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 CONSTRUCTION
2023年10月第5期
(总第207期)
THEORY CONSTRUCTION
2023年10月第5期
(总第207期)
重大时事专题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姚宏志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1)
丁耀鹏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11)
张 阳 “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四维探赜(20)
唐旭晨 “三个务必”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向(27)
重大时事专题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
郭 清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36)
新时代·新思想
黄嘉富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与实践向度(48)
《理论建设》编委会
目 次
编 委 会 主 任
编 委 会 副 主 任
:陈爱军
:江观伙 胡忠明
邵 明 潘理权
王学忠 江又明
安 群 吴梅芳
吴 斌 汪兴福
张 超 罗 红
周伟良 胡东升
姜华有 郭 伟
陶方林 戴传利
编 委 会 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主 编:江观伙
执 行 主 编:陶方林
副 主 编:欧世平
编 辑 部 主 任:陈竹君
通 联 部 主 任:夏同梅
英 文 编 辑:杨文静
主管主办: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出 版:《理论建设》编辑部
发 行:《理论建设》通联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l007-476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4-1136/D
期刊基本参数:
CN34-1136/D*1985*m*A4*112*ZH*
P*¥22.00*1000*12*2023-10-28*
通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
望江东路115号
邮政编码:230059
编辑部电话:0551-63774489
投稿平台:http://lljs.cbpt.cnki.net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印刷单位:安徽财印有限责任公司
定 价:22.00元
双月刊
2023年10月第5期
第39卷
总第207期
10月28日出版
程刘畅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56)
黄 冰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
——基于国际话语视角(66)
党 史·党 建
孙绍勇 新时代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
架构与实现(76)
左路平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力提升的逻辑理路(85)
哲 学·文 化
周胜强 元宇宙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论析
(97)
酒海明 唯物史观建构进程中思想认同的经典范式
及其理论发展(104)
n
THEORY CONSTRUCTION
Issue Ⅴ,Total No.207,Oct.,2023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YAO Hongzhi(1)
On the Threefold Implications of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DING Yaopeng(11)
A Four-Dimensional Exploration of the \"Three Imperatives\"
ZHANG Yang(20)
The Rational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the \"Three Imperatives\"
TANG Xuchen(27)
On Mao Zedong's Fou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GUO Qing(36)
The Generative Logic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Ideological Work
HUANG Jiafu(48)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ractical Value, and World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Common
Prosperity
CHENG Liuchang(56)
On the Concept of Humanity's Common Valu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HUANG Bing(66)
The Structure and Realization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SUN Shaoyong(76)
The Logical Way to Enhance the Appeal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New Era
ZUO Luping(85)
Triple Logic Analysis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Metaverse and Spiritual Life
ZHOU Shengqiang(97)
The Classical Paradigm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Identifi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JIU Haiming(104)
2023年第5期 理论建设 NO.5.2023
●重大时事专题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姚宏志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内在的历史逻辑。它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的崭新道路中走出来的,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
的艰辛探索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持续奋斗中走出来的,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
训中走出来的,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孕育和生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走出来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01-10
收稿日期:2023-08-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1919—1949)”(19BKS004)
作者简介:姚宏志(1972—),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
派、符合中国国情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现
代化。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理
路。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
历史逻辑,可以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的崭新道路中走出
来的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同时
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40多
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建
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中国式
现代化的活力和动力。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
源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一招。“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向何
处去”的重大历史抉择。中国共产党基于对
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基于
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
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郑重地作出把党和国
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1
- 1 -
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了党在新时期的
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党从
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推动着中国式现代
化由低级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历史性飞跃。
经过 40 多年的不懈努力和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
壮丽的气象。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实行农
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
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从兴办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沿海沿边沿江和
内陆中心城市,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
“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
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连续举办中国国际
进口博览会;从搞好搞活国营大中小型企
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加快推进国
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引进
来”到“走出去”,等等,这些举措重在破解中
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
全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规范,使中国式现
代化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党团结带领全
国人民奋力追赶世界现代化大潮和创造中
国式现代化的过程。40 多年来,从开启新
时期到跨入新世纪再到进入新时代,从“三
步走”战略到“新三步走”战略再到“两步
走”战略,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再到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新征程,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
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极大地改变
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
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式现代
化建设展现出光辉灿烂的美好图景,中华
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
伟大飞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式现代
化的伟大创造
长期以来,受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
和苏联现代化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人们习惯于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制度
的专利品,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
独有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因此被贴上不
同社会制度的标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注
重学习苏联模式这个当时别无选择的“样
板”,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和经济体系的复杂化,
其弊端日渐凸显,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现
代化建设的严重阻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迫
切需要对其进行根本性变革。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社
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
的著名论断。
1992年春天,他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
这一精辟概括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
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
观念束缚,使人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
认识有了重大突破。以此为基础,党的十四
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针对有
人质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江泽
民义正词严地回应道:“我们搞的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
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
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
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3]
这里清楚地表
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西方市场经
济体制的简单翻版,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成果。该体制
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经济制度等一起,共同为中国式现代
化建设提供基本经济制度支撑。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党
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解决了其他社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2 -
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重要课题,实现
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改
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充满生机和活
力的经济体制,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
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
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积极
性、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同时,不
断增进民生福祉,奋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
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
化的唯一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团结带领全国
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
本成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唯一道路,
不仅走得通,而且走得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实
际的现代化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
运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
身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方针,坚守道不
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既拒绝走封闭僵
化的老路,也拒绝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
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置于自身力量的
基点上,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
在自己手中,坚定不移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
现代化道路。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反
映全国人民意愿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不是外力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而是
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经
过经验总结和反复比较后作出的郑重选择,
是中国人民在广泛参与中得到高度认可和
衷心拥护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只有矢志不
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实
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不移地推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
源不断的力量来源和智力支持。再次,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
化道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不是脱离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的闭
关锁国,也不是守着因循守旧的教条和教义,
而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蕴含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进程和发展
逻辑,适应了时代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
路要求。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我们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
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创造
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
迹。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一条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
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道
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
发展的康庄大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艰辛探索中走出
来的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
新纪元,党的历史方位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
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
政权并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70
多年来,党在领导人民开展治国理政的丰富
实践中,科学总结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
验,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工业化是所有国家走向现代化必经的
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和核
心。新中国成立后,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
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党坚持把工业
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
情的工业化道路,统筹工业和其他产业发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3 -
展,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
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和发展,到改革开
放前夕,我国基本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
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时期工
业化起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党努力开创一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
展迈上新台阶,中国制造开始在全球市场崭
露头角。新世纪以来,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迅
猛,深刻影响着国家产业格局和工业化进
程,中国工业化道路日渐展露出新的时代特
色,那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
促进信息化,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
时代特色更加鲜明,党在着力推动信息化与
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同时,加快促进工业化与
城镇化的耦合、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
调,努力开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艰苦奋斗和持续推进,中国已成为
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
工业门类的国家,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
大国向世界第一的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
转变,同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
化道路。就前者来说,我国工业的发展规模
由小到大,技术水平由低到高,总体实力由
弱到强,实现了产品门类从单一化向多元化
的变化以及产品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的
攀升过程。就后者来说,中国特色新型工业
化道路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
业化经验教训、立足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
水平、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和现代化国民经济体系、探索人类工业化的
崭新路径。当代中国正沿着这条道路、朝着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奋勇前进。
(二)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
根基
现代化是近代世界的历史潮流,实现现
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如何实现
现代化问题上,近代中国有两种现成社会制
度可供选择:一是封建主义制度,就是在继
续维护旧社会制度前提下引进和推动西方
现代化方式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二是资本
主义制度,就是通过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国
家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中国人
民在长期奋斗历程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郑重
抉择,深刻认识到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生产
关系严重阻碍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从
而唾弃了封建主义制度;同时深刻认识到民
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他们既没有能力
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和实现国家独
立,更没有能力担负起远比前者艰巨得多的
现代化任务,从而抛弃了资本主义制度。正
是在总结两种社会制度行不通的经验教训
基础上,党认识到必须超越以上两种社会制
度,探索和选择新的能够实现中国现代化使
命的社会制度。
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与社会主义发展
前途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现代化事业,这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就基本明确并努力坚持的思想观念。不过
由于中国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党
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
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现代化发展创造
根本的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把社会
主义作为现代化的政治方向和制度根基的
思想更加笃定。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
的迅速推进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党不仅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
社会变革,同时为现代化建设的展开奠定了
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样经过近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4 -
以来百余年的艰苦探索,现代化在中国终于
迎来了最匹配、最适合的制度安排,社会主
义现代化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通过现代
化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更重
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社会
主义制度以保证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
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将现代化与社
会主义连接起来,解决了鸦片战争以来几代
中国人都没有解决好的现代化发展方向问
题,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和制度选择,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范式由被动
性、外源型向主动性、内生型的发展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社
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唯一选择,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
人民富裕目标的胜利实现。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
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持续奋斗中走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现代化宏伟
事业从此有了领导核心。百余年来,党围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主题,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谋幸福
的价值旨归,取得了现代化建设彪炳史册的
巨大成就。
(一)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
的坚强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
代化。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长期探索中郑重选择的必然结果。鸦片战
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
水深火热之中,怀揣中华民族复兴的美好梦
想,开展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但都没能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性质和贫穷
落后面貌,没能找到通过现代化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破解之道。究其原因,最根本
的就是缺乏一个坚强政党的领导,缺乏一个
能够凝聚全国人民力量推进现代化的坚强
核心。
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重任,责无
旁贷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在民族危亡
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义不容辞
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
命,持之以恒地探索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
践。百余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无惧艰
难困苦,直面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败,实现创
新发展,完成了其他政治力量没有也不可能
完成的历史重任,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且
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
大成就,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彻底扫清了中国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各
种障碍,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现出勃勃
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
光明的前景。
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
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关系着中国式
现代化的性质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
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
兴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偏离航向、丧
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4]
这一重大论
断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党的坚强领导之
间的辩证关系,是对党领导人民推进现代化
建设历史进程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在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新征程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强化
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的所有领域、方面和环节,确保全党全
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凝心聚力
谋发展,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5 -
(二)中国式现代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作
为科学指南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一刻也不能没有正
确的理论思维和科学的思想指引。鸦片战
争之后,仁人志士们为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
之中,竭力从西方思想武器库中寻找适合中
华民族复兴的“灵丹妙药”,各种主义和学说
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实验主义、国家主
义、无政府主义等蜂拥而入,如走马灯般在
近代中国轮番上演和频繁试验,但终究无一
例外地处处碰壁乃至失败。在经历了多次
的曲折反复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
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正在黑暗中摸
索和苦斗的中国人民送来了改造世界的崭
新武器,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中国人民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自
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活
生生的中国社会实践,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
为主动、由不自觉转为自觉,追求现代化从
此有了明确的理论旗帜。马克思主义之所
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南,不仅在于
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伟大成果,揭示了人类
社会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指明了人类社会
现代化的前进趋势和发展归宿,为拨开各种
现代化的思想迷雾和校准中国式现代化的
历史航向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而且在于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党
根据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
义之“矢”去射中国式现代化之“的”,不仅成
功地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推
动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地走向新的更高阶
段,而且丰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理论成果作为思想指引的现代化。
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努力提高运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建
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的能力,不断拓展和丰富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积极彰显马克
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强大生命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为人民谋幸福
作为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千秋大业,不仅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还要造福人民。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
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和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始
终与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它不是让少部分富
有、大部分人贫穷的现代化,而是要实现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
谋幸福写在自己的奋斗旗帜上。百余年来,
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过
程中,无论遭遇多么大的艰难险阻,无论付
出多么大的牺牲代价,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
作为矢志不渝的价值目标。从劳动人民受
尽欺负、压迫和奴役的悲惨命运,到站起来
成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命运的主人,再到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完善;从人民生活
贫困、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
的跨越式发展;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大
国,再向教育强国进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
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党把为人民谋幸福的
追求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在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努力践行共产党人的
价值追求。
为人民谋幸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逻
辑起点和价值旨归,还在于衡量中国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6 -
事业成败的重要标准是人民群众满不满意、
幸不幸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归根结底要看人
民的向往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人民的生活水
平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是否得到提
升。这一衡量标准要求党始终不忘为人民
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
看得到、过得好、评价高的现代化答卷,让现
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
富裕起来。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
民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
训中走出来的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潮
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中国式现
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离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
发展大道,而且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现代
化建设相互交流与切磋碰撞。正是在大胆
吸收和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
教训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终于摸索到一条
正确的发展道路。
(一)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引进与超越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长河中,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是先行者,属于原发内生型现
代化。近代以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有
识之士以西方现代化为模板,大力引进西方
现代文明成果,从太平天国后期颁行的带有
资本主义倾向和色彩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
篇》,到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大规模引进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
业的洋务运动;从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
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等的变法维新运
动,到结束封建王朝专制统治、以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辛亥革命,背后无不闪
现着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踪影以及中国先进
分子追求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努力。但是,西
方现代化模式在中国始终找不到扎根生长
的适合土壤,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探寻中国
现代化的崭新出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
而生,开启了探索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
新征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中国共
产党致力于扫清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为中国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时候,不
少人仍旧固守西方现代化的逻辑和教条,力
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直接搬用西方
现代化模式,“全盘西化论”思潮一度甚嚣尘
上,但终因不得法而四处碰壁,无奈抱恨而
终。西方现代化模式最终让位给党领导的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这为现代化事业
奠立了根本政治前提。当历史的车轮驶入
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迅速推进,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模
式再次受到部分国人的追捧,甚至将其奉为
圭臬,结果依旧是因为水土不服而最终让位
给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因此,西方
现代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不仅为旧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历史所证明,也为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历史所证明,同时也为改革开放以来
历史再一次证明。
客观地说,西方现代化模式曾经创造了
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成就和经
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世界上一些国家将现代化与西方化画上等
号,将西方现代化模式当成人类实现现代化
的唯一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彻底打破
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打破了只有资
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谎言,展现了
西方现代化模式之外的另一幅崭新图景,实
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大超越。
(二)苏联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与扬弃
苏联现代化模式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7 -
建设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套关于现代化的
制度、体制和机制,主要特点包括单一的公
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发
展等。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实践曾经取得巨
大成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强
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
然,该模式也存在着明显弊端,包括高度集
权的管理体制、三大产业比重失调、重速度
轻效益、重国家集体利益轻个人利益等。
新中国成立之前及成立之初的一段时
间内,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弊端还没有充分暴
露出来。中国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社会过渡过程中,学习了苏联现代化模式。
但是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特别是苏联现
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的日益暴露,
中国共产党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着手探索中
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此前后取
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理论和实践
上的初步成果。遗憾的是,由于国内外形势
的变化和影响,党并没有从苏联现代化模式
的窠臼中完全解脱出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
20 多年,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当
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前进号角。40 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
党不断摆脱苏联现代化模式的桎梏和消极
影响、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
展过程。没有对苏联现代化模式的批判和
扬弃,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开辟和持
续推进,就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伟大成就,中国现代化极有可能重蹈 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
体的覆辙。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人类
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
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
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
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
庸。”[5]
贩运西方现代化模式会如此,搬运苏
联现代化模式也一样。这些现代化模式可
以借鉴和参考,但不能复制和移植,对它们
的学习不应成为拒绝探索适合自身现代化
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正当理由。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世界现
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难题。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广大发
展中国家相继摆脱殖民统治并赢得独立,纷
纷走上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变革之
道,现代化建设遂成为各国各民族发展的必
经之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摸索和实践,就
发展中国家的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现代化整
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国家和民族的现
代化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有些国家和民族
的现代化事业尚未真正启动,有些国家和民
族的现代化事业虽然启动了,也取得了些许
成绩,但之后又遭遇波折甚至夭折。
随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展开,与
之相关的各种现代化理论纷纷登场,先是后
发现代化理论,继之是后现代化理论,影响
较大的有: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
的现代化理论注重从社会内部结构剖析发
展中国家现代化落后的根源;以多斯桑托斯
等人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认为应从世界经济
体系中处于“边缘”的发展中国家对处于“中
心”的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中去寻找发展中
国家现代化落后的原因;沃勒斯坦的世界体
系理论强调应从“世界体系”的相互联系和
依存关系中揭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等
等。这些现代化理论解释框架不同、思想体
系各异,有的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偏
见,有的已经突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传统
思维误区,力求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历程和
现状进行多角度描述和理论概括,其中不乏
真知灼见和思想光彩。
通过检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与实
践后发现,不少国家仍然没有找到符合本国
国情的现代化方案,不少国家照抄照搬别国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8 -
模式甚至依附于别国搞现代化,最终丧失发
展独立性,不仅未能实现现代化,反而整个
社会陷入动荡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
些发展中国家难以克服现代化过程中的普
遍性困境,诸如人口增长过快与劳动力素质
不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技术和创新能力
不足、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物质文明与精
神文明发展不协调、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发展改革与社会稳定关系等。正是通过对
上述困境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中国共产
党充分总结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努
力克服这些弱点和缺陷,坚定不移地走符合
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从而为广大发展中
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现
代化模式和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崭新选择。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
明孕育和生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走出
来的
翻开世界文明演进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
上唯一没有断流且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
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优秀传
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
和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
化提供基本的文化基因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而是孕育和生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深厚沃土之中。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
明发展之中,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
化,集中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
和道德规范的传承和发展之中。它们记载
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
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
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
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
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建功立业过程中逐
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
华民族的根和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
体性和旺盛生命力。它们扎根在中国人民
的血脉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文
化营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源泉,深刻
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向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式现代
化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时提供强大的
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灵魂和旗帜,只有精神上达到相应高
度,该民族才能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屹
立于世、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
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
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
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6]
这种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
络,集中地体现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
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
这一精神的重要体现,伟大创造精神、伟大
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构
成了伟大民族精神的四根擎天柱石,它们铸
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禀赋,同时为中国
式现代化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
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
化提供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
一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该国的历
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需要充分汲取和大胆运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治国理政丰富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
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
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7]
党
的二十大报告用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
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天人合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10个
关键词精准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
含的治国理政传统及其思想智慧。它们是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9 -
社会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
道德观等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所在,同科学社会主
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为中国式现
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治国理政经验。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
大的现代化,涵盖我国14亿多人口,是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治
国理政经验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思
想。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前两大制度与
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中的民本理念、共和
与协商的政治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
治智慧有着深厚关联;后一制度顺应了向内
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
趋势,承继了九州共贯、六合同风的大一统中
国治理传统。中国式现代化打造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治国
理政经验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文
明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突出体现了
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经验中天下大同的社会理
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以及讲信修睦、亲仁
善邻、和而不同的交往之道,等等。
正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智
慧,党对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政丰富经验进行
深入改造和辩证吸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
弥足珍贵的历史启示和思想滋养。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治国理政经验在中国
式现代化的崭新实践中实现了生命更新和
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3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3.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9.
[4]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J].求是,2023(11):4-7.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
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3.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23:278.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YAO Hongzh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an internal historical logic. It
has emerged from the new road opened up by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he arduous exploration of the CPC in governa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rom the continuous
struggle of the CPC to unite and lead the people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her
birth,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from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of other coun⁃
tries since modern times, and from the fertile soil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nurtured and grown by over
5000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 CPC;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istorical logic
[责任编辑:王 磊]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10 -
2023年第5期 理论建设 NO.5.2023
●重大时事专题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丁耀鹏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历史传统,党
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守正创新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从本
体论的维度来看,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从方法论的维度来看,坚持守
正创新是科学方法论体系发展的基本要求;从价值论的维度来看,坚持守正创新始终锚
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深刻认识守正创新的理论内涵,对于继承和发展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坚持和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守正创新;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11-09
收稿日期:2023-03-01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实践’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
思”(581121118821)
作者简介:丁耀鹏(1997—),男,甘肃张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
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
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守
正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
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
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
引领时代。”[1]20这一论断从关系党和国家事
业兴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
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
思想遵循。这不是我们党在重要文献中第
一次论及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
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
话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
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
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2]
习近平总书
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
出:“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
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
一。”[3]
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关于坚持守正
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守正创新本身
包含着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三个方面的
深刻理论意蕴,认识和理解守正创新的本真
内涵对于传承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体系,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2
- 11 -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
意义。
一、本体论之维: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一
个严密的逻辑整体
(一)守正创新的基本逻辑
把握守正创新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
“正”,什么是“新”。一般而言,“正”的内涵
突出表现在正统、正道、正当,与“偏”相对。
对于一种理论而言,所谓“正”是指理论的本
质内涵和核心指向。就马克思主义而言,
“正”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马
克思主义经数百年社会主义实践检验过的
重要的科学原理和基本原则;其二,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成果。
而“新”则表现为更新、推陈出新的含义,与
“旧”相对。创新则与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相
对。就一种理论而言,“新”还表现为新条
件、新问题、新实践。马克思主义中所谓的
“新”也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根据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丰富和深化基本原理的历史维度和未
来向度;其二,根据社会历史发展中遇到的
新情况、新问题,运用基本原理的方法论认
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总结新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体系。
守正创新包含着守正和创新两个取向,
坚持守正创新必须明确“守正”和“创新”的
关系。从词义本身来看,“守正”和“创新”总
体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环节。一方面,“守
正”和“创新”是不同的范畴,“守正”掌握理
论和实践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事物的正统
性、科学性和纯洁性。“创新”则关照理论和
实践的当代视界,深刻关注事物发展变化的
时代性、未来性和问题性。“守正”是纵向的,
彰显了特定理论发展一脉相承的历史取向。
“创新”是横向的,兼顾了同时代的多种理论
融会贯通的时代取向。具体来说,“守正”面
向理论和实践自身发展的科学体系,反映的
是理论各部分需要恒久把握的、经实践检验
的科学的基本原理。“创新”面向不同时代的
具体情境,反映的是对不同时代社会历史发
展具体实际的密切关照。另一方面,“守正”
和“创新”又是紧密联系的。“守正”是“创新”
的前提,坚守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方向,“创
新”才能有效开展;“创新”又为“守正”开辟
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赋予了理论持续发展
的不竭动力。此外,相较于“创新”来说,在
社会历史的复杂变化之中,坚持“守正”显得
更为紧迫和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说“创新”
就不重要,而是表明在坚持“守正创新”这一
重要论断中,“守正”居于优先地位,“守正”
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三个“不动摇”彰显了“守正”正本
清源的取向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论断,守正创
新包含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
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的思想内涵,三个“不动
摇”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过程中时刻需要正本清源的思想传统。所
谓“守正”,通俗来讲就是坚守正道。应该
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
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不动摇三者是统一的,都指向了马克思
主义的正道,指向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理
论源头。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人民立场、唯物史
观、群众史观、剩余价值学说、改造世界的实
践倾向等。在哲学史意义上,唯物史观超越
了以往西方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局
限,开创了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唯
物主义思想体系。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剩
余价值学说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
的规律和内在的根本矛盾。考察国际共运
史可以发现,人民立场和群众史观始终都从
- 12 -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
政党带领工人群众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如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俄国取
得十月革命胜利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
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
取得了不同阶段的伟大胜利。因此,从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意义上看,“守正”指向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恩格斯在
《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的
信中指出:“各地的经验都证明,要使工人摆
脱旧政党的这种支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每
一个国家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4]92
恩格斯在这里强调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
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思
想,结合自身经验和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
得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经验,即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
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
揽全局、协调各方”[5]
。因此,坚持党的全面
领导不动摇,“守正”溯源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领导基本经
验的科学总结。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马克
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指
出,如果他的批评者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
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
的历史哲学理论”[4]466,这不是对他论断的正
确理解,会带给他过多荣誉和侮辱。马克思
的意思是,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和特殊性的民
族国家发展问题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
沟,如果无视民族区域发展的特殊性去套用
理论最终只能适得其反。中国道路的问题
也是一样,百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照抄照
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可行,必须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
主 文 明 和 谐 美 丽 的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强
国”[5]
。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
摇,是“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
“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认识。
(三)“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明确了
“创新”与时俱进的特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才能把握
时代、引领时代”,强调了在守正创新中创新
的重要性,也明确了创新与时俱进的特质。
“时代”是一个时间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
经典文献中对时代的定义没有直接论述,都
是在展开其他问题的过程中提及时代。恩
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摩
尔根的观点进行分析后指出:“现在我们可
以把摩尔根的分期概括如下:蒙昧时代是以
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野蛮
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文明时
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
……”[6]38根据这一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
史可以区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
代三个阶段。而关于文明时代的定义,恩格
斯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
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
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
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
先前的整个社会。”[6]193这两段论述都反映
出时代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时间属性。任
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产物,理论同样如
此,科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具体时代,又指导
所在时代实践向前发展。要实现理论指导
时代的实践,把握时代进而引领时代,就必
须进行创新。
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尊重科学规
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
新的观念、技术和制度,以满足人们正确认
- 13 -
识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
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
新,日日新,又日新’。”[7]
这是站在国家和民
族发展的政治高度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而理论创新最为重要的要求就是满足现实
需要,回应现实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理论在一个
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
国家的需要的程度。”[8]12他还提到“光是思
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
求趋向思想”[8]13。这反映出经典作家的一
个重要观点,理论和实际的互动是非常重要
的。就理论创新而言,“思想力求成为现实”
表达的是根据时代的实际问题丰富理论的
内涵,“现实力求趋向思想”表达的则是创新
发展后的理论在指导特定时代实践的过程
中应当起到思想先行的作用,即做到“把握
时代”和“引领时代”的高度统一。
二、方法论之维:坚持守正创新是科学
方法论体系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现实需要: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时
代发展的多变性呼唤世界观方法论的守正
创新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
形态发展,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人类社
会等,也包括其由简单向复杂变迁的过程。
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上来说,把握低级社会
形态对应的客观世界的方法论是较为简单
的,而把握高级社会形态对应的客观世界的
方法论是相对复杂的。换言之,低级的社会
形态对应简单的社会问题,要求简单的方法
论体系,高级的社会形态对应复杂且多变的
问题,必然要求更高级的方法论体系以认识
和解决问题。科学的方法论来源于实践,来
源于特定历史时代的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建立起来之后,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
不断丰富其内涵,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本身
就意味着科学性。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表
现为在客观世界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中,方法论体系也由简单升级为复杂。马克
思主义能够被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体系就是因为其开放性的特质。因而,在客
观世界复杂化的当下,也呼吁马克思主义方
法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从时代的多变性来说,马克思主义一经
诞生就指导了西欧范围内乃至全世界无产
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是被实
践证明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但也要看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
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应的也是经
典作家所处时代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正
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背
景之下。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
起,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霸权主义和
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历史顽症;
生态危机和生态帝国主义不断蔓延,等等。
国内而言,我们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改革
开放进入关键阶段,“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
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改革进入
攻坚期和深水区”[5]
。需要我们党注重改革
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总之,当代中国所
面临的社会历史发展现实已经远远超出了
经典作家设想的历史情境,所面对的时代问
题也是前所未有的严峻、复杂。时代发展的
多变性需要方法论体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
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不断回答中国之问、
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
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1]17。
(二)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传承革新
彰显世界观方法论体系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证明的科学的立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 14 -
场、观点和方法,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把
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大领域基
本问题的不二法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
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
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9]
在认识世界
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自然观以
及“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论框架有效
提供了把握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论体系。
在把握规律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一种超越唯心主义局
限的基本思维方式。在追求真理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主张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
一,提供了一种建立在历史条件基础之上
的、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陷阱的、普遍
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真理观。在改造世界
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引入实践概
念改造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提出了一
种超越西方传统形而上纯粹思辨的哲学体
系。总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体系,正如卢卡奇对“正统马克
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
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
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
种方法只能按照其创始人奠基的方向发展、
扩大和深化。”[10]45他说:“什么是历史唯物
主义呢?无疑,它是按其真正的本质理解过
去事件的一种科学方法。”[10]274卢卡奇的这
种看法也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本质。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本质之后,
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实际上就反
映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
和创新,即继承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中的
“正道”,并与时俱进予以创新。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要求其内
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实现对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从认
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和改造世界的
角度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
系的时代化革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
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
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1]17
(三)行动需要:掌握历史主动的行动目
标要求世界观方法论体系的守正创新
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的革新归根到底
是为了掌握历史主动。“历史主动”这一表述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境中最早见于
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毛
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明言: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1]
这
一论断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体系对中国人民历史主动精神的塑造作
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
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
……”[2]
这一论断同样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历史意义,也
就是起到了帮助中国共产党“洞察历史大
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巨大作用。
掌握历史主动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
在坚持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基本观点,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体系实际上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表现在变革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
程中须首先继承和发展其思想体系中科学
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则,这种事实判断基于
对过去的方法论体系处理客观问题的基本
经验的总结。合目的性表现在变革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过程中应当服务于主体改造当
前客观世界的目的,服务于具体问题,这种
价值判断基于对当前实践发展倾向的科学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 15 -
预见。从真理观的角度来看,掌握历史主动
的观点又反映为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相统一。毛泽东同志指出:“无数相对真理
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12]
不同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体系针对不同时代的不同问题,在
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的方法论体系表现
出“真理性”的特质,这种真理性特质就是相
对真理的具体表达。方法论体系的内在革
新反映的是一种由无数相对真理聚合成为
绝对真理的理论运动过程。因此,坚持对马
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守正创新,建立一种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由相对真理构成的、不
断运动的、代表绝对真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体系,才能称得上符合方法论体系革新所追
求的掌握历史主动的本质目标。
三、价值论之维:坚持守正创新始终锚
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
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正确道路。”[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
学社会主义的光辉实践,开创了人类文明新
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正创新发展马
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
当始终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
个最根本的价值目标。
(一)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
本立场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价值
立场的理论起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自诞
生以来就始终立足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以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马克思在《莱茵
报》工作期间关于林木盗窃法案、摩泽尔地
区葡萄种植户等问题,就已经站在了无产阶
级的立场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在《论犹太
人问题》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人的解放和政
治解放的区别,并且阐述了人的解放意味着
“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8]46
的重要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
族》中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判断:“历史不过是
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295这
些观点表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人类求
解放的精神贯穿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思想
活动的整个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立
场,需要共产党人在通向共产主义的实践中
长期坚守。
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系列理论成
果是价值立场的实践总结。从毛泽东同志
在《为人民服务》中对党的队伍何以发展壮
大的判断“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
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
就一定会兴旺起来”[13]1004到邓小平理论中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
的关
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对我们党始终代表的阶级利益的重申和
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核心地位的强调,以
及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初心使命”和“人
民江山”论断为代表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都表明,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
实践中,坚持人民立场始终都是根本性问
题。这也是经历史和现实证明的我们党带
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胜利的成功经验。
最后,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是
价值立场的文化彰显。我国最早的文化典
籍《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表
述。即高度重视老百姓的地位,将人民置于
国家之上。儒家作为中华文明脉络中的重
要思想线索,以民为本始终是其坚持的原则
之一。如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唐太宗的
“舟水之喻”,以及张载的“为生民立命”等都
证明民本思想是中华文明长久以来重要的
思想精髓,贯穿了中华文明思想发展的历史
进程。以民为本的价值遵循作为中华文明
的优秀文明基因,培植着坚守人民立场的文
化沃土。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 16 -
(二)价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原则
其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价值原则的
科学性基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中
国化时代化理解,其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
主义哲学,一般都将其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按照苏联教科书
体系的观点,认为只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而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
想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根据这一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留给我们的科学方法实际
上就是辩证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这种
辩证唯物主义脱胎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
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引入实践的基础上
运用这一科学方法构建了整个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体系。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
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5]
在马克思主
义哲学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内核就是辩证唯
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实事求是价值
原则的思想渊源,对这一价值原则起到了科
学支撑的作用。
其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价值原则
的中国表达。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
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出了阐释:“‘实
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
我们去研究。”[13]801指出我们党应该在马克
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占有的材
料中引证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原则在党的七
大上被确立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共
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重要的思想引
领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
致向前看》中就深入贯彻了这一思想。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2]
。这些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
史阶段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重要经
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
程中的系列理论成果所贯穿的思想主线就
是实事求是,这也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价值原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
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三,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
价值原则的文化基因。早在先秦时期,老子
在《道德经》中就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美和恶、有和无、难和易、
长和短、高和下等都是相伴而生,是对立统
一的,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清
代陈澹然所言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反映的是一种标
志着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系统辩证法思想。
类似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我国古代文献中的
记载还有很多。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虽然
没有形成现代西方所定义的某种哲学体系,
却凝结着指导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生
活智慧和处世精要,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科学思想体系形成内在契合,这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价值原则诞生的传统文化基因。
(三)价值标准:坚持维护生产力向前发
展的基本标准
第一,对生产力基础性地位的强调是价
值标准的思想渊源。恩格斯在《共产党宣
言》1883 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贯穿《宣
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
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
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6]9
根据这一唯
物史观的经典概括,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标
明了不同历史时代的存在样态,区别不同历
史时代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在这一认识之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
研究得出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限制了生产
力发展的结论,并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
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6]45,对生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 17 -
产力发展基础性地位的强调贯穿于马克思
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价值标准的理论渊源。
第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构
成了价值标准的时代革新。马克思和恩格
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
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8]567这种矛盾在各
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具体反映为社会主
要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处理程
度深刻影响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党始
终重视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总结了认识和处
理社会主要矛盾的经验。从新中国成立初
期的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转变的主要
矛盾,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
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都
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制定相应的发展方略。
此外,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
识,以及我们党在新时代主张坚持落实新发
展理念,出发点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具体实践路径就是科学认识和处理社会
主要矛盾。这些理论和实践都以生产力是
否发展作为衡量标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生产力向前发展价值标准的实践遵循。
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彰显了传统
文化中对价值标准的历史期望。先秦时期,
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使得思想家们期盼一
个稳定和谐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
《礼记·礼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成熟,逐渐
形成了以汉字和儒学为象征的古典文明。
王朝更迭内在的本质虽然没有脱离封建社
会的范畴,但是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大一统的
理念和稳定和谐的大同世界的诉求没有改
变。古代中国一直有重视生产力发展的传
统,《孟子·滕文公上》所言“民之为道也,有
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就反映了
重视个体生产力发展的观点。虽然大同世
界的设想还停留在哲学论证阶段,但生产力
高度发展的诉求是默认的前提。因此,在坚
持生产力发展的意义上,这种大同世界的理
想追求本质上反映的是对生产力高度发展
的历史期望。
四、结 语
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代化的内在要求。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从中
国化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世界意义
的理论,传入中国又有效解决了中国的问
题。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
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胜利的
基本经验。因此,坚持守正创新就表现为守
世界性理论之“正”,创民族性问题之“新”,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在时代化维度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
为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它有基本原理,但
又面向不同时代的不同问题。从这一点来
看,时代化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因
而守正创新也就表现为守基本原理之“正”,
创时代问题之“新”,守正创新也就成了马克
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发掘守
正创新深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对于进
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
义,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 18 -
[3]习近平 .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J].求是,2021(7):4-1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9.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
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9.
[7]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05-05(02).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9.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10][匈]卢卡奇 .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516.
[1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95.
[1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2.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 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691.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
On the Threefold Implications of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DING Yaope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is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the CPC to
adhere to and develop Marxism.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ce
agai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Upholding fun⁃
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contains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
tology,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itself is a rigorous logical whole; from the per⁃
spective of methodology,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
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xiology, upholding fun⁃
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has always anchored the value goal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a scientific worldview and methodolo⁃
gy system, and for adhering to and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Key words: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ontology; methodology; axiology
[责任编辑:盛 利]
论坚持守正创新的三重意蕴
- 19 -
2023年第5期 理论建设 NO.5.2023
●重大时事专题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四维探赜
张 阳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向全体党员发出的伟大号召,其内
涵深刻、意蕴深厚、影响深远,可以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未来维度进行理解
和把握:一是在历史维度要知其所来,明确它是进行伟大斗争的经验总结;二是在理论维
度要通其所理,明确它是建设伟大工程的思想警示;三是在实践维度要识其所在,明确它
是推进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四是在未来维度要明其所往,明确它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动
力支撑。正确认识、科学把握、全面贯彻“三个务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队伍建设,
凝聚人民群众力量,进而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关键词:“三个务必”;人民;斗争;党员;奋斗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20-07
收稿日期:2023-04-30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体系构建
研究”(22JDSZKZ04)
作者简介:张 阳(1994—),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
部分向全体党员发出伟大号召——“全党
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
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
。
这是党中央首次郑重提出“三个务必”的重
大政治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好
地肩负时代责任、担当历史使命,更好地团
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勇毅前行、接续奋
斗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同时也向世界充分展示和全面呈现了中国
共产党百年来始终贯彻的宗旨、坚守的原
则、保持的作风和弘扬的精神。正确认识
和科学把握“三个务必”这一重大政治论断
的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未来维
度,有助于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理解、把
握、贯彻“三个务必”的丰富内涵、重要意蕴
和现实要求。
一、知其所来:进行伟大斗争的经验总结
首先,需要从历史维度对“三个务必”这
一重大政治论断予以理解和把握,明确它是
进行伟大斗争的经验总结。“三个务必”这一
重大政治论断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习近平
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经验
的基础上,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政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3
- 20 -
“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四维探赜
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同时立足中国
具体国情和当下社会现实,创造性地提出的
重大政治论断。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
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不懈斗争,才得以成就
今朝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面貌,百年大党
虽历尽艰险、饱经风雨,却依旧风华正茂、朝
气蓬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通
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英勇斗争,相继取得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步步伟大胜利,并在长
期斗争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巨
大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
业绩。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峥嵘历史,可
以说是一部党领导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不
断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斗争史、奋进史,其
间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积累了诸多有益经
验,需要全体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续积极传
承和大力弘扬,“三个务必”也正是其中的典
型代表,是我们得以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
胜利和巨大成就的突出优势和成功经验。
倘若中国共产党人不能牢记初心和担当使
命、不能保持谦虚谨慎的思想态度和艰苦
奋斗的良好工作作风、不能做到敢于斗争
和善于斗争,我们将难以有效克服面临的
更大危险和更多挑战。因此,新时代全体
党员必须始终明确和践行“三个务必”,
“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
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
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
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
险挑战”[2]。全体党员必须学习好、传承
好、发扬好“三个务必”这一重大政治论断
中所饱含的一心为民造福的服务精神、不
畏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不断勇往直前的
斗争精神,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和青春活力,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
风,继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行新的伟大
斗争,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创造新的
历史辉煌。
从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
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伟大斗争,这是顺应时
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的积极进取、主
动作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曾
更改、使命不曾偏移、奋斗不曾止息、斗争不
曾停歇,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乘风破
浪、勇毅前行,搞革命、求解放、兴建设、推改
革、谋幸福、促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都是
毅然挺身而出、积极冲锋在前、争先担当奉
献,一步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团结带领广
大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
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中国共产党人敢于
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能力在党的百年奋
斗历程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可以
说百年党史是一部恢宏的斗争史。党在内
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
克难中壮大,始终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
发展、赢得胜利[3]
。当前,我们正经历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
国内也存在一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
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
题,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在新时代更好地进行
新的伟大斗争,贯彻和落实“三个务必”的政
治要求。全体党员要有敢于斗争的冲锋精
神和善于斗争的实践能力,坚决同一切妄图
动摇和否定党和国家根基的错误思潮作斗
争,同一切背离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
争,同一切阻碍中国和平发展、团结稳定、改
革开放的不利因素和困难挑战作斗争,同一
切危害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国家荣誉和国
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同一切贪污腐败行为
作斗争,以新的伟大斗争克敌制胜、再创佳
绩。全体党员要切实增强历史担当、践行历
史使命,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挑战面前
迎难而上,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创造不负历
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业绩[4]
。
- 21 -
“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四维探赜
二、通其所理:建设伟大工程的思想警示
探赜“三个务必”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还
需要从理论维度对其予以理解和把握,明确
它是建设伟大工程的思想警示。思想是行
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国共产党
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辉煌历史、进行
的伟大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正确思
想和科学理论的引领和指导,中国化时代化
的马克思主义在此过程中更是充分展现出
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被历
史和人民所认可和推崇。“三个务必”是习近
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
它所强调的内容、提出的要求已经被历史、
实践所证实、检验和认可,其所蕴含的思想
观点和科学理论,需要新时代全体党员和领
导干部积极贯彻落实,并做到长期坚持、永
不动摇。“三个务必”强调党员的时代责任与
使命担当、思想态度与工作作风、政治勇气
与实践本领,是建设伟大工程的根基所在、
命脉所系。不宁唯是,理解、把握、践行“三
个务必”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还需要密切联
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重要思想。
七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即将“进京赶
考”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
思想,以敦促党员和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思想
清醒、准备经受执政考验。新时代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这一重大政
治论断,以动员和鼓舞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
站稳立场、接续奋斗。二者一脉相承、联系
紧密,“三个务必”重大政治论断是对“两个
务必”的总结和凝练、继承和发展、升华和创
新,是对“两个务必”重要思想的积极延伸、
大力拓展、不断深化,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队
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的重大要求,是推进
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指导理论和
科学行动指南,是保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民走向新的胜利的政治要求和成功密码。
二者均立足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并结合社会
现实需要,是为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所作出的
重大政治判断和发出的伟大号召,为深入推
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无论是“两个务必”重要思想,还是“三个务
必”重大政治论断,都是旨在促使党员、干部
时刻保持思想清醒、头脑冷静、立场坚定,不
断改进工作作风,积极为民造福,为党员、干
部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提供思想警示和重要
遵循。此外,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实施
和推进是需要由内而外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这就要求党要内视自身、反求诸己,通过坚
持、牢记和践行“三个务必”,从内部着手不
断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和管理;需要对全体党
员和领导干部加强理论教育和党性修养锻
炼,不断锤炼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政治素
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以不断提升其综合
素养,进而提升党的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
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
程建设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可也仍是征途
漫漫、任重道远。党中央明确提出和督促严
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党的政治建设以
统领其他各方面建设,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
同向同行,确立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并长期
坚持,党内法规体系日益丰富完善,大规模
的党内集中教育相继开展、成效显著,加强
正风肃纪,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整治人
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坚定不移深
化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打
虎”“拍蝇”“猎狐”综合发力、全面出击、多管
齐下,相继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党的
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进一步增
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进一步提升,中国共
产党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衷心拥
护、全力支持,这是伟大工程建设取得的令
人欣慰的辉煌成绩。但与此同时,全体党员
更要明确非凡过往已成序章,新时代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我们立
- 22 -
足当下、擘画长远,努力将其向纵深推进,因
而全体党员不能因过去已取得的显著成效
和伟大成就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甚至故步
自封、不思进取,反而更要总结过往、把握当
下、共创未来,保持慎终如始、谦虚谨慎的态
度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接续
努力去再创辉煌。这就要求新时代全体党
员要始终坚持以“三个务必”时刻警醒自己、
时常告诫自己、时时激励自己,朝着党和人
民确立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不懈努力、继
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大的政党
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5]
新时代深
入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需
要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强化党的自我革命,
坚持以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政
治勇气刮骨疗毒、祛疴治乱,祛除党内存在
的顽瘴痼疾,剔除各种腐败毒瘤,更好地建
设新时代的伟大工程。“三个务必”恰是对症
的一剂良药、流淌的一泓清泉,能够有效为
其去疴除弊、荡涤污浊。践行“三个务必”,
有利于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开创
“四个自我”的新境界和新局面,促使党昂扬
向上,更好地引领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同时这也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健康洁净的
党内政治生态,进而将中国共产党锻造成为
永远勇立时代潮头、永葆生机活力、深受人
民爱戴和拥护的执政党。
三、识其所在:推进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
探赜“三个务必”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还
需要从实践维度对其予以理解和把握,明确
它是推进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毋庸置疑,
伟大事业需要有一大批思想坚定、立场明
确、信念不移、作风优良、勤于奋斗、敢于担
当的优秀人才去积极推进,这样才能确保我
们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后继有人。党和国
家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需要一代代中国共
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携
手并进、同甘共苦、共同奋斗才能逐步实现,
这也就要求全体党员要始终坚持和践行党
的宗旨,始终坚定走好群众路线,始终坚持
人民至上、一心为民造福,真正得到广大人
民群众的充分信任、高度认可、积极拥护、大
力支持,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发挥动员
引领、组织号召、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切实
有效地汇聚起 14 亿多中国人民的实践伟
力,共同推进伟大事业,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
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
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
命,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
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
肌体上的毒瘤,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
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6]
当前,理想信
念弱化、组织观念淡薄、初心使命不牢、担当
意识不强、斗争本领不足、“四风”问题未清
等现实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四大考
验”和“四大危险”也依然存在,这些都阻碍
着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向前推进,因此必须坚
持以“三个务必”省察和激励党员、干部发扬
优势、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不断强化自我革
命,不断推进“四个自我”,坚决同这些问题
正面交锋,敢于亮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有序推进伟大事业。“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
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
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
成效”[7]
,从而更好地将伟大事业不断向纵
深推进。
历史在向前、时代在召唤、考卷在铺展、
人民在期盼,全体党员以“三个务必”助推伟
大事业必将促使中国这艘复兴巨轮劈波斩
浪、行稳致远。新时代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
深入推进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
就需要全体党员始终站稳政治立场,自觉主
动地同历史和人民站在一边,始终代表人
民、为了人民去保持先进、忠诚担当、拼搏奉
献,更好地为民服务、为民造福,这也需要中
“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四维探赜
- 23 -
“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四维探赜
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为民初心和担当复兴
使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思想态度和艰苦
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发扬敢于斗争的进取
精神,强化善于斗争的实践本领,赢得广大
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衷心拥护和大力支
持,这同时也对新时代全体党员更好地为人
民服务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三个务必”
重大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正式出现也
恰逢其时、尤为必要。从“两个务必”升华为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所处历史
方位、面临形势任务、党情发展变化进行深
刻分析作出的重大论断,彰显了我们党在新
时代新征程管党治党的高度警醒和战略自
觉[8]
。新时代全体党员时刻以“三个务必”
的要求约束与激励自己,将之作为自身为人
处事、开展工作的原则,并在日常学习、工作
和生活中严格落实,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举
止,能够有效促使广大党员树立正确思想观
念、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弘扬伟大斗争精神、
提升为民造福本领。“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
国共产党人得以不断克服、有效应对和积极
解决前进征途上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困难
挑战、不利因素、潜在风险的重要思想武器
和科学行动原则,也是不断深入推进党和国
家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推进伟大事业还
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走好中国道路,因
为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立足点,更是党百余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
论[9]
,中国共产党人对此更是责无旁贷、义无
反顾,全体党员为此要矢志不渝地贯彻“三
个务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着力深入推
进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向党和人民、历史
和时代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明其所往:实现伟大梦想的动力支撑
探赜“三个务必”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还
需要从未来维度对其予以理解和把握,明确
它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动力支撑。中国共产
党人迄今所进行的一系列革命、建设和改
革,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不是仅仅为了一
时一事,而是着眼于整体大局、擘画于长远
未来、立志于千秋伟业、致力于伟大复兴。
实现伟大梦想是自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
的共同心愿、美好希望和价值追求,是中国
共产党人肩负的重要时代责任和伟大历史
使命,需要党和人民始终做到上下同心、团
结奋斗、积极进取、奋勇拼搏,同时需要广大
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冲锋在前、率先垂范、前
赴后继、主动担当。“三个务必”这一重大论
断聚焦党员的初心使命、工作作风、斗争精
神这三个主要方面,这些也正是实现伟大梦
想所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能够为其提供长
久、充足的动力支撑,有效保障伟大梦想的
顺利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已然
走过百年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光辉历史,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较为充
足的物质基础,汇聚了鼓舞人心的精神力
量,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当前,我
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
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目标,
与此同时,全体党员也就更加需要在这关键
时刻保持思想清醒、政治笃定、立场坚定,全
面做好迎接新一轮历史考验和现实风险的
充足准备,明确越是在通往胜利的最后关头
越是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越是临近奋斗目
标越是不能放松懈怠的深刻道理,必须始终
同党中央保持思想一致、步调一致,必须继
续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驰而不息,必须继续
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坚定向前。现在,我们
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
个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停留、迟疑、观望,
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继续奋
斗”[10]
,才能真正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伟
大梦想。为此,全体党员要把学习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
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将党中央的重
大决策、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理解到位、全
- 24 -
“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四维探赜
面贯彻、落细落实,坚持以“三个务必”的历
史自觉、思想警醒和实干笃行继续走好新的
赶考之路、答好新的时代课题、书写新的壮
丽篇章。
“三个务必”这一重大论断中所强调的
为民初心、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工作作风、
斗争精神和实践本领,正是全体党员理应具
备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能力素质,也是激
励新时代党员、干部一往无前、奋勇拼搏推
动实现伟大梦想的思想鞭策、内驱动力和精
神支撑。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
先烈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实现民族复兴进
行了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积极
团结、大力动员和有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谋
求独立解放,积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深
入推进改革开放,奋力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这一崭新发展阶段,并继续向实现
伟大梦想的奋斗目标挺进。可以预见,伟大
梦想的实现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更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必然结果,它
的前途一片光明、前景一片辽阔。全体党
员要始终铭记前进征途依旧任重道远,在
实践工作中也必须时刻叩问初心,勇担历
史使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思想态度和
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持做到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通过担职尽责、苦干实干、奋斗
奉献,朝着实现伟大梦想的目标迈进。新
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积极履行责任和义
务,锚定党的二十大所确立的中心任务,贯
彻落实“三个务必”的伟大号召,持之以恒
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改进作风、加强斗
争、增强本领,继续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
奋发向上、砥砺前行,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锲而不舍、驰
而不息,为实现伟大梦想艰苦奋斗,不断造
福人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把实
现现代化作为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始终
不渝的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为
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为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提供了持久强劲的精神动力[11]
。实现
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全体党员始终
坚持和积极践行“三个务必”,继续深入进
行伟大斗争、积极建设伟大工程、大力推进
伟大事业。
从历史维度的知其所来、理论维度的通
其所理、实践维度的识其所在、未来维度的
明其所往,探赜“三个务必”这一重大政治论
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三个务必”的
深刻内涵、深厚意蕴、深远影响。明确“三个
务必”是进行伟大斗争的经验总结、建设伟
大工程的思想警示、推进伟大事业的现实需
要、实现伟大梦想的动力支撑,进一步明晰
“三个务必”所饱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
有利于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严格地要求
自己,始终牢记和积极践行“三个务必”的现
实要求,自觉主动、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
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将“三个务必”内化于
心、外化于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
的队伍建设,广泛和深刻地凝聚亿万人民群
众的实践伟力,深入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
兴伟业。
历史长河滔滔不绝,时代车轮滚滚向
前。立足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中国共产党
人要始终明确重任在肩、使命在前,要从历
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未来维度去正
确认识、准确理解、科学把握、全面贯彻“三
个务必”这一重大论断的丰富内涵、重要意
蕴和现实要求,积极统揽和大力推进“四个
伟大”,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锐意进取、攻
坚克难、勇毅前行、扬帆远航,努力为实现伟
大梦想而尽职担当、接续奋斗、拼搏奉献、英
勇斗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25 -
“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四维探赜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
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9-
70.
[3]卢毅 . 依靠斗争赢得未来[N]. 人民日报,
2022-04-15(09).
[4]连李生 . 始终把握历史主动[N]. 人民日报,
2022-10-18(1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20:541.
[6]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
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0.
[7]习近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
日报,2022-10-18(01).
[8]何忠国“. 三个务必”彰显百年大党新时代赶考
的清醒和坚定[N]. 学习时报,2022-10-19
(01).
[9]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研究中心 .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
断推向前进[N].人民日报,2022-10-19(17).
[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11]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研究中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N].人民日报,2022-10-11(17).
A Four-Dimensional Exploration of the \"Three Imperatives\"
ZHANG Yang
(School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The \"three imperatives\" is a great call tha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makes to all Party members
a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s connotation is profound, deep, and far-reach⁃
ing, which can be understood and grasped from historical,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future dimensions: in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origin and clarify that it is a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of
carrying out great struggles; in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reasoning and make it
clear that it is the ideological warning for building a great project; in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location and make it clear that it is a practical need to promote the great cause; in the future di⁃
mension,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its direction and make it clear that it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achieving
great dreams.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scientifically grasp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three im⁃
peratives\"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team, gathering the
strength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great cause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the \"three imperatives\"; people; fight; Party members; struggle
[责任编辑:倪大兵,孔令仙]
- 26 -
2023年第5期 理论建设 NO.5.2023
●重大时事专题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三个务必”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
和实践路向
唐旭晨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三个务必”是党中央在“两个务必”科学论断基础上,为适应历史阶段、时代主题
和建设任务需要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鲜明政治要求;其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政治目标,“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彰显中国共产党
人优良政治品格,“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劈波斩浪、奋楫前行的政治
法宝,三者指向一致、功能互嵌、辩证统一;新时代新征程践行“三个务必”,需在加强理想
信念教育、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锻造党员、干部过硬本领方面同向发力,为以中国式现代
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三个务必”;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实践路向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27-09
收稿日期:2023-03-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方略研
究”(22VSZ024);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课题“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
合研究”(22ZDWT10);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话语演
进逻辑研究”(MYYJ23B03)
作者简介:唐旭晨(1997—),女,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
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
(1 以下简称“三
个务必”)的重大政治要求,这是党中央立足
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深刻洞察和把握新时代
新征程目标任务基础上所发出的伟大号召,
也是对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
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科学论断的创新
发展。深入认识“三个务必”这一重大政治
论断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向,有
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三
个务必”,增强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的思想
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形成理路:“三个务必”是历史演进
中的思想升华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镜,
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三个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4
- 27 -
“三个务必”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向
务必”作为对“两个务必”重大论断的承继和
赓续,是立足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时代主
题和新的建设任务应运而生的政治宣言,既
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集中彰显,也
凸显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战略自觉。
(一)历史阶段的变换:从“进京赶考之
路”到“新的赶考之路”
科学的思想理论有特定的出场语境,是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两个务必”和“三个务
必”虽然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关键节点
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但两者所处的历史
阶段和时代方位迥然不同。
“两个务必”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在行将“进京赶考”的背景下提出来
的重要论断。1949 年 3 月,在党领导人民
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的关键时刻,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全党即将面临的风
险挑战有着深刻警醒和自觉认知。毛泽东
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发出号召:“务
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
苦奋斗的作风。”[2]不久,党中央从西柏坡
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的
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3]
毛泽东同志提
出的“进京赶考”这一命题虽在时间上晚于
“两个务必”的政治论断,但“两个务必”在
“进京赶考”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孕育而
生。“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
处于伟大历史转折关头对未来所肩负历史
任务的深刻思考,是对历史和党的革命经
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革命精神的凝结和升华。
时隔 70 余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
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指出: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
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
路。”[4]22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
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之际,以“迎考”的战略勇气和“应考”的历
史自觉而提出的“新的赶考之路”命题。结
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
方位,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的战略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在汲取“两个务必”精神之力的基础
上提出“三个务必”的重要论断,回答了党如
何在长期执政中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
战斗力,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
国之问和人民之问。因而,“三个务必”是党
和国家基于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上提出的伟
大政治号召,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今日之我
“瞻”明日之我而高度凝练的政治准则,是为
接续完成民族复兴伟业的“应考之案”。
(二)时代主题的转换:从“战争与革命”
到“和平与发展”
科学思想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也
是对时代主题的特定反映。“两个务必”诞生
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
夜,首倡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
是在血与火的武装革命斗争中孕育而成的。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形
成,据此,列宁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和反对帝
国主义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从此,
“战争与革命”便成为时代主题。毛泽东同
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坚持了这一观点,
并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5]668,
同时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
的新时代”[5]680。中国共产党从枪林弹雨中
走来,历经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
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一次又一次革
命斗争的洗礼淬炼中锻造了优良政治作风,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探索出革命和斗争的方
略,形成了“两个务必”的精神特质,并在党
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由毛泽东同志提炼总结。
因此,“两个务必”既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国际
- 28 -
“三个务必”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向
环境和时代背景所作的重大论断,是战争与
革命时代所孕育的精神结晶,又是中国共产
党在回顾自身历史时的宝贵政治经验总结,
为全党打了一针“清醒剂”。
时空变换,与孕育“两个务必”思想的战
争与革命相交织的时代相比,“三个务必”则
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应运而生的。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同志以锐利眼光洞察
世界风云,指出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全球性的
战略问题,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和平与发展
是当今世界的主题”[6]
这一科学判断。时至
今日,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
题,但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相较过去
的战争与革命年代更为隐蔽与复杂,斗争的
手段和形式也更加多样。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
史自觉和清醒的政治警觉,立足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谋划发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毅奋
进,也孕育了“三个务必”的政治要求。当
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
已进入风险与机遇交叠、阻力与考验并行的
时期;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
一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人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党内存
在的“四种风险”尚未根除,“四大考验”始终
存在,“四风”现象屡有发生。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三个务必”伟大号召,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
的时代主题下对“两个务必”的赓续弘扬,也
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惧艰难险
阻、不畏风雨洗礼和勇于担当的政治勇气和
历史自觉。“三个务必”也由此成为有效破解
发展难题、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政治
动员令。
(三)建设任务的转变:从建设新民主主
义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作为中国共
产党总结历史经验、辨明当前形势、面向未
来发展的清醒考量与政治号召,是中国共产
党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政
治宣言,但二者因历史阶段与时代主题的不
同而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其中,
“两个务必”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
胜利之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
结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和优良政治传
统,依据新民主主义思想,结合即将开启建
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对全党提出的鲜
明政治要求。“三个务必”则是围绕党当前所
面临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
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是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所作出的伟大政治号召。在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历史演进中,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
革过程中深化“两个务必”思想,为新时代新
征程“三个务必”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精神
滋养。
1940 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
论》一文中,清晰地阐明了中国革命要分民
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观点,并指出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就是建立“以中国无产
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5]672,从而为建立社会
主义社会创造条件。1949年3月,面对新民
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国即将进
入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态势,毛泽东同志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以强烈的忧患意识
和高度的政治清醒未雨绸缪,对中国共产党
发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
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等考验作了全面而
详尽的分析与安排,并以“两个务必”的伟大
号召激励全党同志慎终如始。由此可见,
“两个务必”既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民主主
义社会建设任务进而对全体党员提出的政
- 29 -
治要求,亦成为中国共产党防止政怠宦成、
巩固新生政权的“保健良方”。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基于新中国
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可能面临的考验和困难
所提出的伟大政治号召,其以简短精悍的表
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宝贵经验,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风范,成为中国
共产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
人民实现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习近平总书记立足
新时代历史方位和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战
略机遇期,统筹“两个大局”,指明了当前中
国共产党面临的中心任务,以高度的政治清
醒洞察国际风云,旗帜鲜明地提出“三个务
必”政治号召。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我们党领
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
果,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寻找到的一
条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而又符合中国国情
的道路,亦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和
方式。“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
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7]因此,
“三个务必”作为中国共产党基于当前推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任务
所提出的伟大政治号召,是把稳中国式现代
化“方向盘”的根本保障;同时,推进全面建
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这一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中心任务,
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对“三个务必”
的切实践行,突出体现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
初心使命未改、政治品格不改、斗争精神不
变的无产阶级政党宝贵特质。由此可见,
“三个务必”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两个务必”
的一脉相承,也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劈
波斩浪,以中国式现代化矢志推进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利器。
二、科学内涵:“三个务必”是时代变迁
中蕴生的价值取向
“三个务必”是一个指向一致、功能互
嵌、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务必不忘
初心、牢记使命”是“三个务必”的内核与灵
魂,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目标的集中体现,“务
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
坚守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品质,“务必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风险
挑战、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法宝。三者统一
于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进而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指向,既回答了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也成为中国共
产党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的自觉行动
指南。
(一)政治目标: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三个
务必”的首倡内容,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
念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从
一个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九死一生
走向蓬勃兴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中国
人民的“主心骨”和各项事业的“定盘星”,就
在于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
本宗旨,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
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首先,“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
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集中诠释。自1840
年英国侵略者以坚船利炮轰开我国国门以
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
华大地呈现一片衰弱破败景象。在中华民
族危难之际,1921 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
立,便明确了其初心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
书记所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
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
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4]3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
“三个务必”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向
- 30 -
现这一目标矢志不渝、不懈奋斗,以一往无
前的姿态探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务必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
人奋勇拼搏、勇毅前行的精神密码。
其次,“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在
深刻总结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
提炼的政治要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立
于不败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在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练、淬炼和锻炼中充分
认识到坚守人民立场的必要性和根本性。
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群众路线”,到邓小平
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同志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的“以人
为本”理念,再到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江山
论”,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实践中不断深化
对“人民是建党、兴党、强党的力量源泉”这
一规律的认识,为中国共产党取得一系列重
大胜利、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强
大动能。
最后,作为对“两个务必”论断的赓续
与发展,“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地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所具
有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过去
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
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
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
动。”[8]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发
出“三个务必”的政治号召,强调中国共产
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
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坚定要求,成为新时
代新征程全体党员的“精神戒尺”。
(二)政治品格: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两个
务必”论断的高度提炼与概括,既彰显了中
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所形成的坚强政治
品格和优良政治作风,也是在新时代新征程
中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中国古语云“谦受益,满招损”。中国共
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
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将一穷二白的新
中国建设成为国富民强的东方大国。特别
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惧远、不
畏难、不求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
三大历史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恢宏壮丽的史诗。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中国
共产党可以满足于建党百年来所取得的巨
大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
可以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骄傲自满。历史
的车轮滚滚向前,立足“两个大局”,面对变
幻莫测的国际风云和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的高瞻远瞩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
战略定力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戒骄戒
躁,稳扎稳打,奋力书写“新的赶考之路”优
异答卷。
艰苦奋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政
治作风,其精神实质就在于不怕苦、能吃苦,
敢于在逆境、险境和苦境中开拓创新、奋力
拼搏。中国共产党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
家,穿越百年风雨,历经各个时期的艰难考
验。可以说,艰苦奋斗早已在中国共产党人
的心中深深扎根,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
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虽然,如今的时
代条件相较过去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本色不能
丢,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奋进的精神财
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以“踏平坎
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坚定意志,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顽强
毅力,永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本色,为中
国共产党永远得到人民拥护、永远走在时代
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三)政治法宝: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
党内生革命之力、葆有革命精神的重要法
“三个务必”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向
- 31 -
宝,是中国共产党历经风吹浪打、千锤百炼
淬炼而成的顽强政治品质,是推动中国共产
党披荆斩棘、行稳致远的政治秘方,彰显了
中国共产党刮骨疗毒、刀刃向内的锐气、骨
气和勇气。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优
良政治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正是中国共产
党以斗争求生存、以斗争谋独立,才救人民
于水火,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
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
以斗争促团结,在斗争中站稳脚跟,确立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
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为实现民族复兴伟
业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放眼全球的
世界眼光和敏锐警醒的战略思维洞悉国内
国际发展大势,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
史之变,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斗争,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
进。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民族复兴之路并非一马平川、朝发夕至,而
是荆棘载途、险象丛生;辨清中华民族仍处
于风险挑战环伺的复杂环境中,必须做好时
刻应对惊涛骇浪的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
以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运用“务必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传家本领”,努力提
升斗争本领,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新
时代伟大斗争。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也是中国共
产党在充分汲取党的建设历史经验、深刻洞
察党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基础上,所给出的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和跳出“历史周期率”
的思想武器。追昔抚今,中国共产党历经风
雨,从仅有五十多人的小党发展壮大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永葆党
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如何保证党长期执政,
如何保证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等,是中
国共产党长期求索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领导核心,面对长期存在的“四大考验”“四
种危险”和“四风”问题,必须以见叶知秋的
敏锐洞察和冷静自省的政治思维,以刀刃向
内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锐气祛疴治乱、清除
毒素,以敢于斗争的志气和善于斗争的本领
消除“毒瘤”、肃清毒素,保证肌体健康,从而
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团结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奋楫前行。
三、实践路向:“三个务必”是新时代党
的建设的现实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9
“] 三个务必”的提出源于新时
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既言
简意赅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因何能
的成功密码,也彰显了百年大党在新时代新
征程的历史自觉。践行“三个务必”,需从加
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练就
过硬本领三个方面推进并落细落实,进而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
保证。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夯实贯彻“三个务
必”的思想根基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和政治灵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
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久经磨难而淬火成
钢,创造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就在于中国
共产党人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了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三个务必”高度凝练了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践
行与传承,成为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
的“试金石”。理想信念激励着中国共产党
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是夯实践行“三个务必”的基本途径。
思想理论的学习与贯通是树立理想信
念的前提和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首先
“三个务必”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向
- 32 -
就要加强思想理论的学习。思想理论学习
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用马克思
主义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人
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为中国共产党人指明
了发展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牢固树立马
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坚持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提升理论学习的深度,拓宽理论学习的广
度,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增
强理论自信。三是坚持在学习党史、新中国
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
发展史中提升认知,使中国共产党人明确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了谁”等根本问
题,从而知史爱党、知史明理,筑牢理想信
念,增进理想信念教育实效,夯实践行“三个
务必”的思想根基。
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也是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夯实思想根基
的必要之策。理想信念的形成并非一日之
功,而是需要久久为功、常悟常新。党的十
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开展了六次党内主
题教育,其内容关涉初心使命、党风廉政建
设、政治建设等,从而使党内形成了更加浓
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氛围。2023 年 4 月,
全党开展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
功”为总要求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旨在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
一步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
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强国建设、民
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需持续完善理想信念
教育学习机制、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养
成机制、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科学考评机制,
持之以恒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
化,推动全体党员在理想信念教育学习中
深化对“三个务必”的认知和把握,对标“三
个务必”自省自励,增进践行“三个务必”的
历史主动和行为自觉。
(二)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践行“三个务
必”向纵深发展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党作出的政治要
求和政治号召,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提供
了目标指向、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自
我革命作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
二个答案”,与“三个务必”的精神实质高度
契合,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三个务必”落细
落实的“助推器”,为中国共产党人时刻牢记
“三个务必”提供坚实保障。
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
政治清醒和坚定所提出的不断保持自身先
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的根本之策。以党的
自我革命推进“三个务必”是党的建设的内
在要求,党的自我革命既是推进“三个务必”
的“方法论”,也为涵养风清气正、健康向上
的党内政治生态和政治风气夯基垒台。为
防止懒政怠政、纲纪松弛、内部腐化,党的十
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
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纵深推进自我革命,并
构建起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
提高四位一体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通过建立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体系、
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构建“三不腐”
一体推进体制机制、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常态化机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
则、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扎紧制度的笼
子,以驰而不息、一以贯之的党的自我革命
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由此可
见,全方位、全过程的党的自我革命为践行
“三个务必”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仅彰显中国
共产党人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
心,其实践成效也有助于夯实中国共产党人
对“三个务必”的认识基础。党的自我革命
绝非“蜻蜓点水”式的短期检视,也并非“走
“三个务必”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向
- 33 -
马观花”式的面子工程,更非“纸上谈兵”式
的虚浮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
针对自身问题集中纠正整改,坚定不移正风
肃纪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
面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4月
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
定精神问题72.3万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4.4
万人[10]
。党的自我革命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祛疴治乱的坚定决心,
也是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
因此,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能够提升中国
共产党人对“三个务必”的领悟力和认识水
平,推进践行“三个务必”向纵深发展。
(三)以练就过硬本领提升落实“三个务
必”的工作实效
中国共产党人是否有过硬的能力本领直
接关乎贯彻“三个务必”这一政治要求的实
效。立足“两个大局”,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
形势和艰巨复杂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应着力练就过硬本领,防范“黑
天鹅”“灰犀牛”事件,以不变应万变,化危机
为新机,在疾风骤雨的考验中保持高度的政
治警醒,提升践行“三个务必”的实效。
首先,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判断
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政治判断
力方面,要求广大党员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
练就“拨开云雾”、一叶知秋、明辨是非的能
力,明确践行“三个务必”的具体方向;在政
治领悟力方面,要求广大党员融会贯通党治
国理政思想,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对践行
“三个务必”必要性的认知;在政治执行力方
面,要求广大党员坚守初心使命,增强执行
党中央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坚决性。中
国共产党人应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在学思践
悟中克服迷惘迟疑、无所作为的思想情绪,
不断提升“政治三力”,明确政治方向,主动
担当责任,提升“三个务必”践行质效。
其次,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
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和防范化解风险本
领。当前,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
蓝图已然绘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征程战略任务业已明确,首先要着力提
升广大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在
发展中破解矛盾;其次应坚守人民立场,想
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当前全党大兴
调查研究之风,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
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把脉问诊、排
查难题,从而掌握真实情况和民情民意,群
策群力、攻坚克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
愁盼问题,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最后,坚持
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向人民群众学习,汇集人民智慧,通过不断
学习实践克服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问题,提
升自身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切实推进“三个
务必”走深走实。
最后,充分发挥斗争精神和提升斗争本
领,着力增强迎挑战、抗打压能力。人到半
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当前,中华民
族已前所未有地融入世界格局,全球化的日
益深化使各国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中国
共产党人应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校
准航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
冷静自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思潮
中守卫意识形态阵地。立足新时代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人应以高度的政治清醒和坚定,
在实践锻造中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
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姿态和“真
金不怕火炼”的顽强斗志练就硬脊梁、铁臂
膀、真本事,以真才实学充分保障“三个务
必”落细落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三个务必”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向
- 34 -
1991:1438-1439.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册[M]. 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13:470.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0.
[7]新华网.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
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
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EB/OL](. 2023-02-
07)[2023-04-14].http://m.news.cn/2023-02/
07/c_1129345744.htm.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2:41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20:188.
[10]央广网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党的十八大以
来 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470.9
万人[EB/OL](. 2022-06-30)[2023-02-14].
http://news. cnr. cn / dj / 20220630 / t20220630_
525889666.shtml.
The Rational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the
\"Three Imperatives\"
TANG Xuchen
(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The \"three imperatives\"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judgment of the \"two imperativ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historical stages,
era themes, and construction tasks, and is also a distinct political requirement; It is imperative that all of us in
the Party never forget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founding mission,which is the consistent political goal of the
CPC. 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always stay modest,prudent, and hard-working,which demonstrates the excellent
political character of the CPC.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have the courage and ability to carry on our fight, which is
the political effective weapon for the CPC to cleave waves and forge ahead. The three have the same direction,
embedded functions, and dialectical unity; to practice the \"three imperatives\" in a new era and on a new journey,
we need to make concerted efforts i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promoting the Party's
self-reform and forging the ability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so as to provide a solid guarantee for compre⁃
hensively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three imperatives\"; formation of the rational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practical direction
[责任编辑:倪大兵,王方东]
“三个务必”的形成理路、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向
- 35 -
2023年第5期 理论建设 NO.5.2023
●重大时事专题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郭 清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先行者、开拓者和奠基者,其社会主义
现代化思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雏形和实践先导。从价值维度看,毛泽东同志在前
瞻性思考中阐明现代化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
活、关乎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从实践维度看,毛泽东同志在开创性探索中擘画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蓝图,不仅锚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
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也明确了依托“三位一体”的战略路径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的战略导向;从现实维度看,新时代要从宝贵历史经验中把握规律,继续坚持党的领
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科学规划、坚持开拓创新,努力在新征程上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
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奠基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36-12
收稿日期:2023-05-29
作者简介:郭 清(1995—),女,山东东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
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
化。”[1]2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现代化建
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不断摸索的过程。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现
代化事业的开拓者、领航人,终其一生都在
寻找和探索一条使中国独立、富强的现代化
道路。在探索这条道路的过程中,他迸发出
许多思想火花,取得了伟大成就和成功经
验。但更具有重大意义的还是他在这一问
题上的前瞻性思考、开创性探索、奠基性贡
献,并在实践中给我们提供了正反方面的建
设经验。此外,其现代化思想也在中国式现
代化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探讨毛泽东同志对中国
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奠基性贡献,是“以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1]21的题中之义。
一、在前瞻性思考中阐明现代化建设的
重要意义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概念,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以工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5
- 36 -
业文明为开端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现象,
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和
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化”是中国
共产党对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最初表述和一
般性体现。毛泽东同志曾在中共七大的报
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
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2]1080
基于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他在
对中国形势的前瞻性思考中逐步理顺了现
代化发展的价值旨归,将现代化建设与党和
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
生活、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相联系,这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方向和实现路径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借鉴意义。
(一)现代化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
前途命运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
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必要条件,关乎党和国
家事业的前途命运。毛泽东同志曾尖锐地
指出,中国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
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
后,“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
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
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3]340。落后就要
挨打,是中华民族在屈辱近代史中得出的血
泪教训。早在革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开始
秉持世界眼光和现代化意识,积极探索中国
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多次围绕工业化论
及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强调发展工业化、现
代化的极端重要性。譬如1944年毛泽东同
志提出:“要使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
障,就需要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
中国的工业化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
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
的工业,它欺侮我们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
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4]
毛泽东同志不
仅深刻总结了我国近现代的历史,明确了当
时历史背景下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作出
了现代化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
运的重要论断。
现代化建设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
运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历史和实
践证明,国家要富强,必须要实现现代化,而
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民族国家是现代化
建设的先决条件。要具备这个现代化的先
决条件,只有革命一途。基于此,以毛泽东
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
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
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政治
前提。客观来讲,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不仅是
物质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
长,也在不断推动着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
结构的变迁以及体制机制的改革。从国情
出发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是特定历史
条件下作出的审慎选择,也是毛泽东同志在
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对于如何进
行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作出的
正确回答。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把一个
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
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
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
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
中国”[5]
。这也充分说明了现代化建设关乎
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带
领中国人民在完成历史使命过程中不可逾
越的重要阶段。
(二)现代化建设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
幸福生活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
基所在和发展指向。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
报》发刊词中写道: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
到经济的幸福”[6]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
就立志于“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而人
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中国
共产党执政兴国、领导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最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37 -
有力的依靠力量和最大底气,是其源源不断
的动力支撑。
人类追求现代化不仅是为了扩大物质
资料生产总量,更是为了人类的自身发展。
相较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塑造科层制
官僚集团来运行的发展模式,中国现代化建
设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的使命责任,始终以是否能够实现人
民幸福、是否能够满足人民需求作为核心要
素,不仅更加重视和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
展、社会现代化的辩证统一,也避免了陷入
只见物不见人的误区。正如毛泽东同志在
1942 年论及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时提到: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
见的物质福利。”[7]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
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选择走什么样的
现代化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
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更是由执政
党的性质宗旨、依靠力量和价值旨向所决
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领导全
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巩
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譬如,1953 年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人民群众便以主人
翁的姿态参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
普选。在经由毛泽东同志审定和修改的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
提纲》中同样指出:“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是
全体农民富裕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光明大
道。”[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在维护人
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协调各种利益之间
的矛盾,使之统筹兼顾、各得其所。毛泽
东同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作为中国社
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理论,具有深厚的历
史底蕴和深远的战略考量,生动彰显了中
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践行的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直接反映了中国现代
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种人本
逻辑消弭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以攫取剩余
价值为目的、以支配生产关系为表现形式
的资本逻辑带来的乱象,深刻体现了中国
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智慧和深
厚情怀,也充分印证了现代化建设关乎广
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的重要论断。
(三)现代化建设关乎社会主义发展的
光明前景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各阶段
目标都规定和体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
所无法根除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
生产之间的矛盾,其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制度
在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益成果的
基础上,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
越。是以,中国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新民主主
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坚定地走社会主义现代
化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9]214是毛泽东
同志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认
识基础上作出的重大论断。他不仅将新民
主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认定为“中国革
命的上下篇”,还探索开创了一条从新民主
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而这条不
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就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的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
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既将革命的阶段论同
“左”倾冒险主义和民族主义划清了界限,又
将革命的发展论同“二次革命论”划清了界
限,实现了中国“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性跨
越,在理论和实践上彻底解答了新民主主义
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
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始终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在汲取新民主主
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中“走自己的路”的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正确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38 -
选择。这种现代化不仅逐渐摆脱了“苏联模
式”的弊端,有效规避了西方现代性所面临
的系统性危机,也充分契合了马克思、恩格
斯坚决反对将西方社会发展作为唯一尺度
来衡量东方发展、将世界历史简单机械地挤
压到欧洲模式中去的观点,始终致力于使社
会主义同现代化建设成为联系紧密的一体
化事业、一体化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
条避免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而使中国绝大
多数人受益的现代化道路。正如“越是民族
的就越是世界的”,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
“共产党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
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0]
,“中国的事业是国际
共产主义事业的一部分”[3]16。中国的现代
化倡导走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性、平等、
进步、繁荣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代表着科学
理论指引下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创造性转型,
不仅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思维定
式,超越了西式文明叙事逻辑,为世界无产
阶级政党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
新选择,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
前景。
二、在开创性探索中擘画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战略蓝图
毛泽东同志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
生命……万万不可粗心大意。”[11]
将现代化
进程置于社会主义前提下,既是新中国政
治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将社会主义与现
代化相结合的实践逻辑的展开。面对这一
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没有现成答
案可用,也没有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对于社会主义
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
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
国”[3]198。伴随毛泽东同志对现代化建设认
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
的实践探索,既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战略主线、分“两步走”实现现代
化的战略构想,又提出了依托“三位一体”
整合构建的战略重点和坚持“自力更生为
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战略导向,展现了一
代伟人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胸怀全局的
战略部署和审时度势的战略调整能力,为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诸多思
想观点和经验。
(一)战略主线: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
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
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全国各
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
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和执行已充
分说明:新中国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高效
的、以实现中国现代化为目标的国家。新中
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便由萌芽时
的被动发展转变为在一个独立政权领导下
的主动发展。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并纳入国家发展战
略,通过顶层设计、长期规划、重点部署等方
式为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提供
了科学的战略指导、优越的政治条件和制度
保障,使我国正式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探索阶段。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艰巨性、复杂性和长
期性等特征,毛泽东同志深入研究中国现代
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经过反复权衡、深思
熟虑后总结道:今后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
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
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
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439。这不
仅凝聚和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也使得我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许多独创性
成果和伟大成就。譬如,在生产布局上,我
国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过
去比较落后的广大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改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39 -
变了过去生产力分布偏重于东部沿海地区
的情况,扩大了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在国
防工业上,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而
且国家的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取得了
“两弹一星”等世界瞩目的科技成就。同时,
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得到了保障,国内人民
的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总体而言,从新中
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
现代化建设相互交织。从最初工业化目标
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这段艰辛曲折
的探索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和规划目标的转变与
深化。毛泽东同志作为首倡者和探路者,更
是展现出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优秀品质和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
共产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
心与信心。
(二)战略构想:计划分“两步走”实现现
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使之以崭
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疑是艰难复
杂的任务。“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后,1964年
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第一步,建立一个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
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
列。”[12]439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最初探索,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较为科学的发
展战略,彰显了中国要成为强国的雄心壮
志,深刻影响了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两步走”战略构想指导下,毛泽东同
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
条腿走路”的方针。1956年,《人民日报》刊
登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
指出:“有一些天真烂漫的想法,仿佛认为在
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会再有矛盾存在了。
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13]
毛泽东
同志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认识,意
味着要调动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文
化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人的积极性,目的
在于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创造一
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此外,“两
条腿走路”方针也是一个含义丰富且具有辩
证性的战略构想。诚然,这些设想并不等于
在实践中就能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但无论
是这些探索本身还是其成果,都具有重大的
理论和现实意义。
整体来看,在短短 20 年时间内我国就
建成了部门齐全、基础完备的现代工业体
系,教育、科学等领域事业取得很大发展,国
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军事工业建设得
到加强等。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发展了社
会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国防防御能力,也
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地看,“两步走”
战略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希望尽快改变中国
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意愿和在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探索过程中面对挫折与考验的调
整能力。毛泽东同志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内
容和特征都作出了科学判断,将锚定远景目
标与部署具体举措相结合。他提出的关于
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为巩
固新生人民政权提供了坚强后盾、为确立中
国的大国地位提供了切实支持、为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新时期制定
“三步走”战略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宝贵
经验。
(三)战略重点:依托“三位一体”整合构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辆汽车、一架
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0]329
的落后现状,毛泽东同志成功架起了从落后
的农业国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桥梁,
系统全面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并
领导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在他看
来,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不可分
的,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一,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毛泽东同志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40 -
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首次完
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概念。事实上,“四
个现代化”的本质内核就是要以工业现代化
为前提奠定物质基础、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保障国家根基、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关键推
动社会发展、以国防现代化为前三者提供有
力支撑。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有着内在的
逻辑关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组成了
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此外,针对社
会主义经济体制等问题,毛泽东同志从中国
实际情况出发率先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的总体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
胆尝试和艰辛探索。譬如在社会主义经济
管理体制方面,他提出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允许地方与企业搞一点“独立王
国”;在分配关系方面,他提出要兼顾国家、
集体和生产者个人利益等。
其二,政治现代化是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同志不仅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人民民主专
政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制定
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等),还提倡要
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健全民主集中制、改进
思想方式和工作方法、注重理论学习等方式
来加强执政党建设。这些内容都为建立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理论和政策的基础。
特别是人民民主专政,其作为无产阶级专政
的一种形式,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
伟大创造,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有利于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也有利于调动和组织亿万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
其三,文化现代化是有机组成部分。在
毛泽东同志看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说到底
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着眼于物质方
面,还要着眼于精神方面。中国革命没有精
神力量就不可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没有精神动力同样难以取得成功。
1951年4月,毛泽东同志的题词“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奠定了基调。
从毛泽东同志的相关论述中不难发现,他认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
共产主义准备物质和精神条件,因而爱国主
义精神、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等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
精神动力。此外,他还提出要在坚持马克思
主义理论指导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决抵
制资产阶级思想。通过建立宏大的社会主
义知识分子队伍,充分调动并切实发挥广大
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进而在全国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
勃的社会道德风尚。
(四)战略导向: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
取外援为辅”
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都会受到自身国情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因而
在利用外部资源的同时确保制定发展战略
的独立性尤为重要。中国作为有着自身独
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现实国情的超大
人口规模的国家,只有通过实现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辩证统一,将各国发
展战略中的统一性与本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独立性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既有统一性又有
独立性的相互关系,才能使现代化建设获得
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确保其协调、健康、有
序发展。
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创新理念是毛泽
东同志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宝贵经验,
但这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同志排斥对外交
往。与之相反,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把握到
世界发展趋势,认识到现代世界并非是一
个封闭的世界。他强调:“中国无论何时也
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但中国不是
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41 -
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而且必须成为我
们的立脚点。我们不是也不能是闭关主义
者,中国早已不能闭关。”[14]
基于此,新中国
成立后,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
为辅”的原则下,我国不仅在开展同社会主
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并取得重大成就,同时
也在抛开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别情
况下采取了果断而灵活的政策,为中国的
对外经济交往奠定了初步基础,促进了现
代化建设。
然而,现代化建设依然要着眼于“自力
更生为主”。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始终
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
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体现和对革命经
验的深刻总结。20 世纪 50 年代初,由于受
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中国曾
将苏联定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参
照目标并号召要“学习苏联”。依据苏联现
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我国顺利实现了“一
化三改”的目标,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基本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
体系,对于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起到了
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政策的制定也存在局
限性,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
寻求。在特殊时期“学习苏联”政策影响下,
由于片面大规模进行基础建设,忽略本国具
体国情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独立性,我国
人民生活水平出现一定波动。同时苏联在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和错误,对于正在寻求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起到了十分重
要的警示作用。毛泽东同志通过充分细致
的调查和思考,明确提出“以苏为鉴”,并强
调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
坏经验——引以为戒”[9]380。基于此,我国现
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仅攻克了以
“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尖端技术,还实现了无
线电电子学、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
精密仪器等新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带动了
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和新兴学科的建立和
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我国的
封锁,极大提升了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
和保障。同时在外交方面,我国始终坚持从
维护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出发,坚决捍卫国家
和民族利益。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重要
原则,以及为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
锁”“禁运”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巨大成就,
不仅为改革开放后的对外开放格局打下了
一定的理论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提供了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政策参考。
三、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
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
段。”[15]
社会的发展与黏性,从来都是社会运
动合力作用的结果。在这种合力中,既有顺
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动力,亦有违背历史进步
潮流的阻力。思想的伟大不只在于理论本
身的魅力,更在于其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
验上得出的理性认识,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和社会进步的行动指南。毛泽东同志关于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是一种观念形态,也是
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形态,其中蕴含的一系
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观点和
路径方法,不仅在当时起到极端重大的目标
导向作用,时至今日仍不乏耀古烁今的精
华,对于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 具有重要启发
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
能够行稳致远
从发展属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42 -
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毛泽东
同志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
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
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
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2]1098党的领导内
在规律决定了中国道路的政治属性,赋予了
中国人民不断迎来发展奇迹的可能。坚持
党的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是社会长
期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重要支撑。近代以来,我们的现代
化因列强侵略而被动发生,后又在内忧外患
的夹缝中进行。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
放,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场,各种主义思潮
纷纷亮相。只有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团
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
民民主专政国家,成为全体人民的主心骨,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和正确
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系列独创性
成果,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等,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民在实践中取得的伟大飞跃、伟大创造,也
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从“一
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16]
再去执
行,到党“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17]
,再到
“党是领导一切的”[3]305,毛泽东同志对于“坚
持党的领导”这一问题的认识贯穿其革命生
涯并不断深化,不仅揭示、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政党执政规律,也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稳步发展、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重
要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和
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
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
所在。”[18]
现代化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
命运,更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
领导。过去,党的领导有效确保了中国的革
命、建设和改革之路的顺利推进,为我国打
下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如今,党的
领导不仅保证了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
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了政治经济等重大关
系的有效调节、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协调、国
家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公平正义目
标原则的具体落实,也有利于有效防范和化
解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考验,确保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党的领导仍是重要
的政治保障和制度基础。一方面,要确保党
的领导和建设始终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
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为一种政党驱
动的后发现代化模式,与中国共产党是不可
分割的。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同时,不断通过自我革
命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完善党的领导制
度体系,及时整顿党员队伍,永葆马克思主
义执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使其更加契合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
要维护好、发挥好、运用好党的领导这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不仅要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
效能更好地转化融合,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
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动
员力、“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强大执行力、“全
覆盖、无死角”的强大整合力,将现代化进程
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掣肘消灭在萌芽阶段,
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定有序地向前
推进。
(二)坚持人民至上,积极回应中国式现
代化的价值取向
从发展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
民为中心的、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
代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人民至上
是立党治党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人从传统
向现代转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
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抓建设、搞改
革,尽管任务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43 -
人民谋利益。早在红军初创时期,中国共产
党就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
的以“打土豪分田地”为重要内容的土地革
命,让穷苦百姓共享革命成果,实现了拥有
土地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
领人民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
社会变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
实基础。特别是在关于确立新型政体问题
的讨论上,毛泽东同志更是指出:“资产阶级
共和国的国会制度在人民中已经臭了,我们
不采用它。”[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
属于人民。”[20]
这一权力归属的根本性问题
的确定,使饱经沧桑的中国在人民群众的建
设下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新中国呈现
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气象,飞机、
汽车、发电设备等这些我国之前没有的工业
也在“一五”计划期间建设起来了。
现代化建设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
生活,更要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公仆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
大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
值追求一脉相承,根本上服务于人的全面发
展。这种现代化不是对物的现代化的否定,
而是建立在物的现代化基础上的更高层次
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口素质显
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对美好生
活向往不断满足的过程。虽然我国仍客观
存在着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大
等问题,这也是在特定历史阶段难以完全避
免但终将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立足新时
代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仍然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永恒主题和价值目标。
其一,要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抓手。针对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面对人民群众急
难愁盼的问题,牢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的宗旨,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同步发展,不断壮大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
国力;同时充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诉求,不断激发民
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拓宽民众的政治参与
渠道,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
治局面。其二,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
口。通过突出工作重点、兜住民生底线、完
善制度设计、合理引导预期等方式,将改革
发展责任扛在肩上,确保一大批惠民举措落
地实施,着力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化解各方面风险挑战,
促进全社会各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
“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
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
进”[21]
,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篇章。
(三)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构建中国式现
代化的战略部署
从发展方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后
发式、赶超式、并联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
式现代化。坚持科学规划代表着从规律性
认识到实践理念的创造性转化,是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毛泽东同
志曾在谈论思想方法用之实践时提到:“我
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
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
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
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6]139 中国从
1953 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此后每
一个五年计划都代表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迈
上了新台阶。譬如 1957 年 9 月,毛泽东同
志曾在与湖北省部分地委书记座谈时说:
“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建立和巩固合
作社,第二个五年计划使合作社赶上和超
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第三个五年计划
就有农业机械化的希望了。”[22]
在《论十大
关系》等重要文献中,也全面系统地阐述了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处理好全局性重大关
系,提出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
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性贡献
-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