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全优课堂》九年级上化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5-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人教版《全优课堂》九年级上化学(答案)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前预习/新知导引1. 性质 组成 结构2.(1)火和简单的工具(2)原子论 分子学说 门捷列夫(3)绿色化学考点集训/夯实基础1. C 提示:研究地壳运动属于地理研究的内容。2. A 提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属于物理研究的范畴。3. D 提示: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即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4. D 提示:“绿色化学”的特点是充分利用资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实现环境友好。5. D 提示:化学研究的对象包罗万象,几乎包括整个物质世界。 工业发展所需的动力、农业高产所需的化肥、人类战胜疾病所需的药物都是化学给我们带来的。6. B 提示:指南针在地球的磁场中受磁场力的作用,所以会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针的利用,属于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故 B 项符合题意。综合检测/巩固排查7. C 提示:公元 132 年,张衡发明地动仪,这是地理研究的范围,与化学无关,故 C 项符合题意。8. C 提示:化学发展首先是从火的发现和利用开始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随后门... [收起]
[展开]
人教版《全优课堂》九年级上化学(答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

绚丽多彩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 性质 组成 结构

2.(1)火和简单的工具

(2)原子论 分子学说 门捷列夫

(3)绿色化学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C 提示:研究地壳运动属于地理研

究的内容。

2. A 提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属

于物理研究的范畴。

3. D 提示: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

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

和分子构成的,即创立了原子论和分

子学说。

4. D 提示:“绿色化学”的特点是充分

利用资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减

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实现环境友好。

5. D 提示:化学研究的对象包罗万象,

几乎包括整个物质世界。 工业发展所

需的动力、农业高产所需的化肥、人

类战胜疾病所需的药物都是化学给

我们带来的。

6. B 提示:指南针在地球的磁场中受

磁场力的作用,所以会一端指南一端

指北,指南针的利用,属于物理学研

究的内容,故 B 项符合题意。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7. C 提示:公元 132 年,张衡发明地动

仪,这是地理研究的范围,与化学无

关,故 C 项符合题意。

8. C 提示:化学发展首先是从火的发

现和利用开始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随后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

了元素周期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

开始利用先进仪器进行微观探测;随

着化学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人们

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所以正确

的排列顺序是④①③⑤②。

9. D 提示: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给

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还会带来环境

污染等问题,影响人类的健康。

10. ② ③ ① 提示:道尔顿和阿伏加

德罗等科学家创立的原子论和分子学

说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的

基础,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

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

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11. C 提示: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

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故 C 项正确。

12. C 提示:物体的运动和作用力是物

理研究的范畴,故 C 项符合题意。

13. C 提示: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但

没有化学,也会产生环境问题,如噪

声污染等,故 A 项错误;有毒的化学

物质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其中很多物

质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禁止使用不

现实,应合理、规范使用,故 B 项错

误;化工生产是环境污染的主因,但

化工生产不一定都会导致环境污染,

故 D 项错误。

创新应用/核心素养

14.(1)①②④⑥ (2)⑤

(3)金属的冶炼,使人们住上了各式

楼房,乘坐上各种交通工具

新燃料的开发、新材料的研制推动了

航天技术的发展(合理即可)

提示:(1)图中与人类住、行有关的是

水泥、黄沙、木材、汽油;(2)图中可以

食用的是食醋;(3)化学在保证人类

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中有重要作用。

例如金属的冶炼,使人们住上了各式

楼房,乘坐上各种交通工具;新燃料

的开发、新材料的研制推动了航天技

术的发展。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 1 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2.(1)生成其他物质

(2)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 能量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1. D 提示:水洗糯米和粽叶包粽的过程

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变

化,故 A、C 项错误;刀切肉块过程中

只是肉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其他物

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项错误。

2. B 提示:死灰复燃包含着物质的燃

烧,属于化学变化,故 A 项错误;高粱

酿酒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 C 项错误;钢铁生锈有其他物质铁

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 项错误。

3. C 提示: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但属

于物理变化,故 A 项错误;石灰石与

稀盐酸反应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

学变化,故 B 项错误;蜡烛燃烧过程

中,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

燃烧是化学变化,故 D 项错误。

4. C 提示: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

化,瓷碗破碎属于物理变化,但该过

程中没有伴随化学变化,故 A 项错误;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

故 B 项错误;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

变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等现象,但

是有的化学变化则没有这些现象,故

D 项错误。

5.(1)①③④⑥ ②⑤ (2)②

提示:(1)①铁水铸成锅过程中只是

铁的状态和形状改变,没有生成其他

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②铁管生锈过程

中,有其他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

变化;③粉笔折断过程中没有生成其

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④雪融化过

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

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⑤木炭在

氧气中剧烈燃烧有其他物质生成,属

于化学变化;⑥麦磨成面过程中没有

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2)对

着玻璃片呼气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

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的

过程中有其他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

成,属于化学变化;湿衣晾干的过程

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其他

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灯泡通电

发光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

于物理变化。

6. D 提示:混合、成型、晾干的过程中

均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变

化,故 A、B、C 项错误。

7. 物理 提示:木材雕刻只是木材的形

状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属于物理变化。

第 2 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化学变化

(2)发生化学变化 颜色 状态 气

味 熔点 沸点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1. B 提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是

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

化学性质。

2. B 提示: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描

述的是化学性质;水结成冰描述的是

物理变化;铜器在潮湿环境中产生铜

绿描述的是化学变化。

3. A 提示: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铁能燃

烧对应的是化学性质;银白色为物质

的颜色,颜色、密度、硬度均是物理性

质,故 A 项符合题意。

4. D 提示:酒精易挥发,不需要通过化

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

理性质,滴一滴酒精在手心中感到凉

意,是因为酒精挥发带走热量导致

的, 该过程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

于物理变化;汽油能燃烧,需要通过

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

化学性质,人靠近汽车闻到一股刺激

性气味,是因为汽油具有挥发性,汽油

挥发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

化;铁的熔点高达 1 535 ℃,不需要通

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

的物理性质,熔化的铁极易在空气中

变成黑色的物质,是因为铁和空气中

的氧气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

学变化。

5. 作燃料 灭火

6. ③⑤⑧ ①④⑥ ②⑦ ⑨

提示: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

变化,③矿石粉碎、⑤酒精挥发、⑧电

灯通电发光、发热,都属于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①铁

生锈、④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

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⑥鸡蛋变

质都属于化学变化;物质不需要发生

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

性质,②水是无色液体、⑦常温常压

下水的沸点是 100 ℃都属于物理性

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

质叫化学性质,⑨纸张能燃烧属于化

学性质。

7. A 提示:难溶于水、淡黄色固体和熔

沸点低,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

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 B、C、

D 项错误。

8. 有刺激性气味(或无色;气体;密度比

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

基础的科学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实验 实验 (2)变化中 变化后

2.(1)不 小于

(2)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水

二氧化碳

3.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A 提示:甲同学提出“呼出气体中的

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多”,是甲同学对

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少的

一种假设,属于猜想和假设的环节。

2. B 提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

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属于科学探

究环节中设计实验的环节。

3.(1)外焰 内焰 焰心 石蜡蒸气遇

冷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能

(2)蜡烛熔化

提示:(1)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分

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 蜡烛熄

灭后的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

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因

此白烟能被点燃;(2)点燃蜡烛后蜡

烛会熔化,即蜡烛由固态变为液态,

但组成没有变化,该过程中没有其他

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 B 提示: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易于

区分,应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装有

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故 B 项

错误。

5. A 提示: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

化碳、水蒸气等,故 B 项错误;呼出气

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氧气含

量要少,故 C 项错误;呼出气体中的

水蒸气含量高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

量,故 D 项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6. B 提示:呼吸作用就是吸入的氧气转

化为二氧化碳,即人吸入的二氧化碳

少,呼出的二氧化碳多,故 B 项错误。

7. C 提示:根据题意,某同学在厨房看

到一种无色液体,他猜测可能是白酒

或者是白醋,于是他打开瓶盖闻了一

下,就“他打开瓶盖闻了一下”这一过

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环节。

8. 石蜡浮在水面上,难溶于水 a

水雾 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水和二氧化碳

提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要小,

在水中不溶解,把石蜡放入水中可观

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在水中不溶解;

①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可

以看到火柴梗的 a 处最先碳化;②蜡

烛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罩在

火焰上方的干冷的烧杯内壁会出现

水雾,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故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1)澄清石灰水

(2)石灰水立即变浑浊

(3)少 多 (4)氧气 二氧化碳

提示:(1)检验二氧化碳的物质①是

澄清石灰水;(2)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较多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

石灰水立即变浑浊;(3)分析现象得出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

空气中少;结果④是呼出的气体中二

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多;

(4)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人体的生

命活动消耗了氧气,释放了二氧化碳。

专题集训一 判断、区分物质的

变化和性质

1. A 提示: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

有其他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在

甲骨上刻文字、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

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其

他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

2. C 提示:鲜奶制酸奶过程中有其他

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A 项错

误;燃放焰火的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

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 项错误;铁钉

生锈的过程中有 其他物 质 铁 锈 生

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 项错误。

3. C 提示:清洗葡萄是将附着于葡萄上

的脏东西洗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把葡萄捣碎只是葡萄

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

161 162

全优课堂·化学·九年级上册·答案全解

第2页

成,属于物理变化;用细纱布将不溶

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过程中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 B 提示:加注燃料、卫星与火箭分离

和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均没

有其他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

5. C 提示:野火、山火和蜡烛燃烧的过

程中,均有其他物质二氧化碳等生

成,均属于化学变化。

6. D 提示:A 中的蒸发汁液、B 中的晒

干水分、C 中的成品切块包装的过程

中均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

变化;D 中的发酵粮食有其他物质生

成,属于化学变化,不同于其他三项。

7. B 提示:汽油挥发属于物理变化,酒

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变形属于

物理变化,故 A 项错误;铁炼成钢属

于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

变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属于化学

变化,故 C 项错误;水分蒸发、金属导

电和铁丝弯曲均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项错误。

8.(1)①②③⑤ 变化后没有其他物

质生成

(2)④ 变化后有其他物质生成

提示:①淘米洗菜的过程中只是将米、

菜与杂质分离,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②将米和水按比例混

合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

物理变化;③打开液化石油气瓶阀门

的过程中只是液化石油气的状态发

生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

理变化;④打火点燃石油气的过程中

石油气燃烧有其他物质生成, 属于

化学变化;⑤锅被烧热的过程中没有

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9. ①②⑤ ③④

提示:①②⑤的变化过程中只是水的

状态发生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

于物理变化;③的变化过程中有其他

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④的变化过程

中有其他物质水蒸气生成,故③④属

于化学变化。

10.(1)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 一定

(3)物理变化 不一定

(4)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11. B 提示: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

A 项错误;C、D 描述的均属于化学变

化,故 C、D 项错误。

12. D 提示:铜一般呈紫红色,颜色属

于物理性质,故 A 项错误;铜与氧气

反应生成氧化铜,属于化学变化,故

B 项错误;熔点属于物理性质,故 C 项

错误。

13. A 提示:刺激性气味,气味属于物

理性质,故 B 项错误;黄绿色,颜色属

于物理性质,故 C 项错误;沸点属于

物理性质,故 D 项错误。

14. B 提示:颜色、状态、溶解性、沸点

均属于物理性质,易燃烧属于化学

性质。

15.(1)气体(或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

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或具有可燃性、还原性)

16.(1)①②③ (2)④⑤ (3)⑥⑦

提示:(1)颜色、气味和状态不需要通

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

性质,与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不需

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也属

于物理性质,故①②③描述的都是物

理性质;(2)分解放出氧气和加热后

发生爆炸,都会有其他物质生成,均属

于化学变化,故④⑤描述的是化学性

质;(3)脱色和作环境的杀菌消毒剂,

均属于物质的用途。

阶段小测——绪言、课题 1、

课题 2

1. D 提示: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属于信

息技术领域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

研究范畴。

2. A 提示:焚烧小麦秸秆会产生大量

的烟尘,污染空气,不符合绿色化学

的理念。

3. B 提示:水中捞月、破釜沉舟和车水

马龙过程中均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均

属于物理变化。

4. B 提示: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

小,是物质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并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被雨淋湿的自行车车圈上出现锈渍,

此变化出现铁锈,生成其他物质,所

以属于化学变化;对着玻璃吹气出现

水珠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

改变,并无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

变化;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

属于物理变化。

5. B 提示:用粮食酿酒过程中有其他

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利用

的是化学性质。

6. B 提示:吹灭后产生白烟是石蜡气

体凝华后形成的,不需要通过化学变

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蜡

烛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

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碎片浮

于水上,是因为碎片密度比水的密度

小,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

来,属于物理性质;浮于水上的碎片

不减小,说明石蜡不溶于水,溶解性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属于物理性质。

7. C 提示:颜色、状态、密度、气味均属

于物理性质,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8. C 提示: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我们

是看不到的,“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

氧化碳气体生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

的,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可用于检验蜡烛燃烧后是否有水生

成,故 C 项符合题意。

9. B 提示: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氧气少

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

熄灭。

10. B 提示:根据题意,“铁为什么会生

锈? ”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属于科

学探究中提出问题的环节。

11. ③④ ②⑤⑥ ⑧⑨⑩ ①⑦

提示: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

来,属于化学性质;②钢铁生锈的过

程中有其他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

变化;③电灯发光的过程中没有其他

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冰雪融

化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⑤煤气燃烧的过程中有其他物质二

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⑥铜

器上出现铜绿的过程中有其他物质

铜绿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⑦汽油能

燃烧需要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表

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⑧白

醋是无色的、⑨金刚石比较硬、⑩氧

气不易溶于水等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

化就能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

12. C A A B D

13. ① 提示:有咸味是指物质的味道,

属于物理性质。

14.(1)三 外焰 外焰 外焰 焰心

(2)蜡烛复燃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可燃

15. 冷而干燥 火焰上方 水雾 澄清石

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6. ① ②④ ③ ⑤

提示:①“如何判断铁矿石与铁块是

不同的物质? ”属于提出问题;②“对

铁矿石和铁块分别进行通电测试,发

现铁块导电,铁矿石不导电”和④“分

别用磁铁吸引铁矿石和铁块,发现铁

块能被磁铁吸引,而铁矿石则不能”属

于收集证据;③“铁块是不同于铁矿

石的一种物质”属于获得结论;⑤“通

电的方法不如用磁铁吸引的方法简

便易行”属于反思评价。

17.(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

(2)小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

(3)干燥玻璃片是否变模糊

提示:(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不同,变浑浊

的程度不同;(2)氧气支持燃烧,氧

气含量不同,木条燃烧的情况不同;

(3)水蒸气在温度较低时会液化。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 1 课时 常用仪器 化学药品的

取用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接触 容器口 (2)1~2 mL 盖

满试管底部 (3)指定的容器内

2.(1)广口瓶 药匙 镊子 (2)横放

容器口 (3)药匙 纸槽

3.(1)倒 向着手心 紧挨 (2)放平

凹液 最低处 (3)橡胶胶帽 用清

水冲洗干净 伸入容器中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D 提示:D 是禁止停车标志。

2. D 提示:在使用药品时为保证安全,

要做到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因此不能

直接用手抓取药品,故 A 项错误;实

验剩余的药品不能随意丢弃,应放到

指定的容器中,故 B 项错误;实验室

中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 C 项

错误。

3. 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量

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集气

瓶,用于收集少量气体(答案不唯一)

4. C 提示: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

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防止腐蚀

胶头,A、D 项错误;取用液体时,试剂

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

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

签;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瓶

塞,从而污染药品,试管要略微倾斜,

B 项错误。

5. A 提示:实验室的药品有的有毒,有

的有腐蚀性,不能用手直接取用固体

药品,故 B 项错误;吸取液体药品时

应该在外面把胶头滴管内的空气挤

净,再把胶头滴管伸入试剂瓶内吸取

液体,图中有气泡说明是在试剂瓶里

挤净空气,故 C 项错误;量筒用于量

取一定量的液体体积,不能作溶解

容器,溶解固体药品通常在烧杯中进

行,故 D 项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6. C 提示:A 是水槽;B 是锥形瓶;D是

铁架台。

7. C 提示: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

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

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

A 项错误;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

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瓶塞倒

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

染药品,故 B 项错误;取用块状固体

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

在试管口,再让试管慢慢地竖起来,

故 D 项错误。

8. D 提示:将用剩的药品送回到原试

剂瓶中,会污染试剂瓶中的药品,应放

入指定的容器中,D 项操作错误。

9. C 平 提示:酒精灯可作为热源;往

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应将试管横

(平)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入试管

口,再把试管慢慢地竖立起来。

创新应用/核心素养

10.(1)倒放 液体药品 (2)细 广

(3)C

提示:(1)倒开水时,要把水瓶的软木

塞取下后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软木塞

受到污染,其操作与化学中取液体药

品的操作相似;(2)色拉油属于液体,

要盛放在细口瓶中;食用盐属于固体,

要盛放在广口瓶中,这与实验室贮存

液体药品和固体药品相似;(3)实验

剩余的药品既不能带走,也不能随意

乱放,更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在实验

室指定的容器中,故 C 项符合题意。

第 2 课时 物质的加热 仪器的

连接与洗涤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燃着的 灯帽 湿抹布 (2)干燥

1

3 底部 预 外焰 对着自己或

他人 用冷水冲洗

2.(1)用水润湿 (2)用水润湿

(3)转动

3.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4.(1)试管刷 (2)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C 提示: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要用

试管夹,手拿试管给试管里的液体加

热,会烫伤手,故 C 项错误。

2. A 提示: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

只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故

B 项错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

灭,不能用嘴吹灭,故 C 项错误;酒精

灯不用时应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

故D 项错误。

3. D 提示: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

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

管,故D项错误。

4. D 提示:玻璃仪器洗涤干净后,在内

壁上会形成一层均匀的水膜,既不聚

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5. C 提示:洗涤时,先装半试管水,且

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故 A 项错误;洗

涤试管时,振荡的正确方法是用手腕

的力左右摆动,故 B 项错误;刷洗时

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损坏试管,故 D 项

错误。

6. D 提示: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

酒精不超过容积的 2

3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7. C 提示: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

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

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

C 项错误。

8. C 提示:加热试管时用试管夹夹持,

不能用手拿着试管,以防烫伤手,A 项

错误;加热试管时,试管口不能对着

自己或他人,B 项错误;实验结束后,

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

定的回收容器中,D 项错误。

9.(1)将插入橡胶塞的导管一端用水

润湿

163 164

第3页

(2)将试管底压破

10.(1)B 提示: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绝

对不能用嘴吹灭,目的是防止失火,

引起火灾。

(2)中上部 (3)用手腕的力左右

11. C 提示:胶头滴管用完后,不能平

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胶头滴管,故

A 项错误;酒精灯用完后,要立即用

灯帽盖灭,并盖上灯帽,故 B 项错误;

取固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

取完固体药品后,应盖好瓶塞,故

D项错误。

专题集训二 基本实验操作

1. B 提示: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要倒

放在桌面上,故 A 项错误;使用酒精

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要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禁止用酒精灯去

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 C 项错误;

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

嘴吹灭,故 D 项错误。

2. D

3.(1)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

别是气体)的气味 尝任何药品的

味道 (2)① ② ③ (3)广口瓶

横放 容器口 慢慢竖立起来

4.(1)均匀 集中 (2)①B ②C

5.(1)将试管直立起来

(2)沾污滴管(或造成试剂的污染)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1

3

6.(1)胶头滴管 试管刷

(2)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距管口

1

3 处

(3)水平桌面上 凹液面的最低处

(4)试管 胶头滴管

提示:(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

的是胶头滴管;用试管刷来刷洗试管;

(2)试管夹夹持试管的具体操作是从

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距管口 1

3 处,

如果从试管口向下套会使试管夹上

的杂质掉入试管内,污染药品,距管

口 1

3 处,试管不容易脱落;(3)使用

量筒时,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

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

水平;(4)图中的 A 针剂瓶可以代替

实验室中的试管;图中的 C 眼药水瓶

可以代替实验室中的胶头滴管,用于

液体的滴加。

7. B 提示: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

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

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故 A 项

错误;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或

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

上方,故 C 项错误;振荡试管时,应用

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故 D 项错误。

8. C 提示: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要注

意,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

的 1

3 ,用外焰加热,试管夹要夹在试

管口的中上部,故 C 项错误。

9. B 提示:不可以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A 项错误;量取 12 mL 水时最好选用

量程为 25 mL 的量筒,C 项错误;将

胶头滴管垂直悬空在量筒上方,往量

筒内准确滴加液体至刻度,D 项错误。

10.(1)A (2)润湿

11. B 提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左物右

码,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故 A 项

错误;胶头滴管使用时要先提起胶头,

再排空气,然后伸入滴瓶内,故 C 项

错误;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

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

3 ,

故 D 项错误。

12. D 提示:从试剂瓶中取用氯化钠固

体,可使用药匙;从试剂瓶中取用硝

酸银溶液,可使用胶头滴管。 故需要

用到的器材是甲-②,乙-①。

13. B 提示:溶解氯化钠时,不能在量

筒内进行,故 A 项错误;向试管中放

铁钉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铁

钉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

起来,故 C 项错误;取用液体药品时,

瓶塞要倒放,为防止污染胶头滴管,

使用滴管的过程中不可平放或倒持

滴管,故 D 项错误。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1 空 气

第 1 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五氧化二磷 (3)白烟 1

5

(4)1

5

2. 78 21

3.(1)两种或两种以上 (2)一种物质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C 提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

气大约占 78%。

2. D 提示: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计算,

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

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

体和杂质 0.03%,故排列顺序为②④

①③。

3.(1)装置的气密性

(2)水面上方的空间

(4)冷却至室温 水沿导管进入集气

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

瓶液面以上体积的 1

5

(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

5

提示:(1)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

密性,以防生成的气体外逸;(2)在集

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

间分为 5 等份;(4)将红磷熄灭并冷

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会观察到的

现象是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

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液面以

上体积的 1

5 ;(5)实验得出的关于空

气组成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 1

5 。

4. B 提示:液态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

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A 项错误;人

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

气等, 属于混合物, 故 C 项错误;稀

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氩气等,属

于混合物,故 D 项错误。

5. B 提示:空气、海水、石灰水中均含

有多种物质,均属于混合物,故 A、C、

D 项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6. A 提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

约是氮气 78%,氧气 21%,故 B 项错

误;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成分之一,新鲜

的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故 C 项错

误;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都

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故 D 项错误。

7. A 提示:加碘食盐、稀有气体和泉水

中均含有多种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故 B、C、D 项错误。

8. C 提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

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又增加了

新的气体,装置内压强变化不大,不能

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 C 项

符合题意。

9. ②④ ①③ 提示:①五氧化二磷由

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②清新

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③液氧由一种

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④水泥砂浆

由水泥、水、砂等物质混合而成,属于

混合物。

10. B 提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

大约是氮气占 78%、氧气占 21%、稀

有气体占 0.94%、二氧化碳占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由图可

知,a 占的体积分数最大,是氮气,故

B 项正确。

11. C 提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

大量的白烟,但不能证明空气中氧气

的含量,故 A 项错误;红磷在空气中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空气

受热膨胀,完全反应后,消耗装置内

的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故瓶中液

面先下降,后上升,但不能证明空气

中氧气的含量,故 B 项错误;水槽中

液面下降,不能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故 D 项错误。

12. D 提示:鲜花饼、小锅米线和果汁

中均含多种营养物质,均属于混合

物,故A、B、C 项错误。

创新应用/核心素养

13.(1)③①②④ (2)1

(3)图 1 实验比图 2 实验误差大(合

理即可)

提示:(1)图 2 实验正确的实验操作顺

序是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

20 mL 的注射器活塞置于 10 mL 刻

度处,并按图 2 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

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

酒精灯;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

松开弹簧夹;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2)由于反应前,弹簧夹是夹紧胶皮

管的,故红磷燃烧消耗的是容积为

45 mL 的试管内空气的 1

5 ,也就是

9 mL,所以最终活塞所处的刻度值为

10 mL-9 mL=1 mL;(3)对照图 1 实

验,图 2 实验具有以下优点:减少实

验误差,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便于

读数等。

第 2 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保护空气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呼吸 燃烧

(2)①不活泼 ②保护气

(3)①不活泼 ②电光源

2.(1)烟尘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3)②清洁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C 提示:题中只有氖气属于稀有气

体,氖气通电时发出红光,是“试电

笔”中常充入的一种气体。

2. C 提示: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是氧

气不能燃烧,不能用作燃料,故 C 项

错误。

3. B 提示: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

目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及臭氧等。 二氧化碳排

放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

为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没有被列入

空气质量监测项目,故 B 项符合题意。

4. B 提示: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

烟尘,会增加空气中 PM2.5,故 B 项符

合题意。

5. B 提示: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污染

空气,故 B 项符合题意。

6. D 提示: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用作

助燃剂,但不能燃烧,不能用作燃料,

故 D 项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7. D 提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

用作灯泡的填充气,故 D 项错误。

8. A 提示:“冷冻法”治疗咽喉炎,说明

所需物质必须能够提供低温环境且

能应用于医疗领域,根据物质的用途,

只有液氮具有此用途。

9. A 提示:建筑工地车辆未经冲洗直

接进入街道会带来大量粉尘,不利于

改善空气质量,故 A 项符合题意。

10.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11.(1)0.94% (2)氧气 氮气

(3)支持燃烧 (4)①③

(5)使用电动出租车可减少汽车尾气

排放(合理即可)

提示:(1)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

数约为 0.94%;(2)氧气可供给呼吸,

可用于医疗上急救病人;氮气化学性

质稳定,可用作食品保护气;(3)炼钢、

气割、气焊等都要用到氧气,这主要

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4)②大力发

展火力发电不利于保护大气,故②错

误;(5)使用电动出租车可减少汽车

尾气排放; 垃圾清扫车可减少扬尘;

喷水雾汽车可降低空气中的粉尘。

12. C 提示:氧气的性质有支持燃烧和

供给呼吸,严重的高原反应是由于高

原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吸氧能为

人体呼吸提供适量的氧气,故 C 项符

合题意。

13. C 提示: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

物,C 项错误。

14. A 提示:废弃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烧

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空气,

故 A 项错误。

创新应用/核心素养

15.(1)80 km/h

(2)烟尘 积极植树造林 开发利用

新能源(合理即可)

提示:(1)速度为 50 km/h 时,排放污

染物总质量为 8.7 g +1.0 g +0.7 g =

10.4 g;速度为 80 km/h 时,排放污染

物总质量为 5.4 g+1.2 g+0.6 g=7.2 g;

速度为 120 km/h 时,排放污染物总

质量为 9.6 g+3.8 g+0.8 g=14.2 g;根

据分析可知,速度为 80 km/h 时产生

污染物的总质量最小,此时污染程度

最小;(2)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

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

了污染;为了减少大气污染,我们应

采取的措施有积极植树造林、开发利

用新能源、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

竹、减少建筑工地粉尘的产生等。

课题 2 氧 气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无 无 (2)略大 不易

(3)淡蓝色 淡蓝色

2.(1)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2)微弱的淡蓝色 明亮的蓝紫色

有刺激性气味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

硫 更旺 白光 变浑浊 碳+氧

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火星四射 黑色固体

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3.(1)两种或两种以上 另一种

(2)①物质与氧气 氧化性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B 提示:固态氧为淡蓝色,故 B 项

错误。

2. A 提示: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带火

165 166

第4页

星的木条复燃,故 A 项正确。

3. C 提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

光,故 A 项错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

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

黑色固体,故 B 项错误;红磷在空气

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

雾,故 D 项错误。

4. A 提示:B、C、D 反应的生成物均是

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符

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均不属于化合

反应。

5. B 提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剧

烈的氧化反应,故 B 项符合题意。

6. D 提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

光,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

实验现象,故 A 项错误;蜡烛在空气

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不会产生

大量的白色烟雾,故 B 项错误;铁丝

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

星四射的现象,故 C 项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7. A 提示: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只

能说明水中有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

水,故 B 项错误;铁、硫在氧气中的燃

烧都是化合反应,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生成物有两种,不是化合反应,故

C 项错误;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

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

D 项错误。

8. C 提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

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

体,故 A 项错误;硫在空气中燃烧,发

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

气味的气体,故 B 项错误;红磷在空

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 D 项

错误。

9. B 提示:沼气和酒精的燃烧,是剧烈

的氧化反应,故 A、C 项错误;电灯发

光、放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

理变化,故 D 项错误。

10.(1)都是氧化反应 都是化合反应

(合理即可)

(2)硫燃烧的生成物是气体(合理即可)

(3)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下来使瓶底

炸裂

提示:(1)这三个实验的共同点为都

是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条件都

是点燃等;(2)其中一个实验与另外

两个实验的明显不同之处是硫燃烧

的生成物是气体;(3)铁丝在氧气中燃

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为了防止高温熔

融物溅落炸裂瓶底,所以在集气瓶底

部加入少量的水。

11. B 提示:氧气不是高能燃料,是助

燃剂,A 项错误;红磷与氧气反应产

生浓厚白烟,C 项错误;低温下氧气

可以变成淡蓝色液体,D 项错误。

12.(1)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3)集气瓶

创新应用/核心素养

13. 便于硫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实验

的对比(合理即可)

提示: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有可防止

二氧化硫污染环境,有利于进行硫粉

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

专题集训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

测定

1. C 提示: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中氧气

的含量,但是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氮

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故 A 项错

误;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氮气和稀

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混合物,故 B 项

错误;红磷量少,氧气不能耗尽,则测

量的数据会不准确,故 D 项错误。

2.(1)上 下 4

(2)装置漏气(或白磷量不足等,合理

即可)

3.(1)D

(2)①上升到 1 刻度处

②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

5

提示:(1)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

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由于装

置内气体受热膨胀,测量的结果会小

于五分之一,故 D 项错误;(2)白磷燃

烧消耗氧气,故 U 形管内的气压减小,

液面上升,又因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

积的 1

5 ,故液面会上升至 1 刻度处。

4. A

5. C 提示:点燃白磷后应快速将燃烧

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防止空气受

热膨胀逸出,造成较大误差,故 A 项

错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所以

不能用铁丝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

量,故 B 项错误;白磷燃烧时放热,如

果没有夹紧弹簧夹,实验中会逸出一

部分气体,最终进入瓶内的水会增多,

使测量结果偏大,故 D 项错误。

阶段小测——课题 1、课题 2

1. D 提示: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

氩气、氪气、氙气等,是由多种物质混

合而成的,属于混合物,故 D 项正确。

2. D 提示:五氧化二磷是固体,A 项错

误;硫或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

气体,反应前后装置内气体体积几乎

不变,不可以代替红磷,B 项错误;空

气中氧气的含量基本是不变的,因此

红磷越多,水位不会上升越高,C项

错误。

3. D 提示:由于氧气和空气均无味、无

色,所以闻气味和观察颜色均无法鉴

别,故 A、C 项方法不适合;由于氧气不

易溶于水,而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和

氧气,氮气难溶于水,所以将集气瓶

倒扣在水中均无明显现象,故 B 项方

法不适合。

4. D 提示:按体积计算,空气中约含氮

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等成分

1%,D 项错误。

5. D 提示: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有二

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

6. B 提示: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产生

大量的悬浮颗粒,所以对 PM2.5 的治

理起不到积极作用。

7. C 提示:不同地区的首要污染物有

所不同,故 A 项错误;氮气的化学性

质不活泼,故 B 项错误;空气质量报

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

量越差,故 D 项错误。

8. D 提示:氧气不易溶于水,室温下,

1 L 水中只能溶解约 30 mL 的氧气,

鱼儿能在水中呼吸,是因为水中含有

溶解的氧气,故 A 项错误;氧气具有

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 B 项错误;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释

放出氧气,故 C 项错误。

9. D 提示:木炭燃烧后生成无色无味

的气体,A 项错误;铁丝伸入盛有氧

气的集气瓶中,如果不点燃就不能燃

烧,B 项错误;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

C 项错误。

10. D 提示:A 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

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B 反应符合

“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有

氧气参加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 反

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

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

11.(1)氧气 (2)氮气 (3)水蒸气

(4)二氧化碳 (5)稀有气体

提示:(1)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和供给

呼吸;(2)氮气可用于制造氮肥;(3)水

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4)二氧化碳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空气中含有

少量稀有气体,它们可以制成不同颜

色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12. ①③④⑥⑧ ②⑤⑦

13.(1)①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②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④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2)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

化合反应

(3)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该

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是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提示:(1)①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

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②硫与氧气在

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③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

成五氧化二磷;④铁与氧气在点燃的

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2)以

上反应均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

一种物质,均属于化合反应;(3)石蜡

燃烧与上述四个反应的共同点是均

是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均属于氧

化反应;不同点是石蜡燃烧的生成物

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

14. 氧气 木炭 二氧化碳 氮气

提示:根据 B 在 A 中燃烧得更旺,说

明 A 是氧气,生成的是植物进行光合

作用的原料,说明 C 是二氧化碳,则

B 是木炭;将烧红的木炭放入 D 中,

木炭立即熄灭,说明 D 不具有助燃

性,则 D 可能是二氧化碳或氮气,又

因 C 和 D 是不同的物质,C 是二氧化

碳,则 D 是氮气。

15.(1)足量 充分消耗氧气

(2)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1

(4)①装置漏气 ②没有冷却至室温

就打开弹簧夹(合理即可)

(5)药品为固体,只与空气中的氧气

反应,生成物为固体

(6)18 氮气

提示:(1)该实验是为了测定空气中

氧气的体积分数,所以需将集气瓶内

的氧气充分消耗掉,所以红磷要足量;

(2)红磷燃烧的现象:产生大量白烟,

放出热量;(3)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

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压强

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沿着

导管被压入集气瓶内,而氧气约占空

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水进入集气

瓶液面以上容积的五分之一,烧杯中

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最终会停留在刻

度 1 处;(4)所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

小于 1

5 ,可能的原因有装置漏气,红

磷的量不足,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

弹簧夹等;(5)该实验中药品需满足在

空气中能燃烧且只与空气中的氧气

反应,药品和生成物均为固体;(6)进

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为消耗的氧气

体积,也就是 50 mL 空气中含有 9 mL

氧气,所以他测得氧气体积分数约是

9 mL

50 mL ×100%=18%;空气主要是由

氮气与氧气组成的,氧气被消耗后剩

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课题 3 制取氧气

第 1 课时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

原理 催化剂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水+氧气

(2)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氯化钾+氧气

2. 改变 质量 化学性质

3.一种反应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D 提示: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加

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过

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来

制取氧气。

2. D 提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

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高锰酸钾加

热生成锰酸钾、 氧气和二氧化锰,不

用催化剂,故 A 项错误;实验室用过

氧化氢制氧气不需加热,高锰酸钾制

氧气需加热,故 B 项错误;实验室用

过氧化氢制氧气不需要加热,发生装

置选用固液常温型,高锰酸钾制氧气

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用固体加热型,

发生装置不相同,故 C 项错误。

3. C 提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氯酸

钾分解反应中是催化剂,而在高锰酸

钾分解反应中则是生成物, 故 A 项错

误;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催

化剂,如高锰酸钾的分解不需要使用

催化剂,故 B 项错误;催化剂在化学反

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故 D 项错误。

4. D 提示:A 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

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

反应,故 A 项错误;B、C 反应的反应

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形式,

不属于分解反应,故 B、C 项错误。

5. D 提示: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

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①②错误;二氧

化锰不是只能做催化剂,还可以做生

成物等,故④错误;单独加热氯酸钾

反应也能发生,故⑤错误;加热高锰

酸钾和氯酸钾的混合物,产生氧气又

多又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分解生成二

氧化锰、锰酸钾和氧气,二氧化锰是

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高锰酸钾不

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故⑥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6. C 提示:A、B 反应操作复杂,需要进

行加热,需要耗能,故 A、B 项不符合

题意;D 反应操作复杂,需要进行加热,

需要耗能,且生成物汞有毒,故 D 项

不符合题意。

7. C 提示: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分解

缓慢,只有加入催化剂后才能迅速产

生氧气;单独的二氧化锰不能用于制

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能较快地

产生氧气。

8. D 提示: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缓慢,

放出的氧气很少,但能分解生成氧气,

故 A 项错误;二氧化锰还能催化氯酸

钾的分解,故 B 项错误;硫酸铜溶液

等也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故 C 项

错误。

9. D 提示: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该反

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

应,故 A 项错误;盐酸+碳酸钙→氯

化钙+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反应物

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

属于分解反应,故 B 项错误;乙醇+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反

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

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 C 项错误。

167 168

第5页

10.(1)氯酸钾二

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分解

(2)高锰酸钾→

加 热

锰酸钾+二氧 化

锰+氧气

提示:(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

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

表达式为氯酸钾二

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

解反应;(2)实验室用纯净物制取氧

气采用的是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高

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

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为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11. A 提示:加入药品后,应先进行预

热,再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故 B 项错误;为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

进入导管,装好药品后要在试管口塞

一团棉花,故 C 项错误;实验结束后,

不能立即洗涤热的试管,防止试管

炸裂,故 D 项错误。

12. A 提示: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

学性质不变,故 B 项错误;催化剂可

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以加快,也

可以减慢,故 C 项错误;加热氯酸钾

制氧气,没有催化剂反应会比较慢,

但会发生,故 D 项错误。

创新应用/核心素养

13.(1)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不一定

是纯氧(合理即可)

(3)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因为氧

气的浓度达到了使其复燃的纯度

(4)0.5

(5)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盛有

该滤渣的试管中重新加入 2 mL 过氧

化氢溶液,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

木条伸入试管 试管中有大量气泡

冒出,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后,木条复燃

提示:(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

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2)根据表

格中的信息可知:能使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的不一定是纯净的氧气;(3)在

集气瓶中注入占其容器体积 50%的

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将瓶内的水

排尽,则得到的氧气的浓度为 50%+

50%× 1

5 =60%,由表格信息可知,此时

氧气的浓度已达到了使其复燃的纯

度,因此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该集气瓶

中进行实验,会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4)氧化铜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在 0.5 g 氧化铜中滴加过氧化氢,反

应结束后固体仍为 0.5 g;(5)催化剂

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将反应后

的混合物过滤,向盛有该滤渣的试管

中重新加入 2 mL 过氧化氢溶液后,

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冒出,且能使带火

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化铜的化学性

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第 2 课时 实验室制取氧气

氧气的工业制法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2)①不易 ②略大

(3)集气瓶口 复燃

2.(1)沸点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B 提示: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溶

液的方法制取氧气时,不需要加热,故

用不到酒精灯。

2. B 提示: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发生

装置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即装置①,

但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故 A 项错误;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能用向下

排空气法收集,故 C 项错误;氧气不

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 D 项

错误。

3. 液态氮 液态氧 氮气 液态氧

4.(1)试管 (2)b

(3)B 瓶口 助燃

提示:(1)①是试管;(2)A 装置适用

于固体加热型制气体,因此氯酸钾与

二氧化锰混合物和高锰酸钾都适用,

又因为图中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故可

推出是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3)c

是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要

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装置 B;

该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

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

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

明收集满,否则就没有收集满,这是

利用了氧气具有助燃性的性质。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5. C 提示: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

大,因此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

C 项错误。

6.(1)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氧气+水

氯酸钾二

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2)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7.(1)水槽

(2)B 催化作用

(3)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分解

(4)氧气不易溶于水

提示:(1)由图可知①为水槽;(2)过

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反应物是液体,

催化剂是固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发

生装置应选固液常温型,即装置 B;

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

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则起催化作用;

(3)高锰酸钾及其分解产生的固体粉

末容易堵塞导管口,在试管口放棉花

团可防止药品进入导管;高锰酸钾受

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

气,该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

分解反应;(4)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

用排水法收集。

8.(1)铁架台

(2)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3)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4)将试管倾斜(或横放),把盛有药

品的药匙(或纸槽)送至试管底部,然

后将试管直立起来

(5)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提示:(1)仪器 a 是铁架台;(2)在加

热的条件下,高锰酸钾分解为锰酸

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是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

气;(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易

溶于水,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是向

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4)将高锰酸

钾粉末装入试管的操作为将试管倾

斜,把盛有高锰酸钾的药匙(或纸槽)

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

立起来;(5)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可防止

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9.(1)AD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BD

氯酸钾二

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2)反应不需要加热

操作简便(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提示:(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

气,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发生装置

应选用装置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

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

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

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用高锰酸钾制

取氧气应选用的制取装置组合是

A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

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用过氧化氢制取

氧气时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不

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应选用装置 B;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制取

装置组合是 B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

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

和氧气;(2)用过氧化氢制氧气与用

高锰酸钾、氯酸钾制氧气相比,具有

的优点是反应不需加热、操作简单、

反应速率快等。

实验活动 1 氧气的实验室

制取与性质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实验步骤】

(1)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

裂试管

(2)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3)均匀受热

(4)1

3

(5)气体导出

(6)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7)连续且均匀

(8)导管 酒精灯 水槽中的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9)正立

2.(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

出热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

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高温熔融物

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

【问题与交流】

1. 用热毛巾捂住试管或用酒精灯微热

试管等。

2. 没等装置中的空气排净便开始收集

氧气;排水集气时,集气瓶中的水没有

完全充满,还留有空气;收集完气体后,

玻璃片与集气瓶口之间密封不好等。

3. 如果开始便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

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因木炭在氧气中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并产生二氧化碳,

易使集气瓶中的氧气逸出损失,会迅

速使瓶中氧气的含量降低,影响观察

实验现象。

【反思、拓展与评价】

铁丝表面未除锈;火柴梗刚点燃就伸

入瓶内(或火柴梗燃烧消耗了较多的

氧气);氧气不纯;铁丝过粗等。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1. B 提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用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为便于空气排

出,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故 B 项

错误。

2. A 提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

应物只有高锰酸钾,且需要加热,应

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故 B 项错

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为了

防止氧气逸散,集气瓶从水槽里盖上

玻璃片取出后应正放在桌面上,故

C 项错误;图中是用排水法收集,不能

得到干燥的氧气,故 D 项错误。

3. C 提示:连续均匀放出气泡时收集,

得到的氧气比较纯净,故 A 项错误;

实验结束先熄灭酒精灯,会导致水槽

中的水倒流而炸裂试管,与收集到的

氧气不纯无关,故 B 项错误;试管口

没有放棉花,会导致固体粉末进入导

管,与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无关,故

D项错误。

4. C 提示: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和

②试管外壁有水滴,均会造成试管受

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③试管口没

有略向下倾斜,会造成冷凝水回流到

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④先熄

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水槽

内的水可能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进

入试管,使试管炸裂;⑤用带火星的

木条去检验气体,不会使试管炸裂。

5.(1)B (2)A (3)D (4)C

提示:(1)加热试管时试管破裂可能

的原因有试管外壁有水或试管接触

灯芯或没有预热等;(2)加热高锰酸

钾制氧气时,水槽中的水变为紫红色

是因为试管口没放棉花团;(3)将细

铁丝伸入氧气瓶中却未能看到细铁

丝发生燃烧,可能是氧气不纯,或铁

丝太粗等;(4)制氧气时加热后却发

现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可能是装置漏

气等。

6.(1)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2)①导管 锥形瓶 ②C ③排水

提示:(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

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2)①a

是气体导出的仪器,是导管,b 是锥

形瓶;②检验集气瓶中氧气是否集满

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看木条是否复燃,若复燃,证明收集

满;③要得到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

排水法收集,这样收集的氧气中几乎

不含空气。

7.(1)锥形瓶

(2)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3)BCEFG

8.(1)高锰酸钾 试管、酒精灯、铁架

台、玻璃导管、集气瓶、棉花(答案不

唯一)

(2)将导管移出水面 熄灭酒精灯

(3)①坩埚钳

②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现象明显

③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 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

提示:(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

气用到的药品是高锰酸钾,使用到的

实验用品有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玻

璃导管、集气瓶、棉花、单孔橡胶塞、

水槽、玻璃片、胶皮管等;(2)使用排

水法收集氧气结束后,为防止水槽中

的水倒流进试管,使试管炸裂,需要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3)①据图可知,取用木炭的仪器是

坩埚钳;②将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

气的集气瓶时,要将木炭由上向下缓

慢插入,防止反应放出的热量将氧气

排出,造成反应时间短,不利于观察

实验现象;③木炭能在氧气中剧烈燃

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1)试管 水槽

(2)A C D 不易溶于水 密度比

空气大

169 170

第6页

(3)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就立即收集

(合理即可)

提示:(1)仪器 a 是试管,b 是水槽;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

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氧气的密度比

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所以可选用装

置 C 或 D 收集氧气;(3)收集氧气后,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是因为

氧气的浓度不够,可能是导管口一冒

出气泡就开始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

续且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等。

实验小测 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与性质

1.(1)⑦②③①④⑤⑥

(2)氯酸钾二

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3)试管口加棉花 防止固体粉末进

入导管

(4)快燃尽

提示:(1)制取氧气时,需要连接仪器,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加热

制取氧气,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先

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所以操作顺

序正确的是⑦②③①④⑤⑥;(2)氯

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

生成氯化钾和氧气;(3)用加热高锰

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了防止固体粉末

进入导管,应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

(4)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将铁丝由

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防止火柴

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

2.(1)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2)F (3)E

(4)在水下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

提示:(1)B 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使

用 B 装置制取氧气,采用的是分解过

氧化氢溶液的方法,b 中应放过氧

化氢溶液;锥形瓶中应放二氧化锰;

(2)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验满

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3)排水

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4)用排水

法收集氧气时,若集气瓶口中有大气

泡冒出,说明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收集

满,接下来的操作是在水下用毛玻璃

片盖住瓶口,然后将集气瓶移出水面,

正放在桌面上。

3.(1)变浑浊

(2)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吸收二氧化硫,从而防止污染环境

提示:(1)图①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2)图②实验中观察到细

铁丝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3)硫燃烧生成二氧

化硫,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将集气瓶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

而不掉下来,说明瓶内压强减小,即

二氧化硫气体减少,从而说明氢氧化

钠溶液能够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达

到防止污染环境的目的。

4.(1)酒精灯 集气瓶

(2)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B

(3)A

(4)氧气不易溶于水

提示:(1)标号 a 的仪器为酒精灯,标

号为 b 的仪器为集气瓶;(2)实验室用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用该方法制

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固液常温型,

即装置 B;(3)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

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择 A;(4)氧

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进

行收集。

专题集训二 氧气的性质、

制取再探究

1. A 提示:医疗、潜水、登山使用氧气

均是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故

B、C、D 项错误。

2. C 提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

的白光,A 项错误;仅通过该实验不能

确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气体

是二氧化碳,B 项错误;只通过木炭的

燃烧实验不能说明所有的物质在空

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都

不相同,D 项错误。

3.(1)氧气具有助燃性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提示:在甲、乙两瓶中木条都能复燃,

说明氧气能助燃;甲中燃烧得更剧烈

说明其内氧气含量大,乙中燃烧得不

如甲瓶剧烈说明其内氧气含量少,因

此可判定乙瓶氧气有损失,由于乙瓶

的瓶口向下,甲、乙对比说明了氧气

的密度比空气大。

4.(1)集气瓶的底部没有放少量的水或

细沙

(2)49.44%

提示:(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

验时,为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

炸裂瓶底,集气瓶的底部要放少量的

水或细沙;(2)根据表格可以看出,从

3 号瓶开始瓶内气体能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因该瓶中还有体积为 64%

的空气,该部分空气中氧气的量约为

64%×21%=13.44%,所以此时瓶内共

有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3.44%+36%=

49.44%。

5. A 提示: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

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

引燃另一只酒精灯,B 项错误;取用

粉末状药品,应将试管倾斜,用药匙

(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

使试管直立起来,而不是用镊子,C 项

错误;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

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D 项错误。

6. D 提示:收集完氧气后应先将导管从

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

内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故

D 项符合题意。

7. A 提示:发生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

且试管口没有棉花团,故是加热氯酸

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故 A 项错误。

8.(1)集气瓶

(2)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试管口

没有放棉花团 导管伸入试管中太

长 没有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提示:(1)a 是集气瓶;(2)据图可以

看出,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易导

致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试管口

没有一团棉花,固体粉末会进入导管;

导管伸入试管中太长,不利于气体排

出;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9.(1)酒精灯 (2)棉花团

(3)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 装

置漏气(合理即可)

提示:(1)仪器①是酒精灯;(2)氯酸钾

制取氧气不需要棉花团, 所以应去掉棉

花团;(3)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集气

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时,证明已

满;加热一段时间却收集不到氧气,

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氧气逸出。

10.(1)铁架台

(2)B 氯酸钾二

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3)排水 上

提示:(1)仪器 a 是铁架台;(2)实验

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

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应选用的

发生装置是 B,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

和加热的条件下,氯酸钾分解为氯化

钾和氧气;(3)收集氧气通常采用排

水法, 当集气瓶口处有大气泡冒出

时,表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氧气的

密度比空气大,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

法收集,瓶口向上。

11.(1)试管 烧杯 (2)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密度比空

气的大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

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

AB 排水

(3)①②③

提示:(1)仪器d 是试管,f 是烧杯;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

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

为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题中所给的仪器决定了只能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依据氧气

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物理性质;

氧气的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

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

明氧气已集满;始终不能验满,可能

的原因是药品不足或装置气密性不

好;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较为纯净,

所以收集纯净的氧气最好选排水法

收集;(3)①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

如有水,加热前应擦干,防止受热不

均,造成试管炸裂,故正确;②排水收

集时,待导管口有均匀连续的气泡冒

出时才能开始收集,故正确;③熄灭

酒精灯只能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手扇等方法熄灭,故正确。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

第 1 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 分子 原子

2.(1)①很小 ②快 (2)a. 气体 液体

固体 b. 变大 变小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C 提示:小麦可以磨成粉,面粉是固

体小颗粒,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

子构成的;大楼是由一块一块的砖砌

成的,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

成的;石头沉入大海中看不见了,不

能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2. A 提示: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

味,容易引起眼睛流泪,是因为分子

在不停地运动。

3.(1)B (2)A (3)C 提示:(1)一滴

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 10 亿人来数,

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昼夜不停,需

3 万多年才能数完,是因为分子很小;

(2)夏天的水比冬天蒸发快,是因为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时运动

加快;(3)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体积

变大,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

变大。

4. C 提示: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压强

增大时,分子的间隔变小。 所以,气体

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分子的大小没

有变化,故 C 项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5. C 提示:碳素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

全杯水都变黑,体现了分子在不断地

运动,故 A 项错误;加热试管中的碘

晶体时,碘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最

终变为碘蒸气,该过程体现了分子间

存在间隔的特点,故 B 项错误;少量

蔗糖放入水中,搅拌后蔗糖不见了是

扩散的结果,体现了分子在不断地

运动,故D 项错误。

6. A 提示: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

分子之间有间隔,故 B 项错误;天然

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

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

小,故 C 项错误;将石块研磨成粉末

是宏观现象,不能说明微观上分子

的变化,故 D 项错误。

7. A 提示:温度降低,汽油的密度增大,

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

A 项错误。

8. B 提示:将装有氮气的试管放在热

水中,氮气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氮

气体积膨胀,所以气球胀大。

9.(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就会

越快

(2)酚酞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浓氨

水无明显变化 (氨)分子在不断地

运动

(3)变小 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

10. A 提示:闻到兰花的香味,是由于

构成兰花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与人

的嗅觉细胞接触就会闻到香味,故

A 项正确。

11. C 提示:室温时将少量干冰放入塑

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鼓起,是因

为干冰升华由固态变成气态,分子间

的间隔变大。 而分子的体积和质量不

变,且分子一直在运动。

创新应用/核心素养

12.(1)分子的体积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第 2 课时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2)化学变化

2. 原子

3. 分子 原子 分子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1. D 提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

子不可分,故A 项错误;分子和原子

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可比性,故 B 项错

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故 C 项错误。

2. B 提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碘受热变成碘蒸气的过程中没有其

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项

错误;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酒精的状

态发生了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项错误;块状硫

研磨成硫粉的过程中只是硫的形状

发生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

物理变化,故 D 项错误。

3. A 提示:工业上分离空气制氧气是利

用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

物理变化,故 B 项不能证明;蔗糖溶

解,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项不能证明;

蒸发食盐水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

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项不能证明。

4. A 提示:由粒子的变化可知,化学反

应中原子不可再分,故 A 项错误。

5. A 提示: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

一种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

分;分子与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都是不断运动的,粒子间都有间隔。

6.(1)分子 原子 分子

(2)不同种分子

7. D 提示: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

粒子,分子和原子既有联系,又有区

171 172

第7页

别,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

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

再分;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

学变化中是否可分。

8. C 提示:C 中由三种物质的分子构

成,属于混合物。

课题 2 原子的结构

第 1 课时 原子的构成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正 负 质子 中子

(2)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2. 电子层 电子数目 原子核 核电

荷数

3.(1)少于 4 个 失去 (2)多于 4 个

得到 (3)等于 8 个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1. D 提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

构成的,但有的原子中无中子。

2. B 提示: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

数=核外电子数,已知铈原子的原子

核内有 58 个质子,因此该铈原子的

核外电子数为 58,故 B 项正确。

3. D 提示:由示意图可知,氧气是由氧

分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

的,则 a 是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

中子构成的,则 b 是原子核,c 是核外

电子。

4. A 提示: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

子数,但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故 B 项错误;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

子构成,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核

外电子在核外作高速的运动,故 C 项

错误;由于原子核和电子所带的电量

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

电性,故 D 项错误。

5. B 提示: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

一电子层,该粒子中能量最低的电子

层上有 2 个电子,故 B 项错误。

6.(1)①②④ (2)③ (3)⑤

提示:(1)中子不带电所以显电中性,

因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

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所带

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

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又因

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也

不显电性,所以显示电中性的粒子

有分子、原子、中子;(2)质子带正电

荷;(3)电子带负电荷。

7. A 提示: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

数=核外电子数,碳 14 的原子中,原

子核内含有 6 个质子,因此原子核外

电子数为 6。

8. A 提示:弧线表示电子层,该粒子有

3 个电子层,故 B 项错误;该粒子最

外层有 2 个电子,故 C 项错误;该粒

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2,在化学反应中

易失去 2 个电子,没有达到相对稳定

的结构,故 D 项错误。

第 2 课时 离子和相对原子质量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带电 (2)带正电 带负电

(3)一个镁离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

2 个镁离子

2.(1)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

12 质量

(3)质子 中子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1. A 提示: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

构成的,故 A 项正确。

2. C 提示:A 中核内质子数=17=核外

电子数=17,为原子;B 中核内质子

数=11>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C

中核内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为

阴离子;D 中核内质子数=18=核外电

子数=18,为原子。

3. C 提示:根据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

子质量= 该原子的质量

碳 12 原子质量× 1

12

,已知

“银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m”和“银原子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08”,设碳原子的

实际质量为 x,则 108= m

x× 1

12

,可

得 x

12 = m

108 ,则设相对原子质量为 16

的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y,则16=

y

m

108

,解得 y= 4m

27 。

4. D 提示:铍原子核内有 4 个质子和6

个中子,根据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可得,这种铍原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为 4+6=10。

5. D 提示: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

实质量与碳 12 原子质量的 1

12 的比

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故 A、B、

C 项错误。

6.(1)D (2)C

提示:(1)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在

D 中,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属

于阳离子;(2)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

知,在 C 中,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

10,属于阴离子。

7. C 提示:核电荷数为 17,则质子数

也为 17,核外电子数为 18,质子数小于

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属于阴离子。

8.(1)12a

b (2)6

提示:(1)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原子的质

量除以碳 12 原子质量的 1

12 ;A 原子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kg

b kg× 1

12

= 12a

b ;

(2)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

电子数,故 1 个碳 12 原子的核外电子

数为 6。

课题 3 元 素

第 1 课时 元 素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元素 碳元素 氧元素 (2)分

子 原子 离子 氧分子 汞原子

钠离子 氯离子

2.(1)质子数 核电荷数 氧、硅、铝、铁

最外层电子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1. A 提示:二氧化碳由碳和氧两种元素

组成,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氧气由

氧元素组成,由氧气分子构成。 根据

组成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氧气中都

含有氧元素。

2. A 提示: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汞、

硅均是由原子构成的。

3. D 提示: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氧元素

与氢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

不同。

4. D 提示:种植的西瓜,硒的含量高,

这里的“硒”不是以原子、离子、分子

等形式存在的,这里所指的“硒”强调

的是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5. B 提示: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按由多

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

铁,由图可知,a 居第二位,代表的是

硅元素。

6. A 提示:人体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元素。

7. A 提示: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决定元

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故 A 项错误。

8.(1)分子 (2)元素 (3)分子

(4)离子 离子

9. D 提示:这里的铁指铁元素,故 D 项

正确。

10. A 提示: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

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

硅、铝、铁。

第 2 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大写 大写 小写 (2)一种元

素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1)核电荷数 (2)核电荷数 质子

数 (3)①金属 非金属 稀有气体

3.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B 提示:钙的元素符号为 Ca,故 A项

错误;钠的元素符号为 Na,故 C 项错

误;氢的元素符号为 H,故 D 项错误。

2. A 提示:符号“Mg”可以表示金属

镁、一个镁原子、镁元素,元素只讲种

类,不讲个数,故 A 项错误。

3. B 提示: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

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

素的名称是铒,带“钅”字旁,属于金

属元素,故 B 项错误。

4.(1)Ni (2)58.69 (3)金属

提示:(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

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

则镍的元素符号是 Ni;(2)根据元素

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

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 58.69;(3)镍带“钅”字

旁,属于金属元素。

5.(1)a 非金属 (2)bd

(3)d 得 阴

提示:(1) +8 )2

)6 表示氧元素的原

子,是图中 a 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氧带“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

(2)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

个周期,图中 a、b、d 三处元素中,与 c

处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bd;(3)由

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是 17 号元

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氯元素

位于图中 d 的位置;其最外层有 7 个

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1 个电子,

而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

6. D 提示: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

小”,钠的元素符号是 Na,故 A 项错

误;镁的元素符号是 Mg,故 B 项错误;

锰的元素符号是 Mn,故 C 项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7. C 提示:A 项名称错误,应为铝;B 项

元素符号错误,应为 Cl;D 项元素符

号错误,应为 Ag。

8. A 提示: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就只

能表示几个这样的原子,故 2N 表示 2

个氮原子,故 B 项错误;Na+

表示一个

钠离子,故 C 项错误;O2 表示氧气,

不能表示一个原子或一种元素,故

D 项错误。

9. B 提示: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

可知,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8.09,相

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

故 A 项错误;铝带“钅”字旁,属于金

属元素,故 C 项错误;根据元素周期

表中一格可知,铝的原子序数是 13,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因

此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13,故 D 项

错误。

10.(1)C (2)14.01 (3)C 3

(4)由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合理即可)

提示:(1)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

处在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碳元素

和硅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4,化学

性质相似;(2)原子序数为 7 的元素

相对原子质量是 14.01;(3)在 A、B、

C、D 四种粒子中,A、D 已达到相对稳

定的结构,B 最外层电子数为 1,易失

去 1 个电子形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

的阳离子,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C最

外层电子数是 7,反应中容易得到 1个

电子形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

子,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它们所对

应的元素种类有 3 种,即钠元素、氯

元素和氩元素;(4)第二周期中,元素

的原子由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

递增。

11. A 提示:锰的元素符号为 Mn,钛的

元素符号为 Ti,第一个字母不相同,

故 A 项符合题意。

12. C 提示: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

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

质量,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0.81,相

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

写,不是“g”,故 A 项错误;硼的偏旁

为“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B项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一格可

知,硼的原子序数为 5,原子的原子序

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

数=5,故 D 项错误。

13. C 提示:元素周期表中横行叫做周

期,纵行叫做族,图中钛元素与钾、钙

等元素位于同一横行,它们位于同一

周期,C 项错误。

专题集训一 用微观粒子观点

解释物质的变化

1. A 提示:打开装有浓氨水的瓶塞,能

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氨水含有的

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其向四周扩

散,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

2. C 提示: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

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

降低而减小的缘故。

3. C 提示:酒精汽化喷出过程中,分子

之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的体积

发生了改变,故 C 项错误。

4. B 提示: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

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缘故,故

B 项错误。

5. C 提示:水结成冰的过程中水分子仍

在不断地运动,故 A 项错误;变瘪的

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因为温度

升高,球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故 B 项错误;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

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之间间隔大,

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 D 项

错误。

6. C 提示:人们能闻到黑米饭浓浓的香

味,是因为黑米饭浓浓的香味中含有

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

散,使人们闻到饭香,故 C 项正确。

7. A 提示: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只是

状态发生了变化,分子之间的间隔变

小,分子的质量、体积均不变,故 B、C项

错误;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率会减

慢,故 D 项错误。

8. B 提示: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

173 174

第8页

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

B 项错误。

专题集训二 分子、原子、离子

以及元素的区别和联系

1. B 提示:酒精挥发的过程中,酒精分

子没有改变,故 A 项错误;酒精与水

混合的过程中,酒精分子没有改变,

故 C 项错误;酒精凝固成固体的过程

中,酒精分子没有改变,故 D 项错误。

2. C 提示: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

一定相等,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 C 项

错误。

3. C 提示: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构

成物质,故 A 项错误;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分为原子, 原子不可再分,题

目中没有化学变化这个条件,故 B 项

错误;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故

D 项错误。

4. D 提示:硅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5.(1)分子 分子 原子

(2)离子

(3)分子 (4)原子

6. B

7. D 提示:镁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

成镁离子,二者的电子层数不同,故

D 项错误。

8.(1)原子 分子

(2)AC

(3)26 56

提示:(3)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

电子构成的,其中中子不带电,一个

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在原子中,核

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已知该元素

的一个原子中 30 个粒子不带电,也

就是说有 30 个中子,质子和电子共

有 82-30=52,又因为核内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故质子数为 26,相对原子

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6+30=56。

专题集训三 粒子结构与元素

周期表

1. D 提示:①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为 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

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

定;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为金属

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

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

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故 A 项

错误;③表示镁原子,⑤表示镁离子,

③⑤不是同种粒子,故 B 项错误;②质

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为阴离子;④质子数=11,

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为阳离子,故 C 项错误。

2. A 提示: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

素,故 A 项错误。

3. B 提示:由某元素 X 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为 16,为硫

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A 项错误;

X 的原子为硫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

故 C 项错误;由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可知,该原子的核外有 3 个电子

层,最外层有 6 个电子,则元素 X 在

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ⅥA

族,故 D 项错误。

4.(1)7 (2)C E

5. A 提示: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

中获取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名称是

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A 项错误。

6. B 提示:12 号元素的原子易失去电

子达到稳定结构,故 A 项错误;表中

左边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右

边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C 项错误;硫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6,由图无法确

定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 D 项

错误。

7. C 提示:碳是 6 号元素,其原子核外

电子排布为 2、4 结构,最外层有 4 个

电子,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

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故 A 项错误;7

号元素是氮元素,其元素符号为 N,故

B 项错误;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核外

电子数也不相同,故 D 项错误。

8. C 提示:钙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

素,故 C 项错误。

9. B 提示: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

素;氯有“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

故 A 项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

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

子质量,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5.45,单

位是“1”,不是“g”,故 C 项错误;A 结

构中核内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

10,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

离子,故 D 项错误。

10.(1)非金属 (2)34 (3)78.96

(4)四

11.(1)15 (2)氩(Ar) (3)2

(4)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12.(1)硼的元素符号为 B(合理即可)

(2)钠(或镁或铝)

(3)abd

(4)原子半径也是逐渐减小的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 1 爱护水资源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71% 很少 2.53% (2)六

2.(1)①任意排放 ②农药 化肥

③污水

3. 节约用水 防治水体污染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D 提示: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

人均占有量很低,仍是世界“贫水国”

之一,故 D 项错误。

2. C 提示:海水淡化成本高,尚不能推

广,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

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故 A 项

错误;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故 B 项错误;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

的 2.53%,故 D 项错误。

3. D 提示:不间断地边注水边洗衣服

会造成水的浪费,不宜提倡,故 D 项

符合题意。

4. B 提示: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

长,会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水

资源,故 A 项错误;使用含磷洗衣粉

会造成水体污染,故 C 项错误;任意

排放工业废水会污染水资源,故 D 项

错误。

5. 解:(1)根据水龙头 1 s 滴 2 滴水,一天

滴水量为 2×60×60×24=172 800(滴),

因 20 滴为 1 mL,所以一昼夜流失水

的体积为:172 800÷20=8 640 mL,又

因为水的密度为 1 g/mL,则一昼夜

流失水的质量为:8 640 mL×1 g/mL=

8 640 g=8.64 kg

(2)8 640 mL=8.64 L

这 些 水 可 给 一 个 人 补 充 的 天 数 =

8.64 L

2.5 L/天 ≈3.5 天

答:(1)一天漏水 8.64 kg;

(2)这些水可给一个人补充 3.5 天。

6. D 提示:水资源匮乏是一个全球性

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处于水资源

紧张的环境中,故 D 项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7. C 提示:地球表面约 71%被水覆盖,

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且分布

不均,很多地方严重缺水,存在水危

机,故 A、B 项错误;我国有漫长的海

岸线,又有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但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可供利用的淡水

资源很少,故 D 项错误。

8. A 提示:生活污水会造成水污染,不

能向江河湖泊里任意排放,故A项错误。

9. A 提示: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灌溉

农田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等,故②

错误;用大量的水冲洗汽车代替人工

擦洗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故⑤错误。

10.(1)节约

(2)国家节水标志,节约每一滴水

(3)用淘米的水浇花 变不间断沐浴

为间断洗浴 使用节水器具(合理

即可)

11. B 提示: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造

成水体污染,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

A项不符合题意;大量开采使用地下

水会破坏地下水资源,容易导致地下

水资源枯竭,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

C 项不符合题意;大量施用化肥和农

药,会污染水资源,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12. A 提示:淡水资源有限,不是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故 A 项错误。

课题 2 水的净化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不溶性 明矾 吸附 (2)不溶

性 (3)活性炭 色素 臭味

2. ①漏斗内壁

②a. 漏斗边缘 b. 滤纸边缘

③a. 玻璃棒 b. 三层 c. 烧杯内壁

3.(1)较多 不含或含较少

(2)软水 硬水 (3)煮沸 蒸馏

4. 纯净物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B 提示:在直饮水的处理过程中,活

性炭罐主要是吸附水中有色、有味的

物质。

2. D 提示: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

具有吸附性,能将水中悬浮杂质吸附

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而易于沉降,故

D 项错误。

3. A 提示: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

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

的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

四种仪器组成,过滤时无需使用蒸发

皿,故 A 项符合题意。

4. C 提示: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

流,而不是搅拌,故 A 项错误;玻璃棒

应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故 B 项

错误;过滤液体时,漏斗下端的管口

要紧靠在烧杯内壁上,故 D 项错误。

5. A 提示: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

加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泡

沫较少的是硬水;煮沸可以将硬水转

化成软水,煮沸过的水与肥皂水作用

容易起泡沫。

6. C 提示:用玻璃棒引流,使液体沿玻

璃棒流下,可防止直接倾倒时冲破滤

纸,该操作不会造成滤液仍然浑浊,

故 A 项错误;漏斗的下端未靠在烧杯

壁上,会造成滤液溅起、过滤速度慢,

与滤液仍然浑浊无关,故 B 项错误;过

滤时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可

以防止滤纸破损而导致过滤失败,该

操作不会造成滤液仍然浑浊,故 D 项

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7. B 提示:净化水时先除颗粒大的不溶

性杂质,可以使用沉淀的方法;然后

再除颗粒小的不溶性杂质,可以使用

过滤的方法;最后除去可溶性杂质,

可以使用蒸馏的方法。

8. B 提示:加絮凝剂是为了除去水中

悬浮的杂质,而不是杀菌消毒,故 A项

错误;投药是为了杀菌消毒,煮沸可

以降低水的硬度,故 C 项错误;最终

输送到用户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

质,属于混合物,故 D 项错误。

9. A 提示: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

有漏斗、玻璃棒和烧杯,漏掉了玻璃

棒,故 A 项错误。

10. D 提示: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

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指不含或

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和软水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含

有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故

A 项错误;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

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

物变硬,软水中不含或含少量钙、镁

化合物,容易洗掉赃物,洗衣服效果

比硬水好,故 B 项错误;长期饮用硬

水对人体健康不利,可能会患结石等,

故 C 项错误。

11.(1)过滤 既可以将小卵石与石英

砂隔开又能透水

(2)不能 小卵石间存在的间隙可

除去水中较大的固体杂质,而石英砂

的间隙较小,可除去水中较小的固体杂

质,颠倒会降低净水效率(合理即可)

提示:(1)小卵石、石英砂和蓬松棉的

作用是过滤;小卵石与石英砂之间往

往加一层纱布,既可以将小卵石与石

英砂隔开又能透水;(2)利用小卵石

间存在的间隙可除去水中较大的固

体杂质,而石英砂的间隙较小,可除

去水中较小的固体杂质,它们在净水

中起到过滤的作用;在使用时,二者

不可颠倒使用,否则会降低净水效率

或过滤速度减慢等。

12. C 提示:生活中可以使硬水软化成

软水的常用方法是煮沸,故 C 项正确。

13. A 提示: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

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通过过滤

可得到澄清的液体,故 A 项正确。

14. D 提示:水的天然循环主要是通过

物理变化完成的,故 A 项错误;活性

炭可以吸附黄泥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等,不能吸附泥沙,故 B 项错误;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使

用过滤的方法不能除去水中含有的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故不能将硬水

变成软水,故 C 项错误。

创新应用/核心素养

15.(1)过滤 活性炭 (2)软水

课题 3 水的组成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1)无 无 难 小 (2)① 淡 蓝

小水珠 ②氢气+氧气→

点燃

2.(1)1∶2 (2)燃烧更旺 氧气 点燃

氢气 (3)水→

通电

氢气+氧气

(4)氢元素 氧元素

3.(1)同种元素 纯净物 (2)不同种

元素 纯净物 (3)两种 氧元素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B 提示: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收集

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

口向下(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

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

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微

弱的“噗噗”的声音或轻微的爆鸣声,

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未听到声音,氢

175 176

第9页

气不一定纯净,也可能是氢气含量极

少,导致未听到声音。

2. C 提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不会产生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故 C 项

错误。

3. C 提示: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

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 管的气

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气体能

被点燃,b 管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具

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

旺,故 C 项错误。

4. B 提示:A 中含有两种分子,属于混

合物;B 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

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

物;C 和 D 中均含有一种分子, 并且

均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均属于

单质。

5.(1)C、E (2)B、D、G (3)B、G

提示:(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叫单质,铜、氢气属于单质;(2)含有

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二氧

化碳、高锰酸钾、二氧化锰都属于化

合物;(3)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

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

物,二氧化碳、二氧化锰都属于氧

化物。

6. D 提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

产生的气体较多,由图示可知应是 M,

故 A 项错误;通电后负极产生气体的

速率较快,正极较慢,故 B 项错误;气

体M、N 的体积比为 2∶1,不是质量比,

故 C 项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7. A 提示:氢气不纯时点燃容易发生爆

炸,点燃前要进行验纯,故 A 项错误。

8. D 提示: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

的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氧

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

在空气中燃烧。

9. C 提示:A 图中表示的是纯净物中

的单质,故 A 项错误;B 图中表示的是

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 B 项错

误;D 图中表示的是一种单质和一种

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 D 项错误。

10. 单质:①④⑤ 化合物:②⑧

混合物:③⑥⑦

提示:①铁片、④硫粉、⑤氧气都是由

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②蒸馏水、⑧高锰酸钾都是由不同种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③自

来水和⑥河水中均含有多种物质,均

属于混合物;⑦空气中含有氧气、氮

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11.(1)氧气 负 (2)10

(3)氢、氧元素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分解

(4)增强水的导电性

提示:(1)由图可知,接通直流电后,D

管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C 管产

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则 A 电极为

电源的负极;(2)电解水时生成的氢

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是 2∶1,如果 D

管内产生的氧气的体积为 5 mL,则

C 管内产生的氢气的体积约为 10 mL;

(3)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氧元素

组 成 的 , 该 反 应的文字 表 达 式 为

水→

通电

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

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4)水中

加入少量的硫酸钠或氢氧化钠是为

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12. D 提示:试管 1 中收集的气体是电

源的负极上生成的气体,且体积较多,

是氢气,故 A 项错误;试管 2 中生成

的气体体积较少,是氧气,生成的氢

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是 2∶1,故 B 项

错误;水是纯净物,不可能由两种气

体组成,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

种元素组成的,故 C 项错误。

13. ①⑦ 提示:①冰水共存物、⑦过氧

化氢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

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

专题集训一 探究水的组成

1. B 提示:由图知,b 管内气体少于 a

管,则 a 内产生的气体为氢气,故

A 项错误;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

氧元素由化合物状态转变为单质状

态,故 C 项错误;电解水时产生的氢

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2∶1,不是质

量比,故 D 项错误。

2.(1)甲负、乙正

(2)排水 不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

(3)下降 甲 甲试管产生的是氢

气,乙试管产生的是氧气,且产生氢

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2∶1

(4)氧气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 C 提示:c 管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气体,则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

小,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即 a 中产生

的是氢气,与电源负极相连,故 A 项

错误;d 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

体,则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则 d 中收集的

是氧气,电解水时,产生氧气和氢气

的体积之比大约是 1∶2,故 c 管中气

体先收集满,故 B 项错误;水由水分

子构成,故 D 项错误。

4. B 提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

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

的体积比约为 1∶2,所以 m、n 分别是

电源的负极和正极,故 A 项错误;该

实验使用的是直流电源,故 C 项错

误;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

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 D 项

错误。

5. D 提示:电解水时,正极连接的玻璃

管内产生气体较少,是氧气,故 A 项

错误;电解水时,正极连接的玻璃管

内产生的氧气和负极连接的玻璃管

内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约为 1∶2,故

B 项错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

C 项错误。

6.(1)2∶1 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2)水分子

(3)氢元素和氧元素

提示:(1)电解水实验中玻璃管 A、B

产生的气体分别是电源的负极、正极

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 2∶1;

B 中的气体是氧气,具有助燃性,用

燃着的木条检验 B 中气体的现象是:

木条燃烧更旺;(2)该反应中发生分

解的微粒名称是水分子;(3)电解水

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

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专题集训二 化合物、氧化物

和单质

1. A

2. 红磷 二氧化锰

提示: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氧化锰由氧元素和锰元素组成,属

于氧化物;氯酸钾由氯元素、钾元素、

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故不是氧化物。

3. 氨气 空气 氧化铜 碳

混合物 化合物 单质 氧化物

物质的

名称

物质的

分类

提示:氨气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

净物,属于化合物;空气中含有氧气、

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氧化铜由铜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

化合物,又属于氧化物;碳由碳元素

组成,属于单质。

4.(1)⑥⑧ (2)⑧ (3)①②④

5. 混合物 化合物 单质

6. A 提示:B、C 和 D 中的分子均是由

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均属于化合物。

7. D 提示:蔚县剪纸,纸张属于混合物,

故 A 项错误;山东面塑制作过程中,用

到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B 项错

误;天津泥人,泥土属于混合物,故

C 项错误。

8. D 提示:水属于化合物,故 A 项错

误;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

物,故 B 项错误;泥土属于混合物,故

C 项错误。

9. A 提示:高锰酸钾属于化合物,但不

是氧化物,故 B 项错误;空气中有氧

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 C 项错

误;液氧属于单质,故 D 项错误。

10. C 提示:A 中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物质,属于纯净物;B 中是由三种分

子构成的混合物;D 中物质只含有

一种元素,不可能是氧化物分子。

阶段小测———课题 1、课题 2、

课题 3

1. A

2. A 提示:氢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

故 A 项不正确。

3. A 提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叫单质,图 B 和图 D 属于单质,故 B、

D 项错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

物叫化合物,图 C 是由三种元素组成

的化合物,不是氧化物,故 C 项错误。

4. D 提示:过滤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

物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过滤后的水不能直接饮用,故 A 项错

误;静置沉淀可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

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等,静置

沉淀后的水不能直接饮用,故 B 项错

误;利用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

和异味,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活性炭吸附后的水不能直接饮用,故

C 项错误。

5. D 提示:活性炭因其疏松多孔的结

构而具有吸附性,在自来水的净化过

程中,可用于吸附某些固体小颗粒物,

但不能用于杀菌消毒, 故 A 项错误;

过滤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

除去可溶性杂质,故 B 项错误;自来

水厂生产出的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

杂质,属于混合物,故 C 项错误。

6. B 提示: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淡水

资源十分紧缺,故 A 项错误;工业污

染和农业污染会造成水体污染,生活

污水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故 C 项

错误;无色透明的工业废水也可能含

有有害、有毒物质,所以不能直接排放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故 D 项错误。

7. D

8. A 提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

成的,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 项

错误;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

化合物的水,C 项错误;与电源正极

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D 项错误。

9. D 提示:若将试管换成量筒,则能直

接读出生成气体体积,不能直接计算

出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故 D 项错误。

10. A 提示:漏斗下端的管口尖端处要

紧靠烧杯内壁,故 A 项错误。

11. 化合物

12.(1)过滤 (2)肥皂水 (3)氧气

(4)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13.(1)B (2)2∶1 (3)纯度

(4)氢、氧

14.(1)难溶性 吸附 (2)过滤

(3)煮沸 (4)锅炉爆炸(合理即可)

提示:(1)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

滤液体,可以滤去其中的不溶性物质,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还可以除去

水中的臭味;(2)在实验室中要除去

天然水中的固体杂质,可以采用过滤

的方法;(3)在生活中通常采用煮沸的

方法,使硬水转化为软水,降低水的

硬度;(4)经常使用硬水的锅炉,在加

热时,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能够以

沉淀的形式附着在锅炉内壁上,容易

导致锅炉受热不均,发生爆炸。

15.(1)漏斗 (2)引流

(3)木条燃烧更旺

(4)将小试管放入冷水中(合理即可)

16.(1)吸附 沉降

(2)①ACEF ②滤纸破损(或滤液高

于滤纸边缘等,合理即可)

(3)软水 加入肥皂水,观察泡沫的

多少,泡沫较多为软水,泡沫较少为

硬水

课题 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 1 课时 化学式与化合价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 元素符号 数字

2.(1)①水这种物质 ②氢、氧

(2)①一个水分子

②2 个氢原子 1 个氧原子

3.(1)①He Ne ②Fe C ③O2

(2)①右方 左方 ②左方 右方

4.(1)氧气 氦气

(2)氯化钠 五氧化二磷

5.(1)正 负 ①-2 +1 ②正价 负价

(2)零

(3)0

6. +1 -1 -1 -2 -2

7. 零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D 提示: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

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

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

字,故 2 个氢原子表示为 2H。 2H2 表

示 2 个氢分子,故 A 项错误;2H+

表示

2 个氢离子,故 B 项错误;H2 表示 1个

氢分子或氢气这种物质,故 C 项错误。

2. D 提示:H2O 宏观上表示水,表示水

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微观上

表示 1 个水分子,表示 1 个水分子是

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

接构成的。

3. A 提示: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一般

是从右向左读,读作“某化某”,MgCl2

从右向左读,读作氯化镁,故 B 项错

误;SO2 读作二氧化硫,故 C 项错误;

氯化银的化学式为 AgCl,故 D 项错误。

4. ①C ②Fe

③Ne ④P

⑤KMnO4 ⑥H2

⑦O2 ⑧MnO2

⑨KClO3 ⑩H2O2

5. D 提示: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如 O2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0,而在氧

化物,如 H2O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化合价更低,故 A 项错误;在

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

如硫酸中氢元素和硫元素均为正价,

177 178

第10页

故 B 项错误;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

物中化合价不一定相同,如硝酸铵

(NH4NO3)中氮元素分别为-3 价和+5

价,故 C 项错误。

6.(1)

+1

H2O (2) -2

CO2 (3) -1

NaCl (4) 0

N2

7. B 提示:镍元素显+2 价,氧元素显

-2 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

数和为零,可得:(+2)+2x+(-2)×4=0,

则 x=+3,故选 B。

8. C 提示:N2 属于单质,则氮元素的化

合价为 0;NO 中氧元素为-2 价,则氮

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不相同,故

A项错误;NO2 中氧元素为-2 价,则

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 价;HNO3 中氢

元素为+1 价,氧元素为-2 价,则氮元

素的化合价为+5 价,不相同,故 B 项

错误;N2O4 中氧元素为-2 价,则氮元

素的化合价为+4 价;NaNO3 中钠元素

为+1 价,氧元素为-2 价,则氮元素的

化合价为+5 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不相

同,故 D 项错误。

9. A 提示:钡元素显+2 价,钛元素显

+4 价,氧元素显-2 价,根据在化合物

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2)×x+(+4)+(-2)×3=0,则 x=1。

10. Al2O3 CuO K2O SO3 NO SiO2

11. C 提示:硝酸铵(NH4NO3)中铵根

显+1 价,氢元素显+1 价,设铵根中氮

元素的化合价是 x,由原子团中各元

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

合价,可得:x+(+1)×4=+1,则 x=-3;

硝酸根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设硝

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y,可得y+

(-2)×3=-1,则 y=+5。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12. D 提示: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

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Ca

+2

中的

“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故

A 项错误;标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

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

子的数目,H2 中的“2”表示 1 个氢分

子中含有 2 个氢原子,故 B 项错误;

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

的个数,2Mg 中的“2”表示镁原子的个

数为 2,即 2 个镁原子,故 C 项错误。

13. D 提示:由氧化物的命名方法以及

化学式的写法可知,二氧化碳的化学

式为 CO2,故 D 项错误。

14. B 提示:甲醛分子中不可能含有水

分子,故 B 项错误。

15. B 提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

一般显正价的元素符号写在前面,显

负价的元素符号写在后面,硅元素的

化合价是+4价,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 价,

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

数和为零原则可知,氮化硅的化学式

是 Si3N4。

16. C 提示:钠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

-2 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

数和为零,可得:(+1)×5+3x+(-2)×10=

0,则 x=+5,故 C 项符合题意。

17. B 提示: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

和为零,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氢

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氧元素的化

合价为-2 价,则:KCl 中氯元素的化合

价为-1 价;Cl2 属于单质,氯元素的化

合价为 0;H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为+1 价;HClO2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为+3 价;KClO4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为+7 价;则氯元素的化合价是按照

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X 中氯元素

的化合价在+3 到+7 之间。 HClO4 中

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 价, 故 A 项不

符合这种排列规律;Cl2O 中氯元素的

化合价为+1 价,故 C 项不符合这种排

列规律;AgCl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故 D 项不符合这种排列规律。

18.(1)N2 (2)CaCl2

(3)三氧化硫 (4)氧化铁

19. H NaCl +1

NH4

+

20. A 提示:氦气是由氦原子构成的,

所以其化学式直接用氦的元素符号

来表示,为 He。

21. B 提示:Cl2 可表示 1 个氯分子或

氯气这种物质, 故 A 项错误;2Cl 表

示 2 个氯原子,故 C 项错误;2Cl -表

示 2 个氯离子,故 D 项错误。

22. A 提示:升丹(HgO)中氧元素显-2

价,根据化合价原则可知,汞元素的化

合价为+2 价,故 B 项错误;朱砂(HgS)

中硫元素显-2 价,根据化合价原则可

知,汞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故 C 项

错误;轻粉(Hg2Cl2)中氯元素显 -1

价,根据化合价原则可知,汞元素的

化合价为+1 价,故 D 项错误。

23. D 提示:H2SO3 中氢元素显+1 价,

氧元素显-2 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

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

3=0,解得:x=+4,与题干中的+6 价不

对应,故 D 项符合题意。

24.(1)①K ②2N ③2H2O ④NH4

+

⑤MgO

+2

(2)1 个甲烷分子中含有 4 个氢原子

25.(1)单质 NO (2)F

提示:(1)由图示可知 A 点物质的化

合价为零,单质化合价为零,所以 A

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单质;B 点氮元

素的化合价为+2 价,则该氧化物为NO;

(2)硝酸钾中钾元素显+1 价,氧元素

显-2 价,设氮元素化合价是 x,根据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

数和为零,可得(+1)+x+(-2)×3=0,

解得:x=+5,所以对应图中的 F 点。

第 2 课时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

计算

课前预习/新知导引

1. 相对原子质量

2.(1)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

(2)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

(3)

化学式中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100%

3.(1)质量分数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1. C 提示:CO2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

16×2=44,SO2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2+

16×2=64,相对分子质量不相等,故

A项错误;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

2+16=18,NH3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

1×3=17,相对分子质量不相等,故 B 项

错误;O2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2=

32,C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6=28,

相对分子质量不相等,故 D 项错误。

2. C 提示:Al(2 Si2O5)(OH)4 中氢元素

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 16×9)=

1∶36。

3. A 提示:CO(NH2)2 中氮元素的质量

分数为 14×2

60 ×100%≈46.7%;

(NH4)2SO4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4×2

132 ×100%≈21.2%;

NH4NO3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4×2

80 ×100%=35%;

KNO3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4

101 ×100%≈13.9%,故 A 项正确。

4.(1)2.0% (2)43.4% (3)13.0%

提示:(1)硫酸(H2SO4)中氢元素的质

量 分 数 为 1×2

1×2+32+16×4 ×100% ≈

2.0%;

(2)碳酸钠(Na2CO3)中钠元素的质

量 分 数 为 23×2

23×2+12+16×3 ×100% ≈

43.4%;

(3)乙醇(C2H5OH)中氢元素的质量分

数为 1×6

12×2+1×6+16 ×100%≈13.0%。

5. 36 提示:90 g× 12×6

12×6+1×12+16×6 ×

100%=36 g

6. 28 提示:CO 的质量为

12 g÷

12

12+16 0 ×100%#=28 g

7. D 提示:甲醛(化学式为 CH2O)中碳

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1×2)=

6∶1,A 项错误;甲醛(化学式为 CH2O)

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而氧化物只含

两种元素,所以甲醛不属于氧化物,

B项错误;甲醛分子是由碳、氢、氧原

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C 项错误。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8. A 提示:甲烷(CH4

)中,m(C)∶m(H)=

12(∶ 1×4)=3∶1,故 B 项错误;二氧化

锰(MnO2)中,m(Mn)∶m(O)=55∶32,

故C 项错误;五氧化二磷(P2O5)中,

m(P)∶m(O)=(31×2)(∶ 16×5)=31∶40,

故 D 项错误。

9. C 提示:尿素[CO(NH2)2]的相对分

子质量=12+16+(14+1×2)×2=60,相

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

通常省略不写,故 C 项错误。

10. B 提示:茶多酚(化学式为C17H19O3)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7+1×19+16×

3=271,A 项错误;茶多酚中 C、H、O

元素的质量比是 204∶19∶48,C 项错

误;茶多酚是由分子构成的,且元素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D 项错误。

11.(1)134 (2)24∶3∶40

(3)解:13.4 g× 12×4

134 0 ×100%0=4.8 g

答:13.4 g 苹果酸中含碳元素 4.8 g。

提示:(1)苹果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2×4+1×6+16×5=134;(2)苹果酸中

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

4)(∶ 1×6)(∶ 16×5)=24∶3∶40。

12. C 提示:尼古丁是由分子构成的,

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 A 项错

误;尼古丁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

量比为(12×10)∶(1×14)∶(14×2)=

60∶7∶14,可知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最大,故 B、D 项错误。

13.(1)四(或 4) (2)13 (3)89 (4)2∶1

提示:(1)由化学式可知,丙氨酸由碳、

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2)1 个丙

氨酸分子是由 3 个碳原子、7 个氢原

子、2 个氧原子和 1 个氮原子构成

的,共含有 13 个原子;(3)丙氨酸的

相对分子质量为 12×3+1×7+16×2+

14=89;(4)丙氨酸中氮、氢元素的质

量比为 14(∶ 1×7)=2∶1。

创新应用/核心素养

14.(1)四(或 4) (2)18∶5 (3)430

(4)37.2 (5)1

提示:(1)葡萄糖酸钙是由碳、氢、氧、

钙四种元素组成的;(2)葡萄糖酸钙

中碳、钙元素的质量比是(12×12)∶40=

18∶5;(3)葡萄糖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

为(12×6+1×11+16×7)×2+40=430;

(4)葡萄糖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为 40

430 ×100%≈9.3%,根据题意,每

片含葡萄糖酸钙 0.2 g,每日 2 次,每

次 1 片,则按用量服用每天摄入钙元

素的质量是 0.2 g×9.3%×2=0.037 2 g=

37.2 mg;(5)每盒纯牛奶含钙元素的

质 量 为 0.11 g ÷100 mL ×250 mL =

0.275 g;人体每天至少需要来自牛奶

的钙为 0.36 g×75%=0.27 g,0.27 g÷

0.275 g≈1(盒)。

专题集训三 化合价、化学式的

相关计算

1. B 提示:氧元素显-2 价,设铝元素

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

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可得:

2x+(-2)×3=0,则 x=+3。

2. C 提示:草酸钙中钙元素为+2 价,

氧元素为-2 价,设其中碳元素的化合

价为 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

合价的代数和为 0 可得,(+2)+x×2+

(-2)×4=0,解得 x=+3。

3. C 提示:氧元素显-2 价,设铟元素

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

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2x+

(-2)×3=0,则 x=+3。

4. B 提示:A 中氧元素显-2 价,设 SO2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

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可得 x+(-2)×2=0,则 x=+4;同理,B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 价,C 中硫元

素的化合价为-2 价,D 中硫元素的化

合价为 0,因此硫元素的化合价最高

的是+6 价,故选 B。

5. B 提示:因为铁元素和钛元素的化

合价均显+3 价,则在化合物 FeTiOx 中,

正价化合价之和为+6 价,那么,负价

化合价之和应是-6 价,因为氧元素的

化合价为-2 价,则 x 为 -6

-2 =3。

6. C 提示:X、Y、Z 三种元素的化合价

分别为+1、+4、-2,则化合物 XYZ 中

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1)+(+4)+

(-2)=3≠0,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

合价代数和为 0 可判断 A 项不正确;

同理,化合物 X4YZ3 中各元素的化合

价代数和为(+1)×4+(+4)+(-2)×3=

2≠0,化合物 X3YZ2 中各元素的化合

价代数和为(+1)×3+(+4)+(-2)×2=

3≠0,故 B、D 项不正确。

7.(1)硫酸亚铁 (2)+3

8. 0 +3 +5 +6 0 +2

9. D 提示:二甲醚中碳、氢、氧三种元

素的质量比为(12×2)(∶ 1×6)∶16=12∶3∶

8,故 D 项错误。

10. A 提示:该“塑化剂”中碳、氢、氧三

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24∶34∶4=12∶

17∶2,不是元素的质量比,故 B 项错

误;该“塑化剂”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为 12×24

12×24+1×34+16×4 ×100%≈74.6% ,

故 C 项错误;一个“塑化剂”分子由

24 个碳原子、34 个氢原子、4 个氧

原子构成,故 D 项错误。

11.(1)四(或 4) 20∶11 (2)457

12.(1)46 (2)6∶1∶16

提示:(1)甲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2+16×2=46;(2)甲酸中碳、氢、

179 180

第11页

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 12(∶ 1×2)(∶ 16×

2)=6∶1∶16。

13.(1)266 (2)72.2%

14.(1)78 (2)20∶19 (3)48.7%

提示:(1)CaF2 的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为

40+19×2=78;(2)CaF2 中钙元素和氟

元素的质量比为 40(∶ 19×2)=20∶19;

(3)CaF2 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2

78 ×

100%≈48.7%。

15.(1)五(或 5) (2)16∶31∶2∶1∶8

(3)31.2%

16.(1)CH4O (2)32 (3)37.5%

提示:(1)由分子结构模型分析可知,

X 的化学式为 CH4O;(2)CH4O 的相对

分子质量为 12+1×4+16=32;(3)CH4O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

32 ×100%=

37.5%。

17.(1)四(或 4) (2)72∶11

(3)解:20 kg 的儿童一天需要锌的质

量为 20×0.5 mg=10 mg,需要服用口

服液补充的锌质量为 10 mg

2 =5 mg,由

说明书上可知每支葡萄糖酸锌中含

锌为 5.0 mg/支,所以理论上一天还

需服该口服液 1 支

答:理论上一天还需服该口服液 1支。

18. 解:(1)12×3+1×5+14+16=71

答: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71。

(2)m(C)∶m(H)∶m(N)∶m(O)=(12×3)∶

(1×5)∶14∶16=36∶5∶14∶16

答:丙烯酰胺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m(C)∶

m(H)∶m(N)∶m(O)为 36∶5∶14∶16。

(3) 12×3

71 ×100%≈50.7%

答: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50.7%。

(4)CO2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

44 ×

100%≈27.3%

则需要 CO2 的质量为 71 g×50.7%÷

27.3%≈132 g

答:71 g 丙烯酰胺与 132 g CO2 中所

含碳元素的质量相等。

期中复习专题集训

专题集训一 物质的变化

与性质、实验基本操作

1. D 提示:死灰复燃包含着燃烧过程,属

于化学变化。

2. B 提示:液态氧是淡蓝色液体,颜色、

状态属于物理性质,A 项错误;水加热

可变成水蒸气,状态属于物理性质,

C 项错误;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D 项错误。

3. C 提示:A 中前者表示物理变化,后者

表示物理性质;B 中前者表示物理变

化,后者表示物理性质;D 中前者表示

化学变化,后者表示化学性质。

4. ⑤ ③⑧ ②④⑥ ①⑦

提示:①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铜

绿,描述的是铜的化学性质;②铜绿

是一种绿色粉末,描述的物质的颜色、

状态,属于物理性质;③加热铜绿生

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发生的是

化学变化;④氧化铜为黑色粉末,描述

的是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⑤加

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成

水珠,是水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

变化;⑥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

的气体,描述的气体的颜色、状态、气

味,属于物理性质;⑦二氧化碳不能

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描述的是二氧化

碳的化学性质;⑧二氧化碳通入澄清

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是

化学变化。

5. C 提示: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体积

的液体,不能挪作它用,A 项错误;托

盘天平的精确度是 0.1 g,不能用托盘

天平称取 11.26 g 食盐,B 项错误;用

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

用嘴吹灭,D 项错误。

6. B 提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左物右码,

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故 A 项错

误;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先提起胶

头,再排空气,然后伸入滴瓶内,故

C 项错误;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

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

故 D 项错误。

7. A 提示:A 中缺少玻璃棒的引流,故

A 项错误。

8.(1)C

(2)①A 中的操作会污染试剂;

②B 中的操作可能会使人中毒;

③D 中的操作会污染试剂,并且可能

对手造成腐蚀。

专题集训二 氧气含量的测定

及氧气的制取

1. D 提示: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

红,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故 A 项错

误;仅通过此实验不能说明空气就是

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混合物,故 B 项

错误;若装置漏气,进入的水的体积

会小于瓶子剩余部分容积的 1

5 ,故 C项

错误。

2.(1)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2)偏小

(3)先下降,后上升,最终停在刻度“1”

附近

提示:(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2)红磷的量不足,不能

完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则测定结果

偏小;(3)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

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左

管中的水面先下降;反应后氧气被消

耗,冷却至室温后,压强减小,左管中

的水面又会上升,由于空气中氧气的

体积分数约占 21%,故最终停在刻

度“1”附近。

3.(1)集气瓶 (2)高锰酸钾 高锰酸

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集

气瓶口有大气泡向外冒出

(3)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4.(1)铁架台 锥形瓶

(2)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有气

泡产生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C(或 E)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或

氧气不易溶于水) 将带火星的木条

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

气已满 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就开始收集(合理即可)

(3)A 氯酸钾二

氧化锰

加热 氯 化 钾 + 氧 气

催化作用

(4)正

专题集训三 常见化学用语

1. D 提示:H2O 表示 1 个水分子中含

有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A 项错

误;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只能表

示微观意义,故 4H 表示 4 个氢原子,

B 项错误;表示离子时,在元素符号

右上角标出其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

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故钙离子应

表示为 Ca2+

,C 项错误。

2. C 提示: +12)2

)8中质子数 12 大于

核外电子数 10,故示意图表示的是镁

离子的结构示意图,A 项错误;硝酸根

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故表示为

NO3

-

,B 项错误;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

合价为+3 价,故化学式为 Fe2O3,而

FeO 表示氧化亚铁,D 项错误。

3.(1)2Cl (2)3N2 (3)2Fe2+ (4)MgO +2

4.(1)KMnO4 (2)+7 (3)K+

(4)MnO4

-

提示:(1)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

高锰酸根显-1 价,其化学式为 KMnO4;

(2)钾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

设锰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

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零,可得:(+1)+x+(-2)×4=0,则 x=+7;

(3)高锰酸钾中阳离子是钾离子,其

离子符号为 K+

;(4)高锰酸钾中阴离

子是高锰酸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MnO4

-

5.(1)③ (2)① (3)② (4)④

提示:(1)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表示分子个数,③中表示 2 个一氧化

氮分子;(2)元素或原子团符号右上

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

数,①中表示 1 个碳酸根离子带 2 个

单位的负电荷;(3)化学式中元素符

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

子的个数,②中表示 1 个水分子含有

2 个氢原子;(4)元素符号正上方的

数字表示化合价,④中表示硫酸锌

中锌元素显+2 价。

6. B 提示:c 中质子数=18,核外电子

数=2+8+8=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为原子,故 B 项错误。

7. D 提示:氧原子的质子数是 8,在原

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

x=8-2=6,故 A 项错误;钠的汉字中

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 B 项

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

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2.99,相

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

写,故 C 项错误。

8.(1)35.45 (2)8 (3)A、C、D B 和 C

提示:(1)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5.45;(2)D 是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则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

电子数,其中 x=18-2-8=8;(3)A、B、

C、D 四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的是 A、C、D,这是因为 A 中只有 1

个电子层,达到 2 个电子时是稳定结

构,C、D 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8,是稳定

结构;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B 和 C,这

是因为 B、C 核内质子数相等。

专题集训四 水的净化、保护

及电解

1. D 提示:小卵石、石英砂和纱布的作

用为过滤,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

附色素和异味,同时具有过滤的作用。

2. D 提示: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

用的净水方法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

投药消毒等,没有用到蒸馏,故 D 项

符合题意。

3.(1)过滤 烧杯、漏斗 引流

(2)蒸馏

4. A 提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导

致水污染严重,应该合理施用,严禁

施用不现实,故 A 项错误。

5. B 提示:无色透明的工业废水也可

能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河

里,会污染水资源,故 A 项做法不可

取;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入河中,会污

染水资源,故 C 项做法不可取;大量

使用含磷洗衣粉,会使水体富营养化,

造成水体污染,故 D 项做法不可取。

6. C 提示:试管 2 中生成的气体体积较

大,试管 1 中生成的气体体积较小,

说明试管 1 中的气体是氧气,而试管

2 中的气体是氢气。

7.(1)2∶1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

组成的(合理即可)

(3)

管 a 管 b

气体燃烧,产生

淡蓝色火焰

木条燃烧更

剧烈

该气体可以燃烧,

火焰呈淡蓝色,

说明是氢气

该气体有助

燃性,说明是

氧气

提示:(1)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

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是

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

的气体体积较多,是氢气;且两者的

体积之比大约是 1∶2,试管 a 与试管

b 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 2∶

1;(2)电解水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氧

两种元素组成的;(3)纯净的氢气在

空气中能够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

色火焰,氧气能够支持燃烧,能使燃

烧的木条燃烧更剧烈。

期中综合测试

1. C 提示:打年糕、剪窗花、写春联的

过程中均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均属于

物理变化;放烟花时,火药爆炸,有其

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A 提示:取用液体后胶头滴管不能倒

放也不能平放,防止腐蚀橡胶头,B 项

错误; 使用胶头滴管滴入试剂时,两

人合作滴加液体容易使胶头滴管接触

容器壁,C 项错误;给液体加热时,大

拇指不能放在试管夹的短柄上,D 项

错误。

3. C 提示:小红同学建议,可以用澄清

石灰水鉴定一下气体的成分是不是

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

计实验环节。

4. B 提示:由该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核

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可知,质子数=13,

n 应为 8,核外电子数=10,为铝离子,

该微粒的符号为 Al

3 +,A 项错误;由

该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

数是 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C 项

错误;由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

素原子的核外应有三个电子层,位于

第三周期,D 项错误。

5. A 提示: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②是纯

净物,所以①是混合物,③包含在②

中,因为②是纯净物,③可能是单质

或化合物,四个选项中只有空气属于混

合物,所以③不可能是空气,故 A 项

符合题意。

6. A 提示:铜丝被剪断,不会对原子产

生影响,构成铜的铜原子不会被剪为

两半,故 A 项错误。

7. A 提示:氧气在火星上供给呼吸,

是因为氧气能支持呼吸,而不是因为

氧气能支持燃烧,故 B 项错误;铁在

氧气中的燃烧是化合反应,蜡烛在氧

气中的燃烧生成物是两种,不是化合

反应,故 C 项错误;氧气和臭氧(O3)

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

故 D 项错误。

8. D 提示:食物的腐烂是一个缓慢氧

181 18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的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