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在空三处理上,重建大师具备超大数据的稳定空三解算能力,空三精度高。在重建效果 上,可基于“内容感知”的智能算法技术,对道路、植被、建筑、河流、树木等地物采用“先 识别再重建”方式,轻松处理三维模型中“细小薄碎”非标准目标、移动车辆、错误纹理映 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色差大等难点问题,高质量、高精度输出实景三维模型。 在地理实体生产上,麒麟操作系统+重建大师 5.0 同样表现优异。重建大师 5.0 围绕 “重 建+”技术,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形成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全流程高效数据生产工 艺,实现“重建即单体”的自动单体化与切割单体化,高效完成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不 同建设标准的三维模型成果输出,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实景三维数据生产的实体化、三维 化、语义化。 结语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称:现有的国际互联网骨干网和世界各地重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当 中,只要包含美国公司提供的软硬件,就极有可能被内嵌各类的“后门程序”,从而成为其 网络攻击的目标。 可以说,实景三维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底部技术支撑,关系着 国家生产、规划...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401页
城市空间基础与 IOT 多源数据融合匹配 02 优表达 在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城市沙盘实现现实城市的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动态化呈现,除 了对场景设计、可视化效果、渲染性能优化之外,通过接入各类感知信息,实现了与现实城 市实时联动。 平台可呈现多类实景三维(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城市场景:宏观上可通过大场景展示 城市地形、地貌及现状;大场景可以平滑过渡到各类小场景,以表征区域空间形态、功能布 局;对于重点建筑物、设施设备、地下空间,可以进入到内部微观场景,以呈现内部结构、 部件设施组成等。 地形级(大场景) 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 295
第402页
城市级(中小场景) 白模+地形+三维动态注记 倾斜 精模 296
第404页
内部结构(BIM)1 内部结构(BIM)2 平台以空间对象为载体,关联其业务属性、感知监测信息,接入各类城市运行实时数据,在 各类场景中刻画城市运行状态。 二三维图属联动 地楼房人多级展示 298
第407页
03 全兼容 空间底座全空间资源池兼容所有主流的实景三维数据成果,并且形成了从资源接入、管理、 可视化到共享应用全系解决方案,依托超图平台,对外共享的资源和能力支持各类主流技术 框架,可构建包括桌面端、大屏端、移动端等多端应用;另外,平台技术架构全面升级,能 够完全适配全国产化环境(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并已在多个项目 中成功实践。 适配全国产化环境 04 重应用 空间底座提供了实景三维成果可视化、分析统计及辅助决策相关能力,可服务于各类二三维 空间应用的构建。同时,以空间底座为基础,也构建了多个二三维示范应用,为各部门研发 业务应用提供参考,同时应用所产生的数据成果也可归集到空间底座,通过应用和底座资源 的双向共享,不断丰富空间底座资源、提升空间底座能力,形成能够生长的“孪生底座”。 规划 城市空间治理平台 301
第408页
规划助手 建设 重点项目可视化平台 三维地下管线平台 管理【综合应用】 一网通管可视化平台 302
第409页
智慧园区(社区)可视化平台 管理【专题管理】 城市公共安全指挥调度平台 水务一张图 城市防汛平台 303
第410页
地表特征时空变化检测 四、展望 实景三维中国的建设已经拉开序幕,实景三维中国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各部门信息化提供的统一空间基底,也是国家新型基础测 绘产品体系中标准化的、典型的产品。国图信息将以此为新的起点,通过业务研究、技术创 新及实践积累,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基础空间底座和应用能力,助力政府实景三维体系构建这 项行业基础工作,为客户提供优秀的产品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 304
第411页
21.重建大师 5.0 成为首款支持国产麒麟操作系 统的自动实景三维建模软件 2022 年 4 月 21 日,重建大师(GET3D Cluster)V5.0 与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兆芯版) V10、(海光版)V10、(AMD64 版)V10 完成兼容性测试,能够达到通用兼容性需求及性能、 可靠性要求,满足用户的关键性应用需求,被授予 NeoCertify 认证。 305
第412页
不仅如此,重建大师能够全方位支持国产硬件中科海光 CPU,并支持云原生技术架构,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实景三维数据生产的安全、自主、可控。 306
第413页
重建大师与麒麟操作系统深度适配 满足超大规模地理场景与地理实体建模需求 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与新基建浪潮的牵引下,实景三维已被广泛认知为国家数字化建 设的新型基础设施,实景三维数据安全性已远超乎传统测绘安全的范畴,上升至国家安全、 主权与利益的高度。如何确保实景三维数据安全?答案必定是自主可控的国产化技术。业内 一直将是否具备真正国产化实景三维数据生产软硬件技术装备作为数据安全防护程度的验 金石。 重建大师是由大势智慧领先技术团队为解决国内实景三维数据安全难题、耗费长达数十 年的时间与精力所研发而成的全国产化三维重建软件。麒麟操作系统下的重建大师,集摄影 测量、人工智能算法、计算机视觉等先进技术于一身,满足实景三维中国与新型基础测绘建 设中超大规模实景三维数据生产的要求。 307
第414页
在空三处理上,重建大师具备超大数据的稳定空三解算能力,空三精度高。在重建效果 上,可基于“内容感知”的智能算法技术,对道路、植被、建筑、河流、树木等地物采用“先 识别再重建”方式,轻松处理三维模型中“细小薄碎”非标准目标、移动车辆、错误纹理映 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色差大等难点问题,高质量、高精度输出实景三维模型。 在地理实体生产上,麒麟操作系统+重建大师 5.0 同样表现优异。重建大师 5.0 围绕 “重 建+”技术,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形成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全流程高效数据生产工 艺,实现“重建即单体”的自动单体化与切割单体化,高效完成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不 同建设标准的三维模型成果输出,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实景三维数据生产的实体化、三维 化、语义化。 结语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称:现有的国际互联网骨干网和世界各地重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当 中,只要包含美国公司提供的软硬件,就极有可能被内嵌各类的“后门程序”,从而成为其 网络攻击的目标。 可以说,实景三维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底部技术支撑,关系着 国家生产、规划、防治、服务等方方面面。作为一家研发为源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没 办法阻止和切断当下市场中所存在的使用国内盗版软硬件进行数据生产的现象。但大势智慧 愿同各界一起,用自主可控、国产化三维重建技术服务于千行百业,为国内实景三维数据生 产筑起一道安全“防护墙”。 308
第415页
22.【碳中和专辑】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固碳增汇 探讨 导读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具有重大贡献,是经济安全 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文章阐述了植被、土壤、其他环境条件及土地利用变化等 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增汇原理;分析了现有国土空 间生态修复保护措施及其对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影响; 并从规划引领、工程实施、政策制度支撑体系三个维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促 进陆地生态系统增汇的主要技术路径和政策建议。 0 引言 随着气候变化对自然-社会系统稳定性的威胁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在适应和减缓 气候变化合作方面达成了必须以实际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普遍共识。2020 年 9 月,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 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九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 建设总体布局。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作为地球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约为大气 碳库的三倍。陆地生态系统利用方式和生产活动不当,是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急剧升高的重要因素,而通过改善或恢复原有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化 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布局,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冻土的固碳 作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 的固碳增汇手段,对人类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要小于地质与海洋固碳。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对巩固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具有重大贡献,相关研究表 明,生态修复区域的碳汇有 56%是由生态修复工程带来的。以往的生态建设工程 中存在不同部门各自为战的现象,这种单一要素治理方式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完整 性,对区域范围由多种类型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略显不足,在项目实施 及管理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碳汇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系统评估也不够完善。作为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统筹山水林田 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目标与生态系统碳增汇需求高度一致,探讨以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巩固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路径,对我国及全球碳增汇具有一定 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通过综述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 增汇原理,以现有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为基础,阐释相关措施对森林、草原、农 田、湿地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影响,进而提出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促进陆地生 态系统增汇的主要技术路径和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309
第416页
1 陆地生态系统固碳 的影响因素和增汇原理 1.1 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因素 植被和土壤特征、气温、降水、二氧化碳、氮沉降是影响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和碳 汇能力的重要自然因素,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类型的结构调整是对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最具影响的人为因素。 不同植被类型的碳汇能力强弱差异较大,一般木本植物的固碳能力大于草本植物 的固碳能力,如干旱地区碳汇能力由大到小的植被类型依次为:针叶林>农田> 灌丛>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起源、林龄、树种是影响其 固碳能力的重要因素。与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相比,人工天然混交林更新有利于 植被碳汇和土壤碳汇能力的提高。一般认为,固碳速度在中龄林生态系统中最大, 幼龄林和过熟林年增长量低,成熟林和过熟林碳的吸收与释放基本平衡。相较于 单纯的农业或林地系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科学配置物种组合和林木密度, 可提高固碳潜力。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群落盖度、物种丰富度指数及多 样性指数等均为固碳功能的影响因素,且与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状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产生 影响。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土壤类型法也是估算土壤碳储量的主 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粉粒、黏粒的含量成正比,黏粒 及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作用可以稳定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主要通过真菌和细菌,其中真菌主导的微生物群落对土壤有机碳稳定的贡献值更 高。土壤 pH 值会影响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动,从而影响有机碳的分解,土壤 pH 值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一般的微生物活动,从而使有机碳分解的速率下降。 在水热因子组合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地区,植物生物量大,植被碳密度也较高,如 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表现为:热带>温带>寒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土壤有 机碳的积累,否则对有机碳积累具有负效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在短期内可提高 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根系生长,但也有观点认为,在长期作用下二氧化碳浓度增 加会减少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受到氮、磷的强烈 调节,氮沉降可刺激光合作用和生长,当氮限制生产力时,氮沉降可诱导生物量 和土壤中的净碳固存。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循环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 的动态变化。毁林、开垦、过度放牧、建设用地增加等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碳库减 少,土壤有机碳大量释放,相关研究表明,1990—2010 年,总体土地利用变化 和土地管理使我国碳释放总量达 1.45×1015g。而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退耕还湿还湖等措施,调整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群落类型和 310
第417页
物种组成,促进自然植被恢复再生,增加了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减少对土壤的 干扰,有效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流失,增强了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增加了固 碳效应的持续时间。 1.2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人为干预原理 生态系统碳收支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时间内植被与大气碳交换的净通量,表达的是 碳固定输入与碳排放输出的平衡关系,当碳固定量大于碳排放量时为碳汇,反之 则成为大气的碳源。从生态系统过程出发,植物光合作用与生产力形成、植物自 养呼吸与动物微生物异养呼吸的二氧化碳释放,植物凋落物分解与有机质腐殖质 化,以及生态系统有机质输入与输出过程,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及源 汇动态。因此,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人为增汇,可以从提升植被固碳能力、促进 非稳定性碳向土壤稳定性碳库转移、提高土壤碳储存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碳排放 的角度入手。于贵瑞等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途径归纳为“截碳开源 与减排节流相结合、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强度,调整结构、优化格局、增强区域碳 汇综合强度,生态保护、减少碳泄漏损失”。 2 生态系统固碳 增汇经验与做法 2.1 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措施 森林碳汇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途径之一[24]。20 世纪 70 年 代以来,我国陆续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 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LUFEI 等采用 2000—2010 年数据研究了 六大生态工程实施对碳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对碳汇的贡献最大,其 次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工程建设中,由于森林面积增加和林木自身生长的双重 作用导致碳密度增加,植被碳储量随退耕时间的延长呈现增长趋势。在退耕初期, 由于平整土地等过程干扰及枯落物来源不足,土壤有机碳含量出现下降趋势,而 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植物种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组成也逐渐丰富,土壤有机碳 含量明显增加。需要的注意是,造林及配套森林基础设施建设、新造林与森林管 护等措施,以及建材、燃油等物资使用会形成碳排放。研究表明,天然林保护工 程一期在工程边界内外引起的额外温室气体排放量抵消了工程固碳效益的 9.82%。固碳的有效性要求将隐藏的碳排放和碳泄漏剔除,因此有必要对生态工 程项目实施中的碳排放和碳泄漏加以控制,以提升净固碳量。 2.2 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措施 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维持和提升有赖于合理有效的管护。退耕还草、围栏封 育、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是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实现草地生态系统增汇经 济可行的途径。围封禁牧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牲畜对土壤的践踏,有效地 311
第418页
改善了退化草地的地上植被群落结构,提高植被生物量、立枯物及凋落物量。适 当补播可以通过增加草群中优良牧草种类成分,增强草地生产力、改善土壤质量, 利于草地恢复和固碳能力的提升。对于极度退化草地而言,人工草地建植可以控 制超载过牧、鼠害成灾等问题,建植豆科植物可以有效地促进土壤碳库的积累。 此外,开垦、放牧、刈割、施肥等人为管理措施对草原碳汇的影响较大。 2.3 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措施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耕作、合理施肥、合理灌溉、轮作等。保护性 耕作如秸秆还田、免耕等可以避免对土壤的物理干扰,减少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提高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也有部分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表层土壤具有 固碳效应,但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小。施用氮、磷、钾化学肥可以增加 作物产量,并通过增加土壤碳输入达到固碳的效果,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显著 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灌溉可以提高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对湿润区 基本无影响或影响不大。与林业工程类似,农田土壤固碳措施中的农业机械使用、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等构成了农田土壤固碳措施的温室气体泄漏,应对此类 问题给予关注,并根据净碳汇的成效评估进行措施调控。 2.4 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措施 湿地生态系统中植被二氧化碳净同化与生态系统二氧化碳、甲烷净释放间的平衡 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是大气的碳源或碳汇。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可分为非操纵性措 施和操纵性措施。其中,非操纵性措施主要是指增加湿地的空间范围,如我国通 过湿地保育、退田还湖、退耕还湿等措施恢复水文机制,改善湿地水体对碳元素 的吸收与转化,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正向发展。操纵性措施主要是 指改变影响湿地固碳的组成成分,如管理湿地水位,通过人工干预达到最佳水位, 促进植物光合固碳、降低土壤呼吸及湿地厌氧带甲烷排放,进而达到固碳增汇。 选用具有高固碳能力的湿地植被是提升湿地碳汇能力的主要措施,氮储量会对湿 地植被碳储量以及固碳能力带来影响,调控外源营养输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固 碳能力。 3 国土空间生态 修复增汇路径的探讨 综合分析当前采用的增汇措施,多以单个生态系统为对象,缺乏系统和整体性, 修复后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存在风险,增汇可持续性有待提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修复缺乏系统性的问 题,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同时实现固碳增汇。 3.1 合理规划优化生态系统的空间布局 312
第419页
根据《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及《省级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规划编制规程(试行)》,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省级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 部分地区已开展市县级规划的探索。科学编制与实施规划可综合采用结构调整型 和增强碳汇强度型路径,实现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 在规划理念上,要以提升碳汇能力为导向,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调控,依托新时 代生态修复推动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方式转型,构建绿色低碳的资源利用方式;要 坚持因地制宜,从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关注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速率及潜力,综合考虑植被、土壤、环境条件和 土地利用变化等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关联,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在目标指标上,通过生态退耕面积等指标实现区域土地利 用和生态系统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在考虑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营 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等数量目标的同时,重视相应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增量等质 量目标的设置,实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提升。在重点任务部署上,在考虑到 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其他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社会效益与 经济效益之间的协同关系,要坚持多要素关联、多过程耦合、多空间协同开展生 态修复工作。在时序上,根据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生态修复任务,综合衡量实施路 径和投资需求,力争修复后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在空间上,衔接国土空间规划, 从“自然-社会”二元碳循环特征角度出发,对一般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 空间生态修复均做出部署,将提升农业和城市的生态碳汇纳入统一安排。在重点 区域布局上,严格规范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用途转用,将生态保护红线、 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及识别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作为自然恢复优先区,通 过保护碳汇型途径夯实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基于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碳汇 空间格局的预测,因地制宜设计固碳增汇的修复措施,加强对碳汇潜力较高的区 域空间的保护修复及碳收支监测。衔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 体布局,摒弃以往局地修复的方式,转向“点-线-面-网”结合的系统性修复,助 力碳汇能力稳中有升。 3.2 科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工程 随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的实施,可显著增强碳汇能力并加强碳汇保护,并通过有效抑制工程实施过程的 碳泄漏,实现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 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收集调查区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本底状况并分 析变化趋势,在问题识别与诊断中要考虑人类干扰对自然系统的胁迫和碳汇影 响,探索将固碳效益纳入工程保护修复目标和标准体系。要充分认识基于自然的 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在生态系统碳汇、固碳和适应气候变化 方面的潜力,针对不同退化类型和不同退化程度的生态系统,合理选择保护保育、 自然恢复、辅助再生或生态重建等修复模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复合生 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对重度退化的生态系统,首先通过人工措施尽快重建原有 先锋植物群落,再通过其他辅助途径提高生产力;对中度和轻度退化的生态系统, 要设法减少干扰、消除胁迫因子,采取合理措施促进生态系统恢复,逐步提升生 313
第420页
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 在工程实施阶段,在植被重建或引入物种时,充分考虑植被类型、森林起源、林 龄、物种数、物种丰富度等因素对固碳能力的影响,选择适宜当地的优势植物种 类,优化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或空间结构,充分利用生态位 分化和生态补偿效应,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净初级生产力。适当改善制约工程 区域生态系统碳汇的土壤条件、水分、氮等营养限制因子,实现生态系统生产力 提高与增汇。考虑到工程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和项目边界外碳泄漏,应合理控制 清理平整土地工程量、辅助设施建设等,减少化石燃料消耗量、使用清洁型燃料 等措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净碳汇效应。 在工程管理维护中,建立实施督促机制和监测评估体系,对工程区域各类型生态 系统开展“空-天-地”调查监测,除工程实施规模、投入资金、目标完成度外, 监测内容应涵盖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通过碳通量、温室气体、植被 碳储量、土壤有机碳等指标掌握工程区碳收支情况。将碳汇量或碳固定指数纳入 工程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以揭示修复工程前中后期固碳速率的时空变异特征。厘 定气候变化、环境因素、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者对区域碳汇量变化的贡献,采用 适应性管理措施并适时修正和改进,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优化调控。 3.3 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碳汇支撑体系建设 在技术支撑方面,针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升固碳能力的观测网络及监测能力建 设不足现状,围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各项工作,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对生态系统 碳库开展系统调查、动态监测,完善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为碳储量评估和增汇 潜力分析提供数据保障。为解决生态修复碳汇成效估算的不确定性等技术难题,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针对生态修复中固碳增汇的过程、机理、影响因素等开展研 究,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等措施的增汇技术加强攻 关与研发,综合衡量整治修复措施的增汇潜力、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并对 实践中成效显著的固碳增汇技术开展集成、试验示范与应用推广。 在标准规范方面,梳理跟踪国际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计量、核算等相关标准,基 于我国生态系统碳汇标准现状,在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 学、可持续草地管理温室气体减排计量与监测方法学基础上,完善生态保护修复 碳汇项目的计量与认证,提出项目边界确定方法,以及基线碳汇量、项目碳汇量、 项目潜在泄漏量和项目减排量计算方法,制定各项目的监测计划、监测程序等, 规范各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等工作,争取早日将中国典型的生态 保护修复措施纳入到 IPCC 碳汇认证体系,实现生态系统碳汇可测量、可报告、 可核查。 在政策支撑方面,探索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 复碳汇交易。跟踪国内外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模式与案例,从碳交易视角 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碳汇潜力的核算研究,评估其固碳减排效应的经济价值, 健全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政策制度体系。将生态修复碳汇项目纳入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碳汇减排交易平台,鼓励各类社会 314
第421页
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活动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通过完善激励性经济政策提高多元 化主体参与生态修复的积极性。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 的融合路径,开展生态补偿试点与示范。 315
第422页
23.14 张高颜值可视化地图分享 【可视化】 MAPMAKERS TAKE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在今天的推文中,我们将向各位开发者、制图师、设计师等展示 14 张与气候变 化息息相关的可视化地图,跨越各个行业,覆盖全球各地,从对未来气候的预测、 大豆供应链的可视化、洪水模型、最热的 50 个地方、到碳排放分布的可视化。 这些地图来自 Mapbox 的多名合作伙伴,他们利用地图可视化气候预测和产生 的影响,阐明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助力政策行动,并帮助实施减少排放的解决 方案。 我们希望这 14 张地图能激发你的制图灵感。如果你正在从事气候方面的公益工 作,欢迎与我们的 Community 团队联系,获得支持。 316
第423页
菲律宾马尼拉的灾害风险,来自 NOAH 项目 现在,大众熟悉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上升间的正向关联。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某 一特定地区,以及相关具体细节却对大众而言,却是更难理解的。尽管科学家们 已经开发了复杂的模型,将其可视化在地图上,但由于这些模型衍生的极大数据 量,可视化的地图通常仍对非专业人士生涩难懂。 ✨ 一些地图制作者正在使气候变化的数据不仅更容易获得,并容易理解。 Probable Futures 为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示预测的气候影 响。(阅读历史推文: 1.5°C 的背后:从交互式地图一窥气候变化) 317
第424页
FloodFactor 利用气候和洪水模型,评估美国每个建筑的风险,而 Project NOAH 也做了类似的事,他们的地图对菲律宾的洪水和风暴潮危害进行分析与可视化。 更有独立开发者 Sebastian Meier 和 Fabian Dinklage 创建了覆盖德国境内的开 源气候变化风险地图——Climate change risk map,深受好评。 ✨ 单纯的气候数据相对枯燥,如果通过故事的手段表现,就会变得生动易懂。 Plus2c 将任何地方的未来气候匹配目前正是这种气候的另一地点,例如未来巴黎 的气候预测会变得像如今的地中海地区一样,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见 上图)。这种方式极具创意,它让气候变化变得具体化,观众则更容易设身处地, 318
第425页
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 巴黎的未来气候将变得像地中海一样,来自 Plus2c 项目。 Kontinentalist 团队正在制作关于亚洲气候影响的互动故事,例如变湿变暖的青 藏高原是如何影响到下游居民——近数十亿人——的用水和地区安全。 LEO Network 正在收集来自北极和世界其他地区环境变化下的点点观察和故事。 319
第426页
气候变化的幕后驱动主要是化石燃料的使用、森林砍伐和密集型农业。而这些人 类活动与全球经济中的采购和材料运输密不可分。通过了解这些全球化的供应 链,我们可以更深入开展气候行动。 ✨ 翔实且易获取的生产和贸易数据,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商品在全球范围的流动 和影响。 Global Metabolism Initiative 详细报告了商品生产和其生产地区所面临的环境影 响,而另一个可视化项目 trase 则通过地图直观展示了国家之间的产品流通数 据。 320
第427页
阿根廷的大豆供应链,来自 trase ✨汇编这些数据并不简单,但空间数据和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帮助。 除了公共的、全球性的棕榈油厂登记数据外,Palmoil.io 利用卫星数据和对企业 报告的 PDF 文件的分析,找到不为人知的工厂地点,尽数展示并关联在地图上。 与马来西亚的一个炼油厂相关联的棕榈油厂,来自 Palmoil.io 在澳大利亚,Climate Council(气候委员会)查找全国各州政府的数据,汇总了 石油勘探许可证。 321
第428页
气候变化的普遍性与急迫性促使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决策者关注气候变化。地图可 以推动公民的参政议政。 Azavea 的 50 Hottest Places (美国 50 个最热的地方)将气候模型数据(由 Probable Futures 以 Mapbox 瓦片集的形式提供)和政府官员数据联系起来,展 示了美国最热的 50 个地区的政府数据,以帮助公民向当选官员提问,例如“对 于减少该地区的碳排,你的提案是什么?“。 322
第429页
美国最热的 50 个地方,来自 Azavea 项目 ✨ 推动减排的解决方案应当覆盖工业、农业、政府和个人,采取多种创新形式。 Flexport 将排放计算整合到他们的运输工具中,以帮助推动降低运输业的大量排 放。Amazon 分享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细节,以实现他们在 2040 年前实现 净零排放的承诺。而在个人层面上,CO2 Mobility 分析了可持续的运输选择能在 多大程度上减少排放。 不同交通方式的碳影响,来自 CO2 mobility 项目 林业也仍然是解决二氧化碳问题的一个关键部分。NCX 和 explore.land 使用精 确的地图来分析和解释重新造林和碳林业项目的气候效益(查看历史推文:3D 卫 星地图案例分享 | Explorer.land 森林保护平台)。SilviaTerra 利用地图进行精确 的森林监测和测量,监测覆盖 6 亿亩森林的碳市场。 323
第430页
而 Ecosia 更富有创意,通过使用广告收入来植树,将在线搜索和地图活动变成 了一种解决方案。 数据和地图为气候行动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也衷心希望这些案例带给你制图灵 感! 现在就开始用 Mapbox 构建地图吧! 324
第431页
24.参考 | 区级大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适应政府管理和服务现代化发展需要,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营 商环境才是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市通过市区两级大数据资源平台的建设,将“四 大基础库”、“市级统建系统”、“各市级委办”、“各行政区”的数据汇聚成了市级 数据湖,并以市级数据湖为基础,通过数据的集成与治理,构建相应主题库和专 题库,推动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和应用赋能(一网通办、一网 统管、数字经济等),通过公共数据的进一步整合、共享、开放提供基础。在此 背景下,推动区级大数据资源平台的建设。 325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