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1)班
刘顾妤
七(1)班
刘顾妤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
叁 贰 壹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中国大运河的现
目录 状
壹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
大运河,也称中国京杭大运河
或京杭大运河,是中国最长的
人工运河,作为世界上最古老、
最长的运河之一,大运河拥有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
中国统一王朝秦朝修建了运河的最初段。大运河
真正的规模和影响力是在隋朝,隋文帝杨坚下令
修建一条贯穿南北的宏伟水道,这个工程历经多
年才完成。
在隋朝建成后,大运河在唐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和
繁荣。大运河成为了连接北方和南方的重要交通
要道。大量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沿
着大运河展开,使得沿线城市繁荣起来。同时,
大运河也成为了重要的军事通道,对于维护国家
统一和边境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代和清代是大运河的挑战时期。由于地理条件
和政治因素的变化,大运河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
荣。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
咏史诗·汴水
[作者] 胡曾 [朝代] 唐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
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二首
[作者] 皮日休 [朝代] 唐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
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
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亭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
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
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和大运河有关的古诗
贰
中国大运河的文化
大运河文化,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宣统末年,续以当代公元两千
之初。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因此大运河文
化史---时间至少有2400多年,比中国的封建王朝还要长,跨越了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四种社会形态。而长城则是凝
固的历史。“大运河和长城在遗产名录上应该是姊妹篇”刘枫说;“如果将京
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
说可以与长城媲美。”
专家郑孝燮和罗哲文说。大运河与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
程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
造。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开凿于春秋-吴王夫
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完成于隋,繁
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距今已2400多年的历史。清中叶后,南北
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水源不足,河道淤浅,
南北断航,大运河作用逐渐缩小。
中国大运河的文化
大运河文化又称“京杭大运河文化”,但不
同于“运河文化”。因为运河文化,可泛指
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
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
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囊括了中国若干
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因
素,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
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
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
国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大运河文化,是以
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淮河、长江
、钱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并
紧密与中原文化相承。
中国大运河的文化
叁
中国大运河的现状
目前,大运河沿线各省份全面建立河长制,沿线水环境实行按月全面监测。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重现大运河。
“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水是大运河的生命。但受历史演变、人类活动
和气候变化等影响,一个时期以来,运河黄河以北河段水资源短缺,不少
河道断流。
补水的同时,新辟航道也在为古老的大运河减负。
中国大运河的现状
传承文脉,活化遗产,创造古韵新风
“一枝塔影认通州”。入夜,位于北京通州大运河
畔的燃灯塔在灯光映照下辉煌耀眼。拥有1400多年
历史的燃灯塔修缮后雄姿再现,成为通州大运河景
区的新地标。
大运河北京段是北京市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沿线
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
仅通州区拥有的与大运河相关的不可移动文物就达
236处。
中国大运河的现状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