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和纤片
绿 · 品出自然
红
态和纤片
绿 · 品出自然
红
传承鹤山茶深厚文化
引领白水带产业发展
鹤山市茶叶协会
贵在原生态纯天然
《态和然》编委会
顾问:李镜波 李 琰 李海军
成员:李伟平 余焕灿 蔡海锋 叶志强
主编:温伟强
关于我们
品牌故事
温伟强:鹤山白水带红茶重振雄风
李镜波:昔日老大哥 明天变明珠
优品茶礼
企业风采
活动照片
目 录
● 002
● 003
● 031
● 033
● 035
门市态和然农业有限公司︐位于鹤山市宅梧镇白水带石门村︒公司全方位发展生态茶业︐
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天然富硒茶︐打造优质高端的﹃态和然﹄茶叶品牌︒
园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经检测泥土和水源均自然含硒︐达到富硒标准︒公司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
极高︔周边全是自然生态林︐没有污染源︐水质纯净︐具备发展优质高端茶叶的良好环境︒两个茶
脉大马山和三峰坳一带︐海拔高度约500米︐四周峰峦连绵︐云雾缭绕︐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
现茶园面积接近5000亩︐已打造大马山︑三峰坳两个生态茶园︒两个茶园均地处白水带皂幕山
﹃态和然﹄生态茶园种植基地︐在2021年通过有机认证︐2022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生态茶
园︒﹃态和然﹄出品的﹃工夫红茶﹄入选2022年鹤山市﹃十大茗茶﹄︒
﹃态和然﹄还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引领鹤山茶向产业化发展︐精心谋划和建设茶园观光︑制茶体
白水带茶叶专业村︐高质量发展壮大鹤山茶叶产业︒
验︑茶叶养生︑茶园民宿等茶旅融合项目︒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
002
关于我们 江
品牌故事
▷ 温伟强
一方山水 一方茶韵
鹤山白水带红茶重振雄风
未有鹤山县,先闻鹤山茶。鹤山种茶、制茶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鹤山茶从清
乾隆末年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连续170多年保持着广东省茶业第一县的地位和美誉,茶叶畅销国内外。史
籍载“无山不产茶,茶市达60余处”,“几占全省茶叶输出总量之八九成”,便是鹤山昔日的茶叶盛况。
白水带红茶是鹤山茶家族的重要一支。其茶树种植历史、茶叶制作工艺、茶叶品质之上乘,以及其品牌
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度,均处于鹤山茶叶界的领军地位,在业界有口皆碑。
004
道光初年,鹤山种茶面积8万亩,年产毛
茶8.5万担,每年出口茶叶6万担,远销欧美、南
洋、大洋洲等地,鹤山茶叶成为清朝对外贸易的重
要物资。
地处皂幕山西麓的白水带,四面环山,山峦连
绵起伏,既有数座耸入云端的高峰,也有大片隐于
半山的谷地,因其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临近
西江,雨量充沛,是种植茶树的天然佳境。当地因
有一条悬崖溪水如带状奔流百丈,故称白水带,包
含长田、玉桥、彩虹岭、合水塘、红环、石排顶、
象山湾、新湾、浪下、永安、上新、土瓜岭、金竹
潭、石门、浪塘、竹坑、磨塘沟17条自然村。白水
带的地域,还包括东起茶田顶、彩虹岭,南到龙谭
山四方顶、鹿湖顶,西到塘泥、风门顶、凤山、砧
板田、宝鸭仔,北至双峰坳、大旗排、亚髻顶等地
005
一批山顶人
开启了白水带红茶的百年历史
清
第一批“山顶人”在未设鹤山县时,就在白水带安家落户。他们分别是陈、蔡、赖、钟、罗、文、曾等
10余姓,先后从惠州、潮州、梅县迁黄茅壁、黄帝石、金钗坑、鹿湖顶、十二龟等深山中开村。有史料记
载,康熙四十年(1701)陈、蔡两姓就已经在黄帝石开村种茶,可见他们在鹤山设县前31年,就生活在白
水带了。第一批“山顶人”勤劳勇敢,很快就把荒山野岭开辟成一片茶园,使鹤山茶这一特产驰名远近。清
代中叶以后,鹤城成为了茶叶加工集散地,主要街道得名为茶行街,有加工和批发销售茶叶的茶庄五六家。
白水带、黄茅壁的茶农,把采下的茶青或制作好的干茶挑到鹤城出售,他们常年不停地来往于彩虹岭上下,
将彩虹古道的石级踩得光滑发亮。
清同治年以后,白水带的茶叶生产进入历史最鼎盛时期,当时白水带种茶面积近5000亩,人平一亩多,
大小山坡均为茶地。据《鹤山县志》记载,鹤山红茶制作始于同治年间,白水带红茶也在此期间得以应运而
生。至清宣统二年,当白水带红茶经历了两代人近50年的探索后,其发展势头如日中天,白水带圩也因此
而建,信记、广生、联昌、恒茂等茶行陆续在圩上诞生,这些茶行与县城的恒兴隆、美珍、树芳、义生、广
升昌等茶行互有往来和合作,于是又进一步带动和带旺了白水带红茶业的迅速发展。高明、漱泗云等地的茶
叶,也源源不断地担到白水带交易,白水带很快成为皂幕山西北部茶叶销售与收购的重要集市,一时车水马
龙,生意兴隆。其时,茶商在白水带收购茶叶后,大都雇请当地村民挑起茶担,翻山越岭走40里,经彩虹
古道挑到鹤城,再由鹤城出口各地。有史料显示,每个圩期由白水带挑到鹤城的茶叶有60至70担。又据
《新会乡土志》记载,同治至光绪年间,新会每年都从鹤山购买价值30万两银子的红茶用来重新包装,然
后再以50万两银子的价格卖出香港。而由鹤山运往新会的红茶,超过半数都是产自于白水带的。
006
方。另有资料表明,从乾隆、嘉庆到道光朝的100年间,皂幕山黄茅壁40多条大小村庄,它们北连鸦髻山,
东接昆山,西达杨梅新安,西南至白水带金钗坑,方圆三十多里,据说也属白水带地域范围的。这些地方都
是崇山峻岭,因此人们旧时称白水带及黄茅壁为“山顶”,白水带人则被鹤城人称作“山顶人”。
白水带红茶一直是鹤山出口茶的重要成员。民国
初年,白水带计有大小村庄20多条,其时各村最少
设有2个茶庄,作为收购、加工毛茶和销售商品茶的
专门店铺。白水带茶农历来勇于探索和创新,他们
制作的红茶具有甘醇鲜爽的独特品质,港澳同胞、
海外华侨对其情有独钟,因而畅销海内外200多
年。白水带人戴天奇,是清末民初白水带、鹤城一
带的制茶名师,早年在县城恒兴隆茶庄担任收购员
和验茶师,负责对茶叶品质的审评与定价,其本人
有一套高超的制茶技术,恒兴隆茶庄制茶以其技术
为准则,其制茶的手工及品质,直接影响着当地的
制茶业。白水带红茶,受其带动和影响而闻名遐
迩,并大量走出大山。据说,当年白水带茶叶出山
时,挑夫队伍行走于蜿蜒山路,蔚为壮观。那时挑
夫担茶十分辛苦,但一路上唱着山歌愉悦心情,苦
中作乐,密林深处时有歌声飘出,成为白水带独特
一景。其时白水带茶叶出山的途径大至有4条:一条
007
008
经茶亭顶到鹤城,一条经天梯到云乡再到鹤城,
一条经十二龟过营顶、迳口、水井过开平水口。
还有一条是水路,茶叶从白水带肩挑到靖村,在
靖村码头上船,经堂马出开平苍城,再出三埠运
往广州黄沙码头,然后出口东南亚、港澳等地。
白水带茶叶经靖村码头上船输出外地,其历史
始于清同治初年,即白水带红茶产于清同治初年
不久,便通过这条水路运往外地了。据县志载,
清同治元年(1862)宅梧到三埠的水运交通已很
发达,当时宅梧到三埠已有固定货船1艘,逢四、
九日宅梧开出,二、七日三埠返回。那时宅梧出
三埠的水道,从堂马到县界刚好10公里,这段水
道宽60米,水深2米,到苍城全程23公里,可通
航30-40吨的船只。而苍城至三埠的水道,因其河
道更深,通航能力更高,因此,白水带红茶靠水
路运输出山的数量,远比陆路运输多。白水带竹
坑人曾尧(曾振尧),是1950年代白水带供销社
职工,他曾口述当时白水带茶叶水运到广州的情
景。据其回忆,1952年广东省茶叶公司就在白水
带旧圩设有茶叶收购站,1956年6月,收购站收到
一批红茶后,由他负责水运到广州交付省茶叶公
司。他马上组织人力把茶叶从白水带担到靖村码
头,然后装船。那次,50斤一包的茶叶,他总共
打了40包,租用了18只小艇,浩浩荡荡地从宅梧
河顺流而下,途经开平苍城时,再转换6只中艇,
用“火船仔”(机动小拖船)拖出江门,再渡过
险要的西江支流入口甘竹滩,顺利将茶叶运到了
广州。据说,白水带红茶从宅梧水运到三埠、江
门、广州等地,一直持续到1958年,后因河道失
修,加上公路通车,茶叶水运才中断。
水带红茶,因其品质超群,出口到香港时,与一位大名鼎鼎的文化人结
缘。后来,白水带红茶将这位文化名人吸引到了白水带,行程中又丰富了
白水带的茶亭文化。
茶亭,是供人歇脚、喝茶水或避雨的亭子,多建于大路或山径旁边,面积在
40-60平方米左右,靠近乡村的茶亭,往往有专人管理,除供应茶水外还兼卖小
食。旧时交通不便,村民外出多数步行,运货靠肩挑,路途较远时往往要歇息几
次。茶亭给行人带来许多方便,它每天迎来送去匆匆过客,也成为当地居民聚集闲
聊的场所,人们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大都通过茶亭传递与获取信息。白水带的红
茶文化,自然也被人们带进了茶亭,并在茶亭日复一日的积淀与传承中逐渐扩大范
围,受影响群众也不断增多。
鹤山客属地区的茶亭,多由华侨捐资建造。过去,南洞(龙眼洞)、白米田、
神仙石、云乡通三堡分水坳、昆仑分水坳等地,都建有大小不一的茶亭。白水带也
不例外,早在清同治年间,进出白水带的山路上也建有一座茶亭。鹤山县内各地茶
亭的功能基本相同,但文化背景却不完全一样。比如民国初年,白水带华侨热心支
持家乡红茶发展,捐资兴建在彩虹岭东麓、由鹤城攀登彩虹岭到白水带的必经之路
上的彩虹岭樾荫亭,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或者说,樾荫亭文化底蕴之深
厚,是其他茶亭不可项背的。
009折射了白水带红茶的深厚文化 一座樾荫亭
白
其原因就出于赖际熙与白水带红茶的一段缘。樾荫
亭是因赖际熙到过白水带而兴建的。茶亭的亭柱上有一
副描写彩虹山道险峻的对联:“临风落丈青松晚,越岭
登山移步难”,其作者便是赖际熙。赖际熙是在清光绪
二十九年(1903),参加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考中的进士,也是中国最后一届翰林、国史编修,曾任
国史馆总纂,知识渊博,大名鼎鼎,1913年任香港大学
教授,香港崇正总会的创始人和首任会长。他是鹤山建县以来亲临鹤山县境头衔和知名度最高的人。
那么,一个大名人怎会与鹤山产茶历史联系在一起,又怎会给彩虹岭上的茶亭题写柱联呢?
原来,赖际熙祖籍增城,也是客家人,民国初年白水带雁咀村有曾氏兄弟在香港开茶庄,有幸结识
了他。1921年,赖际熙着手编纂十五卷本鸿篇巨制《崇正同人系谱》,一天,他刚写好客族源流之
《赖氏源流》初稿,在回家的路上又路过曾氏兄弟的茶庄,曾氏兄弟连忙迎他进店品茗,交谈中对他
说近日即将回乡订购茶叶,也谈起了白水带赖氏的故事,引起了赖际熙的浓厚兴趣。最后,赖际熙爽
快地接受了曾氏兄弟的盛情邀请,决定一同出行,先到雁咀村做客,然后到石门村探访赖氏宗亲,了
解赖氏的发展与迁徙情况,以充实其《赖氏源流》一文的内容。那天,赖际熙与曾氏兄弟一行人,登
上茶亭时已是下午四五点钟,太阳开始下山,他也走累了,于是即兴吟了上述那副对联,并给茶亭取
名为樾荫亭。曾氏兄弟认为这是一个大文人为鹤山留下的文化瑰宝,兴奋不已,立即记下。
010
011
赖际熙来到白水带后,连续多天到石门斗、大马山等地考察茶园,被眼前绿油油的层层茶田所吸
引,写下诗词多首。他还专程走进白水带赖氏宗祠,虔诚地上香一束,表达对赖氏祖先的尊敬与怀
念,然后与村中赖氏宗亲座谈,掌握了白水带赖氏的资料。他因喜欢饮红茶,又得曾氏兄弟陪同左
右,在白水带作客的10多天,几乎每天都到茶农家里仔细观摩红茶加工,与茶农一起品茶话家常。当
他看见用新鲜茶叶冲泡出来的红茶,观之汤色黄中带红、鲜艳明亮,闻之幽香隽永、馥郁持久,品之
芬芳甘冽、如兰在舌,连连点头称好,大加赞赏。回到香港后,赖际熙逢人都说鹤山白水带之旅的见
闻,隆重介绍了白水带的种茶历史及当地红茶制作的传统工艺,很快就在香港大学、香港崇正总会及
他身边的朋友中,掀起了一股白水带红茶热。
陪同赖际熙从香港来白水带的曾氏兄弟,既仰慕赖际熙的名望,又感动于他对白水带的深厚情谊,
马上发动华侨、香港同胞捐资,很快就新建了樾荫亭,把对联刻在亭柱上。白水带红茶的名声,也因
这座樾荫亭以及亭柱上赖际熙作的对联,在海内外乡亲中广为流传。那时,正是茶贵米平的年代,种
茶收入好,有人就在亭柱上再题一联:“年过月过日子易过,出山入山不如耕山。”到了民国三十二
年(1943)广东大灾荒,茶平米贵,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于是又有人改作了一副对联:“年过月过日
子难过,出门入门赊借无门。”可惜樾荫亭早已倾颓,联文也不知下落,但亭址已成为地名,现今叫
茶亭顶,仍是登山人的歇脚处。
012
戴三才出身茶叶世家,其父戴天奇是清朝末期白水带、鹤城
一带茶区最有名的制茶师,他从小就跟随父亲生活在鹤城茶庄,
学得一手制茶的过硬本领,全面掌握了对茶叶的审评及对其优劣
原因的分析,对茶叶分长短、分轻重、分粗细的手筛技术,对烘
培茶青、手揉茶青、茶青开窝、搓条解块的初制技术。1938年
农历12月11日,日军空袭鹤城,投下炸弹26枚,其中一枚炸中
恒兴隆茶庄,其父受重伤身亡。戴三才目睹其父遭遇,决心抗
日,他一边继承父业在茶庄担任验茶师,一边兼任中共抗日游击
队情报员,经常在鹤城和白水带两地传递情报。
白水带红茶文化源远流长,广泛植根于民间。从古至今,当地茶农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人才辈
出,1950年代初至1970年代中期,原居大坑水,后迁石门村的戴三才,是鹤山茶业界公认的一代宗师。
一代宗师戴三才
见证了白水带红茶的根深叶茂
鹤山解放后,戴三才回到白水带参加土改,被选为供销合作社茶叶收购员。1954年上调到高鹤县
农产品采购局,在沙坪连南桥边设立茶叶收购站,负责全县茶叶购销业务。1956年参加了广东省农产
品采购厅举办的茶叶技术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茶叶生产收购知识,成为全省第一产茶县的茶叶技术
带头人。
1950年代初期,位于武汉的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分公司在广州设立广州分公司,后改称广东省分公
司(下称省公司)。经过实地考察,省公司设立了4个直属茶叶收购站,分别位于潮安县凤凰、广宁县
潭布、高鹤县宅梧白水带和杨梅井头。白水带地属鹤山,由此可见鹤山白水带在广东省茶叶生产上的
重要地位。其时,省农业厅副总工程师罗缚鍒,省公司饶敬思、吴子先、焦修范等农艺师,他们到白
水带指导筹建机械化制茶厂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戴三才从中给予大力协助,与省里的专家建立了深
厚感情。他自己也从省专家身上扩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使自己制茶、种茶、评茶等方面的技能提
升了新高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了中国茶叶公司,对茶叶购销业务实行统一经营,对内按照统一标准茶样
进行抽验、审评、分类、定价。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广东各县收购茶产品后,都是统一上调到省公
司,再由省公司拼配出口或内销。这一时期,由于戴三才拥有过硬的制茶与审评技术,省公司委任他
制定收购标准茶样,分发给全省各地收购站使用。其时,他每年制作茶样主要有三个地点,一是在白
水带茶厂制作小叶种红茶,二是在合成农场双石茶厂制作云南大叶种红茶,三是在古劳丽水村制作古
013
014
劳青茶。制定标准茶样,是实现茶叶产品质量标准化的重要措施。戴三才从事这项工作,从1950年代一直持
续到1976年他去世为止,时间长达25年,在全省非常少见。他的制作水平和茶样质量,长期得到省公司的肯
定,全省各地的茶叶行家,都说他是名副其实的制茶翘楚。
戴三才的制茶技术,来自于他多年的钻研和实践,他工作敬业,吃苦耐劳,对各种茶叶制作游刃有余。制
茶时,他在初制阶段的鲜叶开窝,杀青揉捻,发酵、解块搓条、烘焙,以及在精制阶段时的分筛、风选、拼
配等操作上,都有手工绝活。比如分筛手工,他可以在装着毛茶的竹窝上,放一把沙子与毛茶搅匀,然后用
手转动竹窝,使沙子向竹窝中心聚集,而让毛茶在外围形成一个圆环,最后使沙茶分离,取出沙子,得到干
净均匀的毛茶,其娴熟的操作令人叹为观止。
他对茶叶审评定价的权威,也来自于他对茶叶研究的透切,以及善于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他通过干
看、湿看、品尝,便可定出茶叶的优劣程度,经他审评的品质和评定的价格,是最终执行标准,无需省公司
的复核。1972年,高鹤县茶业发展工作会议在白水带召开,与会代表将15对湿叶、茶汤错开,让他重新排
列,结果全部正确,令代表心悦诚服。
在鹤山茶叶界,像戴三才这样有本事的人,被尊为师傅的师傅,省公司的领导就曾多次称赞他是鹤山茶叶
的一代宗师。白水带人杰地灵,戴三才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白水带红茶文化的根深叶茂与源远流长。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广东茶叶生产开始回升,鹤山全县茶园逐年发展,
到1959年时已经种茶1万多亩,是广东省内种茶面积较大的县之一,而白水
带是当时县里的重要茶产区。白水带茶农一直响应国家号召,解放不久就着
手恢复茶园。1951至1952年,白水带成为省茶叶公司和粤中茶叶改良队的示
范点,一直在全省起着榜样带头作用。当时,省茶叶公司在全省设立的鹤山
县白水带、高明县井头、潮安县凤凰、广宁县潭布4个直属收购站,其中白水
带因是广东省茶叶收购出口的重要始发地,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货源2000
担,创造外汇近20万美元,因此排名是数一数二的。也因为这样,到1959年
初,白水带茶厂开创了全县机械制茶的先河,成为全县首个、全省也不多见
的机械加工茶厂。此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白水带红茶品质好,
在出口茶产品中较有代表性。与会人员兴高采烈地参观了白水带茶厂机械制
茶的过程,大开了眼界,纷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015
1959年冬,具有250多年种茶历史的白水带茶乡,迎来了鹤山种
茶有史以来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件盛事——广东省茶叶公司在白水带茶
厂召开全省茶叶发展工作现场会。参加会议的省内各茶叶产区、茶厂代表和
茶商200多人济济一堂,兴高采烈。会议期间,天气寒冷,白水带却热气腾
腾,一片喜庆景象。那时,全省知名茶区、茶厂林立,省公司为何对白水带
情有独钟,将现场会开到白水带茶厂?
彰显了白水带红茶
一次全省现场会
的出类拔萃
会议现场
白水带红茶,因该次全省茶叶发展工作会议,也因其产品的出类
拔萃,迅速走向国内外市场。不仅如此,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
白水带红茶还成了广东省中小叶种红茶的标准样板。每年春茶上市,
白水带茶厂就根据茶叶的老嫩程度,按5级14等的等级标准,为省茶
叶公司研制全省中小叶红茶标准样板,经省茶叶公司审定后,分发全
省各收购单位,按样品定价收购。而收购的价格,也是以白水带红茶
的价格为标准的。可见白水带红茶的品质在广东省红茶中属于一级水
平,以其制定的收购价格也最权威。白水带茶厂为省茶叶公司研制红
茶标准样板,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白水带红茶是广
东红茶的标杆。
016
该次会议,各地代表还参观了杨梅狮坡、鹤城小官田茶
厂。那时工作条件艰苦,代表们自带行李,在茶厂内打地
铺,吃咸鱼青菜。县里为了做好接待工作,专门设立行政服
务组,从设于宅梧的县简易师范学校抽调一批学生专门负责
接待服务,还在宅梧卫生院抽调一名医生坐诊,晚上请宅梧
公社电影队到厂外晒场放电影。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争相品
尝白水带红茶,无不为其独特的“色香味”而折服,白水带
红茶的优良品质与品种,代表了鹤山茶而再次扬名全省。
20多年来,有一位为发展鹤山茶作出贡献的老茶人,深受政府农业部门和广大茶农的尊敬,他的
名字叫李镜波,今年70多岁,是戴三才唯一的徒弟,人称波叔。
波叔年轻时,最先在县土产公司做茶叶收购出口工作,后来当鹤山县外贸局长,再后来当江门市外贸
局副局长兼招商局长,他的工作岗位和职位一变再变,但几十年来保持对发展鹤山茶叶事业的初心不变,
一直为之出谋献策,身体力行,他自己还曾开辟一个小茶园,旨在将恩师戴三才传授给他的种茶、制茶知
识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从1970年代初期至今,波叔见证了鹤山茶的发展,并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6月,担任鹤山县外贸
局长的他,到顺德乐从参加神州热水器技术评审会,因为出于对茶叶事业的热爱,他亲自邀请国家外经贸
部参加评审会的领导,到鹤山茶科所、茶园、茶厂等地参观,然后成功地把“鹤山岭头单丛茶”列入国家
017
一段“三聚集”岁月
折射了白水带红茶的显赫地位
近
或许是波叔人生历史的巧合,1972年他成为戴三才徒弟后,师傅为他上的第一课,地点就在白水带茶
厂。从收青、开窝、摊青,到发酵、烘焙、毛茶分级,波叔在恩师指导下一步步学起,然后是一步一个脚
印,扎实掌握了各项技能。波叔跟随戴三才经常驻点于白水带,走遍了白水带的山山水水。白水带不同山
沟、不同地段产出的红茶,例如冲泡黄帝石、竹坑、金钗坑等产地的茶叶,他只要呷一小口,就能把产地分
辨得一清二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戴三才十分器重波叔,对波叔悉心传授,而波叔又能勤学苦练,因
而很好地领会了白水带小叶红茶制作技术的诀窍,成为深度掌握这门技术的技师,在鹤山茶叶界传为佳话。
也因此,波叔每每谈及昔日白水带红茶的辉煌,总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言九鼎。
2018年6月,首届鹤山红茶文化节隆重举行,波叔是市政府特邀的座上宾。这一天,波叔在座谈会上侃
侃而谈,很自然的提到了白水带。他十分自豪地说,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鹤山白水带是广东省茶叶产
地一个少有的“三聚集”地方。
018
科技进步奖项目。经过一年的研究试验,波叔又亲自带着项目主持人,提着茶叶样本进京参评,结果使该产
品获得国家外经贸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到目前为止,这个奖项仍是鹤山茶叶获得的最高荣誉,波叔作为具体
推动、直接参与这一项目的重要成员,功不可没,同时也体现了波叔对振兴鹤山茶的一片苦心,人们对他恭
敬有加。这些年,在人们眼里,他就是鹤山茶叶界自戴三才之后的权威人物。在鹤山,波叔对发展鹤山茶事
业的执着追求有口皆碑,他退休后,几乎把全部时间用在振兴鹤山的茶叶事业上,自己坚持不断探索实践,
使制茶技术更加炉火纯青,同时乐于奉献,真心实意地把制茶的新心得、新技术传授给茶叶界同行,共同提
升鹤山茶的品质,擦亮鹤山茶的品牌。
在波叔心目中,白水带之“三聚集”,首先是茶树种植管理技术在此聚集。白水带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
第二年,就是省茶叶公司的示范点,也是鹤山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当地茶农在广东省和本县茶科所技术人员
的指导下,长期对茶树的栽培种植及茶园管理进行实践和研究,并取得成效。在广东省,白水带最先引种云
南大叶品种及福建水仙优良品种。还率先在茶园种植遮阴树,明显提高了茶叶产量,同时改善了茶汤强度和
汤色,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档次。茶园盖草技术也是首先在白水带试行的,这一技术使茶园保水、保肥,能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有利茶树生长。这些种茶技术和措施,都是在白水带先行先试,取得
效果后再推向全省各地的。
波叔提到的“三聚集”之二,说的是全省茶叶人才在白水带聚集人数之多、聚集频率之密在全省少有。
广东省农业厅总工程师罗溥鍒,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茶学专业主任莫强,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姜振
礼和总技师张博经等人,曾先后长驻白水带指导工作。白水带茶农在茶叶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取得科研成
果,各地种茶专家、大学院校的教授学者经常慕名而来,白水带茶乡一时人才云集、川流不息,各种研讨
019
波叔引以自豪的“三聚集”之三,是茶叶生意聚集于白水带。他介绍说,白水带茶叶产量一直很高,旧
时出口的马耳山茶叶,其实相当部分产自白水带。1952年初,鹤山县政府就在白水带圩特设一个茶叶部,
一边收购茶叶,一边组织白水带恢复发展茶叶生产。有一段时间,政府为了鼓励茶叶发展,制定了奖励茶农
的政策,对茶农每卖茶叶一担,奖励布票2尺、化肥指标100斤、大米指标10斤。这在那个年代是对茶农的
巨大优惠,白水带茶叶由此产量大增,茶商客似云来。这种现象一直延伸到1970年代中后期,其生意兴隆
之情景,由此可见一斑。
波叔所津津乐道的白水带茶乡“三聚集”现象,无疑是当地曾经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道风景线,透视
出了白水带红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020
会、交流会接二连三,持续不断。因此,广东茶叶界流传着一句名言,说的是“广东省的茶叶干部,如果没
有到过鹤山白水带,就不算是真正搞茶叶的。”2012年,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岗位科学家、承
担和主持课题研究20多项、获省部级奖项10多项的广东省农科院陈栋副院长,专程赴白水带茶区考察,补
上了这一课,还把白水带茶样拿回省茶树基因库收藏。几十年来,鹤山本地从事种茶、制茶事业的优秀技术
骨干,也在白水带实施先进技术的过程中逐渐涌现出来,如戴三才、赖其先、蓝逢生等人,他们因技术过硬
深受茶农欢迎。白水带还为五邑各地输送了赖定生、戴杨生、杨新言、钟福泉、赖玉田等一批茶师傅,为当
地发展茶叶生产作出了贡献。
一 部鹤山茶历史,就是一部近代国运史。白水带茶叶与
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兴衰与共。清道光至抗日战争前,白水带
茶叶与古劳银针是广东出口的两大鹤山名茶,出口至南洋、欧
美、澳大利、非洲等地。其时白水带种茶面积5000多亩,年产
毛茶400多吨,茶叶按其产地划分为金钗坑茶、罗汉顶茶、交椅
顶茶、玉龙茶、竹坑茶、洗马潭茶等,统称白水带茶,为鹤山
高山茶代表。
旧时白水带还有大山云雾茶,又称白云茶,属高山大树茶,
产于皂幕山云天相接的坳谷树丛和岩石缝中,树高一、两丈,
叶似云南大叶种,以鹿湖顶、龙潭、黄帝石较多,具有消暑、
清热解毒、化滞食之功。乾隆旧志载:“白云茶,可医痢疾,
然不多得。”据说,白云茶全盛时年收干茶2000多公斤,为县
内稀有茶树品种,向为外地茶商所争购,也是鹤山名茶。
由于20世纪前叶日本侵华战火蔓延广东,鹤山茶叶深受摧
残,1943年全县茶园丢荒七成。到20世纪60年代,鹤山保持了
021
一曲再扬帆
“态和然”引领白水带红茶走向产业化
170多年的广东茶叶第一县地位也随之丢失。不过,在各个历史时
期,即使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趋势下降,但白水带茶叶的产量规
模,一直保持着全县总量的三分之一份额。例如,1937年,茶园面积
7000亩,占全县28%;茶叶产量4900担,占全县30%。1957年,茶
园面积1939亩,占全县20%;茶叶产量1494担,占全县30%。1965
年,茶园面积1274亩,占全县21%;茶叶产量790担,占全县27%。
进入21世纪后,受现代种植业转型影响,鹤山茶叶生产持续下降,
2002年全市茶叶产量只有120吨,2005年更降至60吨。这一时期,
白水带茶叶面积也大幅下降,零散茶地合计不足300亩,茶叶产量极
少。
2018年,鹤山市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举办
首届鹤山红茶文化节。从当年开始,政府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作
为扶持鹤山茶叶发展专项资金,推进全市茶叶标准化生产,以此振兴
鹤山茶产业,重现昔日龙头盛况。
享誉国内外的白水带红茶,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契机。2019年7
月,江门市态和然农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总部设在白水带石门
村。短短两三年,公司生产的“态和然”品牌红茶,在传承白水带
300多年制茶工艺的同时,更注重将其打造成天然养生保健饮料,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态和然”品牌茶叶,能预防多种疾病,起到利
尿、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已为广大消费者熟知并对其称赞有加。
022
023
现今,人们直接将公司及其茶产品统称为“态和然”,“态和然”就是公司,就是白水带红茶,这一概念已
走向了市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路走来的“态和然”,已经成为新时期鹤山茶产业化发展的领航者,正信心百倍地率领白水带红茶再
次扬帆起航。“态和然”的愿景,是借助和利用白水带独有的资源优势,以及悠久深厚的红茶文化,把白水
带的红茶产业,打造成鹤山乡村振兴的重头项目和示范园区。在发展的计划和方向上,公司将建立富硒“态
和然”品牌,同时综合发展茶园观光、制茶体验、茶叶养生、茶园民宿等茶旅融合项目,带动白水带茶乡群
众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白水带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态和然”再创白水带红茶辉煌的信心,来自其特有的五大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让它阔步走向现代
化、产业化,不断取得喜人的业绩。
目前,“态和然”已打造有大马山、三峰坳两个生态茶园,种茶面积接近5000亩。两个茶园都处于皂
幕山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上,四周峰峦连绵,山泉遍布,温度比山外低2至3度,湿度全年平均保持
85%,雾气充足,常年云雾缭绕,负离子含量极高,非常适合茶叶生长。而且茶园的土壤和水源都含丰富
的有益健康的硒元素,这是“态和然”的重要亮点。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对茶园土壤的
检测,其全硒平均含量178ug/100g。国土资源部广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对茶园水源的检测,测出水源
硒含量10ug/100ml。这些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给了“态和然”敢于定位发展优质高端红茶的底气。
优 势 一
拥有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
白水带自有茶树品种已有百年历史,较有名气的是小叶种岩茶。这一茶种制成的红茶,叶底坚实,条索
均匀、花香显露,汤色鲜红,甘甜醇厚。“态和然”勇于开拓创新,把自己的金牡丹、金观音、梅尖等品
种,与白水带岩茶有机结合起来,所生产出来的“态和然”工夫红茶,完全体现了2015年鹤山红茶以“甘
醇蜜韵,黄金圈”的独特品质特色而获得的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水平。为了确保白水带红茶的优良品
质,“态和然”除了自己开发种植优质茶树品种外,还注资改造旧茶园,同时成立白水带茶叶发展合作社,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广种植优质茶树,指导茶农实行科学管理,提高茶叶产量,延长茶
树的经济效益,共同实现白水带红茶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和打造白水带红茶品牌。经近几年努力,各方面工
作已突显成效,2022年6月,“态和然”首次参加鹤山名茶评选,其“工夫红茶”即入选鹤山“十大茗
茶”。
自古以来,“工艺独特”是白水带制茶的一大亮点。据史志记载,白水带红茶制作始于同治年间,其制
茶工艺主要分晒青、揉捻、摊晾、发酵、烘干四个程序,此称毛茶,精制还需焙茶、拣茶、筛分三个程序。
白水带本土特色的传统制茶工艺,其中一道工艺是用农村大铁锅做柴草饭,饭后直接炒茶或焙茶,做出的茶
叶具有独特的香味。“态和然”聘请了鹤山茶叶一代宗师戴三才的入室弟子李镜波作总顾问,在他的指导
下,这道工艺得以传承,并把这一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态和然”自己的核心制
茶工艺。“态和然”以自己工艺制成的产品,具有“香、甜、醇”的特点,给人以香甜而纯正,鲜爽而醇厚
的感觉,很好地适应了市场要求,深受消费者喜爱。
024
优 势 二
拥有传统茶树品种
优 势 三
拥有独特的制茶工艺
“态和然”视红茶品质如生命,力求产品的优质及其质量的稳定性。为达到目的,公司已在鲜叶拼配加
工、毛茶拼配精制、标准化加工等方面,建立并形成了一整套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操作技术。这套数字化加
工技术,是权威老茶人李镜波多年制茶心得的重要结晶,各项指标或参数罗列得非常明晰和具体。“态和
然”红茶之所以具有甜中带香的品质,正是按照标准的工艺流程及相关环节所要求的温度、时间等操作要求
才达到目的的。这套红茶制作工艺,主要分成“五步”,每一步都有严格规范,务求认真操作。比如:第一
步采青,茶青是一芽两叶,还是一芽三叶,都有明确要求;第二步凋萎,要求做到适度,标准是减重
40%;第三步是揉捻二节100分钟;第四步发酵,也要求做到适度,控制在25℃发酵5.5小时,试味后上
烘;第五步是二节烘干,头节110℃作快速烘干,时间为40分钟;接着静置30分钟;二节80℃作低温长烘
至足干,然后毛茶入库。实践证明,“态和然”红茶的标准化加工工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操作,很好地
保障了红茶品质的稳定性,当然也体现了白水带红茶的高品质。人们常挂在嘴边赞叹不已的白水带红茶那种
特有的香气滋味,正是由这套工艺形成的,其窍门主要在于掌握好二节烘干的操作,即茶叶在110℃高温快
速烘干后,需要静置30分钟平衡水分,然后以80℃作低温长烘,从而形成香气滋味的组合。这个环节的数
据及操作规程,是李镜波历经数十年探索后的最佳总结,并通过产品的实际效果,获得广东省茶叶界的充分
肯定和好评。因此,省内茶叶界多位权威人士评价,“态和然”在标准化、数字化这条路子走下去,其红茶
品质标准及品牌,完全有可能再一次登上广东省红茶标准的历史新高。
近年来,“态和然”除了工艺上实行数字化操作外,各个茶园都设置了监测点,实行现代数字化监控,
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等。与此同时,定期对土壤、水源进行检测,对人员的生产操作也有详细记
录。
025
优 势 四
拥有数字化标准化管理平台
为了提升生产质量和管理水平,“态和然”注重自身建设,定期举办白水带茶叶生产技术交流会、鹤山
市红茶标准化加工技术培训班、鹤山市“十大茗茶”评比等活动,邀请广东省茶叶研究所教授授课,由经验
丰富的茶叶界老前辈作指导。日常生产中,加强由专业老师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生产标准对工人进行培训,以
确保产品质量。“态和然”作为鹤山市茶叶协会的重要成员,积极带头参加协会举办的系列学习和交流活
动,并依托这些平台,把茶产业做强做大。
“态和然”对茶产业情有独钟,早在2008年公司领导人就到白水带进行深入考察,谋划茶产业的发展。
近年“态和然”更是以专心、专注、专业的精神做好每一片茶叶,从一开始就坚持有机开垦、有机种植,包
括利用花生渣自制有机肥进行每年一次的松土施肥。并且,多年来坚守初心,坚持不用化肥、不喷农药、不
喷除草剂的“三不”管理制度。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曾对“态和然”茶
叶作检验,结果显示茶叶硒含量达到7.8ug/100g,天然硒含量符合含硒标准。2021年,“态和然”生态茶
园种植基地通过了有机认证。“态和然”红茶有机品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态和然”由茶园选址、茶种选择、茶园管理,到生产与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别具匠心。未来的“态和
然”红茶,定能红遍世界,香飘四海。“态和然”公司也定能通过红茶这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让山清
水秀的白水带,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026
优 势 五
拥有坚持做茶叶品牌的决心
(作者简介:温伟强,原鹤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知名红色文化品牌《强哥讲故事》主播,
2022年广东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近年,我对英德老茶人陈仗洲老师一句话记忆犹新。他说,1962年以前鹤山县是广东茶叶老大哥,产
量全省第一;1962年英德发展国营茶场增加产量后,才超越鹤山。
广东茶叶界有句名言:“广东省的茶叶干部没有到过白水带的就不算真正搞茶叶的。”2012年,省农
科院副院长陈栋专程赴白水带茶区考察,补上了这一课,还把白水带茶样带回省茶树基因库收藏。
027
昔日老大哥 明天变明珠
——2021年12月16日
在白水带茶产业培训班上的讲课发言
▷ 李镜波
一
白水带茶区之所以成为老大哥,主要原因有:
1.产量保证:1937年茶园面积7000亩,占全县28%,茶叶产量4900担,占全县30%。1957年茶园
面积1939亩,占全县20%,茶叶产量1494担,占全县30%。1965年茶园面积1274亩,占全县21%,茶叶
产量790担,占全县27%。历史资料证明,尽管各个时期的茶园面积发生变化,但白水带的茶叶产量始终占
全县的三分之一。
2.人才集中:白水带曾经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例如:广东省农业厅总工程师罗溥鍒,华南农业大
学茶学专业主任莫强教授,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姜振礼、总技师张博经和饶散恩、钟应岳、吴子
先、焦修范、詹炳炎等专业人员,以及本县茶叶专职干部冯松庆、董贤钦、陈素娴、蔡里杯、叶文生、洪子
贤、戴三才、赖其先、曾荛等人,曾先后驻白水带指导工作。
3.白水带是广东省茶叶收购出口的始发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省茶叶公司在全省设立了鹤山白水
带、高明井头、潮安凤凰、广宁潭布四个直属收购站,其中白水带收购站是全省数一数二的直属收购站,每
年为国家提供优质货源2000担,为国家创造外汇近20万美元。由于贸易繁荣,开辟了一条白水带茶产区外
运出口的运输路线。
4.白水带红茶是广东省中小叶种红茶的标准与价格。每年春茶开始,戴三才带领我到白水带茶厂研制
全省中小叶红茶标准样板,共分5级14等,送省茶叶公司审定后,分发全省各收购单位,按样品定价收购。
我跟随戴三才老师参与这项工作四五年,比较了解和熟悉其整个过程。当时各年份的价格和相关资料,我于
前几年送给了鹤山市档案局保存,通过那些历史记录,可以看到白水带曾经的辉煌。那时,白水带红茶标准
属省级水平。
5.白水带茶区的技术水平在当时属于一流。这里最先使用水轮机发电,实现机械化揉捻加工茶叶;发
明了茶园盖草技术,使茶园保水、保肥,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良了土壤;发明了茶树遮阴技术,起
到遮阴与固定氮肥作用,有利茶树生长;最先引种了云南大叶品种及福建水仙优良品种;在实施先进技术
过程中,涌现了戴三才、赖其先、蓝逢生等优秀茶叶技术骨干,还向五邑地区输送了赖定生、戴杨生、杨新
言、钟福泉、赖玉田等一批师傅。
028
白水带地理环境优越,种茶历史悠久,发展前景广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
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计划纲要》也提出了建立宜居、宜
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为白水带茶乡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出长、短期发展
规划,分步实施,把白水带岩茶景区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一颗亮丽的明珠。
029
二
1.白水带拥有很好的发展优势。一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优越位置,白水带是一块不可多得
的茶产业宝地。白水带到广州110公里,行程1小时50分;白水带到珠海、澳门130公里,行程
2小时;白水带到江门50公里,行程1小时;白水带到珠三角枢纽机场30公里,行程20分钟。交
通便利。二是白水带的茶文化深厚,白水带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我们要将白水带的优良传统
发扬光大。未来白水带在茶产业、茶园的发展和建设上,可参照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做法。
比如,在国际上可参照日本静冈百里茶区、马来西亚金马伦茶区、印尼万隆金山茶区和新西兰
乌龙茶区;在国内可参照吉安茶区、绍兴奉化百里茶区和花海走廊、恩施茶区土家族清江走
廊、杭州西湖龙井茶区等等。这些茶景区在国际、国内都是一流的茶文化景区,他们的成功经
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白水带种茶制茶有很好的基础,今后要做实、做优、做强。(1)要继续引进优良茶树品种,这是形
成茶叶浓度和香气及鲜爽度的物质基础。目前已经引进的金观音品种、梅占品种都是国家级、省级的茶树优
良品种,以后还要引进雪芽100、金牡丹、黄玫瑰等一批浓香型品种。(2)推广原生态茶园种植技术,坚决
不施农药,坚持施有机肥,种植少量花树作为茶园区遮阴树,盖草保肥保水,科学实施喷灌技术,优化茶园
和生态环境区。(3)不断创新和完善制茶技术,坚持实施智能化、标准化生产,用先进设备加工茶叶,提
030
高产品的质量。“态和然”公司近年运用智能化标准化的“白水带茶标准加工工艺”,取得很好的效果,这
个工艺起到优化组合的作用,能令红茶甜中带香,同时能很好解决各批产品的稳定性。
3.要实施品牌战略,使白水带茶叶响誉珠三角大湾区。(1)以白水带宝贵的地名资源,注册特色品牌
商标,比如白水带、金钗坑、罗汉山、玉桥、玉龙、甘竹潭、石门、彩虹岭、皇帝石、红环等地名,可选择
3至5个注册商标,让人一看商标就知道是白水带茶。(2)设计生产花色多样的茶叶品种。根据不同的气候
和地方特色,生产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等茶种,生产条形、扁形、砖形、陀形等类型品种,便于适应
和扩大市场销售。(3)创立以白水带岩茶区为中心的货源基地,把白水带的技术标准,延伸到
福建、云南、湖北等地,并在那里建立生产基地。
4.实行茶产业发展与红色文旅发展相结合,形成北有古劳水乡华侨城,南有共和、鹤城古
建筑,西有白水带岩茶景区的良好局面。要挖掘各种有利元素,发展休闲度假、茶文化体现(茶
艺品尝、手工制作茶过程)、客家美食、购物(以茶叶为主兼顾其他农产品)等项目,开创茶产
业新增长点。白水带是革命老区,要发掘本地的红色资源,把发展茶产业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发展白水带茶产业,把白水带打造成鹤山乡村振兴的重头项
目和示范园区,已成为市镇两级的共识。特别是市农业职能部门和宅梧镇委镇政府,已在各方面
给予了大力支持,“态和然”公司也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期望白水带乡亲与“态和然”公司心往一
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进本地发展。
衷心祝愿白水带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早日把白水带岩茶景区建设成为大湾区一颗亮丽的明珠。
(作者简介:李镜波,原江门市外经贸局副局长兼招商局长,江门鹤山资深茶人,江门市态和然农业有限公司特聘顾问)
优品茶礼
032
企业风采
034
茗 茶 采 茶 制 茶 冲 茶
035
态和纤片绿,品出自然红。近年,“态和然”引领鹤山茶走向现代化、产业化,多次举办茶叶标准
化加工技术培训班,组织各项科研活动。2022年,成功举办了鹤山市“十大茗茶”评选活动。“态和然”
作为鹤山茶叶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正信心百倍地扬帆起航,再创辉煌。
2022年
鹤山市
“十大茗茶”
评选活动
2022年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江门市政府主办的第四届广东省
与会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茶业界嘉宾的称赞︒
茶叶产业大会暨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大会上︐﹃态和然﹄茶叶产品受到
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