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堂德
阿堂德
目录
壹——
贰——
刀与月 无双英雄就大义
叁——
肆——
伍——
刀山火海锻英雄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玉盘珍羞直万钱
傈僳族在世界上总人口数有 120
万,中国的傈僳族有 73 万,其
中云南傈僳族有 57.8 万,主要
分布在怒江、丽江、腾冲。傈僳
族刀杆节,在傈僳语中叫“阿堂
德”,意思是“爬刀节”。
刀与月
作为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傈僳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传承了傈僳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发
扬了傈僳族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刀杆艺术是傈僳族对自然崇敬而创造出
来的,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这种独特的舞蹈和文化仪式。人们常
把“刀山火海”理解为最危险的地方,而把“敢上刀山,敢下火海”的人视为勇士,加
以崇拜。“上刀山,下火海”就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比喻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不顾
一切危险,不论发生什么状况都要去完成使命;表达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
达目的不言放弃的决心和勇气。在日常生活中,“上刀山、下火海”难得一见,但在傈
僳族的节庆活动中,我们却经常能欣赏到这惊心精彩绝伦的场景和画面。“刀杆节”是傈僳族
的重要传统节日,主要在怒江、腾冲和龙陵等傈僳族比较集中的地区举行,其活动的中心内容
就是“上刀山,下火海”。腾冲傈僳族刀杆节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七、初八举行,持续两天。第
一天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跳火塘”。二月初七下午,各家各户将准备好的木柴抬到刀杆场上垒起;
至傍晚,人们将柴堆点燃;天黑以后,火越烧越旺,最后形成一个大火塘,“踩火塘”就开始了。
三五个“香通”围着火塘边唱边跳,几圈后他们突然跳入火塘,做出各种惊险动作最后,全村
男女老少围着火塘跳起传统围圈舞蹈——“跳嘎”,尽情欢乐,直到深夜。
腾冲猴桥、轮马、胆扎等地的傈僳
族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七晚上“踩火塘”,
二月初八白天“上刀杆”。之所以选择
在二月初八“上刀杆”,据说是为了纪
念明朝兵部尚书王骥。相传,明朝年
间,兵部尚书王骥率大军三征麓川,大
获全胜;之后,为巩固边防,在腾越司
设下了 8 关 9 隘、36 兵站、72 哨卡;
后来,王骥在某年农历二月初八被奸臣
所害,当地傈僳族为了纪念王骥,所以
把上刀杆活动选择在他的忌日进行。腾
冲轮马刀杆队的刀杆一律为 72 把,喻
72 哨卡;每隔 9 把有一档交叉钢刀,
共 8 组,喻 8 关 9 隘; 怒江州的上刀
杆活动一般于三个时间举行:一是泸水
县登梗澡塘会期间,时间为大年初二到
初六;二是每年正月十五泸水鲁掌上刀
杆活动;三是每年“阔时节”期间,即
阳历 12 月 20 日到 22 日。
怒江州的上刀杆活动在春天进行,
它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春天来临,
大地苏醒,万物生长。在怒江地区,
一般只用 36 把刀。关于 36 把刀的寓
意,有很多种说法。一说 36 把刀代表
一年 360 天。傈僳族创造了“月亮历
法”,即根据月亮的圆缺 , 将一个月
分为上下旬,每旬 15 天,一个月 30 天,
一年 12 个年月,共 360 天。“月亮历法”
的精确度只比现在使用的公历少 5 天,
是与彝族“太阳历”相媲美的历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傈僳族男人 36 岁要
过一生中最重要的槛,所以要上 36 把
刀,过完 36 岁这个本命年门槛之后就
会万事顺利,长命百岁;上、中、下
三个“剪刀口”喻示每个人一生中要
经历三道槛;四周的四条绳索分别代
表四方神位和春夏秋冬四季。
无双英雄就大义
每年农历二月初七,云南腾冲猴桥、明光和滇滩等地的傈僳族民众,都会在
宗教人士“香通”的带领下,前往当地的三崇寺,祭祀王骥尚书等神灵。当天
晚上,“香通”们在三崇寺前“下火海”来清洁自身,次日,“香通”们在三
崇寺前登上由 36 把刀或 72 把刀组成的刀杆,通过这些活动为村寨祈求平安,这
就是著名的刀杆节。值得注意的是,被视为傈僳族文化代表的刀杆节,它的起
源传说却与明代征伐麓川的兵部尚书王骥有密切的关系。刀杆节是傈僳族人民心
中一种神圣的艺术,上刀杆这种艺术传男不传女,看传承是否顺利就看“开香路”是
否顺利(就是看有没有被香烧伤),还要看上刀山是否顺利(有没有被刀子划伤),
上刀山下火海从祭祀转变到节日,仪式的转变也是非常的明显。在以前,作为祭祀仪
式的上刀山下火海,主要是以祛病消灾为主要功能,时间也是不确定的。据历史记载,
腾冲县的傈僳族是在明代由汉族迁居至此,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就开始举办一些集体
的娱乐活动,刀杆节也是由此而发展来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各种制度建立起来,于
是也确定了刀杆节的时间。彝族与傈僳族之间文化相互借鉴,他们祭拜神灵,共创一
种宗教文化,于是傈僳族的刀杆节也被彝族所共享,后来慢慢转变成了固定的时间来
表演,使节日更加有意义。
傈僳族刀杆节踩火塘
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汉族和傈僳族都是一个
母亲生下的亲兄弟。光阴荏苒,兄弟俩一天天
长大了,俩人都娶了媳妇,生儿育女,打算要
分家了。汉族大哥用石头打桩,号了一片土地;
傈僳弟弟用草绳围山,也号了一片土地。谁知
道突然发生一场山火,汉族的石桩倒是牢牢竖
在地上,傈僳族的草绳却被烧成了灰烬。于是,
傈僳弟弟围的土地找不到了,只好流落到边境
上的原始森林里,过着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
他们毁林开荒,住山吃山,树也光了,山也穷了。
“乌鸦无树桩,傈僳无地方”“桩头不烂傈僳
散”,穷苦的傈僳人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挣
扎。于是,外来的强虏侵犯边境,他们无力抵抗。
多少身强体壮的傈僳青年被杀戮,多少孤苦无
依的老人被埋葬。这时,朝廷里派来了兵部尚
书王骥,到边境一线安边设卡。他虽是汉人,
却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傈僳兄弟建设边卡。让他
们从东一家、西一家的种山吃山的“火塘”
里聚集起来固定耕地,保护森林,饲养牲畜,
发展生产,过上了有吃有穿的好日子为了保卫
祖国疆土,他从傈僳族男人中挑选守卡人,操
练武艺,制造土炮,抵御外敌的侵犯。每年给
守卡的每个傈僳族男子发放三十三斗三升三合
米和三两三钱银子的薪晌,公用的一切开支,
都从百姓种的“公田”里提取。但是,正当外
来的强虏被赶出边境,傈僳兄弟才开始过上好
日子,朝廷里的奸臣却谎报军情,秉奏皇上,
说王尚书在边关组织边民练武,大有策反君朝
之势。皇上听信奸臣编造的谎言,遂令将王尚
书召回朝廷。就在农历二月初八为王尚书洗尘
的酒宴上,奸臣暗施毒计,在酒中放进毒药将
王尚书害死。当噩耗传到傈僳山寨,男女老幼
无不顿足捶胸,义愤填房,誓以刀山敢上、火
海敢闯的决心为王尚书赴汤蹈火,报仇雪恨。
从此,傈僳族人把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定为自
己唯一的民族传统节日——刀杆节。
美食·玉盘珍羞直万钱
阿堂德美食
千年的时光记忆
舌尖的乡愁味道
生活的美好向往
漆树及其漆制品———生漆与漆油食品
往往被外界谈“漆”色变,但却被称为“三
江主人”的傈僳族所喜爱,成为傈僳传统
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符号。因
傈僳族长期保留上刀山下火海宗教巫术仪
式,外界把其称作“上刀山下火海的民族”。
但如从其饮食特点来看,把傈僳族称为“吃
漆油的民族”也是名符其实的。在中国,
漆树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湖北、
陝西等地,栽种、使用漆树的历史悠久,
但其他民族中其用途作为家具油漆。
因漆树的枝干、叶子、籽粒,甚至只需
在漆树周围经过皆会致人过敏 ( 滇西北少
数民族语言多称“漆普”,“普”即过敏
之意 ) ,所以对漆树往往是谈“漆”色变,
但傈僳族却把漆树之籽榨成的漆油作为美
味入口 ! 漆油,以固态的方式保存因而也
被称做“漆蜡”,是傈僳饮食中不可或缺
的纯天然植物食用油,傈僳语称其为“汁
车”。
·美味养生——漆油鸡
相约阿堂德
享民族风情
寻舌尖记忆
养生美味共碰撞!
漆油,以固态的方式保存因
而也被称做“漆蜡”,是傈僳
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纯天然植
物食用油,傈僳语称其为“汁
车”。
“汁”,即漆树 ( 全称为“汁子”)
的简称 ; “车”即油。因而,“汁
车”,即是取自漆树果实 ( 漆
籽 ) 的,而漆蜡 ( 或漆油 ) 是
由漆树的果实———漆籽压
榨出的油,并经冷却后成固体
状,通常有黑漆油与白漆油之
分,傈僳语分别称“汁车乃”,
“汁车普”。
漆油具有滋补、疗伤、疏通
血脉、驱寒祛湿等药效,而以
黑漆油的药效更佳。长期以
来,漆油是生活在怒江、澜沧
江、金沙江两岸傈僳族及与之
同处一个区域的怒、独龙、勒
墨人 ( 白族支系 ) 等民族主要
的食用油。
即便现在经济发展,与外界
交流增多,食用油种类增多,
生活在“三江并流”一带的傈
僳仍然喜食漆油,在平时与节
日的饮食中都少不了漆油。
僳地区经常食用的漆油食物
有:漆油鸡。它既是款待亲朋
好友的美味,也是产妇坐月子
期间的上好补品,也用其给跌
伤者进行食疗。
漆
油
树
漆
油
漆
油
鸡
DELICIOUS
TASTE
美味就现在
傈僳每家都留数只母鸡和一
只公鸡作为鸡种,俗语说 : “阿
里吓里丫玛丫施册马哪”,意
思是怎么穷也不能绝了鸡种。
这是因傈僳生活中离不开鸡,
离不开漆油鸡之故漆油煮鸡。
制作漆油鸡时,主妇在三脚
架上架起一个铁锅,待锅底被
烧得火热火热时,取出一小块 (
重量在 25 - 50 克左右 ) 漆油
放入锅内。
漆油受热化开、炼透,微微
有些冒烟,男人就将鸡肉放入
锅中。由于火旺锅烫,“噇”
的一声响的同时锅中也燃起
火焰。
主妇用勺子不时“噇噇噇”
地翻炒鸡肉,并放入适当食
盐。之后,男人接过勺子,继
续翻炒鸡肉,主妇则去清理鸡
肠和鸡胗,在此过程中也把对
山地的认知融进去。
漆油鸡的食材说起来很简
单,只需一只土鸡、一块漆油
与适量盐。但是不惟漆油入口
已是该区域所独有,对于鸡的
选择也很讲究。凡是带“土”
字的东西,皆被傈僳认为是
“我们傈僳的”,言下之意是
“真的、“好的”。
油焖漆油鸡是男女合作,老
子、孩子围坐火塘边,未有鸡
肉入口就先醉于漆油鸡香的
过程。在傈僳族对漆树的培育
和利用过程中,体现了其尊重
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
观。
在傈僳观念中,漆树与人是平
等的,因它们也有着“人性”
的一面,如漆树有公母、长幼
之分,这是傈僳心目中的自然
秩序。
尤为重要的是,在制作、食
用漆油过程中,夫妻间的配
合、漆油食品的分配,都蕴含
着一套长幼有序、夫妻男女有
别的传统道德观念。正是这种
基于自然秩序的社会秩序,使
得傈僳社会长期有序运转。在
制作、食用漆油鸡时的诸多禁
忌和看“鸡卦”的习俗,是对
宗教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色香俱全——手抓饭
相约阿堂德
享民族风情
寻舌尖记忆
养生美味共碰撞!
手
抓
饭
腊
肉
同
心
酒
傈僳族人有独特的饮食文
化,每到过节或者接待尊贵客
人的时候,傈僳族人会搜罗倾
尽家里的食材,烹饪满满一簸
箕的珍馐美味。
最早因受限于食材,傈僳族
的烹饪方法除了生食,也仅限
于蒸煮和炙烤。 一塘炉火,
一口煮锅,简单的调料,新鲜
现取的食材,就是傈僳族人为
家人和朋友制作一桌美味手
抓饭的所有前期准备。
傈僳族手抓饭用大米与碎包
谷粒、或豆米、荞米混合在一
起煮(蒸)熟,伴之以火腿、
洋芋、豌豆,有火腿的浓郁香
味,也有豆的清甜,盛在铺满
绿叶的簸箕上。
米饭上面从外到里依次盖上
烤乳猪肉、鸡肉块、鸡蛋、腊
肉、竹叶菜、菌子、木耳、花
生、凉拌野菜、洋芋、洋丝瓜
等各种肉和蔬菜,拼出了色彩
诱人的“花心”,这种饮食最
为典型的是怒江地区。
怒江峡谷自然景观壮美神
奇、秀丽多姿 , 民族风情古老
而淳朴 , 这里的傈僳族和大自
然融为一体 , 衣、食、住、行
样样都离不开对大自然的依
赖 ,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DELICIOUS
TASTE
自由的美味
在吃手抓饭时,人们洗完手
围着竹簸箕坐成一圈,左手为
碗,右手为筷,先拈一片腊肉
往左手掌上涂一层油,右手抓
起自己想吃的东西放进左手
里进行组合,再喂进嘴里。
傈僳族“ 手 抓 饭 ” 的主要
成是米饭、肉类和蔬菜。传统
上 , 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 ,
种植包谷、水稻、荞麦等 , 其
主食是包谷 、荞麦和大米。
但是大米的总体品种 、质量
、口感并不是非常 好 , 只有在
逢年过节 、待客的时 候才会
用口感好的米来招待客人 。
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 、
牛 、羊、鸡和河 里的鱼 , 肉
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
抹上椒盐 , 放入火塘中烧烤后
食用 。手抓饭中必不可少的
老窝火腿,色泽通润透明,肉
肥而不腻,味道咸香适宜。
老窝火腿,被盐、花椒和酒
在腌渍几日后,悬挂于农家火
塘间上方,以柴火和木姜子
(山胡椒)熏制,一两年过后
表面黢黑因不添加任何防腐
剂和其他化学制剂。
加之养殖周期长,火腿肉质
细腻柔软,肉色桃红,口感更
软绵,油分饱满不腻,可长时
间自然保存。
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尝,
浓郁的肉香味中带有淡淡的
烟熏味,老窝火腿的质地更为
柔软细嫩,生吃会有奶酪般的
香味。
由于历史上傈僳族迁徙频
繁,居住分散,难得相聚。因
此,每每亲朋好友见面或同胞
聚会,傈僳族都会捧出醇香的
布汁酒,坐在火塘边,一起喝
“同心酒”,一边拉家常,犹
如一家人。
“同心酒”渐渐地成为一种
时尚文明的喝酒方式,成为傈
僳族迎宾不可少的礼仪。远方
的客人喝了“同心酒”就意味
着您成了傈僳族做好的朋友,
今后将齐心协力,同心同德;
喝了“同心酒”,走遍天涯海
角都是情。
阿堂德·演变与发展
阿堂德
演变与发展
傈僳儿女
爱国情怀不褪色
“刀杆节”原本是傈僳族祭祀鬼神,祈
求平安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节
日庆典,不是为纪念尚书王骥而举行的军
队出师或演练时的示威活动,也并非傈僳
族迁徙到腾冲一带后才从王骥那里继承过
来的。
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傈僳族“刀
杆节”文化内涵的演变以及原因,拨开层
层云团迷雾,追寻事态的真源,还历史一
个本来的面目,并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民
族文化的变迁本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现
象,僳僳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受当地文
化的影响,其成员思想上自觉或自发地接
受了民族英雄王骥,文化内涵上发生了
演变。
这正好说明傈僳民族由于受汉文化的影
响,产生了对国家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认
同,这也是一部雄伟的傈僳族爱国主义史
诗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