千米 ;实施小街小巷道排改造工程,总长 3133 米。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或双臂波纹管铺装。

2011—2013 年,实施振兴街东段排水干管(渠)工程,新一街排水干渠工程,及中和路、府前街西

延东段、曹溪路、新三街、永安路南延、景观南路、城南大道东延、封西路等道排工程。2012 年,部分

道路开始实行雨污分流。

2014 年,孝义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启动。2015 年,完成建设街西延道排(新

建)、崇贤街道排等工程,新增排水管道 1030 米。完成孝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综合采用“渗、滞、蓄、

净、用、排”的规划措施,构建“一带、双廊、多点分布”的海绵城市空间布局。至年底,城区排水管

道总长 268 千米。

污水处理 1992 年前,城市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制,无污水处理厂,污水经汇合后直接排入水沟。

由于部分地区污水支管不完善,生活污水不能全部进入排水管网,只有约 70% 生活污水进入排水管网。

2005 年,在主城区东部城排渠北侧司马境内建污水处理厂。2007 年 9 月,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完工

投入试运营,日处理城区污水 1.5 万立方米。2010 年,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 1.5 万立方米的市污水处理

厂二期工程完工,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 3 万立方米,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一级 A 类标准,出水可作为再生

水回用于城市绿化和工业用水。当年处理污水 379.3 万立方米、污泥 1884.6 吨,减排化学需氧量 1282.13 吨,

污水处理率达到 90%。2011 年,铺开总投资 7749.94 万元的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日处理污水 2 万

立方米,采用完全分流制,设计管道长 56.09 千米,出水水质达到一级 A 类标准。当年处理城市污水

629.6 万立方米,处理污泥 3683 吨,减排化学需氧量 2255.8 吨 ;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一级 A 类,出厂

水质合格率达 98%。

2015 年,启动污水处理厂(华博水务)中水回用工作,与住建局、孝义市东义煤电铝集团煤化工有

限公司三方签订再生供水合同,中水管线工程 8 月底开工建设。全年共处理生活污水 758.5 万立方米,

处理率达 90%。削减化学需氧量 2716.3 吨、氨氮 375.8 吨。出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稳定达到国家要求的

一级 A 类标准。

孝义市第一污水处理厂 :占地约 4.87 万平方米。一期工程于 2007 年 9 月完工并投运,二期工程于

2010 年 9 月完工并投运,设计规模 3 万吨 / 日,处理工艺为 CASS 生化二级处理 + 气浮活性碳 + 深度处

理,2019 年改造完成后处理工艺为 A2O,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指标达地标 V。孝义市政府与天

津市华博水务有限公司签订《孝义市污水处理厂 TOT 项目特许经营合同》,双方确定以 TOT 方式合作运营,

华博公司支付市政府 8000 万资金获得污水厂 30 年的资产权和经营权。

孝义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占地 7.2 万平方米。2013 年 8 月建成并投运,总投资 1.1 亿元,设计规模 2.4

万吨 / 日,处理工艺为 A2O+ 微絮凝过滤工艺。孝义市泓源达水处理有限公司(孝义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的建设采用特许经营模式,特许经营期限为 30 年。2018 年完成提标改造,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

项指标达地标 V。2019 年 1—12 月共处理污水 1089.23 万吨,污水处理率 95.8%。

孝义市高阳镇污水处理站 :在镇区白壁关新建设计处理能力 160 立方米 / 天和 50 立方米 / 天,2 座

地埋式水处理站 ;在大垣新建设计处理能力 200 立方米 / 天的地埋式水处理站 ;在小垣新建设计处理能

第378页

330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力 100 立方米 / 天的地埋式水处理站,设计规模共计 510 立方米 / 天,项目总投资 722 万元。镇区覆盖

白壁关、小垣村、小垣村 3 个村庄。2019 年 6 月开工建设,当年完工投运。

孝义市下堡镇污水处理站 :位置下堡村南,设计处理能力 500 立方米 / 天的地埋式水处理站,实际

处理 200 立方米 / 天,铺设污水收集管网 2.5 千米,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站 1 座,砌筑检查井 2 座,

项目总投资 870 万元。镇区覆盖下堡村 1 个村庄。2019 年 6 月开工建设,当年完工投运。

供热 1992 年前,城区居民主要采用火炕、火炉取暖的炉灶供热方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区分散供热得到迅速发展,部分居民家中开始备有小型家用锅炉,但大多数为热效率、经济效率低的

小型简易锅炉,没有除烟、除尘装置。撤县设市后,城市建设全面展开,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居民住

宅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推进,采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分散供热逐渐被区域或联片供热所代替。

2002 年,集中供热工程正式启动,以楼东矸石热电厂为第一热源,梧桐矸石热电厂为第二热源,供

热范围为新建路以东、永安路以西、振兴街以南、胜溪街以北。采用二级换热(电厂汽水换热,用户水

水换热)、两级管网(一次管网、用户管网)组成本系统的供热管网系统 ;采用低支架架空铺设及直埋

铺设两种方式进行施工。当年 11 月,正式为首批用热户供热。此后,随着换热站的增加和管网改建、扩建,

市区供热设施不断完善,供热循环系统得到改善,供热质量明显提高。2005 年,金岩和东义两个热源接

入城市集中供热,满足 100 万平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热,供热面积超过 200 万平方米,普及率超过 80%。是年,

针对热能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供热公司投资约 1.7 亿元,建设 3×116 兆瓦的热水锅炉厂,提升供热能

力。2008 年,为完善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彻底解决部分城区用户供热管网老化、系统混乱等问题,市政

府对城区 45 个小区、46.31 万平方米室内外供热管网实施改造。2009 年,城区的换热站达到 51 座,供

热管网延伸到中和路、城南大道、文昌路、崇文大街等街路和贾家庄、封家峪、一家庄、西关、瑶圃新

农村,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 540 万平方米,居民用户突破 4 万户,供热普及率达 90%。2010 年,投资 2.7

亿元的第四热源厂——城东热源厂部分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 年达产达效,增加供热能力 500 万平方米,

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 635 万平方米,城区环境质量在采暖期间明显得到改善。

2011 年,完成城东热源厂续建工程,新增供热能力 348 兆瓦,新增供热面积 400 万平方米,市集中

供热能力达到 1000 万平方米 ;完成供热主管网铺设 17 千米,新建续建换热站 18 座,供热主管网、换

热站累计分别达到 205 千米、75 座,集中供热盲区大幅缩小。全市累计集中供热面积达到 680 万平方米,

用户达 6.1 万户,集中供热覆盖面积达 50 平方千米,普及率达 90% 以上,热计量推行面积达到 7 个小

区、2700 户、19 万平方米,供热效果逐步提高,用户满意度达 95% 以上。2013—2014 年,完成城南大道、

梧桐街、中和路、永安路等道路铺网工程,义乌支线、樊家庄支线、天福广场支线、八家庄支线、大孝

堡管线工程。发展燃气用户 1.37 万户。2015 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100 万平方米,完成城区分户改造

1824 户、1.5 万平方米;新建建筑安装热计量表 1845 户、1.6 万平方米,新增换热站 6 座,铺设供热管网 4.25

千米。截至 2015 年底,有四大热源 :金岩焦化厂、楼东俊安焦化厂、东义电厂、城东热源厂。城市集

中供热总面积达到 1180 万平方米,热用户合计 9 万余户,一、二次主管网累计达到 237 千米,东至新六路,

西至孝汾大道,南至梧桐街,北至崇文街范围内全部实现供热主管网全覆盖。换热站达到 153 座,集中

供热普及率达到 95%。

随着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集中供热跨越发展,2011—2016 年,年均增长 100 万平方米,到 2016

年底达到 1200 万平方米,换热站 156 座,用户 10 万余户,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98%。

2017 年,针对热源供需矛盾,开工城东热源厂二期扩建工程,新增供热能力 300 万平方米。全网平

衡技改,推广分户远程智能技术,在保障供热效果的同时控制能耗水平。同年,开始实施城郊清洁取暖

集中供热改造。2018 年,按照“三供一业”政策要求组织分离移交维修改造。截至 2019 年年底,清洁

第379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31

取暖累计完成改造 140 万平方米,采取燃气锅炉集中供热接管高阳、水峪、柳湾矿区供热,矿区供热面

积 133 万平方米,城区供热面积达到 1460 万平方米,配套换热站 258 座,用户 12 万余户,管网延伸东

至汾介线,振兴街道青义村、刘家堡村,大孝堡乡长黄村 ;西至白仁线,崇文街道桃园堡、苏家庄、宋

家庄 ;南至梧西线,梧桐镇新区各村、七〇二化工厂 ;北至北外环,孝义五中、看守所。城市建成区基

本实现供热全覆盖。

供气 1992 年前,城区民用燃料,一直以煤为主,尚未利用焦炉煤气,只有广播局、电业局、地区

五交化公司及少量个体经营者零星使用和经营液化石油气,用户仅 2000户,气化率为 11.4%。1992年 12月,

三佳液化气公司成立,经营液化气、灶具。1995 年,孝义使用液化气用户近 1 万户,用气人口达 3.8 万人,

气化率达 48%。虽然液化石油气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真正形成规模,未能得到全面普及。1999 年,

市委、市政府把城市煤气工程确定为全市的重点骨干建设项目,全面铺开煤气建设工程。2000 年 10 月

1 日,正式供气到户,首批用户 3018 户。此后,孝义供气事业迈入稳步发展的轨道,特别是“省优工程”

储配站的投入使用和双回路供气项目的竣工,孝义供气事业跃上新台阶。2007 年,城市固定用户达到 2.03

万户,城区煤气普及率达 75%,供气总量 940 万平方米。2009 年 3 月,孝义市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组建,

负责市域范围内天然气项目的投资和经营管理,并开始实施天然气置换工程,形成闭路循环的燃气供应

管道系统及“单气源、双回路”的供气格局。至 2011 年,累计发展各类管道燃气用户 3.9 万余户,城市

燃气普及率达到 95% 以上,实现孝义市域燃气管网东西大贯通。截至 2015 年,各类燃气用户达到 6 万户,

燃气普及率达 96%。同年,天然气北外环(城北)门站工程开工建设,至年底置换通气,形成“双气源

双回路”的供气格局。

2016 年,天然气北外环(城北)门站工程开工建设,至年底置换通气,形成“双气源双回路”的供

气格局,同时完成建设街西延、居义街、新六路中压天然气管线 2.5 千米。2017 年,各类燃气用户达到 7.34

万户,其中居民用户达到 7.27 万户。完成瑶圃村、张家庄村、贾家庄村、梁家庄“煤改气”工程,并配

合建设街道路改造,完成管线改造。2018 年,各类燃气用户已达到 8.89 万户,其中居民用户 8.81 万户。

同年,完成 9000 余户“煤改气”工程、三大矿锅炉改造工程等。

2019 年,各类燃气用户达到 9.84 万户,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 98% 以上。完成 6000 余户“煤改气”

工程、“三供一业”供气职能分离移交工程,市供气公司控股的山西道生车用燃气有限公司投产销售,

拓展 LNG 市场。

垃圾处理 2010 年 9 月,孝义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场建成,10 月投运。主管部门公用事业局。设

计处理能力 330 吨 / 日,实际处理量 450 吨 / 日。垃圾处理工艺是卫生填埋。渗滤液处理方式及工艺是

自建处理设施,岢化 + 生化 + 膜处理,设计处理能力 100 吨 / 日,实际处理能力 50 吨 / 日。环评未验收,

2012 年 6 月 12 日,省住建厅评定为 1 级。

照明 1983 年后,开始在城区府前街、新义街、府南路、大众路等主要街道安装路灯 142 盏。同时

在县市政公司设立路灯管理机构——水电组,负责城区路灯的安装、维修和管理。

城区绿化 城区地势较为平坦,街道宽敞整齐,为城区绿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至 1985 年,城区

绿化累计植树 8.38 万株,绿化率 10%。人行道旁植树 3054 株,其中,府南路植泡桐 136 株,还有少量

的云杉和油松 ;大众路植杨树 287 株,间种部分刺槐、合欢 ;市东路种植杨树,府前街植旱柳 632 株、

国槐 118 株 ;新义街植垂柳 257 株、杨树 177 株。为保证绿化苗木供应,城建局自建苗圃 1 处。

1992 年撤县设市后,孝义城市绿化建设基本达到四季常绿、月月有花、常见常新的要求。形成以文

化传承为底蕴,以山水绿化为骨架,一路一景致、一园一特色的园林城市特色。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在城市主干街道种植行道树,绿化道路隔离池,修筑绿篱池,植绿篱,开辟绿化带、绿地等。2001 年,

第380页

332 第四编 城乡建设 以振兴街、迎宾路、永安路“一街两路”绿化为重点,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点、线、面相衔接的绿

地系统。同时铺开“拆墙拆房,透景还绿”工程,即推倒封闭的实体墙,拆除有碍市容的低层建筑,安

装造型美观的通透式栏杆,布设花池、草坪或绿化带,设立街头景点、雕塑、喷泉、花坛等,使庭院的

绿化与大街的美化融为一体。开展庭院绿化、住宅小区绿化和单位绿化活动。推广垂直绿化,开展绿化

一条街、义务植树、家家一盆花活动,提高市民的绿化意识。城区处处呈现出“庭院养花植树、街道种

花植绿、人人爱花护树”的新气象。

2005 年,按照“城在绿中,人在景中,以树为主,花草为辅,园景结合,以美取胜”的原则,对部

分街、路、公园、广场绿地、树种进行改造,确保城市绿地资源的完善和绿色空间的充足。截至 2007 年,

新增绿化覆盖面积 200 余万平方米。城市绿化做到三结合 :效应上与美化、硬化相结合,品种上高、中、

低相结合,形式上栽树、植篱、种篱、种草坪相结合,形成一排排、一行行、一块块、一条条的绿化格局。

初步形成以广场、公园、重点地段等局部绿化为点,以街道、主干公路、城市出入口和城乡接合处等通

道绿化为线,以开展群众性绿化、美化活动为面,建成“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花、果、草相

搭配,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绿色网络体系。

2008 年后,围绕“四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宜居城市)创

建目标,实施崇文大街、城南大道、迎宾路北延、南景观大道、新安街绿化建设工程,增加绿地面积 45

万平方米。2009 年,推进城市道路绿化、公共绿地、机关单位绿化、居住区绿化、防护林带建设“五大

绿化工程”,全面拉开园林绿化框架,特别是街道绿化使用乡土树种,道路树木群落自然交错,颇具特色。

2010 年铺开占地 56 万平方米的孝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和柱濮河、西许河等 248.3 万平方米的

生态建设工程,公园绿地面积、园林绿地面积、绿化覆盖面积分别达到 161.1 万平方米、706.9 万平方米

和 794.5 万平方米,园林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 39%、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0.13 平方米。

2011 年围绕“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社区花园化”的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全面提高城

市绿化水平。采用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园林艺术手法布置绿地,绿化模式采用乔灌搭配、花草相间的形

式,既有层次,又有色彩变化,打造出四季有景的林带景观。对居民小区、小街小巷等挖掘可绿化空闲地,

能栽一株栽一株,能造一片造一片,尽最大可能增加城市绿量。构成“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板块”

的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形成了“绿色满城,公园棋布,通道纵横”的城市绿化景观。

2013 年,以栽植行道树、景观树为主,进行城区绿化。实施新安街东延、大众路(振兴街—时代大道)、

大同辅路、永安路(铁路桥—时代大道和城南大道—梧桐街段)、府前街西延跨铁路桥段、孝汾立交桥、

城南大道东延七条道路绿化工程,及时代大道东延、孝汾立交桥等续建绿化工程,新三街西延、新二街

西延、新二路三条道路行道树栽植以及大同辅路南延(梧桐街—吴汾路)绿化工程,新增道路绿化面积

120.58 万平方米。完成曹溪河环境整治改造路段、消防特勤中心、大众路与北外环转盘、孝介路和汾介

路西盘粮村段,车管所门口、崇文街(富丽康城门口)、景观东路(梧桐街—朝阳街)、城区大柳树栽植、

城区花卉装饰、汾平高速公路连接线汾孝出口接待区景观工程、孝汾立交桥桥底停车场等零星园林绿化

工程,新增绿化面积 11 万平方米。年内胜溪湖森林公园被评为省级五星级公园 ;迎宾路、湖滨路被评

为省级园林道路 ;国防教育基地被评为省级园林单位 ;人民广场(迎宾广场)、府前广场被评为吕梁市

级达标公园。是年,孝义市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牌匾。截至年底,全市城区绿化覆盖面积 917.11 万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42.26% ;城区绿地面积 812.13 万平方米,绿地率 37.43%。

2015 年,完成敬德街西延、永安路改线工程、现代路等绿化工程及梧桐街西段上庄村口两处断档断

带零星绿化工程。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加强新建小区绿化。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达到 95% 以上;

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 100%。形成崇文大街的银杏、迎宾路的国槐、府南路的白蜡、梧桐街的法国梧桐、

第381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33

孝汾大道的白皮松等林荫景观。截至年底,共新增绿地面积 8.43 万平方米,完成投资 1432 万元。全市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1144.9 万平方米,绿地面积 1021.42 万平方米。

截至 2019 年年底,孝义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从 2016 年的 1034 万平方米增加到 1076 万平方米,绿地

率从 2016 年的 37.21% 增加到 37.77%,绿化覆盖率从 2016 年的 41.09% 增加到 41.56%,人均公园绿地

面积从 2016 年的 10.7 平方米增加到 10.96 平方米。2000 年后,特别是 2008 年以后,围绕创建国家园林

城市目标,从星星点点的“见缝插绿”,到大规模的“规划建绿”,从粗放管护,到科学化的“精细管理”,

孝义市先后组织实施梧桐街、孝汾大道、振兴街东延、迎宾路改造、贞观大道、崇文大街、时代大道、

城南大道、朝阳街、邢汾高速公路孝义连接线、中和路、现代路等 35 条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在主要街

道交叉口,新建和改造 51 个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对崇义园和人民广场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建设完成占

地 160 万平方米的胜溪湖森林公园和 5.99 平方千米的胜溪湖湿地公园,改善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环

境。胜溪湖森林公园是山西省实施新创建标准以来首个山西省五星级公园,胜溪湖湿地公园被住建部评

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胜溪湖森林公园、胜溪湖湿地公园于 2014 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

家 4A 旅游景区。

2019 年,城市道路绿化养护面积达到 637 万平方米,管护成本费用共计 2297 万元,其中管护费用

为 1532 万元,水费 610 万元,水车运行经费 155 万元。包括乔木林面积 311 万平方米,乔灌花草 313

万平方米,行道树 2.06 万株,全城参与养护人员达 700 多人。

第二节 县城建设

交城县

县城 春秋时期,今交城县境属平陵县,城邑建于今县境西南 5 千米大陵庄一带。据测算,古城面

积 2.25 平方千米。城东南建有子城、航城,城西南建有洸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城废,清初尚

存城楼 1 座,今仅留其名。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交城县,建县城于古交(今属太原市)大川河东寨湾滩,地处汾河湾与水

泉寨之间。唐天授二年(691)迁今址,故城被汾水淹没。

今治建于唐天授二年(691),初建土城,周长五里十八步、高一丈六尺,建东、南、北三门,上修

楼橹。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设西门,加高、增厚城墙,加修 34 座敌台、各冠警铺,城外挖护城池。

1937 年,日军侵占交城县城,将东关土墙向西延伸,与城墙成为一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扩建

街市,古城被逐步拆除。

1949年,交城县城区面积 1.3平方千米。1985年,城区面积 2.71平方千米。2005年,城区东西长 3150米、

南北宽 2500 米,面积 7.9 平方千米,版图基本呈长方形状。2010 年,城区面积 8.12 平方千米,居住人口 7.2

万人,分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 4.1 倍和 5.1 倍。

2009 年,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交城县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5 年,落实县城建设

的总体思路“东拓、西扩、南水、北绿”,通过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镇化质量,

推进城镇化进程。

街道 明代,交城城内有东西向正街一条,南北向街道由正街支派,各通南、北、西三门。1949 年,

街道沿袭旧建,全城大小街巷共 72 条。

1975 年,城区街道路面首次铺装沥青混凝土 4680 平方米,1979 年续铺 1100 平方米。两年共铺设 6

条街巷。

第382页

334 第四编 城乡建设 1999 年,永宁路北段开通。2004 年,却波街东段开通。2006 年,北环路、新开北路拓宽改造工程

竣工通车。2007 年,307 国道改线工程开工。2008 年,307 国道城区段拓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更名为

龙山大街,成为城区主干道。却波西街、新开北路建设工程竣工。2009 年,迎宾大道建成通车。2010 年,

扩宽改造长 612 米的新开路中段,东正街路面铺装沥青混凝土、安装水泥路沿石工程完工。年底,城区

道路总长 35 千米,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 10 倍。

2011 年,实施长 588 米的新开路南段拓宽改造工程、南环路扩宽改造及东延工程、天宁街拓宽改造

工程、东环路拓宽改造、城区全部街巷硬化工程。新建高速公路引线公路工程(高速公路收费站—南环路)。

2015 年,完成庆华东街道路工程(新开路至东关移民街),长 370 米,道路红线宽 18 米,中心主车

道 12 米,人行道两侧各宽 3 米 ;完成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道路工程,2.15 千米。完成庆华西街道路工程、

北环路道路工程、沙河街西延道路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到年底,城区路网为“四横三纵一环”的布局,

总长 21.81 千米,可以满足未来 10 年内的城市交通需求。“四横”,即龙山大街、天宁街、沙河街、却波

街 ;“三纵”,即红旗路、新开路、永宁路 ;“一环”,即环城路。

供水 1977 年前,交城县城居民饮用井水。民国时期,城关范围内约有水井 500 余眼。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部分居民在自家院中打凿“扼扼井”(一种利用大气压力和杠杆原理,通过人力使活塞上下

运动以提水的设施,一般取水深度在 10 米左右)提水,安全、省力。1977 年 6 月,山西省财政拨款 38

万元,在县城西北瓦窑河东岸建设自来水厂。水厂建有深井 3 眼,单井流量 60—80 立方米 / 时。修筑

高位水池 1 座,容量 1500 立方米,设计能力 5000 立方米 / 日,供水压力平均保持在 3.5 公斤 / 平方厘

米,供水方式为直供式,管网形式为枝状式。1978 年 1 月,城内居民开始饮用自来水。1983 年,管线

长 8188.2 米,年供水量 32.2 万立方米,其中 :工业用水 14.2 万立方米、生活用水 18 万立方米。街道设

供水站 10 个,自来水用户 1141 户 9731 人。自来水水质:pH 值 7.44,总硬度 145.81 毫克 / 升,耗氧量 0.24

毫克 / 升,含氯化物 27.93 毫克 / 升,氟化物 0.43 毫克 / 升,基本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

1993 年,城区输水管网总长 12.16 千米,年供水量 62.5 万立方米,用户 1896 户 2 万余人。1993 年后,

连年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原有 2 眼井出水量变小,3 号井干枯,县城日平均缺水 2000 立方米,

城北和楼房住户用水困难,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部分工矿企业的生产。针对缺水情况,1996 年、1999 年、

2001 年、2002 年先后四次投资新打 300 米、400 米、350 米、230 米深水井各 1 眼,总出水量 300—350

立方米 /时,暂时缓解供水紧张的状况,但 307国道北部分地方生活用水依然困难,成为县城供水的老大难。

在增加水源的同时,2000 年前后陆续新增和改造输水管道 2500 米,管径由 100 毫米加粗到 150—200 毫米。

2005 年,供水管网总长 56.31 千米,年供水量 108 万立方米,用户 3318 户,城市用水居民 5 万余

人。2006 年 10 月,山西省水利厅批准西营集中供水工程项目,建设西营水源地。2007 年,供水 139 万

立方米,管网运行合格率 99%,水源出口水质合格率 100%,服务客户满意率 97%。2008 年,新水厂建

成投运,将西营水加压输送至城北文昌宫西蓄水池(容量 2000 立方米),经卫生消毒处理后,进入输水

管网,供应城市用水。铺设配水管线 4400 米、出水管线 17.55 千米,年供水 159 万立方米,彻底缓解城

区用水紧张的局面。2009 年,卦山提水工程建成投运,设计年提水量 16 万立方米,用于卦山植被的浇灌。

2010 年年底,城区供水管网总长 54 千米,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 7 倍多,日供水量由 700 立方米增加

到 6500 立方米。

2013 年,全面铺开县城供水改扩建及配水管网改造工程,工程完工后总供水能力达到 2 万立方米 / 日。

2015 年,完成 1000 立方米清水池的建设、三层化验楼,新增化验设施设备 7 台。输配水管网新建改造

完成 24.69 千米。新增 2 台消毒设备。

排水 元、明时期,县城雨水多数流入城内东南却波湖洼地,日常居民生活污水自行渗透。清代康

第383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35

熙初年,县令赵吉士沿却波湖筑堤植柳,引污水直接南流。民国年间,战争频繁,市政无人管理,城周

低凹处污水潴积,夏秋之季蚊蝇肆虐。1975—1985 年,先后安装东正街、新开路、沙河街、新北关街等

主要街道地下排水管道 5300 米。县城建成区排水采用雨水、污水合流制,引水出城。由于水道布局未

成系统,一些新建筑未能配套,尚靠自行渗透。

2010年年底,有排污水管道 18.8千米,是 20世纪 80年代初的 3倍多,交城县污水处理厂投运。2015年,

交城县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 289 万立方米,平均日处理污水 8377 立方米,负荷率为 83.8%,处理率为

92% ;削减化学需氧量 661 吨、氨氮 81 吨。出水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城镇污水排放一级 A 标准。新建县

城污水管网 8014 米。污水处理中水日平均回用中水 1420 立方米,利用率为 17%。2015 年,完成社会福

利服务中心污水管道工程,总长 1.6 千米。

交城县污水处理厂 :占地 4.7 万平方米。一期于 2010 年 7 月建成并投运,二期于 2017 年 5 月投运,

总投资 1.03 亿元,设计规模 2 万吨 / 日,处理工艺为奥贝尔氧化沟工艺,2019 年改造完成后处理工艺

为 A2O,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指标达地标 V。交城县污水厂为政府运营,为县住建局下属企业,

2018 年运营费用 1004 万元。2019 年 1—12 月处理污水 418.7 万吨,处理率 95.2%。

交城县西营镇污水处理厂 :位于西营镇西营村南,占地面积 5333.4 平方米,设计处理规模 1500 立

方米 / 天,实际处理 1000 立方米 / 天,总投资 1010 万元。2017 年 12 月开始建设,2018 年 6 月建成并投运;

2019 年 7 月投资 958 万元进行提标改造。

防洪 交城县城西临瓦窑河,东临磁窑河,北有卦山沟河、柏嶂沟河。清代前,每逢暴雨,四水汇

聚南流,城里关外乱石漂移。据《交城县志》(康熙四十八年版)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永乐十

年(1412)、嘉靖三十二年(1553),清康熙二年(1601)、四十六年(1707),磁窑河、瓦窑河 5 次入城,

所到之处,水深数尺,城垣民舍,悉成废墟。为防洪计,县城北门建西北,南门建东南,西门南向,北

门东向,以避水患。康熙初年于瓦窑河出山口筑卧虹堤,乾隆十九年(1754)于磁窑河出山口筑静滥堤,

障水南流以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修建瓦窑河、磁窑河、柏嶂河水库及磁、瓦二河护岸石坝,

以护城防洪。

供热 2000 年,交城县城建局筹建热力公司,2002 年建成投产,开始集中供热。入户按取暖面积

收取初装费及取暖费。热力公司设有汽、水换热站 5 个、一次管网 10.5 千米、二次管网 28 千米,设计

供热能力 90 万平方米。截至 2005 年,供热面积 60 万平方米,受益率 35%。供热热源 3 个,分别为交

城县义望铁合金厂电厂和华鑫电厂排出的高温蒸汽及俊安焦化厂余热锅炉生产的高温蒸汽。但供热效果

难以保证,区域与区域之间室内温差太大,冷热不均衡。2010 年 11 月,供热能力 330 万平方米的美锦

热源供热扩容改造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建首站一座,铺设城外一次管网(即国锦供热首站至城区东

环路与南环路交接处,同时预留二期建设管网位置)7.5 千米。改造义望铁合金厂高温蒸汽为热源的 4

个汽水换热站为水水换热站,一次网由一根蒸汽管网改造为两根高温水网,1、2、4 号站改由美锦热源

供热,3 号站改由华鑫热源供热。改造供暖面积 60 万平方米,主要包括 :铺设城外东环路段一次管网

1.9 千米,改造城区天宁街段一次管网 2.8 千米,改造 4 个热力站。年底,城区供热面积达 205 万平方米,

普及率 41%。

2011 年,启动南城区集中供热工程,铺设主管网 2.4 千米,新建下关、东关热力站 2 座。2012 年,

铺设主管网 0.8 千米,新建学府苑热力站 1 座。2013 年,华鑫供热站、南街供热站竣工投运,供热覆盖

面达到 340 万平方米。2014 年,新建景宜热力站 1 座。东环路连接线工程管径 40 厘米管网铺设完工,

实现美锦热源与华鑫热源的互通。当年,共有集中供热工程有热源 3 个,设计供热能力 485 万平方米,

有热力站 22 座,供热能力 380 万平方米,一次主管网 29 千米,二次主管网 72 千米,供暖面积达到 270

第384页

336 第四编 城乡建设 万平方米。2015 年 5 月,下关热力站工程竣工,供热能力 15 万平方米 ;开展美锦一次管网二期工程前

期准备工作,完工后可增加供热能力至 330 万平方米 ;6 月,北关二期支线工程竣工。

2016 年 8 月,完成东方世纪城热力站的移交接收工作,并对站内设施进行完善。10 月,完成林兴

苑热力站的接管运行工作。截至 2017 年 4 月,供暖面积达到 360 万平方米。2017 年 10 月,完成迎宾佳

园热力站的接管运行工作。8 月,启动“煤改气”一期工程的建设,11 月 15 日完工并投运。“煤改气”

一期工程建设 12 座天然气锅炉集中供热站,安装天然气壁挂炉 979 户,发展用户合计 4639 户。截至

2018 年 4 月,供暖面积达到 433 万平方米。

2018 年 6 月,启动国锦二期集中供热一次网工程的建设,铺设管网 12.7 千米。易地扶贫小区热力

站于 2018 年 11 月 13 日正式并网投运,2019 年 1 月 2 日完成国锦二期一次网与国锦一期一次管网并网

运行,国锦热源供热能力提高到 500 万平方米。2018 年 8 月,启动“煤改气”二期工程。12 月建设完

成并投运。“煤改气”煤改气二期工程建设 2 座天然气锅炉集中供热站,安装天然气壁挂炉 302 户,新

增用户 1163 户。2018 年 8 月,收购华鑫电厂,改为县自备热源厂。11 月,启动华鑫热源厂脱硫除尘脱

硝超低排放改造工程,2019 年 3 月 25 日完工。截至 2019 年底,全县共有热源 4 个,一次主管网 42 千米,

二次主管网 90 千米。热力站 45 座,供热面积 532 万平方米(其中大暖 491 万平方米、煤改气 41 万平

方米),供暖用户达 4.1 万余户(其中大暖 3.7 万户,煤改气 0.4 万户)。

供气 20 世纪 90 年代初,交城县物资公司成立液化气站,开始分装出售液化石油气,供居民做饭

使用。之后,陆续又有数家个体液化气站建成对外营业。2000 年后,街头小巷出现现场灌装液化气的小

商贩,但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2009 年 11 月 20 日,山西压缩天然气集团交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城公司)成立,2014 年 10 月

正式运营。公司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气化山西”发展战略,实施交城县天然气利用工程。

根据交城县城市发展规划和交城县天然气利用工程总体规划,截至 2015 年 12 月,交城公司建成门

站综合办公楼,并投运 ;铺设天然气城市管网约 22 千米,包括末站到门站高压管网(2.2 千米),东环、

北环、西环、南环的外围管网(10 千米),新天源工业专线(3.36 千米)以及天宁街、新开路、沙河街、

永宁路、却波街等城市内部枝状管网(5.3 千米),城市内部其他管网(2 千米)。完成天宁街—沙河街

应急管道施工,铺设管道 165 米,加设阀门 2 个 ;完成三角村移民工程外网改造,铺设管道 42 米。通

气的非居民用户为 8 户 :山西新天源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山西同航特钢有限公司、美燕服装厂 ;非工业

用户为交城县看守所、武警中队、宏源酒楼、卦山宾馆、宏晖食堂。辖区入户安装共计 16 个,累计安

装户数 1 万户,累计送气 2238 户。林兴苑二期、三期、迎宾佳园、千禧城完成入户安装 ;林兴苑一期、

城市今典、学府苑、美燕服装厂(非居民用户)完成排查工作,顺利通气。

截至 2019 年,工业用户 3 户、公福商业用户 25 户,居民入户安装共计 26 个小区,累计安装 1.32 万户。

累计通气 21 个小区,通气 9173 户。

公厕 20 世纪 40 年代,东关建有少数几处公厕,均为建筑简陋的旱厕,由士绅个人所建,方便赶

集上会的群众使用。70—80 年代,在汾阳运输公司交城汽车站、天宁街中段电影院南建有两三个公厕,

均为旱厕。2005 年以后,在迎宾路卦山口、北环路城北小学南、龙山大街汽车站、新开路与龙山大街十

字口南、天宁东街、天宁西街、却波街等处新建环保型公厕 8 处,专人保洁。2015 年,在龙山大街与交

岭路十字楼口、沙河街天宁广场南等处启动建设仿古建筑公厕 3 处。到 2019 年底,县城有公厕 11 座。

垃圾处理 2014 年 12 月,交城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2015 年 4 月投运。主管部门县是住建局,

设计处理能力 250 吨 / 日,实际处理量 165 吨 / 日,无害化处理率 100%。垃圾处理工艺是卫生填埋。渗

滤液处理方式及工艺是 DTRO 回灌处理,设计处理能力 50 吨 / 日,实际处理能力 36 吨 / 日。环评验收,

第385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37

2018 年 12 月,省住建厅评定为 2 级。

照明 1921 年前,县城居民用麻油灯照明。1921 年后,始用煤油灯照明。1956 年 2 月,交城县手

工业联社自制发电机,供县城机关厂矿照明,发电量 1.27 万千瓦时。此后 3 年中,发电机逐步改进,供

电范围逐步扩大到部分县级机关。1960 年,太原第一热电厂始向交城县供电,电灯普及全城,并在东正

街安装路灯。1985 年底,全城主要街道均有照明设备,共安装 60—250 瓦路灯 440 盏,其中,1984 年

安装 250 瓦钠灯 33 盏。1985 年,城市用电由城关 1 号、2 号 10 千伏线路供给,呈饱和运行状态。开关

定值 150 安,可供电 2078 千瓦。

1987 年,开始在小街小巷安装路灯。1998 年,307 国道新安装路灯 300 盏。1999 年,永宁路北段

开通后采用双向照明,新安装路灯 84 盏。2000 年,天宁街路灯由简易路灯改造为专用路灯,新安装 52

盏帆船型路灯。2002 年,沙河街拓宽改造后,路灯全部改造更新,并在人行道两侧安装灯箱 53 个 ;西

环路安装路灯 14 盏。除东环路、南环路、坡底道外,其余路灯电源线均由架空改为地缆。2003 年,东

环路增加安装路灯 34 盏。2004 年,却波街东段开通后,新增双向照明新型专用节能路灯 66 盏。2005 年,

南环路、坡底道改造路灯 66 盏,下关商品楼区新安装路灯 8 盏。截至 2005 年底,城区路灯总数达 655

盏。2010 年,对龙山大街、新开北路、迎宾大道等道路路灯安装节能器,每年可节约 30% 的电能。年底,

城区有路灯 1470 盏,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 85 倍。

2015 年,东正街更换路灯 3 套,政府广场新换太阳能灯蓄电池 12 组灯罩 38 个、照明设施 19 套 ;

新铺设电缆 350 米,新增检测人孔 5 个。

城区绿化 明清时期,交城县城街道零星种植有槐树、柳树。1949年后,沙河街两侧植有柳树。1980年,

沙河新大街植有毛白杨、侧柏、钻天杨、新疆杨、垂柳、刺梅等 900 余株。太绥公路城区段行道树为北

京杨,路心花池种合欢、侧柏、刺梅及蜀葵等。1985 年绿化街道 4000 米。1986 年后,城市街道的新建

和拓宽工程,在便道两侧设计有 1—5 米的绿化带,栽种松、柏及常青灌木。2002 年建成的沙河街府前

广场占地 7000 余平方米,其中草坪面积 4200 平方米。各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在庭院中设置了

花圃、草坪、喷泉等,县城绿地覆盖面积逐步扩大。2006 年,新增城市绿地面积 2700 平方米,完成边

山绿化面积 40 万平方米。2008 年,占地 213 万平方米的天宁森林公园卧龙山景区建设工程开工。在全

长 17 千米的新 307 国道两侧植树 4.25 万株。2009 年,实施龙山大街、却波西街道路绿化工程,按照“适

地适树”“春花、夏荫、秋实、冬阳”的绿化原则,以乔、灌、花、草相结合,种植树苗分四大类 27 种。

新增绿化面积 2.53 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提高 0.5%。2010 年底,城区绿化面积达到 211 万平方米,绿

化覆盖率 26%,人均绿化面积 3.51 平方米。2013 年,完成龙山大街、迎宾大道绿化工程。2015 年,完

成东环路高速公路桥周边绿化 3.68 万平方米、高速公路出口垂直立体绿化 1.83 万平方米、老干局门口

2000 余平方米、天宁街西段种植 2000 余平方米,南环路天然气门站楼新植 1200 平方米,合计新植绿地

6.03 万余平方米。城区补栽树木 818 株,灌木、绿篱、花卉、草坪绿化面积 146.5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达到 32.1%,城区各类绿地的总面积达到 260.65 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居住区绿化

和单位庭院绿化为重点,以公园、广场、小游园绿化为补充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2016 年,全县小区绿化主要完成林兴苑小区、田家山天泰小区、前火山移民小区、翰林苑小区绿化。

完成迎宾大道与南环路小游园建设,绿化面积 3000 平方米。

2017 年,北环路种植 854 株白蜡行道树。北环路南种植绿化景观区,新增绿地面积 3953.9 平方米,

绿化树种有花灌木和绿篱。在北环路和迎宾路交叉口,修建小游园,建筑面积 5400 平方米。完成沙河

街西延道路绿化,种植 143 株银杏树,绿化隔离带 2000 平方米,主要树种为白皮松,花灌木为海棠,

绿篱为胶东卫矛。磁窑河、瓦窑河两河治理及绿化景观工程开工。交城九鑫卦山名苑建成高标准园林小区。

第386页

338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城北经济适用房小区、南华路景宜家园、迎宾路迎宾小区完成绿化。县政府大院、教育局、农委等单位,

县财政局宿舍院、交通局宿舍院对绿化进行提标改造。

2018 年,垃圾处理厂新增绿化面积 1.2 万平方米。北环路卦山名苑北新增绿化面积 5000 平方米。

易地扶贫移民小区新增绿化面积 3000 平方米。景泰二期新增绿化面积 1.25 万平方米。迎宾小区新增绿

化面积 5880 平方米。翰林苑新增绿化面积 2000 平方米。城西小学新增绿化面积 2430 平方米。永宁路

拓宽改造,绿化面积 2260 平方米。却波街改造,绿化面积 10510 平方米。

2019 年,东环路人行道及绿化带改造,植草砖硬化面积 1883.69 平方米。“交城欢迎您”景观工程建设,

投资 120 多万元,建设标志雕塑、活动平台、景观风景树、花池建设等。

交城县二中绿化改造。青村小区、阳渠村小区、梁家庄小区绿化完工。启动交城县卦山公园建设项目,

占地面积 34.04 万平方米,投资 1.5 亿元。

文水县

县城 宋元丰八年(1085),“构于西山之下南张陀村,据高阜处,筑兹邑”,初筑为土城,后经元、明、

清历代增高培厚,砌砖围石,始具规模。城周九里十八步,城高四丈半,基阔四丈,顶阔二丈半,四门

筑门楼,四隅筑角楼,城墙上筑堞楼 72 个,四门筑瓮城及重门。城中心筑有三层砖木结构大观楼。抗

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四门城楼、城墙及大观楼被炮火摧毁,1949 年后渐被拆除。

2002 年,文水县城建成区东西长 2300 米,南北长 1900 米,面积 4.37 平方千米。《文水县城总体规

划(2002—2020)》县城范围 :东至里洪村、麻家寨,南至乐村、桥头村北,西至夏汾高速公路,北至

中舍村、樊家庄村,面积约 50 平方千米。

2015 年,文东新区建设完成“四桥五街一广场”等基础设施,新区框架基本形成,城区建成面积扩

展至 12.24 平方千米。

街道 1949 年前,文水县城的街巷均是土路。1976 年,修建北起环城路南至西大街的新建街 ;开

拓修筑城内东北隅的友谊巷、和平巷、文化巷、振兴巷。城内街巷或铺设油路,或铺设六角形水泥预制

块路面。1979 年,拓宽东西大街,由 6 米拓宽至 23 米,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并筑高、宽各为 1 米的

地下排水道 1500 多米。90 年代,国道太绥公路改建为二级公路,路面宽 18 米,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

12 米。这一段公路,亦称西环城路。

1986—1996 年,累计维修街巷路面 11.82 万平方米、硬化街巷路面 11.8 万平方米、铺设油路 2.92 万

平方米。1997 年,对兴华路北段、中段进行整体改造,全段铺设下水管道 ;对大陵街东段进行改造 ;对

新建街、南北大街、万丰南巷、红庙巷路面进行整体罩面 ;对县城路面坑凹处进行修补,整体罩面 9300

平方米,补坑 6500 平方米。1998 年,完成 307 国道城区段文明路建设工程,铺设下水道 1871 米,安装

路沿石 6200 米,完成道路照明 3.4 千米。对县城主街道 4893 平方米进行沥青罩面 ;完成大陵街西口、

西街学校门口、工业局门口共 348 米下水道工程。

2000年,拓宽改造东西大街,拆除路沿石外 5米以内的建筑,建筑红线控制在 8米,更新路沿石 7820米。

完成大陵街、兴华路的路基、铺油工程,用彩色水泥砖硬化人行道 4000 平方米。2002 年,完成长 720 米,

宽 16 米,面积为 1.3 万平方米的东西大街延伸取直工程 ;实施北环路下挖改造延伸工程,共下挖道路

300 米,延伸新路基 600 米,铺设配套排水管道 1300 米、自来水管道 900 米。至此,文水县城有 6 条主

要街道,总长 11.32 千米,从东到西分别为兴华路、南北大街、307 国道城区段;自南到北分别为大陵街、

东西大街、北环路。

2013 年,实施红旗桥、大陵桥的加宽工程,完成胡兰北大街桥、胡兰大桥、胡兰北大街、则天大街东延、

狄青街东延及中段取直、胡兰南大街、武装部北街、胡兰中大街(学府路)、学府西路、火车站快速路

第387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39

等工程的建设。完成修补市政道路 1500 平方米。2014 年,对幸福街(南关村至兴华南路段)道路及排水、

新建街北段道路和东南街幼儿园至大陵街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实施兴华北路长 3000 米拓宽改造工程和

胡兰大街韩村段 369 米建设工程 ;修补道路 3000 余平方米。2015 年,实施狄青大街(朝阳路—凤凰路)

道路改造工程,全长 1966 米,红线宽 19 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车行道路面改造、路沿石更换为花岗岩、

人行道铺设、给水工程、照明工程、行道树补植、改造部分排水管道、增设交通设施标志标线等。

供水 1963 年以前,文水县城居民吃水全靠水井,城内有水井 50 多眼,但能饮用的井水却不多,

水质较好的仅有四五眼,东街没有一眼能用的,吃水需到东门外的私评村去挑。1964 年,在城区西北

隅筹建自来水厂,凿深井 1 眼(1 号井),建 100 立方米蓄水池和 30 立方米水塔各 1 个,安装 4 英寸主

管道 2500 米,在城内设 7 个供水点。1981—1982 年,修建 300 立方米蓄水池、150 立方米水塔各 1 个。

1983 年,新凿 2 号深井,铺设 6 英寸管道 700 米,使 1 号井与 2 号井互相联通。1985 年,新凿 3 号深井,

设泵房 2 间。

1986 年,铺设直径 20 厘米的主输水管道 800 米、建 500 立方米水池 1 个,城区生产、生活用水难

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89 年,县城铺设直径 10 厘米以上供水管道 8700 米,安水表 2500 只。新铺直

径 5 厘米的供水管道 6000 余米,新凿出水量 80 立方米 / 时的水源井 1 眼。县城生活用水覆盖率达到

80%,生产用水覆盖率达到 15%。

1990 年,铺 4 英寸供水管道 700 余米,安水表 200 余只,为单管网送水。新凿深井 2 眼,日出水量

分别为 1000 立方米、2000 立方米。1992 年底,共有深井 3 眼、水源地 1 处,配套供水井 2 眼,产水能

力 4000 吨 / 日,供水能力 2800 吨 / 日 ;扩建水厂 1 座,修 1000 立方米蓄水池 1 座,铺设直径 7.5 厘米

供水管道 3009 米、直径 5 厘米供水管道 1985 米。至 1998 年,有深井 3 眼、高扬程水泵 5 台、45 千瓦

电机 5 台、1000 立方米和 1500 立方米蓄水池各 1 座,年产水 100 余万立方米。输水主管道 130 千米,

担负县城近 4 万居民及 100 余户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生活、生产用水。同年夏,地下水位下降,县

城出现有史以来严重缺水状况,3 眼供水深井有 2 眼彻底报废,县城靠租赁章多村的深井补充维持供水。

1999 年,“文水县城供水工程项目”批准立项。2000 年,在章多沟水厂水源地打 420 米、450 米深

井各 1 眼。2001 年,在章多沟水厂水源地打 280 米深井 1 眼,日补充水 1200 立方米,形成日供水 5000

立方米的规模。同年,改造老化管网 3500 米,铺设扩增供水管网 5000 米,新增用户 966 户。全部深井

配置一井双泵。2002 年,文水泷申供水公司成立,从文峪河水库引水,通过净化处理,供县城企业和居

民生产、生活用水。

2013 年,累计改造供水管网 17.48 千米(其中,中山路片区供水管网 744 米,朝阳南路供水管网 710 米,

新建街片区供水管网 686 米,南关幸福街供水管网 254 米,物资局宿舍片区供水管网 582 米,民兴东街

390 米,南大街片区 7598 米,西街小学巷 2060 米,向家巷 1817 米,贾家巷 2643 米),建设新 307 国道

沿线供水管网 2800 米。

同年,改造供水管网 3656 米,新铺设供水管网 6282 米。自来水公司建立化验室,可对 19 项常规

项目进行检测,确保县城居民的饮水安全。

2014 年,对水质进行日检和月检,对出厂水进行加氯消毒处理,保证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

生标准》。2015 年,实施章多水源地保护工程,章多至沟口供水管网建设工程,以及城区旧管网改造工程,

共新建供水管网 6.8 千米,改造供水管网 8.21 千米。

排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城街道宽窄不一,高低不平,雨水与生活污水不能顺畅排泄,街

道的污泥浊水,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影响通行。1958—1971 年,疏理排水明沟及自然排洪沟,使县城南

北大街以西的雨水、污水,排至南环城路排洪退水渠,向东流入烂水渠。南北大街以东的雨水、污水排

第388页

340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入县城东南角的破烂水渠。

1979 年,修筑东西大街主干排水暗沟 1100 米、贺家巷北口至大陵湖之间排水暗沟 310 米。1981 年,

修筑南北大街的下水道 1200 多米。至 1985 年底,新建街、草头巷、文魁巷、王家阁东西巷、二郎庙街、

白衣巷、目爷庙街、东岳庙街、万丰巷、槐抱樗街、大陵街均建成排水暗沟,总计 11.8 千米。修筑落水

井 403 个、检查井 70 个,县城排水设施形成网络。

1986—1996 年,累计修下水道 34.6 千米,筑落水井 213 个、检查井 48 个,投资 435.47 万元。

1990年,完成防汛规划图、抢险方案图及防汛计划任务书的编制。1991—1995年,修建泄洪坝 595.8米,

完成大陵湖南坝、章多涧河防洪坝两处工程。1996 年,暴雨使城区多数防汛设施遭到损坏。1997 年,

清理退水渠 600 米,修筑加固章多沟防洪坝 310 米,清淤下水道 2960 米,清淤检查井、落水井 522 座,

更换落水井、检查井盖 51 个。2002 年,完成西街居民小区的退水连接工程,幸福街、新南街排水道工程,

共铺设管道 400 余米。同年,县城共有落水井 600 余个、检查井 180 个、下水道 3.95 万米、明渠 800 米。

1986—2002 年,累计清理土石 3000 余立方米,对管道清淤、维护。

2014 年,清掏落水井、检查井 1500 余个,重建 25 个、维修 41 个,更换井盖 77 套,同时在私评鱼

池等防汛重点地段,铺设排水管网。2015 年,实施县城污水管网扩容工程,项目分两期实施。城区污水

管网一期建设工程,管网长 3935 米,检查井 35 座。管网主要铺设于北涧河、子夏街东延、朝阳路东侧

道路、河西街、海威大道、梧桐路等。城区污水管网二期建设工程,管网长 15.57 千米,检查井 380 座。

管网主要铺设于文峪河两岸的各城中村、小区,收集桑村、堡子村、冀周村、岳村、西宜亭、桥头村等

村的生活污水。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 81%。

文水县污水处理厂 :占地面积约 3.8 万平方米。2010 年 5 月建成并投运,总投资 7000 万元,设计

规模 2 万吨 / 日,处理工艺为奥贝尔氧化沟工艺,2019 年改造完成后处理工艺为厌氧池 + 奥贝尔氧化沟

+ 曝气生物滤池 + 絮凝、过滤消毒工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指标达地标 V。2019 年 3 月,县

政府启动污水处理厂国有资产收回工作,文水县住建局暂时全面负责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运行费用 50

万 / 月。2019 年 1—12 月共处理污水 652.11 万吨,污水处理率 93%。

文水县刘胡兰镇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 :位于刘胡兰镇刘胡兰村,占地面积为 1.3 万平方米,设计

处理能力 8000 立方米 / 天,实际处理 4000 立方米 / 天,配套污水管网 4 千米。2016 年 7 月开工建设,

2018 年 7 月投入试运行。2018 年 12 月,8000 立方米 / 天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工程开工,投资 6400 万元,

2019 年完工。覆盖刘胡兰村、保贤村、大象村 3 个村庄,出水流入汾河支流磁窑河。由第三方文水县宝

德华陆水务有限公司经营,年运行费用 720 万元。

文水县开栅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位于开栅镇开栅村,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 2800 平方米,设计处理

能力 800 立方米 / 天,实际处理 300 立方米 / 天,配套污水管网 4.98 千米。2017 年 9 月开工建设,2018

年 5 月投入试运行。覆盖开栅村 1 个村庄,出水生态池塘,灌溉农田。

供热 2015 年,完成供热管网建设 39 千米,换热站 37 座,实现集中供热面积 217 万平方米。2016 年,

新增 11 座换热站,新增供热面积 114.31 万平方米。2017 年,新增 14 座换热站,新增供热面积 112.5 万

平方米(包括西山赤峪煤矿约 40 万平方米),新建中继泵站 1 座。2018 年,新增换热站 9 座,新增供热

面积 52.58 万平方米。2019 年,新增 11 座换热站,新增供热面积 48.05 万平方米。

垃圾处理 2011 年 5 月,文水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6 月投运。主管部门为县住建局。设计处理

能力 155 吨 / 日,实际处理量 370 吨 / 日。垃圾处理工艺是卫生填埋。渗滤液处理方式及工艺是拉运。

环评未验收,2012 年,省住建厅评定为 2 级。

公厕 2014 年,开展示范街道和星级厕所创建活动。文东新区兴民东街、火车快速路、火车站公厕

第389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41

分别通过容貌示范街、保洁示范街、星级公厕创建活动检查验收。到 2019 年底,县城有公厕 11 座。

照明 1949 年以前,文水没有通电,平时只有市楼底一些饮食摊贩,为招引顾客,晚上在摊点上挑

一盏“油鳖儿”(粗瓷壶状油灯,嘴上穿一根棉花灯捻),照亮摊位和街道,是县城夜间唯一的街道照明。

1957 年 7 月 1 日,县城西门外粮油加工厂始用火力蒸汽发电(120 千瓦发电机),除供本厂动力和

照明外,在西大街开始安装路灯照明。当时为木杆白炽灯,每间隔百米安装路灯 1 盏,共 7 盏。因电力

不足,灯光微弱黯淡。1958—1960 年,建成西城 35 千伏变电站与太原电热厂联通,开始送电。1960 年

底,县城除西马道和潘家巷以西的部分地区外,机关、住户大部分安装了电灯。同时,逐步增加安装路

灯。1963 年,在县城 4 条大街和县人委会、县招待所巷、县广播站附近的草头北巷、安家巷安装路灯。

1970—1973 年,龙泉 110 千伏变电站建成,县城各厂矿普遍安装高压电路,除工业用电力外,也保证县

城照明用电。至此,县城机关、住户全部安装电灯,并在各主要街巷增设路灯。各大街路灯间距由 100

米改为 50 米。

1981 年,东西大街的白炽灯改为悬臂式高压汞灯,1984 年又改为高压钠灯。同年,在南环城路增

设悬臂式高压钠灯 29 盏、西门外增设 24 盏,县城的路灯达到 194 盏,其中高压钠灯 83 盏、白炽灯 111

盏。1987 年,城区有路灯 223 盏,路灯使用率、亮灯率达 90% 以上。1987—1993 年,新增路灯 452 盏,

其中 250 型高压钠灯 14 盏、莲花灯 1 座。1997 年,新增设路灯开关 3 台,对部分电表接触器等设施进

行更换,城区路灯亮灯率提高到 95% 以上。1999 年,307 国道东侧安装路灯;12 月,更新东西大街路灯。

2000 年,更新县城大陵街、兴华路、东环路路灯 ;在县城东门口、西门口、大陵街西口安装射灯 11 盏。

在东西大街、307 国道城区段安装灯箱广告 200 余个。

2001 年,更新改造城内所有大街小巷路灯,新安路灯 260 盏。2002 年,县城路灯超过 1000 盏,路

灯设备完好率达 98%。2013 年,文东新区路灯、路口射灯安装 399 盏,地缆铺设 2 万余米。2014 年,

新增开关箱 7 个、更换开关箱 19 个,更换地缆 450 余米,架设线路 500 余米,维修线路 45 千米,清洗

灯头 1300 余盏,维护路灯 5010 盏次,全县路灯设施完好率达到 95% 以上,主要道路亮灯率达到 98%

以上。

城区绿化 1949 年以前,县城绿化无规划,仅有一些居民的庭院、街口栽种有零星的树木,如桃、李、

杏、柿、枣、丁香、玫瑰、花椒等树;寺庙内栽种松、柏、槐等树木和各种花卉。1949 年后,县城设绿化组,

专管县城行道树和街头绿化。1985 年统计,县城街道共有行道树 2000 余株,长达 7.43 千米,以垂柳、

百爪柳、北京杨、云杉、国槐为主。东西大街筑花坛两个、花池 15 个,以种植花草为主,坛池内种美人蕉、

一串红、东方莲、杨梅花、十字花、菊花等。

1986 年 4 月,在县城主要街道建花池 200 个、植树 500 余棵,当年树木成活率达 90%。1989 年,

县城主要街道两旁树木达 984 株。1990 年初,编制《文水县县城园林绿化规划(1990—2000 年)》;补

植各种树木 188 株,县城街道植树总数达 1100 株。1993 年,建设大陵湖畔,成为环境优美的“大陵公

园”。1996 年,大陵街新植国槐 80 余株,县城绿地覆盖面积达 5000 平方米。1999 年,完成 307 国道花

池、隔离带工程,建双侧花池 6000 米,植大小桧柏 5 万余株。2000 年,县城东西大街新植白皮松 220 株,

307 国道补栽小桧柏 1.9 万株、大桧柏 274 株,大陵街补栽国槐 199 株,3 条大街的绿化工程基本完成。

2001 年,县城兴华路、东环路植国槐 404 株,大陵街补植国槐 136 株 ;完成 307 国道城区段绿色通

道工程及文祁公路与二环路交会处 40 米转盘花池绿化工程,共植小条桧 6857 株、大桧 300 株。2002 年,

调整绿化树种,在兴华路、大陵街、东环路补植国槐 222 株,东西大街补植银杏 45 株,在 307 国道城

区段 26 个花池植胶东卫茅 4340 株 ;完成县城建局、县电业局、城镇中学、县地税局、文水二中 5 个绿

化庭院示范单位及县电业局宿舍小区绿化工程。

第390页

342 第四编 城乡建设 2013 年,完成绿化 7.6 万平方米 ;完成 3938 株树木的病虫害防治、6875 株行道树的刷白、7630 株

花灌木的日常维护保养、21.7 万平方米草坪的修剪、4.3 万平方米绿篱的养护。2014 年,完成快速路隔

离带和胡兰南大街延伸段道路绿化 3.1 万平方米,完成县城东二环、南二环花池修整和绿化改造 ;完成

高速公路引线两侧绿化改造 7.6 万平方米。2015 年,实施县城绿化美化工程。全年补植银杏 97 株,栽

植北京桧 7600 株、花灌木 4650 株,完成行道树刷白 4000 株、绿篱修剪、除虫等养护工作基本完成,

城区各公园广场补植国槐 110 株、侧柏 44 株、绿篱 1.13 万株、草本花木 2 万余株。建设城区主要出入

口的绿色小景观两处,栽植各类绿化乔木、花草 660 平方米。

2016—2018 年,县城新增胡兰北大街、学府路、胡兰南大街三条道路,长 8.78 千米,道路绿化面积 2.6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38.8%。主要栽植树种:香花槐、晚樱、榆叶梅、法桐、西府海棠、连翘、德国鸢尾、

萱草、北美海棠、红珊瑚卫矛、胶东卫矛、小叶黄杨等。

2017 年,建设文峪河公园二期工程,总面积 19.44 万平方米,水面 11.20 万平方米,附属及绿化 8.24

万平方米。栽植华北卫矛、丁香、榆叶梅、国槐、黄刺梅、白蜡、香花槐、木槿、紫叶李、胶东卫矛等品种。

2018 年秋季至 2019 年 5 月,完成县城外环道路绿化面积 2.95 万平方米。栽植油松、国槐、紫叶李、

丁香、胶东卫矛等树种。建设西山公园项目,总面积 9.80 万平方米,其中绿化 5.5 万平方米,栽植白皮松、

油松、黑松、晚樱、榆叶梅、白蜡、国槐等 38 个乔木、花灌木品种。

2019 年,建设滨河生态文化公园,总面积 11.34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8.6 万平方米。栽植银杏、白皮松、

红枫、栾树、国槐、海棠、榆叶梅、碧桃等 42 个品种。补充完成县城二环环城林带建设工作,栽植国槐、

金叶榆等树种,新增绿化面积 0.67 万平方米。完善县城快速路道路绿化及道路隔离带绿化改造,长 5.7

千米,绿化面积 28.45 万平方米。栽植树种主要有新疆杨、华北卫矛、丁香、榆叶梅、国槐、黄刺梅、白蜡、

香化槐、木槿、紫叶李、胶东卫矛等。完成 307 国道县城段道路绿化改造,长 5.09 千米,绿化面积 4.86

万平方米。栽植树种有金叶桃叶卫矛、红珊瑚卫矛、国槐、黄刺梅、丁香、望都侩、榆叶梅、红王子锦带、

胶东卫矛等。

交口县

县城 1971 年,交口县成立。在中央“要准备打仗”的建设方针影响下,在城址的选择上,本着有

利于县城自身发展的同时,着重考虑为建在县境内的“三线工厂”的建设和生活服务,选择交口人民公

社塔上和水头村之间的河岔区。从地理条件讲,县城地址是宝岩河上游两大支流的交汇处,适合城区街道、

公共设施和居民点的建设与布局。北距晋丰机械厂 3 千米,西距金星工具厂 1.5 千米,距离较远的晋光

电厂和前进机器厂也不足 40 千米。出南岔沟口有孝义—午城公路通过,方便县城与外界的联系。城区

的建筑物和居民点依河沟走向展布。街道上筑有必要的排水设施和沥青渣油路面,并栽植松、柏、柳树。

交口县城内最早的公共建筑,是 1971 年修建的交口县革命委员会和交口县人民武装部办公楼。1972

年,先后建起百货公司、糖业公司、土产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和县中学等 21 个

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建筑总面积 2.12 万平方米。1974 年 6 月,兴建县新华书店、县广播站、

县工业局和县手工业管理局等单位办公楼。1975 年 6 月,兴建城关小学和城关粮站。1976 年,兴建县

电影管理站。1982 年是县城建设大发展的一年,新的县政府办公大楼及附属工程相继开工,县城初具

规模。1987 年,兴建县第二中学校和改建县直机关幼儿园。1989 年,兴建县中学四层教学楼。1990 年,

兴建县人民医院住院部。1991 年,改建百货公司综合门市部,建成全框架结构的两层营业厅,建筑面积

2400 平方米。1992 年,兴建云梦市场。1993 年,兴建县石油公司办公楼、县邮电局办公大楼等。1993

年年底,城区各类公共建筑设施总面积达 66 万平方米。

2015 年,城区的建设已与水头村、塔上村完全连为一体,展示出新兴山城的特色。

第391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43

街道 交口县城街道沿宝岩河及宝岩河上游两大支流(大南沟河与后水头河)交汇区展布,主街道

呈“Y”字形。干道总长 3 千米,主街道总长 2870 米,街道面积 5848 平方米,主干道密度 717 米 / 平方

千米。沥青渣油和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全部为“一块板式”结构。城区的主要街道有南街、西街、北

街和河东街,均以县城广场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外延伸。有环城公路 2.6 千米,将城区的主干道联成一体。

1971 年,在城区的交通要道上建设桥梁 7 座,其中大南沟河 4 座、后水头河 3 座。这些大桥将交口

城区连接为一体。1997 年,补修城区道路 1200 米、硬化人行道 1500 平方米。1999 年,补修城区沥青

路面 1500 平方米、完成道路沥青罩面 1 万平方米。

2001 年,铺设人行道路面彩釉砖 2.1 万平方米,硬化幼儿园巷路面 2550 平方米,完成龙泉西街、云

梦北街道路延伸工程 1000 米,改造为砂石路面。2002 年初,县城有主干道 7 条,车行道面积 12 万平方

米,其中:7 万平方米为土路,5 万平方米主要为 1982 年沥青铺装,路面破损严重。2002 年,进行龙泉街、

云梦街和南环路延伸改造和铺设油路工程,路面铺油 6710 米,面积 7 万余平方米,硬化城区 8 条小巷。

2003 年,修建河东桥、农机厂桥、建材煤矿桥、青城广场桥 4 座便民桥,河东路、河西路铺油,面

积 6777 平方米。拓宽改造迎宾街,铺油面积 2.18 万平方米。硬化县中巷、国税局巷,面积 3101 平方

米。2004 年,铺装硬化妇幼站巷、财政宿舍巷、幼儿园北巷、河东路人行道、河西路 4 条小巷,面积

5800 平方米。修建后峪新世纪中学大桥、长途线务段大桥 2 座,加宽改造县中学桥、后峪村桥 2 座。完

成迎宾街人行道铺砖 1.9 万平方米,修复云梦街北段水毁路面 6300 平方米,补修龙泉街、云梦街南环路

面 4500 余平方米。零星硬化街(路)面 850 平方米。2005 年,拓宽后峪至五公司 2 千米城市主干道北

出口道路,在原宽 9 米的基础上扩宽为 28 米 ;完成青城大街南延工程 ;硬化小巷 13 条、8500 平方米。

2006 年,完成龙泉街、云梦街、五麟大街 5.7 千米拓宽改造工程,总面积达 13.7 万平方米。修复迎宾街、

河东街及城内背街小巷因供热供气工程破损路面 1.48 万平方米。2008 年,完成龙泉街二广场段、迎宾

街至南环路巷道 3000 余平方米路面的整修铺油工程,对南环路破损路面实施三次大的维修。2009 年,

完成明德小学巷道 1255 平方米路面的整修铺油 ;完成河东街 1400 平方米路面的整修铺油及 800 平方米

人行道的改造工程 ;完成南环路县二中段危桥的新建工程。

2010 年,对城区路面进行修补,铺修面积 880.2 平方米,对人行道进行铺修,总计 2000 余平方米。

对县城 31 条小街小巷实施改造,整修 15 条、改造 16 条。完成小街小巷一期改造工程,包括广电局、

财政局、机关幼儿园、公局安的 4 条巷道,改造总长 760 米,硬化总面积 5186 平方米。2011 年,硬化

县城 10 条小街小巷,完成青城大街样板街工程 1870 米。开展“三项整治”工作,更换路沿石 178 块、

新补 153 米、新修 2100 米;人行道硬化整修 2070 平方米,拆补花砖 5030 余块;路面铺油 416.29 平方米;

路面砼硬化 1194 平方米。2013 年,完成北部新区五麟大街 18 千米北延工程、南部新区道路 11 千米河

道改造工程。2017 年,县城区主要街道有 8 条,详见下表。

2017 年交口县城区主要街道一览表

表 4-2

街道名称 起点—终点 道路等级 断面形式 长度(米) 红线宽度(米) 建成(改造)时间

青城大街 四小门口—小交口 主干路 二块板 1863.73 42 2010

五麟大街 五麟街三岔口—大学城 主干路 三块板 5000 28 2006

东环路 二广场—五麟街三岔口 主干路 三块板 2058 32 2006

南环路 四小门口—后水头村口 主干路 一块板 3268.48 18 2006

云梦街 影剧院—五麟街三岔口 次干路 一块板 2016.79 18 1974

第392页

344 第四编 城乡建设 续 表

街道名称 起点—终点 道路等级 断面形式 长度(米) 红线宽度(米) 建成(改造)时间

龙泉街 二广场—后水头村口 次干路 三块板 3158.58 32 1972

迎宾街 二广场—青城街交汇处 次干路 三块板 1077.12 32 1974

供水 交口县建立初期,城区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水头村内的水井供应。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

和城区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用水日益困难。1974 年,由神南峪沟铺设管道 15 千米,引表层潜水供居

民饮用,日出水量 300 立方米,一遇干旱则水量不足。1975 年,大九梁沟泉水汇入一期工程管道,城区

的日供水量增加到 330 立方米。1984 年 5 月,在大南沟凿成 300 米的深井 2 眼,单井日出水量 600 立方米。

9 月,在县城西北的半山腰建成蓄水量 500 立方米的高位水池 1 座(1 号水池),井水由 4 千米暗渠自流入池,

后通过地下管网输入用户。

1986 年 5 月,在 1 号水池旁边兴建 2 号水池,蓄水量 500 立方米,县城的供水能力提高 1 倍。1988

年底,供水管网总长达 11 千米,城区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年供水量达 18 万立方米。1990 年,凿成深

465 米的 3 号深井,日出水 3200 立方米。

1991—1992 年,直径 3 英寸的输水主管道更换为 5 英寸管道,完成城区供水的配套工程。1993 年,

凿成 4 号深井,井深 360 米,日出水量 2000 立方米。原 1 号、2 号井分别作为交口县国营铁厂和县水铁

总厂的自备水源。城区供水总管道全长 23 千米,全年供水总量 72 万立方米。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的困难

得以解决。1994 年,铺设供水管道 300 米,安装分户管道 2500 米,购置水泵 1 套,日增供水能力 2000

立方米,年供水量 58.4 万立方米。1996 年,在城南舍则沟开发 5 号深井,日出水量 3000 吨。2000 年,

铺设东、西、北大街供水管道 3000 米,全年供水 80 万立方米。

2001 年,水厂土建工程竣工,铺设输水管道 2500 米、配水管道 5000 米。2003 年,铺设管道 1500

米,改造支线管网 1000 多米,对 600 多户实行“一户一表,水表出户,集中管理”,在吕梁全区首家实

行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2005 年,对部分输水管道进行改造和重新铺设,建成 1250 立方米高位水池 1 座。

更新部分供水设施,设施完好率达到 100%,全年供水量 90 余万立方米。

2013 年,在舍则沟水源地建 3000 立方米 × 2的蓄水池 ;新建和改造城区供水管网 10 千米,建设

高位水池 1 座,投用深井 1 眼。全年供水量 105 万立方米。2015 年,县供水站有舍则沟深井 3 口,分别

为 3 号、5 号、6 号,日供水能力 8000 立方米、日供水量 3000—3500 立方米。供水普及率为 95%。城

区总用水户 3000 余户,其中 70% 为居民用水,30% 为机关单位用水。

排水 1982 年以前,交口城区无专门的排水设施,生活污水和雨水均通过路面排泄。1982 年,修

筑南街、西街和北街地下排水暗道 3 条,总长 2000 米。1983—1993 年,陆续修建剖面为 1 米 ×1.2 米

的排水涵洞 1800 米。1993 年底,县城内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可以满足城区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

交口县城区位于宝岩河上游大南沟河与后水头河的交汇处,每逢夏秋之交的雨季,县城周围山上的

洪水流入城区,不能全部进入排水涵洞,致使街面泥水淤积,给城区的环境卫生、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

不便。

交口县污水处理厂 :占地面积 1.5 万平方米,总投资 4892.98 万元,2010 年 11 月 1 日投运,设计规

模 0.6 万吨 / 日,处理工艺为 A2O(微曝氧化沟)脱氮除磷工艺、改良氧化沟 + 混凝沉淀过滤法。2019 年,

投资 1800 万元完成提标改造,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指标达地标 V。

交口县污水处理厂运营模式为 BOT模式,每吨污水处理费为 1.6元,年运行费用 350.4万元。2019年 1—

12 月共处理污水 138.5 万吨,污水处理率 93%。

第393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45

交口县康城镇污水处理站 :位于康城镇康城村,占地 566.7 平方米,设计处理能力 350 立方米 / 天,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污水处理厂 1 座、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 7.73 千米,解决康城镇镇区 5000 人生

活污水处理问题,总投资 1082 万元。2019 年 8 月开工建设,当年完工投运。

交口县双池镇污水处理厂(交口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双池镇双池村,占地 1.6 万平方米,设计处

理能力近期 6000 立方米 / 天,远期 1 万立方米 / 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污水处理厂 1 座、配套建设

污水收集管网 40 千米,解决双池镇、桃红坡镇、回龙乡 3 个乡镇辖区 5.5 万人生活污水处理及交口出境

断面水质考核达标问题,项目总投资 1.08 亿元,2019 年 7 月开工建设,当年完工投运。

防洪 1971 年以后,通过逐步修筑防洪工程,河床稳定宽度为 10 米,沿岸砌筑高 1.8 米的防洪堤

坝 6700 米。

垃圾处理 2012 年 10 月,交口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2013 年 1 月投运。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

执法大队。设计处理能力 150 吨 / 日,实际处理量 60 吨 / 日。垃圾处理工艺为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渗

滤液处理方式及工艺是 UASB+A/O+MBR+RO,设计处理能力 46 吨 / 日,实际处理能力 25 吨 / 日。环评

未验收,等级评定为 2 级。

城区绿化 交口县建立初期,注重城区的四旁绿化,1975 年累计植树 2.4 万株。1976 年对城内 4 条

主要街道进行大树绿化,共植松树、柏树、柳树 1260 株。1993 年以后,重点绿化南山公园,10 年植树

5 万株。到 2003 年,城区累计植树 8 万株,其中,街道和四旁植树 2600 株。

2001 年,开展创建园林化城市活动。2003 年,在龙泉街、云梦街新栽、补栽垂柳、国槐等行道树 300 株。

在城周山上退耕还林预整地内栽植防风固土生态林,到 2003 年,植树 326.67 万平方米。共栽植侧柏、油松、

山杏、刺槐等苗木 107.8 万株。

2005年,在县城街道栽植大规格国槐、金丝垂柳、油松、桧柏等 1112株;在南山公园和广场栽植香花槐、

杜梨、白丁香、山杏、野红果、玫瑰、珍珠梅、红叶小檗、黄刺梅等 1000 余株 ;培育种植 10 余种 1 万

多株草本花卉。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40 平方米,各项绿化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

同年,编制城区 37 个机关单位的庭院绿化详细规划,为创建园林化单位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2007 年,

完成绿化 4 万平方米,全县公园、广场新增绿化面积 2.07 万平方米,单位庭院新增绿化面积 0.17 万平方米,

道路绿化新增面积 0.76 万平方米,居住区新增绿化面积 0.2 万平方米,北山绿化新增面积 0.8 万平方米,

全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0.23%。2008 年,开展“三项整治”工作,在龙泉街、云梦街新栽、补

栽垂柳、国槐等行道树 300 株,五麟大街新栽 4300 平方米绿篱,并对所有行道树及绿篱进行修剪、粉刷、

管护。在城周山上退耕还林预整地内栽植防风固土生态林,到年底,植树 326.67 万平方米,共栽植侧柏、

油松、山杏、刺槐等苗木 107.8 万株。2009 年,建成区面积达到 4.5 平方千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

到 119.7 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26.6%。2010 年,完成青城广场草坪、绿篱、五麟大街绿化

带改造 4 项重点绿化工程及新华小区、县供热公司等 6 处庭院绿化工程,全县全年共新增绿化面积 5 万

余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 81.99 万平方米。2011 年,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县城入口处新建青

城大街,总长 1950 米,宽 56 米,沿线行道树以国槐、云杉、金叶榆、矮樱为主,绿篱为辅,绿化面积 3.5

万平方米。2013 年,建成区绿地面积 174.95 万平方米,2014 年,达 180.26 万平方米。2015 年,成功创

建省级园林县城。截至 2015 年年底,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 181.3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 39.3%、绿地

率达 34.9%、人均公共绿地达 14.03 平方米 / 人,各项绿化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吕梁市命名青城大街、

五麟大街、东环路为园林式道路,清华小区、民生小区、新华小区为园林式小区,交口宾馆、供热公司、

交口一中为园林式单位。山西省住建厅命名南山公园为星级公园。2016—2019 年,实施吕梁学院交口实

习实训基地校园景观绿化工程、南山公园绿化改造项目(一期工程)、迎宾街南北苑、部分保障性住房

第394页

346 第四编 城乡建设 小区附属绿地、东征文化广场、交口县五麟大街北延道路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共 12.12 万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1.68%、绿地率达到 37.69%、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14.58 平方米 / 人。

石楼县

县城 位于屈产河与谭庄河交汇处的一个小山顶上,北为悬崖绝壁,南与大山毗连,东西两侧是黄

土陡坡。环境容量有限,城区规模狭小。唐代城邑初建时,其规模无考。明代景泰元年(1450)扩建,

城围周长一里 96 步(584 米),有东、南、北三座城门,后增修西门。后经历代改建,城围周长增至三

里 36 步(1518 米)。民国时期,城郭范围无大变动。1939 年 4 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投弹纵火,

县城遭到严重破坏。

1959 年,石楼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作出开辟新城区的决定 :即由新建路起,向东沿着南山北麓,

跨陡坡,越深沟,打通至接官殿之间 2 千米的道路,与干线公路连接,新开路的两侧即为新的城区。1960 年,

完成主要涵洞工程、跨越胡家峪河的接官殿大桥。至此,新路开通,为后来新城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66 年,开展以新建路为重点的市容建设,陆续新建商店、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楼。1968 年,城北

横跨屈产河的中学桥竣工 ;1970 年,城南沟通薛家垣的简易公路通车 ;1974 年,城区连接 3 条公路的

西河桥启用。

1980 年,接官殿大桥扩建重修之后,县城沿新建路两旁延伸,城区范围逐渐扩大。1985 年,城区发

展到东至牛王岩坪、南至南山顶、西至西河桥两侧、北至第一中学。城区东西长 3000 米,南北宽 1200 米,

版图呈东西长、南北狭状。城区面积 3.6 平方千米,城区居民 1802 户、7910 人。

2015 年,石楼城区面积 4.2 平方千米,比 1949 年扩大 5.3 倍。城区人口 4.2 万人。绿化覆盖率

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0.1 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 2.8 平方米。

街道 旧城街道,随自然地形弯曲起伏,全部是黄土路面。民国时期,城内有 5 条小街道,总长 1 千米,

只能步行乘骑,不能行驶车辆。其中,大北街由县政府(今武装部)南行东拐,再折向东南,经解放台

[原为学堂操场,1944 年改为洪炉台,今为屈凤楼]至东门坡,长 400 米,路面宽四五米 ;小北街由县

政府南行,至小南门,长 200 米,宽四五米。两条北街路面较平坦,两旁无店铺,纯属交通道路。北街

从小南门,经古楼,至东门坡,长 200 米,宽 4 米,路面不平,但店铺相连,是贸易集市主街道。南街

从古楼至原二盛店,长 50 米,宽三四米,两旁有店铺。东街与南街以古楼为交点,构成不规则的“丁”

字小街口。西街从原三盛店至西门坡,长约 150 米,宽三四米,路面起伏不平,两旁店铺稀落。

1954 年,整修两条北街,加宽裁直,起高垫低,路面拓宽为 6 米。1957 年,古楼东街铺设 70 米长、

4 米宽的石板卵石路面。1958 年,拆除南街的店铺民居,修成一条长 50 米、宽 15 米的新街,取名新市街;

再由新市街南口向东延伸,另建成又一条新街,定名新建路。两条新街与旧东街连接,构成不规则的“工”

字形街,成为新的贸易集市主街道。1960 年,至接官殿的新路开通后,街道迅速向东扩展,超过接官殿,

延伸到牛王岩坪,西边也由新建路逐渐延伸到西河桥,形成东西长 3000 米、路面宽 8 米的主街道。

1983 年,主街道和古楼东街、大北街都铺设沥青路面。至此,县城主要街道结束了“洋(扬)灰水泥”

路的历史。1985 年,县城有大北街、小北街、东街、南街、西街、新市街、新建路、主街道等 8 条街道。

2003—2009年,新建县城新区长 6.2千米、宽 42米的道路,道路两旁建设宽 3米的绿化带。新建崇文桥、

东征桥、西岭桥 3 座桥梁。

2010 年,对县城旧街道进行硬化改造、对西门坡进行硬化修整,完成中学路面铺装工程。

2014 年,完成西门坡改造工程,新建遵义街 1 条。在城区主街道安装护栏。2015 年,改造延安街,

新建东征广场至新职业高中城市道路 4 千米。

供水 石楼县城自古无水井。“城头建在半山腰,吃水下到河里挑”。战时,县城被围,下山抢水丢

第395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47

掉性命者有之。逢到大旱,河断流,泉枯竭,水贵如油。20 世纪 50 年代,机关专配有挑水工,或雇人挑水。

1964 年,石楼县水电厂组建,对水源屈产泉水加以开掘整修,外围筑坝蓄水,盖顶防尘。就近在

60 米高的山头上筑起容量 200 立方米的水塔,用 3 英寸水泵抽水上塔。铺设 2000 米长的 4 英寸铸铁管

道,输水进城,年供水 2 万立方米。1975 年,年供水增至 4 万立方米。1978 年,新建 300 立方米水塔 1

座。1982 年,主管道改换为 6 英寸铸铁管,管线由路南改至路北。1984—1985 年,相继为主管道水管

承插部位焊接套袖 400 余个、修筑涵洞 400 米、埋设水泥地梁 30 余米。1985 年,管道总长 5000 米,其

中主管道 2000 米、支管道(1 英寸、2 英寸铸铁管)3000 米,年供水 10 万立方米。供水网点遍及全城,

水表用户 300 多处。

屈产泉日产水不足 200 立方米。20 世纪 70 年代后,日需水超过 200 立方米,夏季超过 400 立方米,

不足部分用河水补充。但河水冬季结冰断流,夏季山洪暴发,常常中断供水。河水极不清洁,有害物质

和病菌超过国家标准。

2010 年,铺设管道 1500 米。2012 年 3 月,启动县城供水(扩建)工程,设计建设规模为 :2020 年

供水量为每日 1 万立方米,其中新增供水量为每日 7000 立方米,采取双水厂串联供水方案。主要建设

内容有水源地、水厂、输水管线、配水管网、输电线路。2015 年,工程竣工投运。

2015 年,县城供水总管网 16 千米、水井 6 口,全年供水 120 万立方米,完成水表出户 500 多户,

全面实现抄表到户,城市供水率 100%。

排水 历史上,县城排水状况不良。旧城只在古楼西侧筑有砖石滴水 1 处,排出小南门一带雨水。

1962 年,小北街和大北街铺设石板水泥排水沟长 250 米。1983 年,铺设沥青路面的同时,修筑长 300

米排水涵洞和长 1000 米排水涵道。各楼房和职工宿舍都建有下水道,用于排出污水和雨水。除此而外,

全城没有系统的排水设施,只在汛期采取一些临时措施,遇到大暴雨和连阴天,往往酿成灾害。一些背

街小巷更是雨水浸流,污水淤积,臭气扑鼻,脚无下处。民院民宅排水各行其是,左邻右舍常闹纠纷。

2010 年,铺设管道 1500 米,铺设下水道 7000 米,砌筑护岸 1.2 万米。

石楼县污水处理厂 :2010 年 11 月建成并投运,总投资 6500 万元,设计规模 0.65 万吨 / 日,处理工

艺为 A2O+ 化学除磷混凝过滤工艺。该厂由山西猗顿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2019 年 7 月

因运营不善,由县住建局临时接管。2019 年,投资 1500 万元和 1700 万元进行提标改造和扩容建设,其

中提标改造年底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指标达地标 V。2019 年运行费 350.4 万元。2019 年 1—

12 月共处理污水 191.13 万吨,污水处理率 94.5%。

供热 1981 年,县政府大楼开始使用水暖,设备有 4 吨锅炉 2 台、扬程 42 米的 4 英寸水泵 2 台、

主管道 170 米,供暖面积 8119 平方米。1983 年,建成第一处集中联片供热区,县招待所安装 4 吨锅炉

2 台、扬程 52 米的 4 英寸水泵 2 台,铺设主管道 270 米,向招待所、政府大院、财政局、商业局、人民

银行、县科委、总工会 8 幢楼房和职工宿舍一院共 1.68 万平方米供暖。1985 年,县城共有取暖锅炉 6 台,

供暖面积 1.9 万平方米。城区多数机关学校仍是焦炭火炉取暖,少数民宅开始安装土暖气。

2014 年,县城区域供热点有 23 个,供热总面积 34 万平方米,其中,解放台、沁园春广场、财政局

家属院、石楼宾馆 4 个供热点由县政府直接管理,供热面积 19.3 万平方米 ;教育局、希望小学、第五小

学等 19 个供热点,由各单位自行管理,供热面积 14.7 万平方米。同年,石楼县开源集中供热中心成立,

直接管理解放台供热站、沁园春广场供热站、石楼宾馆供热站、财政局家属院供热站、月亮湾小区、太

原威耐通科贸有限公司供热服务区。供热中心整合内部资源,在解放台供热站安装 1 台 5 吨燃煤锅炉,

在沁园春广场供热站安装 1 台 20 吨链条燃煤锅炉,新增供热面积 4 万平方米,完成集中供热改造工程。

2015 年,维修县人大、县宣传文化大楼、县政府锅炉及网管,新增福祥苑、惠民小区 5.6 万平方米

第396页

348 第四编 城乡建设 的集中供热,取缔燃煤锅炉 3 台共 20 吨。12 月底统计,县城有 27 个供热点,供热面积 48.2 万平方米,

集中供热普及率 75%。

2017 年,新增 60 吨燃气锅炉 3 台,供热能力 200 万平方米,新建换热站 18 座。2018 年,新增换

热站 11 座。2019 年,新增 20 吨燃气锅炉 3 台,3 吨燃气锅炉 1 台。截至 2019 年,可供面积 200 万平

方米,实际供热面积 160 万平方米。

供气 2014 年,完成燃气总管网的铺设,对全县使用液化气罐的单位(个人)进行全面排查,关停

19 家不符合安全规定的门店。2015 年,燃气普及率为 30%。2016 年,城区延安路中压管线铺设 1.5 千

米。2017 年,城网中压管线新铺设 3.2 千米,新增民宜供暖公司。2018 年,城网中压管线新铺设 3.2 千米。

2019 年,城网中压管线新铺设 3.7 千米,石楼小镇、应急管理局、石楼煤层气输气管道工程留村—石楼

分输站段建成投运。

垃圾处理 2018 年 8 月,石楼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8 月投运。主管部门为县住建局。设计处理

能力 125 吨 / 日,实际处理量 125 吨 / 日。垃圾处理工艺是卫生填埋。渗滤液处理方式及工艺采用“两

级碟管式反渗透(DTRO)”处理工艺,设计处理能力 30 吨 / 日,实际处理能力 0 吨 / 日。环评未验收,

等级未评定。

城区绿化 2010 年,建设东征大街、沁园春大道,同步设计绿化带。带宽 2.5 米,栽植国槐、桧柏、

华北卫矛,采用胶东卫矛、红叶小叶铺地。同年,实施新街道绿化 2.5 万平方米。

2012 年,石楼城区绿地率 13%,绿化覆盖率 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0.1 平方米。2013 年,绿化月

亮湾小区、沁园春大道。东征大街、沁园春大道非机动车道两侧增植鱼花槐行道树。2014 年,灵泉镇城

关村居委会、县职业中学单位庭院进行草地绿化,绿化面积 3.1 万平方米。绿化柳石线道路、东征街道路,

绿化面积 3.4 万平方米。2015 年,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 20%。

2016—2018 年,建设东征广场 1.2 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 8000 平方米。

2019 年,建设王村小游园并投入使用。游园面积 5000 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 4500 平方米。实施郭

村移民小镇配套绿化,绿化面积 2 万平方米。

中阳县

县城 据《宁乡县志》记载,中阳县古为战国时期中阳邑所在,故治原在三交镇北之吴王城(一说“吴

起城”),遗址尚存。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因县治地处山隅,战事频生,百姓逃亡,县治亦随之东迁

兹氏县(今孝义市)境内,并设中阳县建置,至西晋永嘉元年(307)废,历时 80 余年。北周大象元年

(579),在原中阳境内析置平夷和宁乡二县,至隋大业三年(607)省宁乡入离石置平夷。现城东柏窑山

留有古城遗址,疑即平夷县故城之所在。

城垣始建于明代景泰元年(1450),城墙为砖石结构,城周长五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阔二丈。东、南、

北城墙正中各建一门,城上建有四楼。城壕环于外,深一丈,阔丈许。壕上架二桥。五百余年间,城墙

在战乱中屡毁屡建,1947 年后拆除。旧县城面积不足 0.5 平方千米,且空地废墟甚多。1929 年,县城内

仅住 362 户 2609 人。

1990 年,县城面积达 1.87 平方千米(东以东干渠为界,西至凤凰山下,南至钢源铁厂,北至宋家沟口),

为旧县城的 4 倍多。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增加,二郎坪、卧龙岗、慈云会和沙会等居民区相继出现。县

城人口达 1.5 万人,为 1949 年县城居民 2670 人的 5.5 倍。1982—1990 年,县城人口年平均以 25.5‰的

速度递增。县城中的名胜古迹有大成殿、烈士楼、烈士陵园、枯井及古城遗址。

20 世纪 90 年代,陆续将原老城区改造完善为“三纵”“三横”的“申”字形街道格局。“三纵”(南北方向),

自东向西即东环路、凤城南街、北正街和南正街 ;“三横”(东西方向),自北至南即北环路、凤城东街、

第397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49

凤城西街、西街和南环路。老城区以二三层建筑为主,间或也有四五层建筑。街道受地势限制,14—24

米宽度不等。

新城分布于老城南北,北面新城以南川河为界分东、西部分。河东沿岸为 340 省道,也称滨河东路。

南川河西沿岸为滨河西路,2015 年全线连接建成。

南川河城区段共修筑 26 座桥,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石拱桥。21 世纪初,均修建为钢混梁桥。其中

居民生活生产出行桥 17 座,中钢公司专用桥 9 座。横跨 340 省道高架步行天桥 3 座。城区公共基础设

施齐全,有二郎山公园、凤凰山公园、龙山公园和滨河公园 ;有中兴广场、宁兴广场和体育场等休闲健

身活动场所 ;有观音寺、觉悟苑、真武庙和东岳庙等宗教寺庙文化活动场所。城北有污水处理场,集中

供热站,东西山有垃圾处理填埋场,城南有工农业及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地陈家湾水库。

城区行道树、草坪等逐年递增,东西山林草覆盖率 98%,人均公共绿化 31 平方米。街巷路灯照明

率 95%,弱电线、低压线全部入地进管网。主街道两条公交线路 33 台电动公交车正常运行,每万人拥

有公交车 2.2 台。给排水普及率 100%,集中供热率 80%,集中供气率 60%。环卫工作责任到人,监管到位,

市场匹配合理,井然有序。主要街巷、所有出入口以及人流量聚集区域,电子监控全覆盖。达到绿化、

亮化和美化,居民生态、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2015 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

街道 原县城以钟楼(现为烈士楼)为中心,十字交叉成东、西、南、北四街。分布有 2 关、31 条巷。

1949 年后,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区街道基本为棋盘方格状,城内仍以烈士楼为中心,形成东、西、南、

北四条主要街道。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彻底改造旧县城的基础上,又新开辟南、北正街,二郎坪路、

凤城大街和凤城东街等街道。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市面繁荣。先后在北门外二郎坪和南门外中滩上建成

两个工业区,入驻工业企业 24 个。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随着新城开发的加快,县城轮廓向北迅速发展。21 世纪后,随着县委、县政

府集中办公区、中阳第一中学校、中钢职工住宅区、中阳一中教师住宅区等一批建筑的落成,新城形成“两

纵四横”的道路骨架,两纵为滨河西路、二郎坪大街、中钢路;四横为千禧路、学府街、桃园北路、桃园路。

1991—2015 年中阳县城区主要街道建设情况表

表 4-3

街路走向 街路名称 长度

(米)

宽度(米)

面积

(平方米)坡度(%) 投资

(万元)

街路起止

总宽 人行道 车行道 起 点 止 点

南—北

南正街

北正街

中钢路

凤城大街

二郎坪街

滨河路

滨河北路

580

450

1530

2100

1140

1638

30

14

14

32

24

18

14

4

7

12

12

9

6

10

7

20

12

9

8

8120

630

48960

50400

20520

22932

3.5

2.5

4

3

50

15

100

50

30

100

200

南环路

烈士楼

宋家沟口

新大桥

北环路街心公园

卫东桥西

中钢南大门

烈士楼

北环路街心公园

中钢南大门

钢源铁厂旧址

宋家沟口

宁盛桥西

新大桥南

东—西 凤城西街

凤城东街

280

300

14

7

7

3920

2.5

3

8

7

烈士楼

凤城大街东门口

凤城大街东门口

滨河路

第398页

350 第四编 城乡建设 续 表

街路走向 街路名牌 长度

(米)

宽度(米) 面积

(平方米)坡度(%) 投资

(万元)

街路起止

总宽 人行道 车行道 起 点 止 点

东—西

南环路

北环路

宁乡中路

千禧路

西循环

460

317

206

380

349

20

14

32

32

8

7

12

7

6340

2884

12160

11168

1

50

30

10

30

新南街南门口

凤城大街

凤城大街

中钢路

中钢路

滨河路

北环路街心公园

滨河路

滨河路

滨河路

供水 历史上,县城居民的生活用水靠汲取井水,主要井位有刘家巷井、花园巷井、水巷井、二郎坪井、

旧南街井院等 12 眼,其中以二郎坪井水质最佳,同时辅之以狐尾沟泉水(水质亦佳)。

1962 年,在人民礼堂南侧兴建水塔 2 座,抽取花园巷井水注入水塔,可储水 60 立方米,利用自压送水。

1964 年,建成南北大街输水管道,可供招待所及少数机关用水。1965 年,陆续建起礼堂、烈士楼底、大操场、

曹家巷口、登山巷口 5 个供水点,向居民供水。

1979 年,利用原化肥厂旧井增设狐尾沟水站,井深 90 米,日出水量 300 立方米,并在北门口建加

压泵房 1 座,城内的供水点增至 10 个,可供 1200 人的生活用水,但仍有大多数居民的生活用水依靠井

水或河水。1979—1980 年增建两条供水管道,全长 800 米,一条从北门到卫东桥,另一条自烈士楼至东

街,相应增设供水站,可供 5000 人的生活用水。

1981 年,将苍湾自流井水引入城内,铺设 8 英寸输水管道 2280 米,建 500 立方米地下水池 1 个、

200 平方米地下加压泵房 1 座,水源得到新的补充。1986 年,在苍湾村小东川下游 500 米处凿成深井 1

眼,井深 650.6 米,日出水量 984 立方米,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标准。同时,对水源、水井、水厂泵

房及输水管道进行配套改造,新建变压器、深井潜水泵及供电专线、电话专线及水井防护坝、泵房等工

程 ;改建狐尾沟深井的全部设备和卫东桥至石油库 500 米输水管道,乔家沟村和一中、职中用上自来水。

1987 年,在城西北松云台新建高位水池 1 座,城内旧有管道及苍湾至城内 2090 米的 4 英寸管道改换为

6 英寸管道,为城区居民安装水管 6000 米,日可供水 1500 立方米,城区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

县城各主要厂矿的工业用水,由工业供水站统一供应。水源是陈家湾水库大坝反滤层渗漏水,通过

长 7.5 千米的 12 英寸管道,直接送至化肥厂及沿途各厂。

1994 年,中阳县建设桥头水厂,为全县企事业单位及城区居民 2 万余人提供生活用水。2002 年,

新铺钢筋混凝土管道 3500 米,完成陈家湾水库供水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改造。2003 年,乔家沟水厂建

成 1200 立方米的封闭式蓄水池 1 座,装置 315 千伏安变压器 2 台 ;建 600 米深井 2 眼,出水量 240 立

方米 / 小时,日出水 2880 立方米。2006 年,陈家湾水库净水厂建成投入运营。2014 年底,净水厂沉淀

池改造工程竣工投入运营,出厂水浑浊度稳定在 0.1 以下。8 月,对城区供水管网进行改建与扩建,维

修主管道 40 余处,新建改造管网 1700 余米,新建检查计量井 8 处。2015 年 9 月,重新改造修建桥头水厂。

年底,改建 340 省道城区段(东岔腾飞机械厂—太高)工业、生活供水管道。其中,工业给水管道全长

8.64 千米,生活给水管道全长 9.78 千米。2015 年,完成供水 426 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 138 万立方米,

工业用水 288 万立方米。

排水 20 世纪 80 年代,县城排水系统主要由 5 条砖砌暗道组成,暗道总长 4500 米,分布在东、西、南、

北街及凤城大街,排放街道雨水及居民生活污水。其余街巷及二郎坪工业区均无排水设施,以明沟直接

排入南川河,排水量约为 200 立方米。凤城大街过境公路的排水,亦采用明沟排水,分为 4 段,全长 4 千米。

第399页

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51

90 年代末,中阳县城在凤城大街改建地下排污主管道,在各条街巷建设排污支管道,城区生活污水和雨

水进入地下通道排出老县城。

2000 年以后,随着县城常住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排污明渠污染严重。新城开发实施污水管网先

行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十一五”期间,在宁乡镇新城区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日处理污水 1 万立方米。2011 年,建设县城与金罗镇 2 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重点工程,其中县城生活污

水处理二期工程位于金罗镇朱家店村,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 0.5 万立方米 ;金罗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位于金罗镇道棠村,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 1 万立方米。2012 年,启动实施雨污分流处置、改善人居环

境的城区防洪排污工程,全长 6.4 千米。2013 年底,工程全部完工。2015 年,城区雨、污分流处置、改

善人居环境的城区防洪排污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工程全长 6.4 千米。县城污水基本得到处理,不再排入

南川河。

中阳县污水处理厂 :占地面积 3.4 万平方米。一期工程于 2010 年 6 月运行,建设规模日处理污水 1

万吨,采用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简称 CASS)工艺。二期工程于 2017 年 5 月 15 日运行,建设规模日

处理污水 5000 吨,同样采用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工艺。2019 年,投资 5000 万元实施提标改造工程,次

年 5 月完工投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指标达地标 V。中阳县玉洁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

运营。全部费用由中钢垫付。2019 年 1—12 月共处理污水 328.08 万吨,污水处理率 90%。

中阳县枝柯镇污水处理站 :位于枝柯村北,设计处理能力 600 立方米 / 天,实际处理 500 立方米 /

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污水处理厂 1 座、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 19.2 千米,项目总投资 2142 万元。

2019 年开工建设,11 月底完工投运。

中阳县暖泉镇污水处理站 :位于暖泉村,占地面积约 2000 平方米,设计处理能力 400 立方米 / 天,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污水处理厂 1 座、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 0.7 千米,项目总投资 1509 万元。2019

年 9 月开工建设,翌年 6 月完工投运。

中阳县金罗镇纳管工程 :主管网 3.4 千米,支管网 1.24 千米,投资 1198 万元,2019 年底完工,污

水送至市区第二污水厂。

供热 2007 年前,住宅小区使用大功率锅炉供暖,非住宅小区户则自行烧锅炉取暖。2008 年 10 月,

城南供热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向县城居民供暖。县城集中供热区域包括县城 80 个单位近 1 万户居民,

供热面积 64 万平方米。2009 年,新增供热区域 21 个,供热面积扩增至 92 万平方米。通过二次管网扩

建单线里程 4 千米,增加供热面积 30 万平方米,惠及 1000 余户居民。

2010 年,新增供热区域 5 个,供热面积扩增至 95 万平方米。2011 年,新建宁乡镇、交运、拆迁办、宁江、

宁盛、妇幼院 6 座热力站,新增供热区域 14 个片区,全县集中供热面积扩增至 110 万平方米。2012 年

冬,中阳县城集中供热改用中钢公司热源,全县集中供热新增 7 个供热区域,面积扩增至 115 万平方米。

2013 年,新增供热区域 7 个片区,集中供热面积扩增至 125 万平方米。2014 年,城区新增供热区域 9

个片区,供热面积达到 133 万平方米。2015 年,新增 10 个供热区域,供热区域 150 个片区,供热面积

达到 266 万平方米,惠及全城 2 万户居民。

2016 年,供热管理体制改革,城区集中供热运营和收费委托中阳钢铁有限公负责。2018 年,中阳

县启动县城规划区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到 2019 年年底,城区新增供热面积 274.53 万平方米。

供气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阳县域尚未建立供气站,城内少数用户从离石城购进液化气使用。

1990 年,中阳县第一家液化气站建立,向本县市场年输送煤气数十万立方米。1994 年,庞家会村液化

气站建立,中阳市场的液化气供应量大幅增加,使用煤气做饭的县城居民逐年上升。2015 年底,县城机

关、学校及企事业单位集体灶主要使用煤气,城居家庭个户全部使用煤(气)电(能)灶具做饭,年供

第400页

352 第四编 城乡建设 气量达 100 万立方米。中钢住宅小区煤气管道入户。

2012 年,国兴天然气公司开始在中阳县实施供气工程,2019 年还在办理燃气经营许可证。

公厕 20 世纪 90 年代,县城公厕以旱厕为主,且数量很少。2006 年,旧南街新建水冲式公厕,占

地 45 平方米,建筑面积 39 平方米。2007—2008 年,先后建设 7 个固定公厕。建成 10 个移动公厕,分

别置于中阳二中对面、乔家沟沟口南侧、旧水利局南侧、新大桥停车场北侧、文化活动中心东北侧、北

环路街心公园、国税局西侧临街、烈士楼西南侧、宝源商厦东侧、凤城西街宁盛楼底。2013 年,在中兴

广场东侧及粮食局巷新建星级固定公厕 2 座。2015 年,新建 3 座公厕,分别置于二郎坪大街、文化活动

中心、北环路街心公园。2015 年,市政处共管理公厕 23 座。到 2019 年底,县城有公厕 24 座,布局合理,

基本可以满足市民需求。

垃圾处理 2017 年 6 月,中阳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12 月投运。主管部门为县住建局。设计处

理能力 105 吨 / 日,实际处理量 180 吨 / 日。垃圾处理工艺是卫生填埋。渗滤液处理方式及工艺是活性

污泥法,设计处理能力 100 吨 / 日,实际处理能力 10 吨 / 日。环评未验收,等级未评定。

照明 1985 年,安装路灯的街道有新南街、凤城西街、凤城大街的上半段。共有路灯 78 盏,总功

率 39 千瓦。1995 年,中阳县市政处成立路灯所,负责城区照明设施及城市亮化工程。1996 年,在凤城

大街、南正街、二郎坪大街、北环路、雷家沟、旧南街、环城路等街道,装设高压钠灯。2005—2006 年,

209 国道医保中心到乔家沟段新增设路灯 45 盏。2009 年,城区高压钠灯全部更换为 LED 灯。

2011 年,在 340 省道道棠至中阳县城东岔建设一条街景观,安装 LED 路灯 1800 盏。2013 年,改

造滨河公园景观灯、209 国道乔家沟沟口到庞家会村段安装 250 瓦钠灯 14 套,新增 LED 路灯 60 组盏 ;

为龙山生态园平安阁更换 LED 点光源。2014 年,改造二郎坪大街中华灯 60 组、滨河西路荷花灯 46 组,

二郎坪大街安装 250 瓦钠灯 16 套。2015 年底,全县共有低能耗路灯 942 盏,其中,灯杆路灯 422 盏,

占全县路灯总数的 92% ;有城区亮化工程设施隧道灯 25 条,其中,凤城街 18 条、千禧路 7 条 ;宁兴广

场建设霓虹灯 864 平方米,中兴广场建设广场灯 1 处。市政处管理城区路灯 991 盏。

城区绿化 1964 年,凤凰山和烈士陵园绿化工程启动。凤凰山位于城区西侧,面积 40 万平方米,

均为梯田。主要树种有松、柏、榆、槐、苹果,是城区最大绿化地。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北松云台山上,

占地 0.33 万平方米,共栽种松、柏 600 余株。

20 世纪 70 年代,街道绿化的有新南街、凤城大街和二郎坪街,树种分别为松、柏、柳和杨树,共

1000 余株。80 年代,城区共有绿化地 1.2 万平方米,覆盖率仅 0.009%,人均 0.8 平方米。

21 世纪以后,县城绿化苗木除柳、杨、榆、槐等本地树种外,成功新育耐寒松、柏等树种,引进银

杏、垂柳、矮化桃等景观树。2011 年,中钢苑小区、中阳宾馆和中钢大道、千禧路评定为省级园林单位

和道路。2013 年,中阳县启动创建“省级园林县城”活动。2015 年,县境内绿化树种有松、柏、槐、桧、

杉、桐、火炬、银杏、山楂、香花槐等 60 余种,建成省级园林绿化单位(小区)4 个、市级园林绿化单

位(小区)4 个、园林绿化村 10 个、省级园林 3 条、市级园林道路 2 条。

2016 年,城区主要街道的行道树补植乔灌木 6176 株,草花 4.07 万株。加强日常维护,完好率达

90% 以上。新增二郎坪大街白皮松 230 株,滨河西路国槐 130 株。

2017 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33.69%,公共绿地面积 66.65 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 9.65

平方米,绿地率 29.75%。完成二郎坪大街绿化工程,增加绿化面积 2680平方米。二郎坪公园建成投入使用,

绿化面积 6.45 万平方米。

2018 年,340 省道绿地改造,面积 4938.5 平方米,209 线中阳二中道路绿化,种植桃树 65 株,李

子树 65 株,玫瑰 200 株等。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产品画册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