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术前沿合集

发布时间:2022-12-2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2学术前沿合集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关键信息● 肥胖使人们易患多种临床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特定部位的癌症、肌肉骨骼疾病和感染。● 本研究同时评估78种疾病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显示:与正常体重的人群相比,肥胖人群患简单(两种疾病)和复杂(四种或更多疾病)共病的风险更高,同时肥胖程度与复杂共病发生率呈剂量-反应关系。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肥胖相关复杂共病的疾病分布。● 鉴于肥胖对其相关性共病发生率的影响,体重管理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研究背景肥胖患病率和肥胖相关疾病的负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1,2。据WHO估计,全球有超过6.5亿人患有肥胖症(BMI≥30 kg/m²)3。而肥胖使人们易患多种临床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特定部位的癌症、肌肉骨骼疾病和感染等。然而目前并不清楚这些疾病是广泛分布于所有的肥胖人群中还是聚集于某些特定肥胖相关共病人群中。1970年,Feinstein首次提出共病概念,定义为:同一个体患有一种疾病,同时存在或者又发生另一种或多种疾病4。共病的表现形式包括:(1)躯体-躯体疾病共存,如高血压与糖尿病;(2)躯体-精... [收起]
[展开]
2022学术前沿合集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401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关键信息

● 肥胖使人们易患多种临床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特定部位的癌症、肌肉骨骼

疾病和感染。

● 本研究同时评估78种疾病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显示:与正常体重的人群相比,肥胖人群患简单(两种

疾病)和复杂(四种或更多疾病)共病的风险更高,同时肥胖程度与复杂共病发生率呈剂量-反应关系。

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肥胖相关复杂共病的疾病分布。

● 鉴于肥胖对其相关性共病发生率的影响,体重管理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研究背景

肥胖患病率和肥胖相关疾病的负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1,2。据WHO估计,全球有超过6.5亿人患有肥胖症

(BMI≥30 kg/m²)3。而肥胖使人们易患多种临床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特定

部位的癌症、肌肉骨骼疾病和感染等。然而目前并不清楚这些疾病是广泛分布于所有的肥胖人群中还是聚

集于某些特定肥胖相关共病人群中。

1970年,Feinstein首次提出共病概念,定义为:同一个体患有一种疾病,同时存在或者又发生另一种或多

种疾病4。共病的表现形式包括:(1)躯体-躯体疾病共存,如高血压与糖尿病;(2)躯体-精神心理疾病共存、

精神心理疾病叠加,如冠心病与抑郁;(3)躯体疾病-老年综合征共存,如骨关节炎与便秘。共病之间可以相

互联系,是并发症的关系,如糖尿病与冠心病,肺癌与肺炎,痴呆、抑郁、谵妄等;也可以无关联、互相

平行、互不干扰,如冠心病与胃癌5。

在对12万名成年人进行的IPD-Work研究中,轻度肥胖(BMI 30·0-34·9 kg/m²)人群的心脏代谢共病(心

肌梗死、中风和2型糖尿病的两种或全部三种)发生风险比体重正常的人高出四倍以上6。一项对11000多名

成年人的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共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骨关节炎等)发生率是正常人

的两倍7。然而,很少有研究对导致复杂共病(四种或更多疾病)的肥胖相关状态进行相应描述。

研究方法

采用来自两项芬兰队列研究的汇总前瞻性数据:健康和社会支持研究(HeSSup)和芬兰公共部门研究(FPS)

“都是肥胖惹的祸”

——体重指数与肥胖相关共病

肥胖

390

第402页

(n=114657)。为了检验研究的稳定性和普遍性,采用了英国生物银行(UK-Biobank)的一个独立队列重复

了其主要分析(n=499357)。肥胖分级标准为:按BMI分为肥胖(≥30.0 kg/m²)、超重(25.0-29.9 kg/m²)、

正常体重(18.5-24.9 kg/m²)和体重不足(<18.5 kg/m²)。肥胖进一步分为class1(BMI 30·0–34·9

kg/m²)、class2(35·0–39·9 kg/m²)和class3(≥40 kg/m² )。简单共病:同时存在两种肥胖相关性疾病;

复杂共病:同时存在四种及四种以上肥胖相关性疾病。在所有三项队列研究中,根据WHO《国际疾病分类第

10版》(ICD-10)对疾病进行编码。

研究结果

1、研究人群概况(表1):在两个芬兰队列数据中,平均年龄为40.5岁,女性比例为67.4%。在114657名

参与者中体重不足人群为1639人(1.4%)、体重正常人群为62119人(54.2%)、超重人群为29660人

(25.9%)、肥胖人群为21239人(18.5%)。与芬兰队列参与者相比,英国Bio-Bank队列参与者年龄更大,

性别分布更平均,肥胖患病率更高。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113 578 people in eligible population from

Finnish Public Sector Study

114 657 included in final study population for

primary analysis

1 388 672 person-years of follow-up

189 727 hospitalisations

4083 deaths

21 893 excluded due to no

response to survey

91 685 responded to survey in 2000–13

991 excluded due to

missing data on BMI

90 694 with no missing data on BMI

90 669 participants linked to electronic

records for follow-up

25 excluded due to

death or did not

provide consent

to record linkage

64 797 people in eligible population from

Health and Social Support Study

38 899 excluded due to no

response to survey

25 898 responded to survey in 1998–2003

89 excluded due to

missing data on BMI

25 809 with no missing data on BMI

23 988 participants linked to electronic

records for follow-up

1821 excluded due to

death or did not

provide consent

to record linkage

Approximately 9·1 million people in eligible

population from UK Biobank

Approximately 8·6 million

excluded due to no

response to survey

502 665 participated in clinical examination in

2006–10

3105 excluded due to

missing data on BMI

499 560 with no missing data on BMI

499 357 included in study population for

replication analysis

5 902 948 person-years of follow-up

1 053 133 hospitalisations

20 340 deaths

203 excluded because

did not provide

consent to record

linkage

Primary analysis Replication analysis

图1:研究流程图

391

第403页

Finnish Public Sector

Study cohort

(n=90669)

Health and Social

Support Study cohort

(n=23988)

UK Biobank

cohort

(n=499357)

Age, years

Mean (SD) 44.1 (10.3) 37.0 (11.5) 57.0 (8.1)

<40 31232 (34.5%) 12162 (50.7%) 3 (<0.1%)

40–49 28893 (31.9%) 5694 (23.7%) 109977 (22.0%)

50–59 25490 (28.1%) 6132 (25.6%) 162990 (32.6%)

≥60 5054 (5.6%) 0 226387 (45.3%)

Sex

Male 18194 (20.1%) 9831 (41.0%) 227461 (45.6%)

Female 72475 (79.9%) 14157 (59.0%) 271896 (54.5%)

BMI, kg/m²

Mean (SD) 25·5 (4.6) 24.8 (4.5) 27·4 (4.8)

<18.5 (underweight) 1084 (1.2%) 555 (2.3%) 2626 (0.5%)

18.5–24.9 (healthy weight) 48105 (53.1%) 14014 (58.4%) 162395 (32.5%)

25.0–29.9 (overweight) 2574 (26.0%) 6086 (25.4%) 212098 (42.5%)

≥30.0 (obesity) 17906 (19.8%) 3333 (13.9%) 122238 (24.5%)

Obesity severity by BMI, kg/m²

30.0–34.9 (class 1) 14792 (16.3%) 2746 (11.5%) 87543 (17.5%)

35.0–39.9 (class 2) 2377 (2.6%) 446 (1.9%) 24992 (5.0%)

≥40.0 (class 3) 737 (0.8%) 141 (0.6%) 9703 (1.9%)

Smoking at baseline

No 72794 (80.3%) 17806 (74.2%) 445929 (89.3%)

Yes 14780 (16.3%) 6082 (25.4%) 52508 (10.5%)

Missing 3095 (3.4%) 100 (0.4%) 920 (0.2%)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表1:研究人群基线特征

2、肥胖同相关疾病及死亡的相关性分析:肥胖人群死亡风险显著增加了32%(HR,1.32[95% CI 1·20–1·45]),

其中class3肥胖人群死亡风险增加高达90%(HR,1.90[95% CI 1·46–2·48])。而在本研究纳入的78种疾病

相关性分析中,有28种疾病同肥胖密切相关,1种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同超重相关,无任何疾病同体重不

足相关。

3、肥胖同肥胖相关性共病:为进一步探索肥胖同肥胖相关性共病之间的关系,在78种疾病中筛选出了21种

非重叠性肥胖相关性疾病(表2)。其中复杂共病中最常见的肥胖相关性疾病为:成人型糖尿病(75.4%)、

高血压(71.8%)、睡眠障碍(42.6%)、骨关节炎(42.1%)、心律失常(34.4%)、细菌感染(31.3%)、

哮喘(22.1%)。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按照BMI进行分层后,相对于正常体重人群,肥胖人群患简单(两种疾病)和复杂(四

种或更多疾病)共病的风险更高。肥胖人群患有1种疾病的HR为 2.83(95% CI 2.74–2.93),患有简单共病

的HR为5.17(4.84–5.53),患有复杂共病的HR为12.39(9.26–16.58)[超重人群患有复杂共病的HR仅为

2.67 (95% CI 1.94–3.68)]。同时,肥胖程度与复杂共病发生率呈剂量-反应关系,这一点尤其在class3的人

群中更为显著。

392

第404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2:肥胖同78种疾病及死亡相关性分析

Disease category (ICD-10 chapter) ICD-10 codeHR (95% CI)* Diagnosis or diagnostic group* ICD-10 codeHR (95% CI)*

Bacterial infections†

Viral infections

Colorectal cancer

Lung cancer

Melanoma

Breast cancer (women)

Prostate cancer (men)

Kidney cancer†

Brain cancer

Leukaemia, lymphoma

Anaemia†

Diabetes†

Dementia

Disorders due to substance abuse

Psychotic disorders

Mood disorders

Neurotic disorders

Parkinson's disease

Multiple sclerosis

Epilepsy

Headaches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Sleep disorders†

Hypertension†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Myocardial infarction†

Pulmonary embolism†

Arrhythmias†

Heart failure†

Strok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Cerebral infarction†

Arteriosclerosis

Deep vein thrombosis†

Influenza and pneumonia

Chronic obstructive bronchitis

Asthma†

Appendiciti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isease of the liver†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Pancreatitis†

Skin infections and eczema†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related

disorders

Gout†

Osteoarthritis†

Sciatica

Back pain†

Soft tissue disorders

Renal failure†

Spontaneous abortion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Diabetes in pregnancy

Circulatory and respiratory symptoms

Digestive and abdominal symptoms

Injury

Poisoning

Road accidents

Falls

Self-harm

Infections

Cancer

Diseases of the blood

Endocrine diseases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of the eye

Diseases of the ear

Diseases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of the skin

Diseases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Disease of the genitourinary

system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Miscellaneous

Death

A01–B89

C00–C97

D50–D89

E00–E35

F00–F99

G00–G99

H00–H59

H60–H99

I00–I99

J00–J99

K00–K93

L00–L99

M00–M99

N00–N99

O00–O29

2·01 (1·84–2·19)

1·08 (1·01–1·16)

1·78 (1·47–2·16)

8·30 (7·78–8·86)

1·08 (0·97–1·21)

1·85 (1·74–1·98)

1·20 (1·12–1·29)

1·19 (1·01–1·39)

1·47 (1·40–1·54)

1·35 (1·27–1·44)

1·57 (1·50–1·65)

2·03 (1·76–2·34)

1·41 (1·36–1·47)

1·20 (1·14–1·26)

1·35 (1·19–1·54)

1·32 (1·20–1·45)

1·37 (1·32–1·42)

1·06 (1·04–1·08)

1·42 (1·36–1·47)

2·04 (1·90–2·18)

0·98 (0·91–1·05)

1·62 (1·57–1·68)

1·18 (1·15–1·21)

1·23 (1·14–1·32)

1·51 (1·48–1·55)

1·30 (1·2–1·34)

1·22 (1·20–1·24)

1·37 (1·33–1·41)

1·65 (1·62–1·68)

1·39 (1·36–1·43)

0·83 (0·58–1·18)

1·25 (1·22–1·29)

Finnish cohorts UK Biobank cohort Finnish cohorts UK Biobank cohort

A01–A79

A80–B34

C18, C20

C34

C43–C44

C50

C61

C64

C71

C81–C96

D50–D64

E10–E14

F00–F03, G30, G31

F10–F19

F20–F29

F30–F39

F40–F48

G20

G35

G40–G42

G43–G44

G45–G46

G47

I10–I15

I20–I25

I20

I21

I26

I46–I49

I50

I60–I61 I63–I64

I60–I69

I61

I63

I70

I80–I82

J09–J18

J43–J44, J47

J45–J46

K35

K50–K52

K70–K77

K70

K85

L00–L08, L20–L30

M05–M06, M08,

M13, M30–M35

M10

M15–M19

M50–M51

M54

M60–M79

N17–N19

O03

O13–O16

O24

R00–R09

R10–R19

S00–T35

T366–T65

V01–V99

W00–W19

X60–X84

2·16 (1·97–2·37)

1·13 (0·88–1·44)

1·13 (0·90–1·42)

0·59 (0·42–0·82)

1·06 (0·91–1·23)

0·99 (0·89–1·10)

1·02 (0·80–1·29)

1·57 (1·03–2·39)

0·94 (0·60–1·48)

1·17 (0·95–1·46)

1·69 (1·30–2·18)

12·14 (11·24–13·11)

0·76 (0·68–0·86)

0·88 (0·71–1·08)

1·03 (0·85–1·25)

1·17 (1·00–1·38)

1·10 (0·84–1·45)

0·66 (0·46–0·94)

0·81 (0·55–1·20)

1·09 (0·88–1·36)

0·73 (0·53–1·00)

1·28 (1·06–1·54)

6·27 (5·68–6·92)

3·20 (3·00–3·41)

1·39 (1·26–1·53)

1·54 (1·32–1·79)

1·52 (1·28–1·80)

2·86 (2·27–3·60)

1·72 (1·59–1·86)

4·17 (3·35–5·20)

1·41 (1·22–1·63)

1·29 (1·13–1·47)

1·40 (1·00–1·96)

1·52 (1·27–1·81)

0·79 (0·56–1·10)

2·43 (1·96–3·03)

1·45 (1·31–1·61)

1·06 (0·84–1·34)

1·95 (1·79–2·12)

1·12 (0·96–1·30)

1·16 (0·97–1·40)

1·85 (1·55–2·20)

1·75 (1·24–2·47)

1·86 (1·40–2·47)

2·03 (1·76–3·04)

1·33 (1·19–1·48)

4·31 (3·10–5·99)

2·71 (2·54–2·90)

1·14 (0·99–1·32)

1·85 (1·54–2·23)

1·20 (1·11–1·29)

2·95 (2·27–3·83)

1·00 (0·74–1·36)

1·76 (1·34–2·32)

4·82 (3·87–6·00)

1·30 (1·16–1·47)

1·36 (1·22–1·52)

1·07 (1·01–1·13)

1·10 (0·90–1·34)

0·86 (0·70–1·07)

1·15 (1·06–1·25)

1·19 (0·90–1·58)

1·43 (1·37–1·48)

1·20 (1·09–1·32)

1·26 (1·18–1·35)

0·84 (0·78–0·90)

0·84 (0·80–0·87)

1·19 (1·13–1·25)

0·87 (0·81–0·92)

2·00 (1·73–2·31)

0·91 (0·76–1·08)

1·11 (1·03–1·20)

1·46 (1·40–1·52)

4·53 (3·93–5·23)

0·76 (0·68–0·86)

0·76 (0·64–0·89)

1·15 (0·88–1·49)

1·16 (0·99–1·35)

1·12 (0·97–1·30)

0·76 (0·73–0·92)

1·04 (0·78–1·40)

0·90 (0·76–1·06)

1·31 (1·17–1·46)

1·30 (1·18–1·43)

4·10 (3·63–4·62)

1·98 (1·77–2·21)

1·75 (1·69–1·82)

2·00 (1·87–2·15)

1·62 (1·53–1·71)

2·34 (2·15–2·54)

1·61 (1·54–1·68)

3·24 (2·96–3·55)

1·27 (1·20–1·34)

1·26 (1·20–1·33)

0·98 (0·84–1·13)

1·43 (1·34–1·53)

1·23 (1·05–1·44)

2·07 (1·89–2·26)

1·29 (1·24–1·34)

0·88 (0·82–0·95)

2·23 (1·98–2·51)

1·10 (0·98–1·23)

1·12 (1·06–1·18)

2·22 (2·20–2·46)

1·45 (1·18–1·77)

2·23 (1·97–2·53)

2·31 (2·19–2·44)

1·49 (1·38–1·61)

5·27 (4·00–6·95)

2·56 (2·49–2·64)

1·71 (1·60–1·82)

1·83 (1·73–1·93)

1·49 (1·45–1·54)

2·32 (2·13–2·52)

0·69 (0·37–1·28)

1·66 (0·62–4·43)

3·01 (0·88–15·55)

1·54 (1·50–1·58)

1·10 (1·08–1·13)

0·99 (0·96–1·01)

1·34 (1·21–1·49)

··

··

··

≥4·0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393

第405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表2:21种非重叠性肥胖相关性疾病

图3:不同BMI分层同肥胖相关性疾病及共病的相关性

内分泌系统疾病 所有成人发病的糖尿病 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

哮喘

肾癌

皮肤感染和湿疹

贫血

肾衰竭

睡眠障碍(睡眠呼吸暂伺)

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血压

心绞痛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脑梗死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形成

呼吸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

皮肤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胰腺炎

肝病 消化系统疾病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痛风

骨关节

炎悲痛

进一步分析发现,肥胖人群同正常体重人群在共病发生率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时间为30岁(简单共病)及45岁

(复杂共病)。肥胖人群共病发生率达到正常体重人群75岁时共病发生率水平的时间为53.6岁(简单共病)

及55岁(复杂共病)。研究同样显示50岁前伴有肥胖的人群发生简单或复杂共病的风险显著大于50岁后患

有肥胖的人群。

394

第406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4:肥胖相关性共病的累积发病率

研究结论与讨论

尽管肥胖与多种疾病间的关联性已得到广泛性认可,但是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更好地进行了阐述。

首先,该研究同时评估了78种疾病结局有助于全面了解肥胖对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同其中的

21种跨多器官、多系统的非重叠性疾病的发生率升高密切相关。这些疾病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每一种肥胖

相关疾病都可以预测或被一种或多种其他肥胖相关疾病预测。

395

第407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其次,这种疾病间的相互联系和疾病累积加速了肥胖相关性共病的发展,这可能是因为肥胖导致了第一种肥

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但肥胖和肥胖相关疾病的累积都导致了所有后续肥胖相关疾病的发展。在芬兰队列

中,肥胖人群复杂共病发生率在55岁时,就已经达到了正常体重人群75岁时的复杂共病发生率水平,也就意

味肥胖人群整体的复杂共病发生率水平提前了大约20年的时间。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肥胖人群发生简单共

病的风险增加4倍,发生复杂多发病的风险增加11倍以上。将肥胖分为class1、2和3级的分析显示出剂量-反

应模式,肥胖程度越高,复杂共病的相对风险越大。

第三,肥胖相关性共病的总体模式是高度可变的,包括21种心脏代谢、消化、呼吸、神经、肌肉骨骼、感染

和恶性疾病的140种不同组合。尽管发病率很高,但肥胖与死亡率的相关性仅为中度,这表明肥胖对无病生

存率的影响大于对总体生存率的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临床和公共卫生管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由于共病的发生是不同疾病的累积,如果单独处理每

种疾病,将会使得复杂共病的预防成为一个极为困难的任务8。而肥胖与一系列心脏代谢疾病、消化疾病、呼

吸疾病、神经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传染病的多种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表明,肥胖是一个重要的、可接受的

疾病预防目标,可以避免多目标治疗的负担。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减少肥胖危险因素,是在人群水平上降

低共病发生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肥胖的治疗,如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减肥手术,可以在接受治疗的

人群中有效预防肥胖相关性共病的发生。

396

第408页

参考文献

1. Dai H, Alsalhe TA, Chalghaf N, Riccò M, Bragazzi NL, Wu J.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high body mass index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7: an analysi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PLoS Med 2020; 17: e1003198..

2. GBD 2019 Risk Factors Collaborators. Global burden of 87 risk facto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Lancet 2020; 396: 1223–49.

3. WHO. Obesity and overweight. June 9, 2021. https://www.who.int/ 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accessed Dec 15,

2021).

4. Feinstein AR. THE PRE-THERAPEUTIC CLASSIFICATION OF CO-MORBIDITY IN CHRONIC DISEASE. J Chronic Dis. 1970 Dec;23(7):455-68. doi:

10.1016/0021-9681(70)90054-8. PMID: 26309916.

5. Boyd, C.M., Fortin, M. Future of Multimorbidity Research: How Should Understanding of Multimorbidity Inform Health System Design?. Public

Health Rev 32, 451–474 (2010). https://doi.org/10.1007/BF03391611.

6. Kivimäki M, Kuosma E, Ferrie JE, et al. Overweight, obesity, and risk of cardiometabolic multimorbidity: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level data for

120 813 adults from 16 cohort studies from the USA and Europ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7; 2: e277–85

7. Lee HA, Park H. Comorbidity network analysis related to obesity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findings from Korean population-based survey

data. Epidemiol Health 2021; 43: e2021018.

8. Barnett K, Mercer SW, Norbury M, Watt G, Wyke S, Guthrie B. Epidemiology of multimorbid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care, research, and

medical educa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2012; 380: 37–43.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397

第409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关键信息

● 目前针对肥胖的行为干预主要是饮食控制减少能量摄入和/或通过运动增加能量消耗,然而,这些行为干预

效果持续时间往往较为短暂,因为能量平衡还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影响。

● 既往研究表明,食物摄入的昼夜节律可能是改变能量平衡的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食物摄入时间如何影响

能量平衡的具体生理机制尚未证明。

● 这项随机交叉对照研究结果提示,晚进食会影响参与调节能量摄入、消耗和储存的生理功能及生物过程,

从而导致正能量平衡并增加肥胖风险。

引言

肥胖是全球慢性病和残疾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其会增加各种疾病风险,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

症以及新冠肺炎死亡率等1。据统计,全球约6.5亿成年人受肥胖影响2-4。目前针对肥胖的行为干预主要是饮

食控制减少能量摄入和/或通过运动增加能量消耗5。然而,这些行为干预效果持续时间往往较为短暂,因为

能量平衡还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影响,从而增加肥胖风险6,7。既往研究表明,食物摄入的昼夜节律可能是改

变能量平衡的因素之一,也是肥胖的关键可控因素8,9。已有观察性研究发现,在不改变能量摄入和与运动相

关能量消耗的情况下,用餐时间本身可能会影响体重10,11。但目前关于食物摄入时间如何影响能量平衡的具

体生理机制尚未证明。

近期,美国哈佛医学院的Frank Scheer教授团队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一项随机交叉对照研究结

果,发现晚进食会增加食欲、降低日间能量消耗、改变脂肪组织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脂肪储存12。这些发

现可以解释晚进食人群肥胖风险增加的原因。

研究设计

在这项随机交叉对照研究中,纳入了16名超重/肥胖受试者(年龄37±2.8岁;BMI:28.7±0.6 kg/m2),

其中5名受试者为女性,严格控制其食物摄入的时间、数量和类型(总热量摄入和饮食成分)、体力活动、

睡眠和光照等。每位受试者都会进行2个阶段的试验,即按照2种不同的时间表吃相同的饭菜。一个阶段为

早进食方案(Early eating protocol):在早上9点、下午1点和下午5点左右吃三餐;另一阶段为晚进食方

三餐宜早不宜晚:

晚进食可能会增加肥胖风险

肥胖

398

第410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案(Late eating protocol):在早进食的基础上推迟250分钟,即在下午1点、下午5点和晚上9点左右吃

三餐。每个阶段为6天,在两个阶段之间会有3-12周的洗脱期,再按照相反的进食方案进餐。在研究第3天

和第6天对主要结局指标进行测量,包括能量消耗、主观食欲/饥饿感、以及24小时核心体温(CBT)、瘦

素(LEPTIN)、胃饥饿素(GHRELIN)的情况。在研究第5天,在两组禁食15小时后分别进行腹部皮下脂

肪活检,以分析基因表达。

2-3周规律的睡眠清醒计划

导入早进食方

案晚进食方案

随机交叉

门诊

-21到-4

天数

纳入

纳入

实验室实验室

进食时间

早餐

晚餐

午餐

夜宵

测定日1/研究第3天

测定日2/研究第6天

清醒时段:90 Lux

睡眠时段:0 Lux

预设的清醒时间(实验室外)

预设的睡眠时间(实验室外)

热量测定

测定瘦素/胃饥

饿素

食欲评估

淋浴

擦浴

脂肪活检

睡眠记录

睡眠呼吸暂停评估

纳入

图1. 实验设计

399

第411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研究结果

1. 晚进食增加饥饿感

与早进食相比,晚进食使受试者感到饥饿(定义为VAS评分>50)的几率增加了一倍,从10%左右增加到

20%(p<0.0001)。具体而言,晚进食显著增加了受试者对进食量的预估(p<0.0001),更想吃淀粉类

食物(p<0.0001)或肉类(p<0.0001),更渴望进食(p<0.0007)。同时也增加了对咸味食物(p<

0.0051)、乳制品(p<0.034)和蔬菜(p<0.036)的渴望。

2. 晚进食影响食欲调节激素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晚进食对食欲调节激素的影响与饥饿感增加相一致。晚进食组相比早进食组:全

天中(24h),瘦素水平下降6%(p=0.171),胃饥饿素/瘦素比增加12%(p=0.0063),而胃饥饿素水平无显

著变化;清醒时段(16h),平均瘦素水平降低16%(p<0.0001),胃饥饿素/瘦素比增加34%(p=0.0001);

睡眠时段(8h),平均瘦素水平增加10%(p=0.0028),胃饥饿素水平降低13%(p=0.0002),胃饥饿素/瘦素

比降低18%(p<0.0001)。

测定日1(研究第3天) 测定日2(研究第6天)

占(饿

饥 %)

饥饿(VAS 0-100评分)

饥饿的概率

(晚—早)

清醒后的时间(小时) 清醒后的时间(小时)

图2. 晚进食对自我报告饥饿感的影响(图中红色曲线代表晚进食方案组,黑色曲线代表早进食方案组,下图相同)

测定日1(研究第3天) 测定日2(研究第6天)

占(素

饿 %)的

占(素

瘦 %)

瘦素(ng/mL)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胃饥饿素(pg/mL)

胃饥饿素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400

第412页

测定日1(研究第3天) 测定日2(研究第6天)

能量消耗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碳水化合物氧化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脂质氧化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清醒后的时间(小时) 清醒后的时间(小时)

能量消耗

(千卡/小时)

能量消耗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碳水化合物氧化

(g/小时)

碳水化合物氧化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脂质氧化

(g/小时)

脂质氧化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

的%)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3. 晚进食对两种食欲调节激素的影响

图4. 晚进食对能量消耗调节的影响

测定日1(研究第3天) 测定日2(研究第6天)

清醒后的时间(小时) 清醒后的时间(小时)

占(素

饿

饥胃 %)的

占(素

瘦 %)胃饥饿素/瘦素比值

占( %)

瘦素(ng/mL)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胃饥饿素(pg/mL)

胃饥饿素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胃饥饿素/瘦素比值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401

第413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3. 晚进食减少清醒时段内的能量消耗

研究团队还探索了进餐时间对能量消耗和底物(碳水化合物和脂质)氧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晚进食的能量消

耗显著低于早进食(p<0.0001)(图4A),与早进食相比,受试者每天清醒时段的能量消耗减少

59.4±13.9kcal(减少5.03%);关于底物利用,晚进食对碳水化合物和脂质氧化无显著影响(图4B和4C)。

4. 晚进食降低24小时核心体温

晚进食显著降低了平均24小时CBT(p=0.019);随后的分析表明,CBT在清醒时段(16h)显著降低

(p=0.01),而在睡眠时段(8h)无显著改变(图5)。

5. 晚进食改变脂肪组织基因表达,与脂肪分解减少/脂肪生成增加的方向一致

研究团队对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活检样本进行了差异表达和通路富集分析,以检测晚进食对脂肪组织分子通路

的影响。这些分析显示了几种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基因表达通路,这些通路涉及脂代谢、p38 MAPK信号转

导、受体酪氨酸激酶调节、TGF-β信号转导和自噬等(图6)。

其中,脂质代谢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绝对数量最大。晚进食使得部分负责脂质分解的基因表达下调,如

PLD6、DECR1和ASAH1;相反,负责脂质合成的基因表达持续上调,如GPAM、ACLY、AACS和CERK。

通路分析表明这一系列变化与脂肪分解减少/脂肪生成增加的方向一致。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晚

进食是否会导致脂肪分解减少和脂肪生成的增加。

研究讨论与结论

这项随机交叉对照研究的主要优势是同时在分子、脂肪细胞和系统水平上对能量摄入、能量消耗和能量储存

进行测量,揭示了可能有助于解释晚进食增加肥胖风险的机制。但研究的持续时间和样本量有限,关于长期

晚进食对体重和能量平衡的影响还需要通过高质量的长期研究进行全面评估。

测定日1(研究第3天) 测定日2(研究第6天)

清醒后的时间(小时) 清醒后的时间(小时)

温体心核

(℃)

核心体温

(℉)

核心体温

(占早进食期间平均值的%)

图5. 晚进食对24小时核心体温的影响

402

第414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脂代谢 TGF-β信号转导

受体

氨酸

酶调

p38

MAPK

信号转导

p38 MAPK

信号转导 受体

酪氨酸激酶

调节

脂代谢

自噬

TGF-β 信号转导

鞘糖脂代谢

图5 . 晚进食对脂肪组织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晚进食会增加清醒时的饥饿感,影响食欲调节激素,降低24小时瘦素水平,并降低清醒时的

能量消耗和24小时核心体温。此外,晚进食还会改变脂肪组织基因表达,增加脂质储存。综上,晚进食后的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正能量平衡并增加肥胖风险。

403

第415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参考文献

1. Clemmensen, et al. Nat. Rev. Endocrinol. 16, 469–470.

2. Clemmensen C, et al. Petersen MB, Sørensen TIA. Will the COVID-19 pandemic worsen the obesity epidemic? Nat Rev Endocrinol. 2020

Sep;16(9):469-470. doi: 10.1038/s41574-020-0387-z. PMID: 32641837; PMCID: PMC7342551.

3.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 Lancet. 2017 Dec 16;390(10113):2627-2642.

4. Ezzati M, et al. Lancet. 2018 May 5;391(10132):1774.

5. Reilly JJ, et al. Lancet. 2018 May 5;391(10132):1773-1774.

6. Hill JO, et al. Eur Endocrinol. 2013 Aug;9(2):111-115.

7. Foright RM et al. Physiol Behav. 2018 May 1;188:86-93.

8. Kim JY. et al. J Obes Metab Syndr. 2021 Mar 30;30(1):20-31.

9. Bass J, et al. Science. 2010 Dec 3;330(6009):1349-54.

10. Allison KC, et al. Curr Biol. 2021 Feb 8;31(3):650-657.e3.

11. McHill AW, et al. Am J Clin Nutr. 2017 Nov;106(5):1213-1219.

12. Garaulet M, et al. Int J Obes (Lond). 2013 Apr;37(4):604-11.

13. Vujović N, et al. Cell Metab. 2022 Oct 4;34(10):1486-1498.e7.

404

第416页

关键信息

● 2型糖尿病是一种日趋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而肥胖症患病率与2型糖尿病患病率同步增加,反映出二者密

切的联系。虽然减重可对2型糖尿病带来显著获益,但减重次数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 本研究通过对既往一项生活方式干预以期在人群层面预防2型糖尿病研究进行次要分析,将受试者按照减重

次数进行分组,观察一年生活方式干预后的相关变化进而探索既往减重次数与2型糖尿病风险因素之间的

关系。

● 出乎我们的意料,有过减重史的人群在经过一年生活方式干预后并没有观察到有益的变化,反而可能带来

负面的代谢影响从而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这提示我们减重更应当注重质量而非次数,做好减重后的

体重维持避免体重反复波动,对于健康减重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肥胖症患病率同步增加,二者关系密切1。众所周知,肥胖严重影响

健康并是许多疾病的风险因素,2型糖尿病更是与肥胖密切相关,饮食和运动干预已被证明可成功预防糖尿

病2。目前,减重俨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甚至许多人豪言“减重乃毕生奋斗之事业”,频繁的减重尝试也不

绝于耳。一方面,减重可以对2型糖尿病带来显著获益,另一方面,减重次数越多,体重可能越不稳定3,反

复失败的减重尝试也会导致个人信心下降4。那么频繁的减重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本期文献速递中的研

究,将会为您阐明频繁减重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背景与方法

本研究是对芬兰一项一年随机对照研究Stop Diabetes(StopDia)的次要分析5。StopDia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建

立和实施基于证据和数字化支持的干预方式,从而在人群层面预防2型糖尿病。该研究通过使用数字筛查工

具,包括芬兰糖尿病风险评分(FINDRISC)等,辅助完成研究的入组工作。FINDRISC评分由八个问题组

成,包括年龄、BMI、腰围、每周体力活动、每天食用蔬菜、水果、使用降压药物、有无高血糖和糖尿病家

族史,FINDRISC总分为其各项问题得分之和,分值范围0-26分,分值越高则代表在未来十年内罹患2型糖尿

减重史与2型糖尿病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一项来自芬兰生活方式干预研究的次要分析

肥胖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频繁减重就是健康生活方式?

405

第417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病风险越大。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FINDRISC≥12分、妊娠糖尿病史或经实验室检测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

量受损(IFG/IGT)为入组标准,共纳入2684名受试者(其中80%为女性)。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对受试者进行人体、临床与生化指标评估,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其中个人的减重史是在StopDia数字问卷中评估,受试者会被询问在一生中是

否尝试过减重?该问题有五个答案选项:(i) 没有;(ii) 没有,但我一直在努力保持体重稳定;(iii) 是的,1-2

次;(iv) 是的,≥3次;(v) 是的,持续的。此外StopDia数字问卷还将测量心理行为以及饮食行为,前者包括

情绪化饮食和营养自我强化的测量,分值0-4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情绪化饮食程度越高。营养自我效能的评

估则包括社会营养自我效能和情绪营养自我效能,分值越高说明总体社会/情感营养的自我强化程度越高;

饮食行为则是通过StopDia数字问卷中18个项目的食物摄入量问卷测量,分值0-100,分值越高代表饮食质

量越好。

研究结果

结果发现,在那些没有尝试过减重的人群中,平均空腹血浆胰岛素明显高于其他尝试过减重的人群。然而一

年之后,“未尝试过减重”的人群平均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显著下降,而在其他类别人群则只发生了轻微的

变化(图1),且这一发现与基线BMI、腰围以及空腹胰岛素浓度无关,这表明之前没有尝试过减重的人群

将可以从改变生活方式中得到更大的获益。

表1.人口学、代谢、心理和生活方式数据与减重史基线

受试者分布

年龄,岁

女性数量及占比

BMI,kg/m2

腰围,cm

空腹胰岛素,pmol/l

总营养自我效能

情绪营养自我效能

变量

100%

55.3

2150(80%)

31.2

102

87

2.8

2.6

总体

之前的减重尝试次数

3.8%

56.3

65(64%)

27.5

95.3

113

2.8

2.6

A

未尝试

(n=101)

12.4%

58.8

218(65%)

26.6

93.4

65

2.9

2.8

B

未尝试减重但努力保持体重稳

定(n=332)

18.9%

55.1

394(77%)

30.2

100.4

82

2.9

2.7

C

1-2次尝试

(n=508)

40.8%

54.4

920(84%)

32.3

104.1

89

2.8

2.6

D

≥3次尝试

(n=1094)

24.2%

55.1

553(85%)

32.9

105

95

2.8

2.6

E

持续

(n=649)

406

第418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1:不同减重史人群在经过一年后空腹胰岛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已调整年龄、性别、基线BMI、基线空腹血浆

胰岛素以及干预组分配。*p=0.002, **p=0.001,***p<0.001,****p=0.002

一年后尝试减重次数与空腹胰岛素水平的关系

图2:不同减重史人群基线与一年后平均营养自我效能(分值1-4)的变化情况。已调整年龄、性别、基线 BMI、

基线总营养自我效能以及干预组分配。*p=0.05

一年后尝试减重次数与平均营养自我效能的关系

在平均营养自我效能方面,结果表明经过一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后,那些曾经尝试过减重的人群,即使只有一

次,在总体营养自我效能方面,尤其是情绪营养自我效能方面都有小幅下降。与之相反的是,在那些以前未

尝试过减重的人群中,在这些方面都有小幅增加(图2、3)。此结果发人深思,这表明StopDia干预措施对

于改善那些曾经尝试过减重人群的营养自我效能并非充分有效。

407

第419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3:不同减重史人群基线至一年后情绪营养自我效能(分值1-4)的变化情况。已调整年龄、性别、基线BMI、

基线情绪营养自我效能以及干预组分配。*p=0.018,**p=0.046。

一年后尝试减重次数与平均情绪自我效能的关系

讨论

经过一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在有过减重尝试的人群中没有观察到明显获益,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在本研

究人群中,几乎所有受试者(96%)都在有意识地控制体重,要么是试图减重,要么是试图保持体重稳定,

且女性尝试减重的情况比男性更加普遍。那些曾经尝试减重的人群,特别是频繁尝试减重的人群与之前未尝

试过减重或一直试图保持体重稳定的人群相比可能与2型糖尿病不利因素更相关。在此前同样有研究报道,

反复的减重史与改善生活方式以及减重结局之间可能存在负面关系6-8。尤其是在体重正常的人群中9-10,反复

节食和体重波动对健康不利。有研究表明,频繁减重最终可能导致总脂肪和内脏脂肪的增加,从而增加腹型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9,11-14。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频繁的减重带来的不总是获益,反复节食和体重波动也可能带来不良代谢影响从而增

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这提示我们也许应当避免不必要或过于频繁的减重尝试,且在必须减重的情况下制

定适当的策略来维持减重从而减少体重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研究频繁减重与不利的

代谢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制定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支持。

408

第420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参考文献

1.Riaz, Haris et al. JAMA network open vol. 1,7 e183788. 2 Nov. 2018,

2.Knowler, William C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346,6 (2002): 393-403.

3.Sainsbury, Kirby et al. Eating and weight disorders : EWD vol. 24,2 (2019): 351-361.

4.Kerrigan, Stephanie G et 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vol. 41,2 (2018): 152-159.

5.Halali, F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5), 10.1038/s41366-021-01061-4. 12 Jan. 2022

6.Teixeira, P J et 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vol. 28,9 (2004): 1124-33.

7.Leung, Alice W Y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vol. 14,8 922. 16 Aug. 2017

8.Pasman, W J et al. Obesity research vol. 7,1 (1999): 43-50.

9.Sares-Jäske, L et al.Obesity science & practice vol. 5,4 291-303. 26 Mar. 2019,

10.Montani, J-P et al. Obesity reviews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vol. 16 Suppl 1 (2015): 7-18.

11.Strychar, Irene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vol. 109,4 (2009): 718-24.

12.Mackie, Grace M et al. 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vol. 11,2 (2017): 131-139.

13.Holbrook, T L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vol. 13,5 (1989): 723-9.

14.Oh, Tae Jung et al.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vol. 104,3 (2019): 639-646.

409

第421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关键信息

● 肥胖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能量平衡失调。能量平衡模型(Energy balance model, EBM)指出,体重增加是

由于身体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 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 CIM)认为现代饮食模式——过量高血糖负荷食

物的摄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并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从而改变了代谢状态,最终导致脂肪存储、体重增加

和肥胖。

●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测试两种模型。

近40年来,全球肥胖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球成人肥胖人数达6.5亿,

肥胖已呈全球流行趋势1。“管住嘴、迈开腿”、“少食多动”等“箴言”并未阻挡肥胖的汹涌之势。

自上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肥胖的生物学基础探索有了根本性的发展。许多研究表明体重是由涉及多个器

官、激素和代谢途径的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系统控制的,作用于这些系统的常见遗传变异可能解释了20%以

上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2。与此同时科学家们提出两种解决肥胖环境原因的模型(图1)3。

能量平衡模型和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

体重管理的生理学视角

——“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

肥胖

图1. 能量平衡模型(左图)与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右图)

410

第422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能量平衡模型(Energy balance model, EBM)占主导地位,该模型认为能量失衡是由致胖食品环境引起的

能量摄入增加所导致。胰岛素促进循环燃料的摄取,并向大脑提供负反馈信号,导致脂肪堆积,当肥胖上升

到一个临界水平时,大脑会与其他激素和脂肪组织的信号一起调节摄入量。“少食多动”正是基于此模型提

出的减重策略。

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 CIM)则认为食品环境富含的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

物刺激了餐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将循环摄入的燃料分解,合成脂肪组织。从而减少了燃料进入非脂肪组织

的流量,细胞产生饥饿信号导致两个后果:能量消耗减少和进一步刺激摄入。CIM认为通过“限食”这种策

略减重不会长期奏效。

在这里提到了“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不难理解,如米饭、白面包、普通面条等高血糖生成指数(

Glycemic Index, GI)的食物都属于这类食物。GI是评估食物对餐后血糖影响的指标,通过对比目标食物与

葡萄糖对血糖影响的程度而计算出来。GI≤55为低GI食物;56-69为中GI食物;GI≥70为高GI食物。CIM中

还包括血糖负荷(Glycemic Load, GL),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质量(GI值)和数量(克每份)的指

标,它说明了升糖食物摄入的总量对血糖的影响。高血糖负荷食物包括加工过的谷物、土豆制品和含糖饮料

等。大多数新鲜的全水果、最少加工的谷物、豆类、坚果和非淀粉类蔬菜的GL都是中等或较低的。脂肪和蛋

白质对餐后血糖没有直接影响,其名义的GL为04。

CIM如何从生理学角度解释肥胖的流行?

高血糖负荷食物

果糖

GIP为主的肠

促胰素分泌

中枢自主神经系统

脂肪组织中胰岛素敏感

增加(vs.肌肉、大脑)

膳食脂肪

酸类型

体力活

动不足

其他激素、

干扰物

遗传、围

产期因素

膳食蛋白 微生物群

质影响

遗传、围

产期因素

微量营养素

脂肪

存储

胰岛素/胰

高血糖素

循环

燃料

能量摄入

肥胖

能量消耗

偏好快速消化

的碳水化合物

图2. 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中肥胖发展的动态期(红色实线箭头:中枢因果通路中的顺序步骤,数字:文中参

考的可检验假设;红色虚线箭头及数字:包含多个因果步骤的可检验假设;黑色箭头:其他关系)

411

第423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研究者们认为CIM比EBM更好地反映了控制体重的生物学基础,并且提出大胆的观点:吃的多并不是肥胖的

主要原因,从长期来看,正能量平衡不会导致肥胖增加,底物变化驱动的正能量平衡才会促进脂肪存储。

CIM将当前全球肥胖大流行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现代饮食模式——过量高血糖负荷食物的摄入,特别是经过加

工可被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5。

进食高血糖负荷食物后葡萄糖的快速吸收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触发以葡萄糖依赖的胰

岛素多肽(GIP)为主的肠促胰素反应6-8。在进食后的前几个小时里,高度合成代谢状态促进肌肉、肝脏和

脂肪对葡萄糖的大量摄取,刺激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生成。在进食三小时后,高血糖负荷食物中的大部

分营养物质已经被消化道吸收9,然而,这种激素反应所产生的持续合成代谢作用减缓了葡萄糖在肝脏和脂肪

酸在脂肪细胞中从摄取到释放的转变。因此,血液中总代谢燃料浓度(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和酮体)在餐

后后期迅速下降,可能低于空腹状态的浓度10-12。大脑将这一信号感知为关键组织(如肝脏)被剥夺了能量

——称为“细胞半饥饿”状态——可能会以反调节激素应答来应对代谢挑战10。同时,饥饿感和对高血糖负

荷食物的渴望逐渐增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能量消耗的下降还与燃料可用性降低、激素(如甲状

腺)对代谢途径和产热组织的影响、代偿适应(如自主调节)影响餐后状态、静息能量消耗、肌肉效率或体

力活动水平有关。

自低脂饮食时代以来,人们的血糖负荷显著增加——归因于碳水化合物总量和极高GI现代加工碳水化合物的

同时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特别是在餐后后期,限制关键氧化或能量感应组织的代谢燃料可用

性,驱动了正能量平衡13。除了GL,CIM还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用于理解其他膳食成分(如果糖、蛋白质

和脂肪酸类型、纤维、进食顺序)、行为(如用餐时间、昼夜节律、体力活动)和环境暴露(如,内分泌干

扰物)可能通过相关机制(如脂肪从头合成、肠道功能和微生物群、肌肉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表观遗传

修饰)而不是通过直接影响摄入和消耗来影响体重。

412

第424页

对肥胖管理的启示:吃什么比吃多少更重要

在肥胖管理中限制热量会导致体重减轻——最初会给患者一种他们能够自主控制自己体重的感觉。但我们可

以预测到机体反对减肥,会出现代谢率下降和饥饿感升高。因此持续的减重需要越来越严格的卡路里限制,

临床上很少有人能够长期有效地减轻体重,反复的减重尝试有可能会导致自我效能感的下降14。

根据CIM,在现代工业食品环境中,与吃多少相比,人类更容易对吃什么进行长期控制。通过低血糖负荷

饮食降低合成代谢驱动,人们可能会具有更少的饥饿感并提高能量水平,从而促进自然减重。一个实用的

策略是用高脂肪食物(如坚果、种子、鳄梨、橄榄油等)替代高血糖负荷食物(如精制谷物、土豆制品、

浓缩糖),允许从全核谷物、全水果、豆类和非淀粉类蔬菜中摄入适量的总碳水化合物。对于易感人群,如

高胰岛素分泌或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严格减少总碳水化合物可能是最佳的方案。

与所有复杂生物现象的模型一致,CIM并不能完整和精确的呈现所有的因果机制。其价值在于激发更多的讨

论与指导研究设计。面对肥胖以及相关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现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CIM的合理性或

探索更为合理的模型。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参考文献

1. WHO, Obesity & Overweigh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2. Locke AE, et al. Nature. 2015; 518(7538): 197–206

3. John R S, et al. Science. 2021 May 7; 372(6542): 577-578

4. Atkinson FS, et al. Am J Clin Nutr. 2021 Nov 8; 114(5): 1625-1632

5. Ludwig DS, et al. Am J Clin Nutr. 2021 Sep 13 ;114(6): 1873-1885

6. Unger RH, et al. N Engl J Med. 1971; 285(8): 443–9.

7. Pfeiffer AFH, et al.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18; 29(5): 289–99.

8. Runchey SS, et al. Metabolism 2013; 62(2): 188–95

9. Pennant M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 31(11): 2183–7.

10. Ludwig DS, et al. Pediatrics. 1999; 103(3): E26.

11. Shimy KJ, et al. J Endocr Soc. 2020; 4(7): bvaa062.

12. Walsh CO, et al. PLoS One. 2013; 8(3): e58172

13. Ludwig DS. JAMA. 2002; 287(18): 2414–23.

14. Halali F, et al. Int J Obes (Lond). 2022 Jan 12. doi: 10.1038.

413

第425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关键信息

● 不健康的饮食是肥胖、2型糖尿病(T2DM)以及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与其引起的低

度慢性炎症相关。

● 如何评估饮食健康与否呢?作者所在团队创建了饮食炎症指数(DII: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一

种评估个体饮食对炎症潜在影响的工具。

● 大部分研究表明促炎饮食(高DII评分)与肥胖、T2DM及CVD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并提示可能存在性别、

种族差异。

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72.3%的死亡与非传染性疾病相关1,2。其中,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

脏病及卒中,是致死率最高的两个疾病。CV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

不健康的饮食与许多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肥胖、糖尿病及CVD。究其原因,可能部分与不健康

饮食引起的慢性炎症相关。具体的机制还不清楚,目前已知的机制包括食物影响肠道菌群以及脂肪组织分

泌脂肪因子和细胞因子,两者均可导致系统性的慢性炎症(图1)。

2014年,作者团队即南卡罗来纳大学的流行病专家Hebert JR课题组,通过更新检索文献、改进评分系统,

形成了一个来自四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11个代表性地区/国家的全球性食物和营养素比较

数据库,建立了第二代饮食炎症指数(DII: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DII

饮食与肥胖、T2DM、CVD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DII的由来

DII产生于深度的文献检索3(图2)。通过检索饮食成分对6种炎症因子的影响进行相应赋分,具体包括促炎

因子IL-1β、IL-6、TNF-α、CRP和抑炎因子IL-4、IL-10。赋分原则是:文献报道某种饮食成分可以显著提

高IL-1β,IL-6,TNF-α,或CRP的水平,或明显降低IL-4或IL-10的水平,则为促炎文献,赋“+1”分;反

之,则为抑炎文献,赋“-1”分;如果是对上述炎症因子无影响,则赋“0”分。后依据相应的文献类型的

加权值(表1),计算出涉及该饮食成分的所有文献的总加权值、促炎文献加权值、抑炎文献加权值及无影

响文献加权值。依据图2步骤1-4,计算出共45种饮食成分的炎症效应评分(表2),其中有9种饮食成分

节后吃什么?

——饮食炎症指数(DII)给提示

肥胖

414

第426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2:肥胖同78种疾病及死亡相关性分析

表现为促炎效应(得分为“+”分),36种为抑炎效应(得分为“-”分)。并依据来自四大洲11个地区/

国家的饮食相关调查数据,计算出以上45种饮食成分的全球日均摄入量、全球日均摄入量的标准差等,建

立了与这45种饮食成分相关的数据库。

高糖高脂饮食

肠道菌群失调

短链脂肪酸减少

健康肠道 肠瘘综合征

病原体

细胞间

紧密连接

组织

上皮

血管

营养 代谢毒素

系统性炎症

腹型肥胖 T2DM

NASH 卒中

胰岛素分泌受损 胰岛素抵抗 心肌梗死 外周血管疾病

CVD

415

第427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采用24小时饮食回顾法、食物频数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个体饮食成分的日均摄入量(至少25种),再计算

出每一种饮食成分的Z评分,依据图2步骤5-8,得出个体的总DII得分。能量校正的DII评分(E-DII,Energy-adjusted DII)是在食物能量超过1000cal时进行相应的校正后得到的评分4。儿童DII评分(C-DII,

children’s DII)与成人DII评分类似,但只纳入了25种饮食成分5。C-DII也可以进行能量校正。

多个研究证明DII、E-DII及C-DII可以预测慢性炎症。

图2 DII的计算流程3

表1 不同设计研究类型文献的加权值3

研究类型 研究设计 加权值

10

8

7

6

5

3

人类

动物

细胞

临床研究设计

前瞻性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

1. 文献检索。涉及45种饮食成分,共1943篇

文献纳入评分系统。

2. 将各45种饮食成分对应的文献按照对炎症因子

的影响分为促炎、抑炎、无影响三类计算上述

三类文献的加权值及总加权值(原则见表1)。

3. 对促炎、抑炎、无影响文献分别赋分:

“+1”、“-1”、“0”分。

5. 依据来自四大洲11个地区/国家的数据,计算

出45种饮食成分的全球日均摄入量及标准差。

4. 促炎文献加权值、抑炎文献加权值及无影响

文献加权值分别除以总加权值,后再乘以各

自赋分“+1”、“-1”及“0”,三者相加

即为该饮食成分的炎症效应评分。

6. 依据个体饮食数据,及Z评分公式:Z评分=(某

种饮食成分的日平均摄入量-该饮食成分的全

球日平均摄入量)/该饮食成分的全球日均摄入

量标准差(表2),计算出各饮食成分的Z评分。

获得个体饮食数据

7. 将各饮食成分Z评分中心化处理,再乘以对应的炎症效应评分(表2),得出对应饮食成分的DII。

8. 将各饮食成分的DII评分相加,为个体的总DII评分。

416

第428页

和脂肪(g)

总脂肪(g)

反式脂肪(g)

能量(kcal)

胆固醇(mg)

维生素B12(ug)

糖(g)

铁(mg)

蛋白(g)

单不饱和脂肪酸(g)

迷迭香(mg)

核黄素(mg)

硫胺(mg)

百里香(mg)

咖啡因(g)

胡椒(g)

花青素(mg)

番红花(g)

丁香油酚(mg)

n-6脂肪酸(g)

叶酸(ug)

硒(ug)

烟酸(mg)

二氢黄酮(mg)

乙醇(g)

洋葱(g)

锌(mg)

多不饱和脂肪酸(g)

维生素B6(mg)

维生素A(RE)

大蒜(g)

黄烷-3-醇类(mg)

维生素E(mg)

维生素C(mg)

n-3 脂肪酸(g)

维生素D(ug)

姜(g)

黄烷醇(mg)

镁(mg)

绿/红茶(g)

β-胡罗卜素(ug)

二氢异黄酮 (mg)

黄酮(mg)

纤维(g)

姜黄(mg)

文献总加权值

205

443

125

245

75

122

211

619

102

106

9

22

65

24

209

78

69

33

38

924

217

372

58

65

417

145

1036

4002

227

663

277

521

1495

733

2588

996

182

887

351

735

401

484

318

261

814

炎症效应评分

+0.373

+0.298

+0.229

+0.180

+0.110

+0.106

+0.097

+0.032

+0.021

-0.009

-0.013

-0.068

-0.098

-0.102

-0.110

-0.131

-0.131

-0.140

-0.140

-0.159

-0.190

-0.191

-0.246

-0.250

-0.278

-0.301

-0.313

-0.337

-0.365

-0.401

-0.412

-0.415

-0.419

-0.424

-0.436

-0.446

-0.453

-0.467

-0.484

-0.536

-0.584

-0.593

-0.616

-0.663

-0.785

全球日均摄入量(单位/天)

28.6

71.4

3.15

20562

79.4

5.15

272.2

13.35

79.4

27.0

1.0

1.70

1.70

0.33

8.05

10.00

18.05

0.37

0.01

10.80

273.0

67.0

25.9

11.70

13.98

35.9

9.84

13.88

1.47

983.9

4.35

95.8

8.73

118.2

1.06

6.26

59.0

17.7

310.1

1.69

3718

1.20

1.55

18.8

533.6

标准差

8.0

19.4

3.75

338

51.2

2.70

40.0

3.71

13.9

6.1

15.0

0.79

0.66

0.99

6.67

7.07

21.14

1.78

0.08

7.50

70.7

25.1

11.77

3.82

3.72

18.4

2.19

3.76

0.74

518.6

2.90

85.9

1.49

43.46

1.06

2.21

63.2

6.79

139.4

1.53

1720

0.20

0.07

4.9

754.3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表2 食物成分的文献总加权值、炎症效应评分、全球日均摄入量及标准差3

食物成分饱

417

第429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方法

以DII为主题词,以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等相关词语为关键词,在Pubmed,MEDLINE,

Web of science及Google scholar网站上进行搜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7月份。仅学术报告、个案报道、未

发表的数据没有被纳入到这篇综述中。

结论

DII与肥胖

大部分的研究均证明了DII/E-DII与肥胖/中心性肥胖呈正相关。少部分研究校正能量摄入因素后也得到了相

同的结论。部分研究表明DII与肥胖的关系存在性别的差异。极少有研究使用了DEXA,MRI或CT等检测方法

评估了身体的脂肪分布。期待未来更多的平衡了能量摄入后,探讨DII是否影响肥胖发生发展的干预性研究。

DII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及T2DM

大多数的研究表明DII与T2DM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存在较弱的正相关。目前还缺乏证据证明在校正能量后上述

关系是否发生改变。期待在未来的研究里使用金标准来评估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分泌以及肝糖原输出,同

时也期待更多研究在校正能量这一因素后,探讨干预DII后是否可改善T2DM及其危险因素。

DII与CVD及其危险因素

大部分的文献指出DII与CVD危险因素、CVD及CVD死亡密切相关。大多数的研究均为观察性研究,仅有一

篇为干预性研究。同样的,未来仍然是期待在平衡的能量这一因素后,干预DII后探讨CVD危险因素及CVD

发病率是否可改善。

总结与展望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表明DII与肥胖、CVD密切相关,而与T2DM的关系较弱。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为横断面研

究,干预研究少,而严格设计、校正了能量摄入因素的研究更少。并且,获得DII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及

24小时饮食回顾,其中24小时饮食回顾的方法可能难以代表长期的饮食习惯。大部分研究中纳入的饮食成分

多不全,少有研究纳入了全部45种饮食炎症相关的成分。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DII相关的RCT研究。

参考文献

1. Hariharan R, et al. Obes Rev. 2022; 23 (1): e13349.

2. Naghavi M, et al. Lancet. 2017; 390 (10100): 1151-1210.

3. Shivappa N, et al. Public Health Nutr. 2014; 17 (8): 1689- 1696.

4. Shivappa N, et al. Eur J Nutr. 2019; 58 (2) : 797- 805.

5. Khan S, et al. Nutrients. 2018; 10 (8): 993.

418

第430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关键信息

上海交通大学宁光院士团队首次探讨了地中海饮食、中国江南饮食及传统饮食对糖尿病前期成年人体重和

葡萄糖稳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6个月等热量限制饮食的情况下,三种饮食模式的体重降幅相同,提示在

总热量相同的前提下,食物构成组分并不能提供减重优势;葡萄糖稳态方面,地中海饮食较传统饮食显著

降低了TBR,而江南饮食虽碳水化合物比例较高,但实现了与地中海饮食相同的葡萄糖稳态改善。

研究背景

自1982年至2012年,我国传统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人均全谷物摄入由91.0g下降至14.6g,红肉摄入

由18.2g增加至64.4g,而膳食脂肪自12%增加至32.3%1,与此同时,超重/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了

11~15倍2。而地中海饮食被公认为一种健康的饮食模式,可降低全因死亡率,以及肥胖、心血管疾病和2型

糖尿病的发病风险3。同样,许多亚洲国家高蔬果比例的传统饮食模式也经多项队列研究证实可降低心血管代

谢病发病率4,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居民盛行的江南饮食。(地中海饮食、江南饮食及

传统饮食三种饮食模式的主要特征对比请见2020年4月21日文章“扬州鲜笋趁鲥鱼,江南饮食知多少”。)

热量限制结合饮食指导是肥胖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常见干预措施5,但热量限制下哪种饮食模式更有效仍存

在争议。因此,宁光院士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为期6个月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在患有糖尿病前期的中国

成年人中,比较三种饮食模式在等热量限制下,对体重和葡萄糖稳态的改善情况6。

研究方法

舌尖上的健康

——热量限制为主,饮食结构为辅

肥胖

图1. 研究设计示意图

253位受试者

● 糖尿病前期

● 25-60岁

● BMI>24kg/m2

● FPG>5.6mmol/L

地中海饮食(n=84)

江南饮食(n=85)

研究信息

● 随机、平行对照

● 负责入组、测量或数据分

析的临床研究人员均不知

分组情况

传统饮食(n=84) ● 受试者不知具体分组情况

0 3个月 6个月

随机 持续时间(月) 研究结束

419

第431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研究纳入253名25-60岁中国成年糖尿病前期患者,BMI≥24kgm2,FPG≥5.6mmol/L,随机分为三组:(1)

地中海饮食组(n=84);(2)江南饮食组(n=85);(3)传统饮食组(n=84)。所有负责入组、测量

或数据分析的临床研究人员均不知分组情况,各组参与者都收到了不同颜色的进食标签,而不告知其具体分

组情况,只有现场工作人员知道各组饮食安排。

该研究中,地中海饮食保留了其典型组份,包括特级初榨橄榄油、海鱼、坚果、荞麦面包等全麦产品和意大

利面,但未采用其特有的酱汁和香料,以提高中国受试者的接受度。江南饮食根据中国东南部的传统美食设

计,富含蔬菜、水果、豆类、豆制品、淡水鱼和虾,并加入适量的全谷物,如糙米。传统饮食旨在代表当前

的饮食模式,饱和脂肪、猪肉和精米的比例相对较大(表1)。

表1. 三组饮食菜单的营养和食物成分对比(正态分布变量和偏态分布变量分别用均值±标准差和均值(范围)表示)

营养元素

总能量(kcal)

碳水化合物(%)

脂肪(%)

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蛋白(%)

动物来源

植物来源

胆固醇(mg)

纤维(g/1000 kcal)

食物组成(g/天)

精加工谷物

糙米

荞麦

水果

蔬菜

肉类

家禽

淡水鱼

海鱼

坚果

豆制品

橄榄油

葵花子油

0.66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75

0.082

0.005

0.065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21

0.023

<0.0001

0.0045

<0.0001

0.0075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饮食分组 P值

1607+6

43.4±0.5

36.7+0.6

7.6±1.4

18.9+2.9

5.1±2.1

20.0±0.5

10.7±1.0

9.3±1.2

360±55

9.0±1.3

104+46

14+5

62(0-120)

101±55

575±95

23(0-110)

36 (0-110)

61(0-130)

98(0-210)

29(20-40)

80(20-190)

24±3

0±0

地中海饮食(n=84)

1608±4

50.4+1.3

29.6±0.8

7.0±0.9

8.0±1.0

11.6±1.2

19.9±1.8

9.5±1.3

10.2+1.1

350±51

7.2±1.6

178±28

36±8

14(0-85)

107±62

520±138

25(0-75)

18(0-100)

93(50-150)

49(0-150)

6(0-20)

183(65-340)

0±0

20±4

江南饮食(n=85)

1608+6

43.8+4

36±5.9

11.5±0.9

13.1±1.0

10.8±2.3

20.2±2.0

11.4±2.7

8.5+2.4

539+325

5.5±1.6

177+34

0±0

12(0-70)

70±45

444±86

120(90-170)

56(0-145)

25(0-145)

45(0-200)

0 (0-3)

52(0-180)

0±0

17+4

传统饮食(n=84)

420

第432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根据中国低体力活动成年男性(2250千卡/日)和女性(1800千卡/天)能量需求的饮食参考摄入量(DRIs),

受试者进行约25%热量限制(男性1600千卡/d,女性1300千卡/d)。各组每周进行5天试验食谱饮食,每

日3餐,周末可自行随意进食,共持续6个月。非周末,受试者必需在研究指定房间进食午餐,由专业研究

人员记录进食情况及剩余食物的重量,而早餐和晚餐可在家进食,但需拍照给专业研究人员记录进食信息。

观察终点

主要研究终点为6个月时体重较基线变化,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

评估的葡萄糖稳态。次要观察终点包括6个月时腹部脂肪、血压、总胆固醇、HDL-C、LDL-C、甘油三酯和

HbA1c较基线的变化。

受试者随机分组后均分配可连接到移动应用程序的电子体重秤和智能带,以监测体重和步数。在基线、3个

月和6个月时均进行体格检查、人口学特征记录、国际体育活动问卷简表、OGTT、CGM(每15分钟检测1

次,持续14天)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通过磁共振成像扫描评估腹部脂肪,包括内脏脂肪组织(VAT)和

皮下脂肪组织。

研究结果

各组基线变量无统计学差异。地中海饮食组和江南饮食组均含有大量优质碳水化合物(地中海饮食组荞麦

62g/天,江南饮食组糙米36g/天),而传统饮食组含有更多的精加工谷物、肉类和显著更高比例的饱和脂

肪酸(P<0.001)。此外,江南饮食较传统饮食含有更高比例的豆制品和植物蛋白(P<0.01),而地中海饮

食含有更多的坚果和海鱼(P<0.01)(表1)。

总的来说,从基线至6个月时,平均体重减轻约为7%,地中海饮食组为5.72千克(95% CI,5.03-6.40),

江南饮食组为5.05千克(95% CI,4.38-5.73),传统饮食组为5.38千克(95% CI,4.70-6.06),三组均较

基线显著下降,但组间无显著差异。周末或节假日,当受试者自行随意进食时,可观察到约0.5公斤的体重

6个月时体重较基线变化,以及OGTT和CGM评估的

葡萄糖稳态。

葡萄糖稳态评估指标:

(1) OGTT:空腹血糖、胰岛素、Matsuda指数、葡萄

糖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

(2) CGM:平均血糖、TBR(<3.9mmol/L)、

TAR(>10.0mmol/L)和SD

(TBR,低于目标范围内时间;TAR,高于目标范围内时间;SD,标准差;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bA1c,糖化血红蛋白)

主要终点

6个月时腹部脂肪、血压、总胆固醇、 HDL-C、

LDL-C、甘油三酯和HbA1c

较基线的变化。

次要终点

421

第433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反弹。同样,6个月时,三组受试者腹部脂肪(包括VAT和皮下脂肪组织)均较基线显著改善,但组间无统

计学差异。

OGTT结果显示,在6个月的干预后,空腹血糖、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和Matsuda指数均较基线显著下降(Ptime

<0.05),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CGM结果显示,6个月内各组干预方式与干预时间对平均血糖、TBR和TAR

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group×time<0.05,图3)。配对比较发现,传统饮食组TBR显著高于地中海饮食组

(0.81% [95%CI, 0.21-1.40], P=0.024,图3b),而江南饮食组与地中海饮食组在平均血糖(P=0.43)、

TBR(P=0.41)和TAR(P=0.40)均无显著差异(图3b)。此外,按是否肥胖(BMI 28kg/m2)分层分析

结果相同;按性别分层分析显示,地中海饮食和江南饮食组的男性受试者TBR显著低于与传统饮食组,而女

性受试者无显著差异。

−6

−4

−2

0

0 1 2 3 4 5 6

体重变化(KG)

平均血糖(mmol/L)

图2. 三组受试者体重随时间的变化

P=0.64

分组 地中海饮食(n=84) 江南饮食(n=84) 传统饮食(n=84)

分组 地中海饮食(n=84) 江南饮食(n=84) 传统饮食(n=84)平方根(TBR)

月 月

422

第434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3. 来自CGM的全天葡萄糖稳态和夜间葡萄糖波动的变化平方根(TAR) 夜间血糖SD(mmol/L)

月 月

经6个月的干预,各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和LDL-C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Ptime<0.05),但各组间

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完成率均>90%,组间无差异,且不良事件均为轻度,与其他减重研究常见不良反应相

同,如便秘、恶心、腹泻和头痛。

研究结论

在6个月等热量限制饮食的情况下,江南饮食组和地中海组实现了相当的体重减轻和葡萄糖稳态改善,而传

统饮食组具有更高的TBR。

讨论

这是第一项比较地中海饮食与中国江南饮食和传统饮食对糖尿病前期成年人体重和葡萄糖稳态影响的研究,

提示在等热量限制前提下,饮食模式对减重几乎没有额外的获益。不论采用何种饮食模式,在6个月时经

OGTT获得的葡萄糖稳态指标均显著改善,与饮食模式无关。经CGM获得的葡萄糖稳态数据显示,传统饮食

的TBR显著高于地中海饮食,可能源于传统饮食组精米占比较高,而膳食纤维含量低,加速了餐后消化和吸

收,并改变了血糖应答。由于低血糖可能导致不良的心血管后果,地中海饮食是避免热量限制条件下低血糖

的更优选择,尤其对于糖耐量受损的患者。未来的研究可在不同人群及更长的研究时间中,进一步证实或探

讨以上发现,并揭示潜在的机制。

423

第435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参考文献

1.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7(7):540-548.

2. BMJ (Clin Res Ed). 2020;369:m997.

3. Diabetes Care. 2019;42(5):731-754.

4. Nutrients. 2021;13(11):3952.

5. Diabetes Care. 2019;42(Suppl 1):S46-S60.

6. J Clin Endocrionol Metab. 2022;107(8):2216-2227.

424

第436页

美国当地时间2022年11月1日-4日,一年一度的美国肥胖周(Obesity Week)会议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

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会议形式与过去两届相同,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参会方式,共有约2500人参会。作

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肥胖领域会议,肥胖周会议关注肥胖症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主要内容如下图:

本次会议报道精选了部分内容并进行了筛选整理,分为临床实践、药物研发进展以及基础研究三个部分。

● 临床实践

A. 长期维持减重的策略

B. 减重手术后体重维持的机制

● 药物研发进展

A. 首次发布每周一次司美格鲁肽2.4mg皮下注射在超重和肥胖青少年体重管理中的

3期临床试验结果

2022美国肥胖周会议速递

肥胖

【ObesityWeek 2022】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饮食、运动、生活方式

心理学干预

药物治疗

手术干预

医疗干预

儿童/青少年肥胖

老年群体肌少症肥胖

医疗服务不足人群

特殊群体

新兴靶点

肥胖机制

临床转化

基础科学

政府行为

社区和团队合作

健康宣传

公共卫生政策

425

第437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 基础研究

A. 靶向胃饥饿素系统治疗肥胖症

B. 胰淀素与进食

临床实践

长期维持减重的策略

When: November 3, 2022 | 1:30 AM - 3:00 AM PST | Where: Broadcast Channel

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的体重减轻?通过药物的组合,特定类型的运动或饮食,或使用新的数字和行为工具?

本次论坛带来了最新的长期、可持续减重的策略,由北卡罗来纳大学Gillings全球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研究所

的Deborah Tate博士,咨询师Renee Rogers博士和威尔康奈尔医学院Alpana Shukla博士共同呈现。

首先,Deborah Tate博士分享了通过自我监测和数字化工具来实现减重维持。她提到,现阶段减重后的体

重维持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减重5%-10%后保持一段时间(比如1年)可称为减重维持,许多研究发

现减重都难以维持。Deborah Tate博士通过回顾经典研究强调了自我监测对于维持减重的重要性,如记录

每天的进食量、运动、体重等等。然而自我监测的依从性会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推移降低(图1)1,运用

数字化的工具可减少自我监测的负担从而提高依从性。

咨询师Renee Rogers博士带来了题为“维持减重的体力活动”报告。Rogers博士认为超负荷运动在维持减

重方面有重要作用,且由于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会随着体重的降低而减少(图2),因此需要增加体力活动

图1 在一段时间内坚持自我监测的受试者比例。PR,纸质记录;PDA,个人数字协助;PDA+FB,个人数字协助

+信息反馈

426

第438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持续时间以维持减重前的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总体而言,她建议首先保证充足时间且高质量的睡眠,用轻中

度体力活动来代替静坐时间,在家庭和工作场所增加轻度体力活动,并在闲暇时增加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最

后,Renee Rogers博士提出应当重新定义对运动的看法,改变因消极观念如太冷、太累、没时间等借口而

逃避运动,换一种积极正向的心态去运动非常重要,并给出基于时间、逐步递增以及早期适应的策略来通过

运动维持减重。

来自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Alpana Shukla博士对肥胖患者的五年减重结局进行了报告。通过对已批准药物的

RCT以及真实世界数据回顾,发现生活方式干预(图3)、减重药物和代谢手术带来的减重都伴有不同程度

的体重反弹发生。Shukla博士展望了长期体重管理的光明前景,并对几种备受关注的药物(GIP/GLP-1受体

激动剂、胰淀素/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GLP-1/胰高糖素受体激动剂以及GIP/GLP-1/

胰高糖素受体激动剂)的减重效果充满信心。Shukla博士强调,肥胖症应当遵从与其他慢性病同样的治疗原

则,就像治疗高血压那样,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随访,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多种药物治疗以及个体化的照

护方式。

图2 随着体重的下降,体力活动带来的能量消耗也随之减少;MV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

182

173

164

154

145

Baseline

Weight

5% Weight

Loss

10% Weight

Loss

15% Weight

Loss

20% Weight

Loss

Energy Expenditure (kcal)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Energy Expenditure for 30 min/d of MVPA (4 METS)

图3 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减重在五年后发生体重反弹的比例高达80%2

Years after Weight Loss

% of Lost Weight Regained

100

75

50

25

0

427

第439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4 肥胖患者的减重药物治疗

初始体重:357磅,BMl 44.6kg/m2

最近体重:277磅

BMI 34.5kg/m2

Naltrexone + Bupropion

Semaglutide 1mg

Metformin

Sema 2.4

350

340

330

320

310

300

290

280

270

May-19 Sep-19 Jan-20 May-20 Sep-20 Jan-21 May-21 Sep-21 Jan-22 May-22 Sep-22

减重手术后持续体重减低的机制

When: November 4, 2022 | 7:00 PM - 8:30 PM PST | Where: Broadcast Channel

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是重度肥胖和肥胖相关并发症最有效的

治疗方法之一。匹兹堡大学的Anita P. Courcoulas教授回顾了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队列,分析了RYGB术后

体重减轻、体重反弹等各种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美国的减重手术纵向评估试验-2(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Bariatric Surgery,LABS-2)是一项旨在评估减重手术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

研究,对1500余例RYGB术后患者随访发现术后3年体重减轻情况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图5),其中与减

重效果最相关的3个术后生活习惯为每周监测体重、避免饱腹后进食和持续进食3;平均随访6.6年后发现与

体重反弹相关的高危术后生活习惯包括久坐、经常食用快餐、饱腹后或持续性进食、暴食、不能坚持每周

监测体重4。美国的PCORnet研究是一项减重患者术后随访的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对6000余例减重术

后患者随访5年的亚组分析显示除减重术式以外、术后减重效果还与多种因素有关,老年(>65岁)、合并

糖尿病、男性、术前BMI<50kg/m2、非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术后减重较少5。Anita P. Courcoulas教授的

研究提示,与RYGB术后体重减轻、体重维持相关的生活习惯和个体特征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减少RYGB

术后的体重反弹。

428

第440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5 RYGB术后患者随访3年体重改变存在显著异质性

图6 SG和RYGB患者术后甜味愉悦体验减低,而LAGB未见明显改变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Yanina Pepino教授分享了减重术后味觉偏好及进食习惯改变的相关研究进展。既往动

物试验证实RYGB和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术后小鼠味觉偏好有所改变,RYGB较SG术

后小鼠的甜食摄入减少,而水果和蔬菜摄入增加。对RYGB和SG术后患者的研究发现患者对甜味的愉悦体验

显著降低,而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LAGB)术后患者甜味愉悦

体验未见显著改变(图6)6。Yanina Pepino教授研究发现SG术后患者甜味愉悦体验减低的持续时间可长达

2年。进一步探讨肥胖患者减重术后味觉偏好和进食习惯的改变,将有助于明确减重手术持续减重的机制。

Before surgery After surgery

RYGB

24

16

8

0

-8

-16

-24

Sensation elicited by sweetness

1 2 3 4 5 6 7 8 9 10

LAGB

SG

Moderately

Pleasant

Weakly Pleasant

Noutra

Weakly Unpleasant

Moderately Unpleasant

Trials Trials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429

第441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药物研发进展

首次发布每周一次司美格鲁肽2.4mg皮下注射在超重和肥胖青少年体重管理中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

When: November 6, 2022 | 8:45 PM - 10:00 PM PST | Where: Broadcast Channel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正在成为一个公共卫生健康问题,预计到2030年全球肥胖儿童和青少

年将突破2.5亿。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常常合并血糖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同时影响精神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干预的长期依从性差,而目前

儿童和青少年减重药物治疗的选择非常有限。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Daniel Weghuber教授报告了司美格鲁肽2.4mg在超重或肥胖青少年体重管理的最新临

床试验结果。STEP TEENS是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在青少年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的双盲、

平行分组、随机、安慰剂对照的3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司美格鲁肽在青少年体重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研究结果已于2022年11月2日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7。研究纳入201名12-18岁肥胖或超重的青少年受试

者(BMI≥第95百分位,或BMI≥第85百分位合并至少一种肥胖相关并发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按

照2:1随机分配接受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司美格鲁肽2.4mg或安慰剂,研究结果如下:

● 司美格鲁肽2.4mg和安慰剂组治疗68周平均BMI改变分别为-16.1%和0.6%(估计治疗差异-16.7%;

95%CI -20.3~-13.2%;P<0.001)(图7A)。减重达到5%的受试者比例司美格鲁肽2.4mg组为73%、

安慰剂组为18%(OR 14.0;95%CI 6.3~-31.0;P<0.001)(图7B)。

● 司美格鲁肽2.4mg可以显著改善心脏代谢危险因素(腰围、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并改善体重相关的

生活质量。

● 司美格鲁肽2.4mg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仿(78.9% vs. 82.1%)。

图7 A. 受试者BMI随时间自基线下降的百分比;B. 不同体重下降幅度的受试者比例

430

第442页

* *

GHRP-6

1,3

1,3

1,3 1,3

2,3

每周一次司美格鲁肽2.4mg皮下注射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超重和肥胖青少年体重,安全性与成人

相似。

基础研究

靶向胃饥饿素系统治疗肥胖症

When: November 2, 2022 | 8:00 PM - 9:00 PM PST | Where: Broadcast Channel

来自西南医学中心的Jeffrey M. Zigman教授做了“靶向胃饥饿素系统治疗肥胖症”主题演讲。Zigman教授

团队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肠道激素如何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影响进食和体重、血糖以及运动耐力。Zigman教

授最关注的是胃饥饿素,胃饥饿素是一种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主要由胃部的一组独特的肠道内分泌细

胞-胃饥饿素细胞分泌,可与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结合,从而促进生长激素分泌、促进进食(图

8)8、体重增加、升高血糖、诱导成人海马神经元生成、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并诱发类似抗抑郁的行为。此

外,肝表达抗菌肽-2(LEAP2)同样可与GHSR结合并阻断胃饥饿素激活GHSR。

早在2006年,Zigman教授团队已经证实了GHSR mRNA在几个下丘脑核中的表达,其在体重和食物摄入方

面的作用已被认可。在多个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和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的所有三个组成部分(极后区、孤

束核和迷走神经背侧的运动核)中均发现GHSR mRNA9。

那么在运动对于体重的影响中,胃饥饿素系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通常来说,尽管运动增强了耐力,但

运动本身难以形成长期的减重,反而会变成增加进食的驱动因素,原因是胃饥饿素系统限制了运动本身限制

进食的能力。Zigman教授团队发现通过化学遗传学的方法抑制小鼠纵轴下丘脑神经元GHSR表达后,高强度

间歇运动可以减少食物摄入,注射胃饥饿素后,食物摄入量相较平时更低,且禁食24小时后的反弹性食欲亢

进得到缓解。Zigman教授还分享了LEAP2和胃饥饿素之间的关系,在动物模型中,LEAP2可拮抗胃饥饿

素,从而达到降低动物摄食并降低体重的作用。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8 胃饥饿素可刺激进食并降低能量消耗Two-hour food intake (g)

Oxygen Consumption

7 Ghrelin

6

5

4

3

2

1

0

6

5

4

3

2

1

0

Saline 3pmol 10pmol 50pmol 200 pmol 500pmol 1nmol 0-1hr 0-2hr

Time After Injection

431

第443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9 潜在可用于治疗肥胖的靶点(通过下调胃饥饿素水平、上调LEAP2水平或阻断GHSR受体)

图10 人降钙素家族受体的亚单位组成和目前的分类10。配体由球体表示,其相对大小反映了每个受体的相对效力,

较小的球体表示特定配体的低效力

最后,Zigman教授总结,考虑以胃饥饿素系统为靶点治疗肥胖症时,可以从降低胃饥饿素水平、升高

LEAP2水平或阻断GHSR入手(图9),例如考虑使用以LEAP2为模型的药物,它既是强大的GHSR拮抗剂,

又是一个GHSR反向激动剂。此外,在自身LEAP2水平低的个体中注射LEAP2复合物提高LEAP2水平等,并

针对不同的肥胖症患者类型辅以高强度间歇运动,以更好地治疗肥胖症。

胰淀素与进食

When: November 3, 2022 | 4:30 AM - 6:00 AM PST | Where: Broadcast Channel

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Elizabeth Mietlicki-Baase博士做了胰淀素、降钙素与进食关系的分享,我

们将主要关注胰淀素相关内容。胰淀素是一种肽类激素,由胰岛β细胞在进食后与胰岛素同时分泌,同时胰

淀素还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胰淀素可以减少进食并降低体重,已有研究证实注射胰淀素或胰淀素受体

激动剂可减少食物摄入并增加饱腹感,因此胰淀素被认为是开发新型减重药物的潜力靶点。

432

第444页

*

*

**

*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胰淀素受体是一类特殊的蛋白异二聚体,由一个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CTR)分别和三种同

源的受体活性修饰蛋白(Receptor-Activity Modifying Protein,RAMP)聚合而形成,共有三种亚型,

而降钙素受体也可由胰淀素激活。Baase博士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中脑对于控制进

食行为十分重要,其他一些进食相关激素如胃饥饿素、GLP-1以及瘦素等也都在此发挥作用。Baase博士在

VTA区域检测到胰淀素受体所有组分的表达。通过构建动物模型,注射降钙素以激活胰淀素受体,结果发现

VTA的胰淀素受体激活主要通过减少进食量来降低体重11。为进一步探究胰淀素是否在激活VTA胰淀素受体

时有其他特殊作用,研究者直接将胰淀素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VTA内的胰淀素可降低食欲,因此推测VTA

胰淀素受体信号可能抑制伏隔核多巴胺信号以减少食物摄入。

综上所述,无论是药理上还是生理上,VTA的胰淀素受体信号都与进食和体重相关,可能通过调控中枢多巴

胺系统实现。与降低碳水化合物(蔗糖)摄入相比,降低脂肪摄入的作用更强,可能是由于既往脂肪摄入

会减少中枢神经核的胰淀素受体成分表达。

注:纳曲酮/安非他酮、二甲双胍、司美格鲁肽1.0mg、司美格鲁肽2.4mg在中国均未获批用于减重

图11 VTA的胰淀素受体激活主要通过减少进食量降低体重;sCT:鲑鱼降钙素Cumulative 24h HFD intake(g) 24h body weight change (g)

25

20

15

10

5

0

5

0

-5

10

-20

-15

-25

0 μg sCT(100nl) 0.01 μg sCT 0.04 μg sCT 0.4 μg sCT

433

第445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参考文献

1. Burke, Lora E et al. “The effect of electronic self-monitoring on weight loss and dietary intake: a randomized behavioral weight loss trial.”

Obesity (Silver Spring, Md.) vol. 19,2 (2011): 338-44.

2. Hall, Kevin D, and Scott Kahan. “Maintenance of Lost Weigh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Obesity.” The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 102,1 (2018): 183-197.

3. James E. Mitchell, et al. Postoperative Behavioral Variables and Weight Change 3 Years After Bariatric Surgery. JAMA Surg. 2016 Aug 01; 151(8):

752–757.

4. Wendy C King, et al. Patient behavior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weight regain following Roux-en-Y gastric bypas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n Surg. 2020 Dec; 272(6): 1044–1052.

5. David Arterburn,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Bariatric Procedures for Weight Loss: A PCORnet Cohort Study. Ann Intern Med.

2018 Dec 04; 169(11): 741–750.

6. Marta Yanina Pepino, et al. Changes in Taste Perception and Eating Behavior After Bariatric Surgery-Induced Weight Loss in Women. Obesity

(2014) 22, E13-E20.

7. Daniel Weghuber, et al. Once-Weekly Semaglutide in Adolescents with Obesity. N Engl J Med. 2022 Nov 2.

8. Young, Andrew. “Inhibition of food intake.” Advances in pharmacology (San Diego, Calif.) vol. 52 (2005): 79-98.

9. Zigman, Jeffrey M et al. “Expression of ghrelin receptor mRNA in the rat and the mouse brain.”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vol.

494,3

10. Hay, Debbie L et al. “Update on the pharmacology of calcitonin/CGRP family of peptides: IUPHAR Review 25.”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vol. 175,1 (2018): 3-17.

11. Mietlicki-Baase, Elizabeth G et al.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leptin and amylin signaling in the ventral tegmental area for the control of

food intak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vol. 308,12 (2015): E1116-22.

434

第446页

会议概览

欧洲肥胖学年会,既往又称欧洲肥胖大会(European Congress on Obesity, ECO),由欧洲肥胖研究协

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EASO)每年主办一次,是全球肥胖领域最重要的

会议之一。今年EASO与IFSO-EC(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orders-European Chapter,国际肥胖和代谢紊乱外科联合会--欧洲分会)共襄盛举,联合举办了2022

年度的欧洲肥胖学年会Zoom Forward 2022。

从5月4日至7日,全欧洲肥胖领域的医学精英汇聚荷兰马斯特里赫,共享学术精华。同时为了照顾各地受疫

情影响的专家学者,主办方采取了同步线上直播的方式帮助大家远程参加本次学术殿堂。

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Zoom Forward 2022在分享的板块内容上除了既往的四大板块:基础研究、儿童和

青少年肥胖、行为干预和公众卫生、临床管理,额外添加了代谢手术的内容。

本文将节选其中5个大会热点话题进行解读。

1. WHO最新报告:《2022年欧洲区域肥胖症报告》

WHO于5月3日发布了最新的《2022年欧洲区域肥胖症报告》,Zoom Forward 2022也特意围绕该报告开

展了专题讨论。该报告显示,在欧洲地区,59%的成年人和近三分之一的儿童(29%的男孩和27%的女孩)

超重或患有肥胖。欧洲区域成年人的肥胖患病率高于除美洲外的任何其他世卫组织覆盖区域。超重和肥胖

是欧洲地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的评估显示每年欧洲地区将有120万人死于超重和肥胖,占该

欧洲肥胖学年会速递

肥胖

【Zoom Forward 2022】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图1. 研究设计示意图

TRACK1

BASIC

SCIENCE

TRACK2

BEHAVIOURAL

AND PUBLIC

HEALTH

TRACK 3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TRACK4

MANAGEMENT

AND

INTERVENTION

TRACK5

METABOLIC

SURGERY

435

第447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地区总死亡率的13%以上。报告还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食品消费和运动模式的改变进一步加剧

了未来肥胖的流行,这将对未来几年的人口健康产生难以扭转的不利影响。

对此会议上的专家呼吁,解决肥胖问题对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针对肥胖的复杂性,各国不应该采

用单一的干预措施,应该尝试全面的、覆盖整个患者生命周期的政策制定。

2. 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瓦解你为减重所做的努力

不良的饮食、运动和睡眠等生活习惯,被认为是肥胖的诱因之一。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显示,时钟生物学可能

用于解释生物钟紊乱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患者肥胖的机制。

本次大会上针对不同的饮食习惯对代谢改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如有研究发现间歇性禁食可能有助于减重的

同时带来心脏获益,还有的研究发现每日较早时间进食可以帮助减重,控制血糖等,但尚缺乏更大型或时间

更长的研究来明确回答这些饮食方式是否可行或具有可持续性。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同一种运动方式可能会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完全相反的血糖代谢改变,也可以引起早期

NAFLD患者不同的肝脏炎症反应。

不良的睡眠习惯同样与代谢息息相关。一项针对睡眠和胰岛素敏感性标志物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和荟

萃分析显示,不良的睡眠习惯会增加T2DM的患病风险。慢波睡眠期障碍会对胰岛素敏感性产生负面影响,

而快速动眼期睡眠障碍则没有影响。

话题来源:Topic Session:Obesity Management in Primary Care; the role of dietitians. WEDNESDAY. 2022/5/4.

436

第448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话题来源:Topic Session: Timing Matters. WEDNESDAY. 2022/5/4.

话题来源:Topic Session: Thermogenic capacity of adipose tissue. Saturday. 2022/5/7.

3. 靶向脂肪组织——减重的新方式

肥胖与脂肪组织的关系是探究肥胖原因的关键。脂肪组织有两种主要形式: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

组织(BAT)。近年来,BAT被认为是靶向减重治疗的关键。BAT在低温环境或被化学信号激活后,在“燃烧”

并产生大量热量的同时,还会通过促胰液素介导的肠-棕色脂肪-脑轴传递“饱腹感”。而人体内只有少量的

BAT,因此,靶向激活人体BAT“燃烧”已成为改善肥胖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如本次大会上,来自加拿大

舍布鲁克大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系Denis Blondin博士就介绍了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激活BAT“燃

烧”的相关研究。下一步,寻找合适的靶向药物将成为新的研发热点。

Secretin mediates prandial brown fat thermogenesis

437

第449页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4. 关注肥胖患者中的特殊群体--老年人群与肌少症性肥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群体的肥胖率逐年提升,那么老年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是否与一般人群一样呢?

近年来,肌少症性肥胖这一概念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个组织的表达水平也在不断改变。从成年期到老年期,脂肪组织的量和体脂比会逐

渐增加,而肌肉和骨骼的含量会在30-40岁达峰,而后逐渐下降。因此在部分老年人群中会出现肥胖与肌少

症并存的情况,称为肌少症性肥胖。

肌少症性肥胖在老年群体中并不罕见,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在65-69

岁群体中,肌少症性肥胖的患病率为男性2.9%,女性0.8%,而超过80岁的群体中,这个数字分别为13.5%

和5.1%。

本次大会的多位学者对此呼吁,对肌少症性肥胖人群应该进行早期的筛查和诊断,并尝试使用对肌肉和骨骼

组织负面影响少的药物。

5. 减重代谢手术与NASH/NAFLD

减重代谢手术是治疗肥胖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帮助在患者减重的同时,减少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在

内的多种并发症。那么在NASH/NAFLD的患者中,代谢手术除了能够帮助患者减轻体重,是否也能带来肝

脏获益呢?

话题来源:Multidisciplinary Session: Weight loss in special (Pharmacotherapy) groups. WEDNESDAY. 2022/5/4.

Topic Session: Obesity management in older adults. THURSDAY. 2022/5/5.

Plausible mechanisms by which glucose-lowering drugs might impact on sarcopenia acting on

sarcopenia

438

第450页

来自法国的Francois Pattou教授对近20年的文献进行了总结。现有的部分研究数据显示,减重代谢手术能

帮助缓解NAFLD进展及胰岛素抵抗;超过80%的NASH患者可在减重代谢手术后获得肝组织学的改善;部分

患者在减重手术后5年可以出现肝纤维化的消失。但是目前仍缺乏大型的临床试验和数据来验证减重代谢手

术对NASH/NAFLD患者的肝脏获益。

诺和诺德医学资讯 / 学术前沿 / 2022年度荟萃

话题来源: Topic Session: Indications for metabolic procedures. THURSDAY. 2022/5/5.

5-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ith longitudinal histological results

in 180 patients with biopsy proven NASH

439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多媒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