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见荣光 好学看温州

发布时间:2024-9-1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四秩见荣光 好学看温州

FRONT 卷首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 《温州教育》编辑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金秋时节,我们迎来了第 40 个教师节。自 1985 年第一个教师节以来,瓯越大地上涌现出一批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优秀教师。师者如光,无远弗届。他们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积极表率,展现了温州师者在 40 年进程中的群体形象,书写了温州教育 40 年波澜壮阔的美好画卷。今年 3 月,温州市教育局启动“瓯越师表·40 年 40 人”寻访活动。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媒体记者、师生家长推荐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自荐,历经 6 个月,从“点(时间节点)、线(教育大事)、面(名师代表)、体(教育成果)”四个维度,寻访到了 40位温州教育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实践者,以及各级各类荣誉获得者的教师典型代表,分“时光印记”“教育变迁”“良师群像”“成果示范”四大板块呈现。他们躬耕教坛的师者形象,彰显着既平凡又伟大的力量。40 位教师代表,有第一届、第十届、第二十届、第三十届、第四十届教师节获表彰代表,他们乐教爱生、启智润心,俯下身子甘做铺路人,在最普通平凡的岗... [收起]
[展开]
四秩见荣光 好学看温州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FRONT 卷首

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 《温州教育》编辑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金秋时节,我们迎来了第 40 个教师节。

自 1985 年第一个教师节以来,瓯越大地上涌现出一批为人师表、率

先垂范的优秀教师。师者如光,无远弗届。他们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

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积极表率,展现了温州

师者在 40 年进程中的群体形象,书写了温州教育 40 年波澜壮阔的美好

画卷。

今年 3 月,温州市教育局启动“瓯越师表·40 年 40 人”寻访活动。

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媒体记者、师生家长

推荐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自荐,历经 6 个月,从“点(时间节点)、线(教

育大事)、面(名师代表)、体(教育成果)”四个维度,寻访到了 40

位温州教育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实践者,以及各级各类荣誉获得者

的教师典型代表,分“时光印记”“教育变迁”“良师群像”“成果示范”

四大板块呈现。他们躬耕教坛的师者形象,彰显着既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40 位教师代表,有第一届、第十届、第二十届、第三十届、第四十

届教师节获表彰代表,他们乐教爱生、启智润心,俯下身子甘做铺路人,

在最普通平凡的岗位上成就每一个孩子的精彩;有让孩子从“有园上”到

“上好园”、“有学上”到“上好学”,“半年速度”筹建温州大学的教

育改革亲历者,他们栉风沐雨、百折不回,凭借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在

筚路蓝缕的教育历程中求实创新、甘于奉献;有受国家领导人接见教师、

首届领军教师、校(园)长班主任代表,他们兢兢业业、春风化雨,于点

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在三尺讲台用匠心守望初心、奉献一生;有助

力擦亮温州近视防控、科学教育、智慧教育、数学家之乡等教育成果金名

片的实践者,他们结合时代所需,重塑自身、勤学笃行,以躬耕教坛的姿

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40 年来,无数师者以渊博的知识、深沉的师爱、独特的魅力凝聚成

不朽的师魂,在长夜熠熠生辉,温暖时光。他们前仆后继,默默耕耘,托

举起温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此时,温州正在以城市之名礼遇教师,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度、密度先后出台教师礼遇优待 20 条、“尊师强教”

十大举措等重磅政策,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优

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来温州、创未来。

新征程上,全市 14 万教师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好学温州、优教强城”的奋斗中收获成就与价

值,继续抒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教育荣光!

第4页

目录 Contents

卷首

四秩见荣光 好学看温州 /《温州教育》编辑部

在这里,感受有温度的教育

2024 年第 9 期(总第 336 期)

2024 年 8 月 30 日出版

主办: 温州市教育局

《温州教育》编委会

主任:郑焕东

副主任:朱景高 吴君宏

荣誉委员:陈胜利 郑祥迪 陈 宏

     郭海辉 陈庆东 傅小锋

     徐建光 赵东平 林 侠

     张孝存 郑贤跑 方以军

执行委员:杨庆棉 吴永远 徐海龙

     曹鸿飞 张寰宇 施昌魏

     王少莲 陈素平

编审:陈华明 施昌魏

编辑:夏雯雯 张丽安 林海娜

   徐 荣 郑晓玲 陈 芳

   王桂馨

网络编辑:朱纯纯

美编:林成奎

封面设计:卢 浩

出版:《温州教育》编辑部

地址:温州市府路 490 号

邮编:325000

电话:0577—88613095 88613129

《温州教育》投稿邮箱:

看温州:wzjy201801@163.com

话题坊:wzjy201802@163.com

爱思想:wzjy201803@163.com

四 封:wzjy201804@163.com

刊号:浙内资准字第 C011 号

承印:浙江南方立邦印业有限公司

发送:本系统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P29-53

陈 苗:我与瓯越学前共生长………………………………………………30

赵成木: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33

陈良明:在“县中崛起”的路上………………………………………………36

胡 玫:普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三重境”………………………………39

时光印记:

教育变迁:

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P04-28

朱朝国:初上讲台的执着追求…………………………………………………05

贺素霞:做一名好教师、好校长………………………………………………08

白莉莉:做教育的理想主义者…………………………………………………11

郑小侠:在感恩中成长…………………………………………………………14

陈维鋆:以爱筑梦三十载,守望乡村启未来…………………………………17

张沁丛:在老旧的木匣子里,装进热忱的梦…………………………………20

林秋秋:巧不成“师”…………………………………………………………23

刘晋阳:从实验室到教室,一位新教师的初体验…………………………26

第5页

P91-127

P54-90

瞿 佳:守护温州百万中小学生的光明未来………………………………92

陈素平:三次“跨界”,与光同行……………………………………………95

施昌魏:做科学教育的点灯人………………………………………………98

侯元东:数字浪潮中的瓯越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101

谢作长:“大拇指”行动,让家长成为教育合伙人………………………104

叶超程:在劳动教育中成长为大写的“人”………………………………107

曹鸿飞:“爱阅读”行动,让温州的孩子多读书…………………………110

陈钦梳:田阶耕耘的故事……………………………………………………113

池 渌:奉献爱,追求美……………………………………………………116

徐海龙:探寻“数学家之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119

黄 慧:学校理想园,每一个都明媚………………………………………122

谢忠武:优化学校布局,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局………………………125

良师群像:

成果示范:

师者们的精神传承

实践者的守正创新

李校堃:温州是一方能成就人才的“热土”…………………………………55

卓高生:当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58

翁迪晓:行稳致远,做教育的追梦人…………………………………………61

包达品:做一名阳光之旅的护航人……………………………………………64

林乐珍:每一步都是感恩………………………………………………………67

徐盛亮:跳出天井,我还是那个教育守望者…………………………………70

王振中:时间与常识的馈赠……………………………………………………73

吴 军:铭记教育初心,助力高质量发展……………………………………76

陈晓为:在专业成长的临界点飞跃……………………………………………79

方海东: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温州样态…………………………………………82

陈小龙:我们都在乡村当老师…………………………………………………85

张积贵:“匠心”育“匠人”,躬身成“匠师”………………………………88

魏萼清:立于“风口”,办一所温州本土大学………………………………42

钱 强:探究温州肯恩大学创办背后故事……………………………………45

黄 威:一路向东,奔向职教的星辰大海……………………………………48

俞国平:扎根民办教育 30 年…………………………………………………51

第7页

052024.9四秩见荣光

朱朝国:初上讲台的执着追求

好学看温州

朱朝国 第一届教师节受表彰者代表。曾

任永嘉县实验小学校长、温州市教育局督导

处处长。荣获 1985 年第一个教师节浙江省为

人师表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浙江省新

长征突击手、温州市教坛新秀、永嘉县优秀

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第8页

0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1981 年 7 月,我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永嘉县实

验小学。1985 年 9 月 10 日,在我工作的第五个年头,

新中国迎来第一个教师节,作为教师的我第一次拥有

了自己的节日。过教师节的时候,老师们的心情特别

愉快,学生面带笑容地向老师祝贺节日。我也在那一

年,被评为浙江省一九八五年度为人师表优秀教师(教

育工作者),可以说,我在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与荣耀,同时,这份幸

福与荣耀也激励着我不断成长。

今年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回首自己 42 年的

教育生涯,初次站在讲台前的那一幕幕历历在目,那

些岁月里的点滴记忆犹如泉水般不断涌现。

深耕数学教学,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永嘉县实验小学创办于 1928 年,是永嘉县最有

名望的小学之一。学校原设在张宅祠堂,虽较原先已

翻新过,但内部设施依然破旧。教师宿舍设在原祠堂

改造后的二楼,踩在木板地面上会发出“咯吱咯吱”

的声响。平时烧水的地方就在楼梯脚下,烧煤球冒出

的烟熏得满院子都是。到了晚上,所有人只能在昏暗

的灯光下批改作业。学校虽简陋,但教学氛围浓厚。

作为一名 19 岁的年轻教师,如何快速有效地扎

稳课堂成为当务之急。初入学校,我接任小学五年制

三年级两个班(每班 60 多名学生)的数学课。作为

一名新教师,我虽怀有期望和热情,但深知自己在教

学方面经验欠缺,一有空余时间就去听老教师的课,

求索解决疑点、难点的良方;同时大量阅读有关教育

教学刊物,不断探索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内容体系,

搞清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尽职地备课、投

入地上课、细致地批改。另外,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

的教研活动,通过年级互助、骨干示范、青年教师互

听互评,努力实践锻炼。第二个学期,当我第一次尝

试上校级公开课时,内心是彷徨的。所幸在校数学组

老师们的帮助指导下,取得较好成效,进一步增强了

公开课的信心。

此后四年,我面向来自本县、市及外市(如丽水、

台州等地)兄弟学校老师上了 20 多节公开课、观摩

课或研究课,听课老师计 4000 人次。面向本校老师

上的示范课、研究课则不计其数。同时,应邀去县内

外学校借班上课,作数学专题讲座。这些实践经历,

使我明白不同的授课内容需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生活

背景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

在教学环节安排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前选

择接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以问促学,调动学生主动学

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

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致力课题研究,助推自我专业成长

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大胆地

第9页

07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开展教学改革课题实验。1983 年上半年,在自己任

教的两个班中进行了“简易方程入门教学”实验研究,

学生学习简易方程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具体的数到字母代数,数概念进一步抽象化;

二是布列方程时思维方法上的变化。为突破这两个难

点,我在教学时采取精心组织教材,突破“字母关”;

放慢进度,突破“等量关”;对比沟通,增强解题的

自觉性等措施,对该单元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重组,

收到了良好效果。

该实验研究论文参加“温州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会第二届年会”交流,并在浙江省《教学月刊》1985

年第 2 期发表。此后我相继开展“线段图在分数应用

题教学中的作用”“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整

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等研究。1984 年

撰写的《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获永

嘉县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在“温州市小学数学教学研

究会第三届年会”上交流。

期间,我兼任“永嘉县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培训”

辅导员,自编辅导资料,坚持每学年对全县小学数学

教师进行两次教材教法培训辅导。如 1984 年暑假对

全县任教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1985 年暑假为全县小学数学教坛新秀学习班讲课。

每一次公开讲课活动对我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一次提

高。

立足兴趣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需有较高的教学

艺术外,教师还需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教学生

涯中,我发自内心地去关爱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需

求,用博大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用细腻的情感关

怀温暖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

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

1983 年上半年,永嘉县教育局教研室举办“全

县小学生数学集体口算比赛”,我觉得这是提高学生

口算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机遇。接到通知后

我就马上准备迎赛。一是利用每堂数学课的前 2 ~ 3

分钟时间,借助自制口算卡片或事先准备的小黑板以

“开火车”形式对全班学生进行训练,这样的口算训

练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上课服务;二是

利用课余时间,同桌学生进行“出题对练”,每天早

自习或其它课余时间练习 5 分钟左右;三是实行口算

训练积分奖励,根据课内、课外训练的题量、速度、

正确率等进行积分奖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任教的两个班全体学生参加

比赛分获全县集体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全县学

生个人获奖的前十名中,这两个班占了八名。比赛结

果揭晓后,同学们那种难以抑制的兴奋,让我触动很

深。看到他们久违的自信,我也很欣慰。此后,我发

现学生们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不仅学习慢慢在进步,

在学校各类活动中也表现很积极。

班级活动是最好的思想教育材料,无论成功与失

败,老师都应该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即使没有成功,

他们的参与和努力也是值得表扬的。1983 年下半年,

全县小学生数学竞赛中,我任教班级获得全县第一名,

全县 42 名获奖学生中,这两个班就占 8 名(共 9 名

学生参赛)。1984 年上半年举行的小学升初中考试

(八十年代还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两个班学生

的学业水平测试名列全县前茅。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组织上也给了我不少的荣誉:

1982 年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永嘉县“五讲四美”

优秀青年教师;1983 年被评为温州市教育系统先进

工作者;1985 年被评为浙江省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温州市教坛新秀、永嘉县优秀

教育工作者等。1984 年 8 月,我被破例提升为学校

副校长,分管教学业务,但仍任教一个班级数学课,

直至 1990 年 8 月任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工作重

心才转向研究学校教育整体优化改革实验。

回首过去,作为一名初入讲台的教师,没有惊天

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豪言壮语的口号,我只是在做着

平凡的事情,凭的是对教育的热爱,享受着教师的生

活,收获着无尽的幸福与感动。

第10页

0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贺素霞:做一名好教师、好校长

贺素霞 第十届教师节受表彰者代表。曾

任温州市水心第二小学校长、温州市广场路

小学教师。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

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等荣誉,1994 年开始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11页

09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1960 年,我 18 岁,在温州市瓦市小学当了代课

老师,第二年转为正式教师。自此,我和小学教育结

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五十年。这五十年里,我当

了 30 年的一线教师,又当了 20 年的校长。

1994 年 9 月 10 日是我国第十届教师节,很荣幸

能在这一年,成为浙江省唯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殊

荣的小学教师。回望过去,我深深地明白,我所取得

的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扶持。在

我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各级专家的悉心指导和无

私帮助,有同行们的热情鼓励和支持。这些温暖的记

忆,如同明灯一般,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创办温州首个由特级教师任校长的学校

1978 年,我被指派参加浙江省小学数学新教材

备课会议,此后便踏上了专职数学教师之路。为了上

好学生喜欢的数学课,我总是努力让课堂教学充满趣

味,学生也便爱学、乐学、会学,教学效果显著。我

对外上公开课近百节,常常有老师说,听我上课是一

种艺术享受,但其实,“好课”的背后是我对每一堂

课孜孜不倦的求索。

1991 年初,鹿城区政府决定创办温州市水心第二

小学(现温州市水心小学二校区),并任命我为校长,

这是温州第一所由特级教师担任校长的学校。当时,我

已经当了 30 余年的一线教师,各种证书和奖状(省特

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等)塞满了一皮箱。

当时身边有人对我说:“你教了一辈子的书,名气也很大,

可要筹办个学校,却是另一条路啊。”面对身边人的劝

说,我也深知从头开始很难,但是后来我想了想,做老

师的初心是对教育事业负责任,荣誉要成为前进动力,

不能成为包袱。于是,我毅然接受了筹建水心二小的

任务,决心做好由特级教师办学校的有益探索。

创办学校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校舍在图纸上,

征地没落实,被征用土地的村委会屡次拒绝,当年还

要借十七中学的教室上课。但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

无论有多少困难,也要把学校办起来。我一边当校长

兼教数学课,承担着管理学校、组织教学、教课等工

作,开公开课、上示范课、送教下乡;一边还要去解

决学校征地问题,向兄弟学校呼吁联名写报告,并将

报告直接送到市长手中,还利用政协会议与分管土地

的副市长对话。经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

完成一期征地任务。

特级教师当校长,要“特”在哪里?我用行动回

答:从硬件开始,就要有特色。最开始的教学楼设计

图,像个一板一眼的火柴盒,缺少童趣。于是,我多

次找设计人员沟通,几易其稿,希望学校的建设符合

孩子们的心理,有动感、美感、时代感。一年后,当

大楼竣工时,人们眼前一亮,其设计充满了童趣,如

同积木般充满了立体的动感,专家称赞超前、有特色。

看着造型美观、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教学综合大楼,水

心二小的师生和家长们无不兴奋。

正当我面临学校初创时的千头万绪,1993 年,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在温州举行。我挤出时间,

不顾肩周炎的疼痛,承担起在年会上观摩课的任务。

我明白,特级教师的生命力在课堂,就算是当了校

长,也不能离开课堂,要继续听课、评课、上示范课、

开讲座等,这是校长的正业,也是永葆教学生命力

的源泉。也正是在这一年,我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

动模范。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高的荣誉,它激励着

我继续提高业务水平,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教师

的光荣称号。

第12页

1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引进温籍港台同胞捐资助学

今年 7 月 2 日,一场特殊的表彰仪式在温州市水

心小学举行。我在朋友圈中记录了这样一段特殊的缘

分:“岁月悠悠,我和李中芳先生作为嘉宾相聚颁奖

现场,真是喜出望外。当年他旅居香港,依然心系家

乡教育,给水心二小捐资,让学校的教育设施更加完

善和先进。几十年过去,他的善举在一批又一批师生

心中传颂!”

这一善举,源于 30 年前。当时,社会上反哺家乡、

尊师重教的新风尚令人印象深刻。1994年 1月实施《教

师法》以来,全市城乡依法治教、尊师重教、捐资助

教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发扬光大,教师地位不断提

高。在此期间,我积极联系温籍港台同胞捐资助学,

香港李中芳先生和台湾姚宏影女士在参观学校,听取

介绍后,十分认可我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情怀,慷慨解

囊,分别出资 78 万元和 12 万元,建造了李中芳科学

馆和学校一进花园。

担任校长期间,我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

学校发展框架,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提出“创五个

一流”的办学总目标和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子目标。通

过整体改革,在学校管理、教育设施、校园环境、师

资队伍、教育质量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办学质量得到家长和专家的肯定,各种奖牌挂满了学

校的荣誉墙。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提出了“实施愉快教育,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并

把“优化教学流程”作为突破口来抓,聘请教研员指

导。我则引领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说课、听课、评课

等教研活动和专题研讨。在课程改革方面,创新开设

英语和电脑等必修课,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可以说在

当时走在了时代前列。在学校青年教师占比六成的背

景下,我也带出了一支拥有创新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教

师队伍。我以“铸师魂、树师德、强师能”为主线,

制定了培养青年教师“五四工程”的实施方案,即“一

年上路,三年成型,五年成才”,一大批青年教师成

长了起来。

退休前两年,我还获得了温州市新闻奖教金优

秀校长奖,为我的教育生涯划下了圆满的句号。从教

五十年,我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诠释着执

着追求、乐于奉献的师者精神。同样,也正是温州这

片尊师重教的热土,成就了我做一名好教师和好校长

的朴素愿望。

第13页

112024.9四秩见荣光

白莉莉:做教育的理想主义者

好学看温州

白莉莉 第二十届教师节受表彰者代表。曾任温

州市广场路小学、温州市实验小学、温州道尔顿小学

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全国模范

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温州市教育名家。从教

40 余年,一直致力于“创适合每一位孩子发展”的教育,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独树一帜地开发了校本

课程“整理课”。出版专著《建一所现代“笑园”——

从“整理课”到“整理教学论”的求索》。

第14页

1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坚守‘教育,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理念。作为教师,我看到孩子

就觉得是一种幸福。我喜欢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也喜

欢他们银铃般的笑声,更喜欢他们的笑容。我相信,

这些笑容背后,是成功的喜悦,是收获的开怀。爱笑

的孩子,是自信的孩子,是快乐幸福的孩子,也是拥

有安全感的孩子”这是我在温州道尔顿小学校长任上

刊于《中国教师报》的一段深情“表白”。

从 1981 年进入教师队伍,到 2004 年入选省功勋

教师,在第二十个教师节受到表彰……我从一个普通

教师,走上校长岗位,获得一系列的荣誉,始终不忘

自己有两个身份:一个爱孩子的老师,一个教育的理

想主义者。

追忆:青年初成长

一个教师的成长,往往会有另一个教师的引领。

回首往事,转眼已经从教四十余年。不得不提一所学

校,那就是温州知名的百年名校——温州市广场路小

学。这是我教育的起点,是我职业生命启航的港湾。

我至今记得,当年《温州教育》杂志采访我,问及谁

影响过我,我说:“在那所百年老校工作,对我产生

重要影响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特级教师陈加昭,另

一位是李锦森校长。”

1981 年 9 月,刚迈出师范校门的我就被分配到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学校领导特意让我和陈加昭老师

一起,跟班听课。陈老师二话不说,就挑起了指导我

这个新手工作的任务。

广场路小学作为名校,要经常承担公开课,几百

人在学校大礼堂听课。我还记得,公开课如果是两节,

一般都是叫我先上第一节课,再由陈老师来上第二节课。

但我那时候刚毕业都不知道该怎样上,于是磨课过程中,

陈老师就先上了给我看,然后我悟出来以后再上给她看。

这样接力式的传帮带,慢慢地,我也上路了。

至于李锦森校长,在我刚入职时,他来听课会跟

我交流课堂教学话题,特别关注“课堂上的立体型教

育怎么体现”。李锦森是一位很有想法的校长,特别

希望有人能实践他的教育思想。他聊起课堂教学改革,

会非常开心,不停地笑。同时又是一位很有个性的校

长,鼓励创新。去听课,如果哪位教师还是按照传统

的样子上课,没有体现差异教学,他就没耐心听了。

那时候,他一直很赞赏我的创新课堂,把我当作“重

点人物”来培养,老“抓”着我聊,聊课堂要怎么改

革、教学该如何实施……

1998 年,我有幸评为省特级教师,是全省最年

轻的特级教师之一。第二年,我开始走上校长岗位后,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一系列课程设

置改革。直到 2001 年离开广小,我几乎都在语文教

师和班主任这个岗位上积淀、提升,包括在担任学校

的教导主任和校长期间。

亲历:中年勇担当

2002 年 2 月,我被任命为温州市实验小学创始

校长。正是这一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现代化

十所名校,实验小学是其中的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

小学。这也是温州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一年。

同时,这一年也是新课改元年,我带着广场路小学的

课改经验,对于如何建一所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实现

温州百姓“把最好的教育办在家门口”的愿望?这是

我热切思索的课题,也是我的“使命”。上任伊始,

我给新学校的定位是:建一所现代“笑园”,为孩子

们营建一个精神家园和学习、生活的乐园。

温州市实验小学仅用 7 年时间,就成为“优质

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旗舰”——从提出“办学品牌化、

校园生态化、教学特色化、管理人性化”的目标,到

确立“关注世界、关爱生命”的校训;从面向全国招

聘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到成为全市小学的课改先

锋……我总觉得:“名校”虽然往往跟“百年”联系

在一起,但办学历史并不一定是名校的决定因素,新

办学校只要敢于传承,善于扬弃,也可以拥有一流的

学校文化。

第15页

13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自我走上教师岗位,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就是我的目标。通过一系列课改,提倡配方制课程、

差异课堂、套餐作业、“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评价、

生命德育和整理课教学等。同时,还面向每一位教师、

每一门学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教师特色发

展”“学科品牌发展”等理念,通过特色课堂、个性

课堂、风格教师,进而发挥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流

动站的作用,以培养具有人格魅力、生命活力、竞争

实力的教师队伍。

时间来到 2004 年,温州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基本普及了 15 年一贯制教育。对我个人来说,也是

特殊的一年。2004 年 8 月,浙江省教育厅、省人事

厅公示了 17名第三届浙江省功勋教师候选人名单,

我的名字忝列其中。时间虽已过去 20 年,如今想

来依旧历历在目。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的侯靖方先生,

曾经到访过广场路小学,对广场路小学乃至整个温

州的素质教育赞不绝口,他说:“你们的课程改革

很有特色,还要给全省提供优秀的案例。”这既是

鼓励,也是鞭策。在接受荣誉之前,时任省委书记

习近平同志与我们亲切合影,对我们一线教师矢志

教育的情怀给予了褒扬,并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一

直觉得我的这个荣誉不仅仅是属于我个人,应该是

属于温州全体老师。温州市委市政府、教育局,还

有家长们共同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给我们全体

一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才使我们学校可以不

断地创新,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给予我的荣

誉,令我感动,感动于业界同仁与领导的信任;也

令我惶恐,惶恐的是,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作

为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我往往不满意于当下,而寄希

望于未来……

奋起:壮年再启航

已经工作三十余年的我,还是怀揣理想,渴望

做更真实的个性化教育。如果说,温州市实验小学已

经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名校的话,我还渴望做一所面向

国际化的未来学校,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于是,

2017 年,我再度出山创办了温州道尔顿小学,在教

改的路上,继续探索。

“道尔顿制”是世界四大著名的基础教育品牌之

一,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一起享誉世界。

道尔顿制也是个性化教育的典范,与我国传统的因

材施教异曲同工。道尔顿制的核心是契约式作业和

实验室。这与我早年在温州市实验小学担任校长期

间,实施指向儿童个体差异的作业设计和整理课,

遥相呼应。契约式合同作业、自主任务单,在因材

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上着重用力。这又比之前的探索

更进了一步。同时,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个性化

的选课方案,私人订制的课程,都做了积极的尝试。

“自由合作、自律担当”的学子特质,始终是道尔

顿人的培养目标。

我在任实验小学校长期间,设置了一堂新型的

课——“整理课”。这个课源于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

希望孩子们每天像整理家务一样整理自己的学业。整

理课设在每周一、三、五的最后一节。整理课上,孩

子们可以反思一下当天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问题还

没有彻底明白,可以带着问题去请教同学或者老师。

到道尔顿小学以后,整理课迭代更新,由原来的一节

课变成了一种整理教育。整理教育是要将学生自理、

自学、自律的“整理”能力作为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

身学习的基石。通过整理,学生亲身经历内在的情感

体验,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整理教育注重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与品质的培养及内在生成,以学业整理为主,

辅之以心情整理、学习工具整理,并促使教师整合资

源、合作教学,给予学生适宜、有效的指导。最终形

成学生“理学、理心、理身”,教师“引导、启发”

的整理模式。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培养独立自主

的学习者,为了他们舒展的生命。

2018 年 5 月,我与世界各国教育同仁一道,来

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共话教育大计,相互借

鉴彼此的教育之长,为未来学校发展注入更多的思

想源泉,为办学开拓了更广的视野,积累了更丰富

的经验。

现如今,我已经彻底退休了。更年轻的一代,会

比我们有更好的想法,更有利的条件。我相信他们会

做得更好。但我依旧会关心温州和国内的基础教育,

还时时关注着世界基础教育的前沿动态。回顾我自己

的职业之路,我总觉得,做教育的人,要有点理想。

教育不会完美,所以就会需要代代理想主义者接棒,

继续行走在理想主义的路上。诚所谓“水滴石穿,功

不唐捐”,只要教育这艘诺亚方舟启航,就不能忘记

理想的情怀……

第16页

1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郑小侠 第三十届教师节受表彰者代表。浙江省

瓯海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职称,杭州亚运会火炬手。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省劳动模范、

省道德模范、省特级教师、浙江好人、省最美教师、

浙江十大教育年度影响力人物、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等

荣誉。工作以来一直坚守班主任阵地,多年驻守高三,

践行垂范教育和励志教育,影响广泛。

郑小侠:在感恩中成长

第17页

15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十年前的 2014 年,我特别荣幸地评上了“全国

模范教师”。第三十届教师节当天,参加了在温州市

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大会,我有幸在第一排就坐。

座位上放着教师节当天的《温州日报》,看着报纸上

自己的名字,无限感恩。当时我才工作 15 年,虽然

此前获得过一些省、市级荣誉,但这是第一次获得全

国性荣誉。从时任市委书记陈一新手里接过沉甸甸的

证书,自豪感、荣誉感,让我心潮澎湃。典礼上,时

任市委书记陈一新代表市委市政府承诺温州将会继续

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勉励我们放手耕耘,为温

州教育做更大的贡献。我慢慢平静下来——我要带着

新的身份再出发了。

在瓯海区的教师节大会上,我作为代表发言。区

委领导在大会上多次点名表扬我,并直呼我“大侠”。

从此,名为“小侠”的我,在教育届有了一个特别高

调的外号:“大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深感任重道远。

起步:信任与自由

1999 年我从温州师范学院毕业,入职瓯海区梧

田高级中学,走上了三尺讲台。学校把整个年级段的

历史学科教学全都交给我,给了我莫大的信任和自主

权。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老师,那就用情怀和时间弥

补。为了离学生近一些,我在两个班级之间的空置房

间“安了家”,这个三楼的房间没有空调,没有电风

扇,也没有洗手间和水龙头,洗澡要等学生晚自习后

在教学楼的楼梯下完成。课前我认真备课,课后我仔

细反思,一个学期写了五本备课本;上课,我努力调

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课间,学生挤满了我的寝室,

听我讲大学的故事,我偶尔还给大家弹唱吉他;课余,

陪学生一起跑步打球;周末和假期骑着自行车去家访;

没有课的时候,学校允许我自由外出,去各个学校听

课。由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表现不错,工作第四

年,瓯海中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

环境变了,不变的是信任。刚到瓯海中学,学校

马上让我带一个特殊的高三班级,这种充分的信任让

我感受到满满的尊重,全身充满了工作热情。我继续

当班主任,继续住校,继续晚睡早起,一整年没有缺

席一次早上六点的晨跑,每天都元气满满,享受与学

生共同成长的时光。学校的信任激励了我,我的激情

唤醒了全班同学,他们用创历史纪录的高中学业成果

把我推上了年少成名之路,让我成为当时温州市最年

轻的“劳动模范”。

成长:学习与交流

自从评上“全国模范教师”,组织给了我大量的

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尤其是承担更多的展示任务,这

些展示倒逼我更快成长。我多次在师德培训会上作报

告。我也是最美人物进校园、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

的常客,这些平台给了我大量的锻炼机会。特别是

2021 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庆祝建党 100 周年先进事

迹报告会,从全市各行各业中选拔了 9 位党员,我

作为教育系统的代表,幸运入选。经过专家的反复

指导后,我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各县(市、区)干

部、在温高校师生、央企国企干部作了数十场报告。

过程中,我反复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理性提炼教育

观点,也积累了更强的自信,更为重要的是,我得以

向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与专

业能力。

树人:垂范与育己

模范教师,不仅要有饱满的教育情怀,还要有专

业的教育智慧。2014 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后,

我就坚持以全国模范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我进一步提炼和践行自己此前提出的“垂范教育”

理念。一如既往每天陪同学们跑步,强身健体,磨练

意志,每天五点多起床,从不缺一次早自习,做学生

意志品质的榜样。我认真学习,广泛阅读,仔细备课,

做学生学习品质的榜样。我在教室长期备有蛋白粉、

奶粉、蜂蜜,每天准备一些饼干零食或水果,做学生

有爱心懂奉献的榜样。

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专业水平。特别

是借助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平台,与年轻的选手一起,

第18页

1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研究班主任工作智慧并付诸实践,十年不辍,在智慧

解决手机问题、建设班集体、激发学生内驱力等方面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长三角、省、

市的获奖选手,更重要的是把实践与大赛中积累的班

主任工作智慧与广大的班主任一起交流碰撞,一起成

长。

荣誉:辐射与引领

在一次师德培训的磨稿中,时任温州市教育局副

局长伍挺仔细听了我的汇报后,给我定了一个新的职

业定位:一年积极影响 10万人,一生积极影响一座城。

我自知距离这一定位还有巨大的差距,唯有更加努力,

不负众望。

我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讲座,立志让温州城所有的

学生在中考和高考前都能听一场我的演讲,为孩子们

的中考、高考带来一点点快乐和激情。一位学生听后

说“听着听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这是影响我

一生的讲座,谢谢您,小侠老师”,我备受鼓舞。

为了不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并更好地服务温

州,我的讲座基本都在温州进行,对于发达地区的邀

请我基本都会婉拒。但我特别钟情于给祖国相对贫困

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送教,公益讲座多次送到新疆

拜城、西藏那曲、内蒙呼伦贝尔、四川阿坝州等地,

累计近百场。

我主持了十余个郑小侠名班主任工作室。其中瓯

海郑小侠德育团队,十年里,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

支持下,凝聚来自瓯海区乃至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

九百多位班主任,抱团研修。借用节假日、周末和夜间,

一年大约五十余场线下培训;线上研讨更是每天一场,

365 天,一天都没有中断,为瓯海区也为边疆地区教

育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团队连续四年被《班主任之友》

杂志社评为全国卓越班主任团队。2024年团队荣获“感

动瓯海十大人物”的光荣称号,区委书记曾瑞华亲自

为我们颁奖,大家深受鼓舞。

2017 年 6 月 7 日,全国高考的第一天,早上 7:20,

我的二孩出生。为了陪伴学生高考,我没能在这样重

要的时刻陪伴妻子和孩子。在高考表彰会上,时任瓯

海区区长王振勇给孩子取名“郑高”,小名“考考”,

并在大会上公开鼓励我评上“正高”“特级”。于是,

我又有了新的小目标。

各级领导的不断鞭策,促使我不断奋斗,提升

了教育情怀和专业能力。2014 年之后,我又获得了

不少荣誉,特别是 2022 年从时任省委书记袁家军手

里接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证书时,感慨

万千。我所有的成长全部归功于温州,归功于温州这

片教育的沃土,归功于温州千年来尊师重教的文风遗

韵。我生于温州,长于温州,学于温州,工作也会坚

守温州。

饮水思源,我心怀感恩,感恩温州教育,感恩帮

助过我的师友,也感恩我所有的学生,是他们培养了我、

造就了我。我也心怀祝福,在这个教师节,祝福栽培过

我的师长,祝福在教育里“看见”过一线教师的各级领

导,更要祝福绵绵不绝、薪火相传的温州教育!

第19页

172024.9四秩见荣光

陈维鋆 :

好学看温州

以爱筑梦三十载,守望乡村启未来

陈维鋆 第四十届教师节受表彰者代表。苍南县

莒溪镇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荣获温州市园丁奖教

师、温州市优秀教师等称号。秉持“以乡土情深育英

才,用教育之光照山乡”的从教理念,用三十余年如

一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诠释了新时代乡村教

育领头人的责任与担当。苍南县莒溪镇学校获评 2024

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第20页

1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2024 年的教师节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

仅是一个庆祝教师职业光辉的日子,更是我职业生涯

里的重要里程碑——苍南县莒溪镇学校获评全国教育

系统先进集体。在第四十届教师节当天,我有机会代

表学校参加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面

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内心有难以言说的感动。

这份荣誉背后是同事、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学

校的信任和支持,也凝聚了过去 32 年里我太多的汗

水与努力。32 年来的教育教学经历,让我坚定了对

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我发自内心地说,此生能守

望故乡莒溪的教育,是我一生的幸福!

初心不改的坚守者

1992 年 8 月师范毕业后,我回到故乡的莒溪小

学任教,一呆就是 32 年。我常说:“我是莒溪人,

我熟悉这里的情况,我不留下来,谁还愿意留下来。”

这句话坚定了我扎根山区的决心,也影响了他人。

回望这 32 年,时光匆匆。每届学生的离别虽带

不舍,却也满载祝福;新学生的到来,总能重燃我的

教育热情。孩子们纯真的目光让我仿佛回到青春,或

许是对这片土地和教育的深情,32 年里,岁月磨平

了棱角,却磨灭不了我坚守于此的初心。

孩子成才的引领人

2001 年,我申请到莒溪镇王立完全小学支教,

任教五年级数学兼班主任。这所学校规模小,每班仅

20 余人。初入教室,桌椅错落,学生们嬉戏打闹,

我的到来使他们瞬间安静。

后来学生们坦言,初见时,高大的我让他们有些

害怕。

为深入了解孩子,我与语文老师利用午休徒步家

访每位学生。一次家访中,家长当着孩子面就说:“老

师,我的孩子小学读完了,就跟我们去外面打工。他

读书不认真,肯定读不起来。”孩子也表示自己不是

读书的料。但我依旧鼓励孩子,强调其聪慧,但需改

变态度,努力学习才可改变命运。“孩子很聪明,只

是基础稍薄弱,只要认真,将来肯定能走出大山的。”

送我出来的时候,孩子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觉得他

聪明,我说:“你平时在学校里没少捣蛋,那些都是

聪明用错了地方。如果用到学习上,肯定能学好。”

后来,孩子欣然接受课间让我辅导的提议,一段时间

后,大家发现平时的捣蛋大王原来是喜欢读书的,只

是缺乏引导和鼓励。

我想,教育,应该就是唤醒、激励和鼓舞。

梦想启航的护航者

2008 年,我成了莒溪小学的政教处主任,便积

极推行家访制度,设定每周三晚为教师家访日,并组

织全校教师每月分批走访周边 12 个自然村。

学校留守儿童众多,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缺乏关爱

与管教,常面临学习困难。家访能让我们更直接地

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状况。所以虽然累,但由于看

到家访的价值和教育孩子的成效,老师们也逐渐乐

于家访。

通过家访,我特别关注到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的学生——小松。因家庭贫困未能及时手术,她只能

旁观同学的体育活动。孩子的渴望和无奈刺痛了我的

心,经过个人努力和同事、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帮助,

最终,小松成功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了

手术,重获健康。每每看到她奔跑的身影,我深感一

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孩子可能面临一些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

要有一线希望,一个也不能掉队。

校我合一的扎根者

2013 年 7 月,我开始担任校长。莒溪小学位于

苍南县西部,骨干教师流动频繁。我对教师动之以情,

思想上积极帮助,生活上无私关心,努力把学校建设

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让学校留得住老师。任职校长

以来,我感受到了责任,也感受到了压力,因此几乎

驻扎在学校,周六周日也不例外。

2017 年 9 月,我收到了体检结果,甲状腺结节

4B,也就是甲状腺癌。那段日子,仿佛天塌了。我开

始在网络漫无目的地漂流,试图寻找一丝丝的希望之

第21页

19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光。但每当看到那些残酷的案例,心就会不由自主地

沉入更深的黑暗。

教师节那天,县里组织表彰大会,那一年我获得

了市园丁奖,本该是欢庆的时刻,我却如同一个迷失

的灵魂,游离在现实的边缘。县体育馆内热闹非凡,

台下掌声雷动,而我,呆呆地坐在角落,手机屏幕上

的体检报告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的思想和情感。

我试图去欣赏那些节目,去感受那份节日的喜悦,但

我的心却像被一块巨石压住,无法呼吸。

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

个瞬间,更加明白人生中教书育人的意义。出院后,

医生让我至少要休养半个月,但我忘不了学校,我胸

前插着导管,带着导血袋,又回到了学校。我想念我

的学校,我的学生。

校园文化的铸魂者

这十几年来,每个寒暑假我基本上都在学校,为

了省钱甚至自己做小工,我把工作融入自己的生活,

把学校看成生命中的精神寄托。

为了让学生能风雨无阻地开展体育活动,我通过

各种渠道找到乡贤邓招罕先生,他慷慨捐助 88 万元

建设了漂亮的膜结构篮球馆,后来施工队也被我一心

为校的精神感动,主动提出免费建设一个膜结构司令

台顶棚。莒溪的乡贤们主动捐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

等设施。现在的学校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湿地、

池塘、小溪、凉亭、水车、瀑布、喷泉……特别是膜

结构篮球馆成为莒溪的地标建筑,今年我们还获得参

评省最美校园资格。

环境的变化带来学校生机的重新焕发,我们以文

化建设引领师生成长 , 以阅读与多彩课程让学生享受

成长幸福、打造人生底色。

为提升育人品质,让教师把精力投入教育教学质

量提升上,我们强化教师培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近三年省市县立项课题 11 项,培养了 2 位市教坛新

秀、1 位市骨干(新锐)、13 位县教坛新秀或新苗。

学校“创想家”创客基地被评为省中小学新型教学

空间,并入选 2022 年全省中小学新型教学空间优秀

案例,木艺课程入选省四年级教参,教育教学质量

连年攀升。

32 年的时光一闪而过,从驾驶着一艘满载孩子

们梦想的小船,到如今驾驶着师生梦想的大船,不减

的是热情,增加的是责任,我期待着,让教育之光照

亮山区孩子的未来。

第22页

2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张沁丛:

在老旧的木匣子里,装进热忱的梦

张沁丛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入选全国首

批 100 个“教育世家”,2022 年度浙江省教育新闻人

物。从爷爷张忠铭参与创办温州第一所聋校到祖孙三

代接力聋哑人教育,一家 7 位特教人持续接力 78 年。

第23页

21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我有一个木匣子,它是个老物件了,四四方方,

没有精良的做工,甚至还有些破旧。可是它却历经沧

桑,陪伴爷爷奶奶从少年读书郎到讲台教书匠,又陪

伴母亲度过三十余年的教师生涯,而今又到了我的手

上。

坚守初心,孕育聋教基业

我的爷爷张忠铭,幼年因发烧失聪,从此听不到

世界的声音,也说不出内心的话语。但爷爷从小接受

家庭教育学文习字,渴求知识,少年时的他曾求学于

上海福哑学校。临行前,曾祖给了爷爷一个装满上学

用的文具的木匣子,希望这木匣子能陪伴他的求学之

路。此后爷爷在福哑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直至抗战爆

发才回到温州。

上海求学期间,爷爷深切体会到“人间至苦,莫

若聋哑,五官损其二,毕生毕世,沉沦于痛苦愚昧之

域”,他深知聋人学习文化知识也能为国家所用。回

到温州后,爷爷与有着同样梦想的同窗陈希聪、蔡润

祥一同着手筹办聋校。那时候由于战乱,家族衰败,

无法支撑爷爷创办学校的梦想,于是老前辈们四处奔

走。他们的执着得到了爱心人士的帮助与支持,10

多套课桌椅、一张木床、一个时钟、一个皮球和几根

跳绳组成了早期简陋的聋校。由于几位创始人都是聋

哑人,与外界沟通极为不便,于是我的奶奶黄灿霞便

成了学校的校方代表,义务为学校跑部门、筹措经费,

还经常将自家的用具搬到学校,学校缺什么,就从家

里拿什么。

1946 年,学校迎来了第一位学生池曼青,不久

又陆续来了几位学生,上课地点就在陈希聪的家里,

于是浙南地区第一所聋哑学校就这么诞生了。1952年,

政府在资金匮乏的经济恢复时期,仍接收了聋哑学校,

挂牌“温州市聋哑学校”,校址从北大街民宅中迁移

至市区周宅祠巷。同年冬天,又拨出一笔专款在木杓

巷购置一幢民房与一片空地,作为聋校新校址。

爷爷奶奶虽然没有办学经验,但他们以实际生活

出发,把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教他们识

字、计算等知识,教他们如何做一名正直的人。1976

年,爷爷奶奶退休,这个木匣子也跟着他们回到了家

中。退休后的爷爷奶奶也没闲着,带着姑妈去乐清发

挥余热,创办聋校,后来成了乐清聋校的前身。

1972 年,我的叔叔张建浩进入了温州市聋哑学

校,成了一名体育教师。1979 年,我的母亲陈湖湖

也加入了聋校教师的队伍。那个老旧的木匣子装着母

亲上课时用的小教具,跟着母亲回到了温州聋校。

那时的母亲并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凭着自己从爷

爷奶奶身上看到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坚定地走上讲

台,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为了让孩子们更好

地吸收知识,她每天苦练手语,孩子们的语文课上得

越来越有滋味。

有时我常常觉得,母亲爱她的学生,似乎更胜于

爱我。教学上一丝不苟的母亲怀孕期间都坚持上课。

生活上,母亲也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的学生们:天气

冷了,母亲把家中的被子、棉衣带给有需要的孩子;

天气热了,母亲给住宿的孩子们煮绿豆汤解暑;她还

时常带着理发工具给孩子们理发……而那个木匣子,

也成了她和孩子们传递秘密的信箱,学生们心里有什

么悄悄话都写在纸条里,放入这个老旧的木匣子。

2009 年,母亲迎来退休。突然要离开自己站了

三十多年的讲台,母亲有些不适应。她依然会时常与

我谈起教学上、班级管理上的事,只要一聊起这些话

题,母亲的眼中总是充满光亮。

传承家风,赓续特教血脉

2002 年的冬天带走了我最尊敬的爷爷,只剩下

那个老旧的木匣子在他的床上。奶奶告诉我,爷爷希

望我能继承他的衣钵,继续为特教事业奋斗。当时的

我虽然也有自己的梦想,但依然选择让爷爷如愿,以

超出分数线几十分的高考成绩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学

院,成了一名特殊教育专业听障方向的大学生。

2008 年大学毕业,我带着木匣子,迈进了温州聋

校的大门,正式踏上了我的特教旅程。此时的木匣子对

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既不需要装文具,也不

张忠铭(前排左二)组建的聋哑宣传队

第24页

2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需要装教具,但它已然成了我思念爷爷的精神寄托。

当时,我被分配到了一个新生班级,教室里乱哄

哄的。那就从零开始吧,先带孩子们认识自己和学校,

排座位、贴名字,让孩子们学会按位子就坐,学会看

口型点名答,知道教室、厕所和办公室的位置。再给

孩子们建立课堂常规,把所有科目的老师照片贴在墙

上,让孩子们见到老师就能拿出对应的书;看到红灯

亮了就知道要上课,上课会坐好,眼睛看老师,小手

放好;下课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得好的就

有奖励……三个月后,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开始有了小

学生的模样,而我也像在学校安了家一样,一天的绝

大多数时间都跟孩子们在一起。但偶尔我也担心,如

果有一天我不在,他们还会这么棒吗?

直到有一天早晨,因为交通严重堵塞,我迟到了。

一路上我焦虑不安,担心教室里一团乱麻,可当我飞

奔到校,教室里却传出了读书声,孩子们居然井然有

序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早读,我的座位上还放了一杯

微微冒着热气的开水!原来临近早自习时,值日班长

主动带着同学们进行早读,一位孩子还贴心地倒了一

杯热水,等我回来喝。复杂的思绪让我没有马上迈进

教室,我站在门口,心中除了感动、欣慰还多了些许

愧疚,这是一群多么好的孩子呀!

时光匆匆,转眼这批孩子长大成人,离开校园开

始新的生活,有的成了专业的舞蹈演员,活跃在灯光

璀璨的舞台上,有的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做了一名动

漫设计师,还有的继续升学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我,

也转岗到了启智部,我的学生不再是聋哑的孩子,而

是智力存在障碍的孩子。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学生

让我举足无措,幸运的是我得到了很多人热心的帮助。

记得我刚到三年级上生活适应课时,自闭症孩子

小冯突然离开座位狂跳不止、大声哭闹,还撕咬自己

的手,即使我和生活老师立刻试着保护他,让他冷静

下来,他的手也已经是血淋淋的了。为什么孩子情绪

会如此失控?我们思来想去最后才发现,原来只是小

冯粘不上教具,又苦于不知如何表达才如此“大动干

戈”。我跟母亲聊起这件事,母亲说健全人无法理解

这些孩子难以表达自己需求的痛苦,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要付出更多,及时在细微之处发现他们的需求,

也要慢慢教会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第二天,我

和小冯妈妈沟通过之后,开始了教会他表达需求的漫

漫之旅。一开始我们只是教会他想吃东西的时候说

“饿”,孩子一旦表达“饿”,我们就及时奖励他喜

欢的零食和小玩具,大声夸奖他,鼓励他继续表达。

4 个月后,孩子能顺利表达“饿”“不要”“小便”“大

便”等简单的需求。又过了半年,孩子基本能表达日

常生活所需,发脾气的次数也逐渐减少。

我的班级还有许多像小冯一样的孩子,尽管他们

每一个微小进步背后都要付出很多,但特教工作就是“牵

着蜗牛散步”,没有抱怨,只有努力,总是静待花开。

“教育世家”四个字沉甸甸地扛在肩头,每天都

在鞭策着我,鼓励着我要努力向前。我想,我的价值,

或许就像是这个木匣子,陪伴着这些孩子度过短短九

年的求学之路,帮助更多地孩子掌握知识与技能,在

无声世界里做一盏灯,照亮孩子们前方的路。

张沁丛和她的祖母、母亲、叔叔

第25页

232024.9四秩见荣光

林秋秋:巧不成“师”

好学看温州

林秋秋 浙江省泰顺中学语文教师。于 1985 年 9

月 10 日首个教师节出生。温州市高中语文命题竞赛

一等奖、县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荣获泰顺县“金牌”

教师、县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第26页

2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人们常说,“无巧不成书”,其实不仅修书如

此,人生亦然。人生中常常有些道不清说不明的巧合,

却冥冥中引导了你的人生方向,就如我的生日——在

1985 年 9 月 10 日首个教师节,这个“巧合”于我而

言或多或少都有些“宿命”的味道。

一个“预兆”

我的家人将这个巧合,当成了一个我被上天寄予

厚望的预兆。从小,他们就告诉我,我将来是一名光

荣的人民教师。于是当别人家的女孩放学回来要帮家

里割猪草、拔草喂兔子时,我的父母却是一把夺过我

手中的镰刀,把我赶到隔壁邻居家好好学习。我的左

邻是一对温文尔雅的教师夫妻,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

天的农民父亲深信多与他们接触,他的女儿就能成为

一名教师。在父母的影响下,对这个“天机”我也深

信不疑。因此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填

报了浙江师范大学。新生报到的那一天,当学长学姐

围着看我的身份证啧啧称奇时,我还心中窃喜——没

错,这是一个“预兆”,我就是“天选教师”!

只是“巧合”

2008 年大学毕业,我如愿成为一名教师,任教

于泰顺县第二中学,当我兴冲冲来到学校准备大展拳

脚时,马上就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当时我担任初

二年级的班主任,此年段的孩子是公认的“最叛逆”

时期。于是初入社会的我,稚嫩的青春期撞上了“天

不怕地不怕,天底下我最大”的懵懂叛逆期:上课像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课后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的

循环无尽的升级打怪……课上、课下各种斗智斗勇,

我不是在班级课堂上维持纪律,就是行走在前去班级

维持纪律的路上,管理班级几乎耗光了精力,教学却

像副业一样奢谈投入和研究。那时,教师这份职业让

我身心俱疲,头脑里竟闪现入错行的懊恼。害怕“误

人子弟”,半年我便辞去了班主任工作。从小以来父

母暗示我的身份自信,在那时土崩瓦解。我不再相信

教师节生日是一个标记我生命的预兆,而不过是一个

稀松平常的巧合。于是我学会了逃避,那时我常常用

来宽慰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教师不过一份养家糊口

的职业,熬几年就退休了”。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为自己罗织了一个茧房——只是“巧合”,我不过是

教师行业匆匆的过客。

不止“巧合”

正如清代吴敬梓所言,“世事如棋局局新”。

我以为我会一直“躺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

却因为巧遇一群“神仙”学生而重振旗鼓。人生的巧

合又再一次向我彰显它的魔力。那时的我,在教学和

教育管理上都成熟了许多。遇见他们之后,更是真正

明白了什么叫“教学相长”——我教授了他们有形知

识,他们用真诚唤醒了我。语文课堂上,他们目光如

炬,紧紧跟随着我的每一个举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

细节。每次交流、对视,都能收获频频点头的积极回

应或是会心一笑的思想契合。课堂上关于知识的互动

研讨,似乎也塑造了我们之间一条情感的暗流在双向

涌动——他们全心全意信赖我,我也完全欣赏他们。

作为教师,我越深入课堂便越加体会到课堂上师生间

思维碰撞、情感价值认同带来的成就感、获得感,这

样顶级而深层的快乐终于唤醒了我沉睡的为人师表的

信心、责任心和奋斗心,成了我教师生涯里最持久的

内驱力。

于是为了每一节课师生之间头脑风暴式的生成式

研讨、观点开放情感融洽的沉浸式互动,我不断研究

学情,研究教材,开启深度备课。有时,还会因为要

设计好一个问题,改好一篇作文而熬到深夜;也会因

为一个知识点未讲透而郁郁寡欢,并不断反思改进。

丁达尔效应在我身上开始显现,曾经被遮蔽的光正慢

慢冲破黑暗逐渐明亮,有了妙不可言的形状。那个生

而为师的预兆又一点点地重新占据我的心房,我越来

越勤奋,也越来越幸运。初中三年,他们不仅课上专

注、努力,语文素养突出;课后还像小大人似的对我

嘘寒问暖,并常常将家里的瓜果菜蔬带到学校与我分

享。他们清澈如乡间溪流般纯真的爱,洗涤了我曾经

蒙尘的心。我领悟到了用心去教每一个学生,就能收

获无数颗真心;用爱照亮学生的未来,也是在照亮自

己的未来。

峰回路转的契机,让我重新理性地审视教师这

份工作。虽然当初的选择起于一个被视为美好预兆的

巧合,但将其作为奋斗一生的事业却不止“巧合”,

是教育生涯中不断滋长的信念,永不言弃的责任与担

当!

一生事业

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也是我职业的转折

点——我开始正视教师行业,也开始正视自己。我开

始将教师工作作为一生事业去践行。但我这里所说的

“事业”并不是指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是恪尽

职守做好平凡人的“小事业”,就如农民春种秋收守

好他的一亩三分田,厨师匠心独运烹饪好他的三餐四

季。

其后,我选调到县里最好的高中——泰顺中学工

作,在这里我更深刻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魅力。高二

刚分班的那个学期,一个晚上我班就被发现了三起违

纪事件——一个用电话手表微信聊天,两个用 MP4 看

小说。翌日清晨当我从段长那里得知消息时,心中确

实有一股按捺不住的怒气涌起。脑海里立刻蹦出了好

几种怎么让他们长记性的惩戒措施。但上完课后冷静

第27页

25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下来,我的理智告诉我不能轻举妄动。这是一个人人

都夸好的班级,行为规范从来不是我需要操心的事。

况且我的勤勤恳恳,日日陪伴,在学生们的眼中从来

不是透明。县教育局局长来校座谈许诺帮助他们实现

一个愿望,其中有个孩子的愿望竟然就是为我加工

资,引来满座惊叹。这样一群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们

需要的绝不会是强制性的惩戒手段。而且每个孩子的

行为,特别是问题表现的背后,往往都有某种情感需

求。此刻,我要做的不是治标不治本的批评与惩罚,

而是提供情绪价值与之共情,找出所以然。于是,我

私底下分别找了那三个学生聊天谈心,将心比心地坦

承自己对繁重枯燥高中生活的感受。攻心计颇有成效,

他们诉说了自我的苦闷和迷茫以及相伴相生的逃避和

侥幸。通过对话,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疏导,感受到

了老师的理解、关心和接纳,也懂得了反思,并主动

选择道歉。那天下午我又趁热打铁上了一堂“心之所

向,披荆以往”的梦想主题班会,希望他们能以梦为

马,在求学的黄金时期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其

后,我持之以恒地勉励他们,不断地让他们从细节中

感受到关爱。一有风吹草动,我立马出场进行积极的

情绪引导,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今年高考,其中一个孩子以高分被武汉大学录

取,实现了代老师看樱花的诺言。毕业那天,他给我

手写了一封信,里面细致地述说了对那次违纪的歉意

和班会的感悟以及我日常对他的鼓励……我看得湿了

眼眶,不仅为他的感恩与坚持,也为自己的坚守。师

者如光,微以致远。也许这就是用爱“唤醒”的力量,

那一刻,我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教育事业兹事体大。它

已不仅仅是我养家糊口的工具,还是我找到成就感,

收获幸福的不二法门,更是我们山区县的孩子去看辽

阔世界的通衢大道。

光阴流转,转眼间,我已经在这条教育之路上

走了十余载。现在的我对教师节出生这件事是预兆

还是巧合已云淡风轻,虽然无巧不成“师”,但能

否站稳三尺讲台,将其作为毕生的事业,还需由我自

定义。

第28页

2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刘晋阳 甘肃兰州人,2024 年入职温州中学担任

高中化学教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理学学

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育学博士,荣获

第 28 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金牌、第 27 届中国化学奥

林匹克银牌、2021 年度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研

究生期间还曾获闵维方奖学金、海亮奖学金、学习优

秀奖,曾参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度指数、

教育数字化转型供给侧生态发展现状等多项教育部、

北京市产学合作项目工作。

刘晋阳:

从实验室到教室,一位新教师的初体验

第29页

27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在北京大学九年求学历程中,从化学到教育,我

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愿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2024

年,我如愿以偿地来到温州追逐自己的教育和人生理

想。很荣幸能够代表新教师发声,分享我的故事和经

历,谈一谈来温发展的缘由和教育对我的重要意义,

也聊一聊作为一名新教师的观察、体验以及对未来的

期待。

我的求学经历中,身边温州学子的优秀品质令我

印象深刻,特别是在我高中参加学科竞赛时,就听闻

许多竞赛“大神”来自温州中学,所以对名校温州中

学,我早已心向往之。温州学子在浙江乃至全国的高

水平表现有目共睹:奥运赛场上,温州运动员展现出

了世界顶尖的实力;学科竞赛中,温州学生也在全国

考生中名列前茅,足见温州教育基础之牢、水平之高。

此外,近年来温州市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的

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信息技术学科融合中展现

出蓬勃生机,这也为教学创意与教育创新的生成和表

达提供了良好土壤,对我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记得 2023 年 10 月底温州市教育局北师大专场的

应聘过程中,各位领导与温中团队表现出的专业素养

和人文关怀令人动容:招聘会那天,我一开始没能进

入会场,教育局团队专门派老师出来接应,让我十分

感动,也体会到教育局对人才引进的重视。学校方面,

与吴军校长和罗欣老师的真挚交流,不仅打消了我的

许多担忧和疑虑,也让我感受到学校对新教师的殷切

关怀。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我从外地来温遇到住房等

生活方面的一些困难,自己想了很多办法也难以解决,

反映给学校后,校领导立刻帮我协调,解决了相关问

题,给足了我扎根温州的信心。

今年梅雨季节前后,我初来温州中学实习,未到

学校,教务处老师就已帮我办好了工卡和人脸识别,

甚至提前帮我看好了住处,拍了视频发给我,让我能

安心赴温。报到那天领完物资下起了大雨,周老师看

我带着物资不方便,虽然只有几步路,还是开车送我

到了宿舍门口,并嘱咐我梅雨季节生活的注意事项。

雨过天晴,在温州中学漫步,面向三垟湿地的开阔景

致、雕像和建筑中渗透的数学元素、学生种满各类作

物的生物岛,都让我感受到温中独特的校园文化。同

时,老师们友好的关心与问候,良好的住宿环境和每

天期待的职工餐也让我庆幸自己的选择。化学组办公

室的每位老师也都十分照顾我,做过“孩子王”的人,

似乎都有一种天然的趣味与亲和力,让我更加期待未

来与老师们共事。

因为来学校时已临近期末,我听的第一节课是一

堂习题课,尽管只是讲一张模拟卷,马如晨老师流畅

的节奏、准确的表达和对学情的熟悉都令我折服:无

需看书,马老师便能准确说出相应内容在教材中哪一

页的哪个位置;题目提及一个知识点,马老师一套组

合拳便牵出一连串相关内容,点点到位。我想,对课

堂的掌控、对学科知识的谙熟以及对学情考情的理解,

都是我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不断学习和修炼的课题。

之后,我返回燕园处理完毕业事宜,便再次回到

温中实习。这次接触到了将在未来几年共同学习的竞

赛生,我也跟随吴招坛老师进一步学习化学竞赛的教

学工作。在工作中,我真切体会到了一代代温中教师

“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吴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十

分照顾我,将他多年来积累的教学资源和心得分享给

我,也不时跟我讲起他的老师曾经的教诲,我也从许

多前辈那里收获了真诚的建议和温暖的鼓励。这不仅

是语言上的交流,更是身体力行的浸润:在办公室时,

吴老师也大都在钻研题目,孜孜不倦;与学生相处时,

他也总能看到每位学生的长处并加以鼓励,留意到学

生学习状态的微妙变化并及时干预,逐题分析每位学

生的答卷并给出针对指导;与家长沟通时,吴老师诚

恳切实的语言艺术也令我十分佩服。实习还不久,我

却耳濡目染、受益良多,我也努力在学科知识、信息

技术和文献检索等方面为老师提供支援,发挥所长,

打好配合。

来到温中,被问到最多的还是为何选择成为一名

教师。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教育的受益者,

第30页

2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时光印记: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我很幸运,遇到过许多热情、温暖而敬业的老师,沐

浴在阳光下成长的我,也想将这份光芒赠予更多人。

本科阶段我曾兼职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和学生交

流切磋的过程中,惊讶于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同时,也

对学生为何形成种种不同理解而颇感兴趣,还热衷于

尝试用不同的表述、案例和技术手段来帮助不同程度

的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充分享受帮助学生克服

理解困难所带来的成就感。本科阶段的这一经历也让

我决心进一步在教育学方向深造,在“怎样培养人、

培养怎样的人”的道路上下求索。

研究生阶段,我聚焦于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

兴技术促进科学教育实践。期间,有幸领略了国内外

教师、开发者和研究者层出不穷的教学创意,也了解

到信息技术学科融合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一些

活动中,课堂上学生的兴奋表现和评论区师生的由衷

感谢也让我更加确信技术与媒介促进教学实践的重要

意义。然而,在田野调查与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也充

分认识到技术只是影响教学的一个方面:技术是内容

的载体,好的内容比起好的技术更加重要。要真正解

决实际教学活动中师生面临的真实需求,就需要扎根

一线,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活动中汲取充足的养分,

搭建技术、研究和教学的桥梁,最大限度地将自己本

科与研究生阶段之所学贡献于社会。

来温中实习的这段时间,我通过平板为学生答疑,

每次考完,答案解析瞬间传递到学生手上,比起我们

上中学时,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学生也很喜

欢我用模拟动画和数据库中的资料回答他们的问题。

但我想做的还有更多——真实的教学场景激发了我更

多的思考,希望未来能够在新兴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方面将这些创意转化为有意义的实践,服务更多教师

和学生。

舒根化种勤耒耜,击磬弘音正当时。感谢温州为

我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土壤,我也希望能充分发挥自

身能力与特长,做好一名温州教育的接棒人。今年的

毕业典礼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闵维方教授寄语道:

“在今天的时代,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充分认识以人

工智能为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意义与力量,掌

握、运用和驾驭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做人工智

能时代的胜出者。”我的教育经历不断激励我发挥所

长,将学校所学真正转化为师生所需。我想,作为“数

字原住民”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教师,我们对新兴技术

和数字生活有着天然的适应,在跟随前辈学习积累教

学工作经验、扛稳育人使命的同时,也要努力把握时

代脉搏,用青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代代传

承的教育精神与教学经验在新时代接棒人的手中继续

熠熠生辉。

第32页

3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陈苗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高级教师,

兼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学、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

秘书长、温州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荣获浙江省春蚕

奖、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温州市名

师、温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编著出版《九把

钥匙——幼儿园课程实施工具》等书籍。

陈苗:我与瓯越学前共生长

第33页

31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我爸爸将我取名为“苗”,其寓意是让幼苗在阳

光雨露中茁壮成长;而后,我成为了一名幼儿园老师,

呵护着更多的幼苗与我一样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健康

快乐地成长。似乎,这就是生命中最好的安排。一辈

子一件事,一盏灯亮到底,

我将此事业作为自己人生中第一个梦想也是最后

的终点站。

我先后在温州市第六幼儿园、温州市第五幼儿园

任教,从一线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管理者。“尊重每

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是我一直坚守与秉持的

教育理念与管理思想。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保持一颗敬畏的心走进儿童世界,你才能成为真正的教

育者;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内核力量,拥抱未来的生命

源泉,在理解的视域下与老师们共同经历日常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你才能成为令人折服的管理者。这是我在实

现人生的第一个梦想的所思所行所为,也为我后期的

学前教育工作之路指明了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索道。

2009 年,我从一名集团园的园长调任至温州市

教育教学研究院当幼教教研员,2010 年,我从一名

教研员转型为一名学前教育干部。岗位的转换与锻炼,

让我的立场更加鲜明、视野也随之拓宽了。那一年的

12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

干意见》(简称“国十条”),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它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破解“入园难”的动员令。

我鲜明地感觉到: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如何抓住契

机让温州在这一轮的改革中改变长期以来“公办率低、

质量弱”的现状实现华丽蜕变?“每个乡镇都要建设

一所公办园”成了我的第一个“小目标”。改变乡镇政

府观念,光靠一个文件是解决不了。我只有一个一个乡

镇去跑,去游说。五年时间里,我单枪匹马自驾越野车

“跑遍”了 138 个乡镇,泰顺的龟湖镇、平阳青街畲族

乡、乐清的大荆镇……这些远离县政府的乡镇都留下我

或深或浅的足迹。为了让乡镇公办园建设的价值植入人

心,我带着《温州教育》的编辑来到永嘉山区,采访第

一所永嘉山区乡镇公办园,形成了“乡镇公办园建设蝴

蝶效应”的通讯稿,引发了乡镇政府层面的关注。2013

年,我在苍南县宜山镇组织召开了史上从未有过的由全

市分管教育的乡镇长参加的学前教育会议,成功把乡镇

领导卷入到了“学前教育先进乡镇和达标乡镇”的创建

热潮中来。2018 年,我市全面完成了一乡镇一所公

办园的任务,可喜的是很多的乡镇公办园都成为了当

地最美的风景、最赞的文化地标。

2019 年,为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满足老百

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市专门成立了学前教育管理

机构——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作为指导中心的

负责人,学前管理力量的充实让我信心倍增,温州学

前教育未来蓝图在我心里徐徐展开。

瞄准乡村学前教育,向未来。温州七山二水一分

田的地貌决定了我市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占了大体量。

做好乡村学前教育,就是做好了温州学前教育。半年

时间,我组织中心人员调研了 50 多所乡村幼儿园,

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教育不仅仅是兜底工程,而是

第34页

3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工程。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双

重使命下,我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未来乡

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 带着团队研制了乡村幼

儿园课程实施工具“九把钥匙”,发起全国“未来乡

村园”联盟行动,赴北京、上海、新疆、河北、江苏

等全国 16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100 多所幼儿园进

行经验推广。短短几年的培育,温州构建了“一个村

就是一个园、一群娃撬动一个村”的美好样态,实现

了让乡村幼儿充分享受优质的,甚至是城市幼儿期盼

却无法实施的教育。国内知名专家称,温州“未来乡

村园”正在成为具有高度辐射性、可复制、可推广的

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乡村教育蓝本”。

眺望智慧学前教育,创未来。聚焦当下,放眼未

来,教育数字化是对现有教育的改造,更是对未来教

育的想象,如何把握学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我聚焦幼

儿园保育保健、教育教学、后勤服务工作的难点、堵

点和困点,以“应用为王”的教育数字化实践思路,

率先开启了区域推进学前教育数字化改革行动,创新

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云呵护、云慧玩、云管家”

应用场景,冠名为学前“三朵云”。改革的路上,我

从未迟疑和退缩过,对于学前领域的数字化这个空白

点,我和我的团队勇敢地做了先行者和探路者。我们

先后承办了 2 次教育部智慧示范区阶段性成果展示学

前教育专场,率全省之先印发的《温州市学前智慧教

育实施方案》,架构的跨部门、多系统数智教育决策大

脑“数据驾驶舱”,建立的“UGES”智慧共同体机制、

“三朵云智慧幼儿园”创建载体、数智教育学教新样态

“智学堂”,成为了区域实践的新范式,在全省乃至全

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全市已有 879 所幼儿园

开展“三朵云”智慧教育建设,温州学前教育正式步入

“云时代”。我相信,以数字化赋能“幼有所育”到“幼

有优育”,温州学前教育会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

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孜孜

不倦、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全面推动学前教育从短

板变为跳板。截至目前,全市幼儿园 1445 所,公办

园覆盖面达到 63.75%,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达 96.1%,优质园覆盖面达 84.26%,其中创成一级园

所数连续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杭州。我们由衷感到

欣慰:让老百姓上家门口的好园、优园、惠园成为可能。

是的,心所向,皆可行;行致远,梦必达。

朝向教育的理想,我、我们永远在路上……

相关链接

近年来,我市紧扣“教育共富”主线,积极开展

“未来乡村园”品牌建设,创新提出“一个村就是一

所园、一个娃撬动一个村”的培育理念,引导乡村园

挖掘自身特色资源,激发办园活力。通过重构规划图

景、教育空间、学教方式、育人群体、治理方式等维

度,形成“窗外即教室、乡土即教材、行走即玩学、

能人即教师、村童即主人”的园村一体新样态。乡村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重构”经验入选教育部优

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地方典型案例,“未来乡村

园”实践研究成果《探索园村一体的乡村学前教育》

在光明日报刊发推广。截至 2023 年底,全市乡村优

质园覆盖面达到了 84.15%,与市均水平(84.26%)相

当,在乡村享受高品质学前教育成为现实。

第35页

33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赵成木 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学校书记、

校长,高级教师。荣获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首

批省中小学校“双带头人”党组织书记典型、浙江省

教改实验先锋校长、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中小学突

出贡献校长奖、温州市首届“瓯越情”优秀校长等荣誉。

赵成木: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第36页

3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那远山,召唤着我;

那溪水,滋养着我;

那村庄,温暖着我。

那里的孩子,等待着我。

那一座巴学园,成就了我。

——题记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出生在瓯海泽雅西雁深处。

怀揣梦想,从教三十一年,辗转五所学校,一颗初心

始终燃动:以教立身,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打造好

家门口的好学校,让不论来自山村或都市的孩子,都

能够享受到便捷而优质的教育。

因生制宜,找到发力点

1998 年,24 岁的我,由南白象霞坊小学教导处

主任升任南白象二小校长,面对新形势下的乡村学校

发展难题,我陷入困境,当时的南白象二小由上蔡小

学、霞坊小学合并组建而成,除去办学条件颇为薄弱

的现实因素,还因为合并之初两校不同的办学文化和

教学团队,给后续校务管理和行政体系带来了不小的

挑战。

“当校长,是要根据现状,找到发力点,干出来

给别人看的。”老校长庄老师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浮

现眼前,犹如一缕微光扒开这盘困局。基于对学校发

展现状、面临问题的分析,综合加上师生和家长对优

质教育资源的期待,我主动寻找适合学校发展的发力

点。经过实地走访调查,我找到了撬开“锁”的那把

“钥匙”,将目光转向了施教区内部分霞坊村的适龄

儿童,这批孩子跟随父辈从珊溪水库迁移至此,山水

旷野给予了孩子们优异的身体素质,耐力极强,善于

长跑。以此为契机,我紧扣五育中的体育一环,组建

学校运动队,让运动强项真正“强起来”,长期刻苦

训练下,校运动队在那年镇运动会上爆冷夺冠,多年

以后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黑马传奇”。

打铁要趁热。在全校师生都热情高涨的时候,

我抓住契机,鼓足干劲,鼓励老师要学习运动场上

的拼搏精神,将课堂类比为训练场,引导教师踏实

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次年学校教

学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学校节目包揽了六一汇

演 2 个镇的一等奖,“破天荒”收到了 2 个村两委

的褒奖。

至此,通过因生制宜,扭转薄弱的发展之路,历

经 8 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在打造家门口好学校的历程

中,我找到了第一个里程碑。

因师制宜,找到生长点

2006 年,我因工作调整任景山小学校长一职。

当时景小虽然毗邻区府,但却地处市郊,周边名校较

多,生源竞争激烈,尤其是在 2005 年,180 位招生

名额仅招到 60 名学生。在一片茫然中,我的导师杨

一青校长提出了“生长点”这一命题,“校长要善于

第37页

35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寻找学校的生长点”,那么,景小的生长点如何破题

呢?

在这一启发下,我从错综复杂的学校发展问题中

找到本源,基于生长点寻求解决方法。经调查、分析、

评估后,我选择英语这一“生长点”为切入口,当时

学校的英语学科教学质量明显高于区内同类学校,外

语教师均获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于是,学校确定了

从英语学科入手,逐步形成合力,进一步带动全面学

科发展的破困之路。

次年,在教学质量得到群众认可的基础上,学校

四个班级首次招满 180 名学生。生源的充实和口碑的

传颂,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动力,为学校飞跃式发展

奠定了基础。此后,学校先后被评为温州市示范性学

校、市素质教育示范性学校、市现代化学校等,在景

山等片区打响了“招牌”。

至此,通过因师制宜,破解困境的发展之道,我

锚定打造瓯海区窗口示范学校的新目标,为打造家门

口的好学校持续奋进。

因校制宜,找到制高点

2012 年,我担任瓯海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面对这样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有生

以来最深入、最系统、最艰难的教育思索发生了。经

过我和团队的反复研究探讨,我们基于学校的办学历

史和文化积淀,寻找每个时期的教育制高点。

第一个制高点,我和我的团队实实在在的放在了

课程建设上,受启发于《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学校

决定创立“巴学园”课程文化体系,设计了“巴学园”

拓展性课程图谱和“德育 + 普及 + 个性”的课程架构;

构建了“需求优先”“条件主导”“目标导向”的“三

关键”课程开发模式;探索了与“办学思想、校本研修、

课题研究”等相结合的“三结合”课程开发路径。现

学校有获奖课程 28 门,其中省精品课程 9 门。学校

被省教研室确定为拓展性课程基地校,我主持研究的

《巴学园课程:个性化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题

获省基础教育成果奖,学校被评为市课程改革样板校。

第二个制高点,是顺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潮

流开发的一系列 AI 人工智能课程,赋能现代化教育

发展。同时,为践行国家倡导的劳动育人理念,学

校因地制宜,利用空地建起农耕园,在 AI 等技术的

加持下,新时代的农夫更有智慧,更有视野,更有

未来。

第三个制高点,为率先响应国家号召,学校积极

落实“双减”政策,构建了“1+2+N”课后服务新模式,

以“1”学业整理为基础,坚持“2”阅读与运动,让

学生在“N”多元化个性课程和社团中培养爱好、发

展特长、发现更多可能的自己。同时,架构本校教师

资源 + 高校大学生资源 + 社会培训机构公益组织资源

组成的“三维联动”保障,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

个性化需求。该案例获省首批双减十大案例、市首批

十大双减案例,推送至教育部,并在《温州教育》杂

志上刊发。

在人生的旷野中穿行,我以追梦的赤诚追寻着那

份对教育的执著与热爱。山林浩荡,未来如风。我将

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力于办家门口的好学校。

相关链接

温州始终秉持“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老百姓家门

口的好学校”,全力攻坚“两县创建”,龙湾、瓯海

等 5 地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鹿城、

龙湾等 8 地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评估。2023

年,全年已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203 所,新增学

位 4.68 万个,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同时,

积极推进“品质校园”文化提升三年行动,成立全市

校园文化研究院,组建专家团队,共同研究把握校园

文化建设规律。此外,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度、

密度,吸引人才,锻造高水平好老师队伍;坚持立德

树人,深化课程改革、课堂变革,培育新时代阳光好

学生;全社会上下拧成一股绳,助力营造温州教育高

质量发展好生态。温州,正朝着“学有优教”的大方

向,稳步前行。

第38页

3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陈良明:在“县中崛起”的路上

陈良明 曾任瑞安中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

第十、十一届省人大代表。荣获温州市名校长、温州

市师德楷模、温州市首届“瓯越情”教育基金特殊贡

献奖等称号。

第39页

37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我是 1983 年从温师院毕业,分配到瑞中。我也

没想到进了瑞中门,一辈子就成了瑞中的人。在瑞中,

从 21 岁一直工作到 2022 年 5 月退休,从青春到白头。

有人调侃我一辈子奉献给瑞中,其实是瑞中造

就了我。我是地地道道农家子弟,由于瑞中平台,让

我不断地成长。从普通老师开始,先后被评为省教坛

新秀、省特级老师,担任过学校中层、副校长。2012

年 4 月,被瑞安市委任命为瑞安中学校长。正因为瑞

中平台,我才有可能为瑞安、为温州教育发展作出一

点点贡献。

县中“塌陷”,连连挑战

县中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记得是

2000 年以后,教育资源流动、聚集的加剧,导致在

全国范围,一个个县中“塌陷”。瑞中在这场冲击中

挑战更大。瑞中创办于 1896 年,是浙江省历史最早

的普通中学,1981 年与温州中学同时被列为全省首

批办好的 18 所重点中学。瑞安在晚清至民国相当长

时间里,站在温州甚至浙江教育发展的高地上。瑞安

老百姓,对瑞安教育有着特殊的自豪感,因而对瑞中

有着特别高的期望。瑞中虽只是一所县级中学,瑞安

老百姓却习惯以地级标准来衡量瑞中。每次高考成绩

公布,瑞安领导、老百姓就会问:今年考得与温中比

怎么样?

2015 年成了瑞中的至暗时刻。学校在 2012 年从

12 个班一下子扩大到 16 个班,到了 2015 年又扩大

到了 18 个班。恰恰这一年,温州市成为民办教育改

革试验区,大量学生选择了民办学校,造成了瑞中生

源质量下降。我深知,2018 届毕业生的学业质量,

将成为瑞中发展的关键之战,这一战打赢了,瑞中发

展将会进入新阶段,反之,瑞中将成为温州地区下一

个“塌陷”的县中。

有诺必践,步步跨越

2012 年,学校对规划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一个

核心目标:办瑞安人满意的教育。设计了三个发展路

径:打造精致校园,建设厚重文化,提升教学质量。

其中一个刚性指标即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设定,希望以

此撬动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进位,达到全省地级中

学中等水平。

经过几年潜心努力、厚积薄发,在 2016 年高考

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 120 周年校庆献上厚礼。

2017、2018 年新高考开始后,高考成绩再次攀升,

向瑞安老百姓交出了满意的答案! 2019 年,学校提

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办瑞安人自豪的教育。同时制定

了相关的质量体系,细化具体目标,助推瑞安中学的

办学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从 2012 年开始,瑞中

教育教学质量一路上扬,到 2019 年,我们教育教学

质量稳居高位,实现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是

全省重点中学里教学质量进步最快的学校,实现了跨

越式的发展。

合力共筑,久久为功

有人问我:瑞中进步有什么秘诀?我说真没秘诀。

如果算是秘诀,就是瑞中作为县级中学,与大城市的

名校竞争,我们的师生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下面的几点经验也许可以作为参考。

学校发展需要精气神。学校要通过目标引领,构

建价值观、认同学校文化、凝聚人心。人心齐泰山移,

团结就是力量。市教研院的专家经常跟我说,瑞中老

师的凝聚力真的很强。

名师出高徒。办好学校关键靠老师,尤其是骨干

第40页

3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老师。我当了十多年校长,没有参加过与老师共同评

比的校级以上先进的推荐。目的是要树立一种导向和

示范:学校的物质待遇、工作荣誉要向一线老师倾斜,

向骨干老师倾斜,向干出优异成绩的老师倾斜。学校

领导不能跟老师抢荣誉、争利益。

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瑞中本部有 18 个班级规

模,我们还有国际部。国际部课程及管理模式与国内

课程有极大的不同。瑞中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办两所学

校,但校级领导职数与其他学校一样,一正三副。瑞

中所有中层,基本上只有主任,不配副职。我们的行

政团队在全省重点高中里,是最精干的一支队伍。我

始终认为,人多未必能干事,精干的管理团队,权责

明确,反而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校长应发挥核心作用。有人说,一位好校长成

就一所好学校。我认为校长对学校发展的作用,一

方面是价值观导向。校长要通过自己的率先垂范、

人格魅力,营造积极向上、无私奉献、风清气正的

教育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校长需要管理的智慧。

校长不应该是单纯的学校行政管理者,更应该是学

校教育教学的思考者、引领者。我给老师们提出的

三句管理口头禅:“办法总比困难多”“好办法一

定是简单的”“要把对的话变成有用的话”。这三

句话不仅是我的管理智慧,更激发了瑞中老师教育

教学上的智慧。

内部努力和外部给力。这几年,瑞中发展得好,

除了瑞中师生努力和辛勤付出外,一是市、县政府部

门支持力度非常大。围绕提升瑞中办学水平,政府部

门连续 3 次出台了扶植瑞中发展的政策。二是学校得

到了海内外瑞中校友的大力支持,凝聚了全体瑞中人

的力量。瑞中校友口号是“瑞中人散是满天星,聚是

一团火”。

文化是瑞中的金名片。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成长基因。一所学校即便有霸气

的升学率,但如果没有像样的文化,人家怎么看都像

一个“土豪”,缺少品位,很难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

尊敬。这几年,瑞中围绕校史、校友、校园三条主线,

大力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厚重精致的校园文化,成

为了瑞中的金名片,这是瑞中最好的宣传广告。

学校文化建设是校长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治校

能力与成果的表达,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

人。不少学校把文化做成了速食产品,我觉得厚重的

文化应该像煲汤,慢慢炖出来才有味。瑞中教育教学

质量的提升,让我们有了底气,文化建设的成效,让

这所百年名校充满魅力。

相关链接

2024 年,温州市普通高中学校 100 所,其中城区

高中 31 所,县域高中 69 所;县中在校生数占比约为

72%。县域高中是乡村孩子走向广阔未来的桥梁。市

教育部门聚焦民生所需,蓄力推进“县中崛起”,联

合六部门发布《温州市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

划》,从系统性角度进行顶层设计,从招生生态、队

伍建设、结对帮扶、空间建设、分类办学、教育质量、

教研师训、奖教激励、智安校园等方面提出了十大工

程,作为县中发展提升的主攻方向,如,实现优质普

高与薄弱县中结对帮扶全覆盖,深化普高分类办学改

革,培育县中特色基地 113 个等等,形成了良好的县

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

第41页

392024.9四秩见荣光

胡玫:

好学看温州

普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三重境”

胡玫 曾任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

科学特级教师、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全国

优秀初中化学教师、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扎根

一线课堂教学三十余年,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课

程教材教法》《上海教育科研》等刊物发表。曾于温

州市第八中学担任教学副校长十年、班主任十年,担

任温州第三中学校长期间主持课题“试卷分析课的改

进与创新”,获得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

等奖,打造了温州三中“学与做”科学教育项目。

第42页

40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2024 年,温州市实现普高教育教学质量 11 年连

续提升。从事教育三十多年,对于温州教育内涵的快

速提升,特别是普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有着深

切的感受。特别是我在市教研院担任院长的八年时间,

虽然不算长,但这段经历的人生意义更为久远——我

既是体验者,也是实践者,更是见证者,见证着温州

区域普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爬坡历程与走向高

光的转折时刻。

一重境:直面教学质量提升的新命题

2013 年 8 月我到市教研院工作,此时恰逢浙江

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

革试点,这对温州市普通高中整体发展尤其是教育教

学质量体系提出了新挑战、新命题。

面对命题寻找切入。围绕全面提升全市普高学校

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我和团队在反复的调研与研究

中分析面临的堵点、痛点,寻找切入点。2014年上半年,

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谋划,我执笔了《关于进一步提

高温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

称《若干意见》),记得那是一个暑期,文本的初稿

并不顺利,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定位一直伴随着

争议,我第一次经历了波澜微惊,最终在时任市教育

局副局长王剑波的大力支持下,《若干意见》以温州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吹响了全市普高进一步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号角。

尝试解题列出思路。为了落实《若干意见》,从

2014 年至 2021 年,我牵头谋划了九年三轮持续性的

《温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课堂变革三年行动的

实施意见》,分别聚焦课堂教学、教学常规、素养作

业、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等主题,覆盖全学段,

打造温州教研品牌。为了充分体现对温州普高多样性、

特色性、创新性发展的引领,又跟进谋划《关于推进

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我起草初稿,从

学习研究各类上级部门政策文件,到参考借鉴各地政

策,再到广泛征求意见,通过个人写、两人写、合作

写、集体写(征求意见),最终文件由局里定稿签发。

文本聚焦五育并举、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打造学术

高中、特色高中,建成特色学科基地或特色项目基地,

为全市普通高中可持续发展注入驱动力。这也是我离

开岗位前深度参与的最后一个文件,从第一个到最后

一个,记录的是我与团队对于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解

题思路,是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心心念

念。

二重境:破解数据赋能的新难题

温州整体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创新视角,

如果说以往教研的高考模拟诊断是以因果思维组织数

据,那么大数据运用将会以关联思维给我们的管理流

程与教研机制带来转型与突破——这是我和团队的共

识,我们也做足了应对的准备。

做大数据构建的探索者。2014 年下半年开始,

我和高中教研团队谋划普通高中学业大数据运用平台

建设,通过对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研究,开始了将浙

江省高考的“语数外 + 七选三”的试卷文本结构转化

成为数据模式的探索,并针对温州普高三类三层一百

来所学校的校情及多层级服务对象,构建了五环功能

要素(教、研、评、学、管)、五级数据 [ 省、市、

县(市、区)、校、生]、四类用户(行政、教研、

学校、学生)的普高学业质量管理整体结构图式,实

现了对温州市每一个县(市、区)、每一所学校、每

一位学生的过程性学业水平数据分析诊断及反馈。

我带领全体高中教研员组成的本土力量深度参与

平台建设,与开发团队几经磨合,期间经历无数次“成

与不成”的探索,通过多次平台压力测试,最终建成

了普高学业质量管理大数据平台,打造了全省乃至全

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业质量管理标杆。2019 年,

我代表温州在“第十届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

革论坛”作《教研转型的思维与技术》发言,个人撰

写的《未来教育呼唤新的教研思维与技术》在《人民

教育》2019 年第 13-14 期发表。

做大数据运用的在场者。通过大数据运用,我们

构建了“项目驱动、组织变革、平台构建、路径再造、

互联共享”的教研新机制,充分体现动态管理、精细

管理和精深指导。

第43页

41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深度参与、深度谋划、

深度调研。带着团队做教研——2014 年开始,每年

随着 6 月底开始至 7 月份的高考数据陆续到位,我和

团队用整个暑假来分析建构当年的高考分析报告、制

作形成高考分析会的 PPT,并向全市普高学校进行反

馈;每年根据高考数据动态调整全市普高分类分层的

组合;每年结合数据及综合表现形成市直普高学校的

奖励方案,直至 10 月份完成,然后开启新一年的循

环(2020 年以后,由夏向荣牵头)。在海量大数据

的来回反复穿梭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数据背后所

需要的教育情怀与视角,所坚持的学校立场与育人立

场。跟着团队做教研——从 2015 年到 2021 年,每学

期我跟着市教育局里的各位领导,带着各学科教研员,

从市级层面到县区级层面,从行政管理到专业指导,

从宏观教研到具体学科,深入县(市、区)、学校进

行调研指导,每年均参与各级各类专题视导几十余次,

形成了基于大数据的分类分层,多维度、全方位、立

体式的调研视导机制。

三重境:探究五育并举新教研的综合题

如果说我个人在温州普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发

挥什么作用,我想那就是执着于建构温州教研新样态,

推进基于大数据、新项目的教研转型,助力教育内涵

发展。

致力于构建教研机制的新反射弧。我不停探索教

研的新方向新路径新技术,促使教研机制呈现如生命

活动反射弧那样的活力。首先是敏锐感知教育改革的

感受器与传入神经,及时捕获新信息,并将这些刺激

转化为教研信号。为此每学期我都会及时将教育新政

与动态传递给全体教研员及全市教研系统,教研员们

主动结合我的报告内容形成面向全体学科教师的开学

第一课,久而久之成为常态;同时重点建设好教研的

神经中枢,即研究转化机制,从 2014 年至 2021 年,

我和市教研院班子集体谋划的项目覆盖各个学段各个

学科,有课堂变革、教研组建设、命题培训与实施、

STEAM与项目化学习、精准教学、素养作业、百场万人、

生涯规划等等,致力于打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成

果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强化教研的传出神经与效应器,

构建将常规教研主题与改革项目相结合的教研路径,

引领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础性工作与创新性发展,由

是,温州市教研院成为唯一被授予浙江省教学改革项

目突出贡献奖的单位。

努力把握五育并举的平衡与移动。我坚信学生的

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区域质量提升也许

只是发展中的片段,教研要在五育上建立移动机制,

形成五育并举的平衡。我牵头建立了普高学校生涯

规划专题教研,实施了价值观教育主题教研,催生

了综合学科百场万人教研活动。特别是百场万人活

动,始于 2016 年,意图在五年里开展一百场融合

体育、音乐、美术、劳动、信息科技等学科的综合

教研活动,共一万名教师参与。事实上,百场万人

教研至今已经开展了 120 场,参加人数远超一万人,

促进了温州市中小学五育并举的扎实推进,成为了

省教研室评出的教研亮点项目,每一场活动都是音

体美劳教师的盛会,每一次启动我都在场,虽然影

响可能微薄,但是愿景远大,那就是让五育加上心育

在教研机制中并举,让教研走向学生,真正呈现育人

的价值。

相关链接

温州是教育大市,全市有 100 所普高学校。2020

年,温州市以评价撬动“高品质育人”,印发《关于

推进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方案对学校

分类特色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主要围绕构建整体推

进机制、特色学校迭代升级、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课

堂学教方式变革等方面展开,制定从顶层设计到基层

创造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行政、学术、教研、学校

等不同层面的力量,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以智能化新

型学习空间、整体性课程资源体系、多样化学生学习

方式等,推动学术高中打造、特色高中创建、特色学

科基地和特色项目基地培育,形成普高多样化、特色

化、品质化的发展格局。全市普高教育教学质量已连

续 11 年呈增长之势,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第44页

42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魏萼清:

立于“风口”,办一所温州本土大学

魏萼清 浙江宁波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高级工程师。1961 年来到温州,就职于温州市陶瓷科

学研究所,1978 年被评定为工程师。1983 年至 1988 年,

任温州市副市长。1984 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创

办温州大学,决定由她担任筹建小组组长。1985 年至

1991 年,任原温州大学首任校长。

第45页

43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上世纪八十年代,温州立于改革开放的“风口”,

为适应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创立一所大学成为必然。

1984 年,当时我担任温州市副市长,分管文教科卫,

我接过了筹建大学的“第一棒”,从开始筹建到成功

获批,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堪称“温州速度”,为本

地高校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深知,办一所大学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

与时代的方方面面联系纠缠在一起,在当时,温州筹

建大学的关注度伴随着质疑声汹涌而来,但我从没想

过放弃。1985 年,我顶着各方压力担任了原温州大

学首任校长。

1 个月坐车 1 万公里

从开始筹建到正式获批仅半年

1961 年,我从浙大毕业到温州,到现在已经 63

个年头。回顾我的前半生,忙忙碌碌了不少事情,现

在回想起来,最值得骄傲的当属当年受温州市委市政

府委托组织成立温州大学。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一个

副市长就够忙的,还去当校长,风险大、压力大”,

但我还是要挑起这个担子。

1984 年筹建初期,温州大学只有“三件套”:

47.5 万元启动资金、一辆旧上海牌轿车和蛟翔巷原市

行政干校(现老干部活动中心)的 6 亩地。接下这个

重任,我前前后后到省里汇报了很多次,坐的就是这

辆小汽车,1 个月下来就跑了 1 万公里。汇报工作时,

我们以“拥有 600 万人口的温州却没有一所大学”为

由,千方百计说服领导,与此同时市里组织成立温州

大学筹建班子积极准备,就这样开始两手抓。后来时

任浙江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李德葆听过汇报,认为我

们这个工作做得比较实。我当时还给李德葆写了信,

他把信转交给时任浙江省省长薛驹,薛驹在信里批示

“温州尽快把方案报上来”,这就算是同意了。

当时省政府倡导各地先办高级专科学校,上报大

学可能批不下来,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往上报的

报告中就写“先办专科,以后专科、本科都办”。10

月,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丹以及省政协、省委

宣传部三部门来实地考察,他们回去以后,12 月 25

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正式建立温州大学。从筹建到最

终获批,前后仅半年多时间,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

那一天,学校举办了隆重的庆典,市四套班子领导全

都到场,还有首届中文秘书、工业与民间建筑专业的

82 名学生。

在温大筹建过程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位关键人

物——时任上海复旦大学名誉校长、院士的苏步青先

生。当年在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和党委政府工作的温籍

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他们一致支持创办“温州大学”,

并举荐苏老任温州大学名誉校长。后来苏老一直与我

保持通信,前前后后有十余封,信中多半是我向他“求

助”,有关学校建设,有关人才引进、学生培养等等,

苏老给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他说: “要用改革的

精神办大学,温州要什么就先办什么,要多培养人才。”

八方网罗高校人才

各方集资多条路办学

从建校初期到 1986 年是全体温大师生最艰苦的

时期,蛟翔巷老校区一共 6 亩地、近 4000 平方米校舍,

学生上课、吃饭都在那里。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学校

住不下,就租了一些民房给学生,晚自修后他们还要

去校外住宿。吃饭也是问题,学校没有食堂,只能临

1985 年 12 月 25 日原温州大学举行新校园奠基典礼

第46页

44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时搭棚,天气热的受不了,学生就蹲在外面吃饭。这

些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随着学生的扩招,学校需要更多高校人才的加入。

我们从浙江工学院(现浙工大)调来吴挺任温大副校

长,还有温州医学院的徐正惠来任副书记、副校长。

还有一位原本要到医学院的刘焕岩也找到我,愿意来

温大。学校班子力量稳定下来,我当时就和他们说:

“把内部管好,教学质量抓好,基建抓起来,外面有

什么困难、什么事都推给我,我去办。”

为争取到市区学院路的 180 亩土地作新校舍,

我多方做工作,最后卡在了当时南郊乡农民这儿。我

就和市领导一起下乡,对他们说:“你们的家乡在这

里,建一所大学是有好处的……”回去后又让南郊乡

党委书记继续做工作,每个礼拜来市里汇报情况。为

妥善安置农民,新建校区时我把他们都招来培训,负

责后勤、绿化、校园卫生等,这份工作他们都很满意。

1985 年 12 月 25 日,温大学院路校区正式奠基动工,

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校庆纪念日。

去过温大学院路校区的人会看见,校门口立着三

根柱子,象征着学校是依靠政府出资、社会集资、华

侨捐资三方共同创办起来的。谈到社会集资,大家就

会想到“三元券”。

这个主意是由时任市政府文卫科的干部金文斌提

出的。1985 年 1 月底,“温大三元券”发行,全市

迅速掀起了认购三元券捐资支持温大建设的热潮。可

是“三元券”差点面临停发的危机。为了发动更多人

购买三元券,温大基金会决定给购买者一些奖励“表

示感激”,于是在每张三元券券面都印上号码,最后

进行抽奖。因此,一些人就将“三元券”与彩票挂上钩。

为了温州大学,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当时我

心急火燎,直接向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罗东请示,他

给了个“教育集资可另当别论”的口头表态。“这样

可以吗?”我又向市委领导请示。“发!”当时正在

开会的时任市委书记袁芳烈说。后据统计,发行“温

大三元券”共募集到资金 249.68 万元,这对温州大

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笔资金。

一直关注着温大办学进展的苏老说,我们经济比

较困难,钱要用在刀刃上,实验室要大,办公室要小,

进人要挑,宁缺毋滥。这些话后来都被我们贯彻到办

学中去。温大可以算是一个温州高校的孵化器,是一

个重要的基础。

如今,温大已发展为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唯一的综

合性大学、省重点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向

各行各业不断输送专业人才。但要真正办好一所高校

还要大家继续努力,希望温大向着研究教学型大学方

向发展,培养更多高端型人才。

想起四十年前,苏老就对我们说,“一定要用心

办好温州大学,争取发展成同级别大学中的佼佼者!

我希望,以后人们提起温州,不仅知道温商闻名天下,

还要知道有温州大学。”而今,从温大的办学成果来

看,他的愿望正在实现。

相关链接

作为浙南重要城市,1984 年温州被列为全国首批

14 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当时已有 600 多万人口,

但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普教基础差,没有一所本地的

正式大学。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温州下决

心自筹自建办一所大学,多次向省里上报,随后组建

温州大学筹建班子,9 月省教委确定学校招生计划,

12 月 25 日获批成立原温州大学。2004 年,原温州大

学与温州师范学院筹备合作建校,2006 年两校正式合

并为温州大学。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近年来,温

州加强政策供给,先后出台《建设高水平大学助力创

建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工作方案(2019-

2022)》《温州市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3-2027)》等文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发展,全

市 12 个县 ( 市、区)中已有 8 个县 ( 市、区)布局了

高校(特色学院)。

目前,温州全市共有全日制普通高校 11 所,其

中本科院校 6 所,高职院校 5 所,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15.59 万人,2018 年到 2023 年在校生人数增加约 6 万

人,年均递增约 1.2 万人,高校规模和在校生人数位

列全省第三。另外,还有 1 所成人高校温州开放大学。

共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 个,外国博士学位培养单

位 2 个(温医大阿尔伯塔学院、温州肯恩大学),省

重点建设本科高校 2 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2 个,进入 ESI 全球前 1% 学科 17 个,40 个专业入选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 年,温州医科大

学入选浙江省“双一流 196 工程”高校,启动浙江省

高水平大学建设。

第47页

452024.9四秩见荣光

钱强:

好学看温州

探究温州肯恩大学创办背后故事

钱强 温州大学党委书记。1995 年毕业于温州师

范学院(现温州大学)物理系。曾任温州大学校长办

公室主任、乐清市副市长(挂职)、温州肯恩大学党

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温州大学副校长、温州理工学院

党委书记等职,亲历原温大改制迁建,新温州大学、

温州肯恩大学、温州理工学院三校的筹建办学等工作。

第48页

46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今年 6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

长拉蒙·雷波列特,鼓励中美两国高校加强交流合作,

为促进中美友好贡献力量。设校十年来,温州肯恩大

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之路上栉风沐雨、改革创新,建成

全国校园面积最大、学生人数最多、本硕博一体化办

学的中美合作办学机构,成为中美教育合作的标志性

项目、省州友好合作的重要成果、人文交流的重要纽

带。

筹建前期开设四个专业招生

筹备小组带着宣传手册几乎跑遍全省县中

温州肯恩大学的创办要从浙江省与美国新泽西州

两地友好关系说起。

早在 1981 年,浙江省就与新泽西州签署合作协

议,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广泛交流,建立

友好省州关系。1998 年,温州市与新泽西州尤宁郡

结成友好城市,同年,温州大学前身之一的温州师范

学院与美国肯恩大学开展了学术交流合作。基于前期

合作基础,2006 年 5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

同志亲自出席并见证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创

办温州肯恩大学的签约仪式。

2011 年 11 月,温州肯恩大学经教育部批准筹建。

那个时候,我刚结束为期两年的乐清市副市长挂职工

作。回到学校不久,学校党委便指派我代表温州大

学负责温肯的筹建工作。温大这边还抽调了教务处、

学生处的几位同志参加筹备,市教育局那边,由时

任局长林卫平牵头,抽调财务、基建等工作人员,

以及一些中学的老校长。温肯最初的班底就这样搭

成了,办公室设在学院路温大继续教育学院的一个

综合楼里。温州市委研究的筹办目标是:一年招生、

两年建校、三年去筹,现状是没有校区、没有学生、

没有教师,白手起家难度可想而知。前期主要面临

的是基础建设和政策处理问题。征地这块在瓯海区

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步一步推进,总体算是

顺利。丽岙当地老百姓对举办高等教育还是非常支

持的。

2014 年 3 月,温州肯恩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

设立。在这之前的两年从 2012 年开始,温州肯恩大

学就以挂靠温州大学的形式,开出金融、会计、英语、

计算机 4 个专业,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办学。但前面

这两年的办学完全按照独立办学的中美合作办学模式

进行的,办学场地是租借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总共

只有两层楼,我们将原本的仓库改造为图书馆,将露

台改造成学习空间,“小而精”,是温州肯恩大学办

学的雏形。当时的定位也非常明确,我们坚持把金融

和会计两个专业放在一本招生,英语、计算机放在二

本,因为有一本专业才能算是一本院校。坚持高标准

高定位办学,对优质生源的获得以及后续高质量办学

应当说打下了好基础。

但这也给前期招生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大家都很

担心招不到学生。当时,林卫平局长说“只要一个专

业招到 20 个学生就开班,哈佛当年也不是一开始就

招几个学生吗”。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筹备小组工

作人员拉着横幅、带着广告喷绘跑遍全省各地的中学

进行宣传。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招生取得了开门红,

大城市的家长和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还是相对

认可的,4 个专业满计划招到了 200 多名学生。我记

得来自宁波的学生最多,其次是杭州,温州反而只排

在第三。

新教室受台风影响满起大水

美肯派来的学术副校长一起下水舀水

2012 年 3 月,温州肯恩大学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当时来了好多中外嘉宾。我记得当天上午 6 点多的时

候还下着大雨,没想到,仪式开始前放晴了,我们一

班人赶着铺地毯。

新校舍启动建设后,一开始美方对华南理工大学

设计的具有岭南风格的建筑方案比较认同。但是,在

第一期建筑落成后,他们意见大了,认为与预想的差

距较大。第二期只好开始重新定位,美方要求每一栋

建筑都有它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按他们的话说,就是

“只要站在这栋楼前,就知道它是什么楼”。这一点,

第49页

472024.9四秩见荣光好学看温州

跟我们的风格确实不一样,中国建筑比较注重整齐划

一和对称。所以,大家现在去看,温肯第一期和第二

期的建筑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前期的建筑端庄实用,

后期的美观大气。

根据计划,2013 年 9 月底,温肯第一届和第二

届学生要搬进新校舍。由于工期比较短,加上美方要

求比较高,我们很多搞后勤的同志都干得非常辛苦,

没日没夜的,他们当中不乏从中学退休的老校长、教

育局搞基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等。

好巧不巧,搬迁前遇到了台风。施工受影响,部

分门窗还没有安装玻璃,一些新教室灌进大量雨水,

积水足有 30公分高。没有抽水机,大家只能手工排水,

一桶一桶往外倒。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肯恩大

学委派的学术副校长 Robert Cirasa 教授和部分外教

当时也下水和大家一起舀水排水了。

搬迁当天,部分教室、宿舍玻璃都没装完,黄泥

地上还没铺上草。很多满怀期待陪学生一同前来的家

长产生不满情绪。我记得,当天中午食堂还差点做不

出饭菜,后来时任校委会副主任曾瑞华(现任温州市

政协副主席、瓯海区委书记)动用了丽岙镇的资源和

人力加入帮忙,这才让大家吃上热饭热菜。到了下午,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吃住问题,迟迟不肯离校。那天在

食堂二楼我特别难受,感觉对不起这批学生和家长。

我背着大喇叭,向家长一边解释一边道歉,接受家长

批评和建议,并承诺在国庆节期间做好所有建设收尾

工作。部分学生暂时就近返回或安排附近宾馆入住,

进行过渡。

国庆节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家长们这才放下心来。后来,我们还建了一个微信群,

他们不时会在群里向我提建议。现在,他们当中很多

人都成了我的好朋友。

2016 年,温州肯恩大学举行第一届学生毕业典

礼。美国肯恩大学校长入场时,现场学生非常兴奋,

掌声雷动。令我没想到的是,当主持人介绍到我,我

起立向台下师生致意时,许多家长和学生也都站了起

来为我鼓掌,美肯校长法拉希博士回头看了看我,朝

我会心一笑。我想这是对中美双方一个阶段工作合作

的认可吧。第一届毕业生的留学高校和就业情况整体

较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与温肯真是有缘分,我在这里工作了 5 年,今

年我的二儿子也如愿考上该校金融学专业。我的两个

双胞胎儿子小时候在学校里种下的水杉如今已经长成

六七米高的大树。期待温州肯恩大学像这些水杉一样,

茁壮成长、繁茂成林,更好地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国际

化人才,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

相关链接

2006 年 5 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关心推

动下,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正式签约,决定合作

创办温州肯恩大学。2011 年 11 月,温州肯恩大学经

教育部批准正式筹建。2014 年 3 月 31 日,经教育部

批准,温州肯恩大学正式设立。

设校十年来,温肯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的中外合作办学先行先试之路。 2018 年 6 月,教育部、

浙江省第一次部省会商明确“将温州肯恩大学列入中

外合作办学示范性重点建设对象,支持建设国际化、

高水平大学”。2019 年 11 月,学校获批提升办学层

次,开展 11 个硕博专业外国硕士、博士学位教育。

截至目前,学校引进来自全球各地的专任教师 220 余

名,其中 90% 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或本专业最高学位;

共有本硕博学生约 4500 人,已培养 9 届总计 4000 余

名毕业生。本科毕业生深造率累计超 63%,其中近半

数入读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排名前

列的学校。

第50页

48瓯越师表·四十年四十人教育变迁:见证者的亲历故事

黄威:

一路向东,奔向职教的星辰大海

黄威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浙江省首届浙派名校长培养对象,温州市首届教育名

家培养对象,温州市名校长。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

工作者、浙江省“蒲公英”奖优秀校长、温州市劳动

模范、温州市中小学突出贡献校长奖、温州市“瓯越

情”优秀校长、温州市“新闻奖教金”优秀校长、温

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主编或参编《中

职的力量》《适情德育》等多部著作。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