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策略

发布时间:2022-10-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策略

1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策略隆斌 粟红蕾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开发,能够丰富广大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良好乡风和淳朴民风建设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民族文化遗产活化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当地通过发展乡村文创活动和加快产业融合等方式,加快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然而,民族文化遗产活化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民族文化遗产活化创新不足、部分民族文化遗产被过度商业化开发、缺乏品牌系统同建设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等问题。因此,需从这四个方面,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利用。关键词:乡村振兴;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对于增进农民福祉、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我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仅广西地区就有 12 个民族[1]。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基因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指出:“保护利用乡... [收起]
[展开]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策略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策略

隆斌 粟红蕾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开发,能够丰富广大乡

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良好乡风和淳朴民风建设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民族文化遗产活化上取得了一定成

果,当地通过发展乡村文创活动和加快产业融合等方式,加快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开

发。然而,民族文化遗产活化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民族文化遗产活化创新不足、部分

民族文化遗产被过度商业化开发、缺乏品牌系统同建设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等问

题。因此,需从这四个方面,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利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对于增进农民福祉、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我国少数民族

文化的传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我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多民族国

家,仅广西地区就有 12 个民族[1]。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

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基因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指出:

“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

传承发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2],这

些规定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工

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传承

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必须激活乡村地区

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让这些民族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使民族文化成为一种可

使用、可欣赏、可感悟和可共鸣的文化遗产。因此,本文将以广西地区为研究对象,

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问题,希望为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

传承提供一些帮助。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活化的意义和价值

(一)丰富广大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进一步丰富广大乡村地区的人民群众精

神文化生活。马克思认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

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追求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同区

第2页

2

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文化的需求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于个性化

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更加强烈。而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可走出“深闺”[3],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为人们提供各种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展示、互动和体验区,从而为各种人群提供

个性化的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或者围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推

出各种线上线下销售活动,让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共同参与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

作中来,从而提升人们的文化参与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助推良好乡风和淳朴民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

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

新气象”。民族文化遗产,凝结了乡民世世代代的生活智慧,也是一方乡民朴实的人生

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民族文化遗产蕴含着乡民村民共同的道德观念和人文

精神,例如勤劳勇敢、弃恶扬善、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等,这些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是保证乡村地区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保障[4]。因此,大力推进民族文化遗产活化活动,

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所蕴藏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从而为良好乡风、淳朴民风乃至

乡风文明建设。

(三)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目标,而推进民族文化遗产活化,亦有很强

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指

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旅游体验”[5]。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产业,

将成为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及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民族

文化遗产+旅游的产业发展上,全国各地已有不少积极的尝试,例如彝族刺绣+旅游、

傣族慢轮制陶+旅游、满族剪纸+旅游等[6],这些项目大大增进了普通大众与民族文化

的关系。因此,在保持民族文化遗产核心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其蕴含的经济

价值,将民族文化遗产开发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这是创新乡村产业、提高乡

村产业附加值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现状

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当地世代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瑶族

等十二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位居全国第一,因此当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

第3页

3

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民族文化遗产成为了广西各组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也

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截止 2021 年底,广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0 项,

如刘三姐歌谣、壮族歌圩、布洛陀、壮族织锦技艺、龙胜民族民俗等都是全国知名的

民族文化遗产资源。自治区级非遗 762 项目,市级非遗 1406 项目,县级非遗 4052

项[7]。数量如此庞大的非遗项目中,超过一半的项目属于民族文化遗产,这些民族文化

遗产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尤其自“乡村

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围绕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大力开展民族文化遗产

的开发与保护,努力让民族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一)通过发展乡村文创活动活化民族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要真正“活起来”,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

商品化和艺术化转化是必然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则以文创活动为依托,以旅游观光

为主干,从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从而创造出富有当地文

化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文创产品。比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有着“中国最美生态旅

游名县”、“中国最佳民俗风俗风情旅游目的地”、“中国魅力文化旅游名县”等众多荣

誉称号[8]。当地紧紧围绕众多苗族非遗文化,做大做强几十种民俗节庆活动,借助互联

网和电商活动,实现了生态保护+景区带动+文化传承+搬迁扶贫+节庆演艺多重融合

发展。广西壮锦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壮锦还是广泛应

用于日用品的设计中,如雨伞、手机袋、明信片、手机壳等文创周边产品,使这些日

用品也成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纪念品。

(二)加快产业融合活化民族文化遗产

打造农业农村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新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路径。

为了推动民族文化遗产+融合的产业融合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充分发挥桂林和南宁的

龙头带动作用,通过“以文塑旅游”、“以旅彰文”的方式,加快当地民族文化旅游产

业的发展。比如,近年来广西陆续推出了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彩调剧《新刘三姐》

等一系列反映脱贫攻坚的舞台剧。通过创作舞台佳剧的方式,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产

业、旅游业和扶贫事业的融合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问题

(一)部分民族文化遗产活化创新不足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都在发生

第4页

4

着快速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的题材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完善,

否则就无法满足受众对其表达内容的需要。比如,广西当地有很多少数民族手工艺术,

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手工艺的保护,只是将手工艺一些传统工具和

成品进行简单的公开展示和保护,忽略了对少数民族手工艺文化内涵的挖掘。一个个

展示的民族文化遗迹脱离了其原生态的文化氛围,那么其最终只会沦落成一个固定的

文物,其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便无从谈起。另外,广西对于民族文化遗迹的开发利用,

在深度和广度上都略有不足。很多所谓的开发只是停留在对民族文化遗迹元素的简单

复制和套用,在文化产品的整体设计上缺乏创新度,也缺乏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的深刻表达。

(二)部分民族文化遗产被过度商业化开发

要想提高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对于民族文化遗产适当的商业开发是

无可厚非的,但是目前广西地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利用,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开发问

题。一方面,受金钱至上的商业逻辑的影响,一些地方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化肢

解,导致民族文化遗产不仅丧失了原本的地方特色,而且有些还掺杂了大量低俗化内

容,企图将民族文化遗产包装成“活化石”进行片面宣传。例如,在广西某些民俗旅

游区中,当地少数民族姑娘会“邀请”一些男游客参与婚俗表演中来。待节目结束时,

少数民族姑娘又会向游客索要小费、见面礼或“媒婆辛苦费”,很容易让游客有一种上

当受骗的感觉[9]。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迎合刻意迎合市场低俗化的需求,将民族文

化遗产进行纯“舞台化”或“符号化”的改造,使得很多民族民俗活动沦为歌舞戏曲

式的“广场舞”,最终导致民族文化遗产空有其“形”,不见其“神”。

(三)缺乏品牌系统建设

广西因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因此广西各地的民族文化遗产可谓是遍地开花,

几乎各个广西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围绕民族文化遗产所开发的民族文化

产品投入市场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乡村和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很多民族

文化产品的销售模式不成系统,多数是以散商散户为主,市场杂乱无章。之所以出现

这种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当地的民族文化遗产开发缺乏品牌化建设。没有正规的、影

响力较大的民族文化品牌,导致文化产品抄袭模仿现象严重。这种局面如果不加以改

变,很难充分展现广西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全貌。

(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力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就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民族文化资产在

第5页

5

内的非遗保护措施。然而,随着当地民族文化遗产活化活动的不断深入,其保护和传

承问题也凸显出来。一方面,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物质化”现象严重。近年来,虽

然广西壮族的蚂拐节、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活

动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些热闹的背后,却暗藏着民族文化遗产愈发“物质化”

的危机。这些活动看似出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名义,但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旅

游、招商引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多数也是看中了其中所蕴含的各

种经济“收益”[10]。如果这种过度“物质化”倾向不加以克服,那么民族文化遗产保

护的社会基础将荡然无存,人们只会将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固态的经济产品,而非

文化的一种存在。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化策略

(一)多角度多途径创新

民族文化遗迹活化利用,不能只是对其代表性元素或符合的照搬利用,而应该从

文化产品的实用功能、审美标准、材料选择和题材内容等多角度多途径进行创新开发。

实用功能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产品可能已不符合当今人们

的生活状态。以广西毛南族傩面具为例,过去毛南族傩面具多用于祭祀仪式,如今鬼

怪等封建迷信已不提倡,因此这类文化产品应寻求新的实用情境进行针对性开发。审

美标准方面,民族文化遗迹在历史上能够得到大众的审美认可,可如今审美标准无时

无刻不在变化着,因此民族文化遗产也应随着大众审美的需要进行设计,在尊重原貌

的基础上,深挖其中内涵,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材料和题材内容上,可尝试将传

统的民族文化遗产与新材料、新题材进行融合创作,使民族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多姿多

彩的文化魅力。

(二)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与包装

针对民族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开发的问题,政府作为乡村振兴和民族文

化遗产活化的监督者,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开发的

项目扶持,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地方政府不应将所有民族文化遗产开发项目都作为扶

持对象,应该扶持的是那些能够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有积极贡献的企业,帮助它们创

立民族文化品牌。而那些纯粹商业目的的民族文化遗产项目则提供一些规则即可。其

次,要加强对大众的民族文化遗产内涵的宣传。每一种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其独特的文

化意涵和审美情趣。只有让大众真正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才能在社会中引

发对民族文化遗产广泛的认同,进而大众会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化的民族文化遗产开

第6页

6

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提升乡村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文化遗

产进行适当的开发与包装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刺激文化消费的增长。但是对民族文

化遗产的开发与包装要掌握好“度”。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凝结了民族经济的精髓,同时

也是一个个民族的价值核心和智慧结晶。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埋没了民

族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内涵。

(三)加强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建设

民族文化遗产在活化开发的过程中,其“商品”属性日渐突出。商品的特性决定

了民族文化遗产必须走“品牌化”的发展之路,才能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和遗产活化。

首先,需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只有“品牌化”的民族文化遗产,才能在市场中迅速

打开突破口,获得消费者的广泛青睐。因此,广西应发挥整体优势,共同打造出属于

广西本地的民族文化遗产品牌。比如,结合广西乡村地域文化的传统观念和物态文化

元素进行整体包装,树立广西民族文化遗产“老字号”品牌,从而提高广西民族文化

遗产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打造民族文化遗产产品品牌。随着民族文化旅

游的愈发同质化,民族文化遗产不能再靠“量”和“廉价”取胜,需要开发更多具有

文化特色、知识内涵和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这样才能树立起广西民族文化遗产产品

品牌。这样的产品品牌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还能给予大众更高的文化和精

神追求。

(四)构建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

数字时代的今天,通过构建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不仅是民族文化遗产

活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对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有利支撑。一方面,可建设民族文化遗

产数据库,将采集和整理的民族文化遗产音视频资料分类存入数据库。另一方面,借

助 AI 等新技术,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智能化呈现和展示,比如运用 AI 和 VR 技术,将

民族文化遗产的原本样貌和情境进行场景还原展示,再如特色制作文化遗产动漫、歌

曲、趣味动漫游戏等,使民族文化遗产真正“听得见”、“看得见”、“活起来”。最后,

要积极运用自媒体平台扩大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通过微博、微信、

抖音、快手等社会媒体,定期向社会大众展示民族文化遗产产品或作品,让更多人感

受到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或是将民族文化遗产的元素做成各种表情包、GIF 动图,

以方便其网络传播。

(五)加强相关人才培养

无论是民族文化遗产活化,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大量高水平

第7页

7

专业人才的参与与支持。然而目前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活动过程中,就缺乏具有高水平、

高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要

让参与的人才爱上民族文化遗产,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及文化内涵,这样人才才

能更好地为游客讲解好、演示好民族文化遗产。其次,政府可组织企业与当地高校合

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民族文化遗产活动方面的各种人才,提升人才的专业知

识水平及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军辉,王媛,劳国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驱动机制研究

[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1,33(04):29-38.

[2]黄戈,吴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J].文化产

业,2022(21):139-141.

[3]韩璐,明庆忠.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

报,2018,27(04):54-64.

[4]秦冈.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 [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

报,2021,41(08):5-7.

[5]人民论坛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

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4.

[6]张瑞梅.桂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20,42(02):66-71.

[7]陈炜,黄碧宁.广西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合作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一带一路”

背景[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8):100-108.

[8]文如意.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5):38-39.

[9]韩璐,明庆忠.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内涵、特征与驱动机制[J].广西民族研

究,2016(05):139-148.

[10]孙乐琪.试分析旅游景区开发中的过度商业化问题 [J].旅游纵览(下半

月),2016(08):37-38.

作者简介:隆斌 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社长;粟红蕾 女 《社会科学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