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蒙德实业集团第二十三期时政汇编

发布时间:2021-10-1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多蒙德实业集团第二十三期时政汇编

目录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厅关于 做好发电供热企业直保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铁路运力保障有关工 作的通知.................................................1 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 系若干措施的通知.........................................4 三、三部门发文完善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10 月 1 日起执行..14 四、收藏!一大波国家标准来了!........................17 五、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 煤炭等供应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黄河保护法(草案)》..................................20 六、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 要》....................................................22 七、中国银保监会... [收起]
[展开]
多蒙德实业集团第二十三期时政汇编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多蒙德实业集团 2021 年优惠政策汇编 第二十三期 多蒙德实业集团综合办公室 2021 年 10 月 06 日

第2页

目录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厅关于 做好发电供热企业直保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铁路运力保障有关工 作的通知.................................................1 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 系若干措施的通知.........................................4 三、三部门发文完善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10 月 1 日起执行..14 四、收藏!一大波国家标准来了!........................17 五、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 煤炭等供应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黄河保护法(草案)》..................................20 六、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 要》....................................................22 七、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 流通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68 八、总结和注释..........................................72

第3页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 有限公司办公厅关于做好发电供热企业直保煤炭 中长期合同全覆盖铁路运力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运行〔2021〕75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经信厅、工信厅、工信 局)、能源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各铁路局集团公司:   为认真做好采暖季居民用能保障,加快推进发电供热企业直保煤 炭中长期合同(以下简称电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有关工作,加强产 运需衔接,为中长期合同的签订履行提供运力保障,现就有关工作通 知如下。   一、在推进电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工作中将保障铁路运力作为重 要内容。铁路是煤炭运输的骨干,具有运量大、效率高、可靠性强、 节能低碳等显著优势,在衔接煤炭供需、保障电煤中长期合同高效履 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各地区经济运行部门在组织开 展电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工作中,要将运力保障作为重要内容,督促 协调多签有运力保障的电煤中长期合同,实现产运需有效衔接,保障 发电供热用煤的稳定可靠供应。   二、做好对补签电煤中长期合同的运力保障。各地区经济运行部 门要加强与铁路部门的对接,指导企业及时将新签订的发电供热煤炭 中长期合同提供给铁路部门。各铁路局集团公司要强化运力统筹,深 第 1 页 共 100 页

第4页

入挖掘增运潜力,做好运力衔接准备,积极签订产运需三方合同,对 补签的电煤中长期三方合同做到应保尽保。严禁以抢占铁路运力为目 的签订虚假合同,一经发现计入企业信用记录,并在下年度中长期合 同签订中实施限制。   三、联动提高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各地区经济运行部门要健 全电煤中长期合同的履约监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 题。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对于电煤中长期合同兑现率高、发货均衡的供 需企业,在 2022 年度优先配置铁路运量;对于因供需企业自身原因 导致中长期合同铁路运量兑现率低的,根据违约程度减少配置 2022 年度铁路运量。各有关煤炭、电力等企业要强化契约精神,既要兑现 合同总量,也要兑现好月度运量,确保均衡运输。   四、加强重点区域、重点线路的铁路运输保障。各有关铁路局集 团公司要在做好晋、陕、蒙、新等煤炭主产区和东北三省煤炭运输保 障的基础上,加大对近期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的蒙东、晋北、鄂尔多斯、 榆林等地的运力投放,优先保障其发电供热煤炭运输需求。要充分发 挥大秦、唐包、浩吉、瓦日等重点煤运通道作用,加强发往秦皇岛、 京唐、曹妃甸等北方重点港口的煤源组织,优化重要支线和站点的运 输衔接,实现煤炭运输快速高效。   五、进一步加大对发电供热煤炭运输的倾斜力度。各铁路局集团 公司要以保障发电供热用煤运输需求为重点,优先装运发电供热用 煤,优先保障电煤中长期合同兑现。根据形势需要提高电煤装车比重, 运力紧张时适当压缩其他物资的发运计划。在日常运输中,对电煤运 第 2 页 共 100 页

第5页

输优先组织,提高运输和装卸效率。   六、健全发电供热煤炭运输应急保供机制。各地区经济运行部门 要密切关注电厂煤炭的供耗存情况,强化与铁路部门的应急保供对接 机制。各铁路局集团公司要重点加强对库存 7 天以下电厂的保供运 输,及时启动煤炭应急保供机制,全力保障发电供热用煤运输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厅 2021 年 9 月 27 日 第 3 页 共 100 页

第6页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 发展经济体系若干措施的通知 时间: 2021-09-29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若干措施》已经省政 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21 年 9 月 17 日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 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 号),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 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 绿色消费,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统筹推进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我省 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一)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深入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 度,“十四五”时期全省能耗强度下降 13.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 降 18%。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处 置在建、拟建项目,深入挖掘存量项目节能潜力。大力开展工业领域 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 第 4 页 共 100 页

第7页

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鼓励园区和企业实施 绿色制造和安全生产改造,力争到 2025 年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 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100 个以上。深入推 进西安、渭南、榆林、韩城等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依法依规对“散乱污”工业企业实施常 态化监管,确保动态清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 管制度体系,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联动管理,逐步实现排污许可 “一证式”管理。 (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 理,成立全省有机产业发展联盟,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依托,打造更多 的“小木耳、大产业”。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农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 20 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加强农膜全流 程监管力度,推广普及标准地膜,示范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持续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建设 50 个化肥减量 增效示范县。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 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开展旱作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到 2025 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300 万亩以上。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 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力争建成 10 个国家级、 100 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 (三)推动服务业绿色升级。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一批 绿色流通主体。深化绿色商场创建,力争到 2025 年全省 50%以上的 大型商场达到绿色商场创建要求。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 第 5 页 共 100 页

第8页

济。加快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有序推动既有数据中心开展节能与绿色 化改造。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健全完善包括设计搭建、展览展示、 会议活动等在内的相关标准,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推动汽修、装 修装饰等行业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加强酒店、餐饮等 行业塑料制品禁限工作,到 2025 年全省范围星级宾馆、酒店不再主 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四)做强绿色环保产业。大力支持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绿 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技术、融资、产业链配套等服务。发挥陕 鼓动力、陕西环保集团、航天六院等企业单位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关 键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攻关和产业化。推进隆基光伏电池和 组件、榆林科创氢能新城、安康先进储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行合 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动建立以 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鼓励公共机构推行能源托管服 务,党政机关先行,教育、卫生、体育、科技、文化等系统行业逐步 全面实施。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五)提升开发区和产业集群绿色集约发展水平。科学编制新建 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明确能耗、水耗、物耗、环保、产业循环链 条等准入标准。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改革, 提升单位面积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 完善土地开发利用机制,严把项目土地投入产出关。严格落实国家节 能、环保政策要求,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落地。推进园区能源梯级 利用、供水排水、污水收集与处理、再生水回用、固废处置及资源化 第 6 页 共 100 页

第9页

利用、危废收集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 园区 2025 年底前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支持陕鼓集团等一批企业建 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 (六)构建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 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 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在汽车、通信、 航空航天、大型成套装备机械等社会影响力大、供应链条长、带动作 用强的行业创建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绿色供 应链试点,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到 2025 年新增国家级和 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5 户。鼓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 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 (七)打造绿色物流。持续推进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 建设西安港、中铁联集等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有序推进城市绿 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机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 域要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 建设。加强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加快相关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共 享。支持西安-咸阳、榆林机场开展飞机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备建设 和应用。支持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 慧运输,推动建立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制度,到 2025 年全省骨干物 流企业标准化托盘使用率提高到 70%以上。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第 7 页 共 100 页

第10页

推动电商与生产商合作,实现重点品类的快件原装直发,开展可循环 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八)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 收“两网融合”,支持宝鸡、咸阳、铜川等市建设一批再生资源区域 交易中心和集中分拣、大件垃圾拆分中心,到 2025 年全省城市生活 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推进西安等市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到 2025 年全省新 增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 60%,存量有序减少。加快落实生产者责 任延伸制度,强化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溯源管理,积极推进废旧动 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建设。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废物回收 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培育新型商业模式,打造龙头企业。完善废旧 家电回收处理体系。 (九)推进绿色贸易。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 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从严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深化绿 色“一带一路”合作,在绿色农业、生态林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 产业等领域打造一批示范项目。 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 (十)推动绿色产品消费。加强绿色采购制度建设,推动在政府 采购需求标准中嵌入支持绿色发展政策要求,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 度,进一步扩大节能、环境标志等绿色产品采购范围,鼓励采购更高 标准的节能节水、环保、循环、低碳产品。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的绿色 采购制度,引导国有企业优先采购和使用绿色产品和服务。加强对企 第 8 页 共 100 页

第11页

业和居民采购绿色产品的引导,鼓励采取消费补贴、积分奖励、定点 售卖的方式引导绿色消费。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加 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完善认证机构信用监管机制。严厉打击 虚标绿色产品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将行政处罚信息在国家企业 信用信息系统(陕西)公示。适时出台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绿色产品地 方标准。 (十一)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决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减少生产、运输、加工、存储、消费等环节粮食 损耗浪费。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到 2025 年全省设区的市级 以上城市、杨凌示范区和韩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 强塑料污染治理,科学合理推进塑料源头减量,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一 次性塑料制品。大力推广绿色出行,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 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开展节约型机关、 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四、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十二)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继 续扩大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到 2025 年非化 石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 49.5%,地热能供暖面积提高到 7000 万平方 米,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16%。加快编制《陕西省氢能产业 发展规划》,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支持榆林、渭南、铜川、韩城等建 设规模化副产氢纯化项目,形成 2-3 个千吨级燃料电池级氢气工厂。 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发展生物质能。优化煤电 第 9 页 共 100 页

第12页

发展规模和布局,持续推动淘汰落后产能、煤电机组节能和超低排放 升级改造。关中地区新建耗煤项目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到 2025 年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升级计划,推进 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天然气利用水平,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和互联互通。大力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工程。 (十三)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到 2025 年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 70%、处理率达到 95%以上。加快建设污 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到 2025 年城市污泥处理率达到 90%以上。 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 300 吨的地区垃圾焚烧 处理设施建设,不具备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条件的地区,鼓 励通过跨区域共建共享方式建设焚烧处理设施。巩固提升咸阳、渭南、 榆林、汉中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加快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和处 置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县县有转运体系、市市有处置设施。做好餐厨 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十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水平。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 铁路、绿色机场。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广应用温拌沥青、智能通风、辅助动力替代和节能灯具、隔声 屏障等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产品。加大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建 筑垃圾等在交通领域的综合利用力度,到 2025 年高速公路、普通国 省干线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 95%和 80%以上。 第 10 页 共 100 页

第13页

(十五)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鼓励城市留白增绿,拓展城市中心 区、老城区绿色公共空间,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开展绿色社区创 建行动,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装 配式建筑,到 2025 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 设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 100 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 2025 年全省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 厕所粪污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 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到 2025 年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4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 90%。 五、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十六)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充分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发挥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 验室作用,通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 源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 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 合体,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 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强化以需求、问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 进一步开放省属国有企业科技研发体系,建立以企业挂榜,高校、科 研院所揭榜的“揭榜挂帅”制度。 (十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省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 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鼓励企 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或创新创业 第 11 页 共 100 页

第14页

基地,依托专业技术平台为绿色技术领域创新项目提供配套服务。支 持有基础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优先在绿色技术领域深化科研人员职务 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争取我省绿色技术列入国家 推广目录,加快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技术 交易。 六、完善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体系 (十八)强化法规制度保障。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加 大违法行为查处和问责力度,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监察机关、司法机 关的工作衔接配合。 (十九)完善政策支撑。合理调整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推行城 镇生活垃圾产生者付费制度,体现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等差别化管理。 健全节能环保电价机制,全面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电价优惠,对 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用电执行差别电价政策。继续利用财政资金支持 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继续落实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 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的所得税、增值 税优惠政策。落实好资源税法,继续做好水资源税试点工作。加快建 设并实施绿色标准体系,持续扩大急需必要绿色标准研制。开展能源 生产和消费情况统计跟踪监测与比对分析,加强预研预判预警。 (二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金融部门协调机制,制定 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技术标准和制度规范,设立绿色项目信息共享平 台,将绿色金融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综合考核。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 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在陕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银 第 12 页 共 100 页

第15页

行。大力发展绿色直接融资,设立绿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企业 发行绿色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优化融资结构。发展绿色保险, 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紧抓注册制改革机遇,积极支持符合条 件的绿色企业发行上市,支持已上市绿色企业通过定增、配股、发行 可转债等形式进行再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二十一)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进一步健全排污权、用能权、 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转效率。加快 建立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纠纷解决、配套服务等制度, 做好绿色权属交易与相关目标指标的对接协调。 七、抓好组织实施 (二十二)抓好贯彻落实。各市(区)政府要结合实际,认真抓 好落实。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梳理总结各市(区)、 各有关部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效、经验、做法。省政府有关部门 要各负其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措施并抓好落实,加强协调联动、 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二十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 好经验好模式,加大推广应用。各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积极宣扬先进经验,适时曝光破坏生态、污 染环境、严重浪费资源和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等方面的负面典 型。 第 13 页 共 100 页

第16页

有关税收政策,10 月 1 日起执行 中国政府网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 税务总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 关于完善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告 2021 年第 24 号 为进一步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现将有关税收政策公告如 下: 一、住房租赁企业中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个人出租住房取 得的全部出租收入,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 5%的征收 率减按 1.5%计算缴纳增值税,或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 税。住房租赁企业中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向个人出租住房,按 照 5%的征收率减按 1.5%计算缴纳增值税。 住房租赁企业向个人出租住房适用上述简易计税方法并进行 预缴的,减按 1.5%预征率预缴增值税。 二、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向个人、专业化 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出租住房的,减按 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 三、对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含商业办公 用房、工业厂房改造后出租用于居住的房屋)建设的保障性租赁 住房,取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后,比照适用第一条、第 二条规定的税收政策,具体为:住房租赁企业向个人出租上述保 障性租赁住房,比照适用第一条规定的增值税政策;企事业单位、 第 14 页 共 100 页

第17页

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向个人、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出租 上述保障性租赁住房,比照适用第二条规定的房产税政策。 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 联合审查建设方案后出具。 四、本公告所称住房租赁企业,是指按规定向住房城乡建设 部门进行开业报告或者备案的从事住房租赁经营业务的企业。 本公告所称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的标准为:企业在开 业报告或者备案城市内持有或者经营租赁住房 1000 套(间)及以 上或者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及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 城乡建设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部门,可根据租赁市场发展情 况,对本地区全部或者部分城市在 50%的幅度内下调标准。 五、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税务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市、县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将本地区住房租赁企业、专业化规模化住房 租赁企业名单以及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传递给同级税务部 门,并将住房租赁企业、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名单予以公 布并动态更新,共享信息具体内容和共享实现方式由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税务部门共同研究确定。 六、纳税人享受本公告规定的优惠政策,应按规定进行减免 税申报,并将不动产权属、房屋租赁合同、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 认定书等相关资料留存备查。 第 15 页 共 100 页

第18页

七、本公告自 2021 年 10 月 1 日起执行。《财政部 国家税务 总局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 知》(财税〔2008〕24 号)第二条第(四)项规定同时废止。 财政部 税务总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1 年 7 月 15 日 第 16 页 共 100 页

第19页

收藏!一大波国家标准来了! 中国建设报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批国家标准公告,包括《农 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建筑金属板围护系统检测 鉴定及加固技术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 术标准》、《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标准》、《泡沫灭火系统技 术标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自动跟 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标准》、《煤化工工程设计防火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标准》、《建 筑隔震设计标准》。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 为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逐步实现农 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 善,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适用于农村生 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编号为 GB/T51435-2021,自 2021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 为保障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空间,提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出行安全与品质,科学利用空间资源,制定《城市步行和自行车 交通系统规划标准》,适用于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 及相关工作。编号为 GB/T51439-2021,自 2021 年 10 月 1 日起实 施。 第 17 页 共 100 页

第20页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实行以 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采用隔震技术后,地震安全性得到进一 步提高,遭遇设防地震后建筑使用功能不中断,避免人员伤亡和 次生灾害,减少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制定《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及既有 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编号为 GB/T51408—2021,自 2021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为适应我国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需要,使我国城市客运交通 枢纽设计做到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合理、绿色环保、技术 先进,制定《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编号为 GB50014-2021,自 2021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 了解更多详情↓请下载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 《建筑金属板围护系统检测鉴定及加固技术标准》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标准》 《泡沫灭火系统技术标准》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标准》 《煤化工工程设计防火标准》 第 18 页 共 100 页

第21页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第 19 页 共 100 页

第22页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 保障群众基本 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10 月 8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 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 运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 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近期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给正常 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有关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能源供应保障。针对今冬明春电力、煤炭供求压 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会议强调,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 定是“六保”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煤电油气运保障机制作用,有效 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证电力和煤炭等供应。一要坚持民生 优先,保障好群众生活和冬季取暖用能,确保发电供热用煤特别是东 北地区冬季用煤用电。加强民生用气供应,适时组织“南气北上”增 加北方地区取暖用气。二要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推动具备增产 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加快已核准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矿投产达 产,促进停产整改的煤矿依法依规整改、尽早恢复生产。交通运输部 门要优先保障煤炭运输,确保生产的煤炭及时运到需要的地方。三要 支持煤电企业增加电力供应。针对煤电企业困难,实施阶段性税收缓 缴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保障煤电企业购煤等合理融资需求。四要 第 20 页 共 100 页

第23页

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序推动燃煤发电电量全部进入 电力市场,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的前提下, 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 10%、15%,调整为原则 上均不超过 20%,并做好分类调节,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 价格,不受上浮 20%的限制。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 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五要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 伏基地建设,加快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积极推进煤炭、天然气、 原油储备及储能能力建设。六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 善地方能耗双控机制,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 能源消费总量。推动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在主要耗煤行业大 力推进煤炭节约利用。会议要求,要压实各方能源保供和安全生产责 任。坚持实事求是,加强统筹兼顾。各地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做好有序用电管理,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 减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主要产煤省和重点煤企要按要求落实增 产增供任务。中央发电企业要保障所属火电机组应发尽发。电网企业 要强化电力运行调度和安全管理。对不落实能源保供责任的要严肃追 责。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草案突出加 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防治等制度规定,严 格设定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 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第 21 页 共 100 页

第24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2021-10-0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 10 月 8 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 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发展基础 第三节 机遇挑战 第四节 重大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主要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五节 战略布局 第三章 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 第一节 筑牢“中华水塔” 第 22 页 共 100 页

第25页

第二节 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 第三节 加强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 第四节 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 第四章 加强中游水土保持 第一节 大力实施林草保护 第二节 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第三节 发展高效旱作农业 第五章 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 第一节 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 第二节 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 第三节 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 第六章 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第二节 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 第三节 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 第四节 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 第七章 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第一节 科学调控水沙关系 第二节 有效提升防洪能力 第三节 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八章 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 第一节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第 23 页 共 100 页

第26页

第二节 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 第三节 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治理 第四节 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第九章 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第二节 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 第三节 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 第四节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第十章 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 第二节 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发展 第三节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十一章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 第三节 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 第十二章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第一节 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第二节 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 第三节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第四节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第十三章 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 第 24 页 共 100 页

第27页

第一节 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第二节 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 第三节 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 第四节 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能力 第十四章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第一节 完善黄河流域管理体系 第二节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第三节 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 第四节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第五节 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 第十五章 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节 强化法治保障 第三节 增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第四节 完善规划政策体系 第五节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贺兰山等重点区域 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 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 第 25 页 共 100 页

第28页

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 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呈“几”字形流经青海、 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9 省区,全长 5464 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流域西接昆仑、北抵阴山、南倚 秦岭、东临渤海,横跨东中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 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编制《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 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9 省 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 130 万平方公里,2019 年年末总人 口约 1.6 亿。为保持重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文 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关联性,在谋划实施生态、经济、文化等领域举措 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延伸兼顾联系紧密的区域。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 相关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至 2030 年,中期展望至 2035 年, 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第一章 发展背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 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第 26 页 共 100 页

第29页

第一节 发展历程 早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中 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长达 3000 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全 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发展水平长 期领先于世界。九曲黄河奔流入海,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 一,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涝灾害波及范围北达 天津、南抵江淮。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在塑造形成沃野千里 的华北大平原的同时,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从大禹治水到潘 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时期“瓠子堵口”到清康熙帝时期把“河 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 争。但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制约,加之“以水代兵”等人为破坏, 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始终没有根本改观,沿黄人民对安宁幸福生 活的夙愿一直难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于 1952 年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 好”的伟大号召,党和国家把这项工作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来抓。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 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 路。经过一代接一代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 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 性转变,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 27 页 共 100 页

第30页

安全感显著提升,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中 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上书写了崭新篇章。 第二节 发展基础 生态类型多样。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单元和我国地势三大台阶,拥有黄河天然生态廊 道和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农牧业基础较好。分布有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 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能源资源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 文化根基深厚。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 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星罗棋布。 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黄河水沙治理取 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流 域用水增长过快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黄河实现连续 20 年不断流。 国土绿化水平和水源涵养能力持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加 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 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 现,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具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 第三节 机遇挑战 第 28 页 共 100 页

第31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 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 人心,沿黄人民群众追求青山、碧水、蓝天、净土的愿望更加强烈。 我国加快绿色发展给黄河流域带来新机遇,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 设、加强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科技实力大幅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有能力有条件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 的黄河治理问题。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西部大开发加快形 成新格局,黄河流域东西双向开放前景广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 固有力的制度保障。 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水资源十分短缺,水土流 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 为突出。综合表现在: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上中游大部分地区位于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 446 毫米,仅 为长江流域的 40%;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647 亿立方米,不到长江的 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 80%,远超 40%的生态警戒线。 第 29 页 共 100 页

第32页

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分布广、 类型多,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和三江源、祁连山,中游的黄土 高原,下游的黄河三角洲等,都极易发生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 缓慢。环境污染积重较深,水质总体差于全国平均水平。 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水沙关系不协调,下游泥沙淤积、 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下游滩区仍有近百 万人受洪水威胁,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引发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依然存 在。 黄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沿黄各省区产业倚能 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的 特征明显,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 才资金外流严重,要素资源比较缺乏。 黄河流域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沿黄各省区公共服务、基 础设施等历史欠账较多。医疗卫生设施不足,重要商品和物资储备规 模、品种、布局亟需完善,保障市场供应和调控市场价格能力偏弱,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受地理条件等制约,沿黄各省区经济联系度历来不高,区 域分工协作意识不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流域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精神内涵深入挖掘不 足。 第四节 重大意义 第 30 页 共 100 页

第33页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 战略意义。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黄河安澜的迫切需 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 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缩小南北方发展 差距、促进民生改善的战略需要;是解放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在需要;是大力保护传承弘 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 要。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 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 求,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千秋大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着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着力优化水资 源配置,着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着力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第二节 主要原则 第 31 页 共 100 页

第34页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 休养生息转变,改变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现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好生态环境,不盲目追求经济总量;调整区域产 业布局,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发展新兴产业, 推动清洁生产,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 市和产业发展;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深化用水制度改革, 用市场手段倒逼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 约集约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自然 条件千差万别,生态建设重点各有不同,要提高政策和工程措施的针 对性、有效性,分区分类推进保护和治理;从各地实际出发,宜粮则 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做强粮食和能源基地,因地施 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打造开放通道枢纽,带动全 流域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 性,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统筹谋划上中下游、干 流支流、左右两岸的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 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统筹水资源分配利用与产业布局、城 第 32 页 共 100 页

第35页

市建设等。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上下齐心、沿 黄各省区协力推进黄河保护和治理,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深刻分析黄河长期复杂难治的问题根 源,准确把握黄河流域气候变化演变趋势以及洪涝等灾害规律,克服 就水论水的片面性,突出黄河治理的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 由黄河源头至入海口的全域统筹和科学调控,深化流域治理体制和市 场化改革,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硬性工程措施和柔性调蓄手段, 着力防范水之害、破除水之弊、大兴水之利、彰显水之善,为重点流 域治理提供经验和借鉴,开创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 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兼有青藏高原、黄 土高原、北方防沙带、黄河口海岸带等生态屏障的综合优势,以促进 黄河生态系统良性永续循环、增强生态屏障质量效能为出发点,遵循 自然生态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综合提升上游“中华水塔”水源 涵养能力、中游水土保持水平和下游湿地等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快构 建坚实稳固、支撑有力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欠发达和生态脆弱地 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紧密结合黄河流域比较优势和发展阶 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上中下 游各地区合理分工。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夯实流域高质量 发展基础;通过巩固粮食和能源安全,突出流域高质量发展特色;通 过培育经济重要增长极,增强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通过内陆沿海双 第 33 页 共 100 页

第36页

向开放,提升流域高质量发展活力,为流域经济、欠发达地区新旧动 能转换提供路径,促进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依托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 源富集、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优势,从战略高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 化,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 通过对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独特魅力、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 值,增强黄河流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建设厚植家国情怀、传承道 德观念、各民族同根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 2030 年,黄河流域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流域治理水平明显 提高,生态共治、环境共保、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 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家粮食和能源基地地位持续巩固,以城市群为主 的动力系统更加强劲,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黄河文化影响力显著 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流域人民群众生活更为宽裕,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 2035 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全国领先,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黄河流域物质文明、政治文 第 34 页 共 100 页

第37页

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在我国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第五节 战略布局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一带”, 是指以黄河干流和主要河湖为骨架,连通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方 防沙带和黄河口海岸带的沿黄河生态带。“五区”,是指以三江源、 秦岭、祁连山、六盘山、若尔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水源涵养区, 以内蒙古高原南缘、宁夏中部等为主的荒漠化防治区,以青海东部、 陇中陇东、陕北、晋西北、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保持区,以 渭河、汾河、涑水河、乌梁素海为主的重点河湖水污染防治区,以黄 河三角洲湿地为主的河口生态保护区。“多点”,是指藏羚羊、雪豹、 野牦牛、土著鱼类、鸟类等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珍稀植物分布区。 构建形成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促进地区 间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一轴”,是指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国际 大通道,串联上中下游和新型城市群,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创新 为主要动能的现代化经济廊道,是黄河流域参与全国及国际经济分工 的主体。“两区”,是指以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为主要 载体的粮食主产区和以山西、鄂尔多斯盆地为主的能源富集区,加快 农业、能源现代化发展。“五极”,是指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 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等, 是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黄河流域人口、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载体。 第 35 页 共 100 页

第38页

构建多元纷呈、和谐相容的黄河文化彰显区。河湟-藏羌文化区, 主要包括上游大通河、湟水河流域和甘南、若尔盖、红原、石渠等地 区,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相融的过渡地带,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关中文化区,主要包括中游渭河流域和陕西、甘肃黄土高原地区,以 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地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富集。河洛 -三晋文化区,主要包括中游伊洛河、汾河等流域,是中华民族重要 的发祥地,分布有大量文化遗存。儒家文化区,主要包括下游的山东 曲阜、泰安等地区,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区, 主要包括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雪山草地、西路军西征路线 等地区,是全国革命遗址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第三章 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 遵循自然规律、聚焦重点区域,通过自然恢复和实施重大生态保 护修复工程,加快遏制生态退化趋势,恢复重要生态系统,强化水源 涵养功能。 第一节 筑牢“中华水塔” 上游三江源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要从系统工程和全 局角度,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面保护三江源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要素,恢复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发展。强化禁牧封育 等措施,根据草原类型和退化原因,科学分类推进补播改良、鼠虫害、 毒杂草等治理防治,实施黑土滩等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有效保护修复 高寒草甸、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加大对扎陵湖、鄂陵湖、约古宗列 曲、玛多河湖泊群等河湖保护力度,维持天然状态,严格管控流经城 第 36 页 共 100 页

第39页

镇河段岸线,全面禁止河湖周边采矿、采砂、渔猎等活动,科学确定 旅游规模。系统梳理高原湿地分布状况,对中度及以上退化区域实施 封禁保护,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遏制沼泽湿地萎缩趋 势。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对冰川和高原冻土影响的研究评估,建立生态 系统趋势性变化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测网 络,扩大并改善物种栖息地,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繁育行动, 强化濒危鱼类增殖放流,建立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健全生物多 样性观测网络,维护高寒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 园。 第二节 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 上游青海玉树和果洛、四川阿坝和甘孜、甘肃甘南等地区河湖湿 地资源丰富,是黄河水源主要补给地。严格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 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湿地生态空间,加大甘南、 若尔盖等主要湿地治理和修复力度,在提高现有森林资源质量基础 上,统筹推进封育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扩大森林植被有效覆盖率。 对上游地区草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推动以草定畜、定 牧、定耕,加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工程 实施力度,积极开展草种改良,科学治理玛曲、碌曲、红原、若尔盖 等地区退化草原。实施渭河等重点支流河源区生态修复工程,在湟水 河、洮河等流域开展轮作休耕和草田轮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对已 垦草原实施退耕还草。推动建设跨川甘两省的若尔盖国家公园,打造 全球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 第 37 页 共 100 页

第40页

第三节 加强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 坚持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推广库布齐、毛乌素、八步沙林场等 治沙经验,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创新沙漠治理模式,筑牢北方防沙 带。在适宜地区设立沙化土地封育保护区,科学固沙治沙防沙。持续 推进沙漠防护林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 林、盐碱地治理等重大工程,开展光伏治沙试点,因地制宜建设乔灌 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发挥黄河干流生态屏障和祁连山、六盘山、 贺兰山、阴山等山系阻沙作用,实施锁边防风固沙工程,强化主要沙 地边缘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大力治理流动沙丘。推动上游黄土高原水 蚀风蚀交错、农牧交错地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发展治沙先进技 术和产业,扩大荒漠化防治国际交流合作。 第四节 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 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着力减少过度放牧、过度 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旅游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将具 有重要生态功能的高山草甸、草原、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纳入生态保 护红线管控范围,强化保护和用途管制措施。采取设置生态管护公益 岗位、开展新型技能培训等方式,引导保护地内的居民转产就业。在 超载过牧地区开展减畜行动,研究制定高原牧区减畜补助政策。加强 人工饲草地建设,控制散养放牧规模,加大对舍饲圈养的扶持力度, 减轻草地利用强度。巩固游牧民定居工程成果,通过禁牧休牧、划区 轮牧以及发展生态、休闲、观光牧业等手段,引导牧民调整生产生活 方式。 第 38 页 共 100 页

第41页

第四章 加强中游水土保持 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 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稳步提升城镇 化水平,改善中游地区生态面貌。 第一节 大力实施林草保护 遵循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密切关注气候暖湿化等趋 势及其影响,合理采取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森林植被带以营造乔木 林、乔灌草混交林为主,森林草原植被带以营造灌木林为主,草原植 被带以种草、草原改良为主。加强水分平衡论证,因地制宜采取封山 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多种措施推进森林植被建设。在河套平 原区、汾渭平原区、黄土高原土地沙化区、内蒙古高原湖泊萎缩退化 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对水源涵养 林建设区的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和封育保护力度,促进自然恢复。结 合地貌、土壤、气候和技术条件,科学选育人工造林树种,提高成活 率、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对深山远山区、风沙区和支流发 源地,在适宜区域实施飞播造林。适度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提高 生态效益和农民收益。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强化大熊猫、 金丝猴、朱鹮等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积极推进生态廊道 建设,扩大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 第二节 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以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为重点,积极推进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小流 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 第 39 页 共 100 页

第42页

晋陕蒙丘陵沟壑区积极推动建设粗泥沙拦沙减沙设施。以陇东董志 塬、晋西太德塬、陕北洛川塬、关中渭北台塬等塬区为重点,实施黄 土高原固沟保塬项目。以陕甘晋宁青山地丘陵沟壑区等为重点,开展 旱作梯田建设,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对淤 地坝建设的规范指导,推广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在重力侵蚀严重、 水土流失剧烈区域大力建设高标准淤地坝。排查现有淤地坝风险隐 患,加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提高管护能力。 建立跨区域淤地坝信息监测机制,实现对重要淤地坝的动态监控和安 全风险预警。 第三节 发展高效旱作农业 以改变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普及蓄水保水 技术等为重点,统筹水土保持与高效旱作农业发展。优化发展草食畜 牧业、草产业和高附加值种植业,积极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模 式。支持舍饲半舍饲养殖,合理开展人工种草,在条件适宜地区建设 人工饲草料基地。优选旱作良种,因地制宜调整旱作种植结构。坚持 用地养地结合,持续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合理轮作倒茬。积极开 展耕地田间整治和土壤有机培肥改良,加强田间集雨设施建设。在适 宜地区实施坡耕地整治、老旧梯田改造和新建一批旱作梯田。大力推 广农业蓄水保水技术,推动技术装备集成示范,进一步加大对旱作农 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力度。 第五章 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 第 40 页 共 100 页

第43页

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加大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修复力度,促进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态环境改善, 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保护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节 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 研究编制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谋划建设黄河口国家公 园。保障河口湿地生态流量,创造条件稳步推进退塘还河、退耕还湿、 退田还滩,实施清水沟、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等工程,连通河口水系, 扩大自然湿地面积。加强沿海防潮体系建设,防止土壤盐渍化和咸潮 入侵,恢复黄河三角洲岸线自然延伸趋势。加强盐沼、滩涂和河口浅 海湿地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探索利用非常规水源补给鸟类栖息地,支 持黄河三角洲湿地与重要鸟类栖息地、湿地联合申遗。减少油田开采、 围垦养殖、港口航运等经济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二节 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 以稳定下游河势、规范黄河流路、保证滩区行洪能力为前提,统 筹河道水域、岸线和滩区生态建设,保护河道自然岸线,完善河道两 岸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集防洪护岸、水源涵养、生物栖息等功能为一 体的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加强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保障河道 基本生态流量和入海水量,确保河道不断流。加强下游黄河干流两岸 生态防护林建设,在河海交汇适宜区域建设防护林带,因地制宜建设 沿黄城市森林公园,发挥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宽河固堤等功能。统 筹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建设,塑造以绿色为本底的沿黄城 第 41 页 共 100 页

第44页

市风貌,建设人河城和谐统一的沿黄生态廊道。加大大汶河、东平湖 等下游主要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第三节 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 合理划分滩区类型,因滩施策、综合治理下游滩区,统筹做好高 滩区防洪安全和土地利用。实施黄河下游贯孟堤扩建工程,推进温孟 滩防护堤加固工程建设。实施好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积极引导社会资 本参与滩区居民迁建。加强滩区水源和优质土地保护修复,依法合理 利用滩区土地资源,实施滩区国土空间差别化用途管制,严格限制自 发修建生产堤等无序活动,依法打击非法采土、盗挖河砂、私搭乱建 等行为。对与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生态空间等相冲突 的用地空间进行适度调整,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前提下,加强滩区湿地 生态保护修复,构建滩河林田草综合生态空间,加强滩区水生态空间 管控,发挥滞洪沉沙功能,筑牢下游滩区生态屏障。 第六章 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 动,坚持节水优先,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天然水与再生水、当地水 与外调水、常规水与非常规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 实现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的根本转变,以节约用水扩大发 展空间。 第一节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生产力布局中坚持节水优先,细化实化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开展黄河流域水资 第 42 页 共 100 页

第45页

源承载力综合评估,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分区管控体系。实行水资源消 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暂停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严格限制水 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高耗水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种树。建 立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全面实行取用水计划管理、精 准计量,对黄河干支流规模以上取水口全面实施动态监管,完善取水 许可制度,全面配置区域行业用水。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当地 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坚决遏制“造湖大跃进”,建立排查整治各类人造水面景观长效机制, 严把引黄调蓄项目准入关。以国家公园、重要水源涵养区、珍稀物种 栖息地等为重点区域,清理整治过度的小水电开发。 第二节 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 统筹考虑全流域水资源科学配置,细化完善干支流水资源分配。 统筹当地水与外调水,在充分考虑节水的前提下,留足生态用水,合 理分配生活、生产用水。建立健全干流和主要支流生态流量监测预警 机制,明确管控要求。深化跨流域调水工程研究论证,加快开展南水 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并适时推进工程建设,统筹考虑跨流域 调水工程建设多方面影响,加强规划方案论证和比选。加强农村标准 化供水设施建设。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加大中下游地下水 超采漏斗治理力度,逐步实现重点区域地下水采补平衡。 第三节 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 针对农业生产中用水粗放等问题,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以大 中型灌区为重点推进灌溉体系现代化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 第 43 页 共 100 页

第46页

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稳步提升灌溉水利用效率。扩大低耗水、高 耐旱作物种植比例,选育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加大政策、技术扶 持力度,引导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加大推广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 灌溉技术力度,完善节水工程技术体系,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 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深入推 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级分类制定差别化水价,推进农业灌溉定额 内优惠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 励机制,促进农业用水压减。深挖工业节水潜力,加快节水技术装备 推广应用,推进能源、化工、建材等高耗水产业节水增效,严格限制 高耗水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加大用水计量和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快 工业园区内企业间串联、分质、循环用水设施建设。提高工业用水超 定额水价,倒逼高耗水项目和产业有序退出。提高矿区矿井水资源化 综合利用水平。 第四节 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 推进黄河流域城镇节水降损工程建设,以降低管网漏损率为主实 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推广普及生活节水型器具,开展政府机关、学 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水技术改造,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大力推 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完善农村集中供水和节水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件 的地方实行计量收费,推动农村“厕所革命”采用节水型器具。积极 推动再生水、雨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利用,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 用试点,在城镇逐步普及建筑中水回用技术和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加 快实施苦咸水水质改良和淡化利用。进一步推行水效标识、节水认证 第 44 页 共 100 页

第47页

和合同节水管理。适度提高引黄供水城市水价标准,积极开展水权交 易,落实水资源税费差别化征收政策。 第七章 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围绕以疏为主、疏堵结 合、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健全水沙调控体系,健全“上拦下排、两 岸分滞”防洪格局,研究修订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强化综合性防洪减 灾体系建设,构筑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稳固防线。 第一节 科学调控水沙关系 深入研究论证黄河水沙关系长期演变趋势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科学把握泥沙含量合理区间和中长期水沙调控总体思路,采取“拦、 调、排、放、挖”综合处理泥沙。完善以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为 主的水沙调控体系,优化水库运用方式和拦沙能力。优化水沙调控调 度机制,创新调水调沙方式,加强干支流水库群联合统一调度,持续 提升水沙调控体系整体合力。加强龙羊峡、刘家峡等上游水库调度运 用,充分发挥小浪底等工程联合调水调沙作用,增强径流调节和洪水 泥沙控制能力,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稳定,确保河床不抬高。以禹门口 至潼关、河口等为重点实施河道疏浚工程。创新泥沙综合处理技术, 探索泥沙资源利用新模式。 第二节 有效提升防洪能力 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增强防洪能力,确保堤防不 决口。加快河段控导工程续建加固,加强险工险段和薄弱堤防治理, 提升主槽排洪输沙功能,有效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开展下游“二级 第 45 页 共 100 页

第48页

悬河”治理,降低黄河大堤安全风险。加快推进宁蒙等河段堤防工程 达标。统筹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加强黑河、白河、湟水河、洮 河、渭河、汾河、沁河等重点支流防洪安全,联防联控暴雨等引发的 突发性洪水。加强黄淮海流域防洪体系协同,优化沿黄蓄滞洪区、防 洪水库、排涝泵站等建设布局,提高防洪避险能力。以防洪为前提规 范蓄滞洪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并控制人口规模。建立应对凌汛长效机 制,强化上中游水库防凌联合调度,发挥应急分凌区作用,确保防凌 安全。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节 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 加强对长期气候变化、水文条件等问题的科学研究,完善防灾减 灾体系,除水害、兴水利,提高沿黄地区应对各类灾害能力。建设黄 河流域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平台,推进上中下游防汛抗旱联动。增强流 域性特大洪水、重特大险情灾情、极端干旱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方案预案、预警发布、抢险救援、工程 科技、物资储备等综合能力建设。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 技术手段,强化对水文、气象、地灾、雨情、凌情、旱情等状况的动 态监测和科学分析,搭建综合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 门互通共享,建设“智慧黄河”。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沿黄城 市群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强防洪减灾、排水防涝等公 共设施建设,增强大中城市抵御灾害能力。强化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和 能力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开 展常态化、实战化协同动员演练。 第 46 页 共 100 页

第49页

第八章 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 黄河污染表象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以汾河、湟水 河、涑水河、无定河、延河、乌梁素海、东平湖等河湖为重点,统筹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 合整治,“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加强黄河支流及流域腹地生 态环境治理,净化黄河“毛细血管”,将节约用水和污染治理成效与 水资源配置相挂钩。 第一节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 药、农田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与先进适用装备,提高化肥、农药、饲 料等投入品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禽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 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在宁蒙河套、汾渭、青海湟水河和大通 河、甘肃沿黄、中下游引黄灌区等区域实施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 建设生态沟道、污水净塘、人工湿地等氮、磷高效生态拦截净化设施, 加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实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集中推进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 清理整治工作。协同推进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地区总氮污 染控制,减少对黄河入海口海域的环境污染。 第二节 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 推动沿黄一定范围内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迁入合规园区,加快钢 铁、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煤炭、火电、钢铁、焦化、化工、有色 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强化工业炉窑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 第 47 页 共 100 页

第50页

治理,实行生态敏感脆弱区工业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严禁 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临岸一定范围内新建“两高一资”项目及相关 产业园区。开展黄河干支流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构建覆盖 所有排污口的在线监测系统,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严格落实排 污许可制度,沿黄所有固定排污源要依法按证排污。沿黄工业园区全 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排放,严控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 未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严厉打击向河湖、沙漠、湿 地等偷排、直排行为。加强工业废弃物风险管控和历史遗留重金属污 染区域治理,以危险废物为重点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加强生 态环境风险防范,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健全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 制度。 第三节 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治理 加强污水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理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 设。完善城镇污水收集配套管网,结合当地流域水环境保护目标精准 提标,推进干支流沿线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效率持续提升和达标排放。 在有条件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建设人工湿地等生态设施,在 上游高海拔地区采取适用的污水、污泥处理工艺和模式,因地制宜实 施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基本消 除县级及以上行政辖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做好“厕所革命”与农村生 活污水治理的衔接,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强化污水管控标准,推 动适度规模治理和专业化管理维护。在沿黄城市和县、镇,积极推广 垃圾分类,建设垃圾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善与之衔接配套的垃 第 48 页 共 100 页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画册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