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第09期

发布时间:2024-10-0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第09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9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第09期
文本内容
第8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9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面向空间治理的厦门市道路命名规划探析 吴宇翔(1)

基于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三明市社区体检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

谢舞丹(7)

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内详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刘 琤(14)

霞浦县三河公园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林 虹(19)

乡村振兴背景下黔东南州大利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探究

杨宗豪 魏述和 魏述萍(23)

悬吊斗屏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静力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苏 斌(28)

缺陷水塔的安全评估与力学性能分析 林 君(33)

基于复杂地层的核心筒酒店桩基设计研究 程子忠(40)

某巨型拱-吊柱结构体系实施过程数值模拟分析及监测

张 羽(44)

锚碇式支护在市政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孙林锋(48)

基于抗浮锚杆技术在筏板基础中的应用 廖胜贤(54)

原位测试技术在福安市某EPC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王振华(57)

圆园24窑09

总第 315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乡与园林规划

二尧结构与基础工程

第9页

承插型盘扣支架关键施工技术与受力性能研究 许志艺(62)

预制混凝土外墙饰面石材反打工艺质量控制研究

袁慎明(66)

复杂地形条件下钢结构人行栈道的施工技术研究

巫庆明(71)

建筑数字化融合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王庭国(76)

面向轻量化网络的安全帽佩戴检测方法研究 林在宁(82)

某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管片开裂原因探究 张红燕(86)

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竖曲线半径及长度取值探析

谢伟伟(92)

基于四阶段预测法的道路工程交通量预测与应用

刘建平(95)

基于超高边坡的道路工程设计与道路防护技术研究

张 凯(99)

基于软弱地基的道路工程结构设计与地基处理方案研究

苏雨泽(103)

大型高架立体仓库与生产车间消防水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王 敏(107)

基于FAHP-熵权法的既有建筑消防风险等级评价研究

陈世超 (111)

体育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分析 薛本毅(116)

超高层建筑消防串联供水形式的优化探究 陈超南(121)

BIM技术在某商业综合体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古 杰(126)

工程勘察设计领域人才培养机制的系统优化研究

邹妤佳(131)

工程总承包渊EPC冤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探究

刘沐涵(136)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的创新应用

李廷耀(140)

新形势下房地产开发项目预结算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

梅 艳(145)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9 月 1 日 圆园24窑09

六尧工程管理与建筑经济

三尧建筑施工与信息化 五尧消防工程

四尧公路桥隧

第10页

圆园24郾09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Analysis on Xiamen Road Naming Plan Towards Spatial Governance WU Yuxiang(1)

Establishing Community Physical Examin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ts Practice in Sanming City Based on Complete Residential

Community XIE Wudan(7)

Design and Practice of a Detailed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with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of transition period

LIU Cheng(14)

Analysi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n Sanhe Park, Xiapu County LIN Hong(19)

Explo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Dali Village, Qiandongnan Pref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ANG Zonghao WEI Shuhe WEI Shuping(23)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enter-hung scoreboard on the static stability of single-layer spherical lattice shell structures SU Bin(28)

Analysi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Water Tower Structure And Discussion on Strengthening Scheme LIN Jun(33)

Research on Pile Foundation Design of Core Tube Hotel Based on Complex Strata CHENG Zizhong(40)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a Giant Arch Suspended Column Structure System

ZHANG Yu(4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nchorage Supporting Structurein Municipal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SUN Linfeng(48)

Application of anti-floating anchor technology in Raft Foundation LIAO Shengxian(5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situ testing technology in an EPC project in Fu蒺an City WANG Zhenhua(57)

Research on ke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stress performance of socket type buckle bracket XU Zhiyi(62)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Anchor Technology of Exterior Veneer Stonein the Precast Concrete Exterior Wall

YUAN Shenming(66)

第11页

Study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teel structure pedestrian walkways under complex terrain conditions WU Qingming(7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Integration Application in Architecture WANG Tingguo(76)

Research on Safety Helmet Wearing Detection Method Oriented to Lightweight Networks LIN Zaining(82)

Studay on Cracking of Segments in Shield Tunnel During Construction ZHANG Hongyan(86)

Analysis on the Radius and length of ramp vertical curve on the Highway Interchange XIE Weiwei(92)

Road Engineering Traffic Volume Prediction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Four Stage Prediction Method LIU Jianping(95)

Research on Road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oad prote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ultra-high slopes ZHANG Kai(99)

Research on Structural Design and Foundation Treatment Scheme of RoadEngineering Based on Soft Ground SU Yuze(103)

Design and practice of fire protection water system for large elevated three-dimensional warehouses and production workshop

WANG Min(107)

Research on fire risk grad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based on FAHP-Entropy Weight Method CHEN Shichao(111)

Analysis on the fire linkage control of the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 in the gymnasium XUE Benyi(116)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Series Water Supply for Fire Protection in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CHEN Chaonan(121)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IM Technology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a Commercial Complex

GU Jie(126)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research on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in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field ZOU Yujia(131)

Explor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 Engineering under EPC Mode LIU Muhan(136)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s and Methods LI Tingyao(140)

Research on common issues and solutions for pre-settlement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projec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EI Yan(145)

第12页

2024 年第 09 期

总第 315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9·2024

Vol·315

面向空间治理的厦门市道路命名规划探析

吴宇翔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1)

摘 要:在规划阶段开展道路预命名,前移道路命名关口,是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 为此,

从空间治理视角分析道路命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结合厦门市的实践探索,探讨如何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加强

道路规划和命名过程中的部门协作,从政策上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 通过多层级路名规划体系,构建城市道路名称

“一张图”,从空间上整合道路的名称资源。 同时,结合国家地名信息库等平台,开展道路命名数据库建设,从技术上实

现道路名称的信息共享。

关键词: 道路命名;空间治理;规划编制;厦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9 - 0001 - 06

Analysis on Xiamen Road Naming Plan Towards Spatial Governance

WU Yuxiang

(Xiamen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Xiamen 361001)

Abstract:Implementing road pre - naming at the planning stage and advancing the timing of road naming are important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patial governance systems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current issues and their root causes in road

naming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governance. Based on Xiamen?s practical exploration,it discusses how to enhance the

work system and mechanisms to strengthen departmental collaboration in the road naming process and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ng role of

planning from a policy perspective. Through a multi - level road naming planning system,an urban road name ?map? is constructed to integrate road naming resources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 Building on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names information platform,the construction of

a road naming database can facilitate the technical sharing of road name information.

Keywords:Road naming; Space governance; Plan compilation; Xiamen

作者简介:吴宇翔(1992— ),男,工程师。

E-mail:971866085@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03

0 引言

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通过法规、

规划、管制、政策和标准等手段,对国土空间进行管

理,对相关资源进行配置[1]

。 路名作为地名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指示道路空间位置的重要方式。 由于道路

街巷对城市的骨架作用,路名成为不动产权、交通执

法等相关管理及资源配置空间落位的基础,相较于其

他类型地名,对国土空间组织的辅助作用更为显著。

近年来,因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及城市道路之间

的地理屏障被打通,跨区域道路日益增多。 路名规划

工作的滞后性、与城市发展的不同步性、路名文化内

涵的缺失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水

平[2]

。 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

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3] 要求,“以

‘多规合一’ 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

节”,体现了国家开展全生命周期空间治理的理念。

作为立项、建设、设标等工作的前序环节,在规划阶段

开展道路预命名,前移道路命名关口,对加强部门协

作,实现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

要意义。

1 空间治理视角下道路命名体系的特征、问

题及其根源

道路名称体系由名词化、系统化和空间化三个过

程组成[4]

。 与命名学研究更关注名词化过程不同,面

向空间治理的城市道路命名,更注重系统化和空间化

过程,加之信息化赋能已成为当前全方位提升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手段。 因此,从空间治理的

视角来看,目前道路命名的主要特征和问题,集中在

系统化、空间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如表 1 所示。

第13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表1 空间治理视角下现状道路命名体系的需求、问题及其根源

需求 现状问题 根源 目标

系统化

识别性低,指向性

弱,属性不明显

命名原则不统一,

规律不清晰

命名层次化、序列

化、规范化

空间化

有道无名,有名无

标,标志错误

各命名环节分属

不同部门管理,衔

接不充分

全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化

一 路 多 名,一 名

多路

台账管理不适应

信息化时代的精

细化管理

数据标准化、可视

化,时效性好

1. 1 道路名称的系统化不足

路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 通名在路名中,

相当于人名的“姓”,表示若干路名的通性,为同类或

同级诸路名所共有,例如“街”“路”“巷”等;专名在路

名中相当于人名的“名”,表示某一路名的特性,为该

路名所专有[5]

。 同时,由于道路的指向性功能,通常

在其专名前或专名与通名之间设有“东” “南” “西”

“北”等方位词用于辅助定位。 从系统化的角度看,

路名应适当进行层次化、序列化,实现“好找易记”。

系统化方面的现行问题,主要表现为专名识别性

不强,方位词的指向性弱,及通名未能体现道路的通

性等方面。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命名原则

不统一,导致路名分布的规律不清晰,不方便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通过路名进行空间定位。 目前《地名管理

条例》

[6]等政策文件,虽有提出新建和改建的城镇街

巷应按照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且

通名用字应反映所称地理实体的地理属性,但原则方

面提出更多的是禁止情形;对于路名间相互关系,如

方位词使用、通名匹配规律等方面,并未进行细化。

1. 2 路名管理的空间化不足

路名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通过路名标

志实现物化,依托方向符号等辅助,发挥空间指位功

能和导向作用,是各行业、各层级部门认知城市,对自

身行政管理行为进行空间定位的重要基础。 在新时

期空间治理的对象,已经逐渐从局部单要素向全域全

要素转变,在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路名与

空间的匹配程度对空间治理的效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空间化的角度来看,路名应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协

调,发挥强化意向和精准定位的作用。

空间化方面现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道路无名

称、有名称无标志、标志名称错误等情形。 其根源主

要在于道路的规划、建设、命名和设标分属不同部门

管理,各部门间衔接不够充分,使道路建设、路名标志

设置与经政府批复的标准路名之间存在脱节。 目前

的道路命名管理体制,尚未体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

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7]

中“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 的基本原则,

也不符合新时代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

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内在要求。

1. 3 路名数据的信息化不足

路名是一种社会公用基础信息,其作为人类空

间认知和物质空间之间的重要纽带,不仅涉及政府

的各项公共行政管理,也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出

行定位,这对路名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出了很

高的要求。 过去,标准路名信息主要通过媒体公告、

出版物等方式发布,或通过路名标志的方式实现传

播。 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路名信息应在与空间精

确匹配的基础上,实现动态更新和多方共享,从而赋

能空间的综合治理。

信息化方面现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主体间

掌握的路名信息存在冲突或错误,包括一条道路多个

名字,一个名字多条道路,有名称却无对应的道路等

情况。 其根源主要在于路名数据的信息化程度低,数

据收集、传播、运用的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精细化管

理的需求。 受限于科学技术水平,过去的道路名数据

收集多采用台账管理的方式进行,依靠文字表述的定

位方式,使得路名与道路间空间匹配的精细化程度较

差。 同时,国内空间数据管理更多是相对独立建库管

理,没有对多源数据进行整合[8]

,政府内部缺乏数据

共享渠道,对外信息发布方式也不符合快速发展时代

对数据标准化、时效性和可视化的要求。

2 源头治理,规范城市道路的命名和管理

道路命名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层级、多领域的

系统工程。 为提升道路命名的系统化和空间化水平,

避免路名不规范,识别度和覆盖率低等问题,部分城

市通过编制城市层面专项规划的方式,确定道路命名

的原则规则和规划实施保障。 厦门市则在 2008 年编

制《厦门市地名专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厦门

市道路命名导则》的方式,从技术逻辑和行政逻辑两

个层面应对现状问题产生的根源,实现源头治理。

2. 1 完善命名的规则,明确空间逻辑

除了地名命名应遵循的特色原则、简明原则、稳

定原则和团结原则外,道路命名也需要体现空间统筹

的思想[9]

。 技术层面主要通过明确城市道路命名的

原则和规则,使道路名称能更好地反映道路的空间属

第14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吴宇翔·面向空间治理的厦门市道路命名规划探析 · 3 ·

性。 《厦门市道路命名导则》 主要通过道路的专名、

通名选取,道路分段及方位词选取等规则的制定,强

化道路命名的空间逻辑。

首先,是通过专名和通名展示道路的规划等级信

息,提升路名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水平。 专名方面,差

异化不同等级道路专名选取的方向,如城市快速路、

主干道专名可更多反映地理位置和时代特征,次干

道、支路则更多展现历史信息和地方特色。 通名方

面,则规范“大道”“路”“街” “巷”等不同通名对应的

道路等级和功能属性,如表 2 所示。

表 2 部分城市道路命名通名使用要求情况

城市 大道 大街 路 街 巷

厦门

宽 40 m,长 2 km 及

以上

控制使用 宽 4 m,长 200 m 及以上

商贸集散路段和贯穿居住区

的主要商业服务性通道

居 住 区 内 宽 4 m 及

以下

西安

宽 80 m,长 8 km 及

以上

宽 60 m,长 6 km 及

以上且较繁华

宽 20 m,长 500 m 以上

宽 20 m,长 500 m 以上,两

侧商业功能凸显

宽 20 m 以下,长度不

超过 500 m

成都 宽 60 m 及以上 -

宽 60 m 以下,16 m 及以上

或景区、游览地附近道路

宽 60 m 以下,16 m 及以上 宽 16 m 以下

海口

宽 60 m,长 6 km 及

以上

宽 50 m,长 5 km 及

以上且较繁华

宽 20 m,长 500 m 及以上

宽 20 m,长 500 m 及以上,

两侧商业功能凸显

宽 20 m 以下,长度不

超过 500 m

其次,通过明确道路分段和方位词的选取原则,

更好地发挥路名的定位作用。一方面,为增强路名的

定位作用,方便管理使用,明确道路走向发生明显变

化或长度超过一定标准情况下,必须进行分段命名;

另一方面,参考现有城市的经验,确定方位词参与道

路命名派生的情形。 第一种是以地理实体名称或者

其衍生词作为专名,以方位词表示道路与地理实体之

间的位置关系,如图 1( a)。 例如厦门市筼筜湖周边

的湖滨南路、湖滨北路以及北京市景山西街、景山东

街等。 第二种是将方位词用于道路分段,将较长的城

市快速路或主、次干道等已有道路的延长线,采用同

一专名并分段命名,如图 1( b)。 例如厦门市云顶北

路、云顶中路、云顶南路以及北京市前门西大街、前门

东大街等。

(a)地理实体周边道路 (b)较长的城市快速路或主、次干道

图 1 方位词参与道路命名的主要方式示意

2. 2 明确命名的阶段,适应管理实际

行政层面,则需要结合道路命名管理涉及的规

划、建设、民政、交通等多个行业部门实际情况,对城

市道路命名管理的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和提升,使其更

匹配现行空间治理体系的要求。 《厦门市道路命名导

则》根据道路命名的不同审核、审批阶段,将路名分为

规划路名、报批路名、标准路名,使城市的道路命名管

理与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相适应。

规划路名对应道路的规划阶段,是规划路网经民

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的预设路名,主要通过编制各层级

道路命名规划确定,作为后续道路命名管理的基础,

是前移道路命名关口的核心环节。 报批路名对应道

路的项目立项阶段,是由建设或使用单位向民政部门

申请,报区人民政府初审,经市民政局审核同意后的

路名。 标准路名对应道路运行管理阶段,是报批路名

经市政府审批后,正式公布的路名。

在明确定义的情况下,按照空间治理逻辑,强化

三个阶段路名的关联,使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有效

衔接,如图 2 所示。一方面,要求已规划入网道路应

使用规划路名申请报批路名,在确保道路立项、建设、

设标名称规范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因道路命名审批程

序对项目建设进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报批路名报

市政府审批通过前,允许有关部门可在各自职责范围

内,可使用报批路名开展相关工作,避免道路建成但

未正式命名情况下造成的管理真空,如因无标准路

名,导致无法处罚违章停车的现象。

图 2 各阶段道路名称关系示意图

第15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3 系统治理,构建城市道路名称的“一张图”

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更加强调规划的全流程

治理[10]

。 开展道路命名规划编制,不仅是坚持规划

先行理念,实现道路规划、建设、命名和设标全生命周

期同步管理的基础,也是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自身的

丰富和完善。 为更好地匹配新时代空间治理体系全

域覆盖、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基本要求,需要从顶层

设计、编制方法、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城市道路命名

规划体系,在空间上统筹道路名称资源,提升道路命

名的系统化和空间化水平。

3. 1 构建路名规划体系,实现全域覆盖

道路重名,将严重影响路名的指向功能。 为避免

这一问题,《地名管理条例》

[6]及其实施细则要求,一定

区域内的地名不能重名,形成了路名在一定范围内的

排他性。 同时,城市道路包含市政道路、城中村道路、

城市外围公路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道路对于路名的

需求存在差异。 因此,为满足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体

系全域全要素的要求,需通过市县、片区、城中村等不

同层级道路命名规划所构建的路名规划及传导体系,

统筹区域的道路名称资源,并实现路名的全覆盖。

为更好地适应“五级三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各层级道路命名规划的侧重点应存在差异。 市县级

道路命名规划更多关注于路名规划空间框架的确立

和对各片区的原则性指引,并明确城市快速路、主干

道等跨区域道路及城市外围公路的分段与命名。 若

城市层面尚未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市县级道路命名规

划,还需要承担制定专名、通名命名规则,并提出规划

实施保障的功能。 在《厦门市道路命名导则》 出台

前,《厦门市地名专项规划》就在明确道路专名、通名

命名规则的基础上,划分了地名区块,制定了全市快

速路和主干道的命名方案,如图 3 所示。

图 3 厦门市的快速路与国省干道

片区级道路命名规划的重点,在于结合片区的历

史沿革与文脉、区域特点、发展战略、分区功能定位、

景观资源等因素,在设定不同组团的规划命名主题的

基础上,研究片区可利用命名资源,设计片区内市政

道路的规划命名方案。 必要时,可进一步形成规划路

名的“后备词库”。 厦门市新机场、同安新城、翔安新

城、马銮湾新城、同翔高新城等重点发展地区,均已编

制完成道路命名规划(图 4),对片区内所有规划市政

道路进行逐一命名。

图 4 厦门市近期重点建设片区及各新城范围示意

城中村道路命名规划作为片区级道路命名规划

的重要补充,主要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对一定区域城

中村内部的部分现状主要道路开展命名,服务城中村

治理(图 5)。 各层级的具体规划方案在开展意见征

求和专家论证后,均需提交有关部门审核,建立统一

的数据库,确保路名资源的有效配置。

3. 2 加强相关规划衔接,实现统筹规划

在道路命名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坚持统筹规划理

念,与相关规划做好衔接,不仅能确保路名设计方案

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能更好地反映和支撑城市的功

能布局与发展方向。 其主要包括资源衔接、空间衔

接、时序衔接等方面。

(1)资源衔接

道路的命名资源多样,除了常见的自然地理和历

史文化名称外,区域发展特征与重点规划项目意向也

是路名资源的重要来源。 因此,加强规划衔接,是反

映城市发展特色,丰富道路命名资源的重要渠道。 例

如,以工业主导的区域,经常会采用主题命名的方式,

以高新路、科技路等功能性或象征性的名称进行命

名;重要交通设施周边道路,也经常以机场路、站前路

等相关要素进行命名。

第16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吴宇翔·面向空间治理的厦门市道路命名规划探析 · 5 ·

图 5 某城中村道路命名示意

(2)空间衔接

受空间连续性和路名资源有限性的影响,连续的

跨区域道路通常采用同一专名或以方位词分段位命

名。 道路命名规划路名设计方案不仅需要与上位规

划相衔接,也需要与周边片区的规划相衔接,确保空

间上走向基本相同且道路断面形式一致的连续道路

名称的关联性,减少一定区域内的道路名称数量,方

便群众记忆。

(3)时序衔接

城市道路系统的完善,不仅伴随着新道路的建

设,也有老道路的消逝。 老道路的路名往往与该地段

的关联性极强,同时也已得到当地居民的广泛接受。

在新老道路位置和走向变化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老道

路名称不仅更能“记得住乡愁”,也能一定程度上减

少门牌号更换等社会资源浪费的问题。 但受限于建

设时序问题,新老道路可能同时存在,采用同一专名

会违背基本原则。 因此,道路命名规划路名方案设计

过程中,需要与相关规划做好建设时序上的衔接,并

尽量做好充分的预案。

3. 3 完善规划调整机制,实现动态更新

由于用地政策变化、发展思路调整、具体项目落

地等各种因素影响,规划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 确保

规划的持续适应性和有效性,已成为新时代国土空间

规划核心挑战之一。 不仅需要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

未来的不确定性,还需要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使规划

方案在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优化。

为实现道路命名规划方案的动态更新,厦门市对

涉及规划路网调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控制性详

细规划修改调整和其他相关规划修改调整,分别制定

相应的规划路名命名(更新)程序,使道路名称“一张

图”形成后,能结合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调整进行滚动

更新。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规划部门需在初

审、评审、批复、入库等不同阶段,就道路命名方案与

民政部门进行衔接,确保道路命名规划方案能够与详

细规划同步报批和入库。

4 综合治理,提升路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以各层级道路命名规划为基础,开展道路名称数

据库建设,是提升路名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其不仅能支持路名数据的快速更新、查询、分析和维

护,提高路名管理效率,辅助智慧城市建设,同时也有

助于促进数据共享和利用,确保各方路名信息的即

时、准确和一致性,改善交通导航和公共服务质量。

4. 1 叠合各类道路相关信息

数据库建设是实现道路空间位置与管理属性信

第17页

· 6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息精准匹配的主要方式。 数据库的字段设置,除道路

名称、道路等级、名称状态、命名原因及含义、长度、方

位描述、所属镇街等道路命名规划路名设计方案应具

备的基本信息外,还需要根据数据的应用场景,通过

增设字段和划分数据层等方式,将部分涉及道路的相

关信息整合至数据库中。一是方便各部门开展道路

的相关管理。 例如,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网规划的国、

省、县、乡道有一套自有的命名与编号体系,可通过

空间匹配并增设字段的方式,将城市路网信息与公

路网信息进行整合,体现城市道路对应的公路命名

编号,有利于行业部门管理审查及向上报批。 二是

增强数据库对空间分析的支撑作用。 例如,可以对

现状和规划进行数据层划分并丰富道路的现状信

息,将道路的宽度或车道数量、路面材质、交通流量

等信息作为增设字段,有助于城市规划和管理者在

交通流量控制、公共设施布局等方面开展更精确的

空间分析和决策。

4. 2 强化信息共享与数据接入

路名信息不仅是辅助城市规划和管理者进行有

效空间规划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也是居民生活出

行和企业物流运输不可或缺的关键信息。 通过国家

地名信息库、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官方平台,结

合数据共享的范围和安全等级需要,在实现政府部门

内部的信息互通的基础上,与全社会共享道路名称数

据信息。一方面,可以为软件和科技公司提供创新基

础,直接集成和使用这些信息,运用于相关的应用程

序和服务,如导航软件、位置基础服务等;另一方面,

实现信息即时与准确传播,增强了道路命名管理的透

明度,方便公众了解和参与,能够更有效地表达自身

需求和关注重点。 以有效的道路名称数据信息共享

策略,最大化其社会和经济价值。

5 结语

实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是发挥我国

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基础和关键。 为提升

路名体系的系统化和空间化水平,需要在剖析城市道

路命名的现状问题及其根源的基础上,通过各层级道

路命名规划的编制,多维度协同提升空间治理能力。

在政策层面,应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明确道路命名

管理的技术和行政逻辑,实现源头治理;在空间层面,

依托各层级规划整合道路名称资源,形成全域覆盖、

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一张图”,坚持系统治理;在

技术层面,开展道路命名数据库建设,提升道路命名

数据的实用性和共享水平,保障综合治理。

图 片 来 源

图 1 ~ 图 2:作者自绘;

图 3:《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 - 2035)》草案公示;

图 4:《厦门市国土空间近期实施规划(2021 - 2025 年)》 (草

案)公示;

图 5: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远航路等 377 条地名命名的

批复。

参 考 文 献

[1] 黄征学,王丽. 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内涵及重点[J]. 中国土地,2020(8):16 - 18.

[2] 罗怡,张俊杰,温毅麟. 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城市路名

规划实践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路名规划

为例[C] /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 共享

与品质———201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 城市工

程规划).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1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

施的若干意见[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

(16):6 - 9.

[4] 张澈杨,陈石. 城市道路名称体系构建[ J]. 规划师,

2014,30(6):123 - 127.

[5] 蒲欣梅,韩娇,杨永春. 路名规划的方法探索———以深圳

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8(5):192 - 194.

[6] 地名管理条例[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

(13):8 - 13.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

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7):6 - 11.

[8] 王昌平. 空间资源数据库一体化管理与服务平台研究

[J]. 福建建筑,2018(7):154 - 157.

[9] 胡兆量. 地名说[J]. 城市问题,2017(8):4 - 7.

[10] 张程亮. 控制性详细规划至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变革与

创新[J]. 福建建筑,2022(9):8 - 10.

第18页

2024 年第 09 期

总第 315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9·2024

Vol·315

基于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三明市社区

体检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

谢舞丹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城市体检是城市更新的前置工作。 随着城市更新空间尺度的细化和工作内容的深入,对城市体检的颗粒度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为此,从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出发,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构建一套社区体检指标体系。 以三明市三

元区城关街道四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践探索。 通过公众满意度调查,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可借鉴性。 最后提炼成

效与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生成项目整治清单,以期为城市更新提供基础工作,为微观尺度城市体检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社区体检;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完整居住社区;三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6135(2024)09 -0007 -07

Establishing Community Physical Examin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ts Practice

in Sanming City Based on Complete Residential Community

XIE Wudan

(Fuzhou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uzhou 350108)

Abstract: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is the advance work of urban renewal. With the refinement of the spatial scale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work content of urban renewal,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granularity of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and community physical examination has become the basic work of urban renewal and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te residenti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set of community physical examin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problem orientation,goal orientation and result orientation,and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four communities of Chengguan Street in Sanyuan District,Sanming Ci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ommunity physical examination. Through the public satisfaction survey,the rationality and reference of the index system are verified,and finally the highlights are extracted,problems are identified,and th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and the project renovation list

is generated.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basic work for urban renewal and reference for micro - scale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Keywords:Community physical examination; City physical examination; Index system; Complete residential community; Sanming city

作者简介:谢舞丹(1990. 7— ),女, 工程师。

E-mail:601277674@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09 -25

0 引言

快速的城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

平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病”

[1]

,城市体检作为

城市治理的创新性手段应运而生。 自 2015 年中央城市

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以来,各地陆续开

展了城市体检试点工作[2]

。 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不断

深化,也对城市体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体检的层

级开始逐步细化,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3 -4]

,再到片

区[5]

、街区[6]

、社区[7]等。 社区是城市更新的最小单元,

也是推进城乡走向精细化治理的重要载体[8]

,社区体检

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杨静等选取北京街道社区为

试点,构建社区体检评估指标体系[8]

;张乐敏等提出面向

完整社区的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用于指导完整社区

建设等[1]

。 总体而言,目前社区体检尚未形成统一的指

标体系。 本文基于《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构建一套

面向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社区体检指标体系,在三明市

4 个社区加以应用实践,并通过满意度调查验证指标体

系的合理性和可借鉴性,为其城市更新和社区改造提供

支撑。

1 社区体检基本思路

社区体检基本思路包括构建指标体系、收集指标数

据、生成体检结果三大步骤。

1. 1 构建指标体系

目前社区体检指标体系尚无统一的标准。 本文基

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构建一套社区体检

指标体系。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选取居民关注的社

区问题作为体检的重点。 指标需具有代表性,能反映

社区核心问题。 其次,以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根据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设

置相应的指标。 最后,形成好用管用的社区体检结果,

有效指导城市更新和社区改造,是社区体检的重要意

义之一。 故体检指标需更强调可实施性和可落地性。

第19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 2 收集指标数据

与城市层级体检指标数据的获取途径不同,社区

体检的指标数据多来源第一手的现场调研数据,包括

实地调研、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再根据指标特性,

选取相应的方法,收集指标数据。

1. 3 生成体检结果

对获取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提炼社区发展

成效,识别社区主要问题,形成应对问题的对策建议,

生成项目整治清单,指导城市更新和社区改造。 应建

立“体检发现问题,更新整改问题”的工作闭环,使社

区体检实操性更强。

2 社区体检指标体系构建

《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提出了完整居住社区

的建设目标,包含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民商业

服务设施健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活动空

间充足、物业管理全覆盖和社区管理机制健全 6 大部

分,具体包含 20 个方面(表 1)。 本文聚焦社区核心

问题,以这 6 大部分为基础,并对每部分的具体内容

进行指标的量化、细化、深化,形成含 5 个维度,29 个

指标在内的社区体检指标体系,如表 2 所示。

2. 1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一

个幼儿园、一个托儿所、一个老年服务站、一个社区卫

生服务站。 为实现指标的可量化和可比性,将这 5 方

面分别进行定量化转换,形成“达标配建社区综合服

务站的社区比例”“达标配建幼儿园的社区比例” “达

标配建托儿所的社区比例” “达标配建老年服务站的

社区比例”“达标配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区比例”,

对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程度进行体检。

表 1 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

目标 序号 建设内容 建设要求

一、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完善

1 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站

建筑面积以 800 m

2 为宜,且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 30 m

2

,60% 以上建

筑面积用于居民活动,站内应设置社区服务大厅、警务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居民活动用

房、阅览室、党群活动中心等。

2 一个幼儿园

不小于 6 班,建筑面积不小于 2200 m

2

,用地面积不小于 3500 m

2

,为 3 ~ 6 岁幼儿提供普惠

性学前教育服务

3 一个托儿所

建筑面积不小于 200 m

2

,为 0 ~ 3 岁婴幼儿提供安全可靠的托育服务。 可以结合社区综合

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住宅楼、企事业单位办公楼等建设托儿所等婴幼儿照护服务

设施。

4 一个老年服务站

与社区综合服务站统筹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居家日间生活辅助照料、助餐、保健、

文化娱乐等服务。 具备条件的居住社区,可以建设 1 个建筑面积不小于 350 m

2 的老年人

日间照料中心,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交通接送

等日间服务。

5 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建筑面积不小于 120 m

2

,提供预防、医疗、计生、康复、防疫等服务。

二、便民商业服务

设施健全

6 一个综合超市

建筑面积不小于 300 m

2

,提供蔬菜、水果、生鲜、日常生活用品等销售服务。 城镇老旧小区

等受场地条件约束的既有居住社区,可以建设 2 ~ 3 个 50 ~ 100 m

2 的便利店提供相应

服务。

7

多个邮件和快件寄递

服务设施

建设多组智能信包箱、智能快递箱,提供邮件快件收寄、投递服务,格口数量为社区日均投

递量的 1 ~ 1. 3 倍。 新建居住社区应建设使用面积不小于 15 m

2 的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

站。 城镇老旧小区等受场地条件约束的既有居住社区,因地制宜建设邮政快递末端综合

服务站。

8 其他便民商业网点 建设理发店、洗衣店、药店、维修点、家政服务网点、餐饮店等便民商业网点。

三、市政配套基础

设施完备

9

水、电、路、气、热、信

等设施

建设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供热(集中供热地区)、通信等设施,达到设施完好、运行

安全、供给稳定等要求。 实现光纤入户和多网融合,推动 5G 网络进社区。 建设社区智能

安防设施及系统。

10 停车及充电设施

新建居住社区按照不低于 1 车位/ 户配建机动车停车位,100% 停车位建设充电设施或者

预留建设安装条件。 既有居住社区统筹空间资源和管理措施,协调解决停车问题,防止乱

停车和占用消防通道现象。 建设非机动车停车棚、停放架等设施。 具备条件的居住社区,

建设电动车集中停放和充电场所,并做好消防安全管理。

11 慢行系统

建设联贯各类配套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与住宅的慢行系统,与城市慢行系统相衔接。 社区

居民步行 10 min 可以到达公交站点。

12 无障碍设施

住宅和公共建筑出入口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公共活动场地、道路等户外环境建设符合无

障碍设计要求。 具备条件的居住社区,实施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 对有条件的服务设

施,设置低位服务柜台、信息屏幕显示系统、盲文或有声提示标识和无障碍厕所(厕位)。

13 环境卫生设施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设置多处垃圾分类收集点,新建居住社区宜建设一个用地面积不小于

120 m

2 的生活垃圾收集站。 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小于 30 m

2 的公共厕所,城镇老旧小区

等受场地条件约束的既有居住社区,可以采用集成箱体式公共厕所。

第20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谢舞丹·基于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三明市社区体检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 · 9 ·

续表

目标 序号 建设内容 建设要求

四、公共活动空间充足

14 公共活动场地

至少有一片公共活动场地(含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用地面积不小于 150 m

2

,配置健身器

材、健身步道、休息座椅等设施以及沙坑等儿童娱乐设施。 新建居住社区建设一片不小于

800 m

2 的多功能运动场地,配置 5 人制足球、篮球、排球、兵乓球、门球等球类场地,在紧急

情况下可以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 既有居住社区要因地制宜改造宅间绿地、空地等,增加

公共活动场地。

15 公共绿地

至少有一片开放的公共绿地。 新建居住社区至少建设一个不小于4000 m

2 的社区游园,设

置 10% ~ 15% 的体育活动场地。 既有居住社区应结合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改造建设

“口袋公园”、“袖珍公园”等。 社区公共绿地应配备休憩设施,景观环境优美,体现文化内

涵,在紧急情况下可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

五、物业管理全覆

16 物业服务

鼓励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暂不具备条件的,通过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或居民自管等

方式,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 新建居住社区按照不低于物业总建筑面积 2‰比例且不低于

50 m

2 配置物业管理用房,既有居住社区因地制宜配置物业管理用房。

17 物业管理服务平台

建立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实现数字化、智能

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

六、社区管理机制健全

18 管理机制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业主参与、企业服务”的居住社区管理机制。 推动城市管理进

社区,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相衔接,提高城市管理覆盖面。

19 综合管理服务

依法依规查处私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 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分

类等活动。

20 社区文化 举办文化活动,制定发布社区居民公约,营造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

表 2 社区体检指标体系表

维度 序号 具体指标

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

1 达标配建社区综合服务站的社区比例

2 达标配建幼儿园的社区比例

3 达标配建托儿所的社区比例

4 达标配建老年服务站的社区比例

5 达标配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区比例

便民商业

服务设施

6 达标配建综合超市的社区比例

7 达标配建多个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的社区比例

8 达标配建其他便民商业网点的社区比例

9 底商类型数量超过 5 种的街道比例

10 卫生干净整洁的街道比例

11 不存在乱停车现象的街道比例

市政配套

基础设施

12 达标建设水、电、路、气、热、信等设施的社区比例

13 建设社区智能安防设施及系统

14 达标提供停车及充电设施的社区比例

15 城市绿道 1 km 覆盖率

16 公交站点 10 分钟覆盖率

17 达标配建无障碍设施的街道比例

18 达标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的社区比例

19 达标建设公共厕所的社区比例

公共活

动空间

20 公园广场 500 m 覆盖率

21 遮阴情况良好的公园广场比例

22 园林景观设计美观的公园广场比例

23 设施完备的公园广场比例

24 社交氛围良好的公园广场比例

管理机制

25 达标提供物业服务的社区比例

26 达标建立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的社区比例

27 达标建立居住社区管理机制的社区比例

28 达标提供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的社区比例

29 定期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的社区比例

2. 2 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包括综合超市、邮件和快件寄

递服务设施,以及其他便民商业网点。 针对商业服务

设施健全性,形成“达标配建综合超市的社区比例”

“达标配建多个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的社区比

例”“达标配建其他便民商业网点的社区比例”3 个定

量化指标。 同时,针对商业服务设施的活力、整洁与

管理,增加“底商类型数量超过 5 种的街道比例” “卫

生干净整洁的街道比例” “不存在乱停车现象的街道

比例”3 个指标,以更充分体检社区商业设施情况。

2. 3 市政配套基础设施

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气、热、信等

设施、停车及充电设施、慢行系统、无障碍设施和环境

卫生设施。 水、电、路、气、热、信等设施方面形成“达

标建设水、电、路、气、热、信等设施的社区比例” 和

“建设社区智能安防设施及系统”2 个指标;停车及充

电设施方面形成“达标提供停车及充电设施的社区比

例”指标;慢行系统形成“城市绿道 1 km 覆盖率” 和

“公交站点 10 分钟覆盖率”2 个指标;无障碍设施形

成“达标配建无障碍设施的街道比例”;环境卫生设

施形成“达标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的社区比例” 和

“达标建设公共厕所的社区比例”2 个指标。

2. 4 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活动空间包括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

公园广场是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代表,其体验感往往

决定了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公园广场整治是落地性

强、整治成效明显的城市更新和社区改造项目之一。

针对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舒适性、完备性、社交性等形

成“公园广场 500 m 覆盖率” “遮阴情况良好的公园

广场比例”“园林景观设计美观的公园广场比例” “设

施完备的公园广场比例”和“社交氛围良好的公园广

场比例”等 5 个指标。

2. 5 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包括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机制,均依据

《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形成相应的指标。 物业管

第21页

·1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理维度形成“达标提供物业服务的社区比例” 和“达

标建立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的社区比例”2 个指标。 社

区管理机制维度形成“达标建立居住社区管理机制的

社区比例” “达标提供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的社区比

例”“定期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的社区比例”3 个指标。

3 三明市三元区城关街道社区体检实证研究

3. 1 研究范围与对象

研究范围为三明市三元区城关街道复康社区、崇

宁社区、凤岗社区和红印山社区 4 个社区(图 1),总

面积 79. 01 hm

2

图 1 研究范围分布图

研究范围内包括 19 条街道,分别是江滨南路、崇

荣路、康元路等;公园广场包括青年路街心公园、腾飞

广场和中山公园;城市绿道包括省级 5#绿道三明城

区段、沙洲路绿道、富兴路绿道、三明绿道(一期) 和

文笔山登山道。

图 2 体检对象分布图

3. 2 体检结果分析

按照构建的体检指标体系,在 4 个社区进行数据

收集与分析,形成 4 个社区体检指标数据一览表(表

3),体检值均在 0 ~ 1 之间,数值越大,代表成效越好。

根据平均值对每个维度进行评价,[0 - 0. 4)为不足,

[0. 4 - 0. 7)为一般,[0. 7 - 0. 1)为较好,1 为很好。 4

个社区体检总体结果为一般。

表 3 4 个社区体检指标数据一览表

维度 序号 具体指标 体检值

维度平均

值/ 评价

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

1

达标配建社区综合服务站

的社区比例

0. 75

2

达标配建幼儿园的社区

比例

0. 5

3

达标配建托儿所的社区

比例

0

4

达标配建老年服务站的社

区比例

0. 25

5

达标配建社区卫生服务站

的社区比例

1

0. 50 /

一般

便民商业

服务设施

6

达标配建综合超市的社区

比例

1

7

达标配建多个邮件和快件

寄递服务设施的社区比例

1

8

达标配建其他便民商业网

点的社区比例

1

9

底商类型数量超过 5 种的

街道比例

0. 89

10 卫生干净整洁的街道比例 0. 58

11

不存在乱停车现象的街道

比例

0. 47

0. 82 /

较好

市政配套

基础设施

12

达标建 设 水、 电、 路、 气、

热、信等设施的社区比例

1

13

建设社区智能安防设施及

系统

0. 5

14

达标提供停车及充电设施

的社区比例

0. 25

15 城市绿道 1 km 覆盖率 1

16 公交站点 10 分钟覆盖率 0. 85

17

达标配建无障碍设施的街

道比例

0. 84

18

达标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

的社区比例

1

19

达标建设公共厕所的社区

比例

1

0. 81 /

较好

公共活

动空间

20 公园广场 500 m 覆盖率 0. 68

21

遮阴情况良好的公园广场

比例

0. 67

22

园林景观设计美观的公园

广场比例

0. 67

23 设施完备的公园广场比例 1

24

社交氛围良好的公园广场

比例

0. 67

0. 74 /

较好

管理机制

25

达标提供物业服务的社区

比例

0

26

达标建立物业管理服务平

台的社区比例

0

27

达标建立居住社区管理机

制的社区比例

0

28

达标提供社区综合管理服

务的社区比例

0. 5

29

定期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的

社区比例

0. 5

0. 20 /

不足

总体平均值 0. 64 —

3. 2. 1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总体平均值仅 0. 5,成效一般。 4 个社区均设有

社区综合服务站,复康社区的社区综合服务站总面积

未达 800 m

2

,不符合要求。 复康社区内有佳欣幼儿园

和小天鹅幼儿园,班级数合计超过 6 个班。 崇宁社区

内有三元区实验幼儿园第一分园,共有 12 个班。 凤

第22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谢舞丹·基于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三明市社区体检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 ·11·

岗社区和红印山社区暂无幼儿园。 4 个社区均无托

儿所, 0 ~ 3 岁婴幼儿基本上前往私立机构早教中心

接受托育服务。 仅有凤岗社区符合老年服务站配建

的要求,复康社区和红印山社区各设有一个老年活动

中心。 4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符合要求,提供预防、

医疗、计生、康复、防疫等服务,满足居民需求。

3. 2. 2 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总体平均值0. 82,成效较好。 4 个社区在配建超市、

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和其他便民商业网点方面,均

符合要求。 商业活力方面,研究范围内 19 条道路,除步

云巷和阳巷外,其他道路底商类型数量均超过 5 种,底商

类型包括农贸市场、餐饮、五金、金融、教育培训、百货超

市、珠宝、通讯等,商业环境充满活力。 干净整洁的道路

共11 条(图3),不存在乱停车现象的道路共9 条(图4)。

图 3 街道整体卫生情况体检分布图

图 4 街道乱停车情况体检分布图

3. 2. 3 市政配套基础设施

总体平均值 0. 81,成效较好。 4 个社区水、电、

路、气、热、信等设施符合要求。 复康社区已改造老旧

小区(沙洲新村 25 - 41 号楼)有社区智能安防设施及

系统,无尚未完成改造的社区;红印山社区部分待改

造的小区未安装;其他两个社区则全部安装完成。 社

区停车及充电设施较为紧张,复康社区目前已建设 3

个电动车充电场所,但仍无法满足社区车辆的需求;

崇宁社区目前已设置非机动车充电桩 3 处,机动车停

车位主要由夏商百货停车场和金三圆大酒店停车场

提供;红印山社区目前设有路边智慧停车场及新小区

地下停车位。 由于地形原因,老旧小区改造难以新增

停车场。 4 个社区均在城市绿道 1 km 覆盖范围内,

公交站点 10 分钟覆盖率达到 85% (图 5),可达性较

好。 社区范围内,达标配建无障碍设施的街道比例约

为 84% (图 6),但无障碍设施类型单一,以盲道为主,

缺乏无障碍信号灯和坡道等其他种类。 四个社区均

设有符合要求的垃圾收集点,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还

有待提升。 公共厕所符合要求。

图 5 公交站点 10 分钟覆盖范围图

图 6 街道无障碍设施分布图

第23页

·1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3. 2. 4 公共活动空间

总体平均值 0. 74,成效较好。 公园广场 500 m 覆

盖率为 68% 。 公园广场均与主要道路相连,毗邻社

区,便于居民抵达使用。 青年路街心公园位于青年路

与崇宁路交叉口,腾飞广场位于步行街与二元路南

段,居民通过步行和公共交通抵达均属便利。 青年路

街心公园、腾飞广场和中山公园中,遮阴情况、园林景

观设计美观度、社交氛围较差的是腾飞广场;3 个公

园广场设备均较为完善。

3. 2. 5 管理机制维度

总体平均值0. 20,成效不足。 社区范围内老旧小

区较多,均未达标提供物业服务、建立物业管理服务

平台和建立居住社区管理机制。 达标提供社区综合

管理服务的社区为复康社区和崇宁社区,两个社区也

会举办少量的社区文化活动。

3. 3 满意度调查

为进一步论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借鉴性,本

次研究开展了公众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受访者的满

意感知程度,采用 - 2, - 1,0,1,2 对各方面进行打分,

分数越高,对社区的评价越高。 正数代表高于预期值,

负数代表低于预期值。 通过整理有效的满意度调查问

卷,得到四个社区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 4 所示。

表 4 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

维度 方面 满意度评分 维度平均分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性 1. 25 1. 25

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健全性 1. 75

街道活力 1. 63

整洁有序 1. 45

1. 61

市政配套基础设施

完备性 1. 24

可达性 1. 76

慢行系统 1. 5

无障碍设施 0. 76

1. 32

公共活动空间

可达性 1. 87

舒适性 0. 57

美观性 1. 16

设施完备性 1. 43

社交性 0. 87

1. 18

管理机制

物业管理 - 1. 23

社区文化 0. 23

- 0. 50

从调查结果看出,居民对于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的

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最不满意的

是社区管理机制,这与社区体检调查的结果一致。 满

意度调查与社区体检的差异,在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与公共活动空间维度,社区体检结果是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的成效略小于公共活动空间维度,而公众对于基

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却高于公共活动。 究其原

因,一部分在于体检范围位于市中心,基本生活配套

较为齐全,有不达标或未配给的部分,一般由有相关

配套的临近社区辐射,对居民造成的不便不易觉察;

而地处市中心,公共空间有限是居民普遍的痛点,居

民对此的感受比指标体检更加深刻。

对比社区体检和满意度调查结果,发现二者体检

结果相近,表明本文构建的社区体检指标体系,对于

社区体检具有可借鉴性。

3. 4 成效与问题

通过社区体检和满意度调查,总结 4 个社区在

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方面的主要成效和问题。

主要成效:①便民商业设施和市政配套基础设施

较为齐全,居民满意度高。 4 个社区均达标配建综合超

市、寄递服务设施和商业网点等,并达标建设水、电、

路、气、热、信、垃圾分类收集点和公共厕所等,满足居

民基本需求。 ②公共空间可达性好。 公园广场和城市

绿道的覆盖率较高,社区内的居住用地基本实现公交

站点 10 分钟覆盖,居民出行或抵达公交空间均较为便

利。 ③街道卫生整洁,充满活力。 街道卫生环境干净

整洁,街道充满活力,底商类型丰富。

主要问题:①无障碍设施质量有待提升。 社区内

无障碍设施以盲道为主,类型单一,且盲道存在宽度

不合格、被割断、被占用等问题,影响正常使用。 ②停

车难问题依旧突出。 即使经过老旧小区改造,但受限

于空间和地形原因,新增车位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

长的机动车停放需求。 社区普遍缺乏电动车集中停

放和充电设施,采用飞线充电,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③社区全龄友好设施缺乏。 4 个社区均未设立托儿所,

凤岗社区和红印山社区暂无幼儿园,复康社区和红印山

社区未设立老年服务站。 ④社区规范管理水平有待提

升。 不论是社区体检还是公众满意度调查,社区管理机

制方面得分均最低,在物业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和居

住社区管理机制建立等方面较为落后。

3. 5 对策与建议

针对社区体检和公众满意度调查的主要问题,提

出实用性的对策建议,生成整治项目清单,如表 5

所示。

针对社区范围内乱停车和停车难问题,主要从供

给方面入手:①增设智慧停车位。 复康路、红印山路

和文笔路道路宽度较大,暂时没有划定停车位,但违

停现象多,建议在这 3 条路增设智慧停车位,规范公

众停车。 ②挖掘存量空间增加停车场。 利用江滨南

路(垃圾转运站旁) 临时用地增设停车场,同时建议

开放崇宁路的三元人民剧院、新市南路的海关大楼、

青年路的金三圆酒店的停车场供公众错时共享。 ③

增设电动车集中停车充电设施。 随着电动车数量剧

增,建议在社区的各个老旧小区适当增加电动车集中

停车充电设施,减少安全隐患。

第24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谢舞丹·基于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三明市社区体检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 ·13·

针对无障碍设施不达标的问题,建议开展专项整

治行动:①针对沙洲路、新市南路等道路盲道宽度不

达标问题,开展迷你盲道整治。 ②阳巷公厕门口的无

障碍坡道与路边停车位冲突,建议消除该停车位,保

障无障碍坡道正常使用。 ③文笔路、崇荣路等道路盲

道存在被机动车、摊贩等占用情况,建议开展盲道违

规占用专项整治。 ④在崇荣路、江滨南路等车流量和

人流量大的道路上,新增无障碍设施信号灯。

针对社区全龄友好设施缺乏问题,建议存在问题

的社区,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增设相应设施:

①在复康社区、崇宁社区、凤岗社区增设托儿所;②在

复康社区、崇宁社区、红印山社区增设老年服务站。

针对社区规范管理水平的问题,建议按需适时推

进社区物业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居住社区管理

机制逐渐全覆盖。

表 5 整治项目清单一览表

对策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位置

提高停车

位供给

1

增设智慧

停车位

复康路、红印山路、文笔路

2

新建停

车场

江滨南路(垃圾转运站旁)、崇宁路

(三元人民剧院)、新市南路(海关

大楼)、青年路(金三圆酒店)

3

增设电动车集中

停车充电设施

各老旧小区

无障碍

设施整

治提升

4 迷你盲道整治 沙洲路、新市南路、步云巷、康元路

5

无 障 碍 坡 道

整治

阳巷

6

盲道违规占用

专项整治

文笔路、崇荣路、江滨南路、新市

南路

7

新增无障碍设

施信号灯

崇荣路、江滨南路、新市南路、青年

路、复康路、沙洲路

全龄友

好设施

补短板

8 增设托儿所 复康社区、崇宁社区、凤岗社区

9

增 设 老 年 服

务站

复康社区、崇宁社区、红印山社区

提高社区

规范管理

水平

10

逐步提高物业

服务社区比例

复康社区、崇宁社区、红印山社区、

凤岗社区

11

逐步提高建立

物业管理服务

平 台 的 社 区

比例

复康社区、崇宁社区、红印山社区、

凤岗社区

12

逐步提高建立

居住社区管理

机 制 的 社 区

比例

复康社区、崇宁社区、红印山社区、

凤岗社区

4 结语

社区是城市更新与精细化治理的重要载体,是服

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社区体检指标体

系,开展社区体检,有助于发现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

问题,为社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结合完整

居住社区建设重点,构建一套社区体检指标体系,在

三明市城关街道 4 个社区中加以实践,并辅以公众满

意度调查作为验证,表明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和可

借鉴性;最后提炼成效与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生成项

目整治清单。 诚然,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后续将根

据社区类型、居民满意度以及新趋势进一步优化指标

体系,对相关指标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此外将加强客

观定量化指标研究,探索更科学合理的社区体检路径

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张乐敏,张若曦,黄宇轩,等. 面向完整社区的城市体检评估

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J]. 规划师,2022,38(3):45 -52.

[2] 杜栋. 城市“病”、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的逻辑[ J]. 城

市开发,2021(20):18 - 19.

[3] 张旭,钱前,陈添悦. 城市体检评估视角下中小城市的响

应思路与规划应对策略———以江苏省金湖县为例[ J].

城乡规划,2023(3):33 - 39.

[4] 徐钰清,罗佳,刘世晖,等. 特色中小城市体检与更新联

动工作探索———以景德镇市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3,30(5):34 - 38.

[5] 张美娇. 城市发展转型背景下的片区城市体检基本要素

和城市更新开发策略———以长沙市黑石铺更新片区为

例[J]. 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2(11):58 - 60.

[6] 徐勤政,何永,甘霖,等. 从城市体检到街区诊断———大栅栏

城市更新调研[J]. 北京规划建设,2018(2):142 -148.

[7] 刘佳燕,陈思羽,李宜静. 面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城市

社区体检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J]. 北京规划建设,2023

(2):32 - 40.

[8] 杨静,吕飞,史艳杰,等. 社区体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与实践[J]. 规划师,2022,38(3):35 - 44.

第25页

2024 年第 09 期

总第 315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9·2024

Vol·315

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内详规管理系统的

设计与实践

刘 琤

(武夷山自然资源局 福建南平 354300)

摘 要:详细规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核发相关规划许可的法定依据,也是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

构成部分。 从现阶段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管理的现状出发,基于“图、属”变化识别、智能化审查定制、自动更新及

版本追溯等关键技术,开发了覆盖新编、修编、局部调整的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管理系统,实现了城镇开发边界

内详细规划全域全周期的管理,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详细规划管理系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详细规划;规划调整;规划质检;规划更新;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9 - 0014 - 05

Design and Practice of a Detailed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with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of transition period

LIU Cheng

(Wuyi Mountain Natural Resources Bureau,Nanping 354300)

Abstract:Detailed planning is the legal basis for implementing land spatial use control and issuing relevant planning permits,and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five level and three category la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of detail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ith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this article develops a detailed planning (with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management system that contains new,revised,and partially adjusted areas,based on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 map and attribute\" change

recognition,customizable intelligent review rules,automatic update and version tracing. This system achieves the full cycle management of

detailed planning with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detail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the la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Keywords:Detailed planning; Planning adjustment; Planning quality inspection; Planning update; Information system

作者简介:刘琤(1978. 06— ),女,工程师。

E-mail:312421403@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26

0 引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多规合一”

改革,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促进城乡高质

量发展,自然资源部 2023 年 3 月发布了《自然资源部

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

〔2023〕43 号)》,要求各地在 2023 年年底前,完成详

细规划编制单元划定工作,并结合“十四五” 经济社

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治理的需要,及时启动实施层面

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详细规划包括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城镇开

发边界外村庄规划及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等类型[1]

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将取代传统城乡规划体系

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但在新旧规划并存的过渡时期,

已经法定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仍然是进行空间用途

管制及各类规划许可核发的依据[2]

。 为了做好新旧

规划的衔接,更便捷、智能地服务于城市开发建设、整

治更新、保护修复等活动,研究开发过渡期城镇开发

边界内详细规划管理系统,应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详细

规划的编制、管理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管理的现状

在规范性方面,为了加强“五级三类” 国土空间

规划传导协同,强化详细规划管理效能,规范城镇开

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审工作,提高编审效率,海南、江

苏、广东等省份率先发布了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

编制指南,对详细规划总体要求、基础工作、分层编

制、分类引导、成果要求、审批与修改流程等做了相关

的规定,用于指导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新编详细规划和

已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 并且,这些省份还同步

发布了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数据库标准,便于统

一规范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成果数据内容。

在具体实施方面,现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方面缺

少与上位规划的衔接,另一方面存在城镇开发边界内

覆盖不全以及不协调、不统一、空间布局合成谬误等

问题,因而面临大量的新编、修编及局部调整的工

作[3]

。 虽然多个省份、地市出台了详细规划编制指

第26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刘 琤·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内详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15·

南、数据库标准规范等,但是在空间规划的过渡期,随

着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正式启用,控规编制、调整

的具体细则还是面临诸多细小的调整。 因此,做好过

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管理要重点解决以下

关键问题。

1. 1 详细规划要素传导分析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福建等大多数地区的控制

性详细规划按照分层编制、分期审批模式管理。 在层

级上,一般分为单元控规和地块控规。 单元控规以控

规单元为基本单位,传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

的强制性内容,以及各专项规划的管控内容。 地块控

规深化各类用地和设施的具体内容,细分和明确各地

块的具体用地性质、规划控制指标,提出规划管控要

求。 详细规划的要素传导,就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

上,按照精细化、公益性及可实施性的原则,划定详细

规划单元,将总体规划提出的规模管控、底线约束、用

地布局、设施分解的方法落实到详细规划单元内,并

提出核心要素的传导要求[4]

,具体要素传导逻辑如图

1 所示。 在构建系统时,要充分结合规划的“刚性传

导、弹性适应”,结合空间分析和智能化校验规则,为

规划的准确传导提供保障。

图 1 要素传导逻辑图

1. 2 详细规划管理业务分析

(1)新编规划业务

新编规划分为编制计划、规划草案、规划成果三

个编制阶段。 编制计划阶段,合理确定控规编制范

围,对控规编制的重点难点进行提前预判,并提出解

决问题的初步思路。 规划草案阶段,传导落实国土空

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以及各专项规划的管

控内容,分解落实各类管控指标要求,确定单元的主

导功能、空间结构、框架体系、重要设施等底线性、框

架性内容,明确总建筑面积及住宅建筑面积、公共服

务配套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和空间环境控

制要求,形成规划草案成果。 规划成果阶段,要求形

成完整的控规成果,其中,近期建设地块编制到地块

层级深度;非近期建设地块及开发意向不明确的地块

可编制到控规单元层级深度,待开发意向明确后,再

细化至地块层级深度,形成地块开发图则。

(2)规划调整业务

规划调整分为重大修改、一般修改和局部调整三

类。 重大修改主要适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发生重大变

更,对控规范围的用地功能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需

要对控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空间结构、主导属性、

路网结构、绿地和景观结构等内容进行调整,修改程

序分为申请环节与审批环节;局部调整是指在遵循

“保障公益设施、支持产业发展、平衡建设总量”的原

则下,对用地性质、用地布局、开发强度、规划控制线

以及其他指标进行局部调整;其他情形下的修改,视

为一般修改的情形。 具体调整流程如图 2 所示。

图 2 控规调整流程

此外,对于一些技术性错误更新、依许可修正、依

政策修正以及经组织编制主体书面说明、自然资源主

管部门审查认定的其他明显错误,可以进行控规技术

性修正,无需进行控规调整。

1. 3 详细规划工作全程留痕

详细规划的管理,除了实现业务信息的记录以

外,每次对业务信息的修改操作需留痕。 详细规划的

第27页

·1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审查通常要面临多次的修改与调整,每次提出的修改

意见或建议、出具的审查意见等都需要在系统中进行

留痕,满足规划管理行为可回溯、可查询、可监管的要

求。 另外,在详细规划的实施中,成果的更新可能会

直接影响项目选址、土地供应、规划许可核发等业务

的开展,因此详细规划的修编、局部调整以及技术性

调整都要可追溯,以便问题溯源。

2 关键技术助力详细规划管理系统的运用

构建“好用、管用”的详细规划管理系统,不仅要

能实现对成果的留存和对用途管制等业务的支撑,更

关键的是能够根据过渡期详细规划的业务特点,应用

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智能化、自动化辅助详细规划业

务的开展。

2. 1 “图、属”变化识别

在详细规划的更新中,准确、高效地识别更新前

后详细规划的变化,是开展智能化辅助详细规划更新

审查的基础。 详细规划成果的变化有三种情形:一是

空间信息发生变化(位置、形状或位置形状均发生变

化);二是属性信息发生变化;三是空间、属性均发生

变化[5]

。 以地块用地规划为例,识别变化的运算逻辑

如图 3 所示。

图 3 识别变化运算逻辑图

在上述运算逻辑中,要始终注意效率优先。 在判断

图斑空间信息发生变化后,直接将变化后的图斑唯一标

识存入变化队列,而不管其属性是否发生变化,仅对空间

信息未发生变化的图斑,判断其属性是否发生变化,变化

后的图斑唯一标识存入变化队列。 实际应用中,识别到

的“图、属”变化,需要结合具体的判定规则,才能智能化

地辅助审查,而判定规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定

制。 所以,上述运算逻辑的核心仅仅是快速、准确的识别

变化,与规划调整的符合性判定“解耦”,更好地满足过

渡期规划业务规则灵活调整的需求。

2. 2 智能化审查规则定制

智能化审查,主要是通过自动执行的一系列分

析、计算、比对,辅助详细规划审查工作的开展。 详细

规划的新编、修编、局部调整的审查流程不同,智能化

审查的规则也存在差异。 将详细规划涉及到的所有

智能化审查项“原子化”,再根据详细规划审查的业

务类型、业务情形进行具体智能化审查规则的定制,

形成符合具体业务审查要求的多个审查项组合。 这

样,一方面能够能使智能化审查规则具备一定的“弹

性”

[6]

,更好地应对过渡时期规划细则的调整;另一方

面,提升了程序的复用性,更易于运维。

2. 3 自动更新及版本追溯

针对不同的详细规划业务,自动执行相应的成果

更新入库模块。 新编的详细规划,在市政府审批后,

直接入库。 修编、局部调整和技术性调整的详细规划

均涉及多个图层的部分替换更新。 替换更新需要,采

用事务的处理模式,即将原详细规划推入历史库并打

上版本标记和更新后的详细规划入库要同时成功,失

败后要一起回滚。 否则,更新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

成系统的异常。 此外,基于空间位置关系和版本标记

中的时间戳,应以“时间轴”的模式,提供详细的规划

变更追溯。

3 详细规划系统总体设计与核心功能实现

详细规划管理的大方向已明确,但实操层面还存

在诸多不确定性,需要随着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

实践,逐步优化与固化。 针对此种情形,系统应当充

分考虑其调整的灵活性和模块的可扩展性,以满足过

渡期多变的应用需求[7]

3. 1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标准化四层设计架构,尽量采用松耦合

的模式构建服务层和应用层,建设成果最终集成到局

内的信息化体系中,具体架构如图 4 所示。

图 4 系统架构图

第28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刘 琤·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内详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17·

3. 1. 1 设施层设计

设施层主要由支撑系统运行的物理存储、服务器、

网络设备、用户终端等硬件设备,及操作系统、数据库

软件、GIS 基础平台等基础软件构成。 另外,在设施层

部署安全运行监控软硬件,以防外部攻击和信息泄露。

3. 1. 2 数据层设计

数据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与详细规划密切

相关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数据。 系统不管理这部

分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中会高频访问;二是与详细规划

业务和成果相关的数据,包括用于存储当前有效详细

规划成果的“现势库”、用于存储被更新掉的详细规划

成果的“历史库”,以及存储详细规划审查业务全过程

的“过程库”;三是系统配置库,存储系统的共享配置信

息,包括审核流程、审查项、审查规则等配置信息。

3. 1. 3 服务层设计

服务层为应用层提供地图浏览、查询统计、智能

分析、工作流引擎等服务。 同时,部分与局内信息化

体系的集成也在服务层实现,包括局内已有的各类服

务的接入以及详细规划服务的共享等。

3. 1. 4 应用层设计

应用层主要包含四大模块,分别是用于辅助详细

规划编制的规划编制模块、用于管理详细规划业务的

规划审批模块、规划成果管理模块以及用于管理各项

配置信息的配置管理模块。

3. 2 核心功能实现

3. 2. 1 规划编制管理

规划编制模块主要提供规划编制计划管理、规划

编制项目管理以及规划编制辅助工具。 其以台账的形

式实现对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计划进行管理,并且与

规划编制项目进行关联,可以跟踪计划的落实情况。

规划编制项目管理,包含对编制任务、项目采购、项目合

同、款项支付情况、会议纪要等规划项目全信息的管理,

并与规划审批业务、规划成果进行关联。 规划编制辅助

工具主要提供规划成果数据下载、常用的叠加分析、冲突

监测以及新编、修编及局部调整的预检查功能。

3. 2. 2 规划审批业务

规划审批业务与上述规划项目管理关联,主要是

对规划的新编、修编、局部调整以及技术调整业务进行

管理。 业务类型分为“新编规划、规划调整及技术性修

正”三类,业务列表如图 5 所示。 其中,“规划调整”又

分为“重大修改、一般修改、局部调整”三种情形,系统

根据不同的情形,自动适配不同的审核流程,对所有业

务提供信息填写、附件上传、矢量数据载入及定位查

看、智能化辅助审核以及业务办结后自动更新入库等

功能,并对所有的操作记录留痕且提供可视化的复现。

图 5 规划审查业务列表

智能化辅助审查依托智能化审查规则定制来实

现,提供在线的智能化辅助审查。 系统根据不同的业

务类型和业务情形,自动调用不同的辅助审核模

块[8]

,并输出辅助审查结果和审查报告,系统界面如

图 6 所示,执行的通用审核项如表 1 所示。 在本项目

的审查项制定从三方面考虑,一是规划衔接,主要落

实上位规划“三区三线” 成果的刚性管控要求;二是

与其他管制要素的规划符合性关系,例如与预审选

址、供地、用地规划许可等业务红线的关系;三是数据

本身的规范性问题,例如成果完成、图属一致等。 在

所有的审查项中,属于“刚性” 要求的,设置为“强制

性”类型;属于“弹性”要求的,设置为“提示性”类型。

在审查中,“强制性”类型必须都为“通过”,提示请可

根据具体情形提供“例外说明”,或者不做处理。

表 1 业务通用审查项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类型

目录及文件

完整性

汇交的规划成果(批复文件)、佐证材

料(局纪要、必要说明、服务单等) 是

否完整。

强制性

属性规范性

图层属性字段的名称、类型、长度等是

否符合入库标准要求,字段取值是否

符合值域范围。

强制性

编码唯一性 地块编号字段是否唯一。 提示性

落位准确性

图层落位所在的行政区是否正确。 强制性

规划用地和道路红线是否与规划范围

全覆盖。

强制性

拓扑关系

面层内 要 素 是 否 自 相 交、 闭 合、 空

图形。

强制性

图属一致性

数据库中图形面积与图形属性中的用

地面积是否一致。

强制性

规划衔接性

规划用地中的建设用地须落在城镇开

发边界范围内。

强制性

规划用地中的建设用地不能占用生态

保护红线。

强制性

规划用地中的建设用地不能占用永久

基本农田。

强制性

规划用地中的建设用地不能与村庄规

划建设边界重叠。

强制性

第29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续表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类型

规划符合性

待入库的规划用地、道路红线是否与

已入库的规划用地、道路红线重叠。

提示性

待入库的规划范围是否与已入库的规

划范围重叠。

强制性

规划用地、道路红线是否与土地供应

重叠。

提示性

规划用地、道路红线是否与已核发的

预审选址、用地规划、工程规划重叠。

提示性

规划用地、道路红线是否与农转用图

斑重叠。

提示性

图 6 智能化辅助审查界面

自动更新入库在用户填完政府审批结果并且发

送后自动执行,其将新编、修编或局部调整的成果从

业务库移到现势库,将被更新的规划成果移到历史库

并在现势库物理删除。 对所有的更新操作记录日志,

不管更新是否成功,业务均结束,由运维人员利用手

工更新工具解决遗留的更新问题。

3. 2. 3 规划成果管理

用“一张图” + “一张表” + “一条线” + “一根

链”来管理所有的详细规划成果。 对所有现行有效的

详细规划成果实现“一张图” 浏览空间分析、规划文

本查看等功能,包括整合建库的控制性信息规划,以

及由本系统审批产生的详细规划成果。 所有新编、修

编、局部调整以及技术调整审批通过的成果形成详规

成果“一张表”,提供按照编制单位、编制类型、编制

范围等多种条件的查询、查看以及统计分析。 从规划

成果串联起该成果的审批全过程信息以及规划编制

的全项目信息,勾勒详细规划管理“一条线”。 以“空

间范围 + 版本号”实现任意规划成果的向前追踪和向

后溯及,以时空为链,呈现区域内详细规划的变化。

3. 2. 4 系统配置管理

系统配置提供业务流程、流程权限、审查规则、附

件清单等系统可调整配置项的管理。 业务流程的配

置提供可视化的流程调整操作,包括增加节点、废弃

节点、定义节点类型等。 流程权限配置可以设置角色

在当前节点的表单查看权限和编辑权限。 审查规则

的配置,包括配置审查项以及由多个审查项组成的审

查规则。一个审查项可以配置到多个审查规则中,每

个审查规则有唯一的编号。 附件清单的配置逻辑与

审查规则类似,不同的是,附件清单中的附件项定义

的是附件名称、格式要求等;审查项定义的是审查的

内容以及“原子化”的核查服务。

4 结语

截止2023 年6 月,福建省武夷山市自然资源局通过

系统审批管理控规任务138 件,涉及面积 745. 34 hm

2

,有

效提升了详细规划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详细规

划成果与用地规划许可业务进行联动管理,初步建立

了基于信息化的详细规划“管、用”体系。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接近尾声,新空

间规划体系下,传导总规承接实施的详细规划编制工

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本文以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内

详细规划全域全周期的系统化管理为目标,根据详细

规划的业务要求以及过渡期需求变化快的特点,分析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阐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及核心

功能的实现。 未来,可在此系统框架下,逐步探索扩

展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等其他类型的详细

规划的管理,逐步形成覆盖城镇开发边界内外,囊括

详细规划全类型的详细规划管理系统,促进规划管理

工作质量和效能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自然资源部. 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

[Z]. 2020.

[2] 自然资源部. 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管的通知[Z]. 2020.

[3] 张程亮. 控制性详细规划至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变革与

创新[J]. 福建建筑,2022(9):8 - 10.

[4] 唐正彪,高娄辉.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太原市控制性详细

规划编制的探索[J]. 城乡规划研究,2021(7):87 - 94.

[5] 郭涛.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 多规合一” 平台建设

[J]. 北京测绘,2022,36(5):600 - 605.

[6] 黄孚湘,林 鸿,梁博文,等. 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

治理平台设计与应用[J]. 工程勘察,2023(2):55 - 59.

[7] 曾元武,史京文,罗宏明,等. 省市县三级联动国土空间

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J]. 测绘通报,2022(4):145 - 148.

[8] 陈欣.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以福

建省为例[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21(5):43 - 49.

第30页

2024 年第 09 期

总第 315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9·2024

Vol·315

霞浦县三河公园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林 虹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8)

摘 要: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视,滨水景观的设

计,逐渐成为创造美丽城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霞浦县三河公园景观设计为例,旨在探讨滨水景

观设计的相关问题,总结设计滨水景观的一些重要思考点,以期为同类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滨水景观;生态;美学;可持续;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9 - 0019 - 04

Analysi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n Sanhe Park, Xiapu County

LIN Hong

(Fujian institute of urban &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Fuzhou 350008)

Abstract: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field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the design of waterfront landscapes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create beautiful cit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Sanhe Park in Xiapu County as an example,

aiming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issue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summarize som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designing waterfront landscapes,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similar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s.

Keywords: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y; Aesthetics; Sustainable; Culture

作者简介:林虹(1978. 12— ),女,高级工程师。

E-mail:14495319@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8 - 21

0 引言

滨水景观是一种独特的线状景观,一般指同海、

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1]

。 城市滨水

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

观的区域,是沟通城市内陆空间和水域空间的重要媒

介[2]

,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即前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 前工业

时代,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主要依赖自然条件,水体的

主要功能,是满足农业灌溉、居民生活供水与排水以

及提供舟楫交通的便利[3]

。 这个时期的滨水区往往

呈现出自然发展的特征,水体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

但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生态环境较为原始。 工业化时

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滨水区的功能发生了

重大转变。 码头和工厂成为滨水区的地标,水体的主

要功能转变为交通运输、工业供水与排水[3]

,以及聚

集人气和促进工业交流。 这个时期的滨水区开发强

度大幅提升,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

题。 后工业时代,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以人为

本理念的回归,城市滨水区的功能再次发生转变,滨

水区的主要功能转变为提供游憩空间、景观欣赏和生

态修复[3]

。 水体不再仅仅是工业和交通的工具,而是

成为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元

素。 这个时期的滨水区开发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文

化传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滨水景观,与城市建设和生

态环境紧密相连,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生态环境

有着重要作用。 滨水景观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规划和

建设,使这些区域变得更加美丽宜人,满足人们对于

自然环境、休闲娱乐和文化传承的需求,提高人们的

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霞浦

县三河公园景观设计实例,探讨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

中,需要考虑的多方面因素。

1 加强与上位规划的协调衔接

无论是哪一类的景观设计,加强与上位规划的协

调衔接都极其关键,其有助于确保景观设计符合城市

整体规划的要求,与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保持一

致,能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性。

霞浦县绿道网规划(2013 ~ 2030)中,本次设计的

第31页

·2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三河公园位于霞浦 8 号绿道上,8 号绿道为都市型绿

道,属于绿色通勤型绿道。 三河公园根据都市型绿道

规划建设标准,设置两个一级驿站,集管理、商业服

务、游憩健身、科普教育、安全保障及环境卫生等设施

于一体;设置标识标牌及引导线,完善绿道网标识系

统。 建设内容以亲水栈道、步行道及自行车道为主,

注重场地与周边环境的衔接,提高场地可达性,并与

城市慢行系统相对接,形成空间连贯性和流线性,使

人们在城市中得以顺畅移动和体验。

2 生态保护与恢复

滨水绿地作为水陆交界区域,具有特殊的边缘效

应,既是生态活跃区域,也是生态敏感区域[4]

。 设计

前应充分调研、分析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好潜在的植

物群落,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破坏干扰。 设计

时需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善水质及滨水环境质

量,增加动植物的栖息空间,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

创造适宜的生境条件。

霞浦县三河公园设计起点位于沈海高速出口与

赤岸大道交接处,流入沙塘港,设计段长约1677 m,含

水域面积约 17. 5 万 m

2

,河流现状河面较宽,但水量

严重不足,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河里有不少滩涂地,被

生态植物覆盖。 三河水岸多为半生态水岸,具有较高

的景观生态价值。 而基于行洪安全,先期施工的河道

扩宽工程破坏了一部分的现状滩涂湿地。 景观设计

最大限度地保留剩余的自然湿地,充分考虑保护现有

湿地、植被和动物物种的需求,提供合适的栖息地和

保护区域。

提高滨水环境质量,应先从改善水质入手。 三河

水质污染缘于沿线周边村庄污水的直排入河,因此,

截污是三河改善水质的首要任务。 污水改造工程将

处于河道下方的现状污水管废除,沿景观带新建污水

管网,增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引入 MBR 膜生物反

应技术,将村民排放的生活污水截污、收集,经一体化

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达到一级 A 类排放标准,尾水经

植草沟消纳后再行排放,通过截污,从根源上解决三

河的水质污染问题,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 除

污水改造工程外,恢复湿地功能,也可提高水体的自

净能力。 景观设计充分利用水利加固堤防的堤外抛

石压载层,在压载层边缘以低矮的河卵石围合,打造

无边界的水生种植区(图 1),美化隐蔽硬质压载层;

人工塑造草坡湿地和漫水浅滩,尽最大可能修复原有

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生态平衡,提高栖息地质

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图 1 抛石滩改造人工湿地做法

合理规划植被景观,也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

境,增加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乡土树

种都经过了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考验与选择,对当地

极端气候以及恶劣的生长环境具有很强的抗逆性,用

于生态园林绿化,具有十分稳定的景观表现[5]

。 三河

公园种植上,以“适地适树、选择具有较强抗污、抗盐

碱的生态植物”作为设计原则,尽量选用乡土植物,以

乡土树种营造适合本地生物种群的生态环境,为当地

的动植物提供原本依赖的食物、庇护和繁殖场所,提

高生物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成功率,维持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和稳定。 植物复合景观的营造,同时也调节

改善三河周边区域的小气候,降低了城区的热岛效

应,达到了降噪、净化空气的作用。

3 水利安全与景观美学融合研究

人们历来喜欢临水而居,而自然潮汐、洪涝灾害、

交通不便等问题,让市民难以接近水岸。 长期以来,

传统水利工程采取河道渠道化、局限化的模式,忽略

了生态功能。 人为建设及硬质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同

程度上破坏了原有天然河道系统。 尤其是裁弯取直

的河道处理方式,改变了天然的河道流态,影响了城

市河道的自然景观,甚至造成了对河道的阻断[6]

,隔

断了生物活动,很容易影响河道生态环境。 新时代环

境下,不仅应把握水利工程的防洪等基本功能,还应

重视城市水利工程相关环境效益,水利安全建设中应

提前融入生态景观,加强水利工程和城市的景观功

能、生态功能的结合,实现城市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与

生态化[6]

。 同时,景观设计应结合水利防洪设施合理

安排景观元素,通过提高水岸可达性和安全性,建立

滨水空间与城市绿地网络的多方位链接,让滨水空间

融入城市,可为市民亲近和利用。

防洪堤是滨水空间营造的关键,防洪堤的景观处

理应成为滨水景观的重要切入点。 最初的三河公园

水利工程防洪堤设计,也采用渠化顺直的河道方式和

刚性护岸。 三河公园的景观设计以水利安全为前提,

第32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林 虹·霞浦县三河公园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21·

强调水利安全与生态景观并重,注重维护河道天然形

态,采取恢复自然弯曲岸线和减少硬质防洪堤的生态

设计手法,对河道形态提出优化建议。 景观与水利协

调设计,互相校核设计参数,调整优化防洪堤岸线设

计形态,融合研究整体规划方案。 在满足行洪断面宽

度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后的防洪堤线收放有致,改变

了岸线平行等宽的呆板形式(图 2)。 当滨水腹地较

小时,维持原水利设计防洪堤位置和线型,取消水利设

计的主、子堤之间护坡砌块,改为覆土种植绿化,子堤

外侧种植藤蔓植物,垂直绿化堤岸挡墙;当滨水有一定

腹地或腹地较大时,设计曲线形岸线并拓宽行洪断面,

恢复自然弯道的岸线弹性,扩大子堤与主堤间距,增加

亲水空间,以生态放坡的形式放缓坡度,减小堤岸视觉

高差。 同时,配置植物以稳定、美化河岸,子堤临河道

处以草坡入水的形式,沿线种植绿化,柔化硬质岸线。

图 2 防洪堤岸线平面形式优化前后对比图

景观设计充分结合防洪堤设置堤顶休闲漫步道、

堤下亲水步道和滨水游憩平台,或以堆坡绿化覆堤,

弱化河堤的人工化要素,实现隐堤于路或绿化,完善

水利工程的生态景观效应。 利用水位高差进行不同

空间景观效果营造,将可能影响行洪的景观设施、大

型乔木均安排在 30 年一遇洪水位之上,洪水位下的

子堤空间侧重临水步道的设计与配置。 为避免影响

行洪安全和洪水冲刷产生淤积,不在河道架设落柱,

采用堤面悬挑的形式,顺应水流方向设置观景平台。

综合考虑河道行洪安全、洪峰过境滞留物及后期管理

维护成本等因素,在保证安全防护的前提下,简化洪

水位之下的子堤栏杆样式,减少栏杆立柱及格栅数

量,采用石柱和铁链组合形式,减少阻洪或垃圾滞留

问题。 在满足包括防洪功能在内的河流功能后,以艺

术性的景观手法,对这些设施要素进行设计,使其与

环境构成一个赏心悦目的三河滨水景观带。

4 城市内涵与多样化空间体验

水岸空间往往是人类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

时间推移,当地的文化变迁会沉淀出厚重的内涵。 新

时代的设计应该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在空间品质塑造

的同时,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和不可复制的城市特征,

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性景观。 在设计过

程中,需尊重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确保设计符合

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 可以考虑设置步道、露天剧

场、游乐设施等,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设置文化展示

区、艺术装置等,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风情,为游客和

居民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 同时,也要兼顾公共空间

的利用率,鼓励人们的互动和交流,增加公共空间的

社交功能。 在设计中,要注重空间的连通性和流线

性,使人们在滨水景观中畅游于自然。

霞浦有着“十大风光摄影圣地” “中国最美滩涂”

等美誉,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城市。 三河公园旨在依

托霞浦本土独特的人文景观,山海地域特色,在生态

水岸构思的前提下,对接福宁文化公园,融入霞浦历

史文化,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打造三河国际

摄影广场,定期举行百姓生活影像大展,以独到的视

觉感官、生动的影像语言,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和诠

释霞浦旖旎的山海河湖风光,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设计中,应注重体现场地海洋元素特色,沿线景

观带以海边场景雕塑、似水曲线步道、漫滩海绵景观、

渔业文化景墙、渔具工艺小品等景观元素,体现民俗

民风等海边生活场景和渔业文化特色。 提炼渔业文

化、海洋生物等主题元素进行引申变化,融入到景观

设计中,展示霞浦海洋地域文化。

分析三河公园的周边空间得知,主要的功能区有

滨水居住区及霞浦一中、小学等文娱活动区。 通过对

使用者行为活动及周边用地的分析,设计结合周边居

民需求及文教属性,设置密林围合的富氧活动草坪及

全程无障碍通行的自行车道,通过多层次丰富水岸空

间满足亲水活动,植入文化科教元素,宣传推广健康

生活,以满足不同年龄层群众活动需要。 围绕滨水景

观带划分集散、交往、通行及休憩等不同尺度场地,打

造集办公休憩、科普宣教、生态娱乐等于一体的多样

开放空间,带给市民多元化的空间体验,促进休闲及

观光旅游发展。

同时,结合霞浦的地域特色及考虑旅游功能需

求,三河公园绿化种植以开花植被为特色,营造花海

景观等多样化绿化空间,利用植物群体效果突出植物

特色景观,增加旅游观赏性。 植物种类和布置方式

上,整个园区按照河水淹没区域进行分区种植,子堤

下位于常水位内的区域为水生种植区,种植睡莲、狐

尾藻、茭白和千屈菜等。 子堤与 30 年一遇洪水位之

间为湿生种植区,种植再力花、蟛蜞菊、翠芦莉、梭鱼

第33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草、芦苇、落羽彬和垂柳等;乔灌草种植区种植翠芦

莉、毛杜鹃、鹅掌柴、香樟、无患子和红皮榕等;30 年

一遇洪水位之上为乔灌草种植区,种植马樱丹、花叶

良姜、金边黄杨、杜英、刺桐和洋紫荆等。 水生植物向

陆生植物自然过渡的种植方式,连成一个复合的绿化

生态景观,营造出不同的植被景观意境。 乔木、灌木、

地被和水生植物的搭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色,提

供一年四季不同季相变换的观赏体验。

5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滨水景观设

计也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 设计应遵循可

持续发展的原则,考虑长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应用绿色

低碳的材料与技术,降低滨水景观的运营成本和环境

影响。 在保证景观艺术性的前提下,赋予景观使用价

值,考虑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的原则,建立

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河公园竖向设计充分结合流域地形地貌和防

洪堤标高,设置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针对不同的

季节和洪水水位,形成多元的景观风貌。 局部地段利

用台地标高落差,设置石笼挡墙,形成梯田式的由高

向低、层层净化雨水的生态过滤系统。 合理利用水资

源,也是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问题。 三河公园以自然

降水浇灌为主,当降水不充足时,采用喷灌作为备用

方案。 通过建立雨洪缓冲带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在条

件允许地段开挖水沟,在用地紧张地段沿道路增设汇

水收集沟,将雨水收集后进行缓冲和净化,作为灌溉

补充水源,降低对传统水资源的依赖。

三河公园尽量采用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能源供电

和采光,最大程度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

依赖。 地面铺装以透水性铺装为主,除局部广场铺设

花岗岩外,大部分采用塑木、碎石、透水沥青、透水砖

等渗水材料,通过减少硬质铺装,提高对降雨或海水

倒灌等水量的调蓄能力,同步协调并减少开发建设对

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低成本免维护的植物通常对水和肥料需求较低,

生长周期较长,这不仅有助于节约水资源和减少化学

肥料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园艺废物的产生,降低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三河公园的植物配置以实现园林生态低

碳和低维护经济为目标,除乡土树种外,尽量选择景观

价值高、低维护的植物;以增加物种多样性、丰富种植

模式为措施,构建生物高多样性的复层群落结构。

6 提升社区参与和共享意识

滨水景观不仅是城市的公共空间,也是社区居民

的生活场所。 如何通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建设,更好

地践行人民公园及公园城市理念,有助于满足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

题[7]

。 设计要重视社区参与和共享意识,鼓励居民参

与景观规划和管理,增加社区活动区域,营造友好和

谐的社区氛围。 在设计过程中,需广泛开展社区调研

和意见征集,充分尊重并听取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并

提供合理的配套设施,让滨水景观设计更符合当地社

区的需求和风格。 鼓励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增强设

计的可持续性,提高滨水景观的社会价值和公众

认同。

7 结语

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综合

性工作,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充分

考虑衔接上位规划、生态保护与恢复、安全与美学融

合、空间体验、可持续发展和加强社区参与等多个方

面的因素。 综合考虑这些要点,不仅能够保护和提升

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价值,打造宜人的休闲空间,增

强城市形象,还能有效应对洪水风险,促进社区文化

交流与融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未来,设计师需

要继续加强滨水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升设

计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为城市

营造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段红飞. 基于川南丘陵地貌的滨水景观设计探析———以

自贡东部新城水系连通项目为例[ J]. 水电站设计,

2023,39(1):78 - 81.

[2] 李瑾. 成都市金堂县清溪湖公园景观设计[J]. 中南林业

科技大学,2023(2):128.

[3] 张沛佩.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初探[D]. 长沙:中南大

学,2010.

[4] 何柳燕,王诗源,付彥荣,罗言云. 纽约滨水区规划体系

及策略研究[J]. 南方建筑, 2023(1):35 - 43.

[5] 沈伟荣. 乡土树种在生态园林绿化中的运用探讨[ J].

现代农业科技,2015(8):207 - 208.

[6] 任弈. 水利工程与城市休闲及景观的融合研究[ J]. 科技

创新与应用,2015(34):233.

[7] 潘鸿,陈达,张超威. 滨水公共空间的社区参与性研

究———以姚江新区启动区滨江绿廊建设为例[ J]. 浙江

园林,2023(1):50 - 53.

第34页

2024 年第 09 期

总第 315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9·2024

Vol·315

乡村振兴背景下黔东南州大利村传统村落

保护与利用规划探究

杨宗豪1 魏述和2 魏述萍3

(1. 黔东南州住房保障中心 贵州凯里 556000; 2. 凯里学院 贵州凯里 556000;

3. 济南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山东济南 250000)

摘 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一环。 传统村落按照保护优先的原

则,村落发展和利用的实际需求因此常常被忽视。 文章以黔东南州榕江县大利村传统村落为例,通过查阅文献、现场

调查等方法,梳理总结了大利村的发展优势,同时对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山水田园格局、延续街

巷肌理、改善人居环境、活态传承非遗文化、推动旅游发展、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设施建设、村民自治等方面的保护

利用规划策略,旨在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提供规划参考。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9 - 0023 - 05

Explo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Dali Village,

Qiandongnan Pref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ANG Zonghao

1 WEI Shuhe

2 WEI Shuping

3

(1. Qiandongnan prefecture housing security center,kaili 556000;2. Kaili university,kaili 556000;

3. Jin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Jinan 250000)

Abstract: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entr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the actual needs of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re often neglected. Taking the traditional Dali village in Rongjiang County of Qiandongnan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Dali villag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protecting the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attern,continuing the texture of streets and lanes,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inheriting the non - heritage culture,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per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cilities and villagers? autonomy,etc.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planning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Living inheritanc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69007)。

作者简介:杨宗豪(1985— ),男,注册城乡规划师。

E-mail:568759408@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0 - 01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

略,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将

乡村振兴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021 年 3 月,贵

州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

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特色产业、特色

生态、特色文化,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美丽

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要求,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田

园乡村振兴试点示范。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

产物,具有整体风貌保存完整、建筑地域特色浓厚、文

化活态传承较好的特点,成为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的重

点建设对象。 榕江县大利村以独有的原生民族文化和

特色古建筑群,成为首批省级试点之一。

1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国内对

第35页

·2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于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不断增加。

廖军华[1]在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三种典型保护

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要发挥村民内生动力,将村民利

益诉求与保护利用结合起来。 王颖[2] 等构建了国土

空间规划下传统村落富集片区价值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从州域层级、片区层级、组团层级、单元层级进行

分层管控;宋彩莉[3] 从生态环境原真保护、梳理村落

空间聚落形态、做好文化活态传承、注重产业融合发

展四个维度,提出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陈

静[4]等从渐进式有机更新生活空间、尊重自然山水格

局、重构公共空间、活态传承激发村落活力、完善配套

设施等方式,实现村落的保护更新。

2 大利村保护与利用的优势

大利村位于榕江县栽麻镇西北部,距县城 24 km,全

村户籍人口户数 306 户,1363 人,均为侗族。 村落依

山傍水,鼓楼耸立寨中,重檐叠阁矗立蓝天,纤秀的干

阑民居依山就势,风光奇秀。 利洞河穿寨而过,风雨

桥横跨其间,是藏在深山幽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村

落文物古迹众多,被誉为“贵州侗乡的露天历史博物

馆”。

2. 1 历史文化厚重知名度高

大利建村于明末清初,经过 300 多年的发展,村

内保留有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和吃新节(立秋之后

选一天)等传统侗族节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项(侗族大歌、侗族萨玛节、珠郎娘美、侗年),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3 项(侗戏、丁郎龙女、侗族婚俗),以

及芦笙、牛腿琴、侗族琵琶等文化遗产。 大利村 2006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2 年被列入第

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 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

历史文化名村,2018 年入选“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

展示范村”。

2. 2 传统格局肌理保存完整

大利村坐落在山间的一片河谷地,街巷肌理保存

完整,以鼓楼为心,居于寨中高坪之上,引领侗寨的整

体布局,五座花桥连接利洞河两岸,完美呈现了“依山

而建、聚族而居”的山地村落特征。 村内 200 多栋集

中连片的纯木结构房屋密布在利洞河两岸,是保存较

为完整的古建筑群,2013 年 4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落两侧山体则是层层

叠叠的梯田和林地,东侧有 40 余棵 500 年树龄的古

楠木树,充分体现了“老人护村,古木佑寨” 的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 3 历史遗存丰富

大利村历史遗存十分丰富,保存了 14 处国家级

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利鼓楼、萨坛、花桥 4 座、粮仓 3

栋、古宅 2 栋、古井 2 口(图 1)。 传统建筑风貌整体

保持完好,80% 以上的木质建筑质量保存完好。 村内

还保存有戏台、寨门、石砚台、仙人洞、古墓、古碑、古

道等历史遗存。

图 1 大利村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环境要素

2. 4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大利村现状产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主要有水

稻、玉米、罗汉果、板蓝根和林下草珊瑚等。 村落周边

集中连片分布有宰荡村、苗兰村、定弄村、归柳村、晚

寨村等传统村落,独有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

萨玛节、腊染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国内外

游客来此观光度假,体验原生民族文化和生态休闲旅

游。 “大吉大利·非遗之旅”成为体验榕江旅游的重

要一站,旅游产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 大利村保护与利用的困境

3. 1 产业发展需提质升级

大利村近年来种植开发发展的农特产品尚未形

成规模,产品生产粗放、向后延伸和精深加工不足,多

以供应原料为主,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如板蓝

根、林下草珊瑚等。 原生民族文化及自然资源未得到

有效开发。 如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等非物质文化遗

产对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基本靠村民自发组织的对

第36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杨宗豪,魏述和,魏述萍·乡村振兴背景下黔东南州大利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探究 ·25·

外演出,未能充分发挥原生民族文化的优势。 村内

10 余栋闲置农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其他资源资产

也存在低效利用或闲置情况,乡村旅游、康养民宿、农

耕体验等旅游产业服务水平不高。

3. 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人居环境较差

进村道路较窄,会车困难且路面存在不同程度

的破损,道路两侧景观有待提升;污水处理管道部分

堵塞;村内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不能满足村民

日益增长的需求。 村里虽已配套建设小学、卫生室、

小卖部、村委会等,但仍存在环卫设施数量不足、缺

少停车场、公共活动场地少等情况。 目前的公共服

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村民对现代生产生活

的需求。

3. 3 村庄用地局促不利于开发利用

大利村位于群山环绕的河谷之中,村内可用的建

设用地,已基本用于村民建房和配套附属设施,可开

发利用之地已基本全部开发,连周边山体也已经开发

为水田或菜地。 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部分农户人均

居住面积不足,新增人口的建房和生产生活用地需求

没有得到解决,人地关系紧张。

3. 4 综合防灾能力还不足

大利村集中连片的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

火灾隐患较为突出,一旦发生火灾 就 会 “ 火 烧 连

营” 。 村内设有两处微型消防站,配备有消防机动

泵和破拆设备,组建了一支消防志愿者队伍,负责平

时的巡逻任务,已建成有一套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但也存在部分区域消防栓未能实现有效覆盖,部分

消防栓、水带和管网出现老化、破损、无法正常使用

的情况,缺少逃生通道、疏散场地等,消防系统存在

明显的短板。

4 保护与利用规划策略

针对大利村严重匮乏的公共活动空间和薄弱的

综合防灾能力,延续村落传统的山水格局,解决改善

人居环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梳理拓展公共

活动空间,大力发展旅游、民宿等相关产业,以实现在

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4. 1 保护山水田园格局,完整存续与其相互依存的

自然景观和环境

大利村重点保护村寨聚族而居的典型山地农耕

侗寨特征,包括其自然山水、河谷风貌、建筑环境、街

巷系统、水系环境、公共文化空间、生产生活空间。 保

护周边山体的自然轮廓线和村落景观,对外围群峰进

行整体保护,不得人为破坏植被,严禁开山伐林等人

为活动,保持景观界面的完整性。 保护村寨河谷和梯

田的地形特征,维护山林表流水源,保护利侗河河道

生态廊道,河流径流面植被、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

护公路沿线景观风貌以及寨子周边的古楠木林、古枫

树林等林木区,保护三叠瀑、龙潭、仙人洞等具有历史

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 严格控制建设活动侵占周边

农田林地,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对古树名木挂牌保护

并加强管理,总体形成“青山秀水、林田相间、寨落山

间”的典型侗族山水田园村落格局。

4. 2 延续街巷肌理,修缮传统民居,构建和谐建筑

风貌

严格保护大利村颇具特色的村间小道,清理沟渠

淤泥,保持街巷干净整洁,禁止将古道、古街道改砌为

水泥路,禁止对街巷的拆除、扩建行为。 对巷道两侧

的传统建筑高度和形式,要严格保护,对建筑的体量、

尺度、材料和建筑形式进行规定与控制,保留街巷原

有的尺度及界面变化关系,保持巷道两侧界面的虚实

关系,街巷中禁止架设空中电线、管线。 对文物保护

单位、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对风貌不协调建筑进行外

立面改造,保持风貌整体协调统一。 如大利村已对村

淤堵的沟渠进行了清理,在寨中萨坛和鼓楼周边铺贴

了鹅卵石铺装地面,并提升了周边环境;对杨显周宅

(木质结构文保单位) 腐朽部分的立柱进行替换,损

坏的板壁由村内老木匠替换;对村内部分砖混结构的

民房,采取包木的方式对外立面进行改造,使整体风

貌与周边木结构建筑相协调;对寨中凌乱的强弱电线

沿墙进行了规整。

4. 3 营造公共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在文旅融合背景的驱动下,通过传统村落的公

共空间整体营造与节点串联,实现文化资源在物质

环境中的落地与衔接,加强了文化空间的文化输出,

以引发村民的文化认同[5]

。 以利洞河为主轴线,贯

穿以鼓楼和萨坛为中心,包括花桥、民居、古井和古

道的多种遗产元素,形成生活休闲区、传统民居活动

区和滨水休闲区的功能分区。 对村落现有资源加以

改造利用,提升空间品质,塑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

成“聚族而居、花桥连接、鼓楼居中”的村落结构(图

2) 。 利用利洞河打造“一带、一心、三片、多点”的河

道景观(图 3) 。一带是指打造利洞河两侧综合景观

带;一心是指以鼓楼与萨坛高地为景观中心,河道及

周边环境对景观中心进行补充;三片是指结合景观、

特色要素将河道分为郊野踏水、生活亲水、景观赏

水;多点是指以现有景观要素为基础,通过多样手段

对各景观节点进行景观提升。 以微更新理念,按照

第37页

·2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花则花的原则,实施房前屋

后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建设,突出乡村风貌特点,

留住乡土味道,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幸福美好的自然

生活空间,如图 4 所示。

图 2 大利村规划空间结构 图 3 大利村河道景观规划

图 4 大利村“三园”及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示意

4. 4 活态传承,弘扬非遗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通过 VR 体验、数字影像、云上演绎等项目设计,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 将非遗纳入学校的教学

任务,设置相关课程,如设置侗寨大歌、芦笙吹奏等教

学课程,同时也要做好非遗传承人的培育和发掘,建

立传承人资源库注重培养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动态掌

握非遗传承人的存续状况,在传承人带领或村民自发

组织下,定期举办侗族大歌、芦笙比赛,组建村级侗族

大歌表演队、芦笙队、琵琶歌队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

形式,做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4. 5 打造多种业态,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原生民族文化 + 深度体验游的方式,已然成为众

多旅游爱好者的选择。 依托大利古建筑群,开发艺术

写生、研学教育等旅游业态,引入寻美、匠儒等品牌,

提升现有民宿品质,打造高端精品民宿,推动民宿业

特色化、规模化、品质化发展。 同时加强原生民族文

化与旅游产业互动,通过挖掘、收集、整理节庆风俗、

饮食文化等元素,打造生态农家乐深度体验,品尝侗

家美食,让游客体验独特的侗家特色饮食文化。 侗寨

中较隆重的节日吃新节、侗年节,既是庆祝丰收,也是

第38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杨宗豪,魏述和,魏述萍·乡村振兴背景下黔东南州大利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探究 ·27·

展示非遗文化传承的节日,可设置游客能深度参与的

活动。

4. 6 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筑牢安全底线

大利村 90% 以上房屋为木质建筑,是典型的木

质连片村寨。 规划利用广场、场坝、球场等开敞空间

作为紧急避难场所,将村落划分为 7 个防火保护单元

(图 5),保留 2 个微型消防站。 在已建常高压消防给

水系统基础上增设 11 个消防栓,每个消火栓配置水

带两卷、水枪一支,扩大消防系统的覆盖保护范围。

同时,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消防志愿者队伍,增强村民

消防意识;对村内木质房屋进行室内电气线路按照

“一户一表”改造,更换老化电线,在重点保护的文物

保护单位和古建筑中增加室内灭火器, 筑牢安全

底线。

图 5 大利村防火保护单元划分

4. 7 补齐设施建设短板,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配套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提

升村民生活水平和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道路设施方

面要保留原有道路走向,新建、改造或拓宽应在原有

道路的基础上进行。 在大利村南北新增 2 处小型停

车场,满足村民日常停车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将小学改造成幼儿园和非遗学校,设图书馆,规划新

建 1 处小型活动广场,提升改善村委会、卫生室条件,

满足村民日常生活和举办小型活动的需求。

4. 8 坚持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自治路径

乡村振兴对村民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利村的保护与利用,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

吸引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提升居民和社会各界

参与保护积极性。 政府部门可因势利导制定保护政

策,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落保护利用活动。 在充分保

障村民权益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制定具

有可操作性、普遍认同的“村规民约”,通过村民自

治,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各地传统村落保护利

用策略推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

和建筑艺术发展旅游产业,是较常见的模式之一。 本

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大利村独特的民族文化和

丰富的历史遗存,提出了保护传统格局肌理、营造公

共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活态传承非遗文化、推动旅游

发展、提升公服设施等措施和策略,希望通过营造多

个公共空间与节点,形成连续的旅游开放空间,同步

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逐步实现村落以

保促用、以用促保的目标,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和

利用提供了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廖军华. 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J]. 改

革,2018(4):130 - 139.

[2] 王颖,裴新生,赖楚杨.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特色村落富集

地区乡村振兴应对策略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

族自治州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23,41(7):34 - 44.

[3] 宋彩莉. 基于“四态融合” 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

究———以绵阳市游仙区鱼泉村为例[ J]. 福建建筑,2022

(7):10 - 13.

[4] 陈静,冯旦,颜益辉. 传统村落成功特质分析及规划策略

探索———以河南方顶村为例[J]. 规划师,2015,31(S2):

167 - 172.

[5] 王觅.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对策

研究———以福州闽安村为例[ J]. 福建建筑,2022 (8):

16 - 20.

第39页

2024 年第 09 期

总第 315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9·2024

Vol·315

悬吊斗屏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静力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苏 斌

(福建博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3)

摘 要:随着体育事业和商业演出行业的发展,斗屏在大跨度体育场馆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斗屏悬吊在屋盖中央,重

量一般在数吨到数十吨不等,其在大跨度屋盖上形成较大的集中质量,对屋盖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不宜忽略。 单层球面

网壳是体育场馆的一种屋盖结构,静力稳定性是其关键设计内容之一,而当前,悬吊斗屏对单层球面网壳静力稳定性

的影响研究较少。 因此,通过使用自编 SXWG 软件进行几何参数化建模,使用 ABAQUS 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探讨有/

无斗屏、不同斗屏重量、不同矢跨比、不同吊点布置等因素对单层球面网壳静力稳定性的影响,为悬吊斗屏的体育馆单

层网壳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跨空间结构;单层球面网壳;斗屏;静力稳定性;吊点布置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9 - 0028 - 05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enter - hung scoreboard on the static stability of

single - layer spherical lattice shell structures

SU Bin

(FuJian Boyork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Fuzhou 350003)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commercial performance industries,the application of center - hung scoreboards in large -

span sports venue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center - hung scoreboard is suspended in the center of the roof,and its weight generally ranges from several tons to tens of tons. The center - hung scoreboard forms a large concentrated mass on the large - span roof,and its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roof structure should not be ignored. Single - layer spherical latticed shell is a roof structure of sports venues,and static stability is one of its key design contents. However,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uspended center - hung scoreboards on the static stability of single - layer spherical latticed shell. Therefore,by using self - designed SXWG software for geometric parameterization modeling and ABAQUS software to establish a finite element model,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the presence / absence of

center - hung scoreboards,different center - hung scoreboard weights,different rise - span ratio and different suspension point arrangements

on the static stability of single - layer spherical lattice shells is explored,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single - layer lattice shell

structures in sports venues with center - hung scoreboards.

Keywords:Large span spatial structure; Single layer spherical mesh shell; Center - hung scoreboard; Static stability; Hanging point arrangement

作者简介:苏斌(1977. 04— ) ,男 ,高级工程师。

E-mail:939487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23

0 引言

在体育场馆中,悬吊于场地中央的方体 LED 显

示屏,因形似漏斗而被称为“斗屏”

[1 - 2]

。 蔡雄飞[3]郝

文泽[4]等人对国内外大型体育馆中斗屏的应用案例

进行了调研。 随着我国体育及演艺事业的快速发展,

斗屏的应用数量和重量不断增加,在屋盖结构中央形

成集中吊挂重量[5 - 6]

,实际工程中的斗屏重量可达数

吨到数十吨不等。 例如,北京五棵松篮球馆斗屏重达

22t,加拿大多伦多航空中心球馆斗屏重达 48 t。

单层球面网壳结构是体育馆屋盖结构的一种类

型[7 - 10]

,稳定性分析是单层球面网壳结构设计的关

键问题[11]

。 然而,关于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在悬吊斗

屏情况下的稳定性研究相对较少,亟待开展相关分析

和研究。

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可从其荷载 - 位移全过程曲

线中获得完整的概念[12 - 13]

。 本文以三向网格型单层

球面网壳结构为例,采用自编程序进行几何参数化建

模;基于 ABAQUS 软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有/

无斗屏、不同斗屏重量、不同矢跨比、不同斗屏吊挂间

距等因素对网壳静力稳定性的影响,为悬吊斗屏的体

育馆单层网壳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1 参数化三维几何建模

首先,对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几何

形状影响参数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决定结构几何

形状的影响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可以选择生

成三 向 网 格 型 单 层 球 面 网 壳 的 快 速 建 模 软 件

“ SXWG 软件 1. 0 版本” 。

由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的概念可知,网壳位

于空间球面上。 已知网壳跨度 L 和矢高 f,可确定一

个球面,其几何关系如图 1 所示,球面半径 R 的表达

式见式(1)。

第40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苏 斌·悬吊斗屏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静力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9·

R =

f

2

+

L

2

8f

(1)

图 1 网壳几何关系图

由于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内部规则六边形

部分存在等分关系,见图 2,即第 i 环六边形的边均被

i 等分。 假设 A(X1 ,Y1 )和 B(X2 ,Y2 )两点连成一条直

线,并将其 i 等分,存在点 P(Xp,Yp)使得 PB = (i - 1)

AP,则 P 点坐标见式(2)和式(3)。

图 2 六分之一网壳示意图

Xp =

i - 1

i

X1 +

1

i

X2 (2)

Yp =

i - 1

i

Y1 +

1

i

Y2 (3)

定义网壳最高点坐标为(0,0,f),定义环数为 i,

共 N 环,则各环六边形外接圆半径见式(4),其中 i =

1 ~ N。

ri =

L

2N

·i (4)

定义六边形中其中一条边的编号为 p,由三向网

格型网壳的杆件构成可知,在水平投影面上,通过圆

心的各轴之间的夹角为 π/ 3,则各环六边形的顶点 x、

y、z 坐标,分别见式(5) ~ 式(7)。 其中,环数 i = 1 ~

N,边数 p = 1 ~ 6,[i,1 + (p - 1)·i]表示节点位于第

i 环,第 1 + (p - 1)·i 条边。

Lx[i,1 + (p - 1)·i] = ri·cos (p - 1)·

π

3

[ ] (5)

Ly[i,1 + (p - 1)·i] = ri·sin (p - 1)·

π

3

[ ] (6)

Lz[i,1 +(p -1)·i] =f -[R - R

2

-(L

2

x[i,1 +(p -1)·i] +L

2

y[i,1 +(p -1)·i])] (7)

从水平投影面上看,三向网格型网壳内部规则六

边形部分第 i 环的各边上节点将其 i 等分,根据等分

点公式(2)和公式(3),每条边上其余各点 x、y 坐标

可由公式(8)和公式(9)计算获得。 定义节点在六边

形其中一边上的位置为 q,则在六边形各边上除端点

以外的各点 x、y 坐标分别见式(8)和式(9)。 同公式

(7),其 z 坐标为式(10)。 其中,环数 i = 2 ~ N,边数 p

= 1 ~ 5,节点在边上的位置 q = 2 ~ i。

Lx[i,(p - 1)·i + q] =

i + 1 - q

i

Lx[i,1 + (p - 1)·i] +

q - 1

i

Lx(i,1 + p·i) (8)

Ly[i,(p - 1)·i + q] =

i + 1 - q

i

Ly[i,1 + (p - 1)·i] +

q - 1

i

Ly(i,1 + p·i) (9)

Lz[i,(p -1)·i +q] =f -[R - R

2

- L

2

x[i,(p -1)·i +q] +L

2

y[i,(p -1)·i +q]

( )] (10)

当 p = 6 时,由于杆件的第二个端点回到了该环

的起始点,其上各点 x、y、z 坐标计算公式分别见式

(11)、式(12)及式(10)。

Lx[i,(p -1)·i + q] =

i +1 - q

i

Lx[i,1 + (p -1)·i] +

q -1

i

Lx[i,1 + (p -6)·i] (11)

Ly[i,(p -1)·i + q] =

i +1 - q

i

Ly[i,1 + (p -1)·i] +

q -1

i

Ly[i,1 + (p -6)·i] (12)

由以上推导过程可知,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

结构的几何形状影响参数有:网壳的跨度、网壳的矢高

和网壳六边形的环数。 根据上述公式编制程序,可以

快速计算得到几何坐标,便于有限元模型的前处理。

2 有限元建模

2. 1 模型概况

建立了跨度为 50 m,矢跨比分别为 1 / 3、1 / 4、

1 / 5、1 / 6、1 / 7 的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模型。 为

保证各个模型的网格数量相同和杆件长度适中,各个

模型的环数均取为 8 环,如图 3 所示。

图 3 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三维视图

杆件截面均采用 ϕ168 × 6 (外径 168 mm,壁厚

6 mm),杆件材料采用 Q235B 钢材,考虑自重,周边节

点设置三向固定铰支座。 屋面恒载取 0. 5 kN/ m

2

,屋

面活载取 0. 5 kN/ m

2

。 针对北方地区冬天下雪,积雪

会随着大风吹动改变位置的情况,考虑全跨均布恒荷

载、全跨或半跨均布活载两种情况。

2. 2 模型合理性验证

模型中的杆件截面,是根据跨度为 50 m、矢跨比为

第41页

·3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 / 5、活荷载满跨布置、斗屏重量为 25 t、考虑初始几何

缺陷、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情况下,通过计

算分析结果确定的。 本文采用 ABAQUS 软件进行有限

元分析,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已在文献[14]中通过试

验验证。 在 1. 3 倍恒荷载 +1. 5 活荷载组合作用下,杆

件 Von - mises 应力见图 4,最大应力为 115. 7 MPa,未

超过材料屈服强度设计值 215 MPa。 在 1. 0 倍恒荷载

+ 1. 0 倍活荷载的荷载组合作用下,节点位移见图 5,

最大位移为 88. 84 mm, 未超过位移限值 ( 跨度的

1 / 300)。 在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采用弧长法进行荷

载位移全过程分析,得到网壳的安全系数为 2. 02,不

低于 2. 0,满足《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15] 的规定。

杆件应力和位移远低于相关限值,是由于该网壳的设

计由网壳整体稳定控制。

图4 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的 Von - mises 应力(单位:MPa)

图 5 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的节点位移(单位:mm)

2. 3 分析方法

在进行荷载 - 位移全过程分析时,采用荷载标准

组合,恒载和活载的分项系数均为1. 0,结构重要性系

数也取1. 0,恒载和活载的标准组合值按比例增加的,

λ × (1. 0 × 恒载 + 1. 0 × 活荷载),λ 为荷载倍数。 采

用一致模态缺陷法考虑初始缺陷,最大缺陷值按 L /

300 计算。 考虑双非线性,即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

性。 采用弧长法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选取模型的

最高点为参考点。 设置输出为位移和力,将分析得出

的力和位移进行组合,得到荷载 - 位移曲线。

3 悬吊斗屏单层网壳静力稳定性

3. 1 有/ 无斗屏的对比

在考虑全跨活荷载、斗屏重量为 5t、斗屏吊点位

于第一环(图 12)的情况下,分析有/ 无斗屏对不同矢

跨比的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静力稳定性。 分析

得到五种矢跨比网壳结构分别在无斗屏和有斗屏两

类情况下的荷载 - 位移曲线,如图 6 ~ 图 7 所示。 本

文所有荷载 - 位移曲线的横轴 U, 为网壳顶点的

位移。

图 6 无斗屏情况下不同矢跨比网壳的荷载 - 位移曲线

图 7 斗屏 5t 情况下不同矢跨比网壳的荷载 - 位移曲线

由图 6 和图 7 可看出,在矢跨比相同的情况下,

无斗屏网壳模型的极限承载力,大幅高于有斗屏的情

况。 这意味着,相较无斗屏的情况,5t 的斗屏可大幅

降低网壳的稳定性。 因此,悬吊斗屏对单层球面网壳

的整体稳定性,有显著的不利影响。 此外,还可以看

出,无斗屏情况的荷载 - 位移曲线达到极限承载力后

的塑性发展能力不强,有骤然下降的特征,表征网壳

结构发生失稳破坏。 而悬吊斗屏时的荷载 - 位移曲

线没有明显的转折点,表示网壳结构杆件在经历了充

分的塑性发展之后,发生了强度破坏。

3. 2 不同矢跨比网壳的静力稳定性

在考虑全跨活荷载的情况下,分析斗屏对不同矢

跨比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静力稳定性的影响。

在斗屏重量为 25t、斗屏吊点位于第一环时,分析得到

五种矢跨比网壳结构的荷载 - 位移曲线, 如图 8

所示。

图 8 显示:初始加载阶段,荷载 - 位移基本呈线

性关系上升,矢跨比越大,直线斜率越大,表示结构的

整体刚度越大。 在接近临界荷载时,曲线逐渐转为下

降,表示结构刚度程逐渐下降趋势。 在满跨活荷载情

况下,五种模型的荷载 - 位移曲线在达到最高点后,

承载力并未迅速下降,有较强的塑性发展能力,表现

出强度破坏的特征。

第42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苏 斌·悬吊斗屏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静力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1·

图 8 满跨活荷载情况下不同矢跨比网壳的荷载 - 位移曲线

图 9 满跨活荷载情况下不同矢跨比网壳的安全系数曲线

荷载 - 位移全过程曲线首次下降的峰值点对应

的荷载倍数,为结构的安全系数;采用安全系数衡量

网壳结构的稳定性。 为将矢跨比对结构稳定性的影

响展示得更加清晰,基于以上荷载位移曲线,提取各

个情况下与每个矢跨比对应的安全系数, 如图 9

所示。

图 9 显示:随着矢跨比的减小,安全系数呈近似

线性的减小趋势。 故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加大矢跨

比,有利于提高网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 随着斗屏重

量的增大,安全系数降低幅度越来越小。

在考虑半跨活荷载的情况下,分析斗屏对不同矢

跨比的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静力稳定性的影响。

在斗屏重量为 25 t 时,分析得到 5 种矢跨比网壳结构

的荷载 - 位移曲线,如图 10 所示。 图 10 显示的规律

和图 8 基本一致,说明在有斗屏情况下,活荷载半跨

分布不会改变结构的塑性发展能力,结构也表现出强

度破坏的特征。

图10 半跨活荷载情况下不同矢跨比网壳的荷载 -位移曲线

提取活荷载半跨分布情况下,每个矢跨比对应的安

全系数,如图11 所示。 由图9 和图 11 可以看出,无论是

活荷载满跨分布还是活荷载半跨分布,随着斗屏由5 t 到

25 t 变化,网壳的安全系数降低幅度越来越小。

图 11 半跨活荷载情况下不同矢跨比网壳的安全系数曲线

综上所述,三向网格型单层球面网壳稳定性随矢

跨比的增大而增加。 也即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加大

矢跨比,有利于提高网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且矢跨

比由 1 / 5 向 1 / 3 变化时,提高效果更显著。

3. 3 不同斗屏吊点间距的网壳静力稳定性

将不同吊点间距的斗屏重量施加于矢跨比为1 / 4

的网壳模型,即将斗屏重量由内向外分别施加于第一

环、第二环、第三环、第四环相应的节点,吊点位置分

别如图 12 ~ 图 15 所示。

图 12 第一环吊点位置 图 13 第二环吊点位置

图 14 第三环吊点位置 图 15 第四环吊点位置

图 16 显示了斗屏重量为 5 t 时,不同吊点间距情

况下的荷载 - 位移全过程曲线。 图 16 显示:随着吊

点位置由第一环向第二环、第三环移动,稳定系数明

显地增加;吊点位置移动到第四环时,稳定系数较第

三环有所下降,但仍比第一环、第二环的稳定系数高。

图 17 显示了斗屏重量为 10 t 时,不同吊点间距情况

下的荷载 - 位移全过程曲线,吊点位于第一环时为强

第43页

·3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度破坏。 随着吊点位置由第一环向第二环、第三环、

第四环移动,网壳破坏形式逐渐由强度破坏变为失稳

破坏,且失稳破坏特征越来越典型。 斗屏重量大于

10 t 时,与 10 t 情况下的规律基本一致。

图 16 斗屏重量 5t 不同吊点间距情况下的荷载位移曲线

故斗屏重量较小(5 t 左右或者更小)时,适当增

加斗屏吊点间距,有助于提高网壳的稳定性。 吊点在

第三环时网壳稳定性为最优;斗屏重量较大(10 t 或

者更大)时,随着斗屏吊点间距的增加,网壳破坏形式

由强度破坏,逐渐转变为失稳破坏。

图 17 斗屏重量 10t 不同吊点间距情况下的荷载位移曲线

4 结论

基于 ABAQUS 有限元分析,研究斗屏对不同矢跨

比网壳静力稳定性的影响,斗屏吊挂间距对网壳静力

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在有斗屏和无斗屏两种情况下,网壳结构的

承载力和破坏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无斗屏情况下的

承载力明显高于有斗屏的情况。 无斗屏情况下,网壳

的破坏形式为失稳破坏,有斗屏情况下,则表现为强

度破坏。

(2)随着矢跨比的减小,网壳结构整体刚度呈近

似线性的降低趋势。 在斗屏吊点位于第一环时,结构

有较强的塑性发展能力,表现出强度破坏特征。

(3)随着矢跨比的减小,安全系数呈近似线性的

减小趋势。 故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加大矢跨比,有

利于提高网壳结构的静力稳定性。 随着斗屏重量的

增大,安全系数降低幅度越来越小。

(4)斗屏重量较小(5 t 左右或者更小) 时,网壳

破坏形式以强度破坏为主。 随着吊点位置由第一环

向第二环、第三环移动,稳定系数有明显地增加;吊点

位置移动到第四环时,稳定系数较第三环有所下降。

(5)斗屏重量较大(10 t 或者更大)时,随着斗屏

吊点间距的增加,网壳破坏形式,由强度破坏逐渐转

变为失稳破坏。

参 考 文 献

[1] 肖建平. 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中央斗屏系统技术需求

[J]. 建筑电气,2012,31(6):12 - 17.

[2] 王涛,张宏伟. 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比分及广告显示

屏系统[J]. 建筑技术, 2010,41(6):527,528 - 529.

[3] 蔡雄飞,喻辉,南超. 特大型体育馆斗屏显示系统设计探

讨[J].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8,12(5):10,97 - 103.

[4] 郝文泽,王家齐,李泉. 国内某省体育馆斗屏方案介绍

[J]. 电视技术,2019,43(5):23 - 25.

[5] Renjie Liu,Tianchen Cheng,Pan Wen,Chao Wang,Guangyong Wang. Effect of the CHS on seismic response of space

truss structures under horizontal seismic motion[ J]. Buildings,2023,13,523.

[6] Renjie Liu,Ce Ji,Xiongyan Li,Chao Wang,Guangyong Wang.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ingle - layer reticulated

shell with a center - hung scoreboard under multiple seismic

excitations[J]. Shock and Vibration,2023,3366063.

[7] 陈建飞,程怡. 大跨度屋盖结构模型设计与分析[ J]. 福

建建筑,2019,257(11):26 - 30.

[8] 彭兴黔,罗漪,许清杭. 泉州某高校游泳馆网壳屋盖自振

特性及风振响应分析[J]. 福建建筑,2007(2):32 - 33.

[9] 何悦,郑志. 网架和网壳结构外露部分的艺术处理手法

初探[J]. 福建建筑,2010(5):32 - 37.

[10] 黄华,李勇,尧华峰. 大跨度空间网壳卸载施工技术研究

与应用[J]. 福建建筑,2017(11):53 - 58.

[11] 薛素铎,张毅刚,曹资,等. 中国空间结构三十年抗震研

究的发展和展望[J]. 工业建筑,2013,43(6):105 - 116.

[12] 董石麟,罗尧治,赵阳. 新型空间结构的分析、设计与施

工[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13] 罗永峰,宋谦. 不同矢跨比单层球面网壳的稳定性态

[J]. 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7(2):37 - 42.

[14] Xue S,Wang Z,Li X,et al. Model test study on static performance of rib - patterned small rise - span ratio suspend

- dome structure. Structures,2022,43:1615 - 1628.

[1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7—

2010[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第44页

2024 年第 09 期

总第 315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9·2024

Vol·315

缺陷水塔的安全评估与力学性能分析

林 君1,2,3

(1.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2. 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州 350108;

3. 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以某倒锥壳水塔存在的缺陷问题和对应加固措施处理为背景,通过 Midas Gen 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受损水塔

的计算模型,分析水塔的变形、承载力、抗裂和挠度。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水塔有效厚度减小后,侧壁环向承载力呈现

降低,抗裂度大幅降低;随着壁厚的增加,水塔侧壁的应力随之减小。 通过分析倒锥壳水塔存在的缺陷问题,如水塔壁

露筋、孔洞、倾斜、基础沉降等,针对不同缺陷,提出了不同的加固措施。

关键词: 倒锥壳水塔;力学性能;缺陷;加固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9 - 0033 - 07

Analysi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Water Tower Structure And

Discussion on Strengthening Scheme

LIN Jun

1,2,3

(1. Fujian Academy of Building Sciences Co. ,Ltd. ,Fuzhou 350108; 2. 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Fuzhou 350108;3. Fujian Construction Research Engineering Testing Co. ,Ltd. ,Fuzhou 350108)

Abstract:Taking the defects and corresponding reinforcement measures of a conical shell water tank as the background,a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damaged water tank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Midas Gen.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effective thickness of the water tank was reduced,the lateral ring bearing capac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crack resistan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wall thickness increased,the stress in the sidewall of the water tank decreased. By analyzing the defects of the

conical shell water tank,such as exposed steel bars,holes,tilting,and foundation settlement,different reinforce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for different defects.

Keywords:Inverted awl shell water tower; Mechanical property; Defect; Reinforce

作者简介:林君(1985. 08—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150335678@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01

0 引言

水塔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兴建的一

种构筑物,在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中起着调节和稳定

水压、配水与储水的作用[1]

。 作为一种高耸构筑物,

水塔结构安全性,关系到附近建筑结构的安全[2]

。 随

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我国的部分水塔出现了不同程度

的老化损伤,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

对水塔的安全进行评估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

文采用有限元模拟,对某钢筋混凝土支筒式倒锥壳水

塔在完整状态与损伤状态下的受力情况进行有限元

模拟,对水塔的极限承载力及抗裂度随损伤程度的变

化规律进行讨论,最后对该水塔提出加固保护的

措施。

1 水塔结构现状分析

某钢筋混凝土支筒式倒锥壳水塔容量为 1000 m

3

,

总高度约 50 m。 其中水塔顶盖采用带气楼的正锥壳

结构,水塔璧采用倒锥壳结构,气楼与顶盖、顶盖与下

锥壳,下锥壳与支筒之间均采用环梁拉结构。 壳体最

大外径约 18 m,下锥壳高度约 7. 3 m,建筑立面图如

图 1 所示。 本工程所处的环境类别为一般大气环境,

环境作用等级为 C 级,环境条件为干湿交替环境,在

使用过程中,发现水塔存在渗漏现象。

(a)水塔立面图 (b)水塔壁外侧

图 1 水塔立面图

现场实测结果表明:

(1)水塔壁外侧存在多处渗漏痕迹,内侧壁凿除防

水层后表面凹凸不平,且存在多处露筋,如图2 所示。

(2)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均为 C30,对水塔结构

按图 3 所示进行取芯,测量芯样试件砼抗压强度值。

根据混凝土芯样试件进行抗压强度实测,取芯实测强

度部分结果如表 1 所示。

第45页

·3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a)内侧壁露筋照片 (b)内侧壁露筋位置示意图

图 2 水塔缺陷图

图 3 构件取芯位置处编号图

表 1 芯样试件砼强度检测结果

构件名称 芯样试件砼抗压强度值(MPa)

水箱 2 71. 5

水箱 3 60. 8

水箱 4 64. 4

水箱 6 66. 5

水箱 7 71. 2

水箱 9 66. 5

水箱 10 60. 9

水箱 15 65. 8

水箱 21 56. 0

水箱 23 67. 6

注:芯样试件(直径 × 高度(mm)):ϕ74. 0 × 74。

(3) 对水塔按每 30 度划分,划分示意图如图 4 所

示。 侧壁壁厚尺寸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2 所示。

图 4 剖切面及坐标方向图

表 2 水箱侧壁截面厚度汇总 mm

计算剖面 最小厚度 最大厚度

厚度统计平

均值

设计厚度

0°剖面 170 261 207 220

30°剖面 139 259 174 220

60°剖面 165 256 200 220

90°剖面 132 279 164 220

120°剖面 135 260 176 220

150°剖面 136 316 202 220

180°剖面 130 231 170 220

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分析表明壁厚普遍偏小,厚

度为 164 mm ~ 174 mm,未达到设计值 220 mm。

(4)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结构进行扫描与建

模,扫描结果显示环梁未见明显变形,水塔下锥壳侧

壁存在较为明显挠曲变形。

2 有限元分析

2. 1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有限元是一种连续物理场分析的数值计算工具。

其不仅可以在分析结构的位移场和应力场时使用,还

可以对传热学中的温度场等进行分析,是求解复杂微

分方程近似解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也是现代化科技

一种重要的基础性原理。 单元中假定近似解模式,依

托恰当方法,明确单元节点量及内部点待求量间联

系。 因为单元形状并不复杂,利用能量或平衡关系,

便能快速创建节点量间方程式,再把所有单元方程综

合为整体线性方程组,代入边界条件进行计算,便能

明确各个节点量。 用有限元法解决工程问题,一般都

是现成的有限元通用软件。 目前国际上通用软件有

上百种,其中比较常见且准确的是 ANSYS、ABAQUS、

MIDAS 等。

近年来,较多研究者对 MIDAS Gen 的准确性[3]

进行了研究。 江汉大学[3] 对比了小变形下梁的弯曲

应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MIDAS Gen 有限元分析软

件结果与材料力学理论公式相符。 对于倒锥壳水塔,

常用的是 3 种内力计算方法:无弯矩理论、有弯矩理

论、有限元方法,研究结果表明[4]

:有限元方法计算结

果和有弯矩理论相符,有限元方法计算倒锥壳水塔结

果是精确的。

对于建筑结构,中国矿业大学[5]采用基于 MIDAS

Gen 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数值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MIDAS Gen 数值分析得到结构底部承载力

与物理模型试验得到的结构底部承载力误差为 4% ,

MIDAS Gen 非线性抗震模拟与试验结果拟合良好。 福

建省城乡综合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6]采用 Midas Gen

和 ETABS 有限元软件在建筑结构整体分析中的应用

研究,研究表明:MidasGen 和 ETABS 两者有限元软件

整体计算结果和 SATWE 软件结果吻合较好。

本文采用 MIDAS Gen 有限元分析软件,可准确

第46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林 君·缺陷水塔的安全评估与力学性能分析 ·35·

模拟水塔在不同荷载、不同壁厚下承载力、变形、挠度

和抗裂性能。

2. 2 有限元模型

本文采用 Midas Gen 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对完

整状态和损伤状态下的水塔结构进行承载能力和抗

裂验算分析,整体几何模型如图 5 所示。 根据现场对

水塔各部件相互连接情况的实测结果,模型中水塔

上、下壁与环托梁接触位置采用固定铰支座。 上人孔

与支筒整体现浇,故设置为完全固定约束,中环梁采

用等刚度壳单元模拟。

水塔在完整状态下,侧壁混凝土厚度为 220 mm,

编号为:ST - 220;在损伤状态下侧壁混凝土厚度为

160 mm,编号为:ST - 160。 水塔几何形态根据实际

测量结果进行建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

图 5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示意图

2. 3 荷载施加

根据实测参数和《给水排水工程水塔结构设计规

程》(CECS139:2002)

[2]

,水塔按满蓄水考虑,屋面活荷

载取 0. 7 kN/ m

2

,悬臂平台按设计取值为 3. 0 kN/ m

2

,

支筒内平台活荷载取 2. 5 kN/ m

2

,不考虑风荷载和地

震作用。 为保证水塔的极限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水

塔承载力、抗裂、结构变形分析计算时,分别考虑了基

本组合(承载力)、标准组合(抗裂与变形),荷载组合

分组如表 3 所示。

表 3 荷载组合

序号 组合类型 荷载组合

组合 1

组合 2

组合 3

基本组合

1. 20 × 恒荷载 + 1. 27 × 水压力 + 1. 40 × 活荷载

+ 1. 26 × SL

1. 20 × DL + 1. 27 × WL + 1. 26 × QL + 1. 40 × SL

1. 20 × DL + 1. 27 × WL + 1. 40 × QL + 1. 26

× SLU

组合 4

组合 5

标准组合

1. 0 × DL + 1. 0 × WL + 1. 0 × QL + 1. 0 × SLU

1. 0 × DL + 1. 27 × WL + 1. 26 × QL + 1. 40 × SLU

2. 4 结果分析

2. 4. 1 变形分析

水塔在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如图 6

所示。 ST - 220 结构产生较小的整体变形,整体向下

出现变形,水塔环梁处的变形大于下部侧壁变形,水

塔侧壁最大位移为 1. 3 mm。 对于 ST - 160 的结构变

形,竖向变形与 ST - 220 类似,由于 ST -160 水塔侧壁

混凝土厚度减小,使得侧壁在荷载作用下出现明显的

变形,此时最大位移达到3. 1 mm,其变形与 ST -220 结

构变形状态存在较大差异。

混凝土结构变形影响因素,主要与荷载、温度、湿

度、跨度、自身刚度有关,混凝土变形是非匀质的弹塑

性体,受力后除了弹性变形外还会产生塑性变形。

ST - 220结构和 ST - 160 结构模型受荷、温度、湿度、

跨度均相同,仅自身刚度由于壁厚不同存在差异。

ST - 220 结构刚度较 ST - 160 结构刚度来的大,相对

应变形也比较小。

(a) ST - 220

(b) ST - 160

图 6 在标准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水塔变形图

2. 4. 2 承载力分析

荷载基本组合作用下水塔的应力云图如图 7 所

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ST -220 结构外壁环向和径向应

力最大值分别为 419. 0 MPa 和 628. 9 MPa,ST - 160,结

构外壁的环向和径向最大应力分别为 609. 3 MPa 和

742. 5 MPa。 与 ST - 220 结构相比,ST - 160 结构环向

与径向应力分别增加了 45. 4% 与 18. 1% 。

倒锥壳结构主要受到荷载是竖向的荷载,沿着

倒锥壳分为环向内力和径向内力。 倒锥壳主要受到

内力是 径 向 力,在 倒 锥 壳 各 截 面 处 均 产 生 弯 矩。

ST - 160 结构和 ST - 220 结构的荷载和配筋均相同,

根据应力公式,不同截面处弯曲正应力取决于截面厚

度。 由于 ST - 160 结构壁厚较 ST - 220 结构小,相对

应 ST - 160 结构应力计算较 ST - 220 结构来的大,对

结构不利。

第47页

·3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a)ST - 220 侧壁环向力

(b)ST - 220 侧壁径向力

(c)ST - 160 侧壁环向力

(d)ST - 160 侧壁径向力

图 7 水塔应力分布图

2. 4. 3 抗裂分析

图 8 是水塔在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的应力云图。

当水塔处于完整状态时,ST -220 外壁的环向最大应力

达到 332. 2 MPa(图 8(a)所示),ST - 220 径向应力为

501. 7 MPa(图 8(b)所示)。 此时,ST -220 侧壁混凝土

最大拉应力为1. 41 MPa,未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1. 75 MPa,ST -220 抗裂验算满足规范要求。

当水塔处于损伤状态时,ST - 160 侧壁最大环向

拉应力达到 481. 4 MPa(图 8(c)所示),ST - 160 水塔

外壁的径向应力为 589. 1 MPa(图 8 ( d) 所示)。 此

时,ST - 160 侧壁混凝土最大拉应力值为 2. 74 MPa,

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1. 75 MPa,而水塔结构

在使用周期内不允许出现裂缝。 因此,ST - 160 抗裂

验算不满足规范要求。

(a)ST - 220 侧壁环向力

(b)ST - 220 侧壁径向力

(c)ST - 160 侧壁环向力

(d)ST - 160 侧壁径向力

图 8 水塔应力分布图

第48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林 君·缺陷水塔的安全评估与力学性能分析 ·37·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多种多样[7 - 8]

,混凝土内部的

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结构就容易出现裂缝。 倒锥

壳水塔主要受力构件为倒锥壳,该处内力计算简图如

图 9 所示。 该处混凝土主要受到环向力和径向力,径

向力为受压,为小偏压构件,大部分为轴心受压,径向

抗裂性能良好;环向力存在受拉,若受拉应力超过混

凝土拉应力,将引起混凝土开裂。 由于倒锥壳实际壁

厚仅为 160 mm,远小于设计壁厚 220 mm,计算的混

凝土拉应力不满足规范要求。 由于混凝土的不均匀

性,各截面混凝土的实际抗拉强度存在差异,随着荷

载增加,在某一薄弱的截面将出现裂缝,导致水塔抗

裂性不满足规范要求。

图 9 倒锥壳水塔计算简图

2. 4. 4 侧壁挠度参数分析

现场测试显示,水塔下锥壳侧壁存在较为明显挠

曲变形。 为探究不同侧壁挠度对水塔的影响,在侧壁

厚度为 160 mm 与 220 mm 的情况下,研究不同侧壁

挠度下水塔的应力与抗裂度变化。 为便于阐述,定义

抗裂度比值 β 为抗裂度计算时应力与抗力的比值,即

β≤1 时抗裂度验算满足要求,β > 1 时抗裂度验算不

满足要求。

由图 10 可知,水塔的应力与抗裂度受到挠度的

影响较大,环向应力与抗裂度随着挠度的增加而减

小,而径向应力随挠度的增大呈现小幅度增加。 当侧

壁厚度为 160 mm 时,不同挠度下的侧壁均不满足抗

裂度要求。 相比于侧壁厚度为 160 mm,壁厚的增加

显著降低了水塔侧壁的应力,当挠度小于 1 / 250 时,

水塔侧壁的抗裂度满足要求。

(a)ST - 160

(b)ST - 220

图 10 不同壁厚下侧壁受力变化规律

3 加固及保护建议

3. 1 水塔漏水、露筋等缺陷修复处理

现存水塔,大多年久失修,存在诸多缺陷:水塔侧

壁出现漏水、钢筋露筋、蜂窝、孔洞、疏松等,后期现场

检测时产生凿毛面和取芯时留下孔洞。 上述问题均

对水塔结构产生损害,可按图 11 和图 12 所示进行

修复。

(a)为缺陷示意图

(b)为修复示意图

图 11 水塔裂缝露筋修复

第49页

·3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12 水塔取芯孔洞修复

3. 2 水塔倾斜原因分析及处理

现状水塔侧壁存在较为明显变形,水塔整体向西

南方向倾斜,实测西侧倾斜拟合值为 H / 76、南侧倾斜

拟合值为 H / 297,对水塔的支撑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地基土本身的不均匀性,地基土并不是单一的匀

质材料,但在设计中对其作了简化假定,使其单一化

理想化,使得计算与实际有一定的误差。 施工时地基

处理不好,或因地质勘探不细,没有发现地下某些不

良地质现象,如暗洪、坑洞等,因而未作处理,从而引

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也可能因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施

工误差,导致水塔倾斜。

由于水塔支撑结构受力模式为底部固定,且在风

荷载、结构自重、水重、固定设备重、活荷载等作用下,

宜按悬臂结构计算各构件控制截面的内力。 尤其是

支撑结构刚度较小的倒锥壳水塔,基础倾斜所产生的

附加弯矩的影响较大,附加弯矩如图 13 所示。 对基

础倾斜所产生的附加弯矩导致水塔结构不能满足规

范要求,可采用如图 13 所示加大截面处理,也可根据

计算差值,采用包钢、粘钢、粘贴碳纤维等加固方法。

图 13 水箱支筒重引起的附加弯矩

水塔主体结构产生倾斜,须对地基进行处理;不

同的地基土质,不同的基础类型,处理方式不同。 若

土质较好,持力层较浅,原基础采用浅基础(筏板基

础、条形基础等),可仅对持力层进行注浆加固,采用

注浆管进行注浆处理,注浆范围为地面以下至持力

层,如图 14 所示。

若水塔持力层较深,原基础为筏形基础、独立基

础或条形基础等,可采用如图 15 所示的锚杆桩或钢

管桩 + 原基础增大截面方案。 应根据不同土质情况,

采取合理的基床系数和桩刚度,充分利用土的承载

力,确定合理桩筏应力比。 现场若有条件,应通过静

载试验法,确定基床系数和桩刚度。

图 14 注浆加固示意图

图 15 锚杆桩方案图

第50页

2024 年 09 期 总第 315 期 林 君·缺陷水塔的安全评估与力学性能分析 ·39·

3. 3 水塔抗裂原因分析及处理

水塔的环壁厚度决定着抗裂性能,越厚的环壁,

抗裂性能越好。 对比 160 mm 和 220 mm 的环壁厚

度,220 mm 环壁厚度显著增加水塔抗裂性能。 本文

所分析的水塔,实测壁厚均小于设计壁厚,存在抗裂

不满足,有出现侧壁漏水的风险,长期使用,将会造成

内部钢筋锈蚀,对水塔使用功能及安全产生不利影

响。 混凝土抗裂性能,涉及到混凝土抗拉强度、极限

拉伸变形能力、抗拉弹性模量、自生体积变形、徐变、

热学性能等多个方面。 本文分析的水塔环壁抗裂不

满足,根本原因在于水塔环壁厚太薄,变形大,导致环

壁后期存在开裂风险,应从降低环壁变形入手分析。

水塔存在明显裂缝,可按图 16 做法进行修复。

图 16 水塔环壁裂缝修复大样

水塔还未存在明显裂缝,仅水塔壁厚不满足原设

计要求,水塔抗裂验算不满足规范要求,可通过混凝

土加大截面来增加原壁厚,具体做法如图 17 所示。

图 17 水塔环壁加大截面大样

4 结论

本文对水塔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不

同损伤程度的水塔进行变化规律分析;对水塔缺陷给

出加固方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ST - 160 结构变形、应力都要大于 ST - 220

结构,因此在分析中,需考虑实际壁厚,才能得到准确

结果,保证结构安全。

(2)ST - 220 结构抗裂验算满足规范要求,ST -

160 结构抗裂验算不满足规范要求,相同挠度变形

下,壁厚对抗裂性影响较明显。

(3)随着水塔侧壁挠度的减小,ST - 220 结构和

ST - 160 结构环向应力和抗裂度比值 β 均随之减小,

径向应力略微增大。

(4)水塔壁厚对承载力、变形、抗裂性和扰度均

产生影响,施工过程中应对壁厚进行重点把控。 水塔

由于壁厚不满足原设计要求,导致抗裂性能不满足规

范要求,可采用增大截面等加固措施。

(5)针对水塔壁露筋、裂缝等常见缺陷,给出了

加固措施。 水塔经常出现裂缝,根据裂缝大小,采用

不同方式加固:裂缝宽≥0. 2 mm 时,采用压力注浆

法;裂缝宽≤0. 2 mm 时,采用表面封闭法。

(6)水塔存在倾斜缺陷,大多由于施工误差和基

础沉降等原因;如果是施工误差,应考虑附加弯矩对

水塔影响;如果是基础沉降,应结合锚杆桩或持力层

注浆加固处理。

参 考 文 献

[1] 苏瑜. 钢筋混凝土水塔的抗震性能分析[D]. 西安:西安

建筑科技大学,2011.

[2] 铁道专业设计院. 给水排水工程水塔结构设计规程

[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 张海涛. 应用 MIDAS / GEN 辅助“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

方法研究[J]. 安徽建筑,2023,30(10):128 - 129.

[4] 韩俊良,郁有升,王卫国,等. 混凝土倒锥壳水箱三种内

力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21

(6):14 - 20.

[5] 郭隆基,何满潮,瞿定军,等. 基于 MIDAS Gen 的多层钢

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数值模拟分析[ J]. 科学技术与

工程,2023,23(14) :6139 - 6147.

[6] 钟远志. Midas Gen 和 ETABS 有限元软件在建筑结构整

体分析中的应用[J]. 福建建材,2018(8):7 - 8,64

[7] 李卫永,许成凯,于杰. 超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早期开裂

控制分析[J]. 安徽建筑,2023,30(11):99 - 101.

[8] 王明,胡敏,徐可,等. 隧道混凝土工程裂缝控制技术研

究[J]. 混凝土世界,2022(8):66 - 71.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精美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