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辖县(市)城市建设 353
2019 年,新增绿化面积 4415.5 平方米。到年底,城区绿化面积 240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 38%,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9.66 平方米,绿地率 33%。
柳林县
县城 由柳林、青龙、锄沟三个古镇及薛家湾、庙湾村组成,三川河穿城而过,将柳林、薛家湾、
庙湾与青龙、锄沟隔开。太(原)绥(德)公路沿三川河北岸西去。
锄沟古镇位于三川河南岸,隋朝时称作鸿沟镇。古镇中南北向的鸿沟上架有三座铁索浮桥,将两侧
区域联为一体。1990年,常住人口 2607人。青龙古城位于三川河南岸,原名五槐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
四月兴建城垣,次年九月告竣,城墙周长九里三步。清光绪元年(1875)六月十五日三川河大水,北部
城墙及城门一冲而圮,荡然无存。从此,繁华盛况移向柳林镇。1990 年,常住人口 2204 人。柳林古镇
位于三川河北岸,地处河川地带,晋陕古道之旁。唐贞观初年,敕建香严寺于堡沟墚上。清乾隆三十三
年(1768),巡检司衙门由青龙镇迁驻柳林镇。乾隆三十五年,通往陕甘宁大道的黄芦岭小道辟为车马通途,
驼帮马队辐辏而来,柳林镇商业更见兴旺。1921 年,太(原)军(渡)公路通车,柳林镇成为晋西及黄
河以西山区的物资集散地。1928—1929 年,柳林镇商户达 800 多家,素有“小北京”之称誉。抗日战争
时期,日军盘踞柳林,商业萧条,百业凋敝。1949 年后,工商各业逐渐兴旺。1918—1970 年,一直为区、
乡(镇)人民政府驻地。1971 年,镇内居住着来自全国 3 省、18 县的工商市民。
1971 年,柳林建县。1972 年建成青龙大桥,将三镇二村联为一体组成县城,为柳林县煤炭采掘加工、
红枣加工的基地,被列为山西省“七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七大工矿区之一、重点建设的 13 个中型城市之一。
县城区域面积 2.3 平方千米,人口 2.13 万人。2015 年年底,建成区面积 9.6 平方千米。
街道 20 世纪 80 年代,城区有桥西街、桥东街和农贸路、旧商业街、背道等街巷。
1991 年,开通石家沟北路,完成农贸路、石家沟北路新街至旧街油路铺设工程,硬化旧东街路
面,新增油路面积 4550 平方米、街道硬化面积 3000 余平方米。1992 年,硬化路面 1500 平方米、人行
道 3800 平方米、车行道底层 4750 平方米,设置街道隔离桩 200 个。1993 年,硬化桥头、桥东街人行道
1860 平方米 ;延伸粮贸大厦门前排洪洞并人行道,解决该段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状况。
1994 年,完成桥西街扩街、铺设油路和硬化人行道工程,共拓宽 890 米,新增油路 5650 平方米 ;
硬化县城人行道 2305 平方米;硬化物资局巷、体育场巷,挖补旧街新铺油路,共 3739 平方米。1996 年,
开辟长 270 米、宽 18 米的昌盛街;硬化平安路和南门北路,共 0.7 万平方米;铺设桥头广场、石家沟南路、
粮贸局门前油路 1.32 万平方米。1997 年,修建昌盛路、华晋路、穆村街、穆村路、贺家沟南路、庙湾路、
石家沟北路、邮电局巷等 8 条路,总长 3511 米、面积 6.1 万平方米。硬化车行道 4.8 万平方米,其中水
泥车行道 2.09 万平方米、油路车行道 2.66 万平方米。硬化人行道 1.37 万平方米。1998 年,修建滨河路、
煤炭街,总长 1970 米;硬化三郎堡路、一中巷、柳石线沙圪垯段、桥头广场,总面积 4670 平方米。1999 年,
开通清河东路,硬化路面 1.76 万平方米、人行道 1.03 万平方米。2000 年,硬化煤炭街煤炭宾馆至石家
沟南路段 320 米。2001 年 3 月至 2002 年 8 月,完成桥西街拓宽改造工程,道路由“二块板”式扩建为“三
块板”式,除高压线外,其他管线全部入地埋设。
2002—2003 年,建成滨河东路、滨河南路、田家沟南路、土地局路、贺家沟北路、贺家沟南路、双塔北路、
双塔南路、南坪西街交通局段道路、307 国道城区段河堤路等 10 条县城道路。2004 年,建成清河东大
街工程,完善城区滨河东路、滨河南路、刘家沟南路、刘家沟北路、来福东街、来福西街、田家沟南路
的部分路面及人行道。2005 年,建成青龙大街第二标段延伸工程,硬化青龙大街至青龙水泥厂东门路、
柳石线锄沟段道路,实现全县东部和南部乡镇与 307 国道的直接对接。2007 年,建成青龙大街综合管沟
完善工程、柳林镇东侧道路和西门路改造工程;铺开柳林宾馆至县交警队路段的拓宽改造工程。200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